- nicejikv
-
投资市场是最能暴露人性弱点的地方,贪婪和恐惧,各种投资心理等等,在投资中常见的人性弱点有从众心理、过度自信、锚定心理、后悔厌恶、处置效应、禀赋效应等等。今天跟一起来看看从众心理。
投资中的从众心理
投资中的从众心理也可以叫做羊群效应,所以,注意了,当我们提到从众心理或者是羊群效应的时候,其实讲的就是一个意思。
从众心理指的是不经过大脑思考,被情绪化所裹挟而不自觉地采取某种一致性行动的心理。
从众心理在投资中有多种表现。在具体的表现上,比如说遇到牛市的的时候,投资者总是一哄而上,而到了熊市的时候则一哄而散就是典型的从众行为。
还有在基金投资中,很多投资者通过基金的短期排名竞相追逐基金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从众心理的产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来源于人类百万年的进化历程。
我们时常听到领头羊这个词,个体想要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生存下去,服从族群中的头领命令,与集体保持行动一致非常关键。
同样的,人类在发展进化过程中也形成了不自觉服从于集体,在行为选择上与集体保持一致的心理。
这样的心理给了我们更多的安全感。毕竟,跟着大部队走总是不会容出错的,在集体情绪的感染下,投资者很容易盲目跟风,在投资过程中被各种时时变换的热点所裹挟,被大众或狂热或沮丧的情绪所感染。
这也许是一种减少损失的心态,但是运用到投资中却总是带来危害。
投资中的从众心理带来的问题
很多投资者因为欠缺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与投资常识,在具体的投资实践中缺乏自主意识,慢慢地养成了跟随“集体”操作的习惯,缺乏独立思考与理性判断的能力。
而想要实现长期的正确,我们必须独立而理性地做出投资决策,避开市场的短期错误,从而在耐心和等待中获得市场长期合理回报。
追逐短期的赚快钱是人的天性,从众心理往往与各种市场的短期行为紧密联系。
牛市中,投资者关注短期的上涨,完全忽视本金永久性损失的风险。
熊市里,投资者关注短期的向下波动,厌恶因波动而造成的本金浮亏,完全忽视了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优质资产在未来能收获的巨大补偿。
从众心理在股票和基金投资中典型的表现就是追涨杀跌。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市场上赚钱的只能是少部分人。
从众心理在社会生存上某些时候是可以的,但是在投资者确实一个弱点,需要克服的弱点,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客服这样的弱点呢?
首先,学习知识是你最强大的武器,学习金融市场的基础知识,掌握投资常识,培养一定的基金投资研究能力。
只有当自己对一个投资品种形成了独立、完整的认知之后,我们才能在投资实践中有主见,避免被市场的情绪起伏所裹挟。
完善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投资体系,独立自主的进行投资。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策略,长期坚持。
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减少对短期市场热点的关注。把主要精力放在对价值规律的认识上,放在对基金经理的研究上,着眼长期投资。在投资实践中不要过度关注市场短期的波动。像价值五剑、成长五剑等组合,平时根本就不理会市场短期热点。
希望以上内容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
什么是处置效应?其产生的心理学基础是什么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乌申斯基以惟物主义的认识论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心理学史上各个派别的心理学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是一门以事实和观察为基础的,而不是以信仰为基础的科学。”“这一观点比赫尔巴特把抽象的观念作为心理活动基础的观点更具有惟物特性。扩展资料:处置效应的基本结论是投资者更愿意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这种持有亏损股票而过早卖出赢利股票的“售盈持亏”的心态在国内和国外投资者中同样存在,反映了人类的天性。处置效应的极端情况就象我们通常所说的“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甚至“死猪不怕开水烫”。而针对处置效应的一项有力措施就是:止住亏损,让赢利充分增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处置效应2023-05-24 17:32:582
如何理解处置效应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如果你觉得不好理解,也可以理解为普通的赌徒心理,即一个人在赢、顺境的时候小心谨慎、贪图小利;而他在输、逆境的时候却不服输,不计代价的希望可以挽回损失。2023-05-24 17:33:123
小知识第9期:处置效应
每天学点金融理财: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指人们在处置股票/基金时倾向于首先卖出赚钱的股票/基金然后死守亏钱股票/基金的行为。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对市场和投资标的基本面客观分析,继续持有那些有上涨潜力的股票赚取更多的收益,卖出那些下跌的股票及时止损,但现实中多数人的操作却恰恰相反。形象化举例敏敏是个投基新手,她的持仓里有两只基金,A基金盈利5%,B基金亏损10%。近期行情反复震荡,敏敏看着A基金,盈利比例上下波动,心情也跟着忽高忽低,总怕那5%的盈利保不住,于是她决定赎回A基金,落袋为安;再看B基金呢,亏损比例也是在10%上下波动,甚至有扩大的趋势,但敏敏不愿意止损,她觉得割肉太痛苦了,觉得只要持有的时间足够长,肯定能回本。敏敏的这种心态就是典型的“处置效应基金盈利时是风险回避者,亏损时又变成风险偏好者,实际上,A基金更适合长期持有因为其重仓股主要是成长型龙头企业,赚钱效应刚开始显现,而B基金亏损比例扩大,是因为更换了基金经理风格激进选股集中度高,超出敏敏的风险承受度了。“处置效应”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理性行为。普通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处置效应的影响,这也是优秀的基金经理和投资机构的价值所在。2023-05-24 17:33:191
处置效应的理论解释
Zuchel认为处置效应描绘了过去的业绩和投资决策共同影响着目前的投资决策,因此评价上述理论能否解释处置效应有两个标准:一是这些理论能否真正抓住处置效应的核心问题,比如是否能将目前的投资决策同过去的收益(即是盈利的还是亏损的)联系起来,以及同过去的投资决策(即是否持有)联系起来;二是实证分析能否支持这种解释。Zuchel认为上述理论关于处置效应的解释并不能满足这两条标准,他们指出处置效应实际上可以用心理学文献中自我辩解假设来说明。自我辩解是基于认知不和谐(cognitive dissonance)理论的一个假设。认知不和谐理论认为,投资者在投资亏损后会产生“我的投资失败了”这样一个认识,相比“我获利了,我是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认识有一定的差异。而人们总是试图证明过去的决策是正确的,以避免决策错误产生的结果不利于其形象。在自我辩解假设下,人们持有亏损股票的原因在于如果出售亏损股票或者说实现亏损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决策是错误的,所以投资者会进一步产生一个认识:“损失是暂时的”,从而继续持有亏损股票形成处置效应现象。Goetzmann和Peles发现投资者高估所持有共同基金的收益,这与自我辩解假设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在保持良好的自我形象前提下,股票收益预期必然会被高估,投资亏损信号必然会被扭曲,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2023-05-24 17:33:351
处置效应的分析
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倾向并不一定意味着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它可能与投资者采取反向投资策略有关。当股价上涨后,投资者可能降低股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售出股票也在情理之中;当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可能预期股价反转的可能性加大,也有理由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投资者卖出股票后股价的涨跌来考察投资者决策的正确与否。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进一步上涨,则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增加收益;如果卖出股票的价格下跌,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继续持有股票会减少收益。事实上,在一段时间内,股价大多同涨同跌,如果卖出股票的股价涨幅小于(或跌幅大于)持有股票的股价涨幅,则投资者的决策是正确的;反之,投资者的决策是错误。本研究是从事后结果考察投资者决策有理性因素。从事前来看,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将继续原有的趋势,则会“售亏持盈”;如果投资者相信股价会反转,则会“售盈持亏”,即会表现处置效应倾向。因此,“售盈持亏”现象与股价反转是一致的。2023-05-24 17:33:501
行为经济学 (4)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1 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本章介绍损失厌恶的第2个影响: 损失厌恶会导致人们不愿意在有损失的时候交易 ,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财富减少。比如在经济下滑,指数下跌的时候大多数人的反映是保本和恐惧,而不是进场和买入。 在这个影响下有两个现象:禀赋效应和处置效应。 1.1 禀赋效应 1990年由Kahneman,Knetsch,Thaler三位行为经济学家提出。 咖啡杯实验:有咖啡杯的人接受的卖价最少是5.25美元,没有咖啡杯的人接受的买价最多是2.75美元。(有点类似“敝帚自珍”的意思) 5.25/2.75=1.9 损失厌恶系数的衡量。 研究表明:有经验的交易者禀赋效应会减弱;禀赋效应与参照点有关。(比如:参照点是拥有还是卖出) 1.2 处置效应 含义:是指在资产卖出决策中所产生的由于损失而不愿意交易的现象。 举例:房屋买卖 A的购买价格>当前预期售价 和 B的购买价格<当前预期售价 对比 研究发现:A房的初始要价比B房的高25%-35%;A房平均在市场上挂更长时间,最终可能退出交易。 解释:对于卖主来讲,过去的购房交易价格形成了它的参照点,当它形成了一个损失厌恶之后,完全没办法忍受以比参照点低的价格卖出。但理性来讲:现在的市场需求是唯一能够决定房子能卖多少钱的;过去的购房价格是一个沉没成本,是不需要考虑的。(也有情况:卖二手书,二手吉他的时候人们却能够忍受,而不管市场需求) 同时研究还发现:自住房的处置效应比投资的房子的更严重。说明有投资经验的人,会减弱不愿意在损失时交易的倾向。 举例:股票买卖 股票投资者更倾向于卖出赚的股票而持有赔的股票(赚和赔相对于购买价格)。 大部分人会选择20卖,而5不卖。 但未来将来2有可能20会涨到30,5会跌到0;而在将来1的时候的决策不应该不同。 理性:初始的购入价格不应该成为交易决策的重要因素。可事实上,由于人们的损失厌恶,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股市交易决策。当然,处置效应不一定会造成人们的损失,人们的损失最终取决于股市后续的走向。 在Odean教授的数据中,处置效应产生了巨大的损失: (1)卖掉的赚钱股票持续涨;(2)持有的赔了的股票持续下跌。 Odean教授衡量处置效应程度的方式: 说明损失厌恶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心理机制,会给我们的决策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2023-05-24 17:34:021
如何理解损失厌恶,禀赋效应与处置效应之间的关系
损失厌恶,禀赋效应与处置效应之间的关系。1、损失厌恶的存在,会对人们的投资行为产生很重要的影响。2、损失厌恶:一单位的损失对人们的伤害往往甚于一单位的得到给人们制造的喜悦。3、处置效应:是指在资产卖出决策中所产生的由于损失而不愿意交易的现象。2023-05-24 17:34:091
有限理性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包括
有限理性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包括:处置效应、羊群效应、过度自信、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一)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往往在自己已经买入的股票稍有获利时就将其卖出,而把被套住的股票长期留下的现象。(二)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即人的从众行为,在股票投资中则特指大量投资者在一段时间内采取相同的交易方式进行买卖,使股票价格持续向一个方向运动,远远偏离其正常价值。(三)过度自信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一旦投资成功,又将之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四)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反应过度是指某一重大事件引起股票价格产生剧烈变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超涨或者超跌,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至其应有价位上的现象。反应不足是指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波动平平,而一些较大的波动却出现在没有什么消息的时期。2023-05-24 17:34:161
如何理解过度自信与归隐偏差,证实偏差,处置效应,羊群效应等投资现象
2.谈谈你对过度自信与归因偏差、证实偏差、处置效应和羊群效应等投资现象的理解。①人们有高估自己能力和对成功过分乐观的倾向,并称这种倾向为“过度自信”。投市场上交易越频繁者,自信程度越高。而且,投资者通常更倾向于提高交易的频繁程度,也就是说,会表现得更加自信。②归因偏差是指投资者往往将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将坏的结果归结于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得这种纠偏的过程大大减缓。现实中许多投资者将失败归因于中国投资市场不够成熟、不够规范,而不是从自身找原因。③证实偏差是投资者寻找支持自己立场的证据的倾向。其产生原因是利益使然,使我们不愿意相信和接受与我们对立的观点,即使这种观点很可能是正确的。④处置效应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盈利的股票,继续持有亏损的股票,即通常的“出赢保亏”。理性的决策应该是,卖出上涨动力较小的股票,保留上涨动力充沛的股票,而不应以是否盈利作为卖出的标准。⑤羊群效应就是投资市场中得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或者过度依赖舆论,而不考虑私人信息,简单地模仿他人的行为。2023-05-24 17:34:371
那些金融学经济学知识的补充
以下也是金融类从业考试里有可能遇到的一些知识,有金融学的有经济学的,做个知识补充,让大家先了解一下,在学习之前可以打个基础,从业考试过了的可以当丰富知识。 经济学研究的是一个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他们在不同的个体之间进行分配。——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马歇尔《经济学原理》 局部均衡是指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的一种状态,代表人物是马歇尔(近代英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剑桥大学在他的影响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经济学系,代表作:《经济学原理》)。 一般均衡是指一个经济社会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相等的一种状态。代表人物是瓦尔拉斯(法裔瑞士经济学家。洛桑学派开创者)。 经济学是研究价值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理论。 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是物质稀缺性和有效利用资源,可分为两大主要分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N.格里高利·曼昆(Nicholas Gregory Mankiw, 1958-至今),美国经济学家。29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也写了经济学原理) 古诺模型的原理 古诺模型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奥古斯汀·古诺(Augustin Cournot)在1838年发表的《对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的研究》中提出的。它是最早的寡头模型,又称古诺双寡头模型或双寡头模型,常被作为寡头理论分析的出发点。 基本假设 (1)市场上只有A和B两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同质的产品(矿泉水),它们的生产成本均为零(TC=AC=MC=0);(2)两个厂商都十分准确地了解它们共同面对的市场线性需求曲线;两个厂商都是在已知对方产量的情况下,各自确定能够给自己带来最大利润的产量。 结论:如果令寡头厂商数量为m: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市场总容量*1/(m+1)。行业的均衡总产量=市场总容量*m/(m+1)。当m越大,意味着厂商的数量越多,每个寡头厂商的均衡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越微不足道,市场越接近竞争市场。最终寡头市场可以更像垄断市场,也可以更像竞争市场,这取决于市场上的企业数量以及这些企业的相互关系。 纳什均衡的基本原理 纳什均衡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指的是参与人的这样一种策略组合,在该策略组合上,任何参与人单独改变策略都不会得到好处。即如果在一个策略组合上,当所有其他人都不改变策略时,没有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则该策略组合就是一个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可以分为纯战略纳什均衡和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约翰·纳什,美国数学家,任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教授,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1950年,在他那篇仅仅27页的博士论文中有一个重要发现,这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均衡”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提出挑战:按照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影片《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是一部改编自同名传记而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 十四、囚徒困境的基本原理 1、基本原理 甲、乙两名罪犯被指控合谋偷窃后被警方逮捕,每个人被单独囚禁和审讯且不能互通信息。警方告知量刑原则:如果两人都拒绝坦白,则由于证据不足每人只被判处2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5年;如果一人坦白而另一人不坦白,则坦白一方从轻处罚只判1年,而不坦白一方则从重处罚判7年。 IS—LM模型最初是由英国经济学家J.希克斯在1937年发表的《凯恩斯先生与古典学派》一文中提出的,1948年美国经济学家A.汉森对这一模型作了解释,因此这一模型又被称为“希克斯一汉森模型”,通称修正凯恩斯模型。 IS—LM模型是凯恩斯(英国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凯恩斯主义的全部理论与政策分析都是围绕这一模型而展开的。 经济学---英国,金融学----美国 一、GDP的测算有三种方法 1.生产法: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消耗 GDP =各行业增加值总和 2.收入法: GDP =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3.支出法: GDP =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 GDP=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最终消费=居民消费+政府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变化 净出口=出口-进口 消费贡献率=最终消费/GDP 投资贡献率=资本形成总额/GDP 净出口贡献率=净出口/GDP 预期效用理论亦称期望效用函数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冯·纽曼和摩根斯坦在公理化假设的基础上,运用逻辑和数学工具,建立的不确定条件下对理性人选择进行分析的框架。如果某个随机变量x以概率Pi取值xi(i=1,2,…,n),而某人在确定地得到Xi时的效用为u(xi),那么,该随机变量给他的效用便是:u(x)=E[u(x)]=P1u(X1)+P2u(x2)+…+Pnu(xn)其中,E[u(x)]表示关于随机变量x的期望效用。因此U(x)称为期望效用函数,又称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函数。 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出现认知偏差的原因主要有:(1)人性存在包括自私、趋利避害等弱点。(2)投资者的认知中存在诸如有限的短时记忆容量,不能全面了解信息等生理能力方面的限制。(3)投资者的认知中存在信息获取、加工、输出、反馈等阶段的行为、心理偏差的影响。 金融市场中的行为偏差的原理 1、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 2、过度交易 一般来说,男性通常比女性在投资活动中更趋向于“过度交易”;行为金融学认为,过度交易现象的表现就是即便忽视交易成本,在这些交易中投资者的收益也降低了。 3、羊群效应 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在信息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行为受到其他投资者的影响,模仿他人决策,或者过度依赖于舆论,而不考虑信息的行为。在金融市场中,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均有羊群行为。 4、投资经历、记忆与行为偏差 过去的经历或结果通常会影响投资者以后的风险决策,但是,人们的大脑防护机制总是倾向于过滤掉反面的信息,并改变对过去决策的回忆,导致投资者很难客观评价他们的决策行为是否符合既定的投资目标。 5、本土偏差 投资者,尤其是个人投资者在分散化投资时有“本土偏差”的倾向,即投资者将他们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本国,甚至本地的股票。 数学期望 早些时候,法国有个大数学家叫做布莱士·帕斯卡。 帕斯卡认识两个赌徒,这两个赌徒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说,他俩下赌金之后,约定谁先赢满5局,谁就获得全部赌金。赌了半天,A赢了4局,B赢了3局,时间很晚了,他们都不想再赌下去了。那么,这个钱应该怎么分? 是不是把钱分成7份,赢了4局的就拿4份,赢了3局的就拿3份呢?或者,因为最早说的是满5局,而谁也没达到,所以就一人分一半呢?这两种分法都不对。正确的答案是:赢了4局的拿这个钱的3/4,赢了3局的拿这个钱的1/4。 为什么呢?假定他们俩再赌一局,A有1/2的可能赢得他的第5局,B有1/2的可能赢得他的第4局。若是A赢满了5局,钱应该全归他;若B赢得他的第4局,则下一局中A、B赢得他们各自的第5局的可能性都是1/2。所以,如果必须赢满5局的话,A赢得所有钱的可能为1/2+1/2×1/2=3/4,当然,B就应该得1/4。数学期望由此而来。 离散型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一切可能的取值xi与对应的概率Pi(=xi)之积的和称为该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设级数绝对收敛),记为E(x)。数学期望是最基本的数学特征之一。它反映随机变量平均取值的大小。又称期望或均值。如果随机变量只取得有限个值,称之为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它是简单算术平均的一种推广,类似加权平均。例如某城市有10万个家庭,没有孩子的家庭有1000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有9万个,有两个孩子的家庭有6000个,有3个孩子的家庭有3000个, 则此城市中任一个家庭中孩子的数目是一个随机变量,记为X,它可取值0,1,2,3,其中取0的概率为0.01,取1的概率为0.9,取2的概率为0.06,取3的概率为0.03,它的数学期望为0×0.01+1×0.9+2×0.06+3×0.03等于1.11,即此城市一个家庭平均有小孩1.11个,用数学式子表示为:E(X)=1.11。 连续型 设连续性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若积分绝对收敛,则称积分的值为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记为E(X)。若随机变量X的分布函数F(x)可表示成一个非负可积函数f(x)的积分,则称X为连续性随机变量,f(x)称为X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布密度函数)。能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其值域为一个或若干个有限或无限区间,这样的随机变量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连续型随机变量也是由随机变量取值范围(取值)确定, 变量取值只能取离散型的自然数,就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比如,一次掷20个硬币,k个硬币正面朝上,k是随机变量,k的取值只能是自然数0,1,2,…,20,而不能取小数3.5、无理数√20,因而k是离散型随机变量。 如果变量可以在某个区间内取任一实数,即变量的取值可以是连续的,这随机变量就称为连续型随机变量,比如,公共汽车每15分钟一班,某人在站台等车时间x是个随机变量, x的取值范围是[0,15),它是一个区间,从理论上说在这个区间内可取任一实数3.5、√20等,因而称这随机变量是连续型随机变量。连续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密度函数为f(x),若积分绝对收敛,则称此积分值为随机变量X的数学期望 黄金分割的原理:黄金分割的原理源自菲波纳奇数列,是菲波纳奇在13世纪发现的一组数列,黄金分割比率是菲波纳奇数列中相邻两个数值的比率。比较重要的黄金分割比率有0.191、0.382、0.5、0.618等。斐波纳契(1170-1240)是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他出生在意大利比萨,年轻时跟随经商的父亲在北非和欧洲旅行,由此而学习到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算术体系。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算盘书》(Liber Abaci,写于1202年)中,提出了著名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 1 1 2 3 5 8 13 21 34 55 89 144 233…此数字序列亦称为“神奇数字序列”特点:后面的数字是前面两项之和。注意两个数字间的比率。黄金分割线是证券市场中最常见、最受欢迎的切线分析工具之一,实际操作中主要运用黄金分割来揭示上涨行情的调整支撑位或下跌行情中的反弹压力位。需求弹性=1的时候销售收入最大,<1的时候提价销售收入变大,>1的时候降价销售收入变大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小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增加,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大于1,价格上升会使销售收入减少; 如果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等于1,价格变动不会引起销售收入变动 参考解析:revenue on sales=P*Q (Ros +dRoS)=(P+dP)*(Q-dQ)=P*Q+dP*Q-dQ*P+dP*dQ dP*dQ——>0 dQ/dP<1,(dP*Q-dQ*P)>0, RoS+dRoS>ROS dQ/dP>1,(dP*Q-dQ*P)<0, RoS+dRoS dQ/dP=1,(dP*Q-dQ*P)=0, RoS+dRoS=ROS 主要技术指标――WMS(威廉指标) From baidu 该指标由LarryWilliams于1973年首创的,WMS表示的是市场处于超买还是超卖状态。WMS指标表示的涵义是当天的收盘价在过去的一段日子的全部价格范围内所处的相对位置。如果WMS的值比较大,则当天的价格处在相对较低的位置,要注意反弹;如果WMS的值比较小,则当天的价格处在相对较高的位置,要注意回落;WMS取值居中,在50左右,则价格上下的可能性都有。威廉指标与KD指标的数学关系如下: 威廉指标=1-KD指标 由于KD与威廉指标都是用百分比表示的,因此在波形上,威廉指标与KD指标的波形完全对称、上下颠倒。 威廉指标的计算公式为:R%=100-100(C-Ln)/(Hn-Ln) 其中:C(当日收盘价)、Ln(n日内最低价)、Hn(n日内最高价) 威廉指标是一个动态的动能指标,具有动能指标的摆动性能,它由一个极端摆动“超买点”到另外一个极端“超卖点”。从单摆的原理看,当单摆接近极端前,都有一个停顿,然后沿着原有趋势惯性向前,才会改变原有趋势。 WMS的应用法则。WMS的操作法则也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WMS的数值;二是WMS曲线的形状。 第一,从WMS的取值方面考虑: ①当WMS高于80时,处于超卖状态,行情即将见底,应当考虑买进; ②当WMS低于20时,处于超买状态,行情即将见顶,应当考虑卖出。 这里80和20只是一个经验数字,并不是绝对的。 同时,WMS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注意与其他技术指标相配合。在盘整过程中,WMS的准确性较高;而在上升或下降趋势当中,却不能只以WMS超买超卖信号作为行情判断的依据。 第二,从WMS的曲线形状考虑。这里介绍背离原则以及撞顶和撞底次数的原则。 ①在WMS进入低数值区位后(此时为超买),一般要回头。如果这时股价还继续上升,就会产生背离,是卖出的信号。 ②在WMS进入高数值区位后(此时为超卖),一般要反弹。如果这时股价还继续下降,就会产生背离,是买进的信号。 ③WMS连续几次撞顶(底),局部形成双重或多重顶(底),则是卖出(买进)的信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WMS的顶部数值为0,底部数值为100。2023-05-24 17:34:431
disposition effect是什么意思
disposition effect处置效应例句:1.Does the disposition effect affect fund performance? 处分效果是否会影响基金绩效?2.On cognitive dissonance and disposition effect: the case on taiwan stock investors. 认知失调与处置效应之行为研究:以台湾股票投资人为例。3.As the result, avoid regret and overconfidence are the most obviously affect disposition effect behaviors. 经过实证,影响处份效果行为因素以避免后悔和过度自信两者最为显著。2023-05-24 17:35:045
买基金如果亏了,会血本无归吗?
不同类型的基金有不同的风险,有的风险高,而有的风险较低。比如保本基金,如果出现亏损的话,可以保护投资者的本金不受影响;而非保本基金,若是出现亏损,则有可能会使投资者血本无归。根据投资风险与收益的不同,基金可分为成长型、收入型和平衡型基金。根据组织形态的不同,可分为公司型基金和契约型基金。基金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成立投资基金公司的形式设立,通常称为公司型基金;由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和投资人三方通过基金契约设立,通常称为契约型基金。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均为契约型基金。扩展资料:基金投资的风险管理:大多数国家规定,对冲基金的投资者必须是老练的合格投资者,应当对投资的风险有所了解,并愿意承担这些风险,因为可能的回报与风险相关。为了保护资金和投资者,基金经理可采取各种风险管理策略。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可能持有大量短期头寸,也可能拥有一套特别全面的风险管理系统。基金可能会设置“风险官”来负责风险评估和管理,但不插手交易,也可能采取诸如正式投资组合风险模型之类的策略。可以采用各种度量技巧和模型来计算对冲基金活动的风险;根据基金规模和投资策略的不同,基金经理会使用不同的模型。传统的风险度量方法不一定考虑回报的常态性等因素。为了全面考虑各种风险,通过加入减值和“亏损时间”等模型,可以弥补采用风险价值(VaR)来衡量风险的缺陷。除了评估投资的市场相关风险,投资者还可根据审慎经营原则来评估对冲基金的失误或欺诈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损失的风险。应当考虑的事项包括,对冲基金管理公司对业务的组织和管理,投资策略的可持续性和基金发展成公司的能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金投资2023-05-24 17:35:229
经济下行对处置效应的影响
〔一〕就业减少。受经济下行影响,中央财政对我县转移支付相对减少,再因我县经济固投基数大,而经济指标“虚高”现象愈加严重;此外我县作为全市工业大县,冶金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比重较大,现阶段钢铁铅锌原材料价格低迷,冶金企业生产意愿不大,工业产业投资支撑出现“无补位”状况,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大。这样,投资增速减缓,导致对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减弱,进而影响就业。〔二〕民生事业发展受限。企业效益下滑、新增税源少、结构性减税等优惠政策实施影响财政增收,与此同时,今年财政刚性支出大幅度增加,使财政“两难”问题更加突出。截止5月底,地方财政收入短均衡进度1839万元。财政收入难,影响财政支出,民生投入增速也相应减少,民生事业因资金缺乏发展受限。〔三〕 经济社会改革受阻。如果中国经济没有下行压力,推什么改革大概都比较宽裕。经济形势好,就可以多做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增量改革”,做结构调整的资本也比较雄厚。反之,一旦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每割一块肉都会有更多社会痛苦感,这些痛苦有可能转化成改革的阻力。二、存在的主要困难经济下行,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创新需要人才,目前我县缺乏工业、城市建设、金融、经济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我县创新人才引进策略,鼓励柔性引进人才,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建立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施技能型人才和创业型人才培训等工程,推进劳动力优势向人才优势转变。三、应对举措面对经济的下行压力,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维护社会稳定,我县应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以保障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全县经济稳中有进和社会和谐稳定做出应有奉献。〔一〕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持续稳步增长。一是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不动摇,严格执行“四个一批”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二是紧跟政策走向,抓紧项目储备申报,力争我县更多项目进入明年省、市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三是坚持向上争取与激发民资并重,研究促进民间投资较快增长的措施和方法,确保实现双增长。四是紧抓要素保障。切实提高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水平,为项目储备、新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特色化发展,大力实施“5+5”产业发展规划,做大做强专业乡镇、村组;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农民以土地、资本、劳动力为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产业链”中。二是着力提升工业质量。狠抓园县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厂房、七通一平建设、108国道一级公路建设和沿线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狠抓企业培育,力争2015年再培育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企业一家,年销售收入达1亿元企业1-2家,新入规企业4家,发展微型企业100户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强产业载体建设,加快推进升华广场城市综合体、河市物流园县、商贸物流园县建设,并加快推进农贸市场建设。同时大力发展生活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培育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大力培育扶持竞争力强、质量优的商贸骨干企业,并引导“走出去”;鼓励中小微企业运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继续拉动城乡市场消费,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县,便民服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持续发展后劲。一是加大项目包装、推介、洽谈力度,重点梳理、储备、包装一批工业、旅游、商贸服务等产业类项目,积极利用各种推介平台向外推介。二是拓展招商渠道。进一步加大发挥6个专业招商小分队作用,充分利用登门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三是加大重点对象招商,以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上市公司等行业知名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和达州籍在外商人为重点对象开展招商,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带动效应强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四〕多措并举拓展财源,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一是挖掘收入潜力,促进财政增收。重点加强对对主体税种及重点税源的挖掘,做到稳固主体税源,培育后续税源。二是着力抓好资金筹措。加快推动五家政府平台公司实体化经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金”的作用和乘数效应,鼓励和吸引民间资金、金融资金投入建设。三是加大力度开辟乡镇资源,培植发展乡镇经济。四是增加土地存量,加大闲散土地处置力度,足额保障土地“双挂钩”经费。百度文库VIP已帮您省80元现在续费最低仅需0.3元/天立即续费如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如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运行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如何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一、经济下行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一〕就业减少。受经济下行影响,中央财政对我县转移支付相对减少,再因我县经济固投基数大,而经济指标“虚高”现象愈加严重;此外我县作为全市工业大县,冶金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比重较大,现阶段钢铁铅锌原材料价格低迷,冶金企业生产意愿不大,工业产业投资支撑出现“无补位”状况,投资持续增长压力大。这样,投资增速减缓,导致对产业和企业的支持力度减弱,进而影响就业。第 1 页〔二〕民生事业发展受限。企业效益下滑、新增税源少、结构性减税等优惠政策实施影响财政增收,与此同时,今年财政刚性支出大幅度增加,使财政“两难”问题更加突出。截止5月底,地方财政收入短均衡进度1839万元。财政收入难,影响财政支出,民生投入增速也相应减少,民生事业因资金缺乏发展受限。〔三〕 经济社会改革受阻。如果中国经济没有下行压力,推什么改革大概都比较宽裕。经济形势好,就可以多做不伤害既得利益的“增量改革”,做结构调整的资本也比较雄厚。反之,一旦经济增速放缓,改革每割一块肉都会有更多社会痛苦感,这些痛苦有可能转化成改革的阻力。2023-05-24 17:35:581
处置效应对股市的影响
传统金融理论告诉我们投资者应该如何管理投资,而行为金融理论则告诉我们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行动的。理解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对于证券投资管理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大型营业部的近 1万个投资者帐户,研究了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者太长时间地持有亏损股票而太短时间地卖掉赢利股票的倾向。研究发现,这些投资者无条件地非常愿意实现赢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 传统金融经济学假定,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而且人们对理性的偏离是系统性的。行为金融理论放松金融经济学的传统假设,在金融理论标准模型中结合了这些可观测的、系统的、实际的、对理性的偏差。本文重点研究一种偏差:处置效应。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在国内尚很少见到。本文对这两种行为金融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意义在于,国外的研究都基于发达的成熟的股票市场,这些现象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股市是否存在?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投资者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和处置效应 什么是“前景理论”?什么是“处置效应”?两者的关系是什么?Kahneman and Tversky(1979)批评了被广泛接受的von Neumann-Mongnstern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前景理论。这一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倡导者接受,用来解释风险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行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涌现出的“异常现象”。同时,这一理论与其他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一起正在动摇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理性人假说、期望效用理论、有效市场假说。为了理解前景理论,我们从这篇文章中(p273)的几个问题出发。 问题11:假设你比今天更加富裕1000美元,现在面临如下选择: A、得到500美元;(84%)N=0 B、以50%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以50%的概率得到零美元。(6%) 其中:N为受试者人数,括号中数为做此选择的受试者比例(下同)。 问题12:假设作比今天更加富裕2000美元,现在被迫在下面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A、损失500美元;(31%)N=68 B、以50%的概率损失1000美元,以50%的概率损失零美元。(69%) 如果你象大多数人那样,那么,当面临这两个问题时,1.你很少注意初始状况:你比今天更加富裕一些;2.你认为这两个问题很不一样;3.如果你对其中一个问题选择冒险赌博,而对另一个问题选择确定性的结果的话,那么你更可能对问题11选择确定性结果,对问题12选择冒险赌博。上述试验的统计结果都在 1%的水平上显著。 尽管这种想法非常自然,但是,它违反了理性决策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制定者会把两个问题视为等同。因为如果按照财富状态的标准来衡量,这两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 道理非常简单:对于完全理性的决策制定者,最重要的是它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在过程的得失。对于问题11或问题12,这样的决策制定者要么都选择确定性结果,要么都选择冒险赌博。而不是象大多数人那样改变偏好。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做出不同回答的决策制定者一定受到了与得失相关的不合理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在头脑中始终保持最大化财富效用的重要目标。下面是另外一个问题。 问题**:有人与你采用抛硬币的方式赌博。如果是正面,你损失100元。如果是反面,你至少得到多少才愿意参与该个赌博。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200一250元。这个数值反应了人们对盈利和损失的重视程度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被称为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 我们从大多数人对上面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实际决策中: 1.人们更加看重财富的变化量而不是绝对量。 2.人们对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如问题12)倾向于冒险赌博,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如问题11)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盈利。 3.盈利带来的快乐与等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不相等,后者大于前者。 根据这三条,Kalmelnan and Tversky(1979)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S”型的价值函数和前景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当面临风险或不确定时,人们的行为似乎在最大化这个“S”型的价值函数。这个价值函数类似于(但不完全等同于)标准的效用函数。这个函数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它的定义基于盈利和损失,而不是财富;其次,它在盈利定义域中是凸函数,在损失定义域中是凹函数。最后,它对损失比对盈利更加陡峭,这意味着人们通常是风险厌恶的。把前景理论推广到投资领域,可以得到处置效应(Shefrin and Staman,1985)。即投资者倾向于出售赢者而留下输者。因为赢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盈利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结果,而输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损失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冒险赌博。于是,投资者持有输者更长时间,持有赢者更短时间。 这个价值函数的关键在于参考点,它被用来判断盈利和损失。通常将现状作为参考点。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盈利和损失的确定是按照有别于现状的期望水平来确定的,因为其他人得到了这个水平的盈利。……当一个人不能容忍他的损失时,他可能接受(在其他情况下他不会接受的)赌博(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p286)。 例如,假设投资者购买了一支股票,他认为这支股票的期望收益足以补偿它的风险。如果股票升值了,他将采用购买价格作为参考点,于是,股票价格就处于投资者价值函数的凸的、风险厌恶(risk-averse)的部分。这支股票的期望收益可能仍然足以补偿它的风险,但是,如果投资者降低了对这支股票的收益预期,他可能卖出这支股票。如果这支股票没有升值,而是贬值了,它的价格将处于投资者价值函数的凹的、风险寻求(risk-seeking)的部分。这时,即便它的期望收益降低到本来不应该购买它的程度,投资者也将继续持有这支股票。这样,与已经上涨了的股票相比,投资者关于这支下跌了的股票的期望收益的信念必须进一步下降才能促使他出售这支已经下跌了的股票。类似地,如果投资者拥有两支股票。一支上涨了,一支下跌了。如果他面临流动性需要,并且没有任何关于这两支股票的新信息,他更可能卖出上涨的股票。 在本研究中,我们假设投资者的参考点就是他们的购买价格。尽管这个假设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应该注意到对于某些投资者,特别是持有股票相当长时间,经历了大幅度的价格变化后,购买价格仅仅是他们参考点的决定因素之一。例如,一个投资者以每股10元的价格买入一支股票,价格上涨到30元时他没有卖出,现在价格是15元,那么他在下一步决策中的参考点显然会受到这支股票价格波动历史的影响。 二、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大型营业部,包括了最近三年(1998/1/19一2000(12/25) 该营业部内所有投资者的全部交易记录,活动的投资者账户数目为9748个,交易记录总数为1216886条,买卖股票(我们的研究所采用的样本不包括基金等其他证券)交易记录总数为用8326条。每条记录包括日期、资金帐号(出于保密起见,该字段经过处理,其他能够暴露投资者的字段一律删除)、交易类别、买卖标志、股票代码、业务标志、成交数量、成交价格、成交金额、本次股票余额、申报时间、成交时间、股票类别、清算金额、资金余额、佣金、印花税、过户费。 复权价格数据来自于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包括了最近三年所有股票的复权数据。 三、方法 为了判断相对于卖出输者,投资者是否更加倾向于卖出赢者。一种办法是简单地查看一下卖出的赢者的数量和卖出的输者的数量。然而,假设卖出赢者和卖出输者对于投资者没有差异的话,那么,在股票市场上涨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将有较多的赢者和较少的输者,从而会卖出更多的赢者。在股票市场下跌时,他们会卖出更多的输者。为了“滤掉”股票市场涨跌的影响,我们应该查看投资者卖出赢者的频率和卖出输者的频率。 通过依据时间顺序扫描每个帐户的交易记录,我们构造了买入日期和价格已知的股票组合。由于我们得到的交易数据是“流水”数据,所以,这个组合仅仅包含投资者的部分股票。许多帐户包含了在1998年初之前买入的股票,这些股票的买入价格本知,被剔除出样本集。另外,投资者可能拥有其他帐户,这些帐户的数据没有包含在本研究中。最后,本研究的取样可能受到另一种质疑的地方是交易数据所涉及的投资者多集中在北京地区,可能对全国不具有代表性。尽管本研究的数据具有上述缺憾,但作者并不认为这些缺憾会使本文的主要结论出现偏差。 如果某日某个帐户卖出股票,我们将比较这个股票的卖出价格与其平均成本来确定这个股票是实现盈利还是实现亏损。该回该帐户其他没有卖出的股票要么处于票面盈利,要么处于票面亏损。我们通过比较这些股票的平均成本与该回它们的复权最高价和复权最低价来确定它们是否处于票面盈利。如果该回复权最高价和复权最低价均大于平均成本,则这个股票处于票面盈利;如果该回复权最高价和复权最低价均小于平均成本,则这个股票处于票面亏损;如果该日平均成本介于复权最高价和复权最低价之间,则这个股票既不是票面盈利,也不是票面亏损。 加总该日所有帐户的实现盈利数目、票面盈利数目、实现亏损数目、票面亏损数目。然后计算: “盈利实现比例(PGR)”=实现盈利/(实现盈利+票面盈利) “亏损实现比例(PLR)”=实现亏损/(实现亏损+票面亏损) 如果盈利实现比例大于亏损实现比例的话,那么说明投资者更加愿意卖出赢者。 四、统计结果 处置效应检验是关于投资者处置倾向和参考点设定的联合检验。上述我们采用平均成本作为参考点。参考点设定的其他选择包括:最近成本、首次买人成本、最高买人成本、最低买入成本、以及经利率调整的平均成本(因为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是损失利率)等等。我们采用“最近成本”或“首次买入成本”作为参考点的实证结果与采用“平均成本”作为参考点的实证结果类似。下面仅报告采用“平均成本”作为参考点的实证结果。对于上述提到的第一种样本数据缺憾:我怕的样本数据没有包括1998年初以前买入的股票,考虑到中国股市具有非常高的换手率(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统计数据,1998年为395%,1999年为388%, 2000年为477%),我们认为这种缺憾造成的影响至多维持半年。所以,报告期定为1998年7月1日到2000年12月25日。 表1显示了报告期内每日盈利实现比例(PGR)和亏损实现比例(PLR)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显示,投资者的确倾向于卖出赢者。 如果投资者频繁地实现小额盈利,不太频繁地实现大额盈利的话,那么尽管他们按照交易次数来判断,更加倾向于实现盈利,但是按照交易金额来看也许未必如此。为此,我们计算了基于交易金额的PGR和PLR.发现基于交易金额的PGR同样显著大于基于交易金额的PLR. 在表1中,PGR/PLR的均值接近2.这表明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两倍。在Odean(1998)的研究中,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1.5倍。图2显示了报告期内月度PGR和月度PLR.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PGR大于PLR.图3显示了报告期内月度PGR与月度 PLR的比率。这一比率接近于2.odean(1997)的实证结果显示,从1月到12月,这一比率逐步下降,其原因在于投资者的年末避税行为(年末实现损失,抵减税收)。但是,本文实证结果没有发现同样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股市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这从反面证实了Odean (1997)关于这一趋势的解释。 五、结论 行为金融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帮助我们理解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投资者行为。本文采用中国数据实证分析了前景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之一:处置效应,发现中国投资者的确更加倾向于卖出赢者而不是输者。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更加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投资者更加“不理性”的一面。2023-05-24 17:36:073
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是指对大多数人来讲,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 为什么会有损失厌恶? 对大多数人来讲,100块钱的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100块钱的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这就是损失厌恶,它是不对称的。由于有损失厌恶,导致大家会不想实现损失,尤其在你处于损失状态的时候,你可能会去冒你平时不愿意去冒的险让你回本。 比如说在打高尔夫的过程中,如果你第一杆打得比较差,这个时候在第二杆、第三杆时就愿意去冒险,哪怕专业的高尔夫球员都会有这种倾向,但是冒险反而使得他后面打得更不好。损失厌恶可不是人独有的一个偏好,甚至连猴子都有。 一个猴子的实验:你要想训练猴子去用硬币其实也不是很难的事情,你要不停地用香蕉去交换,猴子学了很久之后,知道硬币可以换香蕉。训练好猴子用硬币之后,你就可以跟猴子做交易,现在把做实验的人分成两组。 第一组人跟猴子做交易,猴子在笼子里面,猴子给人一个硬币,人给猴子一根香蕉。这个时候拿到硬币之后人扔一下硬币,如果是正面就再给猴子一根香蕉。经过多次交易之后,猴子大概知道如果跟这一组人做交易,平均一个硬币可以换1.5根香蕉。 下面第二组做实验的人跟猴子去做交易,这个时候如果猴子给人一个硬币,人给猴子两根香蕉,但是人再扔一下硬币,如果是正面,人会拿回一根香蕉,经过很多次交易之后,猴子知道一个硬币也能换到1.5根香蕉。 但有意思的是后面,我们再让所有做实验的人,A组和B组都站在一排,然后让猴子自由过来交易,看看猴子会愿意跟哪组人做交易,最后发现基本上所有的猴子只会愿意跟第一组的人去做交易。 其实这两组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就是在第一种情况下,这个猴子感觉它在处于盈利的框架下,扔一下硬币还有可能多拿50%。第二种情况是在一个损失的框架下,虽然平均获得的香蕉是一模一样的。看见没有?损失厌恶是在猴子里都会有的一个行为。 你想,如果连猴子都有损失厌恶,基本上说明损失厌恶是由于进化过来的,那就说明损失厌恶在过去曾经帮助过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 那我们就回到几百万年前,你想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都是处于饥饿线和生存线的边缘。假设那个时候每一个人平均一个星期要吃一只鹿,也就是每个星期打猎要打到一只鹿,这样他才能生存。这一只鹿就是参考点,多一只鹿就是处于盈利的状态,少一只鹿就是处于亏损的状态。 如果这个星期你很幸运打到两只鹿,你当然很开心了,但是那个时候可能没有什么储存机制,打了两只鹿你也得把它们吃了,吃多一点撑着了,最后你多长一点点肉,可以让你存活的概率增加一点。但是,如果这个星期都到了星期五你还一只鹿都没打到,那这个时候你可能就会非常地不爽,因为你可能就面临生和死的区别了。 由于损失厌恶,给你极大的动力去外面打猎、捕鱼,这样能让你生存下来的概率更高,或者你好不容易到星期五打到一只鹿,然后另外一个人把你这只鹿给抢了,这个时候你也会极其地不爽,你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把这只鹿抢回来。这样的话由于别人知道你有极大的动力去做这件事情,他一开始可能也不敢去抢你的,因为他知道这样会把你激怒,带来的后果会很严重。所以你看,损失厌恶其实在那种环境下,应该是达到帮助我们生存和繁衍后代的一个机制。 刚刚讲的是损失厌恶给我们更大的动力出去捕猎,或者更大的动力去把别人抢我们的东西给抢回来,但是不光是动力,其实到星期五如果你没打到猎的话,你知道如果再有两天打不到猎你可能就死了。这个时候你可能更加愿意去冒平时不愿冒的险,这也会导致我们像打高尔夫一样,输了球之后你会更加愿意去冒平时不愿意冒的险。所以你看,损失厌恶让我们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工作,同时也给我们更多的动力去冒各种险。我们下面讲几个应用,一些是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一些是在宏观经济中的应用。 先讲一个在公司管理中的应用,最简单的一个东西就是工资的“下行粘性”。假设你是公司老板,你现在有100个员工,每个员工的工资是100万每年,现在经济形势比较差了,你的盈利没那么多了。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裁员两个人,一个是每个人的工资降低两万,你会选择哪一个?有经验的老板应该都会选择裁员,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是可能这是对公司来讲最好的一个行为。 你想如果你不裁员,每个人的工资降两万,这个时候由于员工都有损失厌恶,过去工资是100万,现在变成98万,他们的心情会非常地不爽,工作的积极性会很不高,这样的话其实是很不好的,导致大家的效率很低。 但是,如果你这个时候裁员两个人,效果就不一样了,剩下的人的工资还是100万,并没有降低,他们就没有损失厌恶。而且没有被裁的人还会挺感激你的,自己不是那两个中的一个,他们就更加有动力去努力工作。所以说这对公司来讲是很好的行为。 如果你裁了这两个人的话,会导致这两个人很惨,因为本来经济形势就不好,他们丢了工作,再找工作其实是更难的。如果每个人都降低两万工资,其实对这100个人的生活都没有太多影响,但是由于有损失厌恶,为了公司的利益,提高公司的效率,很多老板还是会选择去裁员。 我们就把前面这个现象叫做工资的下行粘性。工资的下行粘性还有什么其他的应用呢?其实它在宏观经济里面也有应用,这跟通货膨胀有关。比如说津巴布韦的钱还不如厕所的纸贵,因为极高的通胀导致整个经济形势都不稳定。但是其实适当的通胀是有好处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有损失厌恶,导致工资的下行粘性。 大家考虑下面两种情况: 国家A的通胀是6%,这一年工资上涨3%,实际工资其实下降了3%。 国家B的通胀是0,今年的工资下降2%。 你想哪个国家的公民会觉得更加开心呢?其实应该是国家A的人更加开心,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工资特别敏感,工资上涨了他们开心,而对通胀一般是没有那么敏感的,可能感觉不到,尤其是适当的通胀。但是国家B的公民感觉到自己的工资下降了,那会极度痛苦。所以说虽然第一种情况按购买力来讲下降得更多,但是它的公民会感觉生活条件更好了,自己会更加开心。 这个例子背后的逻辑其实有更广泛的应用,它叫做框架效应。 什么是框架效应呢?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一种框架下,可以显示出它是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是你放在另外一个框架下,显示出它是个损失的状态。 比如说刚刚的例子中由于有通货膨胀的存在,导致本来工资是下降的,但是它其实显示工资是在上升。什么是处置效应 损失厌恶的一个最重要的应用,就是在股票市场中的应用,叫做处置效应。 你买了两个股票,股票A是100块钱买的,现在涨到150块,股票B是100块钱买的,现在跌到80块,问你会卖哪个股票?大多数人都会卖第一个股票,也就是涨了的那个股票。为什么会这样呢? 第一个原因就是前面已经有研究发现,当大家处于账面盈利的状态,就想锁定自己的盈利,这是人的一个本性;当账面亏损的时候,会有更加冒险的一个倾向。所以说当你盈利的话当然就会卖掉那个赢钱的股票,这是一个正常行为。 但是损失厌恶也告诉我们,人不喜欢损失,喜欢回本,所以说你会厌恶去实现你的损失,那输了钱的股票,当然就不会卖了。 人会卖掉赢钱的股票,而继续持有输钱的股票,这种倾向叫做处置效应。1. 损失厌恶:对大多数人来讲,损失所带来不爽的程度远远要高于同等盈利带来的快乐程度。 2. 损失厌恶导致的行为:大家不想实现损失,在处于损失状态的时候,可能会去冒险。 3. 框架效应:就是同一个东西在一种框架下,是处于盈利的状态,但是放在另外一个框架下,显示出它是个损失的状态。 4. 处置效应:人们倾向于卖掉挣钱的股票,留下亏钱的股票。2023-05-24 17:36:131
在交易中,有哪些秘密是只有职业交易员才知道的?
职业交易员,大多都是洞察到了交易真相的人。 而我们知道,交易,实际上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也就是说,职业交易员,他们大多数都掌握了人性在交易中的各种表现。 知道了人性是如何表现的,并逆反这些人性,便是交易员交易成功的基础,因此,职业交易员其实没有什么秘密,他们只是发现了人性在交易中的弱势,并且主动的逆反了它们。 在海龟交易法则一书中,罗列出了一些对 大多数人的交易 影响明显的认知偏差。主要有以下几种: 1、厌恶损失:对避免损失有强烈的偏好。 2、沉没成本:重视已经花掉的钱。 3、处置效应(厌恶不确定):早早兑现利润,却让损失持续下去 4、结果偏好:更加注重结果,忽略过程。 5、近期偏好: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 6、锚定效应:过于依赖容易获得的信息。 7、潮流效应:盲目的相信一件事,只因为很多人都相信它。 8、信奉小数法则:从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没有依据的结论。 那么,这些认知偏差是如何影响我们的交易的? 1、厌恶损失 不愿意止损。我宁愿不盈利,也不愿意止损出局。这就是很多人的心理状态,期货还好,因为有杠杆,大波动,人们更容易能够认清止损的必要性,但是股市中,不愿意止损的人的数量非常庞大,因为,股票在牛市中总是会上涨的这句话,给了他们一个最好的理由。 而职业交易者都止损都直接而果断,跟喝水吃饭一样简单。 2、沉没成本 因为厌恶损失,衍生出了人们对待“沉没成本”的态度。沉没成本指的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经济学家薛兆丰曾经指出:沉没成本不是成本。但是大多数人并不这么想,他们很难接受这些事实。 比如海龟交易法则里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一个公司投入了1亿美元研发出了一个项目。结果这个项目开发成功以后,他们发现了一个明显更好的技术。按照正常的理性的逻辑,这个公司应该放弃之前的项目,转而研发这个新的项目,应该着眼于未来,不必在意之前已经花掉的成本。 但是,这种转变会让这家公司觉得自己的1亿美元成本白白浪费了。他们有可能会继续坚持最初的项目……这就是沉没成本带来的糟糕决策,被已经发生,无法收回的成本所影响。 在交易中,这种现象也市场可见。 比如,很多人经常死扛着一支股票,除了厌恶损失的情绪外,或许他还在想,这支股票我如果平掉了,那么我之前的损失就浪费了。于是,他就死守着想要捞回成本,根本不管不问别的走势更好的股票。这个就跟上面说的那个公司是一个道理。因为之前的成本而放弃了别的更好的机会。 这种行为模式会随着亏损的增加而被强化,因为沉没成本越大,人们越难以放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听说有人的股票拿了几十年的原因。让人能够关掉电脑,卸载软件的根本原因就是:我既然已经亏了这么多,如果我止损,那么这钱不是都打了水漂么? 可实际上呢?实际上,后期行情怎么走,跟他付出了多少沉没成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因此,对于交易员而言,该止损止损,该回吐回吐,不要过分在于那些沉没成本。 3、厌恶不确定 海龟交易法则把人们更愿意落袋为安成为处置效应。但是我觉得它是由厌恶损失和厌恶不确定而导致的。当我们的账户有浮盈的时候,我们会同时面对利润的不确定性,和利润可能损失掉的可能性。这就导致了我们难以忍受继续持仓。我们迫切的想把盈利这件事给确定下来。所以,一旦有浮盈,尤其是在浮盈开始波动的时候,是人们最想平仓的时候。. 可实际上,交易需要拥抱不确定,需要在有浮盈的时候,尝试获取大的趋势行情。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机会拉大盈亏比,实现整体交易逻辑的正向收益预期。见好就收的思路,是根本持有不到趋势行情的。 关于厌恶损失和厌恶不确定,下面一张图可以完美的展示: 一个20%的概率,将我们的两种本能轻易的调动了出来。 4、 结果偏好 就是我们更愿意相信结果,而非过程。 很多人只看自己的交易是否盈利,他们认为,盈利的交易就是正确的,亏损的交易就是错误的。完全不在意其背后的交易逻辑。 实际上,职业交易员更在意的是交易逻辑,逻辑正确,单次交易是亏损的也是对的。逻辑不正确,盈利的单子也是错的。 比如,死扛。很多人死扛后真的抗回来了。这在结果偏好的认知下,他们会认为这是正确的,然后就在某一天被一波抗不回来的行情给带走了。还有很多人因为运气而实现了短期盈利,结果也是强化了他的行为模式,最后导致了其失败。 人们向来喜欢结果,尤其是在期货市场这种不确定横行的领域。因此,在交易界,吹牛向来是有市场的。因为赚钱的就是厉害的,谁赚钱谁是高手,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 看结果不如看逻辑,因为在这个不确定、带杠杆的领域里,结果非常具有偶然性,而逻辑,才具有真正的稳定性。 5、近期偏好 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 这个很好理解,很多人使用某一套交易方式,只要近期亏损,他立即会说:市场变了或者说,方法失效了。 比如海龟交易法则本身,很多人都尝试过这套交易模式,但是,只要当这套方式开始连续亏损,他们就会说,这个方法知道的人太多了,早就失效了。可实际上,真正能够使用这套方法的人,凤毛麟角,极少部分是因为真的懂,而大多数人是因为他们并不理解其中的交易逻辑,他们遵循了自己的近期偏好。 一亏损就开始改变,这其中很大部分是因为人们的近期偏好,殊不知,任何一套交易方法都无法实现一直盈利,任何的交易方法都有着自己的不利期,长远的从逻辑上看问题,才是正确的方式。 最近谁赚钱,谁就厉害,谁就是大神。以前几年收益稳定,近期亏损的老牌高手就是不行了,这就是外行的思维模式。明星常有,而寿星少存,可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 6、锚定效应。 心理学名词,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这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出场。 为什么在走势下跌,账户亏损的时候很多人无动于衷,而行情反弹到成本附近的时候,人们更原因反应过来而逃跑呢? 除了厌恶损失,厌恶不确定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锚定效应。比如,多单螺纹钢3000的时候我犹豫了没出,现在2800了我更不能出,因为当时3000的时候我都没出。3000这个位置变成了一个锚点。人们总是把当前的位置跟锚点相比。而当价格开始反弹到这个位置的时候,接近了锚点,人们就更容易出场,因为接近了锚点。 我们以前听过期货市场上有人用5万元赚到了上千万最后又回到了3万的故事。她为什么不在回撤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落袋为安呢?我相信有两个因素。第一:她之所以能够实现夸张的收益,靠的就是能够抗得住回撤。第二点,就是在回撤过程中,她想,既然我曾经达到过那么高的收益,现在平仓的话,岂不是白白损失了本属于我的利润?她把之前的高收益位置当成了锚点。 账户权益一路下跌,一路被锚定,一路不甘心,最后,怎么上去的怎么回来。 这个问题在交易中非常常见,解决方式也很简单,设置合理的出场,忍受一定程度的回撤,并且明白回撤是趋势交易的必然代价即可。不承担回撤,如何获取趋势中正确的方向? 7、 潮流效应和羊群效应 比较简单,就是人们会因为其他人相信某件事就随波逐流的相信这件事。比如,大多数人都相信:海龟交易法则早就失效了。为什么?因为他们验证过吗?没有,因为大家都这么说。 在交易中,洞察力很重要,因为它能帮助交易者避免上述两种情况。 8、小数法则 与之相对的,是大数法则。 大数法则反应了这个世界的一个基本规律。在一个包含众多个体的大群体中,由于偶然性而产生的个体差异,着眼在一个个的个体上看,是杂乱无章,难以预测的。但是,由于大数法则的作用,整个群体却能呈现出某种稳定性。 以前,有朋友跟我说了一个技术指标,我们研究了最近2个月的走势后发现,这个指标简直神奇,准确率100%。然后我编写了模型测试了一下它所有的 历史 走势,发现它的准确率是20%。 以前,我有个朋友跟我说每一个星期二,XX品种总会走出十字星,我看了100个星期二的走势后,发现他是在胡扯。 结果偏好+小数法则,很容易让人们错误的相信了某些东西,又会让人们难以坚持一套交易方法。 交易,需要一定的格局和从大局全面思考的能力。任何一个依据,一个逻辑,需要有充足的样本去论证才可以。 职业交易员并没有什么神奇的秘密,他们只是观察到了人性在交易中的表象,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或者说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已。 各位觉得呢? 交易里确实有很多秘密,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虽然有时候有些夸张,但是仔细回想一下,确实如此!其实交易员在交易的过程中也只是扮演着一种打工的角色,真正的幕后大老板才是操控一切的关键,我记得以前和一个机构朋友聊过,他就这样明确的和我说,在一个大的机构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就如上班一样,有些人专门负责卖,有些人专门负责买,有些人负责选股票,有些人负责和上市公司对接,俗称拜票!因此交易员的分工不同也就注定了他们知道的秘密也不同! 其实据我所知道的是,一些交易员大致的秘密如下面几点: 1.所有的K线,成交量,技术指标,短期的都是可以通过资金来操控的,也就是说,有钱有筹码,想在短期内画出什么形态,就能有什么形态! 2.所有的上市公司和庄家都是有对赌协议的,其中包括很多条条框框,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为上市公司所有的信息,内容,资料,消息,都是可以用来帮助住家来造势和洗盘的! 3.交易体系里最大的秘密就是,交易员永远无法战胜那些不看股票和做长线投资的人,因为股票就是一个舞台,交易员就是操纵舞台上跳舞的人,但是投资人连戏都不看,那么他们怎么骗散户买卖交易呢? 4.每只股票都有庄家,每个庄家都有自己的团队,并且非常有实力!所以想要和庄家对着干是不现实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和庄家为伍! 5.交易中的资金和时间都是有成本的,所以一旦开始坐庄就要开始计算出资金买入筹码的成本和时间成本,时间越久,说明资金成本越大,那么未来拉升的空间也就必须足够多,才能有获利!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把职业交易员想的太神奇了,他们也只不过是打工的,他们幕后的老板才是最后实力的,胜在人际关系,消息面,还有就是资金来源!所以交易员所知道的消息可额能不比散户多多少,而他们厉害之处只是在于懂得如何骗散户手里的筹码,和分析一些个股的价值机会而已!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打字很辛苦记得点个赞!!加一波关注,带你读懂主力真正的意图! 我是股市里的长线价值投资者:张大仙! 这个问题以前好像是回答过类似的,谁要说有秘密那纯粹是瞎扯。如果是正八经期货公司开户的,都在一样的市场,都是一样的行情数据,能有什么秘密可言啊?难道你的行情和别人的还不一样不成?无非就是职业交易员比非职业的要专业一点,在研究上投入的时间、金钱会多一些。这么说来,其实也就是说职业的交易员都是从哪方面来着手的。 我们常说的职业交易员,分为两类: 一类是机构职业 , 一类是个人职业。先说第一类机构职业交易员吧!一般在策略执行上,机构交易员都是分开的,有的人会搜集一些数据,有的对数据进行分析。有的制定相应的进仓策略,有的则完全执行下单命令,不考虑下单依据。总之在交易方面,都是相互配合,各自按部就班而已。这一种既有做基本面的,也有做技术的。如果真涉及一些私密的,比如操纵这种(若是真有),可能会有放出假消息的,借机拉人或者发消息跟帖炒作的,有外出调研发表观点的,也有联系其它人用各自资金相互配合的。 第二类是个人职业交易者。相比机构来说,个人在这块儿要做的工作就很多了。因为一个人要承担很多东西的调研、分析、策略制定、下单、平仓、资金管理等等。需要的职业素养要远高于在机构的交易员。因此在这方面,个人职业要投入的精力相当大,而且很容易出现谬误,还得不到及时的指正,只能让市场给自己纠错。在此之间,个人职业要更加勤奋,不断地求教才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有不少人做交易习惯图省事,越是怎么简单越是怎么来。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交易简单来自于前期的努力和投入。不少人只是学其形,而未学到其核心。就好比你看到高手端起杯子喝一口水,你也喝了一口;高手漱了口吐了出来,结果你喝了。这能一样吗? 股票交易那些赚到大钱的人,都知道哪些散户不可能知道的交易秘密? 1.每一个进入股票市场的人,都被告诫不要追涨杀跌,这是股票市场最大的谎言。 这也是造成很多散户亏损的根本原因,追涨杀跌,其实在我们职业交易人的眼中是右侧交易,是趋势跟踪,如果你坚持追涨杀跌,长期来看,你不会亏损太多,而且有可能会稳定盈利,很多散户被告知不可追涨杀跌,不愿意止损,所以往往都是小亏慢慢抗扛成了大亏。 2.股市并不是一个国家经济的晴雨表。 从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了,中国经济在过去20年经济高速发展,然而我们的A股却总是在3000点附近徘徊。 而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本国的经济都受到了重创,但是疫情过后,每个国家的股市都经历了一轮暴涨。 这里的本质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的股票市场已经变成了专家机构以及一些利益集团收割散户的场所,而你要收割散户,这件事情跟国家经济是不沾边的。 3.很多股票老师会告诉你,通过高抛低吸可以不断降低买入成本。说出这句话的老师不是个骗子,就是傻子,因为高抛低吸本身就很难操作。 一段行情什么时候是高点,什么时候是低点,当你身处环境中你根本不知道,只有当行情走出来以后,你才能知道哪里是高点,哪里是低点。 而当你在一个点认为是一个低点的时候,你去进行抄底,而行情继续走低的时候,你又会继续去买,试图摊低成本,这样亏损了你就会一直死扛不舍得止损,但是底部什么时候来你根本不知道,万一来一波大的反向行情,如果你加了杠杆就会让你爆仓。 在交易市场九成的散户是赚不到钱的,投机市场百年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大家都认为自己是赚钱的那一成。 4.第4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所谓的K线只能反映股票过去的 历史 走势,它并没有办法可以预测未来,所以你研究任何的K线组合,试图去对未来的市场进行一个预测都是没用的。 因此由K线所衍生出来的所有指标也都没办法预测市场,很多人喜欢研究什么macd,kdj其实都没有意义。通常这些人在失败后都会一点懵逼,明明这些指标在过去的 历史 K线都很准确,为什么实际操盘应用当中却赚不到钱呢? 其实答案就在神经科学和心理学当中。并不是这些指标在过去的K线走势中很准。而是人类无法克服的自利偏差和后视偏差。自利偏差的意思是,人类更相信对自己有益的细节,比如一个指标你认为它是有用的,那你潜意识当中就会不断的去放大它的优势而忽略它的缺陷。 这就导致你在 历史 的K线走势图中只看到了这个指标有用的一部分。而会不自觉的忽视他失效的那一部分。 而后视偏差,是人类往往会把未来的经验带到过去里面,这仿佛让我们拥有了上帝的视角一样去判断,自利偏差和后视偏差结合起来,就会让人们感觉K线技术在过去的 历史 走势中是有用的,而未来也一定会一直有用。 我曾经使用编程的手段把MACD, KDJ,RSI等常用的指标,以及市场上常用的K线组合去测试 历史 ,近10年的行情得出来的结果是这些K线的成功率无限接近于50%,也就是在说你在实盘交易中如果用这些指标去交易,其实和你抛硬币 决定买还是卖是一样的。 我很庆幸自己很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很庆幸自己大学念的是计算机专业,让我懂得一点点编程的技术,可以让我用计算机的力量去很快回测一些技术,从而发现一些真相,如果靠人工去复盘的话,这个过程你会花费很多年的时间才会发现这个真相。 最后我要奉劝那些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散户,不要轻易踏入股市,投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个行业毕竟只有10%的人能赚到钱,而你绝不会一上来就是那10%的人,你更有可能是一个新鲜的韭菜,专业的事要交给专业的人。 职业交易员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秘密确实算是有很多吧,下面我简单说说一下几点吧,算是自己的理解,希望大家看到不要骂就好了。 第一就是交易其实很简单 要想学会交易其实很简单吧,根本不需要技术分析和基本面分析,很多交易员完全是靠感觉交易的,技术指标其实就是做给散户使用的,很多时候都是不准的,即使准主力也会利用技术指标,诱骗散户。也就是说交易就有一个目的就是赚钱,赚钱的的秘密在于不要被技术指标欺骗。按照自己的计划,肯定比按照技术指标频繁交易赚钱。 第二就是,职业交易员也是人,做不出来违反人性的交易 也即是说大家都是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一样的,职业交易员为什么能够比散户更有耐心和坚持呢?唯一的原因就是职业交易员拿的不是自己的钱交易的,这就是秘密。 职业交易员通常会做套利单子 也就是说大家都是厌恶风险的的,所以说期货里面最难得就是控制风险,但是由于风险无处不在,因此对于风险的控制算是日常工作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职业交易员可以不赚钱,但是一定不能亏钱。他们的作用是帮助企业锁住生产利润。 先来说一个交易当中最大的秘密。其实要说是秘密也算不得什么真正的秘密。但在绝大做交易的人是不知道,或者是将信将疑,不愿意相信。也可以算是一个秘密了。 那就是,无论期货股票外汇交易并不存在长期稳定的暴利。 网上的书上的那些暴利的财富传奇都不具有可复制性。如果你进入交易的目的是复制那种财富传奇。。那很大可能,你的交易将会是失败的。 所以这个秘密是指:99%的人对交易的认知是错误的,对市场的回报预期是错误的。交易盈利很难,稳定盈利更难。 在金融市场中,什么样的人亏损最严重?就是那一类幻想一夜暴富的。市场有属于自己的回报规律;我也承认有阶段性暴利的机会。 比如说本周的黄金走势。金价从1460一直上涨到1500,重仓做对的方向当然是暴利。但你不能只看市场的这一面;有可能你做错了方向;有可能即便你做对了这一波趋势,但在震荡当中也会亏损严重。 如果你的交易做得一直都不成功,还是把回报的预期放低再试试吧。。 所有的技术指标都不具有预测的作用。 什么是技术指标?技术指标是价格在图表上的体现,而且是过去的价格在图表上的体现。过去能代表未来吗?肯定是不可能的。我们举个例子。均线金叉的时候做多,死叉的时候做空。那么该做空或者该做多,是均线告诉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的理解呢?肯定是我们自己的理解。所以指标只是把它该有的样子呈现在图表上,而怎么理解这个图表,是交易员做的事情。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我的办公室里,对于相同的指标和图表,交易员会有不同的理解,甚至完全相反的方向。指标是静态的,理解是动态的。 金融投机市场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多少代人都在寻找这种市场的秘密,金融市场运行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规律是什么?有规律还是没有规律? 如果金融市场运行背后有规律,有逻辑,那么我们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律跟逻辑又是什么?这种问题你根本没有法去考虑,或者说你根本找不到答案。 金融市场哪有什么秘密可言? 老子《道德经》:“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大家仔细的思考一下。 金融市场没有秘密,如果你在寻找金融市场的秘密,那么你肯定走错了道路。 市场最大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 没有什么秘密可讲,只有交易模式(交易逻辑);大家都是靠经验积累出来的成功率。谁都会经历了:扛单、多次爆仓总结后才能成为盈利模式。当然也是有悟性高的区别,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金融行业,也许他本人更加适合其它行业。 交易的最大魅力就是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是由人的心里不同而产生的,所以看似高端大气上档次的AI,不过是一个伪命题,因为他自身没有像人一样的复杂心里。从事过专业交易的都知道,不要跟单子,为什么,因为即使告诉你在哪一个点进,在哪一个点出,你不一定进的来出的去,即使你每一单都你都跟进,可是处理单子那是在每一个点上每0.1s都有万般思维,经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跟单者可能不盈利可能亏的一塌糊涂而你师父却赚的让你羡慕不已,这就是秘密,交易的秘密。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而不管发生什么都能应付自如获利还是亏损,成功就在这里。 职业交易员很多都是有天赋的,交易员是双重性格,他随时切换,交易时候必须进入到不正常的状态反人性的,才能交易成功,停止交易的时候他又切换到正常人的状态,交易没有绝招,都是经验总结提纯,立帖为证慢慢体会,我的文章有一些常用指标心得实战介绍,可以看看也许对你有所启发 高频交易员不会告诉你其实他们能看到你下单的数据,然后通过直达交易所服务器的特别光纤抢在你前面下单。 对,就是低买高卖卖给你。 其它交易员不会告诉你,大户养着很多股票经纪,可以从他们手里拿到你还不知道的小道消息,虽然消息有时候可能是错的。 大多数情况下,职业交易员只是对交易有狂热的爱,我做美国香港套利交易的同事可以晚上4点起床做美国市场。业余交易员不可能做到这么投入2023-05-24 17:36:201
投资中的偏差行为,常见的投资偏差行为都有哪些?
现在人,越来越注重于“以钱生钱“,人们纷纷开始搞投资,不再像以前一样拘泥于“省一点,是一点”、“省下就是赚下”的心理。以致于投资金融学也成为了当下风行的学科,很多人都开始了解金融学,以求从中能够牟利。但在投资中有很大的风险,“收益大,风险更大”一向是投资行业的主要特点,在投资中稍有偏差,就会落入无底深渊,赔的血本无归。在投资学中,人们会容易产生“投资偏差行为”,最主要的几点常见投资行为的“投资偏差行为”主要是什么?第一个,是损失厌恶偏见。这个指的是投资人选择的投资产品投资造成的损失,选择投资此项的前提是能够获得投资收益的两倍,但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投资人更关注于去规避投资风险,避免投资不当给自己造成的损失。但这种心理很大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投资损失,比如投资人在投资股票时,如果股票开始下跌,不要想着及时止损,不假思索的就将股票全部卖掉,要合理评估后再进行决策。第二种,是秉赋偏见。这种偏见会导致投资者不愿意放弃已经投资的产品,即使这个投资并不合理,或者对于某一个投资产品赋予了情感而导致了错误估算,造成的损失。第三种,是亲密偏见。对于很多人,对于自己家乡的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后会不理性的进行购买投资,投资需要理性,对投资产品赋予情感是不利的。再有就是,代表性偏见,是指投资人在对此项投资并不了解的情况下,会抓住某个特征进行结果推断,这种虽然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方式,能够抓住本质问题,但也会因为概率和样本的大小造成严重偏差。在投资市场陷入低迷时,很多投资人怕造成损失不敢入场,造成市场萎缩;而一旦市场开始赚钱,投资者们就开始疯狂涌入,股市的成交量暴涨。但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市场已经开始构陷一个巨大的“泡沫”,一不小心就会被套牢。总的来说,投资需谨慎,选择投理财产品,更是要规避个人情感,把握大局观,理性投资,避免造成损失。2023-05-24 17:36:295
商学篇——沉没成本
重点: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第一,我们要认清沉没成本其实没有好坏的区别,你可以把它叫做既定成本,或者是已经发生的花费。 第二,因为这种心态的顽固性,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最后我们还是要反过来说,你如果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内容拓展: (1)任何事情的了解都需要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如果我们意识到当这个东西有问题、不适合自己的时候,可以把之前的投入当成交学费,因为没有失败的投入,怎么会有以后的成功。把沉没当试错成本会更容易克服这种心态 (2)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唯一资产———时间的价值,如果能够意识到哭泣、继续投入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而如果把这个时间花在更有成效的事情上,未来正确方向所挣回的价值会远远高于沉没成本,那就可以转变心态,专注当下更有价值的事情 (3)关注和思考未来,把价值放在未来,那么沉没成本只属于过去,活在未来的人和活在过去的人是不一样的,以未来为导向就可以调整现在的情绪和行为。 (4)还有一种方法就是抽离出去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远观自己和自己的沉没成本,这种视角会更客观、也可以找人咨询,旁观者有时候会出其不意点到重点。止损也是一门智慧啊~~~案例:商业行为利用人类对沉没成本心理偏见的 1.购买车子时,销售人员会陪你花很多时间,观看,试车,并收取一部分预付款。 2.很多网游的设定,不断举办各种活动让你在其中的投入的精力和钱越来越多,让你不愿意离开。 3.公司设定年终奖的时间,比如每年7月份,造成无论什么时候,都至少有一半年终奖的沉默成本来稳定员工。要想避免当这种沉默成本谬误的受害者,首先我们要了解这个概念,在平时做决策的时候反思,训练。 4.股票赔了并且判断该抛的时候就抛, 5.男女朋友没感情了该分就得分, 6.不喜欢的,没有成长性的工作就离开吧。 7.当你感知到不是你玩游戏,而是游戏在玩你的时候,就不要再玩了。案例思考:如果你是HR你会怎么做让你的应聘员工付出沉默成本 并愿意留下关于沉没成本,还有两个和商业非常相关的重要概念:沉没成本悖论和处置效应: 【沉没成本悖论】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沉没成本悖论在企业的项目决策中非常常见。很多企业的决策已经被市场证明是错的,但是仍旧会继续投入资源。既有成本上的考量,也有人性弱点的原因。【处置效应】金融研究中已经记录了大量人们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导致:人总是想看到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处置亏损股就意味着自己投资失败。这会激发人的损失厌恶心理。2023-05-24 17:36:491
使用匹配方法估计处置效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独立性、共同区间。匹配方法估计处置效应实施前要求满足条件独立性和共同区间两个假设条件,所谓条件独立性指的是在控制协变量后,个体到底在处理组还是控制组,是独立于潜在结果,满足独立性、共同区间条件,所谓共同区间假设条件指的是要求样本中要同时存在处理组和控制组。2023-05-24 17:36:551
请问买基金会亏钱亏到自己要补钱吗?还是只是亏了本金?
买基金只会亏一部分本金,不需要补钱。一般基金如果亏到一定程度,会清盘。大多数基金的清盘线是75%,也就是亏了25%就会清盘,把剩余的钱还给投资人。具体的清盘线,要看你所买基金的合同,这个是不尽相同的。从哪里买的,就会返回到那个帐户,如果是证券帐户买的,就会还到你的证券帐户,如果是在银行买的,就会直接还到你的银行帐户。扩展资料:不会亏损到本金的基金主要有几种1、货币基金,比如余额宝,理财通就是这种基金,因为其主要投资协议存款等;2、理财型基金,这种基金和货币基金投资方向类似;3、保本型基金,只要满足保本条件,就是保本的,不会损失本金。2023-05-24 17:37:159
CO2煤层处置效应与监测研究进展
陈润1 秦勇2基金项目:国家重大专项(2011ZX05042-01-02),中国矿业大学青年科技基金A类项目(2010QNA09)和中国矿业大学青年教师启动基金资助。作者简介:陈润,男,1979年生,江苏宿迁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从事煤层气与CCS研究。地址:(221008)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电话:15805203840。E-mail:chenrun@cumt.edu.cn(1.江苏省煤基CO2捕集与地质储存重点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低碳能源研究院),江苏徐州 221008;2.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摘要:CO2的煤层封存是-当今节能减排的研究热点。认为CO2煤层封存是通过物理、化学以及微生物转化等方式实现,煤层封存CO2除对地下水以及上覆盖层岩石产生影响外,还可能诱发地震等地质灾害。为了保证煤层封存CO2的安全性与长久性,有必要对CO2在煤层中的运移状况进行监测。基于此,本文论述了目前CO2煤层运移的监测技术,指出CO2煤层封存及监测技术有待深入并加以系统化。关键词:CO2 煤层 封存 影响 监测Advance of CO2 Sequestration Effect in Coal Seams and Its MonitoringCHEN Run1, QIN Yong2(1.Jiangsu Key Laboratory of Coal-based CO2.Capture and Geological Storage (Low Carbon Energy Institut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2.School of Resource and Geosciences,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Abstract: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 is a focus of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t present.It is considered that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 can be implemented through physical, chemical and microbial capture.It is found that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 except effects on groundwater, microbes and rocks, geological hazards such as earthquake might be induced.In order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longinquity, the monitoring of CO2 migration in coal seams is necessary.Based on this, the technologies of CO2 migration moni- toring in coal seams are discuss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study of technologies of CO2 sequestration in coal seams and monitoring should be furthering and systematization.Keywords: CO2; Coal seam; Sequestration; Effect; monitoring1 引言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CO2气体是一种导致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其大量排放会带来一系列的自然灾害,从而CO2的减排工作引起世界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目前,我国CO2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如何将CO2气体有效封存成为我国环境乃至全球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议题。煤层气地质研究表明煤吸附CO2的能力比CH4强,众多研究者提出煤层注入CO2强化CH4产出(唐书恒等,2004;吴建光等,2004;苏现波等,2008)。基于此,笔者探讨了CO2煤层封存机制、CO2封存对煤储层环境影响以及CO2地下运移监测技术,以期为CO2煤层封存与驱替煤层气开发服务。2 CO2煤层封存技术煤层封存CO2可通过物理封存、化学封存以及微生物转化等机制实现。在已知的CO2煤层封存技术中,物理封存能力最大,煤层微生物转化最具前景。2.1 物理封存CO2的物理封存是一种不改变CO2理化性质的封存方式,被看做是天然气开采的逆过程。煤层封存捕获CO2与其他地质体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但也存在差异。一方面,在CO2注入煤层初期,煤层捕获CO2也是通过上覆岩层隔挡来实现。即CO2注入煤层后,由于上覆的页岩和粘土质岩类低渗透性而阻挡了CO2向上运移,形成了压力封存箱。另一方面,在高压条件下,煤对CO2吸附能力要比CH4大得多(苏现波等,2008),被压力封堵在煤层的CO2运移一定距离后很快就在煤表面吸附捕获,驱替煤表面吸附CH4产生;实现煤层物理封存CO2的方式转变,同时实现强化煤层气产出的功效。此外,在一些含水煤层,CO2的物理封存还包括CO2的水溶封存以及其水合物封存等。在高压条件下,CO2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极其可观的(陈润等,2007),溶解作用也对CO2煤层封存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一般煤层含水性较差,CO2水溶封存在CO2煤层封存中一般不予考虑。CO2水合物封存具有很强的封存能力,但由于其封存需要极其苛刻的温压条件,在煤层封存CO2中很难实现。2.2 化学封存CO2的化学封存是CO2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而实现CO2固定的一种方法。一般情况下,煤层这种特殊的储层存在渗透率各向异性(KelemenSR et al.,2009),即沿水平方向的渗透能力较强,锤直方向则相对较弱。而这种各向异性表现为煤层沿水平一侧或多侧开口,有利于CO2在盖层下侧向流动。随着运移的进行,CO2与煤中矿物质以及围岩中矿物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化学封存。该封存方式随着矿物的类型不同而有显著差异(于洪观,2005)。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煤层气技术进展:2011年煤层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从而,CO2通过溶蚀作用形成碳酸盐或碳酸氢盐不溶物或可溶物而实现了地质封存。2.3 地下微生物转化CO2的地下微生物转化利用是少有人涉足的领域,仅有的研究表明:地质条件下注入CO2和H2经微生物转化生成CH4(夏遵义等,2004),这样即实现了CO2封存,又生成了新的能源。由于研究中人为加入了H2,使得储层条件下(少氢气)能否实现CO2的微生物自然捕获并转化有待进一步验证。但相关研究表明:煤储层条件下产氢菌的大量存在是CO2微生物转化的一个有利条件(夏遵义等,2004),其他类型化学反应或低价含铁矿物的蚀变也都可能为产甲烷菌转化CO2提供必要的H2。如生物膜——岩石相互反应、岩浆热液流、水的辐射分解等(徐永昌,1994)。可见,CO2的地下微生物转化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是可以实现的。CO2的微生物封存可实现CO2的永久转化,减少CO2的大气排放,达到减缓温室效应的目的;同时CO2的地下微生物转化具有可观的能源生成前景。但由于地下微生物作用要具备苛刻的环境条件,微生物转化CO2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研究。3 CO2封存对环境的影响3.1 地下水污染CO2封存对地下水污染是多方面的。CO2在水中溶解量增加,会降低地层水的pH值,导致地下水酸化。研究表明,1kg水中溶解1摩尔CO2溶液的pH值为2.88(孙茂远等,1998);研究也表明地下水的酸性不断增强,致使地层中许多微量元素被溶蚀在地层水中富集。CO2对地下某些重金属或其有机化合物大量溶蚀时,则可能严重影响人类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的安全和健康。Wang和.Jaffe(WangS et al.,2004)采用化学模拟的方法,将CO2注入到100m深处让其向浅部含水层运移(中间层位富含一定浓度的硫化铅)。结果发现,在缺少束缚的条件下,封存的CO2充分溶解,导致地层水中大量有害的矿物硫化铅从固体中溶出,造成以注入点为中心的CO2晕,方圆几百米内的地层水受到了严重污染。3.2 岩体变化如前文所述,随着煤层CO2注入量的增加,CO2注入井附近煤储层负荷压力增加,导致CO2在煤层水中的溶解度增大溶蚀煤中的矿物,改变煤岩对原有矿物的束缚性,降低煤岩及上覆盖层的力学强度,造成岩层断裂;同时,由于煤储层吸附大量的CO2气体发生膨胀效应(KaracanCO,2007;SiriwardaneHJ et al.,2009),减小煤中孔裂隙空间,降低煤储层的渗透率。在地下水存在的情况下,CO2的大量溶解也可能使地层水中的一些矿物沉淀或析出,堵塞煤中通道孔隙。3.3 诱发地质灾害CO2注入煤层进行封存使得煤层所受有效应力增加,如果注入压力超过上覆地层所能承载压力时,将可能诱发上覆盖层断裂以及断裂沿一定方向移动。该现象反映到地表为地质变形、坍塌等地质灾害。在一些高压层位,伴随着一系列裂缝产生和断层的活动,也有可能诱发地震这种高危害地质灾害。如:美国科罗拉多州Rangely油田,就发生过因向其孔隙中注入流体而导致微地震产生的事件(Gibbs J Felal.,1973);同样由于向深部钻井中注入废液,德国大陆深钻工程(Shapiro S A et al.,1997)和加拿大艾伯特冷湖油田(Talebi S et al.,1998)都曾诱发过中等级地震;美国还曾因此诱发强度高达为4.9级O-hio地震和5.3级Denver地震(Bert M et al.,2005)。3.4 对煤层微生物影响煤层封存CO2对其中存活的微生物通过多方面产生影响。一方面,pH在5.9~8.8之间适宜大部分产甲烷菌生长,而pH介于6.8~7.8之间其活性最强(郭泽清等,2006)。煤层水酸化使得产甲烷菌活性降低,生长受到抑制,降低固定CO2能力。另一方面,煤层水的酸化可大量溶解岩石中碱金属元素和微量元素。如果煤中Na,K等离子大量溶解会抑制产甲烷菌的活性;与此相反,Fe,Co,Ni,Se等离子溶解则会增强产甲烷菌活性(祖波等,2008)。可见,金属离子和微量元素的溶解对产甲烷菌的影响应根据地质环境具体分析。4 CO2运移监测当CO2注入煤层时,其注入速度及注入量对封存效果及安全性产生重要影响,故开展CO2煤层运移监测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前文所述,当CO2注入煤层后,极易对煤层及围岩以及存活于其中的微生物产生影响,故监测多从CO2本身或其对煤层及其围岩地层产生的影响进行开展。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分为物理监测和化学监测。4.1 物理监测物理监测有储层压力监测、测井、地震、电磁手段以及地表变形等多种方法(Preston C et al.,2005)。目前使用最广、技术最成熟的是三维地震监测技术和测井监测技术。三维地震监测是通过监测煤层CO2注入量随着时间偏移的变化来实现。即:随着CO2向煤层不断注入,煤吸附气体的饱和度、煤孔隙压力、气体饱和度以及流体运移方向都将发生变化,不同时期观测到的地震资料属性也将发生变化。该方法利用两次或多次观测对比,推断CO2的运移情况。除了人工源地震以外,煤层注入CO2所造成的盖层断裂及其微小震动在监测的过程中都可以加以利用。而电法、电磁法以及重磁法等监测技术都不如地震监测来的直观、准确和形象。4.2 化学监测地球化学成分的变化也可以有效地反映CO2在煤层中的运移状况。CO2注入煤层后,极易与煤层内的气、水以及围岩发生物理和化学反应,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流体中酸度增加,尤其酸式碳酸盐离子。通过采集煤层气体和地下水层样品分析CO2的含量或根据水中碳、硫稳定同位素的特征直接测量。Emberley等(2004)研究加拿大Weybum油田封存CO2发现,CO2注入储体后其碳同位素相比注入前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化学监测与示踪剂联合使用不失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监测方法。它通过监测CO2碳同位素以及外加示踪剂在煤层中的运移情况来反映CO2在煤层中的平面展布,通过时间偏移来反映CO2在煤层中的运移情况。5 结语CO2的煤层封存通过煤层物理封存、化学封存以及微生物封存三种途径来实现。其封存项目的实施除了具有减排、增产效应外,还可能带来一个极大的附加值——生物甲烷生成。最重要的是,CO2煤层封存对地质体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污染甚至可能威胁到人类健康。为此,在CO2封存的过程中,在保证CO2注入速度和注入压力的合理性的前提下,监测CO2在煤层中的运移与分布情况也非常重要。目前,CO2地质封存可行在不断细化,CO2地质封存的影响与危害的认识也在不断强化,因此,CO2地下运移的监测技术也需要不断更新。而我国在该方面的研究更是刚刚起步,仅有的试验井也以强化煤层气产出为目的,对CO2封存效果及其对地下环境的影响、危害及其监测甚少(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2007)。因此,相关认识和论证工作亟待深入开展,逐步实现系统化,为CO2煤层封存技术工业化实施扫除障碍。参考文献陈润,苏现波,林晓英.2007.亨利定律在煤层气组分溶解溶解分馏中的应用[J].煤田地质与勘探,35(2):31~33郭泽清,李本亮,曾富英等.2006.生物气分布特征和成藏条件[J].天然气地球科学,17(3):407~413苏现波,陈润,林晓英等.2008.煤解吸二氧化碳和甲烷的特征曲线及其应用[J].天然气工业,28(7):17~19孙茂远,黄盛初.1998.煤层气开发利用手册[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2~17唐书恒,汤达祯,杨起.2004.二元气体等温吸附-解吸中气分的变化规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33(4):448~453吴建光,叶建平,唐书恒.2004.注入CO2提高煤层气产能的可行性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10(3):463~467夏遵义,白志强.2004.利用产甲烷菌进行CO2地质固定在中国生物气田的应用初探[J].石油勘探与开发,31(6):72~74徐永昌.1994.天然气成因理论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于洪观.2005.煤对CH4、CO2、N2及其二元混合气体吸附特性、预测和CO2驱替CH4的研究[M].青岛:山东科技大学,157~158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编著.2007.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研究[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祖波,祖建,周富春等.2008.产甲烷菌的生理生化特征[J].环境科学与技术,31(3):5~8Bert M, Ogunlade D, Heleen D C et al.2005.IPCC special report on CO2 capture and storage [M] .Cam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276Emberley S, Hutcheon I, Shevall er M et al.2004.Geochemical monitoring of rock-fluid interaction and CO2 storage at the Weyburn CO2-injec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site, Saskatchewan, Canada [J] .Energy, 29: 1393~1401Gibbs J F, Healy J H, Raleigh C B et al.1973.Seismicity in the Rangely, Colorado area: 1962~1970 [J].Bulletin of theSeismological Sociely of America, 63: 1557~1570Karacan C O.2007.Swelling induced volumetric strains internal to a stressed coal associated with CO2 sorption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2: 209~220Kelemen S R, Kwiatek L M.2009.Physical properties of selected block Argonne Premium bituminous coal related to CO2, CH4, and N2 adsorption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7: 2~9Preston C, Monea M, Jazrawi W et al.2005.IEA GHG Weyburn CO2 monitoring and storage project [J] .Fuel Processing Technology, 86: 1547~1568Shapiro S A, Huenges E, Borm G.1997.Estimating the crust permeability from fluid-iniection-induced seismic emission at the KTB site [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131 (2): F15~F18Siriwardane H J, Gondle R K, Smith D H.2009.Shrinkage and swelling of coal induced by desorption and sorption of flu- ids: Theoretical model and interpretation of a field projec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77: 188~202Talebi S, Boone T J, Eastwood J E.1998.Injection induced microseismicity in Colorado shales [J] .Pure and Applied Ge- ophysics, 153: 95~111Wang S, Jaffe P R.2004.Dissolution of trace metals in potable aquifers due to CO2 release from deep formations [J] .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 45 (18-19): 2833~28482023-05-24 17:37:491
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
能能读书《思考快与慢》第32章 心理账户是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的?Keeping score 关于钱 赚钱并不完全出于经济动机,钱是衡量一个人自身利益与自我成就感的标志。奖励和惩罚,带来的最终价值是让人有情绪反应,这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交易。 当个人成为某个机构的代理人时,就不可避免的会与该机构发生利益冲突。 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以窄框架的一种形式。通过有限的大脑,让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掌控,易于管理。 处置效应 从金融角度来说,人们输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这是一种偏见,被称为处置效应。 从理性角度来说,我们应该保留未来会盈利的标的,售出未来最无可能盈利的标的。而不去看他现在是盈利还是亏损。应该在意的是自己的财富,而不是直观感受。 从某角度来说,最近增值的标的未来还有可能进一步继续增值一段时间。 沉没成本悖论 一个例子。两个球迷,一个人是自己花钱买的票,另外一个人是朋友送的票,比赛当天暴风雪,谁更有可能去?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买了票已经是过去的行为了,冒雪去看比赛付出的成本更多,如果要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控制成本,不去现场看比赛是更好的选择。但是前期花了钱的人这个时候还会继续花成本去看比赛。这就是一种不理性的选择。 沉没成本悖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研究项目。 其实就一句话,认了,重新开始。勇气是人生的转折点。 关于后悔 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人们会因为不想后悔而做出很多决策。 什么情境下人更容易后悔? 当人们由于采取了行动而导致了结果,会比没有行动而产生结果,从而有更加强烈的情绪反应(后悔)。 因为做了而没有得到结果,人们会更后悔。 或者人们因为没有选择常态,得到不好的结果,人们会更后悔。 人们会因为害怕将来后悔而做出不理性的选择。 但是不可能对未来的危险100%预防。百分百的安全感会让我们损失更多,性价比不高。 如何防止将来后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对可能会后悔的事,心中有数,如果你能够在情况变糟糕时,先仔细思考自己是否会后悔再做决定,那么将来的遗憾可能会更少一些。 如何防止后见之明,再做有长远影响的决策时,不要太过周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感觉这句话就是个废话,如何落实呢? 当然最后的最后我们自己也会保护自己,叫做心理免疫系统。我们的心理防御能力比我们想的要高,那些后悔的事让你痛心的程度也会比你想象中的程度轻。 抓抓落实 人们会为情绪买单,所以会卖掉盈利股,保留亏损股。因为这样的感觉更好。 人们会为情绪买单,所以因为害怕后悔,却做了更多不理性的选择。人生不妨大胆一点,后悔也没有那么可怕。2023-05-24 17:37:551
投资者非理性行为和表现以及这种行为对市场稳定运行的影响?
影响如下:1、过度交易,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之下,投资者是更加倾向于选择维持现状,市场交易量会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上。然而,投资者由于过度自信,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可以确保给他们带来高回报率的信息,并且坚信自己能够通过交易获得高于平均回报率的汇报,导致过度交易。2、处置效应,“持亏卖盈”,即投资者倾向于推迟出售处于亏损状态的股票同时过早卖掉处于盈利状态的股票。投资者更愿意在盈利时卖出他们所持有的资产,而不愿意卖出那些比他们购买时资产价格地的资产;投资者总是过长时间地持有那些持续下跌的资产,而过快地销售了那些正在上涨的股票。扩展资料非理性特质:即使有些人是非理性的,由于这种非理性是非系统性的,因而这种非理性会互相抵消,从而在总体上依然是理性的。如果这种非理性不能完全彼此抵消,套利也会淘汰掉这些非理性的投资者,从而使市场恢复到均衡状态,在总体上依然是理性的。然而,行为金融学发现人在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行为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会由于过度自信、可得性、损失规避、贪婪等因素从而出现投资偏差或者反常。即使有些投资者是非理性的,他们随机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对价格的影响 效率市场假说有许多假设条件,理性的投资者只是其中一个而已。即使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者,他们随机的交易也能消除彼此对价格的影响。市场价格在市场交易量增多的情况下依然是有效率的。2023-05-24 17:38:055
需要用钱的时候,应该卖出赚钱的基金还是卖出亏损的基金?
在实际的基金投资过程中,我们一般都会遇到因为一些特定的原因需要卖出一部分基金的时候,比如需要一部分应急资金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你手里的基金有的赚钱有的亏钱了,应该优先卖出赚钱的还是亏钱的基金呢? 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先卖出赚钱的基金而保留亏损的基金,因为赚钱的基金给你带来了收益,亏损的基金还可以等它慢慢回本甚至涨回来。如果是这样的话,你就落入了处置效应中。 处置效应说的是在投资者交易股票或者基金的时候,倾向于卖出赚钱的部分而保留亏损的部分。在处置效应下,很多投资者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你持有的一支基金本身已经赚钱了,这时候你想着可以早点落袋为安,于是选择把基金赎回,然后再去买入其他你认为具有投资价值的基金,首先这导致了你在基金交易中频繁交易的错误习惯,同时也打破了优质基金的复利积累的过程,与原本优质的基金缘分终结。 同时,处置效应下你频繁交易的操作不断卖出优质赚钱的基金,保留收益较差的基金,导致原有的基金配置结构被破坏,从均衡配置变成了重仓博弈,保留的这些业绩比较差的基金如果在未来继续恶化,那么将会蒙受更大的损失。 处置效应是人性的弱点,想要克服处置效应就需要对基金进行合理的客观的分析,对持有的表现优秀的基金继续获利,对表现较差的基金保持谨慎观察,切不可盲目卖出优质标的。坚持事实求是,如果是一开始选错了基金,基金的表现一直不好,要及时纠错,该卖出的就卖出。2023-05-24 17:38:421
《思考快与慢》读书笔记4-宽框架决策与窄框架决策
分开决策的时候,你可能选A+D,但是合并之后,悖论出现了:你选择了F(B+C),放弃了E(A+D) “ 窄框架 ”:分别思考2个 「简单的决策问题」 。 “宽框架” :一个有4个选项的 「综合决策问题」 。 为了说明这两种框架,卡尼曼引用了马修·拉宾和理查德·泰勒所用的例子: “在一个抛硬币的赌局中,你可能会输100美元,也可能会得200美元,且输100美元与得200的概率是一样的,那么,你愿意参加这个赌局吗?” “同样是上述的赌局,如果进行100次,你还会参加吗?” 从常识的角度出发:如果只抛1次并不能吸引你的话,那么,进行100次你会选择怎么样。对大部分人来讲可能是个诱人的赚钱机会,但仍然有很多人会拒绝。 著名的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曾经证明: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最注重效用的人拒绝了一次赌局,也会拒绝多次。但这个结论与我们根据常识所做的选择是矛盾的。 拉宾和泰勒为了解释我们的常识选择,设置了虚拟人物“山姆”,他们借用虚拟人物山姆的计算发现(考虑人们的“损失厌恶”:这里认为,损失100美元的实际心理效果相当于损失200美元): 如果按照“宽框架”——即将五次赌局作为整体来看,输的概率整体在下降(第4次出现了升高),结果价值则在升高,于是,结论很显然: “宽框架”比“窄框架”更适合风险决策——更直白的说法是“将所有的风险选择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会更合理”。 卡尼曼认为, “损失厌恶” 和“ 窄框架 ”的结合是一个代价更大的祸端。所以,个人投资者可以通过降低查看自己投资结果的频率来避免这个问题,这样可以获得“宽框架”带来的情感收益的同时节约时间、减轻痛苦。由于频繁的低额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额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强烈,所以,“时刻关注每日的经济波动/股市波动是一种亏本的对策”。 卡尼曼的“宽框架”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格雷厄姆式聪明的“价值投资者”不去每天关注股市变化的原因。 另一方面,卡尼曼提到“风险政策是一种宽框架”,而且,“风险政策”与“外部意见”一样都可以用来消除偏见(但这都不是绝对的)。 这里提到的“风险政策”是指“在买保险时,总是选择最高的免赔额”、“绝不要买延长保险” 最后一个例子再次说明了“ 宽框架 ”相比“ 窄框架 ”的优势: 无论是“抛硬币”、还是“执行总裁决策”的例子,“宽框架”在决策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它仍然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以投资为例,至少需要注意下面几点: 1.当所有赌局都 真正相互独立 时,“宽框架”才适用;“宽框架”不适用于同一行业的多种投资,因为这些投资本质都是一样的,可能会同时遭遇失败。 2.只有在 可能的损失不会使你的全部资产处于危险时它才有效 。如果你不想某一次损失成为影响你经济前景的重要阻碍的话,就请注意。 3.若一个赌局中 每次下注赢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就不该将“宽框架”用在这个风险大的赌注上,例如买彩票。 心理账户是人为每个支出都设定一个账户的情况,例如教育费用、应急费用、日常开销。以股票投资为例,人们会为每一支股票设定一个“心理账户”:这支股票的盈亏总会牵扯着人们的心; 理性经济人对整个投资结果的看法是通过综合分析得来的,也就是看整体的盈亏情况——是基于“宽框架”的;现实中的人是非理性的,我们会为每项投资开设“心理账户”,希望在每个账户上都赚钱——是基于“ 窄框架 ”的,我们试图通过有限的大脑使所有的事情都得到掌控,易于管理。 假如你在股市中投了一笔钱,当你需要用钱时,你是卖出已经盈利的股票,还是卖出已经亏损的股票呢。金融研究发现,大部分人会选择售出已经盈利的股票,而保留亏损的股票,我之前在股票上的操作也是如此。但这是一种偏见,称为 「处置效应」 。 处置效应是 「 窄框架 」 决策:人会为每项投资开设一个“心理账户”,并期望每个账户都能赚钱。而理性经济人则是「宽框架」决策,他们会评估整体的投资组合,只要账户整体盈利率达到预期,因此对于股票投资的处置原则是: “售出最无可能在未来盈利的股票,而不考虑他是盈利股还是亏损股” ——亏损股是先前选择的错误(亏损额就是“沉没成本”),没有必要去纠正(因为纠正错误就会付出代价)。 由于在盈利的情况下售出股票,就相当于关闭了“心理账户”,会使人产生愉悦感。因为这个心理账户已经获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亏损股仍然没达到目标,所以人们会售出盈利股,而保留亏损股。换一个角度看,这种非理性选择的心理因素就是:人们为了产生愉悦感而支付了额外的成本(有研究表明,盈利股通常还会继续盈利一段时间,但是人们将其售出,等于放弃了未来的那些收益;同时,亏损股可能产生更大的亏损,这同样是损失)。 而这也兵法上的理论:「不要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重要的是持之以恒」类似,频繁的计较会让自己陷入处置效应中,应该要的最终结果的胜利。读书时,做考题时也不应该在一些难点题目上耗费太多时间,而是要获得整体考试的最高分,优先把能够拿到的分拿到,这样结果是最优的。 后悔是生活和工作中一种普遍的情绪,“总是与一个人 本该更加了解的情感 、 不祥的预感 以及 对做错的事 或 失去的机会 念念不忘等情绪形影相随,与严厉自责和改正错误的倾向形影相随,与‘ 此事如果没有发生该多好 "或是‘ 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该多好 "之类的想法形影相随”。当你想象自己正在做某事而不是在想曾经做过的事情时,就会感到强烈的悔意。 可以先看下以下两个情景中决策那个更让人感到后悔 虽然两个结果都会让人产生后悔的情绪,但实验表明,大部分人通常对于采取了行动会比没有采取行动更让人感到后悔。而这其中对比的锚点就是常规行为,如果你偏离了常规行为产生了不好的后果,让更让人后悔。但人们会更加责备小张,因为小张的行为一直在冒风险。 在投资中也是如此,大家都愿意选择保险的策略来避免风险,因为如果采用常规的策略出了问题,比因为冒险产生的后悔程度要低很多。但是也因为如此,导致人很可能因为担心更加后悔,而在该冒险的时候做出一些非理性决策。2023-05-24 17:38:541
第一次有人把MACD讲清了:死记“能量柱”,远比“金叉死叉”准确
投机市场就像是一面镜子 反映的不仅仅是你技术的高低,还有人性的优劣,嘴上可以尽情的说假话,但是行为总是很诚实的反映你内心的真实想法,不论是止盈还是止损,说到不重要,能做到才是根本,这不需要什么华丽的包装,做到了就是做到了,没做到就是没做到,所有的借口都可能是你赚不到钱的原因,所以,多从自身找找为什么总是赚不到钱,为什么每次总是做不到执行一次哪怕最简单的策略。 交易是管理风险,而不是管理盈利,这是交易新手和交易老手的区别,前者的眼里往往更崇拜盈利,后者往往对风险更为敬畏,的确,在傻子都可以赚钱的牛市看不出谁裸泳,当潮水退去,高低立显,我们改变不了行情,只能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意味着调整自己的心态。 风险意味着潜在的亏损,每一个者不管采用什么样的交易方法,总是必须要面对风险,对于能不能留在市场是最重要的前提是对亏损的可控性,人人都在追寻暴利,又有谁能够承受爆亏?必须要承认的一个前提是每个人对风险的承受程度是绝对不同的,在想要什么样的盈利的时候,先去想想能承受什么样的亏损,既然承受不了爆仓就不要天天去想着翻倍。 所以,对每一个交易员来说,最好的交易机会并不是能够看到多远的盈利空间,而是风险可控可受,盈利可期。 任何事物都具有规律性和随机性(即必然性和偶然性)。任何想完全、彻底、精确地把握事物的想法,都是狂妄、无知和愚蠢的表现。追求完美就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于人我们讲是缘分而非最好,于事我们讲究适应,能改变的是自己而非寄予外界提供。 利润是风险的产物而非欲望的产物。风险永远是第一位的,是可以自身控制和规避但不是逃避。因为任何利润的获得都是承担一定风险才能获取的回报,只要交易思想正确,对于应该承担的风险我们要从容不迫。 正确分析预测只是成功投资的第一步。成功投资的基础更需要严格的风险管理(仓位管理和止损管理),和严谨的自我心理和情绪控制(宠辱不惊,处惊不变)。 心理控制第一,风险管理第二,分析技能的重要性再次之。 任何事物,对其定义越严格,它的内涵越少,实际的操作性才越强。在我们的操作规则和操作计划的构成和制定中,也必须如此。这样才能保证投资的长期成功率。 按计划、制度和纪律的规定去做,是自己能控制的(谋事在人);不要考虑利润,因为利润是由市场控制的(成事在天)! 为了规避风险,明确交易的规则,放弃再多也是应该的,这个市场不缺的就是钱,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即使你的收益率很低,时间的威力也会让你获得可观的回报,反之,即使短期盈利再多风控不到位也是空中楼阁而已。没用可靠地执行力,操作就会变形,连自己的控制不了,更无从谈总结摸索交易的规则。抄底摸顶对了一次又能如何?抄底摸顶对了一次只能加速你的灭亡时间而已。 在这里引用一位交易先哲的一段话放这里,与己共勉:仅就单笔和局部而言,正确的方法不一定会有最好的结果,错误的方法也会有偶然的胜利甚至辉煌,但就长远和全部来看,成功必然来自于坚持正确的习惯方法和不断完善的性格修炼。 MACD最重要的使用方法 MACD指标是最重要、最有用的指标之一,也称之为指数平滑异同平均线,属于大势趋势类指标。它由长线均线DEA,短期的线DIF,红色能量柱(多头),绿色能量柱(空头),0轴(多空分界线)五部分组成。指标中DIF和DEA这两条曲线主要是体现出股价运行的趋势,而红绿柱状图是体现股价上涨下跌时的能量,让我们一起来更深入的了解MACD吧! 什么是MACD? MACD指标,又称为指数平滑异同平均线,属于大势趋势类指标,它由长线均线MACD,短期的线DIF,红色能量柱(多头),绿色能量柱(空头),O轴(多空分界线)五部分组成。它是利用短期均线DIF与长期线MACD交叉作为信号。 MACD基本运用 1、MACD在0轴上方——每发生一次金叉,股价将创新高 2、MACD 在0轴下方——每发生一次死叉,股价将创新低 3、MACD在0轴上方——金叉属于上升趋势多头行情,可低吸高抛到顶背离 4、MACD在0轴下方——金叉属于下降趋势反弹行情,一直到上0轴才参与 5、MACD在0轴上方——金叉死叉次数越多越好、牛股 6、MACD在0轴下方——金叉死叉次数越多越差、熊股 7、MACD将金不金 ——绿柱二次反身向下、必跌 今天就给大家详细的科普下MACD“红绿柱法则”,牢记精准把握高低点! 对MACD能量柱的理解: A、多方市场能量柱 条件:都在零轴线之上,零轴线之上就代表了多方市场强势。 多方能量柱增强(图一),通常都是一波行情最强势、利润集中释放区。 多方能量柱衰退(图二),做多能量衰退。 B、空方市场能量柱 空方能量柱增强(图三):DIF与DEA在零轴线之上,红柱转化为绿柱,说明在多方市场中,上涨行情运行中调整出现恶化。 空方能量柱缩短(图四):空方能量柱增强(图三)转化为空方能量柱缩短(图四)。调整随时结束,重上上升趋势。 空方能量柱增强(图五左):DIF与DEA在零轴之下,市场环境不太理想,处于弱势市场,绿色能量柱由小到大,就说明了杀跌过程,风险比较大,利润没有。 空方能量柱衰退(图五右):DIF与DEA在零轴线之下,整体的市场环境都不好,说明了做空动能衰退,有可能会产生一波反弹。 空方能量柱增强(图七):绿色能量柱缩短之后翻红,而且红柱开始增强,在一波弱势结构里面,就说明反弹在增强; 空方能量柱缩短(图八):环境同样是在零轴之下,红柱趋势向下,在弱势结构里面,仅仅是修复性反弹,还不足以形成大结构,所以反弹随时都可以结束。 利用MACD能量柱逃顶、抄底: 1、逃顶 标注点1:红柱不断增强之后第一次能量柱衰退,不再创新高,所对应的股价重心回落; 标注点2:红柱不断缩短,同时DIF与DEA形成了死叉,所对应的股价为阳十字星;如果你按照死叉卖出的原则 明显滞后(相对点1);红柱不断缩短由红变绿(相对点1更加晚了)也是滞后。 MACD,金叉买入死叉卖出的交易策略,显得之后,那我们要克服MACD滞后盲点,如何规避盲点呢?利用物极必反的原则(做多能量冲至最顶级时,没办法再增强时要走下坡路了) 红色能量柱由短到长增强之后第一次衰退,所对应的如果是阴阳十字星的话,那么构成阶段性高点的概率就非常大,这是第一点。 红色能量柱由短线到长增强之后第一次衰退,所对应的股价如果阴线的话,那么构成阶段性高点的概率也很大,这是第二点。 红色能量柱由长变短有可能是反弹中继,如果是反弹中继,在股价重新高之后重新做多介入。 2、抄底 抄底与逃顶相反 在底部,物极必反的绿色能量柱开始缩短所对应的股价如果是阴阳十字星,那么构成阶段性低点的概率就很大,所对应的位置就是买点,这是其一。 其二,在底部,物极必反的绿色能量柱开始缩短所对应的股价如果是小阳线,那么构成阶段性低点的概率很大,所对应的位置就是买点。 在底部,绿色能量柱由长变短有可能是下跌中继,如果是下跌中继,股价创新低之后重新做空。 标注点1:能量柱释放到了极值之后,物极必反,绿色能量柱开始缩短,所对应股价呈现一小阳线。 在底部,物极必反的能量柱所对应的小阳线(十字星也可以),对对应的位置就是买点。 标注点2:DIF上穿DEA形成了金叉,能量柱由绿翻红,这个位置可以抄底,但是逃不掉MACD的滞后盲点。 在点1位置最好,点2的位置滞后点加仓。 MACD红绿柱子用法详解 MACD红柱子和绿柱子是属于细节上的应用,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要重视起来。 红柱子的长度=(白线-黄线)*2 绿柱子的长度=(黄线-白线)*2 原理:柱子的长度表示的是白线和黄线的距离,乘以2只不过是为了看起来更加清晰,并没有特别含义。 白线是快线,黄线是慢线,快线在慢线之上,会出现红柱子,表示短期走势偏强。快线在慢线之下,会出现绿柱子,表示短期走势偏弱。 注意跟强势区和弱势区区分开来,当快线和慢线都处于强势区,也就是MACD整体处于强势区,表示总体强势,整体处于弱势区,表示整体偏弱。而白线在黄线之上,只是表示短期偏强,白线在黄线之下,表示短期偏弱。 按照强弱区域划分,MACD指标就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1区、强势区:白线>黄线,为最强势上涨行情,通常是上涨趋势的加速阶段。 2区、强势区:白线<黄线,为上涨趋势中的调整阶段。 3区、弱势区:白线>黄线,为下跌趋势的反弹阶段。 4区、弱势区:白线<黄线,为下跌趋势中加速下跌阶段。 从左到右看,4区就是一个弱势区死叉,股价加速下跌阶段,这个阶段就应该是空仓的。 3区就是一个弱势区金叉阶段,股价是处于弱势区反弹,这个阶段是可以参与的,思路就是逢低买入,逢高减仓,震荡思维操作。 1区是强势区金叉阶段,这是一个明显拉升形态,是应该一直持有底仓不动的,但可以保留部分机动资金,下跌就加仓,上涨就减仓,但底仓就不要轻易卖出去,因为拉升阶段,一旦筹码卖飞就买不回来了。 2区,是强势区死叉阶段,这个阶段就是上涨趋势中的调整,思路就可以逢高减仓,下跌就买回来,震荡思维操作。 这样分成不同情况不同策略,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情,思路就很清晰了。 一般情况下:(圈重点) 【处于1区,就要大胆持股,不要轻易卖出,但也得随时准备卖出(因为加速上涨就是在赶顶了)。 处于2区,就要逢高减仓,逢低买回来,做高抛低收。 处于3区,就当做是反弹对待,大跌买入,上涨卖出。 处于4区,就应该一直空仓。】 继续看图:大家观察柱子长度变化,红柱子长度从0开始加长的时候,通常是开始加速上涨阶段,到了柱子最长,开始缩短的时候,就是上涨变慢的阶段,这有点类似顶背离,实际上从更小级别看,确实就是顶背离了。 很多人误以为红柱子变短就要开始下跌了,其实只是上涨速度变慢而已,理论上要等到红柱子消失,走势才会扭转,开始走向调整周期。 绿柱子也一样,绿柱子加长的时候,还是加速下跌阶段,绿柱子缩短阶段,就是下跌速度变慢的阶段,等到绿柱子消失,才是开始反弹的时候。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实际走势由于还有很多变数,所以走势往往并没有那么标准。还有一点,如果用在周线或者月线上,红绿柱子就非常准确了,因为周期越长,稳定性越高。 MACD红绿柱战法精髓 在市场中,MACD的变化有这么一个规律: 价格下跌,MACD绿柱逐步放大,当绿柱出现最高点时(最长绿柱),价格也往往对应出现波段低点;(背离时不会对应) 价格上升,MACD红柱逐步放大,当红柱出现最高点时(最长红柱),价格也往往对应出现波段高点。(背离时不会对应) 按照这些规律,我们可以总结出: 价格下跌,MACD绿柱逐步放大,当绿柱出现最高点时买进; 价格上升,MACD红柱逐步放大,当红柱出现最高点时卖出。 这样的利润是最大化的操作方法。 现在我们知道了: 当价格下跌,MACD绿柱逐步放大,当绿柱出现最高点时买进。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判断当日MAD绿柱是不是最长的那一根呢?因为绿柱的数量是不固定的,是可以一直连续的放大的。当价格上涨,MACD红柱逐步放大,当红柱出现最高点时卖出。问题是我们该如何判断当日MACD红柱是不是最长的那一根呢?因为红柱逐步放大过程中红柱多少根数量是不固定的,放大了还可以继续放大。 只要解决了以上两个问题,前面的结论才能有效应用! 解决方法: 当绿柱最高点时,在其后的第三日或后面该股票放量阳线时买入。 同样,当红柱最高点时,在其后的第三日或当日的收盘前或后面的股票放量阴线时卖出。或MACD红柱出现最高点时, 日K线同时出现十字星或阴线时是很好的卖出机会。这时卖出会比到红柱缩小到翻绿时卖出更能卖到更高的价格。 (红绿柱的长短,必须在收盘后才能确定,盘中它随价格的波动而波动。) MACD指标在大众化使用中,一般大家都是在MACD红柱缩小到翻绿时卖出,这种操作法很多时候往往不能卖在一个相对高位。如果使用以上方法,则可卖到更高的价格。 按照上面的方法操作,仍然有失败之时,任何技术分析工具都不具有100%准确率。 当然,任何技术都没有保证使用者100%盈利,关键是要知道使用指标的缺陷,失误发生的时间、状态和懂得如何去应对。 在实践中,MACD绿柱可以连续出现两波甚至三波连续性翻绿,这是价格弱势连续下跌的结果。操作上我们必须小心这样的走势。在价格出现止跌小幅反弹或震荡再重新下跌时,MACD绿柱原来由逐步萎缩(未出现翻红)到又重新放大,这是一个卖出信号。价格将进一步下跌,之前的买入操作必须止损。 在实践中,MACD红柱可以连续出现两波甚至三波连续性翻红,这是价格强势连续上升的结果。操作上我们最期待这样的走势。在价格出现小幅调整或震荡再重新拉升时,MACD红柱原来由逐步萎缩(未出现翻绿)到又重新放大,这是一个买入信号。 股市中的人性博弈——炒股是一场“人性”的较量 “人性是进化得最慢的东西,今天的人性和100年前的人性没太多的变化。”在控制自己下功夫!心理控制、行为控制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只要能过这一关,就成功一半了,这点做不到,其他部分做的再好都没用。要成功首先要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做不到这一点,没人能帮你。 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不言而喻,绝大多数股民在开户之前,对股市一窍不通,几乎都是在整个股市环境极为疯狂贪婪的时候被动摇。电视,报纸,新闻杂志,都在宣扬股市赚钱者如鱼得水。身边的朋友也两两相劝,别人都开户赚钱现在还不开户,过这村没这店,比上班好挣钱,何不小试牛刀。诱惑,人一生最失败的源头就是受不了诱惑,上至高官下至平民,难逃此列。就这样满怀憧憬进入了股市。 蝇头小利 “蝇头小利”对股民来说可以是尝到甜头,可以是贪图小利,可以是市场对散户的不舍得孩子套不住狼,也可以是市场对散户的放长线钓大鱼。股市在疯狂贪婪阶段,怎么操作都赚钱,只是赚多赚少,可是散户却不深知自己为什么能赚钱,更不知道疯狂贪婪的背后是凶险。 锚定心理 锚定心理在股市交易的时候很常见,4900点的时候为什么舍不得卖?是因为看到前几天5100点的价格,觉得不甘心,心里想着等涨到5100的那个价格我再卖,结果再也没等到。 4500点的时候被4700点锚住。 4000点的时候被4200点锚住。 3500点的时候被3800点锚住。 一路下跌,一路被锚定,一路不甘心。这就是为什么连续暴跌的时候股民往往呆若木鸡,丧失操作能力,而当大盘开始反弹的时候如梦初醒,纷纷挥刀割肉。因为一反弹,股价容易达到之前锚定住的位置,于是就很有割肉的冲动。 自骗机制 自己骗自己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反应,当事人对一件事持有高估的态度,很容易将事实的真相扭曲和美化,以致脱离了现实。 前途看似一片光明,然而投资者并没有对这些政策进行审慎的研究和了解,去思考到底会给公司盈利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反应在股价上。 股票出利空,说是“利空出尽是利好”。股灾来了自己没卖,说“别人恐惧的时候我贪婪”。买入的股套牢到现在,说我坚持巴菲特的“价值投资”。 处置效应 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的一种大众心理现象。在买卖股票时往往会选择将亏损股票持在手中,而相反在盈利时倾向于卖出股票,具体表现为当股票价格上涨时,投资者卖出盈余股票,在股票价格下降时反而将股票牢牢持有在手中,最终造成了巨大亏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操作建议。如自行操作,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自负。)2023-05-24 17:39:011
disposition是什么意思
disposition的意思:性格;性情;倾向;意向;排列;布置;安排disposition 读法 英 [ˌdɪspəˈzɪʃn] 美 [ˌdɪspəˈzɪʃn] 短语:1、disposition plan 配置平面图2、disposition effect 处置效应;处分效果例句:The rides are unsuitable for people of a nervous disposition 骑马这一活动不适合天性易紧张的人。扩展资料词义辨析:nature, complexion, personality, disposition这组词都有“性格、气质、性情、习性”的意思,其区别是:1、nature 指天生的、不可改变性格。2、complexion 指由思维方式、态度和情绪所决定的本质特征。3、personality 主要指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4、disposition 书面用词,指人的主要爱好或思想、精神方面的重要习性、气质。也可指短暂的情绪。词汇搭配:1、make disposition 作处置2、plan disposition 计划部署3、cheerful disposition 性格开朗4、satisfactory disposition 圆满解决5、unjust disposition 不公正的处置2023-05-24 17:39:096
沉没成本(协和效应)——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沉没成本(协和效应) ——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仅是看这件事情未来对他是不是有好处,同时也会注意自己是不是在过去,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我们称之为叫做沉没成本,也叫做协和效应 #想法 在投入巨大的时间成本和精力而还未获得想要的结果时,应该更加理性一点,想想是否应该继续被沉没成本所支配 #金句 你如果真的能够克服这种沉没成本所带来的心理偏见,不被这种情绪所左右,将有可能做出更加理性的商业判断 1、沉没成本悖论 当有更好的投资项目时,对亏损账户进行额外投资的决策被称为沉没成本悖论。沉没成本悖论在企业的项目决策中非常常见。很多企业的决策已经被市场证明是错的,但是仍旧会继续投入资源。既有成本上的考量,也有人性弱点的原因 2、处置效应 金融研究中已经记录了大量人们售出自己的盈利股,保留亏损股的偏好。这也是人性的弱点导致:人总是想看到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如果处置亏损股就意味着自己投资失败。这会激发人的损失厌恶心理 【延伸】 【案例一】 【案例二】英法两国政府联合合开发大型超音速飞机,结果却为此蒙受巨大损失 【案例三】买衣服讨价还价,不断拉长与店员的沟通时间,可能会获得更大的优惠 【案例四】跟客户收定金,定金只是一小部分,但是仍然为了不损失这一小部分,而获取更大的金额 【案例五】举办盛大婚礼,会让伴侣觉得需要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会降低离婚率 【案例六】著名的公司进行反省,果断放弃原有的计算机业务,改为存储业务,成功挽救了公司 这是一种非常有趣而顽固的非理性的心理,有目的性地制造对方的沉没成本,有利于提高交易的成功率 2023-05-24 17:39:291
能够较好地解释“处置效应”的投资者认知心理与偏差是( )多选
A、后悔规避 C、损失厌恶2023-05-24 17:39:471
浅析动量因子
关于S&P的: Style Momentum Within the S&P 500 Index (Chen and De Bondt, 2004)和 Cross-Asset Style Momentum (Kim,2010) 美国行业/板块: Do Industries Explain Momentum? (Moskowitz and Grinblatt, 1999),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Risks and Sources of Rewards to Momentum Investing (Grundy andMartin, 1998) 美国小盘股: Bad News Travels Slowly: Size, Analyst Coverage, and the Profitability of Momentum Strategies (Hong et al, 1999) 欧洲股票市场: International Momentum Strategies ,(Rouwenhorst, 1997) 英国股票市场: The Profitability of Momentum Investing , (Lui et al, 1999), Momentum in the UK Stock Market (Hon and Tonks,2001) 中国股票市场: Contrarian and Momentum Strategiesin the China Stock Market: 1993-2000 (Kang et al, 2002), The “Value” Effect and the Market for Chinese Stocks (Malkiel and Jun, 2009), Momentum and Seasonality in Chinese Stock Markets (Li, Qiu, and Wu, 2010)和 Momentum Phenomenon in the Chinese Class A and B Share Markets (Choudhry and Wu, 2009) 日本股票市场: Eureka! A Momentum Strategy that Also Works in Japan (Chaves , 2012) 澳洲股票市场: Do Momentum Strategies Work?: Australia Evidence , (Drew, Veeraraghavan, and Ye, 2004) 瑞士股票市场: Momentum and Industry Dependence (Herberger, Kohlert, and Oehler, 2009) 新兴股票市场: Local Return Factors and Turnover in Emerging Stock Markets , (Rouwenhorst, 1999) 前沿新兴股票市场: The Cross-Section of Stock Returns in Frontier Emerging Markets (Groot, Pang, and Swinkels, 2012) 全球股票市场: Momentum Investing and Business Cycle Risk: Evidence from Pole to Pole , (Griffin et al, 2002), International Momentum Strategies (Rouwenhoust, 1998), The Case for Momentum (Berger, Isael, Moskowitz, 2009) 外汇市场: Do Momentum Based Strategies Still Work In Foreign Currency Markets? (Okunev and White, 2003), Interaction between Technical Currency Trading and Exchange Rate Fluctuations (Schulmeister, 2006), Momentum in Stock Market Returns: Implications for Risk Premia on Foreign Currencies (Nitschka, 2010),和 Currency Momentum Strategies (Menkhoff et al, 2011) 大宗商品市场: Momentum Strategies in Commodity Futures Markets (Miffre and Rallis, 2007), The Strategic and Tactical Value of Commodity Futures (Erb and Harvey, 2006) 技术分析: 52-Week High and Momentum Investing (Georgeand Hwang, 2004). 公司盈利: Momentum Strategies (Chan et al, 2006), Firm-specific Attributes and the Cross-section of Momentum (Sagi and Seasholes, 2007) 在时间维度上: Market States and Momentum (Cooper, Gutierrezand Hameed, 2003), Time-Varying Momentum Profitability (Wang and Xu, 2010), Time Series Momentum (Moskowitz et al, 2011), 212 Years of Price Momentum (Gezcy, 2013), A Century of Evidence on Trend Following (Hurst, Ooi, Pedersen, 2012), Two Centuries of Trend Following (Lempérière, 2014). 还有各种从价格动量(price momentum)衍生出的变体,例如: “新鲜”动量: Fresh Momentum (Chen, Kadan and Kose, 2009) “残余”动量: Residual Momentum (Blitz, Huij and Martens, 2011) CAPM/Fama-French“残余”动量: Some Tricks to Momentum (SocGen, 2012) “双重”动量: Risk Premia Harvesting Through Dual Momentum (Antonacci,2013) “共同”动量: Comomentum: Inferring Arbitrage Activity from Return Correlations (Lou and Polk, 2012) 趋势因子: Trend Factor: A New Determinant of Cross-Section Stock Returns (Han and Zhou, 2013) 在跨多种资产的研究中,人们通常把动量因子(Momentum Factor)和价值因子(Value Factor)放在一起研究,例如: Global Tactical Cross-AssetAllocation: Applying Value and Momentum Across Asset Classes (Blitz and VanVliet, 2007), Value and Momentum Everywhere (Asness, Moskowitz, and Pedersen,2009), Using a Z-score Approach to Combine Value and Momentum in Tactical Asset Allocation (Wang and Kohard, 2012), 和 Size, Value, and Momentum in International Stock Returns (Fama and French, 2011) 也有和反转(Reversal/Mean Reversion)一起研究,例如: Momentum– Reversal Strategy (Yu and Chen, 2011),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Momentumand Reversal (Vayanos and Woolley, 2010), Momentum and Mean Reversion across National Equity Markets (Balvers and Wu, 2006), Macromomentum: Returns Predictability in International Equity Indices (Bhojraj, 2001) 至于动量因子产生的原因至今没有定论,投资者的行为偏差(behavior bias)算是其中一个,主要体现在投资者对于自己掌握的信息过于自信,从而导致资产价格对于新信息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Investor Psychology and Security Market Under-and Over-Reactions (Daniel, Hirshleifer, Subrahmanyam, 1998), Overconfidence, Arbitrage, and Equilibrium Asset Pricing (Daniel, Hirshleifer, Subrahmanyam,2001) 其他类似的解释例如: When are Contrarian Profits Due to Stock Market Overreaction? (Lo and Mackinlay, 1990), A Model of Investor Sentiment (Barberis,Shleifer, Vishny, 1997), A Unified Theory of Underreaction, Momentum Trading and Overreaction in Asset Markets (Hong and Stein, 1997), Price Momentum andTrading Volume (Lee and Swaminathan, 1998), Underreactions and Overreactions:The Influence of Information Reliability and Portfolio Formation Rules (Bloomfieldet al, 1998), Rational Momentum Effects (Johnson, 2002) 除此之外,还有从其他不同角度进行解释的,例如: 交易成本(Trading Cost): The Illusory Nature of Momentum Profits (Lesmond, Schill, and Zhou,2004), Trading Cost of Asset Pricing Anomalies (Frazzini, Israel and Moskowitz, 2012) 横截面预期收益(Cross-sectional Expected Returns): Momentum is Not an Anomaly (Dittmar et al, 2007) 知情交易(Informed Trading): Momentum and Informed Trading (Hameed et al, 2008) 市场情绪(Sentiment): Sentiment and Momentum (Doukas et al, 2010) 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Momentum, Business Cycle, and Expected Returns (Chordia and Shivakumar,2002) 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 Individualism and Momentum around the World (Chui, Titman and Wei,2009) 过度协方差(Excess Covariance): Momentum and Autocorrelationin Stock Returns (Lewellen, 2002) 避税(Tax Loss Harvesting): PredictingStock Price Movements from Past Returns: The Role of Consistency and Tax-LossSelling (Grinblatt and Moskowitz, 2004) 宏观风险溢价 (Macroeconomic Risk Premium): Momentum Profits, Factor Pricing and Macroeconomic Risk Factor (Zhang, 2008) 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 ): Prospect Theory, Mental Accounting, and Momentum (Grinblatt and Han,2004)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The Disposition Effect and Underreaction to News (Frazzini, 2006),其中前景理论与处置效应均指投资者在处理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 回报预期 (Return Expectation): Momentum Trading and Performance with Wrong Return Expectations (Gatev and Ross, 2009) 推定预期 (Extrapolative Expectation): Expectations of Returns and Expected Returns (Greenwood and Shleifer, 2012), Extrapolative Expectations and the Equity Premium (Choi and Mertens, 2013), X-CAPM: An Extrapolativ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Barberis, Greenwood, Jin, Shleifer, 2013),推定预期是行为金融学中专门为解释动量因子而提出的假设,即指人们往往根据最近的变化来预测未来的变化,并不断改变对未来的预期。 另外,动量因子也可以用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来解释: Explaining Momentum within an Existing Risk Factor (Liu, 2012), 或者用风险溢价来解释: Asymmetric Risks of Momentum Strategies (Dobrynskaya, 2014),或者用动态beta来解释: Dynamic Beta, Time-Varying Risk Premium, and Momentum (Zhang, 2003) 虽然动量策略能够带来市场超额回报(market excess return),但要承担风险,有时候这个风险是巨大的。这就是所谓的“动量崩盘”(Momentum Crash): Momentum Crashes (Daniel and Moskowitz, 2011), Tail Risk in Momentum Strategy Returns (Daniel,Jagannathan and Kim, 2012)。如下两图所示,动量因子在市场触底反弹时的收益率最低。 学者们对此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拥挤交易(Crowded Trades)造成的: Crowded Trades, Short Covering, and Momentum Crashes (Yan, 2014),而有的认为是由动量因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Momentum Has Its Moments (Barroso_Clara,2013) 总而言之,动量因子与价值因子是各种资本市场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跑赢大盘的时机各有不同。一些我们通常对动量因子的认知都是错误的( Fact, Fiction and Momentum Investing ,Asness and Frazzini, 2014)。在投资组合中利用这两者的负相关性,便可获得较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risk-adjusted return)和Sharpe 比率。 作为投资异象(Anomaly)中的成员,动量因子与价值因子的存在(尤其是前者)是对有效市场假设(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的一个巨大挑战。( Dissecting Anomalies , Fama and French, 2007; On Persistence of Mutual Fund Performance , Carhart, 1997)尽管有效市场假设支持者认为这些异象可以用风险溢价(risk premium)来解释,但是资本市场归根到底是“人”的市场,人的本性在市场交易里暴露无遗,所以投资者的行为偏差(behavior bias)是一个大家比较能接受的解释。 世界知名对冲基金AQR的基金经理Clifford Asness和John Liew(都是Gene Fama的学生)用他们连续数十年稳定优异的基金收益表现告诉我们:有效市场与投资异象共存于这个复杂的真实世界中。有时候,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使得资产价格超过了合理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从而打破了有效市场假设。但并不是所有的投资异象都能始终盈利(例如动量崩盘),从而又佐证了有效市场假设。事实上,市场有效是常态,只有少数时候才会出现极端情况。长期来看,要想通过主动管理(active management)取得稳定优异的回报是很困难的,投资过程会受到各种情况影响,稍有不慎,所有可盈利的机会都将付之东流。2023-05-24 17:39:531
文华财经-随身行有海龟法指标
海龟交易法则是一套投机理念,它的技术规则、操作规则与心理解析共同支撑了这套交易系统,而不是单单根据一些技术数据进行交易,它的技术数据可能在我们自己的市场得不到验证,但是整个理念适合于所有的投机市场。对冲者:一般为企业,通过买卖期货合约抵消期货价格波动风险。帽客:经营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希望通过快速与对冲者交易赚取价差。他们为市场创造了流动性,因为他们在不停的出价、要价,寄希望于买单和卖单之间的平衡。投机者:寄希望短期价格的预判价格变动取决于市场中所有的买者和卖者的共同态度,这些买卖者就是我们所说的那些帽客、投机者和对冲者:想在一天内反复赚取微小买卖价差的人(帽客),想投机于一天或几个星期、几个月内价格大幅变化的人(投机者),以及想规避经营风险的人。(对冲者)共同态度变了,价格就会变化。不管什么原因,一旦卖者不再愿意以目前的价格卖出,而是想提高价格,买者又愿意接受这个更高的价格时,市场价格就会上涨。反之亦然。1、损失厌恶:对避免损失有一种强烈的偏好。也就是说,不赔钱远比赚钱更重要。2、沉没成本效应:更重视已经花掉的钱,而不是而来可能要花的钱。3、处置效应:早早兑现利润,却让损失持续下去。4、结果偏好:只会根据一个决策的结果来判断它的好坏,而不去考虑决策本身的质量。5、近期偏好: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忽视早期的数据或经验。6、锚定效应:过于依赖容易获得的信息。他们可能会盯着近期的一个价位,根据当前价格与这个参考价格的关系来作出决策。7、潮流效应: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为其它许多人都相信它。8、小数定律:从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没有依据的结论。2023-05-24 17:40:001
投资的偏见有哪些
何为偏见? 通俗地讲,它是一种倾向或偏爱,会影响判断的平衡。偏见导致倾向于朝某个方向倾斜,这往往会损害开放思想。投资者也是普通人,因此他们会受到许多影响其投资决策的偏见。从心理学上讲,投资者将更倾向于他所掌握的有关某些类型投资的信息和知识。尽管控制行为偏差需要花费时间,但是,了解这些偏差是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发挥作用,可以帮助个人在易受这些情况影响时做出理性的决定。损失厌恶:投资者天生讨厌亏钱。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表明,损失对大多数客户偏好的影响要比收益大得多。羊群心理:受羊群心理影响的客户倾向于认同与他们有关联的更大群体的观点。他们没有做出自己的选择,而是最终做出了“众包”决定,原因包括希望被团队接受、成员影响(正面或负面) ,以及相信大多数人永远是正确的;近因偏差:这是另一个常见的偏见,即投资者的行为受最近事件的影响最大。在市场动荡时期,这些投资者很容易受到短期决策的影响,这可能会破坏他们的长期计划;处置效应:这是指投资者不愿意出售已经贬值的资产,而更倾向于出售已经获利的资产;获得性偏差:越多的人看到信息被重复,他们越相信它是真实的,而不去考虑其他潜在的结果;锚定偏见:当一个人在做决定时过于依赖他所遇到的第一个信息时,锚定偏见就产生了。例如,当他们首先看到商品的价格,而不是它的物理特征或价值,他们会主要根据价格做出决定;过度自信偏差:在投资方面,外行投资者往往对自己的能力过于自信,即使他们不是该领域的专家;后视偏差:后视偏差发生在投资者后悔没有在一个无法合理预见的市场波动事件之前采取行动的时候,导致他们高估了自己准确预测未来市场事件的能力,从而可能导致未来做出糟糕的决策;大多数偏见都是人为预编程的,因此个人可能很难注意到它们,而这些偏见可能会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做出获利选择的能力产生不利影响。无论如何,了解这些偏见可以帮助投资者努力避免它们造成的严重损害,而且你可以通过实践和努力来改变或克服它们。2023-05-24 17:40:082
长期持有一只股票,坚持每天做T,几年以后会怎样?
长期持有一只股票,坚持每天做T,几年以后你有1%的概率会赚钱,99%的概率会被股市淘汰。因为:1、频繁操作是股民进行股票操作的大忌,你又不是机器,远远做不到机器量化交易的水平,量化交易也要有好的交易算法、极高的网速、还要在T+0的交易场所来实现。做为股民,如果想着每天做T,这对普通投资者就是手工版的低级量化交易,这样,就会产生大量的税费,等于为证券公司打工,为国家税收贡献了自己的力量。2、长期持有一只股票,等于只针对一个行业里操作,丧失了对其他行业的了解和交易机会,如果这只股票选择的贵州茅台,在最近的5年里是一只持有,适当做做T,赢利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但贵州茅台在A股中是熊猫一样的存在。如果万一选中了中国石油或一个退市股,那都不用做T,你在股市中的投资很可能几年后会所剩无几。3、天天做T,会让你对交易准确性判断力下降,因为股票的上涨和下跌通常在市场交易中连四分之一的时间都占不到,调整横盘就占一半的时间,在股市交易的大部分时间里你做T的机会是很少的,而如果你交易频繁,出错的概率就会加大很多。4、每天做T,会产生处置效应,做T就是为了获取短线利益,而往往是当你持有的股票有很小的利润就过早卖出了,而亏损时,还要一直持有,等股价的再次上涨,每次的买卖都会产生交易成本,而产生处置效应。5、长期持股,当股票一直上涨趋势时,投资心态肯定是良好的,但当股票一直是下行趋势时,投资心态就会变坏,还有什么心情做T,能拿住股票都不错了。做股票投资不能理想化,而是先要把风险想清楚了。2023-05-24 17:40:164
杰西利弗莫尔的时间要素指的是什么?
此人说的时间要素是指在什么关键点出手,与支撑点有关。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现在的K线,所以他习惯记录股票的价格。例如:他记录的股价走势为8元、9元、10元、9.9元、9.8元、9.6元、9.5元、9.7元、9.9元、10元、10.1元、10.2元。到此为止,从股价上看,有一个上升,回调,再上升的过程。而此人在回调时是不买股票的,假如他的原则是比之前的高位高两个点再买的话,那么,10.2元这个价位就符合了他的买入原则,也就是在这个时间,在这个价位,他就会买入。这就是时间要素。但在当下的A股,此原则并不一定适用。只有多多实战,你才能得到属于自己最好的方法。祝你成功!2023-05-24 17:41:058
你中招了吗
处置效应处置效应,即投资者趋于过长时间地持有正在损失的股票,而过快地卖掉正在盈利的股票,处置效应是资本市场中一种普遍存在的投资者非理性行为。普通投资者比专业投资者更容易受到处置效应的影响。但是,投资者可以通过学习避免处置效应的影响。理性的做法应该是根据对市场和投资标的基本面客观分析,继续持有那些有上涨潜力的股票赚取更多的收益。卖出那些下跌的股票及时止损,但现实中多数人的操作却恰恰相反。如何规避“处置效应”呢?普通投资者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后,可以成功改变“卖赢持亏”的心理惯性,规避处置效应,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坚持学习,建立自己的投资体系,严格执行培养交易的纪律性很重要。少数赢家和大部分输家之间的区别在于:这些少数赚钱的投资者都是自律地进行交易。他们从未想过战胜市场而是顺势而为,不断修正和改造自己,适应股票市场,并采取一以贯之的策略,控制情绪。2.学会止损,定期审视自己的每一笔投资学会止损。没有人能永远正确预测股票走势,但是你可以控制损失。要规避处置效应,止损操作是必须的。股市一句谚语说:会买的是徒弟,会卖的是师傅。投资者必须在买入一只股票之前,就设置止损位和止损规则,而不是在持仓亏损很多以后,才去想要不要止损。让利润奔跑起来对顶尖趋势交易员连续10年的交易统计,结果表明并不存在胜率超过50%的趋势交易系统。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走进了思维的死胡同,他们并不明白在胜率不超过50%的情况下。追求胜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出错时把亏损控制在小幅内,赢利时却可以赚更多。而处置效应则使投资者过早将好股票卖出,长期持有亏损的坏股票。对于投资者而言,处置效应的危害最终是损害自己的投资收益。了解“处置效应”是一种心理认知所导致的行为偏差,或许能让我们在下次面对亏损和盈利时,做出的投资策略更加理性和客观。面对处置效应,我们的最佳决策是“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2023-05-24 17:41:201
20个典型的思维错误
1.因果性偏好——先后性。把先后发生的两件事解释成因果关系。 2.因果性偏好——相关性。把相关的两个事件解释成因果关系。比如统计表明常吃海参的孩子更聪明,人们可能就会解释成吃海参能使人变聪明,但是真实的情况可能是,海参比较贵,所以吃海参的人都是家庭比较富裕的,而富裕家庭通常会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孩子表现的更聪明。 3.因果性偏好——随机性。把随机性的事物解释成因果关系。比如孩子感冒了,家长会说,看吧,叫你不小心,着凉了吧! 4.因果性偏好——回归平均值。把回归平均值的结果进行因果性解释,比如一个运动员有一次表现超出预期,下一次表现一般,人们就会说,他肯定是骄傲了 5.心理账户效应,即我们在组织和经营自己的生活时,会建立不同的账户。比如两个球迷准备去看球赛,一个人的票是自己掏钱买的,另一个人的是别人送的,突然天气预报说马上会有暴风雪,那么相对于第二个人,第一个人更有可能冒雪去看球,因为他把看球这件事单独设置了一个心理账户,而在这个账户亏损的情况下不情愿关闭账户。我们投资的时候也会如此,单个投资亏钱了,不舍得割肉,而赢钱的股票则会比较轻易的卖出提赢,这个也叫做处置效应。 6.峰终定律,即我们对一个经历的记忆是由峰值时刻和结尾时刻的感受决定的,而对这个经历过程中正面和负面感受的比例,以及经历的长短并不重要。 7.否命题思维:把正确命题的否命题拿过来直接使用,其实它不一定成立。比如说鸟类都有翅膀,所以不是鸟的动物肯定没有翅膀。 8.逆命题思维:把正确命题的逆命题拿过来直接使用,其实它不一定成立。比如说鸟类都翅膀,所以看见某种动物有翅膀就说它肯定是鸟。 9.稻草人攻击。曲解对方的观点,然后针对曲解后的观点进行攻击,然后宣称自己推翻了对方的观点。这个和「偷换主题」、「偷换概念」类似。 10.举证责任。举证责任本应该在提出观点的人。比如指责韩寒代笔,指责的人有责任拿出证据证明他代笔了,而韩寒没有责任一定要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没有代笔。 11.语意模糊。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让人无从辩驳。 12.诱导性问题。警察审讯就喜欢问这样的问题,比如不是问你是否偷了钱包,而是问那个钱包里面有没有驾照。 13.循环论证。A说,小明是音乐神童,因为他很懂音乐;B问,你怎么知道他很懂音乐?A答,因为他是音乐神童。 14.拒绝承认事实。我们得知坏消息的第一反应通常就是拒绝承认。 15拒绝改变观点,即使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错的。 16.只挑选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忽视相反的证据。 17.混淆事实和观点。比如「今天气温35度」是事实,而「今天天气很热」是观点。 18自己理解不了的东西,就认为一定是假的。 19高估自己。比如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的开车水平高于平均水准,而这是不可能的。 20.无根据的假定。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们通常都假定是对的,其实并非如此。比如吃消炎药或者打点滴真的能治疗感冒吗?2023-05-24 17:41:511
谁能说下海龟交易法则的基本理论?何如操作?
海龟交易法则 大师语录:掌握优势,管理风险,坚定不移,简单明了。所有成功交易的基础,都可以归结为这四个核心原则。掌握优势:找到一个期望值为正的交易策略,因为从长期来看,它能创造正的回报。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守住阵地,否则即使你有一个期望值为正的系统,你可能也等不到创造成果的一天。坚定不移:唯有坚定不移地执行你的策略,你才能真正获得系统的成效。简单明了:从长久来看,简单的系统比复杂的系统更有生命力。期货交易,重要的不是交易系统,而是投资者贯彻交易系统的能力。在交易过程中,你曾多少次感受到以下的情绪?●希望:我当然希望我买了之后它马上就涨。●恐惧:我再也赔不起了,这一次我得躲得远远的。●贪心:我赚翻了,我要把我的头寸扩大一倍。●绝望:这个交易系统不管用,我一直在赔钱。以下是几种对交易行为有影响的认知偏差:●损失厌恶症:对避免损失有一种强烈的偏好-也就是说,不赔钱远比赚钱更重要。●沉淀成本效应:更重视已经花掉的钱,而不是未来可能要花的钱。●处置效应:早早兑现利润,却让损失持续下去。●结果偏好:只会根据一个决策的结果来判断它的好坏,而不去考虑决策本身的质量。●近期偏好: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忽视早期的数据或经验。●锚定效应:过于依赖(或锚定)容易获得的信息。●潮流效应: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为其他许多人都相信它。●信奉小数法则:从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没有依据的结论。海龟们从来不去预测市场的动向,而是会寻找市场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指示信号。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优秀的交易者不会试着预测市场下一步会怎么样;相反,他们会观察指示信号,判断市场现在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事实上,我一直在有意地克制自己,从不去试着预测市场的未来动向。像海龟一样思考:1.重要的是现在:不要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要去预测未来。前者对你无益,后者是徒劳的。2.从概率角度思考问题,不要预测:不要试图做出正确的预测,唯有使用概率对你有利的方法,你才能在长期内获得成功。3.对你自己的交易负责:不要把你的错误和失败归咎于其他人、市场、你的经纪人等等。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从错误中学习。喜欢推卸责任的人必败无疑。我认为一下几点才是期货交易者的主要败因:●没有计划:许多交易者的行动依据是直觉、传闻、猜测,还有对自己的预测能力的自信。●风险过大:许多在其他方面很出色的交易者是因为承受了过大的风险而破产的。我所说的大风险可不止比谨慎水平大50%或100%。我曾见过某些交易者的风险比我心目中的谨慎水平大5~10倍,即使对激进交易策略来说也是如此。●不切实际的期望:许多新交易者之所以承受过大的风险,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盈利能力和回报水平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也是新手们相信自己仅凭那些基础数据就能开始交易的原因。他们相信自己足够聪明,可以在没受过多少训练的情况下仅凭那一点点信息就“击败”市场。遗憾的是,市场不可预测是不争的现实,你最多只能希望得到一种在长期内有效的方法。在系统性交易中,决策依据是机械性的法则,什么时候买入和卖出多少都是由这些法则明确规定的。贵在坚持。这条最重要的生活箴言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交易世界中,始终如一地坚持你地策略同样是成功的关键。大多数成功的交易者都使用机械性的交易系统。这并非偶然。一个好的机械性交易系统可以自动完成整个交易过程,代替交易者做出每一个必要的决策。有了它,交易者更容易保持策略的统一性,因为系统的一整套法则已经明确而又严格地限定了每一个操作细节。交易技巧与交易者的主观判断毫无关系。海龟交易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它的法则囊括了交易中的每一个环节,没给交易者留下任何主观思考的余地。它有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所应该有的所有成分,涵盖了成功交易中的每一个必要决策:●市场:买卖什么?●头寸规模:买卖多少?●入市:什么时候买卖?●止损:什么时候放弃一个亏损的头寸?●退出:什么时候退出一个盈利的头寸?●战术:怎么买卖?海龟们所使用的系统就是个完整的交易系统,这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一大因素。这个系统使我们更容易保持行动统一性,赢面也更大,因为它不会把重要的决策留给交易者的大脑。要控制损失,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入市之前就确定退出的标准。一旦价格到达了你的止损标准,你必须退出-坚定不移,无一例外。犹豫和动摇终将酿成灾难。理查德?丹尼斯的话:“我说过很多次,你可以把我的交易法则登在报纸上,但没人会遵守它们。关键是统一性和纪律性。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列出一串法则,而且不比我们的那些法则差多少。但他们不能给别人信心,而唯有对法则充满信心,你才会坚持这些法则,即使遭遇逆境2023-05-24 17:42:004
《海龟交易法则》作者:[美]柯蒂斯·费思
内容简介: 在金融界,流传着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1983年,美国期货界的两个挚友——理查德•丹尼斯与威廉•埃克哈特之间就一个问题产生了分歧:伟大的期货交易者究竟是天生的,还是可以后天培养的?他们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一场赌博,并为寻找答案进行了一场试验,这就是著名的“海龟交易试验”。 丹尼斯和埃克哈特在1000个报名者中甄选了13个“海龟”,并用2周的时间给他们传授了交易理念和法则。在随后的四年中,海龟们凭借这些交易法则取得了年均80%的收益。 本书作者就是这场试验的海龟之一,而且是最成功的一个。他在书中首次透露了整个试验过程,以及在外人眼里充满神秘色彩的“海龟交易法则”,让你了解: 海龟们如何做交易,如何把握交易时机; 海龟们如何衡量风险,如何管理资金; 海龟们如何获得超过100%的年均回报率; 为什么有些海龟大获成功,有些却赔个精光; 如何将海龟交易法则运用于你自己的交易中; 本书对于所有的专业交易者和大众投资者来说,都是本不可不读的书。精彩书评: 壹: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多次听闻过理查德丹尼斯的海龟计划。网上流传的原版海龟法则我也曾拜读过,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收获不多。这次决定买下这本书,并且在2天之内就读完这本书(我读书很少有这么快),是因为经过6年的市场锻炼,我强烈得觉得,一个简单有效、可执行度高的交易系统是长期盈利的有力保证。老实说,我在读之前并没有对这本书抱有太大的希望,因为众所周知,海龟交易法则已经是一个被市场研究了无数遍的东西,这几年我也看过不少的投资、投机方面的书,我不认为我还能从中找出一些在其他书里面没有讲到的东西。中信出版社拙劣的在本书封面上印着的“四年狂赚3000万美金”和“普通人也能轻松赚钱的神奇期货交易系统”等广告词也让我比较反感,在我的心目中,好书一般都是比较低调的。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比较适合的读者群: 1.这本书读者应该为有实际交易经验的人,初学者没必要读这本书。 2.这本书所说的规则比较适用于大量使用杠杆交易的期货、债券、外汇等市场,抱有价值投资理念的人不必看这本书。 3.这本书对于那些使用机械交易系统的交易者来说,是最佳的参考书目。 理查德.丹尼斯没有为本书作序实在是有点让我有点遗憾。 本书的作者,柯蒂斯.费思是当年那批海龟实验中最成功的海龟,这些海龟并非随机挑选,当年有超过1000人报名这个海龟实验,最终录取的只有13名,入选概率不到1/100。所有的入选者的背景都不一样,年龄也不尽相同,有些还没有实际交易经验,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都有赛局理论和策略方面的背景,而且都对赌博游戏中的概率学颇有研究。当然,他们都是很聪明的人。这点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很关注的,因为我对什么样类型的人比较适合交易这个话题一直很感兴趣。柯蒂斯本人也多次在书中提到这个话题,并最终给出了部分解答。我个人把它总结归纳了一下: * 无关对错- 赚钱不代表你是上帝,赔钱了你也不是傻瓜。重要的是把事情做正确,而不是赚钱。 * 忘记过去- 过去的失败和胜利和你未来的交易无关,避免近期偏好。 * 从概率角度思考- 不对市场进行预测,没有看法就是最好的看法。 这些准则其他书籍也曾经提到过,这并不是本书的精华所在。柯蒂斯为什么会比其他海龟要成功,我认为还有2点很重要。作者在海龟实验之前没有任何实际交易经验,并且对于理查德.丹尼斯很崇拜。一张白纸更好画画,错误的观念一旦养成就很难去除;对于一个人的崇拜可以帮你增加执行力,在连续亏损情况下仍然可以坚定的遵守交易准则。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很令我吃惊的事情,在他为理查德.丹尼斯交易的几年中,作为最成功的海龟,用着可能是当年最好的机械交易系统,他的交易资金最大回撤幅度居然超过70%,(从上一次最高资金到最近一次最低资金之比)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能够坚持使用原来的策略来入场和进场。在1987年股灾中,他在几天内损失了一半以上的操作资金,回撤幅度超过50%。(那次股灾也使理查德.丹尼斯彻底退出投机市场,退休)根据《金融炼金术》索罗斯自己透露的量子基金数据,他做的最差的一年,亏损了26%以上,如果按照每次交易来统计,估计索罗斯的资金回撤幅度还要大。这让我对杠杆交易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知道了在这一行成功的不易。因为据柯蒂斯说,一般人无法承受30%以上的资金回撤,一旦损失30%以上,很可能就会出现雪崩式资金回落,最终爆仓。所以柯蒂斯反复强调,如果你不根据交易信号来出场,随意出场,那么可能错过一年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大行情,那么你赚的钱还不够填平你那些亏损的单子。持仓待涨对于海龟交易这种趋势追踪交易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准则! 在解决完执行力的问题后,和其他投资书籍一样,柯蒂斯花了整整2章来谈风险管理。除了我刚刚说的资金最大回撤幅度外,海龟交易法则的头寸控制也非常的先进,他们是根据每个市场的波动来决定在该市场投入的头寸规模。在单一市场最多投入4个头寸,在高度相关市场,总体的头寸不能超过6个,在任何一个方向(多或者空)建立的头寸不能超过10个。根据书后的“原版海龟交易法则”,如果市场足够活跃,海龟们在市场单一市场建立的4个头寸单位的总体风险为总资金的 5%。当然,并不是每一个市场都能建立起4个头寸单位,因为是逐步建仓的。 书中关于风险,有一些很有意思的言语,可能会对我们选择哪一个基金定投有帮助。柯蒂斯强调:“稳定性并不等于低风险,风险很高的投资策略可能在有限的时期内创造出稳定的回报”。这方面的见解和塔勒布(“黑天鹅”和“随机致富的傻瓜”作者)不谋而合,实际的例子就是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如果你仅仅凭借查看市场诸多的基金历年的回报来挑选你的投资对象,那么你甚至有可能会倾家荡产。尤其在中国,大部分的基金历史没超过10年,基金经理的平均年纪只有35 岁,经济周期一般是10年左右甚至更长,这些人大部分没有受到过考验。他们的成功很有可能是偶然或者客观原因导致的,因为中国最近20年并没有出现实际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所以柯蒂斯提到,“好的投资者投资于人,而不是历史记录;只盯着历史记录,你是分不清实力和运气的。”在选择基金经理的时候,与其看他的历史记录,不如看看你是否认同他的投资理念,并且这个人是否知行合一。 柯蒂斯在本书中就交易系统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阐述,正如本书说的一样,真正的专家可以把复杂的概念解释的简明易懂。他提到对于交易系统做历史检验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你必须避免在作历史检验中最常见的错误:过量优化。正确的历史检验可以帮你增加你在使用这个交易系统中的执行力。一个过度复杂的系统(写到这里,我脑海中就想起了著名的波浪理论)也不可能长久的战胜市场,因为市场同样也在不断的变化和成长。 另外,我还注意到,无论是海龟交易系统还是柯蒂斯在文中介绍的其他交易系统都有很高的年回报率,历史检验最差的也有28%,最高的甚至达到了50%之多。从这方面来说,理查德.丹尼斯在1987年败北的结果几乎是必然的,没有人能够长期高速发展(理查德.丹尼斯从1970年的400美元起家,到1987年拥有超过2亿美金),尤其当你的资金庞大到原来的市场无法容纳的地步。这方面的例子还有沃尔玛和巴菲特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下一个例子很有可能是已经保持 3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 对于交易历史非常著名的海龟实验,柯蒂斯认为这场赌局只能算是平手,毕竟并不是谁都有幸接受理查德.丹尼斯指导,并且使用当初非常先进的交易系统。所以你就算完全理解了本书的所有内容,也不一定能够成功,严格、始终如一的执行是你会遇到的最大问题。况且像期货这样的杠杆交易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失败者和负和的市场,失败者是常态,胜利者是极少数。 所以最后一章,虽然没有谈到交易,但是对我帮助却很大。难以想象,19岁就师从理查德.丹尼斯,并且在交易上取得巨大成功的柯蒂斯,在33岁那年会一无所有,当然他最后重新振作了。这令我想起了最近在上海很红的周立波,也是青年受到巨大的挫折,但是他重新站了起来。写下这段,也是在鼓励最近的我,走出前期的挫折。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一时的成败算不了什么。贰 这是一本论述如何创建机械交易系统的书。所谓机械交易系统,就是在使用时,完全不需要人脑干预的交易系统。在计算机技术普及的今天,很多机械交易系统都是由计算机执行,在美国投机市场,大约30%的交易指令是由计算机发出的。即使不使用计算机,由人工操作机械交易系统,也不需要下单员的智力参与,他只要按照市场给出的信号进行操作就可以了。 看起来很美妙,当我们慵懒地在床上睡觉,或悠闲地览胜山河时,一台计算机在不停地为我们赚钱。那时候,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到“投机就是艺术”这一无上境界。 事实上,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一套交易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大量的投机实践、交易数据和系统测试之上,这是一个漫长、枯燥,且充满挫折感的过程。即使是讲述这一过程的《海龟交易法则》,很多人读起来也有这种感觉。这是一本看起来完全没有乐趣可言的书,书中充斥着数据、图表,以及数学般的论证过程,远没有彼得·林奇的书好看。但对一个有足够的交易实践,并试图建立交易系统的投机者来说,客观的数字和科学的论证过程,能给予他们莫大的信心。信心建立在客观的科学基础之上,就算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家们都是经过科学地训练,才能成就他们在艺术上的造诣。 关于怎样建立自己的机械交易系统,我们可以从《海龟交易法则》中,总结出以下步骤: 首先,要形成自己的投机理论。这个理论基于自己的投机实践,而不是照搬其它投机名家的理论。实际上,投机理论是照搬不来的,因为每个人的投机背景不同,对他人来说成功的投机理论,未必适合自己。同时,这个理论要有足够长时间的交易记录来支持,而不是凭空想象。 其次,要有足够的历史数据,通过内推法获得客观的测试数据。通过计算机测试,可以在资金投入市场前,对交易系统进行检验。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由于某些未能预见到的因素,看似充满希望的交易系统,实际上是无效的。提前通过计算机发现问题,要比在市场中发现这些问题好的多。历史数据测试并不能预见到未来,但它是目前判断一种交易系统能否获利的最好方法。 在通过第二步测试后,我们将进行最后一步,把交易系统放入真实的投机市场中,给予足够的时间,进行外推法测试。由于随机效应,真实的测试数据和模拟测试数据会有或大或小的差别。是否要进行优化,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一方面,没有优化的系统,可能是一套低效率的系统;另一方面,过度优化的系统,会降低系统的实用性。怎样处理这个两难的问题,还是要用数据来说话。作者在书中用图表直观地说明了适当优化和过度优化的区别。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交易系统的构建,基于客观的数据和投机实践中的智慧,都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进行积累。因此,对投机者来说,投机本身应首先考虑的是科学,而不是艺术。当我们的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产生艺术之美,但实际上,它仍然是科学。不仅是投机,任何事情都是这样。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文心雕龙》 如果我们的投机实践也能做到操千曲、观千剑、博观,那么对于市场,我们自然会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叁: 1.交易中的认知偏差,缺乏经验的输家和经验丰富的赢家之所以观念不同,行为不同,心理偏差是根源所在。典型的认知偏差包括:损失厌恶,沉淀成本,处置效应(早早兑现利润),结果偏好(根据结果判断好坏,而不考虑决策本身的质量),锚定效应,潮流效应,信奉小数法则(从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没有根据的结论)。 2. 损失厌恶会影响一个人使用机械交易系统,割肉退出对于一个厌恶损失症的交易者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3. 趋势跟踪,出于几种原因,大多数人不容易坚持这种策略。第一,大趋势很少出现,对一个典型的趋势跟踪系统来说,可能60-70%的交易是赔钱的。第二,趋势跟踪系统在趋势逆转的时候也会失效。第三,趋势跟踪需要动用较大的资金量才能确保合理的风险控制。 4. 趋势交易者喜欢稳定的趋势。反趋势交易者喜欢稳定波动的市场,这种市场虽然波动较大,但总停留在一个相当狭窄的价格范围内。波段交易者喜欢波动市场,不管有没有趋势。5. 反趋势交易的盈利原理:市场的支撑和阻力机制,他们的理论依据是,新高的突破大多都不会引发市场的趋势。 6. 市场的状态,投机性市场分为四种状态:稳定平静,稳定波动,平静的趋势,波动的趋势。海龟从来不去预测市场的动向,而是会寻找市场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指示信号。这很重要,优秀的交易者不会试图预测市场下一步会怎么样,相反,他们观察指示信号,判断市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 7. 海龟的四个核心原则:掌握优势,管理风险,坚定不移,简单明了。 8. 破产风险,破产风险会随着赌注的增加而不成比例的迅速增大,如果你每次把资金翻一番,破产风险就不止翻一番——视系统特性的不同,风险有可能翻上两番,三番甚至四番。 9. 掌握优势:找到一个期望值为正的交易策略,长期来看它能创造正的回报。以长远眼光来看待交易,避免结果偏好,相信正期望值的威力。 10. 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守住阵地,两种退出标准,损失超过2N或者跌幅超过账户总额的2%。 11. 坚定不移:损失只是做生意的成本,并不代表一次错误交易或一个坏的决策。 12. 简单明了:海龟法则的精髓很简单,抓住每一个趋势,你的大部分利润可能来自两三次成功的交易,所以不要错过任何趋势,否则你全年的努力可能化为泡影。这很简单,也很容易理解,但不容易做到。 13. 好的交易者考虑的是现在,而不是未来。新手想预见到未来,如果他们赢了,他们会认为自己预测对了,感觉自己像个英雄,如果他们输了,他们会把自己当成傻瓜,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如果你大多数时间是错的,赚钱反而容易的多。 14. 有三种认知偏差是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克服的:近期偏好,对正确性的执迷以及预测未来的冲动。 15. 交易世界是粉碎借口这个坏习惯的好地方。说到底,交易只是你和市场之前的事,你在市场面前无所隐瞒。如果你做的很好,长期下来,你会看到好的结果,如果你做的糟糕,长期下来,你会赔钱。喜欢推责任的人长期必败无疑。 16.系统优势来自三个要素:资产组合的选择,入市信号,退出信号。 17.支撑和阻力中的优势,支撑和阻力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不是一个金科玉律的法则。如果一个人采取反趋势策略,那么支撑和阻力就是优势的直接来源,相反,如果一个人用的是趋势跟踪系统,那么支撑和阻力位的突破才是要害。趋势投资者的优势就在于支撑和阻力位被打破时的认知滞后。 当价格处于支撑位和阻力位之间时,多空双方都不会真正投入战斗,随着价格接近支撑位或阻力位,双方越来越投入,成交量放大。 18. 模仿效应:在风险回报比率上拥有骄人记录的策略往往都是最容易被整个行业模仿的策略,到头来,它们早早成为系统死亡的牺牲品。相反,对于一般投资者没有吸引力的系统和策略往往有更长生命期,趋势跟踪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大多数大投资者都很难忍受对趋势跟踪策略来说司空见惯的大衰落和价值波动,正因为这样,趋势跟踪系统在长期内始终有效。 19. 资金管理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许多人把资金管理奉若神明,以为它能治愈交易世界中所有的病痛。许多人发明了深奥的公式,但资金管理其实非常简单。 20. 破产风险:没有计划,风险过大,不切实际的期望。 21. 交易不是赛跑,而是拳击,获胜的是12个回合后依然站在拳台上的人。 22. 随着经验的积累,你会认识到世界上并不存在完美的系统。你要接受一个事实:没人可以预知未来,而且任何以历史数据为基础的测试都有相当大的内在偏差。 23. 稳健的交易策略都有两大特征:分散化和简化。肆: 我不知道读过这本书的人,有谁实际测过这个交易系统。 其实我第一遍看这本书的时候最后一章跳过没看。后来回过头来发现最后一章就是告诉大家原始的海龟交易系统的细节,从进入条件,建仓,止损,出场。面面俱到。 猛一看到那个进入条件后觉得太简单了。破N日最高就建仓,价格每升1%继续建仓,直到达到最高允许的止损亏损限额。关键是出场要等到价格跌破n/2最低价,脑海里马上看到白花花的银子飞出去了。 用这个系统回测了几个大盘股之后就发现,没有真正的趋势能逃得掉这个系统,这个简单的法则还就是好使。我自己弄了个粗慥的波动系统,自我感觉良好然而回测数据惨不忍睹。 所以撸起袖子测一测,方能体会出大道至简的妙味啊。需要这本电子书的朋友加 微Q:2802031363 免费获取 公众号搜索:pengdiary2023-05-24 17:42:201
disposition effect是什么意思
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 所谓处置效应,是指 投资人 在处置 股票 时,倾向卖出赚钱的 股票 、 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2023-05-24 17:42:412
有限理性在证券市场上有什么表现
表现为:(一)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往往在自己已经买入的股票稍有获利时就将其卖出,而把被套住的股票长期留下的现象。(二)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即人的从众行为,在股票投资中则特指大量投资者在一段时间内采取相同的交易方式进行买卖,使股票价格持续向一个方向运动,远远偏离其正常价值(三)过度自信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一旦投资成功,又将之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四)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反应过度是指某一重大事件引起股票价格产生剧烈变动,超过预期的理论水平,超涨或者超跌,然后再以反向修正的形式回归至其应有价位上的现象。反应不足是指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波动平平,而一些较大的波动却出现在没有什么消息的时期。2023-05-24 17:42:501
有限理性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包括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投资者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认为自己能够把握市场,获得超过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一旦投资成功,又将之归功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这种认知偏差称为过度自信。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往往在自己已经买入的股票稍有获利时就将其卖出,而把被套住的股票长期留下的现象。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即人的从众行为,在股票投资中则特指大量投资者在一段时间内采取相同的交易方式进行买卖,使股票价格持续向一个方向运动,远远偏离其正常价值。2023-05-24 17:43:101
买基金亏钱的概率大吗?买基金容易亏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市场上基金的品种有很多,不能说绝对赚钱,但是也不能说绝对亏钱,但是掌握好方法,绝对可以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 在基金的投资过程中,有很多投资者经常踩的投资误区,导致亏损,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投资误区从而避免踩坑。 避免基金一跌就卖 有的投资者对亏损的恐惧心理比较强烈,一旦遇到下跌的行情就十分着急的将基金进行赎回,市场出现震荡市很正常,有涨有跌才是常态,市场下跌的时候,不是着急赎回,亏损就是暂时的,分析市场下跌的原因,再作出理性的选择。 比曼赚了钱就赎回 基金一点开始小有盈利的时候就马上赎回,这也是恐惧的情绪在作祟,担心好不容易获得的盈利回吐。如果当初开始投资的时候看好一只基金,长期持有才是王道。 不要嫌赚钱太慢 大部分投资者都想赚快钱,基金的涨跌幅度比较小的时候,赚钱来的太慢,继续持有的意愿就会下降。加上各类平台上频繁各种业绩表现都非常亮眼爆款基金,很容易把持有的基金替换掉,频繁转换基金,爆款基金收益往往很难持续,这种做法还平白增加了交易成本。 避免频繁操作 过度关注行情,总是想为赚取收益做点什么,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之为“处置效应”,如果一支基金赚钱,说明是一只好基金,我们可以继续持有,如果一支基金亏钱了,我们也要先了解下为什么会亏钱,观望一段时间,看看基金经理的调整和策略再做最终的决定。2023-05-24 17:43:291
三维诱因里的从众心理是什么
从众心理,即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而从众行为,一般指群体成员的跟从群体的倾向行为。即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会促使他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2]实验1956年的阿希从众实验旨在研究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产生及其原因。该实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者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实被试者安排在最后。第一至第六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六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3]阿希从众实验实验结果很有趣,被试者的反应多种多样,有25%的被试从头到尾都坚持着自己的判断,没有受到影响,而50%以上的被试则在超过六次的实验中都听从了实验合作者的错误判断,甚至还有5%的被试在每一场实验中都展示出了对错误判断的盲从。将从众行为出现的总次数除以被试数目再除以实验次数,得到的从众行为发生率约为33%,也就是三分之一。[3]阿希实验步骤实验结束后,阿希对那25%的坚持己见的被试者作出了分析,并对他们没有选择从众的原因作出了总结:(1)他们从始至终的判断都基于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不是人云亦云。他们在前六次的真实实验中就没有选择跟风,所以在后面其他人故意说错的时候,他们依然习惯性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只是这次他们的结果与多数人不同而已。[4](2)在自己意见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他们也会产生焦虑。只是他们能尽快摆脱焦虑情绪,也不会让焦虑左右自己的判断。[4]阿希对从众的被试也作了访谈,归纳出从众的情况有三种:(1)被试确实把他人的反应作为参考框架,观察上就错了,发生了知觉歪曲。[3](2)被试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认为多数人总比自己正确些,发生了判断歪曲。[3](3)被试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跟着作出了错误反应,发生了行为歪曲。[3]影响机制由阿希的实验延伸得出,从众的影响机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源自信息压力,一种源自规范压力。[3](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情况越是模棱两可, 就越是缺乏参照构架,人们就越相信多数人,越从众。在20世纪30年代,谢里夫的从众实验将游动现象应用于从众行为研究。实验过程是这样的,谢里夫首先告诉被试者黑暗环境下的光点在运动,然后让大家判断一个光点运动的距离。由于人们一般没有游动错觉的知识,因而就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距离判断。随后谢里夫再让一位实验助手以肯定性的口吻指出距离判断的尺度,结果发现经过几次实验之后,被试者的距离判断越来越接近于实验助手所作出的距离判断。[3]这一错判现象的社会心理学依据是:所有被试由于处在一种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因而,被试者只好慢慢地遵从他人的判断。该实验结论是,人们在不了解情况,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出现了一种从众行为。而这种从众行为是由于缺乏必要的信息所引起的,并不是盲目的服从。因为在谢里夫的实验中,如果实验人员告诉被试者,其实光点并没有运动,他们感受到的光点运动只是一种视觉幻象,他们就立刻停止了从众。这就说明了在缺乏必要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会不自觉地向他人的想法靠拢,当有了可靠信息的支撑,这种从众行为就会消失。信息压力可以出现在人们不确定的时候,也可以出现在大家意见不一致时。信息压力能够带来切实的认知改变。[3](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与众不同而成为“一匹离群之马”,遭到孤立,因此采取多数人的意见。毋庸置疑的是,在阿希从众实验中,规范压力应该是导致被试者从众行为的主要成因。三条比较线段间的长度区别十分明显,很容易看出哪一条与标准线段一样长,在没有错误答案干扰的情况下,所有被试都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这里可以看出结果几乎是显而易见的,不存在信息压力的影响,可当除了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故意说错的时候,人们依然会改变自己的说法,哪怕他们很清楚这是错的。规范压力不会带来认知改变,从众者并不相信大多数人的看法,他们只是不想做那个率先说出真相的人,害怕“枪打出头鸟”。[3]规范压力的强弱可以随着一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在阿希实验中,如果增加隐私性(比如单独询问每一个被试的答案),以匿名的方式回答(让每个人把自己的答案写在纸条上,不用说出来),或是减少围观人数,那么即便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都故意作出错误的判断,被试也会有更大的几率坚持己见,因为这样他们“不合群”的意见就不会为他人所知,不会被嘲笑也不会被排挤。[3]从影响因素群体因素群体一致性:个体在面对一致性的群体时所面临的从众压力是非常大的。当群体中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时,从众的数量会明显下降。研究显示,只要有一个人站出来发表异议,从众者的数量就会立刻出现明显的下降。而群体外成员提出的异议,其造成的影响则小于群体内成员的不一致意见。[3]群体规模:在一定范围内,人们的从众性随着群体规模增大而增大。一个较小的群体就可以引发强大的从众效应。研究发现,相比于1~2人的群体,3~5个人的群体能够引发更多的从众行为,而当群体规模超过5人时,从众行为却会随着人数的增加而减少[5]。在1969年米尔格拉姆的实验中,让1、2、3、5、10或15人在人行道上抬头观望,[6]当人群规模从1上升到5的时候,过路人同样抬头观望的比率稳步上升直到接近80%,规模从5上升到10人的时候比率却缓慢下降,继而10至15人间又出现上升,不过上升幅度不如从前。米尔格拉姆实验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心理越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比如,在一个种族群体里人们会感受到一种共同的“归属群体的从众压力”,[4]这种压力促使着人们在言行举止、谈吐、穿衣打扮方面都尽可能地向群体靠拢,否则便会遭人讥笑。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及身份越高,越具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压力。而反之,地位较低者在权威者的意见与自己相悖时,更容易想也不想地舍弃自己的观点,因而发生从众。同样,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身份越贵重,他/她的观点影响力就越强,自然就越容易引发从众行为。[3]是否需要面对群体压力:前面曾提到,在阿希实验中,若以匿名方式回答,那么被试者就有更高的几率坚持自己的判断。确实,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意见与多数人不一致,也无须担心会遭到群体的排斥,被试者就可以坦然做自己,从众行为的发生就会减少。[4]个体因素性别:人们通常认为男性比女性更不容易从众。但其实事实并没有这么简单。研究表明,女性在一些比较男性化或是男性比较擅长的问题(如汽车、足球等)中容易展露出更多的从众行为,而男性则更容易在一些女性化的话题(如化妆、文学)中表现出从众。在男女都比较了解的中性问题中,则性别对从众行为的影响不大。[3]年龄:从年龄上看,儿童和青少年比成人更容易从众,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前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声音的影响。[1]个性特征:个人的能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等都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来说,一个人能力越强,自信心越强,自尊心越弱,对社会赞许及认可的需求越低,对焦虑情绪的处理能力越强,就越不容易产生从众行为[4]。在阿希实验中那25%的坚持己见者正是如此。知识经验:任务越简单,人们对它越了解,所掌握的信息越多,判断就越清晰,就越不容易从众,反之则越容易从众,这也是受到了信息压力的影响。[4]文化因素根据史密斯的实验,从众行为的平均发生率是31%,而比利时的学生从众程度则远远低于平均值,只有14%,相反,在斐济的印度教师中,这一数字则达到了惊人的58%,这一巨大的反差印证了一点,那就是从众行为在不同文化间有着极高的差异性。在北美及欧洲东北部等个人主义盛行的地方,个人的意见和价值受到极大的推崇,而从众行为则是负面的,它在这些地方的发生率仅为25%,而在集体主义至上的地区,或是人与人间相互依存程度较高的地方,比如非洲、亚洲、大洋洲以及南美洲等地,一个人应对其所属的集体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因此“少数服从多数”的概念十分风靡,从众行为不仅不会被鄙视,甚至还会得到尊重与理解,因此在这些地方从众率则平均上升至37%。[7]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间并无高下之分,它们间的区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大的背景,让我们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理解从众行为。心理利弊积极的从众心理无疑能为我们带来许多益处。如果一个集体中的人们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大局出发,团结一致,锐意进取,那自然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共同的目标也就会很快达成。积极的从众行为能够起到鼓励、激励的作用,互相激励情绪,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一些不受欢迎的标新立异之举会受到大家的一致抵制,比如,若有一个人在公共场合在大喊大叫,就会遭人侧目,而他大概也会识趣地认识到这种行为的不良影响,继而停止。公众都讨厌越轨者,甚至会群起而攻之,这样就很好地维护了社会秩序。[2]但同时从众也是一把双刃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有些时候,从众心理也有它的许多消极影响。比如:决策中的从众心理在集体决策中普遍存在着从众心理。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是参与决策者不愿意标新立异,做那个与众不同的人,以免被他人孤立。二是参与者对问题不了解,心中缺乏主见。三是参与者见大多数人的意见都差不多,尽管自己有不同的看法,却羞于表达,也担心大家不接受,于是索性人云亦云,随大流。[2]无论是什么原因,结果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在集体决策时没有人会站出来捍卫真理或坚持己见,如果有少数人有预谋地抢先发言,占据先机,那么很有可能大多数人都会不假思索地表示赞同,这样会形成损害集体利益的危险决策。盲从导致个体思维的丧失消极从众会抑制个体思维,使人陷入盲目从众。物理学家福尔顿在测量固体氦的热传导度时,运用了新的测量方法,最终的结果是传统理论的数值的500倍,福尔顿觉得这个结果太离谱,一旦公布会引来质疑的声音,大家会认为自己是在哗众取宠,所以他没有公布这个数字。可事实证明福尔顿的结果其实是正确的,他因为一时的犹豫和对传统理念的屈服,错过了震惊科学界的机会,这让福尔顿追悔莫及。[2]股票投资领域内的羊群效应在股市中,不少投资者乐于短线跟风频繁操作,而血本无归的例子也不乏少数。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8]显示,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有三个显著特点,即短线操作、从众行为和处置效应。而调查结果显示,即使在行情上升130%的2006年A股大牛市中,仍然有30%左右的投资者是亏损的,这其中的重要原因是盲目从众、短线投机所致。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或从众行为,是行为金融学中比较典型的现象。从众行为让投资者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必然成为无意识投资行为者,这其中蕴藏着极大的风险。投资者的羊群行为,不仅容易导致股市出现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同时也使系统风险增大,加剧了股市的波动。在“羊群效应”作用下,投资者在股市涨的时候热情高涨,跌时则人心惶惶,使市场投机氛围加重。[8]投资心理学告诉我们,证券投资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动态的心理均衡过程。但在证券市场存在的“羊群效应”作用下,往往会产生系统性的认知偏差、情绪偏差,并导致投资决策偏差。投资决策偏差就会使资产价格偏离其内在的价值,导致资产定价的偏差。[8]而资产定价偏差往往会产生一种锚定效应,反过来影响投资者对资产价值的判断,进一步产生认知偏差和情绪偏差,这就形成一种反馈机制。在这个“反馈循环”中,初始“羊群效应”使得偏差得以形成;而强化“羊群效应”,则使得偏差得以扩散和放大。[8]心理对策破除权威定势要营造积极、科学、开放的舆论氛围。权威的存在是一种极其正常的现象,但对权威的过分尊崇和盲目追随只会带来恶果。生活中人们对权威意见的一味顺从很容易导致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因此应该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和盲从,不能将权威的意见均视为圭臬,要放大并重视普通人的贡献和智慧,这样自然会百花齐放。[2]创造自由空间要培养人们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能力,而不是人云亦云。在决策或是商议问题的时候多举办交流分享会、辩论会等,鼓励不一样的声音,用多种多样的形式鼓励人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各抒己见,这样人们的自主思维就会逐渐增强,做到不盲从、有主见、理性化。2023-05-24 17:43:363
王美今的成果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外商直接投资的就业效应》(2006—2008)2.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与广东产业竞争力》(2006—200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2003—2005)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证券市场‘内部人"交易的信息披露机制研究》(2001—2003)5.广东省2002年软科学项目《广东省与上海、江苏等省市的竞争力比较研究》(2002—2003)6. 国家统计局 《国家经济安全运行的监测指标体系》 (1998—2000)7. CCUIPP项目The Index System for Macroeconomic Indication in PreventingBanking Crisis (1998—1999) 主要的学术论文:[1] 王美今、林建浩、余壮雄,《中国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行为特性识别:“兄弟竞争”与“父子争议”是否并存?》,《管理世界》2010年第3期[2] 胡毅、王美今、余壮雄,《面板协整检验有限样本性质的模拟比较》,《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第2期[3]胡毅、夏晓华、王美今, 《The effects of cross-section dimension n in panel co-integration test》,《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10年4月,SCI[4]马健、王美今,《一种估计连续策略博弈的两阶段方法》,《统计研究》2010年第6期[5 ]余壮雄、王美今,《基于准残差的Panel协整检验》,《统计研究》2009年第2期[6 ]李捷瑜,王美今, 《FDI、技术进步与就业:国际经验的启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7 ]杨扬、余壮雄、王美今,《FDI的就业效应》,《经济学家》2009年第5期[8] 王美今、钱金保,《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就业的影响》,《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6期夏晓华、[9]王美今,《竞赛中的最优奖励:一个拍卖分析框架》,《经济学季刊》2008年第1期[10] 夏晓华、王美今,《基于中国债券拍卖的信息传导、随机冲击与收益比较》,《经济科学》2009年第1期[11] 王美今、余壮雄,《协整检验的DGP识别》,《统计研究》2007年第7期[12] 王美今、余壮雄,《IV估计的大样本性质——基于二维参数空间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第7期[13] 孙建军、陈耕云、王美今(通讯作者), 《证券交易中处置效应的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7年第3期[14] 徐现祥、李郇、王美今,《区域一体化、经济增长与政治晋升》,《经济学(季刊)》,2007年第4期[15] 李传乐、 王美今,《SV模型的模拟GMM方法》,《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版)》2006年第6期[16] 李传乐、 王美今,《我国时变风险溢价潜变量模型研究》,《统计研究》2006年第6期[17]王美今,《我国基金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基于交易帐户数据的持续期模型研究》,《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6期[18] 李捷瑜、 王美今,《上市公司的真实投资与股票市场的投机泡沫》,《世界经济》2006年第1期[19] 王美今、孙建军,《中国股市收益、收益波动与投资者情绪》,《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20] 孙建军、王美今,《股市政策对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行为金融理论对我国股市低迷现状解释》,《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21] 张勇、王美今,《中国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成本研究——我国企业年金税收支出的精算统计分析》,《统计研究》2004年第8期[22] 李广众、王美今,《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中国案例研究及国际比较》,《统计研究》2003年第1期[23] 李广众、王美今,《市场操纵与证券市场弱式有效性》,《中山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24] 李勇、王美今,《内部人交易信息披露规则与市场交易操纵》,《中国经济问题》2003年第5期[25] 王美今、王华,《基于GARTH-t的上海股票市场险值(Value-at-risk)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26] 王美今、沈绿珠,《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转移效应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第8期[27] 王美今、沈绿珠,《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动的关联效应》,《统计研究》2001年第8期[28]王美今、张松,《中国新股弱势问题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29]周伏平、王美今,《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储蓄行为差异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1997年第1期[30]王美今、陆金海,《我国股票市场投资组合的实证分析》,《预测》1996年第3期[31] 叶信才、王美今《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方法的探讨》,《预测》1996年第9期[32] 沈绿珠、王美今《利用外资、区域储蓄和投资结构问题研究》,《中国经济问题》1998年第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投资与证券)1999年第4期全文转载[33] 朱平辉、王美今,《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波动》,《中国经济问题》2000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0 年第6期编入“报刊辑览”[34] 王美今《协整技术建模与局部调整假设》,《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5年第12期[35] 王美今《第50届国际统计大会议题综述》,《经济学动态》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统计)1996年第2 期全文转载[36] 王美今《 我国国际收支变动的经济效应分析》,《中国经济问题》1996年第5期[37] 曾五一,王美今《 我国通货膨胀率的测算》,《统计研究》1989年第6期[38] 王美今《厦门市技术进步率的测算》《统计研究》1988年第6期[39] 王美今《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消费函数的演变》,《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0年第12期[40] 王美今、曾五一《我国通货膨胀分配效应的定量分析》,《统计研究》1991年第5期[41] 曾五一、王美今《有计划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格变动影响模型》,《统计研究》1992年第2期主要学术奖励:1.2009年,“分层定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实践改革”,获第六届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山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 2008年, 《协整检验的DGP识别》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统计局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3. 2007年,《中国股市收益、收益波动与投资者情绪》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 2006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伍沾德伉俪杰出贡献奖5. 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6. 2005年,《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中国案例研究及国际比较》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7. 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波动》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8. 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获广东省统计局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9. 2002年,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董事会优秀教学奖10. 2001年,《统计学原理》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学优秀教材一等奖11. 2000年,《统计估算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12. 2000年,《经济预测与决策》获福建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3. 1998年,《体制改革以来城乡居民储蓄行为差异的实证研究》获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研优秀成果三等奖14. 1998年,厦门大学清源奖15 1995年,The Application of Cointegration and Dynamic Time Series Model获福建省统计局统计科技进步一等奖16. 1995年,厦门大学研究生优秀学位课程奖2023-05-24 17:43:431
行为金融学底层概念及其对股市的指导
行为金融学是以心理学为基础开展的金融学研究,其本质就是研究人性,然后利用人性在金融市场错误获利。之前看过《助推》、《思考快与慢》、《错误的行为》等心理学书籍,对于其中的理论看的是云里雾里,究其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理论,有幸学习了《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程,明白了理论与实践结合后能产生的巨大威力,也感谢陆蓉老师能够不吝所学,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深入浅出的课程进行系统讲解。 全部课程范围6个模块30节课,从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讲起,告诉我们认知非理性和决策非理性会导致的错误行为,然后结合股市实战告诉我们如何制定自己的交易策略、如何避免犯错、如何尽量获利。个人觉得还是其中关于人的认知偏差部分内容讲的比较透彻,而且跟实战结合的比较紧密,后面关于股票操作部分的内容,只能限于理论分析,对于股市实战指导意义不是很大。 一、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区别 1、二者的核心理念不同(大盘是否可预测) 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么样。研究的是长远基准。认为市场不可预测的、无法战胜的。 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么样,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可以理解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认为市场是有规律的、可战胜的。 2、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人是否理性) 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人都是理性的,市场决策会让所有的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理性人会选对自己效用最大的那个(预期效用最大化)。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础是社会科学、心理学,最擅长投资实战、制定交易策略;认为你没办法正确认识你的决策对象;决策并不取决于效用的绝对值,而是要看跟谁比。(前景理论、决策非理性) 3、二者对市场收益认识不同(套利可否消除价格偏差) 传统金融学:套利是所有理论成立的基础,零成本、无风险、正收益。 行为金融学:真实市场的套利是有限制的(有限套利),使得理性人不敢去套利,从而存在套利机会,从而存在价格错误。常见的三种套利方法:一是跨市场套利;二是跨商品套利;三是跨期限套利。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是有成本、有风险、不一定正收益的。 二、认知非理性 定义:无法正确认识你想要了解的事物。 原因: 人在处理信息(收集、处理、输出、反馈)的整个过程中都存在认知偏差。 1、信息收集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易记性偏差 ,容易只关注自己的熟悉的、生动的、最近的信息; 二是信息发生顺序 影响决策,常见的有“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 2、信息处理阶段的认知偏差: 代表性偏差 (根据代表性特征做出冲动判断); 赌徒谬误 :将“大数定律”误用为“小数定律”。 3、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决策阶段最容易犯得错误就是 “过度自信”, 这是人的性格决定的。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在于输入信息无限,但是人的能力确是有上限的,虽然能力不增长了,但是自信心确还在上升。过度自信能放大市场成交量、提高市场流动性,对市场是有益的;但是过度自信会使人忽视风险、做出过度交易。影响过度自信的因素:一是专业知识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二是经验会影响过度自信的程度。如何避免过度自信:站在第三方的立场评判自己。 4、信息反馈(总结)阶段的认知偏差: 一是自我归因偏差 :将成功归因于自己、将失败归因于客观,找不到真正失败成功的原因; 二是后见之明: 当事情出现结果后,误以为自己早就知道的一种错觉,导致人们在估计风险时过度乐观; 三是认知失调 :当结果与预期不一致时,对事实避而不见或扭曲,导致收集不到全面的反馈; 四是确认性偏差: 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证据和信息,导致信息的片面性; 五是神奇性思考: 将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雄鸡一唱天下白式的谬误。以上五种谬误导致我们容易重蹈覆辙,在同一个地方摔倒。 三、决策非理性 认知和决策的区别:认知是对单个对象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对个对象的比较选择过程。 1 、前景理论 定义:决策依赖于参考点。人就是通过变化来体验生活的!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参考点操纵人们的决策。影响参考点的几个因素:一是历史水平(成交价、最高价、最低价);二是期望水平;三是同群效应(身边人的决策)。 依据前景理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损失厌恶,导致无法正确对待盈利和亏损;二是错误的判断高概率、低概率事件,做出错误决定 (1)损失厌恶 损失厌恶定义:决策时,赋予“避害”的权重大于“趋利”,对投资者影响有二:一是让投资者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二是让投资者难以止损。 损失厌恶的表现:盈利的时候,会厌恶风险,选择“落袋为安”;亏损的时候,不愿意接受确定性损失。 损失厌恶的危害:在熊市中让你不想把亏损变成事实、风险偏好让你想搏一把,雪上加霜;在牛市中一是容易落袋为安;二是出现“赌场钱效应”(赚钱很容易时,会轻视风险)。 损失厌恶的克服:熊市中尽快卖出;牛市中克服参考点影响,忘记买入价位,根据预期做决策(动态思维,不要总是往前看,要多看现在,徐弃郁的《英国简史》中体现的也是这种思维方式)。 (2)概率偏度 定义:概率偏度发挥的是概率权重的作用,在考虑收益和风险的时候,要注重“偏度”。概率权重与决策权重的转化是非线性的,事件的决策权重不等于事件发生的概率。 四种表现及危害:一是高估“低概率”会让人做出非理性相反的决定,如坐飞机、打新股;二是低估“低概率”,会让人忽视风险;三是低估“高概率”表现为不重视资本配置,容易忽视确定性高的项目;四是高估“高概率”容易发生在连续决策事件中,忽视决策链条的长度,让自己置于风险之中。 2 、狭隘框架 定义:决策时没有全局观。 机理分析:观察立体的金融市场可以区分两个维度:一是横截面维度(同一时刻不同的投资品种);二是时间维度(一个投资品种在不同时间的表现)。 横截面维度:不要过度关注单支个股的变化,而是考虑与组合资产之间协调波动的方向及幅度,否则就要陷入狭隘框架的陷阱。 时间维度:每日清点资产,会增加参考点效应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如何避免“回头看”?摆脱参考点影响。看看股票在当下价格的时候,你愿意持有的仓位。 3 、心理账户(塞勒) 定义:与真实账户对应而言,通常表现为与心理账户不对等。 产生机理:决策行为不受真实账户影响,而是受心理账户影响。人的心理账户有多个,彼此分割。 危害:一是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全局看问题,因厌恶损失导致投资过分保守;二是总组合对于投资者并不是最优的。例如旅游消费中先付费的体验优于后付费的体验;福利和工资分开发更加有利于提高幸福度。 如何避免心理账户的干扰:通盘考虑所有账户资产。 4 、博弈 金融投资其实就是在猜别人,你认为别人是怎么想的,比你是怎么想的更重要。 投资应该以他人的看法作为决策依据。 四、常见错误 1 、买熟悉的股票(分散化不足) 产生原因:人在心理上有模糊规避的倾向。 危害:分散化不足 风险:投资的变动方向与你现有资产的变动方向一致。风险与风险源成正相关性。 破解:降低风险应该配置与现有资产波动不相关的资产。按行业配置防御性、周期性股票。 2 、简单分散化 资本配置是指资金在股票、债权、银行存款中的配置比例,对总收益影响超过90%。理性投资者应该清楚自己的风险偏好,进行合适的资本配置。最优资本配置应该让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取决于三个变量:资产收益、资产风险、自己的风险偏好 3 、过度交易 过度交易的本质在于:投资者相信自己掌握了充分的信息,具备交易条件,可实际上,这些信息根本不足以支撑任何交易 过度交易的影响因素:一是性别因素:男性交易频率更高,单身男性更加频繁;二是理性程度弱的人易于频繁交易;三是方便的交易方式、紧密的朋友圈、交易经验都会导致频率增加。 如何避免过度交易:独处和静思 4 、卖出行为偏差 表现:“售盈持亏”,投资者不愿意以低于购买价格出售资产。 机理分析:前景理论,人在收益和损失区域的风险偏好不同。盈利时,讨厌风险,希望落袋为安;亏损时,偏好风险,希望放手一搏。 如何克制: 一是 认识到处置效应是一种决策错误,出售行为应该忘掉过去,向前看,卖出未来预期收益低的; 二是 举一反三,多了解类似现象,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 5 、买入行为偏差 买入行为偏差的几个特征: 一是追涨 ,背后的机理是投资者总是容易“往回看”,以为历史会重演,实际上是自己的幻觉;正确的做法是不要冲动、不要“往前看”受过去信息的影响; 二是有限关注 :背后的机理是只要是引起关注的事件,三种情况(放量、新信息发布、涨跌停)都会引发买入(因为中国股市无法做空); 三是容易重复做同一只股票 ,正确的做法应该多看不同的股票; 四是摊薄成本偏好(低吸), 这是由狭隘框架和参考点位效应造成的。 6、羊群效应 定义:放弃自己判断,追随大众的决策。 追随的弊端所在: 一是 概念股炒作没有基本面支撑; 二是 羊群效应产生过程中,上市公司、分析师、媒体、机构投资者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诱使投资者成为“羊群”; 三是 投资者容易被高收益、低概率事件吸引。 五、如何预测大盘 几个概念: (1)贴现值:股票现在的价值; (2)价格:股票未来所有股息的贴现值; (3)市盈率(P/E):股票的价格/每股收益;预测的时候只要看P值,如果股价过高,就会向下波动。高水平的市盈率是由投资者的情形导致的。 行为金融学派认为大盘是可预测的,其原理是:价值和价格之间存在过度波动的现象,根据股息的贴现,是可以预测股价的。采用的工具是:比较贴现值和股价的波动关系,而且该理论可以用历史数据进行验证。 大盘的可预测周期为10年,对于股票的短期指导性不大,但是可以用来判断当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通过经济景气的先导指标、企业财务预测获得部分指标计算股票市场波动的基准,然后将股票市场与该基准比对。 六、如何配置股票 该部分有几个点: 一是要买入并持有股票。 因为从历史数据分析来看,股票的年化收益率为10%,所以应该持有股票,但是问题时如何在合适的时间买入并持有股票? 二是要看交易量: 交易量反映的是投资者的意见分歧程度,交易量越大,则分歧越大,这个时候就有获利机会。交易量的理论基础是米勒假说。 三是多看换手率 (其实和交易量是一回事),换手率下降前,可以买入;当换手率快速下降的时候,卖出。四是利用博傻理论获利,其核心思想是快速交易、不能长期持有股票不动。 附:米勒假说 定义:市场均衡的时候(也就是没有成交量),价格是高估的,价格反映的是乐观者的预期。 两个条件:一是投资者有价格分歧;二是市场有卖空约束。 两个推论:一是分歧越大、股价越高估;二是越是难卖空,股价越高估。 指导意义:一是告诉我们股价有泡沫是常态;二是越是放量、越要警惕泡沫;三是要多关注卖空困难的市场和证券; 七:如何制定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定义:利用行为金融学原理而制定的交易策略。 前提条件:一是投资者要犯错,使得价格不等于价值;二是需要做与犯错的投资者方向相反的操作;三是价格要向理性的方向收敛。 两大优势:一是节约成本,通过策略模型替代市场调研;二是人为干预少,阿姨有效控制风险 1、行为组合策略原理 本质:使得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获得更多的盈利。 找到异象因子,并验证其真假。检验的四步走:一是把市场上所有具有“异象特征”的股票排序;二是把排序好的股票分为10等分;三是构建对冲组合;四是检查组合风险。(这种方法适合于机构,不适用于个人) 2、规模策略和价值策略 规模溢价效应:规模不同的公司,股票收益不一样。在中国更适合买小盘股。 价值溢价效应:市盈率低的股票收益更高。 3、运用好股价规律 一是长期反转策略,利用的是投资者过度反应的心里偏差,产生的股价过高或过低现象;二是惯性效应;追涨杀跌,利用的是投资者对信息反应不足的心里偏差。区分二者的原则是时间长短,前者是利用长期价格规律、后者是利用短期价格规律。 4、应计交易策略 看财务报表时,在关注每股收益的同时,必须看应计项目的多少,这才是反应一个股票的真实价值。买入应计项目少、卖空应计项目多的股票,可以获得收益。 应计项目=应收账款一应付账款+存货(应收账款越多,盈利质量越差;应付账款越少,盈利质量越差;存货越多,盈利质量越差),综上,应计项目越高,公司盈利质量越差。 每股收益反应的是盈利水平、应计项目反应的是盈利质量。 5、盈余公告后漂移 好消息使股价上涨、坏消息使股价下跌,可以根据公布消息后进行股票操作;但是要注意看看好消息的力度,是否已经被提前预知,没有提起预知的好消息才是真正的好消息。 构建策略的时候应该按照没有被预期到的盈利增长来排序。但是因为在中国,好消息都会提前泄露,所以该策略并不适用于A股。2023-05-24 17:43:571
买基金一定会亏钱吗?买基金容易亏钱的原因
只要是投资,就会存在风险,这里指的风险就是损失本金的风险,基金投资也是一样的,市场上基金的品种有很多,不能说绝对赚钱,但是也不能说绝对亏钱,但是掌握好方法,绝对可以提高收益率,降低投资风险。 在基金的投资过程中,有很多投资者经常踩的投资误区,导致亏钱的结果,我们可以了解这些投资误区从而避免踩坑。第一坑,基金一跌就卖 每个投资者都有一定的亏损容忍度,但是有的投资者对亏损的恐惧心理比较强烈,一旦遇到下跌的行情就十分着急的将基金进行赎回,从来不会认真去分析市场和基金下跌的原因。市场出现震荡市很正常,基金也不可能一直保持上涨,有涨有跌才是常态,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如果市场一下跌,基金一亏损就卖出,那么你投资的结果就真的是亏损了,如果不是着急赎回,亏损是暂时的,淡化短期内的波动,分析市场下跌的原因,在作出理性的选择。第二坑,赚了钱就赎回 还有很多投资者也有这样的心理,基金一点开始小有盈利的时候就马上赎回,或者是基金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亏损,扛到回本的时候就马上赎回,这也是恐惧的情绪在作祟。担心好不容易获得的盈利回吐,于是迫不及待就赎回了。如果当初开始投资的时候看好一只基金,就不要轻易的赎回,长期持有才是王道。第三坑,嫌赚钱太慢赎回 有的投资者习惯了在股市里面过山车一样的行情里面摸爬滚打,总感觉基金的涨跌幅度比较小,不能激起投资的情绪,赚钱来的太慢,没有成就感,继续持有的意愿就会下降。在加上现在信息爆炸的环境,各类平台上频繁各种爆款基金,业绩排名和表现都非常亮眼,很容易把持有的基金替换掉,但是这些业绩排名都是短期内的,当你买入之后,可能已经达到了上涨的高点会进入调整的阶段,于是你就觉得为什么别的基金总是涨的好,而自己持有的基金却总是不涨,于是就导致了频繁转换基金,这种做饭,不但平白增加了交易成本,也很难赚到钱。第四坑,频繁操作 投资者在基金投资中还要一个非常容易犯的错误就是频繁交易,过度关注行情,总是想为赚取收益做点什么,觉得什么都不做就是坐以待毙,牛市想操作,熊市想操作,震荡市场也想操作,我们把这种心理称之为“处置效应”,如果一支基金赚钱,说明是一只好基金,我们可以继续持有,如果一支基金亏钱了,我们也要先了解下为什么会亏钱,观望一段时间,看看基金经理的调整和策略再做最终的决定。2023-05-24 17:44:041
谁能说下海龟交易法则的基本理论?何如操作?
海龟交易法则 大师语录:掌握优势,管理风险,坚定不移,简单明了。所有成功交易的基础,都可以归结为这四个核心原则。掌握优势:找到一个期望值为正的交易策略,因为从长期来看,它能创造正的回报。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守住阵地,否则即使你有一个期望值为正的系统,你可能也等不到创造成果的一天。坚定不移:唯有坚定不移地执行你的策略,你才能真正获得系统的成效。简单明了:从长久来看,简单的系统比复杂的系统更有生命力。期货交易,重要的不是交易系统,而是投资者贯彻交易系统的能力。在交易过程中,你曾多少次感受到以下的情绪?●希望:我当然希望我买了之后它马上就涨。●恐惧:我再也赔不起了,这一次我得躲得远远的。●贪心:我赚翻了,我要把我的头寸扩大一倍。●绝望:这个交易系统不管用,我一直在赔钱。以下是几种对交易行为有影响的认知偏差:●损失厌恶症:对避免损失有一种强烈的偏好-也就是说,不赔钱远比赚钱更重要。●沉淀成本效应:更重视已经花掉的钱,而不是未来可能要花的钱。●处置效应:早早兑现利润,却让损失持续下去。●结果偏好:只会根据一个决策的结果来判断它的好坏,而不去考虑决策本身的质量。●近期偏好:更重视近期的数据或经验,忽视早期的数据或经验。●锚定效应:过于依赖(或锚定)容易获得的信息。●潮流效应:盲目相信一件事,只因为其他许多人都相信它。●信奉小数法则:从太少的信息中得出没有依据的结论。海龟们从来不去预测市场的动向,而是会寻找市场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指示信号。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优秀的交易者不会试着预测市场下一步会怎么样;相反,他们会观察指示信号,判断市场现在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中。事实上,我一直在有意地克制自己,从不去试着预测市场的未来动向。像海龟一样思考:1.重要的是现在:不要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要去预测未来。前者对你无益,后者是徒劳的。2.从概率角度思考问题,不要预测:不要试图做出正确的预测,唯有使用概率对你有利的方法,你才能在长期内获得成功。3.对你自己的交易负责:不要把你的错误和失败归咎于其他人、市场、你的经纪人等等。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从错误中学习。喜欢推卸责任的人必败无疑。我认为一下几点才是期货交易者的主要败因:●没有计划:许多交易者的行动依据是直觉、传闻、猜测,还有对自己的预测能力的自信。●风险过大:许多在其他方面很出色的交易者是因为承受了过大的风险而破产的。我所说的大风险可不止比谨慎水平大50%或100%。我曾见过某些交易者的风险比我心目中的谨慎水平大5~10倍,即使对激进交易策略来说也是如此。●不切实际的期望:许多新交易者之所以承受过大的风险,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盈利能力和回报水平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这也是新手们相信自己仅凭那些基础数据就能开始交易的原因。他们相信自己足够聪明,可以在没受过多少训练的情况下仅凭那一点点信息就“击败”市场。遗憾的是,市场不可预测是不争的现实,你最多只能希望得到一种在长期内有效的方法。在系统性交易中,决策依据是机械性的法则,什么时候买入和卖出多少都是由这些法则明确规定的。贵在坚持。这条最重要的生活箴言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交易世界中,始终如一地坚持你地策略同样是成功的关键。大多数成功的交易者都使用机械性的交易系统。这并非偶然。一个好的机械性交易系统可以自动完成整个交易过程,代替交易者做出每一个必要的决策。有了它,交易者更容易保持策略的统一性,因为系统的一整套法则已经明确而又严格地限定了每一个操作细节。交易技巧与交易者的主观判断毫无关系。海龟交易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它的法则囊括了交易中的每一个环节,没给交易者留下任何主观思考的余地。它有一个完整的交易系统所应该有的所有成分,涵盖了成功交易中的每一个必要决策:●市场:买卖什么?●头寸规模:买卖多少?●入市:什么时候买卖?●止损:什么时候放弃一个亏损的头寸?●退出:什么时候退出一个盈利的头寸?●战术:怎么买卖?海龟们所使用的系统就是个完整的交易系统,这也是我们获得成功的一大因素。这个系统使我们更容易保持行动统一性,赢面也更大,因为它不会把重要的决策留给交易者的大脑。要控制损失,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在入市之前就确定退出的标准。一旦价格到达了你的止损标准,你必须退出-坚定不移,无一例外。犹豫和动摇终将酿成灾难。理查德?丹尼斯的话:“我说过很多次,你可以把我的交易法则登在报纸上,但没人会遵守它们。关键是统一性和纪律性。几乎每一个人都可以列出一串法则,而且不比我们的那些法则差多少。但他们不能给别人信心,而唯有对法则充满信心,你才会坚持这些法则,即使遭遇逆境2023-05-24 17:44:364
陆蓉《行为金融学》读书笔记
行为金融学(其实也是行为经济学)的这个特点很容易让人觉得行为金融学是正确的,毕竟它研究的是真实的世界,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假设的世界(理性人假设),是一套供奉于象牙塔错误的理论。 这种观点是错的。借用一句话:所有的理论都是错的,但是有些很有用。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都是正确的理论,这种正确是基于他们所假设的条件基础上的正确。正如,数学是一种绝对正确的知识,因为它的研究出发点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由公里和逻辑所架构起的世界。我们觉得传统金融学是错误的理论是因为我们用另外一套基础假设去套它,当然就觉得它是错误的了,其实作为理论来说,它并没有什么错误。 现在很多文学青年喝多了巴菲特的心灵鸡汤,总觉得价值投资是正确的,有效市场假设是错误的,应该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他们这种价值判断所犯的错误跟我上面讲的并无差别。 也许有童鞋会继续提出质疑:现代金融学毕竟是建立在真实金融运行之上的,我们如何能允许一个建立在非真实现象基础上的假设和基于这些假设的理论呢?其实,传统金融的假设也是对某些决策的观察基础上抽象的,也就是冯·诺伊曼的最大期望值理论。一个现象有时候可以总体去研究,也可以拆分到许多小环节,小情景去研究。某些环节和情景,适用的理论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在使用一套理论去解析现象的时候,必须首先去研究这套理论建立在什么样的假设之上,并且这些假设和你要解决的问题是否符合。这才是正确运用理论的态度。记得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老是对我说过一句我至今还记住的话:当你研究一个模型的时候,你首先要看的是它不能做什么,而不是它能做什么。 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是两棵根不同、树干独立而树冠交织在一起的独立理论。 套利行为可以分为三种:跨商品套利、跨市场套利和跨期套利。 跨市场套利: 是一个商品在不同市场的价格存在差异,扣除交易成本以后,如果仍然能有价差,那么就表明存在跨市场套利的机会; 跨商品套利 :是指在同一个市场上,不同商品之间存在套利的空间。 跨期套利 :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间的价格不同,考虑到所有的时间成本和交易成本后,如果仍有价差存在,表明存在套利机会。 现实中的套利是有限制、有风险并且不能保证正收益的: 有限制:指套利交易的很多交易都有保证金,并且交易资金的流动性通常会收到限制(例如,卖空所获得得资金在履约之前是不能提取出来的); 有风险:套利行为的出发点可能是因为价差的出现,并且认为价差很有可能会犹豫市场的理性而快速地消除。但,实际的情况很有可能是价差不仅不会消除,很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从而耗光投资者的保证金。 正收益不可保障:很多投资者都不能加持到胜利的时刻,中间很有可能是因为保证金不够而被迫平仓出局。 这本书的作者认为有限套利和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两大支柱。所以,在讲完有限套利的基本概念和产生机制后,作者就开始转向了讲解心理学这个领域的东西,首先要关注的就是认知偏差。 其实认知偏差很多人早就知道了,有两本书《清醒思考的艺术》和《明智行动的艺术》就列举了很多有趣的认知偏差的例子。这些关于认知偏差的书都有一个不足,就是无法用一个同一的框架框定这些偏差,让人非常难去记住这些认知偏差究竟在那个环节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效果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这本书的作者就提供了一个框架,我觉得蛮有启发意义。这个框架就是信息处理过程,并把各种认知偏差归结到各个过程当中,让我们至少能够对认知偏差进行分类管理。 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分为: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在不同的环节里,我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偏差。 可得性偏差是指容易获得的信息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更大。容易获得既包括可以通过便捷渠道获得、也包括容易理解、容易想象、经常接触、现象的描述更加夸张和生动等因素有关。通常,具备以下特点的信息都容易让人产生可得性偏差: 可想象性。能让人容易记住很重要。 新近性。最新的信息影响最大,哪怕是充满不确定的。 显著性。浅显易懂,观点突出很重要。 生动性。形式和实质都很重要。 另外,通常最近发生的事情对你的影响更大。但有时候也是首次发生的影响更大。这种似乎是矛盾的现象的一个解析是看时间和强度。 代表性偏差表明我们容易被一些显著的刻板印象来影响力判断。代表性偏差的本质是不懂小样本不能用做统计推断这个道理。 要避免代表性偏差的一个重要思考模式就是要学会用基础概率来思考问题。不管面前的这个现象描述是多么精准,我们都首先要学会排除这种干扰,从总体的概率来看这个现象发生的概率,然后再调整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要使用所谓的贝叶斯方法。 过度自信应该是人类最常见的心理偏误了。过度自信的人通常都会高估自己和高度当前的形势。例如,在牛市面前疯狂买买买,熊市时就不敢动。 为什么人会有过度自信?人的的知识产生过程本质是信息积累的过程,也就是:信息积累 —》知识—〉能力。但是,知识积累是无限的,人的能力的增长是有限的,这个时候就产生了过度自信。 * 自我归因:认为好的结果都是自己的功劳,坏的结果都是别人造成的。 * 后见之明:事后人们产生一种早就知道原因的幻觉。 * 认知失调:当结果与自己的认知不一致,选择忽略或者歪曲事实的心理机制。 确认性偏误:人只关注哪些能支撑自己结论的证据,对于否定自己的证据视而不见。 神奇推理:将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归结于某些神奇的举动或者现象。神奇推理的本质就是将相关关系误认为是因果关系。 常见的决策非理性包括以下几个: 参考点依赖:人作决策时通常不是以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作为比较(传统金融学的观点),而是以作对比来判断效用,这个被用作对比从而形成效用感知的点就被称为参考点。参考点是prospect theory的关键概念。参考依赖点通常来自于: (a)历史水平 (b)期望水平 (c)其他相似的参考人。例如你获得了奖金,这个奖金的效用并不取决于奖金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跟你一个办公室的某某也拿了多少奖金。 要摆脱参考点依赖,就要学会向前看,立足当下,面向前方做出决策,不要受过去的成本所影响,就假设现在这种情形下,如果没有过去的成本,我因该怎么做。 不同情景下的风险偏好有所不同:传统的金融学认为人都是损失厌恶的,但是行为金融学则认为只有人在面对收益的时候才是损失厌恶的,当他们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则是风险喜好的。 错判概率导致决策偏差:不同事件的概率转化是非线性的。存在以下四种可能: 低概率事件被高估 —— 偏度很高。 当这个事件发生时,导致的损失很大,尽管事件的发生概率极低,人们也会认为其发生概率很大,从而做出误判。最典型的就是害怕坐飞机,从统计结果来看,坐飞机是最安全的交通方式,但是飞机事故造成的后果很严重,所谓人就会错误地不敢坐飞机。 低概率事件被低估 —— 对小概率事件的漠视,而且一般都将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降低到0。 高概率事件被低估 —— 失去了才觉得最美。 表现为对一些常见的事件视而不见,转而追求一些希望渺茫,成功概率很低的事情。在金融市场上就表现为对大类资产的配置不讲究(研究表明,大类资产的配置,例如股票、债券和银行资产,对整体收益率的影响超过90%),而专门去研究个股。 高概率事件被高估 —— 连续决策错误。 连续发生的高概率事件只要将概率相乘,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明显降低了。 狭隘框架理论 :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无法从全景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这就是框架的作用。例如,人虽然知道分散投资建立投资组合,但是你仍然会去关注组合中个股的投资收益,但投资组合的作用就是抵消个股波动的影响,是不应该关注个股的,这就是因为狭隘框架。 心理账户理论 :人有很多独立的心理账户,这些账户之间通常没什么联系。 现在,市场上有一只股价为50元的股票,你认为这只股票实际价值只有30元,但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关于这只股票的一系列利好信息,这只股票的股价很有可能会达到80元,你会怎么投资呢?如果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你应该卖空这只股票,因为这只股票已经远高于其真实价值。但是,行为金融学认为,你的目标是盈利,这只股票的真实价值并不重要,你要做的是对别人的判断的猜测,就好像选美一样,漂亮不漂亮并不重要,关键是才对 —— 所以你应该买进那只股票。 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进行思考,并做出投资决策。 传统的金融学是不会去研究参与者的。因为传统金融假设人都是理性人,并且所有的投资者都是一样的,所以就没有了研究的必要。但是,通过前面对认知偏误和决策错误的陈述,我们发现行为金融学认为需要对投资者进行研究。 典型的交易错误如下: (1)分散不足:所投资的资产的变动方向一致,从而使得所配置的资产形成一致方向。 书中提出的一种典型的分散不足:本地偏差。所谓的本地偏差包含的范围很广,包括投资自己熟悉的股票、投资自己公司的股票、只投资本国的股票等都属于本地偏差。因为这些资产的变动方向都是一样的,例如投资自己公司的股票就会跟自己的工资的变动方向一样,如果公司破查了,你就同时丢掉了收入和公司的股票。 (2)简单分散化:1/n进行资产配置,也就是说在所有的资产大类都分配同样的比例。理性的资产配置应该是需要根据投资者自身的风险偏好来进行资产的大类配置的。因此,不同的人的资产配置模式应该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3)过度交易:过于频繁地进行交易,导致收益率降低。过度交易产生的原因通常是过度自信,主要的影响因素有性别、单身与否、周边朋友圈的影响等。一般认为,个人投资者的交易频率高于机构投资者。 (4)卖出行为偏差:过度处置效应。书中讲了一个“卖赢持亏”的事实,即人们在处置自己的账户时,倾向于卖出盈利的资产而继续持有亏损的资产。 产生这种效果可用Prospect Theory来解析,即人们在盈利时倾向于厌恶风险,在损失时,倾向于接受风险。本质上,还是决策参考点的问题。 要避免这种倾向,不是说每次你不买点盈利的而卖掉亏损的。关键时往前看,即*做每次决策的时候都是要立于当下的情景,不要被过去的成本参考点所影响,要基于当下来做决策。 (5)买入行为偏差 —— 涨停敢死队和有限关注。这个问题的本质还是往回看,感觉历史会重演,涨停还会继续发生; (6) 羊群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一群人的心理不会由于内部的随机性而在整体对冲掉,而是会体现出一种系统性的偏差。“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在金融市场上,当人们面对恐慌性事件,绝大多数的人不会做出理性的判断,而是会恐慌式抛售、踩踏。 羊群效应在中国市场会更加明显,因为中国市场以散户为主。 美国:90%机构投资者;10%个人投资者; 中国:20%机构投资者;80%个人投资者; 大盘可预测理论:罗伯特·席勒认为大盘是可以预测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关键指标衡量当前的价格偏离价值的程度。 股权溢价之谜&股票非参与之谜:股权溢价之谜体现在股票的实际收益与高于其风险×厌恶系数,表明股票的整体收益是更高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战略资产配置的时候应该更加关注股票;但是,现实情况是,人们在资产配置中,很少配置股票 ——这被称为股票非参与之谜。 价量关系理论 —— 米勒假说: 成交量反应了市场上投资者的意见分歧。如果投资者的意见分期越大,成交量就越大。 米勒假说认为,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市场:1)投资者有意见分期;2)卖空有限制;那么当前金融市场的价格反应的就是乐观者的预期,也就是说稳定的价格都是被高估的。米勒假说还有两个推论:1)投资者的分期越大,股票被高估的可能性就越大;2)越难卖空的股票,其股票就越容易被高估。 博傻理论:击鼓传花。末日权证狂欢日。 这个理论也反映了,长期持有一只股票有时候也有时候不是一个好策略。因为根据米勒假说,你手中的股价很有可能是被高估的,如果你长期持有不懂,可能是击鼓传花游戏中把花落在了手上的最后接棒人。 6.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 行为金融的交易策略本质就是利用人们会犯错的特点,从而获得收益。这些策略包括很多,例如惯性定律、量价关系等等。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个因子模型。 书中甚至总结了目前研究中发现的97个异像因子:2023-05-24 17:44:561
标准金融理论
现代金融理论由于忽略了对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模式的研究,造成了理论与实证的背离。行为金融理论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从微观个体行为以及产生这种行为的心理、社会动因来解释、研究和预测证券市场的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框架,建立了行为投资决策模型。在对证券市场的大量统计研究基础之上,行为金融理论家们已获得了关于投资者投资行为的大量实证研究结论,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证券投资策略。因此综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用行为金融理论深入探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策略,并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一些初步研究已显得非常必要。 一、行为金融理论与投资决策模型 大量的事实证明,投资者的行为方式及其深层次的心理特征对投资活动的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在研究复杂的金融市场时,我们必须考虑人类自身行为所具有的复杂多变性特点。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投资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础的行为金融理论体系。对应于现代投资理论的假设,行为金融理论给出自己的理论假设:(1)人是有限理性的;(2)非完全市场的存在;(3)投资者的投资具有群体行为特征。行为金融理论基础主要有:(1)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 1979);(2)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3)行为金融资产组合理论(Behavioral Portfolio Theory 1999)。在此基础之上构造的行为金融投资决策模型有:(1)BSV模型与DHS模型;(2)统一理论模型(Unified Theory Model);(3)羊群效应模型。 二、行为金融对投资者行为的实证研究结论 1.过度自信。人的心理中往往有过分高估自己能力和知识的倾向,表现为投资决策中过分相信自身的判断和决策,而忽视了客观情况变化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由上交所组织完成的《中国证券投资者行为研究》指出,我国股市6500万投资者中无业者占较大比例,有理由相信这些无业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缺乏市场竞争力的人,由于无事可做,也不考虑自己的能力,就想到股市赚钱,由此可见我国投资者过度自信之严重程度。 2.抛锚性错误。人们在对某件商品的价值进行判断时,通常需要一定的信息锚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同样,投资者对于证券价格的变动预测也需要一定信息作为参照的锚。抛锚性往往导致投资者对新的、正面的信息反应不足。我国投资者往往是利用类似行业、板块、股本大小、经营业绩等的股票价格来衡量其投资股票的价格的。但是锚并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准确性和有效性,即锚会使投资者判断出错。 3.羊群行为。股市中的“羊群行为”是指投资者由于受其他投资者投资策略的影响而采取相同的投资策略。其关键是其他投资者的行为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并对他的决策结果造成影响。我国股市中存在的大量“跟风”、“跟庄”、投资基金的投资组合类同等都是典型的“羊群行为”。孙培源(2002)通过构造股票收益率的横截面绝对偏离和市场收益率的非线性检验,实证了中国股市羊群效应的存在。 4.噪声交易。非理性投资者把与价值无关的信息认为是与价值有关,或者某些投资者人为地制造虚假信息,而其他投资者无法识别其真伪,这两种信息被认为是噪声,相应产生的交易称为噪声交易。我国股市近400%的年换手率中至少300%可以归因于噪声交易。施东晖(2001)实证研究表明,由于技术分析方法在上海股票市场被广泛使用,当某此技术信号显示“上升”或“下跌”趋势时,将引发大量的买卖行为,从而强化现有的股价趋势。 5.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过度反应是由DeBondt和Thaler(1985)最早发现的,他们发现投资者对于近期的好消息不是做出正确的贝叶斯反应,而是过度反应致使股票价格超过其内在价值。我国王永宏(2001)运用DT的方法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的过度反应现象证实了中国股市存在着明显的过度反应现象。反应不足是指投资者对自身的判断过度自信,或是一味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标准(犯抛锚性错误),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丧失了获利的良好时机。我国股市中存在的“轮涨效应”就是一种“反应不足”。 6.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长时期持有套牢的股票而过早抛出赢利的股票的现象。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赵学军(2001)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与国外相比,我国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卖出盈利股票,继续持有亏损股票。我国股市的处置效应在年末相对增强,个人投资者的处置效应强于机构投资者。 7.动量效应。在一定持有期内,平均而言,如果某只股票或某些股票组合在前一段时期内涨幅较好,那么,下一段时期内,该股票或股票组合仍将有良好表现。通过对我国股市历年大盘及个股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无论是在大盘还是在个股上,我国股市都存在动量效应。大盘的动量效应以日为时间单位比较明显,而一些典型个股无论是以日、周还是以月为时间单位都非常显著。 8.过度恐惧与政策依赖性心理。当股市虚假消息满天飞、股市暴跌时,投资者不计成本的大量抛出股票,表现出十足的恐惧。在股市暴跌时,我国投资者往往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政府的救市政策上,这种对政策的依赖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 9.遗憾。遗憾理论认为投资者为了回避曾经做出的错误决策的遗憾和报告损失带来的尴尬,可能避免卖掉价格已下跌的股票。还有,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能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而言,这种决策方式就优于其它决策方式。因此,投资者有从众心理,倾向于购买本周热门或受大家追涨的股票,因为当考虑到大量投资者也在同一投资上遭受损失时,投资者可能降低其情绪反应或感觉。 10.暴富心理与赌博心理。中小投资者短线频繁操作,其目的是为了快速致富。面值1元的股票炒到100多元还有人敢去追涨;公司亏损了几亿元,已经资不抵债还有人敢去接盘;ST现象是指那些被冠以特别处理的上市公司,其股价在特别处理消息公布后不跌反升的现象。明知上市公司巨额弄虚作假还有人敢去炒底,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投资者实足的赌性。 11.轮涨轮跃效应(补涨补跌效应)。在一次行情中,如果某些股票没有上涨(下跌),那么它们就具有补涨(补跌)的潜力。没涨的要无条件补涨,没跌要五条件补跌。长期以来我国股市个股轮番炒作就是一例。 12.小盘股、新股效应。我国股市对小盘股、新股独有情忠,逢小必炒、逢新必炒已是我国股市的惯例。我们统计分析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我国小盘股、新股的收益率显著高于大盘股和老股。但自2001年6月中国股市长期下跌及证券投资基金大量发行以来,这一状况有所改变。 三、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证券投资策略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意义在于确立了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行为以及市场定价中的作用和地位,否定了传统金融理论关于理性投资者的简单假设,更加符合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实践指导意义在于投资者可以采取针对非理性市场行为的投资策略来实现投资赢利目标。在美国证券市场上,目前有数家资产管理公司在实践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其中有的基于行为金融的共同基金取得了复合年收益率25%的良好投资业绩。考察我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行为特点,我们总结出我国金融市场的投资策略: 1.针对过度反应的反向投资策略。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过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行为金融理论认为,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现,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最终为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2.动量交易策略。即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准则,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和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准则就买入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行为金融意义上的动量交易策略的提出,源于对股市中股票价格中间收益延续性的研究。2023-05-24 17:45:041
如何在理想价位卖出股票?
买对股票只完成投资过程的一半或更少,接下来就是跟踪股票,并在股价大幅上涨之后卖掉股票,所以如何卖股票同样至关重要。俗话说:会买是银,会卖是金。如果买了好的股票,未能选择好的卖出时机,将会给股票投资带来诸多遗憾。 赌徒谬误和处置效应卖股票是最难的事,从某种程度上讲,何时卖股票甚至比何时买股票、买何种股票更难,而且更重要。买者一旦买了一种股票,他就要决定是持有还是卖出。实战的结果很残酷,投资者正确卖出股票的概率很低。究其根源,这种结果起因于心理学上的赌徒谬误和处置效应。 如果你在一轮掷骰子中已掷出五次两点,你下次再掷出两点的机会就要小于1/6了。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如果你对这个问题回答说对,你就陷入了所谓赌徒谬误之中。在掷骰子时,每次掷出的点数和以前掷出的点数是完全无关的。 赌徒谬误是说当一个赌徒看到连续抛出的10次正面硬币之后,他将倾向于相信下一次将抛出反面硬币。 赌徒谬误 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参与者的启发式思维:人们倾向于认为如果一件事总是连续出现一种结果,则很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来将其平均一下。 在股票市场上,赌徒谬误主要表现为投资者在股价上涨时,急于抛出股票,实现资本增值,股价下跌时,则不会及时止损,而是继续持有,避免实现资本亏损,并且期待着股价会反弹,而且连跌股票的持有时间要显著高于连涨股票,即跌得越多,投资者越是持有。 处置效应 即投资者对盈利和亏损的股票的不同处置行为。投资者往往将盈利的股票尽快兑现,将亏损的股票拖拉不卖。结果会形成这样的局面:公司业绩优良本来可以上升幅度更大的股票因为众多投资者的抛售,而压抑了其升幅,而一些业绩差行情无法回到历史高位的股票却因为散户投资者的集体拖拉不卖,而延长了缓慢下跌的过程。 卖股方法那么怎样尽量减少投资中的处置效应与赌徒谬误,在最理想的位置卖出股票呢?以下是几种在实战中被证明较为有效的方法: 本利分离操作法所谓本利分离,是指把最初投入股票的本金和后来赢取的利润区别对待。具体来说,就是把本金用作短线投资,去追逐那些强势股,而利润则用作长线投资,投放到绩优股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本金可以及时出手获利,风险小;利润用作长线投资,心理负担轻,可以静待股价向有利位置发展。 定点了结法股价波动常常出现各种让投资者大跌眼镜的情况,对此,一种使人少伤脑筋的卖法就是定点了结,即股价升到某一点时便抛出所持股票。当然,这个点不是盲目确定而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情况,进行盈利对比和发展势头等分析工作后确定的。比如,有位投资者在2007年4月20日在18元价位买入深万科,定点获利幅度为5~6元,一旦股价涨到了23~24元,那么不论有再多的利多消息,也就即行了结。那么他就应该在5月14日坚决卖出,由此成功地回避一次暴跌行情。 止损了结法这种操作方法是将所持股票在股价回落到一定点时了结,以停止损失。比如投资者确定,不管股价将来如何上涨,只要在现在的价位基础上回跌2元就马上抛出。这种方法对中小股民是很实用的,让出了小利,却解决了无法把握股市涨跌的问题。 分批了结法简单地说,就是不一次卖掉手中所有股票,而是分批逐渐卖出。这种方法可以看作在投资者自己判断力较弱时,对定点了结法的补充。分批了结法主要分为定量分批了结法和倒金字塔出货法。如果持有某种股票1.2万股,成本是每股12元,预定初卖点是18元,一批卖3000股,以后每涨2元卖一批,这样就是20元卖3000股,22元卖3000股,直卖到24元。这是定量分批了结法。倒金字塔出货法则是每批出手的股票数量由小而大、呈倒金字塔形。显然,采用倒金字塔出货法,获利可能较前者更大,但所承担的风险也相应更大。 因时制宜法不同时期卖股票有不同的卖出方法。在跌市初期,如果个股股价下跌得不深、套牢尚不深的时候,应该立即斩仓卖出。这种时候考验投资者能否当机立断,是否具有果断的心理素质。只有及时果断地卖出,才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在股价经历深幅快速下跌后,再恐慌地杀跌止损,所起的作用就有限了,这时股市极易出现反弹行情,可以把握好股价运行的节奏,趁大盘反弹时卖出。在大势持续疲软的市场上,见异常走势时坚决卖出。如果所持有的个股出现异常走势,意味着该股未来可能有较大的跌幅。例如在尾盘异常拉高的个股,要果断卖出。越是采用尾盘拉高的动作,越是说明主力资金已经到了无力护盘的地步。当股市下跌到某一阶段性底部时,可以采用补仓卖出法,因为这时股价离自己的买价相去甚远,如果强行卖出,损失往往会较大。可适当补仓以降低成本,等待行情回暖时再逢高卖出。这种卖出法适合于跌市已近尾声时。 从心理角度说,卖股票永远是一件让人痛苦的事情。当股价已经大幅上升的时候,觉得还能赚得更多,如果卖了就没有获取更高利润的机会了。而当股票下跌甚至亏损比较严重的时候,卖出更是让人难受,卖出后就不再是数字的变化,而是实实在在的亏损。但是现在舍不得卖出,哪里还有资本再搏别的投资机会呢?现在的卖出正是为了去寻求更好的盈利,避免更大的亏损。当卖出时机来临的时候,就要坚决卖出。不求卖得多么高明,多么有艺术,只求卖得正确,卖得及时!2023-05-24 17:4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