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 北营
-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 FinCloud
-
林巧稚
林巧稚,厦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所大学的毕业生,从事教学和翻译工作。他思想开明,认为女子也应把她培养成才。林巧稚5岁丧母,由大哥大嫂抚养。大哥大嫂为了她能读书,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孩子中途辍学。林巧稚就读于鼓浪屿女子师范学校时,有次上手工编织课,老师夸奖她说:“手很灵啊,当个大夫挺合适。”这句话对林巧稚震动很大,她下决心当个外科医生。1921年夏,林巧稚到上海报考北京协和医学院。考试时,一个女友突然晕倒了,林巧稚毅然放下未完成的试卷去照顾病人。主考官被她舍己为人的精神以及卷面的才华所感动,录取她入学。1929年,林巧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博士学位,被留在北京协和医院当妇产科医生。她是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
在协和医院里,林巧稚勤奋工作,无论白天黑夜、严寒酷暑,她都为治病救人而忙碌。不管是什么身份的患者,只要有人向她求诊,她都有求必应。1932年,林巧稚获得了到英国伦敦医学院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进修深造的机会。1933年,又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回国以后,林巧稚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她解除妇女的痛苦,分享母子的欢乐,忙得连自己的婚姻与家庭都未顾及。1939年,她再次远渡重洋,到美国芝加哥医学院当研究生。1940年回国,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北京协和医院关门。林巧稚在北京弄堂小胡同10号租几间房子,开办私人诊所。她有一个特殊的出诊包,包里总带着现钱,对贫病交困的病人,不收分文药费,还予以资助。许多患者都感动得流下热泪。同时,她还应聘到中和医院为患者看病,到北京大学任教,整日忙个不停。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和医院恢复,林巧稚重回医院任职。北平解放前夕,林巧稚拒绝接受离开祖国的机系。她认定:“我是中国人,我要和我的事业共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巧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感到欢欣鼓舞。她在短文《打开协和窗户着祖国》中写道:“协和的窗户打开了,竖起了五星红旗……我们为祖国伟大的进步感到光荣骄傲。”
林巧稚在新中国充分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她经常带领医务人员深入农村、城镇考察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为了降低我国婴儿死亡率,防治妇女宫颈癌,她撰写了妇幼卫生科普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等书,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为了治疗新生儿溶血症,林巧稚邀集有关专家座谈,终于创造出用脐静脉换血的医疗方法,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她忘我地工作,实践着自己的誓言:“我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病房就是她的家。她用一双灵巧的手,迎接5万多个小生命来到人间。许多父母感念她从死亡线上抢救出自己的婴儿,就给自己的孩子取名为: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等。
林巧稚高明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得到政府和人民的尊重。1959年,她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在当时是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她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主任、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会妇产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她是第一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起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务委员,还担任全国妇联副主席。
为了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林巧稚倾注全力为首都医院和全国各地培养了大批妇产科专门人才。她和学生们对染色体的遗传学作了初步探讨,开拓该学科的研究,为后来她的学生攻下绒癌难关打下坚实的基础。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65年,她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1974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1978年12月,她和楚图南率领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时患脑血栓,回国后便长卧病榻,一病不起。
林巧稚不顾病魔缠身,仍抱病和学生们通力合作,经过4年努力,于1980年8月完成1部50万字的巨著《妇科肿瘤》。她虽身患重病不能行动,仍在病床上日夜筹划着成立妇产科研究所,时时刻刻惦记着她的临床医疗工作。她在临终前还一再嘱咐把她的遗体献给国家作医学研究。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病逝,终年82岁。她逝世后,人们为了永远纪念她,在她的家乡厦门鼓浪屿为她建立了纪念馆。
美国医师约翰·斯·鲍尔士在他的著作《西方医学在中国宫殿——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写道:“林巧稚在国民党时期的中国开始了优异的医学事业,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达到了顶峰。现在在中国,她被看做是一个医生女英雄……”
http://share.jxlib.gov.cn:8088/datalib/2004/Celeb/DL/DL-168514/
http://www.xmok.com/xmzl/xmmr/xmmr6.htm
- 苏州马小云
-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 wpBeta
-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 n投哥
-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林巧稚(1901—1983)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林巧稚,又名丽咪。1901年12月23日出生在福建思明州(现厦门市)鼓浪屿一个教员家庭里。自幼跟随从事教学和英文翻译的父亲学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她5岁时母亲因患子宫颈癌病故,父亲因过度思念母亲,又无力承受繁杂的家务,也病倒了。靠父亲一人薪水收入的家庭生活,断绝了经济来源。好在长兄明白事理,为了生计和能让妹妹上学,自己离开还有一年多即将毕业的大学,回鼓浪屿求谋生之路。林巧稚是在父亲哺育,兄长的疼爱下成长的。家境困难使她比同龄孩子晚上两年小学,她又比同龄孩子成熟得早,更懂得生活的艰难,养成了艰苦顽强、倔强善良的性格。自己知道用功学习,放学帮助家里干活。她1908年上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上女学”(即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学业品行优良,成为该校出类拔萃的优秀学生,被学校留校任教。厦门是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门户之地。她在校期间,受教会学校“平等、自由、幸福”的思想教育,于1914年随全班同学集体加入基督教。虔诚的信仰促使她强烈寻求一个排除私欲、纯洁无瑕的世界。1921年夏秋,林巧稚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29年毕业,获得北京协和医学院医科学士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是当届“文海”奖学金唯一获得者。
林巧稚被留在协和医院,工作成绩突出,提前晋升为住院医师,3年就获得了学校派往英国学习的机会。1939年又受派去美国进修,1940年美国聘请她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从美国回国不久,珍珠港事件爆发,协和医院被日军占领,她同所有医务人员一起被赶出了医院。1942年她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了林巧稚诊疗所。把诊疗所门诊的挂号费由5角降至3角,为此一度遭到同行的非议,他们纷纷把各种疑难病症推到林巧稚诊疗所来。而她为了减轻病人的负担,反而动员一般普通常见病患者到就近诊疗所去治疗。当时的北平,没有一个像样的妇产科系,社会上层人物的妻儿少女、外国驻华机构的夫人小姐,有病都求治于林巧稚。林氏诊疗所开业不久,钟惠澜受聘于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医科大学人民医院)任医务长,林巧稚在他的动员下,担任了该院妇产科主任。同时又招来了她的学生田雪萍、葛秦生、王文彬、刘炽明等,由田雪萍协助林巧稚为该院设计了妇产科病房楼。1946年又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一个医学院,一个医院,一个诊所,她轮番出诊。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使林巧稚“活菩萨”的声誉由东城传到西城,传遍北京,家喻户晓。林巧稚诊疗所,开业不足6个年头,就存有病案8887份。
为了发展医学教育事业,她和钟惠澜等人把在北大医学院兼职的收入捐献出来作来教学基金,以培育更多的医学生。林巧稚还支持钟惠澜在中和医院创办了当时北平没有的血液病科、泌尿科。泌尿科专家吴阶平、外科专家曾宪九、放射科专家胡懋华等都从那里得到了培养和锻炼。1946年热带病专家、医学教育家李宗恩受命恢复协和医院,成立了由李宗恩、李克鸿、胡正详、聂毓禅等四人代表中国一方参加的董事会,他请回了钟惠澜、谢少文、谢志光、张孝骞等一批医学专家,胡正详两次亲自出面邀林巧稚重返协和,她再三考虑,辞去了两院主任职位,停止了诊所开业,于1948年返回协和医院,同时又把她的学生一起调回了协和医院妇产科。1951年1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军队接管协和医学院,林巧稚继续在协和医院工作直至去世。
林巧稚是中国妇产科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追悼会遗像两旁垂下4.5米高的幛联,上面写着:“创妇产事业,拓道、奠基、宏图、奋斗、奉献九窍丹心,春蚕丝吐尽,静悄悄长眠去;谋母儿健康,救死、扶伤、党业、民生,笑染千万白发,蜡炬泪成灰,光熠熠照人间”。60个字反映了她60余年的工作和她的业绩。30年代初,她对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器疾病进行研究;40年代末,开始对滋养细胞肿瘤和其他妇科肿瘤的研究;50年代她提出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妇科病普查普治,对新生儿溶血症诊治成功;60年代对切除56斤7两巨瘤成功,80年代潜心编纂《妇科肿瘤》。
为了纪念她,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颁发了林巧稚纪念邮票和首日封。厦门市人民政府和鼓浪屿区政府于1984年在鼓浪屿黄金地段建造了取名“毓圜”的林巧稚纪念馆。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在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共达60余万字纪实文学《林巧稚传》。
1959年她由国务院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首届当选的唯一女学部委员;又曾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医学组成员、中央技术管理局发明审查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妇产学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妇产科杂志社总编辑,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考试委员会委员、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委员等。她1953年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72年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出席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专家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瑞士、法国。1978年任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副团长出访西欧四国,在英国患病返回。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被送进医院,1983年4月逝世于北京。
- Ntou123
-
建国初期比较有建树的妇产科的一位医生吧
林巧稚,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她献身医学事业,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深刻敏锐的观察力,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处理有高超的本领和独到的见解。她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确认了癌瘤为戕害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跟踪追查、积累了丰厚的供后人借鉴的资料。她的精湛医术,不断探索科学领域新课题、不治愈病人绝不懈怠的坚韧的作风,不耻下问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深受人民群众的崇敬和爱戴。林巧稚把毕生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人民,是一位忠诚的爱国者,人民的科学家,医务界的楷模,是中华民族的好女儿,当代妇女的杰出代表。
更多介绍请看
http://www.cpst.net.cn/kxj/zgkxjszj/CX/yxb/pe/lc15017001.htm
- 陶小凡
-
她临终前,最后一句梦话是"产钳,快拿产钳……"
"文革"中林巧稚受到了冲击,甚至一度被剥夺了工作的权利。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林巧稚再度焕发了青春。
林巧稚立即投入到紧张、繁忙的工作中去了。看病、搞科研、参加社会活动,她每天都精神抖擞,完全看不出她已是个古稀老人了。
1978年,林巧稚参加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访问欧洲。在英国,她病倒了。
林巧稚在病稍好后,又忙碌起来。她先后主编了《家庭卫生顾问》《家庭育儿百科全书》《实用儿科指南》《妇科肿瘤》等书。
1979年,在人大的一次会议上,林巧稚呼吁建立"全国妇产科研究中心",并为此事而四处奔波。
1980年冬,林巧稚再次病倒了,她被送进了医院,这次入院后,林巧稚就再也没有出来……
林巧稚躺在病床上,心里还在想着她那毕生从事的事业。有一天,邓颖超同志派人来看她,临走时问她还有什么事?林巧稚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从不愿走后门,但有一件事,我想请你走走后门。妇产科研究所至今尚未建立,如有可能,请邓大姐关心一下建立妇产科研究所的问题。"
这位同志十分感动,对林巧稚说:"这不是走后门,这是正门,我一定向邓大姐汇报。"
不久,在邓颖超同志的关怀下,妇产科研究所成立了。
1983年4月22日清晨,病房中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喊声?quot;快,拿产钳!产钳!"护士连忙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林巧稚在说梦话。
就在这天上午,林巧稚的病情急剧恶化,医院立即全力抢救,但是没有效果。到了中午,一代名医林巧稚,走完了她人生旅途的最后一步。
人们将永远地敬仰她,怀念她.
- 里论外几
-
在产房里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她亲手迎接了五万多条小生命来到人间,她没有自己的儿女,但她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她叫林巧稚,人们尊称她为"万婴之母"。
林巧稚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生于厦门鼓浪屿基督教徒家庭。父林良英是新加坡一
- 北有云溪
-
伟大的妇产科医生
- 西柚不是西游
-
杰出的妇产科大夫,对工作十分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