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投哥
-
本经共有21个穴位。11个穴位分布在下肢内侧面,10个穴位分布在侧胸腹部。首穴隐白,末穴大包。本经腧穴可治疗脾、胃等消化系统病症。例如胃脘痛、恶心呕吐、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及下肢内侧肿痛、厥冷等。
隐白 Yinbai(SP 1)
【标准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在(踇)指内侧,距趾甲角0.1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趾纤维鞘、(踇)长伸肌腱内侧束。皮肤为(踇)趾背侧与其跖侧骨皮肤移行处,其神经分布为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在趾背筋膜的深面有第1跖骨动脉内侧支,经(踇)长伸肌腱的深面,该动脉至(踇)趾的内侧缘。 (踇)长伸肌腱由腓深神经支配。若斜刺,针行于末节趾骨与 (踇)趾纤维鞘终止部之间,该处神经、血管分布丰富,均来自足底内侧神经及血管。
【特异性】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功用】调经统血,健脾回阳。
【主治病症】
为十三鬼穴之一,统治一切癫狂病,临床上治血崩较好。
1.妇产科系统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痉挛;
2.五官科系统疾病:牙龈出血,鼻出血;
3.精神神经系统疾病:小儿惊风,癔病,昏厥;
4.消化系统疾病:消化道出血,腹膜炎,急性胃肠炎;
5.其它:尿血。
【刺灸法】
刺法:1.浅刺0.1~0.2寸,局部胀痛;
2.或用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常用于神昏、胸闷咳喘。
灸法:艾炷灸3~7壮,艾条灸5~20分钟,用于止血。
大都 Dadu(SP 2)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跖侧筋膜、趾纤维鞘、(踇)长屈肌腱。皮肤由腓浅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趾跖侧筋膜形成的趾纤维鞘的环部,进入该鞘内,并可刺及鞘内的,由胫神经支配的(踇)长屈肌腱,或从肌腱的上方或下方经过。第1跖骨背动脉由足背动脉发出,在第1、2跖骨小头处分为二支, 其中一支分布到趾背面的内侧缘。
【特异性】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
【功用】泄热止痛,健脾和中。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
2.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足趾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1~3壮,艾条灸5~10分钟。 孕妇及产后百日内禁灸。
太白 Taibai(SP 3)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跖趾关节后缘,赤白肉际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纤维鞘、(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进入趾跖侧筋膜及其形成的趾纤维鞘的十字部,再进(踇)展肌(腱)和(踇)短屈肌(腱),该二肌为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特异性】五输穴之输穴,五行属土;脾之原穴。
【功用】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腹胀,便秘,肠炎,痔疮;
2.运动系统疾病:腰痛,下肢麻痹或疼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公孙 Gongsun(SP 4)
【标准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一跖骨基底前下缘,赤白肉际处取穴,距太白1寸。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踇)展肌(腱)、(踇)短屈肌。皮肤由腓浅神经的分支,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和隐神经双重分布。皮下筋膜内有血管网及少量的脂肪。趾跖侧筋膜在足底部形成跖腱膜,前方止于跖趾关节囊和屈肌腱鞘。针经上述结构,进入(踇)展肌和(踇)短屈肌,该二肌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
【特异性】足太阴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功用】健脾胃,调冲任。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急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消化不良,痢疾,肝炎,腹水,胃癌,肠痉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宫内膜炎,月经不调;
3.其它:心肌炎,胸膜炎,癫痫,足跟痛。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深刺可透涌泉,局部酸胀,可扩散至整个足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商丘 Shangqiu(SP 5)
【标准定位】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前下方凹陷处。当舟骨结节与内踝高点连线之中点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屈肌支持带。皮肤由股神经的皮支,隐神经分布。皮下筋膜较疏松,除皮神经外,还有足静脉网及大隐静脉属支的起始部。足背筋膜深面有内踝(动脉)网。该网位于内踝的表面,由内踝前后动脉、跗内侧动脉、跟内侧支及足底内侧动脉的分支组成。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背筋膜后,在胫骨前肌(腱)的内后方,小腿十字韧带的内侧上、下支之间深进到距骨内侧面骨膜。
【特异性】五输穴之经穴,五行属金。
【功用】健脾化湿,通调肠胃。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肠炎,消化不良,便秘,痔疮,黄疸;
2.运动系统疾病:腓肠肌痉挛,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脚气;
3.其它:小儿惊厥,百日咳,水肿。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
2.或平刺1.0~1.5寸透解溪穴,针感可扩散至踝关节。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三阴交 Sanyinjiao(SP 6)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腱)、(踇)长屈肌(腱)。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有隐神经和起于足背静脉网内侧的大隐静脉,神经和静脉并行。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以后,在小腿三头肌(腱)的前方,进入趾长屈肌(腱)和(踇)长屈肌(腱)。在趾长屈肌(腱)后方,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经过。以上诸肌腱由胫神经支配。
【特异性】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交会穴。
【功用】健脾胃,益肝肾,调经带。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
3.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更年期综合症,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
4.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
5.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6.其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5~1.0寸,局部酸胀,可有麻电感向足底放散或酸胀感扩至膝关节和股内侧;
2.理气止痛可用龙虎交战法;
3.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4.孕妇禁针。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或药物天灸。
强身保健,采用疤痕灸,每年1次,或累计灸百余壮亦可,温灸至皮肤温热舒适稍风红晕1隔日一次,每日20次。
漏谷Lougu(SP 7)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6寸,胫骨后缘,当阴陵泉和三阴交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三头肌、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的脂肪组织增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伴行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在小腿三头肌(腱)前方进入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在趾长屈肌的后方有径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并行经过,营养并支配以上诸肌。
【功用】健脾和胃,利尿除湿。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急慢性肠胃炎,肠鸣音亢进,消化不良;
2.运动系统疾病:肩胛部疼痛,下肢麻痹;
3.其它:尿路感染,精神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外侧。 深刺时须防刺伤胫后动、静脉。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地机 Diji(SP 8)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取法】正坐或仰卧位,在阴陵泉直下3寸,当阴陵泉与三阴交的连线上,胫骨内侧面后缘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长屈肌、胫骨后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参看漏谷穴)
【特异性】足太阴经之郄穴。
【功用】健脾渗湿,调经止带。
【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阴道炎;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腰痛,遗精,精液缺乏;
3.其它:胃痉挛,乳腺炎,下肢痿痹。
本穴出现压痛提示有胰腺疾患,与胰俞、中脘、水分互参可诊断急性胰腺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小腿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阴陵泉 Yinlingquan(SP 9)
【标准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约胫骨粗隆下缘平齐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缝匠肌(腱)、半膜肌及半腱肌(腱)、肌。皮肤由隐神经分布。皮下组织内除隐神经之外,还有与神经伴行的大隐静脉。该静脉正行于该穴的皮下,针刺应注意避开。针穿小腿深筋膜,经胫骨粗隆内侧的缝匠肌、半膜肌及半腱肌等各肌附着处的肌腱,向后经胫骨内侧缘进入膕肌。以上诸肌由股神经、坐骨神经等支配。膝下内动脉,发自膕动脉,向内下方,经胫侧副韧带和胫骨内侧髁之间,参加膝关节网,并发支营养胫骨及附近肌腱。
【特异性】五输穴之合穴,五行属水。
【功用】清利温热,健脾理气,益肾调经,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尿失禁,尿路感染,肾炎,遗精,阳萎;
2.消化系统疾病:腹膜炎,消化不良,腹水,肠炎,痢疾;
3.妇产科系统疾病:阴道炎,月经不调;
4.其它:失眠,膝关节炎,下肢麻痹。
【刺灸法】
刺法:1.直刺1.0~2.0寸,局部酸胀,针感可向下扩散;
2.消肿利水可用子午捣臼法。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血海 Xuehai(SP 10)
【标准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取法】正坐屈膝位,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内侧肌突起中点处取穴;或正坐屈膝,医生面对病人,用手掌按在病人膝盖骨上,掌心对准膝盖骨顶端,拇指向内侧,当拇指尖所到之处是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股四头肌内侧肌(股内侧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脂肪较厚,有隐神经和大隐静脉行经。大腿前面阔筋膜内纤维组织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进入股神经支配的股内侧肌。膝上内动脉起于动脉,在股骨内上髁上方紧贴骨内面深进,经半腱肌、半膜肌,大收肌腱与股骨骨面之间至膝关节前面,参加膝关节网。
【功用】调经统血,健脾化湿。
【主治病症】
1.妇产科系统疾病: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炎;
2.皮肤病: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
3.其它:睾丸炎,贫血,下肢溃疡,膝关节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寸,局部酸胀,可向髌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10~20分钟。
箕门 Jimen(SP 11)
【标准定位】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取法】正坐屈膝或仰卧位,当缝匠肌内侧缘,距血海上6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大收肌。皮肤由股前皮神经分布。皮下组织的脂肪增厚,内有股前皮神经、隐神经与其伴行的大隐静脉,及该静脉与深静脉的交通支。大腿筋膜内侧与前面较外侧薄弱。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穿大腿阔筋膜,在缝匠肌内侧入大收肌。前肌的中下部形成内收肌管的前壁,后肌和股内侧肌形成该管内外侧壁,管内有股动、静脉及隐神经通过。大收肌由闭孔神经与坐骨神经的分支支配。
【功用】健脾渗湿,通利下焦。
【主治病症】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遗尿,遗精,阳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结炎,阴囊湿疹。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胀,向上可放射到大腿内侧,向下可放射到踝。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冲门 Chongmen(SP 12)
【标准定位】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取法】仰卧位,平耻骨联合上缘中点旁开3.5寸处取穴。约当腹股沟外端上缘,股动脉外侧。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起始部。皮肤由髂腹下神经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肪层和膜性层。前者以脂肪组织为主,其厚薄亦因人而异;后者以纤维组织为主,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附 着在阔筋膜。两层之间有腹壁浅动静脉、肋间动静脉(下位)及皮神经经过。上述由浅入深之腹壁肌由第6至12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穴位的内上方深部, 腹肌的深面, 有从髂外动脉发出的腹壁下动脉,并有静脉伴行。腹股沟下方,有股三角,其内有股动、静脉和股神经。
【特异性】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交会交。
【功用】健脾化湿,理气解痉。
【主治病症】
1.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睾丸炎,精索神经痛;
2.妇产科系统疾病:子痫,子宫内膜炎,乳腺炎,乳少;
3.其它:胃肠痉挛。
【刺灸法】
刺法:避开动脉,直刺0.5~0.7寸,腹股沟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灸法:间接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府舍 Fushe(SP 13)
【标准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仰卧位,在冲门上0.7寸,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腱膜、腹内斜肌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髂腹下神经的前皮支分布。皮下组织内有旋髂浅动、静脉。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有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由上外方向内下方走行。腹腔内,穴位对应器官有盲肠与阑尾(右侧),乙状结肠(左侧)。所以,不可由腹膜下筋膜再穿腹膜壁层深进。
【特异性】足太阴、少阴、阳明、阴维、厥阴之会。
【功用】健脾理气,散结止痛。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肠炎,阑尾炎,脾肿大,便秘;
2.其它:腹股沟淋巴结炎,附件炎,睾丸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外阴部。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腹结 Fujie(SP 14)
【标准定位】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仰卧位,在府舍上3寸,距任脉4寸,当府舍与大横的连线上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10、11、12肋间神经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分为脂性层和膜性层,脂性层内的脂肪组织已变薄。针经上列结构后,若再深进,可穿腹膜壁层,经腹膜壁、脏层之间的腹膜腔,达穴位相对应器官有升结肠(右侧),两者的前面还有大网膜 ,因该血管分布非常丰富,则易刺伤血管而引起出血,如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应注意。
【功用】健脾温中,宣通降逆。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蛔虫症,肠炎,腹膜炎,痢疾;
2.其它:支气管炎,阳萎,脚气。
【刺灸法】
刺法:直刺0.8~1.2寸,局部酸麻重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大横 Daheng(SP 15)
【标准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取法】仰卧位,在脐中(神阙)旁开4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9、10、11肋间经神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渐薄,内有腹壁浅动、静脉及胸神经前支和外侧支。腹肌由胸神经和第1腰神经前支支配。(参看腹结穴)
【特异性】足太阴、阴维之交会穴。
【功用】温中散寒,调理肠胃。
【主治病症】
1.消化系统疾病:肠炎,习惯性便秘,久痢,肠麻痹,肠寄生虫;
2.其它:四肢痉挛,流行性感冒。
【刺灸法】
刺法:1.直刺0.8~1.2寸,局部酸胀;
2.平刺2.0~2.5寸透神阙治肠寄生虫症,局部酸胀可扩散至同侧腹部;
3.治疗腹痛时,可用盘旋法。
灸法:温针灸5~9壮,艾条灸10~20分钟。
腹哀 Fuai(SP 16)
【标准定位】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取法】仰卧位,在脐中上3寸,建里(任脉)旁开4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下筋膜。皮肤由第8、9、10肋间神经的前皮支重叠分布。皮下组织内有胸腹壁浅静脉及皮神经经过。深筋膜的下面有胸外侧动、静脉经过。腹腔内穴位相对应的器官有胆囊底、肝(右侧,一般成人肝下缘不超过肋弓)、胃(左侧)。针若经上列结构后,穿经其深面的腹膜腔,可达左右侧在腹腔内相对器官,可造成内出血(尤其对有出血倾向的人),或胃内容或胆汁随针路溢出,形成腹膜炎,所以该穴不可深刺,更不能提插。
【特异性】足太阴,阴维之交会穴。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调肠。
【主治病症】
消化系统疾病:绕脐痛,消化不良,痢疾,胃溃疡,胃痉挛,胃酸过多或减少,消化不良,便秘,肠出血。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食窦 Shidou(SP 17)
【标准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仰卧位,在中庭(任脉)旁开6寸,第五肋间隙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五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4、5、6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皮神经及胸腹壁浅静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经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和其下缘,入前锯肌,再深进肋间内、外肌及其间的肋间血管和神经。前二肌由胸前神经和胸长神经支配,后二肌由肋间神经支配。在胸内筋膜的深面,正对第5肋间隙是胸膜腔及肺,因此,不宜深刺与提插。
【功用】宣肺平喘,健脾和中,利水消肿。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2.其它:肝炎,腹水,尿潴留,右食窦治肝区痛效好。
【刺灸法】
刺法: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天溪 Tianxi(SP 18)
【标准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仰卧位,在食窦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平第四肋间隙中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四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3、4、5肋间神经的外侧支重叠分布。皮下筋膜内除皮神经外,还有胸腹壁浅静脉。在胸大肌和前锯肌之间有胸外侧动、静脉及胸长神经。第四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内、外肌及其之间的肋间动脉、静脉和肋间神经。在肋角处,肋间动脉进入上二肌之间,并分为上、下支。上支行于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上为静脉,中为动脉,下为神经并行于肋沟内,下支则行于下位肋骨的上缘。肋间隙的深面为胸内筋膜,与胸膜腔和肺相对应,因此行针不宜太深。
【功用】宽胸理气,止咳通乳。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炎,哮喘,胸膜炎;
2.其它:乳汁分泌不足,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切勿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胸乡 Xiongxiang(SP 19)
【标准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仰卧位,在天溪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第三肋间隙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前锯肌、第三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2、3、4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分布。皮下筋膜内脂肪组织稍厚,有胸腹壁浅静脉经过,该静脉注入腋静脉。(参看天溪穴)
【功用】宣肺止咳,理气止痛。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胸膜炎;
2.其它:肋间神经痛,膈肌痉挛等。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周荣 Zhourong(SP 20)
【标准定位】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取法】仰卧位,在胸乡上一肋,任脉旁开6寸,第二肋间隙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第二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由第1、2、3肋间神经的外侧支和锁骨上神经的分支分布。皮下筋膜较厚,富有脂肪组织。(参看天溪)
【功用】宣肺平喘,理气化痰。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炎,肺炎,胸膜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
2.其它:食道狭窄,膈肌痉挛,肋间神经痛。
【刺灸法】
刺法: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 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气胸。
灸法: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大包 Dabao(SP 21)
【标准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取法】侧卧举臂,在腋下6寸、腋中线上,第六肋间隙处取穴。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前锯肌、第六肋间结构、胸内筋膜。皮肤薄,活动性较大,由第5、6、7肋间神经外侧支分布。皮下筋膜疏松,内有胸腹壁浅静脉,该静脉注入腋静脉或胸外侧静脉。在胸深筋膜的深面,胸长神经与胸外侧动、静脉并行。第6肋间结构包括肋间外、内肌及其间血管和神经。肋间动脉发自胸主动脉,在肋角处分为上支和下支。上支在肋间静脉和肋间神经之间,三者行于肋沟内。所以,行针时,在肋角的前内侧胸壁,应在相邻肋骨之间,在肋角的内侧行针,应经肋骨上缘,这样可避开肋间动脉及其分支。该穴位深部相对应的器官有胸膜腔、肺、膈、肝(右侧)、胃(左侧),故不可深刺。
【主治病症】
1.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胸膜炎;
2.其它:心内膜炎,肋间神经痛,全身疼痛,无力。
【刺灸法】
刺法:1.斜法或向后平刺0.5~0.8寸;
2.治颈部扭伤可向上斜刺,局部酸胀。
3.严禁深刺,以防刺伤肺脏。
灸法:艾炷灸3壮,艾条灸10~20分钟。
- FinCloud
-
主治:食则呕,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等症。
- 可桃可挑
-
本经腧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