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颛
-
一、的传统三中心是:课堂中心、书本中心和教师中心;
杜威的现代三中心是:以现实化、生活化的教学取代传统的课堂讲授,以儿童的亲身经验代替书本知识,以学生主动活动代替教师的主导。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同。赫尔巴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中心;杜威则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传授经验;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四、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而赫尔巴特则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五、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对儿童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而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
- FinCloud
-
1、“科学教育学之父”的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他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提出了“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旧三中心”。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
2、20世纪美国出现的一位教学大师——杜威。区别传统“三中心”,他提出了“儿童(学生)中心”、“活动中心”和“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这被称为教育学上“新三中心论”。 而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扩展资料: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相对。专指赫尔巴特及其学派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把教学过程划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连续阶段。该学派传人赖恩把原来的第一阶段又分为两个阶段,加以变通发展为:预备、提示、联想、概括、应用五个阶段。这个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传授系统知识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 19 世纪后半叶流传甚广,对欧美各地有很大影响。
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迄今为止教肓发展的最高阶段 ,也是人类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中国的现代教育起始于十九世纪下半叶。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便在粤著书立说,主张效法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制度,提倡通过改良和变法,实现国家富强,并促成了学习西方知识的风气。
关于现代教育的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界定。有的人从外部条件入手,把现代教育界定为“适合现代生产体系、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育概念、形态和特征”。有的人从内部因素看问题,将其界定为“教育者以大生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
综合起来看,可以将现代教育表述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该定义力图揭示现代教育的共性。
实际上,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现代社会都会以自己的独特个性来表现和实现这一共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现代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现代教育,英国的现代教育与美国的现代教育既有着共同的趋势又有着不同的特色。现代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多样的、动态的综合与统一的概念。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传统教育 百度百科:现代教育
- 可可科科
-
区别一:
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区别二:
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
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扩展资料:
杜威理论思想内容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 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 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
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
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
”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去除这种弊病的出路是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
“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从地球转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们转动;儿童是中心,教育措施便围绕着他们而组织起来。
”把教育的重心从教师、教材那里转移到儿童身上,这就是杜威倡导的“新教育”(或“进步教育”),也就是“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传统教学论
中国知网_传统教学论与当代教学论的区别和联系
- 苏萦
-
区别如下:
1、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2、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扩展资料:
约翰·杜威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 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威教育思想
- 瑞瑞爱吃桃
-
新三中心和旧三中心的区别:
区别1、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区别2、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一、教育目的不同。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对儿童未来生活的一种准备,而杜威则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他认为“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二、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不同。赫尔巴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杜威则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儿童的天性。
三、课程方面不同。赫尔巴特强调学习系统知识,忽视儿童的生活经验;而杜威则提出了提出了“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的课程理论。
四、教学方法不同。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讲授,而杜威则推崇从做中学和从经验中学习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重点不同。赫尔巴特要求学生学会老师教授的知识;而杜威则要求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不同。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而赫尔巴特则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扩展资料
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管理、教学、德育。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纪律问题。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
他认为,教学是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教学应以多方面的兴趣为基础。他把兴趣分为经验的、思辨的、审美的、同情的、社会的、宗教的等 6种。教学的任务在于通过不同学科来形成儿童各种活动观念。
他提出必须注意选择适当的有助于形成必要观念的教材,并且注意采用能保证这些观念按照学生心理活动规律而变动的教学制度。他强调统觉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教学必须使学生在接受新教材的时候,唤起心中已有的观念。
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必须是完整而统一的,学生所认识到的一切应当是一个统一体。为此,他提出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他把教学分为 4个阶段:
①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②联想──新知识要跟旧知识联系起来;
③系统──作概括和结论;
④方法──把所学知识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威教育思想:思想内容新三中心
- 寸头二姐
-
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1.主体地位的区别:旧三中心是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新三中心端正了是由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2.知识传授的区别:旧三中心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而新三中心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
3.教学方法的区别:旧三中心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被动进行学习;而新三中心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扩展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的启动、发展、变化和结束在时间上连续展开的程序结构。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教学过程不仅是认识过程,也是心理活动过程、社会化过程。因此,教学过程是认识过程、心理过程、社会化过程的复合整体。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 北境漫步
-
1,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2,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
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
3,旧三中心强调教师,教辅资料的重要性,忽略了学生。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学习、学习效果”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
4,旧三中心里教是手段,注重学习的形式,而且老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
新三中心适应学生发展水平和状态,利用各种手段来学习,教师讲课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应加强其他途径的学习。
5,旧三中心根据老师讲课的需要来安排课程和组织教学。
新三中心要根据学生学习知识的需要。
扩展资料
1.主体地位的区别:旧三中心是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而新三中心端正了是由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关系。
2.知识传授的区别:旧三中心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而新三中心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
3.教学方法的区别:旧三中心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被动进行学习;而新三中心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 北有云溪
-
区别:实现了由“传统三中心”向“新三中心”的转变。
1、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2、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3、传统教学模式也称“传授式教学模式”或 “传统三中心模式”,即“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突出特点是教学过程是围绕着教材、教师、教室进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需求,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目的。新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也称“新三中心”。
4、以“新三中心”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变革有着深厚的科学基础,其中脑科学与神经科学、青春期大学生发展研究、认知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学习心理学与学习科学是这场变革的主要科学基础和支柱,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大脑、了解学生、了解认知和了解学习。
扩展资料: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倡导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教师”“书本”“课堂”的传统教育学三中心。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则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并提出了“儿童”、“活动”、“经验”的“新三中心论”。他认为传统的学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没有考虑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学科分得过细,脱离生活实际。他主张教育不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认为“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认为“ 学校即社会”,“ 教育是一个社会过程”。
- 寻云出海
-
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而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 康康map
-
区别1、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
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区别2、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
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拓展:
老三会是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的党委会、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老三会”是在以前(党委负责制及党委领导下的厂长经理负责制时期)企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导部门。自从国企进行改革后,这“老三会”的行政领导作用逐步向“新三会”转移。
“新三会”是指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改制后,“老三会”需要有机地渗透到“新三会”中发挥作用。在同一个企业里,这六个会不能互相替代,各自按自己的章程办事,但六个会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把企业的各项工作干得更好。处理好新老三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思路是老三会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变工作职能和领导方式。
- 大牌网络
-
- 里论外几
-
区别1:
旧三中心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新三中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
区别2:
旧三中心把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强调课堂上知识的单向传授,方式是灌输式的,学生是被动进行学习的。新三中心端正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强调知识是基于学生自身已有的经验主动构建的,教学方法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扩展资料:
杜威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区别于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旧三中心论”,他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一)教育即“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
教育能传递人类积累的经验,丰富人类经验的内容,增强经验指导生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把社会生活维系起来和发展起来。广义地讲,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
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
(二)教育无目的论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会中,教育只是外力强加于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会中就不同了,应当奉行无目的论。实则,在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激化的年代,杜威很强调教育在改进社会方面的效用,杜威教育目的论的资 产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
(三)“学校即社会”
杜威认为人们在社会中参加真实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长和改造经验的正当途径。 所以教师要把教授知识的课堂变成儿童活动的乐园,引导儿童积极自愿地投入活动,从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养成品德和获得知识,实现生活、生长和经验的改造。
(四)教学论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理论为基础,对教材和教法等课题。作出和传统观念不同的论述。
1、在教材的选择上,杜威建议“学校 科目的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具体地讲是学校安排种种作业,把基本的人类事物引进学校里来,作为学校的教材。
2、在教学方法上,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渺的。
(五)道德教育论
杜威说:“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终的目的。”“道德过程和教育过程是统一的。”在杜威看来,德育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杜威极力强调道德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在实施方面,杜威首先主张“由活动中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其次是要求结合智育达到德育的目的。再则,他很注重教育方法的道德教育作用。
(六)儿童中心论
杜威是在批判旧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的,也就是说,是在“破旧”中“立新”的。
在杜威看来,在传统教育那里,“学校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在教师,在教科书以及你所高兴的任何地方,唯独不在儿童自己即时的本能和活动之中”,教科书“是过去的学问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师是使学生和教材有效地联系起来的机体,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实施行为准则的代言人”。
因而,传统教育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传统教学的计划实质上是来自上面的和外部的灌输。它把成人的标准、教材和方法强加给只是正在逐渐成长而趋于成熟的儿童。差距是如此之大,所规定的教材、学习和行动的方法,对于儿童的现有能力来说,都是没有关联的。
尽管优秀的教师想运用艺术的技巧来掩饰这种强制性,以减轻那种显然粗暴的性质,它们还是必须灌输给儿童的。”由于传统教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教师和教科书上面,而不是放在儿童的本能和活动中,于是,儿童只能受到“训练”、“指导和控制”以及“残暴的专制压制”。
胡适是杜威的弟子之一也是其实验主义哲学思想的忠实信徒,并于20世纪初将杜威的实验主义哲学和教育思想传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