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可可科科
-
博格尔
指数基金先锋(之一)—— 在美国,说起证券投资,就会提到共同基金,无论是资金规模、投资者参与程度,还是投资领域,共同基金都是证券市场的绝对主力。而说到共同基金,人们就会说到指数基金,说到指数基金的创立者约翰·博格尔。
博格尔1997年被《金融服务领导者》杂志评为20世纪全球7位创新领导者之一。其名望不仅在于他所掌控的先锋集团管理了28个各种类型的指数基金,拥有1500亿美元的资产,是当然的业界领袖;更在于他用自己的信念培育了指数基金,用毕生的努力将其信念付诸实践。1999年他在《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中系统阐发了他的信念。
巴菲特一向把指数基金作为上乘的投资选择,他说:博格尔以他的独一无二的投资理念在基金业中掀起了一场运动,最终使得美国的投资者得到了更好的服务。
经济学泰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巴菲特不可能告诉你如何成为沃伦?巴菲特。而博格尔对他的投资原则的详尽描述,使我和上百万的投资者在20年后将令我们的邻居羡慕不已------而与此同时,我们在这充满着变数的20年中又能高枕无忧。
知名的基金评级专业杂志《晨星》的总裁唐·菲利普则评论《共同基金常识》一书代表了华尔街上一个极需灵感的职业的顶极水平。不仅提高了投资者的收益,更是提升了基金界的整体水准。
其实正如博格尔本人所指出的:指数基金对于传统投资者来说,算不得什么。典型的低成本运作,而且缺乏公认的具有聪明、机智和熟练技能的投资组合管理人优势。指数基金只是简单地买入和持有特定指数中的证券,并以它们在指数中的比重为投资比例。其简单的原理显而易见。
这一点博格尔和巴菲特有相同之处------虽然蕴含最高级的智慧,但他们的投资理念都简单易懂,他们都厌恶华尔街玩家时髦花哨的作派,都强调投资者是上帝,都为忠于自己的理念选择了孤独。
博格尔上世纪50年代初跻身共同基金业,当时就萌发了类似指数基金的想法,但是到70年代,他才形成了明确的指数基金的经营理念,并有机会自己创业,来实践这一理念。其后,更是经历了10年的冷落,到80年代指数基金才逐渐被人认可,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美国股市从1987年开始的长牛,让指数基金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1995年只占股票基金资产的3%,3年后便上升到6.4%。直到1997年初,指数基金才开始出现在《纽约报》、《华尔街时报》的主要版面。几乎在同时,《时代》和《新闻周刊》开始报导丰富多彩的指数基金故事。《货币》杂志1995年更是用封面报道鼓吹:不可思议的胜利:指数基金在今天应成为众多投资组合的核心。
媒体的介入使指数基金成为众人追捧的明星,博格尔兴奋不已:1998年估计有500亿美元的现金流入量,是整个股权基金现金流的25%。指数基金已经成为整个共同基金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
指数基金从当初养在深闺人不识,甚至被业内人士讥为博格尔的荒唐事,到90年代末的功成名就,这一切,真可谓对博格尔创业理想的最大奖赏。
博格尔
指数基金先锋(之二)—— 博格尔的大名几乎是共同基金的代名词,但他的入行,他与共同基金的结缘,却可谓阴差阳错。
博格尔1947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按照惯例,他要写高年级论文,然而,博格尔却标新立异,决心找一个没有在正式的学术论文中出现过的主题。
1949年12月《财富》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波士顿的巨大财富》介绍了共同基金行业,引起了他的注意。
共同基金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20年代,其中1924年由200名哈佛大学教授出资5万美元在波士顿成立的马萨诸塞投资信托基金,投资者可以按基金净资产随时购买和赎回基金份额,可谓共同基金的雏形。但直到1940年联邦政府通过投资公司法案为整个共同基金行业立法时,共同基金仅有85家,资产总值约5亿美元。尽管如此,《财富》杂志还是预言,共同基金有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就是这样一个当时并不起眼的新行业抓住了博格尔的眼球:我马上知道,我已经找到了我的主题。
尽管选择主题的动机是标新立异,博格尔写论文却是颇费了一番功夫。经过一年的深入研究,博格尔在论文中得出了许多有意思的结论:基金行业将来的发展可以通过减少营销成本和管理费用来使其最大化;基金投资的目标必须被明确地表述出来;共同基金必须避免抱有从管理中创造奇迹的期望;共同基金的主要功能是合理的管理(不是外部的活动)等等。正如他本人事后所指出的,这篇论文孕育了他毕生为其服务的共同基金的经营理念,成为以后博格尔引领先锋集团长盛不衰的秘诀------给予投资者公平待遇的概念。
当博格尔把论文送给基金行业的几位领导者时,这篇论文改变了他的命运,因为它引起了一位特殊人物的关注。
他就是沃特·L·摩根,博格尔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友,共同基金行业的先驱者。他以敏锐的嗅觉意识到,投资者需要的是分散化投资、组合管理、便利而不是复杂性,相信共同基金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商业契机。1928年,他创立了惠灵顿基金。摩根喜欢博格尔的论文:对于在大学校园里没有任何实践经验的年轻学生来说,这是篇相当不错的文章。于是,摩根就把博格尔召入惠灵顿基金。
那是1951年,当时的基金行业管理着20亿美元资产,几乎相当于90年代5万亿资产的万分之四。博格尔事后回忆道:在50年代初,很少有年轻人加入到投资领域中来,更少有人会加入到刚刚发展起来的共同基金行业。但是,当时的美国中产阶层迅速膨胀,住宅、汽车步入寻常百姓家,服务业飞速发展,颇像今天的中国,正面临跨入后工业社会的重要转型期,华尔街的金融家们甚至打出了人民资本主义的新旗号------这就是博格尔传奇生涯的开始。
博格尔
指数基金先锋(之四)—— 先锋下水了,却是天生的跛脚鸭------按照博格尔的理解,完整的基金公司好比一个三角形,投资、管理和销售是三角形的三条边,缺一不可------先锋集团成立伊始就只负责基金的行政管理,基金的投资与销售却委托惠灵顿基金公司,好比远洋船没了风帆,如何起锚远航?
身处绝境迫使博格尔采取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步骤,拿出了采用指数投资技术的绝招。
产生这个想法的思想火花或许早在他的那篇大学论文中就已经孕育发芽,但激发他作出这个决策的,则是基金业同行们的可喜进展。
据他的回忆,美国WellsFargo银行的威廉?福斯(William Fouse)和约翰?麦克考(John McQuown)是指数投资理念的开创者,上世纪70年代初,他们把指数投资从学术模型发展到具有具体的原理和技术引导的程度,创建了一个600万美元的指数基金,跟踪基于纽交所所有股票的指数。这个实验虽然并不成功,最后这个基金不得不用标准普尔500指数取而代之,但它确实是开创性的。
Batterymarch金融管理公司的创始人杰瑞米·格兰汉姆和迪恩·利巴隆也是指数基金的开创者。1971年格兰汉姆在哈佛商学院描述了指数投资理论,Batterymarch金融管理公司为此赢得了1972年《养老金与投资》杂志评出的不确定性成就奖。直到1974年才迎来第一个指数客户。
1974年芝加哥的美国联邦银行根据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设立了一个公共信托基金,基金的门槛是最低投资额10万美元。
此时,指数基金也成了媒体讨论的话题,博格尔看到这些文章可谓如获至宝,他至今都保留着这些帮助他在命运转折的关头确定宏图大业的文章:
文章之一是由保罗·萨缪尔森所写的《对批评的挑战》。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1974年秋季刊的《投资组合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谈到了一些大基金建立一种跟踪标准普尔500股票指数的投资组合的情况,并指出被动的指数可以比绝大多数积极的基金管理人业绩更优秀,因为对学术研究者来说,不可能在公开的记录中找到表现一直优秀的基金管理人,他暗示指数基金将会问世。
文章之二是查尔斯·D·艾里斯1975年7月在《金融分析杂志》发表的文章《失败者的游戏》。艾里斯指出在过去的10年中,85%的机构投资者其业绩要逊色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收益。其主要原因在于机构投资的成本占了基金管理人所获得收益的20%。那么,难道指数的成功,就表明应建立一个完全被动的指数投资组合吗?他认为建立指数基金是其中一条途径。
文章之三是1975年7月《财富》杂志发表的《某些基金确实不错》,杂志副主编埃尔巴得出的结论是:当基金不能一贯做得比市场好的时候,他们可能由于过度的调查(也就是管理费用)和交易成本而一贯地低于市场收益,为此他遗憾共同基金领域没有向投资者提供一种跟踪指数的基金。他希望这是一种支出和管理费用较低并免除佣金的共同基金,其风险与整个市场的风险相当,并采取充分投资的策略。在博格尔看来,他已经描绘出了第一个指数共同基金的雏形。
这一切使博格尔形成了指数投资的明确方案。
1975年9月方案交付董事会讨论,新颖的投资理念赢得了董事会的赞同。博格尔进一步提出,指数基金不需要投资管理------只拥有所有指数的成分股票。这个博格尔自称可以算作狡猾的辩解的说法,也得到了董事会的认可,这意味着先锋夺回了投资的权力,占领了基金管理三角形的第二条边------投资边。
1975年末,先锋创立了第一个指数共同基金,这个基金以标准普尔500家公司股价指数为模型。从此,先锋走上了指数基金的华山一条路。
博格尔
指数基金先锋(之五)—— 先锋集团,从她成立的那一刻起,就要经过不懈的斗争从她的老对手惠灵顿公司手里夺回自己的业务大权。在成功夺回管理和投资大权后,此刻,摆在博格尔面前的问题是,下一步如何控制基金的销售,也就是如何走到博格尔所说的三角形的第三条边?
1977年2月,先锋集团采取了一个史无前例的做法,一夜之间把传统的由经纪人、分销商组成的基金销售系统,转为无销售费和发行费的市场营销系统,废除了惠灵顿的经纪人网络,让投资者自己来购买基金份额。
在什么都讲究市场营销的美国,这无异于自废武功。博格尔敢于走这一步险棋,实在是因为强烈的自信:由于我们有着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基金结构和成本原则,使我们拥有了特别低的运行成本这一特点,没有销售佣金看来是适时的一步。博格尔宣称,他的营销策略是:如果你建造了她,他们总会来。
先锋集团很快就面临外部的考验。由于先锋基金的运作模式史无前例,虽然在其进行改革的当年美国证券管理机构给予了临时性的许可,但还是在1978年召开了专门的听证会。在历时两周的会上,先锋集团提供了大量的资料,为自己全新的组织创新辩护,终于赢得了临时通行证。
然而,1980年,证券管理委员会改变了自己的决定,收回了临时通行证。惊愕之余,博格尔不得不奋起而战,开始了积极的申诉活动。不过他还是十分自信:我知道我们所做的事对基金持有人是有利的。
博格尔的理由首先是,我们创造了一个公司结构,使我们的顾客成为我们的主人。我们的公司将她的所有权转移给了我们基金的持有人,而不是像这个产业中的其他企业一样,交给一个私人或者公众持有的追逐利润的基金管理公司。这种结构恰恰代表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由它的股东来控制公司。
其次,先锋集团的做法源于一个简单的商业策略:为股东赚取尽可能高的收益,将他们的钱明智地投资,并且以最低的成本结构去操作。我们没有给我们的高管提供丰厚的奖金、一流的旅行条件以及专为官员服务的小餐厅。我们一直聘请外部的投资咨询顾问。我们谈判最低限度的费用,我们尽力不把我们投资者的钱浪费在昂贵的市场营销上。 1981年,证券管理机构的态度终于发生了改变,在批准先锋的做法的同时,还作出了如此评论:先锋集团的计划确实要比《1940投资公司法案》的目标更先进,通过保证基金的董事们……能更好地评估基金所实施的服务的质量。这个计划使披露更加透明……明显地提高了基金的独立性……促进了健康和可行的基金联合公司的形成。
先锋的尝试终于获得了法律的认可。
博格尔
指数基金先锋(之六)—— 1981年,也就是在证券委审批的同时,先锋集团建立了传统的积极型管理基金,使公司成为业务齐全的基金联合体。此时,公司创立已经7年,终于完成了内部业务建构与外部法律认可。但是,作为共同基金业的改革先锋,先锋集团注定还要经受进一步的磨难和考验。
1.5亿美元资产,这是先锋指数基金1976年首次发行时确定的目标,可是实际却只有1100万美元。与此同时,1977-1982年间,指数基金的标的物标准普尔指数,其收益也破天荒地大比分输给了大多数的基金经理人。因此,先锋达到这个目标整整用了6年。此后共同基金业走向繁荣,指数基金的资产却增长有限,直到1990年,公司成立后第15年才超过10亿美元。
平心而论,博格尔本着他的远大理想走了一步险棋。既没有基金经理打败华尔街的传奇故事,又没有其他基金公司拿手的广告攻关,指数基金靠低成本低风险为持有人谋福利,却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的下场。
对于指数基金较之当时流行的积极管理型基金的优势,博格尔作过精心测算,但是,谁又能证明这一福利与优势呢?
时间,唯有时间可以证明。对于先锋基金来说,这意味着15年、20年的等待。难怪指数基金被称为博格尔的荒唐事。博格尔却无怨无悔,正所谓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
当然,时间站在博格尔一边。美国证券市场,从1974年经历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熊市,到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大牛市,完成了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到机构投资者独领风骚的历史转型。
这是百家争鸣的年代,那些此后纷纷赢得诺贝尔桂冠的金融经济学与投资学大师们,推出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资本市场求贤若渴,指数基金应运而生。
这是大浪淘沙的年代,共同基金迅速崛起,许多喧嚣一时的明星却纷纷陨落。时间终于证明,大多数试图战胜大势的积极管理型基金最终成了指数、指数基金的手下败将。
90年代,博格尔的坚忍不拔终于得到报偿:看着她(先锋基金)开始超过其他基金,看着她逐步获得额外的边际利润,我们对此的信心得到了维护。
接着,指数化投资开始迅速成长。先锋集团拥有1500亿美元的指数基金资产,其中包括了28个针对各种不同市场指数的基金,当仁不让地成为业界的领袖。
博格尔将此称之为企业家的年代。企业家是经济增长的引擎,这是熊彼特的定义,也是他的理想。这样的企业家能够抓住历史的机遇,不仅靠远大的理想:思维敏捷,有远见,有使命感,富有激情,善于领导别人的同时也善于服务他人,经历失败,决策果断,耐心和勇气,是我从经验中总结的一位优秀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性。博格尔的这番话是他的自画像,他,就是这样一位改写历史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