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我看诸葛亮
诸葛亮成为家喻户晓的名人,他所拥有的知名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很少有几个人能与之匹比。
提起这位摇着羽毛扇的诸葛亮,最容易让人想到的,是他的智慧与忠诚。
首先,他知识渊博,聪明过人。早在隆中躬耕时,就对前去求贤的刘备提出占人和,建基业,联合孙权,对抗曹操,以图三足鼎立,进而统一全国的建议,可见他身在茅庐,心系天下,对当时形势的把握和未来走向的分析,是作了深入观察和研究的。走出茅庐后,他用兵如神,几乎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有时甚至被神化,如赤壁之战的七星坛祭风。长久以来,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诸葛亮是智慧与聪明的化身。
其次,诸葛亮的忠诚也堪称绝唱。在受到三顾茅庐的知遇之后,他忠心耿耿帮助刘备,白手起家,打出三分天下。刘备白帝城托孤,他临危受命,辅佐后主刘禅,励精图治,积极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又多次出兵攻魏,争夺中原。由于操劳过度,病死在五丈原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虽然没能完成匡复汉室的宏图大业,却实践了他在《后出师表》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庄严承诺,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典范。
但是,智慧与忠诚还不是诸葛亮优良品质的全部。他的廉洁奉公同样令人赞叹。《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作了如下的记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这段记载的文字并不多,但诸葛亮清廉自律的形象,跃然纸上,确实让人感动。《三国志》作者陈寿在记述后,称赞他是“光明至德,泽被无疆,自古以来,未之有伦也。”我看这话说得相当准确,一点也不过分。
在蜀国,诸葛亮的地位无人可以企及,可谓有权有势。但他为官清廉,做事谨慎,生活俭朴,从不以权谋私,真正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这还不够,为了使家人和后代继续保持清廉,他还上书后主,公布自己的所有财产,并提出自己和家人对生活的态度。这实际上是请后主和国人对他以及他家的公开监督。一个当权的高官如此自觉,如此光明磊落,今天看来,仍然是那么的崇高,那么的难能可贵。
尤其要指出的是,诸葛亮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他上书向后主所表示的,他和家人的生活只要过得去就行,绝不要一分一毫的余帛盈财。死后人们发现,他做的与说的完全一样。而我们现在有些干部,说的也很好听,发誓要“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公仆”,可暗地里却千方百计地为自己谋私利。他们花天酒地,挥金如土,家里还藏着许多不义的“余帛”“盈财”。这些人的良心如果还没有泯灭的话,那么看看诸葛亮一生的所作所为,应该无地自容才对。
因此我想说,一千多年来,人们津津乐道诸葛亮的智慧与忠诚,虽然十分生动,而且深入人心。但仅仅如此,是不完整不充分的。尤其是在强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今天,如果能补充介绍诸葛亮清正廉洁的事迹,让普通老百姓知道,也让那些手中握有大大小小权力的干部明白,不仅可以正确树立一个全面完整的诸葛亮形象,而且有其现实的针对性和积极意义
闲时上上网,为的是放松休闲,但是前些日子在线上看到一笑天同志的《我看诸葛亮》,结果立时火冒三丈, 当即就想回骂一番.不过后来还是停了些日子消消火气,现在再来打倒那个白痴贴子.
该文作者上来就说人民是战争永远的受害者,战争永远的受害者是人民--------------没错,中国抗战八年打跑了小日本,接下来就是解放战争,为什么? 别说平民百姓,就是老革命老战士打了八年谁不想往和平树阴下躺躺歇歇? 可是国家不统一,不是你打我就是他打你,有什么和平可言!? 要说和平,先得统一.
接下来一笑天同志开始罗列诸葛的罪状,开门就是:第一.无赖. 第二…… 泼读者一头污水------第一条就两个字"无赖"------什么道理? 批驳古人的文章好比法院开庭,上来检察官指着被告鼻子就骂一句"不要脸",你说这是不是不成体统!?
第二条. 劳师远征,得不偿失. 这条说的好像挺中肯:劳师远征-----大概一千多里路,而且没能得到什么战略成果. 不过如果出战前就知道连着5次功败垂成,诸葛也未必不会搞这几次远征,原因----后出师表写明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蜀汉是汉室后继正统,曹魏是篡国贼子,二者势不两立不共戴天,你不打他,肯定落个他打你作结果.况且,中原久经战乱田地荒芜,才使得曹魏没有力量剿灭吴蜀,倘若不趁此时北伐,将来可就没有机会了. 另外作者引用不知哪本史书上的"动辄数十万众"好像有点夸张啊!
第三条. 很明显搞分裂主义, ——我呸——! 不懈北伐志在匡复汉世成了搞分裂主义还说隆中对就是他看清局势刘备不可能统一中国的证据——大哥,“隆中对”可是为刘备量身定制统一中国复兴汉世的宏伟计划啊!
——最后请问,什么才叫不搞分裂主义? 其实看他下文就知道他的意思是应该带头投降,投降势力最大的曹魏,让曹魏统一中国就不是分裂—— ——不过诸葛要真是这么做了,今天这里还会有一个署名一笑天的同志发个贴子,大骂诸葛是投降派(如果诸葛那么做了以后还能这么有名这么受人敬仰的话),因为他的用意就是哗众取宠,发毫无道理荒谬绝伦的东西来“给读者深刻印象”罢了。
(另外,在下有点搞不懂的是一笑天同志好像是就小说“三国演义”来讨论诸葛的,不过为什么有加进了事实经济观点呢?实在不明所以,烦请赐教。)
叹 卧 龙
拨乱扶危主,殷勤受托孤。
英才过管乐,妙策胜孙吴。
凛凛出师表,堂堂八阵图。
如共存盛德,应叹古今无!
元微之的一首五绝诗又将我带回了那个曾令我魂牵梦萦的三国时代。遥望刀光剑影,倾听鼓角铮鸣,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鼎足之战”似乎展现在了我的面前。遥望数里之外,一辆小车在众将的簇拥下缓缓驶来,细观车中端坐之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他面露微笑地望着硝烟弥漫的战场,一副运筹帷幄的姿态。我惊喜交集,不禁脱口而呼到:“是你,孔明!”
也许是《三国》看得太多,也许是我对于那个大江东去、英雄辈出的时代的向往,也许是这个故事本身就很精彩,而罗贯中的一枝生花妙笔,令我记住了一位绝世奇才,那就是你——孔明!
在我的心中,你是智慧的化身,是天上的神!不仅因为你清雅的气质、你广博的学识、你博大的胸怀、你卓识的远见,更因为你无论何时总露出那仿佛一切皆了解于胸的微笑。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你并非寻常凡人的明证。
还记得你初出茅庐第一战吗!“博望坡”军师初用兵,“初出茅庐”的你竟将能征善战的曹军大将夏侯敦 杀得大败而归,令十万曹兵“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就是现在想起仍觉得荡气回肠!还记得那场妇孺皆知的赤壁之战吗?你智算华容道,放走了曹操。这需要怎样的机智,又需要怎样的高瞻远瞩啊!还记得那场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七擒孟获”之战吗?你将已擒到手的孟获一放再放,惹来众将的狐疑猜忌。只有你成竹在胸:“吾捉此人如探囊取物,只须降伏其心,自然平矣。”一番话道出了你胸中之所想,也令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读者为你的深谋远虑而钦佩不已!
你的才智是勿庸置疑的。不用说“舌战群儒”,不用说“三气周瑜”,不用说“计捉张任”,不用说“陈仓大胜”,单是“空城退敌”一役,便充分显示了你高超的智谋与少见的镇定,处惊不乱的你以一首瑶琴曲退去司马懿的百万雄兵,只那份卓越的胆识就称得起“举世无双”!
然而你终究是人不是神,你虽是“智慧的化身”,但毕竟还是个“凡夫俗子”,古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你来说,留关羽守荆州和书传姜维实属无奈之举,而派马谡镇守要道街亭和“上方谷司马逃生”却正是你一时的大意所致。也许上天注定了你和司马懿的斗智斗勇不会那样轻易的就是结束,也许蜀汉的命运就是失败吧?对于这些,任你竭尽全力也无法挽回。
你最终还是失败了。多年的鞍马劳顿、事无巨细皆亲理之,以致积劳成疾。伴随着五丈原的萧萧秋风,伴随着你的是无力统一汉室的绵绵长恨,而非对于后主与百姓们的悠悠挂牵,你不情愿地走完了人生的54个春秋。我相信,每一个看过《三国》的人都会被这悲壮的一幕所感动。
我为你惋惜,惋惜你“出师未捷身先死”,惋惜你“悠悠苍天,曷此其极”的感叹。但更令我们这些后人心痛的,却是你的报刘备的知遇之恩而勉力辅佐后主刘禅是的无可奈何。封建思想的束缚使你根本不敢产生“自立为帝”的念头。可也许那样做会比当时的状况好的多。为了做一个忠臣,你强拖疲惫的病弱之驱征战在战场上,只为了哪个遥远的几乎已看不见的梦。
孔明,我想问你,我要问你,你本是一朵悠来悠去的闲云,一只自由自在的野鹤,为什么要卷入这场争斗当中呢?难道三顾之恩真的有那么重的分量,要让你穷毕生之功来报偿吗?
你走了,带着许许多多未完成的遗愿走了。只给后世留下了“孔明灯”、“锦囊妙计”、“八阵图”和那份感天动地的《出师表》,留下了忠贞的报国之志和一段段传奇的故事,使“上至公卿大夫,下至山林百姓,无不落泪,声震十里”,使我们这些“后辈子孙”们亦为之潸然泪下。对此,你满足吗?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你已成为了忠贞的典范、智慧的化身,成为了一座不倒的丰碑,对此,你有满足吗?孔明,你回答我……
你的一生是美而悲壮的一生;你的失败是一个真正撼人身心的悲剧。它为历史留下了一位真正的英雄!
巨星虽殒,英名犹在!
孔明,我心中的神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记得诸葛亮第一次出场时吟的就是这首诗,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听了,竟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或许是我太喜欢雍正了,而我知道扮演诸葛亮的正是雍正的扮演者唐国强,所以,我内心深处有着一份期待,我和别人不同,我是先看了“雍正王朝”之后才看“三国演义”的,唐国强的雍正太令我震撼了,乃至我以为他本来就是那么威严冷峻、阴沉内敛的,但是他的诸葛亮给了我全新的感觉,那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在我眼中渐渐幻化为眼前这个儒雅俊逸的一代名相,我惊叹了:完全两个不同的人,唐国强竟能挥洒自如地演绎,并把人物性格刻画得如此细致深刻、淋漓尽致!
最爱看诸葛亮胸有成竹的样子!一股如同阳光般绚烂的自信洋溢在他的脸上,让人不由得对他信任、对他崇敬,仿佛有诸葛亮在的地方就不会有失败,我喜欢这种感觉。记得看“雍正王朝”的时候,我那颗本来就“脆弱不已”的心为着雍正时上时下,时紧时松,时悲时喜的几乎要裂开了。当看到八爷党的人存心要伤害他、而处在高位的他却浑然不知、毫无防范时,我真的是急得要把电视给拆开、然后自己冲进去为他大展拳脚,但是看“三国”则不同,我完全不用诸葛亮“操心”,我知道,也相信,无论如何,他都会战胜对手的,我只要坐着静静看他如何运筹帷幄,把对手打败就行了,就像已经知道了结局一般,平静而恬然,与戏中磅礴的气势相映成趣。看亮的表演,简直是一种享受。
然而当亮渐变衰老时,他壮志仍未酬,他那张刻满了沧桑的脸凭添焦虑,让人再也无法轻松起来,开始为他难过,为他悲伤,为他叹息。掂在心头的,是那沉甸甸的感觉。但是,任何个人努力都是无法改变历史趋势的,这样就注定了亮的失败。 硝烟渐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看诸葛亮
在中国,有四本如山的巨著——《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而《三国演义》更是中国古代战争小说的一个高峰,从中折射了百态社会、百态人生。
其中有一个可谓巨人的人——诸葛亮。他的战争思想与涌出的智慧之泉相融合,演绎了许许多多的战争神话。
刚出江湖便授军师,初战烧博望,再战烧新野,赤壁借兵破曹贼……这些当时的故事,如今都已传作千古佳话。
所谓“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诸葛亮在小说中也体现了他人性化的一面,他也有不少的过失,只不过被他的神化外衣所掩盖了。
例如,在出祁山之时,魏延曾献一计——兵出子午谷,直取长安。魏延一介武 夫,怎得此妙计且不说他。魏延为蜀国南征兆战,立下赫赫战功,虽然没有硬的“文凭”,但是几十年的战火也可锻炼出一台精美的战争机器。譬如说蜀国大将张飞,他也曾只认拳头,但在多年征战中也曾智取瓦口,建立了不朽功业。再如东吴名将吕蒙,也曾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是几十年的战火也可锻炼出一台精美的战争机器。譬如说蜀国大将张飞,他也曾只认拳头,但在多年征战中也曾智取瓦口,立下战功。再如东吴名将吕蒙,也曾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但在他不懈地努力之下,终于白衣渡江,赚得荆州,扬名天下。
或许对魏延来讲,他也需要一点点的信任,或许他是突发奇想,或许他是深思谋划,总之这一计也是他扬名天下的机会。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属于他。
如果当时诸葛亮再大胆一些,或许就可以复兴汉室,推刘“皇叔”上台,可这一切,都不可能重来一遍了。或许这可以用诸葛亮生平谨慎来解释,但这一谨慎让一个战局的转折点错过了。
此一大过也。
再者,姜维如诸葛亮所言是智勇双全的良将,可跟随诸葛亮数十年,居然没学到什么,还把当年诸葛亮在锦竹山下布防的兵士遣开,以至于邓蒋入川更迅速了一点,这骁勇的姜维怎么变成这样了呢?他师父诸葛亮难脱其咎吧?
其他的也都不必说了。《三国演义》人物刻画的细致,让这个神话白璧微瑕,更贴近于事实,《三国演义》的艺术价值也正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 u投在线
-
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博览群书,广交士林,关心时势,每自比管仲乐毅,负有担大任、致高远的远大抱负。但他又绝不是那种醉心于功名利禄、汲汲于荣华仕进的俗子。事实上,当时曹操称雄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他的朋友石广元、孟公威皆投其麾下,他却不为所动,其兄诸葛瑾在东吴颇得重用,他也不去投靠。最后,刘备三顾茅庐,以千古未有的求贤至诚深深打动了他,他才毅然步出草庐,一匡天下。在著名的《戒子书》中,诸葛亮曾如此谆谆告诫:“夫君子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宁静无以致远”,真乃至理名言,也是他淡泊节操的真实写照。
尽瘁国事,忠心辅政。诸葛亮先后辅佐刘备、刘禅两代皇帝,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刘备很信任他,临死托孤于他,并大义地提出让出家天下,但他没有夺取君位的政治野心,侍奉扶不起的阿斗,更加殚思竭虑,“亲理细事,汗流终日“,最后以身殉职,病死军中,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辅佑后主,实际上是执一国之政,出帅入相,但后主并不感到他的威胁,群臣并不感到他的僭越,倘非心底无私,国而忘家,焉能如此!
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在《出师表》中,诸葛亮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真乃金玉良言,至今仍振聋发聩。诸葛亮如此进谏后主,他本人则更是任人唯贤的典范。托志忠雅的蒋琬,清廉有才的费祎,智勇双全的姜维,都到他的重用和培养。他死后,这几人成为蜀国的中流砥注。托孤大臣李严运粮失责又慌报军情,被诸葛亮废为平民,但对李严之子仍加以信任,并促进他劝父改过自新。由是李严不仅不抱怨,而是心怀感激,诸葛亮去世,李严因悲痛发病而死。诸葛亮知人善任,明之以法,晓之对情,其服人心如此!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书曰,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伯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光明磊落。苍天可鉴。
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匡复汉室,还于旧都”,一统天下,但现实却是极严峻的:三国之中,对手魏国势力最为强大,其土地、人力、财力、物力比吴蜀二国的总和还要多,而蜀国相对最弱。诸葛亮深知这一点,“与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后出师表),于是毅然挑战极限,采取一切积极措施,发愤图强,以挟泰山而超北海的气概,“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虽劳而无功,仍不失为英雄壮举,这既是诸葛亮的悲剧,也正是他的伟大。这种尽力而为的奋斗精神,后人无不感慨系之。成都武侯祠一联云:已知天定三分鼎,犹竭人谋六出师。而杜甫的《蜀相》一诗,更可谓是诸葛亮的千古知音: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康康map
-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发明家、科学家,蜀汉丞相。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谥曰忠武侯。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尽瘁国事,忠心辅政。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坚韧一心,竭尽人谋。
- bikbok
-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后来东晋政权推崇诸葛亮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等,并改造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的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赞扬诸葛亮。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三国志12的诸葛亮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
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 三国示意图
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1994央视版《三国演义》白帝托孤
至章武三年(223年)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1、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年)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年)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
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
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也有说法是农历四月十四),诸葛亮诞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中平六年 189 9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二年 195 15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开始了躬耕于南阳的生活
建安四年 199 19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 206 26 刘备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三顾茅庐(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诸葛亮首战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汉国丞相,领益州牧
蜀建兴元年 223 43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兴二年 224 44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三年 225 45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五年 227 47 诸葛亮上《出师表》给刘禅,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七年 229 49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八年 230 50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九年 231 51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十一年 233 53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十二年 234 54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
- 黑桃花
-
诸葛亮吗?人人都说他会算,但是他自己却不这样认为为什么?他学的天文与立法恰好融为一体,使其有机的结合起来更能增加自己的砝码。使其站在有力的地位使更多人注意自己,并且关注自己,这样就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提升自己的威望
- nicejikv
-
一句话:得明主,失天时,
正确的个人道路:1.投靠最强势方(曹操) 2.成为这要权臣 3.领导曹操的力量,乘势统一天下,将统一天下的美名篡为己有(篡夺胜利成果) 4.学姜尚功成身退
可惜诸葛亮投靠了刘备,刘备力量太弱,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可能..形势比人强,诸葛亮再有才能,也不可能超越现实问题,蜀国太弱了.
- CarieVinne
-
去看下易中天的品三国 或许对你有帮助。
- n投哥
-
你这个佝偻的人
- FinCloud
-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外交家、军事家、发明家、科学家,蜀汉丞相。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谥曰忠武侯。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中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棺材便行了。穿平常的衣服,不随葬器物。”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坚韧一心,竭尽人谋。诸葛亮不仅仅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的代表,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人格之神。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象他这样集智慧与人格于一身,可谓绝无仅有。他所张扬、实践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所推崇备致。
诸葛亮的人格、节操、风范,概括起来是如下四个方面: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尽瘁国事,忠心辅政。任人唯贤,清正廉明。坚韧一心,竭尽人谋。
- 出投笔记
-
很牛B的一个人,三国时期,我就看好两个人,一个吕布,另一个就是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