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兄弟 你要的应该是这个吧
《16年K线揭示中国牛熊规律》
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截止2007年5月14日,中国股市创下4081点的历史最高记录。其间,中国股市已经历了四轮半牛熊交替。16年的历史,16年的轨迹,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中国特色”。
16年历史经验总结起来看,中国股市牛熊交替的基本规则大体如斯:如果涨得快,一定跌得更快;如果涨得陡,一定跌得更陡;如果涨得猛,一定跌得更猛;如果一波三折地涨,它就会一波三折地跌。
16年来上证综指日K线图全景
本文划分每一轮牛熊周期的标志:熊市的底部目标一般都会跌去牛市峰值的50%以上,否则,本文不算入一个牛熊轮回。
1.第一轮牛熊更替:100点——1429点——400点(跌幅超过50%)
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00多点。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2.第二轮牛熊更替:400点——1536点——333点(跌幅超过50%)
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3.第三轮牛熊更替:333点——1053点——512点(跌幅超过50%)
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4.第四轮牛熊更替:512点——2245点——998点(跌幅超过50%)
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持续5年之久的此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在第四轮大牛市的上升通道中,它所表现出来的“一波三折”行情,极好地化解了股市阶段性暴涨过程中所聚集的泡沫,这极有利于牛市行情的延长:512点(2006年1月)——1510点(1997年5月)——1047点(1999年5月)——1756点(1999年6月)——1361点(2000年1月)——2245点(2001年6月)。
请注意:由于处在大牛市上升通道中的每一次“回调”,其跌幅均未超过前期上涨的最高点的1/2,因此,笔者才将它视为一种“回调”,而不是一轮独立的“熊市”行情。
第四轮牛熊更替与前三轮牛熊更替的主要区别在于:第四轮行情是一轮“慢牛”行情,它表现为“一波三折”地上涨,同时也对称地表现为“一波三折”地下跌:2245点——1500点——1200点——1000点。正是牛市“一波三折”地曲折上涨,才有后来“一波三折”地曲折下跌。也正是这样,这一轮牛熊行情才能持久,前后持续9年的时间。
5.第五轮牛熊更替:998点——4081点——?(跌幅超过50%)
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幅超过50%,故标志着此轮熊市目标位的正式确立。
正常的技术性反转,再加上“股改”的东风,2005年5月,管理层启动股改试点,上证指数从2005年6月6日的1000点附近再次启动,2006年5月9日,上证指数终于再次站上1500点。
2006年11月20日,上证指数站上2000点。2006年12月14日,上证指数首次创出历史最高记录,收于2249.11点。8个交易日后,2006年12月27日,上证指数首次冲上2500点关口。
2007年2月26日,大盘首次站上3000点大关。
2007年5月9日,大盘首次站上4000点大关。
2007年5月14日,大盘再次创下至今的历史最高记录4081点。
本轮行情的主要特点是:来势凶猛、涨得快、涨得陡,除1500——1750点区域作过较为充分的整理外,其他点位区间几乎拒绝了一切调整,尤其是自2000点以来,股市更是拒绝了任何调整的要求和机会,它在向3000点和4000点进发的途中几乎是毫不喘息、不知疲倦地往前冲,它似乎要将前四年的下跌在一夜之间报复性地补偿回来。
因此,自2000点以来,中国股市开始不断地加重泡沫化的成份和比重,“凡新必炒”、“必跌必抢”,进而演变为“凡买必涨”、“凡买必赚”。由于股市的极度疯狂以及“天上掉馅饼”的财富效应,在2006年底和2007年初,大批新股民抢入股市,本科生和研究生在上课时间炒股成风,上班一族请假在家专心炒股,更有职员炒掉老板炒股票,当然,也有一些公司老板关掉自己的企业专心炒股,也有人高利贷炒股,或是卖房炒股,以及借用房贷名义炒股,甚至出现盗用银行公款炒股,至此,“全民谈股”与“全民炒股”的格局业已形成。当大盘累计上涨300%之后,沪深A股已有超过80%的股票的市盈率超过了50倍。
目前的股市,是上?是下?仍是一个谜。然而,无论大盘走多远、涨多高,熊牛交替仍是股市永恒不变的法则,“大牛”后的“大熊”终将再次考验中国股市投资理性之所在。笔者曾经预言,若有朝一日,中国股市能真正站稳1500点之上,而不再重返1500点之下,只有到那时,中国股市才叫“长大”、“成器”。
- Chen
-
股市”冬播春收的黄金定律”
1、 今年这个主旋律有变吗?理由?
股市”冬播春收的黄金定律”说白了其实就是每年的年底开始配置股票资产,然后期待在来年一个相对的高点获利抛出。按历年来的股市运行来看,确实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就算1996年和2000年这样历史上的大牛市,年底也是走势最差的时期;即使前所未有、波澜壮阔的2006年跨年度大牛市在11月启动前也经历了长达4个月的震荡调整期。
近期很多利空消息和传闻:机构年底分红、社保减仓、调整资源税、CPI数据高位运行、加息等等,而股指的不断下跌也在印证着这些利空。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最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机构主动调整仓位。机构一般在年中都会对前期涨幅较高、配置较重的行业进行减持,寻找新的可以增加配置的行业与股票,由此导致市场的波动和震荡。
目前股市调整,与近几年来的每次调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股票涨高了,调整调整很正常。而只要人民币升值继续、流动性泛滥还在延续,牛市就不会就此终结,牛市趋势仍然可以信赖。
从技术面看,本轮调整以来,大盘先后大幅下跌相继跌破各条短中期均线,且留下多个跳空缺口,调整可谓迅速而惨烈,但从调整的时间和空间来看还显不够。
然而,机会是跌出来的。“冬播春收”是具有中国特色股市的主旋律。跨年度行情往往在“冬眠不觉晓”的市道中诞生。
2、 年末20多个交易日,行情如何演绎?
大跌当前,而2007年很快就会过去,年末行情将如何演绎?即使大盘进入中期调整,市场也不是没有机会。因为在近两个月以来,接近80%的个股始终处于下降通道,而且跌幅超过30%的个股比比皆是。这部分个股持续下跌的动能被大大的释放,到时很多个股将迎来很好的反弹机会。无论是看空者还是看多者,大家都认可“冬播春收”的特征。沪深股市十几年来股价波动规律表明,不管牛市还是熊市,春节过后第一周或第一个交易日,其股价上涨概率明显高于下跌概率,持好股过冬的选择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于此,个人认为,年末行情风险与机会并存。
3. 今年冬播秋收的时机到了吗?有哪些风险和机遇?股民该如何播种?
从目前来看,最近由于受到外围股市的持续暴跌,国内股市还是以谨慎为主,时机还没出现,大盘的强支撑点是在4400一带。目前先看4700-4800点,故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是因为市场底部渐行渐近,另一方面市场将形成新的投资主题---年报业绩浪、航天军工板块、中小板以及部分基本面存在积极改观预期的个股,均有不俗的走势,这就意味着机构资金耐不住寂寞,开始寻找新的投资机会,这也有利于大盘市场底部的形成。因此,投资者在操作中可以积极关注年报业绩优异品种,特别是受利好刺激的航天军工板块。
最近五年的股市规律
总结最近五年的行情,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明显的规律,那就是“不破不立”。所有的底部全部是在跌破前期低点后产生的。
1999年末,股指创下了1341点新低后,迎来了上涨900点的牛市行情;两年后的2002年初,大盘跌破1341点,创下1339点新低后,出现一轮中级行情;第三个底部恰恰是跌破1339点,创下1311点新低后完成的;第四个底部也是跌穿前期,在1307点构筑完成;而去年“9·14”行情也是创下新低1259点后爆发的。每一次行情都延续着不破不立的规律,都是在跌穿前期低点后结束跌势,展开新一轮行情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最好的解释就是:震撼与威慑。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美国运用了其1996年提出的“震撼与威慑”的新理论:强调运用猛烈的火力,震撼性打击对手,不分前沿和纵深,全方位迅速地对敌人进行打击;空中与地面行动同时展开,目的是摧毁对方的意志,使其政权崩溃,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从战争的结果来看,美国的新战术理论取得了重大成功。
这种战术同样被运用于股市中。主流资金为了收集廉价筹码,也同样会采用各种“震撼战术”,震撼的手法有很多:有利用利空信息的、有用“黑嘴”宣传的、有故意引用不合国情的理论的、有肆意散播谣言的、有重创行业龙头股的,当然也包括破位走势在内。通过跌穿前期低点、跌穿政策底、跌穿投资者的心理承受位来恐吓投资者。
震撼的手法千变万化,但目的只有一个:让股民缴械投降,主动抛出低价筹码。主流资金快速收集后,就可以很方便地立即展开上升行情。
目前,股指再次临近前期低点,无论是否创出新低也不过就几个点的差距,如果没有跌穿的话,那是股民的福音。如果万一跌穿,股民更加不要恐慌。在股市中,有些东西现在看来似乎暗淡无光,但却是别人垂涎欲滴想得到的,这种东西就是股民手中的———廉价筹码。
- kikcik
-
给你个大概的规律,但没有任何东西是绝对的,要认清!!!
牛市第一波涨的就是成分股,06年的工行(最大的成分股)、96年牛市,最大的成分股就是发展。
牛市是快跌慢涨、熊市是快涨慢跌,这是最基本的节奏。
要躲开大盘单边下跌,很多个股,只要指数不单边下跌,就会活跃,不爱搭理指数。
活跃的板块:
大盘缩量震荡——小盘股
突发利好——次新股
无论大盘处于什么状态,若遇突发性重大利好公布,往往是价低次新股的活跃期。
调整时期——庄股
波段急跌——指标股
大盘波段性急跌后是大盘指标股的活跃期。
调整尾声——超跌低价股
牛市确立——高价股
休整时期——题材股
报表时期——“双高”股
年(中)报公布期及前夕是高公积金、高净资产值股票的活跃周期。
- LuckySXyd
-
呵呵,当然是各国的证券交易所了.玩笑话.各个国家的证券交易的规则和流程不同.有的需要负费,有的则是免费的.如港股直通车,安装交易软件都需要费用.好像是每年2000多元.在大陆的证券公司则是免费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下载,如果想看各国大盘,有个费劲的办法.就是上各国的证券交易所的网站.但是语言又是问题.其实只要知道主要的证券交易所的情况就可以了。如果美国,日本,香港等等.这个在各个财经网站都可以看到.交易所的网站也可以看到.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现在是前所未有的大牛市,虽然目前正在深度调整,但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所以牛市仍将维持.
几乎所有的分析人士的预测都不太正确.
- 西柚不是西游
-
中国的市场没有规律可循,但是政策动向可从帮助你找到答案。我整理了一个中国证券市场大事件,是否能帮助你理一下思路http://iask.sina.com.cn/h/user.php?uid=1245218471&fixed=ishare
- 肖振
-
如果你学过哲学的话,你应该懂得什么叫做规律,规律有什么特性。
目前,股市受中央银行高度货币政策影响,与次规律没有很大关系。
- n投哥
-
寻股市历年月度涨跌规律:http://finance.sina.com.cn/t/20021115/0835278796.shtml
- 阿啵呲嘚
-
十八年的牛熊交替
一个值得敬佩的引人深思的投资人总结
标签: 十八年跨越牛熊分界线
一个普通的个人投资者,在股市里十几年投资的经验总结,像一个是现实版的美国梦,“没有任何运气成分,不靠奉承拍马,不用人格扭曲,资本市场提供了相对最公平的致富场所。我能靠科学方法和刻苦努力做到的,绝大多数人也同样能做到。” 读来给人颇多感慨,坚韧好学,再加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样的成功,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做的到,希望到40岁的自己也能有他的成绩,与李胖子,也与大家共勉。
人生其实和股市一样,潮起潮落,也有牛熊。有的人就是走狗屎运,才疏学浅,但人生的市赢率长年居高不下,而有的人却一直不得志,白日天问,晚上离骚。对于基金经理的评判标准是能否保持在同类基金的前三分之一。做人也一样,如果你不能排在同代人的前三分之一,你基本是属于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人群。小学时你进不了前三分之一,好的中学你基本没戏。考大学进不了前三分之一,你最多去上了大专。工作后排不进前三分之一,你赚的钱就够自己混口饭吃。总而言之,前三分之一就是条黄金分割线,也是条人生的牛熊分水岭。
虽说条条大道通罗马,我的意大利之旅略微坎坷了点。90年大学毕业由于家住沪上鲁尔区,因此只能去了家后来股市上称为夕阳行业的钢铁企业。第一个月工资一百整,两个好朋友一个去了航空公司拿六百,一个去研究所拿四百。十多年来我就没好意思和别人比过工资待遇。
92年年终奖300元,拿了10%买了一张认购证,中了500股新锦江。工作两年积蓄了1500元,全部拿出来付了新股的钱,上市第二天排队花十元市价抛了个33.75元历史天价,总算赚到了人生第一个万元。特有意思的是当时我们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出生的副科长非常感慨地对我说他工作了二十年才攒下一万多元,而我一个新大学生买张认购证就赚了一万元。赚钱的后果是我从此和个别加薪就无缘了。
赚钱的喜悦没享受多久,一个月后新锦江跌回到了23元。我又买回来,300股变成了500股。结果第二天朱总理说要治理金融秩序,第三天开盘跌两元立马套牢。93年又发了两批认购证,第一批是正副科长签头,五个人凑份子。我跑腿去买了认购证,运气不好就中了个邮通,加一个上海石化。成本高的吓人,结果邮通赚了点,上海石化割肉,结果每人分了几百元权当过节费。第二批是家里人凑的钱,每家两千块共凑了一万元,中了同济科技、兰生股份、上海凤凰、英雄金笔、上海钢管等几个。同济、英雄、凤凰、钢管上市后正好遇到暴炒,都抛在了高点。除去没舍得抛的兰生股份,剩下的钱大家坐地分赃,每家都赚了三五千,分完钱后在外婆家好好吃了一顿。记得当时舅舅不愿意参加团购,自己去买了两百元一张没中,这顿饭他吃的心里肯定很不爽。
新股赚来的钱又陆续在下跌过程中买了兰生股份和新锦江,那时没有互联网也看不到研究报告,哪个熟悉就买哪个。想想搞外贸的肯定赚钱,五星级宾馆一晚上房价近千元的效益也不会很差。最低曾买过6元的新锦江和4元的兰生股份。这年夏天最惨时见到了328点,最后下跌段是恐怖的,500点时我已经基本满仓了,后面却还有450点、400点、350点,一大半股票都跌进发行价。
夏日里终于盼来了刘主席的三大救市利好,我好好享受了一次井喷行情。一天之内涨了几百点,幸福的感觉至今难忘。即使有了后半年的逐级回落,94年底我的账户市值已经超过了3万元,虽然月工资还只有600元。当时我在周围同事中已经可以算有点小钱了。每月五十一百的奖金对我的吸引力非常有限。那年代做我们领导也很舒心,啥事不管,反正大家上班不要迟到或惹事就行。许多趣事值得回忆:某天我们科长坐阵办公室,派副科长和我两个溜到证券营业部去看行情。正好遇见我们厂的副总工程师从大户室出来,大家尴尬一笑,擦肩而过。某会计农村出身,因为老公买了许多张认购证,就人前人后地炫耀自己有钱了。忽然有一段时间没声音了,一问老公和她离婚了,都是认购证惹的祸。周围人能一次买上一万股的都算大户,我最少还买过100股万象股份,涨十元抛了还赚过几百块。
95年其实是个调整年。其中有点印象的是519脉冲行情,三天涨了五百点,然后又几个星期跌回去。我在千点高位附近抛了点,又在半山腰捡回筹码。筹码略有增加,市值又涨了一些。
96年是我经历过的第一次大牛市。周末没事干,每周花了五元钱去听附近公园里某股评家讲课。当时股评家还是很有消息渠道,告诉我们中经开因违规抛售长虹转配股而被证监会处罚了两个亿。他的结论是中经开不会善罢甘休,长虹肯定将来会有大行情。我还特意去百货商场逛了逛,只看到上广电和进口品牌,真不敢相信长虹两块钱的业绩从何而来,也就没进一步关注,结果错失了当时最大的一匹黑马。
96年底出了人民日报社论,大盘连续三个跌停,我的市值三天内从十万元一口气缩水到七万元。没过多久,邓爷爷去世了,那天跌停开盘结果大涨收盘。最后阶段深发展连续三个涨停宣告一轮牛市结束,从而开始了以后几年对千点大关的屡次考验。
97年中牛市告一段落,但为国企解困、银行解套的圈钱运动刚刚开始。国家放弃配股权,流通股东只要花一毛钱就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配股权。我记得十配三转配十的有许多家,包括后来成为暴利典型的东方明珠和长安信息。虽然当时这些转配股在国家相关政策出台前不能流通,但是我分析了其中一些品种即使分红的收益也远好于银行存款。我采取的投资策略是买入正股,参与配股和转配股,当股价回升至我的总投资成本,抛出可流通部分,留下零成本的转配股。这个方法是著名股评家应健中先生构想出来的,在此深表感谢!我先后操作了海欣股份、中华企业、工大高新。比较可惜的是等了很长时间没等到新亚股份的配股机会。那时我就认同贺宛男老师的观点:新亚股份的业绩平平,但其资产遍布上海市区各黄金地段,升值空间巨大。
97年开始有了新股摇号,当年的收益率是100%,可惜社会上对此送钱运动了解不多。98年和95年一样,是个震荡调整年。那年我开始说服父母将存款转为打新。父母先后一共拿出了近二十万元,工薪阶层攒这点钱是为了给我将来娶媳妇和他们养老的,所以不愿意冒大风险。那时基本四、五个星期可以中一签。前后中了不少签,如昌九化工是当时我买一个号就中的,非常幸运。建工集团是六月份中的签,上市第二天出现了一亿股买盘(据说是黑客用某券商的钱下的单),一心黑没有抛。第三天就去美国考察,回来后正好是长江洪水最危急的几天,大盘大跌,最后少赚了三千元走人。八月份去德国做项目验收,周末到荷兰阿姆斯特丹旅游。正巧那天是我生日,中午时分打电话回家得知中了一签上海贝岭,几分钟后单位同事和德国客户一起在酒店里为我庆生,从而以一种难忘的方式度过自己三十岁生日。
二级市场上我曾在延中实业(现在的北大方正)上赚到一点油水。九元多进的二千股,跌到六元多,后来收购风波再起,十四元震荡时出来的,结果最后上到四十多元,赚钱效应叹为观止。97年内幕消息也能赚钱,当时我们企业要借壳上市,确定异形钢管为目标。正巧我陪老总出国参展,出国教育前闲聊中老总透露自己买了一万股,我马上跟了一千股,回国后获利几千元。最为遗憾的经历是当年在财大MBA复习班上课,邻桌的男生和我相谈投机,给我张名片抬头是某大券商投行人员,隆重推荐我一黑马环宇股份。那时我根本不知道投资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区别,更不知道环宇股份后来成为中国A股第一只资产重组的股票。以后的日子就看着环宇股份变成了兰陵陈香,股价从五元涨到了三十多元,我才真正领略到了资本运作的无穷魅力。
98年国家取消了福利分房,即使国企职工要解决住房问题也只能到市场上去买房。99年初我的市值已经接近19万,即使这点钱当时也只能在上海的边缘郊区买套小点的二手房。99年单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我因为本科毕业加了200元,学历不够的群众还都非常眼红。“No money, no honey”,生存的压力无时无刻地笼罩着我。
8年前我选择股票基本还是看看每股收益,看看行业,收集一下年报自己瞎琢磨一番。当年没人提价值投资,时尚数浪和看KDJ。民间有过许多种希奇古怪的测市法,我隔壁办公室的老学究自己研究出一套根据每股税后利润和流通盘推测目标位的方法,这从某种意义上和后来分析师的估值有的一拼。靠这套独门暗器,这位老兄在四川长虹和特变电工上发了大财。同事C君当年是在某三线工厂工作,靠长途电话进行委托交易,曾拜南京某瞎子为师,看看股票机就能选出强势黑马。科技股行情时他手里的股票早早封上涨停,明明知道第二天还会上涨,他涨停出货换入第二匹黑马,当天跟着涨停。
98年秋天开始读硕士课程,当年学的最认真要数财务管理和会计学。会计课程就比几个CPA成绩差点,其他课目有个学期门门第一。很多同学是去混个文凭,而我是非常认真地来学本领,所以收获大不相同。那时候介绍巴菲特的书开始进入中国,我们同学凡是炒股的都人手一册认真研读。
98年冬天开始学习电子商务课程。我还记得曾用老美刚建立的数学模型研究过ebay的成功之路。美国人的一颗炸弹引爆了当年一波大牛市,上海梅林成为了连续大涨的领头羊。仅仅从物流和分销成本的角度分析,上海梅林根本没有比较优势,纯粹是个概念化的东西。从财务稳健的角度,我选择了安全系数最高的湖南高速而没有下注业绩低下的海南高速。
事实大大出乎我和理性投资者的预料。一个个上市公司宣布进入互联网,之前之后都大涨。刚学到的知识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海南高速也宣布投资了一家新成立的网络公司,结果股价轻松地超越了湖南高速。这年是全球科技股疯狂的第一年,新经济浪潮中的许多暴富故事让所有人热血沸腾。
刚刚试穿上巴菲特的价值投资外套,我就和老巴一样因为看不懂科技股而踏空了整波大行情。我只在最后几天拿到了封闭式基金上的三个涨停。从狂热到冷静,证券市场只花了短短两个月时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认真反思了自己的投资思路,开始跟随着一位高手同学与时俱进的布局新一轮大行情。
00年的春节特别值得回忆。开市的鞭炮伴随着几大利好的隆重推出,当天手里所有的股票统一涨停。我重仓品种ST渝万里出现了连续十六个涨停,我基本在次高点反抽时出了大部分。低价绩平股风起云涌,我先后在第一铅笔、福日股份、西藏药业上多有斩获。在踏空四元的川金路同时,也避免了云南铜业的世纪重套。
97年买的转配股也终于开始要上市流通了。三块多配股价的工大高新对应十多元的市场价,四元的中华企业也可以卖七八元,持仓最多的海欣股份从四块变成了十三块。总成本不到三万元的转配股变成八万多。
赚了钱就可以有实力买房子,也就沙漠中能长芳草。原来就只敢看二手房,两三个星期过了一看能承受一手的二室一厅。老爸帮我在附近地区跑了一圈,只有大房型,小房型基本无货。无奈只能继续等待。行情发展总是比你想象的要更好。一个月下来,三室一厅的钱也涨出来了。于是欢天喜地抛股取钱,提个大包到那时还人烟稀少的售楼处买了房。那时购买商品房在我们单位还是比较刺激人神经的事情。许多处级在我隔壁小区才二室一厅的老工房,偶一个科长就能直接买商品房了。各级领导明察暗访都没结果。我从股市里挣钱行为光明磊落,就能晚上睡的香。
每次大行情的终结总是一次极度疯狂,高潮过后是遍地狼藉。从00年下半年到01年的行情其实已经把许多老股票边缘化了,到01年上半年我敢买的品种已经很有限了。我四元时进了川金路,五元多就出来了,结果一路上了二十多元。后期分了一大半资金在打新股,其它的资金再根据专业朋友的推荐做一些短线。2001年初有段时间管理层一度通过快速扩容来给市场降温,我连续几周都能中新股,其中大恒科技一个股票就赚了近三万块。在这一事件上我的体会是牛市后期打新股也是一条稳定获利的有效途径。
2245点前几天,我买了几万股冰箱压缩(就是现在的海立股份),当年的小盘绩优成长股。我14元进的,最后拉涨停到了19元多,第二天一早朋友打电话告诉我银行又在查违规资金,开盘没怎么冲高就往下走,我看势不妙,迅速出清了冰箱压缩的股票仓位。当天碰到了未来几年高点2245点,下午就开始大跌。我在其后的两天抛空了手里的所有股票。
我老爹当时也开始从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转移,并经常和一些认识的朋友交换股票信息。2245时他满仓股票坚决看3000点,市场调头向下时连续两个跌停就没方向了。错过最好离场机会后就没有将跌了30%到50%的股票砍仓的勇气,结果和千千万万散户一样在此轮熊市中断手断脚,严重残废。当年100个散户中至少有90个就此出局的,你现在去各个股票基金论坛转转,还真遇不到几个01年前的老战士。
市场一路不回头的跌到了1400点左右,然后V字形反弹。老爹13块买的苏常柴一口气跌到了四元,反弹到六元我买了点,七元走了,结果反弹到八元又下来了。当时最惨的银广厦,我一同学在四十多元时买了两万股,最高到了六十多元,结果东窗事发后银广厦连续无量跌停,他在其他人苦劝之下九元附近跌停打开时走人,从大户身价直接回归普通百姓。我同学还算聪明,如果死抱着不放,最后银广厦最低曾跌破一元,如果还拿着基本就剩一小脚趾。
熊市比我们普通人所能想象的还要残酷,在后面五年里我们看着非常多公司的股价从十元二十元跌到了一元二元,绝大多数个股就剩下个零头。02年受中海油和卫留成的影响,买了不少海油工程。我曾花了几个月仔细研究了这家公司,觉得是个很稳健的企业,每年业绩基本保持稳定。在15-17做了两个小波段后,624出现了集体涨停,而海油工程居然是最后几个封涨停的品种。624出现过不少连续三四个涨停的自救品种,而海油工程从第二天开始就连续下跌,一直跌到年底的13元,我憋不住砍仓走了。不料正好一刀砍在了海油工程的历史大底位置,从此海油工程提前大盘三年走上了业绩和股价双增长的长牛之路。02年还有个小插曲,一位技术分析高手给我推荐了丹东化纤,F10提示其有重组题材,当即买入二万股。下午有空看证券之星论坛上有人贴出一地方报纸报道该公司重组失败的消息。急忙给上市公司打电话核实,结果称第二天就出公告。结果次日公告后大跌,我亏了一万元杀跌出局,从此养成投资决策前认真收集相关资料的好习惯。
03年春季行情时买了浦发银行,想想上面30元套住的朋友心里直乐。不巧正遇SARS,股市狂跌,我平手出了浦发,大盘也就开始反弹了。只好抓住机会在招商银行上做了点短差平衡下自己的心态。03年5月份在老爹深套的ST常柴上报了仇,6元以下进了30000股,8元上下全部出清。自我感觉一好,又翻身杀入ST鸿基。选择ST鸿基的理由是他名下的几个楼盘终于进入结算期,转让出租车公司的收益为扭亏增盈立下大功,而原来的亏损源某有线网络公司即将剥离。不料没多久鸿基股价每况愈下,我从赚20%到套10%。又有新的公告称有线网络公司转让受阻,无奈之下又只能割肉离场。
痛定思痛,我开始选择低市赢率白马股票。04年上半年一波钢铁股行情如火如荼,我认真研究了所有钢铁股的基本资料后选择了新钢钒。买它的理由很充足,历年业绩稳定,西南地区的龙头企业,且钒铁作为稀有金属价格出现暴涨。我初步测算的结果,光是钒铁的利润贡献就有三毛以上。04年钒铁市场价格最高时有十倍涨幅,而生产成本基本不变。而06年有色股的类似业绩突变其实在当年我买新钢钒时已经有所预期。
在我买入并持有新钢钒的一年多时间里惊奇地发现了许多原来不会重视的问题,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结果就是把普通投资者培养成看图说话的高手。在其他钢铁股业绩集体大增的日子里,新钢钒居然四季报业绩仅为一分钱。面对投资者的质疑,前董秘吉广林请求我们理解企业经营的不易,邀请我们去看看当地工人艰苦生活。某知名钢铁行业分析师在给我的邮件回复中也谈到了他们作为卖方分析师的苦衷,如果许多话说的透明些,上市公司将不会再欢迎他们去调研。
宏观调控让所有的钢铁股上演了一出出跳水表演。面对市值的快速缩水,满仓钢铁股的我多次夜不能眠。最痛苦的是要找出理由否定自己的判断,这要比牛市中守住赢利困难许多。那段时间天天研究专业钢铁网站信息,每周去看攀钢日报的网络版,某次更新晚了还特地打电话去催促,两年下来水平和钢铁行业研究员有的一拼。和上市公司电话联系多了,许多工作人员也很熟了。某工作人员就劝我不要再持有新钢钒,推荐我买即将整体上市的鞍钢新轧。04年十月我一位做资产管理的朋友也劝我买入鞍钢。在认真学习了几份相关研究报告后,我将大部分仓位换成了鞍钢。终于在04年的最后几天,鞍钢公布了那份路人皆知的整体上市计划。
05年基本是在低迷中等待。鞍钢预测整体上市后收益能超过一块钱,而其股价逐步跌破五元,跌破四元,七月份市价开始逼近3.45元的净资产值。作为少数几家股价尚能撑在净资产上面的钢铁股,鞍钢的整体上市计划是否能实现都成了大问题。当时最低时鞍钢市赢率都才3.5倍。我们笑称干实业都没这么高的回报率。
终于迎来了扭转乾坤的股改。新钢钒要股改了、武钢要股改了、鞍钢也要股改了。武钢和鞍钢都拿出了送股加权证的优厚方案,而新钢钒相对而言就吝啬许多。十一月是个丰收的季节,在大盘探底998点的日子里,凭着鞍钢股改送股和权证上市的收益,1000点时我的股票市值又超越了2245点时的市值总额。再接再历,我又相继掘金了开滦股份、水井坊的股改行情。当一起走过五年熊市的老投资者还远未从重创中恢复,新投资者尚未被股市的赢利效应吸引进场时,我已经站在个人股票市值的历史新高上,为新一轮历史性大行情思考着重拳出击的方向。
2005年底是中国股市的转折点,也是改变我和家人生活命运的转折点。之前十几年的投资经历使我相信盼望已久的大牛市终于到来了。我选择了基金通乾作为我的重仓品种,原因之一就是在当期所有基金定期报告中通乾基金经理是唯一提出牛市来临的,而其他基金经理仍持谨慎态度。
当时跟踪基金通乾的方式很简单,只要去看同宗兄弟融通行业景气就可以了。两者的持仓高度一致,使得仓位分析和风格变化变得非常轻松。应该说投资通乾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在持有通乾四个月的时间内,通乾的投资风格是当时业绩不佳的主要原因。当时通乾的投资风格类似与华夏大盘王亚伟的做法,买的股票基本都是些业绩即将出现拐点或预期出现拐点的绩平绩差股,当时通乾组合中的沪东重机、广船国际后来都成为翻了几十倍的大牛股。有大牛股也肯定有业绩低于业绩的大熊股,李东升强推的国际化道路赚了美人却忽悠了所有投资者,TCL继续在亏损的泥潭中挣扎,拖累了基金通乾的业绩表现。
我被迫及时纠正失误,改集中投资为全面配置。五一节后均衡配置了泰和、汉盛、普惠、景福,投资业绩有所回升。七月份抓住了王源新要求嘉实中期分红的机会,改为全仓配置两和,从而开始了一个嘉实持有人的历程。
2006年上半年我做了大量的盘外作业,认真研读了所有大盘封闭式基金的历年报告。满仓两和既是参与分红套利,也是我认真思考的结果。从各家基金公司的风格比较而言,嘉实公司稳健而不激进的投资风格与我个人的投资偏好最为契合。就我个人的投基观点,我对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的认同高于对中短期净值增长的关注。持有基金的信心理应建立在对基金经理的信任和了解之上,否则一般投资者很难经受住高仓位持有个别品种遇到市场波动时的心理煎熬。在无法与基金经理直接沟通的情况下,我只能通过分析基金经理以往的操作业绩和风格偏好,从其重仓股进出规律上了解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从而选取和我具有相同投资理念和操作风格的基金经理,通过其掌管的高折价封闭式基金来间接实现股票投资收益。
2006年8月基金泰和发生人事变动,田晶和魏上云双双离开,刘天君接手泰和。当时出于谨慎的态度,我将全部泰和仓位换成了丰和。2006年9月份以后是嘉实两和的黄金半年,一路领跑的两和首先在银行股上大获全胜,然后07年一季度又在沪东重机上获取暴利。看着组合里只只重仓股都表现出色,我和广大持有人在心理和市值两方面都获得了空前满足。
07年4月以后,赵军渐渐不在状态,虽然也有业绩回升的几周。一季末重仓的钢铁股没能等到丰收的三季度就早早出局,换进一批我看不太懂的品种。二季报和赵军离职的消息纷至沓来。作为对投资者的安抚,嘉实公司对两和进行了大比例的中期分红,接下来是王鹏的热身时间。
我一直相信王鹏如果早三个月操盘丰和,他应该能抓住金融地产八月份的大涨机会。从他三季报的陈述里我看到了他为人的坦诚。对于基金经理首先要看的是人品而不是业绩,在投资象牙塔上的顶尖高手之间,水平不会相差悬殊,比的只能是信任度和风格认同。
我和其他丰和持有人伴随着王鹏熬过了痛苦的三季度和日趋改善的四季度。在08年的第一周丰和终于排在了新年大基排行榜的第一位。这是丰和自王鹏掌舵以来的第一次最高周排名。虽然一周排名算不了什么,但是我宁愿相信这是个良好的开端而不是昙花一现。
丰和在08年的前三个交易日内天天刷新历史高点记录。我管理的基金市值总额也历史性的站上了一百万美元的门槛。在国际上百万美元金融资产是一个对于家庭财产常用的衡量标准。即使在欧美国家达到这一标准,也意味着进入了有产阶级。
从大学毕业进国企拿着同龄人中最低的工资,到现在至少超越95%的同龄人。十八年时间我又回到了当年高考时的人生排名,当时父母亲同事中二十几个高三小孩,我是理工类中考分最高的。40岁时我终于证明自己不仅能读点书,而且能赚点钱。一百万美元对于绝大多数人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数字,假如我90年大学毕业直接进了500强,99%的可能是个中低级白领,也就买套商品房存几十万小钱;假如我90年进了机关,充其量是个副处正科,想发大财纪委可不答应;假如我90年去了新加坡劳务输出,最多一两万人民币月薪,刨去开销后还能留点养老金;假如我在国企认真拜师学艺,估计现在下班后能在小区电器修理部兼职挣个酒菜钱。
这世界比我赚钱多的主有的是,许多80后都能资产几千万。本人经历只供那些从来没有得到贵人相助、从来没有遇到慧眼识才、从来没有碰到福从天降的朋友用于励志。没有任何运气成分,不靠奉承拍马,不用人格扭曲,资本市场提供了相对最公平的致富场所。我能靠科学方法和刻苦努力做到的,绝大多数人也同样能做到。自信来自于一次次成功。
2007年我的个人财富曲线终于在与同龄均线和社会均线发生金叉后,开始了真正的牛市攀升。05年前我基本还在人生的熊市里挣扎,为工作为生活劳累。两年的封基牛市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十八年后我终于跨越了人生的牛熊分界线。即使未来我还会遭遇4050的再就业难题、还会面对猪肉涨价的苦恼、还会困惑上海楼市的再次摸高、还会体验父母养老的压力,我将继续乐观向前行。十多年的牛熊经历告诉我,这世界上没有跨不过去的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