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营
-
威海市党政考察团在结束日照的考察时,威海市委书记崔曰臣说,日照的发展变化令人震惊。
6月6日至7日,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崔曰臣率领威海市党政考察团来日照市参观考察。日照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兆前,市委副书记、市长于建成陪同考察,并向考察团介绍了日照市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特别是在港口的规划建设以及城市建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在日照市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大学科技园、岚北港区、日照钢铁有限公司、森博浆纸有限公司、日照港西港区、灯塔广场、日照水上运动基地、万平口生态公园等。每到一处,客人们都认真听取介绍,仔细了解有关情况。考察团对日照市自省委工作会议来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日照市委、市政府大力发扬埋头苦干、少说多干的优良作风,坚持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积极强抓机遇,上下凝心聚力,思路清晰,观念创新,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多项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面,特别是在港口的规划建设、大项目的争引落地、城市建设以及大学科技园的创建等方面思路超前,落实有力,是全省贯彻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取得成效最突出的城市之一。
考察结束时,崔曰臣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深有感慨地说,日照的发展变化令人震惊。日照原来的基础并不是很好,特别是工业基础比较薄弱。这几年,全市上下发展思路清,工作力度大,紧密结合日照实际,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用市场的手段抓经济工作,坚持用创新的精神培植发展新优势,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锲而不舍,奋发有为,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形成了突出的特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引进外地的大企业、发展自己的大企业方面,工作做得好,做得实,效果明显。港口的优势发挥得好,并以此为依托,发展起了以大项目为骨干的临港产业集群,起点高,规模大。日照跨越发展的实践雄辩地说明,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
崔曰臣说,日照是一座很有发展潜力的港口城市,既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也是世界帆船锦标赛、首届中国水上运动会等国际、国内一系列重大赛事的举办城市,朝气蓬勃,活力四射。他表示,日照有一流的生态环境,资源、区位优势突出,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又为日照今后的跨越发展提供重要条件,后发优势不可估量。日照市的各级领导视野开阔,思路清晰,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日照在半岛城市群乃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会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崔曰臣说,日照虽然现在的经济总量比威海要小,但是发展的势头非常迅猛,特别是近几年多项经济指标的增幅都居全省前列,多项国际、国内赛事的举办,又为日照的跨越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并创造了很多好的做法和经验,很值得认真学习借鉴。尤其要学习日照市主动接轨青岛、融入半岛,借助青岛产业实力雄厚的优势,主动接受青岛的辐射和带动,来发展自己的做法。威海与日照在人口、面积、建设时间上都差不多,又都是海滨城市,有许多共同之处,希望两市继续加强交流沟通,相互借鉴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实现两市共同的跨越发展。
- 苏州马小云
-
我是在外的日照人,我每天都看日照新闻。看到家乡的变化我感觉很自豪。因为我是日照人
- 阿啵呲嘚
-
日照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奋发图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建立地级市15年的发展,日照已成为黄海岸边一颗闪亮的明珠,跻入山东半岛都市群行列。
经济实力迅速壮大。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已达到31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17.4倍,年均递增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74亿元,增长了3.8倍,年均递增6.5%;第二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了76.6倍,年均递增1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3亿元,增长了35.4倍,年均递增15.5%。人均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6元增加到2003年的11211元,年均递增11.4%。
进入八十年代,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后,国家明确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03年,全市非公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国有经济占10.9%、集体经济占7.1%、股份合作及股份制经济占55.7%,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占2.5%;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中,国有及国有控股经济、个体、私营经济、其它经济所占比重分别为15.2%、42.0 %、11.1%和1.0 %。2003年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1517户;私营企业发展到3763户;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0.45万人。
工农业生产阔步前进,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条件显著改善,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产品供应大幅度增加,由以种植业为主,发展成为多业并举全面发展的局面。200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4.2万吨,比1949、1978年分别增长1.3倍、14.5%,油料总产量达19.56万吨,比1949、1978、1989年分别增长7.3倍、1.9倍、17.7%,水产品产量达53.4万吨,比1949、1978、1989年分别增长69.3倍、11.3倍、5.5倍,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了180.89万千瓦。
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在抓好粮食作物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茶叶、水果、蔬菜、蚕茧、烟叶等经济作物,取得了丰硕成果。南茶北移在日照获得成功,日照绿茶成为地方名产、特产,2003年全市茶叶产量已达2460吨,比1993年增长3.4倍,成为我市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水果经过多年来的快速发展,2003年总产量达到了20.79万吨,比1949、1978、1989年分别增长128.9倍、1.7倍、18.7%。蔬菜生产近几年来得到长足发展,2003年蔬菜产量达139.36万吨,比1993年增长1.4倍。成为全省重要的蚕茧和烟叶生产基地,2003年产量分别达到9212吨和1.15万吨。
多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工业带动和工业强市战略,以招商引资膨胀工业规模,以技术改造优化现有工业,大力培植关联度高、竞争力强的产业链,已形成了以冶金、粮油加工、液体化工、木制品加工、浆纸、能源为主的六大临港支柱产业,工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出口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消费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工业完成总产值382.84亿元,全部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3.6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1.2倍,比1989年增长13.2倍,年均分别增长19.3%和20.9%。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建国55年来,特别在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得到迅速扩大。建国初期我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很小,1949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仅有百万元。1989年日照升格为地级市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深化经营城市理念,大力改善投资软硬件环境,积极引进内资、外资,启动和激活民间投资,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投资总量增加,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以25.6%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达到了131.24亿元,1989-2003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89.84亿元。
交通设施水平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增强。2003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406公里,是1993年的1.9倍,其中国道209.4公里,是1993年的1.4倍,省道433.4公里,是1993年的1.5倍。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日东高速、同三高速贯穿我市,通车里程达到139.6公里。港口建设成就显著。我市成功的组建了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推进了港口资源和市内外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2003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4506.5万吨,是1993年的3.2倍,港口集装箱运量9.62万标箱。邮政、通信、电力事业快速发展。2003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96亿元,完成电信业务总量6.36亿元。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2003年末全市建成区面积49.77平方公里,自来水供水总量5390万立方米,集中供热面积539万平方米,比1993年增长77倍,年末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892公顷,城市公共绿地面积609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5平方米。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事业成就辉煌。建立地级市以来,我市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基础教育,加快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2003年末,全市共有各类高等院校5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2.5万人;普通中学157所,在校学生21万人,小学576所,在校学生1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科技事业蓬勃发展。随着科技体制的深入改革,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2003年申请专利146项,比1998年增长94.7%;科技成果102项,比1998年增长37.8%;其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1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6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38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45项。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城乡文化生活进一步活跃。2003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3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1座,转播电台2座,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89.07%,电视人口覆盖率93%,比1993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卫生机构和卫生队伍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共有卫生医疗机构344个,比1978、1989年分别增长2.8倍、97.7%;医院病床5387张,比1978、1989年分别增长1.7倍、98.1%;卫生技术人员6793人,比1978、1989年分别增长1.8倍、67.9%。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3年末全市有业余体育运动学校4所,在校学生365人,专职体育教练31人;全年共获得省级以上体育比赛奖牌80枚(金牌36枚,银牌17枚,铜牌27枚),其中,全国性比赛13枚,全省性比赛67枚。
建国55年来,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日照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建立地级日照市15年来,全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更加牢固。建立地级市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9.84亿元,其中2003年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131.24亿元,为我市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大投入促进大发展
投资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在全市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投资规模日益扩大,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建国55年来,日照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有了长足发展,为日照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建设领域抓住机遇,深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得以迅速发展,建设规模日益扩大。55年来,全社会投资由1949年的100万元,增长到2003年的131.24亿元,1989年以来年均增长25.6%,增幅超过同期GDP11.2个百分点,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工业投入成效显著。建国初期,全市仅有几处小型工业企业和部分手工业,年工业总产值仅为500万元。通过55年来的投资建设,全市工业总产值2003年已达382.84亿元,是1989年的14.3倍。55年来,我市化工、纺织、机械制造、造纸等很多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特别是建市以来发展起来的钢铁、浆纸、电力、粮油加工、木制品加工等行业,已成为我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到2003年底,全市基本形成了门类较齐全、技术装备先进的比较完整的地方工业体系。2003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36.95亿元,是1989年全社会投资的6.8倍。工业的高投入保证了工业的高增长,2003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989年的19.4%提高到2003年的36.5%。
投资主体日趋多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政策,利用外资从无到有,取得了长足发展。2003年,全市国有经济完成投资57.44亿元,外商港澳台完成18.86亿元,个体私营完成5.48亿元,其他各种经济类型完成21.94亿元。各种投资主体形成了全市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新格局。政府投资在城建、道路、环境等基础设施方面发挥主要作用;外商投资已成为我市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的主力;个体私营经济投资规模虽不大,但逐渐成为全市民营经济崛起的生力军。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我市的房地产开发活动起步于80年代,作为一个新兴行业,近年来,投资发展迅猛,至2003年底全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已超过80家。2003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17亿,其中住宅投入达9.03亿元,经营收入达9.51亿元,我市房地产业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在工业投资领域,一批高新技术项目落户日照,将改变传统产业结构,加速工业化步伐,伴随一批企业的巨资投入,一个新兴的沿海港口城市正在崛起。
大手笔带来大变化
建国55年来,我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抓住机遇,加大投资力度,使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近年来,我市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城乡环境建设步伐。特别是建市以来,修建了北京路、山东路、沿海路、德州路、临沂路、迎宾路、山海路等大量城市道路,并对老城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市容市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个现代化城市的轮廓初步形成。新建、改建银河公园、万平口生态公园、森林公园、人民广场等多处设施,营造了城乡绿色生态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投资环境,美化了人民生活。住宅建设不断加强,城市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93年的12.9平方米增至2003年的20.5平方米。
城乡公路四通八达。建国以来,我市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到2003年底,新建高速公路139.6公里,一级公路31公里,二级公路1021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2406公里。各级政府积极拓宽、改造镇村公路,把城市和镇村连在一起。随着日东和同三高速公路日照段、国道省道建成改道以及村村通公路工程的建设,我市将形成四通八达、便捷畅通的公路网络,为日照发展增添更多的机遇和空间。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建市以来,大学经济成绩显著,普通高校从无到有,全市高等院校在校生数达2.5万人。随着一佳合作学校、日照实验高中等相继建成,我市普通中学通过新建和改扩建,由建国初期的几处发展到2003年的157处,在校生数由1989年的13.39万人增到2003年的21.09万人,2003年,全市教育完成投资11.57亿元;卫生事业蒸蒸日上,2003年全市有医疗机构344处,病床床位达到5387张,市人民医院、中医院扩建和即将建成的卫生防疫大楼将大大改善我市的医疗条件;体育事业上,体育场、馆修建一新,一些国内、国际赛事相继在我市举行;有线电视网遍布城乡,宽带网络建设初具规模。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兴起,大大提高了我市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
铁路、港口建设成就斐然。建市以来,日照的交通事业建设步伐加快,迅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2003年,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达21亿元,是1989年全社会投资的3.9倍。修建并改造了复线兖石铁路,修建了胶新铁路日照段;港口建设连上新台阶,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新建、扩建了日照、岚山两大港口,到2003年底拥有泊位39个,其中万吨级20个。2003年全市港口吞吐量达4506.5万吨,是1989年的5倍。
园区显现龙头效应。建市以来,我市园区建设成就明显,开发区投资项目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投产快,外向型经济增长迅猛,尤其是日照经济开发区、日照高科技工业园、岚山开发区等园区投入大、发展快,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