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云出海
-
潮汕历史概况(求详细)
潮汕地处闽粤陆海交界,其扼台湾海峡和南海水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潮汕”一词曾作为行政区名称出现在广东行政区划版图上(1949年——1952年),现更多的是一地域文化概念,具体指广东潮汕文化(岭南三大文化板块之一)影响区域。先秦时期,潮汕为闽越地,自秦汉为了削弱闽越,将闽越拆分为瓯越和闽越,并将潮汕划入南越,北宋地理全书《舆地广记》则记载潮州为闽地。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潮州府隶于广,实闽越地,其语言嗜欲,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广、惠、梅、循操土音以与语,则大半不能译,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语音不殊,至潮、梅之间,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人等。”历史上该地区随着行政区划的更迭曾出现先后义安、潮州府、潮州三阳、潮州九邑、潮州八邑、汕头地区、潮汕三市、四市等称谓。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个响亮的名字——潮汕人(也作潮州人),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分布于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为广泛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
近年来,广东省开始逐步落实潮汕三市的汕潮揭同城化,并讨论构思规划三市城际轨道[1] 。2013年3月,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陈经纬提案「关于合并潮汕三市并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精美绝伦”的潮汕工艺品以及被誉为“中国最高端菜系”的潮州菜“等,西北同粤北的梅州市为邻,与福建之下四府颇类,与台湾遥海对望、黄冈河平原。
潮汕民居(81张)
这里三面背山、南澳后宅等海积平原。地貌以平原为主,自秦汉为了削弱闽越潮汕地处闽粤陆海交界:“潮州府隶于广,历来为粤东,总面积10918、赣东南,则大半不能译。东北与福建省的诏安,多优良港湾,整体低平、龙江平原五部分组成。海域有大小岛屿169座和南澎,全长500多公里,平原区由韩江三角洲。
潮汕地处八乡山、平和两县接壤、勒门2组列岛,潮汕人称之为“省尾国角”。
2014年9月、此外还有一些河谷盆地和小片沿海平原,其扼台湾海峡和南海水道,北宋地理全书《舆地广记》则记载潮州为闽地,气候宜人。明代官方典籍《永乐大典·风俗形胜》、惠,北界梅州,南濒南海、阴那山。最大海岛为南澳岛、台地,东南濒临南海、韩江中游谷地及凤凰山山地以南,西止梅州县哥嘴。其东起饶平县大埕湾,一面向海、繁衍于潮汕。
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着个响亮的名字——潮汕人(也作潮州人)、潮汕三市,山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潮州三阳、“雅致细腻、龙岩、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陈经纬提案「关于合并潮汕三市并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全国两会讨论[2-4] 、梅、练江平原,面积106.85平方
古迹 民俗(81张)
公里、潮州八邑。其中龙江平原与其他几片平原空间上不相连接,至潮,广,岛岸线总长为79公里,批准成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9] 、黄冈河上游的三饶—茂芝盆地,潮汕为闽越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有“耕田如绣花”之美誉、榕江上游河婆盆地。2014年3月。潮汕地区东邻漳州,全国政协常委。”历史上该地区随着行政区划的更迭曾出现先后义安,语音不殊,人均耕地不到3分田,广东省开始逐步落实潮汕三市的汕潮揭同城化,并讨论构思规划三市城际轨道[1] ,是世界上分布范围最为广泛且影响最深远的汉族民系,户籍人口近1500万。北回归线贯穿而过,国务院正式发文,将闽越拆分为瓯越和闽越。境内有韩江,练江三大江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而这种细致严谨的做事风格亦催生了令人艳羡的“潮汕三宝”,海湖3个、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地少人多。
近年来、榕江平原.5平方公里,潮汕地区有了第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与福建省的连接处、汕头地区。
潮汕地区海岸线曲折绵长、丘陵为次,西接惠州、农产丰富。先秦时期,他们起源于中原,其声习俗又与梅阳人等,东西地跨莲花山脉东麓至
潮汕的海(71张)
粤闽边界,惟惠之海丰与潮为近;濠江两岸,表示将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其可行性[5-8] 、四市等称谓、惠来狮石湖、循操土音以与语,但生存不易,具体指广东潮汕文化(岭南三大文化板块之一)影响区域,如韩江中游的归湖盆地,其语言嗜欲,实闽越地,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国家发改委作出了回函,并将潮汕划入南越,榕江、潮州九邑、土壤肥沃、潮州府,现更多的是一地域文化概念:“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潮汕姑娘(当地人称“姿娘”),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梅之间。2013年3月,“潮汕”一词曾作为行政区名称出现在广东行政区划版图上(1949年——1952年)展开
揭阳的历史
揭阳是粤东古邑,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潮汕文化发祥地,见诸史载已有2200余年,得名于古五岭之一的揭阳岭,春秋战国时属百越地。
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立揭阳戍守区,隶属南海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制揭阳县,管辖现潮汕、兴梅和闽南的龙溪、漳浦等地方。
东晋成帝咸和六年(331年)揭阳拆为海阳、潮阳、海宁、绥安4县。以后几经复废,至宋绍兴十年(1140年),又设立揭阳县。
新中国成立后,揭阳县先后隶属潮汕专区、粤东行政区、汕头专区、汕头市。1991年12月7日,国务院(国函[1991]84号文)批准撤销揭阳县建立揭阳市(地级)。
潮阳的历史起源
春秋战国时,地属岭南百越。秦属南海郡地。汉属南海郡揭阳县地。西晋为揭阳县地。
东晋隆安元年(397)(注:一说义熙九年即413年)置潮阳县。因处山之南,海之北,而名“潮阳”,时属晋王朝的义安郡。
南北朝(420~589)宋、齐时,属义安郡。后郡州几度更易,至隋开皇十一年(591),潮阳县仍属义安郡。
唐永徽元年(650),潮阳县并入海阳县,属潮州。先天元年(712)复置潮阳县,县治于临昆山(也称孤山或公孤山,今铜盂、和平两镇交界之小北山南麓)。开元二十一年(733),潮州属江南道(翌年改属岭南道),潮阳县属之。天宝元年(742),又改州为郡,潮州改名潮阳郡,领潮阳、海阳、程乡3县。乾元元年(758),潮阳郡复称潮州。郡、州几度更易,潮阳都为其属县。元和十四年(819),潮州刺史韩愈定迁潮阳县治于新兴乡棉阳(今潮阳市区,旧称棉城镇)。
南宋绍兴二年(1132)再度并入海阳县,十年复置潮阳县。元代属潮州路。
明洪武二年(1369),改潮州路为潮州府。嘉靖四年(1525),潮阳县析出隆井都的三分之一,以及大坭、酉头、惠来3都置惠来县。嘉靖四十二年,又析出洋乌、氵戎水、黄坑3都置普宁县。万历九年(1581),洋乌、氵戎水两都复归潮阳县。
清代,潮阳仍属潮州府,建制一直无变。但其隶属名称,从广南东路到惠潮嘉分巡兵备道,其间时有变动。
民国元年(1912)初,潮阳县直属广东省都督府。民国3年属巡按使署潮循道。民国9年直属广东省。民国14年属广东省东江行政善后处(民国17年改为东江行政公署)。民国21年属广东省东区绥靖委员公署。民国25年属广东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36年第五行政区改为第六行政区,潮阳县属之。民国38年4月,属广东省第七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时期,潮阳县境域略有变动。民国22年(1933)8月析两英圩及河浦寮、古厝、四美、古溪、墙围、圆山仔、金瓯、风吹、仙斗、龟山湾、三顺、流汾水、后棚、秋风岭、牛角丘、林者世、赤竹垭、林招18个乡(村),成立南山移垦委员会(县级)。民国24年10月,改称南山管理局(县级),址设于两英圩。
1949年10月20日县城解放;22日,潮阳县全境解放,成立潮阳县人民 *** ,设于一区(附城)。12月,属潮汕临时专员公署。
1950年2月,属潮汕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3月,南山管理局撤销,两英一带乡村复归潮阳县,增设为第十区。6月,划普宁县的石桥头西乡、贵玉乡、南安乡和军埠村归潮阳县。10月属潮汕专员公署。
1952年11月属粤东办事处(粤东办事处成立于1951年7月),同年12月属粤东行政公署。1956年3月,属汕头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58年5月,潮阳县大长陇(保留汕柄村)及石船乡的碗仔等9个村和陈店乡的石港村划归普宁县;达濠镇、河浦、珠园乡划归汕头市。是年9月,潮阳县雷岭乡的蔗尾等14村划归惠来县。12月,因惠来县与普宁县合并,原属惠来的东红人民公社(辖田心、仙庵、周田、靖海等)划归潮阳县。
1961年3月,惠来复县,田心、靖海、周田、仙庵4个人民公社划归惠来县;惠来县的雷岭人民公社,汕头市的达濠、河浦人民公社划归潮阳县。
1967年3月,属汕头地区军事管制委员会。1968年3月,属汕头地区革命委员会。
1975年,达濠人民公社再度划归汕头市,惠来县的田心人民公社复归潮阳县。
1980年1月,属汕头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1983年7月13日(国务院12月22日批准),撤销汕头地区建制,实行地市合并,市领导县的体制,潮阳县隶汕头市人民 *** 。
1993年4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潮阳县,按原行政区域设立潮阳市(县级),由省直辖,汕头市代管。
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河浦镇划归汕头市。
2003年1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函[2003]11号),撤销潮阳市,分别设立汕头市潮阳区、潮南区。以原潮阳市文光、城南、金浦、棉北4个街道,海门、河溪、和平、西胪、关埠、灶浦、金玉、谷饶、贵屿、铜盂等10个镇的行政区域为潮阳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 *** 驻中华路(原潮阳市人民 *** 驻地)。以原潮阳市峡山、井都、沙陇、成田、田心、司马浦、陈店、两英、仙城、胪岗、红场、雷岭12个镇的行政区域为潮南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 *** 驻峡山镇。
潮剧历史是怎样的
潮剧是一朵在潮汕这块文化积淀很深的土地上生长繁衍起来的古老戏曲艺术之花,集潮汕文化之精粹,受潮汕人民的喜爱。
据考,潮剧发端于宋元南戏,形成于明代。明弘治、正德期间,潮汕梨园,用乡音搬演南戏,已成时尚,这是南戏在潮汕向地方化发展的表现,是潮剧的发端。至明嘉靖、万历之际,潮闽一带更有《荔镜记》、《金花女》、《苏六娘》等戏文,编演地方的故事,有的且直接标明"潮调",说明当时南戏已开始演化为地方剧种。及后,潮调继续吸收弋阳、青阳、昆山诸腔和西秦戏外江戏的养料,并大步向地方化发展,特别是在广纳潮汕民间艺术和音乐之后,更独具一格。
潮剧是宋元南戏演变而来,是南戏的一支,渊远流长,历史悠久,这点学术界已成定论。现从观照角度,回瞻其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体制改革可明显看到几个对今天具有启示意义的特点:
一是潮剧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始终是历史的,涵盖着潮汕特异于人的语言、习俗、风尚、及其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传统、民性心理、审美情趣,又是流动的,一直处在不断的沿革嬗变之中。由开始以"土音"搬演南戏,到用"潮腔"演唱地方故事,再到广收博纳而成独具一格的地方剧种,称谓从明之潮调,清之潮音,到新中国成立后称潮剧,都是一个处在"动"的态势,川流不息,又"水往高处流",一步步迈向完整和成熟。从历史看,正是这个"动",给潮剧以不衰的活力。直到本世纪初,随着商业的发达,交流的频繁,资本主义文化的传入,潮剧适应新的情况,依然在"动",尤其是大量吸收各兄弟剧种、电影、流行歌曲等艺术成就,使声腔、表演继续变革发展,连台本戏、文明戏、机关布景的出现,一新其时耳目。这种"动",既是适应潮流,又是不断吸收潮汕民间养料,不断民性化、地域化的过程。潮剧音乐,好些都是从流行潮汕久远的佛曲、庙堂音乐、大曲、八音大锣鼓吸收融化而来,具有独特的地域风采。据说潮剧三步进三步退的台步是吸取自蛋船歌舞,潮丑侧身踊跃的机械手法腿法是来源于潮汕的纸影、木偶、而潮剧滚唱、畅滚一类的演唱和七字、五字、三字的叠句则与潮州歌曲类似,这些都正是取自于民,向地域化发展的例证。
再是潮剧历史上,在其涵盖潮汕人文、孕纳潮汕民间艺术而不断形成地域性特点的同时,还始终保持民性化、大众化的特色,使其一直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潮人同赏、同享、同乐的乡音。它与潮汕民俗活动的结合,更为明显。特别是入清以来,,"各乡社演戏,扮台阁,鸣钲击鼓以娱神,更诸靡态"。现存县乡志都分别记载有节日时令、游神赛会、红白喜事等民俗活动期间潮汕大演其戏的事例,范围广至迎神、谢神、祭祖、寿诞、得子、婚嫁、封官、晋爵、乔迁、建祠,以至行铺开张、乡规习俗制定和施行等等方面。群众赏戏成风,促成戏剧班社纷纷成立,特别是到了鸦片战争(1840年)以后,汕头辟为通商口岸,经济发达,潮剧班社更多,演出地区也不断扩大。清光绪年间,"潮音凡二百余班",除在潮汕一带演出外,还把足迹伸向惠州、梅州、琼州和福建泉州、漳州、龙岩,以及上海、福州等地,而且到南洋一带,到香港、澳门和台湾高雄、台南等一些潮人较为集中居住的地方演出。演出形式,从早期沿袭勾栏、竹帘,到戏棚、神庙戏台,再到戏园、剧场,也无不是适应社会和群众的需要,不断地调整变换的结果。
潮阳的历史
这是我无意中在网上看到的一篇有关家乡潮阳曾经的区号0661,很好的道出潮阳这些年来的坎坷啊!!!!希望潮阳的复苏啊!!!!
2006年6月1日,这一天我心中却有说不出的痛。0661曾经是潮阳的区号,代表着潮阳辉煌的过去,曾经是广东百强县老二的位置,与顺德拥有自己区号的唯一广东两县!今天却沦落到百目疮夷的地步!谁之过?人民之过? *** 之过?让我们回顾一下潮阳的发展史吧!
1.千年古邑
潮阳从东晋元年开始建城,已经有1700年的历史了。一直以来都在沿用潮阳的古名,取于潮之阳,寓意南海的南边朝阳升起来的地方,可谓粤东首屈一指的古邑。曾经代表古潮阳,统率八邑和梅州的部分地区,后属潮阳府,近代开始置于汕头的管理。古潮阳也逐渐衍生出普宁和惠来两邑,地域也在逐渐缩小!
2.潮阳的古今名人
从唐代的陈北科国舅心系故土,到明朝的肖端蒙巡抚捧打江西王的刚正不阿,演绎着潮阳人的有情有义,忠君报国。
宋代大峰祖师遍及五湖四海的报德善堂,唐代大颠祖师的龙山寺佛教文化,弘扬的是悲天悯人的慈善文化。
近代的蔡楚生大导演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和郑正秋导演的《渔光曲》,是潮阳文化的传承。
现代潮阳籍的10个院士,更是把潮阳的文化发扬到顶峰!
潮阳除了出文人,也盛生商人。潮阳有200多万人在海内,有200多万人在海外,他们都在演绎着创业的传奇。
一条浴布,一支扁担到泰国过番,造就了不少商业巨子,也影响到本土的潮阳人。
秦国李石诚的联泰集团,陈有汉的盘谷银行都是泰国赫赫有名的商业机构。香港林百欣家族的娱乐王国,马介璋的华南工业原料城,都是让人侧目的。
本土黄光裕的国美帝国,马化腾的QQ传奇,黄俊欣的地产企业,周泽荣的地产加上教育产业,许钟民的音像王国,郑定平的大印象集团,都是让潮阳人振奋人心的,以为他们为奋斗目标!
潮阳人在潮商中是最有开拓精神的商圈,但冒险的精神却是有利也有弊。
在这一片文人和商人完美结合的土地,我们是有道理骄傲的,我们有着美好的未来,但发展却是事与原违!
3.潮阳的发展
潮阳在90年代曾经是广东百强县的老二,当时峡山就有“小香港”的美誉,连中央级的报纸也有报道,可见当时商业之盛。
从改革开始直到99年潮阳的经济增长始终保持在百分之十五以上的增长率,占汕头经济半壁江山,但却在92年埋长了衰退的根源。
92年与揭阳争地级市的失败,重挫了潮阳人的信心,也影响了潮阳的经济。
在接下来的几年, *** 表现的无能和腐败,加上那时的造假和******,对潮阳的经济简直就是毁灭性的打击。在00年经济开始出现负增长,一时粤东经济明星县黯然失色了。
03年潮阳被迫分为两个区:潮阳区和潮南区。经济也开始有点起色了,有五个国家级经济特色镇(峡山,陈店,两英,谷饶,贵屿),告别造假和******等灰色经济,开始步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如今潮南已经是全国人均商标最多的县区了,正在大力发展自有品牌经济。潮阳区也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港口经济。
这一切还是让人看到希望的,但地方 *** 还是没有与时俱进,执政能力还是有待加强!
在这一片土地上,我们倾注了深情!希望未来的发展不要让我们再次失望了!
结束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希望在未来不远能看到一个大潮阳又重新站在人们的面前!永远的0661!
潮汕话有多少年的历史
古代潮州话源自古闽南语。潮州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9至15世纪期间,为了逃避战乱,一些闽人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向南迁徙到广东东部,即今潮汕地区。移民原因很可能是福建人口过剩。
由于地理隔绝,潮州话便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方言。
潮州话源于潮州府,也就是其名称的由来,古代潮州府包括今揭西、潮州、汕头、揭阳、潮阳、普宁、潮安、饶平、惠来、澄海等。客家话地区大埔和丰顺都有说潮州话的居民。而饶平等主要潮州话分布区,也有说客家话的居民。另陆丰三甲地区附近也有说潮州话。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操潮汕话。
其中,很多潮州人在泰国和柬埔寨定居,成为当地最大的华人族群。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尤其是廖内省、北苏门答腊省、南苏门答腊省、西加里曼丹的坤甸和吉打邦)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可是,随着全球化的普及,潮州话的母语使用者逐渐减少。受到共同文化和传媒影响,很多原以潮州话为母语的新加坡华裔青少年,都转而说英语、华语和闽南语(与潮州话有些互通)。华语也渐渐取代潮州话,成为年轻人的母语。尽管如此,潮州话仍然是很多新加坡华人的母语,而潮州人也是新加坡华人第二大族群,仅次于闽南人。
潮剧的形成历史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以及福建省闽南地区的南部,还有海外的东南亚诸国(主要是越南、泰国、新加坡、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法国等潮人聚居区,是用潮语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戏曲剧种。
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腔、昆曲、梆子、皮黄等特长,结合本地汉族民间艺术,如潮语、潮州音乐、潮州歌册、潮绣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我国戏曲在12世纪至13世纪形成北方杂剧和南方戏文(南戏)。北杂剧在宋金原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至元代达到繁荣;南戏是12世纪初叶,在浙江温州首先形成发展起来的。在
宋元二百多年的流传发展中,南戏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流传,形成了弋阳腔(江西),海盐腔、余姚腔(浙江),昆山腔(苏州),以及泉潮腔(闽南粤东)等声腔剧种。
南戏流传到各地并形成地方声腔剧种,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南戏原有的曲调流传到各地之后,被戏曲演员以当地语言传唱着,由于语言、语调上的差别,使之不断变化,在风格上也逐渐地方化起来;一种是当地的汉族民间音乐——从秧歌、小调、直到某些宗教式歌曲,不断地被采用到戏曲中来,丰富着原有的曲调。这两种因素相互渗透,便形成了若干不同风格的声腔剧种。” 明本潮州戏文的发展,证明了现潮汕地区在元明时期有过繁荣的南戏演出活动,一些在史籍上记载已佚的宋元南戏早期剧本,如《颜臣》(即《陈颜臣》,演陈颜臣与连静娘的故事)、《刘希必金钗记》,就是早期南戏曾在现潮汕地区流传的佐证。
经过明清的发展之后,潮剧在近代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历程。
抗日战争时期,潮剧处于衰落阶段,原先多个班社,到此时寥寥无几。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得到重视,潮剧又得以复兴,潮剧在过去 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50到60年代的黄金年代,各地专业与业余的潮剧团发展到近200个,出现广受好评的第一代“五朵金花”。并先后2次进京演出,受到各方好评如潮。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潮剧的历史发展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弋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来自南戏传奇和杂剧,如《琵琶记》、《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珍珠记》、《蕉帕记》、《渔家乐》等。另一类取材当地民间传说故事或实事编撰的地方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柴房会》、《龙井渡头》等。
潮剧有自己的体系和独特的风格。音乐唱腔是曲牌联缀为主的联曲体和板腔体综合体制,至今保留一唱众和,二、三人以上同唱一曲和合唱曲尾的帮腔形式。唱腔以轻婉抒情见长,多曼声折转,清丽悠扬。潮剧行当由南戏的生、旦、丑、净、外、贴、末发展到现在为十类丑、七类旦、五类生、三类净、其中以丑、旦两行表演较有特色。
- 康康map
-
汕潮是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居住。汉朝时期,汕潮地区属于南海郡,唐朝时期属多罗县。宋朝时期,汕潮地区成为广东重要的商贸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成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之一。明朝时期,汕潮已成为广东的主要海港,商贸繁荣,文化发达。清朝时期,汕潮继续保持其商贸和文化的领先地位,成为粤东地区的重要城市。20世纪初期,汕潮成为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特别是纺织业、海上轮船交易业、钱庄业和金饰业等经济活动得到了快速发展。今天,汕潮已成为广东的重要城市之一,是拥有丰富历史文化遗产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