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inCloud
-
每逢乱世,中国民间总会有各种谶纬预言出现,也不知到底是何来历,或者是有心人故意编造。
晚清太平天国起义期间,在江南亦有一童谣流传,内容是:“ 江南若遇人丁口,江南便是鬼门关 。”
“人丁口”就是“鬼门关”,听上去真是触目惊心!这个“人丁口”所指为何?是清兵?是太平天国?还是西方侵略者?
其实“人丁口”合起来就是一个“何”字。 “鬼门关”的事迹,居然应在了大清国位高权重的两江总督——何桂清身上。
何桂清是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咸丰四年(1854)升任浙江巡抚,到咸丰七年(1857)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当时太平天国起义正炽,两江总督原来的驻节地江宁在1853年已经被太平军攻破,清朝江苏省的各级官员只好退到常州、苏州等地办公。
那江南又是如何在“人丁口”治下变成鬼门关的?这要从1860年太平天国东征说起。
太平天国攻破江宁后,除了攻占镇江、扬州,没有继续东进,把精力放到西征上。清兵在天京城外孝陵卫设置江南大营,隔绝了太平天国向苏南、浙江等税赋钱粮重地的扩张。因此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一带,继续保持富庶繁华,商旅来往不绝,何桂清也过了一段安乐日子。
时间来到1860年年初,为了打破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包围,太平天国精心策划,从前线抽调回几乎所有精锐部队与高级将领,以“围魏救赵”之策,先于当年3月徉攻杭州,吸引江南大营张玉良部主力二万多人回援,再弃杭州北上,以优势兵力兵分五路,在5月6日一举大破清江南大营,清军一溃千里。钦差大臣和春、江南提督张国梁统领溃卒逃到镇江,江南大营第二次被摧毁,天京解围。
江南大营崩溃的消息传到北京,清廷自然震惊非常,但在震惊之余,为防止太平军乘胜进攻苏南,也作出了必要布置。张国梁率镇江清军与和春一起进驻丹阳,作为第一道防线。两江总督何桂清驻节常州,与上了一当后从杭州跑回来的张玉良一起负责常州防务,作为第二道防线。何桂清向清廷上奏: “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梁主之;常州军务,臣与张玉良主之。”
但清军刚经历过大败,士卒全无斗志,心理早已经崩溃。和春、张国梁二人又没有时间进行休整,如何抵挡太平天国接下来的进攻?和春毫无办法,只能用奏折里边“先将句容、溧阳次第克复,再出淳坝,与皖南会师,先出徽宁以至池太,然后各路之师会搏金陵”一类自欺欺人的大话聊以自慰,再安一下咸丰皇帝的心。
暂时放下清军这边。 太平天国在大胜之余,自然要选择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天王洪秀全在5月11日,特意召开一次御前会议,要听听诸位将领的意见。
英王陈玉成提出马上驰援上游的安庆守军,湘军趁陈玉成精锐投入到天京解围,正在步步进逼,安庆周边形势进一步恶化。而安庆是英王分地核心,城内有英王府,有无数后勤物资,更是不容有失。
忠王李秀成则建议东征苏州、常州。此时江南大营已被攻破,苏南再无屏障,可以说是出兵的绝好时机。
对于忠王来说,天京上游的皖北大部分是英王地盘,与他并没有多大关系(李秀成当时只有皖北三个县的小小地盘),再加上这片地区反复征战,剃刀一样刮过一次又一次,早就没多少油水,所以对救援安庆提不上多大兴趣。 而东征可以扩张自己的分地,苏南又是富裕之地,可以很大程度上补充军队所需。
李秀成的堂弟、侍王李世贤不好直接附和自己堂兄的意见,他曲线提出进攻闽浙,因为要进攻浙江,首先就要控制苏南。
御前会议归根到底就是两个选择,上游?还是下游? 英、忠两王在天王面前争执不下,总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
干王也是支持进攻苏、常,并列出有说服力的理由,重点就是夺取上海后, “买置火轮二十个,沿长江上取” ,再兵分两路,沿长江两岸进攻湖北,这样一来,东西两线都可以兼顾。
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之下,英王处于下风,洪秀全也下了决心,下令进攻苏、常,但又添加了一个前提条件,就是 “限一月肃清回奏” 。
要求一个月之内结束东征,很明显是照顾到英王的需要。一个月后,无论如何都要停止东征,将大军从东线抽调回西线,投入安庆解围作战。
与会众王马上分头行动。 但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短短一个月时间,李秀成真的可以肃清苏、常?直达上海?而这一个月之内,曾国藩与湘军就什么事情都不做?静候太平天国调兵回援?
李秀成率领大军开始东征。第一个目标,就是丹阳。
太平军于5月19日对丹阳展开猛攻,张国梁已有准备,双方在城外激战。太平军集中兵力在东门吸引敌人主力,分兵突袭防守薄弱的西门,东门再乘机发动总攻,守军惊恐之下溃散。张国梁还企图过河组织兵力扭转败局,但在混乱之中,连人带马从丹阳东郊尹公桥处坠入河中溺毙。
张国梁原名张嘉祥,天地会出身,是“会匪”受招安后成为朝廷栋梁的榜样之一 , 也因此改名为“国梁”。 从金田起义伊始就一直与太平天国为敌,堪称江南大营头号悍将,这次终于在丹阳陨命。李秀成命人寻获张国梁尸首,用棺木收埋。李秀成后来在《自述》中专门提到:
除了张国梁,丹阳城中近万江南大营清兵也被歼灭。和春只得率残部仓皇逃到何桂清的驻节地常州。
此时的常州,虽然太平军兵锋正锐,但守城清兵并非没有一战的能力。除了和春带过来的败兵,常州城内张玉良部建制完整,没有经过大败,士气还是不错的。杭州将军瑞昌也调派了2300多人前来增援。 可见如果调动得当,守住常州,支撑苏南危局也不是没有可能。
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位两江总督、全军统帅何桂清,已经吓破了胆,面对即将杀来的太平军,惊恐万状,浑身上下筛糠一样抖个不停。 堂堂朝廷一品命官,居然选择临阵脱逃!这样一来,清兵在苏南的溃败,已经无可避免。
何桂清于5月21日从常州出逃,得到消息的常州绅民,有百多人拜伏道上,哭求何桂清不要舍民而去。这位父母官气急败坏,居然下令随从开枪,然后夺路而去。 据说当场打伤跪留士绅19人,其中死一人。
逃跑后的何桂清,还上奏为自己的行为开脱:
何桂清诡辩,两江总督应该在苏州,而他去常州,是因为钦差大臣和春在前线,他要去为和春守卫粮台。既然和春已经回来,那两江总督应该在交接军务后返回防御空虚的苏州驻守。
这套鬼话连傻子都骗不了,何桂清跑回苏州之时,负责苏州防务的江苏巡抚徐有壬对其所作所为十分愤慨,对这种人,要走流程还是直接喷?徐有壬选择关闭城门,不让何桂清进城: “传谕各门,凡总督衙门之人皆不准入城”。 何桂清只好调头前往无锡。
何跑跑走后,常州防务由张玉良负责。5月22日,李秀成常州西路防线展开猛攻,同时分兵迂回张玉良军后路,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城外的张玉良部陷入重围,虽然拼力杀出,但已经无法回城,只得逃到无锡,和春也逃至苏州浒墅关。
但常州城防备仍然坚固, “百姓无分老幼,婴城固守。家中米有余者,煮粥馈众” ,民团 “削竿为枪” 。为了振奋城内士气,还编造了“张国梁尚在,丹阳未陷,现偕总兵冯子材领军来援”的谎话。
太平军虽然肃清城外清军,但因为城内守备森严,无法立即破城。守城兵勇得知张玉良等逃遁。也开始逃跑:“兵勇见无主帅,亦宵遁,并将火器、旗帜携去。贼故纵之使行。”
25日,忠王发出招降书,但城中军民无反应。 李秀成见常州城仍然拒守不降,下令第二天总攻。
太平军主攻南门,架巨炮,夹火箭攻城。攻城炮火成功压制了城上兵民的抵抗。太平军渡河“由民舍蚊附而上,再将火弹、喷筒对城飞发,民力不支”,常州城遂破。城中民团仍然在“并力巷战”,以至“满城尸横枕藉”。
曾国藩的心腹幕僚赵烈文为常州人,当时他不在城内,事后听从常州逃出的友人叙述了城破后所发生的事情,在自己的《能静居日记》里写道: “天乎!吾常民多读书好善,虽愚民亦柔儒无悍风,胡为酷至于此!”
民国期间出版的《太平天国史事日志》记载占领常州后“居民自杀及被杀者颇多”。现代出版的资料,如《太平天国战争全史》提到“常州百姓受清方宣传中毒很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李秀成本人则在自述里写道:“(常州)入城之内,郡内之人,并未杀害,各畏威自投水死者亦有。”
张玉良逃到无锡后继续组织抵抗。而和春在得知常州城破后,在浒墅关自缢而死。
无锡是苏州前边的最后一道防线,张玉良有一定统军才能,李秀成称赞他: “败而复振,亦算清朝之好将。” 无奈清兵在士气、兵力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忠王所部仅用三天的时间,就于5月30日攻破无锡,张玉良所部又一次被击溃,只得逃去苏州。
江苏巡抚徐有壬是道光九年进士。难得的是,这位正途出身的封疆大吏,还是一位数学家,是清末数学一代宗师,晚清八大数学家之一。据说八岁就能解勾股术,曾出版多卷数学专著,尤其擅长解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放到现在绝对是理科学霸。
但现在这位数学家也只能把尺子、线笔、草稿纸丢下。张玉良溃军于5月31日败退入城,李秀成大军衔尾追至,苏州危如累卵!
江南大营清兵已经覆灭,张玉良几乎是光杆司令入城,到6月1日仅收集兵勇2000余人。尤其是苏州一直未能构筑城防工事,真是想守都无法守。 城内文武官员忙于逃命,溃兵败卒虐害城中百姓,全城一片慌乱,徐有壬、张玉良根本无法控制。
徐有壬眼见无力守城,只得连下三道命令:“首令民装裹,次令迁徙,三令纵火”。
说穿了,就是要坚壁清野,逼老百姓离开苏州,再把苏州城毁掉。
三令一出,苏州向来万商云集、市肆繁盛的金门、阊门一带,顷刻间烟焰蔽天,日夜不息,城内外秩序大乱,号哭之声震天,当时有人做《姑苏哀》以记:
城外是延烧不息的大火,城内则是惊惶失措的老百姓,守城兵勇又乘机四处焚掠,一派末日景象。民众渴望太平军进军苏州,除害安民。
李秀成回忆:“初到阊门,将分困各门,看阊门街方等村百姓多有来迎,街上铺店民房门首俱帖字样云:同心杀尽张、和两帅之兵。因将丹阳以下,到苏州水陆民财,概被其兵抢掠,故恨而杀也。”
清军丧尽民心,太平军则得到城外居民的有力支持,攻城战斗顺利展开。6月2日黎明,主攻阊门、胥门,又分兵抄袭清兵后路葑门、盘门。张玉良中计,急忙亲赴葑门修筑工事。在阊门、胥门的候补道员李文炳、苏州候补知府何信义出降。张玉良眼见二门已失,只得且战且走,在部下的拼死护卫下从苏州逃出,又双叒一次仓皇跑路前去杭州。
苏州城破后,徐有壬自尽,其在苏州的家眷,包括儿子与妾、女也一起自尽。
据说徐有壬年幼时,曾翻看族谱,看见徐氏远祖徐应镳阖门殉节的事迹(徐应镳为南宋太学生。1276年春天,元军破临安,以身殉国),感叹说道:“吾他日当如此!”真是一语成谶,徐有壬被清廷追谥庄愍,后来在苏州立祠祭祀。
至于那位何桂清,在苏州城破之前,因为与江苏布政使薛焕(在徐有壬死后升任江苏巡抚)有旧,干脆再跑到上海,于6月6日躲入上海租界里边。这次他的借口变成了“在沪向夷酋乞兵恢复”,要借洋人军队收复苏、常。甚至还上奏折弹劾徐有壬失城之罪,结果自然是激起公愤, 要求捉拿何桂清明正典刑的奏折雪片一样递交到咸丰皇帝面前。
何桂清堂堂科举进士正途出身,受朝廷重用镇守东南,居然如此贪生怕死寡廉鲜耻,在晚清官员中也实属罕见。他两江总督的官职随即被革掉,但因为人在上海租界,再加上此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侵略军陈兵大沽口,朝廷对何桂清暂时无瑕理会。
回头再来说说苏南,在苏南危急的时刻,清廷急忙调动援军,其中最现成的考虑,就是正在安徽、江西、湖北前线的曾国藩部湘军。
但苏南一带官员各有盘算,一开始还心存侥幸,妄想靠自己的力量赶走太平军,都不愿望“引狼入室”,惶恐请神容易送神难,把富庶的江南让给湘军。一直到江南大营连战连败,苏州危急,杭州将军瑞昌为拱卫浙江,在没有办法之下,上奏朝廷,请求让曾国藩前来督办军务。到苏州失守之后,太平军眼见就要杀向杭州,瑞昌再次上奏: “臣等闻曾国藩、张芾(陕西人,当时负责皖南军务)治军甚严,兵勇咸知纪律,自能与民相安。目前情形恐非曾、张二臣前来剿办不可。”
清廷一开始的打算,是以湘军为偏师,负责牵制太平军主力,而由绿营等朝廷正规部队收复江宁。但现在这美梦已经破灭,由于形势危急,不得不重用湘军。6月8日,何桂清革职后不久,就任命曾国藩为署理两江总督,并下旨:“赴援苏常,以顾大局;或未能深入救援,亦可扼截江面,以杜北窜,是为至要。”6月18日又再发上谕,催促曾国藩立即启程东援。
你现在才想起曾国藩?不好意思,曾国藩偏偏不想去救援苏南!
早在1859年9月,曾国藩与胡林翼、官文等人会商军务, 提出“先剪枝叶,后拔根本”的战略方针与”结硬寨,打呆仗“的具体战术布置。确定了决战安庆与金陵会战的两阶段战略目标。
为实现安庆决战的目标,湘军调动频繁,在太平天国进攻苏南之前,已经占领石牌、太湖、潜山等安庆周边战略要地。现在忽然之间要曾国藩抽师?老谋深算的曾国藩才懒得理会。 他反复上奏,力陈要保江南,必先要控制上游:“是安庆一军,目前关系淮南之全局,将来即为克复金陵之张本。”
为安抚咸丰,曾国藩还故作姿态,确保主力围攻安庆之余,派出一部分部队,作出东进苏、常,与浙江巡抚王有龄、杭州将军瑞昌会师的架势。但曾国藩根本就无心进援,这些部队走走停停,最后甚至以“先守徽、宁要隘”的借口按兵不动,朝廷无可奈何,只得同意曾国藩“先取安庆”。
在攻取苏、常的同时,苏南其他地区,如句容、江阴、宜兴、金坛、吴江等地,也被太平军分兵夺取。除了上海周围与太仓、常熟一带(太仓、常熟于九月底才被攻克),整个苏南已经落入太平天国囊中,李秀成发动的东征大获全胜。 所夺取的苏南地区就成立了一个新的省级行政区,命名为苏福省,以苏州为省会 ,辖区包括苏州郡、常州郡、太玱(仓)郡与松江郡。当然有些地区,如松江郡,辖区包括上海,一直由清朝统治,因此有名无实。
洪秀全委任李秀成掌管苏福省军民政务,苏福省也正式成为李秀成的分地。苏州拙政园及其周围的潘姓、汪姓等宅邸被改建为为忠王府。
李秀成将在苏州、常州等地获取的大量金银财宝。包括银洋、金珠、参茸,燕窝、珊瑚、玉笔等等解往天京归入圣库“以充国用”。洪秀全自然龙颜大悦,于是以幼天王洪天贵福的名义发出了这一道嘉奖诏书。里边提到: “富庶之区首苏福,陪辅京都军用丰。叔筹交库首顾国,功尚加功忠更忠。” 可见苏福省有陪都以及天京重要物资供应地的作用。
为何要叫苏福省,不直接叫苏州省或者苏南省?因为太平天国认为“福”是一个吉祥字,“福自天来,乃至宝至荣之极”。“福”字又含有驱除罪恶,获得新生之意,“苏福”是一个吉祥如意的名字。
在控制苏州局势之后,6月15日,东征军再攻占嘉兴、昆山。
算算时间,如果按照战前“限一月肃清回奏”的要求,此时刚好一个月,太平天国已经占领了苏南的大片领土,是不是应该收兵回师,回援安庆?
那有如此轻易,此时忠王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新夺取的地方还有枪船、溃兵、团练等地方武装需要清剿,军队也需要时间进行休整,降兵也要编整。 最重要的是,东征最主要的目标之一,计划购买“火轮二十个”的上海还没有打下来。 李秀成军队继续前进,6月22日攻占嘉定,7月1日克松江府,陈玉成部将赖文光也于6月30日占领青浦,太平军开始了第一次进攻上海。
上海的情况比起苏、常要复杂得多,上海当时是不平等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又有外国租界。太平军杀到上海,当时对所谓“中国内战”还保持中立的英、法侵略者坐不住,他们开始与上海的清朝官员、士绅商人勾结起来,以外交、军事插手上海之战。 苏常太道道员吴煦和钱庄商人杨坊出钱雇佣美国冒险家华尔组织了300多人的洋枪队,与清兵一起投入到与太平军的作战之中。
历时两个月的上海战役,太平军第一次直接面对外国军队。英、法军队近千人直接参与上海县城防守,外国军舰也炮轰太平军阵地。李秀成眼见外国军队直接参战,原先安排的内应又被清军识破杀害,同时那位跑到杭州的张玉良,正组织军队反扑嘉兴(张玉良屡败屡战,确实是清朝良将)。嘉兴护卫着李秀成军队的侧翼,嘉兴守将不断派人前来请求支援。 忠王唯有在8月24日从上海撤退增援嘉兴,并于9月8日击溃张玉良军队,嘉兴解围,张玉良狼狈逃回杭州。
此时的中国南方,是英、法联军与清兵联手对抗太平天国。但在中国北方,英、法联军却已经在天津附近登陆,与僧格林沁的清兵交战,并于8月23日占领天津,向北京推进。
嘉兴解围后,东征告一段落,时间比原计划拖了整整三个月。安庆前线形势已经十分恶劣,6月20日,太平军降将韦志俊攻占安庆外围重镇枞阳,安庆完全陷入湘军的包围之中。 洪秀全给李秀成下严旨,命令他停止东征,马上投入安庆解围战。 9月25日,陈玉成、李秀成在苏州会面,商议安庆解围方针。 太平军主力开始向西线调动,安庆决战开始。
现在再来说说何桂清,他跑到上海租界后,既然说了是去借师助剿,总不能什么也不做吧?于是在6月9日求见英国公使普鲁斯,但前边已经说过,英国与清朝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普鲁斯坚持要先与清政府签订了新的条约再说,会谈毫无成果。赵烈文在日记里提到: “(何桂清)在沪向夷酋乞兵恢复,酋股掌玩弄之,卒未成约。而何礼之不少怠,其所为如是,足令人齿冷。”
与何桂清关系非比寻常的浙江巡抚王有龄,(何父是王父家丁。何、王二人曾一起入学读书。)也置书给何, 劝他自尽以谢天下,何桂清置之不理。 于是就一直躲在租界之内,因为英法联军入侵,咸丰帝跑路去热河,后来咸丰驾崩,又是祺祥政变,他的案件耽搁了足足两年时间。
到同治元年(1862),言官再度弹劾何桂清,恭亲王与租界交涉,正式将何逮捕下狱。其党羽仍然意欲为其开脱,两宫皇太后拿不定主意,询问百官意见。
此时已经是实授两江总督,统辖四省军务的曾国藩意欲除掉政敌,上书:“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宜以僚属之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定罪状,不必以公禀之有无为权衡。”明摆着要何桂清的命。 最最要命的是,负责秋决的刑部郎中余光倬正是常州人,深恨何桂清弃地令自己家乡遭受灾难,力陈应该依据《大清律》“地方大吏逃奔蹶事”处决何桂清。
朝廷终于判处秋后处决,何桂清于1862年12月21日在京师菜市口法场处斩。 成为 历史 上唯一一位被朝廷处斩弃市的两江总督。 清史稿称:“以才敏负一时之望,膺江表重寄。桂清无料敌之明,又失效死之节。身名俱陨,罪实难辞。”
最后提一提那位浙江巡抚王有龄,王有龄自幼读书不成,游玩无度。何桂清在飞黄腾达后,为感激当年王家的恩德,替他捐了一个正八品的盐官。王有龄从此入仕,一直官至浙江巡抚,官声却不佳,常收贿赂,也时常在衙门饮酒、狎妓,有时甚至到青楼住宿、批阅公文。
1861年年底,李秀成、李世贤发动浙江战役,包围杭州两个月,曾国藩同样拒绝发兵救援。王有龄城破自杀而死(那位屡败屡战的张玉良也同时死于杭州城外)。李秀成感佩他的忠义,用上好棺木装殓其遗体送还清兵,时人称之为 “城破殉难,晚节独胜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