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投
-
高一生物必修1知识点总结
高一生物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Jacob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Fe、Mn、B、Zn、Cu、Mo;
基本元素: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C、O、H、N;
水
无机物无机盐
组成细胞蛋白质
的化合物脂质
有机物糖类
核酸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C—COOH
|
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催化作用:如酶;
③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分布主要功能
单糖C
H
O核糖动植物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蔗糖植物∕
麦芽糖
乳糖动物
多糖淀粉植物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动物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元素常见种类功能
脂质脂肪C、H、O∕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C、H、O
(N、P)∕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胆固醇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含量功能联系
水自由水约95%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约4.5%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含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地理
uf0d8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uf0d8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uf0d8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uf0d8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uf0d8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uf0d8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uf0d8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uf0d8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uf0d8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uf0d8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uf0d8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uf0d8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uf0d8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uf0d8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uf0d8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uf0d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uf0d8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uf0d8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uf0d8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uf0d8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uf0d8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uf0d8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uf0d8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uf0d8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uf0d8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uf0d8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uf0d8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uf0d8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uf0d8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uf0d8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uf0d8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uf0d8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uf0d8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uf0d8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uf0d8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uf0d8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uf0d8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uf0d8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uf0d8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uf0d8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uf0d8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uf0d8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uf0d8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uf0d8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uf0d8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uf0d8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uf0d8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uf0d8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uf0d8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uf0d8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uf0d8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uf0d8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uf0d8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uf0d8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uf0d8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uf0d8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uf0d8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uf0d8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uf0d8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uf0d8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uf0d8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uf0d8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uf0d8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uf0d8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uf0d8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uf0d8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uf0d8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uf0d8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uf0d8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uf0d8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uf0d8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uf0d8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uf0d8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uf0d8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uf0d8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uf0d8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uf0d8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uf0d8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uf0d8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uf0d8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uf0d8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uf0d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uf0d8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uf0d8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uf0d8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uf0d8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uf0d8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uf0d8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uf0d8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uf0d8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uf0d8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uf0d8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uf0d8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uf0d8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uf0d8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uf0d8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uf0d8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uf0d8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uf0d8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uf0d8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uf0d8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uf0d8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uf0d8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uf0d8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uf0d8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uf0d8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uf0d8 、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uf0d8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uf0d8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uf0d8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uf0d8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uf0d8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uf0d8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uf0d8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uf0d8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uf0d8 、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uf0d8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uf0d8 、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uf0d8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 北境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