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tcloud
-
介绍:侯建芳,河南新郑市薛店镇薛店街人,生于1966年10月,于1988年在家乡创建雏鹰养鸡场,2003公司更名为“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担任总经理一职,现为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1991年5月被共青团新郑县委命名为“青年星火带头人”; 1995年2月被薛店镇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1995年5月被共青团郑州市委、郑州市科委、郑州市农委“农村星火带头人”; 2001年3月被中共新郑市委、新郑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个人”; 2001年5月被新郑市劳动局评为“先进个人”; 2001年12月被郑州市政府评为“优秀农村乡土人才”、“郑州市农村拔尖人才”; 2002年被评为新郑市“劳动模范”; 2002年12月当选为新郑市人大代表; 2004年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 2004年9月被河南省党委授为“三个代表优秀实践者”荣誉称号; 2005年被评为新郑市十大杰出青年; 2006年被评为首届郑州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011年12月18日当选中国畜牧业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 他以200元养鸡起家,以养猪发家而成功上市;他的公司经历了1995年的瘟疫、2003年的非典、2004年~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热病,前进的脚步不但没有受到限制,反而越发展越壮大越稳健。 他称自己为“养猪的”,他创立的雏鹰模式已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多方共赢的成熟模式,成为业界的标杆。 靠着耐力坚定地前行 侯建芳的第一次创业,是在1988年,高中毕业后的侯建芳1分之差没考上大学,为了脱贫,改变生活面貌开始养鸡,并自费100元去郑州牧专上为期23天的畜牧培训班。 没有场地,最初只能在家里养,后来还是在他的一再坚持下,把养鸡事业从家中搬到了村头租来的40多亩地上,在1994年建立了自己的第一个养鸡场,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 像其他成功的企业家一样,创业途中的磕磕绊绊在所难免,1995年一场鸡病袭来,侯建芳的养殖业受到严重打击。“5000多只鸡死到只剩下700多只,打击很大。”前几年赚的钱,基本赔光了。 但是,侯建芳坚持了下来,靠着自己对养殖业的理解,和自身的韧性,他在1996年迎来了火爆的市场行情,公司经营获得转机,稳赚了一笔。 直到2004年,侯建芳开始养猪,事业也随之飞速发展,公司从此上了一个新台阶,用他的话来形容,就是“开始规模化养殖”。 据了解,在这近10年中,侯建芳的创业绝非一帆风顺,2003年的非典、2004~2005年的禽流感,2006年的高热病,时刻不在考验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他却依靠着执著的韧劲,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2004年,雏鹰农牧种猪场建成并开始大规模养猪。与此同时,养鸡规模也稳定在80万套左右,开始稳定发展。 2006年,侯建芳创立的“雏鹰模式”日趋完善,并逐渐将其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多方共赢的成熟模式,成为业界争相学习的榜样。 直至2010年9月15日,侯建芳的雏鹰农牧登陆中小板,总市值超过70亿元人民币,被股民冠以“中国养猪第一股”的称号。 对于上市,侯建芳表示:“很多人都不敢往这儿想,即使听到了这个消息也不敢相信。”但是,雏鹰人真的做到了。 经过多年的实践,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雏鹰农牧”),对传统养殖模式进行了深化,创新性地建立了具有丰富内涵和特色的“雏鹰模式”。 据介绍,雏鹰模式是对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与“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组合和创新,它从根本上解决了规模养殖企业的防疫瓶颈,同时又从各个层面降低了养殖成本。 其核心内容是“养殖生产分阶段、流程化、分散布局、统一管理、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雏鹰模式在合作养殖过程中,从头至尾建立了一套让农户为自己干的制度,公司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的核算方式与农户合作,农户在养殖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原材料与其收入挂钩,公司与农户各担其责、优势互补、共享成果,充分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提高了养殖效率。 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阶段、流程化饲养,分散养殖、统一管理,推进规模养殖,实现规模效益。 此外, 雏鹰模式中公司的合作农户,大部分是40到50岁的农村夫妇,他们外出就业机会少,具有丰富散养经验、责任心强等特点。 该模式的创建者侯建芳总结说:“让农户赚到了钱是硬道理,农户赔钱,雏鹰有责。” “公司承担了价格和市场的风险,农户承担的是养殖风险,保证农户每年都有利润,没有后顾之忧,他就会跟着公司踏踏实实地干。” 就是因为公司与农户合作的经验积累用了大量的时间,培养了与农户之间的相互信赖,因此有人评价,“雏鹰模式”在短时间内很难被复制。 据了解雏鹰农牧确定了2010~2014年的发展方针:公司将继续秉承“扎根农村、艰苦奋斗、创新为魂、富民为本”的经营理念,打造完整产业链,稳步发展。 1988年,以800只鸡开始家庭副业式养殖,开始创业。 1994年7月,引进第一批纯种猪杜洛克和长白成为雏鹰发展史重要里程碑,雏鹰从养鸡到涉及养猪的重要起点。 2001年9月,开始推广公司加盟模式,“公司+基地+农户”为雏鹰模式的发展奠定基础。公司拥有自己的饲料厂,为合作养殖的农户供应安全饲料。 2003年5月14日,注册成立河南雏鹰禽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公司进入更专业、更正规化发展中。 2008年8月,被国家八部委认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肩负着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升级,带动农民致富的责任。 2009年6月16日,公司变更为河南雏鹰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公司已跨入以资本运营为支持,以研发创新为动力,以规模化发展为目标的快速发展阶段。 2009年10月,尉氏公司成立,年出栏60万头生猪产业化基地项目开工奠基,分公司的成立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同时通过雏鹰的养殖模式带动了更多农户走上致富路。 2010年9月15日,在深交所中小板成功挂牌上市,不仅是雏鹰农牧发展历程中又一新的里程碑,也将为推进公司战略布局提供强有力的资本保障。 2010年12月,吉林农贸有限公司成立,主要开展玉米、大豆等饲料原料农产品的购销、风干、贮运业务,充分保证了集团公司的饲料原料供给。 2011年4月,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涉足生态猪养殖领域。 2011年10月,开封雏鹰肉类加工有限公司成立,负责运营冷鲜肉加工项目。公司进军肉制品加工销售领域,拓展下游产品链。 2012年1月日雏鹰农牧入选《福布斯》中文版2012年中国潜力企业排行榜。 “如果我们设计了一种模式,理论上算公司特别赚钱,很赚钱,越想越好,就不要再往下走了,一定是账算错了。”在与公司高层的会议上,雏鹰农牧董事长侯建芳曾这样说,“因为这个社会太透明了,你赚那么多钱别人还活不活?别人都不赚钱了,你跟谁合作呢?所以一定要承担起对合作方的责任。”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是雏鹰模式的核心思想,在此模式下,雏鹰农牧养殖规模迅速扩大:2010年销售生猪66万头,2011年销售102万头,2012年销售149万头。 “公司+农户”的雏鹰模式是雏鹰农牧上市以来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这一模式可以简单归结为公司提供饲料、猪舍、仔猪等,农户负责养殖,再将养好后的生猪按统一价格销售给公司,养得好多得、养得差少得,并设置保底利润。 正是在这一模式下,雏鹰农牧迅速成长,2009年到2011年公司收入增长分别达到49%、26%和90%,净利润则分别增长了41%、39%和249%。同时,公司提出了全产业链的发展规划,并将在三门峡、吉林等地投资数十亿建立大型生猪养殖基地。 侯建芳表示,生态猪的价格是普通猪的2倍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不好销售,雏牧香目前已开店100多家,还将逐步在全国开店,并准备在商超推出专柜。未来公司三门峡项目100万头生态猪达产,将实现销售全国覆盖。 从1988年的雏鹰种鸡场,到2003年仅有的100头猪,再到2014年预计超过300万头的生猪出栏量,依靠着模式的创新、提升、拓展,雏鹰农牧走到今日,冀盼全产业链能为公司插上翅膀,让猪也“飞”起来。 12月8日,雏鹰救助基金成立仪式在雏鹰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视频会议中心举行。新郑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缑云峰、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杜栓喜,公司董事长侯建芳、常务副总经理李花、董事会秘书吴易得、财务总监杨桂红、营销副总经理区锐强、技术总监王立贤,新郑市红十字会会长赵国创、秘书长申桂香、党支部委员孟巧珍等出席了基金成立仪式。 公司联合新郑市红十字会成立的雏鹰救助基金,第一合作期为五年,雏鹰农牧捐款总额达500万元,每年救助100万元,这在新郑慈善救助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新郑市红十字会成立以来得到的最大一笔救助捐款。 2012年4月24日上午10:30,由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和河南省慈善总会主办的“回报社会 奉献爱心”侯建芳家族慈善捐赠仪式在郑州黄河迎宾馆会议中心隆重举行。出席捐赠仪式的领导有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正华,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文超,河南省副省长王铁,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马文普,十届河南省人大副主任、河南省慈善总会会长李志斌等。公司董事长侯建芳、副董事长侯五群、财务总监杨桂红、营销事业部总经理区锐强及侯氏家族成员出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