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康map
-
6.3.1.1 蒙西斑岩铜矿地球物理勘查与靶区圈定
在蒙西斑岩铜矿矿床地质与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全矿区开展了1∶1万重力、磁法与激电的剖面测量,并开展横穿蒙西斑岩-矿化蚀变带的MT剖面测量,测线与MT测点位置如图6.10所示。
图6.10 蒙西斑岩铜矿区地球物理勘查测线与测点位置图
图6.11为蒙西矿区1∶1万地球物理综合勘查成果图,图6.12为部分剖面的地球物理综合曲线图。从中可以看出:
1)矿区剩余重力场在平面上呈规模较大的“虎口”形,东南部“拇指”区异常对应已控制的蒙西铜矿15-12线隐伏矿体,以12线为中轴线,呈NE向展布,长大于2km,宽约800m;北部“食指”区为2009年工作新发现的异常区,尚未验证,其对应北部高极化异常带,该区长约3km,宽约600m,总体走向为NW向,与“拇指”区异常近直交。
图6.11 蒙西斑岩铜矿区1∶1万地球物理勘查成果图
2)矿区磁场在平面上整体表现低负磁异常,磁场值在-800~300nT之间,局部见弱的高磁异常,NE向条带状展布。矿区东南部有一较强磁异常,长1400m,宽800m,极值500nT。地表对应中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闪长岩脉发育。异常内矿化较弱,矿体主要分布在该磁异常北部梯度带中。
3)矿区极化场特征与剩余重力场基本一致,平面上规模较大的异常有两个,一个是东南部中高极化异常区,其对应蒙西铜矿15-12线隐伏矿体,呈NE40°方向展布,异常规模与剩余重力异常相同。该异常极化率值在2%~9%之间,以6%为下限划出3个高值区,呈环带状、面状,验证显示异常是由富含黄铁矿、黄铜矿的蚀变凝灰岩(铜矿化体)引起。
该异常极化率值普遍较高,呈NW向带状展布,长约2000m,宽约700m,极化率值7%~10%,最高达14%。这两个异常近直交,反映了矿区主体构造形态——由NE向与NW向断裂控制的菱形块体。
4)矿区电场以200Ω·m为限,以上区域定位高阻区,以下定为低阻区。区内大面积为覆盖区,场值50~450Ω·m。髙阻区基本对应基岩裸露区,主要分布于矿区东南部,由3个高阻区块组成,异常长约1500m,总宽约1000m,极值600~650Ω·m。该异常中东部对应隐伏铜矿化体,岩性为强硅化角岩化黄铁矿黄铜矿蚀变凝灰岩,高阻是由斑岩体和强硅化引起。
1∶1万磁法、重力与激电测量结果显示,矿区有两个明显的物探异常(图6.11)。一个是分布于47线以东、位于矿区中部斑岩带的低阻高极化异常,其为斑岩铜矿矿化异常;另一个位于矿区北部,为高重力高极化异常,呈北西向分布于F2断层北侧,推断为与块状硫化物有关的异常。
图6.12 蒙西斑岩铜矿区物探综合剖面图与成矿靶区
MT测量结果(图6.13)显示矿区有两层低阻异常。在地表至300~500m的浅部发育一些低阻异常,规模较大的有3个,分别为MYC-1、MYC-2与MYC-3。其中异常MYC-1位于测点MX2北侧,呈近直立漏斗状分布,异常可能是(含水)断层破碎带的反映。异常MYC-2位于含矿斑岩带,为矿化异常。异常MYC-3位于测点MX5之下,地表为强烈的黄铁矿化与高岭土化蚀变带,其为矿化蚀变异常。在600~1600m深处还有一层异常,异常中心位于矿区南侧的MX1与MX2之间(异常MYC-4)及北侧MX6与MX7之间(异常MYC-5)。
图6.13 蒙西斑岩铜矿区MT测量反演剖面与异常圈定(A)及钻探验证(B)对比
对比MT异常与1∶1万重磁电异常的空间对应关系,可以看出MT揭示的异常MYC-2与1∶1万重磁电反映的低阻高极化异常一致,反映的是斑岩铜矿矿化蚀变异常。MT揭示的异常MYC-3虽然在平面位置上与1∶1万重磁电反映的高重力高极化异常一致,鉴于异常MYC-3可能为黄铁矿化与高岭土化蚀变异常,其不具高重力特征,高重力高极化异常可能与矿区深部600~1600m的异常有关。也就是说矿区深部的MT低阻异常可能反映的是与块状硫化物有关的高重力高极化异常。
6.3.1.2 蒙西斑岩铜矿靶区验证与隐伏矿体特征
经钻探验证,1∶1万重磁电反映的低阻高极化异常与MT揭示的异常MYC-2为斑岩铜矿矿化异常,包含矿体的矿化体产出的部位、形态与异常的形态可大致对应(图6.13)。
根据物探成果和钻探验证成果,圈出规模较大的隐伏矿体。矿化体长约3000m,宽大于1400m。根据5条勘探线剖面成果,结合物探高密度测深成果,以0号、12号及15号勘探线为主剖面,共圈定低品位矿体6个。
6.3.1.2.1 Ⅰ号矿体
Ⅰ号矿体由63线、15线、0线、12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23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620m,剖面上呈近水平厚层状,南厚北薄,矿体向北分叉,水平投影呈面状、板状。矿体整体北缓倾,平均倾角8°,12线北部稍微变陡,倾角27°。
单工程控制矿体最大真厚度为59.84m,最小为1.88m,平均真厚度为19.58m,厚度变化系数22.60%,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33%,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82%,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4%,品位变化系数为42.2%,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6.3.1.2.2 Ⅱ号矿体
Ⅱ号矿体由15线、0线、12线及24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11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480m,剖面上呈北缓倾薄层状,南厚北薄,矿体向北分叉(ZK1203,ZK005)、尖灭再现(ZK003,ZK1204),水平投影呈面状、板状,东部呈锯齿状。矿体整体北缓倾,倾角10°~18°,平均倾角10°。
单工程控制矿体最大真厚度为25.73m(ZK1204),最小为1.50m,平均真厚度为8.64m。ZK1202单层见矿最大真厚度为15.42m。厚度变化系数为33.02%,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0.20%~0.31%,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62%(ZK1204),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4%,品位变化系数为31.80%,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6.3.1.2.3 Ⅲ号矿体
Ⅲ号矿体由15线、0线、12线、23线及24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12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770m,剖面上呈透镜状、薄层状,南厚北薄,矿体向北分叉(ZK1202,ZK006)、尖灭再现(ZK003,ZK1204,ZK1503,ZK1504),水平投影呈大透镜体状(图6.14)。矿体整体北缓倾,倾角2°~33°,平均倾角16°。
图6.14 蒙西铜矿Ⅲ号矿体水平投影资源量估算图
单工程控制矿体最大真厚度为81.29m(ZK006),最小厚度为1.10m,平均真厚度为23.05m。ZK1403孔单层见矿最大真厚度为73.62m。厚度变化系数为20.83%,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46%,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75%(ZK006),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6%,品位变化系数为27.1%,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6.3.1.2.4 Ⅳ号矿体
Ⅳ号矿体由15线、0线、12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7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910m,剖面上呈透镜状、中厚层状,南薄北厚,矿体向南分叉(ZK003,ZK005,ZK006),0线和12线中部有夹石(ZK1203),矿体水平投影呈梯形,东宽西窄。矿体整体北缓倾,倾角2°~31°,平均倾角22°(图6.15)。
单工程控制矿体最大真厚度为53.72m(ZK002),最小为1.70m,平均真厚度为18.37m,厚度变化系数为23.33%,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28%,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52%(ZK002),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4%,品位变化系数为28.9%,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图6.15 蒙西铜矿Ⅳ号矿体水平投影资源量估算图
6.3.1.2.5 Ⅴ号矿体
Ⅴ号矿体由15线、0线和12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75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910m,剖面上呈似层状,南薄北稍厚,水平投影呈不规则状,东宽西窄。矿体整体北缓倾,平均倾角24°。
单工程控制矿体真厚度为1.41~18.59m,矿体平均厚度为8.37m,厚度变化系数为33.57%,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26%,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3%,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36%(ZK1202),品位变化系数为32.70%,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
6.3.1.2.6 Ⅵ号矿体
Ⅵ号矿体由15线和0线钻孔控制,控制矿体长约300m,总体走向130°。控制矿体最大斜深约830m,剖面上呈薄层状,12线中部尖灭再现,水平投影呈不规则状,沿倾向延伸大于沿走向延伸,主要分布在0线与12线。矿体整体北倾,倾角10°~28°,平均倾角24°。
单工程控制矿体真厚度为1.78~17.95m,矿体平均厚3.81m,厚度变化系数为45.03%,属厚度变化不大的矿体。
单工程见矿铜品位为0.20%~0.34%,单样最高铜品位为0.37%(ZK007),矿体平均铜品位为0.29%,品位变化系数为28.2%,属品位变化不大、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的矿体(表6.4)。
综上所述,蒙西铜矿是中等规模低品位的铜矿床,矿体有用组分分布均匀,厚度变化不大。各矿体在剖面上平行展布。矿床中上部矿体厚度较大、矿层多,下部矿体厚度小、矿层减少。
6.3.1.3 蒙西斑岩铜矿资源量估算
6.3.1.3.1 工业指标
资源量估算中的工业指标,按照《铜、铅、锌、银、镍、钼矿地质勘查规范》的要求执行。
铜边界品位:0.2%;
最低可采厚度:2m;
夹石剔除厚度:4m。
蒙西铜矿为隐伏矿体,绝大多数样品达不到最低工业品位(0.4×10-2),为全岩矿化的低品位原生铜矿,此次资源量估算统一按原生矿工业指标铜边界品位圈定矿体。
6.3.1.3.2 估算方法的选择
1)方法的选择:蒙西铜矿矿体呈缓倾斜透镜状、似层状,矿体产状稳定,因此选用水平纵投影地质块段法估算333+334资源量。
2)估算公式:在水平纵投影图上,先求出块段的资源量,根据划分的资源量类别,累计求出总体资源量。估算公式如下:
东准噶尔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式中:Q为矿石量,单位为104t;S为面积,单位为m2;H为真厚度,单位为m;T为体重,单位为t/m3;P为金属量,单位为t;C为平均品位,单位为10-2。
6.3.1.3.3 参数的确定
1)矿体厚度的确定:蒙西铜矿为隐伏矿体,只计算钻孔中矿体真厚度。从12线、0线及15线勘探剖面矿体特征看,矿体呈缓倾斜透镜状、似层状,不需进行方位角校正,计算公式如下:
东准噶尔斑岩铜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式中:H为矿体真厚度;L为钻孔截穿矿体视厚度;α为矿体倾角;β为钻孔穿过矿体时的天顶角。
当矿体出现分叉或夹石时,采用压缩法即各分叉矿体真厚度之和为该工程的真厚度。
块段矿体真厚度的计算:块段矿体真厚度的计算采用影响块段的各见矿单工程中矿体真厚度的算术平均值。
2)块段面积的确定:用计算机在水平投影图上直接读取图中块段投影面积,再根据比例尺及块段投影面积除以矿体平均倾角的余弦求得实际块段斜面积。
3)平均品位的计算:对于单工程矿体平均品位,均以单样品位与其真厚度加权平均求得单工程矿体的平均品位。当同一层矿体出现分叉或夹石时,采用压缩法以单样品位与真厚度加权求得。
块段平均品位的计算:块段平均品位的计算采用块段内各单工程矿体品位与真厚度加权平均求得。
矿体平均品位的计算:以矿体的总金属量除以总矿石量求得。
4)矿石体重的确定:在矿体内采集品位大于边界品位的矿石做小体重测定,平均体重以该矿床小体重算术平均法求得。蒙西铜矿采集矿石小体重样64件,平均体重为2.80t/m3。
6.3.1.3.4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
矿体的圈定和连接应在充分研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控制因素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工业指标进行。
矿体的圈定:在单工程中,凡是大于或等于边界品位的样品均圈入矿体,矿体中大于夹石剔除厚度的无矿样品作为夹石圈出,小于剔除厚度时可并入矿体计算,但需保证其品位不低于最低工业品位的要求。
单工程矿体厚度小于最低可采厚度时,按m×10-2值圈定矿体。
蒙西铜矿深部和厚大矿化体中只有单工程控制的小矿体,两侧和深部没有工程控制,此次未作为矿体进行圈定,也未计算资源量。
矿体的连接及资源量估算边界的确定:蒙西铜矿是隐伏矿体,此次工作是在钻探结合物探电法测量、矿体连接在单工程圈定矿体的基础上,根据极化率异常展布特征、成矿规律、蚀变特征等,将同一矿体在平面、剖面上采用直线连接,连接力求自然、合理。矿体的连接及资源量估算边界的确定按下列原则进行:
1)工程(勘探线)见矿,相邻工程(勘探线)未见矿,二者间根据成矿规律由见矿工程(勘探线)向未见矿工程(勘探线)尖推二分之一为矿体边界,平推四分之一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2)工程见矿,相邻工程见大于边界品位二分之一矿化,由见矿工程尖推三分之二作为矿体边界,平推三分之一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3)沿走向、倾向见矿工程之外无工程控制时,由于各矿体沿走向、倾向长度大致相当,由边缘见矿工程向外自然外推(不一定尖灭)为矿体边界,均平推80m为资源量估算边界。
4)以m×10-2圈定的矿体,资源量估算时不外推。
6.3.1.3.5 资源量类别及块段的划分
资源量类别的划分原则:在确定矿体边界的基础上,根据矿床勘查类型要求的勘查工程控制程度(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圈定并划分资源量类别。
蒙西铜矿矿体由钻孔控制的部分估算333资源量,无限外推部分估算334资源量。
块段划分原则:块段的划分主要依据不同的资源量类别和相应的勘探网度(勘探线)及见矿工程,尽量使块段形态规整。块段的编号顺序由高类别向低类别、由左向右、由上向下编排。
由两个工程或单剖面控制的矿体只划分一个块段。
6.3.1.3.6 资源量估算结果
蒙西铜矿估算333+334铜矿石量20893×104t,铜金属量500009t。其中333铜矿石量为19441×104t,占总资源量的93.05%;铜金属量464743t,占总资源量的92.95%。334铜矿石量1452×104t,铜金属量35266t(表6.5)。
表6.5 蒙西铜矿铜资源量估算一览表
6.3.1.3.7 资源量估算中需要说明的问题
单工程控制的小矿体未估算资源量;部分矿体在外推时,由于外推部分面积较小,未单独划分块段,将其与相邻的块段合并估算资源量(Ⅰ、Ⅱ、Ⅲ号矿体等);资源量估算的各种数据均按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即:矿石量用万吨(104t)取整数位,金属量用吨,其他数据一般取小数点后两位,资源量估算最终数据采用一次联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