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云出海
-
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组织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p-糖蛋白在口服中药制剂吸收中的作用与调控研究”、“中药口服给药系统设计与评价中的生物药剂学方法研究”和“中药制剂物质基础细胞模型筛选方法研究”。研究中将Caco-2细胞模型首先应用于中药药效物质的筛选,提出了以细胞模型筛选药效物质基础成分为指导,调控药物释放速度和改变药物膜透过性为手段,体外释放与体内吸收动力学相关性研究为中心,设计与优化口服中药速效与缓释制剂处方工艺的中药现代化研究思路,对中药生物药剂学学科的创建与中药制剂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蒋学华教授作为负责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和国家医药技术创新博士项目“肝靶向阿克拉霉素A毫微粒冻干针剂的研究”,制备出具肝靶向特征的阿克拉霉素A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纳米粒和阿克拉霉素A聚乳酸纳米粒,进行了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研究工作,提出了系统的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与方法,为器官靶向纳米粒给药系统的研究开发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近百项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与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为我国新药Ⅰ期临床研究进行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并公开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是四川省知名的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专家,在国内药物制剂生物利用度评价研究领域有较高声望。
在研究开发领域,蒋学华教授负责完成了数十项新药药剂学开发研究。包括萘哌地尔片、格列美脲胶囊、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注射用他唑吧坦钠/哌拉西林钠、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等。
蒋学华教授大力倡导临床药学教育和临床药学工作模式。参与了我国首次临床药学本科教学计划的拟定与实施,作为负责人针对临床药师培养与临床药学工作,主持并实施了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四川省教学改革的研究项目和多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在这一领域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通过组织全国临床药学的继续教育工作,培养了大批我国早期的临床药学人才,为我国临床药学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发表了与之相关的论文10余篇。是我国知名的临床药学教育家与临床药学学科创建者之一。
蒋学华教授为本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临床药动学”、“药物现代评价方法”、“高等药动学”“临床药学研究方法”和“药事管理学研究方法”等课程,是四川省精品课程“药事管理学”的课程负责人,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其渊博的知识为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药研制:
“萘哌地尔片”,2001年获国家一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 20010137(发证日期:2001.3.14.)
“格列美脲及其胶囊”,2000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00529与x20000530(发证日期:2000.12.15.)
“注射用奥沙利铂(冻干针剂)”,2001年获国家二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20010568(发证日期:2001.9.6.)
“阿莫西林/双氯青霉素胶囊”,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09(发证日期:1999.7.28.)
“注射用他唑巴坦钠/哌拉西林钠”,1999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制剂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x19990143(发证日期:1999.7.28.)
“复方碳酸钙泡腾颗粒”,2004年获国家三类新药证书(项目负责人);新药证书编号:国药证字H20040651(发证日期:2004.6.24.)
专利申请:
2005.10.26.申请的发明专利:“丹参酮固体分散体和包合物及其用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686104A(第一发明人);
2003.3.26. 申请的发明专利:“对产β-内酰胺酶耐药菌株有协同作用的抗菌素组合物”,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公开号:CN1404834(第四发明人);
获奖:
“尿中异烟肼及其代谢物乙酰异烟肼的比色测定及汉藏135例乙酰化代谢测定”获1988年卫生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
“药品溶液颜色检查法标准化研究”获1992年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二主研);
“以诺氟沙星为模型药物考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1999年度四川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
“诺氟沙星毫微粒眼用新剂型的基础研究”,获2000年度成都市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三主研);
2000年12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评为 “作出突出贡献的四川省博士学位获得者”;
“21世纪初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04年获四川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项目负责人);
“21世纪初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药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5年在四川省第十一次社科成果评奖中获社科优秀成果奖并被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评定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项目负责人);
作为负责人承担的纵向课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抗癌药物器官靶向毫微粒给药系统质量评价研究”。批准号39570842;经费8万;起止年月:1996.1.-1998.12.
代表性论著
近三年发表的主要论文
1. 利福平和异烟肼联用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16;
2. HPLC测定人血浆中的酮洛芬,华西药学杂志,2003,18(1):50;
3. 新时期医院药学与药学教育,药学教育,2003,19(1):1;
4. 关于缓、控释制剂体内外相关性试验的讨论,中国医药导刊,2003,5(2):150;
5. 制剂工艺条件下的胸腺五肽稳定性评价,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34(2):292;
6. RP-HPLC同时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咖啡因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0;
7. 灯盏花素在家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药学学报,2003,38(5):371;
8. 空腹与饱服大剂量烟酸缓释片的药动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3):129;
9. Pharmacokinetics of scutellarin in dogs,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 2003,12(3):127;
10.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在草犬体内药动学的影响,中国药学杂志, 2003,38(3):207;
11. Determination of Sulphonylurea Glimepiride in Dog Serum by RP-HPLC with Pre-column Derivatization;,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2003,12(2):101;
12. 阿芬咖片中阿司匹林的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61;
13. 灯盏花素在家兔体内的药动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4):692;
14. 异福片中利福平的生物等效性评价,中国药房,2003,14(7):416;
15. 异福酰胺片药动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3,23(8):475;
16. 人参皂甙Re提取方法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 2003,23(4):667;
17. 献血者服用中药后延期献血期限设定的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389;
18. 食物对药物生物利用度的影响,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3. 13(6):43;
19. 3种放疗、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症治疗方案的成本效果分析,中国药房,2003,14(10):601;
20. 萘哌地尔生物黏附性缓释胶囊处方及体外黏附力测定,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9):448;
21. 阿莫西林对格列美脲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46;
22. 醋柳黄酮缓释胶囊中总黄酮及槲皮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华西药学杂志,2004,19(1):41;
23. 群体药动学理论及其应用,中国药房,2004,15(1):50;
24. 加替沙星制剂中有关物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抗生素杂志,2004,29(3):146;
25. RP-HPLC测定血浆中乌拉地尔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19;
26. RP-HPLC测定犬血浆中3种丹参酮的浓度,华西药学杂志,2004,19(2):121;
27. 萘哌地尔缓释胶囊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中国药房.2004. 15(5):269;
28. 异福胶囊的人体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4. 21(2):132;
29. 格列美脲大鼠小肠吸收的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4,26(10):886;
30. 胸腺肽胶囊的研制,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24(8):483;
31. 头孢哌酮及其与他唑巴坦的复方制剂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研究,中国药房,2004,15(8):469;
32. 阿克拉霉素A固体脂质纳米粒冻干针剂体外释药规律研究,中国药房,2004,15(9):533;
33. 乌拉地尔缓释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5,40(2):123;
34. 国产塞克硝唑片剂与胶囊剂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中国抗生素杂志,2005,30(20):114;
35. 黄藤素缓释片释放度的测定及其释药特性,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13;
36.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规律,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3;
37. Labrasol对肠P-糖蛋白功能的影响,华西药学杂志,2005,20(2):139;
38. 临床药师任职技术(准入)条件的探讨,中国药房,2005,16(7)484;
39. 药动学模型的辨识问题研究,中国药房,2005,16(7)525;
40. 谷胱甘肽制剂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3):297;
41. P-糖蛋白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中国药房,2005,16(10):787;
42. HPLC测定人血浆中茴三硫浓度,药物分析杂志,2005,25(8):970;
43. 大鼠在体吸收连翘苷的机理研究,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387;
44. 注射用奥曲肽在人体内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14;
45. 关于医疗机构药师优良工作规范(GPP)的探讨,华西药学杂志,2005,20(5):466;
46. 丹参醇提物在大鼠体内动力学研究,中草药,2005,36(10):1480 ;
47. 细胞间渗透促进剂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南药学,2005,3(6):363
48. Absorption profiles of sanchinoside R1 and ginsenoside Rg1 in the rat intestine. European Journal of Metabolism and Pharmacokinetics, 2005,30(4):261;
49. 阿糖胞苷纳米粒冻干针剂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6,37(1):145;
50.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EG-scutellarin Conjugates. A Potential PEG Ester Prodrug for the Oral Delivery of Scutellarin,Chinese Chemical letters,2006,17(1):85
代表性论著
1. 主编:《药物评价方法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 2005年;
2. 参加编写:《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3. 参加编写:《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年;
4. 参加编写:《靶向给药制剂》,四川科技出版社,成都,1997年;
5. 参加编写:《实用临床药物动力学》,四川大学出版社,成都,1997年;
6. 副主编:《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使用手册》,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北京,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