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有些人开始学练功时,觉得杂念很多,心很烦,那一定要用上述的方法将思维理顺同时参照《入静要决》的观点,端正自己的人生观,直到情绪稍为安定时才开始练功;在练功过程中如发现心情很烦躁,难以控制就暂时停止练功,等到心情平静时才接着练。一开始学练气功就觉得入静很好甚至虚无的人要注意,这可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练功者觉得入静较好、身体有些虚无、但思维正常、体温也正常没有觉得身体发凉或变冷、没有头晕的现象、身体可以随意控制,这属于正常的练功现象。另一种情况是练功者觉得入静很好、身体也渐渐虚无、慢慢变冷、头有些晕,这种现象古人叫“纯阴”是很不好的现象。“纯阴”这种现象一般是性格非常内向的人才会发生。倘若出现这种现象,练功者应该赶快收功否则可能会“休克”。气通大周天之后的练功者就一定不会出现“纯阴”的现象。 气通大周天之后,内气都是自动运行的,练功者主要是返观(或返听)全身(或局部),同时兼以洗心,功夫深化的标准是心情越来越平静,大脑越来越清晰,对于念头的解答快而准;身体越来越舒服,内气越来越流畅,练功的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双手的电麻感越来越明显但身上的热气感不一定明显。(未完待续八)(八)修炼者对“丹田”这个名词都非常熟悉,但对于具体位置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随师修学、亲自证验,丹田不是一个点,如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下丹田是以肚脐里面为重点,包括整个小腹;中丹田是以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膻中穴里面为重点,包括整个胸腔和上腹;上丹田是以两眉之间的印堂穴里面为重点,包括整个颅腔。修下丹田功主要是聚气,进而通大小周天;修中丹田功主要是疏通五脏六腑里面的气脉;修上丹田功主要是疏通整个颅腔里面的气脉。我看许多古今的修炼书籍和文章,发现许多作者是没有实修和亲证的,常常是抄抄摘摘、再加上主观猜测。自己不懂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误导学人,过甚大唉!望修学者慎之。 修真证道我自幼恬静善思、好学强记。又兴遇良师教导,加上勤修苦炼,略有所得。后又尊师所嘱,参学诸家,以善学业。如今回首,道途历历。忽忆师言,利他自利。尤见时下,网络方便。四方学人,求知若渴。我今在此,尽我修证,和盘托出,付予有缘。学人免虑,我存保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古今圣贤,不二教诲。 我之文字,不用术语,不谈门派,不设功法名称,是避免与墨守成规者争议。我深知,修炼是有景有验的。不同的程度应予以对机的方法;另者,功法和门派虽然不同,但相同的功夫层次,其效应也大致相同。所以真正修炼有成者,能一通百通、法法圆融。所以,炼功者在读我的一切文章时,不用探究我是何种流派、师承,大可放心借鉴和交流。 前面已经谈完大周天的修炼方法和作用,也谈了一些注意事项,和中下丹田的位置。可能有些人会问我,中丹田功是怎样修炼的?其实我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我是用“通大周天之后的修炼方法”这个名称来讲,而没有用“中丹田的修炼方法”这个名称。中丹田有名字、有范围,是方便的说法。事实上中丹田也可以泛指整个体腔。修中丹田功的目的和作用主要是疏通五脏六腑内的气脉,只要认识这个道理,就会明白气功对一切疾病都可能有治疗效果的,关键是看具体人修炼的成就。 中丹田功修到一定程度,就可以转修上丹田功了,那么这个“程度”是应该怎样判断呢?炼功者要感觉全身气血流畅、入静良好、手指和脚趾同时有明显的气感,甚至可以感觉到身体周围有一层气场、或薄雾,即可兼炼上丹田功了。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手指和脚指同时有明显的气感,说明修炼者的十二经络已经非常畅通了;要求入静良好,就是因为意守上丹田时,如果意念的强度掌握不好,容易引起气血上冲,造成头昏、头痛等不适。入静良好的人他的意念都比较轻,比较稳,恰到好处。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经络畅通了,气血一般不容易上冲。纵然万一有点上冲,也会很好回流,不会影起不适。 我读过许多有关修炼方面的书,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关于上丹田的炼法,有的说意守“百会”、有的说意守“印堂”、有的说意守“前额”、有的说意守“祖窍”……我很怀疑,说这些话的人根本没有修到上丹田这个层次,因为他们完全不知道修上丹田功的作用和所需要的条件。其实,修上丹田主要的作用是疏通整个颅腔里面的气脉,融通天目、神庭、天门、玉枕等重要关窍,从而产生光亮的图象和禅定的状态。那么,上丹田应该怎样炼呢?是不是就象许多人所说的意守头上某个穴位吗?大家无妨闭上眼睛试一下吧!不是守不住就是很别扭。正确的方法是用两个耳朵轻轻返听整个头部,而且要使头部和整个身体形成一个整体。也就是说返听头部的同时也要兼顾整个身体。“返听”就是用心听、也就是用意念听,如果还不懂得怎样做,就轻轻意守两个耳朵就对了。 修炼是实践,决不是单纯理论上的探讨,更不是文学创作。有些人喜欢自编功法教人修学,还常常大言不惭的说,“集百家之长”!阿弥陀佛,请问你自己的功夫炼得怎么样?如果功夫很好,好在哪里?又为什么不将你自己的修炼方法和体验介绍给大家?反而东拼西凑给人家“杂货”!假如自己的功夫很差,根本就没有能力教人、更没有能力编功法。修学者请特别留意,切不要误入“小西天”和错学“屠龙之技”,闹出笑话。 上丹田功的炼法可以勉强分为两种,即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的炼法就是上面所说的“用两耳轻轻返听整个头部、同时也兼顾整个身体”,使意识自然的分布到全身各处;“无为”的炼法是专心念“阿弥陀佛”或其他咒语等,也可以专心思考自己所要想的问题、或自然观察周围环境的声响等变化。“有为”和“无为”两种方法在同一练功时间内可以交替使用,间或也可以“温养”中、下丹田。总之随心所欲、自自在在、无拘无束。《人体场漫谈》一文中也有这方面的论述,可以参考。收功时可以轻轻意守下丹田,也可以意守两脚脚趾或脚底“涌泉穴”,或者心里默念几遍“我要收功了”。如果主要是以“无为”的方法练功,那么,不用修功也行。因为炼功状态以变成常态了,整天都在“不炼而炼”了。(未完待续九)(九)修真证道下丹田功的修炼,古人称为“炼精化气”。“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有的能量,后天之精是指交感之精。二者性质不同,但关系密切——排泄后天之精的同时,会消耗一定的先天之精。所以自古到今的修炼者,都提倡节欲。“节欲”并不是断欲,对于一般人来说,精满就会自溢。所以只要有所节制、量力而行就可以了。虽然会消耗一定的先天之精,但不必担心,是会自动恢复的。在此也要请练功者相信,如果炼功得法,身体状况会比从前更好的。所以只要适当节欲就行了。功夫高深者是“马阴藏相”、“交而不漏”,那又是令一种局面。 有些练功者说,炼下丹田功炼到丹田有明显的气感时,性欲会非常旺盛。这是气足的现象。继续炼下去,可能会很快通督脉(即小周天)。但千万不要纵欲或过度手淫,偶然遗精是不大关系的。如果炼下丹田功觉的性欲实在太强、难以忍受,可改炼站桩功或行功、动功,性欲就可能没有那么强。不过只要督脉通了,性欲是很好控制的。有一种传统的做法是“当生殖器勃起时,就舌顶上腭、轻轻提肛、吸气时意想内气从会阴穴处沿督脉上行头顶、稍停,呼气时意想内气经鼻、口沿任脉回归下丹田”。如此反复几次,生殖器会软化缩回。这也属于“炼精化气”的范畴。这个方法,我在前面也有介绍过。修真证道 话又说回来,对于年轻的练功者来说,性欲这一关也确实难度。我是过来人,对此感受颇深:对于已婚的人,还比较好处理一点,只要适度行之即可。对于未婚的人,如果只是强制的忍耐,也不长久,心也很烦,会影响正常练功。如果想入非非,过度手淫,对修炼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因为过度地手淫,不紧是耗损精气,而且会产生沉重的精神包袱,如悔恨、自责等,这一定要特别注意。有什么解决的办法呢? 古人说“大隐在闹市”,这是什么道理?“大隐”是什么呢?“大隐”就是有高深功夫的人。“闹市”又是什么呢?“闹市”就是繁华的地方。繁华的地方充满“酒、色、财、气”,时时处处都是名利得失、人我是非……如果在繁华的都市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事物时,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心平气和、得失随缘、精进正道,这个人一定具备高深功夫。因为他具有很深的定力和很高的智慧。反过来,要想得到真正的“定慧”,也确实需要去“闹市”中锻炼。不过,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定慧等持”:只有自己的心比较安定时,才有可能看清事物的真相;也只有认清事物的真相,才能使自己的心真正安定下来;心越安定,事情就看的越清楚……这就是“定能生慧”,也就是“定是慧之体、慧是定之用”。 我觉得,要想过性欲这一关,还是学“大隐在闹市”好:面对现实,修“定”修“慧”。“定”就是信心和决心。你首先要相信做这件事是不必要的,甚至是错误和有害的。偶然为之行不行?关系也不大。经常为之就不行了,影响身体、影响心态。得到什么好处呢?一瞬间的刺激和快感,转眼就消失了……经常给自己提醒、给自己解释,手淫的坏习惯就会减少、甚至去除的。 (十)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给练功者重点提醒一下,“炼精化气”的“精”主要是指先天之精(内气),但因为排泄后天之精会消耗一定的先天之精,故此要求节欲。先天之精如果顺走生殖器,能使它勃起。一般人的性欲不好控制的原因是督脉不畅通,尤其是尾闾关。气通小周天之后,先天之精可以循督脉上行头顶回归下丹田,古人称逆上三关。故有“顺为凡、逆为仙”之说。“仙”是泛指修炼有成就者。可以肯定地说,所有气通小周天之后的练功者,基本都可以体验到每当生殖器勃起时,只要配合呼吸用意念行几次小周天,生殖器会自然变软缩回。功夫深者只要松松会阴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未婚的练功者偶尔遗精或手淫对修炼影响不大;已婚的练功者可以过正常的性生活;阳萎等性能力不正常者,通过练功可能会康复;强制闭精是错误的;古代“房中术”提倡射精之前引气上行头顶、又回归下丹田的做法对修炼可能有一定的帮助。我们是社会的人,一切要从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出发。修炼是为了完善自己,不断提高“德”、“智”、“体”的水平;千万不要将自己修成一个怪物,搞得跟家庭和社会格格不入。请记住,神仙和佛菩萨绝不是木头人,他们个个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博爱者。 再来谈一下中丹田功吧。中丹田的修炼,古人叫做“炼气化神”。“神”是什么东西呢?古人叫识神和元神,现代人叫意识和下意识,也就是第六意识和第七意识。炼气化神的神是指元神,也就是下意识(也有叫浅意识)。为什么“气”会化“神”呢?实修者都能体验到,初学时因为身上没有什么感觉,心无所依,故而心很难安静下来;真正气通大周天之后,全身各处有了比较明显的气感或身体有虚无感时,心很容易入静,这种不知不觉的安静状态古人叫做“元神显现”。 上丹田功的修炼,古人称为“炼神还虚”。“虚”是虚无的意思。虚无什么呢?是身心虚无。身怎样才能虚无呢?内气充满整个身体的时候,身体就会产生虚无的感觉。身体虚无了,心就会非常安定,这时候你就会发现,喜怒哀乐淡化了很多;也因为喜怒哀乐淡化了,心就更加安定;心越安定对事物的观察更加仔细,得出的结论更加正确……渐渐地,我执之心就淡化了,也即是第六意识隐退了,这就是心虚无。 上丹田功的修炼,在形体上主要是化通颅腔里面的气机,同时也深入疏通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经和络,古人所说的“形与神俱”、“形神俱妙”就在这个阶段开始真正获得,“长生久视”也必须达到这一层次才能探讨。因为只有修到这个层次,全身上下的气机才算基本疏通。达到这个层次的人是不是百病全消了呢?不一定。普通的病可能早已痊愈,身体素质大大增强,一般来说很少染新病;比较重的旧病,从这个时候起开始有明显的好转,而且一定不会加重。 上丹田功的具体练法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这里只是略加补充:练上丹田功时,主要是用双耳返听整个颅腔,同时坚固整个身体,包括四肢。“返听”就是用心听、也即是用意念听。换一句话说,就是用很轻的意念将自己的身体想象成一个气化的整体,好象整个身体就是一团气,跟外界没有什么界线,但千万不能将自己的身体当成不存在。如果将自己的身体当成不存在,意念全部跑到体外去守空,那是落空,是神不附体。古人称这种叫顽空,也有人称为空空。“落空”是修炼的歧途,修炼者如果误入此境,则功夫就难以提高唉!古人说“忘我”和“无我”,并不是真的将自己的身体抛弃了,而是要你去除自私自利、是非人我,证悟天地万物与我同体的境界,也就是我是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怎样才能证悟这个境界呢?当你的身体具有强大的气场时,你就能清楚地感觉到、甚至看到,天地万物就是通过这个气场和你的身心融化在一起。如果你的意念跑到体外去守空,整个人体场的重点就跑到体外去了,修炼者自己的身体就不在是人体场的重心,自然界的能量就不在汇聚在你身体上,功夫就自然不会上长了;在说,你的意念经常跑到体外去守空,时间长了会产生两个我的感觉。两个我的思想经常是不一致的,古人叫做“真妄相攻”,弄不好会入魔,甚至精神分裂,请大家特别注意。 修炼的过程,就是身体在不断集聚能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不断的采气和融通外界各种气场的过程。会不会跟那些不好的气场融通呢?一般不会。场与场之间的融通是同步共振、对号入座的。当然,如果练功者是心术不正的人,就可能和不好的场融通,造成身体不适,甚至出现严重的偏差。少数善良的练功者也会遭遇不好场的干扰,则可以用至诚的忏悔心来化解,有条件可以请功夫和道德修养好的人协助,有一定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自己要有至诚忏悔的心。(未完待续十一)(十一)练下丹田功和中丹田功的阶段,身上的气感反应比较明显。因为是处在经络的开通阶段,气的运行是有始有终的,比较容易被练功者觉察。练中丹田功一段时间后,尤其是转入练上丹田功的阶段,全身的经络基本畅通了,体内的气量也增加了许多。气在经络里运行,从原来的意气相随、如珠滚管,变成了自来水管里的水那样充满整个经络系统,源源不断的在全身各处同时运行。这个层次的练功者,经常可以感觉到从腰部到脸经常是温暖的,手脚的电麻感很明显。尤其是双手,经常有充胀感,觉得很有力气。全身各处都有内气运行的感觉,但很柔和、很舒服。 请牢牢记住,修炼的过程就是身体在不断的集聚能量的过程。佛菩萨画像头上的光环和神仙画像身边的祥云,应该是他们的人体场的生动描绘。下丹田功是属于命功,主要是调动练功者身体内与生俱来的先天之精,使之汇聚于身体某个特定的位置(如下丹田),成为内气。进而疏通经络,形成周天运转。这个阶段主要是集聚体内的能量,对于体外能量的吸附和各种场的融通,能力很差。在意识方面主要是锻炼精神的稳定和集中,也即是对小范围的觉知。中丹田功阶段的修炼,是开始转入“性命双修”,内气自然运行、强弱自然变化。这个阶段,主要是净化心灵、使精神更加稳定,从而产生对身体大面积的感知。这有什么作用呢?是使自身的心理场和生理场开始良好的叠加,能够比较好地吸附周围环境中游离态的能量(即所谓“天地灵气、日月精华”等)和融通身边的各种场,使功力得到较快的提高。上丹田功阶段的修炼,虽然也是“性命双修”,但主要是以“性”功为主了。“性”功是修什么呢?是修心,就是净化自己的心灵。这有什么作用呢?心灵越净化,精神越稳定;精神越稳定,心理场和生理场的叠加程度就越好;心理场和生理场的叠加程度越好,对周围环境中游离态的能量的吸附和融通身边的各种场的能力就越好,功夫提高就越快。 进入上丹田功阶段的修炼,行住坐卧都可以,随时随地只要心情平静,就有练功的感觉。只要是无须意守和不用引气的功法,都可以同练,再也不用讲什么门派了。内气的流畅、气场的增强、心理的平衡、身体的舒适,是功夫提高的标准。这个阶段,修炼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消除心理上的各种干扰。在这方面上,古人有一句话很值得大家借鉴,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大概是说,不要跟人家闹矛盾、常生欢喜心吧!如果修心修得好,功夫的上长是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记得当年我在修这个层次的功夫时,每天经常感觉到空中有强大的气场笼罩着我。气场的直径大约有十米,是白蒙雾状的。有压力感,觉得周围的空气好象是凝固起来似的。全身气血非常流畅,头顶有些晕重感。真是“不练自练”、“日进千里”啊! 前面曾经提到过“巧练”,其实就是对外界气场的感应和融通的现象。只是功夫比较浅时,自身的气场薄弱和敏感度不高,所以反映不明显,收益也不大。到了上丹田功这个阶段,练功者的人体场已经比较强了,敏感度也比较高了,更加要注意“巧练”。说实在的,自古到今,修炼有成的人都是“苦练”加“巧练”的。当年我在出现强大气场感应的四五个月之后,有一天晚上,突然感到空中有很强的气场笼罩着我。气场越来越强。一会儿,觉得气场从四面八方不断的向肚脐里面涌入。肚脐里面的丹田位置象个无底洞,潮水般的气场涌到里面就消失了。这种现象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接下来觉的整个小腹的气也翻腾起来,非常猛烈、不能控制,但觉得非常舒服。小腹中的内气在激烈翻滚的同时,身外强大的气场依旧源源不断的从肚脐涌入小腹。大约过了两三分钟,觉得小腹处有很大的气团,沿身体的中央往头顶涌。当这个很大的气团从头顶冲出的那一瞬间,顿时感到整个头顶盖被掀飞,意识变得有些模糊。耳朵听周围的声音也觉得模糊了很多,整个身体好象是融化了。过了一阵子,我反复默念收功,待到精神恢复到比较正常时,我慢慢睁开眼睛,很奇怪,觉得整个身体还是虚无的,与外界没有什么界限。头也好象变得非常大,心情非常平静。 自此以后,整个身体一直感觉是融化的,体外那个强大的白蒙雾状的气场整天存在了,而且经常觉得在不断的增强和变得有光感。从前的气场是时有时无、时强时弱的,原来身体会感觉到气场有压力,现在没有了。只是头顶经常有些重压感,前额也经常有胀的感觉,但很舒服。头顶的那种重压感也好象是头顶和房顶或天空之间在互相吸引。内气的运行非常清晰,但又非常柔和。只要稍一安静,就能感觉到全身各处都有气在流动,全身虚无、非常舒服。脑海里能够看见内气的流动状况,不必用眼睛看,睁眼闭眼情景都是一样的。身体外的气场中开始出现一团团淡白黄色的云状物,离身体比较近,大约30到50公分。你走到哪里,云雾就跟到哪里。不管白天黑夜,形状和颜色都差不多。那些云状物会不停的转动着,我觉得好象是身体某些大穴位冒出来的气团。 (十二)顶门大开之后,真是和从前大不相同了。内气的运行非常清晰,但又非常的柔和。你静心体会,很多部位的经络可以清楚的感觉到;你如果不特别注意,则整个身体都是融化、虚无的。身体内外充满了淡黄白色的光雾,体内的气和体外的场是同步运转的;手指尖和掌心、脚趾尖和足心,它们之间的气会互相传感,形成涡旋,每当安静的时候可以清晰的感觉到,手脚各有一团气在旋转:右手是掌心向下,顺时针旋转。右脚也是足心向下,顺时针旋转;左手是掌心向下,逆时针旋转。左脚也是足心向下,逆时针旋转;全身恰到好处的温暖,只有后背和后脑经常会发热,头顶经常有重压感,前额有时也发胀。虽然有这些感觉,但是很舒服,心很容易安静,随时随地都会进入很深的气功状态。双手十指尖和掌心经常有明显的电麻感和充胀感,能随心所欲的发出比较强的气,发出的气也是旋转的。 修真证道“开顶”这种现象可分为两种,即“大开顶”和“小开顶”。我出现的那种“开顶”是“大开顶”,是一次性通了整个顶门。“小开顶”是练功者首先觉得头顶通了一个小洞,好象天上有一股气从头顶进入体内,通的地方很轻松、很舒服。以后渐渐觉得头顶这个洞越来越大,直到和整个头顶一样大,那时能明显感觉到头部和整个身体融化在气场之中。“大开顶”的人,有些觉得整个头盖掀开了,有些觉得头顶裂成几块融化了,有些觉得耳朵或脑袋里边一声响,整个人就融化在气场中了。总之,“大开顶”的人都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融化在气场之中,而且“身体融化”这种感觉是非常稳定的,不管是练功还是平时安静的时候,都有同样的感觉。请注意,无论练功者是感觉到自己头顶掀开或裂开,但头顶仍然是完好无损的。 “大开顶”之后,上、中、下三个丹田彻底融为一体,也就是中脉通了。体外的气场越来越强,身体周围的那些淡白黄色的云状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整个身体的虚无感越来越明显。体外的气场永远存在了,而且能量比较高,能使一定范围之内的人产生气感效应和治病效果。到这个层次,身体周围的气场强度和双手发出的气场强度是差不多的,修炼者再也不必用双手发气治病了,用自身的气场就可以给人治病。 “大开顶”之后,修练者在安静或者练功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到有一个我从头顶冒出往上升,进入到一个宁静的世界。还可以看到一些人或者景物,甚至可以看到已经死去的人或动物的形象,有时也可以看到古代的一些情景,或者从来没有想过、听过、看过的人和物。这种现象古人叫做“出神入化”。“神”就是意识,按古人说有“阴神”和“阳神”。“化”就是化境,也即是场的世界。“出神”听起来很玄,其实很平常:一个人在安静的时候不知不觉想到其它事物上去,或睡觉做梦,都属于出神;练功者在入静时,不知不觉想到其它地方去,也属于出神。不过,这些出神古人称为出阴神。为什么叫“阴神”呢?是因为在这种状态下看到的情景基本是阴暗的。大开顶之后,从头顶冒出的那个“我”所看到的情景多数是有些光亮的,所以古人称这为“出阳神”。 有些人问我为什么喜欢修炼,因为我觉得正确地修炼能使人身心健康、甚至可以开发智慧。我写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为了帮助初学者,希望他们少走弯路,更希望他们不要误入歧途,能够得到真正的利益。我在文中所说的都是自己亲身体证,而且经过师傅们印证的。大家可以放心借鉴,不会有误。有些人问我为什么不谈师门的情况呢?其实,这是许多老师傅异口同声的教导:修炼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各有特色的部分是初级和中级层次的功夫;修炼到较高层次就是万法归宗、不二法门了。也就是道家的“返朴归真”、佛家的“常乐我净”。是指什么呢?就是“净化心灵”。谈师门和流派,经常会引起门派之争,没有什么益处。更何况,想修成高深功夫者,必须有平等心、清静心,这是心灵净化的高级层次。想进入这个境界,首先要有以众人为师、万物为师的虚心。
相关推荐
简年6: 恒顺众生
1.“恒顺众生”是普贤菩萨十大愿中的第九愿,是十大愿的灵魂与核心,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普贤菩萨十大愿的时候,感触最深的一大愿。2. “恒顺众生”这一愿的原文是这样的: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3. 感悟。 一,这一愿打开了我们的心量,拓宽了我们的视野。它让我们知道,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除了我们以人类这种形式存在之外,还有千千万万的生命,存在于未知的世界...,对如是等类的所有众生,我们都要随彼所好,恭敬承事,种种供养,就象恭敬我们的父母,承事我们的师长、阿罗汉,乃至诸佛如来一样,平等无有差别。 有智慧的人,能够恒顺众生,能够跟每一个人好好相处。 二,这一愿同时告诉我们,菩萨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相反,菩萨非常慈悲,非常低调,菩萨认为众生是树根,菩萨是华果,如果没有众生,就没有菩萨。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在供养诸佛。若能尊重承事众生,就如同在尊重承事诸佛如来。若能让众生欢喜,就是在让诸佛欢喜。 恒顺众生,不是简单的随顺迁就,而是一种对缘起的通达,智慧的把握,慈悲的体现。2023-08-02 05:40:371
怎样理解佛教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恒,是恒久,坚持的意思。顺,是随喜随缘的意思注意,顺不是盲目的顺从,没有智慧的跟风佛法是智慧,学佛的人也要有智慧,帮助别人,赞叹别人是恒顺众生,助纣为虐就不是了所以,随喜随缘是需要有智慧的有慈悲心的,不是不分好坏一味顺从。从古道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关的典故哦,先贤大德在恒顺众生的时候,也是需要分辨是非与好坏的,但不执着,不执着于好坏,不被世间好坏左右自己的信念和智慧帮助一个人容易,随喜赞叹一个人容易,但是恒久不变的发起慈悲心去帮助所有众生就很难哦。纯手打,个人见解望采纳2023-08-02 05:40:454
恒顺众生是什么意思
恒顺众生意思是:要永远顺着众生的习惯、境界,将他从逆流中解救出来。恒是以时间而论,长久不变之义,以空间而谈,不分国土,遍及无量三千,无有距离;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恒顺众生造句1、有智慧的人,能够跟每一个人好好地相处,这叫作恒顺众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所谓恒顺众生,不是恒顺那些造恶的众生,是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不必为了一己的观念,而吵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2、有智慧的人,能够恒顺众生,同时恒顺他人的意见。不要一下子就去反驳对方,因为你一开口就站在反对的立场,彼此之间感觉不好,你要度他会很困难。3、恒顺众生,说的是在与众生相处的过程中,以恒常随顺众生佛性为接引众生觉悟的方式方法。4、我们学习恒顺众生,首先,内心要能容得下生活当中所有有缘大众。顺,其实就是以没有烦恼、慈悲、博爱的心去看待众生。如此来看,众生种种行为就有合理之处。2023-08-02 05:40:511
什么是“恒顺众生”
恒是指永远,一直。不是一时的,而是无限的大愿!这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第九条!我记得是第九条。顺众生,是不将自己放在和众生对立的立场上。凡是会为众生考虑。那么这个顺不是没原则的,也不是滥慈悲,老好人。这都不是顺众生。顺众生关键是个心态,你以什么心态面对众生,是否是和他们对立。对于非原则的问题是否可以不斤斤计较。在能力范围之能是否可以帮助别人。顺众很难做到,因为众生迷惑颠倒,而且心性不坚定,容易变化。只有极大的慈悲心之人才能做到。要恒顺众生,那就非大菩萨才能做到。我们该以普贤菩萨为榜样,一点点增强我们的恒顺众生的能力。2023-08-02 05:41:092
什么是恒顺众生,不要错解了恒顺众生
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众生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2023-08-02 05:41:162
怎样才能做到随顺众生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2023-08-02 05:41:252
什么叫恒顺众生?
《普贤行愿品》里有讲恒顺众生。 恒顺众生绝对不是让众生造业 那不是恒顺众生 是坑爹 把众生坑地狱去了 。所以佛弟子得好好读普贤行愿。节选一段: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 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 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何以故。若菩萨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2023-08-02 05:41:332
不识众生心,如何恒顺众生?
师兄 法安~众生本有如来种---真如佛性,与众生虚妄五阴身心和合运作,后学举例来说:譬如师兄正在打字时,你的真如佛心很清楚的知道你的心所思所想,而且还配合你从无间断,可是他从来不领受一切境界,你知道打字,他不知道打字,你知道打字的内涵,他不知道打字的内涵,可是没有他,你也不能打字;可是他却不会打字。因此,纵然众生正在杀生时,真如佛心依旧配合众生,恒顺众生,他从来没有意见,他才是最慈悲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行菩萨道,增长智慧断除烦恼,他不会因此开心快乐喜悦,你若是造作恶业,他还是没意见,不会生气,不会愤怒,从来不分别取舍,一直恒顺著你。这就是真如佛心的真如性,真实不动,如如随缘。而且不仅如此,你造作的一切,全部由他收藏,他对於造作善恶、污染、清净种子的收藏,可是超级伶俐,可是却不分别,完全如实收藏。他本来就离四相,他从来不反观自我存在,不知道自我存在,只是随众生心而生万法,所以无我相;他无形无色无相,不论昆虫畜牲、地狱饿鬼、天人阿修罗,都是等同一相----真实平等相,因此无人相,也无众生相;他本来无生,未来也不灭坏,所以无时间寿命可说,因此无寿者相。如果楼主你能够在四威仪---行住坐卧中,亲见这个不可见的真如法相,能够证知自身本有的如来佛心,而一切众生也都本来具足此心,那你就真的知道,什麼是恒顺众生了,什麼才是真的了众生心了。而当你亲证以后,也无妨自己的五阴身心分别思维观察,以语言文字为人演说此第一义无相无言语无形无色无声之法。2023-08-02 05:41:427
随顺众生什么意思 佛经原文开示
随顺众生什么意思 佛经原文开示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2023-08-02 05:42:101
请问"随顺众生"是怎么随顺法呀?
推荐师兄看看济群法师讲的《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中的“恒顺众生”愿,也许能有些启发吧,合十祝吉祥,阿弥陀佛。 众生比佛重要 恒顺众生,是《普贤行愿品》的核心所在。前面八个大愿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恒顺众生打基础。佛教的重点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众生。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怎么说呢?如果一个人,他永远想当众生,那么佛、菩萨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最重要的。因为他需要依赖佛菩萨,永远都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和保佑,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只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这种人永远都是可怜的众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真正行菩萨道的人,他要想成佛的话,那么众生对于他来说,就显得特别重要了。因为,成佛要建立在度众生的基础上,离开了众生,就不能成佛。你要成佛,就要选择众生,众生对你就十分重要!如果你要当众生,就选择佛、菩萨,佛菩萨对你就很重要。二者之间,你到底选择哪一种呢? 恒顺众生的原则 恒顺众生,恒就是永恒、永远不停止的意思。恒顺众生,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顺从众生,顺从他们的意思。当然,顺从众生有一定的原则,主要是指顺从众生的善性,而不是顺从其恶性。对众生真正有利益的事,我们才顺从;不利的事就不能顺从。譬如有人说,我要去杀一个人,对方力气比我大,我一人杀不了他,我需要一个帮手才能杀他,你跟我一起去,你是菩萨嘛,应该顺从我。你要不要随顺他呢?不能随顺他。对!又如,有人想不开,要寻死上吊,需要一根绳子。他说:你是菩萨,就行行好吧!布施一根绳子给我。那你就不能顺从他。所以,随顺众生,还是要讲原则,不能是非不辨,善恶不分。 随顺众生,就是根据众生的需求,无条件地给他们利益和快乐。记得台湾佛光山上有四个信条: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服务。这四条,就是随顺众生的具体体现。假如我们每一个人,心里常常怀着这样的念头,随时准备为众生服务,不带任何的私心杂念,那这人就是菩萨了。一个人具有菩萨的心愿和菩萨行为,这个人便是菩萨! 通常我们到宾馆里去,那些服务小姐,就会热情地走上前来问道:"请问先生、女士你们有什么需要?你需要我为你做些什么?只管吩咐就是。"在宾馆里能听到这样的话,但为什么我们走到马路上,就听不到这样的话呢?这是为什么?这个道理很简单,她是为了赚钱,对你热情,对你好,因此,这就谈不上行菩萨道,恒顺众生更免谈。如果是乞丐在宾馆门前多站一会儿,那服务小姐对他的态度会怎样呢?我想她板着脸赶他走时的语言,一定是不耐烦、不入耳的。 《普贤行愿品》里所说的"众生",不仅指人类,而且包括了世界的所有众生。对于一个行菩萨道的人来说,我们要给众生带来安乐和利益。若有人打麻将三缺一,请你参加,虽然能给另外三人带来快乐,但这种快乐没有意义!又比如有人吸毒,毒瘾发作时,非常痛苦,他需要你为他提供毒品,假如你能为他提供方便,对他来说当然非常开心,但是没有利益!像这种随顺、慈悲就是瞎顺从、假慈悲。所以,对众生的随顺,建立在给他们带来利益和安乐的前提下去慈悲他们;而不是无原则的乱慈悲、瞎恒顺。 以众生为中心 恒顺众生,一般人难以做到。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随顺我,自己却不喜欢去随顺别人。因为有情的特点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住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像妻子希望丈夫顺从自己,根据自己的意思去做事;丈夫也希望妻子顺从自己的愿望,去做一些事情。这样的一对夫妇在一起生活,肯定要吵架。因为强烈的我执,只懂得让对方尊敬自己,顺从自己;而自己难以去理解对方、尊重对方、随顺对方。 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群众关系和家庭关系就不和睦。通过学佛,要我们去随顺别人,就觉得难受、别扭。这种难受和别扭就是菩萨行的开始。难行能行,难忍能忍,这才是学佛、行菩萨道的人。修行的人,首先要学会吃苦、容忍、受委曲,必须向自己的烦恼、欲望、执着、个人主义等不良行为唱对台戏,那样才能改变自我的生命。 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的第九大愿"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过去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改变为"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与普贤菩萨的精神相应。 平等饶益众生 我们随顺众生,到底顺从哪一些众生呢?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刹海所有的众生,我们都要顺从他们,给他们带去安乐、利益。我们对待他们应该像对待我们自己的父母、师长、阿罗汉、佛、菩萨那样,平等地对待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妻子随顺丈夫,丈夫随顺妻子,儿子随顺父母,弟子随顺师父......这些都不太难做到,因为这些人都是你尊重、喜欢的人,要随顺他们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父母随顺儿女的现象十分突出,小宝宝要什么买什么,有求必应,父母在儿女面前,真是大慈大悲!但是你的悲心和爱心能扩展到你的冤家、仇敌身上吗?你能做到随顺他们,有求必应吗?恐怕很难!至于猪、狗、猫、鸡以及蟑螂、老鼠、苍蝇、蚊子等动物,就更难随顺了。 一提到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很多人说,那是四害啊!干么要随顺它呢?人类认为它们是四害,其实,站在它们的角度,它们认为人才是世界中最大的大害!因为人类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把地球折腾的不像个样子:到处发洪水,天气冷热不定,环境污染严重,耕地日益减少,森林遭到破坏,许多动物遭到捕杀,甚至许多稀有珍贵动物面临灭绝!人类不仅破坏、毁灭大自然良好的生态生存环境,而且还破坏、毁灭人类自己,比如战争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这一切的罪恶,不是蚊子、苍蝇所能够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在自然界中才是罪魁祸首。因为一切丑恶现象,和一切罪恶的根源来自于人类的贪嗔痴。所以谁是大害?人总是站在人的角度,带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有色眼镜,去看待一切事物。因此,凡是与你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人和事,对你来说何尝不是大害呢?如生意场上,同一条街,开了两家店,他的生意做的比你好,你的生意清淡,盈利不如他,你不觉得他是你的大害吗?会不会?肯定会的。可见害与不害,是相对而言的。有损于你的利益,你觉得是大害;倘能给你带来利益,那便是大好了。 我们学佛,行菩萨道,就是要学佛的慈悲心,平等心,对所有的众生都要一视同仁,用佛的胸怀去包容一切人和事。蚊子叮你一口,你一巴掌拍过去,你的境界跟它一样高。甚至你比它还要可怕!它只不过叮了你一口,你就要了他的命,如果蚊子诉讼于法庭,那你肯定要判处死刑!蚊子呢?无罪释放。现在欧美国家大谈人权,比起那些不讲人权的国家,是文明多了;但比起佛教来,还是落后的,因为佛教讲的是众生权,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都应该相互尊重。 "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众生的种类繁多,世界上的生物千差万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从受生的方式,说明众生的差别。有情受身的四种方式,在第五愿随喜功德中,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说明。"或有依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这是众生生存的环境,主要是依地、水、火、风所构成的物质环境,有生存在水里的,有生存在陆地上的,有生存在虚空中的。 "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这是进一步说明众生的差别。先从外在的形相开始说有受生的方式不同,如胎、卵、湿、化等;色身的种类不同,牛、马、猪、人等;形状不同,各种动物长相都不一样;相貌不同,有美有丑;寿命长短不同,乌龟能活上千万年,而有些众生寿命很短,朝生暮死,甚至有些动物,才从娘胎里落地就死了;种族不同,人有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等;民族也不一样,回族、藏族、苗族、汉族等;名号不同,张三、李四称呼各异。 其次从心理活动看:"种种心性",指心理活动和心理素质不同。"种种知见",对世间的认识不一样,观念不一样。"种种欲乐",欲就是欲望,某种欲望得到满足后的快感就是欲乐,有情的欲乐千差万别,就人类而言,有的人喜欢当官,有的人喜欢当作家,有的人喜欢当演员,有的人喜欢炒股票,欲乐不同也。"种种意行",由于思维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有的人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对人心地善良慈悲,乐意助人;有的人天生凶残,对人冷酷无情,杀人不眨眼。像希特勒这个千古罪人,就是一个杀人狂,第二次世界大战无数的人死在他的手下,他的意行就是吞灭整个地球,征服整个人类。 再从生活方式看:"种种威仪",威仪,指一个人的仪表,外在表现出来的一种形象、气质,行、住、坐、卧,言谈举止;"种种衣服",人类穿的衣服种类不同,或者说各类众生它们羽毛和皮毛也不一样,如孔雀的羽毛十分漂亮、美丽,麻雀的羽毛相比之下,就逊色多了;"种种饮食",饮食习惯不同,四川人爱吃辣椒,北方人爱吃面食,江浙一带人爱吃甜食等等;马、牛、羊也是杂食动物,它们吃草,也吃其他一些食物。老虎、狮子、狼等,是肉食动物。众生的饮食习惯不一样。"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众生居住的环境和地方不同。 "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天龙八部,上一讲已经向大家作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再多讲。无足,如蛇、蚯蚓之类的众生。二足,像人、鸟类,二只脚的众生。四足,是兽类,如虎、熊猫、狗等,用四只脚行走的众生。多足,像蜈蚣、百足虫之类的动物。有色,指欲界及色界,具有色身形态的众生。无色,指无色界的众生。关于无色界,有的说没有粗色,细色是有的;有的说细色也没有,仅有心识活动。有想,如人类及一般天趣的众生。无想,是无想天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 "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如是,指前面所说的各类众生,我们应该顺从他们各自不同的需求,用种种方法,服侍他们,用种种物品,供养他们。虽说他们不是我们的父母,不是佛陀,但我们恭敬、供养他们时,如同恭敬供养我们的父母,恭敬供养佛陀一样。 《梵网经》里讲:"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很多众生,曾经跟我们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眷属的关系。只是因为大家改头换面了,今生彼此不相识。因为我们无始以来,死死生生,不知生过多少次?死过多少次?我们无始以来流过的血,比四海的水还要多,我们的尸骨堆集起来比喜马拉雅山还要高。只是因为改头换面的关系,天天碰在一起,也是谁也不认识谁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高僧,到了一家人的门口,看见里面正在大办喜事,宾客满堂,无比开心。这个高僧站在那里,笑了又笑。这家人感觉莫名其妙,上前问道:"师父,是不是来化缘的?"师父回答:"不化缘。"这人说:"既然不化缘,站着笑什么?"师父念了一首诗偈:"众生实在苦,六亲锅里煮,牛羊为上座,孙子娶祖母。"意思是说:众生不但活得非常苦,而且实在可怜、可笑。你们现在锅里煮的那些菜肴,就是你前生的六亲眷属。你请来的这些宾客,在过去生中,是你家养过的牛、羊,如今却变成了你们家的亲朋好友。你娶的儿媳妇,是婆婆转生的;因为婆婆对孙子特别的爱!死了之后,一念之爱,她转生又来这个家,结果呢?做了孙子的媳妇。通过这个故事,从轮回上来说,人类真是无知可笑,可耻可怜。因此,无始以来,许多众生跟我们都有过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所以恒顺众生的对象,像上所说种种类型的众生,我们都要随顺他们。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见到有疾苦的众生,我情愿做他们的医生,为他们治病,服侍他用药,这是对身病而言;对患心病的人来说,看见人家心情不好,有痛苦、有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用佛法的道理去开导,让他开心,帮助人家摆脱心理负担和障碍。 "于失道者,示其正路"。有人迷路了,我们要给他指引方向。比如说,有人初到此地,不知柏林寺怎样走才能找到,你就告诉他正确的路线,免得走错路。从广义上来说,有的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活得很苦恼。他们看不见人生的道路和前途,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最佳的归宿,思想很空虚,觉得活着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 像台湾的三毛,还有顾城之类的人物,他们活得很痛苦。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当他们找不到自我的价值的时候,生命对他们来说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他们最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像这样的人不少啊!像社会上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都比较有思想,但他们活得很累、很痛苦。当我们看见这些人,在人生的路上迷了路,我们应该以佛法的道理去开导他们,我们情愿做明亮的灯光去照亮、去驱散他们心中的阴云,使他们摆脱痛苦,从迷茫、困惑的黑暗间走出来。 我认识一位居士,他曾经搞过文学创作,二十几岁发表过小说、诗歌。他曾经活得很痛苦,曾想过自杀。后来,他从《法音》上看到我的《生命的痛苦及其解脱》这篇文章后,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他对佛法感激不尽!从1994年开始,他对佛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把这篇文章复印了几十份,在朋友中流通。他说自己受益了,应该让与自己同样受苦的人也能受益。并来信表示,要做一名好的佛教徒。 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昨夜,我流着泪,在一条弯曲的小路上寻找;寻找光明和人生的归宿。但是,一点儿希望也没有,我在痛苦和绝望中倒下。今天,我顺着济群法师指引的正法,我带着微笑重新走在那条路上。虽然这条路崎岖又漫长,但我始终把佛陀的话,当作我修行的目标。我要沿着师父指引的正道,继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他在信中还这样写道:"我曾把皈依三宝的心愿,悄悄地告诉给小河,每朵浪花都载着我虔诚的祈祷,在为我祝福!河面上有一片树叶在跳动,那是我的心,在寻找皈依三宝、善知识的彼岸。"有的人说,佛法太消极了!佛法消极不消极啊?太不消极了!说它消极的人,其实是对佛法最大的误会。世界上只有佛法才是最积极的! "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碰到贫穷的人,我们要用经济去帮助人家。或者传授给他一种谋生手段,使他学会谋生的方法,这也是一种布施。这种布施比起你直接给他一二百元钱的好处、作用要大得多。还有一种人,虽然他们经济很富有,但思想却很贫穷。金钱上他们是富翁,但精神上他们却是乞丐。这种人什么也不缺,他们富得除了钞票以外,剩下的还是钞票。但是,他们往往生活得并不一定幸福。有些人从表面上看,他们活得很神气、很气派,而他们的内心却是十分空虚和苦恼。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去羡慕那些有钱的人。有钱的人,只能从别人羡慕他的眼光中,享受到一点点人生的乐趣和满足,自己真正感到幸福的人很少。有钱人要为钱所累;有地位权势的人,要为权势所累。我们学佛的人,要用佛法去开导他们,启发他们生命内在的智慧,使他们活得愉快充实。 一个人活在世间,财富仅仅是生存的一种需要,并不是人生寻找追求的目标。其实,真正的财富不只是金钱。智慧、健康、慈悲、博大的胸怀、良好的待人处世方法等,这些都是财富。 学佛行菩萨道,要慈悲一切众生,于贫穷者,令得伏藏,用菩萨的心肠和行为为众生带来利益和好处,随时为众生服务,使他们得到佛法上的受用。随时要想道:众生我能为你做些什么?这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的意义所在。 众生欢喜则如来欢喜 "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是什么缘故呢?普贤先问一句道:对佛陀随顺,当然是应该的,但是为什么对众生,要像上面所说的那样根据他们不同的情况,不同的需要,去随顺供养他们呢?大家要晓得,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够尊重承事众生,就是尊重承事诸佛;如果能够使得众生生欢喜心,就等于令一切诸佛生欢喜心。因为佛陀把众生看成和自己一体,把众生看成是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佛陀对众生是多么的慈悲! 佛经中记载的"举身微笑",是指佛陀每一次在说法的时候始终保持微笑。什么是举身微笑?举身微笑的意思是,笑不仅在脸上,而是在全身,笑的时候,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每一个毛孔都在笑。因为只有浑身放松、心态柔和,才能保持微笑,微笑也是一种布施,能够让人欢喜。你对人家笑一笑,人家也对你笑一笑,肯定不会错的。反过来,你跟人家板着脸,再好的人也如隔千里。你尊重人家,人家也尊重你。你瞧不起别人,别人也瞧不起你。我们说话做事都要让众生欢喜,才会使一切诸佛欢喜。 我们学习了《普贤行愿品》的这个法门,要把尊重三宝的观念,推广普及到我们人生的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中去。用佛的胸襟去对待众生,你就是佛菩萨!反过来讲,你只懂得尊重如来,只知道给寺庙上供,给菩萨叩头,但社会上人际关系搞得不好,大家对你意见很大。然后人家说,你这个学佛的人跟我们不学佛的人没有区别,这样,你对如来有没有贡献?对三宝有贡献吗?一点贡献也没有。不仅没有贡献,而且在作践、糟踏三宝。使别人断绝对佛法的善根,那是你的罪过。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庭、工作、社会中,处处要以佛、菩萨的道德行为,来严格要求我们自己,要在人群中作出榜样,为人处世,处处都体现出我们在学佛上的修养,让大家感受到佛法的伟大和慈悲! 我过去不太注重对《普贤行愿品》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金刚经》、《心经》,重视佛法哲理内涵上的体悟。然后用佛法的智慧去观察人生、观察生活,把佛法的智慧,贯穿到现实生活修行中去。这次要讲《普贤行愿品》,才进行了学习,每读一次,都为菩萨的同体大悲精神所感动。以后,我要经常读诵它。我希望学佛的人把它作为功课,时时用普贤的境界来观照自己的行为,那么,每一个人都是菩萨了。 离开众生不能成佛 "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萨的特点是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无私忘我。菩萨同体大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把众生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众生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众生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众生的生死就是我的生死;众生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把众生的困苦、生死、快乐跟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同体大悲。 一般人要做到同体大悲比较难,同体小悲,每一个人都有。一般人对自己的子女、亲朋好友、恋人、自己宠爱的动物产生慈悲,似乎不是一件难以办到的事。相反的,要你面对你的冤家仇敌,你最痛恨的人,还有那些十分讨厌的众生,像老鼠、蟑螂之类的动物时,你对待他们,是否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宝宝一样呢?甚至把他们的命运跟自己联系在一起,把他们视为同自己一体,对他们产生同体大悲的心,能做到吗?这恐怕比较难。但是对于一个学佛行菩萨道的人来说,就是要学习普贤菩萨这种同体大悲的精神! 我曾经看到一位居士,她的儿子要做手术时,她说:老天爷啊!为什么要把这个痛苦、不幸的灾难降临在儿子的身上啊?如果儿子不用做手术,病就能够好的话,那么我宁愿替儿子去受这份苦!如果他的病马上就能够好,我情愿死去,也不感到后悔。这是什么精神呢?这就是同体大悲的精神!但遗憾的是,这种同体大悲的心,只是对自己的独生子女。如果学佛的人,大家都怀有这位母亲对儿子那种同体大悲的心愿,去对一个村庄的人,然后把这种同体大悲的心愿,扩展到一县、一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和宇宙,才谈得上大悲。 我们不仅要对我们喜欢的人产生慈悲,而且要对世界上所有的一切众生产生慈悲。不仅对有情生命产生慈悲,而且对无情生命,一花、一草、一木也要产生慈悲心。修学菩萨道,众生为什么在修证中占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呢?佛陀因为有了这样深切广大的大悲心,由大悲心生起菩提心,由菩提心的增长和圆满,才证得了佛陀的果位。我们要想成佛,就不能离开众生,离开众生就免谈成佛!因为佛之所以能够成佛,就是建立在度生的基础之上,离开了众生就等于离开了佛。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旷野,是空旷荒野,没有人住的地方。碛,是小石块。大树王,是指那种特别大的树,是各类树里边最大的树,所以称为王。繁茂,泥土的树根扎得很深,枝、叶、华、果长得茂旺,根深叶茂的意思。这是用譬喻的方法来说的。在空旷荒郊野外的地方,有一片树林,其中有一棵树特别大,遇上干旱天时,在没有水的情况下,这棵树会枯萎,树叶纷纷飘落,到最后剩下树干,这棵树就成了光杆司令;如果雨水充沛,它的枝、叶、花、果,就会生长得特别茂盛。 "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众生就像树根,诸佛菩萨就像花果。没有树根,树就会死去,哪来的花与果呢?如果花果离开了树根,就不可能长出花果来。所以佛与众生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佛不能离开众生。要成佛,必须用大悲水,也就是用大悲心,去教化众生,普度众生,使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用佛的大悲心去为众生做利益他们的事,才能成就佛的智慧。 "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它的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段话含有总结的味道,佛果的成就,是建立在大悲心的基础上,诸佛以大悲心去利益众生,才能够成就无上菩提,最后成佛,功德圆满! "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这段经文对成佛下了个结论,菩提属于众生,菩萨不能离开众生。就像莲花不能离开污泥,离开污泥就不能长出莲花,清水里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道理,离开众生要想成佛,是不可能的。所以菩提属于众生,如果没有众生的话,一切菩萨都不能成就无上正觉。 "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贤菩萨讲到这里,向法会的听众,叫一声道:善男子啊!你们听了上边所讲的种种学佛的意义,应该明白透彻行菩萨的意义了,应该照我上面所讲的种种修行的方法去修行。对待一切众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没有人我高下之分,能够常常随顺众生,使大悲心渐渐增长至圆满完善。能够用大悲心去随顺众生,就是供养诸佛,因为随顺众生,就是对诸佛最好的随顺。如果能用大悲心去利乐有情,就是对如来最好的供养。"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菩萨对众生的随顺,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永远、永远,天长地久有尽时,随顺众生无绝期。2023-08-02 05:42:202
醋品牌排行榜前十名
醋品牌排行榜前十名如下:1.第一名恒顺,恒顺,源自佛家《华严经》:恒顺众生;意为:永远顺随众生之善性所需。1840年,丹徒人朱兆怀秉承“恒顺众生”经营理念创立“朱恒顺糟坊”,由此开启“百年恒顺”发展征程。第二名东湖。首创“熏蒸法”、“夏伏晒、冬捞冰”陈酿工艺,增酯添色加香,吸纳天地之灵气,一改过去山西醋尖酸寡淡为“绵、酸、香、甜、鲜”特色风味,完善了“蒸、酵、熏、淋、陈”五步酿醋工艺,创立山西老陈醋并名列中国四大名醋之首。第三名SHUITA水塔。公司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始终“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为企业宗旨,以“科技创新,质量诚信”为经营理念,坚持走自主创新与联合创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取得飞速发展。第四名紫林。以“醋都尚品紫林厚道”为品牌传播语言,携手影视巨星徐帆女士为紫林品牌形象代言,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紫林公司在全国调味品领域确立了全面领先地位,成功地跻身于国内食品生产厂商的前列。第五名益源庆。益源庆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六百多年来益源庆秉承健康理念、凭借高品质的产品和诚信的经营态度,从一个二十多人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实力的股份有限公司。第六名海天。海天得名于“海天酱园”。海天,中国最大的专业调味品生产企业,溯源于清乾隆年间的佛山酱园,至今已有300年的历史,其工艺讲究、口感醇厚的酿造方法领先同侪。第七名保宁醋。保宁醋始于公元936年,是中国四大名醋中唯一的药醋,四川麸醋的鼻祖。保宁醋以纯粮为料,名贵中药为曲,“松华”井水为体,采用麸醋经典工艺和现代科技,经42道工序精酿而成。她汇酿醋技师之匠心。第八名天立。天津市天立独流老醋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津郊古镇——独流,是中华老字号企业。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先后投资5000万元进行了九次工程扩建和技术改造,在保留传统风味的基础上,实施了现代生物发酵技术,成功实现了现代科技生产与民族老品牌的对接。第九名Shinho欣和。烟台欣和味达美食品有限公司开发区工厂成立于2002年3月,是欣和企业酿造酱油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位于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主要生产“欣和”品牌、“味达美”品牌等有机酱油、补铁酱油、味极鲜酱油、出口酱油、工业酱油、蚝油等系列产品。第十名千禾。始于1996年,国内知名酱油品牌,中国调味品协会副会长单位,专业酿造高品质健康酱油、食醋的股份制企业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创建于1996年,位于东坡故里四川眉山,是西部专业酿造高品质健康酱油、食醋的股份制企业。2023-08-02 05:42:281
恒顺香醋的历史有哪些?
恒顺一词源自佛家《华严经》所载“恒顺众生”,意为“永远顺随众生之善性所需”。1840年,丹徒人朱兆怀秉承“恒顺众生”经营理念创立“朱恒顺糟坊”,由此开启“百年恒顺”发展征程。作为中国4大名醋之一,在引领中国醋业发展的基础上,目前“百年恒顺”已形成色醋、白醋、料酒、酱类、酱油、麻油、酱菜等7大品类系列产品,广销64个国家并供应我国驻外160多个使(领)馆。恒顺产品先后5获国际金奖、3次蝉联国家质量金奖,是欧盟地理标志产品、中国名牌产品。2023-08-02 05:43:3515
观音菩萨的生日是哪一天呢?
严格的说,观音菩萨不是地球人,依据佛经记载,她属于另外一个星球(佛教称之为“西方极乐世界”),只有分身在地球显化过,据南宋释祖琇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卷第十三,即《汝州香山大悲菩萨传》中记录,其为西域劫国(现今位于西北昌吉自治州)国王妙庄王三女儿妙善公主。因此,妙善公主因为舍一手一目救助父亲妙庄王,因此成佛,显现千手千眼,因此人们就以妙善公主的生日“农历二月十九”作为观世音菩萨诞生日;农历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农历九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出家日。2023-08-02 05:44:012
如何理解回恒顺,什么意思
恒顺就是随顺众生的种种差别,满其心愿,观机逗教.2023-08-02 05:44:374
中国有恒顺这个地方吗?
中国村以上的地方,没有以“恒顺”命名的地方。带有“恒顺”字样的有恒顺营村。恒顺营村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兰底镇镇政府驻地东北部2公里处,耕地面积为1246亩。清朝年间,孙亭奎做买卖从金口来此安居,开了一个当铺(又名赁铺)字号叫“恒顺”,当时当铺买卖兴隆,并在兰底设有门市,闻名周围各村,再加上叫“营”的村子有七个,说起来不易辨别,为了有所区别,人们常以“恒顺”回答问路人。久而久之,人们把村名叫成“恒顺营”,沿用至今。2023-08-02 05:44:454
观世音菩萨生日
观音菩萨的生日祝福语1、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2、获得光明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3、福慧增上,道业有成,六时吉祥!4、愿您家人现世安稳,后生善处!5、愿您六时吉祥,功不唐捐!6、愿您安稳少恼,起居轻利,上下和睦!7、愿您资生无忧,所愿称遂!8、法体安康,道业精进,速证佛果,恒顺众生。9、一岁一度是诞辰,百世千身求法缘,愿佛菩萨加持,福寿绵延。10、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甘从苦来,乐蕴悲里,皎月朗星我都收藏于心。11、祝你东行吉祥;南走顺利;西出平安;北去无虑;中有健康;左逢缘;右逢达;前有福星;后有菩萨;上可升官;下可发财;内积千金;外行好运;常行布施;兼济天下;内外法财;悉皆盈满;业障尽除;早证菩提。12、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愿三宝护念你!愿上师摄受你!愿护法拥护你!自利又利他,快乐幸福的度过暇满人生!2023-08-02 05:44:541
三山恒顺酱醋厂有多少员工
江苏恒顺集团始建于1840年清道光年间,是镇江香醋的创始者,中华老字号的国有企业,曾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2021年集团资产总额51.18亿元,实现营收29.59亿元,税收近3亿元,核心子公司江苏恒顺醋业股份有限公司现有职工1329人,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人员687人,中高级职称58人,高技能人才239人。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产改工作正确方向加大在一线职工中发展党员的力度,2020年、2021年共发展党员44人,其中一线职工占比90%。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每年年底评选企业先进个人,加大对6名市以上劳模先进关心、关爱、宣传力度,用身边的典型教育引导职工。将思想引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在党报党刊及新媒体开展“恒顺众生”企业文化宣传报道。2021年集团党委《厚植“三融三心三力”党建品牌,助力跑出产业强市恒顺步伐》,获省国资系统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国企高质量发展100案例三等奖。2023-08-02 05:45:012
普渡众生成语?
1. 含有众生的褒义成语 普渡众生 芸芸众生 恒顺众生 法度众生 2. 什么众生打一成语 有以下成语: 普渡众生[ pǔ dù zhòng shēng ]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超度众生[ chāo dù zhòng shēng ] :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出处:明·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七回:“昨晚道场圆满,正要回来,女众们都劝我道:‘千难万难出来一次,夜间钟法上放焰口超度众生,极有功德,怎的不看看去?"因此在寺里念了这一夜佛。却有甚事谈论?” 普济众生[ pǔ jì zhòng shēng ]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同“普度众生”。 荟荟众生[ yún yún zhòng shēng ] :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 出处:《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一切众生[ yī qiè zhòng shēng ]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处:《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芸芸众生[ yún yún zhòng shēng ]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处:《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普度众生[ pǔ dù zhòng shēng ] :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3. 渡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渡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大全 泥船渡河、三豕渡河 五马渡江、三兽渡河 香象渡河、钓伏渡挽 普渡众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衣冠南渡、宋郊渡蚁 绝渡逢舟、渡河香象 4. “什么众生”的成语有哪些 “什么众生”的成语有: 普渡众生【pǔ dù zhòng shēng】: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专。佛教语。普遍引渡属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超度众生【chāo dù zhòng shēng】:佛教用语。用念经来使死人脱离苦海。也泛指做善事。 芸芸众生【yún yún zhòng shēng】:芸芸:众多。佛家语,指一切生灵。后多指世上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普度众生【pǔ dù zhòng shēng】: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普济众生【pǔ jì zhòng shēng】:同“普度众生”。 5. 成语谜语:普渡众生 四大皆空 sì dà jiē kōng 【解释】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结构】主谓式。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正音】空;不能读作“kònɡ”。 【辨形】皆;不能写作“结”。 【近义词】心无杂念 【例句】有的人由于某些方面遭到挫折;因而万念俱毁;从而产生一种~的消极思想;这是很不对的。 【英译】All space-directions are void. 6. “众生百相”是成语吗 不是成语 7. 什么众生的成语 芸芸众生 [yún yún zhòng shē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芸芸:形容众多;众生:原指一切生物,后指许多人。原指世间的一切生灵。后多指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出 处 《老子》第十六章:“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例 句 ~都是希望能够在和平的环境中生活。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稠人广众 大千世界 反义词 皇亲国戚 超尘拔俗 超群绝伦 达官贵人 普渡众生 [pǔ dù zhòng shē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 处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例 句 1. 佛家以大慈大悲为本,~。 近反义词 近义词 救苦救难 博施济众 反义词 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投井下石置人死地 乘人之危 六亲不认 落井下石 趁火打劫 一切众生 [yī qiè zhòng shēng] 生词本 基本释义 佛教指人类和一切生物。 出 处 《妙法莲花经·譬喻品》:“一切众生皆是吾子。”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一切万物 8. 普渡众生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解释】:佛家语,认为大众营营扰扰,如溺海中,佛以慈悲为怀,施宏大法力,尽力救济他们以便登上彼岸。 【出自】:《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 9. 普渡众生 成语 普渡众生 pǔ来 dù zhòng shē自ng 成语解释 众生:指人类和各种动物。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本是佛家语;后指救济大众。 成语出处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近 义 词 救苦救难、博施济众 反 义 词 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落井下石 成语例子 所谓文学上的人道主义,当然不是庸俗的普渡众生,也不是惩恶劝善。孙犁《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 10. 慈航普度 猜成语一 普渡众生 pǔ dù zhòng shēng 【解释】众生:指一切有生命的动物及人。佛教语。普遍引渡所有的人,使他们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丈六金身,能变能化,无大无不大,无通无不通,普渡众生,号作无人师。” 【结构】动宾式。 【用法】常用来形容佛家子弟。一般作谓语、定语。 【正音】众;不能读作“zònɡ”。 【近义词】救苦救难、博施济众 【反义词】乘人之危趁火打劫投井下石置人死地 【例句】 (1)佛家以大慈大悲为本;~。 (2)佛家弟子的誓愿是~。2023-08-02 05:45:081
普贤菩萨十大愿包括了哪些内容
普贤菩萨十大愿礼敬诸佛 称赞如来广修供养 忏悔业障随喜功德 请转法 轮请佛住世 常随佛 学恒顺众生 普皆回向一、礼敬诸佛就是对诸佛菩萨要非常的尊敬,有礼貌、礼节,用心来恭敬佛,这是行愿。二、称赞如来如来菩萨犹如是所有的菩萨,你要有一种称赞。如拜观世音菩萨时,你的心里要称赞观世音菩萨:您这么伟大,救苦救难度我们众生,我们无fǎ用语言来感恩您,我们赞颂菩萨。就如你们看见师父,“师父好”,那种向师父的问候感受不是假的,不是做给人家看的,是一种内心存在的由敬重产生的fǎ喜。三、广修供养也就是前面给大家讲的八种供养。要多修多供养,供水果、供鲜huā、布施功德费、供油、叩拜等,都是供养,要供养佛fǎ僧,就是大喜舍,喜舍的功德很大,能开智慧,去烦恼,积功德。四、忏悔业障要经常忏悔自己的业障,才能进步,明白道理才能修得好。如果认为自己什么缺点都没有,你说能修得好吗?业障如影随行,丝毫不差,只有忏悔,才能消除。五、随喜功德就是随喜他人做功德。就是不强qiú别人做事,一切随喜。如果你今天经济上不好,多做些fǎ施,三施里面fǎ施为最。如果你有钱可以供养一点,随喜功德,一定会有功德回报的,但也不要说自己连饭都没吃,把钱全部拿出来供养,那也是不可以,是执著。六、请转法 轮师父给你们讲的法 物常转,比如佛珠、念珠,是不是fǎ物啊?要不要转?念经的时候佛珠是不是随着你的手在转?fǎ物,如fǎ圝器、念的经圝文等,你在念经的时候,一遍一遍的在念,是不是随着你的眼睛和大脑在转?善圝念一动,消灾吉祥。七、请佛住世恭敬菩萨,见到各种形式来世间救人的菩萨,供养他,做一个好护圝fǎ,为了救圝度众生,请菩萨常住在人圝世圝间,帮助人们找回本性。八、常随佛圝学就是要紧跟着佛菩萨来学,这就叫常随佛圝学,学佛的行为,学佛的思维,学佛的智慧,学佛的悟性。你们要勤修戒定慧,息miètān瞋chī。九、恒顺众生要顺着众生来修学佛fǎ,就是要不厌其烦地去教圝化众生,以慈悲喜舍心去救圝度众生。比如这个人很喜欢讲话,我度她的时候,首先我要学会讲话,要顺着人家的缘才能把人家度上来,师父现在就是恒顺众生,顺着众生的要qiú来救圝度,如现在人需要健康、平安、学业、生意顺利,师父就顺着众生的需qiú来度圝化他们,等他们一切顺利的时候,境界提升,增长佛菩萨的智慧,自然修心修性,圆成佛道。十、普皆回向我修心,我修行,我将功德、善业普遍地回向,我对谁都爱护,我把大爱回向人间,叫普皆回向。有一位学佛不久的居士在阅读《劝发菩提心文》时,读到一句“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居士不懂,就去请教无相禅师。无相禅师告诉他:“在学佛的菩提道上,难免由于自己的惰性、业障或机缘不巧等障道因缘而退失菩提心,因此必须靠愿力来支撑、鞭策。历代高僧大德能够成功,无一不是靠着愿力而来,像普贤菩萨有十大愿,观世音菩萨有十二大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圝八圝大愿,地藏菩萨有‘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悲愿。这许多佛菩萨的大愿,无一不是学佛者的榜样。”居士仍然不懂,继续问:“为什么想成佛,一定要立下普度众生的大愿呢?”无相禅师说:“如同一棵树,众生好比是树的根,菩萨就像树的花,佛便是树的果。要想一棵树能开花结果,就必须灌溉树根,要爱护它,否则根一受到损害,树就会枯萎了,又怎能开huā结果呢?”信圝徒听了,也深觉愿力的重要,便问无相禅师的愿力是什么?无相禅师答道:“我的愿力是我的,不是你的。你为什么不发你自己的愿力而问我的愿力呢?”信圝徒终于开心地理解之后礼谢而去。信愿行,要行愿什么叫行愿?愿,还要靠你自己去做的;愿,还要靠你自己去行的。要想超越人间的苦恼,首先要广发菩提心。菩提心,还有一个菩提行愿心。单单的菩提心是慈悲心,然后菩提行愿心,那就是说,我不但要慈悲众生,我还要去帮助别人,我要去行我自己的愿力。当一个人拥有行愿和发菩提心两个心合在一起的菩提心,那实际上就能够悲智双运。也就是说,你即有慈悲心,你救圝度众生又有菩萨的智慧,等于,悲悯众生加上你的智慧无穷,那么你就是悲智双运。你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救圝度自己,这个就是大菩提----恭录:通灵活佛lu军宏台长博客2023-08-02 05:45:172
信佛的人有什么讲究
信佛的人日常生活有何忌讳 民间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并不是正信的佛教,却被误认为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炉里面残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结果弄成脏乱和容易引起燃烧的危险。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间,不敢进入寺院礼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诵经、打坐、念佛,其实这是低级鬼神的禁忌。因为鬼神怕见血污,所以,容易见血发嗔。鬼神嗜血食,见血起贪,可是生理的经血,不是鲜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应;所以,生理期的女性,进入神鬼的宗祠、庙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后果。至于佛教的沙弥尼、比丘尼,以及近住优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每天与经像、法物为伴的女性修行人,从未由于生理期间,发生所谓冲克的问题而带来灾难的。 在家供佛,设立佛坛,通常都先请人为佛菩萨圣像开光,同时要选择日期,勘定方位,这也是属于民间信仰或民间风俗的一种。以入乡随俗的观点而言,这无可厚非;开光表示慎重,择定日期和方位,表示祈求吉祥。但是从佛教的观点而言,诸佛菩萨无处不在,无处不应,一切方位有十方诸佛、十方三宝、护法龙天,当然没有民间信仰中所想像的那些问题,只要自己认为是最尊贵的位子,以最虔敬的心情和最适当的时间来为佛像安位就好。 有人认为某些经咒,在家人不可念,或者某一时辰不可以念某些经咒。其实,凡是经咒都要以恭敬心,于清净处来持诵,最好先洗手、漱口,并在佛前焚香、礼拜;但没有一定说在家人不可以念什么经或持什么咒,除了密宗的特定法门之外。 家里有人信佛,但也有人信神,是否可将不同的神佛在同案供奉?这应该没有问题,佛在中间,菩萨供在两边,诸神供于菩萨的外侧,做为三宝的外护,也让诸神亲近三宝,修学佛法,种成佛因。如果取得家人的同意,在改信佛教之后,可对原有的神像焚香、供养、祷告,然后收藏起来,以免供的偶像太多,形成杂乱。 香灰及损坏的经像、法物,有许多人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于送到寺院。其实,只要选择清净的空地和焚化的容器,用火焚化之后,埋入地下即可。若是金属制品,则收藏起来,过了若干时日,就可做为古董或破旧物处理。 佛前鲜花、水果、食物、茶水等供品,属于消耗品,必须每日更换;如果尚是可用可食,应该移作他用,或是家人食用,不得抛弃;如果腐烂、败坏,则做垃圾处理。至于供品的单数或双数,没有限制,以对称的美观而言是双数,如限于物力、财力、位置及场地的关系,单数也没什么不可。至于品类,质料是以各人的财力可能负担的范围为原则,不敷衍也不铺张。 在家修行的时间,以早上、晚上为宜,身心清净轻松,才能专注、虔诚;如果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当然也可以选定不同的时间。最好卧室不设佛像,床上不要打坐、拜佛、诵经;如果只有一间房子,最好平常将佛像用布遮盖,礼拜之时,要把床铺整理整齐、清洁,再揭开佛像;如果除了床铺没有任何位置,坐在床上,也可以做为修行场所。总之,是以恭敬、清净心来做到肃穆、庄严的程度为原则。 皈依三宝之后,对于其他宗教,以及民间信仰的寺庙、道场,不得再受皈依,但仍予以尊敬;若进入教堂、寺庙、神坛,当以鞠躬合掌问讯为礼。不得作为信仰的物件,但还是可以作为友谊的联系;在对于佛法未有确实的认识之前,不可以阅读外道的书刊,否则会造成方向的误导。 学佛信佛的人性格怎样?忌讳什么?有什么讲究? 温和,敦厚,慈善 忌讳杀生 不吃大鱼大肉。 信佛的人在家供佛有什么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如下: 供奉佛菩萨,供品可以有五样东西:分别是,花,灯,香,水,果。不可用肉类,更不可因上供而杀生。 供奉佛菩萨房间的选择上,建议供在客厅,或书房,不要把佛菩萨像供在卧室里,因为卧室里穿衣脱衣,行男女不净,这对菩萨是不礼貌的。如果住房空间小,一定要供在卧室的话,平时可以用一块布盖上。 另外,我们信佛,学佛,还有一个非常需要讲究的地方,就是要能在生活中,实践佛菩萨对我们的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重点),你能改正过失,并行善积德,做佛菩萨的好学生,佛菩萨知道了,会非常高兴,你因此也会有很好的福报的! 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上,有一大恶,一大善,很能决定我们将来的福气,运气 此一大恶,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即是杀生,上天有好生之德,而生灵最为爱惜的,就是自己的性命,我们杀生夺命,生灵的痛苦很深,怨恨也很深,佛法告诉我们,杀生是大恶行,是有恶报的,我们求福求运,此一条不可不戒之。 另外,有一种极大之善行,也是我们容易忽视的,就是孝顺父母,孔子说过,孝顺父母最难的是“色难”,就是难以对父母和颜悦色,(朋友你回想一下,是不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对父母以柔心对待,讲话轻声细语,语气不要凶。 最后,朋友你可以请一些佛学书籍来看下,我们信佛,学佛,不仅仅是烧个香,磕个头就了事了,我们的福气,运气,一方面可以靠菩萨保佑,更重要的,是靠自己去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去行善积德修来的。 佛学书籍寺庙里有请,新华书店也有售的。很多经书都很难懂,初学可以看一些佛法普及,佛法入门的书。 (佛法中谈到的人生的归宿,我们现在是人,那有没有来世呢,来世会变成什么?有没有永恒的生命?另外,来世能幸福吗?还是痛苦?有没有既让自己幸福,又让所有的众生能感到幸福的办法呢?这一点,佛法有详细的谈论) 信佛之人都有什么讲究 天人学回答你的问题: 现在好多人都在说信仰,有的人说自己信佛,或者信一些其他的对象,但是即便好多认为自己信佛的人,也并不明白自己并不是真正地信佛。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佛”,什么才是真正的信仰。 所以有人说,国人从来不曾有信仰。这对,也不对。说“对”,是因为国人中有真信仰者少;说“不对”,是因为国人中有信仰者也不少,只是他们的信仰对象,未必是真正能够成为信仰本体的东西,比如欲望、金钱、名利等等。 天人学认为:真 正的信仰有二,一是信,二是仰。之所以“仰”,是因为那信仰的对象比自己伟大;“信”,则是坚信这一点。所谓信仰,就是借助一种大善之力,提升自己。所 以,信仰的本质是向往,而信仰的对象,必须是一种比人类本身更伟大的存在。我常说,真正的信仰者,必须做到三点:自省、自律、自强。假如达不到这三点,便 不可能构成真正的信仰。 有个网友曾经问 天人学,如果你 的生活跟你的信仰发生矛盾时,你该怎 么办?我回答他说,我个人选择信仰,信仰是这辈子活着的理由,没有它,活着是没有意义的。这一点在好多人看来,似乎都是不太理解的。在好多人的眼里,信仰 只是一种知识性的点缀,与生活、工作是没太大关系的两种东西,就像你相信地球是圆的一样,就算不在乎这一点,你的生活仍然可以继续。 但事实上,对真正的信仰者 来说,并不是这样的。信仰是他们活着的理由,是他们的呼吸与生活方式,是他们一切行为的动力与准则。任何与信仰相冲突的价值观、生 活方式,都是他们绝对不会去接受的。就是这一点上的不同,令好多人都无法理解真信仰者的心。他们不知道,真信仰者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片晦暗的废墟,而是 一片美丽的海洋,它宁静、深邃、安详、平和,没有纷争,没有机心,没有造作,时常回响着一曲天地间最美的歌――清凉之歌。 天人学认为,当一个人拥有真正的信仰, 并且真正地明白了一些东西之后,他的心就是一面镜子,能够朗照出世间一切,却又不会被任何外相所迷惑。他不会因为看见了美女就欢喜 雀跃,也不会因为看见了丑八怪就大倒胃口。他永远都是在以一种信仰的出世心态,来做生活的入世之事。他永远是“事在人为”,但又“顺其自然”的。因为他看 破了俗相,知道世上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假象,于是也就远离了各种执著。他的这种心态,便是我们常说的“平常心”,是“看破”后的产物。 不过,这个看破,跟好多人 挂在嘴边的看破不一样,它是一种很高的智慧。问题在于,你是不是真的看破?是究竟的看破,还是不究竟的看破?要知道,好多人眼中的 看破,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命运,甚至压抑自我,放弃志向。这不是看破,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真正的看破,应该是佛陀的拈花一笑,是世间一切风风雨雨都动摇不了 一个人内心的宁静与祥和。当然,即使对于真正信仰某种伟大精神的那些人来说,要走到这一步,也仍然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中虽然有着灵魂撕 裂般的痛苦,但它绝不是一个需要去支撑的东西。如果你感到自己的信仰需要“支撑”,那么它就是一种作意的东西,是你在自己骗自己, 它绝不是真正的信仰。因为真正的信仰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超越物质,不假外求,更无需外力支撑。它是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比如,我认为利他、利众就 是真正的信仰,无论在哪个人生阶段,我都无需刻意地去支撑这种信仰,因为我绝不会背弃它,就像我不会丢掉我的呼吸一样。有的人信仰 爱情,也是一样。可是当爱上升为信仰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一种世俗男女间的欲望热恼之爱,而是一种清净之爱,是一种大爱,它也叫慈悲。真正升华为信仰的爱, 其爱的对象便不再局限于一个男人或者一个......>> 信佛的人有什么讲究 信佛的人忌讳什么 贪嗔痴。心很坏,说明不是真学佛,只是挂了个佛教徒的名头而已。 信佛的人有什么讲究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不杀 不偷 不邪淫 不妄语不饮酒 信佛的人有什么讲究,为什么别人不能去信佛家呢 学佛学成迷信是最可悲的,真正学佛人肯定是心量开阔,恒顺众生,与大家广结善缘的,为什么不能去? 与信佛的人相处需要注意什么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法,信佛人更加能够随顺众生,他会和你相处更好 学佛的人,算命看风水,是不是违背佛的规矩? 和信佛的人相处应该注意什么 注意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至于除去杂念,没有很深的定力是做不要的。慢慢来吧。只求一门深入就好。2023-08-02 05:45:251
问佛念佛号回向给曾经务杀的生灵怎么回
1.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2.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3.“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4.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5.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6.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7.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8.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9.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10.不回向,你所修的福报、功德是有范围的、有限的。11.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变成无限的。12.做任何善事都回向,则功德无量。13.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供养功德才能圆满。14.我们修行,不是为自己修,而是为众生修;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15.我们以智慧善巧方便将佛法传播,推荐给一切大众;这样去做,做了不求人间任何的福报,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净土,这叫回向。16.念佛这个法门,经上还有说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17.为什么叫“不回向法门”?因为念佛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换句话说,他虽然不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向。18.我们断恶修善不是为自己,破迷开悟不是为自己,成佛也不是为自己,乃至于我们生活、吃饭、喝水也不是为自己;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19.有恩的,我回向给你,这是报恩。20.有怨的,我回向给你,.这是解除怨结。21.冤业病,是冤亲债主缠身。以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这是调解。他若接受,问题就解决;若不接受,就有麻烦。22.佛教我们每天念佛、听经,都将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他们明了,我们成就了,就是报恩、还债;这样,就可以减少冤亲债主的障碍。23.我们拜佛、诵经、念佛,都希望回向给历劫冤亲债主,更应当发愿:将来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首先我来度你们。24.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25.回向,就是不着相;不着相,心才清净!26.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27.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28.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29.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给忘掉,这叫做回向。30.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31.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32.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33.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34.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35.“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36.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37.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38.我们除了学佛之外,还要面对社会的现实。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来处事待人接物,如何来过我们现前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恒顺众生”,这个日子过下去才没有障碍。39.要顺他,不能不顺。顺的里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顺,是要有理性的顺,这样才没有错。40.“恒顺众生”,众生无论作善作恶,你要能够忍得过,你要能够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就是“恒顺众生”。41.唯有恒顺众生,心里才不起烦恼,心才会平静。众生恶,旁敲侧击诱导他,实在不能的,随他去!几时他回心转意,几时再来度他。42.“普皆回向”是总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同生净土。43.“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净无为。44.“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45.“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46.“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将无量劫的恩人、冤亲债主都包括在其中,这是最圆满的回向。47.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48.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2023-08-02 05:45:351
佛法的正道是什么?
「经中所演,不可思议」,经里面所说的不可思议,「或有反覆,难了难明」,这个我们常常遇到的,「粗以六事可知其意」。这些话都是佛说的,因为佛说经对象不一样,你今天看到的,未必是对你的机。对你的机,你很好懂;不对你的机,你很不容易了解。但是佛在的时候给我们讲六桩事情,这是对一般人来说,都可以能了解。佛到底说的是什么?「一、正道。谓佛所说之经,旨意深奥,无作无为,无行无得,自然合道,是为正道」。换句话说,正道就是完全随顺自性,跟自性决定没有违背。就是十善业道,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决定跟十善相应,自自然然的,这是正道。违背了,那就是走岔路,你走上邪道去了。十善是性德,十恶是跟性德完全相背,那就迷了。这里面最重要的两句话,无作无为,作而无作,为而无为;行而无行,得而无得,释迦牟尼佛一生给我们示现的就是这个样子。你看四十九年他日常的生活,他的工作就是教学,是不是这样?所以人家能够在日常生活当中、教学当中、应酬当中,他都能做到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可是接众的时候,满面笑容。孔夫子的五种德,温良恭俭让,在释迦牟尼佛身上都能看到,待人的恭敬、谦卑、礼让,你仔细去看,全做到了,这叫正道。 第二「善权」,善是善巧,权是变化,它不是一法,随机应变,非常活泼。「谓佛说经,善权变化,无有方所,或出或处,皆顺机宜,随类开演,令人悟解,悉得证入,是为善权」。这里头有一句不好懂,或出或处,这是古人的话,要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就好懂了,我们讲或进或退,大家就好懂,出就是进,处就是退,真的叫随机,没有一定的方法,无有定法可说,完全是随著众生。所以世尊曾经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过一句法,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就是没有自己的意思说过一句法,都是别人的,你问什么,答覆你什么,所以他说一生没有说过一句佛法,都是别人问的。无有方所,善权无有方所,皆顺机宜,就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类开演,开是开示,是跟他说明,演是表演,佛做出来给他看,目的都是帮助人悟解,开悟!开悟之后,他才能够证入。这个开演跟大乘经里面讲的开示意思是一样的,那个表演,不就是示范吗?示是讲示范,做出来给你看,演也是这个意思,演跟示同一个意思。所以这是善权,我们在前面看到究竟方便就是善权的意思。 第三「至教」,这愈说我们就愈好懂,「谓如来说经,为诸众生指示罪福,令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有作善得罪、作恶得福,其事明白,至为易晓,是为至教」。至是讲到极处,这一条里头讲因果,因果是真的,绝对不是假的,你行善一定有善报,你造恶一定有恶报。一个人自己要懂得,自求多福,过去不知道,造作罪业,那情有可原;现在知道了,痛改前非,全心全力修善积德,那我们的前途愈来愈光明,愈来愈幸福。光明幸福不是别人给我们的,是你自己造的因,你自己一定得这个好果报。现在这个社会会变成这样,什么原因?大众不懂得业因果报,以为自己很聪明,昧著良心可以把别人的东西占有、掠夺,以为是自己的本事,错了。你有能力掠夺别人的东西,别人势力没有你强大,敌不过你,你夺去了,你能享受吗?你命里没有那个福报,夺去之后自然灾害来了,你还是得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最近看的这本书,古罗马帝国凯撒大帝派了个兵团侵略中国,十几万人,到中国来的时候全都死了。这些鬼魂遇到了菩萨,菩萨救他们,可怜!天天挨饿挨冻,找不到一个居住的地方。菩萨初一、十五去给他一点东西吃,告诉他,「中国不是你的地方,你来干什么?」我看到这一句,我很有感动,不是你的你得不到!你要想掠夺的时候,你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还是得不到。你看十几万人死在中国,多悲惨!让我想到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想占领中国,中国不是他的地方,打了八年,还得投降。个人也是如此,我们抢别人的东西、偷别人的东西,命里有的;你命里没有的,偷都偷不到,抢也抢不到。你东西得来,祸害跟著就来了,灾难跟著就来了。为什么有人抢了、偷了,他不遭灾难?这因果里面讲,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这是一切总报。为什么时候没到?因为你过去生中修的很大的福,那个福在支持著你,但是你那个福很快会享尽,享尽之后,这个果报马上就现前。一定的道理,何必干这个傻事!你为了要生存,人家也要生存,为了我的生存,不让别人生存,这是没有道理的,这会有好报吗?天理不容。人家是个弱小国家,没有办法抵抗你,你强大了,老天来收拾你,这是天理不容,你能逃得掉吗?现在人不讲这些,社会上已经听不到了。我在年轻的时候常常听到,社会上还有人讲,六十年前。现在的社会听不到这个声音了,所以真的叫无法无天,这个问题很严重。所以一定要相信因果,你种好因,一定得好报。 第四是「诱导。谓如来说经,盖为蒙昧愚痴之人难便开化」,教这种人很困难,「故以现世可获福报因缘等,劝诱引导,令其欢喜顺从,而生正信,是为诱导」。这是佛常用的方法,很有效。你对贫穷的人、愚痴的人,你讲很深的一些道理,他不懂,你叫他来学习,他三餐饭都吃不饱,我哪有时间来学习这个东西,学这个东西能当饭吃吗?我在初学佛的时候,美国来的同修都了解,我年轻的时候,有一点智慧,没有福报,所以生活非常艰苦。而且又短命,我自己很清楚,我的寿命是四十五岁,所以我学佛就把寿命定到四十五岁,求往生。所以能放下,老师教我放下,我能放下,知道寿命不长。为什么生活那么苦?前世没有修福,算命的人说,你的财库空空,真的。所以章嘉大师厉害,他一眼就看穿了,教给我修布施,修财布施,修法布施,修无畏布施。我告诉老人家,我说,我每个月待遇很薄,我没有钱布施。他问我,一毛钱有没有?一毛钱可以。一块钱行不行?一块钱还勉强。你就从一毛、一块布施。我真听话!以后真的愈施愈多。你看在这些年,我每年布施几乎将近一千万美金,钱从哪里来的?不知道。根本就没有想,证明佛在经上讲的,财富从哪里来的?布施来的,愈施愈多。智慧从哪里来的?法布施来的;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无畏布施来的。你只要真正修这三种布施,你所求的财富、智慧、健康长寿统统都得来,我在这做样子。我四十五岁那年害一场病,一个多月,好了之后,再也就没生病了。干什么?就干这三样,三样干的是有效果,我就认真干,我永远不会放弃。不要想自己,自己样样都有人照顾到,你说多自在,不用操一点心!尽管去布施,多快乐!多自在。 第五是「福德。谓佛说经,为令众生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行,调伏诸根,无所放逸,则得天人果报,长乐无穷,是为福德」。这一条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我跟章嘉大师三年,这一条大师常常跟我讲。只要真干,真正累积了福德,这个福德不但可以度自己,可以度众生,可以度这个世间灾难。只是这些国家领导人,我有缘跟他们见面,他不能接受我的劝告,他要能接受我的劝告,会化解很多很多问题,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末后一条,「禁戒」。就是劝我们持戒。「谓佛说经,制诸禁戒,令一切众生,摄持身口意业,清净不犯,即能超脱三恶趣苦,是为禁戒」。这是提升,就是从福德,你看诱导、福德到禁戒,这是一步一步的向上提升。能持戒,能念佛,就能超越六道轮回,这一定是在净土宗,修学持名念佛,求生净土。所以念佛人求生净土,对戒律要重视。戒律不要多,十善五戒你一定要做到。释迦牟尼佛过世的时候,留给后世的弟子们两句话,这两句话非常重要,他一生都做给我们看了。阿难尊者问佛陀,「你老人家在,我们都依你为老师,你不在了,我们依谁做老师?」佛没有指定人,佛只说「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能持戒,能吃苦,你就能成就。释迦牟尼佛一生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他老人家走的时候是在野外,不是在房间里面。这个表演是什么?表演是以戒为师、以苦为师。世间人看到释迦牟尼佛物质生活很苦,其实他快乐无比。你看他接待大众都是满面笑容,你从来没有看到释迦牟尼佛有哪一天面孔板著不高兴的样子,没有,从来没有过。心里面一团和气,一团欢喜。释迦牟尼佛眼目当中,一切众生都是佛,天天跟佛在一起,他怎么不快乐!佛眼看世界,《华严经》讲的,「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不但有情众生是佛,无情众生也不例外,也是佛,你说这个心胸多广阔,这个心情多舒畅,学佛从这里学。有一个冤家,有一个对头,错了。不是那个冤家,那个冤家是佛,那是本善,错在哪里?自己错了,外头没错。你到外面去找不到一个错的人,都是自己内心。我们以烦恼习气看外面,外面全是烦恼;我们以恶的念头看人,人都是恶人;你以佛眼看众生,一切众生都成佛了,这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的。2023-08-02 05:45:441
佛弟子工作当中有酒肉怎么办
这些情况,并不影响学佛修行,也不影响念佛往生。 如果佛弟子正式受过五戒,只要做到不杀生、不饮酒五个戒律就可以了。工作中接触到酒肉没有关系。在原始佛教,佛陀和僧团托钵乞食,也是挨家挨户乞食的,并不能保证化斋的饭菜里面没有荤油,也不可能让人家洗锅后专门炒素菜供养。2023-08-02 05:46:044
佛教生日祝福语
佛教生日祝福语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祝福语吧,祝福语可以起到增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你知道祝福语怎样写才合适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佛教生日祝福语,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一岁一度是诞辰,百世千身求法缘,愿佛菩萨加持,福寿绵延。 2、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3、法体安康,道业精进,速证佛果,恒顺众生。 4、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音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节日欢乐。 5、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 6、声声的“阿弥陀佛”,是我真诚的祝福,愿你永远欢乐和健康;句句的“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是我对你无限的祝愿,愿你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念念的“观世音菩萨”,是我对你最诚挚祈祷,我最爱的佛友,愿你节日平安欢乐,吉祥如意! 7、佳节即将来临,送你一尊白观音,愿你清静无染;送你一尊红文殊,愿你照彻法界;送你一尊黄财神,愿你妙手金银;送你一尊黑护法,愿你金刚摧魔。 8、容颜广大,色相端严。 9、阿弥陀佛!我觉得佛门中简单的东西是最好的,所以只送您一句佛号,祝您早日开悟。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10、威德巍巍,相好光明。 11、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节日欢乐! 12、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 13、愿您资生无忧,所愿称遂! 14、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节日欢乐! 15、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甘从苦来,乐蕴悲里,皎月朗星我都收藏于心。 16、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愿三宝护念你!愿上师摄受你!愿护法拥护你!自利又利他,欢乐幸福的度过暇满人生! 17、瑞雪飘飘兆丰年,祝君菩提愿早圆!六时吉祥迎春到,国强民富佛佑圆!阿弥陀佛!!! 18、愿您家人现世安稳,后生善处! 19、祝你东行吉祥;南走顺利;西出平安;北去无虑;中有健康;左逢缘;右逢达;前有福星;后有菩萨;上可升官;下可发财;内积千金;外行好运;常行布施;兼济天下;内外法财;悉皆盈满;业障尽除;早证菩提。 20、获得光明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21、我师沙门大慈悲,宣法度众心无为,众人皆登极乐品,尊师方向菩提归。祝师父长久住世,但为利益众生故。 22、瑞雪飘飘兆丰年,祝君菩提愿早圆!六时吉祥迎春到,国强民富佛佑圆!阿弥陀佛! 23、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宏名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阿弥陀佛,节日欢乐! 24、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性空为瓦,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敬祝节日欢乐。 25、高官不如高知,高知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只求高兴就好!期望你多念一声佛,少一分烦恼!天天欢乐! 26、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期望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27、吉祥吉祥恒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28、吉神相随,凶神远离! 29、我师沙门大慈悲,宣法度众心无为,众人皆登极乐品,尊师方向菩提归。祝师父长久住世,但为利益众生故。 30、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飞舞的风马,六字宏名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阿弥陀佛,节日欢乐! 31、吉祥如意,如意吉祥! 32、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 33、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期望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34、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音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节日欢乐。 35、福德自然,植众德本。 36、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愿三宝护念你!愿上师摄受你!愿护法拥护你!自利又利他,欢乐幸福的度过暇满人生! 37、声声的“阿弥陀佛”,是我真诚的祝福,愿你永远欢乐和健康;句句的“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是我对你无限的祝愿,愿你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念念的“观世音菩萨”,是我对你最诚挚祈祷,我最爱的佛友,愿你节日平安欢乐,吉祥如意! 38、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39、祝你东行吉祥;南走顺利;西出平安;北去无虑;中有健康;左逢缘;右逢达;前有福星;后有菩萨;上可升官;下可发财;内积千金;外行好运;常行布施;兼济天下;内外法财;悉皆盈满;业障尽除;早证菩提。 40、佛光普照,佛日增辉。 41、佳节即将来临,送你一尊白观音,愿你清静无染;送你一尊红文殊,愿你照彻法界;送你一尊黄财神,愿你妙手金银;送你一尊黑护法,愿你金刚摧魔。 42、福慧增上,道业有成,六时吉祥! 43、高官不如高知,高知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只求高兴就好!期望你多念一声佛,少一分烦恼!天天欢乐! 44、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甘从苦来,乐蕴悲里,皎月朗星我都收藏于心。 45、阿弥陀佛!我觉得佛门中简单的东西是最好的,所以只送您一句佛号,祝您早日开悟。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46、一岁一度是诞辰,百世千身求法缘,愿佛菩萨加持,福寿绵延。 47、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性空为瓦,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敬祝节日欢乐。 48、愿您安稳少恼,起居轻利,上下和睦! 49、愿您六时吉祥,功不唐捐! 50、逢凶化吉,遇难程祥! ;2023-08-02 05:46:244
普贤菩萨十大行愿
普贤十大行愿是修学大乘佛法的基本准则。普贤十大行愿,约因来说,就是正因佛性(即上求佛道、下化有情的大菩提心);约缘来说,即是缘因佛性(十大行愿具足离染行、方便行与大悲行);约果来说,十大行愿即是了因佛性(每一行愿具足与佛性相应的无分别智)。 普贤十大行愿是净宗修持的重要科目。净土经典记载:参与无量寿如来法会的四众弟子、诸菩萨声闻以及天龙八部等,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又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西方极乐世界。互文证知:普贤行愿与净宗因缘甚深。 十大行愿的内容是: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兹分述如次: 1.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旨在生起敬信善,格除我慢障。内存恭敬之心,运于身口而遍礼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礼敬过去佛与现在佛,稍具善根者皆能做得到;而礼敬未来佛,非有相当的智慧平等心难以做到。因为礼敬未来佛,即是礼敬现在一切众生。吾人憍慢之罪不在过去佛与现在佛上,皆在当来佛上。是故当于一切众生,生世尊想。若生轻慢心,则为自伤。 《法华经·常不轻菩萨品》,是释迦本师对大势至菩萨所宣示,对净宗修持尤具深意。此品讲述有一比丘名常不轻,当他在路上遇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时,悉皆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萨道,当得作佛。」可是有些人觉得他太罗嗦,有些人则认为他是在讽刺而生气,有人傲慢地认为你有什么资格为我授记,于是便向他投掷棍棒、石头或土块。然而常不轻比丘不生瞋恚,只是退到受攻击的范围之外,更大声地重复那些话,一生如是行持。常不轻比丘临欲终时,于虚空中,具闻威音王佛先所说《 法华经 》二十千万亿偈,获得六根清净,更增寿命二百万亿那由他岁,命终之后,得值千万亿佛。释迦本师就是那位常不轻菩萨。 常不轻菩萨为身口意三业礼敬诸佛提供了一个典范。不轻众生而深敬,即是坐如来座;忍于打骂,即是著如来衣;以慈悲心常行不替,即是入如来室。又深敬是意业,赞叹汝等皆当作佛是口业,故往礼拜是身业。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以礼拜作为自己的修行,凡夫众生只具理性佛,尚且礼敬;况修因证果的佛陀,更会礼敬。常不轻菩萨的行持,对初心菩萨降伏我慢,培植忍辱慈悲、正直平等的心态,是一付良药。此良方以大势至菩萨为当机,实为净宗修持之所必备。能具常不轻菩萨平等恭敬心,则念佛三昧不速而成。 礼拜在净宗修持中不可或缺。经云,至心礼佛一拜,罪灭恒沙。宋代王龙舒居士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拜佛引发行者的虔敬心、降伏我慢。又拜佛仪式通过单纯相同形式的无限重复,容易令杂乱的心念有序化。拜佛时眼观佛像,以佛像的庄严引发自心的庄严,依现量(直觉)的集起(综合)获致对自性妙心的体悟,故净宗行人每日行持,礼佛一项,不可或缺。 此行愿最后以四无尽作譬(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业无尽,众生烦恼无尽),礼敬诸佛亦无有穷尽,显示菩萨行者捍劳忍苦的长远道心,在虔敬礼佛中,消除业障,开显慧光,成就净业,礼佛境界与自性开显呈正相关。 2.称赞如来 如来即是不生不灭的性德理体,称赞如来功德甚为殊胜。释尊的因地,因以「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一偈赞叹弗沙佛,而功超九劫,先于弥勒之前成佛。证知修持称赞如来这一行愿,可以速增福德智慧。如来的本迹理事,具无量功德,须有甚深的如理智与广大的如量智,方堪称述赞扬。譬如自在天王,有一名叫善口的天女,口具五百妙舌根,一一舌根能出百千种音声,一一音声与百千种音乐相应。其声清澈,旋律和雅,赞佛功德。普贤菩萨称赞如来的妙辩,以大海般深广磅礴的音声,无有间断地广赞诸佛如来无尽的功德。从「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人能说佛功德」偈颂可见,诸佛如来功德,赞莫能穷。 称赞如来,弘宣佛法,需要辩才。所谓四无碍辩,即法无碍辩,义无碍辩,词无碍辩,乐说无碍辩。如是四种辩才,九地菩萨方得具足。吾辈凡夫如欲速具如是辩才,唯有往生西方净土,得阿弥陀佛神力加持,便应时可得。 吾辈学人,欲发大心,弘扬净土法门,自愧辩才欠缺,应恳请佛力加持,施以辩才。诸大乘经提示,若不得如来神力加持,而能说法,无有是处。由是,释尊慇勤劝勉行人,或诵经,或诵八十八佛,久之便可得妙辩。站在净宗角度,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乃总持陀罗尼,含摄万德,如至心持念久久,无碍辩才自得显现。古往今来,由念佛发辩才的事例甚众。净业行人随时随机广说阿弥陀佛因行果报,大愿功德,即是称赞如来的殊胜体现。称赞如来这一行愿修持纯熟时,则风声雨声、车声马声、木鱼引磬声,皆是称赞如来之音声,如西方净土水鸟树林,皆演法音,由心回转故。 3.广修供养 这一行愿离悭贪,与前二行愿并修,能令现行三业清净。一切菩萨道人皆修供养,如释尊因地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阿弥陀佛因地,为圆满成就大愿,无量劫来积功累德,于诸佛所,尊重供养,未曾间断。又诸菩萨,常以种种上妙供具,供养诸佛。如是供养,一一皆有广大殊胜果报。 在吾辈凡夫份上,无福报置办上妙供物,亦应随分随力,每日最少以长灯一盏、檀香一枝、清水一杯,而作供养。供养功德,在心不在事。以至诚心供养一华一水,亦是功德圆满。或以一华供佛时,当作观想,身诸毛孔,令一一毛孔,出无数华云,运想拟意,供一切佛;一一佛上,化成华台,诸佛受之,于十方界,施作佛事。其它供养,亦复如是。是知但运一心,广大无际,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六度万行,无不圆满。 无量供养按性质分,可分为财供养与法供养两种,而以法供养最为殊胜。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法供养的内涵,凡有七种:一者如说修行供养,二者利益众生供养,三者摄受众生供养,四者代众生苦供养,五者勤修善根供养,六者不舍菩萨业供养,七者不离菩提心供养。法供养的内涵与功德,甚深甚广,兹不详述。在众生份上,财供养不及法供养功德大,如能三轮体空,财供养即是法供养。 《 维摩诘经 》记载:维摩诘大士接受长者善德的璎珞,分作二分,持一分施此会中最下乞人,持一分奉彼难胜如来,随即告知善德长者及与会大众:「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为具足法施。」行人作财布施时,应持平等无相之心,深观能供所供,皆是实相。如是供养,理事圆融,财供养与法供养,并无二致。 财供养又分外财与内财,内财(头目脑髓)供养,难能可贵,若能称性,亦是法供养。《 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 》中,过去日月净明德佛,为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说《 法华经 》。喜见菩萨乐修苦行,满万二千岁已,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心生欢喜,即念我得三昧,皆是闻《 法华经 》力。即入三昧,从虚空中雨种种华香,满千二百岁,以香油涂身,于佛前,以天宝衣而自缠身,灌诸香油,以神通愿力而自燃身,光明徧照八千亿恒河沙世界。 其中诸佛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若以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天缯幡盖,及海此岸栴檀之香。如是等种种诸物供养,所不能及。假使国城妻子布施,亦所不及。善男子!是名第一之施,于诸施中,最尊最上,以法供养诸如来故。」可见融通财供养与法供养,广修供养的行愿方臻圆满。 4.忏悔业障 这一行愿能离愚痴,能令过去、未来身口意三业清净。行人首应慧心觉照,自己无量劫来,独头无明为烦恼种,受无数业报身,一一身造无量业。所幸业力无形,不见相貌,如果业力有体相面积的话,尽虚空界容受不下。菩萨尚且如是,何况悠悠凡夫。吾人生此娑婆浊世,必是业重之人,由烦恼故,造诸恶业;复由恶业,结诸苦果。辗转相因,喻如连环。诸佛慈悲,教令忏悔,切断恶性循环链。自知有罪当忏悔,垢障除灭,诸苦自息,任修何法,皆易成就。忏悔有能忏十心与所忏十心。所忏即所治顺生死十心。此心如厕虫乐厕,不知不觉。 所忏十心是:一、妄计人我,起于身见;二、具足烦恼,外遇恶缘,我心增盛;三、内外既具,灭善心事,不喜他善;四、纵恣三业,无恶不为;五、事虽不广,恶心徧布;六、恶心相续,昼夜不断;七、覆讳过失,不欲人知,八、虏扈抵突,不畏恶道,九、无惭无愧、不惧凡圣;十、拨无因果,作一阐提。以上十种顺生死心,致使长在苦海,永无出期。 既知所治之病,宜知能治之药,故须明了能治逆生死十心:一、明信因果;二、自愧自责;三、怖畏恶道;四、不覆瑕疵;五、断相续心;六、发菩提心;七、修功补过;八、随喜他善;九、念十方佛,如说修行;十、观罪性空,永灭罪根。以上十种逆生死心,明辨是非,翻除恶法,有事有理,应细思之。 忏悔有二种,事忏与理忏。事忏属渐教的方法,理忏是顿教法门。事忏除枝末罪,理忏除根本罪。事忏有相应的仪规,初机较易下手;理忏则需深通教理与观法。故净业学人宜从事忏入手,渐至理忏。下学而上达,能从心上改过,即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无须寻枝摘叶。 忏悔业障的功夫,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若贪瞋痴烦恼缠绵,即令吾人身心弊劣。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消沮,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欲修行魔障重重,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或妄言失志等,皆属作孽之相。遇此应发大惭愧心,大勇猛心,至诚忏悔,改恶迁善。 行之久久,或觉心神恬旷,或觉智慧顿开,或处冗沓而触念皆通,或遇怨仇而回瞋作喜,或梦吐黑物,或梦往圣先贤提携接引,或梦飞步太虚,或梦幢幡宝盖,或修行因缘顺遂等,皆是罪过忏除之象。然于此不可矜夸自耀,滞而不进。应如普贤菩萨所劝,常修忏悔,虚空界等尽,忏悔乃尽;而虚空界等不可尽故,忏悔亦无有尽。至诚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消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即是忏悔业障的最上妙法。 5.随喜功德 随喜是见人作诸功德而赞叹欢喜。随喜功德能除嫉妒障,起平等善。经云:随喜之福,如一人卖香,一人买香,旁人染其香气,于彼二人,初无减少。又云: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滴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可知数。而嫉贤妒能则导致心胸狭隘,我心隆盛,障菩提道,这一行愿即是一帖对治的良方。 随喜的对像是四圣六凡所有善根功德。十方三世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修菩萨道,到究竟成佛的所有福德智慧,难行能行、难舍能舍的种种波罗蜜门,以及从果向因、示现八相成道诸功德,都应殷重随喜;乃至三恶道众生的微薄功德,诸如马不欺母、麒麟不踏生草、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等,悉应随喜。 以佛眼视众生,众生无不是佛;以善眼视众生,众生无有不善。净业行人宜应训练自己的目光,只见众生之善,不见众生之恶,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助人之善,成人之美,拓宽心量,自他不二。在佛法弘传中,有诸多佛菩萨倒驾慈航,随喜帮助世尊成就度生大事,所谓「一佛应世,千佛赞助」。或作弟子,或作护法,或作影响众,乃至或作逆恶(如提婆达多),这些佛菩萨的随喜之行,不可测度。 随喜功德的行愿是锻造世间君子与出世高人的重要手段,是获取殊胜福报,一本万利的快捷方式,吾人应深自勉旃,努力行之。 6.请转法-轮 菩萨为悲愍众生故而请法。转法-轮即是佛将自悟之理转至众生心中,自觉觉他,辗转不息,如轮常转。这一行愿,能除谤法障,起慈善根,为欲令正法住世,开悟众生。《 维摩诘经 》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天人得道此为证,三宝于是现世间。」 请佛转法-轮,普度群萌,是无上殊胜的功德。由一切诸佛唯智唯德,菩萨即以穷法界之智而请佛说法,是故一切诸佛无不雨大法雨。然菩萨唯愿唯行,诸佛即以甚深愿力而加所请,是故菩萨无不获于大益。当知菩萨常请,诸佛常说,未曾间断。昔释尊初成正觉,默念佛法甚深难解,众生不能信受,徒施无益。复念诸佛常得梵王劝请,方转法-轮。念是事已,放白毫光,远照三千大千世界。 时娑婆世界主螺髻梵王,承佛威神,作念往请。慇勤再三(梵王初请,梵王与帝释同请,大梵天王重请),「幸以法光,除诸暗冥,唯佛大慈,不舍本愿,如师子吼,如天雷震,为众生故,转于法-轮。」释尊受请,观机往鹿野苑为憍陈如等五人初转法-轮,开始了四十九年弘法生涯。 佛本为度众生故出兴于世,为何要恳请方说呢?原由有二:一者重法不轻说,二者轻说人不敬。佛常诫莫为非人说法,亦莫将法传与非人,皆恐轻法慢法,不但无福,反而招损。《 周易·蒙卦辞 》云:「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昭示发蒙之道,不可以我(师)求童蒙(生),必待童蒙求我。佛菩萨虽念念以教育成就众生为怀,然须待其恳求,求之诚,则告之必达。尊师重道,学人获益。故请转法-轮,即是上顺诸佛之心,下顺众生之心。佛以说法度生为本怀,然无请不说。故有人请法,自是上顺佛心。众生有欲求法而不知请,请则众生得闻佛法故欢喜,即是下顺众生之心。 佛在世时,可请佛转法-轮。佛灭度后的今日,我们应如何实施这一行愿呢?佛经告诉我们,佛法除佛之外,菩萨、声闻乃至有正知见的修行人均可说。故常请法师大德讲经说法,提供讲堂,广为倡导,即是请转法-轮的实施。如自己对佛法有所契悟修证,愿与众生说,即是请自心佛说法。如随缘讲说阿弥陀佛大愿,劝勉众生念佛往生,乃至一句两句,亦有功德。另外,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如光盘、刊物杂志、印制佛经等广为流布,无情说法,亦属请转法-轮之列。故有智慧人,一切时、一切处皆能修请转法-轮之行愿。 7.请佛住世 佛是大智大觉者,佛住世弘化,能令众生出离生死苦海,圆证无上菩提。所以佛欲舍寿命时,我们应头面顶礼,恳请佛长久住世,作众生大导师。 佛如来的住世与涅槃,由时节因缘所致。《 大般涅槃经 》记载:释尊临涅槃时,出大音声,普告众生:今日如来应正徧知,将欲灭度,若有所疑,今悉可问。四众弟子,天龙八部,咸皆悲叹,愁忧苦恼,举身啼哭,哀恸捶胸。俱诣佛所,头面顶礼,抆泪而言:惟愿世尊莫入涅槃。世尊默然,不果所愿,同时号哭。释尊慈悲,为大众显现金刚坚固不坏紫磨黄金无畏色身,告诸大众:我涅槃后,应疾修行,早出三有,勿复懈怠,散心放逸。语毕,寂然无声入于涅槃。可知诸佛世尊作佛事已,法尔应入大般涅槃。 佛示现涅槃,内含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乃对治凡夫习性的有效方法。《法华经》云:「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贫穷 *** ,贪著五欲,入于忆想妄见网中。若见如来常在不灭,便起憍恣,而怀厌怠,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这段经文点出众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长久住世的人、事、物,不生希有想,反生厌怠心;而对将逝的人、事、物,生起紧迫感与难遭心。譬如婴儿,母亲每天在侧,于母不生难遭之想;得知母亲将离他远去,渴仰思恋之心便沛然而生。 如来涅槃对众生的心理冲击,亦具如是效应。比如:寿高120岁的老外道须跋陀,得知释尊将入涅槃,忽感慞惶,想到慧灯将要熄灭,法船将要沉没,赶忙向佛所奔来。释尊慈悲摄受其为最后一位弟子,为说正法,须跋陀闻法,当下漏尽意解,证阿罗汉果。为报佛恩,须跋陀在佛前先入涅槃。佛敕大众,以杂香木荼毗其尸。 本行愿除请一切诸佛住世外,一切菩萨、声闻、缘觉,乃至一切如说而行、如行而说的善知识,悉在劝请之列。然以净宗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理念而言,持念阿弥陀佛名号,无有间断,亦即是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普贤十大行愿中,前七愿是菩萨的愿行,后三愿是菩萨的回向行。本行愿是回向菩提的自利行。常随佛学提升人的生命品位,速证菩萨道果。常随佛学即是依托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以为所缘之境,引发心智随而学之。释尊从初发心,精进不退,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惜身命,至诚求法度生的种种菩萨行,悉是吾人学习的表范。 吾辈凡夫,或无力量效法菩萨的大悲苦行,亦可从平易处下手,渐臻福德智慧之高妙处。如释尊自己扫地,托钵化缘,抬人汲水,看护病人,为盲比丘穿针,自修房屋做泥水匠与木匠,乞僧举过等,均是吾人亟须效彷的懿范。 净业行人常随本尊阿弥陀佛学,弥显亲切而必要。《 无量寿经 》记载:法藏菩萨在不可思议旷大久远的时劫中,积累培植菩萨无量的功德善行。心中不生起贪欲的觉受、瞋怒的觉受、伤害他人的觉受;甚至心中也不生起贪欲、瞋怒、害他的细微念头。心不粘著于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尘境。成就忍辱之力,不计较一切痛苦。欲念薄少,知足常乐,没有染欲、瞋恚、愚痴三毒烦恼。恒常安住于三昧寂静中,观照智慧自在无碍,没有虚伪谄佞邪曲之心。容色和柔,言语亲切。 预先了知众生的心意,主动前来问讯、提供帮助。勇猛精进,无疲无厌。专求大乘清白之法,用以惠施利益一切众生。恭敬佛法僧三宝,奉事师长。以大愿庄严,引导永劫的大行,以万行圆满宏愿,并将功德回施于众生,令其功德成就。我既念佛,当行佛行。佛既如是成无上道,我亦应当如是成就。 净业学人除效彷佛行外,亦应向修持净宗的诸大菩萨看齐,以之调正吾人修持的路向。无量寿如来会上,诸大菩萨及贤护等十六正士,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具足无量行愿,安住一切功德法中。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调众生,宣妙理,贮功德,示福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于诸众生,视若自己,拯济负荷,皆度彼岸。此诸菩萨既皆如是,我亦学佛,同为佛子,应起精进,学习如是。 总之,佛是九法界众生中最尊者,如淤泥中生莲花、猛火里出优昙那样的稀有。诸佛从初发心到圆成佛道的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吾人依止的表范。如是因,如是果,我们应祛除悠忽懈怠的习气,奋大精进,立大誓愿,当以阿弥陀佛的愿行为自己的愿行。学文殊智,行普贤行。当学观音耳根圆通,反闻闻自性;当学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当如弥勒菩萨,受佛重诲,守护弘扬净宗经典;当以净宗所示要义,深生信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当生成就往生净土。如是方契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度生出世之本怀,方满常随佛学的愿行。 9.恒顺众生 本行愿随顺众生种类根性,饶益成就,即利他行。以般若观照,法无自性,物我皆如,平等饶益一切众生,成就圆满大悲。对九法界种种根性的众生,均以对待父母与如来那样的恭敬心,称性随顺供养承事,不生分别。对迷走生死险道的众生,导向菩提正道;对无明黑暗中的众生,说法施以光明;对客走他乡的贫穷众生,令学佛法,令知自心之佛性,获致自性宝藏。 恒顺众生的理念有四:其一,佛与众生,同一体性。若于众生尊重,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其二,佛以大悲为体性,若不顺众生,则不合佛体。其三,由大悲催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就佛果。菩萨是众生与佛之间的桥梁,二者关联甚密。众生好比生死旷野中的树根,菩萨的大悲就好比滋润树根的水,佛果就好比繁茂的枝叶花果。 可见慈悲是成就佛果之因,正如水滋树根是华果之因一样。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其四,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证知恒顺众生的行愿具有无限深远的意义。 恒顺众生引发行人的恭敬心、大悲心、平等心、忍辱心以及善巧权智,是十大行愿中甚为精要的修学科目。这一行愿义理深邃,境界宏阔,摄自他二利,融生佛一体。未成佛前,首应广结人缘,亦是成佛后从果向因度众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践行这一行愿,能有效地和谐人际关系,助成事业成就。恒顺众生根性而度脱之,乃无尽时空的佛事。净业行人往生极乐世界,方能究竟圆成此愿。吾人在此世间,亦应随分随力而行之。 10.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将前九愿所作的功德善行,回转趣向三处,即回向实际(如如理),回向菩提(如如智),回向法界众生。本行愿能除狭劣障,生广大善,俾令一切众生常得安乐,悉得解脱。 回向在佛法修持中,具有微妙而深远的心理效应。古德云:修行前导,莫尚乎发心;众善指归,莫要于回向。凡夫众生从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空,四大非有,竞执我人之见,横生憎爱之心。所修善法,但为己身;所得功勋,唯归眷属。是以徒增业果,不得出离三界火宅。普贤菩萨教示我们发回向心,将今生洎往劫多生的善法,但有利益,悉施众生。舍有所得心,向彼真如实际,唯求无上菩提,用以拓展心量,速证佛果。 净业行人亦应有广大的心量,宏阔的意象,幽深的境界,才能成就无上殊胜的功德。回向之行,正具拓展心胸,放大功德之妙用。回向将自己所作诸多零散功德汇集起来,如百川溪流汇入大海。并将所有功德回向实际,回向菩提,回向众生,如是便令所集功德如原子链式裂变一样,迅猛倍增,一毫之善皆徧法界。 从万法唯识的理念来说,行人的心识放大,功德亦随之扩大。另外,回向之行能充实加固愿力,加快成功的速度。就好像我们知道远方有一群穷困的人需要救济,虽然也打算前往赈济,但心志力量尚未到决定即刻实施的力度,只是停留在「规划」阶段;而经过回向之行的催化,立即便产生行动,置办物品,刻期前往。 可见回向于无形中为内心充电,加快成就善行道业的速度,正如凸镜收摄阳光得以燃烧纸片一样。净宗行人亦应将念佛及净业助行的功德 回向往生西方净土,回向法界众生,愿一切众生发心念佛求生。如是回向,功德不可思议。每经一次回向,即增大往生的愿力。净业行人无论作何功德,乃至施一钱之微,救一蚁之命,都要回向西方,作往生资粮,转成无漏的出世愿力。如是增上,愿力胜过业力,临终决定往生。法尔如是,阿弥陀佛愿力如是,净业行人当自信自肯而力行之。 净宗回向具双轨回向之特质:一是往相,二是还相。净业行人以念佛与修助行的一切功德,心心念念,作愿回施众生,同生极乐世界,此是往相回向。同时又发愿:往生净土后,回入娑婆,普渡苦恼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此是还相回向。这二种回向,皆以无分别心,缘一切众生,成就平等大悲心。证知净宗念佛法门乃彻始彻终大乘菩萨道,确能安立一切众生于无上正真之佛道。 综上所述,普贤十大行愿的功行德用,超胜绝妙,实为净业行持一大辅翼。然在凡夫份上,殊难圆满受持。于此,念佛求生净土的法门便凸显其方便而究竟的功用。诚如《无量寿经》(唐译)所云:「若诸有情当作佛,行超普贤登彼岸。」意为:十方众生企冀作佛,只要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超胜普贤愿行的妙庄严路,普贤十大行愿只有到极乐世界方能疾速究竟圆满。行超普贤表证念佛法门的殊胜,德遵普贤指陈净业助行的必需。可见普贤十大行愿与净宗关联甚密,净业行人宜应关注并力行之。2023-08-02 05:46:551
心随万物转 转处实能幽 随缘识得性 无喜亦无忧!这是谁写的??回答时看清题目,不知道确切答案
这是凡夫,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幽是幽静,这个幽就是一般讲的定。转处,如果你能够心是定的,可以随万境转,只要不动心就行了。所以佛法的修持没有别的,自始至终都是修定。八万四千法门是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都是修定。佛法最后归纳就是戒定慧三学,没有别的。持戒是手段,帮助你得定;定得到了,定起作用就是慧,就开智慧,就是此地讲的智。定是修行的关键,是修行的枢纽。无论在什麽境界里面,这个心如如不动,那就成功了。在净土宗,我们称它为「一心不乱」,这个就是定,你要真正能够学得。然后,「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喜忧是烦恼,是起心动念。在六道里面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他这个心永远是不动的。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示现在我们世间,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讲了没有?我们说他讲了,佛不承认,佛否认;我们说他没有讲,佛也摇头,也否认。到底是讲还是没有讲?事上是讲了,理上没讲,相上是讲了,他心确实没讲,他心从来没动过念头。没动念,为什麽会讲?我们现在凡夫,动念才会讲,没动念不会讲!动念会讲,叫造业;不动念会讲,不造业。你要是问,不动念为什麽会讲?大磬没动念,你敲敲看,它响不响?你敲一下,它就响一下,敲得重,它响得大,敲得轻,它响得小。诸佛菩萨的心就像钟鼓一样,里面空空如也,从来不起心动念,众生有感,他自然就有应,就像我们敲鼓一样,鼓里面什麽也没有,空的,一敲它就有应。佛说我们凡夫肚子里装得满满的,不空。圣人的心里没有东西,六祖讲的「本来无一物」,所以他可以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我们为什麽起不了感应?就是里面已经塞满,敲也敲不响,装满了,装满什麽?装满妄想、装满执着。《华严》上说的,「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我们这个心里被妄想、被烦恼障碍住,装满了,亏吃在这个地方。所以他怎麽可能有喜忧?他不会起心动念。 这就是讲的『正观,默照本心』,这在我们念佛分上,实在讲就是一心不乱,时时保持着一心不乱,那就是默照本心。第二,这是『助行』,前面是正行,这个观就是修行,助行是『备修万善』。自心清净,本来无一物,何必要修善?本来不造恶,哪里还有善可言?有善有恶,六祖听到一定告诉我们,善恶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但是不妨断恶修善,这是大慈大悲,这也是众生感应而现的。像现在这个社会造恶的人很多,这个造恶的心就感动诸佛菩萨,示现表演给我们看,我们在造恶,他在那里断恶,我们不肯修善,他在那里修善,让我们看,让我们在这里面慢慢的觉醒过来。菩萨的示现是众生的感应,我们世间人称之为潜移默化,他不要说一句话,一生当中就是默默这样做,做了很久,被人发现了,这被大家宣传了,这个人是好人,这个人是我们的模范,我们应当向他学习,无一不是感应所现的!不是感应现的,就是业报现的。这世间所有一切有情众生,佛家讲的十法界有情众生,不是业报现的就是感应现的。四圣法界是感应,六凡是业报,凡圣同居土里面,凡夫是业报,圣人是感应。这就是为什麽要修善,修善就是度众生的方法,就是度众生的手段,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二事俱得』,二事就是正助两种你都得到,我们常讲正助双修,那麽就『了达』,了是明了,达是通达,你就明了通达西方的四种净土。从上而下,常寂光土、实报庄严土、方便有余土、凡圣同居土,这四种净土的状况你就明了。2023-08-02 05:47:065
观音菩萨生日祝福语
1. 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2. 逢凶化吉,遇难程祥! 3. 吉祥如意,如意吉祥! 4. 吉神相随,凶神远离! 5. 福德自然,植众德本。 6. 容颜广大,色相端严。 7. 佛光普照,佛日增辉。 8. 威德巍巍,相好光明。 9. 吉祥吉祥恒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 10. 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 11. 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 12. 获得光明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 13. 福慧增上,道业有成,六时吉祥! 14. 愿您家人现世安稳,后生善处! 15. 愿您六时吉祥,功不唐捐! 16. 愿您安稳少恼,起居轻利,上下和睦! 17. 愿您资生无忧,所愿称遂! 18. 法体安康,道业精进,速证佛果,恒顺众生。 19. 一岁一度是诞辰,百世千身求法缘,愿佛菩萨加持,福寿绵延。 20. 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甘从苦来,乐蕴悲里,皎月朗星我都收藏于心。 21. 瑞雪飘飘兆丰年,祝君菩提愿早圆!六时吉祥迎春到,国强民富佛佑圆!阿弥陀佛!!! 22. 把握好每一个念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便是最好的表现;希望你生命的每一刻都能自在吉祥! 23. 我师沙门大慈悲,宣法度众心无为,众人皆登极乐品,尊师方向菩提归。 祝师父长久住世,但为利益众生故。 24. 有一座七宝楼阁,舒畅为地,福慧为基,悲智为梁,性空为瓦,方便为门,六度为梯,菩提为顶,让她承载着我的祝福到您身边,敬祝节日快乐。 25. 大海承载着佛陀的慈悲,苍穹闪烁着菩萨的智慧,愿佛前的缕缕香烟伴随幽幽的梵音,给你送去无限的祝福与祈愿:吉祥平安顺意安康!佛光普照节日快乐! 26. 愿清香的檀香味带走你一天的疲倦,愿清晰的戒定慧增添你无限的清净,愿幽雅的佛乐为您祈祷,愿观音菩萨永恒在你心间转到,保你身体健康,法喜充满,节日快乐。 27. 飘动的经幡,转动的经轮,祥和的颂经声,(liuxue86.com)飞舞的风马,六字宏名的祝福,佛菩萨的保佑,阿弥陀佛,节日快乐! 28. 佳节即将来临,送你一尊白观音,愿你清静无染;送你一尊红文殊,愿你照彻法界;送你一尊黄财神,愿你妙手金银;送你一尊黑护法,愿你金刚摧魔。 29. 声声的“阿弥陀佛”,是我真诚的祝福,愿你永远快乐和健康;句句的“南无文殊师利菩萨”,是我对你无限的祝愿,愿你具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念念的“观世音菩萨”,是我对你最诚挚祈祷,我最爱的佛友,愿你节日平安快乐,吉祥如意! 30. 阿弥陀佛!我觉得佛门中简单的东西是最好的,所以只送您一句佛号,祝您早日开悟。最简单的就是最好的。 31. 祝你东行吉祥;南走顺利;西出平安;北去无虑;中有健康;左逢缘;右逢达;前有福星;后有菩萨;上可升官;下可发财;内积千金;外行好运;常行布施;兼济天下;内外法财;悉皆盈满;业障尽除;早证菩提。 32. 愿昼吉祥夜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愿三宝护念你!愿上师摄受你!愿护法拥护你!自利又利他,快乐幸福的度过暇满人生! 33. 高官不如高知,高知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只求高兴就好!希望你多念一声佛,少一分烦恼!天天快乐! 34. 愿你的法喜如雨,带来智慧甘露;愿你菩提心似火,焚烧一切烦恼;愿你的道歌清凉,唱出慈悲心语!愿你我生生世世长相逢,同行同愿同圆种智功德海。2023-08-02 05:47:252
阿弥陀佛 学佛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佛教徒是指皈依的居士。居士就是在家的佛教徒。一般来说,在家的佛教徒鼓励自己能够守几戒就守几戒,守一戒一份功德,但是不是强制要求。除非你自己发心要受五戒,你就必须做到。星云法师开示,皈依不等于出家,不等于受戒,只是愿意将身心皈依三宝,尽身命信奉三宝,护持三宝。不改变自己的信仰。下面贴一篇皈依的意义给你参照:皈依的意义 皈依是「皈」投「依」靠的意思,也含有救济、救护之义。三皈依是指归投三宝、依靠佛、法、僧三宝,藉著三宝功德威力的加持、摄护,能止息无边的生死苦轮,以及能远离一切怖畏,而得呵护、解脱一切忧悲苦恼。世间的人,依靠金银财「宝」,就能获得物质生活;若能依靠佛法僧「宝」,就能得到精神升华的安稳。《成佛之道》一书说:「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在一生又一世的时间推移过程中,流转升沉於苦海中,亟需依靠三宝的舟航,才能到达彼岸。但众生愚痴,不知皈依,有的知道求皈依,却误信邪师外道,甚或迷恋世间的财宝、权位、眷属、生命……等,殊不知财产为五家所共有,逢到大水、大火,遇到盗贼、恶王,或生了不肖儿女,财富随即就转眼成空,而崇高的权位也将落空。如《顶生王经》记载:顶生转轮王统一四大洲,上升忉利天,与帝释共同治理天宫,终不免坠落人间,忧愁而死。亲爱的眷属,一旦无常来时,也要分离;再者,有生必有死,故生命不足恃,而国家、社会,也总在治乱之中,流转不已。因此,这一切均不是究竟的皈依处,故有『皈依处处求,三宝最吉祥』之谓。」《阿毘达磨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四载道:「众人怖所逼,多皈依诸山、园苑及丛林、孤树制多等。此皈依非胜,此皈依非尊,不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诸有归依佛,及归依法僧,於四圣谛中,恒以慧观察,知苦知苦集,知永超众苦,知八支圣道,趣安隐涅盘。此归依最胜,此归依最尊,必因此皈依,能解脱众苦。」此之皈依,即由深切之信心,深信佛、法、僧三宝确为真正的皈依处,能因之而得种种功德;既知三宝有此等功德,乃立愿做一名佛弟子,信受奉行,恳求三宝的威德加持摄受,将一己的身心归属於三宝,从此不再信奉天魔外道。《大乘义章》卷十说:「归投依伏,故曰归依。归投之相,如子归父;依伏之义,如民依王,如怯依勇。」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希愿领受外在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助,这是他力的宗教,佛教皈依固然有此意义,而除此之外,更有不共外教的地方,因为皈依的最深意义、最终目的,乃是皈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如佛陀在涅盘会上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皈依真义。这明示了弟子应依仗自力,依正法修学,依自己的佛性,自己能成佛故。因此自己身心之当体,即为正法涅盘。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这才是皈依的真正意义。 皈依三宝者,如得灵丹妙药,能够医治贪瞋痴的心病;如灯烛星月,能够指引我们的迷途;如苦海舟航,能够脱离生死的苦海;如贫人得宝,能够庄严我们的身心。《俱舍论》卷十四说:「皈依三宝能究竟解脱众苦。」《大乘义章》卷十也举出三点皈依三宝的旨趣:1、为远离生死之恶、不善。2、为求出世涅盘。3、为利益众生。《优婆塞戒经》说:「为破诸苦,除烦恼,受於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皈依三宝。」《般若经》云:「一切圣人皆以无为法得名,无为即无漏之别因也。由此三宝常住在世,不为世法之所欺慢,因此称为宝,如世间的珍宝为众生所重。今此三宝为诸群生,三乘七众所归仰。」《善生经》说:「若人受三自归,所得果报不可穷尽,如四大宝藏,全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皈依三宝者,其福过彼,不可胜计。」《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杂阿含经》云:「与须达令受三皈,终生天上。有怀妊者为其胎子,受三自归;生已后有知见,复教三皈。设有奴婢客人怀妊生子,亦如是教。若买奴婢,能受三皈、五戒者,然后买之,不能者不买。乃至乞贷举息,要受三皈,然后与之。若有施三宝物者,从世尊闻,称名咒愿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来有无上知见,审知方便,皆得生天,故知皈依三宝,功德最大,不得不受。」《法句譬喻经》中有一段记载:「从前帝释天五德离身,五衰相现,自知命尽,当下要堕入畜生,在一个以冶陶为业的人家受驴胎。帝释天立刻驰往佛所,稽首作礼,伏地三自皈命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神识已至陶家驴腹之中。当时,驴因没有绳索系缚,行动之间,破坏坯器,主人用鞭责打,驴腹痛,即时伤胎,其神识即刻又还入原来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当时,佛陀为其说法,帝释天即知无常之要,明白罪福的变化,了解兴衰的根本,从此欢喜信受三宝,故再进而得须陀洹道。又,《旧杂譬喻》卷上记载:「从前佛陀至忉利天为母说法的时候,有一天人,寿命垂尽,他寿终之后,当下生拘夷那竭国,受疥癞母猪腹中作子。当时忉利天人愁忧无计可施,有另一天人告诉他,当往求救於佛陀,天人听后,即刻往佛所稽礼。佛告天人:『欲脱猪身,应当皈依三宝。』如是三日,天人依从佛陀的指教,朝暮归依。七日之后,天人寿命已尽,因为已自皈的缘,生维耶离国作长者子。」从以上所说,我们可以知道,皈依的功德其大无比,所以众生皆当皈依三宝。藉由三宝的威德加持,净化身心,感召善因好缘,成办诸事,并且找回生命的价值,重新认识自我宝贵的清净本性,开发每个众生本具的如来佛性、平等的法性以及清净的真心。三宝的呼唤一、皈依三宝可以使人生更多彩多姿,更踏实安全。二、你要丰富人生,必须先要皈依三宝。三、人生不能没有信仰,踏出信仰的第一步-皈依三宝!四、一生的转捩点,转迷为悟、转邪为正、转恶为善,就是要皈依三宝。五、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就是皈依三宝。六、皈依三宝是心灵的依靠;皈依三宝是永恒的宝藏。七、皈依三宝是迈入幸福的捷径!八、皈依三宝是走向真理的道路,是认识了自己。九、皈依三宝,一入佛门即进入佛法的堂奥。十、皈依三宝是受戒的基础,是成佛的根本。十一、想不受苦报,便应皈依三宝,相信因果轮回之理,勿造恶业。十二、好信仰,要向好朋友推荐-皈依三宝大家一起来。十三、慎重推荐,究竟皈依处-三宝最吉祥。十四、真正的故乡-来自三宝;真正的依靠-来自三宝。十五、趋向真理大道-皈依三宝。十六、打开心灵之窗-皈依三宝。十七、重建幸福人生-皈依三宝。十八、找回本来面目-皈依三宝。十九、点亮一盏永恒的心灯-皈依三宝。二十、人间净土的建立-人人皈依三宝。二一、心灵起死回生的开始-皈依三宝。二二、生命的导航-皈依三宝。二三、放下人生的重担-现在正是皈依三宝的时候。二四、佛陀亲切的呼唤,您还要犹豫多久?赶快回到三宝的怀抱里。二五、一盏夜路明灯,一艘苦海慈航,一块上好福田,一位智慧明师。二六、心灵的环保,生命的清流,病患的良医,那就要皈依三宝。二七、来自两千五百年佛陀的诚挚呼唤-皈依三宝。二八、以慈悲来代替怨恨,以般若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帮助吝啬,以皈依三宝来净化自我,净化社会。二九、您皈依三宝,三宝就会与您同在!三十、圆满人生,就要从皈依三宝开始! 皈依三宝的功德利益,可以说在人生中,所得利益总加起来,也不及皈依三宝的功德之大之多。《佛说希有校量功德经》说:皈依三宝所得的功德之大,若具足四事供养,乃至建七宝塔供养舍利的功德,尚不及皈依三宝所获得的功德之百分之一。「夫三宝者,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皈依者,福增无量;礼念者,罪灭河沙。譬如灵丹之妙药,疗百病而蠲除。冥冥黑夜中,三宝为灯烛;滔滔苦海内,三宝为舟航;焰焰火宅中,三宝为雨泽。」由此可知三宝的功德。没有皈依三宝,即使拜佛烧香,也只能算是佛教的尊敬者,不能算做佛教徒,如果是佛教徒,第一具备的条件就是皈依三宝。皈依三宝究竟有什麼功德利益呢?总结经典中的功德利益有下列十点:第一、找到了宇宙间第一伟大的圣者释迦牟尼佛作为老师,成为正式的佛弟子。第二、经云:「皈依佛,不堕地狱;皈依法,不堕畜生;皈依僧,不堕饿鬼。」故一旦皈依三宝以后,立刻可以恶道除名,人天有份。第三、如顶戴宝冠,身著华服,人身立刻庄严;而皈依三宝,则道德、人格、信仰因而提升。第四、佛陀指示护法龙天、一切善神,在末法时代,要保护、加被所有皈依的三宝弟子。第五、能够获得世间大众的尊敬,并以为模范。第六、消灾免难,平安吉祥,一切好事,都会成就。第七、能积集广大福德,得大富贵,如为人生前途造了平坦的道路,如苦海茫茫中有了舟航。第八、减少烦恼,得遇善人为友,到处都能得方便。第九、有受戒的资格。皈依三宝的人可以受持五戒,参加八关斋戒等。第十、终有一天,必定得度。即使没有修行,只要皈依三宝,将来弥勒菩萨龙华三会的时候,也能得度。2023-08-02 05:47:5410
老是被人欺负怎么办?
网友:在这个斗诤的世界里,如果太善良是会被欺负的。我们不可能百依百顺,不管是怎么样都会自我保护。怎样算是恒顺众生呢?有些人是不可理喻的。左右为难。请问法师,我们该怎么做? 大安法师: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斗诤的世界,就是一个大家都在造恶业的世界,就是一个大家都在相互伤害的世界,这是一个善良确实会觉得被欺负,造恶作恶却越来越被人恭敬的一个时代。它是这么一个时代。 为什么叫五浊恶世?末法,减劫,就是这个样子。但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要深信因果,你的善良一定会有好报的。 你太善良了人会欺负你,但是佛会保佑你呀。你就被人欺负了一辈子,那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把你接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可不占了一个大便宜吗? 你就把你被人欺负作为修行。我们修行六度就有个忍辱波罗蜜,别人的侮辱你能忍下来,你就在修菩萨道,你就在扩大你的心量,你在消你的业障,你在开发你的智慧,你就在这里圆满忍辱波罗蜜。所以一切都要从正面去看待它,对事情不要太负面看。 《佛说无量寿经》讲,在这娑婆世界修行一日一夜,胜过西方极乐世界修行百年。在这个世界会被人欺负,被人欺负你也心安理得,你笑眯眯,还赞叹他。因为他欺负你越多,就让你修行的道业越增上,叫做逆增上缘。 你看每尊佛都有一个提婆达多,有提婆达多说明生命是要有一个辩证法的,如果没有一个人欺负你,大家都赞叹你,大家都捧着你,你的道业增进不了的。就是由于欺负人的人多,被侮辱的太多,你就厌离了这个世间,然后他就成了你的逆增上缘。 所以佛说:就是由于有提婆达多故,让我快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这个五浊恶世,所有的逆境,所有的苦难,所有的诽谤,所有被人欺负,是我们修道的最好的缘分,你太顺利反而醉生梦死了。所以伸开双臂来拥抱一切侮辱,挫折,诽谤。 你不要再在这里哀叹:哎呀,我要自我保护,我要跟他对着干,他踢我一脚我要还他两脚,他骂我几句我要骂他十句,他有外遇他找一个我找两个。那都麻烦了。2023-08-02 05:48:2313
恒顺众生的释义
顺是随顺度化,悲悯柔和之义。发起恒顺众生之愿,非菩萨人不能克成,最起码亦得证成无生法忍,方得恒顺众生,不致有退堕之念。众生是愚痴的,是刚强难调难伏的,是随顺五欲六尘的,是邪见不智的,是好辩的,是逞强的,是保护自己观念的,是我执与法执的,若非菩萨得证无生法忍,无法做得到,菩萨今生度不了众生,还有来生,甚至还有尽未来际可得度之,因为菩萨没有隔阴之迷,内心无惑,了知众生与他之关系,如是可耗下无尽的未来,以达到恒顺众生,并度化之功。众生未开悟,心地烦恼丛生,自利自度尚不能,焉能利他度他!今日不知明日事,尚存三惑之结,尽未来皆是生死业,若要恒顺众生而行化,这是梦人说梦话,水里月一般的空言,不得实际。众生仅能依佛菩萨三业而学之,由因至果,由渐而,顿由浅而深,由近而远,菩萨可恒顺众生,众生亦可恒顺众生,只是恒顺众生人人皆可行,但境界却有深浅,因果不同,近远有别,持续有长短,渐顿有异。2023-08-02 05:49:181
什么是“恒顺众生”
师兄你好,赞叹您的提问,末学浅谈一二,若有不足之处请同修多多指点:什么都是“恒顺众生”可能末学的回答乍听一下不太好懂,其实恒顺众生是开悟圣人的境界,与其说恒顺,倒不如没有恒顺,哪里有众生要恒顺呢?为什么呢?凡夫认为“我”学佛,要随缘,要“恒顺众生”,此乃错误的想法,需要更正。真正的“恒顺”是放下,放下什么呢?首先就是要放下“我”,也就是执着,不要执着“我”,放下了这个执着就叫恒顺,有“我”就有欲,有欲就有生老病死,就永远也无法恒顺。当我们没有“我”了,无我了,一切空空,还有何要恒顺的呢,这才是真正的恒顺,永恒的恒顺,《华严经》中讲:事事无碍,理事无碍。此乃大恒顺,大自在,一切人事物对自己都没有障碍,宇宙本来一体,本来就是和谐的,众生本来是佛,我们要真正的放下执着心、分别心,最后放下我们的起心动念如如不动,回归宇宙,那就做到真的恒顺了,也就圆满了。阿弥陀佛2023-08-02 05:49:301
佛教讲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什么意思
随着就害喜了2023-08-02 05:49:371
恒顺众升股票十一后买适合吗
该股后面还会深幅调整。目前大盘尚未见底。建议等大盘见底后再入市。现金为王啊记得打赏我!2023-08-02 05:49:441
歌词里有高山流水那首歌名叫啥
歌词里有高山流水那首歌叫《若把你》,全部歌词如下:歌手:Kirsty刘瑾睿落叶无归根单丝不成线无所寄托亦无心流浪你把红豆赠我不如写我一首歌落款你的名字工整又好看若把你比作歌你便是那高山流水佳人伴舞天地伴舞绝弦的美若把你比作歌歌写的我缠绵悱恻恒顺众生迁走我魂绝弦的美落叶无归根单丝不成线有嘴无心亦有才无命不一起看星星星星它亮有什么用你我矢志不渝举案又齐眉若把你比作歌你便是那高山流水佳人伴舞天地伴舞绝弦的美若把你比作歌歌写的我缠绵悱恻恒顺众生迁走我魂绝弦的美恒顺众生迁走我魂绝弦的美2023-08-02 05:50:131
回向给佛土和诸天护法还有婚姻障碍冤亲债主怎么回向
1.佛法里面对于回向非常重视,为什么要回向?回向是破执着,你就晓得这个很重要!2.我们要把自己修学的功德、布施的功德,一生当中所作大大小小的善业,都回向给“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3.“上报四重恩”是回向给我们有恩德的人,“下济三途苦”是回向给我们累劫的冤亲债主。4.常念三宝恩、常念众生恩、常念父母恩、常念国家恩,这是我们回向偈上天天念的“上报四重恩”。5.一个人能常常念恩,德行就会愈积愈厚,我们常讲积功累德,这是累德。6.这个“下济三途苦”,是叫我们看现代的人,造了这个业因,但还没有堕落下去的,我们可以帮他忙;已经堕下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去的,就没法子了。7.回向偈我们天天都念,从哪里下手?要怎么做法?上报四重恩就要从“孝亲尊师”这里做起,下济三途苦就要从“慈心不杀”做起。8.做的善事统统回向,就是还无量劫来一切众生的债。9.把自己所修的一切福德、功德,都送给一切众生,这叫回向。10.不回向,你所修的福报、功德是有范围的、有限的。11.一回向,你的福德、功德变成无限的。12.做任何善事都回向,则功德无量。13.一切善根悉皆回向,供养功德才能圆满。14.我们修行,不是为自己修,而是为众生修;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15.我们以智慧善巧方便将佛法传播,推荐给一切大众;这样去做,做了不求人间任何的福报,只有一个目标,求生西方净土,这叫回向。16.念佛这个法门,经上还有说这个法门叫“不回向法门”。17.为什么叫“不回向法门”?因为念佛人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换句话说,他虽然不回向,他念念都是回向。18.我们断恶修善不是为自己,破迷开悟不是为自己,成佛也不是为自己,乃至于我们生活、吃饭、喝水也不是为自己;只要有这个心,就是回向。19.有恩的,我回向给你,这是报恩。20.有怨的,我回向给你,.这是解除怨结。21.冤业病,是冤亲债主缠身。以诵经、念佛的功德回向,这是调解。他若接受,问题就解决;若不接受,就有麻烦。22.佛教我们每天念佛、听经,都将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希望他们明了,我们成就了,就是报恩、还债;这样,就可以减少冤亲债主的障碍。23.我们拜佛、诵经、念佛,都希望回向给历劫冤亲债主,更应当发愿:将来自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首先我来度你们。24.超度不需要具备什么仪式,真正功夫成就了,以自己的诚心诵经念佛,把这个功德回向给他,就超度了,他就得利益了。25.回向,就是不着相;不着相,心才清净!26.回向的意义是“作而无作”,我所作的这个无心,就当作没作一样。27.如果你做桩好事,常常念到做了多少多少好事,那功德又没有了,又迷了,愈迷愈深。28.回向是帮助你觉悟,所做的一切功德统统不要,统统把它忘掉。29.福报、善行,是一切众生的,不是“我”的;把“我”给忘掉,这叫做回向。30.人生很短!在这极短的时光当中,我们要能忍受,纵然有福,不能享尽!31.我们要认真修福报,所修一切善根福德统统回向求生净土,这样才能保住我们临终时候清清楚楚。32.福报享三成就够了,其余的布施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这才是求生净土唯一正确的方法。33.普贤十愿,实在讲只有七个誓愿,从礼敬到请佛住世这七条,后面三条是属于回向。34.回向里面第一个是“常随佛学”,这一条就是回向菩提;“恒顺众生”,这是回向众生;“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就是法界,就是真如本性。35.“常随佛学”是回向菩提;菩提是觉,菩提是智慧,菩提是大彻大悟。36.学佛一定要找一个榜样,最好的榜样是佛。一切诸佛当中,阿弥陀佛是最殊胜的榜样,本师释迦牟尼佛对弥陀的赞叹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我们跟谁学?跟阿弥陀佛学。37.我们学佛要以佛做标准,我们要跟佛学。佛不在世了,那我们依靠什么?诸位要知道,就是依靠经典,经典就是佛的法身。38.我们除了学佛之外,还要面对社会的现实。在现实社会里,我们如何来处事待人接物,如何来过我们现前这一段生活,那你就要懂得“恒顺众生”,这个日子过下去才没有障碍。39.要顺他,不能不顺。顺的里面要有智慧,不是一昧感情的顺,是要有理性的顺,这样才没有错。40.“恒顺众生”,众生无论作善作恶,你要能够忍得过,你要能够在这个境界里头如如不动,这就是“恒顺众生”。41.唯有恒顺众生,心里才不起烦恼,心才会平静。众生恶,旁敲侧击诱导他,实在不能的,随他去!几时他回心转意,几时再来度他。42.“普皆回向”是总回向,就是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众生,同生净土。43.“普皆回向”是回向实际,实际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一法不立,清净无为。44.“普皆回向”,是把心量拓开;心量拓开,就可恢复自性。45.“普皆回向”,心量拓开跟虚空法界一样,这样的功德才是圆满功德。46.“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将无量劫的恩人、冤亲债主都包括在其中,这是最圆满的回向。47.很多念佛人虽然天天念回向偈,“愿生西方净土”,那是口皮上的发心,心里是实在不想去。他们发的是凡夫心,没有发菩提心。48.要真正发心愿生西方,那才是无上的菩提心;这个心很难发,为什么?真正发菩提心的人,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统统舍掉了,他一心一意就想西方极乐世界。2023-08-02 05:50:451
歌词里有一句“你把红豆赠我不如献我一首歌”有人知道什么歌吗?
忘了是什么时候习惯了一些问候听老情歌最后一首轻轻的唇在颤抖时间像无边的海我们在无力地游思念在前后焦心在左右谁在挥舞着衣袖你会爱我到什么时候你会陪我到哪个路口我不知道用什么理由让你可以和我厮守到白头你会爱我到什么时候你会等我到哪座桥头我只剩下这一颗红豆请你把它收下别让风带走时间像无边的海我们在无力地游思念在前后焦心在左右谁在挥舞着衣袖你会爱我到什么时候你会陪我到哪个路口我不知道用什么理由让你可以和我厮守到白头你会爱我到什么时候你会等我到哪座桥头我只剩下这一颗红豆请你把它收下别让风带走你会爱我到什么时候你会陪我到哪个路口我不知道用什么理由让你可以和我厮守到白头你会爱我到什么时候你会等我到哪座桥头我只剩下这一颗红豆请你把它收下别让风带走请你把它收下别让风带走2023-08-02 05:50:534
为什么佛教是释迦牟尼创立的之前为什么还有佛?第一个佛到底是谁?
任何宗教都是人类的小我集体意识所创立的,由这个小我集体意识的代表者-国君所创。释迦摩尼佛没有创立佛教,耶稣没有创立基督教,穆哈穆德没有创立伊斯兰教,老子没有创立道教,孔子没有创立儒教。佛教是佛陀几百年后印度的统治者阿育王创立的,耶稣教是耶稣几百年后的国王创立的,儒教是汉武帝创立的。所以,要知道,任何宗教都是人类小我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政治,其核心目的是控制。但是,释迦摩尼佛,耶稣,穆哈穆德,老子,孔子不想控制任何人,他们只想解放人,他们以他们的人生展示生命的真正意义,告诉你平和喜悦脱离恐惧获得喜悦的方法。释迦摩尼佛是贤劫千佛的第四位佛。第一拘楼孙佛、第二拘那含佛、第三迦叶佛。千佛出世次序如下:第一至第八小劫,无佛出世。 第九劫减至人寿六万岁时,拘留孙佛出世,为贤劫第一尊佛。 减至四万岁时,拘那含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二尊佛。 又减至寿二万岁时,迦叶佛出世。 减至一百岁,释迦牟尼佛出世,为贤劫第四尊佛。 第十小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弥勒佛出世,为贤劫第五尊佛。 第十一至十四小劫中,无佛出世。 第十五小劫,有九百九十四佛相继出世。 第十六至十九小劫,无佛出世。 第二十小劫,楼至佛出世。 合为贤劫千佛。拓展资料释迦摩尼佛创造的是我们地球所在世界的佛教.我们地球所在世界成为娑婆世界. 佛不是随便可以存在我们的世界的.必须应缘才来. 我们娑婆世界的文明是多次毁灭的,所以我们娑婆世界一共出现了三位佛,分别是第一拘楼孙佛、第二拘那含佛、第三迦叶佛. 释迦摩尼佛是第四位. 小劫是佛教中用于计算时间的一种单位 :依俱舍论则人寿自八万岁,每百年减一年而至十岁,又人寿自十岁,每百年增一年而至八万岁,此增劫及减劫,一一名为小劫,依智度论则合此一增一减而为小劫。法华经曰:六十小劫,身心不动。按释氏以劫纪时,从十岁增至八万,减至十岁,经二十返为一小劫。可见时间之长!实际上,观音菩萨成佛比释迦摩尼佛早,只不过是呢观音菩萨为了以慈悲菩萨形象度化世人,才显菩萨像!阿弥陀佛不是娑婆世界的佛,是极乐世界的佛. 他发48大愿化成了极乐世界.因此他是极乐世界的佛.极乐世界和我们所在的华严世界是并立的不同宇宙!在佛教中有一种说法,叫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人这辈子要做很多善事,下辈子才能脱胎成人. 西方世界也有信仰佛教的,不过大部分是基督教 . 在佛教中认为, 基督教创始人耶和华上帝是28天中的天王.也是和佛一样为度化世人所以创立了基督教. 在宗教里面,如果没有了轮回之说,很多东西是没法解释的. 例如,如果没有轮回,人是哪来的? 人死后如果都去天堂,是不是天堂要塞满了?消除自己的业障必须修佛,不杀生,不吃肉,多行善是很基础的一个,也是信仰佛教最基础的戒律, 凭借这个是不可能成佛的. 顶多是有漏福报多谢 . 和成佛的功德毫无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达摩大师说梁武帝毫无功德,只有福报 .不信佛也没关系,平常我们只要怀着一个恭敬的心对待就行了. 我们见佛可以不拜,但是不能不敬!同样,我们信仰了佛教,对待基督和伊斯兰教的圣人也得怀有恭敬心!佛教的理论是世界上最完善的理论,是其他宗教无法比拟的. 你可以去看看一下简单的入门佛教典籍!2023-08-02 05:51:0813
佛教的生日祝福语
佛教的生日祝福语如下:1. 法喜充满,六时吉祥!2. 逢凶化吉,遇难程祥!3. 吉祥如意,如意吉祥!4. 吉神相随,凶神远离!5. 福德自然,植众德本。6. 容颜广大,色相端严。7. 佛光普照,佛日增辉。8. 威德巍巍,相好光明。9. 吉祥吉祥恒吉祥,昼夜六时恒吉祥!10. 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11. 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12. 获得光明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13. 福慧增上,道业有成,六时吉祥!14. 愿您家人现世安稳,后生善处!15. 愿您六时吉祥,功不唐捐!16. 愿您安稳少恼,起居轻利,上下和睦!17. 愿您资生无忧,所愿称遂!18. 法体安康,道业精进,速证佛果,恒顺众生。19. 一岁一度是诞辰,百世千身求法缘,愿佛菩萨加持,福寿绵延。20. 色由心生,相自念起,欢节佳期你也不必在意。甘从苦来,乐蕴悲里,皎月朗星我都收藏于心。2023-08-02 05:51:437
我学佛遭受了太多不理解、不支持,这到底是为什么?
阿弥陀佛! 随喜赞叹楼主发心学佛之心! 正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中土难生,而如今我们得了人身,闻了佛法,生在中国,缘分真的是千百万劫难遭遇啊,所以更应该“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千万要明白,学佛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情,一定要坚持下去,直到往生极乐世界! ----------------------------------------------------------------- 我们学佛,首先就要明白学佛的核心是什么? 核心是学习回归人的本性,即佛性,而佛性表现出来的最基本的那个根,是什么? 就是“孝道和师道”,再浓缩一点,就是“孝”这一个字。 我们看《观无量寿经》,佛在经上告诉我们,“净业三福”是三世诸佛成佛正因,因为他是根本中的根本,我们说入了佛门,受了戒,开始修行,从哪来开始?从“净业三福”。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无论你学什么,都要从这里开始,好比盖楼房打地基,不管你要盖多少层的大楼,这个地基一定是要搭建的。 那么我们读经便会知道,“净业三福”: 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其中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 试问,我们有没有做到?有没有?一定没有! 学佛的根基是“净业三福”,“净业三福”的核心是第一福,而第一福的核心就是什么? 是【孝养父母】! 所以说孝是佛门的核心。我们天天去读经,去拜佛,我们称呼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就是承认他是我们根本的老师,我们自认为是佛弟子,我们和佛之间就是师徒的关系,师徒关系和父子关系几乎可以等同,父母养我们的肉身,佛菩萨养我们的法身慧命,道理是相同的,所以佛门的核心就是“孝道”,佛是在教育我们,我们连人都做不好,如何能成佛?而做人的基础就是要懂得孝顺父母。 我们和家长也好,和亲属朋友也好,讲我们开始学佛,实在讲,楼主是太过仓促了。 净空老法师教导我们学佛要做到“四摄、六度”,“随缘不攀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我们问一问自己,有没有真正的去落实这些? 既然学佛,那么就一定是相信因果的,现在学佛路上出现阻碍,这是果报。有果必然有因,那么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们要仔细思量!不可以放过!否则,因为我们学佛的原因,导致亲戚朋友大量的诽谤佛法,批评佛法,再加上我们自己没有能够好好的修持,导致自己处处生烦恼,处处生错误,给众生造成很不好的学佛印象。 那么,在他们眼中,一定会错误理解成: 【学佛的人都不正常,偏执,大家千万不要学佛,不然就都变成疯子了。】 楼主您看,这就坏了,我们表面是在学佛,实际上是在做什么?在毁坏佛祖的名誉!在毁掉佛门的清净!所以说,我们学佛一点功德都没有,我们自己没有改过,没有做到大根大本的“孝”,所以别人看不到我们的改变。我们总以为自己修行有点小功德,实际上不下地狱就不错了,因为我们天天在坏佛祖的声誉!!!哪有什么功德可言?! ----------------------------------------------------------------- 【“四摄、六度”,“随缘不攀缘”,“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是在家学佛之核心精神 【四摄、六度】 : ◆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 第一是布施,就是多多的礼尚往来,加深交往,多多为人着想,把别人的利益放在首尾,时间一长,别人自然认为,和我们交朋友是很幸运的事情; 第二是爱语,理智慈爱的言语和态度; 第三是利行,为大众利益服务; 第四是同事,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与大众和睦相处,随顺大众的兴趣爱好,广交朋友,结善缘。 ◆六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这个“布施”和上面四摄法的布施不是一个境界,我们不能混淆。这里的布施,主要的目的不是广结善缘,而是放下我执,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嗔痴慢。是这个意思,是让我们把烦恼、虚妄的执着都统统放下,获得一身自在。 持戒:主要就是指五戒。 五戒第一条,不杀生。 不杀生不仅仅保罗不吃肉,不杀动物,还包括什么?凡是引起大众烦恼、造成对方身心受害的事情,都是杀生的范畴。 因此我们知道: 1、 惹父母、同学生气,是杀生 2、 我们破坏生活坏境健康,如吸烟,喝酒等,造成不良影响,这是杀生 3、 我们看到别人吃肉,我们就看不惯,和人狡辩,惹得别人吃饭都不得清闲,这也是杀生,那么我们说吃肉本来就不应该啊,为什么说我错了呢?因为没有遵守“随缘”的告诫。我们自己吃素,吃得很好很健康,别人看到我们,就明白,吃素确确实实是没有问题的,别人也发心开始吃素,这就对了,教育是什么?我们看古书,明白“教”字,上所行,下所效也。就是说我们要自己先做到,以身作则,别人渐渐受到影响,这个过程就是教育,自己都没有做好,吃了素,觉得自己了不起,看别人吃肉就不顺眼,实在讲,我们都是在违背佛菩萨的教诲,为什么?一切众生皆是佛啊,我们对别人瞧不起,那就是瞧不起佛菩萨啊。这个道理一定要知道,否则学佛就学错了方向。 【随缘不攀缘】 : 我们学佛之人,最基本的修行就是要放下贪嗔痴念,但是不能说不贪邪法了,开始贪求善法,这也是错误的。比如很多时候我们学佛了,觉得学佛和好,希望介绍给别人,结果别人一听我是学佛的,马上就说“那是封建迷信!我不学,你最好也别学!” 这是谁的错误?我们的错误! 正所谓“佛不度无缘之人”。但您也许会生疑问,因为我们也曾听到过另外一句话:“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既然佛那么慈悲,为何还要“不度无缘之人”呢? 何为无缘? 无缘就是不相信,你和他讲佛法很好,他不但不相信,而且还骂佛,诽谤佛,试问我们是在做什么?在帮助他造恶业!我们不是在做好事,相反,我们做了做事! 所以佛菩萨绝对不“执着”,一定要某某某学佛,为什么?机缘不到,他就不会相信,他不信佛,我就是嘴巴说干他也不会学,那我就随缘,不去介绍佛法,我自己信,我自己学就好了,不用介绍给别人。 但如果某一天我们看到某人自己讲,“我觉得佛教很好,很想了解”,那么怎么办?我们要义务的为其介绍佛法,引导其学习佛法,为什么?因为机缘成熟了,别人主动找我的,说明他确实接受佛法了,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帮助他了。所以做好事也要看缘分,不能强求,不能说,我一定要如何如何,一定要捐多少多少钱,一定要每天做多少件善事,一定要度多少人,这个“一定”两个字,本身就是“执着”。佛菩萨告诉我们学佛要随缘不要攀缘,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们随缘即可。遇不到,我们便修身养性,遇到了,我们要毫不犹豫的去帮助别人学佛,道理在此地,不能不知道。 【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 ◆恒顺众生 : 大家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就应该随顺大众,和大众搞好关系。别人喜欢吃素,我们就鼓励他吃素,他不信佛也没有关系,慢慢来,能吃素就是好事情。 别人不吃素,如果我们做在一起吃饭,我们吃肉边菜就可以,我们欢欢喜喜的吃,不要瞧不起吃肉的朋友。 我们今天要求别人买件东西,本来要的是这个,结果买成那个,我们怎么办?照样欢喜接受,感激万分,绝对不能说,“你真笨,我要你做这么一点小事情,都做不好”,绝对不可以这样想。 对于生活,我们不要抱很多的期待,不要执著,别人给我们什么,我们就接受什么,欢欢喜喜,和大家劫善缘,打造学佛人的好形象! ◆随喜功德 : 别人做什么事情,我么随顺着帮助他完成,比如有人要发心捐款,我们自己思量,这确实是好事情,可以别人的钱没有带够,我们作为佛弟子,要主动的帮助他完成这个心愿,拿自己的钱先借给他用,帮助他做好事,帮助他修善。 ---------------------------------------------------------------------------------------------- 我们学佛之人,要先自己学好了,别人主动来问我的时候“喂,我看你待人接物非常的有礼貌,有规矩,你虽然吃素,但气色也很好,你怎么办到的?” 这时候我们告诉他:“哦,我学佛。” 蜻蜓点水,佛门弟子的好形象就都传播出去了,不用我们强求!一点都不用。 所以我们不要刚一学佛,就急着和所有人讲,我学佛了,学佛如何如何好,你们最好也要学。 千万不能这样,别人心想:“我凭什么听你的,我看你学佛后,态度还是那么傲慢,待人一点没有改变,相反,做人越来越偏执了,千万不能学佛,越学人就变的越怪” 我们想想,事实是不是这样?一定是。 所以我现在学佛有一段时间了,实在讲,我不敢主动承认自己学佛,毕竟我不是什么高僧大德,自己身上必然会有很多的毛病习气还没有改掉,如果轻易说出口,“我是学佛的”,那就全遭了,把佛的名声都毁了。这就是什么? 本来别人还是挺想学佛的,但是看到我们现在学佛的样子这样的怪,一点没有改变,别人就对学佛失去信心了。他本来要学佛的,但是现在因为我们又不想学了,这就是害了别人的法身慧命,耽误了别人学佛成佛的时机!我们都知道,佛法难闻,别人闻到一次佛法,很难的,结果好不容易生起的一点信心,被我们给破坏了,我们这个罪过大啊,太大太大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讲到,诽谤大乘者,果报在地狱! 我们身边朋友以前不知道我学佛,还好点,他没有罪过,现在我们自己没有做一个合格的佛弟子,表现的很差劲,结果别人看到我们,心中就生气,别人就很容易诽谤佛法,咒骂佛法,我们这是在做什么? 我们是在把别人往【地狱】里面推啊~!!!!!!!! 学佛刚开始的时候,自己静静的去学就好,要是别人不喜欢我们整天拿着经书的样子,我们躲开他,自己到一处安静的地方,自己偷偷去学。这都是可以的,不要让众生产生烦恼。 等到我们确确实实,见人懂得有礼貌,见到别人有困难,懂得处处帮助别人,让别人生欢喜的时候,别人就自动会找我们,问我们,“你为什么变化这么多,你前两年不是这样的”,我们就告诉他“我现在在学习孝敬父母”。这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不能肯定对方是不是相信佛法,所以告诉他们说,“我在学习国学,在学习老祖宗的智慧,在学习孝敬的道理。”,别人对我们就自自然然生恭敬心了。 往后时机成熟,我们可以在聊天中表明,很多名人都是学佛的,其实佛法是国学中最好的智慧,别人一听,很好奇,于是我们趁机将佛法介绍出去,别人听了很欢喜,希望也学习一下佛法,您看,这不就成功了吗? 以上是后学一点小小的建议,不很成熟,大家学习交流为主,阿弥陀佛!2023-08-02 05:52:1515
关于学佛人如何对待、面对工作问题
《净空法师对初学佛人的开示》 分类:个人日记 [08-31 14:18] 很多初学佛法的同修一定 有和我一样的疑问:初学佛法学什么?从哪里学起?热心的同修们常会介绍我们不同的佛经去阅读,介绍不同的经文去诵读。而且佛法法门多,到底是学一个法门还是学几个??真是眼花缭乱,一时不知从哪里下手???净空法师的开示—— 这种情形在世界各地都相 当普遍。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佛教弘法人才太少了,所谓是供不应求。在外国这个现象就更多,只要是来一个法师、来一个活佛、来一个喇嘛从这里经过,立刻去请他来讲经说法、请他来灌顶,学佛的同修学得很多、学得很杂,最后真的不晓得修什么方法好。每一个法师、活佛、喇嘛都说他的法好,每一个法都好,到最后不晓得修哪个法门,这个现象非常普遍。????古来大德教人“一门深 入,长时薰修”,你才能得佛法真实的利益。你要晓得,佛法修的是什么?你在三皈依的时候已经传授给你,就是“佛法僧”三宝。六祖惠能在《坛经》给我们做最明确的说明:“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法僧就是觉、正、净。我们有没有觉悟,有没有正知正见,有没有清净心?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如果得到正觉,他的知见一定纯正,他的心一定清净。如果你得到清净心,你一定觉悟,你不会迷惑,你一定是正知正见。????佛教法门虽多,有显、 密,有宗门、教下,但是把它归纳到最后只有三门,就是“觉、正、净”三门,这三门无论从哪一门进都可以。好像我们这个讲堂有三个门,不管你从哪个门进来都一样;在外面是觉正净三门三门,在里面门就没有了,进来都一样。过去在中国,禅宗、性宗是走觉门,教下是走正门,密宗跟净土是走净门,你能把这个原则掌握到,你就不会走错路。????我们今天修净土,修净 土,净门是清净心。你今天亲近很多法师,亲近很多法门,回来想一想:我的心是不是一天比一天清净,一月比一月清净?果然清净心现前,你修行功夫得力了;如果得不到清净心,你就错了。特别是对初学,这个话我们在讲席当中也讲过不少次,诸位要记住才行,初学最重要的是师承。????“师承”是什么?跟一 个老师学。一个老师,你走一条路,容易成就。两个老师是两条路,你到底走哪一条?三个老师是三叉路口,四个老师是十字街头,老师愈多,你就完了。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一个老师,这个道理要懂,我们初学人要扎根。????古时候跟定一个老师跟 多少年?一般是五年,这是扎根的教育。五年之后,你定慧有了一点基础,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有能力辨别真妄,有这种能力,佛家有个名词叫“得法眼净”。你有这个能力了,老师容许你离开,这个时候什么法师都可以亲近,什么法门都可以听、都可以学,对你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广学多闻。????广学多闻的条件是你有 能力辨别邪正是非,你没有这个能力,不够资格参学,你一参学就乱了,你不得其益反受其害,现在许多道场都受了这个影响。诸位同修真正要想修学,你一定跟一个法师,古人学五年行,现在人学五年不行,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就学十年,加了一倍;然后看看别人东西,听听各家的言论,对我有利益,我不会受其害。如果你没有这个基础,那怎么行?这一点非常重要。????居士能不能讲经说法? 这是可以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维摩居士就是天天讲经说法。但是佛门有个规矩,居士讲经说法一定要受菩萨戒,这是规矩,不受菩萨戒讲经说法,这是不合规矩的。既然居士发心讲经说法,一定要受菩萨戒,我们鼓励出家、在家四众同修学习讲经说法,讲经说法的人愈多,佛法才能够兴旺。所以发现居士当中能够讲经说法的,他还没有受菩萨戒,劝他受菩萨戒,这是好事情。????至于学讲,一定要有依 据,不能随自己的想法、看法去讲,这样讲法容易把经义讲错了。讲错了,要负因果责任。为什么?误导众生,这个罪过很重。所以讲经一定要有根据。我们初学讲经的人,自己智慧没有开,凭什么讲经?我们往年初学,讲古人的注解,决定不能违背注解的意思;换句话说,把前人的注解,用我们自己的言语表达出来,这是李老师教导我们的。讲错了,注解的人他负责,我们不负责;如果用自己意思去讲,你讲错了,你自己要负责。学讲经是学讲注解,学久了,时间长了,熟透了,就逐渐逐渐变成自己的。????自己决定要依教奉行, 你才能契入佛菩萨的境界。如果自己不能依教奉行,你一辈子讲的都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真正要发心讲经,不可以不依教奉行。佛教我们怎么做,我们要真干,佛教我们不能做的,我们决定不可以违背。尤其是修学的纲领,起心动念都要能记得,不可以忘掉。????我们净宗修学的纲领, 我们提了五个科目:“净业三福”,我们能不能记住?起心动念与三福相应不相应?佛对于僧团里面教导的“六和敬”,我们有没有跟大众和睦相处?非常重要!六和敬是佛教导我们,我们是佛弟子、佛的学生,佛的学生跟任何人相处,都要遵守六和敬。????六和敬第一条是“见和 同解”,这是清净、平等、和睦相处之根。我的意见跟他意见不一样,意见不合怎么能相处?所以佛教给我们“见和同解”。怎么样才能和?我把我的意见放下就和了。如果我坚持我的意见,他坚持他的意见,这两个人就不合了。当中有一个人学佛,学佛的人能够把自己的意见放下,‘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和了,六和敬的精神建立在此地。????别人这个意见是不好 的、是恶的,怎么办?佛弟子有智慧,我还是随顺;随顺当中帮助他觉悟,帮助他回头,慢慢纠正他。自己一定要做好的榜样、好的示范,让他对你生起信心,生起尊敬心,他就会接受你的劝告。意见不合,你要跟他做冤家对头,他怎么会听你的话?不可能,这就变成怨敌了,就错了。所以佛的教诲具有真实智慧,是圆满的教学,我们要能够体会,要会应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看众生造罪业,不 是看不出来,看不出来我们不就变成白痴了?我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今天造的什么业,他将来受什么样的果报,能不能劝?不能劝。为什么不能劝?他愚痴,他没有智慧,他有业障。你劝他,不但他不接受,他还要反抗;他把你看作仇人、看作冤家,这个仇恨愈结愈深,这就错了。佛教导我们的原则是‘冤家宜解不宜结",决定不跟人结怨,过去的怨结要知道解除,把它化解掉,一定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一切众生业习烦恼、妄 想分别执着非常严重,不是短时间能够化解的,所以修学最重要的是天天听经。天天听经的机会到哪里去找?哪有这么大福报的人天天有经听?可是现在的人有福,有福他不晓得享,那就没有法子了。现在人福在哪里?科技带来的福报。法师不能天天跟我们讲经,我们录他一套录像带,天天听,这个机会就有了。????法师讲经讲得很多,我 到哪里去把他的录像带找完全?没有必要,一部就够了。天天不断重复听,一门深入!你们诸位要能把我这些话、这个意思听懂了,那就是宗教里面讲,你们就得救了。一部经,天天听,你听个几年、听个几十年,你就开悟了。为什么?心定了。定心就是觉悟、就是智慧,你的戒定慧三学自自然然成就,不要刻意去修,六度三学自自然然就圆满了,不可思议!????如果你什么都想学,什 么都想听,什么法师、仁波切、喇嘛都想亲近,你是跟佛法结结缘,来生还要搞轮回,决定没有能力脱离三界。要放下!学一门,不要执着。学哪一门?门门都好。哪一个法师都好,哪一个喇嘛都好,哪一个仁波切都好,禅也好、净也好、律也好、教也好,都好!关键就是“一门深入”,你才能得力。“法门平等,无有高下”,诸位要懂这个道理。所以,净空法师定了六门 功课:《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和《十善业道经》,另外一种是净空法师编的《净宗同学修行守则》。他限定这六门课两年完成,他不是要求会背、会讲,而是要求每一条要如实做到,变成自己的思想、见解、行为,这样学佛就有基础。好比盖大楼,地基打好了,然后无论修学哪一部经论,弘扬哪一个宗派,有根底才能成就。不在基础上下功夫,空中楼阁,皆不真实。 要把圣贤教诲落实, 光是听了学了做不到,没有用处!2023-08-02 05:52:416
“三宝”指哪三宝?
你好! 佛法三宝是指:佛、法、僧下面是详细解释、有时间你可以看下, 佛门佛法的精要(在):皈依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三宝三学可谓“老生(僧)常谈”了。 实在是,佛门佛法的精要在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我们修行、修持、行持一刻也不能离开这佛法僧三宝和戒定慧三无漏学。我们知道,三宝佛法僧是一体的,三无漏学戒定慧是一体的,三宝和三无漏学也是一体的:这就是我们的法身慧命,也就是我们真正的生命。 三宝就是佛法僧。万法都有理、事、行三要素:理即理体,事即事相,我们的行持与之相应也就是“用”(应用、运用,也就是实行、实践、实现)。应用之妙,存乎一心。体、相、用三者本是一体的。三宝佛法僧也是一种体、相、用,也是一体的。 三宝有理体三宝、事相三宝和行持三宝。事相三宝是我们皈依和行持的方便,理体三宝是我们皈依和行持的究竟。没有方便,也就没有究竟。方便和究竟是一体的,是统一的。唯有通过事相三宝,以及事相三宝的维护和皈依,我们才能真正达到理体三宝的体认和皈依,从而实现行持三宝。理体三宝、事相三宝、行持三宝也就是我们的自性三宝,一切不离自性,自性万法具足,这也就是我们赖以身命皈依的一体三宝。 说到事相三宝:诸佛、佛像即佛宝,佛教经典经律论三藏即法宝,僧团(即行持佛法的和合众,亦即佛的四众或七众弟子所形成的组织)、及僧团的重要代表贤圣僧是为僧宝。这就是事相三宝。 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即觉性、见性,亦即清净心(而不是分别心、执着心),也称为圆觉妙心、妙真如体、菩提心、如来藏,即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宝。 何谓佛?佛者,觉也!佛就是觉(觉悟、体认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 何谓佛性?佛性,也就是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我们的觉性、见性一刻也没有离开我们,佛性随我们六根的存在而存在,“六根清净”,清净六根遍满法界,清净六根的本性和作用即佛性,所以修行的重点在“舍(妄)识用(清净)根”,“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亦即用我们的清净心、圆觉妙心,而不是用我们分别执着的染污心。 我们修行,只是为了要坚信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觉悟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体认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觉性、见性。我们信解行证、闻思修慧的根本目的和目标也就在于:坚信、觉悟并且最终体认、实践和实现我们的佛性。 所以,悟后需不需要修?悟后正好起修(不悟则是盲修瞎炼)!觉悟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佛性(清净心)只是我们修行的开始:学会了走路,我们正有许多路要走,我们任重而道远,同修们,我们正须努力而精进! 诸佛菩萨的本愿和行持(即行愿),亦即我们的正觉心,这也就是我们的法宝。我们拜佛菩萨,就是要时刻体认我们的佛性,时刻牢记而不忘失我们历劫多生以来本自具足的与诸佛菩萨相同的行愿。诸佛,也就是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清净、平等、正觉心,何谓心?心就是我们的本性、本能,亦即我们众生本具的良知良能: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观音菩萨即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大慈大悲心,文殊即大智,地藏即大愿,普贤即大行,我们众生本自具足的所有这些良知良能,归结起来就是普贤菩萨、普贤如来。普贤,也就是样样都好、头头是道的意思(既是行,亦是果)。《大方广佛华严经》最终以普贤菩萨和普贤行愿作结,以普贤菩萨归向阿弥陀佛净土作结。我们念阿弥陀佛怎么念?就是要发起我们本自具足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愿大行的行愿,现前建设好人间净土,最终归向极乐世界。我们学佛修行人的宏愿最终也就是将人间修成净土,将人间修成极乐世界。 平等心是我们的僧宝。爱人如己、怨亲平等即是我们应有的行持。尊重和爱护众生也就是尊重和爱护我们自己(这也是拜佛的其中一种意义,即“礼敬诸佛”、“恒顺众生”),救度众生也就是救度我们自己,成就众生也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修行或可谓行持三宝。没有行持三宝,理体三宝、事相三宝也就失去了依凭,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意义。要使佛教正法久住,就要靠在座诸位大德的行持三宝了。 修行的理论依据即戒定慧三无漏学,修行的要点在定慧等持、福慧双修。持戒即修福,禅定(即净虑,理智的思维)贯彻行持的全过程,而修行的最终成就即是般若智慧的成就。戒有五戒、八戒(八关戒斋)、三聚净戒等,是一个学佛人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要保证做到的基本行持依据或标准、要求。 戒定慧三学是一体的,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三学与三宝是一体的:佛即慧,是为体;法即定,是为相;僧即戒,是为用。2023-08-02 05:52:572
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日常生活中,怎么样孝敬父母?
孝顺供养父母,这个福报是现世报,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运,也根本挡不住自己的福德。 孝顺供养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改变,一年不抵触顶撞父母,能灭尽三十年戾气,之后你缺少的,一齐到来,不顺的,都自动顺遂。你就算拿一个月孝顺供养父母,让父母高高兴兴,你手头上的这件烦恼事都会自动化解的。 如果要积累大福德,积累现世就可以享受的福德 (如顺利好姻缘,工作顺利,资财积聚,重要考试发挥出色,各种申请不被拒,乃至现实生活一切福德顺意), 只要不抵触顶撞父母,面容柔和笑对父母,和父母说话柔声软语快快乐乐,这些基本的东西要拥有是没有阻碍的 ,鬼神看你孝顺父母,他非常尊敬你,丝毫不敢障碍你,这么好的改命方法,大家却不知道,太可惜了。 如果想要仕途顺意,通常是从小就不抵触父母的人,因为他从小每天都受父母印气生助,非常强大,别人比不过。还有就是注意不要说中国古代圣贤如老子,孔子,高僧大德的坏话,一说就完蛋,别想升迁,除非大忏大悔。 毕恭毕敬的对父母,让父母高兴喜悦,有一点好东西,都要拿来供养父母。 毕恭毕敬对父母,这是增长官禄最快的,没有比这更快的,你尊长,那自然你也要成为长,受人尊; 供养父母,则是增长资财最快的。 说句大家不爱听的话, 不管一个人怎样说自己的心地孝顺,一个人不供养父母,他这个穷字非常大的写在脸上。 所以,佛陀教导我们的是一念孝顺,一念孝顺之后还有一句是:些许微物供养父母,你不能光有一念孝顺,念完就没有供养的下文啊。 平时多少都要拿出财物供养父母,不要抱那么紧,不要找借口说老婆孩子房子需要钱,你这个样子,以后你老了,你孩子一样不会供养你,连借口都和你一样,这叫:父形子肖。 改命,永远是从孝顺供养父母开始的。 如果你做不到,你根本不可能改命,因为积福没有损福快。 抵触顶撞父母的人,怎样改过来呢? 1. 佛像前好好忏悔自己抵触顶撞父母师长, 一件一件事的想, 一件一件的忏悔. 你想得出来的, 马上忏悔. 造业后要尽早忏悔, 能忏悔多少忏悔多少. 然后把你感觉到父母对自己好的事一件一件的想, 一件一件对佛说 然后来重点了, 开始磕头, 磕头磕下去一个, 别急着起来, 要说一句: 弟子从今以后再也不抵触顶撞父母了. 要磕头108个, 磕一个要说一句. 2. 得到父母原谅, 这一点至关重要. 打个电话给父母, 怕你不好意思说肉麻煽情话(其实就是应该说的时候了, 因为这就是解怨结真言啊), 你闲聊式的不经意说说也好, 比如: 我觉得以前老是抵触顶撞你们真是不对, 哎, 对不起噢. 以前我经常惹你们生气, 让你们身体都不够好, 哎, 对不起噢, 我觉得我要是有我这样的小孩, 我一定经常都堵气在心里经常都不开心. 我朋友这样来一句, 从来都恶声气对他的父母很意外, 然后说: 没有对不起, 其实你小时候很乖. 结果变成父母开始赞美他, 他更意外. 3. 经常发短信关心父母, 比如爸爸晚上早点睡, 少喝点酒. 我敢肯定你的父母会把这条短信偷偷反复看上无数遍. 从小抵触顶撞父母的人, 要每天发一条短信关心父母, 或者问候父母, 或者说点幽默话逗笑父母, 每天都要. 4. 从此再也不要抵触顶撞嗔恨父母, 多对父母笑笑. 父母说话我的嘴角要像上弯, 绷着脸最笨了. 而高声发气, 声音会比狼叫还难听. 父母说得对, 我就说对. 说得不对, 我也说对, 有道理. 说得实在我接受不了, 我就无奈又可爱的笑笑. 叫我装个顽皮可爱, 不是难事吧? 口舌上争什么呢? 口舌争从来解决不了问题, 只会让父母难过. 想不想将来的小孩子高声抵触顶撞摆脸色你? 不想就赶快改过来, 不然这个因果逃不掉, 每天都被小孩惹一肚子气, 至少二十年如此, 够呛. 5. 不抵触顶撞父母, 也不要再抵触顶撞其他长辈, 上司. 我要贵, 就一定要尊长, 否则我贵不起来的. 我抵触顶撞父母的时候, 要明白, 这就是古人说的"贱", 这就是定贵贱的地方. 菩萨为什么恒顺众生? 因为他福大, 智慧大, 所以他不会去做折福事. 我们没福气的人, 就老是做折福事, 而且 抵触顶撞父母的人, 就是最没福报的人, 生活中没有一样顺遂的, 我见过就算聪明读书成绩好, 可关键考试却会砸. 伸手不打笑脸人. 笑一笑很重要, 父母嗔我笑, 父母怒我笑, 父母不高兴, 我连忙软语上前谦虚可爱的问有什么事. 我这样柔顺可爱笑容的对待父母, 父母怎么可能对我冲得起来? 连批评我都不好意思.这个是转父母最重要, 最有效的方法. 我朋友的母亲看她就发怒发嗔, 什么话伤人就说什么, 歇斯底里得很, 就这样已经二十年了, 可是她就做了一个月对父母始终是笑颜软面软语, 搞定了, 母亲看她可顺眼了, 一点儿不想批评她. 我要有转父母的态度, 我就用柔顺可爱笑容民主去转他们. 而不是他们发气, 我就顶, 我这是被转了, 入魔了. 如果不理睬父母, 让父母有气憋心中, 下面马上会提到, 很严重. 经常在心里一遍一遍的对父母说对不起, 一遍一遍真诚的对师长, 对自己伤害过的众生说对不起. 8、父母如果不高兴我说的话. 我切记不要让父母留气在心中, 因为这样其实很严重. 父母心中堵一丝气, 我当天的工作, 考试, 乃至般般事, 都不会顺利的. 而且父母自己憋气在心, 他自己要生病, 我自己要生头痛病. 我要是知道父母有气不管, 那真是太严重了, 这就是长期倒霉日子的预兆. 古人看你气色就知道你什么不顺, 你抵触顶撞父母,脸上马上大大的写上贫贱, 让会看的人看得清清楚楚. 如果父母挂我的电话,摔我的电话,我要尽量短的合适时间就打过去,尽早的消除父母的气,我一定要陪好话,要记住: 目的就是化解父母心里的气, 我说什么不重要,父母说什么,不重要. 9. 过去自己如此抵触顶撞父母, 轻贱尊长毁灭的福德太巨大了.要把福德找回来,只有每天带着孝顺感恩的心给父母洗脚, 自己端水倒水, 要细致的洗, 洗干净要用干爽的毛巾擦很干(擦不干容易烂表皮), 把父母的袜子穿好, 注意袜子不要穿出褶皱, 不然咯脚的, 穿好袜子裤脚要放下来,要细心,要温柔,要有爱。 10. 每个月的工资无论如何都要抽部分出来供养父母. 恭敬孝顺拿财物供养父母对改财运是非同一般的好. 11.爸妈叫我们,我们要马上应声,不能拖拉。爸妈叫我们做事,我们要马上去做,不能偷懒。 如果一个人生活上般般都不如意, 受尽各种痛苦折磨, 这一般都是因为从小抵触顶撞父母. 我观察到网络上很多女孩子最痛苦的就是感情. 姻缘本来就是和合二字, 经常抵触顶撞父母, 是丝毫和合气都没有的, 搞到全身戾气, 所以无法有顺遂和睦的感情. 父母, 长辈, 上司是什么呢 父母生我, 所以是生助我; 长辈, 上司, 长生幼, 也是生助我; 感情对象是什么呢 对象, 对象, 相对之象, 就是对冲我; 没有父母师长生助你, 对象来和你较量, 你就要受欺负. 所以想要姻缘好, 第一个就是不要再抵触顶撞父母师长, 经常让父母师长喜悦, 让父母师长来生助你, 这样感情就欺负不了你 现在开始, 立刻改, 不出一年, 好姻缘就到 。 孝顺父母生出的气蕴,是天地间至贵至珍生气最强的气蕴,养得住一切福德,镇得住生活中各种不顺包括担心忧愁恐惧.2023-08-02 05:53:053
大悲咒和心经能不能只念经文?
心经和大悲咒可以只念经文,但是最好在念熟的基础上看注解。这样才遵循佛教中的信,解、行、证。其中心经全文256字,内容相对简单易懂且不易读错,所以适合背诵经文;大悲咒因为是咒语,且包含了84位菩萨的名号,所以在读音上未必标准,跟心经相比,读诵难度较大。大悲咒84位菩萨名号如下: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一南无阿唎耶.二婆卢羯帝烁钵罗耶. 三菩提萨埵婆耶.四摩诃萨埵婆耶.五摩诃迦卢尼迦耶.六唵.七 萨皤罗罚曳.八数怛那写.九南无悉吉(栗)埵伊蒙阿唎耶.十婆卢吉帝室佛罗楞驮婆.十一南无那罗谨墀.十二醯唎摩诃皤哆沙咩.十三萨婆阿他豆输朋.十四阿逝孕.十五萨婆萨哆那摩婆萨哆那摩婆伽.十六摩罚特豆.十七 怛侄他.十八唵阿婆卢醯. 十九卢迦帝.廿十迦罗帝.廿一夷醯唎.廿二摩诃菩提萨埵. 廿三萨婆萨婆廿四摩罗摩罗.廿五摩醯摩醯唎驮孕.廿六俱卢俱卢羯蒙. 廿七 度卢度卢罚闍耶.廿八摩诃罚闍耶帝.廿九 陀罗陀罗.三十 地唎尼.三十一 室佛罗耶.三十二 遮罗遮罗.三十三 麼麼罚摩罗.三十四 穆帝隶.三十五 伊醯伊醯. 三十六室那室那.三十七阿罗(僧)佛罗舍利.三十八罚沙罚(僧). 三十九 佛罗舍耶.四十呼嚧呼嚧摩罗.四一呼嚧呼嚧醯利.四二娑罗娑罗.四三 悉唎悉唎.四四苏嚧苏嚧.四五 菩提夜菩提夜.四六菩驮夜菩驮夜.四七弥帝唎夜. 四八那罗谨墀.四九地利瑟尼那.五十 婆夜摩那.五一娑婆诃.五二悉陀夜.五三娑婆诃.五四摩诃悉陀夜.五五娑婆诃.五六 悉陀喻艺.五七室皤罗耶.五八 娑婆诃.五九那罗谨墀.六十娑婆诃.六一 摩罗那罗.六二娑婆诃. 六三 悉罗僧阿穆佉耶.六四娑婆诃.六五娑婆摩诃阿悉陀夜.六六 娑婆诃.六七 者吉罗阿悉陀夜.六八娑婆诃.六九 波陀摩羯悉陀夜.七十娑婆诃.七一 那罗谨墀皤伽罗耶.七二娑婆诃.七三摩婆利胜羯罗夜.七四娑婆诃. 七五南无喝罗怛那哆罗夜耶.七六南无阿唎耶.七七婆罗吉帝.七八 烁皤罗夜.七九娑婆诃.八十唵悉殿都.八一漫多罗.八二 跋陀耶.八三娑婆诃.八四2023-08-02 05:53:156
性生活是否影响修行?(女性话题)
乐净发现我所经历的烦恼过去之后,思惟一下,这烦恼是个好事啊!因为从中我明白了一些道理。然后我把心得体会在家园里这么一说,大家能够认可。如果我不烦恼,也不会写出来和大家探讨。所以说众生离开烦恼,无从觉悟。 那么今天乐净想和已婚女性,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就性生活是否影响修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多数人难以启齿,这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问题。然而这个问题法师大德恐怕不会说多说深,对于我们来说又确实是个棘手的事,搞不好就会影响夫妻感情,甚至是家庭破裂。乐净也是过来人,也曾经不能很好地处理这方面的问题,要不先生怎么对我意见那么大呢?这一段时间我们两个人的关系还算是过得去吧!因此乐净也顾不得自己的颜面,如果个人体会能对各位姐妹有所帮助,至于他人怎样评价我,也就无所谓了。 对于已婚男女来说,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重要部分。因为性生活的不和谐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这种矛盾也许我们没有认识到它的严重性,而一直长期潜伏,也许会突然之间爆发,一发而不可收拾,后果不堪设想。性生活对于我们女性来说,可有可无,尤其是我们学佛了,对男女欲望也淡薄了,那么就和先生的步调很难一致。如果我们不能够很好的配合,先生就对我们的信仰很难接受。所谓爱屋及乌,厌乌也及乌。那么你怎么替佛接引他入佛门呢? 姐妹们,不知道您是否和乐净一样,把听经闻法、念佛修行看成是我们生命中无比重要的大事,甚至可以为了它舍生忘死。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然而我们毕竟不是出家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也不能够舍家去欲。性生活不是一个人的事,男人更不能离开这个东西。我们心里往往把修行看得过于重要,而忽略了当下的生活,忽略了先生对我们的看法。我们不了解男人的心理。 曾经从两个字我若有所得——性命。对于男性来说,性生活的重要性上升到和命是同等重要的程度。性就和每天吃饭一样必不可少。男人结婚干什么呢?俗话说,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就三件事一般男人就知足了。您说,要求高吗?好像也不高。要求多吗?也不多。那我们为什么非得在这些事上难为他们呢?从乐净的想法来说,就是自私自利,我不管你怎么样,你需不需要,反正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结果丈夫无处发泄,一股无明火有时在单位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其实他不是难以相处,他还是比较随和和大度的人,这样无形当中就影响了和同事及主管之间的关系,工作比较被动,又没地儿说去,这使他心情更加压抑。心理疾病产生了,身体就会出问题。老人跟着操心。两口子一闹矛盾,孩子还跟着上火。您说,演变到最后,还是小事吗? 实际上,性生活就是修行的一部分,本来是一,我们把它看成二了。所以说性生活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修行。处理好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修行。佛说众生欢喜佛欢喜,这句话我们要好好思维啊!只要众生欢喜,又不违背佛意,那我们就要做牺牲和奉献的准备。色身善用,就是佛的妙用。菩提心我们是否都发了?菩提心到底为谁而发?是为自己还是为众生?修行不是为自己修行,这点我们要知道啊!连最亲近的人,我们都不愿意奉献我们的一切,都没有得到我们的利益,又怎么能够谈到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呢? 姐妹们,当先生有苦时,我们就是对方的观世音菩萨,我们要在第一时间为他救苦救难。作为一个真念佛人,您就是阿弥陀佛派来的使者,来利乐有情众生的啊!您不配合,谁来配合呢?当我们把一切交给阿弥陀佛,那么当下的一切如果佛就这么安排您这么做,您要不要拒绝呢?无论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来说,我们都要恪守妇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学会把先生侍奉好了,我们才会慢慢地恒顺众生。只要我们不要过于分别执着,什么事情都是修行,都是令我们觉悟的地方。心净则一切净。南无阿弥陀佛2023-08-02 05:53:421
什么是修福?我自己如何修福?
沈家桢居士讲述: 之前,我以「愿力」为题,作了一次讲演,引用了《了凡四训》中袁了凡所发的“要做三千件善事求中举人”的愿。最近收到一位朋友的信,他说:“袁了凡的许愿,只是为了他自己想中举人,何以福报能有如此之大?”他觉得我这个例子举得不恰当,远不如第二个例子,就是我为已经去世的妻子每天早晨念《金刚经》,那才是真心大愿,应该感得大的福报。 这位朋友自有他的见地,我很钦佩,也因此引起我想对佛学中的几个术语:福、求福、修福、福德、功德作一些研究,希望对通常所谓的「修福」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以帮助我们修持。 凡是学佛的人,都想修福,所以究竟怎样才是修福,应该是我们都希望明白的课题。我今天并不想追究高深的理论,而是想寻找出一般人都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得到的修福方法,使我们可以在不知不觉中,符合了佛陀所指示的做福德、功德的正知正见。 求福、修福、做福德、做功德都是佛教中所提倡的事,但是这些「因」所能结出来的「果」,却有程度深浅的不同,及究竟和不够究竟的差别。所以求福并不是修福,做福德也并不是做功德。 今天我想分为三个段落来和各位研究: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一、求福和修福有什么不同? 在说明什么是求福,什么是修福之前,我先举几个例子请各位来评定: 第一个例子:在庄严寺观音殿的正中,有一尊五彩的观世音菩萨圣像,旁边是一尊笑容满面的童子像。有一天我正好在殿上,看见有一对年轻男女,很虔诚地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祈求。这位年轻的太太看见我在边上,很自然的问我:「请问你晓得这里的签筒在那里?」我答:「这里并没有求签设备。」她问:「那我们怎么知道观世音菩萨答应或不答应呢?」我说:「你不妨抛一个硬币,如果看见花纹在上面,不就可以表示观世音菩萨已答应了你们吗?」他们马上拿出一个硬币,又祈求了一回,往上一抛,落地是花纹朝天,他们非常高兴。向菩萨又拜了一拜,便欢欢喜喜回家去了。 各位觉得这对年轻男女是在求福呢?还是修福? (所有的回答几乎都是求福。) 第二个例子:中国唐朝时代,有一位高僧玄奘大师,他千辛万苦,冒着生命的危险,经过沙漠地区,远去印度,奉请回许多佛经,然后以他一生的精力,将很多经典译成中文,各位常念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即是他所翻译的。各位,玄奘大师的取经译经,是求福呢?还是修福? (几乎一致的回答是修福。) 第三个例:大约两年前,我收到一封短信,是一位女士写的。她说她读了我讲述的《金刚经的研究》,看到我妻子十八年如一日,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刚经》,后来安然往生的记载,觉得念《金刚经》有这样的福报,实在太好了,不但生前有一个好丈夫,死后还造图书馆纪念她,很受感动。现在她也开始每天早晨念一遍《金刚经》。各位,她是为了求福呢?还是在修福?(回答颇不一致。) 第四个例子:就拿《了凡四训》中袁了凡的第三个愿──做三千件善事,求中进士为例。袁了凡中了进士之后,派去四川做县官。明朝时代,县官的权很大,他可以不必请示上司就决定更变老百姓应缴纳的粮税。袁了凡做了县官后,体恤农民的艰苦,下令减税,万民腾欢,感得神明托梦,说他这件减税善举,已满足了他做一万件 善事的誓愿。各位,袁了凡减税这一个决定,是为了求福呢?还是在修福? (有的答:袁了凡是在还他求中进士的愿,应该是求福。有的答:袁了凡的减税,是为万民着想,心中甚至于并不一定有还愿的想法,因此他这一举动,应该是修福。) 各位,你们都答得很好。 求福似乎比较简单明了,所以让我们先来研究修福。因为我近年来读诵研习,都以《金刚经》为中心,所以想以《金刚经》中对「修福」的观念,和各位加以研究。 各位所常念的《金刚经》是鸠摩罗什大师所译。在他所译的《金刚经》中有这么一段:佛说后世「有持戒、修福者」,于佛所说的教理,「能生信心,以此为实。」这里鸠摩罗什用了「持戒、修福」四个字。在《金刚经》的另一种译本中,即玄奘大师的《大般若波罗密经》第五七七卷,玄奘大师将这四个字译成「具足尸罗,具德具慧。」尸罗是“戒”字的梵文音译,所以「具足尸罗」即是「持戒」;而「具德、具慧」即是「修福」。换句话说,要具备德及慧两个条件,方是修福。 什么是「德」?佛书中有一句经文叫「善满称德」。通俗些讲,就是说你善事做到家了,称为有德。德又有「福德」和「功德」之分别,这其间相差很远。这里玄奘大师所用的「具德」,应该说是福德和功德两种都具备。换句话说:修福的人不是单做福德,也须做功德。 什么是「慧」呢?慧即是智慧,大智慧在佛经中就叫般若,这是梵文的音译,读作「钵弱」。 所以修福的人,不但是修德──修福德,修功德;还得修慧,六波罗密中的禅定、般若都包括在内。 因为修功德又修智慧,所以修福的人必定心胸广大,我执轻微,以众生为对象,以普渡为愿力,这就和求福的只为了小我的幸福、财富、名望、权势等有了极大的不同。 不过话得说回来,「修福」固然是我们学佛的应该致力学习的法门,但「求福」还是值得提倡的。能求福总远比不知求福的好,而且在这个时代,高谈修福,怕有拒人千里的流弊。所以一切善事,不论为己为人,不论是大是小,我们都要赞扬称颂。对十善道行之有素的人,自会慢慢的懂得「不住相布施」及做功德的优胜向往,这是修菩萨行的同修们所应该特别注意的善巧方便。 二、福德和功德有什么不同? 禅宗里有一个很出名的典故,那是达摩祖师初到中国和梁武帝的一段不相投机的对话。 梁武帝听说西天有一位大德来临,就兴致很高的接见他,并问达摩祖师:「我一生造庙度僧,布施设斋不计其数,请问我的功德大不大啊?」达摩祖师回答:「实无功德。」这一来话就讲不下去,很可能梁武帝就此拂袖下殿,径回后宫去了,自此不再见达摩大师。 在《六祖坛经》中韦刺史以这件掌故请教六祖慧能。六祖的回答是:「武帝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六祖讲了很多道理,他的结论是:「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不是我祖师有错。」六祖所讲的道理,恐怕不是我们完全能听得懂,各位有兴趣研究,不妨请看《六祖坛经》的疑问品。我现在只选出其中一二点,相信是我们可以逐渐做得到的,希望可以帮助各位做真功德。 六祖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吾我自大,常轻一切,即自无德。」又说:「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即不轻」就是说不轻视别人,「常行普敬」就是普遍的尊敬别人。 所以功德这件事,说它容易,却又很艰难,像梁武帝造了这么多寺庙,做了无数的供斋、布施,可是达摩祖师说他并无功德;说它难做,却又似乎人人都能做得到,因为只要内心谦下,常能尊敬别人(重视别人的意见,对人有礼貌),不自己以为了不起,即是功德,各位听了觉得如何? 现在我们对「功德」已有了一个约略的概念,我想和各位再研究一下《金刚经》中对「福德」和「功德」是怎样区别?使我们可以更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我在研究《金刚经》的时候,曾有过一个有趣的问题:鸠摩罗什大师有时用「福德」,有时用「功德」,他是不是随便使用这两个术语呢?今天我就不会有这样幼稚的问题了,因为几年来我觉得鸠摩罗什大师对于字眼的选择,是十分认真和严格的。 所以我们如果能研究出,他在什么情况下用「福德」,又在什么情况下用「功德」,则对这两个术语的了解,一定更能清楚。 我于是做了一番统计的工作,发觉他在全文中一共享了十八个「福德」,用了八个「功德」。分析下来,概括的说,凡是提到众生的布施,都用「福德」(有十五处),凡是说到对《金刚经》,信心清净,受持读诵,则用「功德」(有六处)。 各位也许会问,还有三处「福德」,及二处「功德」是指什么呢? 这二处「功德」,一是佛说他自己曾供养了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佛,供养诸佛,是有极大功德。一是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布施,佛也说有功德,但不及另一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得的功德大。这里请各位注意,佛说的是菩萨的布施,并不是我们凡夫的布施。佛在《金刚经》一开始即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 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又说:「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所以四相未除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梁武帝所布施的,大都是得人天福德的果,而菩萨的恒沙世界七宝布施,则在无量福德之外,更有功德。为什么呢?佛说:「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不贪着,故说不受,广行布施而若无其事,所以有无量功德。希望各位细心体会。 还有那三处「福德」呢?那是闻《金刚经》经义而生净信,受持读诵及至四句偈等,都有福德。换句话说,布施固然有福德,诵经也有福德。 根据上面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结论:佛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 一、福德是由布施(包括持戒、忍辱、精进)的因所产生的果。 二、功德是对般若经典信心清净,受持读诵的因而产生的果。也可以说,功德是智慧(包括禅定)的结晶,而功德中也包含了福德。 三、我们应该怎样修福? 我希望各位不曾被我讲了一大堆的福德、功德、求福、修福而弄得头昏脑胀。让我来说一个掌故,各位也许可以轻松一下。 据传说在中国苏州有一条自乡间通到城市的要道,每天有很多乡下人进出。这条街只有六尺宽,名叫六尺巷。这条巷在两家大园宅之中间,至于这条巷的由来,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 不知道是在那一个年代,其中一家园宅的主人是在京中做丞相。有一天他收到家乡管家的一封紧急报告,说隔壁邻居无理,硬说两家之间的园地划界不清,照邻居的意思,我们得退三尺,损失很多土地,请示主人应该如何处理?这位丞相,看了管家的报告后,在他的报告后面写了一首诗:「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他的家人自动退了三尺,邻居知道以后很惭愧,也退了三尺,这样一共有六尺,形成了一条通道,便利了很多乡人,不必再绕道进城。这条通道就叫「六尺巷」。 现在言归正传,我们应该怎样修福呢?各位自己及各位所熟悉的大德亲友,修福修得很多,我多少有些班门弄斧,不过尽我所想到的,提供各位三个半方法,以供作各位的参考,欢迎大家来信批评讨论。 (一)不要批评人。这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个值得介绍的心得,是尽量发掘对方的长处,欣赏他的长处,学习他的长处,赞美他的长处。当我们注意对方的长处时,自会减少批评。又千万避免在许多人面前批评一个人,或搬弄是非。这是修福,是修功德。 (二)实践普贤十大行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每一行愿都在修福,其中对一般学佛来讲,忏悔业障及恒顺众生最易引您走上修功德的正路。 (三)受持读诵《金刚经》。劝您每天至少念一遍。这是出于我亲身的经验,体会到《金刚经》实在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也是顶容易做得到的修福,而其功德无量。 至于什么是半个方法呢? 如果您和人争吵生气,或被人欺辱时,倘能生起「让他三分亦无妨」的心,往往可以堵造业之途,开修福之门。这是半个修福的法门,供各位一笑。祝各位福慧双修,谢谢各位。2023-08-02 05:53:512
观音,自称贫僧还是本座?
《佛菩萨的无上神权》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要知道欲界六道轮回是: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你知道“天”指的是什么?指的是天界的一切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凡是在六道轮回之内一切有情(六道众生),皆都比六道轮回之外众生(如佛、菩萨、缘觉、声闻)低。只有六道轮回之外(如佛、菩萨、缘觉、声闻)才是最贵。也就是说(只有四圣法界)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才是最大的。你们猜“玉皇大帝”和“阿罗汉”,谁贵谁轻呢?圣曰:阿罗汉贵。因玉皇大帝(也叫天帝,即是天,还在六道轮回之内,尚未跳脱三界)是依然未超脱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阿罗汉(又称自了汉,已经断除了见思烦恼,证得了有余涅槃,一旦证得此果位,无需再修,无需再学,是小乘佛教中的至高无上的究竟果位。虽然属于出世间圣人中最低的位置,但毕竟也是个圣人,依然超出了天帝四条街的等级。是在六道轮回之外,已超越三界的)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贤。所以阿罗汉更贵,是天帝(天人道的帝释天,与基督教上帝在一个级别上,即是玉皇大帝)的上级。天帝见阿罗汉,皆要诚心礼拜,叩首顶礼。要知道天帝(即是天,天乃六道轮回内),虽是三界之内的王帝,三界之内的老大。但终究是尚未超脱三界的六道凡夫,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因地藏经记载,无间地狱之所以叫做无间地狱,之四原因:“是无论男女、种族、年龄、贵贱、或龙、或神、或天(天指的是玉皇大帝,也叫天帝)、或鬼,有了造罪行恶的业感,堕在这地狱里,都是同样的受苦,所以叫做无间。”你仔细看,有说过四圣法界(譬如佛、菩萨、缘觉、声闻)也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吗?因四圣法界有情是很至高无上的果位,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彼岸。且超出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贤,即永不打入无间地狱的。要知道,不但阿罗汉比天帝生命昂贵、连三界之外的一切辟支佛,一切阿罗汉,皆都比天帝贵的。如:降龙罗汉、伏虎罗汉、坐鹿罗汉、长眉罗汉、欢喜罗汉及其他(她)所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皆都比天帝大的,知道吗?天帝即是天,天仍然在六道与三界中,是依然未超脱生死苦海的六道凡夫。而四圣法界(譬如佛、菩萨、缘觉、声闻)很至高无上的果位,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且超越了六道不在三界中,是已彻底了脱了生死苦海的圣贤。天(天帝)也有堕入无间地狱的可能性,但他畏惧恶果,因为天帝造业惩罚会立即加倍,所以机率是较小的。而四圣法界有情是永不堕入无间地狱,可能性机率完全是零的。天(天帝,也叫玉皇大帝)是比四圣法界(譬如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低的,且四圣法界皆是他的上级。四圣一凡级别划分:佛绝妙至深第一(“佛”是佛教中的至尊,是全宇宙第一尊贵的生命。任何高贵的神灵与非神皆无法超越,是九法界有情的大BOSS)、菩萨圣妙至烈第一(“菩萨”是仅次于佛的果位,一切大乘菩萨的地位、神权、福报、智慧与法力皆次于佛)、辟支佛奇妙殊特第一(要留意“辟支佛”非佛,他只是也带了个“佛”字而已,他与“佛”比起来相差还很悬殊的,就如同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他却比圣贤阿罗汉中的四种果位都高,而比菩萨的五十二个阶位皆低的,他们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阿罗汉烈势威颜至一(别说是阿罗汉,就算证得了阿罗汉中的最低果位,声闻须陀洹。就已经受人天供养,是“天”的上级与导师)、天即是大势威德第一。法界中一切仙佛神圣神位神权等级划分:佛即是十法界中一级大统帅。菩萨即是法界中心软慈悲,慈母的化身,亦是公正无私,赏罚分明,即是法界究竟无上奖罚之主,为十法界中二级大统帅。辟支佛即是法界最极奖罚之主,为十法界中一级大将军。阿罗汉即是法界奖罚之主,为十法界中二级大将军。一切上天即是法界奖善罚恶,为十法界中三级大将军。再而简单划分一下:佛相当于国家主席,即是一级干部。(其中最殊胜的一级干部,中共中央总书记)观世音菩萨相当于国家国务院总理。(也是一级干部,但比佛相当于的一级干部要次之)菩萨相当于国家二级干部。辟支佛相当于国家三级干部。阿罗汉相当于国家四级干部。一切龙天相当于国家五级干部。天帝也与我们南阎浮提世界的人那样,也是念佛,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念地藏王菩萨名号积修功德的。而佛、菩萨皆不是。佛教把一切众生分成十大类,也就是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界、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前四种是已经解脱了六道轮回,生死苦海的圣人。后六种是还没有解脱生死轮回的六道凡夫。即要生生世世根据自己所做的善恶业去或好或坏,或高或低的地方受生,受业力支配。新的一生开始,善业成熟就到三善道,天、人、阿修罗去享受善道的生命。如果恶业成熟了就被迫转到三恶道出生。没有一成不变的生命境界。都被善恶业所牵引去感受苦乐不同的生活。玉皇大帝是天人,也是由于做了善业,受善业所牵出生到天界。但这生结束了还要受善恶也牵引再去其他道投生。所以他是要生生世世受业力牵引在六道或好或坏的环境中生存。但是六道中乐少苦多,到善道有如长时间掉到海里的人刚出来喘口气,又掉到下面去了。很苦。而四圣法界众生是了脱了生死苦海,不再下堕的圣人。观音菩萨当然是已经脱离生死苦海,离苦得乐的圣人。而玉皇大帝这生福报受尽,如果以前有恶业还要去三恶道受生,做畜生,饿鬼,下地狱。这样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因为不觉悟就业,造业就要受善恶报。佛下生,为众生宣讲破迷开悟,了生脱死的方法。使一切众生都能依照他讲的方法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在佛教中,“阿罗汉”与“玉皇大帝”那个级别高呢?次第而下:佛---菩萨(大乘)---辟支佛(缘觉乘)---阿罗汉(声闻乘)。之后还有声闻三种果位:阿那含(三果)、斯陀含(二果)、须陀洹(初果)。以上,前四种是圣人,已经解脱生死。后三种虽然暂时没有解脱生死,但是,即使是初果人,也最多七次人天往返即可解脱。因而,这些有情。都不是凡夫了。再而下之:天人(也包括玉皇大帝)---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这六种有情(六道众生),虽然因善恶果报有高低差别。前三者名为“三善道”,后三种名为“三恶道”。然而,并无本质区别:皆是凡夫,皆未能解脱生死。完全有可能下坠地狱,在六道中升降沉浮不止。如《优婆塞戒经》云:“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命无量劫,若未得解脱分法,应观是人为地狱人。”(非想非非想定,是天界最高层次;解脱分法即部分的解脱法;最起码是声闻初果:须陀洹)如上,合“六凡四圣”为“十法界有情”。涵盖一切有情。需要注意的是:十法界有情,各各具足“佛性”,皆有成佛的可能性。因而才有诸佛教化众生,令其解脱生死,乃至究竟成佛。建立以上知见,楼主就能明白:玉皇大帝与阿罗汉,一者是凡夫,一者是圣贤。犹如天渊之别,不可同日而语。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问题要从十法界讲起。佛陀告诉我们,全宇宙也就是包含我们地球的空间由十个不同的能量空间组成,其中分为六凡界和四圣界,六凡界就是我们常说的“六道轮回”,分别为天道(神仙界)、阿修罗道(半人半神)、人道(我们)、旁生道(动物)、饿鬼道、地狱道,这里面的生命体因为都存有爱欲烦恼的缘故,都在反复转世轮回,逃不出六道轮回。而四圣界则由彻悟宇宙真相、没有烦恼爱欲的修行者组成,分为声闻道(听闻佛法而悟道)、缘觉道(没有听闻佛法的机会但能凭借自己的经历悟道)、菩萨道、佛四个层次的生命体。所以玉皇大帝在六凡界的最高一层,天道里面的巨头,是至高神,但是仍处于六道轮回中。对于所有的神仙而言,他是领袖人物,故称“神头”;对于成佛的预备人员,他却是小老末,故称“佛尾”,也就是“神头佛尾”;佛则是四圣界的最高一层,如来也就是佛的别称;而观音菩萨则仅次于佛,他们比玉皇大帝高出四五个级别呀(请留意,是高出四、五个“大”级别喔)!“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即:这个偈颂当中讲到了,在天上天下,对整一个上下的世间当中,都没有像佛这样子了不起的、殊胜的、至高无上的、不可思议的,在十方世界也没有谁能比得上佛。世间的一切我都见完了,就是没有见到一个能像佛这样子最尊、最上、最高贵、最第一的。为什么佛陀能够成就这个偈颂的功德呢?我们应当知道,这就是般若让佛陀成为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佛。因为他证悟了般若、他现前了般若、他圆满了般若,所以他是天上人间最尊、最上、最高贵、最第一,十方世界无法比拟。世间的一切见多了、见尽了,也无法像佛陀这样子。2023-08-02 05:54:026
我是一个初中生,成绩在上升但是妈妈总是骂我,妈妈总是爱说我供你吃穿你就考这点分?
爱之心切,恨之入髓。这是中国母亲的通病,也是中国学童的悲哀。不过,好在大家都一样,不是您一家是这种情况。所以不用太在意母亲说过的气话。给几点建议,非常有效,希望重视:1、恒顺家人。妈妈说什么就赶快做什么,把她说的事情和要求放在第一位,哪怕她说得不对,千万不要抵触,否则鸡飞狗跳。心情一乱,万事皆毁。人类因执着自己的看法而生烦恼。如果放下执见,恒顺众人,心境立即平和,这个办法非常有效。2、凡事用忍。佛陀说过:忍是第一波罗蜜,是众妙之门。是化解一切烦恼的最有效手段。3、努力学习。想尽一切办法提升学分,努力考上一家优秀的住宿类学校,这样妈妈骂您的机会就少了。4、不要犯错。一方面是父母师长的要求要做到,一方面是作业功课尽量减少差错。少点差错,您就知道我说这话的意义了。5、潜心念佛。教您一个重要的心法:念:“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在受到批评时,隐忍不言,默默念佛。念佛可消解家庭烦恼,增长智慧,化解逆缘,心生愉悦。英国著名学者克里说过:佛教所开示的法广大深奥,与无伦比。2023-08-02 05:54:285
念佛堂绕佛由在家居士领众,请问是否如法
新加坡居士林的念佛堂,昨天换了新的地毯,我去看过非常的庄严,一切都很如法。今天是星期六,正好遇到二十四小时的念佛,悟全法师告诉我,现在念佛的人数,每天都有增加。我们没有做宣传的工作,自然增加的现象是最好的。将来我们新造的佛像运过来之后,供奉在佛堂的当中,接近佛像的区域是拜佛的处所。佛像供在佛堂当中,四面都可以拜佛。为了培养长时间念佛的愿望、毅力、还有体力,所以我们的作法要很灵活,不可以给同修任何的压力。因为有压力他就会有妄想,就起分别执著,这样念佛功夫就不得力了。所以还是要用自由的方式,佛堂里面依旧要划三个区域,拜佛的区域、绕佛的区域跟止静的区域。止静最好是面壁,他看不到人拜佛,也看不到绕佛,他心比较能定下来。昨天我看到场所很好,两边都悬挂著阿弥陀佛的佛像,靠两边可以做止静的区域排蒲团。念佛一定是以绕佛为主,实在绕累了,你再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以绕佛为主。睡眠时间尽量减少,因为睡眠是昏沈,不是一个好事情。睡眠的时间长,就表示这个人昏沈的时间长,昏沈是落在无明里面。不论是念佛,只要是做功夫,都会有两种障碍,在佛家叫掉举、昏沈这两类。掉举是心里不定,妄念非常多,所以叫妄念纷飞。平常没有觉得有妄念,想静下来的时候,就发现妄念很多很多。有些人说这是不是念佛念出来的?不是的,绝对不是念佛念出来的,是你平常就有这么多的妄念,你没有发现。到念佛的时候,要想把心收一下,这才发现有这么多妄念。妄念是心神不定,这是个障碍。这两种障碍,佛在经上都教给我们对治的方法。如果是妄念多,用止静的方法,可以坐在那个地方的时间多。坐在那个地方,或者是专注佛号,心里默念也可以。不念,听大家念佛也可以,专心听,只要用心专一,妄念自然就没有了。千万不可照顾妄念,勉强的想把妄念消除,那是妄念上再加妄念。妄念起来怎么办?不理它,根本就不要理会,把精神意志集中在佛号上,或者集中在观想上。观想想什么?想佛,你们看著佛像,闭著眼睛想佛像。总而言之,要精神意志集中,才能够把妄想消除。所有一切用功的总纲领,就是消除妄想、杂念、昏沈,恢复自己的本觉。这是佛家无论用什么样的功夫,都是希望达到这三个目的。如果是昏沈,最好起来拜佛,拜佛对治昏沈很有效果。拜佛跟经行、绕佛,都是对治昏沈的方法。拜佛特别著重在忏悔,知道自己业障习气很重。所以在念佛堂里,初学的人多拜佛是决定有好处的。每天在念佛堂,如果能够不少过三百拜,这是一个标准,每天能拜三百拜。现在我跟悟全说过了,拜佛的时候,由大家自由去拜佛,不必集体。自由,谁想去拜佛,谁就去拜佛,拜佛的速度,你想快拜,你就快拜,你想慢拜,你就慢拜。念佛堂里面法师领众,只领众绕佛。只有止静跟拜佛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觉得绕佛绕的时间太久累了,你想休息一下,可以,两旁边有蒲团给你去打坐。你想去拜佛,靠佛像中心的这个地区,你自己去拜。这样子,这个道场始终保持著庄严肃穆,念佛的人一点压力都没有。绕佛要注意队伍整齐,这是庄严,不能够凌乱,步伐也要整齐,这要平时训练,将来这个道场真正是个庄严的道场。虽然是个念佛堂,身心都是清净的,真正做到一尘不染。道场里面听说通风设备欠佳,我们正在改良当中,虽然很多人在这儿念佛,也要保持空气的清新流畅。将来再研究,念佛堂的人数是不是需要控制,因为场所有限,人数也应该有限制。人太多,我们不妨再开第二个念佛堂。李居士曾经跟我讲过,人太多了,三楼也可以念佛,白天五楼也可以念佛,晚上人比较少一点,四楼念佛堂应该是够了。人再多,这个旧大殿也可以念佛。所以念佛的场所,现在有四个,这四个场所如果合起来的话,应该可以容纳八百人的样子,这个念佛堂就相当的殊胜。如果四个地方都念佛,出家法师比较辛苦一点,因为每一个堂口都需要有出家人领众。在末法时期修行,念佛是最殊胜的。我们在大乘经典里面常常读到,所有一切的行门是以念佛为第一,念佛为最殊胜。由此可知,世尊开八万四千法门,开无量法门,不是他的本意,那是应机说法。如果照佛的意思来开法门,我想他只有一个念佛法门,不可能再开第二个法门。你要问为什么佛会开念佛法门?因为这个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个法门是平等法门,它的结果是可以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诸位想想,还有哪一个法门能够达到这个目标?能够令一切众生平等成佛,只有这个法门;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能够平等成佛,真正不可思议!而且这个法门修学容易,简单容易稳当,保证你一生成就。佛不说这个法门,说别的法门,那就没有意义了。由此可知,开其他法门是应机。这个法门正如经上讲的,度哪一种人?根熟众生。什么叫根熟?他这一生成佛的缘具足了,要用现在的话说,他这一生作佛的条件够了,遇到这个法门,他就去作佛去了。这个条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足的,作佛的条件不具足,遇到佛了,佛看看你什么缘成熟,你菩萨的条件够了,就教你修菩萨法门;你声闻的条件够了,就教你修声闻法;你人天福报条件够了,就教你修人天法,佛是丝毫勉强都没有,真正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也这么做。楞严会上所讲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佛决定没有加一点点意思在里头。所以才说佛不说法,你的愿望是什么,佛就帮助你满足你的愿望。在这里面只有一个原则,佛帮助你善的,不帮助你造恶。你是善愿,佛一定帮助你;你是恶愿,佛不帮助你,就这么一个原则,这才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不害人,不帮助你造业,不帮助你受苦;魔才干这个事情,魔帮助你造业,帮助你受苦,我们要明白这些道理。所以选择念佛法门,信心坚定,信心清净,绝无改变,这个人就是他这一生成佛条件具足,作佛的缘具足,《弥陀经》上所讲的「善根、福德、因缘」,统统具足,这个条件具足非常不容易。三类的善根,善根是一类,福德是一类,因缘是一类,三个条件统统具足太难太难了。我们见到许多有善根,没有福德,这是哪一类?有善根的人,闻到佛法他相信,他也理解,他往生极乐世界的愿发不出来,对於这个世界难分难舍,这是福不够。善根有了,福不够。缘不足,遇不到善知识,遇不到好的同参道友,遇不到好的修学环境,这是缘不足。另外一类,在这世间有福德,没有善根。什么叫有福德?有福德是真正肯修,真正肯干,勇猛精进,有福!没有善根是遇到这个法门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他修其他的法门。这个法门真的一生成就,他那种勇猛精进,如果用在念佛上决定往生。如果用在其他法门上,实在讲到最后只能够修成世间有漏的福报而已。为什么?见思烦恼断不了,不能断见思烦恼,就不能够超越六道轮回。换句话说,还在轮回里面生死。纵然你修的功夫不错,你生到色界天,生到无色界天,依旧没有出离轮回。换句话说,不离轮回,你决定会堕三恶道。佛在经典里面说得太多太多了,我们要觉悟、要醒悟过来,这个利害得失差别太大了。所以对於这世间,人间天上五欲六尘的享受要舍弃,这个东西不是好东西,用现在的比喻说,这是吸毒。你得乐的时间极其短暂,你受苦正如经上讲的是无数劫,何必贪图现在极短暂的享受,将来受长劫的苦报,这是愚痴。聪明人怎么肯干这种傻事情!所以一时的快意,招来生生世世的不如意,决定不能干这个事情。这是有福德,没有善根。善根是能信能解,福德是能愿能行,因缘是你这一生当中成功失败的关键。你有善根有福德,如果你遇不到这个缘,一生没有遇到佛法,那也是枉然!遇到佛法,佛法在末法时期,有真的佛法,有假的佛法,正如佛在《楞严经》上所讲的:「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这说明一桩什么事情?正法少,邪法多。如果把邪法当作正法,错了!所以正法道场的建立,实在讲是刻不容缓。可是这里面,如果这个地区四众同修要没有福报,这个道场建不起来。四众同修善根福德因缘都成熟了,那个福报就现前,道场就成就。所以这不是少数人,少数人的善根福德因缘,你能成就,不能形成一个道场。要能形成一个道场,是这一个地区的四众同修多数人善根福德因缘成熟。我们知道这个事实,这才晓得新加坡的缘殊胜,不可思议!这个地方能形成道场。我想「弥陀村」想了十六年,念佛道场也想了四十年,四十年走了许许多多地方,道场都没法子形成,都没办法建立,可见得这个事情不是一个人的愿力。如果是一个人的愿力,那佛菩萨愿力是圆满的,应当处处道场成就;否则的话,佛怎么叫慈悲?不是一个人的愿力,是这一个地区四众同修共同的愿力,再得佛菩萨加持,这道场成就了。所以希望有善根有福德的同修,都到这个道场来进修,那你就因缘具足,三个条件圆满具足了。把这一份福德因缘扩散到其他的地区,希望每一个地区同修们,善根福德因缘统统成就,将来这个道场在这世界上愈建愈多,这是我们可以想像的。凡事第一个难,第一个成就,将来就会有第二第三,普度苦难的众生。希望今天同修参加二十四小时的共修,要认真努力,把精神振奋起来。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2023-08-02 05:54:461
为何印光祖师反对普通根器人出家?
印光祖师认为,具足下列四个条件才有能出家。一、真发自利利他大菩提心。二、有过人天资。三、父母、家人同意。四、家人生活无忧有人照顾。印光祖师说:具足上述条件而出家,则功德巍巍,正所谓:一子出家,九祖升天。若不具足上述条件而出家,则“纵有修持,功难抵过。”“越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莫得其益。”。印光祖师详细开示见下:印光祖师关于汉人出家的开示:(印光祖师是佛门公认的大势至菩萨在来)印光祖师开示:人各有所应尽之分,当知素位而行,乃君子之本分。若超分而行,非出格大丈夫,决定不能得真利益。何也?以彼不能尽分于易处,何能尽分于难处?(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第一要真发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姿,方可剃落。否则不可。至若女人有信心者,即令在家修行,万万不可令其出家。恐其或有破绽,则污败佛门不浅矣。男若真修,出家更易。以其参访知识,依止丛林也。女若真修,出家反难。以其动辄招世讥嫌,诸凡难随己意也。如上拣择剃度,不度尼僧,乃末世护持佛法,整理法门之第一要义。祈与令师及一切相识之僧,剀切言之,则其功德无量无边矣。至祷至祷。(《复泰顺谢融脱居士书二》)复汪梦松居士书》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弟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今之佛法.一败涂地者.以清世祖不观时机.仰遵佛制。革前朝之试僧.永免度牒.令其随意出家.为之作俑也。夫随意出家.于上士则有大益.于下士则大有损。倘世皆上士.则此法固于法道有益。而上士如麟角.下士如牛毛。益暂得于当时(清初至乾隆年间、善知识如林、故有益、)祸广覃于后世。致今污滥已极.纵有知识欲一整顿.无从措手。可不哀哉得居士,既有六十老父,何得要出家?使不出家,无由闻法修行,尚有可原。今藩篱大撤,在家人研究修习者其多如林,得利益生西方者,亦常有其事,何得要离亲出家乎?此事光绝不赞成。按实说,当今修行,还是在家人好,何以故,以一切无碍故。出家人之障碍,比在家人多,是以非真实发道心者,皆成下流坯,无益于法,有玷于佛也。(《增广文钞卷一·复唐大圆居士书》)出家专修之说,光绝不以为然。以阁下才智足以宏法,率其家人同修净业,是为两得其益。若依出家,家人困苦,必起谤法之心。是未能自利,先害家人,忍为之乎?佛法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但能念念知不修净业生西方,则长劫轮回莫之能出。以兹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大声疾呼,俾近而家人,远而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悬隔也!《文钞三编卷三·复骆季和居士书一》)修行净土法门,固不在出家与否。汝上有老母,下有妻子,若置之不问,自求安乐,则于佛法世法,均获大罪。以不能尽谊尽分,纵有修持,功难抵过,况不能修持者乎?《观经》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之修法,诸佛所赞。今之在家修行者,比四十年前,当多数十倍,何曾闻在家不好修行也?汝但依我《文钞》、《嘉言录》所说而修,决定可以与汝父母妻子,同得生为圣贤之徒,没入莲池海会,方知吾言,决不诳汝。(《文钞续编卷上·复陈慧和居士书二》,民国十八年)况汝慈亲,既不应许,岂可不遵慈命,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万行种种之功业,皆为利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顺亲心,居尘学道。俾亲日见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为莫大功德。况不止亲一人乎?又亲既不许,则义不可再思出家。以佛戒律中,父母不许出家,自己任意求出家者,不许摄受剃度,及受戒等。否则师、弟各皆得罪。汝既以光为师,谓为善知识。然光实非善知识,而于背佛法事,断不敢为。但祈依光所说,顺亲之心,在家修行可也。(《增广文钞卷二·复周群铮居士书四》)汝尚不能于家庭父母妻子具足时,思立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之程度,何能出家即证果,而普度怨亲耶?只缘汝当做一出家,则百事不挂怀,不知出家之事,比在家更多。汝欲清闲自在,逍遥快乐,则决不能做好僧。以弃舍父母妻子,则成大罪矣。光是出家僧,深知其利弊,故为汝详言之。若遇爱收徒弟之坏和尚,则便骗汝为他作徒弟,你就拉倒了也。且安本分修净土法门,令汝父母妻子同作莲邦眷属,则其利大矣。(《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人之际遇,万有不齐。约汝分论,实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汝祖业颇可度用,上有慈亲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贤妻,膝无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颇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与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笃修净业,亦可为慈亲生信念佛,以期了脱之导。亦可为兄弟在外,料理家门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妇等,同修净业,同出轮回之计。外而乡党亲戚,随缘开导。即家舍为道场,举慈亲,及兄弟妻室子侄,乡党亲朋,皆为法眷。随力随分,身率言化。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并彼邪见种性之人,同纳于佛法至极圆顿净土法门大冶洪炉之中,共成法器,同修净业。将来同登莲邦,共证菩提。岂不如汝出家为僧,舍亲远去。室人有无依之恨,慈亲有怨子之怀。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人,反谓佛法为背畔世道,妄生谤毁。俾此等人造口业,堕恶道。未见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损之为愈乎?况汝慈亲,既不应许,岂可不遵慈命,仍怀此心乎?如汝亲绝不许汝修行,犹有可原。汝亲甚欢喜汝修行,何得必欲离亲修行乎?佛法中有六度万行种种之功业,皆为利益众生。汝不出家,则于亲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顺亲心,居尘学道。俾亲日见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为莫大功德。况不止亲一人乎?又亲既不许,则义不可再思出家。以佛戒律中,父母不许出家,自己任意求出家者,不许摄受剃度,及受戒等。否则师、弟各皆得罪。汝既以光为师,谓为善知识。然光实非善知识,而于背佛法事,断不敢为。但祈依光所说,顺亲之心,在家修行可也。(《增广文钞卷二·复周群铮居士书四》)有父母可以尽孝,有兄弟可以尽弟,有儿女可以教训,有诗书可以取法,正合夫子居家为政之道。此时不学,真是时过难学矣。纵令文章盖世,官居一品,终是一穷微极妙之艺人,非适时力学之儒士也。因闻佛语,遂持长斋,可知宿因深厚。废弃前功,意欲出家,可知道眼昏朦。如来说法,恒顺众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尽人伦,内消情虑,使复本有真心,是名为佛弟子,岂在两根头发上论也!况贵乡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语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学道。孝弟修而闾里感化,斋戒立而杀盗潜消。研究净土经论,则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书》,则知淑世之良谟。以净土法门谕亲,以净土法门教子,及诸亲识。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后。不必另择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场。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亲戚,尽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劝身率,使其同归净域,尽出苦轮。可谓戴发高僧,居家佛子矣。(《增广文钞卷二·复泰顺林介生居士书一》)汝不可萌出家之念。年时已过,参学不能,苦行不能,谁供养你老徒弟?在家一心念佛,于己于眷属,均有大利益。出家,则眷属永无出苦之日矣。光誓不收徒,勿作此想。(《文钞三编卷二·复慧泰居士书》)出家专修之说,光绝不以为然。以阁下才智足以宏法,率其家人同修净业,是为两得其益。若依出家,家人困苦,必起谤法之心。是未能自利,先害家人,忍为之乎?佛法无一人不堪修,亦无一人不能修。但能念念知不修净业生西方,则长劫轮回莫之能出。以兹自愍愍他,自伤伤他,大声疾呼,俾近而家人,远而世人,同修此道。其利益较之唯求自了者,何止天地悬隔也!《文钞三编卷三·复骆季和居士书一》)修行净土法门,固不在出家与否。汝上有老母,下有妻子,若置之不问,自求安乐,则于佛法世法,均获大罪。以不能尽谊尽分,纵有修持,功难抵过,况不能修持者乎?《观经》明三世诸佛净业正因,第一即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此之修法,诸佛所赞。今之在家修行者,比四十年前,当多数十倍,何曾闻在家不好修行也?汝但依我《文钞》、《嘉言录》所说而修,决定可以与汝父母妻子,同得生为圣贤之徒,没入莲池海会,方知吾言,决不诳汝。(《文钞续编卷上·复陈慧和居士书二》,民国十八年)2023-08-02 05:54:543
星云法师:如何实践佛法
第一篇 惭愧忏悔 壹·前言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没有过失固然可喜,但是有了过失能够勇改前非,更是难能可贵,所谓不美无过,美其过而能改,就是这个意思。例如破戒,在佛教里并不是不可原谅,只要能够心存惭愧,至诚忏悔,仍有重生的希望。因为破戒是个人行为上的过失,行为上的过失还是可以医治的;怕的是,犯了戒不但不以为错,还自鸣得意,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这就叫做破见。破见,就如病入膏肓的人,无药可救;因为破见是根本思想的变动,根本思想一旦发生偏差,真理佛法就再也不能进入心中,如此势必永远与佛道无缘,所以佛经上说:“不怕念头起,只怕觉照迟。”佛教不怕人犯错,只怕有错不改,如果犯了错而能生起惭愧忏悔的心,就能重新纳受佛法,就有得救的动力。因此,惭愧忏悔是实践佛法的重要一课。 贰·惭愧的意义 与重要性所谓“惭愧”就是一种羞耻之心。根据《俱舍论》卷四说:自省所造的罪恶而感羞耻的心为“惭”,以自己所造的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的心为“愧”。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更积极的解释“惭”就是自己不造罪,“愧”是不教他人造罪。在唯识学的五十一心所中,惭、愧与信、不放逸、轻安、舍、无贪、无嗔、不害、勤,合称为“十大善地法”,也就是相应于一切善心的心所。 由于惭与愧二者能使我们的心地清净,诸行光洁,因此称之为二种白法。又,惭愧的心一生起,能长养一切善行功德,因此列为佛教七圣财之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个有惭愧心的人,不但能时时自我反省检讨,而且处处替他人著想,他的道德人格必然是高尚磊落的,就像一个人披上璎珞,人身也为之庄严起来,因此《佛遗教经》说:惭耻之服,无上庄严。 相对于惭愧者,为无惭无愧。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惭愧,纵使有过也不肯改,甚至无恶不作,终至道德沦丧,失去人格;一个没有人格的人,犹如一棵被剥了皮的树,树无皮,则根茎、枝叶、华果皆不得成,可见惭愧对于人是何等重要! 在《杂阿含经》卷四十七中,佛陀告诉弟子:“有二净法能护世间,所谓惭、愧。假使世间无此二净法者,世间亦不知有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宗亲、师长尊卑之序,颠倒浑乱,如畜生趣。以有二种净法,所谓惭愧,是故世间知有父母乃至师长尊卑之序,则不浑乱如畜生趣。” 由佛陀的开示可知,人之所以异于畜生者,是因为人有惭愧心,有了惭愧心,所以能正人伦、明义理、尚道德、守秩序,国家社会才不致于脱序紊乱。惭愧心之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于焉可见! 参·忏悔的意义与重要性 “忏悔”就是悔谢罪过以请求谅解的意思。《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十五说:忏与悔具有不同的意义,忏是请求原谅;悔是自申罪状。《六祖坛经·忏悔第六》说:“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忏悔二者合起来,其实就是向别人认罪的意思,含有改往修来的意义。 根据经典所说,我们凡夫一日所作,功少过多,甚至举心动念之间,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些罪业就像乌云遮日一般,障蔽了我们的佛性,使我们在生死海中流转,轮回不已。 不过,佛经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犯罪,只怕不忏悔;忏悔可以消除罪业。正如衣服脏了,只要用清水一洗,自然洁净如新;一田的秧苗,只要禾苗茁壮,旁边纵有一些杂草,也起不了作用。又如投一把盐巴在一杯水中,水的味道奇咸无比,如果再多添加一些清水,咸味自然转淡;一块石头,把它放在船上,藉著船的浮力,它就不会下沉。忏悔一如法水,可以洗净我们的罪业;忏悔就像船筏,可以运载我们到解脱的涅槃彼岸;忏悔譬如药草,可以医治我们的烦恼百病;忏悔好比明灯,可以照破我们的无明黑暗;忏悔一似城墙,可以摄护我们的身心六根;忏悔有如桥梁,可以引导我们通往成佛之道;忏悔犹如璎珞,可以庄严我们的菩提道果。《菜根谭》里说:“盖世的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的罪过,当不得一个改字。”犯了错而知道忏悔,再重的罪业也能消除,因此,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可见忏悔有无比殊胜的功德! 在佛教的万千法门中,无论我们修学那一个法门,都必须以清净无垢的心田去纳受,因此忏悔是必要的修行。原始佛教的教团中,佛陀为了让犯罪的弟子得以忏悔罪行,每半个月定期举行布萨一次,并且制定夏安居的最后一天为“自恣日”,由此可知忏悔在佛教僧团中的重要性。 肆·如何忏悔惭愧与忏悔 虽然同样含有改过迁善的意思,惟前者较偏重于内省,是一种“诚于衷”的功夫;后者则属于“形于外”的行为,因此忏悔有一个先决的要件,就是要“发露”忏悔,所谓“发露”,就是把自己所犯的过错一一表白出来,如果有所隐藏,忏悔就无法得到完全的清净。 一、忏悔的对象与因缘 忏悔既然需要发露、表白,因此,就必须要有一个对象。究竟应该向谁忏悔呢?以下几个对象可以让我们忏悔:1.佛像 2.菩萨像 3.师长 4.大众至于忏悔所须具备的因缘,依《四分律羯磨疏》卷二十二所载,忏悔必须具足五缘,即: 1.迎请十方诸佛菩萨。 2.诵经、持咒。 3.自白罪业。 4.立下誓愿,绝不再犯。 5.明证教理。 另据《圆觉经略疏钞》卷十二所载,小乘之忏悔须具五法,即: 1.偏袒右肩,便于执侍作务的意思。 2.右膝著地,表示奋勉恳切。 3.合掌,表示诚心不乱。 4.表白自己的罪行,毫无隐藏。 5.对佛菩萨、师长、大德行接足礼,表示卑下谦恭,至诚礼敬。 大乘佛教则主张忏悔须具备五事: 1.先严净道场。 2.次以香花铺地。 3.设坛、悬五色幡、烧香、燃灯、敷高座、请二十四尊像。 4.七日长斋、三时沐浴。 5.供僧。 其他,也有不依律的规制,采行礼拜、诵经或礼忏等。 谈到礼忏,我国佛教中的忏法,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及至宋代,为忏法的全盛时期。其间,各宗各派依据各种经典所作的忏法,不胜枚举。近世通行的忏法有: 1.梁皇宝忏:为我国流传最久的忏法,今人每于灭罪、消灾、济度亡灵时,延僧虔修此忏。 2.慈悲三昧水忏:略称水忏。唐代悟达国师知玄以三昧水洗疮而濯除累世冤业,为此忏法之典故。知玄依宗密所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辑成慈悲水忏法,令众生依此忏法至诚忏罪,以消释宿世冤业。 3.大悲忏:又称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根据“大悲咒”而作的忏法,为现今普遍流行的忏法。 4.药师忏:又称药师三昧行法。是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的忏法;凡消灾延寿的法事,多礼拜此忏。 5.净土忏:又称往生净土忏愿仪。是采用《大无量寿经》及《称赞净土经》等诸大乘经典而立的忏法,此忏法随著净土信仰的流行而广行于民间。 6.地藏忏:又称慈悲地藏忏法,为较晚出的忏法。凡报亲恩或祈父母冥福的法事,多礼拜此忏。 此外,金刚忏、八十八佛洪名宝忏、千佛洪名宝忏等,也都是一般常行的忏法。 二、忏悔的方法与类别 忏悔的方法与性质,依各经所载,有多种分类。 《四分律羯磨疏》卷一载,忏悔有制教忏与化教忏二种。犯戒律的罪,须行制教(戒律之教)的忏悔,仅限于出家之五众、小乘、现行犯等;犯业道的罪,须行化教(经论之教)的忏悔,此则通于所有行者。 制教的忏悔又分为三种: 1.众法忏:对四人以上的僧众行忏悔。 2.对首忏:对师家一人行忏悔。 3.心念忏:宜对本尊行忏悔。 《摩诃止观》卷二载,忏悔分事忏与理忏: 1.事忏:藉礼拜、赞叹、诵经等行为所行的忏悔,又称随事分别忏悔。一般的忏悔都是属于此类。 2.理忏:观实相之理,以达灭罪的忏悔,又称观察实相忏悔。 《金光明经文句记》卷三载,忏悔有三种: 1.作法忏:依律仪的作法而行忏悔,如礼拜梁皇忏、大悲忏等忏仪。 2.取相忏:观想佛像的相好、功德等,以为除罪的忏悔。如能观想成功,表示心念都在佛的慈悲、功德上,罪业就不容易现前了。 3.无生忏:无生忏就是观实相之理,念罪体无生的忏悔。无生者,法本无生,所谓“心生,则一切法生;心灭,则一切法灭”,又谓“罪业本空由心造,心若无时罪亦灭”。罪业在相上虽然有善恶,但是在性上并无善恶,因此在本性上、在佛性里并没有罪业可言。 天台宗行者也立有三种忏悔法门──1.以戒律门忏悔:精持戒律,夙夜不懈的修持,犹如大火,烧去一切情识障。 2.以功德门忏悔:常行功德,供养三宝的修持,犹如春风,拂去一切烦恼障。 3.以无生门忏悔:勘破生死,修习无我的修持,犹如净水,洗去一切知见障。 又,天台宗依智顗大师所著的《法华三昧忏法》而作“六根忏悔”,即忏悔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罪障。又称法华忏法,是天台宗重要的忏仪。 据《观普贤菩萨经》载,在家众的忏悔法有五种: 1.不谤三宝,乃至修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 2.孝养父母、恭敬师长。 3.端正身心,以慈悲、道德待人。 4.六斋日不杀生。 5.相信因果。 除了以上各经所载的忏悔方法外,一般佛教徒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修行以下六种忏悔: 1.说好话忏悔。 2.捐善款忏悔。 3.勤劳服务忏悔。 4.成就他人忏悔。 5.用感恩报德的心忏悔。 6.以礼佛谢罪的心忏悔。 三、忏悔的功德与忏相 忏悔不但可以灭罪,而且可以增福。依经典记载,忏悔可得五种福德: 1.终不远离一切圣人。 2.一切众生乐见乐闻。 3.入大众时,不生怖畏。 4.得好名声。 5.庄严菩提。 忏悔之后,罪业是否究竟清净,可以依忏悔当时的情状自我审查。忏悔之相有三品之别: 1.下品忏悔:全身微热而眼出泪。 2.中品忏悔:全身毛孔发热出汗,从眼出血。 3.上品忏悔:全身的毛孔和眼睛都出血。这是最高的忏悔。 四、忏悔与感应的原理 一般人学佛修行总希望有所感应,但是为什么有的人有感应,有的人没有?感应的原理就如同“月现江心”一般。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菩萨就像一轮皎洁的明月,常游在毕竟空里,对大地众生没有分别心,只要众生心中清净无垢染,就像江河的水澄澈无波,月亮自能影现江心。所以没有感应的人,不能责怪天上没有月亮,应该怪自己的心海不清净。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只要我们能时常藉著忏悔的法水来涤净心垢,自然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伍·结语 经云:“佛说一切法,为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心是我们的主人翁,成佛作祖端赖它;五趣流转也因它,心的重要,不言而喻。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人只知道澡浴净身,却不知道“净心”的重要,任由我们的心在五欲尘劳、人我是非中奔驰攀缘,计较得失,终至永无解脱之日。 我们的心要如何净化呢?惭愧忏悔是净化身心的力量,一念惭愧忏悔的心,能使我们原本缺憾的生活,转化为时时风光,处处自在,丰足无忧。惭愧忏悔是袪恶向善的方法,当前社会乱象纷陈,人人为了一己之私,罔顾多数人的利益,造成社会脱序不安,此时如果人人都有一颗惭愧忏悔的心,自忖对不起国家民族、对不起社会大众、对不起父母师长、对不起亲朋好友 ,由于“对不起”的这份惭愧忏悔的心,必能激发感恩回馈的情操,继而化暴戾为祥和,何愁社会不安定?所以,惭愧忏悔不但是学佛者必修的法门,更是建立祥和社会的救世法宝! 第二篇 发心立愿 壹·前言 我们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订定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订定目标就是“立志”,在佛教称为“发心立愿”。 贰·何谓发心立愿 发心立愿,是学佛的根本。发心,又称初发意、新发意、新发心、初心、发意等,是指发自内心的意念。《华严经》说,学佛要不忘初心,也就是勉励我们不要忘记学佛最初所发的“上弘下化”的菩提心。 学佛是一种修心养性的功夫,心要如何修呢?修心先要“发心”,经中譬喻我们的心如田、如地,心田要开发才能播种,开发了的心地才能成长万物。所以学佛的第一步先要发心,发心睡觉,觉会睡得好;发心吃饭,饭会吃得饱;发心作事,则无事不办,所以修心的第一步就是发心。 所谓“立愿”,是指想要成就自己所期许的目标的一种决心,也就是一般所称的“立志”。 立愿如同时钟上紧了发条,汽车加足了汽油,能产生前进的动力;又如船只装了罗盘,学生订了功课表,有了前进的目标。所以,发心就是开发心田,立愿就是确立目标。学佛不发心立愿,譬如耕田不播种,船只没有指南针。种田不播种,如何能收成?航海缺乏指南针,如何渡向彼岸?所以学佛首先必须发心立愿。 参·发心立愿的重要 学佛首重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是表示自己对未来的期许,由此可知佛教对未来价值的重视。 《劝发菩提心文》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大智度论》卷七说:“作福无愿,无所标立;愿为导御,能有所成。譬如销金,随师而作,金无定也。”“庄严佛国事大,独行功德难以成就,须藉愿力方能达成。如牛力虽能挽车,亦须御者方有所至。” 此外,《大集经》说:“发愿能摧伏烦恼魔军。”《发菩提心经论·誓愿品》说:“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怠、缓慢。”由此可见,入道之由,莫不行愿,因为“果”虽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没有“愿”力,即使是行,也无法到达所期望的目的,所以发心立愿是成就一切事业的重要助缘与动力。 发心立愿犹如播种,种子的好坏可以决定未来的收成;发心立愿的动机与大小,均可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其重要可见一斑。 肆·学佛应发何心,立何愿 《楞严经》说:“因地不正,果遭迂曲。”发心立愿要合于大、正、圆、真,也就是所发的愿,不受世间物欲、名位、权势所诱惑,甚至不管遭遇任何艰难困苦,即使攸关生死,也绝不忘失自己的誓愿,一心只为求证无上菩提,只为救渡众生出离生死洪流,如此发愿,才不会偏离正道。 根据《翻译名义集》卷十二说,学佛应发三种心: 1.发大智心:以智慧广求一切佛法,普令众生皆得法喜之乐。 2.发大悲心:慈愍一切众生轮回生死,受种种苦,誓愿救拔。 3.发大愿心:依四弘誓愿,发无上菩提之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此外,诸如感恩心、惭愧心、向道心、功德心、深信心、尊敬心、广大心、忍耐心等,凡能帮助我们完成“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学佛最高目标的愿心,都是学佛者不可一刻或忘的发心。尤其应该发以下四种心,立四种愿: 一、四心 1.发慈悲心,人我无间:学佛就是向佛学习,佛是慈悲的体现者,学佛如果没有慈悲心,便无法与佛法相应。佛法的根本目的是“拔苦”“与乐”,而“慈”便是“与乐”,“悲”就是“拔苦”,所以学佛如果不能慈悲,则空有学佛之名。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有慈悲心的人必能泯灭人我对待,必能不分亲疏,照顾所有的人,自然能与别人没有隔阂,达到人我无间。 2.发信愿心,常随佛学:常随佛学是普贤菩萨所发的十大愿之一。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习佛菩萨的发心立愿,我们要常跟随善知识、老师、大德们学习,有一份发心,必有一番成就。 3.发菩提心,上弘下化:古德说:“菩提心为因,大悲心为本,方便心为究竟。”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大悲心就是下化众生,方便心就是方便行四摄法。一个菩萨行者发心,一定要有菩提心,有了菩提心的种子,再配以大悲心、方便心为助缘,如此融合三心,才算是发大乘心,这是学佛的人都应该发的大心,能够发菩提心,必能进趣菩萨道。 4.发无我心,扩大完成:无我是说我们的心境可以包容一切,将别人看成与自己一样,甚至为了完成大我,可以牺牲小我。能够发无我的心,把自己融入大众,融入团体,那么大众就是我,团体就是我。所以无我之我,反而更大、更高,更能成就一切,完成一切。 二、四愿 1.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学佛,除非甘心做个小乘的自了汉,否则弘法度众就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使命,所谓“弘法为家务、利生是事业”,因此,只要是大乘行者,都应该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的大心。 2.烦恼无尽誓愿断:学佛,其实就是在与自己的烦恼魔军作战,能够战胜烦恼,自然能显发自己的真如佛性,自然能趣向佛道;反之,如果连自己的烦恼都无法断除,而在生死苦海中轮回不已,更遑论度人。所以学佛首先要健全自己,要誓断一切烦恼。 3.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佛既然要发度众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备各种知识、能力。在古代印度有所谓的“五明”: (1)声明:语言学、声韵、训诂、音乐。 (2)工巧明:科技工艺的知识。 (3)医方明:卫生保健、医药的知识。 (4)因明:逻辑推理、论理学。 (5)内明:专心思索五乘因果妙理之学,或表明自家宗旨之学。 以上五明,涵盖面虽广,然而在今天多元化的社会,似乎已不敷所需,这不过是在说明菩萨为度一切众生,当学一切法门。 4.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最终目的是为了成佛,成佛虽然不容易,须经“百劫修相好,千只修福慧”,但是我们要难行能行,尤其不仅自己要誓成佛道,更要发愿度尽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这才是真正的“佛道无上誓愿成”。 伍·诸佛菩萨的行愿 根据经中所载,过去诸佛莫不由发愿而成。如《无量寿经》卷上所载的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悲华经》卷七所说的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所说的弥勒奉行十善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如来为灭除众生病苦而发的十二大愿等。乃至文殊菩萨十八大愿、普贤菩萨十大愿、观音菩萨十大愿、地藏菩萨发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诸佛菩萨的伟大行愿。兹列举四大菩萨行愿于后,以为佛子效法: 一、文殊菩萨行愿 1.愿以恒河沙诸佛世界为佛刹。 2.愿佛土光明遍照。 3.愿于菩提树下成就正觉,若不满愿,誓不起座。 4.愿于诸佛国土为众生演说妙法。 5.愿佛土中无有女人及诸恶道。 6.愿诸众生离烦恼垢,见净梵行。 7.愿佛土众生,生时袈裟随体。 8.愿众生思食即得百味盈满。 9.愿广施贫穷苦恼众生资财法味。 10.愿鬼道众生悉获饱足。 11.愿众生悉得五神通,乘空无碍。 12.愿为众生说法,令离渴爱。 13.愿诸众生思衣即得妙宝衣服。 14.愿于诸佛土,供养财宝资具。 15.愿诸众生远离八难及不善法。 16.愿诸众生无有苦恼及诸不悦意。 17.愿以无量妙宝庄严佛土。 18.愿所有佛刹功德庄严,皆令置我佛刹中。 二、普贤菩萨行愿 1.礼敬诸佛。 2.称赞如来。 3.广修供养。 4.忏悔业障。 5.随喜功德。 6.请转法 轮。 7.请佛住世。 8.常随佛学。 9.恒顺众生。 10.普皆回向。 三、观音菩萨行愿 1.愿我速知一切法。 2.愿我早得智慧眼。 3.愿我速度一切众。 4.愿我早得善方便。 5.愿我速乘般若船。 6.愿我早得越苦海。 7.愿我速得戒定道。 8.愿我早登涅槃山。 9.愿我速会无为舍。 10.愿我早同法性身。 四、地藏菩萨行愿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此外,古来多少高僧大德为“正法能久住,众生得离苦”而发下弘愿。譬如:玄奘大师“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终于完成西域取经的大愿;鉴真大师“为大事也,何惜生命!”终于将佛法弘传于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师的“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都是后世佛子学习的典范。 陆·今日佛子如何发心立愿 发心立愿,可以坚定信心与毅力,可以增长菩提心,提升信仰,使我们的道德、人格臻于至善。尤其今日社会,如果多一个人发心立愿,志求菩提,就多播下一粒成佛的种子;多一个人学佛成佛,社会就少一分暴戾之气。所以希望人人都能经常发心立愿,发愿为自己留下信仰,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生命留下历史,为道场留下功德,为众生留下善缘,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等。 以下为现代佛子撰拟发愿文,祈愿人人发心得度。 一、弘法师的发愿文 一愿佛光普照,众生随缘皆得度。 二愿法水长流,护法檀那悉蒙益。 三愿佛教兴隆,人人学佛福慧增。 四愿每日所作,普皆利益法界众。 五愿学佛所学,常作佛事永不倦。 六愿于诸众生,常起大悲施法益。 七愿心平如地,普载众生无怨亲。 八愿世间大众,明因识果行正道。 九愿贫病众生,身心安乐众病除。 十愿社会安定,无诸世间忧悲苦。 十一愿国家富强,众等悉发菩提心。 十二愿世界和平,佛光净土在人间。 二、佛光会员发愿文(一) 一愿我们礼敬常住三宝,正法永存佛光普照。 二愿我们信仰人间佛教,生活美满家庭幸福。 三愿我们实践生活修行,随时随地心存恭敬。 四愿我们奉行慈悲喜舍,日日行善端正身心。 五愿我们尊重会员大众,来时欢迎去时相送。 六愿我们具有正知正见,发掘自我般若本性。 七愿我们现证法喜安乐,永断烦恼远离无明。 八愿我们发愿普度众生,人间净土佛国现前。 佛光会员发愿文(二) 一愿做个共生的地球人。 二愿做个同体的慈悲人。 三愿做个明理的智慧人。 四愿做个有力的忍耐人。 五愿做个布施的结缘人。 六愿做个清净的修道人。 七愿做个乐观的欢喜人。 八愿做个融和的佛光人。 三、家庭主妇的发愿文 一愿护持佛教,恭敬三宝,永远做佛教的护法。 二愿实践佛法,建立美满家庭,使家人平安幸福。 三愿教育儿女,以身作则,使成大器,做国家栋梁。 四愿帮助先生发展事业,使无后顾之忧。 五愿孝顺公婆,克尽子媳之道,确保家庭和谐。 六愿多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做好环保、护生工作,为后代子孙建设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七愿每日布施欢喜,把快乐分享别人,使社会充满详和之气。 八愿人人知足感恩,勤奋工作,民生富足,而无杀、盗、抢劫、诈欺等恶事滋生。 四、警察的发愿文 一愿克尽职守,勇于承担,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二愿伸张公权,打击犯罪,消除社会暴戾风气。 三愿端正身心,奉公守法,树立警察优良风范。 四愿自身安全,不受侵犯,免使家人担忧受怕。 五愿维护正义,布施无畏,使世间无邪恶恐怖。 五、小学生的发愿文 一愿用功读书,充实知能,将来做大事业,报效国家。 二愿孝顺父母,友爱兄长,做个不令父母担忧的好孩子。 三愿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四愿遵守校规,不做有损校誉的事。 五愿乐观开朗,主动助人,日行一善。 六愿校园风气善良,没有安非他命的毒害侵袭。 七愿世间都是好人,没有绑票、勒索等恐怖事情。 八愿人人都有幸福美满的家,都能在父母的爱护,师长的教育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 柒·结语 一般学佛的人,经常劝人要发心、要立愿。其实,发心立愿不是佛教徒的专利,社会上任何一个人都应该发心立愿。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发心立愿就像开采能源一样,心里的能源是每个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财富。《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一个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愿力有多坚,力量就有多强。心发则佛道堪成,所以,学佛一定要发心立愿,发心立愿才会有成就。 第三篇 六度四摄 壹·前言 佛法浩瀚无边,但是归纳起来总不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佛法。此五乘佛法是依发心、目的与方法的不同而区别。人天乘是佛陀所施设的方便法门,是世间法,不能了生死。声闻、缘觉乘虽然可以了脱生死,超出三界,但是只为自度,只能“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未能度众利他,佛陀斥为“焦芽败种”,可见仍非究竟。唯有自利利他,自度度人,发四弘誓愿,修六度四摄法门,圆满佛果的菩萨乘,才是佛法的究竟法门。 发心趣求大乘的菩萨,以六度为主要修行方法,《增一阿含经》序说:“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观诸法。” 菩萨如果修行六波罗蜜,具足福慧资粮,圆满所修,便得证悟无上正等菩提。如《发菩提心经论》卷上说:“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渐渐得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见六度四摄是成就菩提道果的必备条件。 贰·六度的意义与内容 “六波罗蜜”,梵语sad-paramita,sat-paramita。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是指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达成理想,完成的意思,是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的六种修行方法。 六波罗蜜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其意义、内容如下: 一、布施 布施,梵语“檀那”,此云“布施”,布己所有,施与众生,这是摄受众生的第一步。“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在生活上先给予满足后,才容易引领众生修行入道。布施有三种: 1.财施:内财施与外财施。布施头、目、脑髓生命,叫做内财施;施舍田园舍宅、衣食财宝,称外财施。 2.法施:以佛法化导众生,使其得度,称为法施。“诸供养中,法供养为最”,《金刚经》云:“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四句偈等,乃至为他人说。”法施的殊胜难得,可见一斑。 3.无畏施:属于精神力量的布施。给予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使他远离恐怖畏惧;或者自己持戒忍辱,不侵犯他人,使对方免于畏惧。譬如观世音菩萨闻声救苦,使众生远离怖畏,便是施无畏。 布施的可贵,就其功2023-08-02 05:5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