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头疯子
-
我是山西人。
对于自己的家乡,却迟迟不敢下笔,就缘于从前的山西,文化太悠久,太丰厚,太灿烂,而时下的山西,又太颓败,太尴尬,太沉重了。这种巨大的反差造就的慨然与惆怅,在每个山西人心里都复杂地纠缠着,痛苦地反刍着。古黄河的尧天舜日早已远去了,大唐朝的风流俊才已经退场了,五代时的刀光剑影已经落幕了,宋元时的浅吟低唱已经嘶哑了,明清际的革命烈火已经淡然了,便是那喧闹一时的学大寨放卫星,也已过时了。今天,不甘心的山西人,在一个叫余秋雨的学者提醒下,又兴奋地拣起“祖上曾经阔过”的票号文化,呐喊起来,闹哄起来。其实,曾经总是弄潮时代风头浪尖,开创是一代文化先河的山西人,应有更多的选择,更大气的举措。
我一直以为,中国诸省份中,就人才的层递性、多样性及锋利性而言,无论从质量还是数量上讲,没有一个可与山西相比。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山西籍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层出不穷,举不胜举。春秋霸主晋文公,大周女皇武则天,汉代名将霍去病,宋代贤相司马光,文学大家柳宗元,羞花美人杨玉环……这些大名鼎鼎的重量级人物,无不傲视当代,名垂千古。也许是因为山西名人太多,领域分布太广,所以写一篇关于山西的文章,总不免有掉书袋之嫌。因为你要举的,你想举的名士实在太多,太多了。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山西人的地域表象特征比较明显(张口就知道你是山西人),但其群体人格却算不上张扬,模糊得只能说大气,鲜明得也只能说大气。他们大体上是温文敦厚,浑朴典雅的。至今,在山西广大乡村,红白喜事,都有复杂讲究的套数,与一些乡野老人攀谈,也颇有古风。然而,作为一种地域精神表征,我们却很难在山西名人的身上归纳些山西的特色来。他们太大气,太浩荡了,那种人格,那些气质,早已跨越吕梁太行,随着涛涛黄河,伴着强劲西风,化入每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吹入每个中国人的心田。那是一种只能称其为民族精神的伟大人格。他们太杰出了,杰出的只需表达自己,他们太伟大了,伟大的只能代表自己。在此,我无意论证山西人便代表了中国,但却不能自私地把他们的精神限定为山西精神。
中国文人历来骄傲自己的籍贯渊源。古来介绍诗人,多在大名之后,紧跟一句何方人氏的补充。许多名人大家就常以家乡为号,或称柳河东,或名王临川,或号涑水先生,或叫青莲居士。而今日文人如贾平凹,虽没有自号“贾陕西”,却始终保持着浓重的陕西腔,快活地张扬着“俺是西安人”的鲜明风采,煞是可爱。有一点很奇怪,那就是山西诗人关于故乡的诗篇很少。我想,并非他们不爱此地。而是因为他们历来地域观念单薄,其目光从不为层山沟壑所阻隔,其才情总是随滚滚黄河而奔倾。他们历来都是胸怀四海,放眼天下。在浩瀚的史料里,我时时为他们的智慧而惊叹,被他们的气质所折服。他们温文敦厚,聪明大气,特别有独立思考的精神,总是可以独领风骚,开创一代先河。
我想这一点大概是“教化”的结果。除了天地自然的教化,除了良好的天赋秉性,关健还与“人师“有关。山西自然有不少名师先贤。春秋时出了个有名的儒学大教育家荀子,战国时又有授苏张纵横之术的鬼谷子,隋末唐初,还出了一个培养房玄龄、魏征等贤臣名相的大教育家王通。这位王通老先生历害,他的孙子王勃就更厉害。众所周知,二十岁时他就写出了脍炙人口的不朽名篇《腾王阁序》。这般年纪,能写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好词来,自然与他的“家渊极深”有关。据《谈薮》言,他“每为碑颂,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忽起,一笔书之,初不点窜。时人谓之‘腹稿"”。就此而论,我以为并非以“天才”蔽之那么简单,而是肯定与他爷爷的教育方法有关。如你所知,人家写《腾王阁序》也没打草稿,这自然跟从小受到科学严格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此,你不能不佩服这位老先生确实有两下子。
唐诗历来以雄朴浑厚著称。至今,我们读唐人的诗句,依然会那气势所撼。而在唐代诗人里,山西诗人占有相当的份量。据统计,《全唐诗》近五万首作品,二千余名诗人,有758名诗人姓名可考,而其中山西籍就有82人。诗作方面,仅太原白居易一人的诗作就达2000余首。这些数据不能不令人惊叹。唐诗中,无论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精妙哲思,还是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大气豪爽;无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雅清新,还是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疏淡峻洁,都精彩得要命,漂亮得要命。是的,好作品是能要命,甚至能要了作者的命。当年,山西诗人薛道衡就因为一句“空粱落燕泥”,招来隋炀帝的嫉妒,借口把头砍了,临刑时还幸灾乐祸地说,看你还会“空粱落燕泥”么?无论如何,我们不能不被山西诗人的才华与气质所折服。没有完备的学识,没有强健的人格,是写不出这样意气风发,飘逸恬然的诗作来。”
我们都知道并州的王维能诗善画,慧解佛道(因喜释氏,故字摩诘)。后人曾高度评价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诗画,构思精妙,禅意幽深,往往令人回味无穷。此外,他还特别精通乐理。据《国史补》言:“客有以《按乐图》示王维,维曰:‘此《霓裳》第三叠第一拍也。"客未然;引工按曲,乃信。”后来有个认真人沈括仔细调研,认为此说不可信。我赞同他的看法。不过,王维的音乐水平是谁也不可否认的。年轻时,他就是靠弹得一手好琴,被引荐给一位皇家公主,引起好奇,继尔荐其诗作,才慢慢走红的。《国史补》还说,“维有诗名,然好取人章句。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以为含英集中诗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乃李嘉佑诗也。”我不知道这话是褒是贬,只知道毛主席他老人家有时也会“取人章句”,但丝毫不影响诗的质量。可见,唯有大气如王维、毛泽东这般人物,才不拘小节,大胆引用。
不怕说闲话,走自己的路,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在做些什么,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特别难得。如你所知,大部分读书人都有一种后天性的“软骨子病”,或见风使舵,或人云亦云,总之懒得思考,或是不敢思考。因为王维思考了,所以他无论诗画,乐理、佛道,都能做到独树一帜,颇有成就。而稍后的柳宗元,也很难得地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众所周知,他的诗作“幽峭峻郁,自成一路”,尤其那些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小品,更为世人称道。当然,也正由于他太坚持原则,太有想法,政治上自然玩不转,贬来迁去,最后魂断偏远的南荒之地。
这位很有“人文”精神的老西儿,在柳州那几年,挖井,办学,种树,修庙,释婢,凭良心,靠热情,做了不少他能做的事。他死后,当地老百姓修了柳候祠,以最朴素的办法纪念他,感激他。记得现今一位柳州市副市长说过:“这两年柳州的开放和起色,还得感谢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他们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若在天有灵,我想“老乡”那清瘦的脸上,一定会露出淡淡的笑容。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位智救小友的灵童,是山西夏县人。自小志向远大,聪慧好读,长大后,不但写就辉煌巨著《资治通鉴》,成了文坛巨擎,而且为官有道,是为一代贤相。而我们也都知道他在政治上以“保守”著称,当年王安石搞变法,因为太激烈,搞得官累民怨。但是王安石很霸道很武断,谁敢有异议,就马上贬官。当时,以司马光为首的“流俗”派,如苏东坡、欧阳修、范仲淹等大批有见识的官员都受到排挤,被贬被迁被流者不计次数。王安石坚持“通变”,就是“通通要变”,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这是思想偏激,头脑发热的“梦想家产物”。如今搞政治经济学的,也都知道过激的“大跃进”改革实在要不得。历史上,老百姓受到这方面的苦已经太多太多了。而“流俗”,说白了,就是代表普通人的利益,这也是正常的、大众的看法。在当时政治高压下,坚持己见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因为敢“反对”就喻示着可能要剥你的官袍,抄你的私家。但这位老西儿不怕,他依然大义凛然,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看法。后来,王安石失败了,大家群起而攻之,嚷着把新法全部封杀。而唯有司马光,认为新法中的“免役法”(雇佣兵制)还有可取之处,予以保留。而且,对于王安石,也不主张报复,一棒子打死。至此,我们不能不对这位保守派领袖致以深深的敬意,为他的“固执”,为他的胸怀。如今,在其家乡松柏森森的墓冢前,立有当年皇太后所赐的“杏花碑”一块。可惜,碑文被奸臣小人因嫉妒而磨平,现在看到的是后人补刻的。
明末清初之际,山西又出了一位诗书画医四绝的大学问家傅山。他聪明得不得了,无论书画,还是诗学,都有过人之处,独成一派,堪称北方文坛的领袖。梁启超就曾夸他的才学“黄河以北无人可比”。当时的康熙皇帝觉得他是个人才,便想给他个官职。但他很倔,坚守“正统”气节,就是不合作。当时是被强抬进北京觐见的。在他看到“大清门”三字时便滚倒在地,两泪直流,不肯起来。皇帝最后也拿他无可奈何。要知当时他这样做,可能会触怒龙颜而掉脑袋的,可他就是不怕。也许你会置疑这种类似甘地“不合作”的消极抵抗有多大意义,但你不能不敬佩他敢与皇帝搞对抗的勇气。便是今天,我们也没有理由笑话他骨子里的那股荡然清气与傲气。
这位执拗的老西儿,还有一大贡献就是在妇科的研究上。他编写的《傅青主女科》,是中国古代最好、最全面,也是最权威的妇科医学著作。今日此领域的专家学人,依然视为经典。在他那个时代,一个大男人,特别是一位有名望的读书人,专攻妇科,为女子排忧解难,是需要很大勇气与魄力的。据说他还曾写过一本《性史》。由此可以看出这位老西儿(准女权主义者)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特立独行的一面。
- 苏州马小云
-
九毛九由来·
很久以前,一位山西商人外出山西去从事贸易的营生,在横渡黄河时,遇见一船夫。山西商人问道:过岸多少钱?,船夫曰:一块钱。山西商人又问道:八毛八行不行?船夫曰:不行。山西商人再次讨价还价道:那九毛八总可以了吧?船夫在想,“听说山西商人精明很会算帐,看来一点也不假,今天若不给他便宜点是不行了”。船夫最后佯装无奈道:算啦!真服了你啦,就少收你一分钱吧,你就付九毛九吧!这位山西商人欣然接受了这个价格。船行到对岸,船夫禁不住好奇的问道:为什么别人过河都出一块钱,而你非要少给一分钱呢?山西商人答道:有了这一分钱,万一生意赔了,那就指望靠这一分钱起家啦!
自此,人们便把山西籍商人的这种“勤俭节约的品质、精打细算的习惯、严格控制成本精神”调侃为“九毛九”,作为对整个山西商人的一个泛称,彰显了山西商人独有的商业文化内涵,在调侃的语气里,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不是第一个,可惜我得不到你的“吻”了
- 北境漫步
-
众所周知,山西在清代还是个商业发达,物产丰富的好地方.最令人称道的是银行业的鼻祖----晋商,钱掌柜!那是没有银行,只有钱庄.中国最有钱的,影响最大的钱掌柜就是晋商.连近代"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中的银行家民国财政部长孔家的孔祥熙先生,就是晋商的超级代表人物.晋商发家先后都是都是以精打细算为做事风格.能用0.99元的东西,就决不会用1.00元的东西.所以,这家老面馆为了发扬祖宗勤俭持家本色,特意在招牌上加上金光闪闪的"九毛九"三字
- tt白
-
真不想得到你的奖励,还是不说了
...第11楼:
山西人。
渊源于黄河正统。但也不排除有古代各路蛮夷之混杂血统。
山西是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区域之一。古史记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说的就是山西。山西历史上所出的名人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荀况,一代霸主晋文公,宋代学士司马光等等。
山西人对于中国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无疑伦比的贡献。洪洞县的大槐树下,自明初就有数百万人被被迁往全国各地开荒造田。
有俗语称谓山西人为九毛九。说明山%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