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问题一:流动性分析的常用指标有哪些? 5分 流动性分析的常用指标有:
一、现金到期债务比
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的的债务
(标准值=1.5)
二、现金流动负债比
现金流动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流动负债
(标准值=0.5)
三、现金负债比
现金负债比=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负债总额
(标准值=0.25)
四、销售现金比率
销售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销售额
(标准值=0.2)
五、每股营业现金流量
每股营业现金流量=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普通股股数
六、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期末资产总额
(标准值=0.06)
七、现金满足投资比率
现金满足投资比率=近五年累计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期内的资本支出
(标准值=0.8)
八、现金股利保障倍数
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流量/每股现金股利=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股利
(标准值=2)
问题二:财务分析中的流动性指标都有哪些? 流动性指标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超速动比率
基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动负债比等
另外还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
如 可以动用的银行短期贷款指标等
问题三:流动性比率分析的指标有哪些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 流动比率也称营运资金比率(Working Capital Ratio)或真实比率(Real Ratio),是指企业 流动资产 与 流动负债 的比率。流动比率和 速 动比率 都是反映企业 短期偿债能力 的指标。
问题四:财务分析中的流动性指标都有哪些 流动性指标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基于资产负债表的分析: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超速动比率
基于现金流量表的分析:
现金流动负债比等
另外还有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表外因素
如 可以动用的银行短期贷款指标等
问题五: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有哪些? 财务分析常用指标
1、 变现能力比率
变现能力是企业产生现金的能力,它取决于可以在近期转变为现金的流动资产的多少。
(1)流动比率
公式: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 / 流动负债合计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
意义:体现企业的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流动资产越多,短期债务越少,则流动比率越大,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越强。
分析提示:低于正常值,企业的短期偿债风险较大。一般情况下,营业周期、流动资产中的应收账款数额和存货的周转速度是影响流动比率的主要因素。
(2)速动比率
公式 :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合计-存货)/ 流动负债合计
保守速动比率=0.8(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 流动负债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
2、资产管理比率
(1)存货周转率
公式: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 /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
(2)存货周转天数
公式: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产品销售成本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20
(3)应收账款周转率
定义:指定的分析期间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3
(4)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定义:表示企业从取得应收账款的权利到收回款项、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
公式: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 / 应收账款周转率
=(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 产品销售收入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00
(5)营业周期
公式: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360}/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 360}/产品销售收入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00
(6)流动资产周转率
公式: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
(7)总资产周转率
公式: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8
3、负债比率
负债比率是反映债务和资产、净资产关系的比率。它反映企业偿付到期长期债务的能力。
(1)资产负债比率
公式: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 / 资产总额)*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0.7
(2)产权比率
公式:产权比率=(负债总额 /股东权益)*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2
(3)有形净值债务率
公式: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100%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1.5
(4)已获利息倍数
公式: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 / 利息费用
=(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利息支出+资本化利息)
通常也可用近似公式:
已获利息倍数=(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
企业设置的标准值:2.5
4、盈利能力比率
盈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不论是投资人还是债务人,都非常关心这个项目。在分析盈利能力时,应当排除证券买卖等非正常项目、已经或将要停止的营业项目、重大事故或法律更改等特别项目、会计政策和财务制度变更带来的累积影响数等因素。
(1) 销售净利率
公式:销售净利率=净......>>
问题六: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大小的指标有哪些 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大小的指标内容如下:
1、现金资产率:
这一指标是指现金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的比率。现金资产包括现金、同业存款和中央银行的存款,这部分资产流动性强,能随时满足流动性的需要,是银行预防流动性风险的一级储备。流动性资产又称储备资产,是指那些流动性较强,可以预防流动性风险的资产,包括现金资产和短期有价证券。短期有价证券是指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债券,其流动性仅次于现金资产,变现速度快。现金资产率越高,说明银行的流动性越高,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越高,因为现金具有最后清偿债务的特征。
2、贷款对存款的比率:
贷款对存款的比率是指存款资金被贷款资产所占用的程度。这一比率高,说明银行存款资金被贷款占用比率高,急需提取时难以收回,银行存在流动性风险。这一指标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存款和贷款的期限、质量和收付方式,因此,该指标衡量流动性的可靠性需要得到其他指标的印证。
3、流动性资产对全部负债或全部贷款的比率:
这一比率越高,说明流动性越充分。其中,前者反映负债的保障程度,后者反映银行资金投放后的回收速度。比率越高,说明银行还本付息的期限越短,既可满足客户提现的要求,又可用于新的资产上。这一指标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也忽略了负债方面流动性的因素。
4、超额准备金:
超额准备金是相对于法定准备金而言的。法定准备金是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交部分,法定准备金比率是指法定准备金占总准备金的比率。银行总准备金减去法定准备金就是超额准备金。因为超额准备金的现实保障感极强,可以随时使用,它的绝对值越高,表示流动性越强。这一指标的缺陷在于体现银行的流动性范围比较狭窄,往往不能全面正确地说明银行流动性水平。
5、流动性资产减易变性负债:
所谓易变性负债是指季节性存款、波动性存款和其他短期负债。其差大于零,表明有一定的流动性,其数值越大,表明流动性越高;若其差值小于或等于零,表明了流动性短缺的程度,说明有信用风险。该指标最大的优点是同时考虑资产和负债,是理论上比较准确、现实感很强的指标。
6、资产结构比率:
这一指标反映流动性资产和非流动性资产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说明商业银行整体性流动水平。
7、存款增长率减贷款增长率:
这一数值大于零,表示银行流动性在上升;若该数值小于零,表明流动性下降。这一指标只能大体上反映银行的流动性趋势,管理者可以根据一定时期的数值策划下一阶段的业务重点。由于该指标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存款和贷款在性能上、结构上的差别,因此,这一指标仍然有些粗略。
上述指标体系能综合反映银行的流动性状况,其中个别指标难以准确全面反映银行整体流动性状况并说明其流动性高低的原因,只有对各种指标加以综合分析,并相互印证,才能正确地判断流动性状况,并进行相应的调整。
问题七:什么是常用来衡量财务流动性状况指标 流动性一般指的是短期偿债能力。
一、基本财务状况的流穿性,就可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比流动负债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比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比流动负债
二、现金流量的情况,就是现金流量债务比,能反映了。
现金流量比=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比流动负债
问题八:衡量流动性风险的主要指标? 主要指标有:现金头寸指标、核心存款比例、贷款总额与总资产的比例、贷款总额与核心存款的比率、流动资产与总资产的比率、易变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大额负债依赖度等等。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涉及:
(一)整体的流动性管理政策。
(二)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体系。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程序。
(四)资产与负债组合。
(五)流动性风险限额及超限额处理程序。
(六)现金流量分析。
(七)不同货币、不同国家、跨境、跨机构及跨业务条线的流动性管理方法。
(八)导致流动性风险增加的潜在因素及相应的监测流程。
(九)压力测试和情景分析。
(十)应急计划及流动性风险缓释工具管理。
报表就多了,1104报表是少不了的,还有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分析等
问题九:在交易制度的判别标准中,流动性的好坏具体可以用哪几个指标来衡量 成交量,换手率
问题十:货币流动性的指标 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是一个关于货币需求(或者说货币供应量)的结构指标,其作用在于考察M1和M2之间的协调关系。这一结构指标近年来在我国的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和许多关于研究货币政策的研究报告中频频出现,成为反映货币流动性强弱的结构变化、分析社会即期资金状况、加强金融监测、制定与实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反映的是企业和居民货币需求的不同动机,与居民资产结构变化和经济市场化发展程度相适应,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的货币流动性比例M1/M2在1978―1995年呈急剧下降,但是从1996年至今我国的M1/M2则基本保持平稳,这主要体现了1996年前后我国货币化速度和货币需求特征的差异。然而,伴随着货币流动性变动长期趋势的还有其周期性的波动,它主要受到经济波动、通货膨胀、利率变动的影响。因为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通货膨胀率升高,消费和投资支出相对比较旺盛,个人和企业对交易媒介或支付手段的需 求就会升高,于是微观主体趋向于较多持有流动性强的货币,即M1,那么货币流动性指标M1/M2就升高;另外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当利率下降时,持有现金与活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就会降低,因此将会导致居民和企业较多持有现金与活期存款,从而导致MI/M2升高。M0、M1、M2是货币供应量的范畴。我国现阶段也是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其含义分别是:M0:流通中现金,即在银行体系以外流通的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即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即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在这三个层次中,M0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流动性仅次于M0;M2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人们一般根据流动性的大小,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不同的层次加以测量、分析和调控。实践中,各国对M0、M1、M2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根据流动性的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的流动性最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