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投在线
-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范畴,和这一特定的分析对象有关。它指示的是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和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经济制度。属于本质分析。因此,应该牢牢把握这个特点归纳剩余价值生产关系,研究它的种种表象,剖析资本主义生理过程。
一些研究者在这上面出了问题:第一,离开限定的对象,讨论剩余价值的范畴性质,把不该属于剩余价值生产的现象归于它。这是“张冠李戴”和“越俎代庖”了。毕竟,我们不能要剩余价值分析对一切经济形态和经济过程负责,否则将会适得其反。第二,用会计学的术语来和“剩余价值”对抗和对话。并且,以此指责剩余价值范畴“过时”了,这也是武断和无端的。直面现象的计量经济和制度分析的剩余价值不是一个层面的规定。第三,没有注意剩余价值的民族历史内涵,而一味地进行“数学推理”。这是把剩余价值逻辑化了,所引发的各种“理解障碍”都基于不适当的“假设”导致。一句话,离开了资本家工厂,这个概念就是空洞无物的。 三种资本的产生
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资本家也分成三个集团: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除此以外,资本主义社会还有存在着大土地所有者,这几个剥削集团都是以剩余价值作为生存的基础的。剩余价值分配为产业资本家取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取得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家取得利息,大土地所有者取得地租,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在。
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
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研究生产劳动,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发展规律,确立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及其历史使命,确定了共产党的基本纲领和基本路线,成为共产党的方法论,共产党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推动力,资本家从事生产经营的唯一目标,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哪里的利润率高,资本就投向那里。
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使各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资本量相适应的那部分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3.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也转化为生产价格。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商品就不再是按价值出售,而是按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生产价格出售。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市场价格就不再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而是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4.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就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剩余价值规律转化为平均利润规律,价值规律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而上下波动,这是价值规律在新条件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生产价格规律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第二,调节着剩余价值在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
第三,刺激资本主义企业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受超额利润的驱动,各企业必然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本职能的独立化形态。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也就是从事商品销售,实现预付资本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2.商业利润的形成。从现象上看,商业利润是来自商品的出售价格高于购买价格的差额。这就造成一种假象,似乎商业利润是来源于商品价值以上的加价,它是从流通领域产生的。事实上,商业利润只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商业资本独立化后,同产业资本一样,也必须获得平均利润。
3.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生产性流通费用在必要的限度内,会全部加入商品的价值中去,增大商品的价值,然后通过商品价值的实现而得到补偿,并获得平均利润。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加入商品的价值,它的补偿和利润的获得,在形式上是通过提高商品销售价格的方法来实现的。
借贷资本和利息
1、借贷资本和利息。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这是通过货币的借贷关系来参与剩余价值瓜分的资本形态。利息率的最高限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在平均利润率一定的条件下,利息率受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的调节。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来进行的。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充当借贷关系中介人的资本主义企业。银行资本家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利润。银行利润是由放款利息和存款利息之间的差额形成的。银行利润同银行家投资银行的自有资本的比率,就是银行资本的利润率。银行资本的利润率也必须相当于一般工商企业的平均利润率。银行利润和利息一样,它来源于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3.股份资本和股息。股份公司使资本的所有权与资本的使用权相分离,股票所有者已变成单纯的货币资本所有者,只凭资本所有权定期取得股息。股息的实质仍然是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和地租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资本主义地租的实质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使用权而付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工人的关系。
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有两种,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
2.级差地租。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农业资本家向土地所有者缴纳地租的数量,在面积相等但质量不同的土地上是不同的,就是级差地租。土地的等级差别是形成级差地租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在于由土地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因为在农业中,土地是有限的,特别是好的土地更为有限。
级差地租第一形态(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第二形态(级差地租Ⅱ)。
级差地租Ⅰ,是指同时投入不同等级土地的等量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它是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和土地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是指在同一土地上连续投入同量资本而具有不同生产率所形成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3.绝对地租。在资本主义土地私有权垄断的条件下,农业资本家不管租用什么样的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这种由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而产生的地租,称为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形成,是以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为条件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是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绝对地租的源泉,仍然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4.垄断地租和土地价格。资本主义地租,除了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两种基本形式外,还存在着垄断地租。所谓垄断地租,就是由真正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地租。土地价格与地租量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利润率和利息率存在着下降趋势,所以,地价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剩余价值在社会生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人生价值大小及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
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成正比。社会生产力水平越低,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少;而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则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便越多。故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以农业生产为例,一个劳动力一年的产出,原始社会,养活自己及家人尚感吃力;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产出虽有所提高,也不过除养活自己及家人外还能多养活几个而已;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因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其产出养活几十、几百人也不成问题,现代发达国家,百分之几的农业人口便能满足全国人口的粮食供应,便是明证。在这里,农业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不断增长便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其数量的多少便可判明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什么水平。
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尺
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是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
什么是人生价值?对其具体解释虽纷纭不一,但人的贡献大、影响显,则人生价值便大,却是人人都同意的观点。而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多,则贡献便越大,影响便越显著,故人生价值便也越大;相反,如人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越少,则贡献便越小,影响便越轻微,故人生价值也越小,如不能为社会创造任何剩余价值,则人生便毫无价值。这样,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多少便成了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尺。各类人中,正常人都能创造价值,但痴呆人、植物人却不能,故其不但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反而需要靠他人供养而生活,因而其人生不仅可以说毫无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负价值”。正常人虽都能创造价值,但某些人,如历史上的一些贵族、奴隶主、地主及现代社会的一些纯粹“食利者”却不去创造,自己却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因其不但没为社会创造剩余价值,反而消耗社会的剩余价值,故其人生也不仅毫无价值,而且为“负价值”,与痴呆人、植物人一样,纯粹为社会的附赘悬疣。创造价值的正常人,其创造的总价值包括自用价值和剩余价值两部分,人创造的总价值多,剩余价值自然也多,在价值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自用价值多则剩余价值少,自用价值少则剩余价值多,二者成反比关系,人生价值的大小便也随剩余价值的多少一同变化。如,魏征、包公、海瑞等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及焦裕禄、孔繁森、周总理等大批共产党员,公而忘私,先人后己,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自己及家人生活却非常俭约,其自用价值非常少而剩余价值非常多,故其人生便很有价值,倍受人称颂、敬仰;而和珅、胡长清、成克杰等贪官污吏,损公肥私,虽说自己也创造价值,但因其通过贪污受贿把其创造的价值变为自用价值,剩余价值的量便很小,甚至成为负数,故其人生便毫无价值,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被人唾骂。有的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因摆脱不了传统教条的束缚,认为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才创造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并不创造剩余价值。故强烈反对这一观点,认为他们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按此观点,他们的人生便没有价值,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其实他们没有理解价值不过是表示有用性,即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的范畴,任何人创造了社会需要的东西就都创造了价值,创造的价值不光能满足自己及家庭的需要,还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就都创造了价值,绝非因你不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就没有创造价值、剩余价值。国家机关、文教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工作具有重大的社会效益,其效益远大于自己所需,远多于社会为自己支付的各类工资总额,怎么能说自己没有创造剩余价值?
衡量国家财力的标尺
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是衡量国家财力强弱的重要标尺。
如何衡量国家财力(注意:这里指国家财力,而非指综合国力)的强弱?往往是用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人来衡量,这远不如用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量衡量准确。这是因为:国民生产总值虽确实与国家财力强弱密切相关,但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国家的大小,国家很大(如旧中国),即使经济落后,国民生产总值也会相当多,但因国民消费量也大,国家财力实际十分弱小,根本办不成什么大事。人均国民收入虽可准确反映国民的富裕程度,但如国家太小,即使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国家财力也不可能太强,办不成什么大事,仍会受制于人。如1990年海湾战争时,科威特虽人均国民收入很高,十分富有,但因是个弹丸小国,故国家财力并不强,无力抵挡人均国民收入比自己低得多的伊拉克的侵略而一度亡国。而剩余价值总量实为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民消费总量所得之差,可准确反映国家掌握及可以调度的财富数量,可准确衡量国家财力的强弱。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概念的准确解释,便可使这一概念的理论价值大大提高,不仅适用于资本主义社会,而且适用于其他社会,可解释、解决经济问题,而且可解释、解决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问题。
- 来投吧
-
1867年,德国的马克思出版了《资本论》。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他一天创造的价值同他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为“剩余价值”。
工人赚企业的钱,企业赚消费者的钱,产品的价格越高,赚得越多。剩余价值理论既不合乎逻辑,也不符合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