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云 / 小云问答 / 问答详情

注会报考条件和时间2023

2023-08-16 13:02:36
tt白

2023年4月6日-4月28日。

2023年注册会计师报名条件:

(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

1.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二)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综合阶段考试:

1.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2. 已取得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

1. 因被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报名之日止不满5年者;

2. 以前年度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因违规而受到禁考处理期限未满者;

3. 已经取得全科合格者。

里论外几

1、报名时间:2023年4月6-28日;2、考试时间:2023年8月25-27日

(二)2023年cpa报名入口是哪个

2023年cpa报名入口依旧是是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简称“网报系统”,考生可以利用电脑端或者手机端进行报名,以下是详细的流程步骤:

电脑端:

1、进入网上报名系统

2、登录个人信息后,选择网上支付

3、系统将提示考生支付报名费,考生可确认付款金额

4、系统将生成订单,考生可点击付款按纽

5、完成缴费

注会统一登录入口官网

注会统一登录入口官网

移动端:

1、关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微信公众号

2、点击“公众服务”

3、在菜单中点击“CPA考试网上报名“

4、查询自己的报名状态后进行缴费操作

相关推荐

cpa报名截止

2023年CPA考试将于4月6日8:00开始报名,报名截止时间为4月28日20:00,报名流程分为注册并填写报名信息、资格审核和交费三个流程,具体如下:一、填写报名信息:CPA考试采取网上报名的方式,报名入口为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网址为https://cpaexam.cicpa.org.cn),考生也可以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名。首先,考生需要在报名期间登录进入网上报名系统,按照指引如实填写相关信息。首次报名的考生需要进行注册并上传符合要求的本人最近1年1寸免冠白底证件照片。非首次报名的考生如果相关信息发生变动,应当及时更新。二、资格审核:填写完相关信息后,考生需要提交报名信息并等待资格审核。资格审核主要包括对考生的身份信息、照片信息和学历信息进行核查。审核通过后,要在指定的报名交费时间内登录网上报名系统完成交费。三、缴费:缴费时间为6月15日-6月30日(8:00-20:00),在交费期间内,考生可以在考区不变的前提下对所报科目进行调整。缴费完成后,报名费不予退还。需要注意的是,CPA考试的报名时间和缴费时间并不相同,只有完成缴费后才算是正式报名成功。
2023-08-15 21:54:411

注会登入口是什么

注会登入口是“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网站。考生应在每年规定时间内登录系统进行报考。注会,即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分为专业阶段考试和综合阶段考试。专业阶段考试要求考生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专业阶段考试包括《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税法》和《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共六个科目。而综合阶段考试则要求考生通过专业阶段考试全部科目后,才能报名参加。本答案操作环境:品牌型号:联想X220系统版本:Windows7浏览器:谷歌Chrome该方法适用其它机型和系统浏览器
2023-08-15 21:55:431

注会的入口是什么

注会的入口是“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符合报考条件的人员可以通过登录该网站根据所提示的步骤进行考试的报名及缴费,打印准考证后携带身份证与准考证等资料至现场参加考试。全国注会考试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组织,全国统一报名、统一考试。但各省的报名费用是不同的,考生应以当地注协官网发布的通告为准。考试分为专业阶段和综合阶段两部分,考生需要在连续5个年度内通过专业阶段的考试,才能进行综合阶段的考试。本答案操作环境:品牌型号:联想X220系统版本:Windows7浏览器:谷歌Chrome该方法适用其它机型和系统浏览器
2023-08-15 21:55:501

注会成绩公布前需要注意什么?附查分流程

早前中注协在《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简章》中提及到,注册会计师成绩预计在12月下旬左右公布。如今,距离注会成绩公布日子越来越近,在查分之前各位考生需要注意什么?我们来看看吧。一、调整个人心态无论对于胸有成竹还是缺乏自信心的考生来说,在CPA成绩公布前,都应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不要因为考试分数而过分紧张。无论最终考出来的成绩如何,一切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二、熟悉查分流程注会成绩查询入口为:中注协官网(cpaexam.cicpa.org.cn),在成绩公布前,建议大家先将查分网址收藏好,熟悉好查分流程,确保查分工作顺利进行。第一步:登录中注协官方网站,进入“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cpaexam.cicpa.org.cn),点击网站右侧“成绩查询”按钮;第二步:根据页面提示输入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码、验证码,即可查询到个人考试分数。三、警惕查分陷阱在注会成绩公布之前,每年总会有不法分子利用考生急切等待成绩公布的心理,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箱等形式发送“提前查分”链接,以此达到诈骗目的。对此,考生一定要提高警惕,除了中注协官方网站通告外,其它信息不能轻信。四、为2021年注会做准备对于分阶段报名的考生,在等待成绩公布的同时,可以为明年剩余报考的科目做好相应的学习准备。考生可以根据注会六科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科目搭配方案,这样备考起来会更加轻松、简单。
2023-08-15 21:56:391

云南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

一、云南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2022年云南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是2022年8月26日至8月28日,分别是星期五、星期六以及星期天。注册会计师考试科目众多,其中专业阶段考试科目就有六科。因报名人数过多,导致考试机位压力不断加大,故将会计、税法、经济法、财务成本管理这四门科目各安排了两场考试,来缓解机位压力。注册会计师考试时间和考试科目如下图所示:二、2022年云南注册会计师准考证何时打印?2022年云南注册会计师准考证打印时间是8月8日—23日(每天8:00-20:00),准考证打印周期为16天,目前准考证打印入口已经开通了,并将于8月23日截止准考证打印。考生们须在上述时间段内,登录到“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使用网上报名时的姓名、身份证件号码及密码登录后,查询并打印出准考证。
2023-08-15 21:57:581

福建注册会计师在哪报名?

福建注册会计师在“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进行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报名是全国统一进行,可以通过网报系统完成报名。 一、福建省注册会计师报名入口 1、电脑端报名入口 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的报名人员,应当通过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网上报名系统(http://cpaexam.cicpa.org.cn,简称网报系统)进行报名。 2、手机端报名入口 通过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报名。 二、福建注册会计师报名时间及注意事项 福建注册会计师历年报名时间都是在4月份左右开始报名,时间持续将近一个月,例如2019年福建注会报名时间是:4月1日-4日、8日-30日,报名时间不会变化太大,可以作为参考,考生要注意报名时间的公布,并在规定的时间内登录网报系统进行报名并缴费。 注意事项: 1.注意报名通道开启时间,一般在4月份左右开始。 2.报名通道开启之后,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报名。 3.报名遇到任何问题,要及时咨询当地注协进行商议解决。 4.报名交费之前可以修改报名信息,交费完成视为报名流程结束,信息不得修改。更多关于福建注册会计师在哪报名,进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d6099d1616085706.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2023-08-15 21:58:291

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吗

应届毕业生如果具备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是可以报考注册会计师的。2017年注册会计师报名条件如下:(一)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具有高等专科以上学校毕业学历,或者具有会计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技术职称。(二)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中国公民,可以申请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综合阶段考试:1.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2.已取得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专业阶段考试合格证。(三)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得报名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1.因被吊销注册会计师证书,自处罚决定之日起至申请报名之日止不满5年者;2.以前年度参加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因违规而受到停考处理期限未满者。
2023-08-15 21:58:416

2021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成绩什么时候出来呢?

2021年注会考试延期至9月19日-21日,延期考试地区的成绩公布日期和未延期地区是一样的,请大家耐心等待。考生可在成绩发布后第5个工作日起10个工作日内,通过登录成绩查询入口,提出注会复核申请,中注协将根据《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成绩复核办法》统一组织复核工作。选择科目方法《会计》是注会考试的基础,也是难倒了好多考生的科目,想考注会,先把《会计》拿下是最稳妥的。《会计》和《审计》、《税法》、《财管》等都有联系,考下《会计》再考其他的科目相对容易一些。但是《会计》和《审计》最不建议放在一起考,这两个科目放在一起考对零基础考生来说要背的东西太多了,而且《审计》晦涩难懂,对于零基础考生来说真是难上加难。建议搭配财管和战略,这几个科目很多东西都是相通的,更便于应试。
2023-08-15 21:59:181

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有以下特征:1、数量众多、规模很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接受者。2、产品同质。每一生产者的产品都是一样。3、生产要素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出某行业。4、信息完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及时获取市场的全部信息。5、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6、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7、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扩展资料:完全竞争市场全面排除了任何垄断性质和任何限制,完全依据市场的调节进行运行,因而可以促使微观经济运行保持高效率。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生产效率低和无效率的生产者会在众多生产者的相互竞争中被迫退出市场,生产效率高的生产者则得以继续存在。同时,又有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随时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生产效率更高的生产者则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而,完全竞争市场可促使生产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行高效率的生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全竞争市场
2023-08-15 22:00:081

“完全竞争市场”的名词解释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有非常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市场。卖者和买者对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均不能控制。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由于买卖双方对价格都无影响力,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企业的任何提价或降价行为都会招致对本企业产品需求的骤减或利润的不必要流失。因此,产品价格只能随供求关系而定。扩展资料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使生产者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类型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他们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也即必须按照其产品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时的产量进行生产。生产者以最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高产量的产品,这是一种最佳规模的生产,这样的生产也就投有浪费任何资源和生产能力,因而,这样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一种促进生产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全竞争市场
2023-08-15 22:00:304

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指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即购买者和销售者的购买和销售决策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影响的市场结构。按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的观点,完全竞争就是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竞争。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第一,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由于市场上有为数众多的商品需求者和供给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购买份额或销售份额,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购买量或总销售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好比是一桶水中的一滴水。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买与不买,或卖与不卖,都不会对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消费者或每一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第二,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这里的完全无差别的商品,不仅指商品之间的质量完全一样,还包括在销售条件、商标、包装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购买哪一家厂商的商品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一个厂商提价,他的商品就会完全卖不出去。当然,单个厂商也没有必要降价。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相对来说是很小的销售份额。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这样,各行业的厂商规模和厂商数量在长期内是可以任意变动的。但是在短期内,厂商规模和厂商数量仍然是不可变的。第四,市场中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这样,市场上的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这样也排除了由于市场信息不畅通而可能产生的一个市场同时存在几种价格的情况。显然,理论分析上所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很严格的。西方学者承认,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通常只是将某些农产品市场看成是比较接近的市场类型。我们之所以要对这一理论上抽象的市场进行分析,是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加深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解。
2023-08-15 22:01:191

什么叫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有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粮食、棉花等农产品行业。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或自由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有非常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的市场。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行业资料说明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厂商的总体。行业指的就是一个行当职业的意思,如果说一个人从事某个行业,那么也就相当于这个人从事相关的行当去职业的,比如说这个人是属于机械行业的一个人,那么有可能是一个汽车领域的一个人或者是一个机械厂的一个工人,因为机械这个行业包括汽车这个行业。
2023-08-15 22:01:261

简述完全竞争市场含义及其条件

1、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或自由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有非常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市场。卖者和买者对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均不能控制。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由于买卖双方对价格都无影响力,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企业的任何提价或降价行为都会招致对本企业产品需求的骤减或利润的不必要流失。因此,产品价格只能随供求关系而定;2、条件特征:①存在大量买者和卖者;②产品同质性;③资源流动性;④信息完全性。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建议。应答时间:2021-05-1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8-15 22:01:572

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 (一)理想的市场结构. 1._ 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2._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 1)_ 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_ 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 3)_ 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 4)_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_ 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 6)_ 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生产效率 1._ 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 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 每一个生产者都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生产者等产量曲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_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 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 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 在给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每一个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替代率都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四)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 在给定的产品数量和结构条件下,市场会产生一个均衡的产品相对价格. 2._ 在这个相对价格情况下,生产者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满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 3._ 如果生产者选择的这个产品组合与消费者形成现有相对价格的产品组合不符,市场会调整相对价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2023-08-15 22:02:071

什么事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就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无权制定或影响价格,也同样不能影响市场的需求,在长期竞争中,完全竞争争是企业利润为零。 同样可以从理论上来理解: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供给曲线、需求曲线、边际收益、平均收益、边际成本、价格线一起重合的一条曲线。在规模经济中, 成本递增是指:生产资料的有限性和后进企业者所面临的人力等成本在上升; 成本不变是指:企业的最低平均总成本,即最大限度的利用的必须的生产资料,而完全竞争市场上,所有企业面临同样基本的生产资料,在扩大在生产时,最低平均总成本不变; 成本递减是指: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进步导致成本递减。
2023-08-15 22:02:172

什么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一、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特点:完全竞争是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其中同质的商品有很多卖者(就是厂商),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能控制价格,进入很容易并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例如,许多农产品市场就具有完全竞争市场这些特征。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二、垄断竞争是指这样一种市场结构,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特点:在垄断竞争理论中,把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叫做生产集团。例如,汽车加油站集团,快餐食品集团,理发店集团等。三、寡头垄断:又称寡头、寡占,一种由少数卖方(寡头)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英语中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中“很少的卖者”。特点:寡头垄断是同时包含垄断因素和竞争因素而更接近于完全垄断的一种市场结构。它的显著特点是少数几家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这些厂商的产量占全行业总产量中很高的比例,从而控制着该行业的产品供给,寡头垄断又称为双占垄断或又头垄断。四、完全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生产者的市场结构。特点:这种市场结构形成的主要条件:一是厂商即行业,整个行业中只有一个厂商提供全行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二是厂商所生产的产品没有任何替代品,不受任何竞争者的威胁;三是其他厂商几乎不可能进入该行业。在这些条件下,市场中完全没有竞争的因素存在,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价格。这与完全竞争的含义和形成条件是不同的。扩展资料:划分一个行业属于什么类型的市场结构,主要依据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如果本行业就一家企业,那就可以划分为完全垄断市场;如果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那就属于寡头垄断市场;如果企业数目很多,则可以划入完全竞争市场或垄断竞争市场。一个行业内企业数目越多,其竞争程度就越激烈;反之,一个行业内企业数目越少,其垄断程度就越高。第二,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差别程度。这是区分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方式。第三,进入障碍的大小。所谓进入障碍,是指一个新地企业要进入某一行业所遇到的阻力,也可以说是资源流动的难易程度。一个行业的进入障碍越小,其竞争程度越高;反之,一个行业的进入障碍越大,其垄断程度就越高。根据这三个方面因素的不同特点,将市场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市场类型。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生产的产物,哪里有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哪里就有市场。决定市场规模和容量的三要素:购买者,购买力,购买欲望。同时,市场在其发育和壮大过程中,也推动着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场通过信息反馈,直接影响着人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上市时间、产品销售状况等。联结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供、销各方,为产、供、销各方提供交换场所、交换时间和其他交换条件,以此实现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自的经济利益。美国学者基恩·凯洛斯将各种市场营销定义分为三类:(一)将市场营销看作一种为消费者服务的理论。(二)强调市场营销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认识。(三)认为市场营销是通过销售渠道把生产企业同市场联系起来的过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市场营销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市场结构
2023-08-15 22:02:361

什么是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有何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是种假设性市场有如下特点:1.数量众多、规模很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市场价格接受者。2.产品同质。每一生产者的产品都是一样。3.生产要素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生产者可以自由进出某行业。4.信息完备。生产者和消费者都能及时获取市场的全部信息。
2023-08-15 22:02:492

完全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相同吗?

不一样,是两种概念。完全市场也称有效市场,是指理想的市场,即市场无摩擦,无税收,信息完全对称,交易双方遵循“经济人”假设等等严格假设的市场,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市场,一般只在理论研究中作此假设。而完全竞争市场是指产品同质化、进入壁垒很低,所有厂家均无定价权,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如农产品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信息具有完全性。资料扩展: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或自由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有非常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市场。卖者和买者对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均不能控制。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由于买卖双方对价格都无影响力,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企业的任何提价或降价行为都会招致对本企业产品需求的骤减或利润的不必要流失。因此,产品价格只能随供求关系而定。线性独立的证券的数量大于或等于未来可能发生的状态的总数量的证券市场是就是完全市场。完全市场中,如果市场中买者和卖者的数量都足够多,每个参与者与市场相比都足够小,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市场机构能够影响商品价格,就会形成一个完全市场。所谓的完全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目前世界上并没有市场完全自由的国家存在。不过,这一词并非经常用于如此绝对的形容上,比如很少人会支持一个生物武器能够自由交易的“自由市场”。更确切地说,自由市场是一个政府干预仅限于保护财产权利及和平环境的体制,好让市场机制能顺利运行(又称为自由放任)。一个经济体制若要被定义为真正的自由市场,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特色,例如劳工、产品、服务、和资本都必须免于政府施加的限制和贸易壁垒,以使它们能够自由的进出国界。
2023-08-15 22:03:004

完全竞争市场具体意义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或自由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有非常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市场。卖者和买者对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均不能控制。因此,产品价格只能随供求关系而定。完全竞争市场的意义:1、促使微观经济运行保持高效率。2、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3、增进社会利益。4、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5、消费者及消费需求满足的最大化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9-27,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8-15 22:03:204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 完全竞争市场要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 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 Competition),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是指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干扰和控制的市场结构,即购买者和销售者的购买和销售决策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影响的市场结构。按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的观点,完全竞争就是没有任何“垄断因素”的竞争。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 第一,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由于市场上有为数众多的商品需求者和供给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购买份额或销售份额,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购买量或总销售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好比是一桶水中的一滴水。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买与不买,或卖与不卖,都不会对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任何影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消费者或每一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 第二,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这里的完全无差别的商品,不仅指商品之间的质量完全一样,还包括在销售条件、商标、包装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购买哪一家厂商的商品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一个厂商提价,他的商品就会完全卖不出去。当然,单个厂商也没有必要降价。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相对来说是很小的销售份额。 第三,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这样,各行业的厂商规模和厂商数量在长期内是可以任意变动的。但是在短期内,厂商规模和厂商数量仍然是不可变的。 第四,市场中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这样,市场上的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这样也排除了由于市场信息不畅通而可能产生的一个市场同时存在几种价格的情况。 显然,理论分析上所假设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很严格的。西方学者承认,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完全竞争的市场是不存在的,通常只是将某些农产品市场看成是比较接近的市场类型。我们之所以要对这一理论上抽象的市场进行分析,是为了理论体系的完整和加深对非完全竞争市场的理解。 完全竞争市场 (一)理想的市场结构. 1._ 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 2._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 1)_ 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2)_ 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 3)_ 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 4)_ 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 5)_ 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 6)_ 所有产品和服务都处在成本递增阶段 (二)完全竞争市场与生产效率 1._ 生产要素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 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 每一个生产者都追求生产成本最小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生产者等产量曲线的边际技术替代率. 4._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生产者的产品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等于要素的相对价格,满足生产效率的要求. (三)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 产品或服务的需求者面临同一要素相对价格,在图像中表现为预算约束线的斜率. 2._ 产品或服务的相对价格随市场需求而变化,直到供给和需求相等. 3._ 在给定的预算约束条件下每一个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其决策是预算约束线的斜率等于该消费者的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在市场均衡情况下必定有每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替代率都等于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四)完全竞争市场与交换效率. 1._ 在给定的产品数量和结构条件下,市场会产生一个均衡的产品相对价格. 2._ 在这个相对价格情况下,生产者为了收入最大化必定满足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相对价格. 3._ 如果生产者选择的这个产品组合与消费者形成现有相对价格的产品组合不符,市场会调整相对价格,直到所形成的相对价格等于产品的边际转换率,从而满足交换效率的要求. 2.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简答题答案 完全抄竞争市场必须具袭备的条件如下: 1、相当多的买者和卖者,因此而不能影响市场价格,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 2、市场信息完全,买者和卖者都能掌握当前价格的完整信息,并能预测价格 3、买者和卖者都可以自由进出市场 4、买者和卖者无串通共谋行为,也没有 *** 干预 (2)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扩展阅读 完全竞争市场的各种特殊情况: 1、需求原则:一般情况下,某一物品需求的增加(供给曲线保持不变)会提高该物品的价格。对于大多数物品来说,需求的增加会增加需求量,而需求的下降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2、供给原则:某一物品供给的增加(需求曲线保持不变)一般都会降低价格,增加交易数量。供给的下降会产生相反的影响。 供给和需求的这两条原则总结了供给和需求的移动所能产生的定性影响。但是,价格和数量在量的方面具体变动的程度则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准确形状。 3. 形成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有哪些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市场上有许多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数量众多,且每一主体规模又很小,所以,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每个人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2.产品是同质的,即任何一生产者的产品都是无差别的。 第一条件使任何单个主体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减少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第二条件由于个别售卖者的产品和他的竞争者完全一样,就使他不能以任何方法控制其价格。 3.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这包括: 第一,劳动可以毫无障碍地在不同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无障碍流动。 第二,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不能垄断要素的投入。 第三,新资本可以毫无障碍的进入,老资本可以毫无障碍地退出。 4.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厂商与居民户都可以获得完备的市场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这些条件是非常苛刻的,所以,现实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是罕见的,比较接近的是农产品市场, 但是现实中是否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在假设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之下,市场机制如何调节经济,有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我们就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个目标。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二)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 (三)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 (四)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 (五)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 (六)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 以上六个方面是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这六个方面也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4. 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 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的市场结构,最能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即帕累托最优版,而这种市场结构的假权设条件之一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准确的信息。二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产品化和产业化的过程,获取经济收益。近年来世界各国信息资源产业迅猛发展,全球年增长率高达33%,成为一大经济增长点。如美国年产值达7000亿美元,年增长率40%,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欧盟年产值4300亿欧元,已超过电信和IT制造业;日本内容产业年产值1600亿美元,超过钢铁业的两倍,相当于汽车业的一半。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完全有可能独立的,或与其他信息资源联合形成具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扩展我国信息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进而扩展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空间,推动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 5. 经济学家如何评论完全竞争市场的 (一)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生活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很难成立,因而,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也必须在具备了严格前提条件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而在现实经济实践中,难以全面具备完全竞争市场的所有前提条件,因此,实际上完全竞争市场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很难出现。完全竞争市场只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市场经济理论过程中的一种理论假设,是他们进行经济分折的一种手段和方法。这样,没有实践意义就成了完全竞争市场形式的最根本的缺陷。在这种根本缺陷的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还具有其他许多与前提条件相对应的具体缺陷。 (二)完全竞争市场所必须的有大量小企业存在这个条件既不可能也不适用。在现实经济实践中,即使进入市场非常自由,由于其他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进入市场中的企业也不可能无限多。即使市场中已存在有大量的企业,这些企业也只能是小企业。在有着大量小企业的情况下,市场中的商品价格就可能相对较高。因为,其一,小企业的生产规模较小,不能进行规模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生产成本高。因而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高。其二,小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潜力小,这是因为小企业无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生产的效率难以有较大的提高,这样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也就难降低。即使能够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也无法达到规模生产,这时其生产成本不仅不能下降反而还会上升。 (三)完全竞争市场也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自由进入使效率更高、产品更能适合消费者需要的企业不断涌进市场,而那些效率低、产品已不能适应消费者需要的企业叉不断地被淘汰退出市场。小企业在进步和外来干扰的冲击下很容易在竞争中失败,成为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正常的和经常的现象。那些因在竞争中失败而退出市场的企业,其整个企业的设备与劳动力在仍然可以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被迫停止使用,这样,不能不造成宝贵的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四)完全竞争市场中完整知识的假设是不现实的。一般情况下,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只能具有不完整的知识。生产者对其在现实市场中的地位、将来发展的动向及影响市场的各种因素的信息等等知识,都不可能完整地掌握。只能经常在不确定的世界中进行活动。消费者,不可能全面掌握特定市场上全部产品的价格、品质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市场信息也不可能畅通无阻而且非常准确。所以,市场参与者都不可能具有完整、全面、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市场知识,完整的市场知识只能是不现实的理论假设。 一般来说,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只有农业生产等极少数行业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6. 微观经济学:简述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具体条件如下: 1、大量的买者,卖者; 2、商品具有同一性:同质的,无差别的。 3、厂家可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4、没有市场歧视。 5、信息完全充分(交易成本为零); 6、资源自由流动(自由缔约)。 一个行业中有非常多的生产或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卖者和买者对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均不能控制。 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由于买卖双方对价格都无影响力,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企业的任何提价或降价行为都会招致对本企业产品需求的骤减或利润的不必要流失。因此,产品价格只能随供求关系而定。 (6)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扩展阅读: 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促使生产者以最低成本进行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因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类型条件下,每个生产者都只能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因而他们要想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就必须以最低的成本进行生产。也即必须按照其产品平均成本处于最低点时的产量进行生产。 生产者以最低的生产成本生产出最高产量的产品,这是一种最佳规模的生产,这样的生产也就投有浪费任何资源和生产能力,因而,这样的生产过程也就是一种促进生产效率和效益不断提高的过程。 完全竞争市场中的竞争,在引导生产者追求自己利益的过程中,也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利益。这是亚当·斯密的重大发现及著名论断。他认为,市场竞争引导每个生产者都不断地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他们所考虑的并不是社会利益,但是,由于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企业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能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例如,假若每个生产者都努力使其生产的产品价值达到最高程度,其结果必然使社会的年收额有很大的增长,从而也就促进了社会公共利益的增加。 7. 形成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有哪些 完全竞争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 Market),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在这种市场类型中,买卖人数众多,买者和卖者是价格的接受者,资源可自由流动,市场完全由“看不见的手” 进行调节, *** 对市场不作任何干预,只起维护社会安定和抵御外来侵略的作用,承担的只是“守夜人”的角色。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整个市场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购买量相比较,任何一个生产者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因而,他们都无能力影响市场的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所以,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单独市场行为都不会引起市场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的变化。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所说的那样:“任何单独的购买者和销售者都不能依凭其购买和销售来影响价格。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任何购买者面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穷大的。 这也就是说,他们都只能是市场既定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市场价格的决定者。 (二)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以致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通过自己的产品具有与他人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而形成垄断,从而享受垄断利益。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以致于众多消费者无法根据产品的差别而形成偏好,从而使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形成一定的垄断性而影响市场价格 也就是说,只要生产同质产品,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这很容易接近完全竞争市场。 (三)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任何一个生产者,既可以自由进入某个市场,也可以自由退出某个市场,即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己自由决定,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 由于无任何进出市场的社会障碍,生产者能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有净利润时,就会吸引许多新的生产者进入这个行业市场,从而引起利润的下降,以致于利润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又会引起行业市场利润的出现和增长。这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垄断利益。 (四)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市场上的买卖活动完全自由、公开,无论哪一个商品销售者都能够自由公开地将商品出售给任何一个购买者,而无论哪一个商品购买者也都能够自由公开地向市场上任何一个商品销售者购买商品,市场上不存在任何歧视,同时,市场价格也只随着整个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而变动,没有任何人为的限制。任何市场主体都不能通过权力、关税、补贴、配给或其他任何人为的手段来控制市场供需和市场价格。 (五)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消费者、企业和资源拥有者们,都对有关的经济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有充分和完整的了解。例如,生产者不仅完全了解生产要素价格、自己产品的成本、交易及收入情况,也完全了解其他生产者产品的有关情况;消费者完全了解各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及其交易的所有情况;劳动者完全了解劳动力资源的作用、价格及其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中给他们带来的收益。因此,市场上完全按照大家都了解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活动,不存在相互欺诈。 (六)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任何一种资源都能够自由地进入或退出某一市场,能够随时从一种用途转移到另一种用途中去,不受任何阻扰和限制。即各种资源都能够在各种行业间和各个企业间充分自由地流动。商品能够自由地由市场价格低的地方流向市场价格高的地方,劳动力自由地从收入低的行业或企业流向收入高的行业或企业,资金、原料和燃料等亦自由地由效率低、效益差的行业或企业流向效率高、效益好、产品供不应求的行业或企业。 以上六个方面是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这六个方面也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存在的必要条件 ⑴有大量的厂商。市场中的厂商的数目是如此之多,以至于单个厂商的产量在全部市场供给中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厂商产量的变动无法影响市场价格。 ⑵厂商进出行业完全自由。这种行业具有最充分的竞争性。如果这个行业的利润和工资比其他行业高,资本和劳动就会自由进入这个行业而不会受到阻碍。 ⑶所有厂商生产完全相同的产品。在经济学中也称所有厂商的产品是“同质的”。因此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没有商标也无需广告。 ⑷厂商和消费者都具有市场的完全信息。是说厂商和消费者都了解同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和知识。完全信息假设保证了厂商和消费者的选择能使自己获得最大的利益。 8.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含义 完全竞争市场抄(一)理想的市场结构袭.1._完全竞争市场的定义:交换和竞争没有任何阻力和干扰的理想化市场2._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条件:1)_每一个产品或服务市场都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2)_每一项产品或服务是同质的3)_所有产品的成本和效益都是内部化的4)_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充分信息5)_不存在交易成本,任何市场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无成本的 9. 形成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有哪些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征: 1.市场上有许多经济主体,这些经济主体数量众多,且每一主体规模又很小,所以,他们任何一个人都无法通过买卖行为来影响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也无法影响市场价格,每个人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2.产品是同质的,即任何一生产者的产品都是无差别的。 第一条件使任何单个主体对整个市场的影响减少至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第二条件由于个别售卖者的产品和他的竞争者完全一样,就使他不能以任何方法控制其价格。 3.各种资源都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限制,这包括: 第一,劳动可以毫无障碍地在不同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无障碍流动。 第二,任何一个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不能垄断要素的投入。 第三,新资本可以毫无障碍的进入,老资本可以毫无障碍地退出。 4.市场信息是完全的和对称的,厂商与居民户都可以获得完备的市场信息,双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骗。 这些条件是非常苛刻的,所以,现实中的完全竞争市场是罕见的,比较接近的是农产品市场, 但是现实中是否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说明在假设的完全竞争条件下之下,市场机制如何调节经济,有了完全竞争的市场,我们就有了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个目标。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 (二)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同质性,不存在差别。 (三)生产者进出市场,不受社会力量的限制。 (四)市场交易活动自由、公开,没有人为的限制。 (五)市场信息畅通准确,市场参与者充分了解各种情况。 (六)各种资源都能够充分地流动。 以上六个方面是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实际上这六个方面也是完全竞争市场所具有的明显特征。 10.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条件 1大量买者和卖者,2产品同质性,3资源流动性,4信息完全性
2023-08-15 22:03:511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一、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1、由于市场上有为数众多的商品需求者和供给者。他们中的每一个人的购买份额或销售份额,相对于整个市场的总购买量或总销售量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好比是一桶水中的一滴水。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买与不买,或卖与不卖,都不会对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水平产生任何影响。2、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消费者或每一个厂商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对市场价格没有任何控制力量。二、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1、这里的完全无差别的商品,不仅指商品之间的质量完全一样,还包括在销售条件、商标、包装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对消费者来说,购买哪一家厂商的商品都是一样的。如果有一个厂商提价,他的商品就会完全卖不出去。2、当然,单个厂商也没有必要降价。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单个厂商总是可以按照既定的市场价格实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相对来说是很小的销售份额。三、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这样,各行业的厂商规模和厂商数量在长期内是可以任意变动的。但是在短期内,厂商规模和厂商数量仍然是不可变的。四、市场中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这样,市场上的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这样也排除了由于市场信息不畅通而可能产生的一个市场同时存在几种价格的情况。不完全竞争市场的特点1.厂商众多市场上厂商数目众多,每个厂商都要在一定程度上接受市场价格,但每个厂商又都可对市场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不完全接受市场价格。另外,厂商之间无法相互勾结来控制市场。对于消费者,情况是类似的。这样垄断竞争市场上的经济人是市场价格的影响者。2.互不依存市场上的每个经济人都自以为可以彼此相互独立行动,互不依存。一个人的决策对其他人的影响不大,不易被察觉,可以不考虑其他人的对抗行动。3.产品差别产品差别是造成厂商垄断的根源,但由于同行业产品之间的差别不是大到产品完全不能相互替代,一定程度的可相互替代性又让厂商之间相互竞争,因而相互替代是厂商竞争的根源。如果要准确说出产品差别的含义,则可这样来说:在同样的价格下,如果购买者对某家厂商的产品表现出特殊的爱好时,就说该厂商的产品与同行业内其他厂商的产品具有差别。
2023-08-15 22:03:581

简述完全竞争市场含义及其条件

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是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也是几个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大量买者和卖者市场上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整个市场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购买量相比较,任何一个生产者的生产量(即销售量)和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因而,他们都无能力影响市场的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所以,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单独市场行为都不会引起市场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的变化。美国经济学家乔治·斯蒂格勒认为任何单独的购买者和销售者都不能依凭其购买和销售来影响价格。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任何购买者面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穷大的。 [1] 产品同质性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以致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通过自己的产品具有与他人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而形成垄断,从而享受垄断利益。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以致于众多消费者无法根据产品的差别而形成偏好,从而使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者形成一定的垄断性而影响市场价格。也就是说,只要生产同质产品,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就具有完全的替代性,这很容易接近完全竞争市场。[1] 资源流动性这意味着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的。任何一个生产者,既可以自由进入某个市场,也可以自由退出某个市场,即进入市场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己自由决定,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由于无任何进出市场的社会障碍,生产者能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有净利润时,就会吸引许多新的生产者进入这个行业市场,从而引起利润的下降,以致于利润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又会引起行业市场利润的出现和增长。这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垄断利益。[1] 信息完全性即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着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这样每一个消费者和每一个厂商都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完全的信息,做出自己的最优的经济决策,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知道既定的市场价格,都按照这一既定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这也就排除了由于信息不通畅而可能导致的一个市场同时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交易的情况。所以,任何市场主体都不能通过权力、关税、补贴、配给或其他任何人为的手段来控制市场供需和市场价格。
2023-08-15 22:04:157

完全竞争市场需求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或自由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有非常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市场。卖者和买者对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均不能控制。特征:①存在大量买者和卖者由于存在着大量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整个市场的生产量(销售量)和购买量相比较,任何一个生产者的生产量(销售量)和任何一个消费者的购买量所占的比例都很小。因而,任何一个生产者或消费者都无能力影响市场的产量和价格。任何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单独市场行为都不会引起市场产量(即销售量)和价格的变化。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就是:任何购买者面对的供给弹性是无穷大,而销售者面临的需求弹性也是无穷大的。②产品同质性市场上有许多企业,每个企业在生产某种产品时不仅是同质的产品,而且在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形、包装等等方面也是无差别的,以致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通过自己的产品具有与他人产品的特异之处来影响价格而形成垄断,从而享受垄断利益。对于消费者来说,无论购买哪一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同质无差别产品,以致于众多消费者无法根据产品的差别而形成偏好,买者在市场上购买商品时不关心生产厂家和品牌。也就是说当各种商品互相之间具有完全的替代性时,就很容易接近完全竞争市场。③资源流动性指任何一个厂商可以完全自由和毫无困难地进入某个市场,或是退出某个市场。即进入或退出市场完全由生产者自身自由决定,而不受任何社会法令和其他社会力量的限制。由于无任何进出市场的社会障碍,因此,当某个行业市场上有净利润时,就会吸引许多新的生产者进入这个行业市场,从而引起利润的下降,以致于利润逐渐消失。而当行业市场出现亏损时,许多生产者又会退出这个市场,从而又会引起行业市场利润的出现和增长。这样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生产者只能获得正常的利润,而不能获得垄断利益。④信息完全性市场信息是完备的。市场上的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可以无成本地随时获得或掌握着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一切信息,特别是市场上价格和供求关系的充分信息。这样每一个消费者和厂商都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完全的信息,做出自己的最优的经济决策,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而且,由于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知道既定的市场价格,都按照这一既定的市场价格进行交易,这也就排除了由于信息不通畅而可能导致的一个市场同时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交易的情况。所以,任何市场主体都不能通过权力、关税、补贴、配给或其他任何人为的手段来控制市场供需和市场价格。频道。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完全竞争市场需求是什么?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3-08-15 22:04:421

完全竞争和不完全竞争是什么意思 有什么区别和相同点

1、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企业或消费者的市场。是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也是几个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可以证明,完全竞争的结果符合帕累托最优。完全竞争是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在其中同质的商品有很多卖者,没有一个卖者或买者能控制价格,进入很容易,并且资源可以随时从一个使用者转向另一个使用者。例如,许多农产品市场就可以看成无限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并不等同,因为完全竞争市场是理想化的;2、不完全竞争: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包括各种不完全因素,诸如垄断竞争等。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任何建议。应答时间:2021-04-30,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8-15 22:04:515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如下:1、在同一种产品的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买家和卖家,其中每一个卖家和买家提供的或者销售的产品数量相对于整个市场的规模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2、由于卖家和买家的市场份额都很小,所以产品的价格只能由市场需求和市场供给决定,他们都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给定的价格。3、厂商进入或退出市场完全是自由的,不存在任何障碍。这意味着资源在行业之间的转移也是自由的。厂商总能及时地向利润高的行业转移并及时退出亏损的企业。4、产品是同质的,即不存在任何差异,包括产品的质量、性能、品牌、外观、包装甚至推销条件和服务条件等方面的差别。5、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具有完全的或充分的市场信息。
2023-08-15 22:05:093

市场竞争的类型

根据市场上竞争和垄断的关系,市场类型可以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以及完全垄断市场。(1) 完全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市场指市场上只有竞争因素而一点垄断因素都没有的市场,但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完全意义上的完全竞争市场,只有无限接近的完全竞争市场,例如农产品市场,这一市场类型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厂商数量上: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数量有无数个,只要有居民居住的地方就会有农产品市场。②在产品差异上:这类市场产品之间没有任何差别,属于同质的商品,每一家所生产的农产品是一样的。③在进退难易程度上:因为这类市场厂商数量极其多,所以进退没有任何限制,可以随意进出市场。④在竞争手段上:因为这类市场一点垄断因素都没有,所以每个厂商只能被动接受市场竞争导致的价格结果。(2) 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属于垄断和竞争因素并存但竞争因素更多一些的市场,这类市场在实际生活中无限接近的例如零售业,如饮料、牙膏等等,这一市场类型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厂商数量上:垄断竞争市场厂商数量有很多,饮料、牙膏等等品牌非常多。②在产品差异上:这一市场类型所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异,每个厂商生产的饮料、牙膏成分均有所不同。③在进退难易程度上,因为这类市场厂商数量也有很多,所以进退也比较容易。④在竞争手段上:这类市场的竞争手段属于非价格竞争,利用价格以外的因素如广告、明星代言等等形式实现竞争。(3) 寡头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也属于垄断和竞争因素并存但垄断因素更多一些的市场,这类市场比较典型的厂商如汽车、飞机、石油、通信等等行业,这一市场类型具有以下特点:①在厂商数量上:这类市场只有几个,如通信行业只有移动、联通、电信三家。②在产品差异上:这类市场类型体现的产品差异有差异或无差异,有差异即部分寡头垄断市场提供的产品有所差别,如汽车、石油等等,这些市场在生产技术、产品性能等等方面均不尽相同;无差异则指部分寡头垄断市场提供的产品之间属同质商品,在消费者看来是一样的,如钢铁等等。③在进退难易程度上:由于这类市场被少数几个厂商所垄断,所以进出都有严格的限制,并非某个厂商想进来就可以随意进来。④在竞争手段上:寡头垄断市场的竞争手段属于价格竞争,通过抬高价格或者降低价格等等方式实现竞争以争夺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消费者。(4) 完全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即市场上由唯一的厂商垄断整个行业而没有其他厂商和其竞争的市场,这类市场比较典型的如铸币(在我国只有央行可以发行货币)、电(如我国的中国电网)、铁路(如我国的铁路总公司)等等,这类市场类型具有以下特征:①在厂商数量上,只有唯一的厂商垄断整个行业,厂商数量是唯一的。②在产品差异上,由于整个市场上只有一家生产该产品,所以在市场上是没有与其相竞争的产品的。③在进退难易程度上:由于市场上只有一家完全垄断整个行业,故而进退是极难的,基本上没有进出的可能。④在竞争手段上:完全垄断竞争市场采用的竞争手段为价格歧视,即针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同样的产品或服务采用不同的价格,例如电,商业电价和居民电价就有所差别,虽然居民和商家同样享有电这种产品,但电价不同就体现为一种价格歧视。
2023-08-15 22:05:181

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区别

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的最根本区别是:1、市场结构不同;2、在经济学的市场形势不同;3、特点不同。垄断竞争是主要市场形式的一种,在经济学中的概念为:无限趋近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又称纯粹竞争,是一种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市场结构,指那些不存在足以影响价格的。垄断竞争是经济学中比较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完全竞争是经济学中理想的市场竞争状态,也是几个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垄断竞争在市场中具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而且消费者具有明显的偏好,商品与服务非同质,市场的进入与退出完全是自由的,各生产者提供的众多商品是有差别,但并没有本质区别。完全竞争市场是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但都只是价格的接收者,竞争地位平等,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无区别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第四十六条,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的特点是什么完全竞争的特点:1、市场上有许多生产者和消费者;2、只是价格的接收者,竞争地位平等;3、生产者提供的产品是同质的无区别;4、资源自由流动;5、市场信息畅通;6、厂商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基本没有,厂商加入或者退出市场完全自由。垄断竞争的特点:1、垄断竞争是在旧经济中常见的一个特征,同时这一特征在新经济时代表现得更为明显;2、垄断竞争是经济学中比较典型的市场形式之一;3、进行垄断性竞争的企业在短期是零利润或低额利润,而在长期则是暴利。
2023-08-15 22:05:281

哪些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又称纯粹竞争市场或自由竞争市场,是指一个行业中有非常多的生产销售企业,它们都以同样的方式向市场提供同类的、标准化的产品(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市场。卖者和买者对于商品或劳务的价格均不能控制。在这种竞争环境中,由于买卖双方对价格都无影响力,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企业的任何提价或降价行为都会招致对本企业产品需求的骤减或利润的不必要流失。完全竞争市场应具有以下特征:1、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即买方和卖方,且买卖双方都不能左右市场价格。2、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具有相同质量的,即不存在产品差别。3、资源可以自由流动、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4、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1-0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2023-08-15 22:05:393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的条件是:1、市场上有无数的买者和卖者。由于市场上有为数众多的商品需求者和供给者。2、同一行业中的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是完全无差别的。这里的完全无差别的商品,不仅指商品之间的质量完全一样,还包括在销售条件、商标、包装等方面是完全相同的。3、厂商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是完全自由的。厂商进出一个行业不存在任何障碍,所有的资源都可以在各行业之间自由流动。4、市场中每一个买者和卖者都掌握与自己的经济决策有关的商品和市场的全部信息。这样,市场上的每一个消费者或生产者都可以根据自己所掌握的完全的信息,确定自己的最优购买量或最优生产量,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023-08-15 22:05:461

什么叫市场经济~计划经济?用通俗的话说说看

社会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实行计划经济。但是,社会主义阶段的计划经济有其不同于共产主义阶段计划经济的重要特点: (1)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用计划直接调节的只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多种经济形式,除了存在着全民所有制经济以外,还存在着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少量的个体经济。只有在全民所有制经济范围内才能进行直接的计划调节,而对集体所有制则只能实行间接的计划调节,即只能通过自觉地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来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 (2)在社会主义阶段,由于还存在商品生产,有计划的社会经济联系还必须借助于商品交换的形式来实现。因此,社会必须充分重视、自觉运用价值规律来为国民经济的有计划发展服务。 (3)由以上两个特点所决定,社会主义阶段在计划管理形式上应当采取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所谓指令性计划,就是由国家制定和下达的、必须严格执行的计划,这是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在生产的组织和管理上的重要体现;所谓指导性计划,就是通过自觉运用价值规律和经济杠杆来指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所谓市场调节,就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 现代市场经济五大特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最近撰文提出,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运作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共同特点: 一、独立的企业制度。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根据市场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 二、有效的市场竞争。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的保证。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有效的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 三、规范的政府职能。第一,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必插手;而通过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必须负起责任。第二,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决策程序。规范的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政府决策不仅要经过专业人士充分论证,而且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第三,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法律法规必须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容、方式、权限等作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定。第四,有效制止政府官员的腐败。 四、良好的社会信用。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但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 五、健全的法制基础。从各国经济体制演变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实现从传统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制基础。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市场竞争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治。因此,从根本上讲,现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计划经济调查方法是按项目统计的全面报表制度。市场经济调查方法是为了适应多种所有制、多种经营方式的发展查方法也从定期统计报表和全面统计为主逐步向多种调查方法并用过渡。
2023-08-15 21:54:201

如何理解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

人们一直有这样一种观念,即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制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法制,市场秩序就无法维持,公平贸易也就无法实施。由于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性,这无疑是一种好现象。市场经济毕竟是一个经济概念而不是法律概念,从根本上讲,市场经济是一个信用经济。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是市场经济运行的目的和归宿。法律制度是市场经济和信用经济的保障,是工具和手段。人们认为银行信贷是无风险的,这种印象似乎在公众意识中根深蒂固。近年来,银行存款流失、银行卷入金融产品违约事件、银行假币无法支付等都是这种思维的后果。在市场上,银行信用在经济交易中逐渐丧失。银行信贷损失的主要原因是监管不力和成本过高。然而,银行信贷成本过高是不争的事实。例如,市场上流动性非常大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的发行要求支付公司在银行账户上有资金,并对每笔交易支付较高比例的保证金和手续费。一个企业如果不支付货款,就不能在短时间内提供足够的流动资金。例如,银行要求企业支付保证金和高额的佣金,这明显违背了企业的情况和初衷。大多数企业还需要花费更多的成本来获得银行相应的银行票据信用额度,比如要求企业办理抵押手续,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压力。信用是身份标签,是经济行为。企业赊销商品或提供服务是市场经济中主要的沟通方式。当货物或服务转手时,买方不立即支付现金,而是承诺在一定时间内付款。双方形成债务关系,卖方为债权人,买方为债务人。卖方是商品或服务的供给方,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在买方的商业信用和预期可获得的资本担保的前提下,为卖方担保今后一段时间内的货款,因为买方不能在短期内提供同等的对价。
2023-08-15 21:53:07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内涵是:市场经济作为经济机制,它的基本内涵就在于通过运行的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有效性来配置资源,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强调的是在社会主义经济下发展市场经济,而不是说市场经济本身具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区分。扩展资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重要论断和重要举措,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指明了正确方向。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而是要“学会正确运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023-08-15 21:52:493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有什么区别?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会都是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区别:1.经济运行的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即价格供求竞争利率等;2.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前者主要是行政手段,后者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3.调节经济的方式不同.前者是国家直接调控企业,后者是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4.所有制结构不同.前者的所有制结构单一,后者所有制结构多元;5.利益分配不同.前着平均主义严重,后者注重效率。资料拓展:计划经济、市场经济的概念与特点计划经济是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一般是政府按事先制定的计划,提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有计划地安排重大经济活动,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方向。资源的分配,包括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政府计划决定。特点: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2.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3.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4.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就是商品或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市场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在市场上从事各种交易活动的当事人,称为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消费者),一个是企业(厂商)。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明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特点: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有序性以上内容资料参考来源:百度百科—计划经济百度百科—市场经济
2023-08-15 21:52:127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是由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包括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它不仅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定和特征,同时又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 2、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产物。所谓市场就是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场所或接触点。其主体是市场参与者;客体是主体在市场活动中的交易对象。 市场运行的条件有1市场选择和分散化决策即资源配置由市场需求导向,市场主体根据各自利益分散做出决策;2自愿交换和自愿合作;3自利与互利兼容。社会化大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的商品经济出现成为可能。 商品经济的特征:1产权的确定性即各中资源的所有权;2市场活动的自主性;3经济活动的竞争性;4经济活动的规范性。从17世纪到20世纪30年代称为古典市场经济时期,这一阶段主要人物有亚当斯密提出“看不见的手原理”即市场经济的原形。他认为经济活动要绝对自由化,政府不应当干预,政府只要规范经济活动就行了。理由是:1政府无法了解各个地区,各个时期各种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2政府官员的假公济私会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3政府干预伴随垄断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因而这一时期古典市场经济的特点是:1社会化大分工程度提高,交换遍及各个角落;2市场交换借助货币实现交换关系多边化;3信用关系扩大,金银逐步被替代;4生产要素没有完全社会化,市场不成熟不稳定;5国家职能没有被提出;6现代公司处在发展阶段,经济法规不完善。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严重爆漏出古典市场经济的严重缺陷:1市场经济不能解决事业和经济周期问题,凯恩斯认为决定国民收入的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当供给需求一致时会出现三种情况;1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社会潜在生产力得到发挥,此时不存在失业;2资源没有充分利用,部分闲置,出现失业,此时国民收入。3、运行机制和规则:一、供求规律(一)供给。供给指一段时间里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能有多少某种商品或劳务可供出售。供给量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是,价格越高生产者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就越多,价格越低,生产者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就越少。(二)需求。需求即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涉及变量包括:一是该商品的销售价格,二是人们在某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有能力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三)供求机制。供求机制包括供求决定价格机制和价格调节供求机制。二、价格机制(一)含义。价格机制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的机能。包括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调节机制。(二)成本。指在生产活动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指劳动者的工资、资本的利息、土地出租等。(三)价格。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由商品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还受市场供求影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四)功能。主要功能是:调整信号、竞争手段、导向信息、平衡参数。三、竞争规律(一)竞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产生市场竞争的内因,商品市场交换是产生市场竞争的外因。竞争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二)作用。(1)市场竞争使价值决定得以确定。(2)市场竞争使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3)市场竞争使供求规律得以发挥作用。(三)垄断。竞争产生垄断,垄断又加剧竞争。保护竞争,避免垄断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主要特征之一。四、市场规则与秩序(一)建立市场规则,规范市场秩序。市场的有序性是保证市场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监督和审查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资格,确保市场主体的合法性,是对市场主体管理的首要任务和核心内容。(二)加强市场法制建设,使市场运行法治化。(1)加强立法,完善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2)加强司法和执法,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主义生产和流通 二、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三、国家宏观调控主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四、科学评价市场经济活动效果,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依法规范市场经济活动,保障市场经济健康运行5、体制框架:一.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尤其是要素市场发育较好;二.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四.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
2023-08-15 21:51:147

市场经济是不是商品经济?为什么?

不是什么叫市场经济呢?大概一百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百零一种以上的说法。有人说,市 场经济就是私有制的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价值经济。还有说是自发性的经济、竞争 的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等等。 应当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包括“私有制”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像是“盲人 摸象”,都只触及一个局部,都没有总体的概括力。 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实很简单。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 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农业文明时代,农村 妇女天天晚上摸黑纳鞋底也供不上一家人穿鞋。用机器生产,一个工人一天能缝100双鞋。 现在工艺又改进了,不用缝制了,用胶粘。一个工人一天能粘1000双鞋。生产这么多鞋,当 然不是他自己穿,或者给他家人穿,或者给他老板穿。干什么用呢?用于出售。就是交换。 分工还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可分工引起的交换并非只有出售一种方式。计划经济 下也有分工,但大量的产品是“计划调拨”的。不是真正的出售。因为“一大二公”体制下 的传统理论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用不着算计那么清楚。“肉烂在锅里”。谁多谁少不都 是“国家”的吗?或者说是“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吗?我们在改革的初期就开始力图打破“ 大锅饭”。但那个时候所说的“大锅饭”主要指企业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 制度。其实原有体制下最大的“大锅饭”并不在平均主义的分配上,而在于否定等价交换的 市场交易原则上。 市场经济下的交换就是“亲兄弟明算账”的交换。交易双方必须计较多少,必须维护自 己的利益。人们都有在菜市场买菜,和卖菜的小贩讨价还价的经验。萝卜白菜的价格贵一毛 钱,小贩的利益就多一毛钱。价格便宜一毛钱,买方的消费者利益就多一毛钱。谁的钱也不 是白来的。 请注意,交换中这个“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 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在所有经济学中,其实都存在一个无需证明的、共同的假定前提。 这个假定前提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我们的改革实践已经明确无误地证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一定是建立在个别利益的基 础上的。否定了个别利益,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公共利益。在我国农村改革前的人民公社中实 行“工分制”。理论上说,谁干活都会导致大家共同的分值提高。这种“工分制”把大家的 利益联系在一起了吧?但实践证明,这种否定个别利益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农民“出工不出力 ”的反抗。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反复的“大公无私”教育也无助于事。结果是大家共同受 穷,谁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就是“分田到户”, 承认农民的个别利益。结果是什么呢?是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时,邓小平在天安门阅兵那 个时候,全国农民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不想扯进“人是不是自私的”这种没有多大意义的争论中去。我认为,这个争论就 像“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否提出一个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那样的一个悖论命题。悖论 本身是门学问。研究悖论也是有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会讲到,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充满悖 论。比如,“分散的所有权能够更高效率地集中资源”。但这个“自私”与否的争论是把人 的本质这种哲学命题拿来解释现实、生动的社会经济生活。迄今动辄质问别人这种问题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单纯。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论证方式上 有个“归缪法”。例如我们可以问,人都是要死的,人就不应当避死求生了吗? 实际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十六大”报告说,不能以 人有财产还是没有财产、财产多和少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我认为,我们可以 把这句话在理论上诠释为,不能以人们是否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动机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 进与落后。“十六大”报告说,关键要看人们的财产是怎么来的。在我们的问题中,关键是 趋利避害要有规则。 大家知道,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就是有限的资源,或者说,稀缺的 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资源有限、机会有限,当人们都想趋利避害的时候,由此就产生 了竞争的问题。 供给不足,大家都想买到,那就产生了需求方的竞争。供给充分而需求不足,卖方就希 望买方优先买自己的产品。由此就有了供给方的竞争。供求双方讨价还价表现为供求之间的 竞争。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变化万千。不仅同类行业 之间、满足同种需求之间的产品会有竞争,例如出版社和电视台之间有竞争;生产完全不同 产品之间的企业也会有竞争。因为有可能两个企业、两种行业会使用同一种资源。例如石油 既可以作燃料,又可以生产化工产品。而石油是有限的。技术替代、功能替代、效用替代都 会导致竞争。 在过去一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大家对竞争的存在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竞争的评价恐怕 仍有不同看法。因为竞争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公平的问题。还有人更把市场经济下的 竞争道德化,说,承认人会“趋利避害”就已经颇有“抑善扬恶”的味道了,还要提倡竞争 ,这不是在倡导“弱肉强食”的罪恶理论吗?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1年的春运前夕,国家计委就“旅客列车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这个听证会实际上就是用价格竞争来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公平问题。在春运这个例 子中,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呢?也有。例如,我们也可以不提价,沿用让大家提前排 队的办法,谁买到算谁的。但这个办法中,旅客彻夜排队的代价、“走后门”的代价、让“ 票贩子”倒票赚走的代价加到一起,可以肯定地说,需求方多支付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火车票 涨价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作为需求方,涨价时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将直接有助于铁路今后 增加供给,而在“排队”方案中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则完全无助于铁路供给增加。再例如, 我们还可以用计划经济下的配给方式。每个公民发500公里的铁路购票证,大家自己去相互 调剂余缺。这个方案听起来够公平吧?但是社会能够承受,或者说有必要承受这么大的一个 资源配置成本吗?而且可以断言,即或这个方案真的行得通,那“购票证”的黑市将立刻兴 盛起来。真正需要购票的旅客真的能够少付代价吗? 那我们在竞争中就不需要关照弱势群体了吗?就不需要体现公平吗?需要。这个公平同 样可以,而且应当通过价格杠杆实现。那就是加大软卧票的涨价幅度,降低硬座票的涨价幅 度。后来实际实行的涨价方案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说对软卧票多涨价,是不是就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不公平呢?不是。这个建议是有充 分的经济学道理的。 经济学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影子价格”,一个叫“机会成本”。 先说“影子价格”。铁道部关于春运涨价的理由之一就是存在着“影子价格”。在火车 票这个例子中,大致说,票贩子卖出来的价格就是春运票价的影子价格。票贩子们都知道, 倒腾硬座票是挣不了多少钱的,加价幅度很有限,能挣钱的是卧铺票。这因为稀缺。这个稀 缺不仅表现为卧铺票少,而且表现在买卧铺票的人购买力强上。影子价格是最能表现资源稀 缺程度的价格。既然你铁道部提出了“影子价格”的理由,那就应当遵从“影子价格”所表 现出来的价格差。软卧的“影子价格”最高,所以软卧就应当多涨。 再说“机会成本”。你来听讲座就得少做生意。少做生意的损失就是你听讲座的机会成 本。要让人家说听这门课“值”,就得让大家觉得听这个课的收益大于你的机会成本才行。 那在春运这个例子中,铁路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我们假定正常情况下一节硬座车和一 节软座车的票价销售收入都是一万元。现在由于春运超员,硬座挤进了更多的人。比如说50 %吧。票价不涨,一节硬座车厢已经可以有一万五千元的票价收入了。可是软座一般不能超 员,收入还是一万。你说铁路该不该考虑少挂一节软卧多挂一节硬座,或者对软卧提价50% 呢?因为这时软卧车厢的机会成本已经提高了50%。提价50%才能让软卧的机会成本和硬座 的机会成本持平。这很公平。 硬座是在超员情况下增收50%的。就是说每个旅客享受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而软卧即或 提价50%,因为并没有超员,旅客享受的空间并没有缩小。那么坐软卧的旅客该不该为供求 失衡条件下占有优质资源再多付一些代价呢?应该。在这个例子中,在硬座不提价的情况下 ,软卧只涨50%还不行,应当涨80%,甚至100%才合理,才公平。如果硬座提价,那软卧 应当涨得更多。 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竞争。竞争有什么好处?竞争的好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优化 配置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不仅是把资源配置给更有效 率的支配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市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三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在很多场合,用不着开很多会,无休止地讨论个没完,谁出价高就卖给谁。决策变得非常简单。 要弄清楚什么是商品经济,我们首先必须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形态有一个简单了解。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运行采取的基本形态大致有三种:(1)自己生产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给自足,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自然经济。(2)用自己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同别人所生产的、不同的劳动产品相交换,从而取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商品经济。(3)虽然不是自给自足,但取得自己需要的东西不是通过交换,而是通过社会中心机构集中的、统一的分配来取得,这种经济运行形态称为产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与极其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形态。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生产力基础的,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最基本的一种经济形态。商品经济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产品经济是以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基础的,并以全社会经济利益的一致性为前提,它是马克思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 商品经济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商品经济要求人们诚实守信。商品经济说到底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商品经济社会道德的主旋律,信用是赢得社会普遍认可和尊重的通行证。商品经济的核心是“交换”,千千万万不相识的人之所以不惜跨越国界、省界心甘情愿地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是因为有了信用。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有力地克服了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眼界狭窄、惧怕变革的思想观念,体现着有利于人们道德水平提高的一面。当然,商品经济在带给我们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因商品经济信奉利益至上的原则,从而会给社会生活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例如,人们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过去那种安静平和的心境被打破,社会的变革考验着亲情和友情,许多弥足珍贵的东西迷失了,亲情和友情变得淡漠了。竞争与商品经济,几乎使人们陷于疲惫追逐而无暇旁顾,诸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之类的错误人生追求出现了。与此同时,对真善美理想的追求则显得越来越冷漠,人们仿佛已不再相信崇高,不再推崇利他主义的精神境界。总之,商品经济对我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2023-08-15 21:50:435

什么叫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 (MarketEconomyStatus,简称MES),它表示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状况。按照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一般可区分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此外,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国际贸易各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
2023-08-15 21:50:234

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决定作用的体制。市场经济是经济分工与协作的产物,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社会化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仍然是国家调节市场和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中文名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领域经济特点同社会主义结合性质经济官方术语基本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传统经济理论的修正。依据这一理论,中国官方确定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中国国家建设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市场经济是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法制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等一般特征。市场经济是实现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市场经济可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长期以来,不论是政治家还是学者,都把市场经济看成是资本特有的经济形式,强调市场经济只能与私有财产制度相联系,认为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是根本对立的,从而否定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与发展的可能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选择了市场经济,是对这一传统观念的突破,使中国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一要发展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是必经之路。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彻底抛弃那些使生产力发展成为桎梏和束缚的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才能有效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是邓小平提出搞市场经济的根本出发点。邓小平曾经指出:"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中央计划模式。中央计划模式,就是俄国斯大林主义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中央计划
2023-08-15 21:50:121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与联系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  如上所述,商品经济就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而市场经济则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指的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说明的是社会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市场经济则说明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  虽然说有商品经济就有市场,但是有商品经济和市场并不等于就是市场经济。只有当市场机制对价格和生产者的经营活动能直接起调节作用,从而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时,商品经济才发展为市场经济。所以,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前提和基础,市场经济则是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发达阶段
2023-08-15 21:49:532

对市场经济的书面概念不理解,能否帮忙举个简单的例子?

市场经济的书面解释你也看过了,简单的说就是靠市场来配置资源.例子:某汽车厂需要采购一批钢材,该汽车厂有自由选购的权利。A钢厂和B钢厂闻讯有意向供货,同等质量的钢材,A厂比B厂便宜,汽车厂自然选择A厂作为供货商。这就是市场经济,可以归纳为“竞争”二字。而计划经济时代,汽车厂需要的钢材由国家计划部门指定,用多少、用哪个厂的全部由国家行政命令决定,企业自己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
2023-08-15 21:49:441

什么是市场经济的地位?

据报道,日前美国商务部公布了其在铝箔反倾销调查中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调查结论,仍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并表示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将继续适用“替代国”做法。针对美国正式向世贸组织提出反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做法,12月1日举行的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耿爽表示,所谓“非市场经济国家”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于世贸组织的多边规则当中。专家表示,“市场经济地位”最初用于描述国际贸易参与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具备市场经济地位有两大标准,第一是市场经济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低,第二是国民经济受政府的管制程度。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是个反倾销标准问题,涉及反倾销调查中如何确定产品的可比价格,是为进口成员国采用第三国的价格或成本作为比较基准提供法条依据,所谓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国经济体系是否已达到完全市场化标准的问题,它是反倾销方面的技术性问题,仅仅在反倾销方面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希望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早日被认同!
2023-08-15 21:49:152

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是

市场经济的核心和灵魂是(A、竞争)。市场主体以买者、卖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活动中不仅有买卖双方的关系,还会有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关系。如果不考虑政府的作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公众(消费者),一个是企业(厂商)。两个部门的相互关系,可以说明市场供求的一般原理。在自由竞争市场经济时期,国家的经济职能主要是保护经济发展的秩序,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控便成为经常的、稳定的体制要求,政府能够运用经济计划、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干预和调控。扩展资料:市场机制的有效性取决于经济环境的有序和经济运行的稳定,其中主要是指价格稳定、货币稳定、增长稳定以及收入稳定。为此,宏观调控的政策手段主要是制度政策、稳定政策和社会政策。制度政策即保证充分、有效的市场竞争政策;稳定政策包括物价、货币、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稳定,具体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和结构政策等;社会政策包括收入再分配、社会保障等。
2023-08-15 21:48:436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个本质上相区别的概念吗

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商品经济是指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商品经济最早产生于第二次社会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并进一步扩大,在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时出现了商品经济的重要媒介——商人。当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商品之间的交换主要由市场调配时,这种社会化,由市场进行资源调配的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市场经济也被用作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在市场经济里并没有一个中央协调的体制来指引其运作,但是在理论上,市场将会透过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而达成自我组织的效果。市场经济的支持者通常主张,人们所追求的私利其实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利益。
2023-08-15 21:48:334

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计划经济? 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2、自然经济 是人类社会最初的经济形态,它同较低的生产能力水平相适应、以人身附关系为基础,以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为特征,一般的商品交换是为买而卖,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消费的需要。=============================什么叫市场经济呢?大概一百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百零一种以上的说法。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制的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价值经济。还有说是自发性的经济、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等等。 应当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包括“私有制”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像是“盲人摸象”,都只触及一个局部,都没有总体的概括力。 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实很简单。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农业文明时代,农村妇女天天晚上摸黑纳鞋底也供不上一家人穿鞋。用机器生产,一个工人一天能缝100双鞋。现在工艺又改进了,不用缝制了,用胶粘。一个工人一天能粘1000双鞋。生产这么多鞋,当然不是他自己穿,或者给他家人穿,或者给他老板穿。干什么用呢?用于出售。就是交换。 分工还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可分工引起的交换并非只有出售一种方式。计划经济下也有分工,但大量的产品是“计划调拨”的。不是真正的出售。因为“一大二公”体制下的传统理论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用不着算计那么清楚。“肉烂在锅里”。谁多谁少不都是“国家”的吗?或者说是“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吗?我们在改革的初期就开始力图打破“大锅饭”。但那个时候所说的“大锅饭”主要指企业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其实原有体制下最大的“大锅饭”并不在平均主义的分配上,而在于否定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原则上。 市场经济下的交换就是“亲兄弟明算账”的交换。交易双方必须计较多少,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都有在菜市场买菜,和卖菜的小贩讨价还价的经验。萝卜白菜的价格贵一毛钱,小贩的利益就多一毛钱。价格便宜一毛钱,买方的消费者利益就多一毛钱。谁的钱也不是白来的。 请注意,交换中这个“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在所有经济学中,其实都存在一个无需证明的、共同的假定前提。这个假定前提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我们的改革实践已经明确无误地证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一定是建立在个别利益的基础上的。否定了个别利益,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公共利益。在我国农村改革前的人民公社中实行“工分制”。理论上说,谁干活都会导致大家共同的分值提高。这种“工分制”把大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吧?但实践证明,这种否定个别利益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农民“出工不出力 ”的反抗。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反复的“大公无私”教育也无助于事。结果是大家共同受穷,谁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就是“分田到户”, 承认农民的个别利益。结果是什么呢?是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时,邓小平在天安门阅兵那个时候,全国农民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不想扯进“人是不是自私的”这种没有多大意义的争论中去。我认为,这个争论就像“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否提出一个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那样的一个悖论命题。悖论本身是门学问。研究悖论也是有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会讲到,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充满悖论。比如,“分散的所有权能够更高效率地集中资源”。但这个“自私”与否的争论是把人的本质这种哲学命题拿来解释现实、生动的社会经济生活。迄今动辄质问别人这种问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单纯。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论证方式上有个“归缪法”。例如我们可以问,人都是要死的,人就不应当避死求生了吗? 实际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十六大”报告说,不能以人有财产还是没有财产、财产多和少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在理论上诠释为,不能以人们是否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动机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十六大”报告说,关键要看人们的财产是怎么来的。在我们的问题中,关键是趋利避害要有规则。 大家知道,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就是有限的资源,或者说,稀缺的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资源有限、机会有限,当人们都想趋利避害的时候,由此就产生了竞争的问题。 供给不足,大家都想买到,那就产生了需求方的竞争。供给充分而需求不足,卖方就希望买方优先买自己的产品。由此就有了供给方的竞争。供求双方讨价还价表现为供求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变化万千。不仅同类行业之间、满足同种需求之间的产品会有竞争,例如出版社和电视台之间有竞争;生产完全不同产品之间的企业也会有竞争。因为有可能两个企业、两种行业会使用同一种资源。例如石油既可以作燃料,又可以生产化工产品。而石油是有限的。技术替代、功能替代、效用替代都会导致竞争。 在过去一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大家对竞争的存在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竞争的评价恐怕仍有不同看法。因为竞争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公平的问题。还有人更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道德化,说,承认人会“趋利避害”就已经颇有“抑善扬恶”的味道了,还要提倡竞争,这不是在倡导“弱肉强食”的罪恶理论吗?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1年的春运前夕,国家计委就“旅客列车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这个听证会实际上就是用价格竞争来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公平问题。在春运这个例子中,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呢?也有。例如,我们也可以不提价,沿用让大家提前排队的办法,谁买到算谁的。但这个办法中,旅客彻夜排队的代价、“走后门”的代价、让“票贩子”倒票赚走的代价加到一起,可以肯定地说,需求方多支付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火车票涨价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作为需求方,涨价时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将直接有助于铁路今后增加供给,而在“排队”方案中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则完全无助于铁路供给增加。再例如,我们还可以用计划经济下的配给方式。每个公民发500公里的铁路购票证,大家自己去相互调剂余缺。这个方案听起来够公平吧?但是社会能够承受,或者说有必要承受这么大的一个资源配置成本吗?而且可以断言,即或这个方案真的行得通,那“购票证”的黑市将立刻兴盛起来。真正需要购票的旅客真的能够少付代价吗? 那我们在竞争中就不需要关照弱势群体了吗?就不需要体现公平吗?需要。这个公平同样可以,而且应当通过价格杠杆实现。那就是加大软卧票的涨价幅度,降低硬座票的涨价幅度。后来实际实行的涨价方案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说对软卧票多涨价,是不是就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不公平呢?不是。这个建议是有充分的经济学道理的。 经济学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影子价格”,一个叫“机会成本”。 先说“影子价格”。铁道部关于春运涨价的理由之一就是存在着“影子价格”。在火车票这个例子中,大致说,票贩子卖出来的价格就是春运票价的影子价格。票贩子们都知道,倒腾硬座票是挣不了多少钱的,加价幅度很有限,能挣钱的是卧铺票。这因为稀缺。这个稀缺不仅表现为卧铺票少,而且表现在买卧铺票的人购买力强上。影子价格是最能表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既然你铁道部提出了“影子价格”的理由,那就应当遵从“影子价格”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差。软卧的“影子价格”最高,所以软卧就应当多涨。 再说“机会成本”。你来听讲座就得少做生意。少做生意的损失就是你听讲座的机会成本。要让人家说听这门课“值”,就得让大家觉得听这个课的收益大于你的机会成本才行。 那在春运这个例子中,铁路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我们假定正常情况下一节硬座车和一节软座车的票价销售收入都是一万元。现在由于春运超员,硬座挤进了更多的人。比如说50%吧。票价不涨,一节硬座车厢已经可以有一万五千元的票价收入了。可是软座一般不能超员,收入还是一万。你说铁路该不该考虑少挂一节软卧多挂一节硬座,或者对软卧提价50% 呢?因为这时软卧车厢的机会成本已经提高了50%。提价50%才能让软卧的机会成本和硬座的机会成本持平。这很公平。 硬座是在超员情况下增收50%的。就是说每个旅客享受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而软卧即或提价50%,因为并没有超员,旅客享受的空间并没有缩小。那么坐软卧的旅客该不该为供求失衡条件下占有优质资源再多付一些代价呢?应该。在这个例子中,在硬座不提价的情况下,软卧只涨50%还不行,应当涨80%,甚至100%才合理,才公平。如果硬座提价,那软卧应当涨得更多。 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竞争。竞争有什么好处?竞争的好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不仅是把资源配置给更有效率的支配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市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三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在很多场合,用不着开很多会,无休止地讨论个没完,谁出价高就卖给谁。决策变得非常简单。 市场经济下制度与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共同约定。 我们知道,有了竞争,就必然引起另一件事,那就是秩序。近年来媒体上经常讨论的一个重点话题就是整顿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讨论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市场经济发展了,竞争普遍化了,人们才需要考虑和关注秩序。 要有秩序就得讲求规则。没有规则就乱套了。那就不是竞争,而是战争了。战争也没离开规则。战争的目的用经济学眼光看有两种,一是通过践踏规则掠夺资源,二是通过强制手段重建规则。 规则、秩序都是一种制度安排。我们说到过,制度安排就是一种社会共同约定。那什么是市场经济秩序呢?由此而来,市场经济秩序就是为保证社会经济系统顺畅运行的社会共同约定。 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秩序,或者说各种社会约定是人们在万千次交易、竞争中总结出来的。人们在市场交易的实践中逐步懂得,建立秩序是有利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的。约束所有的人,也保护所有的人。最初的秩序、规则可能是自发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发的秩序、规则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有了经过特定程序,由专门的社会管理部门制定、颁布的规则和规则约束下的秩序。社会共同约定是市场经济秩序。把这种约定上升为法律、法规、交易规则、技术质量标准以及道德准则等就是规则、制度。 人们对竞争经常有善恶褒贬的说法,但对秩序、规则本身则一般没有。不会有人说我们不需要秩序,不需要规则。但是对规则的认定则有很大的不同。 依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化的社会共同约定,或者说社会共同行为规范,应当包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违背规范的后果如何”三个基本方面。常识可以理解,完善、顺畅的交通秩序一定包括“行人车辆靠右走”、“非机动车不可以在机动车道行使”和“违规要受到惩罚”三个组成部分。维护交通秩序的“硬件”设施、交通秩序的具体组织与维护者等都是“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违背规范的后果如何”这三方面基本约定的延伸。如果秩序出现混乱,一定是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漏洞。市场经济秩序及维护这个秩序的规则也同样如此。 现在人们在讨论秩序、规则时喜欢说“公正”、“公开”、“公平”的“三公”原则。这三项的确是建立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础。但怎么样才算公正、公平?大家的判断标准并不一致。 在我国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地方、行业、企业用种种形式搞垄断价,地区封锁的事。垄断价肯定是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但搞垄断价的人也有很充足的理由。什么理由呢?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为了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话听起来理直气壮。你消费者不过是个私人,为了国家、公家、国有资产的利益吃点亏还不是应当的么?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 市场经济有个最基本的规律,叫等价交换。只能在供求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任何道德、法律或行政权力方面的不平等都会使等价交换的原则扭曲,都会导致市场经济关系紊乱。用理论化的语言说就是,市场交易规则中不能有任何的超经济强制。 我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基本关系是两个完全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关系。他们之间不应当存在一方利益优先于另一方的特权。认为企业、供有者、政府一方是公,是公有利益;消费者是私,是私人利益,认为不能让公有利益吃亏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是把不同的经济关系,把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关系偷梁换柱地换到了供给与需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上。在厂商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公与私的关系,消费者不论面对国有、集体、个体或外资企业,都是等价交换的过程,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消费者没有义务为任何企业的所有者利益承担责任,没有义务为政府的税费增收承担责任。 把生产与消费区别为姓“公”和姓“私”的观念其实是在所有制关系上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消费领域中的延续。为什么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会出现混乱?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以及在这种错误观念下形成的市场规则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命题,我国的消费理论、消费政策也要拨乱反正,而且要从深层次拨乱反正。 有必要强调指出,消费者利用自己的合法收入,在合法的消费过程中支出货币以换取消费资料,这是市场经济下正常合理的经济行为。消费者在这个经济行为中丝毫也没有占公共利益的便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公有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毫不搭界。不仅如此,在当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推进的恰恰是消费的“私人化”进程。例如公车改革、住房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等。可以而且应当理直气壮地说,这个“私人化”代表着对客观规律的顺应,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 别以为维护消费者利益是个小事。消费者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有“消费者”这个概念吗?没有。那时只有劳动者、创造者、贡献者的概念。人们认为消费是恶,生产、贡献是善,尽可能少地从社会索取,尽可能多地给社会贡献,才是必要的、崇高的。市场经济不是这样的,有生产就有消费,消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社会发展到今天,消费已经不再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的环节,而是关键的、第一位的环节。创造出需求,才有生产发展的余地;创造不出需求,生产就会停滞、萎缩.经济就无法增长。改革发展到这一步,维护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当前改革进程中社会经济关系调整最核心、最直接、最前沿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想,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有效需求不足,是供大于求的失衡。过去几年来,我们花了那么大的政策代价去启动内需。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目前这个余额已经达到10万亿元。这说明,人们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存在的,老百姓有这个消费能力。人们为什么不消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秩序不利于消费者,市场规则没有切实保护好消费者。当老百姓实现自己的消费行为时,他的利益总是受到侵害,你说他会愿意打开钱袋子吗?我们的消费者是理性的,是聪明的。他们不会因为市场规则的偏移而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去选择那些质次、价高的产品。我们可以这样说,善待和尊重消费者,维护消费者利益就是扩大内需,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应对加入WTO挑战的最重要举措。 市场秩序、市场规则不是哪个国家想怎么定就怎么定的。随着分工和交换范围的扩大,这种社会约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质上就是在加入一个世界公认的规则、秩序。WTO的核心问题是在“公平交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一系列协定,即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政府不能或只能尽可能少的设置障碍。我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否则无法加入国际竞争中去,无法与外部世界形成稳定的分工关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产业、企业和外来竞争者之间将处于面对面的竞争格局,面对质量、价格、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等诸多因素的较量。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在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实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交易规则的挑战。举个例子说,我们维护消费者权益就得按照国际标准,而不是按传统思维下的“中国国情”来说话。我们的出口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或者进口国规定的标准,不然就会受到抵制。 目前我国的水果生产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在品种、成本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是“农残”问题。农药残留在水果表皮及其深处,洗都洗不掉。制成果汁都去不掉。这个“农残”标准不是我们定的,是有国际标准的。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市场规则,也是当前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国际竞争工具,叫做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环保壁垒、消费者保护壁垒等。 不仅在国际市场如此。在国内市场上也得遵守国际共同的“游戏”规则。例如,如果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标准低于国际标准,那么消费者就会买外国企业的东西。中国企业就不可能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中取胜。很多人担心中国的企业能否承受得了国际标准。为什么承受不了呢?为什么只能由中国的消费者承受较低的权益保护标准,不能由企业承受较高的国际竞争标准呢?一方面,不是你想不想承受。这个共同的“游戏”规则是回避不了的。另一方面,没有什么比危机更能促进进化、进步和群体素质提高的了。事情逼到那一步,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只会做得更好,不会做得更坏。 要想建立规范的秩序,就得解决“不遵守秩序怎么办”的问题。这就要有法。法律就是专管“不能干什么”的。为什么人们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因为离开法制,市场经济的秩序、规则寸步难行。 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状况已经发展到了失控的程度。我们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有个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在“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两方面中,有法不依是导致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体制内”因素和“体制外”因素两方面中,政府、执法机构腐败及“猫鼠串通”等体制内因素的失控是主要原因;在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两方面中,依托行政权力的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等非市场机制是主要原因。 有人把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归结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真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其说明的只是表层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尽管仍不健全,但禁止和惩处故意危害人民健康与社会安全行为的法律还是明确具备的。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毒大米”、“‘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原因并非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关键是为什么有法不依。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秩序出现普遍性混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或法制、道德操守低下。在任何制度背景下,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铤而走险或缺乏遵守共同行为准则意识的人总是存在的。所有的经济学说都有一个共同假定,即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不论社会具有怎样的公开约定,如果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当人们发现,破坏制度总是可以比遵守制度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一定会趋于紊乱。因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遵守制度转向破坏制度。譬如制售假货可以骗钱且不受惩戒,或违规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时。这一点从常识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普遍性的“有法不依”?因为维护制度的人或机构本身也在从破坏制度中捞取“好处”。可以断言,凡是违规、违法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地方,一定有执法者与违法者的串通,一定有执法者从违法行为的存在中获取利益。 这期“话说什么是市场经济”要讲第三个问题:开拓信用资源的制度基础是财富归属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碰到一个问题。“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需要。有时候需要先交钱后付货,有时候需要先付货后收钱。交换这个过程在时间被分割开了。还不仅如此,人们还看到,有时候做生意时自己的资金不够,可以和亲戚朋友借。在进一步发展中,人们发现,这种“借”还可以由一个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承担,当成个生意来做。于是就有了银行。由此,就发展起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信用经济。以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信用工具、信用方式被创造了出来。比如说人们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债市。企业发债,投资者买企业债。在这个借贷关系中,双方谁也不认识谁。那债权人为什么能够把自己的钱让债务人拿去用呢?因为有信用参与其中。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信用原来也是一种资源。利用信用资源,可以放大实际的资源规模,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动员更多的闲置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在我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动用信用资源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是伴随着信用资源的利用、优化配置和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上海的宝钢最开始就是借钱盖的。债权融资在我国不是一件新事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借钱就是动用信用资源。但是当时动用的主要是政府和财政的信用资源。此后,我们不仅懂得了动用信用资源,而且这个信用资源的涉及领域和范围还越来越扩大。 在90年代后期,我们有以增发国债为基本内容之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等。这个历史过程表明,信用资源已经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现在大家对国债这个信用形式的投资品种已经很熟悉了。最开始发行国库券时,各单位是摊派的,不买都不成,从你工资里扣。现在买国库券要排队。由于国库券具有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好等特点,现在这种信用品种已经为社会所普遍认同。 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府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充分了。不是没有余地。还有余地。在2002年和2003年的“两会”上,有一些人大代表对持续增发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提出质疑。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一些媒体,也对这个问题有各种看法。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总体上说,我们现在的国债规模占GDP总额的比重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继续动用财政资源还有余地。但这个信用资源即便有余地,也要慎用。因为财政的信用资源也是有限的,这个信用资源应该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更多地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而不是简单地配置在经营性资产的扩张上。公共产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等,也包括推动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以及调整社会公平程度等。这些方面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一方面,政府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充分了;另一方面,企业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过度了。正因为企业的信用资源动用得过度了,才有了人们所说的“三角债”,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等诸多的社会现象;才有了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但与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相对照,我国十三亿人口的个人信用资源则几乎处在空白状态下。而个人信用资源恰好是我们国家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有人说中国现在信用缺失。这个看法不对。信用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样注重信用的话俯拾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贩夫走卒到文人仕子都格外强调信用的重要。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用呢?中国怎么会是个信用缺失的社会呢?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经济秩序存在着混乱,我们上面提到了。再一个是我们对市场经济下开拓信用资源的方式尚远不熟悉。例如,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资本市场就是股票市场。其实这个认识很片面。资本市场包括两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股市,另一个是债市。一年期以上的债市也是资本市场。在所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债市的规模都远远大于股市。在过去七年中,发达国家债市的融资规模是股市的七倍。而在我们国家,债市小得可怜,和股市的规模相比明显失衡。 我国的个人信用资源没有被合理地动员出来,和我们的社会服务、社会投资、社会金融体系不完善是密切联系在一块儿。 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上股份制银行发的各种各样的卡,数一数,没有—百种,大概五十种也有了。每一个银行自己发的卡就有很多种。如果在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你口袋里和抽屉里的卡,用的和不用的大概有十几种。但是这些卡在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分割
2023-08-15 21:48:14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基本概念是什么?

  现代市场经济的五大特征:  独立的企业制度 有效的市场竞争 ; 规范的政府职能 ; 良好的社会信用 ; 健全的法治基础.  从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体制现状来看,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占绝大多数,但真正实现繁荣经济目标的,都是建立起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许多国家虽然长期实行市场经济,但至今仍然在不规范和低效的市场经济中苦苦挣扎。由此可见,市场经济也有好坏之分,并不是只要实行了市场经济,资源配置就可以自动优化,社会福利就可以自动增加。尤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原来实行计划经济的国家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如果搞得不好,也很容易陷入不规范的、低效的市场经济当中而难以自拔。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运作规范和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一般具有以下五个共同特点,即独立的企业制度、有效的市场竞争、规范的政府职能、良好的社会信用和健全的法治基础。  独立的企业制度  独立的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基石,而企业是最主要的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分散决策和价格机制实现资源配置。分散决策的好处是每个企业都可以利用它们所得到的信息进行决策,从而避免了计划经济难以克服的信息难题。但要实现分散决策,企业必须要有充分的独立性,否则分散决策无从谈起。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独立的企业制度主要包括三层含义:一是企业拥有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二是企业有充分的决策权,能够根据市场信息的变化自主决策;三是企业对自己的决策和行为负民事责任。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明确和独立的产权不仅是市场交易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也是企业进行投资和贸易活动的动力源泉,是形成有效的企业治理结构的前提。如果产权不明确,或得不到有效保护,独立的企业制度不可能真正确立。同样,企业拥有自主权和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企业的决策常常受到外来干预,它就不可能也不应当对其决策的后果负责,反过来,如果企业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后果真正负责,拥有决策自主权就是危险的。现代经济研究的成果充分说明,市场机制不仅是一种资源配置手段,更是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确保决策者对其决策后果负责,对决策者既是约束,也是激励。  改革以来,伴随着非国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我国的独立企业制度得到一定程度的发育,但与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一是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多数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工业集团、四大专业银行等还不是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国有资产的产权明晰问题和建立有效的产权实现方式的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建立只是从形式上解决了国有产权的分散行使问题,更大和更为艰巨的任务,是如何保证将国资委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权利和责任相对等的履行出资人权能的机构,而不是变成一个只有权利而不对其决策后果负责的行政单位。二是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受到各种来自企业外部或明或暗的干预和制约,企业决策自主权有待进一步落实。三是对产权的侵害事件屡屡发生,保护产权的法律环境有待完善,尊重产权的社会意识也有待形成。四是如何形成有效的使企业对其决策后果负责的机制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破产制度是最为有力的市场约束制度,但这项制度在国有经济领域的实施已经大大走样。同样,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滞后,有效的产权约束没有形成,制定一部规范的、覆盖全社会的《破产法》也面临许多困难。  有效的市场竞争  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性的最根本保证。市场机制正是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管理、积极创新,从而达到提高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但竞争必须有效,否则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从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来看,有效的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竞争必须公平;二是竞争必须相对充分;三是竞争必须有序。  市场竞争的公平性要求法律、法规和政府有关政策平等对待不同的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生产要素获取、享受法律保护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为各类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在人员流动、就业选择、职业培训、劳保福利等方面,为劳动者创造平等的竞争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意味着机会的公平,而只有机会的公平才是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效率相统一的有效途径。  保障竞争有效性的另一个条件是消除阻碍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的各种行政性和经济性障碍,保证竞争的相对充分。行政性障碍主要是指由于行政权力造成的市场垄断,比如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而经济性障碍则主要是由于某个或某些企业规模过大、市场集中度过高造成的市场垄断。两种垄断虽然性质不同,但都会损害竞争的有效性,都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另外,对于有效竞争而言,企业的自由退出与自由进入同样重要。如果竞争的失败者由于各种行政的或经济的障碍不能自由退出,也会严重损害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最后,有效竞争必须是有序竞争。有序竞争首先要求有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游戏规则”,这种规则既包括正式的法律、法规,也包括非正式的行业规范、国际惯例等。同时,市场主体必须严格遵守这样的规则,为此,必须严格制止欺诈、造假、低价倾销和价格卡特尔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规范的政府职能  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府与经济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但政府的作用不能过大,其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否则,如果政府任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同样会损害民间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能够成功促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的、规范的政府行为通常被称为“良政治理”或“有限和有效政府”。良政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府的职能通过法律得到明确和恰当的界定。在规范的市场经济当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不在于替代市场的作用,而在于增进市场的作用,也就是主要通过制定和执行规则来维护市场秩序,保持公平竞争,为市场机制正常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凡是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就不必插手,而通过市场机制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则必须负起责任。在需要由政府发挥作用的地方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同样会损害市场机制的正常作用。根据这样的原则,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的领域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并执行规则,包括产权的界定与保护,监督合同的执行以及公正执法等。二是进行宏观经济的总量调控,进行收入再分配,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维持稳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三是提供公共产品。  第二,民主和透明的政府决策程序。政府职能的正确行使不仅要求政府只做该做的事情,而且要求决策正确,尽量减少失误,而正确的决策又依赖于正确的决策程序。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决策所依赖的信息和专业知识越来越复杂,仅靠少数领导者的个人智慧很难保证作出正确的决策。考察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决策,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重大决策不仅要经过专业人士的充分论证,而且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被规制对象的意见。通过法律或法规形式规定的政府决策程序也可以起到监督政府行为,减少随意干预和减少腐败的作用。  第三,政府权力要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由于与其他市场主体相比政府具有天然的优势,因而必须通过法律对其干预经济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否则独立企业制度和自由交易就难以得到保证。法律法规必须对政府干预经济的内容、方式、权限等作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尽可能详尽的规定。如果法律规定了过多的政府不应有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或者法律留下的空白太多,或法律条文过粗留下的弹性过大,赋予政府过多的自由裁量权,都会导致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和随意的干预。政府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事,其行为也必须处于立法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之下。  第四,有效制止政府官员腐败。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严重的腐败是导致低增长、低收入水平的重要因素。腐败会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代价,是导致不规范、无效和坏的市场经济的最主要因素。腐败不仅会大大增加市场经济的交易成本,而且会构成市场准入的壁垒,损害有效竞争环境的形成,败坏政府的声誉,降低政府有效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因此,能否有效制止腐败现象的蔓延关乎我国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成败。  良好的社会信用  诚实守信在任何时期对于任何国度、任何民族、任何体制都具有普遍的价值,不诚实守信,不勤勉敬业,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难以正常运转。但对于现代市场经济而言诚实守信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与传统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现货交易,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不同,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易方式主要是信用交易。信用交易的出现和发展克服了时间及空间的分离对交易的限制,从而大大扩展了市场交易的范围。但信用交易的基础是交易双方的诚实守信,否则不仅交易的成本会大大上升,而且交易的广度和深度也会受到很大影响。尤其值得重视的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低成本的电子商务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如果没有良好的信用作基础,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在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诚信对于企业来讲不仅意味着较好的信誉,更意味着更高的竞争优势。通过严格履行合同,企业不仅能够赢得客户,而且能够树立良好的品牌。对供应商的诚信能够使企业赢得供应商的信任,从而获得较好的供货条件。而对债权人和投资者的诚信意味着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更多融资的能力。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良好的信用基础和文化是现代企业制度赖以正常运作的基础。如果董事们不能很好履行其对股东的诚信义务,如果管理人员不能诚信敬业,如果内部人总是以虚假的信息欺骗投资者,现代企业制度即使形式上建立了,也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各国的发展经验还表明,与市场主体的诚实守信相比,政府的诚信更为重要。政府政策的透明和可预见,政府严格履行其对社会的承诺,不仅直接影响社会信用的状况,而且能够增强其他市场主体的信心,为良好社会信用的形成起到示范作用。  健全的法治基础  从各国经济体制演变的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能否真正实现从传统市场经济或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关键在于能否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法治基础。这是因为,正如上文所述,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而竞争离不开规则,离不开法治。没有好的法治环境,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市场竞争的有效性、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和市场秩序的有序性都将缺乏根本的保证。因此,从根本上讲,现代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多种多样,只有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现代市场经济才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富民强国的有效途径,这是近现代经济发展历史中的一条重要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吸取。  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础的法治主要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法的内容符合基本的或公认的正义,特别是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法治环境的健全并不意味着法律越多越好,更为重要的是法律是好法而不是恶法。如果法律不是对产权和公平竞争进行有效保护,而是过多地限制经济主体的自由,那么这样的法律越多,对市场经济的危害反而会越大。许多国家法治环境不健全,不能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不是因为它们没有制定足够多的法律,而是因为其法律不符合市场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甚至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好的法律需要有好的立法程序来保障,这不仅要求具体的立法过程公开、透明,更需要比较健全的民主和宪政基础。  二是法是至高无上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治”国家中,所有的公民个人、公民团体和政府机构,都必须遵守法律,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个人或机构,不论其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其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制裁。  三是法律得到公正执行。这不仅需要有健全的司法体系,而且需要全社会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相比而言,这一点是最难的,因为法律的制定毕竟有国外成熟的法律可供借鉴,而好的司法环境却只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好的法律意识和守法观念更需要经过长期的宣传、教育、培养以及实践才能建立起来。
2023-08-15 21:48:063

高一政治里的市场和市场经济是啥了!

市场是一个抽象的经济概念,只要有交易就有市场。简单讲,市场就是交易。市场经济是与计划经济相对应的,区别就在于什么是决定经济的因素,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的计划是决定经济的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是决定经济的因素。
2023-08-15 21:47:461

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

他们的区别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概念也不同,一个是市场,一个是所有。社会主义经济是从所有制性质角度界定的一个概念,即指国有经济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扩展资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是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把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环节中去,并使企业实行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灵敏的特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的供求、价格、竞争等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的体制。市场经济是经济分工与协作的产物,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是生产社会化与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计划经济仍然是国家调节市场和供应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照搬中央计划模式。中央计划模式,就是俄国斯大林主义比较完整的计划经济理论、计划经济思想指导下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这些对其他计划经济国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也包括对我们国家的影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把市场经济与资本等同起来,限制和否定市场的作用。我们不能否认,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百废待兴、执政党威望崇高、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因为有利于快速动员社会资源并集中用于关键部门的重点建设,而在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变化。
2023-08-15 21:47:392

什么是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经济学上的名词,它表示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的状况。按照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以及国家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程度,一般可区分为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和非市场经济国家。此外,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市场经济地位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使用的一个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就必须根据该产品在生产国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其正常价格;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即替代国)的成本数据来计算所谓的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国的原始数据。如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就是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我国彩电的生产成本。当时,新加坡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中国的产品自然被计算成倾销。过去20多年来,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包括美国、欧盟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截止2009年7月仍没有正式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争取国际贸易各国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将有利于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主要贸易伙伴因多种原因,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文件中坚持加入了几项对中国贸易不利的条款。“非市场经济”条款存在明显问题,因为不能反映中国产品的实际情况,客观上鼓励了一些国家运用“市场经济条款”作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据统计,截至2004年2月,中国遭受的外国反倾销已经超过600起,为全球之最。由于其他世贸成员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中国企业在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时处境极为不利,不但败诉率高,而且被裁定的倾销税率也让很多企业难以承受。最重要的是,不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的规定严重背离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是不公平的。
2023-08-15 21:47:202

“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有什么意义?

无论欧美采取哪种方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中国企业免受贸易保护壁垒,减少反倾销调查的“救命稻草”。欧美将“发明”其他新方式继续保护其工业企业和劳动就业。中国应该淡化其赋予“市场经济地位”的政治含义,不要过分政治化美国和欧盟是否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而把它仅仅看做WTO下的一个政策工具。不能因为欧美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耍赖”,耽误了推动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业。x0dx0a  今年5月,欧洲议会议员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了一项非立法性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入世十五年后,围绕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新一轮博弈正式拉开帷幕。据最新消息透露,欧盟委员会正在起草一个关于反倾销法规的整体法案,以应对中国议定书的某些条款将在12月到期。x0dx0a  欧美集体耍赖x0dx0a  根据15年前签署的入世协定,中国到2016年年底可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但5月12日,欧洲议会全体会议通过一项非立法性决议,反对承认中国市场地位,决议表示,欧盟一些企业和工会组织担心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后,将有更多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从而威胁欧盟企业生存、影响欧盟就业。虽然议员的投票结果不具约束力,但这更代表了一种情绪,即欧洲人认为,欧洲失业率升高是因为来自中国国有企业廉价产品的冲击。数据显示,欧盟现有的73项反倾销措施中有56项都应用于来自中国的进口;当前有52项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手段正在执行中,占欧盟从中国进口总量的1.38%,案件涉及的主要产业包括钢铁、机械、化工和陶瓷。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欧洲各国围绕这一议题立场分化。例如,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倾向于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立场。英国、荷兰、比利时则支持中国获得市场经济待遇。德国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但目前,其态度模棱两可。如果欧盟委员会想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最终还是需要议员的认同。决议表明,欧盟如今不想履行承诺,各国也从遮遮掩掩犹豫不决到表态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x0dx0a  相对于欧盟的大张旗鼓,美国在背后的小动作不断。美国公开反对按时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且不断在这个问题上和欧洲加强“协调”,变向对欧洲施压。5月18日,美国将进口自中国的冷轧扁钢最终进口税率提高至522%,关税将使中国制造的冷轧扁钢产品价格提高逾五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美国的态度。5月底,美国反对张胜和继续担任WTO的仲裁官员,据了解张胜和之前在涉及中美之间问题的裁决时,结果利于中国的相对较多。美国已经开始布局为年底耍赖做准备。据《产经新闻》6月19日报道,美国和欧盟的官员表示,市场经济国地位不会按照WTO的协议规定自动给中国,因为中国的钢铁等基建材料的倾销、以及中国行政干预市场上根深蒂固的弊病。x0dx0a  什么是市场经济地位x0dx0a  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名号,其实质性的影响体现在反倾销、反补贴诉讼过程中的法律成本上。反倾销案发起国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市场经济国家,那么在进行反倾销调查时,就必须根据该产品在生产国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其正常价格;如果认定被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的成本数据来计算所谓的正常价值,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而不使用出口国的原始数据。如20世纪90年代,欧盟对中国的彩电反倾销,就是将新加坡作为替代国来计算我国彩电的生产成本。当时,新加坡劳动力成本高出中国20多倍,中国的产品自然被计算成倾销。由于WTO将“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自由裁量权留给了WTO成员,导致WTO成员对“市场经济国家”法律定义不一致。因此,认定一个国家是不是市场经济国家更多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利益权衡和讨价还价的结果。x0dx0a  按照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签署的协定书的第15条规定,到2016年年底中国就可以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一直是中国经济外交主要目标之一。截至2016年6月1日,目前全球80多个国家已承认中国为市场经济国家,其中包括新西兰、澳大利亚、瑞士等发达国家,但美国、欧盟等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却一直未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政府2003年起正式向欧盟提出,希望欧盟立即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提交了一系列文件,以证明中国的市场经济情况。此后,中国多次提出这一要求,不过,欧盟评估一直认为中国尚未满足所有相关标准。x0dx0a  欧盟的标准x0dx0a  由于 WTO 将“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自由裁量权留给了 WTO 成员,必然导致各WTO成员对“市场经济国家”法律定义的不一致。美国遵循“一案一议”原则,在具体的反倾销案件中判定涉案国是否为“市场经济国家”。欧盟则采用单独列举的方式,在其国内法中直接列举“非市场经济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x0dx0a  从公开报道释放的信息来看,欧洲议会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大概有三个层面的考虑:一是中国并未达到欧盟承认市场经济地位的五项标准;二是欧洲产业竞争力相对较落后的国家反对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三是美国在幕后使绊子。x0dx0a  今年5月的欧盟决议认为,在中国满足欧盟关于市场经济地位的五大标准前,中国对欧出口仍应按照“非标准”方式对待。欧盟所称的五大标准,指企业不能有国家干预,比如国家给予的补贴、税收优惠等;企业运行应符合国际会计准则;成本与财务状况未受非市场体系的严重影响;政府不能干预企业的成立或倒闭;货币汇率变化由市场决定。有评论称,中国所有的国企都不符合五大标准的要求,并且包括民企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没有建立起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制度。x0dx0a  欧盟提出的五大标准,是以“去政府化”为核心,要求改变中国国有企业的性质,试图影响中国政治改革的方向。实际上,中国也正在积极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思路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以提高国有资本的集中度和配置效率为核心,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对国企的性质和功能要准确定位。具体对策为“两进”、“两退”、“一去”、“两剥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克难。x0dx0a  市场经济地位有多重要?x0dx0a  “市场经济地位”很重要。自加入WTO以来,中国一直在为“非市场经济体条款”买单。首先,非常容易被其他国家进行反倾销起诉。截至2016年7月,中国已经连续21年成为全球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10年成为全球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今年以来,针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更如疾风骤雨,平均每月超过10起,差不多三天一起。反倾销对中国开拓国际市场造成极为严重的困扰和伤害。以欧盟为例,自1995年至2014年,欧盟对中国进口商品发起119次调查,共执行85次,分别占同时期欧盟发起调查和执行总数的25%和29%。相比较欧盟第二大进口来源国美国,同时期只接受16起反倾销调查和8起采取执行措施。x0dx0a  其次,容易被抬高反倾销的幅度。由于其他世贸成员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使得中国企业在应诉反倾销调查时处境极为不利,不但败诉率高,而且在同一国际反倾销起诉中,中国企业被裁定的倾销税率也偏高。x0dx0a  欧洲商业团体委托华盛顿经济政策研究所调查结果显示,欧盟若在2016年底决定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出口产品价格将下降30%,对欧盟出口量较2011年将扩大25%至50%。在之后的头3到5年,中国出口到欧盟的制造业产品总额可能上升高达1425亿欧元(1欧元折合约1.111美元)。欧盟会因此出现贸易赤字增长,而GDP也会下降1141至2,280亿欧元(经济共同体GDP的1%至2%)。此外,这还将导致与中国企业竞争的欧盟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提供原料与零部件的公司170万至350万人失业。x0dx0a  以上研究结果不排除相关利益集团为了游说欧盟,把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条款对欧洲市场的影响效果夸大其词,但也不难看出欧洲商业团体对大量中国产品低价进入欧洲的担心。x0dx0a  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地位”只是反倾销诉讼中一个概念。但中国一直把“市场经济地位”当成一个政治符号和外交目标来完成,觉得被承认“市场经济地位”,似乎就意味着取得了西方工业化国家平等地位,这无端也给自己背上了不必要的政治包袱。x0dx0a  但是也不要误以为, 被“市场经济国家”对待就能避免反倾销起诉,或者在反倾销诉讼中获胜。事实上,即便是被欧美视为市场经济国家的日本、印尼、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其企业也常常遭反倾销控诉,在应对反倾销控诉时胜诉率也难以超过40%。“市场经济地位”是一个WTO的工具,更是对一国经济运行方式的认可。仅仅从是否有利于贸易的角度去理解是否该“市场经济地位”是舍本逐末。x0dx0a  “市场经济地位”何去何从?x0dx0a  欧美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关注的焦点是,在2016年12月11日以后,如何执行他们的反倾销调查,而不违反WTO的规则。x0dx0a  欧盟已经开始着手一系列的立法准备。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指出,欧盟正在讨论如何调整其贸易防卫政策,应对产能过剩和一个变迁中的国际法律框架。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有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如何解决,中国以及贸易企业将面临欧盟新一轮的政策和法律变动。目前的提案仍处于起草阶段,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提交,接下来提案需要通过欧盟的立法程序,即获得欧盟理事会和欧盟议会的批准。从目前透露的消息来看,欧盟新的方案将包括3个主要内容。x0dx0a  第一,改变欧盟反倾销调查的做法,不再对“市场经济”或“非市场经济”区别对待,而是采取一种“国别中立”(country-neutral),从而废除这种国别分类名单的制度。调查将解决一个国家或者一个行业存在部分扭曲问题。x0dx0a  同时,新的方案将有一个“过渡期”,这个过渡期内既存在现有的反倾销措施,也存在根据旧的规则而正在进行的反倾销调查。x0dx0a  第二,欧盟委员会将继续要求欧盟理事会的成员国批准关于修订欧盟贸易防卫工具(TDIs)的提案,该提案是在2013年4月提交的 。x0dx0a  关于贸易防卫工具的提案包括:在采取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之前两周通知这些企业;在例如有可能发生贸易报复的情形下,即使没有行业提出诉求时,欧盟委员会也可以启动调查;在特定情形下不使用“较低关税”的规则,因为“较低关税”的规则通常要求反倾销税税率水平仅仅需要抵消对生产者的实质性损害。x0dx0a  第三,宣布欧盟中国钢铁联合平台将是一个重要的机制来解决这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x0dx0a  在美国,商务部对“市场经济地位”认定具有终决性,不受到司法审查以及美国国会或法院的约束。由于美国对“市场经济地位”评判标准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管理当局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因此是否认定一个国家为“市场经济国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政府的政治意愿而非客观标准,牵涉更多政治和经济利益的考量。x0dx0a  从美国以往的政策立场来看,其在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因此,美国在2016年后是否如期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存在很大变数。美国最近的反倾销实践也说明了这一点。自2014年下半年开始,美国商务部明显转变对中国反倾销调查中的“单独税率”政策,拒绝给予国有独资和政府部分持股企业单独税率。此举将降低政府直接或间接投资企业适用“单独税率”的可能性,进而导致这些企业承担更高的反倾销惩罚性税率。美国的做法充分表明在反倾销问题上,美国对中国企业的调查标准不降反升,并未呈现缓和的局势。2016年6月,美国对中国的冷轧扁钢征收265.8%的反倾销税以及256.4%的反补贴税,对中国的耐腐蚀钢板征收210.0%的反倾销税和39.1%的反补贴税。同时,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其一举一动都具有示范效应和引领作用。美国的态度将深刻影响欧盟、日本等中国重要贸易伙伴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态度。对于美国而言,即使美国接受中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它也可以不做政治宣誓或者政策和法律层面的调整;即使美国不能使用替代国来进行价格比较,美国仍有可能以其他理由继续采用替代国价格比较方法。甚至已经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发达国家在这一问题上也有犹豫反复。目前澳大利亚虽然在原则上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又以中国涉案产业可能存在“特殊市场情形”或者“国家垄断”为由来推翻“市场经济地位”,从而继续采用替代国价格比较方法。x0dx0a  无论欧美采取哪种方式,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中国企业免受贸易保护壁垒,减少反倾销调查的“救命稻草”。欧美将“发明”其他新方式继续保护其工业企业和劳动就业。这对饱受经济低迷困扰的欧盟和煽动贸易保护主义的特朗普显得尤为有吸引力。套用最新流行的一句话“铁打的福原爱,流水的大魔王”,这同样是“铁打的贸易保护,流水的保护措施”。中国也应该淡化其赋予“市场经济地位”的政治含义,不要过分政治化美国和欧盟是否给予“市场经济地位”的决定,而把它仅仅看做WTO下的一个政策工具。不能因为欧美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的“耍赖”,耽误了推动国企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业。
2023-08-15 21:47:101

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区别?

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个别利益的经济 什么叫市场经济呢?大概一百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百零一种以上的说法。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制的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价值经济。还有说是自发性的经济、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等等。 应当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包括“私有制”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像是“盲人摸象”,都只触及一个局部,都没有总体的概括力。 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实很简单。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农业文明时代,农村妇女天天晚上摸黑纳鞋底也供不上一家人穿鞋。用机器生产,一个工人一天能缝100双鞋。现在工艺又改进了,不用缝制了,用胶粘。一个工人一天能粘1000双鞋。生产这么多鞋,当然不是他自己穿,或者给他家人穿,或者给他老板穿。干什么用呢?用于出售。就是交换。 分工还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可分工引起的交换并非只有出售一种方式。计划经济下也有分工,但大量的产品是“计划调拨”的。不是真正的出售。因为“一大二公”体制下的传统理论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用不着算计那么清楚。“肉烂在锅里”。谁多谁少不都是“国家”的吗?或者说是“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吗?我们在改革的初期就开始力图打破“大锅饭”。但那个时候所说的“大锅饭”主要指企业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其实原有体制下最大的“大锅饭”并不在平均主义的分配上,而在于否定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原则上。 市场经济下的交换就是“亲兄弟明算账”的交换。交易双方必须计较多少,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都有在菜市场买菜,和卖菜的小贩讨价还价的经验。萝卜白菜的价格贵一毛钱,小贩的利益就多一毛钱。价格便宜一毛钱,买方的消费者利益就多一毛钱。谁的钱也不是白来的。 请注意,交换中这个“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在所有经济学中,其实都存在一个无需证明的、共同的假定前提。这个假定前提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我们的改革实践已经明确无误地证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一定是建立在个别利益的基础上的。否定了个别利益,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公共利益。在我国农村改革前的人民公社中实行“工分制”。理论上说,谁干活都会导致大家共同的分值提高。这种“工分制”把大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吧?但实践证明,这种否定个别利益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农民“出工不出力 ”的反抗。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反复的“大公无私”教育也无助于事。结果是大家共同受穷,谁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就是“分田到户”, 承认农民的个别利益。结果是什么呢?是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时,邓小平在天安门阅兵那个时候,全国农民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不想扯进“人是不是自私的”这种没有多大意义的争论中去。我认为,这个争论就像“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否提出一个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那样的一个悖论命题。悖论本身是门学问。研究悖论也是有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会讲到,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充满悖论。比如,“分散的所有权能够更高效率地集中资源”。但这个“自私”与否的争论是把人的本质这种哲学命题拿来解释现实、生动的社会经济生活。迄今动辄质问别人这种问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单纯。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论证方式上有个“归缪法”。例如我们可以问,人都是要死的,人就不应当避死求生了吗? 实际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十六大”报告说,不能以人有财产还是没有财产、财产多和少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在理论上诠释为,不能以人们是否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动机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十六大”报告说,关键要看人们的财产是怎么来的。在我们的问题中,关键是趋利避害要有规则。 大家知道,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就是有限的资源,或者说,稀缺的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资源有限、机会有限,当人们都想趋利避害的时候,由此就产生了竞争的问题。 供给不足,大家都想买到,那就产生了需求方的竞争。供给充分而需求不足,卖方就希望买方优先买自己的产品。由此就有了供给方的竞争。供求双方讨价还价表现为供求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变化万千。不仅同类行业之间、满足同种需求之间的产品会有竞争,例如出版社和电视台之间有竞争;生产完全不同产品之间的企业也会有竞争。因为有可能两个企业、两种行业会使用同一种资源。例如石油既可以作燃料,又可以生产化工产品。而石油是有限的。技术替代、功能替代、效用替代都会导致竞争。 在过去一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大家对竞争的存在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竞争的评价恐怕仍有不同看法。因为竞争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公平的问题。还有人更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道德化,说,承认人会“趋利避害”就已经颇有“抑善扬恶”的味道了,还要提倡竞争,这不是在倡导“弱肉强食”的罪恶理论吗?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1年的春运前夕,国家计委就“旅客列车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这个听证会实际上就是用价格竞争来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公平问题。在春运这个例子中,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呢?也有。例如,我们也可以不提价,沿用让大家提前排队的办法,谁买到算谁的。但这个办法中,旅客彻夜排队的代价、“走后门”的代价、让“票贩子”倒票赚走的代价加到一起,可以肯定地说,需求方多支付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火车票涨价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作为需求方,涨价时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将直接有助于铁路今后增加供给,而在“排队”方案中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则完全无助于铁路供给增加。再例如,我们还可以用计划经济下的配给方式。每个公民发500公里的铁路购票证,大家自己去相互调剂余缺。这个方案听起来够公平吧?但是社会能够承受,或者说有必要承受这么大的一个资源配置成本吗?而且可以断言,即或这个方案真的行得通,那“购票证”的黑市将立刻兴盛起来。真正需要购票的旅客真的能够少付代价吗? 那我们在竞争中就不需要关照弱势群体了吗?就不需要体现公平吗?需要。这个公平同样可以,而且应当通过价格杠杆实现。那就是加大软卧票的涨价幅度,降低硬座票的涨价幅度。后来实际实行的涨价方案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说对软卧票多涨价,是不是就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不公平呢?不是。这个建议是有充分的经济学道理的。 经济学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影子价格”,一个叫“机会成本”。 先说“影子价格”。铁道部关于春运涨价的理由之一就是存在着“影子价格”。在火车票这个例子中,大致说,票贩子卖出来的价格就是春运票价的影子价格。票贩子们都知道,倒腾硬座票是挣不了多少钱的,加价幅度很有限,能挣钱的是卧铺票。这因为稀缺。这个稀缺不仅表现为卧铺票少,而且表现在买卧铺票的人购买力强上。影子价格是最能表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既然你铁道部提出了“影子价格”的理由,那就应当遵从“影子价格”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差。软卧的“影子价格”最高,所以软卧就应当多涨。 再说“机会成本”。你来听讲座就得少做生意。少做生意的损失就是你听讲座的机会成本。要让人家说听这门课“值”,就得让大家觉得听这个课的收益大于你的机会成本才行。 那在春运这个例子中,铁路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我们假定正常情况下一节硬座车和一节软座车的票价销售收入都是一万元。现在由于春运超员,硬座挤进了更多的人。比如说50%吧。票价不涨,一节硬座车厢已经可以有一万五千元的票价收入了。可是软座一般不能超员,收入还是一万。你说铁路该不该考虑少挂一节软卧多挂一节硬座,或者对软卧提价50% 呢?因为这时软卧车厢的机会成本已经提高了50%。提价50%才能让软卧的机会成本和硬座的机会成本持平。这很公平。 硬座是在超员情况下增收50%的。就是说每个旅客享受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而软卧即或提价50%,因为并没有超员,旅客享受的空间并没有缩小。那么坐软卧的旅客该不该为供求失衡条件下占有优质资源再多付一些代价呢?应该。在这个例子中,在硬座不提价的情况下,软卧只涨50%还不行,应当涨80%,甚至100%才合理,才公平。如果硬座提价,那软卧应当涨得更多。 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竞争。竞争有什么好处?竞争的好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不仅是把资源配置给更有效率的支配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市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三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在很多场合,用不着开很多会,无休止地讨论个没完,谁出价高就卖给谁。决策变得非常简单。 市场经济下制度与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共同约定。 我们知道,有了竞争,就必然引起另一件事,那就是秩序。近年来媒体上经常讨论的一个重点话题就是整顿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讨论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市场经济发展了,竞争普遍化了,人们才需要考虑和关注秩序。 要有秩序就得讲求规则。没有规则就乱套了。那就不是竞争,而是战争了。战争也没离开规则。战争的目的用经济学眼光看有两种,一是通过践踏规则掠夺资源,二是通过强制手段重建规则。 规则、秩序都是一种制度安排。我们说到过,制度安排就是一种社会共同约定。那什么是市场经济秩序呢?由此而来,市场经济秩序就是为保证社会经济系统顺畅运行的社会共同约定。 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秩序,或者说各种社会约定是人们在万千次交易、竞争中总结出来的。人们在市场交易的实践中逐步懂得,建立秩序是有利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的。约束所有的人,也保护所有的人。最初的秩序、规则可能是自发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发的秩序、规则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有了经过特定程序,由专门的社会管理部门制定、颁布的规则和规则约束下的秩序。社会共同约定是市场经济秩序。把这种约定上升为法律、法规、交易规则、技术质量标准以及道德准则等就是规则、制度。 人们对竞争经常有善恶褒贬的说法,但对秩序、规则本身则一般没有。不会有人说我们不需要秩序,不需要规则。但是对规则的认定则有很大的不同。 依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化的社会共同约定,或者说社会共同行为规范,应当包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违背规范的后果如何”三个基本方面。常识可以理解,完善、顺畅的交通秩序一定包括“行人车辆靠右走”、“非机动车不可以在机动车道行使”和“违规要受到惩罚”三个组成部分。维护交通秩序的“硬件”设施、交通秩序的具体组织与维护者等都是“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违背规范的后果如何”这三方面基本约定的延伸。如果秩序出现混乱,一定是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漏洞。市场经济秩序及维护这个秩序的规则也同样如此。 现在人们在讨论秩序、规则时喜欢说“公正”、“公开”、“公平”的“三公”原则。这三项的确是建立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础。但怎么样才算公正、公平?大家的判断标准并不一致。 在我国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地方、行业、企业用种种形式搞垄断价,地区封锁的事。垄断价肯定是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但搞垄断价的人也有很充足的理由。什么理由呢?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为了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话听起来理直气壮。你消费者不过是个私人,为了国家、公家、国有资产的利益吃点亏还不是应当的么?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 市场经济有个最基本的规律,叫等价交换。只能在供求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任何道德、法律或行政权力方面的不平等都会使等价交换的原则扭曲,都会导致市场经济关系紊乱。用理论化的语言说就是,市场交易规则中不能有任何的超经济强制。 我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基本关系是两个完全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关系。他们之间不应当存在一方利益优先于另一方的特权。认为企业、供有者、政府一方是公,是公有利益;消费者是私,是私人利益,认为不能让公有利益吃亏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是把不同的经济关系,把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关系偷梁换柱地换到了供给与需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上。在厂商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公与私的关系,消费者不论面对国有、集体、个体或外资企业,都是等价交换的过程,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消费者没有义务为任何企业的所有者利益承担责任,没有义务为政府的税费增收承担责任。 把生产与消费区别为姓“公”和姓“私”的观念其实是在所有制关系上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消费领域中的延续。为什么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会出现混乱?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以及在这种错误观念下形成的市场规则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命题,我国的消费理论、消费政策也要拨乱反正,而且要从深层次拨乱反正。 有必要强调指出,消费者利用自己的合法收入,在合法的消费过程中支出货币以换取消费资料,这是市场经济下正常合理的经济行为。消费者在这个经济行为中丝毫也没有占公共利益的便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公有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毫不搭界。不仅如此,在当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推进的恰恰是消费的“私人化”进程。例如公车改革、住房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等。可以而且应当理直气壮地说,这个“私人化”代表着对客观规律的顺应,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 别以为维护消费者利益是个小事。消费者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有“消费者”这个概念吗?没有。那时只有劳动者、创造者、贡献者的概念。人们认为消费是恶,生产、贡献是善,尽可能少地从社会索取,尽可能多地给社会贡献,才是必要的、崇高的。市场经济不是这样的,有生产就有消费,消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社会发展到今天,消费已经不再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的环节,而是关键的、第一位的环节。创造出需求,才有生产发展的余地;创造不出需求,生产就会停滞、萎缩.经济就无法增长。改革发展到这一步,维护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当前改革进程中社会经济关系调整最核心、最直接、最前沿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想,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有效需求不足,是供大于求的失衡。过去几年来,我们花了那么大的政策代价去启动内需。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目前这个余额已经达到10万亿元。这说明,人们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存在的,老百姓有这个消费能力。人们为什么不消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秩序不利于消费者,市场规则没有切实保护好消费者。当老百姓实现自己的消费行为时,他的利益总是受到侵害,你说他会愿意打开钱袋子吗?我们的消费者是理性的,是聪明的。他们不会因为市场规则的偏移而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去选择那些质次、价高的产品。我们可以这样说,善待和尊重消费者,维护消费者利益就是扩大内需,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应对加入WTO挑战的最重要举措。 市场秩序、市场规则不是哪个国家想怎么定就怎么定的。随着分工和交换范围的扩大,这种社会约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质上就是在加入一个世界公认的规则、秩序。WTO的核心问题是在“公平交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一系列协定,即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政府不能或只能尽可能少的设置障碍。我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否则无法加入国际竞争中去,无法与外部世界形成稳定的分工关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产业、企业和外来竞争者之间将处于面对面的竞争格局,面对质量、价格、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等诸多因素的较量。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在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实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交易规则的挑战。举个例子说,我们维护消费者权益就得按照国际标准,而不是按传统思维下的“中国国情”来说话。我们的出口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或者进口国规定的标准,不然就会受到抵制。 目前我国的水果生产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在品种、成本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是“农残”问题。农药残留在水果表皮及其深处,洗都洗不掉。制成果汁都去不掉。这个“农残”标准不是我们定的,是有国际标准的。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市场规则,也是当前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国际竞争工具,叫做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环保壁垒、消费者保护壁垒等。 不仅在国际市场如此。在国内市场上也得遵守国际共同的“游戏”规则。例如,如果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标准低于国际标准,那么消费者就会买外国企业的东西。中国企业就不可能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中取胜。很多人担心中国的企业能否承受得了国际标准。为什么承受不了呢?为什么只能由中国的消费者承受较低的权益保护标准,不能由企业承受较高的国际竞争标准呢?一方面,不是你想不想承受。这个共同的“游戏”规则是回避不了的。另一方面,没有什么比危机更能促进进化、进步和群体素质提高的了。事情逼到那一步,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只会做得更好,不会做得更坏。 要想建立规范的秩序,就得解决“不遵守秩序怎么办”的问题。这就要有法。法律就是专管“不能干什么”的。为什么人们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因为离开法制,市场经济的秩序、规则寸步难行。 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状况已经发展到了失控的程度。我们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有个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在“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两方面中,有法不依是导致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体制内”因素和“体制外”因素两方面中,政府、执法机构腐败及“猫鼠串通”等体制内因素的失控是主要原因;在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两方面中,依托行政权力的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等非市场机制是主要原因。 有人把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归结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真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其说明的只是表层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尽管仍不健全,但禁止和惩处故意危害人民健康与社会安全行为的法律还是明确具备的。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毒大米”、“‘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原因并非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关键是为什么有法不依。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秩序出现普遍性混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或法制、道德操守低下。在任何制度背景下,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铤而走险或缺乏遵守共同行为准则意识的人总是存在的。所有的经济学说都有一个共同假定,即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不论社会具有怎样的公开约定,如果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当人们发现,破坏制度总是可以比遵守制度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一定会趋于紊乱。因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遵守制度转向破坏制度。譬如制售假货可以骗钱且不受惩戒,或违规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时。这一点从常识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普遍性的“有法不依”?因为维护制度的人或机构本身也在从破坏制度中捞取“好处”。可以断言,凡是违规、违法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地方,一定有执法者与违法者的串通,一定有执法者从违法行为的存在中获取利益。 这期“话说什么是市场经济”要讲第三个问题:开拓信用资源的制度基础是财富归属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碰到一个问题。“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需要。有时候需要先交钱后付货,有时候需要先付货后收钱。交换这个过程在时间被分割开了。还不仅如此,人们还看到,有时候做生意时自己的资金不够,可以和亲戚朋友借。在进一步发展中,人们发现,这种“借”还可以由一个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承担,当成个生意来做。于是就有了银行。由此,就发展起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信用经济。以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信用工具、信用方式被创造了出来。比如说人们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债市。企业发债,投资者买企业债。在这个借贷关系中,双方谁也不认识谁。那债权人为什么能够把自己的钱让债务人拿去用呢?因为有信用参与其中。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信用原来也是一种资源。利用信用资源,可以放大实际的资源规模,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动员更多的闲置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在我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动用信用资源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是伴随着信用资源的利用、优化配置和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上海的宝钢最开始就是借钱盖的。债权融资在我国不是一件新事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借钱就是动用信用资源。但是当时动用的主要是政府和财政的信用资源。此后,我们不仅懂得了动用信用资源,而且这个信用资源的涉及领域和范围还越来越扩大。 在90年代后期,我们有以增发国债为基本内容之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等。这个历史过程表明,信用资源已经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现在大家对国债这个信用形式的投资品种已经很熟悉了。最开始发行国库券时,各单位是摊派的,不买都不成,从你工资里扣。现在买国库券要排队。由于国库券具有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好等特点,现在这种信用品种已经为社会所普遍认同。 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府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充分了。不是没有余地。还有余地。在2002年和2003年的“两会”上,有一些人大代表对持续增发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提出质疑。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一些媒体,也对这个问题有各种看法。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总体上说,我们现在的国债规模占GDP总额的比重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继续动用财政资源还有余地。但这个信用资源即便有余地,也要慎用。因为财政的信用资源也是有限的,这个信用资源应该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更多地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而不是简单地配置在经营性资产的扩张上。公共产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等,也包括推动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以及调整社会公平程度等。这些方面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一方面,政府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充分了;另一方面,企业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过度了。正因为企业的信用资源动用得过度了,才有了人们所说的“三角债”,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等诸多的社会现象;才有了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但与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相对照,我国十三亿人口的个人信用资源则几乎处在空白状态下。而个人信用资源恰好是我们国家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有人说中国现在信用缺失。这个看法不对。信用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样注重信用的话俯拾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贩夫走卒到文人仕子都格外强调信用的重要。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用呢?中国怎么会是个信用缺失的社会呢?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经济秩序存在着混乱,我们上面提到了。再一个是我们对市场经济下开拓信用资源的方式尚远不熟悉。例如,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资本市场就是股票市场。其实这个认识很片面。资本市场包括两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股市,另一个是债市。一年期以上的债市也是资本市场。在所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债市的规模都远远大于股市。在过去七年中,发达国家债市的融资规模是股市的七倍。而在我们国家,债市小得可怜,和股市的规模相比明显失衡。 我国的个人信用资源没有被合理地动员出来,和我们的社会服务、社会投资、社会金融体系不完善是密切联系在一块儿。 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上股份制银行发的各种各样的卡,数一数,没有—百种,大概五十种也有了。每一个银行自己发的卡就有很多种。如果在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你口袋里和抽屉里的卡,用的和不用的大概有十几种。但是这些卡在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分割着个人信用资源。 假定你拥有某银行的信用卡。信用卡通常都有一个可以透支的额度,当你—不小心花了7000元超过你的5000元的透支额度了,并且忘了按期归还,这可能给你惹下很大麻烦。实际上,你的信用资源是不是连这7000元都不能支撑呢?远不是。可能在同一个银行,你的活期账户上还有5000元,一年期定期存单还有三万元,甚至存款还有几
2023-08-15 21:47:002

什么是市场经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实际上就是发挥什么作用?

市场经济是承认并维护个别利益的经济 什么叫市场经济呢?大概一百个经济学家可以提出一百零一种以上的说法。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私有制的经济;有人说,市场经济就是价值经济。还有说是自发性的经济、竞争的经济、优胜劣汰的经济、信用经济、法制经济等等。 应当说,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包括“私有制”的说法。但是这些说法都像是“盲人摸象”,都只触及一个局部,都没有总体的概括力。 什么是市场经济?其实很简单。市场经济就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基础首先在于分工的普遍化。我们说,没有工业化就不会有市场经济。为什么呢?因为工业化、大机器生产才能造就社会普遍分工的物质基础。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不需要交换。最多是一家之内的两口子交换产品。农业文明时代,农村妇女天天晚上摸黑纳鞋底也供不上一家人穿鞋。用机器生产,一个工人一天能缝100双鞋。现在工艺又改进了,不用缝制了,用胶粘。一个工人一天能粘1000双鞋。生产这么多鞋,当然不是他自己穿,或者给他家人穿,或者给他老板穿。干什么用呢?用于出售。就是交换。 分工还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可分工引起的交换并非只有出售一种方式。计划经济下也有分工,但大量的产品是“计划调拨”的。不是真正的出售。因为“一大二公”体制下的传统理论认为,大家都是一家人,用不着算计那么清楚。“肉烂在锅里”。谁多谁少不都是“国家”的吗?或者说是“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吗?我们在改革的初期就开始力图打破“大锅饭”。但那个时候所说的“大锅饭”主要指企业中“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其实原有体制下最大的“大锅饭”并不在平均主义的分配上,而在于否定等价交换的市场交易原则上。 市场经济下的交换就是“亲兄弟明算账”的交换。交易双方必须计较多少,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人们都有在菜市场买菜,和卖菜的小贩讨价还价的经验。萝卜白菜的价格贵一毛钱,小贩的利益就多一毛钱。价格便宜一毛钱,买方的消费者利益就多一毛钱。谁的钱也不是白来的。 请注意,交换中这个“必须维护自己的利益”的行为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市场经济一切规律的根本出发点。在所有经济学中,其实都存在一个无需证明的、共同的假定前提。这个假定前提就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 我们的改革实践已经明确无误地证明,公共利益、共同利益一定是建立在个别利益的基础上的。否定了个别利益,实际上也就否定了公共利益。在我国农村改革前的人民公社中实行“工分制”。理论上说,谁干活都会导致大家共同的分值提高。这种“工分制”把大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了吧?但实践证明,这种否定个别利益的制度设计导致了农民“出工不出力 ”的反抗。无穷无尽的政治运动、反复的“大公无私”教育也无助于事。结果是大家共同受穷,谁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首先进行的改革就是“分田到户”, 承认农民的个别利益。结果是什么呢?是1984年建国35周年庆典时,邓小平在天安门阅兵那个时候,全国农民高唱“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们不想扯进“人是不是自私的”这种没有多大意义的争论中去。我认为,这个争论就像“无所不能的上帝能否提出一个连他自己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那样的一个悖论命题。悖论本身是门学问。研究悖论也是有意义的。下面我们就会讲到,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都充满悖论。比如,“分散的所有权能够更高效率地集中资源”。但这个“自私”与否的争论是把人的本质这种哲学命题拿来解释现实、生动的社会经济生活。迄今动辄质问别人这种问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对理想社会向往的单纯。这是典型的“形而上学”。论证方式上有个“归缪法”。例如我们可以问,人都是要死的,人就不应当避死求生了吗? 实际上,党的“十六大”报告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十六大”报告说,不能以人有财产还是没有财产、财产多和少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我认为,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在理论上诠释为,不能以人们是否有趋利避害的利己动机来区分人们在政治上的先进与落后。“十六大”报告说,关键要看人们的财产是怎么来的。在我们的问题中,关键是趋利避害要有规则。 大家知道,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经济学重点研究的就是有限的资源,或者说,稀缺的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由于资源有限、机会有限,当人们都想趋利避害的时候,由此就产生了竞争的问题。 供给不足,大家都想买到,那就产生了需求方的竞争。供给充分而需求不足,卖方就希望买方优先买自己的产品。由此就有了供给方的竞争。供求双方讨价还价表现为供求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是无所不在的。其表现形式也是变化万千。不仅同类行业之间、满足同种需求之间的产品会有竞争,例如出版社和电视台之间有竞争;生产完全不同产品之间的企业也会有竞争。因为有可能两个企业、两种行业会使用同一种资源。例如石油既可以作燃料,又可以生产化工产品。而石油是有限的。技术替代、功能替代、效用替代都会导致竞争。 在过去一些年的改革过程中,大家对竞争的存在已经比较熟悉了。但对竞争的评价恐怕仍有不同看法。因为竞争必然牵扯到一个问题,就是公平的问题。还有人更把市场经济下的竞争道德化,说,承认人会“趋利避害”就已经颇有“抑善扬恶”的味道了,还要提倡竞争,这不是在倡导“弱肉强食”的罪恶理论吗? 大家可能还记得,2001年的春运前夕,国家计委就“旅客列车提价”问题举行听证会。 这个听证会实际上就是用价格竞争来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和公平问题。在春运这个例子中,我们还有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呢?也有。例如,我们也可以不提价,沿用让大家提前排队的办法,谁买到算谁的。但这个办法中,旅客彻夜排队的代价、“走后门”的代价、让“票贩子”倒票赚走的代价加到一起,可以肯定地说,需求方多支付的代价要远远大于火车票涨价的代价。更重要的是,作为需求方,涨价时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将直接有助于铁路今后增加供给,而在“排队”方案中旅客们多支付的代价则完全无助于铁路供给增加。再例如,我们还可以用计划经济下的配给方式。每个公民发500公里的铁路购票证,大家自己去相互调剂余缺。这个方案听起来够公平吧?但是社会能够承受,或者说有必要承受这么大的一个资源配置成本吗?而且可以断言,即或这个方案真的行得通,那“购票证”的黑市将立刻兴盛起来。真正需要购票的旅客真的能够少付代价吗? 那我们在竞争中就不需要关照弱势群体了吗?就不需要体现公平吗?需要。这个公平同样可以,而且应当通过价格杠杆实现。那就是加大软卧票的涨价幅度,降低硬座票的涨价幅度。后来实际实行的涨价方案证明是正确的。 我们说对软卧票多涨价,是不是就是一种非市场化的不公平呢?不是。这个建议是有充分的经济学道理的。 经济学上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影子价格”,一个叫“机会成本”。 先说“影子价格”。铁道部关于春运涨价的理由之一就是存在着“影子价格”。在火车票这个例子中,大致说,票贩子卖出来的价格就是春运票价的影子价格。票贩子们都知道,倒腾硬座票是挣不了多少钱的,加价幅度很有限,能挣钱的是卧铺票。这因为稀缺。这个稀缺不仅表现为卧铺票少,而且表现在买卧铺票的人购买力强上。影子价格是最能表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既然你铁道部提出了“影子价格”的理由,那就应当遵从“影子价格”所表现出来的价格差。软卧的“影子价格”最高,所以软卧就应当多涨。 再说“机会成本”。你来听讲座就得少做生意。少做生意的损失就是你听讲座的机会成本。要让人家说听这门课“值”,就得让大家觉得听这个课的收益大于你的机会成本才行。 那在春运这个例子中,铁路的机会成本是什么呢?我们假定正常情况下一节硬座车和一节软座车的票价销售收入都是一万元。现在由于春运超员,硬座挤进了更多的人。比如说50%吧。票价不涨,一节硬座车厢已经可以有一万五千元的票价收入了。可是软座一般不能超员,收入还是一万。你说铁路该不该考虑少挂一节软卧多挂一节硬座,或者对软卧提价50% 呢?因为这时软卧车厢的机会成本已经提高了50%。提价50%才能让软卧的机会成本和硬座的机会成本持平。这很公平。 硬座是在超员情况下增收50%的。就是说每个旅客享受的空间大大缩小了。而软卧即或提价50%,因为并没有超员,旅客享受的空间并没有缩小。那么坐软卧的旅客该不该为供求失衡条件下占有优质资源再多付一些代价呢?应该。在这个例子中,在硬座不提价的情况下,软卧只涨50%还不行,应当涨80%,甚至100%才合理,才公平。如果硬座提价,那软卧应当涨得更多。 这就是市场经济。这就是竞争。竞争有什么好处?竞争的好处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二是优胜劣汰。优胜劣汰不仅是把资源配置给更有效率的支配者的意思,更重要的是不断促进社会、市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三是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在很多场合,用不着开很多会,无休止地讨论个没完,谁出价高就卖给谁。决策变得非常简单。 市场经济下制度与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共同约定。 我们知道,有了竞争,就必然引起另一件事,那就是秩序。近年来媒体上经常讨论的一个重点话题就是整顿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对市场经济秩序的讨论从一个角度反映出,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市场经济发展了,竞争普遍化了,人们才需要考虑和关注秩序。 要有秩序就得讲求规则。没有规则就乱套了。那就不是竞争,而是战争了。战争也没离开规则。战争的目的用经济学眼光看有两种,一是通过践踏规则掠夺资源,二是通过强制手段重建规则。 规则、秩序都是一种制度安排。我们说到过,制度安排就是一种社会共同约定。那什么是市场经济秩序呢?由此而来,市场经济秩序就是为保证社会经济系统顺畅运行的社会共同约定。 市场经济下的各种秩序,或者说各种社会约定是人们在万千次交易、竞争中总结出来的。人们在市场交易的实践中逐步懂得,建立秩序是有利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的。约束所有的人,也保护所有的人。最初的秩序、规则可能是自发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交易范围的不断扩大,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发的秩序、规则早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于是有了经过特定程序,由专门的社会管理部门制定、颁布的规则和规则约束下的秩序。社会共同约定是市场经济秩序。把这种约定上升为法律、法规、交易规则、技术质量标准以及道德准则等就是规则、制度。 人们对竞争经常有善恶褒贬的说法,但对秩序、规则本身则一般没有。不会有人说我们不需要秩序,不需要规则。但是对规则的认定则有很大的不同。 依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规范化的社会共同约定,或者说社会共同行为规范,应当包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违背规范的后果如何”三个基本方面。常识可以理解,完善、顺畅的交通秩序一定包括“行人车辆靠右走”、“非机动车不可以在机动车道行使”和“违规要受到惩罚”三个组成部分。维护交通秩序的“硬件”设施、交通秩序的具体组织与维护者等都是“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和“违背规范的后果如何”这三方面基本约定的延伸。如果秩序出现混乱,一定是这三个方面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漏洞。市场经济秩序及维护这个秩序的规则也同样如此。 现在人们在讨论秩序、规则时喜欢说“公正”、“公开”、“公平”的“三公”原则。这三项的确是建立良好秩序的根本基础。但怎么样才算公正、公平?大家的判断标准并不一致。 在我国现实的市场环境中,我们经常碰到一些地方、行业、企业用种种形式搞垄断价,地区封锁的事。垄断价肯定是侵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但搞垄断价的人也有很充足的理由。什么理由呢?为了保证国家税收,为了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为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话听起来理直气壮。你消费者不过是个私人,为了国家、公家、国有资产的利益吃点亏还不是应当的么?这种说法完全没有道理。 市场经济有个最基本的规律,叫等价交换。只能在供求双方平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任何道德、法律或行政权力方面的不平等都会使等价交换的原则扭曲,都会导致市场经济关系紊乱。用理论化的语言说就是,市场交易规则中不能有任何的超经济强制。 我们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基本关系是两个完全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关系。他们之间不应当存在一方利益优先于另一方的特权。认为企业、供有者、政府一方是公,是公有利益;消费者是私,是私人利益,认为不能让公有利益吃亏的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这是把不同的经济关系,把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关系偷梁换柱地换到了供给与需求、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上。在厂商与消费者的交易过程中,不存在任何公与私的关系,消费者不论面对国有、集体、个体或外资企业,都是等价交换的过程,要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消费者没有义务为任何企业的所有者利益承担责任,没有义务为政府的税费增收承担责任。 把生产与消费区别为姓“公”和姓“私”的观念其实是在所有制关系上姓“公”姓“私”的争论在消费领域中的延续。为什么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会出现混乱?这种错误观念的存在,以及在这种错误观念下形成的市场规则不合理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就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命题,我国的消费理论、消费政策也要拨乱反正,而且要从深层次拨乱反正。 有必要强调指出,消费者利用自己的合法收入,在合法的消费过程中支出货币以换取消费资料,这是市场经济下正常合理的经济行为。消费者在这个经济行为中丝毫也没有占公共利益的便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经济关系,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公有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毫不搭界。不仅如此,在当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所要推进的恰恰是消费的“私人化”进程。例如公车改革、住房货币化改革、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等。可以而且应当理直气壮地说,这个“私人化”代表着对客观规律的顺应,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 别以为维护消费者利益是个小事。消费者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市场经济的概念。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有“消费者”这个概念吗?没有。那时只有劳动者、创造者、贡献者的概念。人们认为消费是恶,生产、贡献是善,尽可能少地从社会索取,尽可能多地给社会贡献,才是必要的、崇高的。市场经济不是这样的,有生产就有消费,消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社会发展到今天,消费已经不再是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的环节,而是关键的、第一位的环节。创造出需求,才有生产发展的余地;创造不出需求,生产就会停滞、萎缩.经济就无法增长。改革发展到这一步,维护消费者权益已成为当前改革进程中社会经济关系调整最核心、最直接、最前沿的问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家想,中国现在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瓶颈”是什么?是有效需求不足,是供大于求的失衡。过去几年来,我们花了那么大的政策代价去启动内需。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始终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目前这个余额已经达到10万亿元。这说明,人们消费的物质基础是存在的,老百姓有这个消费能力。人们为什么不消费?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秩序不利于消费者,市场规则没有切实保护好消费者。当老百姓实现自己的消费行为时,他的利益总是受到侵害,你说他会愿意打开钱袋子吗?我们的消费者是理性的,是聪明的。他们不会因为市场规则的偏移而放弃自己的权力和利益,去选择那些质次、价高的产品。我们可以这样说,善待和尊重消费者,维护消费者利益就是扩大内需,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就是应对加入WTO挑战的最重要举措。 市场秩序、市场规则不是哪个国家想怎么定就怎么定的。随着分工和交换范围的扩大,这种社会约定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实质上就是在加入一个世界公认的规则、秩序。WTO的核心问题是在“公平交易、自由竞争”基础上的一系列协定,即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政府不能或只能尽可能少的设置障碍。我们必须遵守这些规则。否则无法加入国际竞争中去,无法与外部世界形成稳定的分工关系。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的产业、企业和外来竞争者之间将处于面对面的竞争格局,面对质量、价格、服务以及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等诸多因素的较量。加入WTO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在企业的规模、技术、资本实力、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完善市场经济制度,完善交易规则的挑战。举个例子说,我们维护消费者权益就得按照国际标准,而不是按传统思维下的“中国国情”来说话。我们的出口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国际通行的,或者进口国规定的标准,不然就会受到抵制。 目前我国的水果生产在规模上已经是世界第一,在品种、成本上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但遇到一个新问题,就是“农残”问题。农药残留在水果表皮及其深处,洗都洗不掉。制成果汁都去不掉。这个“农残”标准不是我们定的,是有国际标准的。这种标准既是一种市场规则,也是当前一种新的贸易保护、国际竞争工具,叫做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包括技术壁垒、环保壁垒、消费者保护壁垒等。 不仅在国际市场如此。在国内市场上也得遵守国际共同的“游戏”规则。例如,如果中国企业在国内市场上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标准低于国际标准,那么消费者就会买外国企业的东西。中国企业就不可能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中取胜。很多人担心中国的企业能否承受得了国际标准。为什么承受不了呢?为什么只能由中国的消费者承受较低的权益保护标准,不能由企业承受较高的国际竞争标准呢?一方面,不是你想不想承受。这个共同的“游戏”规则是回避不了的。另一方面,没有什么比危机更能促进进化、进步和群体素质提高的了。事情逼到那一步,我相信中国的企业只会做得更好,不会做得更坏。 要想建立规范的秩序,就得解决“不遵守秩序怎么办”的问题。这就要有法。法律就是专管“不能干什么”的。为什么人们说,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因为离开法制,市场经济的秩序、规则寸步难行。 前期我国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状况已经发展到了失控的程度。我们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有个分析。认为其根本原因,在“无法可依”与“有法不依”两方面中,有法不依是导致混乱的主要原因;在“体制内”因素和“体制外”因素两方面中,政府、执法机构腐败及“猫鼠串通”等体制内因素的失控是主要原因;在市场机制与非市场机制两方面中,依托行政权力的垄断行为、地方保护主义等非市场机制是主要原因。 有人把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归结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制度“真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其说明的只是表层原因。中国的市场经济运行规则尽管仍不健全,但禁止和惩处故意危害人民健康与社会安全行为的法律还是明确具备的。一个显然的事实是,“毒大米”、“‘豆腐渣"工程”出现的原因并非是无法可依,而是有法不依。关键是为什么有法不依。 从经济学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秩序出现普遍性混乱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社会中有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或法制、道德操守低下。在任何制度背景下,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铤而走险或缺乏遵守共同行为准则意识的人总是存在的。所有的经济学说都有一个共同假定,即人总是趋利避害的。不论社会具有怎样的公开约定,如果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当人们发现,破坏制度总是可以比遵守制度获得更大的收益,那么这个社会的经济秩序一定会趋于紊乱。因为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从遵守制度转向破坏制度。譬如制售假货可以骗钱且不受惩戒,或违规成本远低于违规收益时。这一点从常识中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普遍性的“有法不依”?因为维护制度的人或机构本身也在从破坏制度中捞取“好处”。可以断言,凡是违规、违法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的地方,一定有执法者与违法者的串通,一定有执法者从违法行为的存在中获取利益。 这期“话说什么是市场经济”要讲第三个问题:开拓信用资源的制度基础是财富归属的多元化。 我们知道,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碰到一个问题。“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需要。有时候需要先交钱后付货,有时候需要先付货后收钱。交换这个过程在时间被分割开了。还不仅如此,人们还看到,有时候做生意时自己的资金不够,可以和亲戚朋友借。在进一步发展中,人们发现,这种“借”还可以由一个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来承担,当成个生意来做。于是就有了银行。由此,就发展起了我们今天所说的信用经济。以后,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更多的信用工具、信用方式被创造了出来。比如说人们已经有一定了解的债市。企业发债,投资者买企业债。在这个借贷关系中,双方谁也不认识谁。那债权人为什么能够把自己的钱让债务人拿去用呢?因为有信用参与其中。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信用原来也是一种资源。利用信用资源,可以放大实际的资源规模,可以大大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动员更多的闲置资源投入到经济活动中去。 在我国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动用信用资源并不是一件新鲜事。我们的改革开放始终是伴随着信用资源的利用、优化配置和扩张而发展起来的。上海的宝钢最开始就是借钱盖的。债权融资在我国不是一件新事物。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几乎所有重大事件都和债权债务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借钱就是动用信用资源。但是当时动用的主要是政府和财政的信用资源。此后,我们不仅懂得了动用信用资源,而且这个信用资源的涉及领域和范围还越来越扩大。 在90年代后期,我们有以增发国债为基本内容之一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等。这个历史过程表明,信用资源已经在我国的经济运行中占有着重要地位。 现在大家对国债这个信用形式的投资品种已经很熟悉了。最开始发行国库券时,各单位是摊派的,不买都不成,从你工资里扣。现在买国库券要排队。由于国库券具有风险低、收益高、流动性好等特点,现在这种信用品种已经为社会所普遍认同。 目前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政府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充分了。不是没有余地。还有余地。在2002年和2003年的“两会”上,有一些人大代表对持续增发国债的“积极财政政策”提出质疑。一些经济学家,包括一些媒体,也对这个问题有各种看法。这个担心并非没有道理。但是总体上说,我们现在的国债规模占GDP总额的比重明显低于国际公认的警戒线。继续动用财政资源还有余地。但这个信用资源即便有余地,也要慎用。因为财政的信用资源也是有限的,这个信用资源应该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更多地配置到提供公共产品的领域。而不是简单地配置在经营性资产的扩张上。公共产品包括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等,也包括推动城市化进程、完善基础设施,以及调整社会公平程度等。这些方面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 一方面,政府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充分了;另一方面,企业的信用资源动用得比较过度了。正因为企业的信用资源动用得过度了,才有了人们所说的“三角债”,企业债务负担过重等诸多的社会现象;才有了银行不良资产的问题。但与政府信用、企业信用相对照,我国十三亿人口的个人信用资源则几乎处在空白状态下。而个人信用资源恰好是我们国家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 有人说中国现在信用缺失。这个看法不对。信用是我们几千年文化传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语言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这样注重信用的话俯拾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从贩夫走卒到文人仕子都格外强调信用的重要。中国人怎么会没有信用呢?中国怎么会是个信用缺失的社会呢?关键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社会经济秩序存在着混乱,我们上面提到了。再一个是我们对市场经济下开拓信用资源的方式尚远不熟悉。例如,在很多人的认识中,资本市场就是股票市场。其实这个认识很片面。资本市场包括两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一个是股市,另一个是债市。一年期以上的债市也是资本市场。在所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债市的规模都远远大于股市。在过去七年中,发达国家债市的融资规模是股市的七倍。而在我们国家,债市小得可怜,和股市的规模相比明显失衡。 我国的个人信用资源没有被合理地动员出来,和我们的社会服务、社会投资、社会金融体系不完善是密切联系在一块儿。 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加上股份制银行发的各种各样的卡,数一数,没有—百种,大概五十种也有了。每一个银行自己发的卡就有很多种。如果在城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你口袋里和抽屉里的卡,用的和不用的大概有十几种。但是这些卡在开拓个人信用资源的同时,实际上是在分割着个人信用资源。 假定你拥有某银行的信用卡。信用卡通常都有一个可以透支的额度,当你—不小心花了7000元超过你的5000元的透支额度了,并且忘了按期归还,这可能给你惹下很大麻烦。实际上,你的信用资源是不是连这7000元都不能支撑呢?远不是。可能在同一个银行,你的活期账户上还有5000元,一年期定期存单还有三万元,甚至存款还有几
2023-08-15 21:4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