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云 / 小云问答 / 问答详情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带来哪些冲击

2023-08-21 09:19:55
阿啵呲嘚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大鱼炖火锅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

2、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特点:

1、现阶段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尚未完全定型,其功能、规模与传统银行业相较而言,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也不够健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业尚未形成颠覆性的行业变革影响;

2、但展望未来,基于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理念特点,以及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态势,本文认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模式相融合产生的模式革新,将是适应金融市场化改革的金融二次脱媒,有可能颠覆现有金融业的发展格局。

相关推荐

什么是“金融脱媒”?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因此,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扩展资料“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主要有: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5、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脱媒
2023-08-20 22:06:161

什么叫金融脱媒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一是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二是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三是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四是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五是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六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2023-08-20 22:06:333

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答:金融脱媒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非中介化,一般指金融交易的双方跳过中介,而直接进行交易机构(如银行)金融脱媒产生的影响:①使银行资金来源锐减,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②影响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③促使银行进行服务调整、新产品开发,以及银行的一些体制改革。
2023-08-20 22:06:421

什么是金融脱媒,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媒”就是指媒介。“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通俗的讲脱媒就是没有中间人。而“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目前,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影响简单通俗的讲有两个吧,1,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手段,是融资更加活跃;2,就是企业对银行依赖程度下降,对银行产生一定压力。
2023-08-20 22:06:521

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金融脱媒现象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趋势,同时给商业银行也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对传统业务影响较大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给商业银行带来一系列严峻的挑战,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造成负面影响。商业银行发挥其中介机构职能的作用渐渐降低,这无疑加速了中国金融脱媒的速度。
2023-08-20 22:06:591

我们国家货币基金的总量会一直扩大吗?会不会出现“金融脱媒”现象?

会。金融脱媒仍然是未来趋势。尤其是进入M2低增长的“弱货币环境”之后,韩国、中国台湾等的货币化进程都出现了金融脱媒加剧的现象。这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金融环境之一。这种金融脱媒不仅导致了总体流动性宽松情景下的银行业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更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中国的金融脱媒问题有些特殊性。中国现代银行业发展时间很短,应从1979年恢复农业银行开始算起。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导,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99%以上。银行业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90%以上,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既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提高了金融服务交易的成本,也会增加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依赖性,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扩展资料:在金融脱媒大趋势下,银行业除了要加快业务转型,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服务银行转变,还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大型和零售客户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金融脱媒正在加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端资金来源被分流,而贷款投放也被影子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挤占,再加上第三方支付竞争下技术脱媒愈演愈烈,在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金融脱媒无疑给银行业带来阵阵寒意。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旧有的经营方式显得僵化陈旧。金融脱媒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专家和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主动适应,加大创新推进战略转型,早日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综合化商业银行的转型,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金融加速脱媒中国银行业前景何在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金融脱媒加速银行业如何加强创新确立竞争优势
2023-08-20 22:07:061

金融脱媒 是什么意思

金融脱媒金融脱媒: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的迅速增长削弱了存款机构的吸引存款的能力,导致大量资金从存款机构提出,投到货币市场不受利率管制的高利率的金融资产上,以获得优厚受益,使各存款机构出现经营困难,成为金融体系中极不稳定的因素。 http://baike.baidu.com/view/259086.htm
2023-08-20 22:07:161

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会带来哪些影响

(一)对商业银行融资中介功能产生明显冲击。从贷款投放角度看,随着股票、基金、债券、信托等市场的发展,企业获取资金支持的渠道多样化,大型优质企业在融资市场上具有更高的议价能力,可以选择在资本市场、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有潜力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创业板获得资金支持。企业可以根据综合比较各种融资渠道的交易成本、融资成本和综合收益,选择适合的融资方式。因此,金融脱媒的深化引起了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原来属于不同金融子市场的金融机构开始产生业务交叉和竞争,尤其对商业银行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贷款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二)盈利增长放缓趋势加速显现。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总量效应。贷款规模相对下滑导致贷款利息收入总量相对下降;二是价格效应。金融脱媒致使商业银行优质客户流失,议价能力降低,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扎堆“垒大户”的尚未根本转变形势下,将直接导致存贷款利差缩小,进而影响盈利能力;三是成本效应。优质客户的流失倒逼商业银行转向中小企业客户,而由于中小企业客户具有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特点,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客户信贷风险的管控成本上升。(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尤显不足。金融脱媒导致商业银行的部分优质客户流失,为了做大资产规模,银行会选择资质相对较差,收益相对较高的客户,从而抬高了银行的整体风险水平。此外,为了维持一定的利润增长,商业银行通常试图寻求其他的业务模式和产品,甚至采取不审慎的经营方式选择高风险的客户和产品。总的来说,金融脱媒倒逼商业银行调高风险偏好,在客户定位上由低风险、低收益客户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转移,造成风险积聚和增加,同时衍生出一些新的风险。针对此种状况,商业银行传统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水平已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要求,尤其在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信用风险管理及贷款定价管理方面表现尤为明显。(四)信息技术加剧了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挑战。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商业银行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不断深化,第三方支付日渐壮大,同时许多互联网公司、电子商务企业借助其广阔的交易平台和庞大的交易数据开始涉足小企业借贷。互联网的扩张改变了人们的消费习惯,打破了传统行业经营模式。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互联网金融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已经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形成直接冲击。由于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信息和技术优势,使其实质上承担了资金中介和信息中介的功能,并在降低交易成本、分担风险、提供流动性、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与商业银行相似的金融属性。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冲击通过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活动的传统方式,使得商业银行不再是客户办理“存、贷、汇”业务的唯一渠道。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推动了金融脱媒的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使得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尤其必要。
2023-08-20 22:07:261

金融脱媒化的商业银行应对脱媒的三大思路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会由此受到巨大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首先,其资金来源的总量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同时其负债结构也将呈现出短期化趋势;其次,随着优质客户的不断分流,商业银行要想增加贷款,就必须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力度,这就对商业银行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三,在金融脱媒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优质大企业客户贷款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大中型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逐渐减弱。当然,在遭遇到挑战的同时,金融脱媒也给商业银行转型带来重大的机遇:首先,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特别是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其次,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此外,根据投资者在交易中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第三,在传统信贷业务被直接融资所替代的同时,金融脱媒的发展也催生了新的资产业务,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提供了广阔空间,改变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业务转型。第四,面对资本市场发展和投资渠道丰富的全新经营环境,商业银行在利用传统网点吸收存款和继续发展传统信贷业务的同时,可以通过金融债券、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手段满足大规模融资需求,优化资金来源结构,改变高度依靠存款支持业务发展的现状。在金融脱媒的大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需要更新理念,加强中间业务创新,提升对大型企业综合服务能力,逐渐降低对信贷业务的依赖等,多方面寻找解决之道。一是加快调整经营模式,着力解决好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大关键问题。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金融脱媒,关键是在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方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使内部运作的体制机制能很好地适应金融脱媒背景下银行转型的需要,同时造就一支能在新形势下成功进行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金融脱媒”改变了银行的资产结构,使银行的无贷款客户的比例大量增加,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增长的方式。商业银行应实施经营体制的创新,从以“部门银行”为主向“流程银行”转型,实现高效运营服务与有机管理风险的统一,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从行政级别导向型向战略导向、业绩导向和技术导向型的转型。金融创新产品固然重要,但商业银行应对策略中的关键因素是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要迅速适应证券市场变化,大量引进资本市场人才是必由之径。二是调整现有客户结构,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目前,中资银行的信贷集中度非常高,一旦大企业信贷市场萎缩,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将发生很大变化。从国际经验看,最后信贷市场将集中在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客户,而不是现在的大企业。我们将来的信贷业务要逐步压缩到中小企业和零售客户;而对大企业的服务,将来发展以投行、企业风险管理业务为核心的固有业务。纵观国内竞争态势及未来发展趋势,适时调整战略发展定位,把握最佳调整阶段和发展时机,进入高贡献度的个人金融业务领域,实现个人金融业务突破性发展是国内商业银行现实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另外,具备一定规模、实力和潜力的中小企业,对银行来讲是优质客户,通过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赢得企业的信赖,巩固银企关系,取得双赢效果。三是推进商业银行金融服务产品创新。长期以来,国内银行主要依靠贷款拉动经营规模的扩张,属于一种典型的外延粗放型、高资本消耗、高风险积累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银行传统发展模式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一是金融脱媒趋势加快,优质企业的融资渠道日益多元化,银行间竞争激烈,客户选择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的余地大大增强;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差空间收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严峻挑战。虽然中国已有工行、中行、建行三大银行的市值进入世界十大银行的行列,但是盈利能力总体还是比较低的。盈利能力低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产品,特别是非利息收入产品;产品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的问题,是今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从对客户群体的粗浅分析提供无差异产品,转到精细分析提供差异化产品,是中国银行业未来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求突破:首先重点开展零售银行业务,寻求新的盈利增长点的。拓展零售银行业务不仅是应对脱媒的手段,而且也是应对外资银行竞争,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面对金融脱媒给公司业务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商业银行要积极拓展中间业务,扩大非利息收入。第三积极开拓网络银行业务,应对非金融机构竞争。商业银行依靠传统的营业网点很难应对电子金融带来的挑战,只有积极发展网络银行业务,才能应对无处不在的电子网络。第四要积极创新,强化管理、巩固传统商业银行业务。
2023-08-20 22:07:331

金融专业术语

1.影子银行:一般是指具有一定银行功能但不受监管或监管较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总之,影子银行是可以提供信贷但不属于银行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等表外业务。 小额信贷公司和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私人融资。特点:机构多,规模小,杠杆水平低,但发展迅速。 2.热钱:又称热钱或投机性短线资金。通常是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快速流动的短期资金,其进出口往往容易诱发市场甚至金融风暴。 热钱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贵金属及其衍生品市场。 “四高”特点:盈利能力和风险高;信息化、敏感性高; 高流动性和短期; 投资的虚拟性和投机性高。 3.路演:证券发行人在发行证券前为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宣传活动。目的是促进投资者与股票发行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股票的顺利发行。如今,不少基金公司在项目启动时也会进行路演。活动期间,公司向投资者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业绩、产品和发展方向,充分阐述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让潜在投资者有深入了解具体情况,解答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4.政策性银行: 一般是指政府为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而设立的非盈利性金融机构。1994年,中国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于2008年12月16日成为商业银行。 拓展资料: 1.离岸金融:是指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为交易媒介,非居民(境外个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主要参与,提供结算、借贷等金融服务的金融活动、资金流动、保险、信托、证券和衍生品交易,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律法规的限制。 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是吸收非居民资金,服务非居民融资需求。因此,它被形象地称为“两端出”金融业务,形成的市场称为离岸金融市场。目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2.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过商业银行等媒体系统,直接传递给需求方和融资方,造成资本的体外循环。例如,企业直接在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或短期商业票据,而不是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从融资模式来看,金融脱媒是社会融资从间接融资逐步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应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3.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债券市场是指依托全国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和回购的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于1997年6月6日。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大部分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均在该市场发行和交易。
2023-08-20 22:07:481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会有哪些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x0dx0a(一)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x0dx0ax0dx0a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金融可能蚕食掉银行20%的市场份额。这可以很好理解,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将会导致旧事物的缩减、退让。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减少成为必定。x0dx0ax0dx0a(二)减弱商业银行中介功能x0dx0ax0dx0a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为客户提供支付款业务,使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自主寻找交易对象,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致使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资金中介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的边缘化。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的作用,将会逐渐削弱,直至被取缔。x0dx0ax0dx0a(三)迫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x0dx0ax0dx0a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式、范围上,都已固定成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将迫使商业银行作出转变。马云也表示,银行不转变,我们转变银行。商业银行如果自身不发展创新,适应这个新时代,那么,就会有更多像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这位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师傅”,很有可能会被“乱拳打死”。
2023-08-20 22:08:082

金融 名词解释

金融 名词解释1、年化收益率年化收益率实际上仅是把当前收益率( 日收率、周收益率、月收益率)换算成年收益率来计算的,是一种理论收益率,并不是真正已取得的收益率。譬如某款产品,号称91天的年化收益率为3.1%,那么你购买了10 万元,实际上能收到的利息是10 万x3.1%x91/365=772.88 元,绝对不是3100 元。2 、影子银行一般是指那些有着部分银行功能,却不受监管或少受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简单理解,影子银行是那些可提供信贷,但是不属于银行的金融机构。中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小额贷款公司以及各类金融机构理财等表外业务等。特征: 机构众多、规模较小、杠杆化水平较低但发展较快。3 、PPI 指数PPI (Producer Price Index) 是生产者物价指数,衡量国内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平均)价格。PPI上升,就是企业的生产价格指数上升。PPI 对CPI( Consumer Price Index) 会有一定的影响。它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而CPI 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流通领域消费品。4、 LOF 基金LOF 基金,英文全称是“ListedOpen-Ended Fund”,也叫“上市型开放式基也就是上市型开放式基金发行结束后,投金”。也就是资者既可以在指定网点申购与赎回基金份额,也可以在交易所买卖该基金。不过投资者如果是在指定网点申购的基金份额,想要上网抛出,须办理一定的转托管手续; 同样,如果是在交易所网上买进的基金份额,想要在指定网点赎回,也要办理一定的转托管手续。5、QFllQFll(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Investors )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的简称,QFll 机制是指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到境内投资的资格认定制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货币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资本项目尚未开放,外资介入有可能对其证券市场带来较大的负面冲击,因此采用QFIlI制度有限度地引进外资、开放资本市场,进行过逆回购;6、正回购与逆回购都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货币的行为,是一种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式。正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是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而正回购到期则是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是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是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是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7、热钱又称游资或投机性短期资本,通常是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快速流动的短期资本,其进出之间往往容易诱发市场乃至金融动荡。热钱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贵金属及其衍生产品市场等,具有投机性强、流动性快、隐蔽性强等特征。8、路演路演( Roadshow ),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证券发行推广方式,指证券发行商发行证券前针对机构投资者的推介活动。活动中,公司向投资者就公司的业绩、产品、发展方向等作详细介绍,充分阐述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让准投资者们深入了解具体情况,并回答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路演的目的是促进投资者与股票发行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保证股票的页利发行。股票发行人和承销商通过路演,可以比较客观地决定发行量、发行价及发行时机。9、蓝筹股蓝筹股指的是那些在其所属行业内占有支配性地位、业绩优良、成交舌跃、红利丰厚时大公土地1、业须仇民司所发行的股票。“蓝筹”一词起源于西方赌场,蓝色筹码是最值钱的筹码,所以投资者把其套用到股票上便形成了“蓝筹股”这一说法。10 、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设立,以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为目的的,不以盈利为目标的金融机构。1994 年,我国组建了三家政策性银行一一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已于2008 年12 月16 日转为商业银行。11、市盈率市盈率指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 个月的时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率。投资者通常利用该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资价值。一"般来说,市盈率的倒数就是投资回报率。12 、离岸金融离岸金融是指以自由兑换货币为交易媒介,非居民(境外的个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参与工里" 项用在合、性楼”次十在动说照位打为主,提供结算、借贷、资本流动、保险、言托、证券和衍生工具交易等金融服务,且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律法规限制的金融活动。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是吸收非居民的资金并服务于非居民融资需要,因此被形象地喻为“两头在外”的金融业务,所形成的市场称之为离岸金融市场。13 、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等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比如企业需要资金时,直接在市场发债、发股票或者短期商业票据,而不是直接从商业银行取得贷款。一从融资方式的角度看,金融脱媒是社会融资逐渐由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应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14“一板”“二板”“三板”一板市场: 也称为主板市场,指传统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证券发行、上市及交易的主要场所。主板市场是资本市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经济发展状况,有“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称。其上市企业多为大型成熟企业,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二板市场: 主要针对中小成长性新兴公司而设立,其上市要求一般比“一板”宽一些。与主板市场相比,二板市场具有前瞻性、高风险、监管要求严格、具有明显的高技术产业导向等特点。深交所的创业板属二板市场。
2023-08-20 22:08:151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今年3月份以来,中国财政支出力度有所加大,货币市场资金紧张的局面有所缓解,社会融资总量有所增加,各方面的改革在加快推进,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如果货币市场利率的下行不能引导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降低,对利率最为敏感的房地产市场将承受更大的压力,一旦房地产出现量价齐跌和投资大幅下降的局面,2014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将出现较大的下行压力。当前经济增长稳中趋缓,在合理增长区间内运行1.经济增长减慢,供给结构优化。2014年一季度,中国GDP增长7.4%,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均放缓0.3个百分点,是2009年一季度之后的最低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增幅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放缓0.8和1个百分点,也创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但经济增长速度仍在年度7.5%左右的预期调控目标范围之内。从各产业增长看,采掘业、粗钢、水泥、玻璃、有色金属等过剩行业产量增速放缓较大,是导致工业增速减慢的主要因素,而医药等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农业发展平稳,第三产业增长7.8%,继续延续2013年以来的增长势头并快于第二产业,旅游、文化、信息、现代物流等服务业发展较快。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符合经济转型的要求,趋于优化过程中。2.消费和出口基本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增幅较上年同期放缓0.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较上年同期微增0.1个百分点。从外贸统计数据看,一季度,中国出口大幅下降,增速下降3.4%,同比回落21.8个百分点;进口增长1.6%,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167亿美元,同比下降61%。如果剔除去年1-4月份大量套利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入中国的影响,一季度中国出口接近7%左右,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基本吻合。从套利资金流入较多的香港贸易看,一季度内地对香港出口大幅下降31.3%,直接影响总体出口增速下降7.2个百分点,仅仅剔除对港出口中国整体出口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6%,增幅分别较上年同期和全年放缓3.3和2个百分点,是一季度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其中,制造业增长15.2%,同比放缓3.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增速稳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9%,同比放缓4.7个百分点,今年增速逐月提高;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6.8%,同比3.4个百分点,但增速逐月回落。3.就业形势稳定。虽然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但就业形势较好,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超过300万人,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外出农民工增加288万人,就业岗位继续增加,失业率维持在合理水平。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一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224元,同比名义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1%。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5元,同比名义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根据从2012年四季度起实施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14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62元,同比名义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4.物价水平稳中趋降。一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涨幅同比放缓0.1个百分点;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跌幅同比扩大0.3个百分点,已经连续25个月呈现下跌态势;房地产价格涨势趋缓,按照住房销售额和销售面积计算的商品房价格下降1.5%,而去年同期为上涨17.7%;综合反映价格总水平的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上涨0.4%。物价总水平特别是工业价格表明,制造业的需求仍低于供给能力,潜在经济增长能力高于实际增长,但综合就业、价格、经济增长等指标看,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合理增长区间内。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原因当前经济增长减慢并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既有2013年下半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力度不够、稳健的货币政策宽松力度不足的宏观调控政策主动调整原因,更重要的是结构和体制问题制约宏观调控政策的效果,并影响社会预期。一是投资面临一定的资金约束。2013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控制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2013年下半年社会融资规模为7.14 万亿元,比上半年减少3.01万亿元;2014年一季度社会融资总量为5.6 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700亿元。货币供给增速也有所降低,广义货币M2由2013年4月的16.1%回落到2013年年底的13.6%,2014年3月进一步回落到12.1%。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力度弱于往年水平,2013年财政收入增长达到10.1%,超出预算目标2.1个百分点,而财政支出与预算数基本持平,仅增长10.9%,而2013年财政支出得以完成全年预算支出目标主要靠年终“突击花钱”,1-11月财政支出持续低于10%的预算增长目标,12月份当月公共财政支出同比增幅高达20.3%。2014年1-2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1.1%, 财政支出增长6%,均低于预算8%和9.5%的水平。考虑到资金投放滞后半年对经济增长发挥作用,2013年上半年融资总量扩大和下半年减少是2013年下半年经济稳中有升的原因,也是今年上半年经济减缓的主要因素。二是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现阶段,不管是人民币贷款、中期票据还是房地产信托的融资成本,均处于历史高位,二三线城市的房地产信托融资成本动辄10%以上,加上各种中间费用甚至高达17%。首先,近年来,产能过剩的国有企业、地方政府等缺乏利率弹性的部门和利润水平较高的房地产资金需求旺盛,在政府加强房地产调控以及银监会加强平台贷款管控后,上述部门大量通过发行债券、银信理财合作等影子银行进行融资,造成相关部门债务和杠杆水平过快上升,社会资金“借短投长”的期限错配和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挤出”等结构性问题进一步加剧。其次,银行理财产品、电子金融等存款替代性金融产品及影子银行等市场化融资渠道快速发展,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同时,“金融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导致金融机构融资成本上升。再次,受存贷比约束和银行季末考核因素影响,在季末、年末及春节前后等时点,银行高息揽储,货币市场利率往往大幅飙升。最后,在中国国际收支逐渐趋向均衡,跨境资金由大举流入转为“有进有出”的双向流动后,以往外汇占款过快增长导致基础货币大量被动投放的情况也出现了变化。三是人民币升值滞后影响了中国出口,自2011年4月到2014年2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23%左右,汇率升值对出口影响的滞后期一般在1-2年。四是多因素交织导致财政金融风险上升,影响市场预期。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一些企业出现破产倒闭、地方性债务迎来还债高峰、影子银行风险增加。特别是房地产市场牵一发动全局,既关系产能过剩行业的发展,也是影响影子银行和地方债务的安全,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对金融稳定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并引起相关产业衰退,加大经济下行压力,财政收支矛盾也会加大。近来,中国已经出现了中诚信托、超日债等若干起金融违约事件。同时,随着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短期国际流动资本外流,可能引发国内资金紧张,加剧金融市场波动。中国经济的基本走势影响当前经济增长减慢的因素还会继续存在,中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1.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投资需求如何仍是分析判断当前经济走势的关键。中国的产能过剩呈现行业面广、绝对过剩程度高、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处于严重过剩当中,有的处于绝对过剩状态,化解产能过剩必然影响制造业投资。2013年中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逐月回落,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调整程度加大。今年一季度地产新开工增速大幅走低,土地购置面积增速也在下降,地产销售增长已经接近停滞,购房者与房地产企业观望情绪加重,房地产投资会继续减慢。2013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4.2%,较上年大幅减少14.4个百分点。2014年一季度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速仍然较低,仅增长12.6%,意味着后续投资将有所放缓。但是,总体投资仍将保持适度增长:一是占投资需求较大比重的基础建设投资继续稳定增长。国家允许平台公司发行部分债券对“高利短期债务”进行置换,加大债务重组力度,并提出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延长还款期限;通过发行1500亿元铁路建设债券,成立2000-3000亿元铁路建设基金吸引民间资本,为中西部和贫困地区铁路建设筹资;通过国家开发银行设立专门机构发行住宅金融债券,支持棚户区改造。二是营改增试点扩大范围,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服务业等,有助于服务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三是在国家确保粮食安全,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政策的支持下,农业投资增长水平有望提高。同时,央行决定自4月25日起下调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下调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据测算,此次定向降准向三农领域释放的资金将超过千亿元。四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有利于激发民营企业投资。今年初国务院已经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82项,并在加快制定政府权力清单;部分国企已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总体来看,中国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预计二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将增长17%左右。2.消费需求将保持基本稳定。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在三大需求中属于较为稳定的因素。一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4.9%。当前,中国消费需求仍将呈现稳定增长态势。一是就业稳定、居民收入增速回升,夯实了消费基础。二是社保体制日益完善支持消费稳定增长。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向社保、公共卫生、教育、低保等民生领域倾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重点关注农民工、社会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情况;重视结构性失业问题,建立全国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消费者预期。三是信息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拉动消费增长。伴随着扩大信息消费政策的落实,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产品的销售加快,网络购物销售迅速增长。同时,社区商业中心将逐渐转变成城市的服务中心,居民相关商品与服务消费增长将加快。四是汽车类等热点消费增长较快。汽车市场存在城市家庭、机构用车更新换代、消费升级的需求,仍将延续较快增长态势;此外,中西药品、通讯器材等消费增长较快。预计二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将增长12.6%左右。3.出口需求将温和回升至正常状态。当前,全球经济在发达国家向好的带动下,有望延续温和复苏态势,国际市场需求逐步好转。4月份IMF春季展望报告预计全球经济增长3.6%,较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全球经济增长加快,有利于拉动中国出口增长。海关总署发布的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提升,预示着二季度出口相对乐观。今年3月,中国外贸出口先导指数为41.7,较上月提升0.4;一季度出口先导指数月度平均值为41.6较去年四季度的39.4有明显上升。此外,今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稳中有贬。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将引发国际资本流向发达市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上升压力减小,汇率双向波动可能性加大。截至4月底,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出现1%左右的贬值。但是,外贸增长面临的制约因素仍不容忽视,新兴经济体在资本外流、本币贬值、结构性风险等多重压力下,经济增长依然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将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不足;美国等国家的货币政策和世界贸易投资格局变化方向存在不确定性,国际市场争夺日益激烈,中国出口难有显著改观。总体来看,4月中旬之后对港贸易虚增基数因素将会消除,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将回升至正常状态。预计二季度中国出口将增长7%左右,进口将增长6.5%左右。4.物价延续温和上涨态势。从工业品价格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基本稳定,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大。中国工业产能规模较高,供大于求的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工业品价格仍将保持负增长态势。从服务价格看,人口结构变化带来低端劳动者工资上涨推动部分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价格上升。从食品看,2013年粮食再次增产,粮价基本稳定,并且由于中国粮价已经高于国际价格,粮价进一步上涨空间较为有限;生猪存栏规模较大,猪肉价格不会大幅上涨。从资源产品看,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2014年是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时机较好的时间窗口,调整资源产品价格会推高物价。此外,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翘尾因素为1.5个百分点,较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总体来看,中国物价总水平延续温和上涨态势,既没有明显的通胀压力,也不会出现通货紧缩。预计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2.3%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将下跌1.1%左右。5.宏观经济增长将稳中趋降。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经济景气系统显示,中国综合先行指数的峰值出现在2013年3月,至今连续下降12个月,先行指数下降速度较为缓慢,并且在下降过程中还出现了小幅震荡的走势。先行指数一般领先一致指数约6个月,先行指数平稳略降态势表明二季度中国经济仍会延续稳中趋降的态势。初步预计,二季度中国GDP将增长7.4%左右,工业增加值增长9.1%左右。政策建议把经济运行稳定在合理区间,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有前瞻性的加强宏观调控,巩固经济稳定增长的基础。着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稳定社会预期,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1.加快推进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是落实财政支出的政策,加快拨付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管网改造等建设项目资金,推进一批水利、粮食储备、核电、水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盘活财政资金存量,重点用于民生领域和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二是在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事权关系的基础上,尽快出台并实施财政转移支付的意见,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转移支付的清理和整合。三是加快推进营改增试点改革,将小微企业减税等扶持政策落到实处。完善消费税制度,积极推进房地产税改革,加快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四是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机制。规范地方政府举债权限,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限额管理,逐步将地方政府债务性收支分类纳入预算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以市政债市场为基础的,采取由中央确定总规模的市场调控性地方债制度,正式启动省级和县级政府在公开市场捆绑发放地方债。五是继续发展政策性金融为基础设施建设筹资。在必要时,可以考虑通过扩大政策性银行专项贷款规模、资产证券化规模等方式,来增强开发性金融机构在稳增长和调结构中的作用。2.适度灵活运用稳健的货币政策。金融调控要从资金供给和需求方面加强调节和引导,促进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既要维持中性的货币信用条件来抑制经济主体的加杠杆意愿,也要切实降低实体部门的融资成本,防止社会资金成本过度上升危害实体经济。一是加强短期流动性调节,保证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根据银行体系短期流动性供求形势,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常规流动性调节工具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适度,必要时可适度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稳定、充裕。在流动性出现异常波动时,灵活运用SLO和SLF工具实现有选择的“定向放松”,以防范流动性危机,维持市场平稳运行。二是修改商业银行法,取消商业银行的存贷比限制,或适当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的计算口径,降低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引导商业银行降低信贷利率。三是随着利率市场化深入与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存贷款业务的挤压也越来越强烈。银行监管机构要重视利率市场化推进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问题,重视“余额宝”、“易付宝”等互联网金融和非银行“理财业务”等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存款“抽血”的影响。引导和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加强金融监管,防止金融创新“冒进”带来 “金融脱媒”过度,危害到银行体系的平稳运行。四是货币当局需要通过密切监测跨境资金流动来把握外汇占款增长情况,加大汇率波动幅度,防止热钱无序流动,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3.以城镇化为抓手释放内需巨大潜力。一是努力实现城镇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引导民间资本和外资积极参与城镇化建设。二是借助高铁发展契机推动城镇化,带动有效需求增长。三是加快改革相关制度,推动常驻人口获得相应的市民待遇,按照城市全部人口的新构成特点,规划城区的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相应的医疗、养老、健康等产业,保证居民需求与供给的准确对接。四是根据各地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适当放开房地产限购政策的限制,继续支持自助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防止房地产价格短期大幅波动。4.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是抓紧制定负面清单,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国有资本对水、电、气、公共交通等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将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收入增量重点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二是继续减少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抓紧制定政府权力清单。三是建立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制度,允许地方政府合理举债;建立有效的偿债机制,地方政府应通过出售、转让或证券化国有资产偿还债务,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五是当前通胀较为温和是价格改革的较好时机,应加快推进水、电、天然气、石油等资源价格改革。5.合理引导社会预期。一是应强化正向预期引导,明确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已经发生变化,正确认识潜在经济增长率下降寻求新常态属于客观经济规律。二是要强调当前各项经济指标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金融和财政风险总体可控。三是逐步建立市场对宏观政策信号的合理预期,避免出其不意造成政策信号的混乱。四是明确调控政策信号,稳定社会预期,加快落实改革举措,提振市场信心。(作者为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
2023-08-20 22:08:24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带来哪些冲击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2023-08-20 22:08:341

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有什么影响?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利: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生活的节奏在持续加快,许多行业的竞争在加大,商业银行已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方式来开展业务,而金融科技的介入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有了新的递增。金融科技加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在增加,因此,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2.弊: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 拓展资料1.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首先就体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受到网络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冲击,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也未能幸免,多方面的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去中介化的趋势,此外,金融科技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与市场竞争。基于此,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要与金融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具备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新型银行”,即智能化、移动化的价值与信息整合者。 2.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
2023-08-20 22:08:456

邮政银行——困惑背后的本质

近年来,随着支付宝对银行市场的搅动、微信借助其广大的用户群体介入支付领域,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导向以及大小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开放和崛起,加上市场上金融脱媒与互联网金融的不断深入,传统银行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邮政银行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典型代表。 主要表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储蓄余额增量不增收,员工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但收效甚微,金融业务利润不断收窄。 这些现象,企业的管理层及职工都能看见一二,但是鲜有人认真地去分析本质原因。邮储银行虽然不久前被国家认定为第六大国有商业银行,但是,它与其他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仍有较大的区别。与其他银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邮政银行一套门面两套体制。简单地说,就是邮政银行自营网点+邮政公司代理金融网点。细致的客户会发现,有些邮政银行网点可以办理收寄业务,而有些邮政银行网点却不能。原因就在于,尽管它们外表长得多像哪怕完全一样,它们仍然是分属不同的公司。 邮政代理金融网点却数倍多于邮政银行的自营网点。特别是在乡镇农村地区,邮政银行的网点基本都是邮政公司的代理金融网点,而不是自营网点。有人会问,这有什么区别呢?一个最大的区别,代理金融网点只存不贷。邮政公司的代理金融业务相当于给邮政银行打工,吸收存款过来,转给邮政银行,收取固定的业务费用而已。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获取利润的本质就是吸取存款的业务费。曾经,邮政银行被喻为农村金融的“抽水机”,也是由此而来。 但是存款的主体,客户因为支付宝的搅局、利率市场化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随着存款利率的大幅下降,客户对于资产的保值增值需求不断上升,所以客户会不断寻找资金保值增值的渠道,而互联网金融恰恰给了客户丰富的、便捷的选择渠道。 所以说,邮政银行利润收窄、收入下降的本质原因,是因为曾经邮政银行市场上的客户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性的持续减少,造成的客户流失。或者说邮储银行传统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然而直到现在,省公司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仍然是以存款为中心,并且大力推行一年定期,而这完全是与客户、与市场的需求相背离的,这种一厢情愿的决策无疑会加速企业脱离市场的发展方向,最终落后于行业。互联网深化普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信息不对称性的不断降低,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所以邮政公司将主要利润的来源建立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上,就注定了利润的持续下降。 从一个现象可以看得出,近年来,一些乡镇农村的中高端客户,他们的资产开始向当地没有的商业银行转移。这是怎么回事呢?乡镇农村,并没有这些商业银行的网点,他们开户方便吗?存取款方便吗?资金怎么会向这些银行转移呢?怎么会舍近而求远呢? 只不过是远方的银行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资金保值增会值的需求而已,并且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 笔者工作一年多时,曾向单位负责人提出两个建议,一是建立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二是打造乡镇支付闭环生态圈。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后面是全市最早建立的,但是随着省、市公司也建立了相关的系统,县里的就弃之不用了。仍然时至今日,这个系统实现的功能仍然极其有限,连简单的客户关系管理都还不完善。 打造支付闭环,大概是2013年间的事情,那时候,笔者想的是利用POS机+邮政银行卡,通过前期的补贴引导,使商家和客户都形成固定的支付习惯。事实上,支付宝最开始推行的移动支付,与这个是一样的本质,一样的想法。这种支付闭环益处甚大,客户形成习惯后,无论电子现金流怎么流通,它都在企业产生利润。事实上就像再造了货币流通一样。 工作多年,对于各类业务,大大小小也写过无数想法、建议,也上过中国邮政报,但都没有起到丝毫作用。集团还经常要求职工写金点子,有点子用不上,叫什么金点子呢。 制约邮政企业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以行政化的模式管理企业。什么业务都是上级一级一级任务下达,层层加码出来的。上级的计划是怎么来的呢?不是市场调研来的,有的是以一定的同比增幅按往年规模推出来的,也有不少就是凭领导的认为得出来的。 这样的任务有好处,就是产生的压力大,促进职工前进,开拓市场。但更多的是坏处,坏处是在企业显然地走上了下坡路,任务计划仍然一意孤行,最后只能出现分道扬镳的结局。为了完成上级任务,不惜倒贴企业利润,把收入盘子做大,这种行为真是饮鸩止渴。 就像代理保险业务,明知道保险公司也需要客户资金,为了业务费,就把客户以及客户资金介绍到保险公司去了。客户介绍过去了,又说为了保证资金的留存率,必须做好到期保险的资金留存。说到底是要客户做保险,还是不做保险? 为了弥补收入的欠产,加大代理保险业务的发展,笔者也曾写过长文,这种为竞争对手办业务的做法,着实是难得一见的。期缴保险的收入是高,但代价是今后几年的资金固定流失以及客户流失的风险,无非寅吃卯粮的做法而已,短期看有助于收入提升,长期看将使企业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 然而,也许并不是管理者不知,只不过上级要求和一些利益输送的问题而已。 除了业务上,在用人上也是一样。条线斗争厉害,关系户平步青云,草根沦落于基层。 金融业务发展的关键已经不在网点,如果不给客户一个来网点的理由,网点就是成本,还是不小的成本。一个网点,如果是五个员工,年薪各各十万,一年就是50万,租金10万,就是60万,还有水电气等成本开支。 最关键的,是竞争的战争已经从线下网点转移至客户的手机上,目前这是过程当中。如果过程当中没把握好,最终就是结局的惨败。如果邮政银行不加大手机银行的人性化设计力度,不实现网络远程开户和网络APP自营销或产品营销,邮政银行,必将被时代所淘汰。
2023-08-20 22:09:021

交通银行 两化一行 是什么

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建设以财富管理为特色的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将建一流公众持股银行集团和战略目标、财富管理的业务定位和走国际化、综合化道路的发展路径进行了充分的融合,有效彰显了交行的经营特色,为交通银行现阶段及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交通银行要全面落实两化一行发展战略,必须重点解决好人才培养、风险管理、产品创新和科技支持等方面的问题。为切实将两化一行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到基层,增强科学发展的战略连接度,行党委根据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抓党建、促发展的新举措新思路,着力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生机与活力。扩展资料:注意事项:1、抓组织,不断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行党委坚持将扩大基层党建工作覆盖面,作为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基层、紧密团结员工群众的重要举措。2、针对全行系统国际化综合化布局稳步推进、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机构网点不断增多、新型子公司逐步建立的实际,着力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探索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3、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能力。行党委坚持把提高党员素质作为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4、持续激活基层党建工作生机活力。行党委围绕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解决经营管理和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热点作为基层党组织活动的重点,引导基层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了广大党员为金融事业科学发展建功立业的内在动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交通银行
2023-08-20 22:09:115

与金融互联网有哪些区别

摘要:金融本义是资金融通,广义上说,跟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相关的都是金融,但是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所谓货币融通,就是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融通转移的过程。【互联网+金融】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有哪些区别一、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业内观点很多,争来争去也很难有定论,我自己的感觉要弄明白什么是互联网金融,还是要先弄明白什么是金融?金融本义是资金融通,广义上说,跟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相关的都是金融,但是狭义的金融,一般仅指货币的融通,所谓货币融通,就是资金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融通转移的过程。这个转移的过程,一般主要表现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个方式。直接融资,说白了就是缺钱的人直接跟有钱的人借钱,股票是最典型的直接融资方式,你买了股票相当于就是借钱给了企业,然后他每年给你分红,债券也是,你买了一个企业的债券,他每年支付你利息。间接融资就是有钱的人或者企业不直接借钱给缺钱的人,而是通过中介机构进行,中介机构是谁呢?最典型就是银行,我们大量的人把钱存到银行,银行统一对资金进行调度和安排,发放给缺钱的人或者企业。我们获得了存款时候银行给予的利息,而银行获得了放贷款时候,企业给予的利息,两者差额就是银行的盈利。这两类融资方式直接就是构成了狭义上的金融概念,就是信用货币的流转,这个流转是有两个特征的,一是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二是这个分离的过程是有报酬的,一般体现为利息或者股息。至于其他广义上的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了商业银行存款的吸收和付出,以及有价证券的转让买卖,以及资金的结算等等。狭义的金融和广义的金融的存在,使得互联网金融其实也存在狭义和广义之分,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但是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都可以称之为互联网金融。从这个理解来看,其实无论是何种方式的资金融通,直接也好,间接也好,只要用了互联网的技术来实现了这个融通的行为,其实就是互联网金融了。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提高自身的效率的行为,都可以定义为互联网金融。只是,显然,大家对互联网金融的要求可能并不是如此定义的,谢平教授,曾经提出过区别于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即“互联网金融模式”,可能代表了大多数人对这个模式的理解。他对这种模式的定义是,支付便捷,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金融中介都不起作用,可以达到与现在直接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单纯从定义来看,其实,这个第三个模式,无论阐述的效率如何,支付多便捷,信息程度多高,以及是否有金融中介存在,回归到核心点,其实还是摆脱不了企业是直接还是间接融资这个命题,按照纯金融理解,其实第三种互联网金融模式核心是努力尝试摆脱金融中介的行为,这种行为的定义其实最终还是被归类到直接融资方式,他并不改变资金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转移的这个核心行为,所以这个互联网金融模式,很难界定是第三个融资模式,而且他也没有改变金融本身,但是,这个模式的设想里,有个很重要的一个点就是,他试图改变其实是市场参与的主体。这个模式要摒弃金融中介的存在,所以对互联网金融的最终定义中,这个成为了核心。在对未来互联网金融的畅想之中,很多人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最终可以让金融机构离开资金融通过程中的曾经的主导型地位,因为互联网的分享,公开、透明等等的理念让资金在各个主体之间的游走,会非常的直接,自由,而且低违约率,金融中介的作用会不断的弱化,从而使得金融机构日益沦落为从属的服务性中介的地位。不在是金融资源调配的核心主导定位。事实上,我对这个提法是赞同和认可的,金融中介机构在过去的几百年历史之中,能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中主导型的地位,其实有很多的原因,专业化分工也好,制度性保护也好,都使得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是通过这些金融中介进入到实体领域中去的,他们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中枢系统,随着互联网的不断的改变着社会的各种经济活动,也会日益改变金融中介机构在资金融通中的主导性地位,互联网会让信息不断的透明化,让中介失去依靠信息不对称所掌握的信息优势,而且互联网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的扁平化,也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金融中介机构的专业化优势,所以是有可能出现金融中介日益被摒弃的可能性的。事实上,目前涌现出来的各种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其实核心都是冲击着原先的金融中介的模式,都是意图撇开金融中介,实现资金融通双方的直接对接。但是按照如此来理解互联网金融,其实,真正的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更多放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摒弃传统金融机构主导的行为,如果不是这么定义的话,互联网金融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如果只是说定义在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的金融行为都是互联网金融的话,那么互联网金融就是个伪命题,因为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自我革新都属于互联网金融的范畴,显然这样的定义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不是很合适。一旦确定了这个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的话,那么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就很显然需要解答的命题其实是互联网到底怎么做,才能有效的进行风险控制的创新,因为只有风控的创新,才能真正的摒弃金融中介机构的主导型定位,如果无法解答这个命题,所有的互联网金融最终其实都会走到另外一个路径中去,就是变相的成为了金融的互联网。所谓金融的互联网,事实上就是他不是摒弃中介,而是互联网成为金融中介,实质就是赶走了一个金融中介,迎来的是他自己这个中介,一旦中介无法被赶走,那么互联网金融就必然不能实现直接融资,那么就很难体现互联网金融的优势,间接融资领域注定不是互联网的领域。而很不幸其实是目前我国大量的互联网金融的本质都是金融的互联网,大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本质都是打着互联网的外衣,做的其实是金融机构的事情,金融脱媒成为了一句空话。最典型的其实是P2P。二、P2P的本质是批上互联网外衣的金融机构谢平教授对P2P极为推崇,他认为P2P现在是银行有益的补充,以后会去取代银行,成为主要的互联网金融模式。那么我们来看看P2P的本质是什么呢?所谓P2P,其实是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的简称,简单称为称个人对个人信贷,在央行的相关文件里,正式叫法为人人贷(并非特指人人贷公司,而是对当前所有P2P公司的一个总称)。这种模式是舶来品,05年左右开始陆续出现,不管产生了多少种变体,但是从名字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核心都是建立在个人对个人的借贷基础上的。从我们前面的定义可以看的出,这种是典型的直接融资模式,在没有互联网之前,其实就是民间借贷体系,中国这种个人对个人的借贷行为,我相信至少存在了一千多年了。只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得本来可能需要具备一定信任度的人才可以相互借钱的行为得到了扩展,让陌生人也存在了相互借贷的可能。这个是互联网的优势,互联网金融的终极目的其实是实现去中介化,就是所谓的金融脱媒,所以P2P作为金融脱媒的典型,其实是很典型的互联网金融的生态模式的。这个产生于英国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诞生之后,开始陆续成长。在欧美基本上从诞生的一刻起,就都在寻求解决互联网化的风险控制和评估手段,努力让点对点的交易更安全,以便更好的摆脱传统金融机构,而他自己也是独立于交易之外。这个设想很美好。只是到了国内却开始了很大的分化。P2P进入国内之后,大行其道,目前估计一千多家的P2P公司是存在的,这个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中国被硬生生的做成了金融的互联网模式,是个很值得推敲的地方。由于在国内的P2P领域,普遍的无法解答前面提到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如何有效进行风控审核这个命题,使得国内的基本上所有的P2P公司都采取了极为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变形,就是P2P公司直接介入交易,成为交易的一方,使得本来应该是金融脱媒的互联网金融,成为了还是无法脱媒,需要他自身信用附加的模式,他的本质成为了担保公司,部分的P2P,甚至成为了银行,利用构建资金池,让自己成为了一个没有牌照的银行,这种变形,其实是已经典型的背离了互联网金融应该有的模式了。他们的本质其实就是金融机构。号称全球最大的P2P公司的宜信,发展到现在有将近30亿美金的交易额了,但是他采取的风控方式是什么呢?跟互联网毫无关系,他采取的其实是按照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进行人工的上门核查,人数超过三万人,已经是典型的金融机构了。而宜信又是基本上目前国内线下P2P的黄埔军校,几乎所有的P2P公司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所谓互联网在风控层面的革新几乎为零。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所谓互联网金融,永远只是个挂羊头卖狗肉而已,隐含了极大的风险,归纳起来其实就两点知名缺陷。第1、道德风险。在P2P市场里,由于交易市场是P2P网站自身构建的,平台可以利用自身权限,通过后台更改数据,虚拟和捏造很多不存在的借款人出来,平台的介入,事实上隔绝了出资人和借款人之间的联系,平台可以利用交易机制设计的漏洞,人为进行骗贷活动,由于交易数据、信用审核权限都放在平台手里,出资人却不能有效审核这些信息,也无从判断真假,其所处地位非常不利,很容易就让P2P走入歧途,诈骗等一系列恶性事件就很容易产生。尤其在一些集中撮合交易方式的平台上,就更容易产生这种情况。随着经济形式恶化,很多不具备公信力的P2P,可能在这方面会不断的发酵,前段时间,某P2P就发生实际控制人通过P2P,捏造大量借款人信息,集资上亿。这个就是典型的道德风险了。第2、运营风险。在我国,P2P已不再是传统的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方式,他的实质是类似担保的间接融资方式,从而使P2P自身经营能力成为这种模式的一个致命性风险。我国最早的一批P2P,都是从搭建交易平台入手的,但是发展到后来,随着越来越多资本涌入到这个行业里,竞争开始加剧,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到自己平台上来,各个P2P都逐渐开始介入平台交易之中,介入方式主要就是对投资人的资金承诺保障本金,部分P2P甚至承诺保障利息。这种行为是市场恶性竞争的结果,这个结果从根本上使得中国的P2P很难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公共中介平台,因为他把自身信用放入其中,很多出资人更多依赖平台信用进行放款,金融脱媒成了一句空话,只是原先由商业银行作为媒介,现在变为P2P平台作为媒介。P2P从原先的撮合匹配借贷双方交易直接演变成了“影子银行”,P2P在里面扮演的是两个角色,第一是吸储,平台给予保障,第二是放贷。这两个角色合一,其实就是银行在做的事情,但是却又不受到和银行一样的严格监管,就使得风险急剧放大。加入自身信用的P2P模式,P2P的盈利模式由原先的无风险服务性收入,直接变为有风险的担保收入。P2P实际上成为了担保公司,公司的盈亏平衡取决于坏账率和担保收入。如果坏账率和担保收入,企业亏损,反之则企业盈利。P2P一旦成为担保公司,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P2P的担保能力能有多少?根据国内融资性担保公司相关管理办法,一般是不超过注册资本的4倍,而银行对公司借款的担保人的要求更苛刻,一般是不超过净资产的50%。我们姑且采取前一种认定方式,那么也就是说一家P2P注册资本1000万的公司,他最大理论可能担保金额也就是4000万,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一家P2P,在这种模式下,其上限肯定是被封死了,要不断扩大业务,就需要不断提高注册资本。否则担保就毫无意义。其次是P2P公司如何构建风控体系。如果是原先点对点的直接融资模式,P2P的核心是构建有效的交易平台,让出资人和借款人自愿资金匹配,对风控能力更多体现在设计借款框架结构层面,P2P公司本身是不承担单笔交易风险的,但是一旦加入信用成为担保业态,则P2P的核心点就直接转化为了单笔业务的风险控制能力。这个就是的P2P公司的风控能力成为了投资人的主要考量点,而忽略了对本来的标的物的关注和审查。事实上,担保的生存难度要远远超过其他金融业态,担保公司所需要的金融综合能力非常高,担保公司相对于出资人而言,要承担更高风险,收益却相对较低,为了控制担保风险,在业务上就不得不加大风险控制,需要培养很好的风险调查人员,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资信审核,这种成本其实相对于纯P2P平台而言,是几何级数的抬高。不但抬高了难度,其实某个程度上,也限制了规模,因为规模的增加,其实风险也是同等程度的提高。另外,从坏账率的现实情况来看,担保业态下的P2P生存难度也很高。国外的现实情况来看,美国P2P网络借贷平台Prosper贷款平均违约率30%,而另外一个P2P平台LendingClub,违约率约24%。都是非常恐怖的数字,所以,如果P2P进入担保的话,这个违约率是根本是平台公司无法承受的坏账率。这种现实情况下,谈盈利基本不太可能。现在许多P2P公司在一些债权到期无法收回情况下,为了规避代偿问题,都会设定虚假标的物套取资金,用来归还投资人的利息,相当于不断借新钱还旧债,在缺乏有效监管情况下,这种方式在P2P领域非常普遍,使得这个行业不但不能有效规避风险,反而不断聚集风险。P2P成为国内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金融模式,我看其实不是任重而道远的问题,而是根本走错了地方,着力点出了问题。所以,我的判断是,如果P2P无法解答核心的风控问题,那么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个泡沫,经不起推敲。互联网的极大外延扩展性,会让金融的泡沫起来越来越快,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多,从而让互联网金融陷入一个伪命题之中。如果纯粹的通过互联网来吸引资金和发放贷款,风控没有任何创新,仍然采取传统金融机构模式,那么无论互联网金融喊得多响亮,模式如何变化,互联网金融其实就是无从谈起。三、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不少人都跟我说,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创新行为,要予以保护而不是扼杀,但其实我更想阐述的是,要保护的是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创新而不是形式上的互联网金融创新。目前的互联网金融很大程度上如果按照我的理解,大部分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其实本质是没有牌照的民间金融机构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在进行跟传统金融机构一致的金融运作罢了,很难说有太大层面的技术创新概念,跟传统金融的竞争不断处于同质化竞争状态,而且还是风险容忍度的竞争,这种竞争我个人感觉很容易陷入到不断的恶性循环之中,会不断的加剧金融的不稳定性。前些日子听人开玩笑,注册资本一个亿的小贷公司,受到严格的监管,最高负债只能做到1.5亿,而注册资本一百万的P2P公司,却可以做到几个亿的规模,典型的监管不一致,从某个意义上讲,P2P的乱象丛生也的确给我国金融体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纳入监管的确是迟早的事情了。放任自流的态度,反倒是不靠谱。所以,谈这个监管必要性的问题,还是要看看这些所谓的互联网金融出现的几个大的历史性背景。中国金融首先是分业经营,造就我国银行的集体性垄断地位,导致了银行业的庞大的同时,却也是效率较为低下,大量的业务空白领域,没有充分竞争,从而遗留下较多的机会给予民间金融充分的生长空间,包括一系列的过渡性金融机构,如小贷机构,担保机构,甚至民间借贷,都是这种格局下的产物,互联网金融,自然也是其中之一,我个人定义为夹缝金融。他们的出现,其实都是为了弥补我国金融机构在分业经营市场中的竞争低效率的问题。银行业的低效率其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其实是信贷领域的低效率,大量国企,央企等低效实体部门,获得了大量的信贷资源,而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却未能获得充分的信贷资源的跟进,从而让这些企业对信贷的迫切渴望,给了许多非牌照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另外一低效的领域就在于大量的个人储蓄都拥挤在银行体系内,获得极低的储蓄收益,无法对抗较高的通货膨胀的节奏,也逼的大量的财富寻求更高的出路,尤其对于一百万以下的资金,更是迫切的渴望有更高的投资机会的出现,两个交叉之下,使得以P2P为代表融资模式,异军突起。当然这里还有个大背景其实是国内资本项目不开放,中国经过长达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和货币超发,积累了极为庞大的资金,这些资金都沉淀在国内,在中国这个市场里到处寻找出路,大量的小额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只能进入非常高风险的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中去,P2P的出现为这些投资人也提供了看上去相对更好的出路的方式。如果说还有第三个方式,那么就是目前监管层的放任自流的政策,客观上推动他不断扩大规模,事实上,因为目前的P2P带有银行特征,但却没受到像银行同样的监管,缺乏监管的P2P,理论上哪怕拥有在搞的坏账率,只要确保不出现重大的兑付危机,其实是可以不断的以借新还旧的方式不断的玩下去。他的整体运营和腾挪空间更大,成本更低,比银行还更灵活,银行要定期审查,接待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应付这些人要干很多事,而P2P什么都不用。所以两者各自的监管成本也不一样的,在加上银行短期内的相对低效,P2P的快速成长也就可以理解了。目前的P2P其实已经到了相对非常危险的地步了,目前感觉每个P2P都想到最后干成既成事实,规模拼命做大,做大到可以倒逼监管层不能管的层面,从而形成所谓的大而不能倒的局面。如果做不到呢?那么走到非法集资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为什么呢,主要是前面说到的一个虚假标的物的问题,这种操作方式回到最后就是很容易认定为非法集资的典型特征。构建虚假资金池,一般都是两个结局,第一个结局就是不断借新债还旧债,但是因为有较高利息,就需要不断扩大规模,而且永远停不下来,这个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网站业务规模会不断扩充,并不是业务发展的结果,而是需要不断借更多的钱。第二个结局就是关门卷款。本质上江浙地区的高利贷一般都是这个玩法的。无非P2P披上创新的外衣罢了。本质是雷同的。至于如何监管,我个人感对于坚持独立运营不介入实际交易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予以鼓励和支持,给予政策扶持,这样的金融交易平台,铁定属于金融创新的范畴,监管的核心点其实是在于交易平台上标的物的真实性的监管。而对于那些介入交易的金融平台,我个人感觉相对简单,其实就是按照线下金融机构的监管要求进行监管就可以了,本质是担保公司的就按照融资性担保公司担保管理办法进行每年年检即可。如果是涉及资产证券化的就按照券商要求进行监管,同时对于构建资金池等行为,则严格按照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办法进行监管。五、互联网金融的坏账率控制总的来说,媒体对于互联网金融抬得太高,也捧得太重,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其实目前市面上并不多,而且整个对社会金融的变革意义还处于观望阶段,而其他的金融互联网,则本质本来就是金融机构,无非没有获得牌照而已,所以并不值得太多论述。关于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的区别,其实我前面提到了如果互联网金融无非回答风控革新这个命题,那么可能较大程度上就很难有这个命题的存在,在风控革新领域,其实现在理论上的业内观点无非是两种,第一种其实是通过技术的手段,可以实现很好的风控,从而让坏账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至于是什么技术手段,也开始出现分化,传统金融机构采取的是人工尽职调查,依靠经验判断和数据调研等办法实现,尽量压低坏账率,而互联网金融其实提出的解决方案是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容纳更多的数据来实行,也是因为有这个理念的提出,财会有互联网金融的说法出现,事实上的结果其实很有意思,传统金融机构的风控方式,其实长期实践的效果来看,并不理想。而互联网金融采取的这种风控思维也一样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短期内估计也很难被证明,行之有效。大数据这个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应用短期内都不现实,一方面是数据的宽度和深度不够,另外就是大数据的技术处理能力也还跟不上。很多人这里其实会问,为什么传统金融机构风控手段不成功,却金融机构并没有出现太大危机呢?其实就是回到金融机构独特的制度性保证上来了。那是因为银行有着两个维度的坏账处理能力,从技术上确保了机构自身的稳定,他走的并不是提高风控能力的思维,而是直接走了一条制度优势明显的道路。这个其实是为什么说商业银行能作为恐龙一直存在的根本性的原因,银行能持续生存而不趴下很大的原因就是制度性优越。银行坏账率的控制主要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技术手段的坏账率调整,第二个是持续的流动性支撑。其实,即使是全球最牛的金融机构,它的坏账率控制也是有难度的,如果有人说他把坏账率真正控制在3%以下,我基本是不相信的,一定规模内极个别的人可以做到,但是从中长期以及更大规模来看,几乎是概率为0的事情,事实上金融机构都会有一个基础性坏账率,就是无论你做什么样的一个金融机构,这个坏账率水平是必然有的,化解这个坏账率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和足够的流动性来做到,靠能力是无法覆盖的。现在说,银行的坏账率控制在1%不到,它其实是有大量的技术手段在起作用,一方面把分母做大,把风险后延,另一方面不断进行五级分类的风险调整尽量往五级分类中的关注类挤等。事实上,任何银行的坏账率处理手段是有很多方式,首先,它把贷款规模做大,然后把五级分类往上调,或者是找企业来并购重组,企业出了坏账,银行再找个企业把坏账拿走,坏账就不会体现了,那个人帮你还钱了。当然,这些技术手段的前提是,必须有充分的流动性在后面,有钱能够把贷款做大,假如说你有一个亿,做完就做完了,没有办法延展你的流动性,坏账率会非常高。银行如果不能靠流动性做延展的话,肯定趴下了。不但是银行,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是扛不住的。但是银行流动性来自于哪里呢?其实来自于他吸储的能力,只要一个银行能不断吸收储蓄,流动性就不会丧失,哪怕坏账规模超过他的核心资本,一样不会趴下。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的商业银行基本是无敌的恐怖存在,是其他任何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无法企及的。制度性优越其实很可能是金融机构能一直超越别的机构在各种金融活动中活下来核心的核心吧。无论是对于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而言,在信贷领域里其实都不太可能有这个优势的获得,所以,怎样过坏账率这个关口,其实构成了挤入金融行业的首要命题。也是必须思考的一个命题。互联网金融在这个方面,我觉得暂时看不太出来这个优势。
2023-08-20 22:10:121

关于银行的秘密——《香帅金融学讲义》读书笔记

上个周末跟几位朋友谈到养老金问题,想起来香帅老师的《金融学讲义》还没有读完,就把它添加到第2季度的书单里。计划大概一个周读一章,这个周读了第2章“银行:现代经济社会的血管”。发现自己虽然号称喜欢经济话题,但其实只是看了个热闹,鹦鹉学舌了一些自己根本就不理解的概念和观点。而香帅老师把底层的逻辑讲得非常清楚,学习到了这些知识,再遇到具体的状态,能不能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还需要慢慢练习。 再说说读这一章的感受,带着计划读,不会看几页就停下来,而是会一口气读完,竟然用了将近2个小时(34页),感觉上与不做计划读相比效率更高,再整理一遍,印象更深。相对来说,学得更扎实一些。 发现自己不能一段时间只读一本书,需要几本不同的书同时进行。这一周还开始读了《西南联大文化课》和《吴军阅读与写作》两本书,都刚开了个头。 银行,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如说,在历史上,寺庙、客栈、布庄、药铺都充当过银行的角色。为什么他们也可以充当银行?这一章讲了银行的前生今世,告诉我们他们跟现代银行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搭建起了社会的信用网络。 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化依赖于统治者,商人和银行家之间的伙伴关系。从文艺复兴开始,到16世纪之后的大航海时代,首先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接着是荷兰和英国,凭借最先进的资本市场和中央银行体系,成就了全球霸主的伟业。 直到15 、16世纪,欧美居民对国家的概念还很淡漠。银行信贷体系和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于现代意义上“国家、公民、政府”概念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从人类400年的近代史来看, 银行信贷体系是现代经济运行的基础,它就像一个城市的地下管道工程一样,不一定时时可见,但却支撑着整个城市的循环和呼吸。 难怪哈伯和凯罗米里斯感慨说“国家创造了银行,银行创造了国家”。 法定货币是现代货币的灵魂,意味着现代货币是由国家赋予银行(比如中央银行)某种特许权力而发行的,支持货币的关键是国家信用。 1944年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确定了美元的全球霸权地位。到1971年美元跟黄金脱钩,开启了信用货币时代。 数字货币,如比特币在很多场景下都能完成货币的计价、支付,甚至价值储藏功能,但也正因为它是去中心化、去银行化的,在国家仍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组织形式的大背景下,比特币要取代各国央行发行的法定货币,可能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 银行体系在现代经济运行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国家经常通过银行体系来调控整个社会的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其中,存款准备金制度和基准利率是两个最重要的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制度主要涉及资金的量,而基准利率调整的是资金的价格,通过量和价两个维度的调节,国家也因此拥有了调控信用规模和经济冷热的能力。 这两个工具的具体作用,我很喜欢书里的这样一个比喻: 存款准备金率的微小变化,通过银行体系的循环,会引起社会信贷规模的巨大变化。所以调节存款准备金率,就像控制水库闸门一样,会影响全社会的信用规模。 如果说存款准备金率是用来调节资金量的,那么基准利率则是调节资金价格的。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用水成本太高,农民可能就宁可让土地荒芜。如果水量充足且价格低廉,农民可能就愿意多开垦一些荒地,多种一些庄稼。 同样的道理, 降低基准利率(降息)就是降低资金使用成本、刺激经济,而提高基准利率(加息)则是要抑制投资消费行为,给经济降温。 日本20世纪90年代的房地产泡沫,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都和过度降息刺激经济的政策有密切关系。 调节基准利率,就是通过调节资金价格,影响人们的投资消费意愿,从而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这个逻辑本身是自洽的,而银行体系具有杠杆效应,一旦利率调整幅度过大,市场预期被彻底扭转,就可能在相反的方向上形成反馈效应:比如加息的力度过大,经济容易收缩过猛,引起“旱灾”;降息尺度宽了,又可能导致“大水漫灌”,产生资产泡沫。所以,加息、降息的力度和节奏很难把握。 中央银行是绝对的系统中枢。它管控着货币发行的闸门,更是市场的最后贷款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之一竟然是1929年的美国大萧条。 大萧条之所以从美国蔓延到英国,德国,最终升级为世界大战。是因为中央银行没有作为市场的最后贷款人发挥作用。同样是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实际上比1929年的大萧条还严重,但是全球主要央行果断协同救市,积极充当“最后贷款人”,很快阻止了危机的蔓延。 之前几乎人人都用的余额宝就是一只货币基金。其实到2019年7月,我国114家金融机构一共推出了730只货币基金,总规模差不多达到了7.74万亿元。 货币基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仍然实施利率管制。根据Q条例,活期存款没利息,定期存款的利息则设有上限,所以老百姓的储蓄意愿非常低。 从1978年到1999年,美国货币基金占存款的比例从1%直线上升到63%。一大半美国老百姓都去买货币基金,不在银行存钱了,这正是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银行存款大搬家,史称“金融脱媒”。 中国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发生银行存款大搬家的情形。2013年至今,居民的储蓄存款总额一直是上升的。截至2019年6月,我国货币基金仅占存款总额的3%左右,在整个中国金融体系里还只是沧海一粟。 从收益的角度来看,货币基金收益率主要取决于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 换句话说,想知道什么时候买货币基金更好,只要看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什么时候更高就行了。 银行间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动主要受宏观经济环境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市面上资金流动性充沛,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下降;反之,市面上资金流动性紧张,银行间货币市场的利率就上涨。 很多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银行只是一个通道,银行往往会收取1%~2%的通道费用,对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则没有监管义务,如果融资计划失败,银行是不负有保本责任的。 资管新规以后,银行就没有固定收益的保本理财产品。 一般人要怎么判断某个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度呢? 总结而言,有以下几种技术和策略。 很多内容都是摘抄,很多概念和比喻可以不时地拿出来分析当下的某一个现象,也算是“学习”中“习”的部分。
2023-08-20 22:10:391

数字货币对银行的影响

数字货币给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过去的金融体系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的账户系统建立的,该系统向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中央银行控制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数字货币发行后,个人不再需要银行账户。虽然DCEP钱包可以挂靠银行卡来汇兑,但DCEP钱包的支付和结算主要由中央银行直接结算。数字货币的发行和推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融脱媒,降低了商业银行对金融交易的控制。同时,央行能够准确把握每一元人民币的具体流动轨迹,准确控制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央行数字货币CBDC,全称为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译为中央银行数字货币。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在其关于CBDC的研究报告中给出这样的定义:中央银行数字货币是中央银行货币的电子形式,家庭和企业都可以使用它来进行付款和储值。中国版CBDC被描述为,数字人民币,是由人民银行发行,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功能,与纸钞和硬币等价,并具有价值特征和法偿性的可控匿名的支付工具。而我们所说的DC/EP是中国版的央行数字货币,译为“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国际清算中心(BIS)与支付和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两个权威国际组织联手在2018年和2019年对全球60多家中央银行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各国央行在数字货币上的工作进展、研究数字货币的动机以及发行数字货币的可能性。70%的央行都表示正在参与(或将要参与)数字货币的研究。央行货币的数字化有助于优化央行货币支付功能,提高央行货币地位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央行数字货币可以成为一种计息资产,满足持有者对安全资产的储备需求,也可成为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还可成为新的货币政策工具。同时,央行可通过调整央行数字货币利率,影响银行存贷款利率,同时有助于打破零利率下限。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主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消除现金非法交易和洗钱活动,实行负利率成为可能,直升机撒钱成为可能。
2023-08-20 22:10:481

招行闪电贷条件

如需申请小额现金贷款,招商银行有开展闪电贷业务,目前可通过手机银行App申请或查看是否获得申请资格。1、闪电贷放款后会发放现金在指定账户,资金只能用于正常大宗消费、转账,不得投资、流入股市、房产等方向。2、若持有招行储蓄卡,可登录手机银行后点击“我的→全部→借钱→闪电贷”即可申请闪电贷。您的具体额度将根据您在招行的业务情况进行核定,申请成功即可查看。3、闪电贷贷款品种不同额度规定也不同,一般授信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最终以放款页面显示为准。若您已获得闪电贷资格,可登录招商银行手机银行APP或网上银行的“闪电贷”模块查询您的最高申请金额,单笔提款金额最低1000元,最高不超过额度金额,并需为1000的整数倍。4、闪电贷额度内申请借钱放款有两种:(1)15分钟 放款 5-10分钟内自动审批,通过后立即放款,并短信告知结果(2)T+1日放款T+1日内会有电话来电核实,确认信息后安排放款。如果主动联系3次都没接听,则申请失败,需重新申请。温馨提示:①若5-10分钟内没有自动放款,正常就是要等待电话审核。审批进度无法直接查询,具体以审批结果为准。②闪电贷建额时会在征信上有条查询记录。如果您只是建额成功、但未提款:在征信中不会有额度记录;后续每提款一笔,在征信中才会有一笔的贷款记录。(应答时间:2022年7月1日。以上内容供您参考,如遇业务变动请以最新业务规则为准。)温馨提示:如有任何疑问,欢迎拨打官方客服热线或联系招行APP在线客服咨询。
2023-08-20 22:10:583

“零售之王”招商银行数字化转型四大法则

至2014年,招商银行面临 企业转型 挑战和关键业务挑战: 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s Bank) ,1987年成立于深圳,为招商局集团下属公司,是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也是中国内地市值第五大的银行。 2004年,国内银行业整体还处于发展对公业务阶段,零售业务一直坐着“冷板凳”。招商银行参考各方 数字化转型案例 ,“逆势而为”启动第一次战略转型:零售转型。招商银行零售业务也因此完成 企业变革 ,从小到大再到强,正式迎来零售“爆发时代”。随后几年,个人银行客户数从近300多万增加到超过4300万,增长了13倍。在一系列新政的推动下,招行进入快速上升通道,截至2008年,招行资产规模突破1.5万亿元,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超平均年化增长率超过30%;市值突破3000亿元,较2003年激增6倍,成为规模仅次于四大国有银行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然而,到2014年,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整个商业银行业面临内忧外患。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入侵,在存贷汇三方面冲击银行业务,同时,金融脱媒的趋势,令传统银行在存贷两端的整体占比有所下降。另一方面,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上银行不良资产率上升,利率市场化,旧有盈利模式难以为继。基于以上两方面的挑战,传统银行亟待改变,需要结合其他行业 数字化转型案例 ,探索出新的增长策略和模式。 据《全球银行业报告》指出,传统银行面临新的数字竞争对手以及客户更快、更广泛地使用数字化银行服务的需求,如果银行不积极应对的话,到2025年,数字化威胁可能拖累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使其降至5.2%。 招行行长田惠宇提出转型目标是轻型银行。而向轻型银行转型重点之一是需要明确“移动优先”的数字化战略:外接流量,内建平台,用户变现,架构转型。 招商银行率先从客户思维转变为用户思维,重新定义金融服务的边界。长期以来,银行把经营中心放在持卡客户身上,客户行为引发商业逻辑变化后,银行应当跳出账户的束缚,树立用户思维,尤其是要抓住新一代年轻用户,将封闭的金融服务体系改造成开放式、场景化的服务生态。 而招行信用卡历来对年轻用户的市场风向变化都保持着敏锐的嗅觉,在对外合作上,先后与万达、腾讯、百度、网易、京东、滴滴出行、OPPO、途牛等多领域企业合作格局,实时追踪消费者的需求动态,跟进各行各业的头部品牌,最终形成资源互享的共赢格局。 2015年,招行信用卡与万达电影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将在会员联合营销、娱乐营销、线下商圈营销等领域全面深度合作。万达院线是亚洲排名第一的院线,连续8年票房收入、观影人次、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并掌握国内大量优质电影资源,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的“王者”。招行信用卡的用户高端优质,消费能力强,而且大部分是年轻客群。招行信用卡与万达电影两者的客群属性、品牌调性高度契合,这是双方合作的重要因素。与万达电影的合作,可为招行现有持卡人带来各种权益,这对招行信用卡的品牌形象建设、用户拓展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招行也率先从“卡片经营”向App经营转边,开启金融脱媒、消灭银行卡的新时代。招行认为,银行卡只是一个静态的产品,而App是一个生态,它拥有丰富、智能、便捷的产品体验,模式更轻、覆盖面更广,能有效加强与用户的互动,更好满足用户的需求升级,再通过与主流手机品牌合作(苹果、华为、三星、小米等),实现从软件到硬件的全渠道合作,追求经营流量的量级提升。 与许多银行把App当作交易工具不同,招商银行从战略高度把App建设成为客户经营和服务的平台,通过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和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平台。招行每一个分支机构、线下网点也配合App战略进行相应转型,打出线下服务温情牌、人性牌,最终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渠道服务体系。 自然交互: 过去由于技术限制,人被迫主动适应机器,必须输入密码或文字等机器读得懂的语言。现在,技术的发展使机器能够读懂客户的自然语言,包括指纹、声音、人脸等生物特征。一方面,优化银行服务流程。自然语言具备随身“携带”的特征,其在核身流程中的应用省去了很多过往的“必要”环节,包括核身工具的开立、携带与变更等。与此同时,自然语言具有防伪性能好、唯一性等特征,其在安全性上的出色表现,将帮助银行业迈向更为广阔的自助及线上服务领域。 内容驱动: 由于技术及人力限制,以往的银行服务大多仅停留在交易层面。而现在是信息爆炸、内容过量的时代,大部分客户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无效的,银行要帮助客户筛选出有价值的优质内容,这是招商银行APP的“参考”频道正在做的事情。同时,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内容。客户行为的数字化使银行能够识别每位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提供最为精准的个性化优质信息,提升客户直观体验,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智能服务: 第一,智能推荐。通过数据识别客户需求,并根据需求主动推荐产品、资讯及相关服务。第二,数据产品。通过整理和分析客户的海量金融数据,为客户提供数据产品,让客户更了解自己。第三,智能服务。利用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通过机器提供一部分原本仅能由人工提供的复杂服务。例如,招商银行APP5.0中的摩羯智投功能,能根据客户的“目标—收益”要求,提供以往仅能由理财经理提供的组合投资建议服务,客户只需“一键购买”并享受后续服务。第四,风险管理。客户行为的数字化使风险场景有更多可识别的数据痕迹,银行通过对客户行为数据的精准分析,可以智能识别客户交易风险并采取风控对策。 实时互联: 过去由于核身技术的限制,面对面核身成为必要。专网的存在阻隔了信息的无障碍流通,客户必须在工作时间到银行网点才能享受大部分的银行服务。现在,远程核身技术的发展及信息传递方式的开放性使实时互联成为可能,金融核身可以在各个场景中发生,银行服务将无处不在。对客户来说,银行不再是一个专门的金融场所,其服务可以脱离网点及专网的限制,具备了渗透到客户生活场景的能力。原本很多仅能在线下获得的银行服务,如今在线上、在金融之外的场景就能被满足。 过去因收益无法覆盖成本而被银行忽略的长尾客户,成为互联网企业截取流量的来源。它们抢占了各类线上线下场景和用户入口,并通过小额高频的支付业务完成生态圈的闭环构造。失去维系客户粘性的高频支付业务,银行离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越来越远,甚至有沦为产品供应商的危险。更令人担忧的是,若失去新一代年轻客户的青睐,银行金字塔顶端的“价值客户”的根基将不再牢固。 招商银行早在2010年就未雨绸缪,推出掌上生活App1.0进行多元化场景布局来应对年轻客户流失的潜在危机。不同于招行App,掌上生活App侧重打通生活、消费、金融,以“金融为内核,生活为外延”,打造“品质生活”,布局生活场景,如两票、商城、旅游等场景,向着生活类的“超级应用”跨越。 招商银行通过外拓场景不断扩展招行服务的边界,实现了金融与生活场景的更密切连接。经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招商银行在饭票和影票取得了比较好的进展。截至2018年6月底,每个月有819万客户使用招商银行的饭票和影票的服务,比去年同期增长30.66%。今年上半年招商银行继续聚焦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场景,特别是交通出行的场景,整体的势头发展不错。 同时,智能技术的融入让招行整个金融生态圈进入变现加速、变现能力提升的井喷时期。 招行行长田惠宇提到“作为一个零售金融为主的银行,成本收入比已经是全国同业排名第三低了。想要更‘轻"只能依托科技。在一定的程度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或者是其他资源用到极致情况下,科技的注入会使得成本收入曲线、增长曲线发生变化。” 例如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招商银行营销的效率和客户体验都大幅提高,用户的转化率提升了2.5倍。在2018年三个月的试点中,招商银行发现复杂理财产品的营销成功率达到13.47%,是理财经理凭经验营销的4.7倍。此外,几个对标组(双金客群、普通客群和基础客群)都比没有集中经营客户的营销效率、产出高很多。2018年招行年报中显示,2018年营业收入2485.55亿元,同比增长12.52%;归属于股东净利润805.60亿元,同比增长14.84%——这是招行自2014年以来首次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步“两位数增长”。 截至2018年6月底,招行线上直营团队300名员工,已实现对386万客户的远程集中经营,而后台支持招行App运作的IT团队共达到了3000人。 行长田惠宇在内部讲话中也表示:“招商银行总行未来科技背景出身的人要达到30%-40%,甚至50%,我们的对标企业就是金融科技公司。” 在众多值得借鉴之处中,最为核心的、对其他因素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是围绕招商银行数字化团队的团队构建、运营模式。招商银行新成立的网络银行事业部汇总,数字化GM承担了招行数字化创新和转型的领导职能:参与规划公司数字化战略和创新项目、组织和管控各个数字化团队、从创意到发布管理数字化产品、发起和推进创新项目的跨部门协作和决策(互联网金融领导小组)。 在银行体系的安全性监管要求下,银行系统的复杂程度高,开发手机银行APP的难度不仅在APP本身,更在于后台系统的打通,还在于APP内开发的产品需要相应部门的配合等诸多难关,这也是 银行 APP用户体验差异大的原因——从“有”到“优”的难度不亚于从“无”到“有”,因此在整个互联网金融生态的构建中,引入网络银行事业部至关重要。 招商银行创新战略的关键—守根基、重技术和新架构 1、零售业务重心从银行卡转移至App,从用户思维出发; 2、寻求跨界合作和外接场景挖掘长尾用户,以经营流量的量级为首 1、高度投入大数据、智能驱动、智能化运用以提高运营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获客能力; 2、运用科技改造和创新自身的商业模式和服务 1、公司战略重视数字化转型的理念; 2、打造赋能型团队和强化跨部门协作意识
2023-08-20 22:11:121

互联网金融会颠覆银行吗

  首先,要确定颠覆的概念,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是巨大的,会从内部倒逼商业银行改革。正如马云所言,“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  可以说,互联网金融不仅在渠道上影响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而且变革着银行的融资渠道,给商业银行注入了新鲜血液。互联网与金融的高度融合,适应了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有利于促进金融改革和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其影响有冲击的一面,也有促进的一面:  一、弱化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  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相当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目前,支付宝、财付通和快钱等能够为客户提供转账汇款、代购机票与火车票、信用卡还款、代缴燃气、水、电费与保险等结算和支付业务,并已经占有相当的份额,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和流通量越来越大,涉及的用户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俨然成为一个庞大的金融产业,商业银行的支付功能被进一步弱化。  二、加速商业银行的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使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在传统金融业务往来中,主要由银行充当资金中介。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了金融搜索平台,充当了资金信息中介的角色,这将加速金融脱媒,使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边缘化。  三、互补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  基于对企业审核要求的限定和规避风险等原因,小微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而互联网金融凭借数据信息的优势,可以直接向供应链、小微企业提供贷款支持。互联网金融把排除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客户串联了起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空白进行了覆盖,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这无疑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积极的,有利的。  四、促进商业银行的产业创新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带来了金融的民生化和个性化。商业银行更加致力于产业创新,以产品驱动的销售型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资产配置、风险收益配比的服务型转变,从传统的代销角色向资产管理的集成转变。互联网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将金融产品“关注用户体验”、“致力界面友好”等设计理念发挥得淋漓尽致。商业银行在产品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客户体验,“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不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商业银行应对“余额宝”纷纷推出银行系宝宝类余额理财产品;应对“P2P网贷”,商业银行也低调试水网络信贷,“小企业E家”、“开鑫贷”、“小马bank”等应运而生;应对第三方支付,商业银行更是推出银行系电商平台,依托自身强大的信用体系,融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一体,为客户提供信息发布、交易撮合,形成从支付、托管、担保到融资的全链条服务。正是互联网企业对商业银行的“搅局”,使得商业银行被迫“触网”,寻找自己在互联网金融形势下新的坐标,促进产业的升级和创新。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互联网的开放性与传统金融高度整合的产物。商业银行借鉴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从积极的角度看,互联网金融的“鲶鱼效应”促进了商业银行服务、产品、经营、创新的加速。通过互联网工具,使得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的特征。今天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金融体系创新,是一种金融业态,是未来我国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互联网金融正在以新的基因渗透到传统金融领域使其产生大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来说,不是颠覆,也不是补充,而是最典型的融合。
2023-08-20 22:11:223

商行+投行是什么意思

“商行+投行”又称商投联动,其本质是商业银行突破传统存贷汇业务,进行综合化转型,这是经济转型升级到一定阶段后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经营面临产业结构升级、“金融脱媒”、客户融资需求多样化等多重挑战。【拓展资料】我国经济增速换挡,产业向互联网、新能源、高端装备为主的成长型产业升级转型。伴随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抬升,当前我国传统低端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出现产业链转移、过剩产能出清现象。而以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重知识技术、轻固定资产模式的高科技产业、高端制造业正在快速兴起,需要更加多元的金融服务,尤其是投行服务。“金融脱媒”程度加深,金融市场开放、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互联网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崛起冲击银行的传统存贷汇业务空间,同时利率市场化改革叠加金融开放,银行机构间同质化服务竞争激烈,传统盈利空间遭受严重挤压。直接融资占比提升,金融服务需求的多样化要求银行向综合经营发展,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更好地服务客户、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银行向综合化经营的内在意愿与外在压力正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我国不少商业银行提出向“商行+投行”转型的策略。例如,兴业银行在2016-2020 年五年规划中提出建设“结算型、投资型、交易型”三型银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并举的经营战略。工商银行提出“大投行”战略,深入推进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良性互促、境内与境外有机联动、银行与非银行业务融合发展。平安银行提出要在推进零售战略转型的情况下,走“商行+投行+投资”道路,大力发展综合金融。中信银行提出“建设最佳综合融资服务银行”的发展愿景,明确强化商行与投行联动、表内与表外联动的发展思路。招商银行在“轻型银行”发展战略引领下,持续推进“投商行一体化”策略,围绕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两大场景运用的先进经验得到了同行业的广泛关注。
2023-08-20 22:11:301

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市场利率化论文答辩,大家帮忙想想老师会问什么,

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自主决定,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利率作为货币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上能动而活跃的因素。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严格的利率管制,不利于金融部门的内部治理,不利于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也不利于金融创新,它导致整个金融业进入抑制性状态,难以实施金融深化。所以,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的既定目标。作为世界上经济和金融业都十分发达的美国,对银行机构利率管理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是从自由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而且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比其他发达国家更显得慎重,利率市场化后对美国经济和金融制度、体制的影响也有其不同的特点,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战略和经验教训,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也许能有所启示。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自由——管制——自由”的利率市场化进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货膨胀率提高,市场利率开始明显上升,有时已经超过存款利率的上限。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国际化、投资多样化,又导致银行存款大量流向证券市场或转移至货币市场,造成金融中介的中断和“金融脱媒”现象的发生,且愈演愈烈,Q条例约束和分业经营的限制,使银行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竞争地位。各存款类机构都出现经营困难,一些储蓄协会和贷款协会出现了经营危机,银行信贷供给能力下降,全社会信贷供给量减少。此时,人们不得不考虑Q条例的存废问题。从70年代起,美国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的设想。1970年6月,根据美国经济发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况,美联储首先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同时,继续提高存款利率的上限,以此来缓和利率管制带来的矛盾。但是,这种放松利率管制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Q条例限制带来的现实问题,短期资金仍然大量从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流出,“金融脱媒”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现实要求政府和金融管理当局必须从法律上和制度上考虑利率的全面市场化。1980年3月,美国政府制订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决定自1980年3月31日起,分6年逐步取消对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限,即取消Q条例。1982年颁布的《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详细地制定了废除和修正Q条例的步骤,为扩大银行业资产负债经营能力,还列明了一些其他与利率市场化相关的改革。  1983年10月,“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委员会”取消了31天以上的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并于1986年1月,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同时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1986年4月,取消了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对于贷款利率,除住宅贷款、汽车贷款等极少数例外,也一律不加限制。Q条例完全终结,利率市场化得以全面实现。二、利率政策及市场化进程的特点  1、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和未能形成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是30年代美国金融市场利率由自由转为管制的主要原因。自由竞争型和没有现代银行监管制度是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银行的主要特征。银行存贷款利率几乎不受任何干预,无序而盲目的竞争未受到一定的约束与监管,健康的市场利率形成机制也未能形成。恶性竞争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对经济金融产生巨大冲击,才使政府采取实行存款保险制度、限制利率水平、分业经营、加强联邦监管机构权力等措施来恢复金融秩序。  2、货币市场发展引起的不公平金融竞争和金融中介中断,启动了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Q条例实施,限制利率和低利率政策对美国经济的增长和金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Q条例的适用范围扩大至储蓄、贷款协会和互助储蓄银行后,受通胀率提高市场利率高于规定上限影响,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下降。尤其是货币市场互助基金的面世,直接对银行业的存款提出了挑战。不平等的竞争引发了“金融脱媒”。为稳定存款,逃避管制,存款机构已经采取了各种手段提高实际存款利率,监管机构不得不考虑推进利率市场化。  3、利率市场化的实施经历了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相比,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起步晚、时间长、推进慢,从酝酿到实施,从实施到实现,先后用了约16年的时间。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阻力较大,国会、联邦储备体系、储蓄贷款协会,各州政府及存款者个人,都从自身利益角度去考虑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阻挠。尽管如此,美国政府表现了极大的耐心,循序渐进,最终实现了利率的全面市场化。  4、利率市场化对提高银行机构的竞争力和促进经济的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利率市场化营造了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能力,继而增加了竞争力。“金融脱媒”现象得到了明显缓解,银行支付和信贷供给能力迅速提高。  5、利率市场化使得众多中小银行倒闭。利率市场化以后,取消了利率上限,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实现了市场化,过去依靠限制竞争才能生存的中小银行难以为继。从1980年开始,众多的小银行开始倒闭。1987年至1991年,平均每年有200家小银行倒闭。从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间,美国因银行问题所造成的损失达4000亿美元。三、改革的过程分析1、各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整个经济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以适应整个经济变革的需要。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以提高银行经营效率、加强金融业竞争和合理配置资金资源为目的的。利率市场化是经济自由化的反映。2、应该在建立了完备的市场经济体系后,才可能推行利率市场化。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推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均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间接的金融宏观调控,并且其他方面的金融管制已经放松。在完备的市场体系下的利率改革成为金融深化的一个方面,从而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避免因利率放开而导致经济的波动。3、利率市场化的立法具有先在性。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尤为突出,它们以利率法案为先导,在一个法定性文件的框架内来运作利率市场化改革。这是在立法指导下的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先后有三个金融银行法规涉及放松利率管制问题,即《1973年金融机构法》、《1976年金融改革法案》、《1980年银行法》。这反映了在法律的框架内处理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做法,立法先行成为放松利率限制的一个显著特点。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韩国、阿根廷和我国台湾同样也以利率法案来指导利率市场化改革。4、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有周密的步骤安排。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渐进的利率改革过程中都应该按时间、分步骤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银行法中分别提出,在五六年的时间内,分阶段取消Q条款。5、金融创新推动着利率的市场化。绕开管制的金融创新成为利率市场化的催化剂。为了规避利率管制,大额可转让存单(CD)等金融工具的出现,模糊了管制利率与自由利率的边界,使得利率管制失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利率的市场化。6、利率市场化并非利率的完全自由放任,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之中及之后,金融监管始终存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监管是利率稳定的安全阀。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并没有放弃对利率的监管权,它们或者用中央银行利率,或者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利率,影响银行利率,以保持利率处于稳定状态。有些国家甚至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对市场利率进行直接干预。四、美国利率市场化对我国的启示  1、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个长期的过程,渐进方式应该是较为确当的选择。尽管美国有较完备的法律和金融制度、较强的经济基础,但是,实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仍然是漫长而又十分复杂,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美国当时的金融制度是分业经营。由于不同金融机构的特点不同,其对利率变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全能制银行制度的德国相比要复杂许多,因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必然要对利率市场化产生多种不同的结果。对于当前我国的金融体制来说,分业经营的制度与美国有所相同,所不同的是,我国的法律和金融制度还不健全。因此,我国的现行金融制度现状决定了推进利率市场化必须要选择逐步放开利率的渐进方式,在加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适时推进利率市场化,切不可急功近利。  2、金融机构的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充要条件。利率市场化的结果是要废除原先通过行政手段确定利率,而由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来确定,所有的金融机构都是在同一种环境下开展业务竞争,没有任何国家保护。现行我国的金融制度中,不平等的金融竞争仍然存在,金融业经营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如国有商业银行的国家信用及垄断地位、邮政储蓄的“零风险”经营等等。这其中国有商业银行竞争的绝对优势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障碍之一,近几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危机及关闭破产,更拉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力差距。不从深化改革和制度建设上解决不平等的金融竞争,利率市场化的实现就缺少必要的基础。  3、中小金融机构对利率市场化承受能力是监管当局必须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前所述,美国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取消了行政性的保护,使得直面市场的一大批中小金融机构因难以独立经营而倒闭,储蓄贷款协会陷入严重经营危机。虽然美国有存款保险制度可以暂时吸收中小金融机构倒闭的影响,但也不能完全消化倒闭带来的全部影响和危害,大量的中小金融机构倒闭及经营危机,仍然对美国的经济和金融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和损害。由于近几年来对城市信用社、信托投资公司的整顿关闭,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现实最大问题是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一旦发生经营风险,其后果就不仅仅是一个金融机构的问题,而是事关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农村稳定的大问题。  4、培育利率的市场形成机制是利率市场化的主要目标。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经历了从自由竞争到管制,再从管制到自由化的阶段,但是,前后的自由竞争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利率方面来考察,最大的不同是后者已经形成了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而前者是盲目的自由竞争;后者有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实施有效的监管,前者没有必要的监管制度和对自由竞争的应有约束。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利率形成机制的培育过程。这其中,放开利率后,要防止出现大银行利用其在金融市场的绝对垄断地位而联合控制市场利率,把市场利率形成机制演变为少数银行的利率垄断机制。那样,利率市场化的结果就会背离初衷,形成更不平等的金融竞争机制。   5、谨慎选择存款保险制度配合利率市场化。在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化解中小金融机构受冲击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存款保险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那么,我国要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为实现利率市场化提供存款人的风险保障。近几年来,我国对于实行关闭破产中小金融机构的个人存款,采取了大包大揽,必要时由中国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给予支持。利率市场化以后,一旦银行发生支付危机,存款人的利益就可能得不到保障,从这点考虑,急需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但是,若实行了存款保险,就有可能为银行道德风险的发生创造可能。农村信用社如实行存款保险,又可能引发存款人的反向选择。由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全,银行体系不健全,银行体制改革不到位,银行监管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目前并不具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必要的政治、法律、经济、金融环境和客观基础。
2023-08-20 22:11:402

我国近年来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近年来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FinTech概念在中国提出后,一时间在网际网路金融与科技领域的影响力非常广泛。传统金融行业将受到巨大冲击,FinTech将在信贷、资管、风控等领域实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正常使用者来说,将会享受到更好的金融服务;而对于骗贷者来说,要想再拿到钱将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同时无论是贷前还是贷后的风险预警以及控制都能轻松做到。 未来网际网路金融发展的趋势将继续以FinTech为主导发展,以技术型为代表的企业将推动金融行业健康有利的发展。面对骗贷者,传统金融企业将拥抱新技术、新模式,从技术变革去阻断骗贷者的入局。而具有规模性的企业,以BATJ的为代表的巨头将通过拆分业务、投资并购等方式发展金融科技领域。 未来的FinTech技术关注点更加深入,智慧风控、大资料征信、区块链技术、机器学习、智慧投顾、影象识别等等领域将成为FinTech技术领域的竞争点,创新性技术将为行业的效率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 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付方式创新。(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 2.渠道创新。(利用网际网路来销售传统金融产品。) 3.机构创新。(网际网路公司通过一些方式探索新的金融机构的运营模式) 4.投融资方式创新。(去中介化、降低借贷双方的资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 综上所述,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研究是从不同方面,考量多重因素而进行的。 网际网路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 (1)金融的核心功能不变。网际网路金融仍是在不确定环境中进行资源的时间和空间配置,以服务实体经济。具体表现在:1)支付清算;2)资金融通和股权细化;3)为实现经济资源的转移提供渠道;4)风险管理;5)资讯提供;6)解决激励问题。 (2)股权、债权、保险、信托等金融契约的内涵不变。金融契约的本质是约定在未来不确定情形下各方的权利义务,主要针对未来现金流。 (3)金融风险、外部性等概念的内涵也不变。在网际网路金融中,风险指的仍是未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和法律合规风险等概念及其分析框架依然适用。同时,网际网路金融也存在误导消费者、夸大宣传、欺诈等问题。因此,网际网路金融监管的基础理论不变,审慎监管、行为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等主要监管方式也都适用,但具体监管措施与传统金融有所不同。 网际网路金融的“变”主要体现在网际网路因素对金融的渗透。 首先是网际网路技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大资料、社交网路、搜寻引擎、云端计算等方面。网际网路能显著降低交易成本,缓解资讯不对称问题,提高风险定价和风险管理效率(会远远超过人脑的判断效率),拓展交易可能性边界,使资金供需双方可以直接交易,从而影响金融交易及其组织形式。这里要特别强调三个技术趋势:一是资讯的数字化。二是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未来云端计算、量子计算、生物计算等有助于突破IC效能的物理边界。三是网路通讯的发展。这三个技术趋势不仅会影响金融基础设施,还会促成金融理论的突破。 其次是网际网路精神的影响。传统金融有一定的精英气质,讲究专业资质和准入门槛,不是任何人都能进入,也不是任何人都能享受金融服务的。网际网路精神的核心是开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自由选择、普惠、民主。网际网路金融反映了人人组织和平台模式在金融业的兴起,金融分工和专业淡化,金融产品简单化,金融脱媒、去中介化,金融民主化、普惠化。 因此,网际网路金融创新与传统金融创新,其理论逻辑和创新路径不同,隐含着监管上的差异。 1.网路金融观念的创新。营销理念创新,理财观念和信用观念创新,服务理念创新,人才观念创新,2.网路金融技术创新。努力建立银行资料仓库,建设网上银行系统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强金融资料通讯网建设,完善支付系统建设,管理资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安全。3,网路金融产品创新,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基础产品创新,继续推动既有产品发展扩大市场规模。4.网路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为网路金融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5.网路金融制度创新。行业制度创新。国际合作制度。我国的网路金融制度创新,6、网路金融组织创新。传统的金融服务领域出现大规模的并购浪潮,非金融企业借助网路技术利用成本优势向金融服务领域渗透,7.网路金融监管创新。及时的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监管思想和监管理念。加快监管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格网路银行的市场准入。 我国近年来网际网路金融的创新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满意回答 1.网路金融观念的创新。营销理念创新, 理财观念和信用观念创新,服务理念创新 ,人才观念创新,2.网路金融技术创新。 努力建立银行资料仓库,建设网上银行系 统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加强金融资料通讯 网建设,完善支付系统建设,管理资讯系 统和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系统安全。3, 网路金融产品创新,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 的研究和基础产品创新,继续推动既有产 品发展扩大市场规模。4.网路金融工具创 新。金融数学和金融工程为网路金融提供 强有力的工具和手段。5.网路金融制度创 新。行业制度创新。国际合作制度。我国 的网路金融制度创新,6、网路金融组织 创新。传统的金融服务领域出现大规模的 并购浪潮,非金融企业借助网路技术利用 成本优势向金融服务领域渗透,7.网路金 融监管创新。及时的调整和转变传统的监 管思想和监管理念。加快监管法律规章制 度的建设。严格网路银行的市场准入。 网际网路金融中 网际网路体现在哪些层次 首先需要讨论金融的本质是什么,然后讨论网际网路在网际网路金融中的重要作用及层次。 金融的功能广为人知。支付是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金融功能。通过匹配投融资,金融机构帮助资金完成穿越时间和空间的传导,其间可能还需要克服金额、期限、风险、流动性等方面的错配。保险则是为了抵御灾难。 支援这些金融功能的底层要素是渠道、资料和技术。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渠道的要素。金融发展史中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是金融由商业驱动,又为商业服务。16世纪后半期,荷兰是全球航海技术最发达的国家,全球一半的航海帆船都通过阿姆斯特丹港进入欧洲,阿姆斯特丹是当时全球当之无愧的世界贸易中心。贸易必然带来结算需求,更进一步带来了融资、贷款需求,因此第一家现代银行诞生在了阿姆斯特丹港口附近,这对贸易买主和卖主结算提供了方便。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贸易汇聚,阿姆斯特丹非常繁华,人们集聚在咖啡馆里交换资讯,财富的故事 *** 更多贸易公司的成立,怀揣著财富梦想的人聚集在咖啡馆里,购买新贸易公司的股份,打探各种资讯,交易这些贸易公司的股份和债券,产生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荷兰成为17世纪国际贸易和金融的中心。 实际上,没有一个金融中心或机构的兴起不是和商业的繁荣紧密相连。正是因为工业革命带动国际贸易,英国才在18世纪取代荷兰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正是因为由贩盐发端的货通天下,才使得山西票号汇通天下,成为中国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的金融之王;正是因为电商的兴起,才使得支付宝[微博]从交易笔数衡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工具。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和渠道的触达能力息息相关,即金融对商业场景的触达能力,对商业和消费引发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的触达能力。 社会化大生产导致分工越来越细,当规模化、集约化效率大大优先于商业便利时,金融便开始逐渐部分脱离了商业场景,有些金融交易甚至完全与商业场景无关了。不过,仍然许多方面还保留原来的影子,比如金融中心一般都在贸易中心,银行一般都在商业繁华的地段。 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拥有支付、结算、转账、贷款、理财等,算是距离商业场景最近的机构,几乎统治了中国的金融业。不过,银行服务很多只能在银行柜台和系统内完成,无法和商业场景无缝连线。 网际网路技术的出现,特别是移动互联,让金融与商业紧密结合在技术上再次成为可能,成本也能做到极低。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转账,完成支付,检视股市行情,下单买卖证券,就像随身携带着银行和交易所一样。交易随着场景无缝对接,不需要再分离就可以完成。 移动互联技术模糊了金融与商业、消费、社交等场景的边界。余额宝[微博]在短短的半年之间能够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基金,并非是对货币基金金融属性的改变,而是得益于消费支付和利息收入的无缝对接。春节发红包这样看似和金融不沾边的社交场景,也可以成为拓展支付工具的引爆点。这些变化都可能让专注于金融功能的传统金融机构吃惊。 有一种说法认为,金融的逻辑和本质不改变,网际网路技术是中性的,也就不会深刻改变金融。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其实不然。可以拿战争打一个比方。战争的逻辑自古不变,就是征服对手。但是当人类从冷兵器进入热兵器的时代时,由于兵器的触达技术改变了,怎么打仗也就完全改变了。移动网际网路技术的普及,相当于战争对手随时随地都在对面。在这种时候空谈逻辑和本质不变,实属无益。 网际网路技术之所以能改变金融,第一个原因是它可以改变金融的渠道能力。因为金融是为商业和消费服务的,当触达这些场景的能力发生改变,实际上做金融的方式也改变了。相对应的一个大趋势,是金融的场景化。 其次,我们再来看金融的第二个本质要素:资料。除了渠道能力,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是风险甄别、定价和控制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基础是资讯,或者说资料。我们可以用消费者信贷的发展史来理解资料对金融的重要性。人类在过去数百年中,最主要的信贷方式就是典当或担保式信贷。投资者可以不了解借贷者,只要抵押或担保的金额足够,信贷就可以发生。直到今天,这还是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而信用卡这样的消费者信贷是无抵押、无担保的小贷;人手一张信用卡的景象在10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这实际上是对信贷模式的颠覆。 网际网路金融系统架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网际网路金融系统架构是平台发展的关键所在,其架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设施安全性 安全是金融行业的命脉,防火墙、资料传输加密、分散式资料储存备份、抵抗DDOS服务、解决bug漏洞问题等是安全的受邀因素。 二、程式码安全性 技术需要对于程式码进行时刻稽核测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错误发生,例如单元测试、自动化测试等。 三、监控系统的部署 我们知道,任何一套系统都有其弊端,在运营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bug。除此之外,也需要进行迭代更新。所以,要建立一套监控系统,对系统资料进行评估判定,发现异常及时进行阻断和报警。 除此之外,技术相关部门需要对于网际网路金融系统架构持续的改善,面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尽可能快的响应。同时建立更完整的公共平台、基础框架、基础类库、保证最高的开发效率和软体产品的稳定性。 网际网路金融的好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是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 二是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 三是满足电子商务需求,扩大社会消费。 四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 五是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2023-08-20 22:11:47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造成哪些冲击

1、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我们从互联网行业来讲,现在相当一部分的互联网企业从非金融领域不断地向金融领域渗透,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类似于POP这样的贷款融资平台,对银行的传统存贷业务带来不同的影响。2、现在相当一部分的客户都是通过互联网的电商,或者说是融资平台来直接较量,既存在着金融脱媒,同时也隔绝着客户与银行的联系。对银行和客户的基础来讲形成了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一定的冲击。3、虽然互联网行业做了很多尝试,目前还不能从根本上撼动商业银行的地位,但是在人们的观念和舆论上还是形成了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就是舆论和观念上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新要求,这对商业银行也会带来一定的冲击。
2023-08-20 22:12:153

bbgo属于DEFI吗

不属于。bbgo是关于矿场,DEFI是以比特币和以太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结合的产物。所以bbgo不属于DEFI。DeFi,即“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也被称为“开放式金融” 。首先,DeFi是加密金融体系的一种模式。按照是否涉及加密资产,可以将金融体系区分为传统金融体系(不涉及加密资产)和加密金融体系。其中,按照是否要依托中心化的金融机构或者交易场所,可以将加密金融体系划分为DeFi(不依托)和CeFi(中心化金融)。其次,DeFi的核心在于“去中心化”。DeFi通过运用加密货币和智能合约在区块链上提供交易、借贷和投资等金融服务,但不依托于任何中心化的金融机构、中介或交易场所。换言之,DeFi提供了与传统金融服务类似金融服务,同时实现了金融脱媒。第三,DeFi还具有相当高的匿名性。运用DeFi交易(借贷)的双方可以直接达成交易,所有合同和交易细节都记录在区块链上(on-chain),并且这些信息很难被第三方察觉或发现。
2023-08-20 22:12:221

你对目前银行业金融新业务模式有什么看法想法?

如今互联网高速发展,其在经济金融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多,互联网金融也在高速发展。现今银行业都面临着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生命线、业务模式固态化等问题。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大大改变了银行业网点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方式。早在2015年,国内首家获准开业的民营银行“深证前海微众银行”第一笔网络贷款的发放,已成为互联网金融冲击传统银行的一种表现。这家深证前海微众银行在不设立物理网点和柜台的前提下,采取了纯网络的方式开展传统银行的业务。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等特点都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来。目前国内设有高达20万家的银行物理网点,深证前海微众银行经营方式不禁让人思考国内20多万家的银行物理网点未来应该如何转型与发展。这种模式对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有着一定的冲击,同时要求传统贷款模式转变和发展。贷款是银行赚取息差的方式,而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是利率总体下行,这也影响到传统银行的息差利润。
2023-08-20 22:12:311

银行投贷联动 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在经济结构转型带动融资结构转变、信贷质量下降、利差收入增长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如何在传统信贷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业务边界,积极进入股权投资领域,需要进行有效探索。 而所谓投贷联动是一种以商业银行为主、将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投贷联动业务的实质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通过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向初创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商业银行主要可以通过四种方式开展投贷联动。在投贷联动业务开展初期,银行由于在风险投资领域缺乏相关经验,应首选与外部专业投资机构合作的模式,借助外力拓展客户资源,并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增进信息 共享 和经验共享,然后再考虑开展银行集团内部的投贷联动。在此过程中, 贷款 定价、第三方机构选择、客户选择、风险控制等是关键环节。 选择权贷款 选择权贷款是指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与企业签订选择权协议,约定银行在未来一定期限内可以确定价格认购一定数量的股权,由创投机构代持,并约定收益分成,以在创业企业公开上市或被并购时获得部分股权溢价。 优先劣后 优先劣后一般指在信托 理财 项目中,既吸收社会公众资金也吸收机构或高风险偏好者资金,信托受益权结构设置优先和劣后分级处理的活动。在项目遭受损失时,劣后人的财产用于优先人补偿,取得盈利时,优先人按事先约定比例适当参与分红。 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容忍度 银监会出台的《中国银监会关于201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商业银行在实现向小微企业贷款的“三个不低于”目标的同时,落实有关提高小微企业贷款不良容忍度的监管要求,即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高出全行各项贷款不良率年度目标2个百分点以内(含)的,不作为内部对小微企业业务主办部门考核评价的扣分因素。 投贷联动是一种以商业银行为主、将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投贷联动业务的实质是基于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而产生的一种金融创新,通过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向初创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商业银行投贷联动支持科创企业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实际上,在此之前,我国商业银行就已经以各种形式将“投”与“贷”两种融资模式不同程度地结合在一起,只不过受制于《商业银行法》中“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的规定,以往的“投贷”结合都是以曲折的方式展开,在本文中我们称之为广义上的投贷联动,而将《意见》中的投贷联动模式称为狭义的投贷联动。 1、传统信贷难解初创企业融资难问题 传统的商业银行制度,是针对成熟企业的一种设计,银行授信审批依据的是企业过去的盈利情况、信用记录,以及贷款抵押物是否充足,本质是以企业过去的现金流为依据。这种模式下,能够提供充足抵押物的、具有国家和政府信用背书的国有企业优势突出,在国有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双重滋养下,国有企业快速发展壮大,并与商业银行构建起紧密的联系。 但是,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社会融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传统行业增长放缓,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创新型企业融资需求不断催生。但创新型企业多属轻资产行业,缺乏不动产抵押,尚未实现盈利或盈利能力较弱,时刻面临各种风险,企业破产风险高。这些都与商业银行传统授信标准相差甚远。两者间的“先天不和”导致利用传统信贷难以解决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问题。 商业银行的传统信贷模式针对成熟企业而设,对风险的偏好程度较低,本质上是因为银行资金来源的性质。不同属性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风险承受底线,决定了不同的风险偏好和经营行为。 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风险投资所募集的资金都是来自愿意承担较大投资风险来获取企业未来认股期权等权益性收益的高资产净值投资人。而银行贷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公众存款,保护存款人利益是商业银行最基本的经营之道。正因为这样,在法律上,规定银行不得持有非金融企业的股权,贷款形成的债权在企业破产清偿时相比股权有优先受偿权;在监管上,也对银行的信贷经营行为进行约束,以保护存款人的权益。 除了资金来源的特殊性质决定了银行风险偏好较低之外,在向科创型企业贷款时,银行还面临收益与风险的高度不匹配,导致银行动力不足。提供贷款后,银行承担了企业破产的高风险,但收益却只有贷款利率,一般是基准利率上浮10%-20%,按照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计算,银行对创新型企业贷款的收益率最高也才5.2%左右。虽然可以通过与风险投资机构签订协议通过附加期权条件在未来分享部分股权溢价收益,但是一则收益回报仍要比风险投资机构低很多,二则按照当前风险投资期限一般在5-7年看,收益回报期限长,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大。 在银行现行一年一考的考核体制下,对发放贷款的基层行当期收益作用不大。在激励不足的情况下,信贷和审批人员审批投放该类贷款的意愿较低。银行推动该业务的整体积极性不高。 2、银行自身面临转型压力 一方面,在企业经营效益总体下降的大背景下,国内银行业贷款质量劣变压力加大,尤其是身处产能过剩“重灾区”的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继续“双升”压力较大。从2012年开始,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持续上升,截至2016年12月末,不良贷款余额1.51万亿元,不良率1.74%。同时,贷款集中度风险也逐步积累。资产荒下,各行把关注点放到房地产、国企央企、地方政府项目上,或将造成风险的进一步积聚。在这种情况下,银行必须探索信贷领域和信贷模式,降低信贷风险敞口。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对传统信贷业务带来冲击。 从利率市场化的情况看,自2012年起,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明显加快。2015年10月,人民银行决定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标志着中国的利率管制已经基本放开。 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地会使银行业经历利差收窄、传统存贷业务收入下降的过程。中国银行业息差自2013年起逐步下行。在连续降息、贷款重定价、营改增试点等因素影响下,上市银行的利差及息差在2016年继续收窄,12月末,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为2.22%,较上年收窄32BP。过度依赖利差收入的发展路子只会越走越窄。 从金融脱媒的情况看,中国的社会融资方式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融资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比较明显的趋势是大集团向国际融资、大企业向市场融资、小企业向民间融资、新企业向私募融资,加之证券、保险、资管、基金等广泛介入信贷活动,小贷、担保、典当、第三方支付等越来越多地充当融资中介,都使传统的银行信贷受到挤压。 2016年,中国非金融企业境内债券和股票合计融资4.24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23.8%,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商业银行需要顺应融资模式的变化,更多地参与到直接融资环节中,拓宽收入来源,提高自身在融资市场的综合份额。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2016年4月以前,国家开发银行是国内唯一一家持有人民币股权投资牌照的银行,其下属子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可开展直投业务,并与母公司贷款业务实现联动。其他商业银行要开展投贷联动,只能采取迂回的方式进行。 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中国银监会、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创新力度开展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的指导意见》,允许试点银行在境内设立具有投资功能子公司,开展专门针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银行集团内部的投贷联动。至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开展投贷联动或参与股权投资的几种主要模式。 模式一:与外部投资机构合作,分别负责放贷和投资 没有获得设立境内投资功能子公司资格的、且在境外没有设立投行子公司的商业银行,与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分别负责放贷和投资。这种模式中,银行主要通过股权质押或选择权贷款的方式,向创业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咨询、结算等金融服务。浦发、民生、光大等银行均有此种方式的投贷联动业务。 该模式可以很好地弥补银行传统风险评估手段在股权投资方面的不足,借助专业创投机构的风控技术可以有效进行项目风险识别、筛查和控制,帮助银行资金提前进入企业生命周期,培养客户黏性。但该模式的一大不足是银行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投”补“贷”,即利用股权投资的潜在高收益来覆盖向创投企业放贷的高风险,而只是由风投机构弥补银行在创新型企业领域经验的匮乏,降低在该领域的企业信贷风险。 模式二:借助境外子公司开展投贷联动 在2016年4月之前,国开金融是国内唯一获得直接进行股权投资业务牌照的银行子公司,既可直接投资,也可通过参与企业股权重组、资产重组或债务重组对目标公司形成投资,还可通过基金等参与企业股权投资。 对于没有股权投资牌照的大多数银行而言,要想实现母子公司投贷联动,只能借助其在境外设立的投行子公司,通过境内外联动的方式实现投与贷的联动。即:境内商行机构将有股权融资需求的优质客户资源推荐给境外子公司,由其进行直接投资;或境外子公司在境内设立股权投资平台进行股权投资。以 招商银行 与SLARZOOM光伏亿家的战略合作为例,SLARZOOM在通过资质审核后可获得招商银行五年期的无抵押贷款,同时,招行旗下全资子公司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将获得企业一定比例的股权,该企业亦可通过上述股权质押再次获得额外贷款。 “母行贷、子公司投”模式的优势在于投贷都通过银行表内的方式进行,可以实现投贷联动收益的集团内部化,同时决策链条相对较短、沟通成本较低。缺点是风险没有得到分散,一旦企业破产,投贷可能同时失败。此外,由于往往需要借道境外子公司,而目前获准设立境外子公司的只限于大型银行和少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该模式对多数中小银行不具有可操作性。 模式三:银行通过产业基金进行投资(名股实债)并贷款 这是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参与投资的方式。产业基金一般都有政府背景、行业背景,有较重的政策导向,基金门槛较高。该模式下,由政府、央企或大型国企成立产业投资母基金,商业银行运用高端理财或机构理财资金参与产业投资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典型的如铁路发展基金和各地方政府成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或产业发展基金。 在产业投资基金模式中,商业银行通常认购优先级股权,并约定退出年限和退出方式;基金发起人和管理人(比如政府或大型央企)认购劣后股权,承担基金项目的最大风险。这种形式的融资模式本质上是通过发起人较少的资金投入,吸引和撬动更多的资金进入。在项目遭受损失时,优先级投资者将优先获得资金保障,一般情况下本金将获得兜底;项目盈利时,优先人按事先约定的比例适当参与分红。 由此看出,在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安排中,商业银行承担的风险是可控的,对应的收益也是有限的。这种模式虽然从形式上商业银行分享了企业的成长,但从本质上仍为承担有限风险的债权投资,因此被称为“名股实债”,是目前国内许多银行参与投资的主要途径。 模式四:银行与境内下设投资功能子公司开展投贷联动 2016年4月,银监会、科技部和人民银行联合发文,允许试点银行设立投资功能子公司,同时,将投贷联动对象限定为科创型企业,试点区域限于五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银行仅十家。 在这种模式中,商业银行的子公司与第三方投资机构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关系。市场化股权投资对调查人员的综合要求较高,知识体系也和传统商业银行的评价体系不同,依靠银行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在项目寻找、价值判断、投后管理方面与专业的投资公司匹敌。而投资对象的正确选择是风险控制的首要环节。由于科创企业多为轻资产行业,贷款的追回难度本来就大,一旦投贷联动失败,导致的损失比一般性贷款更高,很可能导致银行集团血本无归。 1、模式的选择 在投贷联动业务开展初期,银行由于在风险投资领域缺乏相关经验,可以重点考虑与外部专业投资机构合作,借助外力拓展客户资源,并通过与外部机构合作增进信息共享和经验共享,然后再考虑开展银行集团内部的投贷联动。 在与外部机构合作过程中,为了保障银行资金安全,可以按风险投资机构实际投资数额的一定比例,在风险投资机构已经完成对企业的股权投资、相应的股权已经完成登记过户之后,再向企业发放贷款,并以借款人实际控制人及其配偶个人连带责任保证为主要担保措施,必要时还可以企业实际控制人所持有的该企业全部或部分股权进行质押。 此外,还可以事先签署含权协定,当约定的条件触发时,银行可获得企业除正常本息之外的额外支付,或有权在约定时间指定第三方投资机构按照约定条件对企业进行股权投资。 2、贷款定价 贷款定价上,除了要一如既往地重视评估贷款风险,还要尽力建立长期的银企合作关系,分享企业成长红利。贷款利率在参照人民银行同期限基准利率水平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发展前景、股权投资情况、市场平均利率水平等因素综合确定。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企业,应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有差别的利率定价。 3、投贷联动客户选择标准 首先,企业产品(服务)应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的行业范围,比如电子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高新技术服务业、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先进制造与自动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其次,优先考虑股东有其他综合收益的企业,如其已获得风险投资,且有初步科研成果,银行可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提供贷款等融资支持,并由企业股东提供有效资产抵(质)押担保。贷款到期后,如企业尚无能力偿还,股东以其他综合收益来偿还。 最后,有限考虑通过自主研发、受让、受赠、并购等方式,获得对主要产品(服务)在技术上发挥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识产权的所有权,科技成果拥有一定市场转化能力的企业。 4、谨慎选择外部合作机构、合理分配利益 在选择外部合作投资机构时,应优先选择有成功合作经验的机构。还应考虑其他有投资及管理能力的机构,包括合格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以及具有产业整合能力的企业单位。 在利益分配中,银行应借助自身优势,尽量扩大收益占比。银行资金的参与提高了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商业银行信誉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的信誉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提供了信用背书,增强了其他借贷参与者信心,使企业能够更容易地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支持,提高了企业存活的概率。 这些都是银行在投贷联动中的价值所在。第三方机构在享受更高风险投资的同时,还享受了银行的信誉增值,降低了潜在风险,因此在最终的利益分配上,银行提供的潜在价值也应该有所体现。利益分配的基本原则是收益和风险相匹配,收益和工作量相匹配,激励和约束相匹配。一方不应完全成为另一方的资金通道或业务通道。 5、风险控制 投资与贷款的收益模式不同,在风险承担上应有所区别,贷款必须配以偿还安排和风险缓释要求,避免出现以投贷联动之名,把投资领域的风险更多地引向银行。可考虑的办法有: 银行要求第三方投资机构提供风险缓释手段。比如,第三方投资机构为银行授信提供连带责任保证担保;出具注资承诺函,承诺在拟授信企业不能按期还银行授信时,以新增债权或股权的方式向目标企业注资,专项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本息;出具股权回购承诺函,在拟授信企业不能按期归还银行授信时,承诺以不低于银行贷款本息的价格对于质押在银行的股权进行回购等。 需要注意的是,非上市企业的股权价值波动性大,对于质押在银行的股权价值,需要进行充分合理的估算。对于先投后贷项目,股权价值参考最近一轮股权融资的估值水平;对于先贷后投的目标企业,股权价值通常按目标企业上一年度净资产确定,且股权质押率不得超过一定比例。 加强资金账户监管。银行可要求第三方投资机构及拟授信企业在本行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账户,并由银行监控其资金流向,必要时可用于归还银行贷款。授信期间企业进入上市通道的,必须在银行开立募集资金专户,银行根据情况确定IPO资金是否用于偿还贷款;授信期间企业成功上市,PE拟全部或部分退出的,企业必须全额归还银行贷款,并由银行根据情况采用其他方式或模式与企业开展后续合作。此外,美国硅谷银行、南京银行等还通过为拟投资企业代发工资来间接把握企业经营情况。 目前对于狭义投贷联动的指导意见更多的是框架性指引,在很多细则落地之前,商业银行仍存有一些顾虑,难以放开手脚。目前需要首先明确或完善的方面包括: 尽快确认投资功能子公司的风险权重。根据《意见》,银行集团将对子公司实施并表管理,这会直接加大银行的融资压力。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商业银行被动持有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在法律规定处分期限内的风险权重为400%;商业银行因政策性原因并经国务院特别批准的对工商企业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400%;商业银行对工商企业其他股权投资的风险权重为1250%。 目前,监管层尚未对子公司的股权投资风险权重作出规定,从以上条款来看,纳入并表资本管理的银行直投子公司投资的股权极有可能按400%的风险权重占用银行集团的风险资本金,对银行再融资压力产生负面影响。 适时放宽投资功能子公司投资企业范围,发放业务牌照,提高银行积极性。在对投资功能子公司定位上,《意见》指出,“试点机构投资功能子公司应当作为财务投资人,可选择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的非上市科创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分享投资收益、承担相应风险。按照约定参与初创企业的经营管理,适时进行投资退出和管理退出。”投资功能子公司的投资对象如果仅限于非上市的科创型企业,其业务范围过于狭窄。 科创企业具有高风险特征,非上市导致股权退出有一定困难,不利于子公司形成良好的盈利模式,也不利于子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如果对子公司进行牌照管理,适度放宽投资范围,允许其在科创型企业投贷联动业务之外寻求更多的投资空间,将大大激发银行参与的积极性,因为毕竟投资功能子公司的进行风险到最后都是银行集团的风险。 对投贷联动中的贷款应提高监管的风险容忍度。科创企业多是轻资产企业,而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技术的替代性强,真正创业成功的只在少数。按照银行传统的贷款风险评估方法,科创产业属于典型的高风险行业。尽管《意见》中提到试点机构应当确定银行及其投资功能子公司、政府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公司、保险公司之间不良贷款本金的分担补偿机制和比例,但恐怕大头的风险还是在银行这边。 其实,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时,监管层就已经在不良贷款容忍度上做出了让步。对于投贷联动中的“贷”这一部分,如果也能提高贷款监管容忍度,体现风险监管上的差别性对待,将大大减轻银行顾虑,提高银行积极性。 试点期间,建议不设规模和数量目标,而是结合各参与主体的意愿和能力,由商业银行自行决定投贷联动的时点、规模,待取得成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避免试点成为硬性任务,提高潜在风险。 第一,可考虑先设立试点专业支行或在分行层面成立专业团队,在部分地区先行试点,待时机成熟后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创业集聚区推广。在试点专业支行的选择上,应选择创新型企业客户基础相对较大、开展过投贷联动业务探索的支行。 第二,加强与同业合作,培育股权投资生态链。资本市场的发展前景使金融同业竞争全面展开,券商、基金、私募投资机构等也着力开发投资市场,均具备各自业务特长。目前国内大部分商业银行由于项目开办效率、市场机会把握等方面存在不足,风险考评、处置手段的灵活性也需加强,在投资标的竞争上不占优势,因此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与同业化竞争为合作。 比如,商业银行拥有充沛的客户基础,与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的众多客户均有不同程度的业务关系或具备营销基础,是投贷联动业务有待开发的珍贵资源。可构建广泛的业务基础与合作平台,与多家证券、基金、私募股权、产业金融资本以及 上市公司 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营造优势互补、内外互动的投资银行生态链、资本市场产品链及业务开办机制链,为投贷联动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 第三,建设专业化人才梯队。投贷联动业务的开展涉及领域较广,对银行前、中、后台人员专业水平的要求较高。银行中金融、财务、法律专业的人员储备较为充足,但是对于相关行业的理解以及发展趋势的把握则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银行在开展投贷联动中应当根据具体行业规律和特点加强组织机构建设和专业化人才梯队建设,一方面通过调整机构设置打造专业、高效的产品线,另一方面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一支集财务专家、法律专家和行业专家为一体的队伍。 第四,加大放权力度,调整考核标准。允许试点分行根据所在地区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在充分衡量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的基础上,突破金额、期限、利率、担保方式、还款方式、信用等级及授信模式等,创新融资产品,在标准化金融产品之外,为客户提供“定制”化的融资产品。 股权投资回报周期长、见效慢,对该业务的考核需考虑银行客户战略的综合贡献,而非仅仅考虑利润贡献。科创企业成长周期长,其间有很多不确定性和未知数,与银行的考核周期不匹配,应针对该类型企业制定专门的考核办法,匹配科创企业的成长周期。合理扩大对科创企业贷款不良风险的容忍度,制定专门的尽职免责条款,提高分行业务积极性。
2023-08-20 22:12:381

银保产品转型势在必行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经济发展助推器和现代经济核心的银行,应该也必须有所作为,通过科学定位自身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稳健可持续发展,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支持和坚强保障。中小银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当前国内银行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的高资本消耗、高信贷投放、高成本运营的经营模式将难以为继,如果中小商业银行继续缺乏危机感、满足于现状,最终就会被淘汰。只有求变,求通,大力推进转型,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推进,将进一步推进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意味着金融业准入门槛会进一步降低,数量进一步增大,行业垄断进一步被打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迫切需要中小商业银行通过深入推进转型,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竞争实力。监管政策的日趋严格,也要求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转型升级,走资本节约、良性平稳的发展道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以及金融脱媒现象的愈演愈烈,对中小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重大冲击。传统的以存贷款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且用价格手段争夺优质客户的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中小商业银行的盈利压力将明显增加。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大量金融需求应运而生,中小商业银行只有实施转型发展,对市场需求做出准确的分析和反应,使得自身的运营机制可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服务需求,并且设计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塑造综合化的服务体系,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才能在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推进中小银行转型发展未来,中小商业银行不能做大而全的银行,必须专业、专注地做好专业支行和特色银行,服务好产业链上下游和专业大市场。目标客户的转型是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基础,只有实现了客户结构的转型和优化,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基础才会牢靠。产品服务的转型是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有效手段,中小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产品服务的转型将自身的转型升级成果展现给客户群体,通过客户群体对产品服务的认可又可以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小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发展。机制的转型是中小商业银行转型升级的动力源泉,中小商业银行可以从调整组织架构、制定考核激励政策、完善产品创新流程、打造联动协作营销模式等方面来不断深化机制转型,以机制的转型来不断提高中小商业银行的科学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动转型。中小商业银行推进转型,必须充分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在持续发展中实现结构的动态调整优化,并且在结构调整中寻找和拓宽新的发展空间,以结构调整促进规模的增长,从而在结构优化的基础上实现规模的可持续有效增长。正确处理好发挥传统优势与打造新优势的关系。对已经形成优势的领域,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同时,集中力量努力变劣势为优势,在不断开发新优势的基础上,提升竞争水平和能力。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新兴业务、交叉营销、营销等的不断发展,中小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和业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适应传统业务的风险控制技术已不能够有效适应新时期的业务发展,迫切地需要构建全天候、立体式的风险管理体系,使风险管理贯穿于经营决策、资本配置、产品定价、绩效考核等经营管理全过程,满足业务发展过程中的风险控制需求。中小银行转型中的管理保障当前,中小商业银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也存在着诸如监管政策趋严、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金融脱媒持续演变、有效需求不足、同质化竞争日趋白热化等一系列困难和挑战,这都决定了转型应积极稳步、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步推进,切不可幻想着一蹴而就。在转型过程中,要实现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管理是基础。应细化考核维度,将经济资本占用额、小贷款余额、贸易融资占流动资金贷款比例等一系列结构调整等加入考核指标,进一步提高
2023-08-20 22:12:451

p2p作为金融工具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P2P 网络金融的主要特征P2P 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框架本身有其固有的位置,就政策制度层面分析,P2P 可被归类为“普惠金融”和“金融脱媒”.首 先 , P2P 属 于 普 惠 金 融 的 表 现 形 式 . 普 惠 金 额(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提出,用以宣传 2005 小额信贷年。④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写入党的决议,被提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所谓普惠金融,不同于政策性扶助经济,是由市场本身开发出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于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等正规金融体系难以覆盖的领域。P2P 网络借贷由其小额性、分散性以及网络的便利性,从而可以在线上实现资金融通,使一些创业者在创立小微企业或者农民种植需要时可以快速拿到资金。其 次 , P2P 属 于 金 融 脱 媒 的 类 别 所 属 . 金 融 脱 媒(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金融非中介化”,即是指金融交易双方直接进行谈判、交易,而绕过金额机构。⑤就市场融资层面而言,现在融资体系仍旧由银行业主导,在银行信贷中银行便充当了金融中介的角色,该借贷性质上属于投融资双方不直接接触的间接融资。而 P2P 不同,虽然 P2P 同样被称作中介平台,但较之银行,其地位有明显的不同,P2P 平台并不参与投融资双方的交易,仅在其借贷交易过程中起到保障交易安全及效率的作用,仍然属于直接融资范畴。从政策制度层面上分析,金融脱媒实质上是金融市场由重间接融资向直接、间接融资并重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深化改革的必然取径。更对相关知识可以访问乐助社区。
2023-08-20 22:12:521

金融科技下沉需要跨越几重障碍

文|车宁 庚者,更(变革)也;子者,兹(于此)也。时值庚子,中国经济 社会 发展再度迎来变革之年。表现在实体经济,是生产力的新老更替、生产关系的全球盘整;反映到金融领域,则是金融 科技 的下沉、普惠服务的勃兴。 然而罗马并非一日建成, 浩浩汤汤 的金融 科技 下沉趋势的最终成形,也有赖于以下因素的交互作用: 一者,作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吃饭”业务的“公(司业务)机(构业务)房(贷业务)”风光不再, 科技 企业流量红利、资本红利见顶,业务“出海”频遭掣肘,两者对新发展引擎的渴求构成了金融 科技 下沉的起点。 二者,对公领域龙头企业通过供应链对上下游小散伙伴的整合,零售领域小镇青年、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展现,以及疫情防控下中老年人对线上消费方式的接纳,为金融 科技 下沉提供了丰厚土壤。 三者,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网等前沿 科技 及其商业模式对传统经济的深度改造和消费行为的深刻影响,为金融 科技 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和运营手段,最终使得业务下沉由可能变为现实。 不过,即使金融 科技 下沉已是大势所趋,我们仍依旧要进行艰辛的 探索 。在这一过程中,行业乃至 社会 所需要的并不仅是“乘风破浪”的豪情,也需正视前进途中的多重障碍。 理解金融 科技 下沉的障碍首先需要理解金融 科技 下沉的意义。 其一,金融 科技 下沉可以从工业化到信息化层面进行理解。银行等被嘲讽为“工业时代的恐龙”并非空穴来风,股市上的低估值也源来有自。 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虽然古已有之,但其发展壮大乃至呈现为当今形态,却只有工业革命后的短短一两百年时间(在中国还要更短)。金融过去的壮大受益于工业化,但金融未来的发展却受制于工业化。 因此,金融 科技 下沉所需要 探索 的并不仅仅是实现渠道和技术层面的线上化、信息化,也不仅仅是利用 科技 手段来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增加覆盖、防控风险,更多是要实现展业方式、组织机制从工业化模式到信息化模式的跃迁。 其二,金融 科技 下沉也可以从城市化到城镇化层面进行理解。除工业化外,城市(镇)化是推动金融发展的另一主要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不断走高的城市(镇)化率相伴随的,一直有(大)城市化还是(中小)城镇化的争论,并且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有不同侧重。 近年来,随着大城市对居民吸纳能力的饱和、城市治理能力和经济创造能力提升的瓶颈,特别是新冠疫情对“大城市病”的集中暴露,使得城镇化发展路径再次抬头。金融机构、 科技 企业有必要因时而动,向三四线城市及县域下沉,并在其中找到服务实体经济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其三,金融 科技 下沉还可以从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到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层面进行理解。随着由财富分配不公导致的民粹主义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泛滥,一时间“退群”、制裁横行,全球化快速向区域化、本土主义衰退。 一方面,与经济基础和国际秩序的变迁相适应,金融机构、 科技 企业也需要降低对国际(及其衍生)业务的依赖。另一方面,在将以前对外产能和国内需求嫁接的过程中,金融 科技 其实也大有可为——金融可以提供必要的资金,以市场化方式引导企业转型; 科技 则可以提供新的交易平台和生态,降低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 因此,金融机构 科技 下沉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也非从城市到乡村的降维打击,而是与时代脉搏相关,走出普惠服务的可持续之路。明了于此,就可以正确识别谁是真正的“敌人”(障碍),谁是真正的“朋友”(助力)。 首先,技术对业务的改造和提升具有局限性。 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手段,金融 科技 更是服务手段的手段。虽然出于商业目的,市场上充斥着诸多对于金融 科技 的溢美之词,然而其真正作用的发挥并不乐观。金融业务下沉所面对的问题即非 科技 所能全部解决,也不需要 科技 来全部解决。 比如面向县域小微企业的线上信用贷款,大数据虽然能够提供更多维度的分析,使金融机构能够获取客户的全息画像,更准确全面地把握客户,但在风险控制上依旧不能代替对物的抵(质)押,不能提供优先受偿的手段,而后者连同数据的获取、使用、存储、转让等是法律而非 科技 所能解决的问题。 另外,技术本身也具有局限性。 一方面,相对于工业革命和电气革命,信息技术革命诸多前沿 科技 的真实作用和影响范围本就有限;另一方面,部分前沿 科技 也还处于孵化阶段,能力并未完整展现,与之相应的商业模式也未完全成熟。 比如利用区块链来解决供应链上小散商户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虽然区块链是将信任由人转移到算法,甚至鼓吹信任可以上升为信仰,但是一者其运行效率相对低下,不能支撑高频的零售业务,这就大大限缩了其作用发挥的空间;二者其仅能保障上链信息的安全可信,但对信息上链之前的问题却爱莫能助,然而恰恰是上链前而非上链后,线下而非线上才是小散商户信息造假的重头。 最主要的,金融 科技 下沉还不能提供与“公机房”、消费互联网等量齐观的业务贡献,更没有走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因此也就消减了相关企业的信心和动力。相对于民间金融,金融机构和 科技 企业的比较优势在于批量经营和风险管控。 对于前者,县域及乡村很难提供可以大量标准化经营的场景,小微企业信贷更是如此,金融机构的成本控制和损失发生的大数法则作用发挥有限;对于前者,比如银行等之所以躲在大型企业、国企、公用事业等客户服务的“舒适区”难以走出,关键不在利润挣得多,而在风险管得住,而反观下沉市场,则很难提供如此优质的资产。 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特殊挑战还在于,移动支付主导权的丢失使其 科技 下沉趋于被动。从现在复盘的结论看,正是移动支付的失利导致了金融机构和 科技 企业在互联网市场的“冰火两重天”。 表面看来,移动支付本身利润微薄(甚至免费提供)却投入巨大,与信贷理财相比可谓边缘,然而它却是金融发生频率最高、场景贴合最强的业务,无论对于眼前的客户活跃度还是长远的数字化转型都意义重大。 在支付先失一局的情况下,信贷缺少了有力的数据和场景支撑,转型顾虑重重、步履蹒跚,理财也是不堪大用(利息高了负债成本上升,利息低了被骂“吸血”),这些都削弱了金融机构争抢县域市场主动权和制高点的能力。 金融 科技 的逻辑虽然可以简单描述为线上化、数字化,但目前线上渠道并不能完全代替线下网点的作用。当前,线下网点关停风潮愈演愈烈,根据银保监会公开的信息,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1332家银行网点关停,而其主要理由就是金融 科技 的发展、线上业务的活跃。 不过,对于渠道作用的发挥,并没有所谓线上一定比线下先进之说,其考量也并不应简化为单纯的成本核算。 质言之,金融 科技 下沉还需线下网点的支撑:一方面,线下网点可以提供信息,在县域及乡村市场,技术和系统所能收集整合的信息有限,还不能脱离传统方式的护持;另一方面,线下网点还可以提供信任,在三四线城市及县乡,熟人 社会 色彩浓厚,在市场中有没有“腿”(网点及人员)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客户乃至政府的观感,进而影响业务的开拓。 如果说线下渠道更多影响 科技 企业下沉的空间,那金融脱媒则更影响金融机构 科技 下沉的效果。 市场下沉所考验的已不仅仅是金融机构的资金融通能力,还考验其信息整合能力、 科技 开发能力、产业组织能力乃至生态建设能力,而后四者无疑是金融机构的短板。 以新冠疫情之后的经济重组来说,一些工业龙头企业比如海尔,就在政府支持下用工业云平台支撑企业复工,而头部 科技 企业更是不甘人后,支付宝就从金融支付平台升级为数字生活开放平台,面向国内全服务行业开放平台,用数字化助推服务业提质扩容。 这些举措不仅仅是削弱了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对企业客户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更深远的是其提出了与场景、伙伴深度结合,与下沉市场、数字经济高度契合的金融新玩法。除了资金融通,业务生态的金融脱媒也愈演愈烈地开展起来。 在下沉企业自身层面,下沉障碍来自于供需落差。这种落差形象地说就是一二线城市的金融机构、 科技 企业的业务人员和产品经理去猜甚至是“塞”三四线城市及县乡客户的金融需求。 然而一则,下沉市场客户的需求有其特殊性,其知识背景、信息获取及风险偏好都不同于大城市白领所在、所熟悉的人群,部分业务领域特别是对公信贷等并不能拿标准化产品来来去去复制粘贴。 二则,从来不存在一个抽象化的下沉市场,从一二线城市金融服务发展经验看,城市和网络是磨平人们需求个性、创造标准产品的两大动力,而这两者的作用在三四线城市与县城、乡镇、农村无疑是逐级衰减,于是就形成了金融机构和 科技 企业其实并不熟悉、更加细分的市场环境。 另外,相较于 科技 企业,传统金融机构还有其自身的理念障碍,它们更多是从自身业务而非外部场景出发应用金融 科技 ,对客户需求理解不全面、不深入,更遑论“超预期”满足。在下沉市场,金融 科技 和金融产品仅仅是“够用”,而远非“够好”。 在公共服务提供层面,下沉障碍来自于市场环境。 一者,金融 科技 的作用发挥需要有良好的法制保障, 比如,为金融 科技 发展的良好生态,需要出台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来统一建设,避免线上的“断头路”。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市场监管、执法司法,维护风清气正的服务环境。 二者,金融 科技 的作用发挥需要有良好的公共设施, 比如,作为驱动金融 科技 运作“原油”的数据,就需要政府及行业组织加强确权和整合,提供通用的公共平台以激发多方主体的合作意愿与行动。 三者, 金融 科技 的作用发挥还需要良好的政府施政,比如,由于地方银行在股东构成、作用发挥乃至 历史 渊源上的特殊性,下沉市场的地方政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保护主义”,影响所及就连大中银行也不免“受气”,这首先不利于金融机构、 科技 企业通过 科技 等手段均等地开展业务,也不利于当地金融市场的 健康 发展,更不利于金融消费者的利益保护。 障碍是催人奋进的力量而非逡巡徘徊的借口。 从实现路径来看,金融 科技 下沉并不是靠技术多前沿、资金多雄厚、模式多精致,恰恰相反, 科技 下沉依赖于一项项具体而细微的技术积累,并在积累中不断进化;同时还依赖于一件件百姓日常需求的满足,并在满足中积蓄力量。就是在这样普通的“升级打怪”而非 历史 宏大叙事中, 科技 下沉终将成长为参天大树。 具体来说,各方可从以下方向努力,提升 科技 下沉的含金量。 对于政府来说,关键是加强治理能力,在硬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提升软件(法制)建设,打造良好发展环境。 更重要的,是有的放矢地建设本地公共基础设施尤其是“数字基建”,整合各方力量对前沿场景、基础科学、交叉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包括政务数据、公共服务数据在内的数据共享,引导企业主动承担助力伙伴数字化转型的 社会 责任,进而形成良性的分工体系,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除此之外,政府还可考虑引入行业自律组织、 社会 专业机构等“第三部门”,提升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和质量,一方面使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执行市场原生秩序的作用,行使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功能;另一方面发挥律所、会所、研究机构等 社会 专业机构的比较优势,为金融 科技 下沉保驾护航。 对于 科技 企业来说,关键是加强生态能力,将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基础设施化”,以 社会 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助力 科技 下沉,携手金融机构服务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让数字服务更多样更多元,让智慧生活更丰富更美好。而在这个搭桥赋能中, 科技 企业自身的生态地位也得到提升,并逐渐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 再者, 科技 企业还应强化公众对其安全能力的认知,在金融 科技 领域建立信任。 毕竟金融的底线就是安全,作为体验的重要一环而非对立面, 科技 企业可发挥自身在技术储备和实施经验方面的优势, 探索 通过LBS(基于位置的服务)、生物识别、可信环境等手段,既增加安全保障的强度和广度,又在体验上进行“减负”,使客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在沉浸式环境中得到无感知的呵护。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关键是加强产品能力,在 科技 下沉过程中,面向的客户是更加细分的企业和千人千面的消费者,其需求和风险各不相同,需要与之匹配的产品精准“滴灌”。 建议首先善用已有产品,包括账户服务、支付结算、理财产品等,以资金运营为突破口向下沉市场本地企业进行赋能,对个人客户则可打造以家庭需求为主题,涵盖养老、安居、教育、 旅游 等在内的一揽子线上化解决方案。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优化战略产品,瞄准在线办公及其背后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趋势,开发在商旅报销、费用核算、工资发放等金融功能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更高频地与客户形成黏度;另一方面推动产品融合,基于开放银行架构对外输出金融服务能力,有选择地与外部高频非金融平台进行合作,互相导流、累积数据。
2023-08-20 22:13:001

银行招聘考试占比重要的几部分如何备考?

银行考试的难度可以说相对比较低,所以在心理上要做到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其实就是不要太担心。银行考试我认为分以下5个方面:行测:填词题、逻辑题、排序题;数列题、图形推理、应用题常识:常识题、实时题经济学:微观经济、宏观经济银行类:银行学、货币银行学英语:单选题、阅读理解作文:作文(说是申论,但是差远了)那我现在慢慢的给大家讲一下怎么准备1) 行测 难度 ☆☆ 重要性 ☆☆☆☆☆(占比大)最重要的先讲,所有的数学题全部都最后再做。大家有时间就多做几套,主要是错题看答案,或者是犹豫的题目看答案,看看题目都有哪些讨论,我介意如果你想认真的学习一下可以去报公务员,别浪费了这个技能。错题之后要总结一下,记本子上最好,或者记脑子里,套路内容不多,还有就是银行考的难度也不大。数学题是拿分的重点,前面的题目一遍过不要回头检查了,也没什么好检查的,你要做的就是保证数学题能全对,做题目的时候一下子解不出来的话,你就跳过。2) 常识题 难度 ☆ 重要性☆☆☆☆☆(送分题)不要准备公务员的常识题,主要就是新闻上放的一些大事件。比如我们杭州的G20、亚运会、屠呦呦诺贝尔、利率上升下降等等,就是这些国家性的事件,这个主要是考你是不是留心最新的事情,我认为银行做事时效性比较强,可能需要这样的能力。3) 经济学:难度 ☆☆☆ 重要性 ☆(虽然难,但是题目少啊)因为我不是金融专业的所以很多都不知道,还好本科学过点,所以还记得一点,这部分题目量不大,所以我认为非金融专业直接放弃就可以了。如果考过的题目你记住的话,回头查一下就可以了。4) 银行类:银行学、货币银行学难度 ☆☆☆☆ 重要 ☆(同上)这类题目多选题特别多,单选题也有,难度非常大,主要是有没有记住的问题。我建议就去网上找历年的卷子,做一下能记住记住,记不住就算了。考的题目也很多,重要性不高。5) 英语:单选、阅读理解难度☆☆ 重要性☆☆☆☆☆(占比大)单选不一定考,但是阅读理解必考,难度我觉得也就4级上下的水平,所以不用担心。准备的方法,首先,阅读理解要会连连看做题法(稍微讲一下,就是题目是按行文顺序出的,题目的答案基本上是文章内容的同义转化,比如题目问今天是周几,文章写 Friday,答案是the sixth day of this week,基本上中国的所有英语类的阅读考试用这一种方法就好了),然后是背单词(四级六级的单词要会,反正你也要考四六级就顺便背了吧)。6) 作文:小申论 难度 ☆☆☆ 重要性 ☆☆☆因为有的银行考有的银行不考,基本上是机考的考试不考,不机考的就要考的。基本上写这些文章你只要记住下面这个框架就好了:1、介绍背景 2、问题 3、措施 4、意义给大家简单的写一篇:题目:请分析“金融脱媒”1、 背景:因为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公司发展、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难出现了金融脱媒现象2、 问题:金融脱媒导致银行贷款率下降,....(讲下原因)、资金流动性差,….(原因)等问题3、 措施:简化贷款流程,…..(为什么)、建立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什么)4、 意义:(就是总结)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利用最低的成本,提高效益;其次,解决了金融脱媒产生的核心问题基本上就是这个结构,一般问题讲3个,措施讲3个,文章结束。还有字要写清楚。笔试按照我上面的方法准备,一定要做到孰能生巧,还有就是不要为了准备银行考试而去复习,你去准备公务员考试或者四六级考试,顺便就把银行考试复习了。2、各银行考试题型工商银行:机考;考试题目是有背景的讲的是你在一个地方冒险,这个地方有四个板块什么的,然后根据不同的场景做题,题目类型打乱的,而且有很多无用信息,但是做题趣味性比较高。数学题非常难,介意最后再做。其他题目难度适中,没有常识题和银行类题目。中国银行:机考;三块内容。首先考英语,90分钟100道题,其中40道阅读。题目难度不大,不要在单选上花太多的时间。第二块是行测、数学等题目难度不大。但是有考银行学题目的多选,有考实时新闻题。第三块:识别颜色,找不同,短时记忆(工行也考了找不同等题目)。中信银行:机考;两块内容;行测等先考,难度比较大,有涉及微观经济学,数学题比较难,介意不会的题目猜一下,当然猜也要有逻辑。重点放数学题吧。英语考试比较简单,尤其是阅读,生活类的。光大银行:笔试;行测数学英语都比较简单,重点放在英语和数学上。最后要写作文的,要注意结构。杭州银行:笔试;总体难度不大,但是这个银行要考关于银行本身的信息,所以大家在考城商行的时候要看一下他的主页,然后看他的事件报告。把今年的看了就可以了。北京银行:行测数学考试难度不大,英语特别难,主要是难在词汇上,阅读内容主要是设计银行相关的文章,单词非常的长,对于我来说都看不懂,不过利用连连看的方法也比较好做。这个银行要考作文的。总结:银行考试相对比较简单,可以很多内容放在一起和公务员,四六级一起复习。如果有的知友还有什么问题,或者有还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私信我。还有就是千万不要质疑银行的发展前景,第二就是有关系户也没关系,能力是给自己培养的人家拿不走。部分知友可以不赞同我的观点也没事,因为有的事情很多人为了避免竞争,会把它说的性价比很低。
2023-08-20 22:13:102

什么是“金融脱媒”?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因此,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扩展资料“金融脱媒”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主要有:1、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2、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3、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4、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5、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6、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脱媒
2023-08-20 22:13:382

银行脱媒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什么是“金融脱媒”?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一是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 二是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三是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四是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五是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六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问题二:易方达马骏说的“金融脱媒”是什么意思啊? 易方达副总裁马骏说的“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脱媒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指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当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很多更加市场化的创新产品应运而生。 问题三:脱媒是什么意思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的迅速增长削弱了存款机构的吸引存款的能力,导致大量资金从存款机构提出,投到货币市场不受利率管制的高利率的金融资产上,以获得优厚受益,使各存款机构出现经营困难,成为金融体系中极不稳定的因素。 baike.baidu/view/259086 问题四:何谓金融“脱媒”,银行业发展“脱媒”?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 中金专题透视中国金融脱媒 zgjrw/...01 问题五: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答:金融脱媒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非中介化,一般指金融交易的双方跳过中介 ,而直接进行交易 机构(如银行) 金融脱媒产生的影响: ① 使银行资金来源锐减,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 ② 影响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 ③ 促使银行进行服务调整、新产品开发,以及银行的一些体制改革。 问题六:什么是脱媒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08-20 22:13:581

脱媒是什么意思?

问题一:脱媒是什么意思 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的迅速增长削弱了存款机构的吸引存款的能力,导致大量资金从存款机构提出,投到货币市场不受利率管制的高利率的金融资产上,以获得优厚受益,使各存款机构出现经营困难,成为金融体系中极不稳定的因素。 baike.baidu/view/259086 问题二:什么是“金融脱媒”? 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的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一是同业存款、企业机构大额存款业务面临发展机遇。资本市场发展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迅速,规模越可观。 二是融资融券、证券质押贷款等支持金融市场和金融交易的新型融资业务将获得发展契机。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券商将可以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银行可以借此开展针对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新型资产业务。同时随着直接融资的发展,证券品种的日益增加以及证券市值的不断扩大,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此外,投资者在交易中有对流动性和资金的需求,银行将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三是支付结算业务将获得较大发展机会。以证券市场的清算服务为例,商业银行可大力发展的领域包括,一级清算服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沪深证券交易所中央登记公司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二级清算业务―――即法人证券公司与下属证券营业部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三级清算业务―――即个人投资者在证券营业部资金账户与商业银行存款账户之间的证券资金汇划。 四是企业理财、现金管理、资产管理等咨询类中间业务前景广阔。证券品种的增加,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随着金融投资品种的增加,企业资产选择的机会增加,投资的专业性将增加,企业将更多地求助于专业机构对其进行现金、资产管理,为银行发展相关业务提供机会。 五是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六是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合作大有可为。首先,商业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功能特征存在差异产生了合作的可能。其次,在综合经营仍然处在“积极稳妥”推进阶段、补充外源资本渠道不够畅通的情况下,密切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层面的合作对于中小银行来说是一个较为经济、快速、可行的选择。 问题三:易方达马骏说的“金融脱媒”是什么意思啊? 易方达副总裁马骏说的“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直接输送到需求方和融资者手里,造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脱媒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指在定期存款利率上限管制条件下,当市场利率水平高于存款机构可支付的存款利率水平时,很多更加市场化的创新产品应运而生。 问题四: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答:金融脱媒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非中介化,一般指金融交易的双方跳过中介 ,而直接进行交易 机构(如银行) 金融脱媒产生的影响: ① 使银行资金来源锐减,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 ② 影响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 ③ 促使银行进行服务调整、新产品开发,以及银行的一些体制改革。 问题五:什么叫融资脱媒化 随著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著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得以证券市场为中心资本市场功能日趋凸显,而传统银行媒介金融的媒介作用则趋於萎缩,利润下降,存放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存贷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此即所谓“脱媒化”现象 问题六:脱媒现象的内容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脱媒”的发展,因为当公司直接向用户销售产品与服务的方式在技术上成为可能时,公司将可以完全跳过批发商和零售商直接将产品与服务送到客户手中。这样导致的成本降低将使得制造商和消费者同时获利。实际上,脱媒在消除一些传统的工作的同时会创造出更多的职业。而且,在脱媒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来许多各类新的不同形式的媒介。由于技术革新导致的中间商成本的降低,会使得更多的人成为中间商,而不是相反。以国际互联网为例,由于Internet使得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许多原本由于成本问题而无法开展的零星的、特殊的交易,都逐渐地成为可能。这样,更多的(而不是更少)中介应运而生。
2023-08-20 22:14:051

什么是脱媒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23-08-20 22:14:151

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媒”就是指媒介。“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通俗的讲脱媒就是没有中间人。而“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目前,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影响简单通俗的讲有两个吧,1,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手段,是融资更加活跃;2,就是企业对银行依赖程度下降,对银行产生一定压力。
2023-08-20 22:14:241

什么是金融脱媒,它产生哪些影响

答:金融脱媒简单地说就是金融非中介化,一般指金融交易的双方跳过中介 ,而直接进行交易 机构(如银行) 金融脱媒产生的影响: ① 使银行资金来源锐减,削弱其信贷投放能力; ② 影响央行的货币信贷政策与各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 ③ 促使银行进行服务调整、新产品开发,以及银行的一些体制改革。
2023-08-20 22:14:341

什么是银行脱谋,脱谋是什么意思啊

“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金融脱媒”又称“金融非中介化”,在英语中被称为“Financial Disintermediation”。所谓“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随着经济金融化、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商业银行主要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在相对降低,储蓄资产在社会金融资产中所占比重持续下降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融资方式由间接融资为主向直、间接融资并重转换的过程。金融深化(包括金融市场的完善、金融工具和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的自由进入和退出、混业经营和利率、汇率的市场化等)也会导致金融脱媒。金融脱媒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释,比较具体了。
2023-08-20 22:14:421

金融脱媒的表现形式

从居民户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表现为家庭金融资产构成从以银行储蓄为主转为以证券资产为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金融脱媒表现为更多的企业选择通过股票、债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因为活跃的资本市场将大大降低他们的融资成本和财务风险。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一是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公司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对银行的依赖性逐步降低,银行公司客户群体的质量趋于下降,对银行业的公司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二是随着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加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业务造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三是短期融资券的发行造成了大企业客户的流失和优质贷款被替换,直接导致了贷款利息收入的下降。
2023-08-20 22:14:591

什么是金融脱媒,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媒”就是指媒介。“脱媒”一般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而直接在供需双方间进行。通俗的讲脱媒就是没有中间人。而“金融脱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目前,金融脱媒现象在我国银行业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影响简单通俗的讲有两个吧,1,企业获得更多融资手段,是融资更加活跃;2,就是企业对银行依赖程度下降,对银行产生一定压力。
2023-08-20 22:15:171

金融脱媒的出现背景

随着以资本市场为中心的新金融商品的开发和需求的创造,特别是随着资本需求的超强劲增长,使证券市场的功能日趋凸现,而银行的媒介作用则趋于萎缩。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具备完善的金融体制和发达的资本市场的美国,从1933年至1966年9月,美国出台Q条例促使银行纷纷出现利润下降,市场不断萎缩,利差收入减少,依靠传统的业务难以维持生存的状况,即出现了所谓的“银行脱媒”现象。
2023-08-20 22:15:251

我们国家货币基金的总量会一直扩大吗?会不会出现“金融脱媒”现象?

会。金融脱媒仍然是未来趋势。尤其是进入M2低增长的“弱货币环境”之后,韩国、中国台湾等的货币化进程都出现了金融脱媒加剧的现象。这成为中国银行业当前和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金融环境之一。这种金融脱媒不仅导致了总体流动性宽松情景下的银行业结构性流动性短缺。更为银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中国的金融脱媒问题有些特殊性。中国现代银行业发展时间很短,应从1979年恢复农业银行开始算起。在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金融业以银行业为主导,银行业总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99%以上。银行业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90%以上,这种不均衡的结构,既不利于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提高了金融服务交易的成本,也会增加经济发展对该行业的依赖性,从而增加经济发展的系统性风险。扩展资料:在金融脱媒大趋势下,银行业除了要加快业务转型,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综合化服务银行转变,还要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力度,更重要的是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为大型和零售客户提供更加细致周到的服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金融脱媒正在加速。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端资金来源被分流,而贷款投放也被影子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挤占,再加上第三方支付竞争下技术脱媒愈演愈烈,在我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金融脱媒无疑给银行业带来阵阵寒意。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旧有的经营方式显得僵化陈旧。金融脱媒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专家和业内人士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主动适应,加大创新推进战略转型,早日实现由传统商业银行向现代综合化商业银行的转型,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金融加速脱媒 中国银行业前景何在参考资料来源:中新网-金融脱媒加速 银行业如何加强创新确立竞争优势
2023-08-20 22:15:583

金融专业术语

1.影子银行:一般是指具有一定银行功能但不受监管或监管较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总之,影子银行是可以提供信贷但不属于银行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影子银行主要包括信托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货币市场基金、各类私募基金等表外业务。 小额信贷公司和各种金融机构,以及私人融资。特点:机构多,规模小,杠杆水平低,但发展迅速。 2.热钱:又称热钱或投机性短线资金。通常是指以投机获利为目的快速流动的短期资金,其进出口往往容易诱发市场甚至金融风暴。 热钱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外汇、股票、贵金属及其衍生品市场。 “四高”特点:盈利能力和风险高;信息化、敏感性高; 高流动性和短期; 投资的虚拟性和投机性高。 3.路演:证券发行人在发行证券前为机构投资者进行的宣传活动。目的是促进投资者与股票发行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以保证股票的顺利发行。如今,不少基金公司在项目启动时也会进行路演。活动期间,公司向投资者详细介绍了公司的业绩、产品和发展方向,充分阐述了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让潜在投资者有深入了解具体情况,解答机构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4.政策性银行: 一般是指政府为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而设立的非盈利性金融机构。1994年,中国成立了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于2008年12月16日成为商业银行。 拓展资料: 1.离岸金融:是指以可自由兑换的货币为交易媒介,非居民(境外个人、法人、政府机构、国际组织等)主要参与,提供结算、借贷等金融服务的金融活动、资金流动、保险、信托、证券和衍生品交易,不受市场所在国和货币发行国一般金融法律法规的限制。 离岸金融的主要业务是吸收非居民资金,服务非居民融资需求。因此,它被形象地称为“两端出”金融业务,形成的市场称为离岸金融市场。目前,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 2.金融脱媒:是指资金供给绕过商业银行等媒体系统,直接传递给需求方和融资方,造成资本的体外循环。例如,企业直接在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或短期商业票据,而不是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从融资模式来看,金融脱媒是社会融资从间接融资逐步向直接融资转变的过程.应该说,金融脱媒现象是我国市场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政府推动金融市场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 3.银行间债券市场:-银行债券市场是指依托全国同业拆借中心和中央证券登记结算公司,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交易和回购的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成立于1997年6月6日。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大部分记账式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均在该市场发行和交易。
2023-08-20 22:16:201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会有哪些影响?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影响:x0dx0a(一)抢占商业银行市场份额x0dx0ax0dx0a面对互联网金融迅猛的进攻态势,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业的直接结果就是市场份额缩减。互联网金融在支付方式、平台及跨界金融方面,对银行造成冲击,银行可能基本上抵不过互联网企业的进攻,被抢去市场份额。同时,互联网金融可能蚕食掉银行20%的市场份额。这可以很好理解,新事物的发展过程,必将会导致旧事物的缩减、退让。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有信息处理方面的优势,效率高,加之无传统中介,挤掉了中间成本,而商业银行在信贷方面显然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市场份额减少成为必定。x0dx0ax0dx0a(二)减弱商业银行中介功能x0dx0ax0dx0a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互联网企业为资金供需双方提供金融搜索平台,为客户提供支付款业务,使资金供需双方利用搜索平台自主寻找交易对象,并完成交易,这与传统银行支付业务形成替代,致使传统银行在金融业务往来中资金中介的功能逐渐减弱,也就是说,互联网金融将加速金融脱媒,加速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的边缘化。未来商业银行在信贷领域的作用,将会逐渐削弱,直至被取缔。x0dx0ax0dx0a(三)迫使商业银行金融创新x0dx0ax0dx0a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商业银行在业务经营方式、范围上,都已固定成型,然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冲击着商业银行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国银行原副行长李礼辉认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创新将迫使商业银行作出转变。马云也表示,银行不转变,我们转变银行。商业银行如果自身不发展创新,适应这个新时代,那么,就会有更多像互联网金融的金融创新,倒逼商业银行进行改革,否则,商业银行这位传统金融机构的“老师傅”,很有可能会被“乱拳打死”。
2023-08-20 22:16:273

关于金融的一些专业术语

inflationary spiral 螺旋式上升的通货膨胀 neutrality of the central bank 中央银行的中立性 counter-inflation policy 反通货膨胀对策 open market policy 公开市场政策 deficit-covering finance 赤字财政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y 财政金融政策 harmony of 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 interest rate policy 利率政策 monetary device 金融调节手段 monetary action 金融措施 measures for monetary ease 金融缓和措施 easy credit 放松信贷 monetary and credit control 货币信用管理 deficit covering 弥补赤字 restrictive lending policy 贷款紧缩政策 over-loan position 贷款超额 credit expansion 信用扩张 credit control instrument 信用调节手段 credit control 信用控制 restrictive monetary policy 紧缩通货膨胀 credit extending policy 融资方针 ultra-cheap money policy 超低息政策 financial transaction 金融业务 monetary market 金融市场 financial unrest 金融动荡 financial crisis 金融危机 financial system 金融体系 financial world 金融界 policy of discount window 窗口指导政策 open market operation 公开市场业务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2023-08-20 22:16:372

金融科技对银行有什么利弊?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利: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生活的节奏在持续加快,许多行业的竞争在加大,商业银行已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方式来开展业务,而金融科技的介入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有了新的递增。金融科技加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在增加,因此,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2.弊: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 拓展资料1.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首先就体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受到网络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冲击,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也未能幸免,多方面的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去中介化的趋势,此外,金融科技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与市场竞争。基于此,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要与金融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具备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新型银行”,即智能化、移动化的价值与信息整合者。 2.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
2023-08-20 22:16:461

金融科技对金融行业有什么影响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比较大的。1.利:时代不断在进步,社会生活的节奏在持续加快,许多行业的竞争在加大,商业银行已不能完全依靠传统方式来开展业务,而金融科技的介入使得商业银行在市场的竞争环境下,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开拓有了新的递增。金融科技加上互联网的广泛运用,使得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也在增加,因此,金融科技的运用可以不断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2.弊: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影响。就资产端而言,商业银行最主要、最传统的资产业务就是贷款业务。有专家认为,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会首先受到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由于负担着大量的监管成本与固定成本,而互联网金融则可以较低的成本完成对客户的信用评估与信贷投放,为客户提供性价比更高的消费金融服务,这无疑会压缩、挤占商业银行的利润空间。其次,商业银行负债端面临的“脱媒”压力进一步增大,部分存款脱离了商业银行而转向货币市场基金。 拓展资料1.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和挑战首先就体支付结算等中间业务受到网络支付(包括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冲击,同时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业务与负债业务也未能幸免,多方面的冲击加速了金融脱媒和去中介化的趋势,此外,金融科技还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与市场竞争。基于此,商业银行未来发展需要与金融科技进行深度融合,打造具备专业性、即时性、普惠性的“新型银行”,即智能化、移动化的价值与信息整合者。 2.金融科技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挑战 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影响。支付结算一直以来是商业银行最为基础、最为传统的中间业务之一。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这种基于信息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地位,使得商业银行在支付结算领域形成长期的、独有的专属优势。而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典型代表的金融科技则撼动了商业银行的这一优势,相比于银行提供的服务,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其依撑的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对客户数据信息进行高效的存储和计算,从而更有效地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并可以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以任意方式进行支付结算,更为便捷高效。
2023-08-20 22:16: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