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云 / 小云问答 / 问答详情

企业内部控制怎样评价???

2023-08-31 10:13:49
桃桃
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业务流程

1. 目标
通过规范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工作流程,确保检查评价工作按规定程序和适当授权进行,实现预期目标;确保检查评价工作的方法和标准一致,减少检查评价工作的随意性;确保集团公司和企业在年度财务决算中恰当披露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促进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和严格执行。

2. 风险
由于检查与评价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评价不恰当;可能导致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可能导致年度财务决算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外披露的信息失当而受到外部监管机构的处罚。

3. 工作流程步骤与控制点
3.1 成立和确定检查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3.1.1 企业(或总部)应当成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检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总会计师/分管财务领导担任,成员由财务、审计、人事、监察、销售、采购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3.1.2 检评领导小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成本和效益原则,确定或组建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组(以下简称“检评组”)。检评组可以设在(或授权)财务或审计部门,也可另行组成由财务、审计、人事、监察等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检评组,组长可由审计部门负责人担任。
3.2 制定检查评价工作计划
3.2.1 检评组每年年初根据本流程规定和检评领导小组的要求,编制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评价工作计划,具体明确各类业务定期抽查的时间(按季或半年或年进行抽查)、抽查样本量的比例(5%~15%)以及随机抽查的方法,明确检查人员的分工和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责任,以及完成检评工作的时间目标和要求。
★3.2.2 检评组将检评工作计划报总会计师/分管财务领导审阅后,提交检评领导小组审定。
3.3 实施检查和计算得分
3.3.1 检评组人员根据工作计划,按规定的抽样比例和方法,随机抽取各类业务的样本。同时依据各自的分工,对所抽取的业务样本控制点,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表中控制点和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及授权等要求,实施符合性测试。
★3.3.2 检评组人员将检查测试情况按每笔业务逐笔如实进行记录(包括抽查时间、抽查方法、抽查的具体业务合同或凭证编号、检查测试得分结果等),建立检查评价工作底稿,签字后交检评组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审核签字。
3.3.3 对检查测试中发现控制点缺失或控制点虽然存在但未按规定实施控制的,一律按扣减法扣减该控制点的权重得分。每笔业务控制点权重总分为100分,扣除扣减分数后即为该笔业务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实际得分。
3.3.4 同类业务逐笔得分相加除以笔数即可得出该类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实际得分。各类业务简单平均得分相加除以类别数即可计算出全部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实际综合得分。
3.4 编写检查评价报告
3.4.1 检查人员根据抽查业务的内部控制检查测试的得分情况,可以对各类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也可对全部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总体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价。
3.4.2 凡内部控制检查测试平均得分在95分(含)以上的,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可认定为“无疏漏”或者存在“轻微疏漏”,执行情况可评价为好;在85-94分(含)之间,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一般疏漏”,执行情况可评价为较好;在70-84分(含)之间,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一般缺陷”,执行情况可评价为一般;在70分以下,不管在实际执行中是否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重大缺陷”,执行情况可评价为差。及时检查测试平均得分在70分(含)以上,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生了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则相应认定为存在“一般缺陷”或“重大缺陷”。
3.4.3 检评组根据内部控制业务检查结果情况,编写《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检查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检查评价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二)检查样本的抽取方法和测试结果情况;(三)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具体分析;(四)加强改进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检查评价报告要有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3.4.4 检评组负责人对各检查人员的检查工作底稿和扣(计)分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进行审核修改并签字,报分管内控领导/总会计师审阅。
3.5 审定上报检查评价结果
3.5.1 检评组将内部控制检查情况和初步评价意见向内部控制检评领导小组汇报,如实反映检查测试结果和定性定量评价意见,并将《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报领导小组审定。
★3.5.2 检评领导小组审议内部控制检评结果,并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及检评组提出的意见和措施予以研究,形成具体改进措施贯彻落实。
★3.5.3 将经审定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和有关业务内部控制检查得分情况汇总表一并上报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备案,或对外发布。
3.6 考核奖惩
3.6.1 每年年度终了后,检评组应当根据全年检评综合得分及评价情况(按季检查的为4次平均得分,按半年检查的为2次平均得分,按年检查的为1次平均得分)提出内部控制执行的奖惩意见,报检评领导小组审议。
★3.6.2 检评领导小组审核奖惩意见,并将审核结果报企业办公会议审定后兑现。
3.7 集团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评价
3.7.1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根据企业上报备案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情况,对企业年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基本评价。
★3.7.2 为增强集团公司检查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评价企业时还可将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在本年度开展的财务稽核、财务(决算)审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检查评价结果纳入评价范围,并按企业自我评价得分权重40%、企业外部评价得分(如两家或三家都有评价得分则取平均得分)权重60%计算,得出新的综合得分和评价结果。
3.7.3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再以各直属企业为权数,计算出全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平均得分,从而得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年度总体得分和评价结论。
★3.7.4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依据各企业或总部有关部门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检查测评情况,编写集团公司年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检查评价报告》,报经集团公司领导或总经理办公会审定后,即可对外发布,并进行奖惩。
★3.7.5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缺陷,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相关推荐

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什么部门组织实施评价对象包括各级机构及其附属机构

内部控制评价由内部审计委员会部门组织实施评价对象包括各级机构及其附属机构。内控评价部门审计部制定年度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方案典提交董事会审议典根据工作方案的时间安排启动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典 下发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表。总部及所属各分子公司接到自我评价表后典按内部控制评价制度的相关要求典成立自我评价工作小组典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典组织本单位(部门)进行自我评价工作。评价结果经部门负责人及所属领导审批确认后上报审计部汇总典股份公司内控评价工作组将对各单位的自我评价情况进行分析和审核典并报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审阅。扩展资料:审计委员会制度是西方企业普遍建立的一种内部控制制度,与公司治理结构失衡有密切联系。它是健全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途径,是联结董事会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桥梁。作为公司董事会中的一个专业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一个内部监督机构,主要负责公司有关财务报表披露和内部控制过程的监督。通过在公司建立审计委员会,从公司董事会内部对公司的信息披露、会计信息质量、内部审计及外部独立审计建立起一个控制和监督的职能机制。
2023-08-30 18:21:171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哪些

  内部控制评价的方法  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过程中,应当根据评价内容和被评价单位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个别访谈、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广泛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评价方法的选择应当有利于保证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证据的充分性是指获取的证据能够为形成内部控制评价结论提供合理保证;证据的适当性是指获取的证据与相关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有关,并能可靠地反映控制的实际状况。  (一)个别访谈法  个别访谈法主要用于了解企业及其所属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评价人员在访谈前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和要求形成访谈提纲,如有必要可先提供被访谈人员进行准备,被访谈人员主要为单位领导、相关机构负责人或一般岗位员工。评价人员在访谈工作结束后应撰写访谈纪要,如实记录访谈的内容。  (二)调查问卷法  调查问卷法常见于内部环境评价。调查问卷一般包括填列项目、控制描述和支持性文档等内容。其中,“填列项目”基于企业实际情况,明确被评价单位或对象需要填列的内部控制评价内容;“控制描述”是指被评价单位或对象针对评价内容,考虑是否存在相关的控制,并如实填写相关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支持性文档”要求被评价单位或对象列示相关控制所涉及的支持性文档,如对领导层是否重视内控工作进行评价,需要列示有关会议纪要、审阅记录等文档;对企业文化进行评价,需要列示企业文化手册、员工行为守则等文档。  (三)专题讨论法  专题讨论法通常用于控制活动评价,是指通过召集与业务流程相关的管理人员就业务流程的特定环节或某类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及评估的一种方法。专题讨论法既是一种常见的控制评价方法,也是形成缺陷整改方案的重要途径。对于同时涉及财务、业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控制缺陷,往往需要由内部控制专职机构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议,综合内部各机构、各方面的意见,研究确定缺陷整改方案。  (四)穿行测试法  穿行测试法是指在内部控制系统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追踪该交易从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表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以此来了解整个业务流程状况,识别出其中的关键控制环节,评估相关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五)实地查验法  实地查验法是指企业对财产进行盘点、清查,以及对存货等实物资产的出入库环节进行现场查验,主要用于对资产安全性目标的实现情况所作的评价。实地查验法通常应与抽样法结合运用。企业对财产进行实地查验,需要制定统一的测试工作表,并从特定的样本库中抽取若干测试样本,与业务记录、财务单证等进行核对验证,以此判断与资产安全目标相关的各项控制的有效性。  (六)抽样法  抽样法是指企业针对具体的业务流程,按照业务发生频率及固有风险的高低,从确定的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业务样本,对业务样本的控制水平进行判断,进而对整个业务流程的内部控制有效性作出评价。抽样法是控制测试的常用方法,分为随机抽样和其他抽样。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标准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应用抽样法时应注意样本库须包含符合测试要求的所有样本,测试人员首先应对样本库的完整性进行确认。  (七)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比较数据间的关系、趋势或比率等来取得评价证据的方法。企业可以将评价过程中取得的数据与历史数据、行业标准数据或最优数据等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异常波动的情形,并重点对异常区间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价。
2023-08-30 18:21:422

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规目标、资产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应是对以上五个目标的内控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地说,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 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监督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内部监督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日常管控的规定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重点关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等是否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有效发挥监督作用。具体的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可通过设计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来确定,评价指标是对内部控制要素的进一步细化,评价指标可以有多个层级,大体可分为核心评价指标和具体评价指标两大类,企业可根据其实际情况进行细分。具体的评价内容确定之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应形成工作底稿,详细记录企业执行评价工作的内容,包括评价要素、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和测试的方法、主要风险点、采取的控制措施、有关证据资料以及认定结果等。工作底稿可以是通过一系列评价表格加以实现,通过对每个要素核心指标的分别分解、评价,最终汇总出评价结果。
2023-08-30 18:21:501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最终表现为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最终表现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容: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对实现控制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程度。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合规目标、资产目标、报告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因此,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应是对以上五个目标的内控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具体地说,内部控制评价应紧紧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进行。内部环境评价: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环境评价,应当以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应用指引为依据。其中,组织架构评价可以重点从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运行等方面进行;发展战略评价可以重点从发展战略的制定合理性、有效实施和适当调整三方面进行;人力资源评价应当重点从企业人力资源引进结构合理性、开发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企业文化评价应从建设和评估两方面进行;社会责任可以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评价至少应当遵循下列原则:全面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包括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涵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重要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客观性原则。评价工作应当准确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2023-08-30 18:22:031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哪些

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解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的问题。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全面评价和风险导向评价两种方式。◎详细全面评价。详细全面评价,就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显然,详细全面评价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企业最初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或日常的评价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符合性测试,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中的建议也是“审核数豆子的人是否将豆子数得一粒不差”。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比较适合用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保持,而对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恰当,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结论不可靠性等不足。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评价内部控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本身是一个通用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内部控制的“WhatandWhy”,尽管这些框架或标准提供了评价有效性的标准,但不够细致,不足以说明如何完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风险导向评价。风险导向评价,就是以风险为导向,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组织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种方式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自上而下”方法由评估组织整体层级的控制开始,然后到具体作业层级控制的测试,主要体现在:从财务报表整体开始,然后到账户、披露;从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然后到活动层面的控制。“风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评估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为起点;关注重要的财务报告和披露风险与问题;仅评价充分应对风险的控制;证据的获取和场所的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评价结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是风险基础的,判断有效与否是根据内部控制是否相当可能没有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风险导向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特定的情况,避免与内部控制框架的简单核对,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关注最重要的风险,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不过这种方式与详细全面评价根据一个确定的框架来评价相比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风险导向评价是一种现代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要求评价人员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把评价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特别需要指出,评价内部控制并非为了控制本身,而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更为关心的是下列问题:与控制相关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控制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有益?是否存在重复控制?什么样的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控制的效果是否影响管理当局决策?风险为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大多采用内部控制自评(CSA)、内部控制矩阵法、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从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都趋向于采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2007年分别发布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指南(SEC,2007)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PCAOB,2007)都采用了这一方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年度评价也采用了风险导向评价方式。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重视风险的方法,即着眼于与财务报告相关重要虚假记载相联系的风险,对业务流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体策略: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方法;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将内部控制的缺陷区分为“重要缺陷”和“缺陷”两类;不采用直接业务报告的做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一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一并编制等。在我国拟在建立以风险防范和增加价值为评价导向、以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为核心评价内容、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评估标尺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2023-08-30 18:22:341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哪些

转载以下资料,供您参考: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解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的问题。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全面评价和风险导向评价两种方式。 ◎详细全面评价。详细全面评价,就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显然,详细全面评价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企业最初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或日常的评价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符合性测试,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中的建议也是“审核数豆子的人是否将豆子数得一粒不差”。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比较适合用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保持,而对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恰当,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结论不可靠性等不足。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评价内部控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本身是一个通用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内部控制的“What and Why”,尽管这些框架或标准提供了评价有效性的标准,但不够细致,不足以说明如何完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风险导向评价。风险导向评价,就是以风险为导向,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组织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种方式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自上而下”方法由评估组织整体层级的控制开始,然后到具体作业层级控制的测试,主要体现在:从财务报表整体开始,然后到账户、披露;从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然后到活动层面的控制。“风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评估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为起点;关注重要的财务报告和披露风险与问题;仅评价充分应对风险的控制;证据的获取和场所的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评价结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是风险基础的,判断有效与否是根据内部控制是否相当可能没有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风险导向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特定的情况,避免与内部控制框架的简单核对,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关注最重要的风险,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不过这种方式与详细全面评价根据一个确定的框架来评价相比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 风险导向评价是一种现代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要求评价人员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把评价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特别需要指出,评价内部控制并非为了控制本身,而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更为关心的是下列问题:与控制相关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控制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有益?是否存在重复控制?什么样的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控制的效果是否影响管理当局决策?风险为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大多采用内部控制自评(CSA)、内部控制矩阵法、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 从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都趋向于采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2007年分别发布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指南(SEC,2007)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PCAOB,2007)都采用了这一方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年度评价也采用了风险导向评价方式。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重视风险的方法,即着眼于与财务报告相关重要虚假记载相联系的风险,对业务流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体策略: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方法;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将内部控制的缺陷区分为“重要缺陷”和“缺陷”两类;不采用直接业务报告的做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一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一并编制等。在我国拟在建立以风险防范和增加价值为评价导向、以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为核心评价内容、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评估标尺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2023-08-30 18:22:441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内容有哪些

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2)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声明;(3)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和内容;(4)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和依据;(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6)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认定情况;(7)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整改措施及责任追究情况;(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存在一个或多个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应当作出内部控制无效的结论。
2023-08-30 18:22:523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管理机制,规范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它不仅反映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需要,而且将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业绩的评价和激励都纳入其中。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的,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目标,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一、内部控制部分,包含:(一) 治理结构(二) 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三) 内部审计(四) 人力资源政策(五) 企业文化二、风险评估部分,包含:风险识别、分析和应对。三、控制活动部分,包含:(一) 人员1. 职务分离控制2. 授权审批控制3. 人力资源控制(二) 专项1. 财产保护控制2. 会计系统控制3. 信息技术控制(三) 运营1. 流程控制2. 预算控制3. 运营分析控制(四) 应急应急处理机制四、信息与沟通部分,包括:(一) 信息采集与传递路径(二) 信息载体控制(三) 信息审核、反馈与处理五、内部监督部分,包括:(一) 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监督检查(二) 评价内部控制是否健全、合理、有效(三) 报告缺陷、采取处理措施、责任追究
2023-08-30 18:22:592

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有哪些

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解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的问题。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全面评价和风险导向评价两种方式。 ◎详细全面评价。详细全面评价,就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显然,详细全面评价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企业最初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或日常的评价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符合性测试,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中的建议也是“审核数豆子的人是否将豆子数得一粒不差”。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比较适合用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保持,而对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恰当,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结论不可靠性等不足。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评价内部控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本身是一个通用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内部控制的“What and Why”,尽管这些框架或标准提供了评价有效性的标准,但不够细致,不足以说明如何完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风险导向评价。风险导向评价,就是以风险为导向,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组织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种方式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自上而下”方法由评估组织整体层级的控制开始,然后到具体作业层级控制的测试,主要体现在:从财务报表整体开始,然后到账户、披露;从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然后到活动层面的控制。“风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评估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为起点;关注重要的财务报告和披露风险与问题;仅评价充分应对风险的控制;证据的获取和场所的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评价结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是风险基础的,判断有效与否是根据内部控制是否相当可能没有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风险导向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特定的情况,避免与内部控制框架的简单核对,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关注最重要的风险,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不过这种方式与详细全面评价根据一个确定的框架来评价相比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 风险导向评价是一种现代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要求评价人员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把评价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特别需要指出,评价内部控制并非为了控制本身,而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更为关心的是下列问题:与控制相关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控制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有益?是否存在重复控制?什么样的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控制的效果是否影响管理当局决策?风险为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大多采用内部控制自评(CSA)、内部控制矩阵法、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 从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都趋向于采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2007年分别发布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指南(SEC,2007)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PCAOB,2007)都采用了这一方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年度评价也采用了风险导向评价方式。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重视风险的方法,即着眼于与财务报告相关重要虚假记载相联系的风险,对业务流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体策略: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方法;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将内部控制的缺陷区分为“重要缺陷”和“缺陷”两类;不采用直接业务报告的做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一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一并编制等。在我国拟在建立以风险防范和增加价值为评价导向、以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为核心评价内容、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评估标尺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2023-08-30 18:23:191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计划

  内控评价应全面涵盖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整体层面的控制环境和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下面的是我分享的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计划 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公文网!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计划一:   根据财政部、证监会《关于20XX年主板上市公司分类分批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通知》(财办会[20XX]30号)的要求,为了保障合规、有序、高效地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手册》、《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及公司重要管理规章制度,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内控评价工作内容及范围   内控评价的内容包括内部控制的五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   内控评价的范围:公司本部及其分公司、子公司。   二、内控评价工作组织领导   1、内控评价领导小组   (董事会、监事会、审计委员会、总经理)   2、内控评价工作小组   (经营管理部、审计部、董事会办公室及其他职能部门)   三、内控评价时间进度安排   预计在20XX年9月份进行内控自评价。   四、内控评价的实施   1、中期评价,查找缺陷   (1)内控评价小组前期工作:   A、内控评价实施过程   a、从企业层面控制了解、分析内部控制风险;   b、识别风险业务领域及重要组成部分。   B、该阶段形成以下工作底稿:   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等的调查底稿。   (2)内控评价工作内容   A、内控评价小组成员召集各单位业务骨干,主持各单位内控评价,实现内控评价全覆盖,完善以下工作:   a、全面分析各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要求各单位部门主管完成《内部风险评估表》的填写;   b、全面梳理各单位内部控制手册,比照各单位管理制度及实际业务,对内部控制手册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   c、查找并分析各单位相关业务及管理主要风险,补充完善流程图、风险清单、风险矩阵;   d、对各单位内部控制进行测试,编写各单位的《内控评价报告(中期)》,评价人员与单位负责人共同确认内控缺陷、《内控评价报告(中期)》。   B、该阶段形成以下工作底稿:   a、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汇总表;   b、流程图、风险矩阵、风险清单;   c、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   2、内控缺陷整改   (1)内控缺陷确认标准:详见《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办法“缺陷认定标准”》;   (2)内控缺陷的确认程序:   A、各单位自评缺陷:评价人员初步判断,报单位负责人确认,将形成的一致意见和不同意见在《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汇总表》中反映,报内控评价小组;   B、内控评价小组复查新增的内控缺陷:评价人员初步判断,征求缺陷所在单位相关人员意见后,评价小组讨论形成初步意见,报缺陷所在单位负责人确认;   C、内控评价小组汇总整理的内控缺陷:各单位负责人确认内控缺陷,单位负责人召集相关人员讨论确定整改措施,评价小组对整改措施能否消除缺陷予以确认;单位负责人未确认的内控缺陷,评价小组应与缺陷所在单位的直接上级讨论确定;内控评价小组对股份公司管理层不予确认的缺陷,若内控评价小组认为2属于重要或重大缺陷,应直接向董事会报告,由董事会裁定。   (3)内控缺陷的整改   须整改的内控缺陷,由缺陷所在单位整改,由内控评价工作小组进行追踪,以确保相关单位采用适当措施进行改进。   3、监控缺陷整改后的运行情况   内控评价小组跟踪、检查缺陷整改进度,确保整改后在20XX年12月31日前最低运行时间不少于三个月,故应在9月底以前完成缺陷整改;收集整改后的运行证据,确保缺陷已消除。   4、期末评价,出具评价报告   主要采用后推程序进行内控评价:   (1)期中测试运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到期末仍未发生变化,根据实际确定是否需补充样本进行测试;   (2)重点关注、测试发生变化的内部控制和新增业务的内部控制以及中期存在缺陷的控制。   内控评价工作小组根据评价结果起草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经总经理办公会审议后,报董事会审批。   五、内控评价底稿   出具内控评价报告后,内控评价小组在3个月内将内控评价底稿装订成册并归档,审计部保管1年,1年以后交公司档案室,保存期限10年。   本方案经董事会审批后执行。   xxx份有限公司   20XX年8月3日   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计划二:   根据集团公司内部控制规范总体工作方案的"进度安排,公司内部控制规范工作现已进入内控评价阶段。为了配合国家监管部门及集团公司的要求,使内控评价工作有序、有效的开展,我们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及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内控评价工作的总体目标   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结合公司自身结构及经营特点,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全面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合理性及运行有效性,及时发现各层面可能存在的缺陷或不足,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二、内控评价工作机构   本次内控评价工作由集团董事会直接领导,审计部负责具体实施,组成领导小组和执行小组:   三、内部控制评价范围   根据中国证监会四川监管局下发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规范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纳入内部控制评价范围的母公司及重要子公司的总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三项指标要同时占20XX年合并财务报表相应指标的50%以上”这一要求,确定纳入本次评价范围的单位为集团母公司及全资子公司北京电信通电信工程有限公司。   四、评价工作实施   1、评价原则:   本次内控评价工作应该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客观性”三项原则。   全面性:内控评价应全面涵盖纳入评价范围的单位整体层面的控制环境和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设计及执行情况。   重要性: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公司自身特点,重点关注公司的主要业务流程和高风险领域。   客观性:评价工作应从独立客观的角度出发,如实反映公司内部控制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提供合理有效的帮助。   2、工作任务   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为依据,全面评价公司整体层面的控制环境和业务流程层面的内部控制。业务流程包括工薪与人事环节、资金营运管理、采购与付款环节、销售与收款环节、成本与存货流程、筹资与投资环节、财务报表及关账流程。   评价工作将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穿行测试、抽样检查等方式进行,依据获取到的证据,形成评价工作底稿。在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时,应当充分考虑下列因素:   (1)是否针对风险设置了合理的细化控制目标。   (2)是否针对细化控制目标设置了对应的控制活动。   (3)相关控制活动是如何运行的。   (4)相关控制活动是否得到了持续一致的运行。   (5)实施相关控制活动的人员是否具备必需的权限和能力。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后,对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认定,区分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及一般缺陷,以此评价公司内部控制的设计及运行是否有效。   3、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现场评价工作结束后,由审计部负责汇总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结果,结合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底稿等资料,起草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报经集团董事会审批后,会同年度财务报告一同对外报出。
2023-08-30 18:23:261

企业内部控制如何评价

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业务流程(仅供参考!) 1. 目标 通过规范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工作流程,确保检查评价工作按规定程序和适当授权进行,实现预期目标;确保检查评价工作的方法和标准一致,减少检查评价工作的随意性;确保集团公司和企业在年度财务决算中恰当披露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促进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和严格执行。 2. 风险 由于检查与评价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评价不恰当;可能导致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可能导致年度财务决算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外披露的信息失当而受到外部监管机构的处罚。 3. 工作流程步骤与控制点 3.1 成立和确定检查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3.1.1 企业(或总部)应当成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检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总会计师/分管财务领导担任,成员由财务、审计、人事、监察、销售、采购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3.1.2 检评领导小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成本和效益原则,确定或组建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组(以下简称“检评组”)。检评组可以设在(或授权)财务或审计部门,也可另行组成由财务、审计、人事、监察等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检评组,组长可由审计部门负责人担任。 3.2 制定检查评价工作计划 3.2.1 检评组每年年初根据本流程规定和检评领导小组的要求,编制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评价工作计划,具体明确各类业务定期抽查的时间(按季或半年或年进行抽查)、抽查样本量的比例(5%~15%)以及随机抽查的方法,明确检查人员的分工和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责任,以及完成检评工作的时间目标和要求。 ★3.2.2 检评组将检评工作计划报总会计师/分管财务领导审阅后,提交检评领导小组审定。 3.3 实施检查和计算得分 3.3.1 检评组人员根据工作计划,按规定的抽样比例和方法,随机抽取各类业务的样本。同时依据各自的分工,对所抽取的业务样本控制点,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表中控制点和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及授权等要求,实施符合性测试。 ★3.3.2 检评组人员将检查测试情况按每笔业务逐笔如实进行记录(包括抽查时间、抽查方法、抽查的具体业务合同或凭证编号、检查测试得分结果等),建立检查评价工作底稿,签字后交检评组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审核签字。 3.3.3 对检查测试中发现控制点缺失或控制点虽然存在但未按规定实施控制的,一律按扣减法扣减该控制点的权重得分。每笔业务控制点权重总分为100分,扣除扣减分数后即为该笔业务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实际得分。 3.3.4 同类业务逐笔得分相加除以笔数即可得出该类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实际得分。各类业务简单平均得分相加除以类别数即可计算出全部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实际综合得分。 3.4 编写检查评价报告 3.4.1 检查人员根据抽查业务的内部控制检查测试的得分情况,可以对各类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也可对全部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总体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价。 3.4.2 凡内部控制检查测试平均得分在95分(含)以上的,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可认定为“无疏漏”或者存在“轻微疏漏”,执行情况可评价为好;在85-94分(含)之间,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一般疏漏”,执行情况可评价为较好;在70-84分(含)之间,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一般缺陷”,执行情况可评价为一般;在70分以下,不管在实际执行中是否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重大缺陷”,执行情况可评价为差。及时检查测试平均得分在70分(含)以上,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生了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则相应认定为存在“一般缺陷”或“重大缺陷”。 3.4.3 检评组根据内部控制业务检查结果情况,编写《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检查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检查评价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二)检查样本的抽取方法和测试结果情况;(三)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具体分析;(四)加强改进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检查评价报告要有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3.4.4 检评组负责人对各检查人员的检查工作底稿和扣(计)分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进行审核修改并签字,报分管内控领导/总会计师审阅。 3.5 审定上报检查评价结果 3.5.1 检评组将内部控制检查情况和初步评价意见向内部控制检评领导小组汇报,如实反映检查测试结果和定性定量评价意见,并将《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报领导小组审定。 ★3.5.2 检评领导小组审议内部控制检评结果,并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及检评组提出的意见和措施予以研究,形成具体改进措施贯彻落实。 ★3.5.3 将经审定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和有关业务内部控制检查得分情况汇总表一并上报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备案,或对外发布。 3.6 考核奖惩 3.6.1 每年年度终了后,检评组应当根据全年检评综合得分及评价情况(按季检查的为4次平均得分,按半年检查的为2次平均得分,按年检查的为1次平均得分)提出内部控制执行的奖惩意见,报检评领导小组审议。 ★3.6.2 检评领导小组审核奖惩意见,并将审核结果报企业办公会议审定后兑现。 3.7 集团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评价 3.7.1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根据企业上报备案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情况,对企业年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基本评价。 ★3.7.2 为增强集团公司检查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评价企业时还可将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在本年度开展的财务稽核、财务(决算)审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检查评价结果纳入评价范围,并按企业自我评价得分权重40%、企业外部评价得分(如两家或三家都有评价得分则取平均得分)权重60%计算,得出新的综合得分和评价结果。 3.7.3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再以各直属企业为权数,计算出全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平均得分,从而得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年度总体得分和评价结论。 ★3.7.4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依据各企业或总部有关部门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检查测评情况,编写集团公司年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检查评价报告》,报经集团公司领导或总经理办公会审定后,即可对外发布,并进行奖惩。 ★3.7.5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缺陷,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2023-08-30 18:23:341

如何完善内控评价方式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内部控制要素  (一)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二)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三)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五)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管理过程中的控制  控制的定义。是指管理人员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对下属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测量、衡量和评价,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各种偏差的过程。  控制的要点。1、建立标准  标准是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依据和准绳,标准来自于组织目标,而不等于组织的目标。控制的标准有成本、利润、工时、单位产品的材料消耗定额等。  2、 收集数据  获得数据是为了获得每个预定特性的度量情况。  3、衡量绩效  找出实际工作情况与标准之间的偏差信息,根据这种信息来评估实际工作的优劣。  4、诊断与更正  包括估价偏差的类型和数量并寻找产生偏差的原因。偏差较大又影响到目标时,采取行动。  一、控制的前提条件。  1、计划前提: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控制的基本目的是防止工作出现偏差,需要将实际工作的进展与预先设定的标准进行比较,因此控制之前必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即计划。计划不仅为实际工作提供了行动路线,也为后续的控制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制定计划时不仅要考虑其实施问题,还要考虑后续控制工作的需要。计划越明确,全面,完整,控制越容易,效果越好。  2、 组织结构前提:要有专司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即控制机构。在开展控制工作之前应明确界定负责评价和纠正偏差工作的机构,岗位和个人。这样不仅明确职责也清楚相互之间的监督关系。  3、 信息沟通系统前提:应建立起相对完善的信息沟通系统。控制工作本身是一个信息交流的过程,控制者需要不断收集相关信息,以即使判断实际工作的进展。  二、控制的目的。1、 限制偏差的累积以及防止新偏差出现:偏差随时出现,但都在计划允许的范围,一旦出现不可逆转的偏差,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放大,到最后会可能出现计划的失败。  2、 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控制工作,使得组织活动在维持平衡的基础上,螺旋上升,即适应环境变化,取得管理突破。  三、控制的作用。1、是保证目标实现必不可少的活动 。  2、通过纠正偏差的行为与其他管理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  3、 有助于管理人员及时了解组织环境的变化并对环境变化做出迅速反应,确保组织安全。  4、为进一步修改完善计划提供依据。  四、控制的类型  1、 前馈控制:实际工作开始之前,通过最新信息或经验教训,预测,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可防患于未然,对事不对人。  2、 现场控制:在工作进行的过程当中,管理者亲临现场,所实施的控制。有监督和指导两项职能。  3、反馈控制:亡羊补牢,未为晚矣,更好的把握规律,员工考核。  五、控制工作的重点  1、人员 。  2、 财务 。‘  3、作业 。  4、 信息。  5、 组织绩效。  六、控制工作的过程  1、 确定标准  确定控制标准的原则:反映计划要求,控制关键点,体现控制趋势,组织适应性,控制的例外。  控制标准的基本特性:简明,适用,一致,可行,可操作,灵活。  常用控制标准:定量与定性  制定控制标准的步骤:确立控制对象,选择控制关键点,制定控制标准(统计性和经验判断的方法)  2、 衡量成效  衡量工作成效的信息质量:准确,及时,可靠适用  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亲自观察,分析报表资料,抽样调查,召开回忆,口头报告,书面报告。  3、 纠正偏差  分析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  确定纠偏的对象  悬着适当的纠偏措施:保持方案的双重优化,原有计划的影响,注意消除疑惑。  七、控制的焦点  一、人员控制(二、财务控制。三、作业控制。四、信息控制。五、组织绩效控制。)  一、人员控制  管理者是通过他人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需要而且也必须依靠下属员工。因此管理者使员工按照他所期望的方式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管理者最简明的方法就是直接巡视和评估员工的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的工作是观察员工的工作并纠正出现的问题。比如,一位监工发现一位员工在操作机器不当时,就应该指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告诉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按正确的方式操作。  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评估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方法。这样,每一位员工的近期绩效都可以得到鉴定。如果绩效良好,员工就应该得到奖励,如增加工资,从而使之工作得更好;如果绩效达不到标准,管理者就应该想办法解决,根据偏差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  下面列举出了一些行为控制手段。在实践中,管理者几乎用到了所有列举的方法来增大使员工按期望的方式去做的可能性。  (1)甄选  识别和雇佣那些价值观、态度和个性符合管理者期望的人  (2)目标  当员工接受了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就会指导和限制他们的 行为  (3)职务设计  职务设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可从事的任务,工 作的节奏,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类似的活动  (4)定向  员工定向规定了何种行为是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  (5)直接监督  监督人员亲临现场可以限制员工的行为和迅速发现偏离标准 的行为  (6)培训  正式培训计划向员工传授期望的工作方式  (7)传授  老员工非正式和正式的传授活动向新员工传递了"该知道和 不该知道"的规则  (8)正规化  正式的规则、政策、职务说明书和其他规章制度规定了可接 受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  (9)绩效评估  员工会以使各项评价指标看上去不错的方式行事  (10)组织报酬  报酬是一种强化和鼓励期望行为和消除不期望行为的手段  (11)组织文化  通过故事、仪式和高层管理的表率作用,文化传递了什么构成人们的行为的信息。  管理者是通过他人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目标的。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者需要而且也必须依靠下属员工。因此管理者使员工按照他所期望的方式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为了做到这一点,管理者最简明的方法就是直接巡视和评估员工的表现。  在日常工作中,管理者的工作是观察员工的工作并纠正出现的问题。比如,一位监工发现一位员工在操作机器不当时,就应该指明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告诉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按正确的方式操作。  管理者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系统化的评估是一种非常正确的方法。这样,每一位员工的近期绩效都可以得到鉴定。如果绩效良好,员工就应该得到奖励,如增加工资,从而使之工作得更好;如果绩效达不到标准,管理者就应该想办法解决,根据偏差的程度进行不同的处理。  下面列举出了一些行为控制手段。在实践中,管理者几乎用到了所有列举的方法来增大使员工按期望的方式去做的可能性。  (1)甄选  识别和雇佣那些价值观、态度和个性符合管理者期望的人  (2)目标  当员工接受了具体的目标,这些目标就会指导和限制他们的 行为  (3)职务设计  职务设计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可从事的任务,工 作的节奏,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类似的活动  (4)定向  员工定向规定了何种行为是可接受的或不可接受的  (5)直接监督  监督人员亲临现场可以限制员工的行为和迅速发现偏离标准 的行为  (6)培训  正式培训计划向员工传授期望的工作方式  (7)传授  老员工非正式和正式的传授活动向新员工传递了"该知道和 不该知道"的规则  (8)正规化  正式的规则、政策、职务说明书和其他规章制度规定了可接 受的行为和禁止的行为  (9)绩效评估  员工会以使各项评价指标看上去不错的方式行事  (10)组织报酬  报酬是一种强化和鼓励期望行为和消除不期望行为的手段  (11)组织文化  通过故事、仪式和高层管理的表率作用,文化传递了什么构成人们的行为的信息
2023-08-30 18:23:511

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里所说的一般标准大致包括3方面,即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具体标准由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和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其中要素评价标准可分为5个方面,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作业层级评价标准因其繁琐复杂,难以穷尽,如以生产性企业为例进行框架构建,可分为5个业务循环,即销售业务循环、购货业务循环、生产业务循环、薪金业务循环和理财业务循环。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中,要素评价标准以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为基础。一般标准测试的3大方面首先是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是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同时又是基础。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了。拓展资料: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是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是指董事会或类似的权力机构是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责任主体。董事会可指定审计委员会来承担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组织、领导、监督职责,并通过授权内部审计部门或独立的内部控制评价机构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工作,但董事会仍对内部控制评价承担最终的责任,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对外披露是管理层解除受托责任的一种方式,董事会可以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审计,但其承担的责任不能因此减轻或消除。
2023-08-30 18:24:012

内控报告总体运行情况评价出不来怎么解决?

内控报告总体评价是根据内控审计的结果来作出评价,可以依据内控审计要求结合审计结果,把所有条目列出清单,当成总体评价。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环境比较薄弱、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单位对此项工作缺乏理解和认识,多抱以敷衍应付态度完成,直接影响了内控报告编报质量。在内控建设应该有谁负责这一问题上,多数单位在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由分管财务的领导负责。《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就是“一把手”工程,如果领导不重视,内控建设无从谈起。在内控建设牵头部门的问题上,部分单位认为内审部门应该是牵头部门,把组织实施部门与内部评价与监督部门混为一谈,内控设计存在缺陷。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知识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内控建设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把单位内控建设和内控报告完全交由财务人员去完成,而财务部门是基层单位主要职能部门,工作任务重,人手较少,有的为非专业人员,加之他们内控知识水平有限且经验不足,对内控工作,多数会计人员表现出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该项工作。只是应付检查等,多报以消极、被动甚至抵触的态度去完成,有的会计人员在编报过程中存在不按要求报送,随意编造,未经审核上报,代替单位负责人签字等现象,单位内控报告的编报质量不高。扩展资料:对策及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首先基层单位要广泛宣传、认真学习内控相关的政策制度,定期召开由单位一把手主持工作会议,开展培训课堂,组织全体人员培训学习,提高全体人员对内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建议财政部门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对单位一把手进行内控知识专题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授课,引起单位领导足够重视;二是评选出好的典型案例,推广经验做法,组织单位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例如通过建立QQ群,开设微课堂、进行内控知识竞答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参与内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内控建设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其次,单位要成立内控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指定牵头部门(或岗位)和评价与监督部门,明确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职责分工,构建合理科学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2、借助外力完善制度,推动内控建设落地内控建设属于新生事物,制度规范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具体操作模板参照或借鉴,使基层单位内控制度的参与者感到困惑,理不出头绪,也无从着手。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支撑,引入第三方机构指导和协助单位完成制度建设。首先由制度顶层设计者,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行业进行归类,设计出具有实操性、可复制、可推广的不同类型内控模板,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各单位选择符要求的模板作为参照,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一套便于操作的完整内控体系。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内控建设,把各项制度、流程、风险控制点嵌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信息技术无缝衔接,减少人为操控风险,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中安全运行,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3、制定内控监督评价制定,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评促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针对内控设计和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措施及时改进。其次,财政部门应加强内控报告编报质量检查、督导,以内部控制报告编报质量“回头看”为抓手,指导编报单位查漏补缺、纠偏整改,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编报质量。二是注重实效,实行监督考核机制。把单位内控报告总体评价结果纳入“一把手”政绩考核,对“差评”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实行“约谈”;扣发单位全体人员精神文明奖励工资;核减单位当年三公经费预算指标。由审计部门列为审计内容。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伴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引入会计、审计等工作,做到全面审计,可以提取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数据,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工作效率的高效而快捷。对传统会计、审计等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会计人员将面临失业威胁。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实行“禁入”制度,规定“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行业“黑名单”制度的推送加大了从业人员违规成本,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从软约束走向硬束。从而倒逼会计、审计以及内控人员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由此,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过硬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提升现有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走出去,到高等院校,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理论知识。二是县级单位领导要支持、鼓励专业人员职称、学历晋升,促使其自我加压,不断充电,提升风险分析、应对能力。三是在岗位人员选配时,把好准入关,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和培训制度。此外,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属于新生事物,涉及面广,难度大,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还需及时调整。因此,提高内控报告质量,以评促建,推动内控建设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落地意义重大。
2023-08-30 18:24:171

保险公司内控评价结果分哪几类

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就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基本过程。国际上权威的观点认为评价一个内部控制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有一套规程以及其一些内在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到底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是不同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也因评价主体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管理层自我评估和审计机构评价流程会略有不同。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基于全面内部控制评价的流程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的程序,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这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法定程序,是必须要执行的最基本的程序。中天恒3C框架把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分为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报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细分若干内容。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和整改情况,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2)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声明;(3)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和内容;(4)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和依据;(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6)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认定情况;(7)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整改措施及责任追究情况;(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存在一个或多个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应当作出内部控制无效的结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自我评价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照本指引及有关规定,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是否存在缺陷;(2)说明本指引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的自查和评估情况;(3)说明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的改进措施(如适用);(4)说明上一年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异常事项的改善进展情况(如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1)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2)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3)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4)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5)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6)完善内控制度的有关措施;(7)下一年度内部控制有关工作计划扩展阅读:【保险】怎么买,哪个好,手把手教你避开保险的这些"坑"
2023-08-30 18:24:271

内部控制是什么?

内部控制是管理学中的名词,国外较为经典的是 ASB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1972 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该公告循着《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基本结构: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方面。一般来说,企业资金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可以分为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三个环节。事前防范:首先,企业需要建立一套严格的内控规章制度,包括《企业财务管理办法》、《企业预算管理暂行办法》、《资金计划管理办法》、《企业资金授权审批管理办法》等一些与资金管理相关的制度。在企业的资金管理过程中,要合理设置职能部门,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各司其职,建立财务控制和职能分离体系。充分考虑不兼容职务和相互分离的制衡要求。各部门、各岗位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格局。另外企业还应当建立严格的审批手续,授权批准制度,以减少某些不必要的开支。明确审批人对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资金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主要体现在保障货币资金安全性、完整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资金安全性控制。其范围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应收应付票据的控制。主要方法有:账实盘点控制、库存限额控制、实物隔离控制等。事后监督:在资金管理过程中,除事前防范,事中控制环节之外,资金的事后监督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每个会计期间或每项重大经济活动完成之后,内部审计监督部门都应按照有效的监督程序,审计各项经济业务活动,及时发现内部控制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各职能部门也要将本部门在该会计期间或该项经济活动之后的资金变动状况的信息及时地反馈到资金管理部门;及时发现资金的筹集与需求量是否一致,资金结构、比例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赊销是否严格遵守信用政策,存货的控制是否与指标的一致,人、财、物的使用是否与计划或预算相符,产品的生产是否根据计划或预算合理安排等。这样既保证了资金管理目标的适当性和科学性,也可根据反馈的实际信息,随时采取调整措施,以保证资金的管理更为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将各部门的资金管理状况与部门的业绩指标挂钩,做到资金管理的责、权、利相结合,调动资金管理部门和职工的积极性,更好地进行资金管理。拓展资料: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下列要素 :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一般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2023-08-30 18:24:471

什么是内控自我评价?

这样的一个内控自我评价其实就是一个企业内部的自我审计,这还是一种比较新兴的审计技术。内控自我评价,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让企业的管理者以及部门的管理者能够及时的了解一下自己有什么样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症措施来解决。这样的话也是可以减少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更好的提高工作效率。内控自我评价这样的一个风险管理工具,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审计的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平台,来更好的管控企业的风险,加强企业的管理。公司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来,企业内部存在什么问题,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也要管理层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于一些管理部门,也可以让他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自己本部门的问题,也是可以更好地对症下药。当然内控自我评价也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说你在上一个评价之后一定要,在下一个评价周期,到时候看一下有没有什么样的进步,是不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都是要重新进行评估的。
2023-08-30 18:25:002

如何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的构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是一种管理机制,规范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抗风险能力,它不仅反映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的需要,而且将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以及业绩的评价和激励都纳入其中。所以建立科学严格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仅是内部控制制度本身实施的要求,也是保证企业经营战略有效执行的基石。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主要是为审计服务的,无论是评价内容还是评价目标,都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势在必行。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标准体系的缺陷(一)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不明确现行的《审计准则》只要求注册会计师对企业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但仅通过注册会计师定期地对企业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战略目标实现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必须内部化。而内部化的评价主要是由内部审计实施的。也就是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最终要由董事会中的内部审计委员会来实施,这是比较理想的。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的企业没有正式的审计委员会,很多上市公司中虽设有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独立性不够,有的隶属于总经理,有的隶属于财务部门,内部审计职能很难真正实现。因此上市公司必须明确内部控制评价的主体定位问题。(二)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窄企业内部控制的范围窄可以从德勤的调查报告中体现。德勤在2009年5月统计分析了上交所353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公司,然后挑选了近40家沪深有代表性公司进行了重点访谈调查。参与调查的上市公司涉及房地产、航空与交通运输、金融业等八大行业。调查结果显示,82.35%的企业组织了内控梳理工作,35.29%的内部审计开始更加关注风险和控制,但是仅有17.65%的企业检查了其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由此可见,企业更加重视流程层面的控制活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这一重要基础,我国企业传统的“重管理轻治理”的现象依然无实质性改善,局限了内部控制的内容和范围,缺少与管理相结合的过程。(三)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内部控制的评价实务中,内部控制系统一般是参照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系列进行的,内容主要是以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核业务是参照《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进行的。虽说审计署、财政部等各部门出台了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的规范,应该说,这些规范对于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相当多的企业或个人对内部控制评价缺乏应有的了解,对内部控制评价的一些核心和基本问题如“评价什么、如何评价”等缺乏清晰的认识;各监管部门对如何具体实施内部控制评价,如采用何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评价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等尚不明确;各个企业之间,其各自的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和完整性究竟如何,无法进行相互比较。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造成内部控制的评价缺乏统一的标准。除了上述问题之外,我国内部控制评价还存在着评价方式单一、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四)内部控制评价、考核、监督机制不完善我国许多企业根据有关规定制定了很多的内部控制条文,但多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将已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而不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如何,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同时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评价、报告等也鲜有实施,其结果是存在制度却得不到执行。另外,由于审计、会计人员是单位经营者领导下的工作人员,其经济利益直接由单位经营者所掌握和决定,审计、会计人员无法真正行使监督职权,如果他们坚持原则,对单位的违法乱纪行为进行抵制,往往受到经营者和其他方面的阻力、刁难甚至打击报复,由于打击报复的手法往往比较隐蔽,且多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政府部门很难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会计人员的权益。为了保护自己,审计、会计人员便不积极进行内容控制工作,内控的作用便无法发挥出来。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设计的建议(一)构建内控评价体系在构建内控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据企业的特征,制定一套具有统一、公认和完善的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可先从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以及设置方式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既可以从企业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入手,也可以从内部控制要素入手。但无论怎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二)制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制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依据和前提。在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明确的是采用何种评价标准对内控整体乃至具体的内控项目进行评价。笔者认为,考虑到内部控制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法合规性目标,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可以选用结果评价标准和过程评价标准。结果评价标准就是要考核内控目标的实现程度,是基于内控目标而建立的一系列结果考核指标,可以针对内控的绩效目标选取相应的评价指标,并规定相应指标的合理标准来进行评价。过程评价标准的制定可以按照内控项目来进行,按照风险管理思想,根据风险管理框架中的要素来设定控制标准。即按企业内部控制项目分别设定评价标准,每一个项目都设计有一系列的具体评价标准。主要包括该项业务的内部控制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和监控方面,力争涵盖该项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无论选取何种内控评价标准,实务操作中均会涉及到选取的指标和权重的确定,其中选取的权重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内控评价的结果。但不可避免会存在权重确定的主观随意性,从而不能保证结果的精确性,因而应探讨更为合理的权重确定方法。(三)选择、设计评价指标在内部控制评价中,不仅要关心控制结果的好坏,而且要评估控制手段的优劣,这就产生了措施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选择的问题。措施型指标是指与各种控制手段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如岗位分离指标;而结果型指标是针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制定的评价指标,如收入回收率。这两种类型的指标各有优缺点。措施型指标比较直观,它直接指向“合理控制手段实施与否”,没有实施就有失控可能,企业内部控制必然存在漏洞,但是其缺乏综合性,特别是由关键控制点产生的评价指标,它忽略了对次要控制手段的评价,一旦次要手段失控,就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结果型指标正相反,其综合性很强,评价结果良好,无论控制手段实施如何,至少控制的目标达到了,但是不足点也很明显,一方面,此结果往往并非与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一一对应,如收入回报率较低不仅取决于收费过程控制水平的高低,还会受到经济形势、客户经营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即使评价结果良好,也仅能证明现在未发生问题。只有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才能彻底保证以后也不会发生问题。因此,在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应将措施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结合使用。(四)正确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企业日益认识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不但是要满足监管部门对于信息提供和披露方面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内控制度要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的实现。应该说内控制度的立足点之一是要通过制度化规范标准的构建来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加强行为理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由此立论,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应该是从内部控制的目标出发,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进行评价,考核内部控制所规定的目标实现与否。在具体界定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时,不同的评价主体可能对内部控制评价的目标界定也不同,如监管部门推动实施的内控评价,其目标可能更多地关注内控制度所达到的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而企业自身进行的内控评价,其目标就不应局限于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还应该包括内控对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实现的作用程度。(五)全员参与内部控制评价过程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控制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组成,是一个覆盖整个经济实体的系统,所有部门岗位都在其中充当着角色,董事会、管理人员、内部审计人员,以及组织中的每个人都对内部控制负有责任。这在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了内部控制“全员参与”的思想,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对于增强员工内部控制的主动性、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益等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评价对象的内部控制系统包含多重目标,涉及企业多个层面和各项业务,可以说每一项作业和每一个员工都是控制的对象,仅仅依靠个别部门实施评价工作显然是不够的。而且,随着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和企业组织结构的不断发展,知识和信息在组织中呈现出向一线集中的趋势,使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控制评价的难度加大。企业的唯一选择就是转变思路,让更多的员工参与到“以自身为控制对象”的内部控制评价过程中。员工参与内部控制评价的方式,包括参与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和运用内控评价体系实施评估。员工的广泛参与,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意识;另一方面有利于对企业和业务层面的各类风险进行更透彻的分析和评估,对控制政策和程序的完善性进行有效评价。
2023-08-30 18:25:162

如何做好内控评价

一是抓好精品审计项目工作。根据省行“关于印发《中国工商银行山东省分行精品审计项目评选试行办法》的通知”要求,认真做好合规检查、内控评价、常规审计及非现场审计等检查工作,进一步提高检查效果、质量和工作水平,促进内控合规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更好地发挥监督保障作用。二是抓好《检查发现问题汇编》。对该行各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汇编,做到举一反三,不断增强员工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从根本上解决屡查屡犯的问题,进一步提高操作风险防控水平。三是抓好反洗钱工作。按照省行和当地人民银行关于反洗钱的工作要求,抓好当前的反洗钱工作,加强分析识别,提高可疑交易、可疑行为报告的数量和质量。四是抓好信息反映工作。充分利用《内控合规工作动态》作为辖内通报内控工作动态、交流内控管理经验、传播内控文化的平台和载体,加强与各行的信息交流,促进内控合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五是抓好技术比赛工作。按照省行要求,早行动、早准备,及时将有关内控合规网络题库中内部审计、合规管理、内部控制、反洗钱和案例分析等有关内容复印分册,做到人手一份,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工作技能。
2023-08-30 18:25:232

简述如何理解评价内部控制的风险水平

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解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的问题。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全面评价和风险导向评价两种方式。 ◎详细全面评价。详细全面评价,就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显然,详细全面评价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企业最初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或日常的评价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符合性测试,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中的建议也是“审核数豆子的人是否将豆子数得一粒不差”。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比较适合用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保持,而对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恰当,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结论不可靠性等不足。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评价内部控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本身是一个通用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内部控制的“What and Why”,尽管这些框架或标准提供了评价有效性的标准,但不够细致,不足以说明如何完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风险导向评价。风险导向评价,就是以风险为导向,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组织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种方式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自上而下”方法由评估组织整体层级的控制开始,然后到具体作业层级控制的测试,主要体现在:从财务报表整体开始,然后到账户、披露;从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然后到活动层面的控制。“风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评估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为起点;关注重要的财务报告和披露风险与问题;仅评价充分应对风险的控制;证据的获取和场所的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评价结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是风险基础的,判断有效与否是根据内部控制是否相当可能没有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风险导向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特定的情况,避免与内部控制框架的简单核对,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关注最重要的风险,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不过这种方式与详细全面评价根据一个确定的框架来评价相比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 风险导向评价是一种现代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要求评价人员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把评价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特别需要指出,评价内部控制并非为了控制本身,而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更为关心的是下列问题:与控制相关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控制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有益?是否存在重复控制?什么样的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控制的效果是否影响管理当局决策?风险为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大多采用内部控制自评(CSA)、内部控制矩阵法、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 从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都趋向于采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2007年分别发布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指南(SEC,2007)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PCAOB,2007)都采用了这一方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年度评价也采用了风险导向评价方式。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重视风险的方法,即着眼于与财务报告相关重要虚假记载相联系的风险,对业务流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体策略: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方法;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将内部控制的缺陷区分为“重要缺陷”和“缺陷”两类;不采用直接业务报告的做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一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一并编制等。在我国拟在建立以风险防范和增加价值为评价导向、以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为核心评价内容、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评估标尺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2023-08-30 18:25:331

内控和内审的区别

内控和内审的区别如下:1、概念不同内控是内部控制的简称,指一般公司企业内部的控制运作。内部会计控制是指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内审是内部审计的简称,内部审计之父索耶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是:对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进行独立评价,以确定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和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和标准,是否有效和经济地使用了资源,是否在实现组织目标。2、范围不同内审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主。内审的范围,直接决定着审计的质量、成本和责任,决定着审计的可行性。但是以整个内控作为内审的范围,既不明确,也不好把握,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审计的可行性会有问题。3、性质不同内审是企业外部对企业的内控,是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的审计,是一种独立的鉴证业务。内控是企业内部管理层对企业的内控评价,通常情况,授权内审机构对企业内控进行评价,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服务业务。4、责任主体不同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责任。企业内部控制责任是由企业承担的,而内部控制审计责任是由注册会计师承担的。两种责任的分离决定了企业和注册会计师在分别实施内裤和内审的时候必须按照不同的规则独立完成,两者之间不能相互替代和免除。扩展资料:内控的管理局限1、人为过失。执行内控制度的人在决策过程中因在一定的时间内、基于所掌握的信息以及所受到的压力,作出在事后看来没有产生理想结果的判断。2、内部控制体系设计中的缺陷。制度是人执行的,在执行的过程中因制度设计的缺陷以及执行的人员培训问题会造成错误。3、管理层凌驾内部控制体系。出于个人利益或虚夸主体的财务状况或合规情况等不法企图,而拒绝执行既定的政策或程序。4、员工串通或舞弊。5、建立控制的相关成本与效益比较。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内控
2023-08-30 18:25:421

如何评价内控有效性的分析与研究

(一)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范围,不是绝对的保证有效的内部控制是提供合理保证,不是100%的保证。美国《证劵交易法》对合理保证的解释是:“这是一种详细的水平和保证程度,它能够使谨慎的高级职员在处理事务的时候感到满意”。所谓的一个范围指的是有效的内部控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在合理保证和绝对保证之间必然存在一个区间(陈汉文和张宜霞,2008)。这个区间之间只有上限,即100%,下限是人们根据实际情况作出的判断,这是一个不确定的数值。所以,有效的内部控制仅仅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一个合理的保证,而不是绝对的保证,也可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仅仅是存在的一个判定的区间,而不是一个点。内部控制的目标实现如果在这个范围内,就可以说这个内部控制是有效的,反之,则是无效的。(二)内部控制目标不同,有效的内部控制含义也不同每个企业的内部控制目标是不同的,所以有效的内部控制的概念也会因此有差别,当然合理保证的内容也会不同。遵循法规和财务的可靠性两个目标通常在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内部控制一般都能合理保证其实现。而对企业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杜绝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为战略目标不仅仅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外部环境是复杂多变的,这个时候,企业就很难以控制。因此,企业管理层为了做出更好的决策,都会利用内部控制,然而此时,仍然不能保证这些目标的实现。因此,有效的内部控制对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而言是不同的。那么这个时候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如何做出评价呢?仍然是判断企业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是否属于该范围,如果属于,内部控制就是有效的内部控制,否则,就是无效的内部控制。(三)内部控制的认定环节应该是执行的有效性为了实现设计有效、全面和详细,在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内部控制的五大目标的实现,然而最终使得相关机构设计出来的内部控制制度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最终大部分都没有被企业接受。实际上,对于认定环节到底是“设计有效”更重要还是“执行有效”更重要,这个问题一直面临一个很难抉择的处境,因为要使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更有效,内部控制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全面性,也要考虑设计的详细,又要考虑成本效率和效益的原则,还要考虑易于用到实践中去,“这就充分暴露出内部控制在‘设计有效"和执行有效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矛盾效应”,内部控制的这种替代效应会造成企业管理者顾此失彼,在进行选择的时候,到底是考虑“设计有效”更重要还是“执行有效”更重要呢?毫无疑问,当然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更重要,这也是内控的最终目标,当两者出现冲突的时候,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是首先要考虑到的。如何才能做到内部控制的执行有效性呢?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要以执行有效为基础成本效益原则是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首先要考虑的。要设计一个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花费成本,比如在聘请注册会计师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或者引入外部咨询机构进行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工作,一定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在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时候,只有建立一套科学且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内控体系,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得到真正得到落实。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打造成“百年老店”,同时,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必须遵循内部控制框架理论,并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体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组织结构等个性特征。2.建立风险管控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在管控企业风险的基础上建立的,首先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的梳理,找到企业的主要风险控制点,根据企业的风险控制点有针对性的去设计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将内部控制制度应用于实践,任何一个内控制度是否有效且能否得到良好的执行,不能仅局限于理论上,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最后,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发现内部控制实际运行的时候存在问题,并不断改进。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进行评价是目前国内外得到普遍认可的观点。很显然,内部控制设计有效,但并不意味着内部控制就能得到很好的执行,因此内部控制有效性既要设计有效,还要执行有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也规定:在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时候,应该考虑内控设计和执行两个方面的有效。目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主要定性和定量两种方法,基于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理论框架的构建,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运用数据和指标进一步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一)定性方法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性评价研究主要有风险基础法和详细评价法两种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COSO提出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中的三大目标和五要素。1.详细评价法。这种方法首先以权威机构制定出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为参考标准,根据内部控制构成的要素去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再对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进行测试之后,最后做出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的评价,最终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此种方法优点是不需要高度的专业判断,但也有很多缺点,一方面因为这种简单的对照方法去评价会造成高成本、低效率;另一方面这样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尽管权威制定且得到普遍认可的内部控制框架理论是一个通用的标准,但是并没有考虑到企业本身所处的实际情况,比如企业的规模、企业的行业以及外部的环境。由于这些缺点,美国实务和理论界后来提出了风险基础法2.风险基础法。风险基础法是风险到控制,首先评估内部控制的风险,在识别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对存在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评估,确定其是否有效。这种方法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结合每个企业的特定情况,比如企业所处的规模、所处的行业和所处的国家等情况,避免详细解释法的简单核对,能提高广泛的适用性和灵活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风险基础法是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范围以及收集证据,这样同样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风险基础法的唯一缺点是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二)定量法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定量方法是选取指标建立模型,主要有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和经验判断法等。模糊综合评价法有以下研究:以货币资金会计控制、实物资产会计控制等9个方面为要素(周春喜,2002),此种方法的有点事方法使用、简洁和可操作,缺点是综合评价设计因素多且复杂,研究如何建立与评价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仍然有必要;以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部管理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和监督控制为要素(温涛,2004),优点是建立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将定性指标定量化,更有利于实践工作,但缺点是权重因和因素集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探讨;层次分析法有以下研究:以风险评估、控制点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对应设计指标为要素(戴彦,2006),优点是重点提出在企业庞大的体系运作下,要找准切入点进行评价,不足之处还需要更多实例验证;以内部环境、目标制定等7项为要素(姚靠华、蒋玲玲,2007),优点是有效解决了各因素重要性难以量化的问题,达到了定量定性相结合的目的,但是如何推广需要进一步探讨。从上述方法可知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方法有了一定的完善和发展,但目前仍然有不少缺陷,比如模糊数学方法运用使得一些定量指标模糊化,使得评价结果不准确,而且其运作起来也很复杂。因此,采用单一的指标和模型不能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将来研究发展更倾向于采用综合指标和综合的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
2023-08-30 18:25:521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_现代企业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体系初探

  【摘 要】 文章在对当前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体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量化研究的优势,通过建立三维立体框架模型并利用矩阵和向量对三维立体框架模型进行了定量的原理的描述,说明了该模型既具有测量企业内部控制效果的作用,还具有对不同类别的项目的适用性进行检测的作用。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一直以审计单位的文字性的定性评价为主,在实施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文章运用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探讨评价内部控制的三维立体框架体系,提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量化的方法,为完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内部控制; 三维立体框架; 向量; 适应度   引 言   针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方法的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效率较低、结果较差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了内部控制评价量化研究的重要意义。韩传模、汪士果(2009)在利用三维结构解析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风险导向示意结构的递阶层次指标体系,引进了系统工程法。唐立新(2010)在其文章中提出了对内部控制量化的百分制评价方法,王翠琳(2010)提出了利用对偶价值度量三角形法进行内部控制的度量,从方法上极大解决了主观性的问题,但是在因素重要性的排序上,需要大量的专家和注册会计师进行排序以避免干扰因素的影响,这种条件在现实中要求比较苛刻。   一、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体系的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而量化评价是指在评价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论对评价体系进行改进,以达到方便观测和改进的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大家逐步认识无论从宏观社会层面,还是企业个体层面,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体系相比于定性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具有更大的优势和更重要的意义。   第一,更有利于贯彻实施会计审计两大准则体系,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开始执行后,在如何保证执行好会计准则方面,关键在于是否有合理的量化方法和标准能够确切表现出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劣,而这恰恰是定性的内部控制体系所达不到的。因此,必须加强企业内控量化评价标准体系的建设及实施。   第二,更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肩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公众利益的重要责任。事实证明,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内控机制不健全,最终会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因此,企业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量化评价系统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防范企业经营失败的风险,提高广大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以推动中国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第三,更有利于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目前我国在经济上主要依靠出口来获取收益,那么企业在全球合作中不仅代表着自身的形象,还代表着中国企业的面貌。良好的内部控制量化评价系统可以提高企业在国际合作中的形象,从而有助于加强国外合作者对国内企业的信任与合作关系的稳定,促进企业实现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二、企业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风险防范是企业内部控制量化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   风险是指未来的不确定性。企业的风险包括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具体来说包括管理风险、业务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等,企业在内部控制方面应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业务流程确定控制目标,充分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全面系统持续地收集相关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吸收COSO框架的合理内核,借鉴其他内部控制观点,本文主要采取的是三维立体框架模型和矩阵相结合的方式来建立内部控制的量化评价体系。   (二)三维立体框架模型   三维立体框架是指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分别从企业自身的横向部门安排、企业的项目流程、企业纵向的行政级别三个方向来考虑,同时引入X轴、Y轴、Z轴进行三维立体的考虑。   Z轴是指从企业的行政级别从上到下来安排的。众所周知,企业的行政级别主要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部门中间管理层和下属员工组成,形成了一个纵向结构,这构成了企业内部控制的硬件基础,设计中以总目标为基础,根据各层人员的具体目标进行安排。股东大会是企业最高权力机关,控制目标就是要求管理当局提供真实、完整、有用的信息,监督管理当局的经营行为,作出正确的投资和管理决策。董事会接受股东的委托,其内部控制目标主要是保证计划、投资方案、财务预决算方案、利润分配方案等的科学公平,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等。总经理接受董事会委托,是公司执行层次,具体负责企业的日常经营工作。各部门经理由总经理任命,协助总经理制订企业长短期方针,制订建立财务总战略,制订并实施有关企业预决算和管理控制程序,确保总经理掌握信息。监事会与内审部门是公司的监督部门:内审部门主要对董事会和总经理负责,对其以下层次的控制工作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规定落实与执行情况;监事会则对公司董事和经理进行监督,确保股东的利益。   X轴是从企业部门角度即横向角度来进行的。当企业的纵向行政安排完毕后,则是将企业的阶段性目标按内容分到各个部门来完成。在部门职能设计过程中,要注意企业的岗位设置、流程设置、人员设置,职责设置等各个方面,使各个部门之间科学分工又各司其职紧密联系。   Y轴是从企业的项目流程角度来说的,不同的项目对同一个企业而言,操作的方法和顺序有明显的区别。各个项目和部门之间相互独立,每个部门依据项目里的自己职责的部分来安排自己的具体工作。即使是相同的项目对相同的企业而言在不同的时间也会因环境的变化产生不同的操作顺序。这就造成了项目必须单独作为一个角度。   所以,三维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是比较完善的。内控的关系部门、内部的项目与作业人员构成三维框架,多项目形成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人员流在组织维度与部门维度间流动,进而形成组织、部门、作业维度的立体控制框架,这个框架中,体现的是委托与代理、控制与被控制、牵制与被牵制的关系,每个层级、每个单位、每个人员都与内控有关,都参与内控活动,负有相关职责。
2023-08-30 18:25:591

内部控制的含义是什么呢

1.1 内部控制的概念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段与措施的总称。从管理意义上说,自我免疫整合和自我检查制约的管理系统为内部控制的实质。内部控制管理系统即可以满足对外市场的需要,也加强对内企业的管理,从而更好的成为中体战略目标,为企业经营活动提供相应的保障。以实现项目运营维度、客户维度、经营维度和能力维度的经营管理为目标,同时加强项目的综合管理,强化信息沟通,改善内部结构,加强管理和监督,使企业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与利用。1.2 内部控制的要素科学合理的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划分,为内控整体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内控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可以更方便其制度的建设和工作的进行。之所以采用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的设置方法是在结合内部控制的理论和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考虑其内部控制发展情况而决定的。1.2.1内部环境主要包括建立健全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设计内部审计机制;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四大方面内容。1.2.2风险评估对于风险评估来说其前提是目标设定。其次,企业将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及时识别统一运用,以企业的内外部风险程度和信息作为主要关注点,全面而系统的对经营活动中有关于实现内控和企业战略目标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企业能够承受的风险程度找到相对应的方法来应对问题,通过分析不同发展阶段的业务状况以及运营情况来决定战略的调整方向。1.2.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工作的最重要环节。根据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找到相对应的策略,通过建立重大风险预警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两大机制,运用适当的方式,合理而有效的处理有关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务的保护、预算和运营分析以及成绩的考察等几个方面的控制所出现的问题,以确保将风险程度降到最低。1.2.4信息与沟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发挥其在信息和交流过程中的最大作用,企业明确、系统全面的采集有关内外部的信息,并密切关注企业在信息传递和沟通中的重要部分和相关程序,以此来提高内部的信息技术水平和系统安全保障度。企业通过制定相应的措施,建立完整的机制,用以保证信息在传递,沟通以及共享等方面的便利,使企业内部控制更加有效进行。1.2.5内部监督企业运用日常和专项两种监督方式,依据内部的相关管理经验理论做法以及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对内部控制的健全、合理、有效性方面进行督导检查和科学性的评估,最后出具具有科学性的书面检查报告。企业制定相关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方法和依据准则,对整个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性质和原因方面的分析,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以便于问题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内部监督检查,提出有效的内控自我评价并出具书面报告。整个过程中要做好资料的留取和保存,对有关的记录,材料要交专人负责管理,确保以后整个内控过程的可以被追溯和验证。
2023-08-30 18:26:081

怎样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测评

从审计意义上来说,内部控制测评(简称“内控测评”)是指审计人员采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置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和测试,并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作出评价,以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的过程或活动。现实中,多数企业或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与不足,与理想状态有着一定的差距。本文就怎样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开展内控测评谈点看法。一、收集与内部控制有关的文件资料。审计人员在对某个单位进行审计时,首先应当详细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详细情况和管理现状,并尽可能地收集齐全该单位涉及内部控制的所有文件资料,特别是比较重要的控制环节和控制因素。调查了解收集的文件资料既包括被审计单位形成书面文字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操作程序等,也包括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仅仅以讨论通过、领导拍板、电话通知等形式所作出的一些具有遵循执行作用的规定等。二、搜集、查找与被审计单位及审计目标有关的外部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规定。一般认为,审计人员搜集、查找有关的制度规定,很多情况下是在查出问题后用作处理处罚的依据,其实不然。许多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规定的制定,其出发点本身就是为了规范,为了管理的需要,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强、内容具体的制度等,审计人员完全可以用来作为内控测试的依据和内容。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要尽可能多地找寻到与被审计对象、与本次审计目标有关的各种外部规定,获得最大范围可以进行内控测试的原始资料。三、编制内控测试审计工作底稿。上述两步工作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规定情况和搜集好的原始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研究,并把它们分类、归纳和整理,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编制成能进行具体测试的审计工作底稿。这种自己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一户一用,比较符合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具体情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四、测试、修正和补充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在用上述审计工作底稿或审计程序表进行具体测试时,仍有可能遇到与实际状况不太一致或不相符合、不适用的情况。这时,审计人员应当及时对原测试内容进行调整、修正和补充,或者直接在测试底稿中加以注明,说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状况,使他人通过查阅审计工作底稿,能够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现状有个比较概要、真实和正确的印象。总之,内控测试要紧紧抓住被审计单位实际,以反映被审计单位真实内控状态为目标,而不是其他。五、评价与对照。审计人员用自己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完成对被审计单位内控初步测试后,便可根据测试结果得出内控评价。由于测试内容是根据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设计的,因此测试结果一般比较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内控评价也一定比较客观、正确,使下一步要进行的实质性测试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和范围。采用上述步骤所进行的内控测评,难点在于编制适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的审计工作底稿上,因为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内容越贴近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所得出的内控评价也就越真实正确,可信度越高。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开动脑筋,花费大力气对被审计单位的内控状况和外部管理的各项规定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相关热词:内部控制
2023-08-30 18:26:291

内部控制五要素是什么?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正确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活动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的沟通机制等。5、对控制的监督: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连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展资料:五要素之间的关系:内部环境是基础,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一个企业内控好坏,首先应对其内控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不好,就需要更仔细和深入的进行建设,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建设得好,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文化,即使一些小方面存在控制不足,也并不重要。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这是内控体系核心三个环节。监督检查是使内部控制成为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这个环节内控工作就不是一个PDCA循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控制
2023-08-30 18:26:351

中冶内控评价每年几次

中冶内控评价每年三次。中冶内控评价每四个月一次《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解读文章指出,根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报经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批准后对外披露或报送相关部门。企业应当以12月31日作为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基准日,并于基准日后4个月内报出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2023-08-30 18:27:041

内控评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大胆探索,积极开展内部控制评审工作,对于拓展我国内部审计领域,促进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实现内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有着重要作用。笔者结合几年来内部审计工作的实践,就开展内部控制评审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略作探讨。 1、成立评审机构。建立内部控制评审组织体系,是开展内控评审工作的前提。内审工作的“内向性”决定了内审工作必然要依靠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重视程度越高,支持力度越大,内审工作发挥的作用越大。因此,首先必须成立相应的内部控制评审机构,由一把手及相关专家和内审部门组成的内控评审委员会或领导小组,从组织体系上确立内部控制评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为内审部门有效地实施内控评审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2、培养评审队伍。内控评审工作是一项要求很高、难度很大、内容复杂的全新工作,是对管理者的再管理,监督者的再监督,必须要有高素质、复合型的内审人员来完成。要做好内部控制评审工作,必须培养一支政治坚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高素质内审队伍。无论是年龄、学历结构,还是专业结构、审计技能,必须有一个量的准备、质的提高。目前内审人员的水平与内审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比较突出,应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内审干部的素质培训。一是举办业务培训班,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尽快培育出一专多能、多专多能的复合型内审人才,以满足新的内审工作需要。二是以会代训,每次评审前组织评审组人员学习有关政策、法规,明确评价标准、政策依据,掌握评审方法、重点,以及具体要求和作法,确保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3、制定评审办法。内部控制评审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适用的内控制度评审办法。为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确定对内控机制的监督管理评价模式,从评价原则、程序、内容、等级标准、评价方法等方面作出具体规定,制定《内部控制评审实施办法》,使评审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操作。内部控制评审应遵循:(1)独立性原则。内部控制评审部门及评审工作必须独立于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部门;(2)规范性原则。内部控制评审必须按照规定的标准和程序进行;(3)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评审力求涵盖被审对象所有业务和管理环节;(4)客观性原则。内部控制评审的过程和结果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4、规定评审内容。明确重点锁定内部风险关注对象,重点关注有权、管钱和易发案件部门,将评审内容主要划分为:(1)决策管理系统。包括管理层的决策规程、议事程序、会议制度等。(2)制度建设系统。包括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制度的健全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控制性。(3)制度执行系统。包括重大决策、重大事项、重要业务、重要操作环节、重要时点的制度执行情况等三大块进行监督评审。 5、严格评审程序。开展内控评审必须与现行的全面审计、专项审计一样,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被评审对象在管理和业务过程中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对其健全、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其存在的不足和隐患提出改进意见。内控评价程序应包括:准备、检查、评审、督促整改、资料归档五个阶段。一是可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的方法进行,规定在每年末前进行一次评审或是根据工作实际需要不定期进行;二是采取与项目审计结合进行,在开展全面审计或专项审计的同时开展内控评审;三是采取非现场自评和现场评审相结合的办法等等。 6、作出评审结论。内控制度评审实行等级评分制,采取设置评审明细表的方式,将规定的评审内容量化分值(总分为100分),确定扣分标准,并依据所得分数评定出四个等级,具体标准为:(1)评审结果90分以上(含90分)为“优秀”,表明被评审部门的内控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水平较高,操作行为规范,隐患得到有效控制。(2)评审结果80分以上(含80分)为“良好”,表明被评审的部门内控制度较健全,执行制度较好,基本上达到了防范风险的要求,但个别方面存在不足,仍需要加强管理。(3)评审结果70分以上(含70分)为“一般”,表明被评审部门虽然建立了一些内控制度,但不够完善,内部管理意识欠缺,有时存在有章不循现象,有可能出现案件事故。(4)评审结果70分以下为“差”,表明被评审部门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较混乱,风险意识淡薄,有章不循现象较为普遍,经常出现差错或责任事故。 7、发挥评审效果。通过运用一系列具体的评价指标,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对单位管理层或内部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管理和业务活动中的内控管理,风险防范,操作行为等制度、措施、程序的可行性、可控性和有效性进行整体评价。一方面达到促进内控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有效防范内部风险和案件的发生,确保总体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利用评审资料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可行的依据。还可以将评审结果纳入年度业绩考评范畴,对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与奖励,评审结果差的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影响和酿成事故的要追究个人责任。
2023-08-30 18:27:111

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总结汇报合集6篇

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总结汇报 篇1   根据公司要求,我处对本部分触及的工作进行了周全梳理、自查,详细环境以下:    1、促成安定标准化,履行全进程风险办理,美满公司安定办理系统   从xx年起,我处入手下手牵头促成公司安定标准化工作。在原有职业健康安定办理系统的根本上,我处比较安定标准化典范,订定安定标准化履行方案,料理公司各关键各层次安定办理流程,美满规章轨制、功课安定办理和构造现场安定整治。经过议定两年的艰苦工作,公司于20xx年11月27日经过议定市安监局化学品挂号办构造的达标验收,到达国度安定标准化二级企业要求。   安定标准化的核心是履行全进程风险办理,建立PDCA办理模式,连续改革安定绩效。根据这一要求,我处每一年构造各单位进行一次周全的安定风险辨识和风险把握结果评价;对查验、技改、变动等非老例活动,坚定要求在履行前进行风险评价,订定落实风险把握办法,履行中进行查抄确认,履行掉队行验证和结果评价;特别对庞大危机源、庞大风险,要求订定预案和专项把握方案。经过议定这些伎俩,包管公司出产运行中的安定风险时候处于可控状况。    2、建立美满公司规章轨制,典范各关键安定办理   为典范公司各层面、各关键的安定办理,我处于20xx年构造相干本能机能部分对企业安定办理轨制进行周全梳理,补充美满,经过议定8个月艰苦工作,构成《安定办理轨制汇编》。这本轨制汇编,包括综合办理、构造办法、危机功课、技巧典范、职业卫生5大类43个轨制。跟着局势的变化,我处及时构造对汇编进行评审和修订,并于本年上半年公司结束对原汇编的周全修订,出台公司《安定办理轨制》(20xx版),将公司安定办理轨制从本来的5大类43个轨制美满为10大类62个轨制。使公司层面、各关键的安定办理从轨制层面连续符合国度法律标准、标准和其他要求。    3、典范功课票证台帐,严厉危机功课审批,确保出产进程安定   比年来,我处连续改革和美满公司各种安定办理台帐和功课票证,到如今为止,已建立了24个安定办理台帐和10个危机功课票证,并教导各单位精确典范利用。出产现场是我处安定办理工作的重心,安排2人专门当真危机功课审批和现场安定办理,确保危机功课全进程在有效监控内。    4、展开安定查抄,排查各种隐患和题目,鞭策安定轨制和规程的落实   我处坚定每个月构造一次全厂性综合查抄,每礼拜别离对庞大危机源、关键装配、紧张物料管线、危机场合安定查验功课进行一次专项查抄,每天对全公司出产现场进行不按期的巡回查抄,发觉隐患和题目责令责任单位或人员进行整改,如本日前三季度排挤隐患和题目78项、下隐患整关照书6份、发违章告知卡3份,有效地将清除变乱隐患、典范人员行动,包管公司安定出产平常进行。    5、展开安定教诲,进步全员安定本质   我处严厉履行“三级安定教诲”,对新进公司的人员按要求进行了公司级教诲,同时鞭策、查抄2、三级安定教诲,使他们熟悉、把握必要的安定技巧知识和自我防护技巧,到达要求后方可上岗操纵。监督二级单位对调岗、转产、复工人员,按要求进行安定技巧和岗亭操纵法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华上岗功课。对外来单位人员严厉进行公司级安定教诲,并功课地点单位进行车间级安定教诲,经考核合格后才许可其施工功课。我处每季度针对各班组的实际环境订定班组安定活动筹划,式样进修资料,教导各班组展开安定活动,并每个月进行查抄确认,包管了安定活动的质量。我处按期识别特种功课人员培训要求,订定培训筹划,创办培训班,使全公司特种功课人员有效持证率始终保存100%。    6、展开职业卫生工作,加强员工工作保卫   我处按国度要求按期报告公司功课场合职业风险身分,按期构造职工进行职业健康查抄,对发觉的题目立即和谐相干单位予以办理,建立健康了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按期构造职业风险身分监测,并向职工公示;鞭策各单位加强职业卫生办法和功课场合的办理,包管风险身分浓度(强度)符合国度标准,保险职工健康。及时按标准为职工配发工作防护用品,并教导职工精确利用,有力地保险了职工的健康安定。    7、美满应救助济预案系统,按期构造练习练习,加强应急响应本领   20xx年,我处构造式样公司化学变乱应救助济预案。经过议定连续美满,如今已建立了较美满的应急预案系统:包括公司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理方案,建立了分级响应机制,美满了应急响应流程,有益于进步公司应急响应本领。每一年构造一次综合或专项练习练习,每半年构造各关键装配重点部位进行一次现场处理方案练习练习,连续进步公司应急响应本领和全员的应急处理技巧。    8、按办理有关证照,包管公司合法策划   公司安排由我处当真办理的证照包括安定出产允许证、危机化学品挂号证、易制毒化学品出产备案证、监控化学品出产特别允许证、产业品出产允许证等。我处根据响应考核细则,进行资料文件编写料理、构造出产现场整改,均如期按时结束了取证换证工作。    9、严厉安定考核,进步安定绩效   我处严厉履行公司安定风险责任考核轨制,坚定每个月对各单位安定目标兑现环境、安定责任落实环境、安定双基工作结束环境进行周全查抄考核,发起改正防备办法和筹划,增进了安定责任制的落实和公司集体安定绩效的进步。   从整体上讲,安定办理交易流程是顺畅的、安定风险获得有效把握。但还存在很多不肯定身分的感化,比如人员安定行动的把握是一个难点、现场隐患是动态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美满安定标准化工作,特别是要珍视细节的办理。 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总结汇报 篇2   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青岛交通运输委实施五项措施,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一是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定期召开内部控制专题会议,调度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通力配合,积极推进。二是组织内部控制业务培训,做好国家政策宣贯,对单位内部控制拟实现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各部门在内控实施过程中的职责等进行专题培训。编制《内部控制手册》,做好宣传培训工作。三是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坚持“以评促建”,按照内控基础性评价内容,逐条梳理,对发现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构建内控体系。四是加强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设,根据工作职责,开展业务梳理,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及考评机制,同时健全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努力实现信息化控制。五是加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事项相关制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模式。 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总结汇报 篇3   10月21日,省财政厅在《关于全面推进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再次下发《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通过“以评促建”,推动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在20xx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针对一些单位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够,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单位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和措施,相关规定要求不能落到实处等实际情况,省财政厅于8月份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全省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四项原则,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内部控制报告制度,促进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制度,从而实现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工作目标。   省财政厅明确要求,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中,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内控领导机构,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明确各个部门、岗位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各部门各岗位要积极协调配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查找单位经济活动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同时由单位审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定期开展本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工作,形成《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手册》,全力按时推进。已经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修订整改,进一步健全制度,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尚未建立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必须于20xx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   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全面推进,各市财政局、各部门应当于9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所辖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xx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对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评价结果不真实的单位,一经查实,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总结汇报 篇4   在行政事业单位范围内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工作,按照《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应于20__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根据财政部和省财政厅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统一部署,我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全面启动,通过“以评促建”,加快我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确保年底实现工作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是指单位为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等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一方面,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使各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另一方面,旨在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__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为做好我州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州财政局拟定了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单位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依据相关文件要求认真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在10月底前完成自查并认真撰写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州财政局将根据各单位自查情况开展重点检查,督促各单位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规范的实施工作。 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总结汇报 篇5   为贯彻落实省财政厅、监察厅、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16〕212号)文件精神,进一步指导和促进各单位开展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根据财政厅《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财会〔2016〕1031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是指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之前,或在内部控制建设的初期阶段,对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的“摸底”评价。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和重点内容,围绕重点工作开展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同时,发现单位现有内部控制基础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通过“以评促建”的方式,推动各单位于2016年底前如期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贯穿于单位的各个层级,确保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各类经济业务活动的全面覆盖,综合反映单位的内部控制基础水平。   (二)坚持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在全面评价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特别是涉及内部权力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着力防范可能产生的重大风险。各单位在选取评价样本时,应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优先选取涉及金额较大、发生频次较高的业务。   (三)坚持问题导向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当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四)坚持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应立足于单位的实际情况,与单位的业务性质、业务范围、管理架构、经济活动、风险水平及其所处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并采用以单位的基本事实作为主要依据的客观性指标进行评价。    三、主要任务   (一)组织动员。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6年8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精心组织本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二)开展评价。各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于2016年9月底前,按照本实施办法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为依据,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下,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及其填表说明(见附件2和附件3),组织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三)评价报告及其使用。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4)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16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各单位可以将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得分与同类型其他单位进行横向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本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不足和差距,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和效果。   县直部门应当在部门本级及各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基础上,对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形成本部门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作为2016年决算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县财政局报告。   (四)总结经验。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所(分局)应当于2016年11月20日前,向县财政局(会计股)报送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本单位及系统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工作建议及典型案例等。    四、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霍邱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附件1),负责具体组织实施我县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县直各单位、乡镇财政所(分局)要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做好前期部署、部门协调、进度跟踪、指导督促。各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做好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组织领导。在建立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上,认真对照,真实完整地填写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   (二)加强宣传督查。县直各单位,各乡镇财政所(分局)要切实加强对本单位本地区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宣传督查。要认真做好宣传报道、信息报送等工作,汇总基础性评价表和评价报告,总结经验成果。要加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进展情况和评价结果的监督检查,确保内部控制建立实施和基础性评价工作按期完成。   (三)加强协调联动。财政、监察、审计等相关部门,要加强会商和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推广先进经验与做法,发挥先进单位的示范带头作用,共同推动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 公司内部控制工作总结汇报 篇6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严肃和规范财经秩序,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财政部20xx年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xx年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xx年发布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这些意见或办法,对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如何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检验检疫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是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的工作。为此,我们应当以本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为契机,全力推动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内控工作,并将其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来统筹安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规范实施方案并严格加以落实,努力形成“领导模范带头,人人遵守内控”和“内控面前无例外”的内控工作氛围和机制。单位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财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内控的贯彻实施工作负责,统筹部署,相互配合,联合推进,扎实做好宣传、培训、指导等各项工作。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将自身的业务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范围内,审视管理职能依据、业务流程和程序、成果输出等,形成权力制约的管理闭环,全面推动检验检疫内部控制建设。   以评促建,充分发挥两表一图、质量体系作用。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内控基础性评价的文件要求,在做好基础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评价指标评分表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序推进内控建设,抓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等重要环节,把内控规范的各项制度要求逐项落实到位。前些年,有些单位通过建立两表一图、健全内部质量体系,积累了一些内部控制建设成果,在借鉴近期反腐败的经验做法基础上,单位层面上着重在三个方面形成制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二是完善单位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工作机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控制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筑牢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三是建立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和岗位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管控合力,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顺势应变,持续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渐进推进,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建成后就故步自封,它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循环的系统工程,必须随着形势任务要求的变化、政策法规的调整、单位内部管理风格的变化以及领导对风险的承受程度,而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如此,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也是如此。特别是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应当充分借鉴权威部门如各级纪委发布的警示或巡视通报以及审计署审计报告,及时查找和分析自身管理中的业务流程或环节上的不足和漏洞,补足短板防范风险,内部控制建设永远在路上。   统分结合,正确处理好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关系。虽然各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经济活动有较大的差异,但其管理活动的本质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此内控建设的模块化、标准化有其实践的基础。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也给我们提供了内控建设标准化样本通道,比如内部控制建设启动、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预算业务管理控制、收支业务管理控制、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控制、资产管理控制、建设项目管理控制、合同管理控制等,虽然各单位具体做法上有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控制环节由不同部门控制、控制流程有长短外,其主要的管控思路和措施基本上还是一脉相承的。个性化更多地体现在结合自身的情况,对相关制度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检验检疫管理类型相似的单位,建立标准化内控是可行和有效的。   强化内外监督,保证内控工作顺利开展。内外监督是内控建设的要素之一,也是内控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机制。检验检疫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部门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部门保持相对独立。财务、纪检部门要对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及评价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适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进行整改。要充分发挥财政、审计、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强化对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监督,将其纳入政务公开的范围内,促使检验检疫部门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2023-08-30 18:27:191

如何加强银行内控管理方面的管理?

(一)提高对内部控制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一是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内部控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性,把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当作大事来抓,要积极吸收国外银行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的内控管理理念,要坚持业务开拓、内控监督齐头并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要坚持内控优先,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发展业务。二是要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强化员工的制度观念和内控观念,让他们熟知各自岗位的制度和操作规程,严格按制度和规程来处理每一笔业务,提高他们认真执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使每位员工成为业务运营过程中实施内部控制的一个节点。(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机制作为一种在业务运营中时时监控和每个部门和岗位之间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动态监督机制,它是以健全的规章制度为基础,以部门内部和岗位自身的自我约束、部门之间和岗位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约、上级对下级的授权控制为内容,以科学监控方法和独立的监督机构进行监督检查评价,以防范各种风险为核心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总和。因此,要建立健全有效的、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一是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之全面、系统并具有前瞻性,对内部控制制度要实行动态管理,根据不同时期、不同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使银行的各项业务自始至终处于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下。二是完善岗位的设置和业务操作规程的设计。要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职责、权限,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制约和控制措施,使每个员工、每项业务的办理都处在内控制度的监督和控制之中,尤其是每项业务都必须经过具有相互制约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控制环节才能办理,防止出现控制真空,产生风险。三是建立权利制约机制。要建立上下级和部门之间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机制,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岗位之间,根据不同的业务类别、职责、权限,设立不同的授权、授信和审批权限,相互制约和控制,强化整体控制能力。(三)完善内控监督检查机制。一是建立具有独立性、权威性的监督检查机构。借鉴国外银行业的经验,在银行总部设立稽核局或内部审计局,在下级机构设置派驻的、垂直管理的独立单位,专司机构内部的监督检查职责,该部门只对银行董事会负责,向董事会汇报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隐患,督促经营管理者制定整改措施,提高监督检查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二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随着银行也电子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网络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提高内部控制水平成为可能。要根据银行不同业务的性质、特点和要求,设置不同的科学的风险预警监测指标,通过收集业务部门真实、完整、准确、全面的数据资料,采取非现场监督监测和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形式,对业务经营中金融风险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向董事会反映银行在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内部控制以及经营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和和风险隐患,为预防和处置资金风险提供参考依据。(四)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内部控制机制建设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内控监督评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内控环境的评价,是指内控执行人员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是否完整可靠;内控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及作用程度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内控人员的内控能力是否与其责任相匹配;内控用人机制是否健全有效;监督层对内控是否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等。二是内控风险识别的评价,是指内控管理的总体目标和分项目标是否明确,二者的关联程度如何,管理层为确保整体目标实现的参与情况和承担责任是否清晰、明确;是否建立了对内部和外部内控风险预测和识别机制,即内控风险预测是否透彻和恰当,内控风险评价概率和频率依据是否准确可靠,是否建立了内控风险的预测和识别的反应机制。三是内控活动的有效性的评价,是指执行部门是否都设有恰当的风险监控活动;内部风险控制活动是否保证内控指令得到全面的执行;通过内控活动的实施是否及时有效地化解相关风险。四是内控信息及时反馈的评价,是指是否建立了各种有效的内控信息交流反馈系统,即岗位员工通过内控责任的履行,发现可疑和不轨行为是否及时将信息传递给管理层,管理层是否将内控信息以一定方式及时转达给有关人员有效履行其内控职责,达到内控的预期效果;内控信息的上传下达和横向交流手段与方式是否切实可行、及时有效等。
2023-08-30 18:27:281

学校内部控制工作总结_学校内部控制报告工作内容

篇一 按照财政部印发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市财政局关于认真做好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宜市财会发〔2016〕2号)文件规范以及市教育局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我校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现将有关贯彻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准备工作 按照《市财政局关于认真做好市直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宜市财会发〔2016〕2号)及市教育局要求,我校成立了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协调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贯彻实施内控工作方案、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工作开展,正在拟定市十八中学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工作方案,完善相关制度。 二、当前我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费用支出缺乏有效控制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行政经费的支出,特别是办公费、水电费等,普遍缺乏严格的控制标准; 即使制定了内部经费开支标准,但仍较多采用实报实销制。 2、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以后,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购置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使用管理仍缺乏相关的内部控制,重购轻管现象比较普遍。如未按规定建立起定期财产盘点制度,购置的固定资产未能及时登记入账,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等,导致资产账实不符及资产流失。 3、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脱节,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均不了解,未能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票据管理不到位,未建立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制度。学校长期没有有资质的会计(2018年9月会计到位),导致财务管理有些弱化。 4、岗位设置不够合理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岗位安排不尽合理,存在一人多岗、不相容岗位兼职现象。记账人员、保管人员、经济业务决策人员及经办人员没有很好的分离制约,出现管理漏洞。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预算编制比较粗糙,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其次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预算调整追加较为频繁,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观念淡薄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但我校对内部控制制度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对内部控制知识缺乏基本了解,把内部控制看成仅是财务部门的事。 2、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适用性较差; 虽然制定了一些内控制度,但未能严格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导致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内部控制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3、信息与沟通衔接不够 我校在2013年前受会计集中核算体制管理,由猇亭区教育系统会计核算中心对我校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由于会计主体单位与核算部门不一致,双方沟通衔接不够,极易形成账物分离的资产管理现状,造成核算中心管账不管物、核算单位管物不管账、账物不符的问题,影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 4、管理人员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内部控制工作的需要 我校缺乏专业财务会计,暂由教师兼职,尽管教师努力学习,但业务素质难以满足实施内部控制和监督的要求。 5、外部监督对单位内部控制健全性和有效性的监督检查不够 目前我校作为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对单位财政资金的运用是否合法、合规进行监督,较少对被审计单位是否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有效执行加以实质性检查。缺少有效的外部监督,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完善失去外部推动力和约束机制。 篇二 健全和完善内控管理制度,是农业银行实现稳健经营、提高经营效益、防范化解风险、确保安全发展的需要。近几年来,我行在内控管理建设中,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对增强我行业务竞争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成绩,20xx年内控综合评价首次被评为一类行。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我行内控管理在执行和落实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的问题,制约着全行工作质量的提升。现就我行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控管理工作谈几点设想。 一、完善内控主体建设 建立内控机制。要积极培育符合我行实际的内部控制文化,使内控意识和内控文化渗透到每一位员工思想深处,使内控成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熟悉自身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及时发现问题和风险,把这些作为加强内控建设的重要任务。 完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要认真借鉴同业的先进经验,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逐步建立覆盖所有业务风险的监控、评价和预警系统。重视贷款风险集中度及关联企业授信监测和风险提示,重视早期预警,认真执行风险提示制度。 树立正确的业务发展观。要在追求盈利性的同时,重视安全性和流动性,在追求业务高速发展同时,更重视风险防范和内控建设。 建立内控信息联络机制。要建立完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为内控的设计、执行、反馈提供信息保障。建立内控管理部门信息联络和定期联系机制,及时、真实、完整地传递监管意图、交流信息、沟通问题。 重视对管理人员的监管。要加强对管理层、决策层的监督控制,解决“控下不控上”的不合理现象。把内控文化建设纳入高管人员的管理,实行内控问责制,促使其转变观念,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强化内控责任落实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内控组织机构,成立了以行长为组长、分管行长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内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和目标,形成由行长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配合抓,层层抓落实的组织架构,负责全面组织协调、具体组织实施、拟定有关制度、内控措施评估和提交工作建设,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采取有效措施,为开展内控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建立例会制度。全行要加强学习,熟练掌握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和案件分析;要晨钟暮鼓地强化防范意识,大事敲钟,小事敲鼓,没事敲木鱼,做到警钟长鸣。要深刻吸取反面典型的沉痛教训,未雨绸缪地完善预防措施;要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各部门要充分发挥指导、监督作用。 强化部门自律监管。业务主管部门要实施“一岗双责”、发挥再监管作用,要强化授权管理,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确保监督不流于形式;同时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确实可行的自律监管检查实施方案,坚持自律监管与自查自纠相结合、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确保监管检查到位,不走过场,不留监管盲点;监察部门要对业务部门进行再监管,使监管真正落到实处,不断提升有效监管水平。 落实防控措施。在日常经营管理中,要注重对风险点的防范,全行员工都应切记“隐患险于明露,防范胜于补牢,责任重于泰山”。各业务部门要真正把各项防范工作落到实处,组织“飞行队”加强内控管理工作检查力度,做到边检查、边通报、边整改、边处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指定专门专人负责各项规章制度的具体落实、实施; 2、对上级行的各项制度认真组织学习并及时下达贯彻; 3、针对检查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部位和业务开拓中存在的问题,制定配套的措施和实施细则; 4、对以前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考核,确定重点监控部位,进行重点检查; 5、配备专职监管进行检查辅导,检查辅导执行规章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及时反馈信息。 6、抓好整改落实。对各类检查中发现的存在问题要抓好后续跟踪检查,认真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做到查找重点,对症下药,强力整治。 对整改不到位进行补缺补漏,做到正视问题,认真对待,逐条落实,确保规范;对能整改的,当场予以整改;对既成事实不能整改的从中吸取教训,有效防范,严防“边改边犯”、“改后再犯”的现象;确保整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7、严格追究责任。要真正提高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就要强化责任追究,完善惩诫问责制度,对存在问题整改不到位、有章不循、屡禁不止的责任人要从严处理,建立“违章责任登记制度”,实行严格惩诫。监察部门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强化监督检查,按照责任到位、追究到位、惩诫到位、整改到位的原则严肃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查处。 三、强化各种规章制度的执行力 强化检查。要重视检查制度落实情况的重要性,不要等上级布置时来抓检查,或发生案件后进行检查,而是应该要做到常规性检查,把执行力作为各级管理人员的首要职责,各业务主管部门要定期制订检查方案,事后的检查结果要书面报告行领导,以此作为考核职能部室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 一要提高检查频率。安全保卫、信贷、会计、科技、员工行为检查或考评等要订出规划,规定多少时间必须检查一次。 二要确保检查质量。检查之前要有检查提纲,包括内容、要求、检查人员组成、目的要求等,检查之后要有书面总结。 三要突出风险点检查。全面检查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找准风险点,多搞一些突击性的、专题性的、带有苗头性的、针对性的检查。 严格问责。重奖之下必有勇夫,而重罚之下,必将使违规者付出昂贵的代价,使之不敢违规。其内容主要有:业务主管部门有无按规定组织本专业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其方案和检查质量结果,问题的整改情况的落实情况如何;检查组人员有无做和事佬情况,有无该查而不查,有无应发现而未发现,有无发现了未作报告、未要求其进行整改等情况。通过问责,对制度执行不到位的,要提出批评。如造成损失的,则视其损失情况进行责任追究。同时,对制度执行有力的同志要及时进行表彰以弘扬正气。 实施倒查。实践表明各类问题大多暴露在基层,在操作人员,但往往根在各级管理层,在于管理层管理不力,制度执行力不强。所以,执行力的实施内容应加上实施严格的责任倒查制度,建立检查人员对检查事实要负事实责任,以提高检查人员的责任心和检查质量;各业务主管部门未加强管理、未按规定组织各类检查、未及时组织整改,而延误时机造成损失的要倒查其责任。 定期轮岗。轮岗工作是银监会和上级行业管理部门的要求,是案件专项治理的强制性要求,是防范各类风险暴露和各种陈年老帐的有效途经,也是锻炼人才、培养复合型人员的有效途经。由于我行员工无论何种岗位,都有一定的职权,所以轮岗应该是全员的轮岗,但关键岗位的轮岗尤其必要。轮岗除了暴露问题外,也能约束有关人员违规的不良心态的产生。信贷人员的轮岗,可以是管片管户的轮岗,也可以是跨网点轮岗。 四、强化合规管理 增强合规意识。合规管理是商业银行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是为适应股份制改革和现代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需要。目前,我行内控管理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增强合规意识,实施合规管理,有利于确立我行风险管理核心。开展合规管理是员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需要。 全面增强合规管理,以有效识别、防范和化解风险为目的,避免因不遵循法律、规则和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风险和声誉损失风险,确保各项业务稳健发展。 加强合规评价。只有加强合规评价,才能及时发现各级行执行合规管理的好坏。合规评价的内容主要由组织合规、权限合规、制度合规、监督合规和安全合规五个方面组成。组织合规主要评价岗位责任制度、学习制度、报告制度、休假制度、回避制度等。权限合规主要评价执行上级权限管理规定、授权制度、各岗位权限。 制度合规主要评价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依法合规经营、合规操作。监督合规主要评价各级领导履行检查制度、主管人员落实检查制度情况。安全合规主要评价经营安全的结果,防止各类案件的发生。 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强化规章制度的学习和执行,正确运用规章制度和合规操作。构建合规管理平台,把制度执行落实到操作层面,将合规风险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加强对制度和操作合规性的监督和再监督,主要是对各业务主管部门及人员进行自查、检查、督促是否执行各项制度的落实,监督保障部门及人员应强化再监督管理职能。 建立存在问题的整改机制、重视违规问题的后续检查,突出抓好存在问题的整改。建立部门合规协作机制,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与互动,确保合规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篇三 根据相关文件的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我局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我局对本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并进行了适当的评价。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准备工作 我局组织召开了贯彻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规范动员大会,对相关工作做动员部署后,我局制定了名山区体育局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名山区体育局内部控制领导小组,负责本局贯彻实施内控工作方案、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监督指导工作开展。 二、内部控制目标和原则 1、内部控制的目标 (1)合法性——管理和服务活动的合法合规 (2)安全性——资产安全 (3)可靠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 (4)效率性——提高管理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5)风险防范——排除障碍实现单位发展战略 2、我局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遵循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因为,在内部控制程序的所有环节中,有一个环节没有发挥作用,所有起作用的环节,也会变得无用。 (2)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行业、规模、性质、所处地域、组织形式等不同,高风险领域不同。内部控制不能防范所有风险,但要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防范颠覆性风险。 (3)制衡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臵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工作总结 )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内部控制的核心思想是权力平衡,制约对象是权力,权力分配合理,约束适当是内部控制的难点。内部控制过于复杂会影响效率,风险大的业务,首先是防范风险,其次才是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 内部控制应当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规模、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内部控制不能拷贝,也不能克隆。别人的成功经验,拿过来不一定能用。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不同阶段、外部环境的变化、战略目标 的调整等,内部控制要随之变动。 3、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包括的要素: (1)内部环境——是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是行政事业单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政策和方法,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4)信息与沟通——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并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单位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内部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三、我局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情况 1. 树立内部控制观念 管理层负责单位管理服务活动的运作以及管理策略和程序的制定、执行与监督。控制环境的每个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都受管理层采取的措施和作出决策的影响,在管理层以一个或少数几个人为主时,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尤为突出。 管理层的理念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理念,即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以及对具体控制实施环境的重视程度。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将有助于控制的有效执行。本单位负责人如果不重视内部控制,甚至反对内部控制,那么该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就是纸上谈兵,就是一句空话。 衡量管理层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的重要标准,是管理层收到有关内部控制弱点及违规事件的报告时是否作出适当反应。管理层及时地下达纠弊措施,表明他们对内部控制的重视,也有利于加强本单位内部的控制意识。 良好的内部控制意识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完善和有效运行的基本前提。我局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了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强化内控意识,重发展、重控制,把内部控制作为全局的重要事情来抓。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任何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管理服务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控制环境它作为推动单位发展的动力,是所有其他内控组成部分的基础和核心。它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其好坏直接决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实施的效果。 我局根据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对制度的执行及效果进行必要的监督,从而实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充分发挥内部控制制度应有的作用。 三、当前我局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控制薄弱 我局固定资产的使用管理缺乏严格的内部控制,存在一定的重购轻管现象。未登记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实物卡片,责任不明确,导致资产账实不符。 2.财务管理弱化 财务部门的工作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与业务控制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对单位重要事项的决策、实施过程和结果了解不够全面,未能更好地对业务部门实施必要的财务控制和监督。 3.未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风险评估是行政事业单位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管理服务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的应对策略。内部控制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风险控制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服务的。但鉴于一些主客观的因素,我局还未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四、下一步 工作计划 下一阶段,我局将在严格执行已建立的内控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固定资产的控制,严格财务管理制度,组织相关人员按一定程序组织实施风险评估和应对工作。
2023-08-30 18:27:351

企业如何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不同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工作,因受企业规模大小、参与人员和机构的认知水平不同等客观因素影响而显得不尽相同,执行内容和标准也千差万别,如何提高企业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水平,达到并实现国家颁布实施相关规范的初衷,成为摆在企业内控管理工作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参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过程中,曾对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不断地反思,并归纳和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在此结合日常的工作情况,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一、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是企业存在的永恒目标,企业的一切经营管理活动都要围绕此目标而实施,与此目标相违背的经营管理活动都是无效和无意义的。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也要与此目标所相适应,主要体现在:首先,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一定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和企情相适应。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企业在生存、发展和获利的进程中,所处的环境又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处于新生期,有的处于快速成长期(或扩展期)、成熟期,还有的处于转型期(或收缩期)、逐步衰退期。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由此决定了其各自内部控制工作内容的不尽相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处于成熟期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是无法适应新生期和成长期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求的,反之亦然。就好比是让小孩和少年穿成人衣裳或让成人穿小孩和少年衣裳一样。不适宜的内部控制控制要么就是形同虚设或铺张浪费,要么就是束缚和限制企业的发展,最终降低企业的收益水平,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懂得量体裁衣。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一定要深思熟虑,精心设计,不应完全借鉴和照搬其他企业的做法,而是要依据本企业的客观实际,吸收和借鉴与本企业发展模式和发展阶段相适应的企业做法,制定出适应本企业发展模式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其次,企业在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时,要有效运用成本效益和重要性原则。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必须要考虑投入产出效益。如果企业内部控制的投入大于产出,则说明其投入是不适宜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立足成本效益原则,要注意从企业发展的整体和存在的全阶段、全过程来统筹考虑,不能仅就若干项具体内部控制工作的投入来进行单项衡量,如果单凭现阶段衡量和评估的话,相信绝大部分内部控制工作的投入都将会是无效的。此外,成本效益原则还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突出重点,要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发挥出内部控制工作最大的风险防范性。有时,最主要业务流程或领域的普通风险防范点的内控意义要远大于普通业务流程或领域重点风险防范点的内控意义,对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次性致命缺陷的风险性要大于不断发生小隐患的风险性,重要责任人所造成的损害要大于一般责任人。因此,一个企业内部的内部控制工作要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各有侧重,而不能平行并举,按照企业统一的模式实施,或者把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重点放在普通责任人身上。第三,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基石是企业存在授权。很显然,如果一个人做自己决定的事是不需要实施控制的,这个人一定会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而采取各种手段去实现之。企业之所以存在内部控制,就是因为企业为实现企业决策者的目标而进行了内部分工和授权,而由于各类制约因素的存在,会导致由于被分工和授权者的目标及行动或其理解的目标及行动与企业决策的真实目标不尽相同,企业内部控制就是针对这种不一致而采取的控制性和规范性措施。企业内部分工和授权范围越大,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规模就越庞大,手段就越丰富和健全。大型、多层次、多元化、跨区域的集团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一定要比单一生产或劳务企业或生产车间的内部控制体系更为复杂,以企业信息化为例,其信息化管理程度也会更深。很明显,中小企业是用不上为大型集团企业设计的、必须超大型计算机和数据库支撑的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单一版信息化软件很可能更适合。首先,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应具有保障和激励双重属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保证企业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企业经营效益的真实可靠,企业经营业务循环的顺畅有效,对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其必然要具备很强保障性功能,为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要特别关注内部牵制和制约、惩罚功能的实现,以防范相关资产的损失。但是企业的发展、人员的尽责仅靠内部牵制、制约、惩罚是无法长期持续的,对人的管理最终还得落实在激励制度的确立上。因此,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必须要包含很多激励性措施,而很多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时,往往着重于如何牵制和制约上,忽略了激励性措施的存在。其次,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应该保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存。很多企业在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时,特别强调原则性和规范性,规定的内部控制程序和步骤非常繁杂,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必须履行,就象已经确定的计算机程序一样,分毫不差,并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企业内部控制工作的要求,并最终导致企业很多盈利机会的丧失。其实企业内部控制工作更应强调灵活性,企业内部控制工作应强调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别授权管理,对特别业务的内控流程设计要体现出一定的弹性,以突出内部控制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2023-08-30 18:27:451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哪些

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解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的问题。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全面评价和风险导向评价两种方式。 ◎详细全面评价。详细全面评价,就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显然,详细全面评价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企业最初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或日常的评价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符合性测试,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中的建议也是“审核数豆子的人是否将豆子数得一粒不差”。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比较适合用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保持,而对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恰当,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结论不可靠性等不足。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评价内部控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本身是一个通用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内部控制的“What and Why”,尽管这些框架或标准提供了评价有效性的标准,但不够细致,不足以说明如何完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风险导向评价。风险导向评价,就是以风险为导向,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组织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种方式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自上而下”方法由评估组织整体层级的控制开始,然后到具体作业层级控制的测试,主要体现在:从财务报表整体开始,然后到账户、披露;从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然后到活动层面的控制。“风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评估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为起点;关注重要的财务报告和披露风险与问题;仅评价充分应对风险的控制;证据的获取和场所的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评价结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是风险基础的,判断有效与否是根据内部控制是否相当可能没有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风险导向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特定的情况,避免与内部控制框架的简单核对,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关注最重要的风险,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不过这种方式与详细全面评价根据一个确定的框架来评价相比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 风险导向评价是一种现代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要求评价人员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把评价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特别需要指出,评价内部控制并非为了控制本身,而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更为关心的是下列问题:与控制相关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控制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有益?是否存在重复控制?什么样的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控制的效果是否影响管理当局决策?风险为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大多采用内部控制自评(CSA)、内部控制矩阵法、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 从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都趋向于采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2007年分别发布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指南(SEC,2007)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PCAOB,2007)都采用了这一方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年度评价也采用了风险导向评价方式。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重视风险的方法,即着眼于与财务报告相关重要虚假记载相联系的风险,对业务流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体策略: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方法;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将内部控制的缺陷区分为“重要缺陷”和“缺陷”两类;不采用直接业务报告的做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一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一并编制等。在我国拟在建立以风险防范和增加价值为评价导向、以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为核心评价内容、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评估标尺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2023-08-30 18:28:071

财务内控评价标准有哪些?

1、控制活动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控制活动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的控制措施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控制措施的设计和运行情况进行认定和评价。  2、内部监督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监督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内部监督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日常管控的规定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内部监督机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重点关注监事会、审计委员会、内部审计机构等是否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有效发挥监督作用。  3、内部环境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内部环境评价,应当以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社会责任等应用指引为依据。其中,组织架构评价可以重点从组织架构的设计和运行等方面进行;发展战略评价可以重点从发展战略的制定合理性、有效实施和适当调整三方面进行;人力资源评价应当重点从企业人力资源引进结构合理性、开发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企业文化评价应从建设和评估两方面进行;社会责任可以从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促进就业、员工权益保护等方面进行。 4、信息与沟通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信息与沟通评价,应当以内部信息传递、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等相关指引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的及时性、反舞弊机制的健全性、财务报告的真实性、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利用信息系统实施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认定和评价。  5、风险评估评价  企业组织开展风险评估评价,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关风险评估的要求,以及各项应用指引中所列主要风险为依据,结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对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应对策略等进行认定和评价。
2023-08-30 18:28:161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哪些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两种方法。详细评价法在《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COSO指出,确定某一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是一种在评估五个要素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基础上的主观判断,这些要素也是有效内部控制的标准。COSO还指出,认定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对八个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有效运行进行评估的基础之上所作的判断,构成要素也是判定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3年6月通过的实施SOX法案404节的规则(SEC,2003)以及后来发布的管理层评价指南中,都强调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必须足以既能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设计,又能测试运行的有效性。因此,遵循这个思路,很多企业和事务所都曾经采用过详细评价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重大漏洞(material weaknesses,MW),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风险基础评价法企业内部控制的另一种思路和方法不是从控制到风险,而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企业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对于不同的目标来说,目标风险的含义、内部控制重大漏洞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在评价每一类目标时都需要做具体设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十五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对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时,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个别访问、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按照评价的具体内容,如实填写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1.个别访问法个别访问法主要用于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在企业层面评价及业务层面评价的了解阶段经常使用。访问前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需求形成访谈提纲,撰写访问纪要,记录访问的内容。为了保证访谈结果的真实性,应尽量访谈不同岗位的人员以获得更可靠的证据。如分别访问人力资源部主管和基层员工,公司是否建立了员工培训长效机制,培训是否能满足员工和业务岗位需要?2.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主要用于企业层面评价。调查问卷应尽量扩大对象范围,包括企业各个层级员工,应注意事先保密性,题目尽量简单易答(如答案只需为“是”、“否”、“有”、“没有”等等)。比如你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你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否有信心?3.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追踪该交易从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表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以此了解控制措施设计的有效性,并识别出关键控制点。如针对销售交易,选取一批订单,追踪从订单处理一-核准信用状况及赊销条款一-填写订单并准备发货一-编制货运单据一-订单运送/递送追踪至客户或由客户提货-一开具销售发票一-复核发票的准确性并邮寄/送至客户一-生成销售明细账一-汇总销售明细账,并过账至总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等交易的整个流程,考虑之前对相关控制的了解是否正确和完整,并确定相关控制是否得到执行。4.抽样法抽样法分为随机抽样和其他抽样。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标准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使用抽样法时首先要确定样本库的完整性,即样本库应包含符合控制测试的所有样本;其次要确定所抽取样本的充分性,即样本的数量应当能检验所测试的控制点的有效性;最后要确定所抽取样本的适当性,即获取的证据应当与所测试控制点的设计和运行相关,并能可靠地反映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5.实地查验法实地查验法主要针对业务层面控制,它通过使用统一的测试工作表,与实际的业务、财务单证进行核对的方法进行控制测试。如实地盘点某种存货。6.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数据分析,识别评价关注点的方法。数据分析可以是与历史数据、行业(公司)标准数据或行业最优数据等进行比较。比如针对具体客户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分析存在异常的应收客户款,进而对这些客户的赊销管理控制进行检查。7.专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主要是集合有关专业人员就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或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既可以是控制评价的手段,也是形成缺陷整改方案的途径。对于同时涉及财务、业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控制缺陷,往往需要由内部控制管理部门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议,综合内部各机构、各方面的意见,研究确定缺陷整改方案。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以上这些方法可以配合使用。此外,还可以使用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方法,也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开发检查方法,或利用实际工作和检查测试经验。对于企业通过系统采用自动控制、预防控制的,应在方法上注意与人工控制、发现性控制的区别。
2023-08-30 18:28:242

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有哪些

内部控制评价方式,是指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基本形式,是解决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的问题。关于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到底如何进行,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全面评价和风险导向评价两种方式。 ◎详细全面评价。详细全面评价,就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然后,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显然,详细全面评价是一种传统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企业最初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或日常的评价中应用较多,主要是采用“内部控制调查问卷”和符合性测试,对企业已经存在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评价报告中的建议也是“审核数豆子的人是否将豆子数得一粒不差”。这种方式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即从内部控制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比较适合用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保持,而对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不十分恰当,存在着成本高、效率低、结论不可靠性等不足。根据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评价内部控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内部控制的框架或标准本身是一个通用的框架,更多地关注内部控制的“What and Why”,尽管这些框架或标准提供了评价有效性的标准,但不够细致,不足以说明如何完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 ◎风险导向评价。风险导向评价,就是以风险为导向,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组织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这种方式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充分体现了“自上而下,风险基础”的理念。“自上而下”方法由评估组织整体层级的控制开始,然后到具体作业层级控制的测试,主要体现在:从财务报表整体开始,然后到账户、披露;从公司层面的控制开始,然后到活动层面的控制。“风险基础”主要体现在:以评估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为起点;关注重要的财务报告和披露风险与问题;仅评价充分应对风险的控制;证据的获取和场所的选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评价结论(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也是风险基础的,判断有效与否是根据内部控制是否相当可能没有防止或发现财务报表中的重要错报。风险导向评价方式可以充分考虑企业特定的情况,避免与内部控制框架的简单核对,具有更好的成本效益性和更广泛的适用性及灵活性;关注最重要的风险,提高了评价的成本效益和效率。不过这种方式与详细全面评价根据一个确定的框架来评价相比需要更高程度的专业判断。 风险导向评价是一种现代的内部控制评价方式,要求评价人员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把评价的起点放在关注企业发展战略和识别企业业务流程的风险上,分析风险,并提出控制风险的建议和方法。特别需要指出,评价内部控制并非为了控制本身,而应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更为关心的是下列问题:与控制相关的目标是什么?这种控制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种控制是否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活动有益?是否存在重复控制?什么样的风险水平是可以接受的?控制的效果是否影响管理当局决策?风险为导向评价方式下,评价人员大多采用内部控制自评(CSA)、内部控制矩阵法、利用网络信息开展动态评估。 从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内部控制评价基本上都趋向于采用风险导向评价方式。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公共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2007年分别发布的管理层报告内部控制的指南(SEC,2007)和内部控制审计准则(PCAOB,2007)都采用了这一方式,英国、日本、加拿大等国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年度评价也采用了风险导向评价方式。日本内部控制评价与审计准则:采用一种自上而下的重视风险的方法,即着眼于与财务报告相关重要虚假记载相联系的风险,对业务流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具体策略:运用自上而下的风险方法;内部控制缺陷的分类,将内部控制的缺陷区分为“重要缺陷”和“缺陷”两类;不采用直接业务报告的做法;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一并实施;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与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一并编制等。在我国拟在建立以风险防范和增加价值为评价导向、以五大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为核心评价内容、以控制标准和评价标准为评估标尺的内控自我评价体系。内部控制评价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企业单个或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业务单元、重要业务领域或流程环节。
2023-08-30 18:28:311

简述内部控制评价的一般程序?

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业务流程 1. 目标 通过规范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评价工作流程,确保检查评价工作按规定程序和适当授权进行,实现预期目标;确保检查评价工作的方法和标准一致,减少检查评价工作的随意性;确保集团公司和企业在年度财务决算中恰当披露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并促进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断改进、完善和严格执行。 2. 风险 由于检查与评价工作流程设计不合理或控制不当,可能导致对内部控制制度及执行情况评价不恰当;可能导致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评价工作存在随意性;可能导致年度财务决算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对外披露的信息失当而受到外部监管机构的处罚。 3. 工作流程步骤与控制点 3.1 成立和确定检查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3.1.1 企业(或总部)应当成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检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总会计师/分管财务领导担任,成员由财务、审计、人事、监察、销售、采购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3.1.2 检评领导小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成本和效益原则,确定或组建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组(以下简称“检评组”)。检评组可以设在(或授权)财务或审计部门,也可另行组成由财务、审计、人事、监察等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检评组,组长可由审计部门负责人担任。 3.2 制定检查评价工作计划 3.2.1 检评组每年年初根据本流程规定和检评领导小组的要求,编制内部会计控制检查评价工作计划,具体明确各类业务定期抽查的时间(按季或半年或年进行抽查)、抽查样本量的比例(5%~15%)以及随机抽查的方法,明确检查人员的分工和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责任,以及完成检评工作的时间目标和要求。 ★3.2.2 检评组将检评工作计划报总会计师/分管财务领导审阅后,提交检评领导小组审定。 3.3 实施检查和计算得分 3.3.1 检评组人员根据工作计划,按规定的抽样比例和方法,随机抽取各类业务的样本。同时依据各自的分工,对所抽取的业务样本控制点,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表中控制点和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及授权等要求,实施符合性测试。 ★3.3.2 检评组人员将检查测试情况按每笔业务逐笔如实进行记录(包括抽查时间、抽查方法、抽查的具体业务合同或凭证编号、检查测试得分结果等),建立检查评价工作底稿,签字后交检评组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审核签字。 3.3.3 对检查测试中发现控制点缺失或控制点虽然存在但未按规定实施控制的,一律按扣减法扣减该控制点的权重得分。每笔业务控制点权重总分为100分,扣除扣减分数后即为该笔业务内部会计控制执行的实际得分。 3.3.4 同类业务逐笔得分相加除以笔数即可得出该类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实际得分。各类业务简单平均得分相加除以类别数即可计算出全部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实际综合得分。 3.4 编写检查评价报告 3.4.1 检查人员根据抽查业务的内部控制检查测试的得分情况,可以对各类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也可对全部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总体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价。 3.4.2 凡内部控制检查测试平均得分在95分(含)以上的,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可认定为“无疏漏”或者存在“轻微疏漏”,执行情况可评价为好;在85-94分(含)之间,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一般疏漏”,执行情况可评价为较好;在70-84分(含)之间,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一般缺陷”,执行情况可评价为一般;在70分以下,不管在实际执行中是否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重大缺陷”,执行情况可评价为差。及时检查测试平均得分在70分(含)以上,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生了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则相应认定为存在“一般缺陷”或“重大缺陷”。 3.4.3 检评组根据内部控制业务检查结果情况,编写《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检查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检查评价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二)检查样本的抽取方法和测试结果情况;(三)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具体分析;(四)加强改进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检查评价报告要有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3.4.4 检评组负责人对各检查人员的检查工作底稿和扣(计)分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进行审核修改并签字,报分管内控领导/总会计师审阅。 3.5 审定上报检查评价结果 3.5.1 检评组将内部控制检查情况和初步评价意见向内部控制检评领导小组汇报,如实反映检查测试结果和定性定量评价意见,并将《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报领导小组审定。 ★3.5.2 检评领导小组审议内部控制检评结果,并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及检评组提出的意见和措施予以研究,形成具体改进措施贯彻落实。 ★3.5.3 将经审定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和有关业务内部控制检查得分情况汇总表一并上报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备案,或对外发布。 3.6 考核奖惩 3.6.1 每年年度终了后,检评组应当根据全年检评综合得分及评价情况(按季检查的为4次平均得分,按半年检查的为2次平均得分,按年检查的为1次平均得分)提出内部控制执行的奖惩意见,报检评领导小组审议。 ★3.6.2 检评领导小组审核奖惩意见,并将审核结果报企业办公会议审定后兑现。 3.7 集团公司整体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评价 3.7.1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根据企业上报备案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情况,对企业年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基本评价。 ★3.7.2 为增强集团公司检查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评价企业时还可将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在本年度开展的财务稽核、财务(决算)审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检查评价结果纳入评价范围,并按企业自我评价得分权重40%、企业外部评价得分(如两家或三家都有评价得分则取平均得分)权重60%计算,得出新的综合得分和评价结果。 3.7.3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再以各直属企业为权数,计算出全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平均得分,从而得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年度总体得分和评价结论。 ★3.7.4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依据各企业或总部有关部门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检查测评情况,编写集团公司年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检查评价报告》,报经集团公司领导或总经理办公会审定后,即可对外发布,并进行奖惩。 ★3.7.5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缺陷,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内部控制检查与评价业务流程表 业务流程及控制点 权重 控制风险说明 不相容职务/岗位 授权及要求 3.1 成立和确定检查评价领导小组和工作组 ★3.1.1 企业(或总部)应当成立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检评领导小组”),组长由主要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总会计师/分管财务领导担任,成员由财务、审计、人事、监察、销售、采购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3.1.2 检评领导小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成本和效益原则,确定或组建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组(以下简称“检评组”)。检评组可以设在(或授权)财务或审计部门,也可另行组成由财务、审计、人事、监察等有关部门相关人员参加的检评组,组长可由审计部门负责人担任。 3.2 制定检查评价工作计划 3.2.1 检评组每年年初根据本流程规定和检评领导小组的要求,编制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计划,具体明确各类业务定期抽查的时间(按季或半年或年进行抽查)、抽查样本量的比例(5%~15%)以及随机抽查的方法,明确检查人员的分工和各有关部门的配合责任,以及完成检评工作的时间目标和要求。 ★3.2.2 检评组将检评工作计划报总会计师/分管财务领导审阅后,提交检评领导小组审定。 3.3 实施检查和计算得分 3.3.1 检评组人员根据工作计划,按规定的抽样比例和方法,随机抽取各类业务的样本。同时依据各自的分工,对所抽取的业务样本控制点,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表中控制点和不相容职务/岗位分离及授权等要求,实施符合性测试。 ★3.3.2 检评组人员将检查测试情况按每笔业务逐笔如实进行记录(包括抽查时间、抽查方法、抽查的具体业务合同或凭证编号、检查测试得分结果等),建立检查评价工作底稿,签字后交检评组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审核签字。 3.3.3 对检查测试中发现控制点缺失或控制点虽然存在但未按规定实施控制的,一律按扣减法扣减该控制点的权重得分。每笔业务控制点权重总分为100分,扣除扣减分数后即为该笔业务内部控制执行的实际得分。 3.3.4 同类业务逐笔得分相加除以笔数即可得出该类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实际得分。各类业务简单平均得分相加除以类别数即可计算出全部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实际综合得分。 3.4 编写检查评价报告 3.4.1 检查人员根据抽查业务的内部控制检查测试的得分情况,可以对各类业务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价,也可对全部业务内部控制执行总体情况做出定量和定性的综合评价。 3.4.2 凡内部控制检查测试平均得分在95分(含)以上的,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可认定为“无疏漏”或者存在“轻微疏漏”,执行情况可评价为好;在85-94分(含)之间,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一般疏漏”,执行情况可评价为较好;在70-84分(含)之间,且在实际执行中未出现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一般缺陷”,执行情况可评价为一般;在70分以下,不管在实际执行中是否出现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可认定为存在“重大缺陷”,执行情况可评价为差。及时检查测试平均得分在70分(含)以上,但在实际执行中发生了一般性问题或实质性问题,则相应认定为存在“一般缺陷”或“重大缺陷”。 3.4.3 检评组根据内部控制业务检查结果情况,编写《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检查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1)检查评价工作的组织开展情况;(二)检查样本的抽取方法和测试结果情况;(三)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具体分析;(四)加强改进内部控制的意见和建议。检查评价报告要有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数据和事实为依据。 ★3.4.4 检评组负责人对各检查人员的检查工作底稿和扣(计)分情况以及《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进行审核修改并签字,报分管内控领导/总会计师审阅。 3.5 审定上报检查评价结果 3.5.1 检评组将内部控制检查情况和初步评价意见向内部控制检评领导小组汇报,如实反映检查测试结果和定性定量评价意见,并将《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报领导小组审定。 ★3.5.2 检评领导小组审议内部控制检评结果,并对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及检评组提出的意见和措施予以研究,形成具体改进措施贯彻落实。 ★3.5.3 将经审定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报告》和有关业务内部控制检查得分情况汇总表一并上报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备案,或对外发布。 3.6 考核奖惩 3.6.1 每年年度终了后,检评组应当根据全年检评综合得分及评价情况(按季检查的为4次平均得分,按半年检查的为2次平均得分,按年检查的为1次平均得分)提出内部控制执行的奖惩意见,报检评领导小组审议。 ★3.6.2 检评领导小组审核奖惩意见,并将审核结果报企业办公会议审定后兑现。 3.7 集团公司整体内部会计控制执行情况的评价 3.7.1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根据企业上报备案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情况,对企业年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做出基本评价。 ★3.7.2 为增强集团公司检查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内控办公室在评价企业时还可将集团公司财务、审计部门或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在本年度开展的财务稽核、财务(决算)审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所进行的检查评价结果纳入评价范围,并按企业自我评价得分权重40%、企业外部评价得分(如两家或三家都有评价得分则取平均得分)权重60%计算,得出新的综合得分和评价结果。 3.7.3 集团公司内控办公室再以各直属企业为权数,计算出全部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平均得分,从而得出集团公司内部控制执行情况的年度总体得分和评价结论。 ★3.7.4 集团公司财会部门依据各企业或总部有关部门对内部控制执行的检查测评情况,编写集团公司年度《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检查评价报告》,报经集团公司领导或总经理办公会审定后,即可对外发布,并进行奖惩。 ★3.7.5 集团公司有关部门应当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缺陷,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2023-08-30 18:28:512

内部控制评价方法有哪些?

从内部控制评价本身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存在详细评价法和风险基础评价法两种方法。详细评价法在《企业内部控制——整合框架》中,COSO指出,确定某一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有效是一种在评估五个要素是否存在以及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基础上的主观判断,这些要素也是有效内部控制的标准。COSO还指出,认定一个主体的企业风险管理是否“有效”,是在对八个构成要素是否存在和有效运行进行评估的基础之上所作的判断,构成要素也是判定企业风险管理有效性的标准。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2003年6月通过的实施SOX法案404节的规则(SEC,2003)以及后来发布的管理层评价指南中,都强调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必须足以既能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设计,又能测试运行的有效性。因此,遵循这个思路,很多企业和事务所都曾经采用过详细评价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以内部控制框架或标准为参照物,根据内部控制框架的构成要素是否存在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有效性,测试内部控制的运行有效性,最后综合设计和运行的评价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做出总体评价,评估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风险,判断是否存在重大漏洞(materialweaknesses,MW),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风险基础评价法企业内部控制的另一种思路和方法不是从控制到风险,而是从风险到控制,即从内部控制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到内部控制。首先,要评估相关目标实现的风险;其次,识别和确定企业充分应对这些风险的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即评价内部控制的设计应对相关目标实现风险的有效性;第三,识别和确定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的证据,评价现有的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的运行;最后,对控制缺陷进行评估,判定是否构成实质性漏洞,确定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对于不同的目标来说,目标风险的含义、内部控制重大漏洞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在评价每一类目标时都需要做具体设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十五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组对被评价单位进行现场测试时,可以单独或者综合运用个别访问、调查问卷、专题讨论、穿行测试、实地查验、抽样和比较分析等方法,充分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按照评价的具体内容,如实填写评价工作底稿,研究分析内部控制缺陷。1.个别访问法个别访问法主要用于了解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在企业层面评价及业务层面评价的了解阶段经常使用。访问前应根据内部控制评价需求形成访谈提纲,撰写访问纪要,记录访问的内容。为了保证访谈结果的真实性,应尽量访谈不同岗位的人员以获得更可靠的证据。如分别访问人力资源部主管和基层员工,公司是否建立了员工培训长效机制,培训是否能满足员工和业务岗位需要?2.调查问卷法调查问卷法主要用于企业层面评价。调查问卷应尽量扩大对象范围,包括企业各个层级员工,应注意事先保密性,题目尽量简单易答(如答案只需为“是”、“否”、“有”、“没有”等等)。比如你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否认同?你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是否有信心?3.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法是指在内部控制流程中任意选取一笔交易作为样本,追踪该交易从最初起源直到最终在财务报表或其他经营管理报告中反映出来的过程,即该流程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以此了解控制措施设计的有效性,并识别出关键控制点。如针对销售交易,选取一批订单,追踪从订单处理一-核准信用状况及赊销条款一-填写订单并准备发货一-编制货运单据一-订单运送/递送追踪至客户或由客户提货-一开具销售发票一-复核发票的准确性并邮寄/送至客户一-生成销售明细账一-汇总销售明细账,并过账至总账和应收账款明细账等交易的整个流程,考虑之前对相关控制的了解是否正确和完整,并确定相关控制是否得到执行。4.抽样法抽样法分为随机抽样和其他抽样。随机抽样是指按随机原则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其他抽样是指人工任意选取或按某一特定标准从样本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使用抽样法时首先要确定样本库的完整性,即样本库应包含符合控制测试的所有样本;其次要确定所抽取样本的充分性,即样本的数量应当能检验所测试的控制点的有效性;最后要确定所抽取样本的适当性,即获取的证据应当与所测试控制点的设计和运行相关,并能可靠地反映控制的实际运行情况。5.实地查验法实地查验法主要针对业务层面控制,它通过使用统一的测试工作表,与实际的业务、财务单证进行核对的方法进行控制测试。如实地盘点某种存货。6.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指通过数据分析,识别评价关注点的方法。数据分析可以是与历史数据、行业(公司)标准数据或行业最优数据等进行比较。比如针对具体客户的应收账款周转率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分析存在异常的应收客户款,进而对这些客户的赊销管理控制进行检查。7.专题讨论法专题讨论法主要是集合有关专业人员就内部控制执行情况或控制问题进行分析,既可以是控制评价的手段,也是形成缺陷整改方案的途径。对于同时涉及财务、业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控制缺陷,往往需要由内部控制管理部门组织召开专题讨论会议,综合内部各机构、各方面的意见,研究确定缺陷整改方案。在实际评价工作中,以上这些方法可以配合使用。此外,还可以使用观察、检查、重新执行等方法,也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开发检查方法,或利用实际工作和检查测试经验。对于企业通过系统采用自动控制、预防控制的,应在方法上注意与人工控制、发现性控制的区别。
2023-08-30 18:29:011

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正确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活动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的沟通机制等。5、对控制的监督: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连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展资料:五要素之间的关系:内部环境是基础,是企业建设内部控制的土壤,是一切内控制度、流程、控制点得以实施的根本条件。一个企业内控好坏,首先应对其内控环境进行评价,如果环境不好,就需要更仔细和深入的进行建设,换句话说,如果环境建设得好,具备良好的风险意识和内控文化,即使一些小方面存在控制不足,也并不重要。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这是内控体系核心三个环节。监督检查是使内部控制成为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这个环节内控工作就不是一个PDCA循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内部控制
2023-08-30 18:29:125

如何开展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对内部控制执行有效性的检测,目前我国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今年3月,财政部发布了财会便(2007)7号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基本规范》和17项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的通知,其目的在于推动国内上市公司实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制度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填补企业内部控制标准的空白,从而为建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打下基础。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对被审计单位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必须要有一套客观可行的基本参照标准。这套标准不仅可为企业自我评估和改进其内部控制以及注册会计师发表评价意见提供依据,还可以为各方面的沟通与理解提供统一的基础。我国在内部会计控制的建设与完善方面虽已进入起步阶段,但有关内部会计控制的标准和评价体系较为薄弱,制约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已势在必行。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研究、制定一套具有统一性、公认性和完善性,既符合实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标准体系,应从目标定位、内容范围以及设置方式等方面来综合考虑,既可以从企业管理与控制的目标入手,也可以从内部控制要素入手。但无论怎样,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都可以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两部分,一般标准以具体标准为基础,同时也是具体标准的升华,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这里所说的一般标准大致包括3方面,即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具体标准由内部控制要素评价标准和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两部分组成,其中要素评价标准可分为5个方面,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作业层级评价标准因其繁琐复杂,难以穷尽,如以生产性企业为例进行框架构建,可分为5个业务循环,即销售业务循环、购货业务循环、生产业务循环、薪金业务循环和理财业务循环。在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标准中,要素评价标准以作业层级评价标准为基础。一般标准测试的3大方面首先是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完整是评价一般标准中首要的一条,同时又是基础。若内部控制的完整性都达不到,则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了。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可以从企业资源利用角度去审视:应有“人力资源控制系统、物力资源控制系统、财力资源控制系统、信息资源控制系统”;从经营环节角度去审视:应有“供应环节控制系统、生产环节控制系统、销售环节控制系统”;等等。在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作出判断时,还应当考虑到企业经营规模及业务复杂程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企业经营规模愈大,业务复杂程度就愈高,对内部控制的完整性要求也愈高。其次是合理性。企业设置内部控制切忌照抄照搬,因此应当考虑企业内控设计和执行时的适应性和经济性。因为,企业所处行业、组织规模、交易性质、经济技术条件、人员素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不同的企业就应当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设置内部控制制度。在对某一企业评价其内部控制的适用性时,要注意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有没有安排过多或不必要的控制点;在每一个需要控制的地方是否都建立了控制环节;控制职能是否划分清楚;人员间的分工和牵制是否恰当,既不能分工过细,又能起到相互牵制的作用。同时,内部控制的适用性要以经济性为限制条件。第三是有效性。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是否能为提高经营效益、提供可靠财务报告和遵循法律法规方面提供合理保证,有效性是内部控制的精髓。在内部控制评价的3个一般标准中,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其完整性与合理性为基础,内部控制的完整性与合理性则以其有效性为目的。在对企业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进行审核评价时,要注意内部控制不仅仅需要在总体上是有效的,而且需要各项具体制度也要有明确的目的并发挥其自身的作用。要审核内部控制系统是否相互协调,自相矛盾;是否顾此失彼、相互制约;是否有利于整体功能的发挥。要关注内部控制是否适度,如果过严则会使管理活动失去活力,影响相关方积极性的发挥;过宽又会引起运行的机制失调,达不到控制目的。具体标准测试的5大要素在对内控制度进行评价时,只有先从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标准入手,对具体内控制度的设计与运行有了认识之后,才能从整体上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完整、合理、有效作出判断。对具体标准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有“询问、观察、检查、重新执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可以按下列步骤:首先是企业控制环境。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为依据,对企业进行测评。主要有: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等管理架构是否合法运作和科学决策;是否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管理层及业务环节是否开展内控培训,让内部风险防范成为高管的共识;是否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创造全体职工充分了解并履行职责的环境;企业高管人员和采购人员是否签订诚信承诺书,对所有的重要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商,在购销活动中首先签订阳光协议,要求其操作过程透明公开,禁止商业贿赂等行为。其次是企业风险。企业管理层应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各种风险进行分析,考虑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制定必要的对策。在对企业风险防范作测评时,应重点关注企业是否建立完整的风险评估体系,是否建立审计委员和风险管理部门,是否对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政策法规风险和道德风险等进行持续监控;是否对已发现的企业各类风险有控制措施,如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以及相关制度是否向子公司延伸,以确保子公司的经营安全。同时,还要关注对相关业务项目及已知风险点是否进行定期检查评估、提示及完善,如在日常经营风险管理中对“重大采购二次询价”,建立“不合格供应黑名单”是否有实时监控。是否对客户建立资信信息档案、是否定期梳理与公司发展战略不符的业务或项目等等。第三是企业控制活动。企业管理层为确保风险对策有效执行和落实所采取的措施和程序,主要包括批准、授权、验证、协调、复核、定期盘点、记录核对、财产的保护、职责的分离、绩效考核等内容。在对企业控制活动测试时,要重点审核组织机构方面采取的控制活动和内控制度方面采取的控制活动。在组织结构方面重点审核:机构、岗位及职责权限是否合理设置和分工,不相容职务是否相互分离,是否成立相关法律事务部门和职能,对采购与验收等环节是否设置相互监督制度,做到人员分离。企业是否把业务流程作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点,设置关键控制点和反馈系统。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重点审核:企业是否制定了董事会的议事规则、总经理事权规则、财务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投资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子公司管理制度、内控检查监督制度等。第四是企业信息与沟通。在对企业信息活动测试时,要重点审核公司是否已制定公司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的管理政策,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递,确保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及内部审计部门及时了解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的经营和风险状况,确保各类风险隐患和内部控制缺陷得到妥善处理;公司的日常业务包括资产、财务管理等是否实行流程表单化管理和建立ERP系统。第五是企业检查与监督。在对企业该项活动测试时,要重点审核公司是否已制定了内部控制检查监督法,该项工作是否在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下,有风险管理部门或审计部门具体负责实施,并有相关制度。如:基建项目是否有竣工决算审计制度、主要领导的离任是否实施责任审计,重大投资、担保、抵押、关联交易是否建立审核会签制度;以及是否有对公司重要物资、设备、原材料定期盘点和不定期的抽查制度,对公司现金、银行账户的抽查制度等。综上所述,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作出评价,包括被评价的企业内控制度是否符合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和证券监管部门的要求,是否对企业重大风险、严重管理舞弊及重要流程错误等方面有控制和防范作用等,都有赖于建立一个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相信通过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实践的积累,一套比较成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标准体系不久将会建立。
2023-08-30 18:30:141

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哪些内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应当披露哪些内容?

内部控制评价流程 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就是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基本过程。国际上权威的观点认为评价一个内部控制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有一套规程以及其一些内在的基本要素。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到底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认识是不同的,做法也是不一样的,也因评价主体和内容的不同而不同。管理层自我评估和审计机构评价流程会略有不同。基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评价和基于全面内部控制评价的流程也不可能完全一样。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要求企业应当按照内部控制评价办法规定的程序,有序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制定评价工作方案、组成评价工作组、实施现场测试、认定控制缺陷、汇总评价结果、编报评价报告等环节。这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法定程序,是必须要执行的最基本的程序。中天恒3C框架把内部控制评价流程分为评价准备、评价实施、评价报告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细分若干内容。企业应当根据内部控制评价结果和整改情况,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内部控制评价报告至少应当包括下列内容:(1)组织实施内部控制评价的总体情况;(2)内部控制责任主体的声明;(3)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和内容;(4)内部控制评价的标准和依据;(5)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6)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及其认定情况;(7)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整改措施及责任追究情况;(8)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结论;存在一个或多个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应当作出内部控制无效的结论。《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自我评价报告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对照本指引及有关规定,说明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建立健全和有效运行,是否存在缺陷;(2)说明本指引重点关注的控制活动的自查和评估情况;(3)说明内部控制缺陷和异常事项的改进措施(如适用);(4)说明上一年度的内部控制缺陷及异常事项的改善进展情况(如适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至少应包括如下内容:(1)内控制度是否建立健全;(2)内控制度是否有效实施;(3)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的情况;(4)内控制度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风险及其处理情况;(5)对本年度内部控制检查监督工作计划完成情况的评价;(6)完善内控制度的有关措施;(7)下一年度内部控制有关工作计划
2023-08-30 18:30:211

内控报告总体运行情况评价出不来怎么解决?

内控报告总体评价是根据内控审计的结果来作出评价,可以依据内控审计要求结合审计结果,把所有条目列出清单,当成总体评价。县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环境比较薄弱、内控制度还不够完善,一些单位对此项工作缺乏理解和认识,多抱以敷衍应付态度完成,直接影响了内控报告编报质量。在内控建设应该有谁负责这一问题上,多数单位在存在模糊认识,认为由分管财务的领导负责。《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就是“一把手”工程,如果领导不重视,内控建设无从谈起。在内控建设牵头部门的问题上,部分单位认为内审部门应该是牵头部门,把组织实施部门与内部评价与监督部门混为一谈,内控设计存在缺陷。一些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内控知识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内控建设只是财务人员的事,把单位内控建设和内控报告完全交由财务人员去完成,而财务部门是基层单位主要职能部门,工作任务重,人手较少,有的为非专业人员,加之他们内控知识水平有限且经验不足,对内控工作,多数会计人员表现出力不从心,难以胜任该项工作。只是应付检查等,多报以消极、被动甚至抵触的态度去完成,有的会计人员在编报过程中存在不按要求报送,随意编造,未经审核上报,代替单位负责人签字等现象,单位内控报告的编报质量不高。扩展资料:对策及建议1、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首先基层单位要广泛宣传、认真学习内控相关的政策制度,定期召开由单位一把手主持工作会议,开展培训课堂,组织全体人员培训学习,提高全体人员对内控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建议财政部门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对单位一把手进行内控知识专题培训,聘请有关专家授课,引起单位领导足够重视;二是评选出好的典型案例,推广经验做法,组织单位相关人员进行现场观摩,经验交流。例如通过建立QQ群,开设微课堂、进行内控知识竞答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员参与内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内控建设营造良好的实施环境。其次,单位要成立内控领导小组一把手任组长,指定牵头部门(或岗位)和评价与监督部门,明确职能部门和相关人员职责分工,构建合理科学的组织架构、工作机制。2、借助外力完善制度,推动内控建设落地内控建设属于新生事物,制度规范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具体操作模板参照或借鉴,使基层单位内控制度的参与者感到困惑,理不出头绪,也无从着手。建议以政府购买服务为支撑,引入第三方机构指导和协助单位完成制度建设。首先由制度顶层设计者,按照行政事业单位部门行业进行归类,设计出具有实操性、可复制、可推广的不同类型内控模板,建立信息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其次各单位选择符要求的模板作为参照,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出一套便于操作的完整内控体系。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内控建设,把各项制度、流程、风险控制点嵌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与信息技术无缝衔接,减少人为操控风险,让权力在制度的“笼子”中安全运行,提升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3、制定内控监督评价制定,建立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坚持问题导向,以评促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针对内控设计和运行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措施及时改进。其次,财政部门应加强内控报告编报质量检查、督导,以内部控制报告编报质量“回头看”为抓手,指导编报单位查漏补缺、纠偏整改,提高内部控制报告编报质量。二是注重实效,实行监督考核机制。把单位内控报告总体评价结果纳入“一把手”政绩考核,对“差评”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实行“约谈”;扣发单位全体人员精神文明奖励工资;核减单位当年三公经费预算指标。由审计部门列为审计内容。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职业道德修养伴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引入会计、审计等工作,做到全面审计,可以提取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数据,海量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了工作效率的高效而快捷。对传统会计、审计等工作带来巨大冲击,会计人员将面临失业威胁。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实行“禁入”制度,规定“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行业“黑名单”制度的推送加大了从业人员违规成本,从业人员职业道德从软约束走向硬束。从而倒逼会计、审计以及内控人员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由此,县级行政事业单位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业务过硬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一是提升现有的专业人员业务素质,走出去,到高等院校,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开阔视野,了解前沿理论知识。二是县级单位领导要支持、鼓励专业人员职称、学历晋升,促使其自我加压,不断充电,提升风险分析、应对能力。三是在岗位人员选配时,把好准入关,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关键岗位实行定期轮岗和培训制度。此外,应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属于新生事物,涉及面广,难度大,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随着单位环境的变化,还需及时调整。因此,提高内控报告质量,以评促建,推动内控建设在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全面落地意义重大。
2023-08-30 18:30:323

医院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相信你有很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工作总结怎么能落下!那么要如何写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院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医院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 篇1   为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严肃和规范财经秩序,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财政部20xx年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20xx年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xx年发布了《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这些意见或办法,对改进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如何将内部控制的基本原理与检验检疫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并将制衡机制嵌入到内部管理制度中,是我们需要继续加强的工作。为此,我们应当以本次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为契机,全力推动内部控制建设。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要充分认识内控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把手”负总责,亲自抓内控工作,并将其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来统筹安排,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内控规范实施方案并严格加以落实,努力形成“领导模范带头,人人遵守内控”和“内控面前无例外”的内控工作氛围和机制。单位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财务、纪检监察部门要对内控的贯彻实施工作负责,统筹部署,相互配合,联合推进,扎实做好宣传、培训、指导等各项工作。其他部门要积极配合主动作为,将自身的业务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范围内,审视管理职能依据、业务流程和程序、成果输出等,形成权力制约的管理闭环,全面推动检验检疫内部控制建设。   以评促建,充分发挥两表一图、质量体系作用。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要按照内控基础性评价的文件要求,在做好基础性评价的基础上,按照评价指标评分表的具体情况,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有序推进内控建设,抓好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强化信息系统建设、定期开展内控自我评价等重要环节,把内控规范的各项制度要求逐项落实到位。前些年,有些单位通过建立两表一图、健全内部质量体系,积累了一些内部控制建设成果,在借鉴近期反腐败的经验做法基础上,单位层面上着重在三个方面形成制衡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二是完善单位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分离的工作机制,建立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等控制机制,用制度管人、管事、管钱,筑牢拒腐防变的制度防线;三是建立预决算、政府采购、资产管理等部门和岗位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形成管控合力,确保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顺势应变,持续推动内部控制的建设。建立健全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渐进推进,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建成后就故步自封,它应该是一个开放、动态、循环的系统工程,必须随着形势任务要求的变化、政策法规的调整、单位内部管理风格的变化以及领导对风险的承受程度,而进行适时适度的调整,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如此,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也是如此。特别是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应当充分借鉴权威部门如各级纪委发布的警示或巡视通报以及审计署审计报告,及时查找和分析自身管理中的业务流程或环节上的不足和漏洞,补足短板防范风险,内部控制建设永远在路上。   统分结合,正确处理好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关系。虽然各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开展的经济活动有较大的差异,但其管理活动的本质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此内控建设的模块化、标准化有其实践的基础。基础性评价指标评分表也给我们提供了内控建设标准化样本通道,比如内部控制建设启动、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分离控制、预算业务管理控制、收支业务管理控制、政府采购业务管理控制、资产管理控制、建设项目管理控制、合同管理控制等,虽然各单位具体做法上有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控制环节由不同部门控制、控制流程有长短外,其主要的管控思路和措施基本上还是一脉相承的。个性化更多地体现在结合自身的情况,对相关制度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在检验检疫管理类型相似的单位,建立标准化内控是可行和有效的。   强化内外监督,保证内控工作顺利开展。内外监督是内控建设的要素之一,也是内控得以贯彻执行的重要保障机制。检验检疫部门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各相关部门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监督部门与内部控制建立、实施部门保持相对独立。财务、纪检部门要对单位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及评价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适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进行整改。要充分发挥财政、审计、专业机构和社会公众,强化对检验检疫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执行效果的监督,将其纳入政务公开的范围内,促使检验检疫部门不断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建设,提高内控管理水平。   医院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 篇2   为提升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青岛交通运输委实施五项措施,强化内部控制建设。   一是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定期召开内部控制专题会议,调度工作进展情况,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级各部门各司其职,上下联动,通力配合,积极推进。   二是组织内部控制业务培训,做好国家政策宣贯,对单位内部控制拟实现的目标和采取的措施、各部门在内控实施过程中的职责等进行专题培训。编制《内部控制手册》,做好宣传培训工作。   三是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坚持“以评促建”,按照内控基础性评价内容,逐条梳理,对发现的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构建内控体系。   四是加强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建设,根据工作职责,开展业务梳理,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优化再造业务流程,建立权力运行的监督及考评机制,同时健全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努力实现信息化控制。   五是加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等业务事项相关制度,形成常态化工作模式。   医院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总结 篇3   10月21日,省财政厅在《关于全面推进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的意见》的基础上,再次下发《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通过“以评促建”,推动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在20xx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   针对一些单位对内部控制建设重视不够,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单位虽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和措施,相关规定要求不能落到实处等实际情况,省财政厅于8月份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全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的意见》,要求全省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四项原则,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强化内部流程控制;建立内部控制报告制度,促进内部控制信息公开;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确保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制度,从而实现确保经济活动合法合规,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确保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的工作目标。   省财政厅明确要求,在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工作中,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一把手”负责制,成立内控领导机构,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明确各个部门、岗位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分工和责任,各部门各岗位要积极协调配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查找单位经济活动风险,制定风险应对策略,同时由单位审计部门或纪检监察部门牵头定期开展本单位内部控制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工作,形成《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手册》,全力按时推进。已经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和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抓好修订整改,进一步健全制度,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尚未建立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必须于20xx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工作。   为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全面推进,各市财政局、各部门应当于9月中旬全面启动本地区(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广泛动员、精心组织所辖各单位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各单位应将包括评价得分、扣分情况、特别说明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等内容在内的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报告向单位主要负责人汇报,以明确下一步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重点和改进方向,确保在20xx年底前顺利完成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对在评价过程中弄虚作假、评价结果不真实的单位,一经查实,将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2023-08-30 18:31:041

内部控制五要素中的风险评估包括哪些

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所谓内部控制风险,就是指影响内部控制功效发挥和目标实现或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不确定性。产生内部控制风险的因素很多,总体来讲可以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措施、信息与沟通监督等五大内部控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如企业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是否与时代相符合、董事会和内部监督机构的设置是否合理、企业内部组织机构设置及职责权限的划分是否清晰人力资源制度是否完善、员工职业道德操守和工作能力与其所承担的工作任务是否匹配;管理层能否准确识别和分析风险的影响因素、合理评估风险发生频率与破坏性;内部控制程序和措施是否恰当;有无畅通的沟通平台和渠道使上下互通信息:有无严格有效地监控、考核评价与监督体系等这些都是影响内部控制风险的因素。一个企业要发挥内部控制功效,就必须从控制和防范内部控制风险开始。拓展资料:1. 执行力度不够是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产生的因素之一。部分单位虽然存在比较健全的内控制度但不能有效地执行甚至造成贪污、挪用公款等重大经济案件的发生。在中国,上市公司一般具有良好的行业背景,符合中国的产业政策,经营前景广阔,内控制度比较健全。但由于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一些陈旧的管理理念、员工的思维观念等还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产生惯性”作用,这是造成中国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不力的重要原因之一。2. 要确保内部控制功效的发挥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从定意义上来说治理结构不完善是导致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的最关键因素,具体表现在:责任、权利划分不明确董事、监事、经理三权合一,董事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管理者在内部控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但部分企业经营者缺乏现代管理理念,把管理与独裁混为一谈,风险防范意识薄弱,管理粗放,任人唯亲,滥用职权,疏于内部监督,特别是在关键控制环节和重要岗位随意安排亲信造成企业内控制度的缺失或形同虚设;激励约束和利益制衡关系混乱,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约束、监督、激励机制,经营者的权利大于责任,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较小,企业管理高层大权独揽又难以控制,没有相应的组织或机构进行监督制约,随时面临着失控的局面。在中国“三资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好于其他形式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其原因值得业内思考探讨。3.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良好的信息系统应能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所承担的特定责任和任务。经营者需要了解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市场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应该通过财务报告等形式向社会提供必要的信息。企业应建立良好的适应企业发展的信息系统,这样才有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
2023-08-30 18:31:144

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有哪些

要界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先得界定指标。指标是什么,基本的解释是衡量目标的单位或方法或预期中打算达到的指数、规格、标准, 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一般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体现了事物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个方面的特点。照此理解,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就是衡量内部控制目标的单位或方法或预期中打算达到的指数、规格、标准。照此生搬硬套也难以理解内部控制指标到底是什么。不过内部控制评价就是要对有效性进行评价,这点是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基本要求。 如何才能科学地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选择科学的指标体系是整个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核心和评价目标实现的关键。理论上讲,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其内容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分析,设计出用于评价的指标体系,其中包括各项指标的名称、内容、标准、权重等。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要与关键控制点一一对应。评价者应根据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设计不同的评价指标,并根据内部控制五要素在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不同作用分别赋予其不同的权重。 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体系内的指标有哪些。这一工作说必须严格遵循合理性与可操作性的原则。这么说是相对简单的事,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要确定到底哪些指标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或许正因如此,实际在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时,通常针对实体的具体情况把评价指标设计成一系列问题,根据问题的答案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程度。也有把内部控制内容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还有把关键控制点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的等等来进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这确实是简单易行,但问题、内容、关键控制点终究不可能是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指标只反映总体的数量特征,所有指标都要用数字来回答问题,没有用问题回答问题的指标。理论界指出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格外关注措施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的选择问题。措施性指标(先行指标)是指与各种控制手段相对应的评价指标,如岗位轮换、岗位分离、审批、检查、记录等;而结果性指标(滞后指标)是指针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制定的评价指标,如货款回收率、逾期欠款等。在评价指标的设计过程中,应将措施性指标和结果性指标结合使用,同时注意以下几点:以措施性指标为主,特别是要注重与关键控制手段对应的指标,因为对控制手段的评价将直接有利于内部控制系统的改进;结果性指标应配合措施性指标来采用,在各个重要环节弥补措施性指标综合性不足的缺陷;对于部分业务环节,很难设置措施性指标的,要重点设计结果型指标,来反映内部控制系统运作的效果。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监管部门曾设想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应由业务流程指标、管理流程指标和辅助指标三部分构成。业务流程指标主要包括货币资金、采购销售、成本费用、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高风险业务的内部控制。管理流程指标包括组织结构、人力资源、风险应急机制、授权体系、计算机系统、信息交流反馈等。辅助指标评价包括企业经济性质、经营理念、组织文化、企业文化等因素。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天恒认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包括基本指标、辅助指标、选择指标。其中,基本指标又分为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及健全比率、内部控制建立的科学性及科学比率、内部控制建立的有效性及有效比率、内部控制建立的遵循性及遵循比率;辅助指标包括货币资金控制、实物资产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工程项目控制、采购和付款控制、筹资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等;选择指标包括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企业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企业外部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等。这套指标的设计明显受国有企业绩效考核指标的影响,虽在企业中一度被广泛采用,但现在看来已经过时了。 根据现代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和内部控制规范要求,内部控制评价就是内部控制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突出如何评价内部控制有效性。简单而言,内部控制评价指标就是内部控制有效率,可简单分为内部控制设计有效率和内部控制执行有效率。具体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内部控制五要素及其具体内容设计具体的有效率指标。
2023-08-30 18:31:241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1   自XX年总行开展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以来,我行十分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把内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严格执行上级行制度、办法的前提下,针对支行实际,努力完善、细化内控管理制度,做精做细各项内控管理,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财产完整,保证会计及其他资料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决策层的经营方针、经营决策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能得以提高,我行坚持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并举的经营策略,在规范操作程序、降低金融风险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现将全行内控管理情况报告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情况   支行本职设置办公室、人事监察部、计划信贷部、市场客户部、财务会计部、国际业务部、合规部七个职能部室,一个工会办公室、一个党委办公室。辖属营业部、支行、支行、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分理处十一个营业机构,另设、xx6个储蓄所。到10月末全行员工xx人,其中长期合同工xx人,短期合同工xx人。在机构上设置上做到职能部门横向平行制约,前后台业务分离;在岗位配置上做到人员落实、职责明确;在制度建设上做到文件传递上及时,贯彻学习到位;在制度执行上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努力降低操作风险;在制度保障上坚持加强自律监管和再监督力度,为内控管理保驾护航。总体上讲,我行内控管理工作是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职责明确、三道防线环环相扣、风险防范能力日益提高。   二、当年内控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为确保全行内控管理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我行在内控管理工作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XX年以来,我行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支行的内控工作,把加强内控工作作为提高全行管理水平,规范业务经营,提高全行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来抓,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组织体系健全,处罚整改加强。我行单独设立审计办公室,内控工作由审计办牵头抓,今年共组织现场审计x次,参加人员xx人次,根据行长室要求制订了工作计划,完成了主任、分理处主任任期内的责任审计;储畜所、储蓄所、储蓄所、分理处业务审计工作;重要岗位责任移交x个人次;支持分行审计处人员调用;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延伸检查;建立了问题整改台账;督导了内控评价自查自纠工作。   2、及时传达银监会、人民银行、上级行新政策、新制度、新办法。据统计,到9月底共向支行本级转发内外部上级行业务性文件十多只,向营业机构转发内外部上级行业务性文件多只,收文后及时组织了员工学习,强化了全行员工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制度、办法,规范了员工业务操作程序。   3、针对本行实际,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根据上级行的文件精神,我行为进一步贯穿到具体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上,支行今年来出台了各类制度保障性及业务性文件,新成立了、委员会,调整了审查委员会、委员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出台了xx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办法、经营单位主责任人内部综合管理考核内法、工资分配办法、工作质量考核办法;修订了支行职能部门岗位职责。制度、办法出台使全行在组织上、职责上为内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4、高度重视存在问题,明确落实整改责任,扎实抓好整改工作。整改工作由支行合规部门牵头,各业务主管部门督办,问题存在单位落实整改。合规部门建立全行性整改台账,对今年来上级行各种内外部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整改结果逐一登记,并对业务主管部门发送《通知书》,全程监控各单位的整改情况;业务主管部门对上级行各种内外部检查及季度自律监管中存在问题建立系统整改台账,并根据《通知书》深入基层抓整改落实;问题存在单位重点落实整改责任人,坚持“谁经办,谁整改,谁不整改处理谁”原则。通过责任到位,纵横结合措施,除客观原因确难整改外,做到整改不留死角,不走过常   5、自律监管程序逐步规范,处罚力度明显提高。x月,支行对违所会计基本业务操作和制度的有关人员,按照xx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和审计处理处罚办法进行了严肃处罚,共处罚xx人次,金额xx元。   6、积极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规范操作意识。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XX支行的XX,我演讲的题目是:塑合规文化,造合规中行。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河水对河岸咆哮:“你像两堵墙立在我的身边,阻挡我随意流淌,限制我的发展……”河岸严肃而认真地回答:“正是由于我的存在,涓涓河流才能汇聚成滔滔巨流!”河水不听劝告,冲毁堤岸,野漫横流……渐渐消失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规矩不是羁绊和障碍,而是一张无形的安全网,维护着我们的社会秩序和生存环境。   是啊,确实如此,我到中行工作仅仅半年,但就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已深刻感受到了合规的份量。这半年里,我听到了不少违规行为、犯罪案例,行里也经常下发一些案情通报,比如这一次的警示教育活动,有些案例触目惊心:湖南一银行职员虚增储户存款挪用150万被判刑14年,该员工利用自己职务上的便利,他的行为已是严重违规,触犯了刑法。也有银行员工因赌博成性,资金周转不足,挪用银行存款,最后把自己送进监狱,断送大好前途。这一个个案例向我们展示了当事人走向罪犯的轨迹,他们中有领导干部,有一般职员,有代办员;有的曾是先进工作者,有的年轻有为前途无量,但他们都因为一个贪字,拿了不该拿的东西,毁掉了人生,毁掉了前程,伤害了家人,伤害了同事,更影响了中国银行的声誉。   细细究来,案件的发生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大多是当事人放松了政治学习和思想改造,思想不求上进,法制观念淡薄,经不住考验,铤而走险,最后走上犯罪道路。   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应该吸取他们的惨痛教训,严格按规章制度做事。尤其是象我这样的新员工,要把合规意识深深刻到脑子里。合规不是负担,而是服务我们的工具,它就象指路明灯,帮我们用最有效的方法达成目标,即使我们非专业出身,也很容易从不会到会,从非专业到专业。   当一个司机半夜开到没有旁人和摄像头的路口也能面对红灯自觉停车的时候,交规已深刻在他心中。当每个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时,每天就不会有那么多无辜的生命因为交通事故而离开这个世界。同样,当合规意识深深地镌刻在我们心灵的碑石上,我们就不会感到束缚,感到的`则是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当我们每个中行人都能“从我做起,合规操作”,我们就能避免许多过失,业务运行的将会更加健康高效。   合规是我们每位银行人的事业,让我们一起唱响合规之歌,为我们中行的璀璨前程一起加油吧!   谢谢大家!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3   20xx年以来,结合我行各项金融业务特点,我着重在相关信贷业务品种的流程制度和政策等方面加强了学习。20xx年一年的工作经历,使我对我行始终坚持的依法合规经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自己所在的岗位,所从事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感触和了解。现将我对内控工作的几点心得体会报告如下:   一认清形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银行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特别强调思想素质。要做一名合格的工行员工,首先我们要做一个正直诚实的人。做一名思想素质过硬的员工,才能时刻坚持按照业务流程操作,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抵制其他一切客观不利因素的诱惑及威压。   二坚持合规经营,扎扎实实地把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放在心上。业务流程和规章制度不能只挂在嘴上,一到真正处理业务时在操作细节上,就把流程制度丢在一边,工作浮躁,业务操作流程敷衍了事。案件的发生就是因为在这些细节上没有坚持合规操作,最终给客户造成了不便和损失,给我行造成了经济和声誉上的损失,更是给自己的工作和发展带来了阻碍。如果每笔业务的每个环节上的每个员工都能够按照我行的规定工作,严格执行业务流程,那么案件的发生就无机可乘。所以要防范案件,关键在于要把合规落实到位。切勿感情代替制度,盲目信任,心存侥幸,把制度弱化,使制度形同虚设。   三内控工作需提高全员案防的整体警觉性。通过这一年来的案件防范分析会,我明白了,不是只要自己管好自己不违规,不犯法就行了,而是我们任何人所犯的任何一个错误都将对身边同事的正常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甚至是连累到身边的同事。所以我要提高自己的警觉,时刻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进行反思,在工作时刻提醒自己和身边的同事,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严格执行制度。   四认真学习《员工违规积分管理办法》《员工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和《员工行为守则》等内容和要求。明白违规的严重性质,提高违规就要问责的认识。业务的开展要在健康合规的前提下进行,抛弃侥幸心理确保每一笔业务都合规;学会保护自己和他人,牢固树立“一切不能代替制度”的从业观念,保护好自己,保护好自己的同事。   案件发生的教训是深刻的,20xx年我同样也在这方面翻过错误,因为自己的过分“灵活”,因为自己的那点“小聪明”违犯了业务正常流程和规章制度,幸亏领导和同事们的及时制止和教育,使我悬崖勒马,浪子回头,没有造成更大损失。20xx年我必当牢固地树立合规意识,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树立信心,不断地学习和掌握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中去。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4   xxxx年以来,结合个人金融业务特点,我部着重在相关业务品种的业务流程整合、相关制度建设、业务和政策学习等方面加强了管理,并召开了主任办公会和部门全体会议,就相关内控工作做出了部署。现将我部近期内控工作报告   一、银行卡业务。我部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检查,客户档案、密码信封、库存银行卡及成品银行卡的帐实相符。   二、加强了内控合规建设。对内控合规员进行了调整和落实,根据个人金融部实际情况,指定==副主任牵头,==等几位同志为个人金融部的内控合规员。并计划部门内每季度召开一次案件形势分析会,强化全辖风险及自身风险的认识。此外规定合规员在每季度的案件形势分析会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会议上评估。   三、强调业务学习和规章制度学习的重要性。每月至少安排2天时间开展部门全体员工集中学习业务知识、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对外围系统的柜员进行全面清理。因近期全辖业务人员变动较大,为加强内控,我部对全辖信用卡系统和零售信贷系统的操作和管理柜员及时进行了清理和更新,并将清理和更新情况登记备案。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5   xxxx年以来,结合个人金融业务特点,我部着重在相关业务品种的业务流程整合、相关制度建设、业务和政策学习等地方加强了管理,并召开了主任办公会和部门全体会议,就相关内控工作做出了部署。现将我部近期内控工作报告如下:    一、xxx业务。   我部对信用卡业务开展了检查,客户档案、密码信封、库存xxx及成品xxx的帐实相符。    二、加强了内控合规建设。   对内控合规员开展了调整和落实,根据个人金融部现实情况,规定xx副主任牵头,xx等几位同志为个人金融部的内控合规员。并计划部门内每季度召开一次案件形势分析会,强化全辖风险及自身风险的认识。此外规定合规员在每季度的案件形势分析会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会议上评估。    三、强调业务学习和规章制度学习的重要性。   每月至少部署2天时间开展部门全体员工集中学习业务知识、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培养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四、对外围系统的柜员开展全面清理。   因近期全辖业务人员变动较大,为加强内控,我部对全辖信用卡系统和零售信贷系统的操作和管理柜员及时开展了清理和更新,并将清理和更新情况登记备案。近日,工商银行临沂分行为进一步提升全行的内控管理水平,保持各项业务的健康持续发展,采取三项措施,强化全行的内控管理工作。   一是加强内控精细规范化管理。在认真总结经验,查找工作不足和内控管理漏洞的基础上,由内控合规部牵头制定了《临沂分行加强内控精细规范管理的实施方案》,并在全行进行实施。方案要求全行内控管理工作必须从基础工作做起,并严格按照上级行的内控管理、操作规范标准,细化控制管理环节,规范监督检查程序,完善内控管理中发现问题的整改、处罚措施,力求做好内控管理的每一项工作,实现科学管理目标。依此方案各专业部室结合自身实际也制定了内控精细规范管理的工作计划。   二是加大对市行部室内控管理考核挂钩的力度。为了强化市行部室落实内控管理职责,从今年起,把上级行及外部监管部门的各类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以倒扣分方式计入各部室经营绩效考评得分。考核时,根据发现问题的性质严重程度将问题分为一般问题、较严重问题、严重问题、重大违规问题四个层次及检查发现问题整改率进行考核,按项目分别统计,累计扣分。   三是加大对信贷业务、银行卡业务、电子银行等重点业务的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操作程序,特别是力求信贷业务管理工作有一个新的突破,全面扭转管理粗放的被动局面,提高风险防控能力,并实现全年无案件、无事故的总体目标,确保信贷业务和其他各项业务全面、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6   xxxx年以来,结合金融特点,我部着重在相关业务品种的业务流程整合、相关制度建设、业务和政策等方面加强了,并召开了主任办公会和部门全议,就相关内控做出了部署,。现将我部近期内控工作如下:    一、卡业务。   我部对信用卡业务进行了检查,客户档案、密码信封、库存银行卡及成品银行卡的帐实相符。    二、加强了内控合规建设。   对内控合规员进行了调整和落实,根据个人金融部实际,指定==副主任牵头,==等几位同志为个人金融部的内控合规员。并部门内每召开一次案件形势会,强化全辖风险及自身风险的。此外规定合规员在每季度的案件形势分析会上提出建设性意见,在上评估。    三、强调业务学习和规章制度学习的重要性。   每月至少安排2天开展部门全体员工集中学习业务知识、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工作,培养员工正确的观、价值观和观。    四、对外围系统的柜员进行全面清理。   因近期全辖业务人员变动较大,为加强内控,我部对全辖信用卡系统和零售信贷系统的操作和管理柜员及时进行了清理和更新,并将清理和更新情况登记备案。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7   20xx年以来我行坚持“从严治行”,高度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把内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严格执行上级行制度、办法的前提下,针对xx支行实际,努力完善、细化内控管理制度,做精做细各项内控工作,为了实现经营目标,我行坚持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并举的经营策略,在规范操作程序、防范风险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将我行内控管理基本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制度的梳理及学习   今年以来,我行先后对各条线的规章制度进行了梳理,针对新的文件变化,认真组织,做好相关政策的学习和指导,在实际业务操作及经营中始终贯彻落实最新的制度要求与规定,确保我行相关业务操作依法合规。在今年四月份我行根据支行教育月活动内容,全面深入开展了《柜员及营业机构负责人十个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职业操守》、《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守则》、《员工违规行为处理办法》、《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我行全体员工遵章守纪、依法合规意识进一步提升。    二、继续落实重要岗位人员管控措施   我行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要求,在柜员号使用、开户、验印、业务印章保管、对账、票据交换、大额资金收付的授权与证实等业务环节中,责任到人,明确不相容岗位和业务。坚决杜绝串岗、混岗或违规顶岗、兼岗等问题发生。同时,我行按要求对重要岗位人员实施轮岗及强制休假制度,至今已完成轮岗3人,强制休假3人。    三、坚持对重要操作环节及高风险业务的实施管控   我行每月至少检查一次“双十禁”规定执行情况;每月至少一次对现金、重要空白凭证、贵金属等进行账账、账实检查;每季度至少一次对开户、挂失、账户冻结、大额存取和转账、客户预留印鉴、业务印章和柜员私章保管等进行检查;每季度至少一次主动了解我行重点客户对账情况。    四、积极开展今年的各项风险排查工作   根据省行及支行今年的最新文件精神开展我行的风险排查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各业务环节的管理,规范日常操作,增强员工合规操作和风险意识。   (一)公司条线   根据《关于明确人民币大额交易查证及授权登记制度管理要求的通知》文件要求,我行再一次对大额交易查证的标准、核实人员和查证方式以及登记工作进行了自查及规范,确保我行在此业务操作与执行方面的依法合规。   (二)个金条线   1、根据《关于发送的通知》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我行个人客户信息的查询及调阅工作,切实做好我行个人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   2、根据《关于发送的通知》文件要求,我行对20xx年8月至20xx年3月期间通过个人理财销售系统办理的员工个人理财产品业务进行了全面、逐笔自查,重点检查员工是否存在利用工作之便办理本人理财业务行为。经过自查我行的理财业务均合规,无上述情况出现。   (三)监察及法律合规方面   1、根据《关于对银行员工泄露客户资料风险提示的通知》文件要求,我行切实开展了员工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大了员工保密工作的培训力度。   2、根据《关于加强对员工自办业务和使用个人账户过渡客户资金等操作风险防范的通知》文件要求,对我行员工开展了业务指导与学习,培育全员操作风险管理文化,规范柜台操作流程。    五、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与行为排查制度落实到位   近期我行组织了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与行为排查工作,通过观察、谈话、会议分析、家访、客户回访等方式了解掌握每位员工思想动态和行为变化。同时经常与每位员工进行交流,进行“双十禁”、思想道德、合规操作与案例警示等教育,并畅通沟通渠道,鼓励每位员工为支行的合规内控工作献计献策。   在支行领导及我行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下,我行的内控合规工作运行良好。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行将继续高度重视,将内控合规作为一项长期不懈的工作来抓,让合规内控工作为我行的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银行内控工作总结8   自20xx年总行开展内部控制综合评价以来,我行十分重视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把内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在严格执行上级行制度、办法的前提下,针对xx支行实际,努力完善、细化内控管理制度,做精做细各项内控管理,为了实现经营目标,维护财产完整,保证会计及其他资料正确和财务收支合法,决策层的经营方针、经营决策能得以顺利贯彻执行,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能得以提高,我行坚持业务发展与内控管理并举的经营策略,在规范操作程序、降低金融风险中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现将全行内控管理情况报告    一、内部控制管理的基本情况   支行本职设置办公室、人事监察部、计划信贷部、市场客户部、财务会计部、国际业务部、合规部七个职能部室,一个工会办公室、一个党委办公室。辖属营业部、xx支行、xx支行、xx分理处、xx分理处、xx分理处、xx分理处、xx分理处、xx分理处、xxx分理处、xx分理处十一个营业机构,另设xx、xx、xx、xx、xx、xx6个储蓄所。到10月末全行员工xx人,其中长期合同工xx人,短期合同工xx人。在机构上设置上做到职能部门横向平行制约,前后台业务分离;在岗位配置上做到人员落实、职责明确;在制度建设上做到文件传递上及时,贯彻学习到位;在制度执行上严格要求规范操作,努力降低操作风险;在制度保障上坚持加强自律监管和再监督力度,为内控管理保驾护航。总体上讲,我行内控管理工作是领导重视、组织落实、职责明确、三道防线环环相扣、风险防范能力日益提高。找范文    二、当年内控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取得的效果和成绩   为确保全行内控管理的良好态势,今年以来我行在内控管理工作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1、领导重视,组织落实,20xx年以来,我行领导班子始终高度重视支行的内控工作,把加强内控工作作为提高全行管理水平,规范业务经营,提高全行员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来抓,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措施到位,组织体系健全,处罚整改加强。我行单独设立审计办公室,内控工作由审计办牵头抓,今年共组织现场审计x次,参加人员xx人次,根据行长室要求制订了工作计划,完成了xx主任xxx、xx分理处主任xx任期内的责任审计;xx储畜所、xx储蓄所、xx储蓄所、xx分理处业务审计工作;重要岗位责任移交x个人次;支持分行审计处人员调用;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延伸检查;建立了问题整改台账;督导了内控评价自查自纠工作。   2、及时传达银监会、人民银行、上级行新政策、新制度、新办法。据统计,到9月底共向支行本级转发内外部上级行业务性文件十多只,向营业机构转发内外部上级行业务性文件xx多只,收文后及时组织了员工学习,强化了全行员工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政策、制度、办法,规范了员工业务操作程序。   3、针对本行实际,不断完善行之有效的各种规章制度。根据上级行的文件精神,我行为进一步贯穿到具体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上,支行今年来出台了各类制度保障性及业务性文件,新成立了xxxxxx、xxxxx、xxxx委员会,调整了xx审查委员会、xxxxx委员会、xxxxx领导小组、xxxx领导小组;出台了xx年度经营目标考核办法、经营单位主责任人内部综合管理考核内法、工资分配办法、xxx工作质量考核办法;修订了支行职能部门岗位职责。制度、办法出台使全行在组织上、职责上为内控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4、高度重视存在问题,明确落实整改责任,扎实抓好整改工作。整改工作由支行合规部门牵头,各业务主管部门督办,问题存在单位落实整改。合规部门建立全行性整改台账,对今年来上级行各种内外部检查出来的问题及整改结果逐一登记,并对业务主管部门发送《xx通知书》,全程监控各单位的整改情况;业务主管部门对上级行各种内外部检查及季度自律监管中存在问题建立系统整改台账,并根据《xx通知书》深入基层抓整改落实;问题存在单位重点落实整改责任人,坚持“谁经办,谁整改,谁不整改处理谁”原则。通过责任到位,纵横结合措施,除客观原因确难整改外,做到整改不留死角,不走过常   5、自律监管程序逐步规范,处罚力度明显提高。x月,支行对违所会计基本业务操作和制度的有关人员,按照xx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办法和审计处理处罚办法进行了严肃处罚,共处罚xx人次,金额xx元。   6、积极组织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规范操作意识。
2023-08-30 18:31:331

内控评价指标的条线提示函怎么写

内部控制评价的报告范文 第一篇审计报告范文根据第某某条的规定和(审某某通[20某某]某某号)的安排,派出审计组,自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至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对(注:被审计单位法定全称,经济责任审计被审计人员姓名和职务)(以下简称某某)(注:审计通知书列明的审计内容)进行了审计(注:采用跟踪审计等特殊审计方式的,应当写明),重点审计了等单位,对重要事项进行了必要的延伸和追溯。审计工作得到了(注:被审计单位简称,经济责任审计被审计人员姓名和职务)等有关单位(和人员)的支持和配合,进展顺利。(注:被审计单位简称,经济责任审计被审计人员姓名)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和其他某材料的真实某和完整某负责,的责任是对此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第 1 页一、被审计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被审计人员)基本(履行经济责任)情况。(注:1。本部分主要表述被审计单位的背景信息,如被审计单位类型、组织结构;职责范围或经营范围、业务活动及其目标;相关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业务管理体制;相关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适用的绩效评价标准;相关内部控制及信息系统情况等。2。本部分反映的内容应当与项目审计目标密切相关。3。如果引用的数据未经审计核实,应当注明展开全文App内免费读全文前往文库APP签到领畅读卡,免费读内部控制评价的报...全文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版本号8.0.70 隐私政策 权限说明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专属归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第 2 页为您精选会员文档976篇初中学校工作总结1.2W人阅读快捷酒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1109人阅读水利工程第一次工地例会监理稿6470人阅读(完整版)企业商标管理办法2586人阅读获取全部文档9875人在看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内控评价指标的条线提示函怎么写文件夹商业银行主要业务和管理活动内部控制评价要点提示 - 百度文库4.1分1570阅读近期下载量飙升业务经营提示函 业务提示函的格式 - 百度文库4.0分1294阅读85%用户都在看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五篇】 - 百度文库4.6分1023阅读剩余10篇精选文档前往APP一键获取全部合集相关文档初中学校工作总结免费获取全文快捷酒店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范文免费获取全文水利工程第一次工地例会监理稿免费获取全文(完整版)企业商标管理办法免费获取全文课标修订工作安排1805人已阅读行业好评双重预防体系实施方案1933人已阅读百里挑一市级教科研会议领导讲话稿2059人已阅读当前农贸市场存在问题及建议1000人已阅读成本考核管理办法-初稿1000人已阅读校长赴学校参观心得体会2105人已阅读节能减排工作总结1086人已阅读广东省职业规划大赛优秀作品1723人已阅读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总结1198人已阅读高中班干部工作职责1784人已阅读IPO尽调工作底稿之客户访谈提纲--直销1000人已阅读
2023-08-30 18:31:401

保险公司内控评价结果分哪几类

一、公司分类保监会根据保险公司的风险程度,将保险公司分为四类:A类公司,指偿付能力达标,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方面未发现问题的公司。B类公司,指偿付能力达标,但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风险的公司。C类公司,指偿付能力不达标,或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方面存在较大风险的公司。D类公司,指偿付能力严重不达标,或者公司治理、资金运用、市场行为等至少一个方面存在严重风险的公司。
2023-08-30 18:31:591

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主要内容有哪些?

内控五要素及其内容: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建立与执行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政策、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反舞弊机制等。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和评价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各种不正确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风险评估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控制活动结合企业具体业务和事项的特点与要求制定,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信息技术控制等。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在企业内部和与企业外部有关的沟通机制等。5、对控制的监督: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做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对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进行连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是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2023-08-30 18:32:061

会计事务所内控评价怎么收费

审计项目一般按年末资产总额收费,标准是: 资产总额(万元) 收费标准(元) 50-100 1600-2400 101-500 2400-3200 501-1000 3200-4000 1001-3000。
2023-08-30 18:3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