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的形成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 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 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 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 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金融危机 3.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层次 (1)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2)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长期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长期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 (3)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的金融危机积淀久,它启示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我们要一切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办好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化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之良策。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于中国的影响: 1. 直接影响相对有限:中国官方储备及商业银行投资的美元资产在本轮危机中一度暴露于风险中,但总体而言投资损失有限,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产生较大冲击。 2.具体的影响: (1)美国消费减少影响中国出口:雷曼兄弟公司的倒闭和美林公司被收购与始自去年的次贷危机一脉相承,在众多专家看来,这个事件仅是整个危机过程中泛起的一朵浪花,不应该被孤立看待,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实际上也是次贷危机对中国宏观经济影响的延续。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世界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张斌:可以从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来理解这次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出口方面:可以预料的是我国宏观经济的外部环境将由于此次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而更显严峻。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外贸出口额的增幅下行放缓的趋势明显,由于美国是中国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一度在6-7月份冲高的中国外贸出口增速又将遭遇考验,张斌说,外需下降意味着外国消费者对高附加值产品和低附加值产品需求的同时下降。在这种环境下,出口商很可能没有动力革新技术,而是被迫通过压低产品价格去维持市场份额,这可能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贸易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进口方面: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经济在下半年仍有下滑的可能,从而导致其国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继续降低,而投资支出将出现增加,“这对中国的外贸出口并不是一个利好消息”,如果美国国民的消费需求减少而制造业因投资增加而逐渐恢复活力,那么势必减少从中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2)加大国内进口商品成本:进口方面,由金融风暴带来的冲击则与美元汇率密切相关,目前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几乎都以美元定价,美元走势的强弱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高低,从可以观察到的数据来看,由于近期美元逐渐反转走强,原油、铁矿石等商品的价格显现下降趋势,这对需要大量资源性产品的中国来说本属利好消息,然而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倒闭、美林公司被收购不期而至,再加上一周前被美国政府宣布接管的“两房”,美国金融市场反复动荡严重影响到美元汇率的走势和持有者的信心。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虽然美国经济形势在二季度表现优于预期,体现出了足够的韧性,但这是由于美元弱势所带来的强劲出口所致,因此,在金融风暴袭来,国内需求更趋疲弱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将继续推动“弱势美元”下的出口,给美联储预留出进一步降息的空间。张斌:,虽然中长期还是看好美国经济走强和美元汇率走高,但是短期内弱势美元的政策似乎已被市场所认可,如此一来,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将被再度推高,我国进口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付出的成本也大为增加。 (3)重创国内金融市场信心: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是美国次债危机的延续,带给金融机构的损失和震动相当大,华尔街五大投行拥有强大的投资和研究团队,资产超过数千亿美元,信息资源也极为丰富,这样大型的投行也纷纷倒闭,说明了此次危机的严重性。“不同的金融机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有所区分的只是损失额度大小,像雷曼兄弟,还包括前面被美国政府接管的“两房”和3月份被摩根大通收购的贝尔斯登等,但与其估算投资者的直接损失不如考量对金融市场的信心打击。具体到中国而言, ,影响在两个层面上,第一个层面是市场信心,美国出大问题的机构相继破产,给中国的投资者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可以获得印证的是,雷曼兄弟公司破产消息传来的次日,正值A股结束中秋三天假日开市,沪深两市银行板块全线暴跌,其表现只能以“惨不忍睹”来形容,其中,工商银行跌9.95%,建设银行跌9.94%,中国银行跌9.17%。在多方利空消息的垂直打击之下,沪深两市银行股全天放量大跌超过9.0%,多达8家银行股跌停。而据昨日最新披露的信息,16日盘中跌停的招商银行截至昨日共持有雷曼兄弟公司发行的债券敞口共计7000万美元,其中,高级债券6000万美元,次级债券1000万美元,并且公司尚未对上述债券提取减值准备。 (4)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直接损失:雷曼兄弟破产给国内金融机构带来的直接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金融机构、投资者持有较多的次级债券,形成实际损失;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导致美国出现衰退,它会传导到中国来。美国《商业周刊》(BusinessWeekly)北美版前执行总编、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罗伯特道林(RobertDowling):对持有大量美国金融机构股票和基金的中国银行业的担心。根据破产文件显示,雷曼兄弟前30大无抵押债权人主要是亚洲金融机构,包括日本的Aozora银行、中央三井信托、住友三井金融、瑞穗实业银行、信金中央金库、国内金融机构中中国银行再度被牵涉其中。据报道,雷曼对日本Aozora银行欠款额达4.62亿美元,对瑞穗实业银行欠款额达3.82亿美元,对花旗集团香港子公司欠款额约为2.75亿美元,而中国银行纽约分行也曾主导给雷曼贷款5000万美元。 “华尔街金融风暴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减缓中国的经济增长。奥运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步伐已然放慢,”道林说,“美国此次的金融风暴只会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金融风暴引起美国股指暴跌,而中国政府曾在华尔街购入大量股票,中国的银行、基金公司也曾买入大量美国基金;除此以外,金融危机引发的贷款困难还会直接影响中国的贸易出口。” “其实中国现在宏观经济下滑,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经济因素,还有一部分的确也是来自于美国,来自于外部所导致的。”郭田勇说,“我们讲输入型通货膨胀,其实经济衰退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输入性,因为美国是全球最大经济体,它对各个国家的商品、投资等方面的需求量都会非常大,所以美国经济一旦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全球或者许多主要国家的经济出现下滑或者经济出现衰退。” 3. 教训深刻宜引以为戒:中国可以在美国本次危机中学得以下教训: (1). 宽松的货币政策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给日后金融系统危机带来潜在风险。 (2). 面对国际市场这碗“深水”, 中国的“走出去”政策须更为谨慎,对外投资需要有严格的风险评估和多元化的投资策略。 三、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于中国影响,国家外汇储备部分损失了,出口困难了,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市场萧条.严重时会引起政局不稳定. 比起欧洲国家(如美国底特律汽车城已经是萧条得很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有一定的割裂,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现在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国家也在通过扩张财政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0000亿拉动内需等措施,现在又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下调,如果各项宏观经济措施实施有效,对于中国也就1年左右的时间能够缓解.
金融危机是怎样产生的?
一、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垄断经济和国家货币被私有所有操作造成。例如货币和资源的投机炒作等等。过度的私有制自由化必然会导致金融危机造成隐患和危机。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金融危机就不会停止,只是显现时间的周期迟与早的问题。资本主义制度不仅滋生金融危机而且还有转嫁危机的可能。比如发动战争入侵,进行经济封锁,经济干预等等。因为高度的私有化自由贸易制度决定了无限制的垄断膨胀,必然会导致各种危机。解决危机和隐患必须从社会制度上思考,使社会制度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平衡发展为目标。反对垄断和制止垄断。及时平衡和调整经济发展目标和方向,向有利于百分九十以上的大多数人民利益方向调整,向不平衡的国家和地区调整,实行共同发展和共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二、我国人民币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是中国的国家货币,随着中国贸易走向世界,中国的贸易额差越来越大,中国的国际信誉增强,实行的国际结算办法依原来的结算方式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风险越来越大。为了规避风险,保持国家利益不受侵害,不缩水,不受影响,可在贸易国设置中国银行分理处依所在国实行人民币当时汇价结算。人民币果断的向更多的国家覆盖。坚定信誉,坚定信心,坚定发展,走向世界,承担责任,规避风险。人民币在国际舞台上必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那些重要影响,我们应如何应对。答:应该说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和挑战,带来了现实教材和答案。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完全的自由化贸易和垄断,疯狂的投机和炒作,必然会导致并往复危机。这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了警示和思考。调产业,调结构,调协调,调平衡,创新型,增实体,扶薇企,已成为我们的主导意识和共识。防泡沫,防炒作,防投机,防垄断已成为我们的警示和思考。我国将依协调平衡,创新思维,全面发展,稳定发展,科技创新,良性发展。并以我们发展的优秀范例为世界所借鉴,引导发展,共享发展,互惠发展,互利发展。共同前进。我们将在不断的学习、借鉴、创新、探索、思考中稳妥前进,走向辉煌。扩展资料:首先,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是有区别的。理论上而言,“金融”与“经济”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总称,与它相对应的主要概念有“消费”和“生产”,后两者则主要是围绕商品和服务展开。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次贷危机,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 联系其次,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是有联系的。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这表明两者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其主要缘由在于,随着货币和资本被引入消费和生产过程,消费、生产与货币、资本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以生产过程为例,资本在生产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投资阶段,便开始介入,货币资本由此转化为生产资本;在第二个阶段里,也就是加工阶段,资本的形态由投资转化为商品;而在第三个阶段里,也就是销售阶段,资本的形态又由商品恢复为货币。正是货币资本经历的这些转换过程,使得货币资本的投入与取得在时空上相互分离,任何一个阶段出现的不确定性和矛盾都足以导致货币资本运动的中断,资本投资无法收回,从而出现直接的货币信用危机,也就是金融危机。当这种不确定性和矛盾在较多的生产领域中出现时,生产过程便会因投入不足而无法继续,从而造成产出的严重下降,引致更大范围的经济危机。这便是为何金融危机总是与经济危机相伴随,并总是先于经济危机而发生的原因所在。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排除金融危机独立于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政府在金融危机之初便采取强有力的应对政策措施,比如,通过大规模的“输血”政策,有效阻断货币信用危机与生产过程的联系,此时就有可能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或深入。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 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 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 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 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 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金融危机 3.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 4.更深层次 (1)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2)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长期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长期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 (3)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国的金融危机积淀久,它启示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我们要一切立足于本国的实际,办好我们中国自己的事情。这也是化解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之良策。 5.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对于中国影响,国家外汇储备部分损失了,出口困难了,经济增长减缓,失业增加,人们收入下降,消费减少,市场萧条.严重时会引起政局不稳定. 比起欧洲国家(如美国底特律汽车城已经是萧条得很了),这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是很大,因为中国的经济与国际经济有一定的割裂,我国人民币实施资本项下的严格管理,国际游资冲击不大,现在美国已有70多家银行趋于倒闭的情况下,中国的金融系统运行良好,经济保持一定的速度增长。同时,国家也在通过扩张财政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40000亿拉动内需等措施,现在又进行了人民币汇率的下调,如果各项宏观经济措施实施有效,对于中国也就1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好转.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家电行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家电行业累计产值增长速度同比下降超过10%,销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15%。 在严峻形势面前,国内家电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化“危”为“机”。更有许多优势品牌企业逆势取得了良好增长,如海尔、格兰仕、美的、九阳等都实现了预期销售目标。努力扩展市场份额 受原材料涨价、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电业寒冬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显露端倪。“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人民币汇率已经连续4个月维持稳定,劳动力紧张状况也在缓解。”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家电生产成本降低为国产家电降价铺平了道路。 彩电向来是引领家电产品降价的先锋,在这一轮价格调整中,国内彩电品牌无一例外地降低了全系列产品的售价,国产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的平均降幅都在千元以上。洗衣机价格下调力度达到历史之最,平均降幅达到20%到30%。在空调市场,目前长虹、海信等都已成功进军压缩机领域,使得国产品牌的竞争力得到提升。长虹部分2级能效空调的价格已经与其他品牌四、五级能效空调的价格水平相当。格兰仕也将其2级能效空调的售价调低近30%。 成本压力缓解带动的家电降价使本土品牌迅速提升了市场份额。在平板电视市场,本土品牌已经占据市场主流,不仅保持了二、三级市场的优势,在一级市场的份额也达到了5成左右。今年上半年,在洗衣机销量排行前10位品牌中,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对比保持着扩大趋势,市场占有率从去年的59.12%上升到今年的62.29%。在空调市场,海尔、格力、美的三大品牌2008年度出货量占据行业出货总量的66.89%,同比2007年度增长17.65%。下乡撬动农村市场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给家电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统计显示,“家电下乡”在山东、河南、四川3省的试点,大约带动了农村家电40多亿元的销售增长,试点产品销售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以上。 2008年11月,新一轮“家电下乡”启动。受益地区进一步扩大,覆盖农村居民3.92亿人。下乡产品也扩展到彩电、冰箱之外的洗衣机、手机等多个类别。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预计,扩容后的“家电下乡”工程将可带动农村每年465.24亿元的家庭设备及服务市场需求,“无疑将给家电企业带来峰回路转的新机遇。” 国内家电企业积极应标,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中标情况看,行业内优势企业几乎都顺利入选。海尔在冰箱、彩电、洗衣机和手机领域全部中标,中标型号分别为10个、15个、15个和10个;康佳一共中标14款彩电、11款冰箱、11款手机和10款冰柜;海信集团共有电视、冰箱、手机等75款产品中标;“美的系”旗下美的、小天鹅、荣事达、雪尔共4个品牌的77款冰箱、冷柜、洗衣机产品也在中标系列。调整开拓新兴市场 “欧美市场下滑已成定局,而新兴市场的需求还在快速增长。”格兰仕集团常务副总裁俞尧昌说。据了解,2007年格兰仕微波炉销量达到2500万台,出口比重占到七成。截至目前,格兰仕对美国出口仅增长了18%,而在其他市场则增长了50%。 2008年11月17日,为鼓励家电企业出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宣布将家电的退税率由13%提高到14%。退税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企业信心。在明年家电出口订单继续减少的情况下,企业纷纷调整出口策略,加强内部管理,把新兴市场作为增长点。 据创维集团海外副总裁匡宇斌介绍,即使在彩电出口下滑的大背景下,创维预计今年出口数量仍将获得80%—90%的增长。创维的成功得益于出口策略的调整。一年前,创维认为短期内在欧美市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场容量比较稳定,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的发展中国家。这使得创维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避免了出口下滑,并通过主力客户保持了较大增长。 每次重大经济形势的变化都将带来行业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洗牌。我国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相对外资企业更强,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不断出台的推动下,各企业如果能够把握机会是可以把挑战转变成机遇的。陆刃波认为,作为竞争充分的家电行业,完全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市场困境,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回答者: chinasowell - 助理 三级 2008-12-14 18:56 检举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家电行业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家电行业累计产值增长速度同比下降超过10%,销售收入增速同比下降15%。 在严峻形势面前,国内家电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化“危”为“机”。更有许多优势品牌企业逆势取得了良好增长,如海尔、格兰仕、美的、九阳等都实现了预期销售目标。 努力扩展市场份额 受原材料涨价、人民币汇率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家电业寒冬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显露端倪。“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人民币汇率已经连续4个月维持稳定,劳动力紧张状况也在缓解。”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认为,家电生产成本降低为国产家电降价铺平了道路。 彩电向来是引领家电产品降价的先锋,在这一轮价格调整中,国内彩电品牌无一例外地降低了全系列产品的售价,国产32英寸以上液晶电视的平均降幅都在千元以上。洗衣机价格下调力度达到历史之最,平均降幅达到20%到30%。在空调市场,目前长虹、海信等都已成功进军压缩机领域,使得国产品牌的竞争力得到提升。长虹部分2级能效空调的价格已经与其他品牌四、五级能效空调的价格水平相当。格兰仕也将其2级能效空调的售价调低近30%。 成本压力缓解带动的家电降价使本土品牌迅速提升了市场份额。在平板电视市场,本土品牌已经占据市场主流,不仅保持了二、三级市场的优势,在一级市场的份额也达到了5成左右。今年上半年,在洗衣机销量排行前10位品牌中,国产品牌与外资品牌的对比保持着扩大趋势,市场占有率从去年的59.12%上升到今年的62.29%。在空调市场,海尔、格力、美的三大品牌2008年度出货量占据行业出货总量的66.89%,同比2007年度增长17.65%。 下乡撬动农村市场 “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给家电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统计显示,“家电下乡”在山东、河南、四川3省的试点,大约带动了农村家电40多亿元的销售增长,试点产品销售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以上。 2008年11月,新一轮“家电下乡”启动。受益地区进一步扩大,覆盖农村居民3.92亿人。下乡产品也扩展到彩电、冰箱之外的洗衣机、手机等多个类别。 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预计,扩容后的“家电下乡”工程将可带动农村每年465.24亿元的家庭设备及服务市场需求,“无疑将给家电企业带来峰回路转的新机遇。” 国内家电企业积极应标,取得了丰硕成果。从中标情况看,行业内优势企业几乎都顺利入选。海尔在冰箱、彩电、洗衣机和手机领域全部中标,中标型号分别为10个、15个、15个和10个;康佳一共中标14款彩电、11款冰箱、11款手机和10款冰柜;海信集团共有电视、冰箱、手机等75款产品中标;“美的系”旗下美的、小天鹅、荣事达、雪尔共4个品牌的77款冰箱、冷柜、洗衣机产品也在中标系列。 调整开拓新兴市场 “欧美市场下滑已成定局,而新兴市场的需求还在快速增长。”格兰仕集团常务副总裁俞尧昌说。据了解,2007年格兰仕微波炉销量达到2500万台,出口比重占到七成。截至目前,格兰仕对美国出口仅增长了18%,而在其他市场则增长了50%。 2008年11月17日,为鼓励家电企业出口,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宣布将家电的退税率由13%提高到14%。退税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企业信心。在明年家电出口订单继续减少的情况下,企业纷纷调整出口策略,加强内部管理,把新兴市场作为增长点。 据创维集团海外副总裁匡宇斌介绍,即使在彩电出口下滑的大背景下,创维预计今年出口数量仍将获得80%—90%的增长。创维的成功得益于出口策略的调整。一年前,创维认为短期内在欧美市场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市场容量比较稳定,具有较大增长空间的发展中国家。这使得创维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避免了出口下滑,并通过主力客户保持了较大增长。 每次重大经济形势的变化都将带来行业的升级,产业结构的调整或者洗牌。我国企业抗风险的能力相对外资企业更强,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不断出台的推动下,各企业如果能够把握机会是可以把挑战转变成机遇的。陆刃波认为,作为竞争充分的家电行业,完全有能力走出目前的市场困境,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金融危机的危害
我国国内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从事境外信用衍生品交易管制仍然比较严格,这些银行的投资规模并不大。虽然还没有明确的亏损数据,但这些银行的管理层普遍表示,由于涉及次贷的资金金额比重较小,带来的损失对公司整体运营而言,影响轻微,少量的损失也在银行可承受的范围内。失业问题会扩大.Andsoon.
什么是金融危机?它对各国的经济是如何产生影响的
[编辑本段]定义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编辑本段]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编辑本段]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在对待这次震撼世界的亚洲金融危机的问题上,朱镕基在很多重要场合都态度坚定地表示,“人民币坚决不贬值,不增加亚洲其他国家、地区的危机和困难。”“我们是亚洲的一分子,同舟共济,决不乘人之危。”朱镕基所代表的中国政府的形象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和赞许。海内外媒体都普遍认为朱镕基是带领中国人民在经济改革大潮中走出困境。走向光明的最佳人选。(以上内容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1998年第10期《谈朱镕基讲话的语言特色》)[编辑本段]美国金融危机演共经历三个阶段 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华尔街风暴,现在已经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个过程发展之快,数量之大,影响之巨,可以说是人们始料不及的。大体上说,可以划成三个阶段:一是债务危机,借了住房贷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引起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流动性的危机。这些金融机构由于债务危机导致的一些有关金融机构不能够及时有一个足够的流动性对付债权人变现的要求。第三个阶段,信用危机。就是说,人们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金融活动产生怀疑,造成这样的危机。[编辑本段]金融危机大事记 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决定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由3.0%降至2.25%2008年3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贴现率由3.5%下调至3.25%。 2008年1月31日,香港金融管理局宣布基本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5%。 2008年1月29日,美联储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从3.5%降到3.0%。 2008年1月29日,美联储通过贷款拍卖方式向商业银行提供300亿美元。 2008年1月24日,摩根士丹利称将在一周内裁员约1000人;美国银行和美联银行公布,2007年四季度盈利降幅分别高达95%和98%。 2008年1月22日,美联储将基准利率降低0.75个百分点,至3.5%。 2007年10月5日,道琼斯指数和标准普尔指数盘中均刷新历史最高纪录,后者还创下历史最高收盘点位。 2007年9月21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30亿美元临时储备。 2007年9月19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挹注97.5亿美元临时储备,将商业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降到4.75%。 2007年9月14日,美国房贷款利率降到四个月来的最低水平。 2007年9月12日,花旗集团提供214美元支应金融公司GMAC;欧洲央行再次向银行系统注资750亿欧元。 2007年9月6日,欧洲央行决定欧元区基准利率维持4%不变;英国央行宣布维持5.75%的基准利率不变。 2007年9月6日,英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近日大幅上涨,并达到近9年来的最高水平。 2007年9月5日,美联储通过隔夜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85亿美元临时储备。 2007年9月4日,美联储通过二日回购协议向银行体系注入了50亿美元的临时储备;美国8月份制造业活动指数下滑至近五个月来最低水平。 2007年8月31日,巴克莱银行第二次借入英国央行大约16亿英镑的紧急储备金;美国主要次级抵押贷款公司Ameriquest不再接受新的抵押贷款申请。 2007年8月31日,英国皇家苏格兰银行(RBS)削减了其负责美国市场的投资银行部门员工数量。 2007年8月30日,美联储又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100亿美元;英格兰银行以6.75%的惩罚性利率放出16亿英镑贷款。 2007年8月29日,美联储再次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52.5亿美元;美联储备主席伯南克致信美国国会,建议国会设法帮助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借款人。 2007年8月29日,贝尔斯登、花旗和雷曼兄弟股价均重挫;二季度美国房价指数出现20年来的最大跌幅。 2007年8月28日,美国消费者信用卡违约率同比大幅增加了三成;投资者抛售东南亚银行股票,花旗集团调降海峡时报指数年底目标。 2007年8月28日,美联储再次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95亿美元;美国最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的获利预估遭到雷曼兄弟调降;高盛下调对贝尔斯登、雷曼兄弟以及摩根士丹利的三季度获利预估。 2007年8月27日,中国建设银行称,持有10.6亿美元美国次级房贷支持证券,并已提取1.39亿元人民币的房贷支持证券投资的损失拨备。 2007年8月24日,日本央行从金融市场回收资金3000亿日元;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资172.5亿美元。 2007年8月23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欧洲央行再次向金融系统注资400亿欧元;雷曼兄弟关闭抵押贷款子公司;美国四大银行从美联储贴现窗口借入资金20亿美元。 2007年8月23日,亚太地区多数主要股市上涨;工行、中行陆续发布半年报,前者持有次级信贷相关债券12.29亿美元,后者持有该类资产逾90亿美元。 2007年8月22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20亿美元。 2007年8月21日,日央行宣布再向银行注8000亿日元;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美国全国金融公司证实,已裁减500名抵押贷款业务部门的员工。 2007年8月20日,日央行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5亿美元,日本股市大涨。 2007年8月18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纽约股市大幅反弹;德国股市亦因美联储下调贴现率大幅冲高。 2007年8月17日,欧美股市跌幅收窄,日本以及新兴市场股市持续下跌。香港恒生指数一度失守20000点,国企指数跌幅一度超过10%,美联储将再贴现利率下调0.5个百分点至5.75%。 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再次向金融系统注入资金170亿美元;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全国金融公司面临破产;全球股市再次暴跌。 2007年8月16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入70亿美元;全球股市暴跌。日本及新兴市场股市跌幅远远超过欧美市场。 2007年8月15日,欧洲央行与美联储考虑做货币互换安排;欧洲央行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已超2100亿欧元;美银行开始拒绝以次级信贷为抵押品发放贷款。 2007年8月14日,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 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体系注资380亿美元。 2007年8月9日到10日,欧、美、加、澳、日等国央行先后在全球经济体中注入了3023亿美元。 2007年8月,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卷入“美国次贷风暴”。 2007年8月,美国最大的按揭公司Countrywide表示,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风暴开始影响高质量的按揭贷款。 2007年7月,标普和穆迪对超过170亿美元高风险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发布警告。 2007年7月,澳大利亚麦格里银行旗下基金在次级抵押信贷市场受损。 2007年7月,American HomeMortgage Investment关门大吉。 2007年6月,Bear Stearns旗下的两个对冲基金因为投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损失惨重。 2007年4月,次级抵押信贷市场风险乍现——以新世纪房贷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为开端。[编辑本段]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新特点: 外部因素引起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国际传染并非近年方才出现的现象。1873年,德国和奥地利经济繁荣,吸引资本留在国内,对外信贷突然中止,导致美国杰·库克公司经营困难;1890年,伦敦巴林兄弟投资银行对阿根廷债权发生支付危机,加之当年10 月纽约发生金融危机,伦敦一系列企业倒闭,巴林银行几乎于当年11月份倒闭,只是在英格兰银行行长威廉·利德代尔牵头组织的银团担保基金救助下方才得以幸免,但英国对南非、澳大利亚、美国和其他拉丁美洲国家的贷款因此事而锐减,致使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危机一直持续到1893年;1928年春,纽约股市开始繁荣,汲干了本可投向德国、拉丁美洲的信贷源泉,导致上述国家和地区陷入经济萧条。中止发放海外信贷很可能加速海外经济衰退,后者又会反过来对导致这一切的国家发生影响。20世纪 90年代,伴随着国际游资的膨胀,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繁爆发,根据巴里·艾森格林和迈克尔·博多在2001年完成的一项研究,现在随机挑出的一个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概率都比1973年大1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也大大增强,往往爆发不久就如同传染病一样迅速从最早爆发危机的国家或地区蔓延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舆论界留下了许多描绘这一现象的词汇:1994年墨西哥危机的“龙舌兰酒效应”、“亚洲流感”、 “俄罗斯病毒”等等不一而足,而对货币、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研究也迅速兴起。由于多种危机传染机制需要在资本项目和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才能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我国依靠资本项目的适度管制和金融服务市场低开放度而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幸免于难,但时至今日,随着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尽管我国资本项目仍未完全开放,危机传染的风险已经大大上升,震撼国际金融市场的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传染机制出现了新特点。 广义的货币、金融危机的国际传染渠道可以划分为非偶发性传染渠道、偶发性传染渠道两大类,前者指在危机爆发前的稳定期和危机期都同样存在的传染渠道;后者指仅出现于危机爆发后的传染渠道。由于第一类传染渠道源于国家或地区间实际的经济金融联系,危机的传染来自宏观经济基本面的变动,因此又称为“真实联系渠道”,或“基于基本面的传染”,■主要包括贸易联系与竞争性贬值、政策调整、随机总需求流动性冲击等途径。偶发性传染与经济基本面无关,仅仅是投资者或金融市场其他参与者行为(特别是非理姓行为)的结果,因而又有“真正的传染”、“纯粹的传染”之称,主要包括内生流动性冲击、多重均衡和唤醒效应、政治影响传染等途径。但这些传染机制往往是建立在贸易联系和“中心”国家对“边缘” 国家投资的基础之上,是因为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投资者纷纷弃新兴市场资产而追逐母国优质资产所致。而就此次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言,贸易联系与外国对华投资机制的作用可能并不十分关键,反而是中国对外投资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可能成为最主要的危机传染途径,而且这样的危机传染途径的重要性还会日趋提升。[编辑本段]为何出现金融危机 当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从某些方面来说,这一金融危机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每隔4年至10年爆发的其它危机有相似之处。 然而,在金融危机之间,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当前的危机标志信贷扩张时代的终结,这个时代是建立在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美元基础上的。其它周期性危机则是规模较大的繁荣-萧条过程中的组成部分。当前的金融危机则是一轮超级繁荣周期的顶峰,此轮周期已持续了60多年。 繁荣-萧条周期通常围绕着信贷状况循环出现,同时始终会涉极到一种偏见或误解。这通常是未能认识到贷款意愿和抵押品价值之间存在一种反身(reflexive)、循环的关系。如果容易获得信贷,就带来了需求,而这种需求推高了房地产价值;反过来,这种情况又增加了可获得信贷的数量。当人们购买房产,并期待能够从抵押贷款再融资中获利,泡沫便由此产生。近年来,美国住宅市场繁荣就是一个佐证。而持续60年的超级繁荣,则是一个更为复杂的例子。 每当信贷扩张遇到麻烦时,金融当局都采取了干预措施,(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并寻找其它途径,刺激经济增长。这就造就了一个非对称激励体系,也被称之为道德风险,它推动了信贷越来越强劲的扩张。这一体系是如此成功,以至于人们开始相信前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所说的“市场的魔术”——而我则称之为“市场原教旨主义”(market fundamentalism)。原教旨主义者认为,市场会趋于平衡,而允许市场参与者追寻自身利益,将最有利于共同的利益。这显然是一种误解,因为使金融市场免于崩盘的并非市场本身,而是当局的干预。不过,市场原教旨主义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成为占据主宰地位的思维方式,当时金融市场刚开始全球化,美国则开始出现经常账户赤字。 全球化使美国可以吸取全球其它地区的储蓄,并消费高出自身产出的物品。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赤字达到了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2%。通过推出越来越复杂的产品和更为慷慨的条件,金融市场鼓励消费者借贷。每当全球金融系统面临危险之际,金融当局就出手干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80年以来,监管不断放宽,甚至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编辑本段]如何解决金融危机 中国如果光是从石油进口来搞人民币升值,不如直接动用外币储蓄补贴石油。 中国要进行结构治理,首先要先清理信贷系统,特别是对已经贷出的巨量资金进行跟踪处理。如果这方面有缺口,必须多印票子,通过物价上涨(人民币对内贬值)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这是中国人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果这部分没有问题,立即停止人民币升值,将储备的美元尽快花出去,或者投资到美国去,卖地产,而不是去救美国的金融机构。这样美国就不会给人民币施压了,也拯救了美国的经济。将来中国人无论是赚是赔,对现在都有好处。 要刻意保护好中国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这是中国改革成果的体现,特别是房地产,世界各国都把房地产作为本国经济的大堤(最后防线),一旦危及房地产,都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挽救。中国的房地产偏热是正常的,政府打压只会给外资热钱制造介入机会,让中国人今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要特别保护好房地产商,不要猪肉涨了,就把母猪也杀掉卖肉。房价涨了,不是地产商的错。 股市不能靠外资来救,外资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中国,中国也没有能力进行强权博弈,将外资强留在中国,这样在流动过剩的情况下,不能再让人民币升值,任凭外资继续大量流入。 中国也不能用贬值驱赶外资,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和外资密不可分,驱赶了就会使经济崩溃。 中国不必实行紧缩政策,如果这样的话,是等于让中国自己的钱退出经济主战场,让外资和游资主宰中国经济,到头来使中国自己的资金无用武之地。 中国要好好管管金融机构圈钱的行为,中国不应该吹金融泡沫,资金不能在金融机构流来流去,要指导民众,向产业方向投资,美国人很高明,人家搞高科技泡沫,互联网泡沫,没听说搞金融泡沫,中国高金融泡沫,物价能不上涨吗?钱都在高端转来转去,没有更多在流转在产业之中,经济还能不出问题。 国家要把股权分置改革放缓,股权分置主要是国有股分置,通过解禁来和市场争利(资金)不是好作法,国家可以将分置期由3年改为30年。大大减缓解禁速度,对股市可以起到拯救作用。 国家要对再融资进行严格控管,对上市企业,要实行效益监管,股价监管,如果由于再融资造成股价下滑,必须由再融资的钱向股东赔付,这样就不会产生恶意圈钱的行为。 至于印花税真不是个问题,降和不降不是问题的关键。国家去年收了2000多亿印花税,就算不降今年也收不上2000亿了,降了也没多少,与解禁比,与再融资比,根本算不了什么。 政府应有的放矢治理结构问题,不好给中国经济乱念紧箍咒。
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和过程
过程相关内容(时间):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 5.次贷危机的发展 2007年 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 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 美股大跌,道指跌2%、标普跌2.04%、纳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减半数员工后,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4月24日 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调,道指跌1.37%、标普跌1.29%、纳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 2007年7月19日 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濒临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的损失 2007年8月3日 贝尔斯登称,美国信贷市场呈现20年来最差状态 欧美股市全线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总裁沃伦-斯佩克特辞职 2007年8月6日 房地产投资信讬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9日 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级债,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级债危机蔓延,欧洲央行出手干预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 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尔玛和家得宝等数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级债危机蒙受巨大损失 美股很快应声大跌至数月来的低点 2007年8月14日 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 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 各经济体或推迟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 美次级债危机恶化,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严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联储降低窗口贴现利率50个基点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 欧洲央行拟加大救市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8000亿日元 澳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35.7亿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 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业银行贷出3.14亿英镑应对危机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95亿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52.5亿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100亿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努力避免信贷危机损害经济发展 布什承诺政府将采取一揽子计划挽救次级房贷危机 2007年9月1日 英国银行遭遇现金饥渴 2007年9月4日 国际清算银行与标普对次级债危机严重程度产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导致央行行长金恩和财政大臣达林站上了辩护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国次贷风暴影响深远,但该机构同时认为各国政府不应过度监管 2007年10月8日 欧盟召开为期两天的财长会议,主要讨论美国经济减速和美元贬值问题 2007年10月12日 美国财政部本着解决次贷危机的宗旨,开始广开言路 改善监管结构 2007年10月13日 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一支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金(超级基金),用以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国破产协会公布9月申请破产的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万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顶级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亏损79亿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也宣布当季亏损6.2亿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欧洲资产规模最大的瑞士银行宣布,因次贷相关资产亏损,第三季度出现近5年首次季度亏损达到8.3亿瑞郎 2007年11月9日 历时近两个月后,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达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亿美元帮助市场走出次贷危机 2007年11月26日 美国银行开始带领花旗、摩根大通为超级基金筹资800亿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 第三季标普/希勒全美房价指数季率下跌1.7%,为该指数21年历史上的最大单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资巨头巴菲特开始购入21亿美元得克萨斯公用事业公司TXU发行的垃圾债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第三季止赎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在未来五年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国、加拿大、欧洲、英国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联手救市,包括短期标售、互换外汇等 2007年12月14日 为避免贱价甩卖,花旗集团将SIV并入帐内资产 2007年12月17日 欧洲央行保证以固定利率向欧元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联储提交针对次贷风暴的一揽子改革措施 欧洲央行宣布额外向欧元区银行体系提供5000亿美元左右的两周贷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联储定期招标工具向市场注入28天期200亿美元资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级基金经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级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华尔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个出售协议,以缓解资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冲减340亿美元次贷有价证券 2008年 2008年1月4日 美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消费者信贷违约现象加剧,逾期还款率升至2001年以来最高 2008年1月16日 评级公司穆迪预测SIV债券持有者损失了47%资产 2008年1月17日 次贷亏损严重,标普评级公司开始对债券保险商实施新的评估方法 布什政府有意放松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监管 美国去年12月新屋开工数量下降14.2%,年率为100.6万户,为16年最低 2008年1月21日 英国财政部要求有意收购诺森罗克银行的私营企业在2月4日前提交详细提案 2008年1月22日 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 2008年1月24日 美国纽约保险监管层力图为债券保险商提供15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2008年1月30日 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 2008年2月1日 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8万,为超过4年来首次减少 2008年2月9日 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声明指出,次贷危机影响加大 2008年2月12日 美国六大抵押贷款银行为防范止赎的发生,宣布“救生索”计划 巴菲特愿意为800亿美元美国市政债券提供再保险 2008年2月14日 美国第四大债券保险商FGIC宣布愿意分拆业务 2008年2月18日 英国决定将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 2008年2月19日 美联储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 2008年2月20日 德国宣布州立银行陷入次贷危机 2008年2月21日 英国议会批准国有化诺森罗克银行 2008年2月28日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即使通胀加速也要降息 2008年3月5日 美国2月ADP就业人数减2万多,美元兑欧元刷新历史新低拓展资料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理论上而言,"金融"与"经济"本身就存在较大差别。"金融"是以货币和资本为核心的系列活动总称,与它相对应的主要概念有"消费"和"生产",后两者则主要是围绕商品和服务展开。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就美国次贷危机而言,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的货币信用通过金融衍生工具被无限放大,在较长的时期内带来了货币信用供给与支付能力间的巨大缺口,最后严重偏离了现实产品市场对信用的有限需求。当这种偏离普遍地存在于金融市场的各个领域时,次贷危机,也就是局部金融矛盾,向金融危机的演化就不可避免了。"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生产"和"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就此而言,"经济"是带有价值取向的一个结果,"金融"则是实现这个结果的某个过程。因此,经济危机,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比如,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传统意义上的经济萧条),比如,信用扩张带来的过度需求(最近发生的经济危机)。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社会福利造成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不同。金融危机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过程危机,而经济危机则是一种结果危机。(参考资料 美国金融危机 百度百科 )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度过的?
97年 亚洲危机的时候全球经济崩溃,索疯狂掠夺,在当时任何人都没办法组织,包括当时的美国,但是那个时候朱老总上台了,朱老总人心所向,让当时的很多外国华侨与内地富豪们齐心对抗,按照朱总的计划,五年房地产,五年大军事,但是很遗憾,只有五年地产,后来的五年不是朱总上的,所以经济衰退了,97年的经济危机最主要的还是因为李超人的原因,在当时索已经也没多少钱了,但是当时的香港富豪们又想会英国又不想回,拿不定主意,最后看到朱总上台后才决定留下来,所以当时才能打赢经济仗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诱因,过程,和产生的影响是什么,要具体的,俺是学金融的,想具体了解一下,谢谢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 1、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并波及港台 短期资金大量进出:泰国于97年首季有19亿美元的净资金流入,第2季变成62亿美元的净资金外流;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尼与菲律宾于96年共获得478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97年却变成3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 自1997年初起,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的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3国的货币也狂跌。 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影响到它们的股市,大多数东盟国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湾和香港的金融市场也被攻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迅速采取了有力的调控措施,成功地捍卫了港元联系汇率制。但香港股市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16800多点跌至9000点左右。 2、危机蔓延至东北亚 从1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 在金融危机中,韩国的大企业纷纷遭殃,又连累了一大批为其生产配套设备的中小企业。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帐和坏帐剧增,信誉大幅度下降,几乎已不可能到国际市场上融资了,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 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 3、危机深化并波及俄罗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造成的巨大杀伤力不断显现,大多数东亚国家的经济跌入谷底。 尽管各国的货币都已大幅度贬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趋势。 内外投资也呈持续减少的态势:在国内,由于金融危机造成高利率和货币贬值,私人投资者极其谨慎;海外投资由于担心金融危机造成东亚地区投资环境的恶化,进入的数量锐减,而大量本地资金却因对本地区经济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机造成的另一个苦果是通货膨胀:1998年6月,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达 10.7%,泰国6月份通胀率亦为10.7%,1998年5月一个月,印尼的通胀率就达5.24% 。 由于出口不振、投资乏力和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已成为不少东亚国家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韩国1998年4月的失业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宾的失业率高达13.3%。 1998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俄罗斯、俄股市、汇市猛泻。之后不久,巴西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汇市和股市大泻。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动荡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已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全世界损失多少
具体的多少是没有人去做统计的啦,即使有统计,我们小百姓也不会知道的1997年,一场空前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场风暴中,受灾国难以计数的企业破产倒闭,仅以韩国为例,在1997年短短的一年当中,全国前50位大财阀就有14家在风暴中破产,775家上市公司有50家倒闭,而其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更是高达15000余家。 从整体来看,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国民的工资收入普遍下降了10%到20%的水平,而通货膨胀使国内物价普遍上升了20%到50%,此消彼长,使得这些国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幅平均超过了30%,随着严重的经济不稳定的出现,很多国家出现了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稳定。 这场金融风暴,起源于泰国。当时,一部分国际炒家已经看到了泰国经济的虚弱。泰国政府借了大量的外债,短期的热钱大量留入泰国,去追逐泰国房地产市场中迅速膨胀的财富,尤其是更多的人把钱投到了股市。国际炒家已经看准了泰国经济中出现了重大隐患,很难抵御大规模的持续金融攻击。于是,他们首先在汇市上发难,因为一个开放性国家,它的币值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国民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国际炒家采取了利用成倍放大的金融杠杆工具,他们大量从泰国银行手中借入泰铢,反手又在汇市交易中大量抛售泰铢,迫使泰国政府为了维持泰铢汇率的稳定,不得不动用手中的美元储备承接泰铢的抛盘。结果,泰国政府本就不多的美元外汇储备很快就不够用了,而政府短期外债的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又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放弃泰铢的固定汇率。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攻击一旦开始,大量流动性强的资金,就不断迅速撤离股市,这时,股票市场的股价就会一轮接着一轮地大幅下跌。银行为规避风险,就开始被迫紧缩银根,甚至很多管理不善的银行迅速被逼到破产边缘。这样,汇市、股市双双暴跌,人们对国家经济信心急剧下降,不断从股市撤出资金,都去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然后把手中的泰铢尽快换成美元。于是,整个国家经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在开放的金融交易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金融衍生交易工具,这些工具的杠杆效应使得金融市场在出现风险的时候,是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的被放大。这也是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金融风暴来得如此迅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相同的原理、相似的手法,很快将金融灾难波及到了东南亚的其他国家。 在1997年这场惊心动魄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其中一个著名的国家炒家索罗斯,当时他的量子基金只动用了9000万美金,几个月以后,量子基金的帐号上就有了20个亿美金。可怕的是,这场金融风暴调集的国际游资的总量是1000亿美元之多。这么大规模的游资调来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行攻击,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他们怎能抵挡得住国际游资的攻击呢。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是以光的速度在挪动着金钱。一个电话,一部电脑,就可以在互连网上下单,瞬间就可以完成一笔大的金融交易,而无论这个投资者或国际炒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他都可以从事这件事情。金融市场这样的情形,使得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开放的国家,都难以抵御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金融攻击。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一旦被攻破,就会出现大量财富被国际炒家卷走的情景,而本国经济马上陷入恶性循环进而面临全面崩溃的状况出现。最可怕的是,当人们的信心一旦绝堤,金融危机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传染。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企业家、政府官员,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这个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学会看到经济中和金融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当金融危机和金融风暴真的来临时,能成功地规避风险。
97亚洲金融风暴的成因与影响是什么?
讨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及启示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亚洲金融危机是哪一年?
1、港澳回归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何鸿燊是港澳回归的历史见证者。1984年,他参加香港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观礼团,到北京观摩《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仪式。1988年,何鸿燊被委任为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副主任、澳门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何鸿燊一直致力於关注文化教育发展,投身社会慈善事业,可谓“功勋卓著”。2001年获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金莲花荣誉勋章”。2003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於授予其“金紫荆星章”,2007年获授澳门最高殊荣─“大莲花荣誉勋章”,2010年获颁香港大紫荆勋章,成为同获港澳最高荣誉勋章第一人。 2、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又称亚洲金融风暴,是指1997年发源于泰国,之后进一步影响到临近亚洲国家,甚至全球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值的一场金融大危机。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并波及港台。自1997年初起,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3国货币也狂跌。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与菲律宾短期资金大量进出。随后危机蔓延至东北亚。从1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账和坏账剧增,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3、波黑战争波黑战争是发生在1992年4月至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波黑前途发生严重分歧而发生的战争。波黑战争历时43个月,近十万名妇女被强奸,死亡25万人左右,270万平民沦为难民,人均收入从1900美元降到500美元,工业产值只剩5%,萨拉热窝供电只剩10%,供水瘫痪。波黑战争的大背景是苏联垮台,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倒戈,美国单极世界的野心展现。波黑战争是德国挑起的,美国是最大赢家。美国为了落实这个目的,紧接着在科索沃战争中,拔掉了米洛索维奇这个“钉子”。4、科索沃危机科索沃战争,是一场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推动下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其持续时间从1999年3月24日至1999年6月10日。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 科索沃危机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历史渊源。塞尔维亚人称对该地区拥有“历史权利”,认为科索沃是中世纪塞尔维亚的摇篮和发祥地,是塞尔维亚领土不可 分割的一部分。而阿尔巴尼亚人则称对科索沃拥有“种族权利”,因为他们的人 数在该地区占有绝对优势。1945年7月,根据科索沃地区居民的意愿,科索沃成为塞尔维亚共和国范 围内的一个自治区。5、海湾战争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国与英国等国联军以解放科威特独立自由为由,强行干涉两国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海湾战争。没想到短短40余天,美国便把伊拉克彻底打懵了。当时伊拉克作为中东地区数一数二的强国,军队作战能力比我国解放军只强不弱,但是面对美国新式武器以及先进的战略思想一败涂地。海湾战争里,美国使用的高科技武器层出不穷,无人飞机,精确导弹,电磁武器,让人眼花缭乱。一种全新的作战模式第一次出现在世人眼里,所有人都屏住了气,惊讶又感叹,接着就是深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港澳回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危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黑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索沃危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湾战争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原因以及危害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网上摘录,呵呵
历届亚洲金融风暴的时间?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度尼西亚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有谁知道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
有三方面原因,具体如下:1、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2、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3、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扩展资料: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世界影响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伴;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参考资料:亚洲金融风暴——百度百科
金融危机对企业伦理探讨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许多企业带来巨大压力,裁员成为一些企业的选择。应该看到,裁员或许能减轻企业短期的成本压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困难。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终会过去,企业摆脱困境,最根本的途径还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并抓住随时可能出现的机遇。而要做到这一点,稳定而且优秀的员工队伍和强大 的企业凝聚力是不可或缺的。所以说,留住员工,留下的是信任和口碑,树立的是企业良好的形象,保障的是企业未来的发展。在经济困难时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编辑本段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编辑本段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编辑本段产生 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 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为什么未来世界将出现新型的金融危机呢?这要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过去近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格局谈起。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外。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地区:一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仅经常账户出现了占GDP10%以上的赤字,同时财政赤字也日益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而且,这些国家还实行了与欧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无疑是写下了导致金融危机最佳的化学反应公式。 另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就是印度。虽然印度经济在过去3年内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宏观经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证券市场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 (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尽量不裁员,也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借鉴一些企业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当前企业稳定员工队伍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企业高管主动减薪。面对经济困难,一些企业高管主动减薪,同时坚持不裁员。这样的企业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必将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 减少工时不裁员。企业管理中有一个著名案例。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时,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受到较大影响,库存产品严重积压。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松下董事长的松下幸之助出人意料地作出了“生产即日起减半,不过员工一个也不能开除”的决定。根据这个决定,工厂每日开工半天,员工的工资仍按日薪全额给付。结果,员工都牺牲了休假,不但对分内的工作全力以赴,而且努力推销库存产品。短短两个月,原来堆积如山的库存产品就销售一空,工厂也恢复了正常生产。松下幸之助这种生产减半而不减薪、不裁员的方法,虽然牺牲了企业短期经济利益,却促进了企业伦理水平的提升和长期收益的增加,为企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这种做法,值得今天的企业借鉴。 逆市加薪,鼓励消费。有些实力雄厚的企业在同样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服从扩大内需的大局,逆市加薪。日前国内某互联网公司向员工宣布了2009年加薪和2008年丰厚的年终奖计划,同时宣布公司所有高层管理人员不加薪。公司解释说:“越是在困难时期,公司资源越应该向普通员工倾斜,紧迫感和危机感首先要来自公司高层管理者。”这无疑为企业赢得了更高的美誉度,大大增加了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配合政府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延揽人才。在政府实施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方针的指导下,企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不仅对社会有益,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延揽人才,改善经营状况。比如,可以开发诸如养老服务、医护服务、物业服务、廉租房配套服务等社区服务岗位,发展动漫、创意、家政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农用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等服务业,以增加就业;也可以通过为新建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等提供配套服务来扩大就业;还可以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既为企业储备人才,也为社会分忧解愁。(黄少英)
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中国却采取稳定人民币汇率的政策。
出现世界性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编辑本段特征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编辑本段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编辑本段产生 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 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 次贷危机导致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风险、分配资产,未来两年,发达国家资金将纷纷逆转回涌,加强当地金融机构的稳定度。由此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的证券市场价格大幅缩水、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其中最为脆弱的是波罗的海三国和印度。新的金融危机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压力,但中国资金也面临“走出去”抄底整合并购相应企业的好时机。 世界范围金融危机的乌云正在聚集,未来两年内,全世界将出现一次新型的金融危机。这一金融危机的最大受害者将是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和新的机遇。 资金流动逆转将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 为什么未来世界将出现新型的金融危机呢?这要从发达经济体与新兴市场经济体过去近十年来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格局谈起。 以美国和英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在过去近十年,受益于全球化的大趋势,经济不断繁荣,但这种繁荣的基础其实比较脆弱。这些经济体自身的储蓄相对不足,消费不断增长,经济的金融化趋势不断加强,其集中的表现就是家庭利用已有的金融资产,尤其是房地产为抵押,向银行借款来支持其日益高涨的消费。这一格局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消费信贷链的破裂,集中的表现就是美国的次级房贷危机。次级房贷危机导致美国的金融机构必须重新估计金融风险的成本,也使这些金融机构必须重新分配自己的资产,以降低风险。 反过来看,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过去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发达国家的资金,以墨西哥、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为例,其证券市场上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国外。日益高涨的海外资金不仅推动了本地资产价格的高涨,也推动了本地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本地货币实际汇率的不断升值。这一系列过程为这些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埋下了种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两个地区:一是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不仅经常账户出现了占GDP10%以上的赤字,同时财政赤字也日益加剧,国内价格上涨的趋势愈演愈烈,而且,这些国家还实行了与欧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这无疑是写下了导致金融危机最佳的化学反应公式。 另一个非常脆弱的经济体,就是印度。虽然印度经济在过去3年内保持了年均8%以上的增长率,但是其宏观经济的情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印度的经常账户处于赤字状态,证券市场一半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中央政府也是长期处于赤字状态。 综合考虑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的一些经济情况,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未来两年之内,世界经济很可能发生资金流动逆转的情形,那就是几年前从发达经济体争先恐后涌入新兴市场国家、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资金,在发达国家重估风险的情况下,纷纷逆转涌回发达国家,加强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稳定度。这种趋势的形成无疑会对发展中国家带来直接的影响,并最终导致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危机的形成。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 (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 (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 (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 (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 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 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前前后后 索罗斯所做的一切
1992年9月16日,金融家乔治 • 索罗斯挑战英国政府,打赌英镑对德国马克及其他欧洲货币的汇率偏高,历史上一场赌注最大的赌博游戏由此展开。 在投入了100亿美元之后,索罗斯胜出,英镑被迫贬值,而索罗斯则从中赚取了9.5亿美元。至今索罗斯仍以“能够击败英格兰银行的人”而闻名于世,然而他那次行动所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人一事的范围。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世界各大中央银行的储备足以抵御货币价值的任何波动。然而索罗斯却证明,日常货币交易的强度和数量已经远远超过各国中央银行的储备。实际上,这种力量对比从有利于政府向有利于个人金融市场的转化,早在1986年就发生了,并且在1998年达到了顶峰。没有哪里的变化会比世界金融市场上的变化更富戏剧性。曾经由银行(经常还有政府)主导的那种封闭的、严密控制的金融体系,已经被资本跨境自由流动所取代,规模更大、一体化程度更高的全球市场取代了封闭的国内市场,人们所熟悉的按照地域划分的市场和产业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中。英格兰银行领悟到,决策权已不再把握在少数人手中,而是由成千上万个企业及投资者所掌握,尤其是大型机构投资者。市场经常是由索罗斯这样的特立独行者所引导,在奖励优胜者的同时,无情地淘汰失败者。虽然这一新的金融格局带来诸多好处,但我们更要面对这样一个现实:众多“新兴市场”国家已向全球资本开放了金融体系,而且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在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和标准尚未具备的情况下实行开放的。银行监管、会计和治理及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均不充分,难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结果,金融危机随之而来。一、概说金融危机金融危机的定义。金融危机被公认为难以定义,如果仅以现象和观点看,其开端和终结也是难以准确认定的。世界银行官员在一份报告中将金融危机定义为:迫使银行体系遭受重大损失甚至消除的金融事件。我们认为,危机涵盖了两方面基本内容:其一,涉及金融方面,对银行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衰弱是金融危机的显著特点;其二,恐慌呼啸而来,存款人和投资人的信心急转直下,不仅使银行体系的形势更加严峻,也加剧了实体经济中的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金融危机正在频频爆发。1970年代,危机表现为拉美债务危机,对拉美的银行造成了冲击;1980年代早期,智利和摩洛哥遭遇金融危机;1980年代末,美国储蓄与贷款协会(S&L)遭受金融危机的打击;90年代初,危机登陆瑞典、芬兰、挪威以及大多数转型中的社会主义经济体;1994年至1995年,危机席卷委内瑞拉、巴西和墨西哥;1997年,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多个亚洲国家也爆发危机;1998年,俄罗斯拖欠债务引发震荡,影响之广甚至波及到遥远的巴西。在过去的20年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有增无减,而近10年间这一趋势更加猛烈。据世界银行统计,20世纪80年代共发生了45起系统性的重大银行危机。到了90年代,重大银行危机增至63起,增幅超过60%。此外,新兴市场经济体危机发生次数的激增更是为这一趋势火上浇油,这在拉美、亚洲及正从国营经济向市场为导向的金融体制转型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尤为严峻。我们目睹了危机中的众生相。在厄瓜多尔和阿根廷,中产阶级储户为了提取他们一生的积蓄,徒劳地敲打着银行的大门,而银行却因遭到全国性流动危机的打击而关门歇业。2002年的阿根廷,不仅金融系统崩溃,其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也全面瓦解。在印尼,我们亲眼目睹了店主们在雅加达街头暴乱中苦苦挽救自己的生意。在韩国和日本,我们眼见兢兢业业的员工被失业的威胁压弯了腰,关于自杀事件的新闻报道不绝于耳。按照常理,金融危机会在几年后逐渐平息:政府出手挽救有偿还能力的银行,将破产银行清盘,存款人得到担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会提供短期贷款。按照常理,危机造成的直接损失指的是正在发生的新增成本,但实际上并非经常如此。更为准确的解释应该是把损失当成“沉入”成本,并把所谓的直接损失看作在银行危机中纳税人对存款人的转移支付。从这一角度来看,危机就是政府在全体公民之间分配损失的过程。然而,对于外部观察者而言,形势已经趋于正常,报纸上有关危机的大字标题也逐渐消失,或者至少从头版退到了商务版。有三分之一的危机是这样发生和收场的。金融危机的代价。危机对各经济体而言均意味着巨额损失,因为挽救金融系统要付出直接成本(即纳税人为存款人的存款安全提供担保和为银行系统注入资本金),而增长受挫还会造成更为重大的代价。在瑞典和美国,危机给纳税人造成的损失,大约相当于该国GDP的4%-5%。而在墨西哥,相应成本接近750亿美元,约相当于GDP的20%。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比例上升至30%-40%,甚至更高。在韩国,据英格兰银行研究,韩国政府已直接投入1250亿美元用于稳定金融体系,约为该国GDP的35%,1981年的智利和1997年的泰国为42%,1980年的阿根廷和1999年的印尼则达到50%以上。英格兰银行的研究显示:过去25年间,银行危机所造成的损失平均相当于GDP的15%-25%。在亚洲,潜在的损失十分惊人。据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2001年估算,亚洲地区不良贷款总额在危机发生后的短短2年时间里便增长了约1/3,高达2万亿美元。还有更加重要又鲜有人论及的代价,即机会和增长的损失。这些代价是随着现金流枯竭、贷款停发、存款交易冻结、不动产价格剧烈动荡而出现的。例如,韩国因为危机所丧失的经济增长机会约相当于其GDP的17%,这一比例在墨西哥约为10%,在瑞典则为5%。逐步扩大的风险。金融危机通常旷日持久,过去20年间,半数以上的金融危机持续了4年以上。截至2002年,牙买加在金融危机中苦熬了8年,而那一年也正是印度尼西亚深陷危机的第5个年头。1998年金融危机和货币贬值后,俄罗斯的银行在4年后才有能力再次发行国际债券。在日本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由于缺乏解决危机的政治意志,危机久拖不决。有些金融危机则周期性地爆发。1994年,土耳其因不均衡的自由化、巨额财政赤字及对未对冲的短期外币贷款的依赖引发了危机。其中央银行和财政部态度犹豫不决,平息事态的措施力度不够,无法解决其经济和银行系统存在的深层问题,甚至是在掩盖问题。结果到2001年,区区一家中等规模的德米尔银行(Demirbank)倒闭,就引发了危机卷土重来。直到2002年初,土耳其为了争取达到欧盟的入盟要求,才开始处理其银行系统的结构性问题。对股东和社会来说,金融危机堪称重大事件,决不能放任不管。更为严重的是,危机常蔓延过政治边界,一些附带效应逐渐显现,比如在其他一些未料想到的国家会出现较高的风险溢价,而且政府最终也可能倒台——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俄罗斯和阿根廷,危机就引发了政府倒台。最近几年的新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危机经常毫不留情地波及其他市场。1998年8月俄罗斯出现债务违约后,全球几乎每个债券市场的债券收益率均大幅上涨,结果导致巴西的公司被迫支付比以前高出1300个基点的利率。同时在美国,新设立的公司发现,无论利率开出多高都无法发行债券。二、解析爆发原因是什么原因促使金融危机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影响也更为广泛?答案很简单。我们知道,运行不佳的市场能够滋生出危机,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真切。回顾过去,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向外资流开放的时机不够成熟,无法有效质询和监督管理层。而国外投资者则不这么认为,他们把钱撒向这些国家,指望获取高额回报。结果是,这些资本流产生了问题:宏观经济政策越“利好”,资本涌入量就越大,导致了宏观经济游刃有余,微观经济却不堪重负,困境重重。金融市场正在进入新时代。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60年代末,政府管制、资本缺乏流动性、标准不统一和技术限制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构筑起了地域壁垒。经济主要是在各国境内运行,国家间交换的主要形式是货物贸易和贸易融资所需的货币。由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和汇率,战后还未发生过全面金融危机,特别是蔓延到其他国家市场上的危机。即使出现问题,通常都仅限于个别银行,而且多是因为贷款不够审慎而导致的。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所有这一切开始发生变化。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浮动汇率制,开始开放资本项目,允许跨国金融投资,并放松了对本国金融机构的管制。1970至1980年代,跨境资本流动稳步增长,但主要局限于各工业化经济体。1989年柏林墙倒塌,标志着金融市场的新时代的开始。国家丧失对利率和汇率的管制权,数字通信的飞速进步带来了真正的全球化,新兴市场和前苏联集团的转型经济体也加入了金融自由化的行列,且一般都得到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明确支持。资本流动迅速涌向全球各地,深入各个偏僻角落。跨境资本流动的激增生动地显示出这一变化。1980年,跨境股票(相关:理财 财经)和债券的年交易总额只有区区515亿美元,到2000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与此同时,跨境银行贷款也从4165亿美元增长到近1.8万亿美元。在国外证券(相关:理财 财经)交易所发行股票的公司数从1990年的242家发展到2000年的2070家以上,同期筹资额也从160亿美元增长到3160亿美元,约增长了20倍。新兴市场与全球资本市场联系起来。新兴市场向海外投资者打开大门以吸引外资潮,始于1980年代的拉丁美洲,并在1990年代日渐兴起。这给金融危机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些国家没有必要的市场基础设施和保障措施。更糟的是,在新兴市场金融系统占支配地位的是银行,而不是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美国,银行只向私人部门提供其所需外部资金的25%,其余则由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提供。而在亚洲、东欧、非洲以及南美的市场中,这一比例通常是颠倒过来的。资本市场在这些国家的发展不充分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角度来看,银行业存在内在风险性。它吸收短期存款,但提供浮动汇率和固定利率的长期贷款。在许多新兴市场中,当银行以短期借款和外币借款形式吸纳资金,而后对外提供长期本币贷款的时候,将会出现资产和负债期限错配,以及货币错配的问题。银行的企业客户有时为追求较低的利率而甘冒货币风险,后来往往会后悔不迭。由于银行承担着每一个借款人的全部违约风险,因此是在集中风险,而非分散风险。1980年代,当新兴经济体欠发达的、脆弱的金融体系融入全球金融体系后,全球金融体系的架构就发生了变化,并产生了双向风险:新兴市场要立即应付来自世界金融中心强大力量的挑战;而发达市场的金融体系则不得不应对和消化此举带来的更大的波动性。银行贷款过热引发波动。毋庸置疑,国际资本流动确实波动性强,是诱发众多金融危机的因素之一。但令人惊异的是,一直以来,外国银行贷款比跨境股票债券投资的波动还大。例如,1996年,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5个国家共接受了478亿美元的外国银行贷款,而1997年危机发生后,这一资金流入变成了299亿美元的资金流出,一入一出相差750亿美元。一年以后在俄罗斯,外国银行贷款再次成为逃离最快的资金。1990年代晚期,外资银行贷款总额的年变化幅度远远大于债券和股票资金流的变化幅度,因此具有更大的波动性。很多人以为银行贷款是长期专项贷款,不可能突然撤走,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债券和股票市场主要通过价格而不是数量来适应变化的市场条件,当危机发生,为避免损失立即化为现实,投资者不可能大举抛售。但银行贷款则不同,它不具有流动性,且利润固定,因此银行通过贷款数量而不是价格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状况。当问题出现苗头时,银行只要减少贷款就能够避免出现贷款违约,因此每家都巴不得第一个撤走,这种一致的行为更加大了波动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在情况最糟糕的时候,银行越是大力贷款给新兴市场,以获取潜在高回报。面对本国堆积如山的坏帐和极低的总体回报率,日本的银行成为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最大贷款人,截止到1997年6月的贷款总额已达到972亿美元。但同时,外资银行贷款又对潜在的损失高度敏感,当危机刚刚发生,就大量抽走资金,1997年6-12月,东南亚的贷款总额大约下降175亿美元,其中有105亿美元是由日本银行抽走的。当一个国家像泰国那样在仅仅3个月内便有81亿美元资金抽逃时,当地本来就不够稳健的金融机构便出现崩溃,银行和企业大面积倒闭。发生整体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当今金融市场不稳定性的根源,还包括大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日益密切的联系,表现为回购协议和贷款担保。以俄罗斯“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为例。在连续几年获得惊人的回报率(1995年和1996年均超过40%)后,它的对冲基金增加48亿美元,其中包括来自基金16位合伙人的19亿美元。LTCM以此为担保向银行借款,加大在市场上的赌注。到1998年夏,金融交易账面金额估计高达1000亿美元。但俄罗斯出现债务违约后,各大债券市场的债券收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LTCM开始缺少补交准备金的资金,并且很可能会被迫中途平仓。面对LTCM将被迫抛售的可能性,它的主要贷款人和投资者开始焦头烂额,这其中包括不少大型国际投资银行。除了巨额损失外,他们还担心LTCM的平仓会使更多的资本市场陷入低迷。为此一批联邦储备委员会官员利用私人资金的解决方案,对LTCM加大资金投入,取得控股权。这样,LTCM的危局靠私人部门的力量得以化解,避免了更为糟糕的后果。但从这个事例中可以看出,由于市场和其主力参与者之间联系日益复杂,个体主力参与者的倒闭可能会给远在其他地区的参与者造成潜在的系统性风险。三、危机的发展进程通过对众多案例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金融危机在各国的发展进程惊人地相似,大多为同一模式,即发端于实体部门的薄弱环节;银行贷款投向错误使问题更为严重;监管体系失效使危机进一步蔓延;宏观经济政策和外来冲击引发危机。以泰国为例。早在1992年,泰国实体部门就已经业绩欠佳了。随着泰国实行金融体系自由化,使国内投资者可以获得海外资金,引发危机的因素开始形成。这个过程中,政府让泰铢钉住美元,刺激了外国银行向该国投放大量短期贷款,造成经济过热。由于当时基本不存在贬值风险,泰国的金融机构轻率地大举借入美元、发放泰铢贷款,没有防范货币错配问题。这些贷款很多进入了房地产领域(这是经济泡沫另一个常见的特点,由此导致经济最终崩溃并发生危机),不久房地产价值迅速上升,由于监管松懈且缺乏必要的信贷技能,金融机构将高估的房地产价值作为新发贷款的依据,股市也在国内外投资者的合理推动下扶摇直上,国内外投资者都忽略了企业已经出现问题这一明显的信号。然而,对泰国经济的信心正在悄然丧失。1997年春,投资者开始撤走资金,随后银行挤兑耗尽了中央银行的货币储备,随着政府在7月对泰铢实行浮动汇率,风暴正式袭来。瑞典的危机与此类似。1985年,瑞典告别了银行业严格监管的历史,对金融部门放松了管制。贷款限制的取消引发国内外银行大举放贷,其中很大一部分直接进入了房地产领域。不久房地产价格猛涨。1989年,瑞典解除对资金的限制,允许国民投资海外资产。很多人在国外购置了房产,以较低利率借入外币。随着这个问题逐渐严重,瑞典经济也受到日益上升的贸易赤字的不良影响,部分原因是实际汇率上升。此外,政府钉住汇率的政策也鼓励贷款人发放未经对冲的外币贷款。由于钉住的货币掩盖了真实的汇率风险,因此借贷人获得看似“便宜的”外币贷款,却很少考虑瑞典克朗也会贬值。1992年,为了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维护汇率,政府实行了一套新的税收制度以鼓励储蓄,并推出了更为紧缩的货币政策。这些措施导致通涨水平急剧下降,税后实际利率大幅飙升,结果房地产市场暴跌,造成大量不良贷款。到1993年初,瑞典克朗贬值25%,外国资金纷纷逃离瑞典。墨西哥的案例则更加典型。1989年,墨西哥开始经济改革进程,金融部门实行了自由化,并向外国竞相开放,18家国有银行实行私有化。银行的新任所有人,包括许多经验不够丰富的,支付了很高的价格:平均达到账面价值的202%(当时美国的银行是以账面价值120%的价格出售)。新的所有人希望通过快速扩张收回投资。与此同时,由于对准备金的要求取消,存款出现增长,宽松的货币政策和国外借款也推波助澜,银行帐面资金十分充裕。此时墨西哥实行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绝大部分的国外借款以美元计算,这使得银行极易受汇率变动和外国投资者看法变化的影响。银行对潜在的威胁毫无察觉,反而向许多没有美元收入的企业提供美元贷款,还在不具备对客户进行信用分析技能的情况下贷款给那些低信用客户,结果造成了巨大的信贷风险。事实上许多墨西哥公司已经陷入困境,1994年危机前夕,墨西哥的银行以市价评估的贷款组合价值,损失达到250亿美元——足以抵销银行系统的全部净资产。随着政局不稳定和美国利率上升削弱投资者对墨西哥的信心,钉住汇率最终瓦解,危机正式爆发。1994年墨西哥还举行了一次大选。这显然不是一个竞选的好年头,竞选期间一位支持率处于领先位置的候选人遭到暗杀,同时恰帕斯地区还爆发了叛乱,进一步破坏了投资者的信心。利率和外债还款飙升,信贷枯竭,大批公司破产。四、危机的一般规律按照传统认识及众多学术文献的观点,许多人认为金融危机难以预测。由于引发金融危机的原由有多种,因各国国情、文化及政治的不同而各异,因此应对危机的生存战略也难以预先制订。上述结论使货币管理官员以为,在金融风暴爆发前,我们根本无法对其各项因素进行认识、防范和管理。对此我们不能苟同。根据经验,我们认为对各国而言,危机的征兆是相同的。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些公司、甚至整个经济部门年复一年地始终在破坏股东价值,结果埋下了金融危机的祸根。我们也经常发现银行系统在基础面上是十分脆弱的,尤其是在一些新兴市场。新兴市场的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的角色,如果和其他波动性较小的资本市场相比,则过于突出。这些脆弱的国家金融体系与全球资本市场的连接效率经常非常低下,增加了所有借款人的本地资金成本。我们经常会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低下、会计制度和透明度不足等问题。此外,我们总能发现金融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技能和政治独立性,无法有效开展工作。各国金融体系比较脆弱,而且往往在未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即与全球资本市场接轨,大量资金在误导的假定条件下流入,加大了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地区之间或国家之间固然存在差异,然而兴衰之势还是有其共同模式的。具有远见的领导者能够洞察危机,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在危机爆发前后从战略高度管理危机。(一)危机的酝酿阶段,大体上可以从三方面分析:实体部门中经营水平低下的企业。实体部门的价值损失是发生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在我们所见过的大多数情况下,实体部门在危机发生多年前就遭受经济损失了。同时,为这些企业提供资金的金融中介的贷款风险也在逐步——有时甚至是迅速地——上升。以韩国为例,在发生危机前的十五年,只有四年企业能够负担税前债务成本,整个国民经济中只有电子和钢铁两个行业在创造价值,其他部门的资本效率都十分低下。在墨西哥,危机发生前四年间的情形更加令人沮丧,只有电信部门获得的回报高于其税后债务成本,而且这还要归功于墨西哥电话公司(拥有长途业务垄断控制权)的巨大影响。对此问题,各国政府提升企业业绩的态度一致,实施的方法和手段却不一。在墨西哥和阿根廷,经济改革将市场竞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业绩不佳的企业暴露出来。结果,许多企业陷入了更加急剧的下滑中,这正是痛苦但必需的自由市场疗法。而在日本、韩国、泰国、印尼等国家,企业在政府的庇护下部分避免了外国企业的直接竞争,但却因传统的产业结构和政策不当而遭到损害,这种政策鼓励对关键行业部门进行过度投资,实行的保护主义对国内企业造成了麻痹,拖延了企业进行必要调整的时间。同样,在俄罗斯、罗马尼亚等国,政府对经济进行了几十年的干预,实体部门深受其害。归根结底,实体部门业绩不佳是由经济的封闭性所致,只有这样的经济能够容忍指令性放贷、缺乏真正的竞争以及企业智力水平低下等现象。银行的旧游戏与新游戏。在经济全球化之前,银行业旧有的游戏方式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中将资金输送给企业。大多数新兴市场国家中,银行对放贷的对象、项目和利率几乎没有选择余地。银行的作用是建立一个存款的基础,将资金借给政府和经济中的战略部门,且经常按照政府或银行所属集团所有人的指令行事。银行并没有认识到自己也是风险承担者——毕竟它们的债务人极少、甚至根本没有面临竞争,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允许”破产。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银行都乐于与政府合作,有时甚至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政府机构。然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环境。随着进入壁垒的消除和相关法规的修订,银行的放贷限制被大大放宽,可以自行决定对象和金额,同时外资银行加入了对其原有放贷对象的争夺中。几乎一夜之间,银行的游戏规则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机遇与风险同时降临。多数银行不能适应这一新的规则。由于信贷技能薄弱、风险管理意识缺乏以及其他众多因素,对于越来越不稳定的企业实体,银行不仅不停止对其贷款,反而继续增加——甚至是大幅增加贷款量。有些银行则避开自己具有专门技术优势的领域,转向高风险的对公贷款和消费贷款,导致坏账激增,业绩开始被损害。随着银行业绩不断下滑,海外贷款继续流入,银行体系逐渐变成了纸牌搭成的房子,危机的侵蚀渐渐从实体经济深化到金融层面。与此同时,危机的跨国传播渠道也开始形成。例如,韩国很多商人银行为高额回报所吸引,利用短期资金积极参与泰国和印尼的房地产投资,但它们缺乏基本的对冲技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承担的隐含风险。使问题更加复杂的是,韩国的许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为这些商人银行及其海外业务提供了担保,使得风险水平在各部门乃至各国间不断升高,并存在交叉流动的可能。进退两难的监管体系。危机酝酿时,监管者未能发现金融体系正在出现的失衡现象,抑或未能迅速采取行动及时阻止灾难发生,这种监管失效的深层根源在于监管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即使是在发达的经济体中,银行监管也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监管者按资历而不是业绩获得提升,其薪酬与其提供的服务并不匹配,因此很少有人在工作中追求卓越表现。此外,有些国家的监管者与被监管的银行领导人属于同一个内部人组成的圈子,监管力量往往被约束。最重要的是,监管者极少由于取得成功而得到称颂,却常因为工作不得力而遭到诋毁。银行系统的持续稳健运行无法诞生英雄,系统一旦崩溃却会使很多人成为祸首。这就导致新兴市场中历来缺乏优秀的监管者。当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危险开始袭来的时候,监管者面临痛苦的两难境地:很多银行通过相互贷款和交叉担保联系在一起,使得联系性增强而实际上的风险集中程度更高。一家银行倒闭,就有可能搞坏整个银行系统的可信度。因此在多数情况下,关闭一家大型银行就等于断掉经济的资金供给,这会扼杀许多要靠贷款才能完成经营预算的企业。此举会破坏这些企业向其他银行偿还贷款的能力。而银行也有压力,银行信心下降导致放贷金额的减少,同时损毁了银行的信誉,这样便会引发监管者极不愿看到的危机。因此在面临危机时,监管者往往顾虑重重,各种利益纠葛使他们左右为难。就在他们举棋不定的时候,危机已经发生了,所以看上去他们的反应就是无所作为。(二)危机发展的实质性阶段,会在宏观经济政策和外来冲击引发危机时到来。宏观经济政策(设定汇率和财政政策)决定危机发生的时间和规模,而外部冲击则成为危机的触发因素。在众多因素的推动下,国家一步步地陷入危机的漩涡。钉住汇率与币值高估:在造成金融风暴的“大气条件”中,汇率也许是最直接的触发因素。实际上,如果按照货币的定义,任何“有管理的”汇率都是对货币“市场价格”的扭曲。如果存在钉住汇率的安排,就会加剧扭曲的状况,进而影响资源配置。在钉住汇率制度下,每一个经济的参与者都在严密关注汇率,试图从中发现疲软的最初信号,以此评估制度本身的可信性和可持续性。因此政府在坚决捍卫货币稳定的同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管理和公共关系负担,极有可能在不堪重负之际对汇率进行突然的重新定价。在很多案例中,国内相对疲弱的实体经济无法与货币制度的要求同步,导致货币在危机发生前就已经被认为是高估了,商品交易部门失去竞争力,不能与选择钉住的货币(如美元)保持一致。维持此政策的时间越长,货币供需的扭曲程度越大,汇率的高估程度也越大,实际汇率必然下跌。利率捍卫汇率:为了捍卫下跌的汇率,大多数政府会首先收紧利率,进而动用外汇储备。此举虽有利于提高对货币的需求,进而支撑起本国货币估价,但也会产生实体经济部门实际支付提高、经济活动总量减少、投资下滑的负面影响。这种下滑会给银行带来三个方面的不良影响:首先,经济放缓会减少对银行贷款的总需求,银行新增贷款会发生萎缩;其次,企业和个人投资回报减少,银行不良贷款数量增加,未偿贷款的盈利性也会下降;第三,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泰铢的贬值引发了亚洲其他国家货币的连锁反应?有谁知道详情???
简单讲,国际游资发现泰国外汇储备不足,同时泰铢是采用与美元的固定汇率且自由兑换,于是游资大量抛售泰铢,泰国在动用外汇储备干预不利的情况下,无法保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97.7.2.当天放弃固定汇率,采用浮动汇率,兑美元汇率大幅下滑17%,游资继续扩大战果,从而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甚至新加坡。其后,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在中国政府支持下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且大幅提升隔夜拆息,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我国在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时采取什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稳住了国内经济形
(一)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支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中共中央发出了指导性文件,调整投资计划,扩大投资规模。(二)外汇市场上,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在金融危机后,周边许多国家对美元纷纷贬值。而 领导的中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果断加大对骗汇、套汇、逃汇的打击力度,这大大增加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三)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危险。我国大刀阔斧的改革金融监管体系,并改革了实行多年的贷款规模管理,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扩展资料:1997年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等蔓延。到1998年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没有逃脱这场厄运。这不仅使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遭受到重创,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而且世界经济环境日益恶化。这次金融危机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金融体系、经济运行方式存在着严重缺陷。同时也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职能提供了一个契机。
亚洲四小龙如何应对1997年金融危机
亚洲四小龙是指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这四个经济发达的亚洲地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它们的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但它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一危机,包括:1. 经济改革:四小龙通过实行结构性改革,提高生产力并增强竞争力。他们通过开放市场,减轻外部债务负担,从而改善本国经济体系。2. 货币政策:四小龙实行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以防止通货膨胀和汇率下跌。这有助于稳定本国经济,并避免通货膨胀引起的危机。3. IMF援助:这四个国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寻求援助,并接受IMF的紧缩财政政策。这些贷款帮助了这些国家度过了危机。4. 保护主义措施:四小龙国家大幅提高进口关税,通过限制进口,保护本国企业的利益。这些措施有助于缓解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促进了四小龙国家在经济复苏中的成功。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回事?如果当时人民币贬值会有什么后果?
我接着楼上的说,亚洲金融风暴到香港为止,并未登上中国大陆。当时的香港虽然受到了很大冲击,但香港政府成功的保护了港币,也就终止这场危机。当时香港政府的做法是严格控制银行的外币流动,禁止不明目的的外币流入香港,就是现在所说的“热钱”。也就是说,当时已有经济学家看清了这场危机的本质,香港可以这么做,中国大陆一样可以。更何况中国当时的开放程度并不很强。并且大陆当时已有非常可观的外汇储备,对付强弩之末的金融危机不会有什么问题。 如果中国政府真的失去对人民币的保护能力,人民币的贬值幅度绝对不会小。经济至少倒退5-10年,这对一个发展中国家几乎是致命的。不会有1998-2001经济的高速发展。最重要的是,共产党的威信也会受到影响。
韩国97年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政府欠债?
不是政府欠债。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1997年7月2日, 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扩展资料: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对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的,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参考资料来源:海外网—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全球金融危机有哪些?
1、美国金融危机:2007-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主要源于美国住房泡沫破裂、金融机构投资失控以及政府干预和监管不力等原因。这场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却几乎无法找到一个突破口,美国就是最明显的受害者。2、欧洲债务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很快波及欧洲各国,欧洲债务危机也再次出现。随着全球金融形势的动荡,欧洲一些发展滞后的国家陷入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虽然各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仍没能有效阻止欧洲债务危机的发展,而且深化了相关危机的后果。3、英国脱欧:2016年,举世瞩目的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出来了,绝大多数英国民众(其中多为英国中产阶级)表达了立场,要求脱离欧盟,即英国脱欧,这场政治阴谋使得腥风血雨的政治场景一度失控,欧盟未来发展也备受影响。虽然最后经过英国政府多边谈判和折衷,有了英国脱欧的路线,但团结一心对决胜政治对手,仍然是作聪明阴谋者无法破解的棘手难题。
金融危机是哪一年?
金融危机是哪一年?近30年来,世界上发生了1982年至1983年的美国债务危机、19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1992年至1993年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至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多次涉及范围广、影响大的金融危机.1974-1975年:全球金融危机.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危机,欧洲美元市场暴涨.崩盘的主要部门是股票、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商业房地产.1979-1982年:全球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石油美元流入第三世界国家.崩溃的主要国家包括墨西哥、巴西和阿根廷,灾难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1985-1987年:美国金融危机.起源于强大的美元政策,投机资金回到美国,美国的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疯狂上涨.崩盘的主要领域当然是房地产、股市和金融体系,象征着1987年10月19日股市暴跌.1990-1992年:日本金融危机.起源于1985年的广场协议,美国强制日元持续大幅度上升,引起了日本经济体系的巨大泡沫.崩盘的主要领域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股票市场下跌幅度超过70%,房地产下跌幅度超过50%,灾金融和整个经济体系,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衰退.1992-1993年:欧洲汇率机制(ERM)危机.起源于浮动汇率动荡和美元相对欧洲各国货币和英镑的持续弱点.国际投机游资(主要是对冲基金)擅自攻击英镑和欧洲货币,英镑和里拉汇率崩溃,不得不推出欧洲汇率机制.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迅速波及世界.起源于墨西哥盲目的金融市场自由化(根据华盛顿共识的指示工作),大量游资流入墨西哥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引起投机资产价格泡沫.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俄罗斯债务危机.起源于亚洲各国盲目的金融市场自由化,放松资本账户管理,弱势美元诱发投机游资大量流入亚洲和俄罗斯.从1996年开始,弱势美元政策结束,投机游资迅速流出亚洲各国,资产价格泡沫破灭.2000-2002年:全球网络泡沫破灭,信用市场急剧萎缩.起源于1996年开始的强美元周期,很多国际资金回到美国参加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投机.2007年: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和全球信用市场动荡.起源于2002年开始的弱势美元周期,AP存款持续下降诱发了房地产市场毫无顾虑的信用扩张.1929-1939,美国萧条时期1986-1995美国储蓄银行危机1990年代芬兰、瑞典、挪威银行危机 .1990-2003日本银行危机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次级住宅信用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对贷款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金融危机爆发.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很多相当大的金融机构破产或被政府接管.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发展,进化为全球实体经济危机.
全球金融危机的历史透视|全球金融危机的历史
2008年9月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保护,引发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和严重的经济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采取了力度空前的联合救市大行动,纷纷大幅降低利率,大规模扩大政府债务和货币投放。 但救市行动至今已经三年,经济金融却总体上依然低迷,并没有出现预期的V型反弹或快速复苏。更重要的是,危机爆发后作为世界经济增长重要支撑力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增长速度,自2011年以来也普遍加速下滑。 同时,已有的各种救市举措的边际效益已开始减弱,为救市而大量投放货币又使全球面临着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的考验;而国际社会可利用的政策工具已十分有限。这到底是怎么了? 全球化助推危机升级 综观上个世纪30年代初席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的金融大危机、经济“大萧条”,及其后世界经济金融发展至今的历程,我们发现,各类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的形成和爆发,并没有脱离规律性的运行轨迹:人类追逐更多利益的本性冲动,加上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存在,必然造成局部市场或更大市场的流动性过剩和产能过剩,从而造成大大小小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这在其他因素的推动下,特别是在全球化加快发展的情况下被扩大,最终形成全球性金融和经济的大危机。 而当危机爆发时,人们采取的各种救市行动,归根结底就是扩大货币投放。从局部和短时间来看,这确实有利于避免经济社会剧烈动荡带来的恶果,但从全球范围和历史长河来看,却往往因此而使每次危机的根源难以得到彻底根除,反而进一步扩大和不断积累危机因素,延迟危机爆发,缓释危机能量,以致最后可能形成超出人们自身能力可以消除的更大危机和严重恶果。 反观上世纪大萧条形成和爆发的原因,除欧洲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扩张,以及激烈的阶级斗争和严重的贫富差距等诸多因素之外,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开发,特别是美国的独立和西扩及南北统一,形成幅员辽阔、地理优越、制度先进的国家之后,吸引了大量产能和资金以及劳动力转移过去,推动了当时一轮全球化快速发展则是不可忽视的根本原因。 这打破了欧洲和世界原有的经济和政治格局,激化了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直至引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欧洲爆发大战的情况下,美国更是依托其突出优势吸引了更多的人力物力集中流入,其产能和流动性急剧扩张,不仅满足本国需求,而且出口和投资到欧洲各国及其殖民地,推动其资产价格和金融交易异常繁荣。但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产能的毁坏并不大,战后欧洲快速恢复生产,结果很快造成资本主义国家整体上严重的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最终从产能和流动性急剧汇聚和膨胀的美国率先爆发危机,进而迅速席卷资本主义国家及其殖民地。 大萧条爆发之后,罗斯福新政打破传统自由市场经济教条束缚,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局势缓和。欧洲各国纷纷效仿,英国学者兼财政大臣凯恩斯进一步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凯恩斯主义”学派。这成为之后世界各国遇到危机时必选的应对法宝。 凯恩斯主义的推行,确实使非常严峻的危机局势得以缓和,但产能过剩和流动性过剩问题并没有得到消除,反而依靠政府干预进一步扩大,如果没有随之而来的残酷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过剩的产能和流动性得到彻底消除乃至形成严重短缺的局面,恐怕危机很快又会再次形成和爆发。 二次大战之后,世界分割成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格局。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在封锁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也将自己的市场限制住了。随着战后各国恢复重建和生产,原材料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美国又连续发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逐步由出口和投资大国转变成为进口和债务大国。到1971年,美国单方面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承诺,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后瓦解,主要货币之间汇率大幅度波动,随着石油危机的出现,上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面临日益严峻的滞胀威胁。此时如果没有新一轮全球化的出现和快速发展,恐怕新一轮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又将在资本主义世界爆发。 非常幸运的是,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东南亚国家(以“四小龙”为代表)以及拉美一些国家率先推行改革开放,冷战结束,新一轮全球化快速推进。这为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转移生产力(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普通加工业)提供了巨大空间,不仅彻底解决了其产能过剩问题,有效化解了可能爆发的经济和金融危机,而且推动其调整产业结构。 在这一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源以及廉价的环境保护,可以取得远比在本国生产高得多的超额利润,而廉价商品的进口和社会资金的大量聚集,又降低了国内消费和借贷成本,刺激了消费和负债的快速发展,维持了社会高福利制度的运行,推动“低储蓄、高负债、高投资、高消费”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潮流。 从东南亚“四小龙”对外开放开始的新的一轮全球化,在推动全球经济30年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推动全球范围内产能过剩、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放大,推动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到今天,已经进入重大转折期,到今天,已经进入重大转折期(从量变转变为质变)。在上世纪70年代末原本已经在西方资本主义阵营中出现的产能和流动性过剩问题,进一步放大和积累为全球性产能和流动性过剩。 货币体系演进所埋下的隐患 除全球化这一重要推动因素外,还有一些因素不能忽视: 1.全球货币清算和投放体系的深刻变化为流动性过剩创造了重要条件。 当今社会,投资和贸易的货币清算,已经由实物货币(现钞)清算转为银行记账清算。相应的,货币投放则由实物货币投放转为信用投放和记账处理(目前,全社会货币流通总量中,现钞所占比重已经非常低,中国约占6%左右,美国只有3%左右,而且整体上仍呈现下降趋势),货币投放由中央银行独家进行转为多渠道投放(如银行贷款),由以黄金储备等为支撑转为以政府信用为担保,货币投放总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这一变化,给人类社会带来极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并不被人们所充分认识到的非常深刻而严峻的问题,甚至人们还在无意识地刺激和放大这些问题:一是推动货币信用投放快速发展,货币总量难以控制;二是容易刺激银行贷款的扩张并导致银行“大而不能倒”;三是形成“外汇储备自动倍增流动性”效应并容易刺激全球流动性过剩。 2.政府救市,以扩大货币投放应对金融危机,使得流动性过剩难以消除。 国际资本大量流入,造成流动性过剩及资产泡沫,之后其大规模集中流出,非常容易引发一国或地区性金融危机。而危机原本是市场发挥调节作用的自然反应,有利于彻底消除流动性过剩问题,消除危机忧患,尽管市场“无形的手”很容易调节过头,造成经济社会剧烈动荡。但自上个世纪大萧条开始,每当遭遇经济或金融危机,为阻止危机造成大的危害,各国政府往往会进行救市干预,抑制“无形的手”充分发挥作用,并主要运用宽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一步扩大流动性过剩。 尽管本来的设想是在恢复发展后再采取紧缩政策,逐步消除救市举措的负面作用,但实际上在恢复发展后政府通常都把问题淡忘或有意忽略了。这似乎已成为消除流动性过剩和金融危机隐患的“政治难题”。 3.以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中心货币,使货币总量更难得到国际社会的有效控制。 当今的国际清算和储备货币,已经不是超越主权国家或政府的天然货币(如黄金、白银),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优胜劣汰筛选出来的强国主权信用货币,世界各国所拥有的外汇储备,追根溯源,最初都是从货币发行国流出来的,而在记账清算情况下,其流出又会自动增加该发行国清算银行的对外负债,并进一步转换为其他负债(如国债、金融机构债、企业债等),使该国外债规模被动增加而难以控制,并使这些银行往往由于资金过多而急于寻求资金出路,进而压低利率,或者因追求资金回报而扩大信用投放,提高融资杠杆率,刺激金融创新和金融的过度繁荣。 同时,储备货币发行国为减轻巨额债务压力,也容易扩大货币投放,推动利率降低和货币贬值。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过程中,为加强国际竞争力,各国很容易推动本国货币贬值。在国际中心货币发行国推行低利率和贬值政策的带动下,这一问题就会更加突出。当今国际社会竞相推行对外贬值政策,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4.金融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发展、虚假繁荣,也容易带动流动性过剩。 在货币的发放脱离黄金和社会实际财富的约束之后,货币的信用投放实际上就是透支未来,容易造成流动性过剩,而且容易推动金融过度创新,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通过调节社会资源分配(资金流动)以及币值变动等,控制着社会财富的分配,增强金融对社会的影响力。 同时,越来越多的金融交易已经脱离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宗旨,而成为纯粹在金融领域内部进行的炒作和**,刺激社会不断增强**心理和投机意识。 总之,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全球流动性过剩问题不断聚集、加重。 正像西班牙《起义报》2011年10月2日刊登米格尔·希里韦茨的文章中指出的,“全球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万亿美元,债券市场达到95000万亿美元(各种债务达到全球GDP的1500倍以上),股票市值达50000万亿美元,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达到466000万亿美元。但这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状态。”全球经济金融以及社会福利总体上已经走过头了,金融和经济危机远未过去,世界已进入重大调整期。 作者为中国银行副行长,本文节选自其新著《金融新思维,银行新发展》一书序言
谁可以告诉我下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对中国有什么影响,吾国怎样应对,成效怎样,谢谢。。。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国内学者的分析: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一、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三、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1、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2、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3、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什么是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例如: 泰国的金融危机事发于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的动乱。首先是外汇市场的美元收缩冲击,使得泰铢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度贬值,进一步影响了泰国的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东南亚的金融市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经济,而且各国的货币不统一,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上美元最终成为交易单位。间接的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助动力。 所以,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来自于外汇市场的冲击,货币危机又成了金融危机的附属。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概况 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汇率或联系汇率,这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知名炒家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之后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港元便成为亚洲最贵的货币。 1998年8月,量子基金和老虎基金开始炒卖港元,首先向银行借来大量港元在市场上抛售,换来美元借出以赚取利息,同时大量卖空港股期货。前者会使利率急升,导致股市下跌,从而在期货市场获利;同时一旦港元下跌,他们也可以同时在外汇市场获利,可谓一石二鸟。港府于是把息率大幅调高,隔夜拆息一度高达300%,并动用外汇储备近1200亿港元(约150亿美元)大量购入港股,结果炒家在8月28日期货结算日被迫以高价平仓,损失严重,加上在俄国和马来西亚同时受挫,最终炒家撤退。在此一役,香港政府动用了大量外汇储备投入股市,一度占有港股7%的市值,更成为部分公司的大股东,一旦股市下挫联系汇率将有可能崩溃。所以到1999年11月,港府把购买的港股以盈富基金上市,分批售回市场。
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 索罗斯行动全过程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制定的对策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998年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1998年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第三阶段趁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一个月后,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1998年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扩展资料爆发原因1、东亚各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可持续,产业政策运用失当导致产品、企业和产业结构不合理。1994年,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发表的《东亚奇迹的神话》中就质疑了亚洲四小龙的增长模式,东南亚其他国家也面临类似问题,即经济主要依赖资本的积累和密集的劳动力投入,缺乏真正的知识进步和技术创新,也缺乏有效的制度支持。客观来说,过去20年里,东亚地区这一增长模式虽然没有根本性改变,但各国吸取了教训,实施了更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不再冒进追求经济高速增长,因而没有再次爆发危机。这也意味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速没有回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2、东亚各经济体过度依赖出口。东亚各经济体普遍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容易受到外部需求的影响。过去20年里,东亚经济体降低了对欧美国家外部需求的依赖程度,中国作为亚洲国家重要需求来源方的作用在上升。一方面,增加了东亚经济体的外需来源,使它们的经济基本面更加稳固;另一方面,当其他外需引擎出现问题时,中国的外需能够发挥“缓冲器”作用,这一点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债危机爆发后得到充分体现。3、“三元悖论”的冲突。“三元悖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固定汇率、资本的自由进出这三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来实现调控的目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大多数东亚经济体采取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同时,在未经任何测试和防范的前提下贸然开放本国资本项目,导致国际资本大幅流动,带来巨大的风险隐患。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东亚经济体普遍加强了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本地区的负面冲击。4、经济协调与危机救援机制缺乏。实行单一的钉住美元汇率而缺乏区内汇率的有效协调,加剧了危机对区内国家的冲击。危机发生后,区内国家竞相实行货币贬值,形成恶性循环,则加速了金融危机的扩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危机救助中的不佳表现也广受诟病。因此,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出现了新一轮改革IMF的声音,东亚地区也启动了本地区的财金合作进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洲金融危机参考资料来源:新华网-亚洲金融危机爆发20周年:东亚构筑金融海啸“防波堤”
亚洲金融危机哪一年爆发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 (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的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 (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
请问97年金融危机是怎么样产生的,国际金融机构是怎么样搞跨亚洲的?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大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大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千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无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四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问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①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高达237亿美元。②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厂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D0亿美元。④汇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亚洲金融风暴是哪一年爆发?
亚洲金融风暴是1997年爆发的。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香港地区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几乎不受影响。 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从表面现象看,无论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还是目前印尼、印度、巴西等国面临的情况,都发生在新兴市场;其次,都出现了资金大规模流出的迹象。而从背景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前,亚洲经济高速增长,而且时间持续了十年左右,因而吸引了全球资本持续、大规模流入,而资本的流入进一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也使得这些经济体对外资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泡沫也越吹越大。当时,包括亚洲“四小虎”在内,亚洲新兴市场采用固定汇率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经济体的货币已被严重高估。加上外汇储备不充足,在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从泰国开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97金融风暴对中国有何影响????
具体的多少是没有人去做统计的啦,即使有统计,我们小百姓也不会知道的,这涉及到国家的安全,不过我这有一组金融风暴形成的信息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关联的紧密,经济循环速度的加快,一个国家开始出现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快便可以波及到另一个国家,并形成一场大范围的金融风暴。 1997年,一场空前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场风暴中,受灾国难以计数的企业破产倒闭,仅以韩国为例,在1997年短短的一年当中,全国前50位大财阀就有14家在风暴中破产,775家上市公司有50家倒闭,而其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更是高达15000余家。 从整体来看,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国民的工资收入普遍下降了10%到20%的水平,而通货膨胀使国内物价普遍上升了20%到50%,此消彼长,使得这些国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幅平均超过了30%,随着严重的经济不稳定的出现,很多国家出现了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稳定。 这场金融风暴,起源于泰国。当时,一部分国际炒家已经看到了泰国经济的虚弱。泰国政府借了大量的外债,短期的热钱大量留入泰国,去追逐泰国房地产市场中迅速膨胀的财富,尤其是更多的人把钱投到了股市。国际炒家已经看准了泰国经济中出现了重大隐患,很难抵御大规模的持续金融攻击。于是,他们首先在汇市上发难,因为一个开放性国家,它的币值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国民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国际炒家采取了利用成倍放大的金融杠杆工具,他们大量从泰国银行手中借入泰铢,反手又在汇市交易中大量抛售泰铢,迫使泰国政府为了维持泰铢汇率的稳定,不得不动用手中的美元储备承接泰铢的抛盘。结果,泰国政府本就不多的美元外汇储备很快就不够用了,而政府短期外债的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又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放弃泰铢的固定汇率。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攻击一旦开始,大量流动性强的资金,就不断迅速撤离股市,这时,股票市场的股价就会一轮接着一轮地大幅下跌。银行为规避风险,就开始被迫紧缩银根,甚至很多管理不善的银行迅速被逼到破产边缘。这样,汇市、股市双双暴跌,人们对国家经济信心急剧下降,不断从股市撤出资金,都去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然后把手中的泰铢尽快换成美元。于是,整个国家经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在开放的金融交易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金融衍生交易工具,这些工具的杠杆效应使得金融市场在出现风险的时候,是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的被放大。这也是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金融风暴来得如此迅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相同的原理、相似的手法,很快将金融灾难波及到了东南亚的其他国家。 在1997年这场惊心动魄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其中一个著名的国家炒家索罗斯,当时他的量子基金只动用了9000万美金,几个月以后,量子基金的帐号上就有了20个亿美金。可怕的是,这场金融风暴调集的国际游资的总量是1000亿美元之多。这么大规模的游资调来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行攻击,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他们怎能抵挡得住国际游资的攻击呢。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是以光的速度在挪动着金钱。一个电话,一部电脑,就可以在互连网上下单,瞬间就可以完成一笔大的金融交易,而无论这个投资者或国际炒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他都可以从事这件事情。金融市场这样的情形,使得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开放的国家,都难以抵御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金融攻击。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一旦被攻破,就会出现大量财富被国际炒家卷走的情景,而本国经济马上陷入恶性循环进而面临全面崩溃的状况出现。最可怕的是,当人们的信心一旦绝堤,金融危机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传染。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企业家、政府官员,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这个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学会看到经济中和金融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当金融危机和金融风暴真的来临时,能成功地规避风险。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
自1997年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业井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同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大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大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千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无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四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问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①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高达237亿美元。②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厂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③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15D0亿美元。④汇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⑤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1997年的金融风暴的具体日期是多少?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97亚洲金融危机 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没有危及大陆?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 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 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 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为什么97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没有影响
不是没有影响。而是中国的经济比较夯实。泡沫经济比较。同时做了全面应对战略。给中国的经济造成的影响相对小一些。
97年金融危机暴发时,香港的房地产为什么会大跌?
当然能把他搞定了。但如果政府出来干预,就是打破自由市场(市场经济)。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他们是奉承自由市场的,一切都由市场来调控。下面是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介绍。包括它产生的原因和对我的启示。一场更大的金融危机正在酝酿中。(中国金融危机,不过现在还不会发生,还需要五年的时间)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原因: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众所周知,索罗斯对泰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背景 从世界范围来看,至此金融危机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格局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东亚地区的发展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直到金融危机爆发,东亚地区各国对这种变化和挑战还没有做出积极的回应。(一)世界经济发展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和作用明显上升。美国出于自身的考虑,昔日的盟友和处于经济高速增长的东南亚地区都被认为是自己的挑战。同时,国际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和各种贸易壁垒则是对美国的挑战。正是由于这些变化,经济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主导,维护本国经济利益,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已成为国际对外关系的核心目标。(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在多极化发展的同时,全球化的进程日趋加快,其主要特征是:第一,科技进步特别是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世界日益联接成一个整体,世界变得越来越小。社会信息化,信息网络化,网络全球化,世界经济全球化突出地变现出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特征。第二,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发展的方向,全球性的市场日渐形成。第三,国际产业分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正从垂直向水平方向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生产体系,使生产的全球化联系越来越紧密,分工越来越细,跨国协作越来越广泛。第四,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和重要变现,国际金融市场也日益全球化,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快。这次金融危机从表象来看,是手持巨额透支基金的国际投机商炒出来的。因为在现代开放的市场环境下,这种投机活动无处不在,几十亿,上百亿元的交易在电脑键盘上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三)世界金融体系和金融秩序走向多元化目前,多数国家还是将自己的货币和美元挂钩。这一方面是传统,另一方面,美元在各国货币中占优势地位。在金融危机之前,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实行的都是以某种形式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它可以使本国的货币汇率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贸易发展。但由于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美元独来独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区域性的货币集团纷纷成立,这表明世界金融秩序和金融体系正在进行着以多极化为趋向的结构调整。世界金融体系的多极化发展增加了世界金融秩序的不稳定性,因此现在世界各国都相继采用浮动汇率制,企图靠市场解决问题。但是在自由化的货币市场上,货币需求的变化常常被投机商利用。过程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1997年7月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日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日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月2日至14日贬值了14%。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台湾的台市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月17日,台市贬值0.98元,达到1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165.55点,10月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1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趴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 H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再跌1400点,这三大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11月,韩元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月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元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11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1美元兑换1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从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l月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月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中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产生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 (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的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股票软件下载以及参考资料请到www.591tdx.com
问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影响。越详细越好,知道的请告诉下。谢谢
首先在此次金融动荡之前东南亚国家包活韩国等国家经历了长时间的平稳发展,而且这些国家都有一致特点:外向型经济,进出口贸易占GDP很大比例。 因为他们本国经济系统薄弱,盘子小,所以这些国家的汇率系统是不稳定和薄弱的。如果没记错,应该是首先泰国的泰铢大幅度下滑,原因是金融大鳄索洛斯从国际游资那里不知怎么弄来了大笔的钱(可以和这些国家的外汇储备相比),然后大量抛售泰铢购进美元,从此开始了连锁反应,泰国本来想努力控制局面,但央行的外汇储备不足以应对,人是很容易受鼓动的,心理雪崩效应,泰铢最终崩盘。 这样造成该国的出口额大幅度减少,原材料能源等又没有外汇购买,因为东南亚国家相互联系比较紧密,再加上类似操作,最终全面货币贬值。后来到了严重时期,中国,韩国,香港的出口都受到很大影响,你可以查一下我国那年的出口额,很惨。香港本来在劫难逃,因为它也是严重依赖进出口的独立金融体系,最后是中央政府借款几百亿(美元)才挺住了。当时朱镕基总理向国际作出承诺:人民币绝不贬值,无论花多大代价,就是因为这个是连锁的,人民币贬值了可以改善出口压力,但会损害更多的国家。 ps: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人民币还是挺住了,从此人民币在东南亚国家声名鹊起,在当地旅游很多人直接收人民币的,而不是美元一枝独秀了。当然这次金融风暴破坏巨大,通货膨胀,经济负增长等等。记得采纳啊
东南亚199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已经连续10年高速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些国家的银行信贷额以更快的速度增加,短期外债也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其中相当部分投向房地产。投资的增加导致资产价格膨胀(主要是泰国和马来西亚)。此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也使得大量外债没有考虑汇率风险。这些都为危机的发生埋下了伏笔。危机首先从泰国爆发。1997年3月至6月期间,泰国66家财务公司秘密从泰国银行获得大量流动性支持。此外,还出现了大量资本逃离泰国。泰国中央银行将所有的外汇储备用于维护钉住汇率制度,但仍然以失败告终。7月2日,泰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宣布,泰币实行浮动汇率制,泰铢价值由市场来决定,放弃了自1984年以来实行了14年的泰币与美元挂钩的一揽子汇率制。这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正式爆发。很快,危机开始从泰国向其它东南亚国家蔓延,从外汇市场向股票市场蔓延。7月9日,马来西亚股市指数下跌至18个月来最低点。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外汇市场,支持本国货币。7月11日,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扩大本国货币的浮动范围。8月4日,泰国央行行长被迫辞职,新的央行行长猜瓦特上任。8月13日,印尼财政部和印尼银行联合宣布,放弃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印尼盾大幅下跌55%。随着危机的发展,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首的国际社会开始向危机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但这些国家的金融市场仍在恶化,并波及香港和美国市场。危机国家在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时,也开始进行经济和金融改革。8月11日,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的援助泰国国际会议在东京举行。经过协商,确定对泰国提供约为16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以稳定泰国的经济和金融市场秩序。香港特区政府首次动用外汇基金,提供10亿美元,参与泰国的贷款计划。9月1日,菲律宾股票市场继续下跌,菲股综合指数击穿2000点防线,最后以1975.20点收盘,是四年来最低记录。9月4日,韩元对美元汇率跌到了韩国至1990年3月实行市场平均汇率以来的最低点,收盘价是906韩元兑换l美元。10月7日,菲律宾比索跌至历史新低点,全天平均交易价首次跌破1美元兑换35比索大关,达到1美元兑换35.573比索。10月24日,泰国颁布支持金融部门重组的紧急法令。10月28日,这是当年世界股市最黑暗的一天,美国、香港股市均跌破历史记录。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438点,以9059点收市,这是自1996年以来恒生指数首次跌破10000点。10月31日,印度尼西亚宣布银行处置一揽子计划;关闭16家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实行有限担保。11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康德苏宣布,国际社会将向印尼提供28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贷款,以帮助其稳定国内金融市场。11月中旬,泰国政府更迭。11月18日,韩国中央银行宣布,央行通过回购协议向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提供2万亿韩元,以缓和资金短缺情况。12月23日,世界银行批准向韩国提供30亿美元的贷款,作为IMF财政援助的一部分,帮助韩国摆脱危机。1998年,在经过最初的动荡后,一些国家的金融市场开始趋于稳定。多数危机国家的政府加大了改革经济和金融系统的努力。但在印尼,经济危机已经演化为社会和政治危机,最终导致苏哈托的下台和政府更迭。马来西亚实行了外汇管制,受到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1月,韩国政府与国外债权人达成重新调整短期债务的协议。1月26日,印度尼西亚银行重组机构成立并宣布实行全面的担保。2月,印尼总统苏哈托解除了印尼中央银行行长吉万多诺的职务,任命中央银行董事萨比林为新行长。3月31日,韩国政府决定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业。5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行长猜瓦特宣布辞职。5月17日,印尼雅加达14日发生暴动后,所有银行都停止营业。5月21日,苏哈托总统下台。6月5日,国际贷款人和印度尼西亚公司就债务重组达成协议。6月29日,韩国金融监督委员会宣布,关闭五家经营不善的银行。8月14日,泰国宣布全面的金融部门重组计划,包括公共部门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干预。9月,马来西亚开始实行外汇管制。12月31日,由新桥资本公司牵头的国际财团购买了韩一银行51%的股权,成为韩国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商业银行。1999年,伴随着外部环境的改善,多数国家的经济开始出现增长,但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金融体系的改革仍然滞后。2月9日,韩国银行业1998年因金融危机而遭受的损失达到创纪录的14.48万亿韩元。3月13日,印尼政府宣布,关闭38家经营不善的私营银行,并对另外七家银行实行接管。3月23日,韩国1998年经济增长率为-5.8%,为近45年来最大幅度经济衰退。7月,东南亚开始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上半年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为:新加坡1.2%、菲律宾1.2%、马来西亚1.6%、泰国-3.5%、印尼-10.3%。2000年~2002年,危机国家在经济稳定的背景下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但是除韩国和马来西亚,其他国家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这不包括已经剥离出去的不良资产。印尼不良资产处置缓慢,而泰国在2001年才开始从商业银行中剥离不良资产。2001年6月,泰国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公司(TMAC)。2002年3月,印尼将全国最大的零售银行中亚银行出售给美国一家投资公司。2002年4月,韩国银行业告别连续4年的亏损,实现净利润39.9亿美元。2002年5月,韩国宣布将提前向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等机构归还38亿美元贷款。
97年亚洲金融大风暴的前因后果
管理咨询顾问王金福谈金融风暴根源 幕后黑手运用孙子兵法 拖缓亚洲经济增长速度 “发动金融风暴的‘幕后黑手"运用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上 上策,为的是拖缓亚洲的经济增长速度,使亚洲较迟接过“经济的主 导棒子。” 在管理咨询顾问王金福看来,游说亚细安不让缅甸加入失败,自 居“国际警察”的美国毅然杀鸡儆猴,发动经济战争,这就是金融风 暴的起因。虽然亚洲是美国三分之一的市场,美国经济难免受到波及 ,但美国权衡轻重后,还是觉得政治动机较为重要。 不过,在目前金融监控机制下,王金福认为火头一引发,“火势 ”可能失控,进而引发世界经济危机。 “单凭索罗斯是不能下这盘大棋的。他曾公开反对缅甸加入亚细 安,跟美国的立场一致。因此,当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迪指责索罗斯为 幕后狙击手时,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尝试为索罗斯辩护,两者之间的关 系呼之欲出。否则,美国是不必为一个商人辩护的。” 王金福在日前的一项讲座上,分析金融风暴的根源时,以三国演 义的格局为目前国际大趋势定位。他把北美自由贸易区、15国欧盟和 亚细安分别比喻成魏吴蜀,而中国则是龙头。 他在受访时说:“欧洲国家的失业率高,却风平浪静。蜀国是最 迟出现的,因为它找不到立足点,而美国想腰斩它的形成。原本在 2020至2030年间,世界经济的主导权就会转移到亚洲,但现在这个接 棒过程会被挪后。” 我国在“风雨交加”时,能屹立不倒,他觉得我国高瞻远瞩的廉 洁政府居功最大。 他说:“泰国在数年内换了几个首相,川吕沛甚至两次忘了他已 升作首相!”他继续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美国选择向经济 和政治基础最弱的泰国下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泰国教育与科 技的步伐跟不上经济的脚步。 当劳工成本增加时,许多公司把劳工密集的业务迁移到他处,但 资本密集的业务没随后迁移到泰国。同时,泰国把资金投入房地产界 ,而不是生产性高的工业。 邻国救火的时间多,少做防火工作是王金福在这场金融风暴看到 的弊病。金融风暴的大赢家就是美国、索罗斯等抓紧时机的大炒家。 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他说,设立亚洲基金是适时的,毕竟远水 救不了近火。 不过,他说:“国际货币基金担心它为泰国的拯救配套所设下的 条件苛刻,而亚洲基金则可能在成员的要求下,要钱就给。” 他认为,其实两个基金是可互相辅助,但美国担心经济主导权落 入他国之手,所以反对亚洲基金的设立。 在王金福看来,日本不会对韩国的经济危机坐视不理,因为日本 银行贷款给韩国企业的款项可观。日本持有大量美国债券,所以美国 则不会让日本受到韩国的拖累。 《透视亚洲金融风暴》讲座是由新加坡管理学院企业管理学会主 办的。 对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反思 作者:张鹏 时间:2001-12-23 20:32:18 出处:山东大学国际经济系95级 前言: 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似乎在接连不断地受到“金融爱滋病”的侵袭。墨西哥金融体系因比索崩溃而瓦解,英国巴林银行的倒闭,法国里昂信贷银行的方空,巴西银行危机、日元危机、欧元危机……正所谓风起云涌,愈演愈烈。当人们还在周旋于应接不暇的危机时,殊不知97年7月,一场金融风暴从泰国骤起,横扫菲律宾、印尼、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涉及台湾,远达巴西,连美国华尔街、英国伦敦及东京股票市场也频频告急。金融危机震荡全球。 中国是幸运的,8%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维持着6.5%的通货膨胀率——令人瞩目的奇迹。中国市场经济“软着陆”的成功,不但货币动荡引发的连锁反映未涉及中国,而且自身作为强大后盾支持香港捍卫港元。 现实留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中国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使步入快车道的经济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活力。所谓“前也不忘,后事之师”,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警示是什么?中国经济前景是否乐观,本人仅谈谈自由一些粗浅的看法,起抛转引玉之用。 提纲: 概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概况 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探折 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国的重要启示 对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反思 1997年7月份以来的一场金融风暴从高经济增长的泰国旋起,席卷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台湾、香港……。金融风暴象每年这个时候袭击这个地区的台风一样猛烈,不断冲击泰国铢、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印尼盾和新加坡元、港元。这种金融市场脆弱的影响一步步呈“多米诺骨牌”效应:捷克克朗、波兰兹罗提已受影响,南非兰特、巴西雷亚尔都未幸免。日本贬值幅度在30%—50%,加剧了持续六七年的银行危机。 以上这些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虽然我们现在的总是还没有东南亚那么严重,因为外汇市场开放有度,政府行政手段支持银行流动,但要回忆发展和扩大开放,问题须得到根本解决。 东南亚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一、东南亚各国经济结构失衡,泡沫经济崩溃。近十年来亚洲各国经济增长迅速。极誉为“亚洲四小虎”的新兴工业国年经济增长率高达9%—10%,但从96年以来经济长期普遍放慢,不同程度出现结构性失衡,表现为: 1.投资过热,引起进口过度增长和国内工资上涨过快,出口商品竞争力削弱,形成庞大的经常项目逆差和财政赤字。泰国工资长幅大大高于邻近国家,出口增长率由95年的22.5%猛降到3%,结果导致96年经常帐户逆差增至162亿美元,外债增至857亿美元。加之受国际电子产品需求下降影响,东亚国家96年出口均出现下滑,劳动成本年均增长率达7%左右。 2.房地产过热导致金融风险增大。近年来,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存在房地产供大于求的严重问题,大量住宅、办公楼被闲置。地产商资金周转不灵,银行坏账、呆帐激增。仅96年投向泰国房地产的外国直接投资达188.1亿泰铢,占外国在泰国直接投资的1/3。96年泰国银行呆帐达155亿美元,97年预计增至200亿美元。房地产的泡沫被吹破了,外资对泰国金融的信心产生了怀疑,人们担心墨西哥式的危机将在亚洲重演,所以大量抛售泰铢,出现危机端倪。 二、东南亚各国汇率机制缺乏弹性,难以适应经济开放和国际化需要。泰国等国十几年来一直实行与美元持钩的一揽子货币联系汇率制。美元在泰铢汇率制定中的权重为80%,泰铢基本盯住美元浮动。这种汇率严重束缚了汇率作为经济杠杆对进出口量和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95年美、日两国为减少贸易磨擦达成协议,形成美元坚挺,日元疲软之势。所以实行固定汇率制的泰铢也不断开值,严重削弱了出口竞争力,出口不景气使经常项目逆差进一步增加,加剧了原有经济失衡。 总而言之,与正处于全面上升时期的美元挂钩,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引爆制,它一方面使上述的宏观经济失衡变得无法忍受,另一方面也使汇率过高变得难以忍受。从这个角度看,此次危机与92年欧洲货币危机有相似之处:汇率的大幅调整是结束经济失衡的最后一招。 三、国际游资的冲击导致金融市场动荡。据国际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流动的短期存款和其它短期证券至少有7.2万亿美元。各大市场交易电脑化普及可瞬间完成交易,当某一地区资本收益率可观时,便蜂拥而至,引发通货膨胀,而当这一地区出现问题时,或另有别的经济热点地区时,便又风卷残云般消失得不影无踪,造成该地区经济衰退。所以极可能直接引起一国或一地区乃至全球金融大动荡,危害经济稳定。 巨额游资投机者最著名的是乔治·索罗斯(GEDRGE SOROS)。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7月底东盟部长会议上指责他是摧毁国家经济的罪魁祸首。当然这一论断有失偏颇,但也不能排除使泰铢贬值20%或更多百分点的可能性。根据“大起大落理论”,他所管理的量子基金在以往的欧洲货币危机和墨西哥金融风险中扮演了兴风作浪的主角。面对泰国经济的恶化,造势者早已窥探已久,5月份集资60亿美元,大肆进出,获取差价,牟得暴利。6至7月,“量子基金”雷利从14%急增至27.1%。相对而言,以具有较强投机性的游资结构,犹如给东南亚经济埋下一颗定时炸弹。实质上,国际游资的追利性一方面给被冲击国造成混乱,另一方面从反面对出现严重经济结构的国家提出警告,起纠正错误经济政策的作用。 四.金融有效监管乏力,从东南亚国家金融的脆弱性,我们可以看到: 1.第三世界国家,由于其金融体系本来比较脆弱,加之金融监管经验不足,如果对国际金融活动的风险 认识不够,缺乏周密的防范措施,更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 2.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和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金融风险已呈国际化趋势。随金融创新、金融自由化的进展,在一些新的金融领域里,与巨额收益并存着巨大风险。 3.巴寒尔委员会新近调查表明,80%的国家对其所监管的国际银行集团全球业务均遇各式麻烦与困难。滥用金融衍生工具,加剧金融市场动荡,衍生工具在传统的股票、债券等基础上衍生出包括外汇、证券等期货、期权交易。目前这些衍生工具达1200种,竞争白热化,交易额逐年上升,一方面满足经济发展及客户投资保值需要,另一方面也对过度投机、金融动荡创造了交易手段与条件。
亚洲金融危机的起因,影响和结果???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二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 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 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 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 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 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 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 球化趋势。 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 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 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 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 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 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 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 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 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 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 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 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 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 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 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 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 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 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 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 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 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 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 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亚洲金融风暴是哪一年?
1997年。 是1997年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开始席卷东亚大部分地区。1990年代初期资金涌入东南亚,因为实际生产力不如账面,导致经济出现泡沫,结果由于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而爆发,随后进一步波及至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及其他资产,相关资产的价值也因此暴跌。该事件在泰国又称“冬阴汤危机”。风暴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幻象,而随后资本的投资减少,使亚洲各国经济遭受严重打击,纷纷进入经济衰退。危机还导致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一些国家也因此陷入混乱。除此之外,危机甚至因而影响了俄罗斯和拉丁美洲经济。此危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值,东南亚各国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投资者损失惨重纷纷预计停损,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亚洲各国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股市崩溃、房地产下跌、汇率贬值、失业率上升,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经济遭受严重打击,造成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一些国家也因此陷入长期混乱。受影响地区泰国、韩国和印尼是受金融风暴影响最严重的国家,资产泡沫消失后由于国家接近破产状态,没有能力还清债务,极需要国际支援。老挝、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也受到波及。而中国、新加坡虽有影响,但程度相对较轻。日本则处在泡沫经济崩溃后自身的长期经济困境中,投资能力大减,尽管有些投资韩国的银行受到损失而破产,但总体而言,日本受到此金融风暴的影响并不大。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原因
讨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及启示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如何通俗地解释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过程?
说白了就是为了维护汇率稳定,当国际市场上有人用美元购进泰铢的时候,泰国政府就要用泰铢买进美元。当国际市场上有人用泰铢买进美元的时候,泰国政府就要用美元把泰铢买进来。就这样,泰国政府为了达到稳定汇率的,继续靠低劳动力优势维持出口。而这种重视出口赚取外汇的政府,必然会忽略国内消费市场的建设和培育,比如往往更多的将国内的税收来补贴出口,这样国内市场萎靡不振,导致国内消费市场消化资金的能力不足,之前10年高速发展带来的资金(包括为了高速发展而放出的信贷)多余部分就让国内资产价格上涨(股票房地产等等),也就是说泰铢对国内资产贬值,但是泰铢对美元的汇率确不变。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扩展资料: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趁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跌至6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详细介绍一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谢谢了!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扩展资料:(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什么情况?
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固定汇率制,此举如巨石投水,掀起千层波澜,引发了一场席卷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在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的当天,泰铢与美元的汇率大幅度下跌,金融市场一片混乱。这股金融风波蔓延到与泰国经济紧密相连的其他东南亚国家,紧接着印度尼西亚盾、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纷纷大幅下跌。危机迅速波及到亚洲其他金融市场,造成一场亚洲金融危机。这场亚洲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全球经济背景。但是,最直接原因是国际金融投机机构在亚洲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尤其是美籍犹太人索罗兹的量子基金会。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在7月28日的一次国际会议上,愤怒地指责索罗兹等国际金融投机家是“外国野兽在蓄意破坏马来西亚经济”。索罗兹扬名世界始于1992年,他对英镑的狙击最终使英镑贬值、欧洲统一货币进程受阻,而索罗兹却进账10亿美元。在这次东南亚各国的金融危机中,混水摸鱼的他又在趁火打劫中赢得了20亿美元。10月下旬,金融风暴掀起第二波。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10月17日,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其股市也一泻千里,对港币和香港股市形成压力;10月21日,美国摩根斯坦利银行将该行在亚洲的投资由2%降为0,顿时掀起了冲击港币的风波。港股大幅下跌,甚至跌破9000点大关。国际炒家在香港汇市和股市期指两个方面双管齐下,猛烈狙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企图再次大捞一把。为扼制国际游资疯狂的投机,香港金融管理局针锋相对,果断地采取临时应急措施,给国际炒家给予迎头痛击。10月29日,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市场信心由此恢复,恒生指数强劲飚升,重上万点大关。这场惊心动魄的大会战以香港的胜利而结束。受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韩国金融形势于11月开始出现严重恶化,形成亚洲金融危机的第三波。11月17日,政府金融改革法在国会未获通过,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汇率创出1008∶1的历史纪录,股指下跌不止,此后人们疯狂抛售韩元,抢购美元。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危机暂时得到控制。但到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下跌,股指也跌至350.68的历史新低点。金融危机对韩国的经济领域产生了灾难性的影响,一些著名的电子、汽车、钢铁企业集团都纷纷陷入困境。韩元危机的深化使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经济深受冲击,坏账、呆账大量增加。10月,京都协荣银行破产;11月,三洋证券公司、北海道拓殖银行和德阳城市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破产;11月24日,日本四大证券公司之一,具有百年历史的山一证券公司宣布破产,成为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宗破产案……至此,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进入1998年,印尼的金融风暴再起,人们将其称为亚洲金融危机的第四波。印尼政府于1998年1月宣布预算方案中部分放松银根,以挽救印尼经济,此举激怒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MF)和美国。国际炒家乘机出击印尼,使印尼盾再次一泻千里。印尼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大动荡局面,甚至进而导致新元、马币、泰铢、菲比索纷纷暴跌。直到4月8日印尼和IMF就一份修改后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多年来一直陷于泡沫经济困境的日本,由于与东南亚关系密切更是雪上加霜。新出现的大量呆账、坏账将不少日本银行推至破产的边缘,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开始一路下滑,到1998年6月中旬,日元汇率再度大幅下跌,标志着亚洲金融危机进人第五波。国际金融形势随之更加捉摸不定,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亚洲金融危机的第六波始于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大规模冲击。港府随后突然出手,予以回击。金管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期市,大量收购蓝筹股和期票,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巨额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同时提高银行隔夜拆息率,夹攻国际炒家。经过1个月的苦斗,国际炒家们损失惨重,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美梦破灭,灰溜溜地撤出香港金融市场。到8月份,俄罗斯金融市场出现波动,这是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的标志。8月17日,俄罗斯政府发表声明,将扩大卢布兑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并且暂停国债券交易,同时推迟偿还外债。此举一出,俄股市和汇市急剧下跌。随后,美欧股市和汇市出现全面剧烈波动,这场金融危机后来还扩散到拉美地区。亚洲金融危机迅速蔓延亚洲、美洲等新兴市场地区,其影响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忧虑,促使各国经济学家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过程的反思,并且开始寻求避免经济危机的“多米诺效应”的方法。中国政府在这场危机中顶住巨大压力,维护人民币的稳定,为亚洲经济的稳定、帮助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走出困境作出了重大的牺牲。
亚洲金融危机是哪年?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中文名亚洲金融风暴外文名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es开始时间1997年7月2日起始国泰国原因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等爆发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国内学者的分析: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
1997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z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集团的因素。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其中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亚洲金融风暴是哪一年?
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亚洲金融风暴导致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直接触发因素包括:(1)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2)亚洲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它们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如泰国就在本国金融体系没有理顺之前,于1992年取消了对资本市场的管制,使短期资金的流动畅通无阻,为外国炒家炒作泰铢提供了条件。(3)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这些国家长期动用外汇储备来弥补逆差,导致外债的增加。(4)这些国家的外债结构不合理。在中期、短期债务较多的情况下,一旦外资流出超过外资流入,而本国的外汇储备又不足以弥补其不足,这个国家的货币贬值便是不可避免的了。内在基础性因素包括:(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世界经济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发生在1997 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是继三十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之后,对世界经济有深远影响的又一重大事件。这次金融危机反映了世界和各国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缺陷,包括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经过历史发展选择的比较成熟的金融体制和经济运行方式,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都暴露出许许多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这次金融危机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提出了要建立新的金融法则和组织形式的问题。本书试图进行这方面的研究。本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解脱本世纪初货币制度改革以后在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条件下各国形成的货币供应体制和企业之间在新形势下形成的债务衍生机制带来的几个世纪性的经济难题,包括 :(1)企业债务重负,银行坏账丛生,金融和债务危机频繁;(2)社会货币供应过多,银行业务过重,宏观调控难度加大;(3)政府税收困难,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相拌;(4)通货膨胀缠绕着社会经济,泡沫经济时有发生,经济波动频繁,经济增长经常受阻;(5)企业资金不足带来经营困难,提高了破产和倒闭率,企业兼并活动频繁,降低了企业的稳定性,增加了失业,不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6)不平等的国际货币关系给世界大多数国家带来重负并造成许许多多国际经济问题。以上问题最深层的原因,是货币制度的不完善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企业之间交易活动产生的新机制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书的思路是,建立一种权威性的企业交易结算的中介系统——国家企业交易中介结算系统,解脱企业之间的债务链,消除企业和银行坏账产生的基础,以避免债务和金融危机的发生,并减少通货膨胀和泡沫经济的危害,促进经济的稳定增长。在这个创新过程中,还会产生国家税收和财政支出方式的创新,减少财政赤字的发生。同时,还会产生企业制度的创新,减少企业的破产倒闭和兼并现象,增强企业的稳定性。并且,还将对国际结算方式进行创新,对国际货币的使用进行改革。这个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的治理,而是对纸币制度所存在的严重缺陷的修正,是对货币供应和流通体制的创新,是金融体制的重大变革,并且,这种变革带来经济运行机制的诸多方面的调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尽管在各国有其具体的内在因素:经济持续过热,经济泡沫膨胀,引进外资的盲目性--短期外债过量,银行体系的不健全,银企勾结和企业的大量负债等,危机也有其外在原因:国际炒家的“恶劣”行径,但是人们还应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到危机生成的本质因素--现代金融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刘诗白认为,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固有的内容,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孕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二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知识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导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而且存在着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使之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由于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是怎么发生的?结果怎样?
起因: 经济以四小虎加四小龙而蓬勃发展,美国的对冲基金在索内罗斯的带领下 ,对东南容亚开始做空,首先从做空泰铢开始,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韩国,日本,还包括当时的香港 ,东亚跟东南亚经济好的国家无一幸免。结果:当时的索罗斯的对冲基金在围攻港币时,遭到了当时的中国政府的硬刚,最后索罗斯在香港损失惨重。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准备与之一决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恒生期货指数的结算日,特区政府与炒家爆发了大决战。特区政府顶住了国际金融炒家空前的抛售压力,毅然全数买进,独立支撑托盘,最终挽救了股市,有力地捍卫了港元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保障了香港经济安全与稳定。扩展资料:世界影响这次金融危机影响极其深远,它暴露了一些亚洲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坏事,也是好事,这为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提供了一个契机。由于改革与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这些国家的经济全面复苏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成长的基本因素仍然存在,经过克服内外困难,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和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在素有“金融强盗”之称的美国金融投机商索罗斯等一帮国际炒家的持续猛攻之下,自泰国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汇市和股市一路狂泻,一蹶不振。在东南亚得手后,索罗斯决定移师香港。香港庆祝回归的喜庆气氛尚未消散,亚洲金融风暴便已黑云压城。在请示中央政府后,特区政府果断决策,入市干预。经过几轮“肉搏战”,国际炒家弹尽粮绝,落荒而逃。香港取得最终胜利,保住了几十年的发展成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
爆发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经济因素: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
详细介绍一下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谢谢了!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扩展资料:(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但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民族国家间利益冲撞加剧,资本流动能力增强,防范危机的难度加大等。(2)不合理的国际分工、贸易和货币体制,对第三世界国家不利。在生产领域,仍然是发达国家生产高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本身,产品的技术含量逐级向欠发达、不发达国家下降,最不发达国家只能做装配工作和生产初级产品。在交换领域,发达国家能用低价购买初级产品和垄断高价推销自己的产品。在国际金融和货币领域,整个全球金融体系和制度也有利于金融大国。
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其中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从1997年七月二日泰铢大幅贬值开始,像连锁反应一样,东亚各国发生了剧烈的金融风暴。它席卷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韩国、日本、星加坡、香港。台湾则受到轻微影响。亚洲主要的自由兑换货币全面贬值,港元虽坚守与美元联系汇率不变,但香港股市、房市惨跌过半,百业萧条。中国大陆因为尚未实施自由兑换货币制度,所以当时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影响是后来慢慢渗透进去的。 经过专家的对照分析和研究,人们大体获得了如下共识:东亚金融风暴之成因主要是由於这些国家信任人际关系而不信任制度,信任过度监管的强力政府而不信任市场。由於缺乏规范的金融控制制度和机构,中央银行贷款给亏本的国营企业或家族、亲朋好友企业而面临破产,因此无法按市场需求去分配外来资本,并且缺乏对经济和政治起监督作用的新闻传媒(如马来西亚、星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危机正是这些国家制度性积累的后果。
亚洲金融风暴是哪一年?
亚洲金融风暴如下: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亚洲金融风暴是由于当时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所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金融风暴的背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受到房产危机的影响,经济处于触底时期,而其它发展中国家当时对于日本的依赖度很高,因此亚洲经济本就处于滞涨甚至下滑的阶段。一些国家的外汇政策不当,为了吸引外资,一方面保持固定汇率,一方面又扩大金融自由化,给国际炒家提供了可乘之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指发生于哪一年?
亚洲金融危机是指发生于哪1997年。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影响: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坚持人民币不贬值。由于中国实行比较谨慎的金融政策和前几年采取了的一系列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在危机中未受到直接冲击,金融和经济继续保持稳定。为缓解亚洲金融危机,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亚洲有关国家的援助。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安排的框架内并通过双边渠道,向泰国等国提供总额超过40亿美元的援助。向印尼等国提供了进出口信贷和紧急无偿药品援助。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原因
爆发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
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些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9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其中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
97年亚洲金融风暴危及哪些国家
从1997年七月二日泰铢大幅贬值开始,像连锁反应一样,东亚各国发生了剧烈的金融风暴。它席卷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韩国、日本、星加坡、香港。台湾则受到轻微影响。亚洲主要的自由兑换货币全面贬值,港元虽坚守与美元联系汇率不变,但香港股市、房市惨跌过半,百业萧条。中国大陆因为尚未实施自由兑换货币制度,所以当时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影响是后来慢慢渗透进去的。 经过专家的对照分析和研究,人们大体获得了如下共识:东亚金融风暴之成因主要是由於这些国家信任人际关系而不信任制度,信任过度监管的强力政府而不信任市场。由於缺乏规范的金融控制制度和机构,中央银行贷款给亏本的国营企业或家族、亲朋好友企业而面临破产,因此无法按市场需求去分配外来资本,并且缺乏对经济和政治起监督作用的新闻传媒(如马来西亚、星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国)。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金融危机正是这些国家制度性积累的后果。
97 年亚洲金融风暴是怎么回事啊?
讨论亚洲金融风暴的原因及启示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太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那么,亚洲金融风暴爆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观看了关于亚洲金融风暴的一系列报道和自己的研究之后,我找到如下几方面的原因: ⒈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⒉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⒊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一:乔治·索罗斯的个人及一个支持他的资本主义集团的因素: “金融大鳄”“一只假寐的老狼”是对这个金融怪才的称谓。他曾说过,“在金融运作方面,说不上有道德还是无道德,这只是一种操作。金融市场是不属于道德范畴的,它不是不道德的,道德根本不存在于这里,因为它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我是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我会按照已定的规则来玩这个游戏,我不会违反这些规则,所以我不觉得内疚或要负责任。从亚洲金融风暴这个事情来讲,我是否炒作对金融事件的发生不会起任何作用。我不炒作它照样会发生。我并不觉得炒外币、投机有什么不道德。另一方面我遵守运作规则。我尊重那些规则,关心这些规则。作为一个有道德和关心它们的人,我希望确保这些规则,是有利于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所以我主张改变某些规则。我认为一些规则需要改进。如果改进和改良影响到我自己的利益,我还是会支持它,因为需要改良的这个规则也许正是事件发生的原因。” 众所周知,索罗斯对太铢的炒作是亚洲金融风暴的导火线。他是一个绝对有实力,有能力的金融家,然而通过玩弄亚洲国家政权,来达到他获得巨额资本的目的显然是卑劣的。 二:美国经济利益和政策的影响: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者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有了危机感。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 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容的瓦解。美国当然不允许亚洲经济继续如此发展,于是,他开始收回他的经济损失。对于索罗斯的行为,他是纵容的。 三: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 新马太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太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他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 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以深刻的启示 (1)一个国家经济的开放程度,是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权基础上的,只有经济实力雄厚,政权稳固才能谈及真正的发展经济。 (2)一个经济学家,只有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否则,他将不是一个真正的经济学家,并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 (3)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使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林。
有谁知道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怎样产生的,结果又是怎样
自1997年7月3日以来,以泰国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为导火索,一场金融风暴从泰国骤起,横扫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国家,并波及台湾、香港、巴西、阿根廷及希腊,连美国的华尔街、英国伦敦、日本股市也相应发生暴跌。这场风暴震动全球,造成了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货币体系崩溃的巨大灾难!它的余波还将继续在世界上,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产生影响,要想彻底摆脱,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提起这次东南亚的金融风潮,人们就情不自禁地大骂起一个实力强大的货币投机商——索罗斯。他此刻是千夫所指,万人愤恨!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就曾提出:索罗斯应该对这次金融风暴负全面责任!但是最为有趣的一点就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他没有触犯任何法律,没有使用暴力、贿赂等肮脏的手段。他只是象炒股票一样一个一个地炒作某国的货币,直至该国政府投降认输,被迫将货币贬值。于是乎,他便轻而易举地赚取到暴利!国际金融经济学家称这位具有敏锐头脑的匈牙利裔美国人为“国际金融界的坏孩子”。 东南亚这次金融风暴的国际经济背景是什么?如何产生。如何发展?结果如何?波及的范围,特别是对中国有无影响,导致这次金融风暴的根源——东南亚国家的泡沫经济又是如何产生的呢,借助于西方经济学家犀利的眼光,我们也许可以获得一个简单明了的认识。 在危机暴发前的去年6月9日,在瑞士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年度报告曾指出:“世界经济前景看好,但金融市场尚有隐患。” 该报告全面而深刻地指出。 “国际市场规模扩大,国际游资急剧增长,总数达7.2万亿美元以上,平均每天就有:万亿美元在活动。”这些游资有寻求短期套利,套息的特征,特别是流动迅速。故称之为黑驹基金(Hedge-Fund)”。黑者——不干好事,驹者——跑得快也。这些巨额的国际游资,就是金融投机的巨大温床。试看:这样的黑驹基金,全球一共有3500个。 “国际股市的活动表现异常活跃,投资热潮高涨,经济高速增长的东亚国家的股市、房地产过度活跃,大借外债来强烈刺激本国经济的增长,”这些过度求快的做法就直接地导致了东南亚经济发展的“泡沫”大量生成:——而它就是危害东南亚国家的罪魁祸手!这叫自食其果! 私人资本作用日益增强,以著名投机人索罗斯为例,其领导的“量子基金”就控制着40亿美金以上的游资。这些索罗斯之流,就象一群苍蝇一样,随时敏锐地嗅着国际金融界里的腥味,它们是“黑驹基金”之中的领头黑驹。 黄金市场疲软。 银行业改革与监管作用急需提高和增强。 由于历史原因,东南亚国家的经济起步较晚,工业化革命也比西方晚了半个世纪。确实,这些国家的经济一度以两位数字奇迹般的增长。但是,英、美等发达国家用了200年走过的工业发展之路,东南亚国家用1O—20年就能赶上并企图超过!就象一辆汽车去追击一架飞机一样,如果只是一味地加快速度,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车翻人亡!正确的作法应该是:给汽车也装上翅膀! 英国经济学家麦克威尔认为:东南亚国家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还很不成熟,当然地存在着很多漏洞。这些国家的上层人物只是看见了自己的经济以两位数猛增的骄人战绩,却一叶障目,没有看见前进路上的许多陷阱。快速的增长使他们导致兴奋,头脑过热,纷纷悄悄地做起了20年追上英、美的“白日梦”。制定政策,加速前进,迅速与国际接轨。把自己本来就早已有很多泡沫的经济,用“盲目加速”的空心针筒,进一步地加大泡沫,然后打着“与国际接轨”的旗号,将一个个特大号的泡沫放在了诸强面前,其结果是可想而知! 这些大泡沫,有“股市泡沫”、“房地产泡沫”、“短期外债泡沫”等等,当初真是好看之极,现在剩下的只有破裂时的巨痛和深深的自责与反省! 说到产主过程,又要提到索罗斯之流的超级货币投机者。他们是早就发现了东南亚的泡沫经济及金融体制,产业结构。国家经济调控政策的巨大漏洞与裂缝,就象苍蝇一样,早就盯上了这一只只有缝的蛋! 这里,就以始发国泰国为例,讲一讲索罗斯阻击泰国铣的过程和操作手段。英国经济学家马克斯绘制了一份简图加以说明:首先,索罗斯在国际金融界散布谣言:“泰国金融不稳!泰铢要贬值!”随即暗中向泰国银行以美金为抵押,巨额地贷出泰铢,然后在货币市场上大量抛售泰铢,买入美元,制造出一种寻求保值的假象(实际上是在残暴地打击泰国的固定的、稳定的货币汇率制度)。 索氏乃国际巨额资金的掌管人及代言人,他的一句话,非同小可,足以带动大量的中、小户纷纷效从。这样,索氏利用其仅有的40亿美金的淡仓,利用人们对泰铢的信心危机,轻易地在泰国银行抛出上百亿美金的泰铢,带动中、小户一共有上千亿美金的泰铢抛出! 在这种情况下,难怪泰国政府感叹:自己从300亿美金的外汇储备中,拿出50亿美金投放救市,结果竟象一盆水泼在了夏日滚烫的沙漠上一样无济于事。终于泰国政府宣布投降—放弃国家汇率,实行浮动汇率。泰铢则应声贬值:从7月1日的1美元兑25.9泰铢,狂降至11月1日的1美元兑40.6泰铢,几乎快贬至一倍!于是索氏自己一个人净赚40亿美金!天文数字,金融风暴发生是迅速的,就象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倒了引起一连串的反应。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韩国、日本、香港及台湾等地纷纷出现大量外资外逃,大量内资逃出股市,寻求保值。于是乎股市汇率大跌。造成大量失业。如日本的最大的证券公司——山一证券倒闭后,即刻造成了7500名员工失业。股票跌至历史的最低点。以菲律宾为例,8月28日一日创下了10年以来最大的单日跌辐:9.28%,差一点击破2000点大关。就连美国的华尔街,英国伦敦,日经指数也暴跌! 总之,其波及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持续的时间之长,是空前的。这一点在以后的几年里,人们会逐渐感受到! 其结果,损失惨重的泰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货币体系崩溃,必须依靠国家紧急贷款;韩国政府忍辱负重,被迫接受国际货币基金会(AMi)苛刻的条件,丧失了相当的国家自主权,以此为代价向AMI贷款570亿美元;泰国同样也需要几百亿美元的贷款;其它东南亚受害国也与此类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给他们这样巨额数目的贷款,仍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比如:韩国1998年到期外债总额为900亿美元,570亿美元的贷款是远远不够的! 同样,要想在短时期里解除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谈何容易?人们不能挥洒自如地把它“扫地出门”,就像当初谁也阻挡不住它的不速而至一样。一句话,东南亚金融危机就那么厉害——“找上你没商量!”
亚洲金融危急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始末z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参考资料:http://spaces.msn.com/members/alun-wxl/PersonalSpace.aspx?owner=1
97亚洲金融风暴中中国到底损失有多大
具体的多少是没有人去做统计的啦,即使有统计,我们小百姓也不会知道的,这涉及到国家的安全,不过我这有一组金融风暴形成的信息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关联的紧密,经济循环速度的加快,一个国家开始出现引发的金融危机,很快便可以波及到另一个国家,并形成一场大范围的金融风暴。 1997年,一场空前的金融风暴席卷了亚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场风暴中,受灾国难以计数的企业破产倒闭,仅以韩国为例,在1997年短短的一年当中,全国前50位大财阀就有14家在风暴中破产,775家上市公司有50家倒闭,而其中小企业的破产数量更是高达15000余家。 从整体来看,在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等国,国民的工资收入普遍下降了10%到20%的水平,而通货膨胀使国内物价普遍上升了20%到50%,此消彼长,使得这些国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平降幅平均超过了30%,随着严重的经济不稳定的出现,很多国家出现了的政治不稳定和社会不稳定。 这场金融风暴,起源于泰国。当时,一部分国际炒家已经看到了泰国经济的虚弱。泰国政府借了大量的外债,短期的热钱大量留入泰国,去追逐泰国房地产市场中迅速膨胀的财富,尤其是更多的人把钱投到了股市。国际炒家已经看准了泰国经济中出现了重大隐患,很难抵御大规模的持续金融攻击。于是,他们首先在汇市上发难,因为一个开放性国家,它的币值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国民对本国经济的信心。国际炒家采取了利用成倍放大的金融杠杆工具,他们大量从泰国银行手中借入泰铢,反手又在汇市交易中大量抛售泰铢,迫使泰国政府为了维持泰铢汇率的稳定,不得不动用手中的美元储备承接泰铢的抛盘。结果,泰国政府本就不多的美元外汇储备很快就不够用了,而政府短期外债的到期还本付息压力又越来越大,最终不得不放弃泰铢的固定汇率。 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攻击一旦开始,大量流动性强的资金,就不断迅速撤离股市,这时,股票市场的股价就会一轮接着一轮地大幅下跌。银行为规避风险,就开始被迫紧缩银根,甚至很多管理不善的银行迅速被逼到破产边缘。这样,汇市、股市双双暴跌,人们对国家经济信心急剧下降,不断从股市撤出资金,都去银行提取自己的存款,然后把手中的泰铢尽快换成美元。于是,整个国家经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并处于全面崩溃的边缘。 在开放的金融交易市场中,存在大量的金融衍生交易工具,这些工具的杠杆效应使得金融市场在出现风险的时候,是成倍,甚至成几十倍的被放大。这也是很多人不太理解,为什么金融风暴来得如此迅猛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相同的原理、相似的手法,很快将金融灾难波及到了东南亚的其他国家。 在1997年这场惊心动魄的亚洲金融风暴中,其中一个著名的国家炒家索罗斯,当时他的量子基金只动用了9000万美金,几个月以后,量子基金的帐号上就有了20个亿美金。可怕的是,这场金融风暴调集的国际游资的总量是1000亿美元之多。这么大规模的游资调来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进行攻击,哪个国家有这么多的外汇储备,他们怎能抵挡得住国际游资的攻击呢。 现代金融市场的特点,是以光的速度在挪动着金钱。一个电话,一部电脑,就可以在互连网上下单,瞬间就可以完成一笔大的金融交易,而无论这个投资者或国际炒家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他都可以从事这件事情。金融市场这样的情形,使得任何一个金融市场开放的国家,都难以抵御如此大规模和高速度的金融攻击。当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一旦被攻破,就会出现大量财富被国际炒家卷走的情景,而本国经济马上陷入恶性循环进而面临全面崩溃的状况出现。最可怕的是,当人们的信心一旦绝堤,金融危机就会像瘟疫一样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传染。 作为一个普通投资者、企业家、政府官员,重要的是要学会找到这个市场中存在的机会,学会看到经济中和金融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重大问题,当金融危机和金融风暴真的来临时,能成功地规避风险。
韩国97年为什么发生金融危机,政府欠债?
不是政府欠债。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学者一般认为可以分为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等几个方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1997年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997年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1997年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扩展资料:金融危机从泰国蔓延到全亚洲:在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时期,亚洲被世界上公认为新千年的一个巨大的新兴市场。当时的泰国,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开始从海外银行和金融机构中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外资贷款,外债曾高达790亿美元。在一片表面繁荣之下,泰国修建起许多空无一人而锃光发亮的办公大楼,韩国建立起了年产5百万辆小汽车的生产能力,这是当时韩国国内汽车市场容量的10倍。1997年,泰国经济疲弱、出口下降、汇率偏高并维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给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由美国“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量子基金乘势进军泰国,开始大量卖空泰铢,以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泰国政府不甘示弱,不惜血本以强硬手段进行对抗,在短短几天内耗资100多亿美元吸纳泰铢,但却徒劳无益。泰国政府不当的干预手段反而被金融大鳄们利用,他们不断散布谣言,说泰国政府束手无策,一时间泰国金融市场被搅得一潭浑水、阴云翻滚。1997年7月2日,苟延残喘的泰铢终于崩溃。泰国宣布实行泰铢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即一路狂跌18%,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泰国金融危机的正式爆发。对那些依赖外国资金进行生产并用泰铢偿还外债的泰国企业带来的,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泰国的老百姓也如惊弓之鸟,挤垮了银行56家,泰铢贬值60%,股票市场狂泻70%,泰国人民的资产大为缩水。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传染到东南亚各国,在泰铢急剧贬值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们的攻击对象。7月11日,菲律宾对比索的大规模干预宣告破产,决定放开比索与美元的比价,比索开始大规模贬值。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 8月23日,印尼盾贬值以历史低点,甚至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财政援助。11月中旬,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008∶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参考资料来源:海外网—1997年成功抗击亚洲金融危机:中国展现大国风范
1997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是索罗斯用其量子基金打的一场大规模货币狙击战.量子基金投资于商品、外汇、股票和债券,并大量运用金融衍生产品和杠杆融资,从事全方位的国际性金融操作。量子基金在需要时可通过杠杆融资等手段取得相当于几百亿 甚至上千亿资金的投资效应,因而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由于索罗斯的声望,量子基金的资金行踪和投注方向无不为规模庞大的国际游资所追随。因此,量子基金的一举一动常常对某个国家货币的升降走势起关键的影响作用。对冲基金对一种货币的攻击往往是在货币的远期和期货、期权市场上通过对 该种货币大规模卖空进行的,从而造成此种货币的贬值压力。对于外汇储备窘困的国家,在经过徒劳无功的市场干预后,所剩的唯一办法往往是任其货币贬值,从而使处于空头的对冲基金大获其利。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许多东南亚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和韩国等长期依赖中短期外资贷款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汇率偏高并大多维持与美元或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或联系汇率,这给 国际投机资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捕猎机会。量子基金扮演了击者的角色,从大量卖空泰铢开始,迫使泰国放弃维持已久的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而实行自由浮动。从而引发了一场泰国金融市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危机很快波及到所有东南亚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的国家和地区,迫使除了港币之外的所有东南亚主要货币在短期内急剧贬 值。东南业各同货币体系和股市的崩溃,以及由此引发的大批外资撤逃和国内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给这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东南亚发生金融危机当时中国没有入世,经济各方面的国际化程度和开放程度并不是很高,一些出口企业和主要依靠东南市场的企业受到重创.当时香港刚回归,国家为了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而砸入了大量的外汇维持港币市值,所以国家损失很多资金.国内也有很多企业的产品积压,金融行业也低迷. 当时国务院朱总理以强劲的手腕,顺利的度过了那次危机.对外,实行人民币坚决不贬值,以大量资金投入外汇市场,维持人民币市值.对内,实行扩大内需政策,想尽一切办法扩大内需.五一黄金周也是当时的一套方案. 现在的金融危机,国家也实行了扩大内需政策.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以中央4万亿人民币带动地方更多资金,加大基础项目的投入,积极拉动内需.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大量基础建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随后带来了中国11年的经济迅速腾飞.今天的金融危机,国家政府又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加大基础建设.中国有14多亿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8%,市场潜力巨大.一旦全面开发,中国的经济将是世界第一.此次金融危机后,世界的眼光都将转向中国.
(2021年真题)关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诱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B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诱因则又有所不同。在危机发生之前,财政赤字和国内宏观经济状况表现良好,两者都不能解释危机的形成,是市场信心的变化导致了危机的自我实现。一方面,由制度上的道德风险所积累的金融风险如果超过了市场所能承受的程度,由此产生的不良资产只能靠财政注资解决,从而对财政造成巨大压力,形成隐性的财政赤字;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流动性不足,容易导致恐慌性的资金冲击。一旦境外投资者和境内外币存款者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足,出于安全起见,他们将会向外转移资金,在“羊群效应”作用下,这种流动性危机就会演变为货币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有哪些重大事件?结果是怎么样的?
起因:东南亚经济以四小虎加四小龙而蓬勃发展,美国的对冲基金在索罗斯的带领下 ,对东南亚开始做空,首先从做空泰铢开始,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菲律宾,台湾,韩国,日本,还包括当时的香港 ,东亚跟东南亚经济好的国家无一幸免。结论:当时的索罗斯的对冲基金在围攻港币时,遭到了当时的中国政府的硬肛,最后索罗斯在香港损失惨重。其实这些都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经济暗线更复杂,就不多说了。如果想要详细说清楚这些事,最少需要20万字吧。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中较大的国家有哪几个?
日本,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
1990年日经股指跌了多少,97年金融危机亚洲各国的损失!
1990年5月4号日经股指下跌了百分之二十一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1、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并波及港台.短期资金大量进出:泰国于97年首季有19亿美元的净资金流入,第2季变成62亿美元的净资金外流;马来西亚、泰国、韩国、印尼与菲律宾于96年共获得478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入,97年却变成30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 自1997年初起,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的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3国的货币也狂跌。 东南亚国家货币贬值影响到它们的股市,大多数东盟国家的股票市值至10月底都下跌了20%以上。 1997年第三季度台湾和香港的金融市场也被攻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迅速采取了有力的调控措施,成功地捍卫了港元联系汇率制。但香港股市却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从16800多点跌至9000点左右。 2、危机蔓延至东北亚 从1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 在金融危机中,韩国的大企业纷纷遭殃,又连累了一大批为其生产配套设备的中小企业。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帐和坏帐剧增,信誉大幅度下降,几乎已不可能到国际市场上融资了,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 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 3、危机深化并波及俄罗斯、巴西 1998年上半年,金融危机给东亚经济造成的巨大杀伤力不断显现,大多数东亚国家的经济跌入谷底。 尽管各国的货币都已大幅度贬值,但出口仍呈下降趋势。 内外投资也呈持续减少的态势:在国内,由于金融危机造成高利率和货币贬值,私人投资者极其谨慎;海外投资由于担心金融危机造成东亚地区投资环境的恶化,进入的数量锐减,而大量本地资金却因对本地区经济前景捉摸不定而逃逸。 危机造成的另一个苦果是通货膨胀:1998年6月,菲律宾的通货膨胀率达 10.7%,泰国6月份通胀率亦为10.7%,1998年5月一个月,印尼的通胀率就达5.24% 。 由于出口不振、投资乏力和大量企业破产、倒闭,失业已成为不少东亚国家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韩国1998年4月的失业率比一年前增加了一倍以上,1998年5月,菲律宾的失业率高达13.3%。 1998年8月,亚洲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俄罗斯、俄股市、汇市猛泻。之后不久,巴西金融市场持续动荡汇市和股市大泻。俄罗斯和巴西的金融动荡表明亚洲金融危机已对世界金融市场产生破坏性影响。我是在网上找的.
1998年中国政府为避免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坚守人民币不贬值,加强金融监管工作,控制外资的流向;改革经济体制,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中国香港地区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地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几乎不受影响。二、亚洲国家的经济形态导致:新马泰日韩等国都为外向型经济的国家,他们对世界市场的依附很大。亚洲经济的动摇难免会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况。以泰国为例,泰铢在国际市场上是否要买卖不由政府来主宰,而泰国本身并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量,面对金融家的炒作,该国经济不堪一击。而经济决定政治,所以,泰国政局也就动荡了。国内学者的分析:直接触发因素、内在基础因素和世界经济因素。三、1949年,新中国成立预示着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危机感陡然上升。他通过强大的经济后盾在亚太地区建立起一个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韩国,日本,台湾直至东南亚,都成为美国的经济附庸。这给亚洲一些国家飞速发展带来了经济支持。七十年代,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济迅猛发展。但是,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四、国际金融市场上游资的冲击。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7万亿美元的流动国际资本。国际炒家一旦发现在哪个国家或地区有利可图,马上会通过炒作冲击该国或地区的货币,以在短期内获取暴利。
介绍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
上世纪六十到八十年代期间,随着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并有意识的加快产业升级,“亚洲四小龙”和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开始承接日本的产业转移。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为止,印尼、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四国已成为世界主要的纺织品、食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配件出口国。经济快速增长、失业率常年处于较低水平,但账户逆差成为了这四个国家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尽管大量出口,但由于汇率问题,使得这几个国家常常出现“花的比赚得多”的情况,外债远超外汇储备。1996年,泰国在一年内需偿还的短期外债高达477亿美金,而外汇储备只有372亿美金。针对这种情况,泰国政府决心整顿银行系统,并在远期市场抛售外汇,试图稳定泰铢。然而,多年累积的问题不是短短几个月能够解决的,到1997年6月30日,泰国外汇储备锐减至28亿美金。不得已之下,泰国决定准许汇率自由浮动。然而,这一政策却成为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开端。而为了能更快速地发展经济,这些国家逐步降低了对西方资本的戒心,主动调整政策,放宽外资企业持股比例,大力进行招商引资。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泰铢兑美元的汇率当日大跌17%;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211.47点;28日,下跌1621.80点,跌破9000点大关,惊心动魄的“汇率保卫战”爆发。随后,金融风暴席卷东亚,韩元持续贬值,日本大量银行金融机构破产;1998年9月,俄罗斯卢布贬值70%,股市、汇率急速下跌,欧美国家股市、汇市也受其影响发生大幅震荡;直至1999年,这场由东南亚开始最终扩散至全球的金融危机才得以告终。扩展资料:触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内在因素1、透支性经济高增长和不良资产的膨胀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愿望。当高速增长的条件变得不够充足时,为了继续保持速度,这些国家转向靠借外债来维护经济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顺利,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亚洲有些国家已不具备还债能力。在东南亚国家,房地产吹起的泡沫换来的只是银行贷款的坏账和呆账;至于韩国,由于大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过于容易,造成一旦企业状况不佳,不良资产立即膨胀的状况。不良资产的大量存在,又反过来影响了投资者的信心。2、市场体制发育不成熟一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上干预过度,特别是干预金融系统的贷款投向和项目;另一个是金融体制特别是监管体制不完善。3、“出口替代” 型模式的缺陷“出口替代”型模式是亚洲不少国家经济成功的重要原因。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一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产成本会提高,出口会受到抑制,引起这些国家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二是当这一出口导向战略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展战略时,会形成它们之间的相互挤压;三是产品的阶梯性进步是继续实行出口替代的必备条件,仅靠资源的廉价优势是无法保持竞争力的。亚洲这些国家在实现了高速增长之后,没有解决上述问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请详细介绍一下97亚洲金融危机
7年前的一场亚洲金融危机是国际炒家对亚洲经济施加敌意对抗的最赤裸的演示。我国香港地区首当其冲。 1997年中至1998年5月,国际投机集团就已开始频频向金融市场发动攻击,意欲从中牟取暴利。 8月,这一攻击已表现出妄图击垮香港金融的敌意状态,有挑战一国两制的实施之嫌。是有预谋的。 8月3日至7日五个交易日里,恒指下跌917点,股市市值跌去2500亿港币。 8月中旬,国际炒家进一步激化对抗,香港政府只得严阵以待。 8月27日,港府开始动用200亿港元,委托10家经纪行在33家股指成分股上购进,全天成交230亿港币。收盘时恒指7922点,是1997年11月4日以来最高点。同天,索罗斯助手米勒在对CNN记者专访时以恐吓、威胁的语气说:香港政府必败。 同一天,俄罗斯金融危机恶化,纽约道琼斯股份下跌353点,跌幅为历史第三位。亚洲股市、拉美股市均全线大跌。国际强势财团凭借实力针对发展国家和弱势国家的敌意对抗,来势汹汹。 8月28日,香港决战之役开始,炒家疯狂抛售多个蓝筹股。香港政府毫不犹豫地动用资金维护金融稳定,全天交易790亿港元,恒指7829点。当天,百万港人锁定频道观看了恒指的异常波动。为此,香港政府动用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打击境外炒家,稳定了香港金融秩序和民众的信心。国际炒家此时方才醒悟:中国政府不会坐视不顾,中央政府是香港最坚定的后盾。国际炒家不得不低头认输。 时任香港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在董建华特首支持下以自己的强政风格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拍板负责,运筹指挥,取得了巨大胜利。国际炒家不得不在亏损数亿美元之后退出香港市场。香港政府随即出台30项有关经济新规,加强了金融监管。 香港当局明确表示:政府资金将妥善退出市场,香港仍将体现高度的自由经济,实施开放的市场经济制度。 1998年香港的经济对抗,进一步赢得了港地民心,巩固了香港的经济稳定,是我国今天、明天的经济发展的一面明鉴。
关于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1997年1月份,以乔治·索罗斯为首的国际投机商开始对觊觎已久的东南亚金融市场发动攻击,开始抛售泰铢,买进美元。泰铢直线下跌。其目的很明确:搅乱东南亚金融市场,以图混水摸鱼,狠捞一笔。而东南亚一些国家房地产、外汇储备、金融市场管理的混乱与失控,给投机者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吃柿子挑软的拿,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是:先从最不堪一击的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入手,进而搅乱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最后攻占香港,以图造成他们无坚不摧的印象,击溃市场信心,引发"群羊"心理。索罗斯认为,只要击垮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其它国家就不可避免一个接着一个倒下,这就是所谓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泰国,成了首当其冲的目标。 5月份,国际货币投机商开始大举沽售泰铢,兑美元汇率大幅下跌。面对投机商气势汹汹的进攻,泰国央行与新加坡央行联手入市,三管齐下,企图捍卫泰铢阵地,他们动用了120亿美元吸纳泰铢;禁止本地银行拆借泰铢给离岸投机者;大幅提高息率,一番短兵相接之后,泰铢的地位暂时性保住了。 对此,国际货币投机商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他们的招数只有一个:筹集资金,狠抛泰铢。索罗斯开始节节挺进。与此同时,泰铢贬值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屡创新低。泰政府临阵换将,原财政部长庵雷·威拉旺被迫交出帅印,泰政府此举,犹如在波涛汹涌的湖面投下一颗重磅炸弹,菲律宾成了受害者,比索汇率开始大幅起落。庵雷·威拉旺的黯然而去却未能阻止泰铢的节节失利。6月份,投机商开始出售美国国债,筹集资金,再度向泰铢发起致命一击。泰央行奋起还击。其时,人心 惶惶,人人自危,在太平盛世掩盖下的各种弊端一一暴露出来。为了稳定军心,6月30日,泰国总理差厄利发表电视讲话:"我再次重申,泰铢不会贬值,我们将让那些投机分子血本无归。"发誓归发誓,偏偏其金融市场像个扶不起的阿斗。此时的泰国央行已弹尽粮绝,仅有的3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花光。就在泰总理讲话两天之后,泰国央行被迫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放弃长达13年之久的泰铢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当天,泰铢重挫20%,7月29日,泰国央行行长伦差·马拉甲宣布辞职,8月5日,泰央行决定关闭42家金融机构,至此,泰铢终于失守。 与此同时,菲律宾比索的软弱可欺使它成为投机商的另一狙击目标,菲央行曾尝试一周之内4次加息,并宣布扩宽比索兑换美元汇率的上落波幅,竭力对抗索罗斯。但大势已去,无力回天。7月11日,菲央行宣布允许菲律宾比索在更阔的幅度内波动,一时间,比索贬值惨不忍睹,实际上,这标志着比索保卫战的全面失守。 就像一个瘾君子,此时的索罗斯显然并未心满意足,他们四下出动,寻找可捕猎的下一个目标,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进入了他的视线之内。 马来西亚央行企图拉高沽空马来西亚林吉特的成本来阻止投机商的兴风作浪,印度尼西亚也入市支持印尼盾。但终挡不住投机商强有力的进攻,马币、印尼币对美元兑换比价一低再低。邻国阵地的失守开始波及一向有"避难币"之称的新加坡货币。唇亡齿寒,尽管新加坡也采取了诸如拉高利率等措施,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新加坡元兑美元的汇率还是持续下跌。 在索罗斯的强硬态势下,各国政府均感力不从心,已纷纷放弃了捍卫行动,开始屈服,一副任打不还手的样子。任由本国货币在市场中沉沉浮浮,另一方面,国际货币投机商更是有恃无恐,在东南亚金融市场上呼风唤雨,横行一时。 东南亚货币狙击战弄得人人自危,各国金融当局使尽浑身解数以免掉入这一泥潭之中,就连在此次风潮中一直作壁上观的美国也开始表态,美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说,他特别"感到不安的是"这场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由一个国家涉及到另一个国家,美国愿意帮助"受这次波动影响的国家"。 国际投机商咄咄逼人的气焰已使得国际社会对集体应付货币危机的认识正在加深。7月25日,中国、澳大利亚、日本、中国香港特区、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等亚太地区11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管理局高层代表在上海开会,会议结束后发出的声明表示,一个稳定的货币市场是非常重要的,亚太各国将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同研究,对有关国家提供新援助的措施协助成员国在必要时进行经济调整,这个消息对东南亚各国来说,至少让他们觉得在自己与国际货币炒家进行殊死搏斗时不再显得那么孤单。 8月5日,危机重重的泰国,同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附带苛刻条件的备用贷款计划及一揽子措施。8月11日,为拯救资金短缺的泰国,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持,世界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行长在日本东京举行会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承诺分担为泰国提供总共160亿美元(后增至167亿美元)的融资款计划,其中中国和中国香港都各自承诺向泰国借出10亿美元的贷款。8月21日,国际清算银行(BIS)宣布给予泰国总值33亿美元的临时贷款,以协助它渡过难关。 就在东南亚各国四处求援、积极谋划之时,国际投机商却销声匿迹,突然不再攻击。8月20日,东南亚各国货币汇率暂时回稳,东南亚各国人们均大大喘了口气:好了,风暴终于过去了!就像暴风雨前夕的宁静,平静的外表下孕育着一片杀机,东邻各国显然欢乐还 为时过早,新一轮的"狂风暴雨"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而已,令人无奈的是,这种宁静仅仅持续了几天;东邻各国还没来得及揩揩身上的血迹。8月底,又一轮令人目瞪口呆的跌势瞬间而至。这一次,却把东盟成员文莱也拉下了水。 至此,索罗斯一副得势不饶人的架势,剩勇追穷寇,再度集中火力扫荡东南亚。进入9月份,这场风暴持续肆虐已进入第三个月,外汇市场的颓势仍在继续。东南亚各国经济状况继续恶化。10月19日,泰国财政部长他农·比达亚也满腹惆怅卸任而去。 直到11月上旬,这场对东南亚来说噩梦一般的4个多月的黑色风暴才渐趋平静。据业内人士分析,这场动荡已告一段落。但对东南亚,特别是身处震源的泰国来说,弹冠可以,相庆却已苦涩难提。 三个月之后,席卷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暴登滩香港岛---狼终于来了。 黑色星期一 也许,在许许多多的香港人的记忆当中,1987年10月的香港"股灾"就像一场噩梦,至今仍心有余悸。1997年的金秋10月,又一轮"大熊市"席卷整个香港股市。10月20日是美国华尔街股市惨剧"黑色星期一"的10周年纪念日,正因为此,它成了投资分析家们最为焦灼不安的一天,然而,恐怖气氛却并未在华尔街股市出现,恰恰相反,道·琼斯指数一周之间跌落210点之后,当天却反弹了74点。正当投资分析家们额手相庆之际,在地球的另一端却早已危机四伏、暗潮汹涌。事隔10年之后又一个"黑色星期一"开始降临,只不过,这次笼罩的是有购物天堂之称的香港。 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33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23日,对于港元前景的担忧使香港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节节上扬,21日仅为7%左右的隔夜拆息一度暴涨300倍。在这种市场气氛下,港股更连续第四次受挫,下跌达10.41%。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当天表示,香港基本经济因素良好,股市下跌主要是受到外围因素暂时投机影响,投资者不必恐慌。他说:"我不认为这是股灾。"他认为,无论如何,特区政府首先是要捍卫港元汇率。虽然此前一天晚间有炒卖港元的投机活动,但此时炒卖活动已被平息。与此同时,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总裁任志刚也发表讲话,声称金管局已于前一天晚上击退炒家。 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措施,也许是因为特区政府和金融管理人士的信心感染了投资者,24日,在连续4个交易日大幅下跌后,香港股市在这天强力反弹,恒生指数上升718点,升幅达6.89%,27日,曾荫权再次重申,香港现行的联系汇率制度不会改变,在这次活动中受损失的只会是投机者。时,全球各地股市形成恶性循环式的普遍狂跌,27日,纽约道·琼斯指数狂跌近554.26点,是有史以来跌幅最惨的一天,因而导致中途自动停盘一个小时。东京股市开盘后即狂跌800多点。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下跌点数创历史之最,在这种状况之下,香港股市的震荡已并不仅仅局限于自身因素了。 对此,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强调,香港股市的震荡只是暂时性的调整。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沈国放表示,香港股市以往也出现过这种波动,不足为怪,港股波动是特区政府要自行处理的事物,中央政府将依照"一国两制"的原则,不会直接干预香港的股市和港元汇价。北京方面对香港整体经济仍充满信心。特区临时立法会财政事务局局长在回答议员的提问时说,社会对于稳定联合汇率制度十分关心,关于市场的运作,特区政府的一贯政策是"自由",行政干预应减到最少。 特区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则劝市民保持冷静,反应不要过敏,入市时要审慎并要量力而为。香港舆论则表示了强烈的信心,《星岛日报》发表评论指出:"过去,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后,本港会很快复苏,而且更加蓬勃,这次亦应不例外。美国财政指出,自1987年全球股灾后,香港股市过去10年的回报率居全球股市之首。经过九七股灾后,本港只要大力发展经济,十年后的回报率又可能是全球之最。" 港币保卫战 由索罗斯所引起的这场"看不见的战争",如火山喷发般地震惊了全球,身处震源中心的泰国、马来西亚自是苦不堪言。另一面,隔海相望的香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绷紧了自己的神经。人们都意识到:这股"黑色金融暗潮"登滩港岛只是时间问题而已。面对国际金融炒家们咄咄逼人的气焰,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谨慎地表示,香港特区的外汇储备丰富,经济正稳步增长,更重要的是,香港特区背后有强大祖国的支持。所以这一风暴对香港不会形成特别严重的影响。事实上,早在1997年8月份,投机商就几次试探性地对港币进行了冲击,8月14日和15日,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基金进入香港汇市,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和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元对美元汇率一度下降到7.75/1。7.75被称为港元汇率的重要心理关键点。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迅速反击。通过抽紧银根、扯高同业拆息去迎击投机者。金管局提高对银行的贷款利息,迫使银行把多余的头寸交还回来,让那些借钱沽港元买美元的投机者面对坚壁清野之局,在极高的投机成本下望而却步。故在很短的时间内,即8月20日使港市恢复平静,投机商无功而返。 然而,人们心里非常明白,这批炒家并不会就此罢休,双方的血腥搏斗终不可避免。香港当局更是未雨绸缪,政策、舆论攻势双管齐下,提醒这批"金钱游鳄"不要轻举妄动。香港金融管理当局态度极其明确:坚决维护联系汇率制的稳定。正在英国访问的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离开伦敦前强调,特区政府有极大的决心维护联系汇率;财政司长曾荫权、财政事务局局长许仕仁一起会见传媒,重申维持联系汇率是港府首选目标,为了这一目标而导致利息飙升,属无可避免,希望香港民众稍安勿躁,政务司长陈方安生则呼吁所有人保持冷静,香港总商会发表文告声明支持联系汇率制度,并呼吁金融市场中人冷静思考,重新检视香港经济根基,从而稳定市场。曾荫权在一次投资会议上说:"我要重申,我们不会改变我们的货币制度或我们同美元的关系,拿港元投机而丧命的只有投机商。" 国际投机者三番五次狙击港元的行动不仅志在港元汇价上获利,而且采用全面战略,要在股票市场和期货市场上获益,他们的做法是,先在期指市场上积累大量淡仓,然后买上远期美元,沽远期港元,大造声势。待港府为对付港元受到狙击而采取措施大幅提高息口时,股票气氛转淡,人们忧虑利率大升推低股市与楼市,这时投机者便趁势大沽期指,令期指大跳水。于是,股票市场上人心惶惶,恐慌性地沽出股票,炒家就可平掉淡仓而获取丰厚的利润。换言之,投机者虽然在港元汇价上无功而返,甚至小损,但在期指市场上却狠捞一笔。 对此,香港金融管理当局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们的措施,一是动用庞大的外汇储备吸纳港元,二是调高利息并抽紧银根。一番对攻之后,港股在连续下跌中止住脚步并开始强劲飙升,主要是有中资及外地资金入市,24家蓝筹、红筹上市公司从市场回购股份,推动大市上扬。中国电讯重上招股价以上水平,也产生一定刺激作用,令红筹、国企喘定并作反弹。加上祖国内地减息亦成大市上扬的题材,这些因素令恒指急速反弹。在股市强劲反弹之下,港元汇价恢复稳定。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港币保卫战告一段落。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大加赞扬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及其同僚把这次危机处理得"实在值得赞赏"。这场较量虽说以香港金管局的艰难取胜而告终,但它所带给人们的震撼却并不仅仅局限于这场危机本身,它迫使更多的人去思考。 财政司司长曾荫权终于公开表示,港府将尽快进行内部检讨,并约晤学者和商界人士,总结这次金融风潮,寻找更好反击之法,以防范港币再受到外汇投机的狙击。
97年亚洲金融风暴详情
1997年6月,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爆发,这场危机的发展过程十分复杂。到1998年年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7年6月至12月;1998年1月至1998年7月;1998年7月到年底。 第一阶段:1997年7月2日,泰国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外汇及其他金融市场一片混乱。在泰铢波动的影响下,菲律宾比索、印度尼西亚盾、马来西亚林吉特相继成为国际炒家的攻击对象。8月,马来西亚放弃保卫林吉特的努力。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冲击。印尼虽是受“传染”最晚的国家,但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10月下旬,国际炒家移师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矛头直指香港联系汇率制。台湾当局突然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加大了对港币和香港股市的压力。10月23日,香港恒生指数大跌1 211.47点;28日,下跌1 621.80点,跌破9 000点大关。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猛烈进攻,香港特区政府重申不会改变现行汇率制度,恒生指数上扬,再上万点大关。接着,11月中旬,东亚的韩国也爆发金融风暴,17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跌至创纪录的1 008∶1。21日,韩国政府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求援,暂时控制了危机。但到了12月13日,韩元对美元的汇率又降至1 737.60∶1。韩元危机也冲击了在韩国有大量投资的日本金融业。1997年下半年日本的一系列银行和证券公司相继破产。于是,东南亚金融风暴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 第二阶段:1998年初,印尼金融风暴再起,面对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印尼开出的药方未能取得预期效果。2月11日,印尼政府宣布将实行印尼盾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的联系汇率制,以稳定印尼盾。此举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扬言将撤回对印尼的援助。印尼陷入政治经济大危机。2月16日,印尼盾同美元比价跌破10 000∶1。受其影响,东南亚汇市再起波澜,新元、马币、泰铢、菲律宾比索等纷纷下跌。直到4月8日印尼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份新的经济改革方案达成协议,东南亚汇市才暂告平静。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得与之关系密切的日本经济陷入困境。日元汇率从1997年6月底的115日元兑1美元跌至1998年4月初的133日元兑1美元;5、6月间,日元汇率一路下跌,一度接近150日元兑1美元的关口。随着日元的大幅贬值,国际金融形势更加不明朗,亚洲金融危机继续深化。 第三阶段:1998年8月初,乘美国股市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国际炒家对香港发动新一轮进攻。恒生指数一直跌至6 600多点。香港特区政府予以回击,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经过近一个月的苦斗,使国际炒家损失惨重,无法再次实现把香港作为“超级提款机”的企图。国际炒家在香港失利的同时,在俄罗斯更遭惨败。俄罗斯中央银行8月17日宣布年内将卢布兑换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扩大到6.0~9.5∶1,并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券交易。9月2日,卢布贬值70%。这都使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俄罗斯政策的突变,使得在俄罗斯股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并带动了美欧国家股市的汇市的全面剧烈波动。如果说在此之前亚洲金融危机还是区域性的,那么,俄罗斯金融危机的爆发,则说明亚洲金融危机已经超出了区域性范围,具有了全球性的意义。到1998年底,俄罗斯经济仍没有摆脱困境。1999年,金融危机结束。 中国当然也受到了危机的影响,只不过影响面相对于亚洲其他国家来说,相对较小,因为中国当时实行的是比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国际炒家对中国影响较小。目前亚洲经济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由危机引发的全球范围的理论大讨论却方兴未艾。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影响重大,所涉及的 问题很多,加上每个讨论者的积极参与,因此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热烈场面。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这场讨论的内 涵,我把各种观点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简要地介绍其理 论要点和政策建议,并在最后阐述这场讨论的意义。 1、结构主义或主流学派 这一派人多势众,不仅包括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专家 学者、政府官员和工商人士,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等国际机构的大部分领导成员,甚至包括一些亚洲 国家的政府和民间人士。 这一流派主要从结构分析入手,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的基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产业等 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政府与大企业的关 系过于密切,银行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失灵,企业的借款和 投资战略失误,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盛行,等等。其中, 原先一直受到世人称赞的“东亚模式”也受到了严厉的批 判。他们认为,这种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 明显的优势,但是它所固有的特点,即“政府主导”,经 过一定时期以后变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正是政府的 干预,才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剧了原有的各种内部结构的缺陷,并最终为金融危机的 爆发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这一派给亚洲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放弃亚洲模式,采纳美国模式;同时进行各种结构性的改 革,特别要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大力削 减政府预算,并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 的结构改革方案是由IMF制订的,目前泰国、韩国、印度 尼西亚等国的政府正在遵照执行。 2、市场主义或自由主义 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中的部分专家 学者和政府官员。 此派的基本特点是崇尚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在他们 看来,亚洲经济的基础是良好的,虽然这些国家的内部也 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但是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直接 的关系。因此,他们进行分析和说明的重点是,金融危机 的爆发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结果。 例如,他们中间有的人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力量比喻为 “原子弹”,认为它威力无比,但又喜怒无常:如果市场 以赞许的目光看待一个国家的金融表现,那么这个国家的 经济就会稳定繁荣;如果市场下了相反的定论,那么这个 国家就会陷入灾难。例如,80年代的拉美各国、1994年的 墨西哥和去年的亚洲。 根据这一观点,他们提出了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的政 策建议:不论是危机的爆发还是经济的恢复,都应当顺其 自然,不必加以人为的干涉。因此,他们严厉地批评了IM F的结构改革计划,认为它实际上等于代替亚洲政府对经 济实行了新的干预,其结果不仅对亚洲经济的恢复毫无帮 助,而且必然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时,他们还指 出,IMF虽然给遭受危机最重的泰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是它与每天在国际金融 市场上流动的2万多亿美元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 于事无补。有些人甚至提议,应当解散IMF。 3、激进主义或新经济论 这一流派的人数也不多,但是成员比较复杂,既包括 亚洲国家中像马哈蒂尔那样的民族主义领袖,也包括发达 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及那些不同意结构主义 和市场主义的专家学者。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强调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异,以 及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内部缺陷。同时,他们论证 了弱小国家的政府对民族经济进行干预和保护的合理性与 必要性,并且试图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例如,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亚洲货币的暴跌是少数投机 家“人为操纵”的结果。他还指出,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 实力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后者甚至无力决定本国货 币的汇率水平。他原先的副手安瓦尔也指出,这些“邪恶 的”投机活动的成功证明了国际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严重 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亚洲国家领导人的观点,不仅得 到了发达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支持,也得到了非 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国际经济机构官员们的赞成。例如,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亚洲政府对经济 的管理虽然可能使某些私人企业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它有利于保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反之,不受管制的 贪婪必然导致不公正,而不公正又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安和 动荡。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也明确指出,亚洲金融 危机的原因不是由于政府的干涉过多,而是由于干涉过少, 比如在建立健全管理框架之前就取消了对外资的必要限制。 他进一步指出,许多人在批评亚洲各国政府的时候忘记了 一个基本事实,即每一笔贷款不仅要有借方,也要有贷方, 因此,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双方“共同负有责任”。 从上述观点出发,这一流派对结构主义和市场主义的 政策建议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那两派的观点 和主张,实际上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贷款者,而不利于亚 洲国家。因此,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 机构,或者强化现有国际机构的职能,以便对短期国际流 动资本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亚洲式金融危机的再 度爆发。而且,最近马来西亚政府已经对外国资本实施了 管制;香港特区政府也进入股市,与国际投机资本进行了 直接的较量。 综上所述,当我们分别考察这三个主要流派的时候, 可以发现它们各自都包含着合理因素,因为它们都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对策 建议。不过,当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发现 各派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分歧。 尽管如此,通过一年多来的激烈辩论,各派的观点得 到了比较充分的阐述,相互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和接近。例如,不少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也意 识到了短期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因此 对原先一味责怪亚洲的做法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 IMF 也逐渐发现当初制订的结构改革方案过于简单生硬,并没 有使亚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它已经 准备进行调整。同样,亚洲领导人在怒斥了西方“邪恶的” 投机家们之后,冷静下来也看到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在韩 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新当选的领导人已经开始了反对贪 污腐败的运动。与此同时,著名的国际金融家绍罗什本人 也坦率地提出警告说,不要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因为它不 会自动纠正其无节制的状况。 当然,由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依据不同,政策主张各异, 因此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加上各国经济利益的矛 盾,因此许多合理建议也依然停留在讨论阶段。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 先后波及到了日本、俄罗斯、南亚、南非和拉丁美洲,现 在又波及到了美国,因此,上述各个理论流派在争论的过 程中也在随时补充新的材料,并且对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不 断地进行着修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去年爆发的亚洲 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亚洲”的,也不仅仅是“金融”的, 在本质上,它是现行国际经济体制和现有经济理论的危机。 因此,这场深入和持久的理论大讨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而且,由此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可能出现的理论突破, 也必将对亚洲和世界的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