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东击西是什么意思
这个成语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一种策略思想。意为表面上声称攻打东边,实际上却攻打西边。军事上是迷惑敌人、出奇制胜的一种谋略。其本身结构是联合式,在句子中可作谓语、宾语、定语。声东击西,是汉语的一个成语 ,出自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和唐·杜佑《通典·兵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汉·刘安《淮南子·兵略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唐·杜佑《通典·兵六》)后人根据《淮南子·兵略训》的内容提炼出“声东击西”之意,再根据《通典·兵六》的文字提炼出“声东击西”之语。声东击西在战术上的关键在转移目标,讲的是出奇制胜,以假象迷惑对手,造成对方的错觉,伪装攻击的真实目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忽东忽西,即打即离。不攻而示之以攻,欲攻而示之以不攻;形似必然而不然,形似不然而必然;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这是用兵打仗中常用的一种作战谋略。其主要思想是让对手顺情而推理,我却因势而用计,出其不意地夺取胜利。
声东击西是什么意思
声东击西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 三十六计简介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典故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 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没回救本国,齐军乘其疲惫,大败魏军,赵国因而解围。
声东击西典故_声东击西的故事
声东击西,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那么你想知道声东击西的 典故 吗?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声东击西典故,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声东击西典故 秦朝末年,韩信加入项梁领导的反秦起义军。项梁战死后,韩信隶属项梁的侄子项羽。因为不受项羽重用,韩信转而投奔汉王刘邦。一开始,刘邦对韩信也不加重用,但后来在韩国丞相萧何的一再力荐之下,任用韩信为大。韩信担任大后,向刘邦献上与楚国争霸 天下 的策略,被刘邦采纳。刘邦主动出兵攻击楚国及其附属的诸侯国,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 楚汉战争初期,汉军经由陈仓地区向东挺进,很快就平定了三秦地区。随后,汉军出函谷关,先后迫使魏王、河南王、韩王、殷王等诸侯王投降。此后,汉国联合齐国和赵国共同攻击楚国,攻克楚国国都彭城。当时正率领楚军主力攻打齐国的项羽带领精兵回击,大败汉军。韩信 收集 溃散的汉军人马,赶赴荥阳与汉王刘邦会合。不久,韩信率领汉军在京县、索亭之间击败楚军,使楚军无法西进。 汉军在彭城兵败之际,原归属汉国的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叛汉降楚,齐国和赵国也叛汉与楚和解。不久,魏王豹以探望老母为由请假回乡,一到自己的封国,立即切断黄河渡口临晋关的交通要道,背叛汉国,与楚国订约讲和。 汉王刘邦面对原来归属自己的诸侯纷纷背叛的情况, 决定 首先平定魏国。刘邦派谋士郦食其游说魏王豹重新归属汉国,没有 成功 。刘邦任命韩信为左丞相,命韩信率军攻打魏王豹。 韩信率领汉军到达黄河岸边,准备渡过黄河攻打魏国。魏王豹部署魏军的主力部队驻扎在蒲坂,堵塞了黄河渡口临晋关,防备汉军在这里渡过黄河。韩信在遥对临晋关的黄河岸边增设疑兵,故意排列开战船,假装要在临晋关渡口强行渡河,暗中却率领汉军主力在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袭魏国的安邑。汉军主力渡过黄河后,对魏军展开迅猛攻击。魏王豹闻讯后惊慌失措,立即带领军队迎击韩信率领的汉军主力。汉军大败魏军,将魏王豹俘虏,并很快平定了整个魏地,在魏地设置汉国的河东郡。 黄河天险作为天然的屏障,历来在战争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楚汉战争中,原本归属汉国的魏王豹见汉国在彭城战役中惨败,趁机逃回自己的封国,叛汉归楚,凭借黄河天险与汉军对峙。 韩信奉刘邦之命率领汉军攻打魏国,针对魏国部署重兵守卫临晋关黄河渡口的情况,运用声东击西的计谋,故意在临晋关黄河渡口的对岸布设疑兵,摆出将要强行在此渡河的架势,暗中却带领汉军主力在夏阳用木制的盆瓮浮水渡河,突袭魏国腹地,打乱了魏国的 军事 部署,很快就将魏军主力击败,平定了魏地。 韩信运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打乱了魏军的部署,达成了战争的突然性,这是汉军很快取胜的关键所在。 声东击西解析 [释义] 迷惑敌人的一种战术;虚张声势说攻击东边;实际进攻西边。声:声张;击:打击。 [语出] 宋·张纲《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辨形] 击;不能写作“机”。 [近义] 出其不意 出奇制胜 [用法] 常用于军事;指一种出奇战胜敌人的战术。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例句] 虽然现在这里还没什么动静;但地势险要;千万麻痹不得;小心敌人~。 [英译] look one way and row another 声东击西 成语 接龙 西装革履 履薄临深 深情厚谊 谊不敢辞 辞金蹈海 海约山盟 盟山誓海 海怀霞想 想入非非 非昔是今 今生今世 世世代代 代马望北 北斗之尊 尊无二上 上当学乖 乖嘴蜜舌 舌桥不下 下车伊始 始末缘由 由此及彼 彼竭我盈 盈满之咎 咎有应得 得未曾有 有板有眼 眼笑眉舒 舒眉展眼 眼馋肚饱 饱经忧患 患难与共 共度爱河 河清海晏 晏然自若 若敖之鬼 鬼哭粟飞 飞鸟惊蛇 蛇影杯弓 弓折刀尽 尽智竭力 力敌千钧 钧天广乐 乐退安贫 贫困潦倒 倒箧倾囊 囊空如洗 洗耳恭听 听之任之 之死靡二 二八女郎 郎才女姿 姿意妄为 为蛇添足 足兵足食 食亲财黑 黑家白日 日高三丈 丈二和尚 尚虚中馈 馈贫之粮 粮尽援绝 绝甘分少 少小无猜 猜拳行令 令人神往 往返徒劳 劳形苦心 心力衰竭 竭泽焚薮 薮中荆曲 曲眉丰颊 颊上三毛 毛举细务 务本抑末 末路穷途 途穷日暮 暮翠朝红 红灯绿酒 酒色财气 声东击西 造句 1) 他们以声东击西的方法转移敌人的注意,成功地攻占了山头。 2) 警方运用声东击西的战略,转移了匪徒的注意力,才能顺利将他们一网成擒。 3) 我原以为他会躲在柱子后吓我,哪里知道他是声东击西骗我上当。 4) 从作战谋略和战术运用上说,作战中的以退为进,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再由迂变直,犹如 拳击 争霸赛中要出重拳时,必须也必然要先虚晃几招一般。 5) 有时不妨以退为进,先退后进,有时可以声东击西,欲擒故纵,有时则要适可而止,止于至善。 6) 我这是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将敌人诱骗出来后,再用主力直捣巢穴。 7) 一对对 摔跤 手采取声东击西的佯攻手法,使对方猝不及防,终于揪住了对方,开始搏斗起来。 8) 棋者落落布子,声东击西。 9) 游击队声东击西,故弄玄虚,搞得敌人团团乱转。 10) 抗日游击队灵活多变,经常用声东击西的战术打得敌人昏头转向。 11) 警方用声东击西的方法,将匪首制服。 12) 这是敌人声东击西的战略,可别上当,他们的主力可能正准备直捣我们的总部。 13) 他们宣称那些人不过是"声东击西"。拿这个论点与人的讨价还价是很不高明的。 14) 他最后的论点是在声东击西,想让我们忘掉要点。 15) 由于我们声东击西的策略,直到最后时刻为止,敌人始终不知道我们究竟要在哪里展开攻势。 16) 这个时候,袁绍才发现是上当了,中了声东击西、调虎离山之计,然后却派刘备和文丑转过来拦截曹操。猜你喜欢: 1. 有关声东击西的历史典故 2. 声东击西成语故事 3. 声东击西的主人公是谁 4. 声东击西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5. 历史成语的典故大全
声东击西是什么故事?
声东击西 【拼音】: shēng dōng jī xī【解释】: 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举例造句】: 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拼音代码】: sdjx【近义词】: 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反义词】: 无的放矢【歇后语】: 东方打雷西方雨;西面敲锣东面鼓【灯谜】: 东放一枪西打一棒【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军事等【英文】: look one way and row another【故事】: 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部队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声东击西的典故和道理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本文整理了声东击西的典故,欢迎阅读。 声东击西的典故 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团结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为了使西域诸国便于共同对抗匈奴,必须先打通南北通道。 地处大漠西缘的莎车国,煽动周边小国,归附匈奴,反对汉朝。班超决定首先平定莎车。莎车国王北向龟兹求援,龟兹王亲率五万人马,援救莎车。 班超联合于阗等国,兵力只有二万五千人,敌众我寡,难以力克,必须智取。班超遂定下声东击西之计,迷惑敌人。他派人在军中散布对班超的不满言论,制造打不赢龟兹,有撤退的迹象。并且特别让莎车俘虏听得一清二楚。 这天黄昏,班超命于阗大军向东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显得慌乱,故意放俘虏趁机脱逃。俘虏逃回莎车营中,急忙报告汉军慌忙撤退的消息。龟兹王大喜,误认班超惧怕自己而慌忙逃窜,想趁此机会,追杀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两路,追击逃敌。他亲自率一万精兵向西追杀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笼罩大漠,撤退仅十里地,部队即就地隐蔽。 龟兹王求胜心切,率领追兵从班超隐蔽处飞驰而过,班超立即集合部队,与事先约定的东路于阗人马,迅速回师杀向莎车。班超的部队如从天而降,莎车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车王惊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请降。龟兹王气势汹汹,追走一夜,未见班超部队踪影,又听得莎车已被平定,人马伤亡稍重的报告,大势已去,只有收拾残部,悻悻然返回龟兹。 道理 声东击西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声东、故纵都是假象,击西、欲擒都是真象。其本质是为了战胜对方。所以声东击西、欲擒故纵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声东击西的主人公 声东击西的主人公是班超。班超,字仲升。扶风郡平陵县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 班超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但内心孝敬恭谨,审察事理。他口齿辩给,博览群书。不甘于为官府抄写文书,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时间里,收复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世称“班定远”。
声东击西是什么意思
【解释】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拼音】[shēng dōng jīxī]【出处】唐杜佑《通典·兵典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释义】声张于东而惑敌,实际上却于西给敌以不意的打击。近反义词【近义词】围魏救赵、调虎离山、避实就虚、东声西击、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反义词】无的放矢调虎离山【拼音】[ diào hǔ lí shān ]【解释】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解释】姜子牙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才能够一站成功。
声东击西的意思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出自】:《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译文】:所以,用兵之道,示以柔而迎之以刚强,表示软弱而坐上强,为的用款而应之以张,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近义词】围魏救赵、调虎离山、避实就虚、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反义词】无的放矢扩展资料:声东击西的近义词1、调虎离山【解释】:设法使老虎离开原来的山冈。比喻用计使对方离开原来的地方,以便乘机行事。【出自】: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八十八回:“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一战成功。”【译文】:子牙公须是亲自用调虎离山计,以便乘机行事。2、出其不意【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出自】:孙子·战国《孙子·计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译文】: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什么
声东击西[成语解释]声:声张。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典故出处]清·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近义词]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反义词]无的放矢[常用程度]常用扩展资料:近义词:出其不意[成语解释]其:代词,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典故出处]清·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出其不意,方无走失。[译文]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就没有失败。[近义词]攻其不备、出人意外[反义词]意料之中、不出所料[常用程度]常用
声东击西是什么意思
指造成要攻打东边的声势,实际上却攻打西边。是使对方产生错觉以出奇制胜的一种战术。出处:《淮南子·兵略训》。声东击西,是忽东忽西,即打即离,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判断,然后乘机歼敌的策略。为使敌方的指挥发生混乱,必须采用灵活机动的行动,本不打算进攻甲地,却佯装进攻;本来决定进攻乙地,却不显出任何进攻的迹象。似可为而不为,似不可为而为之,敌方就无法推知己方意图,被假象迷惑,作出错误判断。声东击西(shēng dōng jī xī)是一个汉语成语 ,英文翻译making a feint to the east and attacking in the west,三十六计中的声东击西在现实生活中被提及的频率非常高,它以假动作欺敌,掩护主力在第一时间击其要害。声言出东,其实击西。声东击西之计,虽然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所以使用时必须充分估计敌方情况。方法虽是一个,但可变化无穷。这一策略在于把对方的注意力用在我方不甚感兴趣的地方,使对方增加满足感。这是谈判中常常使用的重要策略之一,它能使我方与对方保持良好的关系,在谋得我方利益的同时,使对方也感到最大的满足。扩展资料声东击西的典故成皋是韩国北方的屏障,成皋失陷,韩国上下一片慌乱。韩国不少大夫主张用孙膑换回成皋,韩王也打算把孙膑交给魏国。申大夫坚决反对,他说只要孙膑在韩国,成皋就不愁不能夺回,而且魏国也不敢小视韩国。身为大将军的韩国太子也反对交出孙膑,认为如此将是韩国的羞辱。韩王改变主意,命太子和孙膑带兵夺回成皋。韩国的军队没有进攻成皋,而是直逼魏国的重镇中牟。庞涓估计孙膑会象当年围魏救赵一样故计重演,并未回兵中牟,而是率主力直逼韩国国都。韩王立刻命太子和孙膑回军。孙膑让太子率大军明为回国救急,实为虚晃一枪,他与钟离春率领一支精干轻装军队,夜奔成皋,乘敌不备,夺回了成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的典故是什么
声东击西的意思是声张击东而实击西。用以迷惑敌人,造成敌人错觉,给予出其不意的攻击。本文整理了声东击西的典故,欢迎阅读。 声东击西的典故 楚汉相争时,有一年夏天,项羽的楚军和刘邦、的汉军在彭城相遇,刘邦大败。魏王豹本来已经归、顺了刘邦,现在看到楚军的实力强大,便想改投项、羽,于是他借口回去看望生病的亲人,离开了汉军,、投奔项羽,并宣布反汉。 刘邦得知这件事,便派韩信率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进攻的消息,、就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守在黄河东岸的蒲坂,封锁、黄河渡口临晋津,以阻止汉军过河。当韩信领兵来到黄河边,看到蒲坂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想要强攻必然难上加难,还会使士、兵白白地牺牲。 他思虑再三,终于想出一个“声东、击西”的好办法。他将军营扎在蒲坂对岸,军营周、围插上旗帜,让士兵白天操练、呐喊,晚上掌灯举、火,装作要在这里强渡黄河的样子。而另一方面,、韩信偷偷地率汉军主力向北移动,准备在夏阳偷渡、黄河。魏军对韩信的“虚张声势”深信不疑,他们、的主力部队还在蒲坂固守,却万万没有想到汉军已、经在另一面准备渡黄河了。 汉军没有渡船,就做了许多木桶,然后把几个、木桶连在一起,上面绑上木排,倒扣在水面上,这、样就成了渡筏。汉军就乘着这些木筏,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顺利渡到了河对岸,并且趁着后方空、虚攻陷了军事要地安邑。魏王豹慌乱之中领兵迎战,、被汉军打得大败,自己也被韩信活捉。 韩信的“声东击西”策略运用得十分巧妙和、恰到好处,很好的迷惑了魏王豹,使其以为韩信、在此处过河,其实韩信早已经暗中安排主力从别、处渡河了。最后韩信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夺取、了胜利。“声东击西”的策略意在营造表面现象,以迷惑他人,造成错觉,然后从其不注意的方面、下手。 所以面对这种情况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时刻保持防范意识,仔细揣摩对方意图,不、给对方可乘之机。 声东击西的近反义词 近义词:围魏救赵、调虎离山、避实就虚、东声西击、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反义词:无的放矢 声东击西相关故事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威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这一下,郑成功非常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为平安无事。南航道激战正酣,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人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机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荷兰殖民军狼狈逃窜,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声东击西是什么意思?成语出处及详细词语解释
注音一式 ㄕㄥ ㄉㄨㄥ ㄐㄧˊ ㄒㄧ 汉语拼音 shēng dōng jí xī 出处 《淮南子‧兵略训》:「故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刚,示之以弱而乘之以强,为之以歙而应之以张,将欲西而示之以东,……」 唐‧杜佑《通典‧兵六》说:「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声东击西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六计。 原文为:「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此计在古今中外战争中的运用十分广泛。顾名思义,声音在东面,而打击在西面。我军的行动时东时西,或攻或守,飘忽不定,引诱敌人做出错误判断,不能自控,我则抓住敌人这一混乱局面,出其不意地进攻,一举取得胜利。 FROM: zh. *** /w/index.php?title=%E8%81%B2%E6%9D%B1%E6%93%8A%E8%A5%BF&variant=zh- 释义 声:声张。 1.表面上声言攻打东面,其实是攻打西面。军事上使敌人产生错觉的一种战术。 语出《通典 兵六》:「声言击东,其实击西。」 宋 张纲 《乞修战船札子》:「况虏情难测,左实右伪,声东击西。」 《水浒传》第十八回:「这 雷横 亦有心要救 晁盖 ,以此争先要来打后门;却被 朱仝 开了,只得去打他前门,故意这等大惊小怪,声东击西,要催逼 晁盖 走了。」 袁庙 等《辛亥革命征信录》:「是夜革党拟于十二句 ,由 汉口 起事,声东击西,使 武昌 不暇筹备。」 ***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第四章:「经常要采取巧妙的方法,去欺骗、引诱和迷惑敌人,例如声东击西,忽南忽北,即打即离,夜间行动等。」 2.形容动作、说话、行文等变化莫测。 清 李渔 《玉搔头 讲武》:「一任他声东击西,藏头露尾,俺自有应八面的雄捍蔽。」 孙犁 《澹定集 读作品记》:「他的语言,采取了长段排比,上下骈偶,新旧词汇并用,有时寓庄于谐,有时寓谐于庄,声东击西,真假相伴,抑扬顿挫,变化无穷的手法。」 例句 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一回) 按预定的计划,我们要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把敌人吸引到温水方向。《遵义会议放光芒》 相似词 指东打西,出奇制胜,出其不意 相反词 直捣黄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