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数据分析师怎么样?

数据分析行业目前非常火爆,医药行业数据分析需要掌握SAS软件工具,整体待遇都很高的。具体情况可以到CDA数据分析师平台上了解下。

医药行业属于什么行业

问题一:医药公司是什么行业 这要看你是想销售还是生产了,加工还是代理了, 这个问题太笼统了 问题二:制药公司是属于哪个行业。从这些选项里选择。 最靠谱的就是你选的这个 我也是这行的 有时候确实难选 问题三:药品批发企业属于什么行业? 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里面查询,药品批发企业属于批发行业。 具体行业代码: 门类:E 大类:63(批发) 中类:635(医药及医疗器材批发) 小类:6351(类别称:西药批发) 6352(类别名称:中药材及中成药批发) 6353(类别名称:医疗用品及器材批发) 问题四:药品生产企业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2016中的哪一类 药品生产企业在国民经济行业中中类为 医药制造业, 针对具体生产的主要药品对照下列小类进行归类: 1、 行业代码: 2710―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 指供进一步加工化学药品制剂所需的原料药生 产活动; 2、 行业代码:2720―化学药品制剂制造 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诊断的化学药品制剂的制造 ; 3、 行业代码:2730―中药饮片加工 指对采集的天然或人工种植、养殖的动物和植 物的药材部位进行加工、炮制,使其符合中药处方调剂或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活动 ; 4、 行业代码:2740―中成药生产 指直接用于人体疾病防治的传统药的加工生产 活动 ; 5、行业代码:2750―兽用药品制造 指用于动物疾病防治医药的制造; 6、行业代码:2760―生物药品制造 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 药物的生产活动; 7、行业代码:2770―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指卫生材料、外科敷料、药品包装材料、辅料以及其他内、外科用医药制品的制造 。 常规药品生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行业属生物药品制造 ,行业代码2760,指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化学药品、基因工程药物的生产活动。 问题五:医药行业是什么类型的行业 你已经知道答案了,就叫医药行业。 问题六:保健品应该属于什么行业,医药还是食品 保健品又称保健食品,所以是严格意义上算是食品。 问题七:医药行业分析师 是什么 行业研究员,或称为分析师,是对一个行业进行判断分析,以对方向、前景等进行报告的工作。一般在证券业及管理咨询公司等。由于各个行业分别,所以现在出现专人专才的研究。医药行业分析师要求深入理解医药行业的背景历史现状发展方向等。起薪一般不高,学历要求硕士以上居多,部分知名券商要求博士。 问题八:药品物流属于什么行业? 医药物流,属于物流的一个分支 问题九:保健品属于什么产业 第二产业。保健品属于食品业,而食品业包含在第二产业轻工业里面。第一产业:农业(初级农产品的生产) 第二产业:工业(包伐轻工业和重工业) 第三产业:服务业(旅游业,金融等服务)

医药行业有个职位是KA经理和KA专员,是什么意思

KA即英文Key Account的缩写,中文意为“重要客户。KA专员就是专门为重要客户服务的工作人员。KA管理(KeyAccountManagement)与KA销售(KeyAccountSelling)最明显区别就是:KA管理是以消费者维系为导向,以为客户提供长期价值为中心,借助KA客户平台持续的与消费者进行沟通。KA销售就是以销售为主导,在短期内追求利益最大化,间断地与客户及消费者沟通!!随着商业的发展,大型零售客户(包括国际国内大型连锁零售客户)在快速消费品以及保健食品、日化用品等行业占有的市场销售份额巨大,以至于任何一个从事本行业的制造商都不得不规划大量的资源去支持和管理这些零售客户的销售,以在激烈竞争的商业中取得竞争性优势,获取利润和市场份额。这些重点零售客户一般简称KA,是英文Key Accountant的所写。扩展资料:KA业务岗位工作主要内容如下:1、完成经理、主管下达的责任区域内KA的销售任务。2、制定KA拜访路线,周期性拜访KA客户。3、对巡店理促,驻店理促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4、完成KA的促销执行、检核并做总结。5、收集反馈市场信息,对市场问题提出建设并寻求支持。6、完成巡店理促、驻店理促的日常指导(协同拜访)7、建立辖区内KA客户档案并及时更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Key Account

求科普,国内现在好的生物医药行业自媒体有哪些?

在行业内比较有名气的有:丁香园、生物谷、贝壳社、火石创造、动脉网、研发客、E药经理人、医麦客等

我国医药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生物产业是指运用微生物学、生物学、组织工程学、生物化学等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制造和生产生物制剂的产业。而生物制药则主要包括可以用于疾病预防、治疗、和诊断使用的基因工程药物、血液制品、疫苗、诊断试剂以及组织工程等。由于生物制药是基于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相关原理设计,能够解决传统医药不能解决的深层次的问题,在重大疾病的治疗和重大疫情的预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国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的私募融资蓬勃发展,2020年融资金额超107亿美元。IPO融资总金额超过147亿美元,45家医疗行业相关企业中,化学制药和生物制品企业占12家。2020年我国医药及生物技术行业并购总交易金额近8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的私募融资蓬勃发展,2020年融资金额超107亿美元2020年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的私募融资蓬勃发展,2020年度共发生交易243起,同比增长超过100%;总融资金额超过10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90%;单笔融资规模约4400万美元,同比增长约42%。近年来我国医药及生物技术行业IPO融资金额呈逐年增长态势,2020年IPO融资总金额超过147亿美元IPO方面,2020年共有超过50家企业上市,数量是2018年的两倍之多;IPO融资总金额超过147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2%;单笔IPO融资规模约3亿美元,同比降低27%。2020年45家医疗行业相关企业中,化学制药和生物制品企业占12家2020年,共有395家企业成功在A股上市,募资总额达到近4700亿元。其中,医疗行业相关企业共有45家,募集资金约635亿元,上市企业数量和募资金额分别占比约11.4%和13.5%,相较2019年均有显著提升。在这45家医疗行业相关企业中,医疗器械企业占15家、化学制药和生物制品企业占12家;在上市板块分布中,有30家选择了科创板,募资总金额约490亿元,数量和金额分别占66.7%和77.2%。据统计,2020年全年,港股医药及医疗行业新增上市企业22家,比2019年增加了4家,同比增长了22%。值得注意的是,从上市时间来看,该板块的新股主要集中于2020年下半年上市,共有16家医药和医疗企业在此区间先后登陆港交所。据普华永道预测,2021年将有170家企业到香港上市,全年融资总额介于4200亿至4600亿港元。香港IPO融资总额有望创下新高,重新夺回IPO总融资额全球冠军。同时,普华永道认为,香港作为亚洲生物科技公司最佳上市平台的地位正在逐步形成。2020年在香港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数量比2019年有所增加,预计这个趋势在2021年将会延续。2020年我国医药及生物技术行业并购总交易金额近8亿美元2020年医药及生物科技领域并购交易共15起,同比上升约15%;总交易金额近8亿美元,同比下降了约25%;单笔交易金额约7300万美元,同比下降约11%。——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医药行业有哪些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有荣昌生物、华东医药等。1、荣昌生物:根据查询该公司官网资料显示,荣昌生物总部位于中国山东省烟台市,在中国和美国均设有实验研究机构和办事处。公司股票于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股票简称为荣昌生物。股票代码为688331。荣昌生物致力于发现、开发、生产和商业化同类首创、同类最佳的生物药物,针对自身免疫、肿瘤、眼科等重大疾病领域创制出一批具有重大临床价值的生物新药。2、根据查询该公司官网资料显示,华东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000963)创建于1993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于1999年12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历经20余年的发展,公司业务覆盖医药全产业链,以医药工业为主导,同时拓展医药商业、医美产业和工业微生物业务,已发展成为集医药研发、生产、经销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药上市公司。

医药行业发展前途大嘛?

药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80年代为8.5%,90年代为7.5%,预计 2001年-2010年间仍可维持在7%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是发展最快的5年(年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7%)。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1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2770亿元,占我国GDP的2.9%; 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占我国GDP的 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根据2001年全国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统计,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 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有生物制药企业 200余家、中药生产企业1100多家和化学药品生产企业4000 家左右。至2001年底,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 43万吨,位居世界第2;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 余个品种;还有我国的传统中药,也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 40多种,总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另外,我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能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我国还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从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来看,"三资"企业产品占25%,进口产品占12%,国产品占35%,而大城市的大医院购进的"三资" 企业药品和进口药品高达60%~70%。可见,外资产品对中国医药币场有很大的影响。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省级中医院应用的药品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和西药的比例为3:3:4,地市级的比例为2:3:5,县级比例为1.8:3:6.2。2001年。在我国药品币场中,西药、中成药、其它保健品和生物制品所占的比例大概分别为60%、25%和15%。而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外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 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 2000年与2001年,"三资"企业、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医院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30%、23%、47%和43%、35%、 22%。另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   "一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据统计,目前我国 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几乎90%为小型企业。2001年,国家500强大型企业中医药企业只有25家。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1年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医药企业只有2家,过 20亿元的有10家,过10亿元的有23家,过亿元的有250家左右,其数量还不到医药商业企业总数的4%。   "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在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雷同现象普遍。以生物制药为例,仅α-干扰素就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安徽安科、天津华立达等10多家生产,IL-2则有9家生产。又如中药,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150余家企业生产。还有一些新产品,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现象也十分突出,生产企业都在50家以上,以致这些新产品供大于求。而像维生素C等老产品也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导致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三低"指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来看,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亿~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亿~5亿人民币。但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1000万~2000万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 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至2001年,我国自主开发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2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目前,我国仍主要以引进仿制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一部份医药工业企业未能达到GMP标准,严重阻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推行GMP管理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车间达不到GMP要求,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不高,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不够科学、严格、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据统计,截止2003年1月,只有1464家生产企业获取1892张GMP证书,还有4000家左右的制药企业必须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通过GMP认证,否则只能被淘汰。而且已经通过GMP认证的少数企业。在执行标准时也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这不仅制约了药品质量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医药企业应该积极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准入市场的标准,依照GMP规范行事,以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我国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对药品实施20年的专利保护。应该承认,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已习惯了仿制别国药品,创新缺乏动力,创制新药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漠,使我们本来就少的一些创新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例如,我国医药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成功新化学药物青蒿素。该药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大发明,也是我国医药领域1998年以前唯一一个得到世界承认的自主开发的新化学药物,曾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我国当时还不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条件,当青蒿素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国外企业立即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并申请了专利。本来是我国的发明变成了国外的专利,我国每年仅此一项就有2亿~3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又如,我国维生素C 两步发醇法制备技术的发明同样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却也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使1家本要用500万美元买下此项制备技术的外国企业在得知该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后捡了个便宜,只花了几十元人民币就把论文买回去。几年之后,国外以这种低成本技术生产的维生素C向国际市场大量倾销,挤压我国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给我国造成极大损失,致使一些国内生产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协定来激励、保护、发展我国医药事业已成为我国制药企业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四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由于银行十分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高技术投资的风险使银行慎之又慎。因而制药企业融资能力明显不强,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而企业也迫于币场压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市场竞争上,无力顾及技术创新。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无序竞争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再维持下去,我国制药企业将很难适应国际大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行业近20年来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跟上世界医药业发展的步伐,整个行业必须扩大规模,关、停一些小的制药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改变医药流通企业 "多、小、散、乱、差"状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医药工业总值分别为392、 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1946、2332、2700 亿元,年均增幅达19.5%;1990年~2001年每年的药品总销售额分别为151.42、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 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亿元,年均增幅达21.7%。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增幅也达18.8%,高出国民经济增幅10多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十五" 发展目标是: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2%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当然是有理由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市场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 2000年,我国人口有12.95亿,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 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而且2000年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60岁以上)人口接近1.3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中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 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数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 亿,占总人口数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人口的老龄化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药品需求: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人均用药水平分别为13、15、18、 20、31、38、43、50、62、74、85、99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额已在40美元~50美元之间。但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过对广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药品消费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   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及新的 "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对我国药品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将可能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地位。疗效好、价格低廉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因此,高城低价的药品销售量会继续增加,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也正在日趋扩大。目前,全国医药市场的批发、零售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医药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过去的5%提高到15%以上,少数地区已上升到20%~30%。预计这种势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将进一步扩大。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分类管理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十分可观, 1990年为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1亿元),1994年上升至 10.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3.8亿元),4年内增长3倍多。 1996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升至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07.9亿元),已成为世界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国家。据统计,2001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已过240亿元,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非处方药消费水平,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药疗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已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专家预计,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销售额可望达600亿元, 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   药品价格渐趋合理 前几年,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今后几年这种现象将会基本扭转。受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药品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药品达200多个品种。中、西药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996年的8.8%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3%, 2001年为-1.5%,首次出现负增长。2002年,药品价格指数进一步降低,1月~3月分别为-2.7%、-3.4%、-3.7%。药品属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对行业而言销售量增长是否能抵消价格下降造成的销售收入减少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从短期效应来看,价格下降的效应超过了需求增长的效应,确实对医药企业业绩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有些企业生产难以为继,有些企业不得不申请计委重新定价。据有关方面消息,国家计委正在就医药价格问题咨询各方意见,笔者认为不排除出台新政策的可能,而新的政策必然会充分考虑上几次降价的负面效应,最终使药品价格更趋合理,在老百姓受益的同时,医药企业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医药企业数量将大幅度缩减,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将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已淘汰占制药企业总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2002 年可再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五" 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将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十五"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目标也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 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个~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医药行业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脱颖而出,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药市场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医药市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按产值计算,医药行业中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国有经济从 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医药企业中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外国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国内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股份经济以及"三资"和 "合作"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对活跃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3.5.2医药市场的构成多层次化:它包括以招标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以医药合同为基础的半开放性市场、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为特征的零售市场,都是以药品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价值规律。   药品需求多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购用量越来越大。有资金支持的购销者对高档药品、新药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购销者仍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在资金的投向上,购销者在产、供、销、研、用的方面有不同投入比重,构成了新的购销格局。如全国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以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小儿用药量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量下降;保健药品、名特优成药用量上升,一般药材、成药用量下降;合资药用量上升,进口药用量下降。   医药现代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 0.59%。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家-6家。而我国12万家零售企业中,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也只有5亿元。这种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纯利润率低、批发企业数量多而小的状况维持下去,如何面对外资的冲击?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商业企业的竞争,关键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业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发展医药现代物流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实施GSP和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要注意先进性和适用性并重,以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为支撑,必须是软、硬件兼备,而不只是建设大仓库。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实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降费增效"的目标。   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国内企业将面对大型跨国企业而不仅仅是国内其它企业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并加速国际化进程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就现阶段医药市场而言,竞争还刚刚开始,因为外资准入仍有诸多限制,国外商品进入还有关税壁垒。现阶段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只能以合资、合作方式进行,并有投资比例限制,而国外同类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因关税高导致价格偏高而丧失一定竞争力。几年后,上述情况将会改变。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生物医药行业:细分领域龙头将保持较快增长 掘金五大主线

  整体业绩向好,内部分化加剧。截至报告发布日,医药行业共有206家企业发布业绩预告,其中预增43家,略增77家,扭亏6家,合计占比61.16%。受医保控费政策的影响,板块内部企业分化显著,高景气细分领域龙头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辅助用药占比高的企业面临业绩滑坡。从子行业来看,分化较大,预告年报增长(预增+略增+扭亏)的比例各不相同,最高的为医疗器械81%,其次为化学原料药75%,化学制剂64%,医疗服务63%,医药商业57%,比例低于50%的有两个子行业,分别是中药49%和生物制品41%。   重点覆盖公司年报前瞻:我们对重点跟踪的38家医药上市公司2018年报业绩进行展望如下:净利润增速在40%以上的公司有东诚药业等8家,净利润增速20%-40%的公司有爱尔眼科等15家,净利润增速0-20%的公司有云南白药等13家,净利润增速为负的有复星医药等2家(具体参见正文表格)。   投资建议:   即将进入年报披露季,将是行业暂时忽略政策扰动、情绪转暖的时间窗口,2018及2019Q1业绩表现优良的企业有望在此期间脱颖而出。从医药板块年报的情况来看,在医保控费的压力下,内部分化已经越来越显著,高景气细分领域龙头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而辅助用药占比高的企业或者核心竞争力不突出的仿制药企业则面临业绩滑坡。我们继续重点看好以下主线:①CRO、CMO领域将充分受益行业创新升级大潮,建议关注凯莱英、药明康德、药石科技;②核医学领域不受行业政策冲击,且受益于配置证放开市场大幅扩容,建议关注东诚药业、中国同辐;③特色原料药的产业链价值显著提升,具备较强升级转型潜力,建议关注司太立、富祥股份;④口腔医疗及相关耗材充分受益于医疗消费升级,建议关注正海生物、通策医疗;⑤另外,创新储备丰富、仿制药存量销售不大的公司仍然值得长期关注,如科伦药业、海辰药业、千红制药。   风险提示:   1)政策风险:医药行业受各种政策严格监管,在医保资金趋紧的背景下,出台了一系列降价控费政策,可能对行业带来不确定性;2)研发风险:医药是一个创新驱动的行业,医药研发投入大、难度高、周期长,如果研发出临床价值突出的新药,将会给企业带来质的飞跃,但同时也存在研发失败或进度慢于预期的可能;3)系统风险:医药板块虽然具有一定的防御属性,但如果市场发生系统性风险,指数出现大的波动,医药板块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 (文章来源:平安证券)

中国医药行业执行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质量体系 医疗器械GB/T 19001—ISO 9001应用的专用要求Quality system—Medical devices—Particular requirementsfor the application of GB/T 19001—ISO 9001前 言本标准等同采用ISO/FDIS 13485:1996《质量体系——医疗器械——ISO 9001应用的专用要求》。与本标准配套使用的国家标准是GB/T 19001—1994《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本标准“生产者”的概念是指自然人或法人,负责器械的设计、制造、包装及上市前标贴生产者名称等工作,不管这些工作由其亲自完成或由其委托第三方完成。对已经上市的产品进行组装或调整以满足个别患者的需要,则不应视为生产者。本标准由国家医药管理局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医疗器械质量管理和通用要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医药管理局医用光学、激光、冷疗设备质量检测中心,国家医药管理局医疗器械行政监督司,中国医疗器械质量认证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任晓莉、陈宇红。ISO前 言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是由各国标准化团体(ISO成员团体)组成的世界性的联合会。制定国际标准的工作通常由ISO的技术委员会完成,各成员团体若对某技术委员会确立的标准项目感兴趣,均有权参加该委员会的工作。与ISO保持联系的各国际组织(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也可参加有关工作。在电工技术标准化方面,ISO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由技术委员会正式通过的国际标准草案提交各成员团体表决,国际标准需取得至少75%参加表决的成员团体的同意才能正式通过。国际标准ISO13485是由ISO/TC 210医疗器械的质量管理和通用要求技术委员会制定的。引 言GB/T 19001—ISO 9001是用来确定质量体系要求的通用标准。YY/T 0287—ISO 13485对医疗器械供方规定了专用要求,这些要求比GB/T 19001—ISO:9001中规定的通用要求更为具体。本标准连同GB/T19001—ISO 9001一起,对涉及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及服务的质量体系要求作出了规定。本标准包括了在医疗器械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所有原则。本标准只能与GB/T19001—ISO 9001结合使用,而不是一份独立的标准。医疗器械的种类很多,本标准中的某些专用要求仅适用于指定类别的医疗器械。第3章列出了这些类别。其他国际标准规定了更为详细的专用要求作为对本标准规定要求的补充。供方宜复审这些要求,并考虑使用这些方面的相关国际标准。本标准中多次出现“若需要”这个术语。当某项要求被此术语限定时,则认为是需要的,除非供方能以文件形式证明不需要。如果不执行某一要求会导致下列情况时,该要求就是“需要”的:——产品不满足其规定要求;和/或,——供方不能执行纠正措施。为了帮助理解YY/T 0287—ISO 13485规定的要求,一份国际指南性标准正在编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0287—1996质量体系 医疗器械GB/T19001—ISO9001应用的专用要求Qualitysystem—Medicaldevices—Particularrequirementsforthe application of GB/T 19001—ISO90011 范围本标准连同GB/T19001—ISO9001一起规定了医疗器械的设计、开发、生产以及相应的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体系要求。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GB/T6583—1994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 术语(idtISO 8402:1994)GB/T19001—1994 质量体系 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dtISO 9001:1994)3 定义本标准采用GB/T6583—ISO8402的定义,但不包括“产品”,“产品”采用GB/T19001—ISO9001的定义。此外还采用下述定义。注1:本章的定义宜被认为是通用的,可能与各国的法规中的定义稍有不同。3.1 医疗器械 medical device其生产者的预期用途是为下列目的用于人类的,不论是单独使用还是组合使用的,包括使用所需软件在内的任何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这些目的是:——疾病的诊断、预防、监护、治疗或者缓解;——操作或残疾的诊断、监护、治疗、缓解或者补偿;——解剖或生理过程的研究、替代或者调节;——妊娠控制;其作用于人体体表及体内的主要设计作用不是用药理学、免疫学或代谢的手段获得,但可能有这些手段参与并起一定辅助作用。注2:除为本标准使用而规定的下列医疗器械类别外,“医疗器械”还包括了无源医疗器械和体外诊断器械。3.2 有源医疗器械 active medical device任何依靠电能或其他能源而不是直接由人体或重力产生的能源来发挥其功能的医疗器械(见3.1)。3.3 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active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任何通过外科或内科手段,拟部分或全部插入人体,或通过医疗手段介入自然腔口且拟留在体内的有源医疗器械(见3.1和3.2)。3.4 植入性医疗器材implantablemedical device任何通过外科手术达到下列目的的医疗器械(见3.1):——全部或部分插入人体或自然腔口中;或——为替代上表皮或眼表面的;而且这些医疗器械欲留在体内30天以上,且只能通过内科或外科手段取出。注3:该定义适用于植入性医疗器械,而不适用于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3.5 无菌医疗器械 sterile medical device是指任何标明了“无菌”字样的医疗器械。注4:对医疗器械标注“无菌”的要求,可按国家或地区的法规或标准执行。3.6 标签 labelling——标贴在医疗器械上或其包装箱或包装物上;或——附随医疗器械;的书写品、印刷品或图示物,其内容涉及医疗器械的标识、技术说明和使用说明,但不包括货运文件。注5: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的术语“标志”,在本标准中应理解为“标签”。3.7 顾客投诉 customer complaint任何以书面、口头、电讯的形式宣称,已经投放市场的医疗器械在其特性、质量、耐用性、可靠性、安全性及性能等方面存在缺陷的行为(见3.1)。3.8 通告 advisory notice供方在医疗器械交付后,为了纠正或预防措施及符合国家和地区法规的要求而发布的事项,旨在以下方面给出补充信息和/或宜采取的措施:——医疗器械的使用;——医疗器械的改动;——医疗器械退回供方;——医疗器械的销毁。4 质量体系要求4.1 管理职责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1适用。4.2 质量体系4.2.1 总则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2.1适用。对所有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供方应建立规定的要求并形成文件。注6:如果为符合法规要求而采用本标准,则相关的法规要求应包括在上述规定要求内。4.2.2 质量体系程序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的4.2.2适用。4.2.3 质量策划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的4.2.3适用。对所有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供方应对每一型号/类型的医疗器械建立和保持一套文档,包括对产品规范的规定和对以下质量体系的要求:——完整生产过程和质量保证;或——若需要,安装和服务过程和质量保证;或者说明这些资料出处(见4.5.2和4.16)。4.3 合同评审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3适用。4.4 设计控制4.4.1 总则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1适用。对所有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在设计全过程中,供方应对进行风险分析的必要性作出评价,并保持风险分析的记录。4.4.2 设计和开发的策划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2适用。4.4.3 组织和技术接口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3适用。4.4.4 设计输入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4适用。4.4.5 设计输出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5适用。4.4.6 设计评审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6适用。4.4.7 设计验证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7适用。4.4.8 设计确认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8适用。对所有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作为设计确认活动的一部分,供方应实施并保持临床评价的记录。注7:临床评价可以包括相关科技文献的汇编或历史证据,以证明类似设计和/或材料在临床上是安全的,或通过临床调查/试用以保证器械能预期功能工作。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可能要求进行实际的临床研究/试用。4.4.9设计更改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4.9适用。4.5 文件和资料控制4.5.1 总则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5.1适用。4.5.2 文件和资料的批准和发布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5.2适用。对所有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供方应至少保存一份作废的受控文件,并确定其保存期限。这个期限应确保在供方所规定的医疗器械使用寿命期内,可以得到此医疗器械的生产规范。4.5.3 文件和资料的更改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5.3适用。4.6 采购4.6.1 总则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6.1适用。4.6.2 分承包方的评价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6.2适用。4.6.3 采购资料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6.3适用。对所有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根据4.8条的可追溯性的专用要求的范围规定,供方应保存有关采购文件的副本(见4.16)。4.6.4 采购产品的验证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6.4适用。4.7 顾客提供产品的控制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7适用。4.8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GB/T19001—1994—ISO9001:1994中4.8适用。a)标识对所有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供方应建立并保持程序,以确保返回供方按规定要求进行再处理的医疗器械均能被识别,且在任一时刻能与正常生产的产品区分开来见(4.1.5.1)。b)可追溯性对所有医疗器械的专用要求:供方应建立并保持可追溯性的程序并形成文件,该程序应确定可追溯性的程度并有利于纠正和预防措施(见4.14)。对有源植入性医疗器械和植入性医疗器械的附加要求:供方确定可追溯性程度时,应包括所用的组件和材料,当环境条件可能会导致医疗器材不满足其规定要求时,供方还应提供环境条件(见4.9b)4))记录。供方应要求其代理商或经销商保持作为可追溯性的医疗器械的分销记录,当检查需要时,应能提供此记录。¥5.9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质量体系医疗器械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质量体系 医疗器械GB/T 19001—ISO 9001应用的专用要求Quality system—Medical devices—Particular requirementsfor the application of GB/T 19001—ISO 9001

想问一下,医药行业的一些专业术语,(职位的英文缩写)

(1)FCA (Free Carrier) 货交承运人 (2)FAS (Free Alongside Ship) 装运港船边交货 (3)FOB (Free on Board) 装运港船上交货 (4)CFR (Cost and Freight) 成本加运费 (5)CIF (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保险费加运费 (6)CPT (Carriage Paid To) 运费付至目的地 (7)CIP (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 运费、保险费付至目的地 (8)DAF (Delivered At Frontier) 边境交货 (9)DES (Delivered Ex Ship) 目的港船上交货 (10)DEQ (Delivered Ex Quay) 目的港码头交货 (11)DDU (Delivered Duty Unpaid) 未完税交货 (12)DDP (Delivered Duty Paid) 完税后交货 主要船务术语简写: (1)ORC (Origen Recevie Charges) 本地收货费用(广东省收取) (2)THC (Terminal Handling Charges) 码头操作费(香港收取) (3)BAF (Bunker Adjustment Factor) 燃油附加费 (4)CAF (Currency Adjustment Factor) 货币贬值附加费 (5)YAS (Yard Surcharges)码头附加费 (6)EPS (Equipment Position Surcharges) 设备位置附加费 (7)DDC (Destination Delivery Charges) 目的港交货费 (8)PSS (Peak Season Sucharges) 旺季附加费 (9)PCS (Port Congestion Surcharge) 港口拥挤附加费 (10)DOC (DOcument charges) 文件费 (11)O/F (Ocean Freight) 海运费 (12)B/L (Bill of Lading) 海运提单 (13)MB/L(Master Bill of Lading) 船东单 (14)MTD (Multimodal Transport Document) 多式联运单据 (15)L/C (Letter of Credit) 信用证 (16)C/O (Certificate of Origin) 产地证 (17)S/C (Sales Confirmation)销售确认书(Sales Contract) 销售合同 (18)S/O (Shipping Order)装货指示书 (19)W/T (Weight Ton)重量吨(即货物收费以重量计费) (20)M/T (Measurement Ton)尺码吨(即货物收费以尺码计费) (21)W/M(Weight or Measurement ton)即以重量吨或者尺码吨中从高收费 (22)CY (Container Yard) 集装箱(货柜)堆场 (23)FCL (Full Container Load) 整箱货 (24)LCL (Less than Container Load) 拼箱货(散货) (25)CFS (Container Freight Station) 集装箱货运站 (26)TEU (Twenty-feet Equivalent Units) 20英尺换算单位(用来计算货柜量的多少) (27)A/W (All Water)全水路(主要指由美国西岸中转至东岸或内陆点的货物的运输方式) (28)MLB(Mini Land Bridge) 迷你大陆桥(主要指由美国西岸中转至东岸或内陆点的货物的运输方式) (29)NVOCC(Non-Vessel Operating Common Carrier) 无船承运人

512010医药ETF涵盖哪些细分医药行业

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器械。生物医药是整个行业的总称,从整个产业链的角度看,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三大链条,分别是药械、商业、服务。药械可以理解为产业上游企业,主要是研发、生产环节,包含: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器械。易方达沪深300医药卫生交易型开放式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是易方达发行的一个指数型的基金理财产品。

定投十年赚10倍 医药行业指数基金怎么选?

A股遭遇大利空,千股跌停的局面时隔两年,又重现在广大投资者面前。我们虽无法预测市场,不知道接下来指数是涨是跌,但我相信,下跌的空间有限,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轻仓布局自己心怡的板块,比如医药行业,养老行业。 我个人对医药行业是比较感兴趣的,曾经定投过1支医药的主动型基金,坚持了两年,感觉是一款抵御风险的产品,但这款基金医药成分股只占50%不到,不符合我的预期,后来果断出手了。碰到现在股市估值杀了又杀的时机,准备入手定投医药类的指数基金。 为啥对医药类行业情有独钟呢? 目前我国的国情会推动医药行业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我国目前正在逐步走向老龄化,老龄人口患病的概率、医疗需求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据统计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了2.3亿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以上的人口达到了1.5亿人,占总人口的10.8%。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30%。老年人口的持续增多是推动医药行业稳健增长的第一动力。一是我国的老龄化推动医药行业增长。二是就医用药是居民的刚性需求。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老病死,人都会生病,生病就会看医生吃药,这是居民的刚性需求,这个需求不会因为经济不景气、自然灾害等原因而减少。 三是中外医药指数实践的检验。 绝大多数国家里,以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来看,医药行业都是不错的行业。医药指数是经济危机中非常具有价值的避险板块。即使宏观经济不好,医药行业整体表现也好于宏观经济。 从日本股市来看,1992年到2012年间,日经指数下跌25.6%,而医药指数上涨了92%;从美国股市来看,从1989年9月到2014年7月,标普500指数上涨了465%,而同期标普500医药指数上涨了969%,医药行业的涨幅是标普500的2倍多;从A股数据来看,假设2004年底,投资1000元到医药行业上,那么到2017年的5月,最初投资的1000元,会变成9383元,能收获9倍多的 收益 。 有哪些医药指数可以供我们选择呢? 目前,市场上有7类医药指数可以供我们筛选,分别是中证医药指数、中证医药100指数、上证医药指数、全指医药指数、细分医药指数、300医药指数、500医药指数。 中证医药指数:又称中证800医药指数,是从中证800指数中挑选医药行业。 中证医药100指数:从沪深A股中挑选出日均总市值前100位的医药卫生相关行业公司股票组成样本股,每只股票买入相同的金额,基日为2004年12月31日,基点为1000点。 上证医药指数:只投资上交所的医药卫生行业。 全指医药指数:从中证全指样本股医药卫生行业内选择流动性和市场代表性较好的股票构成指数样本股,它覆盖的医药公司是最全的。 细分医药指数:挑选医药行业细分领域的主要公司。 300医药指数:挑选了沪深300指数里的医药行业公司。 500医药指数:挑选了中证500指数里的医药行业公司。 从历史数据看,7个医药指数中,中证医药指数、中证医药100指数、全指医药三个指数有一定的影响力,流动性也比较好。从2005年到2017年12年以来的走势看,表现最好的是中证医药100指数,12.5年增长了11.7倍,远远领先沪深300和红利指数。 应该选哪只医药指数基金定投呢? 就我个人的观点,我会考虑选择中证医药100指数。 一是中证医药100指数的样本选取方法比较科学。 以沪深两市全部A股(非ST、*ST股)作为样本空间。 它的选样方法,首先,将样本空间中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在沪深两市A股(非ST、*ST股)后20%的股票剔除; 其次,剩余股票中按照中证行业分类标准将归属于医药卫生和药品零售行业的公司股票纳入医药主题; 最后,由医药主题股票中过去一年日均市值排名前100的股票构成中证医药100指数样本股。 二是中证医药100指数的估值比较合理。 医药100指数目前的市盈率是33.48,市净率4.43,股息率0.73%,ROE13.22%,虽不是低估,但也却是在合理空间。从历史PE走势来看,医药100指数估值常年在30与40之间徘徊,是属于估值没怎么变化而股价早已经涨上天。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医药板块优秀的成长性。 三是中证医药100指数的权重股基本上都是医药行业的龙头。 它的权重股包括泰格医药、卫宁健康、康泰生物、长生生物、片仔癀、乐普医疗、爱尔眼科、通策医疗、凯莱英、安图生物等,这些权重股大都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行业龙头企业。 从历史数据来看,医药100指数是一个十年十倍的指数,而且这种行业龙头企业为主的指数市场也愿意给更大溢价。目前市场上有两只跟踪中证100医药指数的基金,分别是国联安中证医药100指数(000059)以及天弘中证医药100指数(001550/001551). 国联安中证医药100(000059),场外申购,2013年8月成立,基金规模16.87亿元,近1年涨幅5.89%,成立以来涨幅56.78%。 天弘中证医药100(001550),场外申购,2015年6月成立,基金规模1.25亿元,近1年涨幅9.29%,成立以来涨幅—19.52%。对比两个产品,我会选择国联安中证医药100(000059)作为定投标的,定期定额定投。

医药行业发展前途大嘛?

药业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80年代为8.5%,90年代为7.5%,预计 2001年-2010年间仍可维持在7%左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八五"期间是发展最快的5年(年均增长率为22%),"九五"期间仍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年均增长率为17%)。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1 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2770亿元,占我国GDP的2.9%; 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占我国GDP的 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根据2001年全国换发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的统计,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是5146家,其中包括1700 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在5000多家医药工业企业中,有生物制药企业 200余家、中药生产企业1100多家和化学药品生产企业4000 家左右。至2001年底,可以生产化学原料药近1500种,总产量 43万吨,位居世界第2;能生产化学药品制剂34个剂型、4000 余个品种;还有我国的传统中药,也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能生产包括滴丸、气雾剂、注射剂在内的现代中药剂型 40多种,总产量已达37万吨,品种8000余种。另外,我国能生产疫苗、类毒素、抗血清、血液制品、体内外诊断试剂等各类生物制品300余种,其中现代生物工程药品20种;能生产预防制品约9亿人/份。我国还可以生产包括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装置、磁共振装置等在内的医疗器械11000多个品种、规格;可以生产8大类1200多个规格的制药机械产品。   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从目前国内市场份额来看,"三资"企业产品占25%,进口产品占12%,国产品占35%,而大城市的大医院购进的"三资" 企业药品和进口药品高达60%~70%。可见,外资产品对中国医药币场有很大的影响。据统计,目前,在我国省级中医院应用的药品中,中药饮片、中成药和西药的比例为3:3:4,地市级的比例为2:3:5,县级比例为1.8:3:6.2。2001年。在我国药品币场中,西药、中成药、其它保健品和生物制品所占的比例大概分别为60%、25%和15%。而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外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 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 2000年与2001年,"三资"企业、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在医院药品市场中所占份额分别为30%、23%、47%和43%、35%、 22%。另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我国医药行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医药行业自改革开放以来,虽有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我国药品生产企业存在"一小二多三低"的现象   "一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据统计,目前我国 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几乎90%为小型企业。2001年,国家500强大型企业中医药企业只有25家。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2001年年销售额过50亿元的医药企业只有2家,过 20亿元的有10家,过10亿元的有23家,过亿元的有250家左右,其数量还不到医药商业企业总数的4%。   "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在我国5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中,大部分企业名牌产品少,品种雷同现象普遍。以生物制药为例,仅α-干扰素就有深圳科兴、沈阳三生、安徽安科、天津华立达等10多家生产,IL-2则有9家生产。又如中药,牛黄解毒片全国竟有150余家企业生产。还有一些新产品,如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重复生产、盲目扩大现象也十分突出,生产企业都在50家以上,以致这些新产品供大于求。而像维生素C等老产品也出现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问题,导致产品价格一降再降,甚至处于亏损边缘。   "三低"指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从新药的研究与开发来看,开发一种新药,一般耗时10年左右,在西方发达国家耗资约需5亿~10亿美元,我国至少也要2亿~5亿人民币。但我国专用于新药开发的资金每年只有1000万~2000万人民币,加上制药企业自身投入的资金总计也不到医药工业产值的 1%,新药研制投入严重不足,直接导致新药的创新研制能力及制剂水平低下,创新药物很少。我国生产的化学药品97%都是仿制药,至2001年,我国自主开发获得国际承认的创新药物只有2个:青蒿素和二巯基丁二酸钠。目前,我国仍主要以引进仿制为主。这种状况导致了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恶化,使企业无法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从而限制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    一部份医药工业企业未能达到GMP标准,严重阻碍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    我国推行GMP管理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企业车间达不到GMP要求,生产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不高,生产工艺及操作规程的制定和执行不够科学、严格、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不能很好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据统计,截止2003年1月,只有1464家生产企业获取1892张GMP证书,还有4000家左右的制药企业必须在2004年6月30日以前通过GMP认证,否则只能被淘汰。而且已经通过GMP认证的少数企业。在执行标准时也存在一定的违规行为,这不仅制约了药品质量的提高,也严重阻碍了我国药品进入国际市场。医药企业应该积极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自身准入市场的标准,依照GMP规范行事,以使自己的产品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为进军国际市场积极创造条件。   我国药品的知识产权保护情况不容乐观   我国从1993年起开始对药品实施20年的专利保护。应该承认,几十年来我国医药企业已习惯了仿制别国药品,创新缺乏动力,创制新药的能力不强,同时由于知识产权保护观念淡漠,使我们本来就少的一些创新成果,也没有得到很好保护,这使得我们不得不咽下自己种下的苦果。例如,我国医药科技人员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成功新化学药物青蒿素。该药是我国医药领域的重大发明,也是我国医药领域1998年以前唯一一个得到世界承认的自主开发的新化学药物,曾获得卫生部和国家科技奖,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但由于我国当时还不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条件,当青蒿素的研究论文发表后,国外企业立即对其进行了结构改造并申请了专利。本来是我国的发明变成了国外的专利,我国每年仅此一项就有2亿~3亿美元的出口损失。又如,我国维生素C 两步发醇法制备技术的发明同样是一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发明,却也由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使1家本要用500万美元买下此项制备技术的外国企业在得知该技术没有申请专利后捡了个便宜,只花了几十元人民币就把论文买回去。几年之后,国外以这种低成本技术生产的维生素C向国际市场大量倾销,挤压我国维生素C的出口价格,给我国造成极大损失,致使一些国内生产企业陷入困境。因此,如何利用知识产权协定来激励、保护、发展我国医药事业已成为我国制药企业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融资渠道单一,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制药业同其它行业相比有"四高":高投入、高收益、高风险、高技术密集型,特别是现在的一些基因工程等生物工程制药产业。目前,我国高科技制药产业的资金来源除股东投入的股本金以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狭窄。由于银行十分注重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高技术投资的风险使银行慎之又慎。因而制药企业融资能力明显不强,资金严重短缺。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药企业开发研制新药、更新设备、开拓市场的巨大障碍。   医药市场竞争无序,存在行业不正之风   随着市场经济的成形,我国医药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药品购销各个环节利润分配不合理,加上同样产品由多个厂家生产,迫使企业纷纷采取高定价、高让利的促销手段。近年来,医院从药品销售企业进货的让利比例为药价的18%左右,而从药品生产厂家直接进货的让利比例已高达25%以上。药品市场环境持续恶化,药品价格持续攀升,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患者的利益。而企业也迫于币场压力,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市场竞争上,无力顾及技术创新。进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种无序竞争和行业的不正之风再维持下去,我国制药企业将很难适应国际大市场。   综上所述,我国的医药行业近20年来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为了跟上世界医药业发展的步伐,整个行业必须扩大规模,关、停一些小的制药企业,避免重复建设,国家应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宏观调控,改变医药流通企业 "多、小、散、乱、差"状况,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以促进我国医药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医药市场发展趋势   医药经济运行将继续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   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医药工业总值分别为392、 502、634、746、862、1060、1251、1400、1630、1946、2332、2700 亿元,年均增幅达19.5%;1990年~2001年每年的药品总销售额分别为151.42、176.67、208.13、231.34、373.91、464.04、 532.03、607.29.776.87.922.90、1084.5、1260亿元,年均增幅达21.7%。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增幅也达18.8%,高出国民经济增幅10多个百分点。医药行业"十五" 发展目标是:医药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12%左右。能保持如此高的发展速度,当然是有理由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是药品市场需求增加的基本因素: 2000年,我国人口有12.95亿,到200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 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而且2000年第5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60岁以上)人口接近1.3 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中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预计到2005年我国老年人口的总数将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 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数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 亿,占总人口数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年人口的药品消费已占药品总消费的50%以上,人口的老龄化进一步促进药品消费。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促进了药品需求:我国1990年~2001年每年的人均用药水平分别为13、15、18、 20、31、38、43、50、62、74、85、99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而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额已在40美元~50美元之间。但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均用药水平也在逐年上升。通过对广大农村市场的进一步开拓,中国药品市场也将呈现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药品消费结构将发生新的变化   用药结构渐趋合理:新的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及新的 "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对我国药品结构调整产生重大影响,现代生物技术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将可能挑战常规化学药物的地位。疗效好、价格低廉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两个因素。因此,高城低价的药品销售量会继续增加,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零售市场也正在日趋扩大。目前,全国医药市场的批发、零售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医药商品零售额的比重已由过去的5%提高到15%以上,少数地区已上升到20%~30%。预计这种势头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和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还将进一步扩大。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分类管理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十分可观, 1990年为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9.1亿元),1994年上升至 10.1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83.8亿元),4年内增长3倍多。 1996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升至1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 107.9亿元),已成为世界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最快的国家。据统计,2001年,我国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已过240亿元,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非处方药消费水平,但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药疗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已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有关专家预计,到2005年,我国的非处方药销售额可望达600亿元, 2020年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非处方药销售市场之一。   药品价格渐趋合理 前几年,我国药品价格虚高的现象比较严重,但今后几年这种现象将会基本扭转。受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以及市场竞争加剧的双重影响,药品价格近年来持续走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97年以来,国家计委先后10次降低中央管理药品价格,降价药品达200多个品种。中、西药品零售价格指数涨幅从1996年的8.8%逐步下降到2000年的0.3%, 2001年为-1.5%,首次出现负增长。2002年,药品价格指数进一步降低,1月~3月分别为-2.7%、-3.4%、-3.7%。药品属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也会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对行业而言销售量增长是否能抵消价格下降造成的销售收入减少将直接影响医药行业的经济效益。从短期效应来看,价格下降的效应超过了需求增长的效应,确实对医药企业业绩产生了较大负面影响,有些企业生产难以为继,有些企业不得不申请计委重新定价。据有关方面消息,国家计委正在就医药价格问题咨询各方意见,笔者认为不排除出台新政策的可能,而新的政策必然会充分考虑上几次降价的负面效应,最终使药品价格更趋合理,在老百姓受益的同时,医药企业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医药企业数量将大幅度缩减,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将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将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是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 2001年已淘汰占制药企业总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2002 年可再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有关专家预测,"十五" 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将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十五"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目标也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股票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着力培育 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这些企业年销售额占全国医药工业企业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个~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这些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医药行业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10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0个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脱颖而出,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规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药市场结构继续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   医药市场的经济结构多元化:按产值计算,医药行业中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国有经济从 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医药企业中国内企业、"三资"企业、外国企业在我国药品市场所占份额1999年分别为43.0%、29.0%和28.0%,2000年分别为47.1%、30.0%和22.9%。国内药品市场在国有医药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各类型的集体经济、股份经济以及"三资"和 "合作"经济都在共同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医药经济结构,对活跃医药市场大有好处。 3.5.2医药市场的构成多层次化:它包括以招标为特征的开放性市场、以医药合同为基础的半开放性市场、以国家计划为基础的封闭性市场和以自由购销为特征的零售市场,都是以药品市场为导向,充分体现供求关系、价值规律。   药品需求多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药品和保健食品购用量越来越大。有资金支持的购销者对高档药品、新药有特殊偏爱,而中、低层次的购销者仍占据大部分药品市场份额。在资金的投向上,购销者在产、供、销、研、用的方面有不同投入比重,构成了新的购销格局。如全国最近两年医药大类销售就呈现以下变化:老年人、妇女、小儿用药量有所上升,成年人用药量有所下降;新品种需求量上升,老品种需求量下降;保健药品、名特优成药用量上升,一般药材、成药用量下降;合资药用量上升,进口药用量下降。   医药现代物流发展进一步加快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目前国内药品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12.6%,而平均费用率却达到 12.5%。2002年1月~9月,我国医药商业平均纯利润率仅有 0.59%。美国医药批发行业的平均毛利率为5%,平均费用率只有3%~4%,平均商业纯利润率达到1%~2%。我国现在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近17000家批发企业中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只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家-6家。而我国12万家零售企业中,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也只有5亿元。这种物流费用居高不下、纯利润率低、批发企业数量多而小的状况维持下去,如何面对外资的冲击?由此可见,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我国医药行业的当务之急。现代物流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随着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加快发展医药现代物流是应对国际竞争的一项重要手段。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这是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高度提出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要提高认识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商业企业的竞争,关键就在物流,高效率物流配送是商业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发展医药现代物流一定要结合中国国情,与实施GSP和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要注意先进性和适用性并重,以引进现代物流管理技术为支撑,必须是软、硬件兼备,而不只是建设大仓库。我们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实际,快速发展现代物流,实行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经营,努力实现"降费增效"的目标。   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医药市场成为一个国际性的竞争市场已勿庸质疑。国内企业将面对大型跨国企业而不仅仅是国内其它企业的挑战,如果不进行改革并加速国际化进程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就现阶段医药市场而言,竞争还刚刚开始,因为外资准入仍有诸多限制,国外商品进入还有关税壁垒。现阶段外商投资中国市场只能以合资、合作方式进行,并有投资比例限制,而国外同类药品进入中国市场也因关税高导致价格偏高而丧失一定竞争力。几年后,上述情况将会改变。庞大的中国医药市场将吸引外国大公司巨资的不断投入,中国将成为全球主要的原料药及制剂生产基地,药品进出口贸易将急剧增长,药品价格悬殊的现象将荡然无存,医药市场竞争将更趋激烈化。

如何看待今年医药行业,是否值得布局医药基金或者股票

百亿级私募12月调研60股 医药生物行业受青睐百亿级私募12月出动调研77次,千合资本出动调研4公司12月以来,这22家百亿级私募共出动调研77次。在百亿级私募参与的77次公开调研当中,总共涉及的上市公司有60家。从行业分布上看,医药生物行业成为这批私募调研最为密集的行业,共有11家公司迎来百亿级私募的调研。其中,景林资产在12月总共调研了5家医药生物公司,包括三诺生物 、尔康制药等。鼎锋资产和博道投资也分别在12月份调研了2家医药生物公司,鼎锋资产拜访了香雪制药和阳普医疗 ,博道投资则考察了华通医药和丽珠集团 .重阳投资在12月则重点调研了电气设备行业的公司,在其12月的5次公开调研中,就有4次拜访了电气设备行业的公司,包括合纵科技 、新联电子等。王亚伟旗下的千合资本12月份调研了4家上市公司,分别是中信国安 、二六三 、深圳机场和莱茵体育获取更多股市详情资讯尽在老钱庄股市直播(www.lqz.cn)。

医药行业的市场环境

经济影响医药是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产业,一直是发达国家竞争的焦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大规模的联合与兼并和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建立全球性的生产与销售网络,扩大市场份额。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使得我国医药行业的竞争对手变得空前强大。国内市场国际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严格,使市场竞争变得更为直接和生死攸关。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调整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我国强劲的竞争对手。2.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对医药工业产生革命性影响,对疑难疾病认识的深化,众多新型生物技术药物的问世,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将极大地改变医药工业的面貌。世界发达国家利用资金、技术、市场上的优势,实施垄断,我国医药将在生物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展开新一轮的竞争。3.天然药物热潮涌起。随着回归自然潮流的涌起,国际市场对天然药物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世界植物制品销售额近300亿美元,其中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年10%的速度递增。为此,各国竞相采用现代技术研究开发传统医药,抢占国际天然药物市场。这为我国中药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国际市场1996年1999年,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约为5.5%,2000年全球药品销售约3680亿美元。尽管各国政府均在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但由于新药开发,人口结构变化及人们对健康预期的提高,药品市场的增长仍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预计今后5年内将以8%的速度递增,2005年将达5400亿美元左右。统计分析,今后国际医药市场发展的取向和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5条:(1)所有发达国家(以及少数发展中国家)人口日趋老龄化,适合老龄人口疾病特点的治疗药品需求量增大;(2)由于住院医疗费用昂贵,凡是能够缩短住院日,特别是能够改变住院治疗为门诊治疗的新药都有极好的发展前景。能提高生物利用度和便于服用的控、缓释等药品将进一步发展;(3)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以及疾病谱的变化,一些医疗领域尚缺乏高效、特效药物,从而为新药创制提供了机遇;(4)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在医药领域的广泛应用,将使许多疑难病症得到有效治疗,预计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治疗用生物药品、诊断试剂、疫苗将迅速发展,并将逐步扩大在世界医药市场的份额;(5)非专利药品稳步增长,预防性药品及与保健相关的产品将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医药市场除受国际市场的影响之外,还将受以下国内环境变化的影响和制约:(1)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美国等发达国家人均年药品消费约300美元,中等发达国家人均药品消费为40_50美元,而我国不到10美元,这既反映了我国与发达国家药品消费的差距,也反映了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潜力。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施,人民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医药消费观念的更新,我国医药市场增长将快于世界医药市场增长。(2)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十五期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将全面展开,这一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它的实施,一方面将扩大医疗保险人群范围,即从的1.6亿增加到3亿,另一方面将调整不合理的医药消费,抑制价格昂贵的进口药品及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促进价格低廉、疗效确切的国产普药的使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总体上会促进医药产品的消费,从而拉动医药经济的增长。(3)城镇化水平提高。2000年,我国有4.6亿城镇人口,并且以年均2.7%的速度增长,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十五期间,每年约增加1000万城镇人口。我国城市人均药品消费与农村药品消费水平比约为7:1,城镇化的发展将增加对医药产品的需求。(4)人口净增长。2000年,中国有12.95亿人口,2010年我国人口达到13.397亿。到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13.3亿。人口净增长将对医药产品产生新的需求。(5)人口老龄化。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13.26%,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预计十二五期间还将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十二五期间老年人用药总额将有较大增长。(6)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实施。随着我国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制度的实施及进一步完善,零售药品市场将进一步扩大,预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5%左右(7)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预防网的加强、农民收入的提高,为医药市场创造了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是医药市场主要增长点。

医药行业的市场环境

中国医药行业竞争格局——企业竞争格局从新成立企业来看,根据企查猫的数据显示,自2013年,我国医药行业新成立企业呈现快速攀升的趋势。到2019年,中国医药行业新成立企业有19.8万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中国医药行业新成立企业数量有22.6万家。截止2021年1月29日,医药行业新成立企业有8326家。——地区竞争格局根据企查猫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21年1月29日,第一阶梯为广东和山东两省,其在业的医药企业超过了10万家;而第二阶梯则是在业数在5万家到10万家的省份有河南、江苏、浙江等6个省市区;第三阶梯则是在业数在1万家到5万家的省份有辽宁、安徽、广西等20个省市区;第四阶梯则是在业数在1万家以下的省份有宁夏、青海和西藏三个省份。特别注意的是,第一阶梯的2个省市区中,注册资产在5000万以上的在业企业比重没有一个省市区超过2%;而北京虽然在业企业数有21162家,但是其注册资金在5千万以上的新成立在业企业数有727家,占比达到了3.44%。中国医药产业结构据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在2020年6月发布的《2019年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指出2018年我国76%的制药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不足2000万元,但百强制药企业的贡献度不断增加,规模企业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Top100主营业务收入规模达到8395.5亿元,年均增速11.8%。百强制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有22家,占整个行业比重32.5%,同比提升7.3个百分点,基本达到《医药工业发展规划指南》提出的较2015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十三五”规划目标。在百强制药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下,医药企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提高,发展动能更加充足,行业集聚效应突出。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等形成的医药产业集聚区,在引领医药创新、国际化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上海张江药谷、苏州生物纳米园、武汉光谷生物城、广州国际生物岛和成都天府生命科技园等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景气指数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数据显示,2019前三季度中国医药上市公司景气指数预估为138.67,整体较为景气,但为五年来最低水平。在宏观形势景气度下降的情况下,医药行业遇到了诸多创新竞争和转型升级的挑战,现金流指数较高,盈利指数较低,企业发展趋于保守。分行业来看,化学制药行业景气度最为稳定,医药研发作为新兴领域稳定性较低;医疗器械景气度较高,中药景气度偏低。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景气变异性较大,呈下降趋势;华北地区变异性较小,呈上升趋势;华东地区抗下行能力较强,西部地区表现相对低迷。当前,医药企业较多选择保守方式应对变化,华东、华北地区医药工业基础水平较强,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先行,表现出较好的景气度。——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医药行业“十四五”市场前瞻与发展规划分析报告》

凯恩斯:医药行业又一次大机会来了

凯恩斯:前瞻性就是生产力,研究产生价值 重大事件一: 5 月 14 日,CDE 发布《关于开展 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 性评价工作》等三个文 件,化药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正式启动,注射剂供给侧改革即将加速。 2017 年 10 月,发布的《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 新的 意见》中就提出“要对已上市药品注射剂进行再评价,力争用 5 至 10 年 左右时间基 本完成”。2017 年 12 月,CDE 发布了《已上市化学仿制药(注射 剂)一致性评价 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2019 年 4 月,CDE 发布的《化学仿 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第二十一批)》中首次出现注射剂剂型。2019 年 10 月,对 2017 年版本的《注射 剂一致性评价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部分改动。历经两年半时间,正式稿 于 2020 年 5 月 14 日正式发布,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 药一致性评价正式启动,注射剂供给侧改革即将加速。 重大事件二:生物安全法和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系统规划国家生物安全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结构,加强农村、社区等基层防控能力建设。 完善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突发重特大疫情防控 规范和应急救治管理办法。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应急医疗救助机制。 探索 建立特殊群体、特定疾病医药费豁免制度。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优化重要应急物资产能保障和区域布局,健全国家储备体系,完善储备品类、规模、结构,提升储备效能。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如下: 第一,参与品种范围:已上市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未按照与原研药品 质量 和疗效一致原则审批的品种均需开展一致性评价,其中对临床价 值明确但无法确定参 比制剂的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需开展一致 性评价,如氯化钠注射液、葡萄糖注射 液、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注 射用水、部分放射性药物等,药监局后续会分期分批发布此类品种目 录。 第二,参比制剂:应当依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选择 参比 制剂,开展一致性评价;尚未收载入《仿制药参比制剂目录》的 品种,须按照《国家 药监局关于发布化学仿制药参比制剂遴选与确定 程序的公告》规定申报参比制剂,待 参比制剂确定后开展一致性评价 研发申报。截止 2020 年 5 月 15 日,药监局已经发布了二十七批仿制 药参比制剂目录,涉及注射剂品种超 600。 第三,技术要求:文件从参比制剂、处方工艺、原辅包质量控制、质量研究 与控 制、稳定性研究多个方面明确技术要求,其中特殊注射剂(如脂 质体、静脉乳、微球、 混悬型注射剂、油溶液、胶束等)还需要进行 BE 试验和/或临床试验。 u25fc 审批时限 要求:审评工作应当在受理后 120 日内完成,经审评认为需 申请人补充资料的,申 请人应在 4 个月内一次性完成补充资料,发补 时限不计入审评时限。 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对于医药行业的影响 这次冲击来的比口服固体制剂一致性评价更激烈,对于市场冲击更大 而参考口服固体制剂过往带量采购方案,通过 一致性评价是 参与带量采购的前提条件;即使有少量地区允许未过评品种参与 带量采购,但降价压 力也显著高于过评品种。因此,我们判断企业对于注射剂 一致性评价一定不会持观望 态度,参与积极性会显著高于固体制剂,其一致性 评价竞争预计会比口服固体制剂激烈。 根据药智网数据,截止 2020 年 5 月 15 日,仅有 35 个注射剂品种通过一 致性评 价,除普利制药的注射用阿奇霉素和福安药业的注射用头孢米诺钠外, 其余品种均是按照新四类视同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我们认为,在注射剂一 致性评价工作正式启动后,过评品种数量会快速增长。 生物安全法,一致性评价,医药股的利好和利空分析和建议 生物安全法等政策即将落地,将催化医药板块相关子领域投资布局近两周两大重大事件很大程度上影响医药板块,2020 年两会已经召开,国家生物安全法等相关政策将逐步落地,将很大催化医药板块相关子领域,预计ASCO(美国临床肿瘤大会)将于美国东部时间 5 月 29 日-5 月 31 日虚拟会议,国 内龙头企业恒瑞医药、百济神州、亚盛制药等将会公布研究成果,国内创新药板块 形成催化。 消息方面注射剂一致性评价正式官宣启动,为加快推进仿制药一致性评 价工作,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决定开展化学药品注射剂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省带量采的浙江版 7 月出方案,9 月底落地,开展省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和 耗材分类集中采购。 全球创新药 top200、top100 品种门槛进一步上升,进一步支撑国内创新药上 涨。重磅药品集中在肿瘤、自身免疫、血脑血管等领域,销售额 top5 仍有 3 个小分 子、top10 有 4 个小分子药物。尽管其估值不便宜,但在当前时间点要重点持续持有医药板块核心资产。国内生物安全法呼之欲出,将为医药板块再次带来重大、长期 战略性催化剂,不排除仿制药带量采购环境将会有所改善。受海外疫情影响,全球 经济一体化充满不确定性、内需将是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医疗产业为需求最刚性、增长确定性最高。二季度大部分公司业绩回暖或提速,Q1受到门诊及手术量下 降、CDC 关闭等因素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需求,Q2 将出现全面恢复。 医疗行业机会分析及受益上市公司 第一,基于新医药的新政策、新基建、新产能、新销售等逻辑,我们认为创新药及其CDMO等产业链优质企业长期价值凸显优先配置,如****、****、***,****等。 第二,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我们认为新冠疫情对国内医疗系统做了一个医疗测试、暴露出一定程度短板,地方财政及国家层面加大投入将是必然趋势,尤其互联网+医疗服务项目技术将得到推广,公立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服务行业的公司将得到机会重点公司:****等。 第三,康希诺新冠疫苗将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合作推进临床试验,5月13日康希诺生物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展开合作,共同推进重组公共卫生事件疫苗(腺病毒载体)在加 拿大的临床试验。疫苗相关的*****公司有机会。 第三、随着注射剂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注射剂品种参与带量采购,行业格局即将重整,类似于化学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未来2年预计注射剂带量采购也会推出,注射剂市场也将迎来巨变。 第四,辅料和包装 由于篇幅所限,私信领取完整资料。 【吕长顺(凯恩斯) 证书编号:A0150619070003。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凯恩斯 好人好股高端操盘手商学院名誉院长,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操盘学高级讲师、清华大学操盘学特训讲师,中央电视台CCTV2《交易时间》特聘专家, 《操盘大讲堂》特聘教授。 2013年曾经在北京电视台公开讲解如何选择三年十倍大牛股,所举的案例最终在2015年底实现了十倍的盈利。 凯恩斯是目前国内唯一在价值投资领域做到可量化的实战型学者。

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啊?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天坛生物(600161)、华兰生物(002007)、智飞生物(300122)、康泰生物(300601)、沃森生物(300142)、上海莱士(002252)等。本文核心数据:疫苗批签发量、采浆量、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企业市值。行业概况1、定义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生物医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发、生产相结合,以及与各种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狭义的“生物医药”指人们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医药产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盒)、微生态制剂、血液制品及代用品等。本文中的“生物医药”是指狭义的“生物医药”。生物医药按照产品功能差异,可以划分为预防、诊断、治疗三类细分产品。预防类主要包括疫苗类产品;诊断类主要包括诊断试剂;治疗类产品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单抗)、重组蛋白药物和血液制品。2、产业链剖析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为基础研究的开展,通常是由独立医学实验室,即第三方检测中心完成,有部分医院亦设有独立实验室,可承担一部分医药外包的项目。中游为生物医药制造,包含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以及单克隆抗体领域。下游为消费终端,分别为医疗机构(含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医药零售终端(包括实体药店以及电商平台)。在上游医药研发行业,国外独立实验室Quest以及Labcorp是全球知名企业,国内以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凯普生物等企业为主;从中游生物医药制造来看,疫苗领域以智飞生物、沃森生物等企业为主,单抗领域以复星医药、三生国健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以科华生物、迈克生物等企业为主,血液制品领域以上海莱士、天坛生物等企业为主;下游消费终端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为主。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与国外相比,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经历2005-2017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7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全面提速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药监局、市场监督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生物医药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规范、生物医药新技术等内容。另外,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如疫苗、诊断试剂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行业发展现状1、疫苗批签发量整体呈“U”型从批签发总量来看,2013-2019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呈波动态势,2019年约为5.7亿支,与2018年基本持平,略低于2017年批签发量。2018年长生疫苗事件对2019年上半年略有影响,但目前已经基本恢复。随着我国疫苗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几次大的疫情之后,从政府到民众对疫苗的认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中检院披露,2020年疫苗合计批签发量为6.5亿支,同比增长14%,行业整体增长态势良好;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疫苗批签发1.13亿支,同比下滑13.87%,其中二类疫苗批签量6018.78万支,同比逆势增长48.36%;一类疫苗批签发量达5238.09万支,同比减少39.55%,主要系行业多家公司着力进行新冠疫苗生产。疫情时代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将提升疫苗行业的整体接种率,二类疫苗批签发量有望持续提升,根据测算,2021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约为7.1亿支。注:2021年4月后中检院不再对外披露批签发具体瓶/只数量数据。2、采浆量呈现波动增长的发展趋势2006年《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明确,单采血浆站由卫生行政部门改由血液制品企业文设置,浆站与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加速行业集中。2007年7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了《关于实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7月1日起,所有血浆原料需经3个月以上静置(即业内所称“窗口期”),再经病毒检测合格方可投料生产。这两个重磅炸弹式的政策直接导致全国采浆量急剧下滑,企业产能大幅下降。2008年之后,随着经过规范的浆站开始投入使用,采浆量有所提升,但仍然无法满足临床需求,2011年贵州关闭16个浆站,全国采浆量当年下滑7.7%。随后在倍增计划的引导和激励下,国内采浆能力大幅提升,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采浆量从2011年的3858吨增加到2019年的9100吨,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人们无法出门,采浆量出现下滑,采浆量下降到8338吨。2021年,采浆量再次上升,达到了9455吨,较2020年增长13.4%。3、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受老龄化加剧、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增加和行业研发投入增多等因素的推动,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据Frost & Sullivan报告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从1836亿元增长到345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14%。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测算,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48亿元。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生物医药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特别以江苏、上海和广东为代表。截至2022年6月底,江苏共有生物医药企业4018家,上海共有3259家、广东共有2931家。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且各有所长生物医药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市值来看,截至2022年7月7日,在市值2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市值在1000亿-2000亿的企业有智飞生物、百济神州、万泰生物、复星医药、泰格医药;市值100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长春高新、凯莱英、沃森生物、华兰生物等。从细分领域来看,疫苗领域以中国生物、沃森生物、成大生物、智飞生物、艾美疫苗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以利德曼、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科华生物等企业为主;血液制品领域以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企业为主;单抗领域以三生国健、百泰生物、复星医药等企业为主。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行业呈现市场竞争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未来,生物医药行业将朝着市场竞争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方向发展。2、2027年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新冠疫情加大了对疫苗、血制品及相关试剂的需求,“十四五”规划对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大力扶持。2020-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以17.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25-2027年,将以18.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27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180亿元。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怎么写?

生物医药行业分析可以写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低污染的特征。生物工程药物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生物医药趋势高风险就是生物医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新药的投资从生物筛选、药理、毒理等临床前实验、制剂处方及稳定性实验、生物利用度测试直到用于人体的临床实验以及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一系列步骤,可谓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将前功尽弃,并且某些药物具有“两重性”,可能会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而需要重新评价。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时间却需要8—10年,投资1—3亿美元。另外,市场竞争的风险也日益加剧,“抢注新药证书、抢占市场占有率”是开发技术转化为产品时的关键,也是不同开发商激烈竞争的目标,若被别人优先拿到药证或抢占市场,也会前功尽弃。

医药行业的ab会议客户有哪些

包括默沙东、辉瑞、贝达药业、复星医药等制药巨头。根据医药行业ab客户信息得知,2017-2019年前三季度的同比增长率为20.6%、24.2%、39.0%,且在CDMO领域有很深的积淀,ab会议客户包括默沙东、辉瑞、贝达药业、复星医药等制药巨头,因此无论从财务还是业务的安全边际角度考虑,凯莱英都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疫”后新生,生物医药行业融资有望创历史新高

经历了2018-2019年的资本寒冬后,全球医药产业迎来了投融资的热潮。2020年9月27-29日的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上,场场爆满的路演论坛预示着行业复苏的盛况。 (主办方供图/图) 在新冠疫情持续肆虐全球的2020年,医疗、医药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民期盼与瞩目。经历了2018-2019年的资本寒冬后,全球范围内的医药产业都迎来了投融资的热潮。 2020年9月27日-29日,第五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以下简称“创投大会”)在苏州召开。作为国内最受瞩目的医药创新与投资平台,大会吸引了2560余名业内人士到场,场场爆满的路演论坛也预示着行业复苏的盛况。 “两个月前,我们还在为疫情所困,思考到底是线上还是线下召开会议,最后我们坚定信念——中国的疫情防控到了趋于恢复正常生活的状态,所以我们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筹办线下的会议。”中国医药创新与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说。 摩根大通全球投资银行中国区主管、董事总经理黄国滨介绍,2020年初至8月,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上市的数量达60家,年内有望创 历史 新高。“过去5年生物 科技 行业进入创新发展的爆发期,全球各上市生物 科技 公司的估值也随之上涨,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在全球爆发以来,这波创新浪潮带动主要的生物 科技 指数持续跑赢其他行业。”摩根大通投资银行全球主席Elizabeth Myers在大会致辞中说。 2018、2019年分别有76家和54家生物医药公司在全球各交易所上市,首发募集资金累计超过160亿美元,是除金融业以外上市数量最多、融资额度最大的细分产业。 即便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巨大,但生物医药产业在技术进步与需求增长的双向驱动下,仍是恢复速度最快的行业,已步入黄金发展时期。 “今年全球首发募集资金将近190亿美元,比2019年全年的100亿美元几乎翻了一番。与此同时,增发的发行量飙升至480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0%以上。”Elizabeth Myers介绍。这些资本市场活动筹借到的资金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获批新药不断增多,特别是针对罕见疾病的“孤儿药”,是资本市场与生物 科技 携手为改善 健康 、推动人均寿命提高的深度例证。 从国内市场发展的情况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消费升级、医保政策的完善,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空间非常巨大。此外,整个产业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承载日益增长的 社会 需求。“前四次大会都有一种说法,国内医药行业进入资本寒冬,提醒大家要有危机感。”先声药业董事长任晋生在大会发言中说,对创新型企业和投资人来说,应该有无论春夏秋冬,一直在春天里忙于奋斗、耕作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几年之后,收获帮助患者的成就感。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创新驱动行业,具有高门槛、高风险、长周期的突出特征。前期研发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本,在获得利润前,多数企业难以依靠自身的积累,跑完整个研发和上市的周期,需要资本市场的支持。 而资本市场也将成为生物医药领域 科技 创新的关键助力器,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围绕行业发展形成最优的配置,加速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技术进步和 科技 成果转化。 据深圳证券交易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沙雁介绍,截至2020年9月底,创业板有69家医药生产研发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1.2万亿元,在创业板总市值的占比接近15%,是创业板的第一大市值产业。九成以上的公司拥有国际或者国内的领先技术。 其中,有2家公司的市值已经超过千亿,10家公司的市值超过300亿,涌现出智飞生物、康泰生物、康龙化成、贝达药业等一批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随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的正式落地,相信创业板还会迎来更多的优质生物医药企业。”沙雁说。 2020年以来,因为疫情和流动性的原因,二级市场医药概念股的估值迎来一轮暴涨,很多公司的股价创下 历史 新高。但从9月开始,二级市场对相关股票的估值开始走低,引发股民担忧。 宋瑞霖也表示,尽管业内认为中国进入了医药创新的黄金时代,但现在还只是春天,“为什么说是春天?因为春天是医药创新播种的时候,我们还要努力,直到行业进入夏天般的旺盛生长,这样到了秋天才会有收获。”在任晋生看来,未来五年将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机会期。 想要实现创新,首先要加强基础研究、补齐短板,如果缺少或是没有基础科学研究,也就没有实现 科技 成果转化的标的;其次是提升转化能力,采取产学研一体、以企业为中心的生物医药的转化体系。“一个成熟的医药创新环境,需要由基础建设、研发体系、政策支持、市场环境准入等一系列要素共同构成。”任晋生说。 宋瑞霖介绍,自2015年以来,国家药品审评制度的一系列改革,直接推动药品研发行为与国际标准接轨。2017年,《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文件印发、中国药品监管机构加入ICH(人用药物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都标志着中国医药创新黄金时代到来。 除了颁布专项政策鼓励药物研发,宋瑞霖还提到了市场准入和融资。他表示,现在在中国通过科创板、创业板、港交所,企业相比过去能更快地实现上市和退出,形成医药产业创新与资本之间的多赢。“可以说创新给资本机会,资本予创新发展。”

振东制药怎么样?在国内医药行业排名怎么样?

振东制药是山西省首家登陆创业板的上市企业,下辖长治振东、大同泰盛、太原安特、屯留开元、北京康远、医贸集团、生物健康科技、振东美国公司、振东澳大利亚公司、中药材开发、中药饮片、北京药物研究院12个子公司,位列2018年度中国医药工业百强 第60名。

带量采购政策对医药行业的影响

力生制药9月27日表示,随着国家医药产业改革政策的落地,质量、安全、环保方面监管持续发力,医药产业升级投入不断加大,行业整合重组趋势明显,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政策将对医药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公司作为仿制药企业,要主动把握医药经济新常态,加速新品研发,不断推动生产经营工作的优化和升级,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努力将公司打造成为技术优势明显、产业链条完整的制药企业。带量采购对制药行业影响机制对于参与“带量采购”投标的企业和不参与投标的企业影响层次是不同的,通过归纳国内学者的研究,带量采购政策对制药企业的一般影响可以由图所示:带量采购对各类制药企业的直接影响根据国内学者关于此方面的研究,制药企业在中标前后成本会有如下变化:中标前后带量采购对制药企业成本的影响中标企业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按照中标价格与中标采购量组织生产销售,而这些降低了药企市场进入、推广与维护成本、营销费用、资金占用成本、融资成本、资产减值损失,由于中标的制药企业直接试点地区大部分市场份额,市占率和生产需要会显著提升,制药企业现状一般处于规模经济状态,加大生产可以有效降低单件产品的制造费用。而对于本身生产该药品种却不参与“量采”的制药企业与参与“量采”却没有中标的企业会损失试点地区的市场,同时量采下中选药品价格的降低会促使该药品整体市场价格水平的大幅下降,影响剩余市场的利润率,市场份额减少和利润率下降的双重打击会大幅削减企业利润,企业甚至被市场淘汰。2带量采购和制药行业绩效制药企业销售利润率走低:在该医保政策的推行背景下,由图4.5可知从2010到2018年,化学制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从未低于19%,且处于正常波动状态,而2019年化学制药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同比下滑50%至10.5%,说明虽然量采政策能明显削减整体制药企业的成本,但是由于投标价格下跌的效应带来收入的降入远远超过成本的降低。化学制药公司平均销售净利率 数据来源:Wind研发技术投入比率没有明显变化:制药企业技术研发投入近五年处在震荡阶段。由于药品研发需要很长周期的时间投入和资本投入,我国制药企业大多倾向于制作仿制药获取利润而并非技术投入。导致我国新药创新基础薄弱,医药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尚处在发展阶段。但是政策实施过程中,2019年医药制造业平均技术投入比率由3.5%下降到3.2%,与带量采购政策目标并不一致。企业研发投入占比偏低,中国制药企业平均技术投入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6.9%的水平。集中采购政策对研发投入影响是通过削弱仿制药虚高的销售利润率,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但是同时由于企业利润率降低导致企业现金流的降低,企业面临无法支付高额的研发费用,这会抑制企业研发。2011-2019年中国化学制药企业技术投入情况 数据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1 带量采购与制药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制药上市公司代表中国药企中规模较大的公司,更有能力参与带量采购招标。在“4+7”带量采购过程中,参与竞标的有国外原研药企业、15家国内上市制药公司和9家非上市制药公司,可见上市公司为带量采购招标的主体。虽然化学药品需求量逐年攀升,医药市场逐渐扩大。但是由图4.7、图4.8可知自2018年“4+7”带量采购政策试点开始后,上市制药公司的平均净利润也在2019年出现了显著拐点,个股平均净利润同比下滑33.73%,而过去12年利润增速中位值在9.27%。整体化学制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呈现明显拐点,从原先的6年峰值12.2%开始断崖式下跌,甚至跌至现在的7.04%,处在历史资产收益率最低位。推测带量采购政策确实会对制药企业绩效产生不利影响。

【医药行业的那些事(201706)】 2018年医药行业分析

医药行业的那些事 2017-06 中国互联网医疗市场生态图谱 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的特殊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医药行业包含四大产业: 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及器械 制造业 医药流通业 医疗机构 医药行业的特征: u2713三高行业:高技术密集型、高投入、高产出u2713准入门槛高:需要通过国家严格的条件和审批流程 u2713细分领域差异明显:中成药、西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医疗服务等 2.8万亿,是什么样的规模? 医药行业2.8 亿的营业规模,与衣(服装服饰)、食(食品制造、酒饮茶)等行业的规模接近: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快、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医药市场也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从工信部的《 2016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统计数据上看: 摘自:工信部《2016 年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总营业收入29635 亿 增速9.02%高于各行业平均水平 利润3216 亿增速12.22% 医药行业的产品品种多、特性各异,可分为: u2713 按药品经营范围分有: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制剂,化学药制剂,化学原料药、抗生素原料药,化学原料药,生化药品,蛋白同化制剂,肽类激素,生物制品(含疫苗)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制剂) ,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 u2713按GSP 质量管理储存分类有:内服(用) 药,外用药,易串味药,特殊管理药品,危险品,非药品u2713按GSP 储存条件分有:常温储存、阴凉储存、冷藏储存、冷冻储存u2713按处方管理分类有:处方药(Rx ),非处方药(OTC ) 必须执行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 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 不需要凭执行医师或执行助理医师处方, 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 医药行业的产品图示 医药行业的特点1 –严格资质审核——GMP 证书 医药制造企业需要的证书: ●工商行政管理局及税务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企业许可证》● 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生产企业GMP 认证》——1995年开始实行、2011年更新,证书有效期5年● 药品技术转让:《药品临床试验批件》 ——由国家局批准,发放《新药证书》、《进口药品注册证》 ●单个药品的批文:如“国药准字Z20055050” GMP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u2022GMP 是英文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的缩写,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u2022世界卫生组织将GMP 定义为指导食物、药品、医疗产品生产和质量管理的法规。 文件管理 自检 GMP 管理规范涉及的内容 GMP 证书范例 同仁堂拥有多个GMP 证书:每个证书针对不同的认证范围,有效期5年。 如:证书标号:BJ20110007,认证范围:散剂,有效期: 2012.03.13-2017.03.12 医药行业的特点1 –严格资质审核——GSP 证书 医药流通企业,需要证书: ● 工商行政管理局及税务局:《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税务登记证》、《代码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经营许可证》 ● 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 认证》——1992年开始实行,2013、2015年更新,周期5年● 证书编号:如“A-BJ14-N0001” GSP 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u2022GSP (Good Supply Practice)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药品经营企业保障药品质量所实施的基本准则。 我国目前已开始全面推行GSP 的认证工作,2004年年底前将全面完成全国药品经营企业的GSP 改造认证工作。 GSP 证书范例 同仁堂拥有多个GSP 证书:每个证书针对不同的药房企业,有效期5年。 如:证书标号:A-BJ14-N0001,认证企业: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有效期:2014.01.03-2019.01.02 医药行业的特点2 –全程质量监管、信息溯源要求高 信息溯源要求高 医药企业需要全程跟踪药品质量和流通路径。 医药企业需要建立全流程的信息化系统,通过药品批次可以查询溯源整个生产经营、流通过程。 批次1批次2批次3 药品溯源 物料清单(供应商) 配合表(责任方) 医药行业的特点3 –精细成本管理难度大 1. 医药消费具有很强的季节性、区域性,市场需求持续变化 5432 季节变化1地区销量 3月 6月 9月 12月 2. 库存普遍过高,余缺不均 400300200高库存100理想库存 03月 6月 9月 12月 3. 价格体系复杂,人工管理难度大 4. 客户多、交易次数多,难以有效管理应收、应付账款 医药行业的特点4 –行业竞争激烈,企业盈利压力大 医药行业持续高速发展,医药企业既拥有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1. 2. 行业竞争激烈:中国有近5000家制药企业,行业竞争激烈 受发改委集中调价、省级集中招标、医保控费等因素影响,行业增速逐步放缓,企业盈利压力增大 医药企业通过优化经营管理,提生企业竞争力: 1. 降本增效:对内精细化管理,提高企业整体运转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2. 3. 优化供应结构:对外培养优秀的上游供应商,高效协同,提升企业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建立敏捷供应链:提高产品研发和推广能力,拓展产品销售市场和渠道,快速适应市场需求 国家基础药物零售指导价格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国家基本药物 零售指导价格的通知 发改价格[2009]2489号 一、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表(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部分)二、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表(中成药部分) 医药行业的市场前景 医疗市场的互联网化

医药行业的股票有什么特点?

抗通胀,抗跌。业绩稳定,成长性好。在上市公司中,根据其主营业务的产品类别,大致分为五大类子行业,即大宗原料药、特色原料药、化学制剂药、中药及中成药、生物制药等,下面就可以值得关注的子行业与重点上市公司进行分析。 1、大宗原料制药行业该子行业具有明显的周期特征,主要原因是其产品属于低技术含量的初级产品,价格调整供需的机制极其明显,受市场影响因素较大。而近几年我国宗原料得到快速的增长,维生素、发酵抗生素、解热镇痛类等大宗原料药生产的国际转移已经基本完成,我国占有40—70的市场份额。从其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原料药的价格有明显的走低迹象。而在大宗原料药中,A股市场与上市公司有关的重点产品是VC和青霉素,虽然二者需求有所增加,但远远不足弥补价格下降的损失。而对其投资策略的关键是在价格处于底谷时介入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可以重点关注华北制药。 2、特色原料药行业特色原料药是发展潜力十分广阔的子行业,与大宗原料药不同的是,特色原料药不存在明显的价格周期,而在其整个产品周期中,其价格呈现不可逆转的持续下降。近年国际上新药研发屡屡受挫、但是专利药却呈高速增长态势,而且今后5年将迎来诸多专利到期的高峰。而在国内部分企业就较早的介入已有专利的研究,并在专利期即将到期时快速推出自己的特色原料药品,并通过欧美的药政注册,经多品种组合切入欧美规范市场以及亚非拉非规范市场,已经表现也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如该行业表现较为出色的海正药业和华海药业,以及业务相类似的中科合臣。 3、化学制剂药行业尽管化学制剂药是医药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2003我国医药销售收入和利润中该子行业后别占32%和34%的较大比例,但是我国大部分化学制剂药技术含量低,供给过剩现象严重,产能利用率大约为50%左右。另一方面化学制剂药是医院处方用药的主体,大约80%以上的销售额在医院完成。所以在处方药市场上,对医院终端的渗透和持续的影响力是经营成功和保持增长的关键。因此企业产品往往高毛利,以便高让利才使得以生存。但是目前国家政策导向是控制抗生素滥用,降低其虚高价格,因此中期观察并不看好该子行业。不过该子行业的优势企业仍值得关注,如恒瑞医药、天药股份。 4、中药及中成药行业随着OTC市场的扩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成药消费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因为近年我国OTC市场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而中成药占OTC品种的近75%以上,销售金额也占一半以上。可见该行业的增长是属于稳健增长型行业。由于中成药具有药品和保健品的双重属性,这就决定了在市场上与消费品同样消费属性。由此,消费者在消费中成药的过程中对品牌的依赖程度要求过高。随着欧盟近年放宽了植物药的准入标准,而处于企业品牌和保健性中药品牌代表的同仁堂、处于产品品牌和治疗性中药品牌代表的云南白药,以及现供中药代表的天士力等行业的优势企业,将会对其构成中长期利好。 5、生物制药行业生物技术行业总体仍处于新兴成长阶段,由于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缺乏有效的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能力,大部分生物制品系仿制而来,竞争态势和技术含量均相对较低。但是疫病流行以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刺激了疫苗和免疫调节剂的加速研制。而生物制药行业中的部分企业除得到宽松的政策空间以外还将得到税收、融资、贷款等优惠措施来进行疫苗的生产与科研,这也将给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带来巨大商机。如天坛生物,按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规划,原卫生部下辖的六大生物制品所的疫苗业务将集中于天坛生物公司,显然该公司未来产业疫苗产业整合下给予其更大的成长实间。

医药行业现状

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保持稳定的发展主持人:新越嘉宾:东方证券 马小青主持人:2005年上半年以来,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长速度仍保持了较快稳定发展。请问,其中各子行业的具体情形怎样?马小青:我国医药行业拥有制造类企业4613家。据《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数据显示,2005年1-8月份,制造类企业实现产品收入2450.99亿元,同比增长25.72%;实现利润总额204.38亿元,同比增长22.44%。但其中也有不少企业出现亏损,总计1198家,亏损比例达到了25.97%;亏损金额22.64亿元,同比增长16.99%。在各子行业中,化学制造类企业中原料药产量为94.07万吨,同比增长23.45%;实现产品收入742.47亿元,同比增长29.63%;实现利润总额41.49亿元,同比增长18.14%。884家制造企业中,亏损212家,亏损金额7.07亿元,同比增长0.91%。而1078家化学制剂类企业,共实现产品收入712.60亿元,同比增长22.77%;实现利润总额71.26亿元,同比增长21.83%。317家企业亏损,亏损总额7.07亿元,同比增长0.91%。在中药制造类企业中,中药饮片制造类企业391家,实现销售收入31.63亿元,同比增长22.83%;实现利润总额3.70亿元,同比增长18.15%。亏损企业88家,亏损金额1.59亿元,同比增长16.62%。而中药成药制造类1160家企业,总产量53.95万吨,同比增长16.22%;实现销售收入560.05亿元,同比增长22.01%;实现利润总额54.54亿元,同比增长18.39%。349家企业亏损,亏损金额4.61亿元,同比增长12.56%。生物制品行业,全国共有相关企业427家,实现销售收入182.12亿元,同比增幅32.98%;实现利润总额19.41亿元,同比增幅39.20%。亏损企业108家,亏损金额2.38亿元,同比增长12.45%。以上情况表明,医药行业的整体增速仍保持了较快稳定发展。其中增长最为突出的是生物制品行业,其收入和利润增幅均达到了30%以上,远高于目前的化学类药物制造企业和中药制造类企业20%左右的增幅。从产业链上看,目前我国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处于中间强、两头弱的格局。即在研究开发和制剂开发上处于弱势;而在中间的加工工艺上,由于工艺水平的改进及低廉的人工和环境成本,使得该环节具有国际竞争力。主持人:从近一段时间看来,医药板块市场表现良好。请问其间的市场热点是什么?马小青:此间市场热点在于股改和由科学发展观衍生出的一些题材。股改使整个医药行业的价值水平获得较大提高。从目前已实施股改和已公布股改方案的13家医药上市公司来看,股改方案对价水平平均为每10股送3.4股。而对于中小企业板上的医药公司而言, 8家上市公司,均为细分子行业中的相对优势者。由于其历史遗留问题小,质地优良,具品牌、定价与规模优势。这些优质公司,送股之后,投资价值凸显。这些企业IPO后的项目将集中于今后两年产生效益,因此未来竞争力铰强。而当市场对股改股的热度稍降时,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策,市场又由此衍生出一些新热点。如新能源热点、自主知识产权热点。这类品种,如西藏药业(拥有国家一类新药人重组脑利钠肽)、华神集团(拥有国家一类新药美妥昔碘131)、武汉健民(拥有国家一类新药人工培育牛磺),市场走势强劲。但有一点我想提醒投资者,在追逐市场热点的同时,更应重视企业自身的研发实力、良好的治理结构及市场开拓能力,这些才是企业长久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主持人:从未来更长一段时间看来,医药行业又具有什么样的投资价值呢?马小青:我认为,对医药行业的长线投资应注意几条基本原则:1.目前我国整个医药行业,原研发能力很弱,国内企业主要集中于强仿,极少有产品具自主知识产权。故国内医药企业若要保持持续的高盈利非常困难。未来一段时间,能够在整个产业链上取得较大突破的可能是制剂环节。2.在化学制药这一子行业中,我认为可以关注强仿能力、研发实力强及工艺优势明显、制剂能力强的企业。这些企业的产品储备较丰富,一旦其所储备的产品专利过期,其将迎来盈利高峰;而制剂水平的逐渐提高也使这些企业未来的竞争力将不断增强。3.对中药子行业的投资应关注相关企业的发展方向及所具实力。目前我国的中药行业主要向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化学方向;其二是对传统配方药剂的开发。行业中确定了明确发展方向的优势企业无疑具有较长时间的投资价值。4.对于生物制药类企业的价值分析,其研发能力与产品前景尤显重要。目前,我国的企业在治疗性疫苗的开发、靶向药物的开发、单科隆抗体的应用方面走得比较靠前。生物制药有望成为整个医药行业在原研发方面最具突破领域;同时在生物制品的强仿上,国内一些企业的优势也很明显。如在生物基因工程技术领域的碘[131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新药及重组E-PO、重组人胰岛素等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前景。5.对于医药商业中的企业,则应关注其中管理先进和具资源优势者,他们将是行业拐点到来时的最大收益者。我国医药商业经过近三年全行业亏损的阵痛,业内整合速度得到极大提升,净利率进入稳定阶段。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必定是管理优秀、渠道完善的企业;加之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医药流通企业的经营环境向好。如政策鼓励减少流通环节,推广直接物流等,未来医药流通领域的改革是必然趋势。我认为,未来该行业的复苏毫无疑问。目前,行业内具网络和管理优势的企业拐点已现。主持人:目前投资者可对医药板块各子行业中的哪些上市公司予以关注呢?马小青:我认为,在化学制药行业,可关注恒瑞医药、海正药业、现代制药、复星医药等具研发实力且产品储备丰富的制剂类企业及特色原料药企业。在生物制药行业中,可关注科华生物、天坛生物、双鹭药业、达安基因这些研发能力强,产品前景好的企业。中药行业中, 可重点关注相关营销能力强,具品牌优势而股价又偏低的企业,如天士力、九芝堂等。对于医药商业行业,则可关注国药股份、一致药业、上海医药等盈利能力强及发展前景好者。另外,我认为,新和成、华邦制药、京新药业、科华生物、华兰生物这些在各自的领域内居于龙头地位的中小板上的企业,投资者也可予以关注。中国药网

医药行业基金有什么?有医药行业指数基金吗?

  目前,全市场共有27只医药行业主题基金,其中包括15只主动管理型的医药基金、11只被动指数医药基金(包括8只ETF),以及1只投资海外医药的QDII产品。  基金(Fund)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基金是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人们平常所说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法,技术分析法、演化分析法,其中基本分析主要应用于投资标的物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上,技术分析和演化分析则主要应用于具体投资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判断上,作为提高证券投资分析有效性和可靠性的重要补充。

医药行业基金有什么?有医药行业指数基金吗?

目前医疗行业类基金数量较多,几乎大公司都有所产品涉及。目前,全市场共有27只医药行业主题基金,其中包括15只主动管理型的医药基金、11只被动指数医药基金(包括8只ETF),以及1只投资海外医药的QDII产品。

半年报陆续出炉!医药行业成“排头兵”

半年报披露正有条不紊地进行。 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7月22日,沪深两市已有27家上市公司正式发布中期业绩,其中20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超过74%。 中国财富制图 15家公司营收、盈利同比双增 在当前已披露半年报业绩的27家公司中,15家营收、盈利同比双增,占比接近六成。其中,被称为“养猪第一股”的牧原股份营收、盈利以及盈利增长情况均为两市最高,暂为上半年最大赢家。 牧原股份表示,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93.76%,约为210.3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026.08%,约为107.8亿元。影响业绩变动的主要因素除猪价上涨外,智能化、标准化管理提升也带来诸多裨益。 值得注意的是,与牧原股份同属畜牧业的圣农发展也得益于“养鸡能力突出”而跻身2020年中报盈利三甲。 对此,业内纷纷表示,农林牧渔行业、生猪养殖板块受益销售价格上涨,业绩成长稳健。随着市场投资者对大消费板块关注度的进一步提升,看好农林牧渔的人不断增多,占比已达13.9%。 东海证券研报指出,下半年生猪价格仍将维持高位,生猪养殖板块业绩确定性较强。此外,三季度禽产品价格也会有所上涨,对于牧原股份、圣农发展等公司,投资者可持续关注。 医药行业暂为中期业绩“高地” 通过对15家营收、盈利同比双增的上市公司进行行业梳理,中国财富发现,集中在医药制造业的公司数量最多,共有南卫股份、奥翔药业、沃华医药、康泰生物4家。 中国财富制图 业绩排名显示,南卫股份上半年营收最高,达7.29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226.62%;康泰生物盈利最大,实现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比涨幅为0.63%。 “医药制造业上半年业绩高增与疫情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涉及口罩、呼吸机等医疗器械的公司业绩更是靓丽。”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告诉中国财富。 博星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投顾邢星同样表示,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医药作为必需品景气度本就不断上升,加之上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整条医药产业链更是站上了加速发展的大风口。“具体来看,虽然推动各家上市公司利润增长的主要因素不同,但可以看见的是,在风口的驱动下,整个医药板块的基本面在改善,使资本市场有望形成业绩与估值共振,从而成为资金抱团取暖的焦点。” 不过邢星也同时提醒,虽然医药板块值得持续关注,但对于其中股价已经提前透支的相关个股,投资者还是要留意短期利好落地后利润兑现的风险。相反,对于业绩增长大超预期且估值处于低位的个股,投资者则可结合市场运行节奏,适度放大风险偏好。 丁臻宇同样表示,短期的业绩激增并不意味着未来具备同样的成长性。对于因搭上口罩、呼吸机等医疗器械快车而实现股价起飞的医药股,建议投资者下一步还是要逢高逐步降低配置。

股票在医药行业和食品饮料行业有哪些小盘绩优股可以做短线赚钱?

600993马应龙,虽为大盘绩优股但是盘中大都是庄股控盘,风险性大,很适合做短线赚钱,且此股长期跑赢大盘,而300949的福瑞股份则为小盘绩优股总股本7400万,且现在KD显示为超买状态,MACD显示仍未多头行情。

专注于医药行业的基金有哪些

比较火的就是汇添富医药保健(470006) 了,另外有:信诚中证800医药指数分级a(150148) 华宝医药生物优选(240020) 上证医药卫生etf(510660) 国联安中证医药100(000059) 信诚中证800医药指数分级b(150149) 汇添富中证医药卫生etf(159929) 国泰国证医药卫生指数分级(160219) 华安中证细分医药etf(512120) 易方达沪深300医药etf(512010) 国泰国证医药卫生指数分级a(150130)国泰国证医药卫生指数分级b(150131)

医药行业股票有哪些?

生物制药板块0000004 0000545 0000661 0000919 0002022 0002262 0300009 1600129 1600277 1600422 1600535 1600671 16008330000028 0000566 0000669 0000930 0002030 0002275 0300016 1600161 1600285 1600436 1600538 1600706 16008660000078 0000590 0000705 0000952 0002038 0002287 0300026 1600196 1600297 1600466 1600557 1600713 16008670000153 0000591 0000739 0000963 0002099 0002294 0300039 1600201 1600329 1600479 1600568 1600750 16008690000411 0000597 0000750 0000989 0002107 0002317 0300049 1600211 1600332 1600488 1600572 1600771 16009760000423 0000605 0000756 0000990 0002118 0002332 1600056 1600216 1600351 1600511 1600594 1600781 16009930000513 0000606 0000766 0000999 0002166 0002349 1600062 1600222 1600380 1600513 1600613 1600789 16016070000518 0000607 0000788 0002004 0002198 0002370 1600079 1600253 1600385 1600518 1600645 1600796 0000522 0000623 0000790 0002007 0002219 0002390 1600080 1600267 1600420 1600521 1600664 1600812 0000538 0000650 0000809 0002020 0002252 0300006 1600085 1600276 1600421 1600530 1600666 1600829 医疗器械板块000060300022230300003030001503000301600055160058716007631600855

葵花药业在医药行业中的地位是怎样的?有人来说说吗~

葵花药业是一家非常资深的医药企业,今年是他们改制25周年。要说这家企业在中国医药行业中的地位,那自然是行业头部。葵花药业是一家上市企业,也是中国医药工业百强选手,2021年的时候,在“中国中药企业百强榜”上排名第15位。葵花药业旗下不少单品也很受认可,比如葵花胃康灵,还有葵花药业旗下小葵花这个牌子的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和小葵花露等。

现在 医药行业怎么样 想持有股票国药一致(000028)和云南白药( 000538)长期 谈谈看

云南白药现在已经进入高风险期,还有小幅度上涨的可能,追涨注意风险。相比国药一致现在处于向上反转初期,股价进入强力拉升阶段,后期不破支撑点位63.25就可以继续持股

为什么恒瑞医药能作为中国A股市场上医药行业的代表?

恒瑞医药(600276)恒瑞医药,创建于1970年,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是国内创新药的龙头老大,是国内知名的抗肿瘤药、手术用药和造影剂的供应商,也是国家抗肿瘤药技术创新产学研联盟牵头单位,截至2019年底,共有全球员工24000余人,建有国家靶向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9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9亿元,税收24.3亿元,并入选全球制药企业TOP50榜单,位列第47位。【核心竞争力】医药创新公司官方资料显示,公司主要由抗肿瘤、麻醉、造影剂三大核心产品构成,三者分别贡献了去年业绩的105.8亿、占比45.41%,55.07亿、占比23.64%和32.3亿,占比13.87%。公司近年来每年投入销售额15%左右的研发资金,2019年累计投入研发资金39亿元,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6.7%。公司在美国、欧洲、日本和中国多地建有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打造了一支3400多人的研发团队,其中包括2000多名博士、硕士及200多名海归人士。近年来,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44项,已有6个创新药艾瑞昔布、阿帕替尼、硫培非格司亭、吡咯替尼、卡瑞利珠单抗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获批上市,一批创新药正在临床开发,并有多个创新药在美国开展临床。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发明专利894项,拥有国内有效授权发明专利201项,欧美日等国外授权专利286项,专有核心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未来核心抗癌药:PD-1类药物】首先普及下什么叫PD-1?PD-1的全称为“程序性死亡单白-1”(programmedcell death protein 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PD-1是英文缩写。那什么是免疫抑制分子呢?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之中,T细胞充当着巡逻兵的任务:发现对人体有害的细胞、细菌或者病毒,并消灭他们。在正常情况下,T细胞鉴别到癌细胞后,会使癌细胞自动裂解,维持人体的平衡。但是“聪明”的癌细胞表面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蛋白质PD-L1,能和T细胞结合,令T细胞产生“错觉”,认为癌细胞是“无害的”,从而不杀灭“聪明”的癌细胞。基于这种原理,科学家们发明了PD-1/PD-L1免疫抑制剂。抑制剂会在T细胞与癌细胞结合之前,和细胞表面的蛋白质相互结合。这样,癌细胞就不能向T细胞传递信号,T细胞就会正常识别癌细胞,并消灭它。简单地说,PD-1类药物是指不同于传统的化疗和靶向治疗,主要通过克服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重新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细胞来杀伤肿瘤,是一种全新的抗肿瘤治疗理念。2018年,堪称中国PD-1药物上市“元年”!因为我们在这一年内,从无到有,一口气获批了4种治疗肿瘤的PD-1药物而恒瑞医药也没有闲着,不断在重金投入研发。2019 年 11 月国家医保谈判中,仅有信达生物 PD- 1信迪利单抗注射液纳入医保,但市场空间高达数百亿,市场拓展才刚刚开始。2020年的医保谈判中PD-1产品将再次成为焦点,预计将有7个产品参与。而恒瑞医药已经获批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和二线肝细胞癌适应症。2020年6月,注射用卡瑞利珠单抗获批用于肺癌、食管癌领域的治疗,成为中国首个获批肺癌及食管癌适应症的国产PD-1抑制剂,也是获批适应症最多的国产PD-1抑制剂。因此恒瑞医药在国内创新药方面的竞争力还是非常强劲的,也是它业绩最大的保证。【创新投入】公司最大的亮点和竞争力就是在创新药方面。公司近些年来一直重视研发,且研发费用一直在提高,2014-2019年研发费用分别为:6.52亿、8.92亿、11.84亿、17.59亿、26.7亿、38.96亿。当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近些年来创新药方面的业务创收也是在逐年提升。长期的研发投入也给公司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截至2020年3月,公司共有36次纳入优先审评名单,有21个不同品种入选,是国内入选品种数量最多的企业。在优先审评加速下,2016-2019年公司前期布局的产品进入快速收获期,短短几年有10余个产品(包括新适应症)获批上市,陆续为公司贡献业绩。恒瑞医药3000多人的科研团队和每年不计代价的重金科研经费投入,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新药不断上市,或许后疫情时代的业绩刚刚进入高速放量增长周期。【业绩分析】2020 年上半年,恒瑞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 利润分别为13.09 亿元、26.62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12.79%、10.34%;2020 年二季度恒瑞实现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各 57.82 亿元、13.46 亿元,分别 同比增长 14.28%、10.38%。业绩上并没有超出预期,原因主要还是受到疫情的影响,作为生产抗肿瘤、麻醉、造影剂为主的恒瑞医药,其产品与本次疫情并没有多少关联度,并不受益于疫情的产品需要,例如呼吸机、洗手液、口罩等防传染的快速医疗消费品的生产。全国大部分医院推迟到二季度的复工,这客观上缩减了医院接触病人的工作时间1个多月,很多病人接受治疗的时间排期可能需要同步后延到三季度的7月份。因此,恒瑞医药的半年报就被影响到了。艰难的上半年,能取得这样的业绩已经相当不错了,长远看恒瑞由于自身强大的创新研发实力和持续性的投入,更远的不好说,但未来保持3-5年,每年15%-30%左右的高速增长毫无问题。【投资策略】近5年,公司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为27%左右,净资产收益率为21%,毛利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增长速度非常快,盈利能力超强。公司现金流非常充沛,高达95亿元,负债率不到10%,不折不扣的大牛股。从分红比例来看,近5年每年都会送股分红,属于比较慷慨的企业,也是A股市场较少的现金奶牛企业。随着创新药PD-1免疫抗癌药的上市以及其他创新的推陈出新,恒瑞医药未来高速发展的增长确定性非常强。目前股价89.50元,近期股价在7.16创了105元新高后,就一直在回调,目前已经跌破60日均线90.40元,据公开消息称,上周资金流出15亿元,高居A股资金流出榜榜首,但未必是坏事,从成交量来看,还在持续缩量调整,估计还要调整一段时间。从长期投资策略看,逢低介入,长期持有,是最佳投资选择,从日K线来看,股价在83.3元附近接近120日均线,可以获得强力支撑,逐步买入将大概率盈利。

悦康药业在我国医药行业处于什么地位?

悦康药业实力非常强劲,连续多年入选工信部医药工业百强和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旗下的产品诸如活心丸、爱力士、奥美拉唑肠溶胶囊等市场反馈都很不错,足以凸显其在行业内的领先地位。近几年来,悦康药业不断加码科技研发,围绕核酸药物、多肽药物等技术路线,积极布局创新药。相信在未来,悦康药业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取得深厚的专利积累,不断巩固行业地位。

疫苗龙头一季暴赚100亿,生物医药行业未来前景如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天坛生物(600161)、华兰生物(002007)、智飞生物(300122)、康泰生物(300601)、沃森生物(300142)、上海莱士(002252)等。本文核心数据:疫苗批签发量、采浆量、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企业市值。行业概况1、定义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生物医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发、生产相结合,以及与各种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狭义的“生物医药”指人们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医药产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盒)、微生态制剂、血液制品及代用品等。本文中的“生物医药”是指狭义的“生物医药”。生物医药按照产品功能差异,可以划分为预防、诊断、治疗三类细分产品。预防类主要包括疫苗类产品;诊断类主要包括诊断试剂;治疗类产品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单抗)、重组蛋白药物和血液制品。2、产业链剖析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为基础研究的开展,通常是由独立医学实验室,即第三方检测中心完成,有部分医院亦设有独立实验室,可承担一部分医药外包的项目。中游为生物医药制造,包含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以及单克隆抗体领域。下游为消费终端,分别为医疗机构(含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医药零售终端(包括实体药店以及电商平台)。在上游医药研发行业,国外独立实验室Quest以及Labcorp是全球知名企业,国内以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凯普生物等企业为主;从中游生物医药制造来看,疫苗领域以智飞生物、沃森生物等企业为主,单抗领域以复星医药、三生国健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以科华生物、迈克生物等企业为主,血液制品领域以上海莱士、天坛生物等企业为主;下游消费终端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为主。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与国外相比,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经历2005-2017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7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全面提速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药监局、市场监督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生物医药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规范、生物医药新技术等内容。另外,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如疫苗、诊断试剂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行业发展现状1、疫苗批签发量整体呈“U”型从批签发总量来看,2013-2019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呈波动态势,2019年约为5.7亿支,与2018年基本持平,略低于2017年批签发量。2018年长生疫苗事件对2019年上半年略有影响,但目前已经基本恢复。随着我国疫苗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几次大的疫情之后,从政府到民众对疫苗的认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中检院披露,2020年疫苗合计批签发量为6.5亿支,同比增长14%,行业整体增长态势良好;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疫苗批签发1.13亿支,同比下滑13.87%,其中二类疫苗批签量6018.78万支,同比逆势增长48.36%;一类疫苗批签发量达5238.09万支,同比减少39.55%,主要系行业多家公司着力进行新冠疫苗生产。疫情时代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将提升疫苗行业的整体接种率,二类疫苗批签发量有望持续提升,根据测算,2021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约为7.1亿支。注:2021年4月后中检院不再对外披露批签发具体瓶/只数量数据。2、采浆量呈现波动增长的发展趋势2006年《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明确,单采血浆站由卫生行政部门改由血液制品企业文设置,浆站与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加速行业集中。2007年7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了《关于实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7月1日起,所有血浆原料需经3个月以上静置(即业内所称“窗口期”),再经病毒检测合格方可投料生产。这两个重磅炸弹式的政策直接导致全国采浆量急剧下滑,企业产能大幅下降。2008年之后,随着经过规范的浆站开始投入使用,采浆量有所提升,但仍然无法满足临床需求,2011年贵州关闭16个浆站,全国采浆量当年下滑7.7%。随后在倍增计划的引导和激励下,国内采浆能力大幅提升,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采浆量从2011年的3858吨增加到2019年的9100吨,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人们无法出门,采浆量出现下滑,采浆量下降到8338吨。2021年,采浆量再次上升,达到了9455吨,较2020年增长13.4%。3、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受老龄化加剧、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增加和行业研发投入增多等因素的推动,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据Frost & Sullivan报告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从1836亿元增长到345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14%。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测算,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48亿元。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生物医药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特别以江苏、上海和广东为代表。截至2022年6月底,江苏共有生物医药企业4018家,上海共有3259家、广东共有2931家。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且各有所长生物医药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市值来看,截至2022年7月7日,在市值2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市值在1000亿-2000亿的企业有智飞生物、百济神州、万泰生物、复星医药、泰格医药;市值100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长春高新、凯莱英、沃森生物、华兰生物等。从细分领域来看,疫苗领域以中国生物、沃森生物、成大生物、智飞生物、艾美疫苗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以利德曼、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科华生物等企业为主;血液制品领域以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企业为主;单抗领域以三生国健、百泰生物、复星医药等企业为主。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行业呈现市场竞争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未来,生物医药行业将朝着市场竞争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方向发展。2、2027年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新冠疫情加大了对疫苗、血制品及相关试剂的需求,“十四五”规划对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大力扶持。2020-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以17.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25-2027年,将以18.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27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180亿元。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医药行业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生物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天坛生物(600161)、华兰生物(002007)、智飞生物(300122)、康泰生物(300601)、沃森生物(300142)、上海莱士(002252)等。本文核心数据:疫苗批签发量、采浆量、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企业市值。行业概况1、定义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生物医药”指将现代生物技术与各种形式的新药研发、生产相结合,以及与各种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相结合的高技术产业。狭义的“生物医药”指人们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用于人类疾病预防、诊断、治疗的医药产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基因工程疫苗、新型疫苗、诊断试剂(盒)、微生态制剂、血液制品及代用品等。本文中的“生物医药”是指狭义的“生物医药”。生物医药按照产品功能差异,可以划分为预防、诊断、治疗三类细分产品。预防类主要包括疫苗类产品;诊断类主要包括诊断试剂;治疗类产品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单抗)、重组蛋白药物和血液制品。2、产业链剖析生物医药产业链的上游为基础研究的开展,通常是由独立医学实验室,即第三方检测中心完成,有部分医院亦设有独立实验室,可承担一部分医药外包的项目。中游为生物医药制造,包含疫苗、血液制品、诊断试剂以及单克隆抗体领域。下游为消费终端,分别为医疗机构(含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医药零售终端(包括实体药店以及电商平台)。在上游医药研发行业,国外独立实验室Quest以及Labcorp是全球知名企业,国内以迪安诊断、金域医学、凯普生物等企业为主;从中游生物医药制造来看,疫苗领域以智飞生物、沃森生物等企业为主,单抗领域以复星医药、三生国健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以科华生物、迈克生物等企业为主,血液制品领域以上海莱士、天坛生物等企业为主;下游消费终端以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为主。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快速发展阶段与国外相比,国内生物医药行业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国内生物医药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发展,经历2005-2017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后,从2017年开始进入爆发增长阶段。目前,生物医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具有极强生命力和成长性的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子行业之一。随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生物医药行业具备较大的发展空间。行业政策背景:政策加持,行业发展全面提速近年来,国务院、发改委、药监局、市场监督局等多部门都陆续印发了支持、规范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政策,内容涉及生物医药发展趋势、生物医药研发生产规范、生物医药新技术等内容。另外,生物医药细分领域如疫苗、诊断试剂等,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发展政策。行业发展现状1、疫苗批签发量整体呈“U”型从批签发总量来看,2013-2019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呈波动态势,2019年约为5.7亿支,与2018年基本持平,略低于2017年批签发量。2018年长生疫苗事件对2019年上半年略有影响,但目前已经基本恢复。随着我国疫苗市场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几次大的疫情之后,从政府到民众对疫苗的认识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根据中检院披露,2020年疫苗合计批签发量为6.5亿支,同比增长14%,行业整体增长态势良好;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新增疫苗批签发1.13亿支,同比下滑13.87%,其中二类疫苗批签量6018.78万支,同比逆势增长48.36%;一类疫苗批签发量达5238.09万支,同比减少39.55%,主要系行业多家公司着力进行新冠疫苗生产。疫情时代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觉醒,将提升疫苗行业的整体接种率,二类疫苗批签发量有望持续提升,根据测算,2021年,我国疫苗批签发量约为7.1亿支。注:2021年4月后中检院不再对外披露批签发具体瓶/只数量数据。2、采浆量呈现波动增长的发展趋势2006年《关于单采血浆站转制的工作方案》明确,单采血浆站由卫生行政部门改由血液制品企业文设置,浆站与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供浆关系,加速行业集中。2007年7月18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又发布了《关于实施血液制品生产用原料血浆检疫期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7月1日起,所有血浆原料需经3个月以上静置(即业内所称“窗口期”),再经病毒检测合格方可投料生产。这两个重磅炸弹式的政策直接导致全国采浆量急剧下滑,企业产能大幅下降。2008年之后,随着经过规范的浆站开始投入使用,采浆量有所提升,但仍然无法满足临床需求,2011年贵州关闭16个浆站,全国采浆量当年下滑7.7%。随后在倍增计划的引导和激励下,国内采浆能力大幅提升,据国家卫生部统计数据显示,采浆量从2011年的3858吨增加到2019年的9100吨,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人们无法出门,采浆量出现下滑,采浆量下降到8338吨。2021年,采浆量再次上升,达到了9455吨,较2020年增长13.4%。3、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受老龄化加剧、社会医疗卫生支出增加和行业研发投入增多等因素的推动,近年来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据Frost & Sullivan报告数据显示,从2016年到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从1836亿元增长到345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14%。根据Frost & Sullivan的测算,2021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248亿元。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生物医药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根据中国企业数据库企查猫,目前中国生物医药行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特别以江苏、上海和广东为代表。截至2022年6月底,江苏共有生物医药企业4018家,上海共有3259家、广东共有2931家。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且各有所长生物医药行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医药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市值来看,截至2022年7月7日,在市值20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药明康德、恒瑞医药;市值在1000亿-2000亿的企业有智飞生物、百济神州、万泰生物、复星医药、泰格医药;市值1000亿元以下的企业有长春高新、凯莱英、沃森生物、华兰生物等。从细分领域来看,疫苗领域以中国生物、沃森生物、成大生物、智飞生物、艾美疫苗等企业为主;诊断试剂领域以利德曼、达安基因、迪安诊断、科华生物等企业为主;血液制品领域以天坛生物、上海莱士、华兰生物等企业为主;单抗领域以三生国健、百泰生物、复星医药等企业为主。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行业呈现市场竞争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未来,生物医药行业将朝着市场竞争趋势和技术发展趋势方向发展。2、2027年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新冠疫情加大了对疫苗、血制品及相关试剂的需求,“十四五”规划对生物医药这一新兴产业大力扶持。2020-2025年,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以17.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25-2027年,将以18.6%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2027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180亿元。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医疗改革对我国医药行业有什么影响?

新医改对我国整个医药行业的影响都是非常正面的。这主要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促进医疗资源与药品消费结构的重新分配。二是政府的财政投入使医药市场“蛋糕”扩大,未来医改最核心的地方就是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估计将增加1200亿元/年。这将增大医药市场的蛋糕,尤其是基础用药市场。2005年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医药制造业产品销售收入是4000亿元。我国卫生总费用为1200亿元/年。如果国家在未来增加1200亿元/年的卫生支出,则整个医药市场的蛋糕将被迅速扩大。三是“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将得到改善,曾经被压抑的医疗需求有望释放,从而推动医药市场快速增长。 根据分析,在医疗制度改革下,未来可能受益的公司包括: 其一、产品以基础用药(如抗生素、心脑血管等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为主,具有品牌,价格相对便宜,产品市场份额大的企业。如双鹤药业、华北制药、丽珠集团、鲁抗医药、哈药集团等。 其二、产品独特,在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企业。如华东医药。 其三、国家采购可能涉及的医疗器械、诊断试剂类公司。如万东医疗、新华医疗、科华生物等。 其四、医药商业的龙头公司。目前,全国各地政府统一药品招标采购和挂网招标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此过程中,最主要的变化是减少药品中间流通环节。一个地区一般只有1或2家药品流通企业最终负责药品配送。因此,网络发达和具有现代物流管理的医药商业公司将在此过程中胜出,市场进一步优胜劣汰。可能受益的公司包括国药股份、上海医药等。 国家医疗制度改革对医药制造和医药流通行业的影响,都将是加速行业整合,提高集中度。 我们认为,国家的医疗制度改革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将是渐进式的,整体格局确立估计要1-2年,甚至更长时间。对部分相关医药上市公司的有益影响可能要放在一个更长的周期去理解和看待。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的行业行规行约

通过(2002年11月1日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五届一次会员大会审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与《上海市促进行业协会发展规定》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行业协会的要求以及根据本行业的特点,特制订上海医药行业行规行约(以下简称规约)。第二条本规约以建立和规范行业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合法行为,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努力提高药品质量,树立行业良好形象,促进上海医药工业经济健康发展为宗旨。是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提高上海医药行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整体素质,提高医药经济运行质量,倡导良好的行业风尚和企业声誉。第三条本规约由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会员大会讨论通过制订。规约是各会员企业严格自律的行为准则和自觉行动的实践理念。规约的修改、实施、监督、检查和评比工作由协会的常设机构负责,并向会长会汇报。规约对全体会员单位和本市药品生产相关企业都具有约束力,都必须自觉遵守本规约。第二章行业规约第四条药品是为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服务的特殊产品,全体会员单位和本市所有药品生产以及相关企业都必须严格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和国家有关药品管理的各项法律、法规、条例的规定,做到依法生产、合法经营,自觉维护行业和企业的良好形象。第五条全体会员单位和本市所有药品生产及相关企业,都要严格遵守药政管理的规定;要严格制订和遵守有关丁艺、技术、操作规程;要严格坚持药品质量标准,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要严禁制假仿冒、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企业不得生产、采购、销售不合格、过期失效的假冒伪劣药品;企业坚决不做虚假广告。第六条药品生产及相关企业,都要努力实施GMP规定,严格各项管理制度,不断改进生产设施,切实搞好环境卫生,遵守国家环保管理、安全管理的法令,努力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保障职工人身安全,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第七条药品生产及相关企业都要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药品价格管理的规定,不得任意涨价、抬价、压价及以其它不法行为进行不正当竞争。不采用非法促销手段进行经营活动。开展公平、公正、合法竞争,不搞损害行业和其它企业利益的经营活动。第八条全体会员单位都要努力改善经营管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降低生产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为保障人民的健康服务。第九条在药品生产经营活动中,严格按批准的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开展经营,不得同无证照企业交易,并按国家税收规定,按时纳税。第三章行业(企业)守则第十条药品生产及相关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和业务交往中,都应讲信誉,重合同,履行协议,严禁欺诈、哄骗、坑人等违规违法行为的发生。第十一条行业内同行之间提倡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不做有损行业整体形象和利益的事,不搞不正当竞争,不做损人利己、故意贬低别人、抬高自己的事。第十二条 以法取胜,以质取胜,以诚为本,以信为基。不搞虚假宣传,不损害客户或消费者的利益。第十三条凡在本市已有多家生产的产品,要自觉不再上申报同类药品生产批文,不搞低水平重复生产。第十四条讲究厂区、车间环境卫生,积极治理三废,实现清洁整齐,安全文明生产。第四章行业道德第十五条提倡团结互助,加强相互协调,严格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声誉,发挥行业良好形象和整体优势。对行业中发生的热点、难点和重大问题,采取沟通信息、友好协商等方法解决。第十六条提倡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讲究信誉。要自尊、自重、自爱,严格依法生产经营,增强法制意识,强化企业管理,纠正不正之风,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第十七条提倡对职工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职工敬业爱岗的精神,促进职工队伍全面素质的提高,把职工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文明员工,把企业办成文明工厂。第五章规约管理第十八条为促进规约的执行,每年由协会常设机构根据行业的发展特点和每年的工作重点,开展自查、互查、抽查,并在每年年底前由协会组织检查、评比活动,然后,向协会会长会汇报。对执行规约好的企业在行业内进行表彰、宣传和给予必要的奖励。对执行情况不好的企业可视情节给予批评教育、警告、内部通报,公开曝光等道德谴责,直至撤消其会员资格,以维护规约的严肃性。对情节严重的也可以建议有关行政机关依法惩处。第十九条对不是会员单位的上海药品生产企业,倘若严重违反行规行约的,协会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及处理意见上报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对情节严重的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的介绍

上海医药行业协会(Shanghai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 Association,SPPA)于1987年1月5日由上海医药管理局发起成立。为本市医药工业为主的企事业单位自愿组成的跨所有制的非营利的行业性社会团体法人。现有副会长单位23家,理事单位73家。成立20多年来,多次受到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期的表彰,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业行业协会。

医药行业巨无霸大起底:药明康德这家公司如何脱颖而出?

公司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2007 年药明康德纳斯达克上市。美国时间2015年12月10日,中概股药明康德(WX.NYSE)在收盘后宣布33亿美元完成私有化退市。 2015年5月,药明康德分拆旗下主要负责小分子创新药研发生产服务业务的子公司合全药业,宣布挂牌新三板;2017年6月,主要负责生物制剂部分业务的子公司药明生物,宣布在港交所挂牌上市;2018年5月8日,药明康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至此“一拆三”回归完成。 公司以美国市场为主,2015-2017年美国市场业务收入保持稳定增长,中国、欧洲市场收入增长较快,占比逐步提高 ,在医药研发生产服务行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转移的过程中,叠加国内政策及新药研发环境的改善,公司的业务重心在逐步向国内转移,国内业务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17.19%增加到2017年的18.16%,美国业务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64.63%降低到2017年的58.99%,公司近些年在欧洲市场不断增加投入,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14.07%增加到2017年的18.38%。 药明康德营业收入从2014年的41.4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77.65亿元,2014-2017年CAGR为23.33%,2017年同比增长27.64%。 1.公司业务 药明康德主营业务横跨研发外包(CRO)和生产代工(CMO)两个领域。 CRO 业务还可以进一步分成临床前CRO 与临床CRO 业务: 临床前CRO 公司的固定资产与员工薪酬都较高,该业务也是药明康德的核心。该领域行国内第一为药明康德。 CMO 业务即代药企进行药物生产,生物药CMO 的固定资产投入更大。 生物药CMO 议价能力更高,未来行业发展前景更好 。 公司化学CMO 业务(合全药业)归属于A 股药明康德体内并表约87%,生物药CMO 业务归属药明生物于港股独立上市。 大部分公司业务仅覆盖CRO、CMO 中的一部分,药明康德可以做到全流程覆盖。 是国内、国外企业中唯一能提供从分子筛选、合成,到临床试验,到上市生产代工全流程服务的公司。 2.销售模式 海外客户由药明康德海外销售来对接, 对接海外客户+商务拓展+承担项目输入 。国内药企的合作由上海药明销售来对接, 对接国内客户+合作研发风险共担 。 目前主要客户包括辉瑞、强生、诺华、罗氏、默沙东等全球排名前20位的顶尖大型药企及各类新药研发机构,客户数量超过3000家。 3.行业空间 行业产业链图: CRO,全称“合同研究组织”,就是说通过合同订单,为大型制药公司提供新药临床研究的相关服务。本质上是制药公司的研发外包商,听起来略寒酸,但实际上却是 人才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 受全球范围内产业转移和国内创新需求、政策、人才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国内CRO 产业将会实现快速发展。 CMO领域具有庞大的市场,而且具有远远超过全球医药平均5%左右的增速。 从收入角度来看,全球医药CMO行业分布较为分散,市场化程度高。国内主要有合全药业(药明康德的子公司)、凯莱英、博腾股份 。 得益于国内医药市场的迅猛发展,友好的政策、庞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这一切,皆预示着 国内CMO市场增长潜力会远超全球平均值 。 根据南方所统计及预测, 2016-2020年我国CMO/CDMO的市场从270亿元增加至约528亿元,2016-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8.27% 。 国际上, LabCorp 凭借Covance 和Chiltern 与IQIVA 共同占据行业绝对领先位置,Syneos、Charlesriver 和 药明康德等7 家公司体量相当,形成第二梯队。 药物发现水平居于全球第一梯队。 药明康德在本土企业中具有绝对竞争优势。首先,康龙化成、睿智化学体量相对较小;其次,药明康德药物发现业务成长性较好。 2015-2017 年,康龙化成药物发现业务CAGR 为18.76%,而药明康德该项业务CAGR 达到了27.74%。 中期的逐步转型 药明康德在几年之前就制定了“长尾战略”,将客户范围从国际大药厂和生物公司,扩大到创业者、大学教授。从短期盈利的角度来讲,这样做是不划算、不经济的,在获客成本相同的情况下,头部跨国药企带来的边际收入远远大于长尾创业者、大学教授。但是突破性的创新很可能发生在长尾。 远期的战略规划 药明康德围绕临床前CRO、临床CRO、CMO 业务在上下游拓展,仍然是有瓶颈的,市占率有极限。药明康德的突围,可以借鉴华为的发展路径:成为客户的客户,直接面对消费者。 华为作为设备供应商,是中国移动、沃达丰等网络运营商的乙方,运营商面对终端消费者。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个人电脑,华为成功切入消费电子领域。消费电子业务与原来的客户不形成竞争关系,甚至还能发生协同效应,为曾经的客户导流。 药明康德的转型与之类似,现有的业态是,科学家研究疾病机理,CRO 协助药企研发创新药,创新药上市后专利权属于药企,药企教育医生,医生诊断、教育患者用药。有没有一种可能实现“科学家+医生”直接面对“患者”?主要看药明康德与医明康德未来如何协同。 公司未来的愿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药,没有难治的病”。我们认为第一个目标“没有难做的药”公司通过药明康德、药明生物两个平台已经基本实现了;第二个“目标没有难治的病”需要通过医明康德这个平台来实现,侧重点在于精准“诊断”。 解禁风险 :公司2019年5月8日有6.14亿股解禁;2021年5月10日有3.23亿股解禁,造成解禁压力。 员工离职风险:药明康德或难以留住关键员工,或聘请高质量员工的难度不断提高。公司为了奖励并挽留关键员工,或被迫大幅增加员工薪酬,包括股权激励。 监管风险:药明康德或未能遵守现有法规和行业标准,对不利的政策变动响应缓慢,或未获取/更新特定的许可和执照,这些情况均可能对公司的声誉和业务、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前景造成不利影响。 IP保护风险:在项目失败或发生重大违约的情况下,提前中止与客户的服务协议;续约进入商业化生产的项目数量低于预期;生产能力和临床试验能力扩充的执行慢于预期; 海外投资风险:2018年10月,美国财政部执行了2018年度《外商投资风险审查现代化法案》(FIRRMA)的部分条款,授权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审查27个行业,包括医疗保健行业在内的非控制性海外投资。药明康德已在多个不同国家和地区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受到特定国家或地区严格的监管或政府审查,增加药明康德的未来海外投资的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 外汇风险 :药明康德的收入中约80%来自海外客户,以美元计价。同时,其成本基础主要以人民币计价。 17年全年利润3亿元,18年一季度利润87亿,雅戈尔究竟做了什么 央妈降准,释放1.2万亿流动性,解开了近期所有的谜团

十月机构“摸底”190股 医药行业公司最受关注

受三季报披露窗口期影响,接受机构调研的公司有所减少。数据显示,10月机构调研了190家公司,仅为上月同期的三分之一;其中116家公司被10家以上(含)机构组团调研,也是不到上月同期的一半。从行业来看,医药生物个股最受机构关注。 10月机构调研190股 刚结束交易日的10月是上市公司2020年三季度披露月,受此影响,接受机构调研的公司明显减少。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10月接受机构调研的公司仅有190家,只是9月同期545家的34.86%。其中,116家公司被10家以上(含)机构组团调研,也只是同期237家的48.95%。 当中,歌尔股份(002241)、海康威视(002415)、广联达(002410)、华测检测(300012)、长春高新(000661)、新产业(300832)、中科创达(300496)、甘源食品(002991)、美亚柏科(300188)、华宇软件(300271)、德赛西威(002920)、卓胜微(300782)、海大集团(002311)、光威复材(300699)、星源材质(300568)、我武生物(300357)等16家公司接受了超过100家机构调研。 最受机构关注的是歌尔股份。数据显示,10月公司合计接待了包括110家公募基金、37家券商、33家阳光私募、39家海外机构、23家险资等330家机构的包团调研。调研中,歌尔股份对其主要业务板块的未来趋势均保持乐观预期。例如就零组件业务,在传统的精密零组件业务之外,公司还在积极拓展相关的零件业务,包括与声学相关的触觉、无线充电等零组件业务,代表未来方向的SiP产品业务以及光学、精密结构件等。 被众多机构踩破门槛的背后是歌尔股份三季报大超预期。三季报显示,歌尔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47.3亿元,同比增长43.9%;归母净利润为20.16亿元,同比增长104.71%;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2.36亿元,同比增长167.92%。此外,歌尔股份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约27.53亿元-28.81亿元,同比增长115.0%-125.0%。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智能无线耳机(TWS耳机)、精密零组件及虚拟现实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 此外,爱博医疗(688050)、伊之密(300415)、鸿路钢构(002541)、科大讯飞(002230)、珀莱雅(603605)、双塔食品(002481)、天赐材料(002709)、稳健医疗(300888)、新洁能(605111)、金博股份(688598)、华东医药(000963)、尚品宅配(300616)、宇信 科技 (300674)、视源股份(002841)、普洛药业(000739)、正邦 科技 (002157)等23家公司也接受了超过50家机构调研。 而从机构调研次数来看,浩云 科技 为机构调研最为密集的公司。数据显示,浩云 科技 在10月份接受6批次机构的调研。永高股份(002641)和汉王 科技 (002362)均以被机构调研4次,并列第二。此外,德赛西威、鸿路钢构(002541)、金博股份(688598)、楚江新材(002171)、中天精装(002989)、汉钟精机(002158)、锋尚文化(300860)、深 科技 (000021)、海鸥住工(002084)等9家公司接受机构超过3次调研。 医药生物股最受关注 从调研公司所属行业来看,10月份机构调研的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医药生物(24家)、电子(21家)、计算机(17家)、机械设备(16家)、化工(14家)、电气设备(13家)食品饮料(11家)、轻工制造(10家)等8大行业中。很明显,医药生物在10月份机构调研中最受欢迎。 金鹰医疗 健康 产业股票基金经理韩广哲表示,A股市场医药行业公司经过短期调整后,部分消化了高估值压力,将坚持自下而上对重点医药公司进行跟踪。奶酪基金经理庄宏东表示,年初时医药股的估值并不高,业绩确定性较强,叠加疫情的催化,出现了一波较大的行情。但疫情也只是对相关公司一两个季度的业绩贡献较大,并非持续性贡献。 在三季报中,嘉实瑞熙三年封闭运作混合基金经理洪流表示,降低了部分累计涨幅过高的医药类上市公司配置比重。融通 健康 产业灵活配置三季报显示,基金经理精选赛道及成长性较好且估值相对较低的个股进行重点配置,减配医保控费受损较大的相关标的,中线持股的心态从容守候,用时间换空间并适时调整组合结构。 但也有基金经理在三季度选择对医药股进行加仓,工银瑞信医药 健康 行业股票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表示,三季度医药股的调整中,基金抓住机会适度提高了仓位。在结构上,我们保持了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CDMO 等长期看好领域的核心仓位,降低了疫情受益子领域的持仓。 华夏医疗 健康 混合基金经理认为,医药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的行业,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以及经济水平的发展构成了从需求端到支付端对医药行业的长期支撑。因此,在构建组合的过程中也立足于长期,选择有空间、商业模式有壁垒或者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去投资,争取为投资者带来稳定的回报。在医药子行业选择中,组合构建会结合长期空间和景气度,综合考虑估值等方面因素,尽量选择相对分散的子行业,避免在单一驱动因素上暴露过多的风险。 国联安锐意成长基金经理呼荣权表示,从长期维度看,医药行业未来的成长空间很大,核心在于各个药品和器械的渗透率仍然很低,叠加企业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更多需求会陆续被创造出来。目前,市场已经逐渐在反映这种未来的长期趋势。核心个股估值普遍较高,投资医药行业要更注重行业赛道和增长的确定性,持股周期可能更长。 10月获至少30家机构调研的公司 本文源自财富动力网

谁知道截止到2012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有多少家了?知道的告诉我一下吧,谢谢!

截至目前为止,中国医药类上市公司的情况如下: 1、化学医药类公司56家; 2、中药类公司56家; 3、生物医药类公司33家, 4、医药商业类公司12家; 5、医疗器械类公司24家。

医药行业研究员具体做些什么,和金融分析师比有什么不同

可以从事的岗位有很多,例如投资咨询顾问、投资银行家、证券交易员、执行总裁、主席、合伙人、主负责人、投资总监、财务总监、会计师、审计师、市场、投资公司经理、证券分析师和固定收益分析师、投资组合经理等介于每个人的情况都有所不同,以拿CFA从业者的投资分析师为例,为大家普及了金融人的职业发展之路。一、Analyst(分析员)投行中的Analyst(分析员)一般都是为各大院校应届生准备的一个2年的program,刚毕业的大学生一般都会从此做起。既然叫做分析师,工作内容不外乎是一些数据分析、行业研究之类的工作,有些需要建立一些初步的模型,包括mergermodel、DCF、LBO等等,然后交给associate进一步review和加工。研究结束,要使用PPT将研究结果呈现出来,所以这个岗位也会经常用到PPT。当然,作为一个初级岗位,很多情况下还会涉及到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总是就是投行工作的基础,也是锻炼人的岗位。这个岗位一般坚持3年时间久可以得到升迁,大多数金融人也是在这个岗位上开始学习CFA的,有前瞻性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就把CFA一级考过了,可以极大的缩短在基层工作的时间,两年甚至很短时间就可以成为Associate,也就是我们要谈的下一个岗位。二、Associate(副经理)Associate是比Analyst高一级的职位,要么是从Analyst晋升而来,要么是各金融专业高材生或者CFA持证人之类。作为Analyst的小领导,Associate仍然要做一些分析类的工作,不过是有点技术含量的工作,负责更复杂的建模。Associate还要根据公司或者上级的安排,分配任务,承担administrativework,并且主要负责与客户的沟通。虽是领导,Associate的工作并不轻松,每天需要加班加点,并对全组工作负责。这个岗位需要一定的金融知识背景,所以很喜欢的MBA或者CFA持证人,即便是只通过了CFA二级考试,也会受到欢迎。通常员工会在此岗位上工作3到4年的时间,然后才能学到足够的本事升到更高的位置上。三、VP(副总裁或经理)如果你顺利进入到VP阶段,那么恭喜你已经得到了升华。VP泛指所有高层的副级人物,工作要指导Associate和Analyst,同时也要有一些外部环境的接触。很多CEO忙不过来的工作都会交给VP负责。VP的工作主要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充当projectmanager的角色,当D或MD接到deal的时候,负责executingthedeal,二是计划所有需要的过程和任务分配给associates,并且确保顺利进行。VP同时也是和客户接洽以及联系各个support的人比如accountant、lawyer等等的核心人物。做到VP不容易,要得到晋升更不容易,行业内VP普遍工作3到15年才有机会晋升,除了经验、能力、运气,各种自我提升也少不得。大部分金融人在这个岗位上努力通过CFA三级考试,提交证书申请,如果已经是CFA持证人,那真是极好的。四、Director(总经理、董事)根据投行的规模不同,Director或有或无。Director负责重要的交易比如费用谈判,交易策略和客户会议。还有就是做营销吸引客户。MD工作性质与其近似,不过焦点在重要的客户上。五、MD(董事总经理)Director3年左右就会升任MD(董事总经理)。MD级别有很高的业务收益指标以及维护重要客户的责任,参与公司的整体战略及业务方向制定。MD再往上发展就会去做各个分支的管理人,或者是做CEO。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张CFA这样的很嚣张的证书傍身就不合适了。以上是一个典型的投行职称序列,有些金融机构会设置一些中间职称,比如assistantVP(AVP)即助理VP、seniorVP(SVP)即VP等,唯一不变的是对人能力的要求和证书的要求。当然,CFA的在职业发展上的帮助不止如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一张代表了你金融理论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CFA证书,能帮你优雅地、高效地达成目标。现在vc/pe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国内也出现了很多风投成功的案例,想进入风投圈或者私募圈的金融人不在少数,如果没有一张高含金量的CFA证书,恐怕连门槛都进不去呢。

2020年医药行业前景如何?

2018年全球医药总支出规模达到了1.2万亿美元,预计到2019年将接近1.3万亿美元,全球增幅为4%-5%。预计至2023年,市场仍将保持5%的增长水平,全球医药总支出规模将超过1.5万亿美元,增长的动力来自于创新药在发达市场的应用、新兴市场药品市场准入和使用扩大等。在发达国家市场中,美国市场依旧是规模最大的,其医药总支出占比约为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预计到2023年,美国的医药总支出规模将达到6,000亿美元。数据显示:近十余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叠加国内医疗体制改革、人口老龄化现象逐步明显等因素的影响,利好国内医药市场的高速发展,2014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突破1.1万亿元,2019年已达到1.64万亿元左右。中国医药市场将会继续保持与往年相当的增长速度,并于2023年达到2.13万亿元左右。扩展资料:2011年-2018年我国药品终端销售市场规模高速增长,由2011年的8,097亿元迅速增长至2018年的17,13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30%。综上所述,我国医药行业过去的十余年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未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空间广阔。2019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6327亿元,同比增长约为8.5%;2020年医药制造业营业收入将达到28170亿元,同比增长约为7%。从销售额来看,2019年药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7816亿元,同比增长4%;2020年药品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8351亿元,同比增长3%。

金融危机对医药行业是危还是机 金融危机的危与机

  医药行业是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同时又是一个复杂庞大的行业,包括中药、化学药、生物制药、生物医药器械和卫生材料等广大的产业群。本文仅针对直接涉及药物研发的前三个行业,对其技术创新现状和金融危机对各自的影响作初步的介绍,同时对近来仍在蔓延的金融危机对医药行业的影响作初步分析。      中医药的特点及知识产权现状      中医有完全不同与西医的医疗理论基础。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从现代科学上讲中医体现的是系统科学中整体性、联系性的观点,这和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传统,甚至政治观点相关。而西医的特点与西方还原论的哲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强行的要求中医现代化、西医化,无视中医自身的诊治特色,这样并不能够结合中西医的长处,往往是对中医理论思想的一种篡改,结果实质还是一种西医。中医的发扬光大只能在自身体系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而从西医的角度对其改造不是正确的道路。为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伟在2008年1月8日宣布:为遵循中医药规律,体现中医药特色,鼓励创新,该局正式颁布实施《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该规定表示古代经典名方制剂经过长期临床应用、疗效确切,不要求再进行以动物试验证明药效的评价模式,也不再要求进行临床研究。”   另外,西医治疗的强项是治疗急症。而中医经过中国人民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经验的检验,其中一些观点,比如说上医治未病、重视调养,对于保证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巨大的贡献和显著的优点。同时中药比西药价格低,较为普通群众所接受。现在中医衰落,不受重视,边缘化的现象是受西方文化侵略,民族虚无化的影响。这对中国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是不利的。国家中医药界一定要扶持中医的发展,让古老的中医继续为人民的健康服务。   虽然中药在包括海外华侨、东南亚,日韩的中华文化圈有固有的市场,但是要打开欧美市场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克服。如属于中国人数千年智慧结晶的一些疗效显著的中药药方往往没有国人愿意投资开发,从而不能使其符合安全有效的治疗标准而获得产业化。相反常常是外国人抢先投资,然后,高价返销到中国境内。典型事例比如将银杏叶提取物作为一种抗癌药物,是在德国做的提取物并通过FDA标准,并在世界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要让中药符合欧美的标准,并占领欧美市场,可以将中药作为一种植物药,通过提取来发现中药中有效成分。因为欧美人从药物质量及经济等原因出发,不喜欢中药复方。搞清一种中药已够困难的了,更何况几十种,像银杏叶产品就是一种药。而经典名药“六味地黄丸”含六种中药,据说能治200种疾病,再加上产地等多种影响因素,分析验证起来就很困难,更难控制质量,专利保护也不容易。虽然中医喜欢强调中医药应用的个性化,但是,作为药品要走向国际市场就更应强调其共性。首先应争取落实“安全、有效、稳定,可控”这一国际通用标准。   包括化学药和生物药的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是一项多学科,跨行业、投资高、周期长、风险大,回报颇丰的技术密集型系统工程,又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目前,开发成功一个新药平均耗资3亿美元左右,平均需要12年,从8000~10000个化合物中才能有一个化合物最终被批准上市。国际上大型制药公司一般都拿出销售额的10%~15%用于新药开发。但是无论是新药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研究水平、研究条件,还是研究人员数量,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存在很大差距。在我国现实条件下这些是无法设想的投入,不但在目前乃至可预见的将来也是我国新药研究工作所难以承受的。因此,就整体而言,我国新药创制不可能直接进入以技术领先性创新为主的创新阶段,必须经历模仿性创新阶段,先易后难,首先开展“me―too”药,即仿制药的开发,逐步过渡到技术领先性创新阶段。   要在我国大规模开展“me―too”药开发,还必须做到:第一,改变观念和机制,不要过分追求技术领先性创新,过分追求出成果,出论文,而以能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第二、由于基金支持有限,“me―too”药的开发必须走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的道路,增大企业投资力度,解决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成果共享逐步过渡到企业成为新药研究的主体;第三,对新出现的,很成功的突破性新药或者其他途径(包括“me―too”途径)研制出来的新药进行分子改造,寻找作用机制相同或相似,并在治疗上具有某些特点的新药。这包括:(1)对无专利保护的新药(如紫杉醇等)尽快进行结构改造,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2)对有专利保护的新药,可对专利保护范围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不侵犯别人专利的前提下,进行专利边缘创新,也可有意识地改变局部化学结构,比如,对前药的开发,增进水溶性或脂溶性,将有助于生物利用度的改变,阻滞体内代谢转化,将延长药物的药效,这样将有可能获得药效强于母体的新药;(3)重视手性药物的开发,如将过去的消旋药物进行重新研究,有可能开发成功新的“me-too药”,如日本对钙通道阻断剂硝苯吡啶的再研究,开发成功巴尼地平和比尼地平两个手性“me-too药”。总之,如果我们现在就一味追求技术领先性创新,从研究水平、实力、资金,研究条件来看并不符合实际。就整个国家而言,我国新药研究初级阶段必须实行以模仿性创新为主的策略,通过模仿性创新进行新药研究开发工作必要的技术积累和资金积累,同时,随着技术力量和经济的增强,逐步向技术领先性创新过渡,这包括利用全新的作用机制和全新的结构进行药物设计。但即便到那时,开发“me―too药”仍不失为多快好省研制新药的一条重要途径。   2008年,全球医药市场实现了5%~6%的增长,市场销售规模达到7350亿~7450亿美元,全球有年销售额约20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过期,数额相当于前两年的总和。其中Risperdl.Fosamax、Topomax、Lamictal和Depakote等产品在多个世界主流市场结束市场独占期,这促使仿制药市场以14%~15%的速度增长,达到700多亿美元。2008年美国处方药的三分之二以上为仿制药。德国新实施的政府合同计划以及日本、西班牙和意大利进行的教育项目,使仿制药在上述市场得到更广泛的使用。此外,葛兰素、阿斯利康等跨国公司已将产基地向我国转移,不少跨国公司继续在华设立更多的研发中心。在全球医药制造中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带动下,我国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仿制到期的专利产品,更多地承接原料药制剂等产品的国际生产、研发外包、开展药品 委托临床试验,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更加细化。如无锡的药明康德集团就是抓住这一机遇快速发展起来,利用中国的低成本和丰富的科研人才,成为全球领先的制药、生物技术以及医疗器械研发外包服务公司。   生物制药研发与化学类新药研发的情形相似。由于生命科学的复杂性决定了生物医药的研发不可能像机械、电子通讯行业的研发那样具有较强的可控性和可预见性。这点从生物化学的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就可以看出其与机械,电学类的差别。生物化学类的专利必须要有实施例,涉及微生物的发明还必须提供培养物的保藏证明才能算充分的公开,而机械电学类说明书只要说清楚形成创新点的各部分组成及其逻辑关系,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就可以实现,实施例不是必须的。这是因为生物医学类的发明往往不是数理逻辑所能完备解释的,往往需要借助实验实施例的实验条件才能将发明重复出来。所以,生物科研现在还处于理论研究的阶段,很多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科研成果还止步在专利文献阶段。中国从事生物医药上游研究的时间相比西方国家还很短,一些上游靶点的研究能通过后续研究成为新药的可能性很小。要实现产业化,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人类疾病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目前市场上成熟的生物药的品种,还是抗体、疫苗,干扰素等几个传统品种。   总体上看,金融危机对成品药医药行业的影响较小,因为首先医药是一次消费品,跟经济环境关系不大。其次,药企发展主要靠自身滚动发展,不依赖银行,不是靠资金来推动,不会受银根紧缩的制约。再次,和其他依赖出口的行业相比,医药工业出口占比非常之少。入世后中国向海外制药巨头放开了市场,医药行业的主战场在内而不在外,所以,海外市场变化对于国内药企影响不大。而且随着医改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如果实现全民医保覆盖,医药行业未来增长是非常庞大的,相信在未来乃至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医药行业将保持很高的增长速度。   此外,金融危机还给医药行业带来了不仅仅是市场准入难得的机遇。由于海外不少中小医药研发机构,因为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希望寻找投资方合作,中国有实力的药企要抓紧研究和评价具有前途的项目,购买有价值的研究专利,此时还可以以低价引进欧美、德国和日本药企的生产总监、高级管理人员,还有他们的管理技术,这是提升自身的绝好机会。   但是金融危机对中药出口的影响未来可能逐步加大,中药出口增速将明显放缓,尤其是提取物的出口。因为提取物主要用于植物药、饮食增补剂、天然化妆品和其他工业用途,而饮食增补剂和天然化妆品的市场弹性需求较大,金融危机将会导致消费萎缩,国际市场对中国提取物原料需求下降。另外,中药材和饮片市场需求较为稳定,但国内质检提高了对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标准,很多企业无法对外正常履约,今后的出口增长也将受到很大影响。   总之,中国政府对医药行业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就是希望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建立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所以,一方面政府在财政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于医药的前沿性研究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另一方面给予医药高新技术企业很多经济上的资助和政策上的支持。所以,中国企业要有效地利用政府政策,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研发力度,在市场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威高集团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成立时就是做医药行业吗?

威高集团成立于1988年,有一家有29年的老字号集团企业了,威高是从福利院开始创办的作坊式的乡镇企业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

中国医药行业哪个公司最强大

中国医药企业排行榜排名 企业名称 利润总额(千元) 1 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8125382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12385713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0313774 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0115115 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8387406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 7277197 南京医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7165188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7008699 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 60554210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 58970011 新华鲁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51607012 南京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42174213 重庆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34912114 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34442215 杭州华东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33956616 江西省医药集团公司 33417817 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29658518 东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8226019 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27563920 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 27504121 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632222 天津太平(集团)有限公司 25334023 天津中新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4349124 广州白云山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24222825 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 23255126 北京同仁堂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488227 汇仁集团有限公司 21730128 上海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21000029 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 18911830 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8119131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8028032 健康元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7524333 东北制药总厂 17319134 吉林修正药业集团 16834635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 16600036 深圳万基药业有限公司 15667437 河北省高营企业集团公司 14713338 横店集团康裕药业有限公司 13189039 利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031140 山东淮坊海王医药有限公司 12454141 金花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2004042 珠海联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1327043 四川科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10870944 成都地奥集团 10777545 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 10727746 陕西东盛集团有限公司 10634347 天士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10557648 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 10534149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10503550 福建同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10417751 东港工贸集团有限公司 10231052 湖南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 10185753 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10065854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10041055 常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556556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9509757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9373458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 9254659 东药集团供销公司 9227060 深圳中联广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130061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8918062 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8701663 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 8628964 新疆新特药民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8519165 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 7769466 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661167 福建三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7598868 江苏宏宝集团有限公司 7517169 广州中山医医药有限公司 7468070 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 7456571 无锡健特药业有限公司 7423772 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 7266973 武汉新琪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7158174 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046075 杭州民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7029776 大连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7006177 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 7000178 浙江仙琚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6983479 泰皇岛骊骅淀粉股份有限公司 6975880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6948681 吉林敖乐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737382 重庆时珍阁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6687983 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 6406084 石家庄神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6348585 山东凤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6310186 张家口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6035887 浙江中贝九洲集团有限公司 5941088 武汉中联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816489 浙江海力生集团有限公司 5718490 浙江震元股份有限公司 5517491 云南医药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5384692 华瑞制药有限公司 5339293 福建省福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078194 深圳市制药厂 4960095 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 4916396 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 4896197 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764398 厦门星鲨实业总公司 4605999 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44668100 北京紫竹药业有限公司 42361

默克公司是做医药行业起家的吗?

默克和默沙东是一脉相传的关系,都是做医药行业起家,但是现在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却不太一样。默沙东公司主要致力于处方药、动物保健、治疗及控制,以及疫苗等广泛的医疗领域,以实现拯救生命、提高全人类健康水平的目标,还将研发领域扩展到诸如生物制剂等新的领域。默克公司主要致力于创新型制药、生命科学以及前沿功能材料技术, 并以技术为驱动力,为患者和客户创造价值。默克的来源:1668年,一个叫默克(弗雷德里奇杰考伯默克)的人收购了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天使药房,开启了他的创业之路。发展到1816年,默克的后代——海因里希伊曼纽尔默克接管了天使药房,但是拥有雄心壮志的他不满足于现状,于是开始着手将天使药房发展成一个全球化的公司。由于默克公司的全球业务开展的非常成功,所以在1891年,默克在美国纽约成立了分公司——Merck& Co。后来,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了,默克公司作为一个跨国企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战争的影响,进而丧失了很多海外子公司,其中包括Merck& Co。1917年,默克位于美国的子公司Merck& Co因为战争被没收,所以从此默克与Merck& Co被迫分家了。1953年,默克与费城的Sharp&Dohme公司合并,这也是默沙东名字的由来。自此以后,默克集团作为默克品牌的创立者,拥有默克(Merck)名称和商标在除北美以外的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权,在北美地区,默克使用“EMD”名称。Merck & Co仅在北美地区拥有“默克”名称的使用权,在北美以外地区必须使用“MSD”或“MSD Sharp & Dohme”、“Merck Sharp & Doh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