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云
-
钢铁推动着人类文明进步之轮。时至今日,钢铁材料已无处不在。未来,钢铁仍将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中国的钢铁技术从无到有,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上溯到夏商时代至今的上千年里,中国钢铁技术在淬炼中不断创新,现在就请跟着我一起来了解钢铁的历史吧。
一、中国钢铁发展历程
夏商
夏商时代是我国已知用铁的最早时间。不过那时候的铁并不是人工制成,而是来自天空落下的陨星,被称为陨铁。
春秋
春秋初期我国已经掌握了人工冶铁技术,出土于甘肃灵台的秦国铜柄铁剑是最好的证明,它也是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
铁冶炼技术在春秋晚期问世,这次技术上的飞跃,领先欧洲国家一千九百多年。
战国
中国在春秋战国之交时,正式进入铁器时代,标志着新一代社会生产力的形成。此时铁器逐渐取代铜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华夏诸国的生产力也随之大大提高。
战国早期就已出现白口铁柔化术,而欧洲的铸铁柔化术是在十七世纪下期才出现,可见当时中国冶铁技术已经领先全球。
秦朝
冶铁技术在秦朝进一步发展,其中高炉炼铁已成为一种经济而有效的炼铁方法。
高炉炼铁,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冶铁方法,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长期流传。
汉朝
西汉早期兴起了“百炼钢”技术和铸铁脱碳钢。到了中期又相继出现了炒钢技术,这是继生铁治铸之后,中国古代钢铁技术史上又一重大事件。此外,球磨铸铁也在汉代被发明。
百炼钢:它的特点是增加了反复加热锻打的次数,大大提高了钢的质量。西晋刘琨写下“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后,百炼成钢、千锤百炼成语由此而来。
西汉中后期,高水平的冶铁技术带动军事装备质量的大幅提高,汉将陈汤有云“夫胡兵五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译为一个装备精良的汉兵可以战胜五个胡兵。
公元三十一年,东汉后期南阳太守杜诗创造了“水排”。利用“水排”鼓风生产钢铁,比人力,畜力鼓风“用力少,见工多”。
三国
三国时期的百炼钢技术得到进一步。曹操令工匠为他专铸五把百炼宝刀,经三年完成,自留两把,其它传给三子;刘备让名匠浦元造五千把宝刀,上刻“七十二炼”。
在三国,上好的铠甲都用“百炼钢法”锻造。据说诸葛亮还监造过一种名叫“筒袖铠”的铁甲,选料精良,制作考究。
南北朝
进入南北朝,我国出现了新的炼钢技术“灌钢”。北齐信州刺史綦毋怀文依此法炼造的宿铁刀,一下可砍断三十余块叠在一起的甲胄铁片!在近代炼钢法发明前,“灌钢法”应算是古代最先进的技术。
唐宋
在唐宋时期,我国实现了“铸制改锻制”的历史性转变。官营和民营冶金业均在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旺。长江、珠江流域或闽、浙等地冶铁业的迅速成长,使全国冶铁生产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北宋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煤冶铁的国家。在北宋时期,煤已经作为燃料被普遍使用。相比于木炭,煤可以克服木炭温度不能升得太高的缺点,并且用煤作燃料可大大提高铁产量。
北宋时期还发明了可移动的炼炉——行炉。铁炉和风箱都放置在一个架子上,可抬着行走。风箱上有一木扇,木扇有拉杆是通过推拉木扇给熔铁炉鼓风以熔铁汁。
明代
明代初期对已有的“灌钢法”进一步优化,出现了“生铁淋口法”,尔后再有苏州冶铁工匠提升为“苏钢法”。
明代中期的人们不仅懂得了炼焦,还用焦炭进行了冶炼。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就可以避免煤的缺点,我国使用焦炭炼铁,至少起于明代。
近代
近代,我国传统钢铁技术发展开始缓慢,而此时的西方发生了划时代的巨变,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其工业、科技、军事突飞猛进。
洋务派发起的“借法自强”洋务运动使我国近代新法冶金事业逐步发展起来。
1885年兴办贵州青溪铁厂是我国早期钢铁工业建设的一次尝试。
1890年张之洞在武昌设立铁政局,成立汉冶萍煤铁公司,创办近代中国第一家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汉阳钢铁厂”。4年后汉阳钢厂1号高炉投产,日产铁100吨,标志着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全面起步。
现代
现代的中国钢铁,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建国后新型工厂的成立,为祖国腾飞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中国钢铁产量已占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中国钢铁人正在把中国带入钢铁强国时代!
二、钢铁企业未来发展趋势
1、规模更大、排放更低、联系更紧密
2019年9月,中国宝武与马钢重组签约,让中国宝武距离产能一亿吨的目标更近一步。3年前,中国宝武由原宝钢武钢实施联合重组成立。2019年11月11日,河北敬业集团与英国钢铁公司达成一项收购协议,原则上同意以7000万英镑收购英国钢铁公司。
由此可预见未来几年,钢铁行业将可能出现大搬迁、大重组、大调整、大提升的“四大趋势”,即:跨省市县产能转移和退城搬迁;钢企兼并重组范围会更大,可能形成若干个生产规模更大的钢铁集团,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发展方向和产能、产品结构和品种将出现大变化;大高炉、大转炉等大型化生产设备升级将陆续开始。
生态环境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推动现有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有序推进其他地区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国力争80%以上产能完成改造。
“万物互联”的未来,要净化钢铁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理念升级,服务升级,管理升级,硬件升级,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建设与发展方面,与上下游企业形成优势互补的新型合作关系,依靠行业标准化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动力与活力,鼓励、支持和规范行业发展,建立一个科学、健康、绿色的发展环境和产业链链条,建立良好的钢铁生态圈。
- 寸头二姐
-
我与中钢走过的日子
近期,班组下发通知,每人上交一篇题为“我与中钢二十年”的作文,中钢的二十年,对我来说却是有点陌生,然而又似曾熟悉。作为一名进厂只有四年之久的新职工来说,虽说未能陪同中钢在二十年的岁月中一路走来,未能亲眼目睹二十年来中钢变化的点点滴滴,但就从孩提时模糊记忆中南川河的乱石横生到今日的二十里不夜城,就足足可以让人体会到二十年间这种巨大变化后面隐藏着的血泪和心酸,我不禁想说一声“中钢!一路走来,你辛苦了!”。
看着这个题目,思绪开始绵延,记忆的闸门犹如决堤的洪水,袁总在年度厂庆大会上那语重心长的讲话萦绕在耳边,那种开山劈河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那群英勇的中钢人在袁总“背水一战,务求必胜,今身今世,在此一举”的豪言壮语的支撑下,战胜了“卖铁难,求人难,资金难”的所有困难,用四年半的时间炼出了中钢的第一炉钢,从此告别了吕梁山有铁无钢的历史,填补了吕梁山产业化结构的空白,在经过十几年间资金的不断扩充和产业链的不断延伸,造就了吕梁山这座二十里的钢城,从此中钢载进了历史的史册,走上了世界的舞台,这就是我所未曾谋面的中钢十七年。
还记得四年前的秋天,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我,怀着满腔的热情和远大的抱负,决心要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让自己学以致用。四处的奔走之后,在中钢第一次面向高校招生的时候,我幸运的顺利进入了中钢,出来乍到的新奇感让我对这个设施一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企业颇为满意,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培训之后,我便正式上岗了,我的岗位是电仪工,尽管与自己的专业不对口,但经培训之后在工作中还挺顺利的,在加上自己从小就热爱这一行业,经常就独自专研,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技术很快就有了提高,工作业绩也在短期内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总之,这份工作还是很理想,工薪也很不错。慢慢的,无论工作还是生活都走上了正式的轨道,悄然间矛盾也在不经意间滋生了,工作中经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问题(比如班中打盹,玩手机,闲聊等)被领导训斥,同时经济上也受到一定的牵连。我开始讨厌这份工作,对周围的人和事总是不满,抱怨人情的冷漠,制度的严格,唯一能给我点慰藉的就是可观的收入,幼稚的我还想过要跳槽。09年的那一次大型招工,让我倾向的认识到了时局的紧张,我打消了那种念头,再后来就是工作中一些或大或小的安全事故,让我对中钢的制度和管理模式有了一种新的看法,那些严格的制度只不过是为了从根本上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保证人生安全,一切都是从员工的利益出发。从那一刻起,我对中钢有了一个全新,全面,深刻的认识,这就是我初来中钢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