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

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近五年来的发展

朋友,你好,有必要详细的告诉你这所大学的情况,因为我就是西南大学育才学院法学院08级的学生.我用当时的新生的感受来告诉你我对这所学校的了解.这个学校近5年的发展最后再告诉你. 自去年来到了这个学校,开始自己的4年的大学生活,这所大学给我的感觉是校址偏僻,要是购物狂就别来这个学校了,学校也有服装店,但是那些衣服的价格好象很不合理,所以买东西都得到区上和市里买)硬件设施一般(所有的住宿楼床铺都是上下铺睡人,而且一般而言是一个宿舍住6个人的.不像有些大学那样是下铺课桌上铺睡人的.但宿舍面积较大,有阳台、独立卫生间,在寝室洗衣服挺方便,要是不想自己洗衣服的话,可以把衣服交给洗衣店洗,一桶衣服3到4元.寝室都有网线插孔.在学校开户后上网,每小时3毛计算.我是庠园区的,庠园区有4个学院,法学院、音乐学院、影视学院、理工学院.我们这个园区宿舍楼是24小时不断电,并且学校24小时不掐网线.原因貌似是有法学院的原因,我们学的就是法律,可能某个师哥找过学校,所以只有这个园区有这个特权.其他的园区宿舍楼到了固定时间就断电和掐网线).在宿舍呆的最舒服的办法是带电脑,电视机房的电视真没什么看的.好象遥控器都找不到.学校图书馆有规模,那里面的书较多,如果你是学问狂,我门图书馆的书都不够看的话,你可以办西南大学的图书证,因为现在育才学院和西南大学还没完全脱离关系.育才学生能够办理西南大学的借阅证.到那个大学里看书去.如果你觉的西南大学里的书籍还不够你阅读的话,那么你回去复读,立志考清华大学吧!(开个玩笑啦) 这个学校离重庆市区较远(一小时20分钟路程,来回车费40元).离重庆主城区(九个区)里的合川区(半个小时路程,来回车费10元.城区发展还行)和北碚区近(半个小时,来回车费16元.这个城区发展很好,逛街购物商品够你挑了.比合川区强).交通还行,校车(发往重庆市区里的车)和其他的发往合川区和北碚区的公交车比较多. 学校的师资情况据我了解是,我的法学院和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简称文新学院)最强. 学校有一个差不多有规模的街道,大后街(还有个小后街,规模确实小),店铺应该有个80、90家,餐饮、小超市、礼品店一类的都有,一般情况而言,购物量不多的情况下在学校买东西,买衣服或者购物量大的话就去合川区、北碚区买了.校内有两个规模挺大的超市. 教学楼的硬件建设一般,在这方面好象是法学院的硬件设施差点,原因是法学院是全校最早的教学楼.其他学院还不错. 这所大学确实要升二本,这个消息不假,咱们大学在三本院校里的排名不差,百所三本里的前15名.这所大学以前是依仗西南大学的师资和一个企业的资金来建校的,师资来源不错,我们法学院的部分老师都是西南大学里面的现任教课老师.西南大学是由三所大学(西南农业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合并组成的一所一本大学,育才学院是以前西南师范大学的二级学院.当时的名字是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当那3所一本大学合并组成西南大学后,我们学校改名叫西南大学育才学院.西南师范大学育才学院和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都指的是我们 的大学. 这个学校最近五年(2003-2008)的发展是规模扩大(从一个生活园区到4个生活园区)、学生数量增加(从以前的三、四千人到现在的总人数1万六千).听老师讲的是2000、01、02、03届好象还有04届的学生是最刻苦学习的,这四届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比较高,跟高三学生的那种用心一样,所以这几届学生的就业率高,我们学校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现在的任何一届的学生都比不了那几届的学生总体质量.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与学校的飞速发展有关,数量提上去了,质量下降了. 就这么告诉你吧,学校的名声主要是靠那几届的师哥、师姐们创造的.最近几年是保持名声,可能还有些下降.考研率这几年都还行.前几年的考研上线率在10%以上是绝对真实的.08年的这个数字可能也是真实的.这个学校可能在2010年升成二本大学后,学生总体质量又要提上去了. 以后的名气和质量就要靠我们这几届来维持和发展了,2010升二 本后可能就要名声又要提高了.总体来说是师资力量有保障,就看你自己学不学了.要是自己不学的话,就是在清华大学也救不了你啦. 学校面积挺大,想逛学校,够你逛,逛完一次2、3个小时.而且逛这个学校特别累,上坡、下坡等等. 还有什么疑问你继续增加详情.

试析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试析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极其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系统软件也在不断改进,系统的功能不断增强,从而提高了企业管理效率,系统的网络化多功能化趋势也更加明显,如何最快地向管理层提供最新的信息,帮助决策者分析、预测、决策,提高经营效率,将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更大挑战。   [论文关键词]会计信息系统;网络多功能化;发展趋势   一、会计信息系统的相关概念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用计算机技术采集、存储、加工、传输会计数据,完成会计核算任务,并用以为企业管理、分析、决策提供服务的信息系统。它的发展历程包括: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其中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其缺点是:处理会计数据易出错、效率低、信息孤岛、丢掉了非财务信息,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该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而E化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它的核心是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称其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二、会计电算化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各方面发展得还不完善,就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而言,还明显滞后于现代技术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一)会计电算化程度不高且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内部相对独立   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入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使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同时,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更不用说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以及注册自己的网站,也无法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在电算化实施中,财务数据与业务不能共享,致使财务软件只局限于财务部门使用,与企业内部的业务部门没有很好的连接。其他部门如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看财务报告、财务报表,还需要财务软件打印出来。即使是系统内部它的衔接性也很差。由于当前许多财会软件都着重开发账务处理与报表管理,对于其他诸如成本核算、市场预测等功能开发力度小,使得在处理此类输入,就是说从一个处理系统(模块)到另一个处理系统(模块),不能自动转换数据格式,直接使用基础数据。这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而且因为由于人工核算、人工输入等人为因素,必然会增加出错率,使得软件不能充分发挥它的管理功效和预测功能。另外,很多业务如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人力资源等等都与会计信息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业务的发生就有会计信息的产生,但很多的财务软件并没有与业务系统很好连接,结果会计电算化系统往往独立于其他子系统,无法进行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控制管理,不能与企业内其他管理子系统(库存、销售、人事等)集成融为一体,很难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更别说为企业管理者或决策者服务了。   (二)会计电算化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现在INTERNET-INTRANET技术已发展到我们无法想象的阶段,如果我们还在用孤立的Pc处理个案,那么企业的管理决策、预算、投资、生产决策就会因信息量不足而出现失误。   当前部分企业虽然实现了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但是都不是很强,没有真正为决策者提供到帮助。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多功能化,不仅仅是要求企业各项工作都要求网络化,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功能版块,更应当是利用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作为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通过某种数据库链接。在一个企业,财务部是中心纽带,通过系统软件收集其他各部门的信息,再通过中心数据库的处理生成各种图表、报表等对决策有用的信息。另外针对外部局势的变化,财务中心纽带也能够即时获取外部信息,通过系统分析、预测反馈给决策者,供决策者使用。   三、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网络多功能化   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多功能化正逐步增强,会计信息系统将出现或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度加强,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靠拢   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子系统,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子系统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个孤立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管理功能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管理的需要。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思想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断对信息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基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活动。纵观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每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都和管理思想的创新分不开,都是实现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是为解决制造企业原材料库存管理问题而诞生,MRPⅡ(制造资源计划)为了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实时同步更新而诞生。MRPⅡ又发展成为 ERP(企业资源计划)。ERP不仅是一种计算机软件,更是一种管理思想的综合。它的核心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它把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市场要素结合起来,并将企业内部的采购、开发设计、生产、销售进行整合,使企业能够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提高资源运作效率。在这个系统中体现了系统化计划管理、供需链管理、信息集成、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现代管理思想。会计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由部门级发展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的一个子系统,通过与其他子系统建立各种数据链接,并紧密地融入到基于供应链思想的 ERP中,综合整个企业各部门最即时的信息,所以网络多功能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核心,从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效率、经营效率着手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二)企业网络化促进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与交流加强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阶段

信息系统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环境下才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会计的本质特征。以信息系统化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能适应具体社会环境的要求。 根据信息技术(数据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多媒体、感测和识别、光电子技术等)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本身是否克服了传统复式簿记的弊端将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划分为四种: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15世纪)其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该模式可追溯到l3、l4世纪威尼斯商人的借贷记账法,后由意大利数学家、近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经过6年调查研究和整理,于1494年11月10日出版了《数学大全》一书。该模式一直延用至今。 (20世纪50年代)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即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式,该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E在费城公诸于世。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从而引起了会计处理的变革,标志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 (20世纪60年代末)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数据库会计的理论模型可以追溯到1939年,由戈茨(Goetz)提出,该系统是保存最原始状态的数据,以便数据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个用户需求的形式进行组织。遗憾的是,在建立数据模型时,主要按传统会计模式的数据逻辑模型组织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更多的分类操作;只描述与复式记账会计体系有关的数据,未能用先进的数据结构描述会计处理的对象本身,以便系统能产生更多的视图。 (1982年)1982年7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系教授麦卡锡(Me.Carthy)在《会计评论》上发表了题为《REA会计模型:共享数据环境中的会计系统的一般框架》的论文,提出了REA模型,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随着数据库、网络技术的发展,REAL模式是理论最完善、研究最系统、变革力度最大、成果最多的一种创新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模式。其核心是集成,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它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管理,从详细记录最原始经济业务事件的属性或语义表述于数据库中开始,而不是从记录经过人为加工后的会计分录开始,其基本元素不再是科目、分录、账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克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弊端,因此称其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我国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四个阶段?

发展阶段  信息系统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环境下才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会计的本质特征。以信息系统化为核心所形成的理论和方法体系能适应具体社会环境的要求。 根据信息技术(数据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多媒体、感测和识别、光电子技术等)对会计信息系统的影响程度、以及本身是否克服了传统复式簿记的弊端将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划分为四种: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手工会计信息系统  (15世纪)   其核心是会计恒等式、会计循环、会计科目表、分录和账簿。   该模式可追溯到l3、l4世纪威尼斯商人的借贷记账法,后由意大利数学家、近代会计之父卢卡·帕乔利经过6年调查研究和整理,于1494年11月10日出版了《数学大全》一书。该模式一直延用至今。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  (20世纪50年代)   电子计算机应用于手工会计信息系统之中,即为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式,该模式正逐步取代手工会计信息系统。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政府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合作开发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E在费城公诸于世。1954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第一次使用计算机计算职工工资,从而引起了会计处理的变革,标志着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横向扩展,最后形成整个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纵向发展并按职能结构可分为“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会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决策支持系统”。准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20世纪60年代末)   计算机数据管理技术经历了人工管理、文件系统、数据库系统三个阶段。数据库会计的理论模型可以追溯到1939年,由戈茨(Goetz)提出,该系统是保存最原始状态的数据,以便数据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个用户需求的形式进行组织。遗憾的是,在建立数据模型时,主要按传统会计模式的数据逻辑模型组织数据,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更多的分类操作;只描述与复式记账会计体系有关的数据,未能用先进的数据结构描述会计处理的对象本身,以便系统能产生更多的视图。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1982年)   1982年7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会计系教授麦卡锡(Me.Carthy)在《会计评论》上发表了题为《REA会计模型:共享数据环境中的会计系统的一般框架》的论文,提出了REA模型,标志着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模式的开始。    随着数据库、网络技术的发展,REAL模式是理论最完善、研究最系统、变革力度最大、成果最多的一种创新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主流模式。其核心是集成,集成业务处理、信息处理、实时控制和管理决策。它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而是面向整个企业管理,从详细记录最原始经济业务事件的属性或语义表述于数据库中开始,而不是从记录经过人为加工后的会计分录开始,其基本元素不再是科目、分录、账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并克服了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弊端,因此称其为现代会计信息系统。

简述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变迁

会计信息系统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运用的。起初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由企业自制,后来出现了用 会计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公司,财务软件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与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末,传统的财务软件的缺陷渐渐显现出来,企业不再简单地要求软件系统进行记账与报表输出,还要求软件系统能够提供业务相关的成本、盈利以及绩效等方面的支持信息,这就促使财务软件逐渐向ERP等高度集成化的软件发展,国内各大财务软件厂商也纷纷从单独的财务软件设计转型为ERP厂商。ERP是基于企业价值链的现代管理系统,它集企业的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于一体。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RP中的重心,是整合企业各个部门各种资源的最佳手段,完全实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体化以及财务业务的一体化。ERP中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差异。设计的着眼点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时,是站在会计部门会计的角度去设计,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样设计的会计软件一般总是不能迈出会计部门的范围,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流只能在会计部门内部流动,形成了信息孤岛,而信息孤岛间的信息流动往往不能以原始的形式流动,而需要转换成纸制凭证。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

会计信息系统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运用的。起初会计信息系统软件由企业自制,后来出现了用友、金碟等财务软件公司,财务软件的发展逐渐走向规范与成熟。从20世纪90年代末,传统的财务软件的缺陷渐渐显现出来,企业不再简单地要求软件系统进行记账与报表输出,还要求软件系统能够提供业务相关的成本、盈利以及绩效等方面的支持信息,这就促使财务软件逐渐向ERP等高度集成化的软件发展,国内各大财务软件厂商也纷纷从单独的财务软件设计转型为ERP厂商。ERP是基于企业价值链的现代管理系统,它集企业的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于一体。会计信息系统是ER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ERP中的重心,是整合企业各个部门各种资源的最佳手段,完全实现了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一体化以及财务业务的一体化。ERP中会计信息系统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差异。设计的着眼点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在设计时,是站在会计部门会计的角度去设计,而不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这样设计的会计软件一般总是不能迈出会计部门的范围,所形成的会计信息系统,信息流只能在会计部门内部流动,形成了信息孤岛,而信息孤岛间的信息流动往往不能以原始的形式流动,而需要转换成纸制凭证。

如何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您好,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网络多功能化电算化会计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和发展。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多功能化正逐步增强,会计信息系统将出现或可能出现以下发展趋势:(一)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衔接度加强,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靠拢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主要子系统,与企业的其他管理子系统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一个孤立的会计信息系统,其管理功能是有限的,远不能满足企业对现代管理的需要。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思想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断对信息系统提出新的要求。在建立会计信息系统时,必须基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活动。纵观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每一代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都和管理思想的创新分不开,都是实现管理思想的载体。例如,MRP(物料需求计划)是为解决制造企业原材料库存管理问题而诞生,MRPⅡ(制造资源计划)为了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实时同步更新而诞生。MRPⅡ又发展成为ERP(企业资源计划)。ERP不仅是一种计算机软件,更是一种管理思想的综合。它的核心就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它把企业和供应商、客户等市场要素结合起来,并将企业内部的采购、开发设计、生产、销售进行整合,使企业能够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提高资源运作效率。在这个系统中体现了系统化计划管理、供需链管理、信息集成、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同步工程的现代管理思想。会计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由部门级发展到企业级,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内部的一个子系统,通过与其他子系统建立各种数据链接,并紧密地融入到基于供应链思想的ERP中,综合整个企业各部门最即时的信息,所以网络多功能化会计信息系统是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核心,从提高整个企业管理效率、经营效率着手满足现代化管理的需要。(二)企业网络化促进企业之间信息传递与交流加强随着网络及电子技术的发展,会计信息系统是依托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在通过内部网、外部网和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的同时,将网络技术应用到会计中,完全代替人工进行原始数据的收集、原始凭证的录入、复式记账、算账与报账,以及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和决策的过程,能够帮助企业加强相互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走上无纸化的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人们对网络技术认识的加深,它必将获得普遍推广和应用,并建立大范围的会计信息处理网络。

会计信息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这个系统经历的阶段如下:1、手工会计阶段:在手工会计阶段,会计信息主要采用记录、汇总、报告等手工操作方式,会计信息手动输入、手动处理、手动存储,需要专业人员进行手工计算和记录,成本较高,效率较低。2、半手工会计阶段:在半手工会计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开始向自动化方向发展,但仍需要人工干预,例如采用电子日记、财务报告等。3、数据库会计阶段:在数据库会计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开始采用数据库存储和管理会计信息,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快速获取、高效处理、精确记录和准确报告。4、计算机会计阶段:在计算机会计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完全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处理和管理会计信息,可以实现高度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5、智能会计阶段:在智能会计阶段,会计信息系统将采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数据分析、智能决策、自动审计等,实现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精准化和个性化服务。

投资顾问的就业和发展前景

投资顾问的就业和发展前景如下:1、投资顾问的就业市场需求量越大,情况相对较好。2、发展前景当下有投资需求的普通人越来越多,但目前投资顾问的从业人数并不是很高,整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

投资顾问的职业发展路线

1、资格认证:投资顾问需要认真考虑取得国内外专业资格证书,如注册投资顾问(CFA)、金融分析师等。2、晋升路径:通常从初级投资顾问开始,逐步晋升到中级、高级顾问,直至成为机构投资顾问或开创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3、特长发展:投资领域很广泛,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专注于某个领域,如基金、股票、债券等。

投资顾问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发展前景如何?

投资顾问的主要工作是销售投资,理财的产品,发展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客户在接受金融投资服务的过程中,第一个遇到的服务者就是投资顾问,并且投资顾问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将贯穿服务的始终。投资顾问的任务是帮助客户达成投资目标,为此需要始终与客户保持全面深入的交流。不论是投资行业还是其他行业,中国的顾问们都带着销售的背景在工作。投资顾问最要的工作就是发展客户,让更多人到自己公司进行投资行为,公司挣取佣金。投资顾问介绍:销售工作对执行力要求很高,需要不断地打电话挖掘客户、联系客户,介绍自己的理财产品。如果这样就算是投资顾问的话,由于投资顾问是一个直接面对客户的工作。如果想要客户多做交易,那么自身需要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过硬的专业知识才是一名合格的投资顾问最重要的光环。投资市场、无论是证券还是股票,对于投资顾问都倾注了很多心血,随着发展越来越完善,制度越来越健全,对于投资顾问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发展母基金对我国的VC/PE行业有什么意义?

母基金是VC/PE重要投资方式,发展母基金有利于促进我国VC/PE行业的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三十多年来,我国VC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母基金的成立与发展,一方面,通过吸引社会资本,为本土VC/PE机构提供了一个资金筹集渠道,有利于壮大本土VC/PE规模;另一方面,通过半官方的母基金的成立及运作,势必对民间资本成立母基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为专业的母基金管理人,君曜资本“循趋势、择时点、选赛手”,甄选全市场优质资产,为投资者提供稀缺投资机会。君曜资本重点把握新文化、新消费、新技术的发展大势,针对不同的细分领域,深度投研,挖掘稀缺资产。未来,君曜资本将在文体娱乐、医疗健康、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等产业布局专项产业基金,在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为投资者带来财富增值。

读完复旦MBA的职业发展方向有哪些呢?

从我国的市场来看,MBA的就业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目前国内MBA教育主要是培养各大企业的中层管理者。比如,目前不少中国老牌国企正面临中兴期,金融行业进入转制期,这些行业目前都缺少大部份的MBA精英,若适时投身于此,个人的成长前景会非常广阔。读了MBA后就业前景一般有:1. 职业经理人:这一类人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获得了企业管理岗位职位,并且凭借MBA学习到的管理知识,更好的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2. 更高的就业机会。有数据显示,中国非常重视高质量的管理专业毕业生,这一需求在不断上升。据调查显示,有86%的中国公司有招聘MBA的需求,虽然企业在招聘时对MBA并没有明确要求,但肯定是一个加分项。3. 自己创业:在攻读MBA过程中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和领导思维,并且结识更多人脉,为自己的创业奠定基础。对于个人而言,读MBA的目的=如果纯粹为了就业、学历、户口、头衔任何之一,那就本末倒置了。你所期望的与你在整个过程所得到的,一定是有落差,但也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MBA相较于传统教育,更类似高投入,高回报的股票。要不要读MBA可以看成是追求人生体验,或者希望财务自由的起点。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固有思维最有力的武器,而当一个人的思维达到一定高度时,这种思维可以轻松转化为财富。来源:HZMBA

财税服务公司的意义是什么,对企业发展有哪些帮助?

1、为商家提供实行代理记账;代理记账是任何一家公司在运营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少了记账的公司,商家不仅容易受到税务局的行政处罚,甚至还有可能影响到商家的个人征信以及影响到今后注销公司的问题。而一般这种财税公司,都会包括提供代理记账这种业务服务给商家,代理价格如何,根据该财税公司的规模大小以及提供的服务质量大小有关。除此外,他们还能提供整理旧账、乱账等这些服务,以及对账务账单方面的相关咨询和信息提供等;2、税收策划及报税等服务;除了记账外税务问题在商家的整个公司运营中,也是非常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商家经营公司要盈利,就会有财务流动,而商家有财务流动以及利润收入,商家就必须要进行税务申报。因此与税务相关的内容,例如税务筹划以及报税、税务变更登记、税务注销等这些,也都是在财税公司能提供的服务项目业务之内。相对于其他小型机构,财税公司能提供的技术和服务,相对而言要更加专业和可靠许多。3、与财务以及税务等相关的咨询等服务;除了以上所述的记账以及税务申报等外,提供与财务和税务有关的咨询,也是这类财税公司的业务。例如,商家们对资产管理或是税务的新出信息政策等、证券投资,财产评估、清算、会计审查等。商家若是不熟悉与财税相关的东西,那么在创建公司前,就应当咨询下这类公司,这对商家今后的整个公司运营都有好处。纯手打望采纳,更多关于财会税务的信息可以给您提供咨询。

代理记账有必要吗?对企业发展有帮助吗?

其实,对于一般的小规模公司或一般纳税人来说,代理记账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相比自己的财务人员,代理记账专业性更高,如果公司出了什么问题,代理记账公司还能根据多年的经验,给出合理的建议,分析公司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而发现公司运营上的问题,不仅能帮助公司合理避税,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发展,简单来说就是一群专业的财务人对您公司的财务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规划,我们公司的财务就交给财咖科技来接管了,不过他们是比较高阶的代理记账形式,叫财咖智能财务托管,也是国外很流行的财务管理形式,能有效的解决公司财务状况混乱的问题并给出好的解决方案。

现阶段人文文化消费的层次逐渐向什么方向发展和转变

转变政府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求是魏礼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期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负有重大责任  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发展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改革创新组织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导向、管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以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合适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多属于市场推动的过程,但政府也实施了一定的干预,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市场进入标准和市场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政府大力投资于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领域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经验,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借鉴其有益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决策高效、组织有力、能够集中力量大事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个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逐渐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部分任务将逐步由市场自行解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投资与消费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自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优势的功效,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需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严重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冲击。当前,经济发展中许多粗放经营、结构失衡等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加快突破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制度。经济社会生活中潜在的风险也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和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规范,纠正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和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宏观管理还要体现出中央的决策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宏观调控决策有效。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更具有基础意义,要完善市场体制和竞争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必须使企业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目前的问题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核事项还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计生产成本,不讲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让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发挥好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  第二,加快财政税收和价格体制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和价格机制。财政、税收、价格手段是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要实行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重点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财政资金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支持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地向节能减排、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第三,健全优化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系,鼓励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支撑推动。特别是要推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扩张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转向低碳化、绿色化清洁生产、可持续增长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选准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这不仅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制度、产业布局和产业协调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制度等,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  第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又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总的方向和原则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重点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创造条件让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倡导健康的财富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五,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评价导向具有关键意义。政绩考核评价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要坚决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扩张的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实行政府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这样,才能引导各级政府把的精力和资源投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机制。  三、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政府要有效行使职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更大作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用,都要硬,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两者结合好,还需要结合具体发展阶段和发展领域有所侧重。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为此,政府既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又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消除各种制约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健全统一、公平、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府科学管理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要处理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外需严重下滑,政府增加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完全必要的,实践效果也是好的。在经济企稳向好之后,政府投资力度可以作适当调整,要地考虑促进民间投资,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最近,国务院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化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实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正确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需要合理和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事务,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索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保持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扩大地方财力结合起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适当简化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解决涉及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投资活动监管。要完善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的体制与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创新。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既是拉动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公共资源配置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特别要围绕促进就业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同时,要下更大决心集中财力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结合熟悉的区域,阐述区域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转变政府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求是魏礼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期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负有重大责任  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发展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改革创新组织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导向、管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以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合适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多属于市场推动的过程,但政府也实施了一定的干预,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市场进入标准和市场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政府大力投资于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领域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经验,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借鉴其有益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决策高效、组织有力、能够集中力量大事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个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逐渐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部分任务将逐步由市场自行解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投资与消费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自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优势的功效,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需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严重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冲击。当前,经济发展中许多粗放经营、结构失衡等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加快突破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制度。经济社会生活中潜在的风险也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和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规范,纠正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和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宏观管理还要体现出中央的决策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宏观调控决策有效。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更具有基础意义,要完善市场体制和竞争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必须使企业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目前的问题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核事项还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计生产成本,不讲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让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发挥好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  第二,加快财政税收和价格体制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和价格机制。财政、税收、价格手段是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要实行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重点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财政资金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支持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地向节能减排、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第三,健全优化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系,鼓励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支撑推动。特别是要推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扩张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转向低碳化、绿色化清洁生产、可持续增长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选准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这不仅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制度、产业布局和产业协调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制度等,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  第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又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总的方向和原则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重点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创造条件让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倡导健康的财富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五,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评价导向具有关键意义。政绩考核评价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要坚决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扩张的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实行政府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这样,才能引导各级政府把的精力和资源投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机制。  三、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政府要有效行使职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更大作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用,都要硬,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两者结合好,还需要结合具体发展阶段和发展领域有所侧重。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为此,政府既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又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消除各种制约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健全统一、公平、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府科学管理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要处理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外需严重下滑,政府增加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完全必要的,实践效果也是好的。在经济企稳向好之后,政府投资力度可以作适当调整,要地考虑促进民间投资,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最近,国务院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化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实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正确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需要合理和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事务,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索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保持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扩大地方财力结合起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适当简化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解决涉及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投资活动监管。要完善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的体制与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创新。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既是拉动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公共资源配置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特别要围绕促进就业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同时,要下更大决心集中财力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孙丹)  (供参考)

怎样才能正确把握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推动经济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求是魏礼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期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负有重大责任  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发展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改革创新组织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导向、管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以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合适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多属于市场推动的过程,但政府也实施了一定的干预,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市场进入标准和市场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政府大力投资于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领域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经验,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借鉴其有益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决策高效、组织有力、能够集中力量大事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个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逐渐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部分任务将逐步由市场自行解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投资与消费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自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优势的功效,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需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严重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冲击。当前,经济发展中许多粗放经营、结构失衡等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加快突破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制度。经济社会生活中潜在的风险也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和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规范,纠正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和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宏观管理还要体现出中央的决策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宏观调控决策有效。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更具有基础意义,要完善市场体制和竞争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必须使企业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目前的问题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核事项还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计生产成本,不讲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让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发挥好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  第二,加快财政税收和价格体制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和价格机制。财政、税收、价格手段是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要实行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重点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财政资金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支持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地向节能减排、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第三,健全优化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系,鼓励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支撑推动。特别是要推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扩张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转向低碳化、绿色化清洁生产、可持续增长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选准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这不仅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制度、产业布局和产业协调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制度等,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  第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又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总的方向和原则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重点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创造条件让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倡导健康的财富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五,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评价导向具有关键意义。政绩考核评价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要坚决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扩张的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实行政府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这样,才能引导各级政府把的精力和资源投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机制。  三、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政府要有效行使职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更大作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用,都要硬,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两者结合好,还需要结合具体发展阶段和发展领域有所侧重。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为此,政府既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又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消除各种制约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健全统一、公平、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府科学管理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要处理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外需严重下滑,政府增加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完全必要的,实践效果也是好的。在经济企稳向好之后,政府投资力度可以作适当调整,要地考虑促进民间投资,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最近,国务院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化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实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正确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需要合理和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事务,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索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保持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扩大地方财力结合起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适当简化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解决涉及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投资活动监管。要完善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的体制与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创新。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既是拉动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公共资源配置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特别要围绕促进就业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同时,要下更大决心集中财力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孙丹)  (供参考)

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应如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求是 魏礼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期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负有重大责任  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发展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改革创新组织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导向、管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以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合适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多属于市场推动的过程,但政府也实施了一定的干预,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市场进入标准和市场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政府大力投资于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领域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经验,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借鉴其有益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决策高效、组织有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个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逐渐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部分任务将逐步由市场自行解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投资与消费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自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优势的功效,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需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严重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冲击。当前,经济发展中许多粗放经营、结构失衡等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加快突破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制度。经济社会生活中潜在的风险也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和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规范,纠正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和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宏观管理还要体现出中央的决策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宏观调控决策有效。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更具有基础意义,要完善市场体制和竞争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必须使企业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目前的问题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核事项还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计生产成本,不讲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让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发挥好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  第二,加快财政税收和价格体制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和价格机制。财政、税收、价格手段是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要实行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重点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财政资金更多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支持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更多地向节能减排、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第三,健全优化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系,鼓励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支撑推动。特别是要推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扩张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转向低碳化、绿色化清洁生产、可持续增长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选准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这不仅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制度、产业布局和产业协调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制度等,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  第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又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总的方向和原则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重点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倡导健康的财富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五,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评价导向具有关键意义。政绩考核评价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要坚决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扩张的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实行政府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这样,才能引导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机制。  三、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政府要有效行使职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更大作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用,都要硬,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两者结合好,还需要结合具体发展阶段和发展领域有所侧重。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为此,政府既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又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消除各种制约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健全统一、公平、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府科学管理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要处理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外需严重下滑,政府增加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完全必要的,实践效果也是好的。在经济企稳向好之后,政府投资力度可以作适当调整,要更多地考虑促进民间投资,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最近,国务院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化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实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正确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需要合理和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事务,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索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保持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扩大地方财力结合起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适当简化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解决涉及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投资活动监管。要完善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的体制与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创新。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既是拉动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特别要围绕促进就业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同时,要下更大决心集中财力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孙丹)  http://www.ce.cn/macro/more/201006/23/t20100623_21541316.shtml(供参考)

谈谈现阶段在我国有哪些手段来维持社会秩序的良性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 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求是 魏礼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期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负有重大责任   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发展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改革创新组织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导向、管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以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合适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多属于市场推动的过程,但政府也实施了一定的干预,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市场进入标准和市场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政府大力投资于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领域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经验,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借鉴其有益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决策高效、组织有力、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个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逐渐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部分任务将逐步由市场自行解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投资与消费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自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优势的功效,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需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严重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冲击。当前,经济发展中许多粗放经营、结构失衡等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加快突破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制度。经济社会生活中潜在的风险也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和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规范,纠正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和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宏观管理还要体现出中央的决策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宏观调控决策有效。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更具有基础意义,要完善市场体制和竞争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必须使企业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目前的问题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核事项还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计生产成本,不讲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让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发挥好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   第二,加快财政税收和价格体制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和价格机制。财政、税收、价格手段是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要实行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重点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财政资金更多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支持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更多地向节能减排、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第三,健全优化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系,鼓励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支撑推动。特别是要推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扩张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转向低碳化、绿色化清洁生产、可持续增长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选准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这不仅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制度、产业布局和产业协调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制度等,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   第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又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总的方向和原则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重点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倡导健康的财富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五,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评价导向具有关键意义。政绩考核评价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要坚决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扩张的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实行政府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这样,才能引导各级政府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机制。   三、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政府要有效行使职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更大作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用,都要硬,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两者结合好,还需要结合具体发展阶段和发展领域有所侧重。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为此,政府既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又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消除各种制约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健全统一、公平、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府科学管理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要处理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外需严重下滑,政府增加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完全必要的,实践效果也是好的。在经济企稳向好之后,政府投资力度可以作适当调整,要更多地考虑促进民间投资,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最近,国务院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化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实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正确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需要合理和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事务,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索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保持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扩大地方财力结合起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适当简化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解决涉及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投资活动监管。要完善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的体制与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创新。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既是拉动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特别要围绕促进就业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同时,要下更大决心集中财力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孙丹)   http://www.ce.cn/macro/more/201006/23/t20100623_21541316.shtml(供参考)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的发展历史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是1984年由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太原、深圳等市的市长和许涤新、刘国光、孙尚清等著名经济学家共同倡议发起,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批示成立的。万里同志亲自出席了同年12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成立大会,并作了重要讲话。1994年6月在西安市召开的城发会第三届代表大会上,万里同志再次致词祝贺,对城发会工作予以充分肯定,对城发会今后的工作寄予了殷切的期望。2000年6月城发会在深圳召开第四届代表大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万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全国政协副主席霍英东、马万祺等分别致信致词祝贺,对21世纪的中国城市发展及城发会新世纪的工作指明了方向。2005年6月,城发会在杭州市隆重召开城发会第五届代表大会暨庆祝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理事会领导机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为总顾问,于光远、马洪、王岐山、王茂林、王梦奎、王鸿举、李学举、李成瑞、张德江、汪光焘、徐匡迪、韩正、童大林、戴相龙、魏礼群等为顾问,霍英东、马万祺、庄世平、余彭年等为港澳地区顾问。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特邀顾问刘国光和全国政协常委、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厉有为任名誉理事长;大会选举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原陕西省省长程安东任新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城发会自成立以来,在开展城市发展问题的综合研究,加强城市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扩大中外城市之间的合作,促进城市工作者同有关专家、学者相互协调,探索城市发展的规律性,共同研究城市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新问题,以及在组织国内外城市之间的友好交流活动,借鉴外国先进经验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和各城市的普遍好评,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认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试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阐述我国当前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转变政府职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制度保障  来源:求是魏礼群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长期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要靠思想教育和舆论引导,更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来推动。而加快政府自身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则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一、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负有重大责任  我国在制定“九五”规划时就明确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问题,党的十七大又进一步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有所进展,但从总体上看,问题仍比较突出。集中表现为:一是发展结构不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低,城乡、地区发展不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投资消费关系失衡;二是经营方式粗放,投入多、消耗高、效益低,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过大。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既同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有关,也同我国经济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关,更同政府职能转变滞后有关。政府的职能和行为决定着政府管理的基本方向和主要形式,政府作为公共权力行使者、政策措施制定者、经济活动管理者、国有资产所有者、改革创新组织者所具有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政府对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广泛的、重要的影响和作用。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方式既受特定发展阶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等客观因素决定,也受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导向、管理体制和政策安排等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可以是自发的渐进的历史过程,也可以是政府自觉推动的战略性转变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来说,需要根据自己的国情采取合适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形式。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多属于市场推动的过程,但政府也实施了一定的干预,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完善各种法律和制度,规范市场进入标准和市场主体行为,保证市场竞争的有序进行;政府大力投资于科技、教育、卫生和其他公共领域以改善劳动者的素质,加速人力资本的积累;通过税收、财政转移支付等经济手段调节社会分配。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经验,我们还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借鉴其有益之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决策高效、组织有力、能够集中力量大事的优势,我们要发挥这个比较优势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在逐渐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部分任务将逐步由市场自行解决。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仍处在发育和完善的阶段。在这样的情况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投资与消费关系、城乡关系、区域关系,协调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还需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作用。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来看,需要自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优势的功效,来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需要把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我国经济发展一度陷入严重困难,实际上是经济发展方式受到了冲击。当前,经济发展中许多粗放经营、结构失衡等深层的矛盾和问题都同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密切相关,迫切需要加快突破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和制度。经济社会生活中潜在的风险也要求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因此,只有进一步转变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才能有力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和环境  从根本上来说,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合理界定和健全政府职责体系,正确行使政府职能。具体来说,就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与市场监管,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就是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良好社会秩序。当前,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从制度上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和制度,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管理水平,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营造良好的环境。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情况下,尤其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包括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的导向作用,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标准规范,纠正片面追求增长速度而忽视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现象,淘汰落后产能和防止产能过剩,促进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城乡、地区协调发展。要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健全宏观调控制度。宏观管理还要体现出中央的决策权威,确保中央政令畅通和宏观调控决策有效。同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创造一个有效率的市场环境更具有基础意义,要完善市场体制和竞争机制。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优化结构、节约资源、提高效益的基础,必须使企业充分行使生产经营自主权。目前的问题是:政府及有关部门仍然管了不少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行政审核事项还过多,有些地方政府仍然代替企业招商引资,决定建设项目,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计生产成本,不讲经济效益。因此,必须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让企业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促进和保护公平竞争,发挥好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力的推动作用。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  第二,加快财政税收和价格体制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税制度和价格机制。财政、税收、价格手段是促进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直接最有效的经济手段。要实行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科技进步和资源能源节约的财税制度,加快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共财政体制,重点是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使财政资金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支持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地向节能减排、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并建立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  第三,健全优化经济结构的政策体系,鼓励依靠自主创新促进发展。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政策,促进经济增长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靠科技进步和智力开发支撑推动。特别是要推进生产要素组合方式和生产结构调整,逐步实现从低成本扩张模式转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扩张模式,从高消耗、高污染增长模式转向低碳化、绿色化清洁生产、可持续增长模式。调整产业政策,大力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淘汰污染严重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和第三产业,尤其是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选准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战略调整。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为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创造条件。这不仅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选择。有序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扩大内需的持久动力,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为此,要建立和完善统筹城乡的土地利用和建设规划制度、产业布局和产业协调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制度、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制度等,为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条件。  第四,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当前,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已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因此,强化政府的再分配职能,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是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既需要通过发展经济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又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合理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总的方向和原则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应更加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改变企业“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权益。深化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要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重点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创造条件让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倡导健康的财富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慈善事业发展。要通过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第五,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约束制度。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政绩评价导向具有关键意义。政绩考核评价既要看经济增长的速度,更要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还要注重社会进步和公共服务水平提高。要坚决改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总量扩张的考核评价制度,切实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公正、公平和改善民生,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和公共服务建设,作为重要标准纳入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中,并实行政府绩效评价和行政问责制。这样,才能引导各级政府把的精力和资源投入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有利于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形成有利于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机制。  三、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政府要有效行使职能,做到“既不越位,也不缺位”,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有更大作为,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要重视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又要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两手都要用,都要硬,都要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两者结合好,还需要结合具体发展阶段和发展领域有所侧重。当前,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和促进产品升级换代。为此,政府既要重视运用经济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又要辅之以必要的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消除各种制约和影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体制机制,健全统一、公平、公开竞争和优胜劣汰的机制,从而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政府科学管理和市场公平竞争的制度保障。  要处理好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关系。近年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造成的外需严重下滑,政府增加投资以扩大国内需求,这是完全必要的,实践效果也是好的。在经济企稳向好之后,政府投资力度可以作适当调整,要地考虑促进民间投资,以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最近,国务院制定了鼓励和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各地各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要进一步明确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进一步解决民间投资准入难的问题。要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深化传统垄断行业和领域改革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联合重组等方式壮大实力。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要处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正确发挥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两个积极性,需要合理和清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职能和事务,健全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加快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突出管理和服务重点。中央政府要加强经济社会事务的宏观调控、引导和管理,进一步减少和下放具体管理事项,把的精力转到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上,维护国家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和市场统一。地方政府要确保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事务的统筹协调,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职责,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要加快省直管县体制改革,探索地方政府层级改革的路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把保持中央财政调控能力与扩大地方财力结合起来。加快投资体制改革,适当简化和下放投资项目审批权,中央政府集中力量解决涉及国家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强化投资活动监管。要完善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的体制与机制,推进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创新。  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既是拉动消费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和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要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坚持把公共资源配置地向民生领域倾斜,扩大公共服务,加快社会事业发展,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当前,特别要围绕促进就业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确定政府投资和引导社会投资方向。同时,要下更大决心集中财力建立与我国现阶段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制度。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  (责任编辑:孙丹)  (供参考)

毛概问题为什么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如何推进这种建设?

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民生的改善,否则经济发展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动力和源泉。所以经济发展同时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和谐社会建设。着力扩大内需,努力保持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稳定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切实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合作,力争在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上赢得更大优势。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地享有改革发展成果。

全国老旧小区改造的建设成效与新发展格局

在当前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已不再把追求经济数字增速作为主要目标,转而将居民福利和民生事业作为政策关注重点,挖掘存量空间承载力潜能,增强城市空间服务功能。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民生福祉,也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驱动力。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按照《纲要》提出的目标,“十四五”期间将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了2021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的任务目标。巨量的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对各级政府的一场大考,也为房地产行业转型发展带来了市场机遇。一、实践中完善政策机制2020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确定2020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3.9万个,涉及居民近700万户,支持管网改造、加装电梯等,发展居家养老、用餐、保洁等多样社区服务;到2022年,基本形成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制度框架、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全国全年实际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4.03万个,惠及居民736万户,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新开工小区计划任务数方面,河南省计划任务数最多,为5480个,四川计划任务数为4193个,河北、甘肃、山东、内蒙古、吉林、广西、黑龙江、江西、福建、湖南、云南、新疆、陕西、湖北等14个省份新开工小区计划任务数也超过1000个。截至2020年末,各省份均较圆满地完成了计划任务,其中过半数省份超额完成。以河南为例,2020年政府下达的老旧小区改造目标任务是50万户,截至2020年末实际完成改造76万户,远超目标任务。各地在圆满完成老旧小区改造目标任务的同时,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试点经验,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机制。去年12月和今年1月,住建部对全国各省市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实践经验进行了梳理,分两批印发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可复制政策机制清单》,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内容涉及改造项目的审批,存量资源的整合利用,改造资金如何实现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金融机构可持续支持,以及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在前期准备、工程审批、建设安装、运营维护等各个环节的经验。例如在加快改造项目审批方面,可借鉴山东、浙江两省经验,采取各相关部门联合审查的方式,根据联合审查意见一次性告知所需办理的审批事项和申请材料,直接办理立项、用地、规划、施工许可等,无需再进行技术审查。浙江和甘肃的经验是,简化立项用地规划许可审批,对不涉及土地权属变化,或不涉及规划条件调整的项目,无需办理用地规划许可。在存量资源整合利用方面,根据辽宁、福建、江苏南京、山东济宁等地经验,通过整合利用公有住房、社区办公用房、小区综合服务设施、闲置锅炉房、闲置自行车棚等存量房屋资源,用于改建公共服务设施和便民商业服务设施。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将老旧小区内或附近的闲置房屋,通过置换、划转、移交使用权等方式交由街道(城关镇)、社区统筹。整合利用小区内空地、荒地、拆除违法建设腾空土地及小区周边存量土地,用于建设各类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加公共活动空间。在改造资金分担方面,通过完善资金分摊规则、落实居民出资责任、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吸引市场力量参与等几个层面的具体措施,形成完善的分担机制。根据湖北宜昌、安徽合肥等地经验,小区范围内公共部分的改造费用由政府、管线单位、原产权单位、居民等共同出资;建筑物本体的改造费用以居民出资为主,财政分类以奖代补10%或20%;养老、托育、助餐等社区服务设施改造,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财政对符合条件的项目按工程建设费用的20%实施以奖代补。四川省和山东省在“吸引市场力量参与”方面,则采用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权、合理定价、财政补贴等事先公开的收益约定规则,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改造。这些试点经验通过住建部的归纳整理并以文件形式下发,为接下来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推广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二、老旧小区改造提速升级根据《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十四五”规划纲要,“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2021年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政府提出了要实现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3万个的目标,比2020年实际新开工量高出1.3万个,可谓任务艰巨。按照中央文件部署,绝大部分省份都出台了改造计划和目标,并对目标进行了层层分解。从各地具体实施方案看,总体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改造内容系统化新一轮老旧小区改造大致分为“基础类”“完善类”和“提升类”,优先完成“基础类”,一区一策建设“完善类”,因地制宜推动“提升类”。在基础类改造方面,福建省对零星危旧房,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建、适当补助的原则,推进综合整治和改造,全省房屋安全管理平台建立“一楼一档”。安徽省住建厅发布《关于做好2021年度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通知》,要求指导小区改造的主管部门需提前与各联合单位进行工作对接,协调管辖小区的基础设施更新与公共服务提升活动。在完善类改造方面,河北省与江西省利用小区公共道路、绿化用地分别计划新增城市公共停车位17万个和17.8万个。广西壮族自治区支持有条件的小区以中央出台的政策为主,因地制宜采取多渠道方式加装电梯。在提升类方面,辽宁省与吉林省实施合理利用公共空间开展系统化居住社区,铺设5G网络设施建设、支持可再生能源应用,推动数字物业与智能社区建设,配置服务资源设施以便于开展适老化改造。新疆推进物业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借助数字信息技术发展社区线上线下交叉服务,拓展居家社区养老等多元化公共社区项目,为居民创造宜居宜业的“15分钟活动圈”。二是筹资渠道多元化老旧小区改造点多面广,所需资金投入量大,不易形成合理的回报机制,必须通过建立改造资金政府与居民、社会力量合理共担的机制。一方面要加大财政性资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将居民的需求与社会资本的赢利点相结合,依靠“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发展项目建立各地区的筹资个性化方案。江苏省在《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小区改造的三种筹资方式:一是政府加大财政出资力度,二是组织相关专业化企业、金融机构和国有公司等市场主体积极参与小区更新工作,三是鼓励居民依据利益获得直接出资或使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配合小区建设。浙江省制定《关于建立开发性金融支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战略合作协议推进机制的通知》,发挥建设部门的统筹规划与开发性金融的“低成本、长期、大额”等综合优势,为全省老旧小区改造提出资金解决方案。江西省通过不动产登记与土地政策,探索跨区组合平衡与小区自我平衡等以区域为基本单位的创新资金规划模式。贵州省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在“十四五”期间达成合作意向,为城市更新与老旧小区改造吸纳800亿元的资金。三是治理主体科学化各省市在2021年老旧小区规划中充分体现“共建共治共享”原则,居民与社区街道和物业公司共同维护治理,成为社区的规划师与建设者,各地纷纷开展“居民评选、政府把关”活动,汇集“民需民意民智”。北京市老旧小区改造实施“六治七补三规范”,改造的“自选类”项目都是由“居民点单”的方式实现。重庆市开展广泛宣传政策优势的活动,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引导党员、居民逐户动员、制定方案、征求意见、化解矛盾。江西省在基础类项目的改造过程中,加强与水电气暖信专营机构和居民的构通,充分征求相关主体的意愿,增强改造方案的科学性。贵州省开发建设了“贵州省城镇老旧小区管理系统”与“贵州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实时数据和多方相关利益主体的献策献计为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保障。“十四五”期间,各地区的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重点应聚焦于“人”“钱”“管”三大问题,持续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功能完善和品质提升。首先,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就要关注到城镇化进程中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变化、人的利益诉求等,具体到老旧小区改造,居民充当重要的决策者角色。通过政策引导、社区督察监管、业主委员会直接参与老旧小区改造的三位一体的自助模式,解决“人”的问题。其次,社会资本主动参与,充当耐心资本角色。小区内部充分挖掘赢利点,打破资本回收周期长、效率低的瓶颈,在避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拉动社会投资、促进消费、带动相关建筑装修、建材、家装家电等行业发展,助力“六稳、六保”,解决“钱”的问题。最后,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充当引导者角色。老旧小区改造“三分建、七分管”,政府应引导物业人员走向管理一线,用服务代替强制性手段,参与小区改造后的运营维护工作,使物业公司成为小区改造的监管地带,解决“管”的问题。三、房企积极布局旧改“新赛道”目前越来越多的城市房地产进入存量时代,一级市场可供开发的土地越来越少,“三道红线”“供地两集中”等政策更加剧了房企在招拍挂市场的拿地的难度。而未来五年21.9万个老旧小区改造,涉及建筑面积约90亿平方米,将拉动数万亿投资,这无疑将成为房企转型发展的“新赛道”。近期多数上市房企发布了2020年年报,从中可以看出,大量房企已经将开发战略转向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从业务分布看,项目主要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重点城市,其中广州、深圳、东莞涉及项目和参与企业最多,富力、佳兆业等房企是最典型代表,早在数年前已经积累了大量城市更新项目。根据年报,截至2020年底富力已签约城市更新合作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超过8000万平方米,可售面积超过4100万平方米,货值超过12000亿元。城市更新成为富力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龙头房企万科在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领域也逐步建立起领先优势,目前参与旧城改造权益建筑面积已经达到363.4万平方米。此外,中国奥园、佳兆业、时代中国、花样年等众多房企都在发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业务。阳光城集团执行副总裁吴建斌近期在一场论坛上也表示,原来房企拿地主要通过招拍挂,未来土地储备可能要向城市更新延展。城市更新排在第一位,产业勾地排在第二位,第三才是招拍挂。城市更新在房企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十四五”期间,城镇化依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是实现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民生工程,考验的是政府的智慧,包括政策引导、城市规划、资源整合、综合管理等方面的智慧,同时也考验开发商能力,包括资金实力、项目规划能力、开发运营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等,房企唯有练就扎实的内功,方能在这条“新赛道”占据一席之地。

论述我国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和发展方向

十八大中的论述:(一)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也未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三)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深化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推行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四)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发展慈善事业,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确实保障残疾人权益。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建立更加便民快捷的服务体系。  (五)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重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和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巩固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提高医疗卫生队伍服务能力,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革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逐步完善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必须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机制、能力、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完善和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切实肩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职责使命。深化平安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司法基本保障,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完善国家安全战略和工作机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确保国家安全。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分别是什么?

一、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我国历史上形成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联系的。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旧有的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很多问题日益凸现,如:覆盖面小,范围狭窄;单位的职工福利设施对社会开放不够,社会福利设施不足;社会福利企业办,即“企业办社会”等等。这不仅造成了企事业单位之间、城乡居民之间社会福利待遇的差异与苦乐不均,而且加剧了业已存在的福利费用收支的矛盾,使国家和社会承受了不堪重负的压力。与此同时,我国“未富先老”,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大量老龄人口对福利服务有强烈的需求而供给缺口将进一步显露。在我国,社会福利实质上是由三部分构成的,一是劳动部门对职工提供的福利津贴、福利设施;一是社会福利生产,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残疾人的生活与就业问题;再就是社会福利事业,如敬老院、孤儿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为此,我国社会福利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应包括下述五方面。 (一)服务对象的公众化 服务对象是社会福利的主体,主体范围的大小,是社会福利发展水平的基本标志。我国原有的社会福利对象很少,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对社会福利需求的群体已经扩大,服务对象停留在老、幼、残群体的社会福利已经不适应经济体制转换的要求。因此,社会福利必须在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仅仅面对“三无人员”、“五保户”、孤儿等传统服务对象的观念和做法,以有偿、低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面向对社会福利存在需求的社会成员提供享受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机会,逐步扩大服务对象的主体范围。服务对象的公众化要防止“大锅饭”的复归,我们应在以西方福利国为“前车之鉴”的同时,立足于我国国情国力,严格按照“局限化”原则将社会福利的对象局限于最需要的人。其中,老年人群体是当前福利服务社会化的主要对象。 (二)福利资源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内在要求是改变过去投资主体单一的状况,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社会福利资金的多元投资渠道。广州市近年老年福利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显示,由社团、企业和个人兴办的民办老人院正在崛起,但社区的投入也是有限的,所以开辟国家、集体、社会组织、个人按比例共同负担社会福利资金的多元投资渠道才是妥善解决社会福利事业资金长期单一化的一个办法。另外,国家可以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依靠社会力量,帮助有特殊困难的人实现就业,发展生产,减轻国家负担。再次,大力发展社会有奖募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也是解决社会福利资金不足的有效途径。 (三)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应纳入国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实现社会福利事业管理的社会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改变过去社会福利机构政府直接办、政府直接管理的局面,引导社会福利社会办,统筹规划、统一政策、协同动作、动员群众,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政府不再对社会福利机构的日常运营活动进行干预,而是“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有关社会福利的政策、法规和规章上来,用到制定规划、依法审批、监督检查上来,用到总结、推广先进经 验上来,并做好服务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营造引导各类社会福利机构发展的大环境。”另方面,加强资金管理,既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当增加福利项目和提高福利标准,又要加强福利事业单位、福利企业、社会募捐福利基金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监督企业管好用好减免税金,使其用于技术改造,防止资金的挪用和流失。从而使所有的社会福利事业机构不仅能实现社会效益,也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不仅能生存,而且能发展起来。 (四)服务设施的社会化 福利设施规模的大小、数量的多少,以及布局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社会福利设施作用的有效发挥。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福利设施的建立,必须走建设与挖潜力、国家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精神文明“窗口”建设与发展基层社区福利设施相结合的道路。把现有为特定对象服务的社会福利设施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赋予“社会化”的本来涵义,并采取联建、共建、社会捐助等措施,发展小型、分散、布局合理的福利设施,以较少的投入引导广泛的社会参与,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达到增量、增效的目的,满足公众对社会福利设施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五)服务队伍的社会化 社会福利的直接作用是通过人际间的社会互动来实现的,人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福利的服务质量与效果。壮大社会福利的服务队伍,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即加强社会工作建设是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环节。目前世界上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门化是一个趋势。从西方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门化来看,它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专门的社会团体及下属从事各类福利服务的机构;二是有公认的职业守则和保证守则被执行的审核和证照制度;三是有专门从事社会工作教育的院校和实用的系列训练课程;四是有保证工作顺利进行的工作程序和必要的职业权利保障。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福利的现状,我国社会福利服务队伍的建设理应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不断充实人员,扩大专业服务队伍,保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骨干队伍,使社会福利服务逐渐职业化和专业化。二是通过企事业单位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使企事业单位福利设施工作人员承担一定的社会任务,通过社会福利设施的有偿化、市场化手段,提高福利设施的使用效率。三是通过居委会、街道办事处等基层组织,加强社会公德、民族传统与伦理教育,让社区成员都能认识到,社会福利关系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每个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既有接受社会服务的权利,也有参与社会服务的义务。可以通过建立志愿者队伍和建立“劳务储蓄制度”等活动,发展互助组织,提倡义务包户,让更多的人参与社会福利服务,将服务队伍专业化与志愿者结合起来,从而让社区孤、老、残、幼人口过上稳定的生活。 二、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原则 (一)立足国情,循序渐进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实行类似西方国家的高福利政策,我们兴办社会福利事业,应坚持立足国情、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盲目急进。在总体上,福利事业发展速度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速度但也不能过于滞后,即在战略上通盘考虑,长远设计;在战术上注意实效,主次分明,防止照搬外国模式。就城乡而言,改革过去以户籍制度和单位制为基础的社会福利制度,健全农村脆弱的社会福利体系,是当前我国社会福利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在城市,首先应结合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打破社会福利国家包办和部门分割体制,大力推进社区服务,弥补福利费用的不足,解决那些需求量迫切而又有余力办到的事情;而在农村,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险密切结合,因时因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灾害保险,并倡导社区福利服务活动,形成完善的农村社会福利体系,为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我国幅员辽阔,东、中、西部地区社会转型的势和度极不平衡,对社会福利的要求与偏好有很大差别。在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中,应本着内容有别、高低有别、形式多样、城乡分进的原则。要防止相互攀比,盲目追求高福利和高消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一个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福利体系。 (三)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公平与效率相统一 “公平”与“效率”两个概念本质上是与社会资源的配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公平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扩展。它是指在考虑人权道义的前提下,结合公民对社会分配的贡献、家庭赡养的系数等其他因素而配置社会资源。所谓效率则是指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按公平配置的准则衡量,只有同时实现了平等分配和效率配置,公平配置才能得以真正实现。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渐认识到效率的重要性,“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导思想。但作为政府矫正市场缺陷的分配,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是追求社会公平,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应坚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因此,社会福利是针对全体社会成员而言的,它不分男女老少、高低贵贱,不分职业和信仰,在享受社会福利方面拥有平等的权利。在此前提下,兼顾效率,把发展福利与发展生产结合起来,形成福利促生产、生产促福利的良性循环。即是说,要注重积极发展那些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的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效率的取得还必须注重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以增进社会福利的内在活力,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兴办福利企业既可以体现公平,又可以产生效率,应继续探索市场竞争条件下福利企业扭亏增盈的途径。 (四)权利与义务对等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如何应考虑各国国情。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有着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历史背景,如长期存在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前提下,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福利中的权利与义务是没有联系的。虽然社会福利是社会成员应该享受的基本权利之一,但这也并不是说社会成员可以无条件地享受社会福利。社会福利的权利主体只有履行一定的义务,才能取得权利主体的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既是按劳分配原则,也是社会福利必须坚持的原则。我国在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福利企业化、单位化,使人们形成了社会心理定势,不可避免地助长了各单位超越自身条件盲目扩增福利项目、提高福利待遇的天然刚性,福利标准易上难下,以至为了扩大本企业、本单位的福利标准,有的企业不惜挤占生产发展基金和技改基金,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对社会福利的索取欲日趋膨胀、义务感很差。在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繁荣与社会进步的社会转型期,群体意识淡化、伦理观念失衡、价值观念扭曲等社会问题已经出现。因此,单纯讲权利不讲义务是不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应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具体来讲,应着重解决好如下四个问题:一是在收入工资化、工资货币化的基础上,整顿职工福利项目,调整社会福利待遇标准,实施统一、科学、合理的社会福利制度,使劳动者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会福利从企业化向社会化转变,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国有企业的改革;二是科学地界定社会福利权利主体所应承担的义务的量化标准,增强社会公众对他人的道义感;三是应努力扩大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宣传,增强公民的自我保障意识,谨防社会福利中的寻租行为,防止“福利病”的发生;四是巩固家庭保障功能,努力消除非合理因素对家庭保障功能的冲击,防止把家庭应尽的义务推向社会,增加社会福利不应有的负担。 【参考文献】 1.参见唐钧、王婴:《中国老年福利服务改革:调查与思考》,《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3期。 2.参见张桂琳:《立足国情,建构公平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政法论坛》1999年第1期。 3.参见多吉才让:《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积极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学习时报》2000年5月8日。 论文作者:丁开杰 中国农业大学 给你找了篇论文,你看看有没有解决你问题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发展历史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中注协”)成立于1988年11月,是在财政部党组和理事会领导下开展行业管理和服务的法定组织,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社会团体登记条例》的有关规定设立。承担着《注册会计师法》赋予的职能、财政部党组委托和财政部领导交办的职能,以及协会章程规定的职能,已拥有团体会员5000多家,个人会员13万多人,其中,执业会员约6.5万人,非执业会员7万多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分别于1996年10月和1997年5月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并与50多个境外会计师职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和交往关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最高权力机构为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理事会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常务理事会,理事会设若干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会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理事会职权。协会下设秘书处,为其常设执行机构。中国注册会计师制度创建于1918年,于1980年恢复重建。1986年7月,国务院颁布《注册会计师条例》,1993年10月,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注册会计师法》并于1994年1月1日实施,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管理和发展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1999年底,根据国家发展社会中介机构的产业政策和有关要求,注册会计师行业率先在中介服务机构中完成脱钩改制,会计师事务所由原来挂靠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下属机构,脱钩改制为由执业人员发起设立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独立中介机构。

CG插画的定义是什么?CG插画的艺术特点?CG插画的发展潜力?

CG插画主要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主要适用电脑绘制、建模等进行视觉设计绘画。主要分两个方向:(1)人物向:主要做人设、服设方面,大概后来适合到游戏公司、动画公司等。例如《剑三》的人设:(2)场景向:以画场景为主,表现空间氛围、建筑、风景等。影视公司,做场景概念设计图。例如《寻龙诀》的场景概念图。两者有互通的地方,工业设计、广告设计也常常需要这类的设计师。当然也有纯画插画闯天下的,纯插画就是rei子、焦什、鸡腿子等人,用做杂志封面、轻小说插画、绘本插画等等,但这些人也具备在前两种跨界玩的实力。看个人选择吧,基本是场景大于人物大于纯插画的收入,游戏原画和纯插画人员早就饱和了。现在中国电影很缺能做概念设计的人,当然收入和自己画的质量有决定性关系,只要画的好都不是问题。

浅谈工会如何发挥作用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

发展,是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建设优越性的体现,具体到施工企业,是最广大职工根本利益的可靠保障。作为企业工会,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工会的职能,积极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积极渗透到提高企业职工素质的需求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职工在改革发展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协调发展。发展是企业的工作主题,但有少数干部和员工对企业发展和工会工作的关系认识模糊,片面地认为企业发展就是生产和经营,工会与企业发展关系不大,因此可有可无。这种认识实质上只看到发展的表面,忽视了发展的整体和内涵。发展不仅包括企业规模的扩大、竞争力的增强,而且包括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包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劳动生产率以及企业文化水平等等,是企业和员工协调发展的综合体现。只有靠党政工组织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完成企业发展的大业。少数单位领导不重视工会工作,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工作流于形式。有的甚至独断专行,官僚主义严重,不尊重员工的主人翁地位,不善于吸纳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压抑了员工的聪明才智和积极性、创造性,企业管理工作矛盾重重,员工心情不舒畅,致使企业缺乏凝聚力,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上述种种现象,都是目前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保持企业工会的生命力、凝聚力,如何才能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呢?要实现工会工作的两个“渗透”,并扎实开展工作,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一、向企业中心工作渗透。工会组织履行建设职能,不是替代企业行政组织管理经济活动,而是从工会的角度选准切入点,以特有的手段和方式积极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首先是要找准与企业中心工作接轨的立足点和着力点。我们作为施工企业,其中心工作就是多承揽工程,将中标的工程做成优质工程,从而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信誉。行政和工会的总目标和基本任务一致。工会要尊重和维护行政领导的中心地位和管理权威,行政领导要尊重和支持工会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工作。工会行使民主权利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一方面使行政领导更全面地听到职工群众的声音,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另一方面把企业管理目标和各项改革措施迅速变为职工的自觉行为。从这个角度上讲,工会要着力构建好三个平台,也就是工会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的切入点。一是构建职工参与平台。民主管理工作是职工参与的主要途径,而职代会制度则是职工参与的最基本形式。同时要针对新情况,对职代会的组织形式、职权和工作内容作相应的调整。职代会重心要逐步转向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经济效益和改革发展上来。重点落实抓好对企业改革发展和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等重大决策的审议建议权、评议监督权、审议通过权、审议决定权。落实职代会职权,坚持职工代表视察制度,促进职代会各项决议的落实。真正体现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体现职代会职能,保证职工群众对企业重大问题的决策权和监督权,增强职工主人翁的责任感,发挥他们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方面就需要工会能够开展深入细致的工作,了解职工心里所想,生活所需,把工作做到桥头、涵边、宿舍、食堂,通过谈心、合理化建议、心里话信箱等多种方式,真正能够把握职工思想脉搏,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在工作中想职工所想。另一方面,需要行政和工会真正的把职工的意见建议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使这些制度不致流于形式,真正地对企业的发展直到促进作用。二是构建管理沟通平台。厂务公开工作是落实职工知情权,加强在管理方面与职工沟通的重要方式。是搞好群众监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手段。实践证明,把企业交给职工,企业才能发展,把企业大事小情都公开,让职工都知道,紧紧依靠广大职工,才能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要深层次公开。浅层次公开是一种表面现象的公开,如工资、出勤等事项,是公开的次要方面,而深层次的公开则是公开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是厂务公开的主要方面。抓住深层次的主要方面问题公开,才能使厂务公开工作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更能满足广大职工对厂务公开的需求。所以我们在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过程中,必须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公开延伸。企业的长远发展规划、物资采购和公司生产经营状况、人事管理、企业发展决策等这些深层次的内容必须公开。要真公开。建立厂务公开民主管理体系,要从实出发,注重实际、实用、实效。有的单位怕职工知道实情,搞假公开,影响公开质量和效果,必须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要建立责任追究机制。是真公开还是假公开,公开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在企业中行政的一把手责任重大。要把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区分开来,制定明确的制度,属于哪个环节,属于谁的责任,就要追究谁,对号入座。要建立奖惩考核机制。要把厂务公开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要定期考核。对不按要求公开的甚至搞假公开的,要追究责任,给予考核。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厂务公开的监督检查小组,要积极主动工作,按厂务公开方案和制度的要求,定期进行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还可以建立厂务公开信息员制度,选出素质较高、责任心较强的不同层次的职工代表,履行厂务公开信息员的职责,发挥厂务公开群监群治的作用。要建立职工评价制度。企业的事情职工最有发言权。在推行厂务公开制度过程中,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定期评价厂务公开情况,并把职工的评价标准作为是真公开还是假公开的重要依据。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逐步实现对厂务公开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管理,进而实现厂务公开在内容上由一般化问题向深层次问题深化;在形式上由单一性向多样性深化;在时间上由阶段性向经常性深化;在程序上由公开办事结果向公开全过程深化;在管理上由随意性向规范性深化,最终使厂务公开工作更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三是构建与生产经营接轨的平台。技术创新和劳动竞赛活动,是由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组织全体职工参与的创新和生产活动。是工会组织贴近企业中心工作,充分展示工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重要作用的重要形式。技术创新活动是工会一直在抓的“功课”。要针对提高工效、节能降耗、技术难点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创新活动,这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工会要根据生产实际成立相应的技术创新小组,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造就一批技术创新人才,力争最终形成项目的技术成果应用于项目并得以推广。劳动竞赛是工会工作与施工生产结合的有效载体。抓好劳动竞赛首先要和施工生产任务中的重点、难点、节点相结合。要和行政、技术一起制定竞赛的目标,目标要和工程的总工期、安全要求、质量标准、文明施工规范、职工劳动保护的落实等紧密结合起来,安全风险大、技术难度高、工期要求紧、施工条件苦的项目要更要列在其中,倍加关注。其次,要和员工利益和企业目标相结合。施工生产任务必须要完成,而劳动竞赛则是提高员工积极性促进生产进度的有效方式,竞赛中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考核机制,要对竞赛考核指标进行量化细化,按照总体竞赛目标分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发现问题利于行政及时调整,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先进典型并及时予以奖励、总结、宣传、推广,开展“每月之星”“先进集体”等评比,充实竞赛内容,以小的竞赛促进大的竞赛,使竞赛贯穿于施工生产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参赛员工的积极性。而不是发个文件,成立个组织,最后写个总结,搞个表彰了事,使竞赛流于形式。再次,要与施工生产的每道工序每个方面相结合。劳动竞赛可以是全系统的,也可以是针对某一项内容而开展的。两个班组之间可以开展对手赛,两个项目部之间可以开展对抗赛,这样直观而贴近,更容易激发员工士气。同时,以抓好安全生产为主,开展“安康杯”等专题竞赛活动,也使竞赛主题更加明确,更具有可操作性。真正使工会工作与中心工作目标一致,融为一体。二、要向职工的内心渗透。企业的发展要靠职工的素质提高来实现,而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又必然会促进职工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职工对提高素质、自我发展有着强烈的愿望。具体表现为:一是认识到因掌握的技能与岗位要求有差距,要求提高自身素质的愿望强烈;二是不满足现有岗位,对转岗技术的愿望强烈;三是不满足低收入岗位,要求通过学习培训来提高文化、技能素质,以追求高收入岗位竞争的愿望强烈;四是为适应“一岗多能”、“岗位合并”、“一岗多证”而提高素质的愿望强烈。职工发展愿望的实现,正是企业发展的可靠保障。正是有了适者生存、适者发展的理念,使得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只有提高素质,才能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发展权益。了解了职工的需求,就要将工会工作向职工的内心渗透,要构筑学习的平台。职工拥有学习发展权,工会组织要引导职工树立全新的学习理念,要让教育成为每位职工的内在需求,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团队、争当知识型职工,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要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尤其重要的是要针对不同工种、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层面职工群体的特点,不断创新群众性学习活动载体,构建职工学习平台。围绕提高技能、立足岗位培养知识型职工,围绕消化、吸收新技术开展学习培训,大力开展技术练兵、劳动竞赛和合理化建议活动,让职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在技能提高时体现岗位效益。要在“创建学习型组织、培育知识化职工”工作中大有作为。要把提升职工素质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健全组织,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实施办法和具体工作计划,确保组织与实施工作落到实处,使企业真正向学习型组织转变。要使职工认识到,知识创新速度的加快,需要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知识更新的速度超乎想象,过去一个四年本科生可以终生为天之骄子,“有一技则足以立身”,而如今都要遇到生存的挑战。从铁路建设上说,从过去的慢车到普快,从普快到特快,从特快到城际,再从城际到高铁,知识了技术更新的过程缩短了几倍到几十倍,而如果不在实践中加以认真的学习,淘汰也就成了必然的结局。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企业为了生存必须走这一步。所以成功的企业必须是学习创新型企业,这是大势所趋,历史之必然。要使职工认识到,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需要企业变成学习型组织。目前国家银根紧缩,宏观经济调整,以旨在加大投入拉动内需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大建设时代和国内轰轰烈烈的“高铁时代”逐步接近尾声,基础建设投入更趋于科学、理性,压缩投资、放缓脚步已是必然,建筑市场面临着一场“寒冬”,急速膨胀带来的各种负担也在迅速加重。如何调整战略,将目光投入到航道、水利、港口、公路等这些一直稳步增长的领域,需要我们必须按照学习型组织的要求,一方面认真开展对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未涉足领域的学习。市场竞争归跟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是自身学习创新能力的竞争,要求我们企业员工都要做学习的模范,注意知识的贬值和折旧,注重知识的更新和充电,提倡终生学习接受继续教育,做一个复合型人才。在整个企业营造尊重知识,重视学习,重用人才的氛围。鼓励员工参加主业以外的市政、水利、公路、航道等各个领域的学习取证,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人才培养提拔机制,真正提高人才知识创新能力,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的良性学习机制。要充分利用职工夜校、图书室等宣传阵地,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积极培养、宣传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作法。做到既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又扎扎实实、全面发展。通过持续开展学劳模、争标兵、比贡献以及各种创优争先的竞赛活动,引导职工与时俱进,发挥创造才能,做新型劳动者,不断提高职工业务素质。三、搭建文化平台。企业文化是职工的“精神食粮”,也是渗透到职工内心的另一个方式。有企业,就有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的伴生物,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灵魂,注重人的因素,更注重一种精神的力量,只有当企业文化渗透到员工内心,形成企业内部的伦理和一种企业内部大多数员工所共识的观念,员工真正明白企业追求的价值标准,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同时,企业文化还是企业的经营思想、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它对职工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把情感融入管理,把管理和情感融为一体,更易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这个过程中,职工按照企业的经营思想、行为规范等而逐步形成符合企业精神的个性,职工的思想更容易统一到企业精神上来,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之,企业工会在企业与职工之间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企业与员工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只有“双向”渗透,才能实现“双赢”,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协调发展。

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盛行的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可分为哪三个发展阶段?

商业银行的资产管理理论主要可分为以下3个发展阶段:1、商业贷款理论商业贷款理论是早期的资产管理理论,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名财富性质原因的研究》一书。基本观点:存款是银行贷款资金的主要来源,而银行存款的大多数是活期存款,这种存款随时可能被提取,为了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只能发放短期的与商业周转有关的、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有偿性贷款,而不能发放不动产等长期贷款。银行贷款应该以商业行为为基础,以商业票据为凭证。局限性:①这种带有自偿特征的放款理论,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银行长期资金的需求,也限制了银行自身的发展;②忽视了银行存款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充分利用长期负债;③忽视短期贷款的风险性,且使银行的发展受制于经济周期及其带来的风险。2、资产转移理论亦称为可转换理论,最早由美国的莫尔顿于1918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基本观点:为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最好将资金用于购买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这类资产一般具有以下条件:①信誉高,如国债或政府担保债券以及大公司发行的债券;②期限短,流通能力强;③易于出售。局限性:①证券价格受市场波动的影响很大,当银根紧缩时,资金短缺,证券市场供大于求,银行难以在不受损失的情况下顺利出售证券;②当经济危机发生使证券价格下跌时,银行大量抛售证券,却很少有人购买甚至不购买,这与银行投资证券以保持资产流动性的初衷相矛盾。3、预期收入理论该理论是一种关于商业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的普鲁克诺于1949年在《定期放款与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基本观点: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无论是短期商业贷款还是可转让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就可以保证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局限性:①把预期收入作为资产经营的标准,而预期收入状况由银行自己预测,不可能完全精确;②在贷款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不确定性因素增加,债务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到时并不一定具有偿还能力。扩展资料: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的主要阶段有:①资产管理理论,是以商业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重点的经营管理理论;②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负债为经营重点来保证流动性的经营管理理论;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不能偏重资产和负债的某一方,高效的银行应该是资产和负债管理双方并重。各国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财务规划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存续期间缺口管理模型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理论

发展投资公司是做什么的?

投资公司是收集个人投资者资金并投资于各种证券或其他资产的金融中介机构。“集中资产”是证券投资公司背后的核心含义。在投资公司建立的投资组合中,每位投资者都有权按照投资金额的比例主张投资组合。这些投资公司为小投资者获得大规模投资收益提供了一种组织机制。根据投资公司的业务内容,其企业类型分为: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具体而言,是指企业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购买或直接投资于其他单位的其他企业的股份。最终目标是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债务投资是指为获取债务而进行的投资,如购买公司债券、国库券等。投资有限公司进行该项投资不是为了获取其他企业的剩余资产,但要取得高于银行存款利率的利息,确保按期收回本金和利息。证券投资是指投资者通过购买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获得股利、利息和资本收益的投资行为。法律依据:《深圳市国有企业投资管理暂行规定》第九条企业投资决策必须经过全面、充分、严密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按照规范要求编制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一家收集投资者资金、进行专业投资管理、分散风险、提高回报的公司,投资公司在证券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 作为机构投资者,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市场的有序发展。② 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它可以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结构,促进金融改革的深化。③ 投资公司作为国际公认的投资载体,有利于促进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拓展资料:事实上,投资公司可以理解为一种金融中介,它从个人投资者那里收集资金,然后广泛投资于各种潜在的证券或其他资产。这涉及到投资公司背后的核心理念,即为投资公司建立的资产组合汇集资产,每个投资者都有与其投资金额成比例的债权,这实际上是这些投资公司与小投资者合作获取大规模投资收益的一种机制。我们可以说,投资公司在金融市场的不同层面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例如,对于投资者来说,投资公司扮演的角色之一就是记账和管理。投资公司定期发布工作进度报告,记录资本收益、股息、投资和债务偿还的分配情况,并可对股东的股息和利息收入进行再投资。第二,分权和可分性。通过筹集资金,投资公司使每位投资者能够持有多种不同证券的股份。由于投资公司将资金集中在一起,资金量变得更大。投资公司可以分散这些资金。事实上,如果资金规模太小,就很难实现投资多元化。第三,专业化管理。投资公司拥有全职证券分析师和投资组合管理专家。正是他们的专业精神使投资者能够获得投资回报。第四,交易成本更低,因为证券是大宗交易,投资公司实际上可以节省大量的经纪费和佣金。国内的基金公司实际上都是一种投资公司。操作环境:联想小新Pro16笔记本2021款联想浏览器版本号:7.0.0.9231

发展投资公司具体是做什么的?

市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是经市委、市政府批准,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校算、依法纳税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成立经济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主要是为了加强与开发银行的金融合作,拓宽融资渠道,建立以项目带动经济提速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以国家开发银行为基点,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方式,利用互补、滚动、整合的手段,整合资金优势,形成规模产业作用,扩大融资规模,以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公司为国有独资公司,出资人为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业务归口市财政局,属县级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拓展资料  投资公司,是指汇集众多资金并依据投资目标进行合理组合的一种企业组织。广义的投资公司,既包括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投资银行、基金公司、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投资部门等金融机构,也包括涉足产权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各类企业。狭义的投资公司,则专指公司型投资基金的主体,这是依法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股份有限公司,投资者经由购买公司股份成为股东,由股东大会选定某一投资管理公司来管理该公司的资产。其业务范围包括购买企业的股票和债券、参加企业的创建和经营活动、提供中长期贷款、经营本国及外国政府债券、基金管理等,资金来源主要是发行自己的债券、股票或基金单位,从其他银行取得贷款,接受委托存款等。 投资公司作为将投资者的资本汇集起来并进行专业性投资管理,以此分散风险、提高收益的公司,在证券市场上的重要作用是:①它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能改善证券市场的投资结构,促进金融改革深化。投资基金发展到今天,对证券市场的渗透力已远远超过其他金融商品。②它作为机构投资者,有利于证券市场的稳定,使市场向有序化方向发展。

厦门大学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厦门大学经私立厦门大学、国立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三个阶段,具体历史发展如下:一、私立厦门大学1919年8月,陈嘉庚在上海聘任全国教育界名流蔡元培、黄炎培、汪精卫、余日章、郭秉文、胡敦复、黄琬、叶渊、邓萃英等10人为筹备员。1919年10月召开私立厦门大学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拟订《厦门大学组织大纲》,会议推举邓萃英为厦门大学首任校长、郑贞文为教务长、何公敢为总务长。1921年4月6日,厦门大学借集美学校举行开校式,初创时为私立,设有师范(包括文、理科)、商学两部。1921年7月4日,林文庆接受陈嘉庚先生邀请继任厦门大学校长, 在林文庆校长掌校期间,陆续增设工学、新闻、法学、医药等科系,初步建成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到民国19年(1930年)扩充为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21个系。民国25年合并为文、理、商3个学院、9个系。学生由开始时的136人发展到300多人。二、国立厦门大学1937年7月1日,经陈嘉庚函请,南京国民政府同意将私立厦门大学改为国立。1937年7月6日,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教授萨本栋博士任厦门大学校长。1937年9月4日,由于日军侵犯厦门,学校迁鼓浪屿。1945年9月19日,国民政府行政院任命汪德耀博士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1946年6月1日,厦门大学校本部开始迁回厦门,长汀各界在体育场举行欢送大会,赠送大匾额一块,上刻“南方之强”四个大字。1949年1月31日,前校长萨本栋在美国逝世,按其遗嘱将骨灰安葬在厦门大学校内。三、厦门大学1949年10月17日,厦门解放,厦门市军管会于10月20日委派军代表吴强、肖枫接管厦门大学,组建新的厦大党支部。1950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经济学家王亚南教授为厦门大学校长。1951年,原省立福建农学院并入厦大,改成厦门大学农学院,原私立福建大学的政治、法律、经济三系并入厦大。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进行院系大调整。1952年院系调整前,厦门大学拥有7个学院。1952年院系调整后的厦门大学只保留文理学院,成为文理科的综合性大学,并在52年之后陆续又有院系调出。1958年7月,厦门大学下放归福建省管理。1963年9月,经中央批准,厦门大学改为直属教育部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1966~1970年,厦门大学停止招生5年。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时有9个系,除保留1966年的8个系外,福建师范学院教育系迁回厦大开办。1972年,厦门大学水产相关系调入厦门水产学院。1981年11月26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1986年9月12日,举办试办厦门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大会。1995年7月,厦门大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1996年,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1997年4月,厦门大学“211工程”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审定立项建设。2001年2月,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一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4月6日,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奠基兴建。12月,首批获准试办示范性软件学院。2004年,被列入国家“985工程”二期重点建设高校之一。2004年7月,厦门大学被增列为中管高校。2005年底,厦门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2006年,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国家“111计划”)首批立项名单;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0年,学校入选“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国家”珠峰计划)。2012年,教育部、福建省政府和厦门市政府在北京签署《重点共建协议》协议,继续重点共建厦门大学。2012年,学校成立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分校位于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占地900亩,总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于2016年正式办学。2012年11月,入选教育部卫生部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2013年6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7月,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10月,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1月,厦门市政府与厦门大学签署共建厦门大学医学院协议。2014年,学校牵头的两个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5年4月6日,学校整合航空系、机电工程系和自动化系等学科组建成立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2017年1月,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9月,入选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2018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厦门大学成为首批获准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2018年3月,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月,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教育部联合发文,确定“十三五”期间新增8所共建高校,厦门大学位列其中。8月,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正式批复。2019年3月,学校整合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人口研究所、人类学与民族学系、人类学研究所组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9月,厦门大学成为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创始成员、理事单位。扩展资料:截至2019年3月,厦门大学设有研究生院、6个学部以及29个学院和15个研究院。一、人文与艺术学部(文学部)1、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哲学系、人类学与民族学系。2、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广告学系、传播学系。3、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欧洲语言文学系、日本语言文学系、法语语言文学系。4、厦门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音乐系、设计系。5、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华文系。6、厦门大学国际学院二、社会科学学部(社科学部)1、厦门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系、统计系、财政系、金融系、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企业管理系、管理科学系、旅游与酒店管理系、工商管理教育中心(MBA中心)、高级经理教育中心(EMBA项目)、财务学系、市场学系。3、厦门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律硕士教育中心。4、厦门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专业学位联合教育中心、物流与项目管理工程硕士教育中心。5、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公共管理系、社会学系、公共管理教育中心(MPA中心)。6、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8、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学公共教学部、教师教育部。9、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10、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11、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三、自然科学学部(理学部)1、厦门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数学系、概率与数理统计系。2、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部分):物理学系、天文学系。3、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理学部分):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四、工程技术学部(工学部)1、厦门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工学部分):物理学系、天文学系。2、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工学部分):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3、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智能科学与技术系、通信工程系、网络空间安全系。4、厦门大学软件学院。5、厦门大学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材料系。6、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土木工程系、城市规划系。7、厦门大学能源学院。8、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飞行器系、动力工程系、机电工程系、仪器与电气系、自动化系。9、厦门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电子科学系、电子工程系。五、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医学部)1、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系、生物医学科学系、农业生物技术系。2、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3、厦门大学药学院:药学系。4、厦门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中医学系、护理学系、眼视光系。六、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部(地学部)1、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海洋化学与地球化学系、物理海洋学系、应用海洋物理与工程系、地质海洋学系。2、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环境科学系、生态学系、环境与生态工程系。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厦门大学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上各种异常现象的累积以及人们对金融异常现象研究的日益重视,标准金融理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一批力图解释金融市场实际行为的全新金融理论逐渐兴起,行为金融理论就是其中之一。 行为金融学在借鉴行为科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以金融活动当事人的心理因素为基本特征的理论体系。到目前为止,研究者们已经总结出投资者决策时的一些心理特点和其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1、投资者的心理特征对于投资者心理特征主要有四个观点:①自信情结(overconfidence):高估自己的判断力,过分自信。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称对某事抱有90%的把握时,成功的概率大约只有70%。②回避损失(loss-aversion):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而在经济活动中,人们对“趋利”与“避害”的选择是首先考虑如何避免损失,其次才是获取收益。马科维茨首先注意到了人类的这种行为方式,后来的实证研究进一步表明,人们在从事金融交易中,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是不均衡的,赋予“避害”因素的考虑权重是“趋利”因素的两倍。③追求时尚和从众心理:位置消费理论告诉我们,人们对相对经济地位的追求在空间上表现为与他人相比。可见,人们的相互影响对各人决策行为有很大的影响,而追求时尚与从众心理便是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金融投资领域,金融学家已经开始将这一特点作为重要的投资决策因素加以考虑。④后悔与谨慎:这种心理状态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即使决策结果相同,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仍然优于其它决策方式。2、决策行为的一般特征1994年,Shefrin和Statman开始研究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产生系统影响的决策行为特征。到目前为止,一些决策行为特征已经得到行为金融学家们的公认,并将它们作为对决策者的基本假设:①决策者的偏好是多样的、可变的,他们的偏好经常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②决策者是应变性的,他们根据决策的性质和决策环境的不同选择决策程序或技术;③决策者追求满意方案而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尽管这些对于决策特征的研究还处于尝试性阶段,而且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和对市场的影响并不十分明确。但一些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决策行为特征与市场中的有关投资特性是相关的:股票价格的过度波动性和价格中的泡沫;投资者中存在追随领导者和从众行为;对风险的高估;过早的售出盈利投资和过晚售出失败投资;投资者对现金股利的不同偏好;对时间性分散投资组合(通过不同期限的投资组合来分散风险)的不同态度;等等。行为金融学揭示了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完全理性假设,这使得行为金融学得到高度关注。与标准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中的参与者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只是准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他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并不依照贝叶斯规则进行,而是采用简单而有效的直观推断法。在多数情况下,这些直观推断法是有效的,但其中往往包含一些系统性误差,这些误差在有些情况下,成为影响全局的错误。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选择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其机制常常会失灵,非理性交易者完全有可能在市场中生存下来。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在分析方法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行为心理决策分析法和风险度量方法上。行为金融学将人类的一些心理学特性如人类行为的易感性、认知缺陷、风险偏好的变动、遗憾厌恶、自控缺陷以及理性趋利特性和投资者情绪等价值感受引入到资产定价理论体系中,认为决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方面的、易变的,这种偏好常常只在决策过程中才形成;决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性。通过对投资者行为心理决策的分析,行为金融学成功地解释了资产价格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动量效应、季节效应、小公司现象等一些标准金融学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行为金融学用自己独特的分析方法,以马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基础,针对其缺陷提出了修正模型,即行为组合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Shefrin与Statman(2000)提出了行为组合理论来替代传统的马柯维兹投资组合理论。在马柯维兹投资组合理论中投资者具有恒定不变的风险厌恶程度,他们将资产组合看成一个整体,并且在构建资产组合时只考虑不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而行为组合理论中的投资者则投资于具有金字塔型层状结构的资产组合。资产组合金字塔的每一层都对应着投资者特定的投资目的和风险,一些资金投资于最底层以规避风险,一些资金则被投资于更高层来争取更大的收益。行为组合理论确立了以预期财富E(W)和Prob(W≤S)≤a来进行组合与投资选择的方法基础。与马柯维兹投资组合理论相比,行为组合理论和目前十分流行的以VAR(value-at-risk)构筑资产组合的方法在理论与实践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则是对现代资产定价模型CAPM的扩展(Barberisetal.,1998;Danieletal.,1998;Thaler,1999)。BAPM将投资者分为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类型。信息交易者为按照CAPM模型进行投资的投资者,他们从不犯认知错误,而且不同个体之间表现有良好的统计均方差性;噪声交易者则是那些处于CAPM框架之外的投资者,他们时常犯认知错误,不同个体之间具有显著的异方差性。两类交易者互相影响,共同决定资产价格。当信息交易者占主导地位时,市场表现为有效率,当噪音交易者成为代表性交易者时,市场表现为无效率。将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以及两者在市场上的相互作用同时纳入资产定价框架是BAPM的一大创举。BAPM中证券的预期收益决定于均值方差有效组合的切线斜率,即β值。因为噪声交易者对证券价格的影响,均方差有效组合不同于CAPM中的市场组合。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EMH)是金融学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模型。EMH认为金融市场中的价格包含了一切信息,同时在任何时间证券价格可以看作投资价值的最优估计。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EMH存在两个有关投资者行为方面的假设前提:一是投资者在使他们所拥有的证券组合价值最大化时所采取的行为模式是没有偏差的。二是投资者总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行为金融学认为EMH本身并没有保证这两个前提一定成立。相反,行为金融学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对这两个假设前提的正确与合理性产生了质疑,认为投资主体因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会经常出现违反这两个假设前提的情况。传统理论中未能考虑到基金经理心理因素造成的主观错误与投资失误是较明显的缺陷,心理因素影响应该成为选择基金进行投资与选择基金经理时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

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迅速,宝能姚振华持续推进在黔项目建设

贵州是我国大数据中心产业聚集地,西南地区重要的区域创新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 旅游 目的地。近年来贵州发展迅速,取得了非常多的亮眼成果。宝能集团坚持发展产业,回报 社会 的使命,在贵州也早已展开布局并不断完善,为地区经济发展带来强劲支持。 贵州发展迅速,宝能深耕不辍 在2019数博会期间,宝能集团董事长姚振华对数博会成功召开表示祝贺,也对贵州给予宝能集团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宝能集团将加快推进在贵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强在大数据、 汽车 制造、康养产业、食品加工等领域务实合作,为贵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 早在2017年6月,宝能就已经与贵州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宝能加大对贵州省的战略投资,全面深化合作。依托贵州优势资源及自身产业沉淀,宝能深挖大数据应用价值,将产业发展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打造产业发展标杆,为贵州实体经济发展增添亮眼名片。 目前,宝能与贵州的合作涉及农产品深加工及流通、 旅游 、大 健康 、高端制造、综合开发、金融服务等多个领域。 一直以来宝能集团始终坚持实业报国理想,全面推进“制造宝能、 科技 宝能、民生宝能”三大战略,现已发展成为涵盖高端制造、国际物流、综合开发、民生服务四大核心业务板块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宝能集团在贵州的深化布局,势必也会为当地发展持续释放动能,伴随着更多项目的落地与推进,也将带来更多的发展新助力。

保利发展创始人

1 为姚振华。2 姚振华于1984年创立保利地产有限公司,后发展为保利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领先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3 姚振华通过多年的经营和发展,成功地将保利发展打造成了一个市值数百亿的企业,成为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杰出代表。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有什么异同点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中国以国家认证为最高准则,所以会计师审计具有中国的自身特色;在西方协会认证才是最高认证,所以西方会计规则性更强。  一、西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注册会计师审计发展的历程看,注册会计师审计最早起源于意大利合伙企业,在英国股份公司出现后得以形成,伴随着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  (一)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  注册会计师审计起源于16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城市已经比较繁荣,而威尼斯是地中海沿岸国家航海贸易最为发达的地区,是东西方贸易的枢纽,商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单个的业主难以向企业投入巨额资金,为适应筹集资金的需要,合伙制企业便应运而生。合伙经营方式不仅提出了会计主体的概念,促进了复式簿记在意大利的产生和发展,也催生了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最初需求。尽管当时合伙制企业的合伙人都是出资者,但是有的合伙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的合伙人则不参与,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始分离。那些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有责任向不参与经营管理的合伙人证明合伙契约得到了认真履行,利润的计算与分配是正确的,以保障全体合伙人的权益。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需要独立的熟悉会计专业的第三方对合伙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鉴证,人们开始聘请会计专家来担任查账和公证工作。这样,在16世纪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中出现了一批具有良好的会计知识、专门从事查账和公证工作的专业人员,他们从事的工作,可以说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随着会计专业人员人数的增多,他们于1581年在威尼斯创立了威尼斯会计协会。其后,米兰等城市的职业会计师也成立了类似的组织。  (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审计虽然起源于意大利,但对后来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发展影响不大,英国在注册会计师职业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18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髙,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企业主希望有外部的会计师检查企业管理人员是否存在贪污、盗窃和其他舞弊行为,于是英国出现了第一批以查账为职业的独立会计师。他们受企业主委托,对企业会计账目进行逐笔检查,重点在查错防弊,检查结果向企业主报告。因为是否聘请独立会计师进行查账由企业主自行决定,所以此时的独立审计尚为任意审计。  股份有限公司的兴起,使公司的所有权与经营权进一步分离,绝大多数股东不再直接参与经营管理,但出于自身的利益,非常关心公司的经营成果。证券市场上潜在的投资人同样十分关心公司的经营情况,以便进行投资决策。同时,由于金融资本对产业资本的逐步渗透,增加了债权人的风险,债权人也非常重视公司的生产经营情况,以便决定是否继续贷款或者是否索偿债务的决定。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只能通过公司捉供的财务报表来反映,因此,在客观上产生了出独立会计师对公词财务报奉进行审计,以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可靠的需求。值得一提的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产生的“催产剂”是1721年英国的“南海公司事件(the South-Sea company event)”。当时的“南海公司”以虚假的会计信息诱骗投资者上当,其股票价格一时抉摇直上。但好景不长,“南海公罚”最终未能逃脱破产倒闭的厄运,使“股东”或“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英国议会聘请会计师査尔斯·斯耐尔(Charles Snell)对“南海公司”进行审计。斯耐尔以“会计师”名义出具了“查账报告书”从而宣告了独立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的诞生。  为了监督公司管理层的经营管理活动、保护投资者、债权人利益,避免“南海公司事件”重演,英国政府于1844年颁布了《公同法》,规定股份公司必须设监察人,负责审查公司的账目。1845年,又对《公司法》进行了修订,规定股份公司的账目必须经董事以外的人员审计。于是,独立会计师业务得到迅速发展、独立会计师人数越来越多。此后,英国政府对一批精通会计收务、熟悉查账知识的独立会计师进行了资格确认。1853年苏格兰爱丁堡创立了第一个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团体——爱丁堡会计师协会。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注册会计师职业的诞生。1862年,英国《公司法》确定注册会计师为法定的破产清算人,奠定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  从1844年到20世纪初,是注册师审计的形成时期。在这一时期内,由于英国的法律规定股份公司和银行必须聘请注册会计师审计,使得英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得到了迅速发展,并对当时欧洲、美国及日本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英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主要特点是: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法律确认;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审计的方法是对会计账目进行详细审计;审计报告报告使用人主要为企业股东等。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与发展  (一)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起源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历史比西方国家要短得多。旧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始于辛亥革命之后,当时一批爱国会计学者鉴于外国注册会计师包揽我国注册会计师业务的现实,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与尊严,积极倡导创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职业。1918年9月,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规——《会计师暂行章程》,并于同年批准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先生为中国的第一位注册会计师,谢霖先生创办的中国第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一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也获准成立。此后,又逐步批准了一批注册会计师,建立了一批会计师事务所,包括潘序伦先生创办的“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后改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等。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了《会计师条例》,确立了会计师的法律地位,之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也相继成立了多家会计师事务所。1925年在上海成立了“全国会计师公会”。1933年,成立了“全国会计师协会”。至1947年,全国已拥有注册会计师2619人,并建立了一批会计师事务所。但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未能得到很大的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广州等沿海城市,注册会计师业务主要是为企业设计会计制度、代理申报纳税、培训会计人才和提供其他会计咨询服务。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注册会计师审计在经济恢复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当时,由于不法资本家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偷税漏税造成了极为险恶的财政状况,负责财经工作的陈云同志大胆雇用注册会计师,依法对工商企业查账,这对平抑物价、保证国家税收、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后来由于我国推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注册会计师便悄然退出了经济舞台。  (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为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重建创造了客观条件。随着外商来华投资日益增多,1980年12月14日财政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规定外资企业财务报表要由注册会计师进行审计,这为恢复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1980年1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成立会计顾问处的暂行规定》,标志着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开始复苏。1981年1月1日,“上海会计师事务所”宣告成立,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由财政部批准独立承办注册会计师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恢复后,注册会计师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三资企业。这一时期的涉外经济法规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做了明确规定。1984年9月25日,财政部印发《关于成立会计咨询机构问题的通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应当办理的业务。1985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经国务院财政部门枇准组成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承办查账业务。”1986年7月3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条例》,同年10月1日起实施。随着会计师事务所数量的增加、业务范围的拓宽,如何对注册会计师和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必要的管理,有效组织开展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教育,加强行业管理,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公正执业,成为行业恢复重建面临的重大问题。1988年11月15日,财政部借鉴国际惯例成立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随后各地方相继组建省级注册会计师协会。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以下简称《注册会计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实施。  在国家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一是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注册会计师行业从最初主要为“三资”企业提供查账、资本验证等服务,发展到为所有企业提供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执业范闱得到进一步扩展和延伸。二是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自1991年设立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以来,迄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0次考试,已有近15.8万人获得全科合格证书。同时,行业建立了继续教育制度,制定发布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明确提出了加强行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大力推行行业人才培养战略。三是不断深化执业标准建设。根据国际审计准则的发展趋势和审计环境的巨大变化,大力推行审计准则国际趋同战略。2006年初实现与国际审计准则的趋同,建立起了一套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要求又与国际准则相接轨的审计准则体系。2010年11月,又对38项审计准则进行了修订,保持了与国际准则持续全面的国际趋同。四是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建设。2004年创立了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制度,从以往的以专案、专项检查为主要方式向五年一个周期的制度性、全面性检查转变,并开展了全同性的事务所执业质量检查工作。五是不断推动事务所健康发展。在中介行业中率先开展了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推动有条件的事务所做大做强,推动中小事务所做精做专做优,事务所整体竞争力大大增强。六是不断密切同际合作。先后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CAPA)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并多年担任其理事;向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等有关国际组织选派代表,与30多个同家和地区的50多个会计师职业组织建立了交往和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您满意,请采纳为最佳答案哟。  高顿网校是网络财经教育领导品牌,更多财会问题欢迎向高顿企业知道提问。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吉林省艺术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的电子音乐制作 考哪个学校的研究生比较好?以后的发展比较认可哪个学校?

如果就纯粹的艺术成就来论的话,吉林艺术学院作为综合性艺术高等学府在艺术成就领域中来说确实比沈阳音乐学院好很多,在全国31所独立设置艺术本科的院校排名中,名次也在沈阳音乐学院前面。而且,吉林艺术学院起家靠得就是音乐,美术这2个王牌专业。沈阳音乐学院的名声确实不太好。说起东北师范,我想说的是,东北师范作为一所综合类的师范院校,其艺术成就确实蛮大,但是在电子音乐制作这块,确实没有什么耳闻,何况师范类和艺术类的院校要做其比较,从各个方面都是有很大的不同评论标准的。我是吉艺的学生,认为吉艺在东北三省的艺术成就是无人可代替的,我个人建议选择吉艺。

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发展史的作者简介

谢昭新,安徽淮南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出版学术专著5部、合著4部、主编教材4部、参编教材5部,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120余万字。获安徽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二等奖2项,省图书奖三等奖1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社科项目3项。安徽省模范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CIA发展前景怎么样?适合什么人报考?

CIA,即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在审计行业高速发展下,CIA无论在知名度和含金量等方面都有所提升,那么CIA未来的前景怎么样?适合什么人考?CIA发展前景如何?CIA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内部审计职业认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高水平、专业化内部审计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通过CIA考试者往往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CIA的含金量之高也是毋庸置疑的。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格证(CIA)是全球金融行业最有用的证书之一。IIA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1/4左右的企业财务总监或CFO由IIA的会员担任,拥有CIA认证的内部审计师的平均年薪在10万美元以上。目前,中国已有2000多人取得CIA认证,但与正在从事企业内审工作的22万大军相比,如同凤毛麟角,这使国内CIA们奇货可居。CIA考试难度如何?其实现在的CIA,有点像10年前的注会,对的,那时候的注会还没有现在把控这么严格,难度增加了这么多,CIA考试国内是没有指定的教材的,国内自己编写的那几本教材,应该很多考生都看不懂,单科通过率还是可以的,全国可以达到30%左右,能够一次性拿到证书全部通过的仅占15%左右,CIA考试是按照考试的分数的排名来计算通过率的,所以每年考试的通过率的相差都不大,浮动也不会很大,难度的话,是逐年在增加的,计算题越来越多,如果是以后决定要在审计行业发展,而且要在内部审计这一小块领域发展的话,应该考一下这个证书,通过率还是要看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的转化,毕竟是国际类的考试。CIA考试适合什么样的人去考?1、拥有学士学位,简言之,就是拥有国家教育部门承认的本科以上的学历;2、获得中级及中级以上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3、拥有注册会计师或者是非执业会计师证书;4、经济、统计、审计相关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报名。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如下:1.以政府为主导扶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我国的循环经济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全方位和多方面的积极配合及正确引导。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于社会投资的引领作用,尤其是要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强对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重点项目进行贷款支持。2.注重循环经济理念宣传:循环经济不仅是一个新观念和新模式,而是发展循环经济还涉及到生产与生活之中的所有领域,和全社会所有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涉及各大行业与千家万户的重要事业,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尤其是需要社会公众进行积极参与。3.不断健全完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要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及《矿产资源法》等相关环境法律,对资源的节约、回收、再用及再生利用等进行特殊规定。4.逐步建立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产业:要让企业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就一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资源消耗较低、环境污染较少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国家因该怎么做

如何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正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国家多方面协调。我个人认为,必须特别关注就业、通货膨胀、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方面问题。1 就业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就业问题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因为社会的稳定是发展的前提,是改革的前提。党的十八大强调推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表明党对就业问题的高度重视。讲小康、讲和谐、讲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就业。就业问题在我国显得特别重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大批的知识青年从农村返回城市,从生产建设兵团返回城市,失业非常严重,所以那时中央决定要解决失业问题。时代变迁,就业对象仍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高校大量扩招,大批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竞争压力大,社会经验浅薄等问题,更有甚者催生出“啃老族”。据调查,2012年就有57万大学生在家待业,今年更创699万大军就业,就业形势复杂严峻。针对此种情况,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校主要负责领导要确保本地本校毕业生就业率水平基本稳定,有条件的地方要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项经费,加强保底就业服务,完善企业吸纳毕业生的扶持政策等。抓好税收、贷款、贴息、落户、场地等政策落实,进一步简化毕业生创立企业、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的手续;设立省级大学生自主创业资金,建设创业项目资源库,推动每个地市至少设立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举办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产业等方面招聘活动,积极动员国有企业扩大招聘规模、增加人才储备,同时启动“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村任职”、“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国家对就业问题的重视不可言喻,解决就业问题,要进一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要做到人尽其才,效率是在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基础上提高的。目前,我国大体上有两种失业:“总量失业”与“结构性失业”。针对这两种不同的失业,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方针、不同的办法。解决“总量失业”要靠经济增长,因为新的工作岗位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构性失业”解决的办法主要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2 防止通货膨胀通货膨胀问题和就业问题一样,都属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自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这几年我国的通胀压力越来越大。在某些投资领域,随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过热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月度数据显示,今年9月我国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上涨3.1%。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发生了通货膨胀,但这种情况提醒我们要重视防止通货膨胀的问题。一个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因为物价的基本稳定关系到千家万户,特别是对于低收入者,尤其靠低保维持生活的人,因为他们经不起物价上涨的冲击。所以我们一定要设法来防止通货膨胀问题,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按照经济学的理论,3%以下的物价上涨率是社会可以承受的。当前普遍国民感叹物价天天涨,手中工资不涨反跌。物价上涨总有一些原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使投资拉动了物价上涨。对此很多人反映政府采取适当的紧缩政策,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贷款利率,相应提高存款利率。此外,信贷投资过多、外汇储备过多、货币供应量上升,也是引起物价上涨的原因。从长期看,要实现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防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必须采取以下几点措施。第一,要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点是优化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该保的保、该压的压,有保有压,让每一笔贷款能更加有效。第二,严格土地的审批制度,以稳定物价。违法占地,既违背国家的土地政策,也造成固定资产规模过大。严格土地审批政策,也保障了耕地的供给,防止耕地的减少。第三,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的防灾抗灾复产政策,增加农产品,增加生活必需品供应。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表现在他们对农产品的消费量在增加。每逢自然灾害发生后,由于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产品价格急剧飙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日常生活。为此,国家应该对农业有更多的投入。例如,农田水利建设是保证农业稳产高产的重要条件,国家应该加大对水利工程的投入。第四,要保持外汇储备的合理水平。这样既保证技术进步的需要,保证原材料供应,也使得因外汇储备而投放的人民币数量有适当的控制。第五,要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比如农村贷款难、中小企业贷款难,表明农村信用社要改组,要重建,要鼓励、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村信用社3 自主创新自主创新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可谓老生常谈,我国历来高度重视。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整体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缺乏创新的动力与机制,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不难发现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方面,我国更多还得依赖外国进口,自身掌握的核心专利少,调查发现,我国近半数高端技术专利发明申请来自国外,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10%。为此,我们要把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机制性障碍,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创造各类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鼓励和支持企业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进一步发挥产业技术联盟在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组织作用。其次,继续营造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加强规划引导,更好地运用法律、经济等手段,实施自主创新的统筹部署,制定和完善产业技术政策,规范市场准入门槛,促进企业公平竞争。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发展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实施扶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政策,落实财政性资金采购自主创新产品制度和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与产品的首购政策和定购制度。依托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推进重大装备的自主研究开发与制造,定期发布禁止和限制引进的重大技术装备和重大产业技术目录,防止盲目重复引进。健全法律制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为知识产权的产生与转移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保障。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和保护,支持以我为主形成重大技术标准。4 发展循环经济十八大报告强调“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此,要提高全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有关部门要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系列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宣传国家有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意义。推出一些资源节约先进典型,曝光一批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案例。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社会增强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变成全民的自觉行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改变过去重开发、轻节约,片面追求GDP增长;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扩张、轻内涵提高的“三重三轻”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加快结构调整,提高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制定符合资源节约、环节友好、有利于发展的配套法规以及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规,制定高耗能、高耗水及重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组织修订主要耗能行业节能设计规范和重要污染企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重点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法制建设,完善监管机制。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类产业标准、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依法建立严格的监管制度。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新建项目,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方面实行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重点耗能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新建建筑的准入制度,生产者的责任延伸制度等。对一些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工程项目和产业化示范项目,政府给予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支持,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瓶颈,加强工程应用科技的开发,将其纳入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建立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监管机制。真正做到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有具体的规划;有明确的运作流程和阶段目标;有实际效果的考核评估并将其纳入政府各级考核体系,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从以上四个方面谈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从如何保障民生、社会稳定、政府廉洁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实践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在能源和环境方面还存在哪三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比较迟缓,大多数地方采用的都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建设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的许多问题。  3.2.1缺乏完善的立法体系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漏洞比较多、缺乏具有约束性的制约机制,推进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工作还停留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层面上;相关立法大多还局限于低层阶段,还未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的手段,对生产经济活动影响不大。我国环境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基本法只有《清洁生产促进法》和《节约能源法》,这些法律没有形成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远远不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3.2.2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不足  主要问题是一些地方、部门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战略意义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在实践中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片面追求政绩观。还有一种对循环经济概念泛化和任意夸大其作用的倾向:一是武断地认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最终实现“全新的封闭式的零排放的资源利用方式”,它“可解决一切环境问题”。  3.2.3社会宣传、动员机制不够、民众参与率低  一方面,由于宣传不够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民众不容易获得循环经济的信息资源,这就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中国目前缺乏大量的群众性的环保组织,造成中间环节的缺失,单纯依靠政府的推动在某些情况下很难取得预期效果。  3.2.4投入不足,技术力量与创新能力薄弱  我国循环经济增长缓慢、效益不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技术的落后。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企业整体发展规划,缺乏从长远的、战略的角度统筹循环经济发展,没有真正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投入机制。同时,企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较弱,缺乏对国内外同行业先进生产技术与工艺装备、资源利用水平、生产与能源利用效率等深入了解,对最终前沿的先进资源利用技术、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再利用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和污染物治理技术等研究不深,从而导致对本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视不足,力度不大。  3.2.5政府推动体制不齐  由于主体利益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迟缓或者消极的。譬如,环保部门比较积极,行政部门比较松懈。所以,尽管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但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成效却较低,循环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制定和完善粮食、油脂、肉类、饮料、水产品、果蔬加工等重点食品行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明确食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基地、生产规程、产品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备条件。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按照《“十二五”期间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明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全程监管和无缝衔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部门间、地方间的协调联动,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监管能力。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标准,健全食品加工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修订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及对相关国家标准的追踪研究。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关键检测设备国产化,着力推进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督促企业增加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检验设备配置,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监管部门的检验检测能力,严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提升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食品监测机构的检验设备水平,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确食品召回范围、召回级别、召回处置等具体规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实可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申诉投诉处理制度,加强申诉投诉处理管理。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重点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微生物等项目检测,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投诉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追溯制度、食品退市召回与应急处理制度。开展质量安全诚信对标达标活动,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和食品安全措施改进;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尊重消费者监督权利,保障监督渠道畅通,促进社会监督。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化运作,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新兴食品产业。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增强品牌企业实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食品工业企业群体。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明确淘汰要求,量化淘汰指标和规模,分年度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地和具体企业。重点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淘汰生产能力12000 瓶/时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装生产线,150 瓶/分钟以下(瓶容在250 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饮料生产线,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20 吨以下浓缩、喷雾干燥等设施,200 千克/小时以下的手动及半自动液体乳灌装设备,3 万吨/年以下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3 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2 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和年处理10 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97%以下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线等。 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应用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创新战略联盟,逐步解决大企业技术和市场需求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脱节、中小企业缺乏科技支撑的问题,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加食品科技领域的投入。建立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开发相融合的投资格局。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资源,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健全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分中心为基础的工程化研究和应用体系,提高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国家级各类实验室全面向社会开放,提供科学技术研究、仪器设备使用、人才培养等服务。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有利环境,依托食品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培养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食品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夯实创新人才基础。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以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强食品原料质量控制、食品品质与营养、有害物迁移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推进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特色传统食品加工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 以提高食品装备制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撑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进程,满足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在通用装备方面,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技术与产业基础的企业,重点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与成套设备,建成一批国产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杀菌方面,重点开发大型智能化连续超高温瞬时灭菌、膜除菌、粉类胶体物料杀菌、微波杀菌等装备;食品节能干燥方面,重点开发热风高效节能干燥、太阳能干燥、热泵干燥以及真空微波组合新型干燥装备;食品高效分离与浓缩方面,重点开发大型高速碟片离心、卧螺离心、膜分离、芳香物质分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及高效蒸发浓缩等装备;食品冷冻冷藏方面,重点发展真空冷却、流态化速冻、双螺旋速冻、钢带速冻以及高效制冰等装备;包装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高速无菌灌装设备、高速吹瓶设备等。在行业专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装备和饮料制造、食品包装及食品检测与控制等装备。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现有生产设施、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加强粮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推进专用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自主化和公共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等,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开发“专、特、新”产品。围绕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加快中华特色名优食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大力振兴“中华老字号”。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在发酵、酿酒、制糖、淀粉、速冻食品、肉类屠宰加工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推广高效节能、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食品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大“三废”治理和废水循环利用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推广产业集群示范,在具有资源优势、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增强配套功能,加强专业分工协作,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融资平台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市场营销方式。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食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等行业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食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应用平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促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建立健全食品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

如何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您好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四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五是要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您好一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二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体现了新的价值取向和生态伦理。我们必须摒弃人定胜天的思维方式和做法,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在生产力布局、城镇化发展、重大项目建设中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四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任务和重要内容。五是要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研究制定鼓励余热余压发电及背压热电的上网和价格政策。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实行惩罚性电价。严格落实脱硫电价,研究制定燃煤电厂脱硝电价政策。深化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研究完善对自备水源用户征收污水处理费制度。改进垃圾处理收费方式,合理确定收费载体和标准,降低收取成本,提高收缴率。对于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集中资源化处理中心等国家支持的项目用地,在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安排中给予重点保障。(二)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安排财政资金支持和引导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安排中央财政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补助、贴息、奖励等方式,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重点工程,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要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优先安排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严格落实并不断完善现有节能、节水、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全面改革资源税。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落实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优惠政策。(三)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满足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按照政策规定,探索将特许经营权、收费权等纳入贷款抵押担保物范围。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将绿色信贷成效作为对银行机构进行监管和绩效评价的要素。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资质好、管理规范的节能环保企业的融资担保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重点用于环保设施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设施建设。选择若干资质条件较好的节能环保企业,开展非公开发行企业债券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研究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推动落实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和外资进入节能环保产业领域,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建设。(四)完善进出口政策。通过完善出口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政策,鼓励节能环保设备由以单机出口为主向以成套供货为主的设备总承包和工程总承包转变;安排对外援助时,根据对外工作需要和受援国要求,积极安排公共环境基础设施、工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等节能环保项目。建立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强化联合监管,积极完善与国际规则、惯例相适应,且有利于我国获取国际再生资源、促进国内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的进口管理体制机制。对用于制造大型节能环保设备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及原材料,研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增值税。(五)强化技术支撑。发布国家鼓励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目录。在充分整合现有科技资源的基础上,在节能环保领域设立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组建一批由骨干企业牵头组织、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化科技创新示范园区,支持成套装备及配套设备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推进国产首台(套)重大节能环保装备的应用。(六)完善法规标准。完善以环境保护法律、节约能源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等为核心,配套法规相协调的节能环保法律法规体系。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逐步建立相关废弃产品回收处理基金,研究制定强制回收产品目录和包装物管理办法。通过制(修)订节能环保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催生促进作用。逐步提高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准,修订提高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强制性标准,建立能效“领跑者”标准制度,强化总量控制和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七)强化监督管理。严格节能环保执法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开展专项检查和督察行动。加强对重点耗能单位和污染源的日常监督检查,对污染治理设施实行在线自动监控。加强市场监督、产品质量监督,强化标准标识监督管理。落实招投标各项规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整顿和规范节能环保市场秩序,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打击低价竞争、恶性竞争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促进公平竞争、有序竞争,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凯联资本如何看待S基金产业股权投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

产业投资公司凯联资本认为,近年来,随着一级市场进入存量时代,LP退出需求强烈,S基金腾势而起,热度不断走高。统计数据显示,自2020年以来,国内成立了大量有S投资策略的基金,但对比全球私募股权二级市场交易渗透率,中国的S基金市场仍处于起步期。完善直投、S基金、母基金的矩阵式布局,对于投资机构建立良好的生态有着重要的作用。产业投资公司凯联资本对外表示,对于综合性基金而言,在S基金的价值评估时,可以凭借此前在直投积累的经验,迅速判断出资产包的价值,展现出很大优势,快速把握机会。与此同时,涉及S基金业务也会帮助投资机构建立与区域政府、同行间更深层次的交流。

产业投资基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投资分红保险划算么?重疾分红险,投资保障两不误。 (1)有利于推进中国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国家财力和银行信贷难以满足。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实现基础设施融资的证券化,特别是利用产业投资基金为基础设施发展融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产业投资基金聚小为大,使基础产业的民众投资成为国家财政投资的有力补充,就可以配合国家投资,改变中国基础产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同时,由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以吸纳大量的产业工人,缓解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2)有利于促进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而不是依靠扩大规模来实现经济增长。高科技产业是充满风险的产业,依靠银行贷款来支持高科技产业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以创业基金的形式支持高科技产业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创业基金具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优势,是支持科技发展事业,提高产业领域的科技含量,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3)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产融结合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是巨额存量资产的盘活。陷于困境的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员素质较高,生产经营环境也不错,但由于缺乏大量资金的启动,而坐看一些高技术、重工产品市场机会的丧失。如果这些企业能借传统优势,并在产业基金的推动下再入市场,就可以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于国有企业,而各类企业也可以购买持有产业投资基金的证券,从而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4)有利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强化产权约束功能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已达6万多亿元。随着利率不断下调,储蓄和投资日益分离,并且居民投资呈多样化趋势,除银行存款外,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越来越多。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出,拓宽了投资渠道,可以满足多层次的投资要求,从而优化了资本市场结构。在资本市场上,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以股权形式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融资,改善未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从而培值大批具有上市前景的股份公司,为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产业投资基金还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股权形式通过购并国有股、法人股的形式投资于上市公司,以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督,使资本市场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在有效的经济监督之上。

产业投资基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投资分红保险划算么?重疾分红险,投资保障两不误。 (1)有利于推进中国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国家财力和银行信贷难以满足。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实现基础设施融资的证券化,特别是利用产业投资基金为基础设施发展融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产业投资基金聚小为大,使基础产业的民众投资成为国家财政投资的有力补充,就可以配合国家投资,改变中国基础产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同时,由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以吸纳大量的产业工人,缓解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 (2)有利于促进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而不是依靠扩大规模来实现经济增长。高科技产业是充满风险的产业,依靠银行贷款来支持高科技产业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以创业基金的形式支持高科技产业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创业基金具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优势,是支持科技发展事业,提高产业领域的科技含量,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产融结合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是巨额存量资产的盘活。陷于困境的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员素质较高,生产经营环境也不错,但由于缺乏大量资金的启动,而坐看一些高技术、重工产品市场机会的丧失。如果这些企业能借传统优势,并在产业基金的推动下再入市场,就可以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于国有企业,而各类企业也可以购买持有产业投资基金的证券,从而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4)有利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强化产权约束功能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已达6万多亿元。随着利率不断下调,储蓄和投资日益分离,并且居民投资呈多样化趋势,除银行存款外,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越来越多。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出,拓宽了投资渠道,可以满足多层次的投资要求,从而优化了资本市场结构。在资本市场上,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以股权形式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融资,改善未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从而培值大批具有上市前景的股份公司,为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产业投资基金还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股权形式通过购并国有股、法人股的形式投资于上市公司,以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督,使资本市场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在有效的经济监督之上。

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按什么比例纳入财政预算

1.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按什么比例纳入财政预算一般预算收入是由各级财政部门组织并通过一定形式和程序纳入预算管理的各类收入,也称预算收入会计制度改革前。基金预算收入是指通过当年财政安排收取、划转或者传递,由财政管理,具有特定用途等的政府基金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是各级财政部门为集中的一般预算收入的计划分配和使用而安排的支出。基金预算收入是指通过当年财政安排收取、转移或传递,由财政管理并具有指定用途的政府性基金,以及原在预算外的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基金预算收入分为以下几类:1.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入,包括三峡工程基金、电力建设基金、车辆购置费、养路费、铁路建设基金、公路建设基金、民航基础设施建设基金、民航机场管理建设费、附加费、港口建设费等收入。2.商业部门基金收入,如中央长期贸易发展基金收入;3.文教部门的基金收入,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农村教育费附加收入、文化事业收入;4.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职工医疗保险基金、企业职工失业保险基金、女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等。5.农业部门基金收入,包括灌溉水源排灌工程补偿费收入和育林基金专项收入等。6.其他部门基金支出,包括旅游发展基金收入、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费收入等。7.地方财政税费附加收入,包括农牧业税附加收入、城市公用事业附加收入、渔业建设附加收入和其他附加收入。2.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据了解,自治区对成功创建国家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五星级旅游饭店、广西旅游示范区品牌的单位保留一次性奖励,奖励资金仍从自治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国家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单位奖励1000万元;广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奖励500万元;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奖励200万元;五星级旅游饭店单位奖励100万元。3.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按什么比例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文化旅游产业基金作为产业投资基金的重要分支,以旅游业为核心,旨在通过市场化融资平台引导社会资本流动,筹集发展资金,促进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开发建设,助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挖掘和培育优质旅游上市资源。4.旅游产业投资基金有哪些北京文化,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中国国际旅行社。5.旅游业相关基金有哪些国旅联合、新都宾馆、东方宾馆、锦江股份公司、大连圣亚等。根据国家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发展基金主要用于旅游宣传、行业规划发展研究、旅游开发项目补贴等支出,少量用于弥补旅游资金不足。旅游项目开发支出由省级旅游部门会同同级财政部门根据项目实际需要向国家旅游局和财政部报送。国家旅游局汇总分配方案后,报财政部审批。6.旅游产业基金有哪些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以陕西吕雯集团为例。子公司分别是山西旅游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西吕雯集团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山西吕雯集团黄河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山西吕雯集团长城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山西吕雯集团太行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山西吕雯集团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山西吕雯集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山西杨康集团有限公司,加上之前的晋旅集团和去年刚刚成立的云游山西股份公司,山西吕雯集团旗下将有10家子公司。7.旅游业财政政策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积极影响:1.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2.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就业。3.平衡地区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异。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负面影响;1、由于投资过大,难以收回成本,造成经济损失;2.建设占用土地过多会影响农业的发展;3.由于大量游客涌入,物价普遍上涨,影响人们的生命。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明确部门职责,保障财政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专项资金运行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财政专项资金本办法所称(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指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由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的用于支持一定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用途的资金。第三条专项资金分为三类:经济发展类,主要包括基本建设资金、产业发展和技术改造资金、区域发展资金、重大科技创新资金、旅游服务业资金等。社会发展,主要包括教育、科技、文化、民政、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农业、林业、水利、气象、扶贫、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等。公共事务主要包括工商行政管理、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统计普查、人才引进和培训、公安部门等公共事务管理的经费。第四条中央补助的专项资金,以及省级依法征收的各类基金支出和专项收入安排,纳入本办法管理。国务院各部委和省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五条专项资金一般应实行项目管理。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共同做好专项资金的管理工作。主管部门负责审批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属于基本建设的,按基本建设有关程序办理。财务部门参与项目和资金计划的审批,负责专项资金的筹集,对批准的项目计划下达预算,审核拨款,并对资金进行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第六条专项资金管理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发展的原则。专项资金的设立和调整应当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速度、结构和效益的统一。(2)量力而行的原则。专项资金的安排既要综合考虑各项政策要求和实际需要,又要根据项目的轻重缓急,结合财力可能,优先安排最急需的项目。(3)公平透明原则。专项的申报、确定和分配(5)绩效评价的原则。建立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制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加强专项资金跟踪和效率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第二章专项基金的设立和调整第七条专项资金的设立应当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公共财政要求,有明确的政策依据、具体用途、使用范围、使用对象和起止时间。第八条专项资金的设立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出,经财政部门审核、综合平衡后,报省政府研究确定。建设专项资金的综合平衡应咨询投资部门。未经批准,各部门不得自行设立专项资金。第九条财政部门会同有关主管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目标任务,适时调整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用途和使用范围。同一使用方向的专项资金应当合并、整合,统筹安排。对专项任务已经完成或执行到规定时限的专项资金,及时提出调整意见。专项资金的调整意见应当报省政府批准。第三章预算管理第十条财政部门会同主管部门,根据年度财力状况,提出专项资金预算的初步安排。专项资金预算原则上要明确到项目。如果可以暂不编制到项目,应根据预算控制数按项目类别进行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报省政府批准后,纳入省财政预算草案。第十一条省本级财政预算草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务会后,财政部门应当按规定程序,在30日内批复专项资金预算和控制指标。编制部门预算时,暂时无法明确具体项目的专项资金。财务部门一般应在业务主管部门20个工作日内提出项目计划,并下达资金预算。中央下达的专项资金已明确到具体项目的,财政部门一般应在收到预算指标文件后20个工作日内将资金拨付到相关部门、地区和项目实施单位;如需特定项目,财政部门应在项目计划确定后20个工作日内下达资金预算。第十二条省本级财政预算安排的专项资金,无特殊原因年终未确定项目计划的,相关专项资金不得结转使用,由财政部门报省政府批准后调整用于其他支出。第十三条项目计划和资金预算一经批准,业务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单位不得自行调整。确需变更、终止、取消项目实施或调整预算的,由业务主管部门提出意见,财政部门审核批准。重大项目预算调整须报省政府批准。第四章项目资金管理第十四条业务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目标,结合行业发展重点,编制专项资金项目总体计划,并根据计划,会同财政部门于每年9月底前汇总下一年度专项资金。需要公开征集的,应当向社会发布项目申报指南。项目申报实行项目管理标准文本制度。第十五条业务主管部门应于年底前完成对申报项目的初审中央下达的专项资金需要指定具体项目的,业务主管部门一般应在收到中央预算文件后2个月内确定项目计划。在规定期限内未提出具体项目计划的,有关部门应当向省政府书面说明情况。第十七条拟列入项目库的重点项目实行评估制度,项目评估由业务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或委托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项目评估必须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第十八条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应严格按照批准的项目计划,落实配套资金,落实法人责任制、合同管理制、工程招投标和监理制,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并及时组织竣工验收。第五章资金拨付第十九条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应在收到财政部门预算文件后10个工作日内,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提出项目资金使用计划。财务部门对业务主管部门提交的付款计划进行审核,并在7个工作日内拨付资金。第二十条专项资金原则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必须按政府采购管理程序办理。第二十一条专项资金安排用于对个人和家庭的补贴。一般应委托金融机构通过一张卡或者一次折扣。对于补助对象明确、用途单一的专项资金,采用报销制度将实施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拨付效率,确保资金安全。第六章财务管理第二十二条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应根据批准的专项资金预算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并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日常财务管理和核算。第二十三条业务主管部门应指导和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做好项目资金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实施单位应当做好本单位项目资金的会计记录、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制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按规定编制决算和报送报表。对需要单独记账、专账管理的项目资金,要按规定指定专人负责,做到专账存储、单独记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规范开支。第二十四条根据不同项目和具体用途,专项资金采用无偿补助、财政贴息和资金投入等方式使用,并根据项目资金使用方式的不同,按照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进行具体核算。第二十五条项目实施单位应加强固定资产管理,正确核实新增固定资产价值,及时办理资产交付和登记手续。第二十六条项目竣工验收后,专项资金有结余的,经财政部门批准可用于其他专项支出;对于项目当年已实施但未完成或因故需延期至下一年度时形成的结余资金,经业务主管部门报财政部门备案后,可结转下一年度继续使用,但不得自行改变资金用途。对无特殊原因连续结转两年以上且未安排使用的专项资金,经财政部门批准,业务主管部门可调整用于其他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和各类政府性基金项目的年度结余资金,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七条专项资金实行绩效评价制度。绩效评估的主要内容第三十条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今后专项资金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如果资金使用有效,可以继续支持或加大支持力度。资金使用效果差的,应当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减支或不减支。第八章监督检查第三十一条各级财政部门是专项资金财务监管的职能部门,负责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使用、考核等财务活动的全过程监管。第三十二条业务主管部门应当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督,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督促项目实施单位加强资金和项目管理,定期向财政部门和投资主管部门报告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情况。第三十三条审计部门依法对财政部门和有资金分配权的部门是否按规定拨付专项资金、履行财务监督职责进行审计监督,对业务主管部门是否按规定实施全过程监督以及项目实施单位的资金使用和效益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业务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对审计意见的整改情况。第三十四条专项资金应当按照政务公开的要求,接受社会监督。审计部门、财务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对监督反映的问题应及时核实和调查。第三十五条监察、审计、财政等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专项资金和项目管理的责任追究制度。违反财经纪律的,除责令其将资金退回原渠道或追回财政部门外,按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的行政责任。严重违纪违规行为由监察机关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第九章附则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第二条所称专项资金中,救灾、应急等不适宜项目管理的专项资金,按照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七条财政部门会同业务主管部门根据本办法制定或修订各类专项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或实施细则。第三十八条各设区市、杨凌示范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8.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按什么比例纳入财政预算支出看个人自身条件。我觉得你可支配收入的10%到15%比较合适。

产业投资基金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有哪些

投资分红保险划算么?重疾分红险,投资保障两不误。 (1)有利于推进中国基础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需要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国家财力和银行信贷难以满足。从世界发达国家来看,实现基础设施融资的证券化,特别是利用产业投资基金为基础设施发展融资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产业投资基金聚小为大,使基础产业的民众投资成为国家财政投资的有力补充,就可以配合国家投资,改变中国基础产业严重滞后的局面。同时,由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可以吸纳大量的产业工人,缓解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 (2)有利于促进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科学技术而不是依靠扩大规模来实现经济增长。高科技产业是充满风险的产业,依靠银行贷款来支持高科技产业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以创业基金的形式支持高科技产业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创业基金具有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优势,是支持科技发展事业,提高产业领域的科技含量,实现经济集约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3)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产融结合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是巨额存量资产的盘活。陷于困境的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人员素质较高,生产经营环境也不错,但由于缺乏大量资金的启动,而坐看一些高技术、重工产品市场机会的丧失。如果这些企业能借传统优势,并在产业基金的推动下再入市场,就可以焕发出巨大的生机和活力。产业投资基金可以投资于国有企业,而各类企业也可以购买持有产业投资基金的证券,从而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 (4)有利于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强化产权约束功能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居民储蓄已达6万多亿元。随着利率不断下调,储蓄和投资日益分离,并且居民投资呈多样化趋势,除银行存款外,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越来越多。产业投资基金的推出,拓宽了投资渠道,可以满足多层次的投资要求,从而优化了资本市场结构。在资本市场上,产业投资基金可以以股权形式为未上市企业提供融资,改善未上市公司的产权制度与内部治理结构,从而培值大批具有上市前景的股份公司,为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产业投资基金还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资金以股权形式通过购并国有股、法人股的形式投资于上市公司,以雄厚的资本实力和强有力的产权约束对上市公司实施监督,使资本市场的法律监管体系建立在有效的经济监督之上。

CFA持证人申请需具备什么条件?有哪些发展方向?

CFA特许金融分析师是金融界含金量比较高的黄金认证,要想成为CFA持证人首先就要通过考试,那么除此之外还需具备什么条件?有哪些就业方向?CFA持证人申请需具备什么条件?1、依次通过三个级别的考试;CFA考试由三个级别组成,每个级别的考试时间均为6个小时。通过三个级别的考试一般需要2-5年的时间。每个级别的考试次数没有限制,考生可以无限次参加每一个级别的考试。2、具有四年或以上的CFA认可的与投资决策过程相关的专业工作经验(相关经验可在CFA考试前、考中、考后积累);3、提交两封引荐人Sponsor的推荐信两位引荐人要求分别是CFA协会的常规会员(regular member)和申请人的主管(supervisor),两名引荐人中至少要有一名是申请人正在申请的协会正式会员,并不非要是cfa持证人才可推荐。4、申请成为CFA及所在地协会的会员资格(membership);5、承诺遵守CFA协会的道德与行为准则成为CFA持证人有哪些发展方向?1、投行经理在往年的数据中,投行经理就成为了对于cfa持证人士来说最受欢迎的岗位职业,比如,像汇丰银行,瑞银集团,由于当中的薪酬非常高,而且投行经理也是一个体现综合能力素质较强的岗位,因此,也是金融行业人士梦寐以求的职业。2、VCVC的职责就是负责对非上市公司,以并购、回购等方式进行出售,然后再以持股的多少作为高额利润作为回报的职业。VC职业存在着高收益和不稳定性的特点,只要你付出多,你的绩效和收益会与你的努力成正比。3、证券分析师证券分析师主要是负责对证券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探究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所得出结论,作为你提供投资者最有价值自的建议和报告。

浙江工商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 哪个学校好?考研日语专业,哪个对以后的发展更好,哪个相对好考一点

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系的修刚就任院长后,日语专业发展迅速,在全国能排上一定档次,而且由于院长的原因,赴日交往留学机会极多,并且热度不是太多,竞争程度不是太高,有一定性价比,关键是天津日资企业奇多,特别是随着滨海新区建设,今后还会有需求,目前日语专业就业形势很好,而一些内地的学校可能实力更强,但是就业优势却不太明显。

大学选审计专业好还是会计专业好?哪个专业有发展前景?

审计和会计其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家人,但是又有差别,那么大学选专业的时候是选会计好还是审计好?和深空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审计和会计分别是做什么的一般来说,能做审计的也能做会计,但是能做会计的不一定能做审计,而且出了社会,会计的门槛是比审计的门槛要低的,如果要说哪个专业比较有发展前景,还是要从多方面去分析1、从个人喜好有的人就喜欢做会计,不喜欢做审计,会计简单来说就是从了解公司的流水到最后掌握公司的财务发展方向,控制公司财务的预算,审计就是查账,从会计做的账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也是为社会上的各家公司出具有鉴证意义的审计报告的一项工作,可以从这些地方去了解,自己喜欢往哪个方向发展2、从发展方向审计专业方向的就业主要有3种:公务员——审计署;审计师——会计师事务所;内审——企业。由于审计工作本身的特点,更多的是以项目的形式在操作,所以人随项目走,出差基本上是家常便饭。会计专业方向的就业会丰富很多,主要都是在公司里做对内的工作,刚开始都是出纳、会计、税务等,由于都在企业内部,所以稳定性会好一些。3、从薪资待遇同等情况下,审计会比会计多挣一点,原因很简单,工作强度的问题;审计比会计要忙,特别是旺季的时候,那么就需要不定时的加班和出差,大部分都是熬夜到凌晨,少数是要通宵的,而且在这个时候还要“舍弃”家庭和生活,所以回报是比较高的审计与会计区别在哪?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哪几个发展阶段?

人力资源管理包括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1、人事管理阶段:人事管理阶段又可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工业心理学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2、人力资源管理阶段:人力资源管理阶段又可分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提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两个阶段。3、人力资本管理阶段:将人视为一种资本来进行管理。人作为资本参与到生产活动中,具有以下的特点:(1)人力资本可以产生利润。(2)人作为资本,可以自然的升值。(3)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可以产生利润。(4)人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到利润分配中。4、以人为本管理阶段: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是将人视为经营活动中最重要的、应首先考虑的因素。在企业中,客户的“上帝地位”被员工取代。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当企业满足了员工的各种需求的时候,员工的工作效率、创作力将会极大的提升,可以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扩展资料: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末。人力资源管理的历史虽然不长,但人事管理的思想却源远流长。从时间上看,从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时期被称为传统的人事管理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人事管理让位于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分八大模块或者六大模块:1、人力资源规划;2、招聘与配置;3、培训与开发;4、绩效管理;5、薪酬福利管理;6、劳动关系管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力资源管理

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作用

私营企业主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一):私营企业主与融资难问题  虽然中小银行资金紧张全面收缩,国有银行门槛提高,使中小企业贷款被拒绝率超过56%,但笔者仍认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和发展环境并没有恶化。自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 以来,公共财政已经偏于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科技部、商务部、发改委、农业部每个部门都有一笔资金专门用来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法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九大措施已经开始实施。威海市政府促进成立高新技术投资公司,并制定科学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笔者认为 中小企业主靠顽强的拼搏精神实现为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成为世界上最有潜力的市场,中国稳定的政局与社会秩序、充裕而低廉的劳动力。现在中国由“抓大放小”逐渐到“扶小放大”这些政策给予中小企业的是千载难逢的跨越式成长的机会。由于金融市场的垄断,及银行的资金状况趋紧及利率上升的压力,放开利率后,利率水平出现了升势。但金融体制不是造成融资难的主要原因。现代金融体制,包括现代金融组织体系、现代金融市场体系、现代金融监管调控体系。“建立开放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利率一般降多升少”(宋国青 《上海证券报》 2002-5-17) 。中小企业在规模的扩张过程中,规模的扩张使自有资金难以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从而导致对银行信贷和民间借贷的需求上升的趋势。”从西方七国集团成员国平均水平来看,“内源融资比例高达55.7l%,外源融资比例为44.29%;在外源融资中,来自金融市场的股权融资仅占融资总额的10.86%”(恒丰银行长岛支行 唐洪文 《浅析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依赖内源融资在50%-60%以上,外源融资上银行贷款大约在20%左右,股权融资极少不到1%”(《中国企业融资外包策略》 融勤国际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杨晓凌)可见中国中小企业经营者需要增加的应该是股权融资才符合资本结构理论。在没有提升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之前就将降低利率放宽贷款政策,最终的结果是很可怕的。(二):私营企业主与公司治理结构我国私营企业主主要采用家族企业的股权治理,家族式管理,管理成本低,信任程度高。公司治理结构要适应企业发展阶段,在企业发展初期完全家族企业的股权治理。企业制度决定了企业的决策方式。家族式企业的决策方式就是不尽科学的家长式决策。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主应建设以规范的公司制为组织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而建立科学的决策方式。由于企业主出于对控制权稀释担心导致融资结构不合理,这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阻碍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现代企业理论三个重要分支,即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团队理论,现代企业理论已经走向了利益相关者论,而私营企业主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仍然停留在股东本位的思想上,这种思想表现出来就是融资结构不合理,就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而股权结构是影响公司治理机制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不同的股权结构会带来不同的内部监控效率。(三):私营企业主与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尤为重要,人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优势来源于企业文化。制度经济学注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对企业效率的影响,但无法解释相同治理结构下却有不同企业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企业文化,企业家用某种经验和直觉,指导和约束员工,对企业员工灌输自己的经验和方法,使之融入企业管理行为中,自觉自愿地遵守所形成的约束激励机制。企业文的质量决定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的文化是家长制决策文化、任人唯亲文化、随意性文化。这种文化也是有私营企业主自身素质所决定的,由于没有合理的企业文化,我国部分中小企业为眼前的利益在融资、对外贸易等方面不顾企业信用。(四):私营企业主与产业集群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注意到了产业集群,之后迈克尔61波特( M.E.Porter)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即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中连片,形成上、中、下游结构完整(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渠道甚至最终用户)、外围支持产业体系健全,具有灵活机动等特性的有机体系”(聂鸣)。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支撑。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筹资开辟了渠道,优化了社会服务,增强了政府支持,提供了人力资源,促进了技术创新,支撑了市场开拓。集群由大量中小企业共同组成,从国际上中小企业发展经验来看,它们与龙头企业合作,根据产业联合产业集群的理论要求,实行垂直分工或水平分工,在区域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发展研究院有多牛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人称智库中的商学院,该院系近年来的突出成果非常多。一、学院简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NSD),简称“北大国发院”,是北京大学的一个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性学院,是北大教学、科研、智库三位一体的综合研究院。1994年由林毅夫、易纲、海闻、张维迎、张帆、余明德六位海归学者创办。经过2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北大教学与科研当之无愧的旗帜,更是中国高校智库遥遥领先的领军者。二、学院知名学者国发院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经济学、人口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除林毅夫等创始人之外,还包括周其仁、宋国青、曾毅、闵维方、姚洋、黄益平、刘国恩、李玲、赵耀辉、傅军和陈春花等著名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经济学和人口学方面的知名学者。三、国发院突出荣誉BiMBA商学院,人称“智库中的商学院”。这一智库近年来所积攒获得的荣誉总结如下:1、2008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荣获“中国改革开放30年30个优秀集体”荣誉称号;林毅夫、张维迎、周其仁当选“30年最具贡献的十位经济学家”。2、2014年《中国智库报告》中国发院五个研究领域进入前五名。国发院在经济政策研究、政治建设研究、文化建设研究、生态文明研究、城镇化研究等五个重要领域排名中进入前五名。同年,国发院获评凤凰网与凤凰卫视联合联合颁布的“改革动力奖”年度学术机构。3、2015年国发院入选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是中国高校智库的杰出代表。同年,国发院还荣获《中国新闻周刊》评选的“影响中国”年度智库的殊荣。4、201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国发院。5、2017年国发院获选2016年度“十大智库”;林毅夫获选年度“十大智库人物”;国发院获选高校智库第一;国发院入选2016最具影响力智库阵营。6、2018年国发院进入CTTI高校智库A+级榜单;“北大中国卫生经济研究中心”位列健康政策智库排名中国首位、全球第十五位。7、2019年林毅夫教授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者,当选党中央“改革开放40年100位先进人物”。8、2020年林毅夫教授担任国家“十四五”规划编制专家委员会副主席。

综合分析电子商务发展宏观环境

电子商务市场环境:当下我国的电子商务正呈现出一个良好发展的态势。近年来,电子商务飞速发展,利用网络优势,快速形成自己独特的商业发展群体。越来越多的人看到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潜力,主动投身到电商竞争的热潮之中。随着电子商务单位数量的增加,电商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越来越多的电商商家被逼进入价格大战。规则上的漏洞、不完善的网络法则和网络本身所具有的弊端,让恶性竞争变得难以控制。扩展资料:电子商务的形成与交易离不开以下四方面的关系:一、交易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以下简称第三方交易平台)是指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为交易双方或多方提供交易撮合及相关服务的信息网络系统总和;二、平台经营者第三方交易平台经营者(以下简称平台经营者)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领取营业执照,从事第三方交易平台运营并为交易双方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三、站内经营者第三方交易平台站内经营者(以下简称站内经营者)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上从事交易及有关服务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电子商务

什么是发展生产力

问题一:什么叫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解放生产力即是消灭社会中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时生产力的发展不受束缚,发展生产力即是通过各种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提高 问题二:什么发展生产力 解放劳动力 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内干出的活多少 也就是效率 劳动力是指人,机器 ,动物等等一切参与劳动的参与者他们的贡献(可以是时间,也可以是体力。。) 这就话可以这样理解 提高生产效率,让人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劳动力,使生产达到最大化 问题三:经济上的生产力是指什么???应该怎么样发展生产力??? 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现阶段,要大力发展就必须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必须服从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科学技术,在现阶段的经济建设中,上到国家下到各个省市都非常重视人才、重视科学技术。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而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的素质决定着对生产资料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只有人才不断涌现,社会主义事业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所以应该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大力实施人才战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先进与否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将会极大地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我国的经济。 问题四: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意义是什么。 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人口素质,重视科技教育。3)改革是动力,通过改革促经济发展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由我国国情决定的。2)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大力发展生产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 意义是什么?1.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2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3,提高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根本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问题五: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1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2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3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问题六:马克思思想提出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思想提出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是生产力包含的人与自然矛盾的内在根据,人的需要对象要由自然界来提供,而自然界永远不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能提供人需要的现成对 象。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即征服自然、满足需要,必须进行劳动实践。马克思说:“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 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人就是在这个实践中才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与自然的矛盾,也 就没有人的生产实践,也就谈不上生产力。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永不衰竭的内在动力。 问题七:什么是生产力呢 生产力就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它是人们进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基本物质基础条件,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叫生产力。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随着劳动者生产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总要改进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因此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精神要素×物质要素=(科学技术+教育培训+经营管理)×(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其中,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 *** 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教育就是第二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核心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从需求开始的,需求的变化决定了产业结构的变化。所以说需求决定产业,科技进步首先是拓展新的产业,找好市场。”“生产力是不断趋向社会化而变化发展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生产力 亦称“社会生产力”。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界的关系。它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生产力要素包括:(1)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2)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的能动的要素,因为只有劳动者才能制造和改进生产工具,掌握和使用生产资料。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科学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工农业生产,通过对生产力各个要素的作用,促进或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这一意义上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的学者认为生产力的要素还包括劳动对象。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起主要的决定作用。 问题八:什么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四大,首次把“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载人了 *** 。

CMA管理会计师发展前景如何?值得考吗?

CMA,即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在管理会计领域是一张极具含金量和权威性的资格认证,那么对于财会人来说值不值得报考?用处有多大?目前行业状况相信大家心里有很明白,随着经济发展迅速,财务会计专业的毕业生逐渐增多,市场需求也开始演变成“供过于求”的现象,也就是说财务会计专业人才慢慢开始饱和。再加上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冲击下,财务会计专业的前景逐渐变差,而社会上会更加专注于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企业的目光也会从财务会计慢慢转向于管理会计,总的来说,财务会计转型到管理会计已经是目前市场上的趋势,对于有意向转型成为管理会计的财务人员,CMA可是你不二选择。考下CMA证书有什么用?1、有利于职业发展国内管理会计人才一直处于紧缺状态,我国目前拥有1800万左右财务工作者,其中大约八成的从业者从事着记录与核算的工作,这些传统业务其实很容易会被计算机替代。而企业最急需的“军师”,也就是能够承担预算决策、成本控制等职能的管理会计,却有着300多万的人才缺口。IMA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亚太区总监: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财务管理人员的时候,提出了CMA(管理会计)优先,可以比他们同资历的同行收入高出60%。从整体来讲.管理会计人才在国内还处于稀缺,市场供不应求。2、知识面不断扩展在学习CMA的课程,IMA协会会给各位学员定期安排参加一些的讲座、报告会、高峰论坛等大型的活动。主要目的能够让学员们能够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个人阅历,始终保持行业最新、最领先的获知度。3、认可度广泛,含金量高四川: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推出“天府英才计划”,CMA享受80万高额补贴上海:CMA被列入《上海金融领域“十三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浙江:CMA入选“浙江省注册会计师行业国际业务人才库推荐名单”

中国物权法的发展

一、物权法的形成与发展物权法决定于一定社会的客观经济基础 ,但同时又确认、维护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在原始社会 ,个人作为社会的肢体 ,人们对物的占有、利用处于自然的无权利意识的状态。自进入私有社会 ,产生私有观念以来 ,为了使已经取得的财产或利益得到法律的认可和保障 ,消除社会的混乱状态 ,最初确认权利主体对财产的归属和支配的物权法律制度便应运而生 (当然 ,初期主要为所有权法律制度 )。物权法从萌芽、形成到发展完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 )物权法的雏形时期 ,物权法体系的最初形成以古罗马法为标志。罗马法是简单商品关系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与简单商品经济相适应 ,它将物权分为所有权和定限物权两类 ,定限物权又分为役权、永佃权、地上权、质权、抵押权。罗马法的担保物权不发达 ,典权及留置权并未形成独立的制度。由于早期罗马法权利、物的概念尚不成熟 ,因而无明确的定义。罗马法的物权法是西方奴隶社会最完备的物权法体系。与其同时的日耳曼各国则在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建立起别具一格的物权法。日耳曼法贯彻团体本位原则 ,形成了以对自然物的利用为核心的强调物权相对性及所有权质的分割的物权法制度 ,成为后来英美法系财产法的重要渊源之一。(二 )物权法的发展、完善时期。物权法在罗马法时期初步形成后 ,随着古罗马帝国的衰亡而湮没达几个世纪 ,后由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在解释罗马法时明确提出 ,由于其能适应简单商品关系的需要 ,因而被欧洲大陆各国的民事立法所采用。物权法的完善则以《法国民法典》为代表 ,它规定了较为完备的物权法体系 ,并在内容和编纂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除规定所有权外 ,亦规定了役权和担保物权。役权按罗马法分类为 :人役权和地役权。用益物权也作为详尽的规定 ,并将使用权单独作为物权 ,但未将地役权作为单独物权 ,而将其列入土地租赁中。担保物权发达 ,但对不动产质权和抵押权未加以严格区分。《法国民法典》建立的物权法体系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最为完善的体系。(三 )物权法的发达时期。以《德国民法典》为代表 ,它正式从立法上创立了物权的概念。物权法中除了《法国民法典》规定的之外 ,增加了诸物权的种类 :规定了权利上的用益权 ,权利质权 ,第一次将权利作为物权的客体 ,并将一些债权如先买权、土地债权等 ,亦视为物权。担保物权中将抵押权和质权严格区分开来。这部物权法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走向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新的需要 ,具有从“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过渡性质 ,它已形成逻辑严谨、周密的物权法体系 ,对瑞士、日本等国物权法产生了深远影响。物权法律制度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法律文化和精神财富 ,传统的物权法体系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物权法具有很大的吸收、借鉴作用 ,离开国际性共同的物权法律制度 ,而主张在中国范围内构筑纯属“中国特色”的物权法 ,既不可能 ,也无必要 ,因为它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二、物权的发展趋势及物权立法重心的转移现代市场经济 ,并不是纯粹自由放任的经济 ,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干预的加强 ,使得传统的私法“公法化”,传统的物权理论也有了重大突破 ,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物权也出现了社会化、价值化甚至国际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物权理论都把维护所有权的绝对性和优势地位视为自己的核心使命 ,在法律上赋予所有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尊崇地位 ,人们对所有权概念推崇备至 ,形成了对所有权概念的崇拜心理。相应地 ,传统的物权法尤其注重财产的归属关系 ,维护权利主体对所有物的占有和支配 ,而忽视财产动态实现方式。这种理论的形成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资本主义初期为了扫除发展道路上的封建残余 ,启蒙思想家强调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 ,高扬人权的旗帜 ,尊重个人的权利 ,把人的财产与人格尊严相联系 ,认为财产权是人格权的延伸和拓展 ,侵犯了主体的财产权也即侵犯了主体的人格尊严。理性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成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思潮 ,反映在法律上 ,便是确立了无限私有权、契约绝对自由等民法的一般原则。传统的物权理论以所有权的绝对性为基点构建 ,符合自由资本主义契约自由、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要求 ,促成了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和主体人格独立化 ,因而功不可没。但它的原点和核心都始终围绕所有权存在状态及行使过程的严格规范和保护 ,着眼于最有效地保护财产的静态归属 ,保护财产所有权本体的完整性 ,在效力上则表现为所有权被彻底优化 ,利用权被相对弱化的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大规模发展 ,传统的物权理论及立法制约了社会物资和自然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合理、高效的利用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越来越表现出其致命的缺陷。我们知道 ,所有权概念只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法律抽象而已 ,它着重表明了财产的静态归属 ,即权利主体对财产的支配或控制状态获得了法律的认可和保障 ,但这一确认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现代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 ,使得人类对本来就不太丰富的资源需求量成倍增长 ,因而资源显得非常短缺。只有合理利用和分配资源 ,使资源的配置处于最优状态时 ,才能取得最好的经济效果和物质利益 ,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又必须以资源最大限度地自由运动为前提。可是传统的物权理论却在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途径上设置了诸多障碍。这主要体现在 :(1 )依照传统的物权理论 ,只要所有人不损害社会或他人利益 ,就可以对其物任意行使支配权 ,而可以排除来自国家或他人干涉。这样 ,只要所有人不愿意实际财产的流转和权能的分离 ,即使财产长期闭置 ,甚至明显的浪费、毁损 ,法律也不过问 ,从而使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在运动中实现增值的可能性受到所有人占有欲和支配的制约。 (2 )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应当由最有能力利用资源的人来充分占有、利用。可是 ,依照传统的物权理论 ,在所有权人依法设定他物权时 ,无论他物权人的权能多么广泛 ,他物权人最终不享有对所有物的处分权 ,因而总是受到所有权人意志的制约。这样 ,所有权人所拥有的财产价值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 ,当然也就谈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效益了。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越来越多地超越了国家间的界限,什么是决定企业国际竞争的成败更成了战略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Rumelt,Schendel&Teece,1994)。近20年以来,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为全球资本、知识和全球价值体系流动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自身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尽管跨国公司战略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问题在近年来一直是国际商务政策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专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自身制度、经济环境的变革对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影响,以及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认识和把握跨国公司战略转变本质及其特征,无论是对于中国今后外资政策的制定,还是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确立自身竞争优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构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生演进过程。本文的目的正是基于共生演进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动态演进过程。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共生演进机制的提出      长期以来,围绕环境选择和组织适应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并不仅仅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机会和力量去重新塑造环境,这种观点主要是以战略选择理论为代表。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外部环境的特点以及特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最优的组织形式。在综合多种理论视角的基础上,Lewin和Volberda(1999)进一步提出了共生演进(Co-evolution)的观点,认为组织的企业战略转变以及新组织形式的产生是由组织间直接的互动关系和系统内其他组织的反馈造成的,反映了一种递归关系而并不一定是组织适应或环境选择的直接结果,具有多层次、嵌入性、多向因果性、非线性、正向反馈以及路径、历史依赖等特点。      从本质上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转变及其影响作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调整、适应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与发展中国家当地制度、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演进发展的诱因。全球化、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互为因果、多层次影响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种基于“共生演进”的演化机制(见图1),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命题之一。                 首先,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战略机会并实现资源的整合,已成为决定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在不断促进资本、技术和知识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同时,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其直接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区位优势和产业形态构成要素的改变。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更为深入和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运行的总体框架下,以WTO、IMF等为代表的国际规则体系在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产业环境和制度体系的演进过程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所普遍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进程。      第三,在全球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营运活动被进一步地纳入到其全球化经营网络之中,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也进一步地嵌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战略目标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发展目标之间、跨国公司内部文化与发展中国家当地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以及双方议价能力的对比变化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演进过程。      二、全球化与全球战略——基于战略性资产的演化机制      全球化被认为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IMF,1997)。尽管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竞争形态演变的不同阶段,“全球战略”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始终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全球战略往往仅局限于那些处于“全球化产业”的企业。在这些产业中,企业在一国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往往会受到其在其他国家市场竞争的显著影响,而企业全球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企业如何通过在不同国家市场中的竞争布局来实现范围经济,以及成本和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从而确立其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对“全球战略”讨论的不断深化,“全球战略”实际上早已突破了个别产业的界限而越来越成为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竞争优势的主动选择。同时,“全球战略”的内涵也从单纯的跨国经营,转向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和管理企业全球价值增值体系内人员、资本和技术的全球流动。Porter(1986)曾指出,所谓全球战略不但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跨越国界,而且还包括如何将这些国外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各种机遇,从全球范围构造企业的整体优势。Ghoshal(1987)从跨国公司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来源两个纬度提出了全球战略的解释框架,认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主要分为:实现效率(如降低成本、分担投资)、管理风险(如分散地区风险)以及创新学习和适应(如组织内部不同经验和知识的交流),全球战略目标的不同直接导致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实现途径的差异。      从全球竞争环境的现状看,以新技术革命为主要推动力的技术创新全球化、以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成为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动因。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形态也从基于成本、规模的竞争逐渐转向基于知识的竞争。与此同时,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之间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相互影响的正向反馈机制,这一演化过程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竞争环境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活动的内容和特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球化极大地影响了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性质,使其更具有流动性、知识密集性和地理上分散性的特点,而各种创造性资产(created Assets),如各种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制度资本对跨国公司所有权专有优势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目标逐渐从效率成本转向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实现,其战略重点逐渐从传统的市场寻求、资源寻求和效率寻求转向战略性资产寻求。所谓战略性资产主要是指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组难以交易、难以模仿、稀缺的特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跨国企业战略性资产寻求战略正是在企业现有资产组合的基础上,为强化企业竞争优势而获取新资产和能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866家跨国公司国外总产值有60%集中在先进技术部门。为确保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跨国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到世界科研经费总数的3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的500家最大跨国公司集中控制着这些国家90%的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如何在现有能力和资产组合的基础上迅速获取和整合各种新的互补性资源,则成为决定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一般性竞争转向超强竞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也不再局限于一般性的资源或市场份额,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全球范围内识别和利用互补性和协同性的战略资源,并有效的实现全球性资源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流动和整合。Kuemmerle(1996)通过对制药产业和电子行业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当地资源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而不是开发其已有的存量知识。并且以直接投资为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研发上的竞争能力,例如设址于主要的创新中心,或直接对当地拥有研发实力的公司进行收购等(Kuemmerle,1999)。      从中国的情况看,目前外商投资的热点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战略动机从一般的成本、市场寻求转向当地高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挖掘利用,其竞争形态从一般的成本竞争、市场竞争转向对知识产权的争夺和技术标准的竞争(如跨国公司在中国3G产业标准上的竞争)。目前,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外资占主导地位的领域。2001年,中国整个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占到1/4。而整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出口的8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发明专利2/3是外商在中国注册的;利润70%—80%流向了外资企业。从本质上看,种种变革趋势实际上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区域专有性资产的一种表现。      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环境演变      正如上述所言,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变得更加依赖于知识密集型资产。随着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开放程度的加深,技术、资本和产品的跨国流动变得更为便捷和频繁,以至于Porter(1988)指出:任何通过距离上的移动或获取的(优势)已不再成为竞争优势,今天真正的竞争优势是那些具有粘性,即不易移动的事物。      首先,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的普遍进行,跨国公司的区域选择更加自由并更具流动性。而在吸引跨国投资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激励和优惠政策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效果却在逐渐减弱。      其次,在技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成本和自然资源等传统区域优势在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区域积聚则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区域优势之间变得更加互相彼此依赖,并呈现出相互影响、路径依赖的演化特点,也就是说企业在时间t+1的所有权优势取决于其在时点t的资产的地域组合,而东道国在t+l的区位优势取决于其在在时点t吸引公司所有权优势的能力。      (一)区位竞争优势的演变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基本内核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各国的外资策略,跨国公司的竞争或所有权专有优势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以往在区位优势相近的情况下,那些对外资采用更多财政激励和补贴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跨国公司的流向地,但是这种策略更多的是对资源寻求性FDI产生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企业间的竞争已超越技术、成本和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单项角逐,这种竞争变成是各全球供应链优劣高下的综合竞争(TanK.C.A,2001)。跨国公司一方面不断实施供应链的本地化;另一方面,又使之完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大格局中。Altenburg(2000)认为,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是不平衡的,如果本土供应企业拥有更多专有技术或范围经济,则会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议价能力;而如果本土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则会降低其还价能力和自主性。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往往面对信息的不对称和沉淀成本的投入,在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中往往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基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导向的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吸引外资策略的重点应逐步从资源寻求型转向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性资产寻求型战略为主导的跨国公司,以达到通过外资带动技术产业升级的目的。提升国家专有区位优势(Country Specific Location Advantage)以及某种程度的非移动性创造资产(immobile created as-sets)已成为吸引这类跨国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方面的变化,集群效应作为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的区位优势则更加凸现出来。薛求知等(2005)认为集群效应所带来的区位优势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与东道国进行无形知识、思想和学习交流的机会。随着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参与程度普遍提高。任胜刚(2005)等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证分析认为,这些区域内大量跨国公司投资的集聚促进了集群的生成,并有效地推动了区内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区域产业竞争力,同时也增强了区内与区外经济的联系,通过要素的集聚、整合转换成经济能量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二)吸收能力的演变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是其全球范围内整合战略性资产的重要表现。目前,理论上较为一致观点认为,通过跨国公司更高附加值的活动特别是本地化的研发活动能够对所在国产生潜在的知识溢出效应。但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能否真正从这种研发的溢出效应中受益的问题,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Fein-berg和Majumdar(2001)基于对印度的研究发现,不同跨国公司的附属机构间能够从互相的研发活动中受益,但是对于本地公司却不存在这种溢出效应,同时也未能观察到跨国公司在开发本地公司研发能力上的反向收益(reverse benefit)。显然是否能够从这种溢出效应中获益,发展中国家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则变得尤为关键。      Lane和Lubatkin(1998)针对跨国公司间和战略联盟内部的知识转移背景下的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合资企业,Lyles和Salk(1996)以及Lane et.a1.(2001)发现,如果在组织柔性得到提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换得到鼓励,员工在行为方式选择上具有更大自由等条件下,本地合资方能够提升他们学习的能力。从战略的角度看,吸收能力被更多地定义为一种动态演化能力,代表了一种“企业凭借获取、消化、转化以及运用知识以形成动态组织能力的一组组织常规和过程”(Cohen and Levinthal 1990),其中不仅包括人力资本,而且包括组织重视、消化和商业化新知识的组织能力的结构性特点(Zahra & George,2002;Lane and Lubatkin,1998)。例如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往往更具变动性(volatility),战略和组织的柔性对于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企业所有权形式、公司治理安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Minbaeva et.a1.,2003),高层团队的百动(Uhlenhruck et.al.,2003)以及对知识转移和组织变革的机会识别(Newman,2000)等都对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吸收能力的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家能力的演变      企业家无疑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创新的重要来源。通过从国外合作方获取的知识与本地知识相结合,往往促成新知识的产生。因此,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成长的影响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有观点认为,跨国公司实际上挤占了本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又起着推动创新的作用(A1-tenburg,2000;Katz,1987)。许多对本土成功企业的研究也发现,相当数量的企业家或经理在以往的经历中都与跨国公司有联系。例如Katz(1987)的研究发现,很多拉美本地公司的经理都曾在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供职。Ahenburg(2000)的研究则证实了许多脱离于原跨国公司,并成为独立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企业,却与跨国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发展中国家制度环境演化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      North(1990)指出,制度是“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人为设置的人类行为限制因素”。相应地,Davis and NoAh(1971)将“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frame—work)”界定为“一系列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制规则,塑造了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制度框架由正式和非正式制约构成。正式制约包括政治规则、司法系统和经济合同;非正式制约包括社会性的行为规范,它嵌入文化和意识形态(scott,1995)。尽管众多发展中国家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其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也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但是其基础性的市场支持制度仍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缺乏政治的稳定性和明确性;战略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Peng&Health,1996)。在这种环境中,本地企业往往依赖于其基于社会网络的整合机制来克服各种形式的市场失效(Peng,2000),但是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应如何面对这种制度上的异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相关政策制度以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例如广泛削减和取消贸易壁垒、放松国内市场管制、实行私有化与投资流动的自由化。同时,旨在促进投资保护以及投资自由化的多边投资协定框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接受和参与,规范跨国公司和各主权国家行为的制度与法律规则日臻完善。例如,在1998年由60个国家做出的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共1452项管制变动中,有94%是为外国直接投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双边投资协定的数目从1980年年底181项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1856项,其中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缔结的此类协定也日益增加。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也由1980年年底的719项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1982项。应当看到,这种政策改变本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跨国公司影响力不断加大,发展中国家主动调整的结果,但同时也是随着跨国公司议价能力不断提升,对本地政府进行游说或直接谈判的结果,一些跨国公司有着展开近乎主权国行为的私外交能力。      制度环境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了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选择。跨国公司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主要以合资方式为主,这是受到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受到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间的交易与联系更加依赖于彼此间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跨国公司在政策限制以及市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选择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利用本地合作者建立起与本地市场、企业和制度间的广泛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开放程度的提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呈现出独资化的趋势。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5)显示,世界500强中国投资的120个项目中,约有40%通过增资扩股,实现了控股。这种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降低,跨国公司正逐渐摆脱当地网络关系的依赖而转向以市场能力为基础的竞争。跨国公司竞争模式与本地环境之间正构成了一种共生演进的选择与适应关系。      五、结论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新技术变革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对其全球战略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影响则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会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对于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跨国公司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将广泛地影响到其区位优势的构成和对外贸易政策。在目前的很多情况下,不同地区间往往为引入外国直接投资而纷纷制订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激励措施,但是在当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其战略目标正在从传统的效率和成本引导、市场引导转向以创新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架构上。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当认识到单纯的激励政策作用正变得十分有限,而基于创新和知识性资源的区位优势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促进区域内促进创新和知识资本开发的基础环境建设则变得尤为重要,如教育等人力资本的开发、产业集群的培育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转变是全球化进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影响也是多方位的,我们只有从动态的、全面的观点去审视这种转变的实质才能够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的优势所在和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转变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越来越多地超越了国家间的界限,什么是决定企业国际竞争的成败更成了战略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Rumelt,Schendel&Teece,1994)。近20年以来,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为全球资本、知识和全球价值体系流动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自身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尽管跨国公司战略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问题在近年来一直是国际商务政策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专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自身制度、经济环境的变革对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影响,以及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认识和把握跨国公司战略转变本质及其特征,无论是对于中国今后外资政策的制定,还是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确立自身竞争优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构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生演进过程。本文的目的正是基于共生演进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动态演进过程。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共生演进机制的提出  长期以来,围绕环境选择和组织适应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并不仅仅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机会和力量去重新塑造环境,这种观点主要是以战略选择理论为代表。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外部环境的特点以及特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最优的组织形式。在综合多种理论视角的基础上,Lewin和Volberda(1999)进一步提出了共生演进(Co-evolution)的观点,认为组织的企业战略转变以及新组织形式的产生是由组织间直接的互动关系和系统内其他组织的反馈造成的,反映了一种递归关系而并不一定是组织适应或环境选择的直接结果,具有多层次、嵌入性、多向因果性、非线性、正向反馈以及路径、历史依赖等特点。  从本质上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转变及其影响作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调整、适应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与发展中国家当地制度、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演进发展的诱因。全球化、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互为因果、多层次影响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种基于“共生演进”的演化机制(见图1),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命题之一。  首先,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战略机会并实现资源的整合,已成为决定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在不断促进资本、技术和知识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同时,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其直接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区位优势和产业形态构成要素的改变。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更为深入和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运行的总体框架下,以WTO、IMF等为代表的国际规则体系在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产业环境和制度体系的演进过程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所普遍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进程。  第三,在全球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营运活动被进一步地纳入到其全球化经营网络之中,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也进一步地嵌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战略目标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发展目标之间、跨国公司内部文化与发展中国家当地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以及双方议价能力的对比变化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演进过程。  二、全球化与全球战略——基于战略性资产的演化机制  全球化被认为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IMF,1997)。尽管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竞争形态演变的不同阶段,“全球战略”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始终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全球战略往往仅局限于那些处于“全球化产业”的企业。在这些产业中,企业在一国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往往会受到其在其他国家市场竞争的显著影响,而企业全球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企业如何通过在不同国家市场中的竞争布局来实现范围经济,以及成本和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从而确立其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对“全球战略”讨论的不断深化,“全球战略”实际上早已突破了个别产业的界限而越来越成为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竞争优势的主动选择。同时,“全球战略”的内涵也从单纯的跨国经营,转向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和管理企业全球价值增值体系内人员、资本和技术的全球流动。Porter(1986)曾指出,所谓全球战略不但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跨越国界,而且还包括如何将这些国外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各种机遇,从全球范围构造企业的整体优势。Ghoshal(1987)从跨国公司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来源两个纬度提出了全球战略的解释框架,认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主要分为:实现效率(如降低成本、分担投资)、管理风险(如分散地区风险)以及创新学习和适应(如组织内部不同经验和知识的交流),全球战略目标的不同直接导致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实现途径的差异。  从全球竞争环境的现状看,以新技术革命为主要推动力的技术创新全球化、以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成为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动因。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形态也从基于成本、规模的竞争逐渐转向基于知识的竞争。与此同时,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之间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相互影响的正向反馈机制,这一演化过程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竞争环境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活动的内容和特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球化极大地影响了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性质,使其更具有流动性、知识密集性和地理上分散性的特点,而各种创造性资产(created Assets),如各种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制度资本对跨国公司所有权专有优势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目标逐渐从效率成本转向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实现,其战略重点逐渐从传统的市场寻求、资源寻求和效率寻求转向战略性资产寻求。所谓战略性资产主要是指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组难以交易、难以模仿、稀缺的特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跨国企业战略性资产寻求战略正是在企业现有资产组合的基础上,为强化企业竞争优势而获取新资产和能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866家跨国公司国外总产值有60%集中在先进技术部门。为确保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跨国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到世界科研经费总数的3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的500家最大跨国公司集中控制着这些国家90%的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如何在现有能力和资产组合的基础上迅速获取和整合各种新的互补性资源,则成为决定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一般性竞争转向超强竞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也不再局限于一般性的资源或市场份额,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全球范围内识别和利用互补性和协同性的战略资源,并有效的实现全球性资源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流动和整合。Kuemmerle(1996)通过对制药产业和电子行业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当地资源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而不是开发其已有的存量知识。并且以直接投资为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研发上的竞争能力,例如设址于主要的创新中心,或直接对当地拥有研发实力的公司进行收购等(Kuemmerle,1999)。  从中国的情况看,目前外商投资的热点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战略动机从一般的成本、市场寻求转向当地高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挖掘利用,其竞争形态从一般的成本竞争、市场竞争转向对知识产权的争夺和技术标准的竞争(如跨国公司在中国3G产业标准上的竞争)。目前,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外资占主导地位的领域。2001年,中国整个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占到1/4。而整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出口的8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发明专利2/3是外商在中国注册的;利润70%—80%流向了外资企业。从本质上看,种种变革趋势实际上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区域专有性资产的一种表现。  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环境演变  正如上述所言,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变得更加依赖于知识密集型资产。随着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开放程度的加深,技术、资本和产品的跨国流动变得更为便捷和频繁,以至于Porter(1988)指出:任何通过距离上的移动或获取的(优势)已不再成为竞争优势,今天真正的竞争优势是那些具有粘性,即不易移动的事物。  首先,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的普遍进行,跨国公司的区域选择更加自由并更具流动性。而在吸引跨国投资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激励和优惠政策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效果却在逐渐减弱。  其次,在技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成本和自然资源等传统区域优势在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区域积聚则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区域优势之间变得更加互相彼此依赖,并呈现出相互影响、路径依赖的演化特点,也就是说企业在时间t+1的所有权优势取决于其在时点t的资产的地域组合,而东道国在t+l的区位优势取决于其在在时点t吸引公司所有权优势的能力。  (一)区位竞争优势的演变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基本内核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各国的外资策略,跨国公司的竞争或所有权专有优势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以往在区位优势相近的情况下,那些对外资采用更多财政激励和补贴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跨国公司的流向地,但是这种策略更多的是对资源寻求性FDI产生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企业间的竞争已超越技术、成本和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单项角逐,这种竞争变成是各全球供应链优劣高下的综合竞争(TanK.C.A,2001)。跨国公司一方面不断实施供应链的本地化;另一方面,又使之完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大格局中。Altenburg(2000)认为,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是不平衡的,如果本土供应企业拥有更多专有技术或范围经济,则会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议价能力;而如果本土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则会降低其还价能力和自主性。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往往面对信息的不对称和沉淀成本的投入,在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中往往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基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导向的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吸引外资策略的重点应逐步从资源寻求型转向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性资产寻求型战略为主导的跨国公司,以达到通过外资带动技术产业升级的目的。提升国家专有区位优势(Country Specific Location Advantage)以及某种程度的非移动性创造资产(immobile created as-sets)已成为吸引这类跨国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方面的变化,集群效应作为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的区位优势则更加凸现出来。薛求知等(2005)认为集群效应所带来的区位优势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与东道国进行无形知识、思想和学习交流的机会。随着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参与程度普遍提高。任胜刚(2005)等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证分析认为,这些区域内大量跨国公司投资的集聚促进了集群的生成,并有效地推动了区内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区域产业竞争力,同时也增强了区内与区外经济的联系,通过要素的集聚、整合转换成经济能量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二)吸收能力的演变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是其全球范围内整合战略性资产的重要表现。目前,理论上较为一致观点认为,通过跨国公司更高附加值的活动特别是本地化的研发活动能够对所在国产生潜在的知识溢出效应。但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能否真正从这种研发的溢出效应中受益的问题,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Fein-berg和Majumdar(2001)基于对印度的研究发现,不同跨国公司的附属机构间能够从互相的研发活动中受益,但是对于本地公司却不存在这种溢出效应,同时也未能观察到跨国公司在开发本地公司研发能力上的反向收益(reverse benefit)。显然是否能够从这种溢出效应中获益,发展中国家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则变得尤为关键。  Lane和Lubatkin(1998)针对跨国公司间和战略联盟内部的知识转移背景下的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合资企业,Lyles和Salk(1996)以及Lane et.a1.(2001)发现,如果在组织柔性得到提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换得到鼓励,员工在行为方式选择上具有更大自由等条件下,本地合资方能够提升他们学习的能力。从战略的角度看,吸收能力被更多地定义为一种动态演化能力,代表了一种“企业凭借获取、消化、转化以及运用知识以形成动态组织能力的一组组织常规和过程”(Cohen and Levinthal 1990),其中不仅包括人力资本,而且包括组织重视、消化和商业化新知识的组织能力的结构性特点(Zahra & George,2002;Lane and Lubatkin,1998)。例如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往往更具变动性(volatility),战略和组织的柔性对于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企业所有权形式、公司治理安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Minbaeva et.a1.,2003),高层团队的百动(Uhlenhruck et.al.,2003)以及对知识转移和组织变革的机会识别(Newman,2000)等都对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吸收能力的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家能力的演变  企业家无疑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创新的重要来源。通过从国外合作方获取的知识与本地知识相结合,往往促成新知识的产生。因此,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成长的影响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有观点认为,跨国公司实际上挤占了本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又起着推动创新的作用(A1-tenburg,2000;Katz,1987)。许多对本土成功企业的研究也发现,相当数量的企业家或经理在以往的经历中都与跨国公司有联系。例如Katz(1987)的研究发现,很多拉美本地公司的经理都曾在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供职。Ahenburg(2000)的研究则证实了许多脱离于原跨国公司,并成为独立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企业,却与跨国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发展中国家制度环境演化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  North(1990)指出,制度是“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人为设置的人类行为限制因素”。相应地,Davis and NoAh(1971)将“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frame—work)”界定为“一系列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制规则,塑造了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制度框架由正式和非正式制约构成。正式制约包括政治规则、司法系统和经济合同;非正式制约包括社会性的行为规范,它嵌入文化和意识形态(scott,1995)。尽管众多发展中国家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其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也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但是其基础性的市场支持制度仍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缺乏政治的稳定性和明确性;战略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Peng&Health,1996)。在这种环境中,本地企业往往依赖于其基于社会网络的整合机制来克服各种形式的市场失效(Peng,2000),但是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应如何面对这种制度上的异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相关政策制度以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例如广泛削减和取消贸易壁垒、放松国内市场管制、实行私有化与投资流动的自由化。同时,旨在促进投资保护以及投资自由化的多边投资协定框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接受和参与,规范跨国公司和各主权国家行为的制度与法律规则日臻完善。例如,在1998年由60个国家做出的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共1452项管制变动中,有94%是为外国直接投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双边投资协定的数目从1980年年底181项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1856项,其中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缔结的此类协定也日益增加。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也由1980年年底的719项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1982项。应当看到,这种政策改变本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跨国公司影响力不断加大,发展中国家主动调整的结果,但同时也是随着跨国公司议价能力不断提升,对本地政府进行游说或直接谈判的结果,一些跨国公司有着展开近乎主权国行为的私外交能力。  制度环境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了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选择。跨国公司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主要以合资方式为主,这是受到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受到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间的交易与联系更加依赖于彼此间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跨国公司在政策限制以及市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选择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利用本地合作者建立起与本地市场、企业和制度间的广泛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开放程度的提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呈现出独资化的趋势。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5)显示,世界500强中国投资的120个项目中,约有40%通过增资扩股,实现了控股。这种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降低,跨国公司正逐渐摆脱当地网络关系的依赖而转向以市场能力为基础的竞争。跨国公司竞争模式与本地环境之间正构成了一种共生演进的选择与适应关系。  五、结论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新技术变革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对其全球战略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影响则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会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对于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跨国公司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将广泛地影响到其区位优势的构成和对外贸易政策。在目前的很多情况下,不同地区间往往为引入外国直接投资而纷纷制订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激励措施,但是在当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其战略目标正在从传统的效率和成本引导、市场引导转向以创新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架构上。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当认识到单纯的激励政策作用正变得十分有限,而基于创新和知识性资源的区位优势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促进区域内促进创新和知识资本开发的基础环境建设则变得尤为重要,如教育等人力资本的开发、产业集群的培育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转变是全球化进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影响也是多方位的,我们只有从动态的、全面的观点去审视这种转变的实质才能够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的优势所在和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的发展历程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创刊于1998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家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由教育部主管,同济大学主办,上海市交通运输和港口管 理局、上海铁路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中铁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 司、中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单位协办。《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的办刊宗旨是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方针政策,交流学术动态,传播科技信息,介绍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研究》在1998年创刊之初,由当时的上海铁道大学主办。时任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的傅志寰同志为创刊号撰写了发刊词,时任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同志也分别题词。《城市轨道交通研究》现已成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内的“双核心期刊”。

城市轨道交通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

背景 城市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是中国社会城市化和城市大都市化步伐加快的象征,不仅被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实践经验证实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良方,而且城市轨道交通能够极大的改善城市的经济格局,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国内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代表的城市已经拥有了相当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另外还有许多城市正在积极谋求发展城市轨道交通,以避免或者解决北京、上海等城市曾经出现过的一系列严重交通拥堵问题。但是全国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热情并不是都能得到积极的回报。目前国内各地在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制约。 首先是政策制约,主要表现在项目审批、立项、投资融资、运营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政策不明确,缺乏相关的法律规定。同时,已经出台或者存在的政策和法律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又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与各地的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不能很好地用来指导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顺利发展。 其次轨道交通领域国内外的经验、技术、成果、人才交流、互动与合作缺乏一个有效的机制和途径进行。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者和运营商往往要面对类似的问题,但是很少通过信息共享、经验共享、知识共享、人才共享来实现效益最大化,并辟免重复研究和一般性错误的出现。 第三,中国拥有众多适合发展轨道交通并积极地寻求发展轨道交通的城市,而且许多城市在这方面是空白一片,要经历完全从无到有的过程。可以说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也是最“原始”的市场。这个市场孕育着无限的生机也蕴藏着巨大的利润,但是在这个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链中占据利润制高点的无一例外是国外厂商跨国巨头。国外市场和企业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育已经成熟而健全,处于零起点的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开发商和运营商在同这些跨国巨头进行交易合作的过程中显得势单力薄,不可避免要交一点学费。这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个城市交了学费,不能每个城市都为同样的问题交学费。种种原因,这个现象在许多城市都还存在着。 第四,国家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政策方面对于建设单位存在的一些顾虑和部分建设单位完全有能力解决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没有一个权威的渠道让决策层和建设单位之间达到一种有效的沟通。 宗旨: 联合和动员一切有志于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和发展的力量以战略发展的角度联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推动国内各城市轨道交通事业的发展。 战略联盟的任务: 一、政策方面, 1、 通过分析、讨论、研究,了解各个城市轨道交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政策方面的制约,和存在的共性的问题,综合整理各联盟成员的意见、建议,就各个地铁建设单位面临的不同程度的制度制约,提出有行之有效的建议,最终形成书面报告,通过一种权威的渠道,呈报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及其它有关部委,让各地铁建设单位的呼声直接传达到主管部门,影响有关政策的制定 2、 可就某一个城市的建设进行论证,解决政策上、经济上等各建设单位存在的许多共性问题,推而广之,并由发改委综合所做专题报告,以决策参考的形式上报发改委各司及国务院各部委有关部门,以作为决策参考的依据。取得政策上的支持和认同。 3、 联合大家呼吁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所需的政策支持,形成一个强大的呼声,广泛获得各方支持,新闻界、学术界、政界、进而影响到中央政府的决策,让凝聚的力量影响决策层,影响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 4、 就某一个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成功案例为标准,推动和促进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产生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 二、设备采购和技术转化方面 1、 设备进行战略采购,通过联盟的集体采购形成一个强大的买方市场,使设备采购成本降到最低限度,从而各建设单位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使利益达到最大化; 2、 技术进行战略转化,通过联盟的一致行动实现国外先进技术的转化、吸收、消化,减少技术转化的风险和代价,将研发成本降到最低限度 3、 在实施企业战略联盟的环节内部可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稳定产品及材料的价格,减少交易成本的发生。 4、 实行知识产权共享,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来实现 三、成果的经验交流, 1、 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推广和交流,使各城市的建设运营水平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线上 2、 联盟各建设单位可以相互借鉴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弥补各自的不足 3、 进行一些建设单位共性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促进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本降低,避免重复研究和一般性错误的出现,另一方面找出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提高各联盟成员的整体水平 4、 建立统一的信息库、人材库、产品库、市场,知识产权,通过信息共享、经验共享、知识共享,辟免重复研究和一般性错误的出现,最大限度的降低建设成本 四、对市场的影响 1、 在实施企业战略联盟的环节内部可以形成稳定的供应链,稳定产品及材料的价格,减少交易成本的发生。 2、 通过建立联盟形成一个强大的买方市场极积促进行业标准产生及制定;促进行业内价格标准的产生 3、 形成强大的产业链,结盟的各方通过联盟集体的力量提高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单位相互实力的整体实力 联盟的组织形式 1、 联盟最高机构设荣誉执行主席、名誉执行主席、荣誉顾问、 2、 由理事会任命秘书长一名、副秘书长若干名。下设秘书处,负责日常工作的开展;在理事会主持下负责联盟的组织建设工作并制订工作计划; 3、 联盟邀请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有影响有威望的专家担任名誉主席(人员待定) 4、 联盟意义的大小取决于联盟中的中坚力量,以及联盟开展的活动,联盟成员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单位为主的基础上,由综合所出面邀请由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地方省市、重点企业资深专家和主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负责人参与,包括一些经济学家,战略研究专家成立联盟专家顾问组,再发展一部分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有代表性的设计院及设备生产厂商参与 5、 联盟成员由主发起人共同发出联盟建议书,各建设单位以自发,自愿的形式,组成一个民间团体 6、 联盟成员分为核心联盟成员和一般联盟成员两类;核心成员是本联盟的发起单位为基础,以产业互补为原则发展,新的核心成员加入需理事会同意; 7、 联盟单位应指定一名联系人负责与联盟的日常联系工作; 8,联盟由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发起,由北京华秋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具体运作联盟事务 并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 轨道时代杂志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建设论坛为活动载体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联盟联合发起单位: 贵阳市城市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大连金马快轨运营公司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中心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 北京市地铁运营有限公司设计研究所 兰州交通大学 武汉大学交通研究中心 长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兰州市轨道办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轨道交通专业委员会 深圳市轨道交通产业联盟(南山科技事务所)12个联盟 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控研究所 铁四院设备处 专家顾问团成员: 铁四院设备处 副总工 叶芹禄 中铁一院通号处 副总工程师 隋谦明 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许建军 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 副总工程师 侯久望 北京交通大学现代通信研究所所长/教授 钟章队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朱刚 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 姚冬萍 北京交通大学博士 熊磊 兰州交通大学 副校长 李引珍 兰州交通大学 院长 高溥 兰州交通大学 系主任 刘斌 兰州交通大学教授 董昱 中国矿业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监控研究所 所长 李威 林同炎国际工程咨询(中国)有限公司 副总裁 张丁盛 同济大学铁道与城市轨道交通研究院 研究所长 耿传智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首席教授 贾利民 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 秦勇 北京交通大学 教授 谭南林 北京交通大学 助教 赵怀瑞 南京理工大学 交通工程系党支部书记 徐永能 南京理工大学 仪器科学系主任 牛国柱 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教授 陈苏 苏州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教授 吴戈 天津市地下铁道集团有限公司 副总工 韩圣章 同济大学 教授 谢维达 济大学城市轨道与铁道工程系 副院长/教授 叶霞飞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 秘书长 张巨功

循环经济即就是在物质的什么基础上发展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中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中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中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中国环境竞争力,实现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什么?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小循环——在企业层面,选择典型企业和大型企业,根据生态效率理念,通过产品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等措施进行单个企业的生态工业试点,减少产品和服务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实现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中循环——在区域层面,按照工业生态学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在企业间形成共生关系,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大循环——在社会层面,重点进行循环型城市和省区的建立,最终建成循环经济型社会。资源再生产业——建立废物和废旧资源的处理、处置和再生产业,从根本上解决废物和废旧资源在全社会的循环利用问题。发展资源再生产业对于我国资源消耗大、需求大的现状尤其具有迫切意义。循环经济模式是针对传统的线形经济模式而言的,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呼唤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模式是人类对发展认识深化的标志。循环经济强调的是经济、人文、自然诸要素的整体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人与社会共同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当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着生存的严峻挑战。这些问题既对科技、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目标,也使日益受到人们重视的综合国力研究达到前所未有的难度。在目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要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都无法回避科技、经济、资源、生态环境同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因而详细考察这些要素在综合国力系统中的功能行为及相互适应机制,进而为国家制订和实施循环经济战略决策提供理论支撑,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十分重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一些发展较快的地区经济增长达到两位数字,能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突出。有资料表明,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量的27%,水泥总量的40%,煤炭总量的31%,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却只有世界的4%,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3~11倍,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在一些地方已经远远超过了极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目前和今后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它也是在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增长制约要素、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公共财富阶段的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是建立在人类生存条件和福利平等基础上的以全体社会成员生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它的本质是对人类生产关系进行调整,追求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什么是循环经济,它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企业发展、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能以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而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循环经济之路,企业才能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有效畅通

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循环经济,完整的表达是资源循环型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的实施必须有五大体系支撑。1、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撑。2、技术的支撑。3、资金的支撑。4、管理和监督的支撑。5、循环经济链条中的企业必须有经济效益的支撑,必须盈利,必须不断地增值扩大,才能保证循环经济持久广泛地开展下去。循环经济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系统观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2、新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3、新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模式

试题答案:1.D2.C试题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较为简单,通过图示可知图甲表示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图乙表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资源的循环利用。2.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不可降解包装材料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不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考点:本题考查循环经济模式。点评:本题属知识理解识记型,就较为简单。学生明确其含义即可。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您好,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谢谢!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什么

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中实现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强调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是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系统工程。循环经济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和环保问题。而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模拟自然生态系统运行方式和规律,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推进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它要求人文文化、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社会发展的整体协调。循环经济意义:1、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我国资源禀赋较差,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占有量少。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3、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实践证明,较低的资源利用水平,已经成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障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4、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传统的高消耗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自然灾害增多、环境污染严重,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要加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工业化道路。

什么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_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的特征:1、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2、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4、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5、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扩展资料循环经济的建立方法:1、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做好规划。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招商引资、优化产业布局,力争实现污染物零排放,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有形成第二代开发园区的趋势。2、加快立法。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考虑修改现行环保法律,增加固体废物责任延伸制度和排污交易制度。3、综合规划。发展循环经济模式需要有长远规划,这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资源、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什么基础上发展经济

  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当前资源约束矛盾的最佳选择。中国资源虽然总量较大,但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占有能源水平更低,原油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6%%,天然气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国内资源供给不足,重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越来越大,开采成本增加,供给形势相当严峻。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 G D 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 G D 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难以为继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中国生态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农村环境问题严重。大量事实表明,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大量产生,与资源利用水平密切相关,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存在内在联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目前中国资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效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率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增强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四、发展循环经济是经济全球化和环境全球化的客观要求。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日益密切,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影响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的重要障碍。由于中国经济整体环保水平较低,在外贸领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一些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由于在生产、包装、使用等环节的环保要求偏低,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污染产业、有害物质和外来物种入侵将对中国国家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增强中国环境竞争力,实现中国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要求发展循环经济。 五、发展循环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实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要实现生态文明。循环经济作为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满足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体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关系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去认识、用全局的视野去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什么角度发展绿色经济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本质上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具有相同的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消费观和最终目标。三者在针对的具体问题、作用的范围和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区别。绿色经济是一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经济活动及其结果的总称,循环经济、低碳经济都属于绿色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直接导致了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局面。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成为破除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约束和自然资源瓶颈,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一脉相承绿色经济思想的产生缘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20世纪中叶,遭遇了黑烟滚滚机器鸣的黑色文明之后,人类开始进行绿色反思。先驱者是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逊。她在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揭示了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作用,倡导工业发展要注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这一思想被认为是绿色经济思想的萌芽。1972年是人类绿色反思的标志性年份。这一年,罗马俱乐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向人们发出警示:人口和工业的无序增长终会遭遇地球资源耗竭与生态环境破坏的限制。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环境署(UNEP)成立,与会各国代表共同发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声,达成了《人类环境宣言》。从此,环境保护被提上人类发展的议事日程,经济发展必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逐步被人类接受。1989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戴维·皮尔斯等在其著作《绿色经济的蓝图》中,首次提出绿色经济一词,将绿色经济等同为可持续发展经济,并从环境经济角度深入探讨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从绿色经济思想的演变过程看,绿色经济本身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绿色经济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其内涵包括以下要点:经济增长要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将环境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循环经济:落实科学发展观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思想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波尔丁在《未来宇宙飞船的地球经济学》(1966年)一文中首先提出的。波尔丁从物质不灭定律出发,把地球比作宇宙飞船,旨在说明地球是一个物质上封闭的系统,系统中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循环的关系。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1990年,戴维·皮尔斯和凯利·特纳根据波尔丁的循环经济思想,建立了第一个正式以循环经济命名的循环经济理论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不再是两个独立的系统,而是合二为一,共同组成生态经济大系统。循环经济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内外均衡,一体循环”。“内外均衡”就是把反映经济系统内部再生产关系的内部均衡,与反映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再生产关系的外部均衡紧密地结合起来;“一体循环”包括两方面的意义:从生态——经济系统整体的高度出发,统筹经济系统内部以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流动关系;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看做是一个功能上相互依存的统一的大系统,从大系统整体功能的再生产循环出发,把握人类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循环经济实践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陆续步入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遗留下来的大量废弃物以及消费型社会产生的大量废弃物逐渐成为其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德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首先从解决废弃物问题入手,对生活和工业废弃物进行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置,继而向生产领域延伸,实现静脉产业与动脉产业的衔接,推动可持续生产和消费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一是将产业共生和产业生态体系的构建作为循环经济的技术特征,通过生态经济综合规划、设计社会经济活动,使不同企业之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上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实现废物综合利用,达到产业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区域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得到持续利用。二是把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作为循环经济实施的核心。三是把循环经济的推广实施分为由低到高3个层面,以清洁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层面,以产业共生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层面,以推动绿色消费和废旧物品回收循环利用网络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层面。

循环经济是在物质的什么基础上发展的经济

一、定义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即物质循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二、属性循环经济就是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注重从不同层面协调发展,即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加上资源再生产业(也可称为第四产业或静脉产业)。三、优势循环经济模式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将物质流动方式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线型模式,转变为“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闭合循环模式,通过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贯彻“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减物质化原则,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从而达到节约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四、意义循环经济使人类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使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这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发展循环经济有什么意义?

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 第二,发展扦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发展前景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也逐渐热火起来了,竞争力也很大。微电子专业一直是经久不衰的报考热门。据教育部公布的2011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动物医学专业就业率≥90%;毕业生规模约在2千人次至5千人次。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研究新型电子器件及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制造,计算机辅助集成电路分析,各种电子器件的基础理论、新型结构、制造工艺和测试技术,以及新型集成器件的开发。微电子学近年来的发展,使计算机能力成倍数地增加,硬件成本大幅度降低,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工业以及信息产业的发展。还有如激光器的研究应用、传感器的研究等的当代热点研究领域,都是微电子的范畴或者与之紧密相关。微电子技术的发展,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和信息化工等。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