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云 / 小云问答 / 问答详情

跨国公司全球经营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2023-09-01 13:55:09
来投吧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转变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间的竞争已越来越多地超越了国家间的界限,什么是决定企业国际竞争的成败更成了战略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Rumelt,Schendel&Teece,1994)。近20年以来,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跨国公司作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对新技术的掌握程度上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作为全球资本、知识和全球价值体系流动的重要载体,跨国公司在整个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自身发展的进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尽管跨国公司战略转变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问题在近年来一直是国际商务政策研究的重点问题,但是专注于研究发展中国家自身制度、经济环境的变革对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影响,以及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如何认识和把握跨国公司战略转变本质及其特征,无论是对于中国今后外资政策的制定,还是对于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确立自身竞争优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构成了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共生演进过程。本文的目的正是基于共生演进的理论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动态演进过程。

  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共生演进机制的提出

  长期以来,围绕环境选择和组织适应这一研究主题主要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组织并不仅仅是环境影响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机会和力量去重新塑造环境,这种观点主要是以战略选择理论为代表。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是环境选择的结果,外部环境的特点以及特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最优的组织形式。在综合多种理论视角的基础上,Lewin和Volberda(1999)进一步提出了共生演进(Co-evolution)的观点,认为组织的企业战略转变以及新组织形式的产生是由组织间直接的互动关系和系统内其他组织的反馈造成的,反映了一种递归关系而并不一定是组织适应或环境选择的直接结果,具有多层次、嵌入性、多向因果性、非线性、正向反馈以及路径、历史依赖等特点。

  从本质上看,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转变及其影响作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随着全球化进程、发展中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断调整、适应的动态过程,同时也是推动全球化进程与发展中国家当地制度、经济和社会环境不断演进发展的诱因。全球化、跨国公司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互为因果、多层次影响的关系共同构成了一种基于“共生演进”的演化机制(见图1),这也是本研究的基本命题之一。

  首先,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跨国公司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挖掘战略机会并实现资源的整合,已成为决定其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在不断促进资本、技术和知识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同时,极大地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其直接造成了发展中国家区位优势和产业形态构成要素的改变。

  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更为深入和广泛地参与到全球经济运行的总体框架下,以WTO、IMF等为代表的国际规则体系在发展中国家自身的产业环境和制度体系的演进过程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同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所普遍进行的市场经济改革和开放政策极大促进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转轨进程。

  第三,在全球经营战略的总体框架下,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相关营运活动被进一步地纳入到其全球化经营网络之中,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也进一步地嵌入到跨国公司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中。在这一过程中,跨国公司战略目标与发展中国家政府的发展目标之间、跨国公司内部文化与发展中国家当地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对立与统一,以及双方议价能力的对比变化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的战略选择和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演进过程。

  二、全球化与全球战略——基于战略性资产的演化机制

  全球化被认为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IMF,1997)。尽管在全球经济发展和竞争形态演变的不同阶段,“全球战略”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但始终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着密切的联系。

  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全球战略往往仅局限于那些处于“全球化产业”的企业。在这些产业中,企业在一国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往往会受到其在其他国家市场竞争的显著影响,而企业全球战略的着眼点在于企业如何通过在不同国家市场中的竞争布局来实现范围经济,以及成本和资源共享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从而确立其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及对“全球战略”讨论的不断深化,“全球战略”实际上早已突破了个别产业的界限而越来越成为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竞争优势的主动选择。同时,“全球战略”的内涵也从单纯的跨国经营,转向如何在世界范围内构建和管理企业全球价值增值体系内人员、资本和技术的全球流动。Porter(1986)曾指出,所谓全球战略不但是指企业经营活动的跨越国界,而且还包括如何将这些国外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求各种机遇,从全球范围构造企业的整体优势。Ghoshal(1987)从跨国公司战略目标和竞争优势来源两个纬度提出了全球战略的解释框架,认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目标主要分为:实现效率(如降低成本、分担投资)、管理风险(如分散地区风险)以及创新学习和适应(如组织内部不同经验和知识的交流),全球战略目标的不同直接导致其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实现途径的差异。

  从全球竞争环境的现状看,以新技术革命为主要推动力的技术创新全球化、以贸易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全球化成为新一轮全球化浪潮的主要动因。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形态也从基于成本、规模的竞争逐渐转向基于知识的竞争。与此同时,全球化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之间的演化过程形成了一种自我强化、相互影响的正向反馈机制,这一演化过程极大地改变了全球竞争环境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

  进入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活动的内容和特点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全球化极大地影响了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性质,使其更具有流动性、知识密集性和地理上分散性的特点,而各种创造性资产(created Assets),如各种知识资本、组织资本和制度资本对跨国公司所有权专有优势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目标逐渐从效率成本转向创新和学习能力的实现,其战略重点逐渐从传统的市场寻求、资源寻求和效率寻求转向战略性资产寻求。所谓战略性资产主要是指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一组难以交易、难以模仿、稀缺的特定资源和能力的组合。跨国企业战略性资产寻求战略正是在企业现有资产组合的基础上,为强化企业竞争优势而获取新资产和能力的一种战略选择。

  据统计,世界上最大的866家跨国公司国外总产值有60%集中在先进技术部门。为确保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跨国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占到世界科研经费总数的30%左右;西方发达国家的500家最大跨国公司集中控制着这些国家90%的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如何在现有能力和资产组合的基础上迅速获取和整合各种新的互补性资源,则成为决定跨国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在全球化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跨国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从一般性竞争转向超强竞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也不再局限于一般性的资源或市场份额,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全球范围内识别和利用互补性和协同性的战略资源,并有效的实现全球性资源在跨国公司内部的流动和整合。Kuemmerle(1996)通过对制药产业和电子行业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当地资源帮助跨国公司获得新的知识和技术,而不是开发其已有的存量知识。并且以直接投资为手段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研发上的竞争能力,例如设址于主要的创新中心,或直接对当地拥有研发实力的公司进行收购等(Kuemmerle,1999)。

  从中国的情况看,目前外商投资的热点正逐渐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其战略动机从一般的成本、市场寻求转向当地高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挖掘利用,其竞争形态从一般的成本竞争、市场竞争转向对知识产权的争夺和技术标准的竞争(如跨国公司在中国3G产业标准上的竞争)。目前,中国的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外资占主导地位的领域。2001年,中国整个出口商品中,高新技术产品已经占到1/4。而整个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6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出口的84%是外商投资企业提供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发明专利2/3是外商在中国注册的;利润70%—80%流向了外资企业。从本质上看,种种变革趋势实际上正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区域专有性资产的一种表现。

  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与发展中国家产业环境演变

  正如上述所言,全球化使得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变得更加依赖于知识密集型资产。随着经济市场化、自由化和开放程度的加深,技术、资本和产品的跨国流动变得更为便捷和频繁,以至于Porter(1988)指出:任何通过距离上的移动或获取的(优势)已不再成为竞争优势,今天真正的竞争优势是那些具有粘性,即不易移动的事物。

  首先,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和自由化改革的普遍进行,跨国公司的区域选择更加自由并更具流动性。而在吸引跨国投资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所普遍采取的激励和优惠政策的成本变得越来越高,效果却在逐渐减弱。

  其次,在技术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成本和自然资源等传统区域优势在跨国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中所发挥的作用逐渐减弱,而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区域积聚则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跨国公司所有权优势与发展中国家区域优势之间变得更加互相彼此依赖,并呈现出相互影响、路径依赖的演化特点,也就是说企业在时间t+1的所有权优势取决于其在时点t的资产的地域组合,而东道国在t+l的区位优势取决于其在在时点t吸引公司所有权优势的能力。

  (一)区位竞争优势的演变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基本内核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了各国的外资策略,跨国公司的竞争或所有权专有优势的变化进一步影响了发展中国家。以往在区位优势相近的情况下,那些对外资采用更多财政激励和补贴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跨国公司的流向地,但是这种策略更多的是对资源寻求性FDI产生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企业间的竞争已超越技术、成本和管理等专业领域的单项角逐,这种竞争变成是各全球供应链优劣高下的综合竞争(TanK.C.A,2001)。跨国公司一方面不断实施供应链的本地化;另一方面,又使之完全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大格局中。Altenburg(2000)认为,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之间的议价能力(Bargaining Power)是不平衡的,如果本土供应企业拥有更多专有技术或范围经济,则会拥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和议价能力;而如果本土企业更多地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则会降低其还价能力和自主性。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本土企业往往面对信息的不对称和沉淀成本的投入,在参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中往往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基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导向的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吸引外资策略的重点应逐步从资源寻求型转向市场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战略性资产寻求型战略为主导的跨国公司,以达到通过外资带动技术产业升级的目的。提升国家专有区位优势(Country Specific Location Advantage)以及某种程度的非移动性创造资产(immobile created as-sets)已成为吸引这类跨国投资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这方面的变化,集群效应作为吸引跨国公司进入的区位优势则更加凸现出来。薛求知等(2005)认为集群效应所带来的区位优势为跨国公司提供了与东道国进行无形知识、思想和学习交流的机会。随着跨国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参与程度普遍提高。任胜刚(2005)等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实证分析认为,这些区域内大量跨国公司投资的集聚促进了集群的生成,并有效地推动了区内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区域产业竞争力,同时也增强了区内与区外经济的联系,通过要素的集聚、整合转换成经济能量并向周边地区辐射,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二)吸收能力的演变

  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是其全球范围内整合战略性资产的重要表现。目前,理论上较为一致观点认为,通过跨国公司更高附加值的活动特别是本地化的研发活动能够对所在国产生潜在的知识溢出效应。但是针对发展中国家能否真正从这种研发的溢出效应中受益的问题,却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如Fein-berg和Majumdar(2001)基于对印度的研究发现,不同跨国公司的附属机构间能够从互相的研发活动中受益,但是对于本地公司却不存在这种溢出效应,同时也未能观察到跨国公司在开发本地公司研发能力上的反向收益(reverse benefit)。显然是否能够从这种溢出效应中获益,发展中国家企业自身的吸收能力则变得尤为关键。

  Lane和Lubatkin(1998)针对跨国公司间和战略联盟内部的知识转移背景下的吸收能力进行了研究。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合资企业,Lyles和Salk(1996)以及Lane et.a1.(2001)发现,如果在组织柔性得到提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换得到鼓励,员工在行为方式选择上具有更大自由等条件下,本地合资方能够提升他们学习的能力。从战略的角度看,吸收能力被更多地定义为一种动态演化能力,代表了一种“企业凭借获取、消化、转化以及运用知识以形成动态组织能力的一组组织常规和过程”(Cohen and Levinthal 1990),其中不仅包括人力资本,而且包括组织重视、消化和商业化新知识的组织能力的结构性特点(Zahra & George,2002;Lane and Lubatkin,1998)。例如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往往更具变动性(volatility),战略和组织的柔性对于本土企业的吸收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企业所有权形式、公司治理安排以及人力资源管理(Minbaeva et.a1.,2003),高层团队的百动(Uhlenhruck et.al.,2003)以及对知识转移和组织变革的机会识别(Newman,2000)等都对发展中国家本土企业吸收能力的形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企业家能力的演变

  企业家无疑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创新的重要来源。通过从国外合作方获取的知识与本地知识相结合,往往促成新知识的产生。因此,跨国公司对本土企业成长的影响也日益引起研究者的广泛注意。有观点认为,跨国公司实际上挤占了本土企业的创新与发展空间。但另一方面,跨国公司又起着推动创新的作用(A1-tenburg,2000;Katz,1987)。许多对本土成功企业的研究也发现,相当数量的企业家或经理在以往的经历中都与跨国公司有联系。例如Katz(1987)的研究发现,很多拉美本地公司的经理都曾在跨国公司分支机构供职。Ahenburg(2000)的研究则证实了许多脱离于原跨国公司,并成为独立的供应商和分包商的企业,却与跨国公司有着紧密的联系。

  四、发展中国家制度环境演化与跨国公司全球战略

  North(1990)指出,制度是“社会中的游戏规则,或者说是人为设置的人类行为限制因素”。相应地,Davis and NoAh(1971)将“制度框架(Institutional frame—work)”界定为“一系列基本的政治、社会和法制规则,塑造了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基础”。制度框架由正式和非正式制约构成。正式制约包括政治规则、司法系统和经济合同;非正式制约包括社会性的行为规范,它嵌入文化和意识形态(scott,1995)。尽管众多发展中国家初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其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也吸引了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但是其基础性的市场支持制度仍很不成熟,主要表现在: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完善的法律体系;缺乏政治的稳定性和明确性;战略要素市场(如劳动力市场、金融市场)发展不健全(Peng&Health,1996)。在这种环境中,本地企业往往依赖于其基于社会网络的整合机制来克服各种形式的市场失效(Peng,2000),但是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应如何面对这种制度上的异质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发展中国家纷纷调整相关政策制度以吸引跨国公司的进入,例如广泛削减和取消贸易壁垒、放松国内市场管制、实行私有化与投资流动的自由化。同时,旨在促进投资保护以及投资自由化的多边投资协定框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的接受和参与,规范跨国公司和各主权国家行为的制度与法律规则日臻完善。例如,在1998年由60个国家做出的有关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共1452项管制变动中,有94%是为外国直接投资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双边投资协定的数目从1980年年底181项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1856项,其中在发展中国家之间缔结的此类协定也日益增加。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也由1980年年底的719项增加到1999年年底的1982项。应当看到,这种政策改变本质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跨国公司影响力不断加大,发展中国家主动调整的结果,但同时也是随着跨国公司议价能力不断提升,对本地政府进行游说或直接谈判的结果,一些跨国公司有着展开近乎主权国行为的私外交能力。

  制度环境的变化还直接影响到了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选择。跨国公司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主要以合资方式为主,这是受到当时特定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跨国公司的进入模式受到法律政策等正式制度的约束;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并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间的交易与联系更加依赖于彼此间非正式的关系网络,跨国公司在政策限制以及市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往往会选择通过合资合作的形式利用本地合作者建立起与本地市场、企业和制度间的广泛联系。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经济开放程度的提升,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渐呈现出独资化的趋势。中国外商投资报告(2005)显示,世界500强中国投资的120个项目中,约有40%通过增资扩股,实现了控股。这种趋势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随着环境不确定性的降低,跨国公司正逐渐摆脱当地网络关系的依赖而转向以市场能力为基础的竞争。跨国公司竞争模式与本地环境之间正构成了一种共生演进的选择与适应关系。

  五、结论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入、新技术变革不断加速的背景下,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和条件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直接导致了跨国公司对其全球战略的调整,而这种调整的影响则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会得到更加充分的表现。对于不同的发展中国家,以及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跨国公司的影响也不尽相同。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调整将广泛地影响到其区位优势的构成和对外贸易政策。在目前的很多情况下,不同地区间往往为引入外国直接投资而纷纷制订各种优惠政策以及激励措施,但是在当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其战略目标正在从传统的效率和成本引导、市场引导转向以创新能力等为主要内容的核心能力架构上。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应当认识到单纯的激励政策作用正变得十分有限,而基于创新和知识性资源的区位优势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中正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因此,促进区域内促进创新和知识资本开发的基础环境建设则变得尤为重要,如教育等人力资本的开发、产业集群的培育等。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转变是全球化进程中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其影响也是多方位的,我们只有从动态的、全面的观点去审视这种转变的实质才能够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的优势所在和发展路径,从而进一步促进自身的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kikcik

各个公司当然业务不同,要求不同,所以影响当然也不同,跨国公司基本找有比较良好市场,或是人力资源,土地资源低廉价的发展中国家,目的就是以夷制夷,什么都是你们政府出,我们只赚钱,赚到了也就是我们应该离开的时候,这就是结果!

相关推荐

什么是所有权优势?

所有权优势,又称垄断优势或厂商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来自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产生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形成的优势。 比如宝洁,全球产品经营和品牌经营。管理优势明显。分为:折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 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对有价值资产的拥有折叠交易性所有权优势 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对无形资产的拥有。 折叠规模经济的优势
2023-08-31 15:13:342

如果跨国公司将一般市场交易导致的外部经济性变成内部化,那么它就可以获得(  )。

【答案】:B所有权优势,又称垄断优势或厂商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为避免外部市场不完全性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影响.将企业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在国际投资中,资产使用的内部化意味着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拥有的资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采用何种途径利用所拥有的资产.取决于利润的大小。所谓区位优势,它是指跨国企业在投资区位上所具有的选择优势。也就是说可供投资地区是否在某些方面较国内有优势,投资区位的选择要受到生产要素和市场的地理分布、生产要素和运输成本、投资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垄断优势理论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此理论认为.考察对外直接投资应从“垄断优势”着眼。
2023-08-31 15:13:511

什么是OIL范式?

“OIL三优势模式”。“O”是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包括无形资产优势和企业规模优势“I”是内部化优势(International advantages)),在市场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利用内部市场实现无形资产和中间产品的交换和运用,可克服外部市场失灵的障碍,使交易成本趋于最小;“L”是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包括东道国的自然禀赋优势以及东道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所形成的优势。“O”是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包括无形资产优势和企业规模优势。无形资产就是指老板拥有的一些人脉资源,例如认识多家装修的老板,那么假如我在生产太阳能方面的科技产品的时候,可以叫这些人帮我多点想客户推荐,企业规模优势指的是企业的大小,包括年销售额给人的感觉及对社会的贡献之类的。“I”是内部化优势(International advantages)),在市场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利用内部市场实现无形资产和中间产品的交换和运用,可克服外部市场失灵的障碍,使交易成本趋于最小内部优势基本上是指员工的啦,能组织什么活动或以什么制度达到什么目的的,这个你是管理的话,你知道的啦。L”是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包括东道国的自然禀赋优势以及东道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所形成的优势。区位优势的,指可能在某些特殊地区,假如政府率先提出什么低碳节能的啦,刚刚好涉及到你产品的,那么可以帮助你在一定时期内增加销售额的
2023-08-31 15:14:301

经济学中的OLI是什么

Dunning的理论被称为OLI理论、优势理论。Dunning(1996)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三方面因素:(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advantages),即投资商拥有有形与无形技术、专利、商标、管理与协调技巧等方面的特有资源和能力。(2)区位优势(10cationadvantages),即投资国的国内投资环境恶化(如土地取得困难、工资上涨、严格的环境规制等),导致企业在国内生产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而选择对外投资。流入国则需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原料容易获得且便宜、土地易于取得、对外资采取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3)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advantages),即投资商有能力结合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并将其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Dunning把区位优势看成是决定国际投资在何处落脚的关键因素。
2023-08-31 15:14:392

什么是经济学中的OLI

Dunning的理论被称为OLI理论、优势理论。Dunning(1996)指出外商直接投资的选择主要决定于三方面因素:(1)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即投资商拥有有形与无形技术、专利、商标、管理与协调技巧等方面的特有资源和能力。(2)区位优势(10cationadvantages),即投资国的国内投资环境恶化(如土地取得困难、工资上涨、严格的环境规制等),导致企业在国内生产已不具备比较优势、而选择对外投资。流入国则需要具有市场发展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原料容易获得且便宜、土地易于取得、对外资采取优惠政策等方面的优势。(3)内部化优势(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s),即投资商有能力结合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并将其内部化、以降低交易成本。Dunning把区位优势看成是决定国际投资在何处落脚的关键因素。
2023-08-31 15:14:491

企业的所有权与管理相分离有哪些优势和劣势

优势:1.职业经理人的企业运营才可能更胜一筹。2.为了达到企业的有效规模,可能不得不聚拢众多居民户的资源。 3.在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中,所有者希望在众多企业之间分散风险。4.分离型结构考虑到了信息搜集成本的节省。管理者可以搜集到现有关于企业生产技术,投入成本和产品需求的精确信息。5.存在支持分离型结构的“学习曲线”或者“持续经营”效应。劣势:分离型结构引起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因为公司的所有者仅拥有关于管理者是否有效的为其利益服务的不完全信息,所以管理者可能忽略他们对股东承担的责任。在极端的情形下,管理者甚至可能逆股东利益行事。何种情况:在那些可以用合理成本解决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潜在利益冲突的环境中,我们有望看到企业的所有者并不是企业的管理者。而且我们预期,企业的所有权将在众多个人之间分散。
2023-08-31 15:15:051

混合所有制的产权特征及其优势?

目前所推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中所形成的混合所有制,是不同性质的所有制经济成分的交叉持股。因此,股份制是常见资本组合方式。其优势在于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2023-08-31 15:15:1414

根据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企业最适合采用的国际化经营方式是( )。

【答案】:D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应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只能进行 出口贸易 ;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考虑采用技术转移的形式,将技术出让给其他企业。
2023-08-31 15:15:371

《经济地理学》笔记5 第五单元 跨国公司区位

一、直接投资的原因 1、产品周期理论 新产品:发达国家都市中心(技术、便捷交通、高消费水平) 成熟产品:市场仍主要在发达国家 标准化产品:生产和市场都主要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变成了该产品的进口国。 2、折衷理论 所有权优势:技术、管理、品牌、资金等。技术转让。 内部优化优势:出口 区位优势:跨国 二、跨国公司国别选择 1、成本与利润取向 2、市场取向:市场潜力大的区域。 3、要素取向:利用他国资源优势 4、公司战略取向:短期内并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整体利益考虑。 三、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 1、集中经济中心布局:减少对投资地不了解带来的风险。 2、集中边界布局: 了解多,信息多,一般有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如台资企业投资福建、东莞等。 3、集中社会联系密切地区:语言文化习惯相同,减少障碍,或减少劳资冲突。 如西巴亚投南美地区,英国投印度,德国投青岛。 1、组织结构: 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经营机构 2、公司总部的区位: 交通、信息、人脉 3、公司研究与开发区位: 技术、人才、高水平消费者,倾向于总部所在地。 4、公司生产单位区位: 全球集中生产型:受贸易政策,壁垒等影响,容易集中在各联盟区域。 市场地生产型:市场地建厂,专门服务该区。 专业化生产型:多个生产区位,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一个区位负责一个零件或工序,市场面向全球。 跨国一体化生产型:多个生产区位,多为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为标准化产品,可独立运用,对距离交通不敏感。 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理论分析 (一)联系系统 1、生产链 2、所有权关系系统 3、组织链 (二)等级关系 (三)跨国公司与区域综合联系 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影响特点 1、广泛性:影响6大方面 2、层次性:直接影响:税收、就业、基础设施,间接影响很多。 3、区域性:沿海影响大 4、多面性:正负面都有 5、差异性:不同跨国公司带来的影响不一样。 6、时间性:不同时间影响不同。 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相互作用关系 (一)关系特点: 1、互补性 2、竞争性 3、变化性 (二)影响关系的因素 1、社会政治背景:国家战略 2、结构状况 3、相对地位:实力影响关系 (三)影响 正面:就业机会、税收、地租、繁荣市场 负面:对工人剥削、对原有企业冲击、对文化冲击
2023-08-31 15:15:561

如果企业仅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选择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形式为( )。

【答案】:D一般来讲,如果企业仅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选择技术转让的形式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出口贸易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一种较好形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较好的形式,可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023-08-31 15:16:031

OIL 管理优势解释

“O”是所有权优势(Ownership advantages),包括无形资产优势和企业规模优势。无形资产就是指老板拥有的一些人脉资源,例如认识多家装修的老板,那么假如我在生产太阳能方面的科技产品的时候,可以叫这些人帮我多点想客户推荐,企业规模优势指的是企业的大小,包括年销售额给人的感觉及对社会的贡献之类的。“I”是内部化优势(International advantages)),在市场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企业利用内部市场实现无形资产和中间产品的交换和运用,可克服外部市场失灵的障碍,使交易成本趋于最小内部优势基本上是指员工的啦,能组织什么活动或以什么制度达到什么目的的,这个你是管理的话,你知道的啦。L”是区位优势(Location advantages),包括东道国的自然禀赋优势以及东道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制度、政策法规和基础设施所形成的优势。区位优势的,指可能在某些特殊地区,假如政府率先提出什么低碳节能的啦,刚刚好涉及到你产品的,那么可以帮助你在一定时期内增加销售额的
2023-08-31 15:16:131

商业地产中的三权(经营权、管理权、所有权)分离是指什么?有怎样的优势?

  1.管理权和所有权密不可分,所有权决定管理权。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的权利。  2.经营权是指企业的经营者掌握对企业法人财产的占有、使用和依法处置的权利。  3.所有权与所有权相比,经营权少了一个收益的权利。不变更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性质,依法占有、支配和使用所有者的生产资料和商品的权利。  经营权在通常的情况下,属于所有者本人,但也可根据法律、行政命令和依照所有者的意志转移给他人,这种转移是合法的,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因此,二者间既有相连性,又有不同性。
2023-08-31 15:16:221

房产证上持证人的优势

房产证持证人的优势具体有四点:有所有权、有占有权、有用益权、有处分权具体。法律分析房产证上持证人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意地决定买卖,转让,赠予这样的形式,别人无权干涉。房产证上持证人的优势就表现为对于房屋具有所有权,持证人只能有一位,而共有人可以是多位,但是在进行房屋处置时,所有的共有人都需要到场签字。除此之外,持证人除了是产权证的持有者之外,其实与其他产权人没有任何的区别。因为在产权份额的分配上是按照约定的份额来执行,如果没有约定,那么按共同共有来进行分配,而持证人则没有特殊的权利。有所有权。房地产所有权是房地产所有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独占性地支配其所有财产的权利。房地产所有人可以对其所拥有的房产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并可以排除他人对于其财产违背意愿的干涉,它是一种最充分、最完整的财产权或物权。有占有权。房地产占有权是指依法对房地产进行实际支配和控制的权利。房地产占有可分为所有权人占有人和非所有权人占有。具体包括以下五类:房地产使用权、房地产开发经营权、地上权、地役权、房地产典权。有具体处分权。包括以下五类:房地产出售权、房地产租赁权、房地产继承权、房地产赠与权、房地产抵押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一十一条 当事人申请登记,应当根据不同登记事项提供权属证明和不动产界址、面积等必要材料。第二百一十二条 登记机构应当履行下列职责:(一)查验申请人提供的权属证明和其他必要材料;(二)就有关登记事项询问申请人;(三)如实、及时登记有关事项;(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申请登记的不动产的有关情况需要进一步证明的,登记机构可以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必要时可以实地查看。
2023-08-31 15:16:323

当一个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其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是()

当一个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其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是()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D.间接投资 正确答案:B
2023-08-31 15:16:391

为什么说对外直接投资能推动优势生产要素的结合,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刺激了中国FDI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落后,中国FDI的区位分布过于集中于一些国家或地区,总体投资效率较低,甚至造成了资本的严重损失。因此,如何优化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分布、提高FDI投资效率就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从中国跨国公司FDI的区位分布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了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的主要问题,基于国内外环境、投资主体、产业结构、国内外区域优势等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中国跨国公司FDI的区位分布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本研究从FDI区位分布角度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从总体来看,中国跨国公司FDI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虚假投资过多,真实投资较少。FDI的产业结构也偏离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对商务服务业和资源产业投资过多,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投资过少。同时,FDI区位分布也过于集中于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例过高,对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过低,偏离发展中国家的常规。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国内市场化、私营化的不断深入,中国FDI区位分布将逐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趋近。从区域角度看,国内来源地区域经济的变迁直接影响到中国跨国公司FDI的投资主体、投资结构、区位选择以及投资效率,国内区域经济的变化对国外投资区位的选择有直接影响。同时,国外投资地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都对FDI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随着区域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持续深入,中国跨国公司FDI的区位分布将逐步发生改变。 其次,本研究强调了制度依赖对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中国跨国公司FDI中存在着各种扭曲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体制的不完善,贫富差距过大造成国内社会风险的剧增,法制不完善导致私人财产缺乏保障,其导致大量资本流失;歧视性的投资、市场准入、融资政策,过高的税费负担,其导致大量资本的制度逃逸,最终也形成巨额的虚假投资;而政府的过度干预,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的长期悬置以及垄断的普遍存在都导致劣胜优汰,使企业缺乏竞争力,产业结构不合理,助长虚假投资。由于国有企业主导的中国FDI特殊的产权结构、激励机制和软约束机制,其导致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投资行业的扭曲和投资区位的不合理,降低投资效率。因此,改善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布局,制度优化是其关键。 再次,在对邓宁理论进行拓展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FDI区位选择规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FDI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宏观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已成为FDI的重要影响因素。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企业FDI的条件,比较优势和技术开发的比较成本优势也成为发展中国家FDI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投资动因、投资目标与区位优势相互结合,形成了各种FDI区位选择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FDI区位选择主要遵循五个原则:就近原则、比较优势原则、竞合原则、垄断竞争原则和交易成本原则,其中就近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是其主要原则。由于中国特殊的投资主体结构和扭曲的投资激励机制,导致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主要遵循垄断竞争原则和交易成本原则,偏离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常规,但随着中国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国跨国公司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原则也将逐步合理化。 最后,本研究对优化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分布提出了建议。指出只有从根本上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促进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才能形成中国跨国公司FDI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并且最终优化中国跨国公司FDI的主体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中国跨国公司FDI的区位分布更为合理、投资效率不断提高。本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 王利华讲的比较透彻,供参考。
2023-08-31 15:16:501

历史问题:经济全球化的根源和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第一位总统是谁

杜鲁门1947年3月12日,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一篇国情咨文,攻击苏联是集权国家,要求国会批准向希腊和土耳希其提供4亿美元的紧急援助, 以抵制极权政体强加于它们的种种侵犯行动。 杜鲁门提出的这项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一大转折点。过去美国把苏联称为盟国,只是在一些具体问题上攻击苏联。现在,杜鲁门公开宣布苏联是美国的主要敌人。“杜鲁门主义”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经济全球化的根源1、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作了物质基础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代表当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因特网的诞生,使这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它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达到全球各地。3、 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商品与要素价格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客观存在,为企业在全球范畴内的“套利”活动提供了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在这种微观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套利活动中,跨国公司逐渐扮演了主角。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使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诀窍、管理战略以及资金实力: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将产品销售到价格更高的市场上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将巨额剩余资本转向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套利。而内部化优势,又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将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优势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将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而服务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这样做的结果是,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协作实际上变成了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当跨国公司利用优势而大举进行全球性套利活动的时候,其客观的效应便是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4、 世界范围内商法体系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环境。众所周知,主导世界的两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近年来,两大法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与趋同发展;另外,随着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统一立法活动深入开展,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统一的法制环境。
2023-08-31 15:16:573

区位优势有几要素

区位优势有五要素,分别是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决定农牧产品产量的土地资源与影响农牧业的集约程度、技术传播与市场的距离是区位优势的主要方面。工业革命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出现,由工业社会初期的自然资源、劳力、运输优势发展到后期的技术、市场、政策、企业关联等优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不同于传统的区位优势。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从理论上解答了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为何不一定是穷国,领先国家最有效的是持续发展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的流动性,尤其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因此,培育并吸引高科技人员就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位优势的关键。扩展资料:区位优势可分为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所谓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低廉的要素成本、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所谓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等。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时,首先面临的是区位选择,即是在国内投资生产还是在国外投资生产。如果在国外生产比在国内生产能使跨国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那么就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取决于区位禀赋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区位条件是由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贸易障碍、政府的政策、市场的特征、劳动成本、当地的生产水平以及原材料的可供性等。比如,如果东道国严格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就会诱使外国投资者进行直接投资。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位优势
2023-08-31 15:17:185

实现我国企业自主对外投资的基本条件?

  对外直接投资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 也是维护我国家经济安全 ,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 主动参与国际分工 , 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 规避国外贸易壁垒 , 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及时掌握外部信息的积极举措。近二十多年来 , 由于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努力 ,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据商务部统计 , 截止 2003 年底 ,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累计 7470 家 , 投资金额 114 亿美元 (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 , 中国累计对外投资金额近 350 亿美元 , 约相当于韩国的对外投资规模 ), 目的地多达 167 个国家和地区。尽管如此 , 我国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研究却比较有限。本文试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竞争优势、突出特点、 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  1、大中型公司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 , 我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大中型跨国公司 , 它们具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 , 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 , 在国际竞争中明显具备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 , 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石化、海尔集团和首都钢铁总公司等 , 在境外市场竞争中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 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研究专家约翰?H ?邓宁教授 , 提出了著名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已成为研究跨国公司经济活动的主流理论学派 , 被世界公认为是指导跨国公司实践的权威理论。该理论认为 , 一个企业如果具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 , 就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有学者认为中国是发展中国家 , 中国企业与西方雄厚实力的大企业相比不具备所有权优势 , 在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方面也相形见拙 , 所以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不适合于解释中国企业的境外直接投资行为。 但本人认为以上观点值得分析和探讨。  首先 , 邓宁所提出的境外投资企业的 3 种竞争优势 , 并非绝对地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的综合优势 , 而是一种相对优势。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 , 任何一个企业不可能在某个行业永远占有绝对优势地位 , 并且其相对优势地位在激烈竞争中也会不断发生变化。其次 , 中国企业经过几十年的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以及自主开发 , 生产规模、技术、产品日益成熟, 已具备了相当的竞争优势 , 如果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投资 , 是具备相当的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的 , 近年来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所取得的成绩即为明证。邓宁教授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对中国企业的境外投资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2、小型企业亦拥有比较优势  发展中国家欢迎外国资本的流入 , 但其能提供的投资环境并不完善 , 市场范围小 , 从客观上限制了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我国小型企业尚处于小规模阶段 , 可避免与大型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 , 适合发展中国家投资环境的需要。另外 , 中国跨国公司派出人员的费用 和出口零部件相对便宜 , 使中国境外加工的产品能以低价占领国外市场。美国经济学家威尔斯的小规模技术理论指出 , 发展中国家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与其母国的市场特征紧密相关的低生产成本 ;英国经济学家劳尔的技术地方化理论也证明了落后国家企业以比较优势参 与国际生产和经营活动仍可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中国企业实现跨国经营 , 开展境外直接投资 , 从理论上说是具有可行性的。应当指出的是 , 上述两个理论从不同方面阐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在跨国经营中的竞争优势 , 指出了发展中国家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可能性 , 对于指导发展中国家企业境外投资具有重要意义。两理论有一共同点 , 即强调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具有竞争优势不是绝对优势 , 而是相对优势。这个“相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一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 , 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拥有更加适合当地市场条件的生产技术 , 因此 , 在同类型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具有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 , 相对于欠发达国家的当地企业 ,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又具有先进的生产技术 , 因而具有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正是具备了这种相对优势。  3、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我国长期自主开发形成了某些传统专有技术和高精尖技术 , 如中药、气功、园林、烹调、生物工程和航天技术等 , 较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 可以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一显身手。  4、中国的特殊产品和特有渠道  中国特殊产品 , 如中式菜肴和中医等具有鲜明的特色 , 为特定消费者一一华人所钟爱。这些华人虽然居住他乡 , 但有相同的文化语言背景 , 互相之间容易沟通。依靠这种特有的华人渠道 , 在侨民集中的地区直接进行投资设厂 , 生产特殊产品 , 是中国跨国公司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一种特有优势。福建省是著名的侨乡 , 绝大多数福建海外企业是通过华侨牵线搭桥建立起来的。  5、政策环境良好  中国与大多数国家签有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 这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必要的保护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6、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外汇储备的增加  目前 , 中国 GDP 总值位居世界第四 , 人均 GDP 突破 1000 美元 , 在一些沿海发达城市甚至超过 5000 美元。截止 2003 年底 , 我国外汇储备达 4033 亿美元。这些为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保障 , 提高了外商与中国企业开展合资合作的信心和决心。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外汇储备的增加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一项重要竞争优势。  二、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突出特点  1、境外投资企业规模小 , 产业集中 , 生产性企业以合资为主 , 国有企业盈利少  目前我国境外投资企业中平均投资规模约 153 万美元 , 产业大多集中在贸易领域 ( 约占总投资的 60%), 生产性企业的 70% 以合资为主 , 亏损或持平企业约占 2/3, 盈利企业仅有 1/3 。  2、每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大 , 但增长迅猛 , 投资目的地国逐渐从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2003 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为 21 亿美元 , 增长 110%, 其中53% 的投资流向发展中国家 ( 发达国家占 33%, 港澳地区占 14%)。  3、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多元化  我国的境外投资正在从单一的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向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转变 , 从在境外设立流通领域的贸易企业和贸易机构为主向设立境外加工贸易企业和专业市场等形式转变。特别是民营企业已成为我境外直接投资的“黑马”。由于产权清晰 , 机制灵活 , 民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成功率很高 , 如青岛金王集团和浙江万象集团等。  4、在国外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已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亮点  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可以有助于利用国外的技术创新来改进和提高国内产品的技术含量 , 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运行模式 , 促使我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 如山东的海尔集团和浙江省的华立集团分别在美国和日本设立了研发中心 , 通过境外产 品开发来推动国内产品的技术升级和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5、并购国外企业以获得技术或生产许可证已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方式  例如 , 三九制药集团收购日本东亚制药公司和上海电器集团收购日本秋山印刷厂都是成功的例子。  三、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遇到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 , 尽管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 但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 归纳起来主要有 :  1、企业体制因素导致境外投资失败  在我国 , 由于历史及现实的原因 , 多数大型企业仍是国有或国有控股。国有企业在治理结构上的缺陷 , 包括所有者和经营者在目标取向方面存在扭曲 , 责权不对称 , 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不足 , 使得国有企业在国外市场竞争中缺乏效率和国际竞争力。  另外 , 我国企业在财务管理、技术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标准等方面都与国际惯例有一定差距 , 也使自己在国外竞争中处于劣势。  2、资金短缺  我国的国有企业由于长期低效率运行 , 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 , 而我国的金融体系还很不健全 , 资本市场尚不发达 , 国有银行体系并未与国际接轨 , 银行对企业的海外投资项目缺乏科学和全面的评估 , 存在“惜贷”现象。  3、人才匮乏  跨国经营需要技术、管理、法律、财务和营销等方面高素质的人才。我国企业由于受传统体制因素影响 , 人才的待遇和培训比不上外企 , 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由于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 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会面临很多风险。  4、信息缺乏  由于对有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行业和产品等信息缺乏深入了解, 企业往往有对外投资的愿望 , 却无法实施相应的计划。有时即使实施了 , 也会因为信息缺乏而失败。  5、管理环节过多  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管理环节过多和审批时间太长 ( 有企业反映 , 有些项目审批时间需花 2?3 年 ) 的问题 , 不利于企业抓住商机。  6、缺乏核心技术  从总体上看 , 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 , 创新不够。即使是当前非常看好的家电行业 , 许多产品 , 特别是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7、监管体制不畅  目前存在着“重审批 , 轻监管”的现象。对国有企业境外机构来说 , 加强监管是提高经营效率 ,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手段。目前 , 境外企业监管制度亟待改革和完善。  四、对政府决策的相关建议  目前 , 我国既不属“资金饱和型”投资国 , 也不是技术创新国 ;对外直接投资尚处发展初期 , 企业对国外环境不很熟悉 , 缺乏必要的境外投资的经验积累 , 因此 , 为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资源 , 帮助企业在境外投资中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 我国政府有必要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战略规划和提供必要的促进、支持和服务。具体建议如下 :  1、结合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调整 , 制定对外投资战略规划 , 明确对外投资的重点区位和产业 , 对已确定的重点区位和产业 , 应进行深入研究 , 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战略规划 , 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 , 分阶段实施 , 以求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在区位选择上 , 应优先选择有资源、有市场、有效益、有优惠政策和双边关系友好的重点国家和地区。在行业选择上 , 应优先考虑资源导向性项目、 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家电和轻纺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以及被欧美等国家征收反倾销税而使我丧失市场的产品领域。  2、应当尽快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相关法律体系尚不完善 , 仅有一些内部规定或实施办法 , 没有完备的法律体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经营法》应尽早出台 , 明确投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3、要大力培育核心技术 , 强化所有权优势 , 提高对外投资的技术含量。企业应加大研发力度 , 国家应进一步推动实施高精尖技术产业化。  4、坚持“帮大扶小”的原则。 选择有实力、管理好、拥有自主品牌的重点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 , 给予必要优惠政策 , 以充分体现国家的对外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同时也应鼓励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 取消歧视 , 使其在优惠贷款、信息交流、境外投资保险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  5、建立并完善促进体系。  一是政府促进 : 重大项目要纳入双边经贸合作框架 , 利用双边经贸混委会 , 及时予以推动和促进。若东道国政府对经济干预较深 , 我国政府也应做好企业后盾 , 特别是对资源开发型项目更应如此。  二是制度促进 : 建立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制度促进体系。一方面在财税和金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支持 , 逐步放宽境外投资外汇管制。另一方面对企业返回的资源产品应给予进口配额、税收和外汇等方面的支持。 同时参照法国外贸保险公司的做法 , 设立境外投资保险机构 , 对境外投资进行政策性保险。  三是人力资源开发促进 : 进一步加大政府或中介机构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仅要使企业了解国内外的相关信息 , 而且应大力推广对外投资成功企业的经验和模式。先有贸易或工程承包后开展投资是其中一种成功模式。  6、建立支持体系。  一是体制支持 : 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 进行股份制改造 , 建立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 完善国有企业境外资产的内部治理机构。同时 , 结合《行政许可法》的实施 , 简化审批手续 , 提高审批效率。审批要做到规范、透明 , 妥善解决目前在审批过程中国务院部门间的协调问题 , 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应对审批制度进行改革 , 逐步将审批制改为审批和备案制相结合 , 对以自有资金或商业银行贷款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 , 原则上实行备案制。  二是资金支持 : 一方面要建立金融服务体系 , 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资金瓶颈 , 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融资主渠道的作用。 另一方面降低外贸发展基金和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的使用门槛。同时还应充分发挥援外资金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作用 , 建立“双边 互利合作基金”, 即从我对外无偿援款中拿出部分资金设立合作基金 , 供双方的“合资合作项目”有偿使用。当双方的合作项目遇到资金困难时 , 经过办理一定的批准手续后 , 可从基金帐户中得到优惠贷款 ( 基金帐户实行优惠利率 , 可以是低息甚至无息 ) 。  三是理论和人才支持 : 一要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 , 为对外投资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二要加强人才培训 , 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国内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国内专业培训以及出国培训等方法 , 尽快培养建立一支稳定的对外投资人才队伍。  7、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  一是信息服务 : 参照发达国家做法成立境外投资促进机构 , 如日本的贸易振兴机构 , 进一步发挥信息网络的优势 , 为企业提供国外政治、经济、法律、社会风俗、市场、产品和行业等方面的信息 , 减少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生产经营时所遭遇的风险。  二是完善社会中介服务 : 充分发挥法律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作用 , 加强与国外中介组织的合作 , 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法律、财务、认证等服务 , 积极稳妥地通过社会力量帮助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三是各地商务部门和国外的使领馆应强化服务 , 为企业国际化经营创造条件。  8、完善监管体系。实践证明 , 依靠审批制来实施监管是缺乏效率的。应针对不同的投资 主体 , 制定不同的监管办法。控制境外投资风险应更多依赖投资主体内部风险控制机制。对国有境外企业 , 应通过监管国内投资主体来监管境外投资企业 ;对自筹资金的民营企业 , 应从宏观角度进行监管 , 政府只应起到“守夜人”的作用。
2023-08-31 15:17:452

当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什么将成为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

直接投资的方式。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在Dunning的生产折衷论中,这个理论就是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
2023-08-31 15:17:553

什么是推动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所有权优势的核心

你提问的这个是一道选择题( )是推动企业进行国际生产的所有权优势的核心。A.创新和研发 B.品牌 C.资本 D.专利应该是A 创新和研发之所以选择创新和研发 是因为:一是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占有竞争优势,确保企业的稳定增长。企业一旦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便会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单产、降低单位成本,为市场提供更优质 廉价的产品,从而获得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二是有利于企业创造超额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一旦 企业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获得某项专有技术,甚至是生产某项专利产品,它便可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和垄断地位去主导市场,为自己赚取超出社会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大 幅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超常规发展。在世界 经济最近短短二、三十年的发展史上,思科、微软等原来名不见经传的高新技术企业一跃成为超过通用、波音等传统大公司的超级航母,从中不难看出技术创新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 突出作用。 三、实践证明,哪一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循守旧,思想僵化, 失去了技术创新的活力,就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2023-08-31 15:18:111

英国里丁大学教授邓宁首次提出了国际生产综合理论学说,该理论可以概括为下列哪个公式(  )。

【答案】:D本题考核国际生产折中理论。邓宁的国际生产综合理论可以概括为-个简单的公式: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2023-08-31 15:18:191

邓宁总结出决定国际企业行为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

【答案】:A,B,C【答案】ABC【解析】邓宁认为,通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所能够利用的是所有权、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只有当企业同时具备这三种优势时,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
2023-08-31 15:18:261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优势在于( )。A. 职业经理能更好的管理企业

A. 职业经理能更好的管理企业B. 成就了投资者分散投资的目的C. 可以降低获得信息的成本D. 可以获得规模效应 全选
2023-08-31 15:18:373

请详述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及其优势

1、企业在供应某一特定市场时要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这些所有权优势主要表现为独占某些无形资产的优势和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2、如果企业拥有对其他国家企业的净所有权优势,那么,对拥有这些优势的企业来说,他自己使用这些优势时,必须要比将其转让给外国企业去使用更加有利。即企业通过扩大自己的经营活动,将优势的使用内部化要比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市场交易将优势的使用外部化更为有利。  3、如果企业在所有权上与内部化上均有优势,那么,对该企业而言,把这些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因素的结合必须使企业有利可图。区位因素包括东道国不可转移的要素禀赋优势以及对外国企业的鼓励或限制政策,要素禀赋一般指东道国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市场容量等。
2023-08-31 15:19:041

导致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仅有三种优势条件吗?

简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P41答:英国经济学家邓宁在《国际生产与跨国企业》一书中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邓宁的理论认为应把一个国家的对外投资动机、条件、能力、区位等因素综合考虑,全面解释了为什么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到哪里投资和如何投资,以及企业在跨国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让等国际化经营形式中作出选择的条件和动因。邓宁的折衷理论的核心是三优势模式,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他认为只有具备这三个优势才完全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2. 请举一实例说明社会文化环境分析对企业国际化经营具有重要的意义。P70 答:社会文化环境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生活方式、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等。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群会形成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研究各国的文化背景,特别是目标国德社会文化环境,是实现国际企业有效经营的必要条件。人们在各式各样的异国文化中是否只能手足无措呢?事实上,对东道国的文环境做出具体的分析评估,正确全面分析和评价跨国经营的文化风险,根据企业特性发掘文化优势而作出战略抉择,是企业把握机遇,实现成功跨国经营保证。如美国肯德基公司在中国成功经营堪称是实现跨文化的巨大优势,可以说,认真有效地分析民族文化环境是国际经营致胜的前提。3. 简述国际企业常用的避税技巧。P235答:国际企业常用的避税技巧需要有三个层次,即内部转移价格避税, 避税地避税和机构身份避税,三个部分缺一不可。(1)利用内部转移价格避税。内部转移价格避税是国际企业利用各国税率和税法的差异通过调节内部转移价格来达到避税目的的一种手段。(2)利用避税地避税。避税地是指那些对人们取得的国际所得或财产提供免税或低税待遇的国家和地区。①挂牌公司作为虚设的中转销售公司。②以挂牌公司作为收付代理公司。③以挂牌公司作为持股公司(3)利用机构身份避税。①规避税收管辖权。②选择组织形式避税。③避免成为常设机构。4. 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以及在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应采取什么样的产品策略? P103答:①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a.投入期特点:处于进入市场初期阶段,生产批量小、成本高、推广和销售渠道尚待完善,因此销售增长缓慢,通常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甚至会出现亏损。b.成长期特点:经过市场考验,已进入扩
2023-08-31 15:19:141

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主要结论

折中理论的分析过程和主要结论:(1)国际直接投资是遍布全球的产品和要素市场不完全性的产物,市场不完全导致跨国公司拥有特定的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是保证跨国公司补偿国外生产经营的附加成本并在竞争中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2)所有权优势还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一定要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发放许可证或其他方式来利用它的特定优势,必须引入内部化优势才能说明为什么直接投资优于许可证贸易。(3)仅仅考虑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不足以说明企业为什么把生产地点设在国外而不是在国内生产并出口产品,必须引入区位优势,才能说明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和出口之间的选择。(4)产品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决定了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和条件。
2023-08-31 15:19:291

国际投资理论的阶段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邓宁在一篇论文中,研究了以人均GNP为标志的经济发展阶段与一个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外资流入)以及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资本流出)与一国净的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对外直接投资阶段的划分以及各阶段国际直接投资的特征和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顺序推移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释。第一阶段(人均GNP低于400美元或等于400美元)。不会产生直接投资净流出的现象,这是由于一个国家的企业还没有产生所有权优势。同时在这一阶段外资总的流入量不大,也是由于东道国各种条件的制约。第二阶段(人均GNP在400~l 500美元之间)。在这一时期内,外资流人量增加,但主要是利用东道国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进行一些技术水平较低的生产性投资。在对外投资方面,东道国的投资流出仍停留在很低的水平上,只是在临近国家进行了一些直接投资活动,并通过引进技术及进入国际市场等形式,来实现进口替代投资的经济发展战略。第三阶段(人均GNP在2000~4 750美元之间)。由于东道国企业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大大增强,人均净投资流人开始下降,对外直接投资流出增加。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专业化国际直接投资过程的开始。第四阶段(人均GNP在2 600—5 600美元之间)。这一时期是国际直接投资净流出的时期。随着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始具有较强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并具备发现和利用外国区位优势的能力。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的国际直接投资状况和该国人均GNP之间的关联性,是从该国企业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三类优势变化而言的。 包括邓宁对其上述理论作了一定的修改,还有波特的竞争阶段论,都对国际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小泽辉智(1992年)。小泽辉智的提出了国际直接投资模式。具体内容如下理论可以称之为新的综合的国际投资阶段发展论。其理论核心是强调世界经济结构特点对经济运行特别是对投资的影响。1.世界经济结构特点(1)每一个经济实体内部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有着差异;(2)企业是各种无形资产的创造者和交易者;(3)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科层结构明显;(4)各国经济结构升级和发展具有相应的阶段性和继起性,(5)各国政策中有一种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的趋势。在以上这些内容中,小泽辉智认为(3)和(4)最重要。前者说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决定了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的形式和速度;而后者则说明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经验的积累。2.波特的竞争发展理论在波特的竞争发展理论中,提出了四个特征明显的国家竞争发展阶段:资源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以及财富驱动阶段。3.国际直接投资模式根据世界经济结构的特征,结合波特的竞争阶段论,小泽辉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模式只应是一种与经济结构变动相应的资本有序流动。具体表现为:(1)要素(资源与劳动)驱动阶段的国家,吸引的一般都是属于资源导向型或劳动力导向型的外国投资。(2)当一个国家处于劳动驱动阶段向投资驱动阶段过渡时期,主要在资本品和中间产品业中吸收外资;与此同时,在劳动密集的制造品产业中,会产生向低劳动成本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3)从投资驱动阶段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时期,将会在技术密集产业吸引国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在中间品产业中会发生对外直接投资。
2023-08-31 15:19:561

经济全球化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以及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原因1、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扫清了体制上的障碍在今天的世界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只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加快本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提高本国经济的运转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封闭经济由于缺少外部资源、信息与竞争,而呈现出经济发展的静止状态。计划经济体制则由于存在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不对称和激励不足等问题,而导致资源配置与使用的低效率。所以,不管是传统的封闭经济,还是起源于前苏联的计划经济都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由此而造成的各国在经济体制上的趋同,消除了商品、生产要素、资本以及技术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流动的体制障碍,促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进步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作了物质基础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有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这就是代表当代最新科技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降低了企业的远距离控制成本。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其经济的活跃程度,表现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半径,是与其所有权控制的成本呈负相关关系的。远距离控制成本,主要是信息成本。由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因特网的诞生,使这种成本大幅度降低,以至于从理论上来讲,对于任何有能力进行全球扩张的企业,它的活动范围都可以达到全球各地。3、 微观经济主体的趋利动机,是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动因商品与要素价格在全球不同地区的差异,被人们称之为“区位优势”。区位优势的客观存在,为企业在全球范畴内的“套利”活动提供了空间。于是,便有了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以及企业生产过程的分解与全球配置。在这种微观主体世界范围内的套利活动中,跨国公司逐渐扮演了主角。这是因为跨国公司本身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所有权优势,使跨国公司可以凭借其独有的知识产权、技术诀窍、管理战略以及资金实力:一方面,利用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的生产要素,将产品销售到价格更高的市场上进行套利;另一方面,将巨额剩余资本转向资本稀缺、投资回报率高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资本套利。而内部化优势,又使得跨国公司能够将生产和销售活动按照最有利的区位优势配置于世界各地,并将每一个分支机构及其所联系的企业在职能专门化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一体化的网络,通过在世界各地的生产、销售等活动而服务于母公司的发展战略。这样做的结果是,国际范围的分工与协作实际上变成了跨国公司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当跨国公司利用优势而大举进行全球性套利活动的时候,其客观的效应便是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发展。4、 世界范围内商法体系的趋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对统一的法律制度环境。众所周知,主导世界的两大法系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近年来,两大法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互相融合与趋同发展;另外,随着贸易一体化、投资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统一立法活动深入开展,这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创造了统一的法制环境。(二)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1、 贸易自由化国际贸易障碍逐步消除,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国际贸易量迅速增长。国际贸易手段、商品标准以及合同样式逐步统一和规范。WTO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使得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2、 生产全球化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宰力量,其商品生产环节分布于不同国家,并因此使相关各国间的经济关联程度提高。3、 资本流动国际化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对外资管制的放松以及由投资基金和养老保险基金高速成长导致的国际游资的形成,使得资本流动性进一步加大。4、 金融活动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各国相继放松金融管制,推进金融自由化,放松了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和退出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拆除了不同金融业务的隔离墙,加快了金融业的整合。自由宽松的法律与政策环境,加上计算机、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从而形成了时间上相互接续、价格上相互连动的统一国际金融大市场。5、 市场经济体制全球化当今世界除个别国家外,都在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而努力,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统一的经济体制基础。6、 各国商法体系的国际化如前所述,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得益于两大法系的趋同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世界各国商法体系的国际化。
2023-08-31 15:20:112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选择某种营销方式的条件来看,表 1—1 说明国际企业要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同时具备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而出口则只需拥有所有权和内部化优势;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那只能选择技术转让方式。  第二 、从建立某种优势的途径来看,表 1—1 也说明如果国际企业要同时拥有三种优势所带来的收益,那就必须选择国际直接投资方式;如果公司仅采用出口方式,就会丧失区位优势的收益;如果只采用技术转让的方式,那么企业就会丧失内部化和区位优势所能带来的收益。
2023-08-31 15:20:251

与外国企业相比,华为企业拥有哪些所有权优势,包括无形资产肯有型资产

所有权优势,又称垄断优势或厂商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的而他国企业没有或无法得到的无形资产、规模经济等方面的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来自对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占有产生的优势,生产管理上的优势,由于多国经营形成的优势。 比如宝洁,全球产品经营和品牌经营。管理优势明显。分为:折叠资产性所有权优势资产性所有权优势,指对有价值资产的拥有折叠交易性所有权优势交易性所有权优势,指对无形资产的拥有。折叠规模经济的优势
2023-08-31 15:20:461

根据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企业最适合采用的国际化经营方式是( )。

【答案】:A企业同时具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与区位优势,应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如果企业只拥有所有权优势与内部化优势,只能进行出口贸易;如果企业只有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考虑采用技术转移的形式,将技术出让给其他企业。
2023-08-31 15:20:531

经济全球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和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x0dx0a  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x0dx0a  迅速发展的原因:x0dx0a  (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x0dx0a  (2)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x0dx0a  (3)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x0dx0a  (4)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x0dx0a  (5)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x0dx0a  (6)跨国公司的推动。
2023-08-31 15:21:023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下列优势的有机结合()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下列优势的有机结合() A.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 B.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 C.区位优势、内部化优势和技术优势 D.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 正确答案:D
2023-08-31 15:21:221

为什么说对外直接投资能推动优势生产要素的结合,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中国跨国公司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为中国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国内外各种因素共同刺激了中国FDI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相对落后,中国FDI的区位分布过于集中于一些国家或地区,总体投资效率较低,甚至造成了资本的严重损失。因此,如何优化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分布、提高FDI投资效率就成为当务之急。从中国跨国公司FDI的区位分布特点出发,深入分析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的主要问题,基于国内外环境、投资主体、产业结构、国内外区域优势等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优化中国跨国公司FDI的区位分布和提高投资效率的对策和建议。首先,从FDI区位分布角度对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进行实证分析。从总体来看,中国跨国公司FDI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虚假投资过多,真实投资较少。FDI的产业结构也偏离中国真正的比较优势,对商务服务业和资源产业投资过多,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投资过少。同时,FDI区位分布也过于集中于极少数国家或地区,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比例过高,对周边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例过低,偏离发展中国家的常规。但从发展的角度看,随着国内市场化、私营化的不断深入,中国FDI区位分布将逐步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趋近。从区域角度看,国内来源地区域经济的变迁直接影响到中国跨国公司FDI的投资主体、投资结构、区位选择以及投资效率,国内区域经济的变化对国外投资区位的选择有直接影响。同时,国外投资地的政治、社会经济发展和变化都对FDI区位选择有重要影响。随着区域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发展模式转变的持续深入,中国跨国公司FDI的区位分布将逐步发生改变。其次,强调了制度依赖对中国跨国公司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中国跨国公司FDI中存在着各种扭曲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国内体制的不完善,贫富差距过大造成国内社会风险的剧增,法制不完善导致私人财产缺乏保障,其导致大量资本流失;歧视性的投资、市场准入、融资政策,过高的税费负担,其导致大量资本的制度逃逸,最终也形成巨额的虚假投资;而政府的过度干预,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国有企业产权问题的长期悬置以及垄断的普遍存在都导致劣胜优汰,使企业缺乏竞争力,产业结构不合理,助长虚假投资。由于国有企业主导的中国FDI特殊的产权结构、激励机制和软约束机制,其导致投资决策的盲目性、投资行业的扭曲和投资区位的不合理,降低投资效率。因此,改善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布局,制度优化是其关键。 再次,在对邓宁理论进行拓展的基础上,归纳和总结了FDI区位选择规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际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FDI国际环境的复杂化,宏观的制度与文化因素已成为FDI的重要影响因素。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成为企业FDI的条件,比较优势和技术开发的比较成本优势也成为发展中国家FDI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投资动因、投资目标与区位优势相互结合,形成了各种FDI区位选择模式。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其FDI区位选择主要遵循五个原则:就近原则、比较优势原则、竞合原则、垄断竞争原则和交易成本原则,其中就近原则和比较优势原则是其主要原则。由于中国特殊的投资主体结构和扭曲的投资激励机制,导致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主要遵循垄断竞争原则和交易成本原则,偏离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常规,但随着中国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和中国跨国公司实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选择原则也将逐步合理化。最后,对优化中国跨国公司FDI区位分布提出了建议。指出只有从根本上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集群的升级,转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在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促进自由竞争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国跨国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才能形成中国跨国公司FDI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并且最终优化中国跨国公司FDI的主体结构和产业结构,使中国跨国公司FDI的区位分布更为合理、投资效率不断提高。本文来自华东师范大学 王利华讲的比较透彻,供参考。
2023-08-31 15:22:152

北京企业境外投资在税收上有什么优惠政策吗

全国都一样的呀,具体要看北京人民政府还有什么优惠政策,但下面的规定必须遵循的:一、根据税法的规定,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的利润,免征所得税。 所以,外商投资企业将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利润汇往国外的,不需要交纳税款。 二、.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物资,一般按照税法的规定,征收进口关税、增值税、消费税等,没有优惠政策。但是,对于外商投资企业购买的国产设备,符合规定条件的,其购买国产设备投资可以按照规定方法抵免企业所得税。 三、根据个人所得税法及其相关法规的规定,在中国境内无住所的个人取得的工资薪金所得,应当根据其在中国境内连续或累计居住工作的期限(以下简称:居住工作期限)长短,决定其工资薪金是否交纳个人所得税: 1。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工作期限不超过90日或者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限中不超过183日的个人, — 对于中国境外雇主支付并且不是由该雇主的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免于申报交纳个人所得税。 — 对于由中国境内企业或者个人雇主支付或者由中国境内机构负担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应当申报交纳个人所得税。 — 对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工资薪金,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居住工作期限超过90日或者在税收协定规定的期限中超过183日,但不超过1年的个人, — 对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外雇主支付还是由中国境外机构支付,均应当申报交纳个人所得税。 — 对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工资薪金,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3。居住工作期限满1年,但不满5年的个人, — 对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不论是由中国境外雇主支付还是由中国境外机构支付,均应当申报交纳个人所得税。 — 对于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工资薪金,应当申报交纳个人所得税。 — 对于不是由中国境内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工资薪金,免于申报交纳个人所得税。 4。居住工作期限满5年的个人, — 对于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应当申报交纳个人所得税。 — 对于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工资薪金,应当申报交纳个人所得税。 在上述规定中: 1。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内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而不论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均属来源于中国境内的工资薪金所得。 2。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工资薪金所得是指,个人实际在中国境外工作期间取得的工资薪金,而不论由中国境内还是境外企业或个人雇主支付的,均属来源于中国境外的工资薪金所得。 3。居住期限满1年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公历年度,下同)内,在中国境内居住满365日,对于临时离境的,不扣除临时离境天数。临时离境是指在一个纳税年度内,一次不超过30日或者多次累计不超过90日的离境。 4。居住期限满1年以上的是指,在该期限内的每个纳税年度内均居住满1年。 因此,对驻华工作的外籍人员,其取得的工资薪金应当按照上述规定交纳个人所得税。该人员个人的个人所得税的交纳,与一般的中国公民的工资薪金所得交纳个人所得税一样,由扣缴义务人(也就是你公司)在次月7日内申报纳税。
2023-08-31 15:22:535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经济全球化开始形成和9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x0dx0a  形成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世界贸易体系也逐渐建立起来,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x0dx0a  迅速发展的原因:x0dx0a  (1)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x0dx0a  (2)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x0dx0a  (3)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x0dx0a  (4)市场经济制度的普遍认可。x0dx0a  (5)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x0dx0a  (6)跨国公司的推动。
2023-08-31 15:23:133

区位优势有几要素

区位优势有五要素,分别是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决定农牧产品产量的土地资源与影响农牧业的集约程度、技术传播与市场的距离是区位优势的主要方面。工业革命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出现,由工业社会初期的自然资源、劳力、运输优势发展到后期的技术、市场、政策、企业关联等优势。知识经济时代的区位优势不同于传统的区位优势。美国经济学家保罗·罗默从理论上解答了缺乏自然资源的国家为何不一定是穷国,领先国家最有效的是持续发展问题。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的因素占主导地位。人的流动性,尤其是掌握知识、技能的人才的流动性是很大的,因此,培育并吸引高科技人员就成为发展经济、提高区位优势的关键。扩展资料:区位优势可分为直接区位优势和间接区位优势。所谓直接区位优势,是指东道国的某些有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广阔的产品销售市场、低廉的要素成本、政府的各种优惠投资政策等。所谓间接区位优势,是指由于投资国和东道国某些不利因素所形成的区位优势。如商品出口运输费用过高、难以逾越的贸易壁垒等。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时,首先面临的是区位选择,即是在国内投资生产还是在国外投资生产。如果在国外生产比在国内生产能使跨国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那么就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取决于区位禀赋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区位条件是由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贸易障碍、政府的政策、市场的特征、劳动成本、当地的生产水平以及原材料的可供性等。比如,如果东道国严格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就会诱使外国投资者进行直接投资。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区位优势
2023-08-31 15:23:351

区位优势理论与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是什么

  区位优势即区位的综合资源优势,即某一地区在发展经济方面客观存在的有利条件或优越地位。其构成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管理、政治、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区位优势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单项优势往往难以形成区位优势。一个地区的区位优势主要就是由自然资源、劳力、工业聚集、地理位置、交通等决定。同时区位优势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有关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时,首先面临的是区位选择,即是在国内投资生产还是在国外投资生产。如果在国外生产比在国内生产能使跨国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那么就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  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取决于区位禀赋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区位条件是由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贸易障碍、政府的政策、市场的特征、劳动成本、当地的生产水平以及原材料的可供性等。比如,如果东道国严格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就会诱使外国投资者进行直接投资。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2023-08-31 15:23:452

区位优势的概述

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的跨国公司在进行直接投资时,首先面临的是区位选择,即是在国内投资生产还是在国外投资生产。如果在国外生产比在国内生产能使跨国公司获得更大的利润,那么就会导致对外直接投资。所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取决于区位禀赋的吸引力。在现实生活中,区位条件是由投资国和东道国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贸易障碍、政府的政策、市场的特征、劳动成本、当地的生产水平以及原材料的可供性等。比如,如果东道国严格实行进口替代政策,就会诱使外国投资者进行直接投资。区位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是否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和对投资地区的选择。
2023-08-31 15:23:531

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有哪些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于60年代初期由海默提出,其后经过维农、巴克利、小岛清等人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终于由邓宁完成了国际直接投资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研究国际直接投资问题时,强调了与传统国际资本流动有两个不相同的地方:其一是强调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企业可以获得较大的利益;其二是强调这类企业可以节省交易成本80年代以前,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高科技和大规模投资以及高超的企业管理技术。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并不具备上述优势,它们往往投资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且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如服装和纺织、简单食品加工等,缺少名牌产品,广告费用支出较少。但80年代以后有学者专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在经济理论界一般认为有代表性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投资发展周期理论邓宁在80年代初提出的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倾向取决于:1、经济发展阶段;2、该国所拥有的所有权优势、国际直接投资内部化优势和区域优势”。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邓宁区分了四个经济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00-1500美元之间,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而本国对外直接投资量仍然是零,从而净对外直接投资呈负数增长。在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2500-4750美元之间。在这一阶段,外国对本国的直接投资量仍然大于其对外直接投资,不过两者之间的差距缩小。处于经济发展第四阶段的国家其净对外直接投资呈正数增长。在这一理论中,邓宁又将经济发展周期与企业竞争优势因素结合起来,以说明某国的国际投资地位是怎样随着其竞争优势的消长而相应变化的。可见,投资发展周期理论是将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认为一国的国际投资地位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关系。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投资地位的变化大体上符合这一趋势。邓宁认为,一国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数量不能仅仅用经济指标衡量,它还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法律体系、市场机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等因素。一国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趣味优势可以从国家、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上进行分析。从所有权优势看,国家层面的因素包括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市场规模及其特征、政府的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竞争与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产品和加工技术深度、产品差异成度、规模经济、市场结构等;企业层面的所有权优势包括生产规模、产品加工深度、生产技术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技术、企业获得低成本要素供给的能力等。小规模技术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威尔斯在1977年发表的《发展中国家企业的》一文中提出小规模技术理论,他认为,小规模技术理论的最大特点,就是摒弃了那种只能依赖垄断的技术优势打入国际市场的传统观点,将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优势的产生与这些国家自身的市场特征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为经济落后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理论依据。由于世界市场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即使对于那些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不够庞大的企业来说,参与对外直接投资仍有很强的经济动力和较大的市场空间。当然,该理论也有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它将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仅仅局限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使用,可能会导致这些国家在国际生产体系中的位置永远处于边缘地带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同时该理论很难解释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高新技术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也无法解释当今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日趋增长的现象。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拉奥在1983年出版了《新跨国公司:第三世界企业的发展》一书,提出用技术地方化理论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行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尽管表现为规模小、使用标准化技术和劳动密集性技术,但这种技术的形成却包含着企业内在的创新活动。导致发展中国家能够形成和发展自己独特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1)发展中国家技术知识的当地化是在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环境中进行的,这种新的环境往往与一国的要素价格及其质量相联系;国际直接投资(2)发展中国家通过对进口的技术和产品进行某些改造,使它们的产品能更好地满足当地或邻国市场的需要,这种创新活动必然形成竞争优势;(3)发展中国家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于其生产过程和产品与当地的供给条件和需求条件紧密结合,而且来自创新活动中所产生的技术在小规模生产条件下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4)从产品特征上看,发展中国家企业往往能开发
2023-08-31 15:24:081

论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论述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英国著名跨国公司理论家邓宁在总结了以前的一些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后,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了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 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企业缺乏任何一个优势,都不可能或不应该从事直接的海外生产活动。 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优势;(2)企业规模;(3)组织管理能力;(4)金融与货币优势。邓宁认为,所有权特定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 邓宁认为区位特定优势至少可包括以下几种因素:(1)资源的可得性和劳动力成本;(2)市场需求和销售因素;(3)避开关税壁垒和贸易限制;(4) *** 政策因素。 企业仅具有上述两个优势还不一定能够进行国际投资,它还具备第三种优势,即“内部化特定优势”。所谓内部化,是指把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一个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来的外部市场,公司内部的转移价格(调拨价格)起着润滑内部市场的作用,使之像外部市场那样有效地发挥作用。 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都是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邓宁认为,在任何时候,当一定企业与别的企业相比越具有所有权特定优势,则该企业就越会要求在企业内部而不是企业外部来使用这些优势,而当它发现在国外生产比在国内生产更为有利时,它就会更多地参与国外生产。而内部化特定优势则表明企业应在其内部来利用这种优势,而不是将这种优势出售或转让。而只有东道国区位特定优势表明,对外直接投资比出口更为有利时,企业才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邓宁在把他的折衷理论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时指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正是因为具有了以上三种优势后才有可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 邓宁在用折衷理论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时,还引入了“投资—发展模式”。邓宁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不仅与企业拥有的优势有关,而且也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邓宁的折衷理论及“投资—发展模式”,在解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和动机上,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参见教材P32-35。 本题知识点: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  我整理的相关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关资料请持续关注历史新知。   
2023-08-31 15:24:151

怎样提高中国开放经济的水平,提高中国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根据投资发展周期(IDP)理论,我国目前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应从战略研究的角度,对我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大力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20多年来,我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战略。通过以“引进来”为主的对外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有效的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和技术,弥补了工业化过程中的资金与技术的巨大缺口,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八条提出:要继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赋予企业更大的境外经营管理自主权,健全对境外投资企业的监管机制,促进我国跨国公司的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做出的、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决策,是我国今后改革开放新的目标与举措。  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  “走出去”战略是与“引进来”战略(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商品和服务等)相对应而言的。广义的“走出去”战略包括货物与服务出口、劳务输出、国际融资、国际旅游以及对外投资等企业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狭义的“走出去”战略是指企业以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从而达到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本国经济快速、持续、协调发展的目标。“走出去”战略可以大体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商品输出层次,是指货物、服务、技术、管理等商品和要素的输出,主要涉及到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以及工程承包等;第二个层次是资本输出层次,是指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涉及的是到海外投资建厂和投资设店。如果一家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发展到了第二层次,特别是海外投资到了一定规模(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拥有企业)后,那么这家企业也就成为跨国公司。改革开放以来推进“引进来”战略是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引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1.“走出去”战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我国作为国际贸易大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2005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了14221.2亿美元,其中出口为7620亿美元,进口为6601.2亿美元,我国的贸易规模已占世界第三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达到6.5%。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也面临着以下难题。其一,出口进一步扩张难度增大。美、日、德等贸易大国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口贸易经过一段时间的快速增长以后,增速将会放慢。其二,国内产业保护余地缩小。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承诺的兑现,国内市场必须进一步开放,贸易壁垒将逐步消除,保护措施难以继续。其三,贸易摩擦日益加剧。中国由一个贸易小国一跃成为举世瞩目的贸易大国,冲击了原有的全球贸易格局,触动了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利益,也导致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自我国“入世”至2006年6月底,共有32个国家或地区针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措施调查288起,涉案金额71亿美元。其四,我国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根据海关提供的资料,我国大宗出口商品中,出口总额增长幅度不及进口总额增长幅度的产品有很大一部分。自1993年建立贸易指数统计以来,我国的出口量指数一直高于出口价格指数,而进口量指数却低于进口价格指数,总的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2.“走出去”战略能够避免原产地限制。据统计,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全球发生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贸易摩擦的解决需要通过不断的磋商和协调,如果磋商和协调不能解决,也可按照WTO的有关规定进入争端解决程序。另外,“走出去”战略也是摆脱困难的重要选项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也应多样化。一些受到配额限制的产品,如果中国企业在境外生产,就可以改变原产地而绕开配额限制。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商品的海外市场,既能够保证产品的品种和质量,也能够改变产品的原产地,规避贸易壁垒。如海尔、TCL、长虹、康佳等有实力的彩电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的策略,通过海外生产基地向欧美出口,绕开对出口原产地的限制,减缓美国倾销裁定的负面影响。  3.“走出去”战略能够实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合理统筹。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强者恒强的奥秘之一,就是因为它们很早就实行了“走出去”战略,以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和贸易活动为主导,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来获取最大利益。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起步已经很晚,已经丧失了一些重要的发展机遇。进入21世纪,几乎一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大规模贸易活动和投资活动,都以跨国公司为主体或载体进行。目前,我国无论是在第二产业还是在第三产业,其技术进步与发达国家都有很大差距。另外,国际上战略性矿产资源的竞争更是形势逼人,各大跨国矿业公司基本上控制了全球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我国矿业公司的选择余地日趋减小。  只有采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才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保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我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结构优化和战略性调整;才能促使我国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才能促使2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积聚的巨大能量得以释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  4.“走出去”战略能够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目前,我国不断的上升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猛增、国内资源流失浪费、人民币汇率形成新的升值压力、加大中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尤其是美欧贸易摩擦等隐患。鼓励企业“走出去”,可以解决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带来的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而我国作为一个对外直接投资基数很小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无疑更加广阔。已成为贸易大国的中国,利用传统的贸易政策与措施来刺激外贸增长的余地已经相对狭小,那么加速对外投资将成为拉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良方,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可行性  传统的国际投资理论主要以发达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发达国家企业对市场的垄断、产品差异、先进的生产和管理技术、雄厚的资本实力等因素。根据这些传统理论,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是处在转轨经济中的发展中国家。我国企业的整体规模小,掌握的自主核心知识产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主导产业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我国企业尚不具备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相竞争的实力。因此,目前不宜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而是应该立足国内。然而要保持我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我国应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英国著名跨国公司研究专家邓宁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投资发展周期理论,并且用实证的方法研究了直接投资流量与人均GNP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GNP水平提高,一国的净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周期性规律,周期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与前工业化相关的阶段,几乎不存在直接投资的流入及流出,较少吸收外资,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净投资额为零或接近零的负数。处于这个阶段的国家,人均GNP低于400美元,属最不发达国家。第二阶段,由于基础设施等一些区位特定优势的发展,外国资本对这类国家的直接投资不断增长,这使得流入的直接投资存量增长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但是对外直接投资额很小,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人均GNP位于400美元~1500美元。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第三阶段,国内企业所有权优势不断增长并更具特色,为寻求资源、市场及战略性资产,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始进行对外投资。由于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在减少,或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快于吸收外资的增速,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减小的负数,这类国家的人均GNP位于2000美元~4750美元。随着这些国家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它们开始进入第四阶段。第四阶段,企业所有权优势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母国特定的优势。对外直接投资比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增长更快,净对外直接投资额为正值,且呈增长趋势,人均GNP在4750美元以上。1988年,邓宁又提出第五个阶段的理论。此阶段的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绝对值呈现减少趋势,继而开始围绕零水平上下波动,与此同时,该国外来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都在增加。与前四个阶段相比,第五个阶段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程度大大减弱,而更多的取决于发达国家之间的交叉投资。目前,只有美欧日等极少数发达国家处于第五阶段。  如果将中国的投资发展过程比照上述投资发展周期理论,以投资总量的变化来划分投资发展阶段,大致是这样的:1979年~1991年经历了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一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都很小,用我们的数据粗略计算得出,1979年~199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平均年增长率为11.15%;1992年~2004年处于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二阶段,吸收外国直接投资规模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也有了一定规模,净对外直接投资额表现为绝对值不断扩大的负数。据计算,1992年~2004年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46.38%,可见与第一阶段相比有了明显提高。我国目前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经突破1000美元,按照邓宁的投资发展模型,正处于第二阶段,即吸收外资大于对外直接投资。显而易见,从1979年到2004年,我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大大快于对外投资的速度。199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商投资的比例,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东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此后的年份,中国吸收外资一直高居世界前列,2004年更是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吸收外资的国家,但同时我国对外投资增长缓慢,这与邓宁的投资发展理论是相吻合的,这正是投资发展第二阶段的典型特征。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政策思路  我国已经基本具备对外直接投资的条件,有些企业已具备了跨国经营的能力与资金实力,应该在经济发展和投资发展二者互动之中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发展对外投资,可以在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水平上解决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促进我国由投资发展路径的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转化。  1.实行GNP核算体系,实现从GDP到GNP的跨越。从1985年起,我国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采用GDP对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核算。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企业“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不断发展,但与我国吸收外资水平差距还很大。从1993年起,我国已连续11年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首位。与之对应的是,1993年以来我国各年的GDP都大于GNP,并且差额越来越大。以2001年为例,当年我国GDP为95933亿元,GNP为94346亿元,两者差额为1587亿元,也就是说,2001年,外商来华投资和来华打工新增加的价值之和比中国人在国外投资和劳务输出新增的价值之和多1587亿元。GDP与GNP差距扩大折射出我国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方面发展的失衡,说明我们的企业还远远没有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  我们应该从单纯重视GDP,转向更加重视GNP,寻求“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能力的重要体现。商务工作应发挥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在利用外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总之,要逐渐用GNP核算体系来观察中国经济国际化的水平。  2.“走出去”战略应贯彻多元化策略。所谓多元化,就是“走出去”既要重视发达国家,也要重视发展中国家。从国外经验和我国实践看,之所以要贯彻多元化的策略,首先是遵循了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规律,其次有利于减少对某些国家的过度依赖,分散投资风险。当前,我国境外投资的多元化程度还有待提高,从区域流向看,我国港澳地区比重较大,欧美发达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少。贯彻多元化方针,应努力开拓欧美等发达国家市场,利用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水平,在发达国家投资设立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或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公司。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市场广阔、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我国的产品和技术对这些国家和地区比较适用。因此,投资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潜力很大,应加大开拓力度,增大到发展中国家去的比重。  3.应按照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实现长远发展的要求,确定“走出去”的方向。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产业升级,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按照有利于产业升级、有利于实现长远发展的要求,引导企业“走出去”的方向。对石油、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木材等短缺资源,要更多地通过境外投资来解决。对我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业,要把技术、设备带出去,在境外寻求合作与发展,在新一轮国际分工中分享比较利益。  4.应鼓励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中国是否能够早日进入投资发展周期的第三阶段,国内企业的竞争实力是关键因素。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和借鉴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积累更多的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使得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步增加直至超过吸收的外商投资,成为净对外投资国家,在全球范围内更好的整合配置优势资源,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应鼓励各种类型的优势企业走出国门,大胆在海外创业,在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通过“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拓展我国的经济发展空间。一些国有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有资金、技术的优势,应成为“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企业具有自我约束力强、市场敏感度高、经营和管理方式灵活的特点,应创造条件,鼓励其积极开展境外投资活动。  5.政府应为“走出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靠企业自身力量无法解决的,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支持。政府应在符合WTO规则的前提下,千方百计地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境外投资的宏观调控和规划指导,建立海外投资和企业的工作机制,完善管理体制,同时设置必要的设计必要的政策激励,加大金融和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金融、信用等服务体系,在用汇、出入境等方面改进管理,在人才培训、信息咨询等方面改善服务,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创造条件。
2023-08-31 15:24:231

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是什么

(null)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 )。   A.技术特定优势   B.金融与货币优势   C.区位特定优势   D.企业规模优势 查看答案解析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国际生产的折衷理论。折衷理论认为,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优势,即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特定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  
2023-08-31 15:24:431

移民日本后的几大优势

【篇一】移民日本后的几大优势   1、可获得较高的利润   与中国相比,日本房地产租赁稳定,利润较高。以东京大阪为例,2000多万日元购买的物业,其租赁的年利润为6~15%。而中国国内的利润极低,平均为2%左右。而且实际上除去各项费用后,其租赁利润微乎其微。   2、日本的高品质房产价格低廉   在中国,大部分商品房是不含内部装修的毛坯房。而日本的在售物业都是精装修房,拥有最新的建筑施工和装修技术,各种设备齐全。另外,日本房产的价格低廉。在北京的中心地区,很难发现换算成日元后总价在5000万日元以下的物业,而在大阪,即使市中心也能以2000多万日元(~120万人民币)置业,而在市郊则能购买别墅。   3、日本土地和房产的永久所有权拥有绝对优势   中国土地原则上归国家所有或集团所有。土地具有使用年限,根据用途的不同,其年限也不同。住宅用地70年,工业用地50年,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综合性用地50年,商业、观光、娱乐用地40年,日本土地和房产具有永久所有权。   4、全方位的融资服务   联合中国银行东京/大阪分行为在日本购房的中国居民提供贷款服务,即使持有旅游签证也可以在日本购买房产。对大金额的物件,投资者以匿名组合形式投资,获得日本银行的低息,无追索贷款,投资不动产信托受益权,实现资本的高回报。   5、国际经济环境改善使投资日本更具有魅力   大阪的都市再建设计划顺利进行中,梅田商业区域开发逐渐完工并投入使用,成立大阪都的构想为大阪城市的再开发提供了条件。上海自贸区成立,人民币自由化程度加速,利用当前人民币的强势国际购买力,海外投资逐渐成为热点。    【篇二】移民日本的福利   1、生孩子奖励费   由于日本的国情是人口减少趋势,所以政府大力鼓励大家生孩子。实际上,只要怀孕4个月以上,那之后无论是孩子出生,还是流产,都可以拿到42万日元(约合2.5万人民币)的补助。可以直接接受现金,也可以直接从给医院的住院费等里面直接扣除。对象:所有怀孕4个月以上的居民。   2、产假补助   福利措施比较健全的公司,即使是因为生孩子而请假,也可以正常拿工资。但是如果公司不出这笔钱,政府便会提供补助。补助金额是按照休息的时间来计算的。如果休假98天,那么每天给8000日元(480元人民币),合计三个月期间补助52万多日元(约合3万人民币)。当公司给补助但是少于这个金额时,政府会把不足的金额补上。对象:产假期间公司不给工资或者给的工资少于每天8000日元的居民。   3、生孩子花销,超出额度部分,可减少所得税征收。   举例子来说明,就是从怀孕起去医院检查的每一次的交通费,住院费,生孩子之后的检查费等加起来,如果是63万日元的话。在其中减去42万日元的生孩子补助,再减去10万日元,剩下的额度就是可以不计入所得税的部分。在这个例子中是11万日元。在所得税计算的时候,可以从收入中减去这11万日元再确定交税的比率。有时候减去这11万,下一年交税的level就会变化,交税比率会大幅下降。   4、育儿补助金   在孩子出生后到未满1岁这段期间,如果在家休息育儿,也可以从雇用保险中获得补助。金额为原来收入的50%。比如之前每天收入8000日元(饭店刷盘子8小时的工资),休息10个月,可以拿到约121万日元(7万人民币)的补助。原工资较高的人拿到的额度更高,每个月最多可以拿21.5万日元(1.2万人民币)。这一项父亲也可以拿到。对象:育儿期间休息,而且这段期间公司出的补助低于原工资的80%的,有雇用保险(大部分公司正式员工必须加入)的居民。    【篇三】日本移民拒签的情况   一、看不懂事业计划书究竟想表达什么,审查官不知道在日本开展的事业的具体情况,前因后果未表明清楚。   好的事业计划书字数不多,条理清晰,有逻辑思路,相关材料齐全合理,一看可以为日本带来经济创收的,法务省的审查官就会顺利批复日本长期居留签证。   二、不可以有虚假材料。保证提供的所有材料的真实性,这点非常重要!比如之前办理的三年、五年多次旅游签证提供的在职证明和收入情况需要跟我们提前说明,并且曾经在日本有非法滞留或者是有被处罚过的经历一定要如实告知。   违法违规,不能遵守当地法律法规的外国人,几乎很难拿到签证,即使再提交,被许可的可能性也不高了。   总之,高级人才经营管理类的签证,只要满足日本公司一年正常营业额超过400万日币,在申请永住的一年内每个月登陆日本一次,按时缴纳税金,不做违法违规的事,两年内顺利拿到日本身份很容易。
2023-08-31 15:24:501

《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探讨》的相关文章怎么写?谢谢了!!

一、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优势理论日渐成熟   (一)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英国跨国公司问题专家邓宁提出,一个企业具有以下特点就可以进行对外直接投资。1.所有权优势。主要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得到别国企业没有或难以得到的要素禀赋、生产工艺、发明专利、管理技能等特殊资源和技术的所有权。2.内部化优势。主要指发展中国家民营企业虽然规模较小,资金资源有限,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如果组成企业群,进行“集群式”对外投资,就可充分利用产业体系提供的配套服务,共享经营资源,从而获得相对的内部化优势。3.相对区位优势。主要指与东道国之间形成的地缘优势。如中国周边国家较多,多为经济刚刚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和相对优势,我国企业在海外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能力较强,生产与服务成本较低。  (二)技术地方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劳尔提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主要有三个方面优势特征:1.相对技术优势。发展中国家技术总体水平不如发达国家,但随着该国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传统工业技术可以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找到广阔市场,经过消化吸收后的引进技术更适应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需要。2.接近市场优势。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往往集中于小规模生产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与母国联系密切的民族产品在海外小规模生产更具优势;经济、技术和环境的相似性,决定民营企业在数量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就地取材和适应市场能力超过发达国家的企业。3.低价营销优势。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丰富决定民营企业低成本优势,生产或服务的低成本运作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能够采取具有竞争优势的低价营销策略。  (三)跨国经营优势变迁理论。国际竞争战略权威迈克尔·波特指出,跨国公司经营环境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而变化,大型跨国公司国际竞争优势同样受到国际经济环境变迁的挑战,为小型企业提供优势:1.化解企业内部化与外部化的经营矛盾。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和交易量增加引致越来越高的交易费用,信息的不完全性和失真的不完全性契约加大企业间交易产权效率配置的不稳定性,中小民营企业则可以利用自有优势建立企业战略联盟。2.适应科技速度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由单一品的大规模经济向多品种的小规模经济变迁,由集中化向分散化变迁。3.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放弃对海外子公司股权控制的制度安排,以每年25%的速度转向非股权性质的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由单纯注重内部化优势向具有多元特征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结合的综合优势变迁。二、民营企业“走出去”相对优势战略多元选择  (一)方式战略选择。“走出去”到海外兴办实业的类型:1.“企业联盟”战略。企业和境外企业各自凭借特有优势建立非股权式的契约合作,相互享受对方东道国资源优势和政府优惠政策,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国际竞争力。2.“跨国并购”战略。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到东道国经营,可实行跨国购并,利用对方现有的品牌、技术和销售渠道,绕开东道国贸易壁垒,迅速占领他国市场。3.“群商连锁”战略。从海外开设产品专卖店、销售连锁店起步,直至联合国内其他企业以及在东道国的华侨、外籍华人和外国企业,建设中国商场,以提高知名度和扩大影响,实施跨国战略为目标。4.“研销外移”战略。实行研发和营销机构海外设置的经营模式,及时跟踪科技发展和市场信息,快速调整国内生产方向,符合国际市场产销对路的产品是民营企业快速进入海外市场的有效途径。  (二)区位战略选择。民营企业应根据本企业特点充分考虑区位要素选择直接投资突破口:1.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多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创造一个17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GDP、1.23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经济区,其经济、技术、环境的相似性,为民营企业海外发展提供低成本生产和服务的直接投资环境。2.市场潜力较大新兴市场。俄罗斯、东欧、中亚等地区市场迅速恢复,这些地区经济与我国存在经济互补性,蕴藏巨大商机。3.“两头在外”的台湾市场。要充分利用台湾资源缺乏和产业海外调整速度加快的有利条件,争取将台湾地区开辟成大陆企业走出去的特色市场。4.导引消费主流的欧美市场。通过塑造中国品牌形象,跟踪先进技术,完善规范的资本市场的方式帮助企业快速跟进生产和消费前沿,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要把这些国家作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点市场。  (三)过程战略选择。民营企业的跨国经营面临很大风险和不确定性,要谨慎选择:1.先贸易交流,后投资开发。从国际贸易入手,积累经验和资本,再考虑海外直接投资、办生产加工等企业。2.先搞合资,后行独资。先走出去与当地企业搞合资,有助于利用两种资源、两种文化和两个市场。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异地投资,容易实现更大发展。3.先劳动密集型,后技术密集型。劳动力便宜是我国一大优势,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积蓄资本和力量,再搞技术密集型产品生产。4.先技术追随型,后技术开发型。技术缺乏的民营企业先利用现成技术,资本和实力积蓄到一定程度后,着力发展技术开发型生产与经营。5.先拉美、非,后欧美国家。民营企业把跨国经营重点放在发展中国家,进入门槛低,交易成本较低,成功机遇相对提高。(四)产业战略选择。我国民营企业跨国经营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规模较小,防范风险能力弱,资本金不足,对外直接投资应集中在小规模产业:1.规模经济程度低,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类产业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具有制造技术、生产经验、相对规模上的比较优势。2.产品竞争激烈。9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企业引进一大批国内外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改造,在纺织、轻工、家电、化工、农机、建材、电子、食品等发展中国家竞争集中的行业,已经形成相对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3.进入门槛低。我国某些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属于“夕阳产业”,在中国则是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朝阳产业”。这些技术和经验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国家重要的战略优势,比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更适合这些国家的市场需求。三、民营企业实施有效策略增强国际竞争力  (一)发展集群式对外投资。所谓集群式投资,即是众多企业组成一个集群,一起到某一地区投资,以形成配套服务获得外部规模的经济性。这种集群组织作为一种介于市场和层级之间的中间体组织,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共享、快捷获取信息、技术、服务等便利条件,还可以保持原有企业灵活机动、反应迅速等优点。对于缺乏核心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差、内部规模效应低的民营企业来说,无疑是提高其跨国经营效率的捷径。我国优秀民营企业多以集群的形式存在,如广东东莞、江苏苏州、浙江温州等地区有集群投资天然条件的民营企业已经取得集群式对外投资的成效。  (二)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和资源。由于我国西部市场的大力开发,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已由以前的资本和外汇短缺转变为资源和市场短缺。民营企业缓解矛盾压力就要:1.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和扩大内需;2.扩大外部资源供给和转化过剩的生产能力。以此保证日益短缺资源的长期稳定供给,保证国内市场规模对外延伸和扩展,带来边际收益递增的规模效应,更有效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发展我们自己。民营企业“走出去”可以把具有比较优势的供给过剩能力转移到国外市场,把国内市场发展受到限制的企业供应链扩展到国外市场,逐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发展地区乃至全球性供应链的综合运作能力,从而提升我国民营企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三)建立股权多元化现代企业制度。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家族式经营导致产权结构单一,造成家族所有者承担过大,而海外经营的复杂性是传统家族式管理所不能驾驭的。具备进入海外市场条件的民营企业应注意:1.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造,实行股权多元化。2.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化企业组织结构,以适应跨国经营的需要。3.按国际惯例管理海外企业。随着国际化程度提高,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和规范加强海外分支机构的管理。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具备现代管理理念,精通国际规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创造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提高远距离管理和控制的技能。  (四)尽快建立“资本运作”策略。利用境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1.完成和境外企业战略联盟和并购等合作,目的是要尽快和国际资本市场结合起来。2.尽快完成国内业绩好的民营企业境外资本上市。目前,国内A股市场完全以私营企业和私营控股身份审批上市,或通过借壳上市的民营企业数量有限。而香港交易所、新加坡交易所、美国纳斯达克等市场主管人士频频亮相中国,吸引中国企业上市,尤其看好产权明晰、成长性好的中国民营企业,并由此掀起了中国民企海外上市的热潮。而民企如果能争取通过在海外创业版市场上市,实现与国外风险投资基金的结合,民营企业就能抓住机遇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2023-08-31 15:24:591

什么是区位优势明显

就是该区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矿产资源、森林、能源、交通、人才、历史文化、劳动力、土地、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等优势条件。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此处优胜的地方,或有利条件。
2023-08-31 15:25:104

什么是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这个概念是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去哪儿”问题的。其中道理最简单明了不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发生在那些能使投资公司的所有权优势显现出来并足以抵消自己的“老外”劣势的区位。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同样从外国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看得很清楚了。中国之所以在过去的若干年时间里成为引进外资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中国有很多其它国家和地区难以比拟的区位优势:包括工资、劳工素质、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在中国内部,我们也看到沿海特区和政策优惠力度大的地区对外资更有吸引力,这同样说明区位的差异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影响。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结合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如虎添翼,使竞争优势越发了得。 然而,这恰恰是悖论之所在:一方面,全世界都看好你们家这块风水宝地,都来你这投资发达,而你却偏偏要抽身出走,这是何道理呢?另一方面,中国企业所去的以及要去的那些区位的优势又是什么呢? 因为有了这些悖论和类似的一些困惑,有人就断言说这些西方管理理论都过时了。这却是太夸张了。像日本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崛起一样,中国的企业的成长必然会为管理理论贡献新的元素,推动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向前发展。但要说我们中国企业的实践能一下子把现有的理论掀翻了和颠覆了,那纯粹是无稽之谈。理论永远都需要修正和创新。但所有的知识都具有继承性和积累性。旧的理论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仍然有效。
2023-08-31 15:25:304

什么是内部化优势?内部化优势是什么意思?

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形成自己的内部交易体系,把公开市场交易转变为内部交易,从而能够克服公开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消极影响,它说明了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经营实体是怎样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内部化的条件一般来说,内部化的条件包括:签订和执行合同需要较高的费用;买者对技术出售价值的不确定性;需要控制产品的使用。如果以上条件存在,企业将通过内部市场使用其特有的优势,而不是向其他国外企业出售其特有的优势。因此,企业要想成为跨国公司,必须有其内部化特有优势的动力。内部化优势的大小决定着跨国公司将如何选择利用其所拥有的资产参与国际经济的形式。利用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通过形成自己的内部交易体系,把公开市场交易转变为内部交易,从而能够克服公开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消极影响,它说明了企业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经营实体是怎样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的。跨国公司对其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有两条利用途径:一是将其拥有的资产或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别的企业,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外部化;二是由跨国公司自己使用这些资产,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内部化。在国际投资中,资产使用的内部化意味着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拥有的资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采用何种途径利用所拥有的资产,取决于利润的大小。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有可能丧失殆尽,企业本身就存在对优势进行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内部化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应。
2023-08-31 15:25:461

什么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中国在职研究生网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了一个公司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该理论指出一个国家的企业从事国际经济活动有三种形式,即直接投资、出口贸易和技术转移。直接投资必然引起成本的提高与风险的增加。跨国公司之所以愿意并能够发展海外直接投资,是因为跨国公司拥有了当地竞争者所没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将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的能力和区位特定优势等三个比较性优势。这三种优势及其组合,决定了一个公司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到底选择哪一种活动形式。其中,所有权特定优势包括:1、技术优势,又包括技术、信息、知识和有形资本等;2、企业规模优势,又包括垄断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3、组织管理能力优势;4、金融优势(包括货币);内部化优势的主要内容有:所谓内部化就是指将企业所有权特定优势,通过在企业内部更好地配置资源,克服不利条件而内部化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对于外国投资者所创建的企业而言,本国竞争对手可能通过人员渗透、技术仿制、挖墙角等非市场方式学习外资企业的所有权特定优势。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外资必须通过并购的方式,将其竞争对手内部化,同时也使其所有权特定优势内部化;区位特定优势内容包括:1、劳动成本;2、市场需求;3、关税与非关税壁垒;4、政府政策等。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较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揭示了新的经济现象,但这一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前人理论的综合与折衷,并没有很重要的理论突破。当然这并不妨碍该理论在政策上的重要程度和参考意义。中国在职研究生网提供在职研究生招生招生简章,各高校报名指导、考试答疑、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收费标准、各专业目录查询。在职研究生报考条件、最新的在职研究生招生政策法规、帮助学员正确报考理想的高校在职研究生专业。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2023-08-31 15:25:531

内部化优势的利用途径

跨国公 司对其拥有的所有权优势一般有两条利用途径:一是将其拥有的资产或资产的使用权出售给别的企业,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外部化;二是由跨国公司自己使用这些资产,也就是将资产的使用内部化。在国际投资中,资产使用的内部化意味着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拥有的资产发展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公司采用何种途径利用所拥有的资产,取决于利润的大小。由于市场的不完全性,企业所拥有的各种优势有可能丧失殆尽,企业本身就存在对优势进行内部化的强大动力。只有通过内部化在一个共同所有的企业内部,并实现供给与需求的交换关系,用企业自己的程序来配置资源,才能使企业的垄断优势发挥最大的效应。
2023-08-31 15:2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