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也不做站长了
-
很多同学经常看到媒体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有些同学可能在网上也做了一些搜索,但找出来的解释要么晦涩难懂,要么零散不成系统,总之还是搞不懂到底什么意思。今天,我就将自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和盘托出——并且尽可能多举例子少讲理论以求生动一些,希望对群友理解政策理论有所帮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经济工作战略部署,最早是在2015年底召开的未央竞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的第一次官方表述。
上述表述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些重要信息,但还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一般人很难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要想理解这项改革,首先得清楚我们的经济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改革是针对问题的,明确了病因,也就不难理解药方了。
第一个,我们的经济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供给侧的,而不是需求侧的。
过去,我的理解和大家一样,认为经济下行主要是需求不足造成的,问题出在需求侧,那很简单,刺激需求呗。给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涨涨工资,给私企减点税,给中产阶级降降个税,给弱势群体发点购物券,大家有钱了就会去消费,消费一起来生产也就起来了,经济不就兴旺了嘛。
那么,是不是这么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要看到我们的消费其实并不少,但很多消费外流了。比如很多幼儿家长会选购国外品牌的奶粉,比如出境 旅游 的人数和消费金额远远大于入境游客人数和消费金额,比如很多人抢购日本马桶盖、德国不粘锅,比如我们买一部苹果、国内代工企业只能赚个零头、大头被外国人赚走,等等。我们有很多消费,但拉动的是别人家的经济。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刺激需求,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二个,我们的经济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所谓周期性问题,是指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在较短时间内自我回归正常的经济矛盾。比如养猪,养猪的人多了,一段时间后猪肉的供给就会增加而超出市场需求,造成供需失衡,价格下跌;但是别担心,价格下跌很快会传导到生产端(也就是供给侧),很多养猪户一看养猪不挣钱了,也就放弃或减少了养猪,那么一段时间后猪肉的供给就会减少,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价格就会再次回升,从而吸引新的生产者入局,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周期循环。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矛盾,但矛盾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自我调节,错配的要素资源会自动回归正确的位置,不需要*正服*出面调节,或仅需要稍稍熨慰周期即可,这叫周期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就不一样了。光看这名字就知道,它的矛盾是结构性的,难以在短期内自我化解的。大家都知道08年我们搞了一个4万亿,刺激了很多产业产能飞速提升,比如钢铁,我国的产能一度占到世界的50%以上,比如水泥,我国的产能一度占到世界的60%以上,要知道,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20%左右,GDP总量只占世界的15%左右,结果你弄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显然是不匹配的嘛。我要的是苹果,结果你给我疯狂生产香蕉;我要的是优质教育、医疗,优质生活用品,结果你给我疯狂生产钢铁水泥,这也是当时会议分析“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原因所在。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思,就是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其核心在于,重新调整错配的生产要素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使其得到最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
在我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以后,其内涵和主要任务是在不断变化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从1.0版到3.0版的进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0版,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
一方面,关掉一些企业、减少了竞争,剩下的企业至少能活下去了,可能慢慢还会活的比较滋润;另一方面,去产能以后清空出来的这些资金、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等要素资源必然会寻找新的出口——总不能在家闲着,经过一段痛苦的摸索过程,终归会找到市场的需求痛点,那么这个资源也就能配置到正确的位置了。
那么问题来了,关哪些企业、不关哪些企业?衡量标准其实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四个字:节能环保。如果一定要关掉一些企业,显然是关掉那些污染大的、耗能高的。很多人抱怨这样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其实是没有看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懂了就不会这样抱怨了,自己主动就要去找新的出路了。
这两项一方面是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无论是房地产库存太多,还是政府负债太高,显然都是风险隐患,一旦暴雷,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同样也是调节资源的配置:银行把钱都贷给你政府了(因为这个有财政收入背书,风险小啊),企业贷款就更难了,降低你政府的负债,也就是在倒逼银行更多地去支持实体经济,这才是我们希望资金去到的地方。
比如过去企业去办个批文可能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上百个章,这得耽误多少功夫!所以我们近几年大力地搞“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就是要降低这个制度性成本,让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这是最大的降成本。
降低了成本,企业能够生存下去了,也就会考虑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创新。试想企业都活不下去,哪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创新。而把资源投入到创新之中,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要素资源结构性调整嘛?
说到这我想多说几句。大概10来年前我们口诛笔伐地批判我国企业的“山寨”现象,似乎“山寨”是万恶之源。其实对初创型企业来说,“山寨”往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通过“山寨”积累起第一桶金,有钱了再投资搞研发,才是正道;如果上来就搞研发,砸许多钱下去都听不见声响,估计投资人就该疯了。
这里边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主要是投资的问题。过去我们什么都缺,所以我们投什么都是对的,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很多东西我们不缺了,那么再投资可能就是错的。比如过去大城市没有机场,那你建机场肯定是对的;但是现在一二线城市都有了机场,再建就只能给三线城市建了,那这个回报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建好以后有没有那么多人去坐这个飞机?补短板的话,就是明确提出了新的投资方向,生态、扶贫、基本公共服务等等,这些方面我们还是很缺乏的,你要投就得往这些方面投,往这方面投,基本上是产出大于投入,基本上不会错。
另一个就是创新的问题。其实我们的经济发展空间还大得很了,这个主要靠创新。比如芯片,从2008年开始,我国在进口芯片上的花费就超过了原油,2017年进口额高达2601亿美元,如果这块我们能自己干,这能养活多少人!再比如大飞机,咱们要么买波音,要么买空客,动辄也是几百亿美元,这又是多大的市场!再比如,供给侧创新不足导致我们很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意味着别人随时可以“卡”你的脖子。这都是我们的短板,也都是我们希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各种要素资源进入的领域。每突破一个,那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都能让我国经济往前跨上一大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0版,就是“破”、“立”、“降”。
2017年底的未央竞技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如果说之前提出的“去产能”还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在这次会议以后,就不再遮掩,不仅明确提出化解过剩产能,而且明确提出把处置“”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依法依规引导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探索 建立市场出清长效机制,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如此破除无效供给,为有效供给的增加腾出空间,促进实现供需的新平衡,激发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 科技 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是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挺起中国制造业脊梁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如前所述,降低了成本,企业活得下去,才能“立”得起来。
1.0版和2.0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一大批“僵尸企业”出清,房地产库存显著下降,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减税降费深入推进,补短板成效显著。在世界经济普遍不好的情况下,一直保持在6%以上的速度,很了不起了!
进入2019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到了3.0版,也就是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出发的立足点。3年多的实践证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要害,3年多的工作,也取得了扎实的成效。现在,我们就是要继续巩固前期工作的成果,防止反弹。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根本上还是要靠市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调整。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保护产权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发展更多优质企业。破除妨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力度,实施竞争中立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改善营商环境。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也就是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强化 科技 创新,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这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以生产为起点经过流通、分配到达消费为终点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十分通畅, 社会 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 科技 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消除 科技 创新和实体经济结合的障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障碍、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需求的结构性障碍、政府各部门协同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障碍,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1.0版到3.0版的进化历程,不难看出调整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是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其最终落脚点。这是我们在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一定要抓住的。
最后,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大家不要看到现在数字在下降,就觉得恐慌,其实数字下降的背后,是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再加上一点点外部的扰动。我坚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而我们的各位读者,至少在未来5-10年内,仍然可以享受到经济相对较快发展提供的红利。
我尝试回答这个比较艰深晦涩的“大问题”,望大神们指教、批评。
经济 社会 是由两个“结构性”立面组成的, 需求面和供给面 (侧与面在此术语中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官方习惯称为“侧”)。需求面(侧)包括:投资、消费、出口(就是我们之前经常提及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供给面(侧)则包括: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资本、体制制度等。
那为什么我们听到看到、从上到下大家谈论的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很少听到“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呢?这还需要从我们国家具体的经济环 社会 境以及本概念提出的背景说起(说白了,就是目前我国经济状况,供给这一块的问题相对需求侧比较多,到了非破解不可的时候了)。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概念提出的背景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迈入 “中等收入国家” 的阵营,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把交椅,仅次于美国)。
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经济发展能耗偏高、产能过剩、“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以及地缘经济问题政治化、贸易争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调整空间,进入了一个“新常态”。
2015年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 对照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太明显,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而东北经济危机加重……问题不少,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正面临新的“困难”,需要有新的路线方针政策予以破解攻克。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结构性的,只不过结构性分化越来越显著。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诞生历程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特点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 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侧改革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 。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1.调整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威廉·配第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 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
2.推进土地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
3.加快金融改革,解除金融压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培育新动能。
5.深化简政放权,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 科技 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创新比较急迫 。
6.打造服务型 社会 ,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最终目的是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 区域、产业、制度、产品 等多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前面讲到的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网络上的公开资料粗浅解答。如果条友们有深入探究此问题的兴趣,可以自行在网上搜索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文章。他在文章中非常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答了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什么要提出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怎样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注意和防范哪些问题和风险等等疑问。吴敬链作为大经济学家,解释这些课题真是信手拈来,通俗易懂,很多人一读就明白,非常接地气!
参考16-17年有色煤炭钢铁的供给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出清落后低端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换言之,小作坊统统给我关了,国有大厂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了,既淘汰了落后产能,还给国企增加了市场份额。而由于供给端产能的大量出清,终端产品价格因此大幅提高,企业的利润自然大幅增加了。但这并不会额外增加对产品的需求,属于饮鸩止渴的行为,效用并不长久。
供给侧机构改革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说法
之前的
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新型经济
三去一降一补
几年换一个说法,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去落后产能,发展新型经济。供给端提高质量,引导满足消费端需求。
在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概念之前,要先明白有供给侧必然有需求侧,供给侧和需求侧属于经济学的两个概念。以开饭店中涉及到经济学常识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概念。还是较好理解的呀, 社会 生活不就存在供应与需求两大方面吗。由于经济 社会 的不断发展变化,供求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有时供大于求或有的商品出现供大于求,而有时则相反,供不应求。当然今天作为国家层面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其针对的就不是平常所指的简单的供求关系了,它是针对己成为 社会 问题的系统性普遍性的,供应品种构成不能适应需求的供给侧的问题了。特别是在农产方面,工业产品则大多都是绝对过剩的。
供给侧理解很简单,有供给方,就需要有需求方,就好比有工厂生产产品,那肯定是市场有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这就是供给侧中的“供给”的意思,至于侧,就是指一个方面。或者是供给方是一侧,或者需求方是一侧。为什么要供给侧改革?因为供给过剩,又或者需求不足;翻过来也有可能是供给不足,供不应求。这就需要调节供给中的一侧,满足平衡发展。因为写文章通常要有个噱头,搞个好名称,所以有供给侧改革的名称。
不懂的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成计划生产,也就是计划经济的生产环节。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结构改革”而言。
通俗的讲,市场是由“供给方和需求方”构成的。比如,去年发生的猪肉价格飙涨,就因为供给侧(卖方)出了问题,导致需求侧(买方)拿上钱买不到货,所以价格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当一个市场供大于求,就出现产品积压、滞销,需求不旺,就像因为疫情,没有了消费需求,致使美国的洋芋烂到地里,牛奶倒进下水道,对鸡、猪等实施安乐死,同样由于干旱、蝗灾、风暴等原因导致粮食歉收,而民众需求又非常旺盛,导致市场粮食供给不足,价格自然不停上涨。
我们国家的“供给侧改革”背景是上届政府四万亿砸下来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重复建设,产品积压严重现象,而本届政府抑房价,治雾霾,要关停并转许多煤矿、钢厂、建材厂,此时我们的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外销成为重要的途径,“一带一路”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提出来的。改革供给一侧的产品数量、质量、结构,让他们向合理的位置移动,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侧”,达到动态的产销平衡。
实际上,我们的“供给侧”一直有问题,比如,石墨烯概念出来,大家一窝蜂是“石墨烯”,比如光伏电时髦了,大家是争先恐后进军“光发电”,比如纳米概念刚一出世,遍地都是纳米,连大裤衩都是纳米 科技 ,实质上它什么也不是;比如稀土变成白菜价,就因为私挖滥采,市场供给超出了市场消费需求太多,总之它们造成了整个行业的混乱、浪费和供需失衡。再比如,今年的防护用品象口罩等,生产厂家几万家,到时候又有多少要关闭?就连生产制造口罩的流水线又会有多少闲置或者变成废品?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消化多余产能,控制一窝蜂上马的冲动,补齐人家有我们无被掐脖子的“短板”。 如今继续实施这一政策,说明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大家还要继续努力。
“需求侧”有没有问题?肯定有,人们不敢消费就是最大的问题 。比如稳就业,增收入,减税负等等措施就是为了提振“消费需求”,本届有政协委员提议每人发2000元,督促他们半年花完,看似有些幽默,但他也是解决“需求侧”问题的一个手段,无可厚非!
2020年5月22日 14.25
现在的媒体专门编造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来糊弄老百姓,什么"供给侧"其实指的就是生产部门,由于我们的产品有些已经过剩,有些污染严重,有些成本过高,所以必须进行改革调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常性的工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简单
一句话就是"调整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