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瑞爱吃桃
-
经济理想化的状态就是供需平衡。
但现在发现,消费者想要的东西,我们还生产不出来,或者生产的过少,于是,有消费能力的人,跑到海外市场上大量买买买,导致国内生产的东西虽然有,但差东西卖不出去买的人少,利润少。
这样,说明我们是有消费能力的,但是,现有的产品满足不了大家的需要。
而现实中,很多企业生产的又都是些落后、淘汰的东西,还得靠财政补贴、银行来撑起,或者是花大力气,破坏了环境也没生产出个有经济有价值的东西来。
所以供给侧改革,就是针对大家的消费水平和需求档次都提高了的情况下,把创新的、档次好的产品多研发、多生产、多发展,而破坏环境经济利益又差的破东西淘汰了不生产或者少生产,免得浪费社会资源。
总结起来,就是通过改革,发展优势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产品的结构,更好的满足我们消费者的需要。落后的企业,就关闭了,免得浪费大家资源。
相关推荐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40:222
1、什么是供给侧改革?2、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什么?3、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2、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3、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已严重滞后,进而提出了创新制度供给的迫切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加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为止仍然只能称为“半拉子”市场经济,在影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扩展资料:改革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3-01-29 13:41:031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扩展资料: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补短板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要加强既有针对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补短板,在现代服务业和民生急需领域补短板,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领域补短板,在精准脱贫方面补短板,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补短板,在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供给方面补短板。补短板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补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同时稳中有变。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供给强、需求弱,宏观强、微观弱的反差。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补短板,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3-01-29 13:41:241
供给侧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拓展资料:改革背景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第一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2023-01-29 13:42:051
中国“供给侧改革”到底是要干些什么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国务院发文鼓励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大幕拉开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通过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供给侧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视,亦释放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信号。根据《指导意见》,新消费的六大领域具体包括,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3D打印、机器人、基因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开拓消费新领域,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在李佐军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2023-01-29 13:43:082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这意味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整合将向下层逐级推开,“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将加快。这关系到产业层面供给的改善。其二,“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因为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还在于从推进“人的城镇化”考量,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这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股市发展的态度。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这是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2023-01-29 13:43:29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实惠
供给侧改革将为中国老百姓带来哪些实惠?1、教育:社会办学带来供给多元化 在教育资源的供给端,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个性化、多样化教育服务。随着政策不断松绑,民间资本深入到教育领域内部的通道将被进一步打通。供给侧改革正推动教育进入产业化发展模式。 2、医疗:民间资本涌入解决“看病难” 在医疗领域的供给端鼓励更多民营资本进入,打破公立医疗机构对于医疗资源的垄断。民营医疗机构百花齐放,百姓对于医疗服务不同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 3、住房:改善房地产供给结构 化解房地产库存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之一。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指出,各地发改委要抓紧推动制定化解库存方案,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满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 4、消费:“海外抢购”将成为过去 中央给消费升级的潜在领域描绘了一幅明确的蓝图:要求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重点推动服务、绿色、时尚、品质等六大领域消费升级。可以预见的是,通过供给端不断地改革、完善,未来国内也能提供质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老百姓也不用万里迢迢远赴国外往回背“洋货”了。2023-01-29 13:44:312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意思?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调整,让农民生产出的产品,包括质量和数量,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产地与消费地的无缝对接。改革的过程就是农民要把控好自己生产质量和规模,这个事情核心的操作主体是农民,毕竟种子是农民种的,管理是农民管的,要是有些人为了自身的利益,投机取巧,生产品质一般甚至假冒伪劣产品,改革也就没法完成。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宏观调控。对于过去卖不掉的东西,中国采取的策略是用政策方式刺激它,比如家电卖不出去,就有家电补贴政策,但是这种刺激消费的政策,会导致某个产业产能过剩,以至于消耗过度,污染加重。2023-01-29 13:44:522
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重大影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决定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拓展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措施。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文化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考核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国际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成功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法律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王小广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2016年6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16年5月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去产能效果非常明显。今年的去产能有两大行业作为攻坚领域,一个是煤炭,一个是钢铁,1—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8.4%,5月份当月的产量和库存下降更快,5月份原煤产量下降15.5%,5月末规上原煤生产企业库存同比下降6%;1—5月份粗钢产量下降1.4%。 去库存效果更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库存数,4月末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下降了1.2%,这是2010年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房地产库存是一项重要任务,连续几个月下降,5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积比4月末减少521万平方米。 降成本效果比较明显。数据显示,1—4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的成本是85.66元,比去年同期下降0.17元。5月份开始国家全面实行营改增,实际上从去年开始营改增的试点就不断扩大,有关部门预计,营改增今年将为企业降低成本6000亿左右。 补短板投资增速加大。主要是对农业、环境治理、高技术产业加大投资力度,解决一些瓶颈制约因素,今年1-5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比1-4月加快1个百分点,其中涉及这些短板领域投资增长速度更高,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比如水利、环境治理和公共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投资都在20%以上。 盛来运强调,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三去一降一补”工作进展情况不错,效果初步显现。同时有些问题还需要关注,比如钢铁问题,从4月份和5月份两个月的情况来看生产量有所反弹,可能跟这两个月钢材价格反弹有关系,相关企业借价格反弹之势又恢复了产能,这个现象需要高度重视,这也说明去产能确实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地完成“三去一降一补”的任务,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再上一个新台阶。2023-01-29 13:45:13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的全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这里的结构首先就是指产业结构。虽然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体量正在逐渐壮大,但总体而言三次产业结构依然不尽合理,尤其是诸如煤炭、钢铁、电解铝甚至一些新兴行业的产能都存在着严重过剩,同时还以重资产为主,服务等相关的轻资产占比非常之少。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通过“去产能”的方式纠正行业内部趋同现象,并有效提升产业层次,进而形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外部更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两种基本方式,前者一直在我国结构调整中被派上主力用场,如政府下达量化指标,财政给予投资补贴,抑或由政府直接出面推动资产联合与企业并购,等等。必须承认政府在产业结构中调配资源与立竿见影的作用,而且由于中国存在着明显的地方与行业保护,特殊条件下仅仅靠市场并不能完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甚至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这样,在市场并不能实现自我出清的情况下,需要政府以铁腕力量予以推进。但是,许多情况下由于政府很难先知先觉,甚至有时候还是后知后觉,也很难对究竟什么是合理的产业结构作出准确的裁量,故采取由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在我国所产生的结果一直并不理想。在这里,除了政府掌握的信息并不充分,主要是作为功能主体,当结构调整进入到一定阶段后,政府并没有进行适时退出,而是一如既往地参与整个资源配置全过程。因此,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政府应当把握好市场出清的火候,一旦“看不见的手”具备了自我修复与完善的功能,政府就应该将主角的位置让给市场。退出结构调整阵营的政府其实有着可以发挥自身能量的更广阔的策略性空间,例如政府可以加大对公共产品的投资与配给力度,加速“补短板”的过程;政府还可以为市场运作创设宽松的环境,包括在供给侧鼓励创新,支持与培育良好的教育体系和科研体系,以及用PPP的方式进行共用性技术和一般性技术的“竞争前开发”,等等。总而言之,政府应当确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不同阶段角色的准确定位,尽量不干预微观经济领域资源配置活动,以此观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是一场体制性改革。2023-01-29 13:45:341
供给侧制度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供给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一、什么是供给侧:供给侧(Supply side), 经济学 术语 ,意思指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 提升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 三驾马车 ,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 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2023-01-29 13:45:552
供给侧改革通俗解释 供给侧改革通俗理解
1、供给侧改革简单的讲就是要实行放开管理,减少干预政策。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23-01-29 13:46:161
供给侧改革的四条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四条措施如下:1、是全力落实优惠政策。该局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标准高、要求严、部署细”为工作指引,认真解读惠企相关政策,积极研究惠企政策针对性措施。多渠道对外宣传各类优惠政策,精准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各项优惠政策;2、是有序培育信用意识。该局将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及应用,全面纳入日常税收工作;3、是全面推进简政放权。该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行政审批办理流程,有力保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4、是切实优化纳税服务。该局通过“纳税人学校”等方式大力宣传税收政策,筛选应享受而未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主动予以提醒,使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不断优化办税流程和拓宽办税渠道,降低企业办税成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第十四条 债权人补充申报的债权,可以在公司尚未分配财产中依法清偿。公司尚未分配财产不能全额清偿,债权人主张股东以其在剩余财产分配中已经取得的财产予以清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债权人因重大过错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债权的除外。债权人或者清算组,以公司尚未分配财产和股东在剩余财产分配中已经取得的财产,不能全额清偿补充申报的债权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十七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以书面或者其他能够确认收悉的合理方式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不同意的股东不购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其他股东主张转让股东应当向其以书面或者其他能够确认收悉的合理方式通知转让股权的同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转让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主张优先购买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但转让股东依据本规定第二十条放弃转让的除外。2023-01-29 13:47:181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 健康 发展,对 中国经济 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供给侧改革的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 决定 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 拓展 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 措施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 文化 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 考核 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 国际 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 成功 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 法律 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供给侧改革的意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 口红 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 国际经济 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 经济学 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问题 供需关系 2003年后,中国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保增长或稳增长的效果。[9] 结构性问题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9] 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为此,需要加快推进 科技 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等。 区域结构2023-01-29 13:47:391
新闻联播常提到的“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啥意思?
很多同学经常看到媒体报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什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等,有些同学可能在网上也做了一些搜索,但找出来的解释要么晦涩难懂,要么零散不成系统,总之还是搞不懂到底什么意思。今天,我就将自己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深入浅出地和盘托出——并且尽可能多举例子少讲理论以求生动一些,希望对群友理解政策理论有所帮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一项经济工作战略部署,最早是在2015年底召开的未央竞技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会议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这是关于供给侧结构性的第一次官方表述。 上述表述其实已经隐含了一些重要信息,但还是比较晦涩难懂的,一般人很难理解。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 要想理解这项改革,首先得清楚我们的经济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改革是针对问题的,明确了病因,也就不难理解药方了。 第一个,我们的经济遇到的问题主要是供给侧的,而不是需求侧的。 过去,我的理解和大家一样,认为经济下行主要是需求不足造成的,问题出在需求侧,那很简单,刺激需求呗。给公务员、事业编、国企员工涨涨工资,给私企减点税,给中产阶级降降个税,给弱势群体发点购物券,大家有钱了就会去消费,消费一起来生产也就起来了,经济不就兴旺了嘛。 那么,是不是这么简单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要看到我们的消费其实并不少,但很多消费外流了。比如很多幼儿家长会选购国外品牌的奶粉,比如出境 旅游 的人数和消费金额远远大于入境游客人数和消费金额,比如很多人抢购日本马桶盖、德国不粘锅,比如我们买一部苹果、国内代工企业只能赚个零头、大头被外国人赚走,等等。我们有很多消费,但拉动的是别人家的经济。这个问题不解决,你刺激需求,就是为他人做嫁衣裳。 第二个,我们的经济遇到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的,而不是周期性的。 所谓周期性问题,是指可以通过市场自发调节、在较短时间内自我回归正常的经济矛盾。比如养猪,养猪的人多了,一段时间后猪肉的供给就会增加而超出市场需求,造成供需失衡,价格下跌;但是别担心,价格下跌很快会传导到生产端(也就是供给侧),很多养猪户一看养猪不挣钱了,也就放弃或减少了养猪,那么一段时间后猪肉的供给就会减少,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价格就会再次回升,从而吸引新的生产者入局,从而完成一次完整的周期循环。这个过程虽然充满了矛盾,但矛盾都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自我调节,错配的要素资源会自动回归正确的位置,不需要*正服*出面调节,或仅需要稍稍熨慰周期即可,这叫周期性问题。 结构性问题就不一样了。光看这名字就知道,它的矛盾是结构性的,难以在短期内自我化解的。大家都知道08年我们搞了一个4万亿,刺激了很多产业产能飞速提升,比如钢铁,我国的产能一度占到世界的50%以上,比如水泥,我国的产能一度占到世界的60%以上,要知道,我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20%左右,GDP总量只占世界的15%左右,结果你弄了世界一半以上的钢铁、水泥,显然是不匹配的嘛。我要的是苹果,结果你给我疯狂生产香蕉;我要的是优质教育、医疗,优质生活用品,结果你给我疯狂生产钢铁水泥,这也是当时会议分析“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比较严重”的原因所在。 所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思,就是针对我国经济运行中供给侧、结构性的矛盾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其核心在于,重新调整错配的生产要素资源——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使其得到最优化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底包括哪些内容呢? 在我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2015年提出以后,其内涵和主要任务是在不断变化的,到目前为止已经实现了从1.0版到3.0版的进化。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1.0版,就是大家熟知的“三去一降一补”,也就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 一方面,关掉一些企业、减少了竞争,剩下的企业至少能活下去了,可能慢慢还会活的比较滋润;另一方面,去产能以后清空出来的这些资金、劳动力、企业家才能等等要素资源必然会寻找新的出口——总不能在家闲着,经过一段痛苦的摸索过程,终归会找到市场的需求痛点,那么这个资源也就能配置到正确的位置了。 那么问题来了,关哪些企业、不关哪些企业?衡量标准其实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四个字:节能环保。如果一定要关掉一些企业,显然是关掉那些污染大的、耗能高的。很多人抱怨这样会对经济造成影响,其实是没有看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懂了就不会这样抱怨了,自己主动就要去找新的出路了。 这两项一方面是为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无论是房地产库存太多,还是政府负债太高,显然都是风险隐患,一旦暴雷,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同样也是调节资源的配置:银行把钱都贷给你政府了(因为这个有财政收入背书,风险小啊),企业贷款就更难了,降低你政府的负债,也就是在倒逼银行更多地去支持实体经济,这才是我们希望资金去到的地方。 比如过去企业去办个批文可能需要跑几十个部门盖上百个章,这得耽误多少功夫!所以我们近几年大力地搞“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就是要降低这个制度性成本,让企业办事更方便、更快捷,这是最大的降成本。 降低了成本,企业能够生存下去了,也就会考虑投入更多的资源去创新。试想企业都活不下去,哪还有心思去搞什么创新。而把资源投入到创新之中,不正是我们希望看到的要素资源结构性调整嘛? 说到这我想多说几句。大概10来年前我们口诛笔伐地批判我国企业的“山寨”现象,似乎“山寨”是万恶之源。其实对初创型企业来说,“山寨”往往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通过“山寨”积累起第一桶金,有钱了再投资搞研发,才是正道;如果上来就搞研发,砸许多钱下去都听不见声响,估计投资人就该疯了。 这里边我觉得有两个方面,一个主要是投资的问题。过去我们什么都缺,所以我们投什么都是对的,但慢慢地我们发现很多东西我们不缺了,那么再投资可能就是错的。比如过去大城市没有机场,那你建机场肯定是对的;但是现在一二线城市都有了机场,再建就只能给三线城市建了,那这个回报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建好以后有没有那么多人去坐这个飞机?补短板的话,就是明确提出了新的投资方向,生态、扶贫、基本公共服务等等,这些方面我们还是很缺乏的,你要投就得往这些方面投,往这方面投,基本上是产出大于投入,基本上不会错。 另一个就是创新的问题。其实我们的经济发展空间还大得很了,这个主要靠创新。比如芯片,从2008年开始,我国在进口芯片上的花费就超过了原油,2017年进口额高达2601亿美元,如果这块我们能自己干,这能养活多少人!再比如大飞机,咱们要么买波音,要么买空客,动辄也是几百亿美元,这又是多大的市场!再比如,供给侧创新不足导致我们很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依赖进口,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意味着别人随时可以“卡”你的脖子。这都是我们的短板,也都是我们希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各种要素资源进入的领域。每突破一个,那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都能让我国经济往前跨上一大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2.0版,就是“破”、“立”、“降”。 2017年底的未央竞技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如果说之前提出的“去产能”还有些“犹抱琵琶半遮面”,那么在这次会议以后,就不再遮掩,不仅明确提出化解过剩产能,而且明确提出把处置“”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分类施策、多措并举、标本兼治、综合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依法依规引导企业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探索 建立市场出清长效机制,从总量性去产能转向结构性优产能为主。如此破除无效供给,为有效供给的增加腾出空间,促进实现供需的新平衡,激发出经济发展的新活力。 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 科技 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是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挺起中国制造业脊梁的有效路径,也是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如前所述,降低了成本,企业活得下去,才能“立”得起来。 1.0版和2.0版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一大批“僵尸企业”出清,房地产库存显著下降,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减税降费深入推进,补短板成效显著。在世界经济普遍不好的情况下,一直保持在6%以上的速度,很了不起了! 进入2019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升级到了3.0版,也就是要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再出发的立足点。3年多的实践证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抓住了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要害,3年多的工作,也取得了扎实的成效。现在,我们就是要继续巩固前期工作的成果,防止反弹。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关键。我们说,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优化配置要素资源,根本上还是要靠市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我选择调整。我们要做的,就是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和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落实保护产权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发挥企业和企业家主观能动性,发展更多优质企业。破除妨碍各类生产要素流动的壁垒,加大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力度,实施竞争中立政策。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改善营商环境。 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标。也就是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强化 科技 创新,大力培育新动能,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特别是要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 这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以生产为起点经过流通、分配到达消费为终点的周而复始的循环十分通畅, 社会 扩大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建设实体经济、 科技 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消除 科技 创新和实体经济结合的障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障碍、人力资源和实体经济需求的结构性障碍、政府各部门协同为市场和企业服务的障碍,形成国内市场和生产主体、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 梳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1.0版到3.0版的进化历程,不难看出调整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是主线,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其最终落脚点。这是我们在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一定要抓住的。 最后,我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大家不要看到现在数字在下降,就觉得恐慌,其实数字下降的背后,是结构的调整、资源配置的优化,再加上一点点外部的扰动。我坚信,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经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而我们的各位读者,至少在未来5-10年内,仍然可以享受到经济相对较快发展提供的红利。 我尝试回答这个比较艰深晦涩的“大问题”,望大神们指教、批评。 经济 社会 是由两个“结构性”立面组成的, 需求面和供给面 (侧与面在此术语中是同一个意思,只是官方习惯称为“侧”)。需求面(侧)包括:投资、消费、出口(就是我们之前经常提及的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供给面(侧)则包括:劳动力、土地、原材料、资本、体制制度等。 那为什么我们听到看到、从上到下大家谈论的都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很少听到“需求侧结构性改革”呢?这还需要从我们国家具体的经济环 社会 境以及本概念提出的背景说起(说白了,就是目前我国经济状况,供给这一块的问题相对需求侧比较多,到了非破解不可的时候了)。 一、“供给侧结构改革”概念提出的背景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成功迈入 “中等收入国家” 的阵营,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把交椅,仅次于美国)。 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经济发展能耗偏高、产能过剩、“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以及地缘经济问题政治化、贸易争端、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调整空间,进入了一个“新常态”。 2015年以来,我国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 对照经典政治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 。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太明显,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而东北经济危机加重……问题不少,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正面临新的“困难”,需要有新的路线方针政策予以破解攻克。 我们必须看到,中国面临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结构性的,只不过结构性分化越来越显著。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诞生历程 (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特点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 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 。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 供给侧改革是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市场所需供给约束为标准的政府改革 。从供给侧改革的阶段性任务看,无论是削平市场准入门槛、真正实现国民待遇均等化,还是降低垄断程度、放松行政管制,也无论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让利民众,还是减少对土地、劳动、技术、资金、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供给限制,实际上都是政府改革的内容。 从中国政府改革的角度看,供给侧改革可谓中国改革开放近40年时间里最深刻的一次政府功能转变。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多方面降低对中国经济的供给约束,使产业、企业的自然活力非受限于作为公共政策供给方的政府约束。 (三)“供给侧结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1.调整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威廉·配第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 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 。 2.推进土地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 3.加快金融改革,解除金融压抑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 4.实施创新驱动,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培育新动能。 5.深化简政放权,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 科技 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 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创新比较急迫 。 6.打造服务型 社会 ,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结构改革最终目的是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 区域、产业、制度、产品 等多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前面讲到的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 以上是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网络上的公开资料粗浅解答。如果条友们有深入探究此问题的兴趣,可以自行在网上搜索著名经济学家吴敬链先生关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文章。他在文章中非常深入浅出地分析和解答了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什么要提出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怎样实施供给侧结构改革、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注意和防范哪些问题和风险等等疑问。吴敬链作为大经济学家,解释这些课题真是信手拈来,通俗易懂,很多人一读就明白,非常接地气! 参考16-17年有色煤炭钢铁的供给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出清落后低端产能,提高行业集中度。换言之,小作坊统统给我关了,国有大厂的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了,既淘汰了落后产能,还给国企增加了市场份额。而由于供给端产能的大量出清,终端产品价格因此大幅提高,企业的利润自然大幅增加了。但这并不会额外增加对产品的需求,属于饮鸩止渴的行为,效用并不长久。 供给侧机构改革是最近几年比较流行的说法 之前的 淘汰落后产能 发展新型经济 三去一降一补 几年换一个说法,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就是去落后产能,发展新型经济。供给端提高质量,引导满足消费端需求。 在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概念之前,要先明白有供给侧必然有需求侧,供给侧和需求侧属于经济学的两个概念。以开饭店中涉及到经济学常识理解“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概念。 还是较好理解的呀, 社会 生活不就存在供应与需求两大方面吗。由于经济 社会 的不断发展变化,供求情况也会发生变化,有时供大于求或有的商品出现供大于求,而有时则相反,供不应求。当然今天作为国家层面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其针对的就不是平常所指的简单的供求关系了,它是针对己成为 社会 问题的系统性普遍性的,供应品种构成不能适应需求的供给侧的问题了。特别是在农产方面,工业产品则大多都是绝对过剩的。 供给侧理解很简单,有供给方,就需要有需求方,就好比有工厂生产产品,那肯定是市场有对这个产品的需求。这就是供给侧中的“供给”的意思,至于侧,就是指一个方面。或者是供给方是一侧,或者需求方是一侧。为什么要供给侧改革?因为供给过剩,又或者需求不足;翻过来也有可能是供给不足,供不应求。这就需要调节供给中的一侧,满足平衡发展。因为写文章通常要有个噱头,搞个好名称,所以有供给侧改革的名称。 不懂的可以简单粗暴的理解成计划生产,也就是计划经济的生产环节。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相对于“需求侧结构改革”而言。 通俗的讲,市场是由“供给方和需求方”构成的。比如,去年发生的猪肉价格飙涨,就因为供给侧(卖方)出了问题,导致需求侧(买方)拿上钱买不到货,所以价格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当一个市场供大于求,就出现产品积压、滞销,需求不旺,就像因为疫情,没有了消费需求,致使美国的洋芋烂到地里,牛奶倒进下水道,对鸡、猪等实施安乐死,同样由于干旱、蝗灾、风暴等原因导致粮食歉收,而民众需求又非常旺盛,导致市场粮食供给不足,价格自然不停上涨。 我们国家的“供给侧改革”背景是上届政府四万亿砸下来之后,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重复建设,产品积压严重现象,而本届政府抑房价,治雾霾,要关停并转许多煤矿、钢厂、建材厂,此时我们的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外销成为重要的途径,“一带一路”就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提出来的。改革供给一侧的产品数量、质量、结构,让他们向合理的位置移动,从而适应市场的“需求一侧”,达到动态的产销平衡。 实际上,我们的“供给侧”一直有问题,比如,石墨烯概念出来,大家一窝蜂是“石墨烯”,比如光伏电时髦了,大家是争先恐后进军“光发电”,比如纳米概念刚一出世,遍地都是纳米,连大裤衩都是纳米 科技 ,实质上它什么也不是;比如稀土变成白菜价,就因为私挖滥采,市场供给超出了市场消费需求太多,总之它们造成了整个行业的混乱、浪费和供需失衡。再比如,今年的防护用品象口罩等,生产厂家几万家,到时候又有多少要关闭?就连生产制造口罩的流水线又会有多少闲置或者变成废品? “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消化多余产能,控制一窝蜂上马的冲动,补齐人家有我们无被掐脖子的“短板”。 如今继续实施这一政策,说明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改革之路任重而道远,大家还要继续努力。 “需求侧”有没有问题?肯定有,人们不敢消费就是最大的问题 。比如稳就业,增收入,减税负等等措施就是为了提振“消费需求”,本届有政协委员提议每人发2000元,督促他们半年花完,看似有些幽默,但他也是解决“需求侧”问题的一个手段,无可厚非! 2020年5月22日 14.25 现在的媒体专门编造一些晦涩难懂的词汇来糊弄老百姓,什么"供给侧"其实指的就是生产部门,由于我们的产品有些已经过剩,有些污染严重,有些成本过高,所以必须进行改革调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经常性的工作。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简单 一句话就是"调整生产结构"。2023-01-29 13:48:001
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什么问题
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供需矛盾和结构失衡问题。法律依据:《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国民经济和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用持续增强。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多依靠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征。但总体看,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国民收入水平提升扩大了生活性服务消费新需求,信息网络技术不断突破拓展了生活性服务消费新渠道,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扩展了生活性服务消费新空间,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消费蕴含巨大潜力。2023-01-29 13:48:211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49:242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50:052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50:462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51:284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52:513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53:324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54:146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55:362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2023-01-29 13:56:383
供给侧改革是怎样的改革,对老百姓影响有那些?
我分成两部分来解释吧。一,供给侧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二,供给侧改革有哪些措施?首先,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产能落后。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矛盾的现状:一方面,许多新闻都说中国的企业产能过剩,产品严重滞销;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貌似又表现出很强的消费能力(起码前几年),到全世界海淘买买买,法国的奢侈品,韩国的电器,甚至是日本的电饭锅马桶……所以,高层的判断是:中国的经济面临的问题既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是生产能力落后,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落后包括两方面:一是因为生产水平的低下导致产品的质量、档次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的喜好;第二是产品结构出了问题,与需求的结构不相匹配(比如市场上的消费者需要100万台手机,20万台电脑,而我们的商家却生产了20万台手机100万台电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对此,高层采取的举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补”来概括: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下面一一解释。1,去产能。去产能是最能体现供给侧改革思想的举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产能,其中最关键是要让那些落后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什么叫僵尸企业呢?其实主要就是一些落后的国企。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弱,思维僵化,导致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亏损。如果基于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这样的企业如果不求转变,就会逐步走向破产重组,这部分落后产能就被淘汰了。但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这部分企业过去却被政府和银行强行靠输血吊命。这种措施是非常负面的,一方面,这些落后的本应该淘汰的企业,却依然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场地、设备、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却无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影响了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还浪费了财政资金,更给银行带来了坏账风险。所以,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清理这批僵尸企业。能盘活的盘活起来,不能盘活的,就退出市场吧。好吧,打字好累。。。先写到这里。回头补充。2023-01-29 13:57:201
谁能用大白话解释一下“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所以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在调整经济结构、使得要素实现最为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2023-01-29 13:58:221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扩展资料: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补短板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要加强既有针对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补短板,在现代服务业和民生急需领域补短板,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领域补短板,在精准脱贫方面补短板,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补短板,在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供给方面补短板。补短板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补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同时稳中有变。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供给强、需求弱,宏观强、微观弱的反差。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补短板,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23-01-29 13:59:442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 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 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 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 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 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①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 ②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 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妇女就业工作。 ③加强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 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2023-01-29 14:00:265
供给侧改革措施有哪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就是要求供给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里的效益并非是效率,效益讲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精简为以下四点: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这里需要注重的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要稳住这个地位就要防止出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而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是能够具体产出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现实社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但如果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那么就很可能引发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当中。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是从价格转换到质量。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并不是很规范合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是单纯的以市场为导向,不考虑自身的质量品质,没有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满足。然而随着生活条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单单看商品价格,更加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2023-01-29 14:01:481
供给侧结构改革措施有哪些具体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就是要求供给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里的效益并非是效率,效益讲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精简为以下四点: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这里需要注重的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要稳住这个地位就要防止出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而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是能够具体产出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现实社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但如果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那么就很可能引发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当中。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是从价格转换到质量。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并不是很规范合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是单纯的以市场为导向,不考虑自身的质量品质,没有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满足。然而随着生活条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单单看商品价格,更加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2023-01-29 14:02:092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2023-01-29 14:02:303
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2023-01-29 14:02:51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
法律分析: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2023-01-29 14:03:121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一、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三、改革措施: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①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②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妇女就业工作。③加强配套措施改革: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2023-01-29 14:04:14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容
法律分析: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以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2023-01-29 14:04:341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2023-01-29 14:04:55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扩展:所谓“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所谓“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所谓“供给管理”是指针对供给侧问题而开展的管理。供给侧改革(或供给管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发挥企业和创业者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二是供给侧改革强调解决中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而需求管理政策更多强调解决短期经济波动问题;三是供给侧改革强调制度的变革与完善,而需求管理政策主要强调短期的政策调整。 需求管理政策的边际效益在递减。 需求管理政策的副作用和后遗症越来越大。 推进供给侧改革与推进全面改革是吻合的。 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供给与需求相互依存,但国内有效需求最终决定于各主体的供给能力。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供给能力决定一国的竞争力。供参考。2023-01-29 14:05:16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如下: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关键。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80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年进入以健康化、规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4、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开辟供给空间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5、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6、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五条: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2023-01-29 14:05:361
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2023-01-29 14:05:572
权利和权力什么区别
权利与权力的区别:权利与权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属于法律上的概念,后者则属政治上的概念。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权力以法律上的权利为基础,以实现法律权利为目的,权利作为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又制约着权力的形式、程序、内容及过程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某些法律上权利的实现依赖一定的权力的行使。两者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如都以追求一定的利益为目的;都有相应的法律上的规定和限制要求。1.权利的基本含义权力与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power 和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权利也总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这种承认可能是习惯的、道德的、宗教的和法律的。根据其承认方式的不同或者被称为习惯权利、道德权利、宗教权利和法律权利。这一定义还表明,权利包含权能和利益的两个方面。权能是指权利能够得以实现的可能性,它并不要求权利的绝对实现,只是表明权利具有实现的现实可能,即“非不能为也,而实不愿为也。”利益则是权利的另一主要表现形式,是权能现实化的结果。将二者相比较,权能具有可能性,利益具有现实性。也可以说权能是可以实现但未实现的利益;利益是被实现了的权能。如继承权,在被继承人尚未死亡时,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权实际上是一种以权能状态存在的权利。一旦被继承人死亡,继承产生,继承权就由一种权能转化成为了利益。 2.权力与权利的联系第一,权力来源于权利。在权力与权利谁来源于谁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误解。其实早在权力产生之前,权利就已经有了。在原始时代,人们已经有了原始的权利。这些遍及氏族内部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只是那时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别,也无法分别的。而权力的情形则不同,在最初是没有权力的存在的。由于人的认识发展和社会的逐步生成,就逐步产生了一些社会公共事务需要一定的人来担任和完成。当初总是由氏族首领来进行的。是全体氏族成员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委托首领来进行的。于是,根据全体氏族成员的委托和信任,他就享有了对于氏族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力量。这种力量也就是最初的权力。第二,权力是为维护权利而产生的。在私有出现,权利义务逐步分离以后,权利就不时遭到侵犯。如果完全听由受害者自由复仇,就难免会导致混乱。而且一旦遇到受害者是弱者,复仇也就会成为困难。为了防止因自主复仇导致的混乱和保护弱者,就必须要产生一种公共权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保护弱者,使人们的权利得到保障。值得特别一提的是,在保护权利中,首先保护的当然是有产者的权利。具体地说,首先是奴隶主的权利。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权力和权利的阶级性。第三,权利优位于权力。由于权力是来源于权利的,也由于权力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实现权利,相对于权利,权力就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目的。谁要背离了这一点,也就是对于权力的反动和对于权利的否定。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面对权利和权力的冲突时,就不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即让权力服从于权利。我在一本书里讲到,一个深夜,一个嫌疑人犯跑到了一个村子就消失了,我们能不能让全体村民都被惊醒,而进行所谓的搜查?显然不能,因为那样就会造成公民权利的被侵犯。比如,我们能不能随意地对每一个公民的邮件进行检查,显然不能。2.权力与权利的区别第一,权利的主体是不特定的,而权力的主体是特定的。权利的主体十分普遍。就公民权利来说所有的公民都有权享有。对于民事经济权利来说,也可以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享有。但是就权力来说就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有的,它有特定的主体限制。这种限制都是由法律来作出的。 第二,权利的内容比权力的内容广泛。权利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等。权力的内容是有限的,仅限于特定程序和方式所赋予或获得的事项。权利往往并不限于法律的规定。法律所规定的一般也只是基本的权利,而权力则是严格以法律的规定内容为限的,超出了法律的规定范围,即构成对于其他权力或者权利的侵犯。即构成违法。 第三,权利可以放弃,权力不能放弃。这是由权利的自主性所决定的,而权力,往往都是职权,它是与职责相伴随的。放弃权力则可能意味着渎职,而渎职,不仅为法律所禁止,甚至还为法律所要惩罚。因此,原则上权力也不可权力享有者随意转让,而权利,除一些最基本的权利之外,许多权利都是可以转让的。2023-01-29 14:07:211
权利和权力有什么区别
1、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权力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按其行为属性来讲,权利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与社会政治行为;权力行为则一般是立法行为、行政行为、司法行为等属于公务的行为,又称职权,是一种公共权力。2、强制性不同:权利和权力都对相对人具有强制性。权力具有国家的直接强制力。权利则只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当权利不能实现或遭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请示国家行使权力予以保护或救济,但权利人不得自行对相对人施以强制力。因此,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权利的强制性则是以权力为中介,是间接的。3、法律地位不同:权利可由权利人独自享有,可以是一种有特定相对人的权利(如债权),也可以是有一般相对人的权利(如财产所有权)。在存在与这相对应的义务人的双边关系的条件下,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权利主体对其享有的某些权利还可以转让或权力则只存在于与具体相对人的关系中。权力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双边关系是不平等的。权力主体对授予它的权力都不得放弃或转让,政府权力对国家也是一种责任(职责)既不得怠用、不用,否则就是失职。2023-01-29 14:08:021
权利和权力如何简单区别
1、权利和权力的区别如下:(1)行使主体不同。权利的行使是一般主体,而权力主要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2)处分方式不同。权利一般可以放弃和转让,而权力必须依法行使,不得放弃和转让;(3)推定规则不同。权利的推定规则为法无明文禁止及可为。而权力只以明文规定为限,否则为越权;(4)社会功能不同。权利一般体现私人利益,权力一般体现公共利益。1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条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法人、非法人组织享有名称权、名誉权和荣誉权。第一百一十一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2023-01-29 14:08:461
权利和权力有何区别
权利,指法律上的权利,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某种权益。这种权益,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自己作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财产所有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占有、使用和处分自己的财产;也可以表现为权利享有者有权要求他人作出一定的行为或抑止一定的行为。权力的含义有两种,一种是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国家权力;另一种是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即职权,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和权力的区别:1、行为主体与行为属性不同。权利主体一般是公民与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国家机关进行民事行为时,也是权利主体)。权力主体则只能是被授予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特定的工作人员。按其行为属性来讲,权利行为一般是民事行为与社会政治行为;权力行为则一般是立法行为、行政行为、司法行为等属于公务的行为,又称“职权”,是一种公共权力。2、强制性不同。权利和权力都对相对人具有强制性。法律上享有权利的主体可以依法要求相对人为或不为一定的行为,这也是一种强制性,但它与权力的强制性不同。权力具有国家的直接强制力。权利则只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当权利不能实现或遭到侵犯时,权利人可以请示国家行使权力予以保护或救济,但权利人不得自行对相对人施以强制力。如不得因为讨债而拘留、殴打债务人。因此,权力的强制性是直接的,权利的强制性则是以权力为中介,是间接的。3、法律地位不同。权利可由权利人独自享有,可以是一种有特定相对人的权利(如债权),也可以是有一般相对人的权利(如财产所有权)。在存在与这相对应的义务人的双边关系的条件下,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权利主体对其享有的某些权利还可以转让或权力则只存在于与具体相对人的关系中。单独的主体无法行使其权力,因权力须驻华对方的服从为条件,是管理与服从关系。因此,权力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双边关系是不平等的。权力主体对授予它的权力都不得放弃或转让,政府权力对国家也是一种责任(职责)既不得怠用、不用,否则就是失职。2023-01-29 14:09:271
权利包括哪些
法律分析:(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与人格权,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监督权,包括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并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利,劳动者休息权利,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因年老、疾病、残疾或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社会保障与物质帮助的权利;(7)社会文化权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权利,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保护权,包括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权利;(9)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保护;(10)华侨、归侨和侨眷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受国家保护。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 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第三十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第三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第三十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第三十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第三十八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第三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第四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2023-01-29 14:10:091
财务报表中的借方和贷方分别指谁?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借"、"贷"为记账符号。借贷记账法指的是以会计等式作为记账原理,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来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方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借贷记账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记账对象不再局限于债权、债务关系,而是扩大到要记录财产物资增减变化和计算经营损益。借贷记账法下,所有账户的结构都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借方、贷方反映会计要素数量变化的增减性质则是不固定的。不同性质的账户,借贷方所登记的内容不同,下面分别说明各类账户的结构。(一)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在资产类账户中,它的借方记录资产的增加额,贷方记录资产的减少额。在同一会计期间(年、月),借方记录的合计数额称作本期借方发生额,贷方记录的合计数称作本期贷方发生额,在每一会计期间的期末将借贷方发生额相比较,其差额称作期末余额。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资产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期末余额(借方)=期初余额十本期借方发生额一本期贷方发生额(二)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正好相反,其贷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增加额;借方记录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额,期末余额一般应在贷方。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期末余额可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期末余额(贷方)=期初余额十本期贷方发生额一本期借方发生额(三)成本费用类账户的结构成本类账户的结构与资产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账户的借方记录费用成本的增加额,账户的贷方记录费用成本转入抵销收益类账户(减少)的数额,由于借方记录的费用成本的增加额一般都要通过贷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没有余额。如果有余额,也表现为借方余额。(四)收益类账户的结构收益类账户的结构则与负债类账户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的结构基本相同,收入的增加额记入账户的贷方,收入转出(减少额)则应记入账户的借方,由于贷方记录的收入增加额一般要通过借方转出,所以账户通常也没有期末余额。如果有余额,同样也表现为贷方余额。扩展资料:主要原理任何经济业务的发生,都会引起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发生相应变动。但无论发生任何经济业务,它们对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的影响不外乎是以下的几种类型。即:(1)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金总额增加。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贷方。(2)资产和负债或者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资金总额减少。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负债或所有者权益的借方。(3)发生经营收入,一般会导致资产和收入同时增加,资金总额增加。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入资产类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收入账户的贷方。(4)发生经营费用,一般会导致资产减少与费用增加,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资产类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费用账户的借方。(5)资产内部项目互相转化,即两个项目一增一减,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某一资产账户的借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另一资产账户的贷方。(6)负债或所有者权益一增一减,资金总额不变。对这类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将发生的金额登记到某一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账户的贷方,另一方面同时要以相等金额登记到另一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账户的借方。主要形式借贷记账法应用的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1、资金流入企业的业务。即资产与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增加。资产增加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增加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2、资金在企业内部流动的业务。即资产、收入和费用之间或资产要素内部的增减。资产和费用的增加以及收入减少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收入增加以及资产和费用的减少记入相关账户的"贷方"。3、权益转化的业务。即负债、所有者权益和利润三者之间或一个要素内部有增有减。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以及利润的增加记入相关账户的"贷方",利润减少以及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则记入相关账户的"借方"。4、资金退出企业的业务。即资产和负债、所有者权益同时减少。资产减少记入有关账户的"贷方",负债及所有者权益减少则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由此可以看出,每类业务都要同时记入有关账户的借方和另一些账户的贷方,且记入双方的金额相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贷记账法2023-01-29 13:39:201
什么是借方和贷方(会计)?
借方和贷方是会计中的记账符合,与实际的借贷没有任何关系。一般来说借贷记账法要求有借必有贷,借贷必须相等,因此从每一笔会计分录来看都是借贷相等的情况。具体如下:1、借方对资产类、费用类账户(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材料管理费用,应收款以及主营业务成本等),“借”就是加。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比如本年利润,实收资本,主营业务收入,长短期借款以及应付款等),“借”就是减。在国际收支账户当中,借方指的是减少外汇存量的项目,比如进口。2、贷方贷方指的是对于负债、收入类账户以及所有者权益(比如应付款,主营业务收入,实际收入资本,以及本年利润和长短期借款等),“贷”就是加。对于资产类、费用类账户(比如现金,银行存款,固定资产,材料管理费用,应收款以及主营业务成本等),“贷”就是减。以现金和银行存款为标准的话,贷就是资金的流出。借贷账户借贷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但哪一方登记增加,哪一方登记减少,则要根据账户反映的经济内容决定。可以分为四类:资产类账户:增加额记借方,减少额记贷方,期末如有余额在借方。权益(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增加额记贷方,减少额记借方,期末如有余额在贷方。成本费用类账户:增加额记借方,减少或转销额记贷方,费用结转后一般无余额,如有余额在借方。收入、利润类账户:增加额记贷方,减少或转销额记借方,收入、利润结转后期末应无余额。不管什么行业,会计的记账方法、记账原理、记账规则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借贷方式只是企业的一种记账方法。2023-01-29 13:38:371
用友软件中借方和贷方如何理解
用友软件的借方和贷方和手工记账的方式是一样的一个会计分录要做借还是贷主要看这个业务类型的2023-01-29 13:38:162
什么是借方和贷方(会计)?
借方:1、对于资产类、费用类账户(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等),“借”就是加。2、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如应付款、长/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实收资本、本年利润等),“借”就是减。贷方:1、对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如应付款、长/短期借款、主营业务收入、实收资本、本年利润等),“贷”就是加。2、对于资产类、费用类账户(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固定资产、应收款、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等),“贷”就是减。主要区别:1、资产类帐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余额:在借方。2、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帐户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余额:在贷方。3、费用类帐户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期末无余额4、收入类帐户贷方:记增加借方:记减少期末无余额。2023-01-29 13:37:341
会计里的借方和贷方是什么意思
借贷方的意思只是一种记账符号。而且借方在帐簿的左侧,贷方在帐簿的右侧。在这里,要牢记一条不变的定律:“借方=贷方”。换句话说,在任何交易中,都必须同时登记到帐簿的左右两侧 ,当资产增加时,记入左侧;资产减少时,记入右侧。当负债增加时,记入右侧;负债减少时,记入左侧。会计分录格式第一:应是先借后贷,借贷分行,借方在上,贷方在下;第二:贷方记账符号、账户、金额都要比借方退后一格,表明借方在左,贷方在右。扩展资料资产、成本、费用类账户借方表示增加、贷方表示减少,如果有余额在借方,费用类没有余额,资产和成本类有余额一定在借方。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类账户贷方表示增加、借方表示减少,要是有余额一定在贷方,收入类没有余额,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类账户如果有余额在贷方。在六个要素中有两个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是资金的去向,负债、所有者权益是资金的来源,收入-费用=利润。资产增加,为了保证等式成立,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总和必然增加,要么是只增加负债,要么只增加所有者权益,要么都增加,但是这个时候借方是资产,那么只剩下贷方了,因此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计入贷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减少当然就跟上面所说的方向相反了,收入增加或者费用减少都会导致利润增加,这个时候你的资产是变多了,而资产增加计入借方,因此收入增加、费用减少、利润增加都计入贷方。最后,再展开一个等式:期末的资产 = 期初的资产 + 本期增加的资产(减少就为复数)=期初负债 + 期初所有者权益 + 本期的利润 = 期初负债 + 期初所有者权益 + 本期收入 - 本期费用。给它变一下 期末的资产+本期的费用 = 期初的负债 + 期初的所有者权益 + 本期收入,左边的记在借方,右边的记在贷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借方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贷方2023-01-29 13:3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