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投在线
-
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行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初步估计2020年,全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超700亿。
技术方面,关键技术发展推动卫星通信发展,卫星通信关键技术有设计和制造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星座与编队技术、和宽带化与软件化技术等。
政策方面,十三五期间航天领域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契机;企业方面,卫星国家队、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通信产业。
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超700亿
卫星通信是指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来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多个地球站、航天器、空间站之间的单向或双向通信。典型的通信形式为音视频广播、数据广播(导航、定位等)、音视频通话、数据传输(遥感、遥测等)、互联网连接等。
2020年4月20日,国家发改委将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代表之一,纳入新型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的范畴,这是卫星互联网首次被官方认定为新型基础建设的一部分。
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行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约为682亿元,预计2020年,全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
关键技术发展推动卫星通信发展
卫星通信关键技术有设计和制造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星座与编队技术、和宽带化与软件化技术等。当前,卫星通信的新技术加速发展,卫星系统实际部署效率进一步提高。我国卫星通信关键技术不断发展,通信卫星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单星容量、频谱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均取得一系列进步。
设计和制造技术方面,卫星部件的模块化接口设计为规模化制造提供可能,并使得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卫星部件之间能够互操作。另外,成熟的3D打印技术也已应用于卫星制造领域,模块化设计、轻小型化、规模标准化、3D打印生产使得卫星研制成本和迭代周期不断降低。
轻型复合材料技术、微电子技术、微光电技术、微型计算机、微型机械及高精尖加工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集成化应用为卫星的轻小型化提供了技术基础。2021年1月,我国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试运行,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关键工艺环节全部由机器来替代,生产效率提高40%以上。
发射与回收技术方面,我国一箭多星技术、异轨多星技术不断发展,例如,长征十一号商用火箭以一箭多星的方式完成多次发射,大幅提高了卫星商业发射的效率;远征三号上面级通过与长征二号丁火箭配合使用,实现了21次自主快速轨道机动部署。
2020年12月,中国版猎鹰9号,我国首个可回收版本火箭长征八号发射成功。随着一箭多星、重型火箭和火箭回收技术的革新,卫星发射成本不断下降。
星座与编队技术方面,由于小卫星体积小、功能单一、能力有限,但可使用一箭多星技术一次性发射大量卫星,所以在星座组网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国内在规划和实施中的小卫星数量超过1000颗的规模。我国高通量卫星、星上通信计算载荷的软件化发展迅速
卫星发射方面,我国卫星发射运载实力位于世界前列,我国航天基础设施建设能力逐步提升。以航天发射场为例,当前全球主要航天国家已建成或在建发射场共计25个,中国有4个,数量与俄罗斯并列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国家政策推动卫星通信发展
中国高通量卫星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政策方面,十三五期间航天领域国家政策密集出台,卫星通信产业发展迎来重大契机。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十三五是我国由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过渡的关键时期,主要从科学规划和利用卫星频率/轨道资源、统筹推进航天领域军民融合、建设陆海空天一体化信息基础设施等方面着力,同时集中突破低轨卫星通信、空间互联网等前沿关键技术;
2021年3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卫星作为重要的空间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战略资源,加快加强卫星产业发展是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的重要依托。
2015年出台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提出的“卫星通信以商业化模式为主,保障公益性发展需求”带动了高通量卫星快速发展,促进了卫星制造发射向商业化模式转变。
卫星国家队、民营企业纷纷布局
随着我国商业航天市场的逐步开放,卫星国家队和许多民营企业纷纷布局卫星互联网星座产业,将带动通信小卫星研制、火箭发射、卫星通信系统终端设备与软件应用市场爆发式发展。
企业方面不仅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与北京中交通信科技公司进行强强联合组建运营公司,而且在2016年7月亚太卫星、中交通信、国新(深圳)等联合发起成立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亚太星通),打造集卫星通信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网络系统连接和服务于一体的卫星通信巨头。
此外,新研股份、华讯方舟、星空年代等民营企业也都提出了自己的高通量卫星计划,瞄准我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庞大市场,积极参与高通量卫星系统建设,为高通量卫星产业注入新活力。
——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Ntou123
-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中国卫通(601698)、华力创通(300045)、盟升电子(688311)、三维通信(002115)等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全球卫星通信市场结构;全球通信卫星在轨数量;
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稳步扩张
根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2022年7月发布的《卫星产业状况报告》,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总收入达到2790亿美元,同比增长3.25%,该市场规模包含卫星服务业、地面卫星设备业、卫星制造业、卫星发射业四大板块。2021年,全球在轨运行卫星中,通信卫星市场规模占比达到65%。经测算,2021年全球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24.28%,2017-2021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达到11.98%。
全球卫星通信市场以卫星电视为主
根据SIA统计数据,2021年底,全球卫星通信服务业最重要的细分市场是卫星电视直播以及卫星固定通信,以上两个市场分别占据77%以及13%的市场份额。此外,卫星广播位列第三大市场,占据了6%市场份额。
全球通信卫星发射数量迅速增长
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空间瞭望智库统计数据,2018-2021年全球通信卫星航天器发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发射数量复合增速达到163.27%,2021年发射总量为1405颗。
全球在轨通信卫星超3500颗
根据UCS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5月1日,全球累计在轨通信用途的卫星数量总计为3624颗。其中,美国占据了最多的市场,累计达到2682颗;英国累计数量为469颗;俄罗斯为88颗;中国为68颗;日本为20颗,以上五个国家属于全球卫星通信领域领先国家。
注1:统计截至时间为2022年5月1日。
注2:统计口径为:运营商所属地区为中国、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使用用途包含通信且目前仍在轨的数量。
注3:部分卫星运营商属于多国合作发射,此处不纳入统计。
全球市场头部参与者均为欧美企业
根据UCS卫星数据库,截至2022年5月1日,全球累计在轨通信用途的卫星数量总计为3624颗。其中,前10位运营商在轨卫星数量达到3083颗,占比达到85.07%。行业的竞争格局较为明显,从国别来看,美国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前十大企业有6家均为美国企业,欧洲占据了其余4个席位。从企业竞争实力来看,行业的差距悬殊,TOP1企业为美国的SpaceX公司,其发射数量达到2219颗,占据全球61.23%的数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另一家为英国企业OneWeb
Satellites,其在轨通信卫星数量为427颗,占全球11.78%的比重。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 Chen
-
卫星通信当然是未来 科技 发展的重要领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量子通讯卫星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发射了首颗墨子号量子通讯卫星。并成功实现了千公里量子加密视频通信。这些都是未来 科技 的制高点。量子通讯给军事生活等各个领域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例如在量子通讯的军事领域。我方可以和大洋里潜航的核潜艇进行高质量、高安全性的通信,且信号不受干扰,不能被破译。而对手如果使用无线电通信,不但信号容易被干扰,信息还有可能被截取破译。这就是未来军事领域中的不对称战略,说白了就是我有你没有。目前在全球外太空领域有8000多颗卫星。如果没有这些卫星,我们的手机,GPS都将瘫痪。所以卫星通信尤其是高质量卫星通信是大国重器。这套东西小国家是玩儿不转的。我们应该为我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感到无比骄傲,可以说在这个领域,我国是处于世界最前沿,没有之一。
明天会更好
卫星应用是指将卫星技术的成果及其开发的太空资源在经济建设、国家安全、 科技 发展、 社会 进步等诸多方面的应用,卫星应用是整个卫星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按所服务的对象分,卫星应用可分为军用、民用两大类;按技术领域和服务方式分卫星应用目前主要包括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
产业简介:上游卫星网络布局带动下游应用产业发展
卫星应用产业是国家战略性高技术产业。应用卫星研制生产已形成系列化,正在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卫星应用已成为经济建设、 社会 发展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卫星产业链。中国通信卫星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企业主要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设备与网络建设企业;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卫星服务业运营商;下游产业链涉及多领域业务,主要包括: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和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了非常完善的卫星产业链。中国通信卫星行业产业链分为三个环节。产业链上游参与企业主要涉及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卫星地面设备与网络建设企业;
产业链中游参与主体是卫星服务业运营商;下游产业链涉及多领域业务,主要包括:大众消费通信服务、卫星固定通信服务和卫星移动通信服务。
相较于其他通信方式,卫星通信具有通信范围大、可靠性高、开通电路迅速等众多特点。相关优势特点的不断挖掘为卫星通信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全球卫星产业:卫星通信应用落地早,规模大
——行业规模:整体规模增速下滑。
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迅速,呈现持续快速增长态势。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SIA)统计数据显示,2019 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为3660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7%。其中卫星产业总收入2710 亿美元,卫星产业总收入占全球航天产业规模的74%,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013-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保持逐年增长。2018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2774亿美元,同比增长3.3%。从增长速率上来看,2013-2015年,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增速快速下降,到2015-2018年,收入增速趋于稳定,保持在3%左右。2019年,受卫星服务业及卫星制造业收入下降影响,全球卫星产业收入同比小幅下滑,收入为2710亿美元。
——行业结构:地面设备及卫星服务业领跑细分市场。
目前,全球卫星产业收入主要仍来自卫星服务以及地面设备制造业。其中地面设备,收入为1303亿美元,占比为48.13%;其次是卫星服务收入为1230亿美元,占比为45.44%;卫星制造的收入达到125亿美元,占比为4.62%,仍位列第三;而卫星发射服务仍居末位,年收入仅49亿美元,占比为1.81%。
——卫星服务行业构成:卫星通信应用最为广泛。
2012-2017年,全球卫星服务业收入逐年增长,增速呈下降态势。2018-2019年,卫星服务业收入出现连续下滑,2019年收入规模更是被地面设备制造业反超,总收入为1230亿美元,较2018年下降2.8%。
从全球卫星服务业务收入构成来看,主要来自卫星电视直播和卫星固定通信,两者收入合计占卫星服务业收入的比重接近90%。其中,卫星电视直播收入为920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卫星广播收入为62 亿美元,较上年增长7%;卫星固定通信业务收入为177 亿美元,较上年减少1%;卫星移动通信收入为20 亿美元,比上年减少51%。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卫星宽带收入和卫星遥感收入均呈现出两位数增长:卫星宽带收入增长了19%,达到28亿美元,卫星遥感收入增长了11%,达到23 亿美元。
——在轨卫星构成:仍以通信卫星为主。
据美国卫星产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全球在轨卫星中仍以通信卫星为主,2019年全球在轨卫星中商业和公益通信卫星占28%,稳居第一,另外政府通信卫星占8%,通信卫星在轨数量合计占比为36%。
中国卫星通信:“天网地网”建设启动
——技术发展:东方红系列功不可没。
从1970年4月,自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起,中国通信卫星事业发展已近50年。
在通信卫星研制领域,经过“东方红二号”、“东方红三号”、“东方红四号”、“东方红五号”四代卫星的研发经验积累,中国通信卫星行业目前可研制固定卫星、中继卫星和直播卫星等通信卫星,通信卫星频谱范围涉及S、C、Ku、Ka等各个频段,卫星等级涵盖小型到超大型卫星。中国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少数可独立设计、研制大容量通信卫星的国家之一。
——行业规模:卫星通信市场规模持续提升。
卫星通信行业在国防 科技 、 社会 管理、大众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发达国家维护国家安全、提升企业运营效率、改善民生生活、抢占经济 科技 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国家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在各行业的规模化应用、商业化服务及国际化拓展,行业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调研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卫星通信市场规模约为682亿元,预计2020年,全国卫星通信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723亿元。
——企业竞争:中国卫通龙头地位稳固。
国内卫星通信服务属于高度管制行业,需要获得工信部运营牌照才能展开相关经营活动。目前国内拥有第一类卫星通信业务牌照的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
国内拥有第二类卫星转发器出租、出售业务牌照的仅有中国卫通、中国电信和中信数字媒体网络有限公司。其中中国卫通作为航天 科技 子公司,是国内唯一拥有通信卫星资源且自主可控的卫星通信运营企业,行业龙头地位稳固。
——未来规划: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启动建设。
2019年,中国电科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重大项目试验试用系统第一阶段研发完成,由中国电科54所牵头研制的“天象”试验1星、2星发射成功,是我国首个实现传输组网、星间测量、导航增强、对地遥感等功能的综合性低轨卫星。
2021年,我国将发射天地一体主干网双星,启动“天网地网”阶段建设。预计2025年,我国天基网络初步形成能力,并与地面网络互联互通。
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由天基骨干网、天基接入网、地基节点网组成,并与地面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互联互通,建成“全球覆盖、随遇接入、按需服务、安全可信”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体系。建成后,将使中国具备全球时空连续通信、高可靠安全通信、区域大容量通信、高机动全程信息传输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