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王志东,四通利方总经理。1967年生,广东省东莞市人。
198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89年5月,特邀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研制“中文多窗口图形支撑环境”。
1990年6月,转入北大方正负责产品二次开发与新产品研制工作。
1991年6月,独立研制并推出国内第一个实用化windows中文环境--bdwin3.0。
1992年4月,创办新天地电子信息技术研究所,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1993年12月,创办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
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第三届“科技之光”优秀企业家。?
人们熟知和佩服的王志东是第一个写出windows中文平台的程序员。bdwin,中文之星,richwin使只正经写过五年程序的王志东成为继严援朝之后中国笫二代程序员的象征。但是,在1994年rich win第一版写完之后,王志东就放下了往昔赖以安身立命的c语言,撑起了四通利方总经理的帅印。
在新天地摔的那个大跟头,使王志东明白,营造一个好的软件开发环境比创造一个好产品更加困难。“我曾经一厢情愿地想为自己找一个好的环境使自己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专心致志写
程序,但是国内缺的就是这种环境,国内搞技术出身的人倒楣的很多,就是因为他们不懂怎么经营,怎么管理,怎么把握方向。”王志东在找了几次也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好环境后,就下决心自己为自己营造一个。
作为四通利方总经理的王志东现在要考虑的不再是怎样精简程序指令,而是对外合作。“我要考虑,和谁做朋友,和谁打对手。做朋友做到什么时候,就应该改变身份,千万不能站错队”
政府关系。“richwin现在列入了国家火炬计划,863计划,科技成果计划,九五技改计划。”
市场策略。“针对中国软件市场非常不成熟的现实,我们选择了捆绑和做大用户的市场策略,这个策略现在看来非常成功。”
让王志东总经理整天牵肠挂肚的远不只这些事,“程序是人和人智力上的较量,不用去考虑许多非逻辑的因素,而软件公司却要求考虑到方方面面,哪一个方面出了问题,整个公司都不会
成功。技术好,还要产品好,产品好,市场还要好,关系还要好,内部机制更要好。”所有这些给了王志东很大的压力,但身为公司总经理的王志东“想推也推不掉”。
按照王志东的性格,他“最不喜欢跟谁聊天,夸夸其谈,练嘴皮子。最不喜欢看人打架,自己去劝架”。从程序员到总经理,“要做出很痛苦的牺牲,要摆脱原来个人英雄主义的状态。可能要摔过跤才能下决心完成这个转变,而且还要有很好的机遇,组织管理和聪明完全是两回事”
“五年多的程序员生涯,我感觉实在没过够瘾,挺遗憾才只有五年,其实直到现在,我经常还有回去写程序的冲动。我现在的情形就像老鼠踩飞轮,越踩越快,其实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力,我现在已经踩上去了,想停都停不住。也许三五年之后,四通利方做出来了,我聘一个总经理,自己再去写程序。”看看王志东的经历,就能明白王志东做了总经理为什么还想回去做程序员。
上街
1987年,王志东在北京大学无线电系读完大三,感觉学分挣得差不多了,就进了中关村。刚出道的王志东在一家不到10人的小公司攒机器、倒机器、前台销售机器,忙里偷闲玩一些西文软
件的汉化,在没有源码的情况下,他汉化了autocad的一个版本,开发过ibm5550上的汉字系统。就这样一晃一年过去了。
是用户的一个需求改变了王志东发展的轨迹。这个用户买了北大方正排版系统,又买了四通4s系统,但两个排版软件对硬件配置要求不一样,不能装到同一台机器上用,商家告诉他非要买
两台pc才行,用户为这事很头疼,在街上逛的时候,碰到了王志东,问王志东能不能帮他一把,王志东答应试试看。
方正排版系统和4s系统对显示卡、打印机要求都不一样,王志东的方案是以4s为原型,把北大方正系统移植到新机器上,这样就必须改动方正底层的驱动程序。方正产品是加密的,王志东
先解密,然后反编译,再修改。一个月后,王志东把两个系统装到了一台pc上。
这个用户很兴奋,跑到方正说:“你们说不能做的事,我找人完成了。”方正的人不信,这个客户就把机器拿去给他们演示。方正的人看了演示,一定要追问到底是谁做的,客户就把王志东供了出来。
从此,王选记住了王志东的名字。几个月之后,一家大报社向方正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方正就找王志东把问题解决了。发现王志东很能干,方正的人就对王志东说:“知道你上了街,收入
很丰厚,不好意思叫你过来,但你可以考虑来做客座研究员。”
进方正
把上街看成“下基层”的王志东通过一年多的锻炼,觉得中关村自己大致了解得差不多了,正想到一个正规化公司修炼一下。于是,就顺着这个台阶,进了方正。
1989年,进方正的王志东像个消防队员,主要任务是解决方正系统的硬件兼容和软件特殊要
求问题。方正对程序源代码控制得非常严格,王志东要在没有源码的情况下,先反编译方正的软
件,然后,再为方正软件解决兼容性问题。“加密对我不起作用,我能把原来的加密方法改了,然后,再用自己的方法给它加上密。”
方正的维思系统决定在windows上开发,但当时windows不能处理中文,找微软,微软还没做windows中文版的计划。王选曾安排过一个学生做windows汉化,做了半年,这个学生去了加拿
大。王选想到了王志东:“你能不能把windows汉化了?”
任务很艰巨,要在3个月内拿出东西。“windows我从来没摸过,再说,我对c还不是特别熟,我以前多是用汇编和debug一点点改。但我一拍脑袋,就答应下来。我说,行,我试试看。王选说,别试试看,立个军令状。我当时想,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大不了又能怎么样。”就这样,王志东正式到了王选的研究所。
王志东开始躲进自己屋里,什么人都不见,专心写自己的程序。各种设计的纸铺了一地。2个多月后,王志东写出了汉化windows1.0。
王志东活干得太快,实在不好管。于是他一口气做了几个汉化windows版本后,就从研究所又回到方正公司。
外挂
直接在西文windows上改,版权上有问题,工作量很大,又不能改得很完整,只能够凑合用。王志东突然想到能不能用外挂的方法解决windows处理中文的问题。王志东用了一个多星期的业余时间,把外挂的方法验证了。此时,王志东兴奋了,“这是全球第一个windows外挂系统。原来写了一万行的程序,外挂方式一千行全解决了。后来,这个程序越写越少,而且原来英文windows的所有api都能用了,所有的打印机和显示器都支持。”
王志东的外挂思想是:假设自己设计一个中文的windows,每个api都可以自己定义,但自己又不可能写一个完整的中文windows,于是只好寄生在英文windows之上,只要英文windows能做的,就都让英文windows去做,它做不了的中文部分,才自己做。实现的方法是,把自己的代码嵌进英文windows去,动态地塞到它里面去。这样对于应用软件和用户来说,好像是在一个中文操作系统上工作了。外挂系统有两个核心概念,一个是程序陷阱,另一个是作动态定义。
“这样一来系统稳定了,我只需要做我自己需要的中文部分,其他部分全部动态定义,全都利用它原有的系统。原则上一个外挂产品,所有windows都能用,这样就解决了windows中文处理的完备性和可移植性问题。我原来在研究所做的内核汉化方式,后来证明是行不通的。台湾资策会也做内核汉化,但后来微软不给授权,它就不能做了,而外挂是独立的。”
程序写完了,王志东没有把它太当回事,反正是业余作品,该到方正工作照样工作,“因为我还没有完全想好,这东西到底会有怎么样的影响。但是到了1990年底的时候,windows3.0全
球火爆,国内也开始炒windows。台湾的汉化windows已经出来了,国内也有长青、保利、长城等五六个版本的windows出来,但都大同小异,和我在方正做的那套内核汉化方案一样。而我的外挂新方案却一直没有人能用,我很着急。11月份,我找了方正领导,方正才知道我有这个东西,但我说错了一句话,我说我的东西能排版。”
1991年6月6日,首届全国windows研讨会在福州召开,王志东对单位领导说我想参加,后来又说我要参加。为了参加这个会,王志东花了一个多星期时间忙活产品化、测试样张、宣传材料,做完以后,王志东把它起名bdwin。
bdwin拿到会议上把所有参加会议的人都震动了,ccdos发明人、这次会议的策划人严援朝自己开发了一个中文视窗叫做保利视窗,但是他一看到王志东的bdwin,就说,“我的东西不推了,推你的,我的东西不行。”后来,严援朝给王志东做了总工程师。
福州会议回来以后,bdwin连加密卡做了几百套,2个月时间全卖出去了。bdwin年终被评为方正1991年的七大成果之一。
中文之星
1991年10月,王志东认为自己在方正该学的都学得差不多了,就想走出方正再学点别的“大学毕业,我不读研究生,是因为我觉得学校的东西,我都学得差不多了,研究生三年等于白耗时间。对我来说,两三年是一个周期,一个周期我要学一样东西,学完就得改学别的。”
离开方正的王志东面临三条路:一是,自己办公司;二是,出国;三是,去外企。这其中,到新加坡做edi和多媒体开发,因为技术比较新颖对王志东吸引力最大。“我想去学一学国外企业管理,学几年,再回来自己干,同时练练英语。”
利用在家等出国手续的机会,王志东又埋头做了一个全新的中文之星1.0版。不久,他碰到了一个一起上街的北大同学,同学看到王志东写的这个新玩艺,建议他一起办公司。“北大的同
学在一起特别务虚,说我的软件是中国软件产业的一面旗帜,我们说起大道理来没完没了,但特别投机。”
出国包吃包住,什么都有,但王志东觉得不刺激,虽然新加坡给的是技术移民名额,并且为王志东签证延期了三次,但王志东此时已经醉心于合伙投资办公司了。
1992年4月底,新天地成立,王志东出任总工程师和副总经理。“当时看来,这样的分工很自然,我是搞技术的,公司有管理和技术两摊事,我只能管技术,我不管技术,没有人管技术,我也懒得管财务和人。”
5月21日,中文之星1.1版首次在京交会上亮相的展台还是蹭来的。当时王志东他们没有钱租展位,也来不及,就以参观者的身份挤了进去,看到有空展台,就把资料把往那儿一放,向人宣传,展台的主人一来就跑。后来,找到一个展位,是一个学校的,王志东他们正向别人讲解得起劲,来了一个老者,王志东他们就给他介绍,把资料发给他,这位老者也不理会,看看展位,看王志东他们问:“你是哪的?”王志东说:“我们是新天地的啊”。老者就乐了:“这是我们的展台。”
中文之星几乎是一夜成名,在很短几个月时间之内一下就传开了。公司当初的定位是:用中文之星出名,不求赢利,以这杆旗帜进行金融、房地产的炒作。这在当时是很时髦的公司架构。
但世事总是出乎人的预料。1992年底、1993年初,中文之星开始赢利,而房地产没挣到钱。
1993年初,公司开始出现矛盾,王志东感到很痛苦:“我不去国营单位,到公司;没留在方正,自己办公司,目的就是希望找一个很轻松的工作环境,如果在自己办的公司里面,还出现这
么大的人事、权力矛盾,那就完全背离了我的初衷。”
到了七八月份,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志东感觉拖下去,对自己绝对不是好事,“我什么都可以不要,但我不能不要我的自由,而且,我也没有把中文之星这个产品本身太当回事,这个东西好像我做个作业似的。”
虽然王志东这样宽慰自己,但中文之星毕竟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中文之星就像他的儿子。他现在要为他当初的幼稚想法付出代价了。公司成立之初,大家都同意王志东把中文之星登记为
个人发明,又让王志东当法人代表,王志东却说:“我才懒得管你啦,我还是做技术吧。我当时还担心技术是我的,如果权又在我这边,不平衡不好意思呢。”
虽然“儿子”难舍,但“舍不得儿子套不住狼。”王志东辞职了。
650万美元风险投资注入
此时的王志东心情悲痛,感伤良久。“我找了一条最难走的路,别人可能认为风光还挺好,但是我走过来,已经是一道一道伤疤了。这时,微软暗示可以直接到美国去,会有比较好的待遇,但出国是走回头路,我更不死心。”
辞职以后,王志东找到方正、联想、长城等几家大公司,想说服他们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新公司开发中文平台,因为王志东觉得它们都需要新的中文平台,但王志东碰了一鼻子灰。
此时,四通找到了王志东,王志东也看中了四通的体制,四通利方成立,王志东亲任总经理。
从1993年底到1994年3月,王志东领了六七个程序员,没日没夜地做开发,程序量将近100万行。王志东当时认定richwin最快3年左右才能把整个框架做好,它技术的先进性会有5年到10年。这话后来被验证是正确的。“richwin已经超越了我在1992年提出的中文平台概念,它要给用户提供一个实实在在的应用环境。中文的问题它有责任解决,而且,解决得一定要丰富,另外,它还要起到系统增强的作用,还要有中文应用工具和应用环境,比如字典、internet应用工具、汉化工具等。所以,richwin当时定名为多元系统支撑环境,它是中文平台向中文应用平台的发展。”
产品做完以后,公司安定下来。市场也起来了,王志东就把精力集中到了公司国际化上“中国企业具有过于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一定要借助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机制。”
1995年,王志东两次去硅谷,朋友给他介绍了几个风险投资基金。“我在大学很喜欢看的一本书是《硅谷热》,印象最深刻的是,乔布斯穿得破破烂烂去找银行家,要他投资,苹果因此一
夜成名。当时,我穿的虽然不是很破破烂烂,其实也是很落魄。”当时谈的人正在给netscape做上市,约的是一个小时,但王志东和人家谈了两个半小时。王志东请人家给出出主意。对方说, “你公司太小,投资才合640万美元,但业务挺有意思。要争取风险基金,必须先进行国际化改造。”
王志东就找到罗伯森·斯蒂文思公司,聘请他们做投资顾问,进行了一年多企业改造。到19 97年选了三个投资人,用650万美元购买四通利方的一部分股份。“这样公司的资本金增大,公司的管理也更加规范了。”
风险基金对于特别缺钱的中国软件企业是一剂补药,但王志东提醒:“吃补药,也要看自己的体力,补不好是要七窍流血的。”
那天,让旁观者瞠目结舌,通常电视里才能出现的戏剧场面一幕幕闪过:早上,他照常到公司上班;下午,公司董事会发布公告称,终止他公司总裁、首席执行官的职务;接着,悬挂在办公区的他的画像被摘掉,邮箱被立刻注销。
历史定格在 2001年6月4日,被称为新浪先声与互联网启蒙的王志东,属于中国网络的一个传奇故事,竟如此嘎然而止。
5年后,提起往事,王志东已笑得十分开怀,他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没有离开新浪,就没有今天的点击科技了。”
但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忆太好。在不同的场合,王志东喜欢如此叙述:“今天的新浪,主要力量还是当年我留下的那些人。”
但当年轰轰烈烈的“杯酒释兵权”戏剧性故事,至今仍没有真正的答案。
流传的最令人信服的答案是:在新浪是否应被中华网收购的问题上与董事会政见不合,王志东负气出走新浪。但历史也已证明,中华网并未如愿收购新浪。
而在我看来,历史不应忘记的,还有发生在重庆某网吧里的一个细节:一位15岁少女,望着网页上王志东离职的新闻,“哇”地一声大哭起来,眼泪从她红扑扑的脸蛋上滚滚而下。旁人问她为何如此的伤悲,她说:“我的偶像,不是刘德华,而是王志东。”
在此之前,大小几十战,王志东没败过,从一个普通的技术人员到一名成功的企业管理者,王志东没输过,足以成为这个压抑旷日持久的民族的青年们的潜藏之梦。
论网站实力,在三大门户网站排名中,新浪一直居于老大的位置,在网络新闻、网络广告上,新浪一直傲视群雄。论个人实力,王志东在“网络三剑客”中,尤属传奇:1997年最早拿到600万美元的风险资金;1998年以小博大合并华渊网成立了新浪网;2000年4月,成功地在纳斯达克上市……
资本冲击的大潮中,很多人都预言新浪、搜狐、网易等几大门户网站将会崩溃,但谁也没有想到,王志东成了这根最脆弱的链条。“故事还未讲完,游戏却已结束”。
王志东曾说:“我做企业,如果控制不了公司,就没法成功。”或许他后来才明白,即使成功了,无法控制,也只有离开。
这个结局,在王志东还未成为新浪CEO时就注定了。1998年年底,新浪高层在北京龙苑宾馆召开“新浪是什么”的全体大会。其中关于新浪是不是媒体有一个有趣讨论。当时王志东反对做媒体,他说:“又不是要办成通讯社。”茅道林关心成本,说:“媒体不是那么好办的!”而负责内容的陈彤出于自己的职务经验说:“《体坛周报》就是几个人办的,照样红火起来了。”
可见,当时的新浪网高层对新浪将来是什么还是没有底,最后达成的“共识”是,新浪既是虚拟社区又是软件公司又是媒体又是商贸中心——一个混合体。
虽然没有明确方向,但是到1999年新浪在各个方向都不含糊地发展起来,因为它有张朝阳、丁磊羡慕的资金和管理团队。王志东利用“烧和炒”两种手法,将大笔钱砸在媒体推广上,每季度狂烧500多万美元,换来了在候车厅、灯箱、各个知名网站上出现的新浪的大眼睛。可以说,新浪的前期是圆满的。
这一度成为许多互联网企业的通用模式。但也许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互联网热潮后的寒冬骤至——大量的投资造就出行业的整体泡沫。
此时,网易的北上先锋黄志敏正在北京崇文门外的新世界写字楼里跟装修公司讨价还价,为他老板丁磊的到来做准备。
2000年前后,三家网站在王志东、丁磊、张朝阳“网络三剑客”带领下叱咤风云,并踉踉跄跄冲上纳斯达克。民间定义说:“新浪是值得尊重的,网易是最有人情味的,搜狐是最狐媚的。”
最有人情味的网易,在丁磊的带领下有了一个重要特点——本土特色。而搜狐是张朝阳作为一个留学生携风险投资在国内创立的一家公司;新浪则是从一个软件公司向一个互联网公司的转型,而且通过国际化的运作组成了一个很强的管理层,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进风险投资。
现在看来,新浪的发展史,其实就是资本、创业者和管理层之间三角恋爱的斗争史。从最早的沙正治到王志东到曹国伟,代表了资本利益的董事会每一次更换CEO,始终都贯穿了一条主线:资本的力量。
2000年,三大门户相继上市后,全球科技股持续下跌,门户网站的蜜月期开始逐渐消退,罩在网站和公司创始人头上的光环开始消失。但尽管如此,王志东旗下的新浪网的股票价格最高也曾达到每股56美元,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
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新浪网却没有盈利,也没有做任何其他事情,坚守着广告、电子商务、软件三条产品线等待盈利的那一天。
对于为盼望股价上升而望穿秋水的股东来说,首席执行官王志东无疑错失了“低买高卖”的机会。或者说,新浪上市后除了融到一笔资金外,不但没有把股票的价值用好,反而是把自己装进了每季度一次的“轧汁机”中。
到了2001年年初,王志东构思的最重要一个变化是,按照业务把新浪进行拆分。但在2001年,拆分是一个非常另类的观点,当时的资本市场一直主张合并,因为“投资银行必须有大的案子才能挣钱。” 王志东的观点无疑是跟所有的投资人背道而驰。“大家都觉得王志东疯了,王志东太过自负了。”
这最终导致了王志东在 2001年6月4日,从新浪网的首席执行官和董事职务上彻底出局。
在今天的一些人看来,假如王志东像丁磊一样保守,就有了一个重新书写历史的机会。“不控股,吾宁死”——这就是丁磊、张朝阳不管公司是亏损,还是业绩下滑,都能够稳坐钓鱼台,我自岿然不动的原因。
创业之初的网易为其个人全资拥有,创业伙伴并未拥有股权。直到谋划上市,重新搭建公司架构之时,丁磊才开始向外转让股份。除了向风险投资机构转让外,他先后几次向包括高管在内的公司员工转让了数量不等的股权,尽管如此,直到今天,丁磊仍有网易54%左右的股份,处于绝对控股地位。
2001年,由于涉嫌财务造假风波,丁磊除保持首席架构设计师头衔外,不再担任具体管理职务,但在公司发展战略规划上,他依然保持着足够的影响力。
丁磊创业之初,因个人兴趣从事的业务为软件,后来互联网热潮到来,网易摇身一变成为门户。此后为了到纳斯达克上市的目标,丁磊个人和网易公司都发生明显转变,哪怕最后是“流血上市”。
2001年,也就在王志东离开新浪后的第四天,网易将要被卖掉的消息开始流传,但丁磊最终坚持下来,并凭借一家经营短信和在线游戏的轻资产公司迅速踏上后来的首富之位。
因此,与丁磊相比,王志东的经历算是一个教训。王志东在创立新浪之初便引入了风险投资,此后又经历多次融资,在新浪上市之后,其个人所持股份却仅仅在6.1%左右。王志东从新浪的黯然离职,在资本层面没有实质性控制力显然是最重要的原因。假设他在股权控制上与丁磊一样保守,故事就会重新书写。
内部人士也公开指责王志东的经营风格“太过保守”。为此,王志东也进行过反击。在2000年底与一名记者的一次交流中,王志东一度认为他的位置已经得到了巩固,因为原先攻击他“保守”的人发现,“在股市突变的情况下,固守基本面的做法反倒显示出优势来”。王志东认为网上广告前景光明,却不料“大意失荆州”。
王志东离开新浪不久,丁磊开始尝试并推出了一项新的服务:短信服务。让起初很多人大跌眼镜的是,相比其他业务,和运营商捆绑在一起的短信服务让网站拥有了新的收入来源,并很快变成了实际盈利——短信业务,在当时拯救了大批互联网站。
直到现在,短信业务仍是中国大多数门户网站的重要收入来源,仅次于网络广告。只有丁磊后来进入的网络游戏,在三大门户中收入其比重超过了短信。
2004年,有媒体在重新回顾这一历程后,将门户网站的变化浓缩为一句话:从“输血”到“造血”。门户网站开始孕育大量商业机会。
这足以让人高兴。曾经一度唱响悲歌的门户网站,最终没有成为革命的先驱,至少到目前还没有。
2000年,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问时任新浪网CEO的王志东:“如果今天退休的话,你最想干的是什么?”王志东后来回忆: “当时,我几乎是脱口而出,如果我现在退休,最想的就是再办家自主点的公司。”
为了“有一家更加自主一点的公司”,离开新浪后,王志东创办了点击科技,定位于软件、网络、通讯三种技术的融合。5年来,在江湖上“若隐若现”。2006年6月底,在王志东生日的前两天,个人协同软件产品Lava-Lava试运行。
只是偶像或许已黄昏了。2006年4月,一个有风有雨的春天,王志东在某论坛上发表了一大篇关于创新的演说,其中有一句话是,“Google做的东西都是20年前已经有人在做了,而且是已经做烂了。”这种论调,王志东不是第一个说,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说,却意外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与攻击。
- nicejikv
-
假如新浪上市没有赶上纳斯达克的狂泻,假如新浪董事会没有突然将他解职,假如他是在被解职前主动退出的,那么站在“点击科技”讲台上的王志东将不仅仅是标签,他仍将是令人激动的神话创造了网络财富奇迹的英雄,一个更加令年轻人钦佩的成功的企业家代表。
点击科技、发布新品使王志东再次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
在矛盾漩涡中舞蹈
除去为了在社交场合表达礼貌,让对方记住他的办公电话和电子邮件地址以外,他是一个不需要名片的人,戴眼镜、长着厚嘴唇的王志东是中国网络时代的标签人物之一。
王志东不大会拒绝记者,有问到他和新浪的,他就在可能的范围内做答,这使他看起来还没有完全走出过去。新浪也似乎一直在努力忘却这位没有适时闭嘴的创始人,但似乎没有给足王志东保持缄默的理由,至少一年前突然被解职的做法激怒了这位自信的电脑奇才。王志东在技术上的成功一直使他对自己有高度的信心,也使他养成了骄傲的个性。
从新天地到新浪,王志东一直处在矛盾的中央。倔强使他强硬,也使得他的举动总是带有一定的戏剧性。一年前,面对董事会的突然决定,王志东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媒体宣称:“我没辞职!”全然不理会董事会给他安排的“体面”说法。王志东今天对这个举动的解释是,这违反了他一贯的风格:“我一向说真话,辞职的说法只能是对我的二次伤害。”
点击科技成立了,王志东改做软件,既没有与新浪同业竞争,也赶上了当前软件发展的最好时机。但王志东和新浪还是没有做到和平共处,因为新浪还是某种程度上在激怒他。
新浪正极力抹去有关前任CEO的记忆,王志东半是抱怨半是无可奈何地告诉记者,发新品的新闻发布会本来点击是先找新浪的,但具体人员表示没办法,说是上面有规定。这给了搜狐机会,还专为王志东与点击科技做了专题。有网友指责王志东和张朝阳作秀,王志东则表示:“我也是没办法,我现在也需要宣传的平台么。如果新浪肯假以援手,我可能不会找搜狐。不过以后可能我也会买些搜狐的股票,也成了搜狐的股东。”言外之意,搜狐再做有关王志东的宣传,无论多么大,都是顺理成章的。新浪此举给了王志东诟病其“违反新闻原则”和“不大度”的理由;排除搜狐炒作和看新浪笑话的企图之外,搜狐尽了一个门户网站对于新闻人物应有的关注,只不过没把好度而已。
王志东不肯认输,也不肯承认失败。他的朋友惊异于多年打磨他的棱角竟然还是如此坚硬,而王志东对自己性格的评价是“有理想主义情结,追求完美。经常会有争口气的想法,会‘赌气"做一些事情。认准的事就一定去做。重视江湖名声,言谈没有过不一致的时候。”
“赌气”这类的词还在被王志东不断重复,是令人惊讶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人衡量他的标准是企业家,而不再是毛头小伙。但王志东所谓的“赌气”不是抛开理智、不计成本做事的意思,而是指不肯认输。他的“赌气”是要建立一个产权明晰、专注于高科技的理想中的公司。每次离开,王志东都没有掩藏自己的技术,因为他始终相信自己还能做出比以前更好东西来,他没有给人留下诟病的机会。因为,做软件是一种思想,“这些都在我的脑子里。”
成败之间
王志东在新浪的下课确乎是一种宿命。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左右即开始创业的王志东被某个媒体称之为2.5代企业家。今天回顾这段历史,王志东的心情还是感到幸运,用他的话讲:“既然赶上了,就好好干吧。”但无可质疑的是,尽管王志东离开新天地时自愿交出原代码,但这在他心里留下了阴影。而王志东最大的梦想就是建立一个纯粹做高科技的公司。保护技术人员的利益,成了他一直以来期望解决的问题。
带领员工致富,是王志东在新浪寄托的期望之一。他遗憾地说,新浪股价疯狂的时候,连看门的都有几十万的收入。“我会把点击科技做得稳重一些,如果上市的话,我希望股价上去了就下不来了。”
而新浪还寄托着王志东建立一个“走向世界的公司”的理想,但是这被新浪网成立伊始便所存在的矛盾淹没了。虽然新浪最后成了一个跨出国门的互联网企业,但这也注定了王志东出局的命运。
“从一开始,我就在自己的身边埋了很多定时炸弹,一旦引爆一个,所有的就都会爆炸。”王志东回顾过去总结说,“在1993年以前,我对于来自周围的威胁察觉得不是很快,而且,当时察觉危险的时候还是躲,不敢去面对。但是,进四通利方开始,我就能够比较早地察觉一切。我一直都是在危机之中,一直是在平衡各方面的力量,所以,四通利方才能连续发展7年多,直到在香港上市。现在我能说的是,四通利方能够发展到新浪网已经是奇迹了,所以,我觉得在这些方面自己还是很受锻炼的,只不过现在我怀疑这样的锻炼是否有必要。”
定时炸弹只是表象,但这个表象一直困扰了王志东很长时间。直到那次与柳传志的对话,他才逐渐看清了问题的本质。那是一次很平常的谈话,柳传志称这是与王志东“切磋武艺”。但直到与记者描述与柳的会面时,王志东语气里仍是恭敬有加,说自己现在还做不来柳在操纵公司健康发展时纵横捭阖的功夫,但是新浪的问题他是看清楚了:“与华渊的合并给员工造成了幻觉,人人心态浮躁,新浪膨胀得太快了。四通利方和华渊的实力相比,相差是很大的,四通利方几乎是以1比10的力量来消化,实际上有很多冲突。一边是中国本土文化,另一边是台湾文化,不兼容,但公司膨胀得太快,又被上市等工作压着,没有时间去磨合。”
一年多来,很多网络公司CEO的下课,除了赢利达不到资本要求之外,深层原因之中几乎都少不了CEO与资本所代表的企业文化的不兼容这一条。
第三个理想
“有理想主义情结”是王志东对自己的评价,从毕业到现在,王志东说自己一共有三个理想,第一个是他在做程序员时候的梦想:“希望我的技术能变成产品,能够被很多人使用。并且,希望我做的软件被中国人用了之后,能够同外国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当时还提出一个口号,最后简化成一句话:‘让中国软件与世界同步"。我的第一理想已经实现了。”
“第二个理想是希望在中关村、在国内创办一个公司,能让这个公司做到国际上去。应该说随着新浪的上市,我的这个理想也基本实现了。新浪网是全球最大的华人网站,而且新浪网在管理体制上也是一个比较国际化的公司,所以基本上达到了我的第二个梦想。证明在中关村还是能办好一个国际化的公司。”
“但实现前两个理想时我也有遗憾。第一遗憾,我觉得这两个公司都是局限于中文或者是华人。第一个产品‘中文平台",还是为了解决中文,是集成在别的操作系统上面,很难有再提升。第二个,公司虽然上市,但还是一个中国概念股,用户还仅限于华人,而且在技术创新方面还不够彻底,或多或少给人的感觉是做了一个YAHOO的中文版。”
王志东不认为点击是在延续他的前两个理想,但认为比前面的更理想化。“就是做成一个国际知名的、具备与国际大公司竞争能力的、专注的、完全创新的公司。并且真正能带动全体职工共同致富。”
虽有不平,但王志东一直在庆幸自己从新浪出来了,“否则真可能没机会实践自己的这个理想呢”。
- meira
-
搜索 sina、王志东 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