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t白
-
作为投资者,可以通过检查一个企业是否调整折旧的会计政策、是否调整折旧期限的会计估计等,检查是否通过折旧调节利润
扩展阅读:
一、重资产企业通过调整折旧年限进行利润修饰
2017年8月,亚泰集团发布了一则公告:《关于吉林亚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所属水泥生产行业子公司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会计估计变更的专项说明》。通过这个专项说明,可以了解到亚泰集团调整了折旧年限,并对当期利润造成了重大影响,由于亚泰集团是重资产企业,据2016年年报,固定资产总额128亿元,此次折旧年限调整,少提折旧5142万元,相应的,在没有任何经营改善的前提下,就能增加本年利润5142万元。
我们看一下亚泰集团五年来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净利润曲线,会发现该公司近年来盈利压力非常大,累计折旧不断攀升,蚕食了相当一部分利润。为了避免报表亏损,亚泰集团不得不祭出了折旧年限调整的手段,不惜损失巨额税款,也要确保盈利。
类似的通过调整折旧年限“修饰”利润的企业非常多,三钢闽光(002110.SZ)在2016年1月发布了《关于调整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年限的公告》,将一部分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等资产的折旧年限进行了延长处理。本次调整后,增加当期利润1.46亿元。
进行钢铁生产的三钢闽光也是一家重资产企业,固定资产多达64.5亿元,2015年巨亏2.8亿,在折旧年限调整的助力下,2016年实现利润4亿元。
透过三钢闽光的个案,延伸到整个钢铁行业,发现该行业是调整折旧年限的“重灾区”,2013年以来,河北钢铁、鞍钢股份、山东钢铁、方大特钢、八一钢铁、厦门钨业、南钢股份、武新钢股份、柳钢股份、马钢股份、华菱钢铁、韶钢松山等众多钢铁上市公司,都调整了折旧年限。由于这些企业固定资产金额庞大,通过调整折旧年限对利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动辄数以亿计—河北钢铁仅在20014年一年就通过调整折旧年限的“财技”实现了增加15亿净利润的壮举。
有趣的的是,钢铁企业变更折旧年限的理由几乎是一个模板:因为近年来公司不断扩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力度,对设备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及技术革新,并定期对设备生产线进行全面检修及年修,对生产用房屋及建筑物进行修缮,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性能和装备水平及使用寿命。
能让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们昧着良心在会计估计变更公告上盖章签字的,恐怕只有更高额的审计费了。
二、调低折旧年限
从企业的财务角度来说,由于调整折旧年限需要会计事务所的配合,所以在进行利润“修饰”的时候,会计政策的变更往往是最后一招。当看到一个企业会计政策变更的时候,再去对比净利润情况,如果盈利压力比较大,那就可以肯定其动机不纯了。而且还可以更加深入一点揣度:其他的报表项目肯定也做了不同程度的“修饰”,实在挖不出更多的利润的情况下,又来调整折旧年限。
一般而言,调整折旧年限的上市公司的主要目的往往是为了实现更多的利润,但凡事总有例外。2017年6月,牧原股份发布公告,将机械设备和办公设备的折旧年限缩短。公告表明,根据变更后的折旧年限,经公司财务部门测算,本次会计估计变更将会对2017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影响为:增加折旧262.13万元,减少利润262.13万元。
这样的操作让很多重资产的企业羡慕不已,那么,牧原股份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研究下牧原股份的年报。
通过牧原股份连续五年的年报数据可以看出,该公司近年来尤其是2014年以来营收、利润双双暴涨,并且分析机构对其未来的发展给出了比较好的预期。而累计折旧在效益如此可观的情况下,并没有同样的增幅。
是为了在效益好的时候更早的摊销掉固定资产,为企业的未来减负,所以才将折旧年限调低么?
这样去理解牧原股份的动机确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其公告的数据来看:调整之后,对2017年的利润影响只有262.13万元,与牧原股份2016年年报中23亿的净利润相比微不足道,调整折旧年限的做法岂不是多此一举?
不妨假设一下,随后的几年内,牧原股份即将快速扩容增产,而这样的会计估计变更,会对牧原股份未来的折旧、利润产生重大影响—2017年牧原股份中报的固定资产总额较2016年年报增加了三分之一,达到82.3亿。
三、综合折旧率
除了发公告通过变更折旧年限来调整利润,还有更多的企业选择了“偷偷”调整折旧的方式,比如本文开始时笔者提到的操作,变更固定资产的分类,从而影响提取的折旧。这些五花八门的伎俩,投资者如何判断呢?一个比较简便的检查手段就是“综合折旧率”,通过计算当年提取的折旧总额和固定资产总额的比率(综合折旧率),与以前年度进行对比,如果数值发生了重大偏差并且没有合适理由的,通常可以认为是在折旧上做了手脚。
据Wind资讯终端提供的数据,A股上市公司中,2016年综合折旧率较2015年变动超过30%的共有600余家,这些公司中,除了发生大规模并购或重组的企业(因为并购时资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导致综合折旧率变动),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在资产增加的情况下,综合折旧率反而降低,这种企业通常是比较可疑的。
比如中化岩土2015年的综合折旧率为3.13%,固定资产净值6.4亿。而在2016年的年报中,固定资产净值增到9.6亿,综合折旧率却降到了2.10%。固定资产增幅接近50%的情况下,2016年的折旧费用相对于2015年却几乎没有变化(2015年折旧费为2008万元,2016年折旧费为2011万元),这样的数据变化是值得玩味的。
我们无法肯定这些企业的财务人员一定作了假,但是数据说明了其折旧的处理是不正常的,投资者在分析基本面的时候,需要对这类企业戴上“有色眼镜”来审查。
通过大数据筛选,除了ST类的上公司,创业板的综合折旧率问题比较多,比如蒙草生态、苏大维格、欣天科技、移为通信等均存在2016年年报较2015年年报综合折旧率大幅下降的情况。这与创业板的上市条件相对宽松有关,部分事务所审计不严谨和监管机构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了大量“修饰”过折旧的公司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