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itcloud
-
是的,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
新中国第一股飞乐音响股票沉浮录
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精致华美的橱窗内,陈列着记载世界各地资本市场发展进程的各种标志性物品。其中就有一张制作精美的中国股票,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行的第一只股票——飞乐音响股票。
1986年11月,邓小平将这张股票赠送给当时的美国纽约交易所总裁约翰·凡尔霖,以此向世人昭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决心。
真庆幸,在两市1500余张股票中飞乐音响一直保留着最初的名字。透过这张股票的变迁,我们可以检视中国股市传奇般的历史。
【酝酿改革】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整个社会都弥漫着除旧布新的气息和不破不立的激情。
43岁的秦其斌接任了当时上海电声总厂厂长职务。这是一家以生产喇叭为主的工厂,主要给电视机厂做配套,还可以做音响。
像所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一样,当时的电声总厂只需按计划完成任务,就可以安安稳稳过日子。但身处激荡起伏的变革时代,秦其斌与许多有胆有识的弄潮儿一样:意气风发、雄心勃勃,渴望在工作上有所建树,他开始琢磨带领电声总厂开拓新的经营思路。
机会一下就被他瞅准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慢慢提高,对娱乐活动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上海街头开始出现了“音乐茶座”这样的新鲜事物,而且生意十分红火。市面上对音响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大。
于是,秦其斌果断提出,要进一步扩大音响生产,拓展市场。同时萌发了在原有工厂下建立上海飞乐音响公司的念头,主要帮助客户设计和安装扬声器。这就是后来人们津津乐道的“小飞乐”。
问题随之产生,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计划经济年代,计划外的经营活动最缺的就是资金。企业要发展,没有资金是行不通的,但秦其斌手上一分钱也没有。上级同意了扩大音响生产的想法,但明确表态:资金上要自己想办法。
1984年上半年,秦其斌在上海长宁区参加工商联会议,偶然间听一些老工商业者聊天时说起旧上海很多民族企业都用股票来集资。第一次听说股票这个东西,秦其斌受到了启发。他提出了股份制的构想,通过发行股票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集资。
【发行股票】
“你们打算向社会发行股票么?”
“是的,向社会发行。”
1984年11月,秦其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于对“向社会发行”的理解不同,将打算向其他单位和内部职工发行股票集资,说成了向社会公开发售。于是,报纸头版一篇题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接受个人和集体认购股票》的报道,将秦其斌和飞乐音响推向了改革浪潮的风口浪尖。
然而,对于颇具资本主义色彩的股票市场,很多人连想都不敢想。在那个年代,冲破计划经济藩篱的无形阻力着实不是一件容易事。
各种议论蜂拥而至:有人说搞股份制会培养出一批“食利阶层”,有人说这么做蕴含极大的政治风险……秦其斌可没想那么多,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下决心趟出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
所幸的是,当时的上海,理论界一直都在探讨如何利用股份制搞活企业,这为小飞乐率先尝鲜打下了不错的基础。
1984年11月14日,经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批准,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设立,并向社会公众及职工发行股票。总股本1万股,每股面值50元,共筹集50万元股金。
发行人员背着钱箱、股票箱,当场收钱、开票。
许多人早早前来排队购买,队伍排成了一眼望不到头的长龙,盛况空前。一天之内,飞乐音响公开发售的股票便被哄抢一空。新中国第一股就在这样的偶然与必然中诞生。
严格意义上讲,当时的飞乐股票更像是一种债券。实际上,那时候人们头脑中还没有真正意义的股票概念,大多数人将它等同于国库券。“当时根本没意识到股份关系到产权证明,如果认识到发行股票就意味着搞产权多元化改革,估计我就没胆子搞下去了”,秦其斌回忆往事时感慨,自己并不是什么弄潮儿,而是被时代潮流推赶着往前走。
但飞乐音响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此前30多年,股票不仅是人们言语之间的禁忌,也是思想和观念中的禁区。因为股份制向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和私有制的代名词。
【历经混乱】
飞乐音响的股票成功发行,在随后短短的时间内,如雨后春笋一般,许多公司纷纷选择这种方法筹集资金,一时间发行股票成为一种风尚。
事实上,在当时的特定经济环境下,许多公司都遇到了不同程度的资金瓶颈。企业改革开始萌动,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产品结构的拓展,急待大笔资金支持,但计划经济下的制度特点,令大多数企业无法再向国家伸手要额外的钱。作为一种筹集资金的好办法,股份制的需求逐渐发展起来。
但飞乐音响和所有冲在时代前沿的股票随即遭遇了没有市场、没有监管、没有法规的窘境。在当时的中国,“有股无市”成为了这些股票需要面对的问题。
1987年,著名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访问中国时,曾对当时深发展第一任法人代表王健说:“社会主义搞股份制是一个好的开始,也不容易。但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股票市场就会无章可循,就像潘多拉的盒子,打开了就收不回了。”
事实正是这样。早期的中国股市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混乱与无序。飞乐音响的股票发行后不久,上海等地一些持有者就开始了自发的股票转让。没有固定交易场所、缺乏市场化价格、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种种问题令最初的股票交易充斥着投机的成分。
同样是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着一张被称为“当代最大证券交易所主席和最小证券交易所经理的合影”。1986年9月26日清晨,上海南京西路1806号门口被围得水泄不通,投资者蜂拥而至。在这个不到10平方米的地方,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营业部。这就是照片中所说的“最小证券交易所”。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股票二级市场雏形的出现。
也就是在这里,飞乐音响作为中国最早发行的股票,率先实现了柜台交易流通,创造了中国股市的又一项第一。从此,小飞乐总算有了可以自由交易和买卖的正规场所。
那位获赠飞乐音响股票的纽约交易所总裁约翰·凡尔霖特意从北京飞到上海为自己的股票过户。在那个小屋子里,世界最大证券交易所的总裁告诉中国证券市场的拓荒者,美国最早的股市出现在华尔街边一棵梧桐树下。
【进场交易】
到1990年,上海已有16个证券交易柜台和40多个证券交易代理点。深圳也有了10个股票交易柜台。
但由于制度设计存在不足,私下交易并未停止,反而一度猖獗。没有交易记录,没有成交确认和过户交割机制,也没有交易监控和信息披露制度,市场一片混乱,纠纷不断。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那是1990年12月19日11点,老上海浦江饭店大厅,一幢已有150年历史的欧式建筑,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始人尉文渊选定这里见证历史。
约定的开市时间到了,电子显示屏上开始显示交易数据。在全世界的瞩目下,尉文渊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声开市锣声。
尉文渊介绍,开业当天,交易所仅有30种证券上市:国债5种、企业债券8种、金融债券9种、股票8种。其中,上市交易的8只股票,正是中国证券史上最早进入交易所交易的股票,被人们俗称为“老八股”,而这其中就包括了飞乐音响在内。
小飞乐再一次成为中国股市的领头羊。作为著名的“老八股”之一,交易所刚刚成立,它就转入了场内买卖。而在此之前,中国人对股票交易所的认识仅来自茅盾的小说《子夜》,以及据此改编的电影:气氛总是那么忙乱,打手势配合着高声喊价。
此后,在近18年的股海沉浮中,交易所电子显示屏瞬息万变的行情表上,总能看到这只新中国第一股的身影。
今天,1500多家上市公司在沪深交易所挂牌交易,数千万投资者在交易所提供的网络平台上自由交易和买卖。十多年前,上海8只老股票的发行总量按面值计算仅2.6亿元,流通股总额不足7000万元,炒股也只关联到少数人,仅仅十多年后,到2007年,沪深两市的总市值就已经超过了32万亿,中国股民也一举突破1亿。
【缺席股改】
事实上,年幼的中国股市天生痼疾。
一般意义上,股份制最简单的道理是“同股同权,同股同价”,但为了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同时也担心刚刚建立的市场无法承担全流通的压力,中国股市最初选择了“不同股,不同权,不同价”的发展思路。大股东的股票或者国有股、法人股都上市,却不流通。这在世界其他地方绝无仅有。
这种由历史和思想局限决定的权宜之计,其弊端终于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股市本身的发展和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由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产生的不同股不同权,进一步造成了恶性圈钱、市盈率过高、大股东没有积极性、股票
市场定位模糊,不能有效与国际接轨等一系列十分尖锐的问题。
事实上,全社会范围内关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思想激辩与理论论证,在公开和非公开的场合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制度上的酝酿与铺垫,也在艰难的摸索中一步步展开。
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终于全面推出。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股改中,飞乐音响成了缺席者。据上证所首任总经理尉文渊介绍,最初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老八股”中,有4只股票在当时就属于全流通,因此并不需要参与股改。飞乐音响正是其中之一。
对于最核心的对价问题(可以理解为非流通股股东为取得流通权,向流通股股东支付的相应的代价,对价可以采用股票、现金等其它共同认可的形式),证监会在改革方案中明确将讨价还价的细节交给每一个上市公司,同时规定,股改方案必须经过三分之二流通股股东同意及三分之二全体股东同意。
这一方案的出台,经历了中国资本市场上迄今为止最为激烈和广泛的争论。直至今天,股改方案仍遭到很多争议。
【稳步发展】
在中国股市的发展史上,恐怕再没有第二家上市公司能像飞乐音响这样,完整见证着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逐渐发展的进程。
1991年6月19日,飞乐音响发布了“飞乐音响1990年度经营状况说明书”,向社会公众披露公司信息。
两年后,证监会才发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实施细则(试行)》,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正式建立。
在此之前,企业大大小小的决议和财务状况等信息,公众无从了解。
但上市公司的不断涌现,客观上要求企业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同时也通过各种股权和权益关系,不断催生着公众获取和掌握信息的意识。
翻开1990年的财务报告,当时飞乐音响的主营范围还像它的名字那样,主要是音响设备和电子乐器,全年利润总额66.3万元。今年刚刚披露的2007年年报显示,飞乐音响已名不副实,变身为集绿色照明、IC卡、电子部件和计算机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于一体的多元化产业公司,产品远销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也高达5387.5万元。
飞跃式的长足发展无疑离不开资本的魅力。
1997年5月,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通过证券市场收购“飞乐音响”股票,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上世纪90年代末期,公司先后收购三家上海公司,进入集成电路行业。2001年,又先后收购了两家公司,分别进入电子产品加工行业和计算机软件开发及系统集成行业。
与此同时,公司注册资本也从初创时的5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而前美国纽约交易所总裁约翰·凡尔霖手中的一股飞乐音响,经过拆细,不断送转、配股、增发,已经变成了3183股(1元/股)。当初50元的市值,也已价值14196元,增值283倍!(根据10月22日股价计算)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中国股市早年岁月(1984-1992))
记者 马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