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白
-
11月3日,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官微透露,中债信用增进公司(下称“中债增信”)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取得新进展。
据悉,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中债增信,在11月1日召集金辉、新希望地产、德信中国、大华集团、仁恒置业、雅居乐等21家民营房企召开座谈会,加强中债增信对民营房企发债的支持。
中债增信融资扩容至中小房企
从此次参会房企来看,包括金辉、新希望地产、德信中国、大华集团、仁恒置业、雅居乐等21家民营房企参会,相比前两次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召集的会议,参会房企增多,并且扩大至中小型房企。
根据会议内容透露,接下来,中债增信的扩容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继续推进此前8家试点房企进行二轮中债增信的融资;另一方面,除这8家房企外,中债增信融资担保将扩容到更多的民营房企。
自今年8月以来,中债增信的首轮融资已经支持6家民营房企发行了8只债券,包括龙湖集团、新城控股、美的置业、碧桂园、旭辉集团、卓越集团,金额合计83.68亿元。
据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官微透露,“房企普遍反映,本轮发债数量少、覆盖面窄、条件要求较高。我会在充分了解企业诉求后,积极向有关部门建议扩大增信范围,并主动与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对接,向中债信用增进公司推荐企业名单,联系相关企业,有效促成了这次座谈会。”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参会房企的名单是由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向中债增信推荐的,联系相关企业后促成,这些房企不仅仅局限于大型龙头房企,还包括中小型房企。
相比碧桂园、龙湖等龙头房企,中小型房企当下的资金状况不容乐观。比如,雅居乐一直在积极出售资产自救,以偿还公开债务。今年6月30日,雅居乐的总现金及银行存款为259.25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为129.06亿元,有限制现金为130.19亿元。与此同时,雅居乐总借款为701.7亿元,其中需在一年内偿还的债务规模达225.93亿元。此外,大华集团、德信集团此类中小型房企也面临着债务集中到期的压力。
对此,易居智库研究中心总监严跃进表示,此次参会的一些房企属于中型规模、财务总体稳健、但要时刻防范被“沾染”债务风险的企业。也就是说,虽然这些企业基本面健康,但基于目前债券和融资市场的新动向,必须主动为此类房企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央行支持此轮增信融资
目前,从发债计划来看,首轮先试水的房企有望尽快发行二轮增信融资。
10月18日,在中金公司举办的投资者电话会议上,龙湖集团和碧桂园方面表示,将计划再度发行由中债增信全额担保的境内票据。
10月30日,在龙湖集团召开的投资者会议上,龙湖集团CFO赵轶谈及融资层面时也再次透露,公司的第二笔中债增信债券正在推进。
与此同时,据记者了解,旭辉、新城控股也正在推进二轮中债增信的融资工作。
事实上,中债增信此次扩容的背后意义更值得关注。在座谈会之前,人民银行副行长潘功胜于10月17日曾赴中债增信开展专题调研,对该公司支持民营房企发债融资工作给予肯定,并指出“加大对民营房企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
中国房地产业协会方面也透露:“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会不断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行业企业融资难问题。今年6月,我会主要领导在多个部委座谈会上反复呼吁这一问题,并明确提出政府为企业增信的建议,得到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四季度房企再迎债务高峰
除中债增信支持外,民营房企还需要更多融资上的“开闸”。
据中指研究院统计,截至2022年10月31日,房企待偿债券余额共计30075.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债券合计9552.8亿元,其中信用债余额6339.5亿元,海外债余额3213.3亿元。当前,销售没有明显复苏回暖,民营房企融资困难,未来一年房企仍面临巨大偿债压力。
另据克而瑞资管统计,今年四季度,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券合计到期规模约1826亿元,其中海外债约630亿元。今年四季度叠加明年一季度,200家核心房企境内外债券合计到期规模接近4000亿元,其中债券到期规模超百亿的房企共有6家,合计债券到期规模超1000亿元。
在房企面临偿债压力之下,11月1日,龙头房企中,旭辉、绿地也宣告债券违约、展期。据华创证券统计,今年第三季度共有95只债券违约或展期,涉及违约主体51家。在14家首次出现债券实质性违约的主体中,房地产相关企业共12家,包括领地控股、鑫苑置业、天誉置业、俊发地产、广西万通等,违约债券以海外债、私募债为主,销售额在千亿元以下的中小房企及地方性房企占比较高。
“虽然2022年以来融资政策适度放松,但信号意义大于实际拉动作用,覆盖面有限且发债规模相对不大,多数民营房企融资难的问题依然突出。预计四季度房企融资规模仍将继续探底。”克而瑞研究中心预测。
新京报记者 徐倩
编辑 武新 校对 赵琳
相关推荐
官宣的房地产支持资金已超万亿,将会迎来哪些重要利好?
为了维持房地产企业的健康发展,有效的缓解房企信用收缩问题,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资金已经超过万亿。这样能有效的保障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不会出现断裂,让楼市平稳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不不景气的时候,房地产公司发展非常的不景气。对于这些房企融资进行松绑,不会让烂尾楼一直停工下去,能更好的保证这些购房者的权益。部分房地产企业遇到融资困难的问题,给予更多的融资信用。才能推动企业稳步发展,毕竟很多地方政府都是依靠的土地政策,每年的税收很大部分来源于卖土地,开发商没有了钱,那么政府的土地也就卖不出去,很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一定要给予这些房地产公司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帮助,这在个低迷的时期才让楼市逐渐的回暖。政府一直坚持房子是用来做的,而不是用来炒。再加上国内的生育率在不断的。可以预见未来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更加的不乐观。一些小的开发商肯定会被淘汰掉,我们在购房的时候也要更加的谨慎,要选择一些较大的开发商,这样就避免买到烂尾楼,在政策不断的支持下,楼市将会逐渐的步入正轨,肯定达不到之前的发展规模。鼓励这些民营企业的房企加大力度发展融资,保证所有的项目不会出现停工烂尾。房地产行业关乎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楼市遭受到了重创,我们的生活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一定要大力的支持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让房价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这样既能保障经济发展,同时也能降低这些购房者的压力,提高大家的消费能力,促进房地产企业稳步可持续的发展。2023-07-16 19:10:105
“国家队”信用兜底,“发债+信用保护”助推房企融资
在龙头房企率先试点后,信用保护工具能扩围到更多民营房企中吗?能否解决民营房企当下面临的信用难题?继碧桂园、美的置业、龙湖集团之后,随着新城控股和旭辉控股的加盟,首批5家“民营房企发债试点”企业全部露出真容。5月24日,新城控股发布2022年第一期中票发行募集说明书,本次首期发行10亿元,期限为“2 1”年,由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和上海银行联合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成为中债民企支持工具推出的首单房企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继新城控股后,新京报记者获悉,旭辉集团正在申请发债额度,也将尝试“发债 保护工具”的模式,目前正在按计划进行中,将于近期正式发行。随着上述5家房企陆续“尝鲜”信用保护工具,这种新的融资模式能否在民营房企中推而广之?“国家队”背书,提振市场投资信心据新城控股披露的2022年第一期中票发行募集说明书,本次债券注册金额30亿元,今年首期发行10亿元,期限为“2 1”年,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给予发行人主体长期信用等级及债项评级均为AAA。据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官网消息,5月24日,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和上海银行联合创设信用风险缓释凭证,该凭证总金额不超过1.3亿元,支持新城控股融资总规模不超过10亿元,这是中债民企支持工具推出的首单房企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与此前龙湖、美的置业、碧桂园所尝试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不同,此次新城控股选用的信用保护工具为信用风险缓释凭证,且由“国家队”进行背书。克而瑞机构指出,上述前三家房企采用的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属于信用保护合约(合约类),交易双方合约达成前签署主协议,协商一致后提交合约申报,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转让;而新城控股选用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由创设机构创设,可进行银行间市场交易。那么,此次为新城控股中票提供“保险”的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真实身份如何?其为新城控股中票“保驾护航”有怎样的特殊意义?据公司官网介绍,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首家专业债券信用增进机构。2009年9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该公司由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联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化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国有资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首钢集团有限公司、中银投资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由此可以看出,中债信用增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就是为了满足我国发展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解决低信用级别发行体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市场需求。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评价称:“新城控股发行了第三方增信的中票,而且创设增信工具的是中债信用增进公司和上海银行,前者‘国家队"的背景十分清晰,说明国家队已经出手为优秀的民营房企提供增信支持来解决融资问题,促进楼市回暖和房地产行业复苏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这就相当于运用政策性工具,让国家队自掏腰包来加保险,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和提振市场投资信心。”“债券发行 信用保护”模式陆续落地加上新城控股及旭辉的发债计划,目前,民营房企已经陆续落地了5单信用保护工具。此前,龙湖集团率先试水“公司债 信用保护工具”的新模式。5月16日,龙湖集团宣布发行2022年第二期境内公司债,发行规模为5亿元,期限3 3年,发行利率4%,该债券为民营房企公司债券首单创设信用保护合约。与此同时,5月20日,龙湖集团与“中信证券-联易融-信联1号2期供应链金融资产支持专项计划”(简称“龙湖供应链ABS”)配套成功完成簿记,宣告首单民营房企信用保护凭证成功设立。该供应链ABS发行总规模4.02亿元,优先级利率3.50%,基础资产为供应链上游306家中小供应商对龙湖的应收账款;对应信用保护凭证名义本金4000万元,被保护标的发行规模4亿元。5月20日,美的置业成功发行2022年(第一期)公司债券,发行规模10亿元。美的置业称,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指导下,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与国泰君安证券为本期债券创设信用保护合约,提供了相应的增信支持,也是首批“民营房企信用保护工具”加持下的单期最大发行规模。最终,本期债券吸引了多家机构积极认购,认购倍数达1.36倍,票面利率为4.5%。5月20日晚间,碧桂园地产宣告已完成2022年第一期公司债券簿记建档工作。该笔债券简称“22碧地01”,由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与中信建投证券创设信用保护合约,吸引了包括国有大行、股份行和证券公司等多家机构踊跃参与投标,票面利率4.5%。对于信用保护工具的效用,克而瑞机构分析称,信用保护工具能将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分离,达到风险分散的目的,降低整体的市场系统性风险。对于房企而言,信用保护工具的使用将有效扩大优质房企直接融资的规模;同时,还能提高债券的信用等级,降低债券的发行成本。能否助力民营房企突破信用困境?那么,监管层为何在此时助力龙头民营房企尝鲜“发债 保护工具”的模式?事实上,信用保护工具“出山”的背景正是基于当下民营房企发债难的困境。自去年至今,少部分民营房企出现了债券违约的现象,进而引发了民营企业发债的信用危机,令其融资难度陡增。从目前来看,信用保护工具的试点房企均为龙头民营房企,且均有较好的评级背景、财务稳健。今后,在龙头房企率先试点后,信用保护工具能够扩围到更多民营房企中吗?会否解决民营房企当下面临的信用难题呢?对此,克而瑞分析师房玲、易天宇分析称:“此次信用保护工具对应标的企业仅为个别优质房企,政策的信号意义仍大于实际拉动作用,而后续的创设机构的持续动力也需观察。尤其是当前行业风险仍未出清,叠加疫情影响等原因下销售疲软,市场信心短时间难以快速回归。未来民营房企融资难的问题能否得到切实解决,仍有待观察下一步的政策引导及市场走向。”柏文喜则认为,这些外部增信工具确实是急民营房企之所急,解决了民营房企在资本市场融资的信用缺失问题,为民营房企债券融资提供了必要的信用保护和增级,实际上也就是对民营房企发债的一种信用“兜底”措施。所以尽管目前信用保护工具所涉及的项目规模都相对较小,但却反映出当前政策层面所释放的积极与务实信号。“试图以创新金融工具帮助民营房企解决流动性困境的努力自然值得鼓励,不过市场的真正回暖还需要买房者的积极参与,如何尽快恢复市场信心,让楼市交投活跃起来,才是促进行业复苏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柏文喜补充道。2023-07-16 19:11:511
江苏徐州丰县地方债达 123 亿,反映了哪些问题?
江苏GDP全国第二,城投债规模全国断层第一。2020年城投债发债规模66268亿,第二名浙江是39667亿,第三名四川是33036亿。四川之后分别是山东、湖南、湖北、重庆、河南、广东、天津、贵州,江西、云南。2、按公共预算收入来看,2020年江苏9059亿,排名第二,第一是广东12922亿。公共预算收入第三是浙江7248亿,第四是上海7046亿,第五是山东6560亿。后面依次是北京、四川、河南、河北、安徽、福建、湖南。3、负债率来看,(债务/收入),贵州第一,803%;湖北第二,786%;四川第三,776%。之后是天津(768%)、重庆(741%)、江苏(732%)、湖南(657%)、云南(642%)、甘肃(605%)、江西(561%)。全国负债率超过100%的有27个省份/直辖市;超过200%的有24个省份/直辖市;超过300%的有18个省份/直辖市。评价:按发债规模来看,各省份发债规模并没有什么一致的规律,类似于“经济越好发债规模越高”之类的说法并不成立。广东政府收入第一,但全省发债规模根本排不上号;上海收入第四,负债率倒数第三。江苏省内而言:1、2020年发债规模地级市排名分别是南京、苏州、南通、常州、无锡、盐城、泰州、镇江、淮安、徐州、扬州、连云港;2、负债率地级市排名分别是淮安(1302%)、泰州(1157%)、镇江(1143%)、盐城(1120%)、常州(969%)、南通(966%)、连云港(871%)、扬州(788%)、南京(723%)、徐州(687%)、宿迁(516%)、无锡(477%)、苏州(390%)。3、城投债余额地级市排名是南京、苏州、南通、常州、无锡、泰州、盐城、徐州、淮安、镇江、扬州、连云港、宿迁。城投债信用评级(分为AAA+,AAA,AA+,AA依次往下)来看,城投债余额AA级以下占比从高到低依次是扬州(70.90%)、宿迁(65.20%)、徐州(63.00%)、南通(46.7%)、泰州(42%)、盐城(41.9%)、连云港(41.4%)、淮安(30.8%)、南京(30.4%)、无锡(29.7%)、常州(27.6%)、苏州(17.9%)、镇江(17.3%)。信用债评级简单理解就是,AA级以下评级算是信用比较差、风险比较高的了。评价:发债量和负债率来看,徐州在江苏省内并不显眼。但AA级以下城投债占比相对比较高,是一个风险点。徐州市来看:2020年一共有27个公司发城投债,国家级园区3个、省级园区4个、市级6个、区县级14个。丰县发债的两家公司,一家属于江苏丰县经济开发区的省级园区,一家属于区县级,评级都是AA。发行规模在徐州市内来说也不算太高。————————懒得做啥数据分析之类的了,大致扫一眼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地方政府发债规模确实全国范围内断层第一,但连负债率一起看的话,并不算最高的一部分。2、徐州市无论发债规模还是负债率,在江苏省内都属于中下游,真要担心,还是先担心那几个负债率超过1000%的地区吧。3、丰县城投债规模在徐州也就正常水平。总结:丰县城投债这点规模反映不了什么问题,不够看的。并不是丰县做得多好,而是全国债多不压身的地方太多了。2023-07-16 19:11:5914
「财投学堂」一文理解资产负债表“缩表”那些事
近期的财经新闻经常会提到一个词——“缩表”,那么什么是缩表呢? 缩表就是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具体来说, 通过在资产负债表中剔除资产端的债券资产,同时,回收负债端的美元抵消过往发钞产生的“借款”,最终实现资产负债表规模的整体缩减。 要了解“缩表”的目的,我们先要从“扩表”说起。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特殊时期,美国为缓解市场低迷以及经济萧条,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其目的是为市场注入资金,提振市场投资情绪。 扩表的细节本章不做过多详述,大致来说,是美联储通过购买美国国债、购买按揭支持证券以及购买政府机构债券的“三买”举措,为市场“开闸放水”注入资金。同时,也扩充了自身的负债,据统计,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已经扩充至4.5万亿,为最初危机爆发前的4倍有余。 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平稳渡过、美国经济复苏,以及“扩表”引发的一些潜在问题(如:加大了美联储的资产管理难度,推升了财务风险和通胀现象)使得美联储在15年底宣布进行扩表后的首次“加息”,彻底标志美国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紧缩。16年,美联储对外预告未来将进一步通过“缩表”加速货币政策由非常态化恢复到正常化。 缩表又分为被动缩表和主动缩表,前者指美联储待早前购入的债券到期后赎回,并停止在市场上再投资;后者是指美联储向其他投资者出售未到期债券。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目的都是回收市场资金,不再在市面上流通,实现货币基础的减少。综上所述,可行的缩表措施包括:1、抛售现有资产,2、停止到期债券再投资,3、“买短卖长”缩短资产持有周期。 从目前美联储资产构成来看,持有约1.8亿按揭支持证券和约2.5亿国债。因此,要缩减负债表规模,美联储很有可能选择终止国债到期再投放,以达到资金回笼,本质上我国央行前两周停止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是一样的;而对于按揭,由于美联储之前曾表示不会直接抛售“按揭”。可能采取分阶段稳步释放。 缩表后,相当于美联储拧紧了“水闸”,影响主要有: 因此,美元供给减少,使得美元因稀缺性而走强(变得更“贵”),投资者将更愿意从投资美债转向投资美元。迫使“美债价格下降、收益率上升”,以美债为代表的美国金融资产缩水。而美债收益率的上涨,又会使得试图通过美债融资的成本上升。 另外,随着美债收益率不断提升,为了维持平衡,防止资金大量流出投资债市,银行必须被动提升利率,将使市场资金进一步紧缩,出现大量资本转向债市和银行,股市受到打压。 在“扩表”的量化宽松时期,许多新兴国家央行大量发行美元债,同时增发本币(美元大量流入并兑换成本币)投放市场,导致本地资产价格的上涨(通胀)。 随着美元的走强、美债收益率提升,导致本币贬值,以美元计价的其他外汇资产遭遇市值损失(与美元呈现负相关),资产价格大幅下跌,这些都将使美元债发行者偿债成本大幅增加,他们需要用更多的本币去兑换美元,来偿还美元债。使得资金加速撤离新兴市场。这并不难理解,正如一个富翁变穷后,他的发债信用会急速下降。许多当初的发债者就无法偿还美元债。因此,例如中、日、欧等重要经济国将被迫采取加息和逆回购等措施,达到回笼本国货币的目的,以避免资金大量外流。2023-07-16 19:12:221
第二季度GDP增速只有0.4%,我们距离全年目标5.5%还有多远距离?
我国第二季度的GDP增速只有0.4%,即使很低,但实际上也可以算是意料之中,3月份开始的深圳和持续两个多月的上海疫情,以及尤其是上海疫情对其他省份的外溢造成防疫一度出现很大漏洞,这早已经注定了这个结果。但是我们还是想说句公道话,这种非常偶然的疫情案例导致的经济增速出现大幅度下降(注意:只是增速下降,GDP还是增加的)不代表什么长期的趋势,政府已经开始发力扭转这种局面,各级管理机构也已经开始“加速补回来”。下半年的经济的“全面复苏”——即使依旧会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绝不会出现上半年这种状态,因此还是那句话实现我们的GDP年增长目标——5.5%还是大概率事件,当然也不能说是100%。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我国上半年的GDP下滑的主要细分因素。“三驾马车”——投资,出口和消费。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来看,之前的 出口大国和顺差国家竟然开始罕见的出现“贸易逆差” ——比如德国5月竟然出现了30年来的首次贸易逆差;法国和英国也都出现越来越高的贸易逆差;日本和韩国也开始出现持续的贸易逆差。而 中国的贸易依旧是顺差 ——我们往国外出口的商品还是超过从外国进口的商品。 其实这些贸易大国出现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还是疫情导致的国际供应链混乱,再加上受美元加息影响而出现高通胀,最后就是俄乌冲突——但凡是在此次危机中“跳的高”的小丑们也都实实在在“跌在地上摔得狠”。然后相比之下,我国依旧是保持高压态势进行疫情防控——以最小的代价换得全国的经济发展,所以虽然也有一些区域出现疫情失控,但是全国大部分的疫情常态化管控下人们还是可以正常上班,贸易可以正常进行,这才是最主要的; 反观西方国家,要么就是出勤率一直不够,而且得了病的人不仅感染影响他人,甚至也在很大程度上拉低了 社会 的内需;要么就是整天上街去抗议政府的“失灵措施”。英国的那些政客 游戏 就已经被打脸无数次了,金毛鲍里斯的政策经常修改,而且政府的重心也并没有放在好好抗疫上,结果就是大面积的国民感染新冠肺炎,人力缺乏,经济怎么还能正常恢复? 再一个就是 投资(通过投资增加 社会 的总供给) ,不得不说,始于去年的房地产暴雷事件实际上把人们的购房需求“抑制住了”,再加上上半年的严重疫情(即使是区域性的),但是由于上海的特殊地位,这都是很不好的效应。上半年的我们看到的房地产行业的各种“奇葩手段”层出不穷,房企和政府都在加大力度“去库存”——希望提升人们购房的积极性,进而通过房地产盘活经济大盘,而且那些严重依赖“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才能继续卖地去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和建设,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施行也必须需要下面政府的“金钱”支持啊,光靠中央财政是不可持续的,于是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通过发债来募集资金。 不得不说,上半年的投资情况确实不那么乐观,这相当于支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熄火了。目前的公开数据中,不管是细分还是整体来看,虽然制造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也都在增长,但是房地产实在是拖了后腿。 最后就是 国内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刺激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 但凡是去大街上溜达一圈,我们都有很深刻的感受:疫情以来受到严厉冲击的消费市场的确不断在萎缩。大街上关闭的门店越来越多,转租成了热词,虽然看似不久后新的门店会开起来,但是问题是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都是很少见的,如果去问问依旧营业的店家,有几个不会趁这机会疯狂吐槽。当然,政府的纾困政策(减免和补贴)也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微小企业的“续命”成为现实。而广大消费者呢,除了自己的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在花钱这件事情上也越来越谨慎——我看到的现象是政府鼓励且采取手段惠及消费者,消费者才会去消费一波。这是被动的,根本不持久。 在一个在各种假期和周末,本来也想着去国内各地 旅游 消费的人,要么受到出发地疫情的管控措施影响,要么受到目的地疫情措施的管控影响,所以我们看到人们宁愿在周边游玩,也不敢再像之前那么肆无忌惮地“全国飞,全世界跑”。最起码喜欢到处跑的笔者和自己身边的所有人都不再那么“敢去浪”了。 而且最主要的是,不管是挣的钱还是攒的钱也都不敢再去大肆挥霍了,这和全国的消费场景是一致的。最早我们一直在幻想的“报复性消费”根本就没成为现实,由于对长期内疫情以及带来的不利因素的担忧——当然,现实也在一遍遍地印证这个担忧不多余。于是别说是报复性消费——就是恢复性消费也没出现。疫情的出现和长时间的存在,已经彻底把人们的消费热情给扑灭了—— 疫情前的消费增长速度现在已经下降到之前的50%了,指望消费拉动经济的增长是不可能了。虽然消费包含很多方面,但是即使不细分,我们也能从公开的数据中得出消费乏力,起不到拉动经济增长进而实现全年目标的可能性。 虽然不那么乐观,但是对于我国的GDP年增长目标还是要抱有希望,下半年刚开始,我们还有时间去“创造奇迹”。是的,我们这代人早已经习惯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和高速增长,但是那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接受“经济奇迹”;相反我们也更应该懂得利用对国家和时代的“信心”来对冲疫情下经济下滑带来的压力。从“危机”这个词中学会看到“机遇”的存在——疫情是一场全世界的大考,我们中国人能够考得好,站得住脚,那世界的未来就会是我们的,因为种种迹象表明,时代的天平已经开始往我们这边倾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后的真正含义实际上正在被我们解释给世界看。 稳住阵脚,及时调整,全世界继续“深耕细作”,独立自主,坚持以我为中心,还是那句话,即使外部世界都垮掉,中国——这个世界超级大国,单单把自己得事情做好了,这个世界也会变得美好起来。2023-07-16 19:12:301
政府如何发行债券
法律主观:发行债券属于财政政策,国家通过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国债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财政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2023-07-16 19:12:391
经济内外循环核心是资本,但内生发展靠科技!
人类 社会 的发展, 科技 与管理是两个轮子,而资本是发动机,信用包括货币和债务就是发动机里的油!信用乃是资本之源。 生产力学说中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是管理范筹,生产力中的工具就 科技 产物,而劳动力与自然资源,都是可转化为资本。 中国完成了工业化,已经是世界第一产业大国。当今全球第一GDP大国,美利坚依赖金融衍生品成为第一金融大国,她一手向世界输出美元资本和技术,包括中国东南亚,一手向这些地区用美元买回廉价劳动力生产的商品,致使国内产业资本对外转移,后果是脱实向虚,金融业繁荣富了三十万华尔街金融精英,却使上亿的中产阶层返回底层,金融提供不了那么多就业岗位,去工业化,使美国军工和高 科技 失去了国内配套能力,美国政治精英不得不逆全球化,重新工业化美国,这就是金融殖民主义的再调整,但绝不是终止金融殖民,反而是美元金融殖民的完善。 美国担心美元受到rm币挑战,从合作走向了竞争,美执政团队甚至提出全面对抗意味的新冷战。这是一场持久的竞争,更是马拉松赛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个国家有一个势均力敌的对手,是一种幸运!冷战,促进了 科技 发展,人类正是因冷战,才有了卫星和现代航天 科技 ,还有了计算机因特网,这些促进了人类 社会 进入了信息技术时代。信息技术,应该是一场 科技 革命,未来的人工智能物联网及智能芯片、智能工厂,都是这种革命的延续和升华,专家称之为第四次 科技 革命,我们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智能化时代,正在到来! 在 科技 革命没有到来的时期,世界各国为了GDP增长,不断超发货币制造信用来促进资本成长,在资本过剩时代,依赖金融衍生品交易吸纳货币和信用,金融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表现为不断膨胀的股市、债市、房市等市值! 人类 社会 的这辆车,正在依赖资本这个发动机,不断原地划圈打转!而 科技 与管理两个轮子,卡住了! 2019年中国共有45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130多家证券公司,230家保险公司。金融业总资产300万亿元,其中银行业268万亿,规模居全球第一。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已逾90万亿元人民币(约13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债券市场规模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 2020年一季度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46.16万亿元。根据央行发布数据,2018年全国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达176.13万亿元,其中全国居民存款总额达72.4万亿元。 2019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24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24万亿元。这些债,大都是基建债城投债,所投资产不能市场交换,也有产业基金,有收益,大部分财政来还。 2018年地方债务余额18.4万亿元,2018年地方财政收入24万亿元,其中卖地收入6.5万亿。 2019年底,沪深两市市值合计61.6万亿元,也是世界第二大股市。2019年中国的GDP总额为99万亿元,A股的股票市值占GDP的60%以上。 中国现在的房地产总市值65万亿美金,相当于450万亿人民币,是美德日房市之和。市值是当前市场价值这么多钱,其一套房和不能套现的房又值多少呢?这是虚拟财富,和股票市值一样,叫虚拟经济。 2019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国GDP增速降至6.1%,经济增速创近29年来新低。资本推动的投资经济边际效益在递减,而 科技 内生经济增长动力远没发动! 中国金融依赖土地增值而膨胀,地方政府不断制造债务去开发城市投资基建,又用增值地价卖土地还债,银行把大量的钱贷给土地上的房子,房市大量交易需要更多人民币,银行制造出的M2不断膨大,房子是金融产品,是升值保值理财产品,大量企业持有房产理财。 汹涌的地产资本吞噬了大量村庄农田,土地水空气等自然资源不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文明基础,人与自然,本来天人合一,绿水青山和良田,却被资本转化成了钢筋混泥土的房地产建筑,不是为了居住,而是资本的利润来源! 美国金融衍生品交易通过期货股票和债券实现,中国信用增长靠的是土地。如果说美元之锚,是石油期货,人民币之锚,就是土地财政。 土地财政才有了大基建资金,才有了地方面子形象工程,超支形成的债务及居民房贷,才生产出来了无数人民币。 人们知道,美元霸权与 科技 霸权,还有美军与美式文化和价值观,是美利坚雄霸天下的四根柱子。其中美元霸权,仅仅是石油美元贸易吗?绝不仅此而已! 美元的发行,是美财政部向私人组织美联储发债借钱,相当于朝廷为弥足财政赤字,向私人钱庄打白条借钱,国债本身就是欧州王室为了战争筹款向银行家打白条借金币,后来白条变成了钞票代替了金币。美元,就是美政府的白条!美联储无权私自发行美元,只有美财政部开出大白条美国债,美联储才把大白条换成小白条即美钞,钱生钱 游戏 ,最初是国债利息,然后扩展到企业债券,居民贷款。企业债转股,从付利息,到付股息,又有了新白条,即股票! 白条不再换金币与金条,白条就是信用,也是欠条,现代纸币股票债券期货全都是白条,白条背后是信用,是可兑换欠条,一旦欺诈,白条没有信用,就是纸条! 现代资本全部源于信用,即货币和债。一个资本家开厂,一是自己的钱,二是借来的钱,一般是向银行开债券借钱,这就是初始资本。一个银行家开银行,除了自家的钱,就得向负责造钱的央行借钱,这叫拆借,央行负责借钱给各银行,央行造的钱是国家信用,美联储发行的美元,可是美政府的白条。 大家看,美元印的是美国父华盛顿的头象!美联储是私人的,美元可是美政府的白条! 现代国家经济,为了让人们劳动生产为国家创造财富,国家就给你报酬,付你白条,以前是真金白银,古代中国是铁或铜铸的欠条,钱这个白条,代替了皮鞭,奴隶 社会 是强制劳动,没有白条,劳动者没有自由。封建 社会 和资本主义给你自由,但财富链条一是税赋,二是白条欠条,每个人一生都挣不掉这两个链条。 美元,是通过美财政部开大白条给美联储,美联储再变换出给个人交换的小白条,这是第一循环!和人民币不同,人民银行不允许购买财政部国债这个大白条,而是购买其他银行债券和外币,来开启第一循环。 美财政部拿借来美元去买军火打仗来花,包括搞基建,还有这次赈灾给民众发钱。2008年金融危机,美财政部竞然给困难企业发钱救剂,包括通用 汽车 。美财政部共发行了26万亿国债来花,超发这么多美元,世界各国害怕持有美元贬值,不敢买美国债,美联储说,你们不买,是吧,我自己买! 美元信用被破坏,原来一直哪样玩了二百多年,突然换了玩法,你说,大家能不怀疑你安的啥心思?更不放心的是,美政府给民众发钱,大量购买外国商品。赚美元的各国出口大量商品换了美国的白条美元,而美政府可以给民众发美元,给企业发美元,民众不劳动企业不创造,就能拿白条换各国商品,这些商品是什么?是出口国的人力和资源,他们得到的美元,又是什么?是白条!这些白条挣的多的国家,害怕美元贬值,就借钱给美政府换成国债收利息。有意思的是,美政府借钱只付利息,不还本!你想收回本钱,对不起,骗另一个人接手!和股票一样,白条不用还本,只付息!美政府不借,才是傻子,还息,还的还是美元白条! 为什么各国愿意收美元这个白条呢? 你说因为哪个森林协议,但欧州不就反悔了吗,搞了欧元。事至今日,美元,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40.08% ,欧元,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34.17% ,英镑,占全球支付市场份额7.07%。日圆以3.79%份额排名第四,加元以1.79%份额排名第五;澳元和港元分别以1.45%和1.25%的占比位列第七至第八位。 沙特接受石油美元结算,因为美军控制各大海上要道,否则美军海上检查,会让沙特石油运不出去!还有以色列,向油田上扔炸弹! 当时苏联经互会是以货易货,而且苏联不缺石油。沙特只能接受美元,否则如委内瑞拉哪样的国家的钱,可真是白条,纸条! 除了石油,还有粮食,出口商品的国家拿美元换粮食,还有些国家换美军火,如中东阿联酋、科威特之流,以获得美武力保护。 美国先天禀赋好,耕地多,粮食产的多的吃不完,做饲料养牛养猪养鸡,还做燃料! 东南亚日韩换美元,为的是美国 科技 ! 美国 科技 创新能力强,现代信息技术基础架构,计算机因特网,都被其控制,未来物联网人工智能的芯片,美正在努力控制,还有云计算大数据。 一个国家的资本,可以内生,用信用包括本国货币和债来派生资本,也可以集中人力,如六十代集中人力搞农业水利,世界工厂集中农民工。但 科技 很难!需要经验和技术积累,还有人才组织管理。 越南和印度、孟加拉,都可以生产低端廉价商品换美元,你让他出口 科技 产品,难! 中国可以,有大量人才,只要组织管理到位,资本投入,就能创新,并引领 科技 革命!中国是个工业化国家,全世界最多大学生人才和工程师,而且资本过剩,不缺人民币,只缺技术和时间!还有管理体制创新! 事实上,推动人类文明前进的是 科技 与管理,一个引发 科技 革命,一个引起 社会 革命,而资本只是依附于这两者而获得利益。至于文化价值,只是唬人的思想而己,美国为了拉帮结派,搞的东西。 作者:农子孟2023-07-16 19:12:461
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复苏通道吗?
随着销售走出谷底,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复苏通道。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2023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数据。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69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住宅投资10273亿元,下降4.6%。相较于上一年,房地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2022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达到10.0%;其中,住宅降幅为9.5%。地产销售也呈向好态势,上一年商品房销售规模和金额逐月回落的趋势得到扭转。今年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5%。业界人士分析认为,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先后落地不少降低购买门槛、增加购房能力的举措。进入2023年后,支持刚需群体的政策力度延续,而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随着新冠感染过峰和复工复产的加速推进,“稳增长”政策逐渐显效。多重因素下,此前积压的楼市需求逐渐释放,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率先转暖。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房价数据,1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达到36个,这是自2021年9月以来首次超过下降城市数。其中,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势趋缓。销售端的量升价稳正带动房企资金面改善。回顾来看,去年9~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累计降幅逐月增加,至年底达到25.9%。今年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1331亿元,同比下降15.2%。其中,与销售密切相关的“定金及预收款”同比降幅最少,为-11.4%。但行业面融资尚未出现全面回暖。具体来说,国内贷款3489亿元,下降15.0%;利用外资5亿元,下降34.5%;自筹资金6342亿元,下降18.2%。光大证券相关研报亦显示,2月房企境内外单月合计发债 432 亿元,环比下降10.4%。但主流国央企仍保持相对畅通融资渠道。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另据央行15日消息,人民银行党委日前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底线思维,织密金融安全网,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平稳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指研究院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将化解房企风险的相关内容放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之中进行论述,表明政府认为房地产风险属于“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为了以“精准拆弹”的方式化解地产风险,预计优质房企仍将是今年政策重点支持对象。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供给侧风险出清, “保交楼”也将是今年“防风险”的重要发力点。目前,“保交楼”工作已显出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房屋竣工面积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8%,其中住房竣工面积同比增长9.7%。展望后市,住建部部长倪虹在2023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时,从市场预期的角度,表达对房地产的企稳回升“充满信心”。倪虹认为,今年1、2月份全国商品房的销售,包括一手和二手房,结束了13个月的负增长。虽然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有涨有跌,但总的看价格是平稳的。同时,保交楼的工作在扎实推进,有力保障了购房人合法权益,房企的合理性融资也得到了改善。应该讲,市场主体信心正在恢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5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则表示,进入2023年,房地产市场从商品房销售、房企到位资金、开发投资规模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但从总的来看,目前房地产市场还是处在一个调整的阶段。2023-07-16 19:13:051
澳大利亚企业的套路太深,揭秘中澳企业的铁矿石争夺战
中国作为钢铁生产的第一大国,却在铁矿石上处处受制于人,为什么?主要还是因为全球优质的铁矿石矿山资源被少数几家巨头垄断,特别是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和力拓这两家公司,2019年,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铁矿石就占到总进口量的62%。但是很多人会说,中国企业明知道澳大利亚对铁矿石的垄断会制约中国钢铁行业,为什么还要如此依赖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为什么不早一点打破垄断呢?其实啊,中国政府和企业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早在10多年前,中国企业曾经有机会买入力拓公司的铁矿石矿山资产,从而打破澳大利亚企业对铁矿石的垄断,但是却被力拓公司坑了一把,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场争夺铁矿石控制权的商业战争其实非常的精彩,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段往事。 力拓公司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全世界第二大的铁矿石生产企业,但是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却在2009年的时候差一点破产,为什么呢? 事情最早的起因是力拓公司在2007年盲目扩张欠下了400亿美元的巨额的债务。 2007年11月,力拓公司拼命在市场上找钱还债。这时另外一家铁矿石巨头必和必拓,向力拓抛来了橄榄枝,他公开发布信息,建议两家公司换股合并,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就是:“我买你的股份,我们成为一家人,我手里有钱,可以帮你解决债务问题。”但是对于必和必拓这样的“好意”,力拓公司的股东却并不领情,为什么?因为,必和必拓给出的价格太低了,有点趁火打劫的意思,所以,这时候力拓公司股东们的内心其实是拒绝必和必拓的。 另一方面,必和必拓的并购建议震惊了世界。你想啊,世界的优质铁矿石都掌握在三大巨头手里,垄断已将够严重了,如果这其中的两家还合并的话,垄断程度就更加集中,这对铁矿石的进口国是个很坏的消息,特别是对于咱们中国这个严重依赖铁矿石进口的国家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这时候第三个主角登场了,他是中国的一家国有企业,叫做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铝业之所以加入战局,一方面是为了阻止力拓和必和必拓的这两家公司联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在力拓公司陷入困境的时候,能够抄底力拓的股份,让中国在铁矿石谈判上更有定价权。 中国铝业悄悄的雇佣了国际投行作为财务顾问,招兵买马、蓄足粮草。 2008年2月1日,中国铝业当时的总经理肖亚庆亲赴伦敦坐镇,发起了突然袭击。伦敦股市收市后的几个小时内,中国铝业在场外市场快速收购力拓公司的大量股份,最终以140.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力拓英国12%的股份。这也是那个时候中国企业最大的一笔海外投资。 中国铝业的这第一场战役可谓有惊无险,目的也达到了,这场突袭把必和必拓打了个措手不及,有效地降低了必和必拓成功收购力拓的可能性。中国铝业的介入也给力拓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在拒绝必和必拓的时候更有底气。 这次行动虽然达到了战略目的,但是资本市场上这种不暴露消息的快速收购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就是中国铝业是以高出市场价格20%的价格收购力拓的股份,在明面上,中国铝业并没有占到便宜。 所以,这场突袭战虽然是中国铝业发起的,但是潜在的最大受益者却是力拓公司,因为中国铝业一方面帮助力拓阻击了必和必拓的并购要约,一方面还帮助力拓公司抬升了股价。 虽然如此,必和必拓也并没有放弃对力拓的并购要约,力拓的债务问题也还是没有能够解决,局面就这样僵持着。 时间进入到2008年的下半年,一场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事情发生了,就是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导致股市崩盘,铁矿石的价格暴跌。本来就债务缠身的力拓公司,这时候的资金链已经非常的危险,说白了,就是公司没钱了,必须要到处找钱来维持公司的运作和偿还利息,不然就会破产。力拓公司本来是指望通过配股和发债向资本市场融资。但是在金融危机后,想在资本市场上要钱已经不现实了。找银行借?当时银行都自身难保,哪有钱借给你? 唯一的办法就是出售自己的股权和矿山资产,用这笔钱来为自己续命。 这时候的必和必拓公司呢?由于铁矿石的价格暴跌,必和必拓的日子也并不好过,金融危机爆发后,也就是在2008年11月,必和必拓就撤回了对力拓的并购要约。 但是对于中国铝业来说,这就是天赐良机。当时中国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比较小,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提供贷款,鼓励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走出国门,去海外收购矿山资源。中国铝业有国家的支持,弹药是非常充足的。 2009年2月份,中国铝业和力拓公司进行了谈判,签订了合作协议,中国铝业将向力拓公司投资195亿美元,其中72亿美元用于购买力拓公司的可转债,可转债就是带有看涨期权的股票。按照当时市场价格,加上中国铝业之前持有的9.3%的股份,中国铝业可以拥有力拓公司18%的股份。 更重要的是另外的123亿美元将用于购买力拓公司矿山资产的部分股权,而且协议还规定这些矿山生产的铁矿石中的30%将稳定的供应给中国。这就意味着中国铝业能够从澳大利亚企业手中拿回部分铁矿石的定价权。 总之一句话,就是中国铝业用了较低的价格就获得了力拓公司的最优质资产。面对当时的债台高筑的状况,力拓公司这个“落难公主”不得不向现实低头。 但是这个交易要完成,必须要面临一个大的障碍,就是澳大利亚政府对外国投资的审批制度。中国铝业的国企背景引发了澳大利亚政界和 社会 的担忧,澳大利亚主管外国投资的外国投资审批委员会(FIRB)迫于政府的压力,宣布延长对中国铝业投资力拓公司的审查时间,在原来的30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90天。 中国铝业这边钱都已经准备好了,就只等着审查通过就可以注资了。 但是就是在这90天的时间里,情况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首先是2009年上半年,金融危机得到控制,铁矿石的价格开始复苏,而且中国铝业准备注资力拓公司这个消息本身也稳定住了力拓公司的股价,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资本市场也开始回暖。4个月的时间,力拓公司的股价就上涨了一倍。这就意味着力拓公司现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配股和发债融资,可以从资本市场上拿钱了。 更重要的是必和必拓又杀了回来,因为经济的恢复,必和必拓又满血复活,向力拓公司提出了另一套合资方案,可以向力拓公司提供58亿美元的资金,这次的合资方案相比之前的并购方案,开出的条件要好的多。反正生米也没有煮成熟饭,“脚踏两只船”的力拓这时候的心理天平自然倾向了必和必拓这边。 于是,2009年6月,力拓公司单方面宣布毁约,终止和中国铝业的合作交易,按照协议规定,只需要向中国铝业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这1.95亿美元,其实都不够支付中国铝业的贷款利息和顾问费。 复盘一下力拓的“骚操作”,先是利用中国铝业抵挡住了必和必拓的并购攻势,接着又利用澳大利亚政府审批和与必和必拓的合作金蝉脱壳,撕毁了和中国铝业的“婚约”,在必和必拓和中国铝业之间左右横跳,最终保住了自己最大的利益。 对面力拓的失信,中国铝业只能黯然离场。2023-07-16 19:13:151
政府预算评论
1 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分配活动或分配关系,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政府收支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模式,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财政体制和财政制度。 公共财政的基本特征:一是公共性。即公共财政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职能范围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的,凡不属于或不能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不去介入;凡属于或可以纳入社会公共需要领域的事项,财政就必须涉足。二是非盈利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其行动的动机不是、也不能是取得相应的报偿或盈利,而只能以追求公共利益为己任。其职责只能是通过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活动,为市场的有序运转提供必要的制度保证和物质基础。即便有时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活动也会附带产生数额不等的收益,但其基本出发点或归宿仍然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不是盈利。表现在财政收支上,财政收入的取得,要建立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筹集资金的基础上;财政支出的安排,要始终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三是法制性。即收支行为规范化。公共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基本出发点,与全体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不仅财政收入要来自于社会成员的缴纳,财政支出要用于向社会成员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事项,而且财政收支出现差额带来的成本和效益,最终仍要落到社会成员的身上。既然大家的事情大家都有份,社会成员对于公共财政的运作便有强烈的监督意识,从而要求和决定着政府财政收支行为的规范化:以法制为基础、全部政府收支进预算、财税部门总揽政府收支。2当前财政收支状况分析与全年趋势判断 [摘要] 1-4月,全国财政收入559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59.37亿元,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9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同期财政收入增幅的最低速度。其中累计完成各项税收5299.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0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4099.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相抵,结余59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25.74亿元。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财政赤字将大大突破年初制定的3098亿元的预算规模。从全年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来看,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政策调整因素依然存在,但未来3个季度经济周期性回落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可望逐步有所减弱。 一、1-4月财政收支状况分析 1-4月,全国财政收入5595.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59.37亿元,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9个百分点,这是近年来同期财政收入增幅的最低速度。其中累计完成各项税收5299.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1%,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1.0个百分点;全国财政支出4099.4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5%,增幅比去年同期加快8.6个百分点;财政收支相抵,结余595.95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625.74亿元。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财政赤字将大大突破年初制定的3098亿元的预算规模。 1、财政收入增幅同比有较大回落 1-4月,全国财政收入5595.35亿元(不含债务收入,下同),完成年计划的31.1%,比去年同期增长6.9%,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21.9个百分点。 从财政收入的月增幅来看,1-4月分别增长12.7%、-6.4%、1.7%和15.0%。从财政收入的累积增幅来看,1-4月分别增长12.7%、4.4%、3.4%和6.9%。其中1-3月累积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24.5个百分点。4月份,财政收入增幅明显回升,当月全国财政收入1788.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4.6亿元,增长15.0%,扭转了一季度增幅大幅下降的趋势。 1-4月财政收入增幅大幅下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策调整所造成的相关税收收入增幅大幅下降;二是伴随着经济周期性回落所造成的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幅的大幅回落。 从政策调整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来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税下调和进口增幅下降导致进口税增幅减缓。使1-4月财政收入下降1.20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的影响减少0.1个百分点。 (2)证券交易印花税大幅减少。使1-4月财政收入增幅下降1.24个百分点,比1季度的影响加大0.34个百分点。 (3)出口退税大幅度增加。导致1-4月财政收入增幅下降1.37个百分点。 (4)金融保险企业的营业税税率下调导致营业税增幅大幅下降。使一季度财政收入增幅下降0.9个百分点。 (5)国有股减持工作暂停。导致1-4月财政收入增幅下降1.90个百分点。 经济周期性回落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增值税潜力已得到比较充分的挖掘,增幅明显趋缓。今年1-4月增值税累计增长10.3%,明显低于去年同期31.3%的增幅,也低于今年一季度11.4%的幅度。 (2)由于企业效益下滑,企业所得税增长大幅回落。1-4月份,累计完成企业所得税收入887.1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3%,明显低于去年同期增长70.8%的幅度。但由于4月当月企业所得税比去年同月增长20.7%,1-4月企业所得税增幅比一季度的1.9%有明显回升。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1-4月财政收入增幅减速的21.9个百分点中,有6.6个百分点是由政策调整所导致的,另外15.3个百分点主要是由经济周期性回落所造成的。如果剔除政策调整所导致的财政收入增幅下降部分,1-4月财政收入的增幅应在13.5%左右。而在一季度政策调整导致的财政收入下降幅度为10.6个百分点,经济周期性回落造成的财政收入下降幅度为13.9个百分点,可见政策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减少,经济周期性回落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加大迹象,主要是增值税的增幅继续回落带来的影响。 2、1-4月财政支出增幅同比有较大上升,支出结构有所调整 1-4月当月财政支出分别增长25.8%、18.2%、27.7%和26.0%。财政支出有以下特点: (1)基建支出持续保持高速增长。1-4月基建支出460.7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8.43亿元,增长42.9%,基建支出增加使财政支出增幅增加3.50个百分点。但从基建支出月增幅来看,则呈逐月回落之势,1-4月各月分别增长256.9%、-16.8%、49.0%、15.3%。 (2)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大幅增长。1-4月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支出1035.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8.4亿元,增长31.6%,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6.20个百分点。其中,教育事业费增加199.74亿元,增长36.4%,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5.00个百分点。 (3)行政管理费大幅增长。1-4月行政管理费支出421.4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97.47亿元,增长30.1%,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2.40个百分点。 (4)其他各项支出增长较快。1-4月该项支出897.2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720.80亿元,增长32.5%,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4.40个百分点。 (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高速增长。1-4月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77.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3.52亿元,增长43.2%,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0.60个百分点。 (6)城市维护建设费增长较高。1-4月支出172.47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7.64亿元,增长27.9%,带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0.90个百分点。 (7)确保社会保障和工资发放支出需要,维护社会稳定。 1-4月社会保障支出181.35亿元,增长10.6%。 (8)大力增加农业投入,确保按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增长。1-4月,支援农业支出168.67亿元,增长20.9%。。 上面前6项增幅靠前的开支共带动财政支出增长18.00个百分点。去年1-4月增幅较高的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政策性补贴支出在今年同期增幅则出现了下降,共带动财政支出增幅下降1.10个百分点。国防开支、公检法司支出、社会保障支出、支援农业支出等低于财政支出增长的项目总共拉动财政开支增幅增长7.6个百分点。如果按各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排序,1-4月位于前5位的分别是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其他各项支出、国防开支、基本建设支出和行政管理费。除国防开支外,其余4项增长速度均高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1-4月这五项的增长共拉动财政支出增幅增长18.8个百分点。 二、全年财政收支趋势分析 1、全年财政收入影响因素分析及趋势判断 从全年财政收入的增长趋势来看,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政策调整因素依然存在,但未来3个季度经济周期性回落对财政收入的负面影响可望逐步有所减弱。具体来说: (1)进口税有望回升。受关税水平下调以及海外对华投资规模继续扩大的影响,预计未来3个季度我国进口增长速度将出现恢复性上升,但考虑到国内需求仍然相对疲弱,这种恢复将是比较温和的,因此,进口税在未来3个季度有望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但力度比较有限。 (2)证券交易印花税降幅将有所缩小。预计未来3个季度我国股票市场交投仍比去年同期清淡。由于去年二季度股票市场交易活跃,今年二季度印花税收入仍将大幅下降,三、四季度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降幅将明显缩小。 (3)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负向拉动将逐步消失。由于今年第一季度的出口退税力度很大,未来3个季度仅需完成560亿元左右的退税额便可完成全年的计划,比去年同期减少60亿元。因此,出口退税对财政收入的负向拉动将逐步消失。 (4)增值税的增幅仍可高于经济增长速度。预计未来3个季度我国价格水平将继续下降,使名义工业增加值增幅将放缓,增值税的增幅相应减慢,但仍将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5)企业所得税增幅可能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未来3个季度,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国际原油价格的企稳,企业利润情况将有所好转,企业所得税可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初步预计,今年全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明显低于去年,但经过努力可以实现10%的预算增长目标。 2、全年财政支出增长趋势判断 1-4月财政支出499.4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23.7%,与去年23.1%的进度基本持平。各分项支出完成计划的进度也基本与去年持平。今年以来,经济出现较预期要高的增长主要动力在政府支出的较高增长,尤其是国有及其他投资较高增长的拉动。但民间投资增长依然比较低迷,消费增幅则逐月回落,出口增长由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回升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2002年中央将继续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加上2001年两项调整政策的翘尾因素,需要增加的支出数额较大;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工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农村税费改革以及保障国家安全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支持力度,2002年财政收支缺口仍然较大。因而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财政开支增幅不大幅突破12%的财政预算,从而使赤字率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半年,国家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刺激投资和消费,政府财政支出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由于去年后8个月政府开支增幅高于前4个月,今年后8个月政府财政支出速度将出现一定回落,预计全年财政支出将增长14%以上。 三、对当前财政收支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建议 1、以扩大支出为主要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逐步“淡出”的内涵和前提 2002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决定继续实施持续四年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必然选择。目前对要不要坚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坚持实施到什么时候、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的现实作用等问题,管理部门和理论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我们认为,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积极财政政策,不可能长时期地、持续不断地进行扩张,要从战略上考虑适当时候 “淡出”, 并最终“退出”的问题。但是,积极财政政策“淡出”不是立即停止实施,或完全“撤出”,也不是不再发行国债,不再利用债务机制。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应强调以下几点: (1)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并不是不再利用债务机制平衡财政,而是把目前特殊性国债机制,转变为常规性国债机制,更良性地利用债务机制平衡财政,保持我国财政的正常运行。 (2)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是要改变目前宏观调控中,由财政主要承担支撑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或主要刺激手段,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和其他经济政策的调节作用,实施多种政策的综合治理。 (3)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主要体现在政策内涵、实施方式、投入效应等方面,要有新的调整和创新,更好地发挥财政政策“四两拨千斤”的拉动作用,更好地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投入。 (4)积极财政政策的逐步淡出,是以经济中自主性增长因素是否满足需要为前提的,也就是以民间投资、居民消费、外部需求能否出现内生性增长为前提的。当前来说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际形势明显好转,外需增长稳定;二是民间投资出现机制性复苏繁荣,国内投资和消费需求形成自我成长机制;三是通货紧缩状况明显缓解。 2、财政收入增幅不能长期地超常高于经济增长速度 从下表可以看出,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财政收入(其主体是税收收入)以高于经济增长2-3倍的速度增长。从中长期动态地看,税收的增长应与经济的增长同步,提高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应是一个相对长期的目标,操之过急会对经济产生紧缩效应。随着税收征管的强化,财政收入的增长将逐步实现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其增速有时低于经济增长速度也应是正常的。因此,当前财政收入的回落有正常的一面,预计今年税收弹性系数仍会在1以上,预算收入增长速度不能算低。税收和财政收入的适度增长,一方面可以支持积极财政政策所需的必要开支、在短期内保持对经济的必要拉动,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表1:1995-2001年中国税收弹性和宏观税收负担率 年 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名义增长率(%) 25.1 16.1 9.7 5.2 4.6 8.9 7.3 财政收入增长率(%) 19.6 18.7 16.8 14.2 15.9 17.0 22.2 税收增长率(%) 17.8 14.4 19.2 12.5 15.3 17.7 19.8 财政收入弹性系数 0.78 1.16 1.73 2.73 3.46 1.91 3.04 税收弹性系数 0.71 0.89 1.98 2.40 3.33 1.99 2.71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 10.7 10.9 11.6 12.6 13.9 15.0 17.1 税收占GDP比重(%) 10.3 10.2 11.1 11.8 13.0 14.1 15.9 3、以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财政风险,应对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和作用方式进行相应调整 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本身就是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因为一旦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国家财政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积极财政政策在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虽然目前国债负担率、国债依存度、国债偿还率等都在公认的警戒线内,但如果在名义赤字、名义国债规模的基础上,再加上诸如各级政府欠发工资、粮食系统亏损挂账、国有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各地方政府举借的债务,以及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资金上的缺额等潜在的债务,债务规模已经不可小视。因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今后若干年财政政策的着力点及作用方式应相应改进和调整。 表2:1995-2001年中国财政支出、赤字变化情况 年 份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GDP增长率(%) 10.5 9.6 8.8 7.8 7.1 8.0 7.3 财政支出增长率(%) 17.8 16.3 16.3 16.9 22.1 20.5 18.6 赤字增长率(%) 1.2 -8.9 10.0 58.4 89.1 42.9 -0.7 财政支出占GDP比重(%) 11.7 11.7 12.4 13.8 16.1 17.8 19.6 赤字占GDP比重(%) 1.0 0.8 0.8 1.2 2.1 2.8 2.6 4、2002年财政政策的几个着眼点 (1)在保持国债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重点做好国债结构的适当调整。1999-2001年,我国累计发行建设国债5100亿元。2002年将继续增发1500亿元建设国债。我们认为在保持国债规模适度扩张的同时,应重点做好国债结构的适当调整。 首先,适当增加短期和长期国债的比重,调整国债期限结构。为了满足投资者对流动性和获取稳定投资收益的需要,应适当增加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的发行比重,特别是应利用当前通货紧缩的有利时机多发一些长期债,这将有助于降低举债成本、调整国债的偿债期限结构、避免和缓解偿债高峰的压力。 其次,适当增加国债品种。当前应特别强调加大发行专向建设国债的比重,可考虑发行社会保障特别国债以扩充社会保障基金、扩大社会保障面来提高居民对未来的稳定预期,启动居民消费。同时,应加快研究解决有关允许地方发债、加快企业发债等方面的问题,以尽快实施。 第三,加快国债利率结构调整步伐,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国债发行利率是比照银行存款利率设计的,并要比后者高出1-2个百分点,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的地位无法得到确认。同时,国债利率机制缺乏弹性和灵活性,既不利于反映社会资金的供求状况,也不利于运用国债利率政策灵活地调节货币流通和经济运行。因此,应加快调整利率结构步伐,改变国债利率高、银行储蓄存款及其它金融产品利率低的状况,增强国债利率弹性,充分发挥国债利率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调整国债资金运用结构,充分发挥国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2002年国债资金除了要继续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项目等方面投资以外,为了更直接地拉动内需和承担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增效的任务,要加大国债资金介入国有大型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力度,以实现国民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较好解决资金回报、还本付息的来源问题。 (2)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解决国家财政“越位”与“缺位”的矛盾 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不仅是缓解财政困难、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重要措施,也是规范政府职能的迫切需要。要真正把公共财政的思想贯彻到预算安排中,贯彻到支出结构调整中。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事情,政府就不要去干预;只有当市场机制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时,政府才要管起来。公共财政体制下的财政支出范围主要是:国防、外交、公安、司法、行政管理、监察等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支出;科技、教育、农业、文化、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扶贫等公共事业发展支出;水利、交通、环保、生态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所必需的支出等等。财政支出结构调整的目的,就是要将财力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和社会保障事业。 当前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的重点,是坚决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保证事关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的重点支出,确保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特别是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大力清理和压缩不符合公共财政和世界贸易组织规则要求的各项开支,减少、取消影响公平竞争的各种财政补贴。 (3)继续对税收政策进行结构性调整 1998年以来扩大内需的实践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在税收政策上做一些调整。从目前财政实力和宏观税负看,2002年并没有多少大幅减税的空间。因此,在目前的税制状况下,减税应是结构性减税,以利于结构的调整。可以考虑实施局部的、针对性较强的税收调整政策。一是通过对全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定统一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刺激经济增长。二是将投资实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以鼓励民间投资。三是可以考虑新开征教育税、环境保护税、社会保障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税种。 (4)实现由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向整体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的转变 我国经济正在进行一场战略性的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其力度和范围还会不断扩大,并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和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不是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只是一味采取单一型积极财政政策而不注重货币政策和其他政策的配合,很可能事倍功半。因此,2002年及以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走向应该是向整体扩张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组合转变。 首先,在扩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结构和分配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提高城乡居民的购买力。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适当增加转移支付的比重,使居民具有对未来良好的心理预期。要拓宽消费领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多领域的服务消费。只有高度重视居民消费,不断调整需求结构,才能提高居民最终消费需求的比例。 其次,为了通过政府的投资,带动银行的配套投资贷款,刺激企业、民间以及整个社会的投资需求,必须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和投资者的融资机制,有效地支持和引导社会民间投资。一方面应允许非国有经济广泛运用财政贴息、政府控股或参股、财政担保等手段,增加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应有选择地运用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税收支出优惠等手段,以引导、刺激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改投资热情。此外,还应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体制和结构障碍,加大对全社会非政府投资的组织、引导、协调等,为非国有经济投资的增长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在直接融资方面,要消除所有制歧视和非公平现象,用统一的标准和尺度、选择和确定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同时提高金融机构对非国有经济部门贷款的份额。 第三,加强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提高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综合效果。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适当的货币政策相配合,目前货币信贷政策中需要重点解决基础货币投放和扩大货币供给问题。为此,应适当下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对超额储备金实行零利率,强化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约束机制,以增强商业银行向企业贷款的主动性,进而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再贷款需求。同时,要扩大公开市场的交易规模,适当增加公开市场的交易品种,吞吐基础货币。另外,要进一步完善消费信贷制度,促进新的消费热点形成。简化办理消费信贷的手续,增加消费信贷的品种;适当放宽贷款年限,并适当降低消费信贷利率水平;通过改善消费信贷条件,鼓励居民积极参加消费信贷,真正达到尽快启动消费市场的目的。2023-07-16 19:13:251
油价调整消息:5月23日,各地区加油站92号95号0号汽柴油零售限价
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都:欧佩克+成员国必须继续致力于减产,尽管原油需求开始出现复苏迹象,5月份OPEC减产提振原油市场氛围, 财经 网站Forexlive分析师EamonnSheridan:市场对原油需求担忧重现。过去几周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因随着封锁措施的解除,市场认为需求将复苏。在这种乐观情绪之下,油价此前的上涨可能有些“超前”了。 国际能源署署长比罗尔表示;下周三,IEA将公布《世界能源投资2020》报告,对新冠疫情对全球能源行业的投资趋势、以及对能源安全和能源清洁转型的影响进行分析。 印度央行行长沙克蒂坎塔·达斯表示;全球油价可能保持疲软。俄罗斯财长西卢安诺夫:俄罗斯可能在明年通过发债来取代非能源方面的收入,俄罗斯经济部预计2020年GDP萎缩5%,2020-2022年乌拉尔原油价格分别在31、35和42美元/桶。市场消息,俄罗斯2020年7-9月从KOZMINO港口出口的ESPO混合原油定为860万吨,2020年4-6月为880万吨。 美投行EvercoreISI:随着油价上涨以及近期出现的一些积极迹象,预计石油钻井数将趋于稳定。伊拉克国家石油营销组织SOMO以升水约4.5美元的价格出售6月巴士拉轻质原油 。日本汽油协会主席表示;预计迪拜油价逐步恢复向40美元/桶,因旅行限制放宽将使需求回升。 委内瑞拉政府20日警告美国不要阻止伊朗油轮向委内瑞拉运送汽油,称“阻止这些轮船抵达目的地将违反人道,构成犯罪”。美国4月起以“禁毒”为名派遣军舰在委内瑞拉附近加勒比海域巡逻。由于美国封锁和制裁,委内瑞拉境内汽油短缺。 路透社报道,5艘伊朗油轮运输大约150万桶汽油,有望5月底或6月初抵达委内瑞拉,委军方表示,5艘伊朗油轮抵达委方领海后,委内瑞拉军队将派船只和飞机护航。 【全国政协委员李永林建议:深化上海原油期货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天津分公司党委书记李永林表示,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对金融开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也为上海原油期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基于全球石化产业的新变革新业态,特别是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的频繁剧烈波动,给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带来了风险,他建议,将天津纳入交割仓储总体布局,将中国石化胜利原油作为厂库交割试点。 北京地区: 国六92号汽油零售限价5.50元/升;国六95号汽油零售限价5.86元/升;国六98号汽油零售限价6.84元/升;国六0号柴油零售限价5.13元/升; 河北地区: 国六92号汽油零售限价5.49元;国六95号汽油零售限价5.80元/升;国六98号汽油零售限价6.62元/升;国六0号柴油零售限价5.09元/升。 山西地区: 国六92号汽油零售限价5.48元/升;国六95号汽油零售限价5.91元/升;国六98号汽油零售限价6.61元/升;国六0号柴油零售限价5.15元/升; 河南地区: 国六92号汽油零售限价5.50元/升;国六95号汽油零售限价5.88元/升;国六98号汽油零售限价6.53元/升;国六0号柴油零售限价5.09元/升。 因篇幅受限不能为各位车友展示全部地区实时油价,请大家以文中图片作为参考,因展示的是国有加油站价格,民营加油站不在范围之内,请大家以到站报价为准!2023-07-16 19:13:341
7月7城连发新政收紧楼市调控 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一度跌去8成
深圳是7月的楼市主角。被券商称作“深圳历来最严的一次调控”,一度令其二手房市场成交量相比高峰期跌去8成。这个7月也是今年以来调控最密集的月份,除深圳外,还有杭州、东莞、宁波、内蒙古、郑州、南京连发政策收紧楼市调控,炒房投机空间越来越小。土地端,尽管全国市场整体成交量速度有所减缓,但一线城市依旧是房企追逐热点。比如上海创下前7月新高,土地出让金超越北京,居一线城市之首。销售端,部分城市则从复苏直接升级成“火爆”。比如武汉7月份新房成交量较6月激增6成,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3%。一线城市土地成交量同比上升近6成 上海创下前7月新高7月以来全国土地市场热度有所下降,供求两端多指标环比缩水,部分城市房地产预期重回理性。中指数据显示,7月全国300个城市共推出土地2750宗,环比下降24%;推出面积12498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6%;其中,成交土地2571宗,环比减少7%;成交面积10738万平方米,环比减少11%;土地出让金总额为5517亿元,较上月减少19%。7月不同城市土地市场情况 数据来源:中指院虽然全国整体土地市场走低,但一线城市中的上海、北京、广州成交量依然火热,收金总额807.3亿元,尤其是北京、上海,仍然是房企竞逐的焦点;深圳土地市场偏冷,仅成交一宗商办用地。上海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卢文曦指出,整个7月,上海无论是地块数量、质量,还是成交金额都创下今年前7月新高。贝壳研究院7月房地产市场系列报告显示,一线城市土地市场升温,7月成交量累计同比上升59.3%。1~7月,上海超越北京,成为一线城市中土地出让金额排名第一的城市,成交金额1390亿元。其中,曾经陷入“围标事件”的虹口区嘉兴路地块再次出现在拍卖场,并且依然抢手,经过187轮竞标,最终被招商蛇口以44亿元总价拍下,成交总价比首次开标高出近10亿元,成交楼板价高达81089元/平方米,溢价率达28.4%。此外,华侨城竞得浦东唐镇稀缺宅地,总价为50亿元,楼面价4.42万元/平方米,溢价率19.07%。北京市场热度走高,成交规模有所回升,一改6月低迷态势,7月共成交6宗地,几乎宗宗被热捧。7月14日,房山稻田地块公开出让,8家房企或联合体参与竞拍,经过108轮叫价之后被中海以40亿元价格拿下,溢价率达到41.3%,楼面价达到了35420元/平米;7月22日,丰台大瓦窑2宗综合用地(含住宅)成交,成交价达77.6亿元,分别由首创、远洋+城建拿下,楼面价分别为43868元/平方米、51000元/平方米,建成后的单价预计可达7万+、8万+。二线城市土地市场依然非常活跃。供应方面,1~7月,深圳、广州、重庆、上海、南京、杭州6个城市供应量超过去年同期,重庆、武汉、杭州分别以752万平方米、505万平方米、454万平方米供应量排名前三,其中武汉以160万平方米单月供应量居首。成交方面,南京以月度成交24宗宅地、揽金逾475亿元,位居7月10个重点城市土地出让金榜首位;7月2日,成都出让一宗位于高新南面积约41.88亩地块,渝太地产以总价11.56亿元、折合楼面价20700元/平方米、溢价率39.86%夺得,刷新成都楼面价记录。至此,成都楼面价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中指院分析认为,从重点城市拿地金额TOP10房企来看,龙头房企多城发力。中海地产分别出现在2个城市1~7月拿地总额TOP10榜单中,与企业全国化战略布局相契合。滨江集团持续深耕大本营杭州、合生创展深耕北京,分别拿下了杭州和北京1~7月拿地总额冠军;金地重仓长三角核心城市,拿下1~7月上海和南京的拿地亚军。7月79城新房价格同比上涨 武汉成交套数较上月激增6成7月新房市场进入传统淡季,全国整体成交量速度有所减缓,但部分城市从复苏直接升级成“火爆”。武汉市房管局数据显示,7月份武汉新建商品住房成交21916套,较上月激增约6成。中指院华中市场研究中心主任李国政分析,武汉楼市成交量逐月走高,4~7月武汉住房成交分别为6627套、1.19万套、1.33万套、2.19万套,反弹还在持续,其中7月销量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93%。7月中指院重点监测的54次开盘,累计供应住房1.12万套,开盘当日总体去化率66.8%,这也是今年武汉开盘去化率最高的一个月,高于上半年平均55%的水平,但仍低于去年平均水平。李国政认为,武汉楼市7月的成绩单非常亮眼,展现了较好的韧性和较高的活跃度。中国房地产指数百城价格指数显示,7月百城新建住宅价格环比上涨0.43%,涨幅较上月收窄0.1个百分点,但较去年同期上涨3.21%,涨幅较上月扩大0.05个百分点。7月新建住宅价格同比上涨的城市个数为79个。其中,江阴、南通、绍兴、成都和温州涨幅在10%~15%之间;无锡、宁波等17个城市涨幅在5%~10%之间;苏州、南京等57个城市涨幅均在5%以内。重点监测的十大城市中,新建住宅平均价格同比上涨3.41%,涨幅较上月扩大0.06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成都、杭州和上海新建住宅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2.18%、8.38%、5.02%;南京、武汉、重庆(主城区)以及广州同比涨幅在1.0%~5.0%;深圳同比涨幅相对较小,为0.01%。1~7月40城新房成交面积同比增速 数据来源:易居研究院不过诸葛找房数据显示,7月一线城市新房市场成交量下滑幅度仍最大,其中成交套数累计同比下滑22.5%、成交面积累计同比下滑21.2%;二线城市成交套数累计同比下滑14.3%、成交面积累计同比下滑14.1%;三四线城市成交套数累计同比下滑9.8%、成交面积累计同比下滑7.0%。一二线城市新房市场仍保持缓慢恢复,三四线城市累计成交量同比保持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南京、杭州新房累计成交量增速领跑全国,青岛、济南、东莞累计成交量同比增速由负转正。42城7月二手房价格环比增速下降 深带看量环比下跌逾2成国家统计局70个主要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在近期多地加强楼市管控的背景下,全国二手房市场有所降温。7月份房价环比增速下降的城市数量从6月份的27个增至42个,增幅超过50%。从城市分类看,7月份,4个一线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北京持平,上海、广州和深圳分别上涨0.5%、1.6%和1.2%。二线和三线城市环比涨幅均为0.5%,与上月持平。疫情并未减少真实的购房需求,仅仅改变了需求释放的节奏。中指院报告显示,7月重点18城二手住宅市场需求进一步释放,二手房成交总量在6月环比下滑20%的基础上增长7.5%,同比增长37.5%,1~7月成交量累计同比降幅继续收窄至2.8%。2020年第1周~第31周全国二手房成交走势(单位:万平方米) 数据来源:克而瑞58同城、安居客统计显示,7月全国67个主要城市二手房挂牌均价为15597元/平方米,环比上涨0.54%,有50城二手房挂牌房价环比上涨。其中,北京、深圳、上海二手房挂牌均价均稳定在5万元/平方米以上,北京以58100元/平方米依旧位列第一,深圳和上海分别以56023元/平方米和51374元/平方米紧跟其后;临沂、广州、银川、唐山和东莞二手房挂牌均价环比涨幅最快,成为全国二手房环比涨幅TOP5。不过市场供应方面,7月份全国新增挂牌房源量环比下跌7.7%。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均出现一定程度的环比下跌情况,环比下跌最高的是深圳。深圳某小区外的中介门店 每经记者 甄素静 摄7月15日“靴子的落地”,让深圳楼市温度应声而落,二手房带看量随之下滑。深圳乐有家数据显示,新政后一周,二手房带看量、新增房源量环比均下跌2~3成,其中周末二手带看量更是下跌超3成,成交量也出现较明显下滑。贝壳研究院预测,在年度市场季节性变化与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双重影响下,预计8月成交量环比会出现下降,但市场依旧会保持在一个相对高的交易量级,而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快速升温的动力减弱,下半年市场会逐步“退烧”。7月7城连发新政收紧楼市调控 深圳二手房成交量一度跌去8成二手房市场降温源自7月的调控政策收紧。7月,包括杭州、东莞、宁波、内蒙古、郑州、深圳、南京等在内的7个房价上涨城市出台了房地产调控收紧政策。7月2日,经历了多轮“万人摇”的杭州终于发布楼市调控政策,3条新政条条剑指房住不炒,支持自住,抑制炒房。与杭州宣布调控同日,东莞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管完善商品住房预售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除了对申请预售或现售的商品住房项目设置“3万平方米单次推货”限制外,还进一步更新了东莞限价政策。事实上,从7月2日至25日,东莞一个月内已经3次出手调控,直指投资客。距离月初调控不到半个月,东莞三部门又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商品住宅网签销售信息公开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提高房价透明度,定期在官方网站发布新房与二手住宅网上签约销售情况及新房库存情况。在社保要求上,新政堵住了补缴社保买房的路。《通知》指出,首套房提供的社保必须是购房之日前2年内在本市逐月连续缴纳1年以上社会保险证明;购买第二套商品住房的,须提供购房之日起前3年内在本市逐月连续缴纳2年以上社会保险证明。7月29日,针对《通知》的实施和执行,东莞市不动产登记中心、东莞市住建局联合下发《东莞市存量商品住房限购查询操作细则》,对购房套数查询主体、查询单位、申请材料、查询流程等相关要求进行明确。“隔壁”深圳同样如此,7月15日出台一系列严苛规定,包括非深户买房须5年社保,增值税免征从2年改5年,离异夫妻3年内购房按离异前家庭总套数计算,购买非普通住宅首付加1成,豪宅线调整为总价750万元及以上。7月最后一天傍晚,深圳停止商务公寓审批,鼓励商务公寓转为可售型人才住房 。新政颁布后,有购房资格群体大幅减少,市场成交也呈断崖式下跌。据《每日经济新闻》此前报道,成交方面,调控后首周深圳全市二手房成交量均大幅下跌。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数据显示,新政发布第一周(7月13日~19日),深圳二手房网签量为5143套,环比大跌48.7%;第二周(7月20日~26日),二手房网签量为1700套,环比大跌66.95%,较新政发布前的高点回落83.03%。信息来源: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而土地、楼市双双高烧的南京多部门7月23日深夜发布楼市新政,剑指土地市场调控和住房限购。5日后,南京司法局、南京住房保障和房产局7月28日再次《关于做好人才优先选房及支持刚性购房需求工作的通知》,正式公布南京针对人才优先选房、支持刚需优先购房等事宜发布摇号、选房的具体细则。在业内人士看来,多城收紧调控主要是投资投机需求有抬头的态势,部分城市房价上涨,少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以往较多的城市限购门槛较低,在信贷资金比较宽松的背景下,容易成为投资投机的对象。TOP20房企7月销售额现270亿“断层” 百强门槛下降一成270亿元对于中小房企而言可能是全年销售业绩,但在1~7月百强房企销售业绩榜上,270亿元是房企排名之间出现的罕见断层。多家机构发布的百强房企1~7月销售业绩榜均显示,房企销售业绩继续修复的同时出现了阵营分化,头部企业修复更快、竞争激烈。据中指院数据,碧桂园、万科、恒大3家房企销售总额超过1.2万亿元。截至7月,18家千亿以上“超级阵营”成员销售额增长率均值达到5.5%。第一阵营(500亿~1000亿)共21家,销售额增长率均值为2.3%;第二阵营(200亿~500亿)30家企业,销售额增长率均值为2.9%,实现回正。值得关注的是,销售额断层恰恰出现在第一阵营,第19位的中南置地距离千亿仅一步之遥,但第20名的正荣集团则仅销售730.3亿元,出现了近270亿元差距,“断层”明显。1~7月房企销售榜(部分) 数据来源:中指院尽管今年以来多家房企加大线上线下营销推广力度,但前7个月TOP100门槛值139.9亿元,较去年同期仍然降低了10.1%。其中,TOP10房企门槛值为1335.7亿元,较上年增长6.3%,头部房企竞争更加激烈;TOP30房企、TOP50房企、TOP100房企门槛值分别为556.1亿元、393.8亿元、139.9亿元,分别较去年同期降低10.4%、3.1%、10.1%。TOP50之后的房企整体销售同比增速仍然没有转正,今年能不能完成目标,主要还是看整个下半年的销售走势,最关键的是上半年由于疫情积压的需求到底释放了多少,能不能在下半年继续保持比较大的反弹力度。”中指院上海研究总监方颃指出,“目前来看绝大部分需求已经释放,可能余下一小部分,但占比不会太大。”95家房企7月融资同比下降2成 美元债发行井喷克而瑞数据显示,7月95家典型房企的融资总额为1346.00亿元,环比下降13.3%,同比下降22.5%。其中,境内债权融资657.49亿元,环比下降19.3%,同比下降18.7%;境外债权融资515.97亿元,环比持续上升,环比增长13.0%,同比下降36.2%。境内发债从主要的融资结构上看,本月房企境内公司债发行129.10亿元、中期票据59.50亿元、融资券40亿元,分别环比上升16.13%、上升2.59%、上升95.12%。7月,房企境内外融资额再次达到近期高点,尽管融资规模保持稳定增长,但下半年偿债压力不容忽视。2018年~2020年7月房企发债成本趋势 数据来源:克而瑞7月发债总量最高的企业为碧桂园,约83.45亿元,主要因为企业于7月7日发行了一笔13.6亿元的公司债,融资利率4.19%,又于7月29日发行了2笔共计10亿美元利率低于5%的境外优先票据。此外,7月世茂集团发行了1笔10亿元的公司债,利率较低为3.76%,同时还发行了一笔3亿美元的境外优先票据,利率4.60%。7月典型房企融资成本 数据来源:保利投顾融资成本方面,据保利投顾研究院,典型房企中,7月碧桂园、旭辉、雅居乐等发债融资,大型房企利率区间为4.2%~6%,全球宏观环境宽松的大背景下,融资利率维持低位,部分房企融资成本持续下行。整体来看,大型房企的资金链状况要好于中小房企,其中大型房企中有央企或者国企背景的资金链状况要好于民营房企。据贝壳研究院,2020年7月单月,房企境内外债券融资共发行109笔,较上月增加26笔,发行规模折合人民币约1234亿元,环比上升41%,环比增速保持两个月超40%(6月42%),同比上升6%。虽然美元债发债情况仍弱于境内债,但已经开始回暖。中原地产统计指出,6月份上市房企合计实现美元债融资金额达63.3亿美元,7月份合计实现融资总额73.4亿美元,为年内融资小高峰。记者手记丨这是一个属于深圳楼市的7月深圳的“有史以来”最严调控应该是7月最大的楼市新闻,在此之前,部分中介和自媒体已将楼市投机玩到极致,比如暴力拉升、集体护盘、假结婚、假离婚,过桥贷、经营贷明显进入楼市等等,我们在操作中也感慨于楼市的疯狂,以及这次被倒逼的调控。政策的作用是显著的,深圳二手房成交量在第二周瞬间暴跌8成,带看量也直线下降。除了深圳外,还有其他6个城市也连续收紧楼市调控,把7月称为政策调控月丝毫不夸张。在疫情不利影响逐渐淡去的背景下,楼市复苏已经显而易见,究竟还有多少局部爆发式增长,还有多少城市会继续出台更严厉的调控政策倒成了一个值得期待的议题。房住不炒,在任何时候都是成立的。(记者:包晶晶 陈利 视觉:陈冠宇 排版:陈梦妤 陈彦希)2023-07-16 19:13:441
央行放1700亿对债基有什么影响
一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将在6月18日开始招标发行,首发1700亿元。这三期抗疫特别国债将采取记账式国债发行方式,发行对象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也可购买。受访人士认为,特别国债对资金面的冲击不大,但未来央行仍可能会采取一定手段对冲。“三连发”,首批抗疫特别国债发行正式拉开大幕!那么,什么是特别国债?个人能否购买?筹集的钱用来干什么?对资金面影响几何?未来政策将如何走?《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期望能为大家解答疑问。前三期发行1700亿据财政部消息,此次共将发行1700亿元的特别国债。6月15日,财政部宣布,为筹集财政资金,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决定发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一期)和2020年抗疫特别国债(二期)。根据通知,一期国债为5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500亿元;二期国债为7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500亿元。两期国债定于6月18日招标,6月19日开始计息,招标结束至6月19日进行分销,6月23日起上市交易。6月16日,财政部又下发了第三期抗疫特别国债的通知。三期国债为10年期固定利率附息债,竞争性招标面值总额700亿元,将于6月23日招标,6月24日开始计息,招标结束至6月24日进行分销,6月30日起上市交易。故名思义,特殊国债是特殊时期的特殊举措,《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个人投资者可购买特别国债的作用是什么?“通过发行特别国债,借民间储蓄转为政府带动经济复苏所需要的正常支出,大大减少了西方世界财政赤字货币化导致的通胀和资产泡沫。”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孙立坚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解释称,“之所以发行特别国债,主要原因一是不会增加地方赤字规模;二是发行机制灵活,特别国债审核流程简便,只要人大常委会审议;三是特别国债用途明确等。”但与之前市场预期的不同,首批特别国债的发行并没有全部或是部分定向投资,而是全部市场化发行。记者注意到,按《2020年记账式国债招标发行规则》招标工作执行,不但机构投资者可以购买,个人投资者也可购买。目前已有承销机构表示,此次发行将面向个人投资者。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从发行方式看,三期一共1700亿元的特别国债按照普通记账式国债执行,无特殊安排。之所以这样安排,背后可能是出于不占用太多商业银行流动性以致影响实体经济资金投放的考虑。市场化的发行方式也一定程度上否定了之前赤字货币化的猜测。”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国债既是财政的重要工具,也是金融市场的核心产品,坚持市场化发行可让中外资金融机构广泛参与投资,这是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基础,利于构建成熟完善的国债市场。用于增加公共卫生投资我国此前共发行过两次特别国债,第一次于1998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财政部定向对工农中建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第二次于2007年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用于成立中投公司。此次发行的特别国债不同以往,贴上了“抗疫”标签,将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包括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6月12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表示,抗疫特别国债,主要用于有一定的资产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抗疫的相关支出,包括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财政贴息、减免租金补贴等。各地可以在分配的额度内按照一定的比例预留机动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的急需资金需求。“各地可以在分配的额度内按照一定的比例预留机动资金,解决基层特殊困难的急需资金需求。当然,更主要的还是用在有一定资产收益保障的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抗疫相关支出方面。但也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用来解决一些特殊问题。”许宏才说。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通过国债筹集的资金应切实用于解决老百姓的困难问题,比如保障失业、低收入人群,保障就业、提升消费能力等。他指出,资金也可以适度投入新基建等项目,但一定要注意规模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对资金面影响较小7月前发行完1700亿的特别国债是否会对市场流动性产生影响?专家表示,特别国债对资金面的冲击不大。首先,目前市场流动性充裕,利率水平总体平稳。5月中上旬,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市场隔夜利率一度运行在1%下方,金融机构“滚隔夜”加杠杆、期限错配交易增多,资金出现空转和脱实向虚。“为抑制资金套利,央行自中下旬对公开市场操作进行边际调整,隔夜利率开始向短期政策利率靠拢。本月有2期合计7400亿MLF到期,6月15日央行一次性缩量续作了2000亿元,净回笼5400亿元,但从市场利率走势来看总体平稳,反映当前流动性还是比较充裕的。”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加之上个月有1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提前发行,降低了本月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压力,因此,首批特别国债发行不会对市场流动性造成压力。此外,目前发行的特别国债占总额度1万亿元的20%左右,规模有限。业内人士表示,央行发行特别国债的节奏均匀,且若能把地方政府债券的主要发行量放到七八月份,则能减轻特别国债发行的压力。“1700亿元的发行规模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应该较小。”陶金说,短期内可能对市场造成程度较小的波动,这同时取决于央行是否采取一定规模的市场操作或降准等对冲措施。国泰君安固收团队表示,事实上,与5月份专项债冲击相比,这一次特别国债造成的供给压力边际减轻。6月份环比来看,利率债供给压力将边际减轻。“一方面,记账式国债计划发行规模约3800亿元,较5月份的6800亿元大幅减少44%,而地方债供给约环比减少74%(假设月内匀速发行);另一方面,仅考虑增量的特别国债,6月18日至7月末,周均发行1600亿元左右,远远不及5月份单周供给达到5000亿至7000亿元。”国泰君安固收说。对于债市的影响,陶金指出,由于债市的驱动因素更多涉及经济复苏情况、货币政策、利率走势等,尽管短期内可能会受到流动性上的边际波动,但中长期看,债市走势并不受特别国债发行的明显影响。未来降准仍有必要目前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流动性压力的减小背景下货币政策投放较为收敛。未来配合特别国债的发行,是否会有新的动作?“考虑到适逢上半年末考核时点,季节性流动性压力仍然存在,预计央行将继续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并有可能重启28天逆回购操作,保持短期市场流动性稳定,支持特别国债发行。”温彬表示。而陶金则指出,尽管短期内流动性和债市受到特别国债的影响可能较小,但未来央行很可能会采取手段对冲。“对于1万亿元的特别国债发行,央行很可能会采用降准和适时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对冲,同时其他类型的政府债券如国债、地方债等,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放缓发行节奏。”陶金指出。光大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张旭认为,6月底前降准的概率较高。原因在于,2015年地方政府置换债密集发行阶段,央行多次降准进行配合;在今年1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密集发行前,也进行了降准。当前临近半年末,且在月底前有5400亿元公开市场资金到期。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政府债券融资规模较大,其中一部分资金会于6至7月支出,这部分资金的“解冻”也可以提高银行的超储水平,弥补特别国债发行所造成的流动性消耗。温彬也指出,未来降准仍有必要。“从下阶段看,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企业信用债等还有超过4万亿元待发行,因此全面降准仍有空间和必要,通过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操作,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降低政府和企业发债成本,稳定和扩大内需,支持宏观经济继续企稳回升。”2023-07-16 19:14:453
促进行业风险出清! 央行、银保监会发文做好房企并购金融服务
12月20日,记者从央行获悉,近日央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的通知》,并会同国资委,召集部分民营、国有房地产企业和主要商业银行召开座谈会,鼓励优质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加大房地产项目兼并收购,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兼并收购的金融服务,助力化解风险、促进行业出清。记者了解到,通知主要围绕六方面内容展开,包括: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提供并购融资顾问服务、提高并购服务效率、做好风险管理,以及建立报告制度和宣传机制。天风证券研报指出:“地产信用复苏不对称的背景下,依靠行业并购消化不良资产可能是本轮行业风险出清的主要路径。此前市场质疑收并购逻辑或有几点理由:优质房企“三道红线”的限制仍在;央企并购流程过于复杂;民企资产质量和价格过高;销售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再投资预期谨慎。我们此前年度策略中总结过房企加杠杆的一般规律:顺周期集中度提升较快。因此,虽然再融资对优质房企的偏好已经兑现,但是行业景气度能否顺利修复依然是收并购推进的最大前提,销售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再投资预期谨慎是目前的最大堵点,也即我们之前提出目前信用、基本面的核心问题都指向需求侧。”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此前也表示,现阶段,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重点满足首套房、改善性住房按揭需求,合理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并购贷款,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行业和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记者注意到,央行公布的个人住房贷款数据显示,2021年11月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38.1万亿元,当月增加4013亿元,较10月多增532亿元。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指出,此次政策其实说明了当前房地产金融放松的逻辑:房贷政策放松、发债政策放松、房地产资产证券化政策放松、收并购政策放松。类似政策循序渐进,和化解当前房地产企业的金融风险等有关,也是各类金融机构和房企所需要积极关注的内容。类似政策具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给很多机构和企业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和宽松环境,有助于借并购实现更好的项目扩展。另一方面,类似收并购下,一些问题房企的项目可以获得更好的消化,有助于促进此类企业项目的去化,加快资金的回笼,防范房企经营问题的扩大。2023-07-16 19:14:531
解释下这次银行涨息的目的和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0年10月20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2.25%提高到2.5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由现行的5.31%提高到5.56%。1、本次加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本次加息同时上调存款和贷款利率,有别于此前市场预期可能采用非对称的加息手段(只加存款利率不加贷款利率)。总体来看,存款利率上调的幅度高于贷款利率,各期限存款利率的上调幅度在20-60bp,各期限贷款利率上调幅度在20-25bp。存款利率曲线陡峭化上移,而贷款利率曲线则基本平行上移。存贷款利率调整幅度不再是9的倍数,而是5的倍数或者是存款和贷款利率在调整后尾数是0或者5,可能是希望逐步与国际利率调整的幅度特征接轨。2、加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是少数一直坚持认为年内可能加息的机构。在下半年策略报告对货币政策的展望中,我们就提出调控手段在四季度会出现变化,从数量转向价格,由于通胀仍居高不下,而经济增长也出现企稳,所以央行可能适当采用价格工具稳定通胀预期。在10月份的月报中,我们依然坚持在经济增速开始企稳、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在增强的情况下,四季度存在加息的可能。其实加息本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通胀高了自然就应该加息,但市场长期以来关于是否加息的各种争论把问题反而复杂化了。我们认为在这里有必要梳理一下我们过去对为什么应该加息的看法以及与市场其它观点的差异,这样才能更好理解未来货币政策的动向。第一,不要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维持低利率作为中国不加息的理由。过去中国的利率周期确实都是跟随美国的利率周期,但那是因为过去十年中国的经济主要依靠外需驱动,美国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所以美国的利率政策相对于中国具有领先性。但在次贷危机后的这一轮经济复苏中,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逐步转向内需,使得经济周期相对于其它发达国家体现出比较明显的独立性,这也就要求中国央行需要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前瞻性,强调“以我为主”。事实上,中国才是这一轮全球经济复苏的领头羊,我们可以看到今年以来大多数亚洲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都已进入加息周期,与发达国家的利率周期呈现出“脱钩”的迹象。第二,不要把中美利差因素加大升值压力作为中国不加息的理由。从历史经验来看,2005年人民币开始升值实际是新一轮紧缩政策的开始,并伴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换句话讲,央行在今年6月作出汇改重启的决定,实际表明其认为经济复苏的趋势已经确立,政策退出不会导致经济再次出现大幅下滑,接下来的只是退出节奏和力度的问题,需要视经济增速的情况而定。很多人认为9月份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利率适宜保持稳定,避免吸引热钱进入。如果参照06-07年加息和升值周期,可以发现,加息从来没有因为升值导致热钱持续流入而中断过,只是在具体节奏上和升值呈现此消彼长的特征。而升值通常不会连续数月都保持较快的速度,所以在升值速度加快一段时间后加息的可能性不是下降,反而是增大了。此外,中美利差实际上一直都不是吸引热钱流入的主要因素,而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价格的走势在过去与热钱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如今年以来中国利率一直高于美国利率,但是热钱在1-4月是流入的,5-7是流出的,而8-9月又是流入的,这种变化和国内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以及阶段性回暖的时间是不谋而合的。考虑到房地产调控政策长期内都难以放松,我们觉得热钱不具有大幅流入的基础,对于利率提高引来热钱流入的担忧有点过于杞人忧天。第三,不要过分夸大加息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实际上今年以来信贷额度控制的紧缩力度要远强于加息,随着利率调整的正常化,我们认为信贷控制的色彩会逐步减弱。货币状况指数显示,今年以来实行信贷额度调控对紧缩的贡献力度最大,而汇率和利率两个价格调控手段的紧缩作用并不明显,尤其是利率由于通胀上升使得实际利率为负,反而起到了放松的作用。我们以前就谈到,数量调控相对于价格调控对经济的负面冲击更大,而央行不愿意采用价格调控一定程度上和汇改有关,担心引起持续的升值预期。但随着汇改重启后,我们认为这方面的顾虑会逐步消除,未来价格调控(包括利率和汇率)的运用空间会更大,央行可能会更倚重于这些手段,数量调控的色彩可能反而会逐步淡化。如在加息后对信贷额度的控制可以有所放松,让银行更多地通过价格工具来控制信贷需求,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未必有直接信贷额度控制那样大。此外,本次加息长期贷款利率上调幅度较低,也显示央行考虑到企业或居民的承受能力,希望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第四,负利率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定和通胀预期增强是加息的最根本原因。我们认为加息最根本的原因仍是利率水平低于通胀的中枢水平,负利率长期存在将导致金融体系变得不稳定,今年以来银行的存款增长乏力,只能依靠加大协议存款、财政存款的吸收力度或变相揽存的方式来满足存贷比指标的考核,因此提高存款利率有助于缓解银行的吸存压力。此外,长期的负利率也会导致居民的通胀预期增强,央行调查问卷显示目前的通胀预期已接近07-08年的高点,加息对控制通胀预期比数量调控更有效。可以看到这次加息中,存款利率曲线是陡峭化上移的,5年期存款利率上调60bp之多,在历史上并不多见,也体现了监管当局希望增加中长期存款的吸引力,希望居民和企业多存中长期贷款,一方面稳定银行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减少游资对各种资产和资源品的炒作。3、为什么此时加息?第一,三季度经济增长数据可能好于市场预期,而未来的通胀可能高于市场预期。央行选择在三季度宏观经济数据公布前加息,并且采取的是对称加息,而不是此前预期的非对称加息,说明经济增长的数据可能会高于市场预期,如GDP同比增速可能在9.5%以上,使得政府对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下降。而国庆节后食品价格继续上涨,使得10月份CPI同比很可能超过4%,所以提早加息也有利于缓和日益高涨的通胀预期。第二,加息说明央行意识到未来通胀的形势比原先的预期要严重。我们认为前期央行一直不愿加息是基于对CPI年底会回落的判断,因此认为负利率状态不会持续太长的时间,但是我们的判断是,CPI在明年年中之前都难以回落至3%以下,也就是说,负利率状态不是一两个月的事情,而会持续较长的时间,长时间的负利率是央行不能容忍的。这也反映了央行对未来通胀的预期有所改变。第三,加息可能有助于降低短期内加速升值的必要性。虽然加息和升值不矛盾,但前面已谈到在节奏上两者往往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过去两个月人民币的升值速度加快,也刺激了市场对升值预期的增强。而加息后年内升值速度预计会明显放慢,从而有助于减弱迅速升值的市场预期。此外,加息后海外市场的反应是美元反弹,这也使得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速度会放慢,甚至不排除小幅贬值的可能。4、到明年年中是否还会继续加息?首先,我们认为决定未来是否继续加息的关键仍是国内的通胀水平,而不是海外的利率水平以及汇率变化。如果我们前面对加息原因的逻辑分析成立的话,那么未来是否继续加息的判断标准就应该更加单一,只要CPI没有出现趋势性回落,那么加息就仍有可能。其次,基于我们对明年CPI水平的判断,我们倾向于认为到明年年中之前仍存在1-2次加息的可能,即1年期定存利率回到3%左右。我们认为明年上半年CPI同比仍将在3%以上,且有超过4%的可能,而下半年能否回落存在不确定性,全年来看CPI均值应该不会明显低于3%。而且跟据我们在下半年策略报告中对长期通胀的看法,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胀中枢未来很可能是上移的,因此1年期定存利率上调至3%左右并不是一个很高的水平,也只能勉强纠正负利率的状态。如果1年期定存利率上调至3%左右,那么按照对称加息来看,1年期贷款利率也将上调至6.06%,也仅仅是回到06年8月加息后的水平(当时是6.12%,目前更低是因为每次加息的幅度比过去都少了2bp)。这个利率水平并不算高,因为06年经济也并没有出现过热的特征,大幅加息是在07年才出现的。所以我们认为贷款利率在达到6%之后并不会对企业的经营造成明显的融资成本负担,只要经济增速仍保持在8%以上,这个利率水平应属于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如果考虑到近年来信用债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许多企业可以通过发债获得更低的融资成本,贷款利率的上调对企业的负面影响会更小。5、本次加息对债券市场的影响?我们认为不能将本次加息视为“利空出尽”的信号,首次加息对债券市场最大的负面影响不在于加息本身,而在于会打开市场对未来加息的想象力空间,所以收益率到明年年中的大趋势将是上升。第一,只要未来通胀继续上升,市场对再次加息的预期就会增强,不管是否加息,债券收益率都可能会提前作出反应。尽管近期市场通胀预期上升,但债券市场大多数投资者仍对年内甚至明年的加息预期都不强,收益率上升的幅度并不大,10年期国债收益率也仅仅回升至6月份的高点,而中短期收益率调整幅度较小,1年以内的央票和短融则因为资金充裕收益率反而小幅回落。但这次加息之后,市场对央行货币政策的预期会发生较大变化,争论的焦点不再是是否加息,而是加几次的问题。只要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而经济增长保持平稳,那么市场对继续加息的预期就会增强。从2004年和2007年的首次加息来看,在通胀压力较大的市场环境中,由于市场预期未来还会继续加息,中长期债券收益率在加息后的上升幅度一般都可能超过1年期定存利率的调整幅度。只有在加息后期,市场预期未来加息可能性逐步降低,债券收益率的调整才会比较少,甚至出现回落(典型的如07年下半年的几次加息)。06年两次加息对长债收益率的影响不大,我们认为主要是当时CPI不高,市场并没有连续加息的预期。第二,银行资金成本提高,尤其是保险的保单成本可能会显著上升,从而对债券收益率形成上行压力。这次加息中,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不过对于定期存款而言,1年以上期限存款所占的比例很低(1年和1年以下的存款居多),对银行加权平均存款成本的影响并不会很大。由于活期存款利率没有调整,而活期存款利率占存款的比例超过一半,因此这次加息对银行资金成本的影响幅度大约在12-15bp。不过,动态的来看,由于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较大,可能导致部分活期存款和1年期的存款转移到更长期限的存款,即中长期存款的比例会提高,那么银行资金成本的提高幅度可能会高于该水平。此外,保险的保单成本主要是盯住5年期定存利率的,如今年大多数万能险的结算利率都高于3.6%,而本次定存利率中5年期上调幅度最大,达到4.2%,这将直接提升保险的保单成本,从而推高保险公司对长债收益率的要求。第三,供需关系变化可能向不利于债市的方向发展。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这次加息确认了加息周期的开始,那么企业就会预期未来贷款利率会逐步上升,因此会倾向于加快债券的发行节奏,以锁定较低的融资成本,毕竟目前信用债的发行利率仍明显低于贷款利率。这可能会使得未来一段时间信用债的供给压力会持续增大。另一方面,加息抬高了协议存款的利率水平,使得保险购买长债的意愿进一步减弱。保险公司与银行签订协议存款利率的时候,名义的存款利率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参照指标,这次5年期存款名义利率上调60bp达到4.2%,即使在不对利率讨价还价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做协议存款的利率水平也能轻松超过4%,那么对于收益率仍达不到或只是略高于4%的中长期债券而言,吸引力会明显下降,保险公司配置这些长期债券的需求也会减弱。此外,加息正值四季度,大部分配置型机构都已完成全年的任务,并不急于在这个时候加大配置力度,而交易型机构今年也已有明显的浮盈,无心恋战,更多的会选择离场观望。因此总体来看,债券的供给可能会增加,而需求可能会减少,供需关系的改变可能不利于债市。2023-07-16 19:15:032
日本会不会是主权债务危机下一个引爆点?
今年二季度日本债务再创历史新高。横向比较看,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世界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之一。日本债务不断恶化,而恶化程度和恶化速度也远超预期,日本主权债务风险加大。一、日本正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当前,日本在依赖发债的赤字财政中越陷越深,在过去20多年里,日本国债平均每年以40万亿日元的速度增长。财政支出进一步扩大,但税收缺口却越来越大。在2011财政年度预算案中,日本政府确定财政预算为92.4万亿日元,成为迄今为止日本最高的国家预算。预计新年度财政税收约为40.9万亿日元,比2010财年增加约3.5万亿日元收入。但与此同时,新发国债规模达44.3万亿日元,继2010年之后,再次超过税收水平才弥补预算赤字。日本长期靠“新债补旧债”,不仅让债务越滚越大,也让国债总额和国债依存度屡创新高。日本财务省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包括国债、借款和政府短期证券在内的日本国家债务总额共计943.81万亿日元,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GDP的两倍多。以人口计算,平均每个日本人负担785万日元(约63万元人民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如果加上地方政府负债,到2011财年日本国家负债总额将达到997万亿日元,债务总水平可能会达到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227.5%而大地震重创日本经济,出口受到严重打击,经济的脆弱性进一步削弱了日本偿债能力,债务前景十分堪忧,继续被降级的担忧加重。二、日本尚处于债务危机的“缓冲地带”不过,日本面对如此庞大的债务压力,依然有可以“喘息”机会:一是日本是世界最大债权国和第二大外汇储备国。数据显示,2008年底日本对外总资产余额为519.2万亿日元,连续18年为全球最大对外债权国。日本为全球第二大外汇储备国,2010年末,外汇储备余额达到1.049万亿美元,其中持有的外国有价证券、外汇存款和黄金储备分别为10205.91亿美元、137.1亿美元和326.5亿美元。此外,截止2010年底,包括商品和服务贸易、所得收支等在内的经常项目收支顺差达17.1万亿日元,形成债务缓冲。二是债务结构的特殊性。日本主权债务具有内部消化的特点,日本国内剩余资金规模依旧庞大,国债的93%都是国内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持有的,日本拥有近12万亿美元的国民储蓄和1400多万亿日元个人金融资产,债务融资能力较强。三是相对其他高债务风险国家日本债务负担较轻。日本央行通过购买日本国债的“量化宽松”政策为日本政府债务融资,推行赤字财政需要长期维持低利率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日本国债收益率低使债务负担较低。目前,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35%,这使日本发债的风险和成本相对较小。三、债务困境让日本国债依赖型经济难以为继然而,日本大地震的重创加上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拖累让日本的财政巩固能力异常脆弱,日本存在债务增长“失控”风险。日本内阁府年初发表的“中长期经济财政测算”报告显示,由于经济增长不利,如果不进行税制改革,实施财政调整计划,到2020财年,日本国家和地方的基础财政收支将出现23.2万亿日元赤字,国家和地方的债务总额将增加到1238万亿日元,大约相当于同期名义GDP的222%按照日本政府的经济发展模型,其作用机制应该是发行国债-刺激需求-经济复苏-增加税收-财政平衡,但多年来,在增加税收这一环节上总是执行不易,相反国债的规模则日益庞大,国债增长速度快于税收增长速度。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而税收渠道却越来越窄,目前,唯一能够让日本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就是提高消费税。日本现在的消费税只有5%,而欧美国家的消费税高达15-30%.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的消费税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这不仅遭到了国民的强烈抵制,“扭曲的国会”也使包括提高消费税在内税制改革等很难成行。债务负担步入上行通道加剧融资风险。虽然利率很低,但是在越来越大的基数和复利影响下,2008年度日本政府国债还本付息为9.3万亿日元。2011年国债还本付息支出将达到21.5万亿日元。目前国债收益率仅为1.0%左右,但未来美债降级对全球债基的影响,也会抬升日本的长期国债收益率,日本政府债务负担将越来越重。资本与负债缺口可能越来越大。当前日本国民的金融总资产为1400万亿日元,而债务总额为920万亿日元,按现在的债务增长速度计算,只有五年左右时间能为债务“埋单”。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个人资产增长乏力,日本国民储蓄率已从1998年的10.5%下降到2009年不到2%,IMF预计几年之内日本储蓄率由正转负的趋势不可避免,资本与负债的缺口会越来越大,如果日本的国内净储蓄盈余消失,靠国民储蓄支撑债务模式也就快走到尽头。老龄化和社保支出增长增加结构性赤字。老龄化导致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支出的趋势性增长使结构性赤字更加恶化。日本的老龄率直接抬升了养老金支出占比。由于医疗水平提高和老年人口医疗支出增加,日本医疗保障支出与GDP之比也提高了5个百分点。长期来看,不可逆转的老龄化趋势下,高龄人口社会保障,特别是老人医疗费的迅速增加,社保支出已成为日本财政越来越沉重的负担,财政调整难度越来越大,日本债务危机引爆点恐怕也不会太远。(张茉楠 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后)2023-07-16 19:15:101
扩大国债发行规模 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
经济学基本理论告诉我们,扩大赤字,增发国债通常是一种扩张性经济政策。政府发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因应债主体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政府向社会公众发债,基础货币不会增加,向商业银行发债,如果商行以超额准备金购债(基础货币增加),就会扩大市场资金供给,而向央行发债(即政府印钞),一定会增加基础货币。综上所述,政府发债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因此,货币供给量不是一个不变的常数,换句话说,政府钱多了,并不意味着公众的钱就一定减少,因为这期间可能有新货币供给的增加,从而扩大了货币总量。政府经济刺激行为会导致货币供给增加。那么新的货币被创造出来,政府采购或转移支付把财政收入转移到公众手中,公众当然想尽办法投资,增加收益,购买股权的人自然增加,加之政府筹得资金用于投资,促进企业增加销售,企业效益提高,利好股市,股价当然上涨。另一方面,国债的需求量的影响因素是:国债风险,收入水平,收益水平,流动性等因素决定的。国债发行增加并不一定带来国债购买的增加。但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导致股市上升通常是顺理成章的。2023-07-16 19:15:193
可转债交易新规实施时间
可转债交易新规8月1日实行交易新规变化最大的有以下几条:1、交易新规后除首日上市可转债会有20%涨跌停制度;这个涨跌停和目前创业板交易规则是一样的,涨停跌停是可以买卖,只是需要委托排队。不同的是可转债的涨停是T+0,日内都是获利盘,就看看资金会不会摸索新玩法;2、新规后沪市转债首日上市最高上涨57.3%,且上市首日集合竞价涨幅由50%改为30%,与深市同步。也就是沪市债首日也是最多上涨30%,然后直接停牌到尾盘,但是沪市最后三分钟依旧是连续交易,57.3%也是一个涨停价,可以买卖只是需要委托排队;3、增加可转债交易信息公开,即“龙虎榜”,满足异动条件的会上榜。首日的上榜,非首日的当日收盘价涨跌幅达到±15%的前5只可转债和当日价格振幅达到30%的前5只可转债;4、最后一天交易的转债名字会带个Z字;此外,还有个自律监管指引,规定下修和强赎满足条件需要触发前5个交易日预先披露,符合强赎条件需要在触发的当晚公告是否强赎,如不公告则3个月内不强赎。可转债开通条件:1、两年及以上的交易经验;2、月均资产在10万元及以上。可转债交易规则:1、实行T+0交易;2、可转债上市首个交易日不设涨跌幅限制(最高涨幅为57.3%,最高跌幅为43.3%);3、首个交易日后涨跌幅限制为20%;4、增加可转债交易信息公开,满足波动要求会上龙虎榜。沪深交易所向不特定对象设定的可转债上市后首个交易日,上涨比例为57.3%,下跌比例为43.3%。次日起,增减比例为20%。8月1日,永东转2喝了第一口汤,临近收盘时以20%的涨停结束了当天的交易。当日,中证转债指数上涨0.36%,表现稳定。实施新的可转换债券。7月29日,沪深交易所正式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细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细则》(以下简称《交易细则》)、《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指引第12号——可转换公司债券》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业务指引第15号——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指引》)其中,《可转债指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交易规则》将于8月1日正式实施。两个新规从投资和上市公司的角度完善了可转债市场交易和信息披露的诸多细节。同时,通过控制价格涨跌来限制市场的过度“炒作”,从而降低市场风险。据招商证券(600999)介绍,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第一,提高限价,完善价格稳定机制。可转债上市首日,设置全天高于发行价57.3%和43.3%的有效申报价格区间,保持现行20%和30%的盘中临时停盘机制安排;从上市次日起,设置20%的涨跌幅限制。二是加强对异常交易的监管。明确可转债异常波动和严重异常波动,明确可转债异常交易行为的类型及相关监管措施,明确沪深交易所可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异常波动公告或停牌核查,或根据可转债异常波动实施强制盘中停牌。三是加强风险预警。在可转债最后交易日的证券简称前加“Z”标志,充分提醒投资者风险,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四是衔接债券交易规则。调整交易方式、申报数量单位等文字表述。,如将“竞价交易”改为“撮合交易”,将可转债超过涨跌幅限制的申报处理方式由“临时交易主机”改为“无效申报”。第五,加强可转换债券的信息披露。明确公司应在可转债预期赎回条件和转股价格修正条件触发日前五个交易日进行预披露,并应在满足相关条件时考虑和披露是否行使赎回权或修正转股价格;未按规定审核披露的,视为本次未行使赎回权或修改转股价格。不行使赎回权的,至少3个月内不得再次行使,以稳定市场预期。第六,优化赎回和回售的实施期限。规定可转债触发日与赎回日之间的间隔不少于15个交易日、不超过30个交易日,并预留3个交易日供投资者在停止交易后转股,帮助投资者减少不必要的损失;规定可转债回售条件触发日至报告期首日的间隔时间不得超过15个交易日,并督促公司及时实施回售,保护投资者回售权利。此外,沪深交易所还加强了对可转债异常交易行为的监管,如加强对交易行为的研究分析,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监控指标;引发异常波动或严重异常波动的,应当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教授胡星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可转债虽然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特点,但仍然是复杂的复合型金融产品。近年来,可转换债券市场的交易量逐渐增加。目前可转债已经超过400只,股票规模已经上升到7500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日交易量已达1700亿元,市场重要性逐渐提升。与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债券市场不同,可转债具有股票的特殊性。目前国内个人投资者相当多,存在明显的过度投机。因此,从综合主要措施来看,新规的意图是有效防止过度投机,维护可转债市场的平稳运行。派网旗下容止投资基金经理胡博也表示,沪深交易所可转债交易细则正式实施,增加了涨跌幅限制,提高了新投资者门槛,增加了关于交易信息特别是异常信息披露的相关制度,有效降低了可转债的波动,抑制了可转债中的价格操纵,大大减少了近期可转债的过度炒作,很好地保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使可转债回归基本面投资,压缩了投机空间。事实上,可转债市场一直相当繁荣。2021年中证转债指数上涨18.48%,大幅跑赢主要市场指数。今年由于各种风险事件的影响,全球央行收缩流动性,股市出现剧烈调整。但可转债市场年内仅下跌2.73%,明显比股指抗跌。尤其是4月27日以来,可转债市场开始反弹,中证转债指数反弹近11%。新债表现也可圈可点。同花顺(300033)数据显示,7月上市的可转债有15只,收盘首日平均涨幅35.85%。二级市场上,可转债整体表现强劲。7月中证转债指数上涨1.03%,明显跑赢大盘,同期沪深300下跌7%。数据显示,7月份共有21只可转债涨幅超过20%。公募基金持仓环比增长逾9%。截至8月1日收盘,仅有3只可转债低于面值,价格最低的为城市转债,最新收盘价为96.439元/张,其次为搜特转债和天创转债,分别报98.821元/张和98.844元/张。41只可转债价格在200元/张以上,占比近1/10。其中,转债价格最高的是应时转债,8月1日收到976.825元/张,上月一度触及1093元/张。今年4月15日,可转债最低价格仅为327.02元/张,4个月涨幅超过200%。排在第二位的是中矿转债,最新报价862.975元/张。其次是横河转债和小康转债,目前价格超过500元/张。公募基金持有的可转债总市值在二季度大幅增长。据华创证券统计,今年二季度,公募基金持有的可转债市值为2781.32亿元,较一季报增加232.85亿元,增长9.1%。公募基金持有的可转债市值占债券投资市值的1.95%,占净值的1.05%,高于一季报。第二季度,大部分头部账户被打开并转换为债券。2022年二季度,市场上24只基金持有的可转债市值超过20亿元,其中14只基金持有的可转债市值环比上升,15只基金持有的可转债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上升。公募市值的增加可能与二季度可转债市场的走强有关。从市场表现来看,转债二季度表现强劲,中证转债指数二季度上涨4.68%。截至8月1日,可转债平均转股溢价率为53.1%,45只可转债转股溢价率超过100%。“可转债市场溢价率处于高位,价格中枢略有回升。”华创证券固定收益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认为,后续来看,动力仍主要来自于利好个股,可关注中报业绩和周期产品价格的下跌。一是在促消费政策下,继续关注汽车、新能源汽车等行业的可转债;二是中期业绩确定性高,关注光伏、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军工等高景气行业的可转债;近期周期性产品价格下跌主要集中在中游制造业领域。从价格来看,成长行业的龙头可转债仍具有配置价值。8月转债市场能怎么投?天风证券:与5-6月主要交易复苏相比,8月起整个三季度面临的预期压力可能更大,建议思路更为均衡,莫侧重单一行业逻辑,个券确定性可能优于配置思路。光大证券:市场呈现出板块轮动行情,并且板块轮动速度较快,一方面意味着本轮反弹行情已至尾端,市场继续大涨的概率较小;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市场主线板块(新能源和汽车)的“赚钱效应”减弱,但考虑到当前流动性宽裕且经济仍处于弱复苏状况,高增长板块仍具备稀缺性,预计短期出现大幅回调的概率较小,未来仍以高增长行业中二三线股票对应转债的结构性机会为主。中信证券:市场仍旧以结构性机会为主,建议规避有潜在瑕疵的标的,同时增加滞涨板块个券的配置比例,落实寻找alpha收益的核心思路。交易细则1)明确涨跌幅限制,沪深两市标准趋于统一。可转债上市首日采取57.3%和-43.3%的涨跌幅机制,次日起引入20%的涨跌幅限制。2)明确异常波动的标准。结合涨跌幅调整,增设了可转债价格异常波动和严重异常波动标准,明确了异常波动、严重异常波动情况下上市公司的核查及信息披露义务。同时规定沪深交易所可根据可转债异常波动程度和监管需要,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异常波动公告或停牌核查。3)增加异常交易行为类型,进一步明确监管要求。4)新增特别标识。在可转债最后交易日的证券简称前增加“Z”标识。5)对相关表述进行调整。如“竞价交易”改为“匹配成交”、“协议大宗交易”改为“协商成交”、“盘后定价大宗交易”改为“盘后定价成交”、数量由“张”改为“百元面额”。法律依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可转换公司债券交易实施细则》第一条 为了规范上市公司可转换公司债券(以下简称可转债)交易行为,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规范性文件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交易规则》等业务规则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可转债,是指上市公司依法发行、在一定期间内依据约定的条件可以转换成本公司股票的公司债券,属于《证券法》规定的具有股权性质的证券,包括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可转债和向特定对象发行的可转债。向特定对象发行的可转债包括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相关规定向特定对象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购买资产及募集配套资金。2023-07-16 19:15:391
地方政府能发行债券吗
法律主观:发行债券属于财政政策,国家通过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国债政策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是财政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五条 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公正、公平、合法、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和经济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2023-07-16 19:15:461
房地产行业在复苏吗?
随着销售走出谷底,房地产行业正进入复苏通道。国家统计局15日公布了2023年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数据。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3669亿元,同比下降5.7%;其中,住宅投资10273亿元,下降4.6%。相较于上一年,房地产投资降幅明显收窄。2022年1~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降幅达到10.0%;其中,住宅降幅为9.5%。地产销售也呈向好态势,上一年商品房销售规模和金额逐月回落的趋势得到扭转。今年1~2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15133万平方米,同比下降3.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0.6%。商品房销售额15449亿元,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3.5%。业界人士分析认为,2022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先后落地不少降低购买门槛、增加购房能力的举措。进入2023年后,支持刚需群体的政策力度延续,而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进一步优化。与此同时,随着新冠感染过峰和复工复产的加速推进,“稳增长”政策逐渐显效。多重因素下,此前积压的楼市需求逐渐释放,核心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率先转暖。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房价数据,1月70个大中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城市数量达到36个,这是自2021年9月以来首次超过下降城市数。其中,一线城市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转涨、二三线城市环比降势趋缓。销售端的量升价稳正带动房企资金面改善。回顾来看,去年9~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同比累计降幅逐月增加,至年底达到25.9%。今年1~2月,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1331亿元,同比下降15.2%。其中,与销售密切相关的“定金及预收款”同比降幅最少,为-11.4%。但行业面融资尚未出现全面回暖。具体来说,国内贷款3489亿元,下降15.0%;利用外资5亿元,下降34.5%;自筹资金6342亿元,下降18.2%。光大证券相关研报亦显示,2月房企境内外单月合计发债 432 亿元,环比下降10.4%。但主流国央企仍保持相对畅通融资渠道。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要“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防止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另据央行15日消息,人民银行党委日前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强调,持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坚持底线思维,织密金融安全网,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维护金融市场和金融基础设施平稳运行,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中指研究院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将化解房企风险的相关内容放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之中进行论述,表明政府认为房地产风险属于“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为了以“精准拆弹”的方式化解地产风险,预计优质房企仍将是今年政策重点支持对象。此外,为了进一步促进供给侧风险出清, “保交楼”也将是今年“防风险”的重要发力点。目前,“保交楼”工作已显出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房屋竣工面积实现正增长,同比增长8%,其中住房竣工面积同比增长9.7%。展望后市,住建部部长倪虹在2023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时,从市场预期的角度,表达对房地产的企稳回升“充满信心”。倪虹认为,今年1、2月份全国商品房的销售,包括一手和二手房,结束了13个月的负增长。虽然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有涨有跌,但总的看价格是平稳的。同时,保交楼的工作在扎实推进,有力保障了购房人合法权益,房企的合理性融资也得到了改善。应该讲,市场主体信心正在恢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15日在国新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则表示,进入2023年,房地产市场从商品房销售、房企到位资金、开发投资规模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积极变化,但从总的来看,目前房地产市场还是处在一个调整的阶段。2023-07-16 19:15:541
美国国债违约,对中国老百姓的影响是什么? 求详细解答!
我国实行外汇管制,用来买美国国债的外汇既是国家的钱也是老百姓的钱。如果美国国债违约,首先是对国家宏观影响,然后才是对老百姓的影响。具体讲:一、国民财富损失,等于中国老百姓给美国打工,老板耍赖皮,不给发工资,白干活。二、影响国家经济建设,从而影响老百姓工作、生活环境。三、影响国家社会建设,从而影响老百姓的公共福利。四、影响军事建设和国家综合实力,从而影响老百姓出国旅游的国家荣誉感和自豪感。六、美国国债违约等于支援了美国建设,美国强大了继续欺负我们,从而老百姓还会生更多闷气。2023-07-16 19:16:023
减持美国国债是什么意思
减持美债意味着抛售美债:抛售美债。举个栗子:中国经常发行国债。你买了大量的国债,但是还没到期,中间就卖给别人了。这是在卖“中债”。 但是,发债的人从中国变成了美国,买债的人从你变成了中国或者其他国家和机构。 债权是向他人要求某些行为(作为或不作为)的民事权利。与物权不同,债权是典型的相对权,只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效力。原则上,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债务关系不能对抗第三人。债权债务不能单独存在,否则就失去了相互的意义。 扩展数据 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金融运行情况来看,中国减持美债主要有五大原因: 第一,美国新总统川普上台前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尤其是上台后急于重振美国经济,计划采取刺激政策,包括扩大美国财政赤字、降低制造业税率、振兴产业、向美联储施压加息等,这已初步显示交易,并使美元的趋势继续加强。 引发其他国家外汇贬值,也使国际资本涌向美国市场;下一步,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和美联储加息预期的上升,可能会引发更多的中国资本跨境流动。中国减持美元以防后患,这是很自然的。 第二,中国外汇储备的形势发生逆转,呈现不利趋势;如果继续持有巨额美债,随着中国跨境资本流动的增加,我们可能会消耗更多的外汇储备,这必然会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定,最终伤害经济增长。 同时,人民币加入SDR后,储备外币资产或投资手段的空间大大拓宽,不需要大量增加美债。所以,减持美债从客观现实来看也是一种自然的经济行为,也是出于一种无奈或者自我保护。 第三,中国对外投资无论是投资结构还是投资数量都有所调整,既体现了投资方向的多元化,又将风险防范放在了重要位置,体现了理性的海外投资理念,对美债减持也有一定影响;尤其是人民币加入SDR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可供选择的海外投资策略更多,对美债的需求减少。 第四,也许由于一些政治因素,美国新总统会对其意图激化贸易摩擦、打压中国对美投资等排华行为施加一点压力或者给予强烈反击。比如最近美国的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对中国不锈钢板的高额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复审可能征收高额税率,这就显示了一个不好的预兆。 第五,中国需要增加投资,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只增发人民币不仅会增加国内通胀风险,还会导致人民币汇率继续下跌,影响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声誉。 因此,减持美债,将美元变现,然后用这些资金强化“一带一路”战略,增加对外投资,不仅可以将“美元符号”变成优质资产,还可以大大降低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减持美债,实现美元变现,无疑是非常可行和现实的选择。 当然,大幅减持美债也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这说明,如果中国大规模抛债,美国国债收益率将飙升,从而重创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 同时,如果中国卖得太多,其债权人的地位就会让位于美国的朋友和伙伴,如日本等国,使这些国家形成更强大的政治联盟,从而对中国的外交和海外投资产生不利影响。此外,美国债务的大幅减少和其他外币资产的增加,由于缺乏能够与美元价值相抗衡的国际货币,可能会增加增持外债的风险,给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带来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更需要注意的是,减持美债可能会推高美债价格,导致减持美债过程中成本增加。而且减持美债可能会导致美国通过自身进一步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弥补美元资本的流出,我们持有的美国国债财富可能会进一步缩水。2023-07-16 19:16:091
2014年1月26日全世界股票暴跌为什么
新兴市场恐慌情绪蔓延 美国缩减QE规模,使新兴市场遭遇货币回流危机,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汇率下跌以及恐慌情绪最终酿成了股市上周五“全球悲剧”。而道指的下跌,除了受到新兴市场影响以外,更多是被看作美国经济复苏的必经过程。随着美国不断缩减QE,这一局势会逐渐蔓延。 上周五,除了沪指上涨0.6%外,全球主要股指全线大跌。其中,巴西、印度等新兴市场股指受到重创,分别跌533点、240点,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市场股指分别大幅下跌239点、119点、215点,道指暴跌318点,跌幅达2%,创五周以来新低,同时也创下7个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在业内人士看来,美国缩减QE规模,使新兴市场遭遇“热钱”回流危机,在此过程中出现的汇率下跌以及恐慌情绪最终酿成了股指上周五“全球悲剧”。而在分析人士眼中,道指的下跌,除了受到新兴市场影响以外,更多是被看作美国经济复苏的必经过程。 随着美国逐渐缩减QE规模,新兴市场出现“热钱”外流。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新兴市场的股票基金净流出达40亿美元,截至1月22日的一周里就有24亿美元的资金流出;债券基金今年以来也有10亿美元的资金净流出。 上周五,包括印度、马来西亚等多个新兴市场的央行进行了干预,以维护其货币汇率,但效果并不理想。“在美国退出QE的大背景下,市场预期新兴市场的汇率会普遍降低,所以会选择撤出股市上的一部分资金,造成股市下跌。”大地期货分析师倪官良表示,随着美国不断缩减QE,这一局势会逐渐蔓延,“不排除以后新兴市场遭遇重创,全球股市未来继续下跌的可能”。 在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看来,美国退出QE进程中,新兴市场的确会面临一轮危机,但美股、道指的下跌,根本原因还在于美国的国内环境。“QE推出以后,美联储制定的基准利率处于0.25%这一超低水平,这也意味着企业发行债券的成本非常低。由于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低于股权融资成本,大量企业开始热衷于用发行债券的方式回笼资金,进而回购股票,增强自身对股权控制力,在这个过程中美股被拉升。” “美国国债的最大买家是美联储,当美联储削减QE,企业发的债券便将失去最大买家,同时,由于发债成本增加,有些企业就会停发债券。”付鹏继续说,这样以来,以发行债券回收股票的方式被企业弃用,便会造成股价回调,随着QE规模的不断缩减,预计2014年美股下跌幅度可能在20%左右。 此外,上周五,有“恐慌指数”之称的CBOE波动性指数(VIX)暴涨31.74%,收18.14。当周,VIX暴涨46%,创2010年5月来单周最大涨幅。“这与经济转换周期过程中市场反应敏感有关,但目前看这一指数仍处于正常范围。”付鹏认为。期货日报郑眼看盘:外围市场动荡A股面临冲击 上证综指上周五涨0.6%至2054点,深圳综指涨1.3%至1089点。早盘主板一度有所表现,推动力量主要来自绝大多数涨停的气氛渲染下,创业板等小盘股走势很强,渐渐将主板风头抢去。 最近市场中流传一种说法,即只要打破产品的刚兑潜规则,市场的无风险收益即降,如此就会凸显股市的价值,属于重大利好。因此,当工行及山西省相关政府部门否认兜底时,部分投资者或产生向好情绪,如此使得上周五盘面较为好看。 这么想的逻辑性很强,但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却可能走样。次贷危机前,华尔街“精英”将一些垃圾包装成高评级资产,人们误以为这是“无风险收益”,然而当时却是涨到历史新高的。由此可见,“对风险收益的误会”不是一定对应股市走熊。 因此,无风险收益误会被澄清后,先是有实业崩溃,公司受冲击(如通用等,轮不到股市。 本周二一切将水落石出,估计平稳的机会很大。名义上是否“刚兑”只是种春秋笔法,本质问题是购买信托的人能否拿回钱。如能拿回,那么啥名义都不重要。 外盘上周五夜间暴跌,和热钱逃离阿根廷等新兴市场相关。此波冲击若不能迅速止住,会对全球市场造成冲击。不过,由于开放程度有限,所以对我国冲击相对有限,只是未来流入热钱多少会受些影响,所以整体上仍偏空。 我们不妨将欧美成熟股市类比为A股,将阿根廷等金融资产视为信托产品。人们原以为后者是无风险资产,现在省悟了,资金外逃了,照理说欧美股市应该上涨才是。因此,从这个实例也可看出,逻辑性貌似很强的观点在实践中却完全可能走样。 这并非是不需讲逻辑性,而是首先得保证逻辑链条中切不可遗漏“重要细节”。就以此例看,欧美上市公司中许多在阿根廷等国有业务,许多欧美银行过度卷入了新兴市常换言之,欧美股市陪跌其实是符合逻辑的。 如果带着这个加强版的逻辑来回看我们A股和理财产品的关系,就理应另有所悟。因外盘暴跌,今日A股免不了低开,但以A股素有习性看,低开后走高的机会较大。在短期内,A股反弹势头应可延续,除非外围恶化速度远超想象。 外围情况恶化对我国人民币国际化速度必然会有一定影响,但就对A股影响来看,应兼有短期利空和潜在利好作用。就短期看,至少热钱流入速度会大为放缓;就中期看,有机会使我国的偏紧货币政策松一些。不排除有小型经济刺激的机会,虽然远不至于出现2009年那样的恐慌性的“四万亿”。每日经济新闻2023-07-16 19:16:204
201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有哪些
(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我国外贸减速加大经济下行风险(二)物价较快上涨势头虽得到控制,但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三)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有效性减弱(四)房地产销量价格双双下降,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敏感期(五)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大二、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2012年,“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及经济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1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储蓄资源丰富、学习追赶型科技后发优势和国内企业建设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性高涨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以优惠政策动员国内更多战略资源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将加速固定设备更新换代,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将在产业结构向上调整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3.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4.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消费购买力较强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政策因素和人口结构因素等将有利于我国消费需求保持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二)国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整将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2012年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假设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对2012年的翘尾因素影响约为1.7个百分点,如果要将全年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5%左右,则要求新涨价因素要比2011年的2.8个百分点低1个百分点。考虑到逐步消化巨额货币存量的需要,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灵活操作的取向,针对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的新变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2012年不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2年仍将延续,受资金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明显减速,进而带动投资增速放缓。 2.地方财政债务压力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短期流动性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供地力度,但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大部分成交土地为底价成交。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3.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2011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较快,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4.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三)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 根据上述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我们将3种不同世界经济增长背景和3种不同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为假设条件,经模型测算,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高中低3种不同情景。 1。GDP增长8.5%左右的基准情景,概率50%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球GDP增速同上年基本持平,全年通货膨胀水平不超过2011年。同时,我国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3个宏观调控主要着力点的关系,在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小幅双降、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的背景下,总量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调结构”放到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认真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落实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货币政策进一步强调实质性稳健,M2增长15%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4万亿元左右,从社会融资总量角度对“流动性闸门”加以控制。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投资,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投资快速增长。严格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的节能目标。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5%左右;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3.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控制在4%。虽然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成本上升压力减轻,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状况不会明显转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为放缓,全年增长20%左右,同比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平稳,因物价涨幅回落,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速比上年略有提高。出口增速由2011的21%下降到2012年的15%,进口增速由2011年25%下降到2012年的17%,贸易顺差由2011年的1600亿美元减少到1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 2。GDP增长9%的高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信心得到较快恢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加快,不再推出放松货币的新举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于稳定,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较好控制,不再推出进一步紧缩政策,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上年,国际贸易环境较上年有所改善。同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稳定增长,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率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加较多;货币政策在稳健中对部分薄弱环节实行定向宽松政策,全社会融资总量继续处于稳中偏宽的状况。加快“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工,不再出台新的房地产调控紧缩需求措施,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资金得到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增速大体保持2011年水平。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保持9%左右的较快增长态势;但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4.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左右。由于快速增长中落后产能难以淘汰,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不乐观。 3。GDP增长8.0%左右的低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并向核心国家蔓延,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胀压力上升使得货币政策缺乏空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个别季度负增长甚至部分国家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继续收紧政策,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低于2011年,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以“控通胀”为首要任务,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财政政策力度较上年有所收缩,财政赤字率和赤字规模明显下降,地方政府发债受到债券市场冷遇;货币政策在严控表内业务的同时加大对表外融资的监控力度,继续加息缩小负利率,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出现明显下降。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出口增速将由2011年的21%大幅下降到10%,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9个百分点,全年增长16%。GDP增长将明显减速至8%左右;由于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落后产能较快得到淘汰,节能减排形势明显好转;总需求收缩使通货膨胀压力相对缓和,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2.8%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左右。 三、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预测,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呈双双小幅下降的概率较大,经济运行的总量矛盾有所缓解,国内外多重两难甚至三难因素的挑战使我国宏观调控总量政策无论进一步收紧或放松的空间都很小,巩固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物价”和“稳增长”之间寻找恰当的政策平衡点。同时,国际经济再平衡进入制度变革的新阶段,发达国家需要修正过度负债、过度消费的制度性缺陷,新兴市场国家需要改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内外平衡和投资消费均衡增长的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能否在调结构、转方式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不仅关系到2012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2012年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主动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 (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2012年,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和价格水平高位回落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将低于前两年。随着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主要以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为税基的国内增值税增速将有所回落;随着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导致进出口减速,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速也将回落;企业经营环境偏紧影响到企业效益,企业所得税增长面临困难;汽车销售增长维持低水平,国内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增长也难有起色,综合考虑到资源税等增税因素和结构性减税因素,初步预计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2012年,政府在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等民生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三农”、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支持,需要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增长。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依然保持较高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规模的财政赤字。建议2012年继续支持部分财政状况较好的省级政府直接到债券市场融资试点,适当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中,要在压缩行政支出、保证政府在建项目支出的同时,推动财政支出大力向社会保障倾斜,向改善民生倾斜,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政府投资要在确保在建项目投资顺利完成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除确保“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外,严格控制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过度积累。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补助水平,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适当降低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作用较大,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重点应由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转向结构性减税。建议适当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消费税制改革在坚持对一些过度消费会损害健康和环境的商品继续课以重税外,其他诸多商品的消费税率应适度下调,部分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已不再适合课征消费税,部分传统上视为奢侈品商品的消费税率也应大幅下调。第一,有利于降低商品国内售价,促进居民消费。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间接税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由最终消费者承担。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价内税率的下降将有助于降低商品售价,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物价总水平;另一方面,商品降价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企业应对成本上升能力,使企业有能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从而改善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第二,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税负环境。我国增值税名义税率偏高,但外资企业和国内大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获得不同名目的优惠税率,真正承受高税负的是国内中小企业。降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优惠税率,有利于公平税负,明显减轻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经营压力。第三,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必然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有利于促进内外需平衡。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部分国产商品国内售价高于国外售价的不正常现象,除流通费用等其他原因,内销与外销的税负不同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磨擦,有必要适当降低增值税内销税率,同时适当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的同时逐步取消增值税优惠税率对实际税收影响较小,但对公平税负、调整结构影响较大。 (三)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在2011年的物价调控中,较多借助于约谈生产企业等行政性手段,物价调控中屡屡出现“摁倒葫芦起了瓢”这样顾此失彼的现象。行政干预在强行压制短期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导致远期通胀压力进一步积聚。2012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一要更加重视经济手段、市场化手段的运用。2012年我国迎来难得的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应不失时机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取消信贷规模行政管制措施,让国内资金要素价格找到真正的市场定价,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市场基础的均衡汇率水平。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供求关系,为利用国际资源稳定币值创造条件。二要改进对通货膨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考察CPI外,还应将核心CPI、“低收入群体CPI”等纳入考查范围。需要看到,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是长期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以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升级的必然结果。而且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进一步上升。当前,我国CPI持续上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食品,而国际油价上涨成为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主要来源。仅通过CPI走势来判断全面通胀形势,就会造成对通胀压力的过分渲染和过度担心。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需要改进对通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了继续将CPI走势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外,还需要将剔除了食品和石油价格影响的核心CPI纳入考察范围。此外,由于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高,还需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CPI”,以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货币政策应更多关注核心CPI趋势和资产价格走势,财政补贴政策更多关注“低收入群体CPI”,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三要注重促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以入股、出租等方式流转到农业企业,对商业银行、流通企业、科技企业的涉农金融、流通、科技等经营活动给予营业税减半等政策优惠,实现农业生产与现代金融、现代流通和现代科技的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增加对农业的金融投入,加快实现农业大生产与城市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调节机制,从生产、金融、科技、流通等多环节有机结合着手稳定食品价格。 (四)立足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方位扩大消费 国际经济调整对我国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形成新的压力,这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积极推动收入分配的实质性改革,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为提高劳动者报酬形成制度性保障,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时期让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同时,要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稳定证券市场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值保值,提升消费信心。应果断降低中高档消费品进口关税,释放高端消费需求,让高收入群体的高端消费需求留在国内,有助于扩大消费总量。要建立食品等消费品安全的严查重罚制度,让居民放心消费。我国已进入物品供应极为丰富的阶段,必须多部门配合,建立精细化、标准化、诚信安全的生产流通和法律监管机制,为消费者创造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促进终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2023-07-16 19:16:392
控股公司风险隔离
控股公司风险隔离 控股公司风险隔离,公司发展需要公司不断对外融资,而现在股权质押融资是一种保证公司资金充沛创新型金融产品,因此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是比较多的,以下分享控股公司风险隔离 控股公司风险隔离1 金融控股公司存在的风险如下: 金融控股公司是金融业实现综合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也是一种追求资本投资最优化、资本利润最大化的资本运作形式。在金控集团中,控股公司可视为集团公司,其它金融企业可视为成员企业。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间通过产权关系或管理关系相互联系。各成员企业虽受集团公司的控制和影响,但要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 1、公司系统风险的危害比较大 金融控股公司由于占有金融资源过大,其系统风险的危害比较大。在金融控股公司中,无论将部门的风险分散化到怎样的程度,即使系统内部不发生风险,但是由于系统外的风险,也会波及到系统内。在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体系中,这种不能分散的风险可能导致系统风险。 这是因为,首先,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控制的金融资源占据着金融和经济活动的绝大部分,可能使整体经济暴露在风险之中;其次,金融控股公司或全能银行使银行与产业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这样就可能使震荡更容易传播。 2、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 金融控股公司的各子公司之间进行关联交易,使得集团内各子公司的经营状况相互影响,这就增大了金融控股公司的内幕交易和利益冲突的风险。由于集团内子公司的利益相互影响,所以就可能出现子公司之间进行内幕交易、损害消费者利益的现象。 3、财务杠杆比率过高 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提高财务杠杆比率,比如总公司以外来资本(如通过发债或借款)拨付给子公司的资本金,在总公司和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中都同时反映出来。如果该子公司用该笔资金在集团内继续投资,则该笔资本就被重复利用,这意味着资产重复计算,可能会使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影响到集团的金融安全。 控股公司风险隔离2 一、股权投资对象的法律风险及防范风险点: (1)国企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 (2)投资于不规范私募基金可能涉及刑事犯罪。 近年来,私募股权(PE)和风险投资(VC)越来越多,常以有限合伙企业的形式设立,一些国有企业也投资其中。《公司法》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公司不得成为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 同时,《合伙企业法》规定,除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得成为普通合伙人外,公司可以向合伙企业转投资。故国有企业或国有独资公司只能成为有限合伙企业中的有限合伙人,否则将被认定无效。 防范:国企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投资;对投资对象应作深入细致的尽职调查,如投资对象承诺保底和高额回报的,应值得警惕。 二、股权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股权投资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出资设立;二是股权受让;三是参与增资扩股。 (一)直接出资设立中的两大法律风险,即虚假出资和非货币出资。 1、虚假出资的风险点: (1)已出资股东也可能为其他股东的虚假出资行为“买单”; (2)出借资金协助他人进行虚假出资的,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司法实践中,债权人会把债务人的所有股东都作为被告,特别是信誉好、资产多的国有企业股东。上述规定加大了企业对外投资设立公司及出借资金的法律风险,相关纠纷可能因此大幅增加。极端情况下,即使国有企业出资到位、即使仅持有少部分股权,也可能会承担100%的赔偿责任,最终还面临向虚假出资股东追偿无着的风险。 防范:国有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应加强对其他股东的资信调查;除自己足额出资外,还必须认真监督其他股东的出资情况。 2、非货币财产出资的风险点:出资财产的价值或权属存在瑕疵。 公司法许可股东用一定的非货币财产出资,但未明确规定非货币财产出资的相关标准及程序,存在一定风险,如未评估作价的非货币财产其实际价值可能与章程所定价额并不相符、财产虽然交付但权属未变更。近年来非货币出资中知识产权方面的纠纷较多。 特别是知识产权合法性、完整性的法律风险。如职务技术成果、软件职务作品等存在权属争议,将从根本上影响出资的成立;以专利权和商标权出资超过法定有效期限,导致出资瑕疵等。 防范:可在出资协议中写明:“投资方保证,所投入的高新技术投资前是其独家拥有的技术成果,与之相关的各项财产权利是完全的.、充分的并且没有任何瑕疵”,并约定投资方违反承诺的赔偿责任。 (二)股权受让中的法律风险 风险点:(1)标的公司存在未知的或有债务,如标的公司对外偿债,将影响受让股权的价值。(2)“零对价”股权存在风险。 股权受让中的风险点和问题比较多,如转让的股权是否具有完全、合法的处分权、是否已履行法定程序、获得相关授权或者批准等。其中,容易被忽略的是标的公司的或有负债。“或有债务”不仅包括已经约定的条件或允诺的责任,待条件成就时,就可能发生的或有债务,如担保债务,而且包括具有偶发性的,不可能在会计报表上有所记载的或有债务,如产品质量债务等。 防范:股权受让方可采取如下风险防范对策:一是,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标的公司的或有债务进行询问或调查。二是,受让协议中列明出售方的保证清单。 受让方通过保证清单确保自己获得预期的收购对象,确保所承担的责任等不利因素限于合同明确约定之部分,即锁定风险。三是,协议预留部分股权受让款。在一定期间内,如承担了或有债务,则用预留的款项承担。四是,通过司法救济请求损害赔偿。受让方可以出让方违反缔约过失责任或瑕疵担保义务为由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出让方赔偿其经济损失。 (三)增资扩股中的法律风险 风险点一:董事、高管未尽勤勉义务。 公司法解释三规定,增资过程中股东未尽出资义务的,违反勤勉义务的董事、高管人员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风险点二:恶意摊薄小股东利益。 增资扩股时应当尊重小股东的意见和利益,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在小股东反对的情况下,尽量通过借款等其他方式融资。 风险点三:国资权益流失。 有的国企高管擅自放弃国企参与增资的权利,让与自己具有关联关系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增资,造成国资权益受损,可能构成犯罪。 三、股权投资运营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总体风险:国有企业对所投资公司失控的情形较为严重。 我们对出资企业三年来的重大法律纠纷进行分析后发现,个别集团因投资领域庞杂、投资层级过多、决策程序不规范,国资控制力不强、监管不到位,有的甚至不派遣人员、不参与管理,难以对参股、控股的企业形成有效控制。 分类风险:根据所投资企业的股权比例,存在三类不同法律风险。 第一类是参股而不控股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大股东一股独大。 防范:应通过积极行使知情权、异议股东请求公司回购权、股东代表诉讼等法定权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二类是对于控股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内部人控制。 防范:应行使好选人用人权、监督权等股东权利,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和激励奖惩机制。 第三类是各持50%股权的企业,其风险在于公司僵局。 防范:应通过《公司章程》的约定,采用“金股”制度(赋予某一方在僵局时的决定权但不影响利润分配)、风险分类制度(参照分级基金中的一部分股权承担固定收益;一部分承担风险收益)。 四、股权投资退出的风险及防范股权投资退出的路径主要包括股权转让、清算、改制、破产。 风险点:不履行清算义务,股东要承担民事责任。 公司法解释 (二)中对于股东不履行清算义务作了明确规定。因负有清算义务的股东间系连带责任,故实际操作中,债权人倾向于把所有的股东都作为被告,故即使国有企业仅持有1%的股权,也可能会先承担100%的责任以及向其他股东追偿无着的风险。 防范:公司解散后,股东应积极履行清算责任,保管好公司主要财产、账册和重要文件等。 五、境外投资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风险点:控制难度大,风险种类多,国资流失严重。 近年来,不少国企由于对投资风险评估不足、投资行为偏离规范化操作、短期投机心理严重、人员管理体制上存在重大疏漏等因素,在境外投资中遭受了重大损失;同时因合同签订时考虑不足、相关凭证、合同保管不善等,在涉外诉讼、仲裁的败诉率也较高。 防范: (1)建议在境外投资时尽全力做好前期调查工作,列出风险; (2)与当地知名企业设立合资公司,虽然会损失部分利润,但可以建立内部制衡机制和监督机制、规避风险; (3)借助我国驻当地使领馆的力量; (4)聘用当地的专业中介机构; (5)与中资银行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签订资金委托监管协议; (6)对派驻人员实行强制休假制和定期轮岗制。 控股公司风险隔离3 投资入股的风险有哪些 1、投资决策风险 投资决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项目定位不准和决策程序的遗漏上。 每个项目都存在特定的行业,投资者对项目所处行业、行业周期、市场环境不了解,会造成行业定位风险。对项目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了解不全,对投资的企业发展阶段靶向不准,会造成投资类型选择的风险。 拿房地产行业投资来说,当经济从低谷到复苏的拐点,建筑施工、水泥等企业会最先受益,股价上涨也会提前启动。但是房地产属于周期性强的行业,一旦市场需求接近饱和状态,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压力便会倍增,这时投资者就应该考虑转向了。 2、企业经营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主要是指被投资企业的业务经营风险。发生风险的原因可能是项目所处行业的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比如经济衰退。可能是经营决策不对,比如盲目扩张、过快多元化。也可能是企业管理者的能力不够,或管理团队不稳定等。企业经营情况发生变化易导致业绩下滑、停工、破产等不利情况 从而影响股权投资通过上市、股权转让、管理层回购等方式完成投资资金的退出,导致股权投资没有收益甚至出现本金损失的情况。最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本金完全损失。 3、资本市场风险 某些行业、某种投资方式等的具体政策规定的突然改变,即资本市场的变化,很可能会增加投资人意想不到的风险。这里的资本市场风险主要指政策(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带来的风险,政策发生变化,市场价格产生波动,风险随即产生。 这种风险是任何投资项目都无法回避的系统风险,因为如利率调整的宏观政策的变化对体系内的每个企业都有影响,只是不同行业受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 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知识产权等法律问题上。股权投资基金与投资者之间签的管理合同或其他类似投资协议,保证金安全和保证收益率等条款往往不受法律保护,这是投资风险之一。而股权基金投资协议缔约不当与商业秘密保护也可能带来民法典律风险。 5、执行风险 执行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时间上。对于股权投资来说,投资的周期一般较长,股权退出期普遍在三年,或者五到七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并非所有的股权投资都能在约定的时间内以上市【套】现退出作出良好的结局,更多的投资项目可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上市或只能在原有股东内部转让等。因此,退出机制的不完善,会使股权投资资金风险变大,因为不确定因素很多。 入股投资风险防范 1、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标的公司的或有债务进行询问或调查。 2、受让协议中列明出售方的保证清单。受让方通过保证清单确保自己获得预期的收购对象,确保所承担的责任等不利因素限于合同明确约定之部分,即锁定风险。 3、协议预留部分股权受让款。在一定期间内,如承担了或有债务,则用预留的款项承担。 4、通过司法救济请求损害赔偿。受让方可以出让方违反缔约过失责任或瑕疵担保义务为由提起诉讼,请求法院判令出让方赔偿其经济损失。2023-07-16 19:16:491
国内经济状况为经济衰退,国际经济状况为国际收支赤字,问政府应怎样搭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金融学中的一块基本内容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相互搭配使用,具体说来有以下四种配套方式:宽松的货币加扩张财政;从紧的货币加紧缩的财政;宽松的货币加紧缩的财政;紧缩的货币加宽松的财政。可是,结合当今世界货币发行的规律和经济发展现实来看,根本不存在“紧缩货币政策与宽松财政政策”共存的现实,即便是在理论上也是行不通的,所以两者的搭配方式只有三种,没有四种。 为什么从紧的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无法共存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各国的货币体系和财政体系都被政策操控,财政部和央行虽分属不同的机构,但其做出的决定都必须经过最高决策层同意,也就是说。一国的金融体系(在不考虑外资冲击的假设下)基本上是由政府说了算,而不是市场说了算,即便是号称最自由的美国也是如此。于是可以推出,货币的发行量也是政府说了算。 宽松的财政政策导致的后果就是财政赤字,赤字的理论依据就是政府提供信用向人民借钱,借的钱总要还啊,怎么还呢?有三种方式:第一,增税,这种方式会引起民众反感,不好。第二,发国债,美其名曰“金边债券”,政府肯定不会欠你钱的啊,信用有保证,但是呢,过几年要还利息,也不太好。第三,就是自己印钱还债,美其名曰货币发行,这种方式对政府最有利,理由如下:第一、不用还利息;第二、想印多少印多少,欠再多钱也不怕,欠债的人可以自己印钱还债,这是天下最霸道的一个笑话,对吗?所以,全天下的政府在理论上都是破产的,但实际上都没破产,因为权力让它得以继续运行。 再接着说赤字的偿还方式对货币政策有何影响。增税,是最基本的国民收入再分配方式,老百姓拿得少了,政府拿去的多了,蛋糕一样大,分法不同而已,对社会货币总量几乎没有影响,所以对货币政策也没啥影响。发债,是提前预支老百姓的未来收入和后期税收收入,基于李嘉图等价定理,其效果跟增税差不多,对货币总量稍有影响,那就是政府要多支付一项成本:债券利息,但一般而言债券利息往往比不上CPI,也就是说,因为利息产生的货币输入不足以对后期应有的货币总量产生较大影响(因为那个时候GDP的总量也在增加,货币自然合理的同步增加)。所以,产生后果最严重的还债方式就是“印钞票”,第一,印钞票的依据往往是根据政府负债的情况,而非现实经济发展需要;第二,多印的钞票没有任何实体经济产品作为支撑,单一增加社会总需求而已;第三,印钞导致的通胀会隐藏政府实际赤字,导致实际利率降低,低于CPI,使政府少还钱但让老百姓利益受损。 也就是说,只要政府以印钞票的形式,以货币发行为基础来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那么其货币政策一定是宽松的,根本无法从紧,从紧了钱从哪里来呢?从紧了不就等于宣布政府破产吗?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各国遇到的复苏瓶颈,当初为应对危机设计的“双松”政策为现在的尴尬处境埋下了伏笔。流动性在被各国政府强心剂般的政策刺激过后,开始了新一轮的泛滥泡沫,于是乎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来,货币可以适度从紧啦,再不紧一点就又是通胀啦,可是,各国突然发现我们走进了一条死胡同,不是不想从紧,是根本不能从紧,从紧了政府就要破产,当初政府是欠了好几万亿的债啊,不发货币怎么还钱呢?还是维持低利率不变吧,否则政府活不下去,幸好我们政府可以自己印钱还债。 所以,当货币政策被财政政策绑架的时候,怎么可能会独立发挥作用呢?于是,后危机时代,冰岛政府宣布破产,希腊陷入债务危机,欧盟各国都不同程度受到债务影响,于是在近期都不约而同的选择紧缩政策削减预算,这是一桩好事,把逻辑厘清了政策才能对路。欧元区国家之所以一直陷入通缩甚至债务危机,恰恰是因为该体系内国家货币发行权(欧元)与本国行政权力脱离,也就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脱离,各国财政政策可以自行制定,但欧元的发行量不是法国、德国说了算,而是整个欧盟说了算,于是“自行印钞”的还债渠道被彻底堵死,所以货币政策避免了被财政政策绑架,那欠下的钱怎么办?增税肯定不行,发债也没人敢买(中国肯定愿意买,呵呵),货币又不能多发,所以只能量入为出,紧缩财政,大幅削减赤字。所以,目前来看,只有欧盟可以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四种搭配了。 中国和美国是反面典型,中国政府印钱造成通胀是剥削老百姓为资产阶级服务,美国政府印钱造成通胀是剥削发展中国家为自己服务,这两个意识形态不相容的国家竟然在经济政策上出奇的一致:用财政政策绑架货币政策,政府自己印钱还债!所以至今两个超级大国都不敢说政策转向,因为一转向政府就破产,先赶紧印钞让政府还了债再说,通胀的后果让可怜的百姓承担去吧! 综上我们发现,要发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独立作用,必须使两者的决定权分离,显然,国家的存在是不会允许财政权旁落的,但欧元区的示范让我们看到了超主权货币发行体系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使货币发行不为一国政府所利用,那么区域内超主权货币的出现怕是一条迟早会被脚印踩出来的路了。 双松双紧的政策后果如何大家应该比较清楚,那么就还剩下一个小问题,宽松的货币加从紧的财政,这样的搭配好么?理论上说应该不错,总体上讲一松一紧,整体温和,不会导致赤字,可能会带有一点通胀,但应该不严重,可当今世界似乎很少听说有哪些国家采取的是这种方式,原因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流动性陷阱,单纯宽松货币似乎已经解决不了刺激经济的问题了,同时通胀和政府支出的减少必定会加大贫富差距,这也许会被民众所诟病。 所以,目前来看似乎找不到完美的搭配方式,只是很期待超主权货币的到来,期待货币政策回到它应有的原貌。2023-07-16 19:16:592
2022两会精神内容要点概括
两会精神是什么? - : 树新风 促和谐...两会精神是什么 : 1、经济增长目标经过认真比较、反复权衡,把增长预期目标定在7.5%左右,兼顾... 文章2014全国两会精神 两会主要内容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66280999....两会精神指的是什么? : 两会精神解读如下: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也是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复杂形势,圆满实现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2014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发展任务也艰巨繁重,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1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改革要最大程度释放红利,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使经济社会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准确把握全国“两会”主要精神,关键要做到哪4个深刻领会? : 我认为深刻领会过去5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坚定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深刻领会中央关于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和重要判断,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统筹性;深刻领会宏观经济政策的最新动向,主动适应新变化,抢抓新机遇,谋求新发展;深刻领会中央对2013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两会的精神是什么? - : 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都是老生常谈的套话.两会的主要内容? - : 两会:人大和政协的简称.指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每年3月份“两会”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每5年称为一届,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两会”召开的意义在于:将“两会”代表...两会涉及的内容和重点是什么? - : 内容是台海:探讨政治军事问题 推动两岸签订综合性经济协议 反腐:腐败一些领域比较严重 干部要接待来访 发债:国务院同意地方发行2000亿元债券 视频 货币:今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内需:扩大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 培育消费热点 视...两会精神具体是什么 - : 共商国是,关注民生.两会要点是什么: 反腐倡廉、医疗改革、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就业问题、教育公平、社会保险、司法公正、住房问题、依法行政,两会热点问题前十位.2023-07-16 19:17:061
我国当前国债规模是否适当!!!
我国著名财政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何盛明教授曾经说过:我们的财政政策和国债政策从来都是为实现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目标服务的。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物价水平总下降,经济增长速度下滑。鉴于此,中央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1999年又进一步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经济各项指标下滑的趋势得到控制。1998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8%,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1%。认识我们的债务规模,关键就要看国家财政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实施反周期调节的经济效果如何。至于在亚洲金融危机得以缓解,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复苏以后,我们的财政政策将如何改变,则需另当别论。但从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还应当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具体到我们国家,国债规模的大小,我想应该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来分析。笼统地说发债空间大小与否,我认为不具体,也是没有说服力的。我们国家从1993年开始实行宏观调控,并在1996年顺利实现了经济软着陆。但是,在软着陆以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深层次矛盾也开始暴露出来,这集中表现为结构性矛盾、制度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而且,这三种矛盾交织并发、错综复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可以说反映了三大风险、三大困境,即国有企业处于困境,银行处于困境,财政处于困境。鉴于这三大矛盾同时并存,要摆脱困境,当然要从经济入手,从企业入手。而国民经济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国企改革的深化,都离不开财政和银行的支持。但是,在这三大矛盾、三大困境同时出现的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回旋余地就不是很大了。面临着这样一个现实矛盾,那么,我国的国债规模究竟要搞多大呢?衡量我国国债规模的大小,既要考虑到我们的财政政策是为经济服务的,不能够只求财政平衡而放弃总的经济目标,又要从客观形势出发,考虑到财政自身的运行问题。我们可以用两个总量指标来衡量国债规模的大小,一是赤字率,即赤字占GDP的比重,按国际标准不能超过3%;二是债务率,即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以60%为警戒线。从公开的数字来看,目前我国的赤字率还不高,好象发债空间还比较大,但是如果考虑到其他一些隐性赤字,就已经接近或超过国际警戒线了。更重要的是,分析赤字率时,我国还有几点与西方不同。第一,我国的债务余额积累是从1982年开始的,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已有了近二百年的历史,因而其债务率远远高于我国;国与国情况不同,债务率不具有可比性。第二,我们的财政能力也有别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我国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12%,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比重都在30-40%,财政能力比我国要强得多;而我国的财政能力相对较弱,这一点在比较债务率时必须加以考虑。第三,我们的资本市场刚刚起步,还很不发达,发行的国债还不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流通。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资本市场应当说是比较成熟的,无论国债发行多少,都能进入资本市场流通,通过市场的循环消化,债务问题便很难暴露;并且,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即使没有财政赤字,也要发行国债,以便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控宏观经济运行。所以说,为什么西方国家债务率高于100%都不会出现大的问题,道理就在这里。因此,我们在作国际比较时,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债的空间应该说不是很大了;我认为,现在财政已经尽力了。1998年以来我国适度增发国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冲击;二是为了扭转国民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是实施反周期经济调控的重要举措。从目前情况来看,亚洲一些国家已经相继走上了经济复苏的道路,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减退。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虽然趋缓,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物价也出现止跌迹象。因此,我们的反周期调节也将告一段落。在经济运行恢复正常以后,就要注意解决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等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等,都应当以此作为调控目标。这些问题不解决,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运行都会受到很大影响。但有一种倾向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那就是不分具体情况,一味地依赖积极的财政政策来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扩张性财政政策与需求不足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出现买方市场时,需求不足是一种常态,主要应当靠市场进行调节,宏观调控政策应当处于辅助地位,其作用效果是有限的。过分依赖财政政策调整市场需求,事倍而功半。处理不好,还会导致债务危机。而债务危机反过来又会对经济运行产生负面影响。俄罗斯经济的崩溃就是一个明证:首先是债务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因此,国债政策也是要谨慎使用的。2023-07-16 19:17:161
发行国债是紧缩性财政政策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啊?
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期,通过发行国债,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以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使经济尽快复苏,这称之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在收入增加和支出扩大不对称的情况下,就会出现财政赤字。就这个意义说,扩张性财政政策也就是赤字财政政策。扩展资料一般而言,国债发行主要有四种方式:1、固定收益出售法(在金融市场上按预先定的发行条件发行国债的方式,具有认购期限短、改造条件固定、改造机构不限和主要适用于可转让的中长期债券四个特点);2、公募拍卖方式(也称竞价投标方式,在金融市场上公开招标发行,有三个特点:发行条件通过投标决定、以财政部门或中央银行为发行机构、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主要适用于中短期政府债券,特别是国库券发行的国债发行方式是公募法。3、连续经销方式(亦称出卖发行法,指发行机构受托在金融市场上设专门柜台经销的一种较为灵活的发行方式,特点:经销期限不定、发行条件不定、主要通过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证券经纪人经销、适用于不可转让债券,特别是储蓄债券);4、承受发行法(又叫直接推销方式,由财政部门直接与认购者举行一对一谈判出售国债的发行方式,特点:发行机构只限于财政部门、认购者主要限于机构投资者、发行条件通过直接谈判确定、主要运用于某些特殊类型的政府债券的推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扩张性财政政策2023-07-16 19:17:2413
如发生了大规模“通货膨胀”个人应该怎么应对?
推荐你看这篇文字:通货膨胀时期的投资哲学2007-6-23 9:53:42 吴向宏我不是个人理财专家,连自己的钱也是交给理财专家们去打理,所以没有资格给任何人指点投资策略。好在,如果抽象一点,从哲学的层次看,个人理财投资和机构投资应当有很多相通之处。后者我多少算是知道一点。这样看来,不谈具体操作,谈谈投资哲学,这点资格我还算是有的吧。所有投资人现在都面临一个同样的形势:中国经济目前处于流动性过剩。这主要是低利率、低汇率的“双低政策”导致的。低利率使得广义货币供应量增加;低汇率诱使外资大量融入。其结果就是流动性过剩,通俗地说,就是钱太多了。有人说:钱太多了不是要通货膨胀吗?不是要物价上涨吗?为什么我没有感觉到明显的通货膨胀呢?答案是,通货膨胀会造成社会总产品(资本品+消费品)价格上涨,但资产和消费品两者不一定同步上涨。根据流动性过剩的性质不同,消费品物价有可能上涨不快,或者上涨率低于通货膨胀率。这种情况下,由于总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应当等于通货膨胀率,所以资本品的价格上涨幅度一定会高于通货膨胀率。换言之,资本品实际上越来越值钱!术语叫做“资产升值”——而这就导出了资产升值的流动性过剩时期的第一条投资哲学:第一条:尽量多持有资产,比持有现金更为合算。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资产,说的是一切不是本国货币、同时又具备保值功能的东西,不一定是实物资产。土地、房产、私人股权、股票、艺术品以及外币,都是资产。说到这里,似乎很简单——把我们手中的钱换成资产就是了。不过,接下来第二条,就让事情变得困难了一点。第二条:并非所有资产都会有超过通货膨胀的升值幅度。这条看上去有些绕,其实原理很直白:既然资产升值的通货膨胀过程中,消费品的涨价幅度可以低于通货膨胀率,那么,有些资本品的涨价幅度同样有可能低于通货膨胀率。说得更绝对一些,有些资本品的涨价幅度,或许会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举个例子,在美国互联网泡沫时期,由于大量投资涌入股市,导致股票(一种资产)巨幅升值,从而压低了许多其它种类资产的升值幅度。这期间,黄金的价格实际是下跌的。在2001年以后,股市陷入一段低迷,黄金却走出了一个大牛市。有些所谓“投资指南”,往往不负责任地劝告投资人在通货膨胀期一味买入资产,以“流动性过剩”为由,宣传“房市股市不会跌”。千万不能被这些话所蛊惑,一定要记住,不是所有资产都会赚钱,要慎重选择投资品种。那么,选对了投资品种,是否一定就能赚钱呢?还是不一定,因为还有个第三条。第三条:特定时期,资产的市场价格有可能超过升值潜力。原因很简单:谁都不是傻子。既然你知道有通货膨胀,资产会升值,别人也会知道。大家一哄而上炒资产的结果,资产价格可能抬得过高。举个例子,从长远来看,股票和房地产是最适合对抗通货膨胀的资产。世界上主要经济体中,鲜有这两种资产的长期走势不能跑赢通涨率的。假若你在适合的价格购入这两种资产,然后长期持有,几乎肯定会赚。问题在于,恰恰在流动性过剩的时期,这两种资产有可能相对变得不安全。原因正是过滥的流动性会提升通货膨胀预期,从而让大家把这两种资产价格炒得太高。投资心理实践一再证明,绝大多数人的投资决策是短视的。举例来说,当通涨率在10%的时候,绝大多数人会以“通涨率将永远10%”的心理去购买资产,把资产价格抬得太高。实际情况却是:泛滥的流动性迟早会被吸收,通涨迟早会回落,届时很多人就会发现自己购入的资产升值潜力已经很小,甚至会发生贬值。例如,美国前两年处于低利率的流动性较过剩时期,房产价格一路上扬,但是从去年以来便开始疲软。坦率地说:正因为有这第三条存在,导致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很难靠购买资产来对抗通涨。因为机构投资人在预测经济形势特别是通涨走势上,往往要比普通投资人胜一筹。他们是买到最便宜资产的那些人,而普通投资者会成为牛市后期的接棒者——即使不被套牢,其收益率也多不如预期。以中国目前火热的股市为例,当股市在2000点时,大举入市的多是机构。股市从2000涨到4000点,他们的平均收益就是100%。这时,股票作为资产的价格已经很高,而个体投资人却大量涌入。即使股市继续上涨2000点,收益也不过50%了。总结以上三条,在通货膨胀时期的投资哲学就是:一)选择资产;二)选择特定资产;三)选择在特定时期投入特定的资产。当然,这种哲学主要适用于较长期持有(超过一年)的投资人。若是喜欢在市场上杀进杀出的炒手,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作者系美国红川投资咨询公司董事)2023-07-16 19:17:577
什么是可转债转股价?
可转债转股价就是股票发行公司发行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债券基金。可转债是一种债券,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转换成公司的股票。例如:一家上市公司想跟你借钱,但是他没什么钱,于是他向你发行了可转债,每年只给你1%~2%的利息,并承诺你可以在这一段时间内把这债券转换成他们公司的股票,如果你转换成股份,变成公司的股东的话,他们就不用还你钱了。可转债的特点:1、可转债全称为可转换公司债券。在目前国内市场,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转换成公司股票的债券。2、可转债具有债权和期权的双重属性,其持有人可以选择持有债券到期,获取公司还本付息;也可以选择在约定的时间内转换成股票,享受股利分配或资本增值。3、当可转债失去转换意义,就作为一种低息债券,它依然有固定的利息收入。如果实现转换,投资者则会获得出售普通股的收入或获得股息收入。4、可转债具备了股票和债券者的属性,结合了股票的长期增长潜力和债券所具有的安全和收益固定的优势。此外,可转债比股票还有优先偿还的要求权。扩展资料:投资者在投资可转债时要注意的风险1、可转债的投资者要承担股价波动的风险。2、利息损失风险。当股价下跌到转换价格以下时,可转债投资者被迫转为债券投资者。因可转债利率一般低于同等级的普通债券利率,所以会给投资者带来利息损失。3、提前赎回的风险。许多可转债都规定了发行者可以在发行一段时间之后,以某一价格赎回债券。提前赎回限定了投资者的最高收益率。最后,强制转换了风险。参考资料:可转债转股—百度百科2023-07-16 19:18:1412
虚拟的数字货币将决定经济复苏与发展,并实现世界财富再分配
货币的传统共识已经难以为继了,08年金融危机属于次贷危机,是一种信用危机,从理论上来讲,信用水平决定了一个人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需求的最高上限。 经济运行的逻辑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简要的讲: 一,人们需要通过一定的付出形式来获得收入,并用这些收入来购买自己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从理论上来讲,信用水平决定了一个人满足自身生存和生活需求的最高上限。而影响个体信用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就业,当一个 社会 的经济形势严峻甚至恶化之时,零散个体的收入下降甚至失业会演变为群体性收入下降甚至失业,从一个行业蔓延到另一个行业。 其二,经济的发展是扩张性的,如果一个 社会 的经济发展与繁荣是通过发债,信用扩张的方式建立起来的,那么这样的繁荣必然会走向泡沫以及泡沫破裂的循环之中,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烈,最为重要的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循环也将走向终止,而不是无限循环下去,因为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极度不适应会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货币是一种约定,是关于交换、储藏、财富等的约定,传统货币的约定是基于物理及其衍生的,而数字货币则不同,它是基于虚拟的,是非主权的,我说的这种数字货币并不是各国央行所研究的数字货币,也不是比特币等虚拟资产,更不是Libra天枰币等。 这一数字货币的设计逻辑: 1,一方面我们在能动的改造着自然环境,发展至今形成了全球产业链,创造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 2,一方面我们还在不断地投入资金和劳动,治理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使得地球生态系统趋于稳定,以适合人类的生存。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讲,这两个方面构成了一个可持续的循环,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性。而在可预见的未来,新的世界货币设计思想将基于这种动态平衡性。 这一数字货币的创造是虚拟的,是非主权的,是稳定的,它还是一种财富再分配,如果这一货币能被成功设计出来,那么从它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世界通用货币。 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及金融危机已经到了需要改变制度的程度了,这是生产关系极度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带来的,是全球性的,不是一国的,单独一个 社会 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是无济于事的,国家之间的相互对抗也不能解决这种根本问题,只有主动和被动合作才能带来解决方案。 而存量经济的变革是行不通的,只有增量经济条件下,才有成功实行下去的可能,这一数字货币的创造完全可以成为一种解决危机的方案,这一货币有两点最为重要,其一是全球流通,其二是全球财富再分配;如果非要在这两个重要的方面选择一个更重要的,那可能就是第二点了,因为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我相信,资本主世界在今后二十年内,会就财富再分配问题展开讨论,并达成一致,人类 社会 也将成功的往前走两步,但不会走到最终的 社会 形态,我把这一过程称之为权益 社会 ,或者权益主义 社会 。 ——深海同志2023-07-16 19:19:311
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无疑正处于一个不确定的年代。回头看2015,很多一致预期被证明是一致错误:A股没有等来6124,却等来一场史无前例的股灾;央企没有等来激进的混改,却等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合并;地方政府没有等来期待的财权,却等来一堆来去无踪的置换债,人民币没等来美联储加息,但还是来了一次出其不意的暴贬……不是我们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快。当下面临的政治、经济、人口和外部环境换挡任何一项都足以改变中国,更何况是所有冲击叠加在一起。我们只能从历史中吸取经验,不断调试自己的逻辑。 2015至少告诉我们三点经验:第一,当所有人形成一致预期的时候,很可能是一致错误,机会和风险往往藏在大家都忽视的地方,比如股市中的配资。第二,政策冲击只会改变经济的节奏,不会改变方向。比如增长破7,通胀1时代,流动性宽松,基本面并没有任何的出乎意料。第三,市场虽然有时会偏离基本面,但最终还是会回归,偏离的越多,回归的方式约剧烈,比如股灾。带着这些经验,我们对2016年做出以下判断: 1、经济增长目标下调到6.5%,实际增速略高于目标。 2015全年保7基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预测GDP不能只看三大需求,因为中国根本没有三大需求的准确统计,固定资产投资不等于资本形成,净出口不等于经常账户顺差,社会消费品零售也不等于最终消费。更准确的方法是看从生产法分析各产业对GDP的增长拉动。对比今年和2015年,除了工业和金融业之外,其他所有行业的波动不到0.1个百分点。所以基本只要分析工业和金融业即可。工业可以看规上工业增加值,10月还在下行,而且看不到拐点。金融业可以看几个指标。一是存贷款增速,10月几乎萎缩了一半,和三季度增两倍落差明显;二是证券交易额,两市成交量增速已经从二三季度的10倍和3.4倍回落到2.5倍;三是金融业相关税收,10月营业税从19.3%大降至9.7%,企业所得税业大降10%。综合判断,四季度最多与三季度持平。 形势比人强,从以往4次下调目标的历史来看,如果当年没有完成目标,一定会导致增长目标下调,比如1998和2014年。以此推断, 2016年经济增长目标下调是大概事件。而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看,目标可能定在6.5%,但最终的实际增速可能略高于6.5%。2015年第一产业拉动没有变化,第二产业少拉动0.9个百分点左右,第三产业多拉动0.6个百分点左右。先看趋势,2016年第一产业不会有明显波动,第二产业大概率贡献下降,第三产业的贡献还会上升。再估算幅度,2016年的周期下滑压力应该介于2015和2014年之间,按2014和2015的均值计算,假设第二产业少拉动0.6,第三产业多拉动0.3,这样算下来2016年的增速应该在6.7%左右,略高于预期目标。 2、CPI继续“1”往无前,PPI连跌超过50个月,通胀有惊无险 2016年预计CPI同比1.6%,较2015年略有回升,但仍然有惊无险。首先,2016年翘尾因素略高于2015年。假设今年CPI为1.42%,则2016年翘尾因素为0.55%,略高于今年的0.44%。其次,2015年猪价上涨8.2%,带动CPI新涨价因素0.33%。考虑到猪价上涨带动补栏以及明年总需求依然不强,明年猪价继续强势的概率不大,假设2016年猪肉均价为22元/千克,拖累CPI新涨价0.38%。最后,2015年Brent原油均价约为53.83美元/桶,较2014年大幅下跌45.6%,对CPI新涨价因素拖累0.91%(原油价格和CPI新涨价因素相关系数为0.02)。考虑到低油价对页岩油产业的冲击,部分企业去产能,在最新的报告中EIA上调2016年原油价格预期至56.24美元/桶,较2015年上涨4.5%,贡献物价上涨0.09%。第四,在经济下行的基本判断之下,其它价格因素的贡献应该也略低于今年的1.56%,假设和去年的下滑幅度相同,则为1.38%。综合看2016年CPI约为1.64%(翘尾因素0.55%-猪价因素0.38%+油价因素0.09%+其它因素1.38%)。 预计明年PPI累计负增长将超过50个月,但同比跌幅将收窄。考虑到本次去产能周期中,宏观经济政策强调底线思维和严守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去产能的力度总体上温和于98年的大破大力去产能,上游原材料行业过剩产能并未明显去化,PPI转正仍需时日。但明年PPI同比跌幅有望在多方面因素合力作用下收窄,一是稳增长政策重点转向财政政策,总需求冲击边际上有所缓解;二是近期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去产能力度有望加大;三是明年信用风险加速爆破,企业破产倒逼产能去化;四是人民币贬值可能带来一定的输入型通胀压力。五是美元升值周期下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对PPI的拖累减弱,尤其是油价,今年是跌45.6%,假定明年油价涨4.5%,其它因素影响不变,则PPI跌幅可能收窄2.5-3个百分点左右; 3、美联储加息靴子落地,资本加快“走出去”,人民币再现一次性贬值。 美联储加息的条件已经具备,现在只是何时扣动扳机的问题。目前看,12月加息的概率已经达到70%,即便12月没加,明年也会至少加一次息。对人民币来说,美联储加息也好,加入SDR也好,其象征意义都已经大于实质意义,人民币的长趋势拐点已经形成: (1)美元升值预期已经形成,只会有节奏变化,不会有方向变化。一方面在基本面比烂时代相对不烂(失业率甚至低于我们加工过的登记失业率),另一方面在比赛放水时代相对偏紧,尤其是相对于欧洲,欧元在美元指数中占比60%,而欧洲未来可能日本化,欧央行已经是覆水难收,欧元长期看贬。 (2)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趋于收窄,甚至转向逆差。长期看,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储蓄投资缺口收窄必然导致逆差,短期看,商品的衰退性顺差不可持续,服务贸易逆差在屡创新高,投资负收益短期无法逆转。 (3)中国资本[0.00%]账户逆差将加速扩大,吃掉经常账户顺差。今年三季度资本账户逆差已达到创纪录的2239亿美元,完全吃掉了经常账户的634亿美元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缩水1606亿。这种趋势不可逆转:一是个人资产配置多币种化,二是企业加快走出去,三是中美利率收窄,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打破,套利资金逆转,过去是借低利率又贬值的美元投资高利率又升值的人民币,可能逐步成为借低利率又贬值的人民币投资高利率又升值的美元。 综上,尽管短期央行可以通过量价干预维稳,为加入SDR护航,但贬值压力只会推迟,不会消失,最终达到临界点,央行可能不得不再次允许人民币一次性贬值。从防范资本外逃的角度来看,一次性贬值确实也比渐进贬值更有效。但风险在于,第一次市场觉得是偶然,第二次市场会当成趋势。 4、货币政策从主角变配角,降息空间明显收窄,降准次数不少于今年。 2015年货币政策是绝对的主角,2016年可能逐步退居配角。货币宽松的方向不会变化,但思路上会有所调整,从主动到以被动对冲为主,政策重心逐步转向财政政策和供给侧改革。第一,融资成本的矛盾已经大幅缓解。贷款加权利率下降107个BP,其中一般贷款利率下降91个BP,住房贷款下降123个BP,对于依然融资难的企业,问题出在风险偏好,不是货币宽松能解决的。第二,通胀会掣肘货币宽松。从今年来看,央行对汇率依然自信,主要的掣肘因素还是来自通胀,全年最长的一段货币空窗期就和CPI的回升有直接关系。而根据我们的预测,2016的通胀会高于今年。 (1)2016降息的次数会明显减少。一是存贷款利率已经完全市场化,降息的边际作用在递减。降息的意义更多的体现在降低国企等强议价主体的贷款利率和住房贷款利率,但目前住房贷款利率已经从最高时的6.97%大幅降到5%,从10月降息时保持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不变来看,这似乎已经达到央行的合意水平。二是CPI和PPI都应该高于今年,由于通知下滑导致的实际利率攀升压力缓解,而且会反过来压低实际利率。三是降息对贷款利率的影响大于存款利率,会进一步挤压银行的息差。 (2)2016降准的次数不少于今年。一是对冲央行外汇占款的趋势性下滑,今年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大降1.2万亿,而2013和2014年分别是增加2.8万亿和6411亿,一来一去产生每年近2万亿的基础货币缺口。2016年人民币贬值压力不减,为了维稳,央行口径外汇占款的下降幅度预计不少于今年,必须充分降准对冲。二是稳增长的资金需求也需要降准来满足。1998年为了配合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央行曾一次性降准5%给四大行输送火药。2016年专项金融债等公共融资工具会继续放量,这其实也是一种另类的特别国债,如果只是从存量池子里拿钱,那可能会使稳增长的效果大打折扣。 5、财政赤字至少扩大到2.5%,扩大发债+结构性减税,政策性金融+PPP配合政府大幅加杠杆 财政政策将逐步取代货币政策成为主角,财政赤字率至少会扩大到2.5%。2014年财政赤字率仅有2.1%,2015年财政赤字率目标虽然提高到2.3%,但横向来看与美国的3.2%、日本的3.3%、印度的4.1%均有较大差距,纵向与2000年至2002年的2.6%、2.4%、2.6%相比也有提升空间。近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称要反思财政政策,其中特别提及“3%的赤字率是不是绝对科学,值得探讨”,暗示中央已经开始反思积极财政不积极的问题。 财政政策主要有两个抓手:扩大政府发债规模+结构性减税。首先,扩大政府发债规模。传统的地方政府债券虽然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预算管理和财政透明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扩容不会太明显。主要还是置换债,一定会比今年的3万亿大得多。其次,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可采取的措施包括加速固定资产折旧、提高个税征收起点,加大小微企业减税力度等。 明年更重要的是财政政策的配套政策,主要是通过发行政策性金融和推广PPP配合政府加杠杆。第一大抓手是政策性金融。中央层面虽然暂时还发不了特别国债,但以政策性银行为主体的专项金融债其实是一种另类的特别国债。今年已发行的6000亿专项金融债由国开行和农发行、中央财政贴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明年为了解决增量项目的融资来源问题,至少会扩容到1万亿。第二个抓手是PPP,今年是项目招标年,明年才是签约年,3.4万亿的存量PPP项目中的签约规模将超过1万亿。 6、注册制推动股票供给放量,股票市场不会有惊心动魄的疯牛,只有摇摇晃晃的慢牛。 2016年大概率推出IPO注册制。从近期IPO重启释放的信号看,监管层明年可能把加快供给作为核心工作。首先,2016年钱多资产少的堰塞湖现象将继续强化,注册制相当于扩大股市池子泄洪。其次,有助于减少隐性的“壳”价值对市场的扭曲,促使市场回归价值投资。第三,加快供给也有助于促使资金更多的流向实体经济,提升直接融资占比。最后,市场热度明显回升,也为加快供给提供了条件。目前来看,明年实施注册制的可能性较大。一是证券法修订已提上日程,一读已经完毕,明年可完成二读和三读。二是在重启IPO的同时完善了新股发行制度,调整发行监管方式加强信息披露,可视为推出注册制的准备工作之一。 注册制长期是利好,但短期可能加剧市场波动。一是大量资产推向市场将直接分流存量资金,尤其是一些没有投资价值的存量股可能遭受重创;二是注册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信息披露、监管体系、退市制度等方面做好配套改革,推出后如果出现超预期的波动,政策可能出现反复(类似之前IPO政策的反复),打击市场对改革的信心。以台湾为例,台湾在完全注册制之前实行了23年的核准制与注册制并行制度,2006年才过渡到完全的注册制,当年台湾股指呈现出大起大落的W型走势。 总体来看,2016年股市不可能重复今年的疯牛,摇摇晃晃的慢牛是大概率事件。近两年的股市繁荣大部分靠走心,即通过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和改革带来的转型预期来提升估值,而分子上的企业盈利并没有明显改善。2016年的企业盈利依然不支持疯牛,一是成本下行可能放缓,二是需求端尚未完全企稳,三是供给端产能尚未开始消化。因此支撑市场还是只能靠估值,而这样的市场一定是敏感和反复的。尽管无风险利率下行推动的牛市还将继续,但2016年的市场可能会在以下风险的冲击下加大波动:一是人民币贬值,二是注册制和国企整体上市导致供给放量,三是实体信用风险,四是无风险利率从快速下行转向缓慢下行。全年市场可能围绕这些因素展开频繁波动。 7、信用风险加速爆破,国企违约成为常态,无风险收益率继续下行。 中国非金融企业杠杆率约为123%,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未来去杠杆无非五种途径:一是靠经济复苏,企业收入提升加快偿债;二是靠融资成本的下行,同样的收入可以偿还掉更多的债务;三是靠政府输血,财政兜底;四是靠市场输血,被兼并收购;五是靠债务减记;六是信用违约。目前来看,第一种方式看不到希望;第二种方式能解决一部分国有企业的问题,但对于大部分高风险的民企来说,银行并不愿意降低利率;第三种方式也只适用于国企;第四五种方式对过剩行业来说也是奢求;到头来,大部分传统产业都不得不选择最后一种道路。 基于这种逻辑,2016年信用风险会比2015年更多更频繁。2012年第一例国企债券违约(11海龙CP01),2013年第一例P2P违约(东方创投P2P平台),2014年又相继发生第一例信托(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第一例私募债(13中森债)、第一例民企债券(11超日债)违约,2015年更是蔓延至央企债券(11天威MTN2)。只要看不到经济复苏或大规模债务减记,2016年信用违约事件会进一步蔓延。政府为守住金融风险底线,仍会去保一部分存量债务,但失去保护的范围会越来越大,国企违约将成为常态。 信用风险的释放有助于推动无风险利率继续下行。一是随着刚性兑付的打破,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行业的僵尸企业所占用信贷资源减少,减少异化的资金需求。二是货币供给继续保持宽松,稳增长和去杠杆防风险都需要低利率的支持,货币宽松是大趋势。三是债务置换虽然短期可能对利率造成冲击,但长期来看解决了期限错配和滚动融资问题,有利于无风险利率的下行;四是经济增长从重资产工业向轻资产服务业转型的过程中,资金需求系统性下行;五是人民币虽有贬值趋势,但总体来看中国资本账户依然处于管制状态,不会因资本大规模外逃终结利率下行趋势。 8、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加速落地,美丽中国成为最大亮点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而美丽中国无疑是最值得期待的亮点。十三五规划把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并首次提出“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和“美丽中国”概念。生态环保作为一个产业已经站在了更大的风口上。 第一,监管体系从属地管理转向垂直管理,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这意味着从环境监察总队到县级监察机构都将脱离地方政府的管辖,改由省级环保机构直接管理,包括相关的人事任命权、资金管理权等。这有利于打破过去属地化管理带来的地方保护主义,让环保监测数据说出真相,让环保执法落到实处。 第二,通过市场化的交易、融资和管理机制来激发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这是环保体制的一个重大创新。过去环保基本是依靠政府的生态补偿,这种方式一方面加大了地方政府负担,另一方面对社会资本也没有吸引力。十三五将重点通过交易机制激励地方政府,即地方政府可以把自己节省出来的排污权等拿到市场交易。初始分配制度完成确权和生态空间的划定将为此创造条件。对于过去束缚环保的融资问题,可以在生态空间整体开发的基础上,通过“绿色金融”和“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加入。 9、国企改革1+N方案陆续落地,国企整体上市加速推进,央企合并步伐放缓。 2015年是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年,“指导意见”和一系列配套改革方案出台,1+N的顶层设计逐步成型,2016年将进入落地之年。 (1)央企层面主要看整体上市,合并步伐会低于预期。国企改革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广集团整体上市,一是相对公平又迅速的提高国资证券化率,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市场化的定价方式也易被各方接受。二是缓解市场的堰塞湖效应,同时也加大国企的股权融资,减少对信贷资金的占用。三是注册制和市场供给将是2016年资本市场的重点之一,为国企整体上市创造了条件。从地方国企看,随着IPO重启与注册制改革,上市门槛降低,国资证券化的进程将继续加快。从央企看,一大波资产正在靠近。很多央企证券化空间巨大,即便资产证券率较高的中航工业集团8000亿资产中,也只有约60%实现了上市,实现整体上市还有3200亿空间。 央企合并的步伐将低于市场预期。2015年最火爆的央企合并在2016年可能会低于预期。中央的确有意支持央企整合重组,各行业的央企也上报了很多合并方案,但从包括南北车在内的已有案例来看,央企合并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是整而不合,有的是因为互补性不强,比如当年行政主导的中外运长航合并,结果是长油航运退市,有的是经营能力和文化的差异,比如南车在经营能力和资产质量上远远优于北车,门不当户不对引发的矛盾可想而知。 (2)地方国企改革重点看混改,主要是资产优质的发达地区。央企通过股份制改革和上市,已完成大部分混改工作,混改重点在地方国企,尤其是广东、上海、重庆等国企资产较为优质的发达地区。一是地方国企数量庞大,超过10万家,多数企业难以上市,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员工持股、PPP等方式混改是较为可行的改革方案。二是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地方国企混改步伐比央企更快,在国企改革顶层文件发布前,已有20多个省市公布了改革方案,公布了积极的混改目标。很多资产在地方政府手中无法物尽其用,交给市场有助于盘活存量资产,减轻地方政府负担。 10、房地产销售结束回光返照,地产投资第一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国家住房银行提上日程 房地产销售在2015年回光返照,2016年将再次回到现实。30大中城市的高频销售数据9月就已开始回落,全国的商品房销售也在10月首次出现回落,政策宽松带来的短期效应正在逐步消散,地产身上的镣铐从来就没有消失过。短期看,政策宽松的边际力度会减弱,去年限制地产销售的信贷和利率因素都已经基本消除,房贷利率已经从高点回落123个BP,进一步下调的空间不大,10月降息时已经特别要求公积金贷款利率不作调整。中长期看,人口压力才刚刚开始。根据我们的估算,2005到2014年间全国的刚需人口(20-29岁)暴增6500万,而未来5年可能会减少5000万,这种趋势会在2016年进一步加速。而在户均超过1套、人均超过33平米的情况下,改善型需求也空间有限。 房地产投资的情况要比销售更糟。2014年新开工面积负增长,2015年施工面积负增长,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可能出现全年负增长。实际上从当月数据来看,今年8月之后就已经出现负增长。销售的火爆并没有引燃地产商投资的热情,目前的主基调依然是消化库存。待售面积已经从去年底的6.2亿平米上升到6.7亿平米,而待售面积与近一年月均销售的比值也从去年底的6.0上升到6.3,库存不仅没有消化,反而随着新项目的竣工继续恶化。如果再考虑到近50亿平米的在建面积,就更没有理由对房地产投资乐观了。不过话说回来,地产投资的下行是好事,如果地产投资明年回升,只会让房地产供需矛盾进一步激化。 房地产政策的核心是消化库存。扩大供给的措施会逐步弱化,比如保障房建设,扩大需求的措施会继续强化,比如信贷政策、公积金政策和交易税费的进一步调整。此外,作为激发合理需求、构建住房融资体系的关键,国家住房银行有望加速提上日程。2023-07-16 19:19:401
银行业最坏的时刻过去了吗?
1月27日,银保监会召开2021年中国银保监会工作会议。 1、会议通稿中提及: 坚决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累计为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实施延期还本付息6.6万亿元,发放应急贷款242.7亿元。 2、延期贷款的规模超预期 之前预计2020年年末规模为4.8万亿 ,实际值6.6万亿,超预期38%。在去年4季度,10月11月和12月中,银行发放延期贷款规模新增达2.9万亿,预计主要原因是年末中小微企业流动性需求增加,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规模申请增加所致。同时,去年末,央行又相机抉择将原本12月31日终止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再延期一个季度,延长到2021年3月31日。 3、延期贷款占比和不良率情况。 2020年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72.75万亿,延期贷款规模6.6万亿,占比达到3.8%,相较于之前预测的2.65%的占比,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和外贸企业贷款的不良率正常情况下在2%-3%之间。而延期还本付息的贷款不良率我们预计在5%-10%。之前,我们预计不良率在6%-14%,而今下调预期主要原因是: (1)经济增速显著好于预期; (2)央行继续延长还本付息政策意图就在于用时间换空间,尽量在经济有所好转的情况下,这部分风险敞口能够逐步自我消解; (3)另外,近期实地调研中多家银行也反馈延期贷款的规模在增加,但是余额在下降,还款率在提高。 4、政策上的预期 如果疫情反复中小微企业经营的风险依然存在,延期贷款政策可能会继续顺延。因为2021年政策调控不会过多的使用总量政策,但是依然可以使用结构性政策工具,而延期贷款政策属于直达实体的货币政策工具,也是结构性货币政策手段; 同时,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体现;另外,借助这项政策工具让潜在不良在中小企业经营改善过程中自我消除化解,也可减轻银行业的不良处置和化解的压力。 5、投资建议 上市银行2020年4Q单季净利润同比增长30%,2020年同比增-1.5%。近期银行股的上涨主要是业绩驱动型的行情,当下市场主要反映2020年四季度银行业绩大幅正增长的预期。 整体看,1季度银行股相对比较谨慎,但更加看好2季度开始的银行股估值上行行情。理由是: (1)1季度宏观面偏积极正面。我国疫苗已经投入使用;同时由于基数效应1季度经济增速将超过15%,经济复苏动力强; (2)1季度政策面中性。1季度不会降准也不会降息,再贷款再贴现将逐步退出,流动性层面偏紧; (3)1季度银行业基本面有压力。NIM将环比下降、而不良率环比回升,贷款重定价和延期贷款政策叠加,行业1季度ROE将继续环比下降。 悄悄的看一下,银行板块从年初至今涨幅已经排在行业第二,是不是很意外。 几年前,某银行行长在二会上诉苦称,银行是弱势群体,当时引得哄堂大笑,媒体也大肆报导。 看今年银行中报数据,还有那么好笑吗? 一, 中报净利润负增长10%比比皆是 1,交通银行 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4.61%,暂获倒数第一名。 2,平安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1.2%。 3,浦发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9.81%。 4,民生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0.02%。 5,光大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0.18%。 6,兴业银行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下滑9.17%。 二, 上市银行是商业银行 1,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减息降费,让利实体企业,自身赢利能力则大为减弱。 2,上市银行是商业银行,需要对全体股东负责,为全体股东谋利。 3,银行净利润负增长不利于自身补充资本金,不利于进一步服务实体经济,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 三, 银行业最坏时刻是否已经过去? 1, 银行之间千差万别,需认证分析比较下列数据: 1),营业收入同比增减; 2),净利润同比增减; 3),关注类贷款占比变化; 4),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增减百分点; 5),拨备覆盖率较上年末增减百分点; 6), 逾期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 2, 密切关注经济政策与数据。 3, 既不要太乐观,也不要太悲观。 以上分析仅供参考,欢迎关注与讨论! 银行业最坏的日子并没有过去,才刚刚开始,主要是在三个方向,一个是·现在银行业把个人房贷当作香饽饽,以极底的利息贷给购房者,但是房地产泡沫一旦破裂,银行的大量房贷要坏账,银行变成了房东。房地产金融风险是银行业股价涨不上去的原因。 二是,银行把信贷借给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就是搞基建投资项目去了,但是基建投资投入大回报少,使得地方政府全靠着土地财政收入来支撑,一旦土地财政收入减少了的话,地方政府偿还银行债务的能力都会受影响。这叫做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是,现在银行在企业坏账越来越高,主要是上面鼓励银行把钱投给中小微企业,但是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不良率是极高的,其实,在国外中小微企业融资可以通过发债、小贷公司、上市IPO来解决,银行把钱投给了中小企业,一旦经济不行了,大量中小企业倒闭,银行的坏账率还要上升。所以,银行最坏的日子根本没有过去,还在后面。2023-07-16 19:19:471
央行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对基金有影响吗
今日(11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2年12月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8%。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000亿元。此次全面降准对经济、企业、资本市场将产生以下影响:1、对于宏观经济而言:利好。降准将释放基础货币,影响银行的可贷资金数量,增加信贷规模,释放流动性,从而助力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实现融资发展,最终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2、对于企业而言:大幅利好。此次降准将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交通物流,以及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房企发债的支持力度。2022年1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引导银行对普惠小微存量贷款适度让利,继续做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3、对于资本市场而言:利好。首先,降准将使投资者短期信心得到提振。其次,此次降准将助力从宽货币(增加基础货币)到宽信用(实体使用货币)转换。从历史经验来看,宽货币紧信用阶段,债券市场将会有不错的表现,而到宽信用阶段,尤其代表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的相关科目(居民、企业中长期贷款)开始回升,股票市场将开始有不错的表现。笔者认为,往未来看,在政策面强烈的稳增长保市场主体诉求下,经济正在加速从环比修复走向新一轮内生性复苏期,长期主义投资者应适时抓住机会。此时降准的核心目的:首先,此次降准旨在配合支持年底信贷发力,缓解近期流动性波动带来的干扰,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11月22日的国常会中已明确表态,“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此次降准的目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支持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其次,在近期新一轮疫情多点散发,市场主体、尤其是实体经济中的中小企业困难明显增加,经济循环畅通遇到一些制约,新的下行压力加大的当下,让市场感受到政策主动作为,稳定市场预期,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就此次降准的目在答记者问时表示,“二是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增加金融机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行业和中小微企业。三是此次降准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56亿元,通过金融机构传导可促进降低实体经济综合融资成本”。全球范围内任何经济体的央行,如中国的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欧洲央行等,在一般情况下,执行货币政策时有两大核心政策目标:第一,控制通胀的稳定,即保值稳定;第二,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中国人民银行法》中给出的中国央行货币政策两大目标: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结合当前的经济数据,笔者认为,此次降准恰逢其时:从当前的通胀水平来看,内需中有效需求长期不足,经济通缩压力大于通胀。10月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2.1%,涨幅均回落,相比2%—5%的温和通胀区间上限还有较大空间,不会对货币政策形成掣肘。从更能真实地反映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来看,10月仅同比上涨0.6%,并长期处于低位。从经济先行指标社融数据来看,社融整体呈现出总量与结构双弱态势。10月新增社融9079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7097亿元,创近三年同期新低,其中代表市场自主融资意愿的相关科目,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额扩大至3889亿元;企业中长期贷款由9月的同比多增6540亿元降至同比多增2433亿元,主要是由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政策落地,以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与专项债结存限额发行带来的基建融资需求支撑,并非由企业内生性发展需求支撑。从经济另一项先行指标PMI数据来看,经济景气水平有所回落,内生性复苏动能不足,经济恢复发展基础需进一步稳固。10月PMI录得49.2%,再次降至收缩区间(5月49.6%、6月50.2%、7月49.0%、8月49.4%、9月50.1%、10月49.2%)。从大、中、小型企业PMI来看,中小企业应是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宏观财政货币政策发力的重要着力点。大型企业继续处于扩张区间,中、小型企业仍处于收缩区间。大型企业PMI为50.1%,比上月下降1.0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9%和48.2%,比上月下降0.8和0.1个百分点,仍处于收缩区间。笔者认为,中、小型企业相比大型企业的生产经营压力更大,长期处于发展“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的状态,是近两年多疫情多轮冲击所造成的“后遗症”。笔者认为,后续宏观货币政策仍需在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前提下,坚定“以我为主”积极作为,抓住货币政策边际宽松的窗口期,通过降准降息等总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做强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表,助力私人部门有效需求恢复,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从而助推经济实现内生性复苏2023-07-16 19:19:541
一旦美国发生债务违约,美国国债收益率将飙升。整个市场借贷成本上升。对美国政府
放心美国只是一场政治秀拖到最后一刻两党就会达成协议,可以无限印美钞的国家怎么可能会欠债呢。大不了转嫁给那些持有大量债务的敌对国家,比如中国,俄罗斯。日本的债务打个电话给日本首相,许愿以后给点补偿,提高日本的政治地位,日本不是一直想要的吗?大哥有难小弟还怕不帮忙?就算违约世界各国还不是拿它没办法,欧美日是有共同利益的,来个暗箱操作私下里达成谅解,搞垮中国就可以分享红利了,就那几个冤大头国家是他们要对付的,这就是金融战争,看看苏联是怎么解体的和西方使用金融手段有很大关系。如果能解体西方付出多大代价都是愿意的,但现在还不是时候所以他们肯定会向中国保证的。美国政府破产了,还不起债中国看着办吧,美国不是故意的哦,其实民间富的很有句话叫现金为王,其实美国最聪明它们是生产和生活资料为王,各种原材料为王。为什么世界贸易要用美元,就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对各国说,美元和黄金挂钩 ,不会随意印钞票的,结果70年代美国自己经济不行了,就宣布把美元和黄金脱钩,然后80年代搞了个广场协议把日本对美国的一点威胁消除了,到了90年代克林顿时期美国经济长达10多年的繁荣,经济增长率平均达到5%左右巩固了老大位置。美国说苏联不行,日本也不行,欧洲也不行,中国现在开始有点威胁但历史表明挑战美国的都只是昙花一现。别说美元违约,当年他把美元和黄金脱钩,对世界造成后果比现在大了不知多少倍,可是到今天美元还是国际结算货币,现在没人替代的了啊,只能全世界救它,期望它自己搞好点。这叫绑架2023-07-16 19:20:027
我的配债怎么没有了
1、配债是上市公司的可以融资的行为,当某一家公司要发行债券的时候,如果有这家公司的股票就可以获得购买债券的优先权。2、在申购日哪天,帐户里只要有现金,然后输入委托代码,就能得到这个转债了,同时帐户里的现金就变成“某某转债”3、如果没有上边步骤说的这些的话,就代表根本没有买入“某某转债”,帐户上会显示的是“某某配债”4、持有的这个上市公司行发的可分离交易可转债,向之前的股东优先配债,然后在网上进行申购,转债上市才可以卖出,之前是不能卖,根据以往的情况来看配债的收益是客观的。拓展资料:1、申购指在基金成立后的存续期间,处于申购开放状态期内,投资者申请购买基金份额的行为。基金封闭期结束后,若申请购买开放式基金,习惯上称为基金申购,以区分在发行期内的认购。基金的申购,就是买进。上市的封闭式基金,买进方法同一般股票。开放式基金是以您欲申购之金额,除以买进当日基金净值,得到买进单位数。2、申购费是指投资者在基金存续期间向基金管理人购买基金份额时所支付的手续费。我国《开放式投资基金证券基金试点办法》规定,开放式基金可以收取申购费,但申购费率不得超过申购金额的5%。申购费费率在1.5%左右,并随申购金额的大小有相应的减让。3、开放式基金的申购金额里实际包括了申购费用和净申购金额两部分。申购费用可以按申购金额或净申购金额的一定比例计算。国内的做法一般是按申购的价款总额(含费用)乘以适用的费率计算申购费用,并从申购款中扣除。4、根据经济发展周期判断买入时点。我们常说,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如果股票市场是有效的,股市表现的好坏大致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景气状况。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循环的特征,一个经济周期包括衰退、复苏、扩张、过热几个阶段。一般来说,在经济周期衰退至谷底到逐渐复苏再到有所扩展的阶段,投资股票型基金最为合适。当明确认为经济处于景气的谷底阶段时,应该提高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低风险基金的比重,如果经济处于发展的复苏阶段,应加大股票型基金的投资比重。当经济发展速度逐渐下降的时候,要逐步获利了结,转换成稳健收益类的基金产品。综合股票市场和经济发展的情况,预期未来几年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应该是投资股票型基金的大好时机。2023-07-16 19:20:161
外汇储备到底能不能分给老百姓
张 明 经济家张维迎几前曾提部外汇储备给百姓观点引发激烈争论今春节期间经济家邱晓华再微博提类似观点同引发激烈争论笔者没参与争论直潜水旁观截至目前似乎反者居 反者主要论据: 第外汇储备央行资产负债表资产应负债央行通外汇占款发基础货币负债没相应缩减前提央行能外汇储备资产直接给百姓换句通俗说央行积累外储程百姓美元卖给央行、换民币程未百姓想用手民币换美元央行外储已光何 第二我部百姓低收入阶层既能旅游财力孩送外收相应美元能银行美元换民币些美元终能再度央行手变外储与其麻烦给百姓发钱央行直接印民币发给百姓 第三针建议外储投资收益给百姓建议反意见前外储投资收益已由央行缴央财政外储投资收益给百姓建议其实相于财政部通各种手段直接给百姓发钱已没太意义 些反论据自都其道理至少说明单面央行剥离外储并直接给百姓做前环境行并意味着我能变通式外储间接给百姓 让我考虑种案第步由财政部发行批特别债;第二步财政部用批特别债与央行外储资产按市场价值置换;第三步财政部用置换外储资产组建主权养基金专门投资于海外资产市场;第四步台专门律规规定该主权养基金投资收益百百用于充实社保基金账户主权养基金信息披露与治理结构完全借鉴挪威主权财富基金制定 先看央行做央行总资产与总负债均没变化唯变化仅仅外币资产变本币资产央行其实获两处:减少未民币升值能造估值损失获进行公市场操作新工具用债替代央票公市场操作降低冲销本 能问要百姓都要求手民币换美元央行没美元办道理简单目前内储蓄超90万亿民币外汇储备三万亿美元即使外储难满足所换汇需求举极端例夜间全面放资本账户百姓选择四储蓄兑换美元投资于海外市场意味着央行目前外储能夜间消耗殆尽央行放任种限制货币兑换码 答案自央行种策:或实施汇兑限制;或让民币美元贬值;或实施负责任货币政策降低居民民币兑换美元机必要提种观点非错误即央行手美元归根结底百姓千万能用否则未问题事实央行所持美元央行根据市场价格支付价换央行自自由处置权利央行直接用外储注资商业银行用外币资产置换民币资产 再看第二种反意见由于该案并没外汇资产直接百姓手自百姓银行换汇且主权养基金所资金投资于海外并没增加内货币量引发通胀 再看第三种反意见种意见持者认实施该案与财政部直接发债用募集民币资金填补社保基金账户没实质性区别笔者认两种式至少存区别:其资本账户尚未完全放前提间接增加居民部门海外资产持规模助于规避内通胀风险及其系统性风险;其二前所述降低央行资产负债表币种错配及潜汇兑损失并赋予央行更持续公市场操作工具 其实述主权养基金操作模式与投公司操作模式基本致要另起炉灶呢关于投公司终资金运用目前非模糊与企业投公司名义全民所制百姓能直接获益新立主权养基金直接承诺所投资收益用于充实社保基金账户鉴于外储规模庞妨设立几家主权财富基金相互间竞争助于提高资产管理效率投公司立外管局投资策略变化明证 简言实际发虽政府外储资产给百姓概率低并意味着没任何办让百姓金融抑制背景主权资产海外投资获益 (作者系社科院世经政所际投资室主任2023-07-16 19:20:252
最近三个月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大事有哪些 急急急
1、美债后危机指的是北京时间2011年8月3日凌晨,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签署已获两院通过的提高债务上限议案,至此美债危机告一段落。虽然波折起伏的美债危机暂让全球市场舒一口气,但美国继续“寅吃卯粮”的发债行径,实质是将部分负担转嫁到全球市场,为全球经济埋下了更大隐患:美国复苏态势将受阻,亚洲作为最大债主“被绑架”,已陷入泥潭的欧洲或再受牵连。2、欧债危机 2011年初,据信欧债危机可以用5000亿平息。可是结果,到了2011年的尾声,危机正向着包括荷兰和法国在内的欧元区核心成员国蔓延。10年期意大利国债收益率再度上升至7%以上;西班牙同期国债收益率继续走高,这意味着两国政府通过市场融资几乎不可能。同时德国和法国在欧洲央行救市以及发行欧元区债券问题上分歧仍然巨大。 3、伊核问题、1980年美伊断交后,美国曾多次指责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为掩护秘密发展核武器,并对其采取“遏制”政策。近期伊朗的研发核武器获得了一些重大突破,以色列和美国以此为借口,希望在对伊朗采取更加强硬的外交和军事路线。4、利比亚重建 后卡扎菲时间的到来,随着大量战争创伤需要修复,执政的临时政府需要国际社会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来修补战争带来的伤害。5朝鲜局势 金正日的逝世给东亚局势带来了新的不安定因素,随着新的领导人的出现,朝鲜局势值得密切关注。美国东亚布局、美国从伊拉克撤军、2011中国经济增长9.2%、叙利亚问题、台湾选举2023-07-16 19:20:453
若美国狂印28万亿美元用于还债,会发生什么后果?
题主脑洞大开,但有点不着边际。美国再疯狂、再傻也不会一口吞个金娃---把自己给撑死,更不会一下子把自己信用给整没了,不给自己留条后路,除非他从此不再与世人打交道,找上帝共进晚餐。三点个人看法: 一、美国不傻、弄钱手法多多 以美国的综合国力,世界霸主加流氓地位,完全没必要那么性急火燎狂印钞票。其金融、军事、 科技 、舆论霸权,随便用一招,地球都会抖一抖。比如, 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就是由美国两银行的次贷危机而诱发,杠杆玩享乐,一不小心失去平衡,美国人摔胶,让全球人给其治病。财团大佬要卖军火赚钱,美国政客会满世界制造乱局、热点帮其下定单,实在不行就发动战争。几十年来,他一直这么干。再说,利用美国 科技 垄断地位,全球打贸易战也能挣钱,特朗普就是这么干的。享乐霸主滋味,美国花样翻新。 二、货币超发会害人害己 超发货币是把双刃剑,不仅能把世界经济搞乱、美国信用搞没不说,同样会引发美国内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众不满, 社会 动荡加剧危险。最大严重后果,世人皆弃美元,美国肯定从霸主位置跌落。 三、霸主地位,步步为营 作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收不支出,美国一直都在利用金融美元的全球硬流通的强权地位,在薅全世界的羊毛。产出与消费不对称,使劲印美元来图享乐、卖珍贵。平常最爱用的招即是温水煮青蛙---慢慢地来。毕竟黑老大也是要脸皮、要维护其国人信誉。光去年疫情期间,前后几次就整了五万亿。这叫美国富人生病,世界穷人掏钱买单。虽然他国不满,敢怒不敢言,但也还能承受,不会撕破厚脸。有强大 科技 、航母作支撑,美元独享明天好运,还不还钱,你还乍的。 估计美国政府也想这么干来着,但他们也没那个胆子啊,要不早就把这28万亿美元的债务还清了。 美国真要这么干的话,那就说明美国已经沦落为世界二流国家了。 其实,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如果美国可以随意的印美元去还债,干嘛不直接印美元自己用啊,这不是更简单直接吗? 既然美国选择慢慢还钱,而不是开印钞机一次性还清28万亿美元,肯定是有原因的。 很多国人都有这种担心,中国作为美国国债第二大外国持有者(持有1.06万亿美元),美国会通过开印钞机来解决欠中国的万亿美元,咱们中国人996辛辛苦苦挣来的美元借给美国人用,结果美国把印钞机一开就把钱还上了,咱们是不是太亏了点?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美国政府那28万亿美元的债务中,美联储、美社保基金以及一些银行和散户持有比例超60%,外国持有的美国债只有40%,这么一看的话,中国持有那1万多亿美元实在算不得太多。 美国真要狂印28万亿美元,直接把全部债务了断的话,受伤最深的只怕是美国内部。印钱给外国,是外国通货膨胀,印钱发给国内,巨量的货币直接在国内流通,短时间是无法稀释通胀的,受害者更多多是美国内部投资者,美国当然不会干这种傻事。 再者,美国债务多以10年或以上的中长期国债居多,每年的利息支出也就7000亿美元左右,人家犯得着狂印钞去急着还钱吗? 其实,美国债务的本质上都是印钞还钱,无非就是一年内印28万亿一次性还清,还是分20年慢慢印钞还钱的区别。 但是,短期内印28万亿美钞出来,绝对会引起美元的急剧贬值,从交易规则角度来看,美国开印钞机还钱,债主们拿美国政府确实没有办法,但美国如此不讲武德,这会遭到世界各国强烈反对的。 一个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全世界都反对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若失去了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这无疑是对美国核心利益的重大打击。美元就相对美国在全世界的一张长期饭票,美国岂会把这饭票整废了? 最为关键得一点就是,一旦美元丧失世界货币地位,最有可能接替美元地位的有可能是谁?当然是咱们中国,这是美国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可以这么说,要问这世界上哪个国家捍卫政府信用的决心最强大,当属美国无疑,因为其他国家信用破产了还可以获得援助,而美国信用破产了,那就意味着长期免费饭票丢了,是国家核心利益的严重损失。 美元吸血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大家都选择了默默忍受,就是因为美元在发挥世界货币的职能还算称职,虽然美国经常量化宽松,但美元每年贬值也才2%,整体还算稳定。 感觉美国已经陷入债务的死循环,这两届总统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全民发钱,这不拜登才上台,又是人均发2000美元。可美国的财政赤字已经超3万亿美元了,美国政府唯有不断发债弥补赤字,还不起钱的时候又继续发债,根本停不下来。 美国的巨量债务可不仅仅是欠债还钱那么简单,这还关系到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虽然中国持有美债1万多亿美元,但如果美国哪天真的还不起钱来了,对中国还未必就是件坏事,这就好比你的死对头哪天突然过世了,你买点花圈破费点又有什么关系呢? 怎么说呢!呵呵呵呵 美国如果印大量的美元,用来还国债的利息。 美元占世界上金融的6o%,也就是大多数货币,那就是被世界金融大海稀释了,其实28万亿美元不是特别多,但以美元为门国家货币的有墨西哥,但买美国国债的不少,我们中国,日本,,,中国大致1万亿美元,日本也差不多这么多。 据说美国的税多,这也是美国政府花钱花冒了,一个是竞选总统时为美国人民许诺,我上台后给你们多少多少利益,二个是给其他国家低息贷款,甚至白给,苏联就是在这跌了。 现在想想美国是在揪着世界的羊毛,主要还是债权人的羊毛。 ;中国和日本在2O12年要建立一个机制,人民币和日元摆脱美元,但日本的那二个人一个被自杀,另外的一个无理的死亡,这个事儿就拉倒了。 所以还有一个办法摆脱美元,抛美国国债,买欧债,俄债,日债,不管怎么样就是不玩美元,让美国亡国 这是不可能的。 美国政府没有美元发行权,能发行美元的只有独立机构美联储。美国政府财务紧张时,会向美联储借钱,于是形成了美元。美联储是债权方,政府是债务方,哪有债权方印钱替债务方还债权方钱的道理?逻辑不对了。别人借你钱了,你会用自己的钱替他还欠你的债吗? 那美联储可不可以印钱替政府还欠其他国家的债务呢? 同样不可以。 美国政府与美联储是互不隶属互相独立的两个部门,美联储没有义务为“别人”还钱。而且美债只有一个来源,就是来自美联储,政府借钱,美联储发债,或自己购买,或其他国家购买。而且专门有一个发债市场,如同股票交易一样,你随时可以增持,也可以随时减持。 从理论上说,如果各国都抛售美债,那美联储将成为最终买家,这本来就是美债的本质。而实际情况是,美债是世界范围内最优质资产,各路资金趋之若鹜,每次美国发债,基本都是秒光。 什么后果?有二:美元信誉坍塌;美联储黄金被购空。 美元信誉坍塌:印钞票还钱,也就是大家拿的是一扎扎花花绿绿的纸,仅此而已!请问美元还能有什么用呢?既然无用,请问:美元信誉何在?既然信誉不在,美元掌控的大宗商品其权威受不受损?特别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利益都是放在首位,如此不负责任的美元,还要手握大宗商品定价权,大家会同意吗?既然失去大宗商品定价权,美元的霸权何在?所以,只要美国敢印钞票还钱,美元必定遭至失去世界市场流通地位。哪怕爆发战争,世界各国都不会用美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 美联储黄金被购空:因为美元已经不负责任了,导致失去世界主要流通货币的地位。请问:大家还抱着一扎扎花花绿绿纸干嘛?还不去把美国的黄金买回来?还要等到美元升值吗?另外还要把本国储存在美联储的黄金运回来。这些好像都是正当交易吧?即使美国手持重兵,维持着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耍无赖——不卖、不还!那就绝对断绝美国对外的互补!没有互补,美国只有等待着慢慢枯萎! 村夫只能想到这两后果了 美国和美联储不会这么傻,如果狂印28万亿美元来偿还负债,那么耗费了数代美国精英阶层心血打造出来的美元全球结算体系,将会瞬间纷纷瓦解,美元将会呈现出大范围的贬值,并且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十分重大,美国将从此一蹶不振,彻底失去世界第一大强国的头衔。 当然现实情况美国绝对不会这么干,这无疑于是自掘坟墓,也没有必要这么去干。首先截止于2021年1月份,美国国家负债规模已经突破了27万亿美元,但是其中美国联邦政府美联储和美国地方政府,加上美国国内国民持有的美债高达70%。 其他海外国家或者金融机构持有的美国国债占有比例只有29%左右。就加上拜登上台以后宣布的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计划,算上30万亿美元,国外持有的规模也才9万亿美元,那么为什么想不开要超印28万亿美元呢? 并且2021年年底前到期的美国国家债务规模只有7.7万亿美元,印新钱还旧账这个模式还可以持续下去很多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完全可以等待下一任的美联储主席接任这个烂摊子。所以不需要也没有必要在短期内偿还所有的债务,美联储美国国家利益也不会允许美国政府这么干。 美国的战略目标就是死保美元汇率换算的稳定,更不会拿美元开玩笑,也不会一次性印刷28万亿去还债。美国在世界上有众多娄罗,欧洲,北约,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韩国,印度,越南等等,他们也是抱住美元不放手。美元在世界上还会挣扎一段时间,能不能按照奥巴马说的,强大100年,这就要看他们的造化了。[笑哭][笑哭][笑哭] 如果美国再印28万亿美元,世界不会发生大的变化,但应该说明一点,美国并不欠谁的钱,美国发行国债是凭着利息做诱饵,是你心甘情愿的愿意买!美国政府把国债当成商品岀售的,如果国人把我们持有的美囯国债当成美国欠我们的钱就错了,我绝不是替美国讲话,我恨美国在世界的霸权行为!但恨归恨,事实就是事实,如果我们的美国国债卖不出去的那一天,一万多亿的美国国债将化为乌有,这一点是不能怀疑的,但你如果继续持有一万多亿美国国债,过十年或者十五年,我们的持有量会翻一倍,所以持有美国国债,可以说是挣钱的机器,如果弄不好会成为诱惑的陷阱也不为过,如果美国狂印28亿美元收回美国所有国债,世界美元汇率会贬值一些,到那时的美国会减轻很多付国债利息的压力,我们从此也少了一点点挣钱的机会了,仅此而已。 可能会有以下后果: 1.美元贬值失控,失去价值锚定。这个后果会直接导致世界贸易崩溃,就像解放前的国内,今天一袋米一万法币,明天就是一百万一袋,各国会疯狂抛弃美元,购买各种物品,比如手纸。 2.美国国内物价飞涨,天下大乱,平民被洗劫至一文不值,各路人马疯狂抢劫,红脖子们持枪上街,内战爆发。 以上为美国内外的表面反应,推测下为避免这些后果,美国会干什么: 1.挑动中东,东欧,东亚,南亚,非洲所有能挑起事端的地方打仗,逼迫这些地方的资本为避险去美国接盘。 2.寻找新的锚定以替代原有的石油美元,比如以挽救全球变暖为借口的碳排放,约束后发国家,同时把新能源技术卖个好价钱,成为超发美元的蓄水池。 3.亲自下场打仗,利用现在军力尚未下滑,找个合适的对象,杀鸡儆猴,让各国不敢对史诗级的全球通胀不满。 以上,有个必要条件,几个大佬不拦着美国,中俄欧随便一个出手拦着,估计就是WORLDWAR III。 现在美国债务规模已经达到280,000亿美元左右,因此美国现任总统拜登打算在今年推出1.9万亿美元援助计划时遭到了美国共和党的反对,共和党方面明确表示计划缺乏针对性,对平民补助不足。 美国债务规模已经超过了自身GDP,债务泡沫随时都可能破裂 首先明确一下,美国多印钱是不可能还债的,美国印出来的美元需要自己吸收。美国一年的GDP是230,000亿美元左右,而美国去年多印了50,000亿美元,这就等于说美国一年GDP和我国其实差不多。只不过美联储启动了印钞机,印发了太多的美元投放市场。 美国大部分超发的货币以及债务都是美联储自己吸收,当然,购买美国国债的国家也会吸收很多。购买美国国债最多的国家分别是日本、英国和我国,我国从去年就开始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疫情控制不力靠过度印发美元维持经济,会导致我国有所损失,因此我国自然选择抛售美国国债。 美元是国际通用货币,美国印发太多货币会导致美元信用下降。此外,美国多印发货币还会导致本国通货膨胀严重。一般来说,美联储要维持美国国内通货膨胀率在2%左右,一旦偏离了这个通胀率,美国经济很可能会遭受巨大冲击。 虽然新冠疫情在美国肆虐严重,但是美国不会为了底层民众导致整个美元货币体系遭受冲击。换句话说,新冠病毒是要防控的,美国方面准备用疫苗来进行防控,这样再给底层民众超发货币是万万不会的。 其实这一次美国方面对底层民众的补助并不算多,就全世界来看,给民众福利最高的是加拿大。在疫情期间,加拿大方面给了民众很多补助。不过,这些补助以后都会从民众工资中扣除,也就是说充当税收了。其实加拿大这种做法比较合理,本质上没有白发给底层民众钱,只不过是让民众花以后的钱。 美国参众两院并没有通过拜登的新援助方案 美国仗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选择不断超发货币,导致全世界都出现了通胀。一些新兴经济体出现了物价上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大多数新兴经济体疫情比较严重。当美国超发货币,这些经济体为了避免遭受美元超发带来的冲击,只能选择也超发货币。比如印度货币贬值严重、俄罗斯经济受影响比较大。 美国不断超发货币会对全球金融市场进行大收割,促使贫富差距不断加大。最核心的问题在于,美国以往就是用这种方式对全球资本进行掠夺的,不过也导致美国国内 社会 分裂。美国每次采取这种战术都会导致自己受到很大伤害,无法解决本国内部出现的矛盾问题。 现在美国方面已经负债280,000亿美元,而拜登依然想借用金融手段稳经济。不过共和党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所以拜登只能利用科学和精准防控疫情的方式来稳经济、切切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而不能选择像特朗普一样瞎折腾。 疫情防控工作对拜登来说是一把双刃剑;若疫情控制过快,民粹主义危机会再次崛起 其实共和党的做法是正确的。如果美国再超发1.9万亿美元,那么美国的贫富差距就会变得更大,美国 社会 矛盾将始终无法解决,且有可能会进一步激化。其实,共和党也希望拜登能够快速解决问题,特朗普已经输掉了,如果拜登能够在短时间内解决疫情问题,那么美国国内的情况就会完全改变。不过,疫情问题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将会成为美国的 社会 主要矛盾。 再过一年后,美国民粹主义危机和种族主义思潮就会重新泛起,到时候美国保守派就会崛起。因此,快速解决新冠病毒疫情问题,对拜登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好事。大多数美国人只顾现实利益,一旦新冠疫情在短时间内解决了,美国保守派很可能会重新上台,而新的民族主义可能趁势崛起。因此,拜登在处理新冠疫情方式上,既不能处理过快,也不能无所作为。若是拜登在两年内解决新冠疫情问题,可能会比较好。 当然,若是拜登持续无法解决新冠疫情问题,那么他也是一个失败者;奥巴马也曾经说过不要低估拜登搞砸一切的能力。2023-07-16 19:21:041
我想写一篇关于法学本科毕业生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可行性与前景分析的小论文
2023-07-16 19:21:111
今天A股大跌的原因是什么?
1、外围市场局部振荡的格局仍然没有改变,欧债危机仍然是影响外围市场的关键因素。美联储褐皮书表明美国经济增长依旧疲软;投资者们为欧洲解决债务危机问题的进程感到担忧,导致昨夜美股下跌,道指下跌0。63%,纳斯达克更是大跌2。01%。 2、建行获批发行不超过400亿元次级债券。除了建行外,今年商业银行次级债发行可谓风生水起。W ind数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14家银行共发行了2010 .6亿元的次级债,如果加上建行此次的发行,以及交通银行将于10月21日发行的260亿元次级债,今年银行业次级债发行总规模将有望突破3000亿元,是去年全年的三倍。再次给市场大抽血。 3、管理层仍大力支持新股IPO,股市抽血仍在加剧。 新股滥发无度是目前最严峻也是导致大盘近期大跌的最重要原因。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今年上半年曾表示,中国IPO第一还会保持十年。文化会议结束后,尚福林表示支持文化产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央行也将扩大文化企业的直接融资规模,这将对凌弱的股市造成严重冲击。此外,申报取消3月预审期 IPO审核节奏或加快。新股IPO发行的审批机制也将改变,尤其是对新股IPO审批时间的把握将大为缩短。这样也就意味者未来的新股上市依旧难以改观,或者还会加码发行,自然让人联想到中交股份、陕西煤业、新华保险等大盘蓝筹即将拉开上市圈钱的大戏。而今日市场当中刚刚上市不久的年内最大IPO中国水电(601669)的破发,更是让所有投资者绷紧了每一根神经。。 4、房地产方面,房价拐点即将来临,地产股难起色。刘明康表示,银行业可承受房地产抵押品下降40%,意味着,短期来看,国家对房地产的打压仍然将继续维持这种高密度的压制,利空地产股。目前一线城市各家银行的首套房贷利率普遍实质性上调,上调幅度多为在基准利率基础上再上浮5%至10%,且审批和放款的时间较以往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业内人士指出,在信贷收紧的背景下,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将进一步显现,一线城市四季度的楼市成交量料将跌入谷底,房价拐点临近。因此,A股房地产板块难有起色。 5、资金面看,央行试图小量回笼货币,收紧一下流动性,并观察市场对此举的反应。央行19日公告,将于20日(周四)发行2011年第八十期、第八十一期中央银行票据。两期央票分别为10亿元3个月期央票以及200亿元3年期央票。由于截至本周二公开市场已提前实现10亿元的资金净回笼,即便周四央行不再进行其他正回购操作,本周央行也将至少净回笼资金220亿元。 6、通胀依旧高位运行,货币政策放宽难至。近几个月来通胀数据虽然呈现回落,但是仍然均在6%以上的高位运行,市场有传言10月的通胀率将有望下降到5.5%,此消息配合着汇金增持刺激了前几日股市的连续走强,但在数据没有真正公布之前,一切都只是传言,只有通胀水平真的下降了,央行才有可能在某些领域适度放宽松货币政策,股市才有可能迎来转机。历史数据上看,货币供应量M1增速与股市走势正相关行比较高,通俗地说就是钱多股票就涨,钱少股票就跌。在连续两年的紧缩政策之后,M1增速已经快降至历史低位的10%水平,股市也相应的跌到了近两年来的低位。通胀影响货币政策进而影响股市这一脉络非常清晰,目前而言通胀属于筑顶等待拐头阶段,而相应的股市属于筑底等待反弹阶段,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2023-07-16 19:21:219
海湾六国是哪六国
通常所说的“海湾六国”就是指毗邻海湾的这六个阿拉伯国家,分别是: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1、阿联酋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北濒波斯湾,西北与卡塔尔为邻,西和南与沙特阿拉伯交界,东和东北与阿曼毗连海岸线长734公里,首都阿布扎比。阿联酋本地居民为阿拉伯人,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阿联酋是一个以产油著称的西亚沙漠国家,有“沙漠中的花朵”的美称。2、阿曼位于西亚,阿拉伯半岛东南沿海的一个国家。它扼守着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输出通道——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阿曼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开始开采石油,虽自然资源丰富,但因经济起步较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相对也较缓慢,但仍算是一个较富裕的阿拉伯国家。3、巴林是一个邻近波斯湾西岸的岛国,巴林岛为巴林最大的岛屿。沙特阿拉伯位于巴林西部,并可经由法赫德国王大桥连接;伊朗则位在巴林北方;卡塔尔半岛位于巴林湾东南侧。巴林为首个步入后石油经济的波斯湾国家。目前巴林经济并不是依赖石油,自20世纪后期,巴林已投入巨资在银行和旅游事业。该国首都麦纳麦,是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所在地。4、卡塔尔地处阿拉伯半岛东部的一个半岛国家,该国绝大部分领土均受波斯湾所围绕,仅其南部疆域与沙特阿拉伯接壤。由于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使其成为全世界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虽然卡塔尔的人类发展指数非常高,国民极其富裕,但因其工业和制造业不发达,所以仍然不能被认定为发达国家。5、科威特是一个位于西亚地区阿拉伯半岛东北部、波斯湾西北部的君主立宪国。该国首都科威特城与该国名称同名。 科威特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已探明石油储量940亿桶,约为世界总储量的10%,居全球第四位,因此石油、天然气工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6、沙特阿拉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沙特实行自由经济政策。麦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生地,是伊斯兰教徒朝觐圣地。石油和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主要的经济来源。但是其对女权的限制使之成为世界上唯一不容许女性驾驶车辆的国家。参考资料:中国经济网_"富得流油"的海湾六国2023-07-16 19:21:485
美国GDP那么高,为什么还要满世界借钱,是故意的吗?
当然是故意的,美国GDP这么高,还要满世界借钱,完全就是因为美国的自己的钱不够花了,债台高筑所导致的 美国虽然有钱,但是其开销也大,需要维持一支管得住世界的军队,需要维持国内内政,需要养公务员,需要搞福利和教育,怎么着都需要花钱 那么这么多钱需要从哪里来呢?自然是收税等财政收入,那这些财政收入还不够呢,那就只能借钱了,以前美国的外债也并没有很高,是在里根政府之后,搞了减税,财政收入下去了,支出又一个劲儿的往上涨,那怎么办?就只能借钱过日子了 再往后多次减税,美国人也把借钱过日子当成理所当然,国家就整体债台高筑,这的确是其故意的,但也没有刻意整世界的意思 但是,对于其他国家来说,美债作为一种外汇储备还是可以信赖的,因为美国的经济摆在那里,怎么着也是第一经济体,拿到他的债务也并不亏,所以美债还是挺受欢迎的 美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一,2019年GDP达21.4万亿美元,但债务却超过22万亿美元。 家大业大花销也大,"如今外面架子虽没很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GD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在一定时间内劳动生产财富的总和,通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实力的指标之一。按照国际汇率计算法,美国21万亿美元的GDP绝对世界第一。 既然经济实力世界第一,何来"空架子"之说,又为何四处借钱呢? 这是因为美国政府出现了财政赤子,所谓财政赤子,通俗讲就是收不抵支。资料显示,2019财年美国财政赤字创7年新高,达到9844亿美元,比上财年增长约26%。 如此年年收不抵支,年年提高负债上限,日积月累,如滚雪球般越滚越多,越滚越大,就这样滚到并突破了22万亿美元。 借用《红楼梦》上那个冷眼旁观的古董商冷子兴所言,便可一语道破美国的处境,"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没很倒,闪囊却也尽上来了"。 大有大的难处,个个大手大脚,而且都是些爱挥霍的主儿 美国本是大富翁,却为何成了个"穷光蛋"?如同王熙凤所说,"个个大手大脚,而且都是些爱挥霍的主儿"。就是守着座金山也不尽折腾。 美国挣的多花的更多。单说军费开支,每年就达7300多亿美元,同样列全世界绝对第一。7300亿美元什概念,全世界年产值超过7000亿美元的国家不到20个,剩余的100多个国家的GDP加起来不敌美国一年的军费支出。 那一艘艘航空母舰、天天在五大州横行,一架架大型轰炸机、运输机、战斗机在天上霸道,那可不是轻易好玩的,那都是在烧钱。 当然对于美国这类过惯了舒服日子的国家来说,绝不仅仅是军费花钱如流水,其它支出如医疗保障`、公务员费用、教育经费等都和军费一样浪费铺张。 美国还有一个历届政府无法解决的制度弊端,那就是减税。历次总统大选,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候选人,为赢得选票都会在选举时许诺减免税赋,克林顿如此,小布什如此,奥巴马也一概莫能外。特朗普上台后更为个人和企业减税30%。 税斌减少财政收入就会减少,败政收入不够花有时美国政府便不得不"关门大吉",再不行美国政府必须用最后一招,即发行美国国债! "东省的地亩已寅年吃了卯粮的租儿”。没有进项,再牢的大厦也会倾覆 美国是否是故意的?当然不是故意的。 如同《红楼梦》上贾府一样,有钱有势时谁也不去考虑失势时如何度过。直到贾府被抄、贾母贾政相继查问家底时方知,"东省的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粮的租儿",但为时已晚。 美国在寅年吃了什么年代的粮已经不好说了,但这将近23万亿美元的债务,绝对不是最后的数字。 特朗普上台时信誓旦旦地要解决当时的19万亿美元的债务问题,结果怎么样,不到4年增长了4万多亿美元。如果加上疫情期间突击印的这3万亿,那就是7万亿。 就这势头,特朗普即便继续当总统,能解决这26万亿美的债务问题?如特朗普下台,上来那个80老翁还有多大精力和能力过问此事,只是继续顺着特朗普的路走下去。 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常被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 根扰GDP排名来看,美国长期是全球第一。这代表了美国的生产力确实处于全球领先水平。那美国为什么还通过国债向各国借钱呢? 美债: 美国国债根据债券的偿还期限不同,美国国债大致可分为短期国库券(T-Bills)、中期国库票据(T-Notes)和长期国库债券(T-Bonds)3类。美国国债除了本土投资者外还面向全球各个国家,其往年的国债发行量平均一年是5、6千亿美元。 很多小伙伴会有这个疑问,美国有钱为什么还借? 这里有个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明白:盈收=营收-开销。 从上表可以看到美国财政收入也是全球第一的,但为什么还要借钱呢? 因为:钱不够花。美国常年财政赤字,美国的财政支出同样是全球第一,并且还要还之前发行到期的国债,钱不够怎么办,只能发新债借钱了。 如果美国不发新债,可不可以呢?理论上是可以的,两个方法:削减支出或提高税率。但实操性不大,只能慢慢来。 我很诚恳的回答各位:老美借外债,其实就是故意的,可是你还“不借不行”,你们说气人不气人,简直就是“气死人了”! 老美的实力我就不想多说了,军事、经济、文化、 科技 等等,目前都是世界冠军。自从苏联解体以后老美变成了唯一的世界冠军了,可谓混的风生水起。 问题来了,世界冠军的美国钱有大把,为何还要满世界借钱度日呢?别人为啥还要借给他呢?他到底还不还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吧: 美国GDP哪一年成为世界第一的,说出来估计你都不信 美国世界上在1884年就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了,当时我们正处在晚清的落后挨打时期,一比就不好意思了。十年后的1894年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 美国早在1914年的时候,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四国的总和。 二战期间美国的经济更加强大,美国支援了盟军50%以上的战略物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四年里,美国一共生产了147艘航空母舰。1943年美国一年就生产了4万架飞机、 这都是因为美国有钱才能办到的事情。 2017年美国的GDP是19.3万亿美元,依然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美国已经连续在GDP的宝座上,领先世界各国123年了。 2019年美国的GDP总量接近21.43万亿美元,比排行第二的我们还是多了7万亿美元。 老美这么有钱,为啥还要举债度日呢? 美国一年的GDP是20万亿美元左右,可是财政收入却没有这么多了哦!老美2019年的财政收入是7万亿美元,可是其指出竟然达到了8万亿美元,看来有钱也架不住乱花哦! 美国家大业大的花钱的地方也特别多了 ,例如:军费开支达到了7000多亿美元,还要养大量的办公人员、各种会费要交(老美会费是出的最多的)、国内的各种福利保障也要出钱等等。 老美反正年年都是入不敷出的状态,美国现在各种外债规模达到了创纪录的26万亿美元。 美国的财政是年年赤字,反正是债多了不愁。没办法自己没钱,那就只有借外债了。 为什么别人愿意借钱给老美呢? 美国发行外债这个很好理解,说白了就是自己家里没钱了,找别人借钱过日子而且是过好日子。 可是为什么别人愿意借美债呢?这就是各问题了,我实话实说原因如下: 1、美国强大呗、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导致大家都需要美元,因为世界大宗货物只认美元。 2、美国长年保持贸易逆差,一些国家像美国出口大量的货物换的了大量的美元。可是这些美元又不能大量的买美国货,所以只能买美债了,还能保值。 3、因为美国国债流动性好,安全性高,买了还能升值赚钱,所以大家去买了。 举个例子: 我们目前持有的美债最多,我们手里有大量的美元,可是又买不到什么美国的先进 科技 ,只有投资美债来保值增值了。 其实大家的这种行为变相支持了美国的经济发展,不过没办法了,谁叫人家强大、谁叫美元是通用货呢? 老美大举的借钱,为何有恃无恐呢? 大家还有一个问题, 老美差大家这么多钱,如果我们一起找他还钱,那美国岂不是要破产了吗?按照我们的话来说,老美是债多了不愁,他从来没有想过一次性付清所有的债务。 美国人从来没有考虑过把外债全部还清,因为他们有绝招—— 只要把美元指数弄贬值了,美国欠的外债就发毛了,就可以稀释购买美国国债的债主的权益。 美国是一辈子不赖债,但就是一辈子还不清庞大的外债。 其实说到底还是老美强大呗! 试想全世界有几个国家敢跟美国真正的翻脸,当年的苏联也已经不在了,所以老美有恃无恐。老美反过来还能通过美债来影响别国的经济,不得不佩服老美的高级玩法。 最后我想说,这就是美元霸权的集中体现,可是你还没有办法,因为没有美元大家活不下去。你想买石油、黄金、各种大宗货物,人家只认美元撒! 不过近年来人民币也在逐步的走向世界,相信不远的将来美元霸权一定会被颠覆的。如果哪一天老美的综合国力不行了,世界冠军大位丢了,我想他靠举债度日的生活方式也就混不下去了。 2018年,美国GDP达到了20.5万亿美元,排位世界第一,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中国的13万亿美元。但是,我们发现,美国国债规模却高达22万亿,美国每年光利息支出就要5200亿美元。于是,就有网友提问,美国GDP那么高,为什么还要满世界借钱呢?难道是故意的吗? 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劳动生产财富的总和,通常被认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指标。而美国国债越欠越多,主要是美国政府出现财政赤字,2018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1万亿美元。简单讲就是收不抵支,只能每年通过国会批准,不断提高负债的上限。于是美国的债务规模就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 首先,美国满世界借钱,也是迫不得已成分。一方面,自里根政府之后,就开始大规模政府减税。到了特朗普时代,更是给个人和企业减掉30%的税赋,政府收入减少了。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开销却是很庞大的,每年在军费开支上就要有8-9000亿美元,还要推进医疗保障和教育经费支出,还要养大量公务员,怎么着也要花钱。 再者,全世界哪个国家没有国债?关键是个度的问题。美国GDP达到了20.5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一,这代表了美国的先进的生产力。虽然像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家在抛售美国国债。但多数国家还是认为,美国国债是全球信誉度最好的。所以,不是美国满世界要借钱,而是美国发行国债,不愁卖不出去。既然发行国债还有人购买,美国当然也愿意发行国债,帮助自己的经济建设和 社会 发展。 再者,很多人都认为,美国国债主要是一些主权国家在购买。其实美国国债70%是其本国的金融机构、美联储、企业和居民购买的。其他还有中国、日本也都是持有美国国债的主要国家。从表面上看,美国国债超过GDP风险很大,但实际上,持有美债者主要还是华尔街的金融机构,所以,其他国家想集中起来抛售美债,对美国经济造成冲击可能性并不大。你抛出来,马上有美国的金融机构或者其他国家买走。 最后,面对美债规模的持续上涨,特朗普曾表态,将在第二个总统任期结束前还清所有债务。特朗普的底气主要是,新能源页岩油开发成功。美国本土有大量的页岩油储量。为此,美国一跃成为国际石油最大的生产国。再加上美国掌握着大量能生产高附加值商品的企业(如苹果、高通、英特尔等),别看美国国债规模超过GDP,但真的要将债务规模降到合理区域还是有可能实现的。 美国的GDP这么高,说明这个国家很富有,但是美国政府却未必那么有钱,常常是收不抵支,所以美国向外借钱并非故意的。同时,世界上多数信誉不好的国家也在发国债,美国当然更有实力发行国债,帮助本国经济的发展。更关键的是,持有美国国债的金融机构多数还是美国本土的金融机构和居民,所以,美国只要控制债务规模,就不会为偿还债务而发愁。 答案是:美国的GDP常年蝉联世界第一,2O17年的GDP为19.3万亿美元,人均GDP有5万多美元。那为什么美国政府已经这么富有,还常年向内(美国纳税人)外(国外债权人)借钱度日哪? 疯狂的特朗普 美国政府不是故意的,而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的事,对于美联储来说确实是故意有预谋的。美国政府的外债数额巨大,令美国的老百姓和全世界的国家感到震惊?这主要是因为: 1,美国政府和老百姓常年养成的臭毛病:低储蓄,高消费。用未来还未挣到的钱,来实现今天的各种消费欲望和梦想。 美债:美联储的武器之一 美国老百姓的消费观念是跟美国政府学习的,即中国人俗话说的大梁不正二梁歪。这主要是因为在上世纪七十年,由于在美联储的精心策划下,美联储策反和控制了美国尼克松政府,签定了并废除了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布林顿森林协议》。 美债:纳税人的恶梦 从此美国政府彻底失去了对美元和国债的发行权和控制权。美国政府不断突破占GDP的40%债务警戒线和60%的债务红线,现在美国政府的内外债总和已经突破到了21万亿美元,已经占美国GDP的11O%左右。而且美国政府为了维持现状,就必须不断地借债度日,只要美国政府存在一天,就逃不掉美联储控制的魔掌。 美联储前主席和现任主席 2,美国政府被美联储牢牢地控制住了,已经身不由已,骑虎难下了,美国政府与美联储的关系是相互利用的政治与金钱关系。 美联储在形式上与美国政府有点关系,但是在内容上美联储与美国政府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主要是因为美联储的主席,副主席及委员会成员在任命时的程序上和形成上,与美国政府和议会有点关系,但是美联储的主要成员推荐人和提名人,是由美联储主要股东控制人决定的。 美联储大厦:美债老巢 美联储的全称是: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管理委员会,简称美联储。它是由美国及欧洲的多家私有银行集团,联合控制的股份制私有控股的“四不像"。美联储,即不是美国政府的一个金融机构、也不是联邦的中央银行,又不是一个企业公司,也不一个私人美元印刷厂。美联储实际上是一个具有私有性质的中央银行和金融管理股份公司。 美债:存在巨大的风险 3,美国政府借的钱大部分用于对外搞军事侵略和军事基地等开支上了,对内用于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大量采购等军事开支上,用到民生的钱只是一少部分。 美国的大部分军工企业集团,军事研究机构,军事外包企业公司,军事智库和咨询公司,国防部,各军兵种司令部等与军事有关的政府高官,都与美国的华尔街金融财团,美国的犹太人和欧洲的犹太人金融帝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决定的关系。 美国航母:美债的使用者之一 美国政府用在军事上对外扩张和军事侵略的金钱,以及与军事有关的财政支出,大部分都是来源于美国政府发行的各种内外债。美国的军事霸权和债务的无底洞是一对罪恶的兄弟,将是美国政府和老百姓时刻面对的恶梦,因为美国不可能永远强大。 美国战机:美债的烧钱者之一 综述,美国政府和老百姓从表面上看确实很强大和富有,其实那都是负债的强大和透支的富有。美国一旦因为经济出现重大失误导致重大经济危机,必然会直接影响到美国军事强大的快速衰弱,美国的世界霸权就快要到尽头了。 美国是一个好战的国家,可以说打遍全球无敌手,多个国家被美国毁掉,都处于战乱之中,它掠夺了这些国家的财富,继续出兵在这些国搞内战,自然它军费开支更高,在更多国家住军,号称国际警察,进住国交的保护费不够用,有的还不想给,造成它军费断缺,再加上它的航母群的高消耗,国库亏空,只能出借,和卖国债来补窟窿。 打个比方,一个老板开了个大酒楼。酒楼所有成本,其实他已无力支付,于是他去借,赚了钱后,开始他还能连本带利还人家,随着他无度的挥霍,酒楼支撑不下去了,他只好再借、借、借,借钱给他的人,看到他拥有如此豪华而庞大的酒楼,侥幸的认为,他还的起!借钱给他就当攒钱了,岂不知他的酒楼己大厦将倾。告诉你最重要的一点,这个老板是黑 社会 大佬,最大的大佬!要人有人,要枪有枪,用你的钱养他,你还拿他没办法。所以,债主们,赶紧炼好自已的人,造好自已的枪,不然你要永远被它白吃! 故意也好,有意也罢,美国的负债率已经非常高了,截止今年4月,美国国债总规模高达24万亿美元,创下 历史 新高。美国经济前景在最近急剧恶化,并且变得极为不确定。新冠病毒暴发损害了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社区,扰乱了经济活动,而全球金融状况也受到了重大影响。美债就是不定时炸弹,日益严峻! 新冠病毒暴发使美联储有可能转为购买更多长期债券以维持长期国债收益率处于低位。美国发债是政府,印美钞是美联储。美国政府差钱,不能用印钞票的方法解决政府开支创造的赤字,它差钱靠发行公债。美联储发行货币只能让政府发行的公债更加好买卖而已,因为公债是美联储发行货币的储备资产。美联储发行货币,除了贴现,大多数都是依靠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公债作储备资产发行的。 美国借债这么多,为什么没垮掉,因为通过美元霸权让全世界人民养着他们,不听话的,要么制裁,要么颠覆,要么武力解决,不一而足,着实苦了全世界人民。 美国政府有时候需要做事,需要钞票,怎么办?就只能发行国债,通过发行国债来满足政府运行、政府事务的需要。即便国债发行也要通过国会,但相比于调整货币政策,通过的难度要小一点。更重要的,依据这些年来美国在世界上的行为、特别是美元的强势地位,看起来发行国债是美国欠人家的钱。实际上,这些钱在帮助美国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而且,美国可能通过政策对美元汇率进行调整,从而在美元的波动中实现美国利益的最大化。特别象发生金融危机这样的重大事件中,美国总能将危机转嫁给别国,把损失和风险转移到其他国家,而自己则承受最小的损失。美元霸权无耻至极,就在于此。 美国通过发债获取全球的财富,该模式在危机时期更加可怕。因为如果美国用这些去购买其他国家的因汇率下跌而价格便宜的商品,那么就相当于美国在借其他国家的钱,来购买他们的廉价商品。 现如今利比亚,叙利亚难民至今没有妥善解决,美国是甩手掌柜,只管放火,不管灭火。 美国通过无理由,无下限,无道德的手段,赤膊上阵,巧取豪夺我们在美国的企业财产,抖音海外版Tiktok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美国通过狗腿子加拿大无故扣押我们公民,联手汇丰银行构陷栽赃华为CFO孟晚舟女士,根本目的是要掠夺华为核心技术,把中国高 科技 消灭在发展阶段。 美国明目张胆地教唆其他国家打压中国高 科技 企业,无耻地断供相关产品,毫不顾忌自己多年来标榜世人的所谓的自由民主,妄图扼杀中国高 科技 发展,这是赤裸裸的无耻之徒! 美国政府发行的公债,并不只是美联储在买,24万亿公债,美联储只是消化了很小一部分,约5万亿左右。其它公债除了被外国储备,大多数还是美国自己的机构和国民持有。第一大债主:中国,第二大债主:日本,第三大债主:巴西,第四大债主:爱尔兰,第五大债主:英国。中国在2019年6月的时候让出了美债海外第一持有国的位置,而日本接任了这一位置。美联储成了目前美债最大的买家。 如果让美联储多发行货币,全部消化了政府发行的公债,美联储就会被迫发行二十一万多亿美元,现在美联储发行了4.5万亿美元,再发行这么多,是一个彻底玩完关门的后果。 前五大债主“联手”齐抛债,自今年以来,多国纷纷加大力度减持美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已经“清空”式抛售美债的俄罗斯,此后追随俄步伐,土耳其也退出主要持债国之列。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美国经济的前景非常令人担忧,预计疫情继续打压经济增长,并冲击金融系统。赤字意味着入不敷出需要借钱办公,借钱意味着要给债权人掏利息,每当10月份新财年到来的时候,联邦政府的预算总要扩大,借债规模也要扩大,也就是提高债务上限。每当财长小心翼翼地把需求清单提交到国会的时候,两党不大战三百回合是不会表决通过的。不通过政府就没有钱花,没钱花联邦政府大小部门都得关门, 历史 上好多次关门都发生在10月1号前后的那几天。 加油吧,祖国,加快人民币数字化,加快国际化!全世界人民联合起来,共同终结万恶的美元霸权! 不是故意的,美国虽然GDP高,但美国人喜欢疯狂消费,有钱就花,花完再说(借),所以出现了满世界借钱的现象。实际上美国正好应了我们农村的那句俗语:马屎外面光,里面一包糠。2023-07-16 19:22:551
民生银行可转债正在发行,扩容压力不可小视
200亿的民生银行(10.94,0.00,0.00%)可转债正在发行,业内人士表示,这给可转债市场带来的扩容压力不可小视。不仅如此,部分债基经理认为,由于微观企业层面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盈利改善状况,A股后市的上升空间有限,这对200亿的民生银行(10.94,0.00,0.00%)可转债正在发行,业内人士表示,这给可转债市场带来的扩容压力不可小视。不仅如此,部分债基经理认为,由于微观企业层面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盈利改善状况,A股后市的上升空间有限,这对目前已经透支了股市上涨预期的可转债形成了根本的制约,由此也看淡上半年可转债的投资机会。这或许意味着,一些债基经理将降低投资组合中对于可转债的配置比例,而对于去年12月以来净值飙升的一众可转债基金来说,投资者可能也要警惕它们投资业绩的回落。扩容压力不可小视对于市场存量为1000亿左右的可转债市场而言,3月15日起开始发行的200亿元民生银行可转债所带来的扩容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虽然民生转债本身的市场认可度较好,一些机构可能会有认购热情,但其募资规模给转债市场带来的冲击还是不小的。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吸引其他大盘股或上市银行通过类似的方式来筹资和补充资本金。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去年底以来公布可转债发行预案的公司已达10家左右,可以说,近来转债扩容“有点忙”。不过,这还不是他对这个领域保持谨慎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去年12月以来可转债市场的一场“盛宴”,是流动性高度充裕背景下的泡沫体现,而这一泡沫也延续到了纯债领域。“一是从市场中众多可转债的日均波动率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了相关正股的波动率,这不太正常,而且它们的日均交易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显著地增加了;二是从转股溢价率来看,忽略个别调整转股价格的大盘转债不计,目前许多可转债已经超过了10%-15%的正常区间,这也是泡沫的表现。”这位总监说道。有债基经理认为,从年初到前不久,转债市场持续上涨,实质上是在资金面非常宽松的背景下,债市中许多资金将可转债作为一个通道,间接地进入权益市场,但目前来看,转债市场已明显透支了股市上涨的预期。“从许多指标来看,目前可转债价格过高,在后面一段时间,它们很可能无法获得超越同期限企业债的投资收益。”这位基金经理解释,目前虽然宏观指标表现尚可,但企业微观层面盈利状况的改善并不明显,尤其是中小板的一些公司。而从流动性方面考虑,资金面非常宽松的时刻已经过去,即使当前央行顾忌到企业复苏较弱而没有明显地收紧货币,但通胀压力如果上升,则流动性进一步收缩是完全有可能的。综合这些方面的考虑,正股市场可能也难有十分乐观的走势。可转债基金渐趋谨慎由于可转债市场前期的火热表现,基金市场上近十只可转债基金的净值也一度涨势如虹,其中部分可转债基金自去年12月截至今年2月底,区间涨幅一度超过15%,风头并不逊于一些股票型基金。不过,近日可转债市场逐步出现调整,这些基金的净值也有所回落。在投资操作上,一些可转债基金的基金经理也表现出了谨慎态度。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近日就投资业绩与持有人在线交流时表示,受益于本轮行情,可转债基金涨速较快,自己则在上涨过程中择时进行了仓位和结构的调整,以尽量控制波动性。他表态,目前一段时间,转债市场的波动在加大,为了保证前期投资业绩,除了在仓位上有所控制之外,自己还将根据需要调整组合结构,降低偏股型转债,增加偏债型转债,另外在对个券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果断减持高估的品种,并做好品种的分散化。同时,还需要控制投资组合中股票的仓位。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没有可转债基金的基金公司,其固定收益部门则干脆认为,可转债市场眼下投资机会已很有限,上半年的余下时间决定不再参与这一领域。2023-07-16 19:23:021
苏租转债中一签盈利多少
中一签有可能赚180元。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申购的苏租发债中签了,请记得在11月15日下午前及时缴款,否则属于无效江苏租赁发布公告称,公司及本次发行的联席主承销商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于2021年11月12日(T+1日)主持了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网上发行中签摇号仪式。摇号仪式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在有关单位代表的监督下进行,摇号结果经上海市东方公证处公证。现将中签结果公告如下:末“5”位数:15009,27509,40009,52509,65009,77509,90009,02509;末“6”位数:513805,713805,913805,313805,113805,310681,810681;末“7”位数:5770743,7770743,9770743,3770743,1770743,5404803;末“8”位数:56020741,68520741,81020741,93520741,43520741,31020741,18520741,06020741,12068518;末“9”位数:246022694,746022694;末“10”位数:6333232349,8333232349,4333232349, 2333232349,0333232349,5674168450,2471084760;末“11”位数:07689528676。拓展资料一.中签号怎么看末几位?新股中签号在哪看想要看中签号结果,可以在申购日之后的第二个交易日在网上查询申购的股票中签号,既有相关介绍,也可以在申购日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晚上,去查询新股一览表,会有相关股票的中签号结果。例如爱博医疗申购时间为2020-7-20,那么按照T+2的原则,会在2020-7-22号出来结果,但是一般情况下会在2020-7-21号晚上出来。1.查询证券公司的账户。这是查询新股中签号最直接的方式。中签号公布后,您可以在账户中操作,选择查询-匹配号码查询查看。如果匹配号码与中标号码的最后五或六位数字相同,则意味着中标。股票账户有股票的数量和成本价。如果失败,它将是0。2.登录交易所网站查询,或致电交易所。上海证券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证券交易所的官方网站将首次公布新股购买者的中签号。3.查询资金账户的金额查询新股中签号最简单的方法是在第三个交易日晚上查询资金是否已经全部返回。如果资金还没有全部回来,祝贺你成功中签。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中签号呢?中签号怎么看?中签率2.46773081%意味着,2%的最后两个有两个中签号;0.4%最后三位数的有四个中签号;0.06%最后四位数字的有六个中签号;0.007%最后五位数的有七个中签号;0.0007%最后六位数字也有七个中签号;0.00003%最后七位数字有三个中签号;到这里排名的时候,中签号已经基本满足发行要求,所以以后会是0.00000081%,只有一个中签号会被摇出。2023-07-16 19:23:091
民生银行可转债正在发行
200亿的民生银行(10.94,0.00,0.00%)可转债正在发行,业内人士表示,这给可转债市场带来的扩容压力不可小视。不仅如此,部分债基经理认为,由于微观企业层面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盈利改善状况,A股后市的上升空间有限,这对200亿的民生银行(10.94,0.00,0.00%)可转债正在发行,业内人士表示,这给可转债市场带来的扩容压力不可小视。不仅如此,部分债基经理认为,由于微观企业层面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盈利改善状况,A股后市的上升空间有限,这对目前已经透支了股市上涨预期的可转债形成了根本的制约,由此也看淡上半年可转债的投资机会。这或许意味着,一些债基经理将降低投资组合中对于可转债的配置比例,而对于去年12月以来净值飙升的一众可转债基金来说,投资者可能也要警惕它们投资业绩的回落。扩容压力不可小视对于市场存量为1000亿左右的可转债市场而言,3月15日起开始发行的200亿元民生银行可转债所带来的扩容压力是不言而喻的。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固定收益投资总监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虽然民生转债本身的市场认可度较好,一些机构可能会有认购热情,但其募资规模给转债市场带来的冲击还是不小的。更重要的是,它可能会带来一定的示范效应,吸引其他大盘股或上市银行通过类似的方式来筹资和补充资本金。从目前统计数据来看,去年底以来公布可转债发行预案的公司已达10家左右,可以说,近来转债扩容“有点忙”。不过,这还不是他对这个领域保持谨慎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去年12月以来可转债市场的一场“盛宴”,是流动性高度充裕背景下的泡沫体现,而这一泡沫也延续到了纯债领域。“一是从市场中众多可转债的日均波动率来看,已经远远超过了相关正股的波动率,这不太正常,而且它们的日均交易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也显著地增加了;二是从转股溢价率来看,忽略个别调整转股价格的大盘转债不计,目前许多可转债已经超过了10%-15%的正常区间,这也是泡沫的表现。”这位总监说道。有债基经理认为,从年初到前不久,转债市场持续上涨,实质上是在资金面非常宽松的背景下,债市中许多资金将可转债作为一个通道,间接地进入权益市场,但目前来看,转债市场已明显透支了股市上涨的预期。“从许多指标来看,目前可转债价格过高,在后面一段时间,它们很可能无法获得超越同期限企业债的投资收益。”这位基金经理解释,目前虽然宏观指标表现尚可,但企业微观层面盈利状况的改善并不明显,尤其是中小板的一些公司。而从流动性方面考虑,资金面非常宽松的时刻已经过去,即使当前央行顾忌到企业复苏较弱而没有明显地收紧货币,但通胀压力如果上升,则流动性进一步收缩是完全有可能的。综合这些方面的考虑,正股市场可能也难有十分乐观的走势。可转债基金渐趋谨慎由于可转债市场前期的火热表现,基金市场上近十只可转债基金的净值也一度涨势如虹,其中部分可转债基金自去年12月截至今年2月底,区间涨幅一度超过15%,风头并不逊于一些股票型基金。不过,近日可转债市场逐步出现调整,这些基金的净值也有所回落。在投资操作上,一些可转债基金的基金经理也表现出了谨慎态度。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近日就投资业绩与持有人在线交流时表示,受益于本轮行情,可转债基金涨速较快,自己则在上涨过程中择时进行了仓位和结构的调整,以尽量控制波动性。他表态,目前一段时间,转债市场的波动在加大,为了保证前期投资业绩,除了在仓位上有所控制之外,自己还将根据需要调整组合结构,降低偏股型转债,增加偏债型转债,另外在对个券价值评估的基础上,果断减持高估的品种,并做好品种的分散化。同时,还需要控制投资组合中股票的仓位。中国证券报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没有可转债基金的基金公司,其固定收益部门则干脆认为,可转债市场眼下投资机会已很有限,上半年的余下时间决定不再参与这一领域。2023-07-16 19:23:281
如果希特勒不把军队拿来进攻苏联,而是固定欧洲会如何?
如果希特勒不拿军队进攻苏联,英美苏三国也不会放过希特勒。希特勒征服法国之后,整个西欧大陆几乎都落入了希特勒的手中,如果让希特勒稳固了这些占领的地盘,那么苏联和英国的处境就会十分的危险,美国也不能继续搞“孤立主义”。因此即使希特勒不去进攻苏联,英美苏三国也肯定不会看着德国一步步强大起来,更不会给希特勒喘息之机。在希特勒进攻法国前后,苏联就已经在积极准备对德国开战。斯大林通过逼迫周围国家加盟,侵略周围国家土地的方式,扩张了数十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建立了一道东部战线。这时候的苏联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如果希特勒不去进攻苏联,苏联也会主动进攻德国。毕竟在巴巴罗萨计划制定的同时,苏联也有一个大雷雨计划,一旦德国停下来发展,苏联肯定不会坐以待毙。英国作为当时的世界霸主,肯定不会允许德国独霸欧洲。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和空军,即使英国不进行登陆作战,也会对德国进行狂轰滥炸,不让德国能够安稳发展。再加上希特勒新占领的几个国家都有流亡政府和游击队活动,希特勒想要真正吞并这些地方并不容易。如果希特勒坐以待毙,等待着苏联和英国来进攻自己,那么德国的结局可能会更惨。纳粹德国实力最强的时候,也没有在工业产值上超过美国。美国一直都在关注着欧洲战事,如果美国发现欧洲地区的势力平衡被打破,出现了一个无人能够撼动的德国,那么美国即使不亲自动手,也会通过代理人战争的方式,为英国和苏联提供武器弹药,让他们阻止德国的崛起。可以说从希特勒闪击波兰开始,纳粹德国就已经没有反悔的机会,要么称霸世界,要么就最终失败,根本没有第三条路能走。2023-07-16 19:23:3715
博22发债上市时间
因为新债的成功率比较高,很多人喜欢参与新债,打了之后只需要交钱,完全没有资金压力。那么,博22可转债什么时候上市?可转债代码为:113650。让我们来看看!博22可转债为江苏苏博特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混凝土外加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主要产品为高性能减水剂、高效减水剂和混凝土外加剂中的功能材料。作为国内领先的新型土木工程材料供应商,公司在土木工程材料领域形成了完整的科研开发、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博22可转债上市怎么样?据悉,博22可转债认购,债券评级:AA-,可转债代码:113650,发行规模8亿元,初始转股价格23.95元/股,当前股价24.63元,当前转股价值102.84元。按照70%的股东配售率,2.4亿网上申购,1000w申购,估计中签率在2~3%左右,中签率比较小。根据可转债一般上市规则,可转债上市时间一般为认购后20至30天左右,而博22可转债的认购时间为2022年7月1日。因此,博22转债上市时间可能在2022年7月20日至2022年7月30日之间。上市后,就可以开始交易了。2023-07-16 19:24:291
日本宽松放水,天量借债,为啥国内没有通胀爆炸?
自1998年开始,日本就进入0利率时代了。 只有在07年有过小幅加息,之后一直到今天,走的都是货币宽松路线。 如今俄乌打架,日本宽松货币政策下汇率又暴跌了,很多人抱着看戏的态度,戏谑地称道,又开始上演王老吉和加多宝打架,和其正不见了的戏码了! 其实日元汇率会跌在意料之内,3月18日的时候,日本央行行长公开说:“ 日本绝对不需要加息”。 在美联储和其他国家都开始启动加息缩表的当下,日本央行行长的“绝对”性发言无疑于助推日元汇率加速下滑。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市场表现果真没让日本失望,日元汇率一路跌得十分引人注目。 至于货币贬值的影响大家都知道,利好出口,抑制进口,日本当然是冲着加大出口去的。 当年日本工业化突然猛进,美国为了维护国内企业的利益,引导着日德等国签了广场协议,使得日元升值,减弱了日本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为美国制造的出口创造了机遇。 后来日本又干了几件蠢事,自己把国内经济和房地产泡沫给拱起来了,在出口企业死一片的情况下,国内房地产经济硬着陆,日本经济顺利迎来了“失去的三十年”。 日本年轻人看着他们父母辈被房价绑定,辛劳一辈子,最后被经济泡沫破裂冲击得体无完肤,加上国内经济生态恶劣,阶级固化,税收高企,文化价值单一等原因成了躺平的一代,低欲望,不奋斗,少消费,极简主义等成为这个国家年轻人的标签。 现在的日本每年都会设置提升通胀率的目标,想方设法地提高国内通胀,理论逻辑是国内通胀率一起来,日本国民持有现金就不划算了,就会刺激他们的消费欲望,提振国内经济。 这样看就更能理解他们持续宽松坚决不加息的原因了,日本国内经济通缩,消费萎靡不振,加息又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负担,会进一步抑制企业的投资意愿。 所以,不能加息,还得让日元继续贬值,促进出口增长,帮助日本国内企业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然而让日本有些意料不到的是随着俄乌冲突的加剧,国外市场拉垮了,根本没啥消费力可以支撑日本的工业消费品出口。 结果就是,日元贬值之后,国内企业的生产成本被石油等大宗物品价格又给推高了,在国外消费力跟不上的情况下,不仅出口没有得到改善,高成本生产出来的 汽车 还因为竞争市场的冲击,售价调低了,日本企业简直哭死。 由于日本是个弹丸小国,不仅国内企业用的石油等原材料依靠进口,日本国民吃的粮食,生活用的能源也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这相当于是日元主动贬值促进出口,结果出口没改善,进口还大出血了。 这回,日本的面包终于涨价了,日本国民可以吃到高价面包了。 日本的主要问题是老天爷不赏饭吃,国内要啥啥没有,不像俄罗斯那样的,家里矿油粮土一大堆,属于老天爷把勺子怼嘴里喂饭吃。 日本是另一个极端,国家地理位置和国土面积,决定了它要啥都得靠进口,原油,工业原材料,粮食,食品等等,所以这次日元贬值,他们财政压力又大了,估计又要发债借钱买油买粮。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要完成工业化都要有资本的原始积累。 比如说中国那时候靠的是啥? 劳动力优势啊,稀土资源,铁矿煤炭等原材料啊。 中国工业化初期靠的主要就是人口红利和贱卖资源赚取第一桶金,由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反哺重工业产业链,通过外资投资中国带来的巨大外汇购进更高端的工业设备,技术,能源等等,并在此过程中一步步实现规模化和产业链的升级。 比如说苏联的核心国俄罗斯,因为“家里有矿”,属于“地主阶级”。 人家就不稀得做轻工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血汗工厂这类的苦活,累活。 因为直接卖油卖粮赚钱太容易了,赚惯了大钱就不想做赚小钱的生意了,俄罗斯拿着卖油赚的钱直接搞重工业,黑 科技 ,把武力值提上去,国家军事强悍了不说,还可以全世界的卖军火,对了,这个也是赚大头的生意,动不动就是几十亿美金的交易。 俄罗斯正是靠着石油和军火愣是敢跟美国抗,有底气不怕欧美等西方国家制裁, 看重的就是欧洲离不了俄罗斯的气,北非中东等国家离不了俄罗斯的粮,印度需要俄罗斯的军火,中国需要俄罗斯的战略地位和油气资源····· 俄是手里有硬通货才敢这么拼。 日本就不一样了,小家小户的,起家靠的是抢劫、认老大这两把刷子,这和美国那群海盗文化有点相似,都有强盗基因。 之前有人说起为啥西方国家没有家园情节,其实道理很简单,他们土地资源不够丰富,海洋文化决定了他们发家的思维是要走出去,直到后来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产能过剩找到了海外倾销市场,各国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殖民地,靠着掠夺殖民地的财富继续发展壮大。 而东方农业文明国家的土地肥沃,在农耕 社会 里,大家守着家园土地就能生活得很富足,人口也得以繁衍,国家也得以壮大,所以东方文明里,尤其是咱们中国人,都有着土地情节,家国情怀。 日本呢,自己国家资源贫瘠,国土面积又小,想要做大,只有认老大,并在国外抢食吃。是二战开始那会儿,日本是跟着德国混的,那时候也是牛哄哄得很,一边全世界掠夺,和沙俄为了争中国的东北地区而大打出手,一边靠着德国耀武扬威,连美国都敢偷袭,后来二战德国败了,日本也跟着倒霉了。 之后,日本就成了美国在亚洲的一块半殖民地,一边承接着美国外溢的低端产业链,一边生产出来各种工业消费品出口到美国,供美国人消费享受。 比如说日本的衬衫,日本国内的棉纺织品一直很厉害,卖去美国时候才1美元,美国工会当时就疯了,这可怎么玩儿,日本这价格是直接摁死了美国国内生产棉纺织品的厂家了。 日本的牌子在当年也是真的牛,索尼,夏普等早早就起了家,这些高端货流入美国市场不到两年,就把美国的电视机制造业给搞垮了。 日本也不想得罪美国爸爸太厉害,可是自己还是要发展啊,搞内循环肯定是不行的,日本人口有上限,仅靠国内那点消费力,哪可能在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早就把目光瞄准了更大的世界市场。 在这方面,日本和韩国走的是一样的路线,举全国之力补贴和扶持国内的一些工业制造业,帮扶出很多财阀,通过这些财阀的力量和成本优势抢夺世界市场。 到了1985年,日本越搞越猖狂,工业升级迭代威胁到美国制造业根基了,整个世界市场的高端市场充斥着日本货,美国开始难受了,加上对日一直贸易逆差,一大堆美元被日本赚走,又被兑换成美元债券流回美国,到最后,战败的半殖民地日本成了他们宗主国美国的最大债权人。 这美国怎么能忍?必须搞它! 于是就发生了美国联合日本收割日本的奇葩一幕。 对,就是联合日本收割日本。 美国呢,想让美元对日元贬值刺激国内出口,而日本呢,竟然也想让日元升值,使得自己的货币在全世界更有地位一点,同时还能出清一些国内的低端产业,倒逼国内产业技术升级。 所以说,让日元升值,不是美国逼迫日本的,双方意愿一致。 后来在那次著名的G5峰会上,美日德英法五个国家坐在一起联合干预外汇市场,签订了《广场协议》,主要内容就是“美元要贬值,其他国家货币要升值”,其实这里的“其他国家”主要针对的是日本和德国。 本国货币升值么,其实也没啥不好,最起码日本进口方面更加划算了,一些依赖原材料进口的本地企业加工成本更低了,日本民用的粮食石油等进口量也都有所提升。 日本国民以前100美元买1个美国包包,现在可以买俩了,一些大财阀和国内普通民众是蛮开心的,唯一不开心的是那些低端出口企业。 日元缓慢上涨还真说不上是坏事,而彼时的日元坏就坏在升值太猛了,汇率升值也会有一定的惯性,国际资本市场一看各国签订《广场协议》那架势就开始抛售美元兑换日元,日元越涨越猛,再加上美国资本市场有意做多日元,推波助澜,日元升值简直是火箭速度了。 签订广场协议的时候,1美元 250日元,没有几个月呢,1美元升到120美元了。 这种涨法,导致一些群体仅靠倒腾外汇就能赚得脑满肠肥,好多日本国民也拿钱开始在外汇市场里投机,连锁反应就显现出来了,日本的出口企业一夜之间死伤大片。 日元这升值都翻倍了,日本的出口产品除非价格跟着翻倍,不然就赔得底掉,但是价格翻倍谁还买日产啊,大家都开始抢美国货了, 据说当时很多人每天痛骂日本首相,弄得日本首相只好写信找美国里根,想让美国帮忙别让日元升得太厉害,温柔一点,结果都不用想啊,里根一口回绝。 其实刚签广场协议那年,日本民众对于日元升值非常看好,国内群众情绪那是十分的嗨,虽然很多企业死掉了,但他们仍旧觉得那是正常的产业淘汰。 日元牛逼了,他们的高端产业会更加有竞争力,所以日本人的内心一直很飘,拿着升值的钱全世界的买买买,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日本要经济殖民美国”、“日本要买下美国”·····不过日本这个确实没吹牛,当时好多日本人真的带着钱去把美国房地产买了个遍,纽约大部分房产都日本人买的。 日本三菱财阀还趁着日元升值在海外收购了不少好资产,还把美国洛克菲勒大厦给买了,听说这件事让美国人不爽了很久,因为这大厦是美国经济发展的象征,被日本人买走了怎么回事? 这个买买买的故事就不多说了,当时还有个特别有趣的事儿,是美国总统老布什和日本首相聚会,老布什不知道咋啦突然身体不适,从椅子上跌了下来,还吐了人家首相一身,最后被日本首相搀扶着才站起身来。 这个插曲传了出去,日本的大街小巷都沸腾了,“快看呐,美国人都吓吐了,总统都倒下了,被我们日本首相扶起来的,这不是跟我们两国关系一个样嘛。”哈哈哈,日本人很会自我歪歪么。 再往后,日本的出口更加拉胯了,为了稳定国内经济日本咋做的? 跟中国很像,当然是投资啊! 日本当时的出口不行,消费很多跑国外去了,那就只有投资拉动了,于是政府借债开始大搞基建,带动房地产经济,推升股价,吹大泡沫····· 美国一看日本经济有泡沫,那是多好的金融收割机会啊,赶紧上去拱火,联合日本一起把泡泡吹大再吹大,哄着日本再降利率,大家想啊,这利率一降,日美利差缩小,日本国内的外资开始往美国流了啊,然后美国一边美滋滋的吃着回流资本,一边帮日本继续吹泡泡。 日本其实也不是没看出来国内经济风险大,但是1987年的时候赶上美国纽约股市崩盘,美国有些慌,摁着日本首相继续下调利率,不然就会有政权更迭啥的,日本首相当然怕美国这个手段,只有听美国爸爸的,眼睁睁的看着资本继续往美国跑,自己国内经济越来越虚。 利率下调,大搞借债投资基建,推升房价,一系列骚操作下来,日本经济迅速脱实就虚,资产价格虚高,泡沫巨大,实体通缩。 房价虚高,物价通缩的时代到来了。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经济面的虚假繁荣让日本政府很慌,经济操盘手三重野康上台就是加息和收缩经济,一把把日本经济干成了残废。 这个事儿都讲烂了,就不多说了。 现在日本经济是啥特征? 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福利,高货币,高债务。 高货币高债务也就是钱印得多借得多,那为啥钱多了,还会伴随有低通胀呢? 咱们先说一说美国吧,疫情后大放水,国家通胀一下子就起来了。 但其实美国通胀更多的原因是工业品输入造成的物价上涨,与放水有一定关系,却不完全是放水造成的。 这么说吧,美元是世界货币,刚得很,到哪里人们都认都稀罕,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需要用美元买粮食,买石油,买工业化设备,买军事武器,买国民消费品啥的,尤其是疫情期间,很多国家出口外汇收入受创,他们是非常需要美元的。 所以美元印多了是流向全世界,需求多的是,正常情况下并不会导致美国国内通胀。以往美元也印很多啊,美国还经常发债借钱,债务上限一调再调,一直在拉高,怎么没见美国国内通胀呢? 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时代,工业生产效率很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可以消化掉多印出来的美元。印得美元多,全世界对应生产的工业消费品也多,只要美国进口的消费品价格不变,就算美国国民手里美元都多了,也不至于物价上涨, 由于美元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全球经济对它的需求很大,所以美国进口的消费品价格不会因为多印美元而价格上涨,那么美国国内就不会出现通胀情况。 但是疫情之后呢,全球产业链被打断了,加上中美贸易摩擦,特兰普提高对中的关税,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进入美国国内的工业用品成本价大幅提升,同时美国无限制印钞的速度,超过了疫情之下各国投资和消费对美元需求增长的速度,可不就出现通胀了么。 日本这边呢?有一点是跟美国一样的,那就是它也天量借债,借了钱之后干啥去了呢? 到海外投资啊! 所以,日本一直在干的事就是在海外再建一个日本经济体,到今天为止,日本的金融投资遍布亚洲,韩国许多企业其实都是在日本资本手里,东南亚很多企业其实也在日本手里,还有印度那边,也有不少资本掌控在日本手中,软银不是也投了我们国内的阿里巴巴了么,一样的道理,金融渗透呗。 这一点日本可真不愧是美国的干儿子,通过借债把自己跟美国高度绑定,然后拿着值钱的美元到处买买买,这是广场协议之后买出心得了啊,尝到甜头后一发不可收拾,有个富亲戚,可以借钱过日子的感觉真好!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借了多少美元,国内对应的就多印了多少日元,那国内货币不还是多了么? 日本是这么做的: 加大征税,多出去多少钱,收回来多少钱。 收回来的钱一方面还债,一方面提高国内民众的福利。 所以这才有了高货币,高债务,高福利和低通胀。 那为啥低增长呢? 前面说了一些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个高税率问题,你想啊,日本人福利生活可以了,还拼命挣那么多钱干嘛,而且挣的钱大部分得交税,企业哪有扩张意愿,个人哪有奋斗心情? 国内经济可不就是拉不起来了么! 那有人就说了,高福利+政府借债+海外金融化,这多好啊,挣别人的钱,造福国内,大家都不用辛苦了,这算不算是 社会 主义了? 其实这样搞副作用很大的,这就又说道日本为啥不加息,为啥搞0利率了,因为加息的话,他们国家的债务利息都吃不消,所以不敢加息。 国内经济不行,只好国家财政大包大揽,借债对外投资,对内刺激。 但是国内的企业仍旧越来越低效,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日本的产品都在退出国际市场了,前一段深圳还是哪个城市的日企都被我们国内产能给挤出市场了,搬到了人工成本更低的越南。 而且日本通过高税收来消灭市场上的货币,非常打压国内企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这样一来,国家的 科技 发展,产业创新,技术突破都会受到掣肘。 你想啊,谁赚钱多,谁就会交更多的税,辛苦了半天自己创一番天地也没啥意思了,反正赚再多的钱最后还是要被征走,还费那劲干啥。 所以说,这种模式,很难让一个国家在产业升级和技术上有所突破,非常不适合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进行产业链升级的国家。 但是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未必不是一条可以 探索 的路,因为这第三次工业革命都有大半个世纪了,全球也没有发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迹象,生产力的再一次突破是遥遥无期了。 但也正是这个时候,对于中国而言真是时机来了,谁先抓到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契机,谁就是下一轮的发展引擎国家。 日本虽然债务高,但是真发生金融危机,美国还真不会看着它死掉,对它的态度通常是给点甜头顺便捞一把。 这与中美关系大不同,但凡中国有危机暴露出来,美国只会扑上来先撕了再说,这个看俄罗斯的待遇就知道了。 俄罗斯那边好歹有油气,人家定位也清晰,老子就是个卖油气的,手里有这玩意儿,不怕跟你美国刚,但是中国只是个加工厂,多煤少油缺气,世界贸易链很大程度上撑着中国的经济,真是拿对俄罗斯制裁那一套对付中国,我们真的会损失很大。 这并不是折自身意气,长他人威风,有啥说啥,目前的一带一路倡议就因为俄乌冲突而面临着巨大调整,我们在欧亚大陆布局的很多事情都被拦腰截断了,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的飙升,将在未来一两年内导致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爆发政治冲突和政权更迭,这未必不在美国针对中国的算计之中。 何况美国手里的牌还有湾湾,蒙古,南海,印度,尼泊尔,欧洲,日韩等等,在我们明知道俄罗斯战败对我们有极大恶劣影响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中立的原因就是为了避免和美欧正面冲突,毕竟,对我们而言,发展和突破才是硬道理。 但是对美国,我们绝对要放弃幻想,时刻防范着。 二战之后的世界是美国主导的世界,尤其是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军舰几乎可以开赴到全球的任何角落,除了中国,俄罗斯和伊朗,看美国对伊朗和俄罗斯的态度就知道了,中国绝对不可以放松,不能轻敌。 日本和我们呢,以前是半合作关系,毕竟日本出口产品中,中美都是最大买家,所以以前的状态比较和谐,但是以后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竞争关系,彼此之间的博弈剧烈程度会加大。 为啥? 因为中国产业链在升级,已经开始冲击到日本支柱的 汽车 行业了,他们本来优势很大,但是现在大家都在搞新能源车,日本押宝了一条氢能源的路,中国和德国走的是另一条路,所以彼此之间的竞争在所难免。 而且随着逆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开始加大内循环,前两天不是宣布了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了么,这是在全面整合国内各种生产要素,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集中力量办大事,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把国内经济大循环搞起来。 所以日本今后是没办法靠着中国的市场,美国的货币两头通吃了。中国自己的市场要来消化自己的产能,那就只能让日本越过越差了。 值得一说的是,不知道为啥,日本明明也是亚洲人,偏偏对自己的大邻居左右不顺眼,眼巴巴地跟着欧美好,最近确定开始往大海里排放核污水,这种自己过不好也不想让邻居过得好的品质,值得原地爆炸!2023-07-16 19:24: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