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云 / 小云问答 / 问答详情

2023-07-22 12:04:50
ardim

唐朝后期藩镇造成的割据势力,严重消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不仅仅在经济上有所体现,而且军事控制权也被削弱。各藩镇节度使掌握着本地税收,军事上拥有自己独立强悍的武装力量,将士世代相承,严重削弱了唐朝中央的集权统治力量。最终,唐朝为藩镇所灭,自此进入了五代十国的藩镇割据时代。

经“陈桥兵变”后,北宋建立,宋太祖赵匡胤吸取了唐末依赖藩镇割据和武将专权,最终导致覆国的教训,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最著名代表事件的就是“杯酒释兵权”,通过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宋太祖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兵权,此后几十年,宋太祖陆续消减了各地节度使的实权,将权力收归中央,并结束了唐末开始的藩镇割据的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一、宋代的经济发展

因唐朝较为开明的对外政策,经开元盛世,使得唐朝曾为亚洲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中心。经过数百载的财富积累,为宋打下了坚实的财富基石。而且宋朝城市商品经济及海外贸易超过前代,北宋政府在广州等地设置“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

宋朝在城镇经济方面,打破了唐以来的市坊界限,商业交换品的种类迅速增加,许多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开始转向市场,雇佣关系也随之出现,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发展繁荣。世界上最早钱币交子出现并得以推广,整个对外对内的贸易,整个社会的经济呈现繁荣的景象,葛金芳认为,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以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

按照历史学家的统计,宋朝中国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技术基本上达到了顶峰,超过10万人的大型城市,在宋朝超过了50座。宋朝的经济达到了超前的繁荣,真正的实现了藏富于民。据史书记载,北宋财政收入大约1.5亿两白银,南宋大约1亿两白银,整个宋朝时期平均财政收入大约是明朝的10倍,因此其财富能力可见非同一般。

宋代百姓商业活动

靖康之难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北方强大辽金等崛起带来的压力剧增。南宋的岁贡压力增加。为此,南宋政府采取鼓励外商的政策,与周边国家及阿拉伯国家的经济交流,为南宋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二、宋代的军事管理制度及利弊分析

自宋以来,宋朝就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其原因就是武将出身的宋太祖,其皇位取得的原因就是其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好戏,从后周夺取政权。因此宋太祖登基为帝后,对武将也极为忌惮,因为害怕历史的重演,可以说这是宋军事力量薄弱的源头。

为了将军事管理权集中在皇帝手中,宋太祖将实力最强大的禁军分别划归互不统属的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等“三衙”统领,但调兵之权归枢密院。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之权的分离,这些举措有利于加强了皇帝对兵权的控制,同时,三衙各有职守,不相统属,“举天下内外之兵皆属侍卫司”。

在军事管理方面,不仅仅在调兵权和统兵权方面实现了分离,还实行了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统兵将领并不跟随军队调动,目的就是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另外,挑选各地方的精壮士兵入选禁军,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以达到“强干弱枝”“内外相制”的目的。这些措施虽然免去了武将专权的威胁,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弊病。

由于兵权过于分散,调兵权、统兵权、握兵权在不同的人员手里,因不同人员相互掣肘,主帅没有实权,只能按照皇帝既定的政策指挥,对快速作战十分不利,造成调兵速度较慢,上层指令传达慢、作战速度远远不及等问题。在兵贵神速的时代,贻误了战机,也削弱了宋军的战斗力。

同样,由于宋太祖对于武将过于忌惮,便下令士兵每三年更换一次将领。这一措施虽然降低了武将篡位的可能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却也造成了宋朝军队“将无常师,兵无常帅”和“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惨淡局面。直到宋神宗知其弊处,进行相应的变革,然而这也是在中央集权下变革的小水花。因其根深蒂固的防止武将专权的思想,并未改变这种局面,未抓住事情的本质,为后期的兵弱埋下了隐患

三、宋代的军事战斗力--百万“熊兵”

纵观整个宋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特点:“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具体的措施如下:

1、分割军权,皇帝直接掌握军队的建设安置、调动和指挥大权,军事力量布防及布置体现了最初守内虚外,强干弱枝的目的,最终集中军权于皇帝手中。

2、分割宰相权力,防止大臣专权,为了加强皇权,选择削弱臣权,而削弱臣权的最好办法就是分权,同一职位由多人担任。这样直接导致宋朝出现了官僚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偷奸耍滑、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问题就是所谓的“冗官”。

3、重文轻武,北宋时期科举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考试科目减少,录取名额比唐朝大为增加,科举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文人数量剧增,以文臣御武事。

同时,宋太祖时期规定,若有流民,便将流民收编为军队。若有叛乱,便将叛军收编为军队。宋太祖的这一规定,宋整个军事力量必然会出现老弱残兵、质量参差不齐、素质低下等情况,造成冗兵,军费支出增多,军费压力增大。同时,新的将领与士兵总是会有磨合的过程,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明显下降。

南宋时期,宋实行士兵招募制收编流民的招兵政策,“人给二顷(田),出甲士一人,及三顷者出战马一匹”。又使得宋朝要汲取社会财富来供养士兵。军费的大量开支,加大了宋庭的财政压力。另外军费自上而下经过层层分拨,再经过边镇将领及官员的贪腐和克扣军饷,使得士兵的战斗装备及补给不足,严重落后于周边兵强马壮的金国、辽国。除此之外,冷兵器时代,钢铁锻造生产能力受到限制。宋当权者鼓励农桑,对牛马的养殖及训化,战马数量远远比不上畜牧民族的金辽,作战过程中,骑兵的战斗力相对来说稍弱。

据史料记载,宋建立之初,朝廷直接管辖的禁军数量只有19万人,此后几十年间禁军增加到82万人,加上地方厢军,总兵力达到125万,百万兵力,实际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以数量补充质量差距的想法终究是空谈。因兵额增加及官员的中饱私囊,军费不足,军队中便允许经商,此风气一长,军队训练荒废,对西北小邦的战争也屡战屡败,宋庭又再增兵,经费不足再让各军经商,结果造成兵越多国力军力越弱的局面,形成恶性循环,造成靖康之耻的结局,数千皇族被俘,百万熊兵的称谓由此而来。

四、宋百万兵力战斗力弱的分析

宋朝在数百年同辽、金和元的对峙与战争中,往往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军事能力软弱,我认为宋代空有百万兵力而战斗力极弱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军队疏于军事力量训练,宋初军队的训练十分严格,史称宋初“禁军黥面营处,衣食公上,早教日阅,无得番休”。赏工制度在北宋前期应用的相当普遍。然而后续的军事训练过程中,存在着只重形式的缺陷。宋朝官僚机构腐败,更戍法废除后又出现新的问题,存在疏于训练偷安的现象。

2、募兵制的弊端,虽然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但是由于官僚机构的腐朽,增加了宋的财政压力,但软弱的军事实力归根究底是军队人员的多而滥。“赢疾老怯者又常过半”,“战则先奔,致勇者亦相牵而败”。

3、重要的还有当权者支持以文臣御武事,在军事策略上实行不同的“将从中御”。朝廷在不适当地干预前方军事的部分情况。

4、在军队中掌握实权的不是将军,而是一些文官,这些文官固然文学素养较高,然而并不代表这军事才能的突出,军队管理上也会有不足之处。南宋高宗时期,秦桧专权,任用无能庸将治军,武将权力被削弱,军事训练无人问津,也出现了士兵怠惰的局面。整个庞大的宋军队伍中,缺乏真正有真才实干的骁勇将领存在也是兵弱的关键因素。

北宋时期的“将从中御”、“内外相制,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策略中也体现出了皇权对将权的防范和牵制。南宋时期的文臣御武事, 在很大程度上又体现了相权对将权的束缚于贬抑。这完全是宋朝当权者过分中央集权的必然结果,也是宋当局者自己造成的。

五、总结

国弱就挨打被欺的情况在历史很是常见,在北方游牧民族的打压下,以及宋消极防御的的战略下,据史料记载,澶(chán)渊之盟后,以宋庭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为条件,这极大增加了宋的财政压力。这样的岁贡压力,也为宋朝当权者鼓励商品经济及对外贸易奠定了基础,宋朝一改历朝历代的“重农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地位,鼓励商品经济的发展,来减轻岁币的压力。并且在此基础上,宋朝并未放弃对于“小农经济”的重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宋的经济繁荣。然而富饶的经济也会遭到周边国家的觊觎,通过战争获得利益,以此陷入循环。

当然,在历史上,我们可以知道,一些骁勇善战历经腥风血雨成长起来的将军,协调统一指挥,集中兵力,这样的军事战略才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而两宋时期皇权和相权对将权的牵制就注定宋军军事力量的不足与积弱,宋军往来行动迟缓,战法呆板,分兵又造成处处挨打被动,却不愿集中兵力,统一指挥,这也是宋太祖以来“兵威不振”的重要原因,也直接的造成了宋代百万“熊兵”国富而兵不强的局面。

综上,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宋代国富而不强的原因吧!

寻云出海

重文轻武,宋朝为了防止步入前朝后尘,严格限制将军的权利,当时军队实力低。

余辉

在大宋朝时期 当时国家提倡的是重文轻武 由文官来统治武官 ,武将最高的军衔而为总兵 ,在级别上 不能和文官相提并论 ,所以国富兵不强

wpBeta

宋朝重文轻武,皇帝和大臣们都防备着武将,害怕武将有不臣之心,所以限制武将的发展,武将地位低下,所以军事实力羸弱。

相关推荐

基金一般投资期要在多久才能取钱出来呀?

  不同的基金,取钱的时间也不同:  一般来说,货币基金当天或者第二个工作日,债券基金第三个工作日,股票基金第四个工作日,QDII基金一星期以上。遇到巨额赎回会比以上时间更久。  基金分类:  基金根据投资对象分为货币型、债券型、股票型,而货币市场基金指基金资产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基金,债券型基金则是8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债券,股票型基金是指60%以上的基金资产投资于股票的基金。相对而言,股票型基金的风险最高,债券型基金次之,货币市场基金风险最低,收益也最低。  投资基金的收益绝对超过银行利率,但是投资就会有风险,不过到目前为止,基金还没有赔过钱,是非常可取的一种投资方式。
2023-07-21 22:12:072

富国国有企业债券c靠谱吗

富国国有企业债券C是很靠谱的。富国银行信用债券C的单位净值为 1.0732。自成立以来,成绩斐然。近期3月份,收入水平表现良好,收入和风险水平相对稳定。由于该基金的风险等级为中低风险,短期净值波动较大,且存在长期盈利趋势,该基金的长期盈利能力在同类基金中具有竞争力。如果小李在三个月前买入1万元富国信用债C,三个月后今天的净值为1.0732,该基金在最近3月份上涨了0.76%。1、富国银行信用债C的主要发行人为国富基金,成立于1999年。2003年加拿大BMO参股富国基金,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为首家外资参与的基金管理公司在中国。富国信用债C成立5年多,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据悉,富国银行信用债C的单位净值为1.0732。自成立以来,业绩表现良好,最近3月份的收入水平表现良好,收入和风险水平相对稳定。2、投资风险是指投资者为实现其投资目的而在未来的业务和金融活动中可能遭受的损失或破产的风险。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决定是否投资时最重要的预测和分析内容。导致投资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政策变化、管理措施失误、形成产品成本的重要材料价格大幅上涨或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借款利率大幅上升等。综上所述,投资方式有很多种。那个时候还需要技巧和大量的知识来学习。比如该基金属于C类,不收认购费。赎回费为0,因为超过30天没有赎回费。了解一些细节会有很大帮助。3、由于基金的风险水平为中低风险,短期净值波动,长期呈现盈利趋势,基金的长期盈利能力在同类基金中具有竞争力。如果小李在三个月前买入1万元富国信用债C,三个月后今天的净值为1.0732,该基金在最近3月份上涨了0.76%。该基金属于C类,无申购费,赎回费为0。30天以上无赎回费。那么小李投资10000元,收益为71.32元。由上可知,富国银行信用债C为中低风险产品。与其他同类基金相比,收益水平具有较好的竞争力。有兴趣的可以去官网了解一下情况,再考虑投资。提醒: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4、基金以国有企业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合理控制信用风险,在追求本金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投资管理,努力实现基金资产的长期稳定升值。基金投资范围为流动性较好的金融工具,包括国债、金融债、次级债、央行票据、公司债、中小企业私募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 定期融资券、质押回购、约定存款、通知存款、定期存款、资产支持证券等金融工具,如可分离交易性可转换债券的纯债务部分等。
2023-07-21 22:15:112

有关 我眼中的诸葛亮的 材料 速求 。 求解

人物生平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 新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诸葛氏是琅邪的汉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父亲诸葛圭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章氏病逝,诸葛亮8岁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家于南阳郡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病逝;汉献帝已从长安李傕手中逃出,迁到了曹操的许县。诸葛亮此时已16岁,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襄阳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隆中对  《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面的谈话内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草庐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原文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游戏中的诸葛亮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赤壁大战  当时,刘表之妻刘琦后母蔡氏屡进谗言,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之计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指的是晋文公)在外却可得安吗?)”当时黄祖被东吴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外求自保。   建安十三年(208)八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   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客,与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军力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   诸葛亮随军回到刘备处;十一月,曹操大军在赤壁遭遇孙刘联军火攻,军中又发生瘟疫,故大败,回师北还。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刘备于十二月平定荆南四郡,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建 三国示意图安十六年(211),益州牧刘璋派法正、孟达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赵云等镇守荆州。至次年十二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建安十九年(214),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每当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   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篡汉自立。魏黄初二年(221),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被害,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白帝城托孤  章武二年(222)八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故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白帝托孤至章武三年(223)二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地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刘备又要刘禅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四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逝世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南征  直至建兴三年(225)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北伐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冬,诸葛亮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今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今陕西省安康市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今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今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231)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今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今甘肃省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宣王司马懿退还保营。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今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期间诸葛亮既屡屡遣使者下战书,又致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宣王司马懿,但司马懿忍辱据守不出,并以“千里请战”的妙计平息将怒。病逝五丈原  八月,诸葛亮病故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一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是魏军主动进攻,蜀军防守,由于连日大雨,山洪暴发,冲毁栈道,蜀魏并未交战。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四年 181 1 公元181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 中平六年 189 9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三年 192 12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二年 195 15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二年 197 17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投奔荆州刘表,开始了躬耕于南阳的生活 建安四年 199 19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十二年 206 26 刘备前往南阳郡邓县隆中三顾茅庐(今襄阳市襄城区古隆中),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十二年 207 27 诸葛亮首战告捷 建安十三年 208 28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王孙权抗曹 建安十四年 209 29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十六年 211 31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十九年 214 34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二十年 215 35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二十三年 218 38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诸葛亮任汉国丞相,领益州牧 蜀建兴元年 223 43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刘禅叫诸葛亮为宰父抑或相父) 蜀建兴二年 224 44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三年 225 45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五年 227 47 诸葛亮上《出师表》给刘禅,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六年 228 48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七年 229 49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八年 230 50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九年 231 51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道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十一年 233 53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十二年 234 54 诸葛亮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当年八月病故于五丈原 编辑本段治国成就   KOEI《三国志11》老年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   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编辑本段艺术造诣书法篇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 诸葛亮墨迹拓本(传)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为希代之珍”。张彦远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高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2023-07-21 22:15:352

隆中对的译文

译文 诸葛亮亲自耕种田地,喜爱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与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没有谁承认这一点。只有博陵崔州平,颖川的徐庶徐元直跟他交情很好,说是确实这样。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很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卧龙啊,将军可愿意见他吗?”刘备说:“您和他一起来吧。”徐庶说:“这个人只能到他那里去拜访,不能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屈身去拜访他。” 于是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见到。刘备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天下崩溃,奸臣窃取了政权,皇上逃难出奔。我没有估量自己的德行,衡量自己的力量,想要在天下伸张大义,但是自己的智谋浅短、办法很少,终于因此失败,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但是我的志向还没有罢休,您说该采取怎样的计策呢?” 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权以来,各地豪杰纷纷起兵,占据几个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名声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从弱小变为强大,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制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的确不能与他较量。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孙权这方面可以以他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荆州的北面控制汉、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连接吴郡和会稽郡,西边连通巴、蜀二郡,这是兵家必争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刘表不能守住,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占领的意思吗?益州有险要的关塞,有广阔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饶,形势险固的地方,汉高祖凭着这个地方而成就帝王业绩的。益州牧刘玲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兴旺富裕、国家强盛,但他不知道爱惜人民。有智谋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贤明的君主。将军您既然是汉朝皇帝的后代,威信和义气闻名于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想得到贤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据了荆州、益州,凭借两州险要的地势,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抚各族,对外跟孙权结成联盟,对内改善国家政治;天下形势如果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向南阳、洛阳进军,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出击秦川,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这样,那么汉朝的政权就可以复兴了。” 刘备说:“好!”从此同诸葛亮的情谊一天天地深厚了。 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了,刘备劝解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一样。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什么了。”关羽、张飞才平静下来。 日前再读《隆中对》,对比了一些古文翻译书,觉得有几处翻译疑点,特发上来请有兴趣的豆友指正! “隆中对”,亦称为“草庐对”。是《诸葛亮传》中传文的一段节录。“隆中”,山名,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境。隆中的卧龙冈,原是诸葛亮曾居住过的地方。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原籍是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水县)人。青少年时期随叔父诸葛玄流转各地,后定居隆中。认真研读史书,兵书,并且常与荆襄有识之士,分析天下形势。“对”,对策。指回答刘备“三顾茅庐”,询问诸葛亮关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策略问题。 东汉末年,因政治腐败,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军。在这过程中,农民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了,但地方势力逐渐庞大。他们之间互相攻伐,互相割据,形成了军阀混战的政治局面。 公元207年,曹操、孙权在混战中,逐渐强大,初步形成了二分天下的局面。209年,刘备在北方被曹操打败后,流落江楚,依附刘表。但他不甘于寄人篱下,为了建立基业,积极招揽人才,扩展势力,以便达到“恢复汉室,统一天下”的目的。后来得徐庶的推荐,亲自到隆中“三顾茅庐”,问策于诸葛亮。本文就是记录诸葛亮在隆中对答刘备定计的史实,这是蜀汉开始基业,和曹、吴最后三足鼎立的基础。当时诸葛亮只有二十六岁。 一、疑点: 1、谓为信然: 课本注释:“说是确实这样。”其他译书大抵亦如是说。此只从字面译出,意思没有错,但省略的没有补出,尚欠明白。《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说:“谓:认为,以为。信然:确实的。信,真实。然,形容词词尾。”这就更离谱了,连句子结构也搞乱了。 其实,此句应是:“谓(其)为信然。”主语省略掉了,是崔州平,徐庶他们“谓”。“谓”,是谓语,说。“(其)为信然”是说的对象,原来就是一个句子,主语“其”(诸葛亮)省略了。“为”,谓语,判断性动词,是。“信然”,确实是这样。“然”,是代词,这样代上文“每自比于管仲,乐毅”。“信”,是“然”的修饰语,“确实”,“真的”。《说文》:“信,诚也。”把“然”释为形容词尾是不对的。 2、将军宜枉驾顾之: “枉驾”:课本注释:“枉,委屈。驾,指车马”不妥。此“驾”是借代词代刘备自己。古代表示敬称的一种习惯的说法,不直接指称对方,采用旁指替代。如说“大驾光临”,绝对不是说大车马光临,是指称贵宾而言。再如“尊驾”、“枉驾”就是指人。“枉驾”,也可说“屈驾”,称人走访的敬辞。《古诗十九首》有:“良人惟古懽,枉驾惠前绥。”甚至“枉骑”、“枉顾”,都是同类词,指称尊屈对方的。如《史记·魏公子传》:“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枉车骑”,就是说尊屈对方伴着去的。 3、遂用猖蹶: 课本注释:“就因此失败。用,因此。猖蹶,这里是失败的意思。”其它译本 大体上亦如是说,如《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遂用:二字同义,因而。猖獗,失败。”欠妥。另外,还有翻译说是:“只是智慧和策略都够不上,他们就因此胡作非为,弄到今天的局面。”这种理解更是谬误,把“猖蹶”说成是“他们”,即刘备以外的人,认为:“猖獗是指当时军阀的势力焰盛的”。这就游离原文之外了。 首先,以史实印证,此“猖獗“所指对象是刘备自己的。《三国演义》三十八回有关情节写作:“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此“迄无所就”就是“猖蹶”释义之语。再从《三国志·先主传》所载的史实,说刘备在赤壁之战前,确实屡次挫折:一次为董卓所破;两次败于吕布;一次败于曹操。妻子家室三次被俘,确实是狼狈不堪。此大概就是“猖獗”之所指。但“失败”绝对不是刘备的用语。 其次,再从词语分析。“猖蹶”是个多义词,可用于行为猖狂,任意横行的方面。义同“猖獗”;也可用于颠覆,失败方面。此处的用法,和“猖獗”是有别的,是个偏义词,偏于“蹶”字,“猖”是修饰词。“猖”:《玉篇》:“狂骇也。”“蹶”:《广韵》:“失脚。”即失足,跌 倒。合起来意为“可怕的挫折”。亦即《三国演义》所说的“迄无所就”,也才会符刘备说话的语意。 再从句子结构上说,“猖蹶”是宾语,“遂”是副词,才。修饰“用”。“用”是动词。《辞源》第一义项释为“使用”。《广韵》:“使也。”《说文》:“可施行也。”其实,“用”应释为“致使”、“导致”。整句意是:“才导致可怕的挫折”。这就是说“智术浅短”所导致的结果,所以后来他才懂得招揽贤士之故。 4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 课本注释:“(孙权)这(方面)可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谋取他。”其他译书亦如是说,欠妥。 首先,“可以”,是两个词,而不是一个词。应是“可与(之)。”“以”,即“与”。后边省了介宾的宾语“之”,指代“孙吴”方面。《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华图书馆印行版)就写作:“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此可为证据之一;另外,“以”、“与”在古汉语中,因同音可互用亦是常见的。如《西门豹治邺》:“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此前后互文,“以”同“与”。《孟子·梁惠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此两句中,“以”即“与”。句意为“与天下同乐,与天下共忧。” 在《赤壁之战》中有:“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高中文言文评点译释》译成:“除非刘豫州,天下是没有谁可以抵挡曹操的。”其错就错在以今度古,把“可以”视为现代汉语的“可以”。其实此“可以”即“可与(之)”。此语是孙权说的。其意是:“要不是刘备,天下就没有谁和我(一起)去抵挡曹操了。”从此例也可以反证诸葛亮的话“此可以为援”。意为:孙权方面只能和他结为同盟。 其次:“为”亦不宜释为“作为外援”。“为援”这是动宾结构。“为”,动词,结交,结成。“援”,宾语,应为“同盟”。“援”,《辞源》第一义项释为“攀缘”,即结缘。再从下文“外结好孙权”,可证“为援”,就不是“作外援”解,而是说结成盟友。事实上亦如此。 5、贤能为之用: 课本未注释。其它译书的译句各行其是。有的说:“有德有才的人被他任用”。 (《古代散文选译》);有的说:“人才得到他的任用。”(《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且从此两例看,对“为”的理解就有各异。前者译为“被”,视为被动句;后者译为“得到”,视为动词。均欠妥。 其实,从句子结构上看,“贤能”是主语,即贤能的人。“用”是动词谓语,是效劳,出力之意。《商君书·靳令》:“六虱成群,则民不用。”“为之”,是介宾结构作状语,修饰“用”。“为”,读作wèi,给,替。“之”,指代孙权。此句是主动句,不是被动句。“贤能”为他效力应该是自愿,不应是被迫的。整句意为:“贤能的人(都愿意)替他效力。” 6、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此长句无论是释词,还是译句都有值得讨论的地方。 首先,是译句问题。一般是直接按字面译出,诸如《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 译说:“刘璋糊涂懦弱,张鲁在北,人口众多,地方富足,却不知抚慰爱惜(民众)。”已省略的成份,若不合理的补充说明,则句子结构不清,语意不明,到底是说刘璋,还是张鲁?就使读者感到含含糊糊的。 其实,此长句主语是刘璋。以下是从内外情况说明刘璋“暗弱”。虽具备地利的条件,但却内外交困,处于政局不稳定的局面。译句宜作些词语的补充,使分句与分句之间的关系层意明朗化为妥。 其次,句中的一些词义亦尚可斟酌。如“暗弱”,亦写作“暗弱”。课本注释:“昏庸懦弱”。也有释为“糊涂懦弱”。这都欠妥。首先,“懦弱”也就是“软弱”,即指人的个性而言,这就不甚合符实际。且从《三国志》中看,刘璋其性格并非是个软弱的人,他敢将张鲁的母与弟杀死,与之结为仇;对手下征询意见稍有不合,即发怒骂人。这些都不足以说明是“软弱”。其实,此“暗弱”主要指其愚味无能,缺乏治政的才能。不是治政的料子。他是原益州牧刘焉的儿子,刘焉死后,他是“州太吏赵韪等贪璋温仁,共上璋为益州刺史”的。但他治事毫无主见。下文的“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也可说明问题。所谓“智能之士”,就是指他手下法正,张松等人,是经常议论刘璋不足以有为的。就如何对付张鲁一事,何去何从,老是听手下人的意见,忽东忽西。甚至后来差点儿投靠到曹操那里去。下文“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是说即使益州有诸多的有利外因,但主观上毫无远大的政见,终不使国力强起来,这就是“暗弱”的真正含义。 再从词义上说。“暗”(暗),《说文》:“日无光也。”《玉篇》:“不明也”。《广韵》:“冥也。”《荀子·君道》:“主暗于上,臣诈于下,天亡无日矣。”这都是指人冥顽不灵,愚昧,无政治才能。 再次,“张鲁在北”:课本注释:“张鲁当时据有汉中,在益州北面。”只照字面译释,至于此句的深义何在?没有点拨明白,这等于不注释。此句实在是写刘璋政权的外患,是说北面有张鲁的威胁。《三国志》说:“而张鲁稍骄恣,不承顺璋,璋杀鲁母及弟,遂为仇敌。”张鲁是张道陵之孙,是五斗米道的继承首领,初为益州牧刘焉督义司马,与张修同击汉中太守苏固。后鲁又袭杀修,并其众,遂割据汉中,自号“师君”,推行天师道,从者甚众,雄据巴汉近三十年。后降曹,封阆中侯。张鲁的政权,先是依靠刘焉的势力起家的,占领汉中后,建立了较稳定的政权。后来两家成仇,刘璋绝不是张鲁的对手。这也是从另一角度写刘璋的“暗弱” 最后,“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此句译释一定要加上主语,是“益州”或“刘璋”,以免和上句混淆不清。“殷”,是多义项之词,在此应是“殷实”之意,和“富”同义。“民殷国富”是互文。《史记·苏秦传》:“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古文常以互文对举。此“殷”与“足”;“志”和“气”都是同义。此可为证。而译“民殷”为“人口众多”欠妥。 “存恤”:一般是照套辞书的解释:“慰问抚恤”,即安抚,抚养。不妥。依语境“民殷国富”,已经说人民富足,本身则无须在这方面需政府去救济,抚养的。此强调“存恤”,主要在政治管理方面。一个词的词义,除考虑其基本义外,尚须结合语境来确定其义。《史记·楚世家》:“存恤国中,修政教。”此例可看出“存恤”是指政治教化,仁政在于教化民心,而不是经济上的抚恤。由此亦说明其“暗弱”之所在,是愚味无知,缺乏政才,不懂得怎样组织治理好民众,导致国力衰弱。 7、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出于秦川”:课本只注释“秦川:秦国故地,现在陕西,甘肃秦岭以北 平原地带。川,平野”。但“出于”未作注释。但有的译书,如《初中文言文评点译释》:“将军自己亲领益州的部队从秦川出击。”释词:“于:介词,自、从。”《古代散文选译》的注释亦然。不合符事理逻辑,不妥。 问题在“于”字上。“秦川”地处“汉中”的北边,连张鲁管属地都不是。是指现在陕西西部的宝鸡市至甘肃东部的天水市之间,秦岭以北,渭水上游的南北一带地方,古称“秦川”。距离现在四川成都近千里之遥。而“益州”当时是现在四川,以南充市为中心,以成都为治所,绵阳,剑阁一带的,刘备率益州之兵,怎会一下子就能从“秦川”出击呢?诸葛亮策划先主是以蜀为根据地,然后等待形势一变,就北出秦川,和另一路“以向宛,洛”,以取中原的。 实际上语意是说秦川是目的点,而不是出发点。“于”:介词,应是“向”之意。“出于秦川”:“于秦川”是“出”的补语。译句应译为状语,即“向秦川出发”。和上句“以向宛,洛”的“向”是同义,这样才对。 8、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敢”:课本未注释。但所见的译书中译句照写上“敢”字。如:“百姓谁敢不用箪盛着饭食用壶装酒浆来欢迎将军呢?”不妥。难道百姓被迫来欢迎才是好事的吗?这当然也不是诸葛亮说话的原意。诸葛亮意思是说,像刘备这样“仁义”之君,若出兵秦川,必得百姓由衷的欢迎的。 其实,“敢”是个多义词,在此是作副词,表示敬意,可不译出。《词诠》归之为“表敬助动词”,说:“惟存形式而实已无‘敢"字之意义才属此。”如《中山狼传》:“敢乞一言而生。”“敢”可不译,要译可译为“请”。《孟子·公孙丑上》:“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此“敢问”,即“请问”、“请教”之意。而“孰敢不”的“敢”,要译只能译为“肯,愿意,能够”之类,表示行为的主动性而已。
2023-07-21 22:16:495

《隆中对》诸葛亮给刘备制定的战略到底有没问题?谁能详细论述?

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的意思就是先养精蓄锐,拿下荆州,发育一段时间,然后向西去占据四川,蜗居在四川天险之地,逐步发育自己的实力,然后在图谋天下
2023-07-21 22:17:053

汉书-卷四十五 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翻译

蒯通,范阳县人,原来的名字与武帝相同,叫蒯彻。楚、汉刚刚兴起时,武臣攻打并平定了趟地,号称武信君。蒯通游说范阳县令徐公,说:“我是范阳的百姓,名叫蒯通,我私下可怜您就要死了,所以表示哀悼。尽管如此,我又祝贺您因得到我蒯通而获得生路。”徐公连连拜谢,问道:“您为什么表示哀悼?”蒯通说:“您做县令已十多年了,杀死人家的父亲,使人家的儿子成为孤儿,砍去人家的脚,对人施以黥刑,受害的人太多了。慈父、孝子们之所以不敢把刀子插到您的腹上,是因为他们害怕秦朝的法律。现在天下大乱,秦朝的政令得不到贯彻执行,这样的话,那些慈父、孝子们都将争先恐后地把刺刀刺到您的腹上,以报仇雪恨并成就功名,这是我表示哀悼的原因。”徐公又问:“您为什么祝贺我得到先生就获得生路呢?”蒯通回答说:“趟国的武信君不知道我无能,派人前来询问他的吉凶祸福,我现在要去会见并劝说他,对他说: ‘您一定要战胜敌人然后才取得地盘,攻破城池然后才占据它,我私下觉得很危险。如果采用我的策略,将不战而取得土地,不攻而占有城池,传送檄文就能够平定千里,这样可以吗?,他将要问:‘你的策略是什么?"我趁机回答说: ‘范阳县令本应整顿他的军队,守卫城池,奋起抵抗,但因怯懦怕死,贪婪而喜欢富贵,所以想首先向您举城归降。首先向您投降而您不给他恩惠,那么边地之城都将互相转告说:“范阳县令首先投降而被杀。”一定会据城坚守,像金城汤池一样,难以攻取。为您打算,不如用黄盖朱轮的车子迎接范阳县令,让他在燕、趟的边界驰骋炫耀,那么,边地之城都将相互转告说: “范阳县令先投降而获得富贵。”一定会竞相投降,就像泥丸在山坡上滚动一样轻而易举。造就是我所说的传送檄文就能平定千里的策略.”,徐公连连拜谢,准备车马遣送蒯通。蒯通用这些话劝说武臣。武臣用一百辆车,二百名骑兵,以侯印迎接徐公。燕、趟之地听说此事,有三十多座城投降,正像蒯通的策略所预料的那样。 后来汉将韩信俘虏魏王,攻破趟、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然后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蒯通游说韩信,说: “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以一个士人的身份,乘车前往,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儒生的功劳大。”于是韩信认为他说的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渡过黄河。齐王已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就把他留下,一起饮酒作乐,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因而袭击历下的齐军,于是来到临苗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把他用沸水煮死,于是兵败逃走。韩信最终平定了齐国,自立为齐国的代理国王。当时汉工正在荣阳受围困,就派张良前往,立韩信为正式齐王,以便安抚他,使他坚定地站在汉王一边。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想要和他联合。 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韩信问:“您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于是请求让别人走开,然后说:“天下刚刚起来发难的时候,英雄豪杰之士自立为侯、王,振臂一呼,天下之人像云雾一样会合,像鱼鳞一样错杂积聚,像疾风一样迅速兴起。常时人们只为推翻秦朝而忧虑。现在刘邦、项羽两方相争,使人H-]:N涂地,流离失所,数不胜数.汉王率领几十万兵众,据守巩、雒,凭藉山、河之险,一El数战,毫无功效,战败而逃,不能援救,在荣阳败退,在成皋负伤,逃到宛、叶之间,造就是所说的智谋、勇力都陷入困境之人。楚人起兵于彭城,辗转争斗,所向无敌,进兵到荣阳,乘胜利之势,威震天下,然而在京、索之间受阻,临近西山却不能前进,如今已经三年了。锐气在险峻的关塞受挫,国库的粮食耗尽,百姓苦不堪言,不知归顺于谁。以我之见,除非有天下圣贤。否则势必不能消除天下的灾祸。现在刘邦、项羽两人的命运就掌握在您的手里。您帮助汉王,汉王就会取胜,与楚王联合,楚王就会成功。我愿意推心置腹地向您表达愚陋的诚意,就怕您不能采纳我的建议。现在为您着想,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凭您的贤达圣明,又有众多身穿锁甲的军队,占据强大的齐国,联合燕、赵两国,出兵到空虚之地控制他们的后方,顺应民心,西向制止楚、汉间的争斗,使士卒免于死亡,天下之人,谁敢不听从!您按照原来齐国的版图,拥有淮、泗之间的土地,以恩德安抚诸侯,拱手安居,礼让贤士,那么天下诸侯都将竞相朝拜齐国。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深思熟虑。” 韩信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蒯通说:“当初常山王张耳和成安君陈余结下生死之交,等到为张餍、陈释的事而争吵,常山王抱头鼠窜,归附汉王,借兵束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南岸,身疗分家。逭两人结交之时,亲密无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们相比,而最后却自相残杀,以至于灭亡,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欲望太多、人心难测。现在您忠心耿耿地与汉王交好,不会比那两位关系更紧密,而所争论的事情又往往比张餍、陈释的事情重要。所以我认为您坚信汉王不会危害您是错误的.大夫文种使即将灭亡的越国生存下来,使勾践称霸于中原,功成名立而身遭杀害。俗话说: ‘野鸟捕尽,猎狗就会被烹杀;敌国破灭,谋臣就将死亡,、"所以从交友这方面说,没有人能超过张耳和陈余;从忠臣逭方面说,没有人比得上大夫文种.这两个事例,应该说足以做为借鉴了,希望您好好想想.况且我听说勇力和谋略使君主感到畏忌的人将难保性命,功业压倒当世的人将得不到奖赏。您渡过西河,俘获魏王,活捉夏说,攻下井陉,讨伐成安君的罪过并把他杀死,而得以在趟国发号施令,威胁燕国,平定齐国,向南挫败楚国的几十万兵众,终于斩杀笼且,派人西行向汉王报功,造就是所说的功业天下无双,谋略世间少有之人。现在您功高难以奖赏,威重使君丰畏忌,归附楚国,楚人不信任您;归附汉国,汉人害怕您。您想带着这些功业和威望归附谁呢?处在人臣的地位,而有高于天下的名望,我实在为您担心。”韩信说:“先生暂去休息,我要考虑一下.” 过了几天,蒯通又劝说道:“能否听从忠告,是做事成败的征兆;谋划是否得当,是存亡得失的关键。从事奴仆的差役,就会失去万乘枓仁的权柄;保守低微的俸禄,就会丧失成为公卿、宰相的机会。心裹明明知道这个道理,而刁;敢做出决断并付诸行动,将会成为百事之祸。所以猛虎如果犹豫,还不如蜂、蝎以毒刺刺人;孟贲如果迟疑,还不如儿童坚决去做。这是说贵在能实际行动。功业很难做成却容易失败,机会很难遇到却容易丧失. ‘时机啊时机,不会第:二次来临:、"希望您不要怀疑我的计策。”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以为功多,汉王不会夺回他统治的齐国,于是婉言谢绝了蒯通的建议。蒯通因游说而不受信用,非常害怕,就假装疯狂而做了巫师。 汉王刘邦已平定了天F之后,韩信因,疟被贬为淮阴侯,又因谋反而被处死,临死的时候叹息着说: “我真后悔不听蒯通的话,以至于死在女人的手中!”高祖刘邦说: “你说的是齐国的辩士蒯通。”于是下诏书命令齐国把蒯通召来。蒯通来到朝廷,高祖要将他处以烹刑,说: “你为什么教唆韩信反叛?”蒯通说:“狗总是要对自己主人以外的人狂吠。那时候,我只知道有齐王韩信,并不知道有您。况且秦朝丧失帝位,天下之人共同去抢,有才能的人首先得到。天下纷乱,人们都争先恐后地要去做您所做的事,只是能力不够,您能把他们都杀尽吗?”高祖于是赦免了他。 到齐悼惠王刘肥时,曹参做齐国的相,礼贤下士,请蒯通做宾客。 当初,齐王田荣怨恨项羽,谋划起兵背叛他,胁迫齐国的士人,不服从就杀死。齐国不愿做官的士人束郭先生和梁石君也在被胁迫之列,勉强服从。等到田荣失败,两个人都感到很耻辱,就相随进入深山隐居起来。有人对蒯通说:“先生您对曹相国指陈疏漏过失,荐举贤能之士,齐国没有人能比得上您。你知道梁石君和东郭先生是世俗平庸之人无法与之相比的贤人,为什么不把他们推荐给曹相国?”蒯通说:“好的。我的里中有一个妇人,与里中的老太婆关系很好。妇人家裹晚上丢了肉,她婆婆认为是妇人偷走了,就生气地把她赶走。妇人早晨走的时候,拜访了与她很要好的老太婆,把这件事告诉她,并向她告辞。老太婆说: ‘请你慢慢地走,我现在就去让你家裹的人把你追回来。"立即捆起一捆乱麻到丢肉的那家去借火,说: ‘昨晚上一群狗得到一块肉,互相争夺残杀,我来借火烧水给死狗煺毛。,丢肉的那家急忙去追赶招呼儿媳妇。所以,尽管老太婆不是能言善辩的人,捆乱麻借火也不是召回妇人的方法,然而物类有时会相互感通,事情有时会正好巧合。请让我去向曹相国‘借火"。”于是去见曹相国说:“有的妇人丈夫刚死三天就改嫁,有的妇人却宁愿深居简出,闭门守寡,您如果想娶媳妇,会选择哪个?”曹相国说:“我将娶那个不愿出嫁的。”蒯通说:“那么,寻求臣下也应该这样。那束郭先生和梁石君,是齐国的贤俊之士,隐居于山林之中,不愿‘出嫁,,未曾卑躬屈膝地出来求官。希望您派人去以礼相待。”曹相国说: “恭敬地接受您的命令。”把这两人都做为上等宾客。 蒯通论述战国时游说之士的权变之术,也加上自己的评论,著书立说,号称《隽永》。 当初,蒯通与齐人安其生关系很好,安其生曾经为项羽出谋划策,而项羽都不能采纳。项羽想给蒯通、安其生爵位和封邑,这两个人始终不愿接受。 伍被,楚国人。有人说他的先人是伍子胥的后代。伍被因有才能而出名,做淮南国的中郎。当时淮南王刘安喜欢学术,屈身礼贤,招集了上百的英俊博学之士,伍被列居首位。 过了很长时间,淮南王阴谋叛乱,伍被多次私下劝谏。后来淮南王坐在束宫,召请伍被,要与他商议事情,称呼道:“将军请上。”伍被说:“大王从哪裹得到的亡国之言?从前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采纳,伍子胥就说‘我现在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漫游,。现在我也将要看见宫中长出荆棘,露水沾湿衣襟。”于是淮南王非常生气,就扣押了伍被的父母,把他们囚禁了三个月。 淮南王又召见伍被说: “将军您听从我了吗?”伍被说:“不!我将为大王您出谋划策。我听说聪明的人智虑通达,事情还没颢出征兆,就能预见,所以圣人做事,万无一失。周文王一动而功名扬于后世,列为二王,造就是说要顺应天心而举动。”淮南王问:“现在的汉朝是安定,还是混乱?”伍被说: “天下平安无事。”淮南王不高兴地说: “您凭什么说天下安定?”伍被回答说:“我私下观察朝廷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间都尊卑有序、合乎情理,皇上的所做所为都遵循古代圣王之道,风俗淳正,纲纪完善。富商大贾车载大量货物周行于天下,道路无所不通,贸易非常繁荣。南越归顺,羌、焚进贡称臣,束瓯入朝,拜见天子。拓展长榆塞,扩张朔方郡,匈奴受挫折,元气大伤。虽然赶不上古代的太平盛世,然而还是平安无事。”淮南王大怒,伍被道歉,连称“死罪”。 淮南王又问: “山东如果发生变乱,汉朝一定派大将军率兵控制山东,您觉得大将军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伍被说:“我的好友黄义,曾跟随大将军讨伐匈奴,他说大将军礼遇士大夫,爱护士卒,人们都愿为他效力。他骑马上下山,驰骋如飞,有这样过人的才能,又多次带兵打仗,熟悉军事,不容易对付。另外,谒者曹梁出使长安回来,说大将军号令严明,作战勇敢,常常身先士卒;士兵都休息了, 自己才休息;挖井得到水,才敢喝;罢兵回师,士兵都已过河,自己才过。皇太后赐给他的金钱,他都赏赐给部下.即使古代的名将也不会比他更强。”淮南王说:“蓼太子智谋过人,天下无双,非凡人可比,他认为汉朝廷的公卿列侯们都不过如同弥猴戴帽,徒有其表罢了。”伍被说:“只有先刺杀大将军,才能起事。” 淮南王又问伍被说: “您认为吴国起兵不对吗?”伍被说: “是不对。吴王被赐号为刘氏祭酒,又被赐给几杖,可以不入朝参见天子,统治四个郡的百姓,土地方圆几千里,采山中矿石冶铜铸钱,煮海水而制盐,砍伐江陵的树木而造船,国家富裕,人丁兴旺,赠送珍宝而贿赂诸侯,与七国联合,统兵西进,结果却兵败于大梁,又败于狐父,落荒而逃。被越人俘获,死在丹徒,身首分家,命亡国灭,这是莫大的惩罚。以吴国的兵强人众而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实在是由于违背天意、民心而又不合时机。”淮南王说: “男子一言既出,虽死无悔。况且吴国怎么知道如何反叛?汉朝将领一天经过成皋的有四十多人。现在我派缓先扼守成皋口,周被发颖川郡的军队挡住辗辕、伊阙的通道,陈定发南阳郡的军队据守武关。河南郡太守只能控制洛阳,有什么值得忧虑的?然而在此以北还有临晋关、河东郡、上党郡与河内郡、赵国交界处的几条溪谷可以通行。人们都说‘断绝成皋的通道,就会隔绝天下"。我要占据三川I的险要之处,招集天下的精兵,您认为怎么样?”伍被说:“我只看到这样做的灾祸,没有看见它的福分。” 后来汉朝逮捕淮南王的孙子刘建,收监审讯。淮南王害怕阴谋泄露,就对伍被说: “事已至此,我要趁机发兵。天下百姓劳苦已久,诸侯多有过失,都心中不安,我率兵西进,一定会有响应我的;如果没有响应的,我就回头攻取衡山国.形势所迫,我不得不起兵。”伍被说:“攻取衡山国而进击庐江郡,占有寻阳县的船只,坚守下雉城,驻兵于九江岸边,断绝豫章的入口,沿江设置强劲的弓弩,以防南郡出兵,束面保住会稽部,南面与强劲的越国结交,在江、淮之间凭险抵抗,能够坚持一年半载,却看不到有什么好结果。”淮南王说:“左吴、趟贤、朱骄如都认为十有八九会成功,惟独您认为结果不妙,为什么?”伍被说:“大王您的亲信大臣中平素能指挥兵众的,都已被天子下令收入狱中,剩下的都没什么用处了。”淮南王说:“陈胜、吴广没有立锥之地,百人之众,兴起于大泽乡,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西进到戏而有兵众达一百二十万。现在我的国家虽小,能参军打仗的人也有二十万,您凭什么说我起兵有祸无福?”伍被说:“我不敢逃避伍子胥因尽忠而受到的诛杀,希望大王您不要像吴王那样听信谗言。从前秦朝无道,残害天下,诛杀儒生,焚烧《诗》、《书》,毁灭圣人的业绩,废弃礼义,专用刑罚,把沿海一带的粮食转运到西河。那时,男子努力耕作还不够提供军粮,女子尽力纺织还不够做衣服之用。派蒙恬修筑长城,东西绵延几千里。常有几十万士兵在外风餐露宿,战死和受折磨而死的不可胜数,横尸遍野,流血千里。这时百姓精疲力竭,十家中有五家想作乱。又派徐福入海求仙药,带着大量珍宝,三千名童男童女,五谷的种子和各种工匠出发。徐福找到地势平坦、水源丰富的地方,在那裹称王建国,不再回来。这时百姓思念亲人,悲痛欲绝,十家之中有六家想作乱。又派尉佗翻过五岭,攻打百越,尉佗知道中原地区劳苦不堪,就留在南越称王。出去的人都不回来,百姓离心瓦解,十家之中有,tc家想作乱。带领成千上万的车马巡游天下,修建阿房宫,征收沉重的赋税,征发贫苦的百姓去戍边。父亲不能保护儿子,哥哥不能保护弟弟,政令苛暴,刑罚残酷,百姓都伸颈远望,侧耳捆听,仰天悲叹,捶胸而怨恨君主,十家有八家想作乱.有人对高祖皇帝说:‘时机成熟了。"高祖皇帝说: ‘等一下,圣人应当在东南方兴起。"不到一年,陈胜、吴广大呼,刘邦、项羽一起附和,天下响应,这是说乘秦之间隙,在秦即将灭亡时而动,百姓归心,就像久旱而盼望喜雨,所以高祖能兴起于军队行列之中,而成就帝王之功业。现在您只看到高祖皇帝得天下fm~l;容易,难道就惟独没有看见近世吴、楚叛乱的结果吗?当今皇上统治天下,整齐全国政令,普爱众生,广施恩德,口虽没有说话,声威已如惊雷;令虽没有发出,教化之行却迅速如有神助。心有所想,威力就能震动千里之外;百姓赞同皇上,就像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而大将军的才能又非章邯、杨熊可比。大王举陈胜、吴广的例子,我认为错了。况且大王您的军队还不到吴、楚军队的十分之一,天下又比秦时安宁万倍。希望您采纳我的建议。我听说箕子经过故国的都城时心裹难过,就创作了《麦秀》之歌,为商纣王不信用王子比干的规劝而痛心。所以孟子说,纣王贵为天子,死时竞不如一个平民百姓。这是说纣早已自绝于天下,并不是到临死的时候上天才不保佑他。现在我也暗自为大王您抛弃拥有千辆战车的君位而悲伤,天子将赐给您绝命之书,让您先于群臣而死在束宫。”伍被于是涕泪纵横地站起来。 后来淮南王又召见伍被问道:“如果像您所说的那样,就不能凭侥幸而成功吗?”伍被说:“实在不得已的话,我有一条愚计。”淮南王问:“什么计策?”伍被说:“现在诸侯对朝廷无二:心,百姓对朝廷无怨气。朔方郡地广土肥,迁居到那裹的百姓不足以充实其地。可以伪造丞相、御史的上奏文书,请求迁徙郡国豪强、耐罪以上而遇赦的犯人,以及家产五十万以上的人,把他们的家属都迁到朔方郡,多多派遣钟甲士卒去催促他们按期迁徙。又伪造皇帝命令左、右都司空和上林、中都官收捕罪犯的诏书,逮捕诸侯太子及其亲幸大臣。这样,就会使百姓怨恨,诸侯恐惧,随即派辩士去劝说诸侯谋反,或许能侥幸成功。”淮南王说:“这样做是可行的,尽管如此,我认为不至于做到这地步,只要我直接发兵就行了。”后来谋反之事被朝廷发觉,伍被就到官府自首,供出与淮南王谋反的情况就是这样。天子认为伍被平时的话多称颂汉朝之美,想不杀他。张汤进言说:“伍被首先为淮南王策划谋反,罪大恶极,不能赦免。”伍被终于被杀。 江充,字次倩,是趟国邯郸人。江充本名江齐,有一个妹妹擅长弹琴跳舞,嫁给趟太子刘丹。江齐受到赵敬肃王刘彭祖的宠幸,做他的上等宾客。 过了很长时间,太子刘丹怀疑江齐把自己的隐私告诉给了趟王,就与江齐不和,派官吏追捕江齐,没有抓到,就逮捕了他的父亲、哥哥,进行审讯,全部斩首示众。江齐于是隐藏逃亡,西入关中,改名叫江充,上殿告发太子刘丹与同母姐姐及赵王的后宫妃妾通奸乱伦,并与郡、国的不法豪强结交,杀人越货,官吏不能禁止。上书奏报天子,天子大怒,派使者命令郡调发官兵包围赵王宫殿,逮捕太子刘丹,奉韶令把他转送到魏郡监狱,与廷尉共同审理,依法将刘丹判处死刑。 赵王刘彭祖,是汉武帝的异母哥哥,他上书为太子刘丹讼冤,说: “江充是逃亡的小臣,苟且编造谎言来激怒圣明的朝廷,以确保天子相信他,从而报私怨,以后即使被处以烹、醢之刑也无所悔恨。我愿挑选赵国勇猛敢死之士,与他们一起参军攻打匈奴,尽力效死,以此赎免刘丹的罪过。”武帝不同意,终于废了赵太子。 开始,江充被召见于犬台宫,他请求要以平时的衣着拜见皇上。武帝同意了,江充身穿纱壳禅衣,曲裾后垂,交输如燕尾,头戴禅繦步摇冠,以鸟羽为缨。江充身材魁梧,仪表堂堂,武帝见到他感到很惊异,对身边的人说:“燕、趟本来多奇才之士。”江充已经来到武帝面前,武帝向他询问当时的国家政事,对他很满意。 江充于是自愿请求出使匈奴。武帝下韶书询问出使的方略,江充回答说: “随机应变,将计就计,不能预先谋划。”武帝任用江充为谒者。江充出使匈奴回来之后,被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监督三辅地区的盗贼,禁止权贵、豪族过分奢侈,超越制度。尊贵的外戚和皇帝的近臣多奢侈无度,违反制度,江充都加以举报、弹劾,并上书请求没收他们的车马,让他们在北军待命,准备攻打匈奴。武帝批准了他的建议。江充立即发文书给光禄勋中黄门,下令逮捕近臣、侍中等官员中应当被送到北军去的人,并把弹劾文书转送给门卫,禁止被弹劾的人出入宫殿。于是这些显贵、外戚的子弟非常害怕,都去拜见皇上,叩头求饶,愿交钱赎罪。武帝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命令他们分别按官职的级别把钱交送到北军,共交了几千万钱。武帝认为江充忠诚正直,执法不徇私情,对他的建议都很满意。
2023-07-21 22:17:382

隆中对:诸葛亮的民族、政治策略是什么? 急用!!!!!!快!!!!!!!!!!!!

一、整体把握课文是人物传记节选,但它的核心部分却是一篇才华横溢的对策——诸葛亮对刘备为“信大义于天下”而问“计”所作的回答。因为对策的地点在诸葛亮的隐居地隆中,所以后人称它为“隆中对”。对策的主要内容是,劝说刘备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王业的根基,然后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并外结孙权,内修政理,使战略后方得到巩固;待到时机成熟,再从荆、益二州出兵,北定中原。这是诸葛亮在精辟分析当时形势特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是对发展前景所作的天才预见。人们常说的“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就是指这篇对策而言。历史人物传记主要是表现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突出作用。这篇课文虽属节选,但仍可从中看出诸葛亮在推动汉末的纷乱局势向三国分立的方向发展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全文大致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按传记的一般体例写主人公年轻时代的事情,着重表现诸葛亮的抱负,为下文写他的天才预见张本,其余无关的细节则一概略去。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这件事本来也有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作者只写徐庶对诸葛亮的赞语和向刘备提出“枉驾顾之”的建议,由此引出刘备“三顾茅庐”一事,从侧面烘托了诸葛亮的才能。第三部分(第3至5段)写刘备问计,诸葛亮对策。这是全文的重点,刘备怎样问、诸葛亮怎样答,都写得相当详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天才预见。第四部分(第6段)是刘备以“鱼之有水”为喻,说明诸葛亮对于他的重要性,也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能。课文选材精当,详略分明。历史人物传记,叙事既要重点突出,又要保持事件的完整性,有些事情不可不说,但又不宜多说,这就要求选材得当、语言精炼。课文这个特点十分突出。例如刘备访诸葛亮源于徐庶的推荐,这本来需要说明徐庶为什么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接受徐庶的推荐,为什么亲自去邀请等等。对这些问题作者都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作了回答:“先主屯新野”,说明刘备当时处境极其困难,需要贤人来帮助他;“卧龙”一喻和上文的“谓为信然”,说明诸葛亮在徐庶心中的地位;“先主器之”则表现了刘备对徐庶的重视和信任。又如刘备三顾茅庐,仅用“凡三往,乃见”一句带过,略去了前两次的情形不说;而对策的密谈性质则仅用“屏人”一语就指明了。二、问题研究1.刘备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向诸葛亮问“计”的?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争夺朝廷大权,政治日趋黑暗,赋税极其繁重,刑罚极其苛刻,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反抗的星星之火遍布全国。灵帝中平元年(184),张角在冀州率黄巾军起义,各地纷纷响应。这次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东汉王朝的统治也土崩瓦解,各地方割据势力拥兵自重,“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不听中央政令。昭宁元年(189),董卓自并州率兵入洛阳,擅自废黜少帝而立献帝,独断朝政。建安元年(196),曹操又胁迫献帝迁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至此,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课文中刘备说的“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指的就是这样的情况。刘备问计于诸葛亮在建安十二年(207)。此前,曹操已经在官渡之战(200)中击败了占有冀、青、幽、并四州(今河北、山西及山东东北部)的袁绍,基本上统一了黄河流域,其后又北征乌桓(207),取得很大的胜利,为南下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而孙权经过父兄和自己的三世经营,也比较牢固地占有了长江下游南部地区。长江中游的荆州地区属于刘表的势力范围,上游的益州地区属于刘璋的势力范围,这两个集团内部矛盾重重,其军力也不足与曹操抗衡。此外,较大的割据势力还有汉中(今陕西南部)的张鲁和凉州(今甘肃)的马腾、韩遂等人。刘备是靠镇压黄巾起义起家的,但是他的兵少,而且又没有地盘,在当时算不上割据势力。他虽有才略,然而志不得伸,曹操说刘备是“人中之龙”,而生平“未尝得水”,这是很恰当的评价。开始他投靠中郎将公孙瓒,后来又相继投靠陶谦和曹操,一度任豫州刺史。建安四年(199),他起兵攻打曹操,失败后又去依附袁绍。第二年,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击败,他又逃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当时刘表集团内部为继承人问题展开激烈斗争,刘备受该集团中外戚势力排挤,被送到新野这个偏僻小县去屯兵。二十余年间他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为了改变这种局面,他决定从寻求谋士入手。经徐庶推荐,他三顾茅庐,请求诸葛亮出山帮助他。他对诸葛亮说得“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就是他前半生经历的概括,也表现了他问计的诚恳态度。诸葛亮的主要对策是什么?课文第四段最后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个策略是诸葛亮根据以下三个方面的分析得出的。第一,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刘备的最终目标是“信大义于天下”,即兴复汉室,他的主要敌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团。但曹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以弱为强”,其地位日益巩固。诸葛亮看出了他的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的结论;又在这个结论之前着一“诚”字,强调了要尊重这个客观实际的意思。既然如此,能不能向东发展呢?诸葛亮又认为,向东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东方的孙权集团是当时长江以南的最大割据势力,他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做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的结论。“为援”,就是把孙权集团当做反曹的同盟者或牵制曹操集团的力量。第二,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他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因此,夺取荆、益二州的计划完全有实现的可能。第三,夺取荆、益之后,应当一方面修明内政,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集团孤立起来,使它两面受敌,这样形势就会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诸葛亮的这番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对形势前景的分析中,特别强调了“人谋”的作用。例如谈到曹操集团的“以弱为强”,就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又指出孙权集团地位的巩固,也跟“贤能为之用”有关。最后又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的建议。这就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艰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统观对策全文,可分三层:1.分析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状况,分清敌友,采取不同的方针(“自董卓已来……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2.指出荆、益二州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和夺取的可能性(“荆州北据汉、沔……智明之士思得明君”);3.归纳策略的主要之点并指出光明的前景(“将军既帝室之胄……汉室可兴矣”)。文章推理过程严密,有极强的说服力。
2023-07-21 22:17:484

《隆中对》中诸葛亮提出的最终战略目标是 ------

一、诸葛亮《隆中对》产生的社会背景 东汉末年,由于东汉王朝的残酷压榨和自然灾害的猛烈袭击,广大的农民家破人亡,颠沛流离,无以为生,被迫铤而走险。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张角兄弟的领导下,爆发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起义军用黄巾裹头,呼喊出“苍天当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义军到处,“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川黄巾起义的浪潮迅速席卷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沉重地打击了东汉豪强地主的反动统治。面临灭顶之灾的东汉王朝为了维护风雨飘摇的统治,急忙调兵遣将,向农民起义军疯狂反扑;各地的豪强势力也趁此机会招兵买马,加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行列。 经过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东汉王朝已经是奄奄一息,名存实亡了。而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各地的军阀势力纷纷拥兵自重,割据一方。经过十多年的火并厮杀,公孙瓒占据幽州;公孙度占据辽东;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袁术占据扬州;曹操占据充、豫二州;刘表占据荆州;孙策、孙权占据江东;韩遂、马腾占据凉州;刘焉、刘璋父子占据益州,唯独刘备没有固定的地盘,率领部队辗转四方,先后依附于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图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宁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 诸葛亮出身名门氏族,少时就才华横溢,超群出众。史称其“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z]《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诸葛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战乱年代出生成长起来的,他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造成的家破人亡的痛苦。特别是诸葛亮随同叔父诸葛玄南下过程中,沿途那种“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凉悲惨景象,更是在年青诸葛亮的心灵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时也为后来诸葛亮立志消除分裂割据,统一天下奠定了思想基础。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年方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开始了独立生活, “躬耕陇亩”于湖北襄阳以西二十里的古隆中。在隆中,诸葛亮度过了十个寒暑春秋。 诸葛亮高卧隆中,“躬耕陇亩”的十年,过的也并非是与那种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生活。在隆中,诸葛亮认真研读史籍,总结历代兴亡的经验教训;密切注意当时的政治形势,冷静地观察与分析各个政治集团实力的消长和斗争的成败。并且经常与当地及因避战祸而流亡到荆州的名士司马徽、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纵论时局变幻,交换政见,畅谈未来。 他最佩服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和战国时期燕国的名将乐毅,并“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要象管仲、乐毅那样,干一番有益于天下统一的事业。为此,诸葛亮高卧隆中,静观天下风云变幻,等待时机,期遇明主,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宏伟抱负。 怎样才能够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呢?综观其时军阀混战的结果,到赤壁战前,只剩下了曹操、孙权、刘备、刘表、刘璋、公孙度、韩遂、马腾等人。那么,为什么诸葛亮不投靠已经平定了北方,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或是已“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权,而要为四处奔走,无固定的地盘的刘备出谋划策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虽然曹操实力最强,政治上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并先后率军消灭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割据势力,占领了冀、幽、青、并等州,平定了北方,大有一举平定南方,一统华夏的趋势。但诸葛亮深知,曹操的手下有荀彧、郭嘉等一批贤才谋士,如投其帐下,难以其施展才能。同时东汉王朝虽已名存实亡,但在汉末士人中仍有较大的影响。在许多汉末士人的眼中,曹操名为汉承相实为汉贼。道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自然不肯为其出谋划策。2.孙权虽据有江东之地已历三世,但其缺乏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割据,完成统一大业。况且孙权承继父兄基业,属下早已有张昭、周瑜等一批元老重臣。诸葛亮深知如到孙权之处,同样难以施展其盖世之才。因此,在张昭荐亮于孙权时,诸葛亮不肯留下,人问其故,诸葛亮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3.刘备在当时虽无立足之地而依附于荆州刘表,但自起兵以来,虽屡经挫败,壮心不已,为时人所敬重。就连曹操也认为: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诸葛亮审时度势,认为刘备可以夺取荆州、益州作为立国之基,效法高租刘邦,成就帝业。同时刘备身边一直缺乏真正的谋略之士,诸葛亮认为自己辅佐刘备,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实现其抱负。因此,当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欣然应允出山辅佐刘备。 二、《隆中对》踌躇满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战略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的好友徐庶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而此时刘备正依附于荆州牧刘表门下,尽管刘表以宗室之谊对刘备待以上宾之礼,让刘备所部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但刘备作为一代枭雄并不甘心寄人篱下,急切地盼望壮大实力,以求能实现其逐鹿中原的大志。刘备对诸葛亮其人是早有所闻,据《襄阳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风雏。”,因此,当徐庶力荐诸葛亮时说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四十七岁的刘备便迫不及待地冒着隆冬的严寒和大雪,三往隆中,向年方二十七岁的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将“三顾茅庐”描述成了一段十分精彩的故事。诸葛亮认为刘备是与他志同道合,可以信赖的明主,便把自己对当时社会形势的观察与分析和盘托出,并且针对刘备集团的处境,向刘备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三分天下,建基立国和北伐中原的战略方针,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 《隆中对》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联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是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从《隆中对》中我们可以看出,《隆中对》是诸葛亮对当时政局的看法,并且针对刘备集团无根据地的处境提出的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方针。概括起来,诸葛亮《隆中对》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当时的形势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而荆州和益州乃用武之地,应利用荆州刘表、益州刘璋不能守成的机会, “若跨有荆、益,”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信义着于四海,”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3.在益州要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除以后北伐时的后顾之忧。 4.在荆州要“外结好孙权,”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果这样的话,刘备“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综观后来的历史进程,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的,为刘备集团制定的战略决策,大体上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隆中对》的历史局限 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当时形势后,又为刘备谋划了“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建基立业的宏伟蓝图。应该说,诸葛亮在《隆中对》中的形势分析和提出的战略决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和可行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它的困难和局限,这在后来形势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来,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在《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首先夺取刘表的荆州和刘璋控制的益州为根据地,然后“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刘备“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伟蓝图。但是,荆州“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占有荆州,向南可威慑江南,进而扫荡割据江东之地的孙吴;向北可出兵宛、洛,北定中原。因此争夺荆州,无论是对曹操、刘备、孙权都至关重要。在赤壁战前,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大军,唇亡齿寒,共同的利害关系,使刘备、孙权结成抗曹联盟。赤壁之战曹操战败,退出了对荆州的争夺,而赤壁战后,刘备与孙权荆州争夺的序幕就拉开了。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孙权“以备已得益州,令诸葛瑾从求荆州诸郡。备不许……(孙权)遂置南三郡长吏,关羽尽逐之。”为争夺荆州地区,吴、蜀不惜兵戎相见。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集团留驻荆州的大将关羽率军攻打曹魏占领下的樊城,水淹曹操派来援助曹仁的于禁所督七军,“羽威震华夏”,曹操甚至“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刘备集团势力的发展,不仅对曹魏集团是一种威胁,对孙吴集团也是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和孙权又暂时结成同盟。孙权趁关羽出兵樊城,后方空虚的时机,命大将吕蒙袭取荆州,斩杀了关羽。 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为了夺回荆州,刘备不惜倾巢出动,沿长江而下伐吴。夷陵之战,蜀军大败,刘备的蜀汉再也不能对孙吴构成威胁,这时倒是曹魏对孙吴的威胁更加显现。于是,孙吴向蜀汉“遣使请和”,蜀汉与孙吴又结成了抗曹联盟。由此可见,“跨有荆、益”和“外结好孙权”之间是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是有一定条件的。 二、荆州的失去,使得北伐的基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隆中对》“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的提法,也逐渐了失去了原有的号召力。诸葛亮《隆中对》认为在军事战略上要分两步走:首先利用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的弱点,不失时机地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再以荆州、益州为根据地,等待时机成熟,两路出兵,对曹魏实施两面夹击,以达到逐鹿中原,兴复汉室的目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形势也正是按照诸葛亮提出战略决策发展的,刘备集团先后夺取了荆、益二州。此时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天下有变”的东风了。 然而,荆州的失去,使得后来诸葛亮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中提出的北伐战略条件。失去荆州,使得蜀汉政权处于偏安一隅的窘境,经济实力大大削弱,军事上丧失了“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与“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遥相呼应,两面夹击曹魏的可能。 尽管诸葛亮后来与孙吴重修盟好,解除了可能来自孙吴方面的威胁。同时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在政治上加强治理,整顿吏治,举贤任能,调整了蜀汉集团内部,主要是随刘备入川的荆州集团和原属刘璋的益州集团的关系;经济上则大力奖励耕战,务农植谷;军事上治戎讲武,为北伐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蜀汉出现了“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的局面,训练出了一支十余万人的精兵。为了安定蜀汉的后方,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经过两年的准备,亲率大军南征, “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迅速平定了南中四郡南夷首领的叛乱。同时,又得以征收南中地区出产的金、银、丹漆、耕牛、战马等物资以给军国之用;并挑选劲卒万人编入蜀军,号曰“飞军”,加强了蜀汉的军事实力。但仅管如此,蜀汉与曹魏、孙吴相比,在经济上和军事上都还是最弱的。 为了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天下的大业,诸葛亮从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开始,到蜀汉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病死北伐军中,七年中先后五次兴兵北伐曹魏。以诸葛亮之才,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却功败垂成,收效甚微。客观地讲,北伐的失败,与其北伐时的条件已异于《隆中对》时提出的北伐战略有关,蜀汉和曹魏两国力量过于悬殊,蜀汉以一州之力难以蹈覆雄据九州之地的曹魏,失败是必然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十分崇敬,他在《蜀相》诗中写道:“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
2023-07-21 22:17:589

关于诸葛亮的一切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身世: 耕躬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南阳隆中务农。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事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刘表之子刘琦因其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十分器重诸葛亮,便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若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的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在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蜀国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北伐 诸葛亮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四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以木牛运粮,包围祁山。司马懿为统帅督军抵抗,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而来,粮食后勤有限,便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囗),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让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但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己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五十四岁。蜀军全线撤军。刘禅无用.蜀军战败。 精神: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成都武侯祠诸葛亮殿悬挂的攻心联,为清朝学者赵藩所作。此联曾引起毛泽东等的重视,其内容是: “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 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之民权主义中称赞诸葛亮:“诸葛亮很有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贡献: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于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于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u2022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 [编辑本段]【艺术造诣】 一、书法篇: 远涉帖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u2022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u2022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遗憾的是,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二、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唐初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画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画家作品价格为最高。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非常丰富,他的《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他的记载和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难得的史论资料。从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记道: “永昌郡,古哀牢国……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阴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图谱也。”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不仅能画天地、日、月,而且能画各种建筑、车马、动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绘画技巧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作画绝不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他的绘画艺术总是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 三、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u2022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 《中兴书目》记载:“ 《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 。” 《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2347.htm
2023-07-21 22:18:317

《三国志 诸葛亮传》全文翻译

三国志诸葛亮传 / 陈寿戴文和译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元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是诸葛珪,字叫做君贡,在汉朝末年担任过太山郡的郡丞.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签署)去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著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好遇到汉朝改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常和荆州太守刘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诸葛玄过世以后,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著《梁父吟》的曲调.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 」刘备说:「你请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个人你只可以去亲近他,不能够强迫他来看你的,将军您应该委曲委曲,大驾前去看他的.」因此刘备就前去看诸葛亮,前后往返三次,终於才见到面.(见面时),刘备把人支开,和诸葛亮商量说:「现今汉朝倾倒,奸臣偷得权利,天子蒙尘受难.我德行浅薄,不自量力,想要在普天之下伸张大义,可是智慧浅,德术差,於是使得小人猖狂不已,直到今天.然而我的志向仍没打消,您说我能出什麼策略呢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方的英雄豪杰同时兴起,占据好几个州郡的人,多得数不清.曹操比起袁绍,名气小多了,人也少多了,然而曹操竟然能够战胜袁绍,地位转弱为强,这不仅仅是时运而已,而且也是人为的谋划造成的.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天子,进而用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这种情势,实在不能和他争强斗胜了.孙权拥有江东,已经经过三代的经营,地方险要而百姓顺从,当地的贤才能人都被他任用了,这种情势是可以和他结为盟邦而不可以打他的念头.荆州北边据有汉水,沔水,享有南海的全部资源,往东可以连结吴,会二郡,往西可以通达巴,蜀二郡;这是个可以用兵的地方,但是负责人(刘表)却不能好好据守住它.这大概是老天用来帮助将军您的,将军您是否有意思把它夺取下来呢益州地势险阻,拥有千里肥沃的田野,是个富庶的好地方,汉高祖(刘邦)就是凭藉这里而完成帝王的事业.(当地刺史)刘璋个性懦弱,不明事理,(黄巾贼)张鲁横行北方.这地区百姓众多,国家富有,刘璋却不知道好好地抚恤安慰百姓.当地有智慧才能的人(如张松,法正等人),很想能遇到贤明的君王.将军您既是汉朝王室的后代,守信重义名扬天下,又能够广泛地接纳各地方的英雄好汉,思得贤人好像口渴者急得想喝水一般.如果您能够同时拥有荆州,益州,保住这块险隘之地,往西通和各个戎族,往南安抚夷,越等族,对外和孙权交结和好,对内修好政治;天下局势一旦有了变化,就命令一位大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开向南阳洛阳(中原),将军您自己带领军队从秦川出发,天下百姓谁不是拿著碗饭,提著壶浆,热烈地欢迎将军您的王者之师呢果真如此,那麼您的霸业就可以完成,而汉朝也可以复兴了.」刘备听了后,说:「你讲的好!」於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愈来愈好,一天天地更加亲密.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刘备安慰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有怨言了.」关羽,张飞才停止他们不满的言行.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也深深地看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谗言,疼爱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每次想要和诸葛亮商量如何自保的办法,诸葛亮每每搪塞敷衍他,并没有替他出计策.(有一次)刘琦就请诸葛亮到后花园去游赏,一同登上高楼.在喝酒吃饭的时候.刘琦就叫人拿开梯子,接著对诸葛亮说:「今天(我们两人在这里),往上到不了天,往下到不了地;话从你的嘴巴说出来,进入我的耳朵里来.您可以说了吧 」诸葛亮回答他说:「您难道没看到太子申生留在城内而危险,公子重耳逃出城外反而安全吗 」刘琦内心觉悟了,暗中计划著逃出城外.刚好江夏太守黄祖过世了,刘琦请求外调得以出城,於是成为江夏太守.不久刘表过世,刘琮听说曹操北来征伐,就派遣大使请求投降.刘备在樊城听到这件事情,就率领军队往南行走.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军打败追赶,还俘掳了徐庶的母亲.徐庶指著自己的心和刘备告辞说:「我本来想和将军您共同谋求称王称霸的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现在我的老母亲已经被俘掳了,我的方寸也都乱掉了,对您的大事业没什麼帮助.我恳求从此和你告别.」於是徐庶就前去见曹操.刘备率军到了夏口.诸葛亮说:「现在事情很紧急,我请求奉您的命令去向孙权求救.」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正旁观谁成功谁失败.诸葛亮游说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起兵,占有了整个江东地方,我们刘备也收服众人在汉南聚集大军,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灭掉大敌,各处大略都已经平定了;因此他攻下了荆州,声势震动全天下.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了,所以我们刘备才跑到这里来.将军您算算自己的军力来看如何对待曹操.如果您能够凭著吴越的军队,去和中原的曹操对抗的话,那您倒不如早点和他决裂;如果不能够抵挡的话,那你何不解除武装,向他北面称臣来事奉他呢 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托是要服从的名声,可是实际上您内心的计划却又犹豫不定;现在事态紧急你却又不赶快决断,大灾大祸转眼间就要到来了.」孙权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话,那你们刘备为什麼不就去向曹操称臣事奉呢 」诸葛亮说:「因横,也只不过是一名齐国的壮士罢了,仍然会为了守住道义而自杀,不辱自己的志节.何况我们刘备,他是堂堂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气才华举世无人能敌,众多士人仰慕他,就像流水归向大海一般.如果事情无法成功的话,这是天意啊,我们刘备又怎能再屈服自己去当曹操的部下呢 」孙权勃然大怒地说:「我不能拿东吴所有的土地,十万民军队被人家控制.我的计策已经决定了,非得要刘备否则是没法抵抗曹操的.然而你们刘备刚打了败仗,怎能够抵抗曹操这个大敌人呢 」诸葛亮说:「我们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阪被打数,现在归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锐卒一万人.刘琦会合江夏的战士,也不少於万人.曹操的军队,从老远的北方南下,都非常疲倦,听说他为追赶我们刘备,轻快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这就是所谓力量强大的箭,到最最末稍时,连鲁国的细绢都穿不透了.所以兵法特别忌讳这个情形说:『必定会让大将军打败仗』.况且北方人不习惯打水战,又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遣猛将,统领数万军队,和我们刘备并力合谋,必定能够打败曹操.曹军战败,必定会回到北方去.这麼一来,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强大,天下鼎足而三的态势就会成形了.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今天了.」孙权十分高兴,立刻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三万水军,随著诸葛亮去晋见刘备,一起出力抵抗曹操.曹操在赤壁打了个败仗,率领军队回到建邺.刘备因此收取了江南,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总管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徵调这三郡的赋税,来扩充军中的粮饷.建安十六年(西元221年),益州刺使刘璋派遣法正前来迎接刘备,教他去攻打黄巾贼张鲁.诸葛亮和关羽镇守荆州,刘备从葭萌回头攻打刘璋,诸葛亮和张飞,赵云等人率军逆流而上,分别平定沿途的各郡各县,和刘备共同包围了成都.成都平定以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将军,代理左将军府的事情.刘备到外面去的时候,经常由诸葛亮镇守成都,粮食充足,军队众多.建安二十六年(西元221年)许多部属都劝刘备称王称号,刘备不答应.诸葛亮说:「从前吴汉,耿弇等人刚劝世祖即位称帝,世祖辞谢推让,前后三,四次.耿纯进言说:『天下英雄豪杰仰慕您,追随您,就是希望能够封侯封士,如果您还不听从大家的建议,士大夫只好散去,各自回去另求主君了,他们就不想再追随您了.』世祖有感於耿纯的话非常深切中肯,於是就答应了.现在曹氏篡夺了汉朝的君位,天下没了君主.大王您是刘氏的后代,继世兴起.现在登上帝位,才是应该的.士大夫们跟随大王您又久又勤苦,目的也是想立尺寸的功劳而得到封赏,一如耿纯所说的那样.」刘备於是即位称帝.策封诸葛亮为丞相,下诏说:「朕遭逢家门不幸,奉承天命登上天子的地位,战战兢兢,小心谨慎,不敢稍稍懈怠(安逸),总挂念著如何安定百姓的生活,总怕做不到而无法安心啊!丞相诸葛亮,要明白朕的心意哪,不可懈怠!你好好帮助朕不足的地方,帮助我宣扬汉朝累世的德业,来照福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丞相你要好好努力啊!」诸葛亮以丞相的职衔总管尚书的事务,可以拿著符节督军镇守,处斩犯人.张飞过世以后,兼领司隶校尉的职务.章武三年(西元223年)春天,刘备在白帝城的永安宫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召来,把身后事情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先生你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必定可以安定国家,最后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嗣子可以辅佐的话,那就拜托你辅佐了;如果他不成才的话,你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流著眼泪说:「臣一定会谒尽所有辅佐的力量,献上忠贞的节操,坚持,继续到死为止!」刘备又下诏教训刘后主说:「你和丞相一起做事情,要待他好像待老父一样!」建兴元年(西元223年),刘后主封诸葛亮为武乡侯,(特别允许他)可以开设官府,管理大小事情.不久,又兼领益州刺史的职务.政事不分大小,都由诸葛亮裁决.这时南方好几郡,同时叛乱;诸葛亮因为刚遭逢到刘备的大丧事,所以不方便立刻派兵去讨伐.他暂时派遣使者出使东吴,趁机和东吴议和,并结为亲家,於是双方成了盟邦.建兴三年(西元225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叛乱全部平定.所需要的军费就由这几个郡来出,蜀国因此而富足了起来.诸葛亮於是训练军队,讲习武备,等待大举出兵北伐.建兴五年(西元227年),诸葛亮率领各军向北前进,军队屯驻在汉中.出发前,他呈上一道奏疏,名叫做《出师表》:於是军队出发,驻扎在沔阳县.建兴六年(西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身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魏明帝西迁坐镇长安,命令张郃抵抗诸葛亮.诸葛亮派马谡督率各军前进,和张郃在街亮大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约束规定,举动失当,被张郃打得大败.诸葛亮攻陷西县千家,率军回到汉中.诸葛亮斩杀马谡以谢三军.上奏疏说:「臣凭著微弱的才能,窃居著不该占据的高位,亲率军队掌握斧钺大权,总是严格地训练三军.但是因为不能宣扬军令,训明法度,临事小心谨慎,以至於有马谡在街亭违背命令,作战失败的过错,以及箕谷警戒不严的失误.所有的错都在我个人授人任官不当而告成的.臣的见识不能了解人才的好坏,考虑事情大多不够聪明,《春秋》经书记载,军队战败该督责的是主帅,臣下的职位正当受此罪责.我自请贬职三等,来督责我的罪过.」刘后主於是就贬诸葛亮为右将军兼摄丞相的事情,所总领的职务和从前一样.建兴六年(西元228年)冬天,诸葛亮又从散关出兵,围攻陈仓.曹真来抵抗他.诸葛亮因为粮食用完而班师回去.魏国将军王双率领骑兵来追打诸葛亮,诸葛亮与他作战,打败魏军,斩杀王双.建兴七年(西元229年),诸葛亮派遣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魏国雍州刺史郭淮率军想去攻打陈式.诸葛亮自己出军,到达建威,郭淮退回,於是平定了武都,阴平二郡.刘后主下诏书说:「街亭战败,全是马谡的罪过,而先生你引咎自责,深深地贬损自己,当时朕很难违逆你的心意,所以就勉强地听从了你的意见.前年你宣耀军威,斩杀了魏将王双.今年你再度北征,使得魏将郭淮逃走.你降服了氏,羌蛮族,收复了两郡.威势震动了凶暴的敌人,功勋显扬於天下.如今天下骚扰动汤,首恶尚未斩首示众,你承受著国家的大任,担当著国家的重责,却久久地贬损自己,这并不是表扬大功勋的办法呀!现在恢复你丞相的职位,你就不要推辞了!」建兴九年(西元231年),诸葛亮再度往祁山出兵,用木牛运送军粮,粮食用尽了后,就班师回返,和魏将张郃交战,诸葛亮射死张郃.建兴十二年(西元234年)春天,诸葛亮带领所有军队从斜谷出发,用流马运送军粮,占据在武功五丈原,和司马宣王(懿)在渭水南边列阵对抗.诸葛亮常常忧虑粮食接济不上,让自己的壮志无法伸展,於是就命令士兵分别屯田,作为长久驻扎的基础.耕田的士兵混杂在渭水边的居民间,而百姓都安居乐业,军队不曾侵扰百姓.两军对峙了一百多天,这年八月,诸葛亮生重病,死在军中,享年五十四岁.等到蜀军撤退以后司马宣王(懿)去巡察诸葛亮所设的军营堡垒的处所,不禁说道:「诸葛亮真是一名天下奇才啊!」诸葛亮遗命,自己要埋葬在汉中的定军山,就著这座山来盖坟地,冢墓只要能容得下棺木就好,穿当时的衣服入敛,不须要其它器物来陪葬.刘后主颁的诏令说:「先生您具备了文才和武略,聪明睿智,忠诚笃实,承受遗命,受托孤主,延续绝世,兴复弱国,矢志想要平定祸乱.於是你整顿六军,年年北伐出征,神勇光明而又显赫,威势震动八极,就快要在汉朝末年建下伟大的功业,和伊尹,周公的伟大勋业并立为三的时候.为什麼老天却不肯怜悯怜悯,在事业快要成功的时候,让您得病死去呢 朕因此十分悲伤哀悼,心肝如同割裂一般.尊崇德行,序次功劳,记载高行,赐给諡号,这是用来光耀后代,记录不朽的功业.现在朕派遣特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赐给你丞相武乡侯的印绶,赐给的諡号是"忠武侯".您的灵魂如果有知的话,应该会喜欢这个尊宠的荣誉!唉---真令人哀痛啊!唉---真令人哀痛啊!」起初,诸葛亮自己向刘后主上表说:「臣在成都拥有八百棵桑树,贫瘠的田地十五顷.我子孙们穿衣吃饭之外,尚有賸馀.至於臣在外任职当官,没有收取(聚敛)什麼财物,随身的衣物和饮食,完全由政府供给.也没有另外经营生计(理财),来增加自己微薄的利益.等到臣死的时候,不要让我家里头有多馀的币帛,外面有多馀的钱财,因而辜负了陛下.」到诸葛亮死的时候,果真和他说的一样.诸葛亮天性擅长巧思,改进连弩,木牛,流马,都是出自於他的主意,推演推论兵法,制作《八阵图》,都能够得到兵法的要领.诸葛亮的言论,教谕,书疏,奏议,大多值得阅读,另外编作一本书.景耀六年(西元263年),春天,刘后主下诏替诸葛亮在沔阳建庙.这年秋天,魏国镇西将军锺会征伐蜀国时,到汉水,他祭拜诸葛亮庙,下令士兵不能够在诸葛亮坟墓的附近割草,牧马和砍柴.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官作到长水校尉.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继承爵位.史官评论说:「诸葛亮担任宰相,抚恤百姓,揭示法规,精简官职,权事制宜,诚心待人,公正无私.凡是尽忠职守,有益时事的人,即使是仇人也必定会奖赏;凡是犯干犯法令,懈怠,傲慢的人,即使是亲人也必定会处罚.坦诚认罪,传布真情的人,即使犯了重罪也必定会开释;说话浮夸,巧辩文过的人,即使只是犯了轻罪也必定会杀戮.无论多麼小的善行,没有不奖赏的,无论多麼细的恶行,没有不贬抑的.处理事务非常精明干练,管理事情著重在它的根本,依照官名来要求他尽到实职,对於虚伪造假的人不予录用.最后全国的百姓,大家都敬畏他,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他,因为他用心公平而且劝戒明白.他真可以称得上是明白治道的好人才,和管仲,萧何是同一类的人.然而他连年劳师动众,都未能成功,大概临机应变,作大将的策略,并非他所擅长的吧 」
2023-07-21 22:18:527

诸葛亮的成就是什么?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於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三国志》: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三国志》: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三国志》:“黄沙屯,诸葛亮所开也。” 司马炎:善哉,如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三国志》: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水经注u2022江水》:“诸葛亮北征,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 《普洱府志.古迹》:“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丰功伟绩是分不开的。一、书法篇: 远涉帖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在他出生前四年,汉灵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作“书法”。 这标志着作为交流工具的“写字”,与作为美学欣赏与实用相统一的“书法”,正式拉开了距离,并使后者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书法艺术。这时汉隶已成为别具风格的主导字体,同时又始创了草书、行书和楷书,使篆、隶、草、行、楷五体基本齐备。 诸葛亮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南朝u2022梁陶弘景是一位大书法家,他所著《刀剑录》记载:“蜀章武元年辛丑(公元221年),采金牛山铁,铸八铁剑,各长三尺六寸,……并是孔明书作风角处所。”。虞荔《古鼎录》记载:“诸葛亮杀王双,还定军山,铸一鼎,埋于汉川,其文曰:定军鼎。又作八阵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书。” “先主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于汉川铸一鼎,名克汉鼎,置丙穴中,八分书……又铸一鼎于成都武担山,名受禅鼎;又铸一鼎于剑山口,名剑山鼎。并小篆书,皆武侯迹。”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义作二鼎,一与鲁王,文曰: ‘富贵昌,宜侯王。,一与梁王,文曰:‘大吉祥,宜公王。"并古隶书,高三尺,皆武侯迹。”北宋时周越所著《古今法书苑》也记载:“蜀先主尝作三鼎,皆武侯篆隶八分,极其工妙。”。 上述记载是可信的,特别是南朝陶弘景,距诸葛亮仅二百余年时间,他的见闻和记述应是有事实依据的。 宋徽宗宣和内府的《宣和书谱》卷13记载:诸葛亮“善画,亦喜作草字,虽不以书称,世得其遗迹,必珍玩之”。又说:“今御府所藏草书一:《远涉帖》。”这说明到北宋末期(公元1119—1125年)在皇宫内府还珍藏有诸葛亮的书法作品。 南宋陈思《书小史》记载:诸葛亮“善其篆隶八分,u2022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极,混合阴阳"等字,殊工”。 从宋代开始,把 前人著名书迹摹刻拓印下来,以便流传,称之为“法帖”。这一则记载说明:在宋代诸葛亮的书法作品是作为有示范意义的“法帖”流行于世的。 诸葛亮在繁忙的政务和军事活动中,始终不忘书法。《常德府志》记载:“卧龙墨池在沅江县西三十里卧龙寺内。俗传汉诸葛武侯涤墨于此寺,因名。”我们知道,诸葛亮在常德一带活动的时间,是在赤壁大战之后,战事十分紧张频繁,可是他仍然不忘临池挥毫。 遗憾的是,现在还无法看到其书法真迹,这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的发现了。 二、绘画篇: 唐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诸葛武侯父子皆长于画。”张彦远还在其《论画》一书中,记载了当时绘画收藏与销售的情况。他说:“今分为三古以定贵贱,以汉、魏三国为上古,则赵岐、刘亵、蔡邕、张衡、曹髦、杨修、桓范、徐邈、曹不兴、诸葛亮之流是也。”以晋、宋画家为中古,以齐、梁、陈、后魏、后周、北齐的画家为下古,隋和唐初的画家则称之为近代。近代画家作品的价格与下古画家作品价格相近,而以上古画家作品价格为最高。 张彦远记述当时一些近代画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绘画作品的售价:“屏风一片值金二万,坎者售一万五千,”“一扇值金一万。”并说汉魏三国(即上古)画家的作品,在唐代已是“有国有家之重宝”, “为希代之珍”。张彦远(生于公元815年)出身于宰相世家,家藏法书名画非常丰富,他的《历代名画记》,向有“画史之祖”的称誉,他的记载和论述,在中国绘画史上一直是可信而难得的史论资料。从他的记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诸葛亮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 东晋史学家常璩的《华阳国志》记载: “南中,其俗征巫鬼,好诅盟,投石结草,官常以诅盟要之。诸葛亮乃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驼羊。后画部主吏,乘马幡盖,巡行安恤。又画夷牵牛负酒赍金宝诣之之象,以赐夷,夷甚重之。”又记道: “永昌郡,古哀牢国……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阴深,生民以来,未尝通中国,南中昆明祖之,故诸葛亮为其图谱也。”从以上两段记载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确具有非凡的绘画才能。他的画作既取材于现实生活(如南中少数民族的生活)又有神奇而丰富的想象(如神龙等),而且构图宏伟,场面博大。 诸葛亮不仅能画天地、日、月,而且能画各种建筑、车马、动物和人物。能掌握如此全面的绘画技巧的画家,在中国绘画史上也是不多见的。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诸葛亮作画绝不是出于个人的闲情逸致,他的绘画艺术总是为他的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 三、音乐篇: 诸葛亮精通音律,喜欢操琴吟唱,有很高的音乐修养。 这方面在古籍中多有记述。陈寿《三国志u2022诸葛亮传》记载: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习凿齿《襄阳耆旧记》:“襄阳有孔明故宅……宅西面山临水,孔明常登之,鼓瑟为《梁父吟》,因名此山为乐山。”当然还有卧龙吟,真是千古绝唱, 《中兴书目》记载:“《琴经》一卷, 诸葛亮撰述制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谢希夷 《琴论》也记有:“诸葛亮作《梁父吟》。”《舆地志》记载:“定军山武侯庙内有石琴一,拂之,声甚清越,相传武侯所遗。”从 以上记载就足以看出:诸葛亮在音乐方面有着很全面的修养和很 鬲的艺术成就。他既长于声乐——会吟唱;又长于器乐——善操琴;同时他还进行乐曲和歌词的创作,而且还会制作乐器——制七弦琴和石琴。不仅如此,他还写有一部音乐理论专著——《琴经》。
2023-07-21 22:20:1310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原因有哪些

秦始皇灭诸侯,置郡县,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多民族的封建统一国家。无庸置疑,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在战国时代,诸侯割据,“七雄”并争,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对于这个大家所熟知的问题,过去由于史书记载语焉不详,我们只能知道一个大概的情况。现在我们通过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的整理研究,至少是对秦的一方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    一    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起决定作用的当然是广大劳动人民。但有一点也不容忽视,秦国和东方六国相比,它在统一的准备和进行过程中,确是发挥了较大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点在秦律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当时的地主阶级正处于上升时期,因此秦律的内容也还含有一种朝气蓬勃、富于进取的革新精神。    耕战政策,是秦的基本国策。“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农战》)。从商鞅到秦始皇,秦国始终坚持了这一政策。广大劳动人民在这种政策下,努力从事耕战,从而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始皇的统一准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秦简中保留了不少有关重农政策的法律条文。例如《田律》规定:地方官在时雨之后,或连受旱、涝、虫、风等自然灾害时,必须及时向上级报告得益和受灾面积,以便上级掌握农业生产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厩苑律》、《牛羊课》规定:如饲养耕牛好的,奖田啬夫一壶酒、十条干肉,赐牛长三十日劳绩,免除饲养人一期(三十天)更役;饲养不好的,田啬夫要受斥责,并罚饲养人服徭役两个月;如果牛减膘,则笞打主事者(牛长)。这些规定,对农牧业的发展也能起到促进作用。由于当时战争频繁,为了保证有足够的农业生产劳动力,《戍律》规定:“同居毋并行”即一户不得有两人同时戍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罚二甲。《司空律》还规定:以劳役抵偿罚金的人在农忙季节可以“归田农,种时(莳)、治苗,时各二旬”。《仓律》在秦律中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从粮食的收藏到加工、使用都制定了详细的法令。例如粮食入仓,“辄为廥籍”,即登记石数,并注明仓啬夫、佐、史、廪人等仓库管理人员的姓名,共同加以封印。粮食出仓,也要经过同样手续。如果出现亏空,隐匿不报,或者移赢补亏,与盗窃同罪。如因保管不善使粮食损坏而无法食用,不满百石以下,斥责官啬夫;百石以上到千石,罚官啬夫一甲;过千石以上,罚官啬夫二甲,令官啬夫、冗吏共同补偿腐败禾粟(《效律》)。不但大量粮食亏损要受到惩罚,即使少量耗损也不行。如果仓库里有三个以上老鼠洞,就要罚一盾(《法律答问》)。严密的仓库保管制度减少了粮食储藏过程中的贪污和损耗现象。封建国家有没有足够的粮食,不仅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仓律》正是从这一个侧面反映了秦统治者的重农思想。另外,在《金布律》、《效律》等律文中,对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限制商人的投机倒把活动等也作了若干规定,这些规定对加速封建经济的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史称:“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就实行军功爵制度,用重赏鼓励人民在战争中杀敌立功。“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商君书·境内》)。《封诊式》中有“夺首”、“争首”两个案例,生动地反映了秦执行军爵制度的情况。秦简中的《军爵律》规定“从军当以劳论及赐”,即按功劳行赏。《秦律杂抄》也规定战死者有赏,“论其后”,即把死者的爵位赏给他的后人。如果临阵逃亡,则罚“以为隶臣”。由于实行了这种严格的赏罚制度,因而秦国之民遇有战事,“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是以三军之众,从令如流,死而不旋踵”(《商君书·画策》)。这样就使秦国的军队在七国之中成为战斗力最强的部队。秦律对军队训练和武器装备也非常重视。如《秦律杂抄》规定:发弩啬夫射不中目标,罚二甲,免除其职务。驾驺被任命四年,不能驾御,要补偿四年的徭戍,并罚教者一盾,免除其教练职务。发给士卒的兵器不完善,罚丞、库啬夫、吏二甲,撤销其职务,永不叙用。秦律对于违反各种法令和制度的人往往罚以“赀”若干甲或盾,这也和统一战争需要大量武器装备有关。另外,律文还规定:凡是骑兵都是先赋马,然后再选拔从军者。参军之后,还要进行课试,如果马被评为下等,令、丞、司马都要受罚。有了这样严格的考核制度,自然会收到兵强马壮的效果。 二    秦律能不能有效地发挥它的作用,秦的耕战政策能不能贯彻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官吏能不能忠实地执行。秦简《为吏之道》列举了吏有“五善”、“五失”,《语书》更明确提出了“良吏”与“恶吏”的问题。所谓“良吏”,就是“明法律令”,有办事能力,廉洁忠实而“好佐上”,出于“公心”,能团结下属,正身守法,不喜争功的人。“恶吏”则与之相反,《语书》不但给他们勾画了一副弄虚作假、招摇撞骗的丑恶脸谱,而且提出严重警告,“如此者不可不为罚”;对其中作恶多端的人,还要“志千里使有籍书之”,即记录在案,通报全国各地,作为“恶吏”的典型。在秦律中保存了大量的有关官吏的任免、升迁和赏罚的条文,这些条文都贯串着一个基本精神,即以是否通晓和能否执行法律作为考核官吏的主要标准。秦律十分强调法治,并首先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知法、依法、执法,不得违法。例如《法律答问》专门有一条解释什么叫“犯令”、“废令”的问题:“律所谓者,令曰勿为而为之,是谓犯令;令曰为之,弗为,是谓法(废)令h(也)。”凡是犯令或废令的官吏都要依法惩办。《除吏律》还对那些阳奉阴违、拒不执行中央政权各项政策法令的官吏,严加惩办。《行书律》甚至规定凡是“命书”和急件,必须立即执行;不是急件,也要当天处理完毕,不得拖延,拖延者依法论处。    秦律非常重视各级官吏的选择和任用。例如《置吏律》规定:任用“吏尉”等官吏,如果任用了不该任用的人,未经上级审批,擅自让其到职视事或加以派遣,就要依法论处。《除吏律》、《内史杂》更明确规定:“任法(废)官者为吏,赀二甲。”“侯(候)、司寇及群下吏毋敢为官府佐、史及禁苑宪盗”。禁止任用这些人为吏或担任禁苑的治安保卫工作,对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政权有重大的意义。为了提高官府的行政效率,严防官吏违法乱纪,秦律还十分强调官吏的责任制和实行对官吏的考核制度。《效律》规定:官吏各有自己的职责,如果失职,就要受处分。《为吏之道》列举了当时县级政权机构的职责范围,它们不但要执行最高统治者所颁布的各种命令和诏书,征发赋税、徭役和兵役;而且要管理农田水利、官府手工业、仓库、苑囿等事,总共不下二三十项。每一项都有专人负责,并且制订有专门的制度和法律。如果官吏玩忽职守,消极怠工,就要按法律治罪;已造成的损失,还要依情节轻重勒令其赔偿。对于欺骗上级、作奸犯科的官吏,更是严惩不贷。《法律答问》规定,官吏弄虚作假,其罪在罚盾以上,不仅要依法论处,而且要撤职永不叙用。另外,秦律对于官吏滥用权势、假公济私、伪造命令、盗用官印、私自挪用公款以及破坏耕战等等,也都分别列有惩治的条例。    总之,从秦律可以看出,封建国家力图通过法律的保证,使各级官吏成为地主阶级政权得心应手的工具。因为只有秦的各级官吏都能忠实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才有可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荀况曾周游列国,以后入秦,秦丞相范睢问他:“入秦何所见?”他回答:“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荀子·强国》)认为秦国是当时列国中治理得最好的诸侯国,已接近“治之至也”的境界,并希望秦国再接再厉,以期“令行于天下”。果然不出荀况所料,秦始皇即位以后,只用了10年时间,就灭掉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三    秦的统一战争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还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秦简《编年记》记载了从秦昭王元年(前306)到秦始皇二十三年(前224)80多年间秦对三晋和齐、楚的一系列战争。可以看出,秦昭王三十八年以前,由于在穰侯魏冉远攻近交的错误政策指导下,虽然战争频繁,但秦的实际得益甚小。秦昭王三十九年以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采用了范睢的远交近攻的正确政策,把战争的目标集中到邻近的三晋,而于三晋之中又以韩为首攻的对象,所以没有几年,就先后攻占了魏的怀、邢丘和韩的少曲、高平、野王。这几次战役对削弱韩、魏,加强秦的势力,创造随时可以出击的态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著名的长平之战的胜利,歼灭了赵的有生力量,从此三晋再也无力和秦国对抗了。    公元前231年秦始皇亲政以后,继续推行远交近攻政策,预计进程是先灭韩,次灭赵、魏及楚、燕,最后灭齐。在统一战争期间,六国的封建割据势力越是临近末日,越是要作垂死的挣扎,统一与分裂的斗争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编年记》对这个情况也有一定的反映。如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南郡备敬(警)”,“廿年,韩王居□山”,“廿一年,韩王死”,这些都不见于史籍记载。按秦始皇十九年,为灭韩的第三年,刚刚打开统一战争的局面。南郡原是楚的故都郢所在地,秦昭王二十九年取郢以为南郡,南郡的北境紧靠故韩国的南境。《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一年新郑反。”新郑为韩都,故韩亦称新郑。这条记载和秦简《编年记》十九年、二十年、二十一年记事联系起来看,就可以看出,韩国灭亡以后,韩国的贵族并不甘心失败,仍在企图复辟,并发动叛乱。而秦国也在时刻警备韩国贵族的复辟叛乱活动。“新郑反”和“韩王死”发生在同一年,不是偶然的,说明这次韩国贵族一旦发动叛乱,迅即遭到秦的镇压并陷于失败,而韩王也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编年记》又记:“廿三年,兴,攻荆,□□守阳□死。四月,昌文君死。”这条记载则又和秦镇压楚的反扑有关。《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二十三年“楚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一作“江”)南”。二十四年“王翦、蒙武攻荆,破荆军,昌平君死,项燕遂自杀”。这两条记载为同一件事,昌平君应为秦简中昌文君之讹,简中另一个死者或即项燕。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之后也曾提到此事:“荆王献青阳(今长沙)以西,已而畔约,击我南郡,故发兵诛,得其王,遂定荆地。”这次以项燕、昌文君为首的楚国贵族公然在江南打出反秦的旗帜,但结果也不过一年,就遭到全军覆没的命运,昌文君死,项燕自杀。    以上记载,都说明秦的统一,到这时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再过两年,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中国的历史终于出现一个大统一的局面。
2023-07-21 22:20:423

国富论读后感

  《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所以,熊彼得说亚当·斯密注重实际,将各种不同的数字与因素一并考虑,对以后作为抽象的理论奠立了基础。  斯密《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与政治理论及经济思想理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运用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分工的理论,分析了劳动分工的决定因素,并进一步结合新兴古典分工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了不同经济实力的欠发达区域在不同的阶段如何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并借此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内在原因。  亚当u2022斯密在《国富论》中开篇就谈到了劳动分工。他认为劳动分工和市场竞争是国民财富增加的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但经济学发展的一百多年间,市场竞争理论得到了极大丰富,而劳动分工理论却相对显得苍白。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复苏了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重要思想。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劳动分工是通过制度安排而与交易费用相互决定的,即:由交易费用决定的制度安排决定劳动分工,而劳动分工通过分工经济提高制度收益,并进而降低交易费用。作者给出了两个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接着,作者证明了劳动分工理论中的三个重要命题。  命题1:劳动分工产生递增的规模报酬,是经济进步的源泉。  命题2:劳动分工依赖于劳动分工,没有任何外生优势的单纯分工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命题3:经济发展依赖于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制度,在地理上表现为一个波浪式的推动过程。  另外,新兴古典分工理论证明,不同区域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应于不同的分工水平,产生不同的增长效果。因此,欠发达区域面对不同的人口规模、制度供给、交通条件,应选择不同的分工模式。作者据此将欠发达区域分成三类,并分析了各自的分工抉择。  区域模式1:人口较多、居住密集的欠发达区域  根据命题2,此类区域即便没有任何优越的资源禀赋或比较优势,依靠自身的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分工模式,也能实现经济进步。  作者认为,应将此类区域细分为若干个子区域,将相关产业分类聚集,发展“园区经济”,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专业化水平,进而产生产业簇群。  区域模式2:人口较多、居住分散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以中国中西部的农业大省为典型代表。因为多数居民都分布于广大农村,交通不便,相互之间贸易的交易费用很高,制度创新的成本更高,制度供给水平低下。当务之急是提高专业化水平,以便与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对接。  提高市场分工水平有两种途径。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提高城市化水平,使人口更加集中,从而减少交易费用和制度创新成本。政府工作的重点是鼓励专业化的生产和服务,为个体私营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服务。根据命题1,政府即便是有意扶持某些产业,也应该是在专业化的基础上选择以农产品为核心的分工网络。  二是融入临近区域的分工网络,即给发达区域“打工”。因为在经济发展初期或工业化前期,没有足够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来支付交易费用和学习成本,也难以承受为集中人口而进行的城市化所需耗费。而此类区域劳力成本相对低廉,因此可选择有资源禀赋或内生比较优势的临近区域,为其提供配套生产或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政府有必要鼓励企业向专业化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要素的交流,提升企业家的管理素质。  区域模式3:人口较少的欠发达区域  此类区域人口较少,无论是否集中,从理论上讲都难以独立形成一个合意的分工网络。最重要的是提高本区域在某些方面的专业化水平,以便融入发达区域高水平的分工网络。在积累了一定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经济环境得以改善后,在分工网络上可以逐步摆脱对地理交通条件的依赖,从而逐步与较高分工水平的其他区域进行贸易往来。在此过程中政府应重点扶持有一定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并购、扩张,带动其他企业形成连锁效应和学习效应。  《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著作,亚当·斯密把人的自利心与公利心做了和谐的统一,让我们知道了自利与公利并不是彼此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利于整体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社会自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来引导着人们做出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最佳选择,没有任何政府与个人会代替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如要取代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必会带来混乱。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呢?斯密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但是全书已经告诉我们,那只“看不见的手”正是人类的利己之心。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在看他的国富论时当然要从他的时代出发。无论他说的是对还是从谁的角度出发,对于今天的我看来,了解到当时的很多经济因素和状况,使我看待今天的经济时联想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历史。应当说亚当斯密是伟大的,他提出的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和社会分工,使我们直观的理解社会经济的发展史。就这一点我们不能用批判的眼光看亚当斯密。应当说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前人的知识之上,亚当斯密的观点也不例外。然而让我想到了今天的有些学者,不是为了提出观点而是为了整理观点而努力,一点点成果没有经过考证便自认为水平高就急不可待的发表。我佩服亚当斯密的精神。亚当斯密一生中为什么只有这一个成果,并不是亚当斯密写完这本书之后就没有精力了,而是他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肃,当亚当斯密处于弥留之际时让别人将除《国富伦》其外的其他手稿一概毁掉,为了不让半生不熟的观点公布于世。  整篇文章通读下来,使我不由得对作者独特的见解和高深的学问敬佩不已,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斯密这样的伟人,我们的社会才能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传承和发扬下去呢?  篇二  第一次看到<国富论>这本书,只看了第一章的论分工,身受震撼.相恨见晚.200多年前就有这思想,使我对西方国家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其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影响人类文化100本之一果然名不虚传.原来我们现在所学的很多内容几百年前西方就有了.以前看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的价值劳动市场的一些概念,对马克思真是佩服.呵呵.原来很多的思想在<国富论>里就已经提出来了.我想马克思是吸收了亚当-斯密的思想.  17世纪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也是亚当-斯密写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次工业革命结束了人类长期以来传统农业社会,步入了现代社会.其之前普遍是靠人的双手及简单的工具劳作,  生产力非常极其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及生活节奏非常缓慢,而人的思想相对也是呆滞不前.  第一次工业革命典型的代表就是蒸汽机,才有比较现代的工具.如火车,轮船,蒸汽抽水  机等大幅度提高生产率.大批的工厂开始出现.至此世界的发展节奏明显加快,大踏步的发展.而人的思想也大踏步的进步,也才有牛顿等那个年代的很多伟大人物.  亚当-斯密提出的影响深远的思想就在这大背景下产生了,他的观点跟第一次工业革命有相当大的影响.所谓生为逢时.  自称"日不落帝国"的英国,其当时的思想水平及生产率远远高于其他各国.综合国力无人能敌.也难怪称日不落帝国.单纯的说英国的财富完全建立在掠夺殖民地人民血汗的基础之上,那是片面的.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呢?正是清朝,谈不上发明.满族是在草原靠骑射的一个民族,相对的起知识很原始.偶想那时候他们觉的马是最好的交通运输工具了,有马就够用了.虽然发明了火药也有火炮,这只单单在军事上单纯占有一些优势,但是社会的进步需要更多的是先进思想和科学技术.  技术可以提高生产力,思想也可以提高生产力.很有可能其影响力远远胜过技术,思想和技术应该是相互的,思想的进步都可以推动技术,  反过来技术的发展也可以推动思想的进步.比如分工的概念,亚当举了一个很好的以扣针制造业例子.一个人抽铁线,一个人拉直,一个人切截,  一个人削尖线的一端,一个人磨另一端,以便装上圆头.要做圆头,就需要有二三种不同的操作.装圆头,涂白色,乃至包装,都是专门的职业.  这样,扣针的制造分为十八种操作.做出来的数量远远高于每个人单独做完全部工序的多的多.  亚当-斯密在1773年也就是236年前系统提出了分工这个概念.其实分工这个概念在亚当-斯密提出之前就已经无意识存在.只是没有系统的科学提出分工的概念.现在在社会的各个组织普遍存在.可以这么说,分工改变了世界.  分工有很多优点:  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增进,势必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提高生产绿.  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骤看到时所想象的大得多.这可以使管理方面压力大大减小,  第三,更容易发明新的机器.分工后会考虑用利用适当的机械能在什么程度上简化工作中某个环节的劳动和减少人的因素。亚当看来机械的发明,也可能起因于分工,  分工可以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以及产生新的思想.以至现在的政府机构科研机构企业团体军队系统教育机构都有各组织的分工.将来分工还要占有重要的统治地位.有了进步的思想再加上先进的技术,社会进步与发展水到渠成.一个国家的强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思想与科学技术,思想更重要.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它有点难读,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地看了一遍,就据此写下自己的一点浅见。《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交替转折时期,他为新的自由主义经济原则大声呐喊,也就不可避免的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了不可磨灭的巨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成了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学说影响了整整几代人的成长。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 (范文网 www.fwsir.com) 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在封建欧洲解体之末、近代世界开始之时写作,在这个世界中,封建制度仍以既得利益集团经常表现的顽固性在坚持。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结果是,他的书不只是为图书馆架藏而写的,它对经济意见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形成了我们今天住在其中的整个生活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价格的探讨。价值,我觉得它表示的是物品的效用,而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物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个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价格。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价格。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体现的就是商品的真实价格,产品一经生产,其真实价格就会一定,变化的只是我们现在的货币衡量。而下面讲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就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的分配问题。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观点,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从事生产过程中从最终产品的贡献的不同,也就是书上讲的劳动者的职业性质差异,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均等。第十一章讲到的地租,其实就是土地的使用价格,即资本使用土地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也即经济租。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探讨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我国现在明显存在着重商主义,一切东西以金钱来衡量,钞票马上都要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都市男女结婚的条件了。”“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不过也不能否认经济的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贸易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哪里还有100%的国货、哪里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在退税、奖金和通商条约方面,都是为国家进出口贸易提供的一些策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通商条约其实就是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署的协定,当然不排除不公平的,比如鸦片战争等近代史上我们耻辱的割借租让条约。殖民地就是这些强势国家进行资源掠夺的根据地,增加自己的财富不顾别人的死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政府干预的。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我们的经济发展了,国家富有了,老百姓却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2023-07-21 22:20:512

详细解读《隆中对》

解读 关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学者们已经发表了大量的文章。然而,就笔者所见,这些论述大都集中于隆中方略是否合乎当时的实际,它为什么会失败,责任该由谁来负,以及该如何评价诸葛亮的才干等方面。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却大体不出王夫之《读通鉴论》所论的范围。笔者认为《隆中对》研究中还有未尽之处。在下面的论述中,将隆中方略看作一个逐渐成形的战略思想体系,结合当时历史背景的演变,对有限的史料进行分析,力图勾画出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脉络。在此基础上,再对一些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从而对《隆中对》进行重新解读。 一 隆中方略是诸葛亮十年隐居生活的结晶。这一点为大多数人所承认。一则诸葛亮素有远大的抱负,而要实现这一远大抱负,必需有一定的方法策略。这就是隆中方略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力。再则诸葛亮17岁即能脱离刘表的庇护,独立隐居生活,在隆中待时,一呆就是十年。也说明他人格上的成熟独立,已具备了酝酿隆中方略思想的心理条件。三则当时天下战乱,学者名士荟集荆州,当地文化繁荣。为隆中方略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笔者认为隆中方略思想应当发萌于诸葛亮开始隐居的公元197年,而最终出炉于刘备三顾草庐的公元207年。其间的十年中,隆中方略思想有一个逐渐成形的过程。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 按《三国志》的记载,隆中方略的核心思想为:“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由于隆中方略思想在其酝酿过程中,更主要地,是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东西,不大可能形诸文字。因此,我们不可能通过史料直接寻出它的形成脉络。但隆中方略思想体系是由几个小策略构成的有机整体,我们可以先分析这些小策略可能出现的时间,它们的演变情况,以及它们在整个隆中方略思想体系中的地为,再综合得出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脉络。 跨有荆益,待机北伐。这无疑是整个隆中方略思想的核心。因为,无论是内修政理,还是外结好孙权,都需要有一定的地盘作基础。而有否北伐,这是判断隆中方略是一个统一全国的方略,还是一个只求割据一方的方略的标准。我们首先来分析跨有荆益思想的形成和演变情况。 首先,按照一般的规律,当一事物还处于萌芽状态之时,它就包含了其成熟状态时的基本特征。因此,当隆中方略还处于酝酿阶段的时侯,它就应该包含了它成熟状态时的基本思想:跨有荆益,待机北伐。 其次,当时荆州地区的豪族主要有:蒯、蔡、庞、黄、习、马等大姓。诸葛亮与他们关系密切:他的两个姐姐分别嫁给了庞家的庞山民和蒯家的蒯祺,而他自己则娶了黄家黄承彦的女儿。而且,由于这些大姓之间的互相通婚,诸葛亮又间接地和习家、蔡家也搭上了姻亲关系。诸葛亮和这些大姓结成了姻亲集团。考虑到诸葛亮隐居时已17岁,而汉代婚龄较低:男子14至18岁,女子13至17岁。这种姻亲关系的形成,当在诸葛亮开始隐居后不久即已形成。与此同时,诸葛亮与荆州名士集团的代表人物或为师,如庞德公和司马徽;或为友,如庞统与马氏兄弟,具有亲密的关系。(这些荆州名士后来大多随刘备入蜀,与诸葛亮共立于一个朝堂之上,成为蜀汉政权的基本依靠力量。)可以说,诸葛亮已经融入了荆州地主集团中,成了他们利益的代言人。所以他才会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耶?”因此,诸葛亮制定隆中方略时,以荆州为本位,是有其集团利益为根据的。 再次,从当时(197年)的外部形势(也是诸葛亮制定隆中方略思想的基本依据之一)看,天下割据方兴未艾:公孙度占据辽东,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并州,曹操占据兖州,袁术占据扬州的一部分,张绣占据南阳,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孙策占据江东,刘表占据荆州,刘焉刘璋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中,李傕等先后占据司隶,马腾韩遂占据凉州。在这种群雄逐鹿的形势下,一种新兴势力想要保护和发展自己,最终统一天下,必需要有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作为依托。而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进可以兵发宛洛,直指中原腹地;退可以依托汉水优越的地势,抵御北方的进攻。如能相机夺取益州,则更是如虎添翼。因此,以荆州作为隆中方略的立足点,有其地理优势为根据。而且,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也是隆中方略思想的酝酿过程)中,特别是官渡之战以后,北方渐趋统一,而江东孙权的统治也日趋巩固,可选择的地区只剩下荆州和益州。因此,跨有荆益的思想在隆中方略思想体系中的地位,不仅不可能动摇,反而只会加强。 总之,诸葛亮选择荆州为立足点酝酿一个统一天下的方略,不仅是合情的,也是合理的。跨有荆益,待机北伐作为隆中方略的核心思想,最先出现于隆中方略思想体系,并且始终伴随着隆中方略的酝酿过程。 再看联孙拒曹思想的萌发:到公元207年,曹操无疑是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但他的发展也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其统治区内,长期存在豪强抗命和黄巾余众的叛乱问题。与其他军阀的战事也并非一帆风顺,如与南阳张绣的战事,就一波三折。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是对曹操集团的一大考验,当时外有袁绍的大军压境,江东孙策也在密谋袭击许都,刘表则在荆州鼠首两端;内有汝南降贼刘辟等人叛乱响应袁军,攻略许下,袁绍还派刘备前去联络。即使在曹营内部,也有很多人不相信曹军能够取胜,而和袁绍暗通音信,事后连曹操也感慨:“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可见,连曹操自己都认为官渡之战赢得侥幸。因此说,官渡之战前的曹操还不是一个不可与争锋的角色。只是经过此战,才“公破绍,天下莫敌”。 再看江东孙氏势力的发展:虽然孙坚孙策父子,特别孙策的努力,为孙氏集团的发展打了基础。但是,在孙权接位之初还是:“深险之地犹未尽从,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指出了当时孙权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山越问题,江东大姓和江东游士不与孙氏合作问题。只是在孙权接位后,一方面对山越进行讨伐,另一方面争取大族的合作才 因此说,无论是曹操的不可与争锋,还是孙权的不可图,都是公元200年以后一段时间内才出现的。也就是说,联孙拒曹思想是在官渡之战后,才有可能产生的。官渡之战是隆中方略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重大调整。 作为一个完整的方略,它应该包括执行主体,执行对像,目标,过程等方面。隆中方略思想发萌于公元197年,而刘备三顾草庐是在207年,这就引出一个问题:隆中方略本来就是为刘备考虑的吗? 前面已经说过,诸葛亮与荆州豪族以及荆州名士集团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实际已经融入了荆州地主集团中。因此,他将来会为谁效力,根本取决于谁能代表荆州的利益。再说,“士为知己者死”,虽然诸葛亮未必说过这样的话,但观其《出师表》中所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这种感情却是存在的。在这样一种观念指导下,士人为人主效命的前题,是人主对士人的赏识知遇。实际上,诸葛亮也很看重这一点,他曾经以孙权“能贤亮,而不能尽亮”为由,拒绝留在江东为孙权服务。 而刘备是在201年才到荆州投奔刘表的。在此以前,未闻他和荆州人士有密切的关系,更谈不上代表荆州的利益。只是到荆州以后“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才逐渐成为荆州的代言人的。从用人的角度上说,刘备并非礼贤下士之辈。清人赵翼评论刘备用人的特点是“性情相契”。他与关羽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也曾“同床眠卧”,可见赵翼所论极为精当。这样一种用人观,似乎更适于招揽武将,而与士人要求知遇的心理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以前刘备能有关羽张飞赵云这等一流的武将,却无荀彧郭嘉鲁肃那样的一流谋臣,致使事业长期无成。而三顾草庐是刘备求才方式上的一大转变,为了见到诸葛亮他不惜跑了三趟(其中诸葛亮可能有考验刘备的意思),更可贵的是,只听了诸葛亮的一番阔论,即与之建立起了鱼水关系。直到这时,刘备才具备了使作为士人的诸葛亮为其效力的条件。 总之,直到207年三顾草庐之后,刘备才完全具备了使诸葛亮为他效力的条件。才有可能成为隆中方略的执行主体。也就是说,在此之前的酝酿过程中,隆中方略的执行者是一个虚置的形象(理想中的既代表荆州的利益,又能知遇诸葛亮的诸侯),而不是实在的人。三顾草庐明确了隆中方略的执行主体,标志着这一方略的正式出炉。 综合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清理出隆中方略思想的大致形成脉络。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官渡之战之前,隆中方略的基本思想形成 第二阶段,在官渡之战之后到三顾草庐之前,根据官渡之战后出现的新情况,认为 第三阶段,三顾草庐 二 隆中方略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两大转变,在隆中方略思想体系中形成积累了新的矛盾或是激化暴露了一些原本隐藏着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整个隆中方略体系的失败。 官渡之战是当时最有可能出现隆中方略中所设想的天下有变的事件,此后曹操逐渐统一了北方,而且直接威胁到了荆州的安全,荆州已经不可能作壁上观,等待有利于自己的时机了。原些所设想的据有荆益暗自坐大,以待天下有变的思想实际已经丧失了现实意义,隆中方略失败的命遇在此即已注定。 面对曹操的威胁和江东孙权统治的巩固,提出联孙拒曹构想,无疑是很现实的,也是很自然的一着。表面上看,联孙拒曹成了近期策略,而跨有荆益待机北伐则成了远景策略,两者似乎浑然一体。实际上,他们是不相容。 其一:跨有荆益,待机北伐,貌似消极实含有虎吞天下的气魄,它所谋划的地域范围涉及整个天下。而联孙拒曹则基本上是一个保守的,只求天下三分的策略:既然不可与曹操争锋,又不可以图孙权,实际上已经将自己限制在了荆益这一狭小的地域之内。较之前者是一大退缩。 其二:跨有荆益与联孙拒曹之间具有难以协调的矛盾。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对于下游的江东有建瓴之势。孙权要想巩固江东,非夺取荆州不可。实际上早在孙策过江东之初,张紘就为其谋桓文之业云:“若投丹杨,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讐敌可报,据长江,奋威德,诛除群秽,匡辅汉室,功业侔于桓文。”到孙权时更有鲁肃为其谋帝王之业云:“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无自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之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可见,荆州是孙权集团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双方在此问题上是极难有共同点的,也就很难真诚地合作抗击曹操。既要与孙权戮力拒曹,又要维护荆州的切身利益,这是隆中方略体系中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刘备三顾草庐后,隆中方略的执行主体由虚像变成了现实的人。这就使一些原本隐藏着的矛盾暴露了出来。 首要的问题即如何夺取荆州。应该说诸葛亮此前对于这一问题是不可能考虑得很清楚的。因为:其一隆中方略的根本着眼点在于占据荆州以后,如何采取行动统一天下,而如何夺取荆州不是考虑的重点;其二隆中方略的执行主体长期处于虚置状态,由于不明了未来执行主体的具体主观条件如何,缺乏制定一个具体的夺取荆州的策略所需的依据。 三顾草庐之后,刘备成为隆中方略的执行主体。如何夺取荆州成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应该说这是一个难题。刘备以一个外人寄寓荆州,在当地没有深厚的根基,而刘表对其又“疑其心,阴御之”,只让他去守荆州的北大门,而不加以信用;外部孙权集团一直企图夺取荆州,难免二者间的冲突,而曹操大军又随时可能南下,想要从容夺取荆州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此后还有一个巩固统治的问题。 综上所述,隆中方略早在官渡之战后不久,就已经不适应当时的历史形势了。这就决定了它失败的命运。虽然有联孙拒曹这一适应当时历史变化的思想的提出,但这最多只能保住荆州不至覆灭,拼得一个天下三分的局面,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隆中方略失败的命运,也不可能籍此实现天下的统一。明确刘备为隆中方略的执行主体后,一些原本隐藏着的矛盾暴露了出来,增加了败因。 三 为了进一步说明文中第二部分的观点,我们可以看一下隆中方略的执行过程: 三顾之后隆中方略就开始付诸实施了。第一步自然是夺取荆州,主要有两个手段:其一刘备在樊城建议刘表:“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增加了自己的部众;其二利用刘表在立继承人上的失误,拉拢了其长子刘琦,这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在赤壁之战中,刘琦的部下占了刘备总兵力的一半,更重要的是刘琦是一面旗帜,以他为幌子,战后刘备迅速平定了荆州的大片土地。 不久曹军南下,刘备夺取荆州的过程被打断。再共同的敌人面前,孙刘双方几乎是火线结盟,在赤壁一战击败曹操。三方分割了荆州:曹操占据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刘备则拥有武陵,零陵,长沙和桂阳四郡。 刘备在战后获得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又从孙权手中借来了南郡的南部,不久又入蜀占有了益州,初步实现了跨有荆益的目标。表面上看隆中方略前景大好,实则不然:其一刘备只是占据了荆州的一部分,而且又是较偏远落后的地区,能以发展。曹操还占据着荆州北部,全力经营襄樊二城,使中原腹地有了屏障,兵发宛洛的设想已经很难实现。孙权的势力也已深入荆州,周瑜还“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嘁曹,北方可图也”,把益州也列为了目标。与刘备集团的打算大相抵触,冲突已是早晚的事。当时荆州的局势正如庞统所言:“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其二按原先的设想,据有荆益当在联孙拒曹之前。刘备一方在结盟之前多有谋夺荆州之举,却未闻与孙权一方有所接触,显然此前联孙拒曹仅仅是一种构想,只有当曹操对双方的威胁变成现实以后才有结盟的需要。而现在先有了联孙拒曹,后才有据有荆益,实际是隆中方略执行过程中出现了秩序上的混乱。这对于一个缜密的战略体系来说是致命的。其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失去了在孙刘同盟中的主导地位。因为在占有荆州的情况下与孙权结盟,可以凭借地理上的优势,对孙权一方实施威慑,取得在连盟中的主导地位。而今孙权势力已经深入荆州,使刘备面对一个强大的争夺对手,更遑论在联盟中的主导权问题了。其三在联孙拒曹的过程中刘备已经直接卷入了激烈的纷争中。虽然赤壁一战打败了曹操,却形成了三方鼎立的局面。刘备已不可能作壁上观,等收渔翁之利了。执行隆中方略的外部环境彻底消失。 因此,赤壁之战后出现的好局面,并不代表隆中方略的命运出现了转机。不久其内部矛盾就暴露了出来,使它一步步走向了失败。 当时,刘备集团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据有荆益与联孙拒曹的矛盾。而据有荆益和联孙拒曹都是隆中方略的内在规定。这就出现一个令刘备集团极为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据有荆益是整个隆中方略的基础,也是刘备事业的基础,刘备一方自然要全力实现这一目标;另一方面,强敌曹操未除,刘备一方还有生存危机,这就要求不能破坏与孙权的联盟关系。因此无论是关羽,刘备在荆州问题上的强硬立场,还是诸葛亮、赵云等人的主张忍让,实际上都没有脱离隆中方略的内在规定。这实际上是隆中方略自身的矛盾所导致。最后,这种局面由孙权偷袭荆州和吴蜀夷陵之战解决了。 夷陵之战以后,刘备病死白帝,诸葛亮掌握了大权。他完全放弃了荆州的争夺,转而全力经营益州,同时苦心修复与孙权的同盟,力求从陇西秦地寻找北伐的突破口。放弃了荆州,也就抛开了与孙权的矛盾,双方至少在表面上维持了同盟关系,这对于蜀汉的生存至关重要。从陇西秦地寻找突破口也比较现实。但同时隆中方略也就失去了其原有的虎吞天下的气魄。其智慧之所结都在于跨有荆益,待机北伐,也破灭了。所剩的联吴拒魏,从陇西秦地寻找北伐突破,不过是原隆中方略的残篇断肢。其整体价值大打折扣,虽能维持一个天下三分的局面,却已不能承载统一天下的重任。后来由于国力在不断的战争中耗尽,加之诸葛亮死后治蜀乏才,蜀汉政权败亡。隆中方略也就彻底失败。 所以说,隆中方略一付诸实施,就一步一步走向了失败。值得注意的是联孙拒曹这一策略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很长时期内维持了一个天下三分的局面,从总体上延缓了隆中方略失败的历程,但它不可能挽回其失败的命运。 四 总括全文,本文的基本观点为:诸葛亮隆中方略思想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其开始隐居的公元197年到官渡之战发生的公元200年,这是跨有荆益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从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这是联孙拒曹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第三阶段以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草庐为标志,明确刘备为隆中方略的执行主体,这是隆中方略的完成阶段。隆中方思想的形成历程决定了隆中方略的最终命运:官渡之战以后,隆中方略的主体思想跨有荆益,待机北伐即已丧失了现实意义,决定了隆中方略失败的命运;针对官渡之战后的新局面,而提出的联孙拒曹的构想,延缓了隆中方略的失败,但它不能根本挽回隆中方略失败的命运;明确刘备为隆中方略的执行主体后,一些原先隐藏着的矛盾显露了出来,增加了隆中方略的败因。总之,隆中方略还未付诸实施,就已经失败了。
2023-07-21 22:21:075

治国者的文言文

1. 急求一篇古代有关治国之道的文言文 哈哈,最有名的当然是《谏太宗十思疏》啦! 〔唐〕魏徵 著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1〕;欲流之远者〔2〕,必浚其泉源〔3〕;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4〕,居域中之大〔5〕,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6〕,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元首〔7〕,承天景命〔8〕,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9〕。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10〕,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11〕。竭诚则吴越〔12〕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3〕。虽董之以严刑〔14〕,震之以威怒〔15〕,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1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1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18〕;乐盘游〔19〕,则思三驱以为度〔20〕;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21〕;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2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23〕。简能而任之〔24〕,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25〕。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26〕 ——选自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魏徵传》 2. < >的文言文翻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译文】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 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巧,末作文巧禁 *** 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然 *** 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译文】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农者月不足而岁有余者也,而上征暴急无时, *** 倍贷以给上之征矣。 耕耨者有时,而泽不必足, *** 倍贷以取庸矣。秋籴以五,春粜以束,是又倍贷也。 故以上之证而倍取于民者四,关市之租,府库之征粟十一,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夫以一民养四主,故逃徙者刑而上不能止者,粟少而民无积也。 【译文】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 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 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 —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 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粥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 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 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奸巧不生 *** 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 【译文】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 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 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也者,财之所归也;粟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 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参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 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 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上不利农则粟少,粟少则人贫,人贫则轻家,轻家则易去、易去则上令不能必行,上令不能必行则禁不能必止,禁不能必止则战不必胜、守不必固矣。夫令不必行。 3. 关于治国的文言文 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 内容是依法治国的文言文 这样的文言文,《韩非子》中很多,以下篇目供参考: 韩非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法与术相结合。 他说“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难三》),“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定法》)。“术”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是因能授官,也就是说依据下属的能力授给人官职。 二是“循名责实”(《定法》),这是术的要点。法家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非常注重实物,循名责实是法家考察干部的一个基本原则,强调表面情况和实质要互相加以验证,综合来考察一个人,这就是所谓的“形名之术”。 韩非子说君主要驾驭约束好臣子,就一定要考察形和名是否相符,一定要看臣下说的话跟他做的事是否一致。 三是“叁五之道”(《八经》),这是法家考察群臣言行的一个具体方法,主要意思是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检查,以追究责任人的过失,利用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以找到取得成功的原因。 不分析成功的原因,臣下就会轻慢君主,不严厉追究过失,臣下就会相互勾结。 四是在领导谋略上,要使用“七术”,也就是说七种策略(《内储说·七术》)。 这七种策略是:(1)众端参照,也就是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来验证臣下的言行;(2)必罚明威,就是一定要惩罚那些犯错误的人来树立威信;(3)信赏尽能,在奖励方面一定要守信用,鼓励那些有才能和取得成果的人;(4)一听责下,就是一一听取臣下的意见然后进行评判;(5)疑诏诡使,就是指君主表面上和一些人亲近,让他们长期在自己身边工作,但是不给他们任务,别人感觉这些人是受了秘密指令,所以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心里疑心不敢胆大妄为;(6)挟知而问,这是考察下属忠诚度的有效手段,就是用已经知道的事情来询问下属,看看下属怎么说,用以对照核查下属的态度,从而举一反三地了解许多隐情;(7)倒言反听,就是本来想说一件事情,但却说一个与本意相反的事情,以获得下属的真实态度。 五是在管理过程中,韩非子强调要防微杜渐,从细节上消除消极因素。 《内储说》中提出了要查“六微”。管理中有六种微妙而隐蔽的情况:(1)“权借在下”,要防止权力分散和被架空,核心权是不可以借给别人的,它是领导者的专利。 (2)“利异外借”,就是防备内外勾结,组织内的人由于和领导利益不同会借助外力来削弱和反对上级的领导。(3)“托于似类”,这是一种用相关的事情欺骗上级、掩盖事实真相以达到个人私欲的手段,必须要加以防范。 韩非子讲了一个齐国的故事,齐国的大夫夷射陪齐王喝酒,醉了之后坐在门廊上,守门人请他赏一点剩下的酒,结果被拒绝了。夷射走后,这个守门人就在门廊下泼了一点水。 第二天,齐王出门后看到水,愤怒地问:“谁把尿尿到这里。”守门人回答说:“没见谁,可是中大夫夷射昨天喝醉了酒曾在这里站过一会。” 齐王就把夷射给杀了。这是典型的小人栽赃陷害的例证,作为领导者一定要明查。 (4)“利害相反”,就是利和害总是同时出现,有利必有害,有害必有利,所以若国家受害就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如果下属受害也要看谁从中得到了好处,通过这种审查利害就会找到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处理事情的关键所在。(5)“参疑内争”,权力斗争不可避免,而臣下争权夺利是产生变乱的根源,领导者对此要给予关注和控制。 (6)“乱国废置”,敌对国家插手本国重要人员的任免这一点要极力避免,一旦中了圈套,后果不堪设想。 势是法家的一个概念,和兵家的有所不同。 广义的“势”指客观形势,狭义的“势”是指权势。韩非子非常重视“势”,认为“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难势》)。 这里谈的势,就是领导者通过法和术造成的一种权力状态。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势的重要,韩非子做了一个比喻,说千斤重的东西在船上就可以漂浮自如,而小小的一个铜钱,如果掉到船下就会沉入水底,它们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分量的多少,根本原因在于有势与无势。 同时的道理,治理一个国家能否树立权威、行使职权、获得下属支持,重要的在于他的地位与权势是否巩固。 得势的主要方法:一是依靠术驾驭局势,管理下属。 韩非子说:“人主使人臣虽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此之谓明法。人主有诱于事者,有雍于言者,二者不可不察也”(《南面》)。 二是靠制度权力,领导者只有牢牢把握赏罚的权力,才能确保势的稳固。“刑赏不察, *** 无功而求得,有罪而幸免,则兵弱主卑。” (《饰邪》)所以韩非子说:“势重,人君之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治臣,在臣则胜君”(《喻老》)。 正确的方法就是要“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扬榷》)。圣人执要是说要抓住要点、核心问题,而“四方来效”就是要善于授 权,把细节的东西交给下属去做,自己牢牢把握核心权力。 从总体上讲,韩非子的法、术、势实际上就是告诉领导者,要管好一个组织的核心问题是权力的问题。法是权力的表现形式,术是权力的手段,势是权力的归属。 要制定严明的规章制度、清晰和强有力的奖罚措施。规章制度和奖罚措施要明确,让每个人都看到,而且每次奖罚也要公开,这样。 5. 《治国安民》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贞观九年,太宗谓侍臣曰:“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 解释:治:治理;安:安定。治理国家,安定人民。 在贞观九年(李世民的年号),唐太宗对侍卫官说:“以前(隋文帝)刚刚平定京师的时候,宫里面美女古玩满院。(然而)隋炀帝仍然不知足,不断征求,同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能忍受,于是导致了(隋朝)灭亡。这些都是朕(皇帝自称)亲眼目睹,因此(我)日夜努力,只希望清白英明,使得天下太平无事。于是才能(官吏)不盛行兵役,年年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治理国家犹如栽树,数的根部不摇摆,才能枝叶茂盛。君主英明,百姓怎么就不能够安乐呢” 6. 寻找有关讲解治国,政治等的古文 治 平 篇 洪亮吉 [原文] 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人未有不乐为治平既久之民者也。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其间有户口消落之家,即有丁男繁衍之族,势亦足以相敌。 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廛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培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然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亦君、相调剂之法也。 要之,治平之久,天地不能不生人,而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之久,君、相亦不能使人不生,而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然一家之中有子弟十人,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又况天下之广,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一人之居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一人之食以供十人已不足,何况供百人乎,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 [译文] 人没有不愿意当安定社会的老百姓的,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期安定的社会的老百姓的。社会安定一百年以上,可以算长久了。可是说到它的住户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以前、比一百多年以前不只增加了二十倍。 试以一个家庭来计算:(他们)高祖、曾祖那时候,有十间屋子,有一顷田地,自己一个人,娶媳妇以后不过才两口人。两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是富富有余的。以一个男人得三个儿子计算,到儿子这一辈就是父子四个人,(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全家就有八口人,八口人就不能没有雇工帮助,这样就不下十口人了。十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我知道他们住的仅仅够,吃的也仅仅够。(他们的)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娶了媳妇,其中体弱年老的有的去世了,可是(全家)也已不下二十多口人了。二十多口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即使算计着饭量来吃饭,量着身长来住宿,我知道它必然不够。由此到了曾孙这一辈,由此到了玄孙这一辈,比高祖、曾祖的时候人口增加已不下五六十倍,这就是高祖、曾祖的时候是一户的人家,传到曾孙、玄孙的时候,不分到十户是不休止的。这其间有人口减少的人家,也就有人丁繁衍的家族,增加的人数也足以和减少的人数相抵。 (有人)问:天地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说:水旱疾病之灾,就是天地调剂人口数量的方法。可是,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之灾而死亡的,不过十分之一二。(又有人)问:国君宰相是不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使野外没有闲置的田地,使百姓没有剩余的劳力,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去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禁止浮华浪费,控制兼并行为,遇到水旱疾病之灾,就打开公仓拿出府库所有的东西来救济,只不过如此而已,这就是国君和宰相调剂人口的方法。 总之,社会长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可是天地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原本不过这有限的数量;社会安定的时间长了,国君宰相也不能不叫百姓生孩子,可是国君宰相能为百姓考虑到的,也不过上述一些办法。可是一家之中有十个子弟,其中不听教导的常常有一两个,再加上天地广阔,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怎么能全都遵从上面的约束呢?一个人的住房用来供十个人住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住呢?一个人的吃的用来供十个人吃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吃呢?这就是我为安定社会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
2023-07-21 22:21:241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的有

  春秋战国时期通过改革实现国富兵强的有齐国、晋国、楚国、越国。  一、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  1.经济方面  首次打破井田制,对“鄙野”出现的大量“私田”,变以往的不收税为“相地而衰征”的税制。衰cuī是等差的意思,即按土地好坏分等征收实物税。这表明齐国经济发展较快,井田制首先在此破坏,所以要求赋税制度做出相应的改革,以便增加国家税收。农时季节不打扰百姓。管仲还对山海渔盐的管理进行改革,免除关税以鼓励出口,设盐铁官以促进煮盐、冶铁业的发展,设工正、工师等管理手工业机构加强管理。另设置“轻重九府”管理货币和物资储运,既满足了人民需要,又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设立市场,实行五十取一以招徕商贾,发展商业。  2.政治方面  实行“叁国伍鄙”制。当时把周人所居之地称“国”,把被征服族居住地称为“野”,或“鄙”,即郊外。“叁国”,即把“国人”分为三部分设三官管理。国又分为21乡,其中6个工商之乡,15个士乡。西周时,国中住士农工商“四民”,各有定居。现在居住混乱了,管仲改革管理办法,要四民定居原处,“勿使杂处”,以确保士农工商各业世代相承。“伍鄙”,即把郊外分为5个属,设立五大夫管理,一属含10县。具体划分为:30家为邑,3百家为卒,3千家为乡,9千家为县,9万家为属。分级设官管理,每年考核,惩劣择优。表明春秋初年,齐国的国野关系开始破坏,出现“四民”杂处的情况。如此整顿内政,为的是集权于贵族,加强统治。  3.军事方面  实行兵民合一组织。因为“国人”才有当兵的权利,所以管仲规定在“国”中5家为轨,10轨为里,4里为连,10连为乡。全国三师(即三军)由桓公、二卿统帅。按此系统组织的国人,平时生产,战时出征。既扩充了军队编制,增强了战斗力,又减少了养兵的兵赋负担。  4.外交方面  树立起“尊王攘夷”旗帜。打击了戎族侵扰,在保卫北方中原小国的战役中,树立了自身威望。  结果:使齐很快强大,为桓公首先在春秋称霸打下了基础。(救邢存卫)  二、鲁国宣公“初税亩”(春秋,前594年)  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履亩而税,按田亩征税,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按土地面积纳税。初税亩的实施,增加了财政收入,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三、郑国子产改革(春秋,前543年)  1.让国、野有所区别,上下尊卑各有所职,以维护宗法等级制度与国家秩序。  2.作封洫,改革田制。对原来的沟洫加以整理,以巩固井田系统,但又对私田加以承认,以伍编制管理。  3.作丘赋,改革兵赋制。不仅保证了国家军费,扩大了兵源,且对以往贵族服兵役的限制有所突破。  4.铸刑书,改革司法制。  四、春秋时期其他国家改革  1.晋文公(前636-前628在位):一是整顿吏治,将晋旧贵族委任为国君近官,从姬姓钟选任中官,作为中央朝廷的官员,选拔异姓做地方上的远官,如此重新分配权力,使贵族间尊卑有序,提高了统治效率。二是在维护旧贵族、贵宠地位的同时,开始明贤良,即按功劳起用庶族,对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加以改良。三是奖励农业,发展商业,节省费用,以增加财政收入。四是扩充军队,以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  2.楚庄王(前613-前591在位):一是选拔人才,任用平民出身的公孙敖为令尹,发展经济,使士农工商各守其业。二是增加旧贵族对统治者的支持。三是整顿军事,重新倡导楚武王制定的荆尸阵法。  3.吴王阖闾改革:前514,一是整顿经济,任用楚人伍子胥为客卿,将楚国相对先进的技术传入吴国,动员垦荒,大兴农桑,兴修水利。二是整顿军队,重用孙武,强调教育与法纪相结合的治军之道。  4.越王勾践改革:前493,一是举贤能。二是奖励忠谏,赏罚分明。三是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四是广积厚蓄,防备灾荒。
2023-07-21 22:21:456

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了什么策略

  1、在三顾茅庐中诸葛亮提出了以下策略  ①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②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外交上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③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攻打秦川。  2、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3、成就  提出《隆中对》,作出战略规划。  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  治理蜀地,平定南蛮。  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
2023-07-21 22:22:017

在战国七雄中,为什么历史选择了秦国一统天下

历史回眸秦国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历时10年,相继灭掉了北方的燕、赵,中原的韩、魏,东方的齐和南方的楚六个国家,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 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国家。秦国统一六国的战争,既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场封建统一战争。 战略规划 秦国实现统一中国这一战略目标不是历史的偶然,细读历史,其必然性跃然纸上: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与李斯、尉缭等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目标,这是适应了当时的经济社会环境的条件下做出的正确决策:战国末期,七雄分治天下,为增强国力,七雄相继展开了富国强兵的变法活动: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赵国的武灵王改革,但最有成效的是秦国商鞍变法,实施耕战政策,强调规则与秩序,法治重于人治,国力逐步强盛。秦国在地理位置上进可攻,退可守,军事力量远胜于其他六国,形成了一强六弱的战略优势,为秦国实施统一中国的战略奠定了基础。 组织与策略 秦国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建立了高度集权等级森严的组织结构:秦王是最高统帅,设立丞相、国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承担国家行政、军事和监督职能,三者均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建立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建立了全国垂直管理、集中统一的行政、军事执行系统。 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竞争策略是秦国取得胜利的保证。在既定的战略指导下,秦国成功实施了两方面的策略:一、采纳尉缭的连横策略瓦解了六国的合纵抗秦,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实施范睢的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策略步骤,即消灭毗邻的韩赵,攻燕灭魏,解除了北方之忧,最后消灭两翼的强敌齐楚,统一全国。 完善的军事制度保障了秦国的战略执行能力。秦国的军事制度是在商鞍变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军权高度集中于秦王,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体制严密,战争的发动与中止、高级武官的任命与撤换、兵员的征集与调动,都由秦王掌握;兵役制度也较为完善,秦国沿袭了战国时代的郡县征兵制;军训制度较为严格,秦律规定,射手发弩不中,御手不会驾车,骑士和马匹课试最劣者均要受罚,有关督训官吏及负责选募者也要受罚;秦朝制订了《厩苑律》,对马匹的放牧、调教、管理均有规定。 资源获取与配置 商鞅制定的延续135年的耕战国策证明了秦国在资源管理方面的优势。商鞅认为只有强大的农业才能支持不断扩大的战争。秦国通过严谨的法律实现了对农业耕作和生产资料进行有效的管理,秦律详细规定了农业播种时种子的数量、对牛的饲养管理制度;同时兴修水利:派李冰修建都江堰,使四川平原成为秦国粮仓,秦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识破韩国的阴谋,继续任用韩国人郑国修建郑国渠,保证了秦都咸阳的粮食供应;秦国的水利工程技术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粮食生产,为发动战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在后勤保障方面,秦国显示了突出的优势。秦赵长平之战,秦军曾经投入了60万左右的兵力。长平离秦国的都城咸阳将近500公里。60万的一支秦国军队,远离国土,连续作战达两年之久,以当时的条件,秦军的后勤供应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保证屠睢率领的50万秦军扩展南方疆土,任命史禄修建灵渠,打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使巴蜀粮仓的后勤物资快速顺利运至南方,使秦军顺利平定南方土著;为抵御北方匈奴的进攻,蒙恬带领30万秦军修建改造了长城,为保障山东半岛的后勤物资供应北方军队,修建了自咸阳至九原(包头西)的长达700多公里的直道,为秦国迅速投放部队、及时输送粮草,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障。 在人力配置方面,秦国堪称其他六国的典范。在秦国,17岁看来是男子成年的标志。申报年龄(傅籍)以后,国家就可以随时征召喜这样的成年男子上战场,直至60岁才能免兵役,为军队的士兵选拔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入伍以后,要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培养出不同的兵种,秦军的兵种分为车、步、骑、水四个基本兵种,在每个兵种里还可以细分;在战斗编制方面,实行部曲制,根据作战的需要和总兵力多少,配备不同的作战指挥团队和参谋人员(称为幕府),部队既有独立兵种作战编制,又有混合兵种作战编制,从而形成不同的秦军军阵,战后,曲以上指挥机构即行撤销,将军交出兵权,部队恢复平时建制,士兵分别归建或复员。 在生产技术方面,其他六国无一能及。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而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足以证明秦人青铜制造技术的先进;秦军的弩机成为匈奴骑手的致命武器,秦军弩机及部件和箭头达到了相当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弩机的部件可以互换,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生产组织方面,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而且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为这只军队生产提供标准化的兵器,足见秦国武器生产组织方面的管理水平之高。 薪酬激励和绩效考核 秦国制定了严格的军事等级制度。高级军官不同级别的是:将军、将、校尉和军候;低级军官分为二五百主、五百主、百将、屯长、什长和伍长等,各级别军官所带亲兵卫队的人数因级别不同,同时他们的服饰、铠甲、饮食和休息标准也因级别有明显差异;军工分为四级:相帮、工师、丞到和工匠等。 秦国在目标管理方面实现了责任分解到人。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和生产时间。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 秦国在考核激励方面建立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商鞅变法实施的军功授爵制度: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爵位一级、田宅一处和仆人数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军功爵位由低到高共有20级,可以传子,可以享受贵族级别。爵位的高额收益激励着每一位士兵冲锋陷阵,军队的作战能力和作战效率得到极大提高。同时,秦国对违反法律的惩罚措施更为严厉和残酷:大雨使陈胜、吴广在内的900名戍边的壮丁耽误了行期,按照秦法,误期当斩;在兵器生产中,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
2023-07-21 22:22:202

17岁买商业保险 一年要交多少钱啊 我想买二十年

17岁可以买的保险有很多,商业保险首先应该重视的是自身的意外伤害和意外医疗保障;其次可以考虑一定数额的寿险保障,一般选择二十年的可以买定期寿险,保障二十年的。关于保险的选择,可以参考这里:http://tieba.baidu.com/p/4374866283
2023-07-21 22:22:302

期中考试试卷讲解教案

  期中考试试卷讲解教案1   讲评内容:   期中试卷   讲评目标:   学生掌握1—4单元学过的内容,语文期中试卷讲评教案。   讲评重难点:   抓住学生考试中的弱项是重点,指导讲评过程是难点。   考情分析   参考人数33人,及格率百分之百,优秀率百分之七十八。   试题分析   本试卷共十个大题,选拼音、辨字组词、补充词语、选择词语填空、修改句子、根据课文内容填空、阅读短文、古诗连线及作文,教案《语文期中试卷讲评教案》。   得分率好的题。   1—7大题及古诗、作文。   失分最严重的问题。   改句子中的一个题和阅读短文中的几个填空题。。如:“枫树的叶子是秋季最红的.树叶。”(缩句)正确答案为“叶子是树叶。”但有些学生改成叶子是最红的。没能理解缩句的要点。   阅读课文片段中(3)小题“大的、花的、黑的、白的”这是写了鸟的种类多。有的学生写成颜色多。有的 有的 有的 这是写年哦的姿态多或千姿百态。有的学生写成“动作”还有的学生空着没做。“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这句话的意思是昨天不是 而是 全班只有一个学生做对。这属于老师的失误,在讲课时没有给学生讲清。   修改完善百分卷   要求学生把本次试卷的错题改正过来,之后小组互相检查。   补偿练习   教师出一些本次考试内容的试题。   课堂小节   让学生谈谈本试卷的收获。   期中考试试卷讲解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考卷做系统分析,帮助学生对试卷结构、得分情况有深度了解。   2、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分析错题错因,订正并理解考题。   3、方法与过程:结合高考考纲要求,指导各题型分析方法和步骤。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积累、古诗文鉴赏、文学类文本分析。   难点:文言文阅读。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演讲:对于本次期中考试的总结及展望   S点评 T总结:   语文学习没有常胜将军,一马当先不必沾沾自喜,马失前蹄也不必妄自菲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本次期中考卷。   (二)分析试卷   T:Ppt展示数据统计表   S/T:从数据中分析出什么?   T:160分值中,得分率低于60%的题目基本集中在语言文字运用、古诗文阅读、诗歌鉴   赏及文学类文本中,得分率最高的是名句默写题。从这份简单的数据分析中,我们清晰看出我们同学们并不缺乏学习的毅力,而是缺乏丰厚的文学积淀和理解鉴赏诗文的能力。所谓厚积薄发,我们来从语言文字运用题入手分析。   (三)语言文字运用   S:自主订正1-5小题,揣度做题方法 T:请同学来分析,重点分析1、5两题 1、字音   剑戟: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压轴(ppt):《辞海》“压轴是戏曲术语。指一台折子戏演出中的倒数第二个剧目。由于最末一个剧目称大轴而得名。” 召唤:广播操《时代的召唤》   2、成语   T:高考考纲对成语题的要求是表达运用E级,即理解成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并能正确使用。   S:“应运而生”顺应时代的需要而出现的。“犯罪行为”不是“顺应时代出现的”,故用在此处不合适。   T:注意避免张冠李戴,望文生义。成语题可以从哪几方面来分析呢?   S:情感色彩、使用对象(豆蔻年华)   3、4、文言词汇   T:这两题重点考查了课内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这里大家掌握的不错,我们简单看一下。   S:术业有专攻:研究学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把什么制成   T:同学们还记得沈复在《童趣》中写道:“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吗?   “以什么为”是一个固定句式,把什么作为。   5、特殊句式   T:分析考纲:本题考查的是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文意理解和文句翻译进行考查。这一题大部分同学都错选了A项,A项和B项的区别主要在第几句的划分上呢?   S:(5),请一生分析(3)、(5)、(9)项   T:(5)不仅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还是被动句。   S:翻译第(5)句:李蟠不被当时的时俗所拘束。   T:技巧:直接判断法、排除法、最佳选项法等   6、仿写句子   T:分析考纲选用、仿用、变换句式都主要考查按照具体要求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 (例句)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ppt展示考生答案)   S:请学生分析其中错误:句式不一致   T:展示学生正确答案,请学生分析注意要点。   S分析 T小结   注意要点:“三一致”原则——句式、修辞、情感   (四)文言文阅读   T:从试卷分析上看,很多同学对文言文阅读是谈虎色变,高考考纲对大家的要求是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而“人物传记”这一体材在高考中始终占主要地位。本次考试题目节选自《宋史郭浩传》,为2012年全国高考大纲卷。本文的主人公是谁?   S:郭浩   T:郭浩是什么人?   S:宋朝将领   T:(ppt展示)人物传记的特点:(小诗记忆)   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   7、实词含义(理解B)   T:本题重点考查的是重点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大家在阅读文章时就应当在文中圈出这些字词。请同学分析这一题。   S:逐一解读。分析方法。   已:学不可以已   8、筛选信息(分析综合C)   T:考查重点主要包括指明信息的具体内容,判断信息所属的性质,根据要求提取相关信息。对于这一题大家需要抓住题干中的哪个关键词?   S齐:“金人”   T:请一位同学分析这一题,总结方法。   9、信息概括(分析综合C)   T:文言文信息概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的层次、段落或整体的把握能力。请同学分析,总结方法。   S分析   T:分析这一题时,大家是否从中得到了很多有效信息呢?我教给大家一个做人物传记题的小技巧,拿到题目可以先读一下信息概括题,可能其中会包含错误信息,但是却能够初知大意和部分翻译,有效降低阅读难度。同时做信息概括题时,一定要注意细节分析,比方时间点上的变动等。古语云:小心使得万年船,放在此处也十分契合。   10、翻译句子(理解B)   T:(分析考纲,ppt)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1)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3分) 、   (2)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3分)   (3)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齐)   S:找关键词分析,总结方法和注意点。   T:抓住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补充:人物传记答题技巧:   技巧解读一:关键先看概括题。初知大意,部分翻译,降低难度。   技巧解读二:回头读文一两遍。人、时、地、事理清楚。   技巧解读三:词句找出要划线。联系语境进行理解。   技巧解读四:实词语境很重要。   技巧解读五:翻译看准重点词,句意通畅高分见。   (五)诗歌鉴赏   T:相较于文言散文的写作,古代文人墨客诗词歌赋的创作也可谓蔚为大观。而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除了领略诗词的美感外,更重要的是掌握鉴赏这些作品形象和技巧的能力,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这一题得分率只有40.7%,总体偏低。在高考大纲中,对此项的考查集中在唐诗宋词方面。一起来分析宋代诗人谢枋得的这首《庆全庵桃花》。   T/S:五步(引导学生一起说出):诗题、作者、主体、注释、问题 S齐读   T:介绍诗题、作者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   T:有几问?回答几点?S:2   S:请同学分析首句。《桃花源记》 (2)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T:什么题型? S:炼字   T:几步?S:解释含义、联系文本、点明手法、分析情感 S/T:请同学回答总结。   T:诗歌最后一定会落实到情感上。   (3)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T:桃花是全诗的意象,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内容结构上来分析,也可以从手法上来解读。(常见意象:月、柳、红豆等)   S分析 T点拨   (六)练练身手(T:ppt)   1、翻译句子   (1)浩手斩二骑,以首还。   (2)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   2、意象分析   例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 找出诗句中的"意象并分析。   期中考试试卷讲解教案3   教学内容:   试卷中的典型错题以及针对性拓展练习。   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中的典型错题,寻找错误的原因。   2、针对错题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   查找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自身错误的原因和不足。分析学生错误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介绍本次练习的整体情况   上周五,我们进行了期中测试,我们班的整体情况是这样的:优秀的有22人,良好的有15人,其中很不理想的有4位同学。自己在心里估算一下,我大概在班里的什么位置。好的同学还需精益求精,课后把你的好方法告诉大家。没考好的也别灰心,想想自己错的原因在哪儿,查漏补缺,下次注意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就行了。   二、自我分析试卷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张试卷。   1、首先自己先看一下试卷,看看哪几题是自己能做却失分的?自己先订正一下试卷上会订正的的错题,不会订正的放着,一会我们一起来帮助你,老师给你们3分钟时间。想一想我们这张试卷可以分为几个板块?   2、学生交流反馈:三个:识字写字部分、阅读部分和写作部分。   3、小组合作讨论你还没解决的题   师:刚才我们已经把会订正的订正好了,那还有哪些地方是你不会订正的呢?(指名回答)我们一一来解决。   三、典型错题讲评   (一)、让学生找出哪道题最容易出错。   (二)、请做全对的同学说说当时做这道题是你是怎么想的?(让对的学生说说做的好方法)   (三)、举一反三,讲解相应的习题   (四)、基础部分典型错题   四、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中。   五、选词填空。   持续继续连续陆续   1、这场比赛相当激烈,()进行了三个小时才决出胜负。   2、放学了,同学们()走出校园回家去。   3、晚饭后,我()认认真真地完成回家作业。   (1)让学生说说是这四个词语的区别在哪里。   1、“继续”有承接的意思,即后(下)一个行为或活动是前(上)一个的承接延续,主要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态”。   2、连续更侧重于表示“重复”的特征,即前后的动态或静态均无变化,只是重复而已。如说某人连续出错,意思就是说某人一个接一个重复出现错误,尽管出错的内容可能有所不同,但“出错”这个行为本身却是重复性的。   3、持续所要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的保持,更强调它的“静态”特征。比如气候方面的高温、低温或干旱等   4、陆续有两个意思,一个表示有先有后,时断时续,一个表示先后相续不断。   (2)在试卷上自行订正这道题,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补充课外练习:   我今天得(继续)做昨天没有完成的工作。   这道题目我在单元测试和期中测试中(连续)出错。   这几天的天气(持续)着高温。   临近上班时间,偶的同事(陆续)出现了。   期中考试试卷讲解教案4   教学目标   1.明确试卷存在的错误及原因,强化知识的薄弱环节。   2,培养学生养成独立订正的良好习惯,自觉查漏补缺,认真订正试卷错误。   3.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更正试卷中的错误题型。通过分析错题,把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常见题型的答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考试情况分析:   1、班级情况分析   整体来说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主要体现在:书写比以前认真了;做题格式更规范了;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2、表扬优秀和进步明显的学生   通过这次考试,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同学和进步大的同学,他们分别是……   在这里,我们要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希望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大进步。其他同学也不要灰心,因为只要你稍加努力,下一次成功一定会属于你。   3、分析错题原因   从试卷中不仅要看到优点,更重要的是找到不足,并加以改正从这次的考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学习习惯还有待提高,比如个别同学书写不认真,出现抄错数的现象,书写格式不规范   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尤其表现在填空题和计算能力上   解题策略问题   知识缺乏问题   二、学生自主订正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试卷中一些题出现了错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份试卷,看看如何利用试卷中的错误,找到解决它们的策略。   下面首先请同学们自我检查分析,完成三件事情   1、自查检查自己出错的原因。   2、纠正:把自己能改正的题目改正过来。   3、记录: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   三、小组合作,交流   下面我们就进行小组交流,把刚才自己解决的问题说给小组内同学听,自己解决不了的请小组同学帮忙,最后小组长把你们小组出题较多的题记下来。   学生合作交流   四、典型题型分析:   课前老师也对错题进行了统计,通过刚才的小组合作有些问题已经解决了,那下面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些题:   (一) 填空:   第4题 一头牛的体重是5600kg,正好是一头牛的8倍,这头牛重( )kg.   第8(2)题 地球赤道的周长是四万零七十五点六九千米。写作( )。   (二)、判断:   第2个:从同一位置观察不同的几何体,看到的形状一定不同。( )   第5个:近似数是6.32的三位数不止一个。()   (三)、选择   第4个. 下面3个几何体,从()面看到的形状相同,从( )面看到的形状不同。( )   其中第二个空,正确答案有两个,有的学生只选一个。   ( 六)解决问题   第4题、6名教师带100名学生,去“某某风景区一日游”【成人:100元;学生:50元;团体:(10人及以上):70元】怎样买票最合算?   错因:   (1) 没找到最合算的方案。   (2)只写一种方案,应该至少写两种进行比较。   期中考试试卷讲解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能记住人类的直系祖先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的主张。   2.能说出商鞅变法的内容和意义。   3.能说出丝绸之路的路线,起点和终点,并分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二、试卷分析   本次七年级历史考试,考试范围1—14课,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由于教学进度较慢,没有讲到考试的地方,造成一些试题,学生不会做,同时由于学生书写不规范,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造成学生普遍得分不高。七七班最高分35分,最低分4分,说明学生之间的差距较大。   三、考试数据分析   班级七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   平均分19.18   分   18.73 17.44 18.2 15.94 16.89   及格   人数   7人4人1人5人0人1人   班级七七七八七九七十七十   一七十二   平均   分   18.82 15.33 17.9 16.21 16.06 17.7   及格   人数   4人0人6人7人3人3人   四、评讲试卷   选择题,每小题1分,教师出示答案,学生进行改正   1.B   2.C   3.B   4.B   5.B   6.A   7.C   8.B   9.C 10.C   11.D 12.B 13.C 14.D 15.B 16.A 17.D 18.C 19.B 20.A   教师重点讲解一些错题、难题   2.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进入农耕文化时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氏族农耕文化特征的是()   A开始应用铁制农具B推广农耕技术   C饲养家畜制造陶器D确立土地私有制   解析:本题主要抓住关键时间“六七千年前”,人们当时进入农耕时代,开始饲养家畜制作陶器,ABD都是战国时期,不符合题意,顾选C   1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现象,主要是因为()   A分封制的推行B百家争鸣的活跃   C铁器牛耕的推广D合纵连横的开展   解析:主要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这句话的意思,分地后,由农民耕种,积极性大大提高,分封制开始于西周,与题干不符,百家争鸣主要是思想方面,合纵连横是战争时期的政策,与题干不符,故选C   20,张骞通西域后,许多西语物产开始传入中原,这些物产有()   ①葡萄②胡萝卜③汗血马④水稻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此题,用排除法,水稻最早种植于河姆渡居民,是中国特有的,不是西域传到我国的,故排除④,选A   选择题方法总结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直选法。   2.排除法,排除其中一个选择项,即可选对。   3.选择项对比法,对比四个不同的选择项,找出差异,找出与题意相关的选项。21.(1)原因:社会发生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或社会急剧变化);老子;天人合一。   (2)仁和礼;意思: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1分);启示:我们平时对待人和事都应该有仁爱之心,以德伴随自己,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充实和和谐等;仁政。   23.(1)物品:手工业品、农产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文化:信仰、价值观念、宗教信念等。(1分)   (2)长安,大秦(古罗马);人物:张骞(1分);标志性事件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2分)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解析:该题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很多同学没有写对,说明很多同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需要让同学们加强基础知识的记忆,做到温故知新。   五、训练巩固   选择题   1.“他是春秋鲁国人,思想教育都精明。思想提出“仁”学说,儒家学派他来创。”   这里描述的是()   A.孔子   B.老子   C.孟子   D.墨子   2.孔子是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在《论语》乡党篇中有这样一句,“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体现了孔子的()   A.“仁”的思想 B.“君轻”的思想 C.“无为”主张 D.“兼爱”主张   3.下列对于孔子的评价,比较确切的有()   ①伟大的思想家②伟大的史学家③伟大的文学家④伟大的教育家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富强。”这段材料不能   ..说明A.秦孝公重用商鞅 B.商鞅变法加快了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C.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民强 D.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5.《史记》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   6.(8分)纵观历史的进程,可以发现人类社会是在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每个时代的治国理念与方针也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并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联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材料三】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丞相,秦官,金印紫授,……太尉,秦官,金印紫授,……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授……。   ——班固《汉书〃九官公卿表》【材料四】“汉承(继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为了巩固统治,刘邦分封诸侯异姓王、同姓王,随着封国的发展,出现“尾大不掉”之势……。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西周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西周实行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变法从哪年开始?材料中的“教民耕战”指变法中的哪两项措施?   (3)材料三中“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请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姓名?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秦朝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请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能分别是什么?请问秦朝在地方实行什么管理制度?   (4)为解决材料四中反映出的封国“尾大不掉”之势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期中考试试卷讲解教案6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共同解决学生出现的错题,难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能力目标: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典型错题的剖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知识目标:了解思想品德试题的特点,初步掌握答题的方法技巧;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学内容分析:   七年级思想品德试卷共计20题,单项选择题:1——15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非选择题:16—20题,共55分。试题知识覆盖面广,难易适中,紧扣课标要求。试题紧密联系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在反思中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试卷讲评课具体通过“第一篇章:调整心态篇——第二篇章:表彰优秀篇——第三篇章:反思提高篇”三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首先,通过心理测试,进一步了解学生考试后的心态,进而帮助学生调整心态,正视现实。其次,表彰优秀,充分肯定学生答题中的闪光点,这样能让大部分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掌握解题的方法和答题技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与策略:   1.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典型的错误,分析出错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2.精讲法:对于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部分题目,教师在课堂上集中重点评讲。   3.归纳法: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总结出解题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3-07-21 22:22:391

为什么战国末期,六国不联合起来对抗秦国?

战国时期为了对抗秦国,六国有联合起来对抗秦国的行动,称为合纵。前后共有4次合纵。提倡者为纵横家公孙衍、苏秦等人,最后被连横计所破解。四次合纵攻秦战争是:1、前318年,公孙衍倡导、楚怀王主盟的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之战。2、前296年孟尝君倡导、齐湣王主盟的齐、魏、韩三国攻秦之战。3、前247年信陵君倡导的魏、赵、楚、韩、燕五国攻秦之战。4、前241年赵国将军庞煖倡导的赵、楚、燕、魏四国攻秦之战。扩展资料:秦惠文王公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合纵政策,采用张仪的连横策略。六国与秦国的地缘关系不同,对联盟的热心程度也不一样。张仪认为,用远交近攻的连横谋略可以瓦解六国联盟。张仪的主张得到了秦惠文王的支持。张仪与苏秦同为纵横家鬼谷子的学生,精通纵横捭阖之术。张仪为连横呕心沥血,为瓦解合纵而四处游说。公元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相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周密部署统一六国的战争。李斯、尉缭等协助秦王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策略。秦灭六国的战略有两个内容:一、乘六国混战之际,秦国“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秦王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从内部分化瓦解敌国。二、继承历代远交近攻政策,确定了先弱后强,先近后远的具体战略步骤,这一战略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即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然后各个击破,统一全国。在这种战略方针指导下,开始了统一战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合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秦灭六国之战
2023-07-21 22:22:513

急求一篇关于房地产投资策略的论文5000字左右 (采纳后再加70)绝对高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作为商业经济主要经营场所的商业房地产发展迅速,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及其他外部环境因素,商业房地产的开发、管理运营过程中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本文首先对商业房地产作总体概述,然后在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类别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策略,以尽可能的识别、评价并且防范商业房地产的投资风险,增加房地产企业的盈利。 关键字: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商业房地产概述 (一)商业房地产概念 房地产按其用途可划分为住宅房地产、工业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等,顾名思义,商业房地产主要用于商业经营,包括各种零售、批发、休闲、餐饮、娱乐等经营用途。商业地产的形式多样,主要包括批发市场、购物中心、专业市场、品牌店、酒店旅馆、娱乐性商业地产和住宅的底层商铺等。工业园区一般不划为商业房地产。 (二)商业房地产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的商业房地产是伴随着整个房地产行业的迅速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1998年以前由于国家政策、市场环境等因素,商业房地产发展较为缓慢,较为有代表性的商业房地产建设项目有广州天河城、北京新世纪中心、东方广场。在1990年以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房地产进入迅速发展的时期,突出表现在商业房地产竣工面积的持续的快速增长。 但在商业房地产迅速发展的同时,其投资风险不断显现并成为房地产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威胁。我国商业房地产的经营管理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开发模式以“分割出售、售后包租”为主,建设完成就将分割后的铺面产权全部出售或部分出售,但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商业房地产的销售面积仅占到竣工面积的50—60%,待销售房产大量空置,造成了商业房地产空置率的居高不下,这就导致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利润无法实现甚至成本也难以弥补,形成巨大的投资风险。 二、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类别 (一)政治风险 1.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由于国家政策的为预期的变化给商业房地产的开发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房地产业作为一国最主要的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联系紧密,国家会通过与房地产有关的政策的调整以调节宏观经济的运行,这些政策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例如,在产业政策方面,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政策鼓励和支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这势必会改变房地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大量的资金会投向国家政策扶持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房地产的发展。 2.城市规划风险 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尚不完善以及某些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打造形象工程等原因,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出现商业房地产规划布局不合理、局部过热的现象。据统计,截止到目前,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商业街存量已超过3000条,地、县级城市的部分新建商业街显性空置率达到15%,隐性空置率超过20%。另一方面,商业房地产的建设和运营周期长,在这期间的城市规划的变动会导致项目的彻底破产,大部分的建设成本收不回来,很多项目只能前功尽弃。 (二)经济风险 1.市场供求风险 商业房地产的市场供求风险是由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失衡所带来的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房地产的供给过多,供过于求导致房地产的大量空置。其主要原因是随着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利益的驱动使得社会上大量的资金投向房地产业,商业房地产的建设规模迅速增加,并且超过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居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已建成的商业房地产项目不能满足市场的要求,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已建成的商业房地产项目在区位、规模、结构等方面与商家的需求不一致,不能满足商家的经营的要求,造成这一风险的原因在于开发商没有实现进行完善的商业规划,不是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项目的开发,而是非理性的先开发后招商,这必然会造成市场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严重的市场供求风险直接导致房地产企业的经济损失。 2.融资风险 商业房地产的融资风险主要是利率风险,即由于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化给房地产企业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尚不完善以及受传统的投资观念的影响,房地产企业运用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受到限制,只能大量的向银行贷款。据统计,在我国的房地产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对银行信贷的依赖在70%-80%左右,对于商业房地产项目,其项目资金的回收期比住宅房地产要长,因此受利率变化的影响更大。利率作为国家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指标,2001年至2008年国家对五年以上贷款利率调整过18次之多(如图一),仅2007年就上调利率6次,上调总幅度在10%以上,这对于贷款数量巨大的产企业来说,会大大增加其融资成本。 (三)开发商自身经营能力风险 商业房地产业跨越房地产业和商业经营两个领域,不仅在后期的经营管理中要进行有效的商业经营管理,在前期的建设开发阶段也要做好充分的商业规划并进行有效的招商活动。而我国大多数商业房地产企业都是以经营住宅房地产为其主要业务,缺乏商业运营管理的人才及经验,套用住宅房地产的开发模式,没有进行有效的商业规划及招商活动,待项目建成后直接出售产权或者进行招租。产权的出售固然可以迅速的回笼资金,但现金流就此中断,不符合商业房地产建设的初衷及实现企业受益的最大化;由于商业运营的经验不足,商业房地产的出租中管理混乱,容易激发与商户之间的矛盾,严重影响企业的利益。 三、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按照国家政策及城市总体规划,规避政治风险 房地产企业应当时刻关注国家的宏观政策的变化,包括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以及税收政策等,并且要依据政策规定合理的调整经营业务的内容、经营方式、区位选择。例如利用在城市高新区建设商业房地产税收优惠的政策调整企业建设项目的区位,以获得税收优惠。 如上所述,城市规划风险对企业的影响巨大,因此房地产企业在新项目开工前既要符合城市发展规划,要依据城市发展规划确定商业地产项目的选址、定位、规模、档次,又要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对项目所处地域的人流、竞争状况、周边商业环境、交通状况等进行综合的调查研究,如果调研结果显示此次城市规划并不合理,企业开发商业房地产项目无利可图,就不要盲目的遵循城市的规划,应转向其他城市或地区以合理的规避城市规划风险。 (二)加强市场供求风险及融资风险的控制 1.根据市场需求量,规避市场供求风险 针对产生商业房地产市场供求风险的两个原因,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根据市场的需求量,合理安排建设规模以及种类,因为商业房地产的建设和运营时间长,所以以上的安排要在充分调查和合理预测的基础上具有前瞻性。例如,由于国家政策的调整,未来几年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会大量建设,必然形成对商业房地产的冲击,因此就要适当的减少商业房地产的建设,以规避供过于求的风险。另一方面,一个商业房地产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后期的商业管理运营的效果,而后期的商业管理运营的效果如何又取决于项目开发前是否有一个完善的商业策划。只有对项目选址、业态定位、项目设计进行精心的商业策划,根据商户的业态、区位的需求进行建设,后期的管理运营才能顺畅的进行,商户才能实现其预期的经济利益,既避免与商户之间发生矛盾,又从房产的升值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2.开拓融资渠道,防范融资风险 要防范融资风险中利率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成本的增加,一方面可以通过固定利率贷款锁定项目成本,但解决问题的根本在于大力开拓融资渠道,提高自有资金比例,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要完善企业的治理结构,争取上市融资或者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融资,也可以引进外资,扩大外资在企业总资本中的比例,通过以上措施减少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既能有效的防范贷款利率风险,又能通过上市或引进外资等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学习国外房地产企业的先进经验,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加强商业房地产的管理运营,防范开发商自身经营能力风险 商业房地产的开发与其他类别房地产的最大不同在于项目完工后的管理运营阶段,因为项目成本的弥补、利润的获得都是在这一阶段实现,所以管理运营阶段就成为商业房地产开发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对国内众多商业房地产项目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大多数开发项目的失败源于商业管理运营的缺失或不成熟。商业地产开发中,要防范开发商自身经营能力风险可考虑如下策略。 1.树立房地产商业管理运营的观念 商业房地产建筑工程的完工是进行商业运营管理的基础而不是整个项目的结束,商业房地产的增值靠的是后期商业管理运营而不是仅仅的产权出售获利,因此,国内的房地产企业应当改变套用住宅房地产的经营模式,树立房地产商业管理运营的观念,在项目完工后通过有效地商业管理运营存进房地产项目的不断升值。 2.增加人才储备,完善管理运营 商业房地产的管理运营涉及房地产开发和商业运营两个领域,因此需要具备这两个领域专业知识及实践经验的人才进行项目的合理商业规划和招商活动。房地产企业可以与高校联合,按照企业对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设计培养计划,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3.统一经营主题,建立商业品牌 一个商业房地产项目中会有各种不同的业态,现代商业房地产管理运营的精髓就是要把松散的经营单位和多样的业态统一为一种经营主题,最终建立一个被消费者认同的商业品牌。根据各地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环境和项目经营规模,通过对项目中商户进行统一招商和物业管理,实现项目经营的精准定位,发挥整合优势,以避免商铺之间的定位参差不齐、难以统一形象的弊端。在经营主题统一的情况下,通过引进主力店和品牌店,在主力店和品牌店的影响和带动效应下,逐步树立项目的商业品牌。 参考文献: [1] 王珍莲.新时期我国商业地产开发模式走向研究[J].建筑经济, 2007,(07) . [2] 李翔.商业房地产项目投资风险分析与研究[D].重庆大学, 2008 [3] 杨福涛.商业房地产投资风险评价及规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 高嵩.商业房地产企业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J].辽宁经济,2009,(05). [5] 崔晶莉.我国商业房地产市场利用外资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19).
2023-07-21 22:23:203

″隆中对"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三分天下"的策略,主要是夺什么、什么;抚彝越?

三分天下的隆中对诸葛亮的策略主要是夺取荆州和益州,安抚彝越,
2023-07-21 22:23:521

求翻译;"凡事皆然,欲求简静安闲莫若初无所解,解而好,非有大勇不能绝也.吾少不幸,溺于多闻,

原文:1996年10月12日的元丰晚上脱衣服嗜睡,月光家庭欣然起行。读的音乐家遂至承天苏轼,张王怀民寺,寻求章怀最小。怀民,也不睡眠阶段步骤中庭。法庭下如积水空出的水藻类荇跨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是很少有闲人,如我的两只耳朵。 翻译2006年10月12日,元丰夜。解开衣服,想睡觉,门上的月光下(注:很多地方翻译的短语翻译成“月光从窗口照进来,这是错误的,”家庭“在这里指的门??,”花木兰“花木兰当户组织”在家庭“的意思是一样的),我高兴起来行走。想想没有人可以交谈的乐趣,这样一来承天寺章怀章怀最小最小。没有睡觉,我们在院子里散步。家大院晚上有没有月亮,有没有绿色的竹子和柏树,但缺少像我的两个闲人罢了月光像一潭死水,清澈的海水藻,荇菜,纵横原来的绿色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注:承天寺:故址黄冈县南。元丰2006年:每年1083元丰,宋神宗赵顼的统治。当时的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四。“解决方案:解除部的事情。 记承天寺夜游(5)在这里翻译了。 想:你想要的。 月光,月光收入;到户:是指主要房间的门,另一个人说,这意味着这里的窗户是指门。 高兴高兴,愉快的样子。欣,快乐,幸福。当然,看看。 行:行走。 没有音乐家认为有没有共同的乐趣。阅读,思考,思考。 音乐家,没有共同的快乐的人。 :人。 等。 :。 发现:找到。 章怀民的朋友。名称的一个梦想,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元丰6贬黄州居住承天寺。 睡眠:睡眠,躺在。 阶段步骤中庭一起去散步的院子里,相和,。步骤:步行。中庭庭院。 法庭,如积水空明:意思是月光洒满庭院,庭院,清澈透明充满了积水。空出来:形容水的清晰度。这里描述的澄净明亮的月光水一样。 藻,荇(兴):这里的植物是水生植物。藻类,水生植物的统称。荇一种多年生的杂草,树叶的背面像一个心形的脸,夏青紫色黄色的花朵。 交叉十字:交错纵横。 盖:语气词的句子,可以翻译为“原来是表推测。语言版本的文字教训注意到推测表,但没有详细解释,或解释为可能的人(推测或猜测的结果竟然是,因为):但少闲人:只是缺少休闲,但只。休闲:休闲。闲人:醉心于自己的名声和财富可以从容地萦绕现场。苏轼贬黄州民兵富士,这里是一个正式的工作,所以他很悠闲,自称“闲人”。耳边说:语气词,相当于“。”的意思是“没有”。
2023-07-21 22:24:012

论如何理解战争国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人在进化中为了生存衍化出了很多本能的策略、人生存策略可以分为掠夺策略和生产策略、掠夺的策略是掠夺性、不产生生产出任何财富、生产策略生产财富。举例来说、古代时候土匪、假如一条山路被土匪抢的没人走了、那么土匪就会变成农民种地吧。假如天灾导致饥荒饿死人农民也会毫不犹豫拿起锄头组成流寇或叛军、古代一个王朝被推翻其实造反者都不是为了什么理想、基本都是饥荒导致活不下去不如去抢夺吧、规模越来越大逐渐推翻旧王朝、但更多时候不会这么极端、如当土匪被杀的风险很小很小、而种地都不能饱肚子、很多人都会选择土匪、种地能饱肚子、当土匪被杀风险很高、基本不会有人当土匪、在古代土匪与农民很难分得清楚、梁山水军平时还打渔呢。只要掠夺成本小于生产成本人就倾向掠夺、生产成本大于掠夺成本人会倾向于生产。这也很好解释英国当年为什么对我们发动鸦片战争了、我们太弱了、打我们的成本太小了、于是英国绅士们变成了土匪、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如北欧的瑞典,丹麦等整个国家都是靠抢劫为生、现在抢劫成本太高、所以他们当生产者去了、但这种情况在现代来说很少、现代个人生产力发达了、而战争的成本太高了、所以如古代那种纯粹为了抢劫奴役似的战争越来越少见。诸如美国发达的伊拉克战争、其实经济动机并不大、当然这里很多人都会驳斥我、伊拉克战争四了4000名士兵耗费了4万亿美金、伊拉克石油总储量值不值这么多我不知道、但米国这买卖没多大赚头。
2023-07-21 22:24:104

王安石变法正确吗?

王安石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抚川临川(今江西抚州西)人。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就做了几任地方官。他在鄞县(今浙江鄞县,鄞音yin)当县官的时候,正逢到那里灾情严重,百姓生活十分困难。王安石兴修水利,改善交通,治理得井井有条。每逢青黄不接的季节,穷人的口粮接不上,他就打开官仓,把粮食借给农民,到秋收以后,要他们加上官定的利息偿还。这样做,农民可以不再受大地主豪强的重利盘剥,日子比较好过一些。 王安石做了二十年地方官,名声越来越大。后来,宋仁宗调他到京城当管理财政的官,他一到京城,就向仁宗上了一份万言书,提出他对改革财政的主张。宋仁宗刚刚废除范仲淹的新政,一听到要改革就头疼,把王安石的奏章搁在一边。王安石知道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跟一些大臣又合不来,他就趁母亲去世的时机,辞职回家。 这一回,他接到宋神宗召见的命令,又听说神宗正在物色人才,就高高兴兴应召上京。 王安石一到京城,宋神宗就叫他单独进宫谈话。神宗一见面就问他说:“你看要治理国家,该从哪儿着手?” 王安石从容不迫地回答说:“先从改革旧的法度,建立新的法制开始。” 宋神宗要他回去写个详细的改革意见。王安石回家以后,当天晚上就写了一份意见书,第二天送给神宗。宋神宗认为王安石提出的意见都合他的心意,越加信任王安石。公元1069年,宋神宗把王安石提升为副宰相。那时候,朝廷里名义上有四名宰相,病的病了,老的老了,有的虽然不病不老,但是一听见改革就叫苦连天。王安石知道,跟这批人一起办不了大事,经过宋神宗批准,任用了一批年轻的官员,并且设立了一个专门制定新法的机构,把变法的权抓了来。这样一来,他就放开手脚进行改革了。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 一、青苗法。这个办法是他在鄞县试用过的,现在拿来推广到全国实行。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鼓励地方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三、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宫府雇人服役。民户按贫富等级,交纳免役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这样既增加了宫府收入,也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为了防止大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人口,由政府丈量土地,核实土地数量,按土地多少、肥瘠收税。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住户组织起来,每十家是一保,五十家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家里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抽一个当保丁,农闲练兵,战时编入军队打仗。 王安石的变法对巩固宋王朝的统治、增加国家收入,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许多朝臣的反对。 有一次,宋神宗把王安石找去,问他说:“外面人都在议论,说我们不怕天变,不听人们的舆论,不守祖宗的规矩,你看怎么办?” 王安石坦然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事,这就可说是防止天变了。陛下征询下面的意见,这就是照顾到舆论了;再说,人们的话也有错误的,只要我们做的合乎道理,又何必怕人议论。至于祖宗老规矩,本来就不是固定不变的。” 王安石坚持三不怕,但是宋神宗并不像他那么坚决,听到反对的人不少,就动摇起来。 公元1074年,河北闹了一次大旱灾,一连十个月没下雨,农民断了粮食,到处逃荒。宋神宗正为这个发愁,有一个官员趁机画了一幅“流民图”献给宋神宗,说旱灾是王安石变法造成的,要求神宗把王安石撤职。 宋神宗看了这幅流民图,只是长吁短叹,晚上睡不着觉,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哭啼啼,诉说天下被王安石搞乱了,逼神宗停止新法。 王安石眼看新法没法实行下去,气愤得上书辞职。宋神宗也只好让王安石暂时离开东京,到江宁府去休养。 第二年,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回京城当宰相。刚过了几个月,天空上出现了彗星。这本来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当时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预兆。宋神宗又慌了,要大臣对朝政提意见。一些保守派又趁机攻击新法。王安石竭力为新法辩护,要宋神宗不要相信这种迷信说法,但宋神宗还是犹豫不定。 王安石没办法继续贯彻自己的主张。到第三年(公元1076年,春天,再一次辞去宰相职位,回江宁府去了。 到宋神宗逝世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掌握了政权,废除了新法,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 也许是年轻时读过一些抨击王安石的文章、小说,也许是对苏东坡、司马光诸君太崇拜了,我对王安石的印象一直不好。 以后年长一些,明白了看待历史人物应该看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像列宁这样的革命导师都在称赞王安石的改革,我也不该对王安石有偏见。但我不明白的是,既然苏东坡、司马光也是一心为国的正人君子,为什么要反对王安石利国利民的改革?君子之争不会是由于私利或个人义气,其原因又何在呢? 近日闲来无事带这个问题“活学活用”地去读书,终于“立竿见影”地有了效果。尽管王安石被称为“拗相公”,不注意生活小节,性格又怪点,但无论从个人操守还是文才来看,都应该属于英才之列。在大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情况下,他不怕世人反对(“三不置”精神)进行变法,其富民强国的目的不容怀疑。他不是那种以变法为名博取名利者,也不是那种“公私兼顾”的改革者。但是他的改革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同样为国为民者的反对,最终以失败告终呢? 毛泽东主席曾精辟地论证了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动机与效果应该是一致的,如果效果不好不能说动机是好的。如果一个人想为别人赶走头上的苍蝇,用棒子去打苍蝇,把人打死了,能说动机好吗?王安石读书破万卷,但这点道理没弄明白。他提出并实施了不少变法措施,可惜动机不错,效果并不好。 王安石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青苗法,即由政府以低于私人利率的利率向农民贷款,农民以地里的青苗为贷款抵押。王安石在当地方官时这种作法效果不错,在陕西推行时也颇受欢迎。但当推向全国时,却引发了灾难性后果。各地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上级下达的任务是要全部贷出去,并完成百分之二十的增值。有了硬指标,官员们就要用硬手段。他们根据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之分为不同等级,各自要承担不同的贷款额度,而不论你是否需要。同时,为了保证还贷,又让富户与不同等级的农户结为利益共同体,由富户提供担保或抵押。青苗法实行后连年自然灾害,官员逼债,农户纷纷破产,连富户也无法幸免。这岂不是祸国殃民吗? 均输法与市易法目的在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对百姓的垄断与盘剥。但这项政策的实质是用官商代替民商,岂不知官商比民商更坏。一来民商之间还是有竞争的,垄断程度和能力有限,盘剥程度也有限,但当国家垄断了市场、货源、价格时,其盘剥的对象扩大到民商和百姓。 在这种新法之下,政府官员控制了批发与零售业务,普通商人无论大小要做生意先要经过官员的几道审批关口。交易费用由于贿赂官员而大大增加了,物价上涨不说,许多商人无法经营下去,工商业凋零。除了掌握交易权的官员致富之外,对整个社会和百姓又有什么好处呢? 再如免役法,用交钱代替差役,而且原来享受免役待遇的官户、城市居民、女户、寺观、未成丁等也要交纳助役钱,只有城市六等以下、乡村四等以下贫困户享受全额免纳的优惠。又规定在定额之外,各路、州、县可带征百分之二十的免役宽剩钱,以备灾年免征备用。这个法看上去很美,可以减轻农民负担,使他们专事生产。但在执行中,不少地方官把贫困农户提高到四等以上,城市贫民户提高到六等以上,让穷人也交免役钱。因为确定贫困户等级的权力由官员掌握,当然可以说你不贫困就不贫困,贫困也不贫困。何况,百分之二十的免役宽剩钱又为官员任意增加免税钱的征收开了一个合法的口子。结果免役法引起富人和穷人的一致反对。 任何一种新法,甚至总体上利大于弊的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都可以成为官员鱼肉百姓的口实。王安石的变法的确增加了财政收入。 实行数年后,全国财政收入从宋初的1600多万贯增加到6000多万贯。史书评论“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但这种以民穷为基础的国富难以持续,社会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仅仅是财政收入增加,又有什么意义呢? 王安石与苏东坡、司马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在于王安石看到的是自己的动机绝对崇高,财政收入也增加了,而苏东坡、司马光看到的是新法执行的种种问题及实际社会效果。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论截然不同,矛盾当然无法调和。 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了,其原因除了遭到上层官僚集团顽固的反对之外,重要的一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扭曲。政府把青苗法利率规定为百分之二十,官员擅自提到百分之三十;政府要抑制私商,官员用更坏的官商代替私商;政府要用交钱代替差役,官员就拼命敛钱。无论哪种措施当初的动机有多好,执行的地方官员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货塞进去。 政策在执行中违背了初衷,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今人在评论王安石变法派和苏东坡、司马光反变法派之间的是非曲直时,都认为,反变法派中都是一些君子,而变法派中除了王安石之外尽是一些小人。王安石得不到朝中重臣的支持,只好找那些急于上进的新人。这些人不仅缺乏经验,而且把变法作为进身之阶,参与变法动机就不纯。王安石的重要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向、蔡京、李定、邓绾等,都属于人品不正者,其中绝大多数以后进了《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蔡京之臭名,大概没人不知道。用一些人品不好、胸怀私心的人进行变法,再好的设想也没用。 从更深层次来看,封建社会的官场腐败是必然的。“千里来做官为的吃和穿”,“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是他们当官的目的。大宋王朝从上至下都烂透了,靠这样的官员去实施新法,新法只能成为他们的又一条生财之道。任凭王安石有几不畏,也无法改变这种官场现实。可惜王安石在制定新法时根本没考虑到这一点,把官员都想象成像他一样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清官。 历史上的改革大多失败了,变法者下场也不好,这是封建社会的腐朽性决定的。变法毕竟是要巩固而不是消灭封建制度。这就注定了变法与变法者的悲剧结局 参考资料:http://heritage.news.tom.com/Archive/2000/10/11-28986.html 回答者:wangbadun - 经理 四级 10-16 22:32我觉得这要看你怎么根据什么来看了;保甲法一直沿用到民国,事实证明很好用;法是好法,但是在执行上却出了很大的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干部队伍。 北宋和明朝进入中叶后,都面临着“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和张居正就是在这种相近的背景下各自进行了变法与改革。但是,将王安石的变法与张居正的改革进行比较,则王安石变法的成就不能与张居正的改革相提并论。 王安石变法之时就遭到了来自各方面的反对,以失败而告终。后世学者对王安石变法也褒贬不一,可作为王氏变法不如人意的佐证。① 与王安石变法不同,张居正任相之时改革却得以全面推行。虽然张居正身亡之后,其改革措施(除“一条鞭法”外)被明神宗废而不用,他本人也遭诬劾而被削官夺爵;但到万历末年,人们认识到改革的益处。因此,他的文集问世后,为其作序跋的文人、士大夫无不对其改革称许有加,认为在他执政的“十余年间,海宇清晏,蛮夷宾服”,②并把他誉为“救时宰相”。③天启朝,廷臣开始为居正鸣冤。于是熹宗下诏“复(居正)故官,予葬祭”;到崇祯朝,居正父子官复原职,尚书李日宣等更称:“故辅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驰,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义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④可见张居正以他的改革精神赢得后世对他的追思与怀念。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所没有的。 尽管王安石和张居正都是为了救弊图兴而进行的改革,他们的改革却产生了迥异的社会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改革策略不同。改革是社会危机的产物,但即使是同一类型改革,也会因改革者所采取的策略不同而产生不同效应。和王安石变法相比,张居正改革阻力较小在于他具有较高的策略水平,这主要表现在改革所奉行的宗旨方面。 王安石早在宋仁宗嘉�5年(1160年)上《万言书》时,就提出要改变现有法度,使之合乎“先王之政”。但是,他任相之后,却亮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表明要更改太祖、太宗以来的法令制度。安石此举虽然给希望变法的士人注入了一副兴奋剂,但在思想还很保守的宋代,改变“祖宗之法”无疑会招来守旧派的激烈反对。如范纯仁向神宗上疏说:“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克财利,民心不宁”;在向神宗上《尚书解》时又说:“其言皆尧、舜、禹、汤、文、武之事也,治天下无以易此。愿深究而力行之!”⑤实际上就是要神宗不事更张,奉行“祖宗法度”,这种思想在当时的士大夫中是很普遍的。因此,王安石亮出的变法旗帜使他在变法之初就遇到了强大阻力。张居正的做法与王安石则不同,隆庆5年(1571年),他担任会试主考时撰写了《辛未会试程策》⑥,其中第二部分“法先王与法后王”的策题答案体现了他的变法思想,他认为“法制无常,近民为要,古今异势,便俗为宜”,说明他主张变法应以顺应民心为要,即应“法后王”。但他又说,“法后王”并不是更改明太祖所制定的各种制度,相反,对于唐宋以前的君主而言,明太祖是“后王”,因此“法后王”就是恢复太祖之制中本来面貌,革除正德以来的弊政。而对于明中叶诸帝来说,太祖又是“先王”,这样,改革并没有违背先贤所主张的“法先王”之旨。居正任首辅后,在明神宗召见时表示:“方今国家要务,惟在遵守祖宗旧制,不必纷纷更改”;然后又在谢恩疏中说:自己要“为祖宗谨守成宪,不敢以臆见纷更”。⑦这样,张居正在改革中始终打着“恪守祖制”的旗帜,从而抑制了守旧派之口,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第二,改革步骤不同。宋、明两朝发展到中叶时,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危机,因此,王安石和张居正上台时,接手的都是家底很薄的摊子,扭转财政危机是他们的共同任务。然而,在制定改革方针,应该孰先孰后时,王安石和张居正采取了不同的步骤,体现了他们在谋略上的差异。 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着手整顿财政,而忽略了吏治改革。“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役、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⑧这表明王安石为改革“积贫积弱”局面,一开始就把改革重点放在整顿财政上,以俭财为先。由于新法在推行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地方官使新法成为扰民、困民之举,遭到百姓反对,且变法对官僚地主及大商人的利益触犯颇多,故又遭到这部分势力的反对。可见,在吏治没有澄清、官僚地主的阻力没有打破之前,改革是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的。 和王安石相比,张居正显然要老练许多。在他看来,“治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于核吏治”,⑨否则,吏风不正,一切政令都会流于形式。“上泽虽布而不得下疏,下情虽苦而不得上达”⑩,即是当时官僚作风的写照。正德、嘉靖年间的改革之所以不了了之,正是吏治腐败所致,张居正对此深有体会。因此,虽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他却没有一上来就贸然整顿财政,而是先行改革吏治,于万历元年(1573年)提出“考成法”。考成法的施行,大大提高了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史称“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由此,张居正是在获得了一个得心应手的政治工具后,然后再运用这个经过改造的工具去推行经济、军事诸方面的改革,使新法一以贯之地推行了十年之久,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第三,改革者的地位与权限不同。中国封建社会,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皇权至高无上。因此,要革旧图新,首先就要取得皇权支持,故韩非说:“事在四方,在要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但是,皇帝在多大程度上支持变法,不仅决定了改革者所拥有的权限大小,也决定了改革最终所能取得的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变法也有不如张居正改革之处。 熙宁元年(1068年),王安石调入京师后,宋神宗谦虚地说:“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聊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跻此道!” 虽然孙固、唐介等力言安石不可任相,但神宗不为所动,次年就以其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此时神宗对变法充满了幻想,因此在变法初期对安石给予了一定的支持,使改革得以逐步展开。但是,随着反对派声势的高涨,神宗对安石的不信任日益增加,对变法也动摇起来。当他看了韩琦指责青苗法的上疏后,对安石等执政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 虽然安石作了辩驳,神宗仍半信半疑,安石不得不“称疾家居”。 神宗欲罢青苗法,直到安石以辞职相胁时,这才“为巽辞谢之”。 又如神宗在亲策贤良方正时,太原判官吕陶奏请罢理财之说,神宗让安石读卷,见安石神色沮丧时,他又让反对变法的冯京续读,并称其言有理,这对安石等变法派来说,不能不是一种打击。此类事例甚多,不再枚举。 其实,宋神宗对安石的牵制远不止此,在用人政策上他也留了一手。变法之初,安石就提醒神宗不要为异论所惑,神宗表面允诺,却又把司马光、冯京、文彦博等反对派留在朝中,以牵制和监视变法。这些人后来虽因政见不合而离开朝廷,但也为反对派阻挠变法提供了条件。对神宗这种态度,安石也有所觉察,叹道“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杓水,即羹何由有熟也?” 并暗责神宗“只从得五分时也得也!” 这些情况都表明,当反对派大举进攻新法时,神宗的动摇性就暴露出来,使反对派抓住他这一弱点,从而给变法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 明神宗即位时,只是个十多岁的孩童,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正是这一因素使张居正在改革中取得了皇权的支持,牢牢掌握着改革大权。居正任首辅后,取得了神宗生母李太后与司礼太临冯保的信任,成为他们在朝廷的代言人,而居正又利用自己作为帝师的特殊身份,向神宗灌输改革思想,这样,幼小的神宗自然而然地把张居正奉若神明,对改革更唯居正是从。因此,神宗这时只不过是皇权的符号,居正才是真正的掌权者,他有效地利用了皇权这把尚方宝剑来清除障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的进行。 明神宗成年后,更把居正视为顶梁柱,万历5年(1577年)9月,居正父在江陵病逝,按封建伦理,他必须回原籍守制三年,然而此时改革正处关键时刻,反对派在暗中活动,居正一旦离去,改革和他本人的前程都将凶吉难卜,因此无论对朝廷还是对他本人来说,居正都不能离开。这一点神宗十分清楚,故有人提议居正“夺情”时,神宗立即同意,并下诏说:“父制当守,君父尤重”, 明确表示要居正夺情,使舆论大哗,甚至有人上疏称:“国有非此不可以为国,家有非此不可以为家,人而非此则禽兽矣,中华而非此则夷狄矣”, 并说这会给国家带来灾难。正好这年有慧星从东南方升起,反对派便把它附会为上天对夺情的不满,甚至有人“悬谤书通衢”。 对这些攻击性言论,神宗不为所动,并下诏:再论此事者诛无赦。同年12月,朝野又议论纷起,说居正将有异举。为了辟谣,神宗再次出来为居正说话,重申:“纲常人纪,君臣为大”,斥责反对派“藐朕冲年,忌惮元辅忠正,不便己私,乃借纲常之说,肆为排挤之计,欲使朕孤立于上,得以任意自恣,殊为悖逆不道,倾危社稷,大伤朕心。” 反对派果然被镇住,使居正得以集中精力把改革推向深入。 尽管有人认为神宗对居正的尊敬是长期受李太后、居正严格管束所产生的敬畏心理的表现,并不是其内心思想的真实反映, 但不可否认的是,神宗在改革过程中是给予了居正以极大的支持的,而不是像宋神宗那样处处制肘王安石。至于居正死后,神宗几乎尽废其法,并抄居正家产和削官夺爵,却不是神宗反对改革本身所致,而是诸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引发的悲剧。 第四,与同僚关系不同。要推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能不依赖官僚机构和各级官吏。改革者如何处理与同僚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张居正显然又比王安石略胜一筹。 王安石在变法时,对反对派毫不留情地予以打击和排挤,就扫清变法障碍而言,此举无可指责。然而,对那些只是指陈新法过失、对新法并无恶意的大臣,以及居于变法与反变法之间的大臣,安石也没有采取积极措施争取他们,而是一律予以压制,把他们推向了反对派一方,壮大了对立势力,给改革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后果。此外,变法派内部也存在集团利益之争,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安石与吕惠卿之间的斗争。当安石应诏二次任相时,吕惠卿“忌安石复用,遂欲逆闭其途,凡可以害安石者,无所不用其智”,廷臣“遂更朋附之”。 安石复相后,立即上疏反斥惠卿,终于把他赶出朝廷。但惠卿并不甘心,又在地方上疏称:安石“尽弃所学,隆尚纵横之末数。方命矫令,罔上要君,力行力年岁之间。虽矢志倒行逆施者,殆不如此,” 竭力想扳倒安石。可见,安石不仅不善于处理与中间派的关系,即使同是变法派内部,一旦涉及切身利益时,他们也会作殊死搏斗,暴露了他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短视,这就难怪变法会以失败而告终了。 张居正在处理与同僚关系方面的情况,要分期来看。在夺情以前,居正在这个问题上很有理智,对于那些“以言乱政”者坚决予以清除,而对持不同政见者,则把他们安排到非要害部门,或令其退休。同时,他又注意录用人才,“无问是谁亲故乡党,无计从来所作眚过,但能办国家事、有礼于君者,即举而录之。” 事实上,居正也是按这一原则来举荐官员的,如素逆于居正的马自强因精明能干而受推荐,自强“不自意得之,颇德居正”。 高拱的心腹杨博也被任为吏部尚书。这样,一些怀才不遇的官员把居正看成了升迁的希望,一部分高拱旧属也转而支持居正,居正也因此大大加强了自己的威信和权力,故时人称“相权之重,本朝罕俪”。 正是凭借这一有利形势,居正得以把改革全面推行开来。在夺情以后,居正受到极大刺激,加上已大权在握,对形势判断不清,凡反对改革,或上疏言事但有利于改革的士大夫,他一概贬斥不用。从此以后,居正开始以个人感情任用官员,给改革造成了不利影响。不过,由于居正掌握了内外大权,仍能按既定的方针施政,所以改革能推行无阻,但居正身死之后新法被废的隐患也由此种下。 第五,改革者信念和毅力不同。历来凡是改革者都会遭到攻击和诽谤,因为改革会触动一部分人利益,他们势必不遗余力地阻挠、破坏改革。这时,改革者信念和毅力就会经受严峻考验,其信念和毅力也将决定他们采用什么态度来反击反对派的进攻,从而继续推行改革,取得更大成就。就此而言,王安石也不如张居正。 王安石任相前,曾大力提倡要求重视人才,可当他开始变法时,却没按这一方针来推行吏治改革,而是把目光放在经济改革方面,这其中固然有宋神宗急于求成的原因在内,但安石鉴于庆历新政的失败,不敢得罪大官僚等既得利益者,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正因为下面官吏的阳奉阴违,才使王安石变法失去了初衷。因此,不敢力行吏治改革,可以说是安石毅力欠缺的一种表现。安石任相后,御史中丞吕诲上疏说安石“大奸似忠,大诈似信”,希望神宗不要受其欺骗。神宗不受,吕诲求去,安石亦求去。当神宗说:“若出诲,恐安石不自安”时,安石立即向神宗表示:“臣以身许国,陛下处之有义,臣何敢以形迹自嫌,苟为去就”。 从安石的话表面看来,他似乎真的是“以身许国”,毫不计较个人得失,但言外之意却是只有吕诲被斥后,他才出来变法!宋神宗当然听出了话外之意,只好贬出吕诲,安石这才满足心愿。在以后的变法中,安石也多以谢病来消极抵抗神宗的动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复相后意气消沉,屡次谢病求去,还在信中对人说“自念行不足以悦众”,“智不足以知人” 。这时他对变法的畏难情绪是显而易见的。当他儿子王雨方死后,安石更是悲伤难抑,力请辞职。神宗见他去意已决,也对他失去信心,让他去了江宁。从此,王安石就以写诗来消愁解闷。由此可见,王安石对变法并没有坚定的信念,他本人的毅力也不足以使他担当北宋中叶救弊图兴的变法重任。 相反,张居正在这方面却胜过王安石。早在隆庆年间,徐阶致仕,将国事托付居正,他表示:“大丈夫既以身许国家、许知己,惟鞠躬尽瘁而已,他复何言!” 改开始后,居正明知整顿吏治会招致既得利益者反对,但他毫无畏惧,表示自己“且受深恩,义当死报,虽怨诽有所弗恤也。” 当他遭到自己门生刘台弹劾时,仍坚持初衷,声称“吾但欲安国家、定社稷耳,怨仇何足恤乎”,“使吾为刽子手,吾亦不离法场而证菩提”。 表现了改革者的无畏精神。居正直到临死时还把改革大权抓在手中,在病榻上还想着如何把改革推向深入。因此,张居正改革能够取得巨大成就,与他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勇于任事的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综上 所述,就“政治家”这一称谓而言,王安石有不如张居正之处;就变法本身而言,王安石变法在策略和步骤上不如张居正改革那样灵活;就改革者的地位和权限而言,王安石更不能和张居正相比;就改革班子而言,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也不如以张居正为首的改革派那样齐心协力。因此,王安石变法的成就自然不能与张居正改革相提并论。
2023-07-21 22:24:2014

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想象一下,刘备和诸葛亮有一段怎么精彩的对话呢?

1诸葛亮针对当时情况提出的主要对策及其依据 第一,在当时的条件下,刘备完全不具备向北或向东发展的可能性。刘备的最终目标是“信大义于天下”,即兴复汉室,他的主要敌人自然是北方的曹操集团。但曹操集团在官渡之战中击败了袁绍,“以弱胜强”,其地位日益巩固,诸葛亮看出了他的军事优势(今曹已拥百万之众)和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因而作出“不可与争锋” 的结论;又在这个结论之前着一“诚”字,强调了要尊重这个客观实际的意思。既然如此,能不能向东发展呢?诸葛亮又认为,向东发展的可能性也不存在。东方的孙权集团是当时长江以南的最大割据势力,他不仅有优越的地理条件(“国险”),而且内部团结紧密(“民附”和“贤能为之用”),其地位也比较巩固。他跟曹操集团之间的矛盾很大,据此,诸葛亮又作出了“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结论。“为援”,就是把孙权集团当做反曹的同盟者或牵制曹操集团的力量。 第二,刘备应当首先夺取荆、益二州,作为建立“霸业”的根基。他指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在战略上具有重要意义,是兵家必争之地;而益州也是一个险要的地方,它“沃野千里”,是个天然的粮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占领这样的战略要地,并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霸业”自然就有了根基。接着又引用汉高祖凭借益州这块根据地夺取天下的历史经验,进一步的论证了夺取益州的必要性。与此同时,他又看到刘表、刘璋这两个集团的弱点,指出刘表必然“不能守”住荆州,而刘璋的内部也极不稳固(“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这恰恰给刘备提供了可乘之机。刘备是“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在政治上有一定的号召力。因此,夺取荆、益二州的计划完全有实现的可能。 夺取荆、益之后,应当一方面修明内政,跟西南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建立巩固的战略后方;另一方面联合孙权,把曹操集团孤立起来,使他两面受敌,这样形成就会发生有利于我的变化 诸葛亮 的这番对策,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看,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对形势前景的分析中,特别强调“人谋”的作用。例如谈到曹操集团的“以弱为强”时就着重指出:“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又指出孙权集团地位的巩固,也跟“贤能为之用”有关。最后又向刘备提出“总揽英雄”的建议。这就表明尽管刘备目前处境很难,但只要“人谋”得当,成霸业、兴汉室的愿望还是可以实现的。
2023-07-21 22:24:475

请你简要介绍小说中三顾茅庐时诸葛亮为刘备筹划的策略

策略如下:1.取代割据荆、益的刘表、刘璋,建立起可靠的根据地,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 2.在夺取荆州和益州的同时,利用帝室之胄的声望,招揽人才,内修政理,逐步增强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外交上妥善处理好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并与孙权建立抗击曹操的联盟; 3.待天下有变,再分兵两路,命一上将率领荆州之军攻击宛城、洛阳,刘备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攻打秦川。如满意,请采纳,哈哈!!
2023-07-21 22:25:056

带""和"妍"的谐音成语,大家帮我想想 "策"和"妍"要结婚了,做为朋友的我们想帮他们设计点别出心裁的东西

搏手无策 搏手:两手相扭。指扭着双手,毫无办法策无遗算 策:计谋,策划;算:计划,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出谋划策 谋:计谋;划:筹划。制定计谋策略。指为人出主意乘坚策肥 坚:坚固的车子;策:鞭打;肥:肥壮的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出谋画策 谋:谋略。画:筹划。制定计谋策略。常指为人出主意。发策决科 策:策问;科:等第。拆阅策问题目,以决定录取。旧指应试取中。举无遗策 举:提出;策:计谋、办法。提出的计谋没有失算的。形容足智多谋。群策群力 群:大家,集体;策:谋划,主意。指发挥集体的作用,大家一起来想办法,贡献力量。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原指无力抵抗敌人,以逃走为上策。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没有别的好办法,只能出走。束手无策 策:办法。遇到问题,就象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算无遗策 算:计划;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万全之策 策:计策、办法。极其周到的计谋、办法。凿龟数策 凿龟:钻灼龟甲,看灼开的裂纹推测吉凶;数策:数蓍草的茎,从分组计数中判断吉凶。指古人用龟甲蓍草来卜筮吉凶。鞭驽策蹇 鞭打跑不快的马、驴。比喻自己能力低,但受到严格督促,勤奋不息。用出谋献策 出主意、想对策来帮助解决问题出奇划策 犹言出谋划策。高文典策 见“高文典册”。回筹转策 运筹决策。计然之策 相传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用计然之策,修之十年而国富;范蠡既雪会稽之耻,用计然之策于家而富至巨万。所谓计然之策,主要指“六岁穰六岁旱”的农业循环学说,农末俱利的平籴论,以及物价观测、贵出贱取等经商致富的“积着之理”。后因以泛指生财致富之道。金石之策 形容如同金、石一般经久而稳定的策略。磨铅策蹇 磨钝刀,鞭蹇驴。比喻勉力而为。谋无遗策 谓谋划时没有遗漏的计策。形容谋划周密。驱雷策电 见“驱雷掣电”。驱霆策电 比喻迅速奔驰。权宜之策 见“权宜之计”。舍策追羊 放下手中书本去寻找丢失的羊。比喻发生错误以后,设法补救。语本《庄子·骈拇》:“臧与榖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榖奚事?则博塞以游。”陆德明释文:“策,字又作策,初革反。李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运策决机 同“运筹决策”。运策帷幄 同“运筹帷幄”。运筹画策 同“运筹决策”。运筹建策 同“运筹决策”。运筹决策 筹划情况,拟订作战策略。运筹设策 同“运筹决策”。支策据梧 语本《庄子·齐物论》:“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此谓昭文弹琴、师旷持杖击节、惠子倚在梧桐树下辩论,三人的技艺几乎都算得上登峰造极,所以载誉于晚年。后以“支策据梧”形容用心劳神。坐运筹策 指坐在连连帐内策划军事方略。策马飞舆 〖解释〗指驾马车疾行。策名就列 〖解释〗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指做官。策名委质 〖解释〗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策驽砺钝 〖解释〗驱策劣马,磨砺钝刀。指勉为其难,努力从事。驽,低能的马;钝,不锋利的刀。策顽磨钝 〖解释〗鞭策愚顽,磨砺迟钝。极言勉力奋进。走为上策 〖解释〗指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解释百花争妍 妍:美、艳。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尽态极妍 容貌姿态美丽娇艳到极点。妍姿艳质 形容女子的体态容貌很美。逞妍斗色 形容花儿盛开,竞相逞美。抽秘骋妍 抒发深意,施展美才。斗丽争妍 竞相比赛艳丽。斗媚争妍 竞相比赛妩媚艳丽。斗色争妍 形容花盛开,竞相逞美。斗艳争妍 见“斗艳争妍”。桃李争妍 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光艳丽。炫巧斗妍 夸奇竞妙。妍蚩好恶 妍:美丽。蚩:通“媸”,丑陋,丑恶。美丽、丑陋、好与坏。原指写作的得失。争妍斗艳 竞相比美。抽秘骋妍 〖解释〗指抒发深意,施展美才。
2023-07-21 22:25:345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隆中对》教案,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教案栏目查看。   篇一:隆中对   学习目标:   (1)通过课文,了解当时的天下形势,诸葛亮提出的政治蓝图,计谋及策略。   (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如实词、虚词等。   (3)交流总结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中心人物的写法。   学习重点:理解隆中对策的主要内容,把握其要旨及战略方针。   学习难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体味精练的语言。   资料链接:   1.作者作品简介:   本文节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陈寿(233—297)字承祚,晋朝安汉(现在四川南充)人,史学家,所著《三国志》六十五卷,是记载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历史事件较为完整的一部史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2.时代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是个土地兼并剧烈、地主剥削残酷、官府摇役繁重、政治腐败不堪的黑暗时代。这时,爆发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产生和壮大起来的大小武装力量,为了取代东汉王朝,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了勾心斗角的政治斗争和频繁的军事混战。在镇压黄巾起义中起家的曹操、刘备和孙坚,在多次战争中,一步步扩大势力。赤壁大战之后,形成了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鼎立的形势。此后,三国之间又混战了七十二年,全国才得到统一。《三国志》就是记载这段时期的历史的史书。在当时的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中,刘备处于劣势。因此,他十分希望有能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思贤若渴,“三顾茅庐”请诸葛亮下山。本文叙写的就是诸葛亮回答刘备的咨询,充分展示了诸葛亮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   自主预习案 :   自主学习指导:   1. 给下列划加点的字注音。   好 为《梁父吟》 ( ) 遂 诣 亮 ( ) 屏 人 ( )   倾 颓( ) 度 德 量 力( ) 信 大 义( )   猖 獗( ) 存恤 ( ) 民殷国富( )   帝室之胄( ) 诸 戎 ( ) 箪食壶浆( )   汉沔 ( )   2.文学常识填空:   陈寿,字 __________ ,_________ 朝人,_________ 家。诸葛亮,字__________ ,曾隐居隆中,后做_________ 丞相。   “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对策”。   课内探究案   一.情境导入:   播放歌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英雄已逝,但英名长存,诸葛亮曾在古隆中曾“指点江山,面授机宜。”今天我们要通过《隆中对》这篇文章来一睹他的风采。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   谓为信然( ) 先主器之 (  ) 枉驾顾之( )   遂用猖蹶( ) 民殷国富( ) 身率益州之众( )   (二)通假字的意思:   欲信大义于天下(信,通“   ”意思是      )   自董卓已来已,(已,通“  ”,意思是      )   (三)一词多义:   谓 谓为信然(   ) 谓先主日(   )   已 然志犹未已(   ) 自董卓已来(   ) 已历三世( )   信 谓为信然(   ) 信义著于四海(   )欲信大义于天下(  )   然 谓为信然(   ) 然志犹未已(   )   用 遂用猖獗(   ) 贤能为之用(   ) 此用武之国(  )   (四)翻译句子。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翻译: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翻译: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翻译: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 翻译: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翻译: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翻译:   三.问题探究:   1.诸葛亮怎样分析当时形势?为刘备提出了什么策略?(要有原文根据)   2、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   3、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根据是什么?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诸葛亮先论述了占据荆州的必要性:   再论述占据荆州的可能性:   最后论述占据益州的可能性: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的?   四.拓展检测案:   1.分析刘备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2.思考: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和侧面来表现诸葛亮的?   3.凡三往,乃见。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既表现了刘备的______________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积累一些和诸葛亮相关的故事和名句。   篇二:隆中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最大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最大,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   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最强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01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07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   ⑼信:通“伸”,伸张。   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   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   ⒁挟:xié,挟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篇三:隆中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二、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不关心和观察时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这的对策的。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此后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对每种力量的分析,都是先举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四、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五、学生齐诵第4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篇四:隆中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导入新课   1.出示预先准备的《三国形势图》。   2.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在残酷的剥削压迫下,纷纷举行起义。其中声势最大的是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3.东汉统治者利用地方豪强武装镇压农民起义军,因此各地豪强武装扩大了势力,各据一方,互相混战。当时袁绍占有现在的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北部一带,势力最大。曹操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以几万兵力打败袁绍几十万大军之后,到公元206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成为势力最强大的军阀,整个黄河流域,几乎都在他的控制范围。孙权占有长江下游一带,包括现在的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和浙省北部,以及安徽省的宣城、江西省的吉安等地。刘表据有现在的湖北省荆州二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省。张鲁占据了现在四川省北面的汉中一带。   刘备在公元186年靠镇压黄巾军起家,只有几千人马,没有地盘,先后曾依附曹操、袁绍等人。曹操袁绍作战时,刘备被袁绍派到汝南活动,扰乱曹操的后方。公元201年被曹操赶到荆州投奔刘表,屯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看守荆州的北门,以防曹操。   公元207年,在徐庶的推荐下,刘备三次亲自到现在湖北省襄阳县城西20里的隆中访问诸葛亮,向诸葛亮请教统一天下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当了刘备的军师,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二、板书课题,解题   对,对策。古代臣民回答统治者所问的政治、军事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刘备在公元207年(汉献帝建安十二年)10月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就刘备提出的问题所陈的对策。    三、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确   1.学生默读。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借助工具书、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陇亩(lǒng) 倾颓(tuí) 猖獗(chāngjué)   存恤(xù) 夷越(yí) 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   2.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全文。   3.学生个别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要求读准音,断准句,明确句读,不读破句。   4.学生齐读全文。    四、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   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刘备往见,诸葛亮详陈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刘备对诸葛亮的器重。    五、师生共同分析第一、二部分的内容   1.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介绍人物和身份。   2.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明确:“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篇五:隆中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第三部分   二、引导学生分析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在这一部分里,诸葛亮十分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形势,推断了未来的发展,为刘备确定了建立霸业,复兴汉王朝的政策和策略。   1.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明确:“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   2.诸葛亮的回答直接从曹操谈起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因为先分析形势,是针对刘备谈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3.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4.接着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明确: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   5.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明确: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   6.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明确: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   7.建立根据地以后,诸葛亮告诉刘备进一步应该怎么办?   明确:根据地解决后,就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但如何“信大义于天下”“成霸业”“兴汉室”呢?因此诸葛亮进一步为刘备谋划了北伐曹操的战略蓝图,指明了建立根据地以后应该如何行动。   谈如何北伐曹操可从三个方面分析:   (1)条件如何?   ①有政治资本;②深得人心;③人才荟集。   (2)怎样准备?   ①军事上,先保住荆、益二州,积蓄力量;   ②民族关系上,“和”“抚”各部族,解除后顾之忧;   ③外交上联合孙权,共击曹操;   ④内政上革新政治。   (3)如何行动?   ①等待时机,兵分两路;②钳形攻势,直取中原。   这样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先主曰:‘善"!”则含蓄地流露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表明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在这段对策里,诸葛亮针对刘备提出的问题,根据当时的客观形势,具体分析了敌我情况和相互间的利害关系,为刘备确定的“成霸兴汉”的建国策略具体周详。从后来形成的三国鼎立的历史事实来看,其预见性是完全正确的。这就充分显示了诸葛亮惊人的政治军事才能和卓越的见识。   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层层深人,摆事实,讲道理,有根有据,结论明确。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教师评点第四段。   最后写“关羽、张飞等不悦”,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刘备对诸葛亮的依赖。“犹鱼之有水也”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刘备得到诸葛亮后的满足心情,证明了诸葛亮的惊人才能的确是名副其实,从而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的“自比管仲、乐毅”和人称“卧龙”。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第4段。   2.把下面的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硅,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亮少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
2023-07-21 22:25:531

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唯将军图之,他为将军谋划的斗争策略是什么

《隆中对》外交:联孙抗曹地盘:借荆州安身,取益州为家,鼎足而三应变:等待机会,荆州攻河洛,益州攻关中,同时出兵,两翼齐飞,统一天下望采纳
2023-07-21 22:26:043

诸葛亮“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是什么?

是隆中对“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2023-07-21 22:26:337

楚国因为犯了一个什么错误,才导致了被秦国灭亡的结局?

战国时期,列国无数,经大浪淘沙,渐成七雄并立之势。七雄之中,楚国也曾大败晋国、雄霸中原,论兵马之强壮,幅员之辽阔,堪称当世之首。各小国为求自保,一会对秦国投怀送抱,一会对楚国暗送秋波,朝秦暮楚,便源于此。然此大国却败于秦,并非敌手太强大,而是自己的失误太多。孙子兵法有云: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楚国之失,正在于自己没做到“不可胜”。一、战略摇摆不定七国之争,乃你死我活的斗争,战略选择尤为关键。要么变革,要么守旧,舍此两者,再无他途。比如齐燕两国,就坚定地遵循旧制,祖宗之法不可变,爷爷画圈我画圈。魏秦韩赵四国,则选择另一条路——变革图强。前406年魏国李悝变法,纵横十二年,启中国变法之先河,国富兵强,雄霸天下;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历时十九年,一跃为战国最强,奠定统一大业,后商鞅车裂,然政令仍行;前351年韩国申不害变法,相韩十五年,政局稳定,终其之身,无侵韩者;前307年赵武灵王变革,前后十八年,胡服骑射,习胡人之长,军事崛起,与秦并立。唯有楚国,始终在变革与守旧之间,左右摇摆。前386年吴起变法,短短六年,成效初显,然悼王病逝,吴起被诛,政令废止。前317年楚怀王再启变法,仅仅三年,便听信谗言,罢黜变法,变革再次终止。变革还是守旧,这个事关国家战略的问题上,楚国缺少一个明确的、坚定的方向,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方向不一,终徒劳无功。二、政策频繁更张七国之间,表相上的合纵连横,说到底都是在谋划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所以会有结盟、会有对抗、会有吵架,但这些都是手段,目的在于谋发展或求自保。但很少有像楚国那般,国策频繁变更。缺少了长远规划,自然在同秦国的外交中,步步被动,招招下风。前318年在魏相公孙衍的运筹下,六国合纵,楚为纵长,相约攻秦,一时风头无双,走路都要横着走,政策为“战秦”;前313年张仪入楚,以六百里之地的口头约定,忽悠楚王废除盟约,与齐断交,楚国的策略改为“和秦”。等到与齐断交,要交割土地时,六百里变六里,你当楚王是乞丐?为人厚道,但也要面子啊。前312年楚王愤然起兵,策略再回“战秦”。然丹阳会战、蓝田会战、召陵之战,三战三败,屡遭蹂躏。一个女人出现了,《芈月传》中的芈八子,昔日的楚国公主,今日的秦国太后,又许诺嫁女联姻,美女于前,怒气顿消,策略又变“和秦”。没过多久,秦国借口楚国太子之事,发动战争,楚王被迫“战秦”。世界这么乱,纯洁总被骗。楚怀王彻底醒悟,不去主动制定政策,就只能被动接受,战与和的国策,不在于楚而在于秦。三、组织建设不强秦国组织建设,始于商鞅变法。立木为信,树立政府信誉;刑上大夫,打击权贵势力;奖励耕战,调动全民热情。秦国政府力量得到空前强化,资源得以有力聚焦。反观楚国,创始人熊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征服群蛮。因为多民族的融合,世族势力的存在,楚国政权,楚王为主,昭、屈、景三大家族为主干的世族执政,未能形成有力的中央集权。就连其军队,也分作正军、王卒、私卒。正军是为国家的军事力量,楚武王时已有“三军”建制。王卒是楚王的随身卫队,以公族子弟为其兵员,是楚国的精锐部队。私卒楚国贵族的宗族亲军,不属于国家编制。政令不一、兵源不同,也使得后勤保障不畅通,士兵合作不得力。楚国大将项燕,曾击败秦将李信20万军队。面对复仇而来的老将王翦,双方对峙。按常理来看,秦军客场作战,劳师袭远,不宜僵持。然其有组织保障之优势,后勤充足、士气高昂。对峙近一年,楚军军心动荡,项燕只能撤退后方休整。王翦正等这一刻,立刻下令,全军出动,发起总攻,大败楚军,项燕亦死于乱军。如果楚国组织建设得力,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2023-07-21 22:26:501

诸葛亮全资料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曹操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白帝托孤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六出祁山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总体来说,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功绩主要在于平定孟获,维护了蜀汉大后方的稳定。诸葛亮一生主要的功绩在于促成了孙刘联合抗魏,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先后的几次伐魏并未取得较大的成绩。反而连年用兵,民怨甚高。  [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2023-07-21 22:27:3913

屈原的生平,事例

屈原本 名:屈平别 称:正则字 号:“原”、灵均所处时代:东周战国时期出生地: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出生时间:约公元前342去世时间:公元前278主要作品:《离骚》、《九章》、《九歌》、《天问》身 份:辞赋家,诗人,政治家生 平:屈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楚国大夫,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之一。继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政治家就是屈原。他创立了楚辞,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国将领白起一举攻破楚国都城郢都,并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烧楚先王陵墓。忧国忧民的屈原在汨罗江怀石自杀,端午节据说就是他的忌日。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2023-07-21 22:28:2710

初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 不要太复杂的 好的给20 要快

2023-07-21 22:29:001

诸葛亮的成就有哪些?

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礼贤下士,可谓第一伯乐。整个故事中,却有一幕战略规划的好戏让人记忆犹新,那就是着名的《隆中对》。 那麽诸葛亮是如何为刘备进行战略谋划的呢?让我们看看诸葛亮的分析:“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富,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接着分析:荆州地理位置极佳,是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刘表势弱,这是留给刘备最好的机会。先取荆州,便可占据一席之地。益州险峻,沃野千里,然而其主刘璋“领导才能欠佳”,不善管理,也是争取的物件。 既然环境如此,那麽刘备到底应该怎麽办?接下来诸葛亮开始指点方向: “将军既帝室之,信义着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段话说:刘备可打出汉氏宗亲的招牌,招揽天下英雄,先图荆州,後取益州,和孙权等联合,这样天下三分,刘备可以成就一番霸业了。诸葛亮虽身居隆中,却能放眼天下大势,为刘备谋划出这样的战略规划,称得上古代的策划大师。自诸葛亮出山辅助刘备,按照这样的战略规划,刘备果然成就了一番霸业。 企业战略是什麽 一个人的事业需要远景的规划,正如刘备一样,需要理清思路,才能一步步走向正轨,走向成功。一个企业和人的事业相似,企业的发展更加需要明确目标和做出有利於自己发展的战略规划,这样才能健康稳步地发展。 对於尚未开始的事业,战略要始于企业的资源配置之前。这句话是说,在你决定要做一件事情之前,进行的规划才是战略,不要等到产品选了、资金投了、人也招了,到了怎麽去卖的时候,再想起战略规划。在多年的营销谘询生涯,我们遇到过很多企业,项目定了,资金投了,人也招了,甚至连产品都生产出来了,再找你做项目的评估和规划。结果专案的规划已经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战略规划为时已晚,只好依靠策略和战术规划去弭补战略的失误。 要知道,在错误的方向下即使做了正确的事,也常常於事无补。对於已经发展的项目而言,朝着何种适合於企业自身资源的方向前进,则是战略规划解决的核心问题。 例如:娃哈哈一直以渠道优势称雄二三级市场,才能使非常可乐的销售大获成功,格兰士在微波炉领域一直以成本优势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解决发展方向的问题,是战略规划的核心实质。 战略设计之前的三个问题 古人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为企业进行战略规划的时候,首先要了解企业自己。企业究竟有何资源?有那些优势、劣势?企业能做什麽?企业对项目和事业本身的思考等等。 可以说,了解自身的资源对於战略决策至关重要。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老板,他们在某个领域赚了钱,捞到了第一桶金,却因为投资了另外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而破产。任何领域的经营都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也有着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门道。因此,在企业想要转行或者进行多元化经营,进入自己以往没有从事和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时,更要综合评估自己的资源和条件。 企业来自哪里是了解企业的历史和过去积累的企业文化、体制和经验教训。 这些对於事业的发展尤其对於新专案的选定有着积极的意义。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的积累非一日之功,必然也就存在诸多优点和缺陷。了解这些,才能规避很多现实问题,才能制定适合於企业自身特点的战略。 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和了解企业的竞争者是进行战略规划的先决条件之一。 行业的发展趋势如何?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行业,还是已经成为一个夕阳产业的行业?宏观经济对行业有何影响?消费者有何变化?发展快速的行业有哪些壁垒和门槛?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於战略决策至关重要。许多企业的失败,不是因为自己的资源不够好,而是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进入了一个不恰当的行业。我们常说,进入一个行业不能太超前。太超前,你需要用一己之力去打造行业的繁荣,多数会失败。像万燕等行业的先行者,往往在曙光来临之前就倒下了,这就是战略时机的把握问题。介入一个领域也不能太落後,等到市场竞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利润大幅度下降,进去了也多数难以生存。把握战略规划的“火候”靠什麽?当然要靠对行业的了解,对企业所处环境的深刻认识。 在进行战略设计之时,这三个方面必须充分了解,深刻分析,才能保证战略规划的正确性。 保证战略设计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分析了林林总总的事实之後,制定战略计画的任务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大多数人认为,战略计画应该是最核心、最机密的事情,必须由最高层的领导或者充满智慧的智囊们完成,其他人对於企业战略制定是毫无帮助的。因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由企业的领导者在1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决定了,或许他还徵求过一两个副总或者高级叁谋的建议。之後,企业开始召集管理层会议,来宣布这一战略计画,并希望各级管理层进一步完善这个计画,使之得以贯彻。 事实上,战略计画尽管具有较大的私密性和重要性,但其结论决不是简单地自上而下部署。战略计画的制定必须为其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而准备,从一个企业的领导层到部门、再到业务层面、产品层面,每个层面都和战略计画的实施有关,这些战略计画的真正组织和实施者,必然关系到战略的执行。 战略计画的制定,其资讯和资源还有来自於企业的、自下而上的资讯,只有综合了这些资讯,才能保证战略计画的实用性和执行力。因此,在企业进行战略计画的时候,应该采用以下三个步骤: 做出战略计画的假设:战略计画的假设是基於对:企业凭什麽?企业来自哪里?企业所处的环境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的结果。 自下而上的收集各层级人员对该假设的看法和企业内部的资讯:综合未来战略计画的实施者的建议,有助於对这一战略建设的资讯补充和全面梳理。 确定最後的战略计画:根据对资讯最终的评估、分析结果确定战略计画,并自上而下地执行。 总之,战略永远是企业不可回避的关键字,它是一个专案和事业的源头,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成败,任何企业都应该重视战略,也应该认识到:战略是第一位的!
2023-07-21 22:29:094

杯子品牌排行前10名

玻璃杯品牌排行榜前十名有:乐美雅、青苹果、富光、石岛、利比、华亚、哈尔斯、希诺、大华、三光云彩。1、乐美雅:乐美雅是法国很有名的玻璃器皿制造商,成立于1825年,经过一百多年发展,乐美雅玻璃杯也拼着先进的制作工艺和优质的品质受到全球无数消费者信赖和认可。2、青苹果:青苹果是德力日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品牌,一直专注于玻璃杯、水杯等系列产品经营,这个品牌的玻璃杯也凭着稳定的质量获得不少消费者好评。3、富光:富光成立于1984年,是我国著名日用品制造商,几十年来专注于玻璃杯、保温杯等系列产品经营,富光玻璃杯凭着良好的口碑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4、石岛:石岛这个品牌隶属于华鹏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于1968年创立,一直专注玻璃器皿经营,旗下的玻璃杯产品也凭着稳定品质有不错的人气。5、利比:利比于1818年在美国成立,经过200多年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玻璃制品企业,凭着高端研发设备和先进制作工艺旗下的玻璃杯系列产品有很高人气,在全球多个地区和城市产销。6、华亚:华亚成立于2003年,是我国有名玻璃杯品牌,旗下生产的玻璃器皿凭着独特的设计风格让很多消费者喜欢。7、哈尔斯:哈尔斯于1996年创立,是国内有名器皿制造商,经过多年发展旗下的玻璃制品在业内也有一定人气。8、希诺:希诺成立于2000年,经过21年的发展,希诺的玻璃器皿产品凭着优质品质在市场上有不错口碑和销量。9、大华:大华成立于1992年,也是我国很有名气的玻璃杯品牌之一,大华玻璃杯也凭着精湛的制作工艺户赢得广大消费者喜爱。10、三光云彩:三光云彩成立于1967年韩国,旗下的玻璃杯系列产品为了保证安全品质采用高档材料,不含化学物质。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乐美雅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富光
2023-07-21 22:13:361

一品红的词语一品红的词语是什么

一品红的词语有:高官极品,品竹弹丝,一炮走红。一品红的词语有:品评卓逸,一品白衫,高官极品。2:结构是、一(独体结构)品(上下结构)红(左右结构)。3:拼音是、yīpǐnhóng。4:注音是、一ㄆ一ㄣˇㄏㄨㄥ_。一品红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观赏植物名。枝顶开花。入冬,花序下的叶子转为红色,下部的叶子仍为绿色,颇美丽。也称“猩猩木”。二、引证解释⒈观赏植物名。枝顶开花。入冬,花序下的叶子转为红色,下部的叶子仍为绿色,颇美丽。也称“猩猩木”。引周瘦鹃《花木丛中·装点严冬一品红》:“一品红的叶片,绿得象翡翠一样,模样儿好象梭子,又象箭镞,叶面上有很细的茸毛,又络着红丝,很为别致。”三、国语词典圣诞红的别名。参见「圣诞红」条。四、网络解释一品红(大戟属植物)一品红(学名:EuphorbiapulcherrimaWilld.etKl.):灌木。根圆柱状,极多分枝。茎直立,高1-3米,直径1-4厘米,无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绿色,边缘全缘或浅裂或波状浅裂,叶面被短柔毛或无毛,叶背被柔毛;苞叶5-7枚,狭椭圆形,长3-7厘米,宽1-2厘米,通常全缘,极少边缘浅波状分裂,朱红色。花序数个聚伞排列于枝顶;总苞坛状,淡绿色,边缘齿状5裂,裂片三角形,无毛。蒴果,三棱状圆形,平滑无毛。种子卵状,灰色或淡灰色,近平滑;无种阜。花果期10月至次年4月。原产中美洲,广泛栽培于热带和亚热带。中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均有栽培,常见于公园、植物园及温室中,供观赏。茎叶可入药,有消肿的功效,可治跌打损伤。(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关于一品红的诗句南国还多一品红关于一品红的成语品学兼优调弦品竹调丝品竹评头品足品竹调弦品竹弹丝品评卓逸品而第之红极一时关于一品红的造句1、我一直以为只有春天的植物园是美丽的,原来冬天的植物园也不差。当我们走进宽敞明亮的大玻璃房,顿时感到春天的气息,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多得数不清,有名叫仙客来的美丽花朵有头戴一顶红帽子的一品红有名贵的君子兰有有趣而漂亮的拖鞋兰有高高大大的像酒瓶式的酒瓶椰子树2、一品红对于宠物来说也很危险,尽管它们没有百合那么致命。3、这里的当家花卉是郁金香、一品红、兰花、杜鹃和朱顶红,更多的是小花小草,如瓜叶菊、蝴蝶兰、仙客来和四季海棠等。4、同时,公园还将展出四季海棠、比格海棠、马鞭草、烟草花、一品红、一品黄等各色花卉两万余盆。5、沿屋基摆有盆栽的兰花、菊花、令箭、一品红和倒挂金钟,月桂等。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一品红的详细信息
2023-07-21 22:13:541

花卉一品红的养殖方法

土壤 盆栽一品红土壤洁净是首要的,不能有异味。其次排水性要好,含有少量的可溶性盐分,含有可满足一品红生长的必须元素。若是从小区花园中直接挖土,要保证没有杂质。通常选用的土壤为泥炭土为主,珍珠岩、蛭石、陶粒、木屑混合,种植前将土壤摊平,在阳光下暴晒30分钟。 施肥 一品红喜肥,生长期7~10施肥一次,可选用氮磷钾复合肥。8月以后直到开花,7~10天施一次氮磷液肥,接近开花时增施磷肥,可保证花朵大而艳。但每次施肥不能过多,更不能施生肥。通常傍晚施肥,第二天早上浇水,冬季光照较低施肥次数及浓度减半。 浇水 一品红对水分比较敏感,浇水不均,偏干或偏湿都会引起不良反应。浇水过多,叶片下垂甚至烂根;浇水不足,叶片会卷曲。所以一品红浇水,要见干见湿,生长初期(栽种的小苗),植株不大,浇水要少一点;夏季温度高,植株生长旺盛,浇水多一点,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并且根据天气状况,向地面喷水。春秋季节1~2天浇一次水即可 光照 一品红为短日照植物,每天12小时以内的光照时间,花芽才开始分化,要想正常开花,花芽分化时要求呢15小时以上的黑暗时间,此期间(10月到翌年3月)更应防止灯光照射。除此之外,正常养护,夏季正午适当遮阴即可。 注意事项 养殖一品红的关键在于浇水,只要不是突然的天气恶劣,室外的环境完全可以满足一品红的生长需求。但浇水不当,会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保证盆土湿而不干。 一品红是喜光花卉,强光下可生长健壮,不过难以忍受夏季正午的烈日,适当遮光并不会阻碍其生长。
2023-07-21 22:14:021

一品红常见品种

一品白 一品白最早发现在1945年,很长时间内,要保留这种颜色的叶子和苞片,只能放在温室里,苞片乳白色。在1960年之后,基因才稳定,逐渐被广泛栽种。 一品黄 苞片淡黄色。 橙红利洛 苞片大,橙红色。 奶油草莓 有着草莓般的红色,又夹杂着奶油般的纯净。 一品粉 苞片粉红色。 亨里埃塔u2022埃克 苞片鲜红色,重瓣,外层苞片平展,内层苞片直立,十分美观。 深红一品红 苞片深红色。 重瓣一品红 叶灰绿色,苞片红色、重瓣。 火焰球一品红 苞片血红色,重瓣,苞片上下卷曲成球形,生长慢。1950年培植成功的老品种。 大理石一品红 颜色白粉相间,苞片边缘有淡淡的绿色。 三倍体一品红 苞片栋叶状,鲜红色 斑叶一品红 叶淡灰绿色、具白色斑纹,苞片鲜红色。 珍珠 苞片黄白色。 甜蜜腮红 苞片非常薄,粉红色的彩色给人可爱的印象。据说,是一品给物种间的杂交种,但确切的起源是未知的。 甜蜜玫瑰 彩色长苞片鲜艳,粉红色令人印象深刻。 冰洞 该品种在炎热的夏天会生长很弱。苞片红色,非常美丽,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包含在苞片上的白色斑点,尤如“冰洞”。 柠檬滴 黄色苞片,1989年被发现。 科尔特斯勃艮第 苞片红紫色。 新潮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变化的叶子。斑块进入苞片也是独一无二的。 喜庆红 矮生,苞片大,鲜红色。
2023-07-21 22:14:281

保温饭盒什么牌子好保温饭盒品牌介绍

保温饭盒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也是很有必要的。当我们在选择保温饭盒时要考虑其保温性能,又要考虑其环保性能。这样在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更加放心。那您知道保温饭盒什么牌子好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些保温饭盒品牌来了解下吧。保温饭盒什么牌子好—膳魔师膳魔师保温饭盒可能是很多人都比较熟悉的品牌了,膳魔师家庭制品有限公司简称为TCC,其成立时间已有百年之余。其在1995年的时候进入了中国市场,产品主要有:保温饭盒、保温瓶、保温壶、焖烧锅等高品质保温系列产品。膳魔师保温饭盒拥有自己独立的技术优势,膳魔师之所以能稳坐全球第一大保温饭盒霸主宝座,市占率达六成,最主要的原因是,膳魔师拥有独门的真空断热技术。保温饭盒什么牌子好—虎牌想必虎牌的保温饭盒也是大家常常听到的吧?虎牌保温饭盒是可以保持饭菜温度的饭盒,其内胆可以分为几种,有:不锈钢内胆、钢化玻璃内胆等等,其保温饭盒的内胆材质不同,保温性能也是不相同的。若是真空保温的话,可以持续十小时,还有的可以二十四小时保温。保温饭盒什么牌子好—哈尔斯哈尔斯保温饭盒是十大品牌排名中的第三名,也是非常不错的。哈尔斯保温饭盒是国内最大的不锈钢器皿生产厂商,主要是从事不锈钢真空保温器皿的设计研发、制造与销售。其生产的产品有:保温杯、保温瓶、保温饭盒、汽车杯等等。哈尔斯集团的产品有20多个系列,200多个产品品种,在这里基本上能够挑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保温器皿。保温饭盒什么牌子好—苏泊尔说起苏泊尔,想必大家是再熟悉不过了。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带、全球第二的炊具研发制造商,是中国小家电的领先品牌。苏泊尔集团是在1994年创立的,总部在中国杭州,其生产的产品主要有:各种锅具、水壶、保温系列。当然了保温饭盒也是在其中的,苏泊尔从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炊具的打造,想必其保温饭盒也是非常不错的。保温饭盒什么牌子好—爱仕达爱仕达集团是集税局、厨房小家电的研发制造、销售与售后于一体的股份制企业。爱仕达集团成立于1993年,从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压力锅、不粘锅、硬质炊具、保温饭盒等等的研发与制造。目前,爱仕达集团已拥有国际一流生产线的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拥有专利数十项。
2023-07-21 22:15:221

保温杯什么牌子好(大肚保温杯什么牌子好)

中国十大保温杯品牌排行榜有哪些?哈尔斯,膳魔师,思宝,虎牌,象印,富光,翔龙,泰福,顺发,傲仕。【拓展资料】一、保温杯一般是由陶瓷或不锈钢加上真空层作成的盛水的容器,顶部有盖,密封严实,真空绝热层能使装在内部的水等液体延缓散热,以达到保温的目的。保温杯从保温瓶发展而来的,保温原理与保温瓶一样,只是人们为了方便把瓶做成杯。二、热力的传播有三种途径:辐射、对流和传递。保温杯内银色的杯胆能反射热水的辐射,杯胆和杯身的真空能阻断热力的传递,而不易传递热量的瓶子能阻止热对流。保温瓶。三、而内外部均为不锈钢,用先进的抽真空技术精制而成,造型优雅、内胆无缝、密封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可放冰块,也可放热饮。与此同时,功能创新与细节化设计,也令新款保温杯更具内涵与实用性。四、功能多样"一杯多用"已成为新款保温杯的流行做法。几乎每一款保温杯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是双重盖设计,开车时只要按一下中间的红色小键,水就会自动流出来,而不会溅湿在车上;有的在保温杯中间设计有茶隔设计,可将茶叶与茶水快速过滤,非常适用办公室的小白领使用;还有的是双杯设计,底盒盖还有盛茶叶、糖、咖啡的暗格等,而采用不锈钢双层制作的真空内胆,不仅可以盛放开水,也可以盛放冰水等。五、有的杯体还具有焖烧功能,功能最少的保温杯也至少具备2项以上的功能,而最多功能的保温杯具备4~5种功能,无论是外出旅游还是居家使用都非常方便。六、保温杯里面有很多层,它的夹层一般是真空的,防止热的传导!然后镀上银,这样就可以阻止热辐射。有的杯盖上面有软木塞,也是为了防止热的传导。哪一家的保温杯保温效果比较好?保温杯比较著名的牌子有这十大品牌,保温效果都很好,你可以自己挑选一款1、膳魔师THERMOS2、虎牌Tiger,1923年日本)3、思宝SIBAO4、象印品牌)5、哈尔斯Haers6、雄泰品牌,浙江永康市雄泰集团)7、傲仕Ours品牌,深圳云中鹤工贸发展有限公司)8、翔龙品牌)9、保康Baokang品牌,浙江武义保康集团有限公司)10、顺发保温杯哪个牌子比较好保温杯比较好的牌子有:膳魔师THERMOS、虎牌Tiger、思宝SIBAO、象印、哈尔斯Haers。下面分别介绍这几款保温杯的特点:1、膳魔师THERMOS始创于1904年德国,十大保餐盒品牌,膳魔师产品主要有高真空不锈钢保温杯、保温瓶、保温壶、保温罐、焖烧锅等高品质保温系列产品以及以高TCC科技太空技术研发的各式复合金炒菜锅、汤锅锅具系列等等之家庭厨房系列用品。全系列均匀采用高级进口航天科技用原料及先进的高科技工艺技术制造,并针对中国人对厨具的使用习惯进行设计开发。2、虎牌Tiger隶属于虎牌热水瓶株式会社,十大保温杯品牌,是从事生产销售不锈钢保温杯、电子锅、电器热水瓶等系列产品的专业厂商。自1923年成立以来,虎牌一贯致力于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新产品之中。以引导新的社会生活方式。们从生产热水品瓶开始,发展到电饭锅/保温锅、厨房用品、储藏用品等其他家用电器用品。3、思宝SIBAO中国驰名商标,全国最早生产不锈钢保温磁化杯的企业之一,广东思宝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是全国最早生产不锈钢保温磁化杯的企业之一。4、象印始创于1918年日本,行业知名品牌,日本业内具影响力企业之一。象印自1918年在日本大阪,不断开发了多项便利、实用的生活科技商品,如IH电磁加热式电子锅、VE真空保温电热水瓶、多种款式不锈钢保温瓶及舒适生活的各项制品,在台湾、日本及全球各地均奠定了领导品牌的地位。5、哈尔斯Haers国内品牌影响力最强的专业不锈钢真空保温器皿供应商之一,产品有40多个系列230多个品种;生产的学士杯、女士杯、儿童杯、旅游壶、广口壶、咖啡壶、气压壶、汽车杯、运动杯、保温饭盒、玻璃杯、锡制茶具等。公司配备了十条全自动真空瓶生产流水线,并拥有行业领先的静电喷涂、热转印、丝网印、水转印等先进的表面处理优势技术及设备。具备了年产1000万只真空保温器皿的生产能力。扩展资料:保温杯使用说明:1、新品使用前,须用开水2、使用前,请用沸水预热5-10分钟,以使保温效果更佳。3、盛水量请匆过满,以免拧紧杯盖时,开水溢出烫伤。4、热饮时请慢慢饮用,以免烫伤。5、不宜长时间盛放牛奶、乳掣制品和果汁等碳酸饮料。6、饮用完毕后,请拧紧杯盖,确保卫生洁净。7、清洗时宜用柔软的布和经温水稀释的食用清洁剂清洗。勿使用碱性漂白剂金属菜瓜布、化学抹布等。8、不锈钢杯内侧有时会因盛放物中含有铁等物质的影响而产生一些红色锈斑点,可用温水加入稀释的醋浸泡三十分钟后,充分清洗。9、为防止异味或污渍的产生,且能长久清洁的使用。使用后,请清洗干净使其充分地干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温杯保温杯品牌排行榜前十名保温杯品牌排行榜前十名:1、虎牌虎牌是成立于1923年的日本品牌,最开始从只生产保温杯,发展到现在,产品已经涉及各类厨房用品,虎牌保温杯一直以来都以高质量著称,因抗摔和耐用的优势也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在中国的保温杯市场也占有很大的份额。2、象印象印是成立于1918年的日本品牌,专门生产销售日本高质量的电器,起初象印是做保温瓶内胆起家,所以在制作保温杯方面有独家的优势。发展至今,象印已经走出日本,在韩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都设有分公司。3、膳魔师膳魔师成立于1904年,和虎牌、象印同为日本三大保温杯品牌,很多人认为膳魔师是日本品牌,但它进入中国市场之后,是中日合资的,目前在国内市场膳魔师的知名度比较高,以高性价比也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4、StanleyStanley是成立于1913年的美国品牌,至今也有百年历史,虽然成立时间久,但它在北美市场的占有率常年位列第一,也曾多次在好莱坞电影中出现,产品以坚固耐用出名,但值得一说的是,Stanley保温杯容量普遍偏大,而且只有成人系列。5、孔雀孔雀成立于1950年,是日本孔雀魔法瓶工业株式会社旗下品牌,品牌主要经营各种保温类生活用品,也是日本知名的三大保温杯品牌之一,虽然它的知名度没有虎牌、象印那么高,但产品还是远销东南亚、印度等地。6、哈尔斯哈尔斯是国产品牌,属于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的主要业务也是以各类保温用品为主,其实哈尔斯早期是为国际大牌代工起家,后来才拥有自己的生产线,目前也是中国最大的不锈钢保温杯生产商之一。7、富光富光是安徽省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发展至今也是中国水杯行业的领导品牌,它跟哈尔斯一样,也是做代工起家,拥有独立全面的生产线,在市场上拥有良好的口碑,而且产品还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多个国家地区。8、米家米家是小米旗下的品牌,米家一直以来都是以高性价比闻名,米家保温杯产品线比较全面,各种型号都有覆盖,而且价格平价,基本上都在百元左右,最低售价也在几十元左右。9、S"wellS"well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品牌,2010年在美国创立,很多好莱坞明星也是这个品牌的忠实粉丝,因明星效应,它也迅速的走红,S"well保温杯以类似保龄球的造型出名,也是因为这一独特的设计,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0、乐扣乐扣乐扣乐扣于1985年在韩国创立,乐扣乐扣在国内的知名度很高,大多数人都了解这个品牌,它是一个专门生产保鲜盒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之后,也获得了用户满意度第一品牌的称号。虽然它保温杯的知名度不如保鲜盒那么高,但也在中国市场占有很高的地位。
2023-07-21 22:15:291

华为上架智能水杯:带触控屏幕支持喝水提醒

近日,华为智选上架了一款哈尔斯智能水杯旋盖款,具备12小时保温保冷、智能触控屏显、忘喝水智能提醒等特色,售价159元。哈尔斯智能水杯旋盖款采用了旋盖设计,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拧开顶部杯盖,还能快速同华为手机弹窗连接,搭配3轴运动传感器智能识别饮水动作,可记录并查看全天饮水量等信息。该水杯采用316L旋薄轻量内胆,耐腐蚀、抗氧化、易清洁,饮茶也没问题;杯口/茶隔等处添加抑菌PP片材,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高达99.9%,守护每一滴水的纯净。哈尔斯智能水杯支持长效锁温,12小时保温保冷;IPX7级防水,冲洗无忧,无须担心水泼导致损坏。哈尔斯智能水杯旋盖款配备了一块智能触控屏显,搭配智能感温芯片,水温一触便知,防止喝水烫嘴,屏幕还可以设置个性签名,满足自己的个性化需求。智能化方面,支持定时饮水提醒、超长忘喝水提醒;磁吸充电,充满后可正常使用4周。
2023-07-21 22:15:351

一品红的花语和寓意,有什么传说故事

一、花语介绍 一品红的花语是我的心正在燃烧。这种花原产于中美洲,乍一看有着硕大的花瓣,但其实那是它的苞叶。苞叶长在顶端,颜色鲜红,就像燃烧起来一样。由于它的观赏季节在冬季,因此也可以作为圣诞花卉,尤其是红白搭配,别有一番风味。 二、传说故事 一品红又叫波尔切里马花。传说在古代,墨西哥城南有一个村庄,原本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但突然发生了泥石流灾害,导致水源被切断,土地也就逐渐干裂。村中有一位叫做波尔切里马的年轻人,他为了让土地重新恢复生机,因此冒着生命危险去凿石引水,终于凿开后,却精疲力竭被水流冲走。人们再也没有见到他,但水边开出了一种红色的花,由于波尔切里马生前喜欢穿红色,于是将这种花命名为波尔切里马花,以此来纪念他。 三、可以养家里吗 一品红看上去非常漂亮,但它却有一定的毒性。植株内的白色乳汁会刺激皮肤,误食还会引起呕吐和腹泻,如果进入眼睛可能会导致暂时性失明,因此不太建议家养,如果要养的话,一定要小心,避免儿童触碰到。
2023-07-21 22:13:211

一品红怎么养

大小合适的盆器是养植一品红的第一步,要用泥炭土、木屑等介质混合和洁净园土混合的土壤来种植。要保证日照不超过12小时,浇水见干见湿,避免积水。一般使用氮磷钾混合的肥料搭配液态肥,要及时修枝剪叶,防治病虫害。 一、合适的盆土 要根据一品红的植株大小和根系情况挑选合适的盆器,选用陶盆或者瓦盆都可,主要是要有让一品红足够生长的空间。一品红对土壤的要求较高,要疏松透气,干净没有别的杂质,所以直接选用园土是不行的,应该以泥炭土、木屑、陶粒等介质以3:3:1:1的比例混合,阳光暴晒后再使用。 二、适宜的光照 一品红的生长适宜温度为18~25℃,那一品红怎么养才能养好,充足的光照很重要。但是一品红在植物花卉内属于短日照的花卉品种,所以每天日照时间12小时以下最为适宜。在花芽孕育生长期尤要注意其光照时间的减少,夏季要采取遮阴措施。 三、肥水的管理 浇水时还是遵循见干见湿的原则,春秋季节一般2天左右浇一次水,夏季温度高又是一品红生长旺盛期所以一般1天浇一次,保持土壤湿润。浇水一定要适量,浇多了积水容易造成掉叶烂根,浇少了会造成叶片干枯。 一品红生长初期3周内要进行一遍施肥,使用氮磷钾比例20:20:20的肥料;生长旺盛期8天施一次氮磷钾比例为20:10:10的肥料,花期前后10天施一次配合氮磷钾的液肥。冬季施肥次数和量都减半。 四、修枝剪叶 为了一品红生长的更快要及时的修剪。一般大的修剪时间为6~8月,平时要注意黄叶、残叶和枯枝的修剪。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造型的修剪。 五、病虫害防治 一品红主要是有白粉虱类的虫害,因为白粉虱一般只附在幼叶背面,所以平时要常观察植株的幼叶有没有白粉虱,发现了要立即使用杀虫剂喷杀。
2023-07-21 22:13:141

一品红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想要养好一品红首先要给它配制适宜生长的土壤,给予其充足的阳光,注意浇水施肥以及摘心两次。除此之外,在冬季要给一品红进行保暖工作,空气过于干燥的时候及时喷水,放在阳光下养护的时候,要每周转动花盆,这样就可以养护得很好了。 1、配制土壤 在一品红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中,掌握土壤的配制是最基本的。一品红在疏松肥沃、排水性良好的土壤中会生长得更加茂盛,所以我们可以自己配制盆土,一般选择田园土:腐殖土:腐熟饼肥比例为3:3:1的比例来配制即可。 2、阳光充足 室内养护的一品红若是长期不接受阳光的照射,那么就会出现花色暗淡甚至不开花的现象,除了夏季正午的阳光需要遮挡之外,其余的季节都是可以接受阳光直射的。 3、浇水施肥 一品红喜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春秋两季每隔3~4天浇一次水,夏季则每隔两天浇一次水,冬季一周一次即可,同时要减少浇水量。施肥要掌握薄肥勤施,在其生长季节每隔10天左右要施加一次充分腐熟的麻酱渣液肥,也可以用0.3%的复合肥,来促进一品红的花芽分化。 4、摘心两次 在一品红的生长过程中,需要进行两次摘心,第一次在6月下旬,第二次在8月中旬。养护的过程中,若是枝条长到了30厘米,这个时候可以整形作弯,让其株型短小,结出来的花朵分布也会十分均匀。 5、注意事项 (1)冬季保暖 由于一品红喜温暖怕寒冷,所以在冬季即将来临之前, 温度低于15℃的时候,就要将一品红移至室内养护,若是室内温度依旧过低,那么可在其外部套上塑料袋来保暖。 (2)经常喷水 在空气过于干燥的时候,要经常给一品红进行喷水,往其叶片上或者是其生长环境周边的地面上喷水,以提升空气的湿度,避免由于过于干燥而导致一品红出现掉叶子的现象。 (3)每周转盆 将一品红放在阳光下养护的时候,要每周转动花盆,以便一品红接受到均匀的光照,防止出现两侧生长不均匀的现象。
2023-07-21 22:12:161

杯子品牌排行前10名

杯子品牌排行前10名有膳魔师THERMOS、象印ZOJIRUSHI、虎牌TIGER、哈尔斯HAERS、乐扣乐扣LOCK&LOCK、孔雀Peacock、富光、苏泊尔SUPOR、特美刻TOMIC和康迪克contigo。1、膳魔师THERMOS膳魔师THERMOS是1904年在德国创立,是一家具有百年历史的保温容器品牌。其生产的保温杯全球知名,产品主要有真空不锈钢保温杯、保温瓶、保温壶、保温罐等高品质保温系列产品,以及用高TCC科技太空技术研发的各式锅具系列等。2、象印ZOJIRUSHI象印ZOJIRUSHI是来自日本的家用电器品牌,1918年成立于日本大阪。旗下以电饭煲、热水瓶以及不锈钢保暖瓶为主打产品,并创新研发电烤箱,咖啡壶,保温便当盒,空气净化器,加湿器等产品。3、虎牌TIGER虎牌TIGER是主要生产小家电生活用品的公司。虎牌一贯致力于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新产品之中,以引导新的社会生活方式。4、哈尔斯HAERS哈尔斯HAERS品牌隶属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哈尔斯的不锈钢真空杯行业标准起草单位,国内较大的不锈钢真空器皿生产厂商,专注于日用不锈钢真空保温器皿的研发、设计、生产与销售。5、乐扣乐扣LOCK&LOCK乐扣乐扣LOCK&LOCK是由金俊一创办的韩国容器品牌,目前主要生产保鲜盒。旗下品牌产品系列有易扣乐,冰扣乐,多乐扣,格拉斯,特器,百纳箱,真空压缩袋,保温保冷系列产品等。6、孔雀Peacock孔雀Peacock成立于1950年,是日本著名三大保温杯品牌之一。Peacock总部位于日本大阪,隶属于孔雀魔术瓶实业有限公司,Peacock主营各类保温杯、保温瓶、保温桶、保温饭盒等生活用品,Peacock其产品走的是高质路线。7、富光富光是不锈钢保温杯行业知名品牌,双层口杯行业标准起草品牌,富光主要产品有玻璃杯、保温杯、太空杯、生态杯等饮水口杯。富光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饮水口杯行业的生产制造基地。8、苏泊尔SUPOR苏泊尔SUPOR是1994年创立的,是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厨具品牌。苏泊尔总部设在中国杭州,品牌涉及品类有炊具、厨房小家电、厨卫电器等。9、特美刻TOMIC特美刻TOMIC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倡导健康饮水文化,倡导快乐品质生活与节能环保理念,率先釆用316医用不锈钢和保温杯铸银工艺。特美刻主营保温杯,保温壶,旅行壶,家居壶等产品。10、康迪克contigo康迪克contigo于1999年在美国成立。contigo是目前美国最畅销的饮水杯品牌之一,主要销售儿童水杯、运动水杯、孕妇水杯、保温杯等产品。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膳魔师百度百科-象印百度百科-虎牌
2023-07-21 22:12:061

一品红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品红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下养殖一品红要选择疏松且排水性良好的土壤,基质可以用珍珠岩泥炭蛭石以及河沙,不要有害虫病菌等,可以适当进行消毒,浇水给一品红浇水要控制好量,浇水量大或量小都会引起不适。温度高时它生长速度快,因此需要大量加水,可以一天浇1至2次,也可以适当向四周喷洒些水,加大空气湿度。而其它时期可以1至2天浇一次水,若是浇水量大就会导致叶子脱落或烂根,浇水量小叶子就会因缺少水分变得枯萎。光照它是一种短日照植物,要将日照控制在12小时内,只有接受适量的阳光照射它才能迅速生长花芽才会分化,花芽发育时总苞片发育成熟之前要减少日照,不然就会停止发育。温度适合它生长的温度为18至25摄氏度,最低温不能低于16摄氏度。注意事项病害它会出现叶斑病,要适当喷施药剂,还应加强室内通风,修剪工具也要时刻消毒,以免增加传染源,虫害它会出现白粉虱,可以用药剂消除,最好在室内放带有机油的黄色粘虫板,然后将其引诱出并处理。
2023-07-21 22:11:471

保温杯什么颜色好 什么牌子的保温杯好

  说起保温杯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保温杯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一款产品。他可以让人们在寒冷的情况下喝到热水,一些品牌保温杯质量更好,可以使用很长一段时间而不需要更换。再说,保温杯的颜色,保温杯有许多种颜色,大家在选择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保温杯一般都是用不锈钢材质做的,这样的保温效果才会更好。今天小编就为大家分析一下保温杯的哪种颜色比较好看!    保温杯什么颜色好  保温杯的颜色都是看个人喜欢什么的,如果你喜欢什么颜色就买什么颜色。不过保温杯的内壁最好不要有颜色。个人觉得黑色的保温杯好,中性,男女可用。  什么牌子的保温杯好?  什么牌子的保温杯好之象印  象印保温杯也是由日本生产和研发的,其诞生的时间比虎牌的更早,在1918年就问世了,在保温杯这一行业中,可谓是真正的拥有悠久历史的品牌,其价格也是非常贵的,大约在两百以上。  什么牌子的保温杯好之哈尔斯  哈尔斯保温杯均采用进口的304不锈钢精细打造,具有很强的耐热性和耐腐蚀性,哈尔斯保温杯产品系列很多,其中以办公保温杯,儿童保温杯,礼品保温杯,户外保温杯最受大众的欢迎,并且其价格也不是很贵,大众都能接受。    什么牌子的保温杯好之膳魔师  膳魔师保温杯可以说是历史悠久,多年来在同行的打压下人能名列前茅,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真空隔热层使保温效果相对于其他的更佳,因此其价格相对而言也是很贵的,一般在200元左右。  什么牌子的保温杯好之富光  富光是一家专业生产口杯的企业,获得了“中国驰名商标”的称号,其生产的保温杯尤为有特色,一般的保温杯只能有保温作用,但是富光保温杯还有保凉的作用,让你真正实现一物多用。    什么牌子的保温杯好之虎牌  虎牌保温杯是由日本生产和研发的,成立于1923年,多年来他们从未放弃过改变,一直将新技术贯彻运用到每一次的新产品中,因此无论是从外形上还是质量上都十分符合现在的需求与潮流,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都知道保温杯的具体情况,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选择一款属于自己的保温杯,至于什么颜色,就得靠大家来选择。一般来说,白色比较高雅粉色又显可爱,不过许多人都喜欢用黑色的保温杯。具体的颜色还要看自己心中是怎么看待颜色。另外,大家在选择保温杯的时候,最好选择购买一些大品牌的保温杯。因为大品牌的保温杯可以用更长的时间,虽然价格可能贵一点,但是质量是不会出现问题的!土巴兔在线免费为大家提供“各家装修报价、1-4家本地装修公司、3套装修设计方案”,还有装修避坑攻略!点击此链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zhidao_m_jiare&wb】,就能免费领取哦~
2023-07-21 22:1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