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桃花
-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曹操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白帝托孤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六出祁山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总体来说,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功绩主要在于平定孟获,维护了蜀汉大后方的稳定。诸葛亮一生主要的功绩在于促成了孙刘联合抗魏,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先后的几次伐魏并未取得较大的成绩。反而连年用兵,民怨甚高。
[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 CarieVinne
-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曹操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222年8月,白帝托孤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自行取度。)”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视诸葛亮为父。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在南中安定并获得一定兵源补充后,经过长期积累,有了北伐的基础。
北伐
六出祁山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5、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6、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六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
总体来说,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功绩主要在于平定孟获,维护了蜀汉大后方的稳定。诸葛亮一生主要的功绩在于促成了孙刘联合抗魏,蜀魏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诸葛亮先后的几次伐魏并未取得较大的成绩。反而连年用兵,民怨甚高。
[编辑本段]【诸葛亮年表】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年 1岁 公元一八一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年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世。
初平3年 192年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去世。
兴平元年 194年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玄收养,其兄诸葛瑾同继母赴江东。
兴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襄阳(今湖北襄樊)。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前往襄阳(今湖北襄樊)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隆中对”。随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出使东吴,说服吴主孙权抗曹。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分兵与刘备会师。刘备攻占成都,诸葛亮任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兵败白帝城,永安托孤于诸葛亮。刘备死,刘禅即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平定南蛮。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上《出师表》,屯兵汉中,即日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大败魏军,在木门伏杀魏名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因积劳成疾病故五丈原。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袁子》: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司马徽:“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孟获:“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贾诩:“诸葛亮善治国。”
刘晔:“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
徐庶:“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张裔:“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杨洪:“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马良:“尊兄应期赞世,配业光国,魄兆远矣。夫变用雅虑,审贵垂明,于以简才,宜适其时。若乃和光悦远,迈德天壤,使时闭于听,世服于道,齐高妙之音,正郑、卫之声,并利于事,无相夺伦,此乃管弦之至,牙、旷之调也。”
樊建:“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诅感神明。”
张温:“然诸葛亮达见计数,必知神虑屈申之宜,加受朝廷天覆之惠,推亮之心,必无疑贰。”
司马懿:“真乃天下奇才也!”
杨戏的《季汉辅臣赞》中赞诸葛丞相:“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
习隆、向充:“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
司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傅干:“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
郭冲:“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
刘禅下诏:“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将建殊功于季汉,参伊、周之巨勋。如何不吊,事临垂克,遘疾陨丧!朕用伤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纪行命谥,所以光昭将来,刊载不朽。今使使持节左中郎将杜琼,赠君丞相武乡侯印绶,谥君为忠武侯。魂而有灵,嘉兹宠荣。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后人对诸葛亮的忠诚、事迹大加赞扬,如:
清朝康熙帝:“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唐代孙樵:“武侯死殆五百载,迄今梁汉之民,歌道遗烈,庙而祭者如在,其爱于民如此而久也。”
西晋梅陶赞陶侃:“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如孔明。”
东晋常璩:“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隋朝王通:“若诸葛亮不死,则礼乐大兴。”
《唐文粹》中记录了尚驰在《诸葛武侯庙碑铭序》所说:“至令官书庙食,成不刊之典,一山之内,每有风行草动,状带威神,若岁大旱,邦人祷之,能为云为雨,是谓存与没人皆福利,生死古今一也。死而不朽,反贵于生。”另一篇吕温的《诸葛武侯庙记》说:“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唐朝著名诗人杜甫曾对诸葛亮的事迹甚为欣赏,曾作过数首诗关于诸葛亮,包括 《蜀相》 (当中有两首同名蜀相)、《咏怀古迹其四》、《诸葛孔明》 、 《八阵图》 、 《古柏行》 、 《武侯庙》 、 《诸葛庙》 、 《阁夜》 。当中《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亦成为日后讲述诸葛亮一生的名句。
其他诗人亦有作过不少诗词赞赏诸葛亮,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诸葛武侯》、明朝文学家杨慎的《武侯祠》、近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的《蜀道奇》,还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陆定一等。
毛泽东评论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前一句的意思是诸葛亮的战略不妥,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蜀汉失去兵力上的优势。后一句“三分兵力”指的是关羽之镇守荆州、刘备之进攻东吴、诸葛亮之北伐中原,“三分兵力”的历史事实最终导致蜀汉元气大伤,失去的统一中国的基础。然而亦有人不同意毛泽东的分析,隆中对本是希望以“利尽南海”的全个荆州支持荆州军北伐,再加上益州进行钳形战略,但后来刘备未能达到,亦因南郡之失,才令关羽失去在襄樊之战中的优势,而非为二分兵力之果。另一方面,对于失街亭、斩马谡的历史事件,毛泽东曾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当时诸葛亮应亲率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治国成就】
《三国志》: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诸葛亮在汉中休士劝农期间,充分利用了汉中优厚的经济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生产的得力措施,使北伐军资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决,诸葛亮死后,蜀军撤退,魏军还在蜀营中“获其图书、粮谷甚众”。这正说明了诸葛亮休士劝农,实行军屯耕战的效果是显著的。当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来更多的人口,使地广人稀的汉中重新得到发展,逐步到达人多、粮多的良性循环,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只有富国强兵,才能维护统治阶级的长治久安。
经诸葛亮“踵迹增筑”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至今还是汉中地区灌溉面积最大的水利工程。据李仪祉先生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余亩,灌南郑县田三万零六百余亩,灌酒县七千余亩,共四万六千余亩。”汉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据考古调查统计,全区至今尚保留有汉以来的古堰七十多处,一些堰渠经历代使用维修,一直延用至今。同时各地在继承和学习古代开发利用水利资源经验的基础上,又不断增修了大批塘、库、陂池等水利设施。仅勉县就增修了能蓄十万立方水的水库三十七个;塘与陂池达三百多个;冬水田至今仍有五万多亩。从出土的塘库,水田模型与今比较,足以说明本地区自汉以来,在广泛开发利用水利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方面,就一直因地制宜,以小型为主的形式修筑堰渠、塘库,逐步将丘陵地带改变为良田。上述实事说明,汉中盆地古代农田水利设施至今所产生的实际效用和不断改进利用,与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休上劝农时,开拓农田、兴修水利.
【出师表】
《前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 )补阙(通“缺”)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háng zhèn )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音"伸")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后出师表》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有关诸葛亮的民间艺术】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在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史书中诸葛亮的事迹有所出入: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多智而近妖。”
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有指南北朝的奇门遁甲,传为诸葛亮所创。历史上亦有孔明精通《周易》 、卜算、八卦、五行、天文、观星等,魏晋士人常引以为奇,传为异谈。
由于诸葛亮足智多谋,后人常把那些拥有聪明才智的人称为“小诸葛”。
- 大鱼炖火锅
-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曹操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 wpBeta
-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181.4.14~234.8.28),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汉族,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军事家。蜀汉丞相。谥曰忠武侯。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唐国强饰)个人资料
体态:身长八尺(约1.84米),容貌甚伟,时人异焉(出自陈寿《上诸葛亮集表》,见《三国志·诸葛亮传》后附内容)
官职:丞相 领司隶校尉 益州牧 录尚书事 假节
爵位:武乡侯
祖上:诸葛丰(汉朝司隶校尉)
父亲:诸葛珪(东汉末年泰山郡丞)
母亲:章氏
叔父:诸葛玄
配偶:黄月英
兄弟:诸葛瑾(兄) 诸葛均(弟)
子女:诸葛瞻(亲子) 诸葛乔(养子,实乃长兄诸葛瑾之子)
孙子;诸葛尚(瞻长子) 诸葛京(瞻次子) 诸葛攀(乔子,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重孙:诸葛显(攀子)
躬耕南阳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弟在隆中务农。诸葛亮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乐毅比拟自己,当时的人对他都不以为然,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孟建、石韬相信他的才干。人称“卧龙”。他与当时的荆州名士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有结交。黄承彦曾对诸葛亮说:“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听到你要选妻,我家中有一丑女,头发黄、皮肤黑,但才华可与你相配。)”诸葛亮应许这头亲事,立即迎娶她。当时的人都以此作笑话取乐,乡里甚至作了句谚语:“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隆中对
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新野。后来在一次拜访司马徽时听过他说:“儒生俗士,三顾茅庐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后又受徐庶推荐,想徐庶带他来引见,但徐庶却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
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一说三次都见到了),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诸葛亮提问道:“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智慧、谋略短小、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你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胜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之。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乃上天赐与将军之地,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抚恤军民,故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 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扶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曹操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又详述了荆、益二州的君主懦弱,只有拥有此二州才可争胜,即说明了此夺取二州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更向刘备讲述了攻打中原的战略。这篇论说以后便被称为隆中对(隆中一地仍有争议,一说草庐对),而刘备听后更加大赞,于是诸葛亮开始仕于刘备)。刘备常常和他议论,关系也日渐亲密。关羽、张飞等都大感不悦,刘备向他们解释道:“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得到水般,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关羽、张飞等便不再抱怨。
过江作说
当时,因刘琦后母影响,刘表对刘琦渐渐不悦。刘琦数次向诸葛亮请教自安之术,但诸葛亮每每推辞,刘琦便在一次饮宴时用上屋抽梯的办法令诸葛亮说出解决办法,诸葛亮便反问刘琦:“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你不见到春秋时期申生在内而有危险,但重耳在外却可得安吗?)”刘琦明白他的意思,正好黄祖被孙军杀害,刘琦便上荐为江夏太守。
208年8月,刘表病逝,其二子刘琮继位,听到曹操南下的消息,遣使投降。刘备在樊城知道后,率军队和百姓南逃,曹军在当阳长坂追上刘军,徐庶之母被曹操军队捉住,徐庶只好投降曹操。刘备到达夏口,而孙权之前又派鲁肃到来观察情况,并向刘备建议向孙权求救,诸葛亮便自荐到柴桑作说,诸葛亮便和鲁肃结为朋友。到达柴桑后,诸葛亮面见孙权,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果能以吴、越的大民众与中原之国抗衡,不如早和曹操断交。)”;另一个选择则是激将法,“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如果认为不能抵挡,为何不停止军事行动,向北方称臣呢!“北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其一是曹操当时在北方;其二是君臣见面时,臣子通常面向北方。)”
孙权却反问诸葛亮,刘备又何解不投降。诸葛亮便提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有气节,绝不投降,以向孙权显示刘备的决心。孙权大怒,誓言不会向曹操投降,但却有所担心,刘备还有多少兵力战斗。诸葛亮最后才分析两军的情况,先说出自军散兵归还和关羽水军有万人,加上刘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万人;再说出曹军远来疲弊,追刘备时,又用轻骑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而且北方人不习水战,荆州百姓又是被逼服从曹操,不是心服;最后肯定地说曹操必定可打败。孙权十分高兴,后又受到鲁肃、周瑜的游说,决定联刘抗曹。派周瑜、程普、鲁肃等率三万水军,与曹操开战。诸葛亮便随军回到刘备处。11月,曹操在赤壁大败,回师北还。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托孤
- ardim
-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 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 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 Chen
-
诸葛亮(资料)
简介(一)
汉献帝兴平元年(194年),诸葛亮13岁时,他们姐弟四人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山东老家赶赴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任所。不久,汉朝廷又派朱皓到任,失掉官职的诸葛玄只好带着诸葛亮姐弟四人前往荆州投靠旧友荆州牧(治所襄阳)刘表。到襄阳后,诸葛亮因年纪幼小,就到刘表办的“学业堂”里读书。他的两个姐姐则先后出嫁,一个嫁给襄阳大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一个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大约在襄阳城内度过了两三年的时间,诸葛亮大约17岁时,他的叔父诸葛玄去世。失去生活依靠,又不愿意到刘表处做官的诸葛亮这时就迁居离襄阳20余里的隆中,从此过了10年躬耕苦读生活。正是在这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在襄阳这块大地上,诸葛亮从一普通的青少年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一个识时务的“俊杰”。
简介(二)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南)人。三国蜀汉政治家、军事家。系汉司录校尉(郡以上之督察官)诸葛丰后代。东汉末年,北方大乱,诸葛亮姐弟四人随叔父诸葛玄由山东辗转至襄阳,因"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此时是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年十四。
四年前,即公元190年,刘表将荆州治所迁至襄阳后,即"起立学校,博求儒术"。诸葛亮到襄阳后即求学于城南的"学业堂"。在学堂先后结识了徐元直、石广元和孟公威等人,"为友甚密",经常在一起讨论天下大事,立志改革政治。由于诸葛玄和刘表的关系,诸葛亮又先后认识了襄阳名士庞德公、黄承彦和中庐县的司马徽、蒯良、蒯越等人,这样就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为未来事业打下了基础。
后刘表上书,荐诸葛玄为豫章太守。约一年,"西城民反,杀玄"。诸葛亮没有了依靠,不得不独立生活,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与弟等到隆中"躬耕陇亩"。直至建安十二年,刘备三顾茅庐后,才离开。在隆中,并非"苟全性命","未有须臾忘天下事"。他勤读书,广交游,自比管仲、乐毅,以便将来干一番事业。
由于司马徽、徐庶的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占据荆州、益州(今四川大部和湖北一部),谋取西南各民族的支持,联合孙吴,对抗曹魏而后统一天下的建议,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后来,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联孙攻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占领了荆、益。曹丕代汉称帝后,诸葛亮说服了刘备,建立蜀国称帝,被任为丞相。刘备死后,刘禅即位,诸葛亮"受遗诏辅后主",封武乡侯,领益州牧,主持军国大事。当政期间,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抑制豪强,任人唯贤,推行屯田政策,改善民族关系,东和孙权,南平孟获,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图收复中原。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将司马懿争战于渭南,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军中,葬于定军山(今陕西省勉县东南)。年五十四。谥忠武。
诸葛亮一生谨慎,"长于巧思",他革新了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马",利于山地运输。著作有《诸葛亮集》。
诸葛亮死后,晋统一三国。镇南将军刘弘作《诸葛武侯宅铭》,在隆中设祠立庙。明代成化年间,已形成了隆中十景。一千多年来不知为多少游人所向往,王安石、苏轼、曾巩、唐寅等都留下了宝贵诗篇。
- meira
-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 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 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于襄阳隆中,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
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间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陈寿记述,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韩雪)、等。由于作战的需要,他在天文、符咒、奇门遁甲上研究很深,《三国演义》上讲述很多。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 六三年)春。公元二三四年八月,诸葛因积劳成疾,病卒于北伐前线的五丈原,时年五十四岁。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 牛云
-
请认真地看一看!
综合诸葛亮一生言行的主要特色与突出之处,约有以下各条:
1.
亮年青时即从城市移至农村,躬耕于野,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表明他异常重视农耕,我们现在更知道,只有亲自参加流汗水的农作,才更能
体验民情,珍惜民力,从而能恤民疾苦,做到民安、政清、国富、兵强。
2.
亮少有逸群之才,而不求闻达于诸侯,表明他风格高迈。不汲汲希求权势和富贵,故时人杨戏有“忠武英高”之赞。
3.
亮择妇以才而不以貌,表明他不贪图个人享受,而只图找一有才贤偶,以帮助己很好地为国为民服务。这在古代统治层中,能若此者尤为罕见
。
4.
亮择主不求其地广势大,而重品德作风,故终于辅佐了众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故宋代哲人朱熹称“自古辅一无尺土之主,唯孔明能之”。
5.
亮之治国,德教与刑法并举,政绩之佳,冠绝古代。
6.
亮善于治军和发挥士兵的战斗积极性,能以少击众,使只能处于守势。《孙子兵法》所说衡量将的智、善于用兵的司马信、仁、勇、严五个必
要条件,亮无不具备,是全能的军事家。
7.
亮的思想及行动,以儒为本,并吸收法、道、墨、农、兵各家之长,故他在政、军、经、贸及科技各方面都有好的成就,他对生产和军用器具
的制造都有进步意义。
8.
亮重视并善于用人和培养接班人。
9.
亮要求和鼓励别人对他提反面意见,且有错必改,决不掩护己短。
10.
亮能公开谈论自己的家产和受赐及自己在外仰赖公家供给的情况,不另外治生,以长尺寸,这种自我约束的清廉作风至今仍有示范意义。
11.
亮临死让别人把他埋在定军山交通要道旁,因山为坟,不需器物,这不仅反映了他反对厚葬的恶习,更表现了他至死也不忘攻魏与统一中国的
宏愿壮志。
12.
亮既忠于蜀汉,其子瞻及瞻子尚亦能在抗击邓艾的战斗中为国捐躯,三世忠烈,足证亮家风之美,孙权晚年心多嫌忌,可是到死前,仍以亮侄
诸葛恪为大将军辅佐少主,当系他觉得诸葛家人最可靠的缘故,显然是受了亮辅政最好的影响。
13.
亮受遗托孤,行君事而世人不疑,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亮用法严而人悦服;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使人叹惜至今不绝,不能说不是奇人奇事。
14.
亮对少数民族的政策较为开明,在古代专制统治者中是少见的。
15.
不论亮同时或后代人都敬慕亮,由于亮德高能多,所以各行各业都可以从亮身上得到启迪、鼓励,如爱国志士学习亮的尽瘁国事,怀才不遇之
人则可以从亮之淡泊名利中得到慰藉。俗语说“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就反映了亮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总括以上所说,我们可以认为:诸葛亮是我国古代德才兼备,影响深远、光照寰宇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堪称古代完人与宗师。
诸葛亮亮在治军作战方面,固然有其突出的特色和战绩,但毕竟是出师未捷身先
死,因此便产生了他是否长于将略的问题,甚至连陈寿对此都
有忽高忽低、含糊其辞的述说:
比如寿在他给晋武帝所上《诸葛氏集表》中说:
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
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于治
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
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
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
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无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以上一段文字,似乎难以令人理解,寿既然对亮的将略发生了疑问,然而为
什么后面又归结为“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呢?况且,亮在“众寡不侔、攻
守异体”的不利条件下,加上所遇敌帅又是“人杰”,因而战争六年余,未能成
功,这样看来,也不能说亮将略为短啊!陈寿素以“有良史之才”著称,可是,
他在这里的文笔为什么这样模糊不清呢?实际上,我们只要把陈寿当时自身所处
的环境考察一下,就可以得到解答。我早在年我曾撰文申述个年前就已经对此提
出了自己的看法,人的理解,似乎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今再述之如下:
陈寿原为蜀人,他曾仕于蜀,蜀亡,寿转为晋臣,因之他撰《三国志》,忌讳很
多,且亮原是他故国的元帅,系武帝祖父司马的劲敌,故寿对亮与懿交战的一些
对懿不体面情况并不敢秉笔直书,如亮给懿送巾帼之服及“死诸葛走生仲达”等
事,寿均不敢提。寿以上一段论亮将略的文字,正是寿用曲折隐晦的笔调,以表
示他的良史笔法。今再演述一下寿的本意,因为亮出师未捷身先死,所以当时未
免没有人说亮将略为短的话,因之陈寿也提出亮奇谋非长的同类话,可是寿接着
又举出亮未能成功的原因,乃由于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对手或为人杰三个原
因:前两个原因自系客观事实,无可置疑,问题是亮处于此两个不利条件下未能
将此人杰彻底打垮,而自己先病死军中,寿的结论终归只能是:“盖天命有归,
不可以智力争也。”所谓“智力”不是将略或智谋是什么呢?假如寿若真以为亮
将略非长,为什么不说亮所以功业陵迟,盖将略非长或奇谋为短,而说是“ 天
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呢?寿以上所提出的“众寡不侔”、“攻守异体”及
“不可以智力争,”都是寿为亮开脱将略非长的指责与为之辩护的用心良苦的良
史之笔。寿所
说“或值人杰”的话,只能说明寿并未把司马懿视为真正的人杰,所以用“或”
字,假如寿真以为懿的将才高过或等同于亮,他也就不会最后说“天命有归,不
可以智力争”了。
以上的解释,并非仅是我个人的意见,前人如赵翼和吕思勉都有类似的看法(赵
说见《廿二史札记》,吕说见《中国古代名人传记迭》)。只是他们没有详细解
释罢了。
陈寿在《亮传》
中说过:“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亮卒于军,宣
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
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可见寿并无亮缺乏“策”、
“奇才”及“巧思”的意思。寿所叙述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伸”的话,虽
系叙述亮壮志未成的心意,同时也带有对亮有才能而缺乏客观条件的惋惜,所以
才如此出口。陈寿曾称曹操能“该韩白之奇策”(《魏志 武帝纪》)。然而曹
操用兵亦常有败时,且未能统一中国,当亮初出辅佐刘备时,操已占有中原,而
备尚无尺寸之土。这种客观情况,寿岂不知,而只以成败论亮的道理。寿评吕蒙
说:“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评陆逊说:“予
既奇逊之谋略,又叹权之识才”。然而吕蒙、陆逊在军功上也没有什么高于诸葛
亮的成就,足证寿评论将略的标准并非很苛,恐怕他也不会认为亮的将略不及
吕、陆二人!
我们可以把陈寿所说有奇才的白起和韩信看一看:当秦以优势兵力与赵将廉颇作
战时,颇用坚壁不战的办法以抵御,秦不能取胜,直到秦相范睢给赵王用反间之
计得逞以后,赵王另派赵括为将,来代替廉颇,然后秦才用白起,获得胜利,赵
括不过是同马一样只会口头谈兵的人,白起纵然打败了他,也不足为奇,秦自商
鞅变法以后,国富兵强,除白起以外,其他将帅如商鞅、张仪、庶长疾、司马
错、樗里疾、甘茂、向寿等多人,都能攻城略地,“战未尝屈”;六国中的名将
如赵国的廉颇、赵奢、李牧等虽都是第一流的将帅,都不能挽回秦开疆辟土的优
势,凡此都说明光靠将帅的智谋还是不成的,主要也看君明臣贤及其国的综合力
量,清代史家赵翼有诗曰:“运去卧龙空伐敌,时来屠狗亦封侯……历
历古今成局在,兴衰不尽系人谋”(《瓯北集读史》),这种讲法确符合历史的
实际,非熟于史事者,固不能见及此。
我们再看看韩信其人的大事宣扬,后代学者对之评价至高,如宋人陈亮曰:“信
之用兵,古今一人而已”;明代茅坤亦言:“古今兵家者流,当以韩信为最。”
我以为论信的将才,不能不谈他所遇到的对手到底怎样?项羽固极勇悍善斗,但
他的缺陷却更大而多,如不能用人选将,缺乏政治头脑及战略眼光、开历史倒
车、只图为诸侯霸主等等,都是制命弱点;至于被信打败过的魏豹、陈余、龙且
等,更谈不上什么将才,从信的战争事迹来看,信和刘邦以数十万大军被项羽三
万兵力击溃于彭城外围。信与刘邦及张良、陈平等在荥阳、成皋战场打不过项羽
的进攻,所以韩信才另引兵将去到河北开辟第二战场,这样怎能说信“战必胜、
攻必取”呢?且韩信本人的缺乏政治头脑,也和项羽差不了多少,我曾写过一篇
《韩信新论》的文稿,见本书。这里就不再多说,我们可以拿《孙子兵法 始
计》篇所说“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这五个衡量将的标准来把韩信和诸葛亮比较一下;先说“严”,从信两次被刘
邦驰入信营中夺军之事就可看出:信驭军不够严谨,假若信治军如同周亚夫细柳
营那样严密,恐怕刘邦就不能诈称使者而驰入了;次说“信”
,更是韩信明显的弱点,比如当刘邦与信约定会击项羽时,信到时失约而按兵不
动,必到刘邦满足了他增加领地意愿后,才领兵到达,这样,
既无“信”,又无“智”,虽然暂时得到了一点好处,却为己埋下了兔死狗烹的
祸根,可说是无“智”之甚,从信早就要挟刘邦立己为齐王和
不堪与樊哙等为伍等问题来看,信也不够“仁”的准则,从信不能与项羽打硬仗
之事看,信也谈不上“勇”。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中所要求
的五个为将标准,韩信只能占得“智”一条,然而所谓“智”,也非只指谋诈,
也宜包括对人处事的识见,信上不能取忠信于刘邦,中不善与
群僚谦虚相处,那里称得上有大谋大智的名将呢?而诸葛亮在所有为将的五个条
件中不但都具备而且全做到了好处。因之我可以完全自信地说
:亮是卓越的第一流的全能军事家!
- 陶小凡
-
三国蜀汉
诸葛亮(181~234)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 寻云出海
-
http://www.hudong.com/wiki/%E8%AF%B8%E8%91%9B%E4%BA%AE#19
http://baike.baidu.com/view/2347.htm
- 余辉
-
哈哈哈,诸葛亮是游戏
- 可桃可挑
-
去百度百科看看吧,绝对全
- 北境漫步
-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