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云 / 小云问答 / 问答详情

如何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

2023-08-20 10:00:24
TAG: 化建 收入
LuckySXyd

大家普遍认为,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主要工作,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解决好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而且有利于促进收入分配向农村和落后地区倾斜,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归纳起来,提案及发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善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提案建议将优化收入分配结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的、长期的约束性指标,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增速与GDP增速、财政收入增速之间的差距;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障职工工资收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最低工资定期上调机制。关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问题,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逐步增强农民保障性收入。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强城乡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二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提案建议对个人所得税制进行完善细化,调整个税起征点,探索建立个人所得税分类征收模式。启动新一轮税收改革,开征各类资源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等,调节收入分配。认真研究企业税负,健全和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法律保护、政策扶持等制度。

三是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提案建议优化消费需求结构,努力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新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大力发展家政、健康保健等服务消费市场,整顿消费环境。加速推进城镇化,创造条件让农民低成本进城,并创造和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农业人口的收入增长,扩大消费需求。

四是调整政府支出结构,加快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案建议政府应加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加大建设城乡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住房保障体系投入。进一步促进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扩大服务范围。加大对困难群体和低收入群体的帮扶力度,加大城市困难群体的医疗救助、再就业援助和特殊服务援助力度;控制政府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更多地用于公共服务供给,大幅度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水平。

相关推荐

下列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答案】:B居民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人;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B项表述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A项一切非劳动收入过于宽泛,C项属于经营性收入,D项属于转移性收入。故本题答案选B。
2023-08-20 04:34:031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

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根据查询法律快车网显示信息,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具体如下:1、工资性收入: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及补贴,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劳动得到的劳动收入。2、经营净收入:主要包括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所获得的净收入。3、财产性收入:包括存款利息、出租房屋收入、保险收益、股息与红利收入、知识产权收入等。4、转移性收入:主要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
2023-08-20 04:34:09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下列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答案】:B解题指导: 财产性收入就是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可见B项属于财产性收入。故答案选B。
2023-08-20 04:34:16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下列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

【答案】:B对于家庭而言,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运营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收入,也就是让更多人,不再光靠劳动挣钱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而是通过各种资产投资,让“钱”赚“钱”。所以满足条件的只有B项。一切非劳动收入不仅只包括财产性收入。故选B。
2023-08-20 04:34:231

下列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

【答案】:BB项正确,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A项错误,非劳动收入不一定是都是居民财产性收入,如中彩票。C项错误,凭借自己的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属于经营性收入。D项错误,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收入属于转移性收入。
2023-08-20 04:34:301

下列不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 )。 A.一切非劳动收入B.出稠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

【答案】:ACD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重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人(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023-08-20 04:34:371

慎言“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近年来盛行的“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提法不宜过多谈论,因为这样是增加了资本增值收益而抑制了劳动收入,对我们的收入分配失衡和相应社会矛盾起加剧而非缓解作用。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近年来,这个提法相当流行,尤其受到股民们的欢迎。然而,倘若全面审视我国收入分配失衡解决之道和扩大消费的出路,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提法应当慎言。   为什么?因为扩大消费关键在于提高普通居民收入,中低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亦即增加的每一元收入中有较多的部分用于消费,且消费中国货比例较大。提高普通居民收入着力点也不应当是二次分配,而应当是在一次分配环节提高劳动收入。因为带有福利性质的二次分配会在相当程度上削弱我国国民的自我奋斗精神,并带来一系列其它副作用;着力点放在一次分配环节,则没有这种致命的副作用。   在这方面,我们尤其需要注意不宜过多谈论近年来盛行的“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提法,因为这样是增加了资本增值收益而抑制了劳动收入,对我们的收入分配失衡和相应社会矛盾起加剧而非缓解作用。特别是我国已经步入新的大规模人口流动时期,这一点对社会安定有着更大影响。   在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流动人口激增。在经济发达的移民移入地,本地人与新移民、外来工之间的经济利益并不完全重叠。与外来移民、特别是外来劳工必须劳心劳力以求站稳脚跟不同,本地居民因占有先天地利而能获得较多资本增值收益,特别是土地、房产增值收益;其它条件相同,本地居民往往更容易获得相对轻松的岗位。   这种局面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假如外来工能够得到合理的待遇,能够看到向上提升的希望,他们也不会对此抱怨太多;但假如本地居民无需劳动即可获得的资本增值收益太多,而外来工待遇又不合理,看不到向上提升的希望,穷毕生之力也无望圆住房梦,这种经济利益之争就会浮现,从而在本地居民和新移民、外来工之间制造裂痕。在流动性过剩、资产市场泡沫横飞的近几年,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如果我们偏颇地强调“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强调“拆迁者权益”,即使能够收获部分占据优势地位者一时的喝彩,却必然损害“沉默的大多数”,毕竟拆迁户的补偿最终都要由后来者埋单,而后来者绝大多数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在这种情况下,假如我们又在“迁徙自由”之类正义 口号 下一步到位地放松、取消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其结果必然是现代的土客籍利益冲突更加激化,因为流动人口增多必然抬高房租物价,令本地居民获益更多,而取消门槛之后的新进入流动人口经济状况总体上低于有门槛时的流动人口,致使本地居民与外来工之间收入差距拉大,经济利益矛盾加剧,心理鸿沟也会加深。   当然,我并不认为我们应当片面追求降低房地产价格,因为根据中国的人地关系,在较长时间跨度内,食品和房价上涨是必然趋势。我们要继续控制房地产市场泡沫,这样一方面改善收入分配格局,另一方面是能让收入中更大的份额投向可贸易品消费,而不是被迫用于住房消费。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适度高位的人口密度和房地产价格有助于购买力和创新集中于可贸易品部门。   我国人口密度较大,不可能在住房面积消费方面达到美欧水平,在必要居住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我国居民必然要对可贸易品给予更多的购买力和精力投入,从而推动可贸易品部门的发展。看看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花样百出,明显领先于美欧,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2023-08-20 04:34:441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属于哪种分配方式

属于按劳分配。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属于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十四五”时期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财富管理业务作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手段,同时连接着资金端和融资端,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一方面,财富管理业务可以丰富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提升长期投资回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023-08-20 04:35:021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个人收入吗?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扩展资料可支配收入具体构成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家庭总收入包括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2023-08-20 04:35:081

在居民收入中工资属于劳动性收入住房公积金属于财产性收入对还是

住房公积金属于劳动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如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等。其中,工资性收入属于劳动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属于非劳动收入。
2023-08-20 04:35:241

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就要什么

健全居民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和完善财产资本化的生产要素市场十八大报告提出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需要政府创造更多的条件,让居民有可能依据财产的所有权获得更多的收入。其中就包括健全居民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和完善财产资本化的生产要素市场。此外,由于农民与城镇居民不同,既可利用土地等资源获得家庭经营收入,也有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还有极少量资本市场收益。因此,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政府要继续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2023-08-20 04:35:311

什么叫居民资产所得

  居民资产所得,就是居民资产性收入。是指居民个人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扩展阅读:  增加居民资产所得,建立有效的“藏富于民”机制,需要从四个方面做起:  一是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通过立法和制度保障劳动者收入随着GDP增长和企业效益增长而同步增加,坚决纠正少数企业只涨效益不涨工资,或只涨经营者工资不涨劳动者工资的错误做法。  二是缩小贫富差距的机制。中国情形是,低收入者占绝大多数,财富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少数富人手中,保障普通群众财富增长,就是要培育和扶持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尤其需要加大对广大农民和城市低收入者的支持力度。  三是提高公共保障覆盖面和力度。中国居民储蓄高达15万亿元,百姓有钱舍不得花,实乃心存后顾之忧,看病、养老、买房、孩子读书,样样得花 钱,这反映了公共财政保障面的狭窄和不足,需要加大财政投入,使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尽快覆盖到城乡每一个公民,从而将高储蓄释放成内需消费。  四是就业保障机制。积极就业是民富之本,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收入,百姓财富增长才会变成现实。
2023-08-20 04:35:382

什么是财产性收入?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情况如何?

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现在统计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转移性收入(养老金等)、经营性收入(商业买卖收入等)和财产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大约占到70%左右。财产性收入占比位置较小,占比大约在2%左右。  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潜力很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在这几年增速非常快。预计2007年的速度会更快。“财产性收入快速提升,将是一个大趋势。”
2023-08-20 04:35:451

如何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是继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确定“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之后的又一政策亮点,对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依法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居民财产性收入,一般可分为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收入,主要是通过交易、出租财产权或进行财产营运所获得的利息、股息、红利、租金、专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出让纯收益等。法律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了制度保障,尤其在拆迁、征地、征用公民财产过程中,要依法确保公民财产权利和财富增值权利不受侵犯。  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要更加重视规范市场秩序和完善制度建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形成,劳动以外生产要素分配的份额有所增长,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中,财产性收入比重不到3%,主要是利息、出租房屋收入、股息与红利收入所得。今后,多渠道增收空间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金融产品投资。目前的储蓄、债券、保险和理财产品依然是居民财产性收入主要来源,还有股票、期货、黄金、外汇市场收益,为此,要适度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逐步缩小存贷款利差,保护存款人权益;继续规范资本市场,重视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通过创新金融体系、强化投资理财渠道监管、规范交易方式、探索网络交易模式,让居民拥有更为多样的金融理财工具和产品;加强上市公司监管,规范可持续回报股东的分红制度。二是实业投资及租赁服务。如房屋租金、参与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分红、投资收藏品、房地产等市场,还包括明晰不动产权,按需将其抵押、转让、出售、出租,乃至形成可交易流动的金融资产,为此,要完善政策法规,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  此外,由于农民与城镇居民不同,既可利用土地等资源获得家庭经营收入,也有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还有极少量资本市场收益。因此,在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上,政府要继续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和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增加转移性收入。
2023-08-20 04:35:531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根本目的

 财产性收入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在现实生活和城乡居民收入来源中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之所以引起众人热议与关注,恰恰是因为十七大将其作为未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来讲,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意味着百姓现实生活中投资理财、保值增值、获取财产性收入的行为获得了明确肯定与鼓励,意味着政府支持和创造条件让群众未来收入更加多元化。 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在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中,按劳分配一直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及凭借财产增加收入,不仅在理论上是一个禁区,在实践上也是被排斥、否定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完善,劳动不仅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收入的泉源,而且民众财富也在劳动中不断增长。如何让群众各种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转化为资本带来更多的收入,成为收入分配理论与实践新的课题。“财产性收入”概念的提出,成为当前收入分配改革措施中最具突破性意义的新提法。从政策含义看,“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至少有四层意思:(1)让群众现有财产保值、增值,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2)让更多的群众而不是部分成员增加财产性收入。(3)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让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4)通过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让群众增加收入、积累财富,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结合收入分配制度中关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政策思路,表明了是在注重初次分配的公平性、强调和肯定劳动收入地位与作用基础上增加财产性收入,这意味着它将在今后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增加群众收入的实践中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 农民富则国家盛。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除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外,还要着力发展县城和在建制的重点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发展,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服务业,广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途径,不断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这为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指明了方向。
2023-08-20 04:36:112

有的人说,合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你对此的观点的理解?

本质上不违背,共同富裕不是共同贫穷。前者效率优先。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③事物排列 次序、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鼓励财产性收入目的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改变社会阶层收入结构,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的理念。
2023-08-20 04:36:181

求:下列不属于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是?A一切非劳动收入B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C从社会保障中获得的收入

C
2023-08-20 04:36:271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如何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高分悬赏急求)

民生用所学经济、政治知识回答:党为什么要关注民生①关注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关注民生和解决民生问题是由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决定的。真正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③是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我国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的原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要求,财政政策体系以民生为导向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中央财政预算大力支持解决基本民生问题,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顺分配关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积极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运用哲学道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和起决定作用,改善民生是诸多社会建设问题的重点,还要兼顾次要矛盾。②、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目前我们基 尼系数越来越大,反对收入过分悬殊。③、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观点看事物,解决民生问题与劳动者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内在的联系,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解决上学难,就业难,看病难,住房难等问题?①、紧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②、财政能够地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等事业发展,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③、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健全廉租房等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运用哲学常识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① 一切从实际出发。当前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重较小,有很大的提升空间。②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和谐。③事物排列 次序、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鼓励财产性收入目的是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改变社会阶层收入结构,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发展依靠群众、发展为了群众的理念。用经济常识知识,说明怎样“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①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②关键的是提高群众的劳动收入。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③认真落实《物权法》,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激励人们创造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性。④大力发展股票、债券、基金和商业保险等金融市场,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并加强市场秩序的监管,鼓励公民投资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努力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运用国家职能的知识说明,怎样才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国家要履行政治职能,协调好各方而的利益关系;履行经济职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履行文化职能,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实现教育公平;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为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制定《劳动合同法》。①市场经济具有法制性特征;制定《劳动合同法》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有利于克服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促进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②通过劳动合同立法,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有利于依法规范企业的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政府应该怎样履行其职能①政府应该履行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不受侵犯,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②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④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的建设,提高医疗保健水平,促进收人分配的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⑤政府要以人为本,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解决就业问题①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扩大就业总量。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②国家应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为劳动者就业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在吸纳劳动力就业上的独特优势;完善宿舍保障制度,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就业提供保障③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运用国家制度和政党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健全履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因(1)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有于确保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由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是党和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现。 (3)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体现了国家机关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是国家机关积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表现。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政府如何扩大国内消费需求。①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②调节收入分配关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③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抑制固定资产投资的过快增长,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贡献率。④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断拓宽消费领域和改善消费环境。农业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1)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存在着缺陷和弱点。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很大。因此,发展农业不能单纯依靠市场调节。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国家对农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表现。(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核心大事。(3)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4)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有利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如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2)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3) 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4)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5) 加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说明财政加大对农村公共投入的理由①农村公共投入不足,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②单纯的市场调节,不可能解决农村公共投入不足的问题,必须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增加财政投入予以解决。③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是依靠科技,财政加大对科技的投入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的科技水平,实现科技兴农。④财政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投入,有利于有效调节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有什么启示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应该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 其中,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是关键因素。因此,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必须充分重视科技和教育两方面的投入。 分析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经济学依据。用实践的观点谈谈为什么培育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运用国家职能知识分析应如何培养新型农民。(1)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决定性因素,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②农民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培养新型农民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③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是发展农业科技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④劳动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产品质量的好坏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提高劳动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2)①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在正确意识的指导下,才能成功的改造世界。新农村建设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并推动农村新建设。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群众利益而奋斗。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力量,只有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才能推动新农村建设。(3)①履行政治职能,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②履行经济职能,建设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③履行文化职能,促进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建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④国家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农村保障体制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业制度。
2023-08-20 04:36:441

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属于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

通俗点说劳动者的薪金收入属于初次分配,不管区的收入的性质,国有还是私有都一样;国家参与的分配是再分配 初次分配是指企业单位内部的分配,即根据各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发挥的效率带来的总收益多少进行分配。所谓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即劳动者得到工资,货币资本得到利润、利息,人力资本(表现为技术、管理、信息等)得到报酬(利润),土地所有者得到地租。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政府通过税收、政策、法律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现金或实物的分配过程,也是对要素收入再次调节的过程。财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即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2023-08-20 04:36:51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了一系列民生举措有什么重要意义

。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3-08-20 04:36:581

我国居民的收入主要有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四块构成。这是由什么样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023-08-20 04:37:052

税收标准提高是否会影响财产性收入或者什么才是财产性收入

税收标准提高对是财产性收入影响有限。个税调整,5000元起征点确实会让大部分工薪阶层受益 ,但是个税起征点定的太高,很可能受益的反而是高收入群体,会导致差距进一步拉大。要缩小工薪阶层和富裕阶层的收入差距,其实不差那五千还是七千的起征点,政策设计只有提高对富裕人群的财产性收入的征税能力,这才是最重要的。有人认为,调节富人的收入还不简单?给有钱人定个高税率不就一切OK了?答案还真不是这么简单,对于高收入群体,设置太高的税率并不管用,太高不仅不利于吸引高端人才,一些企业家也可能选择低税率的国家,最终失去税源。对富人群体,只能“又恨又爱”。另外,高收入群体有更多的避税方法,我们常听一些企业的老板“只拿一元年薪”。虽然没有工资,但钱在企业,各种抵扣,最后不仅不影响收入,而且成功避税。那么,如何从富人身上剪刀羊毛?这就需要中国在征税模式、税制结构上,进行更好的制度设计。首先说征税模式,在国际上通常有两种做法,第一类叫分类征收,第二类叫综合征收。我们目前主要是分类征收,即不同的收入来源,采用不同的税率征收。比如,以前高收入阶层每个月拿二三十万的月薪,按工资、薪金所得要交纳45%的个税;但是如果他按劳务所得交税,则只需交纳20%个税。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更好的办法是采用综合征收模式,即综合考虑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和支出,家庭负担,所在地域等因素调整个人税率。我们这次个税调整政策中,其中就有一项根本性变革: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和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劳动性所得首次实行综合征税;首次增加子女教育支出、继续教育支出、大病医疗支出、住房贷款利息和住房租金等专项附加扣除;优化调整税率结构,扩大较低档税率级距。请参考
2023-08-20 04:37:152

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关键是(  )。

【答案】:A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的重要预期和理想目标,既是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阔步前进的宏大理想,也是衡量发展成果是否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终成效的客观标准。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关键是让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
2023-08-20 04:37:221

税收标准提高是否会影响财产性收入或者什么才是财产性收入

一、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税收的优点: 1.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扩张消费。事实证明。财产性收入增加了,长期消费能力自然就会提高。证券市场的行情好坏,在一定情况下影响着房市和车市的繁荣程度。要使广大投资者能够分享到企业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加财产性收入,进一步提升财产性收入在城乡居民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客观要求,不仅能增加居民收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也有利于我国资本和房地产等市场的发展,可谓一举多得。2.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财产性收入是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日益成为居民收入的新增长点,在经济平稳增长中,缩小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就可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2023-08-20 04:37:391

居民收入水平指标有哪些

大概就这么多,给你参考: 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指标 [居民收入水平指标] 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 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全部的实际收入,包括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包括居民的劳动收入,私营、个体经营者的净收益,财产性收入(利息、红利、租金等),转移性收入(含离退休金、价格补贴、赡养收入、赠送收入等)。不包括借贷收入,如提取银行存款、向亲友借款、收回借出款以及其他各种暂收款。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指一定时期内,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 可支配收入=实际收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经常性转移支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反映城镇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是根据城市住户抽样调查所取得的调查户可支配收入之和按调查户人口平均计算的。 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 包括基本收入、转移收入、财产性收入三部分。基本收入指农民劳动者的报酬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转移收入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和带回收入、赠送收入、救济收入、退休金、抚恤金、奖励收入、土地征用补偿收入、保险赔款等;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股息收入等。 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 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包括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反映农村居民平均收入水平,是根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所取得的调查户纯收入之和按调查户人口平均计算的。 基尼系数 反映居民收入平均程度。它是根据收入累计百分比(纵坐标)与人口累计百分比(横坐标)的对应关系,描绘出一条曲线,称为洛伦兹曲线。洛伦兹曲线与45度线之间的面积用A表示,洛伦兹曲线与横坐标之间的面积用B表示。A与A+B之比就是基尼系数。A+B=0.5,则基尼系数=2A。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较为合理;0.4以上表示差距过大。大于0.6时,说明存在严重的收入不均、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小于0.2时,则意味着在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平均主义倾向。 目前,我国计算三种基尼系数:农村居民基尼系数、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和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指标] 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性支出 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支出,包括购买商品支出和文化生活、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不包括罚没、丢失款和缴纳的各种税款(如个人所得税、牌照税、房产税等),也不包括个体劳动者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 城镇居民家庭购买商品支出 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为自用或赠送亲友而购买商品的全部支出,包括从商店、工厂、饮食业、工作单位食堂、集市以及直接从农民手中购买各种商品的开支。商品支出分为以下八类: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与通信;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和服务。 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支出 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用于日常生活的全部开支,包括用于吃、穿、住、烧、用等生活消费和文化、生活服务的货币性消费和实物性消费,是反映和研究农民家庭实际生活消费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 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指标,它是指居民的食品支出占全部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该系数越大,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可以分城镇和农村分别计算。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生活消费支出×100% 城乡居民人均居住面积 反映城乡居民居住水平,是用家庭住房的居住面积除以家庭的常住人口求得。居住面积仅指居室的室内面积,不包括房屋结构占用面积及厨房、卫生间等辅助面积。 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 是用家庭住房面积除以家庭的常住人口求得。[城镇概况、城镇居民生活质量指标] 年末自来水生产能力 指年底城建部门管理的自来水厂和自备水源的社会单位取水、净化、送水、出厂输水干管等环节的实际生产能力。 年末供水管道长度 指从送水泵到用户水表之间所有管道的长度。 全年供水总量 指公用自来水厂和自备水源的社会单位全年的供水总量,包括有效供水量及损失水量。 生活用水量 指居民日常生活与公共福利设施的用水量,包括居民、饮食店、旅馆、医院、理发店、浴池、洗衣店、游泳池、商店、学校、机关、部队等单位的用水量。 城市人口用水普及率 指城市用水的非农业人口数(不包括临时人口和流动人口)与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用水普及率=城市用水的非农业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数×100% 人工煤气生产能力 指城市煤气厂制气、净化、输送等环节的综合实际生产能力。 输气管道长度 指由压缩机、鼓风机、储气罐的出口到用户煤气表之间的全部管道长度。 全年供气总量 指全年售给各类用户的全部煤气量,包括工业用量、家庭用量和其他用量。 城市用气普及率 指使用煤气(包括人工煤气、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的城市非农业人口数(不包括临时人口和流动人口)与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城市煤气普及率=城市用气的非农业人口数/城市非农业人口总数×100% 城市供热能力 指热电厂、热力公司和达到标准的集中采暖锅炉房向城市输送的供热源的设计能力,即每小时向城市输送蒸汽、热水的能力。 城市供热总量 指热电厂、热力公司和达到标准的集中采暖锅炉房向城市输送的全部蒸汽、热水量。 城市供热管道长度 指热电厂、热力公司和达到标准的集中采暖锅炉房管理的集中供热热源到用户之间的全部供气、供热水的管道长度。 年底实有铺装道路长度 指除土路外,路面经过铺装宽度在3.5米以上的道路,包括高级、次高级道路和普通道路。 城市桥梁 指城市范围内,修建在河道上的桥梁和道路与道路立交、道路跨越铁路的立交桥及人行天桥。包括永久性桥和半永久性桥,不包括临时性桥、铁路桥、涵洞。 城市下水道总长度 指所有排水总管、干管、支管及暗渠、检查井、连接井进出水口等长度之和。 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 指污水处理厂每昼夜处理污水量的设计能力。 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 指年底可参加营运的全部车辆数,包括营运车辆数和库存查封未参加营运的车辆。不包括非营运车辆,如架线车、油罐车、工程车、货车及其他专用车辆和借入的客运车辆。
2023-08-20 04:37:471

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改善吗?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实际增长22.8倍,年均增长8.5%。居民财产性收入由无到有、由少变多,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达到8.1%。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是我国全体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40年,是脱贫成就举世瞩目的40年。197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71元;2009年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77元;2014年突破2万元大关,达到20167元;目前正向3万元大关迈进。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成功由低收入国家跨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1978—2017年,我国就业人员从40152万人增加到77640万人,年均增加96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处于低位,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逐渐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按照2010年标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97.5%。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046万人,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3.1%。我国扶贫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好、影响之深,举世罕见。
2023-08-20 04:37:542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民生的改革有哪些

  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  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  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  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3-08-20 04:39:131

事业单位生二胎政策

法律分析:单独二孩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并正式实施。【法律依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第十二条 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42)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43)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建立经济发展和扩大就业的联动机制,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规范招人用人制度,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完善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制度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功能,完善就业失业监测统计制度。创新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畅通职工表达合理诉求渠道。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44)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着重保护劳动所得,努力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决定和正常增长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健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由要素市场决定的报酬机制。扩展投资和租赁服务等途径,优化上市公司投资者回报机制,保护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完善慈善捐助减免税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挥扶贫济困积极作用。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调控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建立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清理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45)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确保参保人权益,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坚持精算平衡原则。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统筹发展。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加快健全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和经办服务体系。健全符合国情的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立公开规范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监管机制。健全社会保障财政投入制度,完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加强社会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和监督,推进基金市场化、多元化投资运营。制定实施免税、延期征税等优惠政策,加快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保险,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46)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健全网络化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运行机制。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落实政府责任,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建立社区医生和居民契约服务关系。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加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建立科学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重特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社会资金可直接投向资源稀缺及满足多元需求服务领域,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制重组。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3-08-20 04:39:201

肥城市人民收入现状

上半年肥城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 据最新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56.24元,同比增长14.0%。从收入细项看呈现二升二降态势。 1、工资性收入继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单位经济效益明显好转以及机关、事业工资调整使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上半年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5523.13元,同比增长24.3%,占总收入的81.7%,拉动可支配收入增长19.6个百分点。 2、经营性收入增长较快。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出台多种扶持和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政策,人们就业观念逐步转变,城镇居民从事个体经营数量逐年增多,收入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居民人均经营性收入399.74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出租房屋和其它经营收入分别为:19.21元、380.53元,同比增长分别为:54.2%、15.8%。经营性收入占总收入比重由上年的5.6%上升为5.9%。 3、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上半年,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为551.80元;同比下降16.0个百分点。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286.77元,同比下降19.8个百分点。
2023-08-20 04:39:316

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包括哪些收入?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四方面收入。一是就业单位得到的所有工薪收入;二是个体经营净收入;三是利息、股息、炒股收入、房租等财产性收入;四是离退休金、赡养赠送收入、保险赔偿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农民总收入是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收入总和,它既包括现金收入,也包括实物收入。现金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在调查期内得到以现金形态表现的收入。按来源分成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财产性收入(包括利息、股金、租金、土地征用补偿及其他投资收益)、转移性收入(包括亲友赠送、离退休养老金、报销医疗费、粮食补贴及其他转移性收入)四部分构成。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民总收入扣除相应的各项生产费用支出后,归农民所有的收入。它既可以用于生产、非生产投资,改善物质和文化生活,以及用于再分配的支出和结余的收入,该指标用来观察农民实际收入水平,以及农民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能力。计算方法:农民纯收入=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农村内部亲友赠送农民人均纯收入就是被调查农民纯收入之和除以被调查人数。
2023-08-20 04:39:461

社会建设水平提高 “十四五”人民生活品质将改善

【导语】社会建设水平提高,“十四五”人民生活品质将改善,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1、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3、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社保转移接续,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落实异地就医结算,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5、健全灵活就业人员社保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6、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7、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和互助性养老,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养老服务综合监管制度。8、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基层放权赋能,加强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公立医院建设和管理考核,推进国家组织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使用改革,发展高端医疗设备。支持社会办医,推广远程医疗。坚持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促进全民养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健康产业。
2023-08-20 04:39:54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宏观基础?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其中,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投资将适当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大民生工程倾斜。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利用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 首先,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对农村居民而言,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对城镇居民而言,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中央决定明年元旦起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改革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适当考虑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健康状况、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负担等;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可以考虑免征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筹建股市平准基金。 其次,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因此,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依法重点整治,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建立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取消各种违反规定收取的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尤其要努力减轻居民购房、购车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降低电讯资费标准,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费,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最后,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引导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拟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 五、外贸政策: 促进出口平稳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未来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仍很严峻。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尽管面对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首先,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其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再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进一步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对于鼓励类的境外投资,我国政府今后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境外投资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等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将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六、价格政策: 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政府主要是进行有效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欺诈和市场失灵;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如部分资源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产品等。此外,在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可能会实行暂时性的价格管制。未来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制,具体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价格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其次,对于垄断行业价格要加强监管,强化成本约束。严格限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限制石油、电讯、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再次,对于资源类产品,要在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修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价格变动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资源价格改革必须控制节奏,审慎推进。要在公用事业(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差别价格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的消费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和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最后,继续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废止;价格或收费标准过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经营性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要清理规范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加重农民负担。七、农村政策: 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长期看,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其次,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参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建立农业“价格-直补”综合联动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为正,既可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从根本上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在扩大内需上产生稳固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八、就业政策: 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首先,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政府要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并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帮扶创业范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登记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贷款及贴息;尽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这是劳动者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应尽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乡镇。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将就业观念教育培训贯穿于创业培训的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 最后,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九、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应对经济社会矛盾回旋余地较小,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首先,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立法三大杠杆,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在继续关注老工业区、落后地区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经济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碍 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扩大内需”这个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主线,清理投资、消费、外贸、民生等领域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障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首先,从2009年元旦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其次,加快改革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体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第三,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划分政府机构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第四,进一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最后,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实用好国有资本收益。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有独资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应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比例,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2023-08-20 04:40:181

解决当前分配不公的措施有哪些

  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 当前我国存在哪些分配不公现象?  公平,一般地讲,反映的是人们追求利益分配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中国自古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传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实现分配公平奠定了根本制度前提。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我们曾实行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人们之间收入差距不大,但趋于绝对的平均主义,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改革开放后,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践证明,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国情,激发了社会创造活力,促进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加。  但也要看到,在人们收入水平普遍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分配不公的现象,许多群众对此反映比较强烈。  比如,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数据显示,2007年,居民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为57.5%,比1992年下降10.8个百分点,而政府收入和企业收入比如,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据统计,从1997—2007年的10年间,劳动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3.4%下降到39.74%。尽管这里面有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我国劳动报酬占比是呈逐年下降趋势。有学者认为,当前初次分配中“强资本、弱劳动”趋势不断强化,劳动在各种生产要素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比如,垄断行业收入畸高。一些行业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地位轻而易举获取高额利润,并将其转化为员工的收入和福利。而这些过高收入与员工的劳动贡献和企业的真实业绩并不相符。  再比如,一些不合理收入没有得到有效规范。如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巧立名目滥发津贴补贴、非货币性福利等;一些行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乱涨价;一些行业人员收受红包、回扣、出场费等。这些被称之为“灰色收入”、“隐性收入”的部分,往往难以统计,也难以纳入收入调节范围。  还比如,违反分配政策的现象大量存在。一些地方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不及时,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符。一些企业不执行国家最低工资标准,不按规定给工人缴纳各种社会保险,随意压低、克扣工人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久治不绝。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5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国际上通常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差距的重要指标,一般认为,当基尼系数处于0.4—0.5,表示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出现两极分化。据有关方面测算,目前我国基尼系数约为0.47。对我国这样一个典型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国家,虽然基尼系数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但我国目前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收入差距并不完全是分配不公造成的。其中也有由于个人能力大小、努力程度不同、贡献高低造成的差距,这种差距是必然的、应该的,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表现,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那些不合理、不合法原因造成的收入差距,才是分配不公的表现。  因此,理解分配不公关键是要明确分配公平的标准是什么。在初次分配中,主要应看分配与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贡献是否相称,贡献多则收入多,反之则收入少;在再分配中,主要应看政府是否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必要的调节;在三次分配中,主要应看高收入群体是否承担社会责任,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  知识点  基尼系数和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根据洛伦兹曲线所定义的判断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标。它是指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A/A+B)。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就越大。  知识点  三次分配机制  社会分配机制主要有三个层次: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  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的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由市场机制形成。  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把国民收入中的一部分拿出来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险系统进行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控机制起作用。  第三次分配是指动员社会力量,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者行动等多种形式的制度和机制,是社会互助对于政府调控的补充。  现阶段分配不公问题原因何在?  对于当前存在的分配不公现象,社会十分关注,要求改革分配制度的呼声也很高。对此,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这些年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为什么不公平感似乎还强了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认真分析分配不公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社会历史的原因。分配不公看起来是近些年的事情,但实际上,有些是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比如,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就是导致城乡之间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自然、历史等客观条件形成的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也是造成分配不公的重要原因。  有体制改革不到位的原因。目前我国还处于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有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机制还没建立起来,而有些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规则仍然存在,体制的不健全必然造成分配的不公平。同时,由于不同地区、领域、行业改革推进的先后和力度不同,因而享有的机会、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就会导致利益分配的差异。  有相关政策不完善的原因。分配问题并不单单是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受到很多方面政策的制约。比如,受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的限制,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劳动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基本社会保障欠缺等。比如,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对社会困难群体的保障力度不够,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据统计,在城镇就业人员中,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仅为62%和60%,农民工参加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不足20%和31%。  有分配制度改革滞后的原因。一次分配中,没有明确国家、企业、居民三者合理的分配比例关系,没有建立劳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二次分配中,没有以制度形式明确各级财政用于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比例,难以确保二次分配的公平性、合理性。三次分配规模小,慈善捐赠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监督机制等还不健全,对分配的调节功能有限。同时,分配的调节和监管不够有效。比如,个人所得税征收存在“逆向调节”的现象:2009年6300多亿元的个税中,工资、薪金项目占了40%以上,工薪阶层成了实际的纳税主体;对某些“灰色”和非法收入也缺乏有效的监管。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的公平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公平的诉求日益强烈,因而对分配不公的感受更加强烈。一旦对分配不公现象有直接感受,或自身的权益受到侵害,人们就会通过各种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呼声,通过各种途径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为什么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事不公则心不平,心不平则气不顺,气不顺则难和谐”,这句俗语道出了公平的重要性。正像有的专家所指出的,目前收入差距已经接近社会所能忍受的“红线”,成为广大群众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分配公平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利益调节问题,也是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分配不公制约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邓小平同志曾经深刻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作为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分子,每一位劳动者都有权利平等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有权利获得公平的收入分配。分配不公造成收入差距过大,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相违背的。更加注重分配公平,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体现。  分配不公阻碍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内需不足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工资性收入增长缓慢,制约民众的消费能力是内需乏力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高收入者消费需求增长空间不大,而低收入者虽有消费需求,但无力增加消费支出。结果就会出现“有钱的人不想消费,想消费的人没钱”的局面,使消费需求这个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发挥不出应有作用。  分配不公抑制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分配不公会使部分低收入者生活困难、社会地位下降,降低他们对改革的认同感和参与改革、投身建设的积极性;而部分既得利益者害怕改革触及自身利益,则会成为改革的阻力。同时,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会导致激励机制扭曲,使部分低收入者对通过勤奋劳动改善处境失去信心,从而丧失工作和创造的激情,使社会发展丧失活力。  分配不公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分配不公会使部分经济困难的群体产生心理失衡和被剥夺感,引发他们对社会的不满,从而成为社会矛盾的主要“孵化器”。当前出现的一些社会矛盾和冲突,包括许多群体性事件,很多都源于分配不公引起的贫富差距悬殊。分配不公还容易影响社会风气,造成人们价值观的扭曲,使“金钱万能”的拜金主义思想容易泛滥。  可以说,分配不公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障碍,并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今年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突出强调,要“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调节收入分配是一场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和变革,必须照顾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协调好各阶层、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在全社会最大限度地取得共识。同时应看到,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各方面承受能力增强,有条件、有能力逐步解决这一问题。要以攻坚克难的精神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管齐下、多策并举,逐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使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切实得到提高,使再分配的各项调控机制对收入差距的调节更加有力、有效,使三次分配的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等在促进分配公平中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努力,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和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切实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  ● 如何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  4月的北京,春暖花开。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当总书记强调要“不断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时,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随后通过新闻媒体报道,在社会上也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可以说,总书记的话既切中了分配不公问题的要害,又指出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  当前,普通劳动者收入偏低已成为收入分配领域的突出问题。在绝大部分百姓的收入来源都是劳动收入的情况下,解决分配不公问题,首先要切实提高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收入,扭转劳动收入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使劳动者工资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企业利润增长相匹配,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工资是劳动报酬的主要形式,提高工资收入是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的主要途径。据报道,在发达国家,工资一般占企业运营成本50%左右,相比而言中国则差距较大。要完善和落实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随着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等因素的变化,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和平均工资水平。健全最低工资制度,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确保工资按时足额发放。  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提高普通劳动者收入,就应改变工资由企业单方决定的现状,增加工人的发言权。近年来,不少省份开始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截至2009年,全国签订集体合同124.7万份,覆盖企业211.2万个。应逐步全面推行这一制度,扭转“劳方不敢谈、不会谈,资方不愿谈、拒绝谈”的局面,有效发挥对职工工资正常增长的保障作用,更好地协调劳资关系,切实维护普通劳动者合法权益。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增收仍然困难,要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财政支出、国债资金、土地出让收入都要向农业农村倾斜。提高粮食及其他主要农产品价格,扩大涉农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加强对农民创业的金融和财税支持,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继续抓好农村扶贫工作,从根本上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是“收入分配的调节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应进一步完善保障体系、扩大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  如何有效调节过高收入?  新时期以来,很多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抓住机遇、勇于开拓,通过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等方式,率先富了起来。对他们的合法收入依法予以保护,同时进行必要的调节,这是促进分配公平、缩小社会成员收入差距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5月31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加大对高收入者的个税征收力度,将高收入的重要来源——财产转让、利息、股息、红利所得等,纳入个税征管对象。这是通过税收手段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重要举措,对于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将产生积极意义。  应该说,“调高”不是简单的“抽肥补瘦”、“劫富济贫”,更不是“均贫富”,而是要通过税收等手段,使高收入群体的一部分财富交给国家,用于二次分配。当前,要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加大调节力度,既充分保护人们劳动创业的积极性、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又有效缓解收入差距过大趋势。  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步伐,进一步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领域,引入竞争。调整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使国家作为国有资本所有者在垄断行业的权益得到保障。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完善监管办法。  加大税收的调节作用。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工薪阶层的税收负担。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减少税收流失。  积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增强全社会慈善意识,鼓励先富起来的人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鼓励和引导社会捐赠的相关制度和政策,对公益事业的捐赠款项实行全额税前列支或抵扣。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财富分配中的作用,促进民间自愿捐赠活动,吸纳社会资金帮助困难群体,推动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广大群众对收入差距拉大有意见,其实并不是对合理、合法的收入有意见,而主要是对通过违规、违法行为获得巨额财富而造成的收入差距强烈不满,对这些非法收入要坚决取缔和打击。应堵住国企改制、土地出让、矿产开发等领域的漏洞,深入治理商业贿赂。严厉打击走私贩私、偷税漏税、NM交易、操纵股市、制假售假、骗贷骗汇等经济犯罪活动,切断违法违规收入渠道。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国内外的实践都证明,在一个社会中,中等收入者群体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社会稳定。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应该是一个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格局。这一观点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可。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者数量偏少,在全社会比重小。应通过多种措施,不断扩大中等收入者规模,逐步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加快推进城镇化。制约我国中等收入者阶层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收入长期偏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十分重要的就是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加强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流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稳步推进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让更多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  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积极引导人们自主创业,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培育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渠道。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劳动者创业的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场地安排、工商管理等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为更多社会成员提供创业的机会和平台。认真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研究表明,一个人接受教育水平与其收入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受教育时间越长,预期收益也就越高。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使更多的人通过攀登“知识的阶梯”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加强各种类型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把低知识水平、低技能的劳动者提升到高技能的劳动岗位上,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是衡量国民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比重只有2.3%,且来源渠道比较单一。要规范和发展房地产、股票、债券、期货、黄金、外汇、保险市场,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理财渠道。完善法律制度,加强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力度,为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供公开、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  有一位思想家说过:“财富的公平分配是人类社会至高无上之美德。”古往今来,人类对于公平分配的追求从未停歇。当代中国,亿万人民必将在为中国特色社观点声音  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两头超载”、中间纤弱的“哑铃形”发展,必然是病态的发展。  只有促进分配公平,才能避免部分社会群体产生深刻的挫折感和被剥夺感,才能给全体人民带来普遍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如果说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那么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就是政府的良知。  必须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一样,守住贫富差距的“红线”。  企业提高工人工资要算成本账、收益账、良心账。
2023-08-20 04:40:292

十八大关于教育方面的问题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师德水平和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2023-08-20 04:40:374

实施什么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

法律分析:要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42.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43.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健全就业需求调查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
2023-08-20 04:40:451

今年政府工作的九项重点任务是?

(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  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加快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大力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居民消费政策。大力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物业、医疗保健等服务业。鼓励文化、旅游、健身等消费,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支持引导环保建材、节水洁具、节能汽车等绿色消费。扩大消费信贷。加强城乡流通体系和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不断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稳定增长,促进投资和消费良性互动。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加强政府投资对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优先保证重点在建、续建项目,有序推进国家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把好土地、信贷、节能、环保、安全、质量等准入和审核关,加强对重大项目特别是政府和国有投资项目的监管、督查,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二)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这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增加生产、保障供给。继续把抑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大中城市要有合理的菜地保有量,稳定和提高本地应季蔬菜自给水平,同周边地区和优势产区协作建设“菜篮子”产品基地。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完善政府储备和商业储备体系,做好主要农产品收储和投放,增强市场调控能力。  搞活流通、降低成本。严格执行蔬菜等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认真落实对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社区平价菜店等的扶持政策,鼓励城市连锁超市、高校、大型企业、社区与农产品流通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增加零售网点,充分发挥流通主渠道作用。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扩大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范围,完善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税收政策。调整完善部分农产品批发、零售增值税政策,推动流通标准化、信息化建设。要多管齐下,切实把流通效率提上去、中间成本降下来,真正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得到好处。  加强监管、规范秩序。重点加强对食品、药品价格和医疗、通信、教育等服务收费的监督检查,坚决治理交通运输领域乱收费乱罚款,纠正大型零售商业企业违规收费行为,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囤积居奇、操纵价格、恶意炒作等违法行为。把握好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预期。  (三)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着力提高单产。引导农民调整结构,扩大紧缺、优质农产品生产,支持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生产。农业补贴要继续增加总量,提高标准,扩大范围,完善机制,新增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各种生产服务组织倾斜。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今年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平均每50公斤分别提高7.4元和16元。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增加粮油、生猪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县奖励补助资金。实施新10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全面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加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力度,让扶贫对象更多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对良种繁育、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和建设,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完善农业技术补贴制度,促进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到田到户。建好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高产创建和标准化创建。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拟安排12287亿元,比上年增加1868亿元。要搞好灌区配套改造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以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要认真搞好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法律赋予农民的财产权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严格保护耕地。制定出台农村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条例。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利用的机制,加强统筹规划、项目配套、政策引导,扩大国内需求,防止太阳能、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以汽车、钢铁、造船、水泥等行业为重点,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效益。落实并完善促进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激发科技型小型微型企业发展活力。实施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用能管理,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实施节能发电调度、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水电,加快页岩气勘查、开发攻关,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强能源通道建设。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开展节能认证和能效标识监督检查,鼓励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保护,着力解决重金属、饮用水源、大气、土壤、海洋污染等关系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监管危险化学品。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推进生态建设,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巩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成果,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严格保护江河源、湿地、湖泊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建设性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进程。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发挥各地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认真落实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各类城市都要夯实经济基础,创造就业机会,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管理服务,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更加注重把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合理引导人口流向,让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着力解决农民工在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子女入园上学、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实际问题,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五)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经费要突出保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提高使用效益。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素质教育,逐步解决考试招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进学校民主管理,逐步形成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资源配置要向中西部、农村、边远、民族地区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继续花大气力推动解决择校、入园等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农村中小学布局要因地制宜,处理好提高教育质量和方便孩子们就近上学的关系。办好农村寄宿学校,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校车和校园安全管理,确保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加强学前教育、继续教育和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好民族教育。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完善国家助学制度,逐步将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到所有农村学生,扩大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范围。大力发展民办教育,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各级各类教育领域。教育寄托着人民的希望,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把这项事业办得更好!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支持企业加强研发中心建设,承担国家和地区重大科技项目。引导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推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完善科技评价和奖励制度。倡导学术诚信,鼓励独立思考,保障学术自由,弘扬科学精神。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全面加强人才工作。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大力培养造就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任用、评价、激励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社会环境。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就业是关系国家发展和人民福祉的大事。今年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各级政府务必坚持就业优先战略,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加强退役军人技能培训与就业安置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强职业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劳务派遣的规范管理,开展劳动关系争议排查,加强劳动监察和调解仲裁,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今年年底前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加强城乡低保和社会救助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加强各项社会保障制度衔接。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保服务能力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各类社保经办机构进行整合归并,有些服务可委托银行、商业保险机构代办。加快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发放。  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全面推开尿毒症等8类大病保障,将肺癌等12类大病纳入保障和救助试点范围。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对外开放的多元办医格局。充分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公共卫生服务,预防控制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慢性病、职业病。加强药品安全工作。扶持和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加快实现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全覆盖,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试点范围扩大到60%的县(市、区)。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特殊扶助标准。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做好妇女儿童工作,扩大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免费检查覆盖面,提高妇女儿童发展和权益保障水平。进一步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龄事业,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城乡老年人都老有所养,幸福安度晚年。  继续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严格执行并逐步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继续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万套,新开工700万套以上。抓紧完善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加快建设城镇住房信息系统,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自治能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动实行居住证制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服务。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电子政务网。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实施安全发展战略,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动。增强食品安全监管能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健全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加强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七)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努力形成知荣辱、讲正气、守诚信、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为重点,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和档案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继续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深入开展对外人文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相互借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  (八)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正确抉择。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大胆探索,以更大决心和勇气继续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等各项改革,破解发展难题。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更好地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深化土地、户籍、公共服务改革,理顺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收入分配等改革,理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有效保障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依法行政和社会管理创新,理顺政府与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关系,建设服务、责任、法治、廉洁政府。今年改革的重点任务是: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分税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稳步推进地方财政预算、决算公开。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及国债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消费税制度。全面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深入推进国有控股大型金融机构改革,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推动实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推进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完善新股发行制度和退市制度,强化投资者回报和权益保护。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推进保险业改革发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研究推进铁路、电力等行业改革。完善和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打破垄断,放宽准入,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铁路、市政、金融、能源、电信、教育、医疗等领域,营造各类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环境。  深化价格改革。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和调整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抓紧制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严格规范国有企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薪酬管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促进机会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科学划分事业单位类别,分类指导、分业推进、分级组织、分步实施,深化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加快推进政府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尊重和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行政,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粗暴执法、渎职失职和执法腐败等行为。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严格依法设定、实施、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严禁领导干部插手政府采购、工程招标、土地矿业权拍卖等经济活动。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加强行政监督、民主监督、舆论监督。坚决查处各类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治腐败分子。  (九)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  我国对外开放已进入新的阶段,进出口贸易、双向投资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创新对外经济工作思路,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形成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我们强调扩大内需,但决不能忽视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要保持外贸政策基本稳定。稳定出口退税政策,扩大贸易融资和信用保险,改进海关、质检、外汇等方面的监管和服务,帮助企业克服订单不足、成本升高、摩擦增多等多重困难和压力。要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营销网络和研发中心,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中西部转移。巩固美日欧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承接服务外包。制定加强进口、促进贸易平衡的指导意见,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推动进出口平衡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更加注重优化结构和提高质量。实施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中西部地区。  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正处于对外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政策支持,简化审批手续,健全服务保障。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支持“走出去”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放宽居民境外投资限制。加强对外投资风险管理,维护我境外企业人员和资产安全。  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努力保持与发达国家经贸关系稳定发展,全面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继续推进自贸区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二十国集团等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建设,加强与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继续在多哈回合谈判、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发挥建设性作用。
2023-08-20 04:41:343

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这是我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全面小康社会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框架体系uff64目标要求的充实uff64完善和提高。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要求是基于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来的,新要求赋予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全面uff64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新要求提出发展新理念,理清发展新思路,指明发展新路径,绘制发展新蓝图。  一uff64在发展中不断深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25年前,在党的十二大(1982)报告中,“小康”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里,这让人们看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一个里程碑式的显著标志。5年前,党的十六大报告(2002)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小康社会作出比较全面的描述,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  小康,是一个有着浓郁中国韵味的词汇。从最初的“小康水平”到“总体水平的小康”,再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的现代化道路,从形式到内容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全面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经济社会指标uff64生产力进步程度uff64科技发展水平uff64经济发展模式uff64社会保障体系uff64区域协调以及人民生活状态uff64政治民主和文化建设等,其体系框架的具体内容以及标准是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的,这不仅需要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有更深刻的认识uff64更全面的把握,也需要根据国内外新形势uff64新变化进行动态的调整。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是对原有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框架进行不断充实uff64丰富uff64完善和提高。  改革开放近30年,我国经济发展水平uff64消费结构uff64产业结构uff64就业结构uff64城镇化等都发生变化,我国已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在这个阶段,“生存性问题”压力减弱,“发展性问题”压力增大,已经到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  从人类发展的角度讲,我国面临着两大矛盾和两大任务。两大矛盾:一是经济快速增长同发展不平衡uff64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矛盾;二是公共需求的全面快速增长与公共服务不到位uff64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突出矛盾。两大任务:一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基本有保障的公共服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于促进公平uff64可持续的人类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七大在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及时uff64科学的调整和完善,这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uff64建设更高标准的全面小康社会  党的十六大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然而仅仅过去五年,我党又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之路,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出更高标准。  第一,指标值由“总量”调整为“人均”,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总量反映国力,人均反映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uff64共同富裕程度,它构成了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公平表征。指标变化表明从追求经济增长uff64强调产出能力的绝对量,转向追求经济发展uff64强调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相对量,人均考虑了人口增长因素,突出了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我国经济总量突破21万亿元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002年的1000多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2000多美元,提前实现了本世纪头一个10年翻一番的预期。我国经济位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国民总收入排名第129位(2004年数据排名)。根据世界银行的《2003年世界发展数据手册》,世界人均国民总收入是5120美元。无论从排位还是从绝对量比较,我国人均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很大。当初GDP翻两番,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到2020年预期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这是20世纪工业化的重要衡量指标)。如今,我们有条件也有能力尽快提高人均水平,按人均GDP翻两番,考虑汇率和人口因素,届时将可以实现人均4000美元左右。这意味着我们将根据21世纪初的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状态,与时俱进,提高了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对于人均GDP翻两番的理解,也不能仅限于数值的概念,这个总体水平的平均,是有最低底线的,即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这一点正是党的十七大着重突出的“人本理念”,也是对小康社会之“全面小康”含义的补充,即“全民达到小康水平以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标准提高,难度增大,要求发展的进程也要加快。  第二,目标值由“基本实现工业化”调整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党的十七大报告谈到全面认识新形势新任务时,在党的十六大强调的“四化”基础上增加了信息化,即工业化uff64信息化uff64城镇化uff64市场化uff64国际化。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两次现代化进程,第一次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第二次则是指从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第一次现代化是以实现工业化为主要标志,我国已进入工业化的冲刺期,但面对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格局,中国必须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开始向第二次现代化,即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肩负起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历史任务。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特征,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决定一个国家uff64一个民族进步的快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就是要在完成工业化uff64发展信息化的进程中,走科技进步uff64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向更高的经济社会层次发展,为中国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经济支撑。  第三,体制目标由“建成完善”调整为“更加完善”。党的十四大确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到2020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为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制uff64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协调,为解放生产力uff64发展生产力创造更为良好uff64有利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条件。  第四,城市化进程由“城镇人口比重较大幅度uff64三大差别逐步扭转”调整为“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uff64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城市化是第一次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集约程度”和生活质量,是现代化的质量表征。按照国际工业化的一般标准,城市化(非农业人口)比重在60%以上,我国2006年城镇人口比重为44%。尽管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但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很大,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提高城镇人口比重是一项综合性uff64社会性任务,不仅要着重解决“三农”问题,加强新农村建设,还要考虑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的空间,城镇化建设,城市规模扩展,以及相关的户籍制度uff64用工制度uff64教育及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配套。  三uff64走“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到“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好”字排在了“快”字之前,这一顺序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但速度之“快”,基于质量之“好”,“好”是“快”之前提,在“好”的基础上的“快”才是真正意义的uff64长久不衰的“快”,能够行稳致远。  第一,翻两番必须建立在优化结构uff64提高效益uff64降低消耗uff64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新意是,在谈到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时,把“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放在了第一位。据有关数据显示,尽管2006年中国贡献了占全世界5.5%的GDP,但中国为此消耗了占全世界15%左右的能源uff6430%的钢材和54%的水泥。资源和环境压力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而改变这种压力的根本途径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的提高,绝不仅仅是一个数量问题,这一指标的实现是以产业结构优化uff64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提高uff64节能环保为前提条件。经济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步提高,逐渐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uff64增长方式uff64消费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uff64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生发展向内生发展转变,由量的积累向质的提升发展,由效益优先向公平优先发展。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替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虽然仅一词变更,但是内涵却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量的概念,着重于经济总量,经济增长方式则是就经济增长本身的投入产出而言。而经济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质的概念,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更丰富uff64更全面,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uff64劳动力生产率uff64科技水平uff64教育程度uff64资源利用uff64生态环境uff64社会转型和国际收支等多方面社会经济的内容。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发展动因讲,就是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内在(企业uff64消费)主导;从发展拉动讲,由单纯投资型转向更多地依靠改革uff64自主创新型;从发展状态讲,由高耗低效污染型转向低耗高效环保型;从发展协调性讲,由产业uff64分配uff64区域uff64资源uff64生态的失衡转向相对均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要快速发展经济以扭转落后局面,因此重点强调经济量的快速增长。如今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必须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更注重社会生产力水平uff64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全面提高。用“发展”取代“增长”,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也更好地体现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征。因此,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uff64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一条是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  第三,突出消费拉动,普遍提高人民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是由投资uff64出口uff64消费“三驾马车”同时拉动的,三者之间存在相互消长的关系,尤其是消费与投资的这种相互消长关系更为直接和明显。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几乎形成了一种定势,即投资和外贸成为强势推动力量,而消费则不时处于疲势或弱势的状态。高投资uff64多出口,使我国经济保持了一个相当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同时也面临投资过热uff64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压力等问题。在经济发展初期,一个短时期或者某个特定时期内出现这种状态,倒也未有大碍。但是,从长期的经济发展来看,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特别注意的问题了。这个问题由于国内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在近几年来显得尤其突出和迫切。投资uff64出口uff64消费最好是均衡发展,才能够保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国际经验表明,消费率低于60%就必须调整。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消费率已达70%~80%。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消费率)已从1978年的62%下降到2006年的50%,居民消费率也从1978年的48.8%下降到2006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内需不振,是这几年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个深层次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发突出。中国经济增长立足点应更加重视扩大消费,扩大就业,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和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实现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扩大消费能够直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最直接的意义。同时,消费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持久的动力源泉,从国内外的经验来看,都证实了这一点。  第四,保障社会公平,均等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表现出的不公平的形式多种多样,原因也很复杂,既有历史uff64自然uff64制度和政策的原因,也有市场不完善uff64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不公平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决定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持续的努力。从基础性uff64广泛性uff64迫切性uff64可行性角度出发,义务教育uff64公共卫生uff64基本医疗uff64基本社会保障uff64公共就业服务是中国建设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存权uff64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它们构成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经济持续增长为促进社会公平提供必需的物质基础,但还需要政府增强提供公共服务能力,以及完善相应的配套制度。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uff64劳有所得uff64病有所医uff64老有所养uff64住有所居。均等化不等于平均化,而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尊重社会成员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制度,要将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控制在社会可承受的范围,要特别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现阶段重点应努力推进城乡区域间uff64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023-08-20 04:41:422

怎样理解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

”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逐步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具有重大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1990年就强调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他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经过30多年改革发展,我国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长足进展,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社会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生活水平有了不同程度提高。同时,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群体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促进共同富裕,已经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认真解决好的重大现实课题。 走共同富裕道路,首先要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基础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的前景也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的根本出路同样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做大蛋糕,才能为分好蛋糕提供强大物质基础。既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又充分发挥多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市场竞争、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和发展经济的积极作用,既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又保护各种要素按贡献分配的非劳动收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使所有市场主体和各方面力量共同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合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健全扩大就业和提高劳动报酬的发展环境和制度条件,深化企业工资分配制度改革,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健全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通过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建立公共资源出让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优势、道义优势、制度优势,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始终不渝的价值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随着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由于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仍然任重道远。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摆在现代化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切实抓出成效,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   要逐步建立以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 、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逐步实现全体公民在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机会均等,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创业发展、奉献社会、追求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同等机会;实现在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让每一位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承担责任,平等地受到保护。为此,将通过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将坚持执法为民、公正司法,加快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加快建立覆盖全国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调整财政收支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领域,不断增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使公共服务成果更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牢牢把握这一基本要求,对于充分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提供强大动力,具有重大意义。   30多年来,改革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宏观调控目标和政策手段机制化建设,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和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进入改革攻坚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破解新的难题、化解新的风险、激发新的活力、实现新的发展,需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从世情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继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突破,各国相互依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世界力量对比有利于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另一方面,世界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保护主义抬头,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从国情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们在工作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与人民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是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民生领域一系列突出问题尚待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亟须破解。 从党情看,这些年来,我们党坚持不懈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紧紧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提高党依法执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水平,党的建设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政治和组织保障。同时,与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相比,与党所承担的历史任务相比,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待相比,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组织建设状况和党员干部素质、能力、作风都还有不小差距。特别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大势,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只要我们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扎实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就一定能乘风破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使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23-08-20 04:41:571

我国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属于再分配措施的有①提高企业最

D 试题分析: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这是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①与题意不符;③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居民的收入差距,与题意不符;②④是再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该题选D。
2023-08-20 04:42:061

城乡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消费的关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它是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费以及调查户的记账补贴后的收入。2012年7月,31省区公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中,上海、北京、浙江占据前三名,甘肃垫底。从增幅来看,海南增幅最高,达17.9%。可支配收入=家庭总收入- 交纳的所得税- 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 记帐补贴家庭总收入指调查户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成员在调查期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总和,不包括出售财物和借贷收入。收入的统计标准以实际发生的数额为准,无论收入是补发还是预发,只要是调查期得到的都应如实计算,不作分摊。(1)工资性收入,指就业人员通过各种途径得到的全部劳动报酬,包括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它兼职和零星劳动得到的其它劳动收入。(2)经营性收入, 指个体或私营业主在一个记账周期(一个月)内所取得的全部营业收入或销售收入以及经营房屋出租业务的租金收入。(3)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如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4)转移性收入,指国家、单位、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住房公积金等;家庭、亲友间的赠送和赡养等。个人所得税指调查对象被扣缴的工资薪金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它所得等个人所得的税款。社会保障支出指调查户家庭成员参加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社会保障项目中由个人交纳的保障支出。不包括职工所在单位交纳的那部分社会保障金。具体包括个人交纳的住房公积金、个人交纳的医疗基金、个人交纳的失业基金、个人交纳的养老基金和个人交纳的其他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指调查户因承担记账工作从统计部门、工作单位和其它途径所得到的现金。不包括实物部分。
2023-08-20 04:42:252

收入分配公平为什么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收入分配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点。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结构严重不合理,不仅成为经济生活的主要问题,而且开始成为社会生活的突出矛盾。为此,“十二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要的在于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 以收入分配改革实现发展导向由经济总量向国民收入的转变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实现发展导向由经济总量向国民收入的历史性转变。这些年,我国在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消费率持续走低,主要原因在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严重制约了中低收入者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提升的趋势,关键在于形成公平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1. 尽快提高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居民收入份额,尤其是劳动者收入份额,是多数人分享发展成果的基本指标,也是拉动消费的基本条件。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首先要将城乡居民收入和劳动者报酬增长两大方面作为主要的约束性指标。 2. 有效缓解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产生收入分配差距,这是一个规律;两极分化不可持续,这也是一个规律。应当看到,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不仅有市场经济发展的因素,更与市场经济不完善、相关改革滞后相联系。“十二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当有缓解并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约束性指标。例如: 3. 确立财产权保护的基本制度。这既是完善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基础保障。例如,城乡差距的不断拉大,不能不说与农村土地财产权的制度不完善直接相关。建议在《物权法》的基础上,加快财产权制度改革。 4. 确立财产公开制度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无论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还是调节收入分配关系,确立和保护财产权,都有赖于财产公开和透明有序的收入分配秩序。“十二五”应当把确立财产公开制度和透明有序的分配秩序作为收入分配治理的重大任务。 以调节收入分配关系为重点推进结构性改革 从我国现实看,收入分配有总量问题,更有结构性问题。这些年,财税体制以及相关的结构性改革滞后,是收入分配关系难以理顺的主要原因。为此,实现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目标,重在推进以调整财税体制为重点的结构性改革。 1. 以工资谈判协商制度为重点建立劳动者报酬的保障机制。由于工资谈判协商机制的长期缺失,劳动者报酬很难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同步。按照国家统计局1998-2007年数据,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33倍,而同期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仅提高0.83倍。从实际情况看,提高劳动者报酬,政府促进劳动报酬合理增长的主要任务是积极推进劳动报酬协商机制的建立。 2. 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加大再分配力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确保底线公平和制度公平的重要基础。这些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差距已成为城乡、地区、不同社会群体实际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以城乡差距为例,如果加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差距,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估计达到5倍左右。 3. 以收入分配调节为重要目标的财税体制改革。从我国的实践看,对以做大经济总量为目标的财税体制进行整体性重构,已成为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任务。为此,建议“十二五”财税体制改革要与收入分配改革同步。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 收入分配有市场的因素,但重要的是政府因素。理顺初次分配关系,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以民富优先为目标调整国家、企业、居民的分配格局;建立再分配体系,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划分中央地方在收入分配调节中的分工与责任;建立公平分配的基础制度,重要的是通过政府转型,规范行政支出,杜绝与公权力相关的腐败和不合理的收入。 1. 以公益性为目标调整国有资本配置。国有垄断行业所造成的收入分配不公,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的角色不转变,国有资本配置的定位问题不解决,只对垄断性国有企业收租分红,能解决部分问题,但不能解决源头问题。按照民富优先的要求推进政府转型,需要以公益性为目标对国有资本配置进行战略性调整。 2. 建立中央地方在收入分配中的职责分工体系。当前的中央地方财税关系主要以激励做大经济总量为导向,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上的目标很清楚,但在收入分配关系调节的职责分工上尚缺乏明确的制度安排。 3. 严格规范行政支出。过大的、不合理的行政支出成为我国政府转型的突出问题。相关的数字清楚地表明,我国行政支出有很大的压缩空间。“十二五”实现公共财政预算和支出的透明化,形成对财政预算和支出规范的社会监督,使行政成本在现有水平上削减15%-20%是有可能的。这样,政府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上的财政压力会明显缓解。只有敢于在行政支出改革上动真格,才能够提振社会对收入分配改革的信心。
2023-08-20 04:42:351

新城(大兴)的变化作文

大兴区地处北京南郊,广袤平原,恬静旷阔,雨霁土沃,历来是农业重要发展地区,素有“京南门户”、“绿海甜园”之称。辖区总面积1036平方公里,辖14个镇,52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97.8万人,其中户籍总人口57.6万人,农业户籍10.7万户,农业人口32.1万人。拥有耕地面积57.4万亩。2007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4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9040元。  一、绿海田园新景象,都市型现代农业展新姿  30年来,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兴区的第一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缩小。截止到2007年全区耕地面积为57.4万亩,比1978年的92万亩减少34.6万亩,耕地面积减少34.6%,年均减少1.2万亩,以年均1.7%的速度递减。在这种大背景下,全区农业经历了内部产业结构调整、都市型现代农业等发展期,逐步形成了以蔬菜、西甜瓜、果品、甘薯、花卉、奶牛、生猪、肉羊、禽类九大主导产业的生产格局,为大兴区第一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7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2亿元,比1978年的1.4亿元增长28.9倍,年均增长12.4%。农、林、牧、渔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分别由78年的70.9%、0.7%、19.0%、0.1%,发展到2007年的52.1%、0.7%、45.1%、0.7%,种植业和牧业成为全区农业的两大支柱产业,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结构性特点更加突出,主要产业及多种农产品生产在全市名列前茅,优势产业更加突出。  ——蔬菜:让首都人民吃得更新鲜。  2007年全区蔬菜占耕地面积为11.8万亩,比1978年的4.7万亩增长1.5倍,其中设施蔬菜占地面积近7万亩(其中包括温室1.3万亩、大棚2.8万亩)。蔬菜总产量达97.3万吨,比1978年增长8.6倍,占到全市蔬菜总产量的28.6%,列全市第一位,按全市常住人口1600万人,人均一天一斤计,够全市人民吃120天,已成为北京名副其实的“南菜园”。  ——西瓜:让首都人民吃得更甜。  西瓜是大兴的名特优产品,创办于1987年的大兴西瓜节至今已连续举办了19届。每逢瓜节之际“城中万商辐辏,瓜乡宾客云集,民俗社火斗妍,古风新貌争奇”,西瓜节已成为大兴对外交往的名片,庞各庄西瓜成为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通过举办西瓜节实现了由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再到品牌优势的两大重要转化,西瓜已成为大兴农业的代表。2007年全区西瓜种植占用耕地面积4.1万亩,比30年前的1.7万亩增长1.4倍,瓜类总产量228460吨,同比增长14.3倍,成为大兴农产品的第一品牌。  ——水果:让首都人民餐桌更丰富。  通过开发沙荒地,大力发展了梨、桃、葡萄等水果生产。干鲜果总产量从1978年9970吨增加到2007年123678吨,同比增长11.4倍,列全市各区县干鲜果总产量的第二位。用占全市近10%的面积,生产出了占全市14.3%的水果产量,全区常住人口人均占有量达到126公斤。各种名、优、新品种齐聚大兴,单梨的新品种就达70余个,如:丰水、黄金、圆黄、爱甘水、大果水晶等。各色各样的水果品种极大丰富了首都市民的“果盘子”。  与此同时,干鲜果总面积达10.9万亩,占大兴国土面积7.4%的果树面积,既保护了大兴区的生态环境,也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梨花节”、“桑椹节”、“春华秋实”、 “葡萄文化节”等以果品为载体的各类活动,成为观光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特色的亮点之一,为市民出游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和科普教育场所。  ——生猪、牛奶:让首都人民吃得更有营养。  大兴区的畜牧业经历了农户个体小规模养殖——规模养殖——家庭养殖——产业化等发展阶段,生猪出栏从1978年的18.6万头,发展到2007年的53.8万头,增长近2倍,牧业产值比30年前增长165倍,占农林牧渔总产值比重由23.1%提高到45.1%,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成为全区农林牧渔总产值的主要支柱之一。到2007年底,已形成了以资源集团为代表的饲料生产、生猪养殖、屠宰、肉食品深加工一条龙产业链,全区4000多个农户、30多个规模养殖场加入到资源安全猪肉生产体系中,年消化生猪46万头。以三元集团为代表的奶制品业,年消耗鲜奶8.76万吨,为大兴560家共8000多头奶牛解决了鲜奶的销路,年收购农民青储饲料1.26亿公斤,解决了2000余个劳动力就业,创造了近2亿元的产值。大兴也成为了北京市最大的鲜奶及奶制品生产基地。  ——观光休闲农业:让首都人民品味农家乐。  已连续举办了19届的西瓜节,实现了西瓜搭台经济唱戏,有利地促进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成为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开端。大兴人大力发掘农业背后所包涵的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西瓜文化的启示下,大兴人民把这里存在了千百年的大兴梨、古桑园所蕴涵的农业文化底蕴和其所形成的独特景观加以整合,进而推出了安定桑椹文化节、采育葡萄文化节和春华秋实系列活动。使大兴成为“春归桑梓夏品瓜,秋尝枣梨冬赏花,万顷绿荫多野趣,更有乡情在农家”的平原农业旅游热点。截止到2007年,全区观光园94个,年接待216万人次,实现总收入17426万元;民俗旅游接待户395户,年接待23万人次,实现总收入674万元。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拓展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一)公路成网、交通四通八达  1978年大兴境内公路密度仅为0.5公里/平方公里,发展如今的2公里/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增加4倍。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到2006年末,全区52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公路;86.5%的进村公路路面和56.2%的村内道路路面均为柏油路面;454个村在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公路密度的增加和道路质量的提高,一改过去那种“雨天一身泥,刮风起黄沙”景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是道路硬化、二旁有树有花,路灯鳞次栉比,照亮百姓人家。2007年区政府又新开通了4条农村公交线路,达到了“村村通公交”的目标,建成农村候车厅160座,落实了低票价政策,大大改善了农民群众出行条件。  (二)文化教育条件极大改善  1978年全大兴共有中小学校478所,教职工人数5516人,在校生总人数为9.6万人。经过近30年的规划、调整,集中优势教育资源等措施,到2007年全区的中小学校为117所,使95.5%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91.9%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教职工人数达到6227人,在校生总人数为近6万人。学校规模的扩大,教师人数的增加以及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使全区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7年,从而极大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民文化生活多样性的需求,全区有177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50%以上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 376个村有图书室、文化站, 273个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三)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30年前,大兴社会救济资金只有97.4万元,农村五保户只有371人。截止到2007年14镇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2398户4622人,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为年人均1440元,月均每人120元。2007年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7.1%,实际参合28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累计参保6.2万人,参保率达到30%,目前已有3300余人开始领取养老金,人均月领150余元。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并朝着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迈进。  三、农民增收步伐加快,生活变化巨大  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040元,是1978年122元的74.1倍,是1985年760元的10.9倍,年均递增11.8%,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达300元以上。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从1985年的347元提高到2007年的5888元,同比增长近16倍,年均增长14.4%,农民的生活从温饱走向富裕。  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46.7平方米。基本实现了户户用上自来水。炊事能源以煤气、天然气为主的户占住户的37.6%,告别了烟熏火燎的历史,实现了清洁能源进入农民家庭的梦想。  家庭耐用消费品从过去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样,发展到现在的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106台,固定电话76部,手机114部,电脑13台,摩托车22辆,生活用汽车14辆。更为可喜的是,农民不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以前家庭主妇最头疼的是家里来客,要买洗烧,忙活大半天还怕招待不周。现在招待客人一般是上饭店,差点的也上“大排档”,在家也可以,只需一个电话,热菜便会送上门。到2007年全区农民的人均在外饮食支出达到516元,占到食品消费支出的25%。  一串串让人无限回味的数据,看到了大兴区农村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变化,看到了一个政治安定团结、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大兴,看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正在迅速崛起的大兴新农村。  ----------------------------------------  2005年,我区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市场繁荣,社会稳定,城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居民的物质生活更加丰富,精神生活更加充实,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一、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结构有所变化  据我区城镇居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5179.27元,比上年增长20.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类情况  单位:元  从住户调查资料分析,我区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增长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居民工薪收入增长强劲。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面的拓宽,居民家庭收入呈多元化趋势,从居民家庭的收入结构来看,虽然近几年居民收入的渠道增多,但职工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居民收入主体,占总收入的60%,对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财产性收入显著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人均绝对额实现222.5元,同比增长38.7%。  (三)转移性收入增长。2005年,我区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人均实现5548.7元,同比增长7.6%。占总收入的35%。  二、居民消费水平平稳增长、消费结构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005年,我区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年人均消费性支出10106.75元,比上年增长11.5%。八大类消费性支出呈七升一降态势。居民家庭消费的主要特点是:  (一)食品消费增速减缓,消费结构由“主食型”向“副食型”转变  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3286.5元,比上年增长7.4%。增速比2004年的11.8%下降4.4%。  恩格尔系数为32.5%。居民生活水平达到富裕标准。其中以肉、蛋、禽、鱼等动物性食品为主要副食的消费数量明显增加。全年人均消费肉、禽、蛋、水产品类共计65.4公斤,比上年增长14%。而且,2005年我区居民奶及奶制品消费额为200.54元,比上年增长13%。另外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居民家庭在外用餐明显增加,2005年人均在外饮食支出573.46元,比上年增长11.7%。  (二)衣着支出较快增长。2005年居民家庭人均衣着支出983.65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1%。但居民家庭购买服装比重仍高于衣着材料比重,2005年购买服装支出人均为641.04元,占衣着消费的65.2%;购买衣着材料支出只占衣着消费的2%。在成衣消费方面,居民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舒适化。  (三)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日益增长。2005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设备用品支出685.74元,比上年增长21.7%。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进一步增加。到年底,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110台、电冰箱97台、洗衣机93台、空调器86台、电炊具84台、微波炉66台、淋浴热水器95台、排油烟机91台、吸尘器6台、家用电脑56台、移动电话119部、家用汽车19辆。我区居民家庭设备现代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  (四)居民医疗保健支出增速减缓,同比增长1.9%。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强身健体意识日益增强。2005年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273.7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人均药品费支出为669.34元,比上年下降8.2%,与此同时滋补保健品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减缓,此项支出人均为214.66元,比上年增长25.7%。  (五)交通和通讯支出同比下降5.1%。2005年居民人均交通和通信支出1235.58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人均交通支出572.85元,比上年下降21.2%,人均通信支出662.73元,比上年增长15.3%。  (六)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15.7%。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教育投资和业余生活的娱乐活动。2005年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156.87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支出405.62元,比上年增长15.8%,人均教育支出378.61元,同比增长6.3%。  (七)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据城镇住户调查资料,2005年居民家庭人均居住支出1165.46元,比上年增长22.2%。人均现住房屋总建筑面积25.29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人均现住房屋使用面积19.2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居民独用自来水户已达100%,室内卫生设备有厕所浴室户已达100%,室内具备暖气取暖户达99%,使用管道煤气户和液化石油气达100%。  (八)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随着居民家庭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八大类消费性支出中,消费结构呈“七升一降”态势,比重下降的有食品、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占消费性支出比重分别为32.5%、12.6%和12.2%,分别下降1.3、1.2和2.2个百分点。比重上升的是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类、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类、居住类和杂项商品类,分别占消费性支出比重为9.7%、6.8%、11.5%、11.5%、3.2%,分别上升1.5、0.6、0.5、1、1.1个百分点。  居民八大类消费支出构成情况
2023-08-20 04:42:452

从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角度就如何提高我国居民家庭消费水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众所周知, 扩大内需 ,转变 经济增长 方式最稳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提高普通居民的 消费水平 。要让人们乐于消费、敢于消费,关键的措施就是提高居民的收入,让老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不久前, 国家发改委 主任 张平 表示,中国将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逐步提高 居民收入 在 国民收入 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者报酬在 初次分配 中的比重。 减轻中低收入者 税负 今年,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的关注热点,工薪纳税人呼吁提高个税起征点,而大多数专家们则持反对意见,认为单纯上调起征点,中低工薪阶层减负并不明显,高收入阶层相对更受益。 那么,有没有一个新的路径,能通过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来增加他们的收入呢? 经济学家樊纲认为,个税调整应该落脚在税率累进制度上,可以通过改进现行所得税税率来减轻中等收入阶段的税负。在高收入那个层面应该继续高税收,低收入继续低税收,而在中等收入的税收要让出来,降下来。可以将现在的九级累进所得税率适当简化,比如把5000元—40000元的应纳税所得额,调整为统一实行15%的税率。这个范围包含了大多数的中等收入阶层,统一实行较低的税率符合国际惯例,有利于形成橄榄形社会结构。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魏杰前不久提出:“国家应从三个方面来提高居民收入:一是增加减税幅度。今年,我国对居民收入减税共2200亿元,明年最少要提高到5000亿元的水平;二是退税。义务教育本来是免费,但义务教育正成为不少家庭沉重的经济负担,主要原因就是多达万元的择校费。教育费用是否可退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三是要提高个税起征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涉及国家税收和居民个人收入,下一步,应该继续提高起征点,减少国家财政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同时,个税起征点的制定应考虑到地域问题。” 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居民收入主要是劳动报酬,其次是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由两部分构成,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动产收入是指股票、债券、利润、利息等,不动产收入就是房子、土地等。 中国劳动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指出,提高居民收入,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居民有机会拥有财产性收入,也就是让那些目前还没有财产性收入者包括城镇的低薪人员和农村的农民,也能够有机会、有条件获得财产性收入。做到这一点,既能增加居民收入,又能扩大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让广大群众更好地分享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成果。 魏杰指出,现在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太低了,所以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不了。研究发现,美国居民收入里有40%多是财产性收入,劳动收入占50%左右。而我国老百姓的收入里面,财产性收入只有1.8%。要提高财产性收入,就要提高动产收入和不动产收入,那就必须发展资本和房地产这两个市场。 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对于拉动全国市场非常重要。目前,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34%,说明要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许光建提出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扩大农民的消费创造必要的条件。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增长长期缓慢,既有收入水平过低、增长过慢的原因,也有消费条件的制约。由于许多农村缺乏自来水设施和足够的电力,某些家用电器就无法正常使用,冰箱、洗衣机这些在城镇生活的必需品,在农村的普及率还很低。 另外,要积极改善农村消费预期。人们在安排收入的使用时,都会考虑到今后养老、看病和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需要,由于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还比较窄、药品价格和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以及从小学到大学的相当昂贵的教育支出,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居民的即期消费欲望。 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苏海南认为,居民收入比重的提高,主要靠劳动报酬的提高。而现在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其原因较复杂,包括分配制度不健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大于求,普通劳动者在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资本很容易压低他们的价格获得更多的利润,市场竞争影响等。所以需要制定有关法律、政策来完善分配制度,调节劳资之间的关系,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权益,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 有专家提出,在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方面,首先应该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机制,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保证职工工资增长的根本途径。目前,尤其要创造条件推行区域或行业工资集体协商,解决劳动者不敢谈、不会谈的阻力和压力。其次,要结合贯彻《劳动合同法》落实关于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让广大农民工与城市户口的劳动者在同样岗位、同样工作任务和同样劳动业绩情况下获得同等劳动报酬;同时,在国有企业中应该建立普通职工与企业效益、高层管理岗位工资联动增长机制,防止出现差距过大 更多相关书籍,你可以去淘四川上看看,全场图书7折免邮。 http://item.tao.sc/Industry/BookConcern/Index.aspx
2023-08-20 04:42:541

十四五要实现各阶层居民收入的同步,关键在于什么?

关键在于着重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居民收入的来源有四个部分, 即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由于收入来源的性质不同,各类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也不同。从根本上来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源于GDP构成和居民收入构成之间的差异性。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2023-08-20 04:43:001

宏观调控应对我国2008年金融危机所采取的措施?(论文)

主要是增加政府投资的财政政策,配合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加速——乘数”的作用下,快速的拉升经济,以求摆脱金融危机。
2023-08-20 04:43:151

物流公司资金需求说明怎么写

资金需求计划:为实现公司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金额,资金需求的时间性,资金用途。融资方案:公司所希望的投资人及所占股份的说明,资金其他来源,如银行贷段等。资金需求计划:为实现公司发展计划所需要的资金额,资金需求的时间性,资金用途(详细说明资金用途,并列表说明)融资方案:公司所希望的投资人及所占股份的说明,资金其他来源,如银行贷段等。如:为保证项目实施,需要新增投资是多少 万元,新增投资中,需投资方投入 万元,对外借贷 万元,公司自身投入 万元。如果有对外借贷,抵押或担保措施是什么?请说明投入资金的用途和使用计划:希望让投资方参股本公司还是投资合作成立新公司?请说明原因:拟向投资方出让多少权益?计算依据是什么?预计未来3年或5年平均每年净资产收益率是少?投资方可享有哪些监督和管理权力?如果公司没有实现项目发展计划,公司与管理层向投资方承担哪些责任?投资方以何种方式收回投资,具体方式和执行时间:在与公司业务有关的税种和税率方面,公司享受哪些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及未来可能的情况(如:市场准入、减免税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需要对投资方说明的其它情况
2023-08-20 04:43:252

十四五期间我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趋势和特征是什么?

居民收入的来源有四个部分, 即劳动报酬、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由于收入来源的性质不同,各类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程度也不同。从根本上来说,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同步性,源于GDP构成和居民收入构成之间的差异性。从最近十年的趋势来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保持了同步。“十四五”期间,这一同步的基本条件仍然具备,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能够继续实现基本同步。判断居民的收入增长形势,依据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住户调查数据。数据显示,2019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为43万亿元。近几年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占GDP的比重,大约在40%到48%之间波动。自2002 年开始,这一比重有一个比较长时间的下降,2011年降到39.8%,之后在2016年提高到44.5%。2017年和2018年,这一占比分别为44%和43.8%,2019年为43.4%。
2023-08-20 04:43:311

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和调控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2008年我国经济经受了国内外诸多不利因素的冲击,通过精心有效的宏观调控,基本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格局,预计GDP增长10%左右,CPI上涨6.3%左右。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我国经济面临着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预计2009年GDP增长9%左右,CPI上涨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名义增长16%,贸易顺差2350亿美元,同比减少约9%。建议宏观调控将“保增长、促转型”作为基本取向,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2008年中国经济在发展中调整  2008年,次贷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超出预期,国内出现突如其来的重特大自然灾害。面对国内外一系列不利因素,党中央、国务院沉着应对、果断决策,适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在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中保持了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  1.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取得初步成效  无论是年初确定的“双防”方针还是年中调整的“一保一控”方针,我国始终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主要目标之一,采取综合措施全面控防通货膨胀。支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强,使夏粮连续第五年增产,秋粮丰收在望,肉禽蛋等生产稳定发展,食品价格同比涨幅已经从2月份最高时的23.3%回落到8月份的10.3%,其中猪肉价格从2月份上涨63.4%回落到8月份上涨1.0%。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势头的扭转成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的主要原因。8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4.9%,涨幅比2月份高点8.7%回落了3.8个百分点,年内有望继续小幅走低,预计2008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6.3%,物价过快上涨的趋势初步得到扭转。  2.及时调整调控政策取向促进三大需求积极变化  在国内外不利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连续减速,经营困难的企业和行业不断增多,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将“防止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的政策取向调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新目标,及时出台了多项微调措施,促进下半年三大需求出现积极变化。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更加强劲,1-8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1.9%,增幅同比加快6.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8%,增幅同比加快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增长,前8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4920亿元,同比增长27.4%,增幅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在出口退税率提高和汇率升值放缓等多项政策利好刺激下,7、8月份当月贸易顺差同比增长3.8%和14.9%。总需求的积极变化有利于稳定经济走势,初步预计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增长10%左右。  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  在宏观调控政策引力和市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两高一资”产品和粮食出口受到政策限制,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上升。从工业生产看,高能耗产品产量增速明显放缓,1-8月,生铁、粗钢、钢材、十种有色金属和水泥产量分别增长6.5%、8.3%、10.1%、13.3%和7.4%,增幅同比下降9.8个、9.4个、10.8个、11个和7.6个百分点。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10.2%提高到今年的31.6%;大气污染防治设备产量同比增幅由去年的5.2%提高到今年的50.3%。工业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预计今年节能减排完成情况好于去年。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也出现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企业成本上升和外需明显收缩使部分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大;证券市场股指调整幅度过大和成交低迷,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不到位,煤电油气运短期供求矛盾十分突出;资本跨境流动使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压力不减,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又十分紧张;制约农民持续增收的不利因素较多,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在周期性和结构性调整双重压力下,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下图显示,2008年二季度以来,反映经济未来运行趋势的先行指数下降势头明显,表明经济趋势性下滑的风险在增大。  对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预测详见附表1。  二、充分估计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严峻性  国际经济环境更趋严峻对我国形成较大的周期性调整压力,我国企业还面临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市场需求结构变化和节能减排等政策性导向所形成的结构性调整压力,2009年国内外经济环境中不利因素和不确定因素增多。  1.次贷危机的恶化使世界经济复苏艰难  次贷危机继续向纵深发展,正在严重破坏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秩序。这场金融危机到底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和什么时候充满不确定性。次贷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继续扩散,由于发达国家金融领域普遍出现信用和信心危机,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缩水,商业银行普遍的惜贷行为使工商业实体经济活动失去金融支持。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增长前景黯淡,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世界各国经济周期同步性将放大次贷危机对全世界实体经济的拖累。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大调整严重打击经济信心,使世界经济的复苏可能进一步推迟。世界经济复苏缺乏新的增长点,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和贸易增长率将低于2008年。今年8月份以来,全球经济降温使国际油价跌幅超过30%,带动其它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同程度的下降,近期各国通货膨胀率纷纷呈现见顶回落迹象,预计2009年随着世界经济进一步降温,通货膨胀压力较2008年减弱。  2.国际经济低迷将进一步收缩我国外部需求  2008年,美国经济陷入次贷危机后的低迷状态,美元对人民币大幅贬值,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1-8月份仅增长10.6%。但由于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1-8月份对欧盟出口仍然增长26.3%。次贷危机负面影响已经从美国向欧洲、日本和新兴国家传导,欧盟和日本二季度经济负增长;同时,8月份以后美元汇率反弹使人民币对欧元、日元升值加快,2009年我国对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可能全面放缓,外贸顺差规模进一步缩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下拉影响可能比2008年更加严重,使我国2009年产能过剩矛盾更加突出。  3.房地产开发投资降温,带动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减速  1-8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9.1%,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4%。但房地产成交量大幅萎缩,房价调整迹象明显,房地产开发商资金链紧张,市场可能由“量跌价滞”进一步发展为“量价齐跌”,初步预计,在2008年高基数的台阶上,200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将下滑到10%以下,房地产投资增量从6800元减少为3200亿元,这将导致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速。由于房地产是产业链较长的支柱产业,也是这一轮经济扩张的龙头产业,它的周期性调整将拖累一连串行业景气度下降,钢铁、建材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可能随之减速。地方政府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收入,今年以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增幅明显下降将影响明年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4.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下降,保持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加大  2008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柱是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但农民进一步增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股市和房市调整使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奥运景气”消失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可能逐步放缓。汽车、住房两大消费热点开始降温。1-7月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10.8%,增幅下降37.2个百分点。上半年汽车销量增幅回落11.4个百分点,8月份全国汽车销售环比下降5.53%,同比下降6.34%。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退潮后在短期内很难由其它消费热点替代,200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都可能低于2008年。  5.成本上升与产能过剩“两碰头”,企业效益不容乐观  2008年不得已对成品油、电力、公用事业等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大,经济运行正常秩序受到较大影响。8月份火力发电仅增长1.8%,从供给方面约束了工业生产正常增长,如不及时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工业急剧减速将会威胁到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2009年我国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势在必行,但在产能过剩背景下企业将面临成本上升而销售价格难以提高的重压,企业效益将大幅滑坡,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三、2009年不同政策和环境组合下的经济增长情景预测  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宏观调控必须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对之策。我们将2009年国际经济环境分为轻微衰退、低速增长和轻微复苏三种情境,相对应地设计了三种不同力度的宏观调控政策组合,模拟预测了三种可能情景下的中国经济走势(见附表2)。  1.中方案:平稳增长情景(GDP增长9%左右)  美国、欧洲、日本三大经济体低速增长但没有陷入衰退,国际石油、粮食价格虽有波动但年均价水平比2008年有所下降,国内外没有比雷曼破产、汶川地震更强烈的突发事件发生;宏观调控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首要政策目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并根据实际运行变化,围绕“保增长、促转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发行长期建设国债2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6%-17%,保证对普通住宅、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  在上述条件下,经初步测算,预计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9%左右。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速小幅回落到3%左右。第二产业受出口和投资减速影响较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的15%减速为13.5%,第二产业增速也由2008年的11.1%减速为10.2%。受金融、交通运输和房地产等服务业减速影响,预计第三产业增速比2008年低0.5个百分点。预计房地产投资增速从2008年27%骤然下降到10%左右,多数制造业投资降温;虽然有积极财政政策和灾后重建等加速因素支撑,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仍然回落7.5个百分点,预计名义增长率达到19%,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幅预计达到16%左右,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世界贸易增长放缓使我国进出口同时减速,预计全年出口和进口分别将增长14.5%和19.5%,增幅同比下降6.5个和7.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约2369亿美元,同比减少9%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4.3%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考虑国内外不利因素增多,国内宏观调控明确“保增长、促转型”的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同时作出重大调整,给社会强烈的政策预期引导,防止了经济景气连续惯性下滑,为缓解产能过剩压力、加快结构调整、深化体制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景气环境。从现在掌握的信息资源分析,2009年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达到60%左右。  2、高方案:快速增长情景(GDP增长9.5%以上)  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在2009年出现复苏,世界经济实际情况好于预期,国际石油价格水平低于2008年,国内外没有影响经济发展的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同时,宏观调控政策以“保增长”为首要目标,实行“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全国范围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中央财政发行建设国债3000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8%左右,向在建和新开工投资项目(包括房地产)提供充足的贷款。  在上述条件下,虽然房地产投资增速由2008年的27%下降到15%左右,但新开工的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灾后重建投资规模较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较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达到24.5%。由于就业和收入状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达到18%。国际经济形势好于预期使出口增长17.5%,国内保持高增长使资源性产品的进口需求保持旺盛,进口增幅也达22.5%,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447亿美元左右,同比减少6%。初步预计经济增长率将保持9.5%以上的速度,但居民消费价格水平也继续保持在5%左右,理顺资源能源和公用事业价格成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4%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经济表现好于预期和宏观调控全面扩张政策的力量重合,较好维持了经济景气,继续保持就业扩大的局面,但可能进一步加剧能源、环境压力,可能使控制通货膨胀的成效前功尽弃,不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出现这一情景的概率预计在20%左右。  3、低方案:大幅下滑情景(GDP增长8.5%以下)  如果我国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经济轻微衰退;国内房地产投资增速下滑到5%以下,投资新开工项目明显减少,虽有灾后重建等政策性投资支撑,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14.5%左右,增幅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4%,也比上年下降8个百分点;由于国内景气下滑,进口增幅下降,出口和进口分别增长11.5%和16.5%,贸易顺差2291亿美元,同比减少12%。经济增长率可能下滑到8.5%以下。由于经济景气明显回落,物价上涨压力减弱,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由4%上升4.5%左右。  这一情景的特点是国际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政策变化的紧缩效果叠加,使经济降温过快,就业压力更加突出,金融坏帐快速浮出水面。我们认为,我国宏观调控的前瞻性、有效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必然会根据经济运行变化适时调整政策力度,这一情景发生的概率仅为20%左右。  四、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双加速的发展战略机遇期,国内储蓄率较高,外汇储备充裕,基础设施投资空间充分,国内消费市场潜力较大,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有力激发国内各方面发展积极性,因此,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活力和潜力,通过适时有效的调控,我国经济定能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对2009年宏观调控的主要政策建议是:  1.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  当前,价格上涨压力尚未根本缓解,但从国内农产品价格走势、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次贷危机后国际货币流动性变化趋势和美元汇率走势等因素看,我国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有了更加有利的国内外环境,控物价的政策效果2009年将进一步显现。与此同时,次贷危机对世界各国实体经济的破坏作用不断加剧,国内一些地区和行业增长速度回落过快,经济过快下滑的风险在逐步增大。建议2009年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作为宏观调控首要政策目标。之所以要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是因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总量矛盾和结构矛盾同样突出,解决当前经济困难不仅需要总量政策的适度放松,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才能重构中国经济增长新活力,重获中国经济新的国际竞争力。将“保增长”和“促转型”并列为首要政策目标有利于进一步统一全党全国应对复杂形势的思想和行动,将各级政府和企业的发展积极性更好地引导到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防止为保增长重走粗放型发展老路。  2.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  建议2009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不同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时所实行的积极财政政策,这次不仅要扩大政府建设投资,由政府配置资源来集中力量办大事,更要强调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通过减税费降低企业成本和居民负担,增强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积极性。加大对结构转型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以促进企业设备装备更新;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公益性行业科研的支持力度,支持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和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开展企业创新风险投资试点,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建议2009年中央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扩大到2000亿元,重点用于灾后重建、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节能减排和结构升级等产业发展项目、支持“三农”项目等,采用银行配套贷款、吸收民间资金入股等办法,扩大国债投资带动作用。  3.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9年我国货币流动性局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既可能因为次贷危机进一步恶化使国内金融机构对国内经济形势和企业盈利前景预期转坏,普遍出现“惜贷”现象,同时国际“热钱”大量撤出,造成我国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量大幅萎缩,突然由流动性过剩转变为流动性不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资金严重短缺;也可能因为中国经济表现明显好于其他国家从而国际“热钱”继续大量流入我国,延续我国这几年一直存在的货币被动投放局面,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面对不确定性,实行紧缩或扩张的货币政策都不适宜,因此建议2009年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当局要根据货币流动性变化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控制在16%-17%,取消信贷额度管理,重点加强信贷结构引导,在重视中小企业贷款的同时,引导资金向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环保和国债项目配套倾斜,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在促转型中的独特作用。  4.加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投资,稳定房地产市场  前几年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超出了城镇居民的承受能力,出现调整实属必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以改善供给结构和满足自住需求为导向,既要促进房价的理性回归,也要防范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导致市场过度调整。改善供给结构,增加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普通住宅的土地供应,加大保障性住房和普通住宅供给,大中型城市要扩大政府对保障性住房的投资,完善住房保障体系。金融机构应对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保证对普通住宅和经济适用房等房地产项目的正常贷款,稳定房地产投资规模,保证在施房地产投资项目正常施工和竣工,防止因资金链断裂而出现大面积“烂尾楼”现象。要允许房地产上市公司和其它优质房地产公司通过企业债券市场筹集资金,鼓励房地产行业的兼并重组。前期出台的住宅交易环节税反而增加了购房人负担,应当及时取消。适当降低居民首套自住房贷款利率,取消对“第二套住房”特别贷款限制政策,吸引居民在房价回落到合理水平时踊跃入市。  5.完善消费政策,进一步挖掘消费增长潜力  要深化全党对扩大消费重要性的认识,未来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必然在13亿人民的消费需求,经济结构转型最重要的方面是需求结构从主要依靠外需转向主要依靠城乡居民消费升级。要从宏观收入分配环节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建议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息个人所得税税率为零,提高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到3000元,增加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减轻低收入者税负。实行积极就业政策,扩大城乡就业,落实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相关政策,根据物价水平变动提高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加大对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完善消费税制度,引导居民合理消费。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服务性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6.完善外贸政策,帮助外向型企业渡过难关  建议稳定人民币汇率,减弱人民币升值预期,消除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的汇率传导机制,避免汇率成为美国转嫁危机的政策工具。次贷危机恶化后,发达国家未来的贸易壁垒会更多,贸易保护措施会更加频繁使用,中外贸易摩擦也会进一步增加。为此,中国政府和企业应有预见性地做好应对措施,务实、有效化解中外贸易可能出现的纠纷。如有必要,还可联合其他相关国家,在WTO框架下联合抵制发达国家可能出现的通过贸易保护向国际社会转嫁危机的做法。可细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不同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含量,对纺织轻工行业的鼓励类产品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重点支持自主品牌产品与高技术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建立和完善自主性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要对中小型外贸企业在资金、技术上予以一定支持,帮助企业通过技术升级渡过难关。继续严格控制粮食、化肥、钢材、煤炭和焦炭等“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努力扩大重要资源、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进口。  7.抓住有利时机,理顺资源能源价格  当前,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压力逐步减轻,国际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面回落,为我国理顺资源能源价格、改革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提供了有利时机。要标本兼治,以治本为主,下决心适时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加快电价改革步伐,促进合理电价机制的形成。主要采用经济手段解决当前电煤、成品油、供热等由价格引发的供需矛盾,做好电力、煤炭、成品油、供热等供给保障工作,从供给面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要进一步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抑制不合理需求。改革资源税费制度,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附表1: 2008年中国经济主要指标预测(亿元,%)  指标 2007年实际 2008年1-8月 2008年预测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GDP 249530 11.9 130619 10.4 297767 10  一产 28095 3.7 11800 3.5 33967 3.6  二产 121381 13.4 67419 11.3 146054 11.1  三产 100054 12.6 51400 10.5 117746 10.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8.5 15.7 15.0  轻工业 16.3 13.3 12.8  重工业 19.6 16.8 16.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7239 24.8 68402 26.3 173607 26.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17414 25.8 84920 27.4 149703 27.5  房地产投资 25280 30.2 18430 29.1 32106 27.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89210 16.8 68439.2 21.9 108658 21.8  出口(亿美元) 12180 25.7 9377 22.4 14738 21.0  进口(亿美元) 9558 20.8 7857 30.0 12139 27.0  外贸顺差(亿美元) 2622 50.0 1520 -6.2 2599 -0.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4.8 4.8 107.3 7.3 106.3 6.3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3.1 3.1 108.2 8.2 108.6 8.6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104.4 4.4 112.2 12.2 112.5 12.5  注:GDP、三次产业增加值、全社会投资为上半年数据,货币、工业增加值、零售额为1-8月份数据。GDP、工业增加值为可比价格的实际增长率,其它为名义增长率。  附表2: 2009年三种经济增长情境预测  指标 低方案 中方案 高方案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绝对数 增长  GDP 335593 8.5 339006 9.0 345147 9.5  一产 36490 2.8 36736 3.0 38144 3.2  二产 165375 9.6 167407 10.2 171395 10.8  三产 133728 9.4 134863 9.9 135608 10.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10.5 13.5 14.2  轻工业 9.7 11.0 12.6  重工业 13.1 14.0 1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98780 14.5 206593 19.0 216141 24.5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 172907 15.5 179643 20.0 187877 25.5  房地产投资 33711 5.0 35316 10.0 36921 15.0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 123870 14.0 126043 16.0 128216 18.0  出口 16433 11.5 16875 14.5 17317 17.5  进口 14142 16.5 14506 19.5 14870 22.5  外贸顺差(亿美元) 2291 -11.9 2369 -8.9 2447 -5.9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3.0 3.0 104.0 4.0 105.0 5.0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102.0 2.0 103.5 3.5 105.5 5.5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 103.5 3.5 105.5 5.5 107.5 7.5  注:GDP、工业增加值的增速为可比价格的实际增长率,其它为名义增长率。
2023-08-20 04:43:491

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要做到“三个更加”是什么?

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是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民生改善,要结合推进“五个基地”建设,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更加注重社会管理,是把我区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主要途径。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平安内蒙古。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把我区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的主要途径。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地位,融入“五个基地”、“三个着力”、七项重点工作、一个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生态优先、环境优先更加注重改革开放是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的根本举措;注重创新驱动,是落实“8337”发展思路的根本动力。在体制改革中,政府要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作用,让市场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扩大开放,深入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做大做强外贸企业,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创新驱动,就是要建立企业主动创新、人才积极创新、政府促进创新的机制。经济转型升级的趋势表明,保护过剩产能有无数难关,而实现创新驱动,就能走上阳关大道。纯特么的够抽劈
2023-08-20 04:44:081

在如今社会,什么样的人才能实现年收入百万以上?

在如今的社会中,我们的身边并不缺乏年薪百万的大佬。然后等我们自己细细的观察,就会发现这些年薪百万的人都有不同于常人的思维能力,并且能够懂得整合资源再充分的利用他们。在科技飞速发达的当今时代,我们并不缺乏现成的资源。而真正想赚大钱的人并不是整天想着拥有这些资源,而是想到如何利用并整合这些资源。作为大学生,在本科的学习资源就可以加以利用。在科技网络方面很多社交网络就可以得以利用扩展。如果充分整合了这两样资源,就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成绩优异并且阅历丰富。而很多大公司就需要这样的人。也给我们进入大公司提供了机会。高年薪也就成为可能。在大公司里面仍然有可以利用的资源,比如工作经验、继续深造机会、更有前途的就业岗位等等这些资源都需要我们进行整合和教和充分利用,于是年薪百万也就不成问题了。这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就要我们长期的坚持以及不懈的努力。所以年薪百万,很多人就在这一点上做不到。其实年薪百万的人还有不同于平常人的思维。比如买了一张不好看的电影票。有钱的年薪百万的人可能会觉得浪费时间。并且选择不去看,而是更多人的思维,确实虽然难看,但是因为浪费了钱,最后仍然坚持看完全场电影。再比如,有钱的人有了自己新的收入以后首先想到的便是以钱赚钱却搞投资来赚到更多的钱,而一般的思维便是想到自己又拥有了这么多钱,又可以存这么多钱。由此可见,年薪百万的人更在意的是自己能得到什么,不能失去什么。他们的思维更加目标明确。
2023-08-20 04:44: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