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世界银行(WBG)是世界银行集团的俗称,“世界银行”这个名称一直是用于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和国际开发协会(IDA)。
国际清算银行是英、法、德、意、比、日等国的中央银行与代表美国银行界利益的摩根银行、纽约和芝加哥的花旗银行组成的银团,根据海牙国际协定于1930年5月共同组建的,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刚建立时只有7个成员国,现成员国已发展至45个。
相关推荐
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
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和市场约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统一银行业的资本及其计量标准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新增了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的新规定,形成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扩展资料新协议第二支柱建立在一些重要的指导原则上。各项原则都强调银行要评估各类风险总体所需的资本,监管当局要对银行的评估进行检查及采取适当的措施。这方面工作越来越作为银行有效管理和监管当局有效监督的有机组成部分。业内的反馈意见和委员会的工作都强调了监管当局监督检查的重要性。对风险的判断和资本充足率的考核仅考察银行是否符合最低资本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新协议提出的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突出了银行和监管当局都应提高风险评估的能力。毫无疑问,任何形式的资本充足率框架,包括更具前瞻性的新协议,在一定程度上都落后于复杂程度化高银行不断变化的风险轮廓,特别考虑到这些银行充分利用新出现的各种业务机遇。因此,这就需要监管当局对第二支柱给予充分的重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巴塞尔协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2023-08-26 02:30:524
巴塞尔协议Ⅲ的简介
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 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发布了修改资本协议建议的最新版,同时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从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到1999年6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或称“新巴塞尔协议”)第一个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再到2006年新协议的正式实施,时间跨度长达30年。几十年来巴塞尔协议的内容不断丰富,所体现的监管思想也不断深化。本次改革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的内容:最低资本金比率要求、对一级资本的定义以及过渡期安排。在最低资本金比率方面,草案规定,商业银行的普通股最低要求将从目前的2%提升至4.5%,也就是所谓的“核心”一级资本比率,另外还需要建立2.5%的资本留存缓冲和零至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此外,商业银行更宽泛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则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根据新规定,银行需要在2015年前、也就是5年内达到最低资本比率要求,即不包括资本缓冲在内的普通股占风险加权资产的比率达到4.5%,一级资本比率达到6%;而对缓冲资本的落实则更为宽松一些,银行可以在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分阶段落实。新资本协议对欧洲银行业的冲击也比美国更大,特别是对一些经济困难国家和中小银行。相对于中小银行,大型银行担心的是更高的资本金要求会限制银行放贷能力。 巴塞尔协议Ⅲ是全球银行业监管的标杆,其出台必将引发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影响银行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在巴塞尔协议Ⅲ出台之际,中国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及时进行了跟进,构成了未来一段时期中国银行业监管的新框架。这被业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Ⅲ”。有媒体报道,银监会上报的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已于近日获国务院批准。中国拟实行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在资本充足率方面,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从现行的4%上调至5%,资本充足率保持8%不变;第二,在拨备覆盖率的基础上,引入动态拨备率指标控制经营风险,原则上不低于2.5%;第三,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按照监管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业杠杆率监管标准确定为不低于4%;第四,在现有流动性比率监管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指标。预计杠杆率、流动性指引预计将先期发布。而拨备率仍需和财政部做最后协商。提高资本充足率,强化资本监管。“十二五”期间,我国银行监管部门拟实行新的资本监管制度,对于银行资本的数量、质量和标准提出新的要求。“十二五”期间,银行业将实施更为审慎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在获国务院批复方案中,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调整为5%、6%和8%。此外,新的规定还对所有银行设置抵御经济周期波动的超额资本,获批方案留存超额资本2.5%,反周期超额资本0至2.5%。银监会有关负责人曾指出,只有在出现系统性贷款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才需计提反周期超额资本,大多数时间反周期超额资本为0。获批方案资本充足指标自2012年年初开始执行,系统重要性银行于2013年年底达标,非系统重要性银行2016年年底达标。执行新标准后,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巴塞尔协议Ⅲ将银行核心资本和普通股权限的要求大幅提升,可以看出,顺应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我国银行监管新工具箱的核心监管工具仍然是资本要求。监管部门希望通过实现新的资本监管制度,提高最低资本要求,以便更有效地抵御和化解银行潜在风险造成的损失。银监会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强化监管乃大势所趋。银行业或将走上资本补血之路提升拨备覆盖率,实行动态拨备率指标控制。实际上,2.5%的动态拨备率在去年11月17日银监会印发的名为《据悉,执行时间由2012年1月1日开始,达标时间系统重要性银行为2013年年底,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2016年年底达标,但对个别银行给予额外2年左右宽限期。对银行而言,这些新规将要求它们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舍弃那些被认为具有过高风险的业务种类。由于拨备直接来源于当期利润,商业银行需要将收益更多地储备起来,以应对潜在风险,可供向投资者和员工派发的钱将减少。对消费者来说,新规有利也有弊——在存款利息可能提高的同时,贷款成本也可能增加,并且贷款难度加大。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控制银行表内外业务风险。根据《商业银行杠杆率监管指引》(征求意见稿),杠杆率要求为不得低于4%,同时要求各商业银行从2012年1月1日开始实施。按照4%的标准,比新版巴塞尔协议高一个点,而目前中国银行业杠杆率普遍都在4.5%以上,这个指标短期内对银行不会有太大影响。建立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建立流动性风险监管标准,增强银行体系维护流动性的能力。目前我国对于银行业流动性比率的监管,已经存在一些较为明确的指标要求,如要求存贷比不能超过75%,流动性比例大于25%,核心负债依存度大于60%,流动性缺口率大于-10%,以及限制了最大十户存款占比和最大十户同业拆入占比,超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等,这些指标对于监控银行业的流动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表明,即便在银行资本充足和资本质量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流动性出现问题也容易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为此,巴塞尔委员会引入了两个流动性监管新指标,即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具体而言,流动性覆盖率指银行流动性资产储备与压力情景下30日内净现金流出量之比,用于度量短期(30日内)单个银行流动性状况,目的是提高商业银行短期应对流动性停滞的敏感性。净稳定融资比率指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发展所需资金之比,用于衡量银行在中长期内可供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是否足以支持其资产业务发展,也可以反映中长期内银行所拥有的解决资产负债期限错配的资源和能力。这两个指标的提出,将能够进一步增加银行维护流动性的能力。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引入这两个新指标。具体而言,对于这两项指标,银行监管标准均设定为100%,获批方案对上述两个指标设置2年观察期,将于2012年年初开始执行,并于2013年年底达标。包括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四大监管新工具的实施,虽然给中国银行业带来更大挑战,但是,这也是促进中国银行业转型的一次良机。2023-08-26 02:31:321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内容及其演变是什么?
《巴塞尔协议》是国际清算银行(BIS)的巴塞尔银行业条例和监督委员会的常设委员会———“巴塞尔委员会”于1988年7月在瑞士的巴塞尔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议”的简称。该协议第一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有效地扼制了与债务危机有关的国际风险。其主要内容有:根据新资本协议的初衷,资本要求与风险管理紧密相联。新资本协议作为一个完整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银行业必须满足的信息披露要求。这三点也通常概括为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1.首要组成部分三大支柱的首要组成部分是第一点,即最低资本要求,其他两项是对第一支柱的辅助和支持。资本充足率仍将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重要角色。新协议进一步明确了资本金的重要地位,称为第一支柱。巴塞尔委员会认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而充足的资本水平被认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中心因素。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此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2.建立内部风险评估机制要求大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另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一些企业在贷款时,由于没有经过担保和抵押,在发生财务危机时会在还款方面发生困难。通过评级银行可以降低自己的风险,事先预备相应的准备金。3.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监管约束第一次被纳入资本框架之中。基本原则是要求监管机构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严格的控制,确保银行有严格的内部体制,有效管理自己的资本需求。银行应参照其承担风险的大小,建立起关于资本充足整体状况的内部评价机制,并制定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的战略;同时监管者有责任为银行提供每个单独项目的监管。4.市场对银行业的约束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第一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稳健的、经营良好的银行可以以更为有利的价格和条件从投资者、债权人、存款人及其他交易对手那里获得资金,而风险程度高的银行在市场中则处于不利地位,它们必须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市场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促使银行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市场对金融体系的安全进行监管,也就是要求银行提供及时、可靠、全面、准确的信息,以便市场参与者据此作出判断。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银行应及时公开披露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比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在内的信息。演变过程: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 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2023-08-26 02:31:462
2017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巴塞尔协议
本文“2017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考点:巴塞尔协议”由经济师栏目整理,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巴塞尔协议 【真题】1975年2月,西方十国集团以及瑞士和卢森堡共12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其发起机构是(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国际清算银行 D.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和发展。为了维护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加强监管合作,统一监管原则和标准,1975年2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西方十国集团以及瑞士和卢森堡12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简称巴塞尔委员会)参见教材P159. 【知识点扩展】 巴塞尔协议产生的背景和发展 1974年美国、英国、德国和阿根廷的国际性银行先后发生了倒闭事件和国际贷款违约事件,其中德国赫斯塔德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的案例最令人震惊,使监管当局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这是巴塞尔协议产生的直接原因。同时,随着银行和金融市场的国际化,银行经营的风险已经跨越国界,在国际银行业中,一些资本比率较低的银行大量扩张资产业务,造成不平等竞争。在这样的形势下,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不能只靠各国各自为政,必须在金融监管上进行国际协调,这正是西方主要国家订立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原因。 为了维护成员国的共同利益,加强监管合作,统一监管原则和标准,1975年2月,由国际清算银行发起,西方十国集团以及瑞士和卢森堡12国的中央银行成立了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筒称巴塞尔委员会) 巴塞尔委员会成立以来,发布了一系列国际清算银行成员国达成的重要协议,主要有1975年巴塞尔协定,1984年修改后的巴塞尔协定,1988年巴塞尔报告,1992年巴塞尔建议,1997年巴塞尔核心原则,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等等。这些协议统称巴塞尔协议。巴塞尔协议在全球范围内代表着一种监管思想和监管理念,并随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和深化。 巴塞尔协议是迄今为止对国际银行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国除公约之一。据国际清算银行分析,全世界大约有100个国家采纳了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框架。它有助于发达国家银行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为国际银行监管和协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确保国际银行体系在国际债务危机和金融动荡中能平稳顺利运行,同时促使发展中国家根据巴塞尔协议监管本国银行,并取得在国际业务活动中的平等竞争地位。 在巴塞尔协议中,影响最大的是统一资本监菅的1988年巴塞尔报告(又称“旧巴塞尔资本协议”)2003年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和2010年巴塞尔协议。2023-08-26 02:32:071
新巴塞尔协议的证券化
巴塞尔II对证券化的处理方法做了明确规定。老协议对证券化无明确规定。委员会认为,从其自身特点看,证券化的作用在于银行将与信贷风险相关的所有权和/或风险转移给了第三方。从这一角度看,证券化有助于实施风险的多样化,提高金融稳定性。委员会认为,新协议必须对证券化提出完善的处理方法。否则,新协议将会使资本套利(capital arbitrage)有机可乘,因为某些形式的证券化可使银行在符合老协议要求的情况下避免持有与所在风险相适应的资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决定标准法和IRB法合适的资本要求时,巴塞尔II要求银行重视证券化交易的经济本质。同标准法其它方面对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一样,银行必须按照一系列要求对证券化风险暴露采用监管当局规定的风险权重。需要指出的是,相对公司贷款而言,低质量和未评级的证券化资产的处理方法有所不同。在证券化中,这类头寸在一定程度上通常要弥补对应资产池中所有的损失。因此,委员会认为,风险的高度集中要求更高的资本要求。对于采用标准法的银行,未评级部分的证券化头寸必须从资本中扣除。对于作为证券化发起行的IRB法银行,新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好比假定在未从事证券化的情况下,计算银行对应的资产池所需要的资本数量,这一资本数量被称之为KIRB。在其它证券化持有者承担损失之前(即第一损失头寸),如果银行某项证券化的头寸需弥补的损失接近KIRB,那么银行必须将这笔头寸从资本中扣除。委员会认为,这一规定十分必要,以便使 发起行有较高的积极性将内在风险最大的次级证券化头寸转移出去。对于投资评级高的证券化资产,新协议规定了考虑到外部评级、对应资产池的分散性(granularity)及风险暴露厚度的处理方法。为了确保商业票据市场的正常运行以及该市场对公司银行业务的重要性,巴塞尔II的证券化框架对银行提供的流动性便利做了明确的规定。在IRB框架下,对流动性便利的资本要求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包括对应资产池的资产质量以及在启动流动性便利前增信工具弥补损失的能力。每项内容,如流动性便利,对计算发起行计算未评级证券化头寸的监管公式都十分重要,。标准法对流动性便利的处理也做了明确规定,以确保仅对风险低的流动性便利提供更加优惠的处理方法。许多循环零售风险暴露的证券化都包括一些条款,条款规定如果证券化资产的质量下降,证券化必须收回。巴塞尔II对具有”提前还款”特征的证券化做了具体规定,这是因为这类机制可部分有效地避免投资者全额承担对应资产的损失。委员会规定的方法基于资产池中对应资产的质量。如果资产质量高,这部分证券化风险暴露的资本要求是零。如果资产质量下滑,银行必须增加资本,仿佛今后从信用卡额度中的提款已经进入资产负债表。 委员会认为,操作风险是银行面对的一项重要风险,银行应为抵御操作风险造成的损失安排资本。在巴塞尔II的框架下,操作风险的定义是,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为此,委员会制定了新资本监管方法。同处理信用风险的方法一样,委员会参考发展迅速的银行内部评估技术,力求为银行进一步开发这类技术提供积极性,而且从广义上讲,促进银行不断提高操作风险的管理水平。这一点对下文介绍的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Advanced Measurement Approaches,AMA)尤为突出。操作风险的管理方法仍在不断迅速发展,但是不能达到准确量化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程度。这种情况对新协议第一支柱下纳入操作风险提出了明确的挑战。然而,委员会认为,将操作风险纳入第一支柱十分必要,以便确保银行有足够的积极性继续开发计量操作风险的各类手段,确保银行为抵御操作风险持有足够的资本。十分清楚,若不将操作风险纳入新协议的资本要求中,这会降低银行的积极性,减少业内应对操作风险而投入的资源。委员会希望为银行开发计算操作风险的方法提供充分的灵活性。银行会认为这一处理方式符合他们的业务构成以及对应的各类风险。在AMA中,只要方法既全面又系统,银行可采用自己的方法来评估操作风险。委员会预计,今后几年内,操作风险管理方法会有快速的发展。因此,对AMA规定的具体标准及要求很少,目的是为今后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委员会希望今后将不断地对操作风险管理方法的开发情况进行审议。一些银行已经在开发符合AMA精神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方面取得许多进展。委员会很受鼓舞。银行管理层表示,开发计量操作风险的灵活、完善的方法是有可能的。国际活跃银行(Internationally active banks)和操作风险大的银行(比如从事专业化业务的银行),今后有可能采用风险敏感度更高的AMA。巴塞尔II为操作风险规定了两种简易方法,一是基本指标法,二是标准法。这两种方法是针对操作风险较低的银行。总体来说,这两种方法要求银行抵御操作风险的资本相当某项特定风险计量值的固定比率。按照基本指标法的要求,该项计量值是银行前三年总收入的平均值。该平均值乘以委员会规定的0.15系数,就等于所需要的资本。作为计算资本的出发点,对基本指标法的使用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然而,委员会鼓励采用该法的银行遵守委员会2003年2月发表的有关《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稳健作法》的指导原则。.按照标准法的要求,总收入仍作为反映银行业务规模以及与此相关的各产品线操作风险规模的一项指标。但是,银行必须计算出每一产品线的资本要求,而无需按基本指标法的要求计算整个银行的资本要求。具体作法是将总收入乘以委员会规定的几项特定的系数。银行需要抵御操作风险总的资本等于各产品线要求的监管资本(regulatory capital)之和。作为使用标准法的一项条件,银行管理操作风险的体系要完善,符合第三稿提出的各项最低标准。采用操作风险基本指标法或标准法的银行都不可考虑保险产生的风险缓释作用。作为第二部分将讨论内容,只有采用AMA法的银行可在一定条件下考虑这类风险缓释作用。 委员会认为,第三稿的各项要求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各类银行。在十国集团国家内部,委员会成员国同意于2006年底同时开始实施新协议。在上述国家中,新协议的实施范围包括国际活跃银行以及各国监管当局认为需要包括在内的其它大银行。在一些十国集团国家中,巴塞尔II的整体框架将适用于整个银行业。十国集团国家监管当局将确保对不实施巴塞尔II的银行进行审慎的资本监管。虽然从设计上看新协议为全世界各类银行和银行体系提供多项选择,但是委员会注意到,考虑到各国监管当局强化监管的重点不一样,在非十国集团国家全面实施新协议,可能不是监管工作的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监管当局需结合本国银行体系的具体情况,在制定实施新协议的时间表及方式时,认真考虑实施新协议的各项好处。考虑到资源不足及其它方面的工作,非十集团国家将实施时间表安排在2006年后,自然既不奇怪,也没有什么不适合之处。即使是2006年以后实施巴塞尔II最低资本要求的各项规定,监管当局也应考虑实施新协议其它两方面的主要内容,即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已开始计划向巴塞尔II过渡。为促进这一进程,巴塞尔委员会邀请来自各国的一些监管人员,在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参与下,制定帮助非十国集团国家监管当局和银行向新协议标准法和IRB法过渡的总体框架。委员会认为,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合作对于确保向新协议的成功过渡十分重要。 委员会认为,各国银行与监管当局之间以及监管当局彼此之间充分地交流信息,对于成功实施新协议十分重要。为促进各国之间实施新协议的一致性,委员会建立资本协议实施小组(Accord Implementation Group,AIG),各国监管人员可通过这一机制就巴塞尔II具体的实施挑战和克服挑战所采用战略交换意见。资本协议实施小组将与委员会资本工作小组(Capital Task Force,CTF),密切配合。委员会资本工作小组负责对新协议的重大修改以及新协议的解释工作。委员会认为,伴随着巴塞尔II的实施,资本协议还将不断发展。这种顺应时势的态度才能确保资本监管框架跟上市场的变化和风险管理方面的进步。然而,委员会不希望新协议在实施之前就成为某种移动中的目标。2006年底前的工作重点是,协调确定特定风险的资本方法之间对同类风险暴露处理上存的各种主要的、未曾估计到的不一致性。此外,委员会还将解决新协议存在的各种漏洞和未曾估计到的影响。委员会注意到,从事这面工作的必要性可能要等到银行实施巴塞尔II各项规定后才显现出来。采用高级法计量风险的银行,如果采用IRB法和操作风险的AMA,需在实施巴塞尔II的前一年同时遵守老协议的要求。委员会认为,这种双轨制的计算方法将为监管当局和银行提供许多有关新协议潜在影响的重要信息,并使这些问题在正式实施新协议前得到重视。委员会资本工作小组将负责审议2006年后新的银行产品和风险管理程序对新协议的影响。委员会注意到,业内的作法在不断变化,一些领域的变化比其它领域要快。特别要指出,IRB法和AMA法要反映稳健的业内作法。新协议的其它方面,如对证券化的处理,也应灵活,确保在需要时能对新协议进展情况做出调整。委员会还希望考虑其它一些问题,如修改对场外衍生产品潜在风险暴露的处理,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包括在巴塞尔II内。委员会从与业内人士的深入对话中收获很大。作为继续这种积极交流的一项手段,委员会将创造更多的机会,使业界参与监管规定的制定,使监管资本规定与业内稳健作法相一致。今后银行与监管当局之间有关风险管理的进展情况交流,有助于委员会做出新决定,使新协议的框架在未来继续发挥作用。 对大银行的有效监管自然包括业内人士及监管人员的密切合作。由于新协议的出台,跨境问题的重要性将比今天更为突出。委员会认为,有关跨境监管的巴塞尔协定(Basel Concordat)和最低标准文件规定的监管当局跨境监管的职责,同样适用于新协议。但是,新协议需要在现实中进一步加强监当局之间的合作,特别在对复杂程度高的国际银行的跨境监管方面。特别要指出的是,委员会认为,在可能的情况下,监管当局应避免重复进行多余及无协调的审批及检查工作,降低银行实施新协议的成本,节约监管资源。因此,在实施新协议时,委员会认为,监管当局应向有关银行尽快明确母国及东道国监管当局各自的责任,使具体实施的各项安排一目了然。新协议的跨境实施问题不会改变监管当局监管国内银行的法律责任及并表监管的各项安排。然而,委员会注意到,母国监管当局可能没有能力独立地收集有关有效实施新协议的重要信息。因此,资本协议实施小组正在制定一套有关促进各国监管当局合作和信息交流的的指导原则。委员会总体上同意将有关国际活跃银行”互相认定”的原则作为国际监管合作的重要基础。这项原则意味着,在审批国际活跃银行在东道国开设分行时,并考虑到缩小母国和东道国资本监管之间的差异必要性,不过多增加子行的负担,有必要认定共同的资本充足率方法。2023-08-26 02:32:141
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协定》不 包括以下( )内容。
【答案】:D《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定》规定的内容主要有:一是确定了资本的构成;二是资产的风险数。根据资产信用风险的大小,将资产分为0、20%、50%、100%四个风险档次;三过度与实施安排是通过设定一些转换系数,将表外授信业务也纳入资本监管;四资本比率的标准是规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故本题答案为D。2023-08-26 02:32:311
《巴塞尔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巴塞尔公约》对危险废物跨越国境的转移和处置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它规定了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所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各国应尽量减少危险废物的产生量;对于不可避免产生的危险废物,应尽可能以对环境无害方式处置,并尽可能在产生地处置;只有在特别情况下,即当危险废物产生国没有合适的处置设施时,才允许将危险废物转移到其他国家以对环境更为安全的方式处置。该《公约》规定了“危险废物”的范围,公约中有关概念、术语的定义、缔约国的一般义务、主管*和联络点的指定、缔约国之间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控制措施以及缔约国通过非缔约国的越境转移的管理措施、再进口的责任、非法运输的构成、国际合作的途径和方法、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双边和多边及区域性协定的缔结要求、损害责任及其赔偿问题的协商、有关资料的递送、财务方面的安排、缔约国会议的设立及其活动内容和程序、秘书处的职责、指控他国违约的核查方法,并规定了《公约》修改的程序、缔约国争端的解决途径以及《公约》所必备的加入、批准、生效、保留、退出等条款。附件1列举了废物的类别;附件2列举了须特别考虑的废物类别;附件3是危险特性的等级;附件4列举了处置作业方式;附件5-A列举了通知书内应提供的资料;附件5-B列举了转移文件内应提供的资料;附件6是仲裁条款。2023-08-26 02:32:381
违约风险暴露指的是什么
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违约时预期表内项目和表外项目的风险暴露总额,包括已使用的授信余额、应收未收利息、未使用授信额度的预期提取数量以及可能发生的相关费用等,这种提法来源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内部评级法对国家、银行和公司风险暴露采用相同的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该方法依靠四方面的数据:一是违约概率,二是违约损失率,三是违约风险暴露,四是有效期限。拓展资料:新巴塞尔资本协定新巴塞尔资本协定,是由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所促成,内容针对1988年的旧巴塞尔资本协定做了大幅修改,以期标准化国际上的风险控管制度,提升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控管能力。旧巴塞尔资本协定信用风险权数级距区分过于粗略,扭曲银行风险全貌,加上法定资本套利的盛行,以及近几年大型银行规模及复杂度的增加,也都突显其不足。1996年的修正案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需求的计算,于次年底开始实施。1999年6月,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公布了新的资本适足比率架构咨询文件,对 旧巴塞尔做了大量修改。2001年1月公布新巴塞尔资本协定草案,修正之前的信用风险评估标准,加入了作业风险的参数,将三种风险纳入银行资本计提考量,以期规范国际型银行风险承担能力。2004年6月正式定案,并希望在2006年年底以前,大多数的国家都能采用此架构。巴塞尔协定的三大支柱: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强调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适足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等法、进阶内部评等法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3.市场制约机能,即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2023-08-26 02:33:061
basel是哪个国家
basel,英语单词,主要用作名词,作名词时译为“巴塞尔(瑞士西北部城市,在莱茵河畔2023-08-26 02:33:3311
为什么商业银行要保有充足的资本金?
1、 有了充足的资本就不怕流动性的危机,也就是不会有挤兑等情况,另外可以有多种的选择,收益门路较多。2、 保证充足的银行资本有利于防止银行冒险经营,从而减少了银行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若亏的是别人或者说是债权人的钱,风险越大收益越大,银行很可能会冒险博取超额收益,反正自己没有损失)等问题,也就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银行挤兑、倒闭,对冲了银行的经营风险。3、 银行也有个巴塞尔协定,就是各个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高于8%,所以提高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放贷有个可抵押的对冲保障。扩展资料:一、挤兑风险的意思是指在银行券流通的条件下,银行券持有者争相到发行银行券的银行要求兑现贵金属货币或存款户集中地大量地到银行提取现钞带来的风险。挤兑可能使一家银行倒闭,甚至波及整个银行业。 当一家银行的信用发生动摇,准备金不足,银行券兑现发生困难,就会发生挤兑。银行发生挤兑风险,是典型的流动性不足引起的信用风险。而如果导致地区内其他银行也被挤兑,则属于系统性风险。二、为什么货币基金有挤兑风险?因为互联网宝类货币基金的收益在高峰时达到了6个点左右,而一般的货币基金的收益已经破五,资金数额较大的投资人肯定会考虑是否投资银行理财产品。而货币基金是投资于国债、央行票据、银行定期存单等,这些都是有期限的,一旦大部分投资者都赎回份额,那基金肯定是没有那么多钱给用户的。这就是为什么货币基金有挤兑风险。三、商业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有:_1、股本。就是商业银行成立时,股东投入的资金,这个占比不大;_2、对客户的负债,就是个人和企业存入银行的资金,这是商业银行资金的主要来源;3、同业拆借。同业拆借是商业银行为了应付短时间资金不足而向其他金融机构的借款,时间很短,占比很小。尽管各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名称、经营内容和重点各异,但就其经营的主要业务来说,一般均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表外业务。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国内这些业务还可以延伸为国际业务。2023-08-26 02:34:061
What is 一级资本比率?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资本分为两级。第一级是核心资本,要求银行资本中至少有50%是实收资本及从税后利润保留中提取的公开储备所组成。第二级是附属资本,其最高额可等同于核心资本额。附属资本由未公开的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普通呆账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长期次级债务和资本扣除部分组成。 资本充足率是保证银行等金融机构正常运营和发展所必需的资本比率,各国金融管理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目的是监测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资本充足率有不同的口径,主要比率有资本对存款的比率、资本对负债的比率、资本对总资产的比率、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率等。 根据《巴塞尔协定》,规定商业银行必须达到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是:包括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的资本总额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资产总额的比率不低于4%。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附属资本包括贷款呆账准备、坏账准备、投资风险准备和五年期以上的长期债券。 该指标的计算公式是: 资本净额/表内、外风险加权资产期末总额≥8%(其中资本净额=核心资本+附属资本-扣减项) 一般银行比率是几多? 一般银行比率不得低于8%,2023-08-26 02:34:131
违约损失率的重要性
自1988年以来,巴塞尔资本协定的基本思想就是监管当局对银行的资产要根据其风险水平规定一定水平的资本要求,即监管资本要求。新协定没有改变这一基本思想,而是在增强监管资本计量对银行风险敏感度方面进一步予以完善。在信用风险方面反映这一监管思想的基本公式是:其中:SMC为监管资本,RWA为风险加权资产,RW为风险权重,EAD为违约时暴露。在新协定提出的标准法下,风险权重由监管当局根据新巴塞尔协定的规定给出,共有五个等级:0%, 20%, 50%, 100%, 150%。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在这一方法下基本上沿用了1988年版资本协定的做法,最大的改进在于确定银行风险资产的风险等级时引入了外部评级,从而使得外部信用评级结果在监管资本确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协定在提高监管资本风险敏感度方面最重要的改进并不在于引进外部评级的标准法对88年版本的改革和完善,而是在于提出了基于银行内部评级来确定监管资本要求的内部评级法(包括基础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在新巴塞尔资本协定提出的这种内部评级法下,针对信用风险的监管资本的基本框架包括五个方面:风险暴露分类、风险要素、风险权重函数、最低要求和监管检查。风险暴露分类是指监管当局对银行所有的信贷类资产和业务(即对信用风险的暴露)按照监管当局的标准和要求分为公司、主权、银行、零售和权益5大类资产,每一大类资产又可以细分为更多的子类。风险要素是指每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水平由贷款违约率(Probability of Default, PD)、违约损失率(Loss Given Default, LGD)、到期日(Maturity)和违约时暴露(Exposure at Default, EAD)四个风险要素决定。风险权重函数是由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定中给定的用以计算每一项风险资产的风险权重的函数公式。该函数公式的自变量为上述风险资产的四个(信用)风险要素,因变量是反映该风险资产的信用风险水平的风险权重(Risk Weight, RW),它与违约时暴露(EAD)的乘积就是该风险资产的风险加权资产(Risk-Weighted Asset,RWA)数额。风险加权资产(RWA)的8%就是新协定规定的银行对该项风险资产投资所应该具备的资本金,即该项资产的监管资本要求。风险权重函数是根据银行不同业务的性质而确定的,因此,不同的风险暴露类别有不同版本的风险权重函数。风险权重函数的确定是新巴塞尔资本协定最重要最复杂的任务。以最新版本的针对银行批发业务(包括对公司、银行和主权的暴露)的风险权重函数为例,该项任务的复杂性无论是从函数式本身的复杂性还是该版本函数式经过数次修订就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自2001年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协定第二稿中提出该函数式的最初版本以来,两次最重要的修订是第三稿出台前为降低对中小企业贷款风险权重的修订和2004年1月为在监管资本要求中扣除针对预期损失的内容协定。最后,对于采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新协定还规定了这些银行在申请采用较高级的信用风险和监管资本计量方法时必须在技术和制度上应该达到的最低的标准以及监管当局就此进行监管检查的权力。 由于标准法不采用银行内部评级数据,而是依据监管当局认可的外部评级标准将不同的风险暴露赋予不同的风险权重,LGD、PD等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信息在监管资本计量上基本不发挥作用。与标准法不同,基础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对监管资本的计量是建立在银行内部评级信息基础之上的。然而,新协定对基础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采用内部评级信息予以不同的要求。基础内部评级法只准许PD信息由银行内部评级提供,而LGD、EAD和M参数则由监管当局根据新协定的要求给出。根据新协定对基础内部评级法的规定,对公司、银行和国家的无抵押的高级债权,LGD为45%;对公司、银行和国家的无抵押的次级债权:LGD=75%;有抵押债权的LGD服从较复杂的监管公式,以合理反映抵押等风险缓释技术对LGD的降低作用。高级内部评级法下LGD由银行提供,因此银行需要估算LGD(由内部评级体系提供)。但银行必须满足监管当局的相关规定和最低要求。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将LGD引入监管资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在技术上,由于LGD从损失严重程度方面反映了信用风险的性质,LGD的引入更加有利于正确地反映资产的风险水平。而且,LGD也反映了银行风险管理措施所发挥的作用。LGD所能反映的风险缓释技术有:抵押、担保、信用证、信用衍生产品和信用保险等。因此,LGD在监管资本计量框架中的应用不仅使得新监管资本衡量框架能够更加正确地反映银行实际承担的风险(更具风险敏感性),而且从监管角度认可和鼓励了不断发展和创新的银行风险缓释技术。2023-08-26 02:34:201
银行说身份证系统里没有照片是怎么回事?
有一下几种可能:一、是因为公安系统联网的核查系统没有更新,现在各家银行联网身份证核查系统都是旧版本的,一直没有升级维护。二的原因是因为公安系统身份证联网核查系统的数据就没有采集到身份相片信息,有些就没办法查询到相片的,出现这种情况银行仍然要接受办理业务,不能因此而拒办业务。三、银行还得通过其他的方法对办理业务的人进行核实是否本人办理,以及身份证的真假进行鉴别,如果是真的身份证就会办理。建议你带身份证去银行到场导入。拓展资料:1.身份证(香港、澳门、新加坡作身份证,台湾作身分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多数由各国或地区政府发行予公民,它将作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公民身份的证明工具。大量新技术的出现允许身份证包含生物识别信息于其中,如照片、面部特征、手掌特征、虹膜扫描识别或指纹识别。其他通常出现在身份证上(或数据库中)的信息包括:全名、父母姓名、住址、职业、民族(在多民族国家中)、血型和凝血因子。2.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金融机构。绝大多数银行都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它允许银行在向中央银行交存一定比例准备金后,将剩余部分资金用于发放贷款等业务。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自然派生出新的存款,使得其具备货币创造的能力。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一国乃至全球金融稳定产生巨大影响,通常都被置于各国金融管理当局的严格监管之下。在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各具差异的监管规则之余,银行还普遍遵循基于巴塞尔协定的最低资本要求。2023-08-26 02:34:501
简述资本筹措主要方式及其利弊分析
国有银行上市之利弊国有四大商银上市,硬说是百利无一害,有失客观,从利弊分析中,兴利除弊,才是正途。利的方面(一)以上市直接融资方式充实资本:衡量银行资本状况的重要指标是资本充实率,按照《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商业银行资本充实率不得低于8%,大陆《银行法》也有同样的规定。资本充实率代表了商业银行应对金融危险的能力,该比率越高,存款人的本金安全就越有保障。目前大陆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实率普遍未能达标。如去(1999)年9月底,工行为4.57%、农行为1.44%、建行为3.79%、仅中行达到8.5%。(二)有利于社会监督与透明化:成为上市公司后,依法定期公布信息,经营业绩与公司重大作法,可达到一定的透明度,股东、监管部门与社会大众的监督力度会与日俱增,有利公司的管制与经营的改造。相对而言,投资决策失误,公司重大措施的制定,受到一定的约束,可避免黑箱作业。(三)有利于分散银行的经营风险:股票发行与上市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分担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股份银行体现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银行的股份越是分散,股东数量越多,其分散风险的功能就越显著。如此一来,国家一肩挑起的风险,可逐步放下。同时商业银行过去依赖政府财政补助的习性,也可日渐获改善。走向向股东负责,非向上级政府负责。相对而言,银行经营效益自然增长。(四)资源可妥善运用:所谓的资源,不仅是所获资金,包括人员与设备等。过去国企办社会,视为当然。把企业的资源去办社会福利事业,造成沉重负担。上市后,社会福利事业应剥离,交由各级政府编预算来处理,企业只须依法缴纳员工的社会保障金的一部分。如此企业资源妥善运用,过去拨去办社会事业的人员与设备可收回,加以重新训练和安置。(五)可壮大与平衡股市:以今年7月19日中国股市沪指上升到2000点,沪深上市家数逾1000家之际,金融只有5家,整个比例上不平衡。弊的方面(一)误以为上了市,就可达到公司的改造:上市后,固然有来自外界监督的压力,但公司本身如缺乏制上市后的自觉自律,不良资产仍然产生,就会成为股东及投资者避之惟恐不及的股票。千万不可误以为上市是解决国有商银困境与迎接加入WTO的万灵丹。如上市查核与公司负责人心态度不调整,易陷入为人诟病的吃完财政,吃股民,即以发行股票换钞票的"圈钱"弊病。(二)股民负担改革成本:国有商银上市,一方面开拓了股民投资的管道,另一方面是否也由股民担负了一份改革的成本。在国有股与法人股比例大下,股东大会的发言权是否受重视,值得考虑,而以上市作为改革的方式,以上对股民是否公平,应慎重考虑,向股民详细说明。更重要的是透过上市,彻底改变经营体制,使股价为社会大众认同,对国家、企业及股民都有利。(三)关注银行风险转往财政风险:国内国债负担沉重,截止1999年止,全部国债达19,895亿元(人民币,下同),占国内生产总产值的近25%,比五年前提高5倍以上。中央财政对国债的依存度大大高于西方国家平均水平,中央财政债务负担提高,扩大发行国债的余地愈来愈小。1998年中国预算债务负担率为9.6%,1999年为11.7%。但为防金融风暴,1998年财政部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专门用于补充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为开发中西部的资金及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庞大资金,如再发行国债,财政负担重,而虽然国有商银上市后,政府不必再负担财政,可是如股市不景气、股价下跌、融资不足,政府国债无再发行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银行危机与财政危机将相互影响。由以上看,利大于弊,然弊的部分,改进与防范并不难。有的只是观念上的问题,例如上市前股份改革,上市后避免再吃大锅饭。而有的为法令规章和制度设立的问题,银行风险管理与依法建立制度,又如上市后信息定期披露,对股民公平,又可防范风险。四项建议(一)主承销商所负责的国有四大商银辅导上市,必须确定负起责任:新的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改为核准制,主承销商要为自己的商誉信用评分负责,一旦四大商银辅导考核上市,应拿出对国家、社会和投资人负责的态度,一签名保荐上市,必然是信用卓著的。(二)扮演经济警察的会计师应负起责任:一般投资大众,少有看得懂密密麻麻的公司会计帐目,主承销商所指定的会计,应负起责任仔细查核,不可因是国有商银而网开一面,甚至加以化装伪造帐目,为上市而上市,这又何异于过去的红光与琼民源事件。(三)以自律代替他律:以上所言的社会大众、股东等的监督,毕竟是他律,被动性的作法。而如自觉自律,更可赢得大众的信任。银行间的自律协会,是过渡性作法,一旦加入WTO,自律不足,他律又无法产生效用,在市场化优胜劣败淘汰下,国有商银也会倒闭的。(四)采取1997年8月间人民银行稽核监督部门所提出的研究报告,融合了国际货币基金作法,对呆坏帐分类管理的作法要设计这个信贷管理表,旨在改变国有商银。管理上的基本观念,勿因上市吸收资本金充足后,就可高枕无忧的错误观念。尤其是风险观念的加强不可忽略,过去国家垄断风险,再多的呆、坏账,与银行信誉和风险关系不大,毕竟有国家信用担保,一旦上市,国家逐步退出,银行就得一步步地面临信用与风险,即“企业信用”日益大于“国家信用”,最后以“企业信用”为主。因此,如缺乏风险管理,可能就掉入金融危机中。未来走向(一)基于全球化与加入WTO的挑战,国有商银上市,透过股市资产重组是可预见的:由于银行信息化的来临,电子银行、网络化的设计是不可避免的,而此一设计需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降低竞争成本,银行合并或作策略联盟是必然要面对的。然为合并而合并,采“弱弱联合”,造成更弱,还不如不联合。或彼此企业文化不相融,僵化地合并,必然走向分离,或费时日去磨合。(二)政企分离是未来必然走向:一般国企早就作此要求,何况也是属国企的四大商银,所谓的政企分离,即所有权(董事会)与经营权(专业经理人)分开,作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既然上了市,股权也分散了,政企分离要求也会日益高涨。而上市初期国家控股所持有的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不流通,可高达70-80%之间,对一般股东不公平,同时也易为人锁定筹码从中炒作,所以未来如何进一步释出国有与法人股,应有所考量。(三)上市国有商银股权分散了,政府所要管理的,转向宏观管理;透过货币政策、利率、存款准备率等作为,由中央银行公开操作调控。而不是像过去,动辄以行政干预,强行命令财政拨款那一个企业,去救那一个公司。央行管的是宏观的运作与交易秩序、危机的防范等。届时上市商银与企业和个人的来往,可透过市场机制,各自作选择权。尤其是利率自由浮动后,银行间的自律协定将被打破。结论国有四大商银循序改革符合条件,股票上市是应走的路,因为加入WTO在即,竞争激烈可想而知。既然债转股有成果,减轻了四大国有商银的债务,可符合上市条件,当以走向上市为最佳选择。由政策背景的客观讨论中可知,国有四大商银上市,是有必要的,而利弊分析中,虽利弊互见,但现况与未来看,利大于弊,有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计划经济时代所遗留的国有独资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形成现代化公司,股票上市,既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又开拓了股民多元投资管道和依序操作下,可避免金融危机与等待危机的恶化和来临,倒不如早做。否则今天不做,明天可能后悔。何况目前开发中西部与办社会保障,需大笔资金,政府无法分心再去照顾国有银行,而处理得当顺利上市,以目前股市荣景,上市国有商银又争气的话,国有股与法人股,乘势释出,对西部开发资金和社会保障的资金筹措,可带来莫大的助益。2023-08-26 02:34:592
国际环境保护协议都有哪些
(1)与保护臭氧层有关的国际环保公约。臭氧层是地球和人类的保护伞,由于广泛使用氯氟碳化合物(CFC)和哈龙,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损害人类健康,危害农作物和生物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引起气候变化等。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如1985年3月通过、1988年9月生效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年9月通过、1989年1月生效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1990年和1992年两次修正)。规定发达国家于1996年、发展中国家于2010年逐步淘汰40多种受控物质(ODS),由于这些多为基本化工原料,涉及到的相关产品至少有数千种。 (2)《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随着工业的发展,危险废物的产生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公害。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危险废物已从1947年的50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5亿多吨,其中发达国家占95%。由于处置场地少,技术复杂,代价昂贵,特别是国内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加上民众环保意识较强,一些发达国千方百计地将危险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危害。为此,1989年3月通过了《巴塞尔公约》。公约控制的危险废物按来源分为18种,按成分分为27种。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公约缔约方1994年通过一个决议,规定立即禁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以最终处置为目的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从1998年起,以再循环利用为目的的危险废物出口也被禁止。 (3)《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战后,世界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贸易不断发展,影响了生态多样性。1973年2月签订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按照物种的脆弱性程度,公约将受控物种分为三类列入三个附录,并对其贸易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附录一列入了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800余种,基本上禁止贸易;附录二列入所有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于其生存的利用,就可能变成有灭绝危险的35000种物种,应严格限制贸易;附录三列入任一成员方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管理以防止或限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他成员国合作控制贸易的物种,应对贸易加以管理。这三类物种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物种被纳入第二类和第一类的范围。许多野生动植物物种或其相关产品的贸易受到严重影响。 (4)《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生物安全议定书》。1992年6月5日签署的《生产多样性公约》没有直接的贸易措施条款,但一些条款对贸易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关于遗传资源的取得、知识产权和生物安全规定与国际贸易直接有关。2000年1月28日达成的《生物安全议定书》将对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当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GMO)飞速发展,正在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新兴产业,并对农业、医药、化工和环保等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粮食短缺、有效药品及治理环境等问题展示了良好的前景。目前全世界共有50多种转基因植物产品投入商品化生产。据统计,1996年全球转基因体物商品化种植面积280万公顷,1999年达3990万公顷。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主要生产国。1995~1998年,GMO作物销售收入从0.75亿美元猛增到15亿美元,1999年达23亿美元,估计到2010年将增至250亿美元。GMO产品的国际贸易也迅猛发展。据统计,日本1998年进口的1597.5万吨玉米、475.1万吨大豆(美国分别占进口量的87.9%和78.6%)中,GMO 玉米和大豆分别为435万吨和105万吨,占进口量的27.2%和22.1%。 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与威胁,一旦出现差错,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造成基因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产生新的毒性或过敏物质,或扩大了寄主范围,导致病毒灾难性的泛滥;转基因活体及其产品有可能降低动物乃至人类的免疫能力,从而对其健康、安全乃至生存产生影响。 为了防范GMO产品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规范越境转移问题,国际社会于2000年1月在蒙特利尔通过《卡特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议定书》对转基因产品的越境转移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是巨大的:实行风险评估对国际贸易有负面影响;提前知情同意程序规定使得进口程序更加复杂和繁琐,审批的时间较长,一般为270天,赋予进口缔约国为保护生物安全很多的权利;资料评估为进口国控制GMOs进口提供了借口,进口方可以资料不完备或缺少可靠和充分的科学依据而拒绝进口或推迟做出进口决定;实行GMO加贴标签制度会增加进口国公众对GMOs及其产品的心理恐惧,从而导致某些GMO产品国际贸易量的下降甚至退出国际市场。另外,一旦采纳赔偿责任和补救措施,对进口方来说是能保护合法权益,但对出口方则是极为不利的。预计进口国与主要出口国将在这一领域展开较量。同时《议定书》的签订将大大促进非GMO产品有机食品的国际贸易,特别是给绿色—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缔约方会议。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候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1992年6月签署了该公约,并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到2000年共举行了6次缔约方大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本身并不直接限制贸易,但由于温室气候控制涉及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缔约方为履约采取的行动必然会对贸易有着显著的影响。当缔约方制定国家对策时,贸易措施也将会起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一旦实施,将直接用信用贸易手段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交易。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现国际自然环境保护条约。初期的国际环境条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自然保护。本世纪 30 年代以后出现了跨国环境污染纠纷。为此, 1954 年制定了第一个关于防治环境污染的国际条约,即《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此后,国际条约在防治环境污染和自然保护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内容包括:防治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及电离辐射污染、有害废物污染,保护臭氧层、气候资源、物种和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文化和自然遗产、南极、外层空间,以及防治病虫害和禁止为了军事目的破坏环境等等。概括地说,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关于防止环境污染、损害和破坏的条约;二是关于保护自然资源并保障其合理开发利用的条约。 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加速制定各式各样的环保措施,目前已有大量有关环境的国际条约。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991 年公布的环境方面的多边国际条约和协定就有 152 项。此外,还有各国签订的大量双边环境条约和协定,共有 180 多项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国际条约。 在众多的国际环保公约中,约有十几项公约中含有与贸易有关的条款。这充分表明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由此而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19 世纪 70 年代到 1971 年,这一阶段是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的产生阶段。一些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进口商品的卫生检疫作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运用进出口的措施来解决跨越国界的一些环境问题。 最早的多边协议之一是 1900 年的保护非洲野生动物、鸟类、鱼类公约,要求对那些珍稀和面临灭绝威胁的生物采取出口许可证。 1906 年,在瑞士的召集下,签订了一个国际协议,禁止生产和进口使用白磷的火柴。这种白磷火柴的生产过程对工人的身体有害和使用不安全。这一公约促使厂家转向生产更安全的火柴。 1911 年英国、日本、俄国和美国四国签订了《维护和保护海豹和海獭皮毛协议》。 1916 年,英国和美国签订了保护候鸟的协议,规定了禁止捕鸟的季节和在这些时期出口这些鸟类,协议也禁止违反国家或省级法律的鸟类国际运输。 1921 年,意大利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签订了一个公约,禁止一些使用对鱼类产卵和保护有害的方法捕捞的鱼类的贸易。 1933 年 29 国签订的《保护自然环境中动植物伦敦公约》,禁止出口没有许可证的从非洲得到的象牙和一些特别的动物、狮头等纪念物。 战后,为保护生态环境签订了更多的法规。如 1946 年的《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1950 年的《国际鸟类保护公约》, 1951 年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1956 年的《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植物保护协定 ( 修正本 ) 》, 1959 年的《植物检疫及其疾病防护合作协定》, 1959 年的《东北大西洋渔业公约》, 1966 年的《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 1967 年的《非洲植物卫生公约》, 1968 年的《养护自然和自然资源非洲公约》, 1969 年的《养护东南大西洋生物资源公约》等。也有许多国家采取单独行动,如美国在 1927 年以前有 10 多个联邦法规运用贸易措施以达到环境目的。很多贸易协定也规定了环保方面的内容,如 1946 年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的贸易协定规定,为了保护植物、动物,包括为了防止疾病,动植物退化或灭绝允许采取限制措施等。 这时期的环境法规,主要针对当时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动植物保护及对人类生命的影响,防治范围较窄。主要采取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限制性的方法,较少涉及国家对生态的管理。 第二阶段是从 1972 — 1991 年,这是环保法规大发展的时期。第一次全球环境会议于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使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全球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制定了各种环保法规,各种各样的国际环保法规也应运而生。到 1991 年底,有 98 个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其中有很多法规涉及贸易问题,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973 年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5 年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7 年 )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1989 年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 (1990 年 ) 等。 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除了继续使用强制性手段外,开始探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消费者的参与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第三阶段始于 1992 年。从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是环保法规进一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环保法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 年 ) 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各个方面,它把到目前为止颁发的这方面的所有公约、协定的精华综合到这一公约中;《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 年 ) 也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它是最重要的环境保护公约之一,不仅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能源的使用和国家的经济及长远发展。 我国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如下: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防治荒漠化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72年伦敦公约》主题 公约 宗旨 空气:保护臭氧层 u2022 经1987年补充(经1990年及1992年修订)的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u2022 采取规管性的预防措施,抑制全球排放损害臭氧层物质,以保护臭氧层,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不时修订公约及调整时间表,藉此减少使用和制造损害臭氧层的物质。环境保育 u2022 经1956年修订的1946年《国际捕鲸公约》 u2022 在不会引起广泛经济问题或营养问题的原则下,尽速令鲸鱼数目达到最理想水平,并确立一套国际规例,确保适当地和有效地保育及培养鲸鱼,使捕鲸业得以循序发展。u2022 经1967年、1979年及1983年(只有第1(a)条)修订的1956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植物保护协定》 u2022通过国际合作,防止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引进及扩散破坏力强的植物病害。u2022 经1982年及1987年修订的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u2022 阻止湿地在目前或日后遭侵占或持续减少,顾及湿地的根本生态功用及经济、文化、科研和康乐价值。u2022 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u2022制订长远有效的制度,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合力保护对世人极具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u2022 经1979年修订的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u2022 利用出入口许可证制度,保护指定的濒危物种免遭滥捕滥杀。u2022 1979年《保护迁徙野生动物公约》 u2022 采取行动,按情况所需,适当地保护迁徙野生动物。有害废物 u2022 1989年《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u2022 订明缔约国的义务,目的是: (a) 有害废物的生产和越境转移减至最少,确保以符合环保的有效方式管理这些废物; (b) 将有害废物的产量和毒性减至最低,并确保以符合环保的有效方式管理这些废物,尽量在接近废物产生源处置废物,并减少越境危险废物的转移; (c) 协助发展中国家以符合环保方法管理所产生的有害废物和其他废物; (d) 建立由生产处到弃置处的监察制度;及 (e) 管制有害废物的进出口,规定必须取得入口国家的官方批准,方可进行越境废物转移。 海洋污染 u2022 经1973年补充及经1991年及1996年修订的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 u2022 采纳特别措施保护人类利益,免因公海油污事故污染海水和海岸而招致严重后果。u2022 经1976年及1992年修订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u2022 采纳划一的国际规例和程序;界定因船只漏油或排油引致污染的责任及确保蒙受损失的人士获得适当赔偿。u2022 经1976年及1992年修订的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 u2022 成立赔偿基金。受船只漏油及排放油污损害的人士除可获得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的赔偿外,亦可得到基金拨出的补偿。u2022 经1978年修改及补充(不包括附则IV)以及经1984年、1985年、1987年、1989年、1990 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及1999年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 u2022 防止船只排放有害物质或废水污染海洋环境。1978年议定书确定有需要进一步防止和管制油轮及其他船只,以防止污染海岸。u2022 经1978年(焚烧)、1980年、1989年及1993年修订的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 u2022 控制因倾倒废物而造成的海洋污染,促使区域性协议与现有公约相配合,以及改善保护海洋环境的工作。u2022 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响应和合作公约》 u2022 制定措施处理油污事故并就该等事故提供国际合作。2023-08-26 02:35:201
|类卡跨行转账50万需多少手续费?
跨行转账手续费一、网上跨行转账手续费在工农中建四大银行中,除了中国银行网银外,都已实现网上跨行转账。相对于储户跑腿到银行网点办理通存通兑,借助网上银行进行银行卡转账,不仅方便,手续费还优惠不少(收费标准见下表)。工行转账金额的1%,最低1元,最高为50元农行同城跨行转账5000元以下收2元,5000元至5万元收3元,5万元至10万元收5元,10万元以上收8元建行转账金额的0.5%,最低2元,最高25元二、银行柜台办理跨行汇款手续费如果觉得网上转账不方便,在银行柜台办理跨行汇款的费用也相对比较优惠(详见下表)。工行跨行汇款比例是汇款金额的1%,最低1元,最高为50元建行跨行汇款收费是1%,最低2元,最高50元中行跨行汇款比例是汇款金额的1%,最低1元,最高50元农行跨行汇款比例是汇款金额的1%,最低1元,最高50元三、7家银行银联卡网上转账不收费市民跨行转账如果想节省费用的话还有一种方式可以选择,中国银联在线支付网站也开通信用卡网上跨行还款业务。开通借记卡转账业务的银行共有7家,分别是建行、招行、深发展、中信、光大、民生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只要持有这7家银行中任何一家银行的借记卡,就可以向这7家银行中的任一一张信用卡进行免费转账。北京跨行通存通兑手续费率(均按笔收取)工商银行交易金额的1%,最低10元,最高200元。农业银行1%,最低10元,最高200元。中国银行1%,最低1元,最高100元。建设银行1%,最低10元,最高200元。光大银行0.1%,最高50元。中信银行现金方式,0.1%,最低10元,上不封顶;转账方式,0.05%,最低5元,上不封顶。华夏银行1%,最高50元。民生银行现金方式,0.5%,最低5元,最高200元;转账通存,0.5%,最低5元,最高50元;转账通兑,0.3%,最低1元,最高20元。兴业银行1%,最高50元。浦发银行现金方式,1%,最低2元,最高50元;转账通存0.2%,最低2元,最高10元;转账通兑0.1%,最低2元,最高10元。北京银行单笔1万元(含)以下,5元/笔;单笔1万-10万元(含),10元/笔;单笔10万-50万元(含),15元/笔;单笔50万-100万元(含),20元/笔;单笔100万元以上,每笔0.002%,最高不超过200元。农商行1%,最低5元,最高200元。交通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暂未出台收费标准。2023-08-26 02:35:293
在盛大金禧进行投资理财安全吗?
在盛大金禧投资理财是比较安全的。盛大金喜是一家金融服务平台,我们在盛大金喜投资管理的资金不进入盛大金喜,而是进入专门的银行账户,按照项目协议进入项目方。 客户资金投入前、中、后,盛大金喜将对整个业务链进行风险控制。 而且,盛大金喜在过去21年实现了“零违约”服务,但是当然,投资理财终究还是有一定风险的,还是需要多谨慎思考。根据回报,回报和风险是平行的。 高收益必然高风险。 什么“零违约”就是打广告打消你的疑虑。 请你买东西的人永远不会告诉你那个东西的缺点。你的内心一定要有底。首先,盛大金禧是一个金融服务平台。任何项目和一分钱都将严格接受多重风险控制调查和审计。每份风控报告均由风控调查员在各环节签字,确保所有调查数据真实可靠,责任到人;其次,所有的抵押贷款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比如100万的房产,盛大金喜只会借给他50万到60万,即使有特殊情况,贷款客户无法还款,他仍然可以协助客户处理房产。因此,这样的全额抵押和严格的风控流程,让盛大金喜在过去的18年里实现了“零违约”。盛大金喜的企业使命是“激活社会资本,助力中小企业”。有一小部分信用贷款。对于这笔信用贷款,盛大金喜将进行严格的比例控制。为充分保障投资客户的利益,盛大金喜以这种方式控制小部分信用贷款:将年收入和利润的15%至20%作为风险边际。当融资企业不能及时足额偿还本息时,盛大金喜将启动风险保证金,保护投资客户的资金不受损失。拓展资料:目前,盛大金喜在股权投资、财富管理、财务咨询等多个金融服务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持续关注和孵化当代中国快速成长的新能源、新技术、医疗健康、先进制造、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现代农业、文化教育,对接全球优质资本, 提供股权投资、资本运作收购、兼并等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专业的国内外各类投资产品筛选、资产配置和投资组合管理服务。2023-08-26 02:36:043
急求以南开精神(中学)的演讲稿一篇,800字左右,在线等,高分悬赏!满意者追加悬赏!!!
我有时候在考虑,南开的道路是什么?南开学校有100多年了,南开大学也有90年了。南开的道路是同我们民族和国家的道路紧密相结合的。也就是说,南开人总是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这一点表现的非常清楚。心系国家应该是南开人应有的作风。 南开的品格是什么?允公允能,(同学们大喊:“日新月异”)。其实这两句话,我以为就是指,要为公、奉献和创新。这是每一个南开的学生应该做到的,而且应该是一生的座右铭。 南开的精神是什么?南开的精神是她青春的精神。八十年代,我给南开中学题词:南开永远年轻。其实事实就是这样,经过一百了,这所学校是不是还是那么年轻?(同学们齐声回答:“是!”)充满朝气,面向未来.这是就南开大学的精神。我讲南开的道路、南开的品格、南开的精神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它是我们许多学长、我们的前辈用他们的精力和献身的事迹塑成的。这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学校是有生命的。南开大学的灵魂就是我方才讲的,我们要坚持走南开的道路,坚持发扬南开的品格,坚持南开的精神。 这次我到天津来,主要还是想调查研究了解金融危机对经济影响的状况。大家知道,金融危机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算起,到它急剧发展以及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特别是雷曼兄弟垮台以后,整个世界的金融就出现了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的连锁反应。这是百年不遇的大危机。这次危机已经从金融蔓延加剧扩散到实体经济,对我们国家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国家金融的总体状况是好的。因为在十年前,我们就着手进行金融体制改革。从剥离不良资产到建立现代金融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造。现在看来我们金融体系总体是健康的。我们几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大约是2.2%到2.6%,资本充足率超过《巴塞尔协定》规定的8%。资产、利润都处在良好的状态。特别是我们流动性比较充裕,可以有力的支撑经济的发展。 我们受到的最大的影响就是实体经济,主要是外部需求的减少,造成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外向型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营困难。一部分地区一些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出现了失业的现象。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我们党和政府采取了果断有力的措施。应该说我们监视还是比较早的。我们在去年六月底七月初,在我国沿海地区已经开始出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多次降低银行贷款的利率和准备金率,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十一月份以后,世界的经济突然发生比较大的逆转。如果你看经济的指标图的话,那是一个陡降。就在那个时候,我们出台了振兴经济的一揽子计划。这个计划应该说还是出手比较快的。我记得十月份,我在莫斯科讲过四句话。面对这样大的金融危机,必须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现在一揽子计划已经十分明确,大体包括六个方面: 一就是在两年内,我们将投资四万亿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其中国家投资,也就是中央财政的投资1.18万亿。这个资金我们是落实的,是新增投资,不是外界讲的原有计划。用中央投资的1.18万亿带动社会和民间投资四万亿,主要用于安居保障工程、农村的民生工程、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还有节能环保以及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工作。这笔钱关键在投向,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这笔钱不仅应对当前的困难,而且要给子孙后代留下有价值的财富。我们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我们所有的项目都是经过周密论证的。 第二,我们连续出台十个调整和振兴产业的规划。目前经过国务院讨论的,已经出台的有四个:钢铁、汽车、纺织、重大装备。我们很快要研究轻工业和电子。这些规划大体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扩大市场需求;二是加大技改力度;三是推进企业改革,特别是兼并重组。这是一揽子计划的第二项内容。 一揽子计划的第三项内容就是科技支撑。因为我们一直认为,每一次大的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经常伴随着一场科技革命,而真正能够解决经济上困难的最有效的办法是科技的力量。因此,我们决定把原来定的科学技术中长期规划与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部分要加快进度。这个计划原来有16个重大专项,其中大约有9到10个专项都与经济联系非常紧密。我们将把这部分科技重大专项加快推进,大约涉及700多亿。这是第三项。 第四项就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我这里主要是指的劳动、医疗等方面的社会保障,也包括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我们已经通过了三年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规划,其中包括五个方面的重点内容,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城乡人民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险。三年社会将投入、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其中中央政府将投入3400亿。 我们的一揽子规划还应该包括改革和开放。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更好的结合起来,要使公有制经济同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更好的结合起来。我们要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也就是改革、改组和改造,加强企业管理。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对外开放。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贸易保护主义不仅抬头,而且处在一天比一天强大的时候。大家注意到美国人提出的口号:只卖美国货,只用美国人。他们提出来的,在银行赢利不达到20%的都不准雇用外国人。我们严正地提出:在世界上,如果现在要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将会是一场灾难。那使本来流动着的经济这场活水会变成一潭死水。我这次在欧洲一路在宣传信心,也一路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我们的一揽子规划是完整的规划。现在看来,对一个政府最大的考验是它决策的准确,而它决策准确所得到的效果又取决于决策执行的规模和速度。没有大规模的政府投入,没有争分夺秒的加以落实,是难以应对这场危机的。这就需要我们各级领导要有极大的魄力、决心和果断。 同学们!你们都是青年人,也许在座的还有不少面临毕业的大学生或者是研究生。你们应该首先关心的是国家的命运、国家的前途,但是国家也关心你们的成长、你们的就业。关于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央所采取的政策,你们都熟悉了。前不久我召开一个座谈会,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学在那里。我问他,在政府报告中写了五条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你觉得够不够,你读懂没读懂。我看有些他读懂了,有些没完全读懂。这些可能和我们宣传不够有关。我想非常简练的跟大家讲一讲我们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政策。 第一就是鼓励企业招收大学生。因为我认为企业招收大学生还是一个重要的出路。今天我到汽车模具厂,大约80%都是大学生,其中不少还是南开和天大毕业的学生。他们有的做工人,有的做技术人员,工作得都很好。我们对企业招收大学生如同招收对困难群体招收工人一样给予补贴,主要是社会保障补贴。 第二,我们鼓励同学们到基层去。基层又分两种,一种是到城市基层或农村直接就业。我们将代学生们偿还助学贷款,并对学生缴纳的学费给予补偿。第二种就是还不是最后的就业,比如说到农村去做村官、爱岗、三支。这些我们也代偿学生的助学贷款,并且给学生补偿学费。我们还鼓励学生有条件的可以参军。参军的条件和到基层工作的条件、锻炼的条件是一样的。 同学们,其实基层是大有可为的。我希望同学把到基层工作同自己的事业发展联系在一起。我在大学毕业以后,因为我是学地质的,当时我决心就到西藏去。当时就有一种理想,那地方山多,适合我这个专业。我甚至写了一份血书。是的,我不鼓励同学们做这件事。要求到西藏去,可这个学校非要我做研究生。那是研究生不大好考,三百个人取两个人。非要我做研究生,我就做了研究生。做完研究生毕业以后,我还有留在学校的机会,但是我还是到西北去了。我认为西北那是我应该工作的地方。现在回过头来看,那也是我一生成长非常宝贵的一段时间。懂得什么叫艰难,人如何克服困难,怎么去生活。所以,同学们。除了有政府政策之外,还应该有正确的择业观念。但是不管怎么样,同学们的就业,政府是记在心里的。因为你们毕竟是祖国的未来,其实应对这场金融危机也好,还是国家将来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也好,都得靠你们。你们有信心,你们坚强了,你们有能力,中国就有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如同我们这个国家一样,人经受的磨难多,国家经受的磨难多,会成长的更坚强。这就是我为什么在地震的时候写下:多难兴邦。 我希望同学们快乐,希望同学们有信心,希望同学们对祖国、对未来抱有希望。国家的发展、国家的未来就在你们身上。我借这机会,祝愿同学们学习进步、身体健康!谢谢!2023-08-26 02:36:222
为什么中方要向美方承诺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
方向美方承诺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胡锦涛主席特别代表、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和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特别代表、美国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在北京共同主持了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框架下的经济对话。对话于5月25日闭幕。两国的部长和高级官员参加了对话。双方重申将继续履行2009年7月27—28日在华盛顿举行的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所作承诺,继续深化经济合作,促进强劲、平衡和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增长。一、促进强劲的经济复苏和更加持续、平衡的经济增长2009年7月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举行时,双方承诺继续实施强有力的刺激措施,以帮助中美两国和世界经济度过全球金融危机。双方还承诺采取措施转变两国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世界经济在完全复苏后强劲、可持续地增长。自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以来,世界经济已度过最困难的时刻,复苏势头日益巩固。去年7月,中方承诺增强国内消费在促进增长方面的作用,并在其后实现了2009年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的大幅提高。美方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上承诺采取措施增加国内储蓄,迄今,私人储蓄已经有所提高。同时,美方一直在为实现承诺采取后续行动,通过实施包括全面医改在内的措施,来确保长期财政可持续性,促进公共储蓄。双方承诺就财政、货币和结构改革等问题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对话与协调。双方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应考虑各个经济体的具体经济形势,同时考虑全球经济形势,并与G20匹兹堡峰会“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下有关承诺保持一致。为此,●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的巩固,中国将通过实施促进消费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继续进行结构改革来保障消费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不断扩大的拉动作用。●随着美国私人需求的恢复,美国财政政策的重点将从保持总体需求和支持就业转向减少中期联邦政府财政赤字和保证长期财政可持续性。●我们将共同努力采取调整国内需求和相关价格的政策,以促进更加可持续和平衡的贸易和增长。双方认识到,两国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负有共同责任。双方同意在去年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各自推动建立更平衡的经济增长模式。美国未来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国内储蓄而不是外国储蓄。美国致力于走出一条负责任财政的道路。奥巴马总统预算案已经制定出具体措施,将通过推行历史性的财政约束在未来十年内使财政赤字削减一万亿美元。这些措施包括:在三年内冻结非安全性可支配支出;要求金融服务业全部偿还问题资产救助计划的成本;2001—2003年间对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家庭的减税政策将在到期后失效;取消对低效化石燃料补贴的资金。美国国会已经通过了“量入为出”法案,该法案要求国会如果增加1美元的非紧急支出、或减少1美元的税收,都必须在其他方面节省1美元的支出。一旦美国经济复苏,全美财政责任和改革委员会将制定应对财政风险的政策,并使债务占GDP比例在经济复苏后稳定在可接受的水平。通过启动减缓医疗成本增长的改革,美国已经采取重大举动,解决其长期财政面临的一个主要威胁。此外,美方将进一步采取措施,通过扩大就业为基础的退休储蓄工具,完善私人储蓄的激励措施。中方将继续努力,增加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方将完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渐增加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为有效促进创造就业,中方将加速发展服务业,加快垄断行业改革,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为进一步改善民生,中方将继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包括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加快建立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等。双方认识到中小企业对中美两国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承诺共同签署中小企业合作协议,并举办促进中美中小企业合作论坛。双方还承诺深化中美地方层级经济合作,包括推动中美两国省—州、城市—城市之间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等。二、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双方认识到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对两国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和创新的重要意义,双方致力于构建更加开放的全球贸易和投资体系,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双方同意,在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和实施贸易救济措施时严格遵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以防止其滥用非常重要。双方愿共同努力,以包括谈判模式在内的已有成果为基础,确保多哈回合达成平衡、积极的协议。根据近期盘点会的建议,美中双方愿在所有适当的场合和组合中积极进行谈判。两国均承认多哈回合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基于第三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成果,中美重申双方的创新政策将与以下原则保持一致:非歧视;支持市场竞争与开放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强有力的知识产权执法;以及与WTO原则保持一致。允许企业之间商定技术转让、生产过程和其他专有信息的方式和条件。中美双方同意尽早于今年夏天在中美科技联委会框架下就创新政策展开深入的专家和高层讨论。这些会议将包括中美双方所有相关部门。在制定和执行创新政策时,中美两国将充分考虑这些讨论的结果。中方承诺在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委员会7月会议前,提交一份强有力的政府采购协议修改出价,美方对此表示欢迎和期待。美方对中国就政府采购法关于“本国产品”的认定标准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表示欢迎。美方将在贸易救济调查中,认真考虑并给予提出“市场导向行业”申请的中国企业公正、合理的待遇,并通过中美商贸联委会以一种合作的方式迅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方表达了对美国技术出口管制的关注。中美双方承诺遵守首轮中美经济对话达成的共识,在《中国—美国高技术与战略贸易发展指导原则》下,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落实《中美高技术贸易重点领域合作行动计划》,包括美国政府评估中国政府就出口管制问题提出的关注。双方重申继续推进双边投资协定谈判。双方同意,成功的谈判将通过促进和保护投资,为双方投资者增强透明度和可预见性,支持双方对开放全球经济的承诺。双方致力于提高外商投资规定的透明度。美方重申,将根据法律规定,在《联邦纪事》上公布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规程的修改建议,最终发布前的公众评论期不少于30天。中方确认,将根据国务院通知,在国务院法制办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公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修改建议,最终发布前的公众评论期不少于30天。中方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后已采取行动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美方对此感到鼓舞。在此基础上,中方承诺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缩短审批时间,提高透明度,缩小审批和核准的范围。美方确认,美国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有关程序遵循透明和严格的法定时限,并承诺遵守这些规定。美方将继续努力,澄清包括关键定义和概念在内的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有关程序。根据经济形势,结合国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将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鼓励外资参与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节能和环保产业,并扩大这些产业向外资开放的领域。美方欢迎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国投资。美方确认,美外国投资审查委员会的程序确保为所有外国投资,无论其来源地,提供一致和公平的待遇。中方将继续遵守主权财富基金普遍接受的原则和做法。美方重申将按照经合组织2008年6月公布的《主权财富基金与接受国政策宣言》对包括主权投资基金在内的外国投资者坚持公开和非歧视原则的承诺。美方认识到许多中国国有企业(国家出资企业)已实行股份制并建立了公司治理结构,实现了股权多元化,其中,许多已成为上市公司。中国继续努力使越来越多的国有企业成为以市场为导向的法人实体。中方将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包括发行可公开交易的股票,以及引入包括非公共及外国投资者在内的战略投资者并让其持股。经济对话结束之后,中美两国进出口银行同意建立贸易融资合作机制,并注意到两行认真落实了此前有关200亿美元贸易融资便利的承诺。此外,中美两国进出口银行还将在联合融资方面探讨合作,采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并鼓励参与多边论坛以促进贸易融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中美双方承诺就解决美国大豆输华的检验检疫及质量安全监管问题加强交流,以在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前签署一份谅解备忘录。中国海关总署和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商定,将就有关原产地问题的具体产品案例研究结果进行讨论,并同意在第三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前再举行一次原产地专家联席对话。三、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双方将继续改革各自的监管框架,使金融机构在金融系统整体稳定的环境下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创新。中美双方将寻求通过强化监管、提高透明度和完善问责制,推动金融市场服务于居民、商业和生产性投资需求。双方将采取措施在国家和国际层面落实审慎监管标准,促进平等竞争,避免金融市场分割、保护主义和监管套利。双方支持将在全国范围实施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的资本要求和反周期的缓冲资本作为巴塞尔协议资本框架的要素,支持提高流动性风险要求和设立前瞻性的拨备,以降低银行承担过度风险的动机,创造一个能抵御负面冲击的更强健的金融体系。双方支持引入一个杠杆率标准作为巴塞尔协议基于风险的框架的补充措施。双方认识到在全球化背景下,两国金融领域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双方承诺就具有跨境影响的金融监管议题加强合作。中国银监会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加强双方在各自管辖区域内跨境问题银行机构处置方面的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中国人民银行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将加强在存款保险、金融服务、倒闭金融机构处置及其他与金融稳定相关领域的合作。双方将进一步就包括保险资产管理在内的保险监管进展加强合作与交流。美国致力于实施全面的金融监管改革,应对过度冒险,降低道德风险,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保护,更好解决微观和宏观的审慎监管,解决“过大而不能倒闭”的金融公司的问题。美方承诺继续加强对“政府支持企业”的监管,确保“政府支持企业”具有足够资本和能力以履行其财务责任。美国政府广泛的住房政策,包括支持“政府支持企业”继续开展业务、美财政部和美联储购买按揭抵押证券,对恢复住房市场稳定性和保持按揭信贷的可获得性一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政府将听取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并寻求与国会密切合作,以制定一项全面的“政府支持企业”改革方案。美国政府承诺采取合适的方式进一步推进改革,确保“政府支持企业”具备履行偿债义务的能力。中方已启动股指期货交易,将允许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合格外商投资公司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开展股指期货业务。中方将在审慎监管的基础上,允许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股指期货产品。美方欢迎中方根据国际标准在改善国际收支及官方储备数据报告的准确性和频率方面取得的进展。中方表示将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和统计能力继续改进这方面工作。四、 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双方重申支持G20作为国际经济合作主要论坛,在国际经济和金融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双方同意共同努力,确保多伦多、首尔峰会取得积极成果。双方同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必须在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和增长再平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双方重申支持落实领导人在匹兹堡峰会上关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和治理结构改革的承诺,欢迎去年G20成员通过新借款安排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功增资5000亿美元,并同意共同努力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使其更好履行其义务。双方欢迎多边开发银行为减轻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最贫困群体影响所采取的关键行动,重申支持多边开发银行在全球减贫中的中心作用。双方承诺共同努力,通过普遍增资确保多边开发银行有足够资源。双方欢迎近期达成的支持世界银行、泛美开发银行和非洲开发银行增资并承诺进行强有力改革的原则共识。双方还欢迎就世界银行新的股权安排达成的共识,这将更好地反映发展中和转轨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同时保护最小穷国的发言权。双方还期待共同努力推动多边开发银行优惠贷款窗口的成功增资,这些机制对最贫穷国家至关重要。为了应对需要全球采取协调行动的全球性挑战,双方同意,世界银行与地区开发银行及其他国际组织应加强对以下问题的关注:通过提升农业生产力以及获取技术和食物以确保粮食安全;最贫困和最具挑战性环境中的人类发展问题;私营部门拉动的增长和基础设施;有效回应有关国家将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结合的需求。双方同意进一步加强在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和全球税收透明度与情报交换论坛的合作。鉴于中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前的经济规模、金融市场活动和国家金融稳定安排,美方支持中国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保持在金融稳定理事会的现有席位。作为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中美双方致力于保持金融稳定,保持金融业开放,提高金融业透明度,执行G20领导人同意的关键的国际金融标准,并承诺进行定期的同行评估。2023-08-26 02:36:293
公积金贷款装修房子贷20万没用完怎么办
有房贷和10万网贷,可以办装修贷吗?一般在申请贷款的时候,银行都会对你的资质和个人征信进行审核,如果审核没有问题,那么银行就会给你发放贷款,虽然你有房贷还加上10万的网贷,而这些欠款你每月都能及时还上,在你的个人征信也没有任何的逾期记录,那么在你办修装修贷的时候,银行大概率还是可以批准的,但是每个银行申请装修贷的流程和需要的材料都不一样,所以具体银行要具体分析。千万不能让自己的征信上有一些瑕疵。很多人缺钱的时候就会想尽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去找钱,再加上现在的网络贷款越来越方便,很多人通过网络上进行贷款,以此来解燃眉之急,但是我们都知道网络贷款的利息比较高,如果没有及时还上就会被记入征信,甚至会引来一些人的暴力催债,对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千万不要进行网络贷款。在申请装修贷之前,一定要查看自己的个人征信是否有问题。如果在一段时间之内确实缺钱用,可以找自己的朋友应应急,千万不要去找一些不正规的小额贷款公司,虽然你能从里面贷到款,但是利息也非常高,而且还需要你拿房产和贵重物品做抵押,一旦人养成网络借款的习惯那我就很难改了。你的贷款能不能被银行审批通过,最主要的还是你的征信要好,银行流水看起来也要高,那么银行就会认为你有还款能力,没有理由不给你贷款,但是如果你借了很多网贷都没有完善,个人征信上面也有很多的逾期记录,再加上个人流水也不高,那么银行肯定是不愿意通过你的贷款申请,因为他会认为你没有偿还能力,所以一定要维持好自己的个人征信。负债20万没逾期可以房贷吗负债20万没有逾期是可以进行房贷的。但是银行还是会对你进行审批与评估,如果可以的话,你最好向银行提供一些自己的经济收入证明,一件事还款的能力,比如名下的房产,资金等。不然银行可能会怀疑你的还款能力,那么就有可能审批失败。一般情况下欠债只要不逾期,影响就不是特别大,再加上可以证明自己的收入能力,房贷应该是可以申请下来的。在平时申请房贷的时候,负债率是一个很重要的把控因素,银行一定会认真审批。负债率如果太高,你的房贷申请就可能会失败。一般情况下银行规定负债率不能高于你个人总资产的百分之五十。也就是说你欠的钱不能高于你手中所有钱的一半,这样子就可以顺利申请到房贷了。拓展资料;1.借贷、贷款、融资,俗称调头寸,是指债权人(或放贷人)向债务人(或借款人)让渡资金使用权的一种金融融资行为。放贷人(银行)无须有指定的贷款额,则可在借款人的银行户口上存款,借款人所还的款会按银行及政府所定的条款进行打扣存回银行(放贷人),若债务人未能还款则可被取回资产,银行常以此方法来获取盈利。2.银行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金融机构。绝大多数银行都实行部分准备金制度,它允许银行在向中央银行交存一定比例准备金后,将剩余部分资金用于发放贷款等业务。银行在发放贷款的同时自然派生出新的存款,使得其具备货币创造的能力。银行在金融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一国乃至全球金融稳定产生巨大影响,通常都被置于各国金融管理当局的严格监管之下。在满足不同国家或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各具差异的监管规则之余,银行还普遍遵循基于巴塞尔协定的最低资本要求。2023-08-26 02:36:381
最专业的金融英文词汇都包括了哪些
ABS Accelerated depreciation Acceptor Accommodation paper Accounts payable Accounts receivable Accredited Investors资产担保证券(Asset Backed Securities 的英文缩写) 加速折旧 承兑人;受票人;接受人 融通票据;担保借据 应付帐款 应收帐款 合资格投资者;受信投资人 指符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SEC)条例,可参与一般美国非公开(私募)发行的部份机构和高 净值个人投资者。 自然增长值 本金增值 适用于多种工具,指名义本金在工具(如上限合约、上下限合约、掉期和互换期权)的 期限内连续增长。 应计制;权责发生制 应计利息 美国商品交易所 酸性测验比率;速动比率 收购 全面一致;全盘的 一致行动;合谋 活动资产;有收益资产 活动资本 现货市场 现货价 实际可用年期 精算师;保险统计专家 亚洲开发银行 (Asian Development Bank 的英文缩写) 美国存股证;美国预托收据;美国存托凭证 (参见 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 栏 目) 美国存托股份 (American Depository Share 的英文缩写) 从价;按值 从价印花税 审裁员 调息按揭 认可值 垫款 关联公司;联营公司Accredit value AccreditingAccrual basis Accrued interest ACE Acid Test Ratio Acquisition Across the board Acting in concert Active assets Active capital Actual market Actual price Actual useful life Actuary ADB ADR ADS Ad valorem Ad valorem stamp duty Adjudicator Adjustable rate mortgage (ARM) Admitted value Advance Affiliated companyAfter date After-hours dealing After-market发票后,出票后 收市后交易 后市 [股市] 指某只新发行股票在定价和配置后的交易市场。市场参与者关注的是紧随的后市 情况,即头几个交易日。有人把后市定义为股价稳定期,即发行结束后的 30 天。也有人 认为后市应指稳定期过后的交易市况。然而,较为普遍的是把这段时期视为二级市场。 税后盈利/利润 午市(股市) 年龄抚养比率 代理户口;代客户买卖户口 帐龄分析 周年大会 (Annual General Meeting 的英文缩写) 协议;协定 讯息提示 整批委托 分配;配置 获配发人 配股 备抵(会计) 阿尔法;预期市场可得收益水平 另类投资 美国商会 美国商品交易所 美国存股证;美国预托收据;美国存托凭证 [股市] 指由负责保管所存托外国股票的存托银行所发行一种表明持有人拥有多少外国股 票(即存托股份)的收据。ADR 一般以美元计价和进行交易,及被视为美国证券。对很多 美国投资者而言,买卖 ADR 比买卖 ADR 所代表的股票更加方便、更流动、成本较低和 容易。大部份预托收据为 ADR;但也可以指全球预托收(GDR) ,欧洲预托收据(EDR) 或国际预托收据(IDR) 。从法律和行政立场而言,所有预托收据具有同样的意义。 美国存托股份 美国证券交易所 美式期权 美式期权的持有人有权在期权期限内的任何时候执行期权,包括到期前和到期日。 美国证券交易所 可摊销的无形资产 摊销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After-tax profits Afternoon session Age dependency (ratio) Agency account Aging analysis of accounts AGM Agreement Alert message All-or-none order Allocation Allottee Allotment Allowance Alpha (Market Alpha) Alternative investment 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American Commodities Exchange 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American Depository Share (ADS) American Stock Exchange American style option Amex Amortizable intangibles Amortization Amsterdam Stock ExchangeAnnual General Meeting (AGM) 周年大会Annualized Annual report Anticipatory breach Antimonopoly Act Antitrust APEC Appeals panel Appreciation Appropriation Arbitrage年度化;按年计 年报;年度报告 预期违约 反垄断法 反垄断 亚太区经济合作会议;亚太经合会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的英文缩写) 上诉委员会 [财产] 增值;涨价 拨款;经费;指拨金额 套利;套汇;套戥 指通过同时买卖两种等同工具或证券,但买入价比卖出价低廉而获得的保证或无风险利 润。 仲裁 公平交易 欠款;积欠款项 公司章程;组织细则 东盟;东协;亚细安 (参见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栏目)Arbitration Arm"s length transaction Arrears 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SEANAsian bank syndication market 亚洲银团市场 Asian Development Bank (ADB) Asian dollar bonds Asian tigers Asia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Ask (asked) price Asset Allocation Asset Backed Securities Asset Management Asset stripping Asset swap 亚洲开发银行 亚洲美元债券 [经济]亚洲小龙,指发展迅速并取得成功的经济体;亚洲四小龙包括韩国、台湾、香港 和新加坡。 亚太区经济合作会议;亚太经合会 沽盘价;卖盘价 资产配置 资产担保证券(简称“ABS”) 资产管理 资产剥离;拆卖资产 资产掉期;资产互换 一种由现金信用工具和掉期组成的一篮子工具,这种互换将非票面值工具(债券或贷 款)的现金流转换为票面值(浮动利率)结构。资产掉期通常将固定利率债券转换为票 面值浮动利率债券。但交叉货币资产掉期也十分常见,它们将现金流从一种货币转换为 另一种货币。 转让方法;指定分配方法 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东南亚国家协会(东协);亚细安 ASEAN 目前有 10 个成员国,包括: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汶莱、新加坡、印度尼 西亚、越南、缅甸、寮国和柬埔寨。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 收市盘Assignment method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ASEAN) ASX At-the-close orderAt-the-money At-the-money option Auckland Stock Exchange Auction market Austerity measures Authorized capital Authorized fund Authorized representative Australian Options Market Australian Stock Exchange平价 [期权]执行价格被设定为与基础工具的现行市场价格相同。 平价期权;等价期权 奥克兰证券交易所 竞价市场 紧缩措施 法定股本;核准资本 认可基金 授权代表 澳大利亚期权交易所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Back-door listing Back-end load Back office Back to back FX agreement Balance of payments Balance of trade Balance sheet Balance sheet date Balloon maturity Balloon payment Bank, Banker, Banking Bank for International (BIS) Bankruptcy Base day Base rate Basel Capital Accord Basis Point (BP) Settlements借壳上市 撤离费;后收费用 后勤办公室 背靠背外汇协议 国际收支平衡;收支结余 贸易平衡 资产负债表 年结日 到期大额偿还 期末大额偿还 银行;银行家;银行业 国际结算银行破产 基准日 基准利率 巴塞尔资本协议 基点;点子 一个基点等如一个百分点(%)的百分之一。 举例:25 个基点=0.25% 基准掉期 一揽子货币 一揽子备兑证 熊市;股市行情看淡 空仓;空头 疯狂抛售2023-08-26 02:36:471
巴萨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 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 1 早期的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协议的出台源于前联邦德国Herstatt银行和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Franklin National Bank)的倒闭。这是两家著名的国际性银行。它们的倒闭使监管机构在惊愕之余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监管问题。 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学家将管制理论运用到银行领域,并逐步取得了共识。他们认为,在追逐论、社会利益论及管制新论三种最有影响的管制理论当中, “捕获论”(The Capture Theory)将管制者与被管制者视为博弈中的猫与鼠,最终是管制对被管制者有利,因而主张放弃管制。这种理论显然忽视了社会公众能从管制中受益的事实; “管制新论”(The New Economic Theory of Regulation)则将管制视为管制集团与被管制集团间锱铢必较的政治程序,是被管制集团提出要求、管制集团满足这种要求并从中获利的一种商品。由于管制这一商品供求双方的数量函数难以确定,因而降低了这一理论的实践价值;只有“社会利益论”(The Public Interest Theory)最具理论和实践意义。该理论将管制视为消除或减少市场破产成本进而保护公众利益的手段,市场破产成本根源于自然垄断、外部效应及信息的不对称。与前两种理论明显不同的是,这种理论既找到了管制的依据,也明确了管制的意义和努力方向。 有必要对银行引入管制的原因在其外部效应和信息的不对称。尽管Benton和Gilligen等人在80年代初都论证过,银行业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规模经济,但多数金融学家都否认银行的自然垄断性质。从外部效应和信息的不对称来看,银行业务的特性决定了银行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其外部负效应不仅体现为债权债务链条的断裂,从而给工商企业和社会公众带来巨大损失。而且这些又反过来造成银行体系的混乱,并殃及社会的稳定;信息的不对称对银行而言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掩盖银行储备不足和资产质量低下的窘迫,也可能因公信力的丧失而破产倒闭。银行困境的解脱取决于清偿能力尤其是流动性的大小。解决这一问题的传统做法一是资产变现,二是市场介入,但是这两种做法的劣势非常明显。除了要损失大量的交易费用之外,还要受到市场资金可供量的严格制约,从而产生巨大的市场风险。因此,各国中央银行一方面充当最终贷款人,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危机时对其施以援手,另一方面则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对受损公众进行补偿。这类亡羊补牢式的举措都是立足于银行的外围,没有对银行的经营过程提出根本性要求,因而不仅未能有效地遏止银行的倒闭,反而可能增大了银行破产的风险,故而遭到经济学家的批评。由于最终贷款人的存在(最终贷款人通常以低于市场的利率放贷)以及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商业银行一方面有通过增加高风险投资转嫁保险成本、获取高额利润的欲望。另一方面也有扩大债务依存度的冲动和便利,破产风险因此不断累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以及由发达国家组成的巴塞尔委员会才逐步将银行的监管从外围修补转到内部调控,并对影响银行风险的主要因素进行详细的剖析。 Herstatt银行和富兰克林银行倒闭的第二年,即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这个协议极为简单,核心内容就是针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突出强调了两点:1、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2、母国和东道国应共同承担的职责。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这个协议基本上是前一个协议的具体化和明细化。比如明确了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和监督权力,分行、子行和合资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外汇活动及其头寸各由哪方负责等,由此体现“监督必须充分”的监管原则。两个巴塞尔协议因此也就没有实质性差异:总体思路都是“股权原则为主,市场原则为辅;母国综合监督为主,东道国个别监督为辅”。但是两者对清偿能力等监管内容都只提出了抽象的监管原则和职责分配,未能提出具体可行的监管标准。各国对国际银行业的监管都是各自为战、自成体系,充分监管的原则也就无从体现。 巴塞尔协议的实质性进步体现在 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资本的分类;2、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3、1992年资本与资产的标准比例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4、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体现协议核心思想的是前两项。首先是资本的分类,也就是将银行的资本划分为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类,对各类资本按照各自不同的特点进行明确地界定。其次是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报告根据资产类别、性质以及债务主体的不同,将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表内和表外项目划分为0%、20%、50%和100%四个风险档次。风险权重划分的目的是为衡量资本标准服务。有了风险权重,报告所确定的资本对风险资产8%(其中核心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重不低于4%)的标准目标比率才具有实实在在的意义。可见,《巴塞尔报告》的核心内容是资本的分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直接就将《巴塞尔报告》称为规定资本充足率的报告。 《巴塞尔报告》反映出报告制定者监管思想的根本转变。首先是监管视角从银行体外转向银行体内。此前的协议都注重如何为银行的稳定经营创造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强调政府的督促作用以及政府间的分工协作,对银行体本身尤其是对银行防范风险屏障的资本没有作出任何有实际意义和可行标准的要求。而《巴塞尔报告》则直指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资本标准及资产风险两个方面对银行提出明确要求,从而解脱了监管当局劳而无获或收获甚微的尴尬;其次,监管重心从母国与东道国监管责权的分配转移到对银行资本充足性的监控。《巴塞尔报告》规定银行必须同时满足总资本和核心资本两个比例要求,总资本和核心资本都必须按明确给定的标准计量和补充。这既是对以往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表明报告真正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报告出台以前,各国虽然也对资本金规定了规模要求,但并没有对资本的内涵和外延做出明确规定,这使银行可以轻易地通过会计处理增加银行帐面资本金,并实际加大资产与负债的落差,进而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由于资本金的管理还处在原始的静态管理状态,无法形成根据资产和负债的性质及其变动相应调整的机制,因而使这种资本金管理形同虚设,发挥的作用也极其有限。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此前协议的监管重心只能简单地放在监管责权的分配之上。第三,注重资本金监管机制的建设。资本金监管的生命力在于它突破了单纯追求资本金数量规模的限制,建立了资本与风险两位一体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机制。这表明报告的制定者真正认识到资本是防范风险、弥补风险损失的防线,因而必须将其与风险的载体(即资产)有机相联。而资产的风险程度又与资产的性质相关。报告以不同的风险权重将不同风险的资产加以区分,使得同样规模的资产可以对应不同的资本量,或者说同样的资本量可以保障不同规模的资产。资本的保障能力随资产风险权重的不同而异,体现出报告的动态监管思想。针对以往银行通常以金融创新方式扩大表外业务以逃避资本监管的现象,报告认识到监管表外资产的必要,因而首次将表外资产纳入监管。由于当时表外业务的种类、规模及其破坏力有限,报告只能简单地将期限种类各异的表外资产套用表内资产的风险权数来确定其风险权重,并相应提出了资本充足性的要求。第四,过渡期及各国当局自由度的安排表明,报告真正认识到国际银行体系健全和稳定的重要,各国银行的监管标准必须统一。而这种安排则充分考虑到了银行的国别差异,以防止国际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 《巴塞尔报告》的推出意味着资产负债管理时代向风险管理时代过渡。由于监管思想的深刻、监管理念的新颖、考虑范围的全面以及制定手段和方法的科学合理,这个报告成了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监管准则。此后围绕银行监管产生的核心原则或补充规定等,都是在报告总体框架下对报告的补充和完善。尽管巴塞尔委员会并不是一个超越成员国政府的监管机构,发布的文件也不具备法律效力,但各国的监管当局都愿意以报告的原则来约束本国的商业银行。 2 协议的补充完善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金融国际化浪潮的涌动,金融领域的竞争尤其是跨国银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使银行业务趋于多样化和复杂化,银行经营的国内、国际环境及经营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银行规避管制的水平和能力也大为提高。这使1988年制定的《巴塞尔报告》难以解决银行实践中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为应对这些挑战,巴塞尔委员会对报告进行了长时期、大面积的修改与补充。 第一,1991年11月,在认识到准备金对银行经营的重要性及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差异后,重新详细定义了可计入银行资本用以计算资本充足率的普通准备金与坏帐准备金,以确保用于弥补未来不确定损失的准备金计入附属资本,而将那些用于弥补已确认损失的准备金排除在外。 第二,初步认识到除OECD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存在国别风险之外,OECD成员国之间同样也存在国别风险,因而一改《巴塞尔报告》中对所有经合组织成员国均确定零主权风险权重这一极其简单化的衡量方法,于1994年6月重新规定对OECD成员国资产的风险权重,并调低了墨西哥、土耳其、韩国等国家的信用等级。 第三,作为金融快速国际化的反映,开始提升对市场风险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市场自由化速度的加快和国际银行业的迅速扩张,加上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使得国际金融市场间的联系空前紧密,世界金融形势错综复杂;随着衍生金融品种及其交易规模的迅猛增长,银行业越来越深地介入了衍生品种的交易,或是以资产证券化和控股公司的形式来逃避资本金管制,并将信用风险转化为市场风险或操作风险,银行与金融市场的交互影响也越发显著。这使巴塞尔委员会认识到,尽管《巴塞尔报告》的执行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但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风险却经常发生。这说明仅靠资本充足率已不足以充分防范金融风险。最典型的案例是巴林银行。这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1993年底时远远超过8%,1995年1月还被认为是安全的,但到2月末,这家老牌银行便宣告破产。 鉴于这些情况,巴塞尔委员会在1995年4月对银行某些表外业务的风险权重进行了调整,并在1996年1月推出《资本协议关于市场风险的补充规定》。该规定认识到,市场风险是因市场价格波动而导致表内外头寸损失的风险,包括交易帐户中受到利率影响的各类工具及股票所涉及的风险、银行的外汇风险和商品(如贵金属等)风险,它们同样需要计提资本金来进行约束。值得注意的是,《补充规定》已经改变了《巴塞尔报告》中将表外业务比照表内资产确定风险权重并相应计提资本金的简单做法,提出了两种计量风险的办法:标准计量法和内部模型计量法。标准计量法是将市场风险分解为利率风险、股票风险、外汇风险、商品风险和期权的价格风险,然后对各类风险分别进行计算并加总;内部模型法也就是基于银行内部VaR(Value-at- Risk)模型的计量方法,这是将借款人分为政府、银行、公司等多个类型,分别按照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计量模型来计算市场风险,然后根据风险权重的大小确定资本金的数量要求。内部模型法的推出是一大创新,引起了银行界的广泛关注。但鉴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所提出的计算方法又不够具体和完善,因而并未得到广泛运用,以至于银行对此法的运用还需满足诸如要有足够的高水平模型运用人员、要认真执行风险管理等等条件并得到监管当局的批准。 1997年7月全面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更是引发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金融风险的全面而深入的思考。从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的倒闭到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人们看到,金融业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信用风险或市场风险等单一风险的问题,而是由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加操作风险互相交织、共同作用造成的。1997年9月推出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表明巴塞尔委员会已经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该文件共提出涉及到银行监管7个方面的25条核心原则。尽管这个文件主要解决监管原则问题,未能提出更具操作性的监管办法和完整的计量模型,但它为此后巴塞尔协议的完善提供了一个具有实质性意义的监管框架,为新协议的全面深化留下了宽广的空间。新协议所重头推出并具有开创性内容的三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市场约束,都在《核心原则》中形成了雏形。 3 对旧巴塞尔协议的反思 从发展历程来看,巴塞尔协议经历了一个内容不断更新、方法不断改进、思想不断成熟的深化过程。该协议实际上没有一个明确的新旧分界点。学术界一般将1988 年的《巴塞尔报告》称为旧巴塞尔协议,将1999年6月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称为新巴塞尔协议。其实,1988年的旧巴塞尔协议经过多次修改补充后,已将新巴塞尔协议的基本框架搭建就绪,因此才有了新巴塞尔协议第一稿。而2001年推出的两个新巴塞尔协议征求意见稿更直接就是对第一稿的充实与完善。因此本报告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第一稿)为分水岭,此前的所谓旧巴塞尔协议实际上包括1988年的《巴塞尔报告》及其后的补充规定和核心原则;而新巴塞尔协议则统指三个征求意见稿。 尽管1988年的《巴塞尔报告》历经修改与补充,但学术界和银行界还是对其中的许多原则以及旧协议的市场适应性提出了批评和质疑。 首先是国家风险问题。旧巴塞尔协议只是重新确定了经合组织成员国的资产风险权重,但对非OECD成员国的风险权重歧视仍未解除。这一方面造成国与国之间巨大的风险权重差距(多为100%),这种差距不仅在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存在,而且在成员国与成员国之间也存在,致使信用分析评判中的信用标准扭曲为国别标准;另一方面则容易对银行产生误导,使其对OECD成员国的不良资产放松警惕,而对非OECD成员国的优质资产畏葸不前,从而减少银行的潜在收益,相应扩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此外,这一规定仍然因循静态管理理念,未能用动态的观点看待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信用变化。 其次是风险权重的灵活度问题。这实际上是一个企业风险权重歧视问题,且与国家风险权重歧视交织在一起。对于非OECD成员国对银行、政府超过一年的债权,对非公共部门的企业债权,无论其信用程度如何,风险权重均为100%;而由OECD成员国对金融机构担保的债权,则一律为20%。此外是风险权重的级次过于简单且不合理,仅有 0%、20%、50%、及100%等四个档次,没有充分考虑同类资产的信用差别,也就难以准确反映银行面临的真实风险。美国经济学家俄特曼(2001)根据美国非金融机构所发债券的数据,运用蒙特卡洛模拟实证研究后得出的结论也证实了这一点。 再次是对金融形势的适应性问题。旧协议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表外业务的潜在风险,也提出了对照表内项目确定表外资产风险权重的做法,但随着金融新业务的推出和银行组织形式的更新,旧协议的涵盖范围和监管效果都难以让人满意。最典型的是银行资产证券化和银行持有债券,金融控股公司的广泛建立以及银行全能化等,由此不仅引发逃避或绕开资本金管束的问题,而且引发了信用风险以外的市场风险。 最后是全面风险管理问题。旧协议已经在1997年形成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基本框架,但并未对其内容作详尽的阐释,更未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因而对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分析的全面管理还停留在理论上论证、方法上探索的阶段,至于这三类风险的计量应建立哪些模型、模型中应选择哪些参数,以及相应的资本金要求又如何设计等问题,几乎都没有涉及。此外,在旧协议中,银行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银行危机的产生主要由借款人的风险引起,银行风险的规避取决于监管当局对其资本金计提方法和计提数量的监督,并不注重当事人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也没有对银行提出如何适应市场以及如何主动接受市场约束的问题。 4 新巴塞尔协议 巴塞尔委员会彻底修改资本协议的工作是从1998年开始的。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以三大支柱——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资本监管框架草案第一稿,并广泛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新协议将对国际银行监管和许多银行的经营方式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首先要指出,以三大要素(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为主要特点的新协议代表了资本监管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实践证明,单靠资本充足率无法保证单个银行乃至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自从1988年资本协议问世以来,一些国家的监管部门就已在不同程度上,同时使用这三项手段强化资本监管,以实现银行稳健经营的目标。然而,将三大要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并以监管规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监管部门认真实施,这无疑是对成功监管经验的肯定,也是资本监管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与1988年资本协议所不同的是,从一开始巴塞尔委员会希望新协议的适用范围不仅局限于十国集团国家,尽管其侧重面仍是国家的“国际活跃银行”(internationally active banks)。巴塞尔委员会提出,新资本协议的各项基本原则普遍适用于全世界的所有银行,并预计非十集团国家的许多银行都将使用标准法计算最低资本要求。此外,巴塞尔委员会还希望,经过一段时间,全世界所有的大银行都能遵守新协议。客观上看,新协议一旦问世,国际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很可能会采用新协议来分析各国银行的资本状况,而有关国际组织也会把新协议视为新的银行监管的国际标准,协助巴塞尔委员会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新协议,并检查其实施情况。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认真研究新协议的影响。 与1988年资本协议相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更广、更复杂。这是因为新协议力求把资本充足率与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力求反映银行风险管理、监管实践的最新变化,并为尽量为发展水平不同的银行业和银行监管体系提供多项选择办法。应该说,银行监管制度的复杂程度,完全是由银行体系本身的复杂程度所决定的。十国集团国家的银行将在规定时间内实施新协议。为确保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非十国集团国家也会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全面实施新协议。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发育程度和监管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实施新协议的难度不可低估。在此,还必须提出,就目前的方案来说,新协议首先是十国集团国家之间的协议,还没有充足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国情。 新资本协议提出了两种处理信用风险办法:标准法和内部评级法。标准法以1988年资本协议为基础,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确定风险权重,使用对象是复杂程度不高的银行。采用外部评级机构,应该说比原来以经合组织国家为界限的分类办法更客观、更能反映实际风险水平。但对包括中国在内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使用该法的客观条件并不存在。发展中国家国内的评级公司数量很少,也难以达到国际认可的标准;已获得评级的银行和企业数量有限;评级的成本较高,评出的结果也不一定客观可靠。若硬套标准法的规定,绝大多数企业的评级将低于BBB,风险权重为100%,甚至是150%(BB-以下的企业)。企业不会有参加评级的积极性,因为未评级企业的风险权重也不过是100%。此外,由于风险权重的提高和引入了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采用这种方法自然会普遍提高银行的资本水平。 将内部评级法用于资本监管是新资本协议的核心内容。该方法继承了1996年市场风险补充协议的创新之处,允许使用自己内部的计量数据确定资本要求。内部评级法有两种形式,初级法和高级法。初级法仅要求银行计算出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其它风险要素值由监管部门确定。高级法则允许银行使用多项自己计算的风险要素值。为推广使用内部评级法,巴塞尔委员会为采用该法的银行从2004年起安排了3年的过渡期。 5 定量影响测算 根据新协议,银行系统资本要求的计算将与银行资产的风险密切相关,其影响的衡量必定十分复杂。单个银行所得到的结果依赖于他们的风险概况和资产组合,不同地区的不同银行会有很大差别。为考察新协议对银行资本要求的冲击,巴塞尔委员会面向全世界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着手开展数次所谓定量影响测算(QIS)的问卷调查,请这些机构就实施新协议可能给本地区和本机构带来的影响做定量测算。参加测算的银行可以应用不同的方法——基于外部评级的简单方法(标准法)和基于银行自己评级的IRB法。在所进行的一系列测算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的众多银行提供了数据,用于估计新协议对他们当时的资产组合所要求的最低资本。 第一次定量影响测算(QIS1)于2000年第四季度展开,如同所预料到的,测算结果显示银行之间的差异明显,但调查中存在很多数据问题,严重限制了有效样本的数量。 新资本协议草案第二稿(CP2)发表后,进行了更深入的调查QIS2,以了解资本协议的修改建议所带来的具体影响。25个国家137家银行参与了这次调查。测算再一次表明标准法和IRB法在不同国家产生的截然不同的结果,而应用IRB法的效果更是千差万别。如图1所示,对于QIS2考察的银行,应用 IRB法者预期最低资本最多增幅为125%左右,是现行协议下最低资本要求的两倍以上,最多减少30%以上。 QIS2证明CP2的提议导致整体最低资本水平高于巴塞尔委员会的目标。采用标准法的银行最低资本平均增加18%,采取基础IRB法平均增加24%。少数银行(22家)能够完成高级 IRB法,自行计算LGD和EAD,但银行最低资本整体上只增加了5%,接近巴塞尔委员会的目标。 基于QIS2的结果,为了不让基础IRB法所导致的资本要求大幅增加打消银行业的积极性,巴塞尔委员会对其进行了修正,并展开了一次附加的定量影响测算(QIS2.5)。银行需要估计新巴塞尔协议中一些可能改动的影响。这些改动包括: ·调整IRB法中各种资产组合的风险权重函数; ·在IRB法中,专项准备金(specific provisions)可以用于冲低违约贷款资本要求中的预期损失(EL)部分; ·一般准备金(in excess of the amount included as Tier 2 capital)可以冲抵EL; ·可能取消IRB法中的集中性(granularity)调整; ·去掉处理信用风险缓解技术时的w因子; ·承认更多的抵押品。 由于时间有限,且焦点集中在基础IRB上,所以巴塞尔委员会将调查的对象限定为第一组银行(规模大、业务分散、一级资本超过30亿欧元的国际活跃银行)。最终的参与者为38家银行,其中35家参与了QIS2。 在QIS2.5中,大部分银行的资本要求相对于现行方法有所降低。38家中有24家发现资本要求将降低,所估计的最大降幅为35%。 新巴塞尔协议也在我国银行界产生了很大的回响。考虑计算信用风险标准法存在的许多问题,国内银行普遍认为,内部评级法能更加准确地反映资本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加强银行内部对风险资产的评定和管理,对于简单地划定风险权重或根据外部机构的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的确是一大进步,所以与其花费时间等待外部评级公司发展起来,还不如现在就动手开发内部评级法。但是在我国实行内部评级法的难度较大。我国目前仍在实行“一逾两呆”的贷款分类法,贷款五级分类法才刚刚试行。内部评级法对各类数据的要求很高,而我国银行尤其缺乏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的分析能力。然而,数年之后,众多国际大银行纷纷采用内部评级法,若我国不能跟上,将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目前国内银行对开发内部评级法热情很高,新协议对国内银行的风险管理推动很大。 关于巴塞尔协议的最新进展,2002年10月1日,巴塞尔委员会开始新一轮调查(第三次定量影响测算,QIS3),评估该建议对全世界银行最低资本要求的可能影响。同时巴塞尔委员会加强了对操作风险管理和监管规程的制定,并与2003年2月再次更新了“操作风险管理与监管有效措施(Sound Practices for the Management and Supervision of Operational Risk)”,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提出具体的计算办法。巴塞尔委员会计划于2003年第二季度发表最后一次征求意见稿,同年年底通过新协议,2006年底在十国集团(G10)国家全面实施。2023-08-26 02:37:121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于统一银行业的资本及其计量标准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在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新增了对操作风险的资本要求;在最低资本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的新规定,形成了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含义新巴塞尔资本协定简称新巴塞尔协议或巴塞尔协议II(英文简称Basel II),是由国际清算银行下的巴塞尔银行监理委员会(BCBS)所促成,内容针对1988年的旧巴塞尔资本协定(Basel I)做了大幅修改,以期标准化国际上的风险控管制度,提升国际金融服务的风险控管能力。2023-08-26 02:37:271
巴塞尔委员会属于哪个国际金融机构
1、巴塞尔委员会属于国际清算银行。 2、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 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 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2023-08-26 02:37:431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商业银行在资本方面的要求是如何变化的说明了什么
原8%,现10.5%。现在正是签署实施的是巴塞尔协议II,巴塞尔协议III的指引已推出。我国不会同步实施巴塞尔协议III,但是2010年8月30日银监会党委中心组学习会议上的一个讲话通知表明银监会引入巴塞尔协议III制定对资本要求更高的监管指标“巴塞尔协议III框架下,银监会对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2%,非系统重要性银行8.5%;而总的资本充足率方面,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4%,非系统重要性银行是10.5%”,且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需在2012年达标。新监管指标将导致银行新一轮融资,并促进银行进行业务转型。巴塞尔协定从国际的角度要求国际银行在资本(监管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所要达到的国际标准。从外部上对商业银行进行风险控制,以保证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则的实现。以下是巴塞尔协定的主要几次变革,也是核心内容:巴塞尔资本协议 Basel Capital Accord---1988年7月 Basel Capital Accord 四部分内容一是确定资本的构成,即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两大类,且附属不得超过核心的100%二是风险档次划分,根据资产信用风险的大小,0 20% 50% 100%三是设定转换系数,将表外授信业务纳入资本监管四是规定银行的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本之比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与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不得低于4%巴塞尔新资本协定 2004年6月《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定:修订框架》资本监管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仍采用资本充足率作为银行稳健经营、安全运行的核心指标,增加计算公式中全面反映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二是引入计量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资本充足率CAR =(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资产+12.5倍操作风险资产)2.外部监管 : 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3.市场约束:主要途径是银行披露的信息,包括CAR、资本构成、风险敞口及风险管理策略、盈利能力、管理水平及过程等2010年 Basel 协定III坚持基于风险的资本监管的逻辑思路,对II做了完善和强化:1.增加资本质量和数量要求,最低资本要求中的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和留存收益)要求由2%提至4.5%,另加2.5%的资本保护缓冲和0-2.5%的反周期资本缓冲要求,因此要求可以高达9.5%(对全部资本要求高达13%)2.扩大资本对风险的覆盖范围和提高资本对风险的敏感度,降低监管资本套利的可能性3.以资本为手段来应对监管资本的缺陷(顺周期效应)和系统性风险的挑战,例如资本保护缓冲和反周期资本缓冲,对系统性重要机构提出超额资本要求等。4.此外,还将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我国实施的巴塞尔协定相关内容2007年2月28日,CBRC启动实施的工程,确立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基本原则。分类实施:商业银行从2011年起资源申请实施协议。2023-08-26 02:38:051
巴塞尔委员会属于国际清算银行
1、巴塞尔委员会属于国际清算银行。2、巴塞尔委员会是1974年由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倡议建立的,其成员包括十国集团中央银行和银行监管部门的代表。自成立以来,巴塞尔委员会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银行监管规定,如1983年的银行国外机构的监管原则(又称巴塞尔协定,BaselConcordat)和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BaselAccord)。这些规定不具法律约束力,但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一致同意在规定时间内在十国集团实施。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鉴于其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许多非十国集团监管部门也自愿地遵守了巴塞尔协定和资本协议,特别是那些国际金融参与度高的国家。1997年,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问世是巴塞尔委员会历史上又一项重大事件。核心原则是由巴塞尔委员会与一些非十国集团国家联合起草,得到世界各国监管机构的普遍赞同,并已构成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银行监管国际标准。至此,虽然巴塞尔委员会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银行监管国际组织,但事实上已成为银行监管国际标准的制定者。2023-08-26 02:38:241
新巴塞尔协议的三大支柱优缺点
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强调的三大支柱: 1、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 • 标准法 • 基础内部评等法 • 进阶内部评等法 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3、市场制约机能,即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 关于第一个支柱,即银行的最低资本金的问题。在新框架中,委员会认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而充足的资本水平被认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中心因素。因此,对资本充足比率提出最低要求仍然是新框架的基础,被称为第一大支柱。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首次提出了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概念,这使银行的监管者对各商业银行的资本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这对全球100多个协议成员国来说,是很成功的,通过这个标准反映出了各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但是它也有不足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简化了信用风险的判断。各银行根据自身的商业贷款量决定自身的资本量,却忽视了偿债人的资本量。同时,以前的协议对信用风险的划分不细,而实际世界不同资本量所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银行近年来在金融创新、控制资本方面的努力也受到了旧协议的限制。新协议对此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要求各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大的银行,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目前有些银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更多的银行并没有类似的体制。另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一些企业在贷款时,由于没有经过担保和抵押,在发生财务危机时会在还款方面发生困难。通过评级银行可以降低自己的风险,事先预备相应的准备金。资本充足率仍将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重要角色。新协议进一步明确了资本金的重要地位。 第二个支柱是加大对银行监管的力度,监管约束第一次被纳入资本框架之中,其基本原则是要求监管机构应该根据银行的风险状况和外部经营环境,要求银行保持高于最低水平的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有严格的控制,确保银行有严格的内部体制,有效管理自己的资本需求。银行应参照其承担风险的大小,建立起关于资本充足整体状况的内部评价机制,并制定维持资本充足水平的战略;同时监管者有责任为银行提供每个单独项目的监管。监管者的责任包括决定银行管理者和董事会是否有能力决定自己的资本需求,是否对不同的风险有不同的应对方法。监管当局应对银行资本下滑的情况及早进行干预。 第三个支柱是市场对银行业的约束。新框架第一次引入了市场约束机制,让市场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充足的资本水平。新框架指出,稳健的、经营良好的银行可以以更为有利的价格和条件从投资者、债权人、存款人及其他交易对手那里获得资金,而风险程度高的银行在市场中则处于不利地位,它们必须支付更高的风险溢价、提供额外的担保或采取其他安全措施。市场的奖惩机制有利于促使银行更有效地分配资金和控制风险。新的巴塞尔协议要求市场对金融体系的安全进行监管,要求银行及时披露信息。加大透明度,也就是要求银行提供及时、可靠、全面、准确的信息,以便市场参与者据此做出判断。新框架指出,银行应及时公开披露包括资本结构、风险敞口、资本充足比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以及风险管理战略等在内的信息,披露的频率为至少一年一次。委员会还将于1999年底之前公布有关信息披露的指导文件。通过新的巴塞尔框架协议,市场能够对银行的约束更加有利。2023-08-26 02:38:461
国际清算银行是由多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根据《牙买加协议》组建的,是否正确?
【错误】国际清算银行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等国的中央银行与代表美国银行界利益的摩根银行、纽约和芝加哥的花旗银行组成的银团,根据海牙国际协定于1930年5月共同组建的,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2023-08-26 02:38:571
合规管理,是以有效防控什么为目的
合规管理,是以有效防控合规风险为目的。合规风险,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合规与银行内部合规部门》,“合规风险”指的是。银行因未能遵循法律法规、监管要求、规则、自律性组织制定的有关准则、以及适用于银行自身业务活动的行为准则,而可能遭受法律制裁或监管处罚。重大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失的风险。从内涵上看,合规风险主要是强调银行因为各种自身原因主导性地违反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等而遭受的经济或声誉的损失。这种风险性质更严重、造成的损失也更大。合规风险原本来自于金融行业,并主要针对银行机构。但自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以来,合规风险的概念已经从银行延伸到非银行类公司层面的内部控制风险。因此,随着合规理念的加深,更为广泛的合规风险定义为:在公司的内部控制和治理流程中,因未能够与法律、法规、政策、最佳范例或服务水平协定保持一致而导致的风险。合规管理制度:合规管理制度建设、合规咨询、合规审查、合规检查、合规监测、法律法规追踪、合规报告、反洗钱、投诉举报处理、监管配合、信息隔离墙(监视清单与限制清单)、合规文化建设、合规信息系统建设、合规考核、合规问责等。国际金融组织对合规的定义:1、合规(COMPLIANCE):使公司经营活动与法律、管治及内部规则保持一致(瑞士银行家协会)。2、与目标连用,具体指必须致力于遵守企业主体所适用的法律法规(COSO)。3、“代表管理层独立监督核心流程和相关政策和流程,确保银行在形式和精神上遵守行业特定法律法规,维护银行声誉”(荷兰银行)。2023-08-26 02:39:081
结合现实生活制定几条爱护地球的环保公约?
(1)与保护臭氧层有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332613161关的国际环保公约。臭氧层是地球和人类的保护伞,由于广泛使用氯氟碳化合物(CFC)和哈龙,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其结果是损害人类健康,危害农作物和生物资源,破坏生态系统,引起气候变化等。为了保护臭氧层,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如1985年3月通过、1988年9月生效的《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1987年9月通过、1989年1月生效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1990年和1992年两次修正)。规定发达国家于1996年、发展中国家于2010年逐步淘汰40多种受控物质(ODS),由于这些多为基本化工原料,涉及到的相关产品至少有数千种。(2)《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随着工业的发展,危险废物的产生与日俱增,逐渐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公害。据统计,全世界每年产生的危险废物已从1947年的500万吨增加到目前的5亿多吨,其中发达国家占95%。由于处置场地少,技术复杂,代价昂贵,特别是国内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法规,加上民众环保意识较强,一些发达国千方百计地将危险废物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灾难性的危害。为此,1989年3月通过了《巴塞尔公约》。公约控制的危险废物按来源分为18种,按成分分为27种。包括中国在内的64个公约缔约方1994年通过一个决议,规定立即禁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以最终处置为目的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从1998年起,以再循环利用为目的的危险废物出口也被禁止。(3)《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战后,世界范围内的野生动植物贸易不断发展,影响了生态多样性。1973年2月签订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按照物种的脆弱性程度,公约将受控物种分为三类列入三个附录,并对其贸易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附录一列入了所有受到和可能受到贸易的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物种800余种,基本上禁止贸易;附录二列入所有那些目前虽未濒临灭绝,但如对其贸易不严加管理,以防止不利于其生存的利用,就可能变成有灭绝危险的35000种物种,应严格限制贸易;附录三列入任一成员方认为属其管辖范围内,应进行管理以防止或限制开发利用,而需要其他成员国合作控制贸易的物种,应对贸易加以管理。这三类物种不断变化,越来越多的物种被纳入第二类和第一类的范围。许多野生动植物物种或其相关产品的贸易受到严重影响。(4)《生物多样性公约》及《生物安全议定书》。1992年6月5日签署的《生产多样性公约》没有直接的贸易措施条款,但一些条款对贸易有明显的影响,特别是关于遗传资源的取得、知识产权和生物安全规定与国际贸易直接有关。2000年1月28日达成的《生物安全议定书》将对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重大影响。当然,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GMO)飞速发展,正在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新兴产业,并对农业、医药、化工和环保等产生重大影响,为解决粮食短缺、有效药品及治理环境等问题展示了良好的前景。目前全世界共有50多种转基因植物产品投入商品化生产。据统计,1996年全球转基因体物商品化种植面积280万公顷,1999年达3990万公顷。美国、阿根廷、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是主要生产国。1995~1998年,GMO作物销售收入从0.75亿美元猛增到15亿美元,1999年达23亿美元,估计到2010年将增至250亿美元。GMO产品的国际贸易也迅猛发展。据统计,日本1998年进口的1597.5万吨玉米、475.1万吨大豆(美国分别占进口量的87.9%和78.6%)中,GMO 玉米和大豆分别为435万吨和105万吨,占进口量的27.2%和22.1%。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风险与威胁,一旦出现差错,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造成基因污染和破坏生态平衡;产生新的毒性或过敏物质,或扩大了寄主范围,导致病毒灾难性的泛滥;转基因活体及其产品有可能降低动物乃至人类的免疫能力,从而对其健康、安全乃至生存产生影响。为了防范GMO产品对生物安全的影响,规范越境转移问题,国际社会于2000年1月在蒙特利尔通过《卡特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议定书》对转基因产品的越境转移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规定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影响是巨大的:实行风险评估对国际贸易有负面影响;提前知情同意程序规定使得进口程序更加复杂和繁琐,审批的时间较长,一般为270天,赋予进口缔约国为保护生物安全很多的权利;资料评估为进口国控制GMOs进口提供了借口,进口方可以资料不完备或缺少可靠和充分的科学依据而拒绝进口或推迟做出进口决定;实行GMO加贴标签制度会增加进口国公众对GMOs及其产品的心理恐惧,从而导致某些GMO产品国际贸易量的下降甚至退出国际市场。另外,一旦采纳赔偿责任和补救措施,对进口方来说是能保护合法权益,但对出口方则是极为不利的。预计进口国与主要出口国将在这一领域展开较量。同时《议定书》的签订将大大促进非GMO产品有机食品的国际贸易,特别是给绿色—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5)《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缔约方会议。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候的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将对地球和人类产生严重的影响,1992年6月签署了该公约,并于1994年3月正式生效,到2000年共举行了6次缔约方大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本身并不直接限制贸易,但由于温室气候控制涉及社会和经济的方方面面,缔约方为履约采取的行动必然会对贸易有着显著的影响。当缔约方制定国家对策时,贸易措施也将会起日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联合履约和清洁发展机制一旦实施,将直接用信用贸易手段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交易。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出现国际自然环境保护条约。初期的国际环境条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生物资源等方面的自然保护。本世纪 30 年代以后出现了跨国环境污染纠纷。为此, 1954 年制定了第一个关于防治环境污染的国际条约,即《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此后,国际条约在防治环境污染和自然保护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内容包括:防治海洋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放射性及电离辐射污染、有害废物污染,保护臭氧层、气候资源、物种和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文化和自然遗产、南极、外层空间,以及防治病虫害和禁止为了军事目的破坏环境等等。概括地说,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关于防止环境污染、损害和破坏的条约;二是关于保护自然资源并保障其合理开发利用的条约。本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加速制定各式各样的环保措施,目前已有大量有关环境的国际条约。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1991 年公布的环境方面的多边国际条约和协定就有 152 项。此外,还有各国签订的大量双边环境条约和协定,共有 180 多项与环境和资源有关的国际条约。在众多的国际环保公约中,约有十几项公约中含有与贸易有关的条款。这充分表明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并由此而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 19 世纪 70 年代到 1971 年,这一阶段是与贸易有关的环保法规的产生阶段。一些国家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对进口商品的卫生检疫作出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规定,运用进出口的措施来解决跨越国界的一些环境问题。最早的多边协议之一是 1900 年的保护非洲野生动物、鸟类、鱼类公约,要求对那些珍稀和面临灭绝威胁的生物采取出口许可证。 1906 年,在瑞士的召集下,签订了一个国际协议,禁止生产和进口使用白磷的火柴。这种白磷火柴的生产过程对工人的身体有害和使用不安全。这一公约促使厂家转向生产更安全的火柴。 1911 年英国、日本、俄国和美国四国签订了《维护和保护海豹和海獭皮毛协议》。 1916 年,英国和美国签订了保护候鸟的协议,规定了禁止捕鸟的季节和在这些时期出口这些鸟类,协议也禁止违反国家或省级法律的鸟类国际运输。 1921 年,意大利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签订了一个公约,禁止一些使用对鱼类产卵和保护有害的方法捕捞的鱼类的贸易。 1933 年 29 国签订的《保护自然环境中动植物伦敦公约》,禁止出口没有许可证的从非洲得到的象牙和一些特别的动物、狮头等纪念物。战后,为保护生态环境签订了更多的法规。如 1946 年的《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1950 年的《国际鸟类保护公约》, 1951 年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 1956 年的《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植物保护协定 ( 修正本 ) 》, 1959 年的《植物检疫及其疾病防护合作协定》, 1959 年的《东北大西洋渔业公约》, 1966 年的《养护大西洋金枪鱼国际公约》, 1967 年的《非洲植物卫生公约》, 1968 年的《养护自然和自然资源非洲公约》, 1969 年的《养护东南大西洋生物资源公约》等。也有许多国家采取单独行动,如美国在 1927 年以前有 10 多个联邦法规运用贸易措施以达到环境目的。很多贸易协定也规定了环保方面的内容,如 1946 年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的贸易协定规定,为了保护植物、动物,包括为了防止疾病,动植物退化或灭绝允许采取限制措施等。这时期的环境法规,主要针对当时的生态破坏,特别是动植物保护及对人类生命的影响,防治范围较窄。主要采取限制性的规定或采用限制性的方法,较少涉及国家对生态的管理。第二阶段是从 1972 — 1991 年,这是环保法规大发展的时期。第一次全球环境会议于 1972 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使环境保护问题得到了全球的高度重视。各国纷纷制定了各种环保法规,各种各样的国际环保法规也应运而生。到 1991 年底,有 98 个国际性和区域性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条约。其中有很多法规涉及贸易问题,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1973 年 ) ,《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1985 年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 (1987 年 )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1989 年 )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修正 (1990 年 ) 等。这一时期的环境立法除了继续使用强制性手段外,开始探讨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通过消费者的参与来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第三阶段始于 1992 年。从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是环保法规进一步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环保法规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生物多样性公约》 (1992 年 ) 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各个方面,它把到目前为止颁发的这方面的所有公约、协定的精华综合到这一公约中;《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2 年 ) 也体现了这一发展趋势,它是最重要的环境保护公约之一,不仅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而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能源的使用和国家的经济及长远发展。我国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如下: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国际捕鲸管制公约》 《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 《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 《防治荒漠化公约》 《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 《1972年伦敦公约》主题 公约 宗旨空气:保护臭氧层•经1987年补充(经1990年及1992年修订)的1985年《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采取规管性的预防措施,抑制全球排放损害臭氧层物质,以保护臭氧层,从而保障人类健康和环境。不时修订公约及调整时间表,藉此减少使用和制造损害臭氧层的物质。环境保育 •经1956年修订的1946年《国际捕鲸公约》•在不会引起广泛经济问题或营养问题的原则下,尽速令鲸鱼数目达到最理想水平,并确立一套国际规例,确保适当地和有效地保育及培养鲸鱼,使捕鲸业得以循序发展。•经1967年、1979年及1983年(只有第1(a)条)修订的1956年《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植物保护协定》•通过国际合作,防止在亚洲及太平洋区引进及扩散破坏力强的植物病害。•经1982年及1987年修订的1971年《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阻止湿地在目前或日后遭侵占或持续减少,顾及湿地的根本生态功用及经济、文化、科研和康乐价值。•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制订长远有效的制度,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合力保护对世人极具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经1979年修订的1973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利用出入口许可证制度,保护指定的濒危物种免遭滥捕滥杀。•1979年《保护迁徙野生动物公约》•采取行动,按情况所需,适当地保护迁徙野生动物。有害废物 •1989年《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订明缔约国的义务,目的是:(a) 有害废物的生产和越境转移减至最少,确保以符合环保的有效方式管理这些废物;(b) 将有害废物的产量和毒性减至最低,并确保以符合环保的有效方式管理这些废物,尽量在接近废物产生源处置废物,并减少越境危险废物的转移;(c) 协助发展中国家以符合环保方法管理所产生的有害废物和其他废物;(d) 建立由生产处到弃置处的监察制度;及(e) 管制有害废物的进出口,规定必须取得入口国家的官方批准,方可进行越境废物转移。海洋污染 •经1973年补充及经1991年及1996年修订的1969年《国际干预公海油污事故公约》•采纳特别措施保护人类利益,免因公海油污事故污染海水和海岸而招致严重后果。•经1976年及1992年修订的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采纳划一的国际规例和程序;界定因船只漏油或排油引致污染的责任及确保蒙受损失的人士获得适当赔偿。•经1976年及1992年修订的1971年《设立国际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国际公约》•成立赔偿基金。受船只漏油及排放油污损害的人士除可获得1969年《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定的赔偿外,亦可得到基金拨出的补偿。•经1978年修改及补充(不包括附则IV)以及经1984年、1985年、1987年、1989年、1990 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及1999年修订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防止船只排放有害物质或废水污染海洋环境。1978年议定书确定有需要进一步防止和管制油轮及其他船只,以防止污染海岸。•经1978年(焚烧)、1980年、1989年及1993年修订的1972年《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控制因倾倒废物而造成的海洋污染,促使区域性协议与现有公约相配合,以及改善保护海洋环境的工作。•1990年《国际油污防备、响应和合作公约》•制定措施处理油污事故并就该等事故提供国际合作。2023-08-26 02:39:522
奥地利国家男子足球队的德奥百年恩仇录
和睦,这是人们如今经常用来形容德国与奥地利两国关系的词语。相同的语言,相邻的国土,同属德意志民族的血缘,使得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没有太多障碍。然而,在足球领域,两个国家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一开始就被搞糟了。”人们这样来形容两国的足球关系。糟糕的开局德国和奥地利两国足球队第一次在国际大赛中碰面是在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那是德国队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他们一上来就碰到了强大的奥地利队。但令人意外的是,德国人在上半场结束时以1比0领先。下半时开始后不久,德国门将阿尔贝特·韦伯走了霉运,他撞在对方球员的身体和门柱上,没有从脑震荡中回过神来的他随后连丢了两球。随后,又一次碰撞导致这位柏林前进门将失去知觉,最终不得不被抬出场。由于当时并没有换人的规则,因此德国队必须先征得奥地利队的同意才能更换门将。但奥地利人的反对使得德国队中锋沃皮茨基不得不站在球门前,10人应战的德国队最终被对手5比1逆转。与奥地利队的前5次交手中,德国队未尝胜果——1平4负。好不容易在1922年和1924年连胜两场后,德国人自己又终止了胜利的步伐——德国足协禁止自己的国家队与奥地利比赛,因为奥地利是最早引入职业足球概念的国家之一,而德国足协则要保持业余足球的“纯洁性”。之后当德国人重新想比赛时,奥地利人又不愿意了,因此两个邻国直到1931年5月才再度交锋。上世纪30年代的奥地利队被称为“神奇球队(Wunderteam)”,是世界上最强的球队之一,球风和技术无出其右者,相当于那个年代的巴西队。奥地利队从门将鲁迪·希登到前锋辛德拉都是世界级球员,德国人将他们称为“咖啡馆球员”,因为维也纳的咖啡馆世界闻名。这一次实力悬殊的交锋,以奥地利队在柏林6比0大胜而告终,这也是迄今为止德国队在正式比赛中的主场最大比分失利,加上客场则是第二大比分失利。当时的德语杂志《足球周刊》还这样来形容辛德拉在球场上的优雅举止:“他的高追求是一种优秀品质。”同年9月,回到维也纳的奥地利队根本不把德国队放在眼里,排出了由辛德拉领衔的二线阵容,还是以5比0大胜。队友,敌人 强大的奥地利队顺理成章地打进了1934年世界杯半决赛,遭遇东道主意大利。然而,被收买了的瑞典裁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纵意大利球员对辛德拉的恶意侵犯,导致后者缺席了后来的三四名决赛。0比1失利的结果宣告了这支“神奇球队”成为历史——从1931年4月12日到1934年6月3日,奥地利队31战21胜仅输3场,打进101球。6月7日,德国人往奥地利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两支球队在世界杯三四名决赛中相遇。纳粹德国的主教练内尔茨赛前将拜仁慕尼黑后卫哈林格送回了家,因为后者违反队规在火车站吃了一个橘子。亚琛的明岑贝格被紧急征调入队,他为此推迟了婚礼。因为在比赛前要高举右手行礼,德国队在那届赛事中并不受欢迎。虽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是同盟,但现场的意大利观众在莱纳为德国首开纪录后的狂热庆祝完全是形式上的。由于奥地利和德国的传统队服都是白色,谁都不愿意更换其他颜色的衣服,导致观众很难分清场上的球员。在德国射手科嫩将比分改写成2比0后,裁判中断了比赛,让双方猜硬币来决定哪一方更换球衣。奥地利人猜错了,只能穿上了那不勒斯当地俱乐部的红色队服。比赛重新开始后,科嫩的传球被粗壮如牛的奥地利后卫塞斯塔截获,“球突然不见了,因为这家伙一屁股坐在了球上。”现场观众幸灾乐祸地哄堂大笑起来。中场休息前,塞斯塔试图故技重施,但科嫩吃一堑长一智,这回将球从塞斯塔的屁股下面捅了出来,然后传给了莱纳,后者梅开二度。德国最终以3比2获胜,享受到了报复奥地利的快感。不久,战争爆发了。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虽然奥地利获得了1938年世界杯决赛圈入场券,但“大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图谋影响到了足球领域,奥地利队被并入了德国队。4月3日,两队进行了合并前的最后一场对抗,“足球莫扎特”辛德拉一点都没给德国人面子,打进了第一球,奥地利2比0获胜。之后,“大德国队”由13名“旧帝国”球员和9名奥地利人组成。奥地利头号球星辛德拉以自己太老为借口拒绝了主教练赫尔贝格的征召,这位犹太人于1939年1月23日被发现与情人一同死在了家中,官方说法是煤气中毒,但围绕他的死因流传着不同版本的说法。在备战期间,奥地利和德国球员之间没有任何交谈,征战世界杯的计划从一开始就蒙上了阴影。政治上的强迫并不能带来足球上的统一。在法国,奥地利的消失使得他们的1/8决赛对手瑞典不战而胜。而混合组队的德国队在首战中遭遇了瑞士,1比1的比分使得双方不得不择日重赛,结果德国队以2比4失利,首轮即遭淘汰,这也是德国队迄今参加世界杯的最差战绩。赫尔贝格后来说:“那是一场让人害怕的比赛,已经不是一场完整的比赛了。”因为即使是在同一支球队当中,奥地利和德国球员还是把彼此当作对手看待。巴塞尔奇迹 1954年世界杯上,奥地利和德国终于等来了重新以两支不同球队的形式交手的时刻。奥地利队在小组赛中一球未失。但在1/4决赛中,奥地利队遭受当头一棒。开场后仅23分钟,他们就以0比3落后于东道主瑞士。奥地利门将施米德还在上半时遭遇雷击,队医整场比赛都守在球门后面,准备随时为施米德进行处理。不过,奥地利人后劲十足,他们以7比5反败为胜,打进了半决赛。不是冤家不聚首,在巴塞尔,他们遇上了死对头西德队,后者的主教练正是赫尔贝格。然而,这场强强对话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了一边倒。当德国人打进第4球后,奥地利电台的解说员迈塞尔说了一句解说员不该说的话:“我已经无语了。”当奥地利队再次失球时,这位解说员的愚蠢表露无遗,“(我)已经没有耐心了。”最终,赫尔贝格的球队以6比1获胜,第一次打进了世界杯决赛。“巴塞尔奇迹”成为了德国人的流行语,只不过弗里茨·瓦尔特与他的队友们4天后在伯尔尼创造了一个意义更深远的“奇迹”,因此德国球迷提到伯尔尼的次数远远多于巴塞尔。“德国队从没这么棒过”,当年的《图片报》使用了这样的标题。而《踢球者》则骄傲地认为:“德国人并不是通过搏斗来击败对手,而是战术性击倒对手……像1954年6月30日时这支如此优秀的德国队恐怕不会重现了。”“科尔多瓦” 奥地利人一直在寻找复仇的机会。终于在等待了24年后,在连续8场比赛不胜西德队后,阿根廷世界杯第二轮小组赛成就了奥地利人。“科尔多瓦”成为了奥地利足球辉煌的代名词之一,1978年6月21日成为了奥地利球迷永远铭记的时刻。西德、奥地利、荷兰和意大利组成了第二轮小组赛的第一小组。按照规定,小组第一名进入决赛,而第二名则参加三四名决战。西德和奥地利的比赛被安排在最后一轮,此前奥地利队两战皆负,已经没有入围决赛的可能;西德队先后战平意大利和荷兰积2分,还存在进入决赛的可能性,前提是看荷兰和意大利比赛的结果:如果他们打平,西德完胜奥地利就可以直接参加决赛。两场比赛同时进行,“日耳曼战车”无论如何都要取胜。赛前,德国媒体对球队获胜充满信心。不过,主教练舍恩已经对球队彻底失望,他宣布世界杯后不再执教,于是这场比赛也成为了他在西德队的告别演出。比赛在科尔多瓦市进行,开局阶段的进程和两队大多数比赛一样:无欲无求的奥地利踢得很不错,但德国人率先破门。第19分钟,鲁梅尼格在右路与阿布拉姆奇克连续进行了三次撞墙式配合后突入禁区射门得分。这个进球的配合过程堪称教科书般经典。比赛的高潮出现在第59分钟至第68分钟。首先,福格茨用膝盖把奥地利球员沙赫纳的边路传球磕进了自家球门,乌龙球,1比1!虽然比赛的结果对奥地利已经无关痛痒,但他们的球员却充满了德国人所说的“恶意”。奥地利解说员芬格是这场比赛的另一个焦点,他说出了很多至今仍广为流传的经典话语,当然对德国人而言有些不中听。在福格茨打进乌龙球后,他评论道:“嘿!这个贝尔蒂,这会让他发怒的。”真正的“科尔多瓦英雄”是奥地利中锋克兰克尔。第66分钟,他在禁区右侧接队友的传中球,停球后凌空射门,2比1。2分钟后,德国人赫尔岑拜因接队友传中头球破门,将比分扳平。但是,奥地利人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第88分钟,萨拉从右路把球大范围转移到左路,德国后卫吕斯曼判断失误,让皮球落在克兰克尔脚下。维也纳快速射手带球连续晃过吕斯曼和卡尔茨,在福格茨封堵前攻破了塞普·迈耶的十指关,3比2!克兰克尔后来调侃说:“卡尔茨的身体太僵硬了,那个世界级中后卫到哪里去了?”而那个著名的解说员芬格则在高呼着:“Tor(进了)! Tooooor(进了)! Tooooor(进了)!”这成为了奥地利“永不消失的电波”。芬格说:“我们的队员互相拥抱,甚至亲吻。”“我快疯了!”这句话也成了标志性的语言。这是奥地利队近47年来首次战胜德国队(西德队),卫冕冠军也因此结束了又一次世界杯之旅。德国《图片报》出于报复,在赛后公布了克兰克尔的电话;一个德国人甚至为此而自杀。不进攻之战 奥地利和德国的足球战争也有达成“互不不进攻条约”的时候。4年后的西班牙世界杯,两支球队又分在了同一小组,这次奥地利人与德国人合作了一把,上演了臭名昭著的“希洪不进攻之战”。那届世界杯,西德队在小组首战中就1比2爆冷输给了阿尔及利亚。小组赛最后一轮,阿尔及利亚和智利的比赛率先进行,阿尔及利亚3比2获胜。在西德和奥地利比赛前,积分形势如下: 球队 胜 平 负 得失球 积分 奥地利 2 0 0 3:0 4 阿尔及利亚 2 0 1 5:5 4 西德 2 0 1 5:3 4 智利 1 0 3 3:8 0 因为1比0的比分足以保证两支球队携手出线,剩下的80分钟完全变成了“垃圾时间”,双方都很默契地耍起了太极。控球一方总是尽量长时间地在本方半场内进行传递,对方球员上来阻截,就一脚回传守门员,因为当时还允许守门员手接回传球。即使是攻入对方半场,拿球队员也很难找到配合的队友,其他人都龟缩在本方半场。唯一一个还在不断努力的球员是奥地利的沙赫纳,但他一个人无法改变整个局面。在2007年接受《图片报》采访时,沙赫纳解开了谜团,“中场休息时,在德甲效力的奥地利球员和他们认识的德国球员达成了互不进攻的约定。”而沙赫纳本人当时并不知情。全世界对1比0的看法都和荷兰《人民报》相同,“足球历史上的下流片段。”德国电视一台的解说员施坦耶克干脆停止了工作,他拒绝评论那些无聊的传递。阿尔及利亚球迷则挥舞着钞票,以示抗议。出生在德国的奥地利国脚贝恩德·克劳斯曾经效力于德甲的多特蒙德,他对这场比赛的回忆是:“是否有口头协定还有疑问,也许两队球员都知道应该如何做。” 这场比赛震惊了国际足坛,之后所有大赛的小组赛最后一轮都在同一时间开球。而那场比赛的10年后,国际足联决定不准守门员手接回传球。悲情代斯勒4年之后,西德队在贝肯鲍尔的指导下成为墨西哥世界杯亚军。但同年年底,他们却在维也纳遭受惨败。奥地利队这场4比1大捷,被本国媒体称为“奥地利足球的重生”,这也是贝肯鲍尔执教6年里的最大比分失利。贝肯鲍尔认为执法的意大利主裁阿尼奥林应该对此承担责任,因为他判给了奥地利队两个点球,同时将骂他的马特乌斯罚下了球场。“如果这个裁判对比赛不感兴趣的话,他应该呆在家里。”有意思的是,贝肯鲍尔赛前还称阿尼奥林是“世界上最好的裁判”。 出征2002年世界杯前,沃勒尔的德国队在勒沃库森与奥地利队热身。比赛的结果令人满意,克洛泽上演帽子戏法,博德独中两元,“陪练”的比罗夫卡锦上添花,德国队6比2大获全胜。这是自1973年在汉诺威4比0获胜以来,德国人在奥地利队身上取得的最大胜利。然而,对于这场比赛,德国人的回忆却是苦涩的。当比赛进行到第20分钟时,刚刚伤愈的代斯勒在与奥地利球员兰德尔拼抢时右膝再次遭受重创,这位德国足球的希望之星不但缺席了世界杯,而且从此变得无比脆弱,并最终在27岁时便因不堪伤病折磨而宣布挂靴。讽刺的是,这是默默无闻的兰德尔代表奥地利队参加的唯一一场正式比赛,他以一种尴尬的方式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2004年8月,两队再次聚首维也纳,这是奥地利足协成立一百周年的纪念赛,也是克林斯曼执教德国队的首场比赛。库兰伊完全没有给东道主任何面子,他的帽子戏法帮助德国队3比1获胜,也让自己和球队从2004年欧洲杯的惨败中缓过神来。这场胜利也昭示了很多即将发生的事情:赛前克林斯曼将队长袖标从卡恩的手臂上摘下,交给了巴拉克;在比赛中,克林斯曼派上了欣克尔、法伦霍斯特、胡特等新人,显示了改革的决心;中场休息后,莱曼替换了卡恩,德国队一号门将的位置从那一刻发生了变化,直到2006年世界杯前莱曼正式取代了卡恩。2023-08-26 02:40:152
外部信用有风险是什么意思
般情况下,社会专业资信评估公司在进行信用评级时,都以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为基础,决定风险权重。因此,与各具特色、各不相同的内部评级相比,外部评级的依据与标准及其结果具有通用性。优势编辑①独立性。外部评级是以独立的第三方的身份开展信用评级业务,不易受委托方和评级对象间利益的左右,其评级结果会更客观、公正,为贷款决策、利率确定、资产风险管理提供比较客观的参考。②专业性。外部评级机构大多采用国际上比较先进的评级技术和方法,一般拥有专门的研发部门和专业的技术人员,更重视对评级对象偿债能力、意愿的评价,尤其关注行业间风险的比较,能够给出相对准确的评级结果。③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专业的评级机构一般拥有更多的渠道搜集企业相关信息,尤其是企业相关的负面信息,这样得出的评级结论更客观、更全面。局限编辑商业银行与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意愿不强,被评级对象的覆盖面较窄,评级机构积累的数据有限,其技术方面的优势很难发挥;另外,商业银行对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使用率太低,限制了评级机构业务的推广,同时限制了评级机构违约率的计算。基本关系编辑外部评级可以简单定义为专业评级机构的评级,评级的目的是为其他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参考;内部评级可以简单定义为投资机构(如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等)主要为自身投资决策开展的评级或评价,评级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给别的投资者提供参考。“保险机构投资各类债券,应当进行内部信用评级。”因此,外部评级主要是为投资者提高参考,能否为投资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评级成果,提供高质量的评级信息,是外部评级机构存在的核心基础。外部评级存在的另外的重要基础是投资者的需要,即投资者参考评级机构的评级成果更有成本节约的意义。内部评级可以参考外部评级的结果,但因为投资者要承担实际的风险,自己也应该尽可能进行内部评级。“使用评级结果的机构(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服务企业等)应该最终对其客户和股东负责,应对风险做出独立判断,而不是光把风险评估职能外包给评级机构。在必须使用外部评级时,还要进行内部独立判断并以此作为外部评级的补充。监管者应鼓励金融机构提高内部评级能力,减小对外部评级的依赖。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需要出台新规定,要求金融机构外部评级的依赖度和使用率不超过业务量的50%,至少对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应该这样规定。同时,有系统重要性的机构还应加强内部评级能力,对信用风险做出独立判断。”可行途径编辑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建立、实施了内部评级,对外部评级的认知度、认可度不高,主动与评级机构开展业务的意愿极低。要实现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的认知到认可促进外部评级在防范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方面发挥作用,需要有个过程,但可以通过走“实践-检验-交流-提高-认可”之路。具体如下:1.商业银行可以选择评级机构对贷款客户进行试验性评级。试验性评级可以让评级机构对商业银行已做过内部评级的少部分信贷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也可以让评级机构技术人员与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人员共同对某一客户进行试验性评级。在试验的过程中,双方评级人员对评级应该考虑的因素进行解剖,对评级的思维方式、基本判断标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分析。2.商业银行可以让评级机构对某些特定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评级。考虑到时间、精力、成本、资料来源或专业知识的限制,商业银行在对某些客户的信用风险状况无法把握时,可以把该部分客户推荐给评级机构实施外部评级,把外部评级结果和报告作为与自身的初始判断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做出授信决策。这样操作既能够解决商业银行技术问题,同时也可以满足独立性的要求。3.商业银行可以委托评级机构对某些重要贷款客户进行信用调查。鉴于一些重大项目的授信管理中风险控制的需要,商业银行可以委托外部评级机构对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其中包括行业分析、企业经营现状调查、财务数据真实性调查、法人代表和管理人员调查、历史经济合同履约率调查等。应用编辑巴塞尔资本协议(下称“新协议”)的宗旨是提高监管资本对风险的敏感性。从本质上说,它是一个风险监管和风险管理的协定.新协议是通过两个方面促使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一方面是对高级风险计量方法提供监管资本激励,促使银行采用对风险更加敏感的高级风险计量方法;另一方面,为从监管当局获得采用高级风险量化方法的资格,银行必须达到更高的技术标准和制度标准,从而迫使银行在追求具有资本激励的高级计量方法过程中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新协议对内、外部评级法应用的具体规定新协议规定银行计量信用风险资本的依据是评级,此评级可以是外部评级也可以是内部评级,应根据银行采用的风险资本计量方法来确定。其中,使用标准法计量的银行必须采用外部评级结果,使用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可以有初级法和高级法两种选择。以上各种评级方法的使用必须得到银行监管当局的认可。对于标准法下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认定,新协议确立了六项认定合格标准,即客观性、独立性.国际通用性、透明度、资源充分度和可信度。外部评级机构提供可靠评级结果的基本条件是要拥有充足可靠的历史数据和相关信息资源,具有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稳定的评级方法系统,能够不受政治经济及其他因素的干扰进行独立、客观和公正的评级活动。利用银行内部评级结果进行资本金计量的内部评级方法与标准法的根本不同在于,银行对于重大风险要素的内部评估值可作为计算资本计量要求的基本参数,即可基于银行自身的内部评级系统来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其中,内部评级法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而高级法中所有资本要求的计算参数都要由银行测算数值来决定。应用内、外部评级方法进行资本计量的比较新协议指出,基于内部评级结果进行风险资本计量的内部评级方法是比标准法高级的处理风险的方法,其优点是:使资本的计量更具有风险敏感性,更能反映银行对风险控制的要求。同外部评级相比,银行内部评级体系能掌握更多的关于债项和债务人的信息,评级结果更为严格。由于新协议的最低资本规定,银行应用内部评级结果可以获得更有利的监管资本测算结果,因而,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可以促进银行安排更高级的风险管理方法和机制,有利于银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但是,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具有严格的技术前提和规范,要求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评级系统、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以及高级的风险管理和缓释技术等,因此,对内部评级法的应用有基础条件的限制。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现在难以适应新协议中技术方法的复杂性要求。标准法下采用外部评级的优点是:评级公司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强,其评级结果的社会透明度高。在企业国际化背景下,大型评级公司能够取得更广泛的信用信息,使评级更加全面。外部评级公司的业务受到市场、社会和业界、监管部门的多重制约和监督,具有维护其自身公正性并积极促进评级技术进步的压力和动力。但实现外部评级机构的优势同样要有一定的前提条件。首先,只有基于比较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形成的成熟评级机构才具备上述优势。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的经济中,评级公司的实力和技术条件往往都处于较低水平,评级结果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也不够成熟,这些都制约了外部评级机构评级业务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其次,新协议中对外部评级机构的认:定,一般都要求评级公司有较强的实力和规模,如具有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储备、具有广泛的信息资源渠道以及相当容量的信用信息库等。我国应用内,外部评级方法的现状与发展评级行业建议我国银行业应用新协议内部评级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有:管理信息系统落后,评级信息资源积累不足,处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水平比较低,风险管理体系不成熟,缺乏有关风险缓释方法的应用,内部评级系统落后,与新协议的要求差别较大,现行银行的债项评级基本采用贷款五级分类法,尚不能称是新协议要求的贷款评级分类,从银行业监管当局看,目前尚无完善的资本监管制度,现行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方法离新协议要求差距很大;另外,监管指标和监管技术体系都不够先进和完善等。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目前银行业尚不具备采用内部评级法的技术和管理基础,同大多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一样,我国在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水平达不到要求之前,只能应用标准法来适应新协议的要求。但在标准法下应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时,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没有发达的信用服务行业和信用产品市场,我国的外部评级机构评级业务数量相当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行业规模,导致评级技术水平不够发达、信息数据资源库的积累程度低,从而影响了评级结果质量。我国外部评级机构与新协议的认定要求也有一定的差距。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为了适应新协议对评级制度的要求和规范,笔者认为,我国对于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外部评级机构的发展应采取如下策略:鼓励和推动国内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构建自身内部评级体系的工作,促进其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新协议中内部评级法的应用将成为商业银行能否达到国际管理标准的标志之一,是未来银行业内部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内部评级法对我国银行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新协议允许管理水平高的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资本充足率,因此各银行可将资本充足率与银行信用风险的大小紧密结合起来,这有利于银行彻底改变当前资产风险管理意识和水平低下问题。新协议对操作风险高级计量法规定的具体标准及要求较少,有利于各银行根据国内实际情况作进一步完善。重视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大力发展外部评级机构,提高其运作水平,促进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发展。外部评级机构的发展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从提高社会主体信用度的角度看,发展外部评级机构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增强风险控制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在我国尚不具备全面实施内部评级法要求的情况下,按照新协议的要求,可以应用外部评级结果来测定银行风险程度和计算监管资本要求。针对我国外部评级行业的不足,应按照新协议对外部评级机构认定的相关标准来促进评级行业的发展,努力使其生产出客观有效的评级产品,使银行在标准法下的风险管理手段真正起到控制风险的作用。从推动银行业加强内部评级体系建设的角度来说,外部评级机构将是支持该项工作的重要技术和信息资源伙伴。当前制约我国银行内部评级体系的核心因素是评级技术手段和人才资源问题,另外银行自身信息系统的落后也影响着内部评级的开展。基于这一点,外部评级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技术和人才优势,以及其在评级市场上的运作经验,同商业银行开展其内部评级系统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合作,另一方面,外部评级机构的信息资料系统可以为商业银行信息采集提供帮助。在银行全面推行内部评级法后,外部评级结果仍将是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这种补充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部评级结果的应用将是对内部评级系统运作效率的验证手段,特别是对于银行监管机构来说,需要利用外部评级机构所具备的公开独立性的评级结果,来对银行的内部评级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分析,避免银行自身评级系统因利益相关性所带来的一些问题。二是从银行业务开展的角度看,根据国外的相关数据,银行的内部评级系统往往过于苛刻,被其拒绝或认定有风险的客户,一般来说会有相当大的比例是正常风险系数的客户,这就意味着银行内部评级会限制业务的充分开展。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借助外部评级结果来对内部评级进行验证,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和争取客户,提高自身经营效益。当前我国促进外部评级机构的发展,应从促进评级市场发展、推动社会对评级的需求人手。而银行作为评级市场的最大需求者,直接影响评级市场的需求状况。有关部门应引导银行重视外部评级机构的作用,加强同外部评级机构的合作。应该明确指引银行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引入外部评级结果作为风险管理的参考,增加对评级的市场需求。应积极鼓励外部评级机构提高评级技术水平,提升信息管理系统层次,通过技术引进和国际合作,缩小我国评级行业同国际水平的差距,以此来满足市场对外部评级的需求。2023-08-26 02:40:471
保护环境的资料
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100件小事 1 使用布袋 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随赠一个塑料袋, 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 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都 是随处可见塑料袋,遇到刮凤的天 气,它们就会在空中飞舞,降落在树 枝上、河流中,影响卫生和市容。塑 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 污染土壤和地下水。更为严重的是塑 料在自然界中上百年不能降解,若进 行焚烧,又会产生有毒气体。仅图一 时方便,却把垃圾遗弃给子孙后代。 这样做合适吗?以北京为例,若人均 每天消费一个塑料袋(约0.4克重),每 天就要扔掉4吨塑料袋,仅原料就价 值4万元。小小塑料袋的害处真够大。 我们从前也是用可以重复使用的菜篮 子和布袋子购物买菜的,普遍使用塑 料袋只是近几年的事。我们应该恢复 既往的优良传统。德国年轻人正以挎 布袋购物为荣,让我们也来追随这种 “绿色时尚”吧。 2 尽量乘坐公共汽车 美国洛杉矶的居民,在1943年发现空气中有一种微白的薄雾,有时 带有黄褐色,刺激人眼疼痛和流泪,这种薄雾日趋严重,但直到10年后才 找到真正的祸首——汽车。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 雾事件,前者有40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3/4 的人患病。汽车排放的废气,在每年5-10月份的强烈阳光作用下,形成 光化学烟雾,引起眼病、喉头炎和头疼,还降低了大气能见度,使车祸和 飞机坠毁事件增加。如今,汽车废气的治理已取得相当的成功,但数量的 急剧增长,使汽车仍是城市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据报道,近年国内某些 大城市也出现过光化学烟雾污染。不仅如此,制造汽车的过程中也要消耗 自然资源,也要排放污染物,汽车还产生噪声等危害。而且日益增加的汽 车给城市交通造成重大压力,造成交通拥堵。这些都严重地困扰着我们的 生活,而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少乘小汽车,提倡乘坐公共汽车。 3 不要过分追求穿着的时尚 4 不进入自然保护核心区 5 倡步行,骑单车 6 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 7 不燃放烟花爆竹 8 双面使用纸张 9 节约粮食 10 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11 消费肉类要适度 12 随手关闭水龙头 13 一水多用 14 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15 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16 拒绝过分包装 17 使用节约型水具 18 拒绝使用珍贵木材制品 19 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2O 尽量利用太阳能 21 尽量使用可再生物品 22 使用节能型灯具 23 简化房屋装修 24 修旧利废 25 不随意取土 26 多用肥皂,少用洗涤剂 27 不乱占耕地 28 不焚烧秸杆 29 不干扰野生动物的自由生活 3O 不恫吓、投喂公共饲养区的动物 31 不吃田鸡,保蛙护农 32 提倡观鸟,反对关鸟 33 不捡拾野禽蛋 34 拒食野生动物 35 少使用发胶 36 减卡救树 37 不穿野兽毛皮制作的服装 38 不在江河湖泊钓鱼 39 少用罐装食品、饮品 4O 不用圣诞树 41 不在野外烧荒 42 不购买野生动物制品 43 不乱扔烟头 44 不乱采摘、食用野菜 45 认识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 46 不鼓励制作、购买动植物标本 47 不把野生动物当宠物饲养 48 观察身边的小动物、鸟类并为之提供方便的生存条件 49 不参与残害动物的活动 50 不鼓励买动物放生 51 不围观街头耍猴者 52 动物有难时热心救一把,动物自由时切莫帮倒忙 53 不虐待动物 54 见到诱捕动物的索套、夹子、笼网果断拆除 55 在室内、院内养花种草 56 在房前屋后栽树 57 节省纸张,回收废纸 58 垃圾分类回收 59 旧物捐给贫困者 60 回收废电池 61 回收废金属 62 回收废塑料 63 回收废玻璃 64 尽量避免产生有毒垃圾 65 使用无氟冰箱 66 少用纸尿布 67 少用农药 68 少用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 69 少用室内杀虫剂 70 不滥烧可能产生有毒气体的物品 71 自己不吸烟,奉劝别人少吸烟 72 少吃口香糖 73 不追求计算机的快速更新换代 74 集约使用物品 75 优先购买绿色产品 76 私车定时查尾气 77 使用无铅汽油 78 不向江河湖海倾倒垃圾 79 选用大瓶、大袋装食品 80 了解家乡水体分布和污染状况 81 支持环保募捐 82 反对奢侈,简朴生活 83 支持有环保倾向的股票 84 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 85 避免旅游污染 86 参与环保宣传 87 做环保志愿者 88 认识草原危机 89 认识荒漠化 90 认识、保护森林 91 认识、保护海洋 92 爱护古树名木 93 保护文物古迹 94 及时举报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行为 95 关注新闻媒体有关环保的报道 96 控制人口,规劝超生者 97 利用每一个绿色纪念日宣传环境意识 98 阅读和传阅环保书籍、报刊 99 了解绿色食品的标志和含义 100 认识环保标志分享给你的朋友 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u2022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由于此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是环境保护事业正式引起世界各国政府重视的开端。中国政府也参加了这个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DDT。 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由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在2008年“两会”后,环保总局升格为“环保部”。并对全国的环境保护实施统一的监督管理。 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并设立环保举报热线12369和网上12369中心,接受群众举报环境污染事件。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环保,在我们的生活中极为重要,我们要尽我们自己的所能,保护环境! 土壤遭到破坏。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 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的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化学污染。空气污染。极地臭氧层空洞资源与环境—人类生活的保障 人类自诞生起,一切衣食往行及生产,生活,无不依赖于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地球上的大气、森林,海洋、河流、土壤、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组成了错综复杂而关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这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长期以来,人类把文明的进程一直滞留在对自然的征服掠夺上,似乎从未想到对哺育人类的地球给予保护和回报,在取得辉煌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却使得我们所生存的这个星球满目疮疤,人口的增长和生产活动的增多,也对环境造成冲击,给环境带来压力。 众所周知,人类是以自然环境为生存,延续的物质基础。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自然环境却遭受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大气污染,水污染,陆地污染。。。。。。以至世界上再也找不到一块净土。 或许你会想,想在重要的是发展科技,科技发达了之后在去环保也不迟,那你到时候可要后悔了。如果我们现在过分陶醉于对抗大自然的胜利,认为我们取得了什么了不起的成就,那我们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有毒废弃物,野生生物灭绝,以及大气、水污染等,这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连串全球环境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做些什么呢?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但我们现在还只是学生,不可能为全人类的环境作出特别大的贡献,但我们可以从身边的环境做起,从保护学校的环境做起,例如:遵守有关禁止乱扔各种废弃物的规定,把废弃物扔到指定的地点或容器中,避免使用一次性的饮料杯、饭盒、塑料袋,用纸盒等代替,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减轻垃圾处理工作的压力,爱护花草树木,少赠送贺年卡,保持校园清洁等。 以上这些虽是小事,但是,只要大家动手,一起努力,从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着手,调整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就能为保护地球做出一份贡献。 世界无烟日宣传主题 1988年4月7日是第1个世界无烟日主题:要烟草还是要健康,请您选择 1989年5月31日是第2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妇女与烟草 1990年5月31日是第3个世界无烟日主题:青少年不要吸烟 1991年5月31日是第4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在公共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上不吸烟 1992年5月31日是第5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公共场所不吸烟 1993年5月31日是第6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卫生部门和卫生工作者反对吸烟 1994年5月31日是第7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大众传播媒介宣传反对吸烟 1995年5月31日是第8个世界无烟日主题:烟草与经济 1996年5月31日是第9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无烟的文体行动 1997年5月31日是第10个世界无烟日主题:联合国和有关机构反对吸烟 1998年5月31日是第11个世界无烟日主题:在无烟草环境下成长 1999年5月31日是第12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戒烟口号“放弃吸烟” 2000年5月31日是第13个世界无烟日主题:不要利用文体活动促销烟草口号“吸烟有害健康,勿受诱惑” 2001年5月31日是第14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清新空气,拒吸二手烟 2002年5月31日是第15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无烟体育清洁比赛 2003年5月31日是第16个世界无烟日主题:无烟电影,无烟时尚行动 1977年,美国癌肿协会首先提出了控制吸烟的一种宣传教育方式——无烟日。这天,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进行“吸烟危害健康”的宣传,劝阻吸烟者在当天不吸烟,商店停售烟草制品一天,美国把每年11月第3周的星期四定为本国的无烟日。以后,英国、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相继制定了无烟日 在1987年召开的第39届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作出一项决议:决定1988年4月7日为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要求世界各国对群众进行戒烟宣传,群众在这天不吸烟,商店不售烟。此决议受到广大会员国的支持,并取得很大成功。 但因4月7日是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都要提出一项保健要求的主题。为了不干扰其卫生主题的提出,射界卫生组织决定从1989年起将每年的5也31日定为世界无烟日,中国也将该日作为中国的无烟日。 2006年5月31日是第19个“世界无烟日(World No-Tobacco Day)”,世界卫生组织再次告诫人们“烟草吞噬生命”,不论是何种香烟,对人体同样有害。 烟草在全球已盛行了200多年,但直到20世纪,人类才开始认识到烟草对人类的危害。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已有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吸烟是导致肺癌的首要危险因素。为了引起国际社会对烟草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视,世界卫生组织1987年11月建议将每年的4月7日定为“世界无烟日”,并于1988年开始执行。自1989年起,世界无烟日改为每年的5月31日。 香烟中含有1400多种成分。吸烟时产生烟雾里有40多种致癌物质,还有十多种会促进癌发展的物质,其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尼古丁、一氧化碳和多种其它金属化合物。一支烟所含的尼古丁就足以杀死一只小白鼠。香烟烟雾中大量的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大240—300倍,严重地削弱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因此,吸烟使血液凝结加快,容易引起心肌梗塞、中风、心肌缺氧等心血管疾病。更为严重的是,吸烟者还严重妨碍他人健康。研究结果表明,吸烟者吸烟时对旁人的危害比对他自己还大。 有关医学研究表明,吸烟是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多种疾患的行为危害因素,吸烟已成为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号全球杀手。据统计,全球每年有500万人死于与吸烟有关的疾病,如果不加控制,这一数字到2020年时将达到1000万。有资料表明,长期吸烟者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至20倍,喉癌发病率高6至10倍,冠心病发病率高2至3倍,循环系统发病率高3倍,气管类发病率高2至8倍。被动吸烟的危害更大,每天平均1小时的被动吸烟就足以破坏动脉血管。一些与吸烟者共同生活的女性,患肺癌的几率比常人多出6倍。目前全球有13亿烟民,其中9亿人在发展中国家。吸烟者的人数,特别是青少年烟民的数量越来越多。中国约有3.5亿吸烟者。2002年,中国男性吸烟率为66%,女性吸烟率为3.08%。中国烟民正趋于低龄化,青少年吸烟人数高达5000万。 调查显示:全球少年烟民人数增多 虽然烟草业一直称这个行业带来的就业及税收对世界经济有很大贡献,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数据,烟草业对经济的贡献远远不够抵消它对家庭开支、公共健康、环境及国民经济等造成的损失。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将烟草流行作为全球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列入重点控制领域。2003年5月,在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卫生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192个成员国一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烟草的全球性条约——《烟草控制框架公约》,为在全球控制烟草危害,共同维护人类健康提供了法律框架。 控制烟草危害是一个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一项政策性强的社会与经济问题。因此,世界卫生组织不仅告诫人们“烟草吞噬生命”,还要求各国政府对烟草生产行业制定严格的章程,并帮助人们了解吸烟危害健康的准确信息。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环境。保护环境能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其内容主要有: (1)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4)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编辑本段我国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编辑本段相关发展 国际环境保护的发起及发展 环境保护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而产生的,利用国家法律法规和舆论宣传而使全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1963年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一本名为《寂静的春天》的书,书中阐释了农药杀虫剂滴滴涕(DDT)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作用,由于该书的警示,美国政府开始对剧毒杀虫剂问题进行调查,并于1970年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各州也相继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剧毒杀虫剂的法律。该书被认为是20世纪环境生态学的标志性起点。 1972年6月5日至16日由联合国发起,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一届人类环境大会”,为人类和国际环境保护事业树起了第一块里程碑。会议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国际文件,它标志着国际环境法的诞生。 1975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的国际环境教育会议,该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此宪章阐明了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对象和指导原理。 1977年在苏联邦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召开的第一次环境教育政府间会议,会议发表了《关于环境教育的第比利斯政府间会议宣言》和《环境教育政府间会议建议书》 2009年12月7日—18日,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召开了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发表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中国环境保护的起步 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缔结或参加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公约、议定书和双边协定,其中主要有: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该议定书的修正; 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及其该公约的修正。东南亚及太平洋区植物保护协定、国际热带木材协定;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防止因倾倒废物及其它物质而引起的海洋污染的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关于油类以外物质造成污染时在公海上进行干涉的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国际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核材料的实质保护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禁止在海底洋床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它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 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职责是执行各级议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控制污染物排放政策,鼓励开发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以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1] 编辑本段相关活动 编辑本段历年环境日主题 世界环境日 每年的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 2002年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资源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 1984年:防治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 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 一齐关心与共同分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们的地球、家园、居住地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环境千年 行动起来 2001年:世间万物 生命之网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水——二十亿人生命所系 2004年:海洋存亡 匹夫有责 2005年: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2006年:沙漠与沙漠化 2007年:冰川消融 后果堪忧 2008年:改变传统观念 推行低碳经济 2009年: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 2010年: 多样的物种,唯一的星球,共同的未来 一、全球10大环境问题 1、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生物多样性减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锐减 6、土地荒漠化 7、大气污染 8、水体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体废物污染 二、我国环境状况 1、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以尘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剧。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内陆河流和大型水库外,污染成加重趋势,工业发达城镇附近的水域污染尤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长江、黄河、淮河、海滦河、辽河、松花江)中,黄河流域、松花江、辽河流域水污染严重。 5、大淡水湖泊总磷、总氮污染面广,富营养化严重。 6、四大海区以渤海和东海污染较重,南海较轻。 7、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并呈加重趋势。 8、城市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严重,呈恶化趋势。绝大多数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国2/3的河流和1000多万公顷农田被污染。2023-08-26 02:41:063
简单介绍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范围。
【答案】:国际清算银行的业务范围可以分为四部分:(1)商讨国际金融合作问题。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官员经常在巴塞尔举行会议,就货币和经济领域里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加深了解,以促进国际合作。对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进行检测和维护,一直是会议的中心议题。(2)从事货币和金融问题研究。国际清算银行设有货币与经济部门,其研究工作偏重干与中央银行有关的问题,如收集并公布国际银行业和金融市场的数据,管理一个方便各国中央银行合作的经济数据库,出版相关经济论文、文件和报告等。(3)为各国中央银行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主要包括吸收中央银行存款,对中央银行提供投资服务,对中央银行进行融资并提供过渡性信贷等。(4)作为协助执行各种国际金融协定的代理和受托机构,为执行协定提供便利。2023-08-26 02:41:221
资本约束型是什么
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前提条件 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前提条件是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这两个前提条件很重要,因为在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与汇率弹性化条件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面临的变数将会更多,使其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经营结构和收入发生经常性的变动与调整,进而对银行的资本产生重大影响,增加其不确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不断加快,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资本产生重大影响 从严格的经济学定义上看,利率管制和中央银行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调控并不属于宏观调控的范围,而是直接的微观管理行为,实质上是中央银行代替商业银行直接定价。国际上,成熟市场国家的中央银行是以数量操作来间接影响利率、汇率等价格杠杆,以此引导商业银行的行为。但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目前不能完全放开利率,以免给我国经济带来难以预料的危险,利率市场化只能采取渐进方式进行。在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前,央行仍要对存、贷款利率进行直接管制,以维持利率稳定。国外的经验也表明,实现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中国人民银行已在2005年1月31日发布的《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中,进一步明确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从实践上看,这一改革思路是符合现阶段中国实情的。事实上,央行于去年10月29日上调利率并放开金融机构(不含城乡信用社)贷款利率上限、允许存款利率下浮,就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并由此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1] 不过,如果利率仍然长期受到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就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的灵敏调节作用就会受到很大限制,从而产生负面影响:一是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存贷款市场脱节,形成两种不相关联的“基准利率”。定期存款利率与市场利率长期悖离,则表明其作为货币市场调节工具的作用“失灵”。目前货币市场基金和人民币理财产品火爆的事实已经表明,利率对货币市场的调节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削弱。二是数量调控与价格调控并用,直接造成市场行为扭曲。长期直接管制利率导致利率和利差成为商业银行和企业间利益转移的工具。一方面,央行必须考虑给商业银行留足利差空间;另一方面,还必须考虑企业融资成本不致过高,其结果是使利率成为对商业银行和企业的一种隐性补贴手段,造成商业银行对高利差、企业对低贷款利率的依赖,而公众却为此承担实际负利率的损失,最终导致央行很难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所以可以预期,在进一步积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后,加之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压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将会加快。 利率市场化将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乃至资本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现阶段商业银行存、贷款仍是我国社会资金积累与供给的主要渠道,也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主要业务;与国际间相比,现时国内银行利差较高(一般都在3%以上),依赖高资本消耗的存贷款净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的收益中占比高达95%,而国内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偏低,税负偏高,资本依靠自身积累早已跟不上信贷规模。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加快、同业竞争加剧,利差将会越来越窄,在中间收入未有取得长足大幅增长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经营将会面临巨大压力,从而对资本的积累也将产生很大压力。 (二)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汇率弹性化渐行渐近,也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资本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于1994年1月1日人民币汇率并轨后,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1994年4月1日成立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银行间的外汇交易统一由中心进行,人民币汇率由国内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供求决定,央行通过在外汇交易中心设立的公开市场操作室,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目标进行干预,调节供求,标志了人民币汇率的确定逐步走向市场化。此后,国家又陆续采取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为人民币实现经常项目可兑换奠定了基础,并于1996年12月1日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提前三年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有关要求。汇率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可兑换。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核心不在于仅仅对美元脱钩或大幅升值,而是促使中国的金融体系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定价权。从实践上看,现行汇率制度及其改革进程是符合我国实际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从1994年1月到2002年9月,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实际有效汇率提高了21.5%。目前人民币相对美元的汇率变化较小,但相对于其他货币汇率的变化较大。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的汇率形成机制的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有:一是央行被动干预外汇市场。实行结售汇制度,绝大多数国内企业的外汇收入必须结售给外汇指定银行,同时央行又对外汇指定银行的结售周转外汇余额实行比例幅度管理,使得央行干预成为经常性的必需行为,加大了央行对冲基础货币的压力,大大抵消了利率上调等货币政策的对内紧缩效应。二是汇率缺乏弹性。由于实行结售汇制度和资本项目管制,企业和公众无法通过远期外汇交易等渠道反映其报价信息,外汇供求受到严格限制,人民币汇率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利益调整的工具,人民币汇率均衡水平的确定非常困难,汇率形成机制扭曲,没有充分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状况。三是汇率基本钉住美元,没有真正实行按多种货币不同加权所组成的“一篮子货币”汇率,缺乏自我稳定机制,以有效地抵消外部经济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快速增长必然导致汇率升值,反之则会面临贬值的压力,国际间的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可以预期,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和汇率弹性化的步伐将会逐步加快。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与汇率弹性化,将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资本产生重大影响。这是因为,在汇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银行外汇资产的头寸匹配和币种搭配是否合理,将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收入,最终影响到银行的资本;而对于那些拥有外币资本金的银行而言,汇率的变动就将对其资本产生直接影响。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一些商业银行本币贷款趋于减少,外币贷款趋于增加;本币存款趋于增加,外币存款趋于减少,迫使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的币种结构,扩大外汇负债。一旦汇率变动,汇率风险将会随之而来,从而将对银行的收入和资本产生重大影响。有资料表明,国内多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外汇资产管理一直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个别银行的外汇敞口比率甚至大大超过20%的相关规定),对于汇率风险缺乏有效手段加以对冲和管理。[2]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本约束管理的现状、内容及本质要求 对商业银行而言,实收资本是经营初始的自有资金,所有者权益(即净资产)是经营亏损的最大限额,资本回报率是衡量经营成果的第一指标,所以资本应是银行经营管理中首要关注的问题,资本约束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和出发点。 (一)我国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现状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和储贷危机以后,国际发达国家即已开始普遍重视信用风险管理,进而推动了资本理论(包括资本充足率、经济资本和资本覆盖风险)与技术的发展,并由此催生了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在统一资本监管要求下,国际活跃银行积极构建以满足资本充足要求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使资本约束的理念得到了广泛认同。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衍生工具在银行领域迅速普及,市场风险的问题愈益凸显,进而推动巴塞尔委员会在1996年的修正案中正式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进一步深化了资本约束。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国际银行业努力推动实施全面风险管理,以应对多种风险交织联动的压力,又进一步推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出台,并确立了银行监管的三大支柱,要求银行对各类风险进行更为精确合理的计量并确立相应的资本要求,全面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从而大大提高了资本管理的风险敏感度,将银行业风险管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国际活跃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通常在12%左右,高于8%的最低监管要求。 与国际银行业相比,我国银行业则差距明显。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还不足以对风险因素和资产组合进行准确计量,不能在银行内部准确衡量风险的总体水平及风险分布;风险控制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信贷质量控制上,资本约束的作用主要是体现为满足监管要求,尚未真正内化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自觉制约,资本缺口巨大。根据有关资料,截止2004年底,资本充足率高于8%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已由年初3家增至8家,但仍有相当一些银行尚未达标,其中有的银行差距甚远。与此同时,按照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中新的资本监管口径计算,从资本中剔除专项准备、其他准备和当年利润等传统项目,并扣减尚未提足的贷款损失准备,同时不考虑国内外风险资产变动的情况,要使国内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最低要求,资本缺口达2.4万亿元;若要达到10%的稳健水平,资本缺口则要高达2.7万亿元。可见,我国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的情况相当严重,资本约束的问题十分突出。[3] (二)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管理的主要内容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约束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监管的约束。《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和《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都将最低资本要求作为实行有效监管的核心内容,要求商业银行在运营过程中,必须将资本充足率保持在8%以上,并通过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强调公开信息披露的市场纪律等外部手段来加强对银行的资本约束,以推动商业银行通过准确量化风险、优化风险管理来保障银行经营安全。二是股东的约束。其实质是反映投资者对投资收益率和机会成本的考虑,以及对提高资本回报、实现自身权益的强烈要求,进而决定投资者对银行补充资本金的态度取舍。三是市场的约束。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拥有众多的存款人,他们过去因为银行由国家提供了隐性担保而不担心、不关注银行的资本,但随着国家逐步放弃这种隐性担保,广大存款人就越来越要关注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资本。四是银行自身的约束。主要体现为,不良资产率较高,对资本的侵蚀较大,资产准备计提不足;资产业务中贷款占比高,增速快,结构不合理,对资本的消耗大,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仍要面临较大的资本缺口压力,资本补充能力受到很大限制,迫使银行必须时刻关注自身的资本状况,重视资本约束的问题。 (三)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本质要求 资本约束的实质,就是要求资本必须和可能产生的风险建立起紧密的内在联系,风险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资产,银行要对可能承担的风险建立起最终准备。 从理论上说,银行的经营损失分为三类,即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异常损失。其中,预期损失要直接列支成本,从收益中扣除,计提拨备是增加成本而不能算作资本。最近,财政部发布的《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管理办法》规定,“金融企业按规定提取的一般准备作为利润分配处理。一般准备是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上述新规虽对商业银行减轻不良资产核销与处置成本、积累资本起到积极作用,但并未改变预期损失总体上仍要由成本补偿的方式。非预期损失是超过预期损失部分的潜在损失,因其无法预测,所以无法直接列支成本,必须以资本准备用以覆盖。所谓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就是要求用相当于风险资产8%的风险资本来准备覆盖风险资产。这里需要指出,所谓“覆盖”虽是经济资本(或虚拟资本)的概念,但一旦非预期损失发生,就需要通过实际冲减相应资本的方式予以弥补,这时经济资本便转化为会计资本(即实际资本)。至于异常损失,因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无法以资本金来作准备,只能用其他办法(如危机处理)进行处理。商业银行经常发生的是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4] 由于资本约束的作用,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摈弃过去那种缺乏资本观念、片面追求规模扩张的经营模式,转向资本消耗低、经营效益高的新发展模式,并由此引发商业银行体制、机制与经营管理上的深刻变化。从这个角度上说,资本约束管理是决定商业银行转型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三、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约束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将资本约束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 过去很长时间内,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理论上都比较认同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经营理念,但由于缺乏资本的硬约束,在实践中却往往演变为“规模至上”,片面追求规模扩张,并导致资本短缺严重。强化资本约束则要求商业银行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树立经济资本理念,将资本约束思想作为银行经营活动的新价值坐标,并引入新的管理技术,改进管理方式和管理体系,以保证银行能够正确实现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但由于监管当局要求国内商业银行必须于2007年之前资本充足率达标,而目前整个银行业行业性资本缺口巨大,因此在短期内,商业银行必须设法通过IPO和再融资、兼并重组等方式,迅速补充资本金,确保如期达标。 (二)风险管理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型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已经历了从“切块管理”到“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的转变,并在细化资产风险分类、债项评级、对违约损失率进行初步估算和内部评级法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定成果,但其风险管理目前仍主要体现为对风险的“控制”而非“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信贷资产质量控制上。由于原始数据、系统、技术的制约,还难以对风险因素与资产组合进行准确计量,风险的总体水平及其分布尚未得到准确度量,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的计量几近空白,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资本回报尚未有机统一起来。 实现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型,就必须加快建立有效风险资本配置的管理办法及相应的运行机制,引入成熟适用的国际先进风险管理技术(如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指标(RAROC)、风险估价模型(VAR)、信用风险估价模型(CAR)、违约过滤器、操作风险打分卡、情景模拟与分析、压力测试等),建立和完善风险定价机制以准确衡量风险和资本占用情况,通过经济资本的确定与分配来合理定价风险,优化风险管理,提高资本回报。 (三)资产负债管理由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型 国内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依赖报表数据分析,缺乏时效性,反映的只是资产的变动幅度,而难以准确定义和灵敏反映、度量银行的风险(尤其是市场风险)及其变化,因而是一种滞后的静态管理。 在利率、汇率市场化日益加快、金融产品(工具)创新和交易日益扩大的趋势下,改进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应当转向加强对利率和汇率进行实时的动态管理,不仅要包括经济资本(或风险定价)意义上的利率管理,还应包括会计资本意义上的本外币资金(包括资本金)的利率、汇率管理,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流动性管理,特别是外币流动性管理,控制外汇敞口,采取有效手段对冲和管理汇率风险,以保障资本安全与充足。 (四)考核激励机制由“存款—利润”向“资本—利润”转型 由于缺乏资本硬约束,国内商业银行虽也强调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片面追求规模、片面追求利润,对经营单位实际施行的是一种“存款—利润”型考核激励机制,没有围绕资本收益这个核心。 实现考核激励机制的转型,就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以经济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资本—利润”型激励约束机制,实现对经营单位和业务品种资本占用的量化考核,并将工资总额及费用额与资本收益率挂钩,形成正相关的关系,积极鼓励资本收益率高的业务增长,以最低的资本占用获取最高的收益。 (五)业务结构由公司业务为主转向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并重,加快扩大中间业务与零售业务 由于今后相当长时间内国内经济仍要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内经济体系对银行贷款的依赖程度很高、商业银行仍将是社会融资的主渠道、商业银行面临的资本压力依然较大、资本市场成熟程度不高等一系列因素,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将目前占主导的公司业务逐步转向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的零售业务和中间业务,加快提高非利息收入比重,实现向公司业务与零售业务及中间业务并重、经营与服务并重、存贷利差与非利息收入并重的业务结构和收入结构转型。 (六)组织架构由“块块为主”向“条块结合,条线为主”转型 为有效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以拓展业务,有利于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商业银行应当通过推进前台(即业务拓展系统)、中台(管理系统)、后台(支持保障系统)三者相互分离又相互制约,进行组织架构、运营流程和管理流程再造,实现由“块块为主”向“条块结合、条线为主”的扁平化的管理模式转型。2023-08-26 02:41:451
希腊是教皇国家吗?
教皇只是天主教的"人间老大" 希腊是东正教国家,所以是不听教皇的话的(现在也什么天主教国家听教皇的话....) 附: 1.东西教会大分裂 基督教经过长期纷争,西派和东派教会于1054年分裂成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的事件。 基督教形成初期,即分为东西两派,前者分布于罗马帝国东部希腊语地区,后者分布于帝国西部拉丁语地区。395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分给两子,罗马帝国于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西罗马帝国以罗马为首都。君士坦丁堡教会逐渐成为东派教会的中心,与罗马教会日益分离。西罗马帝国在外族入侵时,领土大都丧失,早已徒具虚名。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但罗马教会仍为西派教会的中心。 根源 双方分裂的根源在于教会最高权力之争。罗马教会认为,彼得居使徒之首,而罗马教会乃彼得依照耶稣基督的话所建,是使徒传统的继承者和维护者,因此享有无可争辩的首席地位;并且罗马本是帝国首都所在,罗马教会理所当然居于普世教会之首。其他教会对此持有异议,它们认为所有教会应当是平等的。自从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后,这个问题曾一再被提出。 早期基督教会经常发生神学教义之争,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制订《尼西亚信经》,所有不同意见均被压制。 381年狄奥多西一世召开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除确认《尼西亚信经》的信条外,还规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具有仅次于罗马主教的首席荣誉,君士坦丁堡因之成为仅次于罗马的首席主教区。罗马主教对此不服, 445年利奥一世呈请西罗马皇帝降旨,规定一切人均须服从居 “圣彼得宝座”地位的罗马主教。 45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再次肯定君士坦丁堡大主教的宗主教权威,即在教会事务上享有与罗马主教同等的权力,会议还将东派教会神学家优提克斯的基督一性论判为异端。利奥一世对前一规定提出抗议,而优提克斯的同情者则对后一决定不服。东西分裂,由此开端。 争端 482年拜占廷皇帝芝诺发布由君士坦丁堡宗主教阿卡西乌起草的《合一谕》,强调东派教会的团结,对一性论派作出让步。罗马主教斐里克斯二世斥之为异端,并开除阿卡西乌教籍,造成东西教会的分裂,史称阿卡西乌分裂。 519年在拜占廷皇帝查斯丁一世的支持下,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与罗马主教何尔米斯达共同签署《何尔米斯达信式》,分裂方告结束。 553 年查斯丁尼一世召开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将君士坦丁堡教会的地位提高到罗马教会之上。 559年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开始使用普世教会宗主教的称谓。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主教(后称教皇)的权势有所加强。由于波斯战争和伊斯兰教势力的扩张,东罗马帝国无暇西顾。8世纪50年代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罗马教皇向法兰克王国求援,法兰克王丕平为酬谢教皇对其篡位的支持,将收复的意大利中部领土送给教皇,而不理会拜占廷对领土的要求。 800年教皇利奥三世为丕平之子查理曼加冕。罗马教皇与法兰克王国密切的政治关系,也导致东西两派教会的疏远。 858 年拜占廷皇帝弥迦勒三世任命佛提乌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要求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予以承认,但遭拒绝。 863年尼古拉一世开除佛提乌教籍。佛提乌认为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权位不在罗马教皇之下,也在867年开除尼古拉一世教籍。双方关系破裂,史称佛提乌分裂。 东西教会在教义上长期的主要争执之一是所谓“和子句纠纷”。589年托拉多会议后,西班牙归信天主教,西班牙教会首先将《尼西亚信经》圣灵“从父出来”一句, 未经东部教会同意,改作“从父和子出来”。东派教会认为这是违反共同遵守的信条,双方为此长期争论不休。 880年佛提乌与教皇约翰八世达成协议,双方和解。1014 年教皇本笃八世时西派教会又将“和子”词引入《尼西亚信经》,双方重启争端。 决裂 发生于1054年。1050年教皇利奥九世通谕号召废止已渗入意大利南部拉丁教会的希腊礼仪。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针锋相对,命令君士坦丁堡的拉丁教会一律使用希腊礼仪。1054年教皇派出以枢机主教洪贝尔为首的使团去君士坦丁堡。但双方互不妥协,彼此指控,矛盾激化。最后洪贝尔在圣索菲亚大堂的圣坛上放下绝罚令。色路拉里乌召开会议,宣布革除罗马教皇及其使节的教籍。这次大分裂,史称色路拉里乌分裂。此后,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的东派教会自称为正教,在宗教仪式中以希腊语为主,又称希腊正教。中世纪时为拜占廷帝国国教。 由于教义、礼仪和教会领导权之争并夹杂政治因素,在大分裂后的几个世纪中,双方裂痕继续扩大。1098年诺尔曼十字军领袖、法国的波黑门德攻克安提阿,给当地教会强加一名拉丁宗主教,激起君士坦丁堡市民的反对。1204年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进行了毁灭性的报复。发动这次十字军的教皇英诺森三世还册封威尼斯人莫洛西尼为首任君士坦丁堡拉丁宗主教,使双方矛盾达到顶点,更使分裂的局面无可挽回。后来多次和解的尝试,均告失败。 为了阻止英、法等国重建拉丁帝国的野心,拜占廷需要得到罗马教皇的支持。根据拜占廷皇帝弥迦勒八世的建议,教皇格列高利十世于1274年召开第二次里昂公会议,东正教会承认罗马教皇的首席地位,双方在形式上实现联合。但此项决定至1285年即被东正教的一次会议所否定。 14世纪,拜占廷面临土耳其的侵略,为了联合西方,帝国当局作了大量努力,拜占廷皇帝甚至在1369年改宗罗马天主教。但东正教会对帝国官方的努力并未积极响应。大多数东正教人士坚持必须通过正式的普世教会公会议,使东西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协商。但关于召集公会议的提议,屡遭教皇拒绝。15世纪时,公会议主义暂时占上风,重提召集公会议的建议。教皇尤金四世召开巴塞尔-斐拉拉-佛罗伦萨公会议(1431~1443),会议延续12年之久。东西双方就过去争论的旧案——“和子” 句、炼狱、弥撒祭、圣餐中无酵饼以及教皇的首席地位等作了详细的讨论。拜占廷皇帝约翰八世、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约瑟,以及许多主教和神学家代表东派参加会议,他们几乎在一切有争议的问题上都作了让步,并在1439 年通过的“联合通谕”上签了字,唯有以弗所省主教尤金拒绝签名。但联合计划的条款在东派教会引起普遍不满,以致“联合通谕”迟至1452年底才在圣索菲亚大堂正式公布。次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攻陷,联合计划再也无从提起。 2. 教皇制 Papacy 天主教以教皇为管理教会最高元首的教政制度。教皇一词源自希腊文pappas,原意为父亲,初为基督教各派对圣职人员的尊称(今东派教会仍有以此称神父者)。 11世纪后,此词在西派教会中渐成为对罗马主教的专称。教皇的正式职衔甚多,如罗马城主教(天主教传说始称于1世纪后期,不少史学家认为其实际权力始于4世纪基督教国教化后)、西部宗主教(亦译牧首,始于5世纪)、意大利总主教、罗马教省大主教兼都主教、梵蒂冈城国君主(始于1929年)等。另有使徒彼得的继位人(始于利奥一世)、基督在世代表(始于英诺森三世)、普世教会至高祭司(始于东西教会大分裂后)和天主的仆人之仆等称谓。 天主教会声称,基督以彼得为众门徒之首;并称罗马主教是彼得的继位人,享有彼得的地位,故应列于其他主教之上。在天主教教政体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并有权就教义和伦理问题发布权威声明,制定或废止教会法规,创立教区,任命主教,管理传教事务,组织初审法庭与上诉法庭等。教皇当选后即终身任职,除因异端罪外,不受罢免;可自行辞职,但无权指定继位人。教皇有权指定人员组成教廷(见罗马教廷)协助行使职权。 在东西教会大分裂前,按惯例罗马主教须经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贵族遴选或认可。1059年尼古拉二世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产生,但选举须得到法兰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继位者的认可;这一决定直至1179年第三次拉特兰公会议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公会议才得到正式确认,同时仍然承认法、西、奥三国君主对候选人具有否决权,这种否决权至20世纪初才被庇护十世废除。 教皇制赋予教皇超越国家管理教会的权力,必然与各民族国家和地方教会的主权和利益发生冲突。实际上,上述教皇各种权力,在各国一向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14世纪后,教皇势力衰微,在各大国的压力下,教皇对殖民地教会的领导权作了让步,或赋予殖民国家以特权(如葡萄牙的保教权),或委托代管(如西班牙国王教区改宗座代牧制)。19世纪以来,教廷相继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签订政教协定,教皇权力受到了明文约束。在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上,教皇制受到激烈批评,会议对教皇制作了一些改革,如扩大地方主教的权力,使教廷本部国际化等。但这些措施并没有根本改变教皇制权力高度集中的性质,为此,一些神学家援引康斯坦茨公会议决议,再次提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主张,强调 “教权的非政治性”,应具“服务的职能”而非“统治的职能”,甚至直接抨击教皇永无谬误论。教皇制及其权力的行使日益遭到各国天主教会的低制。中国天主教会为维护教会主权,已摆脱其政治干预。2023-08-26 02:41:558
贸易堡垒对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藩篱不断拆除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隐蔽性更强、透明度更低、更不易监督和预测的保护性措施-技术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 - TBT),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所谓技术贸易壁垒,是指一国以维护国家安全或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生态环境,或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为由,采取一些强制性或非强制性的技术性措施,这些措施成为其他国家商品自由进入该国的障碍。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加速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发达国家势必也将加强对我国技术贸易壁垒的实施,因此,研究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实施的技术壁垒的状况,对我国的出口贸易及企业的生产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方位的立体构成 1.技术标准与法规 技术标准是指经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有关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也是标准的组成部分。 技术法规是指必须强制执行的有关产品特性或其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法律和法规;政府部门颁布的命令、决定、条例;技术规范、指南、准则、指示;专门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 在质量标准方面,欧盟规定进口商品必须符合IS09000国际质量标准体系。 目前,欧盟拥有的技术标准就有十多万个,德国的工业标准约有15万种,日本则有8184个工业标准和397个农产品标准。美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就更是多得不胜枚举了。而且,这些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大多数要求非常苛刻,让发展中国家望尘莫及。 2.合格评定程序 合格评定程序一般由认证、认可和相互承认组成,影响较大的是第三方认证。认证是指由授权机构出具的证明,一般由第三方对某一事物、行为或活动的本质或特征,经当事人提出的文件或实物审核后给予的证明,这通常被称为“第三方认证”。 认证可以分为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 产品认证主要指产品符合技术规定或标准的规定。其中因产品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所以产品的安全认证为强制认证。欧盟对欧洲以外的国家的产品进入欧洲市场要求符合欧盟指令和标准(CE);北美主要有美国的UL认证和加拿大的CSA认证;日本有JIS认证。 体系认证是指确认生产或管理体系符合相应规定。目前最为流行的国际体系认证有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行业体系认证有诸如QS9000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TL9000电信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 3.包装和标签要求 近十几年来发达国家相继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绿色包装,主要有: (1)以立法的形式规定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如含有铅、汞和镉等成分的包装材料,没有达到特定的再循环比例的包装材料,不能再利用的容器等。 (2)建立存储返还制度。许多国家规定,啤酒、软性饮料和矿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消费者在购买这些物品时,向商店缴存一定的保证金,以后退还容器时由商店退还保证金。日本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发布并强制推行的《回收条例》和《废弃物清除条例修正案》。 (3)税收优惠或处罚,即对生产和使用包装材料的厂家,根据其生产包装的原材料或使用的包装中是否全部或部分使用可以再循环的包装材料而给予免税、低税优惠或征收较高的税赋,以鼓励使用可再生的资源。欧盟对纺织品等进口产品还要求加贴生态标签,目前最为流行的生态标签OK0-Tex Standard100(生态纺织品标准100),是纺织品进入欧洲市场的通行证。 4.产品检疫、检验制度 基于保护环境和生态资源,确保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制定了严格的产品检疫、检验制度。2000年1月12日,欧委会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推出了内含80多项具体措施的保证食品安全计划;2000年7月1日开始,欧盟对进口的茶叶实行新的农药最高允许残留标准,部分产品农药的最高允许残留量仅为原来的1/l00-1/200.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依据《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茶叶进口法》等对各种进口物品的认证、包装、标志及检测、检验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日本依据《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预防法》对入境的农产品、畜产品及食品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 由于各国环境和技术标准的指标水平和检验方法不同以及对检验指标设计的任意性,而使环境和技术标准可能成为技术贸易壁垒。 5.信息技术壁垒 EDI和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全球商务的主导模式,而电子商务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目前,发达国家在电子商务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上都明显超过发展中国家,并获得了战略性竞争优势;而发展国家其是不发达国家在出口时因信息基础设施落后、信息技术水平低、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市场不完善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健全等而受到影响,在电子商务时代处于明显劣势,导致信息不透明,如合格认定程序;信息传递不及时,如技术标准更改;信息传递途径不畅通等,这样,新的技术壁垒-信息技术壁垒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 6.绿色技术壁垒 绿色技术壁垒是指那些为了保护环境而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措施。为避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遭到灾难性的危害,国际社会签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如《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其修正案、《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生物多样化公约》、《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安全协定书》等等。 1996年4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专门技术委员会正式公布了IS014000系列标准,对企业的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产品、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以审核,要求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这是一种自愿性标准。目前,IS014000正成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技术壁垒。 主要发达国家还先后分别在空气、噪声、电磁波、废弃物等污染防治、化学品和农药管理、自然资源和动植物保护等方面制定了多项法律法规、许多产品的环境标准。如美国UL和“绿十字”、欧盟的“EU制度”、加拿大的“ECP”等等。 另外,西方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频频征收环保税,还要求根据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污染者应彻底治理污染并将所有治理费用计入成本,也就是使环境资源成本内在化,否则是进行生态倾销,应征收生态反倾销税。 二、包罗万象的鲜明特性 1.广泛性 从产品角度看,不仅涉及资源环境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初级产品,而且涉及所有的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从过程角度来看,包括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消费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从领域来看,已从有形商品扩展到金融、信息等服务贸易、投资、知识产权及环境保护等各个领域;技术贸易壁垒措施的表现形式也涉及到法律、法令、规定、要求、程序、强制性或自愿性措施等各个方面。 2.系统性 技术贸易壁垒是一个系统,不但包括WTO《贸易技术壁垒协议》规定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卫生与植物检疫措施协议》、《服务贸易总协定》等规定的措施;《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议》、《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农业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等都对环境问题进行了规定。除WTO以外的其他国际公约、国际组织等规定的许多对贸易产生影响的技术性措施也都属于技术贸易壁垒体系的范围。 3.合法性 目前国际上已签定150多个多边环保协定。发达国家积极制定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为技术贸易壁垒提供法律支持。比如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联邦贸易委员会、商业部、能源效率标准局等都各自颁布有法规,包括《联邦危险品法》、《家庭冷藏法》、《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植物检疫法》、《联邦植物虫害法》、《动物福利法》等,其中有些条例是专门针对进口国家或商品而制定的。WTO也正在制定国际性的技术标准和技术法规,一旦被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很大,从而技术贸易壁垒有了形式上的合法性。 4.双重性 实行技术贸易壁垒有其合理性,即真正为了实现规定的合法目标是可以采取合适的壁垒措施的。正常的技术贸易壁垒是指合法合理地采取技术性措施以达到合理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及生态环境的目的,如禁止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可以保护进口国的生态环境,强制规定产品的安全标准可以保护消费者的健康甚至生命等等; 但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特别是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凭借其自身的技术、经济优势,制定比国际标准更为苛刻的技术标准、技术法规和技术认证制度等,以技术贸易壁垒之名,行贸易保护主义之实。 5.隐蔽性和灵活性 技术贸易壁垒与其他非关税壁垒如进口配额、许可证等相比,不仅隐蔽地回避了分配不合理、歧视性等分歧,而且各种技术标准极为复杂,往往使出口国难以应付和适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对国别没有限制,一视同仁,不存在配额问题。而且技术贸易壁垒措施是以高科技基础上的技术标准为基础,科技水平不高的发展中国家难以作出判断。一些技术标准还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涉及面很广,令人无从谈起、无法把握,很难全面顾及。更何况把贸易保护的实现转移到人类健康保护上,有更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由于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因此在具体实施和操作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用来对外国产品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标准,可以对进口产品随心所欲地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调查表明,技术贸易壁垒已成为阻碍我国出口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首要的非关税壁垒。随着国际环境压力的增加以及一些国际公约的实施,技术贸易壁垒广泛地冲击着我国农产品、纺织品、机电产品、玩具、医药产品等的出口。 1996年8月1日,欧盟以不符合其卫生标准为由,禁止我国冻鸡和部分水产品进入其市场,至今尚未解禁,每年损失达数亿美元。据天津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介绍,冻鸡曾是我国优势产品,但2000年前4个月,我国冻鸡出口总量仅10.6万吨,创汇1.5亿美元,平均单价比1997年下降20%,天津主供出口的5大养鸡场如今只剩一家。鲤鱼、对虾、贝类等水产品出口也相继走了下坡路。 1998年9月11日,美国农业部长签署了一项新的法令,要求所有来自中国的木质包装和木质铺垫材料须附有中国出入境检验机关出具的证书,否则不能出口到美国,这增加包装成本将近20%.日本1999年1月16日出台的《家畜传染并预防实施细则》中规定中国等9个国家的猪牛羊肉及其制品要经过指定设备加热消毒处理后才可进口,这加大了我国猪牛羊肉的出口成本。 从2000年7月1日起,欧盟又执行了新的茶叶农药残余限量标准,新标准不仅扩大了检测项目,且大幅度提高检测标准。据联合国一份统计资料表明,我国每年约有74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因技术贸易壁垒而受到不利影响。 1993年德国颁布了关于纺织品的两项技术,它要求检测纺织品中甲醛、重金属、杀虫剂等七种物质,从此以后我国纺织品出口大受影响;1994年4月1日,德国正式禁止含偶氮染料的纺织品进口,凡违反规定都视同犯罪,产品将被销毁,这使我国正在使用的104种偶氮染料的纺织品对德出口中断。欧盟对服装和纺织品中的某些物质的含量要求高达PPb级,如对苯乙烯的要求不超过5PPb,乙烯环乙烷不超过2PPb.这无疑给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造成很大的困难。 我国的机电产品主要销往欧美、日本等国,而这些国家的环保法规涉及到机电产品的性能、排污量限制、兼容性、可回收率、节能性等多方面,这对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不少限制和困难。 CE标志是工业产品进入欧盟市场的通行证,从1996年1月1日起欧盟各国海关有权拒绝未贴CE标志的产品入关。美国则对电子产品进口设置了《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对汽车制定《空气净化法》和《防污染法》,不达标的产品将被拒之门外。日本则制定了名目繁多的技术法规和标准,对机电产品的限制是JIS规格。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有90亿美元的出口机电产品受到有关《臭氧层保护国际公约》的限制而被禁止生产和销售;还有8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国外绿色标志制度的影响;240亿美元出口产品达不到发达国家环保包装而受到间接影响。 1999年12月7日,欧盟正式发布1999年/815/EC指令,规定采用聚氯乙烯(PVC)原料生产的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玩具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含量最高值不得超过0.1%;而我国出口的玩具大部分PVC原料,其中供3岁以下儿童使用的占50%,目前,各国针对含PVC产品制定的国际标准日益提高,“禁令”涉及的产品范围与日俱增,我国玩具出口贸易受到的损失将日益增大。 我国的医药产品的出口也同样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严格限制,如出口到美国的药品必须通过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的检查。而目前,我国仅有20多个厂家的单个品种通过了FDA检查,可见,仅对美国医药产品的出口我们就已大受限制。 我国出口产品缘何屡遭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呢?主要原因是: 1、我国贸易方向主要集中于美、日、欧盟这三个技术贸易壁垒的发源地。 目前,美、日、欧盟是我国最大的三个贸易伙伴,据统计,包括经香港的转口贸易在内,我国出口商品近75%销往美、日、欧盟等国家或地区,而这三大经济实体也是实施技术贸易壁垒的积极倡导者,绝大多数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发源于这三大经济实体。产品出口的地理方向决定了我国将不得不直面技术贸易壁垒的威胁。 2、我国出口产业的弱质性 我国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由此导致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以及质量落后。据专家估计,我国产品质量实际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10 - 20年,体现在出口商品结构上,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出口占主导地位,而附加值高的技术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仍然占次要地位。随着全球质量水平和档次的不断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性门槛也随之提高。 仅就德国为例,目前应用的工业标准约有15800种,大多数等同于国际标准,而我国技术标准约有70 - 80%低于国际和国外先进标准,而且我国标准体系混乱,有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专业标准及企业标准,数目多而水平低下,使企业产品出口不畅。 3、我国长期游离于多边贸易体系之外 由于我国被长期排除在WTO主持的多边贸易之外,使得我们难以应对发达国家的技术贸易壁垒限制,一方面缺乏充分、稳定、确切的信息来源,另一方面我国还不能以WTO的贸易争端机制来解决歧视性的、非合理的技术限制,不能享受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4、我国对技术贸易壁垒的重视不够 我国宏观管理层次上存在巨大的漏洞,对国际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主要贸易对象国的技术手段缺乏了解,不能对我国出口企业在宏观上予以指导;再加上技术贸易壁垒本身的不透明性,使我国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 四、若干对策建议 在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方面,笔者认为,我国政府、企业以及行业组织等应做好一系列的工作: 1、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1)应组织专门的人力、物力研究对外贸易技术贸易壁垒体系,及时收集、整理、跟踪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状况,建立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建立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和咨询机构,主要承担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的通报以及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特别要发挥驻外经商机构、经贸研究机构EOI中心优势,定期收集、整理、发布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最新动态,研究主要贸易对象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时采取积极防御措施,打破壁垒,扩大出口。 (2)应以环保产业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政府应制定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环保产业的发展,把环保产业培育作为提升出口产业结构的重点和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应设立“绿色银行”和“绿色产业基金”,为环保产品的开发与出口提供专项贷款和信贷担保基金。 (3)应尽快建立我国技术法规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完善的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一方面促使我国国内企业加强对技术贸易壁垒的认识,改进产品以适应各种先进标准,尽快通过国际标准与质量认证,主动攻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应针对加入WTO的新情况,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并适时构筑我国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使外国因害怕报复而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 (4)应针对国外现在已经开始利用EDI和电子商务等构筑新的信息技术壁垒,积极倡导和扶植建立我国的电子商务平台,并制定相关法规,引导企业的竞争行为和方向。要加大科技投入,加速高新技术发展,采取得力措施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各级标准的技术水平。 (5)应充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有关条款,特别要用好用足该协定的“例外条款”。应依据《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规定的在产品法规、标准、认证和检疫制度方面实行非歧视的原则和国民待遇,防止发达国家对我国商品实行双重标准。如果发达国家违反非歧视原则,对我国出口产品规定高于其本国产品的技术标准而设置的技术贸易壁垒,我国可根据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所确定的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原则提出抗辩,依据国际公约、协议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照顾规定,通过磋商、谈判解决,也可以团结、联合发展中国家,利用相互的国际协议、公约的有关规定,突破发达国家的歧视性技术贸易壁垒。 2、对于企业而言 (1)应树立清洁生产观念,建立清洁生产机制。早在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就提出了“清洁生产”的概念,其要点是在生产过程中采取整体性环境保护策略。清洁生产强调三个观念: 一是,清洁能源,尽量节约能源消耗,利用可再生的能源等; 二是,清洁生产过程,产品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少生产废弃物品,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是,清洁产品,降低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等。 它既是一个相对传统的粗放生产、管理、规划系统而言的宏观概念,同时它又是一个相对现有生产工艺和产品而言的动态概念,它本身仍需要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地完善和提高其清洁生产水平。 可以说,实施清洁生产要贯彻两个全过程控制: 首先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即从原材料加工、提炼到产出产品,产品使用,直至报废处置的各个环节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物质生产、人类消费污染的预防控制; 其次是生产的全过程控制,即从产品开发、规划、设计、建设到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都必须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以实施防止物质生产过程中污染发生的控制。 由于清洁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相一致,因此企业应重视进行清洁生产,要改变环境问题与企业发展无关的观念,确立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生存,而且也将制约企业未来发展的观念,要转变环保投资与企业效益相矛盾的观念,要转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观念,树立环保与经济发展并重的生态的观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应高度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水平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及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 因此我们外经贸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在进行产品开发时,在技术设施、生产设备、产品质量、包装等方面,都必须支持主要以环境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为我国的外贸出口开拓广阔的绿色市场。 (3)应积极推行绿色管理。绿色管理是指将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融入企业的经营管理之中。这一思想可概括为“5R”原则,即研究Research),将环保纳入企业的决策要素中,重视研究企业的环境对策;消减(Reduce),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或消除有害废弃物的排放;再开发(Reuse),变传统产品为环保产品,积极采取“环保标志”;循环(Recycle),对废旧产品进行回收处理,循环利用;保护(Rescue),积极参与社区内的环境整洁活动,对员工和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树立环保企业形象。企业实施绿色管理,要达到三个主要目标: 一是,物质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通过集约型的科学管理,使企业所需要的各种物质资源最有效、最充分地得到利用,使单位资源的产出达到最大最优; 二是,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通过实行以预防为主的措施和全过程控制的环境管理,使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减少; 三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绿色化,根据市场需求,开发对环境、对消费者无污染和安全、优质的产品。 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资源利用越充分,环境负荷就越小;产品绿色化,又会促进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这三个目标的实现,最终使企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目标与社会发展、环境改善协调同步,走上企业与社会都能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之路,从而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和谐统一。 (4)应实行绿色营销策略。绿色营销是以常规营销为基础,强调把消费需求与企业利益及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是一种较高级的社会营销。绿色营销较社会营销更重视环境保护。 绿色营销的主要内容是搜集绿色信息、开发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包装、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销售渠道及开展绿色促销等。国家和政府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是为了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的孪生战略措施,不可或缺的。 实施“绿色营销”,企业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绿色形象在新的国际市场环境中提高产品的环境竞争力;另一方面本身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对公众的消费行为存在导向和强化作用,这有利于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5)应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新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于1996年正式颁布了IS014000系列国际环境标准,以规范企业等组织行为,达到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 IS014000系列标准包括6个子系统,即环境管理体系、环境审核与环境监测、环境标志、环境行为评价、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估、产品标准中的环境指标,共给出100个标准号,即从IS014001 - IS014100,几乎规范了包括政府和企业等组织的全部环境行为。 IS014000适用于一切企业的新环境管理体系它是一张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其中IS014001被称为国际贸易中的“绿色通行证”。为顺应市场环保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建立产品生产的环境管理体系,并加强对出口产品生产的技术、工艺、设计、包装按照“绿色化”要求进行改造,从而获得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信誉。 面对技术贸易壁垒,行业组织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战中,发达国家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已经处于新的利益共同体中,建立政府领导下的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为主体的多层次产业预警机制,是WTO自由贸易目标及其规则的客观要求。 中国“入世”后,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结果不仅仅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还受到行业协会发展状况等“外部因素”的约束。相对发达的行业组织赋予了国外企业相对于中国企业的团队竞争优势。相形之下,先天不足又处于散兵游勇状态的中国企业,如何能与实力强大且组织有序的外国企业军团开展有效竞争呢?同时,国内行业协会发展缓慢,与国外贸易伙伴缺乏相对应的民间性沟通与对话,也是许多贸易摩擦产生的根源之一。 2001年12月,中日两国政府通过谈判达成协议,避免了一场农产品贸易战。协议提到“通过政府和民间两个渠道,探讨并加强两国农产品贸易合作”,并提出“双方民间组织建立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农产品贸易信息沟通和协商机制……引导两国农产品种植、生产和贸易的良性发展”。至于这场争端的起因,除了日本企业的“开发进口”之外,中日双方专家和舆论都提到“无协调机制,无民间渠道”是重要原因。 因此,为应对贸易技术壁垒,在提高企业竞争力与改善政府职能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专业性行业协会的作用与职能,即立足于国际市场,针对各行业的生产规模、供求关系、价格水平、创新能力、技术标准、产品结构等一系列情况进行研究和对外交流,建立良好的贸易预警机制,及时向企业和有关政府部门提供国内外市场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决策依据,协助政府在WTO规则范围内与其他成员国协商解决各种贸易争端。2023-08-26 02:42:171
保护环境的资料
关于环保的资料 环保是现代生活中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基础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传,提高人们的觉悟与认识,加强环保意识. 其次,要进行废物回收利用,减少对森林树木的砍伐.还要加强对白色污染的处理,少使用塑料制品. 最后,要对清洁方面作改进.使市容更整洁. 为了地球的明天,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努力,要好好地保护环境.于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实行垃圾分类袋装化.这样不仅能减少环卫工人的工作量,还能更好地起到废物利用,减少污染,节约资源. 买菜时,少用塑料袋,尽量用竹篮子. 用笔尽量用可换芯的,减少圆珠笔外壳的浪费与垃圾量. 外出吃饭尽量不用一次性饭盒.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学 从喝纯水想起 时下,饮用水正成为一种潮流.尽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绍过饮用水的种种弊端,但"饮用水"族仍然日益扩大. 饮用水不单单指纯水,还包括矿泉水,蒸馏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们喝着长大的自来水则成了相对的"非饮用水". 我们并不排除目前饮用水风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当前水体污染的严重已经到了难以下口的程度. 有报道说:"据报道979年对全国798座城镇的调查, 全国日污水排放量为国为民258万吨, 其中工业废水占用819,生活污水占据199. 1989年对全国代表大会854个城镇进行调查,每天的排放量达365.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达成协议5.5亿吨. 这些废水绝大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每个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亲河黄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条水质清澈,鱼虾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质开始受到污染, 1963年开始出现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场29天,占全年约2/3, 水质不合格江段占64.5km,占全长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体污染,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洁净的人能给人们带来葱茏花木,鸟语花香,恬静舒适,美丽如画的优美环境,给人们带来宁静,愉悦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恐怖和灾难.为了使生活更美好,让秀丽的山水永驻人间,让清水长流不断,人们已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种绿色就是播种希望 垃圾过剩与环境问题 从喝纯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资源化综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学2023-08-26 02:42:293
破坏环境的具体事例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 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状况下由极地平流层云参与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而引发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地旋涡等其它因素对气体成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只能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弱的影响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3、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固体废物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途径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料,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并遵循质量守恒规律,可用社会物料流程来描述这一规律。 1.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只不过开发与利用了物料,而最终以废物的形式等量回归于环境。这种对物料的"利用与归还"经常处于交叉的状态。在生产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均产生各种形态的废物,这些废物一部分在生产与消费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与在环境中开发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废物形式返回与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系统。 2.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每一环节均产生各种状态的废物,从环境中原料的开发乃至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寻求减少废物产量的唯一途径,是降低原料的开发量、减少产品原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是依据其产生的途径与性质而定。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四大类。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样性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即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 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 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开垦草原 北美的许多草原已经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于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农业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险。为开垦中亚内陆干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经遭到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筑住房,许多湿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满了水。试图把湿地转变为耕地,结果常常是土贫产低。 城市化发展 城镇发展于良好的农业区,而都市化常常意味着为建设住宅、街道和停车场而牺牲耕地。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不能出产生物的废地。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土地很难再恢复成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许多濒临动物已难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护尚可幸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2023-08-26 02:43:139
以色列是怎么建立的?
犹太人远祖希伯来人。公元前13世纪末迁居到该地区。后被罗马帝国征服,开始流亡欧洲。1917年英国占领该地区。1922年国际联盟决议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犹太民族之家”。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在巴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成立。此后同阿拉伯国家先后爆发四次中东战争,实际控制面积不断扩大。以色列是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中东地区唯一一个自由民主制国家。对于科技的发展贡献相当大。自建国以来,以色列一直致力于科学和工程学的研究。以色列的科学家在遗传学、计算机科学、光学、工程学和其他技术产业上的贡献都相当杰出。以色列研发产业中最知名的是军事科技产业,在农业、物理学和医学上的研发也十分知名。扩展资料可查最早记载公元前1211年。在过去三千多年的历史中,犹太人视以色列地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称之为“圣地”或“应许之地”。以色列在犹太教中具有特别的含义,包括圣殿遗迹和相关的宗教礼仪,都是现代犹太教传统的重要基础。以色列意为“与神角力者”,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天使)角力并取胜,神(天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雅各生了十二个支派。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以色列2023-08-26 02:43:387
BIS的bis词典解释
1. 【拉】二度,二回2.=British Information Service 英国新闻处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缩写,即国际清算银行。根据1930年1月20日签订的海牙国际协定,于同年5月,成立了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比利时、日本6国的中央银行,以及美国的3家大商业银行组成的银行集团联合成立于瑞士的巴塞尔。其领导机构为董事会,其成员大都是西方中央银行行长。成立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妥善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战争赔款问题,现今主要是为了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1993年3月末库克委员会通过了BIS提出的银行自有资本比率为8%的规定,并为世界上各大银行所遵循。2023-08-26 02:44:071
保护环境有什么好处?
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的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 其内容主要有: (1)防止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 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4) 在全球范围内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影响的方面有大气环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等。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国际化趋势,近年来出现的危险废物越境转移问题就是这方面的突出表现。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 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保护,缔结或参加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公约、议定书和双边协定,其中主要有: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及该议定书的修正; 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特别是水禽生境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及其该公约的修正,东南亚及太平洋区植物保护协定、国际热带木材协定;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防止因倾倒废物及其它物质而引起的海洋污染的公约;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1978年议定书,关于油类以外物质造成污染时在公海上进行干涉的议定书,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国际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 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此种武器的公约,核材料的实质保护公约,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核事故及早通报公约,禁止在海底洋床及其底土安置核武器和其它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条约;2023-08-26 02:44:261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受破坏的事例(急用,快啊,还要简短!!!)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 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状况下由极地平流层云参与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而引发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地旋涡等其它因素对气体成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只能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弱的影响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3、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固体废物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途径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料,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并遵循质量守恒规律,可用社会物料流程来描述这一规律。 1.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只不过开发与利用了物料,而最终以废物的形式等量回归于环境。这种对物料的"利用与归还"经常处于交叉的状态。在生产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均产生各种形态的废物,这些废物一部分在生产与消费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与在环境中开发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废物形式返回与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系统。 2.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每一环节均产生各种状态的废物,从环境中原料的开发乃至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寻求减少废物产量的唯一途径,是降低原料的开发量、减少产品原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是依据其产生的途径与性质而定。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四大类。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样性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即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 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 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开垦草原 北美的许多草原已经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于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农业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险。为开垦中亚内陆干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经遭到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筑住房,许多湿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满了水。试图把湿地转变为耕地,结果常常是土贫产低。 城市化发展 城镇发展于良好的农业区,而都市化常常意味着为建设住宅、街道和停车场而牺牲耕地。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不能出产生物的废地。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土地很难再恢复成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许多濒临动物已难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护尚可幸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2023-08-26 02:44:4212
破坏环境、环境污染的事例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 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状况下由极地平流层云参与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而引发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地旋涡等其它因素对气体成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只能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弱的影响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3、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固体废物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途径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料,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并遵循质量守恒规律,可用社会物料流程来描述这一规律。 1.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只不过开发与利用了物料,而最终以废物的形式等量回归于环境。这种对物料的"利用与归还"经常处于交叉的状态。在生产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均产生各种形态的废物,这些废物一部分在生产与消费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与在环境中开发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废物形式返回与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系统。 2.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每一环节均产生各种状态的废物,从环境中原料的开发乃至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寻求减少废物产量的唯一途径,是降低原料的开发量、减少产品原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是依据其产生的途径与性质而定。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四大类。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样性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即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 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 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开垦草原 北美的许多草原已经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于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农业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险。为开垦中亚内陆干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经遭到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筑住房,许多湿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满了水。试图把湿地转变为耕地,结果常常是土贫产低。 城市化发展 城镇发展于良好的农业区,而都市化常常意味着为建设住宅、街道和停车场而牺牲耕地。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不能出产生物的废地。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土地很难再恢复成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许多濒临动物已难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护尚可幸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2023-08-26 02:45:251
人类保护环境及破坏环境的事例
一、保护环境的事例(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节约用电(使用节能电器、尽量不做电梯)、节约用纸(一纸多用)、节约粮食(饮食不浪费,饭店吃剩余食品打包回家)等等;(2)垃圾分类回收:学习垃圾分类知识,进行垃圾分类投放;不乱丢 垃圾;(3)减少白色污染。使用菜篮子,不用或少用塑料袋品包装,不使用一次性塑料餐盒;不随意扔塑料袋;(4)尽量少开车或不开车出行。近路:首选步行,不太远的路:选择自行车骑行,远路:乘坐公交;(5)尽量选择“电子文档”,减少资源消耗。例如:选择使用电子邮箱、电子档案、电子日历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也无论是家庭、国家,还是世界,环境永远是我们的朋友,善待朋友,就是善待我们自己。二、破坏环境的事例(1)废气排放废气是大气环境的严重的污染源,工业企业燃烧和生产工艺过 程中排放的各种废气;(2)污水排放污染地表水,如琥珀、江河,导致水体水质变差,甚至影响水体功能;污染土壤,导致土壤出现酸碱化、盐碱化等;(3)滥伐森林破坏原始林资源;不能涵养水源,造成河流流量减少;旱涝危害增大;水土流失加剧;(4)过度开矿选矿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导致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生态平衡失调,水灾旱灾频繁,而且影响各业生产的发展;(5)废旧电池丢弃电池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其中所含的少量的重金属上,如铅、汞、镉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内,长期积蓄难以排除。2023-08-26 02:45:3513
人类破坏环境的具体事例
▲▲▲▲▲▲▲全球十大环境污染事件- - 1、马斯河谷烟雾事件 1930年 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在这个狭窄的河谷里有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等许多工厂。12月1日到5日的几天里,河谷上空出现了很强的逆温层,致使13个大烟囱排出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积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一周内有60多人丧生,其中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许多牲畜死亡。这是本世纪最早记录的公害事件。 2、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3年 夏季,美 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3、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8年 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城有许多大型炼铁厂、炼锌厂和硫酸厂。1948年10月26日清晨,大雾弥漫,受反气旋和逆温控制,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扩散不出去,全城14000人中有6000人眼痛、喉咙痛、头痛胸闷、呕吐、腹泻。17人死亡。 4、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 自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 烟雾逼迫所有飞机停飞,汽车白天开灯行驶,行人走路都困难,烟雾事件使呼吸疾病患者猛增。1952年12月那一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 5、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日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 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6、骨痛病事件 1955 1972年 镉是人体不需要的元素。日本富山县的一些铅锌矿在采矿和冶炼中排放废水,废水在河流中积累了重金属“镉”。人长期饮用这样的河水,食用浇灌含镉河水生产的稻谷,就会得“骨痛病”。病人骨骼严重畸形、剧痛,身长缩短,骨脆易折。 7、日本米糠油事件 1968年 先是几十万只鸡吃了有毒饲料后死亡。人们没深究毒的来源,继而在北九州一带有13000多人受害。这些鸡和人都是吃了含有多氯联苯的米糠油而遭难的。病人开始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接着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这次事件曾使整个西日本陷入恐慌中。 9、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 1986年 4月26日,位于乌克兰基辅市郊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由于管理不善和操作失误,4号反应堆爆炸起火,致使大量放射性物质泄漏。 西欧各国及世界大部分地区都测到了核电站泄漏出的放射性物质。31人死亡,237人受到严重放射性伤害。而且在20年内,还将有3万人可能因此患上癌症。基辅市和基辅州的中小学生全被疏散到海滨,核电站周围的庄稼全被掩埋,少收2000万吨粮食,距电站7公里内的树木全部死亡,此后半个世纪内,10公里内不能耕作放牧,100公里内不能生产牛奶…… 这次核污染飘尘给邻国也带来严重灾难。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次核污染。 10、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 1986年 11月1日,瑞士巴塞尔市桑多兹化工厂仓库失火,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随灭火剂和水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将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地球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九大现象 一、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 在干洁的大气中,痕量气体的组成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一定范围的大气中,出现了原来没有的微量物质,其数量和持续时间,都有可能对人、动物、植物及物品、材料产生不利影响和危害。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尤其是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燃烧、汽车尾气和核爆炸等。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和生产的迅速发展,在大量消耗能源的同时,同时也将大量的废气、烟尘物质排入大气,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和工业区域。所谓干洁空气是指在自然状态下的大气(由混合气体、水气和杂质组成)除去水气和杂质的空气,其主要成分是氮气,占78.09%;氧气,占20.94%;氩,占0.93%;其它各种含量不到0.1%的微量气体(如氖、氦、二氧化碳、氪)。 大气污染物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即天然污染物和人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为污染物,它们主要来源于燃料燃烧和大规模的工矿企业。 颗粒物: 指大气中液体、固体状物质,又称尘。 硫氧化物: 是硫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三氧化二硫,一氧化硫等。 碳的氧化物: 主要包括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氮氧化物: 是氮的氧化物的总称,包括氧化亚氮,一氧化氮,二氧化氮,三氧化二氮等。 碳氢化合物: 是以碳元素和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如甲烷、乙烷等烃类气体。 其它有害物质: 如重金属类,含氟气体,含氯气体等等。 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排放的污染物对局部地区和全球气候都会产生一定影响,尤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从长远的观点看,这种影响将是很严重的。 一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燃料中含有各种复杂的成分,在燃烧后产生各种有害物质,即使不含杂质的燃料达到完全燃烧,也要产生水和二氧化碳,正因为燃料燃烧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破坏了自然界二氧化碳的平衡,以至可能引发“温室效应”,致使地球气温上升。二是臭氧层被破坏 。 大气被污染后,由于污染物质的来源、性质和持续时间的不同,被污染地区的气象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差别,以及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的不同,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也不尽相同。大气中的有害物质主要通过下述三个途径侵入人体造成危害: (1)通过人的直接呼吸而进入人体; (2)附着在食物上或溶于水中,使之随饮食而侵入人体; (3)通过接触或刺激皮肤而进入到人体。其中通过呼吸而侵入人体是主要的途径,危害也最大。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为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大气层保护 许多环境问题是跨国界的,甚至是全球性的,如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大气污染,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解决。人们在70年代早期开始认识到氟氯烃可能对环境有害,并且开始寻找代替品。到了80年代中期,臭氧层破坏的证据已经日益清楚,采取共同行动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到了1987年,许多国家的代表汇集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签署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协定书》。这个协定书是对付世界环境公害的一个开创性的国际协定,目的是控制氟氯烃和其它破坏臭氧层的物质的消费量,保护地球的“外衣”,也保护人类自己。 经过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是一个有约束力的国际协定。按照规定,工业国的氟氯烃和其他受限制物质的排放量必须立即减少,在2000年以前逐步完全停止使用这类物品。发展中国家在1996年以前可以继续有限度的增加这些物质的消费,然后就应当逐步减少,到2010年时必须完全停止使用这些有害物质。除了时间上的优惠以外,这一协定书还包含了两个对发展中国家有利的条款:一个是建立一项临时多边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代替氟氯烃的技术;另一个是技术转让条款,要求签字国把最好的技术按照“公平和最有利的条件”转让出去。 我国已加入了修正后的蒙特利尔协定书,并且制定了履行国际义务的国家行动方案,包括建立保护臭氧层组织管理机构,制定有关行业的管理规范,积极开展替代品和替代技术的研究,为企业的替代技术改造安排配套资金等等。 二、酸雨 有人认为酸雨是一场无声无息的危机,而且是有史以来冲击我们最严重的环境威胁,是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这并非危言耸听。 随着工业化和能源消费增多,酸性排放物也日益增多,它们进入空气中,经过一系列作用就形成了酸雨。 人们对酸性排放物已经有了控制,但仍然还有酸雨现象。大气尘埃可能是造成酸雨问题的另一原因。 酸性排放物 自由大气里由于存在0.1~10μm范围的凝结核而造成了水蒸汽的凝结,然后通过碰并和聚结等过程进一步生长从而形成云滴和雨滴。在云内,云滴相互碰并或与气溶胶粒子碰并,同时吸收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在云滴内部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做污染物的云内清除或雨除。在雨滴下降过程中,雨滴冲刷着所经过空气中的气体和气溶胶,雨滴内部也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过程叫污染物的云下清除或冲刷。这些过程也就是降水对大气中气态物质的颗粒物质的清除过程,酸化就是在这些过程中形成的。 大气尘埃 最近的发现表明,酸雨是比原来的想象要复杂得多的一种现象。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了大气中存在着的碱化合物出乎意料地起着关键性作用。碱通过中和酸性污染物而对酸雨的作用进行抵消。我们发现,人们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到大气中的酸性物质,掩盖了碱排放也已经有所下降这一事实。看来有许多因素正在减少大气中这些碱的含量,从而加剧了酸雨对生态的影响。具有讽喻意味的是,在这些因素中有几个正是各国政府为改善空气质量而采取的措施。 大气中的大多数碱都能在称为大气尘埃的空中粒子中找到。这些尘埃粒子富含碳酸钙和碳酸镁等矿物质,这些矿物质溶于水中就起碱的作用。大气尘埃粒子由多种来源共同形成。燃料的燃烧,以及水泥生产、采矿和金属冶炼等工业活动,都会产生含碱的粒子。建筑工地、农场和在未经铺砌的道路上车辆行驶也会造成尘埃粒子。 三、臭氧层破坏 臭氧层是地球最好的保护伞,它吸收了来自太阳的大部分紫外线。然而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大气观测发现:每年春季南极大气中的臭氧层一直在变薄,事实上在极地大气中存在一个臭氧“洞”。 这种臭氧损耗现象是一种反常现象,这是否表明这一紫外线吸收层正处于全球性灾难呢?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类社会活动释放的物质严重的破坏了臭氧层,当然这种现象还受到这一地区独特的气象状态(极涡、寒冷的平流层温度、极地平流层云)的影响。 发现过程 英国南极测量局的大气科学家在南极进行了一项研究计划, 这一研究计划分别在地面和空中进行。球载仪器一般是检测该仪器所行进的大气的构成及其化学性质。陆基探测仪和星载探测仪则执行遥测任务。这些研究活动采取了国际合作方式。例如,1987年代表19个组织和四个国家的大约150名科学家和辅助人员聚会于智利的蓬塔阿雷纳斯,进行了一项规模空前的研究,即机载南极臭氧实验。这项实验表明1987年臭氧洞大小达到历史最大。这一发现震惊了科学界。 形成机理 南极“臭氧洞”的成因目前尚无定论,其中最为令人信服的当是污染物质学说。此外还有:美国宇航局汉普顿芝利中心Callis等人提出南极臭氧层的破坏与强烈的太阳活动有关;麻省理工学院的Tung等人认为是南极存在独特的大气环境造成冬末春初臭氧耗竭,根据大气动力学说,指出大量氯氟烃化合物的使用,以及南极初春没有足够阳光产生大量氧原子,并因此提出了不需要氧原子的循环机理。 通过分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主要观点:(1)南极"臭氧洞"是在南极春季特殊的温度和环流状况下由极地平流层云参与和非均相化学反应而引发产生的特殊现象。(2)极地旋涡等其它因素对气体成分输送的影响不是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决定因素,而只能影响臭氧洞的强度。(3)太阳周期变化通过光化学反应对南极"臭氧洞"强弱的影响可以忽略。 四、水污染 人类的活动会使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使水受到污染。“水污染”的定义: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污染。 水的污染有两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另一类是人为污染。当前对水体危害较大的是人为污染。水污染可根据污染杂质的不同而主要分为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大类。 1、海水污染 污水、废渣、废油和化学物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在许多海域,倾倒混有石油的污水是非法的,但这种事仍时有发生,而真正的石油灾难是在巨型油轮泄漏或沉没时发生的。如今我们设法用化学品使水中石油沉淀以达到清除石油的目的。 向海洋倾倒化学和放射性废物的作法已持续多年。容器总有一天会腐蚀掉,有害物质便将进入海水中。我们对深层水与表层水的循环情况还了解不多,其过程或许比我们以前所想的要快。因此有害物质就会扩散到生物活动的水层中去。 2、地表水污染 五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为饮用流经大城市的河水是危险的,而工业化,人口增长以及新的有毒化学品,使情况愈来愈糟。 排水系统的铺设和清洁剂的使用有增无减,使我们的水道和湖泊中磷酸盐含量日益增多。这种过度营养导致藻类迅猛繁殖。消耗水中的氧,使鱼类死亡,生态系统恶化。由于工业上不妥善处理汞化合物和其它重金属,也造成严重的水污染。汞通过食物链的进程逐渐集中,最后对吃鱼的鸟或人类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坏。 3、地下水污染 与地表水一样,地下水也受到了污染的威胁,主要来自于地表或土壤水的下渗,农用氮肥以及垃圾中的油、酚污染着地下水,氮肥中的硝酸盐一旦进入地下,便转变为亚硝酸盐,它在人体中能够转变成致癌物质。地面植被的破坏和湿地的排水减少了地表水的渗透,从而降低了潜水面。由于城市和工业的过度需要,淡水不断被抽出作为生活和工业用水,然后作为地表污水重新排放,因而还会导致潜水面的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大量频繁的灌溉可以增强渗透作用,使潜水面一直升到地表。而在干旱地区,被水渗透的土地由于异常的蒸发作用,引起地下水中盐类的沉淀,迟早会变成不能耕作的盐碱地。 水资源保护 地球上的水似乎取之不尽,其实就目前人类的使用情况来看,只有淡水才是主要的水资源,而且只有淡水中的一小部分能被人们使用。淡水是一种可以再生的资源,其再生性取决于地球的水循环。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大量水体被污染;为抽取河水,许多国家在河流上游建造水坝,改变了水流情况,使水的循环、自净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五、固体废物 凡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且对所有者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通称为固体废物。各类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俗称废渣;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则称为垃圾。"固体废物"实际只是针对原所有者而言。在任何生产或生活过程中,所有者对原料、商品或消费品,往往仅利用了其中某些有效成分,而对于原所有者不再具有使用价值的大多数固体废物中仍含有其它生产行业中需要的成分,经过一定的技术环节,可以转变为有关部门行业中的生产原料,甚至可以直接使用。可见,固体废物的概念随时、空的变迁而具有相对性。 固体废物的产生途径 维持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物料,处于动态平衡过程,并遵循质量守恒规律,可用社会物料流程来描述这一规律。 1.人类的一切活动,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只不过开发与利用了物料,而最终以废物的形式等量回归于环境。这种对物料的"利用与归还"经常处于交叉的状态。在生产与产品的消费过程中,均产生各种形态的废物,这些废物一部分在生产与消费中得到回收和再利用。而另一部分,恰好与在环境中开发的原料等量的部分,以废物形式返回与环境中,形成一个封闭循环系统。 2.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每一环节均产生各种状态的废物,从环境中原料的开发乃至产品的利用,无一例外。因此寻求减少废物产量的唯一途径,是降低原料的开发量、减少产品原料消耗。 固体废物的分类 固体废物的分类是依据其产生的途径与性质而定。在经济发达国家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矿业、农业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四大类。我国制定的《固体废物管理法》中,将固体废物分为工业固体废物(废渣)与城市垃圾两类。其中含有毒有害物的成分,单独分列出一个有毒有害固体废物小类。 固体废物的危害 垃圾正成为困扰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全世界每年要产生超过计划10亿吨的垃圾,大量的生活和工业垃圾由于缺少处理系统而露天堆放,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成堆的垃圾臭气熏天,病菌滋生,有毒物质污染地表和地下水,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这种现象若得不到遏制,人类将被自己生产的垃圾埋葬掉。 六、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是指在一定的地表面积内所发生的地面水平面降低的现象。地面沉降现象很早就为史书所记载。作为自然灾害,地面沉降的发生有着一定的地质原因。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地面沉降现象越来越频繁,沉降面积也越来越大。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尤为严重。现在我们研究地面沉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人为因素已大大超过了自然因素。现在的地面沉降现象与其说是自然灾害,倒不如称之为人为祸患。 地面沉降的地质原因 从地质因素看,自然界发生的地面沉降大致有下列三种原因: 1、地表松散地层或半松散地层等在重力作用下,在松散层变成致密的、坚硬或半坚硬岩层时,地面会因地层厚度的变小而发生沉降。 2、因地质构造作用导致地面凹陷而发生沉降。 3、地震导致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人为原因 地面沉降现象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尤其是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开采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地下水等直接导致了今天全球范围内的地面沉降。由于各大中城市都处于巨大的人口压力之下,地下水的过度抽采更为严重,导致大部分城市出现地面沉降,在沿海地区还造成了海水入侵。 七、生物多样性变化 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类型。生物多样性的涵义十分宽泛,即包括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还包括生态适应性、形态、生理生态多样性等广泛的内容。 不同地理、气候环境具有不同的生物群落。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社会逐步扩张,改变了广大地区的生物环境,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 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数千种动植物灭绝。 砍伐森林 对世界植物和动物的最大威胁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生物很难离开它已适应了的环境。世界上物种最丰富的地方之一是热带雨林区,但是现在它正在遭受到越来越快的破坏。实际上,世界上所有的天然森林都受到严重威胁。程度最轻的是雨林被单一的经济林所代替,情况最严重的地方已因侵蚀而被破坏成了贫瘠的灌丛地。 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估计,全球的森林正以每年2%的速度消失,按照这个速度,50年后人们将看不到天然森林了。 开垦草原 北美的许多草原已经或多或少地消失了。在非洲,由于要解决日益增加的人口的粮食问题,人们正在大量焚毁有丰富动物资源的热带草原。在干旱地区采用传统农业方法既不可靠又危险。为开垦中亚内陆干草原所做的努力,已经遭到了许多不幸的挫折。 排干湿地 沼泽湿地不仅是生物的生活环境,而且在水文循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调节河流的流速,改善地下水的补给。但是为了发展工业和建筑住房,许多湿地不是被排干就是蓄满了水。试图把湿地转变为耕地,结果常常是土贫产低。 城市化发展 城镇发展于良好的农业区,而都市化常常意味着为建设住宅、街道和停车场而牺牲耕地。这样耕地就变成了不能出产生物的废地。从自然或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土地很难再恢复成农田。 动物灭绝 许多动物种类已濒临灭绝,仅是面临危险的脊椎动物数量也是十分惊人的。威胁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欧洲的猛禽正遭到采集鸟蛋者的威胁,而老虎则面临着其出没的密林被砍伐掉的危险。许多濒临动物已难以挽救了,而另外一些若能受到保护尚可幸存。 八、赤潮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增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体变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赤潮虽然自古就有,但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水体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 赤潮的成因 赤潮究竟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尚无定论。但根据大量调查研究发现,赤潮发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海域水体高营养化; ②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已知的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③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目前已发现有63种浮游生物,硅藻有24种,甲藻32种、蓝藻3种、金藻1种、隐藻2种、原生动物1种。 赤潮的危害 赤潮不仅给海洋环境、海洋渔业和海水养殖业造成严重危害,而且对人类健康甚至生命都有影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引起海洋异变,局部中断海洋食物链,使海域一度成为死海; ②有些赤潮生物分泌毒素,这些毒素被食物链中的某些生物摄入,如果人类再食用这些生物,则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九、水土流失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这主要表现为不合理垦植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及土壤污染等,而其中水 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在自然状态下,纯粹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侵蚀过程非常缓慢,常与土壤形成过程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因此坡地还能保持完整。这种侵蚀称为自然侵蚀,也称为地质侵蚀。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表土壤破坏和土地物质的移动,流失过程加速,即发生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我国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最常见的地质灾害,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我国目前水土流失总的情况是:点上有治理,面上有扩大,治理赶不上破坏。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解放初期为17.4亿亩,到1980年约治理6亿亩。由于治理赶不上破坏,水土流失面积却扩大到22.5亿亩,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6,涉及近千个县。全国山地丘陵区有坡耕地约4亿亩,其中修梯田约1亿亩,而另外3亿亩坡地正遭受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危害 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可使大量肥沃的表层土壤丧失。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通航能力降低,洪水泛滥成灾。 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恶化生态环境。20世纪30~60年代,人们对于水土流失灾害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土地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方面,但在60年代以后,开始联系到人类整个环境所受的影响,包括沉淀物的污染,生态环境的恶化等。 水土流失的原因 易于发生水土流失的地质地貌条件和气候条件是造成发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人口多,粮食、民用燃料需求等压力大,在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对土地实行掠夺性开垦,片面强调粮食产量,忽视因地制宜的农林牧综合发展,把只适合林,牧业利用的土地也辟为农田。大量开垦陡坡,以至陡坡越开越贫,越贫越垦,生态系统恶性循环;滥砍滥伐森林,甚至乱挖树根、草坪,树木锐减,使地表裸露,这些都加重了水土流失。另外,某些基本建设不符合水土保持要求,例如,不合理修筑公路、建厂、挖煤、采石等,破坏了植被,使边坡稳定性降低,引起滑坡、塌方、泥石流等更严重的地质灾害。 水土流失的防治 水土流失是地表径流在坡地上运动造成的。各项防治措施的基本原理是: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在采取防治措施时,应从地表径流形成地段开始,沿径流运动路线,因地制宜,步步设防治理,实行预防和治理相结合,以预防为主;治坡与治沟相结合,以治坡为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只有采取各种措施综合治理和集中治理, 持续治理,才能奏效。2023-08-26 02:47:188
关于保护环境资料
中国环境保护的起步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是从1972年开始起步,北京市成立了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河北省成立了三废处理办公室共同研究处理位于官厅水库畔属于河北省的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问题,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DDT)。1973年成立国家建委下设的环境保护办公室,后来改为有国务院直属的部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各省{市、区}也相继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中国环境的问题我国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污染物排放量还相当大,远远高于环境的自净力;工业污染治理任务仍相当繁重,有些经过治理的地方又出现反复,城镇生活污染比重明显增加;不少地区农业水质,土质污染日渐突出,有些地方的农副产品有害残留物超标,影响人体健康和产品出口;部分地区水土流失,荒漠化仍在加剧;雾霾严重 ,等等。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已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持续发展还是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当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否则,日益恶化的环境将使我们在其他领域中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黯然失色。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023-08-26 02:47:4710
谁有wwf和greenpeace或者其他一些著名的环保组织的所有公益广告和图片啊,最好是高清的可以做壁纸,100分
XI“绿色环保”的公益广告: 1,树木的绿色地球唯一的脉冲。 2,在另外的照片,什么不能带走;脚印,不希望留下什么东西。 3,地球是我的家,将取决于所有的绿色。 4,草是生活的一花,一一叶总关情。 5,给你一阵清香,我清洁散步。 6,小草有生命,保持“绿色”迈出了第一步。 7,微笑,伤口周围的草地上。 想要拥抱春天到自己的,无奈的花瓣。 9,我是一只小鸟,一直飞,飞得高。 10,1 + 1 = 2,一棵树+树=树林 11,绿色是地球的本色 12,地球是我家,绿化靠大家 13,保护树木,就是保护自己 14日,从花朵的芬芳,美丽需要你的呵护 15,绿色 - 生命之源 16,踏破铁鞋绿色感到不幸的是,多行一些步骤伤害 17绿色种植美丽的花园,鲜花香风盘 18,花值得奖励是直的回报,他们必须折叠拿一个空的奖励棒 19,花草丛中笑奖励它的外观外园 20,我为你美丽的心灵绽放 21生命是短暂的,带走的花总是美丽的左 22,愿君莫伸喷雾手,花亦自泪滴 23,森林是氧气的制造工厂 24,绿色植被,花笑,清新的空气和环境 25,给你一阵清香,还我一个干净的 26,种一棵树,种下了一朵花,世界更好的形状 27日,草是可爱的,我们的爱 28日,来自美国,拒绝亲密接触 29日,绕过五个步骤,离开草是绿色的。 [教学楼] ●不利于文明的无奈知识,打闹的声音。 ●随着炒得沸沸扬扬,他们不能平静,随着打闹,别人不能认为凝血。 ●文明从我的语言,文明行为,从我做起。 ●语言文明,举止优雅。 [居民区,社区等公共场所]: 根据你的黎明,你照顾我的黑暗 - 说楼道灯 儿童学习需要安静,周围的邻居和其他需要沉默 - 不要只是坐在“噪音”。 3。排名不高“沐浴”的邻居,爱是爱自己。 呼出的烟雾,牺牲别人,给别人吸毒。 [景点]: 1。 “访问”休在墙上,“本”内存预留。 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不要弄脏她漂亮的衣服。 3。脏东西喂我,地球母亲的只是一块干净的衣服 - 垃圾桶 4美好的回忆离开,并留下一个美丽的灵魂。 公园,广场,风景区: ●公共场所,测试美德,不监考,祝您合格。 ●从美国,谢绝亲密接触。 (为了保护草坪) ●我的胃口特别大的长凳全部咽下。 ●“吐”得体,从我做起。 ●让你吐的谈话同样优雅。 ●远离花的生命是短暂的,留下的美是永恒的。请在脚下住宿的“绿色”。 ●垃圾:你正是我所需要的下降。 ●美好的记忆,并留下一个美丽的灵魂。 ●喜欢你深情的凝视,恨我的刀上令人难忘的表现。 ●在除了痕迹的脚印,什么都不留下,什么也别带走美丽的照片。 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私营业主被蒙蔽了严重的废水处理,一些公然污水,有些是环保部门不作为的结果。 20年前,地球仍然是干净的,现在一个塑料袋的地方,满地都是。 基本介绍 保护环境 保护环境是人类有意识的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防止污染和破坏的自然环境,综合治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创造一个适合人类生活,工作环境。保护环境,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编辑本段 其内容:(1)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包括预防和控制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为产生的运输活动,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航运,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的化学品,城市的国内排放的烟尘排放污染物所造成的噪声,振动,异味和电磁微波辐射,污染,污水和垃圾;(2)防止的建设和发展活动,包括防止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大型水利项目,公路,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和其他项目对环境,农业,湖泊活动,海上油田,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发展的沿海地带,湿地,森林和矿产资源开发,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开垦土地和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历史遗迹,地质现象,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此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也属于环保的内容。环保联合行动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主要任务之一。中国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宣布,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并确保实施的基本国策。 (4)在全球范围内有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问题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气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环境问题。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环境污染也日益呈现出国际流行趋势出现在近几年的越境转移危险废物的问题是在这方面的佼佼者。 编辑本段我国的环境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污染物排放量仍然相当大,远远高于自我,净化环境的力量;工业污染控制任务是仍然非常沉重,一些地方后治理出现反复,显著提高城市生活污染比重并没有少占农用水质,土壤污染日益突出,一些地方的有害残留物超标的农副产品,对人类健康和出口的影响;在一些地区的土壤侵蚀和荒漠化仍在增加,等。总体而言,中国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在某些方面有所改善,但在中国目前的环境形势仍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严峻的环境形势迫使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可持续发展或自我毁灭。毫无疑问,我们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否则,环境恶化将黯然失色我们在其他领域取得的一切成就。因此,在推进现代化建设,我们国家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突出的位置。我们应该认识到: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编辑本段相关发展 中国的环保的启动和发展 环保是由于工业发展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过于严重,首先引起工业化国家的重视,使用国家法律,法规和宣传,让社会重视和处理污染问题。 1963年,美国生物学家瑞秋卡森出版的一本名为“沉默的春天”的书,这本书解释了环境的污染和的破坏性影响的农药杀虫剂滴滴涕(DDT),由于这本书的警告,美国政府开始调查的问题高剧毒农药,以及环境保护局成立于1970年,各国也通过禁止生产和使用高毒农药法。这本书被认为是20世纪的标志性建筑环境生态的起点。 1972年6月5日启动的由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会议,搭建起为人类和国际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会议通过了“宣言”关于人类环境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保护环境的全球性的国际文件,它的诞生标志着国际环境法,国际环境教育1975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会议,会议发表了著名的“贝尔格莱德宪章“,该宪章”明确环境教育的目的,目标对象和指导原则。在第比利斯,格鲁吉亚苏维埃联邦共和国的首都,在1977年举行的首次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第比利斯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宣言“和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建议2009年12月7号 - 18会议上,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贝拉中心(Bella Center)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讨论后续程序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的承诺,那就是,到2020年全球减排协议。这是一个地标继“京都议定书”,然后达成全球气候协议,毫无疑问,朝着一个决定性影响地球未来的气候变化。这是第一次已经被盛赞为“以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发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中国环境保护的开始 从1972年开始,在中国的环保事业,成立官厅水库保护办公室在北京,河北,废物处理办公室研究治疗河官厅水库河北省沙城农药厂污染官厅水库,导致中国颁布法律正式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和使用滴滴涕的。国家建委下的环境保护局,成立于1973年,后来改为一个部国家环保总局直属国务院。各省{市,区}也成立了环境保护局{厅}。 中国的环保发展 中国积极参加了一系列环境公约,议定书和双边协定,其中包括: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维也纳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臭氧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环保层和协议的修订公约“,生物多样性,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特别是水禽的栖息地,湿地国际重要性公约“及其修订的”公约“,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植物保护协定,国际热带木材协议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巴塞尔公约”,其出售,以防止造成海洋污染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公约“,”联合国海洋法,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公约”船舶公约1978非油类物质污染议定书“海干涉协议的公共公约”,“国际捕鲸,国际石油污染损害民事责任公约”规管“;”关于禁止发展,生产和储存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和销毁这种武器的公约“,”核材料实物保护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为例,禁止在海底的海床和其底土安置的核武器和其他大规模杀伤性条约的武器;主要责任的政府环境保护部门,以执行各层(人大)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制定的政策,以鼓励排放控制技术的发展,以控制污染和保护和改善环境。 [1] 编辑本段相关活动 每年一度的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在2002年环境日的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人类居住(人类住区)1976年:水的重要资源,生活(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7年:关注臭氧层的消耗,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1978)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没有破坏的发展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 - 没有破坏的发展。 (只有一个为了儿童和未来 - 没有破坏的发展)1980年:10年来,新的挑战 - 没有破坏的发展(新的十年,新的挑战 - 没有破坏的发展)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和人类的食物链,防止有毒化学品污染(地下水,人类的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环境经济学)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年,提高环境意识(10年后,斯德哥尔摩环境问题的续期)1983 :管理和处理有害废弃物,防止酸雨(管理和处置有害废水: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1984年:防治荒漠化(荒漠化)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青年,人口,环境)1986年:环境与和平(和平一棵树)1987年:环境与生活(环境与居住超过屋顶)1988: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公众参与(当人们认沽环境,持续发展,将持续)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全球警告),全球气候变暖1990年:儿童与环境(儿童与环境)1991年:气候变化 - 需要全球性的合作(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 - 一起关心与大家共享(只有一个地球,关怀与分享)1993年:贫穷与环境 - 摆脱恶性循环(贫穷与环境 - 摆脱恶性循环)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一个地球,一个家庭)1995年:人民所有国家团结起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们人民:美国的全球环境)1996年: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家园,居住(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1997年:地球上的生命(为了地球上的生命)1998年:地球上的生命 - 拯救我们的海洋(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我们的地球,我们的未来,就是拯救)2000年:环境千年行动(环境千年 - 行动起来吧!)2001年:万维网生命(与万维网生命连接)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让地球充满生机)2003年:水 - 两个亿人的生命取决于(水 - 二十亿人生命之所系!)2004年:让地球充满生机责任(Wanted!和海洋 - “死或生):绿色城市 - 呵护地球家园!绿色城市 - 对地球的计划(主题: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2006年:在2007年的沙漠和荒漠化年(图沙漠和沙漠化的中国主题: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冰雪消融 - 一个热门话题冰川融化的后果(中国主题:污染减排与环境友好型社会)2008年:改变传统观念,实施低碳经济改变了传统概念的低碳经济(中国主题:绿色奥运和环境友好型社会)2009年:你的星球需要你,联合起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星,它应该是对气候变化(中国主题:减少污染 - 行动)2010年:不同的物种,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自己种的,唯一的地球,共同的未来(主题:减少污染 - 行动)2023-08-26 02:48:441
瑞士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有什么特点?
瑞士 中欧的内陆国家。全称瑞士联邦。面积4.13万平方千米。人口699万(1993)。其中大多数为瑞士人,还有部分侨民。德、法、意3种语言均为官方语言;居民中讲德语的占64%,讲法语的占19%,讲意大利语的占8%;还有1%居民讲拉丁罗曼语,9%讲其他语言。信奉天主教的居民占46%,信奉基督教的占40%。首都伯尔尼。 地理 东邻奥地利、列支敦士登,南界意大利,西连法国,北与德国接壤。全境地势高峻,分为3个自然地形区:西北部的汝拉山区 、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和中部高原。平均海拔约1350米。瑞意边界上的杜富尔峰,海拔4634米,为全国最高点。主要河流有莱茵河、罗讷河。湖泊多达1484个,最大的为闻名世界的日内瓦湖(莱蒙湖),面积约581平方千米。属温带气候,年均气温9℃。年均降水量530~1700毫米。 历史 公元前58年被罗马军队征服。公元3世纪阿勒曼尼人(属日耳曼民族)侵入瑞士东部和北部 ,勃艮第人侵入西部并建立第一个勃艮第王朝 。6世纪,东部臣属日耳曼公爵,西部建立第二个勃艮第王朝。774年,瑞士领土全部并入法兰克王国。11世纪起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1291年乌里、施维茨和翁特瓦尔登3个州在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中秘密结成瑞士永久同盟,奠定了瑞士作为独立国家的基础。后联盟不断扩大,组成松散的联邦。1499年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获得实际上的独立。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瑞士独立。1798年遭法国入侵,在法庇护下成立“海尔维第共和国”,瑞士13个州的联邦瓦解。1803年恢复联邦制。1815年维也纳会议确认瑞士为永久中立国。1848年制订宪法,设立联邦委员会,成为统一的联邦制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保持中立。自1959年起,一直由激进民主党、瑞士社会党、基督教民主党和中间民主联盟组成联合政府,政局一直相对稳定。 政治 瑞士宪法于1848年制订通过。1874年以来曾多次修改。宪法规定:瑞士是联邦制国家,各州为主权州,有自己的宪法。联邦政府管辖外交、国防、铁路、国家公路、邮电、海关、联邦税收和货币,其他事宜由州管辖。各州必须遵守联邦的全国性立法,并接受联邦监督。根据宪法,瑞士实行“公民表决”和“公民倡议”形式的直接民主,即凡修改宪法条款,签订15年以上的国际条约或加入重要国际组织,必须经过公民表决,由公民和各州通过方能生效。 联邦议会由具有同等权限的国民院和联邦院组成,为联邦的立法机构。只有两院取得一致,法律或决议方能生效。国民院议员200人,由公民普选产生,任期4年。联邦院议员46名,任期长短因州而异,最长的为4年。 联邦委员会(即政府)是国家最高行政机构,由7名委员组成,分任7个部的部长,实行集体领导。1995年联邦委员会主席卡斯帕·维利热。 主要政党有:①激进民主党,1894年成立。②瑞士社会党,1888年成立。③基督教民主党,1912年建立,前身是人民保守党,1970年改用现名。④中间民主联盟,1919年由农民党和民主党合并组成。⑤瑞士劳动党 ,始称瑞士共产党,1912年成立,1944年改用现名。 经济 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国内采取自由经济政策,政府尽量少干预,吸收大量外籍工人从事工资较低的劳动。在国际上,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受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瑞士经济1992年出现负增长。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3383.55亿瑞郎(按当年市场价格计算)。货币单位瑞士法郎,汇率为1.37瑞士法郎兑1美元(1994年3月汇率)。 水力资源丰富,利用率达95%。森林面积 112万公顷,覆盖率为28.7%,年产木材400多万立方米。主要工业部门有机械、化工、纺织、钟表、食品。雀巢食品公司为世界最大食品公司。1992年钟表出口额74亿瑞士法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4%。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燕麦、马铃薯和甜菜。肉类基本自给,奶制品自给有余。旅游业很发达,已有200多年历史 ,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发展山区旅游,建有轮齿轨铁路94千米,专线登山铁路50多条,电缆吊车线400多条,还有1000多条滑雪电缆吊椅线。主要旅游点有日内瓦、苏黎世、卢塞恩、迪溪诺等。 境内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铁路总长5348千米,已全部电气化 。公路总长7.1万千米。瑞士航空公司航线总长34.9万千米,飞经67个国家、107个城市;主要国际机场有苏黎世和日内瓦。 外贸在瑞士经济中占重要地位。95%的原料、能源和60%的消费品依靠进口;本国工业产品的70%~90%需外销。主要出口商品是机械、冶金、化工医药、钟表、纺织品、服装以及食品;进口商品主要是原料、燃料半成品和耐用消费品。主要贸易伙伴是欧洲共同体国家、小自由贸易区国家和美国。 瑞士对外投资额较高。1992年在国外投资总额已达8306亿瑞郎。主要投资在荷兰、英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美国等。瑞士每年拨出的对外发展合作援助为7亿瑞郎左右,援助项目主要是非洲、亚洲和拉美的农业和乡村建设。 瑞士实行高工资、高福利、高消费政策。 文化教育 教育事业由各州管理,自筹经费,自编教材。全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有10所高等院校,其中2所为联邦所办,即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和洛桑高等工业大学。瑞士有2个通讯社:瑞士通讯社和瑞士政治通讯社。影响最大的德语报纸是《新苏黎世报》 。各语区均有广播电台;德、法、意语区各设一电视台。 对外关系 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奉行积极的中立政策。普遍性、善良服务和国际合作,构成瑞士外交政策的3要素。瑞士对外关系立足于欧洲,主张全欧合作。后来为适应国际局势的变化,对其中立政策有所调整,加强了外交活动,积极参加欧安会,支持“南北对话” ,列席不结盟国家会议,并参加了除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外的所有联合国专门机构。还积极参加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从财政、物质到派遣人员方面均增加了援助。 瑞士与欧共体的政治、经济关系密切。政治上与德、法、意、英等国经常磋商。1992年瑞士与欧共体贸易占其出口产品的58.9%,进口产品的73.4%。瑞士国外投资的40%在欧共体。在瑞士的外籍人有84万来自欧共体国家,占在瑞士外籍人总数的69.4%。 瑞士是最早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之一。1950年9月14日两国正式建交并互派公使。1956年和1957年中瑞各自将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 。 近年来两国关系发展较快。1990年7月,中、瑞关于对所得和财产避免双重征税协定正式签字。1992年两国贸易额为6.83亿美元。 瑞士于1868年同美国建交。两国政治关系良好,经济关系密切。瑞士主张加强西欧与美的团结,认为驻欧美军是“维持欧洲均势和瑞士中立的基本保证”。两国经常就国际经济和货币问题进行磋商。瑞士反对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1989年之后,瑞士加强了与东欧国家的政治、经济联系。1990年3月,瑞士议会批准向波兰、匈牙利等国提供2.5亿瑞郎援助贷款,其中1.6亿用于鼓励瑞士企业到东欧投资和保证波兰支付从瑞士进口商品所欠贷款。2023-08-26 02:48:543
2017年司法考试卷一《国际法》精选多选试题及答案2
二、多项选择题: 1、甲国发射的气象卫星"雷公号"撞上了乙国飞行的遥感卫星"神眼号",造成"神眼号"卫星坠落。"神眼号"的碎片撞上了丙国境内正在飞行的丙国民航飞机,造成该飞机坠落。同时卫星碎片还将丙国地面的一个行人砸死。甲乙丙三国都是外空一系列公约的当事国。根据外空法的有关制度,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甲乙两国对卫星碎片造成的丙国行人的损害应承担绝对责任 B.甲乙两国对卫星碎片带来的丙国飞机的损害应承担绝对责任 C.对于卫星碎片造成的丙国飞机的坠落,甲乙丙三国应各自承担过错责任 D.对于"雷公号"和"神眼号"的相撞,甲乙两国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正确答案:A,B,D 2、甲国的巡逻军舰在正常航行过程中,发现乙国一油船在甲国领海违法排污,随即要求其停船检查,乙国油船立即向公海驶去,请问甲国军舰的哪些紧追行为是合乎国际法规则的 A.在甲国专属经济区继续紧追 B.甲国军舰一直追入了公海仍未停止紧追 C.乙国油船驶入了丙国领海,甲国军舰仍连续不断地实施紧追 D.乙国油船驶入了丙国领海,甲国军舰立即停止了紧追 正确答案:A,B,D 3、甲国与乙国共同进行外太空的探测活动,并且签订了条约,下列条约的内容违反国际法的规定的有哪些?() A.条约规定某处外太空归甲国与乙国共同所有 B.将在外空某天体上装备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C.条约约定双方负有相互救助对方的宇航员的义务 D.条约约定在双方划定的外空区域,双方将联合用武力禁止第三国进入论 正确答案:A,B,D 4、甲国白鹭公司与乙国黑鹰公司签订了一项进口化工废料到甲国的合同。该化工废料是被《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的巴塞尔公约》列为附件中的危险废物,现位于乙国境内。甲乙两国都是公约的缔约国。根据相关的国际法规则,下列判断哪些是正确的? A.乙国政府或黑鹰公司应将拟出口废料事项通知甲国政府,并得到甲国政府的书面准许,才能出口 B.甲国政府必须证实黑鹰公司和白鹭公司对该废料已作出无害环境的处置安排,包括详尽的处置办法和相关合同,才有准许进口 C.该种废料如果进行越境转移,必须有相关的保险或担保 D.如果甲国退出了《巴塞尔公约》,这种废料就不得再由乙国向甲国出口 正确答案:A,B,C,D 5、根据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哪些?() A.海床和底土的矿物资源 B.海床和底土的矿物资源以外的其他非生物资源 C.海床和底土上的定居生物 D.海床和底土上的非定居生物 正确答案:A,B,C 6、《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9条规定,外国船舶在领海内进行下列哪些活动就不是无害通过?() A.对沿海领土完整进行任何武力威胁 B.以任何类型的武器进行任何演习 C.在船上起落任何飞机 D.在船上发射、降落任何军事装置 正确答案:A,B,C,D 7、军舰在公海上航行时,有合理根据认为有下列嫌疑的,有权登临该船是()。 A.从事海盗行为 B.从事奴隶买卖 C.从事贩毒行为 D.从事未经许可的广播 正确答案:A,B,C,D 8、根据目前南极条约体系建立起来的南极法律制度,下列哪些说法是正确的?() A.为进行科学考查,可以派出有本国军事人员参加科学考察团赴南极进行科学考察 B.南极地区的海洋属于公海,适用公海制度 C.为在以后对南极的领土主张中获得有利地位,我国应当积极参予南极的各项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可以构成日后对南极主张领土要求的基础 D.由于南极仅能用于和平目的,因此禁止在南极使用或者放置任何军事设施。 正确答案:A,B 9、以下关于大陆架的说法,正确的有: A.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专属性权利 B.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权利必须以有效管辖或宣告为要件 C.大陆架的范围为自领海基线起算的200海里以内水域 D.任何国际组织、外国组织或个人在我国大陆架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必须经中国主管机关批准,并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正确答案:A,D 10、根据《国际防止海上油污公约》和《国际防止船舶污染公约》的规定,下列关于对船舶污染海洋的责任和管辖制度表述正确的是:() A.甲国是船舶乙的船旗国,对于乙的污染行为甲国享有调查并提起诉讼的权利 B.乙国的船舶在甲国的管辖范围内的违章行为,甲国有管辖权 C.乙国的船舶在丙国的港口违反了丙国的法律,在进入甲国港口后,根据公约的规定,甲国应在实际可行的范围内满足丙国对乙国船舶进行调查的请求 D.乙国的船舶在丙国的港口违反了丙国的法律,在进入甲国港口后,根据公约的规定,甲国应在实际可行的范围内满足乙国对船舶要求调查的请求 正确答案:A,B,C,D 11、以下关于国际法上领土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领土由领陆、领水、领空及其底土组成 B.领水即国家领陆以内的水域和与领陆相邻接的一定宽度的水域 C.领空指领陆、领水之上受国家主权管辖的无限高度的空间 D.领土还包括驻外使领馆、位于国外的船舶、航空器等拟制领土 正确答案:A,B 12、以下关于我国领海无害通过制度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外国非军用船舶和航空器,享有依法无害通过我国领海的权利 B.外国军用船舶进入我国领海,必须经我国政府批准 C.外国潜水艇和其他潜水器通过我国领海,必须在海面航行,并展示其旗帜 D.外国核动力船舶和载运核物质、有毒物质或者其他危险物质的船舶通过我国领海,必须持有有关证书,并采取特别预防措施 正确答案:B,C,D 13、在防止气候变化方面,国际上目前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限制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发达国家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具体减排的目标,为实现该目标,《京都议定书》规定允许下列哪些减排折算方式?() A.集团方式 B.排放权交易 C.绿色交易 D.蓝色交易 正确答案:A,B,C 14、下列选项哪些是海洋法关于船舶在公海上航行悬挂船旗的规则? A.船舶在航行途中,可以根据需要悬挂不同国家的旗帜 B.如果船舶在两个国家注册,则应悬挂两个国家的船旗 C.如果船舶未挂任何船旗,则任何国家的军舰都可以对其行使登临权 D.为航行方便而在航行中不断变换船旗的船舶,可被视为无国籍船舶 正确答案:C,D 15、甲国登记发射的空间飞船在降落时偏离轨道落放乙国境内,飞船上载有3名宇航员,被乙国军队监测发现。甲乙两国都是1968年《营救协定》的缔约国。对此事件,乙国应采取下列哪些行动? A.对宇航员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 B.立即将宇航员送还甲国 C.立即将此事件通知联合国外空委员会 D.立即将此事件通知联合国秘书长 正确答案:A,B,D 16、A国为沿海国,但从未发表过任何关于大陆架的法律或声明,也从未在大陆架上进行过任何活动,现B国在A国不知晓的情况下,在A国毗连区海底进行科研钻探活动,对此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B国行动违法,应立即停止并承担相应责任 B.根据海洋科研自由原则,B国行为合法 C.B国行为合法。因为A国从未提出大陆架的主张 D.B国行为合法。因为A国从未在大陆架上进行任何活动或有效占领 正确答案:B,C,D 17、甲国的宇航员在乙国境内紧急降落,乙国应当()。 A.立即通知联合国和平利用外空委员会 B.立即通知联合国秘书长 C.立即将宇航员送还登记国 D.立即将宇航员送往他们愿意去的国家 正确答案:B,C 18、2004年A国受B国的委托利用其设备和技术在C国某航空航天基地为B国发射人造卫星,D、E两国为该次卫星发射提供了保险,卫星发射升空后发生异常,坠落于F国境内,造成了F国环境的严重污染。下述关于卫星发射失败造成后果的表述正确的是:() A.卫星发射失败给F国造成的损失,应当由发射国A国承担 B.卫星发射失败给F国造成的损失,应当由卫星的所有国B国承担 C.卫星发射失败给F国造成的损失,应当由发射国和促成发射国ABC三国共同承担 D.D、E二国在其承保的范围内对卫星发射给F国造成的损失承担责任。 正确答案:C,D 19、甲乙两国是陆地邻国。甲国边防人员在例行巡逻时,发现本国一些牧民将一座界碑擅自移动,将另一座界碑毁坏。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和制度,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甲国巡逻人员应将被移动的界碑移回到甲国认定的界碑原处 B.如本国的肇事者逃过边界,甲国巡逻人员可以进入乙国追拿这些肇事者 C.甲国有义务惩办这些擅移界碑的本国牧民 D.甲国应尽速通知乙国,并在甲乙两国代表都在场的情况下将界碑恢复原状 正确答案:C,D 20、领土变更是指产生一定法律关系的领土主权的取得与丧失,国家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取得领土主权。在下列方式中,哪些是现代国际法承认的新的领土取得方式? A.全民投票 B.添附 C.时效 D.恢复行使主权 正确答案:A,D 21、下列关于毗连区的法律地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A.沿海国可在毗连区内制定关于移民和卫生的法律和规章 B.毗连区有可能适用专属经济区制度 C.毗连区可能适用公海的制度 D.毗连区是连接海岸线并在海岸基线以外的区域 正确答案:A,B,C 22、国际河流的航行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 A.一切国家的商船都可以在国际河流上航行,并有平等待遇 B.沿岸国对本国河段行使管辖权,负责管理和维护自己管辖下的河段,并保留沿岸贸易权 C.非沿岸国的军舰不享有河流上航行的自由 D.设立国际协调委员会,制定必要的统一管理规章,以保障河流的航行自由 正确答案:A,B,C,D 23、目前,南极地区的法律地位是由“南极条约体系”确定的。根据南极条约体系,南极的法律制度主要包括: A.缔约方放弃原来所提出的领土主权要求 B.南极专用于和平目的 C.对南极的领土主权不得提出新的要求或扩大现有要求 D.南极科学考察自由 正确答案:B,C,D 24、一国的领土包括以下哪些部分? A.领陆 B.内水,领海 C.毗连区,专属经济区 D.内层空间,外层空间 正确答案:A,B 25、国家对其领土享有排他权,在传统国际法中对这种领土主权的限制包括下列哪些形式? A.共管 B.租借 C.国际地役 D.势力范围 正确答案:A,B,C,D 刑法习题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试题 国际私法习题 经济法练习题 国际法练习题 26、下列选项哪些是海洋法关于船舶在公海上航行悬挂船旗的规则? A.船舶在航行途中,可以根据需要悬挂不同国家的旗帜 B.如果船舶在两个国家注册,则应悬挂两个国家的船旗 C.如果船舶未控任何船旗,则任何国家的军舰都可以对其行使登临权 D.为航行方便而在航行中不断变换航旗的船舶,可被视为无国籍船舶 正确答案:C,D 27、甲国为沿海国,但从未发表过任何关于大陆架的法律或声明,也从未在大陆架上进行过任何活动。现乙国在甲国不知晓的情况下,在甲国毗连区海底进行科研钻探活动。对此,下列判断哪些是不正确的? A.乙国的行动非法,应立即停止并承担相应责任 B.根据海洋科研自由原则,乙国行为合法 C.乙国行为合法,因为甲国从来没有提出大陆架的主张 D.乙国行为合法,因为甲国从未在大陆架上进行任何活动或有效占领 正确答案:B,C,D 28、甲国的一个航海航空爱好者组织“碧海蓝天协会”准备进行一次小型飞机“蓝天号”和赛艇“碧海号”的海上联合表演,计划涉及我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对此,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和我国的相关法律,下列哪些判断是正确的? A.“蓝天号”飞行表演如在我国领海上空进行,必须得到我国的允许 B.“碧海号”赛艇表演如果在我国领海中进行,必须得到我国的允许 C.“蓝天号”在前往表演空域途中,如果仅仅是以通过为目的,从而飞过我国的领海上空,则无须得到我国的许可 D.“碧海号”在前往表演海域的途中,如果仅仅是以通过为目的,从而穿越我国的领海,则无须得到我国的许可 正确答案:A,B,D 29、根据海洋法公约规定,各国军舰在公海上如果发现外国船舶有从事海洋法公约规定的某些国际性犯罪行为时有权登临检查。下列哪些船舶可以成为登临的对象? A.外国渔船 B.外国军舰 C.外国商船 D.未挂任何船旗的船舶 正确答案:A,C,D 30、公海法律制度的基础和主要原则是公海自由。1958年的《公海公约》规定了各国在公海享有“四大自由”,而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则将公海自由的内容扩大为六项,增加的两项自由是: A.飞越自由 B.科学研究自由 C.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自由 D.建造人工岛屿和其他设施自由 正确答案:B,D 31、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下列关于专属经济区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沿海国享有专属的经济权利和特定的管辖权 B.专属经济区与毗连区重叠时,毗连区的地位不再属于公海而属于专属经济区,适用专属经济区制度:若沿海国不规定专属经济区,只确定毗连区,则其毗连区仍属公海 C.专属经济区和领海都属于国家的管辖范围,两者地位相同 D.专属经济区的沿海国和其他国家都有在专属经济区航行和飞越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 正确答案:A,B,D 32、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有国家,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它的船舶均享有无害通过的权利。下述关于领海中的无害通过制度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船舶通过只要不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就是无害的 B.外国船舶在领海内捕鱼,其通过即为损害沿海国的和平、良好秩序或安全 C.沿海国为国家安全必要,可在特定区域内暂时停止无害通过 D.沿海国可以在通过领海的外国船舶上行使刑事管辖权,以逮捕与在船舶通过期间船上所犯任何犯罪有关的人员和进行与该犯罪有关的调查 正确答案:A,B,C 33、下列选项哪些是关于我国领海法律制度的正确表述? A.我国领海为邻接我国陆地领土和内水的一带海域,其宽度从领海基线量起为12海里 B.我国的领海基线采用直线法划定,由各相邻基点之间的直线连线组成 C.外国船舶享有依法无害通过我国领海的权利,包括潜艇在水下通过 D.我国的有关机关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外国船舶有权依法处理 正确答案:A,B,D 34、以下关于大陆架的说法,正确的有: A.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勘探、开发自然资源的专属性权利 B.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权利必须以有效管辖或宣告为要件 C.大陆架的范围为自领海基线起算的200海里以内水域 D.任何国际组织、外国组织或个人在我国大陆架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必须经中国主管机关批准,并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 正确答案:A,D 35、甲国军舰在公海上遇到乙国商船有从事嫌疑时,可以靠近和登上该船进行检查 A.海盗行为 B.捕鱼行为 C.贩奴行为 D.拒不展示旗帜 正确答案:A,C,D 36、除沿海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哪些权利? A.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权利 B.享有航行和飞越的权利 C.享有海底电缆和管道的铺设的权利 D.享有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源的权利 正确答案:B,C 37、甲国军用潜水艇欲通过我国领海前往某地进行演习 A.应当经过我国政府批准 B.因潜水艇在海面下航行,故无需经过我国政府批准 C.必须在海面航行 D.可以在海面下航行 正确答案:A,C 38、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对外国船舶行使紧追权 A.军用船舶 B.军用航空器 C.民用船舶 D.民用航空器 正确答案:A,B 39、在公海上的普遍管辖权针对下列哪些罪行或不法行为? A.海盗行为 B.非法广播 C.贩运奴隶 D.贩运毒品 正确答案:A,B,C,D 40、甲国发射的气象卫星“雷公号”撞上了乙国飞行的遥感卫星“神眼号”,造成“神眼号”卫星坠落。“神眼号”的碎片撞上了丙国境内正在飞行的丙国民航飞机,造成该飞机坠落。同时卫星碎片还将丙国地面的一个行人砸死。甲乙丙三国都是外空一系列公约的当事国。根据外空法的有关制度,下列哪些表述是正确的? A.甲乙两国对卫星碎片造成的丙国行人的损害应承担绝对责任 B.甲乙两国对卫星碎片带来的丙国飞机的损害应承担绝对责任 C.对于卫星碎片造成的丙国飞机的坠落,甲乙丙三国应各自承担过错责任 D.对于“雷公号”和“神眼号”的相撞,甲乙两国应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正确答案:A,B,D 41、甲国发射的火箭发射后偏离正常轨道,撞到丙国在地球表面外的通讯卫星,后坠落时又撞上丁国飞行中的飞机,造成重大损害。对于此事,下列哪些选项正确? A.不管甲国是否有过错,甲国都应对丙国和丁国的损失负绝对责任 B.不管甲国是否有过错,甲国都应对丁国的损失负绝对责任 C.不管甲国是否有过错,甲国应对丙国的损失负绝对责任 D.只有甲国有过错,甲国才对丙国的损失负责 正确答案:B,D2023-08-26 02:4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