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扩展资料: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补短板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要加强既有针对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补短板,在现代服务业和民生急需领域补短板,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领域补短板,在精准脱贫方面补短板,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补短板,在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供给方面补短板。补短板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补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同时稳中有变。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供给强、需求弱,宏观强、微观弱的反差。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补短板,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指的是什么?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如何拉供给侧改革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指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主要是指什么?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 对于如何拉供给侧改革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请用通俗的话讲讲,别太专业
供给就是提供,供给侧就是 提供产品的一方,消费者就是需求的一方 叫做“需求侧”。“”的意思是什么呢,做个最简单的比喻吧, 康师傅这家企业都知道,在前十几年 他是怎么壮大的呢,产品是单一的,就几种水,通过搞营销,先卖台湾人,慢慢发现在台湾越来越卖不动了,他就开发大陆市场,诶,卖了好几年,大陆也发现卖不动了,这就怪了,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消费者也就是需求端是没有问题的,人没有大规模减少,人素质还有所提高,还卖不动了。问题出在“供给侧” ,供给出现了问题啊,说明公司的产品是有问题的,没有注重产品本身。所以企业 实业要转型升级啊,不转型不升级就得被市场淘汰,彻底淘汰,所以作为企业你得 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的投入;你得提高员工的技术,提高人员素质,提高管理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体系,发展壮大研发团队,技术队伍;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包括,给予减税、简政放权等、通过扶持一些有优势的企业,有创新的企业促使市场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扩展资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参考资料:供给侧改革-百度百科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五大任务是什么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扩展资料: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深远的战略意义。补短板是优化供给结构和扩大有效需求的结合点,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也是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结合点。要加强既有针对性又有力度的政策支持,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补短板,在现代服务业和民生急需领域补短板,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领域补短板,在精准脱贫方面补短板,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补短板,在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供给方面补短板。补短板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补短板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补短板工作具有重大意义。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需要补短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同时稳中有变。从主要经济指标看,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结构持续优化,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供给强、需求弱,宏观强、微观弱的反差。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补短板,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 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扩展资料供给侧改革意义一、重要性: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针,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努力,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使供给侧和需求侧得以合理匹配,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二、急迫性:“观察问题,看到病症很重要,找准病根更重要。目前,在“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影响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有总量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矛盾就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已在供给侧。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的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体系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只有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才能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三、展望:在抓好需求侧管理的同时,“只要我们把握正确方向、奋力开拓进取,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就一定能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改革
1、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2、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3、 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2、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3、随着中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一些制度体系已严重滞后,进而提出了创新制度供给的迫切需求。所有这些需求加起来,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这主要是因为,虽然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有三十多年了,但迄今为止仍然只能称为“半拉子”市场经济,在影响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等要素方面,还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供给抑制与供给约束。现在制度结构、生产结构已经不能满足庞大中等收入家庭的各类新需求,不利于中国各类消费潜力、改革红利的释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才会提出“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的号召。扩展资料:改革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厦门象屿股份 属于供给侧改革概念股吗
不是的。属于地方国资委概念。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潜力股精选:煤炭板块:兰花科创(600123)、西山煤电(000983)、大同煤业(601001)、靖远煤电(000552)、开滦股份(600997)。钢铁板块:安阳钢铁(600569)、华菱钢铁(000932)、中原特钢(002423)、本钢板材(000761)和首钢股份(000959)等。水泥建材板块:天山股份(000877)、海螺水泥(600585)、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小市值公司国统股份(002205)等。有色板块关注铜、铝小金属概念:江西铜业(600362)、云南铜业(000878)、铜陵有色(000630)、海亮股份(002203), 中国铝业(601600)、 云铝股份(000807) 、 常铝股份(002160) 、利源精制(002501) 、闽发铝业(002578)等。
查看供给侧改革受益股有哪些股票
A股上市公司中,相关个股有望在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历史发展机遇期迎来布局良机,相关个股值得重点关注。 华纺股份(600448)是国内纺织印染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之一,产业涉及印染、服装、家纺成品等领域,拥有印染布产能2.8亿米、年家纺成品产能1000万件(套)、服装产能300万件。公司拟募资不超过9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建设基于工业4.0按照国家2025制造规划设计的纺织全产业链智能化研发中心,将建立公司数字化、智能化的纺织全产业链技术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品牌。公司“智能工厂”建成后,将提升行业创新能力,促进纺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加快淘汰和改造落后产能,助力公司顺利向品牌商转型。在政府推动供给侧改革助力消费升级背景下,公司有望凭借智能化及品牌化布局抢得先机。 际华集团(601718)是军需品生产保障基地,是政府统一着装单位和职业着装单位的主要供应商。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军需轻工生产制造企业,具有年产6,000万套职业装、各类职业鞋靴1.5亿双、1.2亿米坯布、1.6亿米染色布的生产能力。随着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公司形成了职业装、职业鞋靴、皮革皮鞋、纺织印染、防护装具等业务板块。公司拥有从原材料的生产与采购、科研创新、到产品制造、销售与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可以满足客户的个性要求并提供系统集成服务。目前公司正推动以“JH1912”品牌为核心的高端品牌塑造,全面带动际华各品牌的提档升级。 孚日股份(002083)是目前全球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的家用纺织品公司,出口额全国家纺行业第一位。2012年公司启动了b2c电子商务产品体验平台,致力于建立以“中国配套软家居领导品牌”为核心的家居家纺类一站式b2c电子商务产品体验平台。目前公司已成立了孚日商城、孚日天猫商城、洁玉天猫商城三个平台。公司目标是力争“十二五”末,国内市场销售额突破30亿元,把孚日打造成中国配套软家居领导品牌。目前,公司新品转化率达到80%以上,支撑了企业全球市场与品牌运作,并逐步向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迈进。 鲁泰A是集纺纱,漂染,织布,后整理及制衣于一体的高度综合生产的纺织企业,主导产品为衬衣用色织布面料和衬衣。公司产品80%以上出口,市场覆盖日本,韩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纺织制造全产业龙头,期待产能逐步释放和柔性定制业务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潜力股精选:煤炭板块:兰花科创(600123)、西山煤电(000983)、大同煤业(601001)、靖远煤电(000552)、开滦股份(600997)。 钢铁板块:安阳钢铁(600569)、华菱钢铁(000932)、中原特钢(002423)、本钢板材(000761)和首钢股份(000959)等。 水泥建材板块:天山股份(000877)、海螺水泥(600585)、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小市值公司国统股份(002205)等。 有色板块关注铜、铝小金属概念:江西铜业(600362)、云南铜业(000878)、铜陵有色(000630)、海亮股份(002203), 中国铝业(601600)、 云铝股份(000807) 、 常铝股份(002160) 、利源精制(002501) 、闽发铝业(002578)等。
债转股护航供给侧改革 受益龙头股有哪些
业内人士表示,债转股的关注明显升温,预计债转股将成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允许企业不良贷款转股对银行和企业都是利好,其中周期龙头股和不良资产管理公司最为受益。那么债转股龙头股有哪些呢?下面为您介绍。债转股概念股一览:1、海德股份(000567)、一拖股份(601038)、风范股份(601700);2、秦川机床(000837)、中钢国际(000928)、陕国投A(000563);3、东兴证券(601198)、泰达股份(000652)、天津普林(002134);4、信达地产(600657)、重庆水务(601158)、世联行(002285);5、长航凤凰(000520)、中国一重(601106)、闽东电力(000993)。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潜力股精选:煤炭板块:兰花科创(600123)、西山煤电(000983)、大同煤业(601001)、靖远煤电(000552)、开滦股份(600997)。 钢铁板块:安阳钢铁(600569)、华菱钢铁(000932)、中原特钢(002423)、本钢板材(000761)和首钢股份(000959)等。 水泥建材板块:天山股份(000877)、海螺水泥(600585)、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小市值公司国统股份(002205)等。 有色板块关注铜、铝小金属概念:江西铜业(600362)、云南铜业(000878)、铜陵有色(000630)、海亮股份(002203), 中国铝业(601600)、 云铝股份(000807) 、 常铝股份(002160) 、利源精制(002501) 、闽发铝业(002578)等。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有哪些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潜力股精选:煤炭板块:兰花科创(600123)、西山煤电(000983)、大同煤业(601001)、靖远煤电(000552)、开滦股份(600997)。 钢铁板块:安阳钢铁(600569)、华菱钢铁(000932)、中原特钢(002423)、本钢板材(000761)和首钢股份(000959)等。 水泥建材板块:天山股份(000877)、海螺水泥(600585)、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小市值公司国统股份(002205)等。 有色板块关注铜、铝小金属概念:江西铜业(600362)、云南铜业(000878)、铜陵有色(000630)、海亮股份(002203), 中国铝业(601600)、 云铝股份(000807) 、 常铝股份(002160) 、利源精制(002501) 、闽发铝业(002578)等。
供给侧改革受益股有哪些
供给侧改革概念股潜力股精选:煤炭板块:兰花科创(600123)、西山煤电(000983)、大同煤业(601001)、靖远煤电(000552)、开滦股份(600997)。 钢铁板块:安阳钢铁(600569)、华菱钢铁(000932)、中原特钢(002423)、本钢板材(000761)和首钢股份(000959)等。 水泥建材板块:天山股份(000877)、海螺水泥(600585)、宁夏建材(600449)、祁连山(600720),小市值公司国统股份(002205)等。 有色板块关注铜、铝小金属概念:江西铜业(600362)、云南铜业(000878)、铜陵有色(000630)、海亮股份(002203), 中国铝业(601600)、 云铝股份(000807) 、 常铝股份(002160) 、利源精制(002501) 、闽发铝业(002578)等。
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什么
供给侧改革指的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化解产能过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与此同时,“供给侧”则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他们的回答都不对供给侧:字面理解,就是“侧”就是一边的意思,供给侧,就是给一边提供资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比如,在东北几百年来都烧煤供热,可是烧煤对环境污染非常大,近年来我们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加大,而且成本比煤更低,对环境污染更小,因为国家就会加大投入发展天然气供热力度,而原先的烧煤,就不投资了,那么烧煤只有减少,个别人口集中区域就不用煤供热;又如:钢铁企业, 我国的钢铁企业大都是70年代前建设的,设备老化,产能低,污染大,而一些新兴的钢铁企业,设备新,产量高,产品优,污染小,所以国家就对这些新企业加大资源供应,对那些设备老化,产能差污染大的老企业,就减少资源供给,比如不再贷款给他们;总的来说四个字:除旧迎新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义: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他们的回答都不对供给侧:字面理解,就是“侧”就是一边的意思,供给侧,就是给一边提供资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比如,在东北几百年来都烧煤供热,可是烧煤对环境污染非常大,近年来我们国的天然气供应量加大,而且成本比煤更低,对环境污染更小,因为国家就会加大投入发展天然气供热力度,而原先的烧煤,就不投资了,那么烧煤只有减少,个别人口集中区域就不用煤供热;又如:钢铁企业, 我国的钢铁企业大都是70年代前建设的,设备老化,产能低,污染大,而一些新兴的钢铁企业,设备新,产量高,产品优,污染小,所以国家就对这些新企业加大资源供应,对那些设备老化,产能差污染大的老企业,就减少资源供给,比如不再贷款给他们;总的来说四个字:除旧迎新
什么是供给侧?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加强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一、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三、改革措施: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①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②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妇女就业工作。③加强配套措施改革: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主要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为什么要供给侧改革?
经济理想化的状态就是供需平衡。但现在发现,消费者想要的东西,我们还生产不出来,或者生产的过少,于是,有消费能力的人,跑到海外市场上大量买买买,导致国内生产的东西虽然有,但差东西卖不出去买的人少,利润少。这样,说明我们是有消费能力的,但是,现有的产品满足不了大家的需要。而现实中,很多企业生产的又都是些落后、淘汰的东西,还得靠财政补贴、银行来撑起,或者是花大力气,破坏了环境也没生产出个有经济有价值的东西来。所以供给侧改革,就是针对大家的消费水平和需求档次都提高了的情况下,把创新的、档次好的产品多研发、多生产、多发展,而破坏环境经济利益又差的破东西淘汰了不生产或者少生产,免得浪费社会资源。总结起来,就是通过改革,发展优势企业,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产品的结构,更好的满足我们消费者的需要。落后的企业,就关闭了,免得浪费大家资源。
供给侧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拓展资料:改革背景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第一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供给侧改革”到底是要干些什么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国务院发文鼓励消费升级供给侧改革大幕拉开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通过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供给侧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视,亦释放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信号。根据《指导意见》,新消费的六大领域具体包括,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3D打印、机器人、基因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开拓消费新领域,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在李佐军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供给侧改革”对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其一,“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化解过剩产能,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淘汰、拓展外部市场是主要方式。这意味着,从央企到地方国企的整合将向下层逐级推开,“一带一路”的建设进程将加快。这关系到产业层面供给的改善。其二,“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企业将通过结构性减税获益。实际上,此前明确的“适当降低社保缴费水平”,与降低成本的政策信号一致。这是在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其三,“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这是对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的再次确认。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不仅因为这一行业能带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许多下游产业的发展,化解这些行业的产能,有效拉动就业,还在于从推进“人的城镇化”考量,房地产业的发展是让2.5亿缺乏相应市民权利的城镇常住人口能真正定居下来的必要物质前提。这是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其四,“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这一论述表明了最高领导层对股市发展的态度。股市既是企业的直接融资平台,也是普通投资者合法获得财富、提高消费能力的主要平台。这是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
供给侧改革通俗解释 供给侧改革通俗理解
1、供给侧改革简单的讲就是要实行放开管理,减少干预政策。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四条措施
供给侧改革的四条措施如下:1、是全力落实优惠政策。该局将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工匠精神融入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坚持以“标准高、要求严、部署细”为工作指引,认真解读惠企相关政策,积极研究惠企政策针对性措施。多渠道对外宣传各类优惠政策,精准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各项优惠政策;2、是有序培育信用意识。该局将涉税失信行为管理及应用,全面纳入日常税收工作;3、是全面推进简政放权。该局按照国家税务总局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了行政审批办理流程,有力保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4、是切实优化纳税服务。该局通过“纳税人学校”等方式大力宣传税收政策,筛选应享受而未享受税收优惠的纳税人,主动予以提醒,使税收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不断优化办税流程和拓宽办税渠道,降低企业办税成本。《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四)》第十四条 债权人补充申报的债权,可以在公司尚未分配财产中依法清偿。公司尚未分配财产不能全额清偿,债权人主张股东以其在剩余财产分配中已经取得的财产予以清偿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但债权人因重大过错未在规定期限内申报债权的除外。债权人或者清算组,以公司尚未分配财产和股东在剩余财产分配中已经取得的财产,不能全额清偿补充申报的债权为由,向人民法院提出破产清算申请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第十七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以书面或者其他能够确认收悉的合理方式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不同意的股东不购买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视为同意转让。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其他股东主张转让股东应当向其以书面或者其他能够确认收悉的合理方式通知转让股权的同等条件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转让股东以外的其他股东主张优先购买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但转让股东依据本规定第二十条放弃转让的除外。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可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 健康 发展,对 中国经济 有着重大的意义,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供给侧改革的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发展方略,其主要任务是:从供给侧发力,通过重大改革的推进来解决重大的结构性问题。其重大的战略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一方面,将结构性改革引入宏观调控,形成“宏观调控+改革”的政策组合拳,是新一届政府宏观调控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的重要举措。这实际上是强调稳增长中的结构变量和制度变量,而这两个变量则是 决定 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新一届政府强调宏观调控要既利当前又惠长远,寓短于长,以长促短, 拓展 了宏观调控的时间轴,形成了“短期+长期”的思路。传统的宏观政策偏重于总量问题而忽视结构、制度问题。结构失调、体制僵化不仅增加稳增长的困难,甚至使发展不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结构变化和制度创新。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长期稳增长的最有力 措施 。另一方面,在一些重大领域改革取得明显突破的情况,宏观调控可以更多的采取市场手段和经济手段,而尽可能减少行政手段,这既能增强市场信心,又能显著提高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二是努力实现市场资源配置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举措。就经济体制问题而言,最大的结构性改革还是市场化改革,即简政放权、深化价格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着力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我国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等五大方面都面临重大的供给侧体制问题,解决这些制度性的障碍的关键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发展为例,长期以来我国创新动力不足主要是因为创新性 文化 基础薄弱,投机性发展氛围过浓,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人把大量的精力、财力、智力花在投机取巧上,热衷于泡沫投机活动,是导致实体经济不振、创新动力被抑制的重要原因,这有文化因素,也有发展观短视、政绩 考核 制度等问题,更有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束缚了企业手脚的供给体制问题。深化市场化改革这一重大的结构性改革,不仅能最大程度地降低政府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为市场主体创新宽松公平的宏观环境,让市场在竞争性领域发挥决定性作用,而且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激励,增强微观市场主体的竞争力。 三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升级失败,即经济结构长期处于中低端而无法向中高端转换,从而导致长期的需求不足、产业竞争力低下、社会严重不公平等问题,最终使得经济长期失速,危机四伏,各类风险交织且集中爆发。 国际 上这样的事例很多,有拉美化现象,有东南亚金融危机。因此,结构转型升级能否顺利推进和完成,是突破中等收入的关键。而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决定力量是制度创新,即对关键领域的改革能否深化,形成更高层次的市场经济体制。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推动经济结构全面升级的原动力,也正是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是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改革并不仅是简单的放权,是对旧体制的“破”,更关键的是在于“立”,即“立什么样的新规”? 成功 的改革就是要靠法治来巩固,来扎根,法治的形成过程就是制度的完善过程,即形成公平而富有激励性的新制度,以此减少不稳定性,同时增加发展的动力和创新能力。改革的深处就是法治。一方面,我们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同时,使 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制度基本完善和定型,其完善的标志就是法制化水平的显著提高,基本实现由“人治”向“法治”的根本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不是仅提供一时的激励,当一放就乱时再收回,像一些不够深入的改革那样形成“收放循环”,而是在打破一些关键领域的体制障碍的同时,建立基于 法律 规范的长效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靠法制,改革的每一步都要有法可依,依法推进。正是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这两方面要求,使得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一招。 供给侧改革的意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 口红 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 国际经济 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 经济学 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意义存在的问题 供需关系 2003年后,中国央企生产力变革变得很缓慢,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亏损面已经达到80%,产业的利润下降幅度最大,产能过剩很严重。截至2015年12月初,几大行业的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0多个月呈负增长状态,这几大行业对整个工业PPI下降的贡献占了70%—80%。 中国供需关系正面临着不可忽视的结构性失衡。“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为了保增长或稳增长,中国采取了一系列主要针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宏观调控政策,如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政府投资政策。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保增长或稳增长的效果。[9] 结构性问题 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9] 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为此,需要加快推进 科技 体制改革,促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动力;需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去淘汰落后产能和“三高”行业等。 区域结构
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什么问题
供给侧改革重在解决供需矛盾和结构失衡问题。法律依据:《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服务业。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国民经济和吸纳就业的第一大产业,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作用持续增强。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更多依靠消费引领、服务驱动的新特征。但总体看,我国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有效供给不足、质量水平不高、消费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突出,迫切需要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国民收入水平提升扩大了生活性服务消费新需求,信息网络技术不断突破拓展了生活性服务消费新渠道,新型城镇化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扩展了生活性服务消费新空间,人民群众对生活性服务的需要日益增长、对服务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生活性服务消费蕴含巨大潜力。
供给侧改革是怎样的改革,对老百姓影响有那些?
我分成两部分来解释吧。一,供给侧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二,供给侧改革有哪些措施?首先,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产能落后。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矛盾的现状:一方面,许多新闻都说中国的企业产能过剩,产品严重滞销;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貌似又表现出很强的消费能力(起码前几年),到全世界海淘买买买,法国的奢侈品,韩国的电器,甚至是日本的电饭锅马桶……所以,高层的判断是:中国的经济面临的问题既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是生产能力落后,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落后包括两方面:一是因为生产水平的低下导致产品的质量、档次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的喜好;第二是产品结构出了问题,与需求的结构不相匹配(比如市场上的消费者需要100万台手机,20万台电脑,而我们的商家却生产了20万台手机100万台电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对此,高层采取的举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补”来概括: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下面一一解释。1,去产能。去产能是最能体现供给侧改革思想的举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产能,其中最关键是要让那些落后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什么叫僵尸企业呢?其实主要就是一些落后的国企。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弱,思维僵化,导致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亏损。如果基于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这样的企业如果不求转变,就会逐步走向破产重组,这部分落后产能就被淘汰了。但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这部分企业过去却被政府和银行强行靠输血吊命。这种措施是非常负面的,一方面,这些落后的本应该淘汰的企业,却依然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场地、设备、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却无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影响了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还浪费了财政资金,更给银行带来了坏账风险。所以,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清理这批僵尸企业。能盘活的盘活起来,不能盘活的,就退出市场吧。好吧,打字好累。。。先写到这里。回头补充。
谁能用大白话解释一下“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所以供给侧改革的目的就是在调整经济结构、使得要素实现最为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
供给侧改革措施有哪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就是要求供给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里的效益并非是效率,效益讲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精简为以下四点: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这里需要注重的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要稳住这个地位就要防止出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而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是能够具体产出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现实社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但如果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那么就很可能引发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当中。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是从价格转换到质量。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并不是很规范合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是单纯的以市场为导向,不考虑自身的质量品质,没有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满足。然而随着生活条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单单看商品价格,更加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指的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企业家才能投入、政府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企业和企业家、投资者、政府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政府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就是要求供给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里的效益并非是效率,效益讲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精简为以下四点: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这里需要注重的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要稳住这个地位就要防止出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而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是能够具体产出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现实社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但如果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那么就很可能引发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当中。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是从价格转换到质量。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并不是很规范合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是单纯的以市场为导向,不考虑自身的质量品质,没有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满足。然而随着生活条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单单看商品价格,更加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
农业供给侧改革哪一年提出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1月10日上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说的通俗点:想必大家都听过“需求侧”,就是那个有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需求侧”,“供给侧”则与“需求侧”相对应,与此同时,“供给侧”是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 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进行 什么方面的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 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 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 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 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 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高层提出"供给侧改革",以下哪些是供给侧要素
供给侧改革就是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 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化解才能过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拓展资料:改革背景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第一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大白话解释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内容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的总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就是要求供给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里的效益并非是效率,效益讲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精简为以下四点: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这里需要注重的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要稳住这个地位就要防止出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而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是能够具体产出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现实社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但如果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那么就很可能引发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当中。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是从价格转换到质量。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并不是很规范合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是单纯的以市场为导向,不考虑自身的质量品质,没有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满足。然而随着生活条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单单看商品价格,更加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
供给侧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改革背景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 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第一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属于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吗
供给侧改革属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三、改革措施: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①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②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妇女就业工作。③加强配套措施改革: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供给侧改革有什么看法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市场规律是市场经济的无形之手,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按市场规律办事。 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促进就业,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社会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平衡。进行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完善科学宏观调控,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生产决定消费,实现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更好地发展生产,保障供给,转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 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
供给侧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供给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意思指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上,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资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扎实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法律依据: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过去一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为什么供给侧
一、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改革目的(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三、改革措施: 1、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二者相互配合,协同发力。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宏观政策提出的具体要求,释放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重要信号。 当前,世界经济和贸易低迷、国际市场动荡对我国影响加深,与国内深层次矛盾凸显形成叠加,实体经济困难加大,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2015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通过加强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以结构性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实施稳定市场的有效措施,新的动能加速孕育形成,就业扩大、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给群众带来不少实惠。在此过程中,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功不可没。 2、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中国整体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正加快向第三产业主导的形态转变。然而,在产业结构表现出显著改善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方面,第三产业的提升潜力仍然十分大。与欧美等发达国家70%以上的第三产业比重相比,中国第三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份额仍然较低,还不到50%。 另一方面,中国工业体系中传统工业较多,新兴产业的增长难以弥补传统工业的萎靡,内部结构矛盾十分明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为中国未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指明了方向。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水平提升明显,服务领域不断拓展,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金融业与房地产业成为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传统服务业占第三产业比例下降,金融保险、计算机服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社会化养老、休闲旅游、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越来越受到关注。 3、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微观政策要活”。做到灵活的微观政策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消费者潜力,放活政策做活微观经济,充分释放生产消费活力和内部增长潜能,开创经济发展新局面。微观经济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发展的“推进器”,放活微观政策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蓄发展新动能的现实需求。做活微观、提质增效对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微观市场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不竭源泉。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市场活力没有得到充分激发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政府对市场主体干预得太多。因此,实现“微观政策要活”政策目标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加快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要求,转变政府职能要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将该放的放下去,将该管的事管好,将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激活微观经济。 ①增强经济领域简政放权力度: 简政放权应避免各类部门“一刀切”,向经济领域适度倾斜。另外,简政放权应更加重视从企业生产经营全流程角度进行整体部署、全方位为企业松绑,避免各种抓大放小、抓实放虚、我抓他放等行为对改革红利的抵消,切实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②简政放权应向小微企业和服务业倾斜: 政府应该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 一是降门槛,加快清理不必要的证照和资质、资格审批,给小微企业更多的“出生证”; 二是优服务,在财政、金融、人员培训、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对小微企业倾斜,给小微企业适当地“喂点奶粉”,切实让新注册的800万小微企业尽可能地活下来,并以此带动“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 ③通过社会领域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社会领域的简政放权也不能裹足不前,而要齐头并进。 一是要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准入限制,鼓励民间资本为政府“补位”,加大教育、养老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力度; 二是要对社会领域的各种评比、达标、认证、收费事项进行全面评估,该保留或下放的进行保留或下放,其余的则应尽可能取消,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切实降低市场门槛; 三是转移支付制度改革要跟上,使地方政府有能力也有积极性跟随中央步伐进行简政放权,为避免社会领域的“中梗阻”、打通“最后一公里”提供有力的支撑。 4、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需要保持和增强战略定力,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加快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整体部署,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培育一大批改革的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最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的新红利。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因素较多。走进新常态的中国正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经济增长出现减速趋势,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特殊时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 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包容、不可持续等矛盾依然非常突出,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每一项任务,担子都不轻,所面临的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化解产能过剩风险、增强结构调整动能、释放创新驱动潜力、保障民生期盼等重点问题,依然需要通过切切实实的改革来加以推动。 不深化改革,发展就难有活力、难有成效、难以可持续;不深化改革,存在的问题就可能更严重,甚至不能完全排除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改革过去、现在都是中国最大的红利,改革依然是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和关键一招。要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行稳致远,必须培育千千万万的改革促进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坚决破除各种利益的藩篱和体制机制的弊端,充分释放改革新红利。 5、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思路,必须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社会政策要托底是其中之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化解过剩产能等,必然会影响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但这是必须要过的槛,必须要经历的阵痛。所以要更好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的作用,守住民生底线。特别是要把重点放在兜底上,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为结构性改革创造好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从全局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真正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①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实行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保障政策。公共财政应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小型微型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倾斜,财政支出逐步向民生倾斜,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持力度;实行支持和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充分发挥其在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 完善和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的优惠政策;实行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金融支持政策。要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大支持自主创业力度;实施鼓励劳动者多渠道、多形式就业的扶持政策。通过优惠政策和就业服务,扶持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就业。 ②要努力推进重点、困难群体就业: 切实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群体就业工作。继续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通过多种形式灵活就业。继续做好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加紧消除流动就业的制度壁垒,进一步完善职业培训、就业服务、劳动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同时,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建立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和工作保障制度,确保就业困难群体随出现随援助随就业。推进各类用人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做好妇女就业工作。 ③加强配套措施改革: 一要全面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工院校示范校建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技工教育培养体系。重点支持急需紧缺行业技师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培训,加快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健全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 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要加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体系。全面实行就业失业登记身份证识别系统,建设城乡人力资源基本数据库。要加快形成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促进就业和配置人力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三要加强劳动者的保护措施建设。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进企业改善劳动条件。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提高小微企业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履约质量。扩大集体合同制度覆盖面,提高集体协商的实效性。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加大对用人单位和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力度,全面推进“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全违法行为预防预警和多部门综合治理机制,有效处置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特别是要努力实现企业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基本无拖欠。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创新”?
供给侧改革就是确立供给优先的增长方式与发展模式,以投资拉动为基础、创新驱动为主导、经济效益为归宿的增长方式;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就是用内需导向型经济代替出口导向型经济,用知识密集型经济代替劳动密集型经济,用幸福经济代替GDP经济。供给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通过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首先就是要处理好国民经济中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以知识运营为主导产业、以基本建设为支柱产业、以高速路发展为基础产业,就是全球性金融危机条件下中国的优势产业——不是以某个产业为优势产业,而是以整个产业结构为优势产业。它不仅是优势产业,而且是产业优势;它不仅可以使中国经济化解产能过剩,抵御全球性金融危机,而且可以使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
供给侧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供给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侧意思指供给方面,国民经济的平稳发展取决于经济中需求和供给的相对平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供给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切影响社会生产总量的因素也都影响供给量;但是,市场供给量不等于生产量,因为生产量中有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己消费,作为贮备或出口,而供给量中的一部分可以是进口商品或动用贮备商品。提供给市场的商品,不仅具有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而且具有凝结着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政策制度上,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资料: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战,切实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扎实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法律依据: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过去一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活力不断释放。
供给侧改革包括哪几个方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1、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威廉·配第的这一论述,第一次从经济的角度,概括了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人口既是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2、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3、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拓展资料:改革背景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法律依据:《国务院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工作情况的报告》第一条: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我国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中国制造2025”工作。各部门、各地方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扎实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意思
一、供给侧改革,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二、推进供给侧改革应当以推进上述三大结构调整为重点:1、经济结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结构按层次包括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调整产业结构重点是推进现代第三产业的发展,提高第三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调整产品结构包括生产性消费品结构和生活性消费品结构,变制造大国为制造强国;推进消费升级和消费结构调整也是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任务。2、动力结构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出口、投资、消费一直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与投资贡献率最高。美国次贷危机以后,特别是我国经济已步入自然回落周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内需逐渐成为主要动力。因此,供给侧结构改革要适应和推进动力结构的调整。3、经济增长方式供给侧结构改革应当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调整。
什么叫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国务院发文鼓励消费升级 供给侧改革大幕拉开 11月2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了消费升级的六大方向,主要包括,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和农村消费,通过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培育形成新供给的力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供给侧改革已引起高度重视,亦释放了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信号。 根据《指导意见》,新消费的六大领域具体包括,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3D打印、机器人、基因工程等产业加快发展,开拓消费新领域,支持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数字媒体等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消费品发展。 在李佐军看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改革增加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等生产要素的高效投入;二是通过改革促进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知识增长等要素升级;三是通过改革培育企业、创业者、创新型地区或园区、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创新型政府等主体;四是通过改革(如减税、简政放权、放松管制等)激发各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通过改革淘汰落后产业、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业和新产品。
供给侧改革什么意思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时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要求就是要求供给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里的效益并非是效率,效益讲的是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以及动力变革。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措施可以精简为以下四点: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这里需要注重的是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目前我国是世界上的第一制造业大国,我们要稳住这个地位就要防止出现一系列的风险问题。而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是能够具体产出商品和服务的行业。现实社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没有办法分开的,但如果大力发展虚拟经济,那么就很可能引发泡沫经济导致金融危机。因此我国的经济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当中。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转变这里需要注意的关键是从价格转换到质量。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要素市场化配置并不是很规范合理,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就是单纯的以市场为导向,不考虑自身的质量品质,没有对消费者的真实需求进行满足。然而随着生活条件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不单单看商品价格,更加看重的是商品的质量。
供给侧改革属于什么政策
供给侧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革政府公共政策的供给方式,也就是改革公共政策的产生、输出、执行以及修正和调整方式,更好地与市场导向相协调,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说到底,供给侧改革就是按照市场导向的要求来规范政府的权力。离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谈供给侧改革,以有形之手抑制无形之手,不仅不会有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会损害已有的市场化改革成果。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推进供给的结构性调整,即通过创新供给结构引导需求的结构调整与升级。中国经济面临三大结构调整,即经济结构、增长动力结构和增长方式结构的重大调整。
供给侧改革侧是啥意思?
首先要清楚“侧”是什么意思。“供给侧”的“侧”字并不是“侧重”,而是“端”、“一端”的意思,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这一端来进行改革,与之相对应的则是需求侧;“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的通俗解释
拿矿泉水举例说明什么叫供给侧。生产矿泉水的企业发现矿泉水卖不掉了,说明市场可能需求不足或者产能过剩。为了刺激需求,号召大家多喝矿泉水、多买矿泉水,或者把矿泉水卖到国外去,最后发现国外也卖不掉了,这就说明,矿泉水的问题不是出在需求侧,而是出现在供给侧。需要对供给侧进行改革。水为什么会卖不掉呢?如果是因为矿泉水不好喝,就需要改进矿泉水的生产工艺,改善矿泉水的水质和水里的微量元素等,这实际上就是增加有效供给,提高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与效益,实现更有质量和效益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主体是政府,企业以及什么
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 供给侧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方面,生产要素投入,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土地等资源投入、家才能投入、管理投入,分别对应着收入法计算的GDP中的工资、利息、地租、利润、税收;另一方面,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由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如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等)、要素升级(即生产要素质的提升,与生产要素量的投入增加不同,包括技术进步、知识增长、人力资本提升等,创新驱动即是解决这些问题)“三大发动机”(其中制度变革又是根源性发动机)决定。 隐含在其中还有三个重要的供给侧因素:一是主体发展,包含劳动力或创业者、和家、者、管理者等主体素质的提高,及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二是产业发展,含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新兴产业成长等);三是区域发展,包含区域创新、区域结构优化、区域新增长点的形成等。 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问题、消费结构问题、区域结构问题、要素投入结构问题、排放结构问题、增长动力结构问题、收入分配结构问题等。 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几乎包括所有重要的改革,如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国有改革、财税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价格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生态制度改革等。可以说,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相当于从“调控侧”转向“全面改革侧”。
供给侧改革改的啥?
供给侧改革改的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什么是供给侧改革,下面我为您解答!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所谓的供给侧是对应需求侧而言的,有起码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市场是由需求-供给主导的。 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需求,需求是经济社会的原点,供给则是为了满足需求而生的经济手段。1978年开始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正式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中国经济经过近40年的快速发展实现了67万亿的规模。中国经济起步的这近40年一直处于匮乏经济状态,即大多数人的购买力相对缺乏,因此整个经济的供给结构是以高性价比、薄利多销这套思路建立起来的。 然而,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越来越成熟,整个社会的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等都在上涨,很多产业虽然多销,但是利润薄到几乎没有的程度,即无利可图,因此大量的资金从实体产业抽离,进入股市楼市等虚拟产业,这也是这几年股市楼市泡沫的`一方面原因(有兴趣可以看历史文章《房地产泡沫该如何化解?解铃还须系铃人!》);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中国出现了一个一亿左右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而且这个群体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原先国内的廉价低质量的产品及服务供给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在寻求更高质量、更具特色的产品和服务,这两年黄金周跑日本买智能马桶盖、多功能电饭煲的就是这群人。因此一方面本身产业结构有压力,一方面需求侧在发生消费升级,那么供给侧的产业结构改革就顺理成章的被提出来了。 供给侧改革怎么改? 对于国内自由市场运行的行业,比如数码行业、手机行业、服装行业、餐饮行业等消费行业,对于需求的改变非常敏感,而且伴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对原有业务结构调整变得快速且高效。一方面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一些创业公司正对传统行业进行着改造,比如电商对零售行业的改造、外卖团购对餐饮行业的改造、叫车平台对出行行业的改造等;还有一些创业公司在进行着新行业的开发,比如无人驾驶汽车、无人机、VR设备、网络社群服务等。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也在进行着自我升级,比如苏宁的电商化、华为制造中高端智能手机打进国际市场前三、国产家电企业开发的4K高清云电视、智能家居等等(具体介绍可以看历史文章《互联网为什么这么火》)。这些都是一些高附加值的产业,都是为了应对国内消费升级而创新创造出来的行业。对于这一类行业的供给侧改革,是自下而上自发推动的,并且政府一直积极鼓励并政策扶持,去年两会期间总理提出的“互联网+”概念就是政府发出的鼓励信号。 而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由政府调控的重要行业,比如石油、钢铁、电信、银行、股市、楼市等基础行业,由于体量巨大,对于需求的改变就没那么敏感。在这方面的供给侧改革,去年两会之后,中央政府就开始积极推进。石油钢铁去产能、楼市去库存、电信降资费、股市调控、减税降息、减轻企业负担和融资难度等等。这方面的供给侧改革主要靠自上而下的推动力量,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拳进行推进。这方面的产业改革,一方面要实现供给侧的优化升级,从低端向高端发展,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化;另一方面也要保障基础民生产业不发生混乱,比如楼市限购与去库存并行,就是为了抑制泡沫的扩大,和预防泡沫破裂对整体经济的冲击。 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供给侧改革不仅是一个经济政策,还是一个民生工程。并不是说供给侧改革后,为了满足中产阶级的需求,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去了,价格也上去了,对一般老百姓来说增加生活负担。事情发展的逻辑不仅仅是这一条线,还有另一条线。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国内产品和服务确实会出现质量上升、价格上涨的现象,但是在满足中产阶级消费需求的同时,会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由于企业盈利水平显著提升,就会有更多资金投入设备、技术等生产和流通环节,就会带动人们工作效率的提升,从而带来收入的显著提升。中国近十年来工资的上涨,不仅是因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物价上涨带来的,这是表象,内在逻辑是因为近十年来中国经济的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带来的工资上涨。 但是就像上文提到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一步,原有的产业结构已经不能保证经济持续上涨,并伴随大量内部结构性压力。只有通过产业升级、供给侧的改革,实现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变,才能实现中国经济的二次腾飞,人们的收入才能可持续高速增长。需求升级带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带动生产效率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迎来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和人们收入可持续提高,购买力提高的人们就会反过来带动升级的需求。这会是一个良性经济增长循环,而且这个过程中老百姓能确确实实得到实惠——收入的提高、购买力的提高、多样化需求的高质量满足,比如当你的年薪从5万提高到50万后,出国旅游、高档装修、私家汽车这些潜在需求就会被有效满足。有机构预计,2030年中国将有7成人民(将近10亿)成为中产阶级,届时人们的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条件都会得到极大提升。这就是供给侧改革对老百姓产生的即时影响和长远作用,这也就是供给侧改革与老百姓的关系。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上有很多国家当经济结束一轮快速增长之后就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即此后长期经济增长停滞或处于低速,人民实际收入也长期得不到提高。而像日本和韩国等后起现代化国家,之所以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在经济第一轮快速增长后,凭借产业升级实现二次经济加速升级,从而实现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和人民收入跨入高收入水平国家。 而中国经济正经历这种从一轮高增长向二轮高速增长换挡的时期,而且中国拥有这么大的经济体量,产业结构要比日韩复杂的多,特别是2015以来对于产业升级的内外部迫切要求,供给侧改革代表的产业升级才被多轮提出和强调。中国经济只有换挡成功,这么多年轻人的创业梦想,广大人们脱贫致富的期望,中国全面进入发达国家序列的民族目标才能达成,因此供给侧改革、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而且势在必成。 ;
何为供给侧改革?如何理解?
我分成两部分来解释吧。一,供给侧改革要解决什么问题?二,供给侧改革有哪些措施?首先,供给侧改革要解决的最核心问题:产能落后。看新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矛盾的现状:一方面,许多新闻都说中国的企业产能过剩,产品严重滞销;另一方面,中国的消费者貌似又表现出很强的消费能力(起码前几年),到全世界海淘买买买,法国的奢侈品,韩国的电器,甚至是日本的电饭锅马桶……所以,高层的判断是:中国的经济面临的问题既不是生产能力不足,也不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是生产能力落后,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落后包括两方面:一是因为生产水平的低下导致产品的质量、档次不能满足现在消费者的喜好;第二是产品结构出了问题,与需求的结构不相匹配(比如市场上的消费者需要100万台手机,20万台电脑,而我们的商家却生产了20万台手机100万台电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对此,高层采取的举措,可以用“三去一降一补”来概括: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下面一一解释。1,去产能。去产能是最能体现供给侧改革思想的举措。要淘汰一部分落后的产能,其中最关键是要让那些落后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什么叫僵尸企业呢?其实主要就是一些落后的国企。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弱,思维僵化,导致产品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长期亏损。如果基于正常的市场经济规律,这样的企业如果不求转变,就会逐步走向破产重组,这部分落后产能就被淘汰了。但是因为中国特殊的国情,这部分企业过去却被政府和银行强行靠输血吊命。这种措施是非常负面的,一方面,这些落后的本应该淘汰的企业,却依然占据了大量的资源(场地、设备、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却无法提供社会需要的产品,影响了经济的效率;另一方面,还浪费了财政资金,更给银行带来了坏账风险。所以,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清理这批僵尸企业。能盘活的盘活起来,不能盘活的,就退出市场吧。好吧,打字好累。。。先写到这里。回头补充。
理解供给侧改革
昨天一直在思考供给侧改革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天又去看来涛涛的课程,稍微有点懂了,好了,让我我梳理一下。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是相对应的。让我们先来介绍一下需求侧改革。过去为了拉动经济增长,拉动GDP,国家首先是先从需求侧开始着手的。而拉动需求的是消费,投资和出口三驾马车。从消费方面,举个例子,通过调整利率,降低利率,老百姓存款的的利率增长不明显,存和存一个样,那不如拿出来花掉,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投资方面,政府通过砸钱,建设基础设施。从出口方面,政府给出口商优惠政策,拉动出口。但是,只是通过刺激老百姓花钱,如果企业没有任何长进的话,对于国家的经济来说是不健康的。 因此就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内容有资本,劳动力,土地,创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鼓励企业提升产品本身质量,创新新款式,提高产品供给水平和质量,让老百姓根据自身需求,更加主动愿意,心甘情愿,优先购买你这个企业的产品,而不是购买各种外国产品。这时候供给侧已经有了质的提升,对于国家经济,是健康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三去一降一补) 下面对于去杠杆稍作解释。通过一个例子吧,比如你手上一百万,如果一套房刚好是一百万,你直接那自己手上的这一百万拿去买了这套房,那就是零杠杠。但是如果如果你只拿二十万去付其中一部分房款,剩下的由银行来付,然后后面那八十万你再慢慢还给银行。相当于现在你手上一百万,其实是可以买五套房。如果后面房价涨了10%那么你就会赚五十万。但是跌了10%,你就会亏五十万。所以杠杠有好有坏。值得提出的是,如果房价跌了20%你那一百万没有了也就算了,你还欠了银行一百万,但是你又没有钱还,那么银行只能收掉你的房子,但是其实这时候银行的钱不能及时拿回来,业务受到破坏,这个就是次贷危机。 (以上内容皆是根据徐涛政治课程整理的)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一般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供给侧改革背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