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差公式是什么公式?
标准差公式是一种数学公式。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所示:标准差计算公式:标准差σ=方差开平方。样本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 +(x2-x)^2 +......(xn-x)^2)/(n-1))。总体标准差=σ=sqrt(((x1-x)^2 +(x2-x)^2 +......(xn-x)^2)/n )。注解:上述两个标准差公式里的x为一组数(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当所有数(个数为n)概率性地出现时(对应的n个概率数值和为1),则x为该组数的数学期望。标准差是什么?标准差,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σ表示。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统计分布程度上的测量。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标准差未必相同;原因是它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标准值的离差程度,还决定于数列平均水平的高低。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标准差公式是一种数学公式。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所示:标准差计算公式:标准差σ=方差开平方。样本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 +(x2-x)^2 +......(xn-x)^2)/(n-1))。总体标准差=σ=sqrt(((x1-x)^2 +(x2-x)^2 +......(xn-x)^2)/n )。注解:上述两个标准差公式里的x为一组数(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当所有数(个数为n)概率性地出现时(对应的n个概率数值和为1),则x为该组数的数学期望。标准差是什么?标准差,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σ表示。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统计分布程度上的测量。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标准差未必相同;原因是它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标准值的离差程度,还决定于数列平均水平的高低。
标准差怎么求公式
标准差的快速计算方法如下:样本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x2-x)^2+......(xn-x)^2)/n)。标准差公式是一种数学公式。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总体标准差=σ=sqrt(((x1-x)^2+(x2-x)^2+......(xn-x)^2)/n)。注解:上述两个标准差公式里的x为一组数(n个数据)的算术均值。当所有数(个数为n)概率性地出现时(对应的n个概率数值和为1),则x为该组数的数学期望。常用统计学公式方差的概念与计算公式,例如两人的5次测验成绩如下:X:50,100,100,60,50,平均值E(X)=72;Y:73,70,75,72,70平均值E(Y)=72。平均成绩相同,但X不稳定,对平均值的偏离大。方差描述随机变量对于数学期望的偏离程度。单个偏离是消除符号影响方差即偏离平方的均值,记为E(X):直接计算公式分离散型和连续型。推导另一种计算公式得到:“方差等于各个数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其中,分别为离散型和连续型计算公式。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方差描述波动程度。标准差公式标准差公式是一种数学公式。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所示:样本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x2-x)^2+......(xn-x)^2)/n)总体标准差=σ=sqrt(((x1-x)^2+(x2-x)^2+......(xn-x)^2)/n)。注解:上述两个标准差公式里的x为一组数(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当所有数(个数为n)概率性地出现时(对应的n个概率数值和为1),则x为该组数的数学期望。拉氏公式拉氏公式是1864年德国统计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s)提出来的,又称拉氏指数公式、拉斯贝尔指数公式,简称“拉式”或“L式”,包括拉氏价格指数公式和拉氏物量指数公式。极差公式x=xmax-xmin(xmax为最大值,xmin为最小值),极差公式是用来计算极差的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有移动极差、离均差的平方和等。概率论的相关公式全概率公式为概率论中的重要公式,它将对一复杂事件A的概率求解问题转化为了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求和问题。方差公式方差公式是一个数学公式,是数学统计学中的重要公式,应用于生活中各种事情,方差越小,代表这组数据越稳定,方差越大,代表这组数据越不稳定。标准差可以当作不确定性的一种测量。例如在物理科学中,做重复性测量时,测量数值集合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测量的精确度。当要决定测量值是否符合预测值,测量值的标准差占有决定性重要角色:如果测量平均值与预测值相差太远(同时与标准差数值做比较),则认为测量值与预测值互相矛盾。这很容易理解。因此如果测量值都落在一定数值范围之外,那么可以推论预测值是不合理的。标准差应用于投资上,可作为量度回报稳定性的指标。标准差数值越大,代表回报远离过去的回报平均数值,即回报较不稳定,风险越高。相反,标准差数值越小,代表回报较为稳定,风险亦较低。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
1、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x2-x)^2+......(xn-x)^2)/(n-1));2、在统计学中样本的均差多是除以自由度(n-1),它的意思是样本能自由选择的程度。当选到只剩一个时,它不可能再有自由了,所以自由度是(n-1)。3、标准差,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σ表示。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统计分布程度上的测量。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标准差未必相同。
标准误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啊?
设n个测量值的误差为 ,则这组测量值的标准误差 等于: 其中E为误差=测定值—真实值。与标准差的区别标准差与标准误差的意义、作用和使用范围均不同。标准差(亦称单数标准差)一般用SD(standard deviation)表示,是表示个体间变异大小的指标,反映了整个样本对样本平均数的离散程度,是数据精密度的衡量指标;而标准误差一般用SE(standard error)表示,反映样本平均数对总体平均数的变异程度,从而反映抽样误差的大小,是量度结果精密度的指标。随着样本数(或测量次数)n的增大,标准差趋向某个稳定值,即样本标准差s越接近总体标准差σ,而标准误差则随着样本数(或测量次数)n的增大逐渐减小,即样本平均数越接近总体平均数μ;故在实验中也经常采用适当增加样本数(或测量次数)n减小的方法来减小实验误差,但样本数太大意义也不大。标准差是最常用的统计量,一般用于表示一组样本变量的分散程度;标准误差一般用于统计推断中,主要包括假设检验和参数估计,如样本平均数的假设检验、参数的区间估计与点估计等。
标准偏差的计算公式excel是什么?
在标题栏中,选择“公式”按钮。在公式主菜单中,选择fx插入函数。在搜索函数中,输入DSTDEVP这个函数,点击确定。在第一栏中,输入选择区域。在第二栏中,输入选择标签。在第三栏中,输入有效单元格即可。标准偏差(Std Dev,Standard Deviation) -统计学名词。一种度量数据分布的分散程度之标准,用以衡量数据值偏离算术平均值的程度。标准偏差越小,这些值偏离平均值就越少,反之亦然。标准偏差的大小可通过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倍率关系来衡量。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描述各数据偏离平均数的距离(离均差)的平均数,它是离差平方和平均后的方根,用σ表示。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标准偏差越小,这些值偏离平均值就越少,反之亦然。标准偏差的大小可通过标准偏差与平均值的倍率关系来衡量。平均数相同的两个数据集,标准差未必相同。例如,A、B两组各有6位学生参加同一次语文测验,A组的分数为95、85、75、65、55、45,B组的分数为73、72、71、69、68、67。这两组的平均数都是70,但A组的标准差应该是17.078分,B组的标准差应该是2.160分,说明A组学生之间的差距要比B组学生之间的差距大得多。
标准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标准差的快速计算方法如下:样本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x2-x)^2+......(xn-x)^2)/n)。标准差公式是一种数学公式。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总体标准差=σ=sqrt(((x1-x)^2+(x2-x)^2+......(xn-x)^2)/n)。注解:上述两个标准差公式里的x为一组数(n个数据)的算术均值。当所有数(个数为n)概率性地出现时(对应的n个概率数值和为1),则x为该组数的数学期望。常用统计学公式方差的概念与计算公式,例如两人的5次测验成绩如下:X:50,100,100,60,50,平均值E(X)=72;Y:73,70,75,72,70平均值E(Y)=72。平均成绩相同,但X不稳定,对平均值的偏离大。方差描述随机变量对于数学期望的偏离程度。单个偏离是消除符号影响方差即偏离平方的均值,记为E(X):直接计算公式分离散型和连续型。推导另一种计算公式得到:“方差等于各个数据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和的平均数”。其中,分别为离散型和连续型计算公式。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方差描述波动程度。标准差公式标准差公式是一种数学公式。标准差也被称为标准偏差,或者实验标准差,公式如下所示:样本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s=sqrt(((x1-x)^2+(x2-x)^2+......(xn-x)^2)/n)总体标准差=σ=sqrt(((x1-x)^2+(x2-x)^2+......(xn-x)^2)/n)。注解:上述两个标准差公式里的x为一组数(n个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当所有数(个数为n)概率性地出现时(对应的n个概率数值和为1),则x为该组数的数学期望。拉氏公式拉氏公式是1864年德国统计学家拉斯贝尔(Laspeyres)提出来的,又称拉氏指数公式、拉斯贝尔指数公式,简称“拉式”或“L式”,包括拉氏价格指数公式和拉氏物量指数公式。极差公式x=xmax-xmin(xmax为最大值,xmin为最小值),极差公式是用来计算极差的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有移动极差、离均差的平方和等。概率论的相关公式全概率公式为概率论中的重要公式,它将对一复杂事件A的概率求解问题转化为了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简单事件的概率的求和问题。方差公式方差公式是一个数学公式,是数学统计学中的重要公式,应用于生活中各种事情,方差越小,代表这组数据越稳定,方差越大,代表这组数据越不稳定。标准差可以当作不确定性的一种测量。例如在物理科学中,做重复性测量时,测量数值集合的标准差代表这些测量的精确度。当要决定测量值是否符合预测值,测量值的标准差占有决定性重要角色:如果测量平均值与预测值相差太远(同时与标准差数值做比较),则认为测量值与预测值互相矛盾。这很容易理解。因此如果测量值都落在一定数值范围之外,那么可以推论预测值是不合理的。标准差应用于投资上,可作为量度回报稳定性的指标。标准差数值越大,代表回报远离过去的回报平均数值,即回报较不稳定,风险越高。相反,标准差数值越小,代表回报较为稳定,风险亦较低。
标准差计算公式是什么
标准差计算公式是标准差σ=方差开平方。标准差,中文环境中又常称均方差,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用σ表示。在概率统计中最常使用作为统计分布程度上的测量。标准差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标准差能反映一个数据集的离散程度。扩展资料:标准差系数,又称为均方差系数,离散系数。它是从相对角度观察的差异和离散程度,在比较相关事物的差异程度时较之直接比较标准差要好些。标准差系数是将标准差与相应的平均数对比的结果。标准差和其他变异指标一样,是反映标志变动度的绝对指标。它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标准值的离差程度,还决定于数列平均水平的高低。因而对于具有不同水平的数列或总体,就不宜直接用标准差来比较其标志变动度的大小,而需要将标准差与其相应的平均数对比,计算标准差系数,即采用相对数才能进行比较。在统计学中,样本的均差多是除以自由度(n-1),它的意思是样本能自由选择的程度。当选到只剩一个时,它不可能再有自由了,所以自由度是(n-1)。
版税稿酬计算公式
法律主观:发票税额的计算公式如下:1、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数额额应按商品不含税销售额*税率;2、销售方为一般纳税人的,不含税价=发票总额/1.17;税额=不含税价*17%;3、销售方为小规模纳税人的,不含税价=发票总额/1.03;税额=不含税价*3%。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九)偶然所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六条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百分之二十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减按百分之七十计算。
版税稿酬计算公式
稿酬所得以个人每次取得的收入,定额或定率减除规定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每次收入不超过4000元,定额减除费用800元;每次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定率减除20%的费用。适用20%的比例税率,并按规定对应纳税额减征30%,故其实际税率为14%。个人每次以图书,报刊方式出版,发表同一作品(文字作品、书画作品、摄影作品以及其他作品),不论出版单位是预付还是分笔支付稿酬,或者加印该作品后再付稿酬,均应合并其稿酬所得按一次计征个人所得税。在两处或两处以上出版,发表或再版(改版)同一作品而取得稿酬所得,则可分别各处取得的所得或再版(改版)所得按分次(两处或两处以上)所得计征个人所得税。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第二条 下列各项个人所得,应当缴纳个人所得税:(一)工资、薪金所得;(二)劳务报酬所得;(三)稿酬所得;(四)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五)经营所得;(六)利息、股息、红利所得;(七)财产租赁所得;(八)财产转让所得;(九)偶然所得。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以下称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非居民个人取得前款第一项至第四项所得,按月或者按次分项计算个人所得税。纳税人取得前款第五项至第九项所得,依照本法规定分别计算个人所得税。第三条 个人所得税的税率:(一)综合所得,适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二)经营所得,适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额累进税率(税率表附后);(三)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百分之二十。
间接人工费用预算工时分配率公式
间接人工费用预算工时分配率公式计算分配率某产品工时分配率=某产品实做工时/车间全月总工时某产品应分摊制造费用=车间制造费用总额*某产品工时分配率.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成本.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制造费用包含间接材料费、间接人工费用、折旧费等.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间接材料是指企业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但不能或无法规入某一特定产品的材料费用.如机器的润滑油、修理备件等.间接费用的归集一般可以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等原始记录进行.计入制造费用的总帐和明细账.间接人工费用是指企业生产单位中不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或其他不能归入直接人工的那些人工成本,如修理工人工资、管理人员工资等.对间接人工费用应根据"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表"确定的数额,记入有关制造费用明细账,并根据"工资、福利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据以记入"制造费用"帐户.制造费用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1、间接材料费间接材料是指企业生产单位在生产过程中耗用的,但不能或无法归入某一特定产品的材料费用.如机器的润滑油、修理备件等.间接费用的归集一般可以根据"材料费用分配表"等原始记录进行.计入制造费用的总帐和明细账.2、间接人工费用间接人工费用是指企业生产单位中不直接参与产品生产的或其他不能归入直接人工的那些人工成本,如修理工人工资、管理人员工资等.对间接人工费用应根据"工资及福利费用分配表"确定的数额,记入有关制造费用明细账,并根据"工资、福利费用分配表"编制记账凭证,据以记入"制造费用"帐户.3、折旧费折旧费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中由于损耗而转移到成本费用中的那部分价值.固定资产折旧费的归集是通过将按月编制的各车间、部门折旧计算明细表汇总编制整个企业的"折旧费用分配表"进行的.根据"折旧费用分配表"登记制造费用明细账和总帐.4、低值易耗品低值易耗品是指不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各种劳动手段,包括一般工具、专用工具、管理用具、劳动保护用品等.生产单位耗用的低值易耗品,由于其价值低或容易损坏,一般不用像固定资产那样严格计算其转移价值,而是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将其费用一次或分次转入产品成本.采用一次摊销法时,领用低值易耗品的价值,一般可以与领用其他材料一道,汇总编制"材料费用分配表",直接计入有关成本费用;采用分次摊销时,领用低值易耗品的价值要按其使用期限分月摊入有关成本费用.5、其他支出企业生产单位的其他支出是指上述各项支出以外的支出,如水电费、差旅费、运输费、办公费、设计制图费、劳动保护费等.这些支出多数是以银行存款或现金支付,并与产品无直接关系,一般均不单独设置成本项目,应在费用发生时,根据有关的原始凭证逐笔编制记账凭证后计入"制造费用"总帐及明细账.对于间接人工费用预算工时分配率公式!制造费用的范围包括哪些内容?大家是不是已经看明白了,下次如果遇到相关的会计问题是不是已经知道怎么处理了;对于会计知识,网站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欢迎你来学习;或者在线提问亦可.
求外贸FOB CIF CFR计算的完整详细公式
CFR=FOB+运费CIF=(FOB+运费)/【1-保险费率*(1+保险加成率)】FOB=CFR-运费CIF=CFR/[1-保险费率*(1+保险加成率)】FOB=CIF*[1-保险费率*保险加成率0]-运费CFR=CIF*[1-保险费率*(1+保险加成率)]
所有外贸报价的公式
1.fob价换算为cfr价或cif价 (1)fob价算为cfr价的公式:cfr=fob f(运费) (2)fob价换算为cif的公式:cif=(fob f(运费))÷(1-保险费率·(1+投保加成率)) 2.cif价换算为fob价或cfr价 (1)cif价换算为fob价的公式:fob=cif-i(保险费)-f(运费) (2)cif价换算为cfr价的公式:cfr=cif-i(保险费) 3.cfr价换算为fob价或cif价 (1)cfr价换算为fob价的公式:fob=cfr-f(运费) (2)cfr价换算为cif价的公式:cif=cfr÷(1-保险费率·(1+投保加成率))
FOB的计算公式?CIF,CNF计算公式?
答:FOB(Free On Board,Insert named port of shipment),也称“船上交货价” ,是国际贸易中常用的贸易术语之一。按离岸价进行的交易,买方负责派船接运货物,卖方应在合同规定的装运港和规定的期限内将货物装上买方指定的船只,并及时通知买方。货物在装运港被装上指定船时,风险即由卖方转移至买方。对于工厂: 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价}/现汇买入价公式解析:FOB=(人民币含税价-退税收入)/汇率其中:退税收入=人民币含税价*[退税率/(1+增值税率)]则:FOB={人民币含税价-{人民币含税价*[退税率/(1+增值税率)]}}/汇率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价}/汇率对于外贸公司: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收购价} 利润}/现汇买入价或:FOB={{1-[退税率/(1+ 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收购价}/[现汇买入价*(1 利润率)] CIF术语的中译名为成本加保险费加运费,(指定目的港,其原文为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insert named port of destination)按此术语成交,货价的构成因素中包括从装运港至约定目的地港的通常运费和约定的保险费,故卖方除具有与CFR术语的相同的义务外,还要为买方办理货运保险,支付保险费,按一般国际贸易惯例,卖方投保的保险金额应按CIF价加成10%。如买卖双方未约定具体险别,则卖方只需取得最低限底的保险险别,如买方要求加保战争保险,在保险费由买方负担的前提下,卖方应予加保,卖方投保时,如能办到,必须以合同货币投保。 CIF美元总价=(FOB美元单价x数量+总运费及其它杂费)/[1-(1+投保加成率)x保险费率]备注1: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x人民币含税价}/汇率公式解析:FOB=(人民币含税价-退税收入)/汇率其中:退税收入=人民币含税价×[退税率/(1+增值税率)]则:FOB={人民币含税价-{人民币含税价×[退税率/(1+增值税率)]}}/汇率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价}/汇率这个程序算出来的只是一个成本价,也就是只考虑了产品的价值,没有考虑工厂到港口的运费、港口杂费、交易费用等其他费用;如果您是外贸企业,本程序也没有考虑利润。备注2:如果将保加成率和保险费率框中填“0”,则得到的是CFR总价。备注3:总运费及其它杂费您可以将运费及其它不能退税的费用全算里面这一项中,如利润等,但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换算成美元(关于换算的汇率,请访问中国工商银行人民币即期外汇牌价;如果你想大概了解其它国家货币的外汇牌价备注4:关于投保加成率及保险费率投保加成,一般情况下取10%。关于保险费率,您可以和保险公司或货代联系,根据所到地区及险种不同有一定的区别。FOB价格计算器CIF价格计算器FOB、CFR和CIF换算1.FOB价换算为其他价CFR价=FOB价+国外运费2.CIF价=(FOB价+国外运费)/(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3.CFR价换算为其他价FOB价=CFR价-国外运费4.CIF价=CFR价/(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5.CIF价换算为其他价FOB价=CIF价×(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国外运费6.CFR价=C IF价×(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 cnf中文名称复合非线性反馈控制。国际贸易习惯以港口码头作为交货的地点,因此就有了三种最主要的价格术语:⒈在中国的码头交货:术语叫做fob比如约定在上海港口交货,就叫做fob shanghai在这种方式下,除了货物本身的价值以外,还要加上你把货物运到上海码头的运费,和报关出口手续费以及上海码头上产生的杂费,才是总的成本价格。fob价格是最基本的价格。简便公式: fob =货价+国内运杂费⒉在外国码头交货:术语叫做cnf比如约定在美国纽约港口交货,就叫做cnfnew york在这种方式下,除了fob价格之外,还要加上货物运到美国纽约的运杂费。简便公式:cnf = fob+远洋运费⒊在外国码头交货,同时给货物买上个保险以免途中损坏:术语叫做cif同样的,约定在纽约港口交货就叫cifnew york这种方式就是在cnf价格的基础上,加上一点保险费。保险费需要多少呢?由保险公司来定,根据货物类别和交货地点而略有不同。简便公式:cif = fob+远洋运费 +保险费小结:三种主要的价格术语分别是fob、cnf、cif。术语后面要写清楚港口的名称。fob最基本,等于货值加上国内的运杂费。添上运到国外的运费就变成cnf,再加上保险费就是cif。
fob保险费计算公式
FOB保险费用的计算公式:1、对于工厂: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价}/现汇买入价。2、对于外贸公司: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收购价}+ 利润}/现汇买入价。在FOB条件下,卖方要负担风险和费用,领取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证件,并负责办理出口手续。采用FOB术语成交时,卖方还要自费提供证明其已按规定完成交货义务的证件。如果该证件并非运输单据,在买方要求下。并由买方承担风险和费用的情况下,卖方可以给予协助以取得提单或其他运输单据。扩展资料FOB中的国内费用包括:1、加工整理费用;2、包装费用;3、保管费用(仓储/租,火险等);4、国内运输费用(仓至码头);5、证件费用(包括商检费、公证费、领事签证费、产地证费、许可证费、保管费等);6、装船费(装船、起吊费和驳船费等);7、银行费用(贴现利息、手续费等);8、预计损耗(耗损、短损、漏损、破损、变质等);9、邮电费(电报、电话、电件、传真、电子邮件等费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FOB费用
外贸报价 CIF,FOB,CFR之间换算好难记,有简单、实用的公式吗?谢谢
外贸报价 CIF,FOB,CFR之间换算好难记,有简单、实用的公式吗?谢谢 保费=CIF*(1+保险加成)*保费费率 CIF=FOB+运费+保费 CFR=FOB+运费 所以,CIF=FOB+运费+CIF*(1+保险加成)*保费费率=CFR+CIF*(1+保险加成)*保费费率 上面等式经过整理,得到,CIF=CFR /[1-(1+加成)*保费费率] CIF FOB CNF换算公式 CIF FOB CNF换算公式如下: (1)FOB价算为CFR价的公式: CFR=FOB+F(运费) (2)FOB价换算为CIF的公式: CIF=(FOB+F(运费))÷(1-保险费率?(1+投保加成率)) (3)CIF价换算为FOB价的公式: FOB=CIF-I(保险费)-F(运费) (4)CIF价换算为CFR价的公式: CFR=CIF-I(保险费) 外贸中的FOB,CIF报价细则! 运费 保险费 佣金 税金 利润 求简单实用的股票计算公式? 多看看均线系统。以布林线为中轴比较。 FOB与CIF之间如何换算? FOR价 +运费+保费 = CIF价 CIF价,CFR价与FOB价的核算公式是什么 通俗地说: FOB价就是在装运港装船前的所有费用都由卖方承担的价格; CFR价就是在FOB价格的基础上,加上到目的港的海运费的价格; CIF价则是在CFR价格基础上,再加上到目的港的保险费的价格。 FOB.CIF.CFR的报价计算 FOB基本就是你的卖出价,只包含产品价格和出口相关手续的费用等 CFR=FOB+F(运费) CIF=FOB+F(运费)+ I(保险)=CFR+ I(保险) 怎么提高弹跳! 有没有简单实用的 谢谢 1、每天早晨起来之后,做四组俯卧撑,每组20个,每组间隔20秒;(速度要慢,这是锻炼力量) 2、然后做仰卧起坐,也是做四组,每组40个,间隔20秒,(速度要快,锻炼爆发力) 3、快速摆臂运动,(一定要快) 4、在平时打球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锻炼,比如摸高,S型运球(快速) 以上这些,其实你在平时都很容易做的,不影响工作也不影响学习,很见效的 外贸出口中,FOB价和CIF价的换算关系是怎样? FOB全称free on board(中文意思"装船免费") CIF为cost,insurance and freight.所以CIF减去保险费和海运费就是FOB价.公式如下: CIF-I-F=FOB CIF-CIFx投保加成x保费率=FOB+F CIFx(1-投保加成x保费率)=FOB+F CIF=(FOB+F)/(1-投保加成x保费率) 投保加成一般为110%,所以: CIF=(FOB+F)/(1-110%x保费率) 此公式有不少外贸同行不知道,特此奉献! FOB简单来说就是拖车和报关(不含运输)船上交货 CIF还包含海运费和保险(含空运和海运)目的港交货
求外贸FOB CIF CFR计算的完整详细公式
1、FOB=(人民币含税价-退税收入)/现汇买入价其中:退税收入=人民币含税价×[退税率/(1+增值税率)]则:FOB={人民币含税价-{人民币含税价×[退税率/(1+增值税率)]}}/现汇买入价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价}/现汇买入价2、CIF美元总价=(FOB美元单价x数量+总运费及其它杂费)/[1-(1+投保加成率)x保险费率]CIF价=(FOB价+国外运费)/[1-(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3、CFR价=CIF价×(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CFR计算报价净价CFR=FOB+F含佣价CFRC=CFR/(1-Rc)=FOB+F/(1-Rc)扩展资料:各货运价格换算1.FOB价换算为其他价CFR价=FOB价+国外运费2.CIF价=(FOB价+国外运费)/(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3.CFR价换算为其他价FOB价=CFR价-国外运费4.CIF价=CFR价/(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5.CIF价换算为其他价FOB价=CIF价×(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国外运费6.CFR价=CIF价×(1-投保加成×保险费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FOB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IF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FR
fob价保险费计算公式
FOB保险费用的计算公式:1、对于工厂: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价}/现汇买入价。2、对于外贸公司:FOB={{{1-[退税率/(1+增值税率)]} *人民币含税收购价}+ 利润}/现汇买入价。在FOB条件下,卖方要负担风险和费用,领取出口许可证或其他官方证件,并负责办理出口手续。采用FOB术语成交时,卖方还要自费提供证明其已按规定完成交货义务的证件。如果该证件并非运输单据,在买方要求下。并由买方承担风险和费用的情况下,卖方可以给予协助以取得提单或其他运输单据。扩展资料FOB中的国内费用包括:1、加工整理费用;2、包装费用;3、保管费用(仓储/租,火险等);4、国内运输费用(仓至码头);5、证件费用(包括商检费、公证费、领事签证费、产地证费、许可证费、保管费等);6、装船费(装船、起吊费和驳船费等);7、银行费用(贴现利息、手续费等);8、预计损耗(耗损、短损、漏损、破损、变质等);9、邮电费(电报、电话、电件、传真、电子邮件等费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FOB费用
ufo报表系统中编辑报表公式和格式要求处
UFO报表基本操作流程基本操作流程第一步启动UFO,建立报表点取安装UFO时自动生成的UFO程序组可启动UFO。启动UFO后,首先要创建一个报表。点取“文件”菜单中的【新建】命令或点取新建图标后,建立一个空的报表,并进入格式状态。这时可以在这张报表上开始设计报表格式,在保存文件时用自己的文件名给这张报表命名。第二步设计报表的格式报表的格式在格式状态下设计,格式对整个报表都有效。可能包括以下操作:①设置表尺寸:即设定报表的行数和列数。②定义行高和列宽。③画表格线。④设置单元属性:把固定内容的单元如“项目”、“行次”、“期初数”、“期末数”等定为表样单元;把需要输入数字的单元定为数值单元;把需要输入字符的单元定为字符单元。⑤设置单元风格:设置单元的字型、字体、字号、颜色、图案、折行显示等。⑥定义组合单元:即把几个单元作为一个使用。⑦设置可变区:即确定可变区在表页上的位置和大小。⑧确定关键字在表页上的位置,如单位名称、年、月等。设计好报表的格式之后,可以输入表样单元的内容,如“项目”、“行次”、“期初数”、“期末数”等。如果您需要制作一个标准的财务报表如资产负债表等,则可以利用UFO提供的财务报表模板自动生成一个标准财务报表。高顿网校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复制必究1UFO还提供了11种套用格式,可以选择与报表要求相近的套用格式,再进行一些必要的修改即可。第三步定义各类公式UFO有三类公式:计算公式(单元公式)、审核公式、舍位平衡公式、公式的定义在格式状态下进行。计算公式定义了报表数据之间的运算关系,在报表数值单元中键入“=”就可直接定义计算公式,所以称为单元公式。审核公式用于审核报表内或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是否正确,需要用“审核公式”菜单项定义。舍位平衡公式用于报表数据进行进位或小数取整时调整数据,避免破坏原数据平衡,需要用“舍位平衡公式”菜单项定义。第四步报表数据处理报表格式和报表中的各类公式定义好之后,就可以录入数据并进行处理了。报表数据处理在数据状态下进行。可能包括以下操作:①因为新建的报表只有一张表页,需要追加多个表页。②如果报表中定义了关键字,则录入每张表页上关键字的值。例如,录入关键字“单位名称”的值:给第一页录入“甲单位”,给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劳动是人们使用工具创造财富的活动。
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建筑业劳动者在报告期内生产出建筑业产品的效率。它以建筑产品产量或价值和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是考核建筑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劳动节约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投入劳动力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创造的价值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低。建筑业企业常用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有以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即平均每个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的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公式为: 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 (2)按建筑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建筑业增加值/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央企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央企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如下: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例如10件/小时。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例如:2小时/件。
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怎样计算劳动生产率水平?计算公式是什么?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扩展资料: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按范围分劳动生产率按其计算的范围可分为: (1)个别劳动生产率。包括个人劳动生产率和企业劳动生产率。前者按个别劳动者的劳动耗费来计算;后者按个别企业的劳动耗费来计算。 (2)社会劳动生产率。是以全社会为单位来计算单位产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量。社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全社会范围内生产先进和落后的根本尺度。个别劳动生产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反之,则高于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同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量越多;而同单位产品所包含的劳动量成反比,即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产品包含的劳动量越大。 按条件分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1)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2)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自然生产率”。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按不同人员范围分劳动生产率按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可分为:(1)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2)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产品量能用产品实物产量和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与产品价值量(总产值、净产值等)等指标计算。
产量总指数的公式是什么?
产量总指数计算公式1、产量总指数计算公式:Iq=∑p0q1/∑p0q0。2、单位成本总指数计算公式:Ip=∑p1q1/∑p0q1。3、总成本总指数计算公式:Ipq=∑p1q1/∑p0q0。4、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v1t1/v0t0(v:劳动生产率;t:平均职工人数)。5、如果月末某种产品一部分未完工,一部分完工,这时归集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费用总额,要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才能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6、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完工,那么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所有费用总额,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用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该种产品的完工总产量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单位成本。7、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未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产品在产品的总成本。
劳动生产率方差 公式
定义 设X是一个随机变量,若E{[X-E(X)]^2}存在,则称E{[X-E(X)]^2}为X的方差,记为D(X)或DX。即D(X)=E{[X-E(X)]^2},而σ(X)=D(X)^0.5(与X有相同的量纲)称为标准差或均方差。 由方差的定义可以得到以下常用计算公式: D(X)=E(X^2)-[E(X)]^2 S^2=[(x1-x拔)^2+(x2-x拔)^2+(x3-x拔)^2+…+(xn-x拔)^2]/n 方差的几个重要性质(设一下各个方差均存在)。 (1)设c是常数,则D(c)=0。 (2)设X是随机变量,c是常数,则有D(cX)=(c^2)D(X)。 (3)设X,Y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则D(X+Y)=D(X)+D(Y)。 (4)D(X)=0的充分必要条件是X以概率为1取常数值c,即P{X=c}=1,其中E(X)=c。 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
产量总指数计算公式
产量总指数计算公式:Iq=∑p0q1/∑p0q0。单位成本总指数计算公式:Ip=∑p1q1/∑p0q1。总成本总指数计算公式:Ipq=∑p1q1/∑p0q0。劳动生产率总指数计算公式:劳动生产率=∑v1t1/v0t0(v是指劳动生产率,t是指平均职工人数)。 一、产量总指数计算公式 1、产量总指数计算公式:Iq=u2211p0q1/u2211p0q0。 2、单位成本总指数计算公式:Ip=u2211p1q1/u2211p0q1。 3、总成本总指数计算公式:Ipq=u2211p1q1/u2211p0q0。 4、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u2211v1t1/v0t0(v:劳动生产率;t:平均职工人数)。 5、如果月末某种产品一部分未完工,一部分完工,这时归集在产品成本明细账中的费用总额,要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才能计算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6、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完工,那么该产品的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所有费用总额,就是该种完工产品的总成本,用完工产品总成本除以该种产品的完工总产量即可计算出该种产品的单位成本。 7、如果月末某种产品全部未完工,该种产品生产成本明细账所归集的费用总额就是该种产品在产品的总成本。 二、生产成本的构成 生产成本是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三部分组成的: 1、直接材料是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对象,通过加工使之成为半成品或成品,它们的使用价值随之变成了另一种使用价值。 2、直接人工是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人力资源,可用工资额和福利费等计算。 3、制造费用是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厂房、机器、车辆及设备等设施及机物料和辅料,它们的耗用一部分是通过折旧方式计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过维修、定额费用、机物料耗用和辅料耗用等方式计入成本。
劳动生产总值公式
劳动生产总值公式如下:劳动生产总值计算公式是(本年应发职工薪酬总额+本年计提折旧总额)+(本年营业利润+本年政府补贴-本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年投资收益)+(本年应交企业所得税-储备粮油差价瞎销款本年应补数-预算弥补亏损及补贴本年应补数磨庆游-本年度应收出口退税款)。知识拓展:劳动生产总值:劳动生产总值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总值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总值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总值就越高。生产总值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劳动生产率:1、清晰的定义任务这个观点很好理解,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目标,可解决“干什么”这一问题。2、专注于所定义的任务字面理解是“专心一致的完成任务”,专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任务,拧螺钉的只专注于拧螺钉,上车轮的专注于上车轮。这样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的产生就有了理论的依据。3、正确合理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尺度选择不当,就不能表明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后果是完成任务的人积极性的消退,误导群体的认知观念。很多企业都存在一样的通病,企业有产量指标,当然也有质量指标,评价任务的标准就很关键,只有正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群体的内在动力。
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 ①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 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②工业中间投入 1〕工业中间投入的定义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2〕工业中间投入的确定须遵循的原则: 一是必须是从外部购入的,并已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二是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三是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的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分类 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的对象可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两部分。 a.中间物质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外购的各种物质产品的价值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用,包括外购的并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向外单位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加工费、修理费、仓储费等。 b.中间劳务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各种服务费用,这些费用构成非物质生产部门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广告费、保险费、职工教育费、差旅费等。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厂、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类。 a.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用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资料可直接取自会计产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业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成本核算科目,则可从会计“生产成本”科目的供方发生额中,将属于直接材料消耗的项目汇总取得。 b.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运输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保险费等。可从会计“制造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制造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出中间投入价值。 c.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运输费、修理费、物料消耗、递延费用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绿化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工会经费、财产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可从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管理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效益工资(指工效挂勾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财产保险费、待业保险费、折旧费、税金(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上交给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规定费用的办法倒算取得。 d.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运输费、包装费、办公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租赁费、展览费、保险费、广告费、差旅费等。可从会计“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产品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取得。 e.利息支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减利收入)。可根据会计“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 4〕工业中间投入的具体计算方法 a.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消耗的部分分别相加(中间物质消耗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 b.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该三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如工资、福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倒算法计算比较简便易行。 ③本期应交增值税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1)销项税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2)出口退税:反映企业适用零税率的货物,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而收到退回的税款。 3)进项税额转出数:反映企业购进货物、在制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必须转出的进项税额。 4)进项税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5)减免税额:反映企业在报告期按国家规定直接减免的增值税。 6)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反映企业报告期内按国家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7)年初(末)未抵扣数:是指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才会出现未抵扣数,年初(末)未抵扣数必须小于等于零。 上述增值税计算公式中的项目均可以从会计的“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中的有关项目取得。 小规模纳税企业,不分列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其本期应交增值税直接以销售额乘以征收税率(6%)计算。 有出口退税的企业,如果出口退税出现跨年度的情况在计算出口退税时,应加以调整,按本年应得出口退税计算,调整后应交增值税的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本年销项税额×(现价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本年进项税额×(原材料消费总值/原材料购进总值-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当企业的应交增值税出现负数时,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作为“0”处理。***********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企业每天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人数。平均人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被报告月的日历日数除求得。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相加之和被2除求得。开工不满全月的新建单位(月中开工或月末开工)在计算报告月的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开工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被报告月日历日数除求得。 年平均人数是以十二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被十二除求得、或四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被四除求得。
劳动生产率公式
分为直接算法和逆算法。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品数量除以生产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等于销售额除以销售人数。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劳动生产率等于生产时间除以产品的数量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光伏发电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1、劳动生产率: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的2种算法:(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即: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1/72、工时利用率工时利用率=(实际工作工时-加班工时)/工作工时*100%=实际工作工时/工作工时*100%3、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4、设备利用率=全部设备实际工作时数/设备工作总能力(时数))*100%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概述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指员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从事劳动的效率,即活劳动效率。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
月均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月劳动生产率=月工业增加值/月职工平均人数
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定义及公式?
劳动生产率就是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即在一定的时间内,一定的劳动力生产商品的数量。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是什么?
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建筑业劳动者在报告期内生产出建筑业产品的效率。它以建筑产品产量或价值和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来表示,是考核建筑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劳动节约情况的重要指标。在投入劳动力相同的情况下,企业创造的价值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则低。建筑业企业常用的劳动生产率指标有以建筑业总产值、建筑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1)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即平均每个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的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公式为: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2)按建筑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建筑业增加值/计算建筑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人数
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有两种
农业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有两种: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劳动消耗;劳动消耗/农产品产量或产值。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决定农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农业劳动者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态度和精神状况,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状况和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水平,农业科学研究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情况。农业劳动组织形式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水平,土壤的肥沃程度,农业气候状况,以及影响农业生产的其他自然条件等。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人类社会中农业以外一切经济部门得以独立化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个别农业企业看,也是增强企业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农业劳动的基本内容:农业劳动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的使用和消费。它是人们直接、间接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农业劳动过程是人类按照一定的经济目的,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节和控制生物有机体 (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长、发育、繁殖的过程。同时,农业劳动过程也是人类对农业的社会再生产进行组织、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在农业劳动过程中,既有直接从事农副产品生产的劳动,又有紧密围绕生产需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进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劳动;既有直接从事各项生产活动的体力劳动,又有与直接生产活动有密切关系的科技、管理方面的脑力劳动,农业生产成果,正是各种不同劳动的综合成果。
工业生产中全员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工业增加值的计算方法有两种,即生产法和收入法(又称要素分配法)。 (1)生产法 生产法是指从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产品和劳务价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产环节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从而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出-工业中间投入 在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中,工业总产出是直接用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代替的。这一指标的计算价格与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价格一律与新税制的规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但是,增值税是企业所创造的新增价值的一部分,属于增加值范畴,为了确保工业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将本期应交增值税计入工业增加值中。由此按生产法计算的工业增加值的实际计算公式应为: 工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现价、新规定)-工业中间投入+本期应交增值税 (2)收入法 ①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新规定) 包括本期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和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限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②工业中间投入 1〕工业中间投入的定义 工业中间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用于工业生产活动而一次性消耗的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其他实物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服务费用包括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农业、批发零售贸易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的服务费用和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保险、金融、文化教育、科学研究、医疗卫生、行政管理等)的服务费用。 2〕工业中间投入的确定须遵循的原则: 一是必须是从外部购入的,并已计入工业总产值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生产过程中回收的废料以及自制品的价值; 二是必须是本期投入生产,并一次性消耗的产品和服务价值,不包括固定资产转移价值; 三是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口径必须与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口径相一致,即计入工业中间投入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必须是已经计入了工业总产值中的价值。 3〕工业中间投入的分类 工业中间投入按企业支付的对象可分为中间物质投入和中间劳务投入两部分。 a.中间物质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外购的各种物质产品的价值和支付给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务费用,包括外购的并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向外单位支付的运输费、邮电费、加工费、修理费、仓储费等。 b.中间劳务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支付给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各种服务费用,这些费用构成非物质生产部门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广告费、保险费、职工教育费、差旅费等。 工业中间投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直接材料厂、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类。 a.直接材料:包括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消耗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备用配件、外购半成品、燃料、动力、包装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资料可直接取自会计产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业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设置成本核算科目,则可从会计“生产成本”科目的供方发生额中,将属于直接材料消耗的项目汇总取得。 b.制造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费、水电费、办公费、运输费、试验检验费、劳动保护费、租赁费、差旅费、保险费等。可从会计“制造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制造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出中间投入价值。 c.管理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办公费、运输费、修理费、物料消耗、递延费用摊销、低值易耗品摊销、绿化费、技术转让费、无形资产摊销、土地损失补偿费、排污费、工会经费、财产保险费、职工教育经费等。可从会计“管理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管理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效益工资(指工效挂勾企业按规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险费、财产保险费、待业保险费、折旧费、税金(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矿产资源补偿费以及上交给国家和地方的各种规定费用的办法倒算取得。 d.销售费用中的中间投入:包括运输费、包装费、办公费、修理费、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租赁费、展览费、保险费、广告费、差旅费等。可从会计“产品销售费用”科目中查找计算,也可用“产品销售费用合计”减去属于工业增加值的项目,即工资、职工福利费、折旧费的办法倒算取得。 e.利息支出: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减利收入)。可根据会计“财务费用”科目的发生额分析计算。 4〕工业中间投入的具体计算方法 a.正算法:即将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中属于中间消耗的部分分别相加(中间物质消耗按不含增值税的价格计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 b.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合计减去该三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如工资、福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用中的中间消耗,再加上直接材料和利息支出,得出工业中间投入总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倒算法计算比较简便易行。 ③本期应交增值税 本期应交增值税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应缴纳的增值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1)销项税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货物或提供应税劳务应收取的增值税额。 2)出口退税:反映企业适用零税率的货物,向海关办理报关出口手续后,凭出口报关单等有关凭证,向税务机关申报办理出口退税而收到退回的税款。 3)进项税额转出数:反映企业购进货物、在制品产成品等发生非正常损失以及其他原因而不应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按规定必须转出的进项税额。 4)进项税额: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购入货物或接受应税劳务而支付的、准予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额。 5)减免税额:反映企业在报告期按国家规定直接减免的增值税。 6)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反映企业报告期内按国家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额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7)年初(末)未抵扣数:是指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才会出现未抵扣数,年初(末)未抵扣数必须小于等于零。 上述增值税计算公式中的项目均可以从会计的“应上交应弥补款项表”中的有关项目取得。 小规模纳税企业,不分列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其本期应交增值税直接以销售额乘以征收税率(6%)计算。 有出口退税的企业,如果出口退税出现跨年度的情况在计算出口退税时,应加以调整,按本年应得出口退税计算,调整后应交增值税的计算公式为: 本年应交增值税=本年销项税额×(现价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出口退税+进项税额转出数-本年进项税额×(原材料消费总值/原材料购进总值-减免税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年初未抵扣数-年末未抵扣数 当企业的应交增值税出现负数时,在计算工业增加值时,应作为“0”处理。***********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指报告期内企业每天平均拥有的从业人员人数。平均人数的计算方法如下: 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被报告月的日历日数除求得。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相加之和被2除求得。开工不满全月的新建单位(月中开工或月末开工)在计算报告月的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开工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被报告月日历日数除求得。 年平均人数是以十二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被十二除求得、或四个季度平均人数之和被四除求得。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GDP/年平均从业人员数。全员劳动生产率,是指反映一个地区所有从业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衡量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根据产品的价值量指标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国内生产总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来计算的。
劳动生产总值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总值计算公式是:劳动生产总值计算公式是(本年应发职工薪酬总额+本年计提折旧总额)+(本年营业利润+本年政府补贴-本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本年投资收益)+(本年应交企业所得税-储备粮油差价瞎销款本年应补数-预算弥补亏损及补贴本年应补数磨庆游-本年度应收出口退税款)。劳动生产总值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总值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差稿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总值就越高。提高劳动生产率:1、清晰的定义任务这个观点很好理解,每一个活动、项目都有一个目标,可解决“干什么”这一问题。2、专注于所定义的任务字面理解是“专心一致的完成任务”,专注是指增加有效工作的比重,每个人都应关注自己的任务,拧螺钉的只专注于拧螺钉,上车轮的专注于上车轮。这样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的产生就有了理论的依据。3、正确合理的评价任务评价任务的尺度选择不当,就不能表明正确的价值观念,其后果是完成任务的人积极性的消退,误导群体的认知观念。很多企业都存在一样的通病,企业有产量指标,当然也有质量指标,评价任务的标准就很关键,只有正确和合理的评价标准,才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激发群体的内在动力。
劳动生产率计算公式
劳动生产率是怎么计算的计算公式为:总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体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有两种算法:直接劳动生产率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量为单位计算,即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产量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额劳动生产率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计算,即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生产数量产品。说明:直接算法的值越大,即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逆算法的结果越小,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就越少,当然劳动生产率就越高。拓展资料: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应的劳动消耗量之比。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相同劳动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特定劳动生产和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相同劳动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亦然;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反之亦然。总劳动生产率是指根据产品价值指数计算出的单位时间内每名员工的平均产品产量。它是评价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体现。中国总劳动生产率是用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期所有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计算的。计算公式为:总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体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劳动生产率有两种算法:1、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法: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销售额为单位进行计算。得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等于产品数量除以生产时间,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等于销售额除以销售人数。2、劳动生产率的逆算法: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得劳动生产率等于生产时间除以产品的数量。说明:直接算法的数值越大,即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越多,劳动生产率也就越高。逆算法结果越小,说明生产一个产品所消耗的工时越少,劳动生产率越高。劳动生产率的公式到底是哪一个?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拓展资料: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①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工艺流程的能力。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发展,其成果运用于生产越普遍,就越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的好坏,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重大作用。④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对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作用。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程度。⑤自然条件。包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利用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和采矿业的劳动生产率。⑥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劳动生产率公式是什么?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按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可分为: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产品量能用产品实物产量和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与产品价值量等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按条件分: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自然生产率"。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劳动生产率公式是什么?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按按不同人员的范围计算,可分为:(1)按全部职工计算:就是全员劳动生产率。(2)按生产工人计算:就是生产工人劳动生产率。生产的产品量能用产品实物产量和标准实物产量、生产工作量与产品价值量(总产值、净产值等)等指标计算。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适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按条件分:劳动生产率按其决定的条件可分为:(1)劳动的社会生产率,是指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所决定的生产率。(2)劳动的自然生产率,是指由劳动的自然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马克思说:"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只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自然生产率"。由于劳动的自然生产率不同,同量劳动会生产出较多或较少的产品或使用价值。这种差额,在商品生产条件下会形成级差收入,在土地私有制下则会形成级差地租。
劳动生产率的公式到底是哪一个?
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拓展资料:劳动生产率:是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是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 ,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劳动生产率的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生产中的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①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越高,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平均熟练程度不仅指劳动实际操作技术,而且也包括劳动者接受新生产技术手段,适应新工艺流程的能力。②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科学技术越发展,其成果运用于生产越普遍,就越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的好坏,对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有重大作用。④生产资料的规模与效能,对劳动生产率有决定性作用。主要指劳动工具有效使用程度,对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等利用程度。⑤自然条件。包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力的利用程度,都会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农业和采矿业的劳动生产率。⑥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是上述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具体可以分为两种算法: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算,公式为:工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或者商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也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逆算,以工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工时为单位进行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生产时间/产品的数量。
您好!2013年最新会计准则最全科目表,和全套带公式会计报表格式!能发一份给我吗,谢谢!349609876
科目表网上都有的吧。我给你一份《2013中国新会计准则最新调整权威解析》 继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构成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以来,6年后也就是在2012年,中国会计准则又发生了重大变化。 2012年财政部印发了《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修订)(征求意见稿)》等8项调整。对企业而言,充分认识和有效把握中国新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与发展趋势,对于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提高和企业决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中国最早推行新准则的机构,高顿再度发力,全国首发,推出《2013中国新会计准则最新调整》课程,帮助企业把握准则前沿,未雨绸缪,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助力企业长足发展。 2013中国新会计准则最新调整内容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 (一)适用范围 适用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而关于是否要求或者允许企业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相关资产、负债和权益工具,则由其他相关会计准则规范。 (二)公允价值定义 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市场参与者在计量日发生的有序交易中,出售一项资产所能收到或者转移一项负债所需支付的价格,即退出价格。该定义强调了公允价值是基于市场的计量,不是特定主体的计量,需要考虑相关资产或负债的特征。在计量公允价值时,企业应当使用市场参与者在当前市场条件下对相关资产或负债进行定价时所使用的假设,并以主要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中发生的有序交易中的价格计量公允价值。 (三)估值技术及其输入值 企业在计量公允价值时应当采用恰当的估值技术,估值技术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但变更估值技术及其应用方法能使计量结果在当前情况下同样或者更能代表公允价值的情况除外。估值技术应当尽可能多地使用可观察输入值,尽可能少地使用不可观察输入值,并且这些输入值与市场参与者对相关资产或负债定价时所使用的输入值应当保持一致。 (四)公允价值级次 企业应当将用于计量公允价值的估值技术输入值按照优先顺序分为三个层次。公允价值计量级次由对公允价值计量整体而言重要的输入值所属的最低层次决定。 (五)公允价值披露 企业应当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负债或权益工具项目进行适当分组,并在此基础上披露公允价值计量级次、估值技术和输入值等相关信息。 二、《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 (一)修订“综合收益”的有关内容 明确在利润表中增加了“其他综合收益”和“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并进行了定义,同时将其他综合收益项目进一步划分为“以后会计期间不能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和“以后会计期间在满足规定条件时将重分类进损益的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两类区别列报。此外,原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反映的“综合收益”有关内容也作出相应调整,并在附注中增加有关披露内容。 (二)整合现行规范性条款,充实完善相关内容 借鉴国际列报准则的有关内容,并吸收我国列报准则应用指南和讲解中的有关内容,本征求意见稿还在以下方面进行了修订:一是充实了持续经营的评价内容;二是明确了以权责发生制会计编制报表的相关内容,以与国际列报准则一致;三是明确了利得和损失项目的金额列报在原则上不得相互抵销;四是纳入了正常经营周期的定义;五是参考我国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判断以及当前国际上对“重要性”概念的最新进展,进一步完善了“重要性”的定义和判断;六是充实了附注披露内容,如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披露、报表重要项目的说明、终止经营的有关披露等。 三、《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 (一)充实了离职后福利的内容,新增了关于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规范 现行准则没有提出离职后福利的类别,除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各种社会保障费用和企业年金外,没有关于离职后福利的相关规范。征求意见稿增设“离职后福利”一章,区分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完整地规范了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主要理由:这有助于适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和企业职工薪酬制度的发展的需要,统一规范离职后福利适用的会计政策、披露要求等,使财务报告更充分地反映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对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二)充实了关于短期薪酬会计处理规范,将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养老、失业保险调整至离职后福利中 现行准则没有提出短期薪酬的概念,且许多与之相关的规范性条文分散在应用指南和讲解中。征求意见稿单设一章规范短期薪酬的会计处理。征求意见稿对短期薪酬的具体会计处理要求作了如下修订:一是将现行应用指南和讲解中关于带薪缺勤,利润分享计划的有关会计处理规定,纳入准则正文。这主要是对准则体例的调整,将具有规范性的条文尽可能纳入准则的正文。二是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实质上向职工提供了离职后福利,属于设定提存计划,将这部分内容调整至离职后福利。这主要是引入离职后福利计划后,对准则内容结构所作的调整;三是企业向职工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统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无法可靠获得时,可以采用成本计量。这主要是解决现行准则中非货币性福利计量不一致的问题,并提高准则的可操作性。 (三)充实了关于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规定 现行准则中提出了关于辞退福利的定义及其会计处理规定,但相对简单,例如,实务中企业向职工提供长期辞退福利的现象比较普遍,现行准则规定了长期辞退福利的折现率如何确定,但对其他变量所造成影响的处理尚未规范。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辞退福利与职工为企业提供的服务并不直接相关,要求明确区分辞退福利与离职后福利。同时,在报告期末十二月内不需要支付的辞退福利应适用其他长期福利的有关规定,这为职工内退等长期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提供了更充分的指南。 (四)引入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完整地规范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 现行准则中没有提及其他长期职工薪酬,征求意见稿提出,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包括除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和辞退福利以外的所有职工薪酬。对于不符合设定提存计划条件的其他长期职工福利,其确认与计量应适用设定受益计划的有关规定。主要理由,实务中企业提供的职工薪酬种类繁多,准则无法完全列举,在列举常见的三类职工薪酬(短期薪酬、离职后福利、辞退福利)的基础上,增设“其他长期职工薪酬”有助于囊括实务中可能存在的其他职工薪酬,以完整规范与职工薪酬相关的会计处理问题。 四、《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 (一)关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 现行2号准则正文中并未对长期股权投资的范围做出规定,《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明确长期股权投资主要包括四类,一是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二是投资企业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共同实施控制的权益性投资;三是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即对联营企业投资;四是投资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征求意见稿在整合以上内容明确规定长期股权投资范围的基础上,规定第四类改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资产的确认和计量》(简称22号准则)处理。理由是,与22号准则协调,有助于进一步规范有关会计处理;且按22号准则规定采用成本法计量,不会对实务产生过大的实质性影响。 (二)关于与有关企业会计准则的关键性概念保持一致的问题 本准则与合并财务报表、合营安排等准则项目有着紧密的联系,为保持我国准则体系内的协调一致,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在确定“控制”、“共同控制”和“合营企业”时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合营安排》进行判断。 (三)其他修订 1.明确规定投资企业采用成本法核算对被投资单位的投资时,投资企业确认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取消了现行准则中以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为限的规定。 2.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应如何确认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净损益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净资产变动的份额。 3.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在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与被投资单位之间发生的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 4.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因追加投资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应当改按权益法核算,并视同原持有的股权投资自取得之日起即按照权益法核算的账面价值加上新增投资成本之和作为权益法核算的初始投资成本。 5.明确规定了投资企业因增加投资或减少投资等原因导致对被投资单位的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发生变化的会计处理,即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随着以上变化相应在成本法、权益法之间的转换衔接,以及改按22号准则核算的衔接规定。 五、《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一)明确披露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目的。 与现行有关准则的披露要求不同,准则首先明确规定,披露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目的是有助于其财务报表的使用者评估企业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性质及相关的风险,以及这些权益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二)整合并优化在子公司、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中权益的披露。 1.统一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主要体现在:一是现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及《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均对在子公司的权益有披露要求,包括名称、注册地、业务性质、持股比例、表决权比例等,本准则对此予以统一;二是统一主要财务信息,现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要求披露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主要财务信息,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对此没有要求,本准则要求拥有重要少数股东权益的子公司、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均需要披露主要财务信息。 2.优化有关披露内容。与现有有关准则相比,本准则对一些披露内容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在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方面,现有准则要求披露的是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而本准则将母公司和子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考虑,要求披露少数股东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二是在重要限制方面,现有准则要求披露的是被投资单位向投资企业(或子公司向母公司)转移资金所受到的重要限制,本准则从不同报告主体(报告企业或集团)角度,对有关重要限制的披露进行了区分,要求披露集团内企业(或主体)之间相互转移资金受到的限制等。三是在失去对子公司控制时,现有准则要求披露该子公司的名称、母公司的持股比例和表决权比例、本期不再成为子公司的原因,以及其在处置日和上一会计期间资产负债表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金额以及本期期初至处置日的收入、费用和利润的金额等,本准则要求披露剩余权益投资的公允价值及按照公允价值重新计量产生的相关利得和损失金额。 (三)增加在结构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 我国现有《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4号——合并财务报表》中均不包括有关结构化主体的披露要求,本准则要求披露结构化主体的有关情况,既包括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也包括未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 对于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而言,本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向结构化主体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意图、类型、金额,包括帮助结构化主体获得财务支持的情况及意图等。 对于未纳入合并范围的结构化主体而言,本准则要求企业披露结构化主体的性质、目的、规模、活动及其融资方式、在财务报表中确认的相关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从结构化主体中获得的收益、收益类型等;提供财务支持或其他支持的,还应当披露支持的类型、数量及提供支持的原因、目的等。 六、《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一)外币“固定换固定”的配股权等归类为权益工具 现行第37号准则规定,如果金融工具为衍生工具,企业只有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金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时,才能确认为权益工具,即“固定换固定”。但是,对于以外币结算的衍生工具,固定金额的外币折算为企业的记账本位币后,就成为可变金额,故不满足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的“固定换固定”的要求,在现行准则下只能确认为金融负债。本征求意见稿允许以固定金额的任何货币换取固定数量的企业自身权益工具的配股权、期权或认股权证确认为权益工具,即外币的“固定换固定”。 主要理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通常不止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上市,并受不同国家或地区法律法规的监管,以“固定外币换固定”的配股权、期权或认股权证的情形越来越多。如按现行准则仍然 作为金融负债,对企业的财务报告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不符合交易的实质。将其确认为权益工具,可以反映其交易实质,使得中国企业更好地适应全球化发展。 (二)符合一定条件的可回售工具等归类为权益工具 现行第37号准则将可回售工具和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确认为金融负债。本征求意见稿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可回售工具和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归类为权益工具。 主要理由:对于可回售工具和发行方仅在清算时才有义务向另一方按比例交付其净资产的金融工具,在一些特定情况下,这两类工具代表企业对净资产的剩余索取权,若仍将这两类工具确认为金融负债,会导致财务信息缺乏相关性和可理解性。尤其是对一些开放式共同基金、信托等类型的主体,可能会导致其财务报表中仅有资产和负债而无权益。因此,本征求意见稿规定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将这两类工具确认为权益工具,从而改进对代表企业净资产剩余权益的金融工具的列报。 (三)补充了抵销的规定和披露要求 现行第37号准则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抵销作了原则性规定,但没有对其披露作出具体要求。本征求意见稿对抵销的原则进行了进一步地补充说明,并对抵销的金融工具和可执行的总互抵协议或类似协议下金融工具的披露做出了具体规定,要求企业披露相关数量信息并对抵销权利及其性质进行描述。 主要理由:目前,有条件的抵销条款常见于我国金融机构一些衍生工具的交易协议中。多数企业反映,现行第37号准则对抵销的规定过于原则化,在实务中不好运用。本征求意见稿对“已确认金额的法定权利”和“计划以净额结算”等规定进行了进一步说明,并且明确了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抵销的披露要求,要求同时反映金融工具的总额和净额,以及由抵销使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敞口和流动性风险敞口,提高财务报表的有用性和可比性。 (四)补充了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要求 现行第37号准则只笼统对不满足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条件的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进行了规定,本征求意见稿对已转移尚未全部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以及已全部终止确认、但转出方继续涉入的被转移金融资产的披露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了规定和补充。 主要理由:对金融资产转移的披露做进一步要求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例如,要求披露已转移尚未全部终止确认的金融资产和相关负债的关系,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估企业需要的现金流和企业能从该资产获取的现金流;要求披露被转移资产和相关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净头寸,有助于理解企业转移资产却未能终止确认时面临的净敞口;要求披露金融资产最大规模转移活动的时间段和确认的金额,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估转移是否集中于报告期末,并更好地评估已全部终止确认、但转出方继续涉入的被转移金融资产相关的风险。 (五)修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到期期限分析披露要求 现行第37号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剩余到期日所作的到期期限分析,以及管理这些金融负债流动性风险的方法。本征求意见稿阐明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纳入到期期限分析项目的范围,删除了要求披露金融资产到期期限分析的硬性规定,并对衍生和非衍生金融负债的到期期限分析分别不同情况处理,以减轻对衍生金融负债到期期限分析的披露要求。同时,规定只有当企业将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作为流动性风险管理的一部分,且披露金融资产的到期期限分析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恰当地评估企业流动性风险的性质和范围时,企业应当披露金融资产的到期期限分析。 主要理由:在实务中,要求披露金融资产的到期期限分析给很多并未将金融资产纳入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的企业(例如非金融机构)带来额外的数据收集、分析的成本,也并未达到提供更多有用信息的目的。因此,本征求意见稿删除了要求披露金融资产到期期限分析的硬性要求。 同时,对于某些衍生金融负债,很难披露剩余合同到期期限,而且披露也难以帮助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管理这些衍生金融负债流动性风险的程度。因此,本征求意见稿规定,只有衍生金融负债的合同到期期限对于理解现金流量时间分布是关键的,到期期限分析才应当包括剩余合同到期期限。 (六)删除有关金融工具公允价值部分披露要求 现行第37号准则规定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公允价值相关的披露要求,本征求意见稿删除了这部分内容。主要理由:部分公允价值 披露要求已在我部今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号——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中体现,删除该部分内容以保持整个准则体系的内在协调性,也与对应的国际准则保持一致。 七、《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 (一)关于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豁免规定 现行准则要求母公司将所有的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本征求意见稿借鉴原企业会计制度下关于企业集团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豁免规定,要求除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票或债券已公开交易的企业、正处于公开发行股票或债券过程中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企业以及其他需要对外提供合并财务报表的企业必须按照准则要求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外,其他企业集团是否编制合并会计报表由企业管理层自行确定。 (二)关于控制的定义和具体判断原则 现行准则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的权力。本征求意见稿在充分借鉴IFRS10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对我国实务可能带来的影响,就控制的定义和具体判断原则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改进控制的定义,强调控制构成的三要素为对被投资者的权力、可变回报以及能够行使权力影响可变回报。 2.引入实质性控制概念,即投资方虽持有小于50%的表决权,但综合考虑投资方拥有的表决权相对于其他各方拥有的表决权份额的大小、其他各方表决权的分散程度、潜在表决权、其他合约性安排、被投资方以往的表决权行使情况等所有因素和条件后仍可具有控制。 3.引入关于拥有决策制定权利的投资者是委托人还是代理人的判断指引。其中,代理人作为代表其他方行使权力的第三方,并不控制被投资方。 4.引入对被投资方可分割部分的控制。投资方通常是在被投资方整体层面对是否控制进行评估,但极个别情况下,可以将被投资方的一部分视为被投资方可分割的部分,进而判断是否控制该部分。 (三)其他修订 1.明确规定购买少数股权、不丧失控制权情况下处置部分对子公司投资交易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应作为权益性交易进行会计处理。 2.明确规定因抵销未实现内部销售损益导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在所属纳税主体的计税基础之间产生暂时性差异的,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应确认相应的所得税影响。 3.明确规定因处置部分股权投资或其他原因丧失对原有子公司控制权的,在合并财务报表层面应视为处置子公司同时取得一项新的投资性资产,对剩余股权应按照其丧失控制权日的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 4.明确规定子公司当期综合收益中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份额,应当合并利润表中综合收益总额项目下以 “归属于少数股东的综合收益总额”项目列示。 5.明确规定子公司少数股东分担的当期亏损超过了少数股东在该子公司期初所有者权益中所享有的份额的,其余额仍应当冲减少数股东权益。 八、《企业会计准则第X号——合营安排》 (一)关于合营安排的定义 将合营安排定义为“由两方或多方共同控制的安排”,并明确仅当针对相关活动的决策需经共同控制该安排的各方全体一致同意时,才存在共同控制。 (二)关于合营安排的分类 依据合营安排下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将合营安排划分为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共同经营中,合营者拥有合营安排资产的权利和承担负债的义务;合营企业中,合营者拥有合营安排净资产的权利。其中,单独主体的存在是某一合营安排被划分为合营企业的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单独主体的法律形式、合同条款及其他情况也可能会影响合营安排的划分,要求企业结合各相关因素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 (三)关于各参与方的会计处理 针对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分别规定了各参与方(包括合营者和对合营安排不享有共同控制的参与方)的会计处理方法,包括个别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层面,至于具体如何核算,则由长期股权投资、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其他相关企业会计准则予以规范。 (四)关于衔接规定 要求首次执行的企业应当对其合营安排进行重新评估,由于分类变化导致会计处理方法改变的,应进行追溯调整。 相关课程 2013中国新会计准则最新调整 :http://www.goldenfinance.com.cn/course-94156.htm
进项税额计算公式是什么
农产品是计算抵扣。当期允许抵扣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从农业生产者手中购进农产品,按收购发票和销售发票,注明的买价和9%扣除率计算进项税。 农产品加计扣除1%的计算:纳税人购进用于生产或委托加工13%税率货物的农产品,按照10%的扣除率计算进项税额,即对农产品深加工给予1%的加计扣除。可以抵扣的进项税额=原材料成本×1%。如果是以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销售液体乳及乳制品、酒及酒精、植物油的一般纳税人,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购进农产品为原料生产特定货物共有三种核定方法:投入产出法、成本法、参照法计算核定扣除。 当期允许抵扣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 (1)投入产出法=当期农产品耗用数量*农产品平均购买单价*扣除率/(1+扣除率); (2)成本法=当期主营业务成本*农产品耗用率*扣除率/(1+扣除率); (3)参照法:对新办的试点纳税人或者试点纳税人新增产品的,试点纳税人可参照所属行业或者生产结构相近的其他试点纳税人确定农产品单耗数量或者农产品耗用率。次年,试点纳税人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核定当期的农产品单耗数量或者农产品耗用率,并据此计算去确定当年允许抵扣的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同时对上一年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调整。核定的进项税额超过实际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其差额部分可以结转下期继续抵扣;核定的进项税额低于实际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其差额部分应按现行增值税的有关规定将进项税额做转出处理。
投入产出法怎样测算农产品单耗数量,公式是?谢谢老师 已知:按照投入产出法,当期农产品耗用数
您好,单位耗用农产品数量=本期生产耗用农产品数量÷本期入库产成品数量。
净资产变动额本年累计数计算公式
净资产=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或者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等)=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参考:http://www.dongao.com/zjzcgl/zjkjsw/201505/237628.shtml
总杠杆系数三种公式
总杠杆系数三种公式如下: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销量的变动率=M/(M-F)。财务杠杆系数=每股收益的变动率/息税前利润的变动率=EBIT/(EBIT-I-DP/(1-T))。联合杠杆系数=每股收益变化的百分比/营业收入变化的百分比=(EBIT+F)/[EBIT-I-PD/(1-T)]。相关解释:经营杠杆:反映产销量和息税前利润的杠杆关系,是指在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中由于存在固定性经营成本而使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财务杠杆:反映息税前利润和每股收益的杠杆关系,是指由于固定性资本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杠杆效应。总杠杆:是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连锁作用的结果,反映由于固定性经营成本和固定性资本成本的存在而导致的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产销量变动率的规律。财务管理三大杠杆区别1、特点不同财务杠杆又叫筹资杠杆或融资杠杆,它是指由于固定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2、功能不同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这种债务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称为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影响的是企业的息税后利润而不是息税前利润。3、作用不同财务杠杆是否给公司经营带来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关键在于该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是否大于银行利率水平,当银行利率水平固定时,公司的赢利水平低,股东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财务杠杆在此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发挥了负面作用,抑制了公司的成长。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为利息。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是: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负债资金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负效应,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主权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上升,则主权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主权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风险存在的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财务杠杆作用的后果1、不同的财务杠杆将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后果。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润率时。财务杠杆将发生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后果是企业所有者获得更大的额外收益。这种由财务杠杆作用带来的额外利润就是财务杠杆利益。2、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润率时。财务杠杆将发生负面的作用,其作用后果是企业所有者承担更大的额外损失。这些额外损失便构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经营杠杆、财务杠杆、总杠杆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三种公式: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DOL=(△EBIT/EBIT)/(△Q/Q)。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DFL=(△EPS/EPS)/(△EBIT/EBIT)。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或: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TL=(△EPS/EPS)/(△Q/Q)。杠杆效应的意义在于:经营杠杆是用来分析利润变动与业务量变动之间关系的经济概念,一般情况下利润增长率就会大于业务量增长率,其原因是由于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只要企业存在固定成本,就会存在此规律。财务杠杆作用是筹资管理中一个工具。主要是用来衡量企业制定的资金结构是否合理。也就是自有资金与借入资金的比例是否合理。总杠杆效应能够说明产销业务量变动对普通股收益的影响,据以预测未来的每股收益水平;揭示了财务管理的风险管理策略,即要保持一定的风险状况水平,需要维持一定的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可以有不同的组合。
经营杠杆系数和财务杠杆系数公式是怎样的
经营杠杆系数=(销售收入-变动成本)/(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 经营杠杆系数(DOL),也称营业杠杆系数或营业杠杆程度,是指息税前利润(EBIT)的变动率相对于产销量变动率的比。计算公式为DOL=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EBIT/EBIT)/(△Q/Q),△EBIT是息税前利润变动额,△Q为产销量变动值。
财务杠杆系数公式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为利息。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净财务杠杆公式
净财务杠杆计算公式为:净财务杠杆=净负债/股东权益。1、在改进杜邦分析体系中:权益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利息率)*净财务杠杆。其中,净经营资产净利率=税后净利率净经营资产周转率。2、财务杠杆系数(DFL)=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是固定的,与企业的营业利润无关。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盈余相关的固定财务费用相对减少,从而导致普通股股东的更大盈余。这种务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被称为财务杠杆,它影响公司的利息和息税后利润,而不是息税前利润。3、财务杠杆会对公司经营带来影响财务杠杆给公司经营带来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关键在于该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是否大于银行利率水平,当银行利率水平固定时,公司的盈利水平低,股东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财务杠杆在此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发挥了负面作用,抑制了公司的成长。4、净财务杠杆反映什么净财务杠杆高说明企业负债程度高,负债程度高说明企业对于负债利用的多,注重借钱为股东挣钱,注重杠杆的利用。所以,净财务杠杆高说明企业的理财业绩提高。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推导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DFL=(△EPS/EPS)/(△EBIT/EBIT)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为了便于计算,可将上式变换如下:由EPS=(EBIT-I)(1-T)/N△EPS=△EBIT(1-T)/N得DFL=EBIT/(EBIT-I)式中:I为利息;T为所得税税率;N为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扩展资料:财务杠杆系数可以用于预测企业的税后利润和普通股每股收益,但主要还是用于测定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一般认为,财务杠杆系数越大,税后利润受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影响越大,财务风险程度也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程度也越小。此说法不全面,未能指明财务杠杆系数的应用条件,容易导致误解,不能达到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根据财务杠杆系数的推导式计算方法可推导出,企业在达到财务效应临界点,即企业的息后利润(亦即公式中的分母“EBIT-I”)为零时,财务杠杆系数为无穷大,财务风险程度达到顶峰。但这只能限于理论表述,难以用实际资料加以证明。
财务杠杆三种公式最后写成小还是百分数
百分数。财务杠杆又叫筹资杠杆或融资杠杆,它是指由于固定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财务杠杆三种公式最后写成百分数。财务杠杆三种公式: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为利息。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包括哪些?
财务杠杆系数,一般用于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也称财务杠杆程度,其计算公式有哪些?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财务杠杆系数=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润总额=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推导过程:根据定义可知,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EPS/EPS)/(△EBIT/EBIT)因为,EPS1=(EBIT1-I)×(1-T)/nEPS2=(EBIT2-I)×(1-T)/n所以,△EPS=EPS2-EPS1=(EBIT2-EBIT1)×(1-T)/n=△EBIT×(1-T)/n△EPS/EPS1=△EBIT/(EBIT1-I)(△EPS/EPS1)/(△EBIT/EBIT1)=EBIT1/(EBIT1-I)即,财务杠杆系数DFL=EBIT1/(EBIT1-I)=EBIT/(EBIT-I)财务杠杆效应:在某一固定的债务与权益融资结构下由于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引起每股收益产生更大变动程度的现象。经营杠杆系数计算公式: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效应: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量一定程度的变动引起息税前利润产生更大程度变动的现象。总杠杆系数计算公式: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利润总额=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产销量变动率总杠杆效应:指由于固定经营成本和固定融资成本的存在,导致每股收益变动率大于营业收入变动率的现象。财务杠杆系数如何理解?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指的是企业的筹资方式,财务杠杆比率则可以量化反映公司债务筹资的比率,即企业的资本结构,包括产权比率,资产负债率等。
财务杠杆三种公式是怎么样的?
1、经营杠杆计算公式为: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2、财务杠杆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3、复合杠杆计算公式为: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或: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又叫筹资杠杆或融资杠杆,它是指由于固定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财务杠杆系数(DFL)=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这种债务对投资者收益的影响,称为财务杠杆,财务杠杆影响的是企业的息税后利润而不是息税前利润。经营管理财务杠杆是否给公司经营带来正面或者负面影响,关键在于该公司的总资产利润率是否大于银行利率水平,当银行利率水平固定时,公司的盈利水平低,股东没有得到应有的报酬,财务杠杆在此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发挥了负面作用,抑制了公司的成长。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公司的盈利能力低,借债资金利用率没有得到高效运作;公司没有重视内部经营管理,没有将有限的财务资源投资到企业最具有竞争力的业务上。
财务杠杆公式
财务杠杆又叫筹资杠杆或融资杠杆,它是指由于固定债务利息和优先股股利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幅度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幅度的现象。财务杠杆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拓展资料:财务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如果负债经营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上升,便称为正财务杠杆;如果使得企业每股利润下降,通常称为负财务杠杆。显而易见,在这种定义中,财务杠杆强调的是通过负债经营而引起的结果。有些财务学者认为财务杠杆是指在企业的资金总额中,由于使用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而对企业主权资金收益产生的重大影响。与第二种观点对比,这种定义也侧重于负债经营的结果,但其将负债经营的客体局限于利率固定的债务资金,笔者认为其定义的客体范围是狭隘的。企业在事实上是可以选择一部分利率可浮动的债务资金,从而达到转移财务风险的目的的。而在前两种定义中,笔者更倾向于将财务杠杆定义为对负债的利用,而将其结果称为财务杠杆利益(损失)或正(负)财务杠杆利益。这两种定义并无本质上的不同,但笔者认为采用前一种定义对于财务风险、经营杠杆、经营风险乃至整个杠杆理论体系概念的定义,起了系统化的作用,便于财务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和交流。从理论上讲,企业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可以反映财务风险的大小。这里需要指出,负债中包含有息负债和无息负债,财务杠杆只能反映有息负债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而没有反映无息负债,如应付账款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无息负债是正常经营过程中因商业信用产生的,而有息负债是由于融资需要借入的,一般金额比较大,所以是产生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如果存在有息负债,财务杠杆系数大于1,放大了息税前利润的变动对每股盈余的作用。
财务杠杆三种公式
财务杠杆三种公式: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或: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作用:1.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此时企业盈利,企业所使用的债务资金所创造的收益(即息税前利润) 除债务利息之外还有一部分剩余,这部分剩余收益归企业所有者所有。2.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企业所使用的债务资金所创造的利益不足支付债务利息,对不足以支付的部分企业便需动用权益性资金所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来加以弥补。这样便会降低企业使用权益性资金的收益率。由此可见,当负债在全部资金所占比重很大,从而所支付的利息也很大时,其所有者会得到更大的额外收益,若出现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其所有者会承担更大的额外损失。通常把利息成本对额外收益和额外损失的效应成为财务杠杆的作用。
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财务杠杆系数,是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一般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主权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息税前利润率上升,则主权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主权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
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为利息。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对于同时存在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且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融资租赁租金-(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扩展资料:财务杠杆作用是负债和优先股筹资在提高企业所有者收益中所起的作用,是以企业的投资利润与负债利息率的对比关系为基础的。1、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息率。此时企业盈利,企业所使用的债务资金所创造的收益(即息税前利润) 除债务利息之外还有一部分剩余,这部分剩余收益归企业所有者所有。2、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企业所使用的债务资金所创造的利益不足支付债务利息,对不足以支付的部分企业便需动用权益性资金所创造的利润的一部分来加以弥补。这样便会降低企业使用权益性资金的收益率。由此可见,当负债在全部资金所占比重很大,从而所支付的利息也很大时,其所有者会得到更大的额外收益,若出现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息率时,其所有者会承担更大的额外损失。通常把利息成本对额外收益和额外损失的效应成为财务杠杆的作用。财务杠杆作用的后果不同的财务杠杆将在不同的条件下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产生不同的后果。1、投资利润率大于负债利润率时。财务杠杆将发生积极的作用,其作用后果是企业所有者获得更大的额外收益。这种由财务杠杆作用带来的额外利润就是财务杠杆利益。2、投资利润率小于负债利润率时。财务杠杆将发生负面的作用,其作用后果是企业所有者承担更大的额外损失。这些额外损失便构成了企业的财务风险,甚至导致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务杠杆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DFL=(△EPS/EPS)/(△EBIT/EBIT)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为了便于计算,可将上式变换如下:由EPS=(EBIT-I)(1-T)/N△EPS=△EBIT(1-T)/N得DFL=EBIT/(EBIT-I)式中:I为利息;T为所得税税率;N为流通在外普通股股数。扩展资料:财务杠杆系数可以用于预测企业的税后利润和普通股每股收益,但主要还是用于测定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一般认为,财务杠杆系数越大,税后利润受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影响越大,财务风险程度也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程度也越小。此说法不全面,未能指明财务杠杆系数的应用条件,容易导致误解,不能达到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根据财务杠杆系数的推导式计算方法可推导出,企业在达到财务效应临界点,即企业的息后利润(亦即公式中的分母“EBIT-I”)为零时,财务杠杆系数为无穷大,财务风险程度达到顶峰。但这只能限于理论表述,难以用实际资料加以证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务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为利息。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为利息。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为利息。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
财务杠杆三种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三种公式:1、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2、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3、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或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相关内容解释:财务杠杆系数可以用于预测企业的税后利润和普通股每股收益,但主要还是用于测定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一般认为,财务杠杆系数越大,税后利润受息税前利润变动的影响越大,财务风险程度也越大;反之,财务杠杆系数越小,财务风险程度也越小。此说法不全面,未能指明财务杠杆系数的应用条件,容易导致误解,不能达到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目的。根据财务杠杆系数的推导式计算方法可推导出,企业在达到财务效应临界点,即企业的息后利润(亦即公式中的分母“EBIT-I”)为零时,财务杠杆系数为无穷大,财务风险程度达到顶峰。但这只能限于理论表述,难以用实际资料加以证明。
财务杠杆三种公式是什么?
1、经营杠杆经营杠杆是指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的杠杆效应。计算公式为:经营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的简化公式为:报告期经营杠杆系数=基期边际贡献/基期息税前利润。2、财务杠杆财务杠杆是指由于债务的存在而导致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的杠杆效应。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息税前利润-基期利息)。对于同时存在银行借款、融资租赁,且发行优先股的企业来说,可以按以下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融资租赁积金-(优先股股利/1-所得税税率)]。3、复合杠杆复合杠杆是指由于固定生产经营成本和固定财务费用的存在而导致的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大于产销业务量变动的杠杆效应。其计算公式为:复合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产销业务量变动率或:复合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
经营杠杆系数与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
经营杠杆系数=边际贡献/息税前利润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总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系数*财务杠杆系数经营杠杆利益是在扩大销售额(营业额)的条件下,由于经营杠杆示意图经营成本中固定成本相对降低,所带来增长程度更快的经营利润。在一定产销规模内,由于固定成本并不随销售量(营业量)的增加而增加,反之,随着销售量(营业量)的增加,单位销量所负担的固定成本会相对减少,从而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系数计算为了对经营杠杆进行量化,企业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中把利润变动率相当于产销量(或销售收入)变动率的倍数称之为“经营杠杆系数”、“经营杠杆率”,并用公式加以表示。计划期经营利润计算公式在求得经营杠杆系数以后,假定固定成本不变,即可用下列公式预测计划期的经营利润:计划期经营利润=基期经营利润×(1+产销量变动率×经营杠杆系数)在某一固定成本比重的作用下,销售量变动对利润产生的作用,被称为经营杠杆。由于经营杠杆对经营风险的影响最为综合,因此常常被用来衡量经营风险的大小。经营杠杆的大小一般用经营杠杆系数表示,即EBIT变动率与销售量变动率之间的比率。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经营杠杆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即:DFL=(ΔEPS/EPS)/(ΔEBIT/EBIT)。其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Δ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基期每股利润假如公司发行优先股和向银行借款,可以按下列简化公式计算财务杠杆系数=息税前利润/息税前利润-利息-优先股股利/1-企业所得税即:DFL=EBIT/EBIT-I-d/(1-t)。扩展资料:财务风险和财务杠杆系数的关系: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负债资金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正效应,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负效应,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财务杠杆系数的高低。一般情况下,财务杠杆系数越大,主权资本收益率对于息税前利润率的弹性就越大。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上升,则主权资本收益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上升;如果息税前利润率下降,那么主权资本利润率会以更快的速度下降,从而风险也越大。反之,财务风险就越小。财务风险存在的实质是由于负债经营从而使得负债所负担的那一部分经营风险转嫁给了权益资本。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务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财务杠杆系数,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财务杠杆系数计算公式为DFL=EBIT/(EBIT-I)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I为利息。财务杠杆系数(DFL,DegreeOfFinancialLeverage),是指普通股每股税后利润变动率相对于息税前利润变动率的倍数,也叫财务杠杆程度,通常用来反映财务杠杆的大小和作用程度,以及评价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财务杠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财务杠杆系数=普通股每股收益变动率/息税前利润变动率。式中:DFL为财务杠杆系数;△EPS为普通股每股利润变动额;EPS为变动前的普通股每股利润;△EBIT为息税前利润变动额;EBIT为变动前的息税前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