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

1972年5月16日,(  )的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N)推出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外汇期货的诞生。

【答案】:B1972年-5月16日,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分部(IMN)推出外汇期货合约,标志着外汇期货的诞生。

振奋!报告称人民币已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超过日元、英镑

7月2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的“2021国际货币论坛”在北京举办。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24日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1》显示,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为5.02,同比大幅增长54.20%,创下 历史 新高。人民币使用程度超过日元和英镑,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2020年四个季度,RII分别为4.10、5.19、5.14、5.02,呈现出大幅攀升、高位震荡特点。 同一时期,主要货币国际化指数的变动情况为,美元从49.52到51.27,欧元从29.84到26.17,日元从3.34到4.91,英镑从4.00到4.15。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在2020年上半年超过日元和英镑,并连续三个季度在主要国际货币排名中位列第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所长张杰表示,要看清楚人民币的国际化或者国际使用,我们需要转换角度,那就是着眼于大国货币视角。大国货币有些基本的条件,币制统一、币值稳定、币制独立、国际使用或国际化,国际化只是人民币成为大国货币的一个条件,或许还不是最重要的条件。从理论逻辑看,人民币要成为大国货币,似乎要步英镑和美元后尘,需要照样学样。但若着眼 历史 逻辑,人民币要成为大国货币,必然走自己的路。 RII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 报告指出,RII大幅增长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人民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职能继续巩固:2020年,经常项目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额达到6.77万亿元,同比增长12.09%,占我国对外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18.44%;全球范围内,国际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份额为2.91%,较上年提高了18.40%。 第二,人民币金融交易职能显著增强:在全球直接投资持续低迷之际,人民币直接投资规模达到3.81万亿元,同比增长37.05%,创下近五年内最快增速;2020年底,由直接投资、国际信贷、国际债券与票据等共同决定的人民币国际金融计价交易综合占比达到9.89%,同比增长84.23%,成为RII攀升的主要动力。 第三,人民币国际储备职能进一步显现: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官方外汇储备中的人民币资产份额达到2.25%,同比增长14.80%;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SDR)中的相对份额为10.83%,较上一年度小幅回升,与初始权重基本持平。 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主要挑战 报告指出,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更加激烈的国际货币竞争。 一是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美元、欧元的激烈竞争。疫情造成的供应链中断、经济下行压力越大,国际金融市场越恐慌,作为主要避险货币,美元的网络外部性就越强。美元指数时隔4年后再次攀升至103高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人民币的国际使用。欧元也在抓住机遇巩固自身的货币地位。欧盟退出数字链,加快数字欧元建设,旨在未来5年内提升欧元国际化程度。 二是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与守住风险底线。国际货币对自由使用有很高的要求。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侧重于跨境贸易结算,对资本项目可兑换要求相对较低。虽然货币国际化并不必然以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为前提,但是目前金融交易已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驱动力,有必要解决利弊取舍、项目匹配、政策协调的问题,加速开放金融市场、进一步减少资本项目管制。立足“十四五”时期我国新发展格局和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目标,亟需探讨与之相匹配的资本项目可兑换目标、次序、风险和路线,重新评估金融管理框架,针对跨境资本流动,建立常态化管理体系与应急处置机制。 三是人民币流入流出以及投资融资功能失衡。2020年,在疫情海外蔓延叠加全球货币“大放水”的情形下,巨额外资单向流入我国,大量增持人民币金融资产。此类资金流动具有短期性、波动性,来得快去得也快。如果出现外部环境恶化,或是遭遇国际政治经济博弈的特殊时点,大规模集中性资本外逃必然会冲击人民币汇率、危害经济金融稳定、打击人民币国际化信心。 与人民币资产备受国际投资青睐以及全球债务规模快速膨胀形成鲜明对比,人民币在国际融资领域遇阻。根据BIS统计,2020年人民币计价国际债券余额较2015年高位萎缩了约30%。人民币资金流向以及功能上的非平衡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中长期发展不利。 报告提出,要站在经济金融安全的高度重新审视人民币国际化的意义和价值。平衡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在十四五期间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报告建议在十四五期间加快拓展人民币跨境使用场景。应高度重视跨境人民币交易的零售端和个人支付,提升资金流动便利化水平,发挥数字技术、数字货币的弯道超车功能,促进服务贸易领域人民币跨境使用。应深入挖掘人民币国际金融交易功能的现实可行性,继续优化和完善债券市场对外开放制度、简化境外机构入市流程、整合入市渠道,为国际投资者提供更加友好、便利的投资环境,扩大熊猫债券发行规模。要打破部门利益,鼓励央企、国企在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活动中带头使用人民币,尽快解决阻碍企业使用人民币的制度和政策障碍。 畅通双循环促进人民币国际化 报告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与货币国际化”这一主题,从世界与中国、 历史 与现实、机遇与挑战等多个维度,全面深入地探讨了双循环与人民币国际化等重要问题。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如何依托国内市场,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金融新体制,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供高水平的金融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IMI副所长王芳指出,面对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紧张,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同比大幅度提高。人民币稳定跻身于主要国际货币行列。理论分析和 历史 经验表明,高水平的经济内、外双循环才能支撑起主权信用货币的高水平国际使用。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再上新台阶创造重大 历史 机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部署,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全方位增强人民币硬实力与软实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要瞄准问题,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首先,畅通国内大循环要选准生产端和市场端突破口,抓住提升供给创造需求能力和提高国家治理水平两个关键问题,释放国内大市场的潜力与魅力,保障人民币资产盈利性和安全性。 其次,畅通国际大循环要以立足中国本土的高水平开放为突破,保障人民币供给充裕和使用便利。通过多种形式贸易创新重塑中资企业和机构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高话语权。 最后,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和离岸人民币市场对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基于制度规则和市场使用加速形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网络效应。 中国资本市场再往前看必然具有中国特色 张杰表示,中国既往40多年的政策中,实际上资本市场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它的宏观责任,就是给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济高增长提供金融支持。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理解为什么不能一味强调中国的资本市场要与国际接轨。实际上从金融角度看,中国的资本市场过往具有中国特色,再往前看必然也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指出,双循环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转型,这是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尤其是中国经济战略目标以及中国经济增长结构的变化,而做出的重要决策。在双循环发展战略中,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实际上面临着重要的问题。要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推动中国金融的结构性变革,从而推动中国产业转型,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围绕资本市场,建立一个生态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金融的变革主要是通过构造新的金融业态来完成在双循环发展战略中的产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其次,要着眼于未来,建立现代金融理念。围绕资本市场发展,形成新金融业态和新资本业态。要深刻理解这种新金融业态主要是着眼于未来,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新金融业态。它看起来有点脱实向虚,但是它和未来的“实”是有紧密的联系,这个未来的“实”代表新产业的竞争力。 第三,进一步完善注册制改革。其一,注册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如何让 科技 型企业成为上市公司的主体,资本市场如何服务于这些企业,是中国资本市场面前的重要任务。其二,注册制改革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注册制改革对中国产业转型,解决“卡脖子”工程、“卡脖子”技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其三,要认真总结注册制实施两年来的经验和问题。最近一年多来,中国上市公司结构的变化,包括投资理念的变化、估值的变化,都说明注册制改革的主流是正确的。 巴塞尔监管规则并不是保守封闭、一成不变的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原副主席王兆星在本次论坛上表示,巴塞尔资本协议是国际金融规则惯例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国金融业推进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必须要研究和参照的规则。 王兆星表示,巴塞尔监管规则并不是保守封闭、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金融业态和金融风险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完善的。中国金融监管部门也并不是完全照搬全抄,而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实施金融监管规则,有遵循、有创新、有发展,有些领域更严格,有些领域更灵活,注重补齐监管体系的弱项短板。在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第二,巴塞尔监管规则在我国的实施及变化。巴塞尔委员会所制定的规则不是法定统一标准,是参照标准,应充分考虑我国银行业的特点来借鉴、实施相关规则。我国金融监管部门结合实际,对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杠杆率、风险权重、拨备等进行了调整优化,并结合国情实施高风险金融机构恢复与处置计划、发展绿色金融、规范互联网金融平台等。

为什么美元是国际货币?

一、美元为什么成为世界流通货币  一国的信用货币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的条件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①发行这种信用货币的国家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占有重要的或统治的地位。只有当一个国家在世界范围的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中占有重要地位,同各国有着广泛的贸易、金融联系时,它的信用货币才会在国际间被广泛使用,并顺利地被接受。  ②这种信用货币必须具有相当大的稳定性。而由于任何信用货币本身都是没有价值的,要保持其稳定性,就必须与黄金发生联系,即能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汇价兑换成黄金。因此,有关国家必须具有足够的黄金储备,才能保证其信用货币的稳定性。  ③某个国家的货币虽然可以在彼此经济联系密切的国家之间充当支付手段,但要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取得储备货币的资格,还要得到所有国家的确认,这就必须通过国际协议来实现。如果上述条件发生变化,它就不能再当作世界货币来发挥作用。因此,与黄金不同,一国的信用货币当作世界货币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不稳定的,是包含着矛盾和危机的。  显然,美元具备以上3点!  二、国际间为什么结算不用黄金  黄金作为国际结算中最终的清偿手段和最可靠的储备资产的作用,仍然不是任何信用货币所能取代的。所以,黄金最终仍然在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但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地位,所以,他也是可以作为国际间结算的。  三、作为世界货币的时间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协议,确定以美元作为各国货币定值的标准和储备货币,而美国则承担义务,将各国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这样,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70%以上黄金储备的美元,取得了“等同黄金”的地位,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工具。这就是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四、其他  狗日的美帝国,确实从中间占了不少便宜,特别是获得巨额的铸币税和弥补自己的财政赤字!全世界人民都知道这一点,但是其强大的经济后盾,不是别的国家能够替代的,就像人人都想当国家主席,但不是人人都能当的。所以人民币一直想挑战美元地位,美国就给咱中国制造麻烦。希望人民币有一天能够替代美元!你我生活就富裕了!  参考:货币战争美国今天的美元霸权全球地位的获得,和国际货币体系史上的两次重大事件有关:  1、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二战结束,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精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建立起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使之成为支撑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美国的美元霸权全球地位,是如何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的建立获得利益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以美国自身的利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大国竞争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美国为达到此目的的背景和手段——美元全球霸权的确立,它绝不是天意而为的,而是几代美国总统近百年精心谋略和布局的结果。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经济规模,早在19世纪未己经超越大英帝国了。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接近全球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但是在当时的国际经济格局中,美国的不平等地位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中国。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仍然是英、法两国,美国是参与者,但不是国际秩序的决定者。当时国际货币体系是以英镑和法郎为主的,其中英镑承担着类似于今天美元的角色。法郎相当于今天的欧元或日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国力元气大伤。所以在20年代和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英镑、法郎、美元、马克、日元,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安,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但是此时,美元仍然未能动摇英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在世界第一的位置等了40多年的时间,美国的韬光养晦实在不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英国、法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  1943年,当年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的优势,以及英、法两国战后必然的衰落,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最终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就成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思熟虑并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精心设计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出台了。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内容有:  1、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定价格,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 671克黄金,以黄金为价值基础,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即美元黄金本位制。  2、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把美元的含金量作为各国规定货币平价的标准,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可按各国货币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之比来确定,这称为法定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即其他货币与美元保持的汇率,间接与黄金建立联系,进而决定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  4、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国际收支。如果会员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取得贷款来进行调节。  通过上述的4 种手段,美国以它的经济实力+黄金储备为国家信用并作为美元信用的基础,使美元有了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的信心,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硬通货地位,并逐渐的排挤英镑成为新的外汇储备货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过程)。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美国也正式取代大英帝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二战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最大受益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2、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崩溃,美元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中偷取了黄金的生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难道不是美元的噩耗吗?不是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成为美国衰落的象征吗?为什么说美元反而获得了利益,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中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呢?  1961年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使美国筋疲力尽,使它的财政赤字连年扩大,美国政|府被迫开始大量发行美元来弥补这些财政赤字。到1968年,美国官方储备的黄金大幅减少,由1945年有7亿盎司(21770吨)下降到2.96亿盎司(约合9200吨)。到197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仅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15.5%  当美国储备的黄金大量减少AVS美国发行的美元大量增多,市场就会产生美元即将大幅贬值而金价将会上涨的预期,于是促使欧洲各国纷纷抛出美元,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这时美元危机就产生了。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的来临,尽管美国尝试用黄金价格的双轨制试图解决危机,但是8月金融市场上盛传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大量美元兑换美国政|府所储备黄金的消息,让美国更深地感受到:必须要尽快为美元寻找到更适合发展的出路,避免类似的危机严重威胁美元的生命和美国的金融安全。  那么,美国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这就是让那个成立有26年的历史,并由美国一手缔造为美国的全球经济霸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结束,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以美元(而不是黄金)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代经济史上那精彩的一幕: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8月15日,采取了强硬措施。首先,他宣布从此以后美国将不再自动地向外国中央银行出售黄金挽回美元,(美国政|府说不挂钩就不挂钩了,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反对这种只有美国收益的无耻的耍赖手段),从而结束了美国黄金不断外流的局面。这个措施实际上切断了美元与黄金之间仅存的一点联系。其次,他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的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直到美国的贸易伙伴同意其货币对美元升值为止。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正式解体!  美国建立了以美元(而不是黄金)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的阴谋今天已经得逞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国即开始疯狂的印刷美元(买全世界的资源都是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并用美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美元送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保证其含有“价值”。美元已经成了一个能够自我繁殖的妖怪货币,并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  美国今天的美元霸权全球地位的获得,和国际货币体系史上的两次重大事件有关:  1、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1945年二战结束,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精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先后建立起了关贸总协定(世贸组织的前身)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使之成为支撑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格局的三大支柱。人们又习惯称之为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美国的美元霸权全球地位,是如何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的建立获得利益的呢?  下面就让我们以美国自身的利益、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大国竞争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美国为达到此目的的背景和手段——美元全球霸权的确立,它绝不是天意而为的,而是几代美国总统近百年精心谋略和布局的结果。  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它的经济规模,早在19世纪未己经超越大英帝国了。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接近全球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但是在当时的国际经济格局中,美国的不平等地位有点类似于今天的中国。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仍然是英、法两国,美国是参与者,但不是国际秩序的决定者。当时国际货币体系是以英镑和法郎为主的,其中英镑承担着类似于今天美元的角色。法郎相当于今天的欧元或日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国力元气大伤。所以在20年代和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国际货币体系分裂成几个相互竞争的货币集团——英镑、法郎、美元、马克、日元,各国货币竞相贬值,动荡不安,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解决自身的国际收支和就业问题。但是此时,美元仍然未能动摇英镑的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地位。(在世界第一的位置等了40多年的时间,美国的韬光养晦实在不简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的经济政|治实力发生了重大变化,德、意、日是战败国,国民经济破坏殆尽。英国、法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登上了资本主义世界盟主地位。  1943年,当年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如何凭借自己的黄金储备的优势,以及英、法两国战后必然的衰落,建立起有利于美国的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最终以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新的世界货币,就成了美国总统罗斯福深思熟虑并要及时解决的问题。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精心设计的“布雷顿森林协定”出台了。  “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内容有:  1、美元与黄金挂钩。规定1盎司黄金=35美元的官定价格,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 671克黄金,以黄金为价值基础,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即美元黄金本位制。  2、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把美元的含金量作为各国规定货币平价的标准,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可按各国货币含金量与美元含金量之比来确定,这称为法定汇率。  3、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即其他货币与美元保持的汇率,间接与黄金建立联系,进而决定各成员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  4、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调节国际收支。如果会员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可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取得贷款来进行调节。  通过上述的4 种手段,美国以它的经济实力+黄金储备为国家信用并作为美元信用的基础,使美元有了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的信心,从而确立了美元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硬通货地位,并逐渐的排挤英镑成为新的外汇储备货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过程)。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美国也正式取代大英帝国在国际货币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主导地位,成为二战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的最大受益者和“游戏规则”的制定者。  2、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崩溃,美元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中偷取了黄金的生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难道不是美元的噩耗吗?不是动摇了美元的地位,成为美国衰落的象征吗?为什么说美元反而获得了利益,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中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呢?  1961年美国卷入了越南战争,这场长达14年的战争使美国筋疲力尽,使它的财政赤字连年扩大,美国政|府被迫开始大量发行美元来弥补这些财政赤字。到1968年,美国官方储备的黄金大幅减少,由1945年有7亿盎司(21770吨)下降到2.96亿盎司(约合9200吨)。到197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仅占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的15.5%  当美国储备的黄金大量减少AVS美国发行的美元大量增多,市场就会产生美元即将大幅贬值而金价将会上涨的预期,于是促使欧洲各国纷纷抛出美元,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黄金,这时美元危机就产生了。  1971年7月,第七次美元危机的来临,尽管美国尝试用黄金价格的双轨制试图解决危机,但是8月金融市场上盛传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大量美元兑换美国政|府所储备黄金的消息,让美国更深地感受到:必须要尽快为美元寻找到更适合发展的出路,避免类似的危机严重威胁美元的生命和美国的金融安全。  那么,美国的方法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这就是让那个成立有26年的历史,并由美国一手缔造为美国的全球经济霸权立下汗马功劳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结束,依靠独步全球的经济总量,垄断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地位,刺杀了黄金偷取了黄金的生命,建立了以美元(而不是黄金)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现代经济史上那精彩的一幕:尼克松总统在1971年8月15日,采取了强硬措施。首先,他宣布从此以后美国将不再自动地向外国中央银行出售黄金挽回美元,(美国政|府说不挂钩就不挂钩了,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能力反对这种只有美国收益的无耻的耍赖手段),从而结束了美国黄金不断外流的局面。这个措施实际上切断了美元与黄金之间仅存的一点联系。其次,他宣布对所有美国进口的商品征收10%的附加税,直到美国的贸易伙伴同意其货币对美元升值为止。 布雷顿森林体系从此正式解体!  美国建立了以美元(而不是黄金)为基础的全球经济霸权的阴谋今天已经得逞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美国即开始疯狂的印刷美元(买全世界的资源都是用美国的印钞机印出来的一张纸),并用美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美元送到全球任何一个地方,保证其含有“价值”。美元已经成了一个能够自我繁殖的妖怪货币,并成为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币种。  更多详情参考  http://59046499.blog.163.com/blog/static/21853872007112423425647/  http://59046499.blog.163.com/blog/static/21853872007112425122342/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哪五个阶段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世界上首次出现的国际货币制度是国际金本位制,1880-1914年的35年间是国际金本位制的黄金时代。在这种制度下,黄金充当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之间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比例决定,黄金可以在各国间自由输出输入,在“黄金输送点”的作用下,汇率相对平稳,国际收支具有自动调节的机制。由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参战国纷纷禁止黄金输出和纸币停止兑换黄金,国际金本位制受到严重削弱,之后虽改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但因其自身的不稳定性都未能持久。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冲击下国际金本位制终于瓦解,随后,国际货币制度一片混乱,直至1944年重建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剧烈的通货膨胀。战后,欧洲各国经济实力大大削弱,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黄金储备迅速增长,约占当时资本主义各国黄金储备的3/4。西欧各国为弥补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大量美元,出现了“美元荒”。国际收支大量逆差和黄金外汇储备不足,导致多数国家加强了外汇管制,对美国的对外扩张形成严重障碍,美国力图使西欧各国货币恢复自由兑换,并为此寻求有效措施。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由44国参加的“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这个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是: (1) 以黄金作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2) 实行固定汇率制。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预先安排的资金融通措施,保证向会员国提供辅助性储备供应。 (4) 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性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措施。这个货币体系实际上是美元——黄金本位制,也是一个变相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种种缺陷也渐渐地暴露出来。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1971年8月15日美国公开放弃金本位,同年12月美国又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1972年6月到1973年初,美元又爆发两次危机,同年3月12日美国政府再次将美元贬值。1974年4月1日起,国际协定上正式排除货币与黄金的固定关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国际货币制度又一次陷于混乱,导致国际金融形势动荡不安。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举行会议,达成了著名的“牙买加协定”。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第二次修正案》,并于1978年4月1日正式生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制度牙买加体系。  牙买加体系的实行,对于维持国际经济运转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牙买加体系并非是理想的国际货币制度,它目前仍存在着一些缺陷,国际货币制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国际货币制度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②汇率制度的安排;③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从国际金本位制到布雷顿森林体系再到牙买加体系的演变过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确定的汇率制度有哪几种

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3、浮动汇率制度下面是详细的!汇率制度是指各国普遍采用的确定本国货币与其它货币汇率的体系。汇率制度在汇率的确定,汇率的变动等方面都有具体规定,因此,汇率制度对各国汇率的决定有重大影响。回顾和了解汇率制度,可以使我们对国际金融市场上汇率的波动有更深刻的理解。 在国际金融史上,一共出现了三种汇率制度,即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 1、金本位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即各国在流通中使用具有一定成色和重量的金币作为货币,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在金本位体系下,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例如一个英镑的含金量为113.0015格林,而一个美元的含金量为23.22格林,则: 1英镑=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当然,这种固定汇率也要受外汇供求、国际收支的影响,但是汇率的波动仅限于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黄金输送点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 当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逆差,外汇汇率上涨超过黄金输出点,将引起黄金外流,货币流通量减少,通货紧缩,物价下降,从而提高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输出增加,输入减少,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当国际收支发生顺差时,外汇汇率下跌低于黄金输入点,将引起黄金流入,货币流通量增加,物价上涨,输出减少,输入增加,最后导致国际收支恢复平衡。由于黄金输送点和物价的机能作用,把汇率波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对汇率起到自动调节的作用,从而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35年间,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的汇率从未发生过升贬值波动。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入,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固定汇率制保障了国际贸易和信贷的安全,方便生产成本的核算,避免了国际投资的汇率风险,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但是,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也可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二战中的45个同盟国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村召开了“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财长助理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合作机构(1945年12月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汇率制度,概括起来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双挂钩”制度。具体内容是:美国公布美元的含金量,1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美元与黄金的兑换比例为1盎司黄金=35美元。其它货币按各自的含金量与美元挂钩,确定其与美元的汇率。这就意味着其他国家货币都钉住美元,美元成了各国货币围绕的中心。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限度内波动,1971年12月后调整为平价上下2.25%波动,超过这个限度,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保持汇率的稳定。只有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才允许贬值或升值。各会员国如需变更平价,必须事先通知基金组织,如果变动的幅度在旧平价的10%以下,基金组织应无异议;若超过10%,须取得基金组织同意后才能变更。如果在基金组织反对的情况下,会员国擅自变更货币平价,基金组织有权停止该会员国向基金组织借款的权利。 综上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实质上是一种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它兼有固定汇率与弹性汇率的特点,即在短期内汇率要保持稳定,这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固定汇率制;但它又允许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性不平衡时可以随时调整,这类似弹性汇率。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贬值和美元停兑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崩溃,尽管1971年12月十国集团达成了《史密森协议》,宣布美元贬值,由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调整到38美元,汇兑平价的幅度由1%扩大到2.5%,但到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固定汇率制解体的原因主要是美元供求与黄金储备之间的矛盾造成的。货币间的汇兑平价只是战后初期世界经济形势的反映,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高估美元,低估黄金,而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复苏和迅速发展,美国的霸权地位不断下降,美元灾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的恶化,特别是美国为发展国内经济及对付越南战争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又不断增加货币发行,这使美元远远低于金平价,使黄金官价越来越成为买方一相情愿的价格。加之国际市场上投机者抓住固定汇率制的瓦解趋势推波助澜,大肆借美元对黄金下赌注,进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额供应和对黄金的超额需求,最终美国黄金储备面临枯竭的危机,不得不放弃美元金本位,导致固定汇率制彻底崩溃。 3、浮动汇率制度 一般讲,全球金融体系自1973年3月以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就不复存在,而被浮动汇率制度所代替。 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主要工业国,如、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其他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仍然实行钉住的汇率制度,其货币大都钉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 在实行浮动汇率制后,各国原规定的货币法定含金量或与其他国家订立纸币的黄金平价,就不起任何作用了,因此,国家汇率体系趋向复杂化、市场化。 在浮动汇率制下,各国不再规定汇率上下波动的幅度,中央银行也不再承担维持波动上下限的义务,各国汇率是根据外汇市场中的外汇供求状况,自行浮动和调整的结果。同时,一国国际收支状况所引起的外汇供求变化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国际收支顺差的国家,外汇供给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下跌、汇率下浮;国际收支逆差的国家,对外汇的需求增加,外国货币价格上涨、汇率上浮。汇率上下波动是外汇市场的正常现象,一国货币汇率上浮,就是货币升值,下浮就是贬值。 应该说,浮动汇率制是对固定汇率制的进步。随着全球国际货币制度的不断改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78年4月1日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具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现在各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多种多样,有单独浮动、钉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待。 (1).单独浮动(Single Float)。指一国货币不与其它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其汇率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来决定,目前,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实行单独浮动。 (2).钉住浮动(Pegged Float)。指一国货币与另一种货币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的浮动而浮动。一般地,通货不稳定的国家可以通过钉住一种稳定的货币来约束本国的通货膨胀,提高货币信誉。当然,采用钉住浮动方式,也会使本国的经济发展受制于被钉住国的经济状况,从而蒙受损失。目前全世界约有一百多多个国家或地区采用钉住浮动方式。 (3).弹性浮动(Elastic Float)。指一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对钉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可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经济指标对汇率进行调整,从而避免钉住浮动汇率的缺陷,获得外汇管理、货币政策方面更多的自主权。目前,巴西、智利、阿根廷、阿富汗、巴林等十几个国家采用弹性浮动方式。 (4).联合浮动(Joint Float)。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货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的浮动汇率。欧盟(欧共体)11国1979年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设立了欧洲货币单位(ECU),各国货币与之挂钩建立汇兑平价,并构成平价网,各国货币的波动必须保持在规定的幅度之内,一旦超过汇率波动预警线,有关各国要共同干预外汇市场。1991年欧盟签定了《马斯赫特里特条约》,制定了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表,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欧洲货币一体化得以实现,欧盟这样的区域性的货币集团已经出现。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过去美元在国际金融的一统天下,正在向多极化发展,国际货币体系将向各国汇率自由浮动、国际储备多元化、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是什么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金融秩序又复动荡,国际社会及各方人士也纷纷探析能否建立一种新的国际金融体系,提出了许多改革主张,如恢复金本位,恢复美元本位制,实行综合货币本位制及设立最适货币区等,但均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直至1976年1月,经过激烈争论,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IMF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一、牙买加协议的主要内容 1、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改革。牙买加协议正式确认了浮动汇率制的合法化,承认固定汇率制与浮动汇率制并存的局面,成员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同时IMF继续对各国货币汇率政策实行严格监督,并协调成员国的经济政策,促进金融稳定,缩小汇率波动范围。 2、推行黄金非货币化。 协议作出了逐步使黄金退出国际贷币的决定。并规定:废除黄金条款,取消黄金官价,成员国中央银行可按市价自由进行黄金交易;取消成员国相互之间以及成员国与IMF之间须用黄金清算债权债务的规定,IMF逐步处理其持有的黄金。 3、增强特别提款权的作用。 主要是提高特别提款权的国际储备地位,扩大其在IMF一般业务中的使用范围,并适时修订特别提款权的有关条款。 4、增加成员国基金份额。 成员国的基金份额从原来的292亿特别提款权增加至390亿特别提款权,增幅达33,6%。 5、扩大信贷额度,以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融资。 二、牙买加体系的运行 1、储备货币多元化。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国际储备结构单一、美元地位十分突出的情形相比,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储备呈现多元化局面,美元虽然仍是主导的国际货币,但美元地位明显削弱了,由美元垄断外汇储备的情形不复存在。西德马克(现德国马克)、日元随两国经济的恢复发展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国际储备货币已日趋多元化,ECU也被欧元所取代,欧元很可能成为与美元相抗衡的新的国际储备货币。 2、汇率安排多样化。 在牙买加体系下,浮动汇率制与固定汇率制并存。一般而言,发达工业国家多数采取单独浮动或联合浮动,但有的也采取钉住自选的货币篮子。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多数是钉住某种国际货币或货币篮子,单独浮动的很少。不同汇率制度各有优劣,浮动汇率制度可以为国内经济政策提供更大的活动空间与独立性,而固定汇率制则减少了本国企业可能面临的汇率风险,方便生产与核算。各国可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开放程度、经济结构等一系列相关因素去权衡得失利弊。 3、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主要包括: (1)运用国内经济政策。 国际收支作为一国宏观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必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一国往往运用国内经济政策,改变国内的需求与供给,从而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比如在资本项目逆差的情况下,可提高利率,减少货币发行,以此吸引外资流入,弥补缺口。需要注意的是:运用财政或货币政策调节外部均衡时,往往会受到“米德冲突”的限制,在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牺牲了其他的政策目标,如经济增长、财政平衡等,因而内部政策应与汇率政策相协调,才不至于顾此失彼。 (2)运用汇率政策。 在浮动汇率制或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下,汇率是调节国际收支的一个重要工具,其原理是:经常项目赤字本币趋于下跌本币下跌、外贸竞争力增加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经济项目赤字减少或消失。相反,在经常项目顺差时,本币币值上升会削弱进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从而减少经常项目的顺差。实际经济运行中,汇率的调节作用受到“马歇尔一勒纳条件”以及“J曲线效应”的制约,其功能往往令人失望。 (3)国际融资。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这一功能主要由IMF完成。在牙买加体系下,IMF的贷款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伴随石油危机的爆发和欧洲货币市场的迅猛发展,各国逐渐转向欧洲货币市场,利用该市场比较优惠的贷款条件融通资金,调节国际收支中的顺逆差。 (4)加强国际协调。 这主要体现在:①以IMF为桥梁,各国政府通过磋商,就国际金融问题达成共识与谅解,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形势的稳定与繁荣。②新兴的七国首脑会议的作用。西方七国通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多次合力干预国际金融市场,主观上是为了各自的利益,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国际金融与经济的稳定与发展。 三、对牙买加体系的评价 1、牙买加体系的积极作用: (1)多元化的储备结构摆脱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货币间的僵硬关系,为国际经济提供了多种清偿货币,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了储备货币供不应求的矛盾; (2)多样化的汇率安排适应了多样化的、不同发展水平的各国经济,为作国维持经济发展与稳定提供了灵活性与独立性,同时有助于保持国内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3)多种渠道并行,使国际收起的调节更为有效与及时。 2、牙买加体系的缺陷: (1)在多元化国际储备格局下,储备货币发行国仍享有“铸币税”等多种好处,同时,在多元化问际储备下,缺乏统一的稳定的货币标准,这本身就可能造成国际金融的不稳定; (2)汇率大起大落,变动不定,汇率体系极不稳定。其消极影响之一是增大了外汇风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活动,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负面影响尤为突出; (3)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并不健全,各种现有的渠道都有各自的局限,牙买加体系并没有消除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问题。

如何看待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份额的增加?

  持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一起,并称为世界经济领域中最重要的三个国际组织。今年二月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投票通过决议,提高中国在基金组织里的份额,从而使中国在基金组织的份额位次由原来的第11位提高到了第8位。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在增强,同时也标志着我国的国际经济地位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几天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设在北京的办事处在接到中国提高份额的消息后,一直在紧张地忙碌着,对于相关的数据进行调整。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从去年开始着手解决增加中国份额的问题。2000年11月17日,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专门成立了由包括中国执董在内的13位执董组成的中国特别增资委员会。经多次讨论,委员会于2001年1月3日达成共识,提议将中国在基金组织中的份额由原来的46.872亿特别提款权,提高到63.692亿特别提款权,与加拿大的份额居同一水平,并列第八位。第二天,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一致通过了委员会的建议,并将中国特别增资决议草案提交基金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由183个成员国组成的基金组织理事会投票表决。2月5日,基金组织理事会投票结束,一致通过了提高中国份额的决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联合国专属机构之一,成立于1945年,现有成员国183个,它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向遇到暂时外汇困难的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等。自成立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一直在国际金融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核心作用。由于基金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于各成员国向基金组织缴纳的一定数量的份额,因此,成员国的主要权利就是根据份额的多少享有不同数量的特别提款权。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创立于1969年,是一种全新概念的国际储备货币单位,也就是说当成员国在国际收支发生困难时可以动用自己的份额,并且可以从基金组织借用相当于份额一定倍数的资金。同时,份额的多少还决定了成员国在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和相应的义务。份额越大,享有的表决权也就越大。  回顾中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系的历史,不难发现,从基金组织1945年成立开始,中国在其中所占份额的地位几起几伏。在这些起伏升降中,人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自身经济发展的关系。  1945年12月27日,29个国家签署协议,同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是这29个创始国之一。当时中国在基金组织中的份额排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名列第三。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国际政治环境的制约,中国在基金组织的代表权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959年至1980年间,基金组织曾经几次普遍增资,由于当时占据中国在基金组织合法席位的国民党当局经济实力严重不足,缺乏能力在普遍增资中增加自身的份额,使得中国在基金组织的份额从创建初期的第3位一直降到了第16位。  1980年4、5月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就在当年,中国两次增资,使得中国在基金组织中的排名从16位上升到第8位。在此基础上,中国在基金组织内还获得了单独选区的地位,从而有权选举自己的执行董事。  然而,80年代以来,由于沙特特别增资和独联体国家加入基金组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基金组织的份额到2000年底时为46. 872亿特别提款权,占基金组织实际份额的比例下降,位次又从恢复席位后初期的第8位退居第11位。这种状况与我国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称。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中国政府领导人及基金组织的中国理事多次向基金组织提出特别增资的要求。经过不懈的努力,基金组织理事会于今年2月5日投票,在无人反对和弃权的情况下通过决议,将中国的份额再一次提高到第8位。  主持人: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快速道上,这已经成为目前国际经济界的一个共识。前不久,一家国际著名的管理顾问公司对全球主要大公司进行了一项调查,在世界最佳投资国的评选中,中国名列第二。此次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份额的增加,更是让人们认识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大谷一郎先生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  记者:大谷先生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根据最新的报道,今年二月上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批准了中国增加在该组织的份额。我们知道,过去中国在IMF成员国中所占的份额排在第十一位,份额增加之后,中国的排名上升至第八位,与加拿大并列。您认为IMF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谷:多年来,中国一直在要求IMF提高份额,以便在IMF中获得与自己在世界上的经济实力相当的地位。特别是1997年中国在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之后,中国的经济包括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部分,经济实力得到了扩大。与IMF中的其他成员相比,中国经济地位出现了显著的提高,因此,中国政府向IMF提出了扩大份额的要求。在过去的4年中,IMF执行董事会也在不断讨论应该如何满足中国增加份额的愿望,根据对GDP、贸易额、外汇储备,以及国际收支状况等多方面指标的计算和考察,董事会最后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认为中国的经济地位相对于其他成员确实有了提高,所以IMF决定对中国在IMF中所占的份额进行调整。  记者:IMF根据什么样的标准来决定成员国的份额呢?  大谷:我刚才提到,IMF要确定一个成员国的份额,必须从几个指标对其经济实力进行衡量,首先就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以及成员国在国际交易中的介入程度,包括产品和服务的进出口额、外汇储备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同时还要与其他成员国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参考其它与中国有相近特点的成员国的份额,最后确定一个国家的份额。  记者:对于IMF的成员国来说,提高份额究竟意味着什么?  大谷:由于份额的增加,中国在IMF执行董事会中的投票权与制定政策的权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这也就意味着:相比较过去而言,中国的影响力得到了加强或者说提高。  记者: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您认为中国在IMF中将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大谷:在过去的二十年多里,中国一直非常关注和同情发展中国家的事业,也特别考虑发展中国家的需要。我相信这仍然是中国所希望发挥的作用。而且考虑到中国份额增加这个事实,我相信中国政府希望在国际社会中进一步发挥更大的领导作用,并为发展中国家的事业作出贡献。  记者:您如何评价目前的中国经济状况?  大谷:中国做得非常好,中国政府在引导宏观经济运行方面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即使在结构改革中存在很多困难,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银行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这些问题与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关系非常密切,中国政府做得非常好。去年中国经济增长率达到7.5%甚至8%的增长,今年中国也希望取得7%的经济增长。即使美国经济增长已经放缓、日本的经济复苏基础还不牢固,但我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太大,而且我相信中国政府也将采取必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来保持经济增长。  主持人:就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中增加份额的话题,我们请来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李若谷先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就是IMF这个名词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有所了解,它的名声大振,我不知道中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怎么样?您能不能简单地给我们介绍一下?  李若谷:中国是1980年恢复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1980年之前虽然中国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成员国,但是因为当时的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合法席位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合理解决,1980年以后中国恢复了合法席位,开始了长达21年的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在整个的过程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我们也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它也向我们提供了资金的支持,我们曾经两次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用贷款,大概16亿美元左右,我们在90年代初期已经提前全额偿还了这些贷款,这些贷款对我们弥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对我们经济结构的调整都起到了一些积极的作用,我们每年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磋商,这是这个组织对成员国进行监督的一个机制,它在整个的机制过程中也向我们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对我们经济改革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它还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技源,我国的几乎所有宏观部门都接受过基金组织的技术援助,为我们培养了数千名政府的管理人员,有些人已经走上了领导岗位,应该说在过去21年里我们和基金组织的合作是有成效的,我们对基金组织也有贡献,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在世界上是比较独特的,也丰富了基金组织在如何指导和协助发展中国家发展方向获得一些经验。  主持人:从您的角度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李若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三大最重要的国际经济结构之一,世界银行、世贸组织还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它是其中之一,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持国际汇兑的稳定,1945年成立以来,对维护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你刚才提到了,在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它也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和政策性支持援助,对于亚洲经济的恢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后随着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国际金融领域里的中心地位也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因此它是非常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  主持人:这次特别提到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位次提高了,也就是份额增加了,这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李若谷:这是两个方面,一个是中国2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国际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的份额从第11位上升到第8位,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承认,另外我们增加了份额之后也增加了我们对基金组织的发言权,刚才我说到基金组织是一个重要的国际金融机构,它在国际经济领域里,特别是在国际经济金融体制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使发展能够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我们需要增加对基金组织的发言权,我们希望能够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正确的、适当的反应给国际社会,使他们在形成新国际货币体制和国际经济体制的时候,注意照顾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主持人:刚才提到发言权的问题,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当中发言权是根据它的份额来决定的吗?  李若谷:基本上是这样的,因为基金组织的份额有点像股份,通过大家认缴,认缴的多股份就大一点,你的发言权和你的股份是有联系的,虽然它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它是相联系的,股份比较大一点,当然发言权就比较大一点,因为基金组织的重大决策都需要整个投票权的85%通过才能够批准,由于美国在基金组织占有17%的投票权,实际上有些问题如果美国不同意的话,就不够85%了,就可以一票否决了。  主持人:那么中国从第11位提升到第8位,这个份额它的发言权到底占多少?  李若谷:原来我们在基金组织里的投票权占2.21%,这次提高到第8位以后占3%,和加拿大并列第八位,从份额上讲还不是占很大份额,发言权当然也不能跟发达国家相比,但这毕竟是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成就的积累,使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得到了承认,因此我觉得我们在基金组织的发言权通过这次增次得到了一定加强,当然这个发言权也不完全和份额地位相联系,像中国这样的国家在世界经济地位中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因此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里的发言和声音得到了广大成员国的重视。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中国在IMF当中没有任何债务问题,中国对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贡献是哪些呢?  李若谷:应该这样说,我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贡献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刚才我提到的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理论丰富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包括整个国际社会关于经济发展、经济改革、体制改革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第二方面是我们对基金组织现在是债权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日常运作中是从中国借钱的,第三方面是我们在危机期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双边渠道,已经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了40多亿美元的支持。  主持人:这个数额也是不小的,对于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来说。  李若谷: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人均GDP比较低,还有大量贫困人口,应该说中国作出这样巨大的贡献是不易的,而且也确实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誉和承认。  主持人:我们知道在前几年亚洲金融危机当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一些国家提供了资金的支援,特别是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韩国这些国家,在资金的援助上提出了很多相应条件,当时条件成为人们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对于提供资金的援助和相应的条件大家有看法,对这个问题您是什么观点?  李若谷:我是这样来看的,基金提供的资金支持很重要,在当时情况下为这些国家经济的恢复提供了物质上的援助,当然基金组织提供贷款的条件确实有很多可以商量的地方,基金组织有它自己的传统政策,一般都是双紧,紧货币和紧财政政策,以此来恢复对经济的信心和增长,从理论上讲它没有很大错误,但在实践中由于各国的情况不同,特别是这次危机和以前危机有很大区别,如果用一种模式去套各种情况,这就是基金组织在刚开始提供援助的时候它的政策条件发生了偏离,它自己也认识到了,后来纠正,这也就说明它认识到刚开始的政策是有问题的,国际社会特别是一些发展国家对它的这些政策有所批评,也是正当的。  主持人:最近我看到一些文章,就是反醒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亚洲金融危机给一些国家提供贷款的时候提出那些附加条件,比如资本账户的自由开放,还有关于透明度等问题,因为当时这些问题也确实是争论很多的,中国在这方面是什么观点?  李若谷:基金组织确实一直在推进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的开放,而且它认为尽早开放比拖后开放要好。  主持人:这个开放在金融领域的数语是什么样的含义?  李若谷:就是自由流动,资本的自由流动,可以自由流进和流出,是这样一个概念。我们始终认为资本账户的开放要和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特别是管理水平、金融体制的健全与否密切相关,不能随意在自己各个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放资本账户,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确实和基金组织有不同看法,在各种国际会议以及基金组织内部的会议上我们多次阐明我们的观点,亚洲金融危机受到影响的这些国家很多都是资本账户过早开放,而它的金融体系不很健全,管理能力不是很强,在这种情况下它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厉害,这也是不可避免的,我觉得经过我们无数次重申,基金也基本上认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它现在也强调资本账户的开放要有一定的阶段,不能一下子开放,应该说基金组织能达到这个认识是不容易的,也是我们和许多发展中国家不断努力的结果。  主持人:IMF本身也是具有探讨机制的。有这么一种感觉,目前在国际的经济活动当中,这种协调机构、这种组织作用是越来越突出,这是不是反映了某种趋势?  李若谷:你的说法很正确,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各个国家相互协调自己的政策,包括发展政策、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调越来越重要,因此应运而生了很多对话和协调机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我们最近有20国集团,我们在亚洲有十加三的东加中日韩的机制等等,这些机制都是为了加强各国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特别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上升,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在加大,因此国际上包括一些发达国家,都愿意加强和中国在国际经济发展政策上一些问题的协调。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份额和借款。查询题库得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资金的来源主要包括份额和借款。份额是指成员国认缴的资本金,包括加入时的认缴资金和增资份额。借款包括两个借款安排:一般借款总安排和新借款安排。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份额和借款。

炒外汇的钱会流通到国际货币兑换吗

以我粗浅的见解来回答你:1.是 2.是 3.是 4.算是,买卖一词不恰当,应该说兑换5.同4回答6,8题个人不太懂,不敢妄言,9.个人觉得是一回事,炒外汇就是买入一国货币后等相对于另一国增值卖出获利比如AB两国汇率为1/0.6,你买100A国货币可以换60B国货币,第二天汇率为1/0.8,这时可以换80B国货币,净赚20平仓走人。所以,说货币也对,说阿拉伯数字也对,汇率本就是数字。业余回答仅供参考,有专业大佬路过还请指正(*^ω^*)

国际货币市场是何时建立的,并简单介绍一下。谢谢!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体系.根据该体系规定,美圆与黄金保持联系(1盎司黄金=35美圆);各国货币与美圆挂钩,各国中央银行可按规定官价用美圆向美国中央银行兑换黄金,从而建立了一美圆为中心的的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 国际金汇兑本位货币制度在70年代后因引起美国黄金外流而崩溃,最后割断了货币与黄金的联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主要来自

借款和贷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向会员国提供贷款和借款来获得资金,会员国可以向IMF申请贷款以应对外汇储备不足或支付国际债务等经济困难,IMF根据贷款条件和政策框架来决定是否批准和提供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何稳定汇率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国稳定汇率的方式主要有:①通过一种合作性的安排确定平价,这类国家主要是欧共体成员国。共同体各成员国货币实行蛇行浮动,即各成员国相互之间确定其货币的外汇平价,形成一种平价网,使外汇平价相互牵制,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对外则实行联合浮动。1978年,欧共体各国成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创设了欧洲货币单位。在这个体系中,各国货币同欧洲货币单位之间确定外汇平价,另外,还采用实行联合浮动时格子体系(即通过各成员国货币之间两两配对而建立的一种平价网),通过格子体系和篮子体系相结合的办法,使各国外汇平价联系在一起,达到稳定汇率的目的。②实行钉住特别提款权的制度,即确定本币和特别提款权的外汇平价,并以此来确定本国货币同其他各国货币的平价。③实行盯住某种可自由兑换的外汇平价。④既不钉住一篮子货币,又不盯住某一种货币,而是根据一系列指数的变化来调整外汇平价。对于实行直接外汇管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外汇平价由官方确定,一切外汇交易均按此汇价进行,维持外汇平价是较容易的。但是对于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国家来说,要维持外汇平价则非易事。各国为了维持外汇平价,一般都对外汇市场进行人为的干预。具体办法,是设立一种外汇平准基金,当市场上本币升值时就抛售本币,收购外币。而当市场上本币贬值时则抛售外币收购本币。这种办法虽能维持汇率相对稳定,却容易带来各种危害。如果本币剧烈贬值时,即使耗尽外汇平准基金也未必能挽回颓势,而同时却使国家外汇储备遭受巨大损失。反之,如果本币剧烈升值,大量地抛售本币虽可以稳定汇率,却又使货币发行量增加,加剧通货膨胀。因此,各国一般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外汇平价。

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是指( )。

【答案】:D同业拆借利率是经济中反映整个信贷资金供求状况的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比较典型、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LIBOR),LIBOR是伦敦金融市场上银行问互相拆借英镑、欧洲美元及其他欧洲货币时的利率。

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是( )。

【答案】:C在国际货币市场上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同业拆借利率是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

人民币入篮成为国际货币条件

国际货币SDR,货币篮子必须是IMF参加国或货币联盟所发行的货币,该经济体在篮子生效日前一年的前五年考察期内是全球四个最大的商品和服务贸易出口地之一。该货币为《基金协定》第30条第f款规定的“自由使用货币”。人民币纳入SDR的核心条件是“可自由使用”,这个条件不要求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扩展资料:国际货币SDR,由IMF创建、分配和运作的补充性国际储备资产,也是IMF的记帐单位,代表着IMF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通俗一点来说,SDR就相当于去年红极一时的38元一只的青岛大虾。烧烤店老板尊贵的青岛大虾火了之后,就有房地产商用“几虾”来给房子计价,网友的工资也用“几虾”来计。就这样,青岛大虾成了一种计价单位。在这之前,“潘仁美”之首潘石屹,也曾发明过潘币。一潘币相当于一千元一平方米,用来给房子计价。

2015年10月3日人民币入篮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篮子的另外四种货币是什么

国际货币基会组织提供短期贷款,主要是为了稳定国际汇率,A错误,符合题意; “人民币的权重仪次于美元和欧元,位列第三”可知,此举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会融体系的重要里程碑,B正确,不符合题意; 美元的权重处于第一位,故美国在SDR货币篮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C正确,不符合题意; 国际货币基会组织属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故其资会可用于国际间金融与货币领域的合作,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官网怎么查询数据

先登录国家数据库网站,找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进入世界银行官网。(World Bank)是世界银行集团的简称,由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和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五个成员机构组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权威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是权威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拥有185名成员国的世界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宏观经济数据集,其融合度与历史深度是其他同类数据库无法相比的,国际国币基金组织因此被认为是宏观经济数据的权威资源。

近十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货币领域起着怎样的作用?中国又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财华社深圳新闻中心 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认为,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景是无限的﹔中国在世界货币体系中作用会越来越大。 蒙代尔认为,欧元区的建立,使欧元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重要货币,同时欧元的建立也使日元降到第三位。到目前为止,欧元是非常成功的,是美元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现在人民币也越来越重要,并取代了英镑,成为世界上第四位的货币。到2030年的时候,人民币很可能取代日元成为世界上第三重要货币。 蒙代尔表示,中国确实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景是无限的。在建立国家货币体系以及促进世界货币秩序稳定的过程中,中国代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融入世界的货币组织当中。 蒙代尔还表示,在亚洲建立单一的货币区,其实是一种选择。按目前的发展速度,中国的货币会在亚洲货币合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国际金融领域的一体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改革,货币篮子需要增加亚洲货币的份额。 田老师的课伤不起啊。。。

什么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由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组织体系和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组成。现行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元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与霸权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初建之时,美国的经济实力,无论是以GDP还是进出口贸易或者以黄金(207,0.88,0.43%)储备等指标衡量,在世界上都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从而奠定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和霸权地位。然而,经过60多年的发展,现在美国实体经济在全球中的比重已大幅度下降,但美元依然占据着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垄断和霸权地位。这种垄断霸权地位使得全球流动性的松紧基本操持在美联储手中。在世界主要中央银行中,货币政策的目标绝大多数是单一的,即物价稳定,而美联储仍实行多目标制,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等。从历史上看,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周期性特征,美联储货币政策也是周期性地放松和收紧,导致美元周期性地贬值和升值,而在每一轮美元升贬的周期中,总会伴随着或大或小的金融危机。而危机的解决又离不开始作俑者。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通过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向全球13家中央银行提供大量美元流动性,扮演了全球最终贷款人的角色,俨然成为各国中央银行的中央银行。第二,现行国际货币金融组织体系由少数国家(G7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既与当前各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称,又缺乏对储备货币发行国行为的制衡机制,造成现行国际金融组织的决策难以反映大多数成员的利益。以IMF为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其一,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其二,过多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重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所以不能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及时的预警和有效应对。这种歧视性的监督也导致了IMF与少数成员国之间一定程度的对立关系。其三,因其决策受少数大国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资源和融资手段,故不能扮演国际最终贷款人角色,使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缺少最后的保障——全球最终贷款人。第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失,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与金融监管的国别化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一方面,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混业经营客观上需要全球有统一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机构,以防止监管套利。另一方面,金融业一向被认为是一国经济的命脉,金融监管权力又是各国经济和金融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现实中对金融业的监管都是由母国自主监管来进行,尚未建立有效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组织和论坛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不能担当全球监管者的重任。

什么是特别提款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什么要创设特别提款权?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亦称“纸黄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亦称“纸黄金(Paper Gold)”。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但由于其只是一种记帐单位,不是真正货币,使用时必须先换成其他货币,不能直接用于贸易或非贸易的支付。因为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原有的普通提款权以外的一种补充,所以称为特别提款权。 目前,特别提款权的价值由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元这四种货币所构成的一篮子货币的当期汇率确定,所占权重分别为48.2%、32.7%、11.8%和7.3%。 经过了一个长时间的酝酿过程。60年代初爆发的美元第一次危机,暴露出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重大缺陷,以一国货币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保持长期稳定的。从60年代中期起,改革二战后建立的国际货币体系被提上了议事日程。以美英为一方,为了挽救美元、英镑日益衰落的地位,防止黄金进一步流失,补偿美元、英镑、黄金的不足,适应世界贸易发展的需要。而以法国为首的西欧六国则认为,不是国际流通手段不足,而是“美元泛滥”,通货过剩。因此强调美国应消除它的国际收支逆差,并极力反对创设新的储备货币,主张建立一种以黄金为基础的储备货币单位,以代替美元与英镑。1964年4月,比利时提出了一种折衷方案:增加各国向基金组织的自动提款权 ,而不是另创新储备货币来解决可能出现的国际流通手段不足的问题。基金组织中的“十国集团”采纳了这一接近于美、英的比利时方案,并在1967年9月基金组织年会上获得通过。1968年3月,由“十国集团”提出了特别提款权的正式方案。但由于法国拒绝签字而被搁置起来。美元危机迫使美国政府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后,美元再也不能独立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而此时其他国家的货币又都不具备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危机,若不能增加国际储备货币或国际流通手段,就会影响世界贸易的发展。于是,提供补充的储备货币或流通手段就成了基金组织最紧迫的任务。因此,基金组织在1969年的年会上正式通过了“十国集团”提出的储备货币方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

  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是政府间的国际金融组织。它是根据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联盟国家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通过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而建立起来的。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办理业务。同年11月15日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但在经营上有其独立性。至今,IMF已有182个成员。  基金组织设5个地区部门(非洲、亚洲、欧洲、中东、西半球)和12个职能部门(行政管理、中央银行业务、汇兑和贸易关系、对外关系、财政事务、国际货币基金学院、法律事务、研究、秘书、司库、统计、语言服务局)。其宗旨是作为一个常设机构在国际金融问题上进行协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促进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和平衡发展;促进和保持成员国的就业,生产资源的发展和实际收入的高水平;促进国际汇兑的稳定,在成员国之间保持有秩序的汇价安排,防止竞争性的货币贬值;协助成员国在经常项目交易中建立多边支付制定,消除妨成员国临时提供普通资金,使其纠正国际收支的失调,而不采取危害本国或国际繁荣的措施,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不平衡的程度。  IMF主要业务活动有:向成员提供货款,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研究国际货币制度改革的有关问题,研究扩大基金组织的作用,提供技术援助和加强同其它国际机构的联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战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于1945年12月4日由29个国家签署了协定而成立,于1947年3月1日开始金融运作,总部设在华盛顿。它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间金融机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  (1)通过设置一常设机构,便利国际货币问题的磋商与协作,促进国际货币合作;  (2)便利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均衡发展,以促进和维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以及所有成员国的生产资源的发展,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  (3)促进汇率稳定,维持成员国之间有秩序的汇兑关系,避免竞争性的货币贬值;  (4)为成员国间经常性交易建立一个多边支付和汇兑制度,并消除阻碍国际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  (5)在临时性的基础上和有充分保障的条件下,为成员国融通资金,使成员国有信心利用此机会在无需采取有损于本国和国际经济繁荣的措施的情况下,纠正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6)缩短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减轻其程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切政策与决定,都必须以以上所列前题为原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职能  (1)在有关汇率政策,与经常项目有关的支付,货币的可兑换性问题上,确定一套行为准则,并负责监督成员国对准则的执行和义务的履行;  (2)当成员国纠正国际收支失衡或避免其发生时,向它们提供短期资金,以使其遵守上述准则;  (3)为成员国进行磋商,协调彼此间的货币政策提供讲坛。  执行董事应根据基金业务的需要经常举行会议,一般是一周三次,每年会议常在百次以上。每次会议的法定人数应为过半数执行董事,并代表不少于半数的总投票权。执行董事会在华盛顿总部常年办公。每名执行董事指派一名副董事,在执行董事缺席时代行其职权。当执行董事出席时,副董事可参加会议,但不得投票。执行董事按所代表的国家的投票权进行投票,由成员国联合选举的执行董事,则以其所代表的选区各国投票权的总和进行投票。  执行董事会负责处理日常业务,应行使理事会所托付的一切权力,如审议成员国提出的资助申请,制定一般政现性决定,就接受新成员、增加资金等事项由理事会提出建议等。  总裁和办事机构  总裁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人员的行政首脑,负责在执行董事会的指示下处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工作,并在执行董事会总的监督下负责有关工作人员的组织、任命及辞退。总裁由执行董事会选举产生,是执行董事会的当然主席,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按惯例,总裁应是欧洲人,或至少是一名非美国人(世界银行行长一般是美国人)。理事或执行董事皆不得兼任总裁。总裁可出席理事会,但无表决权,在执行董事会一般也不参加表决,但在赞成票与反对票相等时可投决定性一票。  总裁领导下有一个复杂的办事机构,包括7个地区部门和14个职能部门,另外,还在巴黎和日内瓦设有办事机构。办事机构约有来自120个国家的2300名工作人员,主要由各国的经济学家、统计学家、金融专家和其他辅助人员等组成。工作人员不代表具体国家,而是国际公务员,为全体成员国的利益服务。  临时委员会  1971年以后,由于国际货币危机的不断发生,修改国际货币基金协定,改革国际货币体制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这一工作不仅涉及技术性问题,还涉及到与各国直接相关的政治经济问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的机构中,理事会过于庞大,无法讨论货币改革的微妙问题,执行董事会政治级别双不够高,没有充分的权力对重大经济问题作出决定,因此197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决议设立了"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及相关问题委员会" (Committee on Reform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and Related Issues),即"二十国委员会",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一个附属机构,在一定程度上行使理事会的职能,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和有关问题。二十国委员会由11个发达国家(法国、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瑞典、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和9个发展中国家(阿根廷、巴西、墨西哥、埃塞俄比亚、摩洛哥、扎伊尔、印度尼西亚、印度、伊拉克)的财政部长组成,每个代表可任命两名副手,组成"二十国副手委员会",协助二十国委员会工作。二十国委员会成立后经过近两年的工作,提出了一项改革纲要,但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于1974年6月宣告结案。同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设"临时委员会"(Interim Committee),由24个部长级成员组成。它在某种意义上继承了二十国委员会的任务,是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一般每年开两次会,就国际货币制度的管理和运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修改以及应付对国际货币制度造成威胁的动荡局势等问题向理事会提出建议,在大多数情形下,它作出的决定就等于理事会的决定。  发展委员会  和临时委员会一样,发展委员会也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24名部长组官员组成。它的主要任务是就发展问题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理事会提出报告和建议。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机构图  |  理事会  |  执行董事会  |  总裁  |  ————————————————————————————————  | | | |  地区部门 职能及特别服务部门 信息及联络部门 辅助部门  | | | | |  非洲部 事务部 政策发展与检查部 对外关系部 行政管理部  亚洲及太平洋部 基金学院 研究部 驻亚洲及洋办事处 秘书处  欧洲一部 法律事务部 统计部 驻欧洲办事处 计算机服务局  欧洲二部 货币与汇兑事务部 财务部 驻日内瓦办事处 语言服务局  中东部 西半球部 内部审计监察办公室  驻联合国办事处 监察办公室  投资部  职工退休金计划  预算计划办公室  技术援助秘书处  工作方法与技术秘书处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议事规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议事规则非常有特点,它执行加权投票表决制,每个成员国的投票权与其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所缴份额密切相关。投票权由两部分组成,每个成员国都有250票基本投票权,此外根据各国所缴份额,每10万单位特别提款权份额增加一票,称加权投票权。  除了以上两项计算出来的投票数以外,各国投票票数还可能有加减。到投票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每贷出某成员国货币40万单位的特别提款权,则给该成员国增加一票。成员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款,每借40万单位的特别提款权,则减少一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定由简单多数作出,然而,比较重要的问题则需要更大的多数通过,如经营方面的问题往往需要70%的多数通过,而涉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机构变动、份额改变等重大问题则需要85%的多数通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二次修改后的规定,有18类问题需要由总投票数的85%多数票通过,21类问题需要由总投票数的70%多数通过,1类需要由绝对多数票通过,一共40类问题。由于美国一国的投票权就占总票数的20%,所以对要求85% 的多数通过的提案,美国一国就有否决权。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前,国际组织的表决制度一般是一国一票,以体现主权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应具有平等地位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加权投票使每一成员国的投票权由两部分组成,基本投票权各国一致,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平等,保证小国弱国的基本权利的传统规则;加权投票权是份额越多,增加票数越多,强调了认缴份额多少的区别,以保护认缴份额多的国家的利益,保证成员国在国际贸易和社会金融领域内的合作。由于基本票数各国一样,因此在实际决策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加权投票权,加权提票权与各国所缴份额成正比,而份额又是根据一国的国民收入总值、经济发展程度、战前国际贸易幅度等多种因素确定的。因此,一般来说,一国的经济发展程度越高,份额越大,加权投票权越多,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发言权也就越大。这种以经济实力划分成员国的发言权和表决权的做法与传统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显然是背离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制度引起了不少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不满,但迄今尚无任何改变。相反,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后,加权投票制越来越多地为其他国际经济组织所采用。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组成  成员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国分创始成员国和其他成员国两种。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2 条,凡参加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即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国家,其政府在1945年12月31日前接受成员席位的,皆为创造成员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有30个创始成员国。其他国家的政府,依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规定的日期和条件,申请加入基金组织的,为其他成员国。只有国家可以作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但国家的国内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影响其成员资格的取得,申请国是否是联合国成员也不重要。到目前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共有182个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内除加权投票制度外,各成员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有的国家不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但在国际金融活动中也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范,甚至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合作。最明显的例子是瑞士。瑞士在90年代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之前,瑞士政府官员便曾公开表示瑞士金融机构将严格遵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所遵循的规范。此外,瑞士还与总贷款协定签字国一起向其他国家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贷款。瑞士中央银行是特别提款权的持有者,瑞士政府还派代表参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和发展委员会的会议。  成员国的分类  根据不同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分为不同种类或集团。  十国集团和二十四国集团  根据经济利益的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形成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两个集团。代表发达国家利益的集团为"十国集团"(Group of Ten),包括比利时、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荷兰、瑞典、英国和美国。1962年,为了维护国际货币制度及避免外汇汇率的波动,上述十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签订了总贷款协定,在签订该协定前,这十国曾研究是否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以应付各相关十国所需要的提款。以后这十个国家就被称为" 十国集团"。  十国集团最初只是为了商讨签订总贷款协定,以便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短期金融援助。然而,集团形成不久,各国便在其他主要问题上也采取联合行动,特别是在涉及国际货币基金或国际金融体制等重大问题上采取一致行动。尽管十国集团的国家数量有限,但由于其掌握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绝大多数投票权。十国集团已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卫星组织,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遇有重大问题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其他成员国往往首先要与十国集团讨论或促请十国集团采取联合行动。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向十国集团提供人力方面的支持。  与十国集团相应的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二十四国集团。该集团包括除十国集团以外的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成员国。  1971年11月,以七十七国集团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在秘鲁利马集会,决定建立由财政部长、中央银行行长等组成的小组委员会,协调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货币政策。该小组委员会便是人们通称的二十四国集团。二十四国集团由亚、非、拉三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分别指派八名代表组成,其他发展中国家也派代表参加。二十四国集团的成员一般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或理事会、临时委员会召开会议期间集会。其主要宗旨是研讨、磋商与发展中国家相关的重要国际金融情热与问题,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所应采取的政策或措施等。到目前为止,二十四国集团的主要作用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形成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力量。与十国集团相同,二十四国集团也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人力方面的支持。  第8条成员国和第14条成员国  根据不同国家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义务的不同,成员国又可分为执行第8条义务的国家和执行第14条义务的国家。两类国家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4条,都需要在汇率政策方面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监督,促进汇率稳定。  执行第8条义务的国家的义务是未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不得对国际收支的经常性交易的支付或清算加以限制,除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核准以外,不得实行外汇歧视和复汇率措施,任何成员国对其他成员国在经常性往来中寄存的本国货币,在对方为支付经常性往来而要求兑换时,应用黄金或对方货币换回。第8条成员国的本国货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视为"自由兑换货币",可以用来偿付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借入的贷款。  执行第14条义务的国家义务是实行有限制的外汇管制。第14条规定了废除外汇管制的5年过渡时期,在过渡时期内,成员国可以继续实行外汇管制,但条件许可时要立即取消。5年期满,仍不能取消外汇管制的,要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意下可继续实行,但每年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一次,如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一国具备条件可以建议取消外汇管制,该国拒不取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采取制裁措施。目前,大多数国家还不能立即取消外汇管制,即使取消外汇管制的国家,也经常对居民的非贸易收支进行间接限制。第14条成员国有资格在任何时候接受第8条义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长远目标是让所有成员国接受第8条义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业务活动  各成员国应由财政部、中央银行、平准基金会或其他类似的财政机关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往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只经由这些机关与成员国往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管理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其管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对汇率监督、磋商与协调货币交易、融通资金。而其中融通资金又是其最引人注目的业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监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先是一个国际货币合作的监督机构。监督的中心是汇率政策。它要检查各成员国是否与它和其他成员国进行合作,以保证作出有序的汇兑安排,并促进建立稳定的汇率制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三条原则下监督成员国的汇率政策:(1)成员国不得操纵汇率以阻碍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或谋取对其他成员国不公平的比较优势。(2)如由于对付该国货币汇率短期变动而造成的混乱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可命令成员国干预该国的外汇市场。(3)在实施干预政策时应适当考虑其他成员国的利益。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成员国汇率政策的监督可在多边基础上和个别国家基础上进行。多边基础上的监督主要是分析主要工业国家国际收支和汇率政策的相互作用,并估价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促进一个健康的世界经济环境。在个别国家基础上的监督,主要是通过检查成员国的汇率政策是否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4 条规定的义务相一致。它要求所有成员国将其汇率安排的变动迅速通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方便其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成员国的磋商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4条第1款规定,成员国应承担义务,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他成员国合作,以保证外汇安排的有秩序进行和促进汇率制度的稳定。第二次修改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4条第4款则规定:成员国承担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合作的义务,以促进外汇的稳定,维持与其他成员国外汇安排的秩序,避免变相改变汇率。  上述条款规定了成员国合作的义务,实现这一条款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成员国之间就成员国国际、国内的金融政策进行磋商的制度。  只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或有迹象表明,任何成员国推选的金融政策可能影响汇率的稳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便可以要求与该国磋商。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之初,定期磋商只对对货币汇兑进行限制的国家强制性的,但1978年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开始和所有成员国进行磋商。  磋商的法律依据是第4条的规定,除此之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还通过了5个决议,作为执行第4条的法律文件。第一个决议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成员国定期磋商和特别磋商规定了程序。第二个决议则主要针对特别磋商问题。第三、四、五个决议主要是在总结磋商经验的基础上,就一些具体问题加以详细规范。  磋商的目的是:(1)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能够履行监督成员国汇率政策的责任;(2)有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了解成员国的经济发展和政策措施,以便能够迅速处理成员国申请贷款的要求。  磋商的周期一般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磋商可每两年举行一次,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举行两次。本国的经济发展可能对其他成员国有重大影响的成员国以及使用基金资源或遇有国际收支平衡问题的成员国,每年必须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一次。198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理事会宣布,其25个最大份额持有国经济发展对其他成员国有重大影响。根据1983年开始实行的预先议定磋商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与成员国进行磋商时,即商定下次磋商的具体时间。因此,成员国是否应于两年之内或一年之内或更短的时间内磋商,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相关成员国预先议定。这种预先议定磋商制度的推行,使得成员国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磋商频率在过去十几年内急剧提高。  除定期磋商以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与成员国进行非正式的秘密磋商或临时磋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关于补充性监督程序的决定规定,无论任何时间,只要总裁认为,任何成员国关于外汇安排、汇率政策或外汇市场情势的改变可能重要或可能对其他成员有重要影响,无论该成员国外汇安排的情形如何,他均可以向成员国提出进行非正式的秘密磋商,讨论金融情势。如果通过上述讨论总裁认为所涉及的问题十分重要,他可主动提出与该成员国进行临时磋商。  磋商的一般程序如下:  (1)磋商前的准备工作。在提出磋商前,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职员提供一份名为"近期经济发展"的背景报告。报告主要介绍相关国家的一般经济金融情势和近期的发展,如外汇安排的现行情况、外汇管制、自前一次磋商以来在外汇汇报率政策等方面的改变等。同时,需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8条批准的外汇管制或行为亦应列入报告。相关国家的生产情况、工资和价格、消费与储蓄、货币与信贷及国家预算方面的倾向与趋势几乎均毫无例外地列入近期经济发展报告。报告一般还包括相关国家的进口、出口商品的构成、资本移动、外债和外援,以及其他对国家收支平衡有短期和长期影响的事项。此外,在提交报告的同时,国际货币其金组织职员还应起草一份秘密总结分析报告,概括论述磋商时应确定的初步政策与立场。该报告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管理机构审查,特别关注敏感性政策问题。  (2)实地考察。准备工作就绪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派出代表团到相关国家进行正式实地考察。其派出的代表团一般由四、五位专业人员及一名秘书组成,由一名资深官司员任团长。代表团一般在相关国家进行两个星期左右的调查。代表工作的第一步是收集该国进出口、工资、价格、就业、利率、货币流通、投资、税收、预算和与货币汇率有关的经济生活的其他方面的统计数据。第二步是和该国的高级政府官员,特别是财政部或中央银行的官员进行讨论,了解该国的经济政策在过去一年的有效性和来年应有哪些改进,并了解该国的取消对货币汇兑的限制方面有哪些进步。有时,政府首脑也会直接参与讨论。第三步是讨论结束后,代表团返回华盛顿总部,开始准备一份详细的报告,将考察内容和代表团对考察对象的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和建议提交给执行董事会研究。实地考察一方面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人员提供机会,对相关成员国进行定期访问,以了解情况,并就所涉及的问题进行讨论,另一方面也使得相关国家的许多负责官员有机会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直接接触,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讨论考察报告并作出决议。执行董事会接到代表团报告后,一般在三至四个星期内进行讨论,被考察国家的执行董事应参加讨论,并对该国的经济状况进行说明,听取其他董事对该国经济状况的评价。然后执行董事会会议正式讨论报告。讨论结束后,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出一份包括如何加强该国经济薄弱环节的建议的总结,随后提交成员国政府。与磋商相关的文件均不发表,除非相关成员国自愿发布。  磋商主要是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执行董事会作成结论,促使成员国不要实行违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或决议的政策。汇率政策及汇率一直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注的问题,也是磋商的中心问题。1984年以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磋商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进一步扩大了磋商的范围。这主要包括下述两个方面:  (1)代表团的考察报告,特别是涉及发展中国家的报告,应说明该发展中国家与世界银行的关系,包括世界银行对该国投资或发展方案的评价及政策研究等。  (2)在与成员国磋商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是将该国当时的经济发展情势与上一次磋商后作出的结论加以比较,以便考察该国是否已按执行董事会的决议修改了政一周或经济发展方向。  除扩大磋商内容外,在磋商程序方面也进行了改革。随着一些发展中国家不断发生债务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少数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加速磋商制度。在该制度下,负有严重债务及正在进行债务调整的国家自愿要求在较短的期间内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磋商(即不到一年的周期内磋商),以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其所执行的方案和政策。这种做法能使外界对该成员国的国内经济情热势有比较具体明确的了解,也能增加信贷银行的信心,以便加速债务调整的进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贷款给成员国使其能重组经济,以便更好地在国际货币体系内进行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放贷款的特点有:  (1) 对象限于成员国政府,对私人企业、组织不贷款;  (2) 用途主要是解决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困难,以保证成员国的经济平稳发展;  (3)方式采取由成员国用本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换购外汇或特别提款权的方式,称为"购买"(purchase);还款时则以外地人汇或特别提款权购回本国货币,称为"购回"(repurchase)。  (4)贷款数量与成员国向其缴纳的份额成正比,使用特别提款权计值,费用用特别提款权缴付。成员国借款需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付手续费、承诺费、利息等费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使用的成员国的货币也应支付酬金。  (5)成员国要获得贷款必须制定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要求的政策措施,还必须达到一定的实施标准,以确保成员国能在一定时期内取得可维持的国际收支状况和持续的经济增长,并确保使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是暂时性的。

国际货币金融法的第五节 国际证券发行与流通的法律制度

主要有国际股票和国际债券两大类:(一)国际股票国际股票是指大公司尤其是跨国公司在国外发行和流通的股票。可以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两种:普通股的股东按其所持股票的份额,参加公司的管理,分享公司的利润,或分担公司的亏损,但其所承担的责任仅限于所持股份的份额;而持有优先股的股东一般都按固定的股息率较之普通股股东优先取得股息,不以公司利润有无或利润多少为转移。在通常情况下,优先股股东无权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二)国际债券通常分为外国债券和欧洲债券两种:外国债券是指债券发行人在外国金融市场上发行的以发行地国货币为面值货币的债券;欧洲债券是指债券发行人在债券面值货币以外国家的欧洲债券市上发行的债券。欧洲债券市场是欧洲货币市场的组成部分。 (一)国际证券发行的方式1.国际证券的私募发行指证券发行人只能向特定的投资者直接销售证券,而不能公开向大众投资者推销,也不能进入公开的证券交易所市场流通,目的在于投资。2.国际证券的公募发行指证券发行人公开向大众投资者推销证券的发行方式,证券可以在公开的证券交易所流通。各国法律都对公募发行规定相当严格的审核制度。可以分为注册制和核准制两种类型。(二)国际证券发行的程序程序比较简单;而国际证券的公募发行则针对众多的投资者主要历经以下几个阶段:1.经理集团的组成2.包销集团的组成3.推销集团的组成4.受托人、支付代理人或财务代理人的选定5.律师的聘请欧洲债券发行一般不受发行地国证券管理机构的管制,发行过程比较简单。 (一)证券交易市场的管理体制目前,管理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第一类是以自律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这些国家不设专门的证券管理机构,主要由证券交易所或行业公会自行制定规章、制度进行自律管理。英国及香港地区就采用这一类型的管理体制;第二类是以专门机构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由专门的证券管理机构负责对证券交易市场进行管理,同时,证券交易所也承担部分的管理职责,如日本、加拿大及美国。名国证券管理立法体制则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看:1.纵向立法体制。这是根据证券管理立法的等级建立起来的体制;2.横向立法体制。这是根据证券管理立法的类别建立起来的体制;(二)证券交易所交易的法律制度证券交易所是高度组织化的证券交易市场,是最主要的证券交易场所。1.证券交易所的设立及类型各国的管理,一般采用三种型式:一是特许制,如日本;二是登记制,如美国;三是承认制,如英国。各国设立的证券交易所大体上可以分为会员制和公司制两种法律类型:1)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由各证券商自愿组成,参加者即为会员,由会员共同承担交易所的各项费用,如美国。(2)公司制证券交易所一般采取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形式,是营利性法人,即证券交易所以公司的形式组织和经营,自负盈亏,如香港地区。2.证券商资格的取得投资者不能直接从事证券买卖,而应通过证券商进行。一类是证券经纪商,另一类是证券自营商。对证券商资格的取得,有的国家(如日本)采取特许制,有的国家(如美国)实行登记制。有些国家(如美国)还规定申请人须经考试合格才能取得证券商资格。3.证券上市的条件不是所有公开发行的国际证券都能进入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各国立法都规定证券上市应具备一定的条件。不同国家及同一国家的不同证券交易所对证券上市具体条件的规定也各不相同。国际证券发行人在特定证券交易所上市证券,除应符合一定条件外,还须经证券管理部门批准,并提交招募说明书,各国立法都规定发行人负有连续披露的义务。4.对证券交易行为的管理(1)吸收合并报价首先,在提出吸收合并报价之前,发价公司必须将吸收合并的意图通知目标公司,目标公司的董事会应表明自己的态度,并将自己的意见告知股东;其次,发价公司必须将吸收合并报价通知有关主管机关,并提交发价文件;再次,发价公司的报价在一定期限内必须始终有效,如有必要,有效期还可延长;最后,发价公司向目标公司所有股东提出的价格必须相同,禁止对股东实行差别待遇。(2)内幕交易各国证券管理立法无一例外,都将内幕交易视为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从事内幕交易的有关人员科以重罚。(3)诈欺与操纵证券市场行为各国证券立法都禁止证券交易过程中诈欺及故意损害交易对方的行为,禁止操纵证券价格、垄断证券市场的行为。证券经纪商代客买卖应持公平交易原则,禁止任何欺诈和不法行为。(三)场外交易的法律制度各国对场外交易的法律管制较为宽松,但也进行必要的管理。

人民币是国际货币?

1.人民币是国际货币,还与伊朗、俄罗斯等国签订了“人民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占国际支付结算份额约2.5%,国际结算地位排名第五。从占比来看,人民币在我国国际支付结算中的地位与我国经济总量严重不符。然而,2016年10月1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正式宣布人民币加入“一篮子货币”,成为一种特别提款权货币。之后,任何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只要双方愿意,都可以用这种货币结算。2.国际货币又称“国际货币”,是指在国际经济交易中被普遍接受和广泛使用的货币。它有三个基本特征:可兑换性、价值的相对稳定性和普遍接受性。世界五大国际货币主要指美元、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宣布,2015年人民币将正式纳入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为人民币国际化扫清了剩余障碍。总的来说,人民币的国际化功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可。人民币正处于从外围货币向次中心货币、从区域性国际货币向全球性国际货币、从支付结算货币向定价、投融资货币转变的过程中。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的吸引力逐渐显现。约82%的受访境外工商企业表示,在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流动性相对紧张的情况下,会考虑使用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展开数据企业选择的背后是人民币对国际经济贸易日益强大的支撑能力,也是其国际化进程的重要体现。2019年,人民币国际化迈上新台阶。人民币的支付货币功能不断增强,投融资货币功能不断深化,储备货币功能逐步显现,定价货币功能进一步实现突破,人民币在全球货币体系中继续保持稳定地位。

国际货币换算

“兑换货币:人民币(CNY)美元(USD)—其他货币—欧元(EUR)英镑(GBP)港元(HKD)澳门元(MOP)台币(TWD)日元(JPY)加元(CAD)澳元(AUD)韩元(KRW)泰铢(THB)越南盾(VND)丹麦克朗(DKK)德国马克(DEM)瑞士法郎(CHF)新加坡元(SGD拓展资料:1.关于货币的本质,学术界仍存在大量的争论。经济学的货币概念五花八门,最初是以货币的职能下定义,后来又形成了作为一种经济变量或政策变量的货币定义,专业术语为通货,主指“流通中的货币”。传统上,货币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们普遍接受的用于支付商品劳务和清偿债务的物品;货币 实拍货币 实拍(20张)2.充当交换媒介,价值、贮藏、价格标准和延期支付标准的物品;3.超额供给或需求会引起对其它资产超额需求或供给资产;4.购买力的暂栖处;5.无需支付利息,作为公众净财富的流动资产;6.与国民收入相关最大的流动性资产等等。实际上,上述6条都属于货币的职能定义。最新的货币理论认为:货币是一种财产的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的约定。“吾以吾之所有予市场,换吾之所需”,货币就是这一过程的约定。这一理论能够经受严格证伪和逻辑论证,解释所有货币有关的经济学现象,并为所有的经济学实践所检验,为几百年的货币本质之争划上了句号。货币本质的逻辑推理和证明:当市场处于物物交换阶段时,交换能否发生取决于交换双方的供给与需求互补性,这种互补性并不总是存在的,可能甲余A 缺B,而乙余B缺D,如果只存在甲乙双方,那么交换就无法进行。假定存在丙,他余D缺A,那么在某个约定下,交换就可以在甲乙丙三者间以双方交换的形式发生。 这个约定就是:乙与丙约定可以用A来换取D,这样他就可以用B来和甲交换A,尽管A并不是他最终需要的,它充当了交换媒介的角色。我们把在这个事例中的角色延伸开来,把甲指代成买家,乙指代成卖家,丙指代成市场,它既可以是某个丙,也可以是内部存在交换的组合。这样A就充当了通货的角色,即甲用A来向乙购买他所需的B,而乙则持有A并用它来和丙交换D。

国际货币有哪些

世界货币有:美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欧元、澳元、加元、纽元等。世界货币是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世界货币是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世界货币成为帝国主义国家进行掠夺的工具,世界货币是实现国际经济贸易联系的工具,它促进了国际经济联系的扩大与发展,从而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拓展资料国际储备货币俗称世界货币,即指被各国普遍接受、在国际商品流通中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不仅是商品的价值尺度,还是国际支付手段、购买手段和财富转移手段。一个国家所发行的货币要想成为“世界货币”,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即货币发行国应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货币应具备相当大的稳定性,须通过国际协议取得使用国的一致承认。定义最早成为世界储备货币的是英镑,而后则是美元,再后是欧元,然后就是人民币了 。任何一国的货币都可以成为小型的或潜在的世界储备货币。但是要成为世界性的世界储备货币,至少需要占世界外汇储备(除黄金之外)的5%以上。一国货币超出本国的流通范围,变成为其他国家的一定的外汇,其也就变成了世界储备货币。由于在金币退出流通之后,世界储备货币除了黄金之外,都变成了纸币,而纸币不过是一些不同国家发行的纸片而已。如果一国的纸币流入他国,那么,表明该国纸币具有了直接的国际购买能力,也就是说其可以用本国货币购买其他国的货物(商品),这样以来该国纸币也就滞留到了商品输出国之中,并形成商品输出国的外币(外汇)收入。如果一国发行的总纸币量为Mz,处在本国的纸币量为Mn,处在外国的纸币量为Mw,则有:Mz=Mn+Mw在历史上曾有过一系列“准世界货币”,如腓尼基人的腓尼基金银币、希腊和罗马的法定货币、中国的铜钱等,它们都具备“世界货币”的某些特性,但都不具备条约保证,也不能在全球范围内通用。随着各国贸易的发展,中世纪以后,黄金逐渐取得世界货币的垄断地位。19世纪,由于英国国力强盛、货币币值稳定,英镑成为了第一种非金银的世界货币。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国的实力,英镑也被迫拱手让出了世界货币的地位。二战后《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署,确立了以美元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国际金融体系。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除了前面所提到的条件,最关键的一点是美国必须保持长期逆差,才能使美元流通到世界各地,美国旺盛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保证了这一点,使得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维持了很长时间。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购买力不断下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由于美国国力强盛,及其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支配地位,国际上大多数结算和外汇储备仍然是美元。

世界五大国际货币

1、美元;货币简称:美元;;符号:$是美国的官方货币。二战后,欧洲大陆国家与美国达成协议,使用美元进行国际支付。此后,美元在美国以外的国家被广泛用作储备货币,并最终成为国际货币。2、欧元;货币缩写:欧元,符号:_欧元是欧盟19个国家的货币。欧元是自罗马帝国以来欧洲货币改革最重大的成果。欧元不仅使欧洲单一市场更加完善,还促进了欧元区国家之间的自由贸易,是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英镑;货币缩写:英镑,符号:由于英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工业化国家,曾经主导国际金融业,英镑一度是国际结算业务中使用最广泛的货币。因为英国金融业还是很发达的,所以英镑在外汇交易结算中还是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4、日元;货币缩写:JPY,符号:_日元,其纸币被称为日本银行券,是日本的法定货币,常被作为美元、欧元之后的储备货币。5、人民币;货币简称:CNY;;货币符号:¥元扩展信息货币,本质上是所有者之间关于交换权利的契约,不同形式的货币本质上是统一的。过去,由于人们对货币本质的认识不清,从不同的角度错误地将货币分为不同的种类,如: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分为债务货币和非债务货币,根据是否约定了贵金属的交换比例分为可兑换货币和不可兑换货币,等等。形式上,根据货币的商品价值,可以分为实物货币和形式货币。实物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包括价值,比如羊,贵金属。正规货币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是契约规定的,只有契约价值。两种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统一的,即都是约定为交换媒介,都具有契约价值。货币的购买力取决于货币的合同价值,但实物货币的购买力也受其自身商品价值的影响。通常,实物货币的商品价值小于其作为货币的合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