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

试从财务角度探讨如何破解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有差别,特别是与行业性质相关,但是相同行业在应对金融危机时的抵抗能力又是不同的。   (一)必须加强财务预警和监测。认真分析资产负债率、现金流等指标变动情况,关注到期债务,对可能出现的资金风险,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并及时报告,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存货及应收帐款管理,减少资金占用。积极开展存货和应收、预付款项的清理,加快存货及应收、预付款项周转,减少流动资金占用。   (二)重新审视和评估企业发展战略,尤其是投融资规划。在当前,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尽量规避和控制风险,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在企业诸多风险中,投融资风险是企业最大的风险。重新客观评估自身投融资能力,调整发展策略,适当收缩战线,更加明确定位,集中发展核心业务,高度重视投资管理,从严从紧控制投资,应当成为大多数企业的首要任务。   (三)要由追求规模转向更加注重运营质量。雷曼兄弟破产,让中国的企业家不再盲目迷信外国的大企业、老企业,使让我们看到企业不论多大,都有可能倒下。中国人富有“大”子情结,许多企业盲目追求规模,盲目投资和并购,在这种经济环境面前,无疑更加大了风险。因此,必须处理好规模、效率和风险三者之间的关系。从重视降本降耗、强化成本管理、注重现金流管理等方面,切实提升企业运营质量。特别要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有效控制财务风险。在严峻的危机面前,应当加深对“现金为王”理念的认识。   (四)要抓住扩大内需和企业节能降耗的有利时机,实现企业的产业升级。特别是那些原来依靠资源消耗和廉价劳动力为国外生产加工产品的企业,要通过技术、管理、体制和机制等的创新,实现企业产品和产业的平稳升级或转型。另外,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要抓住传统产业更新改造和产业升级中对技术力量需求强烈的时机,依靠技术优势,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   (五)其次,从财务角度出发,危机与机会是一对在金融危机下同时并存的矛盾共同体.要从事物的另一面去发现对危机下存在的机会和良机。因为,金融给企业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予了千载难逢的并购机遇,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自然界永恒的法则。优秀的企业家如何抓住时机以低价格收购遇到寒潮无法生存的优良企业,需要我们企业家的勇气和果断。

什么叫经济危机,什么是通货紧缩?

通货紧缩是一种金融危机。与通货膨胀引起物价持续上涨、货币贬值,会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样,通货紧缩也是一个与每人都息息相关的经济问题。通货紧缩通俗一些说,就是人们不愿意花钱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速度减慢,从而导致物价水平降低,货币价值高估。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因为他们的购买力上升了。但对于生产者来说,可能是不利的,因为他们必须降低产品价格,减少收入和利润。而且,生产者的成本可能没有随着物价下跌而下跌。我国三年疫情经济急需要复苏,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现在大家花钱节省了,不愿意花钱了,喜欢存钱了。央行数据显示,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15.39万亿元 同比多增 4.54 万亿元。存款增加了,消费就减少了,从而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就减少了。从而会导致以下几个问题:1、避险情绪增加过去的几年里,不确定风险增加,大家没有安全感,觉得把钱存起来握在自己手上才是避险的办法。银行的储蓄利率一再降低,但是挡不住大家偏爱存钱的势头,这已成为一种趋势。对收入增长缺少足够强烈的预期之下,大家不敢投资,比如买理财产品、买房等,也不敢消费,而宁愿把钱攥在手中,或者存进银行,以备不时之需。我国第一季度房企、车企纷纷降价促销,但是还是调动不起来大家消费的热诚。按说大家储蓄增加,更应该有钱或者有底气消费才对,但问题是存款的增加不等于收入的增加,大家对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从而通过储蓄来降低自己的消费能力,节省不必要的开支。2、大量失业经济的发展靠的不是储蓄,而是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流通的货币增加了,经济才可能回暖,所以严重的通胀紧缩会导致大量失业,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失业率大概是 25% 左右。大萧条时期,既是生产过剩,又是消费不足。由于市场消费低迷,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穷人消费不起,中产不愿消费,大量商品卖不出去,企业工厂为了减少开支,只能减少就业岗位,解雇员工来降低成本,甚至企业会大量倒闭。失业的人多了,手上没有钱,更不愿去消费了,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商品严重过剩,企业不得以商品降价。没有多余的现金雇佣员工,而现有的员工也会一再削减工资,使得员工薪水只够维持温饱水平,更别谈什么消费了。我国一季度的失业率大概在6.1%左右,我国的劳动人口统计大概在8.8亿,这样算下来,我国一季度的失业人口在5000万,这就预示着5000多万人面临失业后的生活保障问题,好可怕的数字。如果通缩真的来了,我们作为普通人如何应对?1、减少开支任何情况下,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存钱是抵御经济下滑市场低迷的唯一路径。目前,在保证家庭合理开销的情况下,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同时珍惜自己的工作,不要冲动,不轻易离职,失业率上升的情况下,保住目前的工作,还有一份收入,恐慌的情绪也就不那么严重了。2、减少负债通缩,意味着钱的购买力增强,钱更值钱,也就是说,你还给债主的钱比他当初借给你的更值钱,从而增加了你的负债成本。所以在不确定未来收入的情况下,减少负债,不然一旦通缩来了,遭遇薪水减少甚至失业,生活就难多了。通货会不会来,什么时间来,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现在各种经济状况已经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所以我们真的有必要提早做好准备,否则一旦兵临城下,后悔晚矣。

结合凯恩斯理论,谈谈08年经济危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怎样实施的,以及实施的原因和后果

凯恩斯来了,他是在中国经济最需要繁荣的时候来的,正如他当年到美国的时机一样。但中国的情况没有美国当年那么糟。当然,我不是说凯恩斯这个人真的来的,这位英国经济学家已经作古了54年,我是说他的"主义"来了。 1998年初,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四年下降。人们忧心忡忡,经济学家急忙从各种教科书中寻找药方。他们想到了挽回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的英雄。于是,中国经济界开始大谈罗斯福新政,凯恩斯这个名字在中国报刊上出现的频率顿时高了起来。 然而,两年过去了,中国的经济状况同他来的时候差不多。他在中国的神通也没在有在美国那样大。凯恩斯在中国"水土不服"。凯恩斯与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美国经济出现了大危机。那时多数经济学家迷信市场经有自我调节的功能,"看不见的手"能够自动地把经济从低谷中拉起来。而现实并非如此,30年代整个10年平均有18%的劳动力失业,高峰时失业率达到25%,人们在经济危机的黑暗邃道中煎熬着,看不到尽头。 大危机是对资产阶段的传统经济理论的大冲击,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无能为力。 1934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来到华盛顿。其时,罗斯福总统已经着手采取与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不同的政策:运用国家机器干预社会再生产。这就是罗斯福新政。自由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国家不干预经济的政策是最好的政策。按这种理论,罗斯福的政策就是好政策了。新政要求新理论的支持。凯恩斯本来就不相信市场经济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实现充分就业,他主张国家必须干预经济。他的划时代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那时正在酝酿之中。他到美国和罗斯福一拍即合,他发表了大量文章支持新政。在推动新政的同时,他的理论也在完善。1936年《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通论》出版时,已经有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践依据。 凯恩斯认为,市场需求不足,政府必须想办法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刺激消费;企业界没有办法扩大投资,政府必须担当起投资的责任。政府从哪里弄钱来投资呢?衽赤字财政。他认为,在出现萧条时政府应当减少税收,增加支出,有意识地使预算出现赤字;当通货膨胀加剧时,政府增加税收,紧缩财政开支,取得财政结余,偿还萧条时发出的债券。 罗斯福新政运用财政、信贷两个杠杆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医治市场经济自发机制所造成的生产过剩、供过于求的痼疾。政策重点是用需求带动生产。办法之一是实行赤字财政和发行债券,调动闲置资本用于生产和消费。办法之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 1929年,政府的总开支约为100亿美元,1933年,增加为130亿美元,1936年增加150亿美元。在政府投资的带动下,民间投资也有起色。经过政府三年"注射"之后,国民总所得额与国民总消费额上升了50%,但政府的投资计划没有达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仍有900余万人失业,直到二战期间政府投资扩大到1030亿元,就业问题才得以缓解。显然,美国经济在二战以后进入了黄金时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全是、甚至主要不是凯恩斯学说的功劳,但凯恩斯学说的影响是深远的。凯恩斯在中国的遭遇 1997年夏天,市场疲软,连续几次降息对刺激消费毫无成效,中国的经济学家大概想起了凯恩斯当然说过的话:为了刺激经济,货币政策作用不大,得靠财政政策,因为你能"用绳子拉动,却不能用绳子推动"。于是,中国经济学家表示:在目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作用有限,只能领先财政政策"。他们拿来了凯恩斯的办法:"运用财政或"准财政"手段加大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公共性投资主要靠政府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 从1997年10月开始,物价水平开始负增长,经济不景气度进一步增加。1998年春天,积极的财政政策的主张被政策采纳,财政部长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谈"罗斯福新政"。 凯恩斯终于被请到中国。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扩张性财政政策已付诸实施,当年国家财政直接投资1000亿元,1999年进一步扩大了财政直接投资。为此,政府大量举债:1998年年初计划发行国债2808.5亿元,下半年双追加了1002.5亿元。1999年初计划发行国债3415亿元,后又增加600亿元。政府在扩大投资的同时,又努力提高居民收以刺激消费:1999年国家财政为增加居民收入共支出540亿元,使全国8400万人受益。 应当说,凯恩斯理论对治理中国的通货紧缩起了一定的作用它阻止了经济继续下滑。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说,1999年新增国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个百分点。 但是,国家经济还没有走出不景气的阴影。失业率居高不下,物价连续26个月负增长,企业经济困难,凯恩斯的根本目标是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恰恰在这两点上效果不佳。 政府投资没有带动民间投资,投资还很不景气,投资是拉动需求最重要的力量。投资不景气说明经济还没有启动起来。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1年--1998年分别为:23.9%、44.4%、61.8%、30.4%、17.5%、14.8%、8.8%、14.1%,1999年1-8月为10.4%。1998年的14.1%是在1997年过低的基础上的增长,对启动经济拉动力太小。1999年9月,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包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幅度为-2.8%,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7.3%,10月开始回升,但回升乏力,到11月,固定资产投资仅增长5.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仅增长0.1%。 为什么民间投资没有带动起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投资者无钱可赚,所能看到的商品都过剩,往哪里投资?需求不足抑制了投资。据权威研究部门测算:2000年内需不足缺口为1800-2000亿元。这就进入了一个循环往复的逻辑怪圈:投资不景气--需求不足。二是互为因果。 凯恩斯认为,提高居民收入可以扩大消费需求。中国政府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提高居民收入,消费需求还是扩大不多。其中也有中国的具体情况,收入差别太大。少数高收入的人该买的都买了。没有什么需求;多数低收入的人有需求但没支付能力。这是凯恩斯主义无法解决的难题。从统计局公布的数字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相比,其差额由1978年的209.8元扩大到1997年的3070.2元。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的差额,由1997年的99.2亿元扩大到1996年的23179.5亿元。占全国人口总数29.1%的城镇居民的储蓄占全国储蓄总额的80.1%,而占全国总人口70.9%农村居民,其储蓄仅占全国储蓄总额的19.9%。占全国总人口70.9%的农村消费者的实际消费只有全国居民消费额的三分之一强。1978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比值为2.9比1,1985年缩小到2.4比1,1992-1993年扩大到3.5比1。1997年为3.1比1。在城市居民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层和占人口20%高收入层差别是很大的。就家庭年收入而言,后者相当于前者的4倍。 凯恩斯来中国已经两年了,时间不算短,政策力度也不算小,为什么效果不显著?这个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深思。橘生淮南则为枳 凯恩斯在中国遭遇不佳,是因为他在中国"水土不服"。中国的"水土"和当年美国的"水土"相差甚远,要让凯恩斯在这里大显神通,那就勉为其难了。 美国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典型,市场制度发达而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在建设之中,无法和美国相比。同样的政策思想在不同的制度基础上当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例如,美国企业对利率非常敏感,一次调整0.25%就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中国利率调整几个百分点也看不出明显的效果。 美国以私有经济为基础,民间有大量的资金,中国是以公有经济为主体,民间资金没有美国那么多,而且大多存在国家银行中,已为政府所用。这是政府投资没有带动中国民间投资的一个原因。 中国的企业不同于美国的企业。美国以私有企业为主,企业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中国以国有企业为主体,企业还在吃国家银行的"大锅饭"。美国企业可以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解雇工人,中国企业不能。 中国的政府不同于罗斯福的政府。罗斯福1933年宣誓就职时,他在白宫的助手了了无几。一名厨师,一个电话员,若干保镖,几名秘书,还有两位应募前来效力的南方新闻记者。当然,随着新政的实施,政府的机构和人员多了起来。但是,在他们那里,政企不分的问题是不存在的,地方政府对经济的扩张冲动也是没有的。在中国,政府职能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政企不分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官员们还是以追求虚的政绩为目标,国有企业还在吃国家的在锅饭,官员和企业对投资的效果不负责任的问题还没有根除。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设难以避免。 在中国这个"水土"上,凯恩斯的扩张政策效果不显著还不十分可怕,可怕的是有可能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把扩大内需搞成简单的总量扩张,不加控制地实行货币和财政双扩张的政策,通过大量投入来求得GDP的增长。这可能会出现重复建设和泡沫经济,地方政府逼迫银行贷款,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最终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可能会生理复前些年的"紧缩--通胀--紧缩--通胀"的循环之中。出现这种情况不是不可能的,众所周知,四大国有专业银行的不良债务比重较大,在目前通货紧缩的情况下,银行的资产的质量降低了。这是因为:通货紧缩 无法还本付息的企业增多 企业对银行不良债务更加严重 银行的可收回的债权缩小:物价下降 银行对持币者的债务放大(从反面设想一下,如果物价上升,银行对持币者的债务会缩小,几次恶性通胀就会把持币者的债权化为乌有) 银行债务相对增加:将以上两项综合可知,通货紧缩使得银行债务增加,债权减少。债权是属于储户的,债务主要是国有企业。其结果是银行对储户的支付能力双重减弱,金融风险加大。银行的债务越来越重,它的债权又收不回来,怎么走出困境呢?通货膨胀是消除银行债务即剥夺持币者的债权者最有效的手段。如果通货膨胀1000倍,则银行的债务就消除了99.9%。也就是说,银行的金融风险只能通过通化膨胀来消除。这说明,我们存在通货膨胀的隐患。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境内的外资企业手中持有相当数量的人民币。一旦出现通货膨胀,他们会立即在兑换成外汇。中国老百姓也千方百计寻求外汇以保值。与此同时,银行门前会排上挤兑的长龙。金融危机就全面爆发。今日的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交织,一旦爆发金融危机,老百姓的6万亿储蓄的安全受到威胁,就可能引发全面的社会危机。好在政府比较清醒。中央曾经一再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特殊情况下的权宜之计,不可能长期实行。最近朱总理在形势报告中一再强调,要采取稳健的贷币政策。有这一点老百姓就放心了。就怕落实不了

如何结合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治理经济危机?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这种政策取向的调整,最终反映到物价上,就是保持物价的基本稳定。在我国货币政策管理中,中央银行是以比较平稳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来实现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的。从一般货币理论看,对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有两种不同的操控手段:恒定与权变。前者认为,只要货币供应量保持固定增长率,公众就会作出合理预期,从而使物价收敛于稳定。后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应随经济的变动,由央行随时调节。前者的缺点是过于僵硬,在现实中几乎无法运行;后者则因政策制定者预测的主观性与公众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的冲突而受到挑战。因此,不少国家采用预先公布货币供应量增长区间的方式进行调控。在我国,也有人认为控制货币供应量不是好的货币控制手段,应以利率作为调控的中间目标。其实,我国的利率还处于管制阶段,企业还处于对利率不敏感时期。在这种条件下,央行放弃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控,转而用调整利率的方式来影响经济,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手段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传统的货币政策三大工具都得到了较好应用。首先,2003 —2004年,央行两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分别只上调了1和0.5个百分点,却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效果。上世纪90年代央行也曾多次调整准备金率,且调整幅度大大高于这两次,但市场几乎没有反应。这说明我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已经很高。其次,公开市场操作日臻成熟。央行在市场上通过公开买卖国债,向商业银行体系放松或收缩银根,从而起到调控货币供应量的作用,使稳健货币政策的执行得以保证。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淡出以及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形成的货币供给的快速增长,央行在国债买卖之外加大了央行票据的发行,以冲销人民币的过快增长。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量2003年达到14万亿元左右,2004年也有近12万亿元,大大超过其它证券市场的交易量。第三,利率手段的运用日益重要。2004年初,商业银行和信用社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被放宽至央行基准利率的1.7倍和2倍。到当年10月,存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同时放开了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下限和贷款利率的上限。特别是后一次利率调整,虽然幅度很小,但对市场的影响很大,甚至国际金融市场和一些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价格都因之下跌。这说明我国市场经济进程和经济国际化程度的加深。利率的提高,使市场得到非常明确的信号,央行对经济过热的调控作用进一步加强。央行还通过票据再贴现政策、窗口指导以及发布对某些风险的提示来实施宏观调控。可以看到,央行不再依赖单一的政策,而是比较熟练地运用一系列微调手段,前瞻性地出台一系列措施,以达到综合的政策效果。这种组合拳式的调控方式,将是今后的主要调控手段。紧缩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出现通货膨胀政府财政/金融管理部门通过加息来抑制消费增长,控制物价的过快增长,以达到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从紧的货币政策:一是当前宏观经济过热的现象并没有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一季度我国GDP增长9.7%,这表明快速奔跑的我国经济列车还没有慢下来的迹象。分析一季度经济运行和走势,其中投资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过多、某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依然存在,并由此造成主要原材料、能源、运输等“瓶颈”约束加剧。统计显示,3月份的CPI已经达到了今年宏观调控的临界值3%。一系列问题的凸显使得央行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尽快破解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二是必须切实加强金融资源配置对经济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银行信贷资金运作不可能游离于经济之外,但金融在促进经济资源有效配置中发挥重要反作用。报告显示,今年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9.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20.1%;市场货币流通(M0)同比增长12.8%。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增长幅度继续高于同期GDP和CPI增长幅度之和。一季度金融机构实际增加贷款8351亿元,占全年预期目标 2.6万亿元的32%,同比多增247亿元。如果银行信贷投放不正常扩张,银行信贷升温,则可能为需求增加新的泡沫,给通胀带来新的压力,为经济过热推波助澜。特别是有些投资方自有资金不足,想方设法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甚至有的建设项目成为由一家或几家银行来承担大部分风险的“银行项目”,以至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不合理和信贷资源的错配,发生新的银行不良贷款,积聚“短存长贷”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从4月25日起,对所有金融机构普遍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将一次性冻结金融机构可用资金1100亿元左右,这对收紧银行资金流出的“阀门”,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下一阶段货币政策的取向是适度从紧,但要防止急刹车,避免大起大落,要促进经济平稳发展。这说明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总体走向仍是稳健的,是稳健目标下发出的“紧缩”信号,也表明中央调控部门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日渐明朗,加强宏观调控力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日渐科学,今后将会更多地通过运用市场手段来实现调控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将获得有力的保障。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情况再次表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在经济趋于过热,谨防通货膨胀的大背景下,央行、各金融监管部门应强化对金融业窗口指导的力度,督促金融业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持速度、提高质量、增强后劲,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经济危机周期都有哪几个阶段

经济危机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市场经济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扩展资料:经济危机的后果是:1、社会动乱;2、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3、政变。经济危机爆发,加剧了社会各种矛盾的深化。主要表现在:1、经济危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对社会生产力造成严重的破坏。2、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3、经济危机进一步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4、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矛盾。经济危机是矛盾激化的产物,反过来它又促进经济在起伏波动中继续向前发展。在当代,经济危机加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转嫁危机与反转嫁危机的矛盾;加剧了国家相互之间的争夺商品市场和输出危机的矛盾。总之,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的各种矛盾,它是世界动乱的重要经济根源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是什么意思?

经济危机是市场货币存量在减少,市场缺钱。最先表现在金融市场领域,证券市场因为缺钱,会萎靡不振,银行业会因为资金流动性差导致坏账死账大量增加,外贸领域会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的货币升值,大幅萎缩,蔓延到期货市场,随着慢慢的发展,蔓延到商品市场,导致制造业亏损,难以为继;下面说一下导致经济危机的诱因和过程;这是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有大量的外资企业要撤走(仅仅是其中一种现象,还有无数的减少市场资金存量的渠道),他就拿自己的资产换成本币,然后再到银行换成外汇(一般是美元)带走,这样这些本币就存在了银行里,本币流进银行,市场存量就减少,同时出口贸易不景气(主要引发因素),很多商品就积压在国内,很多资金就变成商品挤压着不能变现,也造成市场货币存量萎缩,这些被积压的商品持有者手里有产品没资金,时间久了会更增价成本,又卖不掉,只能降价,降价就赔钱,赔钱就倒闭,倒闭工人就失业,失业就没工资,没工资就降低购买力,于是商品就更卖不掉,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各行各业都出现这种现象,积累多了就演变成经济危机,一般国家会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放钱到市场刺激购买力,二方面会出台措施鼓励企业恢复生产,以避免危及扩大加深,当经济危机扩大的极其严重的时候,大量工厂企业倒闭,工人大批失业,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发展到后期就会物价飞涨,然而失业工人都没钱,就买不起,生活极其困难,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定问题。这个时候国家唯一必须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恢复生产,一般是给企业注入资金,快速启动商品生产,这样工人就有钱赚,市场上商品就会增加,慢慢形成良性循环,商品物资的贬值,货币相对就会升值,值得注意的是贬值和升值随着整个社会人们的情绪化干扰不一定很同步(也受到国际货币汇率的影响),某一个领域的商品会突然暴跌,就会造成这个领域突然崩塌。货币在这个领域升值无数倍还不止,精明的商人会找准时机接盘,日后成就亿万富翁。管理不好的国家就会出现有经济危机引发通货膨胀,也会有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危机,原因是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就是一个跷跷板平衡木的两端,管理层就是那个支点,措施不当就会失衡严重,就如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阿根廷和土耳其,巴西等等在中国一般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是管理机制健全,二是地域面积大有协调空间,三是人口基数大,调控维度深,四是工业门类齐全,能够形成商品链自循环,五是经济体量大,市场容量大,抗风险能力强,等等。但波动是会有的。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紧密关系,但是却是二个维度范围的问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虽然金融领域受到巨大的打击,但是却仍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即快速的将金融资产转化,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就是金融的优势所在。而反观传统实体却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转移这种危机,因为大量的固定资产空置,那时将可能会成为一堆负债。所以,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还是传统实业,反而那些不良的金融投机者却可以通过快速的转移将不良资本转化成优质资本,将损失降低至最低,最基本是变现能力较强。除了传统实业受在巨大冲击外,然后就是对资本市场依赖性较强的领域,比如互联网、创投领域,这些领域因为对资本的依赖,所以抗经济危机的能力更弱,比如电商平台等等。

经济危机是什么意思?

经济危机是市场货币存量在减少,市场缺钱。最先表现在金融市场领域,证券市场因为缺钱,会萎靡不振,银行业会因为资金流动性差导致坏账死账大量增加,外贸领域会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的货币升值,大幅萎缩,蔓延到期货市场,随着慢慢的发展,蔓延到商品市场,导致制造业亏损,难以为继;下面说一下导致经济危机的诱因和过程;这是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有大量的外资企业要撤走(仅仅是其中一种现象,还有无数的减少市场资金存量的渠道),他就拿自己的资产换成本币,然后再到银行换成外汇(一般是美元)带走,这样这些本币就存在了银行里,本币流进银行,市场存量就减少,同时出口贸易不景气(主要引发因素),很多商品就积压在国内,很多资金就变成商品挤压着不能变现,也造成市场货币存量萎缩,这些被积压的商品持有者手里有产品没资金,时间久了会更增价成本,又卖不掉,只能降价,降价就赔钱,赔钱就倒闭,倒闭工人就失业,失业就没工资,没工资就降低购买力,于是商品就更卖不掉,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各行各业都出现这种现象,积累多了就演变成经济危机,一般国家会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放钱到市场刺激购买力,二方面会出台措施鼓励企业恢复生产,以避免危及扩大加深,当经济危机扩大的极其严重的时候,大量工厂企业倒闭,工人大批失业,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发展到后期就会物价飞涨,然而失业工人都没钱,就买不起,生活极其困难,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定问题。这个时候国家唯一必须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恢复生产,一般是给企业注入资金,快速启动商品生产,这样工人就有钱赚,市场上商品就会增加,慢慢形成良性循环,商品物资的贬值,货币相对就会升值,值得注意的是贬值和升值随着整个社会人们的情绪化干扰不一定很同步(也受到国际货币汇率的影响),某一个领域的商品会突然暴跌,就会造成这个领域突然崩塌。货币在这个领域升值无数倍还不止,精明的商人会找准时机接盘,日后成就亿万富翁。管理不好的国家就会出现有经济危机引发通货膨胀,也会有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危机,原因是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就是一个跷跷板平衡木的两端,管理层就是那个支点,措施不当就会失衡严重,就如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阿根廷和土耳其,巴西等等在中国一般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是管理机制健全,二是地域面积大有协调空间,三是人口基数大,调控维度深,四是工业门类齐全,能够形成商品链自循环,五是经济体量大,市场容量大,抗风险能力强,等等。但波动是会有的。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紧密关系,但是却是二个维度范围的问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虽然金融领域受到巨大的打击,但是却仍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即快速的将金融资产转化,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就是金融的优势所在。而反观传统实体却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转移这种危机,因为大量的固定资产空置,那时将可能会成为一堆负债。所以,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还是传统实业,反而那些不良的金融投机者却可以通过快速的转移将不良资本转化成优质资本,将损失降低至最低,最基本是变现能力较强。除了传统实业受在巨大冲击外,然后就是对资本市场依赖性较强的领域,比如互联网、创投领域,这些领域因为对资本的依赖,所以抗经济危机的能力更弱,比如电商平台等等。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一个意思吗!?

非常形象的解释哈首先,经济是个整体概念.公式:经济=金融+财政金融:货币和信贷的总和; 财政:国家的收支.所以金融危机比经济危机来得小得多.(世界上只发生过一次经济危机,你知道是哪一次吗?)解释:国家收支:国家的税收和支出支出包括:福利,公共等.(如国家收支出现问题,则人民生活意味破产)所以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财政危机(现在许多学者也认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但是我反对这看法.因为他们认为现在的金融危机一般都会造成经济危机.如"黑色星期五"事件,的确造成许多国家的经济危机.但我再次强调,世界经济危机只发生过一次.但世界金融危机就发生过不只一次了.)知道美国金融危机有多严重吗? (我抄袭的,太妙了)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 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 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杠杆: 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 CDS合同: 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 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 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 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 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 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 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 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 上面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 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 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 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 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 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 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 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经济危机是什么意思?

经济危机是市场货币存量在减少,市场缺钱。最先表现在金融市场领域,证券市场因为缺钱,会萎靡不振,银行业会因为资金流动性差导致坏账死账大量增加,外贸领域会因为经济危机导致的货币升值,大幅萎缩,蔓延到期货市场,随着慢慢的发展,蔓延到商品市场,导致制造业亏损,难以为继;下面说一下导致经济危机的诱因和过程;这是绝大多数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就是一个国家的国内市场有大量的外资企业要撤走(仅仅是其中一种现象,还有无数的减少市场资金存量的渠道),他就拿自己的资产换成本币,然后再到银行换成外汇(一般是美元)带走,这样这些本币就存在了银行里,本币流进银行,市场存量就减少,同时出口贸易不景气(主要引发因素),很多商品就积压在国内,很多资金就变成商品挤压着不能变现,也造成市场货币存量萎缩,这些被积压的商品持有者手里有产品没资金,时间久了会更增价成本,又卖不掉,只能降价,降价就赔钱,赔钱就倒闭,倒闭工人就失业,失业就没工资,没工资就降低购买力,于是商品就更卖不掉,形成恶性循环,如果各行各业都出现这种现象,积累多了就演变成经济危机,一般国家会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放钱到市场刺激购买力,二方面会出台措施鼓励企业恢复生产,以避免危及扩大加深,当经济危机扩大的极其严重的时候,大量工厂企业倒闭,工人大批失业,生活物资极度匮乏,发展到后期就会物价飞涨,然而失业工人都没钱,就买不起,生活极其困难,会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定问题。这个时候国家唯一必须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恢复生产,一般是给企业注入资金,快速启动商品生产,这样工人就有钱赚,市场上商品就会增加,慢慢形成良性循环,商品物资的贬值,货币相对就会升值,值得注意的是贬值和升值随着整个社会人们的情绪化干扰不一定很同步(也受到国际货币汇率的影响),某一个领域的商品会突然暴跌,就会造成这个领域突然崩塌。货币在这个领域升值无数倍还不止,精明的商人会找准时机接盘,日后成就亿万富翁。管理不好的国家就会出现有经济危机引发通货膨胀,也会有通货膨胀引发经济危机,原因是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就是一个跷跷板平衡木的两端,管理层就是那个支点,措施不当就会失衡严重,就如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阿根廷和土耳其,巴西等等在中国一般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一是管理机制健全,二是地域面积大有协调空间,三是人口基数大,调控维度深,四是工业门类齐全,能够形成商品链自循环,五是经济体量大,市场容量大,抗风险能力强,等等。但波动是会有的。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不是一回事,虽然两者紧密关系,但是却是二个维度范围的问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当经济危机发生时,虽然金融领域受到巨大的打击,但是却仍可以“用时间换空间”即快速的将金融资产转化,以将损失降到最低点,这就是金融的优势所在。而反观传统实体却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的转移这种危机,因为大量的固定资产空置,那时将可能会成为一堆负债。所以,当经济危机发生时,付出巨大的代价的还是传统实业,反而那些不良的金融投机者却可以通过快速的转移将不良资本转化成优质资本,将损失降低至最低,最基本是变现能力较强。除了传统实业受在巨大冲击外,然后就是对资本市场依赖性较强的领域,比如互联网、创投领域,这些领域因为对资本的依赖,所以抗经济危机的能力更弱,比如电商平台等等。

美国为什么会陷入经济危机?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你了,即使是最出色的经济学家,我想他也未必能给你讲清楚,资本主义世界大概每十年或大或小的都会出现一次经济危机的,然后通货膨胀会使成千上万亿的钱就那样蒸发了,也没有人知道那些钱跑到哪里去了,这已经是一个经济周期定律了,如果谁要是能给你解释的很清楚,我想改变这样一个定律应该就没什么困难了,但是这个周期定律还是在继续,目前还没有谁能改变

96,97年亚洲经济危机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目 前亚洲经济已经基本趋于稳定,但是,由危机引发的全球 范围的理论大讨论却方兴未艾。 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原因复杂,影响重大,所涉及的 问题很多,加上每个讨论者的积极参与,因此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热烈场面。为了使读者便于理解这场讨论的内 涵,我把各种观点归纳为三个主要流派,简要地介绍其理 论要点和政策建议,并在最后阐述这场讨论的意义。 1、结构主义或主流学派 这一派人多势众,不仅包括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专家 学者、政府官员和工商人士,还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等国际机构的大部分领导成员,甚至包括一些亚洲 国家的政府和民间人士。 这一流派主要从结构分析入手,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爆 发的基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金融、产业等 领域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例如,政府与大企业的关 系过于密切,银行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失灵,企业的借款和 投资战略失误,任人唯亲和贪污腐败盛行,等等。其中, 原先一直受到世人称赞的“东亚模式”也受到了严厉的批 判。他们认为,这种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具有 明显的优势,但是它所固有的特点,即“政府主导”,经 过一定时期以后变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因为正是政府的 干预,才造成了市场机制的扭曲,影响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剧了原有的各种内部结构的缺陷,并最终为金融危机的 爆发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根据上述分析,这一派给亚洲国家提出的政策建议是: 放弃亚洲模式,采纳美国模式;同时进行各种结构性的改 革,特别要对政府的行为和作用进行严格的限制,大力削 减政府预算,并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具体 的结构改革方案是由IMF制订的,目前泰国、韩国、印度 尼西亚等国的政府正在遵照执行。 2、市场主义或自由主义 这一流派人数不多,主要包括发达国家中的部分专家 学者和政府官员。 此派的基本特点是崇尚市场机制和自由竞争。在他们 看来,亚洲经济的基础是良好的,虽然这些国家的内部也 存在某些缺陷和问题,但是与金融危机的爆发并没有直接 的关系。因此,他们进行分析和说明的重点是,金融危机 的爆发实际上是市场机制、特别是国际金融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结果。 例如,他们中间有的人把国际金融市场的力量比喻为 “原子弹”,认为它威力无比,但又喜怒无常:如果市场 以赞许的目光看待一个国家的金融表现,那么这个国家的 经济就会稳定繁荣;如果市场下了相反的定论,那么这个 国家就会陷入灾难。例如,80年代的拉美各国、1994年的 墨西哥和去年的亚洲。 根据这一观点,他们提出了与结构主义完全相反的政 策建议:不论是危机的爆发还是经济的恢复,都应当顺其 自然,不必加以人为的干涉。因此,他们严厉地批评了IM F的结构改革计划,认为它实际上等于代替亚洲政府对经 济实行了新的干预,其结果不仅对亚洲经济的恢复毫无帮 助,而且必然会影响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同时,他们还指 出,IMF虽然给遭受危机最重的泰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 提供了数百亿美元的紧急援助,但是它与每天在国际金融 市场上流动的2万多亿美元相比,不过是九牛一毛,根本 于事无补。有些人甚至提议,应当解散IMF。 3、激进主义或新经济论 这一流派的人数也不多,但是成员比较复杂,既包括 亚洲国家中像马哈蒂尔那样的民族主义领袖,也包括发达 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以及那些不同意结构主义 和市场主义的专家学者。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强调指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 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的差异,以 及现行国际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内部缺陷。同时,他们论证 了弱小国家的政府对民族经济进行干预和保护的合理性与 必要性,并且试图提出一种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例如, 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认为,亚洲货币的暴跌是少数投机 家“人为操纵”的结果。他还指出,由于国际金融资本的 实力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因此后者甚至无力决定本国货 币的汇率水平。他原先的副手安瓦尔也指出,这些“邪恶 的”投机活动的成功证明了国际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严重 的缺陷。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亚洲国家领导人的观点,不仅得 到了发达国家中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的支持,也得到了非 马克思主义学者和一些国际经济机构官员们的赞成。例如, 美国《波士顿环球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亚洲政府对经济 的管理虽然可能使某些私人企业的利益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它有利于保护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反之,不受管制的 贪婪必然导致不公正,而不公正又必然导致社会的不安和 动荡。世界银行副行长斯蒂格利茨也明确指出,亚洲金融 危机的原因不是由于政府的干涉过多,而是由于干涉过少, 比如在建立健全管理框架之前就取消了对外资的必要限制。 他进一步指出,许多人在批评亚洲各国政府的时候忘记了 一个基本事实,即每一笔贷款不仅要有借方,也要有贷方, 因此,对金融危机的发生,双方“共同负有责任”。 从上述观点出发,这一流派对结构主义和市场主义的 政策建议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那两派的观点 和主张,实际上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的贷款者,而不利于亚 洲国家。因此,他们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建立新的国际经济 机构,或者强化现有国际机构的职能,以便对短期国际流 动资本实施严格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亚洲式金融危机的再 度爆发。而且,最近马来西亚政府已经对外国资本实施了 管制;香港特区政府也进入股市,与国际投机资本进行了 直接的较量。 综上所述,当我们分别考察这三个主要流派的时候, 可以发现它们各自都包含着合理因素,因为它们都在一定 程度上揭示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对策 建议。不过,当我们把它们综合起来的时候,也可以发现 各派之间存在着许多难以调和的分歧。 尽管如此,通过一年多来的激烈辩论,各派的观点得 到了比较充分的阐述,相互之间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理解 和接近。例如,不少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国际机构也意 识到了短期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带来的巨大的破坏性,因此 对原先一味责怪亚洲的做法进行了自我批评。同时, IMF 也逐渐发现当初制订的结构改革方案过于简单生硬,并没 有使亚洲的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它已经 准备进行调整。同样,亚洲领导人在怒斥了西方“邪恶的” 投机家们之后,冷静下来也看到了自身的毛病,因此在韩 国和泰国等亚洲国家,新当选的领导人已经开始了反对贪 污腐败的运动。与此同时,著名的国际金融家绍罗什本人 也坦率地提出警告说,不要盲目相信市场机制,因为它不 会自动纠正其无节制的状况。 当然,由于各个流派的理论依据不同,政策主张各异, 因此目前还没有取得一致的见解;加上各国经济利益的矛 盾,因此许多合理建议也依然停留在讨论阶段。 最后,我想指出的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 先后波及到了日本、俄罗斯、南亚、南非和拉丁美洲,现 在又波及到了美国,因此,上述各个理论流派在争论的过 程中也在随时补充新的材料,并且对各自的观点和建议不 断地进行着修正。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去年爆发的亚洲 金融危机,不仅仅是“亚洲”的,也不仅仅是“金融”的, 在本质上,它是现行国际经济体制和现有经济理论的危机。 因此,这场深入和持久的理论大讨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而且,由此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可能出现的理论突破, 也必将对亚洲和世界的前途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8年经济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经济下行初期,降息频率较快,而股市下跌速度和幅度最大,至减息后期,减息幅度和频率下降,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以上就是2008年经济危机对股市的影响。

08年以来我国应对经济危机,采取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哪些及其效果

当前出台的政策方针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为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今年7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此后,中央和有关部门又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2、 1税收政策在税收政策方面,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7月 31日,财政部等部门宣布自今年8月1日起将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由11%提高到13%,部分竹制品的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1%。10月21日,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又宣布,从11月1日起上调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这也是自2004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 财政部税政司司长史耀斌说,税收政策调整主要为了应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出口增速的放缓,通过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2、 2信贷政策在信贷政策方面,8月初,央行调增了全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和担保难问题。8月中旬,央行又将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9月中旬,央行决定从9月16日起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问题。 10月,央行又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释放出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进行生产经营。 近日,央行披露目前已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此举可有效释放银行资金活力,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3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今年中央财政大幅度增加了用于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资金,总额达到18亿元;安排资金19亿元,专项用于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安排资金12亿元,支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开展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加大对各种收费的清理力度,进一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分析经济危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不言而喻,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毕竟有一些债券是无抵押债券,因此,相关部门就该相应地计提相关损失。 我国历年持有国外债券的比率不足国际投资总头寸资产的10%。如果把贷款也考虑其中,这一利率为13.5%(2007年),17.9%(2006年),15.4%(2005年),16.2%(2004年)。国际头寸资产中主要还是以外汇为主。分别占头寸总资产比重为66.8%(2007年),64.9%(2006年),67%(2005年),65.6%(2004年)。国际投资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35.6%(2007年),38.6%(2006年),39.6%(2005年),40.7%(2004年)。综合以上数据,说明我国对带外汇储备的管理一直保持着谨慎和稳健的投资态度,始终贯彻执行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因此,我们认为美国信贷危机的爆发,即使有国美大投行的倒闭对我国外汇储备影响是相对有限的。但是如果考虑到美元因素的话,我国外汇储备受到美元等贬值因素的影响比较大,毕竟我国外汇绝大多数是外汇形式存在。 同时,国内一部分银行也持有的美国此类公司债务。因此,目前我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汇储备中的债券所占比率以及外管局所持有的债务类别等情况以及国内部分银行所持有的美国乃至欧洲国家的债券数额和债券的属性。 另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如果国外投行的倒闭清算时,毕竟会将其全球投资组合中的资产头寸进行结算,如果我国的金融资产是其投资组合的一部分,那么这部分金融资产的抛售势必又加剧了国内资本市场的紧张局势,最近港股市场的大跌就应该于此有很大的关系。值得庆幸的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相信受此影响不会很大,多为心理上的冲击而已。 目前65家QFII实际规模为106.7亿美元,如果未来雷曼正式破产清算,则对于其所持股票的处理将会对部分个股产生冲击。 如果考虑到QFII所重仓的股票多为优质股票,如果公司基本面未发生变化且遭到QFII大量抛售的话,相信对投资者来说是不错的介入时机,上周中国中铁的走势就说明部分资金本着“人弃我取”投资策略入住中国中铁H股和A股。 ●间接影响: 主要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次债危机演变成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号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同样会受到严重冲击。而我国虽然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出口国家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此趋势。然而,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从而推动国内GDP高速增长,如果出口出现了问题,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毫无疑问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国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我国内需还尚未充分激活,未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但是目前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原因一:我国产业结构决定我国目前仍处于世界工厂的地位,处于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这么一个状态。目前看我国“打工”这块收入-即未来出口这块收入受到冲击显而易见。同时,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的弹性比较大,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小幅增长就会拉动我国经济较大幅度增长;反之,西方国家经济小幅回落势必对目前国内经济有较大负面影响。而美国和欧元区是中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一旦西方发达经济体出现衰退,可想而知对中国出口会造成比较大的打击。 原因二:刺激国内内需以拉动我国GDP增长时机未到。目前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比较低,没有到达随意享受生活的条件,尤其在高通胀时期的经济敏感时期,盲目刺激国内内需更是不明智的; 原因三:国内产业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是需要时间的; 原因四:国内有些行业目前可能面临生产过剩的尴尬局面。即使前期国内货币政策出现松动,也只是缓解部分企业的“燃眉之急”的局面,但未来短期内大幅向市场或者实体经济注入资金的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出台。 综合以上,我们判断,我国经济会在此次美国经济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速减缓甚至负增长时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如果考虑到国内目前房地产行业低迷现状,相信我国经济回落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 08年以来至今,国家上半年对控制国内通货膨胀局面制定众多政策,但似乎对房地产行业并未给予重点“关注”。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一,政府“期盼”已久的房地产价格终于有所回落,属于良性回调并尚在可控范围内;二,从上半年出台的几个针对房市的政策,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对房地产行业的“暧昧”态度,一方面不希望房价大跌,一方面又“不太好意思”出面抑制房价的下跌的政策,只能从给老百姓减负,如提高个税起征点;停征个体的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等。可以看出政府开始给中国老百姓减负,也就是设法变向地提高老百姓的可支配收入-这一重要环节上。当然,这对稳定我国楼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会起到激活我国房地产行业刚性需求,有利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从而稳定中国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的稳定。 1.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趋势明显。 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速放缓将成为大势所趋,出口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回落是必然趋势。据亚洲开发银行16日发布的年度报告《2008年亚洲发展展望更新》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2007年的11.9%回落到2008年的10%;2009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进一步回落至9.5%。主要原如下, ①由于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出口增长减速远超出预期; ②通货膨胀率升高的趋势将使政府采取更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企业倒闭潮出现,工业利润增长大幅放缓; ③信贷紧缩下房地产市场降温,可能出现比2008年更为严重的危机; ④宏观调控下,房地产、钢材、水泥、铝合金和汽车产业投资增速回落; ⑤每年1000万个新就业岗位完成很困难。农民工回农村种地回潮,农村隐性失业大量增加; ⑥由于明年油价和电价可能会进一步上调带来PPI继续上升的传导因素,2008年中国全年CPI涨幅预测值从先前的5.5%上调至7%。2009年预测值从2008年4月的5%上调到5.5%; ⑦居民消费增长速度下降,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等于“画饼充饥”。收入的不稳定性增大、股市的负财富效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等原因使居民的消费欲望受到抑制。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 经营效益增长出现困难 主要原因: ①在经济下滑状态下,银行的业务拓展空间变窄; ②在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加大和货币紧缩政策下,存款大量增加与贷款增量减少的矛盾突出,加上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27个百分点; ③经济下滑带来的行业、企业破产倒闭,银行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很大(比如房地产贷款下面专门分析); ④资产泡沫破裂后,银行的抵押物大量缩水,贷款的抵押率超过“警戒线”,第二还款来源丧失。如房地产抵押、土地抵押、股票质押的贷款最为明显; ⑤持有美国次级债或对美国破产公司的贷款造成的损失。如中国银行集团共持有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及其子公司发行的债券7,562万美元;工商银行对雷曼公司贷款5000万美元;招商银行对雷曼贷款8000万美元; ⑥中国商业银行在2008年在海外的收购及投资因危机加重,过去的“抄底”行为变成了现在的“垫背”结果。按照高盛的预测,2009年香港H股中资银行的获利大约下降4%-8%;规模较小的股份制A股银行获利下降幅度更达到8%-13%。 各国央行任何救市行为都会“失灵”。 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 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政府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 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钢市的影响 就以刚刚发生的金融事件来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统注入超过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然而缓解毕竟只是缓解,危机已经发生,其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却正在扩大化。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 统计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和钢材出口国,2006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4300万吨,2007年达到了6264万吨,而2008年1-8月份,钢材出口4184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下降7.2%。一旦钢材出口受到世界钢材需求极具萎缩影响,必将会把中国国内钢材产能“供过于求”的程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国内钢材行业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下滑局面。 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钢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打击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必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是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在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的的时候,政府又开始逐渐放宽货币政策。 几乎是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一个被收购,一个宣告破产,另一个则出现破产告急,引起美国政府8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国内央行的“加息行动”终于因势而变。9月15日, 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与以往一样,政府政策的调整只是因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动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此次降息将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短短半年的时间,政策变化的如此明显,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 所以笔者断言,既然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中央需要通过数次上调两率才能一直经济过热的发生,那么也必将需要数次下调,才能度过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国内钢材的生产、销售和需求来说,“两率”的下调无疑是一件利好。但由于下游房产、家电、机械制造等等钢材需求行业的萎靡,“两率”的下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近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无论是开发商、炒房客,还是购房百姓,都会对房产投资再三审慎。那些整天嚷嚷着救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继续追加投资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很有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 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也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毕竟目前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可以预见到,如果目前国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真的演变成1923年的“大萧条”,那些以出口为主中国企业必将受到沉重打击。 我们都知道,钢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业,几个主要行业的萎缩对钢材需求的影响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业将会面临一到两年的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

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欧洲是介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经济体,没有美国好,但比日本的可用资源多。欧洲的崩溃将加大美国的负担,从而加快这一世界经济大崩溃过程。德国如果实施改革工会等措施以减少成本,虽一时有效,但是无法使经济最终复苏。如果通过减少成本来获得世界经济竞争的优势,那只是把一国的问题抛给了另一国,于世界经济无补。  凤凰卫视8月4日消息:近期公布的德国7月Ifo商业景气指数连续第三个月呈上升势头,似乎增加了人们对德国疲软经济的复苏希望。Ifo商业景气指数是欧元区经济增长指标中最受市场关注的一个指数。Ifo指数上涨之前,7月早些时候公布的另一个经济增长指标———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的月度预期指标已经出现大幅攀升。两大指数先后上涨,让德国政府备受鼓舞。但是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德国央行(Bundesbank)在内的众多经济学家们对德国经济复苏不抱太多希望。   莱茵资本主义滑向日本式泥潭   “德国正面临经济危机。”这是德国最著名的研究机构———德国经济研究所(DIW)发出的警告。据中国经营报特约撰稿程忠良援引该机构预测:德国这个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今年将发生轻微衰退,2004年的增长率也将令人失望。德国经济研究所警告说,德国目前面临的“最大危险”是通缩,物价水平持续下滑,导致需求低迷,增长受阻。   倡导政府与企业紧密合作的莱茵资本主义(Rhinelandcapitalism)正在缓慢瓦解。日本的现状可能是对德国的莱茵资本主义模式的未来的最佳注解。   过去10年德国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3%(比日本年均1%的增长率好不了多少),这在欧洲是最低的。一位德国企业家表示:“20世纪的70、80年代,德国堪称世界的楷模。现在我们不断被人指为世界病夫、欧洲病夫。”    德国人在经济徘徊了10年后开始怀疑,这种经济不振是否会长期持续。衰退何以能够长期被人们所忽视?因为衰退时常被一些短暂的复苏、全球性冲突或那些夸张又未能兑现的政治许诺所掩盖。同时,还发展了其他一些经济不振的解释———技术鸿沟、股市泡沫、其他经济体衰退的影响。德国的高级经济智囊机构———“五贤哲委员会”前主席荣格·道吉斯(JürgenDonges)表示:“政府总是企图在其他地方找借口。”   衰退已经窒息了德国绝大多数关键的机构和行业。20世纪60年代,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大药品生产商,现在,发明了阿司匹林的德国医药企业竟然无一能进入世界医药行业的15强。法兰克福的银行曾被视为稳定的堡垒,而如今,法兰克福将来保住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都成问题。   2002年,德国的DAX30股票指数是发达国家中表现最差的,企业破产案不断增加。如果德国经济长期衰退仅仅伤害的是8250万德国的福祉倒也罢了。但是,作为欧洲最富强的国家,德国还是欧元的基石,德国经济的衰退将辐射到整个欧洲大陆。   尽管施罗德人气颇高,但他未重振德国的繁荣,从而带来了这样的疑问:如果德国不能成为欧洲经济增长和政策的发动机,欧洲将变成什么样?一些德国人已经在谈论德国的式微,道吉斯表示,10年前,我们在谈论英国病;10或20年后,我们可能谈的是德国病。如果这样,德国将面临产业资本和人才流向海外的尴尬。而欧洲边缘的国家———爱尔兰、芬兰、英国、西班牙和中欧将担负起欧洲经济增长动力的责任,并改变欧盟的外交政策。   尽管德国的税率依旧很高,经济增长缓慢、雇佣体制僵化,德国和法国将继续是欧洲难以改变的核心,但不断升温的反美主义可能使外交政策引入歧途。而美国的决策者可能不理会这些,继续与他们合作。   不计一切代价追求稳定德国经济复兴之路漫长   其实,德国曾经研究了过去20年的经验教训,改革人士认为德国如果要保持自己的势力和影响的话,就必须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那又是什么阻碍了改革呢?简而言之,就是不计一切代价追求稳定。历史上,德国就一直拒绝变革;而从施罗德到地方政客,他们都尽力避免冲突与对撞,尤其是与劳工。在1月份的预算危机中,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工人发出罢工威胁后屈服了,有影响的保守派政治家就支持对劳工妥协。厌恶变革的心态也蔓延到工厂。企业必须与雇员谈判才能决定是否引进一台新机器,所以企业主都渴求放宽限制。INA控股公司的总裁吉尔金(Jürgen)表示,如果我们在斯洛文尼亚投资就不会受到这些约束。   一些体制性的障碍使德国难以控制开支、恢复经济,最突出就是自1950年就没有修改过的保护就业的法律。由于社会民主党与工会结盟,即使是基督教民主联盟这样的政党都不敢轻言与工会对抗。这导致企业不愿意雇人。由于担心各种失业补贴,一些企业甚至不敢开除最差的雇员,转而让优秀员工离岗。目前德国的失业率已达11%以上,这是非常危险的。   德国正在陷入一种“丰田—索尼”模式:大企业、低增长。过去10年,德国的出口稳步增加而国内消费萎缩。与此同时,德国的地下经济开始发展起来。非法劳工和地下经济活动在德国GDP的比例已经从1995年的13.9%上升到现在的16%。据统计,2001年德国有3630亿美元的经济活动没有纳税。   合并东德实现统一的经济后果开始让德国付出代价。两德统一可能耗资7000亿美元,而且至今还在吞噬德国每年GDP的4%。两国货币兑换时,对东德货币估价高出了四倍,过多地投资于东部建设、对西部工人征收重税以支付东部,这也是为什么德国在1990年以后,成为仅次于比利时的非工资成本最高的国家。德国真正在经济上实现统一估计要到2020年,而重建远未完成。   另一改革的障碍是德国人仍然觉得自己很富有,社会福利体系使大多数人生活无忧,真正在贫困线以下的德国人不足2%,他们缺乏改革的动力。   德国衰落将改变欧洲政治版图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能说德国的社会机制在崩溃,德国工业各部门也并非全面衰退。一些德国政治家也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2月2日的选举给施罗德及社会民主党一个刺激,随后施罗德宣布将与在野党合作,加快改革步伐。但东部一位州级官员认为,施罗德政府没有勇气推行根本性的改革。如果联邦政府表现出改革的意愿,各州的改革热情可能被唤醒。尤其是东部地区可能成为改革的试验场,一些州已经开始裁减公务员、雇用非工会员工以挑战工会。企业家要求更多的变革,如调减个人和企业所得税等。   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使人们忽视了这种问题,德国一度在外汇问题上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实行严格的财政政策。但现在,德国本身的预算赤字产生的不稳定,将使欧洲的经济协调陷于混乱。   如果德国不能实现强劲增长,欧洲就可能出现两种速度。欧洲中央银行也不可能继续降低利率刺激德国经济复苏,因为爱尔兰、芬兰等小国已经出现经济过热。如果德国不能平衡预算赤字,欧元的强势地位也将受到削弱。   欧盟缔造者的设想中要的不是一个孱弱的德国,如果德国不能实现复苏,就无法与中国和其他低成本出口国竞争。在国际问题上,德国如果立场不鲜明,就有可能失去世界性的影响力。在反恐战役中,德国不是一个可以指望的盟国。   对德国而言,一个最有可能的结果是没有发生什么实质性的变化。一个富足、成熟的国家如果趋向内敛,它就失去在世界事务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德国如果不能振作起来并找到一条复兴之路,就可能滑向无足轻重的境地。

中央政府推行了那些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危机?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危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较高的外贸依存度(78年为9.80%,04年为70.01% ,07年为71% ),无论是金融领域还是实体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从大众舆论一直讨论中国政府是否会“救市”,到从9月开始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拉开了宏观调控干预经济危机的序幕。从出台的这些政策来看,国家应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的是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务院决定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一次相机抉择,从2005年起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从历史上看,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凸显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  “这次调整是在传递国家提振经济的信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国内经济已经出现了增速下滑的苗头,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之策。  自去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经营困难;同时,外需减弱使我国出口面临新的压力。  央行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会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为将来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宽松"前加上‘适度"二字,就是要强调信贷放松的规模不是全面放松,而是有保有压、有所选择。”张斌认为,“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具体政策实施(以时间为序)  1.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简评:本来随着近年来的一次次加息,央行加息的空间已经不断缩小。然而却在今年年初开始,CPI指数开始疯狂上涨,让金融部门陷入到两难境地,如果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则会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和股市走低,而降息则会纵容CPI高涨。无奈之下,只能停止调整银行利率,而是改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就在CPI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后,更重要的是8月CPI指数下降到4.9%。在8月份CPI指数刚刚公布几天后,央行就突然宣布降息,这次情形基本跟往常一样,央行政策跟着CPI指数进行调整。突然降息不仅是为了打破民众对于银行利率向上调整的预期,这跟最近沿海地区出现的众多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有很大关系。  央行结束加息周期,进入政策调整期,无疑对楼市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也是央行9年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近几年,随着银行利率的一步步向上调整,国内居民购房的贷款需求也逐步被抑制了。关于下半年的银行加息预期不断,如果央行再次加息,无疑给正在处于低迷的楼市更大的冲击。  虽然这次央行降息主要是给中小企业解困,但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通货膨胀已经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未来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短期内不会再进行重大调整,至少不会继续再向上调整。因为国家金融政策一般不会在短时期内进行上下调整,除非是国内通货膨胀恶化。金融环境的宽松将给目前的楼市发展带来活力。  普通居民对于银行加息的疑虑消除之后,在各楼盘纷纷推出特价和优惠价格情况下,居住贷款需求有可能得到释放,推动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出低迷,进入健康发展时期。  2. 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调整为单边征税。 1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的出让方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对受让方不再征税。  简评:减少股票交易成本可能短期内增加交易量,但是受国际股市受挫,持续低迷的这种本质上金融风险,仿佛有些指标不治本,正如摩根大通经济学家龚方雄预计,“鉴于全球性危机已严重冲击投资信心,18日中国调整印花税的决定可能无力振奋中长期股市。” 可能会像过去一些人批评“布票”、“粮票”,现在批评户籍制度一样,取消了它们难道就解决了问题了吗?关键是应该使得附着在它们上面的权利义务的剥离。单边印花税的实施对短期可能会对股市产生利好现象。  2. 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8日也表示,国资委一贯强调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要成为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积极力量。在目前股市低迷的时候,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  3. 汇金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为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  简评:国家增持股票、向国企(大型企业)注资无论是在任何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是无可厚非,也曾经有人批评美国救市是搞社会主义,且不谈国家用公众税收拯救企业的合理性,单就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工具而言,大型企业盛衰尤其关乎基本民生的领域,国家对其扶持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在其发展逐渐成熟的时候更应该增强自身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抵御风险完善缺陷的免疫力。  4. 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从10月6日起继续接受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的注册。  简评:重启中期票据发行将有助于部分大型企业获取流动资金,缓解其融资困境,不排除将资金用于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同时,由于中期票据发行有一定门槛限制,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帮助有限。  5.10月5日证监会表示,将于近期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  简评:有人称之为“买空卖空”的套现,证券公司融资困难在股市低迷的此刻尤其困难,推行这项业务既能扩大收益也能扩大损失。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为当前的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6. 10月8日,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简评:对于这两项相互矛盾的措施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免征利息税明显会增加个人储蓄,并且会成为个人所得的避税港,并且当前通货膨胀调控得当,没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下调准备金率也明显是对股市利好的政策,因此可见国家对这两项措施同时出台目的不同,无意冲突。  7. 10月21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提高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简评:此次政策调整主要为了应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出口增速的放缓,通过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此次大规模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再次凸显了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意图,也是继近期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和两次下调“双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控举措。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减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9%,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此外,通过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8. 10月22日,财政部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 ,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土地增值税。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性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  简评:明显的鼓励买房提振房市的措施,对于政府拯救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观点不一,包括美国收购“两房”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房地产商的保护。房价虚高,产生泡沫是众所周知的,以北京为例,首都房价确实该长,但是明显不能一直扶摇直上。0.7倍的基准利率经过测算便知会出现“存贷倒挂”现象,当然这或许这是形式上的口号,用以提振大众信心是主要目的。鼓励购房的这些措施的出台让人也不得不产生悬念:这不会造成中国的“次贷危机”吧?房价不降,不改变“土地”财政等根基性的顽疾,成效显著的背后或许是一些人谋得了灰色收入和搭了政府便车,占了政策的便宜。  9. 10月29日,央行宣布,从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简评:一个月内两次降息,足以见到政府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调控过火,和刚灭了火又去救水的现象。不过这样添油战术的效果往往不会特别明显。  10. 11月4日,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再加以硬约束。  简评:有人说危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来说也是机遇。目前中国金融资产、企业、操作过于国有化,防范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到了小巷当中,适当放手金融商业市场的管束也是金融市场完善的措施,当然也有人认为正是中国金融的相对封闭保护了金融领域(比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是金融资本全球一体化加快,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的程度要求了我们金融市场的改革迫在眉睫。  11. 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简评:这是财政政策的一个大手笔,基本投资4万亿,拉动地方和各方投资十几万亿,可能让西方国家看得瞠目结舌,也有一些国家赞叹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力度,但是我们自己应该头脑清醒。投资促进经济不错,应该注意的是一要严防腐败,二是要防止政策失误,投资偏离方向。这些投资主要是基础工程和民生方面,直接促进消费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增加农民收入,看好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目标指向农村也成为这次“土改”题中之义,没有实际增收何来消费?李昌平教授曾经说过“有人测算最近十几年以来农民实际收入增加不超过9%(扣除通胀因素)” 因此,这次大手笔改善民生轮也该轮到农村了。  12.推进增值税转型。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简评:增值税制的一大优点是能够避免生产专业化过程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水平的大幅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面对中小企业目前的关闭困境,不管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6.7万家还是像一些领导辟谣说的那样,出口困难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存都遇到了麻烦。一些人提出的借这次危机正好促进制造业转型,但是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得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吴敬琏先生也提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障碍 。此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将通过调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政策在税收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也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据统计会大约减少税收2000亿元,有人质疑这会不会给4万亿的支出造成后力不足,时机选择不对。  13. 11月5日,发改委表示,明年我国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良种、农机具和农资补贴,较大幅度提高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简评:从十七届三中全会一路过来,可以看到中央支农决心,记得******总理到人民大学看望学生的时候说:“不了解三农问题的中国领导者不是称职的”  中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在多方面阻碍了社会发展,真正到了不改不行了。  14.11月10日,******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  uf06c 1、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  uf06c 2、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uf06c 3、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uf06c 4、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uf06c 5、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uf06c 6、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  uf06c 7、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  15.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  措施1 核准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措施2 提高377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  措施3 确定灾区重建基金具体方案 ,措施4 加强支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 。  16.1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十项措施,应对工业增速下行压力。  财政部: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共51.1亿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水平按照当地08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国土资源部:从2009年起国家逐步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17.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简评:之所以综合这几项措施一起,是因为或许一些并不简单是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对经济复苏和发展产生影响。同时通过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应对这次经济危机货币政策应用的较97年金融危机要多,财政、货币政策形成组合拳,更为自如。尤其是中小企业问题、农村发展问题等都是基于长期发展目标的,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危机问题。  目前来看,经济危机还没有接近尾声,正如成思危所言:“中国无力英雄救美”,他预测本次金融危机2至3年内就会过去,从2011年开始将迎来世界经济的复苏。 至于中国的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如何,有些已见成效,走出经济危机还要各方努力。

历史上的经济危机出现过几次?都持续了多长时间?

世界性的、大的、经济金融危机主要有四次。1:最初的1857年和1920-1922的金融危机只发生在一两个国家(英国和意大利)。2:1929-1933“大萧条”持续4年时间,1973年的资本主义“滞胀”在资本主义国家持续了十年。3: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1997-1998年两年,波及范围扩展到整个亚洲。4: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次贷危机”),规模是空前的,直到现在还未停止。

2008年的经济危机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008经济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即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扩展资料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暴露。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工具过度创新、信用评级机构利益扭曲、货币政策监管放松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采取的大幅注资、连续降息和直接干预等应对措施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金融调控政策必须顺应经济态势,符合周期性波动规律;应在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推进金融产品及其体系创新;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海外资产并购,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分散海外资产风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次贷危机

2008年经济危机始于几月份?

可以说是从2007年春季开始的,因为这次金融危机是次贷危机的延续,可以说是次贷危机的一部分。也可以说是从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开始的,因为从那时候开始的一系列金融机构面临危机的消息真正导致了这场金融海啸。

2008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2008经济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即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扩展资料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暴露。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工具过度创新、信用评级机构利益扭曲、货币政策监管放松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采取的大幅注资、连续降息和直接干预等应对措施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金融调控政策必须顺应经济态势,符合周期性波动规律;应在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推进金融产品及其体系创新;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海外资产并购,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分散海外资产风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次贷危机

2008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2008经济危机主要原因为过度负债。距离美国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崩盘事件已有5年,但全世界依然没能为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诱因——过度负债——找到解药。多数经济学家、央行银行家和监管者们非但没能预测危机的到来,甚至还相信持续保持低通胀就能确保金融稳定。缺乏远见的一个原因就是那种对金融创新不加分辨的推崇;另一个原因是欧元区内在的结构性缺陷。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持续积累了数十年的高负债,而且私人部门甚至比公共部门更多。扩展资料2008经济危机的次要原因:1、银行业对风险的管制不足:金融危机的主要症结首先是银行业对风险的管制不足,使许多贷款在金融体系中泛滥,拖累了整个银行系统。2、经济脆弱性带来政治脆弱性: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为各国经济带来了深重灾难,直接导致了失业率升高、贫困增加和社会稳定性、安全性降低。金砖国家表现出了极大的免疫力主要是因为提出了以拉动内需增长为基础、反周期的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地缓解了经济活动的波动性。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再反思·新启示:2008年金融危机的根本诱因是什么?

如果一旦发生经济危机,什么行业承受风险能力较强?

如果出现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已经是涉及了各行各业,也就是不管哪个行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影响,只是影响力度大小而已。在经济危机之时各大行业承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呢?我个人认为承受风险能力最强的就是现货黄金行业风险能力最强,所谓乱世选黄金啊!不管是经济危机还是金融危机现货黄金是最有抵抗风险的能力,也是最具有保值的行业。其次就是一日三餐的温饱食品,也就是小型饮食行为,以及农业,相关制造业也是承受风险能力比较强的;不管什么危机人总是要吃要喝的,一天也不能停的刚需食品,所以这些三大行业相对也是在经济危机只时承受能力相对较强。承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的还有就是休闲娱乐行业,这个行业在美国经济危机只时也得到的验证,由于经济危机影响之下,很多人失业率大,各个在家都是非常闲,只能借用一些低消费的休闲娱乐来打发每日的时间,从而可以促使休闲娱乐行业能兴起,能在经济危机只时承受风险能力比较强。反之经济危机影响最大的就是高端消费,高端服务业,高端的相关行业影响是最大的,承受风险能力也是最低的,一旦经济危机出现大家收入大幅缩水,在收入大幅降低,资产大幅缩水的前提之下,高端消费业是受到最大冲击。在经济危机时候楼市与金融市场冲击非常大,楼市,股市,证券,银行等等都是日子难熬的时候。至于现金为王中的“现金”具体指的两种含义,其一就是真正的存货,大量真纸币现金藏家里,这种也是抵抗经济危机一种聪明的做法;其二也是指把资产变换成容易变现的产品,比如购买黄金,黄金去到哪里都是可以变现快的;或者是购买国债逆回购,购买短期一两天的国债逆回购产品,变现特别快;也或者是购买外汇,也就是购买其他国家的外汇,同样也是变现快的。所以从而可以得出现金为王中的现金具体是真是纸币现金,也是具体指购买变现快的产品;因为经济危机手握现金为王,也就是看谁能坚持到最后才是赢家,只要有大量现金在手,一旦经济危机之后不管是什么行业都是机遇,创业啊,投资啊,购买商品啊,都是可以得到廉价的东西,所以这个时候有现金就是王者。总之经济危机就是一个挤泡沫,去杠杠的一个过程,经济危机就是把经济的泡沫挤破,让经济回归到合理水平,只要这样才能让经济处于稳步而健康的长久发展。

如果经济危机时,什么行业会更好生存?

1、食品饮料。民以食为天,无论是经济繁荣还是经济危机,食品、快消品(包括饮料)的需求永远不会因为人们手中的钱变少而消失,这是刚需。当然,如果在经济景气时,食品饮料的需求则会变得更强劲。比如2003年至2016年长达10几年期间,食品饮料行业累积超额收益率和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保持着明显的正相关性。因为老百姓手中的钱多了,原来出门只喝矿泉水的,现在都要喝奶茶。因此,食品饮料行业再经济危机时能表现出明显的防御性,在经济繁荣时更是一种消费升级的体现。2、纺织服装。纺织行业在过去是刚需,现在虽然需求也不低,但已经是夕阳产业了,且随着人们消费升级的影响,人们对于纺织品的需求不再是穿在身上的衣服那么简单。数据显示,子行业看,运动与装饰品服饰需求最高,而大众服饰则表现一般。此外,纺织品上游也面临着盈利压力。截止2019年6月30日,棉花价格328指数为14189元/吨,较19年初下滑7.7%,上游成本端平稳,纺企盈利能力承压。3、医药生物。如今中国面临着老龄化问题,而老龄化人口的增多则会带来巨大的医疗需求,毕竟每个人都逃不过生病,一旦生病自然也逃不过药物需求。医药生物在前几年有过一段行情,行业龙头股备受公募和私募基金经理们青睐,每当在大型投资论坛上,一定逃不过关于医药生物的投资机会的话题。这或许是当时的医改政策使然,但无论怎样,医药生物刚需的事实不会改变。4、机场港口基建。机场港口等基建工程受经济景气程度影响比较少,相反,有时还是拉动经济稳增长的手段之一,比如通过旧改拉动增长,稳定就业。此外,机场港口建设也是城镇化和都市圈建设的重点辅助项目,要想富,交通先行,城市交通和物流更快捷了,交易成本就下降了,自然也就有利于经济增长。5、公共事业。公共事业属于国家补助性行业,比如水、电、气、网,虽然如今有民营资本进入,但定价机制、运营机制等基本还是由国家一手操办,因此其行业盈利也就不存在什么大幅波动,当经济危机时,防御性也就更强。

经济危机对澳柯玛有没有影响

经济危机对澳柯玛有未知程度的影响:冰柜:截至2005年,澳柯玛冰柜连续12年全国产销量第一,占据了冷柜市场29%以上的销量。 澳柯玛集团及上市公司产业除冰柜、冰箱等主业外,还涉及空调、自动售货机、锂电池、太阳能材料等产品。除了主业有赢利,其它产业目前几乎没有一个能为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提供赢利支持。据公开数据,澳柯玛2005年前三季度总利润为1850万,而同期营业额为16亿,也就是说,营业利润不足0.7%,这也是目前家电行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利润已是越来越低了。冰箱:2005年,澳柯玛冰箱的销售量居全国第10位。空调:澳柯玛空调属二三线品牌,其市场份额未进入国内前十名1.4月14日,青岛国资委公布:经贸委副主任姜培生任澳柯玛集团董事局主席,企发公司副总经理李蔚被推荐为G澳柯玛董事候选人。公司财务部门初步自查显示,澳柯玛集团及其下属关联企业累计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已达19.47亿元,该情况目前已向证券监督部门汇报 。2.澳柯玛空调作古今年澳柯玛空调的生产、销售已基本停滞。对此,苏宁方面透露,从去年下半年起,澳柯玛空调就已经撤出卖场。3.冰柜、冰箱生产和销售业务已停止虽然斥巨资投入到新项目中,但冰箱和冰柜生产线的现状,跟空调器厂没有什么区别,都已基本停产,澳柯玛的三大主营业务,目前已全面瘫痪。4.澳柯玛目前根本无力付货款给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急于讨债的原材料供应商已停止了对澳柯玛供货。5.澳柯玛出路:NO.1:海信、海尔入主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此前都接到了青岛市政府有关他们能否介入重组的询问,但双方都表示拒绝。同城同质 买不出去海信新闻发言人程开训则表示,澳柯玛的主要业务是白电,海信的白电产能已经足够,不需要相关资产。就此断了一条生路。[详细]NO.2:自救:市场不接受在主动暴露资金占用的问题之后,澳柯玛公司自身积极应对,专门成立了清欠小组,目前已经将澳柯玛集团下属优质资产电动车产业、房地产业、商标等纳入清欠计划。[详细]NO.3:政府接手?青岛市决定由经贸委的一位官员出任澳柯玛集团的董事长,经贸委属下的企业发展投资公司来托管澳柯玛。政府出3亿想当家?但是该公司买下的澳柯玛集团持有股票已经被法院冻结。政府想拿着3亿就做当家?怕是比较难的了。[详细]NO.4:四个有利于:到底顾哪头?当前从澳柯玛到政府已初步形成了“四个有利于”的指导方针。但19亿并不是3亿就能解决的。[详细]中国家电业面临历史拐点已到利润底线尽管澳柯玛危机全面爆发的直接原因是母公司的占款,但利润率过低是目前所有家电厂商所面临的问题。 2005年全行业累计销售成本比比销售收入增速高1.5%。[详细]多元化重围利润率降低-资金缺乏-多元化战略-占用更多资金,包括澳柯玛的诸多家电企业陷入或正在陷入这样一个陷阱近来,有“中国电冰柜大王”之称的澳柯玛可谓麻烦不断。先是爆出集团公司对上市公司高达19.47亿的巨额资金占用,由此引发市场对澳柯玛集团资金链断裂的联想;随后公司的“教父”级人物--身兼澳柯玛集团及股份公司董事长两职、执掌澳柯玛达16年之久的鲁群生宣布辞职;接着公司被青岛市政府下属的投资公司实施过渡性托管……不利的消息真是一个接着一个……澳柯玛,这家已连续11年荣获国内电冰柜产销量第一的全国知名企业,目前究竟正面临怎样的危机?青岛市政府的托管能否拯救澳柯玛?青岛三大主要业务瘫痪澳柯玛集团资金链紧张暴露的导火索是3月13日G澳柯玛的一则公告:因澳柯玛集团占用其资金达6亿元,要求冻结其持有的公司2.07亿股股权。而披露澳柯玛集团经营性占用上市公司资金19.47亿元则是在4月10日。近来,澳柯玛股价随着不断公布的利好利空消息而出现了大幅震荡。截至昨日,澳柯玛股价收于3.23元,较前日下跌了1.52%。鲁群生离职青岛国资委宣布托管事宜4月14日,因对澳柯玛大股东占款19.47亿问题负有责任,鲁群生(上图)辞去澳柯玛董事长及董事职务。由于占款达到G澳柯玛总资产的约50%,澳柯玛目前资金周转困难,部分主营业务已停产,青岛市国资委宣布由青岛市企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简称企发公司)托管澳柯玛集团股份,并注资3亿以保证冷柜、电动车、小家电三个主业的生产经营。据悉,在4月15日宣布调整领导班子的当天,姜培生和李蔚两位新任高管已赴澳柯玛就职。随着鲁群生的离职,澳柯玛原来坚持的多元化发展思路正在被解构。青岛澳柯玛股份有限公司空调生产和销售业务基本停止后,由于赊欠上游原材料供应商资金太多,目前澳柯玛的冰柜、冰箱生产和销售业务也已停止。这意味着澳柯玛的三大主营业务全面瘫痪。主要负责澳柯玛冰柜和冰箱销售业务的澳柯玛副总经理周明江表示,面对即将到来的销售旺季,澳柯玛根本就没有新货能提供给经销商们。目前,澳柯玛销售队伍相当“轻松”。记者从国美电器、苏宁电器、永乐家用、大中电器等家电连锁商处获悉,今年以来,澳柯玛因为工厂断货,一直没有与这些家电连锁商签订“年度工厂直供订单”。国美采销中心总经理李俊涛表示,自从今年年初以来,国美遍布全国数百家卖场中,就很少销售澳柯玛的冰柜、冰箱、空调等产品,“即使有,也基本是澳柯玛各地经销商们去年积压的存货。”根据澳柯玛2005年第三季度的报告,去年1~9月,澳柯玛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68亿元,其中销售额排名前3位业务依次为冰柜、空调、冰箱。银行催讨贷款澳柯玛资金危机爆发澳柯玛集团的资金危机始于去年下半年。知情人士透露,当时交通银行最先发难,一笔9亿元的贷款到期后,不再给澳柯玛集团展期。其他银行嗅出味道不对,也纷纷要求澳柯玛集团偿还贷款。如此集中的催讨,使澳柯玛集团资金链濒于断裂,“紧急时连1000万元的贷款都无法偿还”。随后青岛市召开紧急会议,青岛市各银行的负责人全部出席,会议的结果是债权人答应贷款展期,还有银行给澳柯玛集团发放新贷款,以助其渡过难关。一家和澳柯玛集团有业务往来的银行负责人透露,澳柯玛爆发资金危机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青岛市很多银行都与澳柯玛有业务往来,在很早的时候,家电市场火爆,各银行超额授信,大放贷款,现在市场表现不好,就一齐催讨贷款,致使资金危机爆发。重组方向确定商标被转让给上市公司调查显示,G澳柯玛披露控股股东占款事项并非出于主动。目前这19.47亿已经全部转化为澳柯玛集团公司、上市公司名下众多仍未实现盈利的多元化产业。澳柯玛集团一位负责人表示,这些资金用在了澳柯玛集团新兴业务的发展和制冷主业的研发上,公开资料显示,澳柯玛集团及上市公司产业除冰柜、冰箱等主业外,还涉及空调、自动售货机、锂电池、太阳能材料等产品。除了主业有赢利,其它产业目前几乎没有一个能为上市公司或集团公司提供赢利支持。青岛市正在全面介入澳柯玛的重组。根据已经确定的重组方向,澳柯玛集团持有的“澳柯玛”商标所有权将转让给上市公司,澳柯玛集团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将变现偿还欠款,同时部分房地产也将折价转让给上市公司。根据此前的公告,集团公司在土地、房产和股权扣除抵押方面的价值约8.476亿元,而“澳柯玛”商标在1997年时的评估价值达到34.06亿元。因为有政府介入,所以曾有传言说当地家电企业如海尔等可能参与重组。G澳柯玛在3月中旬已经采取法律措施,冻结了集团持有的G澳柯玛2.07亿股。 综合经济观察报、第一财经(相关:理财 证券)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等成都澳柯玛卖场大撤柜澳柯玛总部出现危机,其在成都地区的销售是否会受影响呢?记者昨日从国美、苏宁等几大卖场获悉:澳柯玛冰柜等产品已从国美、苏宁等大卖场全线撤柜,目前,几大卖场均没有销售澳柯玛的产品。昨晚,负责澳柯玛产品在成都卖场销售的王先生向记者透露,“撤柜是最近的事,现在有些货款尚未结清呢?”至于撤柜的原因,王先生称,由于近期高层人事变动,对与几大卖场新一年的合同,无人拍板。他认为这是公司的决定,作为基层人员,自己只能接受,但他一再说明,成都周边的销售并未受影响。澳柯玛四川地区售后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了澳柯玛从几大卖场撤柜的说法,但同时表示,目前成都地区的售后服务一切正常,不会受到任何不利影响。该人士表示,澳柯玛去年底就从成都各大卖场撤柜了,而撤出国美、苏宁等大卖场的原因是“大卖场进场费太高,不赚钱”。据悉,目前,澳柯玛在成都仅有大发电器市场有一个专卖店还在进行销售,而其他的销售渠道目前都还在建设中,该人士表示,此前购买澳柯玛的客户,售后服务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只要你有需要,我们明天就可以上门提供服务。”如果努力度过这一次难关,是有希望的!!!

宏观调控经济危机

目前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来势凶猛,影响的面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和必将越来越严重地严重地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为了及早防范,把经济危机对我国影响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尽快地顺利度过危机,以下政策及影响为: 一,减少失业的人口 1,稳定农村人口 大批农民工因在城里找不到工作,必将回流到农村,造成农村劳动力的过剩,但如果不采取措施这部分人不能稳定在农村的话,势必又将回到城市造成城市就业的进一步紧张。 所以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收购价格,降低农资用品的价格,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必要的补贴。改进农业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保证农业用电、用油、化肥、农药、良种、农业机械的供应,从重打击坑农、害农、损农的现象。涉农专业的大学生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在资金和待遇上给予扶持,原则上收入应不低于在城市里工作的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只有帮助农村留住了具有先进农业知识的人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才能够有希望实现。 近三年不在农村招兵。 扩大大学、中专的招生,避免中学生过早地进入失业的后备军,至少推迟到三—四年之后。减少目前经济危机时期的就业压力。 2,优先解决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近三年军队、公安、公务员、村官一律在大学本科中招考。 扩大研究生(包括职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专升本的招生人数,把一部分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吸收到高校进一步深造,减少目前他们对就业的压力。 有条件的大学,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应届毕业生若未能及时与工作岗位签约的,可以免费接受一年左右的就业的培训和进行创业的实践。所需资金统一由国家财政解决。 鼓励大学生上基层和农村、边远地区,国家给与一定的扶持。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国家给与一定的扶持。 3,稳定城市职工队伍 除关、停、并、转的企事业单位外,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原则上不准任意辞退原有的职工(工龄在三年以上)。如果确实在工作岗位上无法安排的,可以组织新岗位的培训,培训费用由企业和国家共同负担。企业辞退工人应征得工会的同意。在城市中的家庭应能保证至少有一个主要劳动力就业。 减少失业不仅可以稳定人民的生活,也是扩大内需的要求。 二,进行城市中工业的结构调整 原则上不兴建影响环境、浪费原材料多、耗能多、能效低的的新企业。 淘汰原有的耗能大,浪费原材料多、污染环境严重的企业。 加大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各科研、企业单位应引进创新人才,扩大技术基础和新产品的研发力度。争取在这个经济危机的时期,创研出一批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的新产品。 三,在国际商场上向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转移,在一切国家以价格和质量的优势与他国作你死我活的竞争,宁可赔本不轻易放弃一个市场。 四,扩大内需 1,适度的通货膨胀, 2,提高职工的工资水平, 3,发育农村商品市场, 4,创造需求、引导消费, 5,降低利率, 6,降低税率,提高出口退税补贴。 五,稳定股市,给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提供融资的渠道。 六,改进国内的基础建设,发展交通、电力等能源设施。提供新的工作岗位。 七,发展军事工业,进行航母建造,引进军事新技术、新式武器装备,同时出口武器装备。 航母和铁路建设无疑可为中国的钢铁工业提供使用钢铁的场所。 八,鼓励中国人超前消费。 没有消费就不会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再生产。没有生产和再生产就没有工作岗位,没有工作岗位就没有工资收入,没有工资收入,就没有消费。培育国内消费市场就成为一句空谈。2008年进入9月份,被称之为金融海啸的从美国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虽然此次经济危机最终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短时间内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面对国际上的经济动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中国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中国虽然在今年顺利完成奥运会的举办,但2008年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多事之秋,一些改革开放中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已面临普遍的质疑和挑战,严重阻碍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此,执政者已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府在十七大以后也采取了一些加大民生保障的措施,但在经济发展受到外界冲击,内部原有矛盾和问题又不断呈现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成经济和制度的转型非常困难,有学者提出以扩大内需的方式来抵御外部经济环境的振荡,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无疑是可行和必要的手段。但具体如何操作,是继续以往粗狂的投资带动增长,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大大小小面子工程、腐败工程来实现内需扩大和经济规模扩张,还是遵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当前暴露的矛盾和弊端进行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和调整,解决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上台阶的关键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能顺利渡过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并以此危机为契机巩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当前形势下,有必要采取政策和措施有:1.加速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全民的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制度,重点是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建设。社保体制完善程度不仅直接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水平,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在社会出现重大危机时,往往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体现保障覆盖全面、分配更公平和公正、制度完善,而且其发展极其倚重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I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加快制度等软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全国性统一的硬件环境的建设来提高相关制度的执行手段,并且通过这个全国性网络建设来推动相关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相关IT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因此通过扩大对社会保障网络投资来扩充内需比通过对占地资源大的高速公路重复投资以及各种面子工程建设来推动内需更有意义;2.加快和深化医疗、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教育保障制度,加大医疗、教育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政府提供此类公共服务的数量和品种,并提高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广大国民的后顾之忧,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它方面的生活水平提高,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和内需。3.改进社会的分配制度,减少和遏制通过权利和社会资源垄断获得超额收益。具体措施有充分利用反垄断法,促进民生领域的市场竞争,降低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成本;此外通过改进和简化税收制度、削减政府服务收费项目也可以达到调整社会分配的目的。如减少部分税收品种和数量(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额等)也可使广大民众增加收益、减少支出而提高生活效率和质量;4.改革个人住房分配制度和房地产发展策略,对各类建筑物收取物业税同时由国家向公民发放住房公积金。针对目前房地产发展的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了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措施,但并不能平衡和解决主要矛盾,只有对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房产所有者征收高额物业税或不动产税,同时将收取的费用向全体公民发放住房公积金用于改善全体公民的住房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制度的公正和公平及国家承担对公民住房保障责任。具体公平、科学、可操作的物业税收取和住房公积金发放参见《物业税征收及国民房贴发放》;5.改革和重振金融体系,构建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详见《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完善发行、交易、监管制度,稳定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强银行和保险业的安全、稳定。此外应慎用金融衍生和创新工具来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因为新的措施往往存在缺陷,使交易制度更复杂、问题更多、监管更困难,增加市场的波动,也提供更多的寻租腐败机会,其弊端已在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充分暴露,中国应尽量吸取教训;此外一个完整、清晰的发展规划也不可少,那种抱着石头过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的管理方法应该摒弃,现在已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付出足够大的学费。管理者必须吸取以往教训从市场发展的长远规划,以科学、三公和可持续发展位理念制定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促进金融的健康和稳定;6.取消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且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人口发展计划。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由于过去几十年始终坚持这个错误政策,社会老龄化趋势将越来越快,难以逆转。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发展必须由人来实现,如果社会人口衰减灭亡,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最终也会消亡。在当前形势下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会释放过去几十年压抑的生育欲望,一方面可以因部分育龄妇女由于生育和育儿而减少当前就业压力,同时新生婴儿及母亲会对社会增加需求必然增加就业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但最重要的是能挽救目前社会和家庭人口倒三角发展危险形势,恢复自然的人口结构和比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7.制定鼓励职业妇女返回家庭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妇女的劳动权利获得保障和尊重,也促进社会文明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但该政策也增加国家解决就业的难度和劳动保障制度执行力度,同时当前社会主要还是由家庭组成,工业化后特别是在城市中妇女大量就业,一方面造成就业难,另一方面也给家庭带来许多困扰,如家务、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这些家庭事务直接关系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体验,从而影响国民生活幸福感受和对个人、家庭及国家、社会信心,如处理不当,会威胁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事实上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中,妇女也未必都进行工作,也有相当部分比例在家相夫教子,这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国家完全可借鉴那些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在尊重每个人就业意愿的情况下,允许和鼓励妇女根据自身情况全职或半职回归家庭。具体可采取措施有:对登记在册的已婚无职或休职妇女根据家庭收入返还部分税收、发放一定补助;对半职或临职人员补助交纳三金;增加妇女产假和婴、幼儿哺乳、教育假期,减少妇女缴纳社保三金的年限等。中国妇女在家庭地位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来保障,如各种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到位,不仅可以保持建国来妇女已取得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更将推动妇女更多精力关注在家庭事务中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投入更多精力于下一代的教育、多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减少社会职业竞争和压力从而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8.尽快推出有利于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政策,引导和培养节约型社会。开征高额燃油税,改革资源税、加快水、电等民生资源价格改革,提高资源占用成本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改变目前低效高耗的发展模式。此外还可从资源税中提取一定比率的税收收入建立国家战略物质储备基金,对一些重要关系国基民生的资源建立国家储备,一方面可以减缓国内经济衰退造成资源型企业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也可乘全球经济衰退,资源价格回落的时机低成本地实现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一旦该战略目标实现,有助于我国获取这些产品的国际定价权从而有能力在这些领域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此外在进行这些领域改革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给与一定的补贴,争取多数国民支持,毕竟这些改革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应尽量减少改革成本和阻力,争取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9.其他政治和外交对策。(略)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经济总量和人均值都有非常大的提高,并且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此过程中存在着挫折和不和谐的方面,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愈来愈明显,阻碍了社会更平稳、健康发展。在外部发展环境出现重大变动时,原来积累问题和矛盾会凸现和激化,如何化解这场危机,作为执政党已有明确的思路和响亮的口号,那就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具体政策制定和操作上能不能摆脱现有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束缚,真正以全体国民和国家长远利益为准,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和迷团,引领国家进一步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国民安康幸福,我们将拭目以待。

面对经济危机中国有哪些应对策略?

2008年进入9月份,被称之为金融海啸的从美国华尔街发生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虽然此次经济危机最终影响还难以预测,但短时间内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已不可避免。面对国际上的经济动荡,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中国经济必然受到冲击,同时中国虽然在今年顺利完成奥运会的举办,但2008年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多事之秋,一些改革开放中深层次矛盾暴露出来,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已面临普遍的质疑和挑战,严重阻碍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和文明进步,中国社会发展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为此,执政者已提出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政府在十七大以后也采取了一些加大民生保障的措施,但在经济发展受到外界冲击,内部原有矛盾和问题又不断呈现的情况下,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成经济和制度的转型非常困难,有学者提出以扩大内需的方式来抵御外部经济环境的振荡,维持经济持续增长无疑是可行和必要的手段。但具体如何操作,是继续以往粗狂的投资带动增长,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大大小小面子工程、腐败工程来实现内需扩大和经济规模扩张,还是遵照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当前暴露的矛盾和弊端进行政策和制度上的改革和调整,解决整个社会进一步发展和上台阶的关键问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能顺利渡过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并以此危机为契机巩固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当前形势下,有必要采取政策和措施有:1.加速建立全国性的社会保障体制,完善全民的养老、医疗和失业救济制度,重点是全国性的信息网络建设。社保体制完善程度不仅直接体现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水平,同时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因此在社会出现重大危机时,往往起到极其关键的作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不仅体现保障覆盖全面、分配更公平和公正、制度完善,而且其发展极其倚重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IT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因此国家在加快制度等软件建设的同时也应加大全国性统一的硬件环境的建设来提高相关制度的执行手段,并且通过这个全国性网络建设来推动相关技术、企业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相关IT行业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因此通过扩大对社会保障网络投资来扩充内需比通过对占地资源大的高速公路重复投资以及各种面子工程建设来推动内需更有意义;2.加快和深化医疗、教育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体国民的医疗、教育保障制度,加大医疗、教育占政府财政支出的比例,增加政府提供此类公共服务的数量和品种,并提高质量和效率,只有这样才能排除广大国民的后顾之忧,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将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其它方面的生活水平提高,从而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和内需。3.改进社会的分配制度,减少和遏制通过权利和社会资源垄断获得超额收益。具体措施有充分利用反垄断法,促进民生领域的市场竞争,降低广大民众的基本生存成本;此外通过改进和简化税收制度、削减政府服务收费项目也可以达到调整社会分配的目的。如减少部分税收品种和数量(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额等)也可使广大民众增加收益、减少支出而提高生活效率和质量;4.改革个人住房分配制度和房地产发展策略,对各类建筑物收取物业税同时由国家向公民发放住房公积金。针对目前房地产发展的问题,国家虽然采取了加大经济适用房建设的措施,但并不能平衡和解决主要矛盾,只有对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房产所有者征收高额物业税或不动产税,同时将收取的费用向全体公民发放住房公积金用于改善全体公民的住房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制度的公正和公平及国家承担对公民住房保障责任。具体公平、科学、可操作的物业税收取和住房公积金发放参见《物业税征收及国民房贴发放》;5.改革和重振金融体系,构建完整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详见《多层次证券市场建设》)、完善发行、交易、监管制度,稳定和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加强银行和保险业的安全、稳定。此外应慎用金融衍生和创新工具来解决目前存在问题,因为新的措施往往存在缺陷,使交易制度更复杂、问题更多、监管更困难,增加市场的波动,也提供更多的寻租腐败机会,其弊端已在此次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充分暴露,中国应尽量吸取教训;此外一个完整、清晰的发展规划也不可少,那种抱着石头过河,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临时抱佛脚的管理方法应该摒弃,现在已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已付出足够大的学费。管理者必须吸取以往教训从市场发展的长远规划,以科学、三公和可持续发展位理念制定新出台的政策和法规,避免市场大起大落,促进金融的健康和稳定;6.取消当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制定有利于国家可持续发展且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人口发展计划。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并且由于过去几十年始终坚持这个错误政策,社会老龄化趋势将越来越快,难以逆转。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发展必须由人来实现,如果社会人口衰减灭亡,那社会无论如何发展最终也会消亡。在当前形势下取消计划生育政策,必然会释放过去几十年压抑的生育欲望,一方面可以因部分育龄妇女由于生育和育儿而减少当前就业压力,同时新生婴儿及母亲会对社会增加需求必然增加就业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但最重要的是能挽救目前社会和家庭人口倒三角发展危险形势,恢复自然的人口结构和比例,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7.制定鼓励职业妇女返回家庭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始终推行男女平等的政策,妇女的劳动权利获得保障和尊重,也促进社会文明和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但该政策也增加国家解决就业的难度和劳动保障制度执行力度,同时当前社会主要还是由家庭组成,工业化后特别是在城市中妇女大量就业,一方面造成就业难,另一方面也给家庭带来许多困扰,如家务、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这些家庭事务直接关系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体验,从而影响国民生活幸福感受和对个人、家庭及国家、社会信心,如处理不当,会威胁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事实上当前主要发达国家社会中,妇女也未必都进行工作,也有相当部分比例在家相夫教子,这也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国家完全可借鉴那些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在尊重每个人就业意愿的情况下,允许和鼓励妇女根据自身情况全职或半职回归家庭。具体可采取措施有:对登记在册的已婚无职或休职妇女根据家庭收入返还部分税收、发放一定补助;对半职或临职人员补助交纳三金;增加妇女产假和婴、幼儿哺乳、教育假期,减少妇女缴纳社保三金的年限等。中国妇女在家庭地位由其经济地位决定的,同时也可以通过法律来保障,如各种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到位,不仅可以保持建国来妇女已取得的社会和家庭地位,更将推动妇女更多精力关注在家庭事务中可以改善家庭生活质量、投入更多精力于下一代的教育、多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减少社会职业竞争和压力从而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8.尽快推出有利于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政策,引导和培养节约型社会。开征高额燃油税,改革资源税、加快水、电等民生资源价格改革,提高资源占用成本从而促进产业升级和相关产业、技术的发展,改变目前低效高耗的发展模式。此外还可从资源税中提取一定比率的税收收入建立国家战略物质储备基金,对一些重要关系国基民生的资源建立国家储备,一方面可以减缓国内经济衰退造成资源型企业的大起大落,另一方面也可乘全球经济衰退,资源价格回落的时机低成本地实现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一旦该战略目标实现,有助于我国获取这些产品的国际定价权从而有能力在这些领域最大程度地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此外在进行这些领域改革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给与一定的补贴,争取多数国民支持,毕竟这些改革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应尽量减少改革成本和阻力,争取绝大多数民众的支持;9.其他政治和外交对策。(略)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的来说中国社会各方面都取得翻天覆地的成就,经济总量和人均值都有非常大的提高,并且至今仍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此过程中存在着挫折和不和谐的方面,原有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愈来愈明显,阻碍了社会更平稳、健康发展。在外部发展环境出现重大变动时,原来积累问题和矛盾会凸现和激化,如何化解这场危机,作为执政党已有明确的思路和响亮的口号,那就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但具体政策制定和操作上能不能摆脱现有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束缚,真正以全体国民和国家长远利益为准,带领中国走出困境和迷团,引领国家进一步繁荣昌盛、社会文明进步、国民安康幸福,我们将拭目以待。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们老百姓要怎么生活?

这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美国的房地产的次级房贷引起的。 主要原因: 1、它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特别是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过去一段时期由松变紧的变化有关 从2001年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开始,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开始了从加息转变为减息的周期。此后的13次降低利率之后,到2003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到1%,达到过去4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反映在房地产市场上,就是房贷利率也同期下降。30年固定按揭贷款利率从2000年底的8.1%下降到2003年的5.8%;一年可调息按揭贷款利率从2001年底的7.0%,下降到2003年的3.8%。 这一阶段持续的利率下降,是带动21世纪以来的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次级房贷市场泡沫起来的重要因素。因为利率下降,使很多蕴涵高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在房产市场上有了产生的可能性和扩张的机会。表现之一,就是浮动利率贷款和只支付利息贷款大行其道,占总按揭贷款的发放比例迅速上升。与固定利率相比,这些创新形式的金融贷款只要求购房者每月担负较低的、灵活的还款额度。这样,从表面上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支撑过去连续多年的繁荣局面。 从2004年6月起,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了逆转;到2005年6月,经过连续13次调高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到4.25%。到2006年8月,联邦基金利率上升到5.25%,标志着这轮扩张性政策完全逆转。连续升息提高了房屋借贷的成本,开始发挥抑制需求和降温市场的作用,促发了房价下跌,以及按揭违约风险的大量增加。 2、它与美国投资市场、以及全球经济和投资环境过去一段时期持续积极、乐观情绪有关 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趋势加大,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作为购买原始贷款人的按揭贷款、并转手卖给投资者的贷款打包证券化投资品种,次级房贷衍生产品客观上有着投资回报的空间。在一个低利率的环境中,它能使投资者获得较高的回报率,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者。 美国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投资市场的开放性,吸引了不仅来自美国、而且来自欧亚其他地区的投资者,从而使得需求更加兴旺。面对巨大的投资需求,许多房贷机构降低了贷款条件,以提供更多的次级房贷产品。这在客观上埋下危机的隐患。事实上,不仅是美国,包括欧亚、乃至中国在内的全球主要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均参与了美国次级房贷衍生产品的投资,金额巨大,使得危机发生后影响波及全球金融系统。 3、与部分美国银行和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忽略规范和风险的按揭贷款、证券打包行为有关 在美国次级房贷的这一轮繁荣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一己之利,利用房贷证券化可将风险转移到投资者身上的机会,有意、无意地降低贷款信用门槛,导致银行、金融和投资市场的系统风险的增大。在过去几年,美国住房贷款一度出现首付率逐年下降的趋势。历史上标准的房贷首付额度是20%,也一度降到了零,甚至出现了负首付。房贷中的专业人员评估,在有的金融机构那里,也变成了电脑自动化评估,而这种自动化评估的可靠性尚未经过验证。 有的金融机构,还故意将高风险的按揭贷款,“静悄悄”地打包到证券化产品中去,向投资者推销这些有问题的按揭贷款证券。突出的表现,是在发行按揭证券化产品时,不向投资者披露房主不仅难以支付的高额可调息按揭付款、而且购房者按揭贷款是零首付的情况。而评级市场的不透明和评级机构的利益冲突,又使得这些严重的高风险资产得以顺利进入投资市场。 至于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就我们国家而言,最受影响的就像国内专家说的那样,主要是还是出口。如果对我们日常生活,个人认为暂时好像还没有造成不可接受的结果,如果有,那就是不敢随便辞职了。 危机还没有结束,所以还是那句,不可预测!

上一次经济危机沪指跌到1800点是几几年几月的事?

我查了一下1991年至今的沪指所有历史数据,从2006年下半年沪指急剧飙升,2007年10月份达到顶峰,旋即下跌。2008年10月跌破1800点。具体时间为:10月27日,1723.35点。之后沪指一直在低位徘徊,11月10日才重新站上1800点。下图为沪指历史走势,可参考:

1929年经济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929年华尔街股市大崩盘  1929年10月29日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  竖立在汽车上的牌子写道:“100美元可买下这辆轿车。在股市上丧失了一切,急需现钞。”  在这个被称作“黑色星期二”的日子里,纽约证券交易所里所有的人都陷入了抛售股票的旋涡之中,这是  美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是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危害最深的经济事件,影响波及西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此后,美国和全球进入了长达10年的经济大萧条时期。  发生在1929年10月29日的华尔街大崩盘或许是金融世界遭受过的最大灾难。  在致命一天到来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随着投机者大量蜂拥进股市追  求快速、大量的利润,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时间以内,每天的成交量多达50O万股。随  着投资者大把将钱撒进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从利润较低的投资领域撤出转向股市。欧洲的资金也洪水般涌进  美国,银行总共贷款约8O亿元供给证券商用以在纽约股票市场进行交易。赫伯特-胡佛当选总统之后不久,曾试  图通过拒绝借款给那些资助投机的银行来控制股市,但股价仍不断猛涨,到1929年9月3日到达历史最高点。当  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过800万股。  同月,股市价格首次开始下挫,但专家和政府的声明却向公众保证,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他们大错特  错了。在10 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随着股市以平均每天18点的速度狂泻,惊慌失措笼罩了华尔街。由于投  机者们蜂拥着争取在股价跌得更低之前卖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  仅10月24日一天,便发生了1200万笔交易,一个由银行组成的联盟迅速采取行动以控制局势,但这仅仅是暂时  的拖延。股价不久便又开始了无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随着一些主要股票的  价格缩减超过2/3,在大崩溃的头一个月便有260亿美元在股市化为乌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  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但这仅仅是大萧条的第一轮可怕打击。  过去,美国也曾经历过股市恐慌与金融萧条,但没有一次像这一次一样对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产生如此深  刻的影响,因为紧接而来的大萧条将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难。  20世纪20年代,在经历了一次大战和死亡2000万人的1918年全球大流感后,世界进入一个暂时的和平时期  ,人们开始享受灾难之后的欢愉:经过几年的调整后,世界经济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尤其是美国,它在许多  经济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和稳定的国家。  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乐观的情绪为20年代的股市大发展创造了条件。1921年,美国资本市场新发行的证券是  1822种,到1929年达到了6417种。《纽约时报》工业指数从1921年的低点66.24反复攀升至1929年9月19日  469.49的历史最高点。  当时,融资购买股票十分流行,而且人们还可以通过“定金交易”花一美元买到价值10美元的股票,人们  第一次发现赚钱的机会是那么多。于是,大量中小投资者争相涌进股市。每天,人们热切地讨论着股票走势,  小道消息满天飞。随着股价扶摇直上,华尔街陷入了狂热之中,电梯工、接线员和报童也和金融巨头一起玩起  了股票。华尔街甚至成了远道而来的旅游者参观的去处:每天早上,旅游者们夹道欢迎那些来上班的经纪人们  ,向他们鼓掌。  美国做了个噩梦  危机已经悄悄降临,人们却没有注意到。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机狂潮中被炒得离谱的佛罗里达房地产泡  沫首先被刺破了。然而,这丝毫没有给华尔街的疯狂带来多少警醒。从1928年开始,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  狂。事实上,在20年代,美国的许多产业仍然没有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股市的过热已经与现实经济的  状况完全脱节了。  1929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但美国  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斯?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经纪商和银行家  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甚至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失去了冷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耶鲁大学的欧文?费雪,  这位大经济学家不仅自己融进了投机者的行列,而且还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股票价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  峰状态。”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  者之一。他对自己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使他提早撤出资金  ,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1929年夏,股票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溃已经近在眼前。9月3日,华尔街的一位统计学家  罗杰?巴布森在华尔街的金融餐会上说了一句话:“股市迟早会崩盘!”这句话被《道琼斯金融》发表。其实,  这位先生在此前的两年中一直重复着这句话,却只被人们当做笑谈,没想到这次竟一语成谶,千古留名。此话  不久就传遍了全美国,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股市立刻掉头向下。  股市下跌的消息惊动了总统胡佛,他赶紧向新闻界发布讲话说:“美国商业基础良好,生产和分配并未  失去以往的平衡。”有关的政府财政官员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时人们的神经已经异常脆弱,股市在经过昙花  一现的上扬后,就开始了噩梦般的暴跌。  跳楼的不仅是股指  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  收盘1小时40分后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  10月23日,形势继续恶化,《纽约时报》指数下跌31点。  10月24日,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  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虽然当天中午多位银行家和财团老板决定出资托市,暂时  稳住了股票价格,不过这只是暂时的稳定。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  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  ,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  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  的历史最高纪录。《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而道琼斯指数比星期一又下跌了12%。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  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记的人跳楼自杀。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  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不堪回首二十年  这场史无前例的股市大暴跌从1929年延续到1932年,并成为整个30年代大萧条的导火索。从1929年最高的  381点到1932年7月的最低点41点,道琼斯股票指数下跌了89%,到1933年7月,美国股票市场上的股票价值只相  当于1929年9月的1/6。  股灾造成了美国股市、银行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形成了恶性循环,并从美国波及到了整个世界,使  人类经历了5000万人失业、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银行倒闭、生产停滞、百业凋零的黑色大萧条年代。  经济学家研究,这次股市崩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股市的过度狂热没有得到适时的引导,而融资买卖  和定金交易使股市在卖压之下失去控制。二是当时美联储运用调高利率的错误货币政策,使得货币供给量大幅  减少,造成市场资金转向其他投资工具,加速了股市的下跌走势。  1932年,罗斯福总统上台后,对美国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1934年7月6日,美国证券  交易委员会成立,理智的约瑟夫.肯尼迪被任命为主席。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  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历史名词解释:  经济大萧条(经济大恐慌),是指1929年至1939年之间全球性的经济大衰退。  大萧条的影响比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衰退都要来得深远。这次经济萧条是以农产品价格下跌为起点:首先  发生在木材的价格上(1928年),这主要是由于苏联的木材竞争的缘故;但更大的灾难是在1929年到来,加拿  大小麦的过量生产,美国强迫压低所有农产品产地基本谷物的价格。不管是欧洲、美洲还是澳洲,农业衰退由  于金融的大崩溃而进一步恶化,尤其在美国,一股投机热导致大量资金从欧洲抽回,随后在1929年10月发生了  令人恐慌的华尔街股市暴跌。1931年法国银行家收回了给奥地利银行的贷款,但这并不足以偿还债务。这场灾  难使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的制度破产了:它导致了德国银行家为了自保,而延期偿还外债,进而也危及到了在  德国有很大投资的英国银行家。资本的短缺,在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中,都带来了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锐减:没有  市场必然使工厂关闭,货物越少,货物运输也就越少,这必然会危害船运业和造船业。在所有国家中,经济衰  退的后果是大规模失业:美国1370万,德国560万,英国280万(1932年的最大数据)。经济大恐慌对拉丁美洲  也有重大影响,使得在一个几乎被欧美银行家和商人企业家完全支配的地区失去了外资和商品出口。  原因  关于经济大恐慌的成因一直众说纷纭。最早解释到这一点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他认为市场对商品总  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因而提出由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策略来刺激需求,从而带旺经济。这一  点成为了五、六、七十年代时人们普遍的看法。  但也有一些人提出不同的观点。现任联邦储备局主席伯南克认为是因当时美国兴起了消费借贷所致。持续性  的借款终使美国人个人债务日增,而所造成的消费热潮也就在大萧条时期结束。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佛利民则  认为是当时美国政府在大萧条前对经济做了很多管制所致,尤其是对银行的管制,使银行无法对货币需求做出  反应,在通货紧缩下导致经济大恐慌。  经过  1920年代被称为「新时代」,财富和机会似乎向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美国人敞开了自己吝啬的大门  。整个社会对新技术和新生活方式趋之若鹜,「炫耀性消费」成为时代潮流。胡佛总统也认为,「我们正在取  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的前夜,贫民窟将从美国消失」。  1929年10月24日,美国迎来了它的「黑色星期四」。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  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从1929年10月29日到11月13日短短的两个星期内,  共有300亿美元的财富消失,相当于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总开支。但美国股票巿场崩溃不过是一场灾难深  重的经济危机爆发的火山口。  当时纽约流行一首儿歌:「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随着股票巿  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随即全面陷入毁灭性的灾难之中,可怕的连锁反应很快发生:疯狂挤兑、银行倒闭、工厂  关门。  金融危机时期  今日领导传输了时下最为流行的金融危机,回家又运用了“80”后的习惯百度了一下金融危机,条条标题  波及眼球,危机、辞职、创业,一些出镜率颇高的词汇占去了大面积的屏幕,随手进入几条,大致了解一番,

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具体到月份)

你好,08年的经济危机并不是一次单纯的独立事件,而是由一连串的不良经济反应开始的,最先的事件是次贷危机。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

高分!!经济危机对中国产业经济造成了什么影响?

  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摘要: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已全面爆发,不仅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而且开始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随着股市暴跌和信贷收缩,投资者信心崩溃,许多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纷纷陷入衰退,世界经济步入停滞甚至衰退的风险明显上升。  关键字:经济危机,影响,就业。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目前,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之间,央行的货币政策“左右为难”。在全球经济危机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率放缓是必然的,但在连续10年的高速增长下的“急刹车”会是一大批企业倒闭和就业的困难,影响社会稳定和谐。但放松货币政策又使已经比较严重的PPI和CPI更加泛滥成灾。15日宣布的“两率”下调市场并不领情就是证明。同样,人民币对美元是继续升值或是贬值也是“两难”选择。就在最近两天,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央行和金融监管当局各显神通,为金融体系注入超过3000亿美元的流动性。美联储过去两天连续通过回购协议向市场注资1200亿美元,这是“911”以来最大规模的注资行动。在美国之后,欧元区、英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瑞士等多个央行也连续采取注资措施。在亚洲,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先后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或是贷款利率,印尼则宣布下调隔夜回购利率。但各国央行的努力没有马上收到成效,道指、标普500指数、纳指、欧洲股市、伦敦股市全线下跌沪深A股金融股抛压沉重,沪指的十年成本线也岌岌可危。在投资者的信心跌到“冰点”之后,任何的救市措施都会在沉重的抛压之下,变成“昙花一现”的“绿色风景”。但需要积极的财政政策,今天的印花税单边征收就是较好的救市行为。在投资者信心丧失后,最好是彻底取消印花税。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在全球经济危机带来的经济下滑趋势中,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真正“冬天”和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将在2008年末与2009上半年开始显现。未来房产业的成交量持续下滑、购房者信心减弱和持币观望、空房率持续增加与毛利率下降,将导致开发商遭遇现金流的困扰,银行业中的房地产不良贷款风险将大为提高。  根据高盛从银行向65家房产商贷放记录分析来看,从去年10月楼市调整以来,开发商现金流不足现象,就已逐渐暴露出来;但开发商仍以较高的利率,从国内外的私人投资者吸引了资金。为了筹集现金,国内大牌明星房地产开发商万科、恒大等都在竞相降价销售,明显看出珠三角城市的房价已陷入下降趋势,尤其是同比下降较多的三个城市是深圳、广州与惠州。中国政府机构在16日表示,8月追踪70个城市的房价指数首度较前月下滑,上海地区下跌了0.2%。目前,中国各地房价下跌现象越来越普遍,房地产投资进一步萎缩。此外,曾踊跃投资上海房地产的摩根士丹利,如今却要抛售部份最顶尖的豪宅,最近大摩旗下的房地产基金将两栋上海豪宅标售,包括新天地超过100间的商务住宅。此外,大摩原本有兴趣买下上海最高楼--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楼层,而后也作罢。结合美国的“经济危机”来看,大摩标售中国房地产有可能是为潜在的流动性危机做准备,它可能也预示着部分外资开始准备撤出中国房地产市场,这将对本在严冬中的中国房地产市场“雪上加霜”--先是开发商面临偿付能力危机,其后是实力不济的房地产开发商倒闭,进而殃及国内银行。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钢市的影响  就以刚刚发生的金融事件来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16日共向金融系统注入超过1800亿美元的资金,以缓解流动性不足。然而缓解毕竟只是缓解,危机已经发生,其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却正在扩大化。以房地产为首的各行各业都面临着生产和需求的下滑,对钢材需求将会出现极大的萎缩。统计显示,作为全球第一大钢材生产国和钢材出口国,2006年中国的钢材出口量达到了4300万吨,2007年达到了6264万吨,而2008年1-8月份,钢材出口4184万吨,同比减少325万吨,下降7.2%。一旦钢材出口受到世界钢材需求极具萎缩影响,必将会把中国国内钢材产能“供过于求”的程度推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届时国内钢材行业将会面临一个长期的下滑局面。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钢材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打击出口,在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经济也越来越全球化。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必将极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势头。今年上半年,为了抑制通货膨胀,政府的政策是收紧货币流动性。而在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抑制作用越来越大的的时候,政府又开始逐渐放宽货币政策。几乎是在美国三大投资银行一个被收购,一个宣告破产,另一个则出现破产告急,引起美国政府800亿美元的注资同时,国内央行的“加息行动”终于因势而变。9月15日,央行宣布,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9月25日起,除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与以往一样,政府政策的调整只是因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此前的加息行动是为了防止经济过热,此次降息将是为了防止经济出现衰退。短短半年的时间,政策变化的如此明显,可见中央已经预感到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巨大影响。所以笔者断言,既然此次国际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巨大,而中央需要通过数次上调两率才能一直经济过热的发生,那么也必将需要数次下调,才能度过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  对于中国国内钢材的生产、销售和需求来说,“两率”的下调无疑是一件利好。但由于下游房产、家电、机械制造等等钢材需求行业的萎靡,“两率”的下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近期全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都出现了明显的下跌,而下跌通道一旦形成,想要在短时间内恢复市场信心,则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国内无论是开发商、炒房客,还是购房百姓,都会对房产投资再三审慎。那些整天嚷嚷着救市的开发商和炒房客的唯一目的就是“解套”,继续追加投资是不可能的事情。这很有可能造成中国房地产业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低迷。除了房地产行业以外,中国的出口型经济也会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今年中央提出要把中国的“出口拉动型”经济转变为“内需拉动型”经济,但毕竟目前中国是“出口拉动型”经济。可以预见到,如果目前国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真的演变成1923年的“大萧条”,那些以出口为主中国企业必将受到沉重打击。我们都知道,钢材的需求涉及到各行各业,几个主要行业的萎缩对钢材需求的影响之大可想而之。所以笔者认为,在国际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铁业将会面临一到两年的萧条时期。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航运业的影响  航运业整体为周期性行业,近些年航运市场高点使得船东增加了大量的船舶订单,即使不考虑需求下降,都足以让航运业进入下行周期,而基于中金宏观组对中国和全球经济未来更加看淡,我们认为航运市场的盛宴已经过去,08年将为周期的顶点。干散货市场:由于订单量巨大,将面临3-4年的下行周期,目前预计09-10年平均BDI为5000和3000点。油轮市场:未来三年的下行周期只在2010年可能会有所反弹,成品油轮运价下行幅度将略好于原油轮。集运市场:在09年将继续低迷,2010年是否能够走出低谷尚取决于欧美经济走势。给予航运股整体“跑输大盘”评级,未来建议“回避强周期,区间交易弱周期”,四季度季节性旺季带来股价反弹将是出货机会。我们将中国远洋、长航油运、中海发展和中海集运盈利预测不同程度下调,同时将中海发展和中远航运评级从“推荐”下调至“审慎推荐”,中国远洋和长航油运评级分别从“推荐”和“审慎推荐”下调至“中性”。  美国经济危机中国纺织行业的影响  生产所用原、辅材料成本、能源成本、劳动力成本等持续上升、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和国内市场持续疲软的共同影响,2008年1-6月,公司净利润比上年同期下降了43.70%。2008年下半年受国内、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众多不利因素依然存在,对公司经济效益影响较大。这是德棉股份半年报中的一段表述。受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类似的表述见诸于诸多纺织企业的公开资料。纺织行业困难重重。 “前7月出口价格上涨对出口额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呈现节节下滑的态势,也就是说,我国纺织出口提价能力正在逐渐趋于衰竭。”日前,第一纺织网总编汪前进公开对纺企出口提价能力表示担忧。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开始,我国出口价格增幅开始加速回落,致使前7月我国纺织出口综合价格指数升幅减缓至3.52%,数量增长幅度降至5.21%,而同期纺织出口额增幅也降至8.92%,价格对于出口的贡献率显著低于量。行业不景气还严重影响了投资者信心。第一纺织网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我国纺织业累计完成投资1534.10亿元,同比仅增长13.14%,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了13.15%,纺织投资实际已经回落到10年均值以下。据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行业分析师刘欣介绍,从分行业投资情况来看,除了棉纺行业的投资规模较上年同期有所萎缩,其他行业均呈继续增长之势,但丝绸、制成品、针织、服装、化纤、纺机等行业的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都有不同水平的回落。其中投资增速回落最为突出的就是纺机行业,其投资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回落了30.92个百分点。另一方面,众多纺织服装企业开始进行人力成本的裁减,目前,已经有30家纺织服装上市企业中报显示,“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同比下降。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及其所带来的经济衰退必然会对我国入境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投资和国内旅游消费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首先,入境旅游可能滑坡。我国入境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于香港、澳门、台湾、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周边地区和国家。目前香港、台湾、韩国、日本等均已深受冲击,股市暴跌,经济放缓。目前这些国家股市低迷,企业投资缺乏信心,私人消费普遍缩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公务旅游还是消遣旅游都将受到影响,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奥运给我国旅游业带来的拉动效应,从而使得入境旅游增长放缓,甚至出现绝对量的减少。  其次,价格优势受到削弱。在国内经济持续衰退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大量发行美元借以刺激经济,从而导致美元大幅贬值。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信贷紧缩问题严重危及欧洲,并拖累各国经济步入衰退,欧元、英镑贬值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加速尽管我国的金融体系所受影响相对较小,但人民币对美元及其他货币的持续升值,将削弱我国入境旅游长期以来所保持的价格优势。  再次,国内旅游支出消减。一方面,金融危机加剧了我国A股市场的下滑,使投资者资产缩水,减弱了部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也使得人们风险厌恶程度普遍上涨,对未来的就业状况和收入预期不甚乐观,当居民收入预期不佳时,首先压缩的就是旅游等非必需性消费。因此,国内旅游也会受到一定影响。  最后,企业融资趋于困难。目前全球金融体系处于动荡之中,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为避免风险,银行普遍惜贷。与此同时,金融危机使“华尔街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暴露了现代金融业在产品创新和市场监管等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有鉴于此,我国政府必然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紧缩银根。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为防止经济过快下滑和物价过快上涨,中央提出了“一保一控”的宏观调控政策,一“控”就决定了货币政策短期内不可能明显放松。即使不久前出台的“两率”下调,也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资金困难问题,对度假村、主题公园、旅游房地产等大型项目建设融资的影响极为有限。因此,受金融危机影响,此类企业融资将趋于困难。  总体来说,在消费方面,此次金融危机将给我国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具体到不同的行业和市场,其影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就行业而言,酒店业、航空业受到的影响更大一些;就分层而言,定位于中、高端市场的企业所受影响更大,而低端市场影响相对较小。在投资方面,将导致大型旅游项目的融资更加困难。  结论:  金融危机虽然不是在中国产生,但是其影响是波及全世界,中国也不利外,中国的许多行业受到其影响。首当其冲的是金融行业。原本风光无比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等金融机构,几乎都大幅削减甚至取消了校园招聘计划,而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外资银行也放缓了发展步伐。同时,地产、汽车、广告等实体经济受到波及。石油石化、能源、矿产、出口贸易、物流类也前景不明。与此同时,美国由于经济的恶化而大幅缩减了进口,使中国进出口贸易开始呈下滑态势,未来的形势也不明朗,预计明年情况将进一步恶化,贸易物流类企业的招聘需求将有所下降。由于市场萎缩,需求下降,不少高科技企业今年也缩减了招聘计划,尤其是硬件和软件外包、芯片制造等行业。同样,通讯和互联网企业也放缓了扩张的脚步。  等等这些影响都会左右中国人民的生活,这些行业的受损使得更多的企业倒闭,使得更多的人下岗。所以就业市民生之本!中国经济的确应早实现由外需主导向内需拉动,中国企业也应该着力于产业升级换代,即使这种转型导致一些企业的死亡。不过,面对失业人口可能激增的情形,只有保证就业才能为调整赢得必要的稳定的环境。当此艰难局面,帮助国民保住他们的工作,正是政府应尽的最大职责之一  参考文献:  中国经济信息网  经济观察网  经济观察报

经济危机、金融危机、金融海啸、金融风暴,有什么区别?

经济危机包括了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只是金融管理上出现问题,但是经济危机罪过就大了,整个社会上工厂倒闭、工人下岗、国家银行濒临关闭。金融海啸、金融风暴其实差不多,但它们是区域性的,如果发生在世界金融的中心地带或重要地带,不久就会演变成金融危机,成为全球问题。

经济危机危及全球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动的历史时期。两极格局已经终结,各种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将是长期的、复杂的过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世界各种矛盾在深入发展,不少国家和地区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突出起来,甚至酿成流血冲突和局部战争。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环境更加恶化,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存在,始终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世界的发展也决不能长期建立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国际形势的剧变和动荡促使世界人民进一步觉醒。具有共同历史遭遇的发展中国家维护独立主权、团结合作的趋势正在加强。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 《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更大胜利》(1992年10月12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册第34-35页 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这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这样一种全球经济的发展肯定不能长久地建立在少数国家发达、多数国家落后的基础上。世界经济需要新的动力,世界市场需要新的补充。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盛,是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希望所在。 占世界人口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它们的落后和贫困,主要是历史上殖民主义统治以及现实的不公正、不合理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现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出发,已经或者正在走上具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事实证明,只有走这样的道路,才是成功之途。这一潮流在新的世纪中将会更加壮大。在我看来,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一个重要标志。发展中国家走向繁荣富强,数十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的桎梏,将为各国提供巨大的贸易和投资机会,为新兴科技和产业开辟广阔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使之攀升到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中国家的兴盛,还将为多极化格局奠定健康的基础,为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提供有利条件,使持久的世界和平得到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言以蔽之,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兴旺发达,将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5年11 月19日),《人民日报》1995年11月20日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地区范围,无论是在政治还是在经济领域,多极化趋势都在加速发展。极少数大国或大国集团垄断世界事务、支配其他国家命运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大国关系不断调整,多个力量中心正在形成。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实力增强,地位上升,成为国际舞台上不容轻视的一支重要力量。各类区域性组织日趋活跃,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尽管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这种趋势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对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力量进一步增强。要相互尊重与平等互利,不要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要对话与合作,不要对抗与冲突,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的共识。 《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而共同努力》(1997年4月23 日),《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第2469页 当前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多极化趋势在全球或地区范围内,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都有新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力量出现新的分化和组合。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而又深刻的调整。各种区域性、洲际性的合作组织空前活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增强。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各国人民要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呼声日益高涨。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但是,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扩大军事集团、加强军事同盟,无助于维护和平、保障安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还在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利用“人权”等问题干涉他国内政的现象还很严重。因民族、宗教、领土等因素而引发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仍不安宁。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 推向二十一世纪》(1997年9月12日),《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 编》上册第41-42页 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有这样几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一是世界经济技术合作加强,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经济市场化、贸易与投资国际化、区域经济合作化的步伐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度增加,合作增强,摩擦和竞争也在加剧。全球市场、资金、资源的争夺矛盾更加尖锐,世界范围的贸易竞争和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越来越激烈。二是世界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各国更加重视发展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国际上有这样一种说法,下一个世纪将进入信息经济、科技先导型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的时代。新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三是国际金融越来越活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近些年,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但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金融市场动荡不定,特别是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风波,波及世界许多地区。我们要密切注视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为我所用,努力做到趋利避害。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7年12月9日)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给世界各国带来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和风险,向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出了如何维护自己经济安全的新课题。 经济全球化趋势要求各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但各国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重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日益加深。一旦某些国家和地区发生经济危机,不仅发展中国家会深受其害,发达国家也难以置身其外。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全球性的合作。国际社会的所有成员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共同维护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 经济全球化趋势是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因而势必继续加大穷国与富国的发展差距。根本的出路在于努力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 《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1998年11 月18日),《人民日报》1998年11月19日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多极化趋势,反映了国际关系的深刻变化和历史的发展,有利于削弱和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但也要看到,世界各种力量的发展仍很不平衡。 《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5月30日) 当前,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继续发展,国际形势总体上仍然趋向缓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尽管天下仍很不太平,但在较长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充满复杂斗争的长期过程,但这一历史方向不可逆转。这是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当代世界矛盾,全面审视和平力量和战争因素消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要判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展望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三个动向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一是世界范围内正在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年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发展,促使传统产业发生变革。新产品层出不穷,高科技产品在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西方国家企业购并风潮迭起,大大提高了它们抢占市场、垄断技术、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二是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开发,新材料、新能源、基因工程、航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知识或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运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各国的综合国力竞争将更加倚重于科技进步和知识创新。三是跨国公司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跨国公司的迅速扩张,引起了投资方式和国际分工的变化,加速了生产、投资、贸易、金融的全球化,密切了国际经济联系,同时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给各国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条件,也不同程度地带来了风险。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占据明显优势,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利用机遇和防范风险的能力较弱,相对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策略把握不当,其金融、经济就会面临风险和冲击。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全面分析国际经济形势,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经济全球化趋势已经和正在给各国经济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我们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努力使自己发展得更快、更好。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99年11月15日) 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安全。这种多极化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大国争霸、瓜分势力范围的局面。各国应是独立自主的,各国的相互合作及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不应针对第三方。大国对于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负有重要责任,大国应该尊重小国,强国应该扶持弱国,富国应该帮助穷国。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9月6日),《十五大 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册第1353-1354页 现在,国际局势总体上继续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以信息科技和生命科技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新世纪里实现世界的健康、稳定和普遍发展,是摆在各国人民和政治家、企业家面前的紧迫课题。 必须看到,现在世界各国的发展仍是相当不平衡的,南北差距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全面审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加强对这种进程的正确引导和管理。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给各国各地区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带来众多的创业机会,但也伴随着更快的技术创新、更短的产品寿命周期、更快捷的资本流动和更激烈的人才竞争。这就要求国际社会应对资本的跨国流动加强有效监管和合理规范,并制定和实施适应市场迅速变化的新的经济技术国际规则,也要求人们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术。 ——经济全球化,由于发达国家的主导,使各国各地区在全球发展中的地位和水平进一步出现差异。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发展更趋艰难,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这不仅不利于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我相信,亚太经合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地区组织,在促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朝着趋利避害、有利于南北国家共同发展的方向前进方面,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二○○○年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界领导人峰会午餐会上的演讲》 (2000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2000年11月16日 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这是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走向多极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初期,世界各大力量和地区性强国或国家集团,将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进一步彼此借重,相互牵制,竞争共处。由于世界民主与和平力量的壮大,未来的多极化政治格局,不同于历史上列强争霸的政治局面。这种多极化是与日益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它的最终形成将经历一个漫长、曲折、复杂的演进过程。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相当一个时期内国际斗争的焦点。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世界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知识应用、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日益国际化,各国经济的相互交流、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孤立地发展。如能加以正确引导和驾驭,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社会的稳定。 同时也应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现在,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们经济科技实力雄厚,掌握着国际经贸组织以及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在全球化中获益最大,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西方发达国家,通过跨国公司和受它们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在全世界争夺资源和市场,同时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这使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国家安全面临着严峻挑战和威胁。目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导致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一些经济技术条件比较差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进一步被边缘化的危险。国际金融市场不稳定因素很多,一旦出现金融震荡,就会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强烈冲击。经济全球化不仅加剧着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资金、技术、市场和资源方面的竞争,也加剧着一些国家内部的贫富矛盾,引发社会冲突。总之,一个发展很不平衡的世界,是不可能长期安宁的。 《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2月11日)

面对全球经济危机,我国应采取什么政策?原因是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次贷危机只是序曲,现在的危机已经扩大到几乎所有债券(资讯,行情)品种,其连锁反应将是一场全球性的债务危机!金融危机的持续必然导致全面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将不止美国受影响,整个世界将会有很多国家陷入危机中。中国也很难独善其身,更不妙的是刚好中国自身经济也出现问题,雪上加霜,必须好好谋求对策。   金岩石指出,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及时做出调整,从重点追求CPI 下降的面子工程转为刺激经济成长,从反热钱的闭关自守转为鼓励外资流入的拉动消费,从贸易主导的出口加工转为投资主导的市场扩张。这是比较传统也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思维。而谢国忠认为,中国接下来的路一定是要提高经济效率,改革是唯一出路。从短期来看,两方面的政策很重要。从稳定需求来看,财政政策对经济应该托一把。考虑到出口企业和地产开发商的资产流动性问题,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越来越明显。一些财政刺激措施可以做软着陆的保障,例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铁路网修建等,来缓冲下行风险,对经济长期发展也有好处。同时,要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解决他们的偿债能力问题。接下来就应该找到经济低效率的地方并加以改变。在财政收支、金融资本政策控制、价格体系政府控制中存在着相当多低效率的地方。中国经济里面低效率的地方太多了,提高效率,中国经济就可以上一个新台阶。在过去十年,中国经济明显地转向政府这边。降低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程度,可能解决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问题。   大家很多意见打的都是政府财政的主意。目前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局面,理所当然会首先考虑确保经济软着陆。传统的思路当然驾轻就熟,因为我们各级政府一直以来就算没有面对危机,干的就是这活。可是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生产性、基础性内需扩张一直在超量提升,可是消费性内需却没有相应的提升,经济结构是偏向生产性循环的,当前的生产资料的产能的过剩还没有有效压缩,短板的居民消费急需提升以确保经济的良性循环发展。这样的话,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投资性扩张,只能使我国的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根本的问题可能解决效果不会好到哪去。要确保软着陆估计那么大的财政力量可以办到,但是今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可能路会更长了,与谢国忠提高生产效率的期望更会背道而驰。如果非制度的原因,中国要提升生产效率,能提早提高了。遵照目前体制短时间内要提高生产效率的想法有点不现实。如果前面两位学者的选择处于经济体制成熟的环境,副作用不是太大,那么我就不开口了。不然,还需另辟蹊径。   我的思路在前些天的博文《推动国民消费,构建均衡合理的国内大经循环系统》中已经提出。要推动国民消费,扩大消费性内需,最根本的就是提高国民收入,实行合理普适的社会保障。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的经济系统中,要以就业来实现全面的普适分配是越来越不现实了。但在新的分配制度没有有效形成之前,尽可能提高就业率还是政府必须做的功课。这也是扩大基础性、生产型投资的一个初衷吧。但目前来说,还是不够。不充分就业的现状只有越来越明显,我们必须在按劳分配之外,特别是按资分配上动点脑筋。十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已经逐步发展起来,但还很不完善,应尽快规范起来,学会掌控,才可能配合推动新的分配制度的探索。在推动国民消费上,硬性规范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是很重要的一条,目前我们也只是刚刚提出建议性要求,力度明显不够。除提高国民收入之外,让国民敢于消费更是一个重要方面。这主要是要提高全民合理普适的社会保障,解除国民生存、生活的后顾之忧。这两年关注民生政府做了不少事,花了不少钱,特别是在义务教育上,农民税费负担上有长足进步。但是,制度性的缺陷没有解决,医疗方面,非义务教育方面,就业方面,人们生存、生活的压力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   归纳起来说最核心的是推动国民消费,扩大消费性内需。但我们还需推动新的分配制度的探索,在按资分配上动点脑筋。在《让非流通股继续非流通吧--关于全民资本分配的设想的简要概述》、《地方政府官员有权任意处置全民共有的资源和资产吗?--关于共有体制制度规范关键点的一点思考》两篇文章中我提出了十几年来一直在思考的共有制的设想。关于共有经济体制的设想,核心的一块就是国有、集体经济全面确权分配到全民个人名义下,实行县(市)一级集中托管从而实现全民按资分配,保障基本生存生活,实质使经济体制变为共有。在新的分配体制下,逐步取消财政支出方式的发展经济行为、社会保障行为,以高度自组织行为构建未来科技高度发达,人们难以充分就业,按劳分配为主难以保障社会持续发展情况下的新社会的经济体制基础。   这是新的经济体制设想。当前形势发展已经可以推动实施。这套构想也只有中国目前的现状能够先行实行。一个是我国有巨量的国有资产,同时能够较快进行市场化资本化处理,另一个是目前中央集权能够全力推行,又有财政力量能够进行平衡推动。当然科技的发展也使技术难题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果能够较快的推行,巨量资本原来的生产性循环很快会实现大经济循环,居民消费能够较好启动。还有财政补贴平衡的投入,能够灵活的调控居民消费。而由于实现分配保障,即使取消财政性保障行为,居民的消费顾虑也得以部分消除。要启动消费性内需根本不是问题。体制的转变,财政性支出方式的经济发展行为的取消,经济发展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政府的退出,必然会使经济效益极大的提高。

世界上一共有几次重大的经济危机?

1、1637年郁金香狂热 17世纪30年代后期,郁金香已成为荷兰、法国等投机者猎取的对象,出现全民买卖郁金香的狂潮。1637年2月4日,郁金香价格突然暴跌,使欧洲无数人瞬间倾家荡产,进而影响到国民经济陷入数年的衰退。2、1720年“南海泡沫”1720年1月,英国南海公司接受投资者以分期付款方式认购公司新发股票。公司股票价格狂飙。1720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和投机法》,知情者和政府官员提前抛售股票。此后,南海股价很快一落千丈,许多投资者血本无归,英国金融业陷入长期危机。3、1837年经济大恐慌 1836年,美国总统杰克逊关闭了美国联邦银行,以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信贷监管,招致英国方面的严厉报复,英国立刻停止了对美国的各种贷款,国际银行家也同时紧缩美国银根,使美国陷入了严重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剧减的境地,最终引发了“1837年经济大恐慌”。这场金融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4、1907年银行危机 20世纪初,美国兴起的信托投资公司享有许多银行不能经营的业务,使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到1907年金融危机发生,导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元。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加剧了英德、法德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5、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1923-1926年间,佛罗里达的地价出现了惊人的升幅。房价以每年超过一倍左右的幅度疯狂增长。1925年时,仅有7.5万人口的迈阿密市居然出现了2000多家地产公司,2.5万名地产经纪人。当时,地价每上升10%,炒家的利润几乎就会翻一倍。紧接着一年后,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迅速破碎,许多破产的企业家、银行家自杀、发疯,、沦为乞丐。紧接着,这场泡沫又激化了美国的经济危机,从而引发了华尔街股市的崩溃,最终导致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6、1989年日本经济危机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之后,日元的升值幅度三年间达到了86%,日本政府开始制定刺激内需的经济增长政策,利率从1985年的5%降至1987年2月以后的2.5%。大量的资金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市场,为了业务扩张,利用超低利率发放房地产抵押贷款。同一时期,国际热钱也涌入日本房地产市场。日本房地产泡沫加速膨胀:城市土地价格指数从1985年的91.5上涨到1991年的147.8,上涨幅度61%;建筑投资从1985年的约50亿日元上升到1991年的约82亿日元,上升幅度64%。四年后,日本政府意识到经济泡沫,开始施行紧缩货币政策,日本央行连续3次提高贴现利率。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日本银行利率从2.5%上调至6%。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首先刺破了股票市场的泡沫。日经225指数从1989年12月29日的高点38915点开始大幅下跌,股市陷入了长达20年的熊市之中。这致使企业、证券公司和银行出现巨额亏损,财务压力迫使其拥有的大量不动产涌入市场,房价出现下跌的趋势。与此同时,国际资本开始撤出。1992年日本政府规定持有土地者每年必须交纳一定比例的税收,囤积了大量土地的所有者纷纷出售土地,日本房地产市场进入“供大于求”的时代。从1991年开始,日本房地产市场泡沫自东京开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在这段时间里,日本经济发展缓慢,期间GDP增长几乎没有变化。这次房地产泡沫也被称为"二战后日本的又一次战败"。7、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泰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泰国政府把房地产作为优先投资的领域,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刺激性政策,由此促生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海湾战争结束后,大量开发商和投机者纷纷涌入了房地产市场,加上银行信贷政策的放任,促成了房地产泡沫的出现。与此同时,大量外国资本也进入东南亚其他国家的房地产市场进行投机性活动。然而这些国家并没有很好地进行调控,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供给大大超过需求,构成了巨大的泡沫。在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1996年,泰国的房地产业已处于全面危险的境地:房屋空置率持续升高,其中办公楼空置率高达50%。随着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房地产泡沫彻底破灭,导致泰国的经济严重衰退。8、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下的香港上世纪70年代,李嘉诚、包玉刚等商界巨子纷纷投资房地产领域,香港十大房地产公司也先后公开上市。而来自日本、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的资金也蜂拥而入。在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香港的房价和地价急剧上升。到1981 年,香港已成为仅次于日本的全世界房价最高的地区。1984-1997年,香港房价年平均增长超过20%。受房价飞涨的刺激,香港的房地产投机迅速盛行起来,出现了一大批近乎疯狂的“炒楼族”。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98-2004年,香港楼价大幅下跌。据专家计算,1997-2002年的5年时间里,香港房地产和股市总市值共损失约8万亿港元,比同期香港的生产总值还多。而对于普通香港市民而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更是不堪回首。在这场泡沫中,香港平均每位业主损失267万港元,有十多万人由百万“富翁”一夜之间变成了百万“负翁”。9、1998年韩国金融危机90年代初,韩国政府和企业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减速的客观要求,寄希望于通过放松货币刺激经济重回高增长轨道。1992-1996年间(金泳三执政时期)韩国M2和CPI增速高达20%多,房市出现泡沫。1998年爆发金融危机,泡沫破裂。10、1993年中国台湾金融危机1985-1993年间,台湾依赖于电子信息产业强劲的出口竞争力,贸易顺差大幅上升,M2高达20%以上,流动性极为充裕,股市房市出现大幅泡沫。在1993年,由于政府收紧货币,股市房市泡沫破裂,爆发金融危机。11、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因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坏帐而起,致使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危机,波及房地产公司、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等相关行业,导致美国经济衰退,引爆了一场始于美国、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2001年美国IT领域泡沫破裂,经济陷入衰退。美联储采取了连续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导致市场中流动性过多,多余的流动性流入房地产市场,住房不断升值,房地产市场泡沫逐渐累积。2000年至2005年全美房屋价格指数增长了84%,新建住房增长了31.8%,住房供给过剩。在低利率政策的刺激下,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为了防止通货膨胀,2004年到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从1%至5%,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率上升,推动了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房屋销售量持续下滑,房产价格下跌,信贷违约引发危机。2008年9月15日,美国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拉开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序幕。美国最大的两家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收归国有,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使得华尔街的危机迅速蔓延,全球股市大幅下挫。从以上几种情况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大多是由于经济泡沫越吹越大造成的,房地产和股市都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在危机当中,发展中国家很难独善其身,中国的情况有些例外,主要缘于政府的掌控能力。相信中国领导人有能力化解。扩展资料:经济危机是指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和资本价值增值的需要而言的过剩。一般表现是: 商品大量积压,生产锐减,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信用关系严重破坏,整个社会经济陷入极端混乱和瘫痪之中。虽然危机的可能性在货币出现以后就已经产生了,但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才具有现实性。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即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对化工行业的影响?

如果没有这场全球性的金融灾难,恐怕谁也不能理解近一个月来化工市场诸多产品价格发生的戏剧性骤变。 8月下旬至10月初,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国内浓硝酸市场主流价格由4100~4200元/吨的历史高点,陡然降落至1700~1800元/吨,每吨回落了2400元,月落幅度高达42.86%,令人瞠目。这还不是最绝的,最绝的当属硫酸,短短的1~2个月里,国内硫酸的价格由8月份的2400元/吨直线下降至10月初的400元/吨,2400元货值的产品每吨就落掉了2000元,月落幅度竟达166.7%,跌幅之大不仅是惊心动魄,还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急速蔓延,世界性经济危机也迅速向我国化工领域传导,以硝酸、硫酸等“三酸两碱”化工基础原料为代表的产品市场行情急剧下滑,价格一落千丈。短短1~2个月,遍数国内化工所有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从历史价格的高位进行跳水,于此同时,上述化工化肥所有的产品行业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产品涨库、销售困难,被迫减产或停产的现象。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对化工行业的影响开始显现,三季度我们关注的重点公司业绩增速大幅放缓。假发龙头瑞贝卡对美欧的出口收到影响,全年的业绩增长减少到20%;而ML材料龙头广东榕泰由于下游出口减少,导致公司全年增长50%的预期落空。上一周,国际原油价格在大幅度下跌后出现了反弹,WTI原油价格上周五收于67.81USD/barrel,一周累计涨幅7.38%;Brent原油价格收于65.1 USD/barrel,一周累计涨幅5.58%,国际天然气价格微跌了0.95%;乙烯、石脑油价格跌幅依然较大,单周跌幅分别为28.57%、22.3%。  化肥、农药:上一周,国内尿素价格跌至1850元/吨,一周跌幅为5.13%,草甘膦价格再度出现了下跌,单周下跌12.9%,国内钾肥价格下跌了1.15%,磷肥价格则保持不变。  两碱:上一周,PVC及电石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其中乙炔法PVC下跌了5%,乙烯法PVC价格则下跌4.76%,电石价格下跌5.56%;纯碱价格下跌3.13%;烧碱价格则保持不变。化纤:上一周,化纤产品原料继续下跌,对二甲苯下跌了11.54%,PTA下跌15.79%,PET切片下跌15.33%,PA66切片微跌了5.24%,PA6下跌了8.95%,粘胶短纤下跌1.61%,PTMEG的价格微跌了1.61%,氨纶40D价格则没有变化。醇醚:上一周,醇醚价格下跌幅度较大,甲醇单周跌幅14.89%,二甲醚价格下跌15.56%。橡胶:上一周国内丁苯橡胶价格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单周跌幅达11.43%,天然橡胶价格则微跌了0.68%。 似乎一夜之间,每一个行业的下游几乎都没有了需求,化工产业链上因需求锐减而倒塌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像一场急性瘟疫,迅速向上游传导,一块压倒另一块:MDI需求减少导致苯胺需求减少,苯胺需求减少导致硝酸需求减少,硝酸需求减少导致液氨需求减少,液氨需求减少最终导致原料煤炭需求减少;另一链条:全球性粮价和原油价格大跌,导致国际国内市场化肥需求下降,化肥需求下降导致化肥企业减产,化肥企业减产导致合成氨生产负荷降低,合成氨负荷降低最终也导致原料煤炭需求降低。

经济危机利好哪些股票

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股票。尽管每股的收益下降,但是它仍在赚钱。重点是每年都会分红。当经济好转时,每股收益和股息都将会增加。此外,在经济危机中仍然能盈利分红的企业,在市盈率为6至4倍的时候,可以多次买入,这样持仓成本会比较低,利润也会比较大。股市作为经济运行的先行指标,会比经济的正常运行有3到6个月的超前期,也就是经济危机爆发前的3到6个月,股市就会开始下跌;反之,在经济复苏的前6个月内,股市就会开始上涨。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银行的区别一、名称的不同、定位的不同:中国银行是我国国有的四大商业银行之一,英文名是:BANK OF CHINA,简称是BOC,中行,经过孙中山先生的批准,于1912年的2月5日正式成立。总行位于北京的复兴门内大街1号,是由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是国家副部级的单位。而在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正式合并成立。该行计划逐步把各解放区的银行改组成为区行和分行,总行最先设石家庄、然后移到北京。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共全国统一的金融体系的基本形成。中国人民银行已辖的东北区行、西北区行、华北区行、中南区行以及它们所属的省市行署分行以及县支行,成为了中共全国金融的领导中心。发行的中国人民银行券(简称是人民币)作为华北、华东以及西北3区的本位币,同时计划按照不同比价逐步收回各解放区原来所发的各种货币,从而使人民币基本上成为全国的解放区统一流通的货币。从开始发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的人民币是第一套人民币。二、业务和功能的不同:中国银行,主营的是公司金融业务、个人金融业务、金融市场业务以及其他拓展的业务。而中国人民银行,主营的是依法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发行和管理人民币的流通、投放以及回笼;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以及黄金储备。三、监管机构的不同:中国银行,接受的是中国人民银行管理以及中国银保监会监督。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是国务院。

1931年美国经济危机

病毒已经在全球蔓延了数月,美国由曾经的“风暴”边缘变成了“暴风眼”。目前的感染人数已经超过了85万,这是一场胜过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但在美国历史上,还有一次巨大的灾难不能被遗忘,这就是上个世纪30年的经济大萧条。一战后美国作为战胜国,不但在战争中大发战争横财,还利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为本国攫取了大量经济政治军事金融等利益,将世界中心从欧洲移到了北美。1918年一战结束后,美国经济迅猛发展,进入到了“咆哮的二十年代”。借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余波,美国利用雄厚的资本将国内的工业机器几乎换了一茬,更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引入了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极大提高了国内的工业产值。大家都认为永久繁荣已经到来。殊不知,“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接下来的美国全力阐释着这个传统的东方谚语。1929年10月24日股市开始下跌,那个黑色星期四在没有任何征兆的前提下下跌了12%,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峰牛市跌入到深渊熊市,几天后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四延续了黑色星期二,股市一天下跌了40%,发展成华尔街股灾。一个恶性循环已经悄然形成:股市大跌,眼看金融体系将要崩盘,人们纷纷挤到当地各大柜台要求取出自己的存款;而银行已经把大量的钱借给了国民贷款买车买表,股票大跌后股民已经破产了没法还钱,没有现金流的银行无奈下只能关门歇业;借不到钱的普通人就没有了消费能力,那么资本家的产品也没法卖出去;赚不到钱的资本家就不会给工人发工资,工人更无力购买产品。可能有些绕口,但当时的美国人就是用这个恶性循环把自己绕进去的。美国的人均薪金、财政税收、企业盈利等全面下挫,国际贸易锐减了整整一半,失业率则飙升到了25%。流离失所的百姓也达到了200万,或许上一秒他们还是白领高管,下一秒就亏得血本无归。大公司的日子也不好过,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价由73美元跌到了8美元,钢铁公司的股价竟然由262美元跌到了22美元。1929年的那个秋天,自然界与经济界的萧条同时到来,其强烈程度和持续时间都是前所未有的。危机发生后,就要有人站出来解决。美国在胡佛总统的带领下,继续放任经济政策,同时高筑关税壁垒,试图拉动国内经济。这种在内部对灾难不闻不问,在外部对他国以邻为壑的行为,不但加剧了经济萧条的程度,而且波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英法德等国为报复同样提高关税,自相残杀下经济继续下滑,而失业率却纷纷上涨。胡佛在一片咒骂声中下台,直到罗斯福上台后强力介入经济,整顿金融并复兴工业以工代赈,才挽救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如果经济危机前凭自己的聪明才智、敏锐观察发现了前兆然后买空做空,赚了一大笔钱,这样算是发国难财吗?

不算,高盛被批判并不是因为在经济危机中赚钱了,而是因为以高盛为代表的投行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造成无数投资者损失惨重的同时却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当然发国难财这种事放到任何国家都是逃不过道德谴责的,但我个人认为你的这种前提不算发国难财,除非在经济下跌的过程中你主动且恶意做空,甚至是挑起做空信号,那就必须被批判了,如果是在国内可能会面临刑事诉讼。

美国1929到1933的经济危机跟2008年的金融危机有什么不一样啊?具体表现有哪些?有什么影响?解决措施有哪些?

不同点1:29年时美国还不是超级大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还不像现在这么大。 不同点2:29年时美国直接从中国拿东西,现在是通过债券实现。 不同点3:29年时美国经济是相对独立的,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经完全联系在一起。 纠正一点:2008年开始的危机,从《资本论》中的概念看,从纯学士的观点评论,是货真价实的经济危机。至于解决措施。33年时全世界为了解决经济危机引起的资源短缺打了一仗,就是传说中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80年后的今天,你有何感想?

08经济危机下各大企业有什么对应措施?

2007年4月,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作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正式拉开帷幕。此后,危机愈演愈烈,大量从事次贷业务的机构相继破产,主要金融机构陆续出现巨额亏损,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市场预计,全球与次贷相关的损失将达到1.5万亿美元。2008年以来,美国已有13家商业银行破产倒闭。在美国前五大投资银行中,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收购,美林被美洲银行收购,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也转变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其频率之高、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力度之强是在美国近100年以来的历史上少见的。 美联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大规模信贷紧缩,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尽管美联储连续大幅度地调低联邦基金利率、降低再贴现率,将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几乎用到极致,仍然不能阻止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美国经济持续放缓的趋势。为此,美联储不得不选择各种非常规措施,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供给,扩大信贷规模,恢复市场信心。 (一)新的流动性管理手段 一是调整贴现窗口贷款政策。从2007年8月起,美联储多次通过调整贴现政策,鼓励出现财务困难的商业银行向美联储借款。2007年8月17日,美联储下调贴现率50个基点,使其与美联邦基金利率之差由此前100个基点缩小为50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30天,并可应请求展期。2008年3月18日,美联储再次下调贴现率75个基点,使其贴现率与联邦基金利率进一步缩小至25个基点,贷款期限延长至90天。 </P> <P> 二是启用新的融资机制。2007年12月12日,美联储推出对合格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创新融资机制(TAF)。在TAF中,美联储通过拍卖提供为期28天的抵押贷款,每月两次,利率由竞标过程决定,每次的TAF有固定金额,抵押品与贴现窗口借款相同。由于TAF事前确定数量并采用市场化的拍卖方式,既能有效解决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问题,又不会导致银行准备金和联邦基金利率管理的复杂化,被视为美联储40年来最伟大的金融创新。2008年7月30日,作为28天TAF的补充,美联储推出84天期TAF,以更好地缓解3个月期短期融资市场的资金紧张情况。2008年9月29日,美联储又表示计划将于11月推出两次总额为1500亿的远期TAF,时间和期限将在与存款机构协商后确定,以确保年底前市场参与者资金充足。此后,又于2008年10月6日将总规模扩大至3000亿。 三是启用新的融券机制。2008年3月11日,美联储推出了另一项创新流动性支持工具(TSLF)。TSLF是由美联储以拍卖方式用国债置换一级证券交易商抵押资产,到期后换回的一种资产互换协议,有效期为六个月。TSLF的交易对手仅限于以投资银行为主的一级证券交易商,交易商可提供的合格抵押资产包括联邦机构债券、联邦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等。 四是启用一级交易商信贷工具(PDCF),向一级交易商开放贴现窗口。在贝尔斯登事件发生后,为进一步缓解金融市场短期向下的压力,2008年3月17日,美联储决定利用其紧急贷款权力,启用PDCF,其实质是向符合条件的一级交易商(主要指投资银行)开放传统上只向商业银行开放的贴现窗口,提供隔夜贷款。 五是推出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即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流动性工具(AMLF),通过支持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9月19日,针对雷曼兄弟倒闭引发华尔街震荡、大量投资者纷纷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撤资的形势,美联储宣布推出AMLF,以贴现率向储蓄机构和银行控股公司提供无追索权贷款,供其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购入资产抵押商业票据。同时,美联储还计划直接从一级交易商手中购买房利美、房地美和联邦房屋贷款银行等发行的联邦机构贴现票据,以进一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的顺利运行。 </P> <P> 六是推出商业票据融资工具(CPFF),直接支持商业票据市场。2008年10月7日,美联储宣布创建CPFF,运作机制是通过特殊目的载体(SPV),直接从符合条件的商业票据发行方购买评级较高且以美元标价的3个月期资产抵押商业票据(ABCP)和无抵押的商业票据,为美国的银行、大企业、地方政府等商业票据发行方提供日常流动性支持。 七是向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付息。长期以来,美联储和其他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均不为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为了增加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2008年10月6日,美联储宣布向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中,向法定准备金支付的利息比准备金交存期的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均值低10个基点,向超额准备金支付的利息初定为比准备金交存期的最低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低75个基点。 </P> (二)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救助 </P> 救助投资银行贝尔斯登。2008年3月14日,美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出现了流动性危机,为了援助贝尔斯登,美联储紧急批准了JP摩根与贝尔斯登的特殊交易,即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贝尔斯登提供应急资金,以缓解其流动性短缺问题。贝尔斯登将其流动性最差的300亿美元资产作抵押,纽联储通过JP摩根向其提供为期28天的等额融资。这是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美联储首次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开放贴现窗口。 救助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7月13日,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联合宣布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两房”提供救助。其中,美联储将允许“两房”直接从纽联储贴现窗口借款,条件是美联储将在两家企业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和其他审慎性监管中发挥咨询作用。在9月7日美国政府接管“两房”方案中,纽联储成为美国财政部向“两房”提供信用贷款的财务代理人。 </P> 救助美国国际集团(AIG)。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市场违约风险急剧上升,作为全球信用违约掉期市场主要卖方的AIG受到严重影响。2008年9月16日,美联储宣布向AIG提供850亿美元的高息抵押贷款,条件是美政府需获得AIG79.9%的股权,并持有其向其他股东分红的否决权。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再度声明,此前向AIG提供的850亿美元贷款额度已用尽,允许AIG以投资级固定收益证券作抵押,美联储将再度给予AIG378亿美元的贷款额度。 采取国际联合救助行动。2007年12月12日、2008年3月11日和9月18日、10月8日和10月13日,为了应对不断恶化的金融危机冲击,美联储先后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和日本银行等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际联合援助行动。主要内容包括:(1)各主要国家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向本国货币市场注入流动性。(2)美联储与主要国家的中央银行建立临时货币互换安排,并根据形势发展调整互换的期限和规模。从2008年10月13日起,为配合其他国家中央银行的救市行动,联储宣布,暂时上调与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日本银行的美元互换额度至无上限。(3)2008年10月8日,美联储、欧洲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加拿大中央银行、瑞典中央银行和瑞士国家银行等联合宣布降息50个基点。 美国财政部应对危机的非常规措施 2007年上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发生时,美国财政部采取了常规性政策措施进行应对,后来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升级、美国经济金融形势的不断恶化,美国财政部被迫出台了一系列非常规措施来应对危机的挑战。 (一)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 2008年1月4日,美国国会宣布实施1500亿美元的一揽子财政刺激计划。根据这一计划,美国家庭将得到不同程度的税收返还,商业投资第一年可以享受50%折旧,中小企业还可以享受到额外税收优惠。另外,房利美和房地美证券化限额被临时上调,联邦住房委员会的担保额也相应增加。 (二)援助并接管“两房” 2008年7月13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将联手对深陷困境的“两房”提供援助:一是提高这两家公司能够从财政部获得贷款的额度。二是为了保证“两房”能够获得足够的资本,财政部将拥有在必要时收购其中任何一家公司的股份的权力。三是允许这两家公司直接从纽联储的贴现窗口借款。2008年7月22日,当世界还在议论美国政府是否应该救助“两房”时,美国众议院批准总额3000亿美元的住房援助法案,这一法案授予财政部向“两房”提供援助的权力,并可以为陷入困境的房贷户提供帮助。根据这一法案,联邦住房委员会可以向约40万个面临丧失抵押品赎回权风险的房贷户提供上限为3000亿美元的再融资担保,帮助他们将目前利率较高的按揭贷款转换为利率较低的30年固定利率贷款。2008年9月7日,由于“两房”形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政府宣布这两家公司的四步走计划:一是联邦住房金融局牵头接管“两房”;二是财政部与“两房”分别签署高级优先股购买计划;三是为“两房”和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建立一个新的、有担保的借贷工具;四是推出购买政府资助企业按揭抵押证券的临时计划。 (三)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救援计划 2008年10月3日,美国总统布什批准了《2008年紧急经济稳定法案》,推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授权美国财政部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TARP),在两年有效期内分步使用7000亿美元资金购买金融机构受损资产;二是建立受损资产处置计划后,允许财政部向金融机构受损失资产提供保险;三是成立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和独立委员会对法案的实施进行监督;四是对接受政府援助企业的高管薪酬做出限制;五是与国外金融监管部门和中央银行合作;六是将保护纳税人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七是增加对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房贷申请人的帮助。 (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是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采取的意义最为重大、影响最为深远的非常规应对措施。在以往的金融危机中,美国政府主要是采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内的多种宏观经济政策组合来应对。 2007年春天,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呼吁重新检查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以便更好地处理保护投资者与增强市场竞争性的关系。2007年秋天,保尔森宣布美国财政部将设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方案。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公布了长达218页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蓝图。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蓝图包括三个目标:一是短期目标:强化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的使命,并将银行监管者纳入小组;美联储进一步推进拓展贷款渠道;对抵押贷款发起设立全国统一标准;为各州对抵押贷款市场参与者颁发执照设定统一的最低标准。二是中期目标:合并储蓄机构监管署(OTS)和货币监理署(OCC);美联储负责监管支付和结算体系;设立联邦保险监管体系,隶属于财政部的全国保险管理署负责管理联邦保险监管体系;合并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SEC)与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三是长期目标:设立美国三大金融监管体,即美联储担当“市场稳定监管者”的角色,维护美国金融市场稳定;成立“金融诚信监管者”,负责对银行业的监管;成立“商业行为监管者”,负责规范商业活动并保护消费者利益。新一批建设项目将提前开工,例如铁路,大桥。 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拿出4万亿资金扩大内需,地方政府目前已经拿出15万亿救市 利率大幅度下降,刺激投资。 12月2号的消息,人民币重跌156基点,虽然对世界不负责,对自己挺负责的 这是1907年金融危机的走势,希望对你有用(目前是第4阶段) 1。一家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破产 2。存款人大量取出存款 3。士气低落的股票市场影响了银行和存储人 4。大量储蓄现金,不仅个人做,银行也作 5。金融局势改善 6。贸易受到巨大影响,无数雇员被裁员,人们意识到国家必须进行一次艰难的产业重置

【急求】几个关于这次经济危机的问卷调查

首先第一个问题,你说的物价不知道你具体指的哪一个,我就来对蔬菜在一下点评!现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幅度和上涨品类为历年少见。专家分析认为,5大原因致使农副产品价格出现全面上涨。省发改委5月上旬对我省农副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了信息与数据采集,并与4月下旬全省农副产品平均价格进行对比后认为,粮食、经济作物、畜禽类、蔬菜、水产品和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其中,小麦、玉米和薯干价格分别上涨4.67%、1.33%和44.44%。而大豆、绿豆、特一粉和特二粉价格下降,面粉平均下降6%左右。经济作物及加工品中,花生果、花生油、烤烟等价格上涨幅度均超过20%,超过4月份涨幅最高的芝麻、花生果等平均16.4%的上涨幅度。价格变动让居民感受最直接的是猪肉、羊肉、兔肉、鸡肉、鸭、鸡蛋,分别上涨10%、13.43%、5%、24.51%、20.37%和23.6%。鸡蛋价格自4月中旬出现小幅上涨后,近期又呈现出快速大幅上涨态势,且涨价范围遍及全省各地,初步估计全省鸡蛋涨价的幅度在每公斤1元-1.3元之间。进入5月以来,猪肉价格开始追涨,济南、青岛等大城市涨幅超过了16%;全省各地的大小超市、专卖店、农村大集、农贸市场上的肉价上涨幅度一般在13%-8%之间,比重大节日期间的上涨幅度还高。数据显示,大白菜、小白菜、菠菜、油菜、黄瓜以及南瓜、胡萝卜、绿豆芽和茼蒿等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蔬菜价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涨。专家认为,当季蔬菜价格一般是降,反季蔬菜价格偏高是正常的,今年出现的当季蔬菜价格上涨现象超出了常规,值得注意。海产品中,小黄鱼、大黄鱼、青鱼、草鱼和鲢鱼价格分别上涨4.09%、92.61%、90.54%、3.67%和20%;鲤鱼、鲫鱼、带鱼和紫菜价格分别上涨1.19%、28.59%、5.89%和54.68%,也是今年来少有的涨幅。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也是近期较高的。化学肥料中的国产尿素、碳酸氢铵、磷肥和复合肥价格分别上涨5%、6.12%、65%和7.95%;农药中的敌百虫、敌敌畏和氧化乐果价格分别上涨4.55%、10.84%和2.38%。针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现象,省发改委对市场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在全省的各类市场中,粮油、肉禽蛋、蔬菜、农用生产资料等货源充足,购销秩序正常,到目前为止没出现过一例抢购风潮。此外,记者从有关方面得知,目前市场上供求平衡的商品占六成,供过于求的达四成,基本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为什么会出现农副产品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记者采访的诸多专家分析,5大原因导致了近期农副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第一是惠农政策导致了粮食价格的“恢复性”上涨。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是我国农产品价格长期在低价位徘徊的正常复归。现在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是对惠农政策的积极反应。第二是农产品需求量大增带动价格上涨。由于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玉米等农产品需求大增,导致玉米价格的上涨,带动了饲料及其他农产品价格的变动,引起连锁反应。第三是人民币升值引起农产品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不仅使农副产品出口成本增加,而且引来大量外汇兑成人民币在国内流通,在农副产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增加意味着农副产品价格的普遍上涨。第四是全面上涨因素带动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事实上,本轮价格上涨的不仅是农副产品,房价、股票、燃气、油价等的上涨,带动了其它产品的价格也普遍上涨;农用生产资料等的价格上涨,势必带动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第五是国际大市场与农副产品价格上涨有关。到目前为止,国际主要农产品期货价格已经连续几个月大幅走高,从而带动国内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尽管如此,专家认为,当前市场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没有消费过热现象出现,绝大部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在合理区间。二。金融危机的看法!基本上是这样,明年确实会比较目前更严重.对皮衣这块我不大懂,但我有个熟人是做手袋生意的,主要也是欧洲那边的生意.自今年8月份以来生意就很淡,工厂里也辞退了过半的员工.但也不完全是没有贷做,只是比平常少多了,只能勉强保本.金融危机主要是使那些国家的人货币贬值了,相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人民币升值了,与我们做生意就亏得多.现在的建议是,节约开支,控制好投产数量,短期内不要扩大再生产.对一些熟的老客户,争取能保持交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这次美国经济危机之前,美国表面上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其实主要是由房地产市场虚假繁荣带动的,美国的房地产交易投机过度.其现象可以用我们方便理解的一个比方来形容:都说股票赚钱,我们全民去炒股票,钱都投进去了还不过瘾,还想借钱生钱,就把手上的股票抵押了融资继续买入股票,而有的银行连你的抵押都不要就给你融资.如此一来,风险就大量的积累下来了.一旦哪一天,疯狂的炒股热潮有了退烧的迹象,股票也跌了,很多人也因还不上借款而割肉离场,又有很多人因还不上钱,抵押的财产被银行收了去,还有很多银行因为没有留取足够的抵押品,在贷款人无力还债的时候只好认赔.连锁反应下来,个人破产,信贷机构破产,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美国政府是想抑制一下过于旺盛的投资,压缩信贷规模,以及控制被拉高了的物价,所以采取了紧缩银根的政策,其中升息是一条,其他的还有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发行票据吸纳货币市场上的资金等等。美国政治界经济界其实都是一帮政客,他们对管理国家经济的能力实在不敢恭维,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病患一点都不察觉,采取的快速连续升息政策其实正是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此措施使得大量的贷款无法归还,引发连锁的坏帐反应,使美国不少金融公司以多米诺骨牌状的倒下。股票价值是纸上财富,他仅以交易价格为价值参考,并不代表事实资产的价值,他的升跌,损失的是交易参与者的“钱”,而没有伤害到上市公司里的资产。首次发行的钱进入到公司里,变为了资产,之后就没有资产的交流了,除非是新配股增发和派发红利等。以后的交易中,全部是虚拟财富,比如公司每股净资产是1.5元,市场上股票交易价格是10元,流通股东是在意淫般享有10元价格之下的1.5元资产。股票价格跌了以后,损失的钱是进了政府税收、交易所佣金、倒数第二位持有股票的人,他们的手上。因为那三种人是手握现金的,兑现了。手上是拿股票的人,则继续面临升或跌的考验。总结,钱进了公司、政府、交易所、“倒数第二位的前股东”。其中公司是一次性的,政府和交易所是反反复复的抽水,股东是新与旧之间的赌博。世界财富还是那公司里的每股1.5元资产。最后说一下钱是否真的没有了。其实钱(现金)都还在,只是大家对危机的发展有恐惧和自保心理,都不拿出来,市场上缺乏流动性,各国银行系统资金紧张,各国不得不用财政资金补充市场上资金的流动性,所以出现各国向市场不断投入数以万亿计的资金的现象。到了大家认为危机过去了,或者即将过去了,市场上的钱又会多起来,因为大家敢拿出钱来投资了。由于世界所有金融机构都不会只把钱放在那里不动,放贷只会放出一部分,不会都放出去,想都放出去也做不到,加上需要“分散投资”,所以他们总是在各国各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投资,美国的国债、企业债和股票、不动产都是各国金融机构的投资目标,美国一旦发生危机,所有国外投资者也都跟着受损,于是就席卷全球了。而中国企业的破产风在这之前就已经开始了,那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被动升值造成的.人民币升值,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就下降,随之‘中国的企业出口降低,企业效益下降,企业生存环境变坏,破产、失业,接踵而来"。办法只有一个,首先政府要态度坚决而强硬的停止人民币升值的趋势,保护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要加大刺激国内消费,以内需消费来缓解对外出口减少对企业造成的严重压力,这也就是缓解人民群众的生存压力.三。对我国的影响!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席卷全球,成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深思。一、本次国际性金融危机对我国期货公司的影响及启发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首先是输入性的,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为维持美元的地位而实施强势美元政策,继而引发包括商品在内的金融资产大幅跌价所引起的。在金融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金融资产互为组合,从而在各金融板块间迅速传导。这次金融风险的发生正好集中在我国的国庆长假期间,因我国市场的休市,导致在国庆期间,内外盘之间累积了巨大的价格落差,从而导致国庆后的市场风险集中爆发。总结本轮风险的发生,个人认为应在以下几方面作出调整:1.以中国证监会保证金监控中心为主,各交易所参与,形成中国期货市场系统性风险监控中心,适时调整整个市场的基础保证金水平。2.长假前各交易所应统一上调期货交易保证金率,以避免长假期间境外市场价格波动所带来的价格风险的累积。3.总结上海期货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本次风险处置方案的成功经验,形成系统性风险的强减处置惯例,但所有的风险处置都应在当天完成执行。4.在期货市场采取和国际市场接轨的节假日制度,或者开通交易所电子盘,确保长假期间市场仍能保持一定的流动性。5.进一步修改完善明晰交易风控规则,以有利于市场风险的化解,同时防范被市场操纵行为恶意利用。例如,交易所收取的保证金水平应与交易规则相匹配,建议改为两个停板之和,期货公司的保证金水平建议设为交易所的基础上增加第三个板的点数;授予交易所更大的风险处置的权力,允许在连续第二轮单向无量涨停或跌停行情出现时采用在第二个板强减的措施以及限制某方向开新仓及平仓交易的办法等。6.在系统性风险发生时,国内各交易所风险处置的思路及采取的措施要尽可能地一致,以帮助投资者在处置风险时降低不确定性,减少针对交易所纠纷的发生。7.建议给予“当日无负债制度”更清晰的注解,盘中强平的执行需要更为明确的法规指引,以提高期货公司化解市场风险的执行效率,减少纠纷隐患。8.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增强投资者的资金管理能力,明晰入市动机,制定切实可行的入市计划。9.积极培育引导专业投资队伍的形成,倡导理性投资,减少非理性冲动;10.针对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情况,交易所要有随时动用风险金的机制,以防范更大级别系统性风险发生的 可能性。11.与中国银监会协商,建立公民个人诚信系统,并向期货公司开放查询端口和数据报送接口,加强对投资者个体信用度的评估。最后一个问题!我想应该属于宏观经济学问题,我认为最大的那块就是通货膨胀货币的升值,这还和国际上也是接轨的,这里有太多的问题,可能需要一件一件解决吧,我想国家会控制的。回答的就这么多 如果你还有需要可以直接和我联系 我会帮助你

英语演讲稿(经济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At present, our country"s economic crisis,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While we on the surface, as many people said, affected by the economic crisis is not deep. But the economic crisis affect our real economy, so that our corporate entity, especially in low-end export manufacturing value chain, has been seriously hit, resulting in exports, corporate down-sizing. In the West, the economic crisis, mainly affecting their financial sector, the impact on the real economy is relatively small. When the economic crisis, our business started to withstand the pressure, layoffs, and so was the criticism of society, together with university enrollment in recent years has brought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so that is the employment problem, in particular the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an urgent need to properly resolve the problem. The outbreak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fairly gentle to the original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oured a pot of cold water.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2009 Social Blue Book" shows that in 2008 the national unemployment rate has more than 12%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compared with a year earlier, in 2008, a number of maj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me to the school reduce the number of employers recruiting 20% -40%, students, and Qian Yuelv quality of employment has declined.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figures show that in 2009,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in China will reach 6.1 million. By then, the problem of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ll be more prominent. In 2009, more than 7 million graduates need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while the economic crisis makes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worse. Premier Wen Jiabao said: he was most worried about one thing worries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e can see that the sever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Government indicated that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must be placed in the first employment. This is good in college students "first career post-employment", salary is expected to fall lower and lower, and even a "zero pay" the phenomenon of job-seekers, employment why so hard to do? The key is the lack of sufficient work to promote employment. 4000 billion in government aid, and not be able to increase job opportunities mainly for private economic entities, so the short-term results and is not very significant.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and can not rely on government, schools also have certain responsibilities. Beihang president Li Wei, said the school is now thought of a way: Beihang annual funding more than 10 million, can not be allowed to graduate as part of the past two three years, to take research assistants, research assistants the way to stay in school, on the one hand to complete school research to increase their skills, on the other hand, reduce the social burdens and stress. If so, at least one-fourth to one-third of graduates from leaving. There is a problem,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need to agree funding for the school year of employment with the graduates and give them into the social insurance. But this is a long-term investment? I do not know yet time to prove. The face of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not optimistic, and many people choose Articles by! Some people say that this is a kind of escapism, evading responsibility, the practice, there is a certain truth in it. However PubMed really resolve anything, though, three years later how to do? At that time people crowding together high-end, employment is still difficult, even harder than it is now, how to do, we going to continue to do 考博 Caixing. As a college student facing graduation, under immense pressure. At this point, to do their long-term career plann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make their life in accordance with career planning and development continue. Articles by rational choice of employment, or can not follow the crowd. Not to say that the economic crisis comes, you have to go to PubMed, you can take part in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ah, or their own businesses. But the key is your own choice. The economic crisis came, and many students complain about working hard to find today, graduation means that tomorrow"s unemployment and so on. The problem that we still do not see through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bad in itself, that is, the economic crisis came to make a bad situation even more, so we think that employment is not good, put all the blame to the economic crisis. Employment is the ultimate way out for their own choices, choose the good in order to have direction.

急求一篇大学生寒假社会实践报告(与经济危机,奥运...总之2008年的大事有关的,3000字左右,谢谢~)

你的屁股香又香!

经济危机终结男权世界

经济危机在美国催生了许多有趣的社会现象:富裕的纽约人以捡垃圾为生,不购物不开车,拒绝任何消费行为;越来越多的资本家在金融危机中成为“活雷锋”,把钱分给邻居.然而,经济衰退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或小群体,而是整个社会。最近,美国一些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媒体人一致发出警告:随着男性失业率创历史新高,越来越多的女性成为养家糊口的人,男性成为“家庭主夫”。两性角色的互换引起了文化的变化,有学者为了回应“大萧条”而造出了轰动一时的新名词“大萧条”!男性蓝领工作直线下降,而女性白领工作稳步上升。来自北卡罗来纳州的托尼霍金斯今年48岁。他在当地一家卡车厂工作了22年。工厂遭受金融危机打击后,霍金斯被解雇了。霍金斯是这样描述失业对他的影响的:“虽然我做好了失业的心理准备,但当失业真的来临时,它就像一场爆炸,我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他的妻子庄妮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丈夫失业迫使她增加工作量,而霍金斯则负责所有家务。他说:“做饭洗衣服现在都是我的工作。打理前院,修房子成了我的‘新工作"。忙碌的家务至少可以帮我减轻失业的痛苦。”霍金斯先生的情况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据美国劳工部统计,5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9.4%,创25年新高。其中,10.5%的失业者是男性,而只有8%的失业者是女性。失业男女之间的差距是1948年以来最大的。在2007年之前,失业男女人数几乎相等,而在金融海啸爆发后的两年里,每五个失业人口中就有四个是男性。美国密歇根大学经济学家马克佩雷斯认为,这次金融危机来势凶猛,影响空前:由于男性是这次失业潮的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它甚至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结构。与“大萧条”相对应,佩雷斯创造了“大萧条”这个新名词来描述美国男性面临的困境。从佩雷斯提供的两张图表中不难看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美国女性的失业率比失业男性高出一大截,女性在就业形势中处于明显劣势;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男性的失业率开始“赶超”女性,这一差距在近两年达到了2.5%的历史最高水平。这种“美国男女失业大转移”的现象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有道理的。美国21世纪初开始的房地产繁荣支撑了大量建筑工人,其中97.5%是男性。虽然他们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平均每周可以拿到814美元(约合人民币5561元)的高薪。然而,次贷危机戳破了房地产虚假繁荣的泡沫。美国人无力承担巨额房贷,楼市暴跌,地产商资金链断裂。买卖房子的人都负债了,盖房子的人自然失业了。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过热的房地产行业在美国创造了至少300万个就业岗位,还带动了水泥生产、卡车运输、建筑等相关行业,而这些行业恰好都是“男性密集型行业”。所有荣耀和所有荣耀,所有损失和所有损失。随着次贷危机的加深,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实体经济,美国制造业也陷入衰退。每10名制造业工人中有7名是男性。这两个行业的衰落使得大量男性失业,这是经济衰退不可避免的后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女性从事相对稳定的白领工作,主要分布在医疗、教育等公共领域,由政府部门资助。根据美国劳工部妇女局的统计,最受女性欢迎的工作包括行政、护理、中小学教师、出纳、零售等。这些行业很少经历房地产、制造业这样的大起大落。虽然以女性为主的医疗工作者的平均周薪仅为510美元(约合人民币3484元),但零售工作者的周薪为690美元(约合人民币4713元),比建筑工人低30%以上。然而,在过去的10年里,这些工作岗位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这在经济危机中显得尤为可贵。女性受教育程度高,男性在职场金字塔中处于最底层。上面提到的霍金斯老师就是一个“少年爸爸”。高中毕业后,他外出做社工,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他的妻子庄妮继续在大学学习。霍金斯说:“我放弃了学业,出去旅行,但最终都是徒劳。”这话呼应了许多美国男性的心声。建筑和制造业的工作往往不需要太高的学历,门槛也低。男性不接受高等教育也能轻松获得高薪工作。然而,当她们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失去工作时,她们无法与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竞争其他行业的工作。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超过男性,60%的大学毕业生是女性。美国哲学家、伦理学家、女权主义者克里斯蒂娜霍夫萨默斯(ChristinaHoffSommers)认为,在知识密集型的经济体系中,女性更有优势。2000年,她出版了一本广受争议的书——《脆弱女孩的秘密》,书中写道:“男生更容易考试作弊;他们也更有可能去拘留所或辍学。”这些因素阻碍了男性追求高等教育。除了萨默斯和佩雷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竞选团队的首席策略师、博雅公共关系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克潘也持类似观点。这位曾为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和微软前董事长比尔盖茨担任公关经理的亿万富翁认为,新一代美国男性已经“落伍”。从二十多岁开始,她们的薪资状况与女性相比毫无优势。更糟糕的是,他们可能处于职场金字塔的底部,因为他们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6月初,潘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调查数据显示,越来越多的男性面临找不到工作或失业的困境,而女性在职场中的表现越来越强势。他的大客户希拉里在总统选举中失败,未能打破美国政治中的“天花板效应”(天花板效应是指女性试图晋升到企业或组织高层所面临的障碍)。美国人无法再接受奥巴马总统任命一名男性担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所以他最终在女性占压倒性多数的六名候选人中选择了西班牙裔女法官索尼娅索托马约尔执掌最高法院。危机催生了女性领导人,迫使奥巴马调整政策。更有甚者,美国记者、前《纽约时报》主编瑞安莫塞德-萨兰在《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称,“资本主义金融体系是男人的垄断俱乐部,金融危机对这个垄断俱乐部是致命的打击”。他还预言“男权世界即将终结”。萨兰认为,由于男性金融家和政治家的过度自信,他们过度投资于资本市场,追求虚假的高投资回报率,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金融海啸。这一观点与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约翰科茨不谋而合:科茨的研究表明,男性睾丸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不理智的行为和贪婪。也就是说,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出各种引发金融危机的次贷衍生品,股市泡沫的部分责任在于睾丸激素。男性的睾丸激素分泌比女性高10倍,这导致他们比女性更容易犯攻击性错误。男人犯错,女人改正。萨兰以冰岛选出首位女同性恋总理约翰娜西于尔扎多蒂(johannasigurdardottir)为例,说明人们正在寻求改变“失败的男性世界”。冰岛是金融海啸中第一个倒下的国家。由男性银行家控制的三大银行宣布破产,而由女性领导的少数中小银行仍有能力偿还债务。看到投资银行和以男性为首的政府接连失败,冰岛人民最终选择了一位女性政治家来挽救危机。不久之后,被债务困扰的立陶宛也选出了第一位女总统达利娅格里包斯凯特。她就职当天,首都维尔纽斯的报纸头版头条就印着“立陶宛需要一个女人来拯救”。虽然目前世界上女性政治领袖还很少,但经济危机爆发后女性地位得到普遍提高是不争的事实。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非常清楚妇女团体的重要性。他的救助计划除了投资基础设施、高铁轨道等男性劳动者集中的行业外,还将直接或间接将更多资金投入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项目。在美国,生物医学领域有将近一半的女性工作者;近四分之三的医务工作者是女性。奥巴马明白社会的天平正在从男性向女性倾斜。他在接受《纽约时报》时说,虽然建筑和制造业的工作岗位未来不会一起消失,但“它们只会占据整个经济的一小部分”。奥巴马还说:“在未来,女性很可能取代男性,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声音“新一代美国男人已经落后了。二十几岁的时候,他们的工资情况和女性相比没有优势。他们也可能因为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而处于职场金字塔的底层。”3354马克潘,美国国务卿希拉里竞选时的首席策略师,博雅公关公司CEO。而且建筑和制造业的工作岗位不会一起消失,只是在未来会占据整个经济的一小部分。在未来,女性很可能取代男性,成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3354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女性将在未来的美国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女性占全国劳动力一半的情况,也是大多数女性承担起养家糊口责任的变化。”3354年4月,美国加州州长阿诺德施瓦辛格的妻子玛利亚施莱沃发起了一个名为“女性国度”的组织,旨在追踪经济危机对美国性别关系和女性地位的影响。

现在这经济危机下购买基金,好不好?买什么类型的好?

  经济危机情况下不适合购买基金理财,收益较差,甚至可能出现负收益,原因很简单,经济不景气,股市的人气就会低迷,市场差,企业盈利差,投资者就会纷纷逃离股市,容易到账股市出现熊市,而基金通常是购买了一大堆股票的理财产品,所以也会受到影响。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经济危机快来了,手中的房产是保留还是卖掉?

我个人认为 (1)如果你如果没有多的房子,建议就不要买了,即使经济危机来了,起码将来你还有个地方住。 (2)即使有多的房子,也没有必要卖掉,有袁隆平以及他的杂交水稻在,就算经济危机爆发了,我想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温饱是没问题的。 (3)房子和粮食一样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东西,即便在经济危机中贬值,但是经济恢复正常后,房价也会恢复正常的 个人认为 如果真的是 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的话,有吃的有房住就该满足了。但是你想趁经济冒险做下投资什么的,手中的房子出手也是可以的了,看你个人的价值观的取向了

2021年美国会发生经济危机吗

2021年12月31日,世界头号富豪马斯克在回答网友提问时做了一个预测。他说,经济危机“可能会在2023年的春天或夏天到来,但不会晚于2023年。”麝香马斯克的预测引起了无数人的恐慌。在马斯克之前,一些金融巨头如沃伦巴菲特也做出了类似的预测,传统制造业巨头如曹王德也多次声称准备“勒紧裤腰带”。马云、许家印、张、钟鄂(sh m: n) E等商界领袖纷纷辞职观望。这些顶级商人的言行不能掉以轻心,因为他们站得更高,所以他们比别人更能控制整个经济市场。马斯克做出预测后,有网友以做世界首富时间最长的比尔盖茨为例,说比尔盖茨2000年1月卸任微软CEO后不久,互联网泡沫破裂,美国和全球股市暴跌,美国也陷入经济低迷;2008年6月,比尔盖茨宣布退休。结果,有着150多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所以有人说,每当比尔盖茨有大动作,全球经济必定会陷入动荡。就在2021年5月,比尔盖茨和妻子梅琳达宣布离婚,于是网友们预测下一波经济危机即将到来。比尔盖茨离婚了虽然有很多关于比尔盖茨的评论被网友“搞玄学”,嘲讽,但对金融危机有着敏锐眼光的沃伦巴菲特最近又有“大动作”了。早在美国次贷危机前一年的2008年,巴菲特就大举抛售股票套现,收益率达到历史最低。就在大家嘲笑巴菲特失败的时候,次贷危机席卷了整个美国,蔓延到了全世界。就在全球股市一片混乱的时候,巴菲特突然出现,带着大量现金横扫市场。结果金融危机结束后,巴菲特的身价暴涨了好几倍。而类似的场景在去年开始重现。自2020年以来,巴菲特一直在减持股票,保持现金,仓位降至40%左右的历史低点。截至2021年底,巴菲特已经持有1492亿美元现金。巴菲特为什么要保留如此大量的现金?众所周知,巴菲特是股神。他之所以能成为股神,是因为他经历了六次金融危机。每次金融危机,他都大量抛售手中的股票,持有大量现金,准确抄底。正因为他躲过了无数次金融危机,所以被称为股神。巴菲特(男子名)因此,巴菲特行动的信号不言而喻,那就是他在押注下一场全球金融危机。一旦危机来临,手里握有巨额现金的巴菲特可以在市场处于低谷时抄底扫货。再次拿下他,可能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战。雨要来了,全世界那么多有钱人都在不停地“搬家”,这似乎真的预示着一场危机。那么,危机的迹象在哪里呢?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还得从我们所处的社会说起。我们的社会离不开经济,社会的运行也离不开经济。我们的经济社会其实是一个循环的圈,它的起点是国家中央银行印钞票。央行大量印钞后会流向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会把钱借给衣食住行各行各业的企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肯定会招聘员工,员工要发工资,员工领工资就要花钱。他们消费的对象无非是衣食住行,这样从事衣食住行的企业就赚钱了,而这些钱又回到银行,国家通过各种金融手段从市场上回收现金,从而在这个循环中,每个环就像两个啮合的齿轮。只有每个齿轮转动,状态机才能正常运行。一旦一个齿轮失效,无法带动下一个齿轮转动,整个状态机就会瘫痪。而经济危机的发生恰恰是因为其中一个齿轮失灵。你什么意思?我们知道,资本是逐利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企业主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一方面会扩大产能,另一方面会压榨和剥削员工。这样老板的利润会比员工高很多,赚钱率也会比员工高很多。但是,社会上老板的数量总是少于员工的数量。久而久之,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富人阶层。在“钱能生钱”的作用下,富人会越来越富,穷人会越来越穷,所以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即大量社会财富沉淀在富人阶层,并不流向那里。举个例子,一个超级富豪一年挣100亿,但他一年只花1亿,那么剩下的99亿实际上并没有参与社会流通,相当于价值99亿的商品没有被购买和消费。其实一年花一个亿已经很多了,也就是平均每天花27万。这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不可想象,但现实是,那些有钱人赚钱的速度远远快于他们消费的速度。这就引出了我们前面提到的循环中的“消耗”问题。再加上资本的逐利性,往往在还能赚钱的情况下疯狂扩大产能,于是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直到有一天穷人真的买不起货了,所有的货都在他们手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产能过剩”。资本家发现销量锐减,利润下降,就开始通过裁员,减少生产线来止损。这导致大量的人失业,这使得他们更难购买他们的商品。于是资本家不断裁员,减少生产线,形成恶性循环。直到工厂企业难以为继,纷纷破产,大量人员失业,银行的钱收不回来,整个国家的经济陷入混乱。于是所谓的经济危机爆发了。了。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平均每10年左右就会爆发一次。以美国举例来说,如果从1922年到如今2023年的100年间看,美国依次在1929年、1937年、1948年、1957年、1969年、1974年、1980年、1990年、1997年、2007年爆发了10次经济危机,而这10次经济危机的时间间隔分别为8年、11年、9年、12年、5年、6年、10年、10年,大致符合平均每10年左右一次经济危机的规律。如果按照该规律推算,那么2020年左右,美国就应该爆发新一个周期的经济危机,但为什么没有爆发呢?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美国利用美元的霸权地位,将美国国内的风险转嫁给了全世界,并通过割世界各国的“韭菜”给自己续命。此外,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逐渐崛起,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作用下,大量的廉价商品进入世界市场,供应了美国等巨大的消费市场,从而给整个世界的经济带去了活力,这就掩盖了部分国家存在的经济危机。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着大批廉价劳动力,这也让外国资本逐渐将制造业转移到国外,自己则专心于金融行业。因为相比于制造业漫长的盈利周期,金融业在短短的1秒内就可以完成数次交易,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而美国将大批制造业转移出去后,便只能依靠金融来控制世界,这也是美国产业空心化产生的缘由。而在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推进过程中,全世界分工合作已经相当成熟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制造业巨头,其基础产品的产业链往往分布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其零部件很多都外采自中国等国家。也就是说,在当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完成工业制造的全部环节,那么即使产业空心化,只要有钱有核心科技,还是能掩盖很多问题。但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各国的产业链都备受打击,不仅产能受限,而且制造成本也在急速攀升;加之美国各项制裁和销售禁令的出台,使得全球产业链走向了孤立和断裂。其他制造业当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当商品价格上涨,人们消费能力不足,美国经济便陷入低迷。于是美国便大肆印钞票来刺激经济。但大水漫灌之下,好多资本又都流入了金融领域,致使资产泡沫越来越大,而真正能流到消费者和企业身上的钱却少之又少。于是外面的东西进不来,美国自己本土又生产不出来足够多的产品,这就导致美国印的几万亿的钞票根本没有能力去买足够量的商品,商品的产量下滑了,但钞票却越来越多了,于是美国的通胀也就越来越厉害。本来这是美国的老套路,那便是利用美元作为世界结算货币的地位,通过印钞票将通胀转移到国外,当全球大水漫灌,资产价格上涨时,再通过加息,使得市场利率提高,债券发行利率提高,美国储户的存款利息提高,美元升值,这样国际投资者会更加愿意去持有美元,国际热钱便都陆续涌入美国,促使美元回流,从而完成对全世界的收割。但这轮疫情波及范围太广,许多国家的经济一片低迷,根本没有能收割的“肥肉”;而中国又立场坚定,严防死守,丝毫不给美国机会。美国左等右等始终等不到能收割的韭菜,而眼看自己的通胀越来越厉害,只能选择提前加息,否则自己就被通胀给“搞死了”。然而加息虽然会减轻通胀,但也会产生极大的副作用。因为加息可以达到增加银行存款,减少市场投资的目的,这样美元回笼,金融市场上美元的流动性就差了。而根据以往的数据,美国的金融市场是相当不正常的,每当美国经济不好时,股市则大涨;而经济好时,股市反而大跌。这种与正常的经济行为背道而驰的现象是因为美联储先印钞后加息的套路已经被看透了。因为美国经济一旦好,股市就会认为美国要加息了,这样金融市场上美元的流动性差,于是股市就跌;反之,股市便涨。而美国金融市场这种非理性的投资很容易引发不可调控的风险,因为这会刺激金融市场的投资者们剑走偏锋,用非理性的手段来加大在金融市场投机的筹码,这些国际上最大的“赌徒们”就是在赌,赌哪怕把股市玩崩了,也会有美联储出来兜底救市。另一方面,加息导致的国际上的美元回流,也会导致世界经济的衰退。因为那些本来在别国投资的资本回流到美国,那么别国的经济因为资本的撤退就有可能出现危机,现在的土耳其就是例子。而有些扛不住的国家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很可能出现不可控的状况,比如战争。所以美国现在是进退维谷,加息也不是,维持通胀也不是,在这种临渊履冰的两难境地里,金融市场一不小心就会全面崩溃,到那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必将席卷全球。而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里,恐怕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场危机中幸免??相关问答:相关问答:经济危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经济危机的本质是资本没有了利润空间,都静止了起来。资本不动,意味着整个市场没有了经济活力,资本很难挣到钱,势必就没有就业。钱只有流动起来才有魅力,才能创造GDP,带来就业。要知道,经济危机最可怕的就是所有经济活动全部停止,大多数人陷入失业状态,这时候大家并非没有需求,是没有钱来满足需求! 那为啥会出现这种现象?现代金融的魔法,就是把信用变成了货币,在凯恩斯主义下,现在的繁荣实质上是在透支未来的繁荣,即透支未来消费。货币是今天的财富,信用是未来的财富,货币+信用=支出总额。信用是什么?是对未来的付款承诺,可不就是债务么?当这种透支达到极限,必然会通过无形的手,将市场调整到初始状态。。。。实际上你以为蒸发的钱,那只是信用的降低。当经济疯狂的时候,可能实质上的钱只有15%,杠杆和借贷产生的钱有85%。钱只有流通起来才有魅力!钱通过生产和流通,实现了社会资金的大幅增加,其中流通的次数越多,社会的总资产越多,钱也就越多,流到我们手上也会越多;在经济繁荣时,挣钱也相对容易,我们都觉得手里钱比较多,大家就敢于消费,钱的流通次数、流通速度都会加快,这样就使得看起来社会上有很多的钱。但是,当经济萧条时,挣钱相对变难了,大家的购买力或者说是预期购买能力下降,消费意愿和投资意愿都会下降,这样势必会导致在货币乘数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财富减少。货币乘数,指的是基础货币扩张或收缩的倍数,简单来说,货币乘数效应是银行把钱贷出去,贷出去的钱会通过消费,采购等,再回到银行,银行收到存款再往外贷,如此周而复始。放眼全球,各国央妈掌管印钞机,印出来的钱就叫基础货币,比如10亿,这个基础货币,央妈会给底下各个小弟银行进行放贷10亿。各个小弟存了准备金,拿去向公众放贷,拿去向公众吸收存款以后,钱生钱了,这个钱变成了40亿。这个40亿和10亿的本钱之间的倍数关系就是货币乘数,即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马克思说,经济危机是相对过剩与绝对匮乏的有机结合!此时,社会财富过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巨大。绝大多数人无力消费,导致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供需失衡,从而引发各行业更加激烈的竞争,造成大量企业破产倒闭,裁员。消费继续不振,企业继续裁员破产,更多人失业,形成恶性循环。当人们都没钱消费时,那就是经济危机了,放眼望去皆是一片萧条。人们处在悲观的情绪中,找工作,挣钱都变得困难!  解决经济危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把富人的钱分给穷人,这样穷人又有钱可以消费了,资本家也能够继续生产经营,经济又可以美好地运转下去了,可能吗? 这才是问题所在。资本是逐利的,你要把它的本都分给穷人,有几个人会乐意?这时候往往会通过增加富人的税,出台反垄断法来调节分配问题。贫穷人民早已把自己未来几十年的劳动力提前兑换给资本家,兑换完了后,也就成了真真正正的“奴隶“”,除了还债、基本消费,一切东西都买不起了;然后就出现了一帮富人和一大批奴隶的局面,资本家本来是只想搞钱的,面对这种情况大家面面相觑,日子没法过了,原有的模式乱了,危机爆发了。无论怎样,有一条始终不变,富人的钱是从穷人身上赚的,如果穷人没钱了,富人那么就再也赚不到了。当经济危机时,有钱人不愿意投资,毕竟那时无论做啥投资都赚不到钱,因为剩下99%的人都没钱买他们的东西了。赚不到钱自然不会开公司、请人了。面对危机普通人到底该怎么办?1、有工作,好好上班!2、多多锻炼身体 !3、别加高杠杆投资、买房、创业,随时可能血本无归!4、年龄和学历够得,进入体制内,不怕风雨。5、节源开流,现在国内很多人信奉消费主义那一套,繁荣的时候能挣钱什么都好,一朝被裁员,下个月的伙食费都没有的时候,你就只有抓瞎。6、学习,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只要能抗住,寒冬过后又是春天。

1924年美国经济危机给中国带来哪些影响

1924年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1、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2、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而侯玉成认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3、我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何时突围时,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甚至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

经济危机时创业做什么好

中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也难以独善其身。首当其冲的是出口产业,服装、制鞋、箱包、礼品、五金塑料等行业,其次为高端消费品、奢侈品,并对旅游、酒店等服务业带来影响和冲击。普通老百姓、工薪阶层也要面临失业、减薪的困境。   失业了、下岗了、收入减少了,并不可怕,我们还可以果断出击,借机投资,自主创业   二、认清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投资机会。其一,可逢低入市。类似投资者趁低买入房产、股票、基金、黄金等投资品种一样,经济危机下创业,具有降低投资成本的优势。例如此时租金、人工、材料的价格均处于低位。其二,可大大减少竞争压力。就象乘公共汽车的道理一样,人少时去乘车,让人感到格外轻松和舒畅。其三,把握先人一步的时机。投资创业最讲究先知先觉,领先一步。经济不景的情况下,别人犹豫时,你先行动了,别人也行动时,你赚钱了,等别人赚钱时,你已经成功了!   三、选准经济危机下的创业投资项目。经济不景,人们普遍的做法是尽量减少开支,尤其是可有可无的支出,如娱乐、旅游等。但是,不管如何,人们还是有一个消费底线,这个底钱就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衣、食、住、行。这四者当中,尤其以饮食为人们不可省略的要素,毕竟衣服、房子、汽车可以暂时不买,或者暂时减少购买家居用品、减少出行,但是人们一天都不能暂时不饮食。这就是,不论世事如何变幻,始终民以食为天。因此,投资食品项目是经济危机下的创业首选。   投资食品项目,可以开办小型食品加工厂或美食餐饮店。例如可以买回豆浆豆腐机生产豆浆、豆腐;河粉机可生产河粉;拉肠粉机可加工肠粉;米粉机可制作米粉等等。一方面这些项目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优势;一方面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因为不管如何,人们喝杯豆浆、吃碟河粉、肠粉或者食碗米粉,这些经济实惠的食品,都不会构成消费压力,相反能充分迎合现代人方便快捷、营养卫生、健康时尚的追求。因此,食品投资商机无限。   创业投资永远不缺机会,关键在于把握商机。据广州企业网

为什么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黄金会下跌。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黄金价格下跌是产能过剩、经济紧缩的标志。因为黄金的避险价值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于黄金残存的货币属性,即历史上长期作为金属货币或纸币本位的黄金相对于各国发行的信用纸币的保值功能。经济波动乃至政治军事突发事件动摇了人们对一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引发购黄金以规避货币贬值的风险的行为。因此黄金的避险需求遵循的的逻辑是“金融危机或政治军事变乱———一国实体经济下滑或者货币供应失控——一国货币贬值的风险——抛出纸币购买黄金的避险行为 ”。扩展资料:经济危机的原因可能是:1、经济政策错误;2、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3、自然灾害;4、全球化的后果;5、金融政策错误。经济危机早在简单商品生产中就已经存在,这是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相联系的。在生产方式危机才变成了现实。随着简单商品经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发展,就使经济危机的发生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为什么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黄金会下跌。

黄金与大宗商品价格大跌是产能过剩、经济紧缩的标志;黄金的避险价值的深层次根源来自于黄金残存的货币属性,即历史上长期作为金属货币或纸币本位的黄金相对于各国发行的信用纸币的保值功能。经济波动乃至政治军事突发事件动摇了人们对一国货币的信心,从而引发购黄金呢以规避货币贬值的风险的行为。因此黄金的避险需求遵循的的逻辑是“金融危机或政治军事变乱——— 一国实体经济下滑或者货币供应失控—— 一国货币贬值的风险 —— 抛出纸币购买黄金的避险行为 ”。

二战以后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年份,大概事件

  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  1987年,由于经济发展前景的不断恶化以及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华尔街出现崩溃,这就是所谓的“黑色星期一”。1987年10月19日标准普尔指数狂泻20%,全世界的市场出现暴跌。  1990年储蓄和贷款危机  80年末以及90年代初,银行业自大萧条以来出现了最严重的崩塌,超过1000家的互助储蓄银行倒闭,其资产更是超过了5000亿美元。最终,为挽救此次危机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1240亿美元由美国政府以及纳税人承担,只有290亿美元是由互助银行行业本身承担。  1996年的日本楼市泡沫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下跌50%,使日本遭遇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低迷。房产价格跌幅超过75%。日本政府为了拯救倒闭的房贷公司,动用了公共资金,10000示威者因此在东京集结进行抗议。  1997年 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泰铢贬值。不久,这场风暴扫过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地。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2001年 互联网的泡沫以及安然的破产  2001年,互联网的泡沫破裂,纳斯达克股市狂泻,无数IT公司破产或重组;原世界能源巨头安然因造假账而倒闭,超过两万人因此失业。  2001—2002年的阿根廷银行业危机  2001年12月,阿根廷银行系统出现崩溃。几乎一夜之间,阿根廷就由一个颇为成功的经济中心跌入了贫穷的深渊。  2008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  危机表现:Indymac银行的倒闭  储蓄贷款银行IndyMac Bancorp Inc成为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关闭的最大抵押贷款商,它也是倒下的第二大由联邦保险的金融机构。该银行的倒闭震惊了华尔街众多的投资人。早前,该银行并没有被列入美国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圈定的有麻烦的银行名单之中。  “两房”被接管  2008年9月7日的新闻发布会上,美财长亨利·保尔森以及联邦住房金融局局长卢卡特(James B.Lockhart)准备宣布接管房利美、房地美。“两房”持有或担保的住房抵押贷款债券总额高达近5万亿美元,而美国政府拯救“两房”的资金也达到了2000亿美元,成为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融救援计划。  雷曼兄弟破产  2008年9月15日,华尔街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告申请破产保护。  援救AIG  尽管美联储对美国国际集团(AIG)进行了救助,但是市场并没有因此而稳定下来,全球股市再次下泄。  华盛顿互惠的倒闭  2008年9月25日,华盛顿互惠银行造就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倒闭案。在6个月前宣布收购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后,在美国政府的支持下,摩根大通再次收购了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大部分资产。  美联银行所造成的混乱  美国时间9月29日早晨,美联银行的股价暴挫90%。当时,花旗银行同意收购美联银行的大部分资产。出人意料的是,四天后富国银行竟宣布美联银行已经同意富国117亿美元的收购请求。10月9日,花旗银行宣称其将终结与美联银行的收购谈判。  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  9月27日,当美财长亨利·保尔森紧急拟定一份3页的救市法案后,银行的不断倒闭的状况逐步演变成一场经济危机。该法案要求动用7000亿美元的纳税人资金以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然而,美国众议院于9月29日投票否决了这项方案,两天后,美国参议院通过了长达450页的新版救市计划。新版救市计划的目标仍然是拯救金融业以及纳税人,10月3日,众议院也不出所料的通过了新版救市计划。  全球市场危机  尽管美国国会于10月3日通过了7000亿美元金融救援计划,全世界的市场并没有因此平复下来。救市计划通过后,道指以及诸多海外市场狂泻。世界其他国家政府与美国政府被迫一道共同援救困境中的银行以及市场。

世界为什么老是爆发经济危机

1. 最经典的说法是:经济危机是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富人越富,穷人越穷,导致大部分穷人购买力跟不上过剩的生产力(通俗点说就是穷人太穷买不起商品了),最终造成企业破产,银行破产,最终导致国家经济运转失常。2. 但从本质上说,以上说法还不够彻底,经济危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劣根性造成的,这个劣根性就在于,世界顶层银行家和资本家的最终目的是彻底控制全球劳动人民,本来经济危机是可以避免的,只要银行肯贷款就可以了(当然这指的是世界性的银行,比如美联储),但是他们会在生产过剩时紧缩信贷,为的就是让不属于自己控制的公司倒闭,然后让自己控制下的公司去收购这些倒闭的企业,最终控制全球经济。简要的说,现代经济危机实质上就是金融战争,你看了“货币战争”就知道了,这本书的细节或许有不真实的地方,但是大方向基本是对的。

08年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经济下滑。2008年中国正在针对2007年以来出现的经济过热实施以“紧缩”为特征的宏观调控,突如其来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出口因此受到很大冲击,进而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到全国的各个经济领域,在短短的一两年时间内,中国经济经历了一场大起大落的波动。2008年9月发生的金融风暴,到11月开始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实质性影响,2009年1季度的经济增幅跌至6.6%,进出口增速出现负值,大量企业关门倒闭或减产,这说明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是相当严重的。扩展资料:中国积极应对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经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央迅速对这场危机的性质、可能持续的时间及其危害性的程度进行了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于2008年11月果断地作出了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主,辅之以稳健的货币政策,通过中央政府的4万亿元投入全力刺激经济。在当时国家财力许可的条件下,快速出击、重拳出击,极大地抵消了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负面效应,保持了中国经济连续快速增长的基本趋势。中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大手笔决不仅是给世界经济的一剂强心针,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一撼世之举,世界经济不可能如此之快地复苏。中国的集中式大规模投入,直接拉动了全球的需求,拉动了全球的投资。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决策”成功夺魁国际联考(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中国经济10年闯10关”)

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为何导致农产品价格下跌?

这次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生产过剩,分配又不公平,贫富差距拉大,市场只能集中在富人那里,但富人人数毕竟有限,有巨大市场的平民百姓却没钱买,农产品价格当然下跌啦。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 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 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然而,在1991~1996年的6年间,年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少则5.6万亿日元,多则9.2万亿日元,到1998年则进一步达到14.38万亿日元。企业大量倒闭,加之企业实行重建所采取的裁员措施,使日本的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在2000年为4.9%,2001年9月为5.3%。 (三)金融机构相继倒闭,不良债权规模急剧增加,金融系统信用等级评估普遍下降 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倒闭是以往经济危机没有的,在政府的全面干预和保护下,战后日本的金融机构超乎寻常地稳定,以致形成了日本金融机构不会破产的神话。然而在这次经济危机的冲击下,1994年12月,东京协和和安全两家信用社首先倒闭,到1997年金融机构倒闭达到了高峰,就连山一证券和北海道拓殖银行也难逃破产的厄运。这样,日本金融机构不会倒闭的神话破灭了,不良债权增加了,信用等级评估下降了,严重地危及着企业的生存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 (四)设备投资乏力,工业生产下降 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设备投资特别是民间企业的设备投资在经济增长中一直起着“引擎”的作用。然而,泡沫经济期间形成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过剩,以及泡沫经济崩溃后出现的需求不足,使企业原有的设备开工率大幅度下降,以致工业生产也呈下降的趋势。 (五)居民消费水平下降 日本官方的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泡沫经济崩溃后,工薪阶层的实际月收入逐年下降,1998年比1997年下降了1.8%。居民收入的减少势必对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60%的个人消费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而消费不足又影响了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的复苏,这也是日本迟迟未能摆脱此次经济萧条的重要原因。 (六)经济形势恶化导致政局不稳 在经济形势恶化的同时,日本政局也进入了战后最为动荡不安的时期。在1993年以后短短的几年里,日本内阁六易其主,各届内阁对国内经济的改革措施或是偏离实际,或是不能持续,致使日本的经济形势进一步恶化。 二、日本经济危机暴发的原因 (一)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的变化是日本此次经济危机暴发的直接原因,也是促使日本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直接动力。 冷战格局下,为了共同对抗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成为西方国家的军事同盟,美国对日本采取了特殊的扶植政策,日本充分利用美国在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乃至安全保障等方面对其的援助潜心发展经济。冷战结束后,这些有利条件不仅逐渐消失,而且在多极格局的趋势下,美日两国在科技领域,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双边贸易领域已成为竞争的对手,甚至在地区经济的主导权上也存在着相互争夺的状况,使日本的贸易体制、生产体制、金融体制以及流通体制等方面都面临着改革的压力。改革现行经济体制,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竞争力,已成为日本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 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的局限,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诱因。 日本1996年出版的《任务白皮书》中指出:“日本式经济模式曾在战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相当有效的作用,但在近期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中,……这一体制却正在总体上丧失其有效功能。”因此,旧的模式急需进行改革。 1.改革现行的金融体制。现行的日本金融体制是在战后初期资金短缺的情况下,着眼于向产业界稳定地提供低息贷款,增强企业出口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而设计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行严格的外汇管制,以阻止资金流向海外;实行人为的低利率政策,以鼓励企业贷款。其实行的是资金吸收和分配的一元化金融管理体制,即具有日本特色的“官银一体化”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金融机构的竞争意识淡化,使其自有资金比率不清,经营能力低下,缺乏国际竞争力。由于日本金融监管机构权力过度集中,使官商勾结,产生了一系列腐败问题。因此,取消或改革有关规则,加速金融自由化的进程,已成为日本金融体制改革的当务之急。 2.政府行政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改进和提高。日本金权政治和腐败问题是影响日本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经济改革的失误也是造成政府行政质量和效率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三)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落后导致了此次经济危机 日本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的主要内容包括:经营者主导型企业制度、发展目标优先、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和企业内工会制。日本这种传统的企业制度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功效。随着企业竞争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日本企业制度将在保留其一部分有价值特色的同时,逐渐向市场导向型的模式转变,企业间的人员流动将增加,“能力主义”在工资制度和晋升制度中所占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企业间相互持股关系逐渐削弱,证券市场对企业融资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间的关系将日趋松散,企业活动范围也将扩大,走向跨国经营等。但其经营模式没能随企业变化的形势而及时进行调整,这也是造成此次经济危机的机制性原因。 (四)主导产业选择失误是导致此次经济危机的深层次原因 日本的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将大量资金投入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产生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使其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日本原有的主导产业出现衰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市场饱和需求下降,如家电行业和汽车行业;二是产业竞争力相对变弱。此次调整必须重新寻找新的主导产业,并通过新的主导产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合理组合,使其重上一个新的台阶。

美国上一次经济危机是什么时候,1983年到2005年之间美国有没有发生过经济危机

SOHU有专门的文章历史回眸:美国金融危机20年一个轮回历史仿佛总是充满了巧合,即便是金融危机也总是经历着轮回。对于美国所经历的金融危机来说,其似乎总在大约每20年便轮回一次:1819年、1837年、1857年、1873年、1893年、1907年、1929年,美国的经济在繁荣与动荡中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美苏争霸,但在1987年却遭遇了“黑色星期一”,导致了一场金融大地震,接着便是今天——2008年。 不可避免的是,美国金融危机的轮回往往都标志着其经济衰退期的一个开始。 轮回第一站 1819年 1819年,首先陷入危机的是英国。英国当时的三大棉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培斯利——工人的工资降低了一半以上,全国食品消费量比1818年减少三分之一。这场危机对美国、法国、德国正在成长中的纺织工业和冶金工业造成了沉重打击。 由欧洲农业经济复苏和世界农产品市价骤跌而引发的181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美国政界和企业界的领袖们都把它看作是人力所无法控制的自然灾害。 轮回第二站 1837年大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政府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美国的萧条也持续了六年。从1837年到1842年,美国破产事件达33000起,破产总金额达44000万美元,而当时美国最大的企业规模在1000万美元左右。 轮回40载至第三站——1857金融动荡 1857年秋,美国靠空头支票、出口信贷生存的进出口商首先大批破产,继之,银行纷纷倒闭。一度同纽约争夺全国金融中心地位的费城,几乎全部银行都停止支付。随后,纽约63家银行中62家遭到挤兑而停止支付。贴现率上升到60%-100%。铁路公司的股票价格跌去85%-87%。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英国,英格兰银行将贴现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10%。破产银行和有价证券共损失达8000万英镑,危机造成的全部损失则高达25000-30000万英镑。 第四站 铁路投机致1873金融危机 1872年,由于建设成本高涨,预期收益下降,美国的铁路线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机车及铁轨订货开始减少。于是,铁路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从下跌转为暴跌的,是开始于1873年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股市暴跌,24小时内股票贬值达几亿盾。维也纳交易所危机引发了第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伦敦、巴黎、法兰克福、纽约金融市场的一片恐慌,铁路股票纷纷下挫。1873年9月,美国最殷实银行之一的杰依—库克金融公司因铁路投机破产,纽约股市狂泻,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交易公司相继倒闭,纽约证交所第一次关门10天。此后,美国铁路线增长率连续四年下降,生铁产量由260万吨降至190万吨,船舶下降 60%,机车下降70%。进口从1872年开始下降,连续四年,降幅达36%,其中铁和纺织品的进口分别减少了82%和45%-55%。只有钢产量保持增长,并于1875年大幅增长。 第五站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危机 1907年3月,美国爆发了交易所危机;1907至1908年,美国破产的信贷机构超过了300个,共负债3.56亿美元,还有2.74万家工商企业登记破产,共负债4.2亿美 元。随着恐慌的加深,储户一窝蜂地拥到全市各家银行提款。还有一些储户因为疲 惫不堪便雇人给他们排队(后来成为华尔街名人的高盛公司的悉尼·温伯格,当时 排一天队赚10美元)。1907年的危机中,美国工业生产下降的百分比要高于在此以 前的任何一次危机,失业人数最多时估计为500-600万,这是以前各次危机中未曾有过的。 危机波及世界许多国家,德、英、法竭力向自己的殖民地倾销商品。这样一系列危机加剧了英德、法德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危机中孕育。 第六站 1929年黑色星期四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价格突然从高峰暴跌,正式拉开了大危机的序幕。那些平时被认为可靠的大公司股票价格一路向下翻着跟斗,29日股票惨跌到一个新低,一天之内被抛售1638万股,损失比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大5倍。农业资本家为维持高价,确保利润,除缩小耕地面积、实行减产外,还把大量农产品、畜产品加以销毁。美国将1000多英亩的棉花毁在田间,将大量小麦当燃料烧,将所存牛奶倾入密西西比河中。加拿大让小麦烂在田里,阿根廷将猪肉坏在仓库中,巴西将咖啡投入炉中做燃料。这就是此后3年目睹之种种怪现状。这次大危机不仅在经济 上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带来了极惨重的政治后果---法西斯主义在兴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第七站 1987年金融地震 1987年10月19日,美国的道琼斯工业股票下跌了508点,跌幅为22.6%。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一”。 10月20日,伦敦股票市场下跌249点,损失达11%,约为500亿英镑。香港股票停止交易。巴黎股票市场下跌9.7%,东京股票市场下跌14.9%。 造成美国股票市场发生剧烈振荡的直接原因是金融投机,导致了股票市场的不稳定,美国连年出现的巨额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是引发这次股票暴跌的罪魁祸首。在1987年暴跌以前,美国连续5次提高利率,投资股票的利润相对较低,导致了相当一部分资金持有人的投资方向发生了变化。 这次股市暴跌,对世界经济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首先,使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大受损伤。其次,股市暴跌引起了债券市场和黄金市场的价格上涨,同时使汇率下跌,对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造成了破坏。 最后,2008年金融海啸 其实从美国政府从2008年9月7日宣布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之时,美国金融海啸的征兆就已经在蔓延。9日,雷曼兄弟信用评级遭标普列入观察名单,再加上其与汗国开发银行谈判陷入僵局,雷曼当天股价骤降45%,拖累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当天急挫2.4%,而这也预示着雷曼惨淡的前景。之后雷曼寻找买家计划破产,而美国财长保尔森表示不会再替金融机构出钱,雷曼最终于15日宣布破产,从而正式引发了席卷全球的这场金融海啸。 尽管境况不佳的美国国际集团获得了美国政府850亿美元的紧急援助获取了80%的股份,美国国际集团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状况改善。美国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随后继续冻结,道指持续下挫,全球股市市值急速蒸发,数额高达数万亿美元。高盛、摩根士丹利随后也获准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美投资银行5巨头自此消失。 尽管美国政府历经艰辛最终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法案,但美国股市危机阴影仍无法消散,即便是全球央行齐出手降息,全球股市仍急挫不止。我们目前还无法预知这场金融海啸要走到怎样的一个程度,但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美国经济或许无法避免陷入衰退的命运。(钟龙)转自搜狐综合新闻

什么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的起因,后果和解决办法?为什么是周期性的

 经济危机(Economic Crisis)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其爆发也是存在一定的规律。  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  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  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1.经济危机原理  人类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是有人口、资源、科技水平这几个要素决定的,这几个要素从长远来看会有此消彼长的变化,但在某一时间段内却是相对稳定的,也就是说在这段时期内由人口、资源、科技水平所决定的经济总量是有限的。打比方说一个村子有几亩地,几十人,仅能使用畜力耕种,这样无论村民怎样努力,每年的粮食产量都只能在同一个水平徘徊。同样道理,工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虽然要复杂得多,但受人口、资源、科技水平等要素的制约,创造出来的经济总量同样也是相对有限的,经济总量迟早会到达当时的顶峰。  经济总量到达顶峰对于自给自足的所谓小农经济来说,生产多了就吃多点,这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同样的问题放在工业社会的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却是件坏事。  因为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生产者本身不需要自己的生产的产品,必须要拿到市场上交换,完成交换过程,经济才能正常运转,问题就出在这里,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生产出来的东西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资本品,另一类是消费品。至于消费品衣食住行人人都需要,资本品是用以扩大再生产的商品,土地、厂房、机器等,资本品却不是人人都要,只有投资者觉得有钱赚,他们才会出钱购买。  最理想的情形是,投资者一直觉得有钱赚,消费者信心爆棚,这样经济就健康成长,所有人赚钱。但问题是理想和现实是两回事,因为前面说过经济总量是相对有限的,不可能一直扩大生产下去。  具体表现在假如你是一个投资者的话,在经济总量到达顶峰时期你会发现地租越来越贵了,原料也同样越来越贵了,工人的工资也涨了,成本越来越高,所以利润就越来越少,几乎所有行业情况都差不多,照此情形发展下去,估计你会明智地停止投资,或者干脆关闭工厂,拿着钱炒楼炒股炒黄金等等,从投资者变成投机者,吹涨危机前的经济泡沫,所以每次经济危机前经济都会看上去空前的繁荣,但事实上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下降到最低点,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持,经济泡沫最终的结果是破灭。  最后是没有人拿钱出来投资了,当人们的钱不用来投资时,成市场对于资本品需求就会急剧减少,造成之后发生的一连串经济危机连锁反应,估计大家都很熟悉,就不多说了。  自1847年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发生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以来,直到二战以前,平均每隔10年左右发生一次经济危机。换言之,以当时人口、资源、科技水平条件,经济总量平均每10年左右到达一次顶峰。自由市场经济体系的经济总是在最繁荣的时候,急剧下降,到了谷底,投资者又重新获得利润,经济又开始上行,周而复始,形成周期。  2. 经济危机必然存在  只要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都存在经济周期,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一百多年来人们作过各种尝试,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马克思的办法是干脆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转为计划经济,的确可以解决经济危机问题,但计划经济事实上造成的后果比经济危机还要可怕,估计经历过的人都深有体会。  试图解决经济危机问题的代表人物还有凯恩斯,凯恩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不过还没有要抛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这么极端,主要是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凯恩斯主义延缓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是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虽然诱导了投资,增加总需求,但这些都需要大量的钱作为支持,加大货币发行量是最常用的手段,我们知道经济总量到达顶峰之后是不能再增长的,结果是经济停滞不前再加上通货膨胀,“滞胀”了。  凯恩斯主义之后是新自由主义兴起,新自由主义解决了凯恩斯主义所造成的问题,但没有解决经济危机问题,最近发生的全球金融海啸可以说明新自由主义的局限,现在全世界的大部分国家又重拾凯恩斯主义,大规模救市,如果成功,我们很有可能重新遭遇“滞胀”,但“滞胀”比“衰退”大概还好些。  当然存在意外的情况发生的可能,前面说过决定经济总量是人口、资源、科技水平几个要素,其中科技水平是最主要的变量,也是决定经济总量最主要因素。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扩大经济总量,为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个黄金的发展期,改变原来的经济周期,这是最好的结果。上一次科技革命是上世纪7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所开拓的发展空间使经济一直发展到现在才到达顶峰。下一次技术革命是会什么呢?新能源?生化技术?谁知道。  还有当今世界区域间经济发展还很不均衡,这本来说明世界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发达国家似乎更喜欢有利于自己的游戏规则,对于初级资源的兴趣也远大于培育新兴投资和消费市场的兴趣,加之文明的隔阂与冲突,人口与科技不能自由流动,经济全球化也只是看上去很美。人类社会要创造出一个平等且接近理想模型的全球化市场经济体系道路还极其漫长。人类社会还远没有具备控制经济危机的能力,所以经济危机会像冬天一样如期而至。  3.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  经济危机的现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战后有所不同。但共同点是:商品滞销,利润减少,导致生产(主要是工业生产)急剧下降,失业大量增加,企业开工不足并大批倒闭,生产力和产品遭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社会经济陷入瘫痪、混乱和倒退状态。生产下降和失业激增,是战前与战后经济危机的共同的主要标志。  战前与战后不同之处,主要是在货币、金融危机方面。在战前的危机中,一般是通货紧缩,物价下跌,银根吃紧,利率上升,银行挤兑并大批倒闭;而在战后的危机中,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膨胀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从1957~1958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开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危机期间都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反常现象。   主要表现是:商品大量过剩,销售停滞;生产大幅度下降,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失业工人剧增;企业资金周转不灵,银根紧缺,利率上升,信用制度受到严重破坏,银行纷纷宣布破产等。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通货膨胀政策及其他措施,致使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生产停滞与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现象。 资本主义无法消除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因而经济危机周期地爆发。经济危机的这种周期性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表现出周期性,这种周期包括四个阶段 :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危机往往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繁荣时爆发,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这时达到最尖锐的程度。危机首先在商品流通的某一环节出现,然后迅速波及各个部门,最后导致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混乱。危机是经济周期的决定性阶段,是上一个经济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经济周期的起点。危机之后是萧条阶段。   在萧条阶段,商品供给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现象有所缓和,生产不再继续下降,失业人数也不再增加 ,但过剩商品还未完全销售出去,社会购买力仍然十分低下,社会经济呈停滞状态。   萧条阶段之后,市场情况有所好转,生产开始逐步回升,经济逐渐摆脱停滞局面,于是,萧条阶段过渡到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由于市场的扩大,价格开始上升,利润渐有回升,从而刺激着资本家增加投资、扩大生产。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逐渐加快,社会生产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进入经济周期的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但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只是暂时的,繁荣包含了新的危机的先兆。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危机必将再次爆发。资本主义经济进入了下一个周期。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发生普遍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以来,随后发生危机的年份是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时期,差不多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发生一次这样的经济危机。进入20世纪,在1900年危机之后,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差不多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   从一次危机爆发到下次危机开始之间的这个期间,构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一个周期,或称经济周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不同的阶段。战后的周期虽然发生了某些形态变化,但四个阶段的交替仍然是周期的基础。   关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有两个问题需要研究。一个是周期性的原因,一个是周期长短的原因。   危机周期性的原因,要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变化中去寻找。这一基本矛盾虽然贯穿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始终,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处于严重激化之中,而是有时尖锐,有时缓和,呈现出一种波浪式发展的状态。经济危机是这一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又反过来通过对生产力的破坏暂时强制地缓解这一矛盾。但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一次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重新激化起来,使另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正如恩格斯所说:“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第315页)。   关于周期长短的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当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还没有占统治地位的时候,主要是由固定资本更新的周期决定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必然会引起对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从而促进生产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这反过来又会增加就业,提高劳动群众的购买能力,扩大消费资料市场,从而促进消费资料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因此,固定资本的更新为资本主义经济走出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同时,它又会引起新的一轮生产过剩,为下一次经济危机提供物质基础。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阶段,把物质磨损和精神磨损合起来看,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固定资本,平均大约10年左右就需要实行更新,固定资本的这个平均的生命周期,是决定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间隔时间创造了物质基础。   不但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中,没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就是在资本主义的早期,其经济危机也是不规则的。当时,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还不够发达,固定资本的再生产还没有能够成为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当时的英国频繁出现过1788年、 1793年、1797年、1803年、1810年、1815年和1819年的经济危机,但它们的出现和交替是没有规则的,而且从整个社会来看,危机还是一种局部性的或地方性的。只有当大机器工业发展到对整个社会生产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程度时,地方性的、局部性的危机才逐渐转变为波及一切主要工业部门、震撼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性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1825年首先在英国爆发的危机,就是最早一次这样的危机。   固定资本的更新固然是经济周期的物质基础,对危机间隔时间的长短有重大影响,但也不能把这一点绝对化了。上述论断,对于1825年以后的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以及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有效的。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期,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决定周期长短的因素,除了固定资本的更新以外,还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干预经济的政策和措施。这些政策和措施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延缓或加速经济危机的爆发,情况是错综复杂的,在当代,不能只用固定资本更新这样一个因素去解释经济周期的长短。

经济危机与广东的论文推荐,满意再+100分

  这篇很全的:  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梁桂全,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郁方,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现代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游霭琼,广东省社会科学院人事处处长,研究员。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危机面前,广东不应被动应对,必须深刻分析、辩证把握风险与机遇,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由此,广东要有两手对策:一是策略上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给广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损失,做好风险防范准备,降低和化解风险;二是在战略上利用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过渡性机会,内强能力,外争势位,全面争创下一周期发展新优势,把广东发展全面推向新台阶,为中国下一周期的经济发展开路。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广东影响对策  发端于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全球经济金融动荡已成定局,走势与结果尚难预料。化解危机保平稳,抢抓先机求跨越。广东既要关注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不确定走势与结局,更需要关注这一事变本身所传递的深层信息和意义。正是后者成为我们战略决策的出发点。目前国际、国内许多学者和决策者更多关注事件本身,特别是这一事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损失;现在,我们特别需要摆脱习惯思维路径,解放思想,登高望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掌揽大势,抢占先机,形成全新战略判断,实现全面战略创新。  一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  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更重要的是,一切变化都是机会,全赖于我们对变化的判断和利用变化的能力。需要辩证地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  (一)正向效应  次贷危机对广东的正向效应主要是给广东经济发展模式一个深刻的警示,同时也为广东发展模式创新提供良好的机遇。  1.客观上促进广东产品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当前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广东而言,既是严峻考验,也是优化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机遇。广东应借助这次危机重估“出口创汇”战略。目前,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刚性成本与价格的低端出口产品上。这暴露了广东产业多处在全球产业链的高风险范围内,并显露了广东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结构的局限性。次贷危机发出的警示信息,可以推动广东反思目前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广东的出口产品结构经过这几年的调整与转型已有一定改善。按照统计局和外经贸厅的口径,2007年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达32.79%,同比增长59.1%,2008年1~5月在传统大宗产品出口回落情况下,广东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幅虽然下降,但仍增长25.1%。可见,广东出口产品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并非是一片惨淡,次贷影响从反面检验了广东的产品调整实效与方向。  2.促进广东出口产品区域结构的调整  避免所有鸡蛋集中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防范原理,在国际贸易中的体现就是贸易伙伴的多元化。次贷危机客观上警示了贸易伙伴过于集中以及进出口结构不对称的集聚性风险。从出口产品的区域调整看,次贷危机影响下广东对美国出口的下降促进了对其他区域出口的增长。广东2008年1~6月的出口区域结构为:对欧盟和东盟出口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6.4%;对非洲、拉丁美洲出口分别增长23.4%和19.8%,对韩国增长63.8%;对印度出口同比增长103.3%。调整中出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与产品通过出口区域转移也获得增长。如2008年1~5月,广东家具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4.5%,但对东盟出口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因此,整个行业出口同比增长24.6%。  3.贸易顺差过大的状况有所改善,对于虚假贸易的遏制有一定成效  自2004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虚假贸易成分不断增大,主要发生在进出口杂项、机械及运输设备和轻纺、橡胶、矿冶产品及其制品类,导致这三大类产品的贸易顺差出现了超常规的爆发式增长。广东作为出口与顺差最大区域,这方面的问题也很突出。次贷危机和我国出口政策的调整对于过滤虚假贸易有一定的效用,可以有助于我们的出口成分和贸易顺差的真实与规范。2008年1~6月,广东外贸顺差511.54亿美元,增长同比回落46.2个百分点。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长期以来广东依靠第二产业维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工业化战略,遭遇资源紧缺、成本价格飙升的阻击。2007年下半年以来,广东农业与非农业原材料价格均在大幅上涨,企业进厂价格与出厂价格的喇叭口不断加大。根据国家调查总队广东分队的调查数据,2008年1~6月,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之间的“剪刀差”也在逐月扩大。次贷危机向我们提出了警示:广东如何调整产业发展战略以适应新的发展格局和新条件环境?  (二)负面效应  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集中反映在因美国经济放缓、信用链断裂、汇率利率波动而导致的需求收缩、订单减少、赊欠款增加、价格波动、资本异常流动、企业赢利与投资动力下降、海外投资受损等方面问题。根据省统计局2008年广东经济发展分析数据,全省GDP增长10.7%,增幅同比下降了3.6个百分点。三大产业与三大收入增幅均呈现回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工业企业亏损额居全国前列。  1.对出口的影响  次贷危机对广东出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美国的出口同比增长下降,出口总额增率下降、贸易顺差增幅下降,从而导致出口对GDP的拉动力下降,影响最大的是服装、塑料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传统大宗商品。  客观分析,广东出口产品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美国次贷危机只是其中一个直接因素,影响因素还有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成本上升等,这些综合因素合力作用导致成本与价格刚性的劳动密集型传统制造加工业的生产与出口陷入困境。但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和科技含量的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仍然具有较好的竞争力。  2.汇率、利率变动下的价格影响  美国资本流入和流出额分别占全球总额的三分之一和五分之一。同时全球资源型商品仍以美元定价,全球商品期货价格的定价权也主要由发达国家的投资银行所控制,因此,它的资本流动变化和美元汇价的波动直接影响到资产市场价格和资源价格的变动。特别是受美国降息后中、美利率进一步倒挂,热钱流入、外汇储备增加、美元走软预期增强等因素的影响,2007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速度明显加快,2008年4月10日首次“破七”,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已经升值18.5%。一方面,美元贬值压缩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另一方面,美元贬值预期造成国际游资把石油和贵金属作为资金保值和升值的避难所,导致国际大宗商品(如石油及其他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上涨。  资源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加大了严重依赖初级产品进口的广东经济发展成本压力,企业利润空间进一步收窄,亏损企业增多,企业利润增幅同比下降。2008年1~5月,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同比回落44.8个百分点,超过四分之一的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全省亏损企业达11006个,亏损额增幅同比提高25.0个百分点。预计2008年下半年亏损企业会进一步增加。亏损企业中,中小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多。从目前态势看,一些对成本敏感的中小企业难以应对高利率和高成本,企业外迁和倒闭的情况会进一步加剧。  3.其他经济影响  次贷危机将进一步导致出口企业信用链断裂、海外投资损失和企业投资动力下降等。一是出口违约损失。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的发源地成为海外商账的重灾区。若依照商务部坏账率估算,2007年广东出口总额为3692.45亿美元,保守估计坏账额在120亿~18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出口信保对广东出口的渗透率仅为1%,广东目前因次贷危机导致海外企业倒闭等造成损失的数据尚难以有效统计。二是投资动力与投资赢利下降。随着金融危机逐渐向实体经济渗透,全球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导致投资动力下降。广东省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1~6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46.72亿元,增幅同比回落1.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同比仅增长8.8%,回落4.7个百分点。  此外,受次贷危机影响的还有广东的海外投资,包括境内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和企业的海外投资。2007年8月份以来,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业绩下滑较快。  (三)下一步深化影响的判断  次贷危机下一步对中国和广东的影响有多大,负面效应是否已到底部,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是次贷危机对美国的影响时间和深度,这是一个最基础变量;二是次贷危机对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影响深度;三是次贷危机的放射性效应和广东的承受力。  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究竟会产生多大影响,美国是否将陷入经济停滞周期?对此目前众说纷纭。这其中的关键要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价格能否回稳,次贷风险能否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根据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判断,美国经济短期内急剧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可能会进入一个缓慢下滑的调整期。根据测算,美国经济增长率每降1%,中国对美出口就会降5%~6%。因此可以预见,2008年下半年甚至到2009年上半年广东出口增幅下降的压力会进一步增大。  二广东应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对策选择  挑战与机遇如同一块铜板的两面,总是相伴相生的。任何变化都是机遇,挑战则是对变化的反应能力的考验,关键是如何应对。特别是作为我国对外开放度最高的省份,广东更不应被动应对,必须深刻分析、辩证把握风险与机遇,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由此,广东要有两手对策:一是策略上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给广东带来的负面影响和风险损失。做好风险防范准备,降低和化解风险。二是在战略上利用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过渡性机会,内强能力,外争势位,全面争创下一周期发展新优势,把广东发展全面推向新台阶,为中国下一周期的经济发展开路。  (一)近期策略性对策:积极防范和化解美国次贷危机对广东经济社会的风险性影响  目前,广东经济发展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增长动力转换的转折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矛盾和压力。在此关头遭遇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致的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需求下降的外部振荡,以及国家宏调政策密集出台效应凸显的影响。为此,广东必须主动采取一系列策略性对策防范和化解可能引发的风险。  1.密切关注全球经济金融发展的最新态势,加强跟踪性研究并及时采取对策  有关部门,特别是外贸管理部门应随时关注全球金融危机发展的最新情况,以及美国乃至全球经济走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时掌握有关动态信息。同时,要进一步开展有关次贷危机及其对广东影响的调研,除广东自身积极应对外,亦应及时与中央互动沟通,以便获得应对危机的更有利的宏观政策环境。应对变幻莫测、前景不明的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广东需要有超前的研究预测和综合动态的宏观配套政策,特别需要加强政策的超前预见性。  2.及时出台应急配套措施,企业自救与政府政策扶持相结合  虽然市场的选择和开拓的主体是企业,但政府恰当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服务,能大大增强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应对危机困境的能力。面对次贷危机给企业带来的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等问题,首先是企业自身必须采取灵活应对措施寻求自救,其次是政府应适时出台配套紧急应对措施,维护外向型经济的稳定发展。  3.高度防范次贷危机可能引发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  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日益加剧,贸易摩擦日趋复杂化。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频繁运用技术壁垒、知识产权、环保标准、劳工标准等新型贸易保护手段;发展中国家对我贸易立案开始增多。截至2007年底,广东共遭遇15个国家125起贸易保护案件,涉案金额累计50多亿美元,呈现案件数量及涉案迅速增长的态势。2008年,在世界经济环境更加复杂、美国经济陷入动荡衰退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可能出现持续滑坡,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导致贸易摩擦增多。面对新标准、新规则、新手段层出不穷的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发展新态势,广东需要加快提高应对能力。  要积极配合国家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实施,引导企业积极有效地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加强企业和行业自律,更加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信用意识,维护正常的对外贸易秩序。建立健全外贸预警体系和重点行业、重点产品风险预警机制,实现公平贸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强化政府部门、商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企业间的联动工作机制,实现有序、畅通和高效运转,及时应对和主动防范境外发起的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以及反垄断、“337”知识产权调查等各类贸易摩擦。  4.适度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缓解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  经济均衡增长主要由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驱动。在危机过渡期背景下,可以适当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一些已经立项可以加快推进的项目可以加快推进;一些酝酿比较成熟的项目要加快立项开工,提升投资和市场需求的预期。同时,也可以加快推动金融创新和公共财政创新,加快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发展。  (二)中期策略性对策:化危为机,加快调整、升级步伐  危机危机,危与机相伴相生。我们要积极地看待危机,善于在“危”中发现“机”,善于化危为机,抢抓先机,推动变革。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增强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30年来形成的外贸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广东较早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弥补发展所需的各种要素缺口,但另一方面也使广东发展形成了严重的地缘和路径依赖,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都受到严重挤压。为应对次贷危机以及今后国际经济动荡的影响,广东要争取利用这次全球经济周期性调整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成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逐步降低对外部要素的依赖,降低出口对GDP的贡献比例,以减少未来出口下降对广东的冲击。  2.培育新型生产要素,跳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  在全球产业分工细分化日趋强化和国际生产网络快速扩张的新时代,决定国际分工的要素禀赋差异已经由自然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创新能力、产业配套、制度、文化等组成的新型非物质生产要素,要素资源条件特别是创新能力和水平已成了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置的重要前提条件。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有别于前两次,前两次的产业转移主要追逐劳动力和土地等物质资源的低成本优势,而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则更多地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知识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体制条件等要素来展开,这也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本流动仍旧占据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主导地位的一个重要原因。尽管欧盟、美国的投资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但他们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完善的市场机制仍吸引着大部分的高端国际资本。  新型生产要素的不足使广东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要素仍旧是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物质要素,一方面,使广东陷进了区域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陷阱”,不能有效实现通过引进产业和技术促进本地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根本目的;另一方面,“民工荒”、土地荒及其他资源的枯竭也使广东以资源—劳动密集型为核心的粗放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因此,广东在参与国际分工时,既不能轻易丢掉比较优势,又要注重新型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优势的培育,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本土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等高级人力资本的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使广东开放型经济发展早日跳出“比较优势陷阱”,增强应对国际风险能力。  3.走向高端,打破在国际产业链低端位次日趋固化的格局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特别表现为在国际产业链和国际价值链中的区位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上游产业控制下游产业、无形生产控制有形生产,服务支配生产,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控制知识技术创新能力弱的国家的特点日益明显。现在,跨国公司选择广东在其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承担起加工厂的角色,使广东成为“世界制造基地”。但这种“技术在外、资本在外、市场在外,生产在内”的制造业基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世界各种生产车间的集合。而广东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往往只是被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未能真正解决引进与消化、创新相结合,长期未能解决在核心技术、关键部件、营销渠道、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严重对外依赖,由此广东的产业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端。  今后,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同时推动自主创新,要努力从低端加工组装向上游特别是中高端制造延伸,进入资本、技术密集程度更高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和装备制造业,同时向下游各种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实现向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跃升,形成高端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提升广东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竞争优势。  4.赋予市场多元化战略新的时代内涵,构建合理的全球市场布局  20世纪末以来,广东就开始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过分依赖欧美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动荡,有可能加速广东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推进。今后广东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应从内涵定位到思路措施都要作进一步调整,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按四个层次形成广东全球市场战略新布局,并采取多元开拓对策。一是巩固发展、深度开拓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基础性市场。二是加大力度巩固和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三是有选择地、循序渐进地开发新兴大市场,如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尼、韩国、波兰、土耳其和南非等。新兴市场是我省重要的战略性市场。四是关注和研究暂时还不成熟的潜在市场,力争拓展新市场。广东产业门类齐全、加工配套能力庞大,部分产业生产能力过剩和劳动力资源丰富,只要我们放开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并给以适当帮助,在尚不成熟的市场也能发现机会。  其次,增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企业是开发国际市场的主体。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广东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战略要把侧重点从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优惠,转向大力提高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由“世界工厂”走向“世界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国际市场自主力问题。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在外交、政治上的作用,为企业拓展市场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帮助企业排除开拓国际市场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如贸易歧视、违法乱纪、侵害业主利益等。要在商业信息、法律援助等方面向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再次,重视整合贸易促进资源,构建贸易促进体系。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构建由贸易政策制定部门和管理部门、政府贸易促进机构、民间贸易促进机构共同构成的贸易促进体系。贸易政策制定部门和管理部门主要职责是依法贯彻执行国家政策;贸易促进机构主要承担企业培训、企业咨询等任务;民间机构按市场需要和规则运作。  5.加快开拓国内市场,提升广东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  内需市场的开拓不仅可以弥补外需市场萎缩带来的需求缺口,而且可以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致力于扩大内需战略方针的实施,中西部、东北部加快发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顺利推进,这都为广东开辟国内市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广东应该适时与内地二、三梯度地区特别是泛珠三角区域进入工业化高速发展相呼应,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个分工接合部、辐射带的地缘优势,大规模拓展区域间产业分工与合作。  6.调整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增强外贸综合竞争力  积极合理地扩大进口。要充分利用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有关矿产资源跌价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资源的配置和有效利用。结合广东实际,贯彻国家《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加大进口贸易。一是鼓励引进先进技术。二是鼓励进口重要装备。三是鼓励发展重点行业,如清洁能源发电设备及制造等。四是扩大重要资源性产品和原材料的进口。  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实现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品质”转变。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广东出口虽有所下滑,但并不是全线产品下降,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出口不降反升,表明广东的外贸出口需要加速走向高端,同时也说明,产品品质是企业竞争的核心基础,只有产品在品质上过硬,才能够真正在国际化市场上所向披靡。  粤港联合推动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捆绑”应对危机。目前,在应对转型升级挑战时,只有规模较大的加工贸易企业才具备提高设计制造业水平能力,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财力限制而无法应对。再加上近年来营商环境中多重因素叠加,进一步推高生产成本,企业可用于投放转型升级的资源更加短缺。在这一背景下,粤港双方从政府到企业应联手合作,加速这批企业的产业升级换代。粤港可以联合设立研发基金、技术与设备更新基金,扶持企业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可以考虑在广东省内增加保税园区,协助厂商解决进口原材料缴存关税和保证金的问题,确保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顺畅。另外,建议政府出台产业补贴,在融资、税务方面给予适当扶持;出台有关进口设备关税减免的政策,促进企业更多地使用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水平。  7.“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推动“三外”联动协调发展  一方面,次贷危机对国外大公司和规范经营的财务公司影响相对较小,面对中国前所未有的投资机遇,国外大公司有可能增加对中国实业投资比重;另一方面,次贷危机造成了境外有关市场的房产价格下降、金融资产缩水的局面,这为广东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战略提供了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外经贸发展观,推动“三外”联动协调发展。  (三)长远战略性对策:把握次贷危机提供的战略机遇,争取发展新超越  中国包括广东的发展属于外生后发现代化,包含追赶西方发达现代化和创新并超越西方现代化双重任务。21世纪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是对西方现代化的追赶和超越。没有超越,难言复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超越康乾盛世后的中国;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超越老牌英、法;21世纪将可能是中国复兴的世纪,必然是对西方特别是美国的超越。从近代世界大国兴衰史看,每次产业技术革命引起的发展新浪潮和每次重大危机的爆发,都成为后发国家跨越式追赶、超越的重大机会。虽然美国及西方不太可能出现全面大衰退,但在两个发展周期之间的低速徘徊振荡将可能延续一段时间。相反,我国因经济相对落后,同时政治社会稳定而仍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处在美国次贷危机阴影下的广东,不仅需要考虑如何防范和化解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减少损失,而且需要以全球视野和现代化全息视角,审视美国次贷危机提供的历史机遇和我们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广东,要承担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主力省的责任,更要“春江水暖鸭先知”,抢抓机遇先行早。  一是根据国际国内两大经济体系发展趋势,作出广东清晰的前瞻战略判断与战略定位。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经济国际化战略,实现由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转向自主参与国际分工。三是推进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变革财富生产方式,培植本土经济主体,全力培植自主发展能力。四是继续推动制度创新。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1、定义不同。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 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特征不同。经济危机: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 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③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金融危机:①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②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3、产生原因不同。经济危机:①经济政策错误;            ②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③自然灾害;           ④全球化的后果;           ⑤金融政策错误   金融危机:①金融业中有制度漏洞,或者有垄断现象出现;            ②制造业由于过分生产、原料紧缺、市场收缩等等原因造成崩盘;            ③行政措施不力,投机或者恐慌情绪蔓延  ④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  4、产生的后果不同。  经济危机 :①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②政变、政党、政策的巨变;            ③战争,关于显形和隐形的争夺资本,资源;          ④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           ⑤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金融危机:①进出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             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③世界经济下滑;             ④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扩展资料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说,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和生产、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所谓经济危机,就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比如说,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大萧条。历史上来说,过去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有联系的,也可以说是互相伴随着发生的。往往都是经济危机之前,出现金融危机,就连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百度百科-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区别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1、定义不同。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 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特征不同。经济危机: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 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③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金融危机:①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②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3、产生原因不同。经济危机:①经济政策错误;            ②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③自然灾害;           ④全球化的后果;           ⑤金融政策错误   金融危机:①金融业中有制度漏洞,或者有垄断现象出现;            ②制造业由于过分生产、原料紧缺、市场收缩等等原因造成崩盘;            ③行政措施不力,投机或者恐慌情绪蔓延  ④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  4、产生的后果不同。  经济危机 :①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②政变、政党、政策的巨变;            ③战争,关于显形和隐形的争夺资本,资源;          ④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           ⑤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金融危机:①进出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             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③世界经济下滑;             ④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扩展资料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说,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和生产、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所谓经济危机,就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比如说,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大萧条。历史上来说,过去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有联系的,也可以说是互相伴随着发生的。往往都是经济危机之前,出现金融危机,就连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百度百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区别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1、定义不同。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 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特征不同。经济危机: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 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③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金融危机:①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②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3、产生原因不同。经济危机:①经济政策错误;            ②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③自然灾害;           ④全球化的后果;           ⑤金融政策错误   金融危机:①金融业中有制度漏洞,或者有垄断现象出现;            ②制造业由于过分生产、原料紧缺、市场收缩等等原因造成崩盘;            ③行政措施不力,投机或者恐慌情绪蔓延  ④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  4、产生的后果不同。  经济危机 :①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②政变、政党、政策的巨变;            ③战争,关于显形和隐形的争夺资本,资源;          ④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           ⑤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金融危机:①进出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             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③世界经济下滑;             ④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扩展资料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说,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和生产、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所谓经济危机,就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比如说,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大萧条。历史上来说,过去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有联系的,也可以说是互相伴随着发生的。往往都是经济危机之前,出现金融危机,就连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百度百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区别在哪里啊?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1、定义不同。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 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特征不同。经济危机: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 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③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金融危机:①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②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3、产生原因不同。经济危机:①经济政策错误;            ②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③自然灾害;           ④全球化的后果;           ⑤金融政策错误   金融危机:①金融业中有制度漏洞,或者有垄断现象出现;            ②制造业由于过分生产、原料紧缺、市场收缩等等原因造成崩盘;            ③行政措施不力,投机或者恐慌情绪蔓延  ④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  4、产生的后果不同。  经济危机 :①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②政变、政党、政策的巨变;            ③战争,关于显形和隐形的争夺资本,资源;          ④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           ⑤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金融危机:①进出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             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③世界经济下滑;             ④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扩展资料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说,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和生产、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所谓经济危机,就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比如说,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大萧条。历史上来说,过去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有联系的,也可以说是互相伴随着发生的。往往都是经济危机之前,出现金融危机,就连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百度百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有什么区别?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1、定义不同。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 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特征不同。经济危机: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 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③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金融危机:①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②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3、产生原因不同。经济危机:①经济政策错误;            ②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③自然灾害;           ④全球化的后果;           ⑤金融政策错误   金融危机:①金融业中有制度漏洞,或者有垄断现象出现;            ②制造业由于过分生产、原料紧缺、市场收缩等等原因造成崩盘;            ③行政措施不力,投机或者恐慌情绪蔓延  ④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  4、产生的后果不同。  经济危机 :①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②政变、政党、政策的巨变;            ③战争,关于显形和隐形的争夺资本,资源;          ④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           ⑤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金融危机:①进出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             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③世界经济下滑;             ④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扩展资料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说,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和生产、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所谓经济危机,就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比如说,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大萧条。历史上来说,过去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有联系的,也可以说是互相伴随着发生的。往往都是经济危机之前,出现金融危机,就连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百度百科-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在那里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区别:1、定义不同。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金融危机: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The Financial) ,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 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2、特征不同。经济危机: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所表现出来的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相对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言表现为过剩的经济危机。  ②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一方面资本家的货物堆积如山,卖不出去;另一 方面,广大劳动群众却处于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因购买力下降而得不到必需的生活资料。  ③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最显著地表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 金融危机:①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②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3、产生原因不同。经济危机:①经济政策错误;            ②原材料紧张,尤其是原油危机;           ③自然灾害;           ④全球化的后果;           ⑤金融政策错误   金融危机:①金融业中有制度漏洞,或者有垄断现象出现;            ②制造业由于过分生产、原料紧缺、市场收缩等等原因造成崩盘;            ③行政措施不力,投机或者恐慌情绪蔓延  ④前的金融危机是由美国房产市场泡沫促成的  4、产生的后果不同。  经济危机 :①国民经济调节和经济恢复;   ②政变、政党、政策的巨变;            ③战争,关于显形和隐形的争夺资本,资源;          ④几万至几千万人失业,失业人群也就是新生产业的主导力量,比如大学生的失业会激发知识性的成长;           ⑤国家的主要依赖群体变化。  金融危机:①进出口行业受到巨大冲击;             ②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速度,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 ;③世界经济下滑;             ④经济领域的剧变带来了人心理上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失去安全感。扩展资料所谓金融危机,就是指与货币、资本相关的活动运行出现了某种持续性的矛盾,比如说,票据兑现中出现的信用危机,买卖脱节造成的货币危机等。经济的内涵显然比金融更广泛,它包括上述的消费和生产、金融等一切与人们的需求和供给相关的活动,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资源的整合,创造价值、获得福利。所谓经济危机,就是指在一段时间里价值和福利的增加无法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要,比如说,供需脱节带来的大量生产过剩,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大萧条。历史上来说,过去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是有联系的,也可以说是互相伴随着发生的。往往都是经济危机之前,出现金融危机,就连最近的这次全球性经济危机也不例外。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金融危机  百度百科-经济危机

哪位大神解释一下为什么在06年到07年大牛市 为什么经济危机之前股市泡沫就塌了 为什么到0

所有事后再来表述股市特征的都是马后炮。理论、指标都有其自己的缺陷。但我相信有一点共性: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股市发生的事情都是在众多投资者预期并且做出相应的行动而导致的结果。

经济危机的时 是做空黄金还是做多黄金?

做多还是做空都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要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来看。 按常理来说,经济危机,货币贬值,利率下降,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发行更多的货币,这使得黄金可以换更多的纸币。由于理性经济人的预期,货币会越发越多,那么当然就说收藏黄金,使得市场黄金数量下降,价格会上涨。所以这个时候做多肯定是对的。 但是,另外一个情况出现了,黄金本身不仅具有货币性质,还具有其他使用价值,比如首饰,装饰。如果经济危机出现,这些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度下降,市场的黄金数量显然对应的需求大幅下降,价格也会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这个现象其实,已经发生过了,记得07年的时候黄金价格到达过每盎司600多美金,而在经济危机的08年,它的价格一样跌倒了380美金啊。怎么不是上涨呢。 而且影响黄金价格走势的,因素很多,有美元指数问题,有黄金本身的产量和需求量问题等等。所以在判断经济危机时,黄金是做空还是做多,只能说按趋势操作,顺势而为。任何提前1天的计划,都是错误的。

经济危机的表现有哪些知乎

1、房贷及很多信贷违约,很多人还不起贷款,导致不得不“放弃”房子等资产;也就是很多人还了几年房贷,最后竟然发现房子不是自己的了,那种心情,你可以细品一下。2、各种不良资产大增,拍卖行生意火爆,银行的坏账率大幅增加。3、不婚率上升,离婚率大幅上扬,甚至无性生活成为日常,丁克主义盛行。4、电力、原油、煤炭等能源消耗急剧减少,大批基建公司破产,进而恶性循环影响很多周边产业;5、银行、保险公司破产重组。安邦已经破产重组了,接下来可能会有更多,包括一些农村信用社、农商行、城市银行,都是不稳定因素。一旦出现大面积违约、坏账,最先被挤兑导致破产的就是这些银行。6、赌场及颜色经济、娱乐业人满为患。这几个行业是经济反周期的,当你发现这些产业生意越来越好的时候,大家就需要谨慎了。7、萧条周期很长。”长期来看,这次萧条的恢复可能需要很多年,不要奢望一年半载就度过难关,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准备。8、股市暴跌,美股已经熔断过几次了,大A股是因为“信息不透明”而还算坚挺,但长远来看,并不理想。9、宵夜、酒馆等夜经济发达。日本居酒屋也是大萧条的产物,很多男人失业并不好意思回家,假装上班或加班,怎么办?只能去居酒屋待着“消耗时间”。目前,中国这样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10、SHI业人数巨大,带来经济政Z危机。这是大萧条的最大特征,非常敏感,但这却是最容易甄别的一个现象,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美国有多少人SHI业了,光迪斯尼就裁员10万人了,有几百万、上千万人领SHI业救济了。中国呢?你想,旅游业、外贸几乎全军覆没吧?儿童教育、餐饮娱乐还未复工至少有一半吧?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即SHI业”吧?反正,这一次,可能真是全球大萧条,而且比1929-1933的美国大萧条,只有过而无不及。

美国经济危机对中国的金融机构有什么影响?

金融机构损失有限  中国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相当有限。由于美国政府信用担保,我国金融机构持有的大量美国机构债不会有损失。但是在全球化的时代,外围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消极传导作用。  陆挺:此次全球金融海啸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比较复杂。首先,金融机构的直接投资所造成的损失相对较小。 据初步统计,我国共持有海外公司债券约为120亿美元,其中仅有小部分受到影响。如中国各银行借给雷曼资金总计大概为7.2亿美元左右。在外汇储备投资方面,截至7月底,我国持有5190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大约4440亿美元为机构债。对于美国的机构债券,美国联邦政府已经对此进行担保,只要持有到期就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第二,实际上,最近由于金融市场动荡,美国国债价格正向上走,这是因为大家发现持有其他资产反而变得更加不安全、从而更愿意去持有美国国债。当然这里面也有风险。由于美国的救市行动而发行的大量国债势必会导致更多的货币供给。从中长期角度看,会抬高美国国债利率和引起美元贬值,这会对我国以美元计价的固定收益资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但这仅是一种风险而已,美元的汇率涉及美国经济、全球经济、美国货币供给、其他经济体货币供给等多重因素,所以将来也未必一定会出现美元币值走弱的现象。  至于美国中长期利率是否会走高的问题,其实首先要搞清楚是什么“利率”。目前的联邦基准利率只有2%,而且进一步减息的可能非常大。美国国债的利率最近也持续走低。但由于市场信心走弱,互相不信任对方,金融机构间的借贷利率不断上升,这就是这一段时间出现的所谓credit crunch(信贷危机)问题。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近来不断通过各种手段扩大货币供给,目的在于提振市场信心,降低拆借利率。当然,如上所言,如果美国发债较多,从中长期而言会拉高国债利率,但这并不是目前所考虑的主要问题。  李稻葵:短期而言,对中国金融机构影响有限,因为我国金融机构在投资方面还是趋于保守,而这次投资在美国、雷曼等投资银行的大部分还是美国、欧洲等的机构。此外,我们还要关注我们在境外的机构是否有投资,比如一些“中”字号的企业,它们手头拥有大量外汇,是否进行过投资尚不得而知。  中期而言,确实存在风险,如果中期内美国金融市场能够稳定、金融机构不再继续破产、金融市场进入整顿时期,则未来半年内,发达国家投资在中国的各种资金有可能出现逆转回流,由此导致新兴市场国家本币贬值、投资规模下降、经济增长放缓甚至衰退等。  美国也会采取一些措施,使得美元对全世界其他货币汇率保持稳定。如果美国金融界的地位进一步下降,对美国会形成进一步打击。至于汇率问题,我相信,美国在中美汇率问题上不会有太大要求,而是主要希望中国不从美国国债上撤离。  黄益平:对我国金融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国内金融机构在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从目前金融危机发展的情形来看,金融机构面对的最大问题,第一是投资者信心,第二是流动性。毫无疑问,随着国际资产价格大幅度下跌,我国在海外证券市场的投资已经出现亏损。不过这些国外资产本身就是用外汇购买的,因此尚不至于对国内的流动性造成重大影响。况且对于许多金融机构而言,这些亏损也仅仅是账面上的。到目前为止,还看不出美国的金融危机会引发国内金融机构系统性的风险。我国大多数大型金融机构都是国家所有或控股的,不会出现倒闭的现象。即使是非国有的银行,也受到政府隐性担保的支持,因此也不会出现系统性风险。  从资金流动的角度,一些短期资本的流出、在证券市场投资的回撤等存在可能性,但是我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抵御这种冲击绰绰有余。另外,如果美元币值出现大幅波动,有可能使得人民币汇率很难再持续盯住美元。最近2-3个月的进展表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越来越大,而对一揽子货币汇率变动则越来越稳定。这实际是一个好现象,意味着汇率政策开始真正落实2005年提出的参照一揽子货币的有管制的浮动,实际反而能增加汇率的稳定性。

1929-1931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胡佛跟罗斯福总统个采取了什么措施?

站在21世纪的开头,回看风云变幻的20世纪。这个多难而漫长的世纪到底给新世纪遗赠了什么呢?“反危机”无疑是重要的一项遗赠。从某个角度看,20世纪是极不安全的,是危机丛生的。其他的危机且不言,单说经济危机。人类几乎就是蹈着经济危机的烈焰进入20世纪的。在1929-33年间持续四年的危机不过是多年经济问题累积的一种结果。美国总统罗斯福临危受命,通过“新政”大规模地首次尝试实行了一套“反危机”的方法,留下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成功先例。可怪的是,自从1929-33年那场被称之为“大萧条”的危机以来,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再也没有发生过如许大规模的危机。西方经济学家们认为他们通过凯恩斯主义给经济装上了一套“稳定器”;但危机的幽灵依然在世界上游荡,它在非西方的半资本主义世界,如墨西哥、阿根廷、东南亚诸国,频频作祟。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认为,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在全球发展出“中心-依附”的格局,从而把中心地带的危机通过贸易与货币关系转移到外围的依附地区。证之以近十年来发生于墨西哥、阿根廷、东南亚诸国的金融危机,似乎就是这样的。是西方世界通过“中心-依附”格局把危机输出给这些国家和地区了吗?是或不是,且不管它,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反危机”已然成为全人类的一个主题了。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固然是面对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走入可能的危机之中。 “反危机”也成为中国经济与金融的一个重大主题。我们回顾一番这一百年来惊心动魄的那场危机和处置危机的“罗斯福新政”,对于中国经济金融的“反危机”制策,末始没有借鉴的意义。二、“大萧条”和对“大萧条”的治理1929年10月24日,发生了历史上最著名的股灾,史称“黑色星期四”。此前,美国到处是一片歌舞升平、经济繁荣的景象,股市经历10年之久的大牛市后,居民们热衷于谈论和参与股票交易活动。在夏季持续的三个月中,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点上升到258点,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股票更是由268点狂飙至391点。在一片乐观的投资氛围中,“人人都应该富裕,”通用汽车公司总裁如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股东。”财政部长信誓旦旦地向人们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胡佛总统更是豪言:“我们正在取得对贫困战争决定性胜利的前夜,贫民窟即将从美国消失。” 9月5日股市出现波动,一位毫不起眼的投资顾问巴布森曾大唱悲调;但直到10月22日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费希尔仍旧在《纽约时报》头条表示:“我认为股票价格还很低。” 遗憾的是,两天后股市一夜间从巅峰坠入谷底,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的刷新频率都差点跟不上股价数字下落的速度!至10月29日,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跌幅达22%,创下了有史以来单日跌幅最大百分比;华尔街上令人心悸的股价持续下跌的势头直到11月才最终止住。到1932年,道-琼斯指数较1929年的历史最高点下降了89%。股市崩盘的危机直接导致5500多家银行倒闭,美国金融体系濒临瓦解,千百万美国人多年辛勤的积蓄付诸东流。随之美国进入了持续四年的经济衰退的泥沼:生产严重过剩,物价持续下跌,商铺关门,86000多家企业破产,失业人数由过去150万猛升到 1700多万,占全部劳动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生产者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GNP由危机爆发时的1044亿美元急降至1933 年的742亿美元,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1913年,社会经济一片萧条(后来便产生了Great Depression “大萧条”这个专有名词)。人们对未来充满疑虑,甚至有人惊呼“资本主义已经走到尽头了”。连前总统柯立芝在1933年初去世的前四天仍在哀叹:“举目四望,看不到任何希望。”一向处世乐观的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目睹马里兰银行顷刻倒闭,不禁惊呼:“不知这座用纸板搭的房子会不会倒塌?”。这场持续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罗斯福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临危受命的罗斯福总统陷入了沉思,他说“如果我失败了,我就是美国的末代总统了。”尽管在今天看来,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已经是很平常的宏观经济调控行为,而在当时却是对传统政治体系和学术理论界冒大不韪的事件。一直以来,美国政府推行的是一种“小政府大社会” 的古典经济自由主义,主张政府不应干预经济活动,充当经济组织相互间竞争的“守夜人”角色。被认为美国精神代表之一的享利?梭罗曾极端地表述:“人们都说‘最好的政府是管事最少的政府",但其实还应当更彻底一点地说:最好的政府是根本不管事的政府!”在美国历届总统中,明确宣布将这句话作为执政理念且有据可查的,最早的是第23届总统共和党人哈里森。这种经济上“无为而治”的执政理念和政治上不作为的方式一直延续至胡佛时期。那时,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还没有形成,制定政策方面缺乏理论支持。但是,严重的社会现实迫使美国进行历史转变,其时美国也需要为即经卷入战争提供及时的经济准备。罗斯福总统怀着巨大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就职演说中对全美人民说:“我坚决相信,我们唯一引为恐惧的只是恐惧本身!”随即大刀阔斧地投入到对这个庞大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改革之中。这段美国经济改革史,被后世称之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用“3R”进行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罗斯福新政的第一个阶段,政府整顿金融体系,充分恢复货币调节经济的润滑作用;同时,帮助就业,增加消费,刺激生产,实现均衡发展。罗斯福总统认为,整个商业生产链几乎完全依赖股市来维系正常的运转,趋利投机的共性使得人们热衷于炒股,在监管者缺乏有效管制和反应迟缓的情况下,自由市场机制无法自动均衡股市的供求关系,才出现投机者、券商和融资者相互勾结控制股价,造成股价虚高的假象。既然大萧条是由疯狂的股市崩盘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新政就必须先从整顿金融体系入手,尽快恢复国民的信心。“非常时期当立非常之法”。他最初的措施是尽快让行动迅速的联邦政府取代美联储,担负起金融监管职能,激活现金流,“让钱转起来”。接下来,从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罗斯福政府先后说服国会通过了70多项新政法案,其中制订的15 项重要法律中,有关金融的立法占 1/3。通过实施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经济金融措施,维持银行信用、实现美元贬值、维持农产品价格并规定协议价格以减少企业间的竞争等,致力于经济复兴,史称“百日新政”。一个方面,通过重建与改造金融体系保障国民经济的全面复兴。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宣誓就职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还在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他立即下令全国银行歇业三天,这相当于“中止支付”,使国内银行系统免于坍塌,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3月9日通过《银行紧急救助法令》,采用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从 3月13日至15日,领到执照重新开业的银行有14771 家。同时期,罗斯福政府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加强黄金储备。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4月5日,禁止私人储存黄金与黄金证券,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宣布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等。接着又通过《联邦证券法》成立证交会,集准立法权、执法权和准司法权于一身,对全国的证券发行、证券交易所、证券商、投资公司等实施全面监督。其权威性在于该机构独立于一般立法、司法、行政部门之外,总统一般也不能干预其行使职权。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又称《1933年银行法》)。成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5万美元以下的银行存款提供担保,以避免公众挤提的事件再次发生;同时该法案严格限制金融机构经营范围,不得同时从事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摩根银行正是因这个法案不得不一拆为二。这一分业格局直到六十多年后的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才寿终正寝。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促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强化了美国商品的对外竞争力。以上措施,对于稳定局势,疏导国民经济运行的血液循环系统——金融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罗斯福政府还竭力促使国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尽快恢复国内生产。这两部法律制定出商业主体遵守的“公平竞争”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从而限制了垄断;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劳资矛盾等。在取得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认为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表现为,每个小企业都将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新政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同时,罗斯福政府加强了对外政治经济活动,改变美国过去在国际上“孤立的”自由主义国家形象。另一个方面,通过政府的救济工作和提供就业机会来增加国民收入,刺激消费与生产的均衡;在凝聚与稳定人心的同时,也加强了国内基础建设。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1700多万庞大的失业大军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维持生计,生活物资高度紧缺,财产与暴力犯罪加剧。他认为,只有联邦政府才能解决这一复杂高危的社会问题。1933年5月,罗斯福政府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专门规划、筹集、经营与管理救济物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使用比例,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赈济贫民和失业者。为了给失业者自力更生的机会和自尊心,第二年又将单纯赈济改为“以工代赈”,全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大致分为两大系统: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以建设长期工程为主)和民用工程署(投资近10亿美元,以民用工程为主),给失业者提供从事社会工作的机会。到二战前夕,总计雇佣人数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人口总数的1/2以上。此举不仅为技师、非熟练工人和建筑工人创造了就业机会,还为成千上万失业的工艺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也藉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在新政的第二个阶段,罗斯福政府在经济全面复兴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涉及各个层面的改革,为建立福利社会和民主政体打下坚实的基础。1935年伊始,罗斯福政府在新政第一阶段的基础上,通过了《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与《公用事业法案》等专门法律;1938年6月14日又通过《公平劳动标准法》(又称《工资工时法》),保护工人的权益。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政府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少来计征的累进税率:对自然人5万美元以上的纯收入和4万美元以上遗产计征比例为31%,500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计征比例为75%;过去公司税一律是按13.75%计征,而按1935年税法,公司收入在5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12.5%,5万美元以上者增至15%。前述这些法律反映了广大民众的强烈愿望,受到国内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也赋予了工会和企业主讨价还价的权力。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巨大成功。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1936年底,美国工业总产量超过危机前的年平均数,农业生产也有较大恢复。到1939年,GNP增至2049亿美元,失业人口减至800万,恢复了国民对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信心。这是一场资本主义的体制改良运动。罗斯福在整治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传统原则,在宏观层面上运用国家政权干预经济,促使在微观层面上较大地调整产权关系、生产方式和生产管理体制。新政内容促进了凯恩斯主义的成熟,新政实践推动了凯恩斯关于政府干预经济思想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可以说,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凯恩斯收入与就业理论在世界史上头一次大规模的创造性的成功预演。当然,罗斯福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每每成为政敌们发难的理由,“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其他方面,比如对银行业的利率限制,不能完全制止银行间的恶性竞争,也无法避免利率外的非价格竞争手段等等。这也说明罗斯福总统当时对充分就业、货币政策、赤字预算和动态财政预算平衡的理解是比较表面的,尚不完全明白“只有实实在在地花钱,才能战胜大萧条”这一真谛。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生产和就业是由有效需求决定,只要产品能被售出,则生产和就业就可以增加,当社会整体需求总量因国民收入下降不增反减,就可能发生危机,主张应通过国家直接干预经济,调节生产,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保证充分就业等政策措施。而在这个理论之前,罗斯福新政事实上就是这个思路。不过因为没有理论支撑,底气不足,罗斯福做起来束手束脚。比如赤字财政问题,罗斯福只敢谨慎地突破古典经济学的“财政预算年度平衡”的信条,尚不敢明确地说:赤字财政理所当然是一种经常性政策。新政后,随着竞争者的减少和社会总产量的降低,大垄断集团在不断壮大后,对资源配置的控制权扩大了,政府调节功能日益下降,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管制失灵”、“滞胀”、通货膨胀、越南战争、石油危机以及伴随而来的股市持续低迷,再度令美国人对经济前景感到迷茫。一位作家写道:“如果说贪婪与恐惧是华尔街上仅有的两种心理的话,那么,我想现在是为贪婪说句好话的时候了。”罗斯福新政是人类在20世纪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反危机案例,而且也应该说它是成功的。我们承认新政缓和了“大萧条”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在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同时,也注意改善中下层民众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还打击了美国的极端主义组织,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政体,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其开创的“福利国家”至今仍不失为垄断资本调节劳资矛盾、巩固资本统治的重要手段。新政的很多政策与法律也为构筑现代美国政治经济体系夯实了坚实的制度框架基础。新政为美国投入二战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腾飞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战后,美国先后爆发了八次经济危机,尽管从规模与破坏性上看都没有达到当年“大萧条”的程度,但历届美国政府运用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效仿罗斯福新政,采取了不同重点和形式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也纷纷采取类似“新政”的措施,来避免或渡过经济危机并发展经济。到目前为止,美国已有43任总统,但真正被美国人铭记在心的为数很少。富兰克林?罗斯福是对美国有巨大功勋的总统,而其首功就是上述的新政,美国人认为他是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值得记忆的总统。

美国解决2008年的经济危机有何创新举措

美国在解决2008年的经济危机时,并没有诞生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采用的是传统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应对危机。在经济危机期间,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采取了货币宽松政策,即大幅降低利率,并通过购买政府债券来扩大货币供应,以提振经济。同时,美国政府还通过出台财政刺激措施,如出台大规模的政府基础设施项目和提供消费者抵税券等方式来刺激消费和投资,以促进经济增长。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美国在解决2008年的经济危机时没有诞生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经济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近年来,美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的权力日益增强,小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地位日益被压缩。美国的经济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即"超级跨国公司"的崛起。超级跨国公司是指资产超过10万亿美元、营业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子公司的公司。这些超级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所谓的次贷危机,石油价格剧烈波动,世界经济危机

看来你还不懂,给你资料 世界经济危机http://baike.baidu.com/view/275541.htm 美国次贷危机http://baike.baidu.com/view/1092871.htm [编辑本段]1.次贷危机的概念 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是指一场发生在美国,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也为应用写作所关注。[编辑本段]2.什么是次贷 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 次级抵押贷款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与传统意义上的标准抵押贷款的区别在于,次级抵押贷款对贷款者信用记录和还款能力要求不高,贷款利率相应地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很多。那些因信用记录不好或偿还能力较弱而被银行拒绝提供优质抵押贷款的人,会申请次级抵押贷款购买住房。 在房价不断走高时,次级抵押贷款生意兴隆。即使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他们也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但当房价持平或下跌时,就会出现资金缺口而形成坏账。 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帐增加,按揭提供方的倒闭案增加、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增加。[编辑本段]3.次贷危机的原因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可是我们也知道,在这里失业和再就业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他们怎么买房呢?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 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借款人,如果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借款人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其实银行知道你还不了。房价降温,另一方面升息都是他们一手掌控的) 一个两个借款人出现这样的问题还好,但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借款人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借款人。正如上面所说,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 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 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加上前几年美国利率水平较低,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编辑本段]4.次贷危机的爆发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 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估计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为“莱茵兰基金”(Rhineland Funding)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德国央行召集全国银行同业商讨拯救德国工业银行的篮子计划。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 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日、韩银行已因美国次级房贷风暴产生损失。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不过日本分析师深信日本各银行投资的担保债权凭证绝大多数为最高信用评等,次贷危机影响有限。 其后花旗集团也宣布,7月份由次贷引起的损失达7亿美元,不过对于一个年盈利200亿美元的金融集团,这个也只是小数目。[编辑本段]5.次贷危机的发展 2007年 2007年2月13日 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18亿美元坏账拨备 美最大次级房贷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 Corp减少放贷 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发布盈利预警 2007年3月13日 New Century Financial宣布濒临破产 美股大跌,道指跌2%、标普跌2.04%、纳指跌2.15% 2007年4月4日 裁减半数员工后,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4月24日 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 2007年6月22日 美股高位回调,道指跌1.37%、标普跌1.29%、纳指跌1.07% 2007年7月10日 标普降低次级抵押贷款债券评级,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 2007年7月19日 贝尔斯登旗下对冲基金濒临瓦解 2007年8月1日 麦格理银行声明旗下两只高收益基金投资者面临25%的损失 2007年8月3日 贝尔斯登称,美国信贷市场呈现20年来最差状态 欧美股市全线暴跌 2007年8月5日 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总裁沃伦-斯佩克特辞职 2007年8月6日 房地产投资信讬公司American Home Mortgage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8月9日 法国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卷入美国次级债,全球大部分股指下跌 金属原油期货和现货黄金价格大幅跳水 2007年8月10日 美次级债危机蔓延,欧洲央行出手干预 2007年8月11日 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 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 2007年8月14日 沃尔玛和家得宝等数十家公司公布因次级债危机蒙受巨大损失 美股很快应声大跌至数月来的低点 2007年8月14日 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 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 各经济体或推迟加息 2007年8月16日 全美最大商业抵押贷款公司股价暴跌,面临破产 美次级债危机恶化,亚太股市遭遇911以来最严重下跌 2007年8月17日 美联储降低窗口贴现利率50个基点至5.75% 2007年8月20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万亿日元 欧洲央行拟加大救市力度 2007年8月21日 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8000亿日元 澳联储向金融系统注入35.7亿澳元 2007年8月22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 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 2007年8月23日 英央行向商业银行贷出3.14亿英镑应对危机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70亿美元 2007年8月28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95亿美元 2007年8月29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52.5亿美元 2007年8月30日 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100亿美元 2007年8月31日 伯南克表示美联储将努力避免信贷危机损害经济发展 布什承诺政府将采取一揽子计划挽救次级房贷危机 2007年9月1日 英国银行遭遇现金饥渴 2007年9月4日 国际清算银行与标普对次级债危机严重程度产生分歧 2007年9月18日 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4.75% 2007年9月21日 英国诺森罗克银行挤兑风波导致央行行长金恩和财政大臣达林站上了辩护席 2007年9月25日 IMF指出美国次贷风暴影响深远,但该机构同时认为各国政府不应过度监管 2007年10月8日 欧盟召开为期两天的财长会议,主要讨论美国经济减速和美元贬值问题 2007年10月12日 美国财政部本着解决次贷危机的宗旨,开始广开言路 改善监管结构 2007年10月13日 美国财政部帮助各大金融机构成立一支价值1000亿美元的基金(超级基金),用以购买陷入困境的抵押证券 2007年10月23日 美国破产协会公布9月申请破产的消费者人数同比增加了23%,接近6.9万人 2007年10月24日 受次贷危机影响,全球顶级券商美林公布07年第三季度亏损79亿美元,此前的一天日本最大的券商野村证券也宣布当季亏损6.2亿美元 2007年10月30日 欧洲资产规模最大的瑞士银行宣布,因次贷相关资产亏损,第三季度出现近5年首次季度亏损达到8.3亿瑞郎 2007年11月9日 历时近两个月后,美国银行、花旗银行和摩根士丹利三大行达成一致,同意拿出至少750亿美元帮助市场走出次贷危机 2007年11月26日 美国银行开始带领花旗、摩根大通为超级基金筹资800亿美元 2007年11月28日 美国楼市指标全面恶化 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声称10月成屋销售连续第八个月下滑,年率为497万户,房屋库存增加1.9% 至445万户 第三季标普/希勒全美房价指数季率下跌1.7%,为该指数21年历史上的最大单季跌幅 2007年12月4日 投资巨头巴菲特开始购入21亿美元得克萨斯公用事业公司TXU发行的垃圾债券 2007年12月6日 美国抵押银行家协会公布,第三季止赎率攀升0.78% 2007年12月7日 美国总统布什决定在未来五年冻结部分抵押贷款利率 2007年12月12日 美国、加拿大、欧洲、英国和瑞士五大央行宣布联手救市,包括短期标售、互换外汇等 2007年12月14日 为避免贱价甩卖,花旗集团将SIV并入帐内资产 2007年12月17日 欧洲央行保证以固定利率向欧元区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2007年12月18日 美联储提交针对次贷风暴的一揽子改革措施 欧洲央行宣布额外向欧元区银行体系提供5000亿美元左右的两周贷款 2007年12月19日 美联储定期招标工具向市场注入28天期200亿美元资金 2007年12月21日 超级基金经理人BlackRock宣布不需要再成立超级基金 2007年12月24日 华尔街投行美林宣布了三个出售协议,以缓解资金困局 2007年12月28日 华尔街投行高盛预测花旗、摩根大通和美林可能再冲减340亿美元次贷有价证券 2008年 2008年1月4日 美国银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消费者信贷违约现象加剧,逾期还款率升至2001年以来最高 2008年1月16日 评级公司穆迪预测SIV债券持有者损失了47%资产 2008年1月17日 次贷亏损严重,标普评级公司开始对债券保险商实施新的评估方法 布什政府有意放松对房地美和房利美的监管 美国去年12月新屋开工数量下降14.2%,年率为100.6万户,为16年最低 2008年1月21日 英国财政部要求有意收购诺森罗克银行的私营企业在2月4日前提交详细提案 2008年1月22日 美联储紧急降息75个基点 2008年1月24日 美国纽约保险监管层力图为债券保险商提供150亿美元的资金援助 2008年1月30日 美联储降息50个基点 2008年2月1日 美国1月非农就业人数减少1.8万,为超过4年来首次减少 2008年2月9日 七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声明指出,次贷危机影响加大 2008年2月12日 美国六大抵押贷款银行为防范止赎的发生,宣布“救生索”计划 巴菲特愿意为800亿美元美国市政债券提供再保险 2008年2月14日 美国第四大债券保险商FGIC宣布愿意分拆业务 2008年2月18日 英国决定将诺森罗克银行收归国有 2008年2月19日 美联储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 2008年2月20日 德国宣布州立银行陷入次贷危机 2008年2月21日 英国议会批准国有化诺森罗克银行 2008年2月28日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声称即使通胀加速也要降息 2008年3月5日 美国2月ADP就业人数减2万多,美元兑欧元刷新历史新低 2008年3月7日 美联储宣布两项新的增加流动性措施,一是定期招标工具,二是决定开始一系列定期回购交易 2008年3月11日 美联储再次联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缓解全球货币市场压力 2008年3月13日 美国财长保尔森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等监管官员将提议对银行资本实行更严格的监管 美国官方首次预测经济衰退 2008年3月14日 美国投行贝尔斯登向摩根大通和纽约联储寻求紧急融资,市场对美国银行业健康程度的担忧加深 2008年3月17日 美联储意外宣布调低窗口贴现率25个基点,到3.25% 摩根大通同意以2.4亿美元左右收购贝尔斯登

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和经济危机的区别在哪里?

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羊养肥了,有一件必须做的事是什么?对,宰了它。吸血,吃肉,取毛。老百姓就是羊,老百姓有钱了怎么办?抢了他!明抢是不行的,所以才有了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动作太大,太麻烦,没金融危机来的干净利索。所以,最近就出现了金融危机。国家财富实际控制者往往不是政府,而是财团。全世界都一样。政府也是为财团服务的。我把抢钱的套路讲详细一点:1、一般情况下,老百姓的工资不变,物价上涨,老百姓的实际财富缩水,我们称之为温和型通货膨胀。这个方法最慢,但是稳定,不然天天抢钱,老百姓还不得造反。2、老百姓节衣缩食,财富积累到一定的阶段,物价飞涨,老百姓的工资在后面追。我们称之为恶性通货膨胀。这种方法比较快,但是维持的时间不能太长,而且政府的持政风险很大,所以不能经常用。老百姓实际财富的缩水比较快。3、上述的经济危机还不能把老百姓的钱收刮干净。于是,就有了财富收刮的创新,我们称之为金融创新。上述第二步,老百姓的财富缩水担心非常大,对财富保值增值的要求也非常高。金融创新勾引老百姓走上第三部:在资本市场投资。操纵期货,股市,形成泡沫,再由政府以稳定经济的理由刺穿泡沫,形成金融危机。老百姓基本上就只有原来的20%的财富了。4、不能再抢了。50年代以前,还在抢,所以到处爆发革命。现在聪明了,不抢了,给老百姓留一点活路,不把老百姓逼死了。政府再一次出面,印钱,刺激经济,以通货膨胀救经济,老百姓必须就范,否则死路一条。因此,20%的财富,只剩下10%。5、经济复苏,大家相安无事,老百姓拼命工作积累财富,为下一次被抢做准备。财团和政府也会积极努力创造财富,本阶段的财富是正常分配的。所以,总体上说,经济还是在发展的。 没有根本性的解决办法,保值的办法是买黄金。它不增值,但是保值,也抢不走。除非用枪。在经济高潮期买黄金。 索罗斯称金融危机为剪羊毛行动,可见一斑。

历史上低油价问题造成的经济危机?

1980年代早期,除开沙特阿拉伯之外,石油输出国家组织其他成员的产量都超过了约定的限额。到1986年,沙特终于对其他成员的小动作忍无可忍,自己也开始放量生产。原油洪水一般涌入市场,导致价格自由落体一般暴跌55%。不久之后就发生了我们记忆深刻的一幕——美股一天内暴跌22.6%,创下历史纪录。接下来是2008年美国房市崩盘,之前银行不管不顾的放款和房价似乎摆脱了地球引力的上涨迎来了清算的一天。房价暴跌,只留下银行面对着一堆坏账,然后一步一步,我们走到了大衰退。必须指出的是,在这次危机背后,也有原油的影子——2008年,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油价下跌了40美元以上。不难看出,两件事的共同点在于都发生了油价暴跌。现在,又是油价暴跌,又是欧佩克肆意生产,又是投资者志得意满,我们又处在一场灾难的边缘。油价暴涨固然可能造成经济危机,油价暴跌其实一样可怕达拉斯联储曾经估计2008年衰退最终造成的实际损失接近14万亿美元。令人不安的是,今日的油价还明显低于2008年至2009年的低点,较之十八个月前的峰值已经下跌了75%。2015年1月,高盛(230.45, -0.70, -0.30%)曾经说过,70美元的油价就意味着全球大约2万亿美元的期货合约处于风险之下。今天的价位可是在每桶30美元上下。标普的数据显示,大约1800亿美元债务都存在违约风险。标普还估计,石油公司发行的债券当中50%都存在风险。如果油价不迅速反弹,我们将看到越来越多的重大违约。行业咨询公司Graves & Co的数据显示,全球石油和天然气企业已经总计裁员大约25万。如果油价继续保持低水平,这一数字将猛烈增长。所有的相关行业企业都将遭遇生存挑战,而为了减少支出,大规模裁员几乎是必然选项。那些被裁员的人也会发现自己的债务难以偿还了,就业机会的损失会逐渐蔓延到其他的行业。根据各种不同的估算,页岩油行业近些年来发行的债券总量在5000亿美元到1万亿美元之间。银行的账本上很可能会再度出现大量无法偿还的债务。一旦大公司也开始违约,问题就会逐渐走向高潮。2007年,那些大金融机构都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而现在,这个世界上那些最重要的央行也处于同样的境况之下。2007年危机中,各家央行联手向经济系统注入大量的流动性来缓解压力。可是,2009年之后,他们又纷纷采用了宽松货币政策,使得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膨胀到可怕的水平。这就使得他们面对未来低油价导致的任何危机时都会捉襟见肘。现在,他们的弹药库已经空空如也。当前的原油危机中可能伴随一些地缘政治敏感国家的政权更迭,一场货币危机也隐隐在望。整个世界都在提防着通货紧缩。2007年的危机是开始于美国而席卷全球,而这次的危机可能会同时冲击到所有主要经济体。低油价底下,所有人都讨不了好果子吃,差别只是在于有的是因为收入减少,有的是因为通货紧缩压力。

1990年到1012年世界的几次经济危机

进入1990年代以来,世界先继发生多次经济危机,除1990年的日本房产泡沫,1994-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等涉及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金融危机,还包括那些影响相对较小的金融动荡,这些震荡在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国一直没有停止.下面就其中影响最大的三次做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一次,1990年到1992年经济衰退 此期间发生了冷战后的第一次战争——海湾战争.1990 年 8 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发生在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是以美国为首的多国联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为恢复科威特领土完整而对伊拉克进行的战争. 美国的表现: 本次美国经济走向危机的历程应该从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算起. 1987年,格林斯潘接任美国联储局局长一职后,美国逐渐结束低利率时代,开始步入加息周期.随着加息进程的推进,美国股市便因银行收紧信贷受到影响. 1987年10月19日,美国道琼斯指数大幅下跌,一天之内急跌508.32点,下跌幅度达 22.6%,下跌的点数和幅度都在这之前的最高记录,超过了 1929 年10月28日美国经济大危机前夕创下的一天之内下跌12.8%的记录.其实在这次危机爆发前几个星期,股市已开始下滑,1987年最高点是在8月25日的2722.42点,到10月19日大爆发前下滑了17.5%. 这次股灾在其他国家也产生了连锁反应,伦敦《金融时报》100种股票价格指数19日下跌183.70点,跌幅为10.1%,创下了一天内的最大跌幅;瑞士信贷银行股票指数的跌幅为11.3%;联邦德国DAX股票指数下跌3.7%;法国CAC股票价格指数下跌6.1%.亚洲日本东京日经225种股票价格指数在19日跌620点之后,20日再跌3800点,跌幅分别为2.35%和14.76%.香港恒生股票指数在19日下跌 1121 点,创下日跌幅 33.3%的历史最高记录.不过这次股灾对这些国家实体经济的影响并不大,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但这次股灾对美国经济影响比较大,美国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以1987年第四季度为最高点,接近7%,从1988年第一季度开始即逐季直线下滑,到1989年第二季度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 联邦储备银行在1987年比1929年更积极地采取措施拯救经济.联邦储备银行通过扩大货币公共供应量,推动经济增长.里根总统并不是像胡佛总统只是在一边静观形势,而是积极采取措施,美国金融管理当局,在1987年股市暴跌后,立即放松银根,向银行系统注入大量资金,商业银行也降低了利率以保证向企业提供充足的流动资金,从而避免信用危机的发生.同时,由于建立了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人们不必担心由于银行倒闭而血本无归,因此没有发生挤提银行存款的现象,使银行系统保持稳定. 这次危机经历约两年半的始发阶段(即1987年10月至1990年初),再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历史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共历时五年又三个季度,呈现W+W型. 遭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美国,西欧的一致反对. 第三阶段:1998 年 8 月初,危机开始扩散到其他国家.美国股市出现动荡动荡,日元汇率持续下跌之际,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吸纳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将汇市稳定在7.75港元兑换1美元的水平上.俄罗斯俄罗斯股市,汇市急剧下跌,引发金融危机乃至经济,政治危机.由于国际投机资金在香港与俄罗斯市场损失严重,从此无力再次逞威. 产生的原因: 其一,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经济结构不合理.例如泰国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由于房地产有效需求不足引起债务危机,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其二,过分强调外向型经济的作用.毫无疑问,发展外向型经济是东南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外向型经济比重太大,因而国际市场的变动,尤其是汇率的变动对经济发生重大影响.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由于出口商品成本上升,国际竞争激烈,导致贸易状况恶化,经常项目出现巨大赤字.1996 年经常项目下各国赤字是:泰国 145 亿美元,马来西亚 51 亿美元,菲律宾 36 亿美元,印尼 82亿美元,分别占本国GDP的8.0%,5.2%,4.3%,3.8%.其三,债务结构不合理,短期债务多,还债率高,还本付息压力大.其四,金融监管体制不完善,金融开放力度超过本国经济实力,外汇储备数量和监管能力,脆弱的金融体系难以抵御强大的国际投机资本的冲击.其五,长期景气掩盖了经济运行中的深层矛盾,弱化了人们对潜伏危机的注意力和警惕性,一旦危机发生,无论政府和公众都缺乏思想准备和应急准备,陷于束手无策的状态. 政府的措施: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牵头组织下,东亚国家采取了种种措施,统称IMF策略,主要措施是实行银根紧缩政策和财政支出紧缩措施.但这种方法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于是马来西亚改变策略,1998 年9月宣布了加强了对资本的管制,资本管制的措施备受当时西方国家的批评,被他们认为是有背时代潮流的,但这项措施却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事后人们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的资本管制是经济小国不得已采取的防卫手段或者是一种选择,进而人们说它是恢复经济的成功范例. 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就给世界投资者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7000亿美元,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经济损失的2倍多.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的1998年,新加坡GDP增长率1998年为1.5%,菲律宾GDP增长率1998年仅轻微下挫,为-0.5%,香港的真实GDP增长率1998年为-5.1%,印尼酉亚经济增长率跌至-13.7%.马来酉亚跌-6.7 %,韩国跌至-5.8%,泰国跌至-9.4%.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恒生从1997年8月的最高16820点,到1998年8月6544点,下跌过程维持一年,跌幅61.1%,其中以1997年10月最为惨烈,10月20日,香港股市开始下跌.10月21日,香港恒生指数下跌765点,22日则继续了这一势头,下跌了1200点.23日下跌达10.41%,28日香港恒生指数狂泻1400多点跌幅达13.7%,全日最低达8775.88点,以9059.89点收市. 日经一共经历两次较大的下跌.一次发生在1997年8月,另一次发生在1998年8月.从1997年6月最高的20879点到1998年的最低12788点,跌幅是38.75%. 亚洲金融危机对美国的影响并不大,不过在1997年10月27日,道琼斯指数狂跌近554.26点,创出新记录,随后的道琼斯指数只是在1998年8月的时候有过较大的跌幅,从7月份的9028点,下挫到8月的7550点,再在9月下探到7400点,跌幅18.03%.在这种情况下,美联储三次降息,股市随后一路上升. 我国则在危机期间不仅没有贬值货币,而且还保持了7.8%的经济增长速度,对东亚经济的复苏作出了为世人所称赞的贡献. 东亚金融危机来的突然,去的也迅速.到1999年出口和GDP都已恢复增长,除政治上动荡不安的印尼外,股票市场也已恢复,甚至超过危机前的水平. 三,2000年美国新经济危机 在经历了近十年的新经济繁荣后,进入新千年美国经济再次遭受了衰退. 本次股市调整的直接诱因是: (1)时间安排上的巧合或制度上的陷阱 根据美国有关法律和规定,纳斯达克股市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必须在6个月后才能抛售股票.由于很多高科技股票是 1999 年下半年后陆续上市的,因此在2000的3月份以前,纳斯达克市场股票为流通量较小,抛压相对较轻,但这种运作制度也为 6 个月冻结期满后市场可能出现的股票抛售潮埋下了隐患.2000 年 4月份,正好是众多网络股的冻结期满之时,加上报税季节来临,纳斯达克市场股票筹码松动程度陡然增大,从而造成股市的震荡调整. (2)微软诉讼案点燃的担忧情绪 4月3日,微软反垄断法诉讼和解未果消息的宣布,使投资者对高科技特别是网络股上升的预期大大降低.在纳斯达克市场上,微软一直是高科技股的旗帜和先锋.正是微软上市以来良好的业绩表现和股价的强劲飙升,才有了纳斯达克的长期牛市和其它高科技股的快速拉升.在消息公布后,由于担心微软可能面临被肢解的危险,宣布次日美股剧烈震荡,纳斯达克当日震幅超过500点,道琼斯工业指数震幅超过700点,整个市场笼罩在一片下跌的阴影之中. (3)科恩讲话的火上加油 在美国股市摇摇欲坠之时,素有"股神"之称的美国高盛公司首席分析师科恩 10 年来首次对投资者发出减持高科技股比例,提高现金部位的评论和建议,紧接着包括新兴市场教父坦伯顿公司的莫比尔斯在内的数位分析师的言论也开始偏空,新经济股的抛压气氛进一步弥漫市场. 3月13日至4月17日,美国股市出现了自1987年股灾以来最大的震荡,以科技股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由3月间的最高点5048点猛跌至4月15日的3321点,累计跌幅高达34.2%,道琼斯指数在此期间也累计下跌了805点,跌幅为8.16%. 股市调整的过程: 在调整前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的市盈率已达到35倍以上,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的市盈率为26倍左右,标准普尔500种股票的市盈率则接近27倍. 除去2000年3月的开始的那次大幅下挫后,股市又进行了3次比较大的调整. 第一次:2001年3月.这次是由于人们对投资下降和经济衰退的预期,以及对美联储紧缩货币政策的正常反应引起的. 第二次:2001年9月.下跌是由9.11恐怖袭击事件引起的.9.11袭击事件后的首日开市,当时"道指"下跌684.81点,下跌7.1%,创出历史记录.至周末收市,道指总共下跌1369.70点,下跌14.3%. 第三次:2002 年 3 月以来的这次股市下跌的导火索则是一系列大企业假账丑闻被接连曝光,导致人们对上市公司的信任危机引起的继安然事件被揭露后,又有相当一批大企业串通会计,审计机构做假账,虚报赢利的事件被曝光,并在6月至7月间达到高潮,终于引发了人们对股市的信任危机. 这三次下跌的幅度一次比一次大,持续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最后一次下跌经过短暂的回升后又加速下跌,到2002年10月道琼斯指数一度下探到7197点,然后经历了4个月的筑底,在2003年3月才企稳反弹.如果从2000年3月纳斯达克股市下跌算起,这次美国股市的调整持续了三年的时间.道琼斯从最高的11749.9点一直跌到7197点,跌幅达到38.74%. 其他国家的情况: 世界上其他主要发达国家的股市与美国股市下跌几乎是同步发生的"从下跌幅度看,在日本股市经历二次下跌的阶段,第一个是 2000年4月从最高20327点开始,一直延续到2001年9月10153.33点,在经历短暂几个月的反弹后,第二轮下跌在2002年6月开始了,这轮下跌最低下跌到7604点,回到80年代中期以来的最低点,跌幅到达62.59%. 恒生指数在2000年3月摸高18397点后,4月出现大跌,到03年4月份最低到达8338点,跌幅54.68%. 由于当时我国证券市场还远远没有达到国际化的程度.A股市场尚未对外开放,B股市场虽允许外资进入但规模有限,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也未启动,从而有效地构筑了一道规避国际金融风险和股市动荡的"防火墙".虽然在2001年7月之后出现暴跌,到当年的10月19日, 沪指已从 6月14日 的2245点 猛 跌 至 1514点,从此开始了5年熊市行情,但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体制上的原因,即国有股减持. 美国当时的经济面: 2000 年是美国经济与股市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在连续九年经济繁荣,股市大幅上涨之后,去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第一季度成长率7%,第二季度的 5.7%,第三季度的 2.2%,到了第四季度降到 1.4%,几近于零,显示美国经济已经放缓并呈衰退迹象.到了2001年,经济衰退显现,前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6%和-0.3%,尽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别恢复到2.7%和5.0%,但第2季度则降至1.3%. 总结 从历次来的经济衰退中我们看到经济危机发生前主要国家经济都连续多年快速发展,市场投资过热,房地产市场炒作过度.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往往会引起经济衰退(2000美国新经济危机除外),90年至92年的经济危机即是由日本房产泡沫破裂导致,97 年泰国房产泡沫.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大幅下跌,居民财富缩水,大量资金外逃. 每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往往导致主要国家股市30%以上,甚至是60%的跌幅.90 年开始的日本经济衰退致使日本股市最大跌幅达到 63%,97 年亚洲金融危机导致恒生跌幅达到61%,日经38%,2000年新经济破裂道琼斯跌38%. 2007年7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到现在为止已使美国房价跌了6%,股市由2007年10月11日最高的14198点到1月22日的最低点11634点,跌幅为18%. 如果美国经济最终由于次贷危机而走向衰退,那么根据以往经济危机的经验(房产价格价格跌20%,股票市场跌幅超过3030%),那么道琼斯将至少跌到10000点,现在还只跌了一半.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爆发原因如下:1、具体原因生产(供给)和销售(需求)的矛盾。(1)贫富差距过大: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于生产能力。(2)信贷消费过度膨胀,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加剧生产与销售的矛盾。(3)股票投机过度,股票无法反映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造成经济虚假繁荣,掩盖了矛盾。(4)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2、根本原因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掩盖了生产和销售的矛盾。4、政策原因各国国内政策失误,即经济危机是自由放任政策的产物。扩展资料:1、经济危机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处于的相对稳定时期,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2、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1)经济上的调整恶化国际关系: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等。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2)引发政治危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日持久,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世界经济大危机

高分求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的金融市场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大整顿:东西方四大接近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日子里,世界各地在谈美国的同时也都在谈中国,许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中国等门槛国家身上,许多人称中国是赢家。然而,金融大炒家索罗斯对德国世界报说中国是大赢家,份量却又不一样。德国之声记者平心认为,当前金融危机显示的并非简单的是中国的“赢”或美国的“输”,而更是一种大调整,说穿了,是世界经济的大接近。 索罗斯如是说 德国世界报在线记者问道,当前的金融危机是否会剧烈改变全球金融世界?美国将失去它的最高地位,象欧洲一样,将拥有许多国有化的银行和巨额的债务,而共产党中国将成为世界金融的新强权。 索罗斯的答复是:“美国的影响将会逐渐消失。它已经减弱了。在过去的25年里,我们始终保持着经常项目赤字。中国人和各产油国则获得了赢余。我们消费多于生产。在我们把债务越堆越高之际,他们在储蓄,在创造财富。这个趋势将持续:中国人会获得世界上更多的份额,因为他们会把他们的美元储备和美国国家债券变成实业。这将改变权力分配。权力之向亚洲方向推移是美国在过去25年里造孽的结果。” 此前,索罗斯以更多的语言表达了他的观点:美国当前金融危机并非仅仅是次贷引起的,次贷只是导火索,而美国实际上25年来已经在危机的火山上生存,不断增加债务,总相信危机会自然消失。然而事实表明,危机是不会自然消失的。 当前的金融危机不仅将改变金融世界,而且将给便于经济和意识形态带来大调整,这种大调整体现为东西方之间的以下四大接近。 意识形态的接近:国家重返经济领域 日前,德国媒体把卢森堡人、欧元区主席荣克称为“欧洲最聪明的人”,原因是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当真实到来的时候,意识形态就停止了。”荣克指的是:美国国家现在被迫放弃它的自由经济原则,而大规模收购大型商业银行。没几天后,这个事实也到了欧洲。 这个意识形态本来是东方的,中国的,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的。中国三十年来私有化剧烈,私有经济已占了大半江山,但是,大银行、保险公司等基本上还握在国家手中。说是基本上,是因为,这些大商业银行也上了市,相当多的股份也到了老百姓手中(私有化),但国家仍然掌握了一半以上,那些不出售的股份。此外,外资银行也可以进入中国了。因此,中国总的趋势是在走向包括银行在内的私有化,但始终保有一种“国有情结”。 西方国家多年来一直批评中国国家管控太多,尤其是金融领域。现在,在危机的情况下,西方却也不得不走"回头路",把很多银行给国有化了。 其实,国家控制的因素、保护的因素,从来就没有完全离开西方的迹象。这些年多哈回合谈不下来,关键的就是北方(西方)和南方都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西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农民的利益,始终无法放弃补贴这种“社会主义”做法。至于当前这种“应急”做法会持续多少年,现在还不好说。而与此同时,中国也会被迫更多地放弃“社会主义”。 当前的金融危机表明,各国自己的切身利益还是最重要的指导因素。经济“意识形态”,就象各国的福利政策一样,互相之间会有不断的接近与调整。总的方向是接近。 经济地位的接近:西衰加速东盛 这些日子,全世界都在救市。比如美国7000亿(美元),德国近5000亿(欧元)。现在谁都不知道,万一拿出那么多钱还挽不回民众的信心,万一在这之后还下滑,整个经济会是怎么一个局面,是否会比上世纪三十年代更糟。 但即使金融危机能够从此止住,经济衰退可能也一时无法止住。有专家说,美国恢复元气至少要5年时间。比尔·盖茨10月5日还表示,现阶段金融危机不会导致经济整体衰退。但在13日他就说:美国经济正在走向“非常严重的衰退”。另有报导说,美国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今年第三、四季度美国经济将出现负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却似乎并无大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说,中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资本管制和大量财政盈余三大优势,相较其它发展中国家而言,能更为安然地度过危机。中国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对中国经济周刊说,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了1.8个百分点,但仍达10.4%,"中国经济目前还是处在一个较快增长阶段。"有其他专家估计,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在9-10%之间。仍然在世界上处于增长速度领先地位。 姚景源说,上半年中国出口增幅回落了5.7%,对美国出口出现多年来首次个位数(8.9%),但仍在增长。而中国现在在加大内需方面努力,经济的较快增长是有保障的。 要说泡沫,其实中国绝不比美国少和小。笔者最近去了上海新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大楼。这个超高大楼出租率目前还不到一半,而更高达720米以上的“上海塔”已经要开工,那附近有许多工地。这些都有泡沫因素。住房的泡沫更大。但是,中国多少年来就一直这样踏着泡沫走着,其势至今不衰。美国的泡沫按索罗斯的说法是在25年后破灭的。中国是否会在多少年后破灭,现在谁也说不准。但目前还没有大破灭的迹象。而中国的发展,正如许多专家说的,必须保持高速度,否则就会一下触底。 中国目前在许多方面仍在不断地改革与变迁,而这将在相当长时间里抵消泡沫破灭的压力。比如,一些外资内资由于中国沿海工资成本的提高而移向境外,但也有不少正在向中国“比较内地”的地方转移,比如从广东沿海转到广西沿海,从长江流域转向海河流域等。还有,新出炉的农村土地改革,虽不彻底,而且可能会导致新的许多的腐败案,但却也会带来好几年的一种冲劲。几万公里的高速铁路的建设,自然灾害后的重建等,都给中国带来许多动力。 从当前的趋势看,中国和东方其它新兴工业国较长时期保持较快增长是可能的。原来人们估计,中国可能在30年左右时间内经济总量赶上美国。但如果美国衰个几年,这个估计自然就需要修改了。也就是说,时间会更短。 金融市场的接近:从隔绝到无法隔绝 中国加入世贸,迫使中国的金融市场局部对外开放,使中国与西方的金融市场接近。但有一点始终没有变,那就是中国的股市跟西方和世界上其它地方的股市是没有牵连的。去年年初中国股市“打喷嚏”,一度引起世界“感冒”。但后来人们发现,那只是多余的心理紧张造成的。 可是,现在中国的股市似乎又跟西方同步了。明明中国国内的经济数字还相当不错,中国政府甚至采取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但愣是止不住沪深股市的颓势。晚上美国、欧洲股市跌了,第二天中国股市也跌。 不能据此说中国与世界股市已经挂上钩了。但是,接近是明显的。这里有很大的心理因素,但也有实质性的因素,两者是结合的。比如,人们知道,中国一些银行也“卷入”了美国一些破产或接近破产银行的债主行列,导致中国这些银行的“实力”削减,于是,他们的中国股民便开始抛出这些银行的股票,于是所有股票都开始了下滑之行。这里虽然大半还是心理因素,大半还是中国股市的那种"无理性",但却是有实质性为一定的基础的。 中国与世界金融的关系只能越走越密,许多金融产品发生了大接触,因此是无可避免的:即使是非直接接触的股市,也有了直接的影响。更何况金融其它的方面,那些有直接穿插的。 货币的接近:人民币走向实际自由兑换 几个月前,我们还在陈述一个事实:中国称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大升,但实际上,它只是对美元升,对欧元、英镑、日元等其它西方主要货币根本没动,甚至还略有贬值。也就是说,中国人民币只是更多地挂靠了欧元等,跟着有所浮动。因此,我们说:中国的汇率提升是虚的。 但是这几个月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外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从8月11日至9月8日间,欧元兑人民币贬值5.45%。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日前说:"过去两个月中,人民币兑欧元已经累计升值15%,人民币汇率的弹性显著提高,人民币汇率更加反映出基本面。" 这个新情况表明,人民币对外汇已经不是单一地跟谁挂靠的问题了,而似乎真的接近于三年前说的“一揽子”。最近还出现了大幅跳跃的现象。比如,在这些天欧洲各国推出救市计划后,欧元上扬,仅昨天一天,人民币对欧元就大幅贬值411个基点。 用易纲的话说,叫“人民币汇率更加反映出基本面”。或者可以换句话说,人民币已经接近自由兑换的那个“点”了。 联合早报发表了一篇香港著名实业投资家的文章,里面给中国金融业提出了五点建议,其中一点是"考虑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时间表,利用人民币来对冲美元通货膨胀输出的危机"。如果说人民币的浮动情况已经接近了自由兑换的实际可能情况,这个问题似乎是可以提到中国的金融日程表上来了。

2008经济危机的原因

2008经济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即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crisis)又称次级房贷危机,也译为次债危机。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美国“次贷危机”是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2007年8月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目前已经成为国际上的一个热点问题。次贷即“次级按揭贷款”(subprime mortgage loan) ,“次”的意思是指:与“高”、“优”相对应的,形容较差的一方,在“次贷危机”一词中指的是信用低,还债能力低。扩展资料次贷危机从2007年8月全面爆发以来,对国际金融秩序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和破坏,使金融市场产生了强烈的信贷紧缩效应,国际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得以暴露。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的这次次贷危机正波及全球,全球金融体系受到重大影响,危机冲击实体经济。中国也受到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工具过度创新、信用评级机构利益扭曲、货币政策监管放松是导致美国次贷危机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采取的大幅注资、连续降息和直接干预等应对措施虽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此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金融调控政策必须顺应经济态势,符合周期性波动规律;应在加强金融监管、健全风险防范机制的基础上推进金融产品及其体系创新;应抓住有利时机,鼓励海外资产并购,优化海外资产结构,分散海外资产风险。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次贷危机

请用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分析欧洲经济危机

欧债危机若恶化 出口行业将现大量失业如果欧元区各国政府无法尽快形成强有力的共识,不能以超市场预期的速度和规模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保证危机国家不会出现无序违约、对银行进行注资、提升存款保险的公信力,欧洲债务危机很可能继续严重恶化,导致银行和实体经济的危机。   1)中国应该做好几种预案,抵御欧洲经济衰退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审慎对应要求中国购买欧债的呼吁,把握好在欧洲并购实体企业和金融企业的机会,争取欧洲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放松对中国高科技出口的限制。 【欧债危机继续恶化的可能形式 】  2)一旦出现大规模挤兑,政府可能被迫宣布银行暂时停业,而实体经济因为银行无法提供流动性而将受到严重冲击。 欧洲债务危机正迅速向银行和实体经济危机演化。最近几个星期,在欧洲债务危机迅速恶化的同时,用来衡量欧洲银行违约风险的重要指标――欧洲银行间利率与隔夜利率调期的息差(Euribor-OIS Spread)――飙升到正常水平的8倍。一些银行的CDS也迅速上升, 股价大跌。这表明,金融市场已经开始对银行体系的违约风险表示严重的担心。希腊已经出现小规模的银行挤兑,不能排除出现更大规模银行挤兑的可能性。 3)银行风险的上升已经导致了银行体系普遍的囤积现金和惜贷的情况,并正在演变成对实体经济的大面积流动性紧缩,很可能加速欧洲经济陷入衰退的步伐。一些亚洲的出口企业告诉笔者,他们从欧洲的订单开始下降,一个原因是欧洲的银行无法开出信用证。另外,除了政府债务以外,大量银行和企业由于债券到期所需的再融资也变得十分困难。如果银行和企业都发生普遍的融资困难,欧洲经济将陷入深度衰退。 根据一些欧洲分析师的估计,欧元区(包括ECB和EFSF等机制)要提供约总规模超过2万亿欧元的巨额的流动性,以购买债券、对银行进行担保和注资,才能稳定住市场的信心和避免流动性全面冻结。2万亿欧元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它相当于欧盟和IMF为希腊提供的援助规模的近20倍。要在17个欧元区国家之间达成这样一个的政治共识将是极大的挑战。 4)希腊如果违约,可能导致对欧洲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全面冲击。由于经济的迅速恶化和减赤计划面临的严重困难,希腊在今年12月以前发生违约的概率在迅速上升。如果希腊发生无序违约,投资者可能会进一步恐慌性抛售其他欧洲国家的债券、推高其融资金成本;银行体系违约风险提高,流动性进一步冻结;在存款保险体制没有足够公信力的国家可能出现银行挤兑。一旦出现大规模挤兑,政府可能被迫宣布银行暂时停业,而实体经济因为银行无法提供流动性而将受到严重冲击。 对希腊退出欧元区的担心,也可能导致银行挤兑。德国有的高级官员已经暗示,不能排除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事实上,因为希腊的紧缩政策无法得到民众支持,它被迫退出欧元区、发行新的货币(或者打欠条)或恢复德拉克马(同时发生对欧元大幅贬值和国债违约)的压力正在上升。虽然希腊退出欧元区存在法律障碍,成本也会巨大,但民众和资本市场已经开始担心其发生的可能性。一旦这种预期进一步加强,就可能导致希腊的大规模银行挤兑。即使希腊并无意退出欧元区,只要市场开始担心它可能出奇不意地退出,希腊和若干高风险国家的银行也可能面临冲击。 4)同时,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若不能及时扩大,就无法救助意大利。市场预期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2.0版本在今年十月中旬以前得到欧元区17个国家国会的批准。但即使该版本被通过,其规模也只有4400亿欧元,只能支持几个危机中的小国和西班牙今后18个月的融资需求。一旦意大利无法获得市场融资,EFSF2.0将无力救助。另外,该版本没有提供大规模对银行注资、持续购买危机国家债券和对多国存款保险政策提供担保的能力。但是,最近德国的民意调查表明,三分之二的德国人反对继续扩大EFSF的规模。因此,如果欧洲无法及时达成进一步扩大EFSF的规模的共识,有可能导致市场对欧洲多国国债和银行股票的新一轮抛售、加剧银行融资金困难和市场流动性的冻结。 如果EFSF和欧洲央行无法持续大规模购买国债,违约可能加速。欧洲央行(ECB)的希望是,EFSF2.0通过后将马上接手购买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抑制其国债成本的上升。但是,由于EFSF2.0规模有限,每周购买200亿欧元国债的速度无法持续太久,最后可能还要迫使 ECB继续购买(一旦停止购买这些国债的收益率就会大幅上升)。但是,无论是EFSF还是ECB大量购买可能违约的国债将意味着对德国、北欧等国的巨大财政风险并严重违背德国传统的央行独立性原则,他们持续购买国债的操作将面临严重的政治阻力。一旦ECB和EFSF无法大规模购买国债,国债利率就会大幅上升,相关国家违约的可能性就会迅速提高。 5)在以上的可能风险下,欧洲可能被迫启动银行国有化、提升存款保险、剥离有毒资产。如果国债违约风险的持续上升,银行资产减值风险继续增加,为了防止大规模银行挤兑和流动性全面冻结(或防止这种情况在出现后持续过长),欧洲最终可能被迫要向银行提供紧急注资(部分国有化),宣布更有公信力的存款保险政策和剥离有毒资产的计划。具体的形式包括迅速扩大EFSF规模用以对银行注资、为欧元区提供存款保险的担保(以解决某些危机国家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险没有公信力的问题)、购买银行所持有的有毒资产。同时,也不排除欧洲大国为其本国银行直接注资的可能性。 6)中国应该做好几方面的预案 中国金融业应关注并购欧洲金融企业的机遇。 宏观政策应及时对应欧美可能出现的二次探底。一旦欧洲出现全面的银行危机,必然导致经济的严重衰退。如果欧美GDP下降3%,亚洲包括中国的出口增长估计会下降15%,在没有刺激政策的情况下,中国GDP增长可能下降到5%,中国出口相关行业可能出现大量失业,除了中国和印度以外的亚洲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可能严重为负。 中国应该尽快做好欧美进入轻度衰退和严重衰退两种情景下的政策预案。一方面要避免目前紧缩政策维持时间过长,另一方面对新的刺激政策的力度一定要谨慎把握,防止过度刺激在中长期导致新一轮通胀、资产泡沫和不良资产。应合理搭配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力度,避免货币的过度扩张。在财政政策的运用中,应广泛借鉴国际经验,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对民生的投入。 同时,应把握好在欧洲收购实体企业的机会。欧洲债务和金融危机深化必然导致实体经济的危机,在此期间一些欧洲非金融企业会被超卖,使其股价(对上市公司)或估值(非上市公司)远低于其潜在价值。过去四个月,欧洲的平均股票指数已经下跌了25%,而且在今后六个月内还可能有较大幅下行压力。中国有全球扩张计划的企业和有国际资产配置的机构投资者(外汇储备、中投、保险、社保、QD)等应该争取抓住收购一批被超卖但又有长期竞争力(如有品牌、技术、销售渠道)的欧洲企业的机会。 7)中国金融业应关注并购欧洲金融企业的机遇。 如果欧洲出现大规模的银行危机,许多中小金融机构将倒闭,一批大的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可能需要总共几千亿欧元的注资。中国应该开始研究在欧洲用低成本并购部分金融机构(分支机构)或收购其部分股权的可能性。如果中国的银行在欧洲靠自建分支机构的发展模式,其国际化的速度会比较缓慢。而在欧洲的危机期间及时把握并购机遇则会给中国的金融企业提供一个成本较低、速度更快的国际化的机遇。另外,欧洲金融机构一旦面临危机,可能出售其在亚洲的资产或分支机构。中国也应该关注这些机会。上一轮危机中,日本的野村证券用零成本收购了雷曼的亚洲证券业务就是一个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当然,在涉及到具体的并购业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金融企业本身业务扩张的实际需求和今后管控被收购企业的能力(尤其是人才和风险管理能力)的限制,避免盲目收购,以造成大的损失。 在贸易方面,要争取欧洲承诺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和向中国开放高科技出口。中国可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参与援助欧洲,但应该要求欧洲承诺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并要求欧盟和欧洲主要国家减少对中国出口高科技产品的限制。 8)此外,要审慎应对要求中国购买欧债的呼吁。一些欧洲国家希望中国大手笔购买危机国家的欧债来帮助稳定欧洲债券市场和投资者信心。在目前的条件下,由于一些危机国家的违约风险仍处在上升通道,欧元还面临对美元大幅贬值的压力,因此中国对投资欧债应该审慎。但是,对EFSF发行的债券和欧洲各国政府今后一旦达成共识后发行的欧洲债券,中国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予以支持。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