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学中的决策树分析法,我想问下关于期望净现值的计算,图中那种计算是正确的啊?需要乘一个P/F
造价工程师案例分析的例题决策树是按照节点值乘以概率比较节点的期望值大小来决定优选哪个方案的。这里是动态考虑,考虑了时间效应,所以才折算的
应用经济学有哪些职业?
应用经济学可涵盖的职业领域非常广泛,例如:1. 政府机构:如地方政府、部委、国家发改委等,从事经济政策的研究和制定。2. 金融行业: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财务分析、风险评估、投资咨询等工作。3. 私营企业:如各类企业,从事市场调研、战略规划、经济分析等工作。4. 研究机构:如高校、科研院所、智库等,从事经济学研究和政策咨询。5. 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从事对全球经济形势的研究和政策建议。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假设条件是什么?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重要的假设条件是非市场出清。非市场出清的基本含义是,在出现需求冲击或者供给冲击后工资和价格不可能迅速调整到市场出清状态。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出现严重的经济萧条和失业局面,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痛苦,这就需要政府用财政的、货币的或者其他的政策进行干预。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原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在三个命题上保持一致:劳动市场上经常存在超额劳动供给;经济中存在着显著的周期性波动;经济政策在绝大多数年份是重要的。但是新凯恩斯主义并不是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简单因袭,而是认真对待各学派对原凯恩斯主义的批判,对原凯恩斯主义的理论进行深刻地反省,同时吸收并融合各学派的精华和有用的概念、论点,批判地继承发展了凯恩斯主义。曼奎和罗默明确表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意味着对如下两个问题作出解答,这个理论违背古典派的两分法吗? 它断定名义变量(如货币供应)的波动影响实际变量(如产出量和就业)的波动吗?即是,货币非中性论吗?这个理论假定经济中的实际市场不完善性是理解经济波动的关键吗?如不完全竞争、不完全信息和相对价格粘性这些思考是理论的核心吗?
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书中关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异同???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目前西方宏观经济学中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流派。两者的主要分歧在于: (1)在基本假设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最明显的分歧是,前者坚持市场出清假设,而后者则坚持非市场出清假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工资和价格具有充分的伸缩性,可以迅速调整,通过工资价格的不断调整,使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市场连续地处于均衡之中,即被连续出清。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把表示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为经常可以得到的情形。与此相反,新凯恩斯主义则认为,当经济出现需求扰动时,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例如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状态。(2)在解释经济波动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分歧是,前者试图用实际因素从供给扰动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后者则用货币因素从需求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社会中所生产的实际收人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换句话说,这时总量生产函数取决于表示技术状况的变量z和资本存量k,即y=zf(k)。如果假定资本折旧率为 ,则在所考察时期的期末,经济中的可供利用资源为当期的产量加上没有折旧的资本存量,即总资源函数为:。假定总资源只有两个用途:消费和积累,如果由于技术进步,使z值增加,则生产函数和总资源函数向上移动,则原有的资本存量、产量和总资源都会相应地增加,从而使下期的消费和资本积累也相应地增加。如果经济社会选择新的资本存量,则资本存量的增加又会使实际收入进一步增加。如果没有进一步的技术变化,则经济随着总资源的增加,会扩张直到达到新的状态上。这便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对经济波动的解释。新凯恩斯主义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解释较为复杂。为节省篇幅,这里只说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凯恩斯主义为了与非市场出清的假设相一致,建立了解释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各种理论,其中包括长期劳动合同论。其次,新凯恩斯主义导出了短期总供给曲线。最后,利用短期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通过考察经济遭受总需求冲击后回复到正常状态的过程,说明经济经历了一次波动(衰退或高涨状态)。(3)在政策主张上,新凯恩斯主义认为,由于价格和工资的粘性,经济在遭受到总需求冲击之后,从一个非充分就业的均衡回复到充分就业均衡状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而刺激总需求是必要的。所以,为了避免较长时期的非充分就业持续出现,凯恩斯主义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义宏观经济学中一个不变的主题是反对政府干预。早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就曾断言,由于人们的合理预期,规则的政策对产量变动是无效的。因而,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变动引起的经济波动,政府应按稳定的政策规则行事。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财政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①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主义认为控制经济波动最有效的手段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认为财政政策是有效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或接近水平的,财政政策的实行会带来经济的增长,而对物价的影响不大。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支出水平或税率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即出现经济衰退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反之,当认为总需求非常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或削减开支以抑制总需求。②货币学派的观点货币主义者认为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无效,尤其是在没有相应的货币政策的配合下,而且由于政府支出可能对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更降低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能力。货币主义不主张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干预经济,认为财政政策只能导致物价的变动,对总产出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他们得出这个结论是基于总供给曲线的假设,认为总供给曲线是缺乏弹性的。 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在货币政策有效性上的分歧①凯恩斯学派的观点凯恩斯学派认为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虽然存在着时滞,但它可以系统地影响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即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a.由于经济运行不稳定,必须运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市场经济的运行很不稳定,长期增长速度与短期增长速度往往互相背离,这就导致经济的波动。若短期经济增长速度超过长期增长速度,社会的有效需求就超过有效供给,这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反之,社会有效需求少于有效供给,这又会发生经济萧条和失业。因此,他们主张采取财政、货币政策以发挥稳定经济、保证充分就业的作用。b.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稳定经济运行。在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规范倡导者看来,货币政策本身具有一种能动性的短期经济稳定作用,货币当局被赋予广泛的权力,它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权衡取舍,通过“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反经济周期”行动来抵消波动,稳定经济运行。c.货币政策存在时滞。货币政策收效比较慢,而财政政策收效比较快。虽然他们承认货币政策具有较长的时滞,但他们仍然坚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比较有效地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稳定经济运行。②货币学派的观点货币学派虽然认为货币政策的收效比财政政策要快,但是由于长而不确定的时滞的存在和人为判断失误等因素,“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往往不能稳定经济,反而成为经济不稳定的制造者。即“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在长期是无效的。他们是从下面几个方面阐明其政策观点的:a.相信经济本身存在自动调节功能,在没有中央银行旨在稳定经济的政策行动情况下,产出可以自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理论上,经济会表现出一种固有的自我调节机制,随着时间变化,它可以自动消除紧缩和通货膨胀缺口,这一机制源于工资和价格水平具有伸缩性。b.认为用来操纵社会总需求的相机努力不起作用,这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和经济生活中所存在的不确定性造成的。并且这种相机的货币政策无助于稳定产出和就业,并可能导致很严重的通货膨胀。c.与上述观点相适应,主张放弃“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而采用“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
经济学上的凯恩斯定律怎么解释
利息论马歇尔教授说:“一个人用他储蓄的那部分收入来购买劳动和商品,和他用所谓花费的那部分收入来购买是完全一样的,这是一条人所熟知的经济原理。当他使他所购买的劳动和商品用于生产财富,他指望从这种财富生产得到将来享受的手段时,他被认为是进行储蓄。”简而言之,收入的公式就是:收入=消费+储蓄这符合萨依定律供求永远相等的原则,收入(供给)等于消费+储蓄(需求),不过对货币形式的资本储蓄却可以看出后期古典学派悄悄地修改了萨依定律的假设前提。由于消费和储蓄两者一样,而储蓄又最终转化成对生产资料的投资,不论资金用于消费和投资两者都是一样,利率只是均衡储蓄和投资的价格。在这里,储蓄代表了货币形式的资本供应,投资代表了货币形式的资本需求。这理论成为古典学派对利息和投资的表述,流行于二战前的英法经济学界。但并非凯恩斯利率理论出现之前唯一的利率理论,例如瑞典的维克塞尔便提出另一利率理论。货币数量论根据萨依定律的假设前提和收入的公式,货币形式的资本只有储蓄,然后投资这个选择(消费的那部分属于资本家的利润,而货币只有交换媒介的用途,所以衍生了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人们会将拥有的所有货币尽快购买消费品或生产资料,而避免货币或资金闲置所损失的机会成本。这理论进一步推论,货币流通数量不会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如产量、实际工资、就业人数等),“仅能影响这些实际变量的货币数值的大小。”货币被彻底认为只是价值的量度和交换媒介,作为商品的特质遭到忽视,当中货币的价格变化不但没有受到重视,更得出了货币不会影响其他变量的结论。根据凯恩斯的论点,古典学派盲目笃信萨依定律而忽视了有效需求,结果建造了一个脆弱的理论根基。萨依定律的权威性质从诞生之日起便遭到严重挑战。
凯恩斯的经济学说有何意义?
凯恩斯革命”为政府的反危机措施提供了理论根据,标志着国家干预主义的兴起。不过,西方世界走出30年代大萧条,并不是运用凯恩斯理论和政策主张的结果,而主要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的爆发使严重的失业问题迅速消失,使萧条的经济迅速转入战时的高涨。凯恩斯理论真正对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是二战以后的事。战后,鉴于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西方各国政府均把维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促进充分就业作为重要的施政目标。在这种情况下,凯恩斯理论遂成为各国政府推行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发展起来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也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标准理论,凯恩斯主义按照“逆经济风向行事”和“相机抉择”的原则,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需求管理”的方式亦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式。战后直至70年代初,普遍推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世界的经济增长相当快速,且末出现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此期间,凯恩斯主义盛极一时。
约翰?凯恩斯在经济学上有什么观点?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年),20世纪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少年时代就读于伊顿公学。1902年进入剑桥大学专攻数学,1905年获数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留校期间向马歇尔和庇古学习经济学。1906年底参加文官考试,被分配到财政部印度事务处工作。两年后经马歇尔的推荐,返回剑桥大学并讲授金融学。1909年以一篇概率论的论文取得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院士资格。1913年出版第一部专著《印度的通货与财政》,考察金汇兑本位制的职能,主张把印度的货币紧密地同英国的货币联系在一起。由于此书的影响,使他于1913—1914年期间被任命为皇家委员会调查印度通货和财政的委员,并于1915—1919年调任财政部担任顾问。1919年以英国财政部首席代表的身份出席巴黎和会。会后,他写成了《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一书,强烈反对向战败国的德国索取过多的赔款,认为让德国支付巨额赔款不利于欧洲经济的恢复。此书使他一举成名,成为一位国际社会上颇有影响的政治经济问题评论家。此后,他一方面执教和著书立说,出版了《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等一系列著作;另一方面,参与各种社会经济活动。1941年以英国代表团团长的身份出席布雷顿森林会议,积极参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工作。凯恩斯未曾受过系统的经济学正规训练,直到1936年所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中,他才最终创造出一个新的理论结构,第一次以系统的形式阐述自己的经济学说。他提出了总需求不足、非充分就业均衡、不确定性、流动性偏好陷阱等新的理论概念,着重于对经济总量的分析,用以说明经济危机、长期萧条和失业的现象,并且,进而一反新古典经济学的自由放任传统,提出了一套政府干预的经济政策主张。这些均被视为是对传统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划时代的贡献,并被后人誉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所处的历史时期正值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而同时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的严重性和破坏性都是空前的,因此,凯恩斯所面临的是就业问题,增加就业的直接而有效的方法是增加生产,但当时经济不景气,企业不愿增加生产,也就不可能增加就业量。于是,凯恩斯开辟了另一条道路,扩大总需求,以刺激总供给,从而扩大就业。凯恩斯提出了有效需求原则。所谓有效需求,就是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交点上的总需求数值。这一点之所以“有效”,因为它代表着符合企业主预期利润最大化的就业水平。具体地,以N代表雇佣的工人数量(就业量),以Z表示产出量的供给价格,则企业的总供给函数为Z=Φ(N),意味着雇佣N名工人所必须达到的最低限度的产品销售额与就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类似地,以D表示企业主的销售额,则总需求函数为D=f(N),意指预期人们为购买相应数量的产品愿原意付出的总支出与就业量的函数关系。简言之,对企业主来说,Z=Φ(N)是预期至少能收回成本并获得正常利润的最低总收益,D=f(N)是预期市场上对相应产量的总需求,两者同为雇佣量的函数,因此,两者一致时,就决定了实际就业量。只要D>Z,企业主就会设法扩大生产,就业量随之增加,直到D=Z。这种使经济达到均衡的社会总需求,就是凯恩斯所说的“有效需求”。因此,可以说,就业量决定于有效需求,那么有效需求决定于什么呢?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决定于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他认为,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有效需求一般总不足,或者说,在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总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原因可以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心理上的消费倾向。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会增加,但出于“预防不测事件”、“养老”、“子女教育”等主客观原因的考虑,人们往往会把增量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结果消费的增长即边际消费倾向小于一,从而导致经济体系中消费需求的不足。除非投资需求不断扩大,以弥补边际消费递减所留下的缺口,否则就不可能增加就业量。其二是投资诱导问题。凯恩斯认为,投资的大小取决于投资引诱,投资引诱等于资本边际效率与利息率的差额。为什么昵?凯恩斯是这样解释的:“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至少等于利息率时,资本家才肯进行投资,否则,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资本家便不会进行投资,而宁可把资本存放在银行里,以获取较高的利息收入。”所谓资本边际效率,即新增加一个单位资本所预期的利润率。凯恩斯认为在技术装备和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社会投资的增加,资本边际效率是会趋于递减的。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会递减呢?凯恩斯认为,当资本家对工厂设备进行新的投资时,他不仅要考虑现有设备的数量,而且还要对将来各个时期的竞争情况、有效需求和政治情况等影响收益的因素,作长期的预测;由于资本家对未来的预测缺乏信心,所以他们所预期的资本边际效率常常偏低而不稳定。因此,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这一基本心理规律的作用,社会对私人投资的诱惑力愈来愈小,从而使资本家阶级不愿意对社会进行投资,结果出现了社会投资不足的现象。另外,再从利息率方面来看,凯恩斯认为利息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货币的供求取决于货币的数量,货币的需求取决于人们对货币流动偏好的心理状态。所谓流动偏好,就是指人们对现金的偏好。人们手中如果拥有一定数量的现金,就可以满足支付各种开支的需要,应付任何意外支出和进行市场投机活动。所以利息率取决于人们的流动偏好和货币数量。他认为,如果货币的需求不变,货币的供给增加,利息率就会下降。反之,货币的需求增加,货币的供给不变,利息率就会上升。总之,凯恩斯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的作用,引起投资不足,从而使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不足,造成“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基于上述观点,凯恩斯认为,单凭资本主义的自动调节是不能医治资本主义的失业症的,惟一的方法就是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他说:“要使消费倾向与投资引诱二者互相适应,故政府机能不能扩大,这从19世纪政论家看来,或从当代美国理财家看来,恐怕要认为是对于个人主义之极大侵犯。然而我为之辩护,认为这是惟一切实方法,可以避免现行经济形态之全部毁灭。”因此,凯恩斯指出,必须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政策,运用财政与货币政策,实施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以确保足够的有效需求,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凯恩斯提出的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按凯恩斯的说法,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国家的消费和投资的方法来改变国民收入的水平,有两条途径,即改变预算支出和预算收入,预算支出的增加或减少顺次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增加或减少。另一方面,预算收入的增加或减少顺次意味着国家投资和消费的减少和增加。实施货币政策的立足点在于国家可控制货币数量,而在一定的流动性偏好的条件下,货币数量的大小可以影响利息率的高低,而在一定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情况下,利息率的高低又可以决定投资量的多寡。当消费水平不变时,投资量的多寡又决定国民收入的水平。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就能够被稳定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不会出现长期的失业,也不会出现长期的通货膨胀。作为为适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凯恩斯学说,其根本点在于为资产阶级而服务,因此,他的学说仍有其局限性,如他用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均衡说明有效需求,而这两者都是资本家心理预期的东西,前者包括资本家预期的利润,后者是资本家预期的购买价格,因此,二者的均衡不过是资本家这两种预期之间的均衡。这就在原来的庸俗力量上更加进了唯心主义的因素。实际上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危机和失业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说危机和失业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这完全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正如马克思指出:“认为危机是由于缺乏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除此之外,在他的学说中还存在着不少阐述不清晰甚至矛盾的观点。但凯恩斯及其经济理论对西方经济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其理论有许多合理的部分,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凯恩斯的理论体系系统地创立了以决定国民经济的根本因素为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这一模型简单,能够控制,可以形成经验公式,并与经济政策问题直接相结合,从而促使关于政府作用的正统观念发生了一场革命。在实践中,凯恩斯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世界的宏观经济政策。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货币金融理论基础上。 ��1.货币的本质 ��在货币本质观上,凯恩斯是一个典型的名目主义者。他认为,货币是用于债务支付和商品交换的一种符号,这种符号是由“计算货币”的关系而派生的。所谓“计算货币”,是指一种观念上的货币,是货币的基本概念。计算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符号或称号,不具有实质价值。本身是没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或票券,是国家凭借权力创造的,并有权随时变更。 ��2、货币的职能 ��凯恩斯强调的货币职能有两个:一是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作为财富的积累,充当贮藏手段。这里的贮藏财富职能与马克思所说的“贮藏手段”职能是不同的。 ��3.货币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现代货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货币的生产弹性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生产弹性,凯恩斯是指生产货币人数的变化率除以购买货币人数的变化率。凯恩斯认为,在不兑现纸币流通或者实行管理通货的国家,纸币的生产或发行都由国家严密控制,对于私人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生产纸币权力,货币的生产弹性只能等于零。 ��(2)货币的替换弹性近似于零,或几乎等于零。 ��所谓货币的替换弹性,凯恩斯是指当货币的交换价值上涨时,人们抛弃货币而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的比率。凯恩斯认为,货币的这种替换弹性等于零。这是由于货币本身并无效用,它的效用来自于交换价值。作为一般购买力的代表,它可以换回任何其他商品,但其他商品中却没有一种商品具备这种效用。因此,人们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代货币,货币的交换价值越高,人们越不愿用其他商品来替换货币,从而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 ��(3)货币具有周转灵活性且保藏费用低的特征 ��凯恩斯认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比,具有周转灵活性。这是由于货币较其他商品有更大的流动性,周转便利,既可以直接用于支付,又可以储藏起来,以防日后的不测之需,还可以灵活运用于各种资产的投机;同时,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货币工资又常常是相当稳定的,所以人们对货币未来价值的估计也是乐观的。货币由于其材料的属性(如体积小、自然损耗少等),使货币具有保藏费用很低,甚至微不足道的特征,货币的这一特征与周转灵活性结合在一起,意义非常重大。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凯恩斯的这一观点与供给弹性几乎等于零密切相关。货币的生产(货币供应的来源)对私人企业来说是可望不可及的。货币供应的控制权由政府通过中央银行牢牢掌握在手,中央银行根据政府的决策和金融政策,考虑到经济形势变化的需要,可以人为地进行调控;增减货币供应量。五、货币供应量渠道 ��凯恩斯认为,公开市场业务是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的主要办法。金融当局能够通过公开市场上各种债务票据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应量。金融当局买进各种证券的同时就把货币投放出去,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反之,若金融当局要减少货币供应量,就卖出各种证券使货币回笼。凯恩斯认为,金融当局应该在公开市场业务中对各种期限的证券都进行买卖,以取得迅速的、良好的效果。同时,买卖证券的利率也不应该是单一的,而应根据证券的种类、期限等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利率。 六、货币需求的三大动机说 ��凯恩斯认为货币需求就是指特定时期公众能够而且愿意持有的货币量。按他的说法是:人们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偏好这种普遍的心理倾向。所谓流动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它缺乏流动性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流动偏好理论。 ��那么人们为什么偏好流动性,为什么愿意持有货币呢?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是出自于以下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1)交易动机 ��交易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日常的商品交易而需要持有货币的动机。他把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二种。所得动机主要是指个人而言,业务动机主要是指企业而言。基于所得动机与业务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凯恩斯称之为货币的交易需求。 ��(2)预防动机 ��预防动机是指人们为了应付不测之需而持有货币的动机。凯恩斯认为,出于交易动机而在手中保存的货币,其支出的时间、金额和用途一般事先可以确定。但是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不确定的支出和购物机会。为此,人们也需要保持一定量的货币在手中,这类货币需求可称为货币的预防需求。 ��(3)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满足从中投机获利的动机。因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性资产,具有周转灵活性,持有它可以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随时进行金融投机。出于这种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称之为货币的投机需求。由于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加上出于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构成了货币总需求。 ��凯恩斯认为,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它们有其不同的特征: ��(1)货币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的特征 ��第一,相对稳定,可以预计;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交换媒介; ��第三,对利率不太敏感; ��第四,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2)货币投机需求的特征 ��第一,货币需求难以预测; ��第二,货币主要充当贮藏财富的手段; ��第三,对利率极为敏感; ��第四,是现行利率的递减函数。 八、 ��货币总需求是由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货币投机需求三部分构成,由于它们出自于不同的动机,因而分别受不同因素的制约,单项因素的波动通过影响其中一部分货币需求的变化而引起货币总需求的变动,进而对经济体系发生影响。��凯恩斯认为,对于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来说,主要受经济发展状况的收入水平这两个客观因素现实变化的影响,而其它因素,特别是心理的、预期的因素影响甚微。而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主要受利率变动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机制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引起人们对未来利率预测的改变,可见其中心理的、预期的作用影响很大。货币投机需求的变动常常是剧烈的,变幻莫测的,甚至会走向极端。在极端的情况下,货币需求发生不规则变动。 九、 ��1、关于利息的概念 ��凯恩斯认为:货币是最灵活的流动资产,手持货币能给人们提供周转灵活的方便,满足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的需要。因此,人们普遍具有对货币的灵活偏好。如果要求人们放弃这种灵活的偏好,就应该给予一定的报酬,这种报酬以货币形态表示就是利息。“所谓利息,乃是在一特定时期之内放弃周转灵活性之报酬。盖利率只是一个比例,其分母为一特定量货币,其分子为在一特定时期中,放弃对此货币之控制权,换取债券票,能够得的报酬”。简言之,凯恩斯认为,利息是在一特定时期内放弃货币的周转灵活性而能够得到的报酬。��2、利息的形成 ��凯恩斯认为,利息的形成于人们取得货币收入后所作的两种选择之中: ��第一是时间偏好的选择。当人们得到货币收入后,首先要决定多少用于目前消费,多少用于将来消费(即储蓄)。这种时间偏好选择的结果,形成现实的消费量和储蓄量。而时间偏好的选择,主要受消费倾向的制约。若货币收入不变,决定消费多少的是一些主观的动机。由于这些动机的存在,人们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当收入总量增加时,消费开支也随之增加,但增加程度要略为小些。这就是说,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边际储蓄倾向是递增的。凯恩斯认为,这是一条重要的心理规律,因为这一心理规律作用的结果是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导致投资需求不足,并经过乘数的作用,使消费需求不足数倍扩大。 ��第二是流动偏好的选择。人们在作了时间偏好的选择后,决定了收入中用多少作为储蓄,紧接着必须做另一选择,即他到底以何种方式持有他准备用于储蓄而暂不消费的那部分货币收入。凯恩斯把资产的储蓄形式抽象归纳为两种:一种是货币,一种是债券。凯恩斯认为,尽管持有货币会丧失利息收入,但人们常常宁愿牺牲利息收入而采用货币形式进行储蓄,目的就在于保持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偏好是客观存在的普遍倾向,原因在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在第二节中曾经谈到,正是由于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未来变化感到疑虑和存在不安全感,又缺乏科学根据去作可靠的预测,因而都倾向于持有货币这种价值比较稳定的资产,以此来平息人们对未来的不安和忧虑。并且当人们在货币的流动性和债券的收益之间进行选择时,由于对未来利率的变化无法确定,造成对债券价格的预测也是不确定的。为了避免蒙受损失,人们也大都愿意以货币形式进行储蓄。这样做至少可以保存自己资产的原价值,还可以伺机使其增殖,这就是货币投机需求的前提。
如何理解凯恩斯失业均衡?(劳动经济学)
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失业的必然性。凯恩斯认为,他的理论要说明什么力量决定就业量。具体来说,就业量取决于产量,产量取决于有效需求。因此,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有效需求理论。有效需求是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平衡时的总需求。这种总需求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它们由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所决定。这三大基本心理规律是决定消费的边际消费倾向规律和决定投资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与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规律。凯恩斯认为,如果经济由市场自发地调节,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存在就是必然的,解决的办法就是国家干预经济。因此,在政策上,凯恩斯主义的中心就是用国家干预来代替自由放任,其中包括通过收入再分配来刺激消费的收入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弥补个人支出不足的财政政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的是整体经济的运行,因此在研究方法上就用总量分析代替了个量分析。这些内容就构成了当代的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如何推翻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假设?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凯恩斯任职于英国财政部,并担任英格兰银行的董事,是英国经济政策的主要制订者。1944年,他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了布雷顿森林会议,接着又出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对战后经济的复兴做出了重大贡献。凯恩斯的著作较多,较重要的有:《印度的通货和财政》(1913年)、《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货币改革论》(1923年)、《货币论》(1930年)和《劝说集》(1932 年)等,但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著作,则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 上世纪30年代以前,在西方经济学界占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等为代表的传统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能够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早年曾受马歇尔和庇古等经济学家的熏陶,赞同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并一直致力于货币理论的研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遭遇了长期的经济失调和严重的失业,凯恩斯认为这是经济紧缩导致的。因而他极力攻击恢复俄前的金本位制,认为此举会导致通货紧缩及国内外相对价格的失衡,从而使英国的出口品价格太高,不利于竞争,而这正是英国经济困境的根源所在。因此,他主张政府采取通货管理政策,通过价格控制(通货膨胀而非通货紧缩)来调整经济,这时,凯恩斯已开始有点脱离传统经济学的路线。20年代的失业使他觉得自由经济并非完全能够自我调节,自由放任也不足以带来经济的复兴,面对长期的失业现象,他主张增加公共工程开支,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 1929~1933年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最持久、最广泛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失业严重,传统的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大萧条中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更不能为摆脱危机提供“有效”对策。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凯恩斯为了寻求摆脱危机的措施,潜心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于1936年发表了《通论》,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经济理论,引起了经济理论上的一场革命。《通论》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完成了从传统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向自己创立的新经济体系的过渡,标志着凯恩斯学说已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体系。 在《通论》中,凯恩斯否定了传统经济学的观点,指出,以往传统经济学中所谓的均衡,是建立在供给本身创造需求这一错误理论基础上的充分就业均衡。他说,这只适合于特殊情况,而通常情况下则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因而他自称他的就业理论才是一般理论,即《通论》既可解释充分就业的情况,也可解释小于充分就业的情况。 凯恩斯认为,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国的就业水平是由有效需求决定的。有效需求是指商品总供给价格与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而总供给在短期内不会有大的变动,因而就业水平实际上取决于总需求或有效需求。 凯恩斯还认为,之所以出现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倾向”“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以及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这三个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他指出,总需求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之总和,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因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心理上的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偏低的趋势,从而与利息率不相适应,这就导致了投资需求的不足。凯恩斯还认为,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在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中尤为重要,危机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资本的边际效率突然崩溃。 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不存在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因而主张政府干预经济,通过政府的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来刺激消费和增加投资,以实现充分就业。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他指出,投资的变动会使收入和产出的变动产生一种乘数效应,因而他更主张政府投资,以促使国民收入成倍地增长。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经济学界和政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马克思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本同样伟大的著作。此后,凯恩斯理论逐渐取代了传统经济学成为西方经济学的正统理论,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也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将凯恩斯的理论及建议作为制订政府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60 年代末以前,通过其追随着的不断补充和完善,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经济理论已基本上被西方经济学界看成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所以,某些经济学家将从《通论》出版开始直到6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称作“凯恩斯时代”。
什么是凯恩斯经济学理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1946),现代西方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1906-1908年在英国财政部印度事物部工作,1908年任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经济学讲师,1909年创立政治经济学俱乐部并因其最初著作《指数编制方法》而获“亚当.斯密奖”。1911-1944年任《经济学杂志》主编,1913-1914年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委员,兼任皇家经济学会秘书,1919年任财政部巴黎和会代表,1929-1933年主持英国财政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1942年被进封为勋爵,1944年出席布雷顿森林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并担任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董事。1946年猝死于心脏病,时年63岁。凯恩斯一生对经济学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一度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等美称。凯恩斯出生于萨伊法则被奉为神灵的时代,认同借助于市场供求力量自动地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就能维持资本主义的观点,因此他一直致力于研究货币理论。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他感觉到传统的经济理论不符合现实,必须加以突破,于是便有了1933年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后简称《通论》),《通论》在经济学理论上有了很大的突破。第一,突破了传统的就业均衡理论,建立了一种以存在失业为特点的经济均衡理论。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以萨伊法则为核心提出了充分就业的假设。认为可以通过价格调节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而把研究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排除在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之外。《通论》批判萨伊法则,承认资本主义社会中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正式把资源利用的宏观经济问题提到日程上来。第二,把国民收入作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凯恩斯《通论》的中心是研究总就业量的决定,进而研究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总就业量和总产量关系密切,而这些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三,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来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凯恩斯《通论》中认为有效需求决定总产量和总就业量,又用总供给与总需求函数来说明有效需求的决定。在此基础上,他说明了如何将整个经济的均衡用一组方程式表达出来,如何能通过检验方程组参数的变动对解方程组的影响来说明比较静态的结果。即,他总是利用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关系来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其他宏观经济问题。第四,建立了以总需求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体系。凯恩斯采用了短期分析,即,假定生产设备、资金、技术等是不变的,从而总供给是不变的。在此基础上来分析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把存在失业的原因归结为总需求的不足。第五,对实物经济和货币进行分析的货币理论。传统的经济学家把经济分为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其中,经济理论分析实际变量的决定,而货币理论分析价格的决定,两者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二分法。凯恩斯通过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套生产货币理论。用这种方法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从而把两个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第六,批判了“萨伊法则”,反对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明确提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主张。古典经济学家和新古典经济学家都赞同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而凯恩斯却反对这些,提倡国家直接干预经济。他论证了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比较具体的目标;他的这种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核心的思想后来成整个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甚至可以说后来的宏观经济学都是建立在凯恩斯的《通论》的基础之上的。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学的贡献是极大的。凯恩斯不仅是经济学理论上的天才,而且还是位大胆的实践者。虽然说来容易做来难,但他仍然不顾风险,亏了再赚,毕竟技高一筹,果然名利双收。在伦敦的一个早晨,一个男子已经醒了,但他仍躺在床上、衣衫不整。他在和他的经纪人通话,为他自己、一所大学、一个辛迪加的巨大投机业务作决定。这人就是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男爵,他不但开辟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阵地(他的两本主要著作给他带来了巨大且历久不衰的声誉),还担任过大学司库和剑桥大学学监、政府官员和顾问等。凯恩斯男爵还是一位富有的投资者。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在目前的经济政策制定中仍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将继续影响未来若干年的经济思想。经济学学者们总是这样介绍凯恩斯:他从小聪明,是一个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与俄国的漂亮芭蕾舞演员结了婚,担任过国王和总统的顾问。在业余时间,他为自己、为剑桥大学进行货币和商品投机,并取得很大成功。但事实上,这些内容中很多纯粹是编造出来的,与实际情况相差很远。凯恩斯的祖上是英国的贵族,他父母在剑桥大学任教。凯恩斯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他们在他身上付出了很多,也对小凯恩斯寄予了很高期望。凯恩斯果然不负所望,从伊顿公学毕业,就取得了国王学院数学和经典著作的奖学金。190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并获得数学学士学位。1906年凯恩斯通过公务员考试,到外交部的印度办公室工作。两年后,申请国王学院的数学研究员职位,但没有成功。不久,剑桥大学向他提供一个教学一般经济学的研究员职位,这个职位一直保留到他去世。凯恩斯主讲的众多课程中有一门是每周一次的关于印度货币和金融方面的课程。不久,凯恩斯专门研究货币、信用和价值。这段时间,他也写了一些书,主要是在概率论方面,他的经济学方面的第一部著作是《印度的货币和金融》。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时社会上普遍担心出现金融危机,作为货币问题专家,凯恩斯去财政部任职。他的首次努力是去说服首相劳合·乔治保持黄金储备。到战争结束时,凯恩斯已在财政部树立了牢固的地位,并被派到国外处理一系列的金融问题。当和平会议在巴黎举行时,凯恩斯代表英国财政部参加了和谈。和谈结束后,凯恩斯从财政部辞职,撰写了《和平的经济后果》一书。这本书中描述了一些当时著名人物的事情,包括劳合·乔治等人物以及对当时社会的分析。华特·利普曼把凯恩斯的著作编成一个系列,凯恩斯承担出版费,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著作在爱丁堡印刷,用船把它运到伦敦,途中船不幸失事,2000本《和平的经济后果》被海水冲到丹麦海滩。按丹麦法律,书在当地公开拍卖。这本书最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大约售出了14万册。凯恩斯是一个最会把理论化为实践的人,在撰书的同时,凯恩斯也从事货币买卖。根据他在财政部工作得到的经验和对战后德国的考察,他开始看好美元,看跌欧洲货币,并按10%的保证金进行交易,建立了一系列货币仓位。不久他赚了大笔利润,并就此认为自己能比普通人更好地看清市场的走势。1920年4月,凯恩斯预见德国即将出现信用膨胀,以此为理由,卖空马克。此前马克一直下跌,但现在开始反弹。4、5月间,凯恩斯自己损失了13125英镑,他任顾问的辛迪加也损失了8498英镑。经纪公司要求他支付7000英镑的保证金,于是他从一个敬慕者那里借来了5000英镑,又用他的预支稿酬支付了1500英镑,才得以付清。他承认,自己已经破产了。1921年,通过写作,凯恩斯的经济状况好转,又开始了商品和股票投机,交易都采用保证金交易方式。1924年,凯恩斯投资57797英镑,到1937年增值506450英镑,在证券业中建立了自己的声誉。此间,凯恩斯每年的平均投资复利收益率为17%,利润虽高,但仍然比不上保守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的业绩。凯恩斯的官方传记作者说,凯恩斯在1937年放弃了投机,原因是他身体欠佳。实际上,那时他的病已经好了,而且身体不错,以致可以在接下来的9年里继续影响经济学和政治的发展。但近年来出版的传记指出,凯恩斯在1937年美国股市上损失惨重,考虑到第二次破产可能会损害他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经济学家的声誉,于是及时退出了投机行列。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书中,凯恩斯谈到了他的投资哲学,我们可以恰当地称之为“选美理论”共有100幅候选美女照片,由公众从中选出4人。然而,人们并不投票给他认为是最美的人,而是选择他认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是最美的人。像许多伟大的金融家一样,凯恩斯在大事上十分大胆,敢于冒险使用大量资金以支持一个论点。但小事上,他非常保守。一次,凯恩斯和一个朋友在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度假,他们让一群当地小孩为他们擦皮鞋。凯恩斯付的钱太少,气得小孩们向他们扔石头。他的朋友建议他多给点钱了事,而凯恩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经济学家,回答道:“我不会贬抑货币的价值。”
凯恩斯经济学的价格理论
传统经济学的价格理论指出,货币数量的增加量是价格水平的决定因素,货币数量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价格水平。而凯恩斯的价格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对价格水平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是直接影响利率水平。凯恩斯指出,货币数量增加和价格水平之间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情况:(a)当货币数量增加时,只要存在失业价格就不会受任何影响。(b)当货币数量增加后,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变小,另一些商品和劳务的供给弹性仍然很大,这时增加产量就会遇到一系列“瓶颈”现象。(c)当充分就业这一最后临界点已经达到时,增加货币供给就会直接影响货币工资和价格。在长期内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凯恩斯认为,这不是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历史结论问题。
凯恩斯经济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凯恩斯主义的核心内容: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和就业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私人投资和消费不足而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主义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其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以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扩展内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产生于80年代,其政策主张兴盛于90年代。其代表人物多为美国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坚持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但是,却也吸收了理性预期学派的理性预期的观点和“预期到的宏观经济政策无效”的观点。新凯恩斯主义并不只是是坚持传统凯恩斯主义短期需求管理的主张,还特别强调供给学派从供给方面调节经济的思路,主张从长期着手、从供给方面着手去考虑经济政策。参考来源:凯恩斯主义百度百科
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政治经济学)因...
私人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在没有出售(交换)之前,不能叫商品。而小商品生产者生产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卖出去获利。如果卖不出去,也就是教科书说的---如果交换不成功,就无法实现商品的价值,生产者就无法收回投资,也就无法继续进行生产。只有把产品卖出去,才说明你生产的产品被别人(社会)承认,既然社会认可了你的劳动(私人劳动)产品,它自然被看做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你也可以获得产品相应的价值,你生产的目的也达到了。因此,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直接决定小生产者的命运,故,在多种矛盾中,它是基本矛盾。用教材的语言就是::⑴在简单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两重属性。劳动的社会性要求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符合社会的需求,而劳动的私人性又往往使商品不能符合社会的需求,从而导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发生矛盾。 ⑵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因为: 第一,这一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这些矛盾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第二,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第三,这一矛盾决定着私有制下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政治经济学-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三对矛盾是:商品的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私有制商品经济中劳动的两重社会性即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其中,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劳动的二重社会性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应重点掌握的。 此外,这里还研究了商品的价值量,它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复杂劳动是多倍的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你的问题都是在问这个,第2题的两对矛盾说的也是这个问题
政治经济学 年利润率怎么算?
年利润率的计算公式为:年利润率=一年的利润÷一年的成本×100%,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对企业发生利润进行的分析,要分析企业的销售利润摩、成本利润率、产值利润率和资金利润率,将实际利润率与计划利润率比较,说明利润率指标的完成情况。将本企业利润率与同类企业比,找出利润率水平的差距,井查找原因。扩展资料:计算平均利润率不能靠流行的西方经济学,因为流行的西方经济学里讲,均衡时厂商的最大化利润等于零。既然最大化利润等于零,利润率肯定只能等于零。所以,计算平均利润率的依据,只能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定律。剩余价值定律是理论演绎的出发点,它本身不能由理论证明,它是用来证明其它命题的。剩余价值定律的真理性将由经济实践来检验。由于折旧为投资的收回,因此各年的投资额呈递减趋势。年平均投资为各年平均投资额的平均数。即计算各年的平均投资额(年初、年末数的平均),再计算项目寿命周期内的平均投资额。如果固定资产无残值,则年平均投资额就等于总投资额的1/2。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平均利润率
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
经济学就业方向如下:经济学专业就业方向:可分为咨询行业,证券行业,媒体行业等。一般情况下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在就业前获得一些证书,就业面会变得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级,待遇也更好。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门类的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等。1、经济预测、分析人员此职位各个行业中都有,但一般只有跨国公司、大中型企业和政府经济决策部门、公共研究机构才会设置。主要负责各种市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该岗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2、对外贸易人员将“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销售给国外客户;为国内客户寻找国外货源;组织国际贸易货物物流等。有相当一部分外贸人员在经验成熟后,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外贸公司。3、市场营销人员对于以技术为背景的行业里面,例如电讯、软件等,销售的需求仍然会持续走高。即使在非技术领域,销售职位也一直是市场需求最旺盛的职位类别之一,而这个职位对专业的要求并不是非常高。一些跨国公司的销售培训生中常能见到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当然,这个岗位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4、管理职位研究生与本科生不一样,大多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都参与了一些社会实践,拥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所以正式进入社会时,也能谋得一些管理职位,例如生产管理、行政管理、人事管理、金融管理等。5、基金经理其中,随着更多的基金项目和基金管理公司的产生,社会将需要众多的基金管理人才,基金经理就是这一行当中的高层次人才,其职责大致可分为:负责某项基金的筹措;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负责基金的上市和上市后的监控。目前这方面的人才十分紧缺,其职业的前景看好。
经济学上边际效用随着消费者都增加而?
边际效用随着消费数量的增加而减少。 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单位所增加的额外满足程度。边际的含义是额外增量。在边际效用中,自变量是某物品的消费量,而因变量则是满足程度或效用。消费量额外变动所引起的效用的变动即为边际效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随着消费某种商品数量的不断增加,消费者从中得到的总效用是在增加的,但是以递减的速度增加的,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当商品消费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总效用达到最大值,边际效用为零,如果继续增加消费,总效用不但不会增加,反而会逐渐减少,此时边际效用变为负数。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定理: 需求量和价格成反方向变化。因为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取得效用,对边际效用大的商品,消费者就愿意支付较高价格,即消费者购买商品支付价格以边际效用为标准。按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购买商品越多,边际效用越小,商品价格越低;反之,购买商品越少,边际效用越大,商品价格越高。因此,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就是需求定理。
西方经济学简答题1什么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当一个人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时,随着所消费的该物品的数量增加,其总效用(total utility)虽然相应增加,但物品的边际效用(marginal utility, 即每消费一个单位的该物品,其所带来的效用的增加量)有递减的趋势。 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即总效用的增量。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物品消费量的增加,他从该物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称为边际效用。
谁能解释一下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谁能解释一下西方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008 读书笔记 | 经济学原理:边际递减效应
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 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 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若边际效用仍为正,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 一般而言,消费者偏好某物而未能获得,或拥有数量不够大时,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大增(边际效用增加);但拥有数量足够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其满足感增加幅度逐渐平缓(边际效用递减);拥有数量太多时,再增加消费量则反而感觉厌恶(边际效用减为负且继续递减,累积之总效用因此,亦减少)。在正常状况下,消费者拥有足够数量而边际效用递减后,会将有限资源配置转移以满足其他欲望,不至于消费同一商品过量到感觉厌恶。 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 边际产量 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 边际产量 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边际效用 或者 边际收益 ,指的是消费者从一单位新增商品或服务中得到的效用(满意度或收益)。在一定时间内,每增加一单位消费量所能增加的效用单位,亦即多消费该商品一单位所增加的满足感幅度。这个概念是从19世纪的 经济学家 们解决价格的基本经济意义发展而来。 奥地利学派 的 弗里德里希·冯·维塞尔 定义了这个术语。 奥地利经济学家 奥尔根·冯·庞巴维克 对于边际价值理论给了一个很精彩的描述,经常被 经济学 教科书所引用,简单地翻译为: 一个农民开拓者拥有五大袋的谷物,不能卖掉,也买不来更多。他有五个可能的用途:做主食,长力气,喂养小鸡来改善伙食,酿造威士忌和喂养鹦鹉娱乐。然而他丢了一袋谷物,他不会减少每一个用途的量,而是让鹦鹉少吃点,因为它相比其他的用途带来的效用小,换句话说,这就是边际。正是基于边际,人们做出 经济决策 ,而不是其他的什么美妙东西。 边际效用递减指每一新增的货物的边际效用要低于其一个的。例如每一块新增面包的效用给拥有很少面包的人来说很大,当他拥有的面包很多时,效用就小了。 边际效用递减是 经济学 中的基本假设,但并不总是要这么假设,这取决于 无差异曲线 的 凸度 。 MU =ΔU/ΔQ = dU/dQ =效用变动量/消费变动量 边际效用是每一单位消费量的效用变动幅度,而总效用为每一单位边际效用之总和。因此,在图形上,边际效用是总效用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效用函数为总效用函数的一阶导数(一次微分)。 上升,消费者才愿意再增加消费商品X。如此由边际效用递减曲线导出负斜率的需求线,线上每一点代表每一需求量,对应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当消费者实际支付的价格P*低于其愿意支付的价格,亦即消费(购买)商品所获得的效用,大于持有货币的边际效用,因此,产生消费者剩余(consumer"s surplus;CS)。 经济学家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1798年)的一个主要依据便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他认为,随着人口的膨胀,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地球上有限的土地将无法提供足够的 食物 。最终劳动的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下降,但又有更多的人需要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幸运的是,人类的历史没有按马尔萨斯所说的状况发展(尽管他正确地指出了“劳动边际报酬”递减)。 20世纪,劳动技术改变了许多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平均产出因而上升。这些进步包括高产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 收割机械 。在二战结束后,世界上总的食物生产的增幅总是或多或少的高于同期人口的增长。 粮食产量增长的源泉之一就是农用土地的增加。例如:1961—1975年,在非洲, 农业用地 所占的百分比从32%上升到33.3%,拉丁美洲则从19.6%上升到22.4%,在远东地区,该比值则从21.9%上升到22.6%,但同时,北美的农业用地则从26.1%降至25.5%,西欧由46.3%降至43.7%。显然,粮食产量的增加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的改进,而不是农业用地的增加。 在一些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饥荒仍是个严重的问题,劳动生产率低下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虽然其他一些国家存在着农业剩余,但由于食物从生产率高的地区向生产率低的地区的再分配的困难和生产率低地区收入亦低的缘故,饥荒仍威胁着部分人群。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则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所获得的 边际效用 还是有可能呈现负值,以吃饭的数量为例,当吃饭超过某一数量时,消费者会吃不消,此时再多吃饭反而成为类似处罚的效果,消费者再多吃的结果将导致负的 边际效用 。 但是实际上当假设有理性的消费者追求 总效用 最大的行为时,当 边际效用 降低到0的时候,消费者将不再增加 消费量 。 另外,以消费者所能获得的货币为例,金钱是多多益善的,亦即当货数量持续增加时, 边际效用 有可能递减,但并不会下降到「负值」,而是当递减到某一效用水平之后,其再递减的程度几近于0,故使货币的 边际效用 呈现类似不变的常数,故在简化分析的考虑下,亦可假设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 边际收益递减原理,在生产、生活、科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中的例子可以说是随处可见,枚不胜举。 在生活中,比如谈对象,当谈第一个对象的时候,印象往往是最深刻的,谈第二个对象印象就没有第一个那么深刻,第三个没有第二个深刻,依次类推。在这里,感情的效应值随着你所谈朋友数量的增加而在减少,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对初恋那么难忘那么刻骨铭心的原因。尽管第一次谈的对象,不一定是最合适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但却是最难忘的。因为第一次,感情难忘值是最高的。再比如,有一个地方很好玩,是旅游的好去处,如果你第一次去,就觉得很新鲜新奇,玩得很痛快,觉得收获也不小,但如果去的次数多了,就不觉得新奇好玩了。由此我们还可以明白:为什么我们对身边经常看到的一些事物常常会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因为你看见它的次数多了,对它的注意力就减弱了,最后就目中无物,没有一点印象了。这其实也是你的注意力在随着所见次数的增加而在衰减。 在生产中,边际效应递减的例子也不少。比如,在农田里撒化肥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当你向一亩农田里撒第一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最多,撒第二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没有第一个 100公斤化肥增加的产量多,撒第三个100公斤化肥的时候增加的产量就更少甚至减产,也就是说,随着所撒化肥的增加,增产效应越来越低。在科学研究中,如心理学,研究人的记忆规律,发现遗忘率是随着人 记忆 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记忆的次数越多,遗忘的可能性就很少,非常符合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社会管理中,一个政策出台以后,刚开始往往管理或者规范效应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政策的功能就越来越小了,越来越不适宜社会管理的需要了,也就是说政策的 管理规范 制约或者引导效应在不断减弱,这就是为什么宪法法规法规部门章程等每隔一段时间要进行调整和更新的主要原因。总之,只要你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很多边际效应递减的例子,其中隐藏在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的,但外部都呈现出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边际效应在递减。掌握这个规律,对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工具。
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内容是: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开始增加消费量时,边际效用会增加,即总效用增加幅度大,但累积到相当消费量后,随消费量增加而边际效用会逐渐减少;若边际效用仍为正,表示总效用持续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平缓;消费量累积到饱和,边际效用递减至0时,表示总效用不会再累积增加,此时总效用达到最大;若边际效用减为负,表示总效用亦会逐渐减少。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体现的是生产要素与收益之间的反向关系。边际效用递减法则(The law of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也称边际效益递减法则、边际贡献递减) ,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指在一个以资源作为投入的企业,单位资源投入对产品产出的效用是不断递减的,换句话,就是虽然其产出总量是递增的,但是其二阶导数为负,使得其增长速度不断变慢,使得其最终趋于峰值,并有可能衰退,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称之边际效用递减法则。也叫做戈森第一法则。边际效用递减原理通俗的说法是:开始的时候,收益值很高,越到后来,收益值就越少。用数学语言表达: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y随x的变化而变化,随着x值的增加,y的值也在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在不断减小。这就是著名的边际效用递减原理。
学点经济学 | 边际效用递减
关于边际效应递减最简单的解释是饿的时候吃馒头,第一个馒头的效用最大,以后第二个、第三个逐渐递减,直到边际效用为零(饱了),甚至为负(撑了、吐了)。但是总体的饱感是随着每一个馒头增加而增加的。 这里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 边际效用递减在生理学上的解释是,人脑神经元对等量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强度随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递减(韦伯定律)。 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作为一个规律存在,是有前提条件的,它至少包括: 我们日常有些生活体验看上去是违背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比如喝酒时,有个开始平静后来喝high的过程,喝high时或者微醺时的一杯酒带来的满足感好像是大于第一杯酒的。听歌曲也是,有些歌曲不是第一遍就觉得好听,需要多听几遍才达到最佳体验。还有些重口味的食物,比如臭豆腐、黄泥螺、奶酪等,开始吃的时候会觉得难吃,时间长了反而慢慢喜欢上了。 其实严格按照上述前提条件的话,是没有反例的,边际效用递减是经济学最基本的规律之一。所谓的反例都是违反了以上前提,我们看看下面的例子。 -- 最典型的案例是吸毒。吸毒者有一阶段会出现上瘾现象,表现的好像是边际效用递增。实际情况是,吸毒上瘾是消费者偏好变化了,在上瘾之前,消费者吸毒一定是边际效用递减的。从不上瘾到上瘾的过程,表现的像是递增,但原因是消费者偏好改变了,表现在数学上就是消费函数变成了另外一根曲线。在新的曲线上,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所有上瘾的行为,都是发生了偏好改变 ,不是同一根曲线了。 -- 喝酒喝到high、微醺,也是消费者偏好发生了变化。听音乐、吃臭豆腐,从不喜欢到喜欢,都是偏好发生了改变。但是在新的偏好上,仍然是边际效用递减的。 -- 医生说要吃三颗抗生素,第一颗和第二颗效果没有,甚至还有可能让细菌产生抗药性 ,但是第三颗起作用了。这是混淆了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第三颗的药效是建立在前两颗的基础上的。 -- 集邮、收藏品领域里,有些情况是把限量的东西全部收集齐的效用比没收集齐大,这个也是混淆了边际和总效用。快到收集齐时带来的更大的满足感,是由于总效用而非边际效用带来的。 -- 网络的效应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这个的确是边际效用递增的,但是这不是消费者,属于生产者。 -- 最具迷惑性的是金钱,总感觉越有钱越贪婪,没有谁会嫌钱少的,再大的富翁也没有停止赚钱。其实金钱的边际效用也是递减的,你赚到的第一个1万块和第5个、第10个1万块,效用肯定是递减的。但是金钱的特点是它的边际效用不会变成零,始终为正。这样在金钱多到一定程度以后,边际效用近似于不变了。 企业经营者熟练掌握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可以更好的制定经营策略,提高企业竞争力。 最常见的是买的越多折扣越大,甚至会有麦当劳可乐免费续杯的销售手段(美国)。 但是反过来想,既然是边际递减的,那同样的产品的销量也是趋势递减的,企业为了实现收入增长的目的,就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避免边际效用递减。比如,制造新的流行时尚,耐克、阿迪达斯的管用伎俩。没有时尚元素的话,每双运动鞋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而且运动鞋的质量都不错,还挺耐穿,谁买新的呢?制造时尚。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新运动鞋时,其消费偏好已经发生改变了,不再是原来的边际效用了。 创新和不断推新品的策略。这个在手机、相机类的电子消费品行业最为常见。如果没有不断的创新和新品,消费者的换机意愿就会因为边际效用递减而降低。企业必须不断的推陈出新,让消费者感觉每次购买的新品和之前的都差距巨大(其实不一定)。这个策略用到极端就是微创新 ,类似当年的诺基亚,换个壳子和颜色都说是新品。只能说这个策略本身也是边际效用递减的。 多品牌战略也是为了对抗消费者的边际效用递减,增加总收入。比如宝洁、斯沃琪手表 、路易威登等企业,旗下都有众多的子品牌,避免了消费者连续消费单一品牌带来的递减效用。 边际效用递减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规律之一,这也意味着需求曲线是永远向下的,同样的商品,需求增加时,价格一定是下降的,两者背后的逻辑是一样的。价格上涨,需求反而增加,比如从普通背包到LV,这个其实是消费函数发生了变化。 不过边际效用在经济学上更大的意义,是它很好的解释了消费者均衡的问题 ,符合我们的日常感知。 我们实际的生活经验是,虽然我们有不同的偏好,但结果却是我们的总体消费是相当分散的。比如你喜欢排骨超过蔬菜,但你不可能顿顿都吃排骨,不吃其它的。就总效用来讲,排骨对你来说超过蔬菜,但是随着边际效用递减,会有一个时刻 ,排骨和边际效用和蔬菜是一样的,甚至蔬菜更大。你喜欢周杰伦超过王力宏,但是你也不会一直只听周杰伦,不听其它音乐。如果周末只有2个小时的空闲 ,可能你会首选看场电影,但实际上,你不可能每个周末的每个两小时都去看电影,你也会用来逛街或者看书。 虽然我们对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偏好,但是我们的决策都是在边际上做的,由于边际效用递减,实际上最后大家都会变得“差不多”。注意,这里的差不多,不是指偏好差不多,而是指在边际意义上的效用差不多 -- 连着看了两场电影了,再看一场感觉和逛逛商场差不多了;听了一晚上周杰伦了,明天改听王力宏吧。消费者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时间和偏好,形成一个多样化的消费组合。 设想一下,假设没有边际效用递减,那你就会顿顿吃排骨 ,周末整天看电影,而这明显不符合我们的实际情况。 阿曼阿尔钦(Armen Albert Alchian,1914-2013)提出过一个观点: 理性假设与演进观点在解释经济行为时是等价的 。他的论文《不确定性、进化与经济理论》据说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次数最多的十篇经济学论文之一,阿尔钦在文中指出市场经济本身提供了一种选择“适者”和淘汰“不适者”的机制。经济学家所做的研究是基于理性假设的,现实世界里的消费者或者企业有时是非理性的,但是由于市场的演进作用,经过淘汰剩下来的都符合基于理性假设的结论 。 我们把脑洞开的再大一点,用经济学的观点去看看生物界的进化情况 。 假如有一群生物 ,他们的口味是边际效用递增的,那么他们就会一直吃一种食物直到上瘾为止,比如这样的狮子只吃羚羊,不吃斑马和野牛。那会怎么样呢?按照演进理论,这个物种是注定要灭亡的,因为变化的外部环境会带来食物结构的改变。换言之,进化的结果是,边际效用递减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 再推演一下,由于外部环境是随机不断变化的,这些存活下来的边际效用递减的生物还得具备某种灵活性,某种好奇心,不断的去尝试新鲜的食物,增加自己的抗风险能力。而正因为边际效用递减,所以在边际上,新的食物更容易替代老的食物。结果是,充满好奇心的生物更容易存活下来,而这种好奇心,在我们人类身上,最终演化出了创造力。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由于我们吃第二个、第三个馒头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我们同时还喜欢吃苹果,并发明了苹果手机。参考:汪丁丁教授的相关文章。
工程经济学中“现值系数”是什么意思
现值系数一般指复利现值系数。说到复利现值系数就要先说复利现值,什么是复利现值呢?就是指未来一定时间的特定资金按复利计算的现在价值,或者说是为取得将来一定复利现值系数本利和现在所需要的本金。 例如,设现有本金P,年利率为i,在这个利率下,复利n年后本利和为F=P*(1+i)^n;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如果要在n年后获得大小为F的本利和,需要现在就投入本金P=F*1/(1+i)^n,其中1/(1+i)^n就是现值系数,即把未来某一金额按给定的利率和期限折算到现在的系数。在财务管理中,现值系数一般记作(P/F,i,n).其中i是利率(折现率),n是年数。根据这两个条件就可以通过查表的方式找到对应的复利现值系数了。
经济学在职博士报考条件有哪些
现在有不少院校除了招收在职硕士,也都相继开始招收在职博士,研涂宝小编认为其中热门的专业之一就是经济学在职博士。下面介绍:报考经济学在职博士需要满足什么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在职研究生:该校招收产业经济学专业行业分析等方向的在职博士,报考条件为拥有硕士学位或具备研究生同等学力,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取得一定科研成果;只拥有学士学位者需由其上级主管单位开具推荐信,情况优秀者可酌情录取;品行良好身体健康;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四川大学在职研究生:该校招收经济学方向在职博士,需要满足的条件有:获得非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的在职人员;获得硕士学位满一年到两年的在职人员;工作单位重点培养的当年毕业硕士生;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的副处级以上公务人员。还招收与金融行业相关企业的管理层领导;各大中型高层决策者;有课程进修班、总裁班等在职课程班已结业的人员。在相关专业工作6年以上的同等学历者可以报考,前提是有学位,但是只能参加双证考试。北京大学在职研究生:该校招收经济学方向在职博士,招收条件为硕士学位或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学习费用是十二万,学习期限是两年,想要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和整体素养的社会在职人士也可以报名参加。以上是部分招生院校的招收条件,报考时要根据各院校的不同条件酌情报考
在职人员怎样报读经济学在职博士
在职人员报考经济学博士需要做哪些准备想要在职读博士的人员是需要学习和考试的,因此复习时至关重要的,需要考生在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复习,考生学习时也要有侧重点,这样才能提高通过率。考生备考期间也要了解院校考试内容,要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同时集中时间看文献也是很重要的,文献是我们在进行该教育写论文作答辩的重要基础,看文献的也要抓住重点和集中精力,如把时间安排的越分散,浪费时间越多。而集中时间看更容易产生关联性,形成整体印象,从而也会提高的阐述能力。在职博士报考条件是什么第一,需要申请人获得硕士学位后工作五年以上。在这当中,还需要在职人员有相关的科研成果,譬如说在职人员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等等,才能够获得学术深造的机会。第二,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在职人员在规定期限内应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相关的材料。譬如说在职博士生的硕士学位证书;最后学历证明;达到申请学校对博士生研究生要求的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等等的。第三,还需要有相关的介绍信。也就是说在职人员进修的时候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最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这样的话被在职博士生项目录取的几率才会大一些的。
第一章 经济学基础
仅自留学习。 1、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2、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在各种不同的用途中对稀缺的资源进行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欲望和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3、经济学的第一个核心思想是资源的稀缺性,第二个核心思想是效率。 经济活动最重要的就是最有效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 4、微观经济学: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 理解四点: (1)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最基本单位是居民户与厂商。 (2)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资源配置。 (3)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4)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法。 5、微观经济学的内容: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微观经济政策。 6、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国民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 理解四点: (1)研究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 (2)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3)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4)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法。 6、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 7、需求:经济学所指的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有能力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经济学家所关心的不仅仅是人们所想要的,而是在他们的收入所限定的支出和各种商品价格已知的条件下所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是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8、影响需求的因素: (1)该商品的价格:商品价格是影响商品需求数量的最主要因素。价格与需求量负相关关系。 (2)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收入与商品需求量是正相关的。较高的收入代表了较高的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 (3)相关商品的价格:相关商品中,有两类商品的价格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影响最大。一是互补品,比如汽车和汽油;一是替代品,比如鸡肉和鱼肉。 (4)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如预期商品未来的价格上升,就会增加现在对商品的需求。 (5)消费者的偏好:除了与消费者的个人爱好和个性有关,还和整个社会风俗、习惯和时尚有关。 (6)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变动:人口数量的多寡决定着市场规模的大小,从而对商品的需求产生影响。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影响需求的构成,从而影响某些商品的需求。(中国正步入老龄化。) (7)商品的市场饱和程度:对于耐用品具有重要意义。 (8)其他特殊因素:如政府的消费政策、历史传统、地理气候、经济开放程度等。 9、供给: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出售的商品的数量。供给同样是生产意愿与生产能力的统一。 10、影响供给的因素: (1)该商品的价格: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是正相关的。 价格与供给量之间的这种关系被称为供给规律: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一种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价格下降,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减少。 (2)生产成本:在商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成本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少,随着成本上升,企业会削减生产,供给就会减少。 (3)生产技术水平:在一般情况下,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企业会提供更多的产品。 (4)其他相关商品的价格:比如同品牌同类商品或联合供给商品(当生产一种商品时,另一种商品也同时生产出来)。 (5)企业对未来的预期 (6)其他因素:气候条件、政府的政策。 影响供给的因素要比影响需求的因素复杂得多。 11、供给定理:基本内容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本身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商品本身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12、均衡价格:在市场上,由于供给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场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 均衡价格是相对于一定的交易量,供求双方都能够接受的交易价格;是消费者为购买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支付的价格与生产者为提供一定商品量所愿意接受的供给价格一致的价格。 均衡价格由市场自发地形成:供过于求,价格下降;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求均衡,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形成。 13、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4、价值悖论:许多生活必需品的使用价值很高,市场价值(价格)却很低,而许多奢侈品的使用价值很低,但市场价格很高。 供求决定价格,而不是价值决定价格。 15、效用:是指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的满足程度。效用是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客观用途。 16、边际效用:是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或拥有量所得到的追加的满足。 17、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当消费者消费某一物品的总数量越来越多时,其新增加的最后一单位物品的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增加(即边际效用)通常会呈现越来越少的现象(递减)。 18、影响消费者均衡的有: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物品的价格。 19、消费者剩余=买者的评价-买者的实际支付。 20、市场是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21、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交换关系,形式上表现为物与物的交换,实质上体现着交换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因而反映一定的社会关系。 22、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游戏或者博弈)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学科。 23、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24、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 罗伯特·莫顿将“马太效应”归纳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成功和进步。 25、帕累托法则:又称为80/20法则、二八法则、帕累托定律、最省力法则或不平衡原则、犹太法则。 80/20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准。一个典型的模式表明,80%的产出源自20%的投入;80%的结论源自20%的起因;80%的收货源自20%的努力。 26、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并且提出了种种解决的办法。 信息和资本、土地一样,是一种需要进行经济核算的生产要素。在商品经济中,信息主要反映在价格上,价格信息时经济信息的中心,其他信息都是为价格信息服务的。 27、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这一指数被认为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 28、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 29、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 30、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的统计得出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称之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CPI的作用: (1)反映通货膨胀;(2)反映通货膨胀状况;(3)反映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 31、基尼系数:用于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经济学家们通常用基尼系数来表现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富分配状况。 32、PDI: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个人在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收入总和,由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个人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得到。 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个人可支配收入构成实际购买力。 33、幸福指数: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 在主观幸福感与社会心理体系诸多因素和层面之间的密切联系中,以下几点是十分独特而重要的。 心理参照系;成就动机程度;本体安全感。 34、宏观调控:是政府对国民经济总体的管理,是一个国家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经济职能。 主要表现在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发挥调控作用。 主要手段有:法律手段与经济政策;计划指导;行政手段。 35、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36、经济周期有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存在着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现象。 37、国际贸易是商品、服务和生产要素的国际转移。 汇率有两种不同的标价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系统地记载了在一定时期内经济主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交易。大部分交易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无论是国际贸易顺差还是逆差,过大都不利于一国经济的发展。 38、消费具有消费需要、消费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方式、消费心理、消费者行为等相关问题。
经济法基础和经济学基础是不是一样
不一样。经济法基础讲的是和经济相关的法律制度,经济学基础讲的是经济的基本理论。
中国大学经济学有哪些学校不错啊?
排名 校名 1 中国人民大学 2 上海财经大学 3 复旦大学 4 南开大学 5 厦门大学 6 武汉大学 7 北京大学 8 南京大学 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10 浙江大学 11 西南财经大学 12 西安交通大学 13 东北财经大学 14 吉林大学 15 西北大学 16 中山大学 17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18 四川大学 19 湖南大学 20 华中科技大学 21 江西财经大学 22 中央财经大学 23 天津财经学院 24 暨南大学 25 安徽财贸学院 26 山东大学 27 清华大学 28 华东师范大学 29 山西财经大学 30 兰州大学 31 河北经贸大学 32 北京师范大学 33 云南大学 34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35 辽宁大学 36 苏州大学 37 东南大学 38 山东经济学院 39 北京工商大学 40 福州大学 41 湘潭大学 42 浙江财经学院 43 安徽大学 44 重庆大学 45 东北师范大学 46 杭州商学院 47 北方交通大学 48 河海大学 49 华南师范大学 50 福建师范大学 51 上海大学 52 陕西师范大学 53 广西大学 54 河北大学 55 兰州商学院 56 长春税务学院 57 黑龙江大学 58 郑州大学 59 广东商学院 60 湖北大学 61 深圳大学 62 山东财政学院 63 华中师范大学 64 云南财贸学院 65 河南财经学院 66 南京经济学院 67 武汉理工大学 68 湖南师范大学 69 河南大学 70 新疆大学 71 南昌大学 72 扬州大学 73 电子科技大学 74 哈尔滨商业大学 75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76 中国农业大学 77 内蒙古大学 78 合肥工业大学 79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80 青岛大学 81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82 重庆商学院 83 西安财经学院 84 中南民族学院 8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86 青岛海洋大学 87 西南师范大学 88 宁波大学 89 山西大学 90 中国地质大学 91 上海交通大学 92 河南师范大学 93 华侨大学 94 安徽工业大学 95 天津商学院 96 北京物资学院 97 哈尔滨工业大学 98 海南大学 99 河北农业大学 100 南京理工大学 101 聊城师范学院 102 汕头大学 103 中央民族大学 104 南京农业大学 105 华东交通大学 106 东北大学 107 华南理工大学 108 南京师范大学 109 云南民族学院 110 华东政法学院 111 南京审计学院 112 山西师范大学 113 西南交通大学 114 集美大学 115 河北师范大学 116 新疆财经学院 117 宁夏大学 118 湖南商学院 119 福建农林大学 120 哈尔滨理工大学 121 烟台大学 122 外交学院 123 大连民族学院 124 嘉兴学院 125 西北政法学院 126 哈尔滨师范大学 127 广东工业大学 128 上海师范大学 129 同济大学 130 天津师范大学 131 广西师范大学 132 东华大学 133 华南农业大学 134 北京工业大学 135 重庆工学院 136 中南大学 137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138 山东工程学院 139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140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 141 湖南农业大学 142 五邑大学 143 西南农业大学 14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45 昆明理工大学 146 北京理工大学 147 湘潭工学院 148 石油大学 149 长沙电力学院 150 云南农业大学 151 华东理工大学 152 兰州铁道学院 153 江西师范大学 15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55 石家庄经济学院 156 西北民族学院 157 浙江工业大学 158 江苏大学 159 中国矿业大学 160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 161 上海理工大学 162 沈阳大学 163 西安理工大学 164 贵州大学 165 沈阳农业大学 166 安徽农业大学 167 长沙交通学院 168 西南民族学院 169 贵州财经学院 170 太原理工大学 171 大连理工大学 172 湖北工学院 173 内蒙古财经学院 174 哈尔滨工程大学 175 西南政法大学 176 北京联合大学 177 武汉科技大学 178 曲阜师范大学 179 沈阳工业大学 180 西安石油学院 18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82 河北工业大学 183 辽宁工学院 184 上海海运学院 185 安徽师范大学 186 大连海事大学 187 华中农业大学 188 北方工业大学 189 江西农业大学 190 杭州师范学院 191 渝州大学 192 青海民族学院 193 上海外国语大学 194 郑州工程学院 195 四川师范大学 196 岳阳师范学院 197 江南大学 198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99 西藏民族学院 200 南京邮电学院 201 贵州工业大学 202 西北工业大学 203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204 西南科技大学 205 湛江海洋大学 206 河南农业大学 207 南华大学 208 北京邮电大学 209 三峡大学 210 成都体育学院 211 淮阴工学院 21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13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214 浙江工程学院 215 华北工学院 216 四川工业学院 217 佳木斯大学 218 华北电力大学 219 绍兴文理学院 220 华东船舶工业学院 221 北京外国语大学 222 重庆三峡学院 223 徐州师范大学 224 甘肃农业大学 225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26 青海大学 227 延边大学 228 四川师范学院 229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230 浙江林学院 231 北京科技大学 232 北京广播学院 233 太原重型机械学院 234 重庆师范学院 235 鞍山师范学院 236 南通工学院 237 鞍山钢铁学院 238 东北农业大学 239 上海水产大学 240 北京化工大学 241 天津外国语学院 242 沈阳师范学院 243 北京林业大学 244 淮阴师范学院 245 石河子大学 246 抚顺石油学院 247 西安邮电学院 248 洛阳工学院 249 南方冶金学院 250 燕山大学 251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52 山东轻工业学院 253 四川农业大学 254 湖北师范学院 255 吉林化工学院 256 石家庄铁道学院 257 东北林业大学 258 西安工业学院 259 吉林工学院 260 南京工业大学 261 新疆农业大学 262 河北科技大学 263 河北理工学院 264 内蒙古工业大学 265 北京农学院 266 青岛化工学院 267 汉中师范学院 268 内蒙古农业大学 269 天津轻工业学院 270 北京服装学院 271 重庆邮电学院 272 武汉科技学院 273 中国药科大学 274 南京工程学院 275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76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77 长春大学 278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 279 江苏石油化工学院 280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 281 北京信息工程学院 282 沈阳化工学院 283 烟台师范学院 284 沈阳工业学院 28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86 郑州轻工业学院 287 常德师范学院 288 天津工业大学 289 吉首大学 290 沈阳药科大学 291 长安大学 292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293 焦作工学院 294 南京气象学院 295 南京中医药大学 296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 297 首钢工学院 298 西北师范大学 299 孝感学院 300 雁北师范学院 301 仰恩大学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的现任领导
◆董事长:李树峰,男,汉族,1965年9月生,中共党员,1987年毕业于吉林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在职研究生学历,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机械专业研究员职称。现任长春市文教锅炉厂董事、厂长、法定代表人,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董事长。◆校长:张增林,教授职称,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曾历任长春大学校长等职务。先后担任吉林省机械协会副理事长、吉林省专家协会理事、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理事、吉林省发明协会委员。◆党委书记:陈雪莹,教授职称,协助董事长、院长工作,主持党委全面工作,主管人事、劳资、组织工作。分管组织部、宣传部及各系党支部,侧重中层以上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负责联系国经系与马列教研部(思想政治教研部)。◆党委副书记:刘成立,协助院长、书记工作,主管学生工作。分管院团委、学生处、舍务处(学生思想教育)、就业、创业工作、纪检监察处及宣传工作。负责联系会计系。◆常务副院长:刘忠,协助院长日常工作,主管后勤工作。分管总务处、保卫处、舍务处(房屋、设备维修,备品购置)及食堂工作。负责联系财管系。◆副院长:于克林,协助董事长、院长工作,主管学院财务、基建、资产等工作。分管财务处、基建处、资产设备处、采购办及财务审计。负责联系工商系。◆副院长:刘殿斌协助院长工作,主管学院教学全面工作,学科建设、系部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含教学改革和评建工作),分管教务处、督导室、各系;负责协调财经大学与信息经济学院相应教学单位间的联系和教学管理工作。负责联系信息系与外语系。◆副院长、工会主席:田小虎,协助院长工作。主管学院科研工作,招生工作,工会工作;分管科研处、招就办、图书馆、电教中心、工会。负责联系计算机系。
经济学专业介绍
经济学专业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基础,熟悉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比较熟练地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知识面较宽,具有向经济学相关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的专门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l. 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2. 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3. 了解中外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及应用前景; 4. 了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 5. 熟悉党和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 6. 掌握中外经济学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经济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毕业实习,-般安排12周。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 相近专业: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财政学 金融学 国民经济管理 贸易经济 保险 金融工程 信用管理 网络经济学 体育经济 投资学 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 房地产经营与估计 统计学 国际文化贸易 税务 税收 ====推荐图书===高考专业详解与填报指南 开办院校 北京 [比较]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比较]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比较]清华大学 [比较]北京大学 [比较]北京师范大学 [比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比较]中国人民大学 [比较]北京理工大学 [比较]中国地质大学 [比较]北京交通大学 [比较]北京邮电大学 [比较]中国政法大学 [比较]中央民族大学 [比较]中国传媒大学 [比较]北京工商大学 [比较]北京联合大学 [比较]中央财经大学 [比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比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比较]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比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比较]北京物资学院 天津 [比较]南开大学 [比较]天津师范大学 [比较]天津工业大学 [比较]天津财经大学 [比较]天津商学院 [比较]天津外国语学院 上海 [比较]华东大学 [比较]复旦大学 [比较]同济大学 [比较]华东师范大学 [比较]上海大学 [比较]东华大学 [比较]上海财经大学 [比较]上海师范大学 [比较]上海外国语大学 [比较]华东政法学院 [比较]上海海事大学 [比较]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重庆 [比较]重庆大学 [比较]西南师范大学 [比较]西南农业大学 [比较]重庆工商大学 [比较]重庆邮电学院 [比较]重庆师范大学 [比较]重庆工学院 [比较]重庆交通学院 [比较]重庆三峡学院 河北 [比较]华北电力大学(本部) [比较]燕山大学 [比较]河北大学 [比较]河北师范大学 [比较]河北工业大学 [比较]河北农业大学 [比较]河北经贸大学 [比较]河北工程学院 [比较]石家庄经济学院 [比较]廊坊师范学院 河南 [比较]郑州大学 [比较]河南大学 [比较]河南师范大学 [比较]河南农业大学 [比较]河南工业大学 [比较]信阳师范学院 [比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比较]郑州轻工业学院 [比较]河南财经学院 [比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比较]河南中医学院 [比较]商丘师范学院 山东 [比较]山东大学 [比较]石油大学 [比较]中国海洋大学 [比较]青岛大学 [比较]曲阜师范大学 [比较]济南大学 [比较]山东理工大学 [比较]聊城大学 [比较]青岛理工大学 [比较]山东经济学院 [比较]山东财政学院 [比较]山东工商学院 山西 [比较]山西大学 [比较]中北大学 [比较]山西师范大学 [比较]山西财经大学 [比较]太原科技大学 [比较]太原师范学院 安徽 [比较]合肥工业大学 [比较]安徽大学 [比较]安徽师范大学 [比较]安徽农业大学 [比较]安徽工业大学 [比较]安徽财经大学 [比较]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比较]阜阳师范学院 [比较]合肥学院 江西 [比较]南昌大学 [比较]江西师范大学 [比较]江西财经大学 [比较]江西农业大学 [比较]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比较]华东交通大学 [比较]宜春学院 江苏 [比较]南京财经大学 [比较]南京大学 [比较]东南大学 [比较]苏州大学 [比较]河海大学 [比较]江南大学 [比较]中国药科大学 [比较]徐州师范大学 [比较]江苏科技大学 [比较]南京邮电大学 [比较]淮阴师范学院 [比较]南京审计学院 [比较]南京晓庄学院 浙江 [比较]浙江理工大学 [比较]浙江大学 [比较]宁波大学 [比较]浙江工商大学 [比较]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比较]浙江财经学院 [比较]杭州师范学院 [比较]温州大学 [比较]嘉兴学院 [比较]浙江海洋学院 湖北 [比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比较]华中科技大学 [比较]武汉大学 [比较]武汉理工大学 [比较]华中农业大学 [比较]华中师范大学 [比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比较]湖北大学 [比较]长江大学 [比较]三峡大学 [比较]中南民族大学 [比较]湖北师范学院 [比较]武汉体育学院 [比较]孝感学院 [比较]咸宁学院 [比较]湖北经济学院 湖南 [比较]湖南大学 [比较]湖南师范大学 [比较]湘潭大学 [比较]湖南科技大学 [比较]湖南农业大学 [比较]吉首大学 [比较]衡阳师范学院 [比较]湖南商学院 [比较]湖南工程学院 广东 [比较]中山大学 [比较]暨南大学 [比较]华南师范大学 [比较]华南农业大学 [比较]广东工业大学 [比较]汕头大学 [比较]深圳大学 [比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比较]湛江海洋大学 [比较]广东商学院 [比较]广州体育学院 广西 [比较]广西大学 [比较]广西师范大学 [比较]广西工学院 云南 [比较]云南大学 [比较]云南师范大学 [比较]云南民族大学 [比较]云南农业大学 [比较]云南财贸学院 [比较]玉溪师范学院 贵州 [比较]贵州大学 [比较]贵州工业大学 [比较]贵州师范大学 [比较]贵州财经学院 四川 [比较]四川大学 [比较]西南交通大学 [比较]成都理工大学 [比较]四川师范大学 [比较]西南石油大学 [比较]西南科技大学 [比较]西南财经大学 [比较]四川农业大学 [比较]西华大学 [比较]西华师范大学 [比较]西南民族大学 [比较]成都体育学院 陕西 [比较]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程学院 [比较]西安交通大学 [比较]西北大学 [比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比较]陕西师范大学 [比较]西安理工大学 [比较]陕西理工学院 [比较]西安工业学院 [比较]西安财经学院 [比较]西北政法学院 [比较]延安大学 [比较]西安邮电学院 [比较]西安体育学院 [比较]渭南师范学院 青海 [比较]青海大学 [比较]青海师范大学 [比较]青海民族学院 宁夏 [比较]宁夏大学 [比较]西北第二民族学院 黑龙江 [比较]哈尔滨工程大学 [比较]黑龙江大学 [比较]东北林业大学 [比较]哈尔滨师范大学 [比较]哈尔滨理工大学 [比较]哈尔滨商业大学 吉林 [比较]吉林大学 [比较]东北师范大学 [比较]长春理工大学 [比较]延边大学 [比较]长春大学 [比较]长春税务学院 辽宁 [比较]东北大学 [比较]辽宁大学 [比较]东北财经大学 [比较]大连海事大学 [比较]沈阳大学 [比较]沈阳师范大学 [比较]大连民族学院 西藏 [比较]西藏大学 新疆 [比较]新疆大学 [比较]新疆农业大学 [比较]新疆师范大学 [比较]新疆财经学院 内蒙古 [比较]内蒙古大学 [比较]内蒙古农业大学 [比较]内蒙古师范大学 [比较]内蒙古民族大学 [比较]内蒙古财经学院 海南 [比较]海南师范大学 福建 [比较]闽江学院 [比较]厦门大学 [比较]福州大学 [比较]福建师范大学 [比较]集美大学 [比较]漳州师范学院 [比较]仰恩大学 甘肃 [比较]兰州大学 [比较]西北师范大学 [比较]甘肃农业大学 [比较]西北民族大学 [比较]兰州商学院 [比较]天水师范学院 港澳台 [比较]香港科技大学 [比较]香港大学 [比较]香港中文大学 [比较]香港城市大学 [比较]香港浸会大学
长春大学经济学院是几本
二本。长春大学经济学院成立于2001年,前身为长春大学经贸学院经济系,是二本学院。该学院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学院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和金融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考研政治经济学英语单科要求多少分
1、2016考研政治经济学英语单科国家线的要求是:一区45分;二区42分。2、政治经济学属于经济学大类,查看每年的国家线即可了解。3、个别学校如果报考生源好则可能要求单科线高于国家线,所以最好是查看报考学校官网公布的分数线。
江西财经大学虹桥校区的经济学院在北区还是南区,专业怎么样啊!
北区还是南区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奇怪哦,大家上课都是南北区跑的,但是经济学院住在北区,没记错的话都是22栋(最好的宿舍)。关于专业,经济学院不大,专业不多,经济学还不错,但是毕竟不是江财的王牌专业,选择时需考虑自己对将来的打算,考虑考研或是就业方向。但是经院也出学霸,很多大二成功转专业去会计、金融的,也有很多毕业时修完二专的,而且大家研究生考得也不错。
华侨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 数量经济学那个 实力强就业好
华侨大学实力、名气都比江西财经大学好!!至于江西财经大学,我来江西读书前没听说过,他是江西省管理的学校,实力一般般,是个普通2本院校,在网上一查便知,如果非要到江西读书,建议你报考南昌大学、江西理工大学。文、理、工三科江西最强的专业全都在这2所学校!!
微观经济学如何反垄断
问题一:微观经济学 1什么是垄断 2 什么原因会导致垄断3为什么反垄断?4垄断为什么不好5怎么样反垄断? 1、垄断:垄断是指市场只有一个生产者和销售者,且该生产者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没有同类或者相似的商品,同时其他厂商进入市场的难度很大。 2、1、自然垄断,2、 *** 扶持,3,、厂商垄断生产资源 3与4、垄断会拉高整个社会的成本,不利于达到市场均衡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5、1、法律手段,2、市场协调,3政策引导 问题二:微观经济学问题: *** 为什么管制垄断? 因为垄断会降低社会福利,产生无谓损失。 假如一个市场是完全竞争的,消费者可得订一部分好处,生产者也可得到一部分好处,即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两者相加为社会总福利。而在垄断市场中,消费者没有或只得到一点点好处,生产者得到的好处比完全竞争时多一点。但是两者相加的社会总福利小于完全竞争市场。 这个可以作图解释的,就用垄断的那个图。 问题三:垄断造成市场失灵效率损失,怎么用微观经济学政策消除 垄断消除不了,只能尽量减少,教科书说 *** 制定反垄断政策和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这些来降低反垄断,事实是不可能实现的,比如中国国企,大企业垄断, *** 不会管制,反而保护垄断,因为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高额的利润就来自于垄断,如果上层建筑管制垄断,那么势必会损害经济基础的利益,经济基础一定会让上层建筑倒台。简单说,两者是利益共同体,所谓的反垄断法不过是针对排除异己,保护自己的手段而已。 问题四:在微观经济学中名词解释什么叫垄断 经济垄断源于滥用经济力的优势 (包括联合优势 ) ,并且 ,其滥用者应是经营者、或经营者的联合体。实践表明 ,经济力的优势并不必然属于某一个经营者或经营者联合体。相反 ,它可以属于甲经营者 ,也可以属于乙经营者。甚至 ,属于本来并没有经济优势的若干经营者组成的联合体。换言之 ,经济力的优势并非具有永久的独占性。它是在竞争中形成的。问题在于 ,经济力优势的占有者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而采用非竞争的手段 ,不允许他人再与之进行竞争。经济力优势滥用的根本特征 ,是以集中的经济力或联合的经济力支配市场 ,从而有使他人成为经济从属者的可能。 经济垄断所导致的市场准入的限制 ,主要表现为独占进入市场的机会。而一旦出现了经济垄断 ,进入市场的机会就被个别 (或少数 )经营者独占了。经济垄断的行为者不仅不同他人分享进入市场的机会 ,而且也不与其他经营者分享新的进入市场的机会。 国家的合法经济垄断和诸多公用事业经特许在一定范围内的垄断,都需要以行政权来实施并加以保障,这种行政权实施的合法或非法,不可能以法律形式事无巨细地事先予以明定,已为行政和行政权本身的性质和特点使然。任何主体在法律和行政授权范围内实施的市场垄断、特许垄断经营、价格垄断、限制性行为和干预行为等,应属合法、正当的行政垄断;而有关行政垄断是否在合法授权范围之内及其是否对竞争构成损害,则需由反垄断执法机构和法院依法予以认定。 经济垄断则不单是个别主体的、私人的非行政垄断,它也包括国家和国有主体的行政性的经济垄断。从中国的实际情况看,国有主体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无论其是否具有自然垄断或法律特许垄断的性质,抑或完全和私人企业一样参与市场竞争,分割、支配市场,滥用交易实力,采取不公正交易方法等“经济性”垄断行为,都不是西方国家所谓的私人垄断,多有“行政”在背后支持。 问题五:微观经济学是怎样考试的? 微观经济学要学好才能考好!!我就讲些方法吧: 1:其实不管你学什么,都要讲究一个方法,这个方法是唯一的,每个人都不同。你可以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法去学习,如听音乐。。 最后祝你学习进步,有个好成绩 2:西方经济学属于纯理论性的学科,它所包括的知识也基本上是比较模式化的,也就是说,相对于政治经济学它联系实际的东西比较少,能与实际联系起来的地方主要是宏观部分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部分等章节。另外,西方经济学中理论模型很多,要引起注意。下面具体谈几点: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图形。可以发现,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的图形贯穿起来的,几乎每一章、每一节都有图形,而且,要想阐述一个原理,没有图形配合是做不到的。因此,在复习时,我把每一个图形都画在一个本子上,图形旁边还加注上有关图形的解释和说明,以及图形所代表的政策含义。总结在一起以后,就可以常常拿出来看一看了,仔仔细细地看懂每一个图,并且牢记。许多题目即使没有要求画出图形也可以利用图形帮助解答的。 其次,重要的概念要进行理解记忆。一般的专业课考试中都有名词解释,按常理说这属于基础题,是给你分得的,所以不能丢分。对这些重要概念,不需要一字不差地背出来,还是要首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可以用自己的话说的。 最后,知识的掌握要系统化。这一点也尤其重要。因为西方经济学中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学派,不同学派的理论模型、观点、政策主张都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很可能会出题让你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所以在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去联想记忆,看到一个学派的因素分析时,要回想一下其他哪个学派也在这一领域有分析,异同点在哪里。比如,消费理论就包括凯恩斯、弗里德曼、莫迪利亚尼等,货币需求理论包括货币数量说、货币交易说、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等,厂商理论中包括四种厂商类型,它们之间的需求供给曲线、均衡状态、均衡条件以及效率的比较等。从而我们能够看出,这些理论之间的相关性是很大的,因此,在复习的时候,你也要体现出这一方面的偏向。你可以把这些相关联的知识点也都总结在一个本子上,总结的过程也就是你去理解、系统掌握它的过程。 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关于西方经济学的复习和考试一般应该注意:(1)准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并能比较灵活的运用。一些基本概念不是死记硬背能解决的,必须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加以理解,并且不能求大概。在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就可以根据基本概念来串联相关的知识和内容。比如说需求变动和需求量变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需求的弹性和需求曲线的斜率也不相同,但很多人可能会混淆,因而理解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涵义是必要的。再如,从需求量变动就应该能想到需求曲线背后消费者行为理论。而从需求弹性就要能分析不同需求弹性对厂商受益的影响。不仅是这样,还要能将这个专业所要考的课程能联系起来,如由需求曲线的变动和供给曲线的变动能分析利率决定理论,等等。因而只有通过比较和联想,才能真正地学好西方经济学并能在其他课程中灵活运用,以减轻学习的负担。(2)要对整个知识框架进行掌握。对于这一点来说,就是要在脑海中随时可以浮现出这门课程的全貌,而不是支零破碎的,或者很多知识只有当别人提醒时才能回忆起来。把握好整个知识的逻辑结构就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和盲点。以微观经济学为例,对于微观经济学,应该知道整个内容就是论证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原理,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的直接目的,而一般均衡就需要各个市场的均衡。从而微观经济学就花大力气论证了产品市场的均衡和要素市场的均衡。产品市场的均衡就是均衡价格理论,而......>> 问题六:用经济学解释 *** 怎样解决垄断问题 1、制定和实施反垄断法。 2、限制可能会形成垄断的并购。 3、对已形成垄断的企业进行拆分。4、限制企业之间各种共谋、托拉斯、价格联盟等行为。 问题七:(微观经济学)为什么说垄断是无效率的? *** 对垄断应采取什么措施? 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社会致富之道的学问,其任务就是如何合理地配置人、财、物等各种资源,以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要合理地安排并使用各种资源,就必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效率的含义多种多样,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效率是指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即使社会有限的资源得以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可以说,经济学就是要解决如何配置资源、提高效率、促进发展的问题。 配置资源的基本手段或者说最常见的手段有两种,即计划和市场,前者是通过国家有意识、自觉地对资源进行配置,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而后者是由市场自发地调节资源配置。当然,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以市场调节为主,在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以计划手段对经济进行干预。 以市场手段来调节资源配置,其实就是利用市场的三大机制即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来引导生产者、经营者调整和安排生产活动,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市场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手段,不过这也是有条件的,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前提条件,比如说必须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比如说市场要及时、灵活、准确地反映价格的涨落、供求的变化,要保证充分的竞争。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市场秩序,如果市场价格信号的传递和供求信息的传递不是及时、准确的,而是失真、扭曲的,如果市场不是充分竞争的,那么市场对资源配置就不能充分地发挥调节作用,导致市场调节的无效率。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必须为市场作用的发挥创造一系列条件,比如说规范市场秩序,打破垄断,解决行政权力滥用等诸多问题。就垄断来看,由于单一的或者少数的垄断厂商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商品的供给,影响其价格,它们可以通过提高价格、减低产量的办法获取超额利润,同时,由于垄断,它们借助垄断地位来限制和阻碍竞争对手的进入,其他厂商不能进入市场或者存在较高的进入限制,另外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企业缺乏改善经营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缺乏效率。所以说,垄断会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必然阻碍市场作用有效性的发挥,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实某些垄断与行政权力的滥用有关,一些行政机关滥用行政权力,与企业串通一气,人为垄断某些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特别是在地方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些现象,比如实行地方保护主义,限制外地产品的流入,保护本地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甚至是保护落后的企业。 *** 应当为市场创造条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针对垄断行为, *** 要采取多种手段打破垄断。比如为制止垄断行为,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从2008年8月1日起施行。 问题八:微观经济学垄断的问题 30分 方法1 p=10-q/2 tr=pq=q(10-q/2)=10q-q^2/2 mr=dtr/dq=10-q mr=mc=2 10-q=2 q=8 p=10-8/2=6 利润=(6-2)8-10=22 方法2 利润=tr-tc=pq=q(10-q/2)-10-2q d利润/dq=10-q-2=0 q=8 p=6 利润=(6-2)8-10=22 问题九:微观经济学,那个垄断时候的Q甲怎么算的?还有在约定垄断但是乙违约时候Q乙怎么算的啊? 看不清。。。大概感觉是古诺模型吧? 垄断的时候算出垄断产量,除以2,就是两个厂商各自的产量。垄断产量就是两个厂商作为一个整体利益最大化的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厂商都有动机扩大产量,提高利润。违约产量是给定另一方按照垄断产量的一半的前提下,重新求导求的产量,肯定比原有的产量高。 一旦一方违约,另一方也会相应的变化产量,直到到达寡头垄断的产量。不是寡头竞争。 问题十:微观经济学重点 中山大学,微经98分,对于考试来说,重点如下: 1、PPF 2、供给和需求曲线(移动情况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3、供给和需求曲线是怎样产生的?(从生产成本和效用的角度) 4、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的价格产量分析 5、无差异曲线 6、弹性(需求和供给) 7、除此之外,楼上的各种概念和定义知道即可 其余的不是重点
在经济学中定量分析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一般总结分析分为定量和定性分析两种。意思如下:定性分析就是从性质或是用逻辑性语言来说明;所谓的定量分析就是用数据来解释和说明问题的一种分析方法。供参考。
清华大学在职研究生经济学报考条件
清华大学在职读研教育水平在我国是数一数二的,将清华大学作为在职读研首选意向院校的在职人士不在少数。那么清华大学经济学在职读研报考条件是什么呢?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2017年清华大学在职读研报考条件: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2.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必须在研究生入学前取得本科毕业证书);(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3)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后两年或两年以上(2015年8月31日前大专毕业),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的人员(含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但必须满足以下条件:a.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发表过文章;b.辅修过所报专业本科的全部主干课程;c.本人英语水平证明。(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4.报考工商管理硕士125100(MBA)、公共管理硕士125200(MPA)和工程管理硕士125600(MEM)的考生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后三年以上(含三年)工作经验,或者大专毕业后五年以上(含五年)工作经验,或者具有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工作经验。5.报考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学位035101的考生,大学学习的专业不能是法学专业(包括:法学、经济法、国际法、国际经济法、劳动改造法、商法、公证、法律事务、行政法、律师、涉外经济与法律、知识产权法、刑事法)。6.申请参加我校单独入学考试(单考)的考生必须大学本科毕业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连续工作四年以上,政治思想表现好,业务优秀,已发表过研究论文(技术报告)或已成为业务骨干、经单位推荐报考定向培养回原单位工作就业。单考生只按定向就业类别招生。对以下两种情况或类似情况的考生不能参加我校的单独考试:(1)人事档案在人才交流中心或街道办事处的;(2)工作单位与档案所在单位不一致的。我校工科各专业(专业代码前两位为08)以及MBA、MPA、工程管理硕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金融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应用心理硕士、应用统计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均不招收单考生(强军计划除外)。7.考生持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报考,须通过(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资格审查时须提交认证报告。8.考生须承诺学历、学位证书和考试身份的真实性,一经招生单位或认证部门查证为不属实,即取消报考、录取或入学资格。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学经济学要考什么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大学英语四级证书、CFA、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1、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俗称会计证、会计上岗证,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曾经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2、大学英语四级证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即CET-4,College English Test Band 4的缩写,是由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主持的全国性英语考试。考试的主要对象是根据教育大纲修完大学英语四级的在校专科生、本科生或研究生。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自1986年末开始筹备,1987年正式实施。3、CFACFA是“特许金融分析师”(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的简称,它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由美国“特许金融分析师学院”(Institute of CFA,ICFA)发起成立。该学院最初是在1959年6月由美国“金融分析师联合会”(Financial Analyst Federation,FAF)同意在弗吉尼亚的夏洛茨维尔市与弗吉尼亚大学联合设立。4、银行从业资格证CCBP是“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的英文缩写。建立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是依法从事银行业专业岗位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由四个基本的环节组成,即资格标准、考试制度、资格审核和继续教育。5、证券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是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的简称。该证书是全国性质的资格认证考试,是国家金融机构进行认证的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是从事证券行业的入门考试。新的证券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明确规定,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机构、基金销售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估机构及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从事证券业务的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的专业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CFA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银行从业资格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证券从业资格
经济学考研适合捡漏的211大学
经济学考研适合捡漏的211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四川省共建高校,位列国家“双一流”、“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入选国家“2011计划”。学校始于1925年在上海创建的光华大学。1938年光华大学在抗战烽火中内迁成都办学,成立光华大学成都分部。1952年私立成华大学改为公立,调入部分院校及系科组成四川财经学院;至1953年先后汇聚了西南地区17所院校的财经系科。1961年合并更名为成都大学。师资力量:据2022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专任教师1355人,其中,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68人、副高级职称教师425人,博士生导师98人。教师中现有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6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4人,有1人获“全国百名杰出留学回国人员”奖励,教育部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及资助计划获得者12人,1人获“四川省首届创新人才奖”,31人获“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有4人入选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百千万人才工程”,20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4人当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
求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及核算 2.国民收入循环 3.简单和完全的NI-AE模型 4.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5.货币创造 6.货币市场的均衡 7.双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全章) 8.凯恩斯的AD曲线的推导 9.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1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4.失业理论 15.通货膨胀理论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2、国民收入循环(2部门) 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两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 来表示。图中曲线的箭头代表货币的流向。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与货币数量相应的实物(包括产品、劳务与生产要素)流动。即: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这些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资本品流动则发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 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5、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 6、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9、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A、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水平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存在过度需求。这时政府通常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比较温和,财政收支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只作小幅度调整,而主要对收入结构或支出结构作适度调整,对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效应的政策,在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条件下,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公债的挤出效应 政府发行公债,相当于政府开出借据,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一旦发生,便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公债发行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政府发行公债要占用资金,这样财政便可能出现“挤出效用”。 (2)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政府想用钱了,或者没有钱用了就发行政府债券,央行直接把债券买下,这样政府就有钱用了。政府这种做法就是搞财政赤字,央行一买那么赤字就货币化了。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A、中国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存款准备金政策 (3)中央银行贷款 (4)利率政策 (5)汇率政策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15、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
GDP(国内生产总值):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NP(国民生产总值):一个国家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的各种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NI(国民收入):这里的国民收入是狭义的国民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用于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各种生产要素所获得的报酬(收入)的总和。宏观经济理论包括: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函数理论、投资理论、货币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
求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总汇
1.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2.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 国民收入:是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个人所得税后的个人收入就是个人可支配收入,即个人可用来消费或储蓄的收入。5消费函数:消费函数表示c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c=c(y)。6.储蓄函数:储蓄函数表示s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即:s=s(y)。7. 投资乘数:乘数即倍数,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变量变化的比率;投资乘数就是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通常用k表示。8. 平衡预算乘数: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9. 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10.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消费和增加的收入的比率。11.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是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限内与其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重置成本或供给价格。 12. 凯恩斯陷阱:是凯恩斯在分析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时提出的。它指这样一种现象:当利息率极低时,人们预计利息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人们预计有价证券的市场价格已经接近最高点,因而将所持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以至于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趋向于无穷大。 13. IS 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方向变化关系。IS 曲线向右下方倾斜。14. LM 曲线:是指使得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的收入与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组合描述出来的一条曲线。LM 曲线向右上方倾斜。15. 货币的需求:是指人们在手边保存一定数量货币的愿望,它是人们对货币的流动性偏好引起的,因此,货币需求又称被为流动偏好。与其他资产相比,货币是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人们用货币很容易与其他资产进行交换。正是这种流动性,人们对货币产生偏好。产生流动偏好的动机主要有三种:一是交易动机,二是预防动机,三是投机动机。16.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17.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8. 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9. 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20.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21.失业率:是指劳动大军中没有工作而又在寻找工作的人所占的比例,失业率的波动反映了就业的波动情况。22.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原因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即使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或充分就业状态,仍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失业。23.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当,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24.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25.自然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26.自然就业率:是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力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就业率。27.潜在的GDP:是指一国国民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的总产量,是与自然失业率相对应的GDP 水平。28.奥肯定律:是指失业率每高于自然失业率1个百分点,实际GDP将低于潜在GDP 2个百分点。29.通货膨胀:是指总体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一种情形。30.通货紧缩:就是指总体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31.消费者价格指数:被广泛地用来度量通货膨胀,它度量的是典型化的城市消费者所购买的一组固定物品的价格平均上涨情况。32.通货膨胀率:是指价格水平变化的速度。33.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内。34.奔腾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10%以上和100%以内。35.超级通货膨胀:是指通货膨胀率在100%以上。36.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按相同比例上升。这里所指的商品价格包括生产要素以及各种劳动的价格。37.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各种商品价格上升的比例并不完全相同。38.未预期到的通货膨胀:是指价格上升的速度超出人们的预料,或者人们根本没有想到价格会上涨的问题。39.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通货膨胀理论是一种比较老的通货膨胀理论,这种理论把通货膨胀解释为“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40.成本推动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和显著的上涨。41.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动,也会出现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把通货膨胀的起因归结为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42.菲利普斯曲线:表示了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当失业率较低时,通货膨胀率较高;反之,当失业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较低。43.经济增长:是指产量的增加,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经济增长的程度可以用增长率来表示。44.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45.经济周期:指国民总产出、总收入核总就业的波动。这种波动一经济中的许多成分普遍而同期地扩涨或收缩为特征。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46.加速原理:宏观经济学中,产量水平的变动和投资支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加速原理。
宏观经济学方面的几个简单题,有知道的朋友帮忙回答下,知道几个就说几个,不用全说,谢谢了分不太多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一般来说,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用公式表示为:GDP = CA + I + CB + X 式中: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 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2、国民收入循环(2部门) 两部门经济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假定经济中只有居民户和厂商两个部门。这时,国民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可以用图1 来表示。图中曲线的箭头代表货币的流向。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与货币数量相应的实物(包括产品、劳务与生产要素)流动。即: (1)居民户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货币收入。 (2)居民户向厂商购买消费品,相应的用于消费的货币支出流向厂商。 (3)如果居民户不把所有的收入都用于消费,那么就会发生储蓄。这些储蓄流入金融市场。厂商则从金融市场得到贷款,进行投资。与货币投资相应的实物形态的资本品流动则发生在厂商部门的内部。 以上三方面的流动,形成一个完整的收入流量循环。 4、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内容 : 货币需求三大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稳定,可事先预计; 第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相对稳定,也可预计; 第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不稳定,因为与人对未来货币的预期紧密相关,受心理预期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5、货币创造:在现代的货币体系中,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货币,但是商业银行负责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商业银行在向中央银行缴纳一定的准备金后,可以将剩余资金贷给企业部门。企业得到贷款后又会将其中一部分存入这家商业银行或者其它商业银行。接着,商业银行可以再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贷款发放取出。如此反复,最终社会中形成的购买力将是中央银行发行货币的若干倍。这个过程,称之为货币创造。 6、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的实现有赖于三个条件,即健全的利率机制、发达的金融市场以及有效的中央银行调控机制。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均衡最主要的实现机制是利率机制。除利率机制之外,还有:①中央银行的调控手段;②国家财政收支状况;③生产部门结构是否合理;④国际收支是否基本平衡等四个因素。(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不仅是货币供求是否均衡的重要信号,而且对货币供求具有明显的调节功能。因此,货币均衡便可以通过利率机制的作用而实现。 9、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有四个: A、持续均衡的经济增长; B、充分就业 C、物价水平稳定; D、国际收支平衡。 10、自动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性。第二,政府支出的自动稳定性。 (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类。 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松的财政政策,它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扩张的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 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紧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在经济繁荣时期,国民收入高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存在过度需求。这时政府通常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税收和减少政府支出。 中性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比较温和,财政收支总量在原有基础上只作小幅度调整,而主要对收入结构或支出结构作适度调整,对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效应,也不产生紧缩性效应的政策,在维持社会总供求对比的既定格局条件下,保持社会总供求的同步增长。 11、公债的挤出效应和财政赤字的货币化 (1)公债的挤出效应 政府发行公债,相当于政府开出借据,债权人是公众,债务人是政府。这种债权债务关系一旦发生,便会对宏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一方面,公债发行可以增加政府支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政府发行公债要占用资金,这样财政便可能出现“挤出效用”。 (2)财政赤字货币化就是政府想用钱了,或者没有钱用了就发行政府债券,央行直接把债券买下,这样政府就有钱用了。政府这种做法就是搞财政赤字,央行一买那么赤字就货币化了。 12、货币政策的工具和传导机制 A、中国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2)存款准备金政策 (3)中央银行贷款 (4)利率政策 (5)汇率政策 B、货币政策传导机制(conduction mechanism of monetary policy) 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影响中介指标,进而最终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传导途径与作用机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过程,货币传导机制是否完善及提高,直接影响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以及对经济的贡献。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从总体来讲,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15、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绿色GDP"衡量经济增长的意义?(经济学角度和政治学角度)
绿色GDP核算在经济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 首先,绿色GDP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处理经济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一个综合、全面的指标,具有引导社会经济发展不但注重眼前效益、更追求长远利益的导向作用,是改革政府政绩和干部考核指标不可缺少的技术工具。 其次,通过绿色GDP核算,可以让我们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这样,我们就可以衡量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的环境退化成本和资源消耗成本,以此制定科学的政绩考核制度,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绿色GDP核算为环保投资规模的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从核算报告来看,虚拟治理成本1.8%换算为环保投资大约为当年GDP的6.5%,也就是说如果2004年我们投入1万亿元,就能基本解决工业和生活点源污染的问题。 第四,根据核算结果,可以为区域发展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治理提供政策建议。同时,分部门和分地区的核算结果对未来环境污染治理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加强重点源监控体系建设给予了进一步的确认。 第五,通过核算结果,可以看出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和生命健康的危害程度,从而制定出“以人为本”的环境保护政策。经保守核算,2004年污染损失为5118.2亿元,占到了当年GDP的3.05%,而环境污染造成的健康损失占到了整个污染损失的33%。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结果反映出我国当前环保投资严重不足、面源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污染治理任重道远、环保部门自身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等问题。环保部门将有的放矢地调整污染治理政策,协助地方完善产业布局规划在政治上表现为:环境文化是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是人类思想观念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与回归。环境文化倡导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先进文化在环境与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是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发展,是代表我国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环境文化作品展示和文化活动的开展,能启迪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觉悟,感染和净化人们的心灵,塑造人们的环境素养和品格,培育和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的社会氛围和风尚。
安徽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校区分配在哪
龙河校区。经了解核实并确认,安徽大学经济学研究生校区分配在龙河校区。
mm理论是什么意思?经济学专业必看
MM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和米勒建立的资本结构模型的简称。它发表在1958年6月《美国经济评论》的“资本结构、公司财务和资本”一文中。1.什么是MM理论?MM定理的基本假设是:第一,资本市场是完善的,即所有市场主体都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相关信息。第二,资料充分完整,没有交易费用和成本。第三。任何一种证券都可以无限分割。投资者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投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第四,用主观随机变量表示公司的平均预期未来营业收入。投资者有一致的预期,对每家公司未来息税前收益的概率分布和期望值有相同的估计。而且未来期间的预期营业收入的概率分布的预期值与本期相同。第五,所有债务都是无风险的。个人和机构可以以无风险利率借入无限资金。而且,没有企业所得税。二、MM理论存在哪些问题?1.基本假设太苛刻了。MM理论的基本假设过于苛刻,MM理论与现实差距太大。很多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或者无法实现的。比如MM理论假设个人和企业可以以相同的利率借款,并且可以互相替代。但实际上,个人借贷的成本远远高于企业,个人借贷风险也远远大于企业。MM理论假设交易成本为零,但实际中各种交易成本都是不可避免的,资本市场的套利活动也因此受到限制。2.2的分析。MM理论缺乏动态性。MM理论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外部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条件的变化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事实上,影响资本结构的很多因素都是变量。比如,当整个社会经济从繁荣走向衰退时,企业要适当减少负债,以降低自己承担的风险。3.没有实证检验的支持。国内外学者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最优资本结构的构成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但结果表明相关变量的解释作用并不明显,也就是说实证检验的结果并不能给MM理论以有力的支持,这是MM理论的一个严重缺陷。
关于一个垄断厂商在两个市场施行三级价格歧视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求大牛
答案有问题,我认为你的理解是对的。垄断厂商施行三级价格歧视,对两个需求弹性不一样的市场,定价肯定不同,否则也不必区分市场了,也不必分析其各自的需求函数了。厂商利润最大化的条件,是在两个市场上边际收益相等,都等于厂商的边际成本,但价格肯定不同,需求弹性小的市场的定价应当高。
什么是经济学的一级价格歧视?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称为价格歧视。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急求价格歧视在经济学上的定义,如果有正当理由那还算不算价格歧视?
有正当理由也不成立。如果所有消费者都具有充分的知识,那么每一固定质量单位的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就不存在了。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
微观经济学里三级价格歧视中说对不同市场收取不同的价格,是的每一个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相等……
要想获得最大收益,那企业就必须让每个市场的边际收益都等于自己的边际成本,市场1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市场2的边际收益=边际成本那当然两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了。 价格并不一定等于边际收益,只有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才等于边际收益利润最大化和价格无关,是企业根据自己的边际成本,调整产品供应量,使MC=MR,间接才决定了市场价格,而不是根据市场价格调整自己的供应量,后种情况只有完全竞争市场才适用。
微观经济学名词价格歧视解释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而且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地区性压价行为、没有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价格都是价格歧视行为的具体表现。扩展资料价格歧视存在的必要:1、厂商必须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产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反比。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团体必须能在某一成本下区分开,该成本不超过区分他们所能带来的收入。即厂商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进行市场细分。3、必须阻止不同购买集团之间贱买贵卖的转卖行为。4、不同的购买集团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不同,并且为厂商所知。即厂商了解购买集团对产品的不同的需求程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价格歧视
经济学中什么是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应答时间:2021-11-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微观经济学三级价格歧视怎样算
MRA=50-2QA,MRB=60-QB,。根据MRA=MRB=MC的原则,50-2QA=20,QA=15,60-QB=20,QB=40所以PA=35,PB=40
经济学原理:解释航班价格歧视
航班的价格歧视是第三级价格歧视,按照市场划分价格。比如你去北京,大清早起飞的飞机要比中午起飞的飞机便宜。因为大清早起来的人少,如果大清早坐飞机,很赶很忙,所以人少,大家都集中到中午去坐飞机。那么如果两个时间段票价一致,这种情况会加剧。所以航空公司把早上价格调便宜,一方面可以吸引很多价格承受能力差的客源坐早上飞机,另一方面可以缓解中午起飞飞机的乘客数量的压力。
微观经济学一级价格歧视与二级价格歧视有什么区别啊?我觉得都是分段算利润的概念呀!!!
有区别。一级价格歧视又称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根据消费者愿意为每单位商品付出的最高价格而为每单位产品制定不同的销售价格。从消费者行为理论已知,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如果厂商已知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即已知消费者对每一单位产品愿意并且能够支付的最高价格,厂商就可以按此价格逐个制定商品价格。这种情况比较极端,发生可能性比较小。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可以想象国外私立名校,向中国的申请学生招生。他们完全知道中国学生对自己的需求,从而将学费订成本土学生的2-4倍。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根据不同的购买量和消费者确定的价格。在二级价格歧视下,购买相同数量产品的每个人都支付相同的价格,因此不是不同的人之间,而是不同的产量之间存在价格歧视。日常生活中,二级价格歧视比较普遍,公共事业部门普遍地采用这种形式的价格歧视,如电力公司实行的分段定价等。二级价格歧视主要适用于那些容易度量和记录的劳务,如煤气、电力、水、电话通讯等的出售
微观经济学,价格歧视对消费者或厂商有怎样的影响
价格歧视分三个等级:一级价格歧视消费者剩余全部转化为垄断利润。 一级价格歧视也叫完全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其均衡条件是P=MC。 此时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完全等同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的情况。一级价格歧视下的资源配置是有效率的,尽管此时垄断厂商剥夺了全部的消费者剩余。 二级价格歧视按购买量划分市场。 二级价格歧视只要求对不同的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实行二级价格歧视的垄断厂商利润会增加,部分消费者剩余被垄断者占有。垄断者有可能达到 P=MC 的有效率的资源配置的产量。 三级价格歧视按买者类别划分市场。 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厂商应根据MR1=MR2=MC的原则来确定产量。因为就不同的市场而言,厂商应该使各个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而且厂商应该使生产的边际成本MC等于各市场相等的边际收益。三级价格歧视要求在价格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上制定较高的产品价格,而在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市场上制定较低的产品价格。
经济学小知识:价格歧视是怎样产生的?如何避开被价格歧视?
在经济学中对于价格歧视不够了解显然是不现实的,因为价格差异使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接受者在价格上出现变动的现象在经济学中是比较常见的行为。价格歧视从核心情况上来看其实是非常严重的垄断定价的情况,也是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的方式之一;避开价格歧视也要从我们自身做起。价格歧视产生较为常见,地方性特点明显价格歧视的发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地方性、区域性的价格歧视体现的更为明显。从规范的层次性来看现在价格歧视的出现一方面是为了更全面的挖掘出潜在的消费需求,因为同一种产品在不同的买主、不同的购买渠道中的相应价格确实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从经济学层面现在地方性、区域性的价格变动是竞争中存在争议的一面。价格歧视界定复杂,在部分行业凸显明显界定价格歧视相比较之下是比较复杂的,从竞争的角度来看,通过对于不同顾客的需求的判断,对于商品在不同时间、不同区位等实现的差别性也是比较明确的,比如在针对于不同顾客时的价位的区别主要是源自于垄断后对于利润的一项追求。从航空产业来看,一张机票的价格更多的联系于购买的时间、购买的平台等等诸多渠道,所以价位上甚至相差相当大的距离,这些都对于价格歧视产生重要的影响。价格歧视源自于厂商,追求高利润是目的价格歧视也是源自于厂商的定位,价格歧视的实施者就是厂家和厂商为了在增加高利润的同时扩大市场竞争的前景,厂商对于价格竞争中的一些“小手段” 使用也是层出不穷。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中,购买者在购买产品的时候都会对于价格、产品质量甚至是对于产品的购买渠道等信息会出现滞后情况,价格歧视的产生大多是发生在这种情形之下。厂家追求更高利润无可厚非,但是部分价格歧视的情况是与相关法规存在冲突。避开价格歧视要充分了解市场,扩宽选购面在消费者想要避开价格歧视,或者充分利用这一特性选购产品时,重点就是通过扩宽选购面,扩大选购范围等来开展,比如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选择产品一般是很少出现价格歧视的情况,原因就在于这种市场中更多的还是对于产品的特点、产品的价位、质量等都有比较公开可考的材料,充分的分析市场的优点也更特别。价格歧视的产生在部分行业不易避免,对于价格歧视的认识要更加充分的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发展的情况以及弊端,只有这样在未来才不至于陷入到被“歧视”的尴尬场景之中。对于如何避免被价格歧视,以及选择产品时应该如何去做都需要在相关环节的掌握中“下功夫”,认识到其存在的需要和必要,对于价格“弹性”也有尺度的掌握。
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分类(西方经济学)?
价格歧视又称价格差别,指厂商在同一时期对同产品索取不同价格的行为。价格歧视既可以是对不同购买者索取不同价格,也可以对同一个购买者的不同购买数量收取不同价格1.实行价格歧视的条件①厂商对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力②市场可以有效分割③同市场的价格需求弹性不同2、价格歧视的程度(1)一级价格歧视也称完全的价格歧视,指的是垄断厂商根据每个消费者愿意为每个单位产品付出的最高价格,而为每个单位产品索取的不同价格。垄断厂商的一级价格歧视实际上,实行级价格歧视的垄商把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当成自己边际收益曲线,仍然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进行生产决策。存在一级价格歧视时的厂商收益(2)二级价格歧视指垄断厂商根据不同的购买量而确定不同的价格。二级价格歧P视仅适用于那些易于度量和记录的劳务,如煤气、水、电和电话通信的出售垄断厂商的二级价格歧视(3)三级价格歧视指指垄断厂商对同一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收取不同的价格,或者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首先要有两个上的市场,两个市场可以有效分割,且需求弹性不同。垄断厂商的三级价格歧视要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应该是在两个市场上出售产品的边际收益都等于边际成本。供参考。
微观经济学名词价格歧视解释
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而且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地区性压价行为、没有正当理由对交易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价格都是价格歧视行为的具体表现。扩展资料价格歧视存在的必要:1、厂商必须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曲线,即产品的需求与其价格成反比。2、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购买团体必须能在某一成本下区分开,该成本不超过区分他们所能带来的收入。即厂商能够以合理的成本进行市场细分。3、必须阻止不同购买集团之间贱买贵卖的转卖行为。4、不同的购买集团对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不同,并且为厂商所知。即厂商了解购买集团对产品的不同的需求程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价格歧视
陈磊《半小时漫画经济学》
陈磊《半小时漫画经济学》1-2 读书笔记 u2003u2003经济有个定义:价值的创造、转化和实现。 u2003u2003看不懂是吧?用一个例子说明一下就好理解了。 u2003u2003简单地说,经济就是资源配置,但是人类总是在这条路上跑偏:刚开始,人们很谨慎,尽量将资源放对地方,因此经济繁荣,生意兴隆,大家的日子美滋滋。 u2003u2003人类社会的经济是有规律的,每次繁荣后面,都跟着一波波衰退。 u2003u2003人们把这种周期性经济衰退的现象叫:经济危机。 u2003u2003而经济的衰退常常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要谈危机就得先来谈谈这样一个问题:经济规律是什么? u2003u2003家住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发现,经济是有周期的,金融危机经常发生,原因可能是金融不稳定。 u2003u2003他叫海曼·明斯基,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简单地讲,经济越好人们越敢借钱搞投资。借钱多到还不起,玩脱了,金融危机就来了,经济危机也不远了。等经济好不容易恢复了正常,人们又开始借钱投资,这个过程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来来回回。 u2003u2003经济周期有大有小,很多小周期构成了一个大周期, 明斯基时刻 说的是大周期的转折点。 u2003u2003那么问题来了,经济是怎么到达这个时刻的呢?经济能上天,离不开这三把火: u2003u2003融资你可以理解成借钱,那这三个阶段是啥意思呢? u2003u2003这种“银行相信你在未来能还钱,因此在当下贷款给你”的行为叫信贷,它能让你立刻有钱花,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u2003u2003现实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交易,人们借得多赚得多,消费就旺盛了,市场上形成了良性循环。 u2003u2003这种表现就是经济增长。 u2003u2003这种“银行降低标准让你更容易借到钱”的行为,就叫信贷扩张。 u2003u2003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到处借钱还钱的情况,跟庞氏骗局很像,所以叫庞氏融资。 u2003u2003三种融资情况,就是经济从低到高的三个阶段。记住它们的主要特点: u2003u2003接下来,在庞氏融资后面,经济就会来到这个拐点:明斯基时刻 u2003u2003面对危机,有什么办法应对吗? u2003u2003借的这部分钱,就叫杠杆。借钱用来扩充资产,就是加杠杆。杠杆让你赚得多,但赔起来也多。杠杆越来越高,最后还不起了,可能就会引发危机。 u2003u2003钱暂时还不上是吧?银行为了把钱要回来,只好想点别的办法,比如少还点,延长还款期限。 u2003u2003给土豪加税,把收来的钱用来发福利、创造就业岗位,这样失业的人就慢慢有了钱,就能把欠的还上。 u2003u2003为了解决问题,政府会和中央银行商量,让中央银行多印一些钱,然后花到了大家身上。
半小时漫画经济学:明斯基时刻
人类的经济是有规律的,每次繁荣后面,都跟着一波波衰退。 人们把这种周期性经济衰退的现象叫:经济危机。 而经济危机尝尝是由于金融危机导致的。 海曼·明斯基,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 简单来说:经济越好人们越敢借钱搞投资,借钱多到还不起,玩脱了,金融危机就来了,经济危机也就不远了。 等经济好不容易恢复了正常,人们又开始借钱投资,这个过程就像过山车一样,来来回回。 经济周期有大有小,很多小周期构成一个大周期,明斯基时刻说的是大周期转折点 那么,经济是怎么达到明斯基时刻的呢? 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对冲性融资、投机性融资、庞氏融资。“银行信息你能在未来还钱,因此在当下贷款给你”,这种行为叫信贷。 书中举了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 二狗子想开养鸡场,于是向银行借钱。借到钱后需要四处采购消费,于是钱就流到了市场中,被大家赚走了。 大家赚了钱,经济条件好了,银行也就更乐意借钱了。 人们借的多赚得多,也就刺激了消费。市场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最后二狗子连本带利还上来银行的钱,所有人都赚了,经济朝着好的方向运行。 这就是第一阶段对冲性融资,有一个最大的特点: “能还上本金和利息”。 既然经济这么好,二狗子就想向银行借更多的钱,开更多的的养鸡场。 养鸡费时间,一时半会赚不回来,于是他跟银行商量一下,先还利息,以后还本金,用养鸡场抵押。 借的多利息自然也多,银行坐收利息,于是开放了贷款条件。 这种“银行降低标准让你更容易借到钱”的行为叫做信贷扩张。 像二狗子这样投机一样冒险借钱的情况,就叫做投资性融资。它最大的特点是: 只还得起利息。 经济好到这个阶段,大家都盲目自信,因此借更多的钱去投资。比如都跑去开养鸡场。 于是就造成了跟养鸡相关的东西涨价,养鸡成本就上去了,二狗子就赚不到钱,还不上利息了。 于是他只能借钱还钱,拆东墙补西墙。大家花的都是借来的钱,风险很大。 这种借钱还钱的风格跟庞氏骗局很像,所以叫庞氏融资。最大的特点是: 本金跟利息都还不上。 这时,银行开始少借出钱,甚至不借了,这种行为叫信贷紧缩。 大家亏光了,也借不到钱,消费就不景气了,于是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于是,经济下滑,金融危机也就到来了。因此,只有深入了解整个危机的历史,才可能抓住经济的命脉,说不定还能把危机转变为机会。至少在经济浮沉中,你不至于糊里糊涂。
简述国际经济学中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有哪些
(1)产品差异论 同类产品是那些消费上能够互相替代、生产上投入相近或相似的生产要素的产品,它包括同质产品与差异产品。同质产品是指性质完全一致因而能够完全相互替代的产品,如同样的水果、砖等。这类商品在一般情况下大多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内贸易现象。产品的差异性或差异产品是指从实物形态上看,产品的品质、性能、造型、设计、规格、商标及包装等方面的差异。 ①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国际贸易中出现同质产品的买卖,往往来自如下原因: 第一,许多原材料(如黄沙、水泥等)单位价值低而运输成本相对很高,消费者应该尽可能靠近原料供应地来获得它们。所以一国可能同时进口和出口大宗原材料。例如,中国在东北出口水泥而在华南进口水泥便属于这种情况。 第二,一些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香港)大量开展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其许多进出口商品的形式自然基本不变。这时同类产品将同时反映在转口国的进口项目与出口项目中,便会形成统计上的产业内贸易。 第三,由于一些产品(如水果、蔬菜)具有季节性特点,一个国家会有时进口而有时出口这类商品。如欧洲一些国家之间为了“削峰填谷”而形成的电力进出口。 第四,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尤其是相互倾销,会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了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从而形成产业内贸易。另外在存在出口退税、进口优惠时,国内企业为了与进口货物竞争,就不得不出口以得到退税,再进口以享受进口优惠,造成产业内贸易。 第五,出于经济合作或特殊技术条件的需要,有些国家也进行某些同质产品的交易。如各国银行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情况。例如,中国吸引外国银行在华投资,却又在世界其他国家投资建立分行。 第六,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因为同种商品的产品与中间产品和零部件大都归入同组产品,因而形成产业内贸易。 这些同质产品贸易只要加入运输成本等一类因素的分析,都仍然能用赫一俄学说加以说明。因此,差异产品贸易分析是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②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资料表明,大多数的产业内贸易发生在差异化产品之间。在制造业中,产业内贸易商品明显偏高的是机械、药品和运输工具。属于同一产品大类的差异化产品在现代经济中有着很高的占有率。在汽车产业,福特不同于本田、丰田或是雪佛兰。因此,在用一大类的不同品种的产品之间,也会发生双向的贸易流动。 国际产品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基础,这体现在产品的水平差异、技术差异和垂直差异等三方面: a.水平差异是指产品特征组合方式的差异。在一组产品中,所有的产品都具有某些共同的本质性特征,即核心特征,这些特征不同的组合方式决定了产品的差异性,同差异内部一系列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可以看出水平差异的存在。如烟草、香水、化妆品、服装等。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大多与消费者偏好的差异有关。差异产品在牌号、规格、服务等特点上的不同,也正是由于差异产品的这种不完全可替代性使得人们对同类产品也产生了不同需求。在人们日益追求生活质量的时代里,在科技进步的作用下,厂商能够提供的差异产品日益繁多,但一国国内厂商很难满足国内消费者的所有需求。如果一国消费者对外国产品的某种特色产生了需求,它就可能出口和进口同类产品。 b.技术差异是指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处于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同类产品(如不同档次的家用电器)在不同类型国家进行生产,继而进行进出口贸易,便会产生产业内贸易。我们在本章第一节讲到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提到美、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例子中,如果欧洲开始生产该新产品,与美国生产的该产品形成差异,那么在整个周期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欧美之间的产业内贸易或是欧洲从美国进口同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贸易现象。 c.垂直差异是指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为了占领市场,人们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而一个国家的消费者,不能全部都追求昂贵的高质量产品,因此,在出口高质量产品的同时往往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一些中低质量的同类产品,从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在需求偏好相似论中,我们讲到一国厂商会生产其国内具有代表性需求的产品,那么处于该国国内的需求结构两端的产品就可能会通过进口来解决。 以上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看存在的规模经济,从需求看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基于产品差异的产业内贸易是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的基础上的(传统贸易理论一般都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2)规模经济论 大规模的生产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及通讯设施等良好环境,提高厂房、设备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20世纪70年代,格雷和戴维斯等人对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中发现,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产生的原因是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是因为,一方面,规模经济导致了各国产业内专业化的产生,从而使得以产业内专业化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得以迅速发展;另一个方面,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规模经济的作用,使得生产同类产品的众多企业优胜劣汰,最后由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型厂家垄断了某种产品的生产,这些企业逐渐成为出口商。 ①内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般情况下,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依赖于一个产业或行业内的厂商自身规模的扩大赫产出的增加。一个国家享有规模经济的优势,它的成本就是随着产量增加而减少,从而得到了生产的优势。这样它的产品在贸易活动中的竞争能力必然大大提高,占据贸易优势,取得贸易利益。具体来说,我们假设在参与国际贸易以前,垄断竞争企业面对的只是国内的需求,需求量有限。参与国际贸易后,外国需求增加,从而总需求增加,企业的生产相应扩张。在短期内,需求的突然扩张使得企业的平均成本比产品价格下降得更快,形成超额利润。超额利润会吸引更多的国内企业进入该行业。新进入的企业生产的产品对原有企业的产品具有很大的替代性,使得市场对原有企业的需求下降,所以长期内超额利润消失。不过,由于企业在贸易后面对更富有弹性的需求,使得其获得了更低的长期平均成本,从而获得了比较优势,形成贸易发生的基础。可见规模经济既是贸易形成的基础,同时贸易也推动规模经济的实现。 在规模经济较为重要的产业,国际贸易可以使消费者享受到比封闭经济条件下更多种类的产品。因为规模经济意味着在一国范围内企业只能生产有限的产品种类,如果允许进口,则在国内市场上就可以购买到更多种类的产品,这也是福利增加的表现。 对于研究和开发费用等成本支出较大的产业来说,规模经济更显得重要;如果没有国际贸易,这类产业就可能无法生存。研究和开发费用可以说是一种固定的成本费用,随着产量的增加,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降低。如果这种产品仅局限在国内市场上销售,则由于产量有限,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就较高,因而平均成本较高,厂商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甚至无法收回投入的研究和开发费用。如果允许国际贸易,使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量就会增加,厂商能够实现规模经济下的生产。 ②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外部规模经济主要来源于行业内企业数量的增加所引起的产业规模的扩大。外部规模经济同样会带来该产业成本的降低。在外部规模经济下,由外部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使该国成为商品出口国。或许出口产业的建立是偶然性的,但一国一旦建立起大于别国的生产规模,该国就会获得更多的成本优势。这样,即使其他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如果该国已先行将产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那么其他国家就不可能成为该产品的出口国。在外部规模经济存在的情形下,贸易模式并不能根据比较优势而加以确定,强烈的外部经济会巩固现有的贸易模式,可能导致一国被“锁定”在某种以无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模式中,甚至可能导致该国因国际贸易而遭受损失。 (3)需求偏好相似(或重叠)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提出了偏好相似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主要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原因,认为产业内贸易是由需求偏好相似导致的。 基本观点包括: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延伸,在本国消费或投资生产的产品才能够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两个国家的消费者需求偏好越相似,一国的产品也就越容易打入另一个国家的市场,因而这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量就越大。 (4)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产业部门内差异产品的生产规模也就越大,产业部门内部分工就越发达,从而形成差异产品的供给市场。同时,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均收入水平也就越高,较高人均收入层上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呈现除对差异产品的强烈需求,从而形成差异产品的消费市场。当两国之间收入水平趋于相等的过程中,两个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也趋于接近,最终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林德在其提出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中就指出,贸易国之间收入水平和国内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贸易的倾向就越强。
规模经济学的规模经济学的产生
真正意义的规模经济学起源于美国,它揭示的是大批量生产的经济性规模.典型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1),张伯伦(E H Chamberin),罗宾逊(Joan Robinson)和贝恩(J S Bain)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利益在工业上表现得最为清楚。大工厂的利益在于:专门机构的使用与改革、采购与销售、专门技术和经营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划分。” 马歇尔还论述了规模经济形成的两种途径,即依赖于个别企业对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组织和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和依赖于多个企业之间因合理的分工与联合、合理的地区布局等所形成的“外部规模经济”。他进一步研究了规模经济报酬的变化规律,即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规模报酬将依次经过规模报酬递增、规模报酬不变和规模报酬递减三个阶段。此外,马歇尔还发现了由“大规模”而带来的垄断问题,以及垄断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破坏作用。规模经济与市场垄断之间的矛盾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他说明企业规模不能无节制地扩大,否则所形成的垄断组织将使市场失去“完全竞争”的活力。之后,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和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伦针对“马歇尔冲突”提出了垄断竞争的理论主张,使传统规模经济学得到补充。 规模经济学告诉我们,通过购并活动实现规模报酬递增的原因,必然是由于企业生产规模扩大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表现为:生产规模扩大以后,企业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生产要素;随着对较多的人力和机器的使用,企业内部的生产分工能够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也都可以节约成本。但是随着规模的继续扩大,生产的各个方面难以得到协调,从而降低了生产效率,用图形表示为长期平均成本曲线(LAC)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规模经济学实质上是规模经济的工厂模型,反应的是投入与产出关系,这一模型反映的是工厂的技术经济条件,体现技术规律的要求,而企业在购并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产出最大化为最终目的,即使是实现了最优的投入产出比也不是企业理想中的规模经济,因为作为一个理性的厂商,他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无论如何,生产中的规模经济也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必要步骤之一。 理论界认为规模经济至少包括三个层次,即工厂模型和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上的集中而产生的聚集经济,还有就是下文将要谈到的范围经济。聚集经济是由外部性所引起的,表现为LAC曲线的平移,外在经济使LAC曲线向下平移,成本节约。外在经济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何谓聚集经济,即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呈现局部集中特征,这种空间上的局部集中现象往往伴随着在分散状态下所没有的经济效率,产生了企业聚集而成的整体系统功能大于在分散状态下各企业所能实现的功能之和。我们把这种因众多企业的空间聚集而产生的额外好处,称为聚集经济。属于不同产业部门的众多企业之所以会在某一局部空间上聚集,并形成聚集规模.通常也正是由于该空间点上存在着一家或若干家核心企业,这些企业所利用的正是该核心企业给它们带来的外部经济好处。聚集规模经济的存在对单个企业的规模扩张的作用是双重性质的: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正的外在经济时,由于众多企业彼此都享受着外在经济的好处,亦即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是较低的,此时单个企业并不存在规模扩张的客观需要.而是产生了组织分化的倾向,即把企业组织内部的某些职能分化出去,通过外部市场交易来完成。反之,另一方面,当聚集经济表现为负的外在经济(亦称为外在不经济)时,由于外部市场的交易费用较高,此时,聚集可能会诱使企业之间进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联合,亦即产生组织整合的倾向,即企业规模将趋于扩大。 建立在多样化经营基础上的规模经济,我们称之为范围经济。企业生产所面I临的最大制约就是市场容量不足,生产极易出现过剩。产业内的激烈竞争对企业形成一种强大的外在压力,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地去寻求新的花色品种、新的使用功能、新的制造工艺。企业的这种追求竞争优势的行为是通过开展R&D(研究与开发)活动来实现的,其最终结果则是形成了企业多元化经营和企业规模的扩张。但因此而导致的规模扩张必须注意购并企业与被购并企业产品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才能产生范围经济,而且许多表面上无关的产品实际上具有关联性。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使其可以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许多领域都比较容易获得一席之地;摩托罗拉公司建立在其无线电通讯技术专长之上的核心竞争力,使其不仅在核心业务交换机等通讯产品中享有持久的优势地位,而且在BP机、双向无线移动装置和蜂窝式电话等产品领域也遥遥领先。以上三个理论都以购并后的生产能力为核心展开探讨,忽视了有效规模是在工厂规模经济条件下,由经营和管理等能力所决定的一个区间规模,并且受到市场的制约,利润率的最大化不仅需要成本最小化的支持,也需要企业控制好财务结构和财务费用,还要发挥对市场的影响力,争取价格自由等等。规模经济最终必须以资本利润率的形式表现出来,检验企业规模经济与不经济的最后标准是资本利润率。以下两个理论则涉及这方面的因素。 5.由“木桶理论”可引出这样的推论:一个企业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发展必须关注“瓶颈”环节,即找到最短的一块木板,只有做长了那块木板才可增加木桶的盛水量。如果将各项因素看成是支撑整个企业管理运作的平台,那么各部分能力的强弱失调,必将使得整个企业管理陷入混乱之中。快速做长短板子的最好方法是整合,整合可以在内部进行,也可以在外部展开,比较而言,内部整合更为平稳。但长时间的以内部生产要素为改造重点的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单个企业所能挖掘的资源也将逐渐枯竭,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面对“短板子”而没有做长的材料和能力。所以,转变思路,通过外向整合对全社会乃至全球的经营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和集成,依靠大环境上台阶,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西方经济学中的规模经济是指什么
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定义: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
简述国际经济学中解释产业内贸易的理论有哪些?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品可以区分为同质产品和异质产品两种类型。同质产品也称相同产品,是指那些价格、品质、效用都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可以完全相互替代,即商品需求的交叉弹性极高,消费者对这类产品的消费偏好完全一样。这类产品在一般情况下属于产业间贸易的对象,但由于市场区位不同,市场时间不同等原因,也在相同产业中进行贸易。异质产品是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区别于其他同类产品的主观上或客观上的特点,该种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大多数产业内贸易的产品都属于这类产品。扩展资料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历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分析阶段。主要包括1960年佛得恩(Verdoom,P.J.)对“荷比卢经济同盟”集团内贸易格局的研究;巴拉萨(Balassa,B.)对欧共体成员制成品贸易情况的分析;小岛清(Kojima,K.)对发达国家间横向制成品贸易的关注。第二阶段是理论研究阶段。里程碑是格鲁贝尔(H.G.Grubel)和劳埃德(P.J.Loyd)于1975年编写的《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与度量》,这是最早的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作者修正了H —O模型中的某些前提条件,把贸易中有关的费用引入模型,解释了部分产业内贸易现象。第三阶段是丰富发展阶段。主要理论模型有:20世纪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l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鲁格曼(Krugman,P.)等创立了新张伯伦模型。把张伯伦的垄断竞争理论运用到产业内贸易领域;20世纪80年代初,布兰德(Brander,J.)而和克鲁格曼(Krugman,P.)为解释标准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现象建立的差别模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产业内贸易
外交学院经济学研究生含金量
挺高的。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就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学校出来的研究生含金量还是很高的,毕竟是外交部直属的学校。外交学院简称“外院”,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唯一直属高校,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柏格怎样介绍袁隆平?
世界杰出的农业经济学家唐·帕尔柏格写了一部名著,叫《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书中写到“袁隆平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他增产的粮食实质上降低了中国人口增长率。他在农业科学的成就击败了饥饿的威胁,他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为什么说中国的农业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完全竞争”行业?
1 引 言 在农业经济学家中一般都认可,支持农民收入是大多数政府在农业市场中干预的中心目的(Gardner,1992)。对于奥地利来说,这一目标在“Landwirtschaftsgesetz”(农业现状)的第一段中直接和间接地被陈述了好几次。本研究打算通过用比以前的研究更复杂的模型来评价政府干预的效率,从而做出一点贡献。特别是建立了一个三级垂直结构化的模型,,该模型包括不完全竞争的农业投入市场、面包谷物市场和不完全竞争的食品行业。这一仿真模型被用于研究所采用的面包谷物政策是否是最小成本效率的。特别是,假设政府打算以最可能低的社会成本支持农民的收入时,这一实际政策与目前采用的政策工具最有效的组合进行了比较。由于结果决定性地取决于模型参数,所以利用来自一份广泛的文献综述的信息,假设了一系列可能的参数值。在此范围内的参数值是随机选择的,并进行了上述的仿真。通过重复这一程序1000次,人们可以推导出潜在福利成果的分布而不是一点的估计。在加入欧共体之前奥地利的面包谷物市场对本研究来说起到了实证基础的作用。
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诞生经济学家,尤其是农业经济学家?
"著名"的前提是大家都知道,而大家都知道的一个快递的途径就是通过“媒体”,所以媒体经济学家特别的多。并且经济这个领域的学问变化的特别快,每出一个热点就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解读,如果离开“媒体”根本传播不出来,这也是经济从业者热衷于成为“媒体经济学家”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1-08-26 民本在食国本在耕——记著名农业经济学家许璇
原载于《联谊报》2021年8月24日 1 群士所师,群农所依 许璇(1876~1934),字叔玑,浙江省瑞安人。我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农业教育家。1913年7月,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科,获农学学士学位。8月,任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教授兼农场场长,历任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代理校长、国立北京农业大学校长、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院长。1924年1月,任浙江省立甲种农校校长,历任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教授兼农业社会系主任、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农业社会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曾任浙江省教育会副会长、浙江省教育联合会正干事长、浙江省农务局局长、浙江省农民银行筹备处主任,兼任浙江省合作人员养成所所长。1924年至1934年期间,十年连任中华农学会会长(理事长)。著有《粮食问题》《农业经济学》等,是我国农业经济学科的开创者。 1934年,许璇因突发脑溢血去世于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任上。当时的国立北平大学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校葬,蔡元培、沈尹默分别题写墓碑,马叙伦撰写墓志,马寅初等400多位各界人士敬赠挽联缅怀。于右任称其“农田实学贾思勰,乡邑先圣叶水心”;钱家治赞其“农事树先声,太岳门墙满桃李”;农学家吴耕民称其“是农界第一人,才俊至今皆后辈”;农业经济学家王益滔“今日北农皆后辈”;浙江农业专门学校校长蔡无忌“国之本在农,夙仰先河”;中华农学会赞其“群士所师,群农所依”;国立北平大学赞其“农校几经营,宏规亲纂追安定”;北平农学院赞其“德范久昭垂,悲哉后死失宗师”;商务印书馆“中国以农业为本,传家经训在菑畲”;实业部中央农业实验所赞其“黾勉从公,是群士立身表率”。2 从八股文到东洋文 晚清社会转型时期,知识群体求新学、倡留学,积极追寻洋务活动、维新思潮的步伐,融入社会潮流。许璇就是这个年代的一位代表人物。许璇的父亲是位私塾先生,许璇自幼随父为课读,“年十七,入县学为生员。十九,补廪膳生员”。1901年,许璇那年25岁,已错过了最佳基础教育年龄,但还是报考了南洋公学东文学堂。南洋公学由清末著名实业家、教育家盛宣怀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最早的新式学校之一,是今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初创时期,以培养高端“法政”人才为办学目标,《南洋公学章程》以“西国政治家、日本法部文部为指归,略仿法国国政学堂之意”,“学习西方各国的科学技艺为指归”。重点培养法律、政治、外交、商务等方面人才。 同时,为了解决西方科学教学用书匮乏问题,南洋公学早在1898年就奏准附设译书院,1901年8月,又开办了译书院东文学堂,培养日语人才。《东文学堂拟定章程》规定“以使学者习东国语言文字,通各国历史及政法之学,速成有用之才为宗旨”,学制三年;“第一年课东语、东文,兼授万国地理、政治、地理历史,及法学通论”“第二年课西洋近代史、理财学、宪法……”“第三年课外交史、行政法、民法……”。学堂聘请罗振玉、王国维分别为学堂监督、执事,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田冈岭云为正、副教习。1902年底,因“墨水瓶事件”,东文学堂与特班、师范班同时停办。东文学堂学生虽在校学习仅一年多,但掌握了较好的翻译能力,也获得一定西学基础知识,为他们日后继续深造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史》载“在(东文学堂)同学中有陆军中将丁锦、上海医院院长王曾宪、财政部科长沙曾诒、农商部司长黄艺锡。尤以近代地质学鼻祖章鸿钊、文学家吴梅、银行家周作民、名中医丁福保、近代农学开山许璇等为著名”。 1903年,南洋公学东文学堂的原监督罗振玉、教习藤田丰八,受两广总督岑春煊邀请,聘为广东教育顾问,许璇也到两广学务处襄办编辑教科书事务。1904年,广东省官派留学日本,许璇与东文学堂同学陶昌善、盛德镕、周作民等5人,以广东官费身份留学日本。因许璇等人有新学基础,他们进入日本的第三高等学校(相当于我国高中),先读两年高中预科,再读四年普通高中,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接受四年农学专业教育,在大学里他是班里唯一的中国人。许璇是晚清时期为数不多的,完整地接受日本规制的中学、大学教育的留日学生,并获得东京帝国大学毕业证书。许璇也从当年只会“之乎者也”的举业之士,成为满口“人口、土地、经济”的近代农业经济学家。 3 北京、杭州——双城记 1913年,许璇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就职于北京大学校农科大学(今中国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北京农大”),到1934年去世,工作时间只有短短21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3至1927年,在这14年期间,基本在北京农大;1927年至1933年7年期间,基本在浙江大学农学院。 1920年10月,许璇担任北京农大教务主任,标志着许璇从事农业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始。在军阀混战年代,国库空虚,教育经费常被亏欠,直接影响学校运转,许璇除正常教学之外,最频繁的就是向政府要求拨付教育经费。1921年9月,许璇、马叙伦、王兆荣、谭熙鸿、许绳祖5人代表北京国立八校教职员,拜访教育部、交通部要求解决教育经费问题。1926年9月,北京国立各大学因经费困难,以致开学遥遥无期,许璇充分利用农大农场物产丰富的优势,用于补充经费,保证农大按时开学。时局动荡时代,学校正常经费都难以保障,何谈教学质量提高,许璇为此付出多少汗水,有多少无奈,只有亲历者才知道。 1927年,国民政府在杭州组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浙江大学的前身),8月,许璇被聘为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农业社会系主任,这个职位属于劳农学院下属系主任,看似职位不高,因为1924年许璇曾任浙江省立甲种农业学校校长(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劳农学院的前身)。其实不然,就职不久,省政府任命许璇为浙江农务局局长,9月,又任浙江省考试任用人员监考考试委员。第二年7月,兼任国立浙江大学劳农学院教务主任。同月,任浙江农民银行筹备主任。在短短一年时间内,浙江省政府授予许璇如此重任,因为许璇是省政府、浙江大学“引进的高级人才”。 许璇为了把理论付诸于实践,他担任浙江省农务局局长、浙江省农民银行筹备处主任、兼任浙江省合作人员养成所所长。出任杭州西湖博览会评议部委员、兼陈列品研究委员会农业品部委员、出品审查委员会委员、农业馆参事,出任上海市社会局粮食委员会常委委员。同时,许璇对民国新政府充满了希望和信心,9月,中华农学会年会在杭州召开,许璇在大会致辞中说道,“去年在广州举行年会,极受广州国民政府之优待,今年在杭州又蒙省政府之殷勤接待,按去年在广州系在□□旗下,今年在秋高气爽之杭州亦为在□□旗帜飘扬之处,是可知□□旗所到之处,即为奖励农业、尊重农学之地方。所以吾等很希望国民政府在最近期内统一中国,明年年会即可到北京在□□旗下开会”。 许璇一生主要职位只有两个,一是北京农大教授、院(校)长,二是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20年工作中,一直从事一线农学教育工作及农业高校管理工作,三次担任北京农大校长,两次担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致力于高等农学教育,成绩卓越,桃李满天下。 4 粮食须自给,粮食要独立 许璇从1922年开始关注粮食问题,并开展研究,他以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德两国相互封锁粮食运输线为例,在全国农业讨论会上提出《设立粮食问题研究会》议案,提出了粮食的安全与独立问题,“盖食物之独立,本为国家生存之一要件,国际战争,虽未必时常发生,而其发生之时期,究难预定”,粮食对国民与国家安全极为重要,现今世界总体虽和平,但数十年后国际关系必定会变,因此不可不未雨绸缪,考虑粮食独立问题。1927年在《关税自主与农业》中,提出关税对农业保护问题,特别是要保护粮食安全。许璇指出:“各国对于农业的保护,多利用关税政策,因为一切的生产事业,所生产的物品价格在生产费以下,必难维持其营业。若进口的农产物,不征收高的税率,则外国输入的农产物,必源源而来。本国的农产物,即受其压迫,以至价格低落。业农者难以维持,必弃其业而趋都市。” 1931年,又提出了《外国米谷及面粉进口应征关税案》,进一步阐明了关税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1933年在《洋米征税与食粮自给》一文,分析了晚清至1931年的粮食进口数量,梳理粮食进口数量与国内粮食生产关系,为了保护农业保护粮食安全,必须对进口粮食进行征税。“我国自古号称农国者也,国富之增减,民力之岂啬,厥惟农业。实握其枢,不扶翼之,已为大愚,更加摧抑,何以自存?” 在保护粮食独立生产同时,许璇主张加强开垦增加粮食产量,特别是东三省作为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起了很大作用。1934年8月,出版了《粮食问题》专著。 5 许璇的农村合作事业 许璇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合作事业研究,大力倡导建立农村合作制度。1927年至1933年,许璇在任浙江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农业社会系主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务主任、院长时,设立农业推广部,兴办农村小学,创办浙江省农民银行,主办合作指导人员讲习所,开创农村合作事业。1928年,许璇兼任浙江省合作指导人员养成所所长,积极将理论研究付诸于实践。 早在1923年6月撰写的《设立农业组合案》一文中,许璇高度肯定欧美诸国产业组合之发达,指出“产业组合实为产业振兴之唯一原动力”,概括产业组合在经济上有“可使农民在金融上之便益”“可使农民享有买卖上之特殊利益”“可使农民大增其生产之效用”三大效果,发出“欲振兴农业及改良农村社会,非设立各种农业组合恐难收圆满之结果”的呼吁,建议“由全国农业讨论会要求政府速制定产业组合法”。 1926年12月,作为北京农业大学校长的许璇在华洋义赈救灾总会的合作社讲习会作演说,“欢迎合作制度的发达,合作制度在欧美诸国及日本,俱行之已久,成绩卓著。中国土地甚广,农民甚多,而合作制度尚未发达,无怪乎农民生计困难,农业萎靡不振也。华洋义赈救灾总会既创办信用合作社,贷与资本,此真是改良农业之最好办法”。1929年,许璇在西湖博览会上作演讲,从经济、政治、文化、道德四个方面,对农业合作制度的效用予以高度肯定,他指出,“中国以农民为最大多数,农民经济问题不能解决,国民经济问题亦不能解决”。合作制度是解决农民经济问题方法之一,他将农业组合分为信用组合、贩卖组合、购买组合、生产组合。 在《合作事业之失败与成功》一文中,许璇指出,“合作事业,必须民众彻底了解合作之真正意义,并有办理合作社业务之能力,方有发达之可言。近两年来,江浙两省虽极力提倡合作,而已成立之合作社,不过略具雏形,其去成功之域,为日尚远,毋庸讳言”。许璇劝告人们,办合作社不要操之过急、急于求成,要保持耐心与定力,尤其是做好入社把关,谨慎选择入社社员。 1929年12月发表的《信用合作社与农业仓库》一文中,许璇还大胆借鉴德国、日本的做法,提出探索类似现在“仓储金融”的“农业仓库”方案,由合作社收集各社员的农产物,存入农业仓库,仓库给予证券,合作社持此证券向银行借款。在许璇看来,农业生产经营所需的资金问题是一大瓶颈。破解农村疲弊之现状,农业金融政策尤为重要。许璇曾向国民政府提出议案,各省皆设农民银行,各县广设农业合作社,立于农民与农民银行之间,司借贷之事,为农民谋资金之融通。 许璇秉承“凡讲求农业经济者,宜外察世界经济之潮流,内审本国经济之状况,研求关于农业经济学之原理及法则,以资实地应用”的研究宗旨,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当今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微观经济学问题 理性人从边际上考虑问题,具体说明
曼昆的十大原理之一理性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是基本假设,指当事人在做经济决策时,总是进行权衡比较,找到最佳方案,以获得尽可能大的利益。消费者在做出决策时,要比较多花一元钱花在哪种商品获得的效用更多(边际效用更大),以期获得效用最大化。厂商在做产量决策时,要考虑增加一单位产量需要付出的成本和能带来的收益(即比较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以获得利润最大化。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你认为理性经济人假设是否正确
理性人假设无所谓正不正确,只有何不合理。有其局限性,但不得不这样假设。在这个假设基础上,构建一系列的理论框架。但涉及到具体问题,我们一定要考虑其局限性来进行修正
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及其内涵
1、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没错这里它包含了两个意思,人是自立的,人又是理性的。每个人都知道做什么事情和如何做事情有利于自己你追求和满足自己利益的最大化。2、资源稀缺假设。学习经济学就必须要认可资源的稀缺性,不考虑成本的选择,这是没有意义的,从另个角度来看,资源的稀缺性是人类发展自我制造出来的,由于人类需求欲望的追求,资源的稀缺性不仅仅是假设,更是符合现实的事实。经济学内涵就是研究所有的人类行为。经济学不仅研究个人选择,还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博弈,研究人的集体行为,以及研究人类作为一个整体的历史变迁等。可见,从个人的一生,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与合作,人类经济的增长和制度的变迁等等,都在经济学关注范围内。扩展资料:从经济学所用的工具和所涉及的学科上来看,为了研究人类行为,经济学几乎无所不用。经济学要研究人的选择,就要研究人做选择的动机,研究动机就要追溯人的心理和需求,研究人的心理和需求就要追溯到人性,研究人性就要追溯到人的生物构成,包括大脑的神经系统等,未来,经济学的研究肯定是各种学科的交叉应用,比如,中国的经济学狂人汪丁丁就是一个多学科的专家,他即是史学家,又是生理学家,生物学家,神经学家,数学家,以及哲学家。经济学涉及的知识之广深,使用的工具之繁多,确实是大多数学科所不能比拟的。
经济学所说的理性是指什么?
理性:经济学中的理性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一就是成本小于收益,或者说收益大于成本;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二是帕累托改进,也就是在不使得一方利益变坏的情况下,使得另一方的利益有所增加;最基本意义的规定之三是像一个经济人一样的思考,因此,理性可以用来面对任何问题,涉及情感或情绪时,理性行为同样存在,尽管人常说"不理性",但我们对这种"不理性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时,行为人仍然是非常理性的,另外,还要辨别的一点观念是,理性不是一个稳定的事物,理性随着考虑受限条件越多则越大,反之越小,举例来说,当你想杀人时,你的理性就决定了你这个行为的表现形式及结果,杀人要承担罪责,杀人会给对方家庭造成伤害,杀人会让对方的利益彻底消失,杀人会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承担伤害等等预期基本可以分类为1,静态预期;2,外推型预期;3,适应性预期;4,理性预期。前面三种可以看作是“非理性预期”。拓展资料理性预期是指经济当事人为避免损失和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取得的信息,对所关心的经济变量在未来的变动状况作出尽可能准确的估计。理性预期学派借此认为政府的经济政策趋于无效,也就是说政策在实行的初期可能有效,但是当人们理性预期到政策目标的时候,就会采取相应的行为,对政策作用起到抵销的作用。因为他们认为政府经济政策这所以有效,一个重要的前提是人们对政策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中间变量是无知的。人们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会自动成为政府政策的棋子。但是当人们有了理性预期以后,政策就会无效。经济政策无效论是理性预期最终的理论归素,因此他们据此提出的政策是:充分利用市场自我调节的能力,政府应避免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
经济学研究的理性人是指()的人
经济学研究的理性人是指: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人。“理性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 既不会感情用事, 也不会盲从, 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 其行为是理性的。在经济活动中, 主体所追求的惟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如消费者追求的满足程度的最大化, 生产者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理性人”假设实际是对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的延续。这就是说,参与经济交换关系中的人对他们的偏好和目标具有理性的认识,对如何实现这些偏好和目标也具有理性的认识,对每一种可能出现的变化都能正确衡量其机会成本。“理性人”假设的理解1、信息是完全的。即当事人确知所有与其偏好和目标相关的信息。2、信息收集成本是可接受的。3、当事人是全能全知的,他能确知所有相关信息的价值以及用处。有史以来可能只有上帝具备这种能力。4、信息处理是及时、完全和准确的。5、人始终是具利己心的。理性人”假设的批判1、来自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批判。2、来自西蒙有限理性的批判。3、来自制度学派“社会-文化人”的批判。4、来自行为科学心理实验的批判。5、来自莱宾斯坦X效率理论的批判。
经济学原理名词解释 经济人
常用作经济学和某些心理学分析的基本假设。西方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认为人具有完全的理性,可以做出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选择。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修正了这一假设,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认为人是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有限理性"状态。"经济人"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1、经济人假设是指每个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随着经济发展,农村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森林资源的保护直接受到威胁2、经济人假设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理性选择假设是指个人在选定目标后对达成目标的各种行动方案根据成本和收益作出选择3、所谓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质是一致的,即以追求个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4、经济人假设是指:当一个人在经济活动中面临若干不同的选择机会时,他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经济利益的那种机会,即总是追求最大的利益。
谈谈经济学的理性人决策
经济学中我们常常假设,参与决策的人都具有足够的理性,总是能够为自己做出最好的决策,由此而使社会经济效益得到更好的发挥,经济资源得到最好的使用。但是,关于决策,无非两个概念:成本与收益;而其中成本所涉及到的概念包括两个:沉没成本,可变成本,边际成本;收益有两个概念:边际收益和总收益。沉没成本——覆水不收,宜深思之。 关于其中是所涉及到的几个概念中,常常使大家迷惑的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英文sunk cost。意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者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比如在过程中我们所投入的时间,精力或者说部分的金钱,还有在一个投资案例中,投资早期的器材,购买大多具有一定的沉没性,因为即使你在购买后立刻出售,价格通常都会比买入时的价格更低,而这就是所谓的沉没成本。在投资的全过程中不能收回,只能以收益的方式予以弥补。而强行试图改变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沉没成本谬误。 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属于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决策时不考虑沉没成本则是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法则之一。但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这部分成本你不可能通过任何形式的决定或者行为予以补偿。但是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这一概念是初级微观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但是“We find no significant support for the idea that knowing about basic microeconomic priciples prevents individuals from falling prey to the sunk-cost effect(on the sunk-cost.S.Roth.2014)." 所以,我们还是来继续笑一笑吧。 如果你知道自己将永远失去某样事物,你会倍感痛苦。为消减这种消极情绪,你会做出些荒谬的事。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去影院看电影,在头15分钟内你意识到这是你看过的最烂的片子,但是你无论如何还是挨到了结束?你坐在座位上,努力忍受,只是因为你不想浪费电影票钱。又或者你曾经买了一场音乐会的门票(不能退票的那种),但到了那天你忽然病了,或者累了,或者宿醉不醒,又或者有更想做的事情……但是你仍然去参加那场音乐会了,即使你一点都不想去——只是为了证明你花出去的钱有所价值。又或者,你是否曾经买了一份墨西哥卷饼,在吃了第一口后你觉得它简直是加了萨尔萨辣酱的狗食,但是你还是坚持吃完了它,只因为你不想浪费钱和食物?如果你有上述任何一种经历,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一名沉没成本谬误受害者。 所以我们在现期的决策中,应该更多的考虑到是现期的目标和投入。不要为了已经打翻的牛奶哭泣,将问题的思考放在当前的情况下,考虑当前的投入与回报!经济因素的量化——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在涉及收益与成本时,我们常常需要考虑到另外一个因素:量化。 在一个成功的决策中,我们常常能够做到的最好结局就是总收益大于总成本。但是怎么算是收益大于成本呢?这,就是量化的问题。如何量化成本与收益始终是影响我们决策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合理的量化能够帮助我们做出合理的决策,但是不合理的量化,却往往能够使我们的决策过分趋于保守或者过分趋于偏激! 在这一关于量化的问题中,我们需要考虑的最重要问题是:以什么标准来量化成本和收益是合适的? 我们来举个例子,小明今年刚出来工作,一个月工资收入6000。最近Apple新出了iPhone6s,售价6000。他对是否购买犹豫不决,所以他决定用经济学的量化成本来分析下。但是问题又来了,到底是以每天200的标准来衡量一部6000元的iPhone是否合适?还是以每天50的吃饭费用来衡量一部6000元的iPhone的合理性?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我们局外的眼光来看,在这个问题中,两种衡量方式的区别在于:以每天的生活必需资源衡量非必需资源还是以每天的全部的生活资源衡量非必需生活资料? 为了世界这个问题更清楚,我们通常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的因素:每天200的标准来衡量一部iPhone的话,那么是可以接受的,毕竟只是一个月的工资而已。可是用iPhone的人肯定是去星巴克喝咖啡,肯定是去俏江南吃饭,如果考虑买iPhone,那么这些是否也应该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同样如果以每天50的标准来衡量手机的话,那么1500的中兴手机才是你的选择,但是6000的工资也算是不错的收入了,用着1500的垃圾中兴手机这样真的合适吗? 还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在确定你自己位置。于此相似,还有一句中国古话是这样说的: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它们的意思都是:每一个无论在做事,还是在做人的时候,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应该和自己的身份相匹配。就如同比干看见纣王用象牙筷子时就预测商朝的灭亡一样。每一个选择都是一个标记,代表你是某一个等级的人。同时那一个等级的人的其他标记也会慢慢的靠近你,因为你选择了这样的一个等级,所以如果你没有相应的等级 ,那么接下来你所面临的很多事情都会让你手足无措。 好的,接下来回到问题。以什么标准来量化我们的行为才是正确的呢? 从上文中我们可以首先得出结论,以生活的全部或必需资源来衡量非必需资源貌似都不太合适。前者是太过偏激,后者又太过保守。所以我们换一个评价标准:用生活必需资源评价必需资源。对一个刚入职场工资6000的新人来说,每月工资收入6000,除去吃饭、房租、购物服装水电等杂项,一个月用于自己休闲的资金大概是2000左右。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发现2999的小米手机或许是个更好的选择。 好的,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也已经发现了,当我们对于一个东西的价值开始量化的时候,选择与它同类,并且最接近的资源进行量化的时候,往往才是最合适的。
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什么人
西方现代政治学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把政治生活中的个人看作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遵循着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政治活动。西方政治学在现代出现了重大的嬗变,政治研究随着实证研究方法的兴起开始背离了传统的研究风格和结构,转向学科发展,主要体现为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转变,出现了新的方法论格局。原来广义上的政治学一分为二:一是从传统政治研究中分化出行为主义政治学,即所谓的“政治科学”;二是由传统政治研究承续和深化而来的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政治科学后来居上,在当代西方政治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扩展资料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兴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政治学研究获得了巨额资金援助,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普遍设立,学者和学生队伍扩大,刊物、专著大量问世。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迅速崛起是战后政治学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发展的最大特征。行为主义政治学反对传统的制度研究方法,注重创立经验方法。它认为政治学应该成为一门能对政治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的科学,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对实际政治行为进行观察和进行资料搜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学科分工合作,运用纯经验的定量分析等技术手段。行为主义政治学重视理论框架和模式的确立以及从宏观角度对政治行为进行理论概括,这使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在政治研究中得到广泛运用,并由此产生了政治学中的一般系统理论、结构--功能理论、沟通理论。它强调运用技术手段和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和成果,使政治学与其他传统学科之间大量互相渗透和融合,由此产生了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政治人类学、生物政治学等边缘和交叉学科。由于它强调研究问题,使政治学在培养实际业务和构筑技术性知识体系方面有很大发展。行为主义政治学也推动了当代政治学一些综合性理论的发展,如比较政治、政治文化和政治发展等理论。7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进入了相对萧条的时期,它过分强调技术手段、忽视价值因素的倾向受到批判。人们反省行为主义政治学专注纯粹学术而丧失了价值方向的缺点,提出“政治学的新革命”的口号,即主张政治学的再理论化、再意识形态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重新得到承认,政治理论重新抬头,当代政治学进入了后行为主义政治学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