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政策

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的对策有?

首先,未来货币政策取向是“补缺口”而非“总量放松”。随着美元进入强势周期,外汇流入将出现缩减甚至负增长,从而切断我国基础货币主要来源。应坚持“量价兼备,张弛有度”的原则,央行盯住“流动性水平”而非“流动性总闸门”以提高货币政策的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货币政策不应排斥总量工具,应适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提高货币乘数。其次,央行主要货币政策目标应是降低社会实体融资成本。未来我国需要逐步确立以利率为操作目标的货币政策体系,加强货币政策对短期、中期和长期利率的引导,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一方面继续增加直接融资比例,另一方面继续引导利率下行。利率框架不妨以“短期利率走廊+中期政策利率”为框架,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低正回购利率等引导货币利率下行,但相较于短端利率,中期政策利率对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政策工具箱,PSL、MLF等引导中期政策利率的新型工具须进一步推出。第三,货币调控强调与实体配合避免“脱实向虚”倾向。近两年来,金融和部门创造的货币增速在提升,而居民、等创造的货币增速下降。货币结构变化所反映出来的一个重要转变是中国货币创造的“脱实向虚”倾向。因此,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协调配合,在重点发展产业领域要保障适度流动性,实施定向、定量、定期宽松。特别需要采取创新融资工具,鼓励金融加强和改善对创新型、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信贷支持,加大定向支持力度;确保实现小微贷款增速和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即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水平、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不折不扣地将定向宽松政策落到实处。第四,放宽存贷比限制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效率。改革主要思路是“降低分子,扩大分母”,未来可以考虑存款端增加稳定性较好的金融工具款项,比如同业存款、同业存单、创新类金融产品等主动负债工具,其流动性接近于存款性质,可计入分母;在贷款端比如再贷款、小专项债等与资金来源相匹配的贷款应从分母中扣除,这样将大大提高货币存量,显著增强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第五,优化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推进政策框架改进。在央行体系中,需要优化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推进政策框架改进。随着国际收支趋于平衡,以及前些年受制于汇率和结售汇制度安排的被动投放——外汇占款压力已经减轻,我国货币供应条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需要调整央行资产负债表规模和结构,增加和调整国内资产规模和资产组合为实体提供流动性。第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盘活财政资金”已成为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核心问题,就长期来看,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是简政放权,通过统筹预算,压缩规模,减少财政收支规模,从根子上解决财政支出“虚胖”的问题;在短期内,需要清理、归并,合理安排预算支出。第七,加快推进税制改革。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全面完成“营改增”,要通过结构性减税“还税于民”,清理各类税费,调整税制结构,稳定税负、定向减税和调整支出结构,向科技创新和民生领域重点倾斜,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释放居民消费能力。第八,尝试发行永续国债。扩大国债的发行规模,增加央行和商业银行国债持有比例。我国国债负担率为20%左右,远远低于国际上60%的警戒线,国债发行的空间充裕。由于公共主要依靠财政性资金的公益性建设项目,由于建设资金需求量大,为弥补资金缺口,地方不惜对外举债、背负利息。可以尝试发行永续债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重大民生项目等长期投融资

当供过于求时应采取什么经济政策依据是什么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空前挑战,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了新一轮宏观调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传递了清晰的信号:直接有力、扩大内需的调控措施将推动中国经济走出困境迈向新的发展阶段。11月份以来,从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出台,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保增长的调控目标,再到目前国务院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出台,越来越细化的调控举措逐步勾勒出新一轮宏观调控的路径——既要保当前经济增长,又要抓住难得契机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增长、促消费、调结构:积极财政政策释放能量进入四季度以来,工业生产、出口、财政收入、CPI和PPI等经济指标的显著下滑表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显现。但不少专家表示,随着一系列扩张性调控政策逐步实施,中国经济增速有望在明年一季度触底后逐步回升。摩根士丹利首席中国经济学家王庆说,16日公布的今年1至11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8%,这一增速虽然比前十个月增速略有回落,但仍处高位,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下不断扩大的投资规模将逐渐显效,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面对国内外挑战,中国重启积极财政政策成为新一轮宏观调控的最大亮点,意味着具有“立竿见影”效果的财政政策将在宏观调控中释放越来越多的能量。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除了扩大投资规模以外,将实行结构性减税,用减税、退税或抵免的方式减轻税负,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所谓结构性减税就是“有增有减,结构性调整”的一种税制改革方案。具体则根据我国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应调整税收政策,在优化税制结构的同时,可以开征一部分新税种,降低一部分税种的税负,以达到刺激经济、扩大投资和内需的目的。国家近期宣布将在全国推广“家电下乡”和“农机下乡”,发出了扩大农村消费的积极信号。财政部表示,积极财政政策一方面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促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促进农村、住房、汽车、服务业和旅游业等重点领域的消费。明年1月,增值税转型和成品油价税费改革的适时出台,表明了当前正是中国经济调整结构的重大契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大力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立足当前的拉动投资,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从而保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说,扩大内需既是中国经济面对危机的应急之策,更是未来发展的长远战略。其背后是经济发展方式从投资和出口拉动型向内需拉动型的重大转向。他预计,到2010年,随着政府拉动内需政策效应的充分释放,主要靠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将初步形成,中国经济将开始新一轮发展。释放流动性、增信贷: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拉动经济增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如果将中国经济比做一条大船,货币就是“载舟之水”,金融的作用则在于促使“资金之水”流动起来。中央当前采取的一系列金融措施,正是要将这“水”从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堤坝”中释放出来。从国家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到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促进经济发展的九项金融措施,再到进一步细化的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中国正在出台一系列保增长的金融政策,通过促进货币信贷总量的合理稳定增长,为经济航船提供广阔水域。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逐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全球陷入衰退边缘,企业融资难成为全球问题。为解决流动性问题,国家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促进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央行更是在3个月时间内四次下调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总量的控制。王庆认为,当前中国释放流动性的效果正在显现。根据央行11月份金融数据,11月份贷款出现同比大幅上涨。但同时,货币供应量增速下滑局面依然未能有效缓解,而银行惜贷现象仍然严重。相关迹象表明,资金之水虽然流进了商业银行,但仍未能很好地进入到企业生产中去。基于此种状况,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对货币政策、信贷服务、资本市场、保险、融资渠道、外汇管理、金融服务、财税支持、改革风险等九个方面内容进行了具体部署。其中,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满足合理资金需求等两项内容位列众措施之首。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大学副校长张其佐认为,这三十条意见是落实当前宏观调控政策更具针对性的体现,其中提出的争取全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7%左右的目标,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M2最高增长目标,体现出当前宏观调控反周期调节的特点。“如果这个目标能够达到,能够适时地扩大流动性、扩大基础货币的发行,对工业的增长,就业的保障和经济平稳发展,意义重大。”此外,针对银行惜贷现象,金融三十条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对基本面比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张其佐说,这三十条意见还体现了当前宏观调控的另一特点,就是财政货币政策正在更好地与产业政策相配合协调。实现保增长的关键就是要保工业。中国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阶段,工业的增长对于经济增长、就业增加至关重要,目前向企业倾斜的政策,都是为了保证企业的发展。“对银行来讲,保增长是一个大局,如果银行纯粹基于这种风险而畏缩不前的话,就会影响工业增长,从而使经济下滑的问题变得更严重,银行自身的存量贷款也会很受影响,最后受危害也自然包括银行业。所以对银行来讲,也需要扩大信贷投放,在经济保增长的同时,才能保住自己。”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股市、楼市、车市:扩张调控政策工具促市场稳定发展无论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是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老百姓关心的股市、楼市、车市三大市场都受到了高度关注。如何提振市场信心、促进这三个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成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保持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治理水平,加强资本市场监管,增强投资者信心。会议强调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同时,将住房和汽车消费列为明年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三十条意见则进一步明确将出台信贷政策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自住房,并支持汽车消费信贷业务发展,拓宽汽车金融公司融资渠道。分析人士认为,这对三个市场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将有效增强人们对市场的信心,稳定预期。而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更是为市场回暖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程伟庆预计,明年二季度,政策对实体经济提振效果会逐渐露出端倪,基本面预期的企稳会逐步取代纯粹的情绪刺激,成为股市新的且强有力的提振动力。对于资金密集型的房地产业来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各项政策基调更是为其走出低迷状态创造了有利条件。分析人士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能够有效为房地产开发企业“输血”,维持企业资金链不断裂,防止房价“超调”,早日稳定购房人的预期。而除了信贷规模的扩张,未来可以预见的降息可能节约房地产企业资金成本,这将成为稳定房价及购房人预期的重要条件。另外,降息将带来购房成本下降,引发交易量持续回暖。数据显示,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次日,上海的日均预售套数比11月上升了35%,比10月份则是上升了56%。北京虽然受季节因素影响冬季售房量会下降,但12月份日均销售仅比11月份下降25%,比10月份仍然上涨20%。已经构成居民一大消费点的汽车市场也有望在新一轮调控中受益。虽然受经济增速下降影响,在居民资产价格缩水和收入增长放缓的压力下,明年汽车业发展不容乐观。但从长期来看,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是汽车业的利好因素。记得采纳啊

国家经济政策有哪些

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20年经济工作。从会议传递出的信息看,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以及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明年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向。动向一、经济稳中向好趋势没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仍是明年助力经济发展的“两翼合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政治局会议首先定调了明年的经济基本趋势没有改变,同时,会议提出要用辩证思维看待形势发展变化,增强必胜信心,善于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这意味着不管明年的经济形势如何变化,都要继续做好两件事: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这两件事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翼合力”。一方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巩固去产能成果,推进优化存量,加快“僵尸企业”出清,统筹推进资产债务处置、兼并重组、转型升级等工作;加快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并推动传统产业在优化升级中形成新动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精准有效处置重点领域风险,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另一方面,着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国显著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推动开放措施。明年,高水平对外开放仍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动向二、宏观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但“精准滴灌”力度将加大。在当前国内外形势相对复杂的情况下,如何保持明年经济基本面的平稳也对宏观调控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运用好逆周期调节工具。此次针对宏观调控用的几个并列词:“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意味着宏观调控在保持定力的同时,将更加注重对关键问题的精准施策,“精准滴灌”的节奏与力度有望加大。动向三、高质量发展走向纵深,区域经济发展将提速。2018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19年七大重点工作任务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位列首位。在此次政治局会上则提出,要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此前单提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到此次提及覆盖三大产业的“农业、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意味着高质量的发展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范围更广,要求更全面。未来国内政策也将更加聚焦提升行业高质量发展,使这些行业的供给质量与需求结构升级更好地匹配。此外,在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会议也提出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笔者认为,明年区域经济的发展将会迎来大提速。从今年政策的发布来看,区域经济发展已取得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2月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提供支撑;今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成为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分类

法律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调控、税收调控、金融调控和计划调控四大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一条 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中国近代史采取哪些经济政策?

近代前期(1840—1919年) ①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品冲击下,中国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②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外国商品进口增长3倍,中国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以资本输出作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①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基本上是封建性的军事工业和以利润、市场为基础的带有封建性的民用工业。 ④19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和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却步发展;1912—1919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了短暂的迅速发展,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该时期并存的几种主要经济形式 ①主要经济形式: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②相互关系:自然经挤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一开始起到抵制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自然经济产生解体作用,后又由于中外反动统治的需要,这两种经济也出现相互依赖的关系;在自然经济解体的基础上及外国资立主义经济的刺激下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这一经济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起到抵制作用,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二)近代后期(1919——1949年) ①国民政府建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抗战时期,日本对沦陷区进行了野蛮的经济掠夺;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 ②国民政府建立后,通过整顿税务、控制金融、改革币制等措施,建立了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统治;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政策,使官僚资本急剧膨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将大量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使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③国民政府建立后,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日益萎缩,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破产,解放战争时期,又遭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④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根据地人民进行土地革命的同时,还领导军民进行了经济建设;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政策,并组织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开展了土地改革。 2.该时期并存的主要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①经济形式: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义经济、新民主主义经济。 ②相互关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其它四种经济形式都对自然经济起着瓦解作用。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勾结、相互依赖又相互矛盾。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同时又具有依赖性,但由于受到剥削、压制而日益萎缩。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中外反动经济的重大阻碍,但它是最革命的经济,日益改变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 (1)过渡时期(1949年至1956年): ①基础知识要点: a.解放后,人民政府没收国民政府的财产和官僚资本,将他们的企业比较完整地转为社会主义经济。 b.1950年~1952年,人民政府在全国开展了土地改革。 c.1949年~1952年,人民政府还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精简整编国家机构、保护农民土地所有权等措施,使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 d.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 ②该时期并存的主要经济形式及相互关系: a.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集体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b.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占主导位,其余四种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并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其趋势是最终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2)曲折前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956年~1978年): ①基础知识要点: a.从1958年起,由于“左”倾错误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自1959年至1961年的严重困难。由于党中央及时采取了措施,从1962年起,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b.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使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由于周恩来、邓小平主持工作的努力和广大群众、干部对“左”倾错误的抵制,经济仍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②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a.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b.相互关系:两种经济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 ①基础知识要点: a.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随后在城乡逐步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b.中共十三大、十四大又分别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②该时期并存的经济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a.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外合资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 b.相互关系: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主体,其余经济为辅助,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重要补充,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服务。六种经济形式并存,形成竞争格局,既推动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完善,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

法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类,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两者往往是配合使用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百零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城乡建设事业和财政、民政、公安、民族事务、司法行政、计划生育等行政工作,发布决定和命令,任免、培训、考核和奖惩行政工作人员。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省、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决定乡、民族乡、镇的建置和区域划分。

积极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来实现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进行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推动、扶持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投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使本国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积极的财政政策是经济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的必要前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第九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

我国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有: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2、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经济政策可分为微观经济政策(抑或部门、行业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  【摘要】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经济运行的新问题、新情况较多,未来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在增加。目前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目标数量远远多于可以使用的政策数量,政策工具相对单一,而且很多目标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应从中国宏观经济困境分析中引出政策实施难点,并给出解决之道。  【关键词】经济困境 宏观经济政策 政策取向  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困境  从总体上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但经济运行的新问题、新情况较多,未来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特别是2011年以来,中国经济遭遇了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物价水平上涨、就业压力大、对外贸易下滑等问题,可谓是“内忧外患”。先从“内忧”上讲:第一,以投资增长保经济增长的模式亟待改变。长期以来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率,不断增加投资成为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资本形成同GDP的比率一直处在稳步上升的阶段,甚至在近几年来不断创造新高。 在这之前的2010年,这个比率一度超过了40%,已高于东南亚国家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进程中,中央、各级地方政府以及国企投资所占的比重过大,这也是民营资本和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挤出效应产生的催化剂。过分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投资边际效益递减的规律就会发生作用,新增投资的效益越来越低,反映在宏观上是单位投资产生的GDP不断下降,在微观层面上是资产经营效果的降低,甚至出现了资产收益低于资金成本的情况。  第二,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过度依赖会制约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不断扩大。1978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9.8%,1991年上升至33.4%,2006年更为67%,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也达58.2%。这种对世界市场的高度依赖会使中国经济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依赖程度越深受影响程度越大。  第三,历史原因形成的“高投资、高消耗、低效率”的产业结构模式亟待调整。截至2011年上半年,“典型产能过剩”的粗钢产量和水泥产量分别达到了3.5亿吨和9.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9.6%和19.6%。该淘汰的淘汰不了,该限制的限制不住,“两高一低”的发展模式“僵而不死”,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大局是一个严峻考验。  第四,通货膨胀亟待治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央政府为了防止经济大幅度下滑,保障社会就业,实施了刺激经济发展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并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相应的配套资金,随之也相应弱化了对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的约束。因此,地方政府利用各种融资平台聚集银行贷款,发行债券,造成过度投资,以及今天的通货膨胀后果。  第五,“扩内需”压力极大。2011年第二季度通货膨胀率高过6%、近年来多达2亿人的失业人口都使得以扩内需来弥补外贸下滑对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倍感压力。  再看“外患”:第一,全球经济进入调整周期。发达国家受制于失业率高企、资产价格萎靡不振以及银行体系危机和财政重整压力,经济下行风险正在加大。截至2011年9月的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相继陷入主权债务危机。2011年第二季度欧元区17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环比增长仅0.2%,为复苏以来的最差表现;美国2011年8月份新增就业岗位为零,失业率仍高居9.1%的水平……。基于目前欧元区与美国的财政状况,欲达到较为理想的平衡是不易的,因此真实增速可能还将再打折扣,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再次下调了全球增长预期。  第二,为了治理本国的经济问题,欧美国家不断推出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也或可持续。这必将造成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下滑、中国外商投资和外资利用继续下降和人民币继续升值的结果。  “外患”作用于“内忧”,各种问题互为因果,使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困境:第一,中国本来就要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速的前提下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就是要改变经济增长依赖政府投资项目和对外贸易的格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营资本投资环境。同时还要改变“两高一低”的产业发展模式,尽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并推动产业向循环经济的转型升级。但国际经济的疲软会加快对外贸易的下滑、减少国际资本的流入,从而迫使中国经济稳定的同时加速调整。  第二,一方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迅速。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在对欧美经济衰退的担忧加剧和避险情绪上升的驱动下,购买美元以趋避险,美元汇率大幅飙升,绝大部分非美货币加速贬值。人民币汇率不仅继续对美元坚挺,对其他货币也是大幅升值。人民币的升值使中国的对外贸易进一步雪上加霜,同时美元贬值造成输入性通货膨胀,国际热钱流入推高国内资产泡沫,它们更加剧了中国已存在的通货膨胀。这也迫使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进退两难:人民币升值可缓解通货膨胀,但会加大外贸成本、加速热钱流入,推高国内资产泡沫;人民币贬值又会加大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  宏观经济政策调控面临的难点  要走出中国经济目前的困境,就要解决如前所述的“内忧外患”,同时实现“保增长”——完成2011年的宏观经济目标;“调结构”——高耗能低效率产业如何转型升级;“防下滑”——防止受相关因素影响而出现经济下滑;“扩内需”——保增长的手段;“控通胀”——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去泡沫”——使资产价格回归应有的水平;“促民生”——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等多重宏观经济目标。但是,这种多重目标的设定和解决违反了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基本原理,即“匹配性原则”。也就是说:一是政策的目标不要多于政策工具的目标;二是政策实施时必须要将工具与其最有效率的目标相匹配。  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目前政策调控的目标数量远远多于我们可以使用的政策数量且政策工具相对单一。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主要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包括税收政策、转移支付政策以及政府采购政策等。货币政策主要是由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等组成。货币政策通过货币量的调整调节利率,间接达到对有效需求调整的效果。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和紧缩之分,而且一般在解决经济问题时,这两种政策也不是单独使用,通常都是配合使用。但是其政策数量与政策工具相对单一还是显而易见的。  另一方面,很多目标是短期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无法达到的。比如:短期宏观政策将在“控通胀、去泡沫”与“稳增长、防下滑”两难中进行抉择;而汇率政策将在“控通胀”“调结构”“稳出口”“控热钱”等相互冲突的目标中进行权衡;第三、即使是长期目标,如:“保增长”、“调结构”、 “扩内需”、 “促民生”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冲突,很难达成一致的契合,一个工具与多个目标之间的不匹配问题加剧。  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要解决政策实施难点,使经济走出困境,短期间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针对政策目标多于政策工具,要重新审视,必须找出主要目标,同时其他目标尽量弱化和舍弃。具体来讲:“保增长”和“控通胀”目标应成为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控的核心。其他目标可以使之成为中间性、从属性的目标而得到弱化。  第二,注重政策工具与政策目标的“针对”和“匹配”。在财政政策方面,要着眼于在“保增长”上。具体来讲,要通过中央和地方的税收与支出安排,继续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推进西部大开发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积极扶持中小民营企业、鼓励民间投资扩大。同时,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要着眼于“控通胀”上。具体来讲,货币政策要从2008年以来的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货币信贷要常态化。信贷方向要围绕“保增长”目标,有目的地投向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小民营企业和产业升级企业,坚持信贷政策对房地产的调控方向。通过实业发展达到财富的增加从而抑制通胀。在货币政策控制通胀的同时,还要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机制,避免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的波动,从而避免热钱流入推高的资产泡沫和输入性通胀。  第三,在短期目标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其与中期目标、长期目标调控的结合。比如,将“调结构”放在战略层面,使之成为中国中长期规划的核心内容,避免长期问题、战略问题短期化解决。首先,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调结构”,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就是“调结构”的出路。我们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践中深刻的体会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是光靠增加劳动力和资本的数量就可以实现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的效率。那么,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改进效率的根本,也是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推进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惟一出路。其次,通过改革进行制度创新,同时推动技术创新、银行改革、证券市场改革及促进民营经济都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发展民营经济,就要消除市场准入方面对于民营企业的限制,保护私有财产写入宪法是有利的措施,准确而有力的落实到位才是重点。最后,政府应更多地退出竞争性行业,在提供公共品方面也应尽可能地发挥市场和民营企业的作用。政府应集中精力于制度改革,尽可能地降低对经济的直接干预。  总之,越是单一的目标,越是简单的手段,操作越便捷,目标越容易达成。抓主要矛盾,加上政策有效组合,解决中国经济困境是乐观的。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如下:(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七条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二、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有哪些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使苏联生产稳步恢复;2、新经济政策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从而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3、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4、新经济政策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2022年经济政策解读

2022年的经济形势会怎样:原标题:年中观察:2022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研判受到肺炎疫情的冲击,国内外形势出现新的变化,多重因素叠加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进入2022年,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在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下,如何恢复经济发展,并在中长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于我国在“十四五”时期乃至更长发展阶段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2022年的经济形势进行分析。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在逐步形成,新的比较优势发挥作用从公布的2022年宏济数据和2022年上半年数据来看,我国经济得到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主要体现在以面。一方面,2022年我国经济逐季改善,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年随着肺炎疫情得到控制,我国经济得以逐季改善,全年达到2.3个百分点的正增长,经济增长水平逐步恢复常态。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22年我国GDP总量超过百万亿,占世界的17%;人均GDP达到72447元,上升到世界第59位;工业增加值占世界比例超过30%。另一方面,2022年我国经济持续改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逐步形成。从2022年公布的数据可知:一是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改善,结构继续优化。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321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比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从增长结构来看,2022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1.7%,拉动GDP增长7.8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9.2%,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净出口增长19.1%,拉动GDP增长2.4个百分点。二是从工业增加值来看,已经基本恢复到肺炎疫情发生前的经济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强劲。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9%,两年平均增长7.0%,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3%,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三是从国内市场来看,内需强劲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55900亿元,同比增长12.6%,两年平均增长4.4%;消费品零售总额211904亿元,同比增长23.0%,两年平均增长4.4%,比一季度加快0.2个百分点。四是从市场来看,货物和服务进出口持续改善。今年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180651亿元,同比增长27.1%。同时,从服务贸易来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0.5%;其中服务出口增长22.8%;进口下降13.5%,服务贸易逆差下降74.7%。1—5月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同比增长3.7%;出口增长20.1%,两年平均增长8.3%;进口下降7.5%,两年平均下降14.8%,逆差下降67.3%。“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2022年世界经济处于恢复阶段,世界银行估算2022年全球GDP增长为4个百分点,虽然世界经济仍在恢复的过程中,但是面临的环境会更复杂。首先,疫情的防控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虽然我国很好地控制了疫情,但是上还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现在全球的肺炎疫情确诊病例总数不断攀升,对经济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存在极大的影响。其次,国外的不确定性对我国宏济产生冲击。如美国的超规模措施会带来通货膨胀,带来美元的贬值,进而影响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对我国的汇率和价格水平产生影响,从而造成我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关键的还是要靠我国国内市场。从现在的数据来看,我国投资、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恢复,也预测我国2022年经济增长会超过8%,但是从最近几年的数据以及2022年的数据来看,“十四五”期间和未来我国的经济增长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方面,2022年整体投资水平虽然有所恢复,但是持续下滑的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变。一是投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恢复。尽管2022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投资水平仍达到增长2.9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年增长5.4个百分点、2022年增长5.9个百分点相比,分别下降2.5个百分点和3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长12.6个百分点,两年平均增长4.4个百分点,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二是投资水平增长不快。从投资来看,今年上半年投资同比增长15.4%,与2022年的投资水平相比仅上涨1个百分点,比2022年的4.7%和2022年的8.7%下降了3.7个百分点和7.7个百分点。三是投资占比下降。如果进一步考察投资结构,资本的投资在整体投资中的占比是持续下降的,从2022年的64个百分点下降到2022年55.7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仅仅为57.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近年来一直支撑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消费水平持续下滑,而且下滑趋势还没有得到抑制。一是2022年消费虽然有所恢复,但是下滑趋势没有改善。2022年受到疫情的影响,消费同比下降3.9个百分点,与2022年的8%与2022年的9%相比,下降近12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2022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3%,两年平均增速为4.4%;但是从单月来看,6月份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1%,两年平均增长4.9%,比2022年的8个百分点,2022年的9个百分点都低。二是我国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相比同期水平,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从宏观层面的消费率来看,2022年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但是我国宏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还只有38.8个百分点,比美国同水平的60.5、日本的53.9和的51.8都低;从微观层面的居民消费率(人均消费占人均收入之比)来看,我国2022年的居民消费率为67.4%,低于美国同期的87%、日本的79.2%。2022年受到疫情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率下降到65.8%,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5%。特别值得的是,从2013年到2022年我国居民消费率从71%下降到65.8%,今年上半年下降到65%,城镇居民的消费率是从69.85%下降到61.6%,今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到60.4%。三是我国消费存在结构性问题。首先,我国服务性消费存在不足,导致恩格尔系数上升。受到肺炎疫情影响,我国服务消费下降,2022年人均服务型消费支出9037元,比上年下降8.6%,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2.6%。恩格尔系数在疫情后出现上升,2022年一季度上升到33.22%,其中城镇32%,农村35.9%。其次,消费水平存在地区不平衡和城乡差距。同时,城镇居民的人均消费始终是农村居民的2倍以上。最后,虽然我国进出口旺盛,但是我国高端制造业供给还存在一定不足,较依赖进口。2022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到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创历史新高。但是,我国核心技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2022年我国芯片自给率仅为30%左右,自给率不足。影响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原因我国内需存在的问题和高端供给不足的问题造成了我国内生动力不足,除肺炎疫情影响外,还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综合考虑。之一,投资水平中民营经济的投资增长速度不快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提出了挑战。一是我国出现投资水平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我国民营投资水平增长不快,而且资本在投资中的占比下降。今年上半年投资虽然同比增长15.4个百分点,但是和2022年同期比较是下降的。进一步考察资本的投资占比,今年上半年虽然有所增长,但是也仅为57.8%。投资动力不足仍然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下滑的重要因素。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对今年的投资水平产生了不确定影响。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今年开始的工业生产者出产价格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过快也对投资的增长产生了抑用。今年上半年生产者物价指数PPI同比上涨5.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7.1%,6月份PPI同比上涨8.8%,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3.1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的上涨过快,对企业成本推升造成企业投资下降。第二,我国消费水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居民收入的问题。这包括收入占GDP比重不高、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居民收入结构存在问题以及收入不平等的问题。一是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不高,而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下降。决定居民消费水平的是居民收入水平,2022年我国GDP超过100万亿元,人均GDP达到72447元,但是我国GDP中居民的收入份额并不高,一直徘徊在40%—50%左右,2003年占比达47%左右,到2011年反而下降到41%,党的以来这个比重慢慢回升,到2022年达到44.6%。特别值得的是从2022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占GDP的份额不是上升,而是下降的趋势,从2022年的44.6%,下降到2022年的43.4%,2022年的43.4%,2022年有所上升但是也仅为44.4%。这个占比和发达比较仍然存在巨大差异:例如美国2008年总量GDP是14.39万亿美元,而可支配收入为10.64万亿美元,占比超过70%,事实上美国1990—2008年期间的收入占GDP的比率平均达到84%。二是我国居民收入增长存在问题。一方面,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从最近几年来看:2022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5.8%,没有达到GDP增长6.1%的速度;2022年我国居民实际收入增长2.1个百分点,低于2022年实际GDP的增长速度;2022年之一季度居民收入增长13.7%,低于GDP的增长,如果按照两年平均计算,两年平均实际增长4.5%,也低于GDP增长。特别是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2022年一季度增长12.3%,低于GDP增长1.5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居民收入增长12个百分点,也低于GDP的增长。另一方面,工资性收入增长不快是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原因。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工资性收入一直占重要部分,2022年占比56%,但是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速度。在2022年名义GDP增长10%左右,名义收入增长8.9%,而工资增长8.6%。2022年,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占比达到60%。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比居民收入和名义GDP的增长要低。在2022年名义GDP增长7.8%左右,名义收入增长8.9%,而城镇工资增长7.5%,这也是近几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根本原因。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中工资收入增长12.41%,低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特别是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增长10%,比居民收入增长更低。三是我国居民收入存在结构性问题,我国居民的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更低。在我国居民收入结构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一直不高,2022年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10.1个百分点,比2022年下降12.9%,财产性收入占比有所上升,也只有8.5个百分点。进一步分析,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占比仅仅是2.3%,2022年有所提高,也仅为2.4%左右,2022年上半年也只有2.88个百分点。与的20%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这就直接导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不能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同步。四是收入分配不平等在近几年出现加剧,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的GINI系数,从2003年的0.479上升到2009年0.490,之后从2009年开始下降,到2022年下降到0.462,但是近几年又开始上升,2022年上升到0.474。近几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收入增长低于居民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这不仅不利于中低收入群体的扩大,也不利于消费的持续扩大。2022年居民中位数收入增长3.8个百分点,低于居民平均增长4.7个百分点。在今年上半年的居民收入数据中,中位数的收入增长11.6%,低于居民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第三,我业结构中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下降过快。从2012年至2022年,第二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从45.4%下降至37.8%,就业人口比例从30%下降到28%,已经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去工业化”的迹象。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早。经验表明,发达开始“去工业化”时,其人均收入已经达到1万美元左右(按1990年价格计算),而2012年我国已进入“去工业化”时人均GDP折合仅6100美元。另一方面,我国“去工业化”显得过快。近年来第二产业在GDP占比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对比美国近四十年的去工业化进程,平均每年下降不超过0.5%,我国“去工业化”下降较快。2022年一季度进一步下降到37.15%,今年上半年有所增长38.9%,而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在0.8左右(2022年是0.76)。针对我国经济增长出现的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我国经济需要采取的对策建议之一,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很重要。一是“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期间经济增长要在合适区间。2022年我国人均GDP为72447元,约合1.05万美元,是美国的17%左右,总量GDP是美国的70%。如果按照较低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GDP是美国25%,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2.4个百分点;如果按照高水平的现代化,2035年人均达到美国的37%,每年增长要比美国快5.2个百分点,这样2035年达到美国的1.5倍。因此经济增长非常重要。二是持续RD的持续增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要贯彻发展理念,把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之一动力。加大基础科研的支持力度,我国的基础科研水平占比一直不高,只有不断加强基础科研的投入,才能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战略性产业发展,支持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打造一批有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更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生活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要营造良好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和高等学校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三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合理规模。随着国内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虽然第二产业占比不断下降仍是未来趋势,但要注重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合理规模,稳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挥我业结构的优势,不断挖掘我业结构的潜力。一方面,发挥我业结构完整的优势,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一直低于我国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我国第三产业占比越来越大的趋势下,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任务。四是发挥我国已有的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不仅可以解决疫情常态化下经济恢复的问题,而且可以很好地推进我业转型升级。5G、人工智能新一代技术是促进我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利用新一代技术可以解决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问题,包括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同时可以使劳动者的工作方式更加灵活。促进5G、人工智能新一代技术发展,可以吸引广大的民营企业参与,解决我国投资增长不快的问题。第二,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提高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从而根本解决我国消费增长问题。一是强化居民收入增长指标。党的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但是这一任务的真正实现也不是很容易的。从最近几年的数据来看,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一直比GDP的增长速度低。二是从层面提出居民收入的倍增计划。发达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提出了收入增长计划,还提出了收入增长要比GDP增长快,甚至是GDP两倍的收入倍增计划。如美国在1990年到2008年期间,GDP增长了2.8%,居民收入增长达到5.35%,收入增长基本达到GDP的两倍。三是改善居民的收入结构,提升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占比,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这就需要我国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保证居民能够通过资本市场增加财产性收入。大力鼓励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合理引导居民配置财富资产。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对于财富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是我国财富管理远远没有达到居民的需求。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制度,让农民通过农用地、宅以及各类农产品的流动收入。第三,财政完善税收体系,大力落实减税措施,完善保障体系,加强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一是财政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减税降费力度,赤字率的合适规模,同时地方专项债的规模来解决地方财力不足的问题,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一方面,需要加大减税降费力度与落实。在今年上半年的数据中,我国财政收入117116亿元,同比增长21.8%,其中税收收入100461亿元,同比增长22.5%,远高于GDP的增长,也高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降税降费的力度。另一方面,要保证地方财力,加大地方专项债规模,减轻地方财政压力。二是完善税收体系,落实减税措施是保证我国居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大力降低企业相关税收,提高企业利润,从而提升居民工资性收入。在今年上半年财政数据中,企业所得税27515亿元,同比增长17.7%,35240亿元,同比增长22.5%,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加大企业的减度。个人所得税是改善当前居民收入增长不快的重要措施。今年上半年个人所得税7222亿元,同比增长24.9%,是所有税收中增长最快的,但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层级较多,更高税率达到45%,建议进行调整。三是加大卫生健康、城乡社区建设、保障和就业领域的支出。2022年在卫生健康领域、保障和就业领域投入增长分别是15.2%与10.9%,明显高于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但是在城乡社区支出中同比下降20%。2022年社区在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继续加大城乡社区的建设投入。四是完善体系,促进相关产业包括健康产业升级,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完善多层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从到省、市、县、乡(镇)、村(社区)完整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市场机制吸引资本投入,解决投资增长缓慢的问题。2022年,中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长仅有0.9%,如果增加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剧拉动投资增长。第四,货币要新技术对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影响。新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对经济增长有帮助,但是要新技术对就业的影响。人工智能的引入会影响传统经济学的规律,如按照传统的奥肯法则,就业和经济增长是一致的,但是人工智能的引入会改变这个规则,因此未来货币的目标要更加失业。否则,一方面会影响收入分配,另一方面会影响“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2035年远景目标之一,也会影响新发展格局的形成。第五,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补全我国营商环境地区差异短板。我国营商环境持续得到改善,在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2》中,我国营商环境排名第31位,与2022年相比有明显提升,但是我国GDP的总量排名,与我国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对外直接投资ODI在世界的排名还不相适应,仍有提升的空间。同时,我国营商环境的地区差异还很大,根据21世纪研究报告,我国营商环境排名较前的深圳、上海、和广州是排名较低地区评分的2倍多。因此,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仍然是提升投资水平的重要手段。第六,要充分认识对外的重要性,持续扩大,探讨更加积极、多元化的化战略。一方面,构建更高水平的格局。经过以来40多年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已逐渐嵌入产业链分工体系中,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一定影响,为我国经济带来市场的同时也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影响。中国对外企业涉及约2亿人的就业,约相当于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与贸易保护叠加,但是要坚持更加积极的战略,拓展多元化的市场。要逐步对传统循环的依赖,“一带一路”倡议发展机遇,通过与沿线或地区的深入合作,共同建设贸易往来、产业协作和共同发展的,有助于形成更加均衡和多元化的循环体系。另一方面,加快自贸区和贸易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是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推进上海、广东、天津等自由贸易试验区与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和发展,有助于加速形成新型的循环。第七,在新发展格局中要更加系统性风险。一是资本市场要持续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相应资本控制措施来应对资本流动所产生的市场波动。二是的不确定性造成汇率波动,汇率波动对经济造成影响,2022年汇率升值6.47%,今年汇率已经升值2.4%,建议资本控制措施来防范热钱的流动。三是金融市场要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的成果,防范金融风险扩散到我国,同时防范国内金融风险。四是要防范债务风险。近年来,财政支出中债务利息支出占比不断加大,对地方财政产生压力。今年上半年债务付息支出4008亿元,同比增长14.5%,高于全国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4.5%),远高于其他类型的财政支出,利息占支出4.24个百分点,而且这个占比在近几年呈现上升趋势。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1994年3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根据2014年8月3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8年12月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等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并存。  2、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3、国家资本主义。  新经济政策在充分认识俄国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由此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主要内容:农业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部分恢复私营经济,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贸易允许自由贸易,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流通这五个方面,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做出的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而新经济政策就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在农业方面,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将部分工业恢复私营经济,但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然归国家所有,一些企业也有租给外国资本家的,但是这些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在贸易方面,新经济政策允许私商自由贸易来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新经济政策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在流通方面,新经济政策废除了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苏联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呢?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它的措施有关,首先来看一下新经济政策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1)新经济政策采用固定的粮食税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2)它允许农民在交付了粮食税之后多余的粮食自由买卖,这也就是说新经济政策承认了市场机制。(3)它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但是这有一个前提便是要保持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4)它将一些大工业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托拉斯和辛迪加,然后实行经济核算。(5)它取消了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也就是废除了实物配给制,代之以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按劳分配制度。(6)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的自由发展,鼓励合作社,实现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7)它允许允许外国资本进入苏维埃,并在国内实行租让和租赁,而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8)在新经济政策之下,重建了银行和税收制度,并实行了货币改革,将不稳定的苏维埃纸币取消,代之以稳定发行的货币切尔文卢布。在这些措施之下,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巩固了苏维埃的工农联盟。而新经济政策所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实质便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而使得苏联逐渐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在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之后,苏俄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的十年“文革”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是在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所实行的。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呢?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苏俄国情,国内社会动荡,经济困难。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十年“文革”之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当时的中国社会一片动荡不安,国内经济频临崩溃。因此,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都是在社会混乱、经济萎靡的背景之下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都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而改革开放则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都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本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大力向外国招商引资,发展市场经济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得苏俄工农业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稳固。而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两者都是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而实行的,改革开放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四条 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国家合理安排积累和消费,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法律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是指是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宏观经济政策与各种经济杠杆相结合,并通过经济杠杆发挥调节作用。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包含着许多具体经济政策的体系,其主要内容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价格政策、收入分配政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一条 为了保护商业银行、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权益,规范商业银行的行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商业银行的稳健运行,维护金融秩序,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制定本法。第四条 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商业银行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国家经济政策限制什么

我国经济政策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国家经济政策的改革对于市场的波动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所以说,大家比较关心经济政策的影响,关系到民生,接下来法律快车小编为大家进行国家经济政策有哪些规定问题的解答。  一、国家经济政策有哪些规定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失;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弹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  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济政策可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经济政策则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有:  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2、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  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国家经济政策有哪些规定  二、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经济政策能引导经济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要依据经济环境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一般规律: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张的货币政策能引导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反之,经济发展就要减速,企业管理者要把握先机。  三、央行新规优化行政许可办理流程  新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自6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完善并细化了行政许可的受理、审批流程,弥补了行政许可在线办理依据不足的问题。  《办法》专门设置了主要适用于银行账户开户许可证核发、相关许可证或者资格证书变更记载事项等的简易程序,将这些许可事项的审批时限压缩至受理后五日内,有利于提高审批效率、降低办事成本、减轻申请人负担。  同时,《办法》根据行政许可法的授权,进一步明确了执法检查、行政处罚等事中事后监管措施,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落到实处。

建国以来中国推行的经济政策

主要政策如下:1、过渡时期总路线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社会主义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3、经济调整阶段(调整,巩固,充实,提高)。4、改革开放(改革农村和城市,改变了经济结构。5、和经营方式,开放沿海,经济特区)。6、92年改革开放深化,破除姓资姓社问题,确定。7、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8、中国加入WTO。扩展资料:建国后中国经济政策的意义:战争时期的经济政策作为特殊条件下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行为,对于维持经济运转、支持战争起着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多次对外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制定和实施战时经济政策的宝贵经验。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研究历次战争时期经济政策的规律并预建新时期的战时经济预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知网-建国60年来党的民营经济政策探索之路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知网-新中国成立后战时经济政策实施的经验与启示

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x0dx0a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x0dx0a  1、需求管理x0dx0a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x0dx0a  2、供给管理x0dx0a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x0dx0a  3、国际经济政策x0dx0a  国际经济政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手段有:财政收入(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是什么

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措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措施如下:第一,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息,从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来投放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第三,降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措施如下第一,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政府的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这是政府一种变相的投资,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

我国现行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中国近期的经济政策?

近期,中国政府出台了积极的经济政策,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促进经济复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政府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加大投资和推广新技术等政策措施,把不断的经济活力释放到市场中去。此外,政府还实施了资金宽松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保障企业发展所需的资本投入。另外,政府还实施了“农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助力。经过这些政策实施,中国经济保持了增长的势头,并有望在新的一年实现更好的前景。

经济政策是什么 经济政策简单介绍

1、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或为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主要包括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 2、经济政策本来属于上层建筑,但是由于它既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的反映,又会对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产生强大的反作用,能促进或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以它是经济科学研究的一个领域。

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

宏观经济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主要有:1.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例如生育政策、移民政策等。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2.资本积累,例如积极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3.技术进步,例如各种技术扶持政策。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4.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宏观经济学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主要有:1.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例如生育政策、移民政策等。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2.资本积累,例如积极的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3.技术进步,例如各种技术扶持政策。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4.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

新经济政策内容

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流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拓展资料】可以把新经济政策归纳为下列一系列措施 :1、粮食税取代粮食征收制2、允许农产品自由买卖,从而承认了市场机制3、在国家保持经济命脉(冶金、运输、燃料工业、石油等)的情况下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4、把大工业企业联合成托拉斯和辛迪加,实行经济核算5、取消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6、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自由发展,鼓励合作社,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7、允许外国资本进入,实行租让和租赁;重建银行和税收制度8、实行货币改革,取消苏维埃纸币,发行稳定的货币切尔文卢布

新经济政策是什么?

1,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3,流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扩展资料:历史影响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现实意义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第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经济政策

我国的经济政策

根据金融危机中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措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措施如下:第一,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息,从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第二,公开市场业务。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来投放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第三,降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措施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措施如下第一,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政府的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这是政府一种变相的投资,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而宏观调控的手段一般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十五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经济政策都有那些呢

有7个相关政策:1,平抑物价,2,控制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优化经济结构3,加大力度执行三农政策4,调控房地产价格5,控制耕地数量6,均衡社会资源分布7,整税制结构拓展资料: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失;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弹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什么是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x0dx0a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x0dx0a  1、需求管理x0dx0a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x0dx0a  2、供给管理x0dx0a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x0dx0a  3、国际经济政策x0dx0a  国际经济政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内容有什么?

1、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类,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两者往往是配合使用的。2、财政政策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下滑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发行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振市场信心,防止经济衰退。比如中国在1998年开始、持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再如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加上地方投资约12万亿。在经济上升周期,则一般以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投资,防止经济过热。财政政策还包括扶持某些产业发展、见面税收等。3、货币政策分为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有三: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回收或卖出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即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存款比例,因此缩小或扩大资金供应量,这一工具威力很大,较少使用;调整再贴现率,即调整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利息率,以此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往往配合使用,在经济下行期往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双松组合;在经济上行期往往是双紧组合。

什么是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1、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3、流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历史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举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为:(一)在农业方面,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的余粮归农属自己支配,有限度地允许农民租佃土地和雇佣劳工;(二)在工业方面,多种经济成分群英会存,由全面没收私人资本转为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三)在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实质是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工农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以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扩展资料:新经济政策现实意义: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第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经济政策

公共经济政策有哪些

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国家通过对资源的战略性运用,以协调经济社会活动及相互关系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具体包括: (1) 管理政策。以实施罚款、奖励、禁闭等规章为重点,保证公众对公共必需品的平等使用。(2) 分配政策。通过安排、部署各种公共计划,达到全体公民都能享受使用国家天然资源及智力资源,并通过直接津贴和保险来分配财政资金。(3) 再分配政策。以满足公民最低限度的物质需要为目标,把各种赋税收入引向各种援助计划。(4)立法政策。注意力在于运用它的权力和拥有的资源来改变整个环境。[1]

中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呢?

有7个相关政策:1,平抑物价,2,控制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优化经济结构3,加大力度执行三农政策4,调控房地产价格5,控制耕地数量6,均衡社会资源分布7,整税制结构拓展资料: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失;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弹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下行的压力,像企业利润增速低,产能过剩,出口需求少,银行的坏债上升等。根据当前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大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因此,针对目前的经济问题,从两个政策的角度给予以下建议: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措施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2、措施如下:第一,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息,从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第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来投放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第三,降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措施1、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2、措施如下第一,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政府的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这是政府一种变相的投资,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

新经济政策的时间

新经济政策的时间如下:1921年到1925年,是列宁在世时推行的新经济政策,1924年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也逐步取消,所以思想划分的。1921-1928,到1928年斯大林重视,提出第一个5年计划废除了新经济政策,才标志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内容:第一,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剩余的粮食等农产品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1921—1922年度全国税额比上年度减少43.3%。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第二,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0午11月颁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1921年5月.国家把一部分小企业发还原主经营.7月又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合作社或个人.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第三,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作用: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 月,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受到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欢迎,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完全归个人所有。从而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新经济政策历史影响包括: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三大宏观经济政策

法律分析: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观调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职责,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为弥补市场失效、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或其它形式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政策体制的根本转轨尚未完全实现,计划经济的影响仍然强烈存在,这不能不说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观经济政策未能实现预期效果的关键原因所在。法律依据:《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一是围绕市场主体的急需制定和实施宏观政策,稳住了经济基本盘。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注重用改革和创新办法,助企纾困和激发活力并举,帮助受冲击最直接且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难关。实施阶段性大规模减税降费,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全年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其中减免社保费1.7万亿元。创新宏观政策实施方式,对新增2万亿元中央财政资金建立直达机制,省级财政加大资金下沉力度,共同为市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及时补充财力。支持银行定向增加贷款并降低利率水平,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50%以上,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对大企业复工复产加强“点对点”服务。经过艰苦努力,我们率先实现复工复产,经济恢复好于预期,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3%,宏观调控积累了新的经验,以合理代价取得较大成效。

我国现在实行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当前我国的经济政策基调是宏观经济政策将以稳为主基调,强调供给侧供给,突出长期发展与短期增长的结合,强化市场的力量的积极财政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来实现产业政策的国家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手段。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投融资进行国家基本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经济结构,引导、推动、扶持产业升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投资,增加就业,扩大内需,使本国经济平衡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哪些经济政策?

1、平抑物价调控产品供应,控制CPI增幅2、控制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优化经济结构如控制高耗能企业的上马,加强企业环保审查力度3、加大力度执行三农政策农产品价格上调,取消农业税,农业资料补贴等4、调控房地产价格控制房地产企业贷款,控制地方政府的不合理卖地行为5、控制耕地数量18亿亩红线6、均衡社会资源分布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让更多人拥有财产性的收入”7、调整税制结构类型:自由贸易政策、保护贸易政策和管理贸易政策影响:实物经济日益和虚拟经济相分离,生产要素得以充分地流动国际贸易仍将以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发展国际贸易的重点从主要在流通领域转移到国际生产和国际投资领域,使国际经贸发生了质的变化受“跨国公司”发展变化的影响,国际贸易更多的是部门内部贸易和集团内部贸易,国际市场也日益成为有控制、有组织的市场,国际贸易由比较利益的“互补”向相互竞争的“共生”转变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五大重点是:更加注重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和产品的 更新换代;更加注重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重点是要加强农业和社会的事业;更加注重扩大消费需求,继续引导和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注重挖掘农村的消费潜力;更加注重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注意困难群众的生活,加大农村扶贫工作的力度,妥善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更加注重通过改革来解决深层次的体制和机制。统计部门要研究发布能够反映不同区位、不同类型住房价格变动的信息。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通知精神,加快制定、调整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各司其职、分工协作,加强对各地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解读工作。

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啊?

你好 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投资找青牛贵金属。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谢谢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中国目前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针对金融危机的经济萎缩,失业增加等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政策措施,应该说这些政策措施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国际收支的国家宏观经济目的都相关,都会正面影响: 1.货币政策则从2008年7月份就及时进行了较大调整。调减公开市场对冲力度,相继停发3年期中央银行票据、减少1年期和3个月期中央银行票据发行频率,引导中央银行票据发行利率适当下行,保证流动性供应。 2.宽松的货币政策。9月、10月、11月连续四次下调基准利率,三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贷款基准利率的下降,目的是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扩大投资与消费。 3.2008年10月27日还实施 首套住房贷款利率7折优惠;支持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型普通住房。 4.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 5.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灾区重建、“三农”、中小企业等贷款。 6.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7.对外经济合作与协调(如中日韩之间的货币互换等) 。 以上为主要的货币政策,其他政策 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政府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有: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2、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宏观经济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是指国家或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的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  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是用来达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给管理、国际经济政策。  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凯恩斯的总需求分析理论为基础制定的,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实现充分就业政策和保证物价稳定政策两个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扩张性的政策措施,刺激总需求增长,克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在有效需求过度增长的情况下,也就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政府应采取紧缩性的政策措施,抑制总需求,以克服因需求过度扩张而造成的通货膨胀。  2、供给管理  供给学派理论的核心是把注意力从需求转向供给。供给管理是通过对总供给的调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成本,特别是生产成本中的工资成本。在长期内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能力,即经济潜力的增长。供给管理政策具体包括控制工资与物价的收入政策、指数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经济增长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过限制工资收入增长率从而限制物价上涨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资和物价管理政策。之所以对收入进行管理,是因为通货膨胀有时由成本(工资)推进所造成的(参见成本推进的通胀)。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货膨胀。它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工资与物价指导线。根据劳动生产率和其他因素的变动,规定工资和物价上涨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规定工资增长率。企业和工会都要根据这一指导线来确定工资增长率,企业也必须据此确定产品的价格变动幅度,如果违反,则以税收形式以示惩戒。二是工资物价的冻结。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工资与物价,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时期采用,在严重通货膨胀时也被采用。三是税收刺激政策。即以税收来控制增长。   2)指数化政策。指数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收入的名义价值,以使其实际价值保持不变。主要有:一是工资指数化。二是税收指数化。即根据物价指数自动调整个人收入调节税等。   3)人力政策又称就业政策。是一种旨在改善劳动市场结构,以减少失业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由政府或有关机构向劳动者投资,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与身体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二是完善劳动市场。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和增加各类就业介绍机构,为劳动的供求双方提供迅速、准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劳动者找到满意的工作,企业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员工。三是协助工人进行流动。劳动者在地区、行业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有利于劳动的合理配置与劳动者人尽其才,也能减少由于劳动力的地区结构和劳动力的流动困难等原因而造成的失业。对工人流动的协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质帮助与鼓励。   4)经济增长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增加劳动力数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励移民入境等;提高劳动力质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二是资本积累。资本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储蓄,可以通过减少税收,提高利率等途径来鼓励人们储蓄。三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技术进步成为各国经济政策的重点。四是计划化和平衡增长。现代经济中各部门之间协调的增长是经济本身所要求的,国家的计划与协调要通过间接的方式来实现。  3、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经济政策是对国际经济关系的调节。现实中每一个国家的经济都是开放的,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来与相互影响。一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有国际经济关系的内容(即国际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实现不仅有赖于国内经济政策,而且也有赖于国际经济政策。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中也应该包括国际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分类

法律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调控、税收调控、金融调控和计划调控四大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 第一条 为了确立中国人民银行的地位,明确其职责,保证国家货币政策的正确制定和执行,建立和完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维护金融稳定,制定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强化预算约束,加强对预算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保障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啊?

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有:  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2、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  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经济政策有哪些

法律分析:我国财政政策实施手段有:财政收入(税收),财政支出,国债和政府投资等。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六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第七条 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第八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村中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

怎样区别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

  一、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定义  1、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2、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二、财政政策和经济政策的区别:  1、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经济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2、内容不同。凡是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的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经济政策。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经济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我国实行过那些经济政策?

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994~1997)1、宏观经济背景:从1993年开始中国经济出现过热现象。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主要因素的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2年至1993年增速分别为42.6%和58.6%,大大超过以往的增长速度。投资需求带动了消费需求,当时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的双膨胀,加剧了商品供给的短缺状况,造成1993年至1994年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上升了13.2%和21.7%,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过快带来的经济过热与严重的通货膨胀,成为社会经济稳定的巨大隐患。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多次出现经济过热现象,为了给经济过热降温,受当时宏观调控经验不足的局限,国家相关部门往往采取“紧缩到底”的政策手段,使经济由过热一下子陷入过冷。这种热与冷的转换,好像是快速行驶中的急刹车,经济过热是消除了,但又面临着如何启动经济的问题。热与冷的骤然交替,造成剧烈的经济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决策部门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一松就热、一紧就冷”的传统做法,做到既要为经济过热降温,也要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速度,防止经济运行中的大起大落现象再次发生。于是,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路,中央适时提出了“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恰如其分的宏观调控,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的经济发展态势。2、相关措施: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政策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增值税、消费税的调控作用,合理压缩财政支出,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政策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3、效果分析:经过三年的努力,1996年终于成功实现经济“软着陆”,经济增长幅度回落到9.6%,通货膨胀率降到6.1%;1997年进一步巩固“软着陆”的成果,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总体上来看,这次调整由于方向明确,措施得力,在保证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集中解决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的问题,所以获得了很大的成绩。其突出之点主要有:第一, 抑制了过旺的需求,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首先是使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受到明显抑制。国家采取了严格控制信贷规模,整顿乱拆借、乱集资等一系列措施,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年回落。其次是财政收入增长较快,财政支出有所控制,财政赤字逐年缩小,全国银行工资性支出的增幅也逐年回降。过旺的总需求得到有效控制。对抑制通货膨胀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第二, 正确判断形势,正确确定宏观调控方向,恰当把握调控力度和调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抑制通货膨胀的目标和各项措施,都是在科学分析经济运行形势、物价上涨的性质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在确定物价调控目标时,既分析了有利条件,又分析了不利条件;既考虑了降低物价涨幅的需要,又考虑了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需要。在实施调控目标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加强了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多层次、多侧面的跟踪监测、分析,始终保持了清醒头脑。虽然这次调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有不少负效应。第一,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明确之后,财政改革的方向却出现了分歧,到底是实行建设财政,还是实行公共财政?理论上的彷徨不决,影响了改革的推进;第二, 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和GDP的比重仍然没有提高,特别是中央财政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没有提高,财政职能被肢解的矛盾仍未解决;第三, 由于在此次调整中力度实施有些过大,通货膨胀是抑制了,但也为以后国内需求不足埋下了伏笔,致使1997年以后不得不进行又一次的调整。1998~2003年底 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1、宏观经济背景:l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而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增长有相当大的比重来之于外贸出口,进而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民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把宏观政策的定位转为扩大内需方面。l 国内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使本应再次回升的经济出现了新变化,经济存在振荡衰退、大幅下滑的危险。l 上次调整的力度过大,虽然通货膨胀得到治理,实现了“软着陆”,但宏观调控的惯性下滑,加之外部的冲击,使我国经济增长的速度大幅度降低。为此国家不得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以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从1998年起,为缓解通货紧缩,保证经济增长,我国实行近6年的积极财政政策以刺激投资、拉动内需;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于防范金融风险,并与财政政策相配合。这样的政策组合在通货紧缩,经济景气度较低的情况下,保证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2、具体措施: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政府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5次下调存贷款利率,逐步扩大公开市场业务,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发行国债;大规模地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投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扩大转移支付;实施财政赤字政策。3、效果分析:这次调整是上次调整的继续和深化,力度温和没有造成大的波动:第一、 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非常明显。一方面,每年发行的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大量的项目,直接增加了固定资产投资,拉动了经济增长。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期间,中央政府每年发行1000亿—15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仅从1998年至2004年7月间,累计发行9100亿元。但财政的这种资本性支出的带动作用更大。在中国,政府资金具有引导效应,比如政府上一个项目,银行就争着给贷款,这种“政府投资、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投资规模是相当惊人的。 从经济学理论上来讲,财政政策虽然能直接刺激投资,但往往因为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而使其效果打折扣。这里要指出的是,由于特定的体制原因,中国这一时期的财政政策是几乎没有“挤出效应”的。第二、 “积极”的货币政策作用相当微弱。随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启动,宏观政策伴以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相关部门看来,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既能防止通货膨胀又能防止通货紧缩的政策,即适中的货币政策。但从事后来看,我们的货币政策事实上是偏松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我们名义上采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在实际操作时违其原意,即货币供应量仍加速增长(积极货币政策的最重要表现),相反,我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期间,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加的并不是很快,相比之前20%以上(甚至30%左右)的年增幅,这些年M2的增幅一直稳定在15%以下,是名副其实的“稳健”;但近些年来我国的M2/GDP越来越大,尤其是1998年以后迅速增加,粗略估计当前为2左右,这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而且,中国人民银行从1996年以来八次调低利率,其中1998年之后就有五次。 因此,从这些意义上讲,我们的货币政策是“积极”的。而货币政策的作用无外乎表现在两个方面,即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扩大,利率降低,于是居民消费增加,企业投资扩大,但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这两方面的刺激作用都是不明显的。一方面经济主体的货币需求量一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银行信贷却出现了萎缩,从而大量的资金沉淀在银行中不能转化为投资,即我们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最终使“积极”货币政策效果大打折扣,以致从表面上看,中国已几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在这时再回头看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就非常明显了。由于有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中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投资,那么增发国债就成为使这些资金通过购买国债而转化为实际总需求的一部分的途径,国债投资项目的银行配套贷款和其他社会资金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基本上没有“挤出效应”。但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很小的“挤出效应”是在我国特定体制下的扭曲结果。2004~至今 “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宏观经济背景:2004年年初,承接上一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但同时信贷规模增长偏快,消费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其主要表现为:央行每月发布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在2004年的头四个月比同比上涨了6.3%、7%、8.3%和9.3%;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和基础原材料价格也大幅上涨。狂飙的价格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也反映了上游行业的热度。这主要是由投资膨胀造成的。这年开始的各级领导班子换届,开始了新一轮“政绩工程”的基建投资热潮。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由此可见,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以鼓励投资为主要手段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通货紧缩的态势也在逐渐淡去,宏观财政政策也应相应进行调整。200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了财政政策转型的决定,宏观调控由“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过渡到“双稳健”模式。2005年近一年的实践表明,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取向均为稳中偏紧,总体上配合较为协调。2、具体措施:从财政政策来看,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2005年1~6月,财政收入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6392亿元,比2004年同期增长14.6%,高于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财政政策在总量上向中性回归的过程中着力调整了支出结构。货币政策总体上也属于稳中偏紧型: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差别准备金制度、提高存贷款利率等灵活多样的货币政策手段来适当控制银行信贷投放的规模和速度。同时,与产业政策结合,控制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贷款来抑制低水平重复建设。3、效果分析:从判断宏观调控效果的两个关键指标GDP和CPI来看,宏观调控政策达到了预期目标,具体如下:1、 物价水平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由于影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首要因素是食品价格,随着食品类中粮食价格下降,物价水平有所回落,未来物价上涨的预期也相应降低。而且随着宏观调控的到位,调控政策相继出台,房地产市场总需求下降,非理性繁荣得以遏制。此外,由于政府仍然控制着一些服务性收费价格和基础性产品价格,比如居民生活用水、电、煤气等,考虑市场的社会承受力,2005年调价力度不大,所以,物价水平趋于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下降。2、 工业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钢材品种结构继续优化,电解铝淘汰落后自焙槽生产工艺步伐加快,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产量的比重增加,一批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3、 三次产业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开始出现解决的迹象。具体表现为农业基础加强,第三产业保持稳定发展。在几个重点调控领域中,房地产投资增幅明显回落,并呈逐月递减趋势;汽车产量增长速度也开始放缓,回归到较为正常的状态。受其影响,一些相关行业的调控成效明显。4、 投资与消费的关系趋于协调。投资在降温,消费稳中趋活,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上半年比2004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继续加强,一些盲目扩张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减缓,水泥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趋于合理。建议:近期完善相应宏观调控政策的措施。(1)坚持双稳健的政策操作。要加快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在股市低迷、信贷收缩的背景下,通过企业债券等形式拓宽金融机构向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渠道,满足企业流动性资金的要求。同时财政政策要坚持稳健取向,各地应严格控制财政资金支持的新开工项目。(2)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要按照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在确定人民币的浮动区间时需要根据新的情况和依据综合测算,使汇率在一个较小的合理区间内浮动,一方面使投机资本无利可图,改善国际社会的舆论环境;另一方面也防止汇率变动对国民经济、出口和就业造成大的冲击。尔后再根据进出口、经济增长等指标的变动趋势做出动态调整,继续进行出口退税率结构性调整,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型产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3)继续扩大消费需求。要继续推进城市化,扩大城市消费群体;增加就业,加强居民收入预期;加快社保体制改革,稳定家庭开支预期;提高最低工资,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中低收入者购买能力;规范和稳定信贷消费;拓宽消费渠道,继续扩大汽车、住房和其他耐用品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需求等。(4)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增进效益的宏观环境。要采取更多政策措施,为各类行业提供公平合理的税负和融资等外部条件,创造一个机会均等的经营环境,这是长期有效地改进企业效益的外部途径。(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加快推进水、电、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的市场化改革,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改变资源消耗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建国以来中国推行的经济政策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改革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缓解困难地区财政运转压力,决不让基本民生保障出问题。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松紧适度。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发力。既保障城镇劳动力就业,也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留出空间。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要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八个字上下功夫。更多采取改革的办法,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展资料:经济政策的影响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与计划体制相比较,市场机制无疑更有效率。但是,市场机制并非万能的,它还存在着许多缺陷,而这些缺陷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在宏观上表现为一个盲目、自发的过程,一方面,单个市场主体对于信息的获取是不完全的;另一方面,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市场主体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当价格信号显示出某种产品的生产有利可图时,生产者会蜂拥而至,趋之若鹜;一旦该产品生产过剩、相对价格水平自动降低时,商品生产者明白过来已为时晚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流通这五个方面,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做出的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余粮收集制;把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一切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须品均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而新经济政策就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在农业方面,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的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在工业方面,新经济政策将部分工业恢复私营经济,但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然归国家所有,一些企业也有租给外国资本家的,但是这些承租者必须接受国家监督指导,遵守苏维埃法令,按期交纳租金和一定比例的利润,到期把企业完好地交还苏维埃国家;在贸易方面,新经济政策允许私商自由贸易来恢复商品流通和商品交换;在分配方面,新经济政策废除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食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制度;在流通方面,新经济政策废除了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因为新经济政策的实行,苏联恢复到了战前的水平,那么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什么呢?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它的措施有关,首先来看一下新经济政策所采取的一系列的措施:  (1)新经济政策采用固定的粮食税来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  (2)它允许农民在交付了粮食税之后多余的粮食自由买卖,这也就是说新经济政策承认了市场机制。  (3)它实行中小企业的非国有化,但是这有一个前提便是要保持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命脉。  (4)它将一些大工业的企业联合起来,形成托拉斯和辛迪加,然后实行经济核算。  (5)它取消了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动员,也就是废除了实物配给制,代之以按照产品的质量和数量支付劳动报酬的按劳分配制度。  (6)它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私人资本在工业、农业、商业、服务业中的自由发展,鼓励合作社,实现农村雇工和租佃合法化。  (7)它允许允许外国资本进入苏维埃,并在国内实行租让和租赁,而这些租让和租借企业由私人经营,所有权属于国家。  (8)在新经济政策之下,重建了银行和税收制度,并实行了货币改革,将不稳定的苏维埃纸币取消,代之以稳定发行的货币切尔文卢布。  在这些措施之下,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巩固了苏维埃的工农联盟。而新经济政策所采取的这些措施的实质便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而使得苏联逐渐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国家。   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有什么关系  在苏俄的三年国内战争之后,苏俄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在中国的十年“文革”之后,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实际上,中国的改革开放便是在借鉴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的基础之上所实行的。那么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呢?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苏俄国情,国内社会动荡,经济困难。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十年“文革”之后,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当时的中国社会一片动荡不安,国内经济频临崩溃。因此,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都是在社会混乱、经济萎靡的背景之下实行的。  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都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的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而改革开放则是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都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苏俄放开商品市场,允许资本家经营企业,还允许外国资本家到本国经营,中国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鼓励私人开办企业,同时大力向外国招商引资,发展市场经济作用,都使经济得到恢复,社会得到稳定。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使得苏俄工农业逐渐恢复发展起来,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稳固。而改革开放使得农村经济全面振兴,国民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两者都是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而实行的,改革开放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继承与发展。

新经济政策是什么?

新经济政策 苏俄在1921年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 新经济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1922年,政府通过《土地法令大纲》,允许农民自由使用土地和在苏维埃监督下出租土地和雇佣工人。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 ,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实行产品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1920年11 月 ,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 新经济政策的实行,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 使1921 年的危机迅速得到克服 。新经济政策使苏维埃国家的经济顺利恢复起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了。1922年12月,在全国上下团结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制定了第一部宪法。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终于在世界上站稳了脚跟。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此举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在流通方面,1921年5月,苏维埃政权通过关于交换的法令,宣布产品可以交换。国家通过合作社组织工业品同农民手中余粮直接交换。同时,允许私人在一定地方范围内进行商业往来。在工业方面,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而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则允许私人经营。扩展资料现实意义第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第二,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第三,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第四,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历史影响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从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②新经济政策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欢迎,工农业生产逐步恢复到战前的水平,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经济政策

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问题一: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啊? 你好 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投资找青牛贵金属。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这样可以么? 问题二:我国现阶段经济手段有哪些 货币政策: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珐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选择性政策工具(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指导)。 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管理体制、转移支付制度等。 汇率: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收入政策:包括收入总量目标和收入结构目标。 问题三:我国的经济政策有哪些 只有一种: 印钱! 截至2017年4月,中国广义货币M2余额达到人民币159.96万亿元,与1990年的1.53万亿相比,增长104倍余。当月舐试6.18,换算成美元是25.9万亿,同期美国M2是11.6万亿美元,中国M2远超美国M2。要知道中国含有水份的GDP不及美国一半,人均GDP相距更大,中美相比已可见中国货币超发之巨。 *** 印钱,制造通货膨胀,让百姓口袋里的钱变毛,这不就是偷吗?你偷要蹲班房, *** 偷叫做“宏观调控”。这道理咱古人早就明白,庄子曾说过,“窃钩者诛,窃国者侯”。 借钱怎么还?不愁,国债还本是几十年后的事,与现在当权者无关。赤字政策说到底,就是挖子孙后代的肉,补我们自己今天的疮。如此代际偷窃,讲出去令人尴尬,凯恩斯主义就成了完美的 *** 牌坊。有了它, *** 理直气壮;有了它,公众心安理得。子孙或在襁褓,或尚未出世,欺负你没有发言权,抢你的钱没商量。 问题四: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 问题五:中国经济政策 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失;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弹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济政策可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经济政策则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有: 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 2、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 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问题六:2015有什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2015宏观政策内涵将有重大调整 大公报:2015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政策基调会否延续,会有哪些创新变化以适应“新常态”?您如何评价2014年“定向宽松”和货币政策工具创新的收效,货币政策“戏份”在2015年是否会加大? 陈雨露:2015年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基调虽然将延续2014年的基本基调,但内涵将发生重大的调整。 对于货币政策而言,将延续稳健货币政策的表述,但内涵将发生以下调整:一是货币政策将在“微 *** ”常态化的作用下采取相对宽松的取向,以缓解经济下行的压力;二是与“稳健定位、积极操作”的货币政策相匹配的是“强监管”“金融改革”;三是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强化利率的预期管理,加大利率调控的政策效果;四是进一步采取“定向宽松”政策,强化货币向实体经济的渗透。 对于财政政策而言,将继续延续积极财政政策,但积极的方式将作出调整:一是总体财政赤字率将进一步提高,预计赤字率可能提高到2.5%左右;二是通过全面推行“营改增”,使结构性减税得到全面实施;三是在财税体制改革的全面实施进程中加大对于地方资金的扶持。 金融改革将是2015核心改革之一 大公报:金融改革会否成为2015年重点改革之一,推出整体改革方案,若推出,优先顺序怎样?金融改革怎样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 陈雨露:金融改革将是2015年改革的核心之一。从目前所拉开的序幕来看,其顺序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以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和建设为基础,进一步推进利率的市场化;2)以资本市场的“股票发行注册制”实施为起点,逐步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并进一步推进资产证券化等“去杠杆”措施;3)以“沪港通”的实施和“自贸区”政策的落实为基础,逐步拉开资本账户开放的改革。4)以城投债的治理为起点,全面建设统一开放的债券市场;5)以地方债的全面发行,进一步丰富中国的国债市场及其无风险的基准利率形成机制。 只要金融改革能够形成良好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的发现风险、分散风险,并对风险定价,那么各种资源就能够有效地流向其投资价值最高的地方。金融也就自然而然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当然,健康的金融市场必须要有有效的监管体系,能够防止投机化和泡沫化的发展。因为过度投机和经济泡沫化必定带来使金融脱离实体经济。 所以,金融改革的核心依然是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市场化的改革;二是监管体系和安全网体系的构建。 人民币国际化处加速期 大公报:2014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在投资产品和走向储备货币的道路上都有所突破,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在全球金融中心取得了重大进展。有专家认为全球经济正向“人民币化”方向发展。您是否同意这个观点?未来的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会怎样? 陈雨露:这种判断有一定的道理。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经济无论是GDP占比还是全球经济联系度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必定会引起全球化趋势和格局的变化。目前中国正从“贸易全球化时代”向“资本全球化”和“生产全球化时代”迈进,这必定要求中国金融必须全球化,货币全球化也是这一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 但是,从过去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货币国际化的道路是曲折的,往往会随着一个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实力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往往会因为一些格局性的变化而发生波动。例如19世纪末期的美元、80-90年代的日元以及目前的欧元。因此,人民币国际化从总体来看处于其起步期和加速期,未来前景很好,但未来也必定会面临众多的起伏和曲折。 目前中国对外贸易中,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易增长迅速。人民币国际化未来会利用互联网交易加速展开,互联网就是加速机制,人民币国......>> 问题七: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经济矢量的合成和资源的有效配置 王见定 李颖伯 {摘要} 按照传统的经济学理论,经济变量是以标量的形式出现的。本文提出:经济变量实质上是一种矢量。但又不同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有其自身的合成规律。资源的有效配置其实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一种形式。本文以一些实例对经济矢量合成的法则进行说明,并进一步阐述这一理论在经济活动中的指导意义。(内容简介:经济学新理论) 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一个5吨的混恁土构件;一个缸的发动机、一个底盘、一个车身构成一辆轿车;一个显像管、一个复杂的线路和一个壳体构成一个精美的电视机;一个美容师半个小时的劳务加上对各种美容美发器械及化妆品的使用,产生了一个时髦的发型;一位外科大夫4个小时的手术以及四个同事的合作、医疗器械和各种药物的使用完成了一个心脏手术....这些都是经济矢量合成的事例。 混凝土4吨和1吨盘钢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变量,像这样既有大小又有一定流向的经济变量,我们定义为经济矢量。4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构成了一个5吨的混凝土构件,可以看成两种经济矢量的合成。它们之间的比例是一定的,是由构件的用途决定的,而且这种比例将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化(当然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如果现在有5吨混凝土和1吨盘钢,也只能构成5吨的混凝土构件,多生产的1吨混凝土在这一组合中是无用的。这就是经济矢量的合成法则。这个法则对于不同的经济矢量之间是不同的。这种经经济矢量的合成可以在多个经济矢量中进行。例如一个发动机、二个车身、二个底盘也只能构成一辆轿车,其中的一个车身、一个底盘是多余的。以上例子已说明了经济矢量概念是客观的,也说明经济矢量是按一定法则合成而产生社会的综合效益。这种法则在一定时期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取决于合成商品和劳务的质量要求,也取决于届时的生产水平。 通常,我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见到的资源的有效配置,实际上也可看成是一种经济矢量合成的实例,有效的含义就在于不进行多余的生产。当然一种商品和劳务是否是有效的,还取决于价格和周围的环境。例如:一辆奔驰轿车,就它的发动机、底盘、车身以及其他一切配套设施都是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其10万美元的价格,相对一般市民来说,就不能说是完全有效的。而对于中产阶级来说却可以看成是一种有效的配置。或者就环境而言,在经济发达国家的美国、西欧它可能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当然也不能超过一定的数量)。而在那些经济正处在发展中乃至落后的地区,它就不能算是一种资源的有效配置。 世界上,任何国家,不管它是发达的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都面临着对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对资源的有效配置。资源不同程度的无效开发和无效配置,将造成有效资源的大量浪费、环境的严重污染乃至经济危机。 近20年来,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就实质而言,就是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开发,对各种资源进行更有效的配置。目前我国进行的下岗再就业工程实质上就是全国范围内进行的各种资源的有效配置活动。所谓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某些地区、某企业、某产品基本上达到了某些资源的有效配置。我们认为,当这种有效配置的覆盖面达到50%的时候,由于经济活动的惯性,全国经济将出现全面好转,展示强大的生命力。就一个地区而言,整个经济活动达到80%的有效将是非常理想的,100%的有效是不存在的,既使是在发达国家美国也至少有20%的无效生产,它需要通过调整,甚至破产来达到有效。 参考文献 感觉这样的提问没有什么意义 建议查下资料 问题八:影响我国经济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经济政策是国家或 *** 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 问题九:什么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我国现在的政策是什么? 财政政策是指 *** 通过改变财政收入和支出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而最终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 *** 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局限是挤出效应,即增加 *** 支出会使私人投资和个人消费减少.财政政策一般通过收入和支出来体现(积极的财政政策)收入: 降低税率,如高新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的降低;出口退税;提高税收起征点等 发行国债 支出: 转移支付:如农业补贴 *** 投资:如西部大开发,建设新疆等。 财政预算:通过合理赤字,调整财政支出的力度和结构,达到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我国现行财政政策:1.宽松的财政政策:减少税收(已实施了证券交易税的下降和利息税的取消),扩大 *** 支出(40000亿拉动内需正在实施中); 2.促进对外贸易:进出口行业是首当其冲地受到影响,并且从业人员众多(据统计已达亿人)。一是增加出口退税;二是人民币升值,都是增加出口竞争力的手段; 3.减少企业负担:劳动法的调整等; 4.加强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医疗等方面的支出,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稳定; 采纳哦

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很多下行的压力,像企业利润增速低,产能过剩,出口需求少,银行的坏债上升等。根据当前的经济现状分析,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增长成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因此宏观经济政策也进行了重大的调整,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大类: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指: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因此,针对目前的经济问题,从两个政策的角度给予以下建议: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及措施1、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2、措施如下:第一,降低银行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增加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息,从而加大货币供应量的一种政策措施。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 货币政策工具第二,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通过在公开市场买进有价证券来投放基础货币,以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它使中央银行可以主动、灵活、及时地调节和控制基础货币总量。第三,降低再贴现政策。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再贴现率来扩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降低市场利率,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手段。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是比较缓和的,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中央银行处于被动的地位。在当前金融危机下,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及措施1、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增加出口补贴等措施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帮助出口企业降低成本。2、措施如下第一,实行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允许新购进机器设备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金在销项税额中抵扣,相应调整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及其征收率,完善并落实出口退税率调整政策,大力支持出口增长。促进企业投资和扩大内需。第二,加大政府转移性支出。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的增加。这种政府的投资,在乘数的作用下,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增加,从而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第三,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政府为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加强其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在出口某种商品时给予出口厂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这是政府一种变相的投资,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

微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微观经济政策有价格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等。1、价格政策。通过价格管制、定价机制调整等手段,使产品价格与供需关系相符合,限制垄断企业的市场行为,保护公平竞争,促进市场效率,保护知识产权,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研发,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2、税收政策。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来鼓励企业投资、扩大生产规模,通过调整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水平、社会福利等因素,使得企业和劳动者更加合理地进行谈判和协商,形成公平合理的就业环境。3、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等手段来影响市场对货币的需求,从而间接地影响市场的供求关系,通过向特定行业或企业发放补贴来提高其生产效益或生产规模,并促进其发展。经济政策介绍: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涉及到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等来影响经济运行状态,以维护经济稳定并实现经济增长;财政政策通过国家支出和税收的调节,来改善收支平衡、调整地区经济差距等问题。微观经济政策则着重于管理和调节企业行为,以提高产出效率和经济效益。比如价格政策、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政策都可以用来改善市场供求关系、促进经济增长。经济政策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引导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方向,促进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经济政策能够帮助解决市场失灵等问题,保障公共利益;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引导企业创新、培育产业发展、促进环保等方面做出更多的贡献。

我国的经济政策

  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失;x0dx0a  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弹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经济政策正确与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济政策可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错误的经济政策则会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国家或政党制定的经济政策主要有:x0dx0a  1、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方针,制定产业政策,以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x0dx0a  2、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政策,调节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控制货币发行,制止通货膨胀;x0dx0a  3、制定收入分配政策,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改善消费的结构,从而使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产生。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  )

【答案】:A,B,C,E经济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计划调节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它在现实中表现为包括各种宏观经济的政策体系。其中主要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

什么叫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有计划地运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调节控制宏观经济运行,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从西方国家战后的实践来看,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2、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政策它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如下作用。3、宏观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运用其能够掌握和控制的各种宏观经济变量而制定的指导原则和措施。4、严格地说,宏观经济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对外经济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都属于微观调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观经济政策。5、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达到宏观经济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机器、原料、材料和燃料等)和消费资料(食物、衣服、住房、日用品等)。理论基础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即IS—LM模型。该模型说明了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利息率和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并且指出了模型中的IS曲线和LM曲线的位置变动会对均衡的利息率水平和国民收入水平产生何种影响。该模型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工具。在LM曲线的不同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不同。LM曲线可以呈现水平、递增和垂直三种形式。据此,可以把LM曲线划分为凯恩斯区域(萧条区域)、中间区域和古典主义区域。如图1所示。图1中,在凯恩斯区域,IS变动对国民收入影响最大,而LM变动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因而财政政策有效,货币政策无效;在古典主义区域,IS变动只影响利息率,不影响均衡国民收入,而LM变动则对国民收入产生最大影响,因而货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无效;在中间区域,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影响均衡国民收入和利息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均有效。

经济政策有哪七个?

有7个相关政策:1,平抑物价,2,控制国家经济增长速度,优化经济结构3,加大力度执行三农政策4,调控房地产价格5,控制耕地数量6,均衡社会资源分布7,整税制结构拓展资料:经济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要保持连续性,左右摇摆的经济政策必然会给经济运行带来损失;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还要有一定的“弹性”,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必须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正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加强政策协调配合,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 坚持市场化和政府管制相结合:国家要让市场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和调节经济增长的作用,同时也要采取适当的政府管制手段,包括税收、监管、调节金融等方面,以保障公共利益和市场秩序。2. 坚持以发展为目标:国家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因此,国家在执政时应始终以发展为目标,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多的财富和就业机会。3. 坚持可持续性发展: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考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平衡点。要推进可持续性发展,尽量避免不良环境影响和资源浪费,促进环境保护成果的最大利用。4. 坚持符合国情:国家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制定经济政策。经济政策必须符合国家的发展阶段、资源条件、政治、文化、社会传统等多维度要素,不能盲目套用外国经验或模式。5. 坚持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在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经济之间已经没有围墙,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国际间贸易、投资、金融等因素,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同时,也应保护国家的国家安全利益和国家品牌形象。总之,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环保、国情等综合因素全面考虑,注重协调与平衡,维护社会稳定与民生幸福,推进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进行调整与修正。

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哪些内容

宏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采取的总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强的政策措施,以调控国民经济社会运行为目的,在实现宏观经济平衡和推动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应量和货币利率以及其他货币市场指标,以影响经济运行和价格水平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持通货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避免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利率和基础利率等。通过调整这些工具,中央银行可以控制货币供应量,调整货币利率水平,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例如,当物价上涨过快时,央行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等手段来抑制通胀。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收支和运用财政手段来影响复合国民经济的总量运行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列,是影响国民经济的两大调控手段。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税收、政府支出和政府债务等。通过减税、增加政府支出等手段,政府可以增加收入,推动经济发展。而通过提高税收、减少政府支出等手段,则可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和价格水平。三、产业政策产业政策是制定和实施国家支持和引导相关产业发展的政策。其目的是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国家经济竞争力。产业政策主要包括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营造优良的产业环境、提供金融、税收、用地等扶持措施、吸引外资和培育国内龙头企业等。产业政策在促进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四、外汇政策外汇政策是调节国际收支,维持国际汇率稳定的政策。主要包括制定货币政策、加强外汇管理、稳定国际汇率等。外汇政策的重点是维护国际收支平衡和汇率稳定,防止汇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五、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指扶持和推动创新发展的政策,包括支持科技研发、推进技术转化、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等。科技政策在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竞争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如下:1、宏观经济政策包括两类,一是财政政策,二是货币政策,两者往往是配合使用的。2、财政政策分为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下滑时使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发行国债,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提振市场信心,防止经济衰退。比如中国在1998年开始、持续5年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再如2008年推出的4万亿投资,加上地方投资约12万亿。在经济上升周期,则一般以使用紧缩性财政政策,压缩投资,防止经济过热。财政政策还包括扶持某些产业发展、见面税收等。3、货币政策分为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手段有三:公开市场业务,即中央银行回收或卖出国债;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即调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上缴的存款比例,因此缩小或扩大资金供应量,这一工具威力很大,较少使用;调整再贴现率,即调整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贷款的利息率,以此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4、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往往配合使用,在经济下行期往往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双松组合;在经济上行期往往是双紧组合。

经济政策是什么

经济政策,英文名称为EconomicPolicy,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政治和经济任务,以及为了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国家对于经济生活所规定的行动准则和措施。制定经济政策的正确与否,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中,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政策与税收政策、货币政策、贸易政策等;经济政策还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这两种类型。微观经济政策,是指针对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行为,政府制定相关法律以及环保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还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经济政策作相应的调整。

经济政策巨变,央行偷偷放水过万亿,我们的钱还是钱吗

现在是经济大环境的问题,央行各种手段的货币宽松政策,给不到实体企业或民营中小企业里,钱只是给到金融机构这一层面。钱还是值钱的,而且以后大概率手里有现金会很重要。不论是央行用中期接待便利(MLF)、近期的降准还是前端时间出的TMLF(定向中期接待便利),近期的很重要的一个目的是为了支持民营企业,给他们减负(由于之前国税地税合并,而且社保也要归国税局管,以后中小企业面临的税负压力只多不少,国家明白这个情况,所以从央行的层面支持)。此处不得不承认我国的央行真的是很牛,每每政策都给的非常到位,然而,现在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货币是宽松了,但银行、信托等有贷款资格的金融机构没有宽信用,这涉及到一些机制上的问题,这些金融机构大部分都是国有企业,已经习惯了借款给信用评级高的、抵质押物充足的大型国企、集团企业,现在思路上没有打开,不敢借钱给民营企业,而且经济形势整体一般,这些金融机构的员工又面临终身追责,就更不敢借钱了。所以现在钱是堆在金融机构出不来,而且没有合适的项目去借款,它们的钱还是给到大型企业,特别是国企,帮助他们借新还旧以及解决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我相信未来政策上还会有调整,以应对整个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寻找经济转型的方向。您手里的钱不会更不值钱,以后方向会变。具体可以下面聊。

发行国债属于哪种经济政策

国债的挤出效应是国债的副产品,挤出效应等于政府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民间主体的权利,表明政府参与市场过多,因而损害了市场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因为政策支出规模的扩大而压抑、排挤了民间投资的增长,那么,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不合适了,意味着国债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与转向,才能保证其可持续性。挤出效应存在与否的关键环节是政府债务对利率的影响,但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经验以及多国实践的研究都令人惊奇地发现:这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选用我国1984年-1999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预算赤字与利率并无直接关系。这表明挤出效应存在的现实性较难把握,原因是挤出效应的产生,存在严格的限制条件。首先,如果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供给充足,其价格则不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因而政府支出对利率和私人投资影响较小,挤出效应也较小。其次,如果在预算赤字以及政府支出增加的同时,货币供给相应增加以及增加额能够满足货币需求增加的需要,则国债扩张不会产生挤出效应。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可抵消挤出效应。自从我国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较为普遍的认识就是通过国债发行扩大财政支出并未产生挤出效应。基本原因在于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大量增加,银行存在较大的存贷差额和资金剩余,增发国债使银行一部分剩余资金转化为投资,并未由此引起利率和融资成本上升。从国债投资的领域和项目看,也不存在取代、排挤社会投资的问题。适应财政扩张的要求,中央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措施。 通货膨胀是国债政策重要的约束条件,如果国债政策导致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么国债政策的实行就必须十分谨慎。1994年《预算法》和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以前,财政部一直与中国人民银行保持直接融资关系,相当部分的政府赤字采取了货币化融资方式。到1994年末,财政部向中国人民银行透支和长期借款余额高达2145亿元,占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总资产的12.2%,相当于当年GDP的4.6%,而同期国债负担率也只有6.1%。这种用创造新货币的办法支付债务本息的赤字融资方式,是这一时期通胀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90年代中期以后,财政赤字必须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中央银行不能从国债一级市场上直接购买国债,这就从制度上阻断了财政赤字扩大直接引起中央银行增发货币,并导致通货膨胀的渠道。但是,赤字债务化以后,财政赤字与超量货币发行之间的间接通道依然存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消失。间接影响的大小与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关系密切。目前,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中央银行会根据货币和信贷稳定增长的要求进行国债的买卖,吞吐基础货币。由于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再贷款过多,则会在公开市场上卖出国债,收回基础货币,这就决定了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在二级市场上的国债交易只会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不会构成通货膨胀的诱因。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不断增加,金融机构资金偏松,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大规模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创造了条件。1998年的1000亿元建设国债只对国有商业银行发行,就是考虑到1998年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偏少,居民储蓄增加较多,商业银行资金存差较大,物价总水平继续下降。此时增发国债不仅不会导致货币过量发行而引发通货膨胀,相反却可以缓解通货紧缩压力。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有哪些?

一、财政政策: 由“稳健”转为“积极” 2009年财政政策将由“稳健”转为“积极”,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财政手段,配合金融政策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和拉动经济增长。 首先,加大对民生的投资力度。导致目前中国居民低消费倾向的主要根源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根本原因就是长期以来财政支出中对经济建设投资占的比重较高,对关系民生的社会公共支出较少。此外,由于住房、教育、医疗方面改革的不到位,造成了中国居民消费预期差,被迫储蓄,消费难以启动。因此,明年的财政政策将重点解决居民的低消费问题,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既在短期内拉动经济增长,又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实现长期增长。 其次,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经济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坚决控制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力度,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发展,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建立健全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发展可再生能源。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 第三,积极减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减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通过减轻企业负担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考虑进一步加大纺织服装、高科技、农产品(12.15,0.17,1.42%,吧)加工等行业退税力度,对个别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大力支持出口增长;适时推出对居民的减税政策,比如彻底停征储蓄存款利息税。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补贴力度,从财政角度保障居民的购买力。 二、货币政策: 从紧缩向适度宽松转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最重要的两大政策工具,在宏观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环境和较大滑坡风险情况下,国家决定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内涵而言,实际上是适度放松银根,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提供较为宽松的融资环境,以此来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具体的实施手段上,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合理扩大银行信贷规模。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合理扩大信贷规模,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加大对重点工程、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三农、中小企业、基础设施及服务业等的支持力度,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 其次,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 再次,继续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为防止经济出现倒退,央行将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而下调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最为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前者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后者可以为银行提供更多的信贷资金,央行将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加大对促进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合理需求。 最后,实施差别化货币政策,促进经济转型。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对所有行业和企业一视同仁,而是会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以此来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导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使经济结构向政策预期方向转变。货币政策将通过差别化存款准备金率、差别化利率、窗口指导、信贷政策指引等手段引导资金流向,通过政策引导或者直接干预,以较市场金融更为优惠的条件将资金投向战略领域、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等,同时严格对“两高一资”等政策限制行业和企业的信贷投放。 三、投资政策: 总量扩张与结构优化并重 目前中央政府推出了总额达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各地方政府计划投资额合计也超过了18万亿元,实行扩张性的投资政策将是明年政策的主基调,同时注重投资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投资政策趋向将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既有效扩大投资,又积极拉动消费。其中,投资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领域。 首先,交通设施项目。在中央已出台投资计划中交通设施建设是最主要领域。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客运专线、煤运通道项目和西部干线铁路,完善高速公路网,安排中西部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建设。 其次,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启动农村消费。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再次,加大社会保障和重大民生工程投资力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长期重生产、轻生活,直接为城乡居民消费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政府投资将适当向有利于促进城乡居民消费的重大民生工程倾斜。如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利用税收和金融优惠政策,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到农村建立便民流通设施。 最后,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等其他政府鼓励领域。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投向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资源节约、民生工程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把政府投资引导作用与发挥民间投资积极性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重点防护林和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支持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 四、消费政策: 增收、减负双管齐下 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内需庞大的发展中大国而言,经济增长更应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而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则应当成为内需扩张的重点,因为投资需求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居民消费来支撑和拉动的。扩大消费一方面要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另一方面应当努力改善消费环境,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使居民“有处消费”。 首先,想方设法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调整政府、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收入分配关系,收入分配适当向劳动者倾斜,以提高居民的实际消费能力。对农村居民而言,应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扩大“家电下乡”服务范围,增加对农民的购物补贴。对城镇居民而言,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中央决定明年元旦起连续第5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政府和事业单位等公职人员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改革工薪所得费用扣除办法,费用扣除适当考虑纳税人的赡养人口、健康状况、子女教育以及住房按揭负担等;建立住房货币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住房货币补贴标准要根据各地区普通商品住房价格变动等因素适时进行调整,房价高的省市还可根据当地情况适当上浮;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可以考虑免征上市公司派发红利的资本利得税,筹建股市平准基金。 其次,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住房等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负担比较重,人们对未来收入和消费的不确定因素考虑较多,从而导致国内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当前消费。因此,要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企业的社会保险参保率,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办法;妥善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障问题;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扩大覆盖面。 再次,努力消除制约消费的制度和政策障碍。加快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对事关人民切身利益及消费安全的商品和服务领域依法重点整治,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建立生产经营者责任制,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取消各种违反规定收取的增容费、管理费、建设费等政府性收费,规范收费行为,尤其要努力减轻居民购房、购车环节的各种税费负担。加强对垄断企业的监管,降低电讯资费标准,降低收费公路收费标准,制止公路逾期收费,改革成品油定价机制,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最后,积极拓展新的消费热点。合理引导消费需求,把消费需求引向国家鼓励发展的消费热点和领域,引向能启动市场、促进经济增长的领域,引导消费层次和质量的提高。根据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需求结构变化不同步的特点,丰富各种档次的商品和服务,适应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如最近国家旅游局拟推出国民休闲计划,该计划包括奖励旅游、福利旅游、修学旅游、银发旅游等。 五、外贸政策: 促进出口平稳增长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和外部需求下降,对我国外贸进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我国出口增长逐步放缓,未来外部需求仍存在不确定性,我国的外贸出口形势仍很严峻。从稳定经济增长的角度说,尽管面对外需不足的局面,我国还要采取措施稳定出口增长,避免下滑势头过快。 首先,综合运用出口退税、外贸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政策措施,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支持企业开展营销、研发和并购,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其次,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调整完善出口退税政策,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建立加工贸易产业准入目录动态调整机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再次,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扩大境外投资,进一步完善促进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协调机制,对于鼓励类的境外投资,我国政府今后将从外交、外汇、税收、海关、信贷、保险以及多双边合作等多个方面给予相应的支持,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有利于缓解经济发展瓶颈的境外资源类投资;有助于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国内产品、设备和技术等出口和劳务输出的境外生产型设施和基础设施投资;能够通过境外投资学习国际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的境外研发中心等投资;中国的优势企业到境外从事贸易分销、银行、电子信息、物流航运等业务,将予以重点支持。 最后,通过调整进口关税、扩大进口信贷规模、设立进口融资担保等政策,积极扩大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增加重要战略物资储备。 六、价格政策: 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 和服务范围 我国绝大部分商品已经形成了市场定价,政府主要是进行有效的价格监管,防止价格欺诈和市场失灵;对于部分关系国计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商品,目前仍然实行政府定价制度,如部分资源性产品、公共品、垄断企业产品等。此外,在特殊时期,政府为维持社会经济稳定,可能会实行暂时性的价格管制。未来我国价格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价格管理体制,具体方向如下: 首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由市场定价的商品和服务范围。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的价格改革方向,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坚决放开那些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充分发挥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流动、调节利益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切实加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各种乱涨价、乱收费行为,维护群众合法价格权益。 其次,对于垄断行业价格要加强监管,强化成本约束。严格限制垄断行业的高福利、高成本、高价格,限制石油、电讯、交通、医疗、教育等国有垄断企业的垄断高价损害消费者的行为,通过限制垄断利润来还利于民,释放被挤占的消费能力。 再次,对于资源类产品,要在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及环境修复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资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价格变动涉及经济全局和社会稳定,其重要性、复杂性和敏感性决定了资源价格改革必须控制节奏,审慎推进。要在公用事业(1449.542,17.72,1.24%,吧)和公益性服务行业探索建立差别价格制度,对低收入群体生活必需的消费给予适当的价格优惠和补贴,减轻其生活负担。 最后,继续清理整顿涉农价格和收费。按照中央关于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对现行涉农价格和收费政策,凡不利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发展的收费政策,要予以取消或废止;价格或收费标准过高的要予以降低。提供经营性服务必须坚持自愿原则,严禁强制服务并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要清理规范涉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严禁有关部门和单位借新农村建设之名加重农民负担。七、农村政策: 促农民增收以激活农村内需 我国扩大内需最大潜力在农村。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格局”拉大了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7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扩大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农民的收入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只有激活7亿农民的消费需求,我国内需才能真正地、持久地得以扩大。因此,要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首先,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巩固和强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快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南水北调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从长期看,应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完善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明显提高社会消费预期。 其次,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针对当前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和今年粮食减产较多的事实,国家应选择适当时机提高粮食的收购价格。考虑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参考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建立农业“价格-直补”综合联动机制。确保农民种粮收益为正,既可保证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和农资生产企业的合理利润,也从根本上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奠定基础,在扩大内需上产生稳固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八、就业政策: 以创业促进就业 第三季度以来,企业用工需求出现明显下滑,农民工返乡正逐渐增加;预计2009年失业率将继续上升,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就业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大问题,就业矛盾如果进一步恶化,不仅对经济发展不利,而且将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影响。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它不仅能解决劳动者的自身就业,还能通过带动就业产生倍增效应。 首先,完善创业促进就业机制。从鼓励劳动者创业出发,政府要在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并加快制定面向全体城乡创业者的优惠政策,扩大帮扶创业范围。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登记个体经营(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筹资金不足的,给予小额贷款及贴息;尽快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自主创业和不断创新的政策支持体系。 其次,完善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必须加强创业技能培训,这是劳动者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率的重要手段。应尽快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各方面参与,培训适应市场,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的培训机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服务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将创业服务工作延伸到农村乡镇。创业培训是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要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培训,在促进劳动者创业能力提高的同时,将就业观念教育培训贯穿于创业培训的始终,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就业或创业就业。 最后,进一步整合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提高创业实训质量。多方吸纳社会资本,为缺乏经验和资本的创业者提供孵化期和政策扶持,提高他们的创业成功率,降低创业风险。继续探索有效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创业实训和孵化基地的引领作用,在创业资金、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政策法规等方面为创业者提供支持和服务。九、区域政策: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尽管近两年来,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较快,但是相对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抗风险能力较弱,应对经济社会矛盾回旋余地较小,金融危机造成的冲击可能会更大。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政策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和区域政策时,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差异性。 首先,加强对重点地区的规划引导和政策支持。综合运用区域政策、区域规划、区域立法三大杠杆,推进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重视对区域产业集聚的扶持与调控,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重点推进促进中部崛起规划,制订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相关政策措施。 其次,继续做好区域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空间开发结构。加强区域政策的研究制定,促进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发展格局。提出促进异地联合兴办开发区和设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政策建议,促进区域间产业有序转移。在继续关注老工业区、落后地区就业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同时,重视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坚持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 十、经济改革政策: 清理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 和制度障碍 我国经济改革将围绕“扩大内需”这个重点,以“增收、减负、调结构”为主线,清理投资、消费、外贸、民生等领域不利于内需扩大的政策障碍,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从制度上保障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推进经济结构优化。改革将力争在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首先,从2009年元旦起,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改革,以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经测算,明年实施该项改革增减相抵后将减轻企业税负共约1233亿元。 其次,加快改革医疗卫生及文化教育体制。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组织好改革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抓紧出台各项具体配套政策。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 第三,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办事效率。研究制定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框架、阶段任务和实施步骤,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科学划分政府机构的职责,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提高办事效率。强化行政问责制度,积极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试点。 第四,进一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事权和财权划分,健全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抓紧制定出台政府投资管理条例,建立政府投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实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优惠政策,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五,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保险公司和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创业投资基金相关配套政策和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市场化的金融企业退出机制,统筹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研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支持完善担保体系建设,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最后,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合理分配和切实用好国有资本收益。健全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投资风险控制机制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大国有独资和垄断行业的改革力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应大力提高国有企业利润分红比例,国有企业现金分红必须纳入到财政预算或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课题负责人:范剑平 执笔:杨** 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历史性重要关口,短期看面临着经济快速下滑的风险,长期看面临着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非均衡发展向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巨大压力。为了防范经济景气持续恶化,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最近一段时期政府各部门高强度、高密集地出台了大量的宏观调控政策,我们去繁就简,从十个方面对宏观政策进行了粗线条梳理,给出了一些简明扼要的概括,以飨读者。

2014年9月~12月基本面(包括宏观 经济政策 政治产业政策 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急

宏观经济因素是影响证券市场长期走势的唯一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对投资领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产生重大影响。二是宏观经济的运行决定了证券市场的总体运行态势。  下面我将结合我国宏观经济的政策和宏观经济的运行周期两方面论述宏观经济因素如何对证券投资市场产生影响。  一. 宏观经济的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我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虽然30年的改革开放成绩斐然,但是许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国家的宏观调控仍然是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因。通过中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经历,我们看到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投资市场有着重要的影响。  1. 利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利率水准的变动对股市行情的影响最为直接和迅速。一般利率与股票反向。利率下降时,股市上涨。利率上升时,股市下降。在 08年10月9日 ,央行存款利率为5.58%(5年年利率),当时沪市指数为2100点左右,而后央行存款利率一调再调 08年10月30日 为5.13, 11月27日 为3.87, 12月23日 再次调整为3.60。那么股市中表现出明显反应,股市从最低点1600点左右涨至今天的近2900点。从这一变化,足以证明利率对股市直接的影响。究其原因,利率上升公司借贷成本增加,公司因融资能力相对减弱不得不选择缩小缩小生产规模,导致公司利润下降股票价值因此下降。同时,利率的上升使得场内资金转向银行和债券,也是导致股市下跌的原因。反之,利率下降,股市上涨也是同样的道理。  2. 汇率变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开放,证券市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证券市场受汇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2005年7月至今,人民币汇率一直在下调,从人民币汇率走势图来看(见图1),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汇率下调幅度最大,2007年12月的汇率为美元兑人民币7.3:1,当时的上证指数为5200点左右。一年后,2008年12月,汇率为6.83(之后汇率一致在6.83附近)而大盘在1600左右,大盘缩水3600余点。不得不承认其中汇率下调是大盘大跌的原因之一。     汇率下调,人民币升值,对于股市来说,本国产品竞争力减弱,出口型企业利润受损,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中一驾陷入困境,股市自然下跌。  3. 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国家的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非常大。自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如 3月18日 ,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要求人民银行系统和各金融机构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精神,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意味着一方面社会货币供给总量扩大,使更多资金进场,对证券市场交易有着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货币政策宽松,利率降低投资者成本也相对降低,上市公司运营成本也降低。自2009年3月以来,股市明显上涨近30%,可以说得益于宽松的货币政策。  4.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不断提高转移支付水平,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条件。如出口退税,家电下乡政策。这些优惠政策会是一部分人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水平提高,从而增加社会总需求,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间接促进证券指数上升。   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政府出台了庞大的4万亿投资计划,国务院批准了十个重点产业的调整和振兴规划。这样宏伟的计划对社会总需求产生的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可以直接刺激经济。从而刺激股市,4万亿计划带动水泥、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发展。其中一只题材股600293三峡新材,自计划出台后已经上涨近一倍。由此可见,财政政策对证券市场影响深远。当然,某些政策也会使证券市场受到负面影响,比如2007年被称之为530的大跌,就是因为出台上调印花税的政策。  综上,证券市场受到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二. 经济运行周期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在我国股市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几次熊市和牛市的交替,其证券市场周期初露端倪。而证券市场的周期与经济运行的周期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如07年CPI指数和GDP达两位数时,股市形式一片大好,而08年两个指数下降时,股市也陷入下跌。  当经济周期进入衰退期时,CPI,PPI指数双双下降,引起通货紧缩,通缩造成工厂利润减少,工厂倒闭,失业人数增加,消费减少,导致更多的工厂倒闭,这样恶行循环,导致公司的股息,红利分配随之不断下降,持股的股东也因收益下降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证券市场也随即陷入衰退期。反之亦然。这是经济周期对证券市场影响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周期与证券市场的周期并不一致,证券市场的反应相对宏观经济要慢一些。  可以通过对先行指标,同步指标,后行指标,以及GDP对证券市场的走势进行预测。  以上是我对宏观经济政策和宏观经济运行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的一些理解,在进行证券投资时关注国家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把握国家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就会减少不必要的风险,产生更大的收益。  

中央政府推行了那些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危机?

  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经济危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国经济较高的外贸依存度(78年为9.80%,04年为70.01% ,07年为71% ),无论是金融领域还是实体经济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从大众舆论一直讨论中国政府是否会“救市”,到从9月开始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拉开了宏观调控干预经济危机的序幕。从出台的这些政策来看,国家应对这次经济危机采取的是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  国务院决定对财政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是继1998年我国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再次转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1998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内出现了有效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明显的问题,经济增长乏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果断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推动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走出通货紧缩的阴影,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但也出现了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等问题,通胀压力不断加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又一次相机抉择,从2005年起将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  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  这次也是中国10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意在增加货币供给,在继续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同时,要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1998年在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7年下半年,针对经济中呈现的物价上涨过快、投资信贷高增等现象,货币政策由“稳健”转为“从紧”。如今,货币政策转为“适当宽松”,意味在货币供给取向上进行重大转变。 从历史上看,货币政策的变化,始终与一国宏观经济形势紧密相连。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转向,凸显了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心。  “这次调整是在传递国家提振经济的信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国内经济已经出现了增速下滑的苗头,提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应对之策。  自去年以来,我国GDP增速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沿海地区的一些工厂经营困难;同时,外需减弱使我国出口面临新的压力。  央行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当前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要确保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及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支持扩大内需,维护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会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拉动作用,另一方面也会为将来经济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宽松"前加上‘适度"二字,就是要强调信贷放松的规模不是全面放松,而是有保有压、有所选择。”张斌认为,“将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具体政策实施(以时间为序)  1.9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中小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  简评:本来随着近年来的一次次加息,央行加息的空间已经不断缩小。然而却在今年年初开始,CPI指数开始疯狂上涨,让金融部门陷入到两难境地,如果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则会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和股市走低,而降息则会纵容CPI高涨。无奈之下,只能停止调整银行利率,而是改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来实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  就在CPI指数连续四个月下降后,更重要的是8月CPI指数下降到4.9%。在8月份CPI指数刚刚公布几天后,央行就突然宣布降息,这次情形基本跟往常一样,央行政策跟着CPI指数进行调整。突然降息不仅是为了打破民众对于银行利率向上调整的预期,这跟最近沿海地区出现的众多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困难有很大关系。  央行结束加息周期,进入政策调整期,无疑对楼市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这是央行自2004年10月29日以来首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也是央行9年以来首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在近几年,随着银行利率的一步步向上调整,国内居民购房的贷款需求也逐步被抑制了。关于下半年的银行加息预期不断,如果央行再次加息,无疑给正在处于低迷的楼市更大的冲击。  虽然这次央行降息主要是给中小企业解困,但也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通货膨胀已经得到合理有效控制,未来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将会处于一个相对稳定时期,短期内不会再进行重大调整,至少不会继续再向上调整。因为国家金融政策一般不会在短时期内进行上下调整,除非是国内通货膨胀恶化。金融环境的宽松将给目前的楼市发展带来活力。  普通居民对于银行加息的疑虑消除之后,在各楼盘纷纷推出特价和优惠价格情况下,居住贷款需求有可能得到释放,推动国内房地产市场逐步走出低迷,进入健康发展时期。  2. 证券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调整为单边征税。 18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2008年9月19日起,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征收方式,将现行的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对双方当事人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即对买卖、继承、赠与所书立的A股、B股股权转让书据的出让方按千分之一的税率征收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对受让方不再征税。  简评:减少股票交易成本可能短期内增加交易量,但是受国际股市受挫,持续低迷的这种本质上金融风险,仿佛有些指标不治本,正如摩根大通经济学家龚方雄预计,“鉴于全球性危机已严重冲击投资信心,18日中国调整印花税的决定可能无力振奋中长期股市。” 可能会像过去一些人批评“布票”、“粮票”,现在批评户籍制度一样,取消了它们难道就解决了问题了吗?关键是应该使得附着在它们上面的权利义务的剥离。单边印花税的实施对短期可能会对股市产生利好现象。  2. 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国资委主任李荣融18日也表示,国资委一贯强调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要成为推动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积极力量。在目前股市低迷的时候,国资委支持中央企业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  3. 汇金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为确保国家对工、中、建三行等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的控股地位,支持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发展,稳定国有商业银行股价,中央汇金公司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并从即日起开始有关市场操作。  简评:国家增持股票、向国企(大型企业)注资无论是在任何意识形态的国家都是无可厚非,也曾经有人批评美国救市是搞社会主义,且不谈国家用公众税收拯救企业的合理性,单就国家调控市场经济的工具而言,大型企业盛衰尤其关乎基本民生的领域,国家对其扶持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在其发展逐渐成熟的时候更应该增强自身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抵御风险完善缺陷的免疫力。  4. 10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同意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从10月6日起继续接受非金融企业中期票据发行的注册。  简评:重启中期票据发行将有助于部分大型企业获取流动资金,缓解其融资困境,不排除将资金用于增持上市公司股份。同时,由于中期票据发行有一定门槛限制,因此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帮助有限。  5.10月5日证监会表示,将于近期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工作。  简评:有人称之为“买空卖空”的套现,证券公司融资困难在股市低迷的此刻尤其困难,推行这项业务既能扩大收益也能扩大损失。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的推出是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也为当前的证券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对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6. 10月8日,国务院决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同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  简评:对于这两项相互矛盾的措施引起了一些人的误解,免征利息税明显会增加个人储蓄,并且会成为个人所得的避税港,并且当前通货膨胀调控得当,没有必要进一步采取措施。下调准备金率也明显是对股市利好的政策,因此可见国家对这两项措施同时出台目的不同,无意冲突。  7. 10月21日,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提高3486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简评:此次政策调整主要为了应对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面临的挑战,尤其是出口增速的放缓,通过减轻出口企业经营压力,促进出口企业自我发展,提高应对风险能力。  此次大规模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再次凸显了中国政府“保增长”的宏观调控意图,也是继近期增加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和两次下调“双率”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调控举措。  今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动荡、全球经济减速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趋势明显,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字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为9.9%,这一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2.3个百分点。  通过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助于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克服经营困难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城乡劳动力就业。此外,通过提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将有利于引导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产业升级的步伐。  8. 10月22日,财政部宣布,从11月1日起,对个人首次购买90平方米及以下普通住房的,契税税率暂统一下调到1% ,对个人销售或购买住房暂免征印花税,对个人销售住房暂免征土地增值税。金融机构对居民首次购买普通自住房和改善性普通自住房提供贷款,其贷款利率的下限可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 。同时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各档次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地方政府可制定鼓励住房消费的收费减免政策。  简评:明显的鼓励买房提振房市的措施,对于政府拯救房地产市场一直以来观点不一,包括美国收购“两房”很多人认为这是对房地产商的保护。房价虚高,产生泡沫是众所周知的,以北京为例,首都房价确实该长,但是明显不能一直扶摇直上。0.7倍的基准利率经过测算便知会出现“存贷倒挂”现象,当然这或许这是形式上的口号,用以提振大众信心是主要目的。鼓励购房的这些措施的出台让人也不得不产生悬念:这不会造成中国的“次贷危机”吧?房价不降,不改变“土地”财政等根基性的顽疾,成效显著的背后或许是一些人谋得了灰色收入和搭了政府便车,占了政策的便宜。  9. 10月29日,央行宣布,从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7个百分点。  简评:一个月内两次降息,足以见到政府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防止调控过火,和刚灭了火又去救水的现象。不过这样添油战术的效果往往不会特别明显。  10. 11月4日,央行表示,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不再加以硬约束。  简评:有人说危机危机,既是危险又是机遇。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来说也是机遇。目前中国金融资产、企业、操作过于国有化,防范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高到了小巷当中,适当放手金融商业市场的管束也是金融市场完善的措施,当然也有人认为正是中国金融的相对封闭保护了金融领域(比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但是金融资本全球一体化加快,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的程度要求了我们金融市场的改革迫在眉睫。  11. 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简评:这是财政政策的一个大手笔,基本投资4万亿,拉动地方和各方投资十几万亿,可能让西方国家看得瞠目结舌,也有一些国家赞叹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力度,但是我们自己应该头脑清醒。投资促进经济不错,应该注意的是一要严防腐败,二是要防止政策失误,投资偏离方向。这些投资主要是基础工程和民生方面,直接促进消费的并不多,主要集中在增加农民收入,看好农村市场,扩大内需目标指向农村也成为这次“土改”题中之义,没有实际增收何来消费?李昌平教授曾经说过“有人测算最近十几年以来农民实际收入增加不超过9%(扣除通胀因素)” 因此,这次大手笔改善民生轮也该轮到农村了。  12.推进增值税转型。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提交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决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简评:增值税制的一大优点是能够避免生产专业化过程中的重复征税问题。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水平的大幅下调,将减轻中小企业税收负担,为中小企业提供一个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面对中小企业目前的关闭困境,不管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6.7万家还是像一些领导辟谣说的那样,出口困难和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生存都遇到了麻烦。一些人提出的借这次危机正好促进制造业转型,但是大量劳动力就业问题不得不在我们的考虑之列。吴敬琏先生也提出了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障碍 。此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还将通过调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等政策在税收上进一步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当然实施消费型增值税也会造成财政收入的减少,据统计会大约减少税收2000亿元,有人质疑这会不会给4万亿的支出造成后力不足,时机选择不对。  13. 11月5日,发改委表示,明年我国将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和良种、农机具和农资补贴,较大幅度提高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的投入。  简评:从十七届三中全会一路过来,可以看到中央支农决心,记得******总理到人民大学看望学生的时候说:“不了解三农问题的中国领导者不是称职的”  中国农村发展严重滞后,城乡二元结构在多方面阻碍了社会发展,真正到了不改不行了。  14.11月10日,******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的七项工作。  uf06c 1、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  uf06c 2、着力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  uf06c 3、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uf06c 4、努力保持出口稳定增长  uf06c 5、着力提高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uf06c 6、认真做好金融财政工作  uf06c 7、推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改革  15.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四项实施措施:  措施1 核准审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 ,措施2 提高3770项产品出口退税率  措施3 确定灾区重建基金具体方案 ,措施4 加强支持林业生态恢复重建 。  16.11月1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出台十项措施,应对工业增速下行压力。  财政部:自2009年1月1日起,在全国统一取消和停止征收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将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约190亿元,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共51.1亿元。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从2009年1月1日起,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的水平按照当地08年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确定。国土资源部:从2009年起国家逐步适当提高征地补偿标准。  17.11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11月27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1.08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同时,下调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利率。从2008年12月5日起,下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下调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同时,继续对汶川地震灾区和农村金融机构执行优惠的存款准备金率。  简评:之所以综合这几项措施一起,是因为或许一些并不简单是为了应对这次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但是或多或少都会对经济复苏和发展产生影响。同时通过这些政策可以发现应对这次经济危机货币政策应用的较97年金融危机要多,财政、货币政策形成组合拳,更为自如。尤其是中小企业问题、农村发展问题等都是基于长期发展目标的,而不是简单的经济危机问题。  目前来看,经济危机还没有接近尾声,正如成思危所言:“中国无力英雄救美”,他预测本次金融危机2至3年内就会过去,从2011年开始将迎来世界经济的复苏。 至于中国的这些宏观经济政策效果如何,有些已见成效,走出经济危机还要各方努力。

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随着经济形势变化不断进行调整,这体现了那些特点?

  题目较大,你自己搜索资料总结吧。  给你找点资料:  出手快 出拳重  与时间赛跑,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赛跑。中央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迅速出手,坚决有力。  9日向社会公布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精神,包括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  最近3天,国务院及相关部委密集召开会议,频出配套政策。  10日上午,国务院紧急召集省区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在北京开会,部署落实中央政策措施。  随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召开紧急会议,安排今年新增1000亿元中央政府投资工作;中国人民银行就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明确的措施;财政部就增值税转型改革作出了明确的安排……  出手不但要快,出拳还要重。本轮宏观调控政策的重大调整雷厉风行,体现了速度和力度的有机统一,发出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中央出台的10项措施,两年多时间约需投资4万亿元。如此集中、大规模,以政府投资作引导和示范,无疑是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一记重拳,体现了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信心和决心。  解近忧 谋长远  “既解近忧又谋长远,是这次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的一大特点。”北京大学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中心研究员蔡志洲说。  投资增幅下滑、出口增幅下滑……这次政策重大调整,就是要扭转经济下滑的势头。  除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外,我国当前还存在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低水平建设容易反弹等问题。这次出台的政策,选准了着力点,强调扩大投资与优化结构并重,把解决眼前问题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结合了起来。  从产业投资看,优化结构的意图十分明显。对于急需发展的产业大力支持,除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外,还专门拿出资金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支持高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发展以及产业技术进步;但对于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仍然坚决控制、决不放松。  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避免重复建设;既拉动当前增长,又增强发展后劲。面对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紧急行动,又从容应对,发展既要快更要好。  保民生 促增长  “过去我们常说经济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这次政策调整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人们以往观念和思路,其实改善人民生活也是促进经济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许光建说。  从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到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从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到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民生工程被摆在10项扩大内需措施中的首要位置。  重大民生工程,首先以政府的投入弥补历史欠账、改善人民生活,还在于能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眼前靠投资,长远靠消费。消费是增长的最终动力。通过建设保障性住房、加快医疗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等投资,减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在教育、医疗和住房方面的支出,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以投资带消费、以消费促增长。  目前老百姓的后顾之忧比较多,教育、医疗费用过高,社会保障标准偏低等等,都让许多人不敢花钱,限制了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研究员陈步雷说,中央财政可以借此次调整机会,在全民社会保障领域大有作为。他估计国家财政对社会保险每投入1亿元,居民消费可增加10亿元。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的重要举措。只有在民生改善中,才能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

2012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有哪些

(一)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结构进入深度调整,我国外贸减速加大经济下行风险(二)物价较快上涨势头虽得到控制,但食品价格周期性大幅波动的深层次矛盾并未有效解决(三)成本推动型价格上涨压力仍然较大,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有效性减弱(四)房地产销量价格双双下降,房地产调控进入关键、敏感期(五)国内部分地方和企业对全球经济调整的趋势性要求反应迟钝,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展不大二、2012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展望  (一)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1.2012年,“十二五”规划第二年进入投资项目集中建设阶段,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投资及经济增长。从“六五”到“十一五”的经验看,一个五年规划中各年的平均投资增速分别为17.3%、24.1%、28.5%、18.8%、19.8%,受投资建设周期影响,五年规划第二年往往是建设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在重大规划项目建设的带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陆续出台给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在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的基础上,2011年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此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环境服务业“十二五”规划》也将陆续出台。未来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将充分发挥国内储蓄资源丰富、学习追赶型科技后发优势和国内企业建设国际竞争新优势积极性高涨等一系列有利条件,以优惠政策动员国内更多战略资源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传统产业将加速固定设备更新换代,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加快,我国经济将在产业结构向上调整中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3.在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作用下,中西部不断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逐步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随着区域发展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发布实施,支持民族地区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省藏区的指导意见,兴边富民行动规划,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逐步贯彻,中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将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  4.扩大居民消费政策的不断完善将进一步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2011年出台了一系列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十二五”内贸规划即将出台,也将有力促进国内贸易和完善流通体系;央行关于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新规定以及银联推出的无卡支付平台等政策都将为网络消费和银行卡消费等新兴消费模式提供良好环境。此外,随着个税改革的不断推进、中央针对中低收入者的补贴力度不断加大、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也将稳步提高,消费购买力较强的城镇人口比重上升,政策因素和人口结构因素等将有利于我国消费需求保持稳步加快的增长态势。  (二)国内经济增长的不利因素  1.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的调整将使得社会总需求扩张速度放缓。2012年控制物价总水平的任务仍十分艰巨。假设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5.4%,对2012年的翘尾因素影响约为1.7个百分点,如果要将全年物价总水平控制在3.5%左右,则要求新涨价因素要比2011年的2.8个百分点低1个百分点。考虑到逐步消化巨额货币存量的需要,货币政策有必要继续保持总体“稳健”,灵活操作的取向,针对外汇占款渠道投放基础货币的新变化,保持社会融资总量合理增长。2012年不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经济,房地产调控政策在2012年仍将延续,受资金和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房地产及相关行业投资将可能出现明显减速,进而带动投资增速放缓。  2.地方财政债务压力和土地市场交易趋冷对地方投资融资能力形成制约。根据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我国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尽管总体可控,但部分地区短期流动性风险正在不断聚集和暴露,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管理将进一步严格规范。此外,土地收入方面也不容乐观,2011年以来地方政府加大了供地力度,但由于受到房地产调控政策及资金链问题影响,土地市场交易数量却在降低,大部分成交土地为底价成交。因此,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相对于庞大的投资建设任务将更显不足,这将对投资以及经济增长形成抑制。  3.节能减排等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提出新要求,将制约粗放型增长。2011年,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较快,使得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7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未来5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且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制约。  4.资源、劳动力成本上升抬高了经济增长的成本。资源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是我国经济运行将要长期面对的问题,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投资和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在物价上涨初期,由于需求动力仍然稳定,以名义价值量计算的增加额可能还会上升,然而随着物价上涨时间进一步持续,将对需求形成抑制,进而使经济增长的实际量和名义量同时下降。  (三)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  根据上述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分析,我们将3种不同世界经济增长背景和3种不同宏观调控政策组合为假设条件,经模型测算,预测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高中低3种不同情景。  1。GDP增长8.5%左右的基准情景,概率50%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主要发达经济体整体不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世界经济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全球GDP增速同上年基本持平,全年通货膨胀水平不超过2011年。同时,我国注重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3个宏观调控主要着力点的关系,在经济增速和物价水平小幅双降、总量矛盾有所缓解的背景下,总量政策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把“调结构”放到宏观调控的突出位置,认真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落实到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财政赤字规模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扩张力度有所减弱。货币政策进一步强调实质性稳健,M2增长15%左右,“社会融资总量”增长规模在14万亿元左右,从社会融资总量角度对“流动性闸门”加以控制。严格限制高耗能行业投资,积极引导高加工度行业、新兴产业和民生工程投资快速增长。严格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节能减排目标以及全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的节能目标。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在结构调整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态势,GDP增长8.5%左右;经过精心调控,妥善应对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可以将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3.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幅控制在4%。虽然经济增长略有放缓,但成本上升压力减轻,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状况不会明显转差。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略为放缓,全年增长20%左右,同比增幅回落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平稳,因物价涨幅回落,消费品零售实际增速比上年略有提高。出口增速由2011的21%下降到2012年的15%,进口增速由2011年25%下降到2012年的17%,贸易顺差由2011年的1600亿美元减少到1400亿美元,同比下降12%。  2。GDP增长9%的高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美债务危机得到有效控制,市场信心得到较快恢复,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复苏加快,不再推出放松货币的新举措,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于稳定,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得到较好控制,不再推出进一步紧缩政策,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快于上年,国际贸易环境较上年有所改善。同时,我国宏观调控政策更加注重稳定增长,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赤字率与上年基本持平,财政赤字规模扩大,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增加较多;货币政策在稳健中对部分薄弱环节实行定向宽松政策,全社会融资总量继续处于稳中偏宽的状况。加快“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的开工,不再出台新的房地产调控紧缩需求措施,保障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资金得到保证,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出口增速大体保持2011年水平。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经济可望保持9%左右的较快增长态势;但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较大,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4.5%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6%左右。由于快速增长中落后产能难以淘汰,节能减排形势仍然不乐观。  3。GDP增长8.0%左右的低增长情景,概率25%  如果2012年欧洲债务危机继续发酵并向核心国家蔓延,金融市场继续动荡,主要发达国家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胀压力上升使得货币政策缺乏空间,主要发达经济体经济出现个别季度负增长甚至部分国家出现二次衰退。发展中经济体为应对通胀压力而继续收紧政策,世界经济增速明显低于2011年,国际贸易环境进一步恶化。而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以“控通胀”为首要任务,实行财政和货币“双稳健”政策,财政政策力度较上年有所收缩,财政赤字率和赤字规模明显下降,地方政府发债受到债券市场冷遇;货币政策在严控表内业务的同时加大对表外融资的监控力度,继续加息缩小负利率,使社会融资总量增长出现明显下降。在这一国际环境和政策假设情景下,经模型测算,我国出口增速将由2011年的21%大幅下降到10%,贸易顺差同比减少1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9个百分点,全年增长16%。GDP增长将明显减速至8%左右;由于产业结构进入深度调整,落后产能较快得到淘汰,节能减排形势明显好转;总需求收缩使通货膨胀压力相对缓和,预计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将在2.8%左右,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2%左右。  三、2012年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预测,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和物价涨幅呈双双小幅下降的概率较大,经济运行的总量矛盾有所缓解,国内外多重两难甚至三难因素的挑战使我国宏观调控总量政策无论进一步收紧或放松的空间都很小,巩固宏观调控的积极成果需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物价”和“稳增长”之间寻找恰当的政策平衡点。同时,国际经济再平衡进入制度变革的新阶段,发达国家需要修正过度负债、过度消费的制度性缺陷,新兴市场国家需要改变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发展模式,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内外平衡和投资消费均衡增长的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能否在调结构、转方式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不仅关系到2012年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更关系到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建议2012年将调整经济结构放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积极主动深化改革进一步激发自主增长活力。  (一)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  2012年,受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和价格水平高位回落的影响,财政收入增速将低于前两年。随着工业生产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主要以工业增加值和商业增加值为税基的国内增值税增速将有所回落;随着国内外需求增长放缓导致进出口减速,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速也将回落;企业经营环境偏紧影响到企业效益,企业所得税增长面临困难;汽车销售增长维持低水平,国内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增长也难有起色,综合考虑到资源税等增税因素和结构性减税因素,初步预计2012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15%左右。2012年,政府在建项目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继续投入大量资金,社会保障、就业、医疗等民生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十二五”规划重大项目、“三农”、节能减排、区域协调发展等经济结构调整也需要财政支持,需要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增长。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财政支出依然保持较高增长的背景下,有必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适当规模的财政赤字。建议2012年继续支持部分财政状况较好的省级政府直接到债券市场融资试点,适当扩大地方债券发行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安排中,要在压缩行政支出、保证政府在建项目支出的同时,推动财政支出大力向社会保障倾斜,向改善民生倾斜,不断提高其所占比重。政府投资要在确保在建项目投资顺利完成的同时,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除确保“十二五”规划中的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陆续开工外,严格控制一般性的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的开工,防范地方债务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过度积累。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补助水平,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保障性住房的支持力度,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二)适当降低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作用较大,积极的财政政策执行重点应由扩大政府投资支出转向结构性减税。建议适当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消费税制改革在坚持对一些过度消费会损害健康和环境的商品继续课以重税外,其他诸多商品的消费税率应适度下调,部分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商品已不再适合课征消费税,部分传统上视为奢侈品商品的消费税率也应大幅下调。第一,有利于降低商品国内售价,促进居民消费。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间接税在很大程度上都会通过税负转嫁的形式由最终消费者承担。增值税和消费税等价内税率的下降将有助于降低商品售价,一方面有利于控制物价总水平;另一方面,商品降价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有利于增强企业应对成本上升能力,使企业有能力提高劳动者报酬水平,从而改善政府、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第二,取消名目繁多的增值税优惠政策,有利于帮助中小企业获得公平税负环境。我国增值税名义税率偏高,但外资企业和国内大企业往往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获得不同名目的优惠税率,真正承受高税负的是国内中小企业。降低名义税率同时逐步取消优惠税率,有利于公平税负,明显减轻中小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经营压力。第三,降低增值税名义税率必然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有利于促进内外需平衡。近年来,我国陆续出现部分国产商品国内售价高于国外售价的不正常现象,除流通费用等其他原因,内销与外销的税负不同是重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减少来自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贸易磨擦,有必要适当降低增值税内销税率,同时适当下调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增值税和部分消费税名义税率的同时逐步取消增值税优惠税率对实际税收影响较小,但对公平税负、调整结构影响较大。  (三)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更加重视运用经济手段  在2011年的物价调控中,较多借助于约谈生产企业等行政性手段,物价调控中屡屡出现“摁倒葫芦起了瓢”这样顾此失彼的现象。行政干预在强行压制短期通胀压力的同时,还导致远期通胀压力进一步积聚。2012年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改善物价调控。一要更加重视经济手段、市场化手段的运用。2012年我国迎来难得的汇率和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的历史机遇,应不失时机推进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取消信贷规模行政管制措施,让国内资金要素价格找到真正的市场定价,在此基础上有助于形成市场基础的均衡汇率水平。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可以调节进出口供求关系,为利用国际资源稳定币值创造条件。二要改进对通货膨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考察CPI外,还应将核心CPI、“低收入群体CPI”等纳入考查范围。需要看到,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将是长期趋势,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以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善升级的必然结果。而且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较高,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进一步推进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石油对外依存度会进一步上升。当前,我国CPI持续上升的主要力量来自于食品,而国际油价上涨成为我国输入型通胀的主要来源。仅通过CPI走势来判断全面通胀形势,就会造成对通胀压力的过分渲染和过度担心。从现阶段我国国情来看,需要改进对通胀形势的判断标准,除了继续将CPI走势作为重要的判断依据外,还需要将剔除了食品和石油价格影响的核心CPI纳入考察范围。此外,由于低收入群体恩格尔系数高,还需要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CPI”,以更加真实、准确地了解物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货币政策应更多关注核心CPI趋势和资产价格走势,财政补贴政策更多关注“低收入群体CPI”,提高政策的针对性。三要注重促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经营。在确保农民对土地长期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鼓励农民将土地经营权以入股、出租等方式流转到农业企业,对商业银行、流通企业、科技企业的涉农金融、流通、科技等经营活动给予营业税减半等政策优惠,实现农业生产与现代金融、现代流通和现代科技的对接,提高农业生产科技水平,增加对农业的金融投入,加快实现农业大生产与城市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畅通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完善粮食、猪肉、食用植物油等大宗农产品储备制度和调节机制,从生产、金融、科技、流通等多环节有机结合着手稳定食品价格。  (四)立足于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全方位扩大消费  国际经济调整对我国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形成新的压力,这也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要积极推动收入分配的实质性改革,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为提高劳动者报酬形成制度性保障,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步增强时期让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同时,要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稳定证券市场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值保值,提升消费信心。应果断降低中高档消费品进口关税,释放高端消费需求,让高收入群体的高端消费需求留在国内,有助于扩大消费总量。要建立食品等消费品安全的严查重罚制度,让居民放心消费。我国已进入物品供应极为丰富的阶段,必须多部门配合,建立精细化、标准化、诚信安全的生产流通和法律监管机制,为消费者创造便利、安全的消费环境,促进终端消费需求持续扩大。

希拉里与川普经济政策有何区别

  民主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与共和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在总统竞选辩论中“对决”,经济问题将再次成为此次大选的中心争论点。  对这两名候选人从华尔街监管到财政政策的各种经济计划进行分析,并收集了经济学家有关其潜在影响的观点,概列如下:  一、税收  特朗普的税收计划将把所有美国人的税率等级划分为三级,相比之下目前为七级。其中,最高的税率等级是33%,针对的是那些年收入在22.5万美元的已婚夫妇;次一等是25%,针对年收入在7.5万美元到22.5万美元之间的纳税人;最低的等级为12%,针对年收入不到7.5万美元的人群。就目前而言,年收入不到7.5万美元的纳税人按15%的税率纳税,而年收入超过46.695万美元的富人则需按最高的39.6%税率缴税。  与此同时,特朗普将把企业税率调低至15%,相比之下目前为39%,但很多公司的有效税率实际上要低得多。据高盛集团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公司的平均有效税率为29%。  税收政策研究中心指出,特朗普的税收计划将刺激企业和个人消费者的投资活动,但其所带来的好处将被抵消,除非联邦政府大幅缩减支出。  相比之下,希拉里的计划则是将针对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富人的税率调高4%,并使得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纳税人的实际税率不会低于30%。对企业来说,她计划阻止出现所谓的“倒置”现象,也就是企业将总部迁往美国以往市场以减少纳税额,并计划针对那些将自身业务转移到美国以外的企业征收一项所谓的“退出费”。  税收政策研究中心预测,希拉里的计划将使得富人的投资活动减少,但同时则将大幅减少联邦政府赤字。  二、就业增长  希拉里已经推出了多项措施以刺激就业增长。除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相关投资以外,希拉里还强调了终止所谓“季度资本主义”(quarterly  capitalism)现象的重要性,也就是企业将重点放在向股东返还资本的问题上。她的目标是,通过修改资本利得税的方式来促使企业将重点放在劳动力和资本投资上。  特朗普在创造就业岗位的问题上则并没有具体计划,但他的政策主张本身就以增加美国国内的就业岗位为目标。举例来说,他希望通过减少对能源生产活动的监管措施的方式来创造出矿业和能源行业相关岗位,这些工作岗位近年来一直都在减少。此外,他还称其希望推翻“奥巴马医改计划”,并预测此举将在未来10年时间里拯救200万个就业岗位。  三、华尔街监管  希拉里曾表示,她将致力于加大针对华尔街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并将对来自于所谓“影子银行”的非金融机构放贷活动进行打击。此外,她还计划缩减遭到监管机构罚款的金融机构的高管薪酬。  另一方面,特朗普则提出他想要废除多德-弗兰克金融改革法案,称其妨碍了银行向普通美国人放贷的能力。另外,他还呼吁“暂停所有新的监管措施”,并对现有的监管规定进行复查,其中也包括针对华尔街的监管措施。  四、贸易  这两名候选人的最大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他们对全球贸易的想法存在差异。  特朗普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个贸易保护主义者,他认为美国现有的贸易协议使得制造业工作岗位流出该国,并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和跨太平洋(601099,股吧)伙伴关系协定(TPP)颇有微词。特朗普认为,美国通过谈判来达成新的贸易协议将可为其带来好处,并表示如果他能当选为美国总统,那么美国将可在贸易问题上取得“胜利”。  与此同时,希拉里则并未出台一项具体的贸易计划,但承诺将致力于反对她一度帮助创造了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整体来说,她已经从一个“亲自由贸易派”转变成了“贸易怀疑论者”。  五、财政政策  两名候选人都强调指出,对美国基础设施进行投资以及由联邦政府投资这些项目是非常重要的。  特朗普曾表示,美国需要重建“摇摇欲坠的”道路和桥梁;而希拉里则也已发表了类似的言论,指出重建基础设施对美国的未来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希拉里计划在五年时间里对一系列项目进行总额为2750亿美元的投资,其中包括机场现代化建设以及乡村地区WiFi网络普及等。  相比之下,特朗普的竞选团队并未提供一项完整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但他曾表示将在这个领域中投资5000亿美元以刺激经济增长。  六、结果  共和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在总统竞选击败民主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代表美国在未来很可能采取特朗普经济政策,即美国优先、反全球化的贸易政策;而希拉里所延续奥巴马的经济政策,即商业帝国主义政策遭遇挫折。

利用IS--LM模型说明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宏观经济政策是如何搭配使用来消除紧缩缺口的?

在经济萧条时,IS曲线中消费C和投资I都不足,IS曲线向左移动,为了保证有效需求不过度萎缩,就需要增加政府采购G,减少税收收入T,即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IS曲线又重新向右移动达到均衡水平。 而在经济萧条时,因为面临银行倒闭的风险增大,人们都希望把账户中的存款换成现金拿在手里,银行体系中的货币量减少。同时,银行为了避免挤兑,纷纷收回贷款变成货币储备,造成货币乘数减少,货币供给减少,LM曲线向左移动;为了维持货币供应数量满足需求,中央银行就需要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为银行体系注入资金,让LM曲线重新向右移动到均衡点。 希望帮到了你,满意请点击“选为满意答案”及时采纳,谢谢!

国家经济政策以及财政政策对于股市的影响

政策面的变化往往对股市的影响时间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政策利好时,进入股市的资金就会源源不断;政策面利空时,就会使很多资金止路不前。现在我来简单分析下,政策面怎样影响股市?当前的政策是利好还是利空? 目前比较倡导的经济模式主要有三种。 一,纯粹的市场经济,这种模式下,一切商业活动,一切商品和服务的价格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但如果存在市场不灵,比如垄断、倾销、金融危机等情况,市场的灵活性就会失去效益。 二,计划经济。这种模式一个国家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由政府来决定,并按份额分配。缺陷是指令太多,经济难以创造效率。 三,混合经济模式。就以市场经济为主,当市场出现不灵的情况下,政府通过改变政策来调控经济的变化。 当前多数国家都是采用混合经济模式,于是就有了国家政策,国家政策的作用是维持经济发展并保持通货膨胀低水平(也就是稳定价格)。一个国家能用的对经济可以直接调控的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财政政策,主要就是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上,大部分来源于税收,加上少量的自营项目。支出,主要是对各行业的投资,对有潜力项目的开发,公共设施的建设(修路、建学校等),社会保障的转移支付等。 当价格水平上涨过快,增加税收可以从某种程度上降低一定的CPI。这对股市而言就是利空,税收增多,人们的可支配性收入就减少了,从而投资于股市的资金就减少。反之减税,则是利好。 而政府的支出上,支出越大,代表某个项目、行业获的资金越多,这是促进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对股市而言,大资金主力也就有了方向,对股市是利好。反之,支出减少是利空。 政府支出和收入之间如果出现差额,会对国债产声影响。当出现赤字,也就是支出大于收入,政府就发国债来平衡资产负债表。这时候国债就会上升。反之,有盈余,会下降。 B,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影响利率、货币供应量、汇率。 当经济出现相对衰退时,或物价大幅下跌时,利润降低,企业生产较少的产品,从而投资减少,国内产出降低。这时降低利率,可以使企业贷款后的还贷压力减小;人们买房积极;利率降低,汇率也降低,净出口也会增多。国内投资增多,从而使刺激经济高速发展,对股市是较大的利好。 如利率上升,汇率也上升,是政府觉得经济过热,短期的紧缩措施。对股市是利空。但在国际市场上,本国利率上升,那其他国家的货币相对贬值,就会有很多国际热钱投入中国,往往金融地产受益,但这样就会不断产生较大的泡沫,泡沫越大,引发的风险就越大。 看到此,很多人肯定心有疑问,06、07年的牛市,人民币多次升值,利率多次上调,股市还不断上涨。后有印花税增收,但过后涨势继续持续。中国的股市很多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出现这样情况的时候,在分析股市的时候就要分析资金流向,以及分析政策面的拳头重不重,轻拳往往只是毛毛雨,在不同的时期要辨证的分析,才是立根之本。

应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在证券市场中的应用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需要注意,1、公司经营效益。2、居民收入水平。3、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4、资金成本。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途径:公司经营效益,居民收入水平,投资者对股价的预期,资金成本。

举一些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股市运行的例子,要详细一点的

  经济周期及对股市的影响  宏观经济变动,呈现复苏、高峰、衰退和谷底反复循环的周期性波动。  (1) 复苏  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经过最低谷之后出现缓慢复苏的势头,产出、就业、消费开始增加,企业业绩回稳,开始派发股利,投资者发觉持股有利可图,于是纷纷购买,使股市缓缓回升。  (2) 高峰  经济增长加速,人们对前景预期乐观,消费欲望刺激物价和生产,企业盈利大增,股利相应增多,股票价格上涨至最高点。  (3) 衰退  市场供求发生变化,利率提高,企业成本上升,产品滞销,利润相应减少,股利也随之不断减少,持股的股东因股票收益不佳而纷纷抛售,使股票价格下跌。  (4) 谷底  整个经济生活处于百业待兴的萧条局面,需求严重不足,大量的企业倒闭,失业率高,人们对预期悲观。企业整体盈利水平极低,股票持有者纷纷卖出手中的股票,从而使整个股市价格大跌。  经济周期对股价变动影响明显,也受到人们对未来预期等因素的影响,股价变动通常比实际的经济周期变动要领先一步。在复苏之前,股价已经回升;经济周期尚处高峰阶段时,股价已有不小跌幅;经济仍处谷底末期,股市已开始从谷底回升。这就是股市的"睛雨表作用"。  正所谓"选股不如选时",根据经济循环周期,经济复苏至高峰期才是股票投资的最佳时机,而衰退期、谷底阶段的投资策略应以保本为主。另外,不同行业的股票在不同经济周期中也会有不同的表现,能源、制造(机械、电子)业股票在股市上升初期往往涨幅领先;公用事业股、消费弹性较小的日用消费品部门的股票在下跌趋势的末期则发挥较强的抗跌能力。这是投资者在确定投资组合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常见的宏观经济指标及对股市的影响  读者在新闻中常常会接触到一些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物价指数、外贸形势等。这些指标由国家统计局定期公布,对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具有重要作用。  (1) 国内生产总值(GDP)与经济增长率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在一定时期(一般按年统计),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总值。这些产品和劳务的界定以在一国领土范围内生产为标准,举个例子说,康佳在俄罗斯设厂,其产值不予计入;可口可乐在中国设厂,其产值计入我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  经济增长速度,反映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程度。1998年在我国的一句流行口号:"保八",指的就是力争1998年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  GDP指标在宏观经济分析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国内生产总值持续、稳定地增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协调增长,则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企业盈利水平持续上升,人们生活水平改善,股票的内在含金量以及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增加,促使股票价格上涨,股市走牛。  而经济结构不合理,高通胀下呈现的GDP高速增长,是泡沫经济的表现,经济形势有在矛盾激化中恶化的可能,企业成本上升,重复建设最终导致供大于求,居民实际收入 下降,各种因素引发股票价格的大跌。  若在宏观调控下国内生产总值出现减速增长,受政策收缩,增长减缓影响,股票价格有一个下跌的过程。随着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显现,社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矛盾逐步缓解,股票市场也会体现对经济向好的预期而出现平稳渐升的态势。  (2) 物价指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物价指数,是指一定时期平均价格与基准期平均价格对比计算的相对数,用于说明两个不同时期商品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目前常用的有社会零售物价指数、职工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等。物价指数通常以百分数表示,大于100,表示物价比基准期上升;小于100,则表明物价比基准期下降。  当物价指数衡量的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则形成通货膨胀;反之,则易发生通货紧缩。  过度的通货膨胀(幅度接近或超过10%),反映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居民收入下降,经济环境恶化,对股票市场不利;而通货紧缩时,物价持续走低,需求无法启动,企业经营困难,居民对未来预期不乐观,这时股票市场同样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 失业率  失业率的变动与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同步。失业率低,也就是就业率高,居民生活稳定,消费、投资欲望强,对股市起强有利。过高的失业率不仅影响个人投资意愿,而且会影响社会整体情绪,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股市因此震荡走低。  (4) 利率  利率体现了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资金借用报酬。利率的变化,直接反映出市场中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在市场繁荣之时,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上升;市场疲软之时,资金供过于求,利率下降。从另一个角度看,利率上升,抑制资金需求,经济发展降温;利率下降,刺激资金需求,经济发展回暖。利率的变化反作用于资金供求,从而作用于经济发展,因此成为一项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利率的升降与股价的变化呈反向关系:当利率上升,公司财务费用上升,公司预期盈利下降,而投资者要求的必要收益率上涨,资金流向银行储蓄和债券,股票价格相应下调;反之,股票价格就会上涨。从1996年5月~1999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先后7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从前6次降息消息出台时股市的表现看,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冲高回落的现象,这有利好见报前大市已经急速冲高的因素,也有国内股市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尚未解决原因,不能简单理解为利率与股价的反向关系不存在。在经过7次降息后,利率水平下降很大,对刺激企业生产和居民投资倾向将起到深远的影响,也为动作规范,业绩稳步增长的上市公司股价上扬构成实质性的支撑作用。  (5)汇率  汇率是一个国家的货币折算成另一个国家货币的比率,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出来的价格。  汇率变动受到经济、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的经济因素集中到一点,就是国家的经济实力。如果国内经济结构合理,财政收支状况良好,物价稳定,经济实力强,商品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出口贸易增长,其货币汇率坚挺;反之,则货币汇率疲软,面临贬值压力。汇率的变动也会对经济、政治等多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本币贬值,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也会导致资金外流,影响一国国际收支平衡。  外汇行情与股票价格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货币稳中有升,吸引外资流入,经济形势稳步发展,股价就会上涨,一旦其货币贬值,股价随之下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起始于泰铢贬值,外资抽离,股市狂泻,并迅速在周边国家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引至全球股市的大幅波动。  现阶段我国股市、汇市仅保持适度有限的开放,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独善其身是很难做到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和吸引外资带来很大负面影响,纺织、外贸、开发区建设行业的上市公司业绩、股价随之出现滑落,如凯地丝绸、厦门国贸,赫赫有名的浦东"四大天王"中的陆家嘴、外高桥、浦东金桥,主营业务受到极大冲击。  (6) 财政收支  财政收入是国家为了保证实现政府职能的需要,通过税收等渠道集中的公共性资金收入;财政支出是指为满足政府执行职能需要而使用的财政资金。  财政收与支的平衡关系对社会供求的总平衡发生影响,进而对经济产生影响。财政收大于支出为财政盈余,采用结余政策和压缩财政支出,可以减少社会总需求,给过热的经济降温,股市应呈现下跌的趋势;财政收不抵支出为财政赤字,具有扩张社会需求,拉动经济的功效,股市会随着经济增长呈现强势。

以下关于宏观经济政策与证券市场间的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答案】:A宏观经济政策与证券市场间的关系具体如下:①货币政策的调整会直接、迅速地影响证券市场;②财政政策的调整对证券市场具有持久但较缓慢的影响;③汇率政策的调整从结构上影响证券市场价格,具体体现在:本币汇率贬值,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出口型企业将受益,此类公司的证券价格就可能上涨;本币汇率贬值,将导致短期投机套利性资本流出本国,使本国的证券市场资金供给减少,证券需求下降,价格下跌。反之,本币汇率升高,不利于企业出口,出口型企业与产业效益下滑,证券价格下跌;本币汇率升值,如果市场预期汇率还有进一步升值的空间,则国际短期套利资本会大量流入本国,增加本国的证券市场资金供给,推动证券价格上涨。综上,A项当选;BCD项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1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不要百度复制的!!!有加分哦

首先,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肯定存在的。比如:去年(10年)4月的房产打压政策,涉及到了二级市场,从股票上直反映出来了,股市连续在回落,是因为房产类股票受到了严重的打压所至。比如:去年(10年)稀土开始出政策了,我国白菜价的稀土现在都涨价几倍了,证券市场上影响到的就是相关的上市企业,如包钢稀土,09年还是一个亏损的小企业,政策一出就盈利翻了几倍,到今年,一直就是关于稀土的政策,还在相继出台。比如:去年(10年)十二五规划开始出台到现在,证券市场上的七大新兴战略行业,就是一个热点,投资者从不间断的在这里面苦苦的寻找。这当然是直接影响到了一二级市场的情绪和热情,是个多头消息。比如:今年(11年),为了让人民币汇率更稳点,让人民币国际化,在上海准备推荐国际板,消息一出,B股A股,跌跌不休,惨不忍睹。。。。 。。。以上就是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对证券市场的一些影响,直接、间接的都反映出来的。纯手打啊,呵呵。希望对你有帮助,一家之见,若有不周之处,请指教,谢谢。

试分析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和宏观经济政策及其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处于经济复苏期,总体经济指标向上运行。但是,由于出现通货膨胀的苗头,宏观经济政策采取了抑制通胀的紧缩政策,主要是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提高银行利率和存款准备率。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这样就导致证券市场总体基本面向好,但是政策面偏紧的状况,证券市场中长期向好,但是短期偏弱的情况。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