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经营性现金流量举例说明
经营性现金流指的是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取的利润除去与长期投资有关的成本以及对证券的投资后剩余的现金流量,举例如下:假如你经营了一家酒吧。当你的熟客又一次差钱的时候,你让他们把所消费的饮料钱记在账上。你因此创造了收入,但这种行为并不会为你带来资金的流入。这意味着,你没有流入的资金来支付新产品的采购、雇员的工资和水电账单。虽然这个问题不会出现在利润表上(赊账被视作收入),或仅仅是一个滞后延付,但它在现金流量表上是直接可见的——调整利润表上的净利润。这是推导现金流量表的方法,而公司还未真实收到流入现金的交易,是推导出经营性净现金流的重要科目。扩展资料计算经营性现金流的方法:就利润表的非现金科目和净运营资本的变动值,对净利润进行调整。运营资本的变动很正常,因为追加运营资本(如库存)是必需的,这样才能实施和扩张所营业务。由于在产品售出前,企业经营活动都是现金流出,所以,它必须记录在经营性现金流一栏。这个流程类似面包师的工作:首先他要购买原材料(现金流出),然后加工为成品(绑在运营资本里的现金),最终售出(现金流入)。类似的,应付账款减少(换言之,支付了供应商票据),会减少经营性现金流。相反,如果以信用方式采购大量的原料或产品(应付账款增加),会对经营性现金流产生正向影响。所以,应付账款可视为公司供应商的免息贷款。类似的还有应收账款变化的处理方式。如果应收账款增加,收入会更高,也许还可以计入利润,但相应的发票还没有得到支付。因此,必须就应收账款的增幅,对净利润进行相应的减记,因为公司尚未收到已经创造的收入。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营性现金流
什么是每股经营现金流?
每股现金流量为负的时候意味着公司发生了大量的应收款项、公司支付困难,要靠举债或扩股维持支付或者企业只有现金投入,没有资金回笼。每股现金流量是公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减去优先股股利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每股现金流量=(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优先股股利)/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一般而言,在短期来看,每股现金流量比每股盈余更可以显示从事资本性支出及支付股利的能力。每股现金流量通常比每股盈余要高,这是因为公司正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净现金流量还会包括一些从利润中扣除出去但又不影响现金流出的费用调整项目,如折旧费等。但每股现金流量也有可能低于每股盈余。一家公司每股现金流量越高,说明这家公司每股普通股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所赚得现金流量越多;反之,则表示每股普通股所赚得现金流量越少。虽然每股现金流量在短期内比每股盈余更可以显示公司在资本性支出与支付股利方面的能力,但每股现金流量决不能用来代替每股盈余作为公司盈利能力主要指标的作用。此条答案由有钱花提供,有钱花是度小满金融(原百度金融)旗下的信贷服务品牌,靠谱利率低,手机端点击下方马上测额,最高可借额度20万。
经营净现金流量怎么计算?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的计算公式:现金川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净利润+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投资损失(减:收益)+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存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反映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结构十分重要,总量相同的现金流量在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之间分布不同,则意味着不同的财务状况。相关信息现金流量表的第二项组成部分,反映公司对固定资产或金融工具等的投资活动所发生的现金流。投资性现金流,反映企业对固定资产和有价证券的买卖,以及对其他企业的并购,属于企业“向外输血”的功能。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主要包括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它长期投资所支付的资金净额,以及如购买国债或投资股票等金融投资行为所支付的资金。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主要包括出售转让固定资产或其它长期投资实际收到的资金,以及金融投资收回的本金和投资收益。对于一家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公司,投资性现金流经常是负数,但这预示着公司未来业绩可能出现的增长,道理很简单,若想业绩增长就必须要先投资。相反,如果投资性现金流长期数额不大,甚至是正值,很可能反映公司没有业绩扩张能力。
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指什么
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是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与负债总额的比例,其计算公式为:经营活动净现金比率=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流动负债,或=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负债总额。前者可以衡量短期偿债能力,后者可以衡量长期偿债能力,企业偿还全部债务的能力。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经营者集中不包括
根据我国反垄断法的规定经营者集中不包括经营者取得其他经营者的债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是为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07年8月30日通过,自2008年8月1日起施行。2022年6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的决定,自2022年8月1日起施行。第一条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 鼓励创新,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制定本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经济活动中的垄断行为,适用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垄断行为,对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限制影响的,适用本法。
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什么责
法律主观:反垄断侵权经营者应该承担什么责任 反垄断执法机构对违法经营者的处罚类型主要有: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以及罚款。依照法律的规定,反垄断执法机构在确定罚款的具体数额时,应当考虑违法行为的性质、程度和持续的时间等因素,以确保处罚的公正性。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情形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达成垄断协议并实施或者虽然达成垄断协议但尚未实施的行为。我国反垄断法第46条第1、2款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第二,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我国反垄断法第47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非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三,经营者违反反垄断法的规定实施集中的行为。我国反垄断法第48条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除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外,还须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中都有相应的规定,有的甚至规定受害人可以请求多倍赔偿(即惩罚性赔偿)。我国反垄断法第50条规定:“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 民事责任 。”这里虽然规定了经营者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是反垄断法没有赋予垄断行为的受害人以直接的赔偿请求权,实务中只能转而求助 民法通则 及 民事诉讼法 的规定行使诉权。 《反垄断法》 第四十六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尚未实施所达成的垄断协议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达成垄断协议的有关情况并提供重要证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酌情减轻或者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 行业协会违反本法规定,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机关可以依法撤销登记。 第四十七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由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八条 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经营者实施垄断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不同的诉讼案件需要不一样专业的律师,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反垄断侵权法律难题也可以找网律师沟通寻求解决方案。法律客观:《 反垄断法 》第三条,本 法规 定的垄断行为包括: (一)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 (二)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
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面临哪些风险
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分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国别风险、声誉风险与战略风险等。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确切地说,是所有因客户违约而引起的风险。比如资产业务中借款人无法偿还债务引起的资产质量恶化;负债业务中的存款人大量提取现款形成挤兑等等。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金融体系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通常是由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化而产生的,市场风险一般又可分为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1、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水平变化对银行的市场价值产生影响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曾经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环境下,但是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加强,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将日益突出。2、商业银行汇率风险是指银行在进行国际业务中,其持有的外汇资产或负债因汇率波动而造成价值增减的不确定性。随着银行业务的国际化,商业银行的海外资产和负债比重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汇率风险将不断加大。三、流动性风险狭义的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弥补客户存款的提取而产生的支付风险;广义的流动性风险除了包含狭义的内容外,还包括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不足而未能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需求或其它即时的现金需求而引起的风险。四、操作风险巴塞尔委员会的定义为:操作风险就是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町能性的风险。与其它几种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有着较为显著的特点。由于每个银行经营的操作环境不同,因此银行应考虑自己具体情况来对操作风险进行分析.这是操作风险的最显著特征。五、法律风险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规定,法律风险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操作风险,它包括但不限于因监管措施和解决民商事争议而支付的罚款、罚金或者惩罚性赔偿所导致的风险敞口。六、国别风险国别风险是指由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借款人或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商业银行债务,或使商业银行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存在遭受损失,或使商业银行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七、声誉风险二〇〇九年八月二十五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作的定义是: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八、战略风险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扩展资料对策与建议一、树立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就是要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包括各部门、各项业务、各种产品的全方位风险管理体制。推行涵盖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风险管理行为,引导和推进风险管理业务的发展。二、规范银行信息披露为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商业银行应对银行风险管理制度与程序、资本构成、风险披露的评估和管理程序、资本充足率等领域的关键信息准确核算,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稳步推动信息披露工作的规范化。三、健全内部控制制度1、首先,商业银行应按照一定的制度规则实施资产配置,这样既决定了不确定性问题。又可以使银行的经营更加灵活。2、其次,建立合理的信息吸收与流动机制。内部控制实际上是在对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动。银行通过搜集及整理相关信息,并在信息中心进行汇总分析后提供给相关决策者,可以减小信息不完全的影响。3、再次,提高资产配置质量。通过实施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银行强化对债务人的信息披露要求及建立科学系统的分析评估体系,可以减轻非对称信息的影响,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降低银行的资产配置风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业银行风险
商业银行的借款人由于经营问题无法按期偿还贷款商业银行面临的是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概述信贷风险的类型可以从总体上划分为市场性风险和非市场性风险两类。市场性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借款人)的生产和销售风险(即借款人在商品的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由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因素变动而引起的风险;非市场风险主要指自然和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因素使借款人蒙受经济损失无法偿还信贷本息的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在社会上的行为引起的风险。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范, 主要是不良信贷的防范。工商银行的信贷手册里有一段名言:“我们收取的利息再高, 也难以弥补信贷本金的损失! ”我国2002年全面实行信贷五级分类制度, 该制度按信贷的风险程度, 将银行信贷资产分为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不良信贷主要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信贷。银行信贷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在银行的经营与管理过程中,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收益目标发生背离,有遭受资产损失的可能性。信贷风险是指借款企业因各种原因不能按时归还信贷本息而使银行资金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信贷业务中占比重大的是信贷业务,信贷具有风险较高、收益突出的特点,对整个银行的经营举足轻重。因此,研究信贷风险意义重大。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具有以下特征:(一)客观性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二)隐蔽性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扩散性。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三)可控性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二、商业银行信贷的主要风险及对策一、操作风险1)操作风险的概念:入市承诺的兑现使得我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度不断提高, 本土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这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基于本土商业银行产权缺位、内部控制机制缺乏, 流程设计失当等因素所造成的操作风险日益凸显。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在协议第段所给的定义, 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依据风险成因又可细分为两类一类是操作失败或失误风险, 包括人员风险、流程风险和技术风险等, 另一类是操作策略风险, 指在应对外部事件或外部环境时, 如政治、税收、监管、政府、社会、市场竞争等, 由于采取了不适当的策略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前者主要与内部控制效率或管理质量有关, 又称为内部风险后者主要与外部事件有关,又称为外部事件或外部依存风险。2)操作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解决操作风险的方法, 根据新协议, 主要有基本指针、标准法和内部模型法三种, 核心是根据不同的风险权重配置资本。但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由于个人住房信贷操作风险数据收集困难和业务开展时间尚短, 基本上无法采用统计法和信息模拟, 操作风险的不可预测性在我国尤为突出, 因此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把防范操作风险的重点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强化流程的管理1对现有流程进行检查和梳理, 杜绝可能存在的漏洞。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虽然都设有法规部门和风险管理部门, 但没有具体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更谈不上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在借款合同、借款流程上存在较多的漏洞, 如果不及早进行纠正, 将严重影响到业务的发展。2对新开发的产品进行认真的分析和市场调研, 进免盲目投入、无效投入和高风险投入。目前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产品更新逐渐加快, 各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 在还款方式、担保方式、办理方式等很多方面进行了大量创新, 但这些创新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市场调研和严格的操作风险审查, 值得怀疑。据了解,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推出一个新的个人住房信贷产品前, 很少进行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预测, 住往根据经验和领导的主观判断,这既是由于数据库尚未建立, 也因为我国商业银行对市场调研的不重视。应急手段的建立和完善。对检查出来的漏洞和风险, 应通过合理的手段进行规避和改正, 尽量避免采用过急的手段和霸王条款进行处理。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够, 尤其是对提前还款的处理, 银行在理解到提前还款可能造成的损失后, 采用立即加收违约金和限制提前还款的措施, 因在借款合同中并无相应规定, 造成了社会的强烈反响。二规范严格制订业务手册针对个人住房信贷的操作人员, 应该有详细的管理手册。目前, 部分商业银行有了类似的管理办法、操作规范和实施细则, 但还远远不够。一本内容齐备的业务手册是基层人员进行规范操作的必要条件。相当多的情况下, 操作风险来源于操作人员对业务的不熟悉。这样的操作手册必须尽可能详细, 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处理手册的制定应特别注重对操作风险易发环节的设计与处理。三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对数据库的建立、管理和维护已经引起重视, 并开始建立自己的个人住房信贷数据库。需要指出的是, 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认识到一个好的数据库对业务发展的良好推动作用和在操作风险防范中能起到的指导作用。个人住房信贷的数据库, 并不仅仅是个人信息的数据库, 它还应当包括提前还款、违约风险、操作风险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没有这些全面的数据信息, 就无法通过数学模型对个人, 住房信贷面临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 也无法制订出最终行之有效的政策。对目前危害很大的假按揭一个好的操作风险防范手段, 是建立防范假按揭发生的数据库,收集大量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 提取出高度相关的因素, 方便在具体操作中对假按揭进行防范。但遗憾的是,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遭遇到大量的假按揭, 但类似的数据库却从来没有建立过, 直到现在,防范假按揭风险的唯一手段, 也仅是通过信贷人员对开发商的静态报表和项目情况的经验判断。四加强人员管理, 优化风险管理岗位设里个人住房信贷业务的操作人员同公司业务的信贷人员有明显的不同, 他们既负责对项目的调查、审批, 又负责对借款个人的调查、审批和手续办理, 也可能仅仅负责两者中的一块。所以, 对操作人员的管理, 是防范操作风险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一环。经验数据表明, 一旦有银行内部职工的参与, 操作风险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没有优良的人才配备和科学的激励机制, 再完美的管理框架也是无法运作的。从市场发展的要求来看, 商业银行的发展是在风险与机会中不断谋求平衡的过程。因此, 在风险管理体系内建立“ 风险经理制” , 其职能宜确定为以效益为中心, 以风险控制和防范为责任, 在信贷审查、检查和不良信贷的管理中将风险控制在更低点。二、担保风险1)担保风险信贷担保只是发放信贷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发放信贷的充分条件。目前,商业银行对信贷担保还存在一种错误认识,即过于看重信贷担保的作用,认为只要有信贷担保就可以发放信贷。信贷担保只是分散了信贷风险,提供了一种补偿功能,但它不能改变借款人的信用状况,也不能保证足额偿还信贷,因此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贷风险。缺乏判断抵押品评估机构评估资格和识别评估结论准确与否的标准。对于是由银行还是由借款人聘用评估机构、聘用具有什么资格的评估机构、如何考核评估机构的资信状况、如何判定评估机构的评估结论是否准确等没有明确要求。实际情况是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借款人聘用,支付评估费用,受聘的评估机构往往考虑借款人的要求,高估抵押物价值,银行只要看到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后就予以认可,造成大多抵押物价值高估,银行处置抵押物时,要么抵押物有价无市,要么清算价值大大低于账面价值。另外也没有判断抵押物变现能力的标准。造成实际工作中无法判断抵押物是否为市场所接受,接受程度如何。2)担保风险管理对策及建议1)银行必须健全保证人担保制度,加强对保证人的风险审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一是从单个保证人出发,考核该保证人的保证能力,其财务状况是否能够承担对外保证的数量,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其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二是从风险控制角度,把相互保证的保证人视作一组借款人,审查其信用集中情况,防范由于保证不充分而导致的风险过度集中;三是设定授信企业的担保额度,严格限制超额企业的信贷准入。加强对保证人财务实力的分析。在分析保证人的财务实力时,首先要分析掌握保证人的财务状况、现金流量、信用评级和或有负债的信息。其次,要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判断保证人是否有履行其义务的能力,分析重点:一是保证人的或有负债情况,特别是目前保证人所提供的数量和金额;二是对外提供保证总额与保证人的有形净资产是否在合理的比例关系之内。2)加强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分析。要按照Mark to Market的原则评估抵押物、质押物。对于抵押物,要考虑抵押物的可变现性和未来的清算价值;对于股票、股份和收费权来说,要考虑公司状况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股票未来的价格变化,也要考虑学校、高速公路收费权的不确定性,以切实保护银行的债权。3)银行应对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资格和声誉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评估机构与借款人是否存在资金或其他利益关系;评估机构与借款人或与银行内部人员之间的关系;评估机构使用的评估方法是否适用于评估项目,评估机构以往的评估结论是否符合实际情况等。4)规范信用担保机构。一是对于担保公司要视同信贷客户管理,经过统一授信确定其担保额度。同时,在授信时,探索建立符合担保公司经营管理实际的评信授信体系。二是认真审查担保公司披露的担保额度是否全面,担保额度是否超过担保公司注册资本的一定倍数,风险补偿机制是否健全。三是注意防范借款人与担保公司联合欺诈银行产生的风险,考察担保机构所设定的反担保措施是否完备。对于担保机构所出具的受担保企业的评估报告,银行还需派人对借款企业进行调查等。三、道德风险1)道德风险的概念道德风险是委托人与代理人签约后,在履行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具有信息优势的一方有可能为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采取不利于他人的行动,侵占他人的利益,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委托代理关系,因此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在商业银行的经营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和客观存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仍然是信贷业务,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问题也成为近年来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研究重点。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道德风险层次及其表现形式根据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管理体制和操作流程,道德风险主要存在于以下三个层次,并具体表现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决策层的道德风险:目前商业银行信贷的决策层主要是各级行的领导和信贷审批人员。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产权体制下,进行信贷决策的个人大多不拥有与其职权相适应的产权,事实上并无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或者只负有微不足道的责任,而且在目前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机制下,决策人员对信贷所创造的风险和收益所承担的责权利也是不对等的,这是决策层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在决策行为的非市场化,对高级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对违规行为反应迟钝等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管理层主要指各级管理行的信贷业务管理人员。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迎合上意”,利益目标短期化,在决策层对管理层的约束力软化的情况下,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对下级违规行为反应麻木甚至默许,账外经营,操纵会计报表,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等。商业银行经营层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层是指信贷业务的直接经办人员。他们是信息的收集者,是微观信息量最丰富的层次,由于其获取的微观信息量最大,当管理层的监督不到位时,成为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发生频率最高的层次。如工作人员利用制度漏洞,高素质人员利用电脑作案,信贷及不良资产管理人员删除不利信息或提供不实信息误导管理层等等。3)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行为的防范对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产生道德风险问题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就必须内外部、制度和人及产生道德风险的各层次进行综合防范。首先,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应该说国内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方面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作为我国商业银行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没有完全摆脱政企不分的局面,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东作用仍然有限,产权不清、内部人控制等问题难以有效解决,股东大会及商业银行内部监督系统还无法实现对决策层和高级管理层的有效制约。必须真正建立起商业银行决策层以其自身权益对银行的经营效果负责,经营者直接承受经营失败的经济责任的管理体制,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控制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次,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将我国商业银行部门分散管理的风险管理方式变为流程管理和系统管理。根据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行为将风险控制分为业务流程的风险控制与管理流程的风险控制进行分别的研究与设计。要在既定的组织结构下,加强各部门内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有效控制各项管理工作及工作流程中的风险,从而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在道德风险防范中的作用。第三,建立充分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外部监督,可有效地降低商业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充分发挥银监会及银行同业公会的作用,如建立金融从业人员信息库,对不适合担任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职务的人员信息予以充分披露,提高商业银行获取人力资源信息的能力;要求各商业银行提高对违规经营责任人员处罚的透明度等等。同时也要明确监管部门的责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外部监督的及时有效。从而促使商业银行在进行高级管理人员任用时不仅仅限于银行监管部门的资格审查,而且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角度自觉加强人事任用的审慎性,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过程中管理层的道德风险。第四,以法约束,加大对信贷人员从事道德风险行为的惩罚力度。制订严格执行刚性的法律制度对防范银行信贷人员的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根据香港《防止贿赂条例》第九条(香港法例第201 章) 规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为本人或亲属接受客户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金钱、礼物、职位、服务、优待等利益,从而在处理信贷业务中给予优待,即为违法,其最高刑罚是入狱7 年及罚款港币50 万元,同时将招致最高7 年的禁止担任任何法团或公共机构管理人员职位或在任何专业中执业的处罚。通过严厉的刑罚,发挥了其在维护金融秩序中的巨大威慑作用,遏制了信贷业务人员的贪欲,使信贷业务人员不以身试法,防止了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行为。第五,塑造诚信企业文化,建立廉洁高效的信贷人员队伍。企业文化是决定企业运作的核心模式和信念。健全的道德文化,是各级员工处理日常事务的决策基础。如果各级信贷业务人员都能自发地维持高的道德标准,则银行无须担心违法活动的发生。通过建立诚信企业文化,加强对信贷人员的诚信管理。要经常留意各级信贷人员的行为,及早发现问题;要通过不同的人与客户进行联络,防止其对信贷人员进行腐蚀;要通过内部投诉机制,举报各种舞弊行为;要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安排周密的培训计划,如经常开展案例分析,以案说法等防范教育,使信贷从业人员认识到风险,加深其对法律、监管规定、道德标准的认识,提高其对道德两难问题的警觉性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技巧。
个人生产经营所得税怎么做分录
计提生产经营个人所得税的时候账务处理是, 借: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贷:应交税费—生产经营个人所得税。 实际缴纳生产经营个人所得税的时候账务处理是, 借:应交税费—生产经营个人所得税, 贷: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中哪些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财务费用中哪些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财务费用可以分为为经营活动发生的财务费用、为投资活动发生的财务费用、为筹资活动发生的财务费用和因汇率变动引起的财务费用四类。 为经营活动发生的财务费用主要有企业流动资金存放在银行取得的利息收入、取得带息应收票据的利息收入、企业将经营活动中收到的应收票据进行贴现支付的贴现利息、日常结算支付的银行手续费、开具带息应付票据支付的利息等,通过票据融资的情况除外。这些财务费用属于现金流入的专案应填列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专案中,属于现金流出的专案应填列在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专案中。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使您满意。 会计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答案是 C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额= 净利润 +折旧费用+应付账款增加额— 应收账款增加额 + 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 =920000+110000+45000- 73000+16000 =1018000 专业贷款资本化的利息支付属于() A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B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C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5.专业贷款资本化的利息支付属于(C ) A.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 B.投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C.筹资活动的现金流量 D.不影响现金流量 产生资本化利息说明企业是承担了负债来构建固定资产的,企业承担负债说明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了融资,这属于筹资活动所以选C 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是 偿还应付账款支付的现金属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 偿还长期借款所支付的现金和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都属于筹资活动现金流量。 而购买固定资产支付的现金属于投资活动现金流量。 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包含财务费用吗 包括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取“财务费用”账户所属“利息支出”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不包括“利息收入”等其他明细账户发生额。 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附表(即补充资料)两大部分。主表的各专案金额实际上就是每笔现金流入、流出的归属,而附表的各专案金额则是相应会计账户的当期发生额或期末与期初余额的差额。附表是现金流量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下是笔者对现金流量表附表填列所进行的总结。 一般情况下,附表专案可以直接取相应会计账户的发生额或余额,分述如下: 1:净利润,取利润分配表“净利润”专案。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取“管理费用”账户所属“计提的坏账准备”及“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营业外支出”账户所属“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在建工程减值准备”、“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投资收益”账户所属“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明细账户的借方发生额。 3:固定资产折旧,取“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所属的“折旧费”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 4:无形资产摊销,取“管理费用”等账户所属“无形资产摊销”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取“制造费用”、“营业费用”、“管理费用”等账户所属“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 6:待摊费用减少,取“待摊费用”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 7:预提费用增加,取“预提费用”账户的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 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取“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支出”等账户所属“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处置固定资产净损失”、“出售无形资产收益”、“出售无形资产损失”等明细账户的借方发生额与贷方发生额的差额。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取“营业外支出”账户所属“固定资产盘亏”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与“营业外收入”账户所属“固定资产盘盈”贷方发生额的差额。 10:财务费用,取“财务费用”账户所属“利息支出”明细账户借方发生额,不包括“利息收入”等其他明细账户发生额。 11:投资损失,取“投资收益”账户借方发生额,但不包括“计提的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明细账户发生额。 12:递延税贷项,取“递延税款”账户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 13:存货的减少,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原材料”、“库存商品”、“生产成本”等所有存货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 14:经营性应收专案的减少,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等账户的期初、期末余额的差额。 15:经营性应付专案的增加,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其他应付款”等账户的期末、期初余额的差额。 直接法下现金流量表中,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由哪些专案构成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编制方法 按规定,企业应当采用直接法,列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直接法是按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主要类别列示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在直接法下,一般是以利润表中的营业收入为起算点,调整与经营活动有关的专案的增减变动,然后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采用直接法具体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可以采用工作底稿法或T型账户法。业务简单的,也可以根据有关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专案 本专案可根据"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收账款"及"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分析填列。 本专案的现金流入可用下述公式计算求得: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本期营业收入净额+本期应收账款减少额(-应收账款增加额)+本期应收票据减少额(-应收票据增加额)+本期预收账款增加额(-预收账款减少额) 注:上述公式中,如果本期有实际核销的坏帐损失,也应减去。(因核销坏账损失减少了应收帐款,但没有收回现金)。如果有收回前期已核销的坏帐金额,应加上。(因收回已核销的坏帐,并没有增加或减少应收账款,但却收回了现金)。 2."收到的税费返还"专案 该专案反映企业收到返还的各种税费。本专案可以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交税费"、"营业税金及附加"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3."收到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专案 本专案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专案以外收到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中由个人赔偿的现金收入等。本专案可根据"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应收款"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4."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专案 本专案可根据"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付账款"、"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存货"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本专案的现金流出可用以下公式计算求得: 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营业成本+本期存货增加额(-本期存货减少额)+本期应付账款减少额(-本期应付账款增加额)+本期应付票据减少额(-本期应付票据增加额)+本期预付账款增加额(-本期预付账款减少额) 5."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专案 该专案反映企业实际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工资、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等(含为职工支付的养老、失业等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费用)。但不含为离退休人员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固定资产购建人员的工资。 本专案可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生产成本"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6."支付的各项税费"专案 本专案反映的是企业按规定支付的各项税费和有关费用。但不包括已计入固定资产原价而实际支付的耕地占用税和本期退回的所得税。 本专案应根据"应交税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7."支付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专案 本专案反映企业除上述各专案外,支付的其它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包括罚款支出、差旅费、业务招待费、保险费支出、支付的离退休人员的各项费用等。本专案应根据"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营业外支出"等账户的记录分析填列。 关于现金流量附表“财务费用”的填写? 应该填上财务费用3000,你还是再找找其他原因吧。 请问:计入经营活动的财务费用有哪些? 比如,赊销商品发生的现金折扣、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支付给银行的承兑手续费,以及销售商品和购买原材料产生的汇兑损益,属于经营活动的财务费用。 下列专案中,不属于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的现金流入包括那些? CDE 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是 答案是1和3 2属于投资活动产生的先进流量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1、“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专案。反映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实际收到的现金(含销售收入和应向购买者收取的增值税)本专案可按下列公式计算得出: 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当期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收入+当期收到前期的应收帐款+当期收到前期的应收票据+当期的预收帐款-当期因销售退回而支付的现金+当期收回前期核销的坏帐损失 2、“收到的税费返还”专案。反映企业收到返还的各种税费,如收到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退还等。本专案可根据“现金”、“银行存款”、“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补贴收入”、“应收补贴款”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3、“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专案。反映企业除了上述各专案外,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流入,如罚款收入、流动资产损失中由个人赔偿的现金收入等。本专案可根据“现金”、“银行存款”、“营业外收入”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
关于生产经营单位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正确说法是什么答案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有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专门用于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安全生产费用在成本中据实列支。安全生产费用提取、使用和监督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财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后制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2012年2月14日由财政部、安全监管总局以财企〔2012〕16号印发《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办法》。该《办法》分总则、安全费用的提取标准、安全费用的使用、监督管理、附则5章40条,自公布之日起施行。建立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安全生产投入费用包括哪些安全生产投入费用包括如下几个项目:1、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的办公、差旅等项管理费用;2、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工资、奖金、福利等;3、个人安全防护用品、用具;4、临边、洞口安全防护设施;5、临时用电安全防护;6、脚手架安全防护;7、机械设备安全防护设施;8、消防设施、器材;9、施工现场文明施工措施费;10、安全培训教育费用;11、安全标志、标语及安全操作规程牌等购置、制作及安装费用;12、安全评优费用;13、季节性安全费用(夏季防暑降温药品、饮料;冬季防滑、防冻措施费用);14、施工现场应急器材及药品;15、其它安全专项活动费用
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有什么利益冲突
经营者和所有者的主要利益冲突在于:经营者希望在提高企业价值和股东财富的同时,能更多地增加享受成本;而所有者或股东则希望经营者以较小的享受成本带来更高的企业价值或股东财富。通俗的说,所有者自然是追求财富最大化目标,而经营者又希望获得更高的报酬、闲暇时间、避免风险、提高社会地位和荣誉等,因此可能导致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为了自身目标而放弃受托责任或背离所有者的利益。为了协调这一矛盾,通常可以采用解聘、接收、激励等措施。1、解聘:所有者通过掌握对经营者的雇佣和解聘,对经营者予以监督。如果经营者未能使满足所有者的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可以解聘经营者。2、接收:如果经营者经营决策失误、经营不力,未能使企业价值提高,该公司就可能被其他公司强行接收或吞并,相应经营者也会被解聘。为此,经营者为了避免这种接收,必须采取一切措施提高股票市价。3、激励:将报酬与经营者绩效挂钩,以使其自觉采取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措施。扩展资料: 公司所有者:是指企业财产所有权(或产权)的拥有者,而所有权或产权是指经济主体对稀缺性资源所拥有的一组权利的集合,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置等权利。公司经营者:是指控制并领导公司(日常)经营事务的人员,他们是公司中的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公司的产权制度具有明晰的产权关系,它以公司的法人财产为基础,以出资者原始所有权、公司法人产权与公司经营权相互分离为特征,并以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执行机构作为法人治理机构来确立所有者、公司法人、经营者及员工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关系。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经营者
某建设项目建设期3年,生产经经营期17年,建设投资5500万元,流动资金500万元,建设期一次第一年初
总投资=建设投资+流动资金投资+建设期贷款利息=5500+500+[2000×(1+9%)3-2000]=6590.058(万元)。扩展资料:与投资收益率有关。投资收益率又称投资利润率是指投资方案在达到设计一定生产能力后一个正常年份的年净收益总额与方案投资总额的比率。它是评价投资方案盈利能力的静态指标,表明投资方案正常生产年份中,单位投资每年所创造的年净收益额。对运营期内各年的净收益额变化幅度较大的方案,可计算运营期年均净收益额与投资总额的比率。投资收益率的应用指标,根据分析目的的不同,投资收益率又可分为:1、总投资收益率(ROI);2、资本金净利润率(ROE)。投资收益率的特点是:投资收益率的优点是:指标的经济意义明确、直观,计算简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投资效果的优劣,可适用于各种投资规模。缺点是: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忽视了资金具有时间价值的重要性;指标计算的主观随意性太强,换句话说,就是正常生产年份的选择比较困难,如何确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人为因素;不能正确反映建设期长短及投资方式不同和回收额的有无对项目的影响,分子、分母计算口径的可比性较差,无法直接利用净现金流量信息。只有投资收益率指标大于或等于无风险投资收益率的投资项目才具有财务可行性。因此,以投资收益率指标作为主要的决策依据不太可靠。投资收益率的公式:公式:投资利润率=年息税前利润或年均息税前利润 / 项目总投资*100%(息税前利润=销售收入-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净利润/(1-所得税税率)+利息费用=净利润+所得税费用+利息费用=利润总额+利息费用)
开展ACCA培训需要哪些经营范围?
开展ACCA培训机构的经营范围:教育管理、咨询、培训、服务,从事计算机网络科技(不得从事科技中介)领域内的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会务服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如何确定最佳经营规模文献
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u2217——关于企业规模的研究述评聂辉华李文彬内容提要:本文从市场范围、生产要素、交易费用、产权、激励成本和信息成本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了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结果。本文也指出了关于企业规模的企业理论对企业并购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前景。关键词:企业规模企业的边界企业并购据统计,在美国经济史上,从来没有全职雇员超过100万或者层级超过10个的巨型企业(Canback,Samouel & Price,2003)。人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因素限制了企业的规模?在企业理论领域,这几乎是一个永恒的话题。Frank Knight一度认为很大程度上这不是一个可理解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而是一种历史偶然。John Williamson也曾感叹企业理论最难描绘的一个概念是何为企业的“最佳规模”。近年来,企业最佳规模或者说企业的边界问题,依然是企业理论界权威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例如Homstrom & Roberts(1998)①,Hart & Homstrom(2002)。本文综述了关于企业规模或边界的主要理论假说及其实证结果,并做了简短评价,试图为经济学或管理学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一些线索。一、关于企业最佳规模的几种主要理论归纳起来,经济学家们在回答何种因素决定企业规模时,主要有“市场范围论”、“生产要素论”、“交易费用论”、“产权论”、“激励成本论”和“信息成本论”等六种理论。第一种解释是“市场范围决定企业规模”。亚当·斯密(Smith,1776)最早在其不朽巨著《国富论》中提出“市场范围限制劳动分工”,被后人称为斯密定理(Stigler,1951)。斯密认为,企业源于专业化与劳动分工,而分工受交换能力的制约,即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因此,企业规模就受制于市场范围。Allyn Young(1928)在斯密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劳动分工依赖于市场范围,而市场不仅是由人口、区域决定,更是由购买力决定,购买力由生产力决定,而生产力由分工决定。因此,是“劳动分工决定劳动分工”,这便是“杨格定理”。杨格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了市场范围与企业规模的关系。Stigler(1951)从另一个角度扩展了“斯密定理”,他将厂商视为若干“功能”的组合,分析了具有递增报酬的那部分“功能”随市场范围的扩大而形成一个专门产业的过程,推断衰退产业的基本特征是“垂直非一体化”。换言之,处于衰退产业中的企业尽管面对的市场范围不断缩小,但是却偏向于多角化经营。但是,Becker & Murphy(1992)批评了“斯密定理”,认为企业内不同专业人员之间的“协调费用”(coordination costs)对劳动分工从而企业规模更具决定性作用。他们用一个总量模型说明了,当分工获得的收益与协调费用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规模便达到均衡水平。由于理论解释上的冲突,因此市场范围是否限制企业规模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证的结果。重要的是,市场范围本身无法解释为什么同一产业内部会出现不同的企业规模,这要求理论家们把视角从产业、市场转向企业内部。第二种解释是“生产要素决定企业规模”。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一个投入产出的u2217本文受到杨其静主持的“2004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作者专项课题”资助。限于篇幅,本文节略了一些参考文献,需要详细参考文献的读者请发email给niehh@ruc.edu.cn。①需要说明的是,Homstrom和Roberts的文章《企业边界再考察》发表在著名的《经济学展望杂志》上,这表明企业的边界问题依然是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黑箱”。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目标下追求成本最小化,按照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原则决定产量,因此企业的最佳规模在平均成本最低处实现,而这是由生产技术决定的。新古典理论认为,存在某种难以随着企业规模改变而改变的“神秘”投入限制了企业规模的扩张,比如经营能力。在Viner(1932)和Manne(1965)的基础上,Lucas(1978)在一个一般均衡模型中推断,给定一个封闭经济中劳动者的“管理才能”不变,最大化产出的企业规模将与人均(物资)资本正相关。人均资本越多,企业规模越大。Rosen(1982)侧重强调了人力资本的重要性,认为将具有管理才能的人配置到高级职位并给予其较高报酬,将扩大企业规模,因为企业科层具有放大管理才能的“乘数效应”。因此,通常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与企业规模正相关。Kremer(1993)强调了人力资本的匹配问题,认为高技能工人和低技能工人分别匹配在一起工作会产生帕雷托最优,产出和工资收益都将提高,从而企业规模也将扩大。富国和穷国之间工人收益的差异,与它们之间企业规模的差异正相关。相对于古典企业理论或生产者理论,新古典理论近年来的发展,正逐步打开企业这个“黑箱”。但是它仍然无法解释,如果说要素供给限制了企业规模,那么为什么不通过企业之间不断的合并来实现扩张呢?看来,除了生产成本,企业还需要考虑其他成本,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出现弥补了新古典经济学的这一缺陷。第三种解释是“交易费用决定企业规模”。科斯(Coase,1937)指出,市场运行是有成本的,这些成本包括发现相对价格、谈判和达成契约的成本。因此,通过成立一个组织,允许某一权威(企业家)来指挥资源配置可以节省某些成本。这种组织就是企业,“企业的本质特征是对市场的替代”。由于在企业家的权威指令下,要素所有者无须为每一次交易都与其他合作者签定契约,而由企业家用一个契约取代了一系列契约,这样自然就减少了交易费用。但企业组织一项交易也要耗费管理费用(企业内的交易费用),因此当增加一项交易的边际交易费用在一个企业、市场和另一个企业相等时,企业就在均衡上实现了最佳规模。科斯认为导致企业内交易费用上升的原因有三个:企业家边际报酬递减、资源浪费增加和要素供给价格上升。进一步地,Williamson(1985)以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为关键假设,将不同的交易区分为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不同性质的契约有着不同的交易费用(或治理成本),分别对应着市场治理、三方治理、双方治理或者统一治理(一体化)等不同的治理结构,形成市场、混合形式以及科层(企业)三种组织形式。与市场治理相比较,企业治理在生产成本方面有劣势,但是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加强,企业治理在交易费用方面的优势将逐步抵消其在生产成本方面的劣势。因此,最佳企业规模将由交易费用(治理成本)和生产成本的最小总和决定。契约数量的减少固然可以节约部分交易费用,但是契约的质量如何保证呢(聂辉华,2003)?有什么机制可以消除企业内的机会主义行为吗?交易费用经济学忽视了组织内员工的激励问题,似乎过于乐观地假设了一体化带来的正面效应,实际上也和新古典企业理论一样,把企业导向一个规模无限扩大的佯谬。这遭致了Hart 等人的批评,因此,其后发展的企业理论在解释企业最佳规模时纷纷将焦点从交易费用、套牢(hold-up)问题转向激励问题(Homstrom & Roberts,1998)。第四种解释是“产权决定企业规模”。企业理论中,主流的GHM理论(Grossman & Hart,1986;Hart & Moore,1990;Hart,1995)把企业看作一个可控制的物质资产的集合。在不完全契约(incomplete contract)框架下,当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个企业时,兼并方将获得全部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从而增强了专用性投资激励;而被兼并方因为丧失了剩余控制权,从而削弱了专用性投资激励。因此,企业的最佳边界取决两个企业一体化给双方企业成员造成的专用性投资激励的总效应是否为正。Rajan & Zingales(1998,2000)对GHM理论提出了批评,认为企业的边界不是由GHM意义上的物质资产所决定,而是由企业的权力所能控制的资源决定。而权力除了来源于产权,还可以来源于对通道的控制(control over access)。企业的最佳规模应当由基于产权和通道的权力所能控制的物质资产和人力资产决定。Holmstrom(1999)认为应当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企业”是一种“活动”(activity),一种“子经济”(subeconomy),具有外部性。为了改进和拓展GHM理论,在最近的一篇论文中,Hart & Homstrom(2002)将视角从资产(asset)扩展到活动(activity),假设一个企业的活动具有(正的和负的)外部性,老板或管理者具有货币利润和私人收益(如对工作的满足感)。他们认为,企业合并的好处是可以将正的外部性内在化,从而增加利润,但是代价是会导致管理者丧失部分私人收益,因此最佳的企业规模将是对两者的权衡。以物质资产定义企业的边界或活动,固然便于理论上的处理,但是资产(或产权)毕竟不是唯一的激励手段,企业的最佳边界应当是多种激励手段的综合。第五种解释是“激励成本决定企业规模”。Homstrom & Milgrom(1994),Homstrom & Roberts(1998)和Holmstrom(1999)分析了包括产权在内的多种激励手段所产生的激励成本。他们从委托代理的角度出发,把企业看作是一种激励装置(incentive instrument)。一项任务是采取内部雇佣(make)还是外部购买(buy),取决于不同的任务对不同约束的人所需要的绩效度量成本、监督成本和激励效果。企业可以采取三种基本的激励方式:给予产权、授权和严格工作安排,而最佳的企业规模体现了不同激励手段之间的合意权衡。因此,企业有些活动是自己制造,有些活动则是外包。如果绩效度量成本较低,那么偏向于采取市场契约的方式,比如代理制、特许经营等。经济学家们总是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产权、权力上,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甚至不是决定企业边界的最重要变量。特别是在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企业战略、金融工具、管制法律也都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变量。这似乎表明,经济学家们在解释企业最佳规模时,单纯的经济学视角可能显得有些狭隘了,从管理学或者组织理论的角度来探讨企业的最佳规模问题可能给我们带来另外的启发。第六种解释是“信息成本决定企业规模”。Williamson(1967)把企业视为一个科层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人的有限理性在这种结构下会造成“控制性损失”(control loss)。这种控制性损失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企业科层结构的增高,最高管理者能够从生产现场获得的信息将发生自下而上的偏差;二是最高管理者根据这种被过滤了的信息发出的指令又将自上而下发生偏歧。因此,这种科层所造成的信息传递成本、控制性损失决定了企业规模。这一观点与把企业看作是“信息处理器”(information processor)的企业能力理论学派是一致的。该学派把企业描述为在一个变化和不确定的环境中,执行任务的企业成员进行信息收集、处理和传播的过程。在组织中,对信息的注意能力和处理能力成为稀缺的资源。组织的优势就在于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通过使成员专业化于收集和处理不同类的信息而节约成本(Marschak & Radner, 1972)。这些成本主要包括在代理人中处理新信息和传播旧信息的成本。企业就是一种最小化这两类成本的一个信息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Bolton & Dewatripont(1994)进一步指出,企业在处理不同的信息时在专业化处理信息的收益和成本之间存在一种权衡关系(trade-off),并由此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信息成本显然是影响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但是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例如,Calvo和Wellisz(1978)指出,造成控制性损失的主要原因不是科层的高度,而是监督过程的状态。如果雇员不能预期其绩效被监督的时间分布,那么科层高度就不会限制企业规模;反之,则控制权损失会限制企业规模。这表明,单纯的管理学观点也不能洞悉企业规模问题的全貌,我们需要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综合视角。二、关于企业规模的实证研究关于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关系,实证的结果是混合的(mixed)。Sutton(1991)表明,市场越大,企业就越是容易摊销固定成本,因此相应地企业规模也就越大。Campbell & Hopenhayn(1999)也支持了这一假说。但是Bresnahan & Reiss(1990)又表明市场规模和企业规模之间没有线性关系。典型地,斯蒂格勒(Stigler,1958)利用“生存技术”(survivor technique)对美国钢铁业和汽车业的实证分析表明,最佳企业规模通常是相当宽广的。无论市场性质是怎样的,企业的最佳规模都没有唯一的点。关于生产要素和企业规模的关系,基本上理论假说能得到实证支持。Lucas(1978)根据美国1975年左右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发现人均资本或者人均GNP确实与企业的平均规模高度正相关。Mellow(1981)证实了工资收入与企业规模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无论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都是影响企业规模的重要因素。关于交易费用和企业规模之间的关系,最新的实证结果有一些分歧。Klein、Crowford & Alchian(1978)关于通用汽车公司和费雪车身公司的经典案例表明,在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特征下,套牢威胁会导致纵向一体化,这支持了Williamson的假说。但是,Coase(2000)和Casadesus-Masanell & Spulber(2000)最近对该案例的重新考察又表明,主要是交易费用而非套牢问题导致通用汽车公司兼并费雪车身公司,这似乎支持了Coase的观点。Freeland (2000)对该案例的考察也没有支持Williamson的观点。关于产权和企业规模的关系,Kumar、Rajan & Zingales(2001)最近对1991-1992年欧洲企业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产权决定企业规模的观点。研究表明,在产业层面,资本密集的产业、高工资的产业和R&D投入较高的产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比较大,因为产权容易得到保护。在国家层面,那些具有高效司法制度或者对专利权保护较好的国家,企业的平均规模相对要大。相反,欠发达国家由于司法制度落后,对产权保护不力,因此企业的平均规模较小。至于从管理学的角度综合考察影响企业规模的因素,Canback,Samouel和Price(2003)最近的一项研究也支持了理论假说。他们把影响因素分为结构性因素(组织结构的形式、大企业导致的规模不经济)和战略性因素(资产专用性程度、大企业具有的内部规模经济),利用784家销售额在5亿美元以上的制造类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计量分析证实了上述因素对企业规模的限制作用。他们认为,M型组织结构、高度资产专用性和内部规模经济有利于企业扩大规模,获得更高利润率;而由于官僚主义、控制性损失等造成的大企业内部的规模不经济严重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增长。他们的分析同时支持了新古典企业理论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观点。三、企业规模理论对企业并购的启迪企业理论中关于企业规模或企业边界的理论,对应于企业管理中的并购问题。近几十年来,全球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并购浪潮。然而研究表明,大约有一半的企业并购是失败的,被收购公司的利润平均都下降了。拉杰科斯(2001)对并购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认为缺乏战略规划、协同效应和资源共享是主要原因。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东方高圣公司的研究表明,成功并购的比率还不到20%。他们追踪研究了1998年以前实施重大重组的45家上市公司样本,发现15%的公司在经过资产注入后情况良好,20%的公司经营动荡不定,36%的公司在财务游戏中艰难生存,29%的公司重陷困境(转引自胡玲,2003)。从企业规模理论的角度不难解释如此普遍的并购失败。很多企业在并购时缺乏战略规划,选择的时机不对,恰逢行业衰落时期,这印证了“市场范围论”的观点。反过来,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并购浪潮通常发生在产业迅速发展时期。更多的企业则是因为忽视了并购过程中的协同效应。根据前述关于企业规模的“生产要素论”、“产权论”,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越显著,或者不同企业之间的资产互补性越强,那么就越是适合合并。但是,现实中很多企业都盲目扩张,实行的是非关联性合并,导致企业并购后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协同效应或规模经济。另外,一些企业往往只看到企业并购的好处,比如规模效应、广告效应,但是忽略了并购过程中由于文化冲突、体制不同导致的高额交易费用,或者忽略了被兼并企业的管理层的激励,从而导致了失败的并购,这印证了企业规模的“交易费用论”和“激励成本论”。此外,一些企业虽然在资源整合、文化协调方面做得很好,但是由于企业并购后规模扩大,信息传递成本更高,导致决策迟缓、市场反映速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市场竞争力,这正是企业规模的“信息成本论”所提醒的。四、一个结论性的评论从理论上讲,无论是市场规模、生产要素、交易费用,还是产权、激励和信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对企业的最佳规模造成影响。而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因素的确起着一定作用。无论如何,企业理论的发展表明经济学家们从各个不同角度更深刻地认识了企业的最佳规模问题,起码它不像新古典理论所假设的那般简单。从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到非完全竞争的现实状态,从完全契约框架到不完全契约框架,从单纯经济学视角到管理学和组织经济学视角,由于初始假设条件不一,各种理论假说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具有说服力。麻烦的是,现在的实证结果也常常是混合的,因为很多理论的重要变量(例如管理者的边际激励)不是可以直接检验的。这提醒理论家们,一方面需要构建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来分析诸因素在均衡条件下是如何动态地决定企业最佳规模的(聂辉华,2003);另一方面也需要发展更好的计量工具来对现有理论进行更科学的实证检验,这是微观计量经济学在近年来备受重视的动力之一。尽管“企业理论”仍然没有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但是从“企业的最佳规模”入手,也许是一个方向。毕竟,何谓“企业的本质”更像是一个规范性命题,而企业规模则是一个实证性命题。我们相信,在比较静态环境下,如果模型的外生变量是可以观察的或实证的,那么就容易对局部均衡的结果进行经验检验。企业理论在这一领域的推进,不仅仅是提醒人们现实世界中有多少因素会影响企业的最佳规模,而是进一步检验经济学家所提到的这些因素是否真的具有普适的解释力,同时力图发现决定企业均衡规模的更深层次因素。无疑,这要求经济学家们提炼出更清晰的命题,发展更加严密的模型,做更可靠的实证检验。就模型的严谨性而言,“产权论”和“激励成本论”遥遥领先于其他理论,因而目前已经成为该领域最受重视、引用次数最多的两种观点。然而,它们同样面临着实证检验在证据和方法方面的挑战。我们也注意到,以往主要依靠案例研究的方式在经验和工具两方面都受到质疑,一部分经济学家对以往“耳熟能详”的案例重新考察其真伪,另一部分经济学对以往的计量方法提出批评,并试图用更精心的计量工具来检验现象之间的关系。当然,还可以在一些新的方向上继续拓展。例如,能否超越法律意义上对“企业”的定义而发展一个得到经济学家们认可的经济学意义上的定义?Rajan和Zingales作出了可贵的探索,他们以“权力”而非产权为基准,把丰田公司及受其控制的供应商看作是一个“企业”,并提出用基于事实的(de facto)机制来取代法定的(de jure)机制以重新定义企业的边界。但是如何处理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冲突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把分析对象从两个企业的双边关系拓宽到多个企业的多边关系,是否会得出新的有意义的结论呢?如果从企业战略、资本市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企业最佳规模又当如何呢?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探索的。参考文献[1]Bolton, Patrick, and Mathias Dewatripont. The Firm as a Communication Network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5: 809-839. 1994.[2]Canback, Staffan, Philip Samouel and David Price. Strategy and Structure in Interaction: What Determines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Z] WUSTL Working Paper No. 0303003. 2003.[3]Coase, Ronal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 Economica. 4: 386-405. 1937.[4]Hart, Oliver. Firm, Contract and Financial Structure[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5]Holmstrom, Bengt, and Paul Milgrom. The Firm As an Incentive System [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4(4): 927-991. 1994.[6]Holmstrom, Bengt, and John Roberts. The Boundaries of the Firm Revisited [J].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2(4): 73-94. 1998.[7]Lucas, Robert E., Jr. On the Size Distribution of Business Firms [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9: 508-523. 1978.[8]Rajan, Raghuram G., and Luigi Zingales.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 387-432. 1998.[9]胡玲.企业并购后整合:基于核心能力的观点[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 2003.[10]聂辉华. 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J]. 经济研究. 2003 (8).What Determines the Best Size of the FirmNIE Hui-hua LI Wen-bin(School of Economic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Shandong FinancialInstitute, Jinan 250014)Abstract: This paper completely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tions of firm size and their test results from market size, production factors, transaction costs, property rights, incentive costs and information costs. Also,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highlights of the size theory of the firm for M & A of the firm in management, and prospects their research advance.Key words: firm size; the boundary of the firm; Merger and Acquisition原文发表于《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5.9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什么决定了企业的最佳规模
如果企业在生产上存在规模经济而且进行跨国经营生产就能取得什么
海外投资。拓展资料:企业规模经济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企业规模经济是指处于某一特定区位的经济主体,如生产型企业或经营型企业,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收益呈现递增的趋势。广义的企业规模经济包括单个企业在某一特定区位通过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形成的内部规模经济以及由众多企业在局部空间呈一定规模的聚集而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1] 关于企业层次的规模经济,目前广为流行的理论观点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规模经济概念,另一种是交易费用理论所讲的企业规模边界概念。这两种观点似乎都有欠缺之处:前者太过狭窄了,因为它仅局限于技术经济意义上认识规模经济;后者却又太笼统了,因为以交易费用这样一个外延如此宽广的概念去界定所谓的企业规模边界,无论如何都是太过宽泛了。理论经济学对企业规模经济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拓展了规模经济的概念,提出了企业规模经济的四种形态。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农业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得:一是内部规模经济,二是外部规模经济。 (1)农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农业产出量的增加而发生的单位成本下降。如在种植业中通过土地规模的扩大,物质技术的适量投入以及劳动力的节省,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等而取得的规模效益即属于农业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导致农业内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农产品成本中可变费用虽然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固定成本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并不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必然会随产出量的增加而减少,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二是随着产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分工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可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品中分摊的劳动方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 (2)农业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不承担农业成本支出而获得的利益,包括与农业规模无关的市场条件、物质技术服务的改善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农业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农产品市场兴旺,各农业生产单位因产品销路畅达而持续增加生产,普遍获得内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了成本。二是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内部的分工和农业服务化体系的完善,使整个农业部门都能得到效率更高的服务,从而降低了各个生产单位的成本,分享了社会分工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农业生产单位不付任何费用而从其它方面得到的利益,如无偿使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和无偿利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所带动的劳动力素质提高而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
资本运营与商品经营的区别
资本运营与商品经营的区别 资本运作就是利用资本市场,以小变大、以无生有的诀窍和手段,通过买卖企业和资产而赚钱的经营活动。没有所谓的纯资本运作模式,很多传销人员以此为借口进行宣传。那么资本运作与商品经营有什么区别呢? 1、经营对象不同。 资本运作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以及运动,侧重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价值方面,追求价值的增值。而商品经营的对象则是产品以及生产销售过程,经营的基础是厂房、机器设备、产品设计等,侧重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使用价值方面。 2、经营领域不同。 资本运作主要在资本市场上运作(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非证券的产权交易市场等)。而企业的商品经营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产品的生产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在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运作。 3、经营方式和目的不同。 商品经营的方式和目的是通过商品销售或提供劳务,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运作的方式和目的是通过产权的流动和重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4、经营导向不同。 商品经营较多地受价格信号的.控制。资本运作主要受资本市场的制约和资本回报率的限制。 5、经营风险不同。 商品经营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维系在一个或多个产品上,如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资本运作的企业则把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一个或多个产业上,并不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退出风险大的产业,规避风险。 6、企业的发展方式不同。 商品经营的企业主要依赖企业自身的积累,通过创造更多的利润并使之转化为资本,增加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而获得发展。而资本运作不但注重企业自身的内部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外部扩张的方式,使企业快速扩张,发展壮大。 资本运作和商品经营是是企业经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商品经营始终是企业运作的基本形式,也是资本运作的基础;资本运作并不能取代商品经营,它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能够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产生规模效益,拓宽经营领域,降低经营风险。 ;
资本经营和一般的资本运动的区别
资本经营和一般的资本运动的区别 资本经营和一般的资本运动的区别: 广义的资本经营是指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根本目的,以价值管理为特征,通过企业全部资本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对企业的全部资本进行有效运营的一种经营方式。包括所有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的企业经营活动,自然包括产品经营和商品经营。 狭义的资本经营是指独立于商品经营而存在的,证券化了的资本或可以按价值化、证券化操作的物化资本为基础,通过流动、收购、兼并、战略联盟、股份回购、企业分立、资产剥离、资产重组、破产重组、债转股、租赁经营、托管经营、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等各种途径优化配置,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1这里所要分析的就是后一种,即狭义的资本经营。 单个资本的运动是指各单个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依次变换不同的资本形态,独立进行回圈和周转,实现著单个资本的再生产。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是相对于单个资本运动而言的。由于各单个资本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它们的回圈和周转也是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这种互为条件、相互交替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 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是密切联络的。社会资本运动是单个资本运动的有机组合,单个资本运动是社会资本运动的组成因子。同单个资本运动一样,社会资本运动的过程是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并且要在运动中变换资本的职能形式。 社会总资本运动和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络和区别? “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既有联络又有区别: (1)二者的联络表现在:都必须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都要经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增殖,即获得剩余价值。 (2)二者的区别表现在:①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含生产消费,不包含个人消费;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②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括资本价值的流通,不完全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即不包括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的流通);而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既包括资本价值的流通,又包括整个剩余价值的流通。③个别资本的运动只包括资本流通,不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还包括一般的商品流通。” 公共财政预算收支下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下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有啥区别呢 二者是有所区别的。 从来源看,公共财政预算下的国有资本收入,一般只涵盖行政事业单位的非税收入中国有资产收益的那部分。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收入应主要来源于国家以国有资本所有者身份取得的各种国有资本收益,包括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国有股份红利收入等。 从使用看,公共财政预算下的国有资本收入其支出为满足公共需要,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下的收入,其目的必须用于国有资本的再投入、扩大投资,包括对新建专案的资本金投入、向不同所有制企业参股控股、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建设专案进行贴息等。 实践上,很多地方的国有资收经营预算还不成熟,把二者混为一谈。 ps:各级 *** 预算是按照复式预算编的。在两者预算收支科目内,分别设定专门衔接科目。在公共预算有结余的时候,可按产业政策要求,实行转移支付,对国有资本财政进行投资。而公共财政支出与社会保障支出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时,则应需要按量力负担原则,由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加以填补。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属于( )a一般公共预算b社会保险基金预算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d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属于; c、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净经营性营运资本与净营运资本的区别 经营营运资本是基于管理用财务报表中的概念,经营营运资本=经营性流动资产-经营性流动负债;营运资本是基于传统报表的概念,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净营运资本( working capital),也称狭义的营运资本、营运资金、流动资金净额 ,是指企业的流动资产总额减去各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即通过长期负债融资而购买的流动资产的数额。 上海国商资本经营专案? 主要是高管团队管理的综合性第三方金融服 务平 台,是国商集团旗下的子公司 资本经营能力分析指什么 经营能力分析主要指标: 1、生产成果分析 1)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报告期工业增加值/基期工业增加值-1 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生产经营的最终成果 2)工业净资产增长率=报告期工业净资产/基期工业净资产-1 反映企业一定时期为社会新长早创造价值的增长情况 2、销售成果分析 1)工业产品销售率=报告期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工业销售产值/报告期按现行价格计 算的工业总产值-1 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工业产品生产已实现销售的程度 2)销售收入增长率=报告期销售收入/基期销售收入-1 从动态上反映企业一定时期内销售成果增长情况 3)市场占有率=本企业某产品销售量/整个行业该产品销售量 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3、财务成果分析 1)利润总额增长率=报告期利润总额/基期利润总额-1 观察企业一定时期利润的成长情况 2)税后利润增长率=报告期税后利润/基期税后利润-1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利润的成长情况 3)所有者权益收益率=利润总额/所有者权益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内每1元自有资本实现利润情况 4)公积金增长率=报告期盈余公积与资本公积之和/基期上述两项之和-1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公积金的变动情况 5)资本金利润增长率=报告期资本金利润率/基期资本金利润率-1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资本金利润率变动情况 6)自有资金增长率=报告期所有者权益/基期所有者权益-1 考察资本保全和增殖情况,反映企业资金实力 7)资本金增殖率=报告期实收资本/基期实收资本-1 考察企业一定时期实收资本的增资情况 4、营运效率分析 1)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商品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 考察企业流动能力大小 2)存货周转率(次数)=销货成本额/存货平均占用额 反映一定时期内利用存货的效率 3)成品周转率(次数)=月已销售商品产品销售成本/商品产品成本平均占用额 反映销售库存商品需要多少时间 4)应收账款周转率(次数、平均收账期)=赊销净额/应收账款平均余额 应收账款损失率=坏账损失/应收账款金额 反映企业一定时期收回应收账款的效率如何及损失程度 5)营运资金周转率=销售收入/(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反映营运资金利用效果 6)现金比率=现金、银行存款平均余额/流动负债 考察货币资金结存量的合理程度 7)货币资金周转率=全年货币资金支出总额/货币资金平均余额 考察货币资金是否保留一定期的存量 8)流动资产占用率=流动资产平均占用额/商品销售收入 考察流动资产运用的效率 9)商品存货变现能力(次数)=按进价计算的销售收入/商品存货平均占用额 反映商品资产的变现速度,是影响资产效率的决定因素 10) 企业支付能力指数=(期初银行存款余额+日平均销货额×平均回笼比重)/日平均应交应付款数 判断企业货币持有量对资产效率影响是否合理、正常 11)结算速度对流动资产效率影响: 年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天)=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60/商品销售收入净额 反映结算资产的结点速度,间接反映资产效率 12)固定资产净值率=工业净产值/固定资产平均总值 反映固定资产利用效果 固定资产使用率=在用固定资产原价/全部固定资产原价 考察全部固定资产的利用情况 固定资产占用率=固定资产平均总值/工业总产值 反映平均每创造1元产值需占用多少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增减率=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原值-本期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 反映企业固定资产增减变化情况 固定资产更新率=本期增加的固定资产原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程度 固定资产退废率=本期退废的固定资产原址/期初固定资产原值 反映固定资产退废情况 13)总资产周转率(全部投资周转率)=销售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反映总资产利用情况,表示每1元投资发挥的效益如何 14)研究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本期研究开发费用/本期销售(主营业务)收入 企业新产品、新技术研究开发的规模,体现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资本运作与商品经营区别
资本运作与商品经营区别 1、经营对象不同 。资本运作的对象是企业的资本以及运动,侧重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价值方面,追求价值的增值。而商品经营的对象则是产品以及生产销售过程,经营的基础是厂房、机器设备、产品设计等,侧重的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使用价值方面。 2、经营领域不同 。资本运作主要在资本市场上运作(资本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和非证券的产权交易市场等)。而企业的"商品经营涉及的领域主要是产品的生产技术、原材料的采购和产品的销售,主要是在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商品市场上运作。 3、经营方式和目的不同 。商品经营的方式和目的是通过商品销售或提供劳务,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资本运作的方式和目的是通过产权的流动和重组,提高资本运营效率和效益。 4、经营导向不同 。商品经营较多地受价格信号的控制。资本运作主要受资本市场的制约和资本回报率的限制。 5、经营风险不同 。商品经营的企业生存和发展维系在一个或多个产品上,如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则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资本运作的企业则把生存和发展建立在一个或多个产业上,并不断发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退出风险大的产业,规避风险。 6、企业的发展方式不同 。商品经营的企业主要依赖企业自身的积累,通过创造更多的利润并使之转化为资本,增加生产要素和生产能力而获得发展。而资本运作不但注重企业自身的内部积累,更重要的是通过资本外部扩张的方式,使企业快速扩张,发展壮大。 资本运作和商品经营是是企业经营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当有机地结合起来。商品经营始终是企业运作的基本形式,也是资本运作的基础;资本运作并不能取代商品经营,它通过对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能够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产生规模效益,拓宽经营领域,降低经营风险。 ;
资本经营的主要形式
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资本运作又称资本运营、资本经营、资本营运,是中国大陆企业界创造的概念,它指利用市场法则,通过资本本身的技巧性运作或资本的科学运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增长的一种经营方式。简言之就是利用资本市场,通过买卖企业和资产而赚钱的经营活动和以小变大、以无生有的诀窍和手段。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资本经营是指围绕资本保值增值进行经营管理。把资本收益作为管理的核心,实现资本盈利能力最大化。资本经营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 横向型资本扩张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横向型资本扩张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就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 2、纵向型资本扩张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之间,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称为纵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身控制范围,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3、 混合型资本扩张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称之为混合资本扩张。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跨越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的交易。它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十三条 设立全国性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十亿元人民币。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一亿元人民币,设立农村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五千万元人民币。注册资本应当是实缴资本。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审慎监管的要求可以调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但不得少于前款规定的限额。
在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中,较高业务增长率较高,但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的经营单位是( )。
瘦狗产品。波士顿矩阵根据经营单位的业务增长率和市场占用率,划分四个象限,定义为四种产品类型:1、明星产品:业务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双高”。2、瘦狗产品:业务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双低”。3、幼童产品:业务增长率高、市场占有率低。4、金牛产品:业务增长率低、市场占有率高。企业实力包括市场占有率,技术、设备、资金利用能力等,其中市场占有率是决定企业产品结构的内在要素,它直接显示出企业竞争实力。销售增长率与市场占有率既相互影响,又互为条件:市场引力大,市场占有高。可以显示产品发展的良好前景,企业也具备相应的适应能力,实力较强;如果仅有市场引力大,而没有相应的高市场占有率,则说明企业尚无足够实力,则该种产品也无法顺利发展。相反,企业实力强,而市场引力小的产品也预示了该产品的市场前景不佳。扩展资料:波士顿矩阵分析基本步骤:核算企业各种产品的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销售增长率可以用本企业的产品销售额或销售量增长率。时间可以是一年或是三年以至更长时间。市场占有率,可以用相对市场占有率或绝对市场占有率,但是用最新资料。基本计算公式为:本企业某种产品绝对市场占有率=该产品本企业销售量/该产品市场销售总量本企业某种产品相对市场占有率=该产品本企业市场占有率/该产品市场占有份额最大者(或特定的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绘制四象限图:以10%的销售增长率和20%的市场占有率为高低标准分界线,将坐标图划分为四个象限。然后把企业全部产品按其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的大小,坐标图上标出其相应位置。定位后,按每种产品当年销售额的多少,绘成面积不等的圆圈,顺序标上不同的数字代号以示区别。定位的结果即将产品划分为四种类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士顿矩阵
对于“瘦狗”型的经营单位,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
对于“瘦狗”型的经营单位,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 A.增加投资B.收缩或放弃C.扩大生产规模D.投入必要的人力正确答案:B
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式
国有资产经营是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代理人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优化配置、合理利用,提高运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充分发挥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进行的一系列筹划、决策活动。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希望能帮到你。 国有资产的经营方式 目前,常见的国有资产经营的方式有: 1、国有资产的股份制经营 国有资产的股份制经营,是指国家通过与其他投资主体联合兴建股份制企业,收购其他企业股份或对原国有制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等形式,运用国有资产,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明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企业拥有法人财产权,构建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之间的制衡关系,建立企业内部科学管理制度,真正实现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具有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目标的经营方式。 2、国有资产的集团经营 国有资产的集团经营,指国家授权有关企业集团对其所属企业的国有资产实行统一管理、经营。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资产经营的重要方式。 3、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 国有资产的委托经营,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及资产最终处置权的前提下,国家将国有资产委托给有关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及其他组织经营管理的方式。 4、国有资产的承包经营 国有资产的承包经营,指在坚持国有资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原则,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确定国家与企业间的责、权、利关系。在承包合同范围内,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 5、国有资产的租赁经营 国有资产的租赁经营,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制性质的前提下,国家将部分国有资产出租给有关承租人经营。 国有资产的经营预算 一、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必要性 1.维护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必然要求。为了解决国有资产所有者缺位及政府多头干预的问题,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分工监督”的方针,许多地方成立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政府将经营权交给授权经营公司行使。然而由于相应的配套措施、特别是监督机制尚未健全,授权经营公司同样出现了“所有者缺位”的现象,资产经营中所有者权益得不到保障,资产经营收益也不能及时足额上缴。因此,有必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对企业资产收益分配和产权变动等资产经营活动进行规范。 2.提高国有资产总体运营效益的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将各部门国有资产经营收益集中起来,纳入自身预算体系,并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本投资规划,解决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向问题,有利于合理配置资金,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中国国有资产总量达10万亿元,各类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达7万多亿元,若不能取得盈利,不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那么建立健全的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不可能的。 3.完善国家预算制度的需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拓宽财政职能范围,加强财政调控能力,对不同性质的预算资金采取不同的管理,全面反映政府活动的方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及社会保障预算,壮大国有经济,提高企业运营效益,最终将为公共财政预算提供更多的收入来源。因此,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不仅是复式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公共财政预算的重要经济基础。 4.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通过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可建立一套国有资产存量和流量的总账,及时、全面地反映国有资产投入及其产出的数量、效益、结构等情况,为国家提供预警监督信息,为宏观经济调控提供资产数量和质量的依据,以实现分类指导,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有经济的“有进有退”。 二、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目标 1.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整体规划和调控,进一步规范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营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国有资产权益的最大化。 2.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的收益权,完善收益分配的管理程序,维护国有资产出资者的合法权益。 3.强化国有资产运营的过程监控,加强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管理,提高国有资产运营质量。 4.形成一套既符合国有资产管理需要,又能体现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内部规范化运作的制度及程序。 三、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的区别 1.依据权能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依据的是国有资产所有权及其派生出来的收益索取权和支配权;公共财政预算依据的则是国家公共权利及其派生出来的对国民经济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权。 2.目标取向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目标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公共财政预算侧重于实现最佳社会效益. 3.收支范围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范围限于国有资产经营企业或占用企业;公共财政预算收支范围涉及全社会所有的经济成分,其范围比前者大。 4.收支形式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以收缴经营利润为主,支出则以投资形式出现,资金具有周转性、有偿性特征;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以税收为主,支出则采用拨款方式,主要用于社会公共支出,资金具有一次性、无偿性特征。 5.管理手段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以产权为纽带,二者之间是地位平等的民事契约关系;公共财政预算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是不平等的行政隶属关系。 6.筹资渠道不同。国有资产经营预算除收取收益外,还可以通过发放贷款、发行股票和债券、实行股份制等形式向银行、单位、个人及外商筹集资金,比公共财政预算的筹资更具多样性、灵活性和广泛性。 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基本 1.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报表体系。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相关附表和编制说明书等。其中,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是指通过运用收入、支出类科目,反映国有资产主要资金来源及其使用方向。不同类型的编制主体,政府或授权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内容是有差异的;即使是同一类型的编制主体,不同地方、不同时期的有关内容也是可以不同的,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支表中,收入项目包括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资本性融资收入、其他收入及历年结余收入等;支出项目包括国有资产运营支出、资本投入、债务性支出、其他支出及结转支出等,不同类型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其经营预算收支表可以有所调整;附表则主要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等;编制说明书则是对报表中主要指标的形成及变动原因进行详细说明。 2.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配套制度。①明确资产经营者的财务责任,包括财政部门作为出资人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以及对投入国有资本在资产和财务管理方面的责任;②明确与财务责任相关的考核办法,将奖励与惩罚、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套完善的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考核与评价体系、经营者激励机制和风险责任制度;③建立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督机制,对投入国有资本的企业派驻财务总监,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监督和反映企业的经营行为和财务状况;④规范企业筹资和投资行为及方式,包括国有资本的增加和减少、国有股权的设置等;⑤规范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包括工资分配、业务招待费、企业坏账损失、大宗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损失、投资损失等项目的监督以及企业捐赠等项目,实施规范的管理办法;⑥监督企业资产重组中的产权变动及其财务状况变化,规范企业的资产重组行为,包括国有企业合并分立、对外投资、转让、质押、担保、国有股减持、关闭破产等国有资本的变动管理,注重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建立国有资本的进入退出机制;⑦规范企业的分配政策,包括税后可供分配利润、产权转让收入的收缴、收益分配使用的原则和办法等。 五、逐步推进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工作 1.应将资本预算分为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和政府预算两个层面,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是基础。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预算完成后,再汇总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公司的预算,形成政府预算。在形成政府预算框架阶段,要采取“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结合,由试点地区和试点经营公司在汇总所属授权经营公司或所属全资、控股公司经营状况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区或本公司规划和上年度运行的实际情况,汇编本地区或本公司下年度预算草案。 2.坚持收支平衡原则。明确该预算的管理对象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在当前财力状况下,有多少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收入,就安排多少用于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支出,预算收入适当留有余地,支出不留缺口。 3.分阶段实施。第一阶段选择具备条件的公司和地区试编预算;第二阶段扩大试点范围,形成地区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全面信息控制;第三阶段适当集中部分预算资金,进行统一调配。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经济的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农业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获得:一是内部规模经济,二是外部规模经济。 (1)农业内部规模经济是指随着农业产出量的增加而发生的单位成本下降。如在种植业中通过土地规模的扩大,物质技术的适量投入以及劳动力的节省,从而提高土地产出率等而取得的规模效益即属于农业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导致农业内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农产品成本中可变费用虽然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固定成本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并不随着产出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必然会随产出量的增加而减少,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二是随着产量达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者之间的分工有可能进一步深化,可以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单位产品中分摊的劳动方费用,从而降低成本,获得规模经济。 (2)农业外部规模经济是指不承担农业成本支出而获得的利益,包括与农业规模无关的市场条件、物质技术服务的改善而带来的经济效益。农业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一是由于经济发展,农产品市场兴旺,各农业生产单位因产品销路畅达而持续增加生产,普遍获得内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了成本。二是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内部的分工和农业服务化体系的完善,使整个农业部门都能得到效率更高的服务,从而降低了各个生产单位的成本,分享了社会分工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三是农业生产单位不付任何费用而从其它方面得到的利益,如无偿使用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和无偿利用整个社会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所带动的劳动力素质提高而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等。
什么是规模化经营?它与规模经济有什么区别?
1、规模化经营:简单来说,规模化经营是指企业生产某种产品时达到了一定数量的产量,这个产量的标准来自于不同部门或者产业的界定。一般规模化经营都是适度规模经营,是在一定的适合的环境和适合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金、设备、经营管理、信息等)的最优组合和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2、区别:(1)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或经营规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现象。而规模经济分为生产规模经济和经营规模经济。(2)规模化经营是指同一企业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功能而产生的经营功能的扩大,其效果健全和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发挥企业经营的综合优势。(3)规模经济由于生产专业化水平的提高等原因,使企业的单位成本下降,从而形成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递减的经济。扩展资料:规模化经营原因:1、管理优势:一般在小企业会发现这种现象,它的管理人员往往是身兼数职,如此做法的结果就是管理权限不明确,以及管理人员不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企业规模较大,就可以对管理人员进行较合理的分工,做到人尽其才,达到较高的管理效率。此外,大规模企业也较有能力使用自动化办公设备,从而提高管理的自动化水平,获得较高的管理效率并降低管理成本。这就是规模经济的管理优势。2、营销优势:以广告和售后服务为例,大规模的企业较有能力在广告和售后服务上做较大的投入,获得明显的宣传效果和建立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网络。这种优势尤其体现在产品的地域市场较大的情况下。如果企业规模较小,它的广告投入和为客户提供的售后服务,可能就会占用一大笔成本。而在一定的成本控制下,它不可能做好售后服务。3、采购优势: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的效果:节约交易费用和高效、低成本的运输。4、融资优势:在贷款或集资时,企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是以其信用为支撑的。相对而言,大规模的企业,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产品比较稳定,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强,因而资信程度也较高,它们更容易获得借贷方或投资方的信任。实际上,多数国家的金融系统都对中小企业规定了特殊利率。以我国为例,这个利率就比对大企业的贷款利率高三个百分点。因而中小企业使用资金的成本也会比较高。5、科研优势: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规模企业的能够投入雄厚的资金,支持科研,并且大规模生产也能使单件产品分摊的科研成本更少。相反,中小企业很难负担对科研的投入,其单位科研成本也会比较高。二、规模经济特点长期费用曲线的下降不是无限的,曲线最低点称为最小最终规模;随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水平的提高,最终规模不断变化;不同产业因其生产技术特性不同,工厂及企业规模经济的利用途径和形式亦有所不同。现代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并没有使规模经济因此而丧失。而是通过产品的系列化和高度完整的标准化,实行“多品种、少批量、大量生产体制”,使规模经济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对规模经济的研究,是地区工业合理布局和对某一产业在大范围进行调整的重要依据。人们根据生产力因素数量组合方式变化规律的要求,自觉地选择和控制生产规模,求得生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降低,而取得的最佳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或生产力规模的经济性,就是确定最佳生产规模的问题。规模经济包括部门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在西方经济学里,规模经济主要用来研究企业经济。但作为生产力经济学的重要范畴,规模经济的含义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从宏观到微观的能获得经济利益的各个层次的经济规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营规模经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规模经济
公司合法经营,为什么税务稽查老查我们
因为要求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检查次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统筹安排检查工作,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检查次数。税务机关应当制定合理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负责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规范选案程序和检查行为。税务检查工作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扩展资料:税务稽查的相关要求规定:1、稽查局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案源信息,集体研究,合理、准确地选择和确定稽查对象。选案部门负责稽查对象的选取,并对税收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进行跟踪管理。2、稽查局必须有计划地实施稽查,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务检查次数。稽查局应当在年度终了前制订下一年度的稽查工作计划,经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稽查局备案。3、年度稽查工作计划中的税收专项检查内容,应当根据上级税务机关税收专项检查安排,结合工作实际确定。经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年度稽查工作计划可以适当调整。参考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公司合法经营,为什么税务稽查老查我们
因为要求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检查次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条例》第八十五条规定:税务机关应当建立科学的检查制度,统筹安排检查工作,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检查次数。税务机关应当制定合理的税务稽查工作规程,负责选案、检查、审理、执行的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规范选案程序和检查行为。税务检查工作的具体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扩展资料:税务稽查的相关要求规定:1、稽查局应当通过多种渠道获取案源信息,集体研究,合理、准确地选择和确定稽查对象。选案部门负责稽查对象的选取,并对税收违法案件查处情况进行跟踪管理。2、稽查局必须有计划地实施稽查,严格控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税务检查次数。稽查局应当在年度终了前制订下一年度的稽查工作计划,经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后实施,并报上一级稽查局备案。3、年度稽查工作计划中的税收专项检查内容,应当根据上级税务机关税收专项检查安排,结合工作实际确定。经所属税务局领导批准,年度稽查工作计划可以适当调整。参考资料来源:国家税务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
损益表上的营业利润和经营利润有什么区别
1、公式不同: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资产减值损失销售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书上的说法: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资产减值损失 是一种标准的解释;2、支出不同:营业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营业成本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支出.目前的会计准则下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的收入成本统一归入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计算,所以在利润表上不再体现主营业务利润和其他业务利润.3、代价不同:销售利润率是衡量企业销售收益水平,成本率润率是企业为取得利润付出代价多少的水平,这是两个衡量不同问题的指标.如果想说明企业成本控制情况时,用成本利润率;对比企业销售收益水平时,可以采取销售利润率去对比。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营业利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营利润
财务经营分析报告
财务分析报告起草后形成的初稿,可交主管领导审阅,并征求主管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再反复推敲,不断进行修改,充实新的内容,使之更加完善,更能反映出所编制财务分析报告的特点直至最后由主管领导审定。审定后的财务分析报告应填写编制单位和编制日期,并加盖单位公章。下面的是我分享的与财务经营分析报告有关的文章,欢迎继续访问应届毕业生公文网! 一,总体评述 (一) 总体财务绩效水平 根据xxxx公开发布的数据,运用xxxx系统和xxx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认为xxxx本期财务状况比去年同期大幅升高. (二) 公司分项绩效水平 项目 公司评价 二,财务报表分析 (一) 资产负债表 1.企业自身资产状况及资产变化说明: 公司本期的资产比去年同期增长xx%.资产的变化中固定资产增长最多,为xx万元.企业将资金的重点向固定资产方向转移.应该随时注意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但决定了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发展潜力,也决定了企业的生产经营形式.因此,建议投资者对其变化进行动态跟踪与研究. 流动资产中,存货资产的比重最大,占xx%,信用资产的比重次之,占xx%. 流动资产的增长幅度为xx%.在流动资产各项目变化中,货币类资产和短期投资类资产的增长幅度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幅度,说明企业应付市场变化的能力将增强.信用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的货款的回收不够理想,企业受第三者的制约增强,企业应该加强货款的回收工作.存货类资产的增长幅度明显大于流动资产的增长,说明企业存货增长占用资金过多,市场风险将增大,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和销售工作.总之,企业的支付能力和应付市场的变化能力一般. 2.企业自身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状况及变化说明: 从负债与所有者权益占总资产比重看,企业的流动负债比率为xx%,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比率为xx%.说明企业资金结构位于正常的水平. 企业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变化中,流动负债减少xx%,长期负债减少xx%,股东权益增长xx%. 流动负债的下降幅度为xx%,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的变化引起流动负债的下降,主要是应付帐款的降低引起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的降低. 本期和上期的长期负债占结构性负债的比率分别为xx%,xx%,该项数据比去年有所降低,说明企业的长期负债结构比例有所降低.盈余公积比重提高,说明企业有强烈的留利增强经营实力的愿望.未分配利润比去年增长了xx%,表明企业当年增加了一定的盈余.未分配利润所占结构性负债的比重比去年也有所提高,说明企业筹资和应付风险的能力比去年有所提高.总体上,企业长期和短期的融资活动比去年有所减弱.企业是以所有者权益资金为主来开展经营性活动,资金成本相对比较低. (二) 利润及利润分配表 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如下: 当期数据 上期数据 主营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成本 营业费用 主营业务利润 其他业务利润 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营业利润 营业外收支净 利润总额 所得税 净利润 毛利率(%) 净利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净收益营运指数 1.利润分析 (1) 利润构成情况 本期公司实现利润总额xx万元.其中,经营性利润xx万元,占利润总额xx%;营业外收支业务净额xx万元,占利润总额xx%. (2) 利润增长情况 本期公司实现利润总额xx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xx%.其中,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增长xx%,增加利润总额xx万元;营业外收支净额比去年同期降低xx%,减少营业外收支净额xx万元. 2.收入分析 本期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xx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xx%,说明公司业务规模处于较快发展阶段,产品与服务的竞争力强,市场推广工作成绩很大,公司业务规模很快扩大. 3.成本费用分析 (1) 成本费用构成情况 本期公司发生成本费用共计xx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成本xx万元,占成本费用总额xx;营业费用xx万元,占成本费用总额xx%;管理费用xx万元,占成本费用总额xx%;财务费用xx万元,占成本费用总额xx%. (2) 成本费用增长情况 本期公司成本费用总额比去年同期增加xx万元,增长xx%;主营业务成本比去年同期增加xx万元,增长xx%;营业费用比去年同期减少xx万元,降低xx%;管理费用比去年同期增加xx万元,增长xx%;财务费用比去年同期减少xxx万元,降低xx%. 4.利润增长因素分析 本期利润总额比上年同期增加xx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利润xx万元,主营业务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利润xx万元,营业费用比上年同期增加利润xx万元,管理费用比上年同期减少利润xx万元,财务费用比上年同期增加利润xx万元,投资收益比上年同期减少利润xx万元,营业外收支净额比上年同期减少利润xx万元. 本期公司利润总额增长率为xx%,公司在产品与服务的获利能力和公司整体的成本费用控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提请分析者予以高度重视,因为公司利润积累的极大提高为公司壮大自身实力,将来迅速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经营成果总体评价 (1) 产品综合获利能力评价 本期公司产品综合毛利率为xx%,综合净利率为xx%,成本费用利润率为xx%.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了xx%,xx%,xx%,平均提高xx%,说明公司获利能力处于较快发展阶段,本期公司在产品结构调整和新产品开发方面,以及提高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相当的进步,公司获利能力在本期获得较大提高, (2) 收益质量评价 净收益营运指数是反映企业收益质量,衡量风险的指标.本期公司净收益营运指数为1.0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xx%,说明公司收益质量变化不大,只有经营性收益才是可靠的,可持续的,因此未来公司应尽可能提高经营性收益在总收益中的比重. (3) 利润协调性评价 公司与上年同期相比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为xsx%,其中,主营收入增长率为xx%,说明公司综合成本费用率有所下降,收入与利润协调性很好,未来公司应尽可能保持对企业成本与费用的控制水平.主营业务成本增长率为xx%,说明公司综合成本率有所下降,毛利贡献率有所提高,成本与收入协调性很好,未来公司应尽可能保持对企业成本的控制水平.营业费用增长率为xx%.说明公司营业费用率有所下降,营业费用与收入协调性很好,未来公司应尽可能保持对企业营业费用的控制水平.管理费用增长率为xx%.说明公司管理费用率有所下降,管理费用与利润协调性很好,未来公司应尽可能保持对企业管理费用的控制水平.财务费用增长率为xx%.说明公司财务费用率有所下降,财务费用与利润协调性很好,未来公司应尽可能保持对企业财务费用的控制水平. (三) 现金流量表 主要财务数据和指标如下: 项目 当期数据 上期数据 增长情况(%)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量 总现金流入量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量 总现金流出量 现金流量净额 1.现金流量结构分析 (1) 现金流入结构分析 本期公司实现现金总流入xx万元,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为xx万元,占总现金流入的比例为xx%,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为xx万元,占总现金流入的比例为xx%,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为xx万元,占总现金流入的比例为xx%. (2) 现金流出结构分析 本期公司实现现金总流出xx万元,其中,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xx万元,占总现金流出的比例为xx%,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为xx万元,占总现金流出的比例为xx%,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出为xx万元,占总现金流出的比例为xx%. 2.现金流动性分析 (1) 现金流入负债比 现金流入负债比是反映企业由主业经营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大,偿债能力越强.本期公司现金流入负债比为0.59,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说明公司现金流动性大幅增强,现金支付能力快速提高,债权人权益的现金保障程度大幅提高,有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 (2)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 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是反映企业将资产迅速转变为现金的能力.本期公司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为xx%,较上年同期小幅提高,说明公司将全部资产以现金形式收回的能力稳步提高,现金流动性的小幅增强,有利于公司的持续发展. 三,财务绩效评价 (一) 偿债能力分析 相关财务指标: 项目 当期数据 上期数据 增长情况(%)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资产负债率(%) 有形净值债务率(%) 现金流入负债比 综合分数 企业的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短期债务的能力.企业有无支付现金的能力和偿还债务能力,是企业能否健康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公司本期偿债能力综合分数为52.79,较上年同期提高38.15%,说明公司偿债能力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本期公司在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以及资本结构的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企业资产变现能力在本期大幅提高,为将来公司持续健康的发展,降低公司债务风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行业内部看,公司偿债能力极强,在行业中处于低债务风险水平,债权人权益与所有者权益承担的风险都非常小.在偿债能力中,现金流入负债比和有形净值债务率的变动,是引起偿债能力变化的主要指标. (二) 经营效率分析 相关财务指标: 项目 当期数据 上期数据 增长情况(%) 应收帐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营业周期(天) 流动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是判定企业能否因此创造更多利润的一种手段,如果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效率不高,那么企业的高利润状态是难以持久的.公司本期经营效率综合分数为58.18,较上年同期提高24.29%,说明公司经营效率处于较快提高阶段,本期公司在市场开拓与提高公司资产管理水平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公司经营效率在本期获得较大提高.提请分析者予以重视,公司经营效率的较大提高为将来降低成本,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降低经营风险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从行业内部看,公司经营效率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在市场开拓与提高公司资产管理水平方面在行业中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未来在行业中应尽可能保持这种优势.在经营效率中,应收帐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的变动,是引起经营效率变化的主要指标. (三) 盈利能力分析 相关财务指标: 项目 当期数据 上期数据 增长情况 总资产报酬率(%) 净资产收益率(%) 毛利率(%) 营业利润率(%) 主营业务利润率(%) 净利润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企业的经营盈利能力主要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创造利润的能力.公司本期盈利能力综合分数为96.39,较上年同期提高36.99%,说明公司盈利能力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本期公司在优化产品结构和控制公司成本与费用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公司盈利能力在本期获得极大提高,提请分析者予以高度重视,因为盈利能力的极大提高为公司将来迅速发展壮大,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行业内部看,公司盈利能力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公司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在市场上非常有竞争力,未来在行业中应尽可能保持这种优势.在盈利能力中,成本费用利润率和总资产报酬率的变动,是引起盈利能力变化的主要指标. (五) 企业发展能力分析 相关财务指标: 项目 当期数据 上期数据 增长情况 主营收入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 流动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 可持续增长率(%) 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需要不断的发展,通过对企业的成长性分析我们可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的趋势.公司本期成长能力综合分数为65.38,较上年同期提高92.81%,说明公司成长能力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本期公司在扩大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公司资产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公司表现出非常优秀的成长性.提请分析者予以高度重视,未来公司继续维持目前增长态势的概率很大.从行业内部看,公司成长能力在行业中处于一般水平,本期公司在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增加公司资产方面都略好于行业平均水平,未来在行业中应尽全力扩大这种优势.在成长能力中,净利润增长率和可持续增长率的变动,是引起增长率变化的主要指标.
税后经营净利率与营业成本费用率计算公式
税后经营净利率公式是:税后经营净利率=税后经营净利润/销售收入。营业成本费用率=(本期营业费用+本期管理费用+本期财务费用)/本期主营业务成本x 100%。
如何分析企业经营效率
分析如下①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②财务费用率=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100%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指标。③三项费用增长率=上期三项费用合计-本期三项费用合计/本期三项费用合计三项费用合计=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④存货周转率公式 存货周转率=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⑤存货周转天数公式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360×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产品销售成本⑥固定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固定资产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运用固定资产效率的指标,指标越高表示固定资产运用效果越好。⑦营业周期公式 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360}/产品销售成本+{[期初应收账款+期末应收账款/2]×360}/产品销售收入⑧流动资产周转率公式 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流动资产周转率要结合存货、应收账款一并进行分析,和反映盈利能力的指标结合在一起使用,。可全面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⑨总资产周转率公式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该项指标反映总资产的周转速度,周转越快,说明销售能力越强。企业可以采用薄利多销的方法,加速资产周转,带来利润绝对额的增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什么通过什么实现最大化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什么通过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实现最大化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上影响最大,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 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或退出市场。 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5.严格贷款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7.公平竞争 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目前现代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是( )。A.负债管理制度B.资产管理制度
【答案】:C资产负债管理是商业银行对其资金运用和资金来源的综合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管理制度。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经历了以下三个主要发展阶段:①资产管理理论;②负债管理理论;③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其中,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目前现代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是学什么的?
根据武大出版的《银行管理学》所讲的应该包括:银行资金来源管理,银行资金运用管理,银行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银行风险管理,银行并购管理,银行绩效评估等。
关于商业银行的经营与管理
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从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获得再贷款、再贴现而形成的存款。 派生存款 ,是商业银行将其原始存款运用于资产业务后所形成的存款。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是货币供给过程中的一对互动变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联系是:①原始存款数量变动是派生存款数量变动的唯一动因,派生存款数量变动要由原始存款数量增减来解释;②原始存款数量变动在先,派生存款数量变动在后,没有原始存款数量的张缩,便没有派生存款数量的增减。 区别是:①原始存款系由商业银行被动收受,派生存款则由商业银行主动创造;②原始存款能够充当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派生存款则不能;③原始存款的形成并不增加货币供应总量,派生存款的形成则要增加货币供应总量。 商业银行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一般有三种:一般准备金、专项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 一般准备金是商业银行按照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按照贷款余额1%计提的贷款呆帐准备金就相当于一般准备金。 专项准备金应该针对每笔贷款根据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贷款本息的偿还情况、抵押品的市价、担保人的支持度等因素,分析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合理计提。我国现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指引》规定,专项准备金要根据贷款风险分类的结果,对不同类别的贷款按照建议的计提比例进行计提。 特别准备金是针对贷款组合中的特定风险,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特别准备金与普通和专项准备金不同,不是商业银行经常提取的准备金。只有遇到特殊情况才计提特别准备金。 交易账户 a)又称交易组合(Trading Portfolio),简单而言,就是指能够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被迅速买卖且持有时间较短的资产、负债和衍生产品头寸,包括债券、股票、外汇、某些商品以及与这些头寸相关联的衍生产品,其目的是为了获得短期收益。 b)针对交易账户,新巴塞尔协议规定:交易账户包括以交易为目的或以规避交易账户其它项目的风险为目的而持有的金融工具和商品的头寸。 c)符合进入交易账户计算资本要求的金融工具必须在交易方面不包含任何限制性条款,或者能够被完全套期保值而规避风险。 资本充足率 =资本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 *市场风险资本要求+12.5*操作风险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使用资本对风险加权总资产之比来衡量,该比率不应低8%。 1、分子对策:提高资本总量 内源资本策略 留存盈余 股息政策 外源资本策略 发行普通股 发行优先股 发行次级中长期债券 出售资产和出租设施 股票债券互换 2、分母对策 压缩银行资产规模 调整资产结构 你提的问题在《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书上都有讲解,部分请参考《巴塞尔协议》和我国的《商业银行法》
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主要条件是
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严格的内控机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企业,具有一般企业的基本特征,作为一个企业就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商业银行合理的盈利水平,不仅是商业银行本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激励机制。尽管各国商业银行在制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扩展资料:注意事项: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我国商业银行的监管资本由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组成。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最低资本要求,即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5%、6%和8%。第二层次为储备资本要求和逆周期资本要求,分别为2.5%和0~2.5%。第三层次为系统重要性银行附加资本要求,为1%。第四层次为根据单家银行风险状况提出的第二支柱资本要求。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商业银行需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经营管理的内容简介
商业银行基层网点作为商业银行最基本、最基础的组织形式,是商业银行的窗口部门,是商业银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平台,集合了商业银行的技术、人才、客户等各种资源,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构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搞好商业银行基层网点的经营管理,对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原则包括()。
【答案】:A、C、E商业银行已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实践,不断总结,通常把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归纳为商业银行经营和管理的三大原则。
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的目录
第1篇 总论第1章 商业银行概述 31.1 商业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31.2 商业银行的性质与功能 61.3 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与组织结构 8第2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 162.1 商业银行经营原则 162.2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演变 202.3 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23第3章 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313.1 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 313.2 商业银行发展的新趋势 36第2篇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第4章 商业银行资本的规定 454.1 商业银行资本的构成 454.2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度 474.3 《巴塞尔协议》的新发展 51第5章 商业银行资本的管理 545.1 商业银行内源资本的管理 545.2 商业银行外源资本的管理 575.3 中国商业银行的资本现状分析 58第3篇 负债业务管理第6章 存款负债管理 696.1 传统的存款业务 696.2 存款工具的创新 736.3 存款的经营管理 76第7章 借入负债的管理 827.1 短期借入负债的经营管理 827.2 长期借入负债的经营管理 87第8章 负债成本的管理 958.1 负债成本的概念 958.2 负债成本的计算方法 978.3 中国商业银行负债分析 100第4篇 资产业务管理第9章 现金资产管理 1079.1 现金资产构成 1079.2 资金头寸的计算与预测 1109.3 现金资产的管理 115第10章 贷款业务管理 12710.1 贷款种类 12710.2 贷款政策管理 13010.3 贷款定价 13510.4 几种重要贷款类别的管理 14110.5 中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管理现状 153第11章 证券投资管理 15611.1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概述 15611.2 商业银行证券投资的风险与收益 16211.3 证券投资组合分析 169第5篇 其他业务管理第12章 中间业务管理 17912.1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 17912.2 租赁与信托业务 18212.3 国内结算业务 19112.4 代理与咨询业务 19712.5 银行卡业务 20512.6 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208第13章 表外业务管理 21213.1 表外业务的概述 21213.2 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 21713.3 承诺类表外业务 22313.4 与利率和汇率有关的或有项目 22813.5 资产证券化 24213.6 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 246第14章 国际业务管理 24914.1 国际结算业务管理 24914.2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管理 25714.3 国际借贷业务管理 26014.4 外汇业务及风险管理 266第6篇 银行风险管理第15章 流动性风险管理 27515.1 流动性风险 27515.2 流动性衡量 27815.3 流动性风险管理 283第16章 利率风险管理 29016.1 利率风险的概念 29016.2 资金缺口管理 29316.3 持续期缺口管理 29716.4 套期保值和利率风险管理 302第17章 贷款风险管理 30517.1 贷款风险的概念 30517.2 信用分析 31017.3 贷款风险分类 320第7篇 商业银行业绩评价第18章 商业银行的财务分析 33518.1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33518.2 商业银行的损益表 34018.3 商业银行的现金流量表 342第19章 商业银行业绩评价 34719.1 商业银行业绩评价体系 34719.2 商业银行绩效的评价方法 353附录1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 357附录2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 364附录3 短期融资券管理办法 370参考文献 375……
论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是金融市场上影响最大,数量最多,涉及面最广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 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或退出市场。 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有何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存在的主要意义有: 1.调节经济 调节经济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信用中介活动,调剂社会各部门的资金短缺,同时在央行货币政策和其他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引下,实现经济结构,消费比例投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调整。此外,商业银行通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融资活动还可以调节本国的国际收支状况。 商业银行因其广泛的职能,使得它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十分显著,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国民经济中位居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2012年的商业银行已经凸现了职能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创造信用 商业银行在信用中介职能和支付中介职能的基础上,产生了信用创造职能。商业银行是能够吸收各种存款的银行,和用其所吸收的各种存款发放贷款,在支票流通和转帐结算的基础上,贷款又派生为存款,在这种存款不提取现金或不完全提现的基础上,就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最后在整个银行体系,形成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商业长期以来,商业银行是各种金融机构中唯一能吸收活期存款,开设支票存款帐户的机构,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转帐和支票流通。商业银行以通过自己的信贷活动创造和收缩活期存款,如果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存款贷不出去,就谈不上创造,因为有贷款才派生存款;相反,如果归还贷款,就会相应地收缩派生存款。 3.充当信用中介 信用中介是商业银行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这一职能的实质,是通过银行的负债业务,把社会上的各种闲散货币集中到银行里来,再通过资产业务,把它投向经济各部门;商业银行是作为货币资本的贷出者与借入者的中介人或代表,来实现资本的融通、并从吸收资金的成本与发放贷款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的差额中,获取利益收入,形成银行利润。商业银行成为买卖“资本商品”的“大商人”。 商业银行通过信用中介的职能实现资本盈余和短缺之间的融通,并不改变货币资本的所有权,改变的只是货币资本的使用权。 4.充当支付中介 商业银行除了作为信用中介,融通货币资本以外,还执行着货币经营业的职能。通过存款在帐户上的转移,代理客户支付,在存款的基础上,为客户兑付现款等,成为工商企业、团体和个人的货币保管者、出纳者和支付代理人。 5.提供金融服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企业的业务经营环境日益复杂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也日益剧烈化,银行由于联系面广,信息比较灵通,特别是电子计算机在银行业务中的广泛应用,使其具备了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条件,咨询服务,对企业“决策支援”等服务应运而生,工商企业生产和流通专业化的发展,又要求把许多原来的属于企业自身的货币业务转交给银行代为办理,如发放工资,代理支付其他费用等。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同历史时期,由于经营条件的变化,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而每个阶段又有不同方面的内容。具体如下:1.资产管理理论(三个方面)商业性贷款理论:商业性贷款理论又称”真实票据理论“,从银行资金来源主要是吸收进来的存款这一客观事实出发,考虑到保持资产的流动性的要求,主张商业银行只应发放短期的,与商品周转相联系或与生产物资储备相适应的自偿性贷款,即随物资周转发放贷款,待销售过程完成后,贷款会从收入中得到偿还。这种贷款是以商业行为为基础,有真正的商业票据为凭证。商业性贷款即符合银行资产流动性要求,又适当地考虑到了盈利性。而且,由于贷款是随贸易活动伸缩的,不会引起货币和信用膨胀。转移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银行能否保持其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在于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掌握了一定量的,信誉好,期限短,且易于出售的证券,并在需要资金时,能够迅速地、不受损失地出售或转让出去,银行就能维持其经营的流动性。预期收入理论:预期收入理论是一种关于银行资产投向选择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应着眼于贷款的按期偿还或资产的顺利变现,而且商业银行贷款或可转让的资产,其偿还或变现能力都以未来的收入为基础。只要未来收入有保证,即使是长期放款,仍可保持流动性。反之,如果没有未来收入作保证,即使是短期放款,也存在发生坏帐,到期收不回来的可能。因此,银行应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来安排贷款的期限、方式,或根据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来选择购买相应的资产。2.负债管理理论(三个方面)存款理论:存款理论认为,存款是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是银行资产经营活动的基础;存款是被动的,从属的,受存款人的意志左右;为了实现银行经营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资金运用必须限制在存款的稳定的沉淀额度之内。存款理论强调按客户的意愿组织存款,遵循安全性原则管理存款,根据存款的总量和结构来安排贷款,参考贷款收益来支付存款利息,不主张盲目发展存贷业务,不赞成盲目冒险的获利经营。购买理论:购买理论对存款理论作了很大的否定,认为银行对负债并非消极被动,无能为力,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银行购买外界资金的目的是保持流动性,银行在负债方面有广泛的购买对象,如:一般公众;同业金融机构,中央银行,财政机构等等。还有众多的购买手段可以运用,最主要的手段是直接或间接提高资金价格,如高利息、隐蔽补贴、免费服务等高于一般利息的价格。一般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存在着实际的低利率或负利率,或实物资产投资不景气。而此时金融资产投资较为繁荣时,购买行为较为可行。销售理论:销售理论认为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制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就是适合客户的需要,营销这些金融产品,以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收益水平。为此,银行应做到:客户至上,竭诚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善于利用服务手段达到吸收资金的目的,这就是要做到围绕着客户的需要来设计服务,通过改进销售方式来完善服务。最为重要的是,销售观念要贯穿负债和资产两个方面,将资产与负债联系起来进行营销活动的筹划。3.资产负债理论(四个原则)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以资产负债表各科目之间的“对称原则”为基础,来缓解流动性、盈利性和安全性之间的矛盾,达到三性的协调平衡。所谓对称原则,主要是指资产与负债科目之间期限和利率要对称,以期限对称和利率对称的要求来不断调整其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以实现经营上风险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其基本原则主要有:(1)规模对称原则。这是指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相互对称,这里的对称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等,而是建立在合理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动态平衡。(2)结构对称原则,又称偿还期对称原则。银行资金的分配应该依据资金来源的流通速度来决定,即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偿还期应该保持一定程度的对称关系,其相应的计算方法是平均流动率法,也就是说,用资产的平均到期日和负债的平均到期日相比,得出平均流动率。如果平均流动率大于1,则说明资产运用过度,相反,如果平均流动率小于1,则说明资产运用不足。(3)目标互补原则。这一原则认为三性的均衡不是绝对的,可以相互补充。比如说,在一定的经济条件和经营环境中,流动性和安全性的降低,可通过盈利性的提高来补偿。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固守某一目标,单纯根据某一个目标来决定资产分配。而应该将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综合起来考虑以全面保证银行目标的实现,达到总效用的最大化。(4)资产分散化原则。银行资产运用要注意在种类和客户两个方面适当分散,避免风险,减少坏帐损失。
结合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论述我国银行应该怎样进行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的发展经过了资产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与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三个阶段。资产管理理论是最早产生的一种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它的发展分为三种观点,即商业性贷款理论、转移理论与预期收入理论。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种银行管理理论,认为银行可以通过主动负债以增强其流动性。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兼顾了银行的资产与负债结构,强调资产与负债两者之间的规模与期限搭配协调,在利率波动的情况下实现利润最大化。各国在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付诸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系列模型,主要包括线性规划模型、财务规划模型、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与存续期间缺口管理模型等。
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方面面对的风险
http://blog.sina.com.cn/u/1233721385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 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 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架构包括( )。
【答案】:A,B,C,D,E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管理组织架构包括: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信贷业务前中后台部门。选项A、C分别属于信贷业务的前、后台部门。
请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般有三条,即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其中,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这三性要求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比如流动性强、安全性高但盈利能力弱。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的均衡点。我国在银行法中明确规定商业银行是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1、建立银行内控机制。要确保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保证对部门内部组织机构的控制和各种业务操作程序的控制。2、建立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构建规范“三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制定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3、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及有效的交流渠道。保证信息充分流动,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及机构内部信息横向流动。4、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建立完善的稽核审计体系,完善专业监督检查制度。加强风险防范, 确保安全增效益。加强风险防范, 是确保“安全性”的重要一环,海发行的倒闭是最好的证明。不良贷款比例过高已成为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性”原则的重大障碍,必须加强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运作机制。5、加快金融创新,推进经营多元化。各商业银行要加快调整传统的经营结构,找准市场定位,明确自身的发展战略。同时,还要树立创新观念,学习先进技术,提升自身管理的水平。6、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加快金融文化建设。关心帮助员工,为员工排忧解难,努力改善工作环境条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营造团结和谐气氛,使员工真正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现实工作中去,自觉形成自律自控的良好行为规范和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的内容简介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从银行业经营与管理的角度,介绍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书中不仅介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和具体的业务内容如资本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同时还介绍了银行的日常运营管理模式、绩效考评和风险管理等内容。作为高职高专教材,《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充分体现了高职高专的教学特点与要求,非常适合金融专业的师生使用。
目前现代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是( )。
【答案】:C目前现代商业银行最为流行的经营管理理论是资产负债管理制度。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介绍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作为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经济管理类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本书力求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结构、内容上有所创新。既包括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理论,又概括了商业银行的实践,并介绍了业务和应用技术;既研究了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管理,又把目光投向创新业务管理、市场营销、产品定价等新领域。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投资理财、经济、会计、金融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参考资料。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的核心是什么啊
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的核心是安全性原则。 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 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导致该银行退出市场。 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5.严格贷款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7.公平竞争 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包括( )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答案】:B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包括系统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商业银行以什么为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以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社会性等四项为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导致该银行退出市场。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5、严格贷款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7、公平竞争。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简述商业银行经营原则之间的关系
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盈利性是目的,安全性是根本,而流动性是前提条件。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流动性是指商业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需求的支付能力。包括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的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资产在不受价值损失的条件下具有迅速变现的能力。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需采取一级准备和二级准备。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取资金的能力。保持负债的流动性可通过增加一些主动负债(借入负债)的方法进行
试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理解三者的相互关系?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1)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之一是指追求盈利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2)流动性。遵循流动性原则是由银行这种特殊金融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3)安全性。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如何加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1)商业银行要加强财务核算 商业银行的财务核算是以价值形式反映和监督商业银行及商业银行内部各核算单位生产经营过程的劳动消耗、物质消耗和资金占用及其经济效果的方法。 财务核算的作用:其一,它用一系列价值指标为考核和评定商业银行及商业银行内部各核算单位的经营管理成果提供了系统和完整的资料。其二,通过财务核算程序对商业银行内部各核算单位的管理服务过程的活劳动消耗、物质消耗和资金占用等实施有效的监督。其三,通过提供现状及未来的各种经济信息,使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尽快采取措施,以实现既定的目标。 商业银行财务核算方法,一般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设置与运用会计科目,以便对各种业务进行分类。复式记账,既每一项业务发生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会计科目中相互关联地进登记。②填制、审核会计凭证,确保记录的可靠、完整、合理、合法。登记账簿,确保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经济活动。③成本计算,在计算经营过程中全部费用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归集,确定各个核算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财产清查,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查明财产物质、资金的实有数额和占用情况。编制会计报表,以一定的表格形式,定期总括地反映商业银行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商业银行财务核算时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要按财务核算单位和部门分别建档核算;会计账目要以人民币为记账单位;要明确核算时效;实现规范化核算;财务会计人员要认真审核各种原始凭证;一切未使用的重要的空白凭证,并由主管会计清查核实,定出核算制度。 (2)加强商业银行财务原始记录管理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原始记录的填制、审核、管理工作,规范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提高会计工作质量,特制定原始记录管理制度。始凭证是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明确经济责任,并用作记账原始依据的一种凭证,是会计核算的重要资料。始凭证必须具备的内容是:凭证的名称、填制凭证的日期,填制凭证单位名称或填制人姓名,经办人员的签名或者盖章,接受凭证的单位名称,经济业务内容、数量、单价和金额。原始凭证有外来原始凭证和自制原始凭证。从外单位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是合法的票据并盖有填制单位的公章;在集贸市场购买农副产品,从个人取得的原始凭证,必须有填制人员的地址、签名或者盖章。自制原始凭证必须有经办单位领导人或其他指定负责人的签名或者盖章,并加盖有关单位公章。凡商业银行开出的原始凭证,必须使用合法票据。原始记录填制人按会计法及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要求逐项填制,由填制人签章并加盖单位财务公章,保证所填列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不得开具无经济业务的票据;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以及增加或减少金额开具票据。原始凭证不得涂改、挖补,发现原始凭证有错误,应当由开出单位重开或者更正,更正处应当加盖开出单位的公章。原始记录填制人不得伪造、变造原始记录,如有违反规定的,情节严重者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严格执行规定,严把报销关口,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 报销规定是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保证。报销支出是财务管理的关键和核心内容,是提高财务管理规范和效率的有力保障。报销规定对会务费、办公费、差旅费、车辆维修费、建筑物修缮等五项费用和政府采购、发票管理等两项规定,提出了具体规范要求,强调合法性,提高操作性,明确指导性。 报销规定是提高报销行为透明度的有力举措。报销规定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商业银行采购规定。通过商业银行统一采购管理杜绝擅自采购和避免重复购置,节约财政支出,防止采购环节的不正当行为,增强采购行为的公开透明度。 (4)推进财务管理降成本增效益 一是通过明确责任部门、完善财务制度、严格审批程序、规范报账行为、减少会议数量和出差次数、简化会议形式、减少及压缩会议规模等方式,组织人员对“备用金”台账中已完成业务备用金及时进行清理,盘活存量资金。 二是细化可控费用,及时发现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整改,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坚决杜绝超进度、超预算、超定额支出。同时,对业务费、办公费、差旅费、通讯费等可控费用实行定额管理,向将有可能超支的部门提出警示,合理安排剩余费用。 三是协同配合,力求降低各项成本费用。做好各项费用的跟踪分析,积极配合各相关部室,及时准确提供各部门费用的预算完成情况,协助各单位做好降本增效工作。 同时,为控制成本,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商业银行应该要求各部门对可循环再用的消耗材料做到循环再利用,并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倡导无纸化办公,以实际行动推进双增双节活动向深入开展。 (5)强化商业银行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 做好财务管理工作,财务人员应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娴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基本功。有些财务人员仅凭一张文凭混饭吃,没有不断学习,很快就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导致最终被淘汰。财务人员应积极主动强化新准则、新制度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努力提高技术业务水平。特别是当今社会商业银行财务工作已从电算化发展到信息化,财务人员只有不断强化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能力的培训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工作的需要。 (6)商业银行财务管理要实现“两个延伸” 一是由单纯的财务管理向全面管理延伸。要努力适应财务工作职能的延伸拓展,在开展传统财务工作的同时,自觉在公司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找准定位和着力点,在全面掌握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情况下,把价值管理的职能、手段渗透到财务工作的各个层面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在支持业务部门发展的同时,为财务自身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二是由事后管理向事前控制延伸。财务部门作为参谋助手,必须超前思维、主动出击,准确了解商业银行重大的经营活动和重大决策,抓住生产经营的工作重点,把工作重点从事后处理转移到提早谋划、事前预测上来,争取主动权,增强预见性,及时有效地提供服务 总结: 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商业银行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工作效率,也关系到商业银行经济管理水平。要注重实践,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工夫,促进财务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哪些?怎样贯彻这些原则以及怎样协调这些原则
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或退出市场。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5.严格贷款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7.公平竞争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是什么,各原则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1)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之一是指追求盈利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2)流动性。遵循流动性原则是由银行这种特殊金融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3)安全性。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哪些
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导致该银行退出市场。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5.严格贷款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7.公平竞争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的原则有哪些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是指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一 安全性原则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要求商业银行必须:①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②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③必须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二 流动性原则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要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要一方面实行资产变现,另一方面通过负债的途径或以增资的方式取得资金,或以吸收存款或借款方式筹得资金。三 盈利性原则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该原则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求商业银行:①尽量减少现金资产,扩大盈利资产比重;②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更多的资金;③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④加强内部经济核算,提高银行职工劳动收入,节约管理费用开支;⑤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监管机制,减少事故和差错,防止内部人员因违法犯罪活动而造成银行的重大损失。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既统一,又矛盾。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但却与盈利性负相关。因此银行必须从现实出发,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寻求最佳统一和均衡。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是什么
现代化商业银行运作模式: 实现八个统一控制即: 1、集成客户服务系统 包括集成服务通道管理平台、柜员前台系统、自助终端前台系统、电话银行前台系统、互联网前台系统等。其中各前台系统通过集成服务通道管理平台统一与集成业务处理系统往来。 该系统要求做到为客户提供全天候、全方位、个性化的银行服务。1、全天候服务,即不论客户所在地银行是上班时间还是非上班时间,只要客户需要,就可通过客户服务系统办理业务和获得其它服务。2、全方位服务,即客户无须去银行网点,只要通过电话或上网就可以办理几乎所有银行业务,包括传统业务和各种新的衍生业务及咨询,甚至查找银行网点街区地图这样的服务需要也可得到满足。3、个性化服务,即可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服务。 2、集成业务处理系统 包括会计、信贷(或资产业务)管理、资金、外汇等所有业务处理子系统。 该系统要求做到: 1、功能全面,业务整合。 2、统一核算,统一账务管理,统一客户信息管理。 3、本外币一体化。 4、结构适应性强,易于进行业务创新。 5、面向交易操作为主,面向记账为辅。 6、高度自动化,业务处理相互联动,各子系统可以进行数据信息交换和功能互用。 7、高度网络化,业务处理系统与计算机应用系统其它部分连接高度网络化。 8、高度安全性。 9、系统平台化。 集成业务处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是信贷(资产业务)管理系统。由于这是目前国内银行的一个弱项,本报告拟作重点介绍。 1、信贷(资产业务)管理系统功能目标:实现八个统一控制,提供五种管理服务。 (1)实现对所有客户的授信额度实行统一控制,既包括企业客户的资产业务,也包括金融客户的资产业务;既包括各类批发业务,也包括消费贷款等个人业务。 (2)实现对每个客户总授信额度和单项业务额度的统一控制。 (3)实现对所有经营性资产和或有项目的资产业务的统一控制。包括自营贷款、贴现、同业融资、经营投资、离岸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各类授信、消费贷款、透支和各类保函、承兑、开证、贷款承诺等。 (4)实现对不同币种授信的统一控制。各币种业务都要置于同一授信额度之下。 (5)实现对授信对象的统一控制。授信对象必须是法人,不允许对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分支公司客户授信。对于所有集团类客户包括集团公司及其子公司和关联企业,也必须统一控制。有的还要确定集团客户的国家(地区)额度。 (6)实现对授信主体的统一控制。即银行确定一个管理部门或委员会统一审核批准对客户的授信,不能由不同部门分别对同一或不同客户(或业务品种)进行授信。 (7)实现对所有业务操作人员授权的统一控制 (8)实现对所有业务数据的统一控制。这就要做到业务处理与账务处理相结合。 提供五种管理服务即: (1)提供责任跟踪服务。系统通过对业务审批、执行、管理活动的记录和责任人的标识,落实资产管理和操作的责任和责任人。 (2)提供信贷管理的预警和监控服务。系统通过对资产业务执行、操作过程垂直的、全部的记录和控制,使信贷政策和规章制度彻底地贯彻到资产运作的全过程。这样就使资产管理部门能够直接地、主动地监控资产运作,而不是被动地听取下级行有选择的汇报。 (3)提供决策分析服务。系统可以通过子系统软件进行很多分析,诸如:资产组合分析、业务品种、客户盈利分析、风险评级分析、资产分类分析等,并能准确地汇总各类业务报告,通过预警功能的设置,直接为资产业务决策提供方向和预定目标。 (4)提供客户信息资料的汇总和报表自动生成服务。系统自动汇集各类数据和信息资料,通过查询功能达到全行共享;自动生成行内外各类报表,提高工作效率。 (5)提供操作工具软件服务。德意志银行香港分行在个人工作微机上有近万个工具软件的应用。 2、信贷(资产业务)管理系统构成:资产管理系统是众多子系统的有机结合,子系统之间虽是松散的关系,但一般都通过一个能够驾驭各子系统的联机系统来发挥整体效用。联机系统有两类:一类是通过授信额度系统联结各子系统,另一类是通过信贷风险管理电脑联机系统与子系统联结。这些子系统大约可分为操作子系统和分析汇总子系统两类,如:押汇系统、放款系统、贷款定价系统、客户资料系统、授信系统、查询系统、贷款分类系统、评级系统、客户盈利报告系统、内部传输系统等等。 3、数据仓库系统 数据仓库系统是金融机构实现顾客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的核心系统,也是金融业竞争优势的来源,主要的应用业务部门为信用卡部、信贷部、市场部和零售业务部等,应用领域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分销渠道管理、客户利润分析、客户关系优化和风险控管。 采用数据仓库作为个性化服务的手段,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业的实践已取得显著的成效,例如First American采用年利息、年费、信用额度和不同的保险类型,将客户细分成750个类型,提供个性化服务,成为全美业务年成长率最快的银行。 总的来说,数据仓库系统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银行了解自身的经营状况。 《美国银行家》杂志对美国商业银行的调查表明,有30%的美国商业银行能准确地说出谁是他们盈利来源最多的客户,有20%的美国商业银行能在10分钟之内讲清楚重要的银行客户使用了多少种银行产品,而这些银行比较优势的获 得全都得益于高效先进的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的运用,运用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商业银行经营者们的帮助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数据仓库系统结构图 数据仓库管理工具 抽取、清理、转换 元数据库 数据建模工具 综合 数据 当前 数据 历史 数据 用户查询工具 C/S工具 OLAP工具 DM工具 关系数据库 数据文件 其他 2、有助于银行了解客户情况,进而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获得“深度效益”。 3、有助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决策支持。 4、有助于商业银行风险防范。 数据仓库系统(DWS)由数据仓库、仓库管理和分析工具三部分组成(见上图)。其中面向主题的多维数据仓库技术是高质量数据仓库建立的核心技术。数据仓库(Data Warehouse)具备五大特性。 1、面向主题(Subject Oriented),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是按主题进行组织的,比如,银行中的机构、客户、帐号、汇率等即为相应的一批主题域,与传统操作型环境按照业务应用划分组织数据不同,为从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决策提供了可能; 2、集成(Integrated),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不是从各个业务处理系统中简单抽取出来的,而是经过系统加工、汇总和整理后关于整个银行一致的重要信息,而传统操作环境的各个应用系统在开发过程中,定义的数据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一致。 3、及时(In time),指数据仓库内的信息能通过系统及时自动地处理后进入仓库。 4、稳定(Non-volatile),指数据仓库里的数据主要是为信息分析和管理决策服务的,需要长期积累,对数据仓库中数据所做的操作通常是大量加载和存取,而很少有一般意义上的修改。 在传统操作环境中,数据库里的数据键值一般没有时间元素,数据保存时间通常是60~90天,而数据仓库里的数据键值总是包括有时间元素的,数据保存时间通常是5~10年,具备进行历史比较和趋势分析的长期数据基础。 5、可组装性,是指仓库中数据的“包含”和“隶属”关系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变化。 从上述特点中可以总结出现代数据仓库的三个突出优点: 1、数据信息在逻辑和模式上是统一的,能保证全行重要数据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可大大减少各部门查找、整理数据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2、数据按主题设计,具有多维特征,便于满足不同用户要求。例如:一笔存款业务,可按“时间”、“客户”、“金额”、“期限”、“利率”、“经办银行”、“经办人”等主题分成若干类,每一类又可根据需要设计若干“维”。如“客户”可以再按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教育层次等“特征”分成若干子类。这样,银行可从不同角度对存款的变化情况进行深层分析。 3、数据具有“可组装性”。例如:某一支行原隶属于甲分行,后因组织结构变化,变成了乙分行的支行,在现代数据仓库管理中,只要轻轻一按鼠标,这个支行在数据仓库中的所有历史数据信息就会自动地从分行甲属下转到分行乙属下。同样,某一会计科目的“隶属”关系变化,系统也能自动处理。 4、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 分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由企业战略管理(SEM)、客户关系管理(CRM)、常规企业管理(SBM)等子系统构成。 1、企业战略管理支持(SEM)。该系统为使用IT技术实施企业战略管理所涉及的管理技术工具。其主要支持工具包括: (1)盈利分析工具(Profit Analyzer):通过资金转移定价软件(fund transfer pricing,FTP)和成本分析软件[包括实际成本分析(actual cost accounting)、岗位成本分析 (unit cost accounting )、业务成本分析( activity-based accounting )]实现分析功能。 1)资金转移定价软件是专门管理银行内部资金流转的软件,包括资金在部门之间流转利差和利率风险的分摊核算,它帮助管理者确定资产与负债的帐户级差额和因利率风险带来利差收益在相关部门之间的分配,其结果与方法还可与风险管理和战略分析系统相互连接。例如:存款部门吸收一笔存款,通过资金管理部门配置后,由信贷部门将这笔钱用出去,国内现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纳入银行统一利润和风险大帐中核算,而资金转移定价软件则将这笔业务利差和风险科学分摊到存款、资金管理和信贷三个部门,从而使银行内部部门之间的责权利更加明确。 2)成本分析软件连接帐务、统计数字和帐户级数据,以便在客户、产品和商业单位形成综合的盈利能力信息;支持多种成本分析和成本分配,风险调整后的绩效、资本分配、资本(资产)回报率等基于活动性成本核算的多种方法。成本分配和盈利分析可以运用于帐务和汇总表以及单独运用到每个帐户、客户和每笔交易中。还可将成本和利润核算到银行内部的部门、岗位和人。 (2)风险分析工具(Risk analyzer):包括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缺口分析(GAP analysis)、现金流量分析和市场风险分析中的利率敏感性分析、信用风险分析(credit-risk exposure)等。风险分析系统采用帐户级数据进行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使用确定法和随机法可以单独或共同估量和模拟每项贷款、存款、投资和有价证券的风险;先进的现金流动模拟工具允许假设方案,可以进行利率敏感性风险分析、资产负债平衡表预测和风险价值计量估值。另外,风险分析系统可自动采用其它相关应用系统的数据信息,如资金转移定价系统和战略分析系统的数据。 (3)战略分析工具(Strategy Analyzer)。战略分析系统利用赢利分析及风险分析的结果进行战略规划:对银行运作情况作真实监控,监控结果通过业绩加权评分表(balanced scorecard)反映,业绩加权评分表含有银行运作的主要指标(如财务指标,风险赢利比例);根据当时市场、业务量及其风险特征,对各种资产组合的运作情况做模拟监控和管理决策。 2、客户关系管理 在大多数银行,营销、客户服务和后台支持之间是分开进行的,这使得银行内部各环节间很难以合作的姿态对待客户。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的理念要求企业完整地认识整个客户生命周期,提供与客户沟通的统一平台,提高员工与客户接触的效率和客户反馈率。因而通过客户关系管理,银行就可以实现营销、客户服务和后台支持环节的有机结合。 - CRM是一种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一套人机交互系统,它能帮助企业更好地吸引客户和留住客户,特别是在与客户交流频繁、客户支持要求高的银行业,采用了CRM后,会获得显著的回报。CRM的内容包括:客户分析、银行对客户的承诺、客户信息交流、以良好的关系留住客户和客户反馈管理等。 CRM系统通过引入主动营销、交叉销售、赢利分析、个性化服务等理念帮助银行实现知道谁是好客户并保留这些客户。主要工具有:①客户的分类,用多种特征对客户进行分类以帮助产品市场定位;②客户整体赢利性分析;③客户组;④单一客户赢利性分析;⑤营销活动的设计与运行跟踪等。通过系统资料分析,可知道哪些客户、产品赚钱,哪些赚钱多,哪些赚钱少,哪些不赚钱;借助于先进的算法,可跟踪和识别单独帐户、客户和家庭间的关系,知道哪些帐户和客户有“裙带”关系;还可知道哪些客户有潜在发展优势,从而使银行可有的放矢地进行推销宣传和市场开发,等等。 3、常规业务管理(SBM ),指银行作为一个普通企业涉及的基本业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物业及固定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资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能提供非常详细的信息。如管理费用可核算到部门、人、具体工作等。 七、国外商业银行发展趋势 (一)经营智能化 商业银行经营智能化的基础是全面电子化。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电子化已有近40年的历程,先后经历了60年代的后台业务处理电子化(在后台用电脑主机批量记账、核算和打印报表),70年代的前台业务处理电子化(在前台柜面安设终端,并使之与批量业务自动处理中心的主机联接,柜台人员在前台以个案方式输入客户的交易,通过联机将交易数据信息输入主机进行业务集中处理,从而使前台柜员操作简化),80年代的电子化系统网络建设(建立总行集中的业务电子化处理中心,将前后台、网点之间、银行与银行间、银行与客户间联机,使各种业务集中处理),90年代的集成提升阶段(后台进行系统整合集成,前台增加服务渠道更新通讯技术。)。与之对比,国内银行后台业务处理电子化基本完成,前台处理电子化尚未完成、在系统网络建设、集成提升方面差距就更大了。 智能化的中心内容是内部综合管理信息化。在发达国家,具有一定规模的商业银行都已建立并在不断完善管理信息系统(广义MIS)。MIS系统的建立,使银行各级人员都可以拥有并运用大量信息,并根据需要进行分类统计,采用数学模型对信息进行加工、综合分析、研究和预测,通过专家软件系统和决策软件系统进行管理和控制。 (二)经营方式网络化 网络银行将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主导方向和银行业务主体。 (三)机构网点虚拟化 电子银行服务工具将取代人工成为银行前台服务的主要形式,银行服务将实现家庭化、公司化、个人化、流动化。传统银行网点将走向无人化和无形化,与之对应,商业银行的员工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柜面人员、会计人员比重将大大下降,高素质的产品设计人员、分析人员、客户经理、管理人员将成为银行人员结构的主体。 (四)业务综合化、全能化 体现在三个方面:1、金融创新浪潮带来的传统银行业务的多样化。2、商业银行向综合服务机构发展,提供众多的代理委托业务甚至电子商务的支付媒介。3、通过合并、兼并、控股,国外商业银行业务逐渐发展成为集银行、证券、保险于一身的大型金融集团。 (五)金融工具衍生化 始于60年代末的金融创新浪潮到80、90年代已进人一个新的阶段,产生了许多崭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和金融制度,进一步加剧了竞争和风险,使未来银行经营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风险能力的强与弱。如“银行家信托银行”邀请各方面专家,运用先进的理论制定出了行之有效的风险管理办法,一举从一个货币中心型银行发展成为国际著名的投资银行,使人们对衍生金融业有了更深的看法。 (六)经营活动全球化 (七)经营管理集约化 八、国外商业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 各国学者对优秀银行的成功因素作了大量研究,这实际上是汤姆.皮特(Tom Peter)《寻找优秀企业》中基本理论在银行领域的应用。这方面的研究首推英国学者戴维斯(Davis)提出的优秀银行标准理论。 戴维斯通过对花旗等16家1984年度优秀银行的分析,认为下列六个因素是优秀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 1、开放的企业文化。这通常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中广泛的横向和纵向沟通。戴维斯发现大部份优秀银行拥有开放的企业文化,且决策过程相对较慢。 2、管理层共同的价值观,这包括开放的企业文化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并着重强调员工质量,要求员工以业绩为导向,认同银行战略目标。共同的价值观是银行在形成自身潜能过程中构建起来的。优秀银行选择的未来管理人员相对比较年轻,并建立起一套内部培训体系。戴维斯认为,狭隘思想将影响到银行对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的应变能力。 3、从注重资产扩张和市场占有率转向以利润为主导的经营目标。 4、以客户需要为主导的市场定位。优秀银行往往以客户需要为中心细分市场,重塑组织机构和营销系统。 5、对新产品开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有的优秀银行都采用相当成功的电子支付系统、技术革新的信用卡支票设备和利率掉期技术。 6、矩阵管理信息系统。优秀银行通常发展以产品和客户为中心的矩阵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客户差别战略和有效的交叉销售策略的前提条件就是要采集细分市场的市场潜力和经济效益数据。 7、强有力的信贷平衡程序,戴维期认为持有过量的风险贷款是因为误用或绕过完整而严谨的信贷评估程序,而问题的根源在于未能实施完善的信用评估系统,包括低质量的信贷法律文件,较差的贷前调查,缺乏贷后跟进,以及贷款过分集中。 但戴维斯认为,组织结构、环境因素和管理风格并不是优秀银行成功的关键因素。 1989年,戴维斯修正了84年的观点,更加强调以下四个因素: 1、最为关键的是,必须拥有核心业务基础,不管通过收购或自身培育来获取。 2、战略方向的选择。 3、通过有效控制来管理多元化经营能力。 4、建立精英管理制度,因为随着产品差异的增强,人的因素越来越成为银行的差异性因素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如何理解
实现自我 规章制度办事 要根据情况办事
商业银行经营三原则是怎样平衡的
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的基本内容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般有三条,即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其中,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要求,占有核心地位;流动性是清偿力问题,即银行能随时满足客户提款等方面的要求的能力;安全性是指银行管理经营风险,保证资金安全的要求。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之间的辩证联系1、三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三者是相互矛盾的,从盈利性角度看,商业银行的资产可以分为盈利资产和非盈利资产,资金用于盈利资产的比重越高,商业银行收取的利息就越多,盈利规模也越大。从流动性角度看,非盈利的资产如现金资产的库存额越高,商业银行体系应付提现的能力越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越强。从安全性角度看,一般情况下,具有较高收益率的资产,其风险总是较大的。为了降低风险,确保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银行得不把资金投向收益率较低的资产。2、三者之间又是协调统一的。商业银行经营的首要目标在于盈利,商业银行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又要受到流动性与安全性的制约,忽视这两者,单纯追求盈利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必然陷入混乱。因此,现代商业银行必须在追求盈利性目标的同时,兼顾到安全性和流动性。这各矛盾关系要求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必须对“三性”原则之间进行统一协调,只能从现实出发,统一协调,寻求最佳均衡点。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综合计量后得出的收益,才是商业银行的实际盈利状况
经济法学试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有哪些
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一般是指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商业银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主要通过其资产和负债的经营赚取利润,与其他企业的投资者一样,在经营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问题,只是由于银行的性质及其经营特点才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这“三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这“三性”目标是由其经营的特别商品——货币商品的特殊要求以及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运动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具体来说: 1、安全性原则。 它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在一定的安全前提下进行,经得起重大风险和丧失,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银行业涉及公众利益,与社会的稳定、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法律规定了许多措施来保证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有关存款准备金、备用金、资本充足比例、流动资金比例、分业经营、限制银行进入证券业和信托业以及房地产业务等的法律规定,都是为了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安全性是银行营运的前提,没有安全为保障,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途劳的。 安全性原则的意义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确保其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的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坚持安全性原则有利于银行减少资产和资本损失,增强预期收益的可靠性。也利于银行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流动性原则。 它是指商业银行的资金要保持较高程度的经常流动的状态。它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需要,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因为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存款人要保证支付,无论存款人到期支取,还是提前支取,商业银行都要保证支付。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存款人取款时,就会引发大规模的公众挤兑。相反,商业银行贷款一般都是要等到合同到期时才能收回,商业银行在借款人没有违约的情况下,不能提前收回贷款。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保证支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能提前收回贷款,而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是有限的。所以,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保证资产的适度流动性。而其意义就是坚持流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实现其业务功能的基本前提,同时有利于实现银行安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 3、盈利性原则。 它是指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这是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坚持盈利原则。从微观意义上讲,它利于充实银行资本、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并且有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再从宏观意义上讲,它促使工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安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流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是依法成立的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业务的企业法人。下面我就为大家解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希望能帮到你。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折叠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 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 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 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 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或退出市场。 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 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5.资信担保 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7.公平竞争。 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商业银行的存款方式 我行竭诚为企业、事业、机关、部队和社会团体等单位办理各种单位人民币存款业务,并能根据客户资金支付情况,为客户设计存款组合,方便企业运筹资金,增加利息收入,提高资金效益。 活期存款 客户可根据需要在我行开立基本帐户或一般结算帐户、临时存款帐户和专用存款帐户,存入用于日常结算、提取备用金等使用的资金,该帐户内资金可随时存取。活期存款帐户按照结息日(清户口)挂牌公布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本金元以下尾数不计息。单位活期存款一般按季计息。 开立基本存款帐户所需资料: 1、营业执照正本(企业)或批文/登记证书正本(非企业)及复印件; 2、组织机构代码证正本及复印件; 3、税务登记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纳税人)正本及复印件; 4、法人代表/负责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或经办人身份证、法人代表/负责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和授权书; 5、财务人员会计证复印件; 6、单位财务专用章、有权人名章及公章; 7、如经营地与注册地不在同一行政区域的客户,需在异地开立基本存款帐户的还应出具注册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的未开立基本存款帐户的证明; 8、我行要求提交的其它资料。 开立一般存款帐户所需资料: 1、开立基本存款帐户所需资料; 2、基本存款帐户开户登记证; 3、因向银行借款需要开立的出具借款合同; 4、异地借款需在异地开立一般存款帐户的应出具在异地取得贷款的借款合同; 5、因其他结算需要开立的出具有关证明。 开立临时存款帐户所需资料: 1、临时机构:其驻在地主管部门同意设立临时机构的批文; 2、注册验资资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或有关部门的批文; 3、异地建筑施工及安装单位:营业执照正本或其隶属单位的营业执照正本、施工及安装地建设主管部门核发的许可证或建筑施工及安装合同、基本存款帐户开户登记证; 4、异地从事临时经营活动的单位:营业执照正本、临时经营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批文、基本存款帐户开户登记证; 5、我行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 开立专用存款帐户所需资料: 1、开立基本存款帐户所需资料; 2、基本存款帐户开户登记证; 3、根据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应主管部门批文或证明; 4、其他人民银行未规定而按有关规定需要开立的,应出具有关法规、规章或政府部门的有关文件; 5、合格境外投资者在境内从事证券投资需开立专用存款帐户的:国家外汇管理部门的批复文件(开立人民币特殊帐户);证券管理部门的证券投资业务许可证(开立人民币结算资金帐户); 6、因经营需要在异地办理收入汇缴和业务支出的需在异地开立专用存款帐户的,出具隶属单位的证明。 单位定期存款 在我行开立基本帐户或一般结算帐户的客户,为提高资金效益,可将暂时不使用的资金转存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定期存款的期限有:三个月、半年、一年。单位定期存款实行帐户管理(大额可转让定期存款除外),开户时须提交开户申请书、营业执照正本等,并预留印鉴。 折通知存款 客户在存入款项时不约定存期,支取时需提前通知金融机构,约定支取存款日期和金额方能支取的存款。 特点:灵活方便,存期不定,由客户视自身需要随时通知支取。 优势:保证客户临时支付需要,又避免较大的利息损失。 适用客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法人和其它组织,公司通知存款开户的最低起存金额为50万元,最低支取金额为10万元。 主要业务品种:按提前通知的天数分为一天或七天通知存款。 协定存款 客户与我行协商,对其基本帐户确定一个留存金额,我行将客户帐户中超过留存金额的部分按协定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单位协定存款帐户形式采用与基本帐户形式相结合的办法。银企双方签订《协定存款协议》。单位协定存款起存金额为协定起存,活期存款帐户中每日存款余额超过协定金额的部分转入协定存款帐户,按照协定存款利率计息。 特点:灵活便利,便于客户的闲散资金、预算外资金和自有资金的存储。 优势:客户与我行约定基本存款帐户的留存金额以及超过留存金额的部分的存 款利率,为客户保证了基本帐户内资金的合理收益。 适用客户:在我行各支行开立基本存款帐户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 申办流程: 已在我行开立基本存款帐户的客户与我行协商签订一年期的《广州市商业银行协定存款合同》,约定留存金额及超出部分的存款利率。到期双方无终止或修改,视作自动延期。如需修改,客户应在合同到期日提前15天提出书面申请,我行也会在合同到期前15天通知客户。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 一、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 (一)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是指银行获得利润的能力。银行利润指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的余额,具体地说,银行收入包括:贷款利息收入、同业拆借利息收入、中央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各种利差补贴收入、各项结算手续费收入、金银外汇业务收入等。银行支出包括:存款利息支出、同业拆借利息支出、各项业务费支出、职工工资支出、固定资产折旧支出、营业性支出等。其中对银行利润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存贷款利差、其他业务手续费收入和管理费用。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企业法人,追求经济效益是其经营的核心目标,是银行经营的内在动力。因为,充足的盈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将发挥重要作用。首先,盈利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银行充实资本,使银行扩大经营规模,从而赚取更多的利润。其次,较高的盈利水平,增加了银行的实力,提高了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增强了银行的信誉,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原则不仅对其自身管理意义重大,而且影响宏观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商业银行提高效益的各项措施最终反映到经济规模、经济速度、经济结构、市场利率水平等宏观经济的诸多方面。所以说效益性原则是商业银行重要的经营原则。 (二)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银行的资产免遭风险,保障安全的可*性程度。安全性原则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来说有其特殊的作用。因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条件和对象特殊,商业银行的经营对象是货币,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变理的货币,受许多复杂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同时又受中央银行的人为干预,资本成本、利率的变动基本无法预测。而且商业银行自有资本比较少,基本上是负债经营,只能利用较多的负债来维持其资本运转,因此就要特别注意其经营活动中的安全性。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就必须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严格遵循安全性原则。坚持安全性原则,有助于商业银行减少或者避免资产流失,也有利于在客户和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企业信誉,而且坚持安全性的原则,公宏观上来说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在当前这一点尤为重要。要保持社会安定,就要稳定经济,要稳定经济就要稳定金融,要稳定金融就要稳定商业银行的信誉,要稳定商业银行的信誉就要坚持银行经营管理的安全性原则。 (三)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收回资金或者付出资金的能力。流动性之所以成为商业银行三大经营原则之一,是由商业银行的经济特点所决定的。商业银行的现金流动最为频繁,整个经营活动都要经过现金收付来进行,因此银行资产必须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存款和借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必须按期支付,活期存款必须随时满足客户的提取。银行资金来源的不稳定,要求其必须保持资产的流动性,以便在必要时,通过出售资产来满足提取存款和归还借款的资金需要。流动性是效益性和安全性之间的平衡杠杆,商业银行不仅要面对随时要求付款的负债,还要面对许许多多的贷款要求,而银行的资产流动性差,就可能给银行带来经营危机。所以,商业银行要稳健运行,必须坚持流动性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是矛盾的统一本,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不能单纯追求一个方面,也不能忽略一个方面。单纯追求效益性而忽略安全性与流动性则可能导致破产的危险,单纯追求安全性与流动性而不追求效益性则可能在竞争中无法生存,也不安全。因此,应当三者统筹兼顾,也就是说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追求最大限度的效益。 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原则 (一)自主经营原则 自主经营主要包括:①财产权。商业银行对自有资产和借款有自主使用的处置权,任何部门、组织或个人都不得限制这种权利,除非有法律的明文规定。②经营决策权。商业银行在其经营范围内有权自主确定经营目标、方向、方式和规模,也有权自主发展和充实业务门类。③用人自主权。商业银行有权根据业务需要聘用职员,并且在符合劳动法规的前提下随时减员或增员。④内部管理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商业银行有权制定企业内部的个性管理措施和制度,有权调整自己内部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 (二)自担风险原则 自担风险的含义是:商业银行以其全部法人资产对外承担责任,股东按其所出股份对银行承担责任。所以商业银行承担经营风险的大小和规模是由其所拥有的资本数额所决定的。资本数额大,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大;资本数额小,承担风险的能力就小。在这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经营亏损的可能性。商业经营必然会遇到风险,有些风险是可以预测的,有些是无法预测的,然而无论何种风险,商业银行都可以通过设立担保等形式尽量地加以减少。 (三)自负盈亏原则 自负盈亏是指商业银行对自己的经营结果完全负责。经营盈利了,商业银行可以为股东分红或用于增加资本额;经营亏损了,商业银行无法为股东分红并且要以减少资本额来弥补亏损。盈利使银行增加竞争力,增加企业信心;亏损使银行减少竞争力并会损害企业信心,所以商业银行总是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的,由于存在盈利和亏损两种可能性,所以,商业银行永远处于奋争之中。亏损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因为当亏损达到资不抵债的程度时,企业就会面临倒闭破产的危险。 (四)自我约束原则 自我约束既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利,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义务。作为权利,它是指商业银行有权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确定内部管理规范,并确立合法的处罚手段,外界不予干涉。作为义务,它是指商业银行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使行为合法。不对自己约束,或约束不当而出现违法,商业银行应对其后果承担完全责任。 三、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 我国《商业银行法》第五条规定:“商业银行与客户的业务往来,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这说明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的民事关系。各国银行法一般设有“客户”概念的规定,我国也是如此,在实距中人们对客户的认识也不完全统一。从范围看,客户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客户是指向银行提出开立往来帐户或储蓄账户的申请并已被银行接受的机构或个人。英国和英联邦一些国家持这种观点。被称为银行客户的人与银行保持着法律关系,其后果主要是: 其一,当银行在善意的、无过失的情形下代收客户交来的支票时,对支票的真正所有人得援引成文法的规定抗辩。 其二,对于代收客户的支票和其他票据以及进行客户指示的付款,银行有遵照指示的义务。 其三,银行对客户承担保密义务。 其四,在某些情况下,银行对客户承担信托项下受托人对受益人承担的相似的被信任者的注意义务。 广义的客户指:与银行有交易,接受银行服务并由此而产生法律关系的机构和个人。按照广义的理解,一家银行也可以成为另一家银行的客户。广义的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关系存在复杂性,但这种关系主要是合同关系,例如债权债务关系、委托关系、信托关系、代理关系等等。 银行与客户交往遵守的是民法基本原则,其具体含义是: (一)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指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行为能力平等、权利义务平等。尽管商业银行与一般客户之间存在巨大的经济实力上的差距,但这并不能使商业银行在法律上高人一等。在法律上,商业银行与客户是相对当事人,关系平等。平等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不是说商业银行与其客户整体间存在平等性,而是说商业银行与每一客户之间都存在平等性。 (二)自愿原则 这是指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形成的业务关系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商业银行不得以欺诈或胁迫手段使客户与自己建立业务关系,客户也不得以欺诈或胁迫手段使商业银行与自己建立业务关系。自愿原则所要求的是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 (三)公平原则 一般来讲,公平是指双方利益上的对等,但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确定不变的衡量公平的标准。在商业交往中,公平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的,即在有双方同意的对价时,便是公平的交易。公平原则的对立面是显失公平。按照我国民法的有关规定,显失公平是可以撤销的,即由申请人提出,法院判定显失公平的行为无效。这一规定显然是对公平原则的支持。 (四)诚实信用原则 这是一个古老的民法原则。许多国家的立法和实践都特别重视这一原则。这一原则要求银行和客户都要承担披露义务,即向对方如实通报有关情况资料,以便对方在处理业务时作出正确的决定。这一原则还要求双方当事人正确履行各自的义务,不食言,不违约。
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问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导致该银行退出市场。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5.严格贷款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7.公平竞争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以____为基本前提,通过____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
【答案】:B资产负债管理体现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基本原则,即以安全性、流动性为基本前提,通过盈利性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经营三原则是什么?三者关系又是什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1)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之一是指追求盈利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2)流动性。遵循流动性原则是由银行这种特殊金融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3)安全性。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内容及其意义
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一般是指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1、安全性原则。它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在一定的安全前提下进行,经得起重大风险和丧失,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银行业涉及公众利益,与社会的稳定、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安全性原则的意义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确保其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的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坚持安全性原则有利于银行减少资产和资本损失,增强预期收益的可靠性。也利于银行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2、流动性原则。它是指商业银行的资金要保持较高程度的经常流动的状态。它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需要,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因为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存款人要保证支付,无论存款人到期支取,还是提前支取,商业银行都要保证支付。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存款人取款时,就会引发大规模的公众挤兑。所以,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保证资产的适度流动性。而其意义就是坚持流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实现其业务功能的基本前提,同时有利于实现银行安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3、盈利性原则。它是指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这是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坚持盈利原则。从微观意义上讲,它利于充实银行资本、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并且有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再从宏观意义上讲,它促使工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扩展资料:一般认为,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统一面,是指商业银行经营资产的流动性是安全性的基础,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没有流动性,商业银行经营不可能安全。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商业银行的经营一般至少应当遵守下列原则: 1、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盈利是其首要目的。但是,效益以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前提。安全性又集中体现在流动性方面,而流动性则以效益性为物质基础。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必须有效地在三者之间寻求有效的平衡。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为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既要追求自身盈利,又要注重社会效益,这是我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经营原则。 2、依法独立自主经营的原则。这是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的具体体现,也是市场经济机制运行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有权依法处理其一切经营管理事务,自主参与民事活动,并以其全部法人财产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3、保护存款人利益原则。存款是商业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存款人是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商业银行作为债务人,是否充分尊重存款人的利益,严格履行自己的债务,切实承担保护存款人利益的责任,直接关系到银行自身的经营。如果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尊重和保护,他们就选择其他银行导致该银行退出市场。 4、自愿、平等,诚实信用原则。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因此,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业务往来,应以平等自愿为基础,公平交易,不得强迫,不得附加不合理的条件,双方均应善意、全面地履行各自的义务。 5、严格 贷款 人资信担保,依法按期收回贷款本金和利息。 6、依法营业,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7、公平竞争。 8、依法接受中央银行与银监会的监督和管理。
(2020年真题)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有( )。
【答案】:C、D、E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商业银行总是愿意将信贷资金运用到收益率最高的中长期贷款或证券投资上,但这会使资产失去流动性,严重的会导致支付危机;反之,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把信贷资金用于收益率为零的现金或收益很低的短期投资上,盈利水平就很低。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与安全性也呈负相关关系。一般而言,风险越高的资产业务,盈利就越大,而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就越低;反之亦然。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 (1) 盈利性。作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之一是指追求盈利最大化,这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目的。(2) 流动性。遵循流动性原则是由银行这种特殊金融企业的性质所决定的。(3) 安全性。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金的安全。商业银行经营的三个原则既是相互统一的,又有一定的矛盾。如果没有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也就不能最后实现;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安全性也越高。但流动性、安全性与盈利性存在一定的矛盾。一般而言,流动性强,安全性高的资产其盈利性则较低,而盈利性较强的资产,则流动性较弱,风险较大,安全性较差。由于三个原则之间的矛盾,使商业银行在经营中必须统筹考虑三者关系,综合权衡利弊,不能偏废其一。一般应在保持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盈利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基本原则是以_________为基本前提,通过_________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
【答案】:B资产负债管理体现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最基本原则,即以安全性、流动性为基本前提,通过盈利性实现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试述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一、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一般是指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商业银行是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特殊企业,主要通过其资产和负债的经营赚取利润,与其他企业的投资者一样,在经营过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问题,只是由于银行的性质及其经营特点才使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尖锐。这“三性”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目标,这“三性”目标是由其经营的特别商品——货币商品的特殊要求以及商业银行在社会经济运动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二、具体来说: 1、安全性原则。 它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在一定的安全前提下进行,经得起重大风险和丧失,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银行业涉及公众利益,与社会的稳定、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密切的关系。法律规定了许多措施来保证银行经营过程中的安全性,有关存款准备金、备用金、资本充足比例、流动资金比例、分业经营、限制银行进入证券业和信托业以及房地产业务等的法律规定,都是为了确保银行经营的安全,保护存款人的利益,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安全性是银行营运的前提,没有安全为保障,一切经营活动都是途劳的。 安全性原则的意义就是要求商业银行在其业务活动中确保其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的生存发展条件免遭损失,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坚持安全性原则有利于银行减少资产和资本损失,增强预期收益的可靠性。也利于银行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2、流动性原则。 它是指商业银行的资金要保持较高程度的经常流动的状态。它要求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需要,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因为法律规定商业银行对存款人要保证支付,无论存款人到期支取,还是提前支取,商业银行都要保证支付。如果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存款人取款时,就会引发大规模的公众挤兑。相反,商业银行贷款一般都是要等到合同到期时才能收回,商业银行在借款人没有违约的情况下,不能提前收回贷款。一方面,商业银行要保证支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不能提前收回贷款,而商业银行库存的现金是有限的。所以,为了保证商业银行的支付能力,商业银行必须保证资产的适度流动性。而其意义就是坚持流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实现其业务功能的基本前提,同时有利于实现银行安全性与盈利性的平衡。 3、盈利性原则。 它是指在整个经营管理过程中,实现利润的最大化目标,这是银行经营的最终目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必须坚持盈利原则。从微观意义上讲,它利于充实银行资本、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并且有利于银行提高竞争力。再从宏观意义上讲,它促使工商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 综上所述,安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流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最终目标。
商业银行经营的一般原则是什么?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般原则是指安全性原则、流动性原则和盈利性原则。一 安全性原则指银行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保持足够的清偿力,经得起重大风险和损失、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存,使客户对银行保持坚定的信任。要求商业银行必须:①合理安排资产规模和结构,注重资产质量;②提高自有资本在全部负债中的比重;③必须遵纪守法,合法经营。二 流动性原则指商业银行保持随时可以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的能力,以便随时应付客户提存及银行支付的需要。要保持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就要一方面实行资产变现,另一方面通过负债的途径或以增资的方式取得资金,或以吸收存款或借款方式筹得资金。三 盈利性原则指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者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追求利润最大化。该原则是商业银行经营活动的最终目标。要求商业银行:①尽量减少现金资产,扩大盈利资产比重;②以尽可能低的成本,取得更多的资金;③减少贷款和投资损失;④加强内部经济核算,提高银行职工劳动收入,节约管理费用开支;⑤严格操作规程,完善监管机制,减少事故和差错,防止内部人员因违法犯罪活动而造成银行的重大损失。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既统一,又矛盾。安全性与流动性正相关,但却与盈利性负相关。因此银行必须从现实出发,在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寻求最佳统一和均衡。
试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如何理解三者的相互关系?
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简称“三性原则”。1、盈利性指商业银行要通过吸收存款,合理调度头寸,加强核算,降低成本,减少损失,提高效率,获取较多的利润。盈利性基本原则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有利于充实银行资本。银行盈利增加可用于补充资本的资金就越多,银行的实力则愈强。有利于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盈利水平提高,资本得到充实,银行经营的规模得以扩大,银行获利的机会进一步增加。2、安全性指商业银行要对客户进行资信评价,严格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遵守国家法令等,以避免自己的资产遭受风险损失。在资金营运过程中,由于种种可确定和不可确定的原因,存在着多种风险,如果出现了存款不能按期还本付息,贷款不能如期收回本息,必然影响银行的信誉甚至危及银行的安全。因此,必须坚持安全性原则,力求避免或减少各种风险造成的损害。3、流动性指商业银行能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的能力。商业银行要保持流动性,必须使库存现金和短期内可变现的资产能够满足客户提现的需要。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既有相互统一的一面,又有相互矛盾的一面:1、统一面: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经营的前提条件,是商业银行资产安全性的重要保证。安全性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重要原则,离开安全性,商业银行的盈利性也就无从谈起。盈利性原则是商业银行最终目标,保持盈利是维持商业银行流动性和保证银行安全性的重要基础。2、矛盾面:①流动性目标要求降低盈利性资产的运用率,即流动性和效益性存在矛盾;②资金的效益性要求选择有较高收益的资产,而资金的安全性却要求选择有较低收益的资产即效益性和安全性存在矛盾。安全性和流动性成正比。扩展资料:商业银行经营盈利性原则的意义①有利于充实银行资本。银行盈利增加可用于补充资本的资金就越多,银行的实力则愈强。②有利于扩大银行的经营规模。盈利水平提高,资本得到充实,银行经营的规模得以扩大,银行获利的机会进一步增加。③有利于提高银行的信誉,增强客户对银行的信任程度,易于吸揽资金,降低挤兑风险。④有利于提高竞争实力。盈利增多,银行能以丰富的待遇聘用优秀的专业人材,并可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增强竞争力量。商业银行坚持盈利性原则,不仅对银行自身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如促使借款企业努力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在兼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措施的实施下,促进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性原则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业银行经营盈利性原则
关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说法,正确的有( )。
【答案】:C、D、E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与流动性呈负相关关系。为了获得更多的盈利,商业银行总是愿意将信贷资金运用到收益率最高的中长期贷款或证券投资上,但这会使资产失去流动性,严重的会导致支付危机;反之,为了保持资产的流动性,把信贷资金用于收益率为零的现金或收益很低的短期投资上,盈利水平就很低。商业银行的资产盈利性与安全性也呈负相关关系。一般而言,风险越高的资产业务,盈利就越大,而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就越低;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