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

美国金融分析师的收入情况介绍

  美国金融分析师的收入怎么样。金融分析师(CFA)是证券投资与管理界的一种职业资格称号,在投资金融界被誉为“金领阶层”,在西方一直被视做进军华尔街的“入场券”。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家的许多投资管理机构甚至已经把CFA资格作为对其雇员入职的基本要求。   1.职业要求:   (1)学历:   金融分析师要求学士学位或研究生学历。 大多数公司在相关领域要求学士学位,如金融,商业,会计学,统计学或经济学。 对统计,经济和商业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建议要有会计政策和程序,公司预算,财务分析方法方面的知识。通常在金融方面要求要有工商管理硕士或硕士学位。 掌握高级课程或期权的定价,债券估值和风险管理知识是重要的。   (2)学科知识:   (A)经济和会计---经济和会计原则和实例、金融市场、银行和金融数据分析和报告知识。   (B)英文语言----英语语言的结构和内容知识,包括字的意义和拼写,写作规则和语法知识。   (C)数学---算术,代数,几何,微积分,统计及其运用知识。   (D)计算机和电子学----电路板,处理器,芯片,电子设备,以及电脑硬件和软件等知识,包括应用程序和编程知识。   (E)法律与政府---法学,法律法规,法庭程序,判例,政府法规,行政命令,代理规则,和国内政治进程知识。   (F)行政和管理---复杂的商务和管理原则知识,涉及战略规划,资源分配,人力资源模型,领导技巧,生产方法,以及人与资源的协调。   (G)客户和人服务---给客户和个人提供服务的原则和流程知识。这包括评估客户的需求,符合质量标准的服务,和客户满意度评价。   (3)技巧:   (A)逻辑思维能力---运用逻辑和推理的方法来找出各种替代方案的优缺点。   (B)阅读理解---工作有关的书面文件的句子和段落。   (C)写作---写作的方式适当与客户沟通。   (D)口语---人谈话来传达有效的信息。   (E)积极倾听---于其他人所说的内容给予充分重视,花时间了解被提出的要点,问适当   的问题,而不是在不适当的时间中断。   (F)复杂问题求解--识别复杂的问题,审查有关信息,开发和评估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   (G)判断和决策 - 考虑到潜在行动的相对成本和效益选择最恰当的。   (H)数学 - 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   (I)主动学习--了解新信息对于当前问题的解决和和今后问题的决策的影响。   (J)监控--监控/评估自己、其他个人或组织作出改善或采取正确措施。   (4)职业资格证书:   资格证书变得越来越普遍。金融分析师可以获得由注册金融分析师协会主办的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的称号。要获得这个称号,申请者需要学士学位,四年相关工作经验,并且必须通过三个考试。当申请人获得所需的工作经验时可参加考试。一般需要几百小时的自学时间才能通过考试。对于那些在具体领域(如风险管理)工作的金融分析师来说,还需要一些其他证书。   2. 工作性质:   金融分析师是为企业和个人作出投资决定提供指导。金融分析师评估股票,债券,商品和其他投资类型的性能,也称为证券分析师和投资分析师,他们为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养老基金、证券公司、商业媒体和其他业务工作做出投资决定或建议。金融分析师研究公司的财务报告单和分析商品价格、销售、成本、费用和税率,通过推断其未来盈利来确定一个公司的价值。他们经常与公司的官员见面,获得对公司的前景和管理的更好的洞察力。   3.晋升空间:   金融分析师通过变换到负责更大或更重要的产品的职位,他们可能成为投资组合经理或基金经理,指导他们的公司或基金的投资组合。   4.职位数量统计:   金融分析师在2008年在全美有250600职位。许多金融分析师工作在纽约市或其他主要金融中心的大型金融机构。大约47%的金融分析师工作在金融和保险行业,包括证券和商品经纪人,银行和信贷机构,保险公司。其他人员工作在整个私营行业和政府。   5.就业前景:   由于投资水平的提高,金融分析师整体就业预计在2008—2018年的10年间将增长20%,增长速度远快于所有职业的平均水平。这种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所管理的资产总量的增长和投资的复杂性和全球多样化的增加。随着互惠基金和对冲基金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投资在这些基金的总量的增加,企业将需要更多的金融分析师去研究和推荐投资。随着国际投资增加,企业将需要更多的分析师覆盖在投资期权的全球范围内。   6.收入:   2008年金融分析师的中等年薪是$73,150,不包括奖金,这个工资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的两倍。中等收入的50%人员年薪约在$54,930和 $99,100之间。最低收入的10%的人员低于$43,440,最高收入的10%的人员高于$141,070。年度绩效奖金是相当普遍,可能是其总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问一些美国金融危机的问题

先来回顾短短1年多内的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消息: HSBC罕见地发布预警-new century finance倒闭-Bear Stearn告破被廉价收购- IndyMac等10多家银行破产倒闭-房利美,房地美告破,美政府弃资300亿美元拯救-150年历史的雷曼破产-美林被BOA收购-AIG告破,美政府弃资850亿拯救-高盛,摩根斯坦利转为商业银行-最大储蓄银行Wa-Mu破产-然后就是正在紧张激烈摩擦中的bailout plan。。。。没“赶上”01年的9.11,但在来到美国的第二个年头,现在确确实实感受到了一场金融和经济的9.11――美国次贷危机!感受着房市的哀鸿遍野,华尔街的分崩离析,股市的动荡不堪,全球资本市场的紊乱和投资者信心的一泄千里。。。。 作为一个非金融业的生物学生,,当看到这一堆堆震人耳目的新闻时,3个问题立刻萦绕我心头:什么是次贷危机?它为什么会发生?它的影响为什么会这么大?美国财政部的报告说现在问题的一个关键是信贷市场流动性的缺乏。然而,即使作为一个外行,了解了 这个危机的来龙去脉以后,我必须说这次美国也是全球的次贷危机,根本原因如果用一 句话来概括的话,那就是金融界的贪婪和政府对其的放纵而导致的。信贷市场流动性呆滞只是结果,不是原因。为什么这么说?弄清了那3个问题,就显而易见。 什么是次贷危机?先得了解什么是次贷。美国金融业把借款人分为两个等级: prime 和 subprime。 Prime指那些信用记录较好,收入稳定,资产有保证的借款人;subprime则指那些信用和资产保证比较差的借款人。把钱贷给这些subprime的人,就是次贷。以房贷的形式发放,就是次级房贷。显而易见,把钱借给这些subprime的人,风险很高。那么这个次贷危机是怎样发展而来的呢? 最早要从21世纪伊始开始,网络经济的泡沫后,美国为了刺激经济,大幅降息到40年来 最低水平,政策上也大力刺激消费。降息有3个直接的影响:企业借钱变容易,成本变低,扩张生产更容易;消费者借钱消费更容易成本变低,贷款消费因此更昌盛(特别在美国这样有着借贷消费的民族性的国家);消费者储蓄的动机降低,更多资金流向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到处开发项目,而居民也都开始积极买房,房地产业逐渐一遍火热,而房地产的火热,很容易就拉动其它行业比如建材,零售业的上升,进一步刺激消费。因为居民的买房需求被拉动和推动,需求大于供应,房价不断上涨( 回想当时miami, palm等地的房价)。而房价的上涨进一步刺激了居民和投机商买房。 设想一下,在当时买一幢房,假设50万,首付20%=10万,剩下从银行贷款,分5年付 清,每年本金加利息9万,那么5年为房子总共付55万。而当时房价涨势喜人,5年后房 子涨价到70万,买了房子,不仅白拿了房子,还尽赚了15万!因此,大批居民涌向银行 贷款买房,投机商更是不会错过这样的计划,大力加入炒房,使得房价进一步升高。房 市的火热程度可想而知。开始阶段,银行和房贷机构贷款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要拿到 房贷需要良好的信用和资产纪录。然而,这样的贷款者有限,这部分市场逐渐达到饱和 。银行和房贷机构如果就此打住,那么就不会有今天的局面。然而,面对房贷的高利润 回报(比如例子中40万5年贷款产生5万的利润,达到12.5%的回报率。实际的可能更高 ),金融界的贪婪,使得他们根本不想就此罢休,而把手伸向了那些信用和资产保证差 的客户,也就是subprime市场。这些人大都没有固定收入,信用记录差,通常很难拿到 房贷。为了赚取高额利润,银行和房贷机构开始放松贷款限制,向这些人提供房贷。当 时甚至出现了无本买房(不需要多少document,甚至无需首付)。而且,银行和房贷机构当然知道这样风险很高,因此给这些人的贷款,利率很高,比prime lender要高很多,以此求得高回报。这些贷款,往往首付低,第一年利率也不高,但采用浮动利率,从第二年或晚些开始,利息会增高很快,借款人还贷压力抖增。然而,如果房价在上涨的话,借款买房的人还是赚的或至少没有损失。因为,虽然如此,那些subprime lenders 还是很乐意借这种高利贷买房,更何况美国人本来就是一个借钱消费的民族!因此,在 银行和房贷机构的贪婪推动下,次级房贷市场在美国蓬勃发展起来。房贷虽然利润高,但一个问题是流动性差,因为房贷往往要10甚至20年才到期。同时次贷的固有风险高。 美国金融业这么发达,精明的银行和房贷机构如此想出了将房贷抵押证券化,以房贷 抵押贷款为资产,发行证券。这样证券被购买后,原来10年,20年的房贷立刻就可以兑 现,流动性大大增强,同时风险也分散给了那些买证券的投资者。前面提到的房利美,房地美就是两家典型的这样的房贷公司。他们从银行把这些房屋抵押贷款买过来,然后转换为证券卖出去,赚取利润差,同时利用得到钱自己也直接发放房贷,再证券化出售。这两家公司垄断美国房贷市场的70%,所以你可以看出那是多少资产,导致后来一旦破产,美国政府要拿出300亿美金来缓救。也有些银行不把房贷卖给房利美房地美这样的公司证券化,而是自己干。典型代表就是Wa-Mu, 导致后来这家最大的储蓄银行因此破产。 可以看到证券化的好处很明显,但一个问题是,证券要获得投资者的青睐,需要好的信用评级。这些次级贷固有的风险明显很高,难以获得高的信用评级。怎么办?这个时候 ,投行就进来发挥了。证券承销是投行的传统业务和强项。这帮精明的人把次级房贷进行分类和整合,挑出里面风险低和高,把低捆绑在一起,成为信用高的高级贷;然后将他们的hedge risk理论运用过来,把少量风险低的次贷跟更多高风险的次贷整合到一起,说可以对冲风险,整体上打包后的产品风险就较低,因为原来高风险的次贷现在也变成非高风险了。那些信用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和穆迪)也真给这些产品评了不错的信用评级。普通投资者,很难评级一个金融产品的信用程度,所以很相信标准普尔和穆迪这样公司的评级。银行,房贷机构生产的次级房贷,加上投行的精心加工后,在获得了不错的信用评级后,就这样浩浩荡荡金碧辉煌地涌向了金融市场。在当时房市好,房价上 涨,房贷借款者违约率低的情况下,这些证券收益率很高,因为迅速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和吹捧。美国的养老保险基金,social security基金,保险公司,投行,众多mutualfund, hedge fund以及众多国家的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纷纷大量购买这些房贷证券。(比如中国1.8万亿外汇储备的1/5就买了这些证券!建行,工行,中行等一共也买了尽10个亿的这些证券!导致美国的这次危机对中国造成巨大无比的损失!!!再比如 Bear Stearn, 他当时的CEO Jimmy不顾风险,大量购买了这些证券,导致后面旗下两只基金破产,Bear Stearn被迫廉价被jp morgan收购)。到此,你大概可以看出,为什么次贷危机的影响会这么广泛。因为太多的机构和投资这购买了好的时候回报高当风险极高的 证券资产,一旦出问题,所有这些机构从生产商(银行,房贷公司)到加工商和销售商(投行)到投资购买者(社保资金,公共基金,对冲基金,投行,银行)都要受牵累,导致现在哀鸿遍野。 所以,贪婪的金融界把手伸向了风险高的subprime市场,然后又精明地将这些风险证券化,并轻松地混过了唯一的监管(信用评级公司),然后将这些风险大量注入金融和资本市场,并颇得同样贪婪的投资者的青睐,使得这一只占美国经济总量不到1%的房贷却把整个美国信贷和资本市场以及国际市场错综复杂地牵连起来,动一发而殃及整个网络。更不用说因信贷和资本市场问题而带来的实体经济等下游问题. 然而,他们觉得这样还是没有把这个次级房贷充分利用,保险公司也要进来捞一把。因为这些证券的固有高风险,保险公司向购买这些证券的投资提供担保,前提是你得付相当高的premium。(比如,AIG,就承担了总价约4000多亿的这类证券的担保,使得当它自身的信用评级骤然被降低时,它需要立刻拿出近1000亿美元来做collateral,而陷于破产边缘而受助于美国政府850亿美元的天价救助。)一直说美国的金融业发达,derivative 发达,真不是吹的,对一个房贷,能这么开发利用得淋漓尽致,必须得佩服一下。 无论房贷和其证券的高回报,都是建立在房市的稳定和上涨基础上。当2004年,美国政府开始大幅加息,收紧货币后,房市的泡沫开始浮出水面而逐渐捅破。利率上升后,借贷买房的成本大大升高,借贷买房的需求开始减少。而那些收入本来不具备买房实力但又已经以浮动利率借贷买了房的subprime lenders,也发现月供陡增,自己根本无力偿还。违约率迅速上升,foreclosure因此也急速上升。需求的下降和foreclosure的增加,导致房价开始下降。房价下降后,很多借贷买房的人发现,自己现在房子的价值比贷款的本金加利息要低,已经资不抵债,因为很多人开始疯狂想把房子甩手,卖房子的大量增多而买房子的大量减少,使得房价进一步垂直下降,还贷违约率不断上升。借款人都不还债了,银行和房贷机构资金链就周转不灵了,更不用说获得利润。以房贷抵押做资产的证券也因此失去了价值。原来的高利润资产,现在全成了不良资产正因为原来高 利润时贪婪地疯狂扩张这些资产,使得这些资产在这些公司中占到了很高的比重,所以一旦这些资产出现问题,整个公司基本就完了。典型代表如雷曼(其所借债筹资资金是其本身资产的30倍!而很大部分是次贷。所以在这场危机中不破产才怪)。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中,你可以看出这个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看出它为什么又会影响这么大!而就其原因,抛开技术的角度,本质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金融界的贪婪,将钱过度贷给不该贷的高风险subprime lenders,又将一房贷产品的利润榨取利用到了极致,使得它广泛牵涉到了美国国内外信贷和资本市场各个环节。当然美国很多购房者本身的贪婪也是一个原因,很多人没有实力买房,却贪婪地超前消费。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政府和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管,对这种贪婪和冒险行为任期放纵。唯一的关卡-信用评级-也已经跟华尔街混为一体。天下没有只涨的房价和股价,次贷的风险显而易见,金融从业者本身也很了解这个风险,然而却很少有人真正去规避这个风险。为什么呢? 因为金融企业和个人高利润的贪婪追求,往往使得他们很敢于冒险。金融行业的运作模式,则使得他们往往不会考虑长远效应,只管尽可能地抓住眼前的机会,赚取尽可能多的capital,从而获得高额的季度和年度bonus. 所以明知房价有下降的一天,但当房价好的时候,他们还是不顾后面的风险,先抓取眼前的机会赚一笔,即使它是短暂的。所 像bear stearn, 雷曼这种,1年多前在问题爆发之前,收益还好得出奇!华尔街的根本运作模式,是筹集别人的钱来投资,面对高风险但高回报的项目,赚了他们可以获得高额bonus,亏了也反正陪的是投资人(shareholder)的钱,他们自己已经赚得钵满盆 溢。所以,他们很敢于冒险,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后果。只有政府加以限制,才可控制他们的这些过度冒险行为。但美国政府一直标榜和倡导自由资本经济,对华尔街 和整个金融市场缺乏监管,现在终于尝到了苦头,开始用类似于社会主义的方式来解救这样一场危机,确实也让人觉得有点可笑。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地出现金融和经济危机,缺乏对这种行业性短期风险投机行为的监管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了解了这个次贷危机的来龙去脉和原因,他之所以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就显而易见了,可以进一步预测它的后期影响,评价paulson的bail out是否应该和可行,思考这样一场危机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启示(中国现在很多现象其实跟美国这次次贷危机发生过程很像)。

扩大内需,保增长什么意思?美国金融危机是从什么时候到现在?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

您好,内需是国民收入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凯恩斯公式:Y=C+I+G+NX,他认为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之一就是消费加投资加政府购买加净出口,因此消费、投资、净出口也叫“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因此扩大内需就是鼓励本国居民多消费,以此带动国内厂商的生产,从而促进本国经济。美国经济危机实际发生时间为2007年,但是我国官方数据说是2008年,目的在于抑制国内失业恐慌和经济恐慌,而美国的次贷危机是典型的货币扩张导致的通货膨胀,因为美国鼓励内需的政策导向致使美国个人贷款非常发达,因此银行为了加强自己的信贷业务,更是扩大贷款,加上美联储一直保持低利率政策,所以美国出现了空前的房地产泡沫,因此在泡沫破裂时,诱发了大面积的流动性泛滥,因此导致通货膨胀。

友邦保险为什么会倒闭?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吗?如何影响它的?

友邦保险为什么会倒闭?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吗?如何影响它的?这是经济效力的作用,毕竟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深远,现在已经深入到每个角落。对于为什么?保险属于金融行业之一,保险公司的灵魂就是投资,当然把钱贷出去是投资渠道之一,而且这样的回报率还是蛮高的,都是依当地央行公布的利率进行计算的。现在国内同样可以凭保单质押贷款的功能,就是如此,贷出去的钱到期不能按时收回来,因此,保险公司资金链出现了问题。如果说没有及时的资金补上空洞,保险公司只能选择申请破产保护。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第一阶段

2008年9月14日後的一周。大型金融机构的危机参见:美国国际集团9月14日星期日,雷曼兄弟在美国联准会拒绝提供资金支持援助後提出破产申请,而在同一天美林证券宣布被美国银行收购。这两件事标志著接下来这一星期2008年9月全球股市大崩盘的序幕,在9月15日(星期一)和9月17日(星期三)全球股市发生市值暴跌的情形。在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因持有许多信用已经违约的到期合约而被调低其信用评级,该保险集团自身也陷入了一场清偿危机(liquidity crisis)。 在美国国际集团(AIG)证实其已经无法找到愿意给它提供贷款、拯救它避免破产的出借人的情况下,联储局应AIG要求,向AIG提供高达850亿美元的同业信贷融资便利服务(credit facility),条件是获取AIG79.9%的权益性资本(equity interest),并有权对之前已经发行的普通股、优先股暂停派发红利或股息。货币市场基金保险及禁止放空9月16日,金融市场上一家大型的共同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因为披露其持有雷曼兄弟公司(Lehman)的债券,其股价下跌至1美元以下,这导致投资者赎回他们的基金需求大幅扩散,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截至9月18日早晨,总市值为4兆美元的市场上,机构投资者要求“卖出”(sell orders)的交易订单市值高达5千亿美元,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注入市场的流动性资金仅有1050亿美元,此刻立即使市场崩解。 在9月19日,美国财政部提供暂时性的保险(akin toFDICinsurance of bank accounts)向货币市场挹注资金。 到本周末,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inancial Services Authority)、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暂停了对本国的金融类股票短线卖空(short selling)交易; 其他国家的金融主管单位也采取了类似的因应措施。市场信心也在财政部和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的努力及公关宣传下得到了一定的恢复。美国救市方案主条目:2008年经济稳定紧急法案2008年9月19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公布了一项法案计划,以改善次级房屋信贷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困境。他提出了一项问题资产解决方案(之後整合在2008年经济稳定紧急法案中),将允许美国政府从金融机构购买有问题的流动资产(又称不良资产)。 这项法案对美国金融安全保障方面的重要性而言,是相当难以确定的。 在美国财政部长、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主席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三者之间的协商会议当中,美国国会主席和美国总统提议出计画,以进一步全面的解决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所产生的问题。在周末前财政部长和总统乔治·布希宣布救市方案,内容包括政府拨出七千亿美元来购买非流动的不动产担保证券,目的是增加次级贷款市场的流动性和减少拥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可能会面对的亏损。此计划的草案获股市投资者的积极反应,挹注资金计划的具体细节有待众议院落实。

美国金融危机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和对次贷危机的估计不足终酿苦果。 事实上,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但接踵而来的是:总资产高达1.5万亿美元的世界两大顶级投行雷曼兄弟和美林相继爆出问题,前者被迫申请破产保护,后者被美国银行收购;总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的全球最大保险商美国国际集团(AIG)也难以为继;美国政府在选择接管AIG以稳定市场的同时却对其他金融机构“爱莫能助”。 如果说上述种种现象只是矛盾的集中爆发,那么问题的根源则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1970年,美国又设立了房地美,规模与房利美相当。“两房”虽是私人持股的企业,但却享有政府隐性担保的特权,因而其发行的债券与美国国债有同样的评级。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在货币政策宽松、资产证券化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两房”的隐性担保规模迅速膨胀,其直接持有和担保的按揭贷款和以按揭贷款作抵押的证券由1990年的7400亿美元爆炸式地增长到2007年底的4.9万亿美元。在迅速发展业务的过程中,“两房”忽视了资产质量,这就成为次贷危机爆发的“温床”。 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在这个过程中,最初一元钱的贷款可以被放大为几元、甚至十几元的金融衍生产品,从而加长了金融交易的链条,最终以至于没有人再去关心这些金融产品真正的基础价值,这就进一步助长了短期投机行为的发生。但投机只是表象,贪婪才是本质。以雷曼兄弟为例,它的研究能力与金融创新能力堪称世界一流,没有人比他们更懂风险的含义,然而自身却最终难逃轰然崩塌的厄运,其原因就在于雷曼兄弟管理层和员工持有公司大约1/3的股票,并且只知道疯狂地去投机赚钱,而较少地考虑其他股东的利益。 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为了应对2000年前后的网络泡沫破灭,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下调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从6.5%降至1%的历史最低水平,而且在1%的水平停留了一年之久。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 所幸的是,由于我国参与全球化的步伐较为谨慎,因此较大程度地避免了美国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但不幸的是,我国也同样也存在若干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病因”,这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 首先,虽然我国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鉴于我国特殊国情,我们也许无法解决政府对大型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问题,但一定要继续加强国有金融机构运作的透明化程度,切实防止金融机构的过激行为,如过度放宽信贷标准和涉水国际投机活动等。 第二,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能够发挥活跃交易、转移风险的功能,也能凭借杠杆效应掀起金融波澜。因此,金融衍生品一定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切莫使其沦为投机客兴风作浪的工具。 第三,货币政策要兼顾资产价格波动。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央行往往为了稳定预期而表示坚决执行某项政策,如反通胀等,但是货币政策的“偏执”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股市和房市价格的剧烈波动。上世纪末的日本经济危机、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当下的美国金融危机,都是资产价格泡沫急剧破裂惹的祸。因此,货币政策应兼顾资产价格波动,政府更要多管齐下消除不稳定产生的制度根源。[编辑本段]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众所周知,最近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从华尔街到全世界,从金融界到实体经济,各国政府都在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么从这一次危机中我们能够看到什么?我国经济和中国的企业受到了什么影响?对我们而言,中国企业到底是机遇大还是挑战大? 10月14日,一大把网站特别策划《观天下》活动第一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以上问题与业内专家进行了探讨。 首先,对这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侯玉成表示,美国本次金融动荡最终转化成危机,是由价格泡沫所引起,价格泡沫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美国将问题转移到金融衍生品是在混淆概念,其根本问题就是房地产泡沫过渡膨胀,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近年,美国的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导致经济发展较快,但其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是以价格不断上涨来支撑它整体总的经济发展局面。正是因为这一点细微差别,导致一旦某个领域出现问题,就会使整个价格体系崩盘。 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施慧洪博士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还在于美国的金融机制,即信用衍生产品,普通的债券本金和利益都是可以预期的,衍生化后,本金变化了,利率也变化了。如利率可以与汇率挂钩,利率可以跟很多因素挂钩,这样就使风险更加扩大化。尤其是期货,利率一高,亏损的数字就成了天文数字,这使整个经济分为两极,一方是巨大的盈利,一方是巨大的亏损,经济体系就无法平衡。 面对这种局面,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尽力挽回金融危机局面,但究竟有多大效果?侯玉成表示,包括现在欧洲、美国所有的注资,包括成立各类基金的目的主要是让市场稳定,整体在根上并没有做实质性的动作,目的就是各国央行联合起来,给市场信心,先让金融系统稳定,让实体经济正常运营。 谈到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目前的影响,侯玉成认为,其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 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 侯玉成认为,在目前经济局面下,可以在稳定或者尽可能减少出口影响基础上加强对内需的关注,从近期召开的党代会可以发现,内需的启动,或者内需的制造,可能会成为下一阶段我国大的经济政策方向。而对于农业甚至与农相关的整体领域,可能是我国未来加强内需发展的一个点。下一步我国很可能在科学、技术行业给予适当扶持和推动,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试图从这个领域制造出新的消费热点。 对于什么样的行业在这次危机中能够很好的发展,企业如何在这次危机中全身而退?各位专家对中小企业提出建议: 侯玉成:中小企业对未来发展的思路要有大的改变和提高。今年乃至未来,靠过去单纯的密集性、低成本生产模式会逐步遇到发展瓶颈,这需要未来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有两个方面必须要准备,第一方面,首先中小企业技术需要进行提高和准备。第二方面,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以出口型为主的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一些经济和金融领域熟悉的人才,做一个必要的配备。 连杰:谈到中小企业发展有一点要提出,就是中国金融环境。在中国金融环境整体落后于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下,金融行业是有机会的,金融行业将来也会产生很多种小企业,有可能也会生活的很好。投资公司选企业,在实务中考虑几个因素,第一是行业空间,即使排名第一,但行业中只有一百万的生长空间,是不考虑的;第二是行业壁垒,这是限制竞争的因素,设计壁垒让后者无法追赶,甚至不能轻易进入这个领域竞争,这就很有价值了。 对于中小企业转型的问题,施慧洪认为一方面可以依靠自身力量,第二方面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而侯玉成认为,中小企业一定要从自身发展着手,不能把发展希望完全寄托在国家身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国际,企业优胜劣汰是正常现象。 最后,三位专家谈到我国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何时突围时,表示:目前局面下,中小企业要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包括非洲市场、欧洲市场,甚至亚洲市场,通过危机的锻炼,来提高与国际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国际市场的开拓能力等,不断提升自我实力,前进的步伐不能停止,机会终究会到来。[编辑本段]全球应对金融危机 近日,欧盟出台一项总额达2000亿欧元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内含扩大公共开支、减税和降息等提振实体经济的三大举措。 这只是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为应对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蔓延出台诸多刺激经济政策中的一项。11月份,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逐步显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应对目标也从之前主要针对金融市场转向拯救实体经济,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救援。 “紧锣密鼓”各国力保实体经济 11月份公布的数据表明,继日本承认其经济经过连续两个季度下滑陷入衰退后,欧元区已进入其诞生以来的首个衰退期,而美国多项经济指标的恶化程度创30年之最,也正在衰退的边缘,新兴市场经济增长放慢已成事实。 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亚太地区,最近一个月里,为应对金融危机,全球一系列刺激经济措施相继出台。这些救市措施是继拯救虚拟经济后,各国针对实体经济采取的又一轮的救助措施。 10月30日,日本政府公布一揽子总额26.9万亿日元(约合273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以防全球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造成进一步负面冲击;11月25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投入8000亿美元,用于解冻消费信贷市场、住房抵押信贷以及小企业信贷市场…… “从11月份全球的救助措施看,当前各国对危机的救治已从注入流动性、改善金融机构偿付能力等阶段,进入到刺激经济的第三个阶段。”中金公司金融专家黄海洲认为,第三阶段的救治措施,都是从鼓励投资消费、拉动就业等刺激经济的层面出发,以防止实体经济崩盘。 “在危机爆发之初各国针对金融市场采取的救助措施只能‘救急"和‘治标",但不能‘治本"。”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孙杰说,“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难以估计,各国经济增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各国政府出台更具体的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措施可以说是应时之举。” 应对危机中国调控雷厉风行 国际金融危机在向全球实体经济不断蔓延的过程中,外贸依存度超过60%的中国所受影响也日益加深。统计显示,中国经济增速连续五个季度减缓,今年GDP增速也从一季度的10.6%下滑到三季度的9.9%。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近日坦承,11月份国内一些经济指标更出现了加速下滑的态势。 “为抑制经济增长过速下滑的态势,我们必须采取力度比较大、效果比较显著的措施。”张平说。 针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利影响,11月份以来中国政府雷厉风行、密集出台了大手笔的调控“重拳”,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与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赛跑的旋风行动,向外界发出了应对挑战、战胜困难、力保增长的强烈信号。 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并出台了投资规模达4万亿元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大措施;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决定出台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四项实施措施;11月1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了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的6项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帮助轻纺企业克服困难,渡过难关;一周之后,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大幅度降息,调整幅度创11年之最;11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 各界人士表示,如此大手笔、高效率的举措,既是对中国面临的国际和国内经济挑战所作出的回应,也是加强国际合作、确保世界经济增长的具体行动。 国际社会也给予了积极评价。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中国约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促进计划“非同凡响”,不仅对中国经济,对东亚经济和世界经济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加强合作全球共度时艰 各国领导者意识到,全球性的危机需要全球共同应对。在各大经济体相继出台措施刺激经济、稳定市场的同时,全球加强了合作,共同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已逐渐成为各国共识,一系列为应对危机,寻求对话和合作的会议相继召开: 11月8日,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2008年年会在巴西圣保罗开幕;11月15日,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在华盛顿召开;11月22日至23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秘鲁首都利马召开。 20国集团金融峰会在宣言中再次强调了“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增长”的重要性。会议的最重要的成果就是与会各方就下一步应对金融危机行动达成了协议,20国集团领导人承诺将共同行动,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应对全球宏观经济挑战。 APEC会议针对金融危机专门发表一份联合声明,承诺密切合作,进一步采取全面、协调的行动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的经济及金融行动,力求在18个月内战胜金融危机。 “这些会议均强调,全球要加强合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专家张明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危机对经济的打击是全球性的,而救治危机也需要全球的手段。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有什么影响?

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扩展资料: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是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次贷危机的爆发瞬间就影响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一些周边国家,其范围也远远不仅仅是次贷危机方面,而是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极大得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经济,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金融危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危机(金融学术语)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美国金融危机的介绍

美国金融危机的介绍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2008年危机的本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起因就在于生产过剩,资本过剩,而消费不足。消费不足的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成果被少数富人攫取,穷人无钱可花。富人钱很多,但是消费却不会无穷无尽;而穷人需要买房买车上学看病,却苦于没有足够收入,需要借钱才能消费。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信用卡消费火爆,次贷也是一样,都是资本家借钱给穷人来刺激消费,买房。这样就可以兴从消费-借贷-消费的循环,以便资本家能够持续从穷人身上抽血。华尔街投行就是利用次贷产品,将高风险贷款的风险层层分解打包,然后将这些次贷产品转嫁给全世界其他国家。但是一旦经济出现下滑,房价下跌,穷人买下的房屋变成负资产(房价低于要还的贷款),次贷危机就爆发了。对于普通人来说,次贷危机之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政策,其实就是狂印钞票了,这样就带来通胀效应,表现在房价物价上涨,比如说我国2008年之后搞了四万亿计划,房地产上涨,逗你玩蒜你狠都出来来了。通胀就导致普通人的财产缩水,等于变相对人民二次征税。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一) 对全球范围内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 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性交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 资本市场的运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出现一轮又一轮“剪羊毛”似的财富再分配。 而在这种再分配过程中,一种比较悲惨的情况是富人对穷人的侵占, 富国对穷国的伤害。鉴于一国内部收入的再分配受制于国家主权、经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强约束,我们这里主要讨论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家间的收入再分配。此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不是由美国自身独自承担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分散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转嫁了危机所导致的损害。 这种收入再分配的机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美国通过大量输出美元获得了巨大的铸币税收益,这种收益与付出的成本间的比例随着危机的爆发和美元贬值会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或者个人通过购买美国金融产品,间接承担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全球资本管制放松,世界经济虚拟化进程加速发展,虚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收入和利润国际间不平衡再分配的程度。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请问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分析摘 要: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使中国金融环境受损、外汇储备面临缩水风险、投资出口下降、消费降低等,但是危机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有利于储备资源、开展跨国并购、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吸引外资、压缩泡沫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等。所以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来说其实是“危”中有“机”,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从容应对,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经济;机遇;挑战  美国金融危机,一个现在再热门不过的话题。随着次贷危机、花旗集团董事长辞职、雷曼兄弟破产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美国的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仍在发展演化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投资信心受挫,消费支出萎缩,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最关心的是中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一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往往具有双面性。所以我们也从两个方面来看下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一、美国金融危机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直接的、显性的影响。  第一,对我国金融的影响。首先,持有美国投资银行的股份或债券的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股票债券大幅缩水。目前来看,中国银行是拥有美国按揭信贷证券化产品数量最大的国内银行,故其所受的损失应该是最大的。但由于中国的资本管制及中国银行较为单一的盈利模式使金融危机对其影响不深。其次,金融危机会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放缓。主要是由于国外各商业银行缩紧银根所导致。再次,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中国股市的一蹶不振,几乎套牢了所有的股民,投资者信心受损,影响了整个金融业的经营环境。  第二,中国的出口型企业,特别是东南沿海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风险。今年不少沿海中小企业纷纷裁减员工,破产倒闭。虽然这与中国近几年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其融资困难、人民币的升值引起的出口成本上升等原因分不开。但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海外需求下降导致企业生产过剩,产品无法销售,这一原因任然是沿海企业倒闭破产的直接原因。  第三,中国的外汇储备面临严重缩水的威胁。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末中国持有美国国债达5850亿美元,一举超过日本成为美国第一大债权人。美国的国债市场是一个类似寡头垄断的格局,国债被几家官方机构所持有,稍有动作便会引发汇率的剧烈变动。所以我国作为强势美元的重要支撑者,一旦抛售美元,必将影响汇市,美元的贬值将使得中国通过贸易顺差积攒起来的财富迅速缩水。但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前提下,美元的走弱又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外汇结构的特点导致了我们即使是在危机的时刻,也不能随意抛售美元,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外汇资产缩水。  (二)间接的、隐性的影响。这主要是通过经济传导来造成的影响。  1、通过投资来影响经济。 从国内投资看,金融危机带来的主要是不利影响。  一是导致投资热情下降,信心不足。危机之下使人们对经济增长信心普遍下滑。由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大,及投资收益预期不佳,短期人们会适当控制投资规模。二是利用外资的能力减弱。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演进,国外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回笼资金,以套现应对危机。外资的纷纷撤离必然导致我国可利用的外资大幅减少。三是预期投资成本的上升,随着各国的救市措施的实行和危机的缓解必然导致资源和初级产片价格的迅速反弹,使得投资成本上升。美国为了解决自身存在巨大的债务问题,必然通过降息、发行货币等手段减轻压力,结果很可能就会导致美元贬值和资源价格重新上升。在成本增加的情况下,必然也会抑制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使得实际投资增幅也难以大幅回升。  从国外投资来看,由于金融危机,投资者为规避风险,使得各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都有不同程度的放缓。  2、对中国出口的影响。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其“消费过剩”矛盾凸显。短期内必定大幅度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随着危机的蔓延,其他国家也会采取类似的措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年贸易顺差的的出口国而言,必然面临着 “生产过剩”的困境。生产商担心存货过多,就会缩减生产,反过来又进一步缩减消费需求。  危机爆发后,美国不断注资救市,有关报道, 2009年美国国债的发行额度可能会达到近乎天量的1.8万亿美元。而新上任的总统奥巴马对减税计划、医保改革等措施的承诺,必然使得下届美国ZF的财政压力加大。因此,从长期来看,美元贬值的风险还是很大的。美元贬值必然导致人民币汇率下降,从而使出口成本增加。  所以需求的缩减和成本的上升的双重压力将极大削弱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量和出口利润的增长。  3、对中国消费的影响。一是消费者实际购买力下降。今年上半年我国大批中小企业倒闭,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外资企业和部分国内企业纷纷裁员,数百万职工面临失业的风险,所以消费者必然需要勒紧腰带,全面缩减消费支出。同时中国股市一蹶不振,股民几乎被一网打尽,其消费开支也必定大幅缩减。二是消费者的预期收入下降。金融危机及其带来的未来经济的不确定性预期显然进一步恶化了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增长的预期。收入预期下降了,消费者必定压缩开支,减少消费。  下面,我们再来看下金融危机的有利影响。  ①有利于储备资源和开展跨国并购。首先,金融危机扩散到实体经济必然引起国际上初级产品的价格大幅下跌,现在国际上原油等一系列资源价格在不断下降,但随着各国的挽救措施,美元的贬值,危机有可能平息的时候就会带来国际资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大幅反弹,所以,中国目前可以充分利用目前丰富的外汇储备,在美元贬值之前,积极稳妥地抓住储备资源的有利时机,为中国工业化积累廉价资源的储备。  其次,次贷危机有助于我国企业绕过市场准入门坎和并购壁垒,以相对合理的成本扩大在美国的投资,通过收购、参股和注资等手段加快实现国际化布局。  ②有利于缓解中国的通货膨胀。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步步演进,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出现了明显的回落。如:原油在7月达到147.5美元的历史最高价,目前的油价又进一步跌破46美元大关。随着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行的态势。有利于抑制近期不断上升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从总体上缓和了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  另一方面,美国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外需萎缩,使部分出口产能转向国内市场,从而增加了国内市场的供应,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这从另一方面抑制了价格水平的上升。  因而总体来看,美国金融危机对缓解中国通胀压力是有一定好处的。  ③有利于吸引国际资本。目前中央提出的新农村改革,这一改革将使得中国农村提供巨大的建设和消费市场,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保障了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遭受金融海啸大背景下继续保持持续、稳健、健康地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金融海啸的传导导致西欧日本等一系列国家汇率动荡下跌,资本外逃,而我国人民币依然坚挺,汇率稳定,并保持对美元小幅升值态势。  这一切都有利于我国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从长远来看来,国际资本的去处就只剩下中国了。  ④有利于挤掉中国虚拟经济的泡沫。中国经济近几年来高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房地产等行业的虚拟经济的泡沫,导致的表面繁荣,美国金融危机蔓延到中国,造成中国房市走下坡路,及中中国股市的萎靡,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挤掉了中国的部分虚拟经济的泡沫。  ⑤有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繁荣的经济环境之下,很多问题会隐藏起来,不易发现,而危机之下,经济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必定凸显出来,现在正值中国经济周期的调整的阶段,危机中有利于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从而有利于采取各种防范措施,为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指导。  总的来说,由于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资本管制、货币政策稳健、ZF财政的连年盈余等因素,使得中国目前所受的影响仍然有限。但是根据国际金融理论,货币贬值对一国贸易条件的改善存在一个时滞,即所谓的J曲线效应。故金融危机通过贸易渠道传染到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一个J曲线效应。所以中国由国际贸易途径遭受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也会存在一个时滞。因此,中国现在可通过各种有利条件和因素,来调整国内政策,最大限度的改善自身环境和条件,做好防范和应对措施,从容地去面对金融危机,减少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一系列的传导性影响,  所以这次的金融风暴对我国来说,既是一次危机,也是对我国金融事业、经济发展的一次考验和机会。我们必须抓住这次机遇,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全球金融危机带给中国市场的新机遇分析  [2]5850亿美元:中国成美国第一大债权人  [3]张志波.金融危机传染与国家经济安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

美国金融危机的详细解释

  华尔街的金融大鳄过去几年狂炒垃圾贷款的衍生品,巧取豪夺之后,又恶意做空被他们做局落套的各大银行和贷款公司,给美国金融体系撕开了约63万亿之巨的口子。被金融寡头拥有并操控的美联储助纣为虐,一手以低利率,高杆杆政策为华尔街的金融劫掠提供流通保证,另一手通过安插爪牙(如高盛前总裁、现任财长保尔森和花期集团高级参事、克林顿内阁的财长鲁宾)、栽赃陷害、排除障碍(如制造前纽约州长斯匹茨的性丑闻事件,因他主张限制华尔街)等手段,挟持美国行政当局,为华尔街的抢劫活动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拨开现象看本质,这次所谓金融风暴不过就是华尔街的一盘赌局,在账面上一些赌徒赢了,另一些赌徒输了而已。美联储降低利率,为赌徒们不断输送低成本赌资。就这么还觉得不过瘾,进而允许1块钱当60块用,也就是所谓高杠杆(leverage)。一场输赢下来,不但银行借来的钱输得精光,还因为杠杆,账面上欠了60多万亿赌债。现在美国把这个60多万亿的帐单摊在了全世界面前,让全世界来替输了钱的赌徒还债。保尔森这时候又拿出个7千亿所谓“救市”方案来做引子,哄骗其他国家跟进一起拿钱出来。  一个骗局套一个更大的骗局,这就是这次所谓的金融风暴的真面目。  罢了,华尔街那黑窝里的龌龊事天天有。  良善人家的子弟避而远之,不去无端惹那个麻烦。今天可倒好,有些人却不请自到,说是要挺身救美市,不知深浅地来趟这个浑水。不仅如此,还在西方那些个插着袖子隔岸观火的各大富国面前为保尔森的7千亿幌子免费吆喝了起来,说什么美国是讲信用的,国际社应该携手救灾云云。  在西方大国那些脑满肠肥的老油子面前你算老几?见过什么市面又看得懂什么行情?实在不过是金融的乡巴佬,轮得到你出来说话吗?这个时候毫无自知自明跳将出来充阔佬,实在有些不自量力到了可笑又可嫌的地步。  中国这些年无非靠卖资源、卖环境、卖苦力、甚至卖性命换得点血汗钱而已,讲得不好听点实在是卖儿卖女、卖血卖身讨来些个可怜的活命钱,而且一大半拿不回来,以债券的形式变成永远要不回来的应收款。不为中国长期做这种冤大头找不到出路而有半点愁苦,反而自我膨胀起来,飘飘然要当金融风暴中婆娑起舞的“芙蓉姐姐”,真让人感到有些厌恶,若拿劳动人民的血汗来搞“割股奉君”,那就让人感到极端愤怒了。  我们郑重地奉告:中国不是介子推,美国更不是重耳。  美国没有“落难”,也根本不缺钱,不需要中国来接济。  华尔街的金融大鳄炒涨、做空两头吃,每天上万亿美元的交割,赚饱了全世界的钱,难道美国政府没有得到好处吗?没有抽到一分钱的税吗?  美国政府好比是开赌场的,吃的是输家赢家双方的“水钱”,什么时候赔过买卖?现在情况是输了的一方还不上钱了,可赢的一方还是在60块当1块地还你的钱哪。再说了,这60万亿的赌债只是账面数字,真正在赌桌上滚的真金白银,恐怕1万亿都不到。那些倒掉的银行不过就是资产过手换个老板而已,那账面上一长串的零本来就是被杠杆上去的,现在再把它60比1地杠杆下来不照样吃香喝辣吗?不然如何能给“闯祸”的银行老总们发出上亿的离职红包?美国这种靠“发达的金融体系”的经济本来就是空对空的虚拟经济,经济的规模靠的就是所谓信用度的大小,什么债券的评级啦,标准普尔啦,说白了就是评估给你玩的赌盘有多大罢了。  粮食少产4个“0”就会有人饿死,那才是真的危机,需要舒困解难。  美国的经济哪里有什么灾难?两个星期前,美财长保尔森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基联袂出来言之凿凿:“美国经济基本面很健康” (fundamentally sound)。话音未落,两个星期以后美国经济怎么突然没有这区区几千亿的注资立马就要断气了呢?真是活见鬼了。  现在华尔街金融寡头挟持了美国行政当局,非让你拿出7千亿来,方案不通过就天天给你砸股市,天天出负面经济统计数据,让老百姓来围攻你,政府就只好再去逼国会。所以说,这个所谓的金融灾难根本就是个骗局。再说了,冤有头,债有主,保尔森的这个7千亿无头账连美国自己人都不肯掏腰包,欧盟也装聋作哑一声不吭,这当口你搁着家里一大堆鸡飞狗跳的烂事没着落呢,出来起哪门子的哄啊?  美国向来无信无义、不仁不德。这些年来更是恶行恶状,恣肆操弄国际石油和粮食价格,恶意贬值美元,全世界吃他的苦头还少吗?美国蛮横逼迫人民币升值20%,又在贸易、货币政策等方面无时无刻不在欺榨中国。美泰公司自己产品的安全问题,却要拿来妖魔化中国,逼得中国代工企业的老板上吊自杀。当时你不因自己无能为国内企业舒困解难以至于死人而羞耻,现在又凭什么要求中国人民割股奉美,难道就因为美国有上述这些良好的“信誉”?  可以不长记性,但不可以这么贱。  美国真的需要钱,它有的是办法,印钞机的电钮就在美联储手里握着!  美国又在亚洲打着两个昂贵的战争,烧掉何止千亿。再哭穷也哭不到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一天收入不到5美元的中国劳动人民面前。  我们喝令你割股奉美的刀子不要打中国老百姓的注意!  你还真是当不了介子推,因为中国不是美国的跟班,美国老百姓也根本不会来赏识你割股奉君的“忠心”,反而会认为你趁火打劫,不安好心。人家日本、英国都可以来捡便宜货,可你中国出再高的价就是不卖,不然“中国金融威胁”的呼声四起,弄得你羊肉吃不着,惹得一身臊。再不就是美国Z*F连同华尔街联手给你做个局子让你钻,最后饿死给钱的,撑死要钱的,搞不好你倒过头来反而欠了问你借钱的。  历史上这种勾当中国不是没有领教过,今天的泰国和印尼等还不是敢怒不敢言。泰国前总理他信发誓泰国再也不跟他们打交道,结果立马就被政变搞下了台,至今还被到处通缉如丧家犬。  慈禧太后当家的整个清朝的赔款也没有今年赔得多吧?  那些当权的底线就是洋大人不反对他领导中国,剩下的什么都可以商量,这点到是和慈禧挺像,但慈禧太后毕竟有血性,敢于宣战,毕竟人家打了。  现在的大人们连反对的勇气都没有了?  总算听到中央的一点口信:你要我们救市吗?我们先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美国金融危机历史

1929至1933年,美国经济危机暴发的历史背景: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逐步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其原因应包括: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的推动;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和战后相对稳定的政治经济局面提供了极好的条件。在经济繁荣的背后,美国长期盲目投资,经济比例失调,农业不景气,失业人员增加。日益膨胀的供应量大大超过国内外的支付能力,潜伏着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到20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出现危机和萧条。盲目扩大的生产同容量相对稳定的国际国内市场发生尖锐的矛盾,导致了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以美国纽约股票价格狂跌开始,很快波及全美国,并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于是1929年~1933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 1929~1933年集中爆发在美国和欧洲的“大萧条”的确灾难深重.“大萧条”是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一个特定的称呼。即商品实际价格下跌、购买力减弱,供给大于需求,失业增加,库存扩大,生产萎缩,公众恐慌,以及商业活动的普遍低迷,那样一种持续时间长、萎缩幅度更大、地理波及面更广、出现频率更高的经济状况。 “大萧条”不仅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以至于到了1939年美国的生产才全部恢复到1929年的水平;也给美国的人口、家庭、教育、道德、信念、生活水平等方面造成了严重的危害,结婚率和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这期间出生的孩子成为著名的“萧条的一代”。

谁能告诉我这次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  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杠杆”交易;另一些专家指出金融危机的背后是62万亿的信用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那么,次贷,杠杆和CDS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通过什么样的相互作用产生了今天的金融危机?在众多的金融危机分析文章中,始终没有看到对这些问题的简单明了的解释。本文试图通过自己的理解为这些问题提供一个答案,为通俗易懂起见,我们使用了几个假想的例子。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一。杠杆。目前,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 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  二。CDS合同。由于杠杆操作高风险,所以按照正常的规定,银行不运行进行这样的冒险操作。所以就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杠杆投资拿去做“保险”。这种保险就叫CDS。比如,银行A为了逃避杠杆风险就找到了机构B。机构B可能是另一家银行,也可能是保险公司,诸如此类。A对B说,你帮我的贷款做违约保险怎么样,我每年付你保险费5千万,连续10年,总共5亿,假如我的投资没有违约,那么这笔保险费你就白拿了,假如违约,你要为我赔偿。A想,如果不违约,我可以赚45亿,这里面拿出5亿用来做保险,我还能净赚40亿。如果有违约,反正有保险来赔。所以对A而言这是一笔只赚不赔的生意。B是一个精明的人,没有立即答应A的邀请,而是回去做了一个统计分析,发现违约的情况不到1%。如果做一百家的生意,总计可以拿到500亿的保险金,如果其中一家违约,赔偿额最多不过50亿,即使两家违约,还能赚400亿。A,B双方都认为这笔买卖对自己有利,因此立即拍板成交,皆大欢喜。  三。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 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四。次贷。上面 A,B,C,D,E,F....都在赚大钱,那么这些钱到底从那里冒出来的呢?从根本上说,这些钱来自A以及同A相仿的投资人的盈利。而他们的盈利大半来自美国的次级贷款。人们说次贷危机是由于把钱借给了穷人。笔者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笔者以为,次贷主要是给了普通的美国房产投资人。这些人的经济实力本来只够买自己的一套住房,但是看到房价快速上涨,动起了房产投机的主意。他们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贷款买投资房。这类贷款利息要在8%-9%以上,凭他们自己的收入很难对付,不过他们可以继续把房子抵押给银行,借钱付利息,空手套白狼。此时A很高兴,他的投资在为他赚钱;B也很高兴,市场违约率很低,保险生意可以继续做;后面的C,D,E,F等等都跟着赚钱。  五。次贷危机。房价涨到一定的程度就涨不上去了,后面没人接盘。此时房产投机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房子卖不出去,高额利息要不停的付,终于到了走头无路的一天,把房子甩给了银行。此时违约就发生了。此时A感到一丝遗憾,大钱赚不着了,不过也亏不到那里,反正有B做保险。B也不担心,反正保险已经卖给了C。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 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 濒临倒闭。  六。金融危机。如果G倒闭,那么A花费5亿美元买的保险就泡了汤,更糟糕的是,由于A采用了杠杆原理投资,根据前面的分析,A 赔光全部资产也不够还债。因此A立即面临破产的危险。除了A之外,还有A2,A3,...,A20,统统要准备倒闭。因此G,A,A2,...,A20一起来到美国财政部长面前,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游说,G万万不能倒闭,它一倒闭大家都完了。财政部长心一软,就把G给国有化了,此后A,...,A20的保险金总计100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纳税人支付。  七。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 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的历史背景

第一、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为危机埋下了伏笔。居者有其屋曾是美国梦的一部分。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时期,美国内需萎靡不振,罗斯福新政的决策之一就是设立房利美,为国民提供住房融资,帮助民众购买房屋,刺激内需。第二、金融衍生品的“滥用”,拉长了金融交易链条,助长了投机。“两房”通过购买商业银行和房贷公司流动性差的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将其转换成债券在市场上发售,吸引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购买,而投资银行利用“精湛”的金融工程技术,再将其进行分割、打包、组合并出售。第三、美国货币政策推波助澜。低利率促使美国民众将储蓄拿去投资资产、银行过多发放贷款,这直接促成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持续膨胀。而且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还“诱使”市场形成一种预期:只要市场低迷,政府一定会救市,因而整个华尔街弥漫着投机气息。然而,当货币政策连续收紧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低信用阶层的违约率首先上升,由此引发的违约狂潮开始席卷一切赚钱心切、雄心勃勃的金融机构。扩展资料: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次贷危机的爆发瞬间就影响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一些周边国家,其范围也远远不仅仅是次贷危机方面,而是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极大得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经济,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金融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的具体时间是?

  美国金融危机的具体时间是1929年10月29日。  发生在1929年10月的华尔街大崩盘或许是金融世界遭受过的最大灾难。在致命一天到来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随着投机者大量蜂拥进股市追求快速、大量的利润,一些主要工业股票的价格竟翻了一倍多。一段时间以内,每天的成交量多达500万股。随着投资者大把将钱撒进股市,一些基金也急忙从利润较低的投资领域撤出转向股市。欧洲的资金也洪水般涌进美国,银行总共贷款约80亿元供给证券商用以在纽约股票市场进行交易。赫伯特-胡佛当选总统之后不久,曾试图通过拒绝借款给那些资助投机的银行来控制股市,但股价仍不断猛涨,到1929年9月3日到达历史最高点。当天一天的成交量便超过800万股。  同月,股市价格首次开始下挫,但专家和政府的声明却向公众保证,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他们大错特错了。在10月24日,股市掉落到谷底。随着股市以平均每天18点的速度狂泻,惊慌失措笼罩了华尔街。由于投机者们蜂拥着争取在股价跌得更低之前卖出手中的股票,股票行情自动收录机已跟不上股市迅速下跌的行情。仅10月24日一天,便发生了1200万笔交易,一个由银行组成的联盟迅速采取行动以控制局势,但这仅仅是暂时的拖延。股价不久便又开始了无情的下跌,到10月29日甚至骤然下跌了平均40个百分点。随着一些主要股票的价格缩减超过2/3,在大崩溃的头一个月便有260亿美元在股市化为乌有。成千上万的美国人眼睁睁看着他们一生的积蓄在几天内烟消云散。但这仅仅是大萧条的第一轮可怕打击。  过去,美国也曾经历过股市恐慌与金融萧条,但没有一次像这一次一样对美国普通市民的生活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因为紧接而来的大萧条将使大部分人身陷困难。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主要负面影响在我国的外贸出口及金融领域,但从另一个角度,无论是宏观经济面还是中小企业发展,此次危机又可能是一次巨大的机遇——逼迫我国出口结构进行升级,这就需要宏观决策层给我国中小企业还有大型出口商提供缓冲的时机。中国银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管理总部投资经理连杰表示,在中国目前自主动力并不充分的环境下,生存环境愈加恶劣,在产业升级和行业结合的过程中才能诞生出更强有力的企业。另一个层面,刚性的内需支持的行业是非常值得关注的,我们现在内需增长并不快,但是这种增长基本是刚性的,不会突然变成负增长,比如农业、快速消费品,这些都有很好的投资机会。扩展资料: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是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不足的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从2006年春季开始逐步显现的,到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通常采用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相结合的还款方式,即购房者在购房后头几年以固定利率偿还贷款,其后以浮动利率偿还贷款。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其次贷危机的爆发瞬间就影响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以及一些周边国家,其范围也远远不仅仅是次贷危机方面,而是蔓延到整个金融行业。尽管美国经常项目赤字一直在下降,但其仍占GDP约6%,因消费的产品远多于其生产的产品,美国人仍是世界其他地区最大的需求来源之一,其需求的急剧下降极大得影响了其他地区的经济,一度造成世界各国的恐慌。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国金融危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融危机(金融学术语)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 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 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拓展资料:更深层次(1)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2)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美国银行业长期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银行业长期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于是大批裁员。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3)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结合美国金融风暴分析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是什么?

美国金融风暴揭示了金融创新在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方面的双重性质。首先,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包括:促进金融市场发展:金融创新可以增加市场的流动性,降低资本成本,推动金融市场更加有效地运作。改善信息传递效率:金融创新可以通过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效率,使得投资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各种投资标的的风险和回报。满足多元化的投资需求:金融创新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投资者需要,尤其是对那些收入或消费水平较低的人群。然而,金融创新也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加剧系统性风险:金融创新可能会导致新的金融风险因素,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和应对就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系统性冲击。存在信息不对称:由于金融创新缺乏足够的监管和透明度,投资者可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尤其是在高风险投资领域,导致投资者无法充分评估风险和回报。削弱监管:金融创新往往需要相关监管机构及时制定相应规则来保护公共利益,但当市场趋于过度自由化时,政府的监管力度可能会被削弱。综合来看,金融创新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因此需要科学有效的监管措施来消减其负面影响,确保创新可以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美国金融风暴的介绍

美国金融风暴的介绍早在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就暴露了次级抵押债券的风险;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作出反应,向金融体系注入流动性以增加市场信心,美国股市也得以在高位维持,形势看来似乎不是很坏。然而,2008年8月,美国房贷两大巨头——房利美和房地美股价暴跌,持有“两房”债券的金融机构大面积亏损。美国财政部和美联储被迫接管“两房”,以表明政府应对危机的决心。美国金融风暴的由来次贷危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它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出现流动性不足危机。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也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大为加重。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美国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造成了美国大量金融机构的破产或重组,导致货币供给的紧缩,逆转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势头,并且至今尚未看到好转的迹象,最终影响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本文从美国金融危机对全球收入再分配、金融自由化进程和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所造成的影响这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一) 对全球范围内收入再分配的影响金融市场作为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应在于它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降低经济社会的交易成本,优化经济资源的配置。 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虚拟经济在社会整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极速膨胀,资本在金融市场的加速流转越来越表现为追逐超额利润的投机行为。在虚拟经济条件下,庞大的投机性交易成为主要的收益来源,而虚拟经济交易的对象是经过各种加工以及粉饰过的“风险”,这些交易并不是以合理的条件融通和配置资金,而是围绕着货币和证券的价格波动和利率变动所造成的损失由交易当事者的哪一方承担或盈利的归属。 资本市场的运行是在资产定价模式的基础上由心理预期的支撑而自我实现的,在金融创新的杠杆放大作用下,人们对于超额利润的向往超出了对于风险的评估,表现为一种典型的“博傻”行为。一旦外在扰动引起金融市场运行趋势的逆转,高台跳水式的资产价格暴跌不可避免,出现一轮又一轮“剪羊毛”似的财富再分配。 而在这种再分配过程中,一种比较悲惨的情况是富人对穷人的侵占, 富国对穷国的伤害。鉴于一国内部收入的再分配受制于国家主权、经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强约束,我们这里主要讨论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家间的收入再分配。此次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打击,但是此次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并不是由美国自身独自承担的,通过全球范围内的收入再分配,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分散了金融市场的风险,转嫁了危机所导致的损害。 这种收入再分配的机制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面,美国通过大量输出美元获得了巨大的铸币税收益,这种收益与付出的成本间的比例随着危机的爆发和美元贬值会得到放大;另一方面,持有大量美元资产的国家或者个人通过购买美国金融产品,间接承担了危机所带来的损失。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全球资本管制放松,世界经济虚拟化进程加速发展,虚拟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深了收入和利润国际间不平衡再分配的程度。

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 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直接影响:  主要是对资本市场的冲击;对我国外汇储备缩水的影响,进而影响国内部分金融机构的业绩。如果我国持有的一些美国公司的债券并且该美国公司面临倒闭,不言而喻,这部分借款面临无法收回的风险,毕竟有一些债券是无抵押债券,因此,相关部门就该相应地计提相关损失  。  间接  主要是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冲击;美国次债危机演变成美国的经济危机,而且号称“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对美国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同时,欧元区经济体经济同样会受到严重冲击。而我国虽然金融市场并未全面开放,但我国的经济目前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国内出口最大的就是欧元区和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如果对外出口国家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其国际需求的大幅下降势必影响到我国的出口,而国内月度出口数据正说明此趋势。然而,我国经济的一大特点就是出口拉动国内投资,从而推动国内GDP高速增长,如果出口出现了问题,那么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必定会受到影响,国内经济毫无疑问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表面上看,我国GDP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因为我国内需还尚未充分激活,未来通过扩大国内消费来刺激经济发展的潜力还很大。但是目前看这一经济发展趋势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ON THE WAY 回答采纳率:14.1% 2008-11-02 06:26 检举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怎样?  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不会太大。首先是中国这几年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取得了成效,在金融改革上已取得很大进展,处理了许多呆坏账问题,使得金融体系有了一定的抵御风险能力。其次,中国的资本账户没有完全放开,资本的大出大入受到限制。其三,先前国内股市在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先期已经进行了调整。其四,中国金融机构介入衍生产品不多。像住房贷款证券化等业务,才刚开始起动。“如果美国的金融危机过两年爆发,对中国的金融部门影响会更大。”  具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会有所下降,因为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大,出口增幅会下降,出口对GDP的贡献将会下降。第二,小部分资本会外流。美国经济出现问题后,一些公司因为资金缺乏,可能会撤回部分海外投资,或者把附属机构及在海外的投资卖掉以解大本营的燃眉之急。但因为目前中国资本账户的限制,有些直接投资不一定能马上撤得出去。第三,金融机构利润空间会缩小,过去动辙百分之几十、甚至成倍增长的可能性不会有了。  中国应首先做好自己的事,保持经济又好又快的增长,保持金融和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这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另外要保持物价稳定,保证农业丰收,粮食自给自足。与此同时,中国应该抓紧解决自身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不平衡问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扩大内需,增加居民收入。这也是我们加大改革,解决医疗、社保、物价等问题的大好时机.  对于这场危机,发达国家应承担主要责任。问题来自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就应该承担主要责任。不能是美国超前消费,让发展中国家埋单。但他主张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在区域货币合作、特别是区域货币互换机制上有所作为。要加强地区间金融部门的合作,增强信心,避免资本大进大出。一旦IMF创造新的危机防范融资工具,可考虑参加。  市场谁也救不了,只有靠其自身来调节。所谓救市,更主要的作用是增强市场信心。金融危机再次说明,市场不是万能的,政府有责任帮助其调整。但与此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政府的作用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因为市场经济出问题了,就认为计划经济好,就否认“看不见的手”仍然在起作用,就否定市场经济的方向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是要坚定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方向,“应该是计划中有市场,市场中有计划”。  &∮老豆℡ 回答采纳率:41.6% 2008-11-02 07:47 检举  从金融层面上讲,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可能不会太大。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还没有与世界接轨,货币还没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的决策者对于购买外国资产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  第二个层面,是实体经济层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8日发表的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金融危机正使世界经济进入“严重低迷”时期。欧美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会大幅度萎缩,这对于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中国来说,贸易顺差增幅放缓甚至负增长,对中国GDP的增长会产生影响。  第三个层面,是信心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家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稳定还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不过,在国际经济的低迷情势下,信心受到影响他们还会增加投资吗?这是一个问题。  戴科认为,不管如何,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已经是事实。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已经比去年下降了两个百分点,明年经济增长可能会更缓慢。不过,中国的经济仍在增长,通胀仍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中国经济远没有“滞胀”的风险。戴科说,中国人经常说风险和机遇是并存的,他很赞同这句话。在这场经济危机中以及在未来世界金融秩序中,中国正在扮演并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这是肯定的。  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对全球GDP的贡献已经超过10%,欧盟和美国的贡献超过20%。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者之一,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权利和责任不可避免地也加大了,中国不仅是世界经济和金融秩序的参与者,也将成为新秩序的制订者。

愈演愈烈的美国金融危机会影响电脑硬件的价格?

我来回答,公司变革:为什么少数成功,多数失败? --从变革战略角度对比方正与惠普之间的差距 公司的生存与衰亡,正像哈姆雷特喊出的那声疑问一样:tobe or not to beis a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1956年的财富500强,到1992能够在前100名中找到的只有29名,在整个80年代,财富500强中有大约230家公司(占总数的46%),都从财富500强中消失了,而19世纪最大的100家公司,到20世纪结束的时候,只有16家仍然存在。 所以,经营企业的根本问题仍然是:为什么有些公司能够长盛不衰,为什么一些公司却昙花一现?在从公司战略的角度对比了联想与戴尔,海尔与GE,格兰仕与沃尔玛等一批公司之后,我们把眼光转到企业家与企业变革上来,我的基本结论是:一个公司要做好,必须有一个好的企业家;但一个企业要持续,却依赖于它的制度和文化的创新。 公司为什么会成功:惠普与方正的成功比较 · 方正与惠普的成功是“企业家创新”与“时运”结合的结果,从 “高科技”角度看,方正与惠普之间没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区别在于成功背后的制度与企业文化。 惠普公司由戴维·帕卡德DavidPackard和威廉·休利特WilliamHewlett于1939年创立,合伙企业之所以被命名为“休利特-帕卡德公司”,因为在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名字的前后时,休利特获胜。 在大多数公司的“第一次创业”成功中,大都包含着两个基本的“特点”:第一,创始人对市场或对技术的“创新”;第二,好的“市场机遇”或“时运”。这两个特点在惠普的体现是,首先,两位创始人虽然只投入了538美元,工作环境也很简陋是在帕卡德屋后简陋的汽车库但他们成功开发了一种阻容式音频振荡器。这种振荡器使用白炽灯泡作为部分导体来提供可变电阻,这在当时的技术设计上是一个突破。其次,当时正好沃特·迪斯尼公司制作影片《幻想曲》急需要这种仪器,以每台54美元的价格一次性向他们定购了八台,使这个小公司站稳了脚跟。1940年,惠普公司逐步扩大经营范围,产品也增加到八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政府的订单更是如雪片飞来。 1943年,惠普开始为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开发信号发生器和雷达干扰器等产品,率先进入微波设备制造领域,成为信号发生器研究制造领域的领头羊。1947年惠普公司转制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1957年成为上市公司,市值达到4800万美元,也是从这一年开始,惠普公司开始扩展海外市场,在欧洲建立了办事处和生产基地。60年代惠普公司开始涉足计算机领域。1972年,惠普公司推出了他们第一台多功能电脑——HP 3000小型机。1977年,休利特和帕卡德退休。1984年,惠普公司通过喷墨和激光打印机成功地进入了打印机市场,HPLaserJet成为业界公认的世界标准。1994年惠普成功推出彩色激光打印机。 在1990年之后,惠普的获利成长率就一直维持在20%以上,1990年公司的销售收入是130亿美元,1994年达到250亿美元,1997年达到428亿美元。1994年是惠普的巅峰,销售额和利润增长率远超过IBM及其它竞争对手,当年的《福布斯》杂志评惠普为当年绩效第一名,惠普总裁路易士·普拉特被《商业周刊》选为年度最佳CEO。 方正的成功也是一样。1985年初,张玉峰从北大物理系借调出来,到学校开办公司——“北达科技服务部”。“我当时不知道什么是公司,也不知道怎样办公司,北大就给了我们十平米的办公室,一部电话,三万元开办费。”这是张玉峰当时的话,也是那时一批知识分子下海的真实写照,因为大家都不懂,所以几乎那些年开公司的都赚到了钱,张玉峰也不例外。而在北大计算机系,有一位叫王选的教授从1974年到1988年,经过14年的努力,开发出了一个很伟大的产品——激光照排系统。 这就有了方正的开始。“有了钱,有了技术,又有了一定的经营经验,天时地利人和,方正一下子就发展起来了。”而实际的情况是,当时中国的计算机市场已经启动,大量的计算机从操作系统到办公软件全是英文,所以,不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正“发了”,连做汉化的“巨人”等一大批公司,都在国外厂商还没开发中国市场的时候发了。1989年,方正和香港金山公司联合投资开发方正SUPER汉卡,随后于1992年成立汉卡部,该产品占据同类产品50%以上的市场。 十多年来,北大方正已发展成为集团公司,拥有4个控股的上市公司:方正控股、方正数码、上海方正延中科技和马来西亚方正,有17家独资、合资企业,员工约5000人,总资产60亿元,并在美国、加拿大、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分支机构。方正主营业务是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硬件开发和互联网四大块,主导产品仍然是王选教授主持研制的“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 方正与惠普的成功,都是所谓“企业家创新”与“时运”结合的结果。我们很难去判断,如果没有迪斯尼的“及时雨”,如果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军方的需求,惠普能不能成功?或者还会以什么其它的方式成功?同样,如果90年代初计算机在中国不是以当时那种“半公半走私”的普及形式,如果没有王选的“排版系统”,方正会不会成功?如果我们再去看所谓高科技公司的创业史,国际著名的苹果公司、思科公司、微软公司,国内著名的联想公司、用友公司、四通公司,无不是这种模式的结果。 因此,从所谓的“高科技”角度看,方正与惠普之间只是50步与100步的区别,我们看不出有什么本质性的区别。也许我们可以说,方正的技术水平远比惠普差多了,但技术水平同样差的戴尔不是一样将惠普挤下个人计算机舞台?经营公司毕竟不完全是一个技术游戏。既然如此,接下来一个自然的问题就是,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公司之间持续发展上的差别?为什么有些公司能够长盛不衰,而一些公司却昙花一现? 公司成功后的持续基因:惠普与方正的文化、管理与战略比较 · 惠普之道从三个方面完整地构成了惠普发展的动力系统:第一,“以员工为导向”的企业价值;第二,追求高品质的企业目标;第三,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 北大方正就像一只背着金子在飞的鸟,总以为自己很“富裕”,殊不知你真正的优势是飞翔能力而不是什么外在的财富,而目前外在的财富恰好很可能就是未来飞不过大海的原因。 国内高校校企管理往往不能尽如人意,北大方正“恰好”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联想之所以比清华或北大的公司管理水平要高,我想很大程度上是联想很早就与科学院之间“谈”清了界限,这才有“柳传志没被告倒”的故事。 同样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为什么惠普、思科等国外的公司却成功地过了管理关呢?我们先看思科模式。思科过管理关的模式是创始人退出,1984年斯坦福大学的一对科学家夫妇发明了路由器,在风险投资的帮助下,他们辞去大学教授的职位,成立了思科公司。1990年思科上市,无意于商场的科学家夫妇将手中所有的股票全部出手,离开了公司。而在这之前,曾经在Gridsystem、StrtusComputer、Honeywell工作过的莫格瑞德(JohnMorgride)已经成为公司CEO正是经验丰富的莫格瑞德帮助思科建立了一支职业和管理团队。1991年,他从王安实验室挖来钱伯斯(JohnChambers),1995年当他将CEO的位置让给钱伯斯时,他对思科的全体职工说:钱伯斯将会使思科无往不胜。 而惠普模式则是另一种“基业长青”的典型。1957年惠普公司上市,在这一年的年初,休利特和帕卡德带领公司20多名经理来到旧金山以北的索罗马旅馆,举行了为期两天的高峰会议。会议探讨了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并确立了一系列的公司宗旨。最初的宗旨共有6个利润、顾客、业务领域、发展、职工和公民义务,其基本核心是“客户第一,重视个人,争取利润”。这些宗旨后来经过多次修改,并制定许多具体规划和实施办法,最终形成了被业界誉为“惠普之道(HPWay)”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说,惠普之道是惠普能够持续成功的源泉,也是这么多年使惠普能够不断超越自我的根本原因。 到今天,惠普之道已经完整地构成了惠普发展的动力系统,这一系统充分地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价值。惠普从车库创业时期就明确了自己的原则,即“群策群力,迎接挑战”,由此形成了“以员工为导向”的惠普文化核心,惠普相信,只要提供一个不断让人学习成长的环境,每个人就会为惠普的目标尽其所能。 第二,企业目标。贴上惠普商标的仪器,就代表着仪器的精确、耐用,惠普之道意味着对产品与顾客价值的追求,惠普产品就是高价格、高品质的象征。 第三,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惠普发明了走动式管理、目标式管理及开放式管理、十步业务计划法、全面品质管理以及短期目标制定等等,惠普车库还成了美国加州政府列为保存的历史古迹,惠普文化也成了美国企业文化中代表不断进取、精益求精的代名词。 反观北大方正,却一直在产品层面和如何变现“北大招牌”上徘徊。这方面的努力也许能够帮助方正获得暂时的利益,但却会积累优势背后“外在资源”与“内在能力(核心竞争力)”之间的矛盾:产品技术优势的背后是王选的个人权威与北大方正商业战略之间的矛盾(北大方正的董事长魏新多次表白,说方正进入“后王选”时代不确切,王选“目前作为方正灵魂人物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太大的变化”),而“北大招牌”优势背后是学校董事会、公司管理层与市场趋势之间的矛盾。我们可以推算,这些矛盾基本上无解,因为如果没有明确的企业远景和核心价值观,没有基于市场和竞争态势的战略安排,没有基于公司组织能力去构筑的核心竞争力,那么,某个人的技术权威优势,产品技术上的优势与品牌上的优势,甚至政府支持上的优势,都一钱不值。这就像一只背着金子在飞的鸟,以为自己很“富裕”,殊不知你真正的优势是飞翔能力而不是什么外在的财富,而目前的外在的财富很可能恰好就是你飞不过大海的原因。 更为基本的是,由于产权和人事制度上的模糊不清,北大方正无法获得变革的动力源和制度支持,从而使这家“产品或技术导向”的公司在新的竞争环境中,很难获得战略思想与组织变革方向的统一。而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北大方正的董事会、公司管理层到今天也没有在最基本的商业逻辑(比如用什么来凝聚员工思想?用什么安排持续增长的业务线?用什么驱动组织竞争?什么才是公司持续增长的动力源?)上,获得最基本的“组织性”认同。 为什么我反复强调“基本”?因为我认为所有的商业活动必须遵循某种底线,否则就不是在做公司,而在底线之内是没有太多发明和创造的。相反,要使公司在新的竞争形势下获得新的竞争优势,要使公司获得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持,你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在基本的底线上重塑公司的制度、文化与战略,而在这一点方正可以向惠普学习的就更多了。 公司成长与变革的逻辑:没有永恒的成功,只有永恒的失败 · 一个公司要做好,必须有一个好的企业家;但一个企业要持续,却依赖于它的制度和文化的创新,惠普面对危机时真正起作用的就是它的制度与文化。 · 如果你想走出各种危机带来的死亡地带,你就必须创立新的生长逻辑,北大方正至今也没有真正定义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自己的战略和未来在哪里? 1998年6月,惠普公布了一个令人吃惊的数字:当年增长率只有3%,而在两年前还达到30%,公司同时还宣布2400名中高级经理人暂时减薪5%,这是惠普历史上最伤心的一页。 为什么会这样?从宏观环境看,基本的原因是亚洲金融危机与个人电脑产业的价格战,但华尔街分析师却不这么看,他们质疑,为什么在同样的情况下,戴尔、IBM等公司却没有下滑到如此低谷,为什么惠普的适应力比其它竞争者迟缓? 而业界也有专家认为,惠普遇到了所谓的“400亿美元撞墙危机”:据麦肯锡的统计调查,许多规模庞大的跨国企业,营收达到400亿美元以上时,就开始面临所谓的“撞墙危机”:成长趋缓、效率减低、获利缩水甚至亏损,必须历经大幅重组或裁员才会转危为安,这个现象或许和产业或领导无关,而是当企业组织到达一个规模的时候,就会自然出现。当年的IBM在郭士纳(LouisV.GerstnerJr.)上任之前面临的也是这种“撞墙危机”。面对这种状况,惠普CEO普拉特呼吁,惠普要改变自己来超越这一危机。 不管从哪一个角度分析,惠普的危机显然来自内部制度、组织文化与竞争环境的矛盾,而惠普管理层在成绩面前没有足够认识到这种危机的来临。比如,在惠普的成功中事业部起了很大作用,这种分权文化能够使各事业部门有自主的权力与资源,快速响应顾客和市场需求。但是事业部的过度扩张,就会演化为没有战略方向的“利润中心”,所以当产业环境发生变化、利润中心不再有利润时,问题就出现了。像作为主要业务部门的惠普仪器部门,在90年代末成长开始趋缓,1998年,仪器部门的营收只占惠普全年470亿美元中营收中的76亿,约为16%,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事业部如何自救? 答案是,基本不可能,因为在这种体制下惠普CEO无法真正成为一个战略家,而成了一个救火队员。惠普CEO普拉特感叹,他一星期要花很多时间在处理各个事业部的问题上,而无法真正去思考惠普的未来战略,以至于错过了网络大发展的最佳时机。当惠普应急式地提出“e-service”战略时,它的各个业务单位却不知道真正在那儿下手,它的客户就更不知道惠普的强项在哪里了。最后的结果是,在1997年以前,惠普是IBM在大、中型计算系统方面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现在,IBM的对手换成了Sun,而不再是惠普。 在研究公司持续增长战略时,我有一个结论,即一个公司要做好,必须有一个好的企业家;但一个企业要持续,却依赖于它的制度和文化的创新。我们发现,当惠普面临着重大危机的时候,真正起作用的是它的文化(CEO普拉特宣布退休,以遵循惠普CEO不超过60岁的默契)与制度(HP宣布分拆及其与康柏的合并,制度化选择CEO)。 1999年,HP宣布分拆,一分为二:医疗、科学、工程等仪器和零组件的部门独立为安捷伦科技公司(AgilentTechnologies);原有的惠普公司成为包括企业计算机服务、计算机产品、喷墨以及激光影像事业在内的四大事业集团,目的是保持惠普的专业和高品质形象。 CEO普拉特宣布将于一年内退休,尽管他要对惠普在互联网时代的落后负责但在危机关头他表现的优秀品质和能力受到了广泛的称赞美国《财富》杂志就指出,在全美500大企业中,就很难找得出像普拉特这样有魄力的领导人。 宣布惠普需要一个新CEO来带领惠普走向新时代为此惠普成立了CEO遴选委员会,并制定了挑选新CEO的条件:1 接任者必须能和惠普文化结合;2有能力形成惠普新愿景,并能够将愿景执行出来;3 具有把观念目标转成具体行动的能力;4 要在科技产业有成功的经验,有大公司的经历。正是在这种条件下1999年惠普宣布聘请朗讯公司全球电信供应事业部女总裁卡莉·菲奥莉纳(CarlyS. Fiorina)为公司CEO。 卡莉·菲奥莉纳上台之后,不负众望,从四个方面改组惠普:第一,强调公司品牌,将所有产品归于惠普品牌之下;第二,整合事业部;第三,调整企业评估指针,从内部导向(譬如成长率或获利率)转向外部导向(市场占有率);第四,强调速度第一重要。而她最重要的举动,无疑是促成了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以及倡导快速行动的新惠普之道:“转变这些经营策略的关键在于,必须遵守一个原则,那就是时刻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性,并充分体现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现在我们来看北大方正。从财务数据看北大方正的衰落与惠普的危机几乎差不多。1998年香港上市公司方正控股的年报显示亏损为1.68亿港元,到1999年北大方正全线走下坡路,利税总额从1998年的3.3亿元人民币下降到2.4亿元。面对这种下滑,“北大上下为之震撼”。但被这种格局“震撼”的恐怕也就北大人,业内人士对方正这种结局并不吃惊,早在若干年前,就有人对方正下了判断:“产品技术优势掩盖了方正管理与制度的缺乏”。 实际上不需要业内人士,几乎谁都可以看到方正从成立开始管理层就处于频繁的变动之中基本是“每三年一大动”。1992年,总经理楼滨龙下台;1995年,创业者之一的晏懋洵出局,总工宋再生被撤;1997年张兆东替换贺文成为总裁,张玉峰出任董事长;1999年9月,张玉峰王选之争突现台面,2000年6月,张玉峰退出方正。 对于这种变动,媒介有评论:“股权风波、人事振荡这些都只是一种表象,方正的根本问题在于体制问题,产权没有清晰界定,现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也没有建立起来”。不过,如果我们将北大方正所有的问题都归于体制问题,无疑夸大了“前提”的作用。事实上,对比惠普在危机前后的应对,我们不难看到北大方正的问题之中,还有着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基本商业逻辑前的某种“迷糊”: 首先是公司定位问题。北大方正至今也没有真正定义清楚自己到底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方正排版系统在市场的垄断地位使方正至少在1998年以前基本是一个没有战略的公司,当李汉生在方正提出“e-media”的时候,这一战略比惠普的“e-service”还要让下面的人摸不着边际。所以,当危机来临的时候,北大方正很难获得方向上的统一,没有战略的结果是资源的巨大浪费。为什么所有公司在应对危机时都是采取的“业务收缩和裁员”?根本的目的就在于要坚定不移地突出战略主线与核心业务,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第二是业务战略与相关的管理控制体系问题。方正曾经表示过不追联想,想做GE,要将高科技市场的高利润高风险,与传统行业的稳定结合起来,依靠传统行业来增加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但问题是,GE的多元化是与其战略的超业务性(全球化、服务、六西格玛、电子商务),与其卓越的业务管理系统相联系的。北大方正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是一个以产品技术导向为主的公司,这种公司在面对危机的时候去做多元化,前景让人担忧。 最后是企业文化问题。李汉生主导北大方正时曾提出了一个“三步计划”:第一步是建立卓越的运作和管理模式;第二步,建立公司的战略和利润模式;第三步,建立有东方文化特色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这三步中,李汉生称最核心的是企业文化。那么什么是企业文化呢?李汉生对此是深悟其道的,他提出企业文化是公司大部分管理层和员工探讨公司发展所认定的价值观。就此来看,方正这些年的管理层和员工对支撑发展的价值观有共同的认识么?如果没有,我们很难想象“表面和气、暗里争斗”的组织中能够产生对抗危机的凝聚力。 从百年乃至千年的更长周期来看,所有企业的成功都是暂时的,而所有企业的失败则是永恒的。为什么大多数的公司在变革中都失败了?为什么只有少数的公司在变革中获胜?根本的逻辑在于,企业是有生命周期的,比如小公司在营业额超1000万美元时就会出现管理困境,而大公司在达到400亿美元时就会出现“撞墙危机”。如果你想走出各种危机的死亡地带,你就必须创立新的增长逻辑,就像GE通过文化与制度创新超越了“多元化陷阱”的逻辑,惠普通过惠普之道的创新去超越“400亿撞墙危机”的逻辑,否则,就无法战胜危机的挑战。 当一年前卡莉·菲奥莉纳与李汉生各在执掌惠普和方正大权的时候,惠普的大部分员工一定看到,这位女强人为惠普创造出了新的增长逻辑,因此在惠普2001年股价大跌时并没有让她“下课”。同样,在与康柏合并案中,当董事会中的家族股东反对并购时,卡莉·菲奥莉纳也能够通过说服其他股东获得支持。相比而言,从惠普来的李汉生却很难在方正移植惠普的逻辑,从而使方正获得超越现实逻辑的力量,结果就只有靠李汉生离开来回避逻辑的矛盾。 矛盾可以暂时回避,但却无法永远回避,对于方正的领导层来说,tobe or not to be is still aquestion如何让方正获得新的增长逻辑,仍然是一个问题,尽管我们所有的人都对它充满希望。 29934希望对你有帮助!

恒生电子牵手美国金融科技商 董事长彭政纲:有助于深入拓展一级市场

1月28日晚,恒生电子(600570)公告称,公司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IHS Markit旗下 Ipreo公司,在美国纽约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拟在中国成立合资公司,并就中国大陆债务发行市场的电子化簿记建档解决方案展开合作。 合作主要内容显示,恒生电子和Ipreo或Ipreo指定的关联方拟在中国大陆设立一家合资公司,并由上述中国合资公司在香港设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公司和Ipreo拟通过上述中国合资公司和香港子公司,就部分相关Ipreo产品在中国内地的本地化和商业化事宜进行合作。 据悉,Ipreo是提供金融 科技 解决方案、数据和分析报告的全球领先供应商。支持整个融资过程的所有市场参与者,包括:银行、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以及研究、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公司。主要业务围绕着全球化的一级市场发行,依托于全球化收集的数据与资讯,帮助承销商,投资人和发行人实现更高效的决策和工作流程。 2018年8月,IHS Markit耗资18.6亿美元,从Ipreo原股东黑石和高盛收购Ipreo公司。 IHS Markit是一家全球商业资讯服务的多元化供应商,为全球范围内的主要行业和市场提供关键信息,分析和解决方案。目前,IHS Markit在全球拥有超过50000个商业及政府客户,其中包括80%的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上的企业,和世界领先的金融机构。 恒生电子牵手Ipreo的背后,是中国拥有世界第三大债券市场。资料显示,2018年,中国各类债券发行规模超人民币43万亿,全年债券市场外资净流入规模约1000亿美元。 “恒生一直致力于通过技术促进金融行业 健康 发展”,恒生电子董事长彭政纲谈到,“此次合作有助于公司深入拓展一级市场,并解决中国债券簿记发行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难点痛点,提升发行效率。” IHS Markit旗下Ipreo的总裁Kevin Marcus透露:“在中国债券市场中推行电子化的簿记建档解决方案有很好的市场机会。恒生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有助于解决方案在中国固收市场的成功推广。” 恒生电子表示,通过此次合作,公司将引进Ipreo在电子化簿记建档方面的先进技术与经验,通过自主研发建立适合中国债券市场的承销发行网络,并帮助中国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对接全球承销发行网络,用技术支持海外资本直投中国市场,配合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若合作能够顺利进行,将有助于公司深入拓展一级市场。通过组建联接境内外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者的承销发行网络,公司可为一级市场发行参与各方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

美国金融机构在美联储存有储备金是什么意思

美国所有吸收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在美联储都有一个储备金账户(Re-serve Account)。 这些金融机构除了美联储的会员银行外,还包括信用社(Credit Union)、存贷款协会(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外国银行在美国的分支机构等。 美联储要求所有在美国吸收储户存款的金融机构都必须存一部分资金在美联储应付储户突然的提款需要。 这个资金账户被称为储备金账户。 根据美联储的要求,每个机构的储备金账户余额不能低于它所吸纳的短期存款的一定比例。 这个比例被称为储备金率或存款准备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 如果某个金融机构的储备金低于要求,必须想办法筹集资金补足。 相反,如果储备金高于美联储要求,多余的部分被称为超额储备金,可以随时取走。 正常情况下,储备金不足的银行可以向有超额储备金的银行短期贷款,补足储备金。 市场上这种金融机构间为满足储备金要求而进行的短期贷款利率被称为联邦基金利率。 (1)如果不付息,银行持有准备金成本(如果将这笔钱贷放出去的利息)会非常高,银行就会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来减少持有(如每夜将存款转入回购协议)。 如果将准备金利率设定到与联邦基金利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相近水平,持有成本降低,银行为规避这些机会成本而实施不必要交易的需求就大大减少。 (2)将准备金利率设定在一个固定水平,可以减少利率波动对准备金规模的影响,有利于货币政策的实施。 对准备金付息相当于为联邦基金利率设定了下限: 如果联邦基金利率低于超额准备金率,银行将不愿意在隔夜市场上放款,而是无限增加其持有的超额准备金规模。 对国债来说,期初每个月设定60亿美元上限,到期金额超过60亿美元再进行再投资,之后在未来一年内每三个月调整一次额度,直到达到300亿美元额度为止;对机构债和MBS来说,上限设定为40亿美元,到期金额超过40亿美元再进行再投资,之后未来一年内每三个月调整一次额度,直到达到200亿美元为止。 从历史来看,历次美联储的货币紧缩大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甚至是多次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由于本轮美联储货币紧缩是加息叠加缩表,而且缩表的规模可能会很大,因此也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鉴于美联储缩表问题的重要性,笔者从2016年底就注意到了美联储可能动手缩表的迹象,于是随即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资料。 美联储缩表问题表面上是缩表问题,而实则与危机前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演进、金融市场的运行、货币政策的决策机制以及与财政部关系的协调等诸多复杂问题交联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 而理解美联储缩表问题对于预判未来数年内美联储货币政策走势以及金融市场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笔者将于近期推出美联储缩表系列研究报告,内容涵盖美联储缩表规模的测算、进程预计、危机前后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框架演进以及缩表影响等诸多内容,报告全部为笔者过去半年多以来独立原创研究的精华之作,希望对于读者理解和判断美联储缩表问题有所帮助。 本期首先推出第一篇,即《美联储缩表最终规模测算和进程展望》,正文内容如下所示。 美联储缩表规模的测算 测算美联储缩表的规模本质上是测算美联储未来需要一个多大的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端的主要部分为SOMA组合,缩表主要指的就是如何减持SOMA组合。 负债端主要是准备金、通货以及隔夜逆回购(ON RRP),资本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对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规模的预测就转换为对其负债端规模的预测,即美联储究竟需要多少负债。 也就是说,美联储最终需要多少准备金、通货以及ON RRP。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就是从负债端出发来测算美联储的缩表规模。

美国金融中心叫什么街

美国金融中心叫华尔街。华尔街是纽约市曼哈顿区南部从百老汇路延伸到东河的一条大街道的名字,全长仅三分之一英里,宽仅11米,是英文“墙街”的音译。金融中心狭义指在商品货币的运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金融市场。广义指在宏观地理区域内发挥金融活动中枢作用的大中城市。金融中心是伴随经济中心的发展而形成,也是经济中心的最高形态。

美国金融博士能进高盛公司吗

能进高盛公司。高盛是全球知名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服务公司之一,每年都会招收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对于金融博士背景的人才,高盛也会给予一定的优先考虑。获得高盛的职位并不仅仅取决于学历,更取决于专业技能、实践经验和人际关系等因素。求职者有相关实际经验、出色的技能和出色的人脉关系,更大机会获得高盛的职位。获得高盛的职位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学历、实践经验、技能和人脉关系等,具备这些优势,就有更大的机会进入高盛公司。高盛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证券和投资管理公司,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该公司成立于1869年,是全球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业务范围涵盖投资银行、证券交易、资产管理、私人财富管理等领域。

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过程

谈起亚洲金融风暴,就要从1980年代开始,国际资本就不断注入亚洲,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亚洲出现了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四小龙”,以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四小虎”,亚洲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一派繁荣。还有已经发展起来的日本、正在快速发展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不少人看好亚洲,亚洲的世纪真的来临了吗?在亚洲奇迹中,一些国家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放松了金融管制,资本项下可以自由兑换,外国资本可以自由进出。这样,国外的资金、技术项目加速进入,经济过热,速度也在加快。各国股市、楼市币值飙升。到了1997年,股市、楼市、汇市就有了泡沫。这里国际游资就蜂拥而至,向亚洲大规模集结。1997年香港回归后,以美国为首的乔治.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以及老虎基金和长期资本管理基金,以泰国为突破口,掀起了一场亚洲金融风暴。在风暴之前,美元与泰铢之间的汇率为1:25,这是固定的,就是1美元可以换25泰铢。美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是向上发展的,泰国经济却出了问题,它的房地产有泡沫,经济增长放缓,汇率怎么能维持1:25呢?美国三大基金集结了上千亿美元,第一站冲到泰国。索罗斯先找泰国银行借入250亿泰铢、抛泰铢。当时泰国人就慌了,担心泰铢会贬值,都去拿泰铢换美元。恐慌情绪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去换美元。可泰国银行外汇储备是有限的,等换到最后,没有美元了,泰国就只能放弃固定汇率制,让泰铢自动浮动,泰铢马上贬值。原来1:25,如果贬到1:50,一美元就可以换50泰铢。炒家拿5亿美元换成250亿泰铢还给泰国银行,剩下的那5亿美元就可以归自己了。在国际炒家的轮番攻击下,泰国政府终于寡不敌众,于1997年7月2日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当天泰铢对美元汇率下降了17%,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正式拉开了序幕。金融风暴迅速漫延,菲律宾比索、印尼盾、马来西亚林吉特暖意土崩瓦解,连一向坚挺的新加坡元也受到了冲击。1997年10月下旬,国际炒家转头攻击中国香港联系汇率制。中国台湾主动放弃了新台币汇率。到11月中旬,韩国又爆发了金融风暴,韩元暴跌,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紧急求援。日本许多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也相继破产。此时东南亚金融风暴变成了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再起,再次攻击印尼元、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菲律宾比索开始第二轮暴跌。日元兑美元汇率则从1997年6月底的115:1跌至1998年5-6月间接近150:1的水平。1998年8月初,国际炒家又对香港再次攻击,港股恒生指数从16000点跌到6600多点。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进入股市和期货市场,买进国际炒家抛售的港币,把汇率稳定在7.75港币兑1美元的水平上。此时中国政府为其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和充足的资金后援,使国际炒家在香港未能如愿,香港联系汇率守住了,但股市却差点崩盘。亚洲金融危机向北染指北方的俄罗斯,俄中央银行1998年8月17日扩大卢布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推迟偿还外债及暂停国债交易,迅速导致卢布贬值70%。俄罗斯股市、汇市一路暴跌,正是这场意外使得在俄罗斯股市和债市投下巨额资金的国际炒家大伤元气,最终导致一家交易额上万亿美元的美国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陷入了破产的境地,金融炒家这才收兵。亚洲金融风暴这才进入尾声。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紧密配合、联合作战的画面完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席卷亚洲国家30年财富的金融风暴是美国各个利益集团协同作战的结果,它们前面有实业公司、产业资本、金融资本的先头部队,后有专门游资的粉墨登场,美国舆论的摇旗呐喊、评级机构的推波助澜,关键时候政府出面撑腰,完全是大兵团作战,岂是几个对冲基金可以独立完成的。通过这一仗,美国终于发现了“金融衍生品”是一个好东西,将亚洲如此大规模的财富轻松收入囊中,并使亚洲国家一夜间回到了起飞前。她仅次于原子弹、氢弹的摧毁力量。这就促使许多美国人财富思想的转变:即原来是通过劳动创造财富,后来通过军事战争来明抢,此时可以发动金融战争暗夺财富。华尔街的炒家功不可没,这是一次成功的试验。1998年6月5日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和财长鲁宾等人向美国国会施压,冻结了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6个月的监管权力,并于1999年11月推动了美国国会永久性废除了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权。从此,金融衍生品成为和平条件下美国最强大的掠夺性国家武器。 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让全世界目睹了美国金融霸权和美元霸权的强大蛮横。欧洲坐不住了。1998年5月2日欧盟宣布了德国、比利时、奥地利、荷兰、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卢森堡、爱尔兰和芬兰等11囯成为欧元创始国。欧元从1999年1月1日起在欧元区11个国家正式流通。这对欧洲有很大的好处是:一是欧洲各国之间贸易往来,节省交易成本;二是联手对抗美元。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阻止欧元崛起就成了美国的一个难题。1998年10月13日欧洲境内的前南斯拉夫科索沃危机爆发。1991年南斯拉夫科索沃中90%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尔巴尼亚族。阿族于1991年单方面宣布成立“科索沃共和国”,后来组建“科索沃解放军”,试图以武力实现民族独立。1998年2月28日阿族武装分子与塞族警察发生流血冲突。从此,阿塞两族矛盾升级,武装冲突不断。1998年8月份,科索沃难民20万人无家可归,联合国做出决议要求冲突双方立即停火。后来迫于北约压力,南联盟宣布全面履行安理会决议,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由国际派员监督,并尽早与科索沃阿族人就自治问题开展谈判。1998年10月27日北约宣布暂缓对南联盟发动空袭。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开盘价为1欧元兑1.17美元。全世界看好欧元。美元坐不住了。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危机再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空军开始轰炸塞尔维亚,科索沃战争正式爆发。经过73天的激战,南联盟被迫接受联合国的调解方案,同意维和部队进驻科索沃,并最终让联合国托管科索沃。一打仗,还不到一年,欧元一路下跌,最低跌到0.82。科索沃把战争把欧洲变成了一个不安全的地区,资金不得不加速从欧洲和欧元区撤离,欧元一路暴跌是必然的。这里还有一个小的插曲:克林顿是智商很高,比共和党更大意义代表了民众的利益,但不太了解华盛顿和纽约上层政治结构,即美国政治经济军事从来都是由美国资本集团来支配的,克林顿政府不代表美国资本集团的利益,结果这些资本集团就搞出了“裙子事件”,实际上就是没有“裙子事件”,也会找出其它他们事件。最后向克林顿提出两个条件:要么下台,要么满足资本利益集团的条件。克林顿答应后一个条件。美国资本集团主要是石油、军工、金融等,后来就发生了科索沃战争。亚洲刚刚经历了金融危机,欧洲打来打去,还是美国安全、美元稳定,资金如愿疯狂地流向了美国和美元。 恶劣和欧洲经济前途黯淡,资金选择了美国和美元。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革命,并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互联网,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工程。由于美国高科技时代的来临,吸引了全世界的资金潮水般地涌入美国,涌入到硅谷,涌向了在1971年就成立的纳斯达克证券交易市场,到这里来淘金。美国很多高科技公司通过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方式,把全世界的钱吸引到美国来。这些公司拿到钱后,开始经营它们的网络和高科技公司。当时有太多的网络公司一夜暴富的。这种财富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资金流向了高科技,流向了网络。后来在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美国通过资本市场,使大量的钱从亚洲、欧洲以及世界各地流入美国,出现了一股网络投资热。大量的资本原来是要流进实业,流进公司的钱,但在高科技股票高涨的时代,干脆拿钱到纳斯达克市场,去买高科技股票,买网络公司股票,这样赚钱更快。所以大量资金注入纳斯达克,掀起了炒作高科技股票热潮,使股市有了很大的泡沫。伴着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1999年科索沃的炮火,在仅仅两年的时间里,纳斯达克指数从1000多点就一路狂奔到5000点以上。但好景不长。到2000年4月14日,美国纳斯达克股市的泡沫开始破灭,一年之内就从最高5300点跌到最低1600点。从而大多的公司破产、倒闭。这时人们才明白,美国搞网络、搞信息高速公路上市公司股票有太多的泡沫,股价是人为炒上去的,根本不值这么多钱。但互联网络却成就了美国,一是把全世界的大量资金吸引到了美国,成就了强势美元。二是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的高科技地位,并加速了全球化进程。三是美国财富模式深入人心,以如此快的速度完成了大规模的财富原始积累。但是物极必反。互联网泡沫的破灭,欧洲不打仗了,欧元区开始变得安全,资金开始流向了欧洲。欧元兑美元从1:0.82开始走向了2008年的1:1.56的水平,使美元的强势地位受到地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后,美国资本市场便失去了对资金的吸引力。亚洲经济却在此在逐渐复苏,欧洲已经恢复科索沃后的平静,资金又开始向亚洲和欧洲回流,流入美国的资金越来越少。1999年流入美国的资金是7000亿美元,2000年是3000亿美元,2001年是1000亿美元。2001年9月11日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组织恐怖分子挟持四架民航客机,其中两架撞塌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大厦,一架撞塌华盛顿五角大楼一角,另一架在撞向国会大厦途中因乘客奋起反抗而提前坠毁。恐怖组织袭击了美国本土。打破了美国最安全的神话。国际资金开始大量投向了欧元。这时祸不单行,“9.11”事件后,资金的加速撤离终于逼迫美国公司的欺诈行为陆续浮出水面。安然、安达信、施乐、朗讯科技、世通这些大跨国公司都在做假帐,最后都纷纷倒下。美国面临着资金大规模外逃,美国经济神话破灭。“9.11”事件已经严重打击了美国人的信心,财务丑闻又使美国大公司的神话在全世界破灭。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不得不千方百计转移全世界的视线。由于“9.11”事件让美国人对恐怖主义深恶痛绝,而伊拉克成为最大的恐怖主义来源之一,再加上历史的积怨。美国要打伊拉克,但联合国坚决不准,多数国家强烈反对,美国却一意孤行非打不可。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美国使用最先进的武器:B2隐形轰炸机、海上发射的巡般导弹、M1主战坦克等等,让全世界的舆论焦点立刻转向了伊拉克。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一箭多雕:一是及时转移了全世界对美国财务丑闻的注意力。二是启动了战争,拉动了军火需求。三是石油飞涨、黄金飞涨,刺激了对美元的需求。四是控制了伊拉克这个油库,掌握了欧佩克组织,掌握了石油美元的权力。五是展示了美国在世界上的政治军事霸权地位。由此可见为了保卫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美国资本集团一定会不惜一切代价。例如,美国人为什么要那么痛恨他们自己扶植起来的萨达姆,仅仅是因为他是一个独裁者?非要发动一场战争之死地而后快?为什么美国中央情报局要搞政变把查韦斯干掉?虽然后来政变过程中发生意外,让查韦斯侥幸逃过一劫。就是因为因为他们两个带头改变国际石油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历史,而改变为以欧元为结算货币。因为伊拉克和委内瑞拉是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如果这两个国家带头把国际石油的结算货币美元改为欧元,就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多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就会效仿,就会推倒美元的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资本集团控制世界经济的手段,就失去了最重要的工具。问题是2000年11月萨达姆政府已经通过决定伊拉克要把石油美元结算改为欧元结算,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才改为按美元结算。这才是伊拉克战争的真正由来。 伊拉克战争虽然暂时化解了美国国内的危机,但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资金流失,双赤字暴增,经济下滑的命运。打伊拉克时,美国的战争预算大约是500-600亿美元,当时以为能速战速决。结果从2003年到2009年,美国在伊拉克整整待了6年,花费已经超过8000亿美元。伊拉克战争使美国国债、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放大。这就是美国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形势。这一历史重任落在了美国的房地产上。美国政府2000年前后就做出了选择,号召美国人买房。美联储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不断降息,贷款利率很低,用房地产拉动美国经济,让美国经济继续保持繁荣。鼓动美国穷人去买房,制造房地产繁荣。用制造一个更大的泡沫去堵另外一个泡沫留下的黑洞。美国有3.5亿人口,还有很多人没买上房。先把有房的富人搜罗一遍,让他们最好再买别墅,让住小房的中产阶级住换大房。如果再进一步动员无房住的蓝领们买房,就会创造多大的房地产需求啊。次贷就一步一步产生了:一是商业银行放出次级贷款。开始是信用级别高的人买房,后来优质客户越来越少,生意不好做,商业银行放宽了条件,让信用级别不那么高的人也能买房,把款货出去就有钱赚。但是商业银行的规矩还在挡着。怎么办,做假!只要贷款人同意买房,虽然信用很差,但商业银行可以把他的信用记录填成优良,这就可以办理抵押贷款了。只不过商业银行贷给优质客户的利率是5%,而贷给信用级别低的人,利率是10%。这样的利差对商业银行就很有赚头。商业银行给买不起房的人说,花30万美元买一套房子,交3万美元的首付就可以入住。几年后如果房价涨到50万美元,你把这房子卖了,还主银行的本利30万,还有剩下20万美元的赚头。如果首付30%付不起,那就20%,或者10%,实在不行零首付也行。如果没有收入或收入不高,还不起月供,三年后再开始还就行,只是利息要高些。这样买不起房的人就能买得起房子了,买房的人多了起来,房价就往上涨。买房的人很高兴,既可以住房,还可以等待房产增值。买房人没有风险,因为商业银行用贷款已经替买房人把钱付了。二是商业银行把次级债卖给投资银行。卖房人和买房人都皆大欢喜。商业银行却承担着全部风险。而一旦房价下跌,买房人还不上钱,房子也不值钱了,银行就会面临巨大的亏损。这样商业银行就把所有的房贷集中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按揭证券(MBS),平常按揭利率是5%,次贷利率是10%,可以按6%利率卖给投资银行,可赚余下的4%。这样次级贷的风险就是从商业银行转移到投资银行。三是投资银行打包再卖给全世界。投资银行购买顾这些按揭证券后,就开始设计金融衍生产品,他们也打了一个包,变成次级债券----债务抵押债券(CDO),银行存在利率只有1%,规定次级债的利率为10%,卖给投行的大客户。就这样,次级债就卖到了全世界。四是为次级债上保险。为了打消投资者购买投资银行次级债券的担心,投资银行就设计了一款新产品----信用违约掉期(CDS),这样买次级债的投资者如果担心风险的话,还可以买信用违约掉期,让保险公司承担一部分风险。如一个投资者买了50万美元的次级债券,他到保险公司去买信用违约掉期,交了3%的保险费后,如果这边出问题,那边保险公司就负责包赔损失。如果不出问题,保险公司就大赚了一笔。这样次级债就大大方地卖向了全世界。可以就在美国资本集团和美国政府金融战争取得重大成功的时刻,却发生了一系列的金融危机事件:2007年4月4日,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7年8月6日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服务提供商美国住宅抵押贷款投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7日美国财政部不得不宣布接管房利美公司和房地美公司。2007年7月16日华尔街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关闭了手下的两家对冲基金,爆出了公司成立83年以来的首次亏损。2008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促使摩根大通银行收购了贝尔斯登。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2008年9月15日晚些时候,美国银行发表声明,它愿意收购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 。2008年9月16日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850亿美元短期紧急贷款。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出面接管了AIG。2008年9月21日,在华尔街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倒下后,美联储宣布:把现在只剩下最后两家投资银行,即高盛集团和摩根士丹利两家投资银行,全部改为商业银行。这样可以靠吸收存款来渡过难关了。至此,历史在2008年9月21日这一天为曾经风光无限的华尔街上的投资银行画上了一个惊人的句号,“华尔街投资银行”作为一个历史名词消失了。2008年10月3日布什政府签署了总额高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美国包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等实体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实体产业危在旦夕。美国金融海啸也涉及全球,影响到了全世界。2009年1月20日美国新总统奥巴马宣誓就职。(本节摘自杨家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及诱因分析》一文)

美国金融危机是什么时候?

2008金融危机全过程:2008年1月至5月,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卷入其中,美国陷入巨大的危机。2008年1月中旬,美国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摩根大通,瑞士银行受到严重亏损。最先的牺牲者,是国内有广泛知名度的贝尔斯登,因流动性不足和资产损失,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曾经的中国伙伴中信证券,急忙撇清关系。2008年7月起,危机已经恶化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不再仅仅是股票市场大跌,许多非美元货币开始大幅贬值,恐慌四处蔓延。2008年9月中旬,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巴克莱银行以2.5亿美元低价收购了雷曼兄弟北美市场的投资银行及资本市场业务;美国保险巨头AIG陷入困境;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以503亿美元的价格收购。这一阶段,次贷危机转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欧洲受影响最大。历史背景最初,受影响的公司只限于那些直接涉足建屋及次级贷款业务的公司如北岩银行及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一些从事按揭证券化的金融机构,例如贝尔斯登,就成为了牺牲品。2008年7月11日,全美最大的受押公司瓦解。印地麦克银行的资产在他们被紧缩信贷下的压力压垮后被联邦人员查封,由于房屋价格的不断下滑以及房屋回赎权丧失率的上升。当天,金融市场急剧下跌,由于投资者想知道政府是否将试图救助抵押放贷者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7日,已是晚夏时节,虽然联邦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但危机仍然继续加剧。

论文。美国金融风暴的起因、经过、结果。

今年9月14日,美国2个大名鼎鼎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消失了,前者宣布破产保护,后者被收购.这个消息震动了美国金融业,引发了全球股市暴跌,美元汇率大幅度下滑,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惊呼美国正陷入“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这一切均源起于一年前的美国次贷危机。 在世界各国,贷款是普通人购置大宗商品时筹措资金的主要手段,尤其在购买需要大量资金的房屋是。 次贷危机也称次级房地产危机。它发生在美国 ,因次级贷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导致放贷的银行破产,金融机构倒闭,股市剧烈震荡,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美国是一个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贷款非常普遍,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期贷款。那些收入并不稳定或者没有收入的人,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 近10年来,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其中房地产更是持续繁荣。由于前几年美国贷款利率比较低,再加上经济繁荣期人们的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许多信用等级不高的人 便贷款买房,产生了大批次级贷款者。 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级抵押贷款的利率大幅上升,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加重。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人不能按时偿还贷款。 这时银行将借款人抵押的房屋收回并拍卖,却发现房价暴跌。卖房 所得已不能弥补贷款和利息。于是出现大面积亏损。 如果这时政府和大的的金融机构出面收购面临倒闭的银行,替它还清债务,这家银行还能继续生存。而一旦无人接手 ,银行只能宣告破产。 一家银行破产会让所有与他有债务关系的金融机构受牵连,蒙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的金融机构业务往来频繁,环环相扣,任何一环出现问题,都会波及整个金融链条。 这就是为什么 一个美国的 次贷危机 引发了全世界的金融动荡。 我打了好久,给我20分我就能升级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对了,结果一定有好转。

简述美国金融危机与证券的关系

从金融发展的路径来看,经济货币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便是金融证券化的蓬勃发展,即通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的比重相对下降,而利用发行可对第三者转让的金融工具的比重相对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机构直接或间接地进入有价证券市场,通过发行各种证券筹集和融通资金。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性金融机构在全部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最后超过银行资产。这背后的原因就在于,股票、债券、商业票据等有价证券市场的发展,使得经济体系内各经济体互相融通资金的能力不断增强,造成对银行信贷需求有所减弱,从而导致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银行在整个金融机构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和货币化指标的逐步下降,而同时非货币银行金融机构资产所占比重则相应上升。中国的经济崛起取决于历史性机遇的出现和抓住机遇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面对美国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可能正悄然而至,今天的中国比任何国家和任何时候都更具备抓住这一机遇的能力,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认识。一、是机遇而不是灾难1、中国的货币体系、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相对独立。纵观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由于发达国家金融一体化的特点,美国的危机使得欧洲、日本、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无一幸免。中国是不多的受危机影响较小,相对置身于美国金融危机之外、并能在这场危机中能够掌握主动权的大国。由于中国在货币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及商业银行体系上都相对独立,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并不直接相关,这使得我们的商业银行和资本市场并未受到美国次贷和金融危机过多的影响,从而免受“金融海啸”的直接冲击,这些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2、中国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基本面尚好。无论是在改革开放的30年,还是美国发生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持续以年均10%的高速增长,这种增长势头并没有因为近年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经济的衰退受到影响。即使是在美国饱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和国内企业微观面的业绩增长仍然是良好的。所以被人称为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具有强大的内需市场的开拓能力和强大的经济发展潜力。3、我国目前的财政和金融状况良好。和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遇到金融危机的特点不同:从银行的资产状况看,我们有46万亿元的银行储蓄总资产,其中居民储蓄近18万亿,存贷差约12万亿,资金相对充足。今年以来,虽然企业的资金普遍紧张,但那是由于双紧的宏观政策决定的。一旦我们为应付金融危机采用宽松的政策,就会具备流动性充足的特点。同时,经过2005年以来主要商业银行的上市,治理结构也得到了大的改善,因此,银行的资产质量也是比较好的。从外汇储备看,1.8万亿美元的储备也使得我们面对这场金融危机有足够的自保能力和应对能力。从国家财政收入看,2007年高达5.1万亿的财政收入,能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在这场危机中保护自己。4、中国具备庞大的内需市场开拓潜力。对中国的出口会有一定影响,但中国13亿人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即使在美国发生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虽然美国消费的倒退使得我国出口受到一定的限制,但是庞大的内需市场一旦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启动,是完全可以通过内需弥补出口下降的。从投资的角度,中国庞大的城镇和城市的基础设施有大量的项目需要资金,带动经济。无论是从资金的供应还是从项目的选择上,都有较大的潜力。我们应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能力是足够的。正是在这样的认识下,国际舆论普遍把中国当成是世界经济衰退“沙漠中的绿洲”,他们普遍希望中国担当新的领跑者,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站在一起来应对这场危机。一些跨国公司和企业家也把中国当作躲避这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和比较选择后的最佳投资地,他们看好中国,投资中国。与此同时,从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危机必然还会带来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新的分工,中国要从制造业低端的打工者向金融和服务业的高端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