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用风险具体指什么
摘要:如果企业不能够在限定期限内足额的偿还债务,那么就会出现企业信用风险,企业信用风险具体指什么?主要包括银行贷款和投资债券中发生的风险,它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周期性、客观性可控性等特点,其后果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所以企业应该想方设法的规避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企业信用风险具体指什么一、企业信用风险的解释1、企业信用风险是银行贷款或投资债券中发生的一种风险,也即为企业违约的风险。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企业的信用风险。2、企业信用风险是企业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二、企业信用风险的来源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在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为较强的赢利能力使总体违约率降低。在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因为赢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对于公司经营有影响的特殊事件的发生;这种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并且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产品的质量诉讼。举一具体事例来说:当人们知道石棉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的事实时,所发生的产品的责任诉讼使Johns-Manville公司,一个著名的在石棉行业中处于领头羊位置的公司破产并无法偿还其债务。三、企业信用风险的特征1、周期性,信用扩张与收缩交替出现;2、传染性,一个或少数信用主体经营困难或破产就会导致信用链条的中断和整个信用秩序的紊乱;3、可控性,其风险可以通过控制降到最低;4、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办法一、绘制3年“路线图”1、科学实施分类,精准研判企业信用风险。科学构建指标体系,综合运用各类风险信息对企业实施自动分类。2、强化分类结果运用,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明确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专业领域风险防控等工作的融合方式。3、加强监测预警,有效防范化解风险。要求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监测预警处置,推动监管关口前移,实现由被动监管向主动监管转变。二、做到科学精准分类科学准确地分类是提升监管效能的关键。要做到科学分类、精准分类,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1、全面有效归集各类企业信用风险信息。2、构建科学且能不断迭代优化的指标体系。3、建立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系统。三、“无事不扰”、“无处不在”1、对诚信守法者“无事不扰”。2、对违法失信者“无处不在”。
如果你是一名财务主管,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有效的风险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客户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您可以根据公司对客户的政策制定出一系列风险控制的方案和措施,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防范方法,供您参考。 首先,控制发货是在风险出现时减少损失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如果出现客户付款迟缓,超过规定的期限时,企业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信函,电话等方式对客户进行提示。如果客户仍拖欠不还,欠款期一旦超过规定的贸易暂停限期,就应停止发货。通常企业对于贸易暂停期限应有明确的规定,一般来讲信用期越长,贸易暂停限期越短。 另外,客户的信用限额是依据客户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综合评定出来的。当交易金额突破信用限额时,就有可能会给企业自身带来坏帐的风险。特别是在信用限额的突破是由于客户延期支付而引起的情况下,控制发货的措施就很有必要了。 第二,监督和检查客户群。 监督制度是对正在进行交易的客户进行适时的监控,密切注意其行动,特别是付款行为,对于高风险客户还要予以多方面的监督,不断检查与更新客户原有的信用信息。 如下几类客户是企业风险损失的主要来源:1) 经营实力较弱、偿付能力不足的客户,公司一旦向这类客户提供赊销业务,产生呆账、坏账的可能性会增大很多;2) 以往付款记录较差的客户,这类客户已经形成惯性拖欠,将给公司带来较大的逾期应收账款利息损失,该项损失通常要远远高于坏账损失;3) 大额订单客户,一些大客户以大额订单为条件,获取更优惠的信用条件,然而在付款时却不遵守合同约定,更为严重的是,这类客户一旦拒付货款,将给公司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4) 新客户或一次性客户,对这类客户由于缺乏了解,如果贸然采取远期信用结算方式,往往给公司带来“欺诈性风险”损失。 第三,信用额度审核。我们的管理方案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1、实行制度化、标准化的客户信用信息管理 (1)首先,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搜集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为此,需要根据各部门和岗位的特点,建立一套客户信用信息管理制度和流程。事实上,由一线业务人员搜集客户信息是最为直接和最节约成本的方法。问题的关键在于要让业务人员知道搜集哪些信息和怎样搜集这些信息。 (2) 其次,企业应建立专门的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并由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负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满足各级管理决策人员的需要。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于使公司的客户资源集中统一管理,防止客户资源的垄断和流失。 (3) 另外,企业还应实行对重要客户或高风险客户的专门资信调查制度,尤其是当业务人员获得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必须进行专业的资信调查,以发现和防范这些客户有可能产生的较大风险。 (4) 最后,客户信用信息的搜集和管理工作应按一定的规范进行操作,如标准化的信用信息搜集表格和数据库的分类标准。事实证明,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是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最为重要的途径。 2、审核一般一年进行一次,有必要时甚至可以半年一次。每一次审核都要严格地按程序进行,信息收集工作尽量做到全面、及时、可靠,审核的结果要及时通报给有关的业务人员。在必要时甚至可以对客户进行巡访,巡访要达到三个目的:3、评估客户的生存能力,就付款安排达成协议,确定以后的交易额度。要注意不要被某些客户的假象所迷惑,要仔细分析客户的解释与承诺的合理程度,一旦客户不能兑现,即说明其的确处于危机之中。在巡访过程中,客户的外在特征也是很值得注意的,因为这些是难以隐藏的,如库存过多或拒绝对外公开库存量等。4、对客户进行统一的信用风险评级 对客户实行统一的信用评级的好处在于使公司上下便于识别和管理客户、增强风险管理意识,也许公司的销售部门已经对客户进行了分类,然而这些分类往往没有充分考虑客户的信用风险问题,比如仅按销售额大小或按产品进行的分类无法识别客户的偿付能力和信用风险程度。因此,公司要实行信用风险管理,必须重新对客户进行分类。对客户实行信用评级也是公司制定和执行信用政策的基础。要让业务人员清楚地知道,当客户处于不同的信用等级时,公司可以给与怎样的信用条件。第四,也是较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置留所有权。 置留所有权简称ROT,即企业在商品销售出去以后仍然保留对它的所有权,直到客户全额支付货款为止。从理论上讲,这是一项无任何额外成本又能有效避免风险的措施,它使得企业在得不到偿付时可以恢复其对商品的所有权。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病在于,因为商品的所有权虽然掌握在企业手里但由于企业未实际占有或使用货物,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第五,坚持额外担保。 如果客户处于危机中但仍有回旋余地时,客户可能会要求交易继续并维持运转,这时企业就应该坚持额外担保。这种担保在最低限度上是应当开立商业票据,一旦票据不能兑现时便可以停止交易。也可以运用预付货款的方式从中减少交易的风险。 希望以上的综合建议可以对您在完善信用管理制度方面有所帮助!如满意,谢谢采纳!
进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根源
(1)国际因素:1.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2.对外贸易金融环境的复杂性3.信用欺诈的国内信息不够4.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严重不足(2)国内因素::1.国内企业恶性竞争2.国内信用风险管理之后3.信用欺诈的国内信息不够4.国内信用风险监管不力,惩罚机制薄弱(3)企业因素:1.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2.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3.贸易伙伴资信调查制度不健全4.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尚有待于提高
信用远期合约可以起到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
信用远期合约可以起到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步骤如下: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敏感性债券的信用风险还往往可以通过其收益率与美国国库券利率,LIBOR之间的利差来体现,收益率越高,敏感性债券的市场价值就低,在期权到期时,利差(债券收益率减去国库券利率)扩大到一定限度,期权买方(如银行A)便会要求执行该期权,以获得补偿。2、信用违约互换或者信用违约期权相比,信用价差期权无须定义烦琐的信用事件,给交易双方训练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信用价差期权还有很多吸引投资者的地方,到期价差或利差没有超过约定的限度,投资者就可以无偿地获得期权费收入。其次,投资者不必进行实际意测7义上的债券买卖,通过利用信用价差期权创造出一个反映两个不同债券相对表现的头寸,有效地转移了利率风险。
对企业应收帐款中信用风险的管理问题的分析
应收帐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应收帐款管理应从应收帐款防范机制的建立和逾期债权的处理两方面入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与销售、财务部门对应收帐款进行发生监控、跟踪服务和反馈分析,并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帐款,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催讨,并积极寻找债务重组、出售债权的可能,争取及时收回债权。nbsp;应收帐款是企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商品或劳务而应向顾客收取的款项,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收帐款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如何监控应收帐款发生以及如何处理企业的不良债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管理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nbsp;一、应收帐款的现状及形成原因nbsp;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帐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帐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nbsp;造成企业应收帐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归纳。nbsp;1、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nbsp;一方面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竞争手段。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故意拖欠帐款,社会普遍缺乏诚信。nbsp;2、企业自身的问题nbsp;从主观上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帐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而客观上他们对于应收帐款管理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十分缺乏。nbsp;二、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影响nbsp;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nbsp;1、高额的应收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直接引发财务危机。nbsp;企业通过赊销不断扩大销售,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帐款,很多企业在具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下,因应收帐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帐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nbsp;2、应收帐款的坏帐风险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nbsp;逾期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帐风险上,据统计逾期应收帐款在一年以上的,其追帐成功率在50%以下,而在我国逾期应收帐款已达到60%以上。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实际已成坏帐但未作坏帐处理的情况普遍存在。nbsp;三、应收帐款防范机制的建立nbsp;应收帐款管理首先应从源头控制,防患于未然,因而防范机制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nbsp;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赊销进行管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以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进行赊销管理,这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管理体制。信用管理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支持,并在赊销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根据统计,采取财务总监负责下的信用管理成功率为70%,而采取销售总监负责下的成功率为30%。目前我国约有2%的国有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而外资企业的这一比率在10%以上。nbsp;2、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nbsp;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这就是客户的动态资源管理。如果企业对这项工作没有足够的人力也可委托社会征信公司完成,或在其指导下完成。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C”系统),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程度等等。nbsp;3、建立应收帐款的监控体系nbsp;应收帐款的监控体系应包括赊销的发生、收帐、逾期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nbsp;①赊销发生监控nbsp;一般销售业务要经过接受顾客订单
低信用风险业务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1.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应遵循“全面性、内部制衡、全流程风控”的原则组织进行相关业务。2.信用销售介绍:a、如今信用销售已经为绝大多数的企业所采用,与之伴随而来的便是不可避免的信用风险。信用销售的核心是对风险的管理,需要对风险本身有深刻的认识,认识的层面不一样,高度和视角也不一样。 很多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上犹豫不定,对风险环境的评估上拿捏不准,在具体实施中部门主义,结果往往会导致对风险的恐惧或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风险管理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但是其管理本身的基本原则却很清楚明确。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就能保证梳理出清晰的风险管理思路,从而真正的起到促进业务良性发展的作用。b、以促进有效销售为目 .“从商品到货币是实现价值的惊险一跳,”销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销售的好坏往往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竞争的重压之下,企业销售部门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内部具有很强势的地位和话语权。3,销售确认解析:首先,什么是“销售确认”。按照正常的销售逻辑,货物出库,货款到账,财务进行“销售确认”,这样一个销售循环便完成了。若企业采用信用销售,通常会给客户一定时间的账期和信用额度,那么确认“实现销售”通常要等到一个完整的信用销售循环完成,比如给客户30天账期,20万元的信用额度,那么需要客户还款才能算作“销售确认”。因此可以看出,现款现货销售的路线远比信用销售短,且环节也简单。
信用风险的应对方法
信用风险定义: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这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应对措施:A. 传统式: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B. 新方式: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避险原则在信用管理中,为避免信用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对称原则。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无论资产还是负债都要有适当的期限构成。资产的分配和期限的长短要根据资金来源的期限或流转速度来确定。②资产分散原则。金融机构将资金投资于证券或放款时,应注意选择多种类型的证券和放款,尽量避免将资金集中于某种证券或某种放款。如在证券市场购买不同产业、不同期限的证券,对大型项目组织银团贷款等。③信用保证原则。在授信时,要求受信人以相应的有价证券或实物资产作为抵押或者由第三者承诺在受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承担履约的责任。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不知你到底是要写论文还是什么。 二十世纪的经济危机中由于信用风险控制不力造成银行由于坏账倒闭,而我国的例证也多了去了,四大银行上市前剥离的不良贷款均是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造成的,由于对劣变的贷款需计提准备金,这样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绩效表现。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银监会对银行的管理已经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中级标准执行,这是金融监管的国际惯例了,尤其是到发达国家设立机构,比如在我国银行在澳大利亚的子行,都要求以高级法进行计价、管理。因此你要开银行就要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管理,否则执照都拿不到。 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涉及战略、架构、流程、政策、计量等等。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导语: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企业信用管理,又称“赊销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制定企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客户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部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安全收回的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能消除“赊销风险” 企业信用管理对企业赊销风险防范无疑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本旨不在于消除风险,因为那样只会把获得回报的机会浪费掉。应收坏账率为零的企业,并不见得是风险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如果我们能够预先建立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则风险就能成为一个有益的因素。风险管理所需要做的应该是对风险进行管理,主动选择那些能带来收益的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事情” 企业建立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应该负责公司信用管理的日常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仅靠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员工就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它是公司的重要战略之一,首先需要的是公司高层的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要不然,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其次,它需要公司各业务部门,特别是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商务部门、法务部门等配合,因为赊销风险贯彻于整个销售过程之中。 “信用管理专员等同于应收会计” 很多企业,在没有设立专门的应收管理部门和有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公司成立信用管理部门后,他们仍然把信用管理专员的工作当成应收会计来看,或者有些信用管理专员即使从会计岗位转为专门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后,还是按以前应收会计的岗位职责来要求自己。应收会计偏重于核算,虽然在一些企业也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和分析,而信用管理专员则需要对企业赊销管理各个环节的风险点进行管理,从客户开发、合同签署、到信用申请、额度评审、订单管理、货物的发送、风险转移直到后期的应收管理和逾期催收,是一个全程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信用管理专员需要主动地进行跟踪和管理。 “企业只要没有坏账就行了,逾期一点没有多大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从风险管理来说,他们本身还是很重视,对客户的挑选和信用额度的发放也很严格,但对应收的管理特别是逾期后的处理就没那么严格;同时,他们从本身来说,还是不很重视公司营运资金的管理。其实,逾期对企业的影响和坏账一样,同样很大。坏账直接表现的是对利润的影响,而应收的逾期对资金的使用和财务费用的影响则更直接。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每月有一个亿的应收平均逾期一个月,按年贷款利率6%计算,一年下来影响的财务费用就是600万元。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认为应收帐款逾期比坏账更可恶。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风险管理工作,也是企业运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 “信用等于诚信” “信用就是诚信”,在现在,很多人都将“信用”跟国家和社会的“打假”和“防欺诈”联系在一起。其实,信用不仅是个诚信环境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企业里,赊销客户不付款,产生信用风险,不仅跟客户企业的品质有关系,更和客户的偿债能力、资金实力及担保因素、条件等相关,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评价企业资信的“5C”要素。同时,企业的信用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客户,那只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企业内部,来自于我们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能力和对客户的把握。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如何理解企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实质是对风险的选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如何控制企业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⑷ 债权管理制度。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有哪些?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如何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
【答案】:A、C、D本题考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 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主 要有:(1)审贷分离机制。(2)授权管理机制。 (3)额度管理机制。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是什么呢?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个停车场开的两个小卖部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卖冰淇淋,另一家则卖雨具。在晴天卖冰淇淋的生意好,卖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则情况相反。因为两家小卖部的收入的负相关性,其总收入波动性就会较小。银行也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构造自己的贷款组合和投资组合。在不同行业间贷款可以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贷款审查标准化和投资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初级的也是必须的步骤。而利用这两个步骤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往往会因为投资分散化机会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为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发放贷款的地区和行业往往是有限的。贷款发放地区的集中使银行贷款收益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样,贷款发放行业的集中也使银行贷款收益与行业情况紧密相关。而且,在贷款发放地区和行业集中的情况下,往往对贷款审查标准化所依赖的标准有所影响,不能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虑贷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传统方法控制信用风险的效果是有限的。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近年来,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债券或贷款的金融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将其出售给其它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因为通过投资多个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可以使信用风险降低,所以这种资产组合而产生的证券是有吸引力的。同时,购买这样的证券也可以帮助调整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减少风险。因为上述原因,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在美国市场,1984年资产证券化交易量基本为0,而到1994年达到750亿美元。贷款出售则是银行通过贷款出售市场将其贷款转售给其它银行或投资机构。通常,银行在给企业并购提供短期贷款后,往往会将其贷款出售给其它投资者。极少数时候,银行可以对某一单一并购提供大量贷款,这种情况下信用风险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美国市场,贷款出售交易量由1991年的 2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6650亿美元。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均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不过,资产证券化只适合那些有稳定现金流或有类似特征的贷款项目,例如,房地产和汽车贷款。所以,最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依靠信用衍生工具。
企业信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5)债权管理制度;(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信用风险事中管理的主要方法有()。
【答案】:A、C、D事中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建立针对借款人的信用恶化预警机制;建立不良贷款的分析审查机制;监控、监测借款人的资金用途和使用状况;为借款人提供理财服务;提前转让债权;争取政府支持;帮助借款人开辟市场;追加贷款;贷款展期;行使抵押权或质押权;追索保证人;向法院起诉等。
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演变
近20年来,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发布关于修改1988年《巴寒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该协议对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现实的选择。一方面,对现有方法进行修改,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计算资本的标准方法,并且对于某些高风险的资产,允许采用高于100%的权重。另一方面,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摩根等国际大银行使用的计量信用风险模型。但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信用风险模型还不能在最低资本限额的制定中发挥明显作用。委员会希望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后,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将成为可能。2、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Credit 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和承付书;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如贸易信贷和应收账款;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如掉期合同、期货合同和其他衍生产品等。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业风险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金融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继摩根银行推出Credit Metrics之后,许多大银行和风险管理咨询及软件公司已开始尝试建立新一代的风险测量模型,即一体化的测量模型,其中有些公司已经推出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软件(如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并开始在市场上向金融机构出售。全面风险管理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银行需要测量整体风险,但只有在具有全面风险承受的管理体系以后,才有可能真正从事这一测量。4、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逐渐成为金融界人们关注的对象。简单地说,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被从标的金融工具中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虽然最早的信用衍生产品早在1993年就已产生,当时日本的信孚银行为了防止其向日本金融界的贷款遭受损失,开始出售一种兑付金额取决于特定违约事件的债券。投资者可以从债券中获得收益,但是当贷款不能按时清偿时,投资者就必须向信孚银行赔款。但只有最近几年,信用衍生产品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底,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金额只有1700亿美元,1998年底的这一数字为35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底,这一数字更是增加到了7400亿美元。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录
第一章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第一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界定第二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与主要内容第三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功能第四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战略第二章 国际银行业信用凤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第二节 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趋势第三节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与理念第四节 关于标准法与内部评级法的运用及影响第三章 授信凤险管理机制第一节 授信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第二节 授信资产风险识别与预警第三节 授信风险资产的止损及债权保障第四节 授信管理中的反欺诈第四章 统一授信管理第一节 统一授信的界定与基本架构第二节 统一授信的原则与流程第三节 风险限额的确定与调整第四节 授信额度管理第五章 主要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一节 银行房地产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二节 贸易融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三节 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第四节 或有资产授信风险管理第六章 客户信用评级第一节 客户信用评级的功能和基本架构第二节 评级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第三节 违约概率第四节 评级与贷款风险分类及准备金提取第七章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第一节 利用风险度量技术管理信用风险第二节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应用第三节 信用衍生产品的运用第四节 信用资产的定价管理第八章 国别(地区)风险与行业风险分析第一节 国别(地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第二节 行业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第三节 信用风险与经济资本和合理配置第九章 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绩效评价第一节 贷款风险分类第二节 RAROC方法第三节 SVA方法第四节 信用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第十章 授信资产保全第十一章 社会信用体系与法律的应用参考文献
如何规避信用风险
问题一:如何防范银行信用风险 一般来说贷款业务都会存在风险,也就是常说的风险无处不在。信贷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邮储小贷目前主要风险应当以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为主要风险。 具体防范措施不是一、二句可说完的,这方面内部有很多文件、规定了。你可以向信贷部门咨询。 问题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楼主的问题太过宽泛啦,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有一整套体系,包括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当然目的不是不要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只是承担的风险要在银行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问题三:如何防范潜在的信用风险 防范业务风险争做业务标杆《业务运营风险典型案例集》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业务运营风险典型案例集》(第三辑),个人感触很多,许多案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故事,从事柜员工作将近6年,有些情况自己也感同身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不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不清楚风险防范措施;另一种就是漠视规章制度存在,投机取巧,铤而走险。通读整篇案例,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加强柜员业务学习,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各项业务规定、要求和风险点,熟悉各项业务的风险环节,树立严谨操作的工作作风,严格按操作流程办理业务,提高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操作风险的规避能力。二是要增强现场问题的处置能力,始终秉承保证客户账户资金安全是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依赖基础这一理念,对客户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制度规定、操作流程的业务要求,应尽力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避免风险事件上升为损失事件。三是要恪守职业规范。珍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爱惜现在的岗位,真正把工作当事业,视荣誉为生命。严格遵守《员工行为守则》和《员工行为禁止性规定》,不踩“高压线”,不打“擦边球”,认真对待每一名客户,处理好每一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问题四:怎么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建议您在网上搜索,这样的一个话题有很多论文都在期刊上有所提出 问题五:信用的风险规避 民间借贷是我国信用体系的一个非正规的信用模式,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管所以该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科学有效的来降低这种借贷风险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功课 :1、 一定要严格的审查市场准入机制,对一些民间借贷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对具备一定的资金、可以依法经营的私人钱庄,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专为民间金融机构;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为了谋取高利贷的人一定要给予鲜明的打击与取缔,维护金融的良好秩序。2、 信贷的利率更加要透明化的管理,规范这种民间的借贷我们要充分的来考虑借贷的需求,还需要纳入我们的有效管理方式,可以根据放贷人的资质等级要求来进行上下的浮动,利用一些市场竞争推动借贷规范发展。3、 信贷引入实体经济,民间有很多的资本,哪里需要那里去。但是我们还需要进入实体产业的循环环节,这样才可以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仅仅的作为一些游离资本到处的游荡,最好是合法、规范的使用起来。4、 信贷的资金的流动更加需要加强,还要实施有效的管理。要设立一些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对其借贷行为进行监管,对资金进行监测管理,要进口的建立完善、健全、科学统计的监测指标,对一些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投向等情况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引导,防止一些私人房贷到处有 。 问题六:如何防范信用风险,做好这10点是关键 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体包括五个环节:1、限额管理。2、信贷审批。包括贷款定价、贷款发放环节。3、贷后管理。贷款转让、贷款重组等。4、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5、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产品。 问题七:如何做到规避风险? 首先,是一定按老师方法操作学习,规避风险也是很重要的,到今日英才,学习0基础股票, 问题八:如何规避信用销售风险 当然,在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环境下,赊购赊销肯定会仍然盛行。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运作机制上,建立相应的体系,将超期欠款的风险将到最低。 首先,企业一定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合作前期要严格审查客户资料;中期建立信用管理保障机制;销售部门在签约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保障或转嫁信用风险。 其次,企业一定要培训销售人员和信用控制人员,尽早发现欠款风险,尽早采取措施。一旦形成逾期欠款,则要马上采取相应措施,多种渠道催收。 问题九: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措施 为了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强化信用教育,倡导信用至上。培养公民的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使企业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培养 *** 及其经济管理、司法部门的信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经济秩序的保证。 2、加强政策引导,净化信用环境。推行信用公示制度,综合治理破坏银行信用的行为。经常组织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一批企业信用等级,让诚实守信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让不讲信用的企业受到曝光,并受到联合制裁。 3、建设信用记录制度,防止银行误入“信用陷阱”。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信用记录制度的经验,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经营银行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公司,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全方位地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诚实守信情况等综合信息,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同时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 4、理顺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产权关系清晰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真正奠定银行信用往来的基础,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问题十: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哪些如何规避? 20分 就我的理解来看:金融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管理风险以及信贷风险。 那么规避风险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应当从金融风险的种类、产生原因进行规避或者预防。 首先,金融抑制的背景下,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效率损失,但可能会抑制一定的风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金融抑制可能会造成影子银行的发展,而影子银行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合理的监管也很有可能造成金融泡沫产生金融风险。 其次,国家应当维持一个较为适当的外汇水平,不能出现过大的逆差或者顺差,要利用多种手段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外汇水平; 再次,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防范可能因为管理体系不当而造成的金融风险; 最后,针对信贷风险来说,一方面应当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给予投资者充分的信心,防止挤兑事件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应当维持一个较为适当的杠杆水平,不应单纯为了盈利而过分提高金融业的杠杆水平。否则高杠杆能够短时间内维持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可能会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 望采纳!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已成为参与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应通过制定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管控措施,建设一个高效、规范的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保障体系。构筑全方位、全过程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防范和信用违法行为惩戒记录机制。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信用风险管理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的新模式。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的优势明显。但由于网络信息本身具有虚拟性和不稳定性,电子商务信息易被修改、毁坏与丢失,加之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诚信问题及网络技术发展的局限,使得电子商务信息的真卖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相比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如何取得并维持顾客的信任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所在,欲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先加强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一、信用机制建设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0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网民新增2000万人,网民总数达到4.04亿人。伴随网络用户数量的持续增加,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逐渐被我国公众所接受,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电子商务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市场经济制度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诚信缺失行为盛行,“三角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信用危机现象随处可见。这些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无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也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保障体系仅在少数行业开始建立,不少企业尚未建设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大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人们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不重视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估,时常错误地选择交易对象,从而导致违约或不履行合同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二、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 信用风险是指商品交易主体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会使商品交易主体因未能获得预期的商品交易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因此,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采取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措施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目前,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理论研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基于此,对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 借助贯彻执行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强大东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管控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预防并降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并目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加强电子商务客户档案管理,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电子商务交易品种与规模,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机制。为了防止坏账,当账款逾期在3个月以内,由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进行追收;对于超过3个月的应收账款,应寻求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协助追收;对于超过半年的应收账款就必须作为坏账处理,应采取法律行动追讨逾期账款。对于前任领导经营中产生的逾期账款不能继续作为应收账款保留在账上,而应将这部分应收账款作为坏账处理。 在企业内部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实行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行为。通过建立这一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电子商务业务,建立一支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建设具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 加快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具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各相关电子商务的网站都应发挥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起功能强大的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研究。采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实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与控制,从而降低电子商务参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重点电子商务客户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建立电子商务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管理系统。 3、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开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方法主要有信用风险因素评估的“6C”法和信用评级法等。“6C”法是指根据商品交易主体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nater-a1)、经营环境(condition)和经营连续性(continuity) 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履行商品交易责任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信用评级法主要采用z值模型对体现参与商品交易企业的赢利、营运等能力的财务指标 (销售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营业资产周转率等)进行加权计算进行信用风险等级评分。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已成为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电子商务特点研发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通过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计算电子商务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识别和量化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为防范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提供了强大武器。在构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时,应采用通用信用语言,注意电子商务过程中的信用许可范围。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简介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本书结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系统介绍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对象与主要功能,阐述了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趋势,并从授信风险管理机制、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客户信用评级、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国别(地区)风险与行业风险分析等多个侧面介绍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论述了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绩效评价、授信资产保全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与法律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等内容。本书适于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教材,也适于作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企业管理的信用风险
导语:赊销是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方式,企业在通过赊销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应收账款会大量增加,坏帐损失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因信用造成的损失。目前,如何对信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加强防范,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体说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使销售资金的使用更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局管理,以求得“最低赊销成本”和“最大销售成长”之间的平衡。 二、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缩短公司现金周期,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可以科学地测量客户的信用风险 预测信用风险的"一个难点是,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难以度量。一般来说,客户反映给业务人员或企业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些信息与客户真实的偿付能力或信用风险有怎样的关系?一些销售人员仅凭有限的信息就匆忙做出一个近于模糊的判断,最终导致销售失败。企业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就是要全面、准确、定量地预测每个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具体来说,通过客户资信管理,将使企业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科学的测量。 一、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准确 获得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是准确预测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基本条件。有时,根据客户真实的信息,销售人员直接就能够做出决策判断。比如,当获得反映客户资不抵债的真实财务信息后,销售人员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拒绝赊销的决定。企业有相当一部份货款被客户拖欠,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由于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二、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要准确地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在缺少客户资信管理的情况下,客户的资信信息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甚至垄断在销售人员手中,管理决策人员难以获得全面的客户资信信息。 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授信系统和收款系统两个部分。授信系统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而收款系统是在商业信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建立起来的正式流程。 一、授信系统。 第一,建立成文的信用政策。正式的信用政策能够给雇员和其他参与授信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指导。虽然其详细程度因不同的公司而异,但有一个书面的政策确实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怎样和何时做出授信决策,并为员工提供详细的程序、规则等指导。首先,要确定信用工作的原则。为了增加销售,信用部门当然愿意授信于每位顾客,但要取决于公司为了增加销售而给予顾客的信用原则,即公司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有些企业在授予顾客信用方面政策比较宽松,而通过强有力的收款系统来保证现金流,有些企业只给予最好的企业以信用。其次,规定信用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在这里,要规定报告的渠道和审批权的分配。第二,进行信用调查以及分析财务报表包括:调查被授信企业的历史和业务背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能力和财务状况;预测该公司的财务前景;调查该公司过去的信用记录、名声。 二、收款系统。 良好的收款系统有助于公司改善流动资金的状况、减少坏账损失的同时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并增加公司的销售。收款系统作为企业总体信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企业的信用系统相配合。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信用系统和收款系统的组合。 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 在处理与客户的各类业务关系中,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出发的。因此,企业开展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如果简单地依赖于某一两个部门的兼职性和非专业性工作,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事与愿违。例如,以销售部门担负客户的资信评估工作,通常会过分强调客户的交易价值而忽视其风险性。另外,如果不是很专业性地对客户的各类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综合性分析,决策人员则往往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经验性的或片面的判断,造成交易决策错误。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科学信用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为扩大其销售额、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取的赊销手段,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能建立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收账制度,则可降低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率,增加收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企业怎样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信用管理还是一个空白。许多企业因为帐款被拖欠以及风险管理责任不清的问题而伤透脑筋,究竟怎样在企业内部迅速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这些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管理问题。下面是在一次总经理信用管理高级研修班上,部分学员与谢旭教授的精彩讨论,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刊登出来,相信对于企业管理者会有所启发。 究竟谁对企业的赊销行为负责?企业陷入信用风险管理误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信用决策权力的合理运用和控制。事实上,赊销既是一种商品买卖行为,又是一种借贷行为,在赊销业务中,企业内部必须有人真正对于借贷资本(应收帐款)向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 事实证明,企业将信用决策权力简单地交给销售或财务的做法弊大于利,应当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兼顾信用营销和风险控制的双重管理目标,使企业信用资源的使用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管理。 其次,要解决业务部门的职责合理分工问题。 信用风险产生于销售与回款业务流程中的许多环节,各业务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信用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风险,它与其他风险密切相关,如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客户风险、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只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合理,才能达到有效的风险预测和控制目的。 第三,应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方式问题。 单纯地依靠业务部门的内部管理或单纯的外部控制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信用管理的要求,应采取内部管理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内部管理应以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主,外部控制应以建立授信制度为主。 第四,应改进信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方法。 企业发生风险损失,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这需要在合理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以达到激励和惩罚的目的。单靠销售业绩提成的激励制度(以回款额指标为主)或风险抵押金制度(以坏帐损失指标为主)都不可能很好地达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目的。 关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方案总经理B: 最近几年,我们在帮助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案中,除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突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之外,还采用流程化管理方法开发了3个方面规范的业务管理方案,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管理效果。 1.实行规范的客户资信管理客户既是企业财富的最大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因此,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对于改进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占有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全面,造成过高的信用风险和决策失误。有的企业对客户资源没有真正形成集中统一管理,而是垄断在个别业务员手里,造成了管理上十分被动的局面。 我们在实践中,对客户的信息、风险、价值及分类等业务进行了全面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概括来说,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搜集渠道和管理方式。获得真实、全面的客户信息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减少决策失误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将大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 第二、实行专业化的客户资信评估。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和风险是企业有效地进行客户开发、营销策略制订和销售业务决策的保障。企业通过采用成熟的客户评估模型,可以对客户的交易价值、偿付能力、信用风险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 2.实行合理的销售风险控制措施销售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为复杂、风险性最高的领域之一。在信用销售比重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实行规范的销售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行销售风险管理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实行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订单业务管理流程中,必须对任何给予客户的信用优惠进行管理和控制。其中,对给予客户的信用限额应按照科学的业务流程进行评审和发放。 第二、注重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信用政策是企业开展信用销售业务的基本管理措施,应当从政策的目标、制订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个合适的信用政策将有效地支持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 第一、应注重货款回收工作职责分工的合理性。货款回收是一项直接关系企业利益且部门交叉较多的工作,必须从部门的管理目标、主要职能、专业性及效率等多种角度考虑其职责分工及业绩考核。同时、由信用管理部门实行对整个货款回收过程的监控机制也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改进货款回收工作的有效方法。 第二、应将货款回收管理的重点前移。企业如果忽视应收帐款的预算管理和对货款到期日的控制,只是在回款额的考核上做文章,不仅难以较快地提高货款回收的效率,而且还可能花费数倍于正常管理的成本,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帮助企业建立以帐龄管理为核心的货款回收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并将管理重点移至货款到期日之前。
2019年初级银行从业《法律法规》第十四章考点:信用风险管理
(一)信用风险的分类 1.按照风险能否分散。可以分为系统性信用风险和非系统性信用风险 系统性信用风险是指对各种金融工具都会产生影响的信用风险.不能够通过分散而相互抵消或削弱。 非系统性信用风险是指和特定对象相关的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可以采取分散的策略进行控制。 2.按照风险发生的形式。可分为结算前风险和结算风险 结算前风险指的是交易对手在合约规定的结算日之前违约带来的风险。 结算风险作为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结算风险在外汇交易中较为常见,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 3.按照风险暴露特征和引起风险主体不同,可分为主权信用风险暴露、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暴露、零售信用风险暴露、公司信用风险暴露、股权信用风险暴露和其他信用风险暴露六大类主权信用风险暴露、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暴露、公司信用风险暴露统称为非零售信用风险暴露。 (二)信用风险的管控手段 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包括明确信贷准人和退出政策、限额管理、风险缓释、风险定价等。 1.信贷准入和退出 (1)信贷准入。信贷准入是指银行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明确银行意愿对客户开办某项信贷业务或产品的最低要求。常见的信贷准人策略考虑的因素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客户的财务与经营状况、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 (2)信贷退出。信贷退出是指银行在对存量信贷资产进行风险收益评估的基础上.收回对超出其风险容忍度的贷款,以达到降低风险总量、优化信贷结构的目的。 2.限额管理 限额是指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管理策略.对银行承担的风险设定的上限.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 3.风险缓释 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缓释功能可以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1)抵质押品。常见的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土地使用权等。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客户发生违约时.银行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提高回收金额,降低违约损失率。 (2)保证。保证的缓释作用体现在客户违约时,由保证人代为偿还全部或者部分债务,提高回收率。 (3)信用衍生工具。比较常见的衍生工具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 (4)净额结算。净额结算的缓释作用主要体现为降低违约风险暴露。 4.风险定价 银行承担风险就应获取相应的回报。信用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一种成本.银行需要通过风险定价加以覆盖,并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遭受损失时进行抵补。 考点2信用风险的计量 1.信用风险参数 商业银行通过计量不同的风险参数,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反映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水平,常用的风险参数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有效期限、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等。 (1)违约概率(PD)。违约概率是债务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般是一年)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2)违约损失率(1GD)。违约损失率指某一债项违约导致的损失金额占该违约债项风险暴露的比例。即损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 (3)违约风险暴露(EAD)。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发生违约时预期表内和表外项目风险暴露总额.反映了可能发生损失的总额度。 (4)有效期限(M)。有效期限是指某一债项的剩余有效期限。 (5)预期损失。通过上述风险参数.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违约概率X违约损失率X违约风险暴露 (6)非预期损失。对非预期损失的计量比预期损失要复杂得多,且组合的非预期损失并不是单笔债项非预期损失简单相加.而是与各债项之间的相关性密切相关。 2.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等于信用风险暴露与风险权重的乘积,综合反映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水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两种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方法:对不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运用权重法;对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内部评级法覆盖的表内外资产使用内部评级法,未覆盖的表内外资产使用权重法。 (1)权重法。采取权重法,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银行账户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与表外项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之和。 在权重法下.表内资产划分为17个类型.根据每个资产类别的性质及风险大小,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共分为0、20%、25%、50%、75%、100%、150%、250%、400%、1250等档次。 银行的表外资产划分为11个类别.针对不同类别分别规定了0、20%、50%、100%等四个档次的不同的信用转换系数。 (2)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分为初级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二者的区别在于,初级内部评级法下.银行自行估计违约概率,但要根据监管部门提供的规则计算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高级内部评级法下,银行可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对于零售信用风险暴露。不区分初级法和高级法,即银行都要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 ①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应该通过内部评级确定每个非零售风险暴露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等级。对债务人的每笔债项均应进行评级。 ②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体系。所谓风险分池,是根据风险特征、交易特征和逾期信息等特征将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人到相应的资产池中,在此基础上估计PD、1GD、EAD等风险参数。与非零售风险暴露相比,零售风险暴露具有笔数大、单笔风险暴露较小、风险分散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组合的方式对零售业务进行管理。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⑷ 债权管理制度。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⑷ 债权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导语: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欢迎大家参考!强化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就应当对我国产生的信用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识别信用风险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策略。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建设全面开展,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逐年增长。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 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 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 3.透支风险管理 (二)风险的分散转移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 1.向担保人转移 2.向保险机构转移 (三)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为交易购买风险,一旦其中一项或几项有风险状况发生,就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这样损失的控制就能够通过较小的成本实现。实际当中的保险主要由财产保险、未授权交易保险、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银行一揽子保险、其他险种构成。 其次,对监测活动进行强化。运用大数据对贷款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由按月检测替代当前的按季度检测,通过提前预警实现提早退出。商业银行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发现意识较强,但是仍需要实现对一定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一旦发生以下状况:不好联系客户、报表和纳税上信息不提供、转移基本账户、异常现金流、外部评价差,就应当及时处理。应当从预警信号的级别出发,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情况的有效处理,对于风险预警信号级别应当注意。 最后,运用信用衍生产品控制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包括综合结构化产品、信用息差期权、信用息差产品、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互换,这些产品能够散化风险,将信用风险集中度降低,对于提升银行系统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家财务管理十分严格的公司,也有一套完善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因此公司的坏账率和资金周转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财务部张经理颇为自己的管理有方而洋洋得意;但销售部的陆经理可不这么看:生意不可能没有一点风险,坐在家里没有销售肯定不会产生任何呆账,那样离公司倒闭大家回家也不远了。陆经理认为过于死板的信用政策影响了销售部的业绩,使公司损失了许多机会。 企业里的销售部和财务部似乎天生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部门,更有这种说法:财务部代表和维护公司的利益,而销售人员代表着经销商和客户的利益,这不今天发生在a公司一件事情似乎更能证明这个看法: 温州b公司是a公司在当地的经销商,虽然说a公司在整个浙江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占绝对的优势,但偏偏在温州的销售却不温不火,落后其竞争对手。当地的经销商换了好几个,到今年b公司已经是第四家了。 a公司本来就是浙江的企业,家门口的.市场哪能不抢,陆经理对浙江省经理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三个月内改变这种局面。趁着竞争对手出现质量问题的大好时机,陆经理亲自坐镇温州,集中全省的销售力量,分区划片开发温州的终端,陆经理还从公司争取到极优惠的促销政策,准备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收复温州市场。 一时间a公司的产品在温州终端大量铺货,但问题来了,由于b公司的销售额比往常增加了几倍,不到10天公司批准的信用额度就已经用完了,b公司只能用现金买货,但一个星期后就支持不住了。一时间终端客户频频要货,b公司却没钱继续下订单了,b公司老板急得脚跳,把陆经理的电话都打爆了,请求公司无论如何再放几个订单以解燃眉之急。 其实陆经理比谁都急,这次行动就是要趁竞争对手没有反应过来打他个措手不及,现在就好像仗打了一半子弹却没有了,如果竞争对手乘机反扑,这次行动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陆经理与财务部张经理多次协调,但张经理在通融放了一个订单后,再也不同意继续发货了,张经理的理由很充分,其一:公司所有客户的信用政策是年初销售部和财务部共同讨论后经总经理批准才决定的,现在要增加b公司的信用额度不是不可以,但要走程序不可能今天申请马上就批准。“销售成绩是销售部的,但由此而带来的信用风险却要财务部来承担,当然不干了。”这只是张经理没有说出的潜台词。 陆经理历数了种种理由并以个人担保要张经理继续发货,但张经理就是不买账,a公司的信用控制是财务部一票否决制,陆经理虽然在电话那头暴跳如雷,一时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财务部与销售部门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张经理是为了公司的资金安全,严格执行公司的财务制度;陆经理是为公司的销售额为企业挣更多的钱,他们都不是站在公司的利益角度来看问题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冲突,这是因为: 第一:财务人员是理性的,他们与客户基本不接触所以也没有任何感情可言;而销售人员是感性的,与客户接触频繁,受客户的影响大,而人总是有感情的。 第二:财务人员认为公司的规章制度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而销售人员认为客户是上帝,客户永远第一,总是千方百计为客户排忧解难。 第三:财务人员永远怀疑客户的偿付能力,是他们的职业习惯;而销售人员则往往对客户过分信任。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财务人员关心的是应收款率/应收款账期,因为公司以此对其的成绩进行评估;而销售人员首先以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估。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财务经理和销售经理从各自的利益和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而引起了冲突,有没有更客观更公正的“第三只眼”来看问题呢?那就是总经理的角度,他可以站在企业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单是对销售部或者财务部有利,而是对整个企业有利;不仅仅考虑企业的现在,更要考虑企业的未来。 由于事情紧急,最终陆经理向公司的总经理作了汇报,寻求解决的方法。总经理在对所有资料进行评估后,决定对b公司增加50%的临时信用额度,但也听取了张经理的意见要求b公司老板书面承诺以名下固定房产作担保。最终这件事情获得圆满解决,a公司在温州市场一举收复失地,市场份额反超竞争对手,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企业强化信用管理,塑造以“诚实信用”为特征的经营管理机制,是每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新增长之契机。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 (一)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 很多企业盲目追求销售额的增加,而把信用管理看成是不利于销售额增加的因素,结果往往是否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忽视对客户的信用管理。根据中国企业信用网的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第九次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在我国企业间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贸易总额的5%,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其比率仅为0.25%一0.5%。 (二)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三)信用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信用管理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信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信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然而,很多企业的商层管理人员对信用管理工作只是片面理解,认为信用管理工作就是收账,只要能说会道就无需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人员时,往往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将大量既缺乏专业知识又未受专门训练的人员配备到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导致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2 1.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首先,国内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信贷风险管控认知不足,一味追求业绩,不注重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这无疑给银行带来无形压力。另外,他们只着眼于短期盈利,忽视了未来商机。最后,信贷风险管控理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在商业银行整个人才体系中全面施行,导致工作人员误入歧途。 2.缺乏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总体综合素质偏低: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欠缺、业务方式不当、没有管理分析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责任感较低,未根据贷款要素对贷款人进行严格审核,缺乏及时处理并调整贷款类别的积极性,没有核实贷款要素是否如实填制。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不准确严重阻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制水平提高,即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会导致数据出现质量问题,从而造成结果信任度低。也就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制中去。信用风险量度模型和技术落后是造成专业人才稀少的根本原因。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构架不稳,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利过于集中,不能相互制衡;其次,风险管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影响风险管控的效果;最后是银行内部稽核部门没有独立性。我国推行贷款风险分为五大类,但存在很大缺陷:(1)主观性思维比较严重,贷款界限模糊,结果不一致; (2)对资产质量恶化的预估能力较低; (3)分类结果是粗线条分类; (4)利用带块五级分类计提贷款准备不能遮盖银行的信用风险; (5)五级分类不能区分借款人风险和债务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缓释方式单一不能够分散风险,各商业银行在抵质押率、后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创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全国尚未实施统一风险要素调整规定,我国拍卖市场不完善,质押品处理难度高,银行不仅仅承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快易贷向大家介绍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严格实行贷放分控 银行要规范审批操作流程,明确贷款审批权限,实行身带分离和授权审批,确保贷款审批人员按照授权独立审批贷款。 4、严格实行贷后管理 个人贷款支付后,银行要采取有效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确保贷款资产安全。 3、严格实行支付管理 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银行应要求借款人在使用贷款时提出支付申请,并授权贷款人按合同约定方式支付贷款资金。 4、严格审查贷款申请 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要严格审查申请内容及其证明材料,履行尽职调查职责,逐一核实,正确判断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诚信状况、担保情况、质押比率、风险程度等。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企业财富源风险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尤其交易前客户信用信息收集调查风险评级具非重要作用些工作都需要规范管理制度进行目前我企业需要五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客户信息搜集资信调查;⑵客户资信档案建立与管理;⑶客户信用析管理;⑷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客户群经性监督与检查2、事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交易程产信用风险主要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销售业务管理缺少规范控制造其较突问题客户赊销额度期限控制些企业给予客户赊销额度随意性销售员或者别管理员说算结往往客户牵着鼻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quot;间接管理"状况必须实行严格内部授信制度面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面:⑴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交易决策信用审批制度3、事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企业已制订些相应管理制度我调查研究发现些制度远远能适应前市场环境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存主要问题缺少管理系统性科性改进面管理主要应几面制度化:⑴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销售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货款收管理制度;⑷债权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形式,在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规避,以期减少损失。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贷款内部评级分级模型以及Z评分模型等。但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方法有些显得过时,有些则显得不精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出现了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等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更加精确、更加科学。总的来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呈现出如下几个发展趋势:1、信用风险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发展,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信贷资产只有到违约实际发生时才计为损失,而在违约发生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而造成信用风险程度的变化难以得到反映,银行因而难以根据实际信用风险的程度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管理。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首先,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地衡量信用风险的水平,IT市的方法也已经被引入到信用产品的估价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其次,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其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的调整。2、信用风险对冲手段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创新和发展,尤其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的水平,很难使投资者完全摆脱信用风险;而且,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投入还会随着授信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这一局限性对以经营存贷业务和承担信用风险为核心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随着信用风险越来越多地进入证券交易和投资银行领域,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的这一局限性变得愈益突出。对于证券交易商而言,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商业银行不同,证券交易商是以承担市场风险而不是信用风险为自身业务的核心的,信用风险只是交易的副产品,是交易双方都试图剥离或摆脱的:二是由于证券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对手也涉及广泛的特点,证券交易商往往比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信用对象;三是证券交易商往往缺乏商业银行那样管理信用风险的经验和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这都使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用风险对冲管理手段开始走到风险管理发展的最前沿,并开始推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向前发展。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资、防止授信集中化、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动态监控,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信用强化措施等。尽管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和成熟,有些甚至已经制度化,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都是基于定性分析。近年来,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的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思想。随之而来,在传统信用评级方法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这些模型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比如邓白氏中国风险预警评分(EMMA Score),可以预测企业处于不稳定或不可靠的风险状况的可能性,以及付款指数(Paydex),是对目标企业付款表现的量化指标。 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有关群体或个体的信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估,并对其未来行为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提供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依据和手段。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突出特点。由于相对于市场风险而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信用状况及时、全面的了解是投资者防范信用风险的基本前提。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规模效益的制度保障。在发达国家,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对信用评级的依赖更加明显。如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都直接依赖于企业被评定的信用等级及其变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新资本协议》中加强了信用评级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
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
导语:如何提升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技巧?信用风险控制是指授信方根据信用识别和评估的结果,针对自己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及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针对具体的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良,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佳结果。为了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信用风险管理,我们按照赊销业务发生的前后将风险控制主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 (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 (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 (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 (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 (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 (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有( )。
【答案】:A,B,C,D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①严格审查贷款申请;②严格实行贷放分控;③严格实行支付管理;④严格实行贷后管理。
下列机制中,不属于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是()
【答案】:B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主要有: ①审贷分离机制,即在内部控制机制的框架下建立起贷款的审查与贷款的决策相分离机制,避免将贷款的审查与决策集中于二个职能部门或人员。②授权管理机制,即总行对所属的职能部门、下属的分支机构,根据层级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分别授予具体的最高信贷权限。③额度管理机制,即总行对全行系统给予某一特定客户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授信规定最高限额。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之所以成为单独的一类企业风险,是因为其具有与其他企业风险明显不同的特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风险的特征 1、企业信用风险的发生必然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有关。(根本特征) 2、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的结果具有强制性。 3、企业信用风险的潜在性。 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 4、企业信用风险的破坏性。 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1、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2、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 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3、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
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
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是以开展化解信用管理领域法律风险、妥善处置矛盾纠纷,保障经济安全,增强社会诚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宗旨开办的专业。1、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信用风险法律防控专业知识、能够化解信用管理领域法律风险、善于处置经济矛盾纠纷,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及管理能力较强的高层次法律管理人才。2、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培养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信用管理知识。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基本能力。3、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学科要求该专业对政治、外语科目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对法学、风险投资及管理有兴趣的学生就读。
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管理包括哪几个阶段?其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方法是什么?
(1)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和信用风险的财务处理三个阶段 (2)信用风险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信用限额、准备制度等。1)信用限额。信用限额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特定客户或关联集团、特定行业、国家、区域、授信品种等)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金融机构信用额度确定的依据早期是损失经验和主观判断,后来逐步发展到将限额与机构内部信用评级挂钩,获得较高等级的交易对象相应给予较高的授信额度。对证券金融资产的信用等级分类从AAA/Aaa级到D级;还有对信贷资产使用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分类体系等。对于大额敞口的限额设定,巴塞尔委员会推荐对单一客户或一个集团客户的敞口不能超过金融机构监管资本的25%.2)准备制度。准备制度是金融机构对风险设置多层预防机制的方法,包括资本金比率和准备金制度以及风险基金制度等方面。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什么的管理和控制
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监控。1、信用风险评估:对企业的潜在交易对手进行评估,了解其信用状况和信用历史,以便于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2、信用风险监控:对企业的交易对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信用风险问题。
管理信用风险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导语:管理信用风险主要有哪几种方法。文章仅供大家参考借鉴! 管理信用风险主要有哪几种方法 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 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 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个停车场开的两个小卖部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卖冰淇淋,另一家则卖雨具。在晴天卖冰淇淋的生意好,卖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则情况相反。因为两家小卖部的收入的负相关性,其总收入波动性就会较小。银行也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构造自己的贷款组合和投资组合。在不同行业间贷款可以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 贷款审查标准化和投资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初级的也是必须的步骤。而利用这两个步骤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往往会因为投资分散化机会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为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发放贷款的.地区和行业往往是有限的。贷款发放地区的集中使银行贷款收益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样,贷款发放行业的集中也使银行贷款收益与行业情况紧密相关。而且,在贷款发放地区和行业集中的情况下,往往对贷款审查标准化所依赖的标准有所影响,不能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虑贷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传统方法控制信用风险的效果是有限的。 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 近年来,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债券或贷款的金融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将其出售给其它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因为通过投资多个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可以使信用风险降低,所以这种资产组合而产生的证券是有吸引力的。同时,购买这样的证券也可以帮助调整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减少风险。因为上述原因,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在美国市场,1984年资产证券化交易量基本为0,而到1994年达到750亿美元。 贷款出售则是银行通过贷款出售市场将其贷款转售给其它银行或投资机构。通常,银行在给企业并购提供短期贷款后,往往会将其贷款出售给其它投资者。极少数时候,银行可以对某一单一并购提供大量贷款,这种情况下信用风险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美国市场,贷款出售交易量由1991年的 2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6650亿美元。 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均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不过,资产证券化只适合那些有稳定现金流或有类似特征的贷款项目,例如,房地产和汽车贷款。所以,最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依靠信用衍生工具。
金融英语口语大全:信用风险专业术语
以下是 整理的《金融英语口语大全:信用风险专业术语》,希望大家喜欢! SWOT分析(SWOT analysis) ——分析经营风险的方法。即对企业的优势(strengths)、弱点(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列表分析。 Z值(Z Score)——指对企业财务状况、破产可能性的量化评估。Z值主要利用核心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估,它是由企业破产预测模型得出。 Z值模型(Z score models)——用少量关键指标衡量企业破产风险的模型。每一个z值模型都有自己的关键指标。不同的z值模型适用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国家。 巴塞尔协议(Basle Agreement)——由各国中央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成员签订的国际协议,主要是关于银行最小资本充足的要求。它也被称为BIS规则(BIS rules)。 保兑信用证(Confi rmed Letter of Credit)——开出信用证的银行和第二家承兑的银行都有条件地担保支付的信用证。 保留所有权的条款(Retention of Title Clause)——销售合同中注明,供应商在法律上拥有货物的所有权,直到顾客支付了货款的条款。 保证契约(Covenant)——借款人遵循借款条约的书面文件,一旦借款人违背了契约书的规定,银行有权惩罚借款人。 本票(Promissory Note)——在指定的日期支付约定金额的票据。 边际贷款(Marginal Lending)——新增贷款。可以指对现有客户增加的贷款,也可指对新客户的贷款。 边际客户(Marginal Customer)——指额外的客户。寻求成长机会的企业会尽力将产品销售给新客户,而且通常是不同种类的客户。这些新增客户的信用风险可能比企业现有的客户要高。 财产转换贷款(Asset Conversion Loan)——用于短期融资的短期贷款,例如,季节性的筹集营运资金。 财务报告/财务报表(Financial reports/statements)——财务报告或财务报表是分析企业信用风险时的重要信息来源。财务报告和财务报表提供了和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量、资产和负债相关的信息。财务信息的最重要来源是企业的年报。 财务比率(Financial ratios)——财务比率一般用于分析企业的信誉。每一个比率都有特定的分析目的和分析对象。财务比率是企业一个会计科目与另一个会计科目数值的比值。在财务分析中,财务比率能体现数量本身无法体现的含义。 财务弹性(Financial Flexibility)——当主要现金流来源(通常是交易收入)不足时,企业从不同渠道筹措资金的能力,如变卖固定资产、举借新债等。 财务风险(Financial risk)——企业无法按时足额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财务风险的主要衡量指标是财务杠杆率,即企业计息负债和股东权益的比值。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财务杠杆率就越高。利润因受意外的财务状况或环境变化影响而变化的风险。这一术语在用于描述企业的债务和财务杠杆时,指企业的利润不足以满足利息支付和其他债务支付要求的风险。 产品差别化(Product differentiation)——指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并以更高价格将产品出售的战略,它是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种方式。 敞口(Exposure) ——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它根据发生的原因或来源来分类,如信用风险敞口。 代理商(Factor) ——也称为应收账款代理商。它是代表客户管理、融通商业债务的公司。代理服务一般包括销售管理、信用保护、为客户承付货单、提供融资担保等。 抵押(Charge)——担保的一种形式。即借款人向借款银行,一旦自身出现偿债困难时,银行对抵押财产的追索先于其他债权人。抵押一般有两种形式:对特定财产的固定抵押和对其他一系列财产(如股票、债券等)的浮动抵押。 典押(Pledge)——将货物、可流通票据、货物所有权证明等作为银行提前付款的保证。 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通过电子方式传送数据的方法。例如,EDI可以用来传送货款发票。 订货环节(Order Cycle)——从接受定单,到发出货物或提供服务、开出货物发票。 二级资本(Tier 2 Capital)——银行所拥有的非核心资本。 发票贴现(1nvoice Discounting)——折价购买选定的发票,例如,贸易债券。发票贴现商通过购买债券向客户提供融资,其折扣取决于提前预付货款的利率。 风险资产(Risk Assets)——根据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被赋予不同风险权重(0—100%)的银行资产。 福费廷(Forfaiting)——票据收购银行为资本货物出口提供融资的一种方法,生产资本货物的买方借此可以获得中长期信用。 负债比率(Debt ratio)——企业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 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 ——国际上通用的使用信用证进行支付的一套程序。 股利保障倍数(Dividend Cover)——税后收益与股利的比率。例如,当税后收益是股东股利的2倍时,即股利保障倍数为2. 管理报告(Management accounts)——用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预算表或预测报告。信用分析人员并不总是能获得这些报表的。预测报告很有可能过于乐观、难以信任。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The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IASB)——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是负责颁布会计准则的国际性组织。 国家风险(Country Risk)——在特定国家经营的组织,其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由于受到所在国变化和发展的影响而存在的风险。 过度交易(Overtrading)——如果企业迅速扩张,而提供资金的长期资本不足,那么这时企业就是交易过度。过分依赖短期信用来支持企业运作。在高速成长的企业中,过度交易比较明显,如延迟付款、充分使用银行提供的透支信用额度。 合并报表(Consolidated accounts)——综合企业集团所有公司的财务报表即为合并报表,由上市的母公司(控股公司)负责公布。但是该企业集团并不是一个法人实体。只有在授信给母公司,或者母公司为子公司所借款项提供了担保时,对合并报表的分析才有意义。 坏账(Bad Debt) ——无法收回的过期账款。 会计准则(Accounting standards)——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方法的规定比公司法中的要求更加细化,但仍然为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留下了操作的空间负责颁布会计准则的国际性组织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世界上主要国家都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的会计准则,因此世界各国使用的会计准则有一定的统一性。 货币集团(Currency Bloc)——国内货币的汇率与某一种主要货币密切相关的国家统称为货币集团。例如美元集团和德国马克集团。 价值链(value Chain)——也称供应链,指一个行业内从原材料的生产到成品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各个环节。 交易对手违约风险(Counterparty Risk)——由于交易另一方不遵守合同条款所带来的风险。 经营性现金流量(Operational cash flow)——企业在一定时期里从经营活动中获得的实际净现金收入(或净现金支出)。 净现金流量(Net cash flow)——企业一段时期里现金余额的变化量。 净资本收益率(Retum on equity)——衡量经营风险(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与财务风险的指标。 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所谓竞争优势就是指企业在其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所具有的优势。竞争优势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利润表(1ncome statement)——(英国称为profit or loss account)应该披露所有的经常项目、例外项目的损益。这些项目可能会显著提高或降低企业的利润。 利润率(Profit margin)——企业利润和销售收入的比值,通常采用百分数的形式。利润率有毛利率和净利润率两种形式。如果利润率降低,那么利润也会减少。 利息保障倍数(Interest cover)——利息保障倍数是息税前利润与利息费用的比值。利息保障倍数的降低意味着企业财务状况恶化。 流动比率(Current ratio)——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价值的比率。在大多数企业(但不是全部企业),流动资产低于流动负债就意味着缺乏流动性。 流动性(Liquidity)——流动性是指资产转换成现金的能力。企业的流动性可以用企业速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值来衡量。 流动性危机(Liquidity Run)——现金支出激增,企业创造新现金流(流动性)出现困难。 留置(Lien)——担保的一种形式。它使银行保留对借款人财产的请求权,直到借款人偿还完债务。 毛利(Gross profit)——销售收入减去销售成本就得到毛利。 贸易参考(Trade Reference)——由其他供应商提供的、关于潜在新客户信用状况的参考信息。参考意见应表明该供应商与客户之间贸易关系的时间长短、该客户按时偿还欠款的可靠性。 破产(Insolvency)——无法偿还贷款。各国的破产程序各不相同。 破产管理(Receivership)——这是一个英国用语,指企业的债权人指定破产管理人的过程。破产管理人负责管理和配置这些债权人求偿的资产。破产管理人将资产管理的收益付给债权人。破产管理经常导致企业清算。 清算(Liquidation)——终止企业及其各项事务的过程。这项工作由指定的清算人来执行。 融资性现金流量(Financial cash flows)——融资性现金流量是由长期资本的变动而造成的现金支付或收入,如发行新股、获得贷款。 商业/经营风险(Business risk)——指企业的销售收入或利润率因为企业商业环境的变化(新的竞争、技术进步等)而下降的可能性。商业风险是长期风险。 商业信用(Trade Credit)——供应商向顾客提供的信用。 商誉(Goodwill)——被购并企业的购买成本和被购并资产的市场价值之间的差值就是购并商誉。最普遍的商誉记账方式是用准备金核销商誉,这样商誉成本就不用从将来的利润中摊销了。 审计报告(Auditors report)——审计报告表明审计人员认为该会计报表真实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并符合相关法律的要求。 收回应收账款的平均天数(Days"Sales Outstanding,DSO)——收回账款所花的平均天数。 收款环节(Collection Cycle)——从开出货款发票直至收到账款。 受信比率(Credit-taken Ratio)——将客户目前所欠的总债务额除以该客户年购买额得出的比率。该比率越高表明信用风险越高。 速动比率或酸性测试比率(Quick ratio or acid test ratio)——速动比率(酸性测试比率)是速动资产(流动资产减去存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如果流动负债高于速动资产,就说明企业的流动性不充足。 速动资产(Liquid assets) ——现金或能迅速转换为现金的资产。 无信贷间隔天数(No Credit Interval—NCI)——测量流动性的另一个指标。无信贷间隔天数(NCI)就是假定企业不再继续销售产品,在用完现金之前,能够以自有的可变现资源为经营活动提供资金的时间长度。 现金流量预测(Cash Flow Projection)——对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或者未来现金状况的估计,常常需根据历史收入和成本对未来的现金状况做出假设。 信用的利用率(Credit Utilization)——客户利用现有的融资额度的程度。它以当前未付的债款额占信用限额的百分比表示。 信用分析(Credit analysis)——分析、衡量信用风险的系统化程序。 信用分析人员(Credit analyst)——分析企业信誉的人。信用分析人员必须收集企业所在行业的相关信息。此外,还必须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做出客观判断。分析师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层的专业化程度、所具有的经验和稳定性。如果企业的董事长(总裁)和CEO是同一个人,那么企业的信用风险将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管理风格。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债务人延期支付或拒绝支付债务的风险。 信用观察(Credit Watch)——由信用机构对一组织的债务信用进行的跟踪监控,以便随时更新原有的评级。它也被称为评级观察(rating watch)。 信用评分(Credit Scoring)——根据业务的一些主要特征进行评估,并求出总的信用分数,据此来评定客户信誉,进行信用分类。通过研究企业的财务比率来衡量企业的信誉。 信用评级(Credit Rating)——一种对某发行债券或其他债务证券的利息按时全额支付的可能性、以及债务本金到期全部偿还可能性的量化判断或正式意见。信用评级由专门机构负责。长期债务的信用评级为AAA(3A)。 信用循环(Credit Cycle)——从客户发出订单开始到偿付债款。 信用证(Letter 0f Credit)——一种国际通用的出口销售支付方式。指任意一家银行或两家银行代表购买方向供货方做出的有条件的支付担保。 信誉(Creditworthiness)——企业长期借贷的信誉取决于企业借款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和预期的盈利速度。 行业风险(1ndustry Risk)——一个行业中所有企业可能因行业不景气而盈利下降的风险。 寻机性会计(Creative accounting)——寻机性会计源于企业在相关法规的许可下可选择使用的会计政策的多样性。此外,判断的需要也给企业留下了调整数据的空间。 寻机性会计(Creative Accounting)——利用有利的会计准则,编制损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寻机性会计方法可以用来提高报告利润和资产价值,掩盖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 银行信用(Bank Credit)——银行向顾客提供的信贷。 盈利能力分析(Profitability analysis)——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三个,它们是:资本收益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 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通常指存货、债权和债务。一般指存货加上债权减去债务就等于营运资本。 优先支出(Priority Expenditures)——指为避免迫在眉睫的流动风险而必须支出的费用。除了正常交易所需支出(如支付工资)外,它还包括利息和税款的支付。 逾期应收款列表(Aged Debtors"List)——对逾期账款进行分析和量化的报告。 折旧(Depreciation)——折旧是对固定资产由于长期使用、技术或市场进步等原因造成的损耗、价值损失的衡量。固定资产折旧要从利润中扣除。固定资产折旧的数额根据企业管理层的判断,由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净残值、折旧方式共同决定。 状况报告(Status Report)——关于企业财务状况和偿款记录的详细报告。状况报告可以由信用咨询机构或银行提供。 准备金会计处理(Reserve Accounting)——将收益、损失或支出记作准备金账户中数额的增减,而非年度损益表中的盈利、损失或支出项目所做的会计处理。 资本充足(Capital Adequacy)——指有足够的长期资本来保证财务安全。对银行来说,资本充足指有足够的资本金来防止银行因交易损失(如银行坏账)而给储户带来存款损失的风险。 资本收益率(Retum on capital employed,return on assets)——利润率与资产周转率的乘积。资本收益率越高越好。 资产周转率(Asset tu rnover)——资产周转率关注的是企业的销售量,它可以衡量出每l美元资产所获得的销售收人,反映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自决性现金流量(Discretionary cash flows)——自决性现金流量是企业不必一定支付或收到的现金流量,它和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自决性现金流量包括固定资产的购买和出售以及股利支付的现金流量。 最低举债比率(Minimum Leverage Ratio)——是一种对资本充足的要求——要求银行的资本金不少于其资产的一定比例。 优先性现金流量(Priority cash flows)——优先性现金流量是企业的非交易性现金支出,用于避免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主要包括利息和税收的支付。 A值模型(A-score model)——用少量关键指标衡量企业破产风险的模型。该模型既考虑到了财务指标,也考虑到了非财务指标。分析人员根据企业表现,为每一个指标打分,最后加 总所有分数,就得到该企业的A值。如果A值高于某一标准,说明企业的破产风险很高。另一种衡量企业破产风险的模型是z值模型。 互换协议(Swap)——双方之间签订的交换未来一系列支付行为的合约。在利率的互换协议中,一方用固定的利率交换另一方的浮动利率。 经营现金流量(Operational Cash Flow)——业务经营中产生的现金流,一般是净值。即用顾客付款减去营运需要的现金得到的现金额。 内部融资率(1 nternal financing ratio)——内部融资率衡量企业资本费用中有多少来自于经营性现金流量。 违约事件(Event 0f Default)——借款人不履行契约。 现金流量分析(Cash flow analysis)——衡量企业以现金偿还贷款和其他债务能力的分析方法。对现金流量比率的分析方法有:比较比率自身的变化趋势;和其他企业的比率作比较。有时候也可以和销售比率的值或最小值进行比较。 信用机构(Credit Bureau)——为客户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机构。 一级资本(Tier 1 Capital)——银行的核心资本,包括股本金和准备金,但不包括评估增值储备(revaluation reserves)。 营运资本(Working capital)——企业在流动资产上的投资。对营运资本的恰当定义是存货加上债权减去流动负债。企业所需营运资本的数量经常波动,有时会巨幅波动。对营运资本的需要与企业的商业循环周期、现金循环周期相关。 逾期应收款报告(Aged Debtors"Report)——列明逾期应收款和过期时间长度的报告。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内部评级体系能够在信用风险管理的( )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A、B、C、D、E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结果和风险参数估计值等结果,在信用风险管理政策制定、信贷审批、资本分配和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核心应用范围包括:①信贷政策的制定;②授信审批;③限额设定;④风险监控;⑤风险报告。其高级应用范围包括:①风险偏好的设定;②经济资本的建模与管理;③贷款定价;④损失准备计提;⑤绩效衡量和考核;⑥推动风险管理基础建设。
信用风险存在于商业银行的什么业务中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银行存在的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交易对手不能完全履行合同的风险。这种风险不只出现在贷款中,也发生在担保、承兑和证券投资等表内、表外业务中。如果银行不能及时识别损失的资产,增加核销呆账的准备金,并在适当条件下停止利息收入确认,银行就会面临严重的风险问题。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资产指什么
信用风险资产是指银行资产负债表表内及表外承担信用风险的资产,主要包括:各项贷款、存放同业、拆放同业及买入返售资产、银行帐户的债券投资、应收利息、其他应收款、承诺及或有负债等。 银行的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和其它风险。在计算资本充足比率时,根据外部评级结果确定资产的风险权重,允许一些在国际上先进的银行使用内部评级方法计算风险资产。市场风险:是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头寸所面临遭受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指银行的财务状况在利率出现不利的波动时所面对的风险。
国内商业银行加强集团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策略?
集团企业最早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高阶形式,一般是指通过资本投入、管理控制或家族关联等多种关联方式形成的由母公司、子公司、参股公司及其他成员企业或单位共同组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有机联络***即家谱***的企业法人群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集团企业发展非常迅猛,截至2005年末,全国大型集团企业已达2845家,总资产超过20万亿元。在集团企业加快发展的同时,商业银行竞相营销和积极拓展各类集团客户,开展战略合作,对集团的信贷投放不断增加,集团信用风险也不断暴露,银行在众多集团风险案件中遭受了重大资金损失和声誉损失。近期,中国银监会下发了修改后的《商业银行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并再次预警集团客户资金链断裂风险。可见,国内银行加强集团风险管理已经刻不容缓。 一、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形成业务特色和比较优势 国内银行要避免“羊群效应”的负面影响,必须尽快形成业务特色和比较优势,依靠业务特色获得可持续发展。第一,加快经营战略转型步伐。资产业务加快转向零售贷款、 信用卡、贸易融资业务,逐步降低企业贷款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降低大企业大集团贷款在企业贷款中的比重;对于集团客户,应主动调整营销策略,以贷款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现金管理、 企业年金、投资银行、财务顾问等特色产品,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进而与集团形成相对稳固的合作关系,获取多元化的收入来源。第二,加快实施行业聚焦与信贷组合管理。行业聚焦与组合管理是商业银行预防行业风险和集团系统性风险的有效手段,行业、客户、地区、业务是信贷组合的重要维度。国内银行要以客户信用评级、债项评级、RAROC等为基础手段,从全行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实施行业聚焦研究和股东价值导向的信贷组合管理,分享国民经济的发展成果。第三,加强资产业务创新。基于国内银行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的背景,加强资产业务创新与风险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国内银行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客户财务管理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集团客户的集权式财务管理模式和资金统一结算、风险统一控制的内在要求,开发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服务产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理财型银行”,避免只有传统信贷产品的被动局面。 二、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优化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流程 搞好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必须建立配套的风险管理机制,国内银行要以集团统一授信工作为起点,尽快健全集团风险管理机制。首先,建立统一集中的集团风险管理体系。强化总行对集团客户的集中管理与统一控制,拉直集团风险的报告路径。在总、分行设定集团风险管理团队,由具有丰富经验的风险经理担当。跨国、跨省 ***区***、跨分行的集团客户由总行进行集中管理,分行内跨支行的集团客户由分行统一管理。直接管理包括但不限于信贷调查、信用评级、统一授信、授信操作、贷后检查、五级分类、风险监控、风险预警、不良催收等全部信贷活动。其次,明确集团风险的管理主线和工具。管理主线就是要弄清关联关系、关联交易与关联互保,解决资讯不对称;管理工具就是要充分发挥信用评级、风险限额、用途监控的作用。第三,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管理机制。在集团风险管理中,应按照“风险、收益和成本相匹配”的原则协调主办行与协办行的利益分配。凡是由总行集中管理、分行具体经办业务的集团客户,分行按业务量和风险度获取收益、承担经济资本、计提拨备外,应按照授信比例承担总行管理成本。第四,优化集团客户风险管理流程。风险管理过程本质上是资讯管理。集团管理始于单户管理,但又有别于单户管理,其风险具有系统性、隐蔽性、破坏性强的特点,所以,集团风险管理流程应特别突出资讯收集、额度监控、贷后管理、资讯维护等环节。 三、加强关联交易和关联行为分析,建立集团客户发现机制 切实弄清集团的关联关系,有效掌握关联交易的实质和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搞好集团风险管理。首先,要加强贷前调查,提高调查水平,严把集团客户关联关系关。除了完成单户企业的信贷调查和信用评级外,还应深入调查集团的股权架构、主要行业状况、市场份额、银行融资和区域分布情况,弄清集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正确列出集团家谱,客观地提出集团信贷调查报告。在客户评级中,关联客户评级应不高于集团公司评级。如协办行发现集团某一子公司有特殊风险,应将有关情况及时报告主办行,并对子公司评级作相应调整。其次,积极探索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的识别方法。通过集团业务经营和资金往来的关联程度、公司标识的统一程度以及集团成员对外投资和接受投资等情况,了解和掌握集团的家谱和管理方式。注重从控制***投资***、被控制***被投资***关系、交易往来及定价政策发现关联关系。对于没有表面控制关系的,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确定关联关系,有共同的所有者、控制者、管理层的企业也应视同集团管理。加强关联互保分析,分析关联互保的背景、总量和结构,确定关联互保的风险程度。第三,建立集团客户发现***生成***机制。一定程度上,集团客户的发现机制是银行集团风险管理的先导。国内银行应建立集团资讯集中维护机制,改变目前的分散方式,具体可以由基层行提供集团客户资讯,总、分行设集团风险经理集中录入。 四、科学设定集团风险限额,防止过度授信发生 要有效避免过度授信“垒大户”,国内银行必须强化理性竞争、审慎授信的风险观念,加强同业交流与合作,探索有效的方法,科学设定和管理集团风险限额。第一,建立集团风险限额确定机制。集团风险限额必须与其经营规模、财务状况、负债结构与现金流量相匹配。如根据信用评级和债项结构确定风险限额;根据集团主营收入、净利润、现金流状况确定风险限额;根据集团净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结构确定风险限额,以及综合各种方法进行确定。其次,区别设定和使用集团风险限额。对于紧密型集团,要集中授信、分散使用,先以集团合并财务报表为主要依据,综合考虑集团净资产规模和年度营业收入规模、经营性现金流量、负债结构及对应的偿债能力,确定集团风险限额。然后再考虑集团内单一客户的独立偿债能力、贷款串用风险、关联担保能力风险以及风险的传染性,审慎确定集团内主要成员的风险限额。对于松散型集团,则要分散授信、汇总管理。先分别测算集团成员企业的最高授信额度,再汇总测算集团整体的风险限额。第三,完善分支行和客户经理的绩效 考核机制。减少贷款规模在考核中的占比,突出风险价值导向考核,通过考核机制的完善,促进理性、审慎风险文化落地生根,促进主办行、协办行积极参与集团风险全过程。 五、强化信贷资金用途管理与还款来源监测 首先,密切关注集团投资行为。银行贷款应主要支援集团核心业务、核心专案、核心资产的流动资金需要,避免与高成长、高资本运作、处于高投资期的集团发生授信业务;突出支援平稳增长、专注主业、适度投资的集团,坚持流动资金不用于集团专案投资与并购支出。贷款发放后,要及时进行资金用途和流向管理,掌握集团核心现金流,确保第一还款来源的充分性。其次,要合理安排集团的资产业务品种。品种安排必须与集团真实需求相匹配,中长期贷款对应专案建设或技术改造的资金需求,避免短贷长占。对流动资金贷款进行分类管理,区分铺底性和临时性的需求。第三,贷款用途纳入合同条款管理。设定预防性条款,如资讯披露与告知、资产转让限制、财务比例限制、关联交易限制、利润分配、交叉违约等条款,确保集团按合同约定使用贷款。第四,加强集团账户资金流监测分析。将银行的信贷系统与会计系统进行对接,通过技术手段监测集团账户资金进出,跟踪信贷资金流向,监测其是否按合同使用,分析其真实还款来源。对存在异动流向的,及时采取措施。 六、加强集团客户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完善IT支援系统 有效避免集团信用风险“见光死”,必须加强风险预警和贷后管理,并借助IT系统支援。一是加快风险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集团风险预警。国内银行要在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银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研究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开发风险预警模型,建设集团风险资料库,通过关键指标提前预警风险,及时做好风险评价,建立不良集团“黑名单”制度,前移风险管理措施。将集团的经营性现金流、关联公司账户资金进出作为财务预警重点;将关联资讯、关联交易和关联担保作为非财务预警重点。二是充实风险管理专业队伍,强化集团贷后管理。集团的风险识别、衡量、监测和控制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落实风险预警要靠到位的贷后管理,这就需要一批专业人才,将集团作为“一个债务人”进行集中管理,严密监控集团的重大体制变化、经营财务状况、重大投资活动、核心资产变动、社会与法律活动,严密监控集团内的关联交易活动、大额资金往来、资本市场举措,关注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等。针对集团客户不同的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采取不同的贷后检查频率和检查方式,并将检查发现的重大变化情况及时录入信贷系统。三是完善集团风险管理资讯系统。系统应包括集团关联关系、关联交易、关联担保等资讯,以及集团风险管理中生成的评级资讯、调查报告、检查报告、风险预警等资讯,至少应实现以下目标:随时可列出每个集团所属企业清单,可以展示集团“家谱”;随时可给出每个集团所属企业在银行的每笔贷款;可以给每个集团所有企业设定最高信用限额。
商业银行对集团法人客户进行信用风险分析时,对( )的分析判断至关重要。
【答案】:D首先,商业银行应当参照单一法人客户信用风险识别和分析方法,对集团法人客户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及担保状况等进行逐项分析,以识别其潜在的信用风险。其次,集团法人客户通常更为复杂,因此需要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和了解,特别是对集团内各关联方之间的关联交易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至关重要。故本题选D。
在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中,内部评级结果可以广泛应用于( )。
【答案】:A,B,C,D,E内部评级法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关键环节,如信贷审批、风险预警、管理报告、授信额度和提取坏账的准备等,在信贷政策、产品定价、限额管理、准备金计提、经济资本分配、绩效考核、资本充足率测算等方面均有应用。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什么
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相比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非营利性。1、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资产市场价格的不利变动或者急剧波动而导致衍生工具价格或者价值变动的风险,基础资产的市场价格变动包括市场利率、汇率、股票、债券行情的变动,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具有专业性、营利性。2、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方不履行到期债务的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具有单一性。3、商业银行是银行的一种类型,职责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主要的业务范围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以及办理票据贴现等。商业银行没有货币的发行权,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集中在经营存款和贷款业务,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具有普遍性、非营利性。
简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哪些手段管理信用风险?( )
【答案】:B,C,D对于信用风险控制,主要的方法有:限额管理、贷后管理及时跟进和利用资产证券化及有关的信用衍生产品转移信用风险。
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问题一:如何做好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工作 一、强化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建立良好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氛围 对于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引进国际银行业先进的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企业文化氛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建立良好的操作风险控制文化氛围首先要明确操作风险的科学含义和风险控制手段及方法。 现代银行风险管理理论对操作风险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人员行为和系统失当或失败,以及由于外部事件而导致直接和间接损失的危险。操作风险主要来自内部控制和外部事件两个层面,主要包括:人员风险、制度和流程风险、技术风险以及操作策略风险。 银行操作风险的防范主要依赖完善的内部控制,完善的内部控制是有效实施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97年在《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中提出:“最重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公司治理机制的失效”。根据2002年9月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定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与国内其他商业银行相似,锦州市商业银行成立初期注重资产规模的扩张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以期在区域银行市场获得一席之地,完成最初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在这一发展阶段,银行的风险意识还处于萌芽状态,虽然从管理层到员工都能够意识到风险的重要性,但是在制度上缺乏风险控制的有效手段和科学方法。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银行风险监管要求的不断深入,管理层深刻地意识到必须形成风险控制企业文化,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将先进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方法与银行自身经营特点相结合,做到“实用、管用和会用”,从而全面提升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 通过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项目的实施,锦州市商业银行引入了科学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加强了对管理层和员工的内部控制和操作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的培训。在银行内部,将风险管理由高深的理论变为所有银行员工的自觉意识和行为,使从银行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的所有银行员工对内控和操作风险的内容和含义有了准确的理解,清楚地认识到银行内控与操作风险和每名员工的相关程度。通过培训,员工们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岗位风险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做到合理有效地控制风险。 在强化对内控和操作风险理念的宣传与培训工作的同时,项目小组对原有绩效考核和薪酬体系进行了重新设计,将包括操作风险管理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内容融入其中,使得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仅是对员工日常工作的要求,并且成为衡量部门绩效的成本因素,直接影响部门的经营效益考核结果,进而形成管理者和员工风险管理的激励机制。通过事前培训,事中监督和事后考核,已经将银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理念深入贯彻到每名员工,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将形成良好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企业文化氛围。 二、进一步完善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和岗责体系 完善的组织架构是保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组织保障,而科学的岗位职责设计能够确保每名员工在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中权、责、利上的明确分工,进而通过合理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设计保证分工的有力执行。项目小组结合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科学理念和最佳实践对自身的组织架构进行了改造,对岗位职责进行了重新设计。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建立有效风险管理制度的基础和前提。锦州市商业银行注重通过加强银行治理,强化股东会、董事会职能,从源头上提高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意识。在项目中,进一步强化了董事会和各委员会的职能,确保董事会......>> 问题二:如何防范银行信用风险 一般来说贷款业务都会存在风险,也就是常说的风险无处不在。信贷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邮储小贷目前主要风险应当以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为主要风险。 具体防范措施不是一、二句可说完的,这方面内部有很多文件、规定了。你可以向信贷部门咨询。 问题三: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措施 为了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强化信用教育,倡导信用至上。培养公民的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使企业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培养 *** 及其经济管理、司法部门的信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经济秩序的保证。 2、加强政策引导,净化信用环境。推行信用公示制度,综合治理破坏银行信用的行为。经常组织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一批企业信用等级,让诚实守信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让不讲信用的企业受到曝光,并受到联合制裁。 3、建设信用记录制度,防止银行误入“信用陷阱”。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信用记录制度的经验,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经营银行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公司,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全方位地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诚实守信情况等综合信息,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同时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 4、理顺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产权关系清晰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真正奠定银行信用往来的基础,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问题四:银行如何防范贷款风险 银行防范信贷风的措施主要有:还应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坚持既定的经营方向,以提高管理能力。详细如下: 1、进一步提高贷审分离制。提高贷审分离制应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的入手:一是制定审批原则标准,提高信贷审批效率;二是要建立好审批的组织模式,确定合适的参加人选。因此既需要审贷分离,更需要审贷配合,尽快完善科学、标准的审批制度。 2、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制度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的组织管理体系。 ②、建立一套完整和连续的风险预警数据库。 ③、改进风险预警的方法和计量模型,并注重培养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3、建立信贷退出机制。对一些夕阳产业,商业商业银行必须严控贷款增量,适时压缩贷款,使贷款逐步从这些企业中退出来。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贷款退出会存在一定困难,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应准确把握经济信息,最终建立起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 4、加强贷后管理,加强全程控制。就一个具体的贷款项目而言,贷款后的项目建设、运营到还贷完毕的时间远远长于贷款决策的时间。为保障银行利益,实现管理目标的贷后管理,是相当重要的。 问题五:如何防范银行信贷风险的意义是什么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的步伐也越来越快,从而使多年积累的金融问题日渐暴露,潜在的金融风险日益表面化。为此,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早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 一、信贷风险的成因 第一,历史问题长期积累的集中反映。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银行实行的是分级经营、分级管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决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按规范程序科学决策转轨,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旧体制下潜伏的信贷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其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不良贷款集中出现。由于历史原因,银行与国有企业建立了密切关系,企业大部分资金来自银行,而银行的大部分资产也是对企业的贷款,两者唇齿相依,有着唇亡齿寒的关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按照国家计划,以完成计划任务为主要目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的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不会卖不出去,经营亏损由国家弥补,不需要企业自身承担。这时,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没有形成,或者没有暴露出来。相应的银行贷款也没有风险或风险较小。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市场调节取代了计划管理,企业拥有自主经营权的同时,也要承担自负盈亏的责任。于是,企业长期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暴露出来。从而使不良贷款开始出现,企业的经营风险也就转移为银行的信贷风险。特别是在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把历史遗留的人员负担、债务负担、社会负担大量留在老企业,使原来改制前的银行贷款被大量悬空。因此,目前银行的贷款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企业经营风险长期隐藏、积累后集中暴露的结果。 二是银行在过去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现在基本上都成为不良贷款。在《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自主经营权没有落实,在地方 *** 行政干预下发放了许多政策性贷款。特别是在成立国家政策性银行之前,各商业银行都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任务,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 *** 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这些贷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第二,与国有企业负债过多、效益较差密切相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相当一部分流动资金,都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到80年代中期,实行“拨改贷”以后,财政基本不向企业增资,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资金来源,从财政拨款转向银行借款。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资金占用逐步增加。但国有企业的折旧率普遍偏低,自我积累不足,资产负债率越来越高,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越来越强,靠大量占用银行贷款维持生产经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出现困难,国有企业改革举步维艰,国有企业大部分亏损,经营状况不佳,而这些企业负债的主要部分是银行贷款,而且短期借款长期占用,资金实力严重不足,资金周转不灵,抗风险能力很低。当市场略有变化,营销出现困难时,资金运动立即受阻,偿债能力大大降低,直接影响到银行贷款资金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风险势必会在相当程度上转嫁给银行。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企业,由于其资产负债率较高,利息负担较重,贷款到期也很难收回,企业能够按时支付贷款利息,不过是银行不断准予续借,贷款质量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已。一旦银行停止续借,不良贷款立即显露出来。这是影响贷款质量的重要因素。 第三,与银行经营管理方式有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经营上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 这对银行经营产生一定......>> 问题六:如何做好银行信用风险防控工作 你这问题都能直接写篇论文了 直接去论文库搜吧 问题七:银行如何应对风险 商业银行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和其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导致了银行经营风险具有隐蔽性和扩散性的特点,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轨过程已经完成,经营行为市场化成分加重,行政化色彩退却,尤其是在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下,国际金融危机事件频频发生的现状和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经营风险问题并且尽快提高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缺乏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不明晰、尚未形成先进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以及经济制度转轨的成本转嫁,导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认识上也存在很大偏差。 为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对具体风险的管理上,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信用风险的防范 信贷资产在整个资产结构中占比大,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差息可能变小,但仍是收益最高的项目,是银行资金运用的主渠道。防范信用风险要在加强贷前调查和贷前审查等事前工作的基础上,重点作好:(1)利用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尽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银行信用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模型。利用定量方法准确地对风险进行定价,不仅可以提高资产业务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根据资产的不同风险类别制定不同的资产价格,这样不仅可以减低信用风险,而且可以提高银行利润,通过产品差异化扩大市场份额。(2)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和激励机制,严格贷款等资产业务的流程控制,明确责任和收益的关系,如落实贷后问责制、审贷分离等措施。(3)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尽快建立并完善信用风险监测信息系统,建立客户基础数据库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实现信用风险的动态化管理。(4)通过对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进行对比,选择适时退出策略,以实现最佳的资产配置效果。(5)利用新兴工具和技术来减少和控制信用风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主要利用贷款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来达到提前收回债券和转移信用风险的目的,同时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实现风险组合管理。 二、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1、构建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的完善主要是对资金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变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一直......>> 问题八: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治有哪些 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的第一点是尽量减少相关的情况的方式,这是要做好事前的一个相关的处理,事前很是重要的,不可忽视。事前做的好能够减少许多信用方面的风险。 事前,商业银行要做好相关的调查,调查信贷者的信用情况,这是关键的。对于信用不太好的信贷者尽量不要去贷款,否则会增加银行的信用风险。这一点必须要明确。 其次,商业银行防范信用风险要加强对事中的监督,不是把钱贷出去之后就什么也不管了,就高枕无忧了,这是不行的。一定要加强对信贷者的监督。这是必要的。 监督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确实会有一定的作用。这样会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监督的方式有很多,时刻的保持对信贷者动态进行相关的了解,这是必要的。 必须要明确的是,信用风险肯定会有一部分发生,这就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准备,一定的准备可以减少信用风险对自己银行的危害。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系统是有必要的。 我国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加强对自己的监管是关键。 问题九:银行风险管理重要性 众所周知,目前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信用风险。即由于种种原因造成债务人不能按期还款而违约所形成损失的可能。二是市场风险。即市场的价格变化使头寸蒙受的损失,它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价格风险等。三是操作风险。即因不完善的内部管理程序和不规范的内部操作程序而形成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最常见的,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损失也是最大的。操作风险主要是由于银行点多面广,且管理水平、宽严程度不一等原因造成的,也是较容易出现的风险。市场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汇率和利率管理还没有完全放开,这方面造成的损失是较小的。 从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和实践来看,在激烈的竞争环境和千变万化的市场条件下,如果信贷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工作力度不够,这三大风险都会给商业银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商业银行的倒闭和破产。由于历史背景和客观原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始终是一个簿弱环节,表现为规模扩张与资产实力不相适应,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质量不相匹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完善等。因此,商业银行要进行有效的风险预警、监测、管理、控制、防范和化解就必须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构筑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形成全程的信贷风险管理流程 按照商业银行的内部设置和审贷分离原则,设客户经理、风险经理、内控审计三道防线。客户经理负责市场营销和客户关系的管理与维护,并对营销的项目及客户的背景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初步意见;风险经理在不接触客户的情况下,以客户经理提供的书面材料为基础,对客户的主体资格、融资背景、项目的可行性、合法合规性、合同的完整性以及抵押物产权价值等诸多方面进行独立的审核审查,形成客观独立的书面意见,揭示和预测风险程度,提出降低信贷风险的措施和对策;内控审计主要是在一定时间内负责对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的工作是否依法合规进行检查监督,整个经营管理过程在没有政策性因素的影响下,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发现风险或出现重大失误和损失,则按照相关规定,对有关部门或相关责任人进行适当的处罚。以上三道防线明确划分了三个部门之间和岗础之间的职责,形成职责分离、相对独立、相互制约。[1] 二、打好风险管理的三项基础,形成全员的信贷风险管理文化 一是进行一定的投资,提高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形成一定规模的数据库,不断完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计量分析模型,建立健全风险指标识别系统、预警系统和监控系统,提高各类信息的处理能力。二是造就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专业队伍。信贷风险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风险管理制度、措施、动态和整个运行机制,都要靠人来执行,所以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风险管理专业人才是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三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制度。使各个业务部门以及下至各个客户经理,对资本成本、费用成本、风险成本等,都要有所了解,使之在处理各项业务时自觉地处理好收益和成本之间的关系、市场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保证各项业务建康有序的发展。 三、构建风险管理的三个层面,形成全新的信贷风险管理垂直方法 要实现信贷风险管理的长效机制,就必须改变商业银行现有的分行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建立总行风险管理部――分行风险管理部――支行风险管理部三个层面的专业垂直管理层次,提高和增强风险政策的贯彻力度和速度。总行风险管理部主要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决策,制定和修改风险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建立有效的风险识别、预警、计量、监测和控制系统,确定银行可以承受的风险水平,并对分行以及风险管理机构的负责人进行绩效......>> 问题十:银行如何防范信用卡案件风险 近年来,随着现代支付系统的健全和成熟,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用卡业务的得到不断发展,各发卡机构的信用卡发放量和消费额都在大幅度的增长。在方便国人日常非现金结算的同时,各类利用信用卡违法套现案件也呈上升趋势。目前,由于信用卡的申领手续简单、门槛低,特别是信用卡授信额度大,存在最短25天最长56天免息规定,与当前小额信用贷款申请难、利息高相比,其信用卡套现的成本很低,为信用卡套现违法行为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此,防控信用卡套现行为,要从多方着手,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范。 加强对发卡银行的监管。加强信用卡发放、审核、后期维护等管理工作。各发卡机构应按照监管机构的要求取消单纯以发卡数量为考核指标的做法,严格管理和约束各行信用卡直销团队的营销活动,严格执行相关规定,强化信用卡发放、审核、后期维护等管理工作。 加强信用卡营销人员的监督管理。规范信用卡营销考核机制,纠正不正当竞争行为。对信用卡营销人员进行严格监督,防止出现营销人员为追求业务量而放松对持卡人的核查甚至协助造假的情况。 加强客户信息管理。发卡行应跟踪关注持卡人重要信息的变动情况,对持卡人的用卡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发现可疑交易要及时核查,对已确认的套现行为要采取必要措施,如止付、降低信用额度等以控制风险,并及时通报有关部门联合处理。 强化对特约商户和第三方支付服务商的监管。规范管理特约商户。中国银联和收单行应对各类特约商户加强管理,持续监测和定期检查,防控信用卡大额套现、欺诈等案件的发生。同时,协议中应明确特约商户不得协助持卡人套现的义务和相关违约责任。根据特约商户的规模、业务类型,对特约商户的单笔刷卡金额、POS交易总额设定警戒线,一旦触发警戒线就要进行重点实时监控,发现问题应立即采取相应控制措施,并及时将确认套现的特约商户列入“黑名单”。 加强与税收部门协作。对特约商户的POS机交易与纳税情况进行匹配性分析,如果POS机交易总量与纳税情况严重不符,就要重点监控核查。同时加强对特约商户退款行为的管理,收单行和特约商户应在合作协议中明确,对刷卡支付的消费退货,应将退货款项退回信用卡账户。 加大对信用卡套现的联合打击力度。适时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信用卡套现问题的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机关等部门的支持下,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和行业组织进行内部治理,形成协作机制。金融监管部门应定期开展信用卡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加强媒体监督。人民银行和有关部门应相互配合,开展对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广告信息的清理和查处工作。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出现了“信用卡套现服务”、“金融公司现金服务”、“信用卡翻倍取现”、“信用卡还款无忧”等广告,实际上是企业或个人协助持卡人将信用卡的透支额度转换为现金。 大力开展宣教活动。金融机构应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社会各界了解信用卡,并正确使用信用卡,避免因使用不当而带来损失。同时,还可以建立对举报套现案件的奖励机制,即通过新闻媒体和企业网站向社会公布套现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引导群众积极举报,并奖励举报有功人员,以期提高套现案件的侦查效率。 加快完善个人征信系统。目前,我国还缺乏完备的个人信用体系,发卡行各自为政,同一申请人可在多家银行申办信用卡,持卡人所享有的信用额度可能大大超过其偿还能力,容易发生“以卡养卡”的信用卡套现案件。因此,应建立和完善以个人征信系统为主体的信用卡信息共享机制,设定个人总的信用额度,方便发卡行查询验证,避免为同一客户重复办卡。 同时,银行......>>
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哪些手段管理信用风险?( )
【答案】:A、B、C、D、E信用风险控制的手段包括限额管理、关键业务环节控制和缓释等。在信贷业务流程中,与信用风险管理密切相关的关键流程/环节包括授信权限管理、贷款定价、信贷审批、贷后管理等。信贷业务流程应当结构清晰、职能明确,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做到关键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满足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需要。
商业银行在衡量组合信用风险时,必须考虑到信贷损失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则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
【答案】:A贷款组合内的各单笔贷款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例如,如果两笔贷款的信用风险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同时上升或下降,则两笔贷款是正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一个风险下降而另一个风险上升,则两笔贷款就是负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小。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是什么?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 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 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 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 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 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 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来源
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分析 以下是商业银行信用卡风险分析:1.持卡人的风险 一是持卡人恶意透支。二是持卡人在收到货物后谎称未收到货物。三是先挂失,然后在极短时间大量使用已经挂失的卡。四是利用信用卡的透支金额发放高利贷,赚取利益。2.商家的风险 一是不法的雇员欺诈。 二是不法的商家欺诈。 三是特约商户在信用卡套现中的风险。 3.第三方的风险 来自第三方的风险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盗劫、复制、ATM欺诈、伪造、身份冒用、虚假申报、网络支付蕴藏风险等等。尤其近几年随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网络电子购物的虚拟化,致使信用卡风险呈现新的形式,信用卡风险更是难以防范。 4.商业银行的风险 商业银行本身内部存在不法的工作人员,他们往往会利用职权上的方便在内部作案。如擅自伪造信用卡或盗窃已经发出的信用卡,冒充客户提取现金或持卡消费;或擅自超越权限,套取大额现金;或通过更改电脑客户资料和存款余额,盗取现金。 以上是我爱卡小编为您提供的信息,望采纳。 银行信用风险是什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影响,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且不能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银行信用风险指的是什么?商业银行信用风险指的是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性影响,导致银行遭受损失,且不能获得额外收益的可能性,其中商业信用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行为。商业信用是指什么?商业信用指企业在商品或劳务交易中,以延期付款或预收货款的方式进行购销活动所形成的借贷关系,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行为,也是企业短期资金的重要来源。信用风险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信用风险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1、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处于经济扩张期时,信用风险降低,因较强的盈利能力可以降低总体违约率;处于经济紧缩期时,信用风险增加,盈利情况总体恶化,借款人因各种原因不能及时足额还款的可能性增加;2、影响公司经营的特殊事件的发生。特殊事件发生与经济运行周期无关,但与公司经营有重要的影响。信用风险包括哪些?1、市场风险:资金价格的市场波动造成证券价格下跌的风险,如市场利率上涨导致债券价格下跌,债券投资者就会受损。期限越长的证券,对利率波动也越敏感,市场风险越大;2、违约风险: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按期还本付息,不履行债务契约的风险。一般说来,借款人经营中的风险越大,信用风险就越大,风险高低与收益或损失高低呈正相关的关系;3、收入风险:运用长期资金作为多次短期投资时,实际收入低于预期收入的风险;4、购买力风险:即未预期的高通货膨胀率所带来的风险,实际通货膨胀率高于人们的预期水平时,无论是获得利息还是收回本金时所具有的购买力都低于最初投资时预期的购买力。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的区别1、含义不同:非系统风险指由于某种特定原因对某特定资产收益率造成影响的可能性,可通过有效的资产组合来消除的风险;系统风险影响所有资产,不能通过资产组合来消除;2、与资产组合数量的关系不同:非系统风险是当组合中资产的个数足够大时该部分风险可以被完全消除,运用多样化投资可以分散;系统风险不能随着组合中资产数目的增加而消失,是始终存在的,通过多样化投资不可进行分散;3、致险因素不同:非系统风险是特定的企业或行业所拥有的;系统风险是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所引起的。
下列选项中,属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是( )。
【答案】:A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照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的可能性。
信用风险管理对商业银行企业有何意义?急用。谢谢
所谓商业银行即是以信用为基础、以经营货币借贷和结算业务为主的高负债高风险行业。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资本主义工商业具用充当资本家之间的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之间的支付中介、变社会各阶层的积蓄和收入为资本以及创造信用流通工具的作用。商业银行在一国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关键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经营特点,导致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一旦银行经营风险转化成现实损失,不仅可能导致银行破产,而且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果。加之中国已经加入WTO,进入了经济全球化的新时代,面对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严峻形势,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使其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已然成为不可回避且及待解决的问题。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由于种种复杂原因导致大量的贷款无法收回,由此而导致的资产质量状况和经营效益状况的恶化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沉重包袱。各家银行贷款行为日趋谨慎,实行了严格的信贷配给制,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我国银行经营风险日趋显现、经营日益艰难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那么就从不良贷款率、资本充足率、存贷比率、资本利润率、收入利润率等方面来分析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情况。首先是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是由逾期、呆滞、呆账贷款三部分组成的。1999年开始,四大商业银行陆续剥出一万亿元的不良资产由资产管理公司处置,此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占全部贷款的很大一部份比率。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任务而户负的沉重包袱,国有企业的亏损通过信贷关系转嫁给电子基团国有商业银行,资金难以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资本充足率是衡量银行资本安全和承担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它能有效的衡量银行机构经营的稳健程度。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根据规定,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降低风险性,银行资本弃足率不得低于8%,但据统计资料业示,我国的各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极少有达到这一标准的,并且这一指标又呈下降趋势,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资本金不足的情况使得银行经营处于高风险区域,导致发展后劲乏力、抵御风险能力低下等不良后果。 存贷比率是银行贷款对存款的比例。该比例越大,风险越大,银行经营的安全程度也就越低。贷款越多,产生信用风险的几率也就越大。由于缺乏有效的风险约束和激励机制,我国银行经营理念发生扭曲,不惜牺牲信贷资金的安全、流动和效益为代价,片面追求贷款规模,普遍存在着"超贷"的现象。资本利润率为利润总额和资产总额之比,收入利润率为利润总额与营业收入之比,二者都是衡量银行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是商业银行业绩的集中体现。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越高,说明银行的盈利能力越强,实力也越雄厚,其抵抗风险的能力越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利润率和收入利润率普遍较低,其中农业银行更是出现连年负利润的情况,与其在中国银行业中的规模和地位极不相称;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情况则明显优于国有商业银行,个别银行的指标可以和外资银行相抗衡。从以上四个方面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在我国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新起的,其经营状况都不容乐观,存在的经营风险已经成为威胁国家金融安全的一个重大的隐患。因此,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 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关系着国家经济的兴衰,只有商业银行自身能够得到保障,稳定地经营,国家经济才能得以较为平稳的发展。
对于信用风险资产,商业银行可以采取( )计算风险加权资产。
【答案】:A,D,EB是市场风险计量方法;C是操作风险计量方法。 【专家点拨】考生在复习时,对各种风险的计量方法一定要注意区分,不能毛淆。
商业银行通常可以采用下列哪些手段管理信用风险( )
【答案】:A、B、C、D、E信用风险控制的手段包括限额管理、信用风险缓释、关键业务流程/环节控制、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产品等。配置经济资本是限额管理的重要手段。信贷业务流程涉及很多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授信权限管理、贷款定价、信贷审批、贷后管理中与信用风险管理密切相关的关键流程/环节。
商业银行在衡量组合信用风险时,必须考虑到信贷损失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则下列说法最恰当的是( )。
【答案】:A贷款组合内的各单笔贷款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例如,如果两笔贷款的信用风险随着风险因素的变化同时上升或下降,则两笔贷款是正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果一个风险下降而另一个风险上升,则两笔贷款就是负相关的,即同时发生风险损失的可能性比较小。
信用风险的处理有哪些措施与手段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个停车场开的两个小卖部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卖冰淇淋,另一家则卖雨具。在晴天卖冰淇淋的生意好,卖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则情况相反。因为两家小卖部的收入的负相关性,其总收入波动性就会较小。银行也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构造自己的贷款组合和投资组合。在不同行业间贷款可以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
急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与信贷风险问题?
~~信贷风险是信用风险中的一种。 信贷风险分类: 商业银行应至少将贷款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 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商业银行对贷款进行分类,应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一)借款人的还款能力。 (二)借款人的还款记录。 (三)借款人的还款意愿。 (四)贷款项目的盈利能力。 (五)贷款的担保。 (六)贷款偿还的法律责任。 如果满意请在下面采纳哦!
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的管理,应当包括()。
【答案】:C、D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43条的规定,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的管理,应当包括结算前信用风险限额和结算信用风险限额。结算前信用风险限额可采用传统信贷业务信用额度的计算方式,根据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计算;结算信用风险限额应根据理财计划所涉及的交易工具的实际结算方式计算。
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的管理,应当包括()。
【答案】:D、E《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限额的管理,应当包括结算前信用风险限额和结算信用风险限额。前者可采用传统信贷业务信用额度的计算方式,根据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计算;后者应根据理财计划所涉及的交易工具的实际结算方式计算。
商业银行进行信用风险预警分析时,可考虑将( )作为区域风险预警信号。
【答案】:A、B、C、D、E区域风险通常表现为区域政策法规的重大变化、区域经营环境的恶化以及区域内部经营管理水平下降、区域信贷资产质量恶化等,其风险预警主要包括:①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②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③区域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出现问题。BC两项属于政策法规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ADE三项属于区域经营环境出现恶化的情况。
为什么说目前银行的最大风险是信用风险
因为信用风险能引起客户大量流失,严重者会引起客户争相挤兑,使银行很快跨掉。
银行专业2017法律法规要点:信用风险的分类和管控手段
信用风险的分类和管控手段 (一)信用风险的分类 1.按照风险能否分散。可以分为系统性信用风险和非系统性信用风险 系统性信用风险是指对各种金融工具都会产生影响的信用风险.不能够通过分散而相互抵消或削弱。 非系统性信用风险是指和特定对象相关的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可以采取分散的策略进行控制。 2.按照风险发生的形式。可分为结算前风险和结算风险 结算前风险指的是交易对手在合约规定的结算日之前违约带来的风险。 结算风险作为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结算风险在外汇交易中较为常见,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 3.按照风险暴露特征和引起风险主体不同,可分为主权信用风险暴露、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暴露、零售信用风险暴露、公司信用风险暴露、股权信用风险暴露和其他信用风险暴露六大类主权信用风险暴露、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暴露、公司信用风险暴露统称为非零售信用风险暴露。 (二)信用风险的管控手段 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包括明确信贷准人和退出政策、限额管理、风险缓释、风险定价等。 1.信贷准入和退出 (1)信贷准入。信贷准入是指银行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明确银行意愿对客户开办某项信贷业务或产品的最低要求。常见的信贷准人策略考虑的因素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客户的财务与经营状况、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 (2)信贷退出。信贷退出是指银行在对存量信贷资产进行风险收益评估的基础上.收回对超出其风险容忍度的贷款,以达到降低风险总量、优化信贷结构的目的。 2.限额管理 限额是指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管理策略.对银行承担的风险设定的上限.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 3.风险缓释 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缓释功能可以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1)抵质押品。常见的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土地使用权等。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客户发生违约时.银行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提高回收金额,降低违约损失率。 (2)保证。保证的缓释作用体现在客户违约时,由保证人代为偿还全部或者部分债务,提高回收率。 (3)信用衍生工具。比较常见的衍生工具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 (4)净额结算。净额结算的缓释作用主要体现为降低违约风险暴露。 4.风险定价 银行承担风险就应获取相应的回报。信用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一种成本.银行需要通过风险定价加以覆盖,并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遭受损失时进行抵补。 备考提示 将后文的信用风险管控手段提前到此处,是因为上述内容属于同一难度以及同一考纲要求梯度的重要知识点,内容相对简单,但是需要列为重要关注点。
信用风险是指什么?它分为那两类
你好,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的特点包括风险的潜在性、风险的长期性、风险的破坏性和控制的艰巨性。信用风险主要分为:(1)按授信方的不同,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国家风险、行业风险、个体风险。(2)按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信用风险可被分为道德性信用风险和非道德性信用风险。(3)按源信用风险可控程度,信用风险可被分为可控风险和非可控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比具有什么特点
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相比具有什么特点如下:1、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比例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2、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3、对于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言,风险与报酬存在一一映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一定适用于操作风险。4、业务规模大、交易量大、结构变化迅速的业务领域,受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最大。
中国农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哪些业务
中国农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来源于信用贷款、信用卡、信用证等业务,如果相关方出现不守信用的情况了就了能带来风险造成损失。
银行处理个人信用风险有哪些方法?其各自是什么意思?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 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 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 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个停车场开的两个小卖部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卖冰淇淋,另一家则卖雨具。在晴天卖冰淇淋的生意好,卖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则情况相反。因为两家小卖部的收入的负相关性,其总收入波动性就会较小。银行也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构造自己的贷款组合和投资组合。在不同行业间贷款可以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 贷款审查标准化和投资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初级的也是必须的步骤。而利用这两个步骤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往往会因为投资分散化机会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为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发放贷款的地区和行业往往是有限的。贷款发放地区的集中使银行贷款收益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样,贷款发放行业的集中也使银行贷款收益与行业情况紧密相关。而且,在贷款发放地区和行业集中的情况下,往往对贷款审查标准化所依赖的标准有所影响,不能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虑贷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传统方法控制信用风险的效果是有限的。ufeff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如何准确把握和有效防化信贷风险,确保金融安全,这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只有通过各部门、全体员工的高度重视和不懈努力,增强防范信用风险的意识,才能破解信用难题。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篇1 (一)培育健康的风险文化。 合规经营、健康的风险文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在合规经营和风险文化的建设上,必须持之以恒,以理念同化人,以制度约束人,以文化培养人。银行要结合工作实际,营造良好的适合风险文化生存发展的内部环境,提高员工理性思维和理性行为,培养员工良好的习惯。根据当前经济和金融发展形势,结合全行发展状况,进一步优化完善信贷管理全流程的规章制度,保障业务健康发展。要强化各级领导的执行力,进一步严肃纪律,加大违章违规处罚力度。让先进、健康的风险文化内化为员工的职业信念和工作习惯。 (二)从源头上抓好风险防范工作。 研究保全工作的同时,首先要想到如何避免风险。作为商业银行,风险如影随形。因此,应相应地制订压缩不良的目标,找准切入点。首先从源头上分析、预测、控制,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要加强调查分析,把好第一道关口,贷款绝对不能“拍脑袋”,也不能只站在区域的角度来衡量;抵押保证手续要全,跟踪企业运行性时,要盯紧企业的风险。 (三)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增加风险管理的前瞻性。 信用风险管理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早期发现隐患并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因此,加强信用风险的预警工作是银行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改善经营管理状况的重要途径。应建立一套系统的、科学的、先进适用的贷前风险预警体系,努力改变传统管理模式下的风险判断表面化和风险反应滞后的状况,加强风险搜索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并对风险的波动趋势作前瞻性的"而不是事后的判断,争取风险管理工作的主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风险预警制度,提高信用风险管理的科技含量。 (四)建立良好的贷后管理体系。 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行上下和多个部门,因此必须在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基础上,形成齐抓共管贷后工作的新局面。在做好对所有客户贷后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重点,建立起“权责统一、重点突出”的贷后管理体系。建立分层次贷后管理制度,一是加强对跨区域集团客户的贷后管理。这部分客户占用贷款多、管理难度大,一旦出现风险,将对全行的经营产生较大影响;二是要加强限制行业客户的贷后管理,对国家限制行业的客户,采取有效措施,密切监测客户的经营变化情况,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三是加强对关注类贷款的管理,这部分贷款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客户信用风险随时有可能显现,通过加强贷后管理,提高风险预警能力,防止形成新的信用风险。 (五)运用信用衍生产品有利于提高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 长期以来,银行主要采取信用等级分类、授信额度限制等预防性的静态手段管理信用风险。由于信贷资产流动性低,相关风险控制措施被动,银行在发现贷款出现信用风险损失苗头时,只能通过增加保证、要求提前还款等方式避免损失。而通过合理运用信用衍生产品,银行能够在不涉及资产所有权转移的情况下,将信用风险剥离出来单独进行交易,有利于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持续控制;有利于推动银行从被动、静态和事前的管理方式,向主动、动态和事中的管理方式转变;有利于全面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银行可以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办了银行信用保险业务,当银行信用发生风险时,由保险公司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从而降低银行信用风险损失。 (六)加强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客户经理要树立风险意识,除了要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外,在具体业务办理时,要尽职尽责,比如客户提供的购销合同和各种各样的发票,客户经理必须核实其真实性;在签合同时,一定要确保当事人当面签字,在不认识对方的前提下,一定要通过身份证来进行核实,避免人情世故代签或在客户经理不在场的情况下签字和盖章;要学会向客户解释银行内控规章制度,让客户意识到一笔业务的快慢并不是我们业务部门一个人的事情,只有我们业务部门和客户相互合作才能真正快速的办理。我们应该以一种科学发展的态度来认识风险,只要我们认为风险是可控的,在客户生产经营状况正常的前提下,我们当然可以大胆的和客户合作,并不能因为最近一段时间银行业风险加大,而对拓展新客户心有余悸。此外,银行从业人员一定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我们平时接触的都是各种企业家,他们动辄上千万上亿的财富,这是他们一生辛劳所得,并不是通过高利贷和赌博所能带来的。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心态,针对社会上各种不良习气特别是黄赌毒,我们客户经理一定要远离这些,因为我们是直接和资金打交道的人,如果在心态上出现问题,那么必然是大问题。 (七)防范银行信用风险需全社会的努力。 强化信用教育,培养公民、企业的信用意识,使其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加强政策引导,净化信用环境,推行信用公示制度,综合治理破坏银行信用的行为,让诚实守信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健全信用法规,使银行信用由道德层面上升到法制层面,使其成为强制性的、人人遵守的社会规范。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篇2 (1)增加检查监测的频次。 在新常态下,客户经理应适当增加贷后检查的次数,可在贷款管理办法规定的频次上,额外增加1-2次。管理行要加大对经营行贷后管理的检查,明确专人利用在线监测检查经营行分层管理是否到位、频次是否按时落实。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限期整改。 (2)落实贷后管理“三亲自”。 管理行的行长、分管信贷前后台的行要带头包片管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管理行客户部门的负责人要按照客户分层管理的要求,每个月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经营行的行领导至少牵头管理1-3户,每个季度至少亲自到企业开展一次贷后检查,提升贷后管理检查层级。 (3)强化贷后管理“四落实”。 一是按户落实贷后管理团队,坚持“一户一团队”,“一户一方案”,明确信贷客户的管理行和管理人员。二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频率,各层级的人员要按照规定的频率开展好贷后管理。三是落实贷后管理检查质量,主要通过”八看、一方案”来进行落实。一看贷款调查审查时存在的问题是否已解决;二看资金账户监测情况;三看企业所在行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是否发生重大变化,各种生产许可证件是否有效;四看原材料、产品市场变化情况;五看企业生产经营及财务变化;六看企业的投、融资担保变化情况,是否出现过度融资或过度担保等现象;七看担保抵押品;八看企业的“三品”、“三表”、“三流”。一方案是指每季都要制定详细的上户检查方案,事先对企业的行业政策、信贷政策、融资担保和现金流等情况进行非现场分析,带着问题去开展现场贷后管理检查。四是落实贷后管理例会制度。按规定召开好贷后管理例会,认真审议辖内行业、客户以及产品等风险。经营行要将贷后管理例会召开的时间及议题报至管理行信用管理部,管理行分管信贷行领导、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应参加经营行的贷后管理例会,对经营行贷后管理工作进行提示和督导,确保贷后管理例会在经营行得到落实。 (4)加大贷后管理考核力度。 要按季对经营行贷后管理进行考核,将贷后管理与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挂钩,提升贷后管理在经营行的综合绩效考核中的占比,通过综合绩效考核来引导经营行重视和做好贷后管理。 如何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篇3 (一)风险分类标准 按照回收风险程度大小,将授信资产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不良授信。 正常:债务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理由怀疑授信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 关注:尽管债务人目前有能力偿还授信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次级: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 可疑:债务人无法足额偿还授信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授信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很少部分。 授信资产风险分类的核心是判断债务人及时足额归还授信本息的可能性,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 1、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能力; 2、债务人的还款、履约记录; 3、债务人的还款、履约意愿; 4、授信的担保; 5、授信偿还的法律责任,授信抵押与担保的完善性、有效性及可执行性; 只要出现不良授信,我公司需协助贷款发放客户对该笔贷款进行合法的清收,抵押物的处置,以保证贷款发放客户合法的本息受益。 (二)风险准备金提取 五级分类为不良类的贷款全部为减值贷款。公司将在每笔业务收入中提取30%作为风险准备金,以应付突发性的风险在时间上给贷款发放人所带来的不便。 资产质量 监控 (一)监控原则 1、真实合规原则。2、主动预防原则。3重点和全面、总量和结构相结和原则。4、日常监控和专项调研、现场和非现场相结合原则。5、静态监控和动态监控相结合的原则。 (二)监控对象 1、授信业务及其变动 通过对授信总量、结构分布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把握授信总量和风险状况,从源头控制风险。包括对授信总额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和授信结构及其变动情况的监控。 2、授信业务的监控 对上所有授信业务的监控,应结合地区、行业、客户的情况,作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集中资源、重点突破”。 (三)监控方法 1、非现场监控(通过电话,网络,借款人业务链,上下游客户,借款人业务市场,生意圈,合作伙伴,朋友亲戚,邻居。) 2、现场监控(实地了解:经营情况,经营动向,经营变动,生产经营环境的变更,抵押的使用情况)。
请问下银行信贷风险和信用风险是一样的么?急!
不一样。信用风险指的是产生各种违约或者失信行为的风险,也就是说,信用风险可能会一起失信或者违约行为的产生。信用风险代表的是在信用方面产生的风险。____信贷风险。拓展资料:1,信贷风险指的是在进行贷款过后所产生的逾期或者坏账的风险。也就是说,信贷风险可能会导致逾期或者坏账的行为产生。信贷风险代表的是逾期喝坏账的可能性,其概率越高,越容易出现风险。2,信贷风险的形成是一个从萌芽、积累直至发生的渐进过程。在还款期限届满之前,借款人财务商务状况的重大不利变化很有可能影响其履约能力,贷款人除了可以通过约定一般性的违约条款、设定担保等方式来确保债权如期受偿之外,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交叉违约条款”。交叉违约的基本含义是:如果本合同项下的债务人在其他贷款合同项下出现违约,则也视为对本合同的违约。3,一般来说,债权人都是以当事人未履行其在本合同项下的义务为由,追究债务人的违约责任,但交叉违约条款突破了这一限制,它颇有“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味道,即试图赶在借款人其他贷款合同项下的债务出现偿还危机之前采取救济措施,以避免自己处于比其他债权人更糟的处境。此种违约形态在中国现行法上虽无明确规定,但它并不违反合同法的有关法理及法律精神,现行《合同法》中的不安抗辩权可以作为其适用的法理依据。因此,交叉违约条款可以作为约定条款订入合同之中,以使贷款人能够及时全面的掌控借款人的信用水平。 4,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对手未能履行约定契约中的义务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即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它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在过去的数年中,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发展迅速。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者的信用风险。业内人士估计,信用衍生市场发展不过数年,在95年全球就有了200亿美元的交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