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小云 / 小云问答 / 问答详情

沈华是什么人?斯达半导董事长

2023-07-19 16:35:02
TAG: 董事长
hi投

沈华:男,1963年出生,美国国籍,高级工程师,于199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博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83年8月任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助理工程师,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任西门子半导体部门(英飞凌前身,1999年成为英飞凌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1999年8月至2006年2月任XILINX公司高级项目经理,公司设立以来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目前兼任香港斯达董事、斯达控股董事和斯达欧洲董事长。

相关推荐

斯达半导的芯片会用于高铁上吗?

可以,斯达半导业务比较简单,即IGBT模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fabless模式)。IGBT模块核心即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两部分。2020年,IGBT模块销售收入为9.12亿元,同比增长20%,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95%。
2023-07-19 11:47:331

斯达半导属于半导体上游还是下游?

斯达半导是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主要从事硅晶圆领域的生产和销售以及相关技术服务。
2023-07-19 11:47:401

斯达半导体怎么样

好。1、薪资待遇好,斯达半导体公司基础工资就有6800元,对比想同行业高出很多。2、发展前景好,公司内都是用于设计的人才,市场稀缺,公司会很珍惜此类人才,因此发展的前景好。成立于2005年4月,是一家专业从事功率半导体元器件尤其是IGBT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2023-07-19 11:47:501

斯达半导车规级芯片供应给谁

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储能等行业。嘉兴斯达是一家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研发商,公司的产品包括600V/650V IGBT模块、分立器件、整流模块晶闸管、专用模块等,同时公司的业务还包括为用户提供低压变频器应用解决方案等。 斯达半导车规级芯片供应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发电、储能等行业。集成电路,缩写作 IC;或称微电路、微芯片、晶片/芯片在电子学中是一种将电路(主要包括半导体设备,也包括被动组件等)小型化的方式,并时常制造在半导体晶圆表面上。
2023-07-19 11:47:571

徐攀是哪里人?斯达半导独立董事

徐攀:女,1987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博士,中国注册会计师,硕士生导师。2019年9月取得南京大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18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商学院和澳大利亚国立管理与商业学院访问学者,现任浙江工业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教师。2011年取得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资质(CIA),2015年取得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非执业会员资格(CICPA)。2017年10月任斯达半导独立董事,目前兼任浙江佑威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华尔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浙江蓝特光学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2023-07-19 11:48:041

张哲是什么职务?斯达半导董秘

张哲:男,1986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2008年5月份加入公司,2010年至2016年任客服部经理,2016年6月至今任公司财务总监,2017年10月至今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2023-07-19 11:48:111

最紧缺的芯片,功率半导体行业的情况:比亚迪、斯达半导、士兰微

IGBT长文 功率半导体行业情况 预测2025年国内功率半导体500亿市场,目前国产化渗透率很低。预测未来整个功率三大块: 汽车 、光伏、工控 。还有一些白电、高压电网、轨交。 (1)工控市场: 国内功率半导体2018年以前主要还是集中工控领域,国内规模100亿; (2)车载新能源车市场: 2025年预测电动车国内市场达到100-150亿以上;2019-2020年新能源 汽车 销量没怎么涨,但是2020年10月开始又开始增长 ,一辆车功率半导体价值量3000元,预测2021年国内200万辆(60亿市场空间),2025年国内目标达到500万台(150亿市场空间)。 (3)光伏逆变器市场: 从130GW涨到去年180GW。光伏逆变器也是迅速发展,1GW对应用功率半导体产业额4000万元人民币,所以, 光伏这块2020年180GW也有70多亿功率半导体产业额。国内光伏逆变器厂商占到全球60%市场份额(固德威、阳光电源、锦浪、华为等)。 Q:功率半导体景气情况 A:今年的IGBT功率半导体涨价来自于:(1)新能源车和光伏市场对IGBT的需求快速增长;(2)疫情影响,IGBT目前大部分仰赖进口,而且很多封测都在东南亚(马来西亚等),目前处于停摆阶段,加剧缺货状态。(3)现在英飞凌工控IGBT交期半年、 汽车 IGBT交期一年。 2022-2023年后疫情缓解了工厂复工,英飞凌交期可能会缓解;但是,对IGBT模组来说, 汽车 和光伏市场成长很快,缺货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直到英飞凌12英寸,还有国内几条12英寸(士兰微、华虹、积塔、华润微等)产线投出来才有可能缓解。 Q:新能源车IGBT市场和国内主要企业优劣势? A: 第一比亚迪, 国内最早开始做的; (1) 2008年收购了宁波中玮的IDM晶圆厂开始自己做,2010-2011年组织团队开始开发车载IGBT;2012年导入自家比亚迪车,2015年自研的IGBT开始上量。 (2)2015年以前,比亚迪80%芯片都是外购英飞凌的,然后封装用在自己的车上,比如唐、宋等; (3)2015年之后自产的IGBT 2.5代芯片出来,80%芯片开始用自己,20%外购; (4)2017-2018年IGBT 4.0代芯片出来以后,基本100%用自己的芯片。 他现在IGBT装车量累计最多,累计100万台用自己的芯片,2017年开始往外推广自己的芯片和模块, 但是,比亚迪IGBT 4.0只能对标英飞凌IGBT 2.5为平面型+FS结构,比国内企业沟槽型的芯片性能还差一些 (对比斯达、宏微、士兰微的4代都落后一代;导致饱和压降差2V,沟槽型的薄和压降差1.4V,所以平面结构的损耗大,最终影响输出功率效率)。所以, 目前外部采用比亚迪IGBT量产的客户只有深圳的蓝海华腾,做商用物流车 ;乘用车其他厂商没用一个是性能比较落后,另一个是比亚迪自研的模块是定制化封装,比目前标准化封装A71、A72等模块不一样; (5)2020年底比亚迪最新的IGBT 5.0推出来 ,能对标国内同行沟槽型的芯片(对标英飞凌4.0代IGBT,还有斯达、士兰微的沟槽型产品),就看他今年推广新产品能不能取得进展了。 第二斯达半导: (1)2008年开始做IGBT,原本也是外购芯片,自己做封装; (2)2015年英飞凌收购了IR(international rectifier),把IR原本芯片团队解散了,斯达把这个团队接手过来,在IR第7代芯片(对标英飞凌第4代)基础上迭代开发; (3)2016年开始推广自己研发的芯片,客户如汇川、英威腾进行推广。这款是在别人基础上开发的,走了捷径,所以一次成功,迅速在国内主机厂进行推广; (4)2017年开始用在电控、整车厂; (5)斯达现在厂内自研的芯片占比70%,但是在车规上A00级、大巴、物流车这些应用比较多 。但是他的750V那款A级车模块还没有到车规级,寿命仅有4-5年(要求10年以上),失效率也没有达标(年失效率50ppm的等级); A级车的整车厂对车载IGBT模块导入更倾向于IDM,因为对芯片寿命、可靠性、失效率要求高,IDM在Fab厂端对工艺、参数自己把控。斯达的芯片是Fabless,没法证明自己的芯片来料是车规级;(虽然最终模块出厂是车规级,但是芯片来料不能保证) Fabless做车规级的限制: 斯达给华虹下单,是晶圆出来以后,芯片还有经过多轮筛选,经过测试还有质量筛选,然后再拿去封装,封装完以后在拿去老化测试,动态负载测试等,最后才会出给整机客户;但是,IDM模式在Fab厂那端就可以做到很多质量控制,把参数做到一致,就可以让芯片达到车规等级,出来以后不需要经过很多轮的筛选; 第三中车电气:(1) 2012年收购英国的丹尼克斯,开始进行IGBT开发。 (2)2015年成立Fab厂,一开始开发应用于轨交的IGBT高压模块6500V/7500V。2017年因为在验证所以产能比较闲置,所以开始做车规级的IGBT模块650V/750V/1200V的产品; (3)2018年国产开始有机会导入大巴车、物流车、A00级别的模块(当时国内主要是中车、比亚迪、斯达三家导入,中车的报价是里面最低的;但是受限于中车原来不是做工控产品,所以对于车规IGBT的应用功放,还有加速功放理解不深;例如:IGBT要和FRD并联使用,斯达和比亚迪是IGBT芯片和FRD芯片面积都是1:1使用,中车当时不太了解,却是用1:0.5,在特殊工况下,二极管电流会很大,失效导致炸机,所以当时中车第一版的模块推广不是很顺利。 2019-2021年中车进行芯片改版,以及和Tier-1客户紧密合作,目前汇川、小鹏、理想都对中车进行了两年的质量验证,今年公司IGBT有机会上乘用车放量。 我们觉得中车目前的产品质量达到车规要求,比斯达、比亚迪都好;中车的Fab厂和封装厂也达到车规等级,今年中车上量以后还要看他的失效率。如果今年数据OK的话,后面中车有机会占据更大份额。 第四士兰微:(1) 2018年之前主要做白电产品; (2)2018年以后成立工业和车载IGBT。四家里面士兰微是最晚开始做的; (3)目前为止,士兰微 车载IGBT有些样品出来,而且有些A00级别客户已经开始采用了,零跑、菱电采用了士兰微模块 。士兰微要走的路线是中车、斯达的路径,先从物流、大巴、A00级进入。 士兰微虽然起步慢,但是优势是在于IDM,自有6、8、12英寸产线产品迭代非常块(迭代一版产品只要3个月,Fabless要6个月)。 工业领域方面,士兰未来是斯达最大的竞争对手,车载这块主要看他从A00级车切入A级车的情况。 Q:国内几家厂商车规芯片参数差异? A:比亚迪IGBT的4.0平面型饱和压降在2V以上,但是斯达、士兰微、中车的沟槽型工艺能做到1.4V-1.6V,平面损耗大,最终影响输出功率差; 如果以A级车750V模块为例,士兰微是目前国内做最好的,能对标英飞凌输出160KW-180KW, 然后是中车,也能做到160KW但是到不了180KW,斯达半导产品出来比较早做到140-150kW的功率,比亚迪用平面型工艺最高智能做到140kW,所以最后会体现在输出功率; 比亚迪芯片工艺落后的原因:收购宁波中玮的厂是台积电的二手厂,这条线只能做6英寸平面型工艺,做不了沟槽的工艺;所以比亚迪新一代的5.0沟槽工艺的芯片是在华虹代工的 (包括6.0对标英飞凌7代的芯片估计也是找带动)。 Q:国内几家厂商封装工艺的差异? A:车规封装有四代产品: (1)第一代是单面间接水冷: 模块采用铜底板,模块下面涂一层导热硅脂,打在散热器底板上,散热器下面再通水流,因此模块不直接跟水接触。这种模块主要用在经济型方案,如A00、物流车等;这个封装模块国内厂商比亚迪、斯达、宏微等都可以量产,从工业级封装转过来没什么技术难度。 (2)第二代是单面直接水冷: 会在底板上长散热齿(Pin Fin结构),在散热器上开一个槽,把模块插进去,下面直接通水,跟水直接接触,周围封住,散热效率和功率密度会比上一代提升30%以上;这种模块主要用在A00和A级车以上,乘用车主要用这种方案。国内也是大家都可以量产,细微区别在于斯达、中车用的铜底板,比亚迪用的铝硅钛底板,比亚迪这个底板更可靠,但是散热没有铜好。他是讲究可靠性,牺牲了一些性能。 (3)第三代是双面散热: 模块从灌胶工艺转为塑封工艺,两面都是间接水冷,散热跟抽屉一样把模块插进去;这种模块最早是日系Denso做得(给丰田普锐斯),国内华为塞力斯做的车,也是采用这个双面水冷散热的方案。国外安森美、英飞凌、电桩都是这个方案,国内是比亚迪(2016年开始做)和斯达在做,但是对工艺要求比较高(散热器模块封装工艺比较复杂,芯片需要特殊要求,要求芯片两面都能焊,所以芯片上表面还需要电镀),国内比亚迪、斯达距离量产还有一段距离(一年左右); (4)第四代是双面直接水冷: 两面铜底加上长pinfin双面散热,目前全球只有日本的日立可以量产,给奥迪etron、雷克萨斯等高端车型在供应,国内这块没有量产,还处于技术开发阶段。 Q:国内企业现在还有外采英飞凌的芯片吗,国内这四家距离英飞凌的代差 A:目前斯达、宏微、比亚迪还是有部分产品外采英飞凌的芯片;斯达外采的芯片主要是做一些工业级别IGBT产品,例如:在电梯、起重机、工业冶金行业,客户会指定要求模块可以国产,但是里面芯片必须要进口(例如:汇川的客户蒂森克虏伯,德国电梯公司);还有一些特殊工业冶炼,这些芯片频率很高,国内还做不到,就需要外采芯片; 车载外采英飞凌再自己做封装的话,价格拼不过英飞凌;(英飞凌第七代芯片不卖给国内器件厂,只卖四代);国内来讲, 斯达、士兰微、中车等,不管他们自己宣传第几代,实际上都是对标英飞凌第四代 (沟槽+FS的结构),目前英飞凌最新做到第七代,英飞凌第五代(大功率版第四代)、第六代(高频版第四代)第五和第六代是挤牙膏基于第四代的升级迭代,没有质量飞跃;第七代相对第四代是线径减少(5微米缩小到3微米,减小20%面积),芯片减薄(从120微米减少到80微米,导通压降会更好),性能更好(1200V产品的导通压降从1.7V降到1.4V)。而且,英飞凌第七代IGBT是在12寸上做,单颗面积减小,成本可能是第四代的一半。但是,英飞凌在国内销售策略,第七代售价跟第四代差不多,保持大客户年降5%(但是第七代性能比第四代有优势);国内士兰微、中车、斯达能够量产的都是英飞凌四代、比亚迪4.0对标英飞凌2.5代,5.0对标英飞凌4代; 2018年底,英飞凌推出7代以后因为性能很好,国内士兰微、斯达、宏微当时就朝着第七代产品开发,目前士兰微、斯达有第七代样品出来了,但是离量产有些距离。第七代IGBT的关键设备是离子注入机等,这个设备受到进口限制,目前就国内的华虹、士兰微和积塔半导体有。 士兰微除了英飞凌第七代,还走另一条路子,Follow日本的富士,走RC IGBT(把IGBT和二极管集成到一颗IC用在车上),还没有量产。 Q:斯达IGBT跟华虹的关系和进展如何? A:斯达跟华虹一直都是又吵又合作。2018年英飞凌缺货的时候,对斯达来讲是个非常好的国产替代机会,斯达采取策略切断小客户专供大客户,在汇川起量(紧急物料快速到货),在汇川那边去年做到2个亿,今年可能做到3个亿;缺货涨价对国产化是很好的机会,但是,华虹当时对斯达做了个不好的事情,当年涨了三次价格,一片wafer从2800涨到3500,所以,2019年斯达后面找海内外的代工厂,包括中芯绍兴、日本的Fab等。所以斯达和华虹都是相爱相杀的状态。 斯达自己规划IDM做的产品,是1700V高压IGBT和SiC的芯片,这块业务在华虹是没有量产的新产品,华虹那边的业务量不会受到影响(12英寸针对斯达1200V以下IGBT)。 但是,从整个功率半导体模式来说,大家都想往IDM转,第一个是实现成本控制提高毛利率,扩大份额。第二个是产品工艺能力,斯达往A级车推广不利,主要就是因为受限于Fabless模式,追求质量和可靠性,未来还是要走IDM模式。 Q:士兰微、斯达半导体的12寸IGBT的下游应用有区别吗? A: 目前国内12英寸主要是让厂家成本降低,但是做得产品其实一样。 12寸晶圆工艺更难控制,晶圆翘曲更大,更容易裂片,尤其是减薄以后的离子注入,工艺更难控制。 士兰微、斯达在12寸做IGBT,主要还是对标英飞凌第四代产品,厚度120微米。如果做到对标英飞凌的第七代,要减薄到80微米,更容易翘曲和裂开。 士兰微、斯达12寸IGBT产品主要用在工业场景,英飞凌12英寸在2016、2017年出来,首先切入工业产线,后面再慢慢切入车规,因为车规变更产线所有车规等级需要重新认证。 Q:电动车里面IGBT的价值量? A:电控是电动车里面IGBT价值量最大头; (1)物流车: 用第一代封装技术,一般使用1200V 450A模块,属于半桥模块,单个模块价格300元(中车报价280),一辆车电控系统要用三个,单车价值量1000元; (2)大巴车: 目前用物流车一样的封装方案(第一代);但是不同等级大巴功率也不一样,8米大巴用1200V 600A;大巴一般是四驱,前后各有一个电控,一个电控用3个模块,总共要用6个模块,单个价格450-500,单车价值量3000元左右;10米大巴功率等级更高用1200V 800A,一个模块600块,也用6个,单车价值量3600元左右。 (3)A00级(小车): 用80KW以下,使用第二代封装(HP1模块),模块英飞凌900左右(斯达报价600)。 (4)A级车以上: 15万左右车型用单电控方案,用第二代直接水冷的HP Drive模块,英飞凌报价从2000-1300元(斯达1000元);20-30万一般是四驱,前后各有一个电机,进口2600(国产2000);高级车型:蔚来ES8(硅基电控单个160-180KW,后驱需要240KW),前驱一个,后驱并联用两个模块;所以共需要三个,合计3000-3900元。 (5)车上OBC: 6.6kW慢充用IGBT单管,20多颗分立器件,总体成本300元以下; (6)车载空调: 4kW左右用IPM第一类封装,价值量100元以内; (7)电子助力转向, 功率在15-20kW,主要用的75A模块,价值量200元以内; (8)充电桩 :慢充20kW以内用半桥工业IGBT,200元以内。未来的话要做到超级快充100KW以上,越大功率去做会采用SiC方案,成本成倍增加,可能到1000元以上; Q:国内SiC主要企业优劣势? A:国内SiC产业链不完整。做晶圆这块国内能够量产的是碳化硅二极管, SiC二极管已经量产的是三安光电、瑞能、泰科天润。 士兰和华润目前的进度还没有量产(还在建设产线); SiC MOS的IDM模式要等更久,相对更快的反而是Fabless企业, 瞻芯、瀚薪等fabless,找台湾的汉磊代工,开始有些碳化硅MOS在OBC和电源上面量产了, 主要因为国内Fab厂商不成熟(栅氧化层、芯片减薄还不成熟),相对海外厂商工艺更好,国内落后三年以上。海外的罗姆已经在做沟槽型SiC MOS的第三代了,ST的SiC都在特斯拉车上量产了; SiC应用来讲,整个全球市场6-7亿美金,成本太高所以应用行业主要分两个: 第一个、是高频高效的场景,如光伏、高端通信电源, 采用SiC二极管而不是SiC MOSFET,可以降低成本; 把跟IGBT并联的硅基二极管换成SiC二极管,可以提升效率兼顾成本; 第二块、就是车载, (1)OBC强调充电效率(超过12KW、22KW)的高端车型,已经开始批量采用SiC MOSFET,因为碳化硅充电效率比较高,充电快又剩电;(2)车载主驱逆变的话主要用在高端车型,保时捷Taycan、蔚来ET7,效率比较高可以提升续航,功率密度比较高;20-30万中段车型主要是 Tesla model 3 和比亚迪汉在用SiC MOS模块,因为特斯拉、比亚迪是垂直一体化的整车厂(做电控、做电池、又做整车),所以可以清楚知道效能提升的幅度; 相对来说,其他车企是分工的,模块厂也讲不清楚用了SiC的收益具体有多少(如节省电池成本),而且IGBT模块的价格也在降低成本。 虽然SiC可以提高续航,但是SiC节省温高的优点还没发挥,节省温高可以把散热系统做小,优势才会提升。 目前特斯拉SiC模块成本在5000元,是国产硅基IGBT的1300-1500元5-8倍区间,所以国产车企还在观望;但是,预计到2023年SiC成本有希望缩减到硅基IGBT的3倍差距,整车厂看到更多收益以后才会推动去用SiC。 Q:比亚迪的SiC采购谁的 A:比亚迪采购Cree模块; 英飞凌主要是推动IGBT7,没有积极推SiC;因为推SiC会革自己硅基产品的命。目前积极推广碳化硅的是罗姆、科瑞(全球衬底占比80%-90%); Q:工控、光伏领域里面,国产IGBT厂商的进展 A:以汇川为例,会要求至少两家供应商,工控里面一个用斯达,另一个宏微(汇川是宏微股东);目前上量比较多的就是斯达; (1)斯达 的IGBT去年2个亿,今年采用规模可能达3亿以上(整个IGBT采购额约15亿); (2)宏微 的IGBT芯片和封装在厂内出现过重大事故,质量问题比较大,导致量上不去,去年3000-4000万;伺服方面去年缺货,小功率IPM引入了士兰微, (3)士兰微随着小批量上量,后面工控模块也有机会对士兰微进行质量验证; Q:汇川使用士兰微的情况怎么样? A: 目前还是可以的,去年口罩机上量,用了士兰微的IPM模块,以前用ST的IPM模块。目前,士兰微的失效率保持3/1000以内,后面考虑对士兰微模块产品上量(因为我们模块采购额一直在提升,只有两个国产企业供应不来)。 汇川内部有零部件的国产化率目标,工业产品设定2022年达到60%的国产化率,英威腾定的2022年80%,所以国产功率企业还是有很大空间去做。 Q:汇川给士兰微的体量 A:如果对标国产化率目标, 今年采购15亿,60%国产化率就是9个亿的产品国产化,2-3家份额分一下。(可能斯达4个亿;宏微、士兰微各自2-3个亿;) 具体看他们做得水平 Q:SiC二极管在光伏采用情况? A:光伏里面也有IGBT模块,IGBT会并联二极管,现在是用SiC二极管替代IGBT里面的硅基FRD,SiC可以大幅减少开关损耗,提升光伏逆变器的效率。所以换成SiC二极管可以少量成本增加,换取大量效益; 国产SiC二极管主要用在通信站点、大型UPS里面;目前在光伏里面的IGBT模块还是海外垄断,所以里面的SiC二极管还是海外为主, 未来如果斯达、宏微开发碳化硅模块,也会考虑国产化的。 Q:华润微、新洁能、扬杰、捷捷这些的IGBT实力? A:这里面比较领先的是华润微;(1)华润微在2018年左右开始做IGBT,今年有1、2个亿左右收入主要是单管产品,应该还没有模块;(2)新洁能是纯Fabless,没有自己的Fab和模块工厂,要做到工业和车规比较难(汇川不会考虑导入),可能就是做消费级或是白电这种应用。(3)捷捷、扬杰有些SiC二极管样品,实际没多少销售额,IGBT产品市场上还看不太到,主要用在相对低端的工控,像焊机,高端工业类应用看不到;比亚迪其实也是,工业也主要在焊机、电磁炉,往高端工业走还是需要个积累过程。 Q:比亚迪半导体其他产品的实力? A:之前是芯片代数有差距,所以一直上不了量,毛利率也比较低,比如工业领域外销就5000万(比不过国内任何IGBT企业),用在变焊机等。所以关键是, 看比亚迪今年能不能把沟槽型的芯片推广到变频器厂等高端工业领域以及车载的外部客户突破 。如果今年外销还是只有4-5000万的话,那么说明他的芯片还是没有升级。 Q:吉利的人说士兰微的产品迭代很快,是国内最接近英飞凌的,怎么评价? A:这个确实是这样,自己有fab厂三个月就能迭代一个版本,没有fab厂要六个月。 士兰微750V芯片能对标英飞凌,做到160-180kW的功率。他的饱和压降确实是国内最低的,目前他最大的劣势在于做车规比较晚,基本是零数据,需要这两年车载市场爆发背景下,在A00级别(零跑采用了,但是属于小批量,功率80KW以内,寿命要求也低一些;)和物流车上面发货来取得质量数据, 国内的车厂后面可能用他的产品 。(借鉴中车走过的路,除了性能还要有质量的积累) 。 Q:士兰微IPM起量的情况? A: 国内市场主要针对白电的变频模块,国内一年6-7亿只;单价按照12-13元/个去算,国内70-80亿规模, 这块价格和毛利率比较低一些,国内主要是士兰微和吉林华微在做,斯达也开始设计但是量不大一年才几千万,所以, 士兰微是目前最大的,目前导入了格力、美的,量很大,今年有可能做到8个亿以上,是国产化的过程,把安森美替代掉 (一旦导入了就有很大机会可以上量);但是,这块IPM毛利率不会太高。要提毛利率的话还是要做工业和车规级(斯达毛利率40%以上就是因为只做工控和 汽车 等级,风电,碳化硅这些都是毛利率50%以上的) Q:士兰微12英寸的情况? A:去年底开始量产,士兰微12英寸前期跑MOS产品,公司去年工业1200V的IGBT做了一个亿,今年能做2-3亿;目前MOS能做到收入10亿。
2023-07-19 11:48:191

李云超是哪里的?斯达半导副总经理

李云超:男,1965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中专学历。1987年至2000年任中国工商银行嘉兴市分行工会行政干事,2000年至2005年任嘉兴新秀箱包制造有限公司行政主管、总经理助理、分厂厂长,2005年至2009年任嘉兴凯隆塑胶制造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09年3月加入公司,任副总经理,同时兼任嘉兴盛隆拉链制造有限公司董事、平湖市兆涌五金塑胶制造有限公司监事、嘉兴市凯隆塑胶制造有限公司监事。
2023-07-19 11:48:491

嘉兴斯达半导体能去吗

嘉兴斯达半导体能去。嘉兴斯达半导体行业前景较好,工资也比较高,工作节奏也不错,是完全可以去的。
2023-07-19 11:49:121

嘉兴斯达半导体公司厂累不累

累。嘉兴斯达半导体行业前景较好,但是血汗工厂,据说加班比较严重,且加班申报不是很规范,当然也有不累的,比如对比坐办公室的。
2023-07-19 11:49:211

斯达半导体股票是创业板吗?

斯达半导不是创业板,这个票是沪市主板的票。可以去看看它的代码,就能知道。
2023-07-19 11:49:301

被低估的功率半导体龙头!业绩不输斯达半导,扣非净利润暴增1倍

摘要: 1、华为 汽车 : 华为智能 汽车 以 “云-端-管”为核心架构 ,形成 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五大业务,聚焦增量部件,而不是造车,产业链涉及到 整车、零部件、云平台以及运营商 等,根据各环节参与者,机构推荐关注 中国汽研、宁德时代、四维图新、中科创达、德赛西威 。 2、扬杰 科技 : 国内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2019年业绩低开高走, 2020年一季度延续高增长 ,其中 扣非净利润暴增126% ,全年有望维持高增长;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需求广阔,公司积极拓展高端MOS、IGBT以及第三代半导体等产品线, 与中芯国际达成八寸线合作 ,并与 华为、海康、海尔等国内巨头合作 ,未来成长空间较大。 3、兆丰股份: 汽车 轮毂轴承单元生产商,产品供应奔驰、宝马、奥迪、福特等海外一流车企,2019年 境外收入大幅增长(+92.2%) , 汽车 轮毂轴承产品种类齐全,目前共有三代产品,年产360万套 汽车 轮毂轴承和年产3000万只 汽车 轮毂精密件, 预计均在今年12月竣工, 有望带来明显增量业绩。 正文: 1、华为 汽车 的五大核心业务,机构重点推荐五只行业细分龙头(国信证券) ①华为 汽车 的五大业务和潜在产业链梳理 近年来华为积极布局智能 汽车 业务,以 “云-端-管”为核心架构 ,云即智能车云,管即智能网联,形成 智能网联、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智能驾驶、智能座舱 五大业务。 华为 汽车 的定位为 智能网联 汽车 增量部件供应商 ,聚焦核心增量部件,产业链涉及到 整车、零部件、云平台以及运营商 等。 整车方面,华为已和上汽集团、长城 汽车 、比亚迪等十余家车企合作;智能网联(管)、智能车云(云),与 千方 科技 、启明信息、四维图新、中国移动 等企业合作。 端方面,智能电动与宁德时代合作,智能驾驶与四维图新合作,智能座舱与上海博泰、航盛电子合作。 ②充电运营市场存在诸多问题,华为HiCharger有望解决相关痛点 充电设施的便利性、安全性、可演进性、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动 汽车 行业 健康 发展的瓶颈。 华为推出新一代HiCharger,其直流快充模块的优势在于高功率密度、高效率、高可靠、低噪音、失效率低,有望解决上述问题。 在充电领域,华为利用车云和终端的强大生态, 助力充电运营商实现业务导流 。 ③产业链相关上市标的 华为 汽车 并不是造车,而是建立智能 汽车 产业链生态,有望带动相关硬件、软件企业的发展,建议关注 中国汽研、宁德时代、四维图新、中科创达、德赛西威 。 2、被低估的功率半导体龙头!业绩不输斯达半导,扣非净利润暴增1倍 扬杰 科技 是国内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2020年一季度业绩超预期,营收同比增长19.7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8.5%。 ①一季度扣非净利润暴增126% 扬杰 科技 以IDM模式供应二极管/整流桥/MOS等产品,在诸多细分市场具有较高的市占率。 公司自上市以来维持高增速,2014年-2018年,营收复合增速为30%, 2019年业绩低开高走,Q4营收增速达到 23.67% ,净利润实现正增长。 在疫情影响下, 2020年一季度业绩延续高增长 , 扣非净利润暴增126% ,全年有望维持高增长。 ②功率半导体国产替代空间较大 2018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约为391亿美元,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功率半导体消费国,市场需求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供给却跟不上需求。 然而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基本被海外企业所垄断,MOSFET、IGBT等领域较为薄弱,国产替代需求迫切。 扬杰是国内半导体功率器件十强中排名第一的企业 ,2019年营收为20亿元,体量远超斯达半导,和海外巨头相比,成长空间较大。 ③积极拓展半导体产品线 在自身优势产品二极管、整流桥基础上,开拓高可靠性沟槽肖特基芯片、Trench MOSFET 和 SGT MOS 系列、IGBT以及第三代半导体等产品。 四寸线产能100万片/月,以二极管芯片为主;六寸线产能5万片/月,以肖特基芯片为主;八寸线与中芯国际合作,提供2000片/月产能,主要是高端MOS和IGBT芯片。 积极拓展海外业务,下游开拓工控、 汽车 电子、5G通信等行业需求,同时与 华为、海康、海尔等国内巨头达成合作 ,未来有望收获可观的增量订单。 3、 汽车 轮毂轴承新星!供货海外一流车企,重磅项目年底落地(华西证券) ①供货海外一流车企,境外收入大幅增长 兆丰股份主营 汽车 轮毂轴承单元,产品覆盖奔驰、宝马、奥迪、福特、通用、克莱斯勒、大众、本田、丰田等海外高档乘用车。 2019年实现营收5.6亿元,同比增长12.4%;归母净利2.1亿元,同比增长9.3%。其中 境外收入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92.2% 。 ②产品结构优化,毛利率提升 汽车 轮毂轴承产品种类齐全,目前共有三代产品,产品质量获得国际45个国家认可。2019年公司毛利率为48.2%,同比提升4.1pct,其中第三代 汽车 轮毂毛利率为50.5%。 公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代 汽车 轮毂占营收比重进一步提升,同时配套主机厂加大研发。 ③积极布局主机厂,重磅项目年底落地 积极布局 汽车 主机厂,配备了相应的产品工程和应用工程团队,初步进入自主品牌主机厂供应链,目前已通过北汽和比亚迪的资质审核,将逐步增加供货,打开了新的成长空间。 年产360万套 汽车 轮毂轴承单元扩能项目,以及年产3000万只 汽车 轮毂精密锻车件项目, 预计均在今年12月竣工 ,大幅提升公司产能。
2023-07-19 11:49:481

斯达半导体嘉兴有磨划部门嘛

没有。1、斯达半导体嘉兴是一家专业从事功率半导体元器件尤其是IGBT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没有磨划相关业务。2、嘉兴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是一家专业从事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尤其是IGBT芯片和模块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主要产品为功率半导体元器件,包括IGBT、MOSFET、IPM、FRD、SiC等等。公司成功研发出了全系列IGBT芯片、FRD芯片和IGBT模块,实现了进口替代。其中IGBT模块产品超过600种,电压等级涵盖100V到3300V,电流等级涵盖10A到3600A。产品已被成功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变频器、逆变焊机、UPS、光伏/风力发电、SVG、白色家电等领域。
2023-07-19 11:49:581

【P001】IGBT技术

IGBT芯片技术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IGBT芯片经历了7代升级,从平面穿通型(PT)到沟槽型电场-截止型(FS-Trench),芯片面积、工艺线宽、通态饱和压降、关断时间、功率损耗等各项指标经历了不断的优化,断态电压也从600V提高到6500V以上。IGBT技术的整体发展趋势是大电流、高电压、低损耗、高频率、功能集成化、高可靠性。不同代际IGBT芯片产品对比随着技术的升级,IGBT芯片面积、工艺线宽、通态功耗、关断时间、开关功耗均不断减小,断态电压由第一代的600V升至第七代7000V。不同代际的IGBT芯片产品应用情况也有所不同:中国IGBT芯片企业技术布局中国IGBT产品与国际巨头英飞凌、三菱电机等差距在10年以上,步入第5代后,预计差距将缩短为10年,第6/7代产品差距将在5年以内。从中国IGBT芯片行业代表性企业从技术格局来看,斯达半导应用第七代IGBT技术,电压覆盖范围为100-3300V;华微电子布局第六代IGBT技术,电压覆盖范围为360-1350V;士兰微、时代电气、宏微科技应用第五代IGBT技术;新洁能主要应用第四代IGBT技术。IGBT芯片行业科研投入水平以宏微科技、斯达半导、士兰微、时代电气为主要代表企业分析,2018-2021年,我国IGBT芯片行业研发费用从0.1元到19亿元不等,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比重整体不超过15%。其中,时代电气在科研投入规模和占比均位于行业前列,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为17.85亿元,占收入比重的11.81%。IGBT芯片技术“门槛”高,不仅涉及设计、制造、封装三个高精尖技术领域,而且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高铁、智能电网、新能源与高压变频器等领域所采用的IGBT模块规格在6500V以上,技术壁垒较强;IGBT芯片设计制造、模块封装、失效分析、测试等IGBT产业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企业手中。我国要想实现IGBT芯片的技术突破,企业需要持续增加研发投入,减少与国际头部厂商IGBT芯片的代际差异。中国IGBT芯片行业技术趋势从行业整体发展规律而言,IGBT发展趋势主要是降低损耗和降低成本。从结构上讲,IGBT主要有三个发展方向:1)IGBT纵向结构:非透明集电区NPT型、带缓冲层的PT型、透明集电区NPT型和FS电场截止型;2)IGBT棚极结构:平面棚机构、Trench沟槽型结构;3)硅片加工工艺:外延生长技术、区熔硅单晶。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IGBT芯片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07-19 11:50:082

股票中的解禁是利好还是利空,为啥斯达半导还涨停了?

解禁一般是利空。但解禁的股东也可能是市场主力的利益共同体。主力拉高股价,解禁股东可以卖个好价钱,主力也可以捞到好处。如果大势可为,多方得益,何乐不为?
2023-07-19 11:51:072

公司深度国产替代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行业背景: 功率器件原理: 功率器件特指转换并控制电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力转换包括转换一个或多个电压、电流或频 率;功率控制指控制输入和输出的功率大小。(电力转换 核心 目标是提高能量转换率、减少功率损耗。关断时没有漏电,导通时没有电压损失, 在开关切换时没有功率损耗。电力控制 核心 是使用最小的输入控制功率保证输出功率的大小和时延。) 半导体器件分类: 功率半导体应用范围 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广泛,基本上涉及到电力系统的地方都会使用功率器件。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可分为几大部分: 消费电子、新能源 汽车 、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电网、轨道交通、白色家电、工业控制,市场规模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功率半导体发展 功率半导体分类及特点 功率器件性能对比 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 功率半导体用于所有电力电子领域,市场成熟稳定且增速缓慢。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新兴领域如新 能源 汽车 、可再生能源发电、变频家电等带来的巨大需求缺口。成熟市场规模:根据IHS Markit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391亿美元, 中国功率市场规模为138亿美元 ,全球占比 35%。 纯增量市场规模:我们主要测算了国内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光伏和风电四个领域中应用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 ①新能源 汽车 领域市场需求到2025年约160亿元,2030年约275亿元。 ②公共直流充电桩领域2020-2025年累计市场需求约140亿元,2025-2030年累计需求约400亿元。 ③光伏领域2020-2025年累计市场需求约50亿元,随政策调整有望进一步增长。 ④风电领域2020-2024 年累计市场需求约30亿元。整体看,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2025年四个领域提供纯增量规模预计达 200亿元。 根据Omdia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排名前十功率半导体企业来自于美国、欧洲和日本,合计市占率达60%。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自给率偏低,中高端功率MOSFET和IGBT自给率不足10%,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行业发展趋势一:不需要追赶摩尔定律,倚重制程工艺、封装设计和新材料迭代,整体趋向集成 化、模块化 功率半导体整体进步靠制程工艺、封装设计和新材料迭代。设计环节:功率半导体电路结构简单, 不需要像数字逻辑芯片在架构、IP、指令集、设计流程、软件工具等投入大量资本。 制造 环节: 因不需要追赶摩尔定律,产线对先进设备依赖度不高,整体资本支出较小。封装环节:可分为分 立器件封装和模块封装,由于功率器件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需采用特殊设计和材料,后道加工价值量占比达35%以上,远高于普通数字逻辑芯片的10%。 行业发展趋势二:新能源与5G通信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兴起 新能源、5G等新兴应用加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需求,我国市场空间巨大且有望在该领域快 速缩短和海外龙头差距。①天时:第三代材料在高功率、高频率应用场景具有取代硅材潜力,行业整体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②地利:受下游新能源车、5G、快充等新兴市场需求以及潜在的硅材替换市场驱动,目前深入研究和产业化方向以SiC和GaN为主,国内市场空间巨大。③人和:第三代半导体核心难点在材料制备,其他环节可实现国产化程度非常高,加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 面大力支持。我们认为该行业技术追赶速度更快、门槛准入较低、国产化程度更高,中长期给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衬底材料供应商带来更多发展空间确定性更强。 行业发展趋势三:IDM模式更适合功率半导体行业,代工可以提供产能、工艺技术补充 海外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都采用IDM模式,国内功率半导体行业商业模式以IDM为主,设计+代工为辅。 国内上市公司 国内功率半导体发展分析 企业简介: 公司主营业务是以IGBT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并以IGBT模块形式对外实现销售。IGBT模块的核心是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嘉兴,在上海和欧洲均设有子公司,并在国内和欧洲均设有研发中心。 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和工艺及IGBT模块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公司的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均未发生过变化。2019年,IGBT模块的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收入总额的95%以上,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股权结构: 斯达的创始人,深耕 IGBT 领域十五年: 董事长兼创始人沈华(1963 年),于1995 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任西门子半导体部门(英飞凌前身,1999 年成为英飞凌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1999 年 8 月至 2005 年任赛灵思公司高级项目经 理。 胡畏(1964 年),副总经理,199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系统硕士学位。 1987年至1990年任北京市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任美国汉密尔顿证券商业分析师,1995 年至2001年任美国 ProvidianFinancial 公司市场总监,执行高级副总裁助理,公司战略策划部经理。2005 年回国创办公司。 从前十大流通股东来看,多只公募基金二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2季度均价150。 财务介绍: 摸鱼打分73分,ROE8.21%,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647.84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13.6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67.11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25.3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903.77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31.00%。同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各细分行业均实现稳步增长: (1)公司工业控制和电源行业的营业收入为32,924.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6%;(2)公司新能源行业营业收入为6,981.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3%;(3)公司变频白色家电及其他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649.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5%。 PE200倍,处于 历史 66%位置,PB28.72倍, 历史 66%的位置。 公司看点: 公司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公司产品生产环节主要分为 芯片和模块设计、芯片外协制造、模块生产 三个阶段。 阶段一:芯片和模块设计。公司产品设计包含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和IGBT模块的设计。本阶段公司根据客户对IGBT关键参数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客户性能要求的芯片;根据客户对电路拓扑及模块结构的要求,结合IGBT模块的电性能以及可靠性标准,设计出满足各行业性能要求的IGBT模块。 阶段二:芯片外协制造。公司根据阶段 一 完成的芯片设计方案委托第三方晶圆代工厂如上海华虹、上海先进等外协厂商外协制造自主研发的芯片,公司在外协制造过程中提供芯片设计图纸和工艺制作流程,不承担芯片制造环节。 阶段三:模块生产。模块生产是应用模块原理,将单个或多个如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等功率芯片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壳内的过程。由于模块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的标准化及芯片间的连接已在模块内部完成,因此和同容量的器件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外接线简单、互换性好等优点。公司主要产品IGBT模块集成度高,内部拓扑结构复杂,又需要在高电压、大电流、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中运行,对公司设计能力和生产工艺控制水平要求高。本阶段公司根据不同产品需要采购相应的芯片、DBC、散热基板等原材料,通过芯片贴片、回流焊接、铝线键合、测试等生产环节,最终生产出符合公司标准的IGBT模块。 公司销售主要采取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根据下游客户的分布情况,除嘉兴总部外在全国建立了六个销售联络处,并于瑞士设立了控股子公司斯达欧洲,负责国际市场业务开拓和发展。 下游应用: 中国工控 IGBT 市场按照总体 150 亿 RMB 工控占比 29%计算大约在 44 亿 RMB。 按照国内复合增速 5%,则 2025 年国内工控的市场空间约为 60 亿元;这一块是斯达半导的基本盘,行业需求分散稳定且波动相对较小。英威腾和汇川技术等工控领域国内 领军公司一直都是斯达半导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客户。 疫情加速了国内下游工控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疫情同时阻碍了英飞凌等 IGBT 产品进入国内。斯达工控 IGBT 可能处于下游本 土需求增加+加速替代国外龙头提升份额的有利局面,预计在后疫情时代工控 IGBT 领 域持续提升市占率的过程也将持续。 IGBT 占新能源车成本近 8%,且是纯增量产品。 IGBT 模块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电机控制器、车载空调、充电桩等设备。IGBT 模块的作用是交流电和直流电的转换,同时IGBT模块还承担电压的高低转换的功能。新能源 汽车 外接充电时候是交流电,需要通过 IGBT模块转变成直流电然后给电池,同时要把交流电压转换成适当的电压以上才能给电池组充电。 在电动车领域主要应用分三类: 1)电驱动系统:IGBT 模块将直流变交流后驱动 汽车 电机(电控模块); 2)车载空调变频与制热:小功率直流/交流逆变,这个模块工作电压不高,单价相对也低一些; 3)充电桩中 IGBT模块被用作开关使用:直流充电桩中 IGBT模块的成本占比接 近 20%; 电池成本占比最大,一般来说可以占到约电动车总成本 40%以上;2)成本占比第二大的是电机驱动系统,可以达到电动车总成本的 15%~20%,而 IGBT则占到电机驱动系统成本 40%-50%,等价于 IGBT 占新能源车总成本接近 8%的比例。 并且,对于IGBT来说,新能源 汽车 对 IGBT 需求是纯增量,因为传统燃油车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压低,只需要Si基的 MOSFET,而新能源 汽车 在 600V以上MOSFET无法达到要求,必须要换成 IGBT;因此 IGBT 是仅次于电池以外第二大受益的零部件。 斯达在家电 IPM 和光伏风电等都有相关布局,但是营收占比还相对较小,19 年占比在 4%左右,可能和市场空间相对较小,公司选择先攻克工控和新能源 汽车 的战略有关,在供应链安全因为外部环境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斯达未来在这一块不断增长的利基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替代潜力,是斯达的潜在期权增量领域。 行业地位: 由于IGBT对设计及工艺要求较高,而国内缺乏IGBT相关技术人才,工艺基础薄弱且企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因此IGBT市场长期被大型国外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产品供应较不稳定;随着国内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供需矛盾愈发突显。我国政府于《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的要求,“进口替代”已是刻不容缓。公司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国际主流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能力和先进的模块设计及制造工艺水平,全面实现了IGBT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及模块的国产化,是国内IGBT行业的领军企业。 根据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HS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报告,2018年度公司在全球IGBT模块市场排名第八,市场占有率2.2%,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企业。 未来看点: 短期看工控IGBT :20年疫情背景加速了下游如汇川技术等客户变频器/伺服等产品的国产替代(汇川中报业绩预告高速增长),同时斯达竞争对手英飞凌等产能受限物流受阻,斯达工控IGBT目前处于客户高增长和竞争对手暂时受阻碍的有利局面,二三季度边际向好确定,未来2年工控IGBT是斯达的基本盘; 中期看车载IGBT :车载IGBT行业增速快于工控,且认证慢,安全性和产品性能要求高;斯达前期车载IGBT产品持续研发布局,累计给20家车企客户进行小批量配套供货,预计接下来将迎来收获期,且恰逢IPO扩产增加车载IGBT产能,预计车载IGBT将较快起量,是公司20-25年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新能源 汽车 业务进展顺利,新增多个项目定点。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公司新能源领域营收仍小幅增长,估计公司已成为低功率电动车细分领域最大的IGBT模块供应商,同时斩获了多个国内外知名车型平台定点,将在2022年开始SOP。另外,48V功率器件开始大批量装车应用,出货量有望继续上升。 长期看SIC布局 :斯达对SIC持续投入研发,并和宇通等联合开发基于SIC的电机控制系统,预计2024年左右国内会迎来SIC器件渗透率拐点,测算不同SIC渗透率和斯达在IGBT/SIC器件不同市占率下斯达2025年的收入,显示2025年斯达收入在42亿-64亿之间,净利率20%左右。
2023-07-19 11:51:331

明明是半导体为什么还在房地产板块

4月6日,两市低位震荡。截至收盘,沪指收涨0.02%,深证成指跌0.45%,创业板指跌1.24%。板块方面,教育、钢铁、建筑等板块上涨,教育股涨幅居前。具体来看,房地产板块再掀涨停潮,光明地产、中华企业、栖霞建设、京能置业等近20股涨停。半导体、光刻胶板块跌幅居前。半导体板块全天低迷,斯达半导跌停。今天三大指数震荡微跌,涨得最多的是钢铁和地产,很明显行情还是偏向“稳增长、低估值” 蓝筹。
2023-07-19 11:51:412

第三代半导体SIC行业投资机会分析:10年20倍成长

获取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1.1 第三代半导体 SIC 材料的性能优势 SIC 材料具有明显的性能优势。 SiC 和 GaN 是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第一 二代半导体材料相比,具有更宽的禁带宽度、更高的击穿电场、更高的热导率等 性能优势,所以又叫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特别适用于 5G 射频器件和高电压功率 器件。 1.2 SIC 器件的性能优势 SIC 的功率器件如 SIC MOS,相比于 Si 基的 IGBT,其导通电阻可以做的更 低,体现在产品上面,就是尺寸降低,从而缩小体积,并且开关速度快,功耗相 比于传统功率器件要大大降低。 在电动车领域,电池重量大且价值量高,如果在 SIC 器件的使用中可以降低 功耗,减小体积,那么在电池的安排上就更游刃有余;同时在高压直流充电桩中 应用 SIC 会使得充电时间大大缩短,带来的巨大 社会 效益。 根据 Cree 提供的测算: 将纯电动车 BEV 逆变器中的功率组件改成 SIC 时, 大 概可以减少整车功耗 5%-10%;这样可以提升续航能力,或者减少动力电池成本。 1.3.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于成本和可靠性验证 行业发展的瓶颈目前在于 SIC 衬底成本高: 目前 SIC 的成本是 Si 的 4-5 倍, 预计未来 3-5 年价格会逐渐降为 Si 的 2 倍左右,SIC 行业的增速取决于 SIC 产业 链成熟的速度,目前成本较高,且 SIC 器件产品参数和质量还未经足够验证; SIC MOS 的产品稳定性需要时间验证: 根据英飞凌 2020 年功率半导体应用 大会上专家披露,目前 SiC MOSFET 真正落地的时间还非常短,在车载领域才刚 开始商用(Model 3 中率先使用了 SIC MOS 的功率模块),一些诸如短路耐受时 间等技术指标没有提供足够多的验证,SIC MOS 在车载和工控等领域验证自己的 稳定性和寿命等指标需要较长时间。 1.4 SIC 产业链三大环节 SIC 产业链分为三大环节:上游的 SIC 晶片和外延→中间的功率器件的制造 (包含经典的 IC 设计→制造→封装三个小环节)→下游工控、新能源车、光伏风 电等应用。目前上游的晶片基本被美国 CREE 和 II-VI 等美国厂商垄断;国内方 面,SiC 晶片商山东天岳和天科合达已经能供应 2 英寸~6 英寸的单晶衬底,且营 收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今年均会超过 2 亿元 RMB);SiC 外延片:厦门瀚天天 成与东莞天域可生产 2 英寸~6 英寸 SiC 外延片。 2.1 应用:新能源车充电桩和光伏等将率先采用 SiC 具有前述所说的各种优势,是高压/高功率/高频的功率器件相对理想的 材料, 所以 SiC 功率器件在新能源车、充电桩、新能源发电的光伏风电等这些对 效率、节能和损耗等指标比较看重的领域,具有明显的发展前景。 高频低压用 Si-IGBT,高频高压用 SiC MOS,电压功率不大但是高频则用 GaN。 当低频、高压的情况下用 Si 的 IGBT 是最好,如果稍稍高频但是电压不 是很高,功率不是很高的情况下,用 Si 的 MOSFET 是最好。如果既是高频又是 高压的情况下,用 SiC 的 MOSFET 最好。电压不需要很大,功率不需要很大, 但是频率需要很高,这种情况下用 GaN 效果最佳。 以新能源车中应用 SIC MOS 为例, 根据 Cree 提供的测算: 将纯电动车 BEV 逆变器中的功率组件改成 SIC 时, 大概可以减少整车功耗 5%-10%;这样可以提升 续航能力,或者减少动力电池成本。 同时 SIC MOS 在快充充电桩等领域也将大有可为。 快速充电桩是将外部交 流电,透过 IGBT 或者 SIC MOS 转变为直流电, 然后直接对新能源 汽车 电池进行 充电,对于损耗和其自身占用体积问题也很敏感,因此不考虑成本,SIC MOS 比 IGBT 更有前景和需求,由于目前 SIC 的成本目前是 Si 的 4-5 倍,因此会在 高功率规格的快速充电桩首先导入。在光伏领域,高效、高功率密度、高可靠 和低成本是光伏逆变器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基于性能更优异的 SIC 材料的光 伏逆变器也将是未来重要的应用趋势。 SIC 肖特基二极管的应用比传统的肖特基二极管同样有优势。 碳化硅肖特基 二极管相比于传统的硅快恢复二极管(SiFRD),具有理想的反向恢复特性。在 器件从正向导通向反向阻断转换时,几乎没有反向恢复电流,反向恢复时间小 于 20ns,因此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可以工作在更高的频率,在相同频率下具有 更高的效率。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具有正的温度系数,随 着温度的上升电阻也逐渐上升,这使得 SIC 肖特基二极管非常适合并联实用, 增加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2 空间&增速:SIC 器 件 未来 5-10 年复合 40%增长 IHS 预计未来 5-10 年 SIC 器件复合增速 40%: 根据 IHSMarkit 数据,2018 年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场规模约 3.9 亿美元,受新能源 汽车 庞大需求的驱动,以及光伏风电和充电桩等领域对于效率和功耗要求提升, 预计到 2027 年碳化硅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将超过 100 亿美元,18-27 年 9 年的复合增速接近 40%。 SIC MOS 器件的渗透率取决于其成本下降和产业链成熟的速度 ,根据英飞凌和国内相关公司调研和产业里的专家的判断来看,SIC MOS 渗透 IGBT 的拐点可能在 2024 年附近。预计 2025 年全球渗透率 25%,则全球有 30 亿美金 SIC MOS 器件市场,中国按照 20%渗透率 2025 年则有 12 亿美金的 SIC MOS 空间。 即不考虑SIC SBD 和其他 SIC 功率器件,仅测算替代 IGBT 那部分的 SIC MOS 市场预计2025 年全球 30 亿美金,相对 2019 年不到 4 亿美金有超过 7 倍成长,且 2025-2030 年增速延续。 2.3 格局:SIC 器件的竞争格局 目前,碳化硅器件市场还是以国外的传统功率龙头公司为主 ,2017 年全球市场份额占比前三的是科锐,罗姆和意法半导体,其中 CREE 从 SIC 上游材料切入到了 SIC 器件,相当于其拥有了从上游 SIC 片到下游 SIC 器件的产业链一体化能力。 国内的企业均处于初创期或者刚刚介入 SIC 领域 ,包括传统的功率器件厂商华润微、捷捷微电、扬杰 科技 ,从传统的硅基 MOSFET、晶闸管、二极管等切入 SIC 领域,IGBT 厂商斯达半导、比亚迪半导体等,但国内 当前的 SIC 器件营收规模都比较小 (扬杰 科技 最新披露 SIC 营收 2020 年上半年 19.28 万元左右); 未上市公司和单位中做的较好的有前面产业链总结中提到的一些,包括: 泰科天润: 可以量产 SiC SBD,产品涵盖 600V/5A~50A、1200V/5A~50A 和1700V/10A 系列;并且早在 2015 年,泰科天润就宣布推出了一款高功率碳化硅肖特基二极管产品,是从事 SIC 器件的较纯正的公司; 中电科 55 所: 国内从 4-6 寸碳化硅外延生长、芯片设计与制造、模块封装实现全产业链的单位; 深圳基本半导体 :成立于 2016 年,由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博士团队创立,专注于 SIC 功率器件,也是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发起单位之一,目前已经开始推出其 1200V 的 SiC MOSFET 产品。 3.1 天科合达 天科合达是国内第三代半导体材料 SIC 晶片的领军企业: 公司成立于 2006 年 9 月 12 日,2017 年 4 月至 2019 年 8 月在全国股转系统挂牌转让,2020 年 7 月拟在科创板市场上市。 公司成长速度极快,2017-2019 年公司收入由 0.24 亿增长至 1.55 亿元,两年 复合增长率 154%。 营收构成:SIC 晶片占比约为一半 公司营收由三部分构成:碳化硅晶片占比 48.12%,宝石等其他碳化硅产品 占比 36.65%,碳化硅单晶生长炉占比 15.23%。 设备自制:从设备到 SIC 片一体化布局 公司以高纯硅粉和高纯碳粉作为原材料,采用物理气相传输法(PVT)生长 碳化硅晶体,加工制成碳化硅晶片;其中的碳化硅晶体的生长设备-碳化硅单晶 生长炉公司也能完成自制并对外销售。 行业格局与公司地位 公司地位:2018 年,以导电型的 SIC 来看,天科合达以 1.7%的市场占有率 排名全球第六,排名国内导电型碳化硅晶片第一。 3.2 山东天岳 1、半绝缘 SIC 片的领军企业: 公司成立于 2010 年,专注于碳化硅晶体衬底 材料的生产;公司产品主要在半绝缘型的 SIC 片。公司投资建成了第三代半导 体材料产业化基地,具备研发、生产国际先进水平的半导体衬底材料的软硬件 条件,是我国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行业的先进企业。 2、成长能力: 据了解,公司收入从 2018 年收入 1.1 亿左右增加至 2019 年超 过 2.5 亿总收入(其中也有约一半是 SIC 衍生产品宝石等),同比增长 100%以 上。公司的 SIC 片主要集中在半绝缘型,而天科合达主要集中在导电型。 3、华为入股: 华为旗下的哈勃 科技 投资持股山东天岳 8.17%。 4、生产能力( 公司采用的是长晶炉的数量进行表征):山东天岳的产能主 要由长晶炉的数量决定,2019 年产线上长晶炉接近 250 台,销售衬底约 2.5 万 片,预计年底前再购置一批长晶炉,目标增加至 550 台以上; 5、销售价格: 2018 、2019 年公司衬底平均销售价格大数大约在 6300 元/ 片、8900 元/片,预计今年的平均价格将会突破 9000 元,价格变动的主要原因 是 2,3 寸小尺寸衬底、N 型等相对低价的衬底销售占比逐步降低,高值的 4 寸 高纯半绝缘产品占比逐步提升导致单位售价提高。 6、技术实力: 山东天岳的碳化硅技术起源于山东大学晶体国家重点实验 室,公司于 2011 年购买了该实验室蒋明华院士专利,并投入了大量研发,历经 多年工艺积累,将碳化硅衬底从实验室的技术发展成为了产业化技术;山东天 岳除 30 人的研发团队外,还在海外设有 6 个联合研发中心;公司拥有专利近300 项,其中先进发明专利约 50 多项,先进实用性专利约 220 项,申请中的 发明专利约 50 多项。 3.3 斯达 半导 1、斯达 半导 97.5%的收入均是 IGBT, 是功率半导体已上市公司中最纯正的 IGBT 标的,2019 收入 7.8 亿(yoy+15.4%),归母净利润 1.35(yoy+39.8%), IGBT 模块全球市占率 2%,排名全球第八; 2、斯达半导在积极进行第三代半导体 SIC 的布局。 公司 SiC 相关的产品 和技术储备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3、公司在未来重点攻关技术研发与开发计划: 主要提到三项重要产品开发:1、全系列 FS-Trench 型 IGBT 芯片的研 发;2、新一代 IGBT 芯片的研发;3、SiC、GaN 等前沿功率半导体产品的研 发、设计及规模化生产:公司将坚持 科技 创新,不断完善功率半导体产业布 局,在大力推广常规 IGBT 模块的同时,依靠自身的专业技术,积极布局宽禁 带半导体模块(SiC 模块、 GaN 模块),不断丰富自身产品种类,加强自身竞 争力,进一步巩固自身行业地位。 4、公司和宇通客车等客户合作研发 SIC 车用模块 2020 年 6 月 5 日,客车行业规模领先的宇通客车宣布,其新能源技术团队 正在采用斯达半导体和 CREE 合作开发的 1200V SiC 功率模块,开发业界领先 的高效率电机控制系统,各方共同推进 SiC 逆变器在新能源大巴领域的商业化应 用。 宇通方面表示,“斯达和 CREE 在 SiC 方面的努力和创新,与宇通电机控 制器高端化的产品发展路线不谋而合,同时也践行了宇通“为美好出行”的发 展理念,相信三方在 SiC 方面的合作一定会硕果累累。” 我们在之前发布的斯达半导深度报告中测算斯达在不同 SIC 渗透率和不同 SIC 市占率情境下 2025 年收入弹性,中性预计 2025 年斯达在国内的 SIC 器件市 占率为 6-8%。 预计 2023-2024 年国内 SIC 产业链如山东天岳、三安光电等更加成 熟后,SIC 将迎来替代 IGBT 拐点,但是 IGBT 和 SIC MOS 等也将长期共存,相 信国内的技术领先优质的 IGBT 龙头斯达半导能够不断储备相关技术和产品, 积 极拥抱迎接这一行业创新。 3.4 三安光电 1、公司主要从事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以砷化镓、氮化镓、碳 化硅、磷化铟、氮化铝、蓝宝石等半导体新材料所涉及的外延片、芯片为核心 主业,产品主要应用于照明、显示、背光、农业、医疗、微波射频、激光通 讯、功率器件、光通讯、感应传感等领域; 2、公司主业 LED 芯片,占公司营收的 80%以上,LED 是基于化合物半导 体的光电器件,在衬底、外延和器件环节具有技术互通性; 3、公司专注于化合物半导体的子公司三安集成,2019 年业务与同期相比呈 现积极变化: 1)射频业务产品应用于 2G-5G 手机射频功放 WiFi、物联网、路由器、通 信基站射频信号功放、卫星通讯等市场应用,砷化镓射频出货客户累计超过 90 家,客户地区涵盖国内外;氮化镓射频产品重要客户已实现批量。生产,产能 正逐步爬坡; 2)2020 年 6 月 18 日公司公告,三安光电决定在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管理委员会园区成立子公司投资建设包括但不限于碳化硅等化合物第三代半导 体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包括长晶—衬底制作—外延生长—芯片制备—封装产 业链,投资总额 160 亿元,公司在用地各项手续和相关条件齐备后 24 个月内完成一期项目建设并实现投产,48 个月内完成二期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并实现投产,72 个月内实现达产; 3) 三安集成推出的高功率密度碳化硅功率二极管及 MOSFET 及硅基氮化 镓 功率器件主要应用于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光伏逆变器等电源市场,客户累计超过 60 家, 27 种产品已进入批量量产阶段。 4) 三安集成 19 年实现销售收入 2.41 亿元,同比增长 40.67%; 三安集成产品的认可度和行业趋势已现,可以预见未来在第三代材料 SiC/GaN 的功率半导体中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3.5 华润微 1、公司是中国领先的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力的半导体企业 ,产品聚焦于功率半导体、智能传感器与智能控制领域; 2、产品与制造并行: 公司 2019 年收入 57 亿元,其中产品与方案占比43.8%,制造与服务占比 55%,制造与服务业务主要是晶圆制造和封测业务;产品与方案主体主要是功率半导体,占比 90%,包括 MOSFET、IGBT、SBD 和FRD 等产品; 3、公司目前拥有 6 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约为 247 万片/年,8 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约为 133 万片/年,具备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规模化制造服务能力; 4、SIC 领域积极布局:在 2020 年 7 月 4 日,公司进行了 SIC 产品的发布会,发布了全系列的 1200V/650V 的 SIC 二极管产品,公司有望通过 IDM 模式在 SIC 材料的各个功率半导体产品领域深耕并持续受益于产品升级和国产替代。 3.6 捷捷微电 1、公司是国内晶闸管龙头,持续布局 MOSFET 和 IGBT 等高端功率半导体器件。 按照公司年报口径,2019 年功率分立器件收入占比 75%,功率半导体芯片收入占比 23%; 公司的功率分立器件,50%左右业务是晶闸管 (用于电能变换与控制),还有部分二极管业务,其余是防护器件系列(主要作用是防浪涌冲击、防静电的电子产品内部,保护内部昂贵的电子电路); 2、公司于 2020 年 2 月 27 日与中芯集成电路制造(绍兴)有限公司(简称“SMEC”)签订了《功率器件战略合作协议》,在 MOSFET、IGBT 等相关高端功率器件的研发和生产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公告披露,捷捷微电方保证把SMEC 作为战略合作伙伴,最大化的填充 SMEC 产能,2020 年度总投片不低于80000 片,月度投片不低于 7000 片/月。 3、公司长期深耕晶闸管和二极管等分立器件,这些客户和 MOSFET 和IGBT 等相关高端功率器件有重叠, 公司从晶闸管领域切入到 MOS 后,在这两个产品大类上也将积极应用第三代半导体 SIC,为后续提升自身器件性能和产品竞争力做好准备。 3.7 扬杰 科技 1、公司是产品线较广的功率分立器件公司 。公司产品主要包括功率二极管、整流桥、大功率模块、小信号二三极管,MOSFET,也有极少部分的 IGBT 产品。按照公司年报口径,2019 年功率分立器件收入占比 80%,功率半导体芯片收入占比 13.8%,半导体硅片业务占比 4.55%。 2、公司第三代半导体 SIC 器件 目前收入较少。公司积极布局高端功率半导体,筹备建立无锡研发中心,和中芯国际(绍兴)签订保障供货协议 ,持续扩充 8 寸 MOS 产品专项设计研发团队,已形成批量销售的 Trench MOSFET 和SGT MOS 系列产品。 3、SIC 产品目前占比小: 公司 2020 年 9 月公告,目前主营产品仍以硅基功率半导体产品为主, 第三代半导体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较小, 2020 年 1-6 月,公司碳化硅产品的销售收入为 19.28 万元。 4、我们认为同捷捷微电一样,公司是中低端功率器件利基市场龙头,虽然目前 SIC 产品的占比较小,主要是由于国内产业链成熟度的拐点刚刚到来;未来公司将积极布局各种基于 SIC 材料的功率器件,从而提高其产品性能并实现市场占有率持续稳步提升,打开业务天花板和想象空间。 3.8 露笑 科技 1、传统主业是 电磁线产品: 公司是专业的节能电机、电磁线、涡轮增压器、蓝宝长晶片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公司主要产品有各类铜、铝芯电磁线、超微细电磁线、小家电节能电机、无刷电机、数控电机、涡轮增压器和蓝宝石长晶设备等产品。 公司是国内主要电磁线产品供应商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铝芯电磁线和超微细电磁线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2、SIC 长晶设备已经开始对外供货: 露笑 科技 基于蓝宝石技术储备,经过多年研发已快速突破碳化硅工艺壁垒,在蓝宝石基础上布局碳化硅长晶炉和晶片生产。碳化硅跟蓝宝石从设备、工艺到衬底加工有较强的共同性和技术基础,例如精确的温场控制、精确的压力控制、精确的籽晶晶向生长以及基片加工等壁垒。 公司在多年蓝宝石生产技术支持下成功研发出碳化硅自主可控长晶设备,并在 2019 年开始对外供货 SIC 长晶设备。 4、公司布局 SIC 的人才优势: 公司引进具有二十多年碳化硅行业从业经验的技术团队,开展碳化硅衬底及外延技术研究,加码布局碳化硅产业。2020 年 4月,公司发布非公开募集资金公告,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 10 亿元,用于新建碳化硅衬底片产业化项目、碳化硅研发中心项目和偿还银行贷款。 随着公司碳化硅产品研发并量产,公司有望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 5、与合肥合作打造第三代半导体 SIC 产业园: 2020 年 8 月 8 日与合肥市长丰县人民政府在合肥市政府签署《合肥市长丰县与露笑 科技 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第三代功率半导体(碳化硅)产业园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包括但不限于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包括碳化硅晶体生长、衬底制作、外延生长等的研发生产,项目投资总规模预计 100 亿元。 …… (报告观点属于原作者,仅供参考。作者:华安证券,尹沿技) 如需完整报告请登录【未来智库】。
2023-07-19 11:51:481

比亚迪的IGBT真的很牛?

就像华为的海思芯片,近两年,汽车行业内的IGBT逐渐为人所熟知。新能源汽车的成本构成中,最大头当然是动力电池,第二高的就是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作为与动力电池电芯齐名的“双芯”之一,占整车成本约5%左右的IGBT,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IGBT能有多重要?就在于,它能直接控制驱动系统直、交流电的转换,决定电动车扭矩和最大输出功率等核心指标,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近日总投资10亿元的比亚迪IGBT项目在长沙正式动工,无疑就非常令人瞩目。据悉,该项目设计年产25万片8英寸晶圆的生产线,投产后可满足年装50万辆新能源汽车的产能需求。如今,比亚迪IGBT芯片晶圆的产能已经达到5万片/月,预计2021年可达到10万片/月,一年可供应120万辆新能源车,也就是相当于2019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总数。不过,我们关心的是,对于比亚迪来说,其IGBT技术达到了什么程度?在整个IGBT格局中,比亚迪处于一个什么位置?打破垄断作为一种功率半导体,IGBT应用非常广泛,小到家电、大到飞机、舰船、交通、电网等战略性产业。此外,IGBT还是国家“02专项”的重点扶持项目,已经全面取代了传统的Power MOSFET,被称为电力电子行业里的“CPU”。在新能源领域,IGBT的应用也非常重要。比如,在电动汽车的“三电”方面,TESLA的Model S使用的三相异步驱动电机,其中每一相的驱动控制需要使用28颗塑封的IGBT芯片,三相共需要使用84颗IGBT芯片。算算总量,就可知需求的庞大。此外,充电桩的核心部件也要用到IGBT芯片。但是,长期以来,被垄断在少数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手上,比如英飞凌Infineon、富士电机、三菱等外资企业。数据显示,2019年期间,英飞凌为国内电动乘用车市场供应62.8万套IGBT模块,市占率达到58%。而比亚迪供应了19.4万套,市占率达到18%。可以说,如果没有比亚迪,中国车规级IGBT芯片市场国内企业一直被“卡脖子”的局面无法缓解。这是实情。比亚迪打破国际巨头的垄断,是值得高兴的事。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按照之前2019年比亚迪IGBT自供比率约在70%(或以上)的预测,也就是接近15万套来算,对外供应的量也就是4万多套,比亚迪还是相当保守的。所以,4月14日比亚迪宣布通过整合公司半导体业务、成立独立的“比亚迪半导体有限公司”,就是想使IGBT业务量扩大,提升其商业前景。根据中金公司的预计,比亚迪半导体拆分上市后市值可达300亿元,无疑也只有外供IGBT才能带来如此效益。按照2018年的相关统计,在一辆纯电动汽车中,IGBT约占驱动电机系统成本的一半,而驱动电机系统占整车成本的15~20%,也就是说IGBT占整车成本的7~10%。而据中信证券报告显示,IGBT目前在插电混动车型上约占2500~3500元成本,A级以上纯电动车IGBT单车成本在2000~4000元,豪华车相对高一点,在5000元以上。而且,中信证券认为,全球电动车高增长(尤其是A级以上车型)将带动IGBT需求放量,2020年行业空间约97亿元,预计2025年有望达到37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所以说,如果比亚迪IGBT销量扩大,收益当然可观。据悉,比亚迪下一步的规划是让IGBT的外供比例争取超过50%。而之前比亚迪的孤单,显示出关键零部件领域自主品牌的技术弱势,现在局面有所缓解。不过,如果我们从国际IGBT技术发展趋势来看,比亚迪还得加快步伐。竞争的格局之前,比亚迪已经在秦、唐等多个车型中采用自主研发的IGBT,但直到2018年9月,才第一次对外宣布。从专利数量来说,截至2018年11月,比亚迪在该领域累计申请IGBT相关专利175件,其中授权专利114件。截至目前,比亚迪车用IGBT装车量已累计超过60万只。如果我们光看比亚迪的报道,自豪感会油然而生。但是,放眼望去,比亚迪面对的都是强手。从IGBT的应用电压来看,汽车主要是600V到1200V之间,这个区间里英飞凌Infineon具有压倒性优势,安森美虽然在600V-1200V领域也有市场,但主要是非车载领域。而三菱和富士电机瓜分了日本市场,丰田混动所用的IGBT全部内部完成,有自己完整的IGBT生产供应链。江山代有才人出,除了这几家巨头,根据IHS Markit的最新报告,一家2018年度IGBT模块全球市场份额占有率排名第8位、唯一进入世界排名TOP10的中国企业——斯达半导(603290),也已成为比亚迪的劲敌。根据上市刚刚两个月的斯达半导的年报,其去年生产的车规级 IGBT 模块已经配套了超过 20 家车企,合计配套超过16万辆新能源汽车(而根据NE时代的统计,2019年斯达供应了17,129套IGBT模块,市占率1.6%。)如果加上在工业控制及电源行业、变频白色家电及其他行业的应用,斯达半导的IGBT营收已经超过了比亚迪半导体。不仅如此,就IGBT技术实力来看,比亚迪发展到了IGBT 4.0(相当于国际第五代),而斯达半导已经发展到了第六代,该公司基于第六代Trench Field Stop技术的650V/750V IGBT 芯片及配套的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已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实现应用。从全球看,IGBT目前已经发展到7.5代,第7代由三菱电机在2012年推出,三菱电机目前的水平可以看作7.5代,而比亚迪2018年12月12日才发布IGBT 4.0技术(也就是国际上第五代技术),所以说,目前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差距有多大?不过,IGBT技术目前接近封顶也是公认的。当今科技日新月异,IGBT的战场之外,下一代争夺将在SiC(碳化硅)技术上。丰田汽车就表示过:“SiC具有与汽油发动机同等的重要性。”其实,碳化硅(SiC)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老牌工业材料,1893年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了。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发展潜力巨大。而且,SiC技术已经在日本全面普及,无论三菱这样的大厂还是富士电机、Rohm这样的小厂,都有能力轻松制造出SiC元件。鉴于SiC的重要性,丰田的策略是完全自主生产。实际上,丰田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SiC的研究,领先全球30年。到2014年,丰田已经能试产关键的SiC基板。?这里说句题外话,SiC基板是关键,而落后日本企业很多的英飞凌,2016年7月决定收购的美国CREE集团旗下电源和RF部门(“Wolfspeed”),核心就是SiC基板技术。不过,最终被美国的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原因否了。目前,比亚迪也已研发出SiC MOSFET。预计到2023年,比亚迪将采用SiC基半导体全面替代硅基半导体,这样的话,整车性能在现有基础上可以再提升10%。除了驱动效率提高,SiC MOSFET体积可以减少70~80%,这也是业内公认的,SiC是新能源车提高效率最有效的技术。当然,光芯片提升还不行,整合材料(高纯碳化硅粉)、单晶、外延、芯片、封装等SiC基半导体全产业链也要跟进,才能进一步降低SiC器件的制造成本,加快其在电动车领域的应用。所以,从技术上来说,比亚迪要追赶的路还很长。而且相对于斯达半导的全球化业务,比亚迪IGBT的国外业务还有待展开。不过相比较而言,比亚迪在国内自主品牌中还是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就像华为手握芯片终极武器一样。面对汽车行业百年未有之变局,技术驱动将重新构建行业格局,无疑是没错的。文/王小西---------------------------------------------------------------------------【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3-07-19 11:51:551

斯达半导基本分析?斯达半导涨停价?斯达半导又涨停了?

斯达半导在这一次半导体行情当中表现突出。股价屡创新高。
2023-07-19 11:52:541

张哲是什么职称?斯达半导财务总监

张哲:男,1986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2008年5月份加入公司,2010年至2016年任客服部经理,2016年6月至今任公司财务总监,2017年10月至今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2023-07-19 11:53:151

张哲是哪个公司的?斯达半导副总经理

张哲:男,1986年出生,中国国籍,无境外永久居留权,南开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2008年5月份加入公司,2010年至2016年任客服部经理,2016年6月至今任公司财务总监,2017年10月至今担任公司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
2023-07-19 11:53:541

斯达的介绍

斯达,是挪威超级联赛俱乐部的名称,在1978赛季斯达获得了属于自己的第一个挪超联赛的冠军。斯达,还是嘉兴斯达半导体有限公司的品牌,产品包括:变频器﹑电焊机﹑感应加热﹑激光﹑太阳能/风能发电装置、高压直流输变电装置、家用电器、机车牵引、UPS、医疗设备等等。人物斯达(1813-1891)是比利时化学家。
2023-07-19 11:54:451

兆易创新和斯达半导哪个好

斯达半导好。虽然兆易创新一直在崛起,而且是超高速崛起,但是,斯达半导到25年的CAGR将更高于兆易创新,这就是股价走势差距的原因,说白了就是机构手中的模型和自身的不一样,因此选择斯达半导会更好一些。
2023-07-19 11:56:211

江波龙和斯达半导哪个更有实力

斯达半导。斯达半导国内IGBT行业龙头公司,全球第八,国内第一,比江波龙更有实力,发展前景更好,公司在工控IGBT地位稳固,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行业进展顺利。
2023-07-19 11:56:291

沈华是哪里人?斯达半导总经理

沈华:男,1963年出生,美国国籍,高级工程师,于1995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学博士学位。1982年7月至1983年8月任杭州汽车发动机厂助理工程师,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任西门子半导体部门(英飞凌前身,1999年成为英飞凌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1999年8月至2006年2月任XILINX公司高级项目经理,公司设立以来一直担任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目前兼任香港斯达董事、斯达控股董事和斯达欧洲董事长。
2023-07-19 11:56:501

嘉兴斯达半导体好吗

嘉兴斯达半导体很好。嘉兴斯达半导体是一家专注于半导体芯片设计与制造的企业,其在市场前景、技术实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首先,在市场方面,随着科技和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半导体芯片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市场需求增长迅速,嘉兴斯达半导体以其高品质、高性能的产品赢得了市场空间。其次,在技术方面,嘉兴斯达半导体具备雄厚的技术研发实力,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队伍,并与多所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研发上不断突破,保持技术领先地位。此外,在品质管理方面,嘉兴斯达半导体采用了严格的品质管理体系,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制造再到产品检验,全部环节都实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产品品质稳定可靠。
2023-07-19 11:56:571

斯达半导体工作好干吗

好干。斯达半导体在工作的时候一直坐着工作,不是特别的劳累,而且而且工资水平也在5000元以上,工资待遇非常不错,所以是非常好干的。在挑选工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工作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前途来进行选择,这样可以选择一份有发展潜力的工作。
2023-07-19 11:57:141

嘉兴斯达半导体上班累不累

累。截止2023年6月4日,嘉兴斯达半导体加班时间较长,通常都在4小时以上,且工作量大,是很累的。嘉兴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04月27日在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成立。
2023-07-19 11:57:211

嘉兴斯达半导体包吃吗

五险一金包吃 包住 餐费补助 职位描述、公司简介嘉兴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所主板 股票代码603290) 成立于2005年4月,
2023-07-19 11:57:281

嘉兴斯达半导体设备工程师累不累

累。1、设备工程师需要不断的扩产、不断的升级、代表著不断的有新设备投入产线,新的东西最容易出问题,永远有调整不完的调整,还有各种惊喜或惊吓的状况。2、设备工程师还会被要求提高机台良率,半导体产线是24小时运作,所以设备工程师需要轮班,长久下来对身体来说也是很大的伤害。
2023-07-19 11:57:351

斯达半导体硕士待遇怎么样啊

好。1、斯达半导体硕士工作拥有很好的工作环境,所以其待遇非常的好。2、斯达半导体硕士的工作工资非常的高,所以好。
2023-07-19 11:57:431

有没有在嘉兴斯达半导体有限公司工作的?请问待遇如何?公司发展如何?

斯达半导体是做封装、测试这部分,怎么说,制造业尤其是半导体的差不多,你是做什么 的, 如果是一般的技术员和工程师助理的,没必要去, 但是如果做工程师或者是那种管理类的,可以考虑考虑, 公司 的发展不错,但制造业来说,除非能到一定的企业管理位置,否则好坏与你关系不是特别 大
2023-07-19 11:57:512

斯达半导体如果违约会怎么样

斯达半导体如果违约会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协议任何一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本协议项下的任何规定而给其他方造成损失,违约方应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责任。嘉兴斯达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04月27日在嘉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成立。法定代表人沈华。
2023-07-19 11:57:581

漳州发展总市值是多少?

漳州发展总市值是:28.55亿,在行情交易软件可以查看,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2023-07-19 11:56:301

许浩荣是什么职务?漳州发展副总经理

许浩荣:男,1974年出生,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会计师。2002年03月起任职于本公司财务部,负责公司融资管理;2007年01月至2010年04月担任本公司财务部经理;2010年04月2016年01月担任本公司财务副总监,2016年01月至今担任本公司总会计师。
2023-07-19 11:56:371

林阿头年收入多少?漳州发展董事

林阿头:男,1964年出生,本科,高级工程师。2003年07月至2008年03月任本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总经理办公室主任;2008年03月至今任本公司董事,并聘任为公司副总经理,2014年12月起主持工作,2015年11月起任公司代理总经理;2015年12月起任控股股东福建漳龙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
2023-07-19 11:56:501

沈超雄是什么人?漳州发展监事

沈超雄:男,1969年出生,本科。2012年07月至2014年08月任福建漳龙实业有限公司综合部副经理;2014年08月至2015年11月任漳州东南花都有限公司总经理;2015年12月至2018年02月任漳州漳龙物流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2018年01月起任福建漳龙集团有限公司纪委委员;2018年02月起任福建漳龙集团有限公司监察室副主任(主持工作)。
2023-07-19 11:56:571

人工智能的发展前景如何?

目前国内人工智能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百度百度(BAIDU)、腾讯(TCTZF)、阿里巴巴(BABA)、科大讯飞(002230)等。本文核心数据: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情况、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情况、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投融资轮次分布、人工智能各技术方向岗位人才供需、人工智能本科新专业高校名单、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区域竞争力、人工智能行业代表性企业区域分布、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竞争派系、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预测行业概况1、人工智能定义人工智能作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将其视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指出其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行业属于战略新兴产业,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品和服务指导目录(2016)》来看,我国人工智能可分为三个下属行业,分别为人工智能软件开发、人工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和人工智能系统服务。2、产业链剖析:产业链涵盖行业庞大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三层: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其中,基础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基础,主要是包括AI芯片等硬件设施及云计算等服务平台的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服务和算力支撑;技术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核心,以模拟人的智能相关特征为出发点,构建技术路径;应用层是人工智能产业的延伸,集成一类或多类人工智能基础应用技术,面向特定应用场景需求而形成软硬件产品或解决方案。行业发展历程:行业处在突飞猛进阶段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始于1956年的美国达特茅斯会议。人工智能至今已经有60多年的发展历史,从诞生至今经历了三次发展浪潮。分别是1956-1970年、1980-1990年和2000年至今。1959年Arthur Samuel提出了机器学习,推动人工智能进入第一个发展高潮期。此后70年代末期出现了专家系统,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80年代到90年代随着美国和日本立项支持人工智能研究,人工智能进入第二个发展高潮期,期间人工智能相关的数学模型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如著名的多层神经网络、BP反向传播算法等,算法模型准确度和专家系统进一步提升。期间,研究者专门设计了LISP语言与LISP计算机,最终由于成本高、难维护导致失败。1997年,IBM深蓝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Garry Kasparov,是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当前人工智能处于第三个发展高潮期,得益于算法、数据和算力三方面共同的进展。2006年加拿大Hinton教授提出了深度学习的概念,极大地发展了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提高了机器自学习的能力,随后以深度学习、强化学习为代表的算法研究的突破,算法模型持续优化,极大地提升了人工智能应用的准确性,如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等。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的普及,全球网络数据量急剧增加,海量数据为人工智能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GPU、NPU、FPGA等各种人工智能专用计算芯片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机器处理海量视频、图像等的计算能力。在算法、算力和数据能力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行业政策背景:行业发展从技术过渡到产业融合人工智能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国际竞争的焦点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支持,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政策,鼓励人工智能行业发展与创新,《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等产业政策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了长期保障。2017年之前,人工智能相关政策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突破方面。从2017年开始,政策的重点已经从人工智能技术转向技术和产业的深度融合,特别是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从2018年两会发言的不完全汇总也可以看出,人工智能+产业的融合将是未来的重点,包括科技部、工信部、民政部等官方部门和百度、腾讯、联想等民间代表,均提出了人工智能+产业、人工智能+医疗等。2019年,两会更是将“智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技术对于社会的赋能被给予最高层次的期待。在工业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的关键期,“智能+”的理念给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落地空间和回报想象。通过智能化手段把传统工业生产的全链条要素打通,可以更好地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更能反向助推技术自身的迭代和进步。2020年,明确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建设重要一环,“十四五”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深度融合。并且各省市也在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打造应用场景,示范项目。行业发展现状1、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占比最高的核心技术从人工智能企业核心技术分布看,计算机视觉技术占比最高,达到34%;其次是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占比分别为18%和17%;智能语音技术、自然语音处理、知识图谱等技术的热度也较高,分别占比8%、8%和7%。2、行业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注: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典型的融合交叉产业,对产业统计口径的不同会带来市场规模数据上的出入。下文整理了统计口径不同的三大研究机构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的测算数据,以期展现多方视角。其中:中国信通院统计口径>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统计口径>中国电子学会统计口径,三大研究机构的统计口径在图表下方注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以及资本和人才的驱动,我国人工智能行业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根据中国信通院公布的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为4041亿元,同比增长33.3%。注:中国信通院对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及带动产业市场规模,即包括人工智能硬件、软件及服务市场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方面,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测算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为1300亿元,同比增长38.9%。注:中国电子学会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市场规模测算口径包括: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对话式AI、机器学习(含自动驾驶)、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技术软件、AI芯片等核心硬件从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公布的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测算数据来看,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858.2亿元,同比增长35.4%,总体上看,当前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主要包括软硬件)市场规模增速大于整体产业市场规模增速,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注:①中国人工智能协会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市场规模统计范围包括:人工智能软件和硬件市场,不包括服务市场规模;②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尚未发布最新的人工智能市场规模测算数据3、下游应用主要集中在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2020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主要客户来自政府城市治理和运营(公安、交警、司法、城市运营、政务、交运管理、国土资源、监所、环保等),应用占比达到49%,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8%和12%。企业和政府对人工智能的应用逐渐升温。在决定企业产生经济效益的各个环节,都已能够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AI 核身帮助人们安全生活、远程交易、便捷通行;深度学习和知识图谱帮助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分析预测、科学决策;人机对话提升了拜访登记、服务响应中的用户体验。人工智能将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推动社会进入智能经济时代。前瞻估算,目前中国大型企业基本都已在持续规划投入实施人工智能项目,而全部规上企业中约有超过10%的企业已将人工智能与其主营业务结合,实现产业地位提高或经营效益优化。4、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截止2022年10月9日,中国人工智能行业总计共有6486起投融资事件发生,总计融资金额为9994亿元。其中2014-2018年在融资事件及融资规模均呈现持续增长态势,2018年融资金额达1366亿元,融资事件1049起。2019-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相较之前冷静不少,融资事件有所下降但是融资规模有所上升。2021年,我国人工智能资本市场再次迎来增长大潮,投融资事件数量及规模均达到历年峰值,分别增长至1066起和3062亿元。截止2022年10月9日,2022年人工智能行业共有投融资事件532起,融资金额达到1008亿元。注:2022年数据截至10月9日,下同,不再赘述。从我国人工智能行业融资轮次分布情况来看,由于初创型企业融资金额与估值相对较合理,泡沫较小,因此资本更倾向于人工智能企业的早期投资,2014-2019年,人工智能行业天使轮和A轮占比最高。随着人工智能市场板块的逐渐成熟,早期的投资占比逐渐降低,人工智能投资轮次逐渐后移。2021年,人工智能行业A轮融资占比下降至37.9%,C轮融资占比则上升至11.37%。5、技术方面人才不足,高校开设相关专业根据工信部发布的相关数据,人工智能不同技术方向岗位的人才供需比均低于0.4,说明该技术方向的人才供应严重不足。从细分行业来看,智能语音和计算机视觉的岗位人才供需比分别为0.08、0.09,相关人才极度稀缺。注:岗位人才供需比=意向进入岗位的人才数量/岗位数量。相对国外,我国高校人工智能培育起步较晚,但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学科和专业加快推进,多层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公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全国共有35所高校获首批建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资格。行业竞争格局1、区域竞争:北京人工智能竞争能力遥遥领先从1990年至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城市格局几经变化,目前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变现稳定,这些城市都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在互联网业发展中也排名靠前。这些城市均强化科研与人才优势、加速补充完善人工智能自身及面向行业落地的产业链、建设示范性智能应用场景、前瞻性布局人工智能相关标准体系、推动公共资源共享、提升城市环境与宜居性、支持系统性超前研发布局等措施将成为城市把握人工智能发展重大历史机遇的谋划方向。在2021年中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区域竞争力排名中,排名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和江苏,属于第一梯队;排名第六至第十的省份分别是山东省、四川省、安徽省、辽宁省和湖南省。在四大都市圈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是长三角,排名第二的是京津冀,排名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珠三角和川渝地区。2、企业竞争:参与者众多,主要分为三个派系从企业的竞争来看,我国人工智能企业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派系,分别是头部平台代表企业、融合产业活跃企业、技术层面代表企业。人工智能平台的代表性企业主要有百度、阿里云、腾讯、华为、京东和科大讯飞;而小米、平安科技、苏宁、滴滴是融合产业较活跃的企业;技术层企业代表有商汤科技、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和依图科技作为独角兽公司。从人工智能独角兽企业来看,根据胡润排行榜,商汤科技以500亿元的价值位列2021年胡润中国人工智能行业独角兽排行榜首位;其次,旷视科技、云从科技、地平线机器人与明略科技也具备较大的市场潜力,价值均超200亿元。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1、“十四五”建设继续推进,高质量、现代化、智能化发展近年来,人工智能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等方面已经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十四五"及未来十余年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目标、核心技术突破、智能化转型与应用,以及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部署。2、“十四五”期间核心产业规模达到4000亿此外,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科技部于2019年8月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指引》,旨在有序推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截至2021年3月末,我国已有14个市+1个县获批建设试验区;至2023年,试验区数量预计将达20个左右。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23-07-19 11:57:005

高添金是哪里人?漳州发展总会计师

高添金:男,1963年出生,大学学历,会计师。2006年11月至2007年06月任漳州市市级会计核算中心主任;2007年06月至2015年元月任漳州市财政局国库支付中心主任;2015年元月至2019年06月任福建漳龙集团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漳州市财政局派驻)。
2023-07-19 11:57:121

漳州晟发名都楼盘地址在哪里?

晟发名都楼盘,位于南靖县靖城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万利达旁)。晟发名都楼盘,由福建漳州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目前楼盘参考均价:售价待定。这个楼盘的楼盘特色是:早教机构,医疗配套,商场超市,综合体,配套成熟,现房,购物中心,大型社区。预约看房,可拨打吉屋售楼咨询电话:4006581350转49056,享受一对一的详细讲解及户型报价。点击报名:晟发名都组团砍价活动
2023-07-19 11:57:191

漳州晟发名都是毛坯房还是精装修?

晟发名都装修状况为:毛坯。晟发名都位于南靖县靖城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万利达旁)。项目规划面积133200平米,建筑面积304123平米,规划户数1800户,建筑类型为:板楼,物业类型为:住宅。由福建漳州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精心打造,项目当前价格为:售价待定。点击查看:晟发名都楼盘测评报告
2023-07-19 11:57:261

漳州都有哪些大公司?

您好,外资:诺尔起重机、GE台资:灿坤小家电、统一马口铁、天福茶业、泰山饮料、腾龙芳烃港资:奇客饼干、东山旗滨玻璃公司国资:片仔癀、力佳动力、龙溪轴承、青岛啤酒、雪津啤酒民资:紫山罐头、万利达电子、科华电子、康之味饮料、国辉家具、正兴钢圈 最后,祝您好运!
2023-07-19 11:56:035

想知道福建各个市的经济实力

一、概述   我们根据2005年数据,对福建省各城市进行综合实力排行。主要依据四个指标:   1、生产总值指标:不可否认,这是证明实力的最好指标。是这个地区生产能力的最好表现。   2、财政总收入指标:是这个地区创造公共财富的表现,财政的多少关系到社会福利的水平。   3、全民人均收入指标:我们是根据各地区城镇化水平加权平均算出。是居民财富的表现形式之一。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表明了该地区居民购买能力,是财富的另一表现形式。   这四个指标能很好地说明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根据这四个指标加权我们得出各县实力指数,生产总值作为第一指标占的比重最大,权重为35%;财政总收入,权重30%;全民人均收入,权重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权重15%。通过对各城市的得分加权,排行榜具体情况如下。(本排行榜由UMOO有末?纯粹闽南社区组织整理发布) 名次 地区 实力指数 权重35% 权重30% 地区生产总值 分数 财政总收入 分数 1 福州 19.31 1482.06 22.59 118.84 15.46 2 泉州 18.31 1626.30 24.79 85.51 11.12 3 厦门 16.14 1029.55 15.69 127.72 16.61 4 漳州 8.18 626.36 9.55 35.86 4.66 5 龙岩 5.92 385.22 5.87 31.67 4.12 6 三明 5.92 392.08 5.98 29.44 3.83 7 莆田 5.57 359.93 5.49 19.51 2.54 8 南平 5.52 349.86 5.33 24.62 3.20 9 宁德 5.28 342.27 5.22 25.74 3.35 续表: 权重15% 权重20% 社会消费品 分数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农民人均收入 城镇化水平 全民平均收入 分数   663.05 28.27 12661.00 5197.00 0.55 9264.88 12.64   562.40 23.97 14209.00 6123.00 0.47 9882.99 13.48   271.86 11.59 16403.00 6230.00 0.80 14378.57 19.61   229.94 9.80 11241.00 4690.00 0.39 7225.24 9.85   128.65 5.48 10596.00 4125.00 0.39 6616.34 9.02   110.08 4.69 11397.00 4209.00 0.42 7235.15 9.87   128.17 5.46 11026.00 4486.00 0.48 7592.50 10.35   133.70 5.70 9859.00 4070.00 0.46 6744.52 9.20   123.82 5.28 9785.00 3808.00 0.38 6091.21 8.31 二、点评。   根据排行榜数据,福州、泉州、厦门占据前三,综合实力指数分别为19.31、18.31、16.14。福州泉州较为接近。第四名漳州综合实力指数为8.18,仅为第三名厦门的一半,与前三名有较大差距。龙岩与三明并列为第五名,莆田、南平和宁德位居榜尾。从实力指数可以看出,福建城市经济实力呈两极分化态势。福州、泉州、厦门为一极,其余为另一极,缺乏中间力量。周边发达省份浙江城市经济发展分布是比较均匀的,而且中间力量极为接近,这是浙江发展后劲十足的原因——所谓东边不亮西变亮。但福建由于缺乏中间力量,三匹领头羊如果放慢速度,那对整个福建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积极培育中坚力量是福建区域经济布局需要调整的一个问题,尤其是要推动漳州发展,保证大市名副其实成为福建的中坚!   1、福州此次排行为居第一,勉强保住了省会城市的面子。各个指标表现都不错,尤其是城镇化述评较高,对于一个人口大市是难能可贵的,也说明了福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值得肯定。不过优势不是特别大,泉州与福州仅有1分之差。由于省会城市的优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到不小的影响。所以,福州与泉州的经济实力难分伯仲。   2、泉州经济实力排行第二,在地区生产总值、全民人均收入两个指标有较大优势,泉州作为福建的经济强市名副其实。不过有所欠缺的是,财政收入与厦门福州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也制约了城市的建设水平。泉州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有效整合区域经济发展,适时整合晋江、石狮和惠安、南安部分区域是做强城市的唯一出路。此外,要做好传统产业升级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造船)等新兴产业的培育。   3、厦门经济发展水平在省内可以傲视群雄,在人均指标上表现得极为突出。尤其是财政总收入,位居首位;全民人均收入也位居首位。可以称之为福建最发达城市。不过,厦门经济依赖于外资和周边兄弟城市,周边城市做强了与厦门之间势必会产生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泉州港口发展好了,厦门港口必然会受到很大冲击。厦门当务之急是要尽快培养自己的完整经济体系。   4、漳州位居第四也许值得欣慰,但若与前三比较,则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了——差距很大。人口是厦门的两倍,综合实力指数只有厦门的一半。发展水平有待提高。漳州在各指标表现中规中矩,没有突出亮点。摆在漳州面前的是提高工业化水平,有系统的引入强大“外资”力量,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最终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是漳州值得采用的策略。   5、龙岩与三明并列第五,以微弱优势领先于莆田、南平、宁德三市。与同级别城市相比,龙岩的财政收入较多,因此在经济发展布局上的能力也较强。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龙岩作为交通枢纽的优势将不断显现。因此,目前可以逐步发挥交通方面的优势,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山区龙岩也可以发展得很好。   6、三明作为老工业基地,依然有他的优势,三钢集团支撑着三明经济发展的贡献是很明显的,此外三明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泰宁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等,有效整合三明各县的旅游线路,对三明而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此外,随着泉三高速的建设,三明经济不再孤立,将与泉州紧密联系起来。我们有理由期盼三明经济的未来~   7、在印象中莆田经济并不是很好——尽管如同泉州人一样全国各地都有人。但这几年开始发力了——依靠这政策资源优势和良好的区位优势。重要的一点是、湄洲湾北岸随着南岸的经济发展加速,这是将来莆田经济的强大动力!个人看好莆田经济的发展。   8、南平交通不便这是制约因素之一。地理区位劣势注定着南平不可能如泉州一样全民皆兵地毯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不过如同三明一样,有山有水还是有前途,做好武夷山这块品牌!南平经济的发展需要等待,等待着产业转移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在所有省内城市中,南平经济的发展前景个人最为悲观。   9、宁德拥有世界级港口条件,不过没钱!所以纵有天才之分也无法展现。纵观宁德几年来的发展,个人感觉宁德最需要的是一个有作为的政府。几年来宁德政府都是出问题的政府,没有把心思用在发展经济上。宁德在温州和福州之间,从区位来讲是非常不错的。不过发展前景看好,可以左右逢源——前提是一个有作为的政府+ 温州福州经济发展势头好。
2023-07-19 11:55:531

计算机视觉科技行业,第一梯队都有哪些企业?

人工智能是今年的大风口。除了巨头们不约而同的开发布会宣布自己 AI 方向的战略布局,越来越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也争先恐后的 ALL IN 入场,其中最火,也最具商业价值的非计算机视觉这一领域莫属。计算机视觉是一门研究如何使机器“看”的科学,它能够用摄影机和电脑代替人眼对目标完成识别、跟踪和测量等工作。不过知道AI的人多,了解计算机视觉的人却很少,在神秘的计算机视觉行业,第一梯队究竟有哪些科技公司?商汤科技是一家典型的深度学习算法公司,目前是国内该领域,技术团队规模最大、商业化订单、收入及融资额最多的公司。由国内顶尖的计算机视觉专家汤晓鸥、徐立创立于2014年。商汤科技早期专注于安防领域,现在扩展到互联网+,应用最广泛也是受众群体最大的一个应用是为FaceU提供的精准的人脸检测和跟踪技术。今年7月初,商汤科技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创下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单轮融资最高纪录。旷视科技(Face++)成立于2012年。Face++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和相关产品应用研究,面向开发者提供服务。拥有一套非常强大的人脸检测系统。在世界最权威的人脸检测、人脸关键点定位,和人脸识别获得三个世界第一,主要侧重点在安防和金融领域,为支付宝、Uber、中信银行、万科等知名企业提供 SmartID 服务。目前已完成C轮融资,总估值高达20亿美金,是目前估值最高公司。格灵深瞳是第一梯队中唯一有在做硬件的公司,重点放在两个应用领域,第一个最大的是安全领域,第二个领域是商业数据分析。短短3年时间,格灵深瞳逐步搭建完自己的“格灵深瞳系”——格灵深瞳继续深耕安防和商业数据分析领域。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范围,于2016年与前英特尔研究院院长吴甘沙、北京理工大学姜岩教授,三方共同成立专注无人驾驶驭势科技;云从科技于 2015 年 4 月成立,得益于其国家队身份,云从科技的客户已经有上百家,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金融、公安和商业。目前人脸识别产品已经成为银行业第一大供应商。2017年,云从科技会大力拓展安防领域市场,以金融行业的业务为基础向其他行业拓展,为金融和安防领域的公司提供软硬一体化解决方案也是云从的两块核心业务。依图科技创立于 2012 年,最开始从图像识别入手,与全国省市级公安系统合作,对车辆品牌、型号等进行精准识别,随后扩展到人像识别,通过静态人像比对技术和动态人像比对技术,协助公安系统进行人员身份核查、追逃、监控、关系挖掘等。发展 4 年以来,依图科技的产品已经应用到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地区的安防领域,安防领域之外,进入智慧城市领域和健康医疗领域,协助政府构建”城市大脑”,甚至未来家居、驾驶、图片搜索、购物等都是依图商业版图的一部分。SuperD(超多维科技),成立于2004年,是一家以消费者为导向,以创新科技为驱动,集硬件、软件和内容服务为一体的专注于VR/AR和裸眼3D等创新视觉科技领域的计算机视觉科技企业。2004年创建以来,在全球申请超过600项专利,其中80%以上为发明型专利。2013年,裸眼3D显示技术获得中国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成为深圳市首家获此国家级最高技术殊荣的企业。超多维以2.72亿成为国内时尚手机品牌ivvi的第一大股东,正式进入数码消费领域,其推出的ivvi K5更是首款支持裸眼3D技术的智能手机,不戴眼镜就可以观看3D电影和玩3D游戏,改变了人们的视觉体验。不论是完成4.1亿美元B轮融资的商汤科技,还是专注于人脸识别技术和相关产品应用研究旷视科技,还是第一梯队唯一有在做硬件的公司格灵深瞳,还是拥有国家队身份的云从科技,亦或者协助政府构建”城市大脑”的依图科技,还是拥有裸眼3D技术专利的超多维,他们都是计算机视觉行业的领军企业,决定着计算机视觉行业的发展方向。关注计算机视觉行业,他们是无法绕开的企业。
2023-07-19 11:55:426

上海建科值得申购吗?

上海建科值得申购。上海建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上海市国资委直属管理的现代科技服务企业,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的城市建设、管理与运行科技服务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在房屋建筑、交通市政、环境工程和建筑机械等广泛领域提供工程咨询、检测检验和技术服务。申购指在基金成立后的存续期间,处于申购开放状态期内,投资者申请购买基金份额的行为。从上海建科发行市场的整体收益来看,这一股票是在上证主板上市,发行价相对来说并不是很高,而且最近主板的收益相对说来比较不错,因此,上海建科是值得申购的。申购的注意事项如下:1、了解基金产品:在申购前,要了解基金产品的种类、投资策略、收益情况、风险等级等信息,以便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2、确定投资金额: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和风险承受能力,确定投资金额。3、确认申购时间和方式:了解基金公司的申购时间和申购方式,选择适合自己的申购方式。4、准备资料:在申购时需要提供相关的身份证明文件、银行账户信息等资料,要提前准备好。5、确认费用:了解基金申购的费用,包括申购费、管理费、托管费等,以便正确计算投资成本。6、注意风险提示:在申购时,要注意基金公司的风险提示,了解产品的风险特征和可能的风险因素。7、确认申购结果:在申购后,要及时确认申购结果,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投资状况。8、定期跟踪投资情况:投资基金后,要定期跟踪投资情况,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确保自己的投资收益最大化。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申购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新股申购
2023-07-19 11:55:241

恒进值得申购吗

恒进值得申购。因为恒进感应从事中高档数控感应热处理成套设备及其关键功能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国内数控感应淬火机床行业的竞争力较强,具有较高的毛利率净利率和ROE,公司历年业绩增长稳定,拥有多家知名客户,上市发行市盈率和发行价格都不高,赛道优质,有一定的成长性,无破发风险,可以考虑申购。恒进感应科技(十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专业开发、生产、销售、维修高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的的高新技术装备企业,于2016年7月挂牌新三板,于2022年7月挂牌北交所(证券代码:838670)。截至2022年7月30日,公司拥有已授权的专利95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71项、外观专利15项,拥有软件著作权4项。是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理事单位,曾荣获“先进会员单位”、“热处理行业质量管理优秀企业”。
2023-07-19 11:55:161

如何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文学作品中描绘的未来技术和美好生活正在逐步实现。而科学技术的井喷式发展又让更多的新技术概念和产品业态落地生根,快速迭代。其中最耀眼的技术明星,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如何理性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处理好技术与人类的关系。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一项技术的产生与发展首先需要为人类社会服务,创造价值,否则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人工智能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技术积累已经日趋完善和成熟,早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例如基于人工智能开发的大数据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更加精准的消息推送,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的智能语言识别技术,大大减少了文字处理的工作量,基于人工智能打造的人脸识别技术,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安全。人工智能已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发展深深绑在了一起,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更加美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待问题。人工智能也不例外,在改善我们生活品质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人工智能技术被用来危害社会的例子值得我们警醒,也提醒着我们要看到技术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应对也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需要我们处理好技术与人类的关系。面对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既无需过度吹捧其优越性,也不用过度担忧其负面的影响。“扬长避短”,用理性的思维去面对即可,对人类社会有利的,我们应当积极开发,而有潜在风险的,我们应当加强监管,规避其中的不利因素,努力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任何一项技术的运用,都掌握在人类手中,只有我们正确处理好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坚持技术应服务人类的原则,理性看待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那么技术才不会“奴役”人类,才能实现人与技术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
2023-07-19 11:54:502

301330值得申购吗

值得申购。 第一,减分项:发行价43.32元,发行市盈率43.44元。发行价和发行市盈率都偏高。 第二,减分项:业绩持续下降。公司自2019年以来每股收益分别为:1.75元;1.72元;1.53元。今年一季度每股收益为0.26元。预计2022年1-6月盈利6869万元至9122万元,同比上年变动-6.76%至23.82%。 第三,加分项:生物识别领域头部企业,赛道不错。公司是一家以生物识别为核心技术,专业提供智慧出入口管理、智慧身份核验、智慧办公产品及解决方案的企业,主要致力于将指纹、人脸、静脉、虹膜等生物识别核心技术与计算机视觉、射频、物联网等技术相融合,向商业、交通、金融、教育、医疗、政务等领域,提供具备身份识别与验证功能的智能终端、行业应用软件与平台。其中,智慧出入口管理产品中的门禁产品为熵基科技的主营来源,贡献约7成的营收额。 第四,加分项:拥有技术优势。公司的专利涵盖了生物识别算法、产品硬件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工业设计等方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多年来研发推出了“指纹+人脸识别”技术、“人脸+掌静脉识别”技术、“指纹+指静脉识别”技术、“人脸+虹膜识别”技术以及“指纹+手掌+人脸识别”技术等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技术产品及系统,并已在多模态混合生物识别技术方向,实现了专利(发明及实用新型)全覆盖。公司在在3D非接触指纹技术、非接触手掌识别、AR技术相关领域也申请了相应的专利,持续跟进计算机视觉、AR元宇宙、区块链等技术方向。 第五,加分项:研发实力较强。熵基科技全球员工3900余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1000人,公司研发机构主要分布在东莞、深圳、厦门、大连,以及美国和印度等地。 第六,减分项:对海外收益依赖度逐渐增高。截至招股书签署日,公司已在海外设立48个分支机构以及营销服务机构,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1年6月末,熵基科技海外核心经销商数量为204个。受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公司出口至美国的考勤产品、门禁产品、安检产品和通道产品等,加征25%的关税。熵基科技主要是通过提升产品价格的方式,将关税成本压力转嫁至美国客户。 2018年到2020年,公司外销收入金额分别为8.06亿元、9.35亿元和9.85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48.78%、53.52%和54.75%,主要海外销售区域包括北美、欧洲、中东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对美国销售收入分别为8756万元、1.19亿元、1.89亿元,呈爆发式增长趋势。 第七,减分项:应收账款高企。2018年至2021年6月30日,公司应收账款逾期金额分别为7229.43万元、8732.51万元、1.15亿元、1.34亿元,逾期比例分别为45.30%、50.39%、55.71%、53.44%。 第八,减分项:多家子公司亏损和注销。招股书(上会稿)显示,熵基科技共有53家子公司,其中14家位于中国大陆,39家位于海外国家。2020年,熵基科技有6家境内子公司出现亏损,合计亏损678.47万元。2021年上半年,有8家境内子公司出现亏损,合计亏损约294.03万元。同样的,境外子公司方面也是亏损不断。2020年有10家境外子公司亏损,合计亏损额181万元;2021年上半年有17家亏损,合计亏损约1024万元。从2018年开始,公司频繁注销子公司,2018年注销了4家、2019年注销3家、2020年注销2家,还有一子公司深圳中科在2020年4月申请了破产。 第九,减分项:经销模式容易财务造假。熵基科技主要采取经销与直销相结合的销售模式,且经销占比较高,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1-6月,公司通过经销模式实现的收入分别为115485.55万元、121448.77万元、116658.72万元和58915.16万元,占公司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69.88%、69.49%、64.86%和64.14%。经销商作为发行人的销售渠道,与发行人合作紧密,因此存在经销商突击采购、压货等配合财务造假的可能。 第十,减分项:多名员工被判刑。公司多名员工因刑事犯罪遭到判刑。 第十一,减分项:毛利率见顶回落。2017年至2021年1-6月,熵基科技综合毛利率分别为39.04%、39.24%、45.44%、45.55%和41.69%,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39.01%、39.16%、45.34%、45.46%和41.59%。 第十二,综合评估:公司身处生物识别赛道,市场空间广阔;专利多,拥有技术优势。不过,公司外销占比太高,旗下多家子公司亏损,中期业绩基本上停止增长,说明后劲不足。鉴于其行业地位,上市首日破发可能不大。
2023-07-19 11:54:431

被誉为水仙花之乡的漳州,为何可以甩掉厦门和泉州,成为福建潜力最大的城市?

福建作为我国的一个大省,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沿海省份,拥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对于福建很多人最先想到的城市应该是厦门吧,毕竟厦门是我国非常热门的旅游城市,有非常多好玩的景点和好吃的美食,经济实力非常强悍,发展潜力非常大。但是要说发展潜力的话,在福建不得不说的应该是漳州,这可谓是一匹大黑马,拥有不菲的潜力,是福建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漳州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的台湾海峡西岸,这里的环境非常的好,有着田园都市生态之城的称号,生态环境可谓是非常优越了。而且在漳州是一座非常有仙气的城市,因为漳州盛产水仙花而被称为是“水仙花之乡”,是不是特别想去看一看这美丽又仙气的水仙花。除此之外,漳州还有“中国温泉之城”、“鱼米花果之乡”的美称。如此优越的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开发旅游业,因此漳州的旅游业非常发达,出名的旅游景点有东山岛、云水谣、南靖土楼等。除了旅游业发达之外,漳州还是一个极具文化的地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漳州是闽南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最正宗的闽南文化,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旅游。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便利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而漳州的交通就非常发达,已经成为整个闽南和粤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而且航空和海运也在迅猛发展。这样一个有环境、有文化、有交通的地方能不发展吗,而且漳州还没有得到成分的开发,发展潜力可谓是相当的大,成为福建发展潜力最大的城市也不足为奇。
2023-07-19 11:54:3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