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tou123
-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业务,信贷风险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对于以信贷资产作为银行主要配置资产的我国商业银行来讲,信贷风险管理的能力尤为重要。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信贷风险控制的方法
进行大数据风险控制主要为三部分:征信大数据挖掘,征信大数据加工,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征信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互联网海量大数据中与风控相关的数据。
电商大数据进行风控,所有信息汇总后,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信用卡类网站的大数据同样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非常有价值。申请信用卡的年份、是否通过、授信额度、卡片种类;信用卡还款数额、对优惠信息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参考数据;利用社交类网络关系数据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聚合人气。借款人被分为若干信用等级,但是却不必公布自己的信用历史;加上淘宝类的水电煤缴费信息、信用卡还款信息、支付和交易信息,已然成为了数据全能选手;小贷类网站积累的信贷大数据包括信贷额度、违约记录等等; 第三方支付类平台支付的方向、每月支付的额度、购买产品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数据;生活服务类网站的大数据如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费、物业费交纳平台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信用评级中一类重要的数据类型。
征信大数据加工:
准备阶段:业务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
数据原料:个人基本信息、银行账户信息、银行流水数据、风控相关互联网大数据;
数据工厂:基于不同风控模型,数据挖掘于处理;
数据产品:信用等级、信用报告、身份验证、欺诈监测。
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接入鲜活大数据数据源和自动化决策评分卡,量化风控决策,对接大型电商平台、获得垂直信贷场景下的创新金融产品。目前国内神州融大数据风控平台,整合了全面的征信数据,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及场景对接做的比较好。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三)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相关推荐
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
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专业是以开展化解信用管理领域法律风险、妥善处置矛盾纠纷,保障经济安全,增强社会诚信,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宗旨开办的专业。1、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信用风险法律防控专业知识、能够化解信用管理领域法律风险、善于处置经济矛盾纠纷,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交易安全,理论功底扎实、创新能力及管理能力较强的高层次法律管理人才。2、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培养要求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信用管理知识。接受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信用风险问题的基本能力。3、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学科要求该专业对政治、外语科目要求较高。该专业适合对法学、风险投资及管理有兴趣的学生就读。2023-08-17 06:43:361
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管理包括哪几个阶段?其中,信用风险的主要控制方法是什么?
(1)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主要包括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控制和信用风险的财务处理三个阶段 (2)信用风险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信用限额、准备制度等。1)信用限额。信用限额的基本思路是针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特定客户或关联集团、特定行业、国家、区域、授信品种等)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金融机构信用额度确定的依据早期是损失经验和主观判断,后来逐步发展到将限额与机构内部信用评级挂钩,获得较高等级的交易对象相应给予较高的授信额度。对证券金融资产的信用等级分类从AAA/Aaa级到D级;还有对信贷资产使用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级分类体系等。对于大额敞口的限额设定,巴塞尔委员会推荐对单一客户或一个集团客户的敞口不能超过金融机构监管资本的25%.2)准备制度。准备制度是金融机构对风险设置多层预防机制的方法,包括资本金比率和准备金制度以及风险基金制度等方面。2023-08-17 06:43:541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是对什么的管理和控制
信用风险评估、信用风险监控。1、信用风险评估:对企业的潜在交易对手进行评估,了解其信用状况和信用历史,以便于制定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2、信用风险监控:对企业的交易对手进行实时的监控和跟踪,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信用风险问题。2023-08-17 06:44:021
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有( )。
【答案】:A,B,C,D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①严格审查贷款申请;②严格实行贷放分控;③严格实行支付管理;④严格实行贷后管理。2023-08-17 06:44:091
下列机制中,不属于信用风险管理机制的是()
【答案】:B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主要有: ①审贷分离机制,即在内部控制机制的框架下建立起贷款的审查与贷款的决策相分离机制,避免将贷款的审查与决策集中于二个职能部门或人员。②授权管理机制,即总行对所属的职能部门、下属的分支机构,根据层级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分别授予具体的最高信贷权限。③额度管理机制,即总行对全行系统给予某一特定客户在某一特定时期的授信规定最高限额。2023-08-17 06:44:161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 企业信用风险之所以成为单独的一类企业风险,是因为其具有与其他企业风险明显不同的特征。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特征及管理办法,欢迎阅读。 企业信用风险的特征 1、企业信用风险的发生必然与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有关。(根本特征) 2、企业信用风险发生的的结果具有强制性。 3、企业信用风险的潜在性。 很多逃废银行债务的企业,明知还不起也要借,例如,许多国有企业决定从银行借款时就没有打算要偿还。 4、企业信用风险的破坏性。 不良资产形成以后,如果企业本着合作的态度,双方的损失将会减少到最低限度;但许多企业在此情况下,往往会选择不闻不问、能躲则躲的方式,使银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不能弥补所受的损失。 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1、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2、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 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3、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4、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2023-08-17 06:44:221
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2023-08-17 06:44:32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
导语:如何提升自己的信用风险管理技巧?信用风险控制是指授信方根据信用识别和评估的结果,针对自己所承受的信用风险及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针对具体的环节进行调整和改良,从而达到风险管理的最佳结果。为了进一步健全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规范信用风险管理,我们按照赊销业务发生的前后将风险控制主要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三种。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 (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 (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 (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 (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 (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 (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 (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2023-08-17 06:45:201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导语:信用风险管理策略,欢迎大家参考!强化信用风险识别能力,就应当对我国产生的信用风险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识别信用风险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探索降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策略。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建设全面开展,商业银行贷款总额逐年增长。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一)风险预防 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 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 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 3.透支风险管理 (二)风险的分散转移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 1.向担保人转移 2.向保险机构转移 (三)风险回避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 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首先,为交易购买风险,一旦其中一项或几项有风险状况发生,就由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这样损失的控制就能够通过较小的成本实现。实际当中的保险主要由财产保险、未授权交易保险、董事及高级职员责任保险、银行一揽子保险、其他险种构成。 其次,对监测活动进行强化。运用大数据对贷款变化进行动态监测,由按月检测替代当前的按季度检测,通过提前预警实现提早退出。商业银行人员的风险控制能力和风险发现意识较强,但是仍需要实现对一定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一旦发生以下状况:不好联系客户、报表和纳税上信息不提供、转移基本账户、异常现金流、外部评价差,就应当及时处理。应当从预警信号的级别出发,有商业银行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情况的有效处理,对于风险预警信号级别应当注意。 最后,运用信用衍生产品控制风险。信用衍生产品包括综合结构化产品、信用息差期权、信用息差产品、总收益互换、信用违约互换,这些产品能够散化风险,将信用风险集中度降低,对于提升银行系统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案例分析】: a公司是一家财务管理十分严格的公司,也有一套完善的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系统,因此公司的坏账率和资金周转一直保持较好的水平,财务部张经理颇为自己的管理有方而洋洋得意;但销售部的陆经理可不这么看:生意不可能没有一点风险,坐在家里没有销售肯定不会产生任何呆账,那样离公司倒闭大家回家也不远了。陆经理认为过于死板的信用政策影响了销售部的业绩,使公司损失了许多机会。 企业里的销售部和财务部似乎天生就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部门,更有这种说法:财务部代表和维护公司的利益,而销售人员代表着经销商和客户的利益,这不今天发生在a公司一件事情似乎更能证明这个看法: 温州b公司是a公司在当地的经销商,虽然说a公司在整个浙江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远远超过竞争对手占绝对的优势,但偏偏在温州的销售却不温不火,落后其竞争对手。当地的经销商换了好几个,到今年b公司已经是第四家了。 a公司本来就是浙江的企业,家门口的.市场哪能不抢,陆经理对浙江省经理下了死命令,一定要在三个月内改变这种局面。趁着竞争对手出现质量问题的大好时机,陆经理亲自坐镇温州,集中全省的销售力量,分区划片开发温州的终端,陆经理还从公司争取到极优惠的促销政策,准备集中优势兵力一举收复温州市场。 一时间a公司的产品在温州终端大量铺货,但问题来了,由于b公司的销售额比往常增加了几倍,不到10天公司批准的信用额度就已经用完了,b公司只能用现金买货,但一个星期后就支持不住了。一时间终端客户频频要货,b公司却没钱继续下订单了,b公司老板急得脚跳,把陆经理的电话都打爆了,请求公司无论如何再放几个订单以解燃眉之急。 其实陆经理比谁都急,这次行动就是要趁竞争对手没有反应过来打他个措手不及,现在就好像仗打了一半子弹却没有了,如果竞争对手乘机反扑,这次行动不就前功尽弃了吗。 陆经理与财务部张经理多次协调,但张经理在通融放了一个订单后,再也不同意继续发货了,张经理的理由很充分,其一:公司所有客户的信用政策是年初销售部和财务部共同讨论后经总经理批准才决定的,现在要增加b公司的信用额度不是不可以,但要走程序不可能今天申请马上就批准。“销售成绩是销售部的,但由此而带来的信用风险却要财务部来承担,当然不干了。”这只是张经理没有说出的潜台词。 陆经理历数了种种理由并以个人担保要张经理继续发货,但张经理就是不买账,a公司的信用控制是财务部一票否决制,陆经理虽然在电话那头暴跳如雷,一时也无可奈何。 为什么对这个问题,财务部与销售部门会出现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张经理是为了公司的资金安全,严格执行公司的财务制度;陆经理是为公司的销售额为企业挣更多的钱,他们都不是站在公司的利益角度来看问题吗?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冲突,这是因为: 第一:财务人员是理性的,他们与客户基本不接触所以也没有任何感情可言;而销售人员是感性的,与客户接触频繁,受客户的影响大,而人总是有感情的。 第二:财务人员认为公司的规章制度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而销售人员认为客户是上帝,客户永远第一,总是千方百计为客户排忧解难。 第三:财务人员永远怀疑客户的偿付能力,是他们的职业习惯;而销售人员则往往对客户过分信任。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财务人员关心的是应收款率/应收款账期,因为公司以此对其的成绩进行评估;而销售人员首先以销售额/市场占有率等进行评估。 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矛盾呢?财务经理和销售经理从各自的利益和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而引起了冲突,有没有更客观更公正的“第三只眼”来看问题呢?那就是总经理的角度,他可以站在企业更高的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不单是对销售部或者财务部有利,而是对整个企业有利;不仅仅考虑企业的现在,更要考虑企业的未来。 由于事情紧急,最终陆经理向公司的总经理作了汇报,寻求解决的方法。总经理在对所有资料进行评估后,决定对b公司增加50%的临时信用额度,但也听取了张经理的意见要求b公司老板书面承诺以名下固定房产作担保。最终这件事情获得圆满解决,a公司在温州市场一举收复失地,市场份额反超竞争对手,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2023-08-17 06:45:271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企业强化信用管理,塑造以“诚实信用”为特征的经营管理机制,是每个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新增长之契机。加强企业信用管理。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1 (一)企业出现不同程度的信用危机 很多企业盲目追求销售额的增加,而把信用管理看成是不利于销售额增加的因素,结果往往是否定信用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忽视对客户的信用管理。根据中国企业信用网的和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第九次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显示,在我国企业间逾期应收账款发生额约贸易总额的5%,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其比率仅为0.25%一0.5%。 (二)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 在我国企业现在的管理职能中,应收账款的管理基本上是由销售部和财务部两个部门承担。然而,这两个部门由于管理目标、职能、利益和对市场反应上的.差异,都不可能较好地承担起企业信用管理和应收账款的职能。在实践中,这两个部门常常在风险控制和信用管理问题上出现职责分工不清、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甚至出现管理真空等种种问题,相当多的企业是由销售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兼做信用管理工作,其根源在于这些企业没有设立一个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企业内部缺少专门的信用风险管理职能,没有专业人员从事信用管理工作。 (三)信用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 信用管理是一项具有很强专业性和技术性的工作,信用管理人员应当具备信用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然而,很多企业的商层管理人员对信用管理工作只是片面理解,认为信用管理工作就是收账,只要能说会道就无需更多的专业知识。因此,企业在招聘信用管理人员时,往往缺乏科学、严格的标准,将大量既缺乏专业知识又未受专门训练的人员配备到信用管理工作岗位上,导致信用管理人员的总体素质偏低。 信用风险管理存在哪些问题 2 1.尚未形成正确的信用风险管理理念 首先,国内商业银行工作人员对信贷风险管控认知不足,一味追求业绩,不注重资产质量和盈利水平,这无疑给银行带来无形压力。另外,他们只着眼于短期盈利,忽视了未来商机。最后,信贷风险管控理念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并未在商业银行整个人才体系中全面施行,导致工作人员误入歧途。 2.缺乏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才 商业银行工作人员总体综合素质偏低: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欠缺、业务方式不当、没有管理分析能力。在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责任感较低,未根据贷款要素对贷款人进行严格审核,缺乏及时处理并调整贷款类别的积极性,没有核实贷款要素是否如实填制。基础数据的不统一和不准确严重阻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制水平提高,即使是简单的分析工具也会导致数据出现质量问题,从而造成结果信任度低。也就无法建立各种信用风险管理模型,无法把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运用到银行实际的信用风险管制中去。信用风险量度模型和技术落后是造成专业人才稀少的根本原因。 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首先,我国商业银行法人构架不稳,董事会和监事会权利过于集中,不能相互制衡;其次,风险管制没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影响风险管控的效果;最后是银行内部稽核部门没有独立性。我国推行贷款风险分为五大类,但存在很大缺陷:(1)主观性思维比较严重,贷款界限模糊,结果不一致; (2)对资产质量恶化的预估能力较低; (3)分类结果是粗线条分类; (4)利用带块五级分类计提贷款准备不能遮盖银行的信用风险; (5)五级分类不能区分借款人风险和债务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缓释方式单一不能够分散风险,各商业银行在抵质押率、后续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创建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全国尚未实施统一风险要素调整规定,我国拍卖市场不完善,质押品处理难度高,银行不仅仅承2023-08-17 06:45:341
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快易贷向大家介绍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1、严格实行贷放分控 银行要规范审批操作流程,明确贷款审批权限,实行身带分离和授权审批,确保贷款审批人员按照授权独立审批贷款。 4、严格实行贷后管理 个人贷款支付后,银行要采取有效方式对贷款资金使用、借款人的信用及担保情况变化等进行跟踪检查和监控分析,确保贷款资产安全。 3、严格实行支付管理 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银行应要求借款人在使用贷款时提出支付申请,并授权贷款人按合同约定方式支付贷款资金。 4、严格审查贷款申请 借款人提出贷款申请后,银行要严格审查申请内容及其证明材料,履行尽职调查职责,逐一核实,正确判断借款人的偿还能力、诚信状况、担保情况、质押比率、风险程度等。2023-08-17 06:45:431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企业财富源风险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尤其交易前客户信用信息收集调查风险评级具非重要作用些工作都需要规范管理制度进行目前我企业需要五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客户信息搜集资信调查;⑵客户资信档案建立与管理;⑶客户信用析管理;⑷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客户群经性监督与检查2、事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交易程产信用风险主要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业务管理部门销售业务管理缺少规范控制造其较突问题客户赊销额度期限控制些企业给予客户赊销额度随意性销售员或者别管理员说算结往往客户牵着鼻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quot;间接管理"状况必须实行严格内部授信制度面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面:⑴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交易决策信用审批制度3、事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企业已制订些相应管理制度我调查研究发现些制度远远能适应前市场环境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存主要问题缺少管理系统性科性改进面管理主要应几面制度化:⑴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销售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货款收管理制度;⑷债权管理制度2023-08-17 06:45:521
信用风险管理的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信用风险作为一种古老的风险形式,在长期以来,人们采取了许多方法来规避,以期减少损失。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专家制度、贷款内部评级分级模型以及Z评分模型等。但是,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使得这些方法有些显得过时,有些则显得不精确。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于市场风险等其他风险的管理水平的提高,现代信用风险的管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出现了Creditmetrics、KMV、Creditrisk+等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使得信用风险管理更加精确、更加科学。总的来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呈现出如下几个发展趋势:1、信用风险管理由静态向动态发展。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长期以来都表现为一种静态管理。这主要是因为信用风险的计量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发展,银行对信贷资产的估值通常采用历史成本法,信贷资产只有到违约实际发生时才计为损失,而在违约发生前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的变化而造成信用风险程度的变化难以得到反映,银行因而难以根据实际信用风险的程度变化而进行动态的管理。在现代信用风险管理中,这一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进。首先,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可以每天根据市场和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动态地衡量信用风险的水平,IT市的方法也已经被引入到信用产品的估价和信用风险的衡量。其次,信用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使得组合管理者拥有了更加灵活、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的工具,其信用风险承担水平可以根据其风险偏好,通过信用衍生产品的交易进行动态的调整。2、信用风险对冲手段开始出现。长期以来,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局限于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手段,与日新月异的市场风险管理模式相比缺乏创新和发展,尤其缺乏有效的风险对冲管理手段。传统的管理方法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信用风险的水平,很难使投资者完全摆脱信用风险;而且,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这种投入还会随着授信对象的增加而迅速上升。这一局限性对以经营存贷业务和承担信用风险为核心业务的商业银行而言并无多大影响,但随着信用风险越来越多地进入证券交易和投资银行领域,传统信用风险管理的这一局限性变得愈益突出。对于证券交易商而言,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与商业银行不同,证券交易商是以承担市场风险而不是信用风险为自身业务的核心的,信用风险只是交易的副产品,是交易双方都试图剥离或摆脱的:二是由于证券交易品种多样化、交易对手也涉及广泛的特点,证券交易商往往比商业银行面临更多的信用对象;三是证券交易商往往缺乏商业银行那样管理信用风险的经验和相应的人力和物力,这都使得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和手段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以信用衍生产品为代表的新一代的信用风险对冲管理手段开始走到风险管理发展的最前沿,并开始推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向前发展。3、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分散投资、防止授信集中化、加强对借款人的信用审查和动态监控,要求提供抵押或担保的信用强化措施等。尽管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相当完善和成熟,有些甚至已经制度化,成为金融机构风险内控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些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主要都是基于定性分析。近年来,信用风险的计量和管理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过去的信用管理相对滞后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的特点相比,新一代的金融工程专家将建模技术和分析方法应用到这一领域,产生了一批新技术和新思想。随之而来,在传统信用评级方法基础上产生了一批信用风险模型,这些模型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比如邓白氏中国风险预警评分(EMMA Score),可以预测企业处于不稳定或不可靠的风险状况的可能性,以及付款指数(Paydex),是对目标企业付款表现的量化指标。 现代信用风险模型主要是通过数理统计手段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对有关群体或个体的信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估,并对其未来行为的信用风险进行预测,提供信用风险防范的有效依据和手段。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风险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是信用风险管理的又一突出特点。由于相对于市场风险而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道德风险是信用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信用状况及时、全面的了解是投资者防范信用风险的基本前提。独立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保护投资者利益、提高信息收集与分析的规模效益的制度保障。在发达国家,信用评级机构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现代信用风险管理对信用评级的依赖更加明显。如信用风险管理模型都直接依赖于企业被评定的信用等级及其变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新资本协议》中加强了信用评级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2023-08-17 06:46:011
2019年初级银行从业《法律法规》第十四章考点:信用风险管理
(一)信用风险的分类 1.按照风险能否分散。可以分为系统性信用风险和非系统性信用风险 系统性信用风险是指对各种金融工具都会产生影响的信用风险.不能够通过分散而相互抵消或削弱。 非系统性信用风险是指和特定对象相关的信用风险,这种信用风险可以采取分散的策略进行控制。 2.按照风险发生的形式。可分为结算前风险和结算风险 结算前风险指的是交易对手在合约规定的结算日之前违约带来的风险。 结算风险作为一种特殊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发生违约的风险。结算风险在外汇交易中较为常见,涉及在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货币进行结算交易。 3.按照风险暴露特征和引起风险主体不同,可分为主权信用风险暴露、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暴露、零售信用风险暴露、公司信用风险暴露、股权信用风险暴露和其他信用风险暴露六大类主权信用风险暴露、金融机构信用风险暴露、公司信用风险暴露统称为非零售信用风险暴露。 (二)信用风险的管控手段 常用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包括明确信贷准人和退出政策、限额管理、风险缓释、风险定价等。 1.信贷准入和退出 (1)信贷准入。信贷准入是指银行通过制定信贷政策,明确银行意愿对客户开办某项信贷业务或产品的最低要求。常见的信贷准人策略考虑的因素包括客户的信用等级、客户的财务与经营状况、风险调整后收益(RAROC)等。 (2)信贷退出。信贷退出是指银行在对存量信贷资产进行风险收益评估的基础上.收回对超出其风险容忍度的贷款,以达到降低风险总量、优化信贷结构的目的。 2.限额管理 限额是指银行根据自身风险偏好、风险承担能力和风险管理策略.对银行承担的风险设定的上限.防止银行过度承担风险。 3.风险缓释 信用风险缓释是指银行运用合格的抵质押品、净额结算、保证和信用衍生工具等方式转移或降低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缓释功能可以体现为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或违约风险暴露的下降。 (1)抵质押品。常见的抵质押品包括金融质押品、应收账款、商用房地产和居住用房地产、土地使用权等。抵质押品的风险缓释作用体现在客户发生违约时.银行可以通过处置抵押物提高回收金额,降低违约损失率。 (2)保证。保证的缓释作用体现在客户违约时,由保证人代为偿还全部或者部分债务,提高回收率。 (3)信用衍生工具。比较常见的衍生工具有信用违约互换、总收益互换、信用联系票据和信用利差期权等。 (4)净额结算。净额结算的缓释作用主要体现为降低违约风险暴露。 4.风险定价 银行承担风险就应获取相应的回报。信用风险也是银行面临的一种成本.银行需要通过风险定价加以覆盖,并计提相应的风险准备金,以便在实际遭受损失时进行抵补。 考点2信用风险的计量 1.信用风险参数 商业银行通过计量不同的风险参数,可以从不同维度来反映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水平,常用的风险参数包括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有效期限、预期损失和非预期损失等。 (1)违约概率(PD)。违约概率是债务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一般是一年)发生违约的可能性。 (2)违约损失率(1GD)。违约损失率指某一债项违约导致的损失金额占该违约债项风险暴露的比例。即损失占风险暴露总额的百分比。 (3)违约风险暴露(EAD)。违约风险暴露是指债务人发生违约时预期表内和表外项目风险暴露总额.反映了可能发生损失的总额度。 (4)有效期限(M)。有效期限是指某一债项的剩余有效期限。 (5)预期损失。通过上述风险参数.可以按照如下公式计算预期损失: 预期损失:违约概率X违约损失率X违约风险暴露 (6)非预期损失。对非预期损失的计量比预期损失要复杂得多,且组合的非预期损失并不是单笔债项非预期损失简单相加.而是与各债项之间的相关性密切相关。 2.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量 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等于信用风险暴露与风险权重的乘积,综合反映了银行信贷资产的风险水平。《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两种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方法:对不实施内部评级法的商业银行,运用权重法;对实施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内部评级法覆盖的表内外资产使用内部评级法,未覆盖的表内外资产使用权重法。 (1)权重法。采取权重法,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银行账户表内资产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与表外项目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之和。 在权重法下.表内资产划分为17个类型.根据每个资产类别的性质及风险大小,分别赋予了不同的权重,共分为0、20%、25%、50%、75%、100%、150%、250%、400%、1250等档次。 银行的表外资产划分为11个类别.针对不同类别分别规定了0、20%、50%、100%等四个档次的不同的信用转换系数。 (2)内部评级法。内部评级法分为初级内部评级法和高级内部评级法。二者的区别在于,初级内部评级法下.银行自行估计违约概率,但要根据监管部门提供的规则计算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高级内部评级法下,银行可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对于零售信用风险暴露。不区分初级法和高级法,即银行都要自行估计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 ①非零售风险暴露的内部评级体系。商业银行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应该通过内部评级确定每个非零售风险暴露债务人和债项的风险等级。对债务人的每笔债项均应进行评级。 ②零售风险暴露风险分池体系。所谓风险分池,是根据风险特征、交易特征和逾期信息等特征将每笔零售风险暴露划人到相应的资产池中,在此基础上估计PD、1GD、EAD等风险参数。与非零售风险暴露相比,零售风险暴露具有笔数大、单笔风险暴露较小、风险分散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组合的方式对零售业务进行管理。2023-08-17 06:46:141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⑷ 债权管理制度。2023-08-17 06:46:361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⑷ 债权管理制度。2023-08-17 06:46:461
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措施有哪些
信贷的风险要从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部分进行控制1、外部风险,要先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就像银行给企业进行等级评定一样,知道客户的风险点在哪里,报表是否真实,是否存在拖欠还款的可能2、内部风险:控制担保物,从审批流程上进行控制 进行内部合规性检查最后要进行及时的贷后检查以及出现不良时的资产保全烟台聚银资产开发的借贷风险管理系统和担保风险管理系统能很好的满足您的需求不懂财务的人,通过该系统的财务指标分析,能明确知道客户的财务状况该系统的资金预测及风险限额测算系统,能尽量有效的分析客户的资金需求及风险敞口如果客户提供假报表,系统能自动分析出来2023-08-17 06:46:543
信贷风险控制手段?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偏低,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的理念。下面是由我分享的,希望对你有用。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稽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许可权以及行使许可权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许可权、审批程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资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资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资讯,还应该建立资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资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资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资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执行状况、国民经济执行状况、中央 *** 和地方 *** 的巨集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执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资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的主要特点 ***一***客观性 只要有信贷活动存在,信贷风险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确切地说,无风险的信贷活动在现实的银行业务工作中根本不存在。 ***二***隐蔽性 信贷本身的不确定性损失很可能因信用特点而一直为其表象所掩盖。 ***三***扩散性。 信贷风险发生所造成银行资金的损失,不仅影响银行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多是引起关联的链式反映。 ***四***可控性 指银行依照一定的方法,制度可以对风险进行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化解。 信贷管理的基本原则 科学合理的信贷业务管理过程实质上是规避风险、获取效益,以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过程。每一笔信贷业务都会面临着诸多风险,基本操作流程就是要通过既定的操作程式,通过每个环节的层层控制达到防范风险、实现效益的目的。一般来说,一笔贷款的管理流程分为九个环节。 1、贷款申请 借款人需用贷款资金时,应按照贷款人要求的方式和内容提出贷款申请,并恪守诚实守信原则,承诺所提供材料的真实、完整、有效。申请基本内容通常包括:借款人名称、企业性质、经营范围,申请贷款的种类、期限、金额、方式、用途,用款计划,还本付息计划等,并根据贷款人要求提供其他相关资料。 2、受理与调查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接到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后,应由分管客户关系管理的信贷员采用有效方式收集借款人的资讯,对其资质、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经营情况等进行调查分析,评定资信等级,评估专案效益和还本付息能力。同时也应对担保人的资信、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如果涉及抵***质***押物的还必须分析其权属状况、市场价值、变现能力等,并就具体信贷条件进行初步洽谈。信贷员根据调查内容撰写书面报告,提出调查结论和信贷意见。 3、风险评价 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人员将调查结论和初步贷款意见提交审批部门,由审批部门对贷前调查报告及贷款资料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设定定量或定性的指标和标准,对借款人情况、还款来源、担保情况等进行审查,全面评价风险因素。风险评价隶属于贷款决策过程,是贷款全流程管理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4、贷款审批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审贷分离、分级审批”的原则对信贷资金的投向、金额、期限、利率等贷款内容和条件进行最终决策,逐级签署审批意见。 5、合同签订 合同签订强调协议承诺原则。借款申请经审查批准后,银行业金融机构与借款人应共同签订书面借款合同,作为明确借贷双方权利和义务的法律档案。其基本内容应包括金额、期限、利率、借款种类、用途、支付、还款保障及风险处置等要素和有关细节。对于保证担保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需与担保人签订书面担保合同;对于抵***质***押担保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还须签订抵***质***押担保合同,并办理登记等相关法律手续。 6、贷款发放 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发放稽核。贷款人在发放贷款前应确认借款人满足合同约定的提款条件,并按照合同约定的方式对贷款资金的支付实施管理与控制,监督贷款资金按约定用途使用。 7、贷款支付 贷款人应设立独立的责任部门或岗位,负责贷款支付稽核和支付操作。采用贷款人受托支付的,贷款人应稽核交易资料是否符合合同约定条件。在稽核通过后,将贷款资金通过借款人账户支付给借款人交易物件。采用借款人支付方式的,贷款人应要求借款人定期汇总报告贷款资金支付情况,并通过账户分析、凭证查验、现场调查等方式核查贷款支付是否符合约定用途。 8、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后对合同执行情况及借款人经营管理情况进行检查或监控的信贷管理行为。其主要内容包括监督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情况、跟踪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及其清偿能力、检查贷款抵***质***押品和担保权益的完整性三个方面。其主要目的是督促借款人按合同约定用途合理使用贷款,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纠正、处理有问题贷款,并对贷款调查、审查与审批工作进行资讯反馈,及时调整与借款人合作的策略与内容。 9、贷款回收与处置 贷款回收与处置直接关系到银行业金融机构预期收益的实现和信贷资金的安全,贷款到期按合同约定足额归还本息,是借款人履行借款合同、维护信用关系当事人各方权益的基本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提前提示借款人到期还本付息;对贷款需要展期的,贷款人应审慎评估展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科学确定展期期限,加强展期后管理;对于确因借款人暂时经营困难不能按期还款的,贷款人可与借款人协商贷款重组;对于不良贷款,贷款人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方式,予以核销或保全处置。此外,一般还要进行信贷档案管理。贷款结消后,该笔信贷业务即已完成,贷款人应及时将贷款的全部资料归档保管,并移交专职保管员对档案资料的安全、完整和保密性负责。2023-08-17 06:47:021
企业怎样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对于我国企业来说,信用管理还是一个空白。许多企业因为帐款被拖欠以及风险管理责任不清的问题而伤透脑筋,究竟怎样在企业内部迅速建立一套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是这些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管理问题。下面是在一次总经理信用管理高级研修班上,部分学员与谢旭教授的精彩讨论,我们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刊登出来,相信对于企业管理者会有所启发。 究竟谁对企业的赊销行为负责?企业陷入信用风险管理误区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忽视了信用决策权力的合理运用和控制。事实上,赊销既是一种商品买卖行为,又是一种借贷行为,在赊销业务中,企业内部必须有人真正对于借贷资本(应收帐款)向总经理或董事会负责。 事实证明,企业将信用决策权力简单地交给销售或财务的做法弊大于利,应当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职能,兼顾信用营销和风险控制的双重管理目标,使企业信用资源的使用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进行管理。 其次,要解决业务部门的职责合理分工问题。 信用风险产生于销售与回款业务流程中的许多环节,各业务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信用风险是一个综合性的风险,它与其他风险密切相关,如信息风险、市场风险、客户风险、管理决策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只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明确、合理,才能达到有效的风险预测和控制目的。 第三,应注重信用风险的控制方式问题。 单纯地依靠业务部门的内部管理或单纯的外部控制都不能很好地满足信用管理的要求,应采取内部管理与外部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内部管理应以信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为主,外部控制应以建立授信制度为主。 第四,应改进信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方法。 企业发生风险损失,究竟由谁来承担责任?这需要在合理分工明确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考核指标,以达到激励和惩罚的目的。单靠销售业绩提成的激励制度(以回款额指标为主)或风险抵押金制度(以坏帐损失指标为主)都不可能很好地达到信用风险管理的目的。 关于实施信用风险管理的成熟方案总经理B: 最近几年,我们在帮助企业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方案中,除了从内部控制的角度突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之外,还采用流程化管理方法开发了3个方面规范的业务管理方案,取得了非常理想的管理效果。 1.实行规范的客户资信管理客户既是企业财富的最大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因此,加强对客户资源的科学、规范管理,对于改进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有的企业占有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全面,造成过高的信用风险和决策失误。有的企业对客户资源没有真正形成集中统一管理,而是垄断在个别业务员手里,造成了管理上十分被动的局面。 我们在实践中,对客户的信息、风险、价值及分类等业务进行了全面规范化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概括来说,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搜集渠道和管理方式。获得真实、全面的客户信息并进行集中统一管理是企业掌握客户资源、减少决策失误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将大大地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水平。 第二、实行专业化的客户资信评估。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和风险是企业有效地进行客户开发、营销策略制订和销售业务决策的保障。企业通过采用成熟的客户评估模型,可以对客户的交易价值、偿付能力、信用风险作出全面的分析判断。 2.实行合理的销售风险控制措施销售系统是企业经营管理中最为复杂、风险性最高的领域之一。在信用销售比重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实行规范的销售风险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行销售风险管理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实行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订单业务管理流程中,必须对任何给予客户的信用优惠进行管理和控制。其中,对给予客户的信用限额应按照科学的业务流程进行评审和发放。 第二、注重信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信用政策是企业开展信用销售业务的基本管理措施,应当从政策的目标、制订原则、方法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设计。一个合适的信用政策将有效地支持企业营销策略的实施和风险控制方案的执行。 第一、应注重货款回收工作职责分工的合理性。货款回收是一项直接关系企业利益且部门交叉较多的工作,必须从部门的管理目标、主要职能、专业性及效率等多种角度考虑其职责分工及业绩考核。同时、由信用管理部门实行对整个货款回收过程的监控机制也被实践证明是一种改进货款回收工作的有效方法。 第二、应将货款回收管理的重点前移。企业如果忽视应收帐款的预算管理和对货款到期日的控制,只是在回款额的考核上做文章,不仅难以较快地提高货款回收的效率,而且还可能花费数倍于正常管理的成本,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我们帮助企业建立以帐龄管理为核心的货款回收业务流程管理体系,并将管理重点移至货款到期日之前。2023-08-17 06:47:121
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措施有哪些,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
国培机构的小额贷款实用工作指南·高效风控 中提到对小额信贷的风险进行管理,是对形成小额信贷风险的诸多因素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的损害进行分析,预测,控制的贷款管理活动,以达到有效低风险,保证自从安全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的,小额信贷机构要建立起完备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体系。1.建立起有效的贷款风险防范系统贷款要坚持放得出,收的回,效益好,不欠息的原则。贷款风险度=贷款方式系数*企业信用等级系数贷款资产风险度=贷款风险度*贷款形态系数2.建立起抵御贷款风险的处理系统贷款风险处理系统包括转嫁系统,风险分散系统和风险补偿系统3.建立起权责分明的贷款保障系统(1)贷款资产管理要制度化。(2)健全信贷资产管理规章制度。2023-08-17 06:47:222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简介
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本书结合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系统介绍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涵、对象与主要功能,阐述了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趋势,并从授信风险管理机制、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客户信用评级、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方法与模型、国别(地区)风险与行业风险分析等多个侧面介绍了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具体方法,论述了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绩效评价、授信资产保全以及社会信用体系与法律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等内容。本书适于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教材,也适于作为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2023-08-17 06:47:311
风险管理的工作流程是什么?
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督评价与纠正。明确负责对部门所负责业务的风险的监测、记录、报告、考核等工作。各分支行的风险管理,主张仅设立风险管理部统一实行风险控制与管理。只有业务规模较大支行在各业务职能部门内设立风险管理岗位。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险识别、度量、管理策略等多个方面。传统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包括:专家评定制度、信用评分方法、信用评级和贷款风险度测算。目前,城市商业银行主要采取上述方法一种或多种组合。这些方法尽管具有简便明了,易于理解,对实践操作环境要求不高的优点。但缺点也十分显著:一是主要以会计账面价值为基础,但会计数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公司的实际状况和前景,因而难以发现借款人经营状况中更细微、更快速的变化;二是主要借助定性分析,主观随意性较大,在防范道德风险上有缺陷;三是效率较低,耗费人力时间过多。因此国际银行业开始采取开发数学模型来度量信用风险,《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提出了相应的内部评级法。目前国际金融界较流行的内部信用风险模型有:KMV公司的信用监控模型、JP摩根的信用度量术模型、麦肯锡公司的信贷组合观点模型等。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变化,可能导致的资产的回报率变得更低或负债变得更为巨大。这种风险针对利率敏感型资产和敏感型负债而言,它直接影响利差,从而影响盈利。汇率风险又称外汇风险,当商业银行经营外汇业务时,汇率变化可能导致银行相关资产变低或负债变大,从而对银行形成亏损。市场风险的综合度量技术主要有风险状况图、VaR方法、压力测试法、情景分析法等。操作风险。对操作风险的度量,国际上一些银行开始对风险因素进行跟踪研究,但多数银行的跟踪还处于初级阶段。只有少数银行采用程度不同的统计技术来评估风险,方法主要有基本指标法、标准化方法、内部衡量法、损失分布法等。但关注操作风险的度量及管理无疑对城市商业银行具有特别重要的前瞻意义。风险预警。管控风险的前提是必须识别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事前揭示、报告风险,防患于未然,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一叶落知天下秋,事物的变化由量变到质变,变坏之前必然有征兆。收集、整理、归纳这些导致变化的因素,形成系统化的预警信号,进行风险预报,可以为控制化解风险争取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如在信用风险预警上,一般包括财务风险预警和非财务因素预警两个方面。财务因素预警,通过对借款人财务会计数据关注,计算其财务指标值,并与标准值对比分析指标变化,揭示指标值变化隐含的实质。非财务因素预警,通过对借款人行业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分析,总结归纳出影响贷款归还的早期预警信号,并建立预警模型,形成风险预警提示报告制度。考核与评价。对风险内部控制的考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考评,一切风险管理的制度设计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毫无意义。对风险内控的考评,首先要设计全面的考评规则,采取定性定量方法,从道德环境、风险识别和管理、内控组织效力、内部审计效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可以采取问卷式、评分式等辅助考评。其次对风险内控的考评要与经营管理目标的完成实现结合起来。将全面风险管理思想贯彻与经营目标责任制中,进行严格考评。2023-08-17 06:47:581
企业管理的信用风险
导语:赊销是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方式,企业在通过赊销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应收账款会大量增加,坏帐损失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因信用造成的损失。目前,如何对信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加强防范,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体说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使销售资金的使用更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局管理,以求得“最低赊销成本”和“最大销售成长”之间的平衡。 二、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缩短公司现金周期,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可以科学地测量客户的信用风险 预测信用风险的"一个难点是,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难以度量。一般来说,客户反映给业务人员或企业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些信息与客户真实的偿付能力或信用风险有怎样的关系?一些销售人员仅凭有限的信息就匆忙做出一个近于模糊的判断,最终导致销售失败。企业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就是要全面、准确、定量地预测每个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具体来说,通过客户资信管理,将使企业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科学的测量。 一、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准确 获得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是准确预测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基本条件。有时,根据客户真实的信息,销售人员直接就能够做出决策判断。比如,当获得反映客户资不抵债的真实财务信息后,销售人员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拒绝赊销的决定。企业有相当一部份货款被客户拖欠,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由于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二、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要准确地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在缺少客户资信管理的情况下,客户的资信信息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甚至垄断在销售人员手中,管理决策人员难以获得全面的客户资信信息。 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授信系统和收款系统两个部分。授信系统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而收款系统是在商业信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建立起来的正式流程。 一、授信系统。 第一,建立成文的信用政策。正式的信用政策能够给雇员和其他参与授信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指导。虽然其详细程度因不同的公司而异,但有一个书面的政策确实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怎样和何时做出授信决策,并为员工提供详细的程序、规则等指导。首先,要确定信用工作的原则。为了增加销售,信用部门当然愿意授信于每位顾客,但要取决于公司为了增加销售而给予顾客的信用原则,即公司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有些企业在授予顾客信用方面政策比较宽松,而通过强有力的收款系统来保证现金流,有些企业只给予最好的企业以信用。其次,规定信用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在这里,要规定报告的渠道和审批权的分配。第二,进行信用调查以及分析财务报表包括:调查被授信企业的历史和业务背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能力和财务状况;预测该公司的财务前景;调查该公司过去的信用记录、名声。 二、收款系统。 良好的收款系统有助于公司改善流动资金的状况、减少坏账损失的同时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并增加公司的销售。收款系统作为企业总体信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企业的信用系统相配合。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信用系统和收款系统的组合。 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 在处理与客户的各类业务关系中,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出发的。因此,企业开展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如果简单地依赖于某一两个部门的兼职性和非专业性工作,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事与愿违。例如,以销售部门担负客户的资信评估工作,通常会过分强调客户的交易价值而忽视其风险性。另外,如果不是很专业性地对客户的各类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综合性分析,决策人员则往往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经验性的或片面的判断,造成交易决策错误。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科学信用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为扩大其销售额、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取的赊销手段,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能建立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收账制度,则可降低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率,增加收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2023-08-17 06:48:071
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信贷风险管理,提前识别和有效控制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构建现代金融企业的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造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 从内部来看:一是客户经理的素质风险。一些业务素质偏低的客户经理,一般很难对一笔贷款作出正确的判断,从而使贷款风险增大;而品德素质较差的客户经理,责任心不强,发现问题隐瞒不报,有些甚至帮助企业弄虚作假,把贷款置于损失边缘。二是管理机制未能奏效带来的管理风险。例如,贷前调查不细致,缺乏对客户偿债能力、经营现金流及信用状况的全面把握,致使向不符合借款条件或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客户发放贷款形成风险;贷后管理不到位,缺乏对企业的全面掌控,不能在第一时间识别风险,丧失最佳退出时机,等等。 从外部来看:一是借款人经营状况发生变化带来的经营风险。贷款一旦放出,主动权转移到借款人这边,借款人的经营风险将直接影响到贷款安全。二是担保失效带来的担保风险。部分企业之间通过互保、连环保等方式形成了“贷款担保圈”,涉及的债权债务关系极为复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贷款担保悬空,造成了“担而不保”的现象。此外,抵押物价值缩水、变现困难等因素,也使担保能力大大弱化。三是中介机构提供不真实资料带来的中介风险。信贷政策要求借款人必须提供企业财务报表、资产价值报告等有关资料,并且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中介机构审计或评估通过。但少数中介机构为了某些不正当收益,为借款人出具了不真实的报告,增加了商业银行贷款风险。 防范信贷风险的主要途径 (一)加强准入管理。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二)加强预警监控。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三)加快信贷调整。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切实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二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三是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四)加强贷后管理。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五)培育合规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户经理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2023-08-17 06:48:152
如何规避信用风险
问题一:如何防范银行信用风险 一般来说贷款业务都会存在风险,也就是常说的风险无处不在。信贷风险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等,邮储小贷目前主要风险应当以道德风险、操作风险为主要风险。 具体防范措施不是一、二句可说完的,这方面内部有很多文件、规定了。你可以向信贷部门咨询。 问题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楼主的问题太过宽泛啦,银行管理信用风险有一整套体系,包括建立内部评级系统。当然目的不是不要风险,没有风险就没有收益,只是承担的风险要在银行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 问题三:如何防范潜在的信用风险 防范业务风险争做业务标杆《业务运营风险典型案例集》学习心得体会通过学习《业务运营风险典型案例集》(第三辑),个人感触很多,许多案例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生生的故事,从事柜员工作将近6年,有些情况自己也感同身受,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些问题的发生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不熟悉相关规章制度、不清楚风险防范措施;另一种就是漠视规章制度存在,投机取巧,铤而走险。通读整篇案例,有三点体会:一是要加强柜员业务学习,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各项业务规定、要求和风险点,熟悉各项业务的风险环节,树立严谨操作的工作作风,严格按操作流程办理业务,提高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和操作风险的规避能力。二是要增强现场问题的处置能力,始终秉承保证客户账户资金安全是优质服务、赢得客户依赖基础这一理念,对客户提出的一些不符合制度规定、操作流程的业务要求,应尽力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避免风险事件上升为损失事件。三是要恪守职业规范。珍惜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爱惜现在的岗位,真正把工作当事业,视荣誉为生命。严格遵守《员工行为守则》和《员工行为禁止性规定》,不踩“高压线”,不打“擦边球”,认真对待每一名客户,处理好每一笔业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 问题四:怎么防范企业的信用风险 建议您在网上搜索,这样的一个话题有很多论文都在期刊上有所提出 问题五:信用的风险规避 民间借贷是我国信用体系的一个非正规的信用模式,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管所以该方式存在一定的风险,如何科学有效的来降低这种借贷风险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功课 :1、 一定要严格的审查市场准入机制,对一些民间借贷机构的资质进行审核,对具备一定的资金、可以依法经营的私人钱庄,可以在一定的期限内专为民间金融机构;另外一方面对于那些为了谋取高利贷的人一定要给予鲜明的打击与取缔,维护金融的良好秩序。2、 信贷的利率更加要透明化的管理,规范这种民间的借贷我们要充分的来考虑借贷的需求,还需要纳入我们的有效管理方式,可以根据放贷人的资质等级要求来进行上下的浮动,利用一些市场竞争推动借贷规范发展。3、 信贷引入实体经济,民间有很多的资本,哪里需要那里去。但是我们还需要进入实体产业的循环环节,这样才可以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仅仅的作为一些游离资本到处的游荡,最好是合法、规范的使用起来。4、 信贷的资金的流动更加需要加强,还要实施有效的管理。要设立一些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对其借贷行为进行监管,对资金进行监测管理,要进口的建立完善、健全、科学统计的监测指标,对一些民间借贷的资金流向、投向等情况要进行必要的监管、引导,防止一些私人房贷到处有 。 问题六:如何防范信用风险,做好这10点是关键 加强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具体包括五个环节:1、限额管理。2、信贷审批。包括贷款定价、贷款发放环节。3、贷后管理。贷款转让、贷款重组等。4、经济资本计量与配置。5、资产证券化与信用衍生产品。 问题七:如何做到规避风险? 首先,是一定按老师方法操作学习,规避风险也是很重要的,到今日英才,学习0基础股票, 问题八:如何规避信用销售风险 当然,在供给过剩的买方市场环境下,赊购赊销肯定会仍然盛行。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运作机制上,建立相应的体系,将超期欠款的风险将到最低。 首先,企业一定要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合作前期要严格审查客户资料;中期建立信用管理保障机制;销售部门在签约时一定要考虑到各种风险因素,保障或转嫁信用风险。 其次,企业一定要培训销售人员和信用控制人员,尽早发现欠款风险,尽早采取措施。一旦形成逾期欠款,则要马上采取相应措施,多种渠道催收。 问题九: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措施 为了防范银行信用风险,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1、强化信用教育,倡导信用至上。培养公民的信用意识,在全社会加强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培养企业的信用意识,使企业认识到良好的信用是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培养 *** 及其经济管理、司法部门的信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社会信用是建立规范的经济秩序的保证。 2、加强政策引导,净化信用环境。推行信用公示制度,综合治理破坏银行信用的行为。经常组织在新闻媒体上公布一批企业信用等级,让诚实守信企业得到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和支持;让不讲信用的企业受到曝光,并受到联合制裁。 3、建设信用记录制度,防止银行误入“信用陷阱”。商业银行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建设信用记录制度的经验,按市场化运作,建立经营银行信用信息的专业化公司,开展联合征信业务,从企业、银行、税务等部门全方位地收购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诚实守信情况等综合信息,形成客户信用调查报告同时建立企业信用公共信息平台。 4、理顺产权关系,明确银行信用关系的主体。使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真正成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机制健全、经营目标明确、产权关系清晰的市场经济主体,从而真正奠定银行信用往来的基础,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 问题十:金融市场的风险有哪些如何规避? 20分 就我的理解来看:金融风险主要有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管理风险以及信贷风险。 那么规避风险也应该具有针对性,应当从金融风险的种类、产生原因进行规避或者预防。 首先,金融抑制的背景下,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效率损失,但可能会抑制一定的风险,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金融抑制可能会造成影子银行的发展,而影子银行的发展如果脱离了合理的监管也很有可能造成金融泡沫产生金融风险。 其次,国家应当维持一个较为适当的外汇水平,不能出现过大的逆差或者顺差,要利用多种手段平衡国际收支稳定外汇水平; 再次,加强金融管理制度建设,防范可能因为管理体系不当而造成的金融风险; 最后,针对信贷风险来说,一方面应当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给予投资者充分的信心,防止挤兑事件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应当维持一个较为适当的杠杆水平,不应单纯为了盈利而过分提高金融业的杠杆水平。否则高杠杆能够短时间内维持经济的繁荣发展,但是可能会造成金融危机的产生。 望采纳!2023-08-17 06:48:251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浅谈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 [摘要]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信用风险已成为参与电子商务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针对电子商务活动中的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应通过制定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管控措施,建设一个高效、规范的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与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健全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保障体系。构筑全方位、全过程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防范和信用违法行为惩戒记录机制。 [关键词] 电子商务 信用风险管理 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随着网络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人们从事商务活动的新模式。与传统商品交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的优势明显。但由于网络信息本身具有虚拟性和不稳定性,电子商务信息易被修改、毁坏与丢失,加之参与电子商务的主体诚信问题及网络技术发展的局限,使得电子商务信息的真卖性与安全性难以得到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与传统的商品交易方式相比对信用风险管理的要求更高。如何取得并维持顾客的信任是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所在,欲发展电子商务必须先加强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一、信用机制建设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当务之急 2010年一季度,中国互联网网民新增2000万人,网民总数达到4.04亿人。伴随网络用户数量的持续增加,网上购物等电子商务活动逐渐被我国公众所接受,电子商务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为企业提供了广阔的电子商务机遇。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有关市场经济制度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信用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企业的市场行为随机性大,不少企业的诚信度还不高;市场信用交易不发达,社会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规范,诚信缺失行为盛行,“三角债”、假冒伪劣商品泛滥等信用危机现象随处可见。这些诚信缺失行为和信用危机现象无疑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并且也成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绊脚石。 目前,我国社会信用保障体系仅在少数行业开始建立,不少企业尚未建设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大多企业根本就没有设置信用管理部门。人们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不重视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调查与评估,时常错误地选择交易对象,从而导致违约或不履行合同等情况的发生。因此,发展我国电子商务的当务之急是加快建设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建立电子商务社会信用保障体系。 二、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 信用风险是指商品交易主体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的潜在可能性。信用风险会使商品交易主体因未能获得预期的商品交易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因此,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采取将信用风险限制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措施而获得最高的风险调整收益。目前,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理论研究都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基于此,对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健全企业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 借助贯彻执行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和财政部制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强大东风。优化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电子商务风险监控和管控措施,构建一个全方位、全过程的高效、规范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预防并降低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体系应该包括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决策体系、评价体系等内容,其中尤其是要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建设。建立高效并目相互监督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是提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关键。 加强电子商务客户档案管理,根据客户信用信息的变化,及时调整电子商务交易品种与规模,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回收机制。为了防止坏账,当账款逾期在3个月以内,由企业内部的信用部门进行追收;对于超过3个月的应收账款,应寻求外部专业机构的力量协助追收;对于超过半年的应收账款就必须作为坏账处理,应采取法律行动追讨逾期账款。对于前任领导经营中产生的逾期账款不能继续作为应收账款保留在账上,而应将这部分应收账款作为坏账处理。 在企业内部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倡导和强化风险意识,树立全方位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理念,实行事前预测、事中管理、事后处置的全过程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行为。通过建立这一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文化,使员工以诚实守信、审慎务实的态度来对待每一次电子商务业务,建立一支作风严谨、技术精湛的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建设具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 加快电子商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一套具有电子商务信用风险预警、监测、转移和防范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各相关电子商务的网站都应发挥自身掌握的信息技术优势,建立起功能强大的电子商务信息数据库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开展信用风险的定量化工具、技术及模型等研究。采用适当模型计量信用风险,实行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的量化分析与控制,从而降低电子商务参与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成本,提高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在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做好重点电子商务客户的信用风险内部评级,建立电子商务客户的信用风险识别管理系统。 3、借鉴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开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管理模型 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方法主要有信用风险因素评估的“6C”法和信用评级法等。“6C”法是指根据商品交易主体的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担保(conater-a1)、经营环境(condition)和经营连续性(continuity) 等六个因素评定其信用程度(履行商品交易责任的能力及其可信任程度)。信用评级法主要采用z值模型对体现参与商品交易企业的赢利、营运等能力的财务指标 (销售利润率、资本金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营业资产周转率等)进行加权计算进行信用风险等级评分。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信用风险度量模型已成为国际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电子商务特点研发信用风险度量模型,通过信用风险度量模型计算电子商务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识别和量化电子商务的信用风险,为防范电子商务信用风险提供了强大武器。在构筑电子商务信用风险度量模型时,应采用通用信用语言,注意电子商务过程中的信用许可范围。2023-08-17 06:48:311
信用风险管理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的演变
近20年来,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80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1999年6月3日,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发布关于修改1988年《巴寒尔协议》的征求意见稿,该协议对银行进行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更为现实的选择。一方面,对现有方法进行修改,将其作为大多数银行计算资本的标准方法,并且对于某些高风险的资产,允许采用高于100%的权重。另一方面,巴塞尔银行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摩根等国际大银行使用的计量信用风险模型。但是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模型的有效性,信用风险模型还不能在最低资本限额的制定中发挥明显作用。委员会希望在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后,使用信用风险模型将成为可能。2、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大银行认识到信用风险仍然是关键的金融风险,并开始关注信用风险测量方面的问题,试图建立测量信用风险的内部方法与模型。其中以J.P.摩根的Credit Metrics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最为引人注目。1997年4月初,美国J.P.摩根财团与其他几个国际银行——德意志摩根建富、美国银行、瑞士银行、瑞士联合银行和BZW共同研究,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评估银行信贷风险的证券组合模型-Credit Metrics。该模型以信用评级为基础,计算某项贷款或某组贷款违约的概率,然后计算上述贷款同时转变为坏账的概率。该模型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信贷产品,包括传统的商业贷款;信用证和承付书;固定收入证券;商业合同如贸易信贷和应收账款;以及由市场驱动的信贷产品如掉期合同、期货合同和其他衍生产品等。3、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金融业风险出现了新特点,即损失不再是由单一风险所造成,而是由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联合造成。金融危机促使人们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以及操作风险的量化问题,由此全面风险管理模式引起人们的重视。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种类型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金融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继摩根银行推出Credit Metrics之后,许多大银行和风险管理咨询及软件公司已开始尝试建立新一代的风险测量模型,即一体化的测量模型,其中有些公司已经推出自己的完整模型和软件(如AXIOM软件公司建立的风险监测模型),并开始在市场上向金融机构出售。全面风险管理的优点是可以大大改进风险——收益分析的质量。银行需要测量整体风险,但只有在具有全面风险承受的管理体系以后,才有可能真正从事这一测量。4、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一种用于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技术——信用衍生产品逐渐成为金融界人们关注的对象。简单地说,信用衍生产品是用来交易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在使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信用风险的过程中,信用风险被从标的金融工具中剥离,使信用风险和该金融工具的其他特征分离开来。虽然最早的信用衍生产品早在1993年就已产生,当时日本的信孚银行为了防止其向日本金融界的贷款遭受损失,开始出售一种兑付金额取决于特定违约事件的债券。投资者可以从债券中获得收益,但是当贷款不能按时清偿时,投资者就必须向信孚银行赔款。但只有最近几年,信用衍生产品才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97年底,全球信用衍生产品未平仓合约金额只有1700亿美元,1998年底的这一数字为3500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底,这一数字更是增加到了7400亿美元。2023-08-17 06:48:461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目录
第一章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概述第一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界定第二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与主要内容第三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功能第四节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战略第二章 国际银行业信用凤险管理的发展趋势第一节 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发展第二节 国际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和趋势第三节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与理念第四节 关于标准法与内部评级法的运用及影响第三章 授信凤险管理机制第一节 授信客户信用风险管理与控制第二节 授信资产风险识别与预警第三节 授信风险资产的止损及债权保障第四节 授信管理中的反欺诈第四章 统一授信管理第一节 统一授信的界定与基本架构第二节 统一授信的原则与流程第三节 风险限额的确定与调整第四节 授信额度管理第五章 主要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一节 银行房地产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二节 贸易融资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第三节 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第四节 或有资产授信风险管理第六章 客户信用评级第一节 客户信用评级的功能和基本架构第二节 评级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第三节 违约概率第四节 评级与贷款风险分类及准备金提取第七章 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及应用第一节 利用风险度量技术管理信用风险第二节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应用第三节 信用衍生产品的运用第四节 信用资产的定价管理第八章 国别(地区)风险与行业风险分析第一节 国别(地区)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第二节 行业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第三节 信用风险与经济资本和合理配置第九章 基于信用风险管理的银行绩效评价第一节 贷款风险分类第二节 RAROC方法第三节 SVA方法第四节 信用风险管理与绩效评价第十章 授信资产保全第十一章 社会信用体系与法律的应用参考文献2023-08-17 06:49:011
信用风险的管理方法
管理信用风险有多种方法。传统的方法是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上。近年来,较新的管理信用风险的方法是出售有信用风险的资产。银行可以将贷款直接出售或将其证券化。银行还可以把有信用风险的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将其全部或部分出售给其它投资者。当然,使用各种方法的目的都是转移信用风险而使自己本身所承受的风险降低。不过,这类方法并不完全满足信用风险的管理需要。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贷款审查的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传统方法。贷款审查标准化就是依据一定的程序和指标考察借款人或债券的信用状况以避免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例如:如果一家银行决定是否给一家公司贷款,首先银行要详细了解这家公司的财务状况。然后,应当考虑借款公司的各种因素,如盈利情况,边际利润、负债状况和所要求的贷款数量等。若这些情况都符合贷款条件,则应考虑欲借款公司的行业情况,分析竞争对手、行业发展前景、生产周期等各个方面。然后,银行就依据贷款的数量,与公司协商偿还方式等贷款合同条款。尽管共同基金与债券投资并不能确定投资期限,他们也是通过类似的信用风险分析来管理投资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银行可以通过贷款的分散化来降低信用风险。贷款分散化的基本原理是信用风险的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某一个停车场开的两个小卖部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了解到其中一家在卖冰淇淋,另一家则卖雨具。在晴天卖冰淇淋的生意好,卖雨具的生意不好。而在雨天则情况相反。因为两家小卖部的收入的负相关性,其总收入波动性就会较小。银行也可利用这样的原理来构造自己的贷款组合和投资组合。在不同行业间贷款可以减少一定的信用风险。贷款审查标准化和投资分散化是管理信用风险的初级的也是必须的步骤。而利用这两个步骤控制信用风险的能力往往会因为投资分散化机会较少而受到限制。例如,因为商业银行规模较小,发放贷款的地区和行业往往是有限的。贷款发放地区的集中使银行贷款收益与当地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同样,贷款发放行业的集中也使银行贷款收益与行业情况紧密相关。而且,在贷款发放地区和行业集中的情况下,往往对贷款审查标准化所依赖的标准有所影响,不能从更为广泛的角度考虑贷款收益的前景。因此,利用上述传统方法控制信用风险的效果是有限的。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近年来,管理信用风险的新方法是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资产证券化是将有信用风险的债券或贷款的金融资产组成一个资产池并将其出售给其它金融机构或投资者。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因为通过投资多个贷款或债券的组合可以使信用风险降低,所以这种资产组合而产生的证券是有吸引力的。同时,购买这样的证券也可以帮助调整投资者的投资组合,减少风险。因为上述原因,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在美国市场,1984年资产证券化交易量基本为0,而到1994年达到750亿美元。贷款出售则是银行通过贷款出售市场将其贷款转售给其它银行或投资机构。通常,银行在给企业并购提供短期贷款后,往往会将其贷款出售给其它投资者。极少数时候,银行可以对某一单一并购提供大量贷款,这种情况下信用风险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在美国市场,贷款出售交易量由1991年的 200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1994年的6650亿美元。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均为信用风险管理的有效工具。不过,资产证券化只适合那些有稳定现金流或有类似特征的贷款项目,例如,房地产和汽车贷款。所以,最新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是依靠信用衍生工具。2023-08-17 06:49:461
企业信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2023-08-17 06:50:032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5)债权管理制度;(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2023-08-17 06:50:421
信用风险事中管理的主要方法有()。
【答案】:A、C、D事中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建立针对借款人的信用恶化预警机制;建立不良贷款的分析审查机制;监控、监测借款人的资金用途和使用状况;为借款人提供理财服务;提前转让债权;争取政府支持;帮助借款人开辟市场;追加贷款;贷款展期;行使抵押权或质押权;追索保证人;向法院起诉等。2023-08-17 06:50:491
如何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2023-08-17 06:50:59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 )。
【答案】:A、C、D本题考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 机制。对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的管理机制主 要有:(1)审贷分离机制。(2)授权管理机制。 (3)额度管理机制。2023-08-17 06:51:291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2023-08-17 06:51:39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策略是什么呢?
(一)风险预防x0dx0a预防策略是指信用卡风险尚未发生时,发卡机构事先采取的一定的防备性措施以减少或降低信用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这里对签名制管理、挂失止付管理和透支进行具体分析。x0dx0a1.签名制的风险管理x0dx0a2.挂失止付的风险管理x0dx0a3.透支风险管理x0dx0a(二)风险的分散转移x0dx0a 分散转移方法是信用卡风险管理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发卡行通过某些合法的交易方式或业务手段将自己所面临的信用卡风险分散转移给其他经济主体承担的一种策略。x0dx0a1.向担保人转移x0dx0a2.向保险机构转移x0dx0a(三)风险回避x0dx0a 风险回避是发卡机构因发现从事某种经营活动可能带来风险损失,有意识地采取回避措施,放弃或拒绝某项业务2023-08-17 06:52:091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理论有哪些?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2023-08-17 06:52:313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导语: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企业信用管理,又称“赊销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制定企业信用政策,指导和协调内部各部门的业务活动,对客户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对客户信用额度的授予、债权保障、应收账款回收等各交易环节进行全部监督,以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和及时安全收回的管理。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信用风险管理”能消除“赊销风险” 企业信用管理对企业赊销风险防范无疑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本旨不在于消除风险,因为那样只会把获得回报的机会浪费掉。应收坏账率为零的企业,并不见得是风险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如果我们能够预先建立应对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则风险就能成为一个有益的因素。风险管理所需要做的应该是对风险进行管理,主动选择那些能带来收益的风险。 “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事情” 企业建立信用管理部门,信用管理部门应该负责公司信用管理的日常工作,但这并不代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仅靠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员工就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它是公司的重要战略之一,首先需要的是公司高层的重视和足够的认识,要不然,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其次,它需要公司各业务部门,特别是销售部门、财务部门、商务部门、法务部门等配合,因为赊销风险贯彻于整个销售过程之中。 “信用管理专员等同于应收会计” 很多企业,在没有设立专门的应收管理部门和有专门的信用管理人员。公司成立信用管理部门后,他们仍然把信用管理专员的工作当成应收会计来看,或者有些信用管理专员即使从会计岗位转为专门从事信用管理工作后,还是按以前应收会计的岗位职责来要求自己。应收会计偏重于核算,虽然在一些企业也对应收账款进行催收和分析,而信用管理专员则需要对企业赊销管理各个环节的风险点进行管理,从客户开发、合同签署、到信用申请、额度评审、订单管理、货物的发送、风险转移直到后期的应收管理和逾期催收,是一个全程的管理和控制过程,信用管理专员需要主动地进行跟踪和管理。 “企业只要没有坏账就行了,逾期一点没有多大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企业从风险管理来说,他们本身还是很重视,对客户的挑选和信用额度的发放也很严格,但对应收的管理特别是逾期后的处理就没那么严格;同时,他们从本身来说,还是不很重视公司营运资金的管理。其实,逾期对企业的影响和坏账一样,同样很大。坏账直接表现的是对利润的影响,而应收的逾期对资金的使用和财务费用的影响则更直接。试想,如果一个企业每月有一个亿的应收平均逾期一个月,按年贷款利率6%计算,一年下来影响的财务费用就是600万元。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数企业认为应收帐款逾期比坏账更可恶。企业的信用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的一项风险管理工作,也是企业运营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环。 “信用等于诚信” “信用就是诚信”,在现在,很多人都将“信用”跟国家和社会的“打假”和“防欺诈”联系在一起。其实,信用不仅是个诚信环境问题,更多的是一个经济问题。在企业里,赊销客户不付款,产生信用风险,不仅跟客户企业的品质有关系,更和客户的偿债能力、资金实力及担保因素、条件等相关,这也是我们平时所讲的评价企业资信的“5C”要素。同时,企业的信用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客户,那只是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来自于我们企业内部,来自于我们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能力和对客户的把握。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技巧方法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 (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 (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 (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 (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 (5)债权管理制度; (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2023-08-17 06:53:011
如何理解企业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实质是对风险的选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2023-08-17 06:53:122
如何控制企业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关系复杂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信用风险类型多样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信用风险影响严重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项目投标阶段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合同签订阶段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建设实施阶段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1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2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项目完工阶段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2023-08-17 06:53:455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⑷ 债权管理制度。2023-08-17 06:54:481
对企业应收帐款中信用风险的管理问题的分析
应收帐款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要环节,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正确运用赊销,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显得非常重要。应收帐款管理应从应收帐款防范机制的建立和逾期债权的处理两方面入手。企业应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并与销售、财务部门对应收帐款进行发生监控、跟踪服务和反馈分析,并由内部审计部门进行监督管理。对于存在的逾期应收帐款,企业应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催讨,并积极寻找债务重组、出售债权的可能,争取及时收回债权。nbsp;应收帐款是企业采用赊销方式销售商品或劳务而应向顾客收取的款项,作为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应收帐款管理直接影响企业营运资金的周转和经济效益。如何监控应收帐款发生以及如何处理企业的不良债权等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企业管理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nbsp;一、应收帐款的现状及形成原因nbsp;根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企业应收帐款占流动资金的比重为50%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0%的水平。企业之间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造成逾期应收帐款居高不下,已成为经济运行中的一大顽症。据专业机构统计分析,在发达市场经济中,企业逾期应收帐款总额一般不高于10%,而在我国,这一比率高达60%以上。nbsp;造成企业应收帐款居高不下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归纳。nbsp;1、企业经营环境的影响nbsp;一方面是扩大市场份额的需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赊销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竞争手段。另一方面是很多企业故意拖欠帐款,社会普遍缺乏诚信。nbsp;2、企业自身的问题nbsp;从主观上我国企业管理者普遍只重销售而忽视包括应收帐款管理在内的内部管理,而客观上他们对于应收帐款管理无论是经验还是理论都十分缺乏。nbsp;二、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影响nbsp;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来自两方面。nbsp;1、高额的应收款直接影响企业的现金流入,直接引发财务危机。nbsp;企业通过赊销不断扩大销售,而赊销的背后就是不断上升的应收帐款,很多企业在具有良好的盈利状况下,因应收帐款管理不善而面临财务危机。我国许多企业包括一些经营状况良好的上市公司经常出现有利润、无资金,帐面状况不错却资金匮乏的状况。nbsp;2、应收帐款的坏帐风险对企业盈利状况的影响。nbsp;逾期应收帐款对企业的危害直接体现在坏帐风险上,据统计逾期应收帐款在一年以上的,其追帐成功率在50%以下,而在我国逾期应收帐款已达到60%以上。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实际已成坏帐但未作坏帐处理的情况普遍存在。nbsp;三、应收帐款防范机制的建立nbsp;应收帐款管理首先应从源头控制,防患于未然,因而防范机制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nbsp;1、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对赊销进行管理。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一般以财务部门担当信用管理的主要角色进行赊销管理,这已不能适应完善企业信用管理的需要。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须特定的部门或组织才能完成。企业对赊销的信用管理需要专业人员大量的调查、分析和专业化的管理和控制,因此设立企业独立的信用管理职能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在我国企业中一般采取两种方式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一种是财务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另一种是销售总监领导下的信用管理部门。两种方式各有利弊,适应于不同的企业管理体制。信用管理部门要取得财务和销售部门支持,并在赊销管理中起到主导作用。根据统计,采取财务总监负责下的信用管理成功率为70%,而采取销售总监负责下的成功率为30%。目前我国约有2%的国有企业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而外资企业的这一比率在10%以上。nbsp;2、建立客户动态资源管理系统nbsp;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管理,其目的是防患于未然。动态监督客户尤其是核心客户,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给客户建立资信档案并根据收集的信息进行动态管理这就是客户的动态资源管理。如果企业对这项工作没有足够的人力也可委托社会征信公司完成,或在其指导下完成。调查的渠道一般包括:销售部门业务员掌握的客户资料、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的信息渠道。调查的内容主要有:客户的品质、能力、资本、抵押和条件(“5C”系统),客户与企业往来的历史记录,客户的规模、财务状况、发展前景、行业的风险程度等等。nbsp;3、建立应收帐款的监控体系nbsp;应收帐款的监控体系应包括赊销的发生、收帐、逾期风险预警等各个环节。nbsp;①赊销发生监控nbsp;一般销售业务要经过接受顾客订单2023-08-17 06:54:551
信贷风险审查要点
信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偏低,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缺乏主动性的理念,信贷风险管理缺乏系统性,导致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差。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风险审查要点。 信贷风险审查要点 银行所说的"贷款三查制度":即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 所谓贷前调查就是在发放贷款前对借款的收入情况、还款来源、担保等情况进行系统的调查; 贷时审查就是在发放贷款时,经过贷款调查人员进行详细的贷前调查后向审核部门提供借款人申请借款的相关资料及调查报告等文件,再由贷款审查人员进行严格的审查; 贷后检查就是在发放贷款后定期对借款人进行跟踪调查,以确保贷款的安全。 信贷风险的存在问题 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从广义上理解包括: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建立和健全内部授权授信制度,制定、贯彻和执行信贷操作程序,以及建立信贷风险监测和控制机制等诸多相互协调、制约的制度系统及其对制度执行效果的监督系统。狭义上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仅指贷款发放前的调查工作、贷款存续期间的管理工作以及贷款出现风险后的监督、控制和处理工作。本文采纳狭义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概念,在分析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实际操作对策。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 二、没有严格执行贷款审贷分离制度。主要表现为:审贷分离机构设置迟缓;审贷分离机构流于形式,如信贷人员常常在贷款审批前已填好贷款合同、借据等法律文件和放款凭证,出现合同签订日期和贷款借据日期早于贷款审批日期,贷款金额和期限与审批金额和期限不同等现象。 三、贷款"三查"制度不落实。主要表现为:一是贷前调查流于形式;二是贷中审查报送不严;三是贷后检查对贷款人贷款使用情况跟踪表面化,忽视对借款人贷后资信情况、抵押物、质押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保证人经营情况和或有负债的变化进行跟踪调查。 四、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⑴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⑵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⑶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⑷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⑸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五、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主要表现在:⑴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⑵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⑶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六、违规账外经营严重。违规账外经营是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 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⑴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⑵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⑶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 从根本上看,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信贷管理机制不健全。健全的信贷管理机制包括三个方面:制度、机构以及激励和约束系统。信贷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授权授信规定、信贷工作程序、信贷工作每一程序的内容和目标。信贷管理机构主要解决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分工,从机构这个角度确保信贷工作中的权力受到其他部门的制约,分清信贷工作部门的职责,保证信贷工作中的每一项权力都受到相应的监督和制约。激励和约束系统致力于发挥每一位信贷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明确信贷工作人员的职责分工,加大对信贷工作人员的纪律约束,保证信贷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2023-08-17 06:55:141
低信用风险业务管理应遵循哪些原则?
1.证券公司的信用风险管理应遵循“全面性、内部制衡、全流程风控”的原则组织进行相关业务。2.信用销售介绍:a、如今信用销售已经为绝大多数的企业所采用,与之伴随而来的便是不可避免的信用风险。信用销售的核心是对风险的管理,需要对风险本身有深刻的认识,认识的层面不一样,高度和视角也不一样。 很多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中往往会犯这样的错误,在信用风险管理的战略选择上犹豫不定,对风险环境的评估上拿捏不准,在具体实施中部门主义,结果往往会导致对风险的恐惧或无所谓的态度。实际上风险管理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但是其管理本身的基本原则却很清楚明确。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就能保证梳理出清晰的风险管理思路,从而真正的起到促进业务良性发展的作用。b、以促进有效销售为目 .“从商品到货币是实现价值的惊险一跳,”销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企业能否生存下去,销售的好坏往往是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在市场竞争的重压之下,企业销售部门往往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企业内部具有很强势的地位和话语权。3,销售确认解析:首先,什么是“销售确认”。按照正常的销售逻辑,货物出库,货款到账,财务进行“销售确认”,这样一个销售循环便完成了。若企业采用信用销售,通常会给客户一定时间的账期和信用额度,那么确认“实现销售”通常要等到一个完整的信用销售循环完成,比如给客户30天账期,20万元的信用额度,那么需要客户还款才能算作“销售确认”。因此可以看出,现款现货销售的路线远比信用销售短,且环节也简单。2023-08-17 06:55:211
信用风险的应对方法
信用风险定义:是指受信人不能履行还本付息的责任,而使授信人的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发生偏离的可能性,这是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形成原因:信用风险是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足额偿还债务或银行贷款而违约的可能性。发生违约时,债权人或银行必将因为未能得到预期的收益而承担财务上的损失。应对措施:A. 传统式:贷款审查标准化和贷款对象多样化。B. 新方式:资产证券化和贷款出售。避险原则在信用管理中,为避免信用风险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对称原则。金融机构的资产与负债的偿还期应保持高度的对称关系,无论资产还是负债都要有适当的期限构成。资产的分配和期限的长短要根据资金来源的期限或流转速度来确定。②资产分散原则。金融机构将资金投资于证券或放款时,应注意选择多种类型的证券和放款,尽量避免将资金集中于某种证券或某种放款。如在证券市场购买不同产业、不同期限的证券,对大型项目组织银团贷款等。③信用保证原则。在授信时,要求受信人以相应的有价证券或实物资产作为抵押或者由第三者承诺在受信人不能清偿债务时承担履约的责任。2023-08-17 06:55:30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不知你到底是要写论文还是什么。 二十世纪的经济危机中由于信用风险控制不力造成银行由于坏账倒闭,而我国的例证也多了去了,四大银行上市前剥离的不良贷款均是信用风险管理不到位造成的,由于对劣变的贷款需计提准备金,这样会直接影响银行的绩效表现。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银监会对银行的管理已经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的中级标准执行,这是金融监管的国际惯例了,尤其是到发达国家设立机构,比如在我国银行在澳大利亚的子行,都要求以高级法进行计价、管理。因此你要开银行就要按照监管当局的要求管理,否则执照都拿不到。 完整的信用风险管理涉及战略、架构、流程、政策、计量等等。2023-08-17 06:55:373
信用远期合约可以起到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
信用远期合约可以起到管理信用风险的作用。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步骤如下: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敏感性债券的信用风险还往往可以通过其收益率与美国国库券利率,LIBOR之间的利差来体现,收益率越高,敏感性债券的市场价值就低,在期权到期时,利差(债券收益率减去国库券利率)扩大到一定限度,期权买方(如银行A)便会要求执行该期权,以获得补偿。2、信用违约互换或者信用违约期权相比,信用价差期权无须定义烦琐的信用事件,给交易双方训练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信用价差期权还有很多吸引投资者的地方,到期价差或利差没有超过约定的限度,投资者就可以无偿地获得期权费收入。其次,投资者不必进行实际意测7义上的债券买卖,通过利用信用价差期权创造出一个反映两个不同债券相对表现的头寸,有效地转移了利率风险。2023-08-17 06:55:461
进出口贸易信用风险的根源
(1)国际因素:1.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2.对外贸易金融环境的复杂性3.信用欺诈的国内信息不够4.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严重不足(2)国内因素::1.国内企业恶性竞争2.国内信用风险管理之后3.信用欺诈的国内信息不够4.国内信用风险监管不力,惩罚机制薄弱(3)企业因素:1.企业缺少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2.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能力有待提高3.贸易伙伴资信调查制度不健全4.企业内部财务制度尚有待于提高2023-08-17 06:55:531
企业信用如何管理监控风险?
企业信用风险内涵在市场经济中,我国目前存在拖欠货款、合同违约、披露虚假信息等诸多失信行为,这显然提高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诸如流动资金紧张、坏账增加、经营困难等不利影响。信用风险还可以通过交易关联者扩散,若不加以控制,将造成整个市场经济的瘫痪。对企业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的研究意义重大。企业信用风险中最常见的就是违约风险,它是指本应在约定好的未来某一段时间内偿还债务的债务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按时按量偿还,从而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带来可能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有大小之分,一般取决于债权人因为债务人的违约而造成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的定义又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信用风险通常是指企业的信贷违约风险,即由于借款人没有保质保量地完成当初的合同中约定好的事项,从而给银行等金融机构造成损失。广义的信用风险指由于客户质量恶化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例如,企业在与其他公司开展经济业务时,有可能会面临对方的违约行为,这增加了企业的外部负债,且有可能转换为企业的内部负债。企业信用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不确定性、相关性、隐蔽性、可控性等特征,主要有拖欠款项、披露虚假信息等形式。我们在对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上述特征与表现形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既要承认企业信用风险的客观存在性,又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其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行。2023-08-17 06:56:011
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信贷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传统业务,信贷风险是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接下来请欣赏我给大家网络收集整理的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信贷风险控制方法 进行大数据风险控制主要为三部分:征信大数据挖掘,征信大数据加工,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征信大数据挖掘: 大数据互联网海量大数据中与风控相关的数据。 电商大数据进行风控,所有信息汇总后,将数值输入网络行为评分模型,进行信用评级;信用卡类网站的大数据同样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非常有价值。申请信用卡的年份、是否通过、授信额度、卡片种类;信用卡还款数额、对优惠信息的关注等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参考数据;利用社交类网络关系数据和朋友之间的相互信任聚合人气。借款人被分为若干信用等级,但是却不必公布自己的信用历史;加上淘宝类的水电煤缴费信息、信用卡还款信息、支付和交易信息,已然成为了数据全能选手;小贷类网站积累的信贷大数据包括信贷额度、违约记录等等; 第三方支付类平台支付的方向、每月支付的额度、购买产品品牌都可以作为信用评级的重要参考数据;生活服务类网站的大数据如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话、网络费、物业费交纳平台则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个人的基本信息,是信用评级中一类重要的数据类型。 征信大数据加工: 准备阶段:业务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 数据原料:个人基本信息、银行账户信息、银行流水数据、风控相关互联网大数据; 数据工厂:基于不同风控模型,数据挖掘于处理; 数据产品:信用等级、信用报告、身份验证、欺诈监测。 大数据风险控制应用: 接入鲜活大数据数据源和自动化决策评分卡,量化风控决策,对接大型电商平台、获得垂直信贷场景下的创新金融产品。目前国内神州融大数据风控平台,整合了全面的征信数据,在大数据风险控制及场景对接做的比较好。 信贷风险的应对对策 一、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的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并同时在合同中规定,如因其报告不实而致使贷款损失,注册会计师本人及其所在事务所负责全额赔偿银行因此而受到的损失。 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包括:在办理信贷业务时严格按照业务流程、岗位权限以及行使权限的条件进行运作,加强不同岗位、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实行对业务全过程的风险控制,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制定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及贷后检查的办法和实施细则,规定应该包括的内容、调查方式、核实手段等,以避免流于形式。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将信贷管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人,严格考核,防止有法不依现象的发生。 二、建立健全信贷专门管理机构,防止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实行信贷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首先要真正落实审贷分离制度,尽快将贷款的审查和批准权分别落实到不同的职能部门,明确贷款审查部门的工作范围、工作职责和工作目标,规范贷款审批部门的工作制度、审批内容、审批权限、审批程序和审批责任。 其次,对大额贷款和疑难问题贷款,应建立专门的贷款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贷款审批决策问题。该委员会可以是一个非常设的机构,但应当由行政领导和业务专家组成,业务专家负责提供贷款申请人的基本信息、贷款风险分析报告及专家意见,贷款审批实行民主决策。 第三,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上述两项措施旨在解决商业银行单个分支机构的信贷管理问题,但是由于单个分支机构的业务领域仅限于某一地区,不可能全面掌握现有借款人,特别是未来借款人的资信情况。因此,商业银行还应该在其系统内建立借款人信用信息系统,让其所有的信贷业务部门全面掌握借款人的资信状况、地方经济运行状况、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宏观或微观经济政策。借款人信用系统可以收集有钱不还、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或者企业运行状况较差、贷款风险度过高的借款人的信息,通过在系统内交流"不良借款人黑名单"的形式,禁止其分支机构向不良借款人发放新的贷款,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收回旧贷款。 信贷风险管理原则与内涵 (1)风险管理尽量前移,风险控制从选择客户开始。银行要支持能够盈利的客户,避免“风险投资式”的贷款,两者的风险报酬模式完全不同。因为管理“问题客户”的代价非常高昂,银行应尽量避开,“防止被骗的最好方式是不与骗子打交道”。 (2)重视第一还款(即借款人本身)来源,而不是将重点停留在关注抵押和担保(即西方商业银行所谓的“砖头”文化)上面。宁愿给好的企业提供无担保的贷款,也不给差的企业提供完全担保的贷款。担保仅仅是一种保证,但绝对不是主要的还款来源。现金流是判别能否贷款的主要依据。 (3)从贷款获得的息差不是简单的存贷款利差或利润,它只不过是作为对银行给相关借款人发放贷款所承受的相应风险的补偿。基于这一认识,西方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就必须找到能直接衡量其因此所承受的风险量化数据和模型:其中包括借款人的违约概率(PD)、预期违约风险额(EAD)和违约损失额(LGD)等。自然而然,量化信贷风险管理便成为西方先进银行在过去15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至于应运而生了以提供量化信贷风险管理模型和数据为其核心业务的咨询服务公司,比如到2003年底,穆迪公司信用矩阵度量模型(credit—metrics)的客户已遍及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数目达2000多家。全球银行业对于量化信贷风险管理的需求强烈。 (4)贷款的收益有上限而本金损失无下限。从实际情况看,贷款的最大收益就是按与借款人所签订的贷款合同规定的利率,按期收回本息。但倘若借款人一旦违约,其涉及的损失则不会仅限于贷款本金本身。基于上述认识,西方先进银行在过去15年时间里逐步建立完善了一整套资本分配制度和贷款定价模型,其核心要素包括:要确保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有能力承受所持有风险资产的风险,银行必须从每年赚取的收益中提取足够的坏账准备以便冲减预期内损失;要在任何时间内均维持有足够的普通股本资本以应付预期外损失;通过合理信贷定价,确保从客户所赚取的收益,足以弥补呆坏账准备的提取,并保证获得相应的资本回报率。 (5)贷款集中不能像股票投资集中那样会带来额外收益,相反,它会造成额外损失。因为,预期外信贷损失或损失波动,不但取决于借款人的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的波动,也取决于银行信贷资产组合的内在关系。为此,西方先进银行通常会从以下四个层面监察和测量信贷组合损失的内在联系,包括风险评级、行业、地理和单个大借款人(集团)风险,并通过对信贷资产实施多元化管理来降低和减少信贷资产组合在同一时间出现损失的几率,从而将预期外信贷损失的负面影响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基于上述认识,西方银行在其内部会增设专门负责对贷款发放后的信贷资产组合管理工作的部门,通过不同的金融市场不断优化其资产组合,以达到降低组合风险,提高组合回报。2023-08-17 06:56: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