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瓴

读 高瓴资本 张磊 重磅所写《价值》的一些思考和实际拆解

这本书,断断续续的我看了一个月,在讲这本书之前,我先分享两个观点,与书内容无关,与看书有关 1.就是要研究,了解一个人,有一个比看他自传更好的方式,就是看他看的书,这个信息非常的收益; 2.只有成功了,你讲的话才有人听,就是方法没有对错的绝对,每个领域都有足够优秀的人,每个优秀都有自己方法,足够成功才有足够的话语权; 全文大概4000多字,可以收藏 从高瓴这个名字开始讲起,取名来自,高屋建瓴,意思是把瓶子里的水从高层顶上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指对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彻。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是不是很简单,其实大佬的整本书要表达的内容也很简单,但是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做到的 不知道在整体投资市场,是不是有非常多我们所看不到的事情,比如拿ppt融资,不追求商业模式盈利,追求资本市场套利等等 张磊对这些非常看不惯,他所希望的是 建立一家真正践行长期投资理念,穿越周期,不唯阶段,创造价值的投资机构 我觉得这句话讲的非常清楚,但是全篇有非常多在说 投资人一旦懒惰,一旦失去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就可能失去了某种正向生长的本能 有些事情不能做,从一开始就不做,有些钱不能要,如果出资人不理解我们的坚持,我们从一开始就无法与之磨合 在短期与长期、风险与收益、有所为与有所不为之间,我们修炼自身的内核,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是相对于周期性思维和机会主义而言的,核心是反套利,反投机,反零和 游戏 ,反博弈思维 资本是逐利的,资金有成本的,资金一旦没有杠杆了,所带来的回报不够或者慢慢无期,就表示着失败,所以时间,短期和长期会被这么看中,只有好的方向,没有好的退出机制,一切都是空的,或许这才是他不断的说长期主义不易的地方,而他也确实理解拿钱不易,里面有提到张磊的资方是耶鲁的捐赠基金投资团队,这是一只偏保守的团队,用张磊的话说,这是一只看中长期价值的团队,当然,高瓴用3000万美元的投资给耶鲁赚回了24亿美元的收益 以至于说 在多数人都醉心于即时满足的世界里时,懂得延迟满足道理的人,已经先胜一筹了 接下来我分为:讲方法/讲团队/讲价值/讲人,四个篇章展开 一、讲方法 最好的分析方法未必是使用估值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策略,而是坚持第一性原理,即追本溯源这个“源”包括基本的公理、处事的哲学、人类的本性、万物的规律 其实最近几年只要提到第一性原理,大家都会想到马斯克,投资系统的第一性原理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基础,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第一能够看清事物的本质,第二能够在理解本质的基础上自由的创新(这里是与价值的创造成为了呼应) 这个跟我们之前所受教育差别很大,我们喜欢用类比或者借鉴结果来猜测问题,习惯性会套入进 历史 的规律,而不是第一性原理,回归投资的基本定义,我们要用企业分析师的眼光,而不是市场分析师,宏观经济分析师,更不是股票分析师的眼光 很多基金大佬为什么尽量做到清心寡欲,你要理性到没有感性,投资就是赚与不赚,道理很简单,稍微高阶一点的人一定能通过一段时间找到一些市场通用的方法论,但是遵循这个逻辑,强制去执行就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也是《原则》那本书在表述的一个很重要的观点 要去拒绝短期诱惑、功利心和许多天然的人性弱点,同时拒绝主观臆断,客观的拷问自己是否尊重了事实和常识,形成的见识才是自己,这样才能转化为智慧,随着时间复核增长 要对坚持的事情富有耐心,驾驭情绪,时刻自我反思,保持高度专注,压力往往可以通过专注来消解,专注意味着你要敢于说不,不要去对自己的核心目标没有用的事情,即使有余力去做更多的事情,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控力,不要小看人性,回避短期心态 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就是已知的东西,我们应该利用好市场的反馈,不断提高全面思考的能力,保持平常心,接受自我反馈,自我否定是进化 送给大家四个投资中很容易中的陷进,可以列为原则列表 1.价值陷进,价值投资中的价值并不是绝对的低市盈率,而是综合考虑买入股票的各项指标,投资这个 游戏 的第一条规则就是能够玩下去,价值陷阱的本质就是企业利润的不可持续性或者说不可预知性 2.成长陷进,投资目标应该处于持续成长中,增长率至少应该高于整体经济,否则就不能持有 3.风险陷进,寻求安全边际,把情况想到最坏,看看最坏的情况发生后还有哪些次生伤害,有没有反身性,看看灾难来来的时候有没有自救手段,判断企业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持续创造价值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风险,这可以理解以攻为守 4.信息陷进,第一步信息形成微判断,第二步善于识别信息的权重第三步用第一性原理把这些微判断和有权重的信息联系到一起,这里注意,你能不能把微判断和经验分开,所有东西都去剥离,拆分到不能拆分 二、讲团队 张磊说,与靠谱的人做有意思的事,是我一直以来的非常享受工作的原因之一 我记得《奈飞文化手册》里有说道,你为什么要来我们公司,很高阶的应聘者回答道,因为这里有比我更强的人,他们很厉害,人才果然是吸引人才,正向循环 对自己的要求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真正理解并实践价值管理,大公司可以依靠惯性去运行,初创企业在一开始就精细化运营,精细化运营不是一味降低成本,与此相对应是站在客户视角来确定产品、服务和流程的价值结构,只有顾客需要的才具备价值,在此基础上树立完整的价值链来提升整体效率 对企业文化的打造 企业文化在创业一开始就建立起来,不能出问题,也无法推倒重来 1.坚持追求真理,学院派风格 2.敢拼敢想输,运动队文化,有拼搏的劲,协助精神,可以做陪练,用成绩说话 3.坦诚沟通和交流 对靠谱的人定义 自驱型的,时间敏感型的,有同理心的,终身学习者 赋予长期使命感和成就感,真正顶级人才的自尊心不需要呵护,每个人都知道工作表现和贡献是最重要的 对组织生态的理解 1.学习,学习型组织,有生命去繁衍,有传帮带的精神,自我免疫的功能,能够处变不惊,面对问题清楚思考,判断和推演,有不为所动的禅定精神,不仅能够到彼岸,还有抵达的路径,作战机制和精神,把工具化和匠人精神结合起来 2.赋能,组织的功能不是分配任务,而是将员工的兴趣,专长和组织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匹配,赋能型组织是一个文化载体,员工因为享受这里的文化,从而获得身份认同,使命认同 3.去中心化,让听到炮火的人做决策 4.不断进行,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加 三、讲价值 购买低估值的股票并不是价值投资回报的持续来源,企业持续创造价值才是,关注企业的核心是它解决了什么问题,有没有给 社会 、消费者提升效率,创造价值,只要为 社会 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它的收入、利润早晚都会兑现, 社会 最终会给予它长远的奖励 在产业变革当中,张磊讲了几个方向 1.从连接变到融合 创新1.0时代本质上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做“连接”,创新2.0时代的关键是融合,而不再是简单的复制他人经验,简单叠加各种技术和应用场景,基础科学的创新将以全领域,深结合的方式,推动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未来的创新是将黑 科技 和传统产业融合起来 去融合谁呢?又有两个方向 1)创新已不局限在消费互联网领域,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 2)传统企业的创新转型和数字化转型,更优成本、更高效率、更精细化管理的方向持续迭代,信息领域、消费场景、生产制造场景、供应链场景、资本运作场景,消饵价值链中的角色区分,重塑商业逻辑;赋能传统行业,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线下有很多基本面很好的公司,高 科技 赋能传统企业, 科技 不是颠覆的力量,而是一种和谐再造的力量 2.生命科学方面的研发与创新 医药医疗行业具有很强的消费属性和 科技 属性,进入壁垒高,同时具有成长性,盈利性,抗周期性等特点,可以构建动态护城河,他在整个产业链是这样思考的 1)医疗 健康 服务领域,如何站在患者角度,构建全方位院前,院中,院后 健康 服务体系; 2)如何运用数字化升级等方式解决信息不对称 3)药物研发领域,如何实现产业的分层和分级,如何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医疗数据进行充分解读,帮助药物研发企业加速迭代 他投的企业,直接公布哈,药明康德,泰格医药,方达控股,凯莱英,爱尔眼科,金域医学,锦欣生殖,迈瑞医疗,上海微创,凯利泰,爱康医疗,百济神州 3.拥抱消费转型 两个方向升级与细分,你准备占哪项 零售即服务,内容即商品,所见即所得,消费品包含物质性和精神性双重维度,消费转型不是任何单独维度的升级和降级,而是复合的,动态的,颠覆的,不同细分产品领域、地域以及年龄阶层产生新的消费趋势;新消费的概念中,产品及其品牌包含了在服务过程中与消费者沟通的全方位要求,零售即服务,内容即商品,所见即所得,物质组成的产品力和文化组成的品牌力共同成为理解消费新趋势的复合视角 之前的传统人货场也发生转变 首先是 消费不再是面向大众的消费,而是以我为主的个性化消费,从薄利多销的流量经济变为关注个体差异化需求以及全生命周期价值的单客经济,海量用户通过社交网络形成强大的交互,更好的消费体验形成产业中的头部效应 其次是 消费者的终身价值 整体定位:如何思考产品背后的精神实质,赋予生活更多仪式感,让消费者体会更多幸福感 销售环节:如何从供应链的角度快速反馈,及时补货,而丰富可触达的零售渠道和购买体验 推广环节:如何识别多样化的消费者,理解真正有量级的关键需求,花最少的时间下决策, 最后,回到初始的研发设计环节,把消费者不需要的属性或者设计去掉,做到,多块好省 最后是 用数据把前端智能化,把后台中枢化,用后台的算法是知道前端的场景,用更加细分的场景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好的消费场景是打造品牌力的关键 未来的零售,不再依靠规模驱动,功能驱动,供给驱动,而是靠个性驱动,服务驱动和需求驱动,价值链通过传感,数据和用户运营等技术平台融为一体,在消费者捕捉上化被动为主动,把 科技 元素、社交元素、文化元素和消费者体验结合起来,重塑多场景,全渠道,全链路的购物方式 从经营产品到经营用户,从规模增长到动态增长 产业互联网真的很可怕,消费互联网是物理的,产业互联网是化学的 1) 游戏 改变支付、电商、零售、教育以及更多行业,比如支付宝公益 游戏 /喊朋友砍一刀的社交 游戏 / 游戏 化奖励任务促使店员完成业务关键指标 2)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融合创新,比如美团的超级app/微信通信软件上,可以享用购物、交通、音乐、支付等; 3)线上线下的全渠道的互联网创新,教育的双师(直播和线下)/生鲜零售的 探索 消费互联网创造了很多场景,而算法,算力,数据来运用这些场景,再通过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式呈现。 传统产业升级,传统产业+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就形成了以行业为底数, 科技 为指数的幂次方革命。 数据是生产资料,有流程才能运营,有算法才能升华,数据、算法和流程相互促进正向循环,对业务产生价值,用户定义产品,软件定义流程,工业化逻辑转变为数字化逻辑,精益管理重构运营效率 四、讲人 一定是遵循他的全套体系的 1.拥有长期主义理念,长期主义里面包括三个点,坚持初心、保持进化、没有终局,这里在没有终局的讲的一个很难判断的事情,补贴会不断吞噬创业者的意志和投资人的信心,把烧钱换来的东西看做资本还是费用,思考商业模式的无限终局,超前地创造服务或产品的新范式 2.拥有对行业深刻洞察力,关键在于对变化与不变的洞察,不要因为经验而掣肘,尊重行业的常识,找到不变,又不能被现有的法则所禁锢,找到变化,举了两个例子,非常有代表性,一个是7-11,不变的客户需求的便利,变得是各种各样的服务;另一个是拼多多,人找商品,即以商品为中心,商品找人,即以人为中心,拿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来促使整体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其实在我的角度,更加欣赏拼多多,不知道这条路怎么就能杀出来; 3.拥有专注的执行力,义无反顾的投入,把小事做到极致 4.拥有超强的同理心,这里有一个点,要做第一名顾客和第一名员工,把人才的生态通过更好的组织方式营造起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组织成员有一个共同的理想 最后的最后 还是以张磊在各大演讲平台所讲的那三句话,用中式哲理高度概括了 第一,守正出奇,坚守“正道”的基础上激发创新 第二,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在有限的天赋里做自己最擅长的那部分 第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做好自己的事,成功自然会找上门来

拿下格力,高瓴交出“半条命”

究竟谁是格力的新主人?混改方案给出的答案是“无实际控制人”,这一点连深交所都看不懂了。1月18日,格力回复深交所问询函,就格力电器自身以及第一大股东的决策权分配问题,给出了非常详细的二次说明。格力称珠海毓秀的决策权分配是三足鼎立,但混改方案还有个附加规定:“珠海明骏对上市公司提名的三名董事候选人中应保持至少两名董事候选人为格臻投资认可的人士”。 深交所对此也非常疑惑:“是否可以认为格臻投资实际拥有珠海毓秀 2/3 的表决权?”格力的回答是一句车轱辘话:“(以上条款)系对上市公司董事会席位的安排,与珠海毓秀三方股东各有一个珠海毓秀董事提名权的基本权利并无关联。” 众所周知珠海毓秀最主要的一项权利,就是提名格力电器董事的权利。如果在这一权利上做不到“三足鼎立”,那么珠海毓秀的所谓三足鼎立只是虚有其表而已。 也就是说,高瓴只得了“三足鼎立”的面子,却失去了“里子”。高瓴的这一“足”,要明显的弱于董明珠。 根据这份说明我们还知道了,珠海毓秀的三个董事席位中,高瓴原本占有两席,但为了董明珠放弃了一席,从而失去了多数席位。从多数席位,到“三足鼎立”,再到最后一足也不完整,高瓴面对董明珠是一让到底。这真是Buyout 历史 上最弱势的PE了。 格力一案,媒体已经冠以“ 历史 性的”、“里程碑式的”等大词,这些评价均不为过。Buyout从未真正在中国生根发芽,而在中国做杠杆并购的PE,高瓴不仅是“最牛的那一个”,几乎也是“唯一的那一个”。从百丽到格力,高瓴以一己之力把中国的杠杆并购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但格力一案,并不是一例典型的Buyout。围绕持有格力电器15%股份的珠海明骏,高瓴要向两位合作伙伴——董明珠、曹俊生——分蛋糕。格力混改详细方案的不多赘述,简单罗列一下高瓴最终保有的权利。1.珠海明骏当中,董明珠的格臻投资享有11%的份额,曹俊生的珠海熠辉享有3.6%的份额,高瓴则需募集其余的85%。据报道,董明珠的份额豁免基金管理费。 2.珠海明骏的GP是珠海贤盈,也是有限合伙结构。高瓴享有24%LP份额,格臻投资享有20%的LP份额,曹俊生享有5%。其余51%由GP珠海毓秀持有。 3.珠海毓秀当中,高瓴的份额是49%,格臻投资41%,曹俊生10%。 这是一条线主要是珠海明骏的收益权分配。最终,高瓴在募集了珠海明骏85%资金的情况下,只分到了约一半的GP收益权。 另外是决策权的分配。交易方案宣称格力无实际控制人,针对这一点交易所刚刚发了问询函,格力1月17日给出了回复。根据格力的回复,决策权的分配已经非常清晰了。 1.珠海毓秀董事会3席,高瓴、曹俊生、格臻投资各提名一席。 2.珠海明骏可以提名格力董事会三席,这一提名权在高瓴、曹俊生、格臻投资三方间平均分配,各得一席。但是,高瓴和曹俊生的提名中,至少有一个要得到格臻投资的认可。 根据这一架构,高瓴扮演在格力扮演的角色基本上就是一位只出钱的大股东,决策权微乎其微。并且这一架构还被严格固化下来,高瓴书面承诺将维护格力无实控人的状态,未来也不谋求控制权。 纵览中外的Buyout,如此弱势的PE也不多见。对PE来说,格力混改最终的方案,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不平等条约”。方案一出就有PE人士评论道:如果以后企业家都要求像这样谈,那就麻烦了。 高瓴的开放和慷慨,在对曹俊生的权利安排上也可见一斑。曹俊生在珠海明骏中出资比例仅为 3.6%,却分到了10%的GP收益权,在决策权上更是与高瓴完全平等。 高瓴早期的成名战是投资腾讯,与马化腾交情深厚。腾讯用投资开道,从封闭走向开放,马化腾自称腾讯只保留了半条命,“把另外半条命给合作伙伴了”。 反观PE投资,实际上“半条命”是常态,另外半条命永远在对方手里,这是少数股权投资的永恒难题。但在格力一案中,200亿元的投资,都当上大股东了,高瓴仍然要交出半条命,这多少有些令人意外。 虽然无论是资金还是名望上,高瓴已经是中国最具实力的PE。张磊却一贯以低调的姿态面对企业家,反复说“我们是锦上添花的,而不去颠覆的”、“让企业家坐在C位上”、“企业家几十年的积累我们比不了的”。 “让企业家坐在C位上,这是高瓴资本坚守的第一原则。”2019年10月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上,张磊在台上谈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当时高瓴正在与董明珠进行最后的谈判,张磊没有在演讲中提格力,但他的这句话很快被媒体解读为对董明珠的表态。 张磊说完“C位”论后不久,格力混改案尘埃落定。董明珠果然如愿坐上了“C位”。 高瓴要让董明珠坐C位,保证董明珠团队的稳定、捆绑管理层、送上股权激励大礼包,这都是意料之中事。但高瓴举起双手彻底交出主导权,这远远超出了外界预期。毕竟百丽一案中,张磊也说了要让企业家坐C位,但主导权还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高瓴2017年总规模达150亿元的高瓴二期人民币基金,接近20%投向了格力。这还远远不够,剩下的172亿元来自境外,对高瓴而言这也是一笔大钱了——2018年高瓴募集了创亚洲纪录的106亿美元新基金,172亿元大约是它的23%。 单单是这些数字,就已足够看出这个案子对高瓴有多重要,还不用提这一案的强烈示范效应。而这样一个不容有失的案子,高瓴完全交到了董明珠手上。 中标结果公布后,舆论先是羡慕,而最终方案出炉后,却又多了些揶揄:原来高瓴是给董明珠打工的。这个先例可不是PE同行们想要的。高瓴为了拿下格力,付出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大了? 高瓴多年来一直很“擅长”引起争议,从京东到百丽都如此。张磊对此也心知肚明,收购百丽后,张磊自己还开玩笑:“别人都说这会不会是高瓴的滑铁卢。” 张磊喜欢说“守正用奇”四个字,也不讳言赌,公开说过当年重仓腾讯“有赌的成分”。投资是风险的艺术,本就不存在100%的确定。对高瓴而言,格力一案不但值得一“赌”,甚至是不得不“赌”。 在格力一案一年之前,高瓴募集到106亿美元的最新一期基金,创下了整个亚洲PE业内单只基金的募资规模记录,让高瓴的总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600亿美元。 高瓴已经是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PE机构的事实,解释了高瓴为何必须要拿下格力,即便是接受如此苛刻的条件。因为规模即是压力,超级基金要投出超级案子。而中国能有多少个格力?过了这个村,高瓴几乎不可能找到类似的店了。 类似的话,不久前是用来形容孙正义和他的愿景基金的。2019年Wework的IPO失利、估值崩塌给整个风险投资业带来了一场地震,甚至在隔了一道太平洋的中国震感依然强烈。若问2019年最震撼的事件是什么,估计大部分投资人都会脱口而出Wework。 自2017年之后,孙正义就基本上包揽了Wework的融资,投入60亿美元以上。在Wework IPO失利之后,孙正义依然选择投入大笔资金输血,把软银的持股比例提升到了80%。这也直接导致软银在2019年出现了数十亿美元的 历史 性巨亏。 回到2017年,软银愿景基金为什么会选择重仓Wework?这个问题可以用另一个问题来回答:如果不投全球最大的独角兽,那么全球最大的VC基金要投什么呢?以基金规模而论,软银愿景基金是全球第一,高瓴则已经做到了亚洲第一,张磊当仁不让是中国最接近孙正义的人,规模是超级基金不得不面对的“诅咒”。当然,除了规模这个点之外,高瓴和软银并没其他共同点。把高瓴称作中国的软银,或称张磊为中国的孙正义,过于牵强附会。 考察高瓴,除了106亿美元的超级大基金之外,令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它翻倍式的规模增速。众所周知,张磊是在2005年拿着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2000万美元创立高瓴的,而到2010年高瓴的管理规模已经增长至25亿美元。2014年这一数字是160亿美元,2017年300亿美元,2019年600亿美元。 驱动高瓴管理规模增长的,是一个个超级大案子。2017年531亿港元的百丽并购案,直接让高瓴能够在2018年募集106亿美元的超级基金,紧接着,2019年高瓴成为了市值4000亿人民币的格力的大股东。 这一“更大的案子-更大的基金”的螺旋,在国内成长期投资主导的私募股权市场上显得有些突兀。虽然一个明星项目成就一只基金的现象并不鲜见,但总体而言VC基金是以投资数量和命中率取胜的,而不依赖个案驱动。 但在杠杆并购当中,这是一个常见螺旋。典型例子就是杠杆并购模式的开创者、上世纪80年代的KKR。从1976年的1000万美元起步,到1987年募集了56亿美元的基金。 但这个螺旋却戛然而止,雷诺兹-纳贝斯克没有让KKR赚到钱,这一案之后KKR进入了痛苦的收缩期,比雷诺兹-纳贝斯克更大的案子要到二十年后才会出现。 格力一案,让张磊的名字“出圈”了,就像当年的亨利·克拉维斯,可以说是妇孺皆知。但PE不是国王,就像KKR一样,高瓴资本的“更大的案子-更大的基金”螺旋也会有停下来的一天。 当然,简单的类比总是会损失大量细节而严重失真。三十年过去了,杠杆并购早已沧海桑田,高瓴没碰过几十倍的杠杆,中国也没有垃圾债券。高瓴的管理规模总有一天会停止翻倍式扩张,但不会是以KKR的方式。 中国的杠杆并购,有自己的制约因素。 与收购百丽时的兴奋不同,高瓴在格力一案上格外低调。 包括张磊在内,高瓴在百丽一案上的发声相当积极。投资逻辑、理念,并购后的运营,包括分拆滔搏上市,都被高瓴反复对外谈论。 但到目前为止,尽管外界已经沸反盈天,格力股价大涨,对高瓴意图的解读已经摞起来三米高了,高瓴却依然没有只言片语。 对面的董明珠倒没有那么多顾忌。在2019年底的一次公开论坛上,董明珠毫不意外的被问到,格力未来会与新股东高瓴资本有哪些合作和协同。这是一个必问的例行问题,董明珠的回答听起来却平白有了一丝火药味。她说:“最起码现在我没有看到(合作和协同)。”然后她又补充道:“如果一个资本就能解决企业的问题,那我们怎么看今天那么多搞资本的都爆雷了。” 关于高瓴资本的问题看起来激起了董明珠的倒刺,原因可能是这个问题隐含着格力现管理层做得还不够好的意味。董明珠是一位中国最顶尖的企业家,《财富》杂志说她是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之一,她确实没理由像外界那样对高瓴资本高看一眼。 况且董明珠不喜欢资本也不是什么秘密了。在董明珠的言论中,与资本联系在一起的总是“野蛮人”、“搞乱实业”一类的词汇,放过狠话将会不惜动用一切资源反对“野蛮人”。在格力混改案进行中,董明珠就多次公开怒批野蛮人,尽管投标的是高瓴、厚朴这样的PE机构,当年瞄上万科、格力的野蛮人早已销声匿迹。 最终董明珠如愿驯服了资本,在与高瓴资本的谈判中大获全胜。资本不但没有威胁到董明珠,反而被董明珠牢牢控制。 那么格力最终的权力架构能令高瓴满意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这是必须做出的妥协。客观上,在中国还没有可以与董明珠“平等”的PE机构,高瓴也不行,这是大环境决定的。更何况高瓴一直在试图打造“企业家朋友”的形象,小心翼翼的避免像当年的KKR一样被打上“贪婪”、“傲慢”的标签。这是宛如走钢丝的平衡艺术,高瓴需要重新适应。 在百丽一案中,百丽管理层看高瓴的眼光是向上的:当时百丽陷入困境,高瓴被视为拯救者。并购之后,百丽80岁的创始人邓耀套现离场,张磊亲自出任百丽董事长,过了一把“资本企业家”的瘾。张磊说他花了很多时间研究鞋子,思考数字化转型,甚至还爱上了逛街,只为观察女性如何买鞋。最重要的一步棋分拆滔搏独立上市,是高瓴早就定下的策略,并得到了迅速的执行,效果也令人满意。滔搏目前市值达690亿港元,已经远远超过了百丽退市前的总市值,保证了百丽并购案的收益下限。 但格力的情况完全不同。一方面格力一案的重要性比百丽更大,高瓴的投入更多。格力是高瓴通向更大基金、更大案子的踏脚石?还是像雷诺兹-纳贝斯克之于KKR一样,成为这一螺旋的重点? 另一方面,高瓴的这半条命却并不在自己掌握之中,而是交到了董明珠的手上。好处是,高瓴得到了一位已经经过证明的优秀企业家,而无需为格力的经营操心;坏处是,这位企业家对高瓴虽谈不上怀有敌意,却也更谈不上仰慕。无论是产业赋能也好、数字化转型也好,这些高瓴自豪的核心能力,并没有被保障足够的施展空间。(文/陶辉东 来源/投中网)

新能源龙头将继续爆发:高瓴资本加码,7000亿外资入局

很多人都在观望,新能源这条线究竟能走多长。我们可以做一个大胆的推测,未来一到两年,市场的机会就在新能源,而新能源的机会就在中国。 高瓴资本披露了三季度的持仓,清仓减持特斯拉,并同时进入理想、蔚来和小鹏三家公司。这三家公司是我们国内新能源车的主力军,发展势头迅猛。 张磊是中国人,重仓中国不足为奇。那其他国际资本是什么态度呢?美国和加拿大的两只养老金基金,规模加起来有7000多亿美元,也在三季度增持了大量未来 汽车 的股票。国内新能源车的发展潜力,正在被世界认可。按照规划,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车的销售比例将达到20%,国家推动新能源车的决心非常坚决。并非只有我们自己重视新能源的发展,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力度一点都不弱。今年英法德等主要国家对新能源车的补贴不断加码,销量也出现了翻番式的增长。 在新能源车领域,我们有全球最大的市场,有完整的产业链,在未来的竞争中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各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也将在这个过程中向前迈进,实现自己的升级。 先导智能,国内高端电池设备龙头,是宁德时代、特斯拉、比亚迪等巨头的核心供应商,行业地位较高。 新宙邦,锂电池电解液龙头,市场占有率超过20%;客户包括三星SD、松下、索尼、比亚迪、LG化学等知名企业;间接进入特斯拉、宝马电动车产业链。 宁德时代,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连续三年全球排名前三位。公司专注于新能源 汽车 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致力于为全球新能源应用提供一流解决方案。 亿纬锂能,国内锂原电池龙头企业,并保持国际领先,消费类锂离子电池在电子雾化器和可穿戴应用的细分市场行业国内领先;公司动力储能电池的产能建设已经形成一定规模,拥有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圆柱三元电池和软包三元电池产线。 恩捷股份,全球湿法隔膜龙头企业,出货量世界第一;公司生产的湿法锂电池隔膜(基膜和涂布膜),主要运用于新能源 汽车 锂电池制造领域及3C类产品;产能方面,力求在2020年达到28亿平方米的规模。 特锐德,国内充电桩龙头企业。公司主打产品为群充系统,单桩产品也有相应的研发。目前行业主流功率等级的直流充电桩公司均有生产和出货。 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文中公司仅为举例,不做推荐。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如何查询高瓴资本持仓情况?

1、首先我们打开东财财富官方网站,2、然后找到东方财富的数据中心;3、在东方财富的数据中心找到股东股本—股东研究;4、这个时候就需要找一只市场已经公开,大家都知道的高瓴资本持仓股,如爱尔眼科,然后在个股股东那里搜索查询;5、打开爱尔眼科之后,找到前十大股东其中就有高瓴资本,然后再打开高瓴资本;6、打开高瓴资本之后,你也就可以看到其在A股的主要持仓了,你也可以点击全部,找到更多持仓股

格力电器拟对第三期2.2亿股回购股份进行注销,高瓴和散户们能解套吗?

格力电器拟对第三期2.2亿股回购股份进行注销,高瓴和散户们短期要解套比较困难。1.根据公开资料分析高瓴资本建仓成本应该是45块钱左右,现在股价39块多钱,短期要解套还是比较困难;2.格力电器创出37.44的新低之后,股价已经有了企稳的迹象;3.格力电器是长线股,不要在乎短期的波动,格力电器市盈率才13倍,这个位置持有风险也不大,解套应该没有问题。市场风格出现巨大改变,前面几年炒作的消费,酿酒和家电板块出现大幅度回调,格力电器作为家电股也没有幸免,这波下跌甚至创造了最近的新低37.44元。格力电器拟对第三期2.2亿股回购股份进行注销,高瓴和散户们要短期解套还是比较困难,至少现在来看,格力股价还没有完全企稳,需要横盘之后,才可能会上涨,这个时候需要耐心持有股票。一、高瓴资本和散户成本比较高暂时解套比较困难高瓴资本作为A股市场影响力比较大的投资机构,他们选择的股票都是经过重点研究,根据公开资料显示,高瓴资本格力电器建仓价格大概在45块钱左右,现在被套13%左右,要想解套可能还要耐心等一下。二、格力电器股价已经有了企稳的迹象格力电器这三个多月时间回购了270亿股票,现在准备注销2.2亿股,这对股价都形成利好消息。格力电器股价创出新低37..44之后,没有出现继续下跌,有了企稳的迹象,这对股民来说是好消息。三、格力电器估值并不高这个位置可以大胆持有格力电器这波调整从69到现在的39,调整幅度接近40%,跌幅已经比较大,格力电器市盈率才13倍,估值也不高,格力电器是长线股票,这个位置风险也已经不是很大,耐心持有,解套应该没有问题。

高瓴为什么放弃美的入主格力

一、选择格力背后是"重仓中国制造"高瓴投资格力的背后是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在这背后又是张磊"重仓中国"的价投逻辑:真正的"重仓中国",就是要帮助中国制造业更好更快地实现转型升级。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统计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8.2%,并连续 10 年位列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制造业不仅仅是立国之本,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评估基准。但中国制造业也面临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问题,高瓴的重仓也有帮助企业改革、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的愿望。二、为什么是格力?关于第一点:资产动态配置什么是企业资产的动态配置呢?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而"资产动态配置"更多是用于描述基金的投资策略。这里我理解的是,不管企业的资产动态配置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只有资产的流动性足够好才能保证实现。那么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是哪一部分呢?当然是货币资金。从美的与格力的货币资金总资产占比上来看,格力有着绝对的优势。2016-2019年格力货币资金占比达到52%、46%、45%、44%,而美的最多也只有24%。2020年上半年格力账上货币资金含量达到1296个亿,能达到这个量级的都是银行、房地产等企业了。所以,有充沛的现金是自由配置资产的大前提,格力很符合这个条件。关于第二点:管理层战略在之前关于"洋葱模型"的文章中我们说过,分析企业最核心的一层就是对于管理层"人"的分析,这层东西无法用数据去量化。作为普通投资者,关于管理层战略的选择其实很难去评价,好在张磊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他自己的判断,也是三条:1.格力电器于1996年在A股上市,从一家地方国企转变为国有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公司治理的逐步规范化,并开始探索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2.格力电器于2006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开拓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3.格力2019年通过股权转让,进一步运用市场化改革的力量,探索更加科学的治理机构、更加高效的执行效率、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以及更加灵活的发展空间。关于第三点:国际化格力与美的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格力追求产品的专一化,而美的追求多元化。从产品收入构成上来看,格力的核心产品空调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8%,而美的只有47%,其余是其他消费电器占到43%。而对于走向国际这一目标,很显然格力的专一化是更有潜力的,毕竟想要实现国际化,"做的事情多"远不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更有效。从国内空调市场看,格力多年持有30%以上的份额,而且格力是全球的空调龙头,市占率超过20%。从技术上看,格力对空调的研究更胜一筹。目前公司拥有24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国内专利申请数量虽不如美的多但是含金量更高。而且从战略上来看,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为目标的格力似乎更有动力。三、总结当然看问题要全面,格力目前也是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的。比如相对于产品多元化的美的,格力单一产品空调在面对行业周期性的时候更难以分散风险;同业竞争加剧以及互联网新零售的来临使目前格力的经销商体系面临改革;董明珠强势的性格以及与格力品牌的绑定也会增加不确定性等等。其实个人认为,张磊选择投资格力并不一定代表着美的不行、格力完美,而是格力目前的状况、未来的改革可能性等更符合高瓴的投资逻辑。毕竟投资一定是一件极具个性的事,而认准了自己的投资原则,剩下的就只需要交给时间证明,就像《价值》写在后记的:

放弃美的入主格力,高瓴张磊究竟看中了什么?

高瓴资本一向以稳健的价值投资理念出名。去年年底,轰动国内一二级市场的"格力股权争夺战"终于落下帷幕,高瓴资本用417亿元拿下格力15%的股权,成为格力的大股东。这次股份转让也成为了私募股权投资参与国企混改的经典案例。 然而在此之前,高瓴资本HCM中国基金悄悄退出了格力的老对手美的集团前十大股东之列…… 格力美的的竞争从来就没停过而且一直难分胜负,那么张磊带领的高瓴资本撤资美的入主格力,究竟是看到了什么呢? 最近,张磊的新书《价值》在投资圈火了起来,盗版电子书pdf早就被传了好几圈,被很多人奉为价投经典。其实投资格力这件事已经过去半年多了,当初张磊到底看中了格力的什么,我们或许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线索。 一、选择格力背后是"重仓中国制造" 高瓴投资格力的背后是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在这背后又是张磊"重仓中国"的价投逻辑: 真正的"重仓中国",就是要帮助中国制造业更好更快地实现转型升级。 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根据世界银行2019年统计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到3.9万亿美元,占全球的28.2%,并连续 10 年位列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制造业不仅仅是立国之本,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评估基准。 但中国制造业也面临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型升级问题,高瓴的重仓也有帮助企业改革、提升数字化、信息化水平的愿望。 那么问题来了,格力和美的都是"中国制造",高瓴为什么选择格力呢? 二、为什么是格力? 在谈到中国制造与传统企业时,张磊在举了格力电器、福耀玻璃、蓝月亮的例子之后又提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要实现资产的动态配置,优化资产负债表; 第二,要有精益化管理的思维和能力,提升运营效率; 第三,要拥有全球视野,能够走出去,进行国际拓展。 可以把这三点看作是高瓴选择格力最底层的逻辑,我们来一一解读。 关于第一点:资产动态配置 什么是企业资产的动态配置呢?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而"资产动态配置"更多是用于描述基金的投资策略。这里我理解的是,不管企业的资产动态配置具体是如何操作的,只有资产的流动性足够好才能保证实现。 那么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是哪一部分呢?当然是货币资金。 从美的与格力的货币资金总资产占比上来看,格力有着绝对的优势。 2016-2019年格力货币资金占比达到52%、46%、45%、44%,而美的最多也只有24%。2020年上半年格力账上货币资金含量达到1296个亿,能达到这个量级的都是银行、房地产等企业了。 所以,有充沛的现金是自由配置资产的大前提,格力很符合这个条件。 关于第二点:管理层战略 在之前关于"洋葱模型"的文章中我们说过,分析企业最核心的一层就是对于管理层"人"的分析,这层东西无法用数据去量化。作为普通投资者,关于管理层战略的选择其实很难去评价,好在张磊在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他自己的判断,也是三条: 1.格力电器于1996年在A股上市,从一家地方国企转变为国有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公司治理的逐步规范化,并开始 探索 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 2.格力电器于2006年进行股权分置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并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在市场竞争中开拓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 3.格力2019年通过股权转让,进一步运用市场化改革的力量, 探索 更加科学的治理机构、更加高效的执行效率、更加市场化的激励机制,以及更加灵活的发展空间。 关于第三点:国际化 格力与美的最主要的差别之一就是:格力追求产品的专一化,而美的追求多元化。从产品收入构成上来看,格力的核心产品空调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8%,而美的只有47%,其余是其他消费电器占到43%。 而对于走向国际这一目标,很显然格力的专一化是更有潜力的,毕竟想要实现国际化,"做的事情多"远不如"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更有效。 从国内空调市场看,格力多年持有30%以上的份额,而且格力是全球的空调龙头,市占率超过20%。 从技术上看,格力对空调的研究更胜一筹。目前公司拥有24项"国际领先"的核心技术,国内专利申请数量虽不如美的多但是含金量更高。 而且从战略上来看,以"让世界爱上中国造"为目标的格力似乎更有动力。 三、总结 当然看问题要全面,格力目前也是存在很多问题与不足的。 比如相对于产品多元化的美的,格力单一产品空调在面对行业周期性的时候更难以分散风险;同业竞争加剧以及互联网新零售的来临使目前格力的经销商体系面临改革;董明珠强势的性格以及与格力品牌的绑定也会增加不确定性等等。 其实个人认为,张磊选择投资格力并不一定代表着美的不行、格力完美,而是格力目前的状况、未来的改革可能性等更符合高瓴的投资逻辑。 毕竟投资一定是一件极具个性的事,而认准了自己的投资原则,剩下的就只需要交给时间证明,就像《价值》写在后记的: 我们希望在长期主义的实践历程中,寻万物流转,觅进退有章,做时间的朋友,回归内心的从容。

财务数据一般般的良品铺子,高瓴资本买成第三大股东,看上啥了?

作者:空婵夕颜 作为被高瓴资本看上的公司,良品铺子一上市就备受瞩目。 目前高瓴资本一共持有良品铺子13%股权。其中珠海高瓴持股5.15%,香港高瓴持股5%,宁波高瓴持股为2.85%。(据高瓴资本相关 人士透露,上述投资成本合计8.2亿元。) 高瓴资本合伙人曹伟,也是良品铺子的董事,谈到为什么投资良品时说:“良品铺子十几年来 吃透了零食的整个价值链条,建立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这家公司 同时融合了品牌和零售两种模式的优势 ,唯有通过零售直面客户才可以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而品牌力则让良品铺子牢固抓住用户心智,稳居全渠道休闲食品的龙头位置。” 怎么去理解这种融合优势?有些超市推出自有品牌算不算融合了品牌和零售的模式优势?而品牌商自己开网店算不算融合了两种优势?如果大家都能做是不是就不算优势了? 在高瓴董事长张磊《价值》这本书中良品铺子是作为新零售的代表举例的。 张磊认为:“良品铺子在新零售的打法中理解了前提、抓住了关键,也在用创新来重构更符合消费需求的场景。首先是产品品质,其核心 是“全品类”扩张,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休闲零食本身就要求口味、要求品质,因此,如何把控品质、如何调剂配方成为运营的重点环节。良品铺子建立理化试验室、感官实验室,制定从化学到美学的一系列标准;将零食味道的调剂配方作为基础科学,根据地域、季节做味道 细分和产品投放。其次是渠道优化,其核心是“全渠道”模式,通过数据 化和设计化,使得全渠道消费场景能够最大化吸引潜在客户,而其“端到端”的全价值链可以从源头上保证品质,也可直接倾听消费者的声音 和诉求,使全产业链的弹性和灵活度很大。” 总结一下几个关键词: 全品类、全渠道、全价值链。 1、先说全品类,良品铺子现在有1200个SKU,不过这么多品类,都是代工模式,没有自建工厂如何去把握品质呢? 公司招股说明书披露的前五大供应商中,像福建爱乡亲食品股份、上海顶誉食品有限公司都因食品安全问题遭到过处罚。 投资者还有疑问:公司的产品是公司研发后由别的工厂代加工,公司怎么防止或避免一些工厂稍微调整配方后低价生产销售同类产品? 要知道良品铺子的部分供应商有自己的淘宝店,且相似的产品都躺在货架上。 公司的回答是,良品铺子研发的产品从研发的设计开始,要经历小试样品制备、消费者测试、配方调整、工艺确认、产品定型检测等等过程,每个过程都建立了相应的控制要求以及标准,最后在产品定型后会确定一个多纬度的产品质量标准;原料来源、种类、产品配方、工艺及生产过程都是特定的,同时产品最终销售前必须经过定型时制定的质量标准进行多重质量监控与检测来确定每个批次产品的口感及品质。 这个回答是否可以理解为——我可以保证我的品质供应,而且别人还仿效不来呢? 公司这种轻资产模式对于质量的把控肯定没有自建生产线的盐津铺子来得容易,但好处在于可以更快的扩张新品类。 但不断全品类扩张还有一个问题是—— 没有一个独特的爆款产品 ,譬如一想到恰恰食品就想到瓜子,而良品铺子虽说是全品类,但它能做的,三只松鼠、百草味都能做,因为大家都可以找代工,差距就在口味不同而已。 “良品铺子建立理化试验室、感官实验室,制定从化学到美学的一系列标准;将零食味道的调剂配方作为基础科学”。这句话意在突出良品铺子的 研发品质 。 但从研发费用投入和研发人员来看,良品铺子并不突出。 以2019年末数据来看,公司研发人员137人,研发费用0.27亿,均低于三只松鼠。同期三只松鼠研发人员241人,研发费用0.5亿。 纵向对比来看,公司近三年研发费用复合增速只有2%,而三只松鼠却高达65%, 研发费用 2019 2018 2017 2016 (亿元) 良品铺子 0.2736 0.2081 0.2015 0.2550 三只松鼠 0.5022 0.3412 0.1677 0.1184 2、再说渠道方面,良品目前确实有全渠道优势,公司有门店;有电商平台;有社交电商;进入外卖渠道、有终端app。得益于全渠道优势,从2019年数据看,无论是营业周期、净营业周期、还是存货周转天数等指标,良品铺子都是高于三只松鼠、盐津铺子,还有恰恰食品等同类公司。 纵向对比来看,相比2016年,2019年的这三项数据都有所进步 。 也有分析认为这与公司数字化程度较高的管理体系有关。2019年年底,公司完成了12座仓库的信息化建设、42套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了99%财务自动化对账和499项流程标准化,建立了200万笔/小时的OMS订单系统处理能力,同比去年增加25% ;日均百万单的物流系统发货、复核、揽收能力,可支撑线上单日交易超过600万笔、线下单日交易超过150万笔。 良品铺子对自己的定位也是一家通过数字化技术融合供应链管理及全渠道销售体系开展高品质休闲食品业务的品牌运营企业。 从公司IPO募投项目4.8亿看,包括全渠道营销网络建设、仓储与物流体系建设、信息系统数字化升级项目、食品研发与检测中心改造升级(按募集资金大小排序)。可见供应链管理和全渠道销售是公司目前最重视建设的项目。 不过目前三只松鼠和百草味也在加强线下投入,未来良品的全渠道优势会不会消失呢?像三只松鼠IPO募资6个亿投入的项目就包括全渠道营销网络建设项目、供应链体系升级项目、物流及分装体系升级项目,发展思路大同小异。 3、而所谓“端到端”的全价值链我理解就是良品铺子作为渠道平台型休闲零食企上游能把控食材质量,终端能直接接触到消费者,能够随时把握市场动向。 不得不说良品铺子作为渠道平台型公司对上下游地位相对还是比较强势的。以2019年数据来看,2019年公司应付账款占总资产的23.79%,公司应收账款主要为应收大型电商平台款,只占总资产比6.75%;另外公司还有13.75%的其他应付款,其中大部分是应付加盟商保证金、此外公司还有包括预收卡券款和预收特许权使用费在内的预收账款占到3.93%。 不过我相信高瓴投资良品铺子原因肯定不是书中说得如此简单。 张磊在《价值》中所言:投资一般可从 行业、公司、管理团队 这三个层面来分析。我们再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1、从行业层面看,首先看休闲零食定义,休闲零食休闲食品其实也是快速消费品的一类,是在人们闲暇、休息时所吃的食品。可以理解为:这个行业非刚需,需要有钱有闲。其实这一点从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间表现可以略见一斑,像三全食品、克明面业等主食或类主食都表现不错,但休闲食品除了盐津铺子外都表现差强人意。 根据国泰君安的数据: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4014亿元增长至2017年9191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29%,到2018年市场规模突破10000亿元。从休闲零食行业来看, CR3不足20% ,其中良品铺子市占率3.2%,在细分电商渠道方面,CR3不足25%,其中良品铺子市占率5%。 但拼多多APP,以及网络直播的兴起,让人看到龙头企业市占率提升也并非一帆风顺,长尾企业有时候也有春天啊。要知道今年上半年三只松鼠、百草味、良品铺子三家龙头公司在网络直播的冲击下,市占率不升反降。 再看竞争格局:这个行业细分领域太多,厂家也非常多。且不论卡夫、马氏、达能、雀巢、乐天、好丽友等海外品牌,还有曾经风靡全国的快消三巨头,统一、康师傅和旺旺,就A股上市公司而言,就有恰恰食品、好想你,三只松鼠、来伊份、盐津铺子、甘源食品、绝味食品等、还有徐福记、冠生园盼盼、达利园等等。 从进入门槛看,普遍认为食品行业门槛低、生产相对简单,而消费人群众多,市场大。良品铺子对行业的认知是,休闲食品行业门槛相对较低,但能够提供全面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品牌企业相对较少。 盐津铺子认为,小品类休闲食品行业主体数量众多,产品具有同质性特点,进出行业门槛较低,信息基本互通,消费者覆盖面广;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技术壁垒,在一些细分领域有一些龙头企业的市场影响超越其它同行业企业,品牌影响和差异化程度逐步加大。 其实从良品销售费用也可以看出这个行业竞争激烈。 从销售费用绝对额来看,良品铺子近三年销售费用投入仅次于三只松鼠。 再从销售费用占营收比看,良品2019年20%的水平在行业内还属于中游水平, 从销售费用细分项来看,公司促销费用和运杂仓储费用是大头,其中促销费用是最多的。 再简单看销售收入和促销费用的比值,在2019年促销费用同比增速高达84%的背景下,销售额度的边际效应却是下降的,未来会不会陷入无促销不营收的怪圈呢? 2、从公司层面看:良品铺子成立于 2006 年,从 2006到2011 年,良品铺子卖零食的渠道只有一个——门店。2012 年,食品电商开始成熟之后,良品铺子开始涉足电商,并在天猫、京东、一号店等几十个多线上渠道展开了销售。 简单比较一下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水平。 除了2016年以外,良品铺子净资产收益率都在20%以上,在A股相关公司中处于相对领先位置。 拆分来看的话,净资产收益率贡献最大是杠杆,也即权益乘数,良品铺子的权益乘数连续三年排在A股相关上市公司第一位,但公司的杠杆并非来自有息负债,而是来自经营上的杠杆,也即前面文中提到的各种应付款。 从销售净利率来看,良品铺子近四年都不到5%,良品铺子本来毛利率都在30%以上,但无奈销售费用投入太多,导致净利率水平极低。 从总资产周转率看,三只松鼠和良品铺子在行业内都是相当高的,可见两家公司运营能力都是不错的。 总体理解是,休闲食品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但非刚需的赛道。企业想要占据更多的份额,必须适应市场的不断细分,创造新品类,否则经过快速增长后,就会陷入困境。

高瓴资本彻底退场后,蔚来能期待比吉利入股更好的归途吗?

面对近日吉利汽车计划投资3亿美元入股蔚来汽车(NIO.NYSE),有望成为蔚来汽车第三大股东的消息,吉利汽车与蔚来汽车快速回复“对该消息不予置评,市场信息以官方公告为准。”双方均未否认的态度让外界更加肯定此事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年前就有传言称吉利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正在竞购蔚来,其中,蔚来曾就广汽的收购发布声明,称“双方的讨论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达成最终协议”,而广汽方面也发布了类似的公告。至于上汽与吉利方面,当时并未对此作出评价。虽然吉利入局尚未最终敲定,但目前来看可能性相对较大。对此,有不少业内声音认为吉利入股蔚来是为了提升资本含金量,又可纳入高端电动车板块,可谓是一举多得——但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近日,吉利才刚刚放出与沃尔沃计划合并重组的消息,并入沃尔沃这块优质资产,恐怕比并入巨亏的蔚来汽车来得更加实际;至于高端电动车板块,先不说3亿美元资本入股对于企业实际运营方面影响有限,吉利本身还有纯电动高端品牌Polestar,其次更有沃尔沃和领克,综上而言,即便成为蔚来第三大股东,短时间内对于吉利的“强化”作用也不甚明显。那么,在双方谈判的过程中,这3亿美元目前究竟对谁的意义更大?无疑是蔚来。谁都知道,蔚来真的非常缺钱。据蔚来此前发布的三季报,截至当季末,蔚来汽车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资金以及短期理财总额为19.61亿元人民币,较上季度末减少14.95亿元;短期借款及应付账款余额则较上季度末增加11.4亿元人民币,至46.77亿元人民币。彼时,蔚来汽车就曾作出预警,公司现金余额不足以提供未来12个月继续运营所需要的营运资本。而屋漏偏逢连夜雨,本以为能熬过1、2月传统销售淡季的蔚来又遭遇突如其来的疫情“暴击”。据悉,本该于今年2月8日下发工资的蔚来汽车并没有如期发放,同时公司还启动员工自愿将十三薪置换成股票的计划,员工可以在相应金额内选择拿工资或者是拿公司的股票。虽然对此,蔚来表示是因为疫情造成复工时间推迟,导致经营管理节奏变化,但流动性严重不足却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分析甚至在结合财报数据后给出了更“极端”的预测,称疫情当中,蔚来的现金流恐怕只能“挺住”三个月的时间。一边是严重的“亏血”状态,另一边是前期风投接二连三的退出。此前,作为蔚来第三大股东的高瓴资本在2月15日完成了对蔚来股票的“清仓”。高瓴资本是蔚来上市前的重要投资者。2015年,高瓴资本领投蔚来1亿美元A轮融资,并在C轮及C+轮继续跟投蔚来。蔚来IPO时,高瓴持股比例达7.5%,是蔚来第三大股东。去年1月30日,蔚来汽车宣布发行6.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当时腾讯和高瓴资本分别认购3000万和1000万美元。据悉,高瓴资本从2019年三季度起开始大规模减持蔚来汽车。尽管2019年四季度末蔚来汽车大涨,股价累计上涨40%,但高瓴资本还是在12月31日之前坚决清空了所持有的蔚来汽车股份。数据显示,2016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蔚来累计亏损金额已高达429亿元,蔚来股价的持续低迷是高瓴资本退出的重要背景。无独有偶,2月7日,淡马锡减持蔚来股票1391万股,持股比例从原先的5.4%大幅下滑至1.8%。从前期资本的迅速“抽身”不难看出,在高瓴资本和淡马锡的示范下,资本市场对于造车新势力开始从起初的“狂热”转而变得更为“谨慎保守”,这也意味着,蔚来的未来融资之路并不轻松。值得注意的是,在风投退出之际,传统车企尤其是自主车企的入局变得更富深意。目前,蔚来不仅仅是新势力造车企业中交付量最大的车企,其还是唯一一家将产品卖入30万元价格区间的企业,一旦这样一家新势力头部企业倒下,多少会让那些还处于“向上突围”的自主车企感受到“唇亡齿寒”。尤其是特斯拉刚刚在华建厂投产,随着这匹“狼”的闯入,羊群只有抱团才能求生。因此,吉利汽车、广汽集团、上汽集团竞购蔚来的消息,从某个角度来看,也让我们看到传统车企对新造车公司的“惺惺相惜”。只是,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在双方的前期谈判中,吉利汽车条件的苛刻让蔚来很难接受。但从吉利汽车的角度来看,在蔚来急需资金的当下,它在谈判中占有不少优势。比如,蔚来与吉利的牵手将进一步扩大想象空间。近年来,吉利的发展有目共睹,除了销售体量上已经成为国内自主车企绝对的“龙头”,更凭借与沃尔沃的技术共享完成了向品牌高端化的转身,领克就是最佳案例。众所周知,目前,除了特斯拉实现阶段性盈利之外,新能源车企鲜有不被亏损缠身者,包括高昂的电池造价在内,其余还有供应链、工厂、制造环节无一不考验着新势力的现金流动性。而吉利的体系力包括产业链的把控,低成本的运作模式正是蔚来未来完成自身“造血”中最急需的能力。与此同时,投奔吉利,沃尔沃的技术背书也将成为蔚来继续进军高端电动车领域的助力。换言之,对于蔚来而言,如果能够背靠吉利这棵大树,意味着有足够的规模来分摊高昂的成本,这也是为什么传统车企转型新能源往往比新势力造车企业的抗风险性更强。更何况,因为吉利的“背书”,此时3亿美元看似“杯水车薪”,但很可能在资本市场起到“抛砖引玉”的良效,让蔚来的融资之路变得容易一些。而反观吉利,用3亿美元换来蔚来在软件层面、销售服务以及充电布局模式上的创新,这笔投资不会是亏本的买卖。有分析认为,按照蔚来汽车刚刚在一级市场进行的可转债3.07美元核算,吉利此轮投资后,将占到蔚来汽车10%不到的股份,这恰好与高领资之前7.5%的持股比例相似。目前,故事的两位“绯闻主角”尚未粉墨登场,但以蔚来如今对于资金的渴求和吉利的前瞻果决,“一出好戏”很可能即将上演。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高瓴私募基金如何购买

私募股本基金需要被认可为合格的投资者,可以在高瓴的官方网站上购买,但普通人很难购买私募股。 其次,可以在私募软件上购买,也可以在私营部门的官方账户上购买,但产品数量有限,资金安全应得到关注。高瓴资本是中国的一家私人股本和风险投资公司。 该公司的基金主要是私人股本基金,因此不会公开提供。 其次,可以在私募软件上购买,也可以在私营部门的官方账户上购买,但产品数量有限,资金安全应得到关注。 高领资本也有公共基金,但主要是一些QFII基金。 高瓴是一家外国机构投资国内股票的基金, 私募股权基金是一种以非公开方式发行给合格投资者的基金理财产品。 由于其金额大、风险高、回报率高,为了保护普通投资者的利益,私募股权基金的最低认购金额不低于100万。 此外,它通常需要支付1%的订阅费,也就是101万。 1.同时,除产品另有规定外,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资本条件和投资经验。 高瓴资本简介:高瓴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长期增长。 我们的合作伙伴是许多具有相同目标的世界级企业家。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有幸与许多标志性的行业领袖合作,共同完成这些行业的重建。 我们以全球的视角,作为一个长期的价值投资者,致力于建设一个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优秀企业。 高瓴首都的投资运营团队可以帮助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关键计划。 与此同时,它还可以与企业家密切合作,从头开始构建增长解决方案。 高瓴资本是一家专业的投资管理公司,拥有美元和人民币的投资平台。2. 委托基金主要来自具有长期愿景的全球机构投资者,包括顶级大学养老基金、养老基金、非营利基金会、家族理财等。 您可以通过高瓴的官方网站购买高瓴基金,它拥有一个美元和人民币的投资平台。 委托基金主要来自具有长期远见的全球机构投资者。 高瓴资本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 它已发展成为亚洲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 高瓴资本由张磊先生于2005年创立,自成立以来,一直定位为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长期投资者。 2019年11月16日,胡润研究院发布了2019年全球十大独角兽活跃投资机构排行榜,而山豪资本排在第15位。 操作环境360浏览器 版本1.0.100.1094vivoX27 OriginOS

高瓴资本准备减持蔚来,2021年蔚来能继续狂奔大发展吗?

高瓴资本准备减持蔚来,2021年蔚来我认为能够继续狂奔大发展,因为新能源汽车处于时代风口,这是一个时代变革的产业,蔚来作为新能源汽车肯定会继续发展,我看好他们的未来。新能源汽车作为清洁能源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喜欢,随着对环境越来越重视,新能源汽车有可能代替传统汽车,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几万亿的规模,这么大的市场肯定只要风口企业都能够发展很好。高瓴资本准备减持蔚来,2021年我认为蔚来能继续狂奔大发,因为蔚来已经开始卖新能源汽车,恒大汽车一辆都还没有香港市值已经达到千亿以上,蔚来已经有了新能源汽车,估值应该更高,资本减持是正常现象,对企业不会带来多大影响。一、高瓴资本准备减持蔚来这是正常现象不会对蔚来汽车带来影响。大家要知道资本市场减持是为了利益,这些利益不会对的蔚来企业有实质性影响,股票减持对股价会造成一定影响,但是不会造成公司业务发生变化,资本市场减持行为非常多,这种减持没有必须夸大,高瓴资本准备减持蔚来,对于蔚来起来公司没有实质性影响,这是我看好蔚来的原因。二、新能源汽车处于时代变革风口行业前景非常好。新兴产业都是在争议中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行业新风口肯定会有很多分歧,大家要知道香港上市的恒大汽车还没有任何汽车量产,市值已经达到了几千亿港元,蔚来汽车已经量产了,而且市场反应还非常不错,这也是我看好蔚来汽车的原因。三、你看好蔚来汽车的发展吗。我非常看好蔚来汽车的发展,因为新能源汽车是时代变革产物,如果能够代替一半的传统汽车,这个市场空间都是几万亿,这么大的市场作为新能源汽车肯定会成为最受益的企业,我是非常看好蔚来汽车未来的发展。

高瓴清仓,淡马锡减持,蔚来汽车近况复盘

刚拿到两笔“救命钱”,第三大股东就“清仓”退出了,蔚来的前路似乎有些“命运多舛”!据美国SEC网站文件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曾是蔚来汽车第三大股东的高瓴资本已清空蔚来的所有股权。对此,蔚来汽车方面对外表示,“蔚来尊重投资人的自由选择,对此我们不做过多评论”。据悉,2015年,高瓴资本领投蔚来1亿美元A轮融资,后续并跟投C轮及C+轮。在蔚来上市之后,高瓴以7.5%持股为蔚来第三大股东。去年二季度,高瓴资本大幅增持蔚来汽车至4193.83万股,这样持续的跟投和增持一度令各大券商调高对蔚来汽车的评级。然而进入第三季度之后,高瓴资本突然大幅减持蔚来至1336.89万股,减持幅度达68.12%。到第四季度,据高瓴资本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文件显示,截至2019年12月31日,高瓴资本已不再持有蔚来汽车股份,这意味着高瓴资本已经彻底清仓蔚来汽车。事实上,减持蔚来汽车的并非高瓴资本一人,2月7日,淡马锡减持蔚来股票1391万股,持股比例从原先的5.4%大幅下滑至1.8%。一直以来,高瓴资本、淡马锡都以对大势判断敏锐著称,而此次选择“割肉”清仓的举动,无疑让蔚来汽车未来的前景更加多变。有人曾说,蔚来这个未来的“伟大企业”的背后因为有腾讯和张磊(高瓴)的身影终将成功。如今随着高瓴的离去,蔚来的未来也更加扑朔迷离。2020年1月,蔚来汽车交付量为1598台,同比下滑11.5%。而在资金方面的困境,则让蔚来走的更加艰难。近日有媒体报道,蔚来内部延迟发薪,官方宣称员工可以申请将本次十三薪全部或部分置换成限制性股票,这也进一步反映了蔚来目前的资金状况仍然颇为紧张。此前,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曾表示2020年蔚来汽车的首要任务是实现毛利转正。但是,以目前的形势来看,这个目标无疑会面临更大的挑战。据Q3财报显示,蔚来持有现金1.37亿美元,加上专项贷和短期投资等流动资产,蔚来的账面余额为19.6亿美元。然而同期,蔚来净亏损高达25.2亿美元。虽然蔚来于2月6日和14日先后完成两笔各1亿美元的融资,但这两笔“救命钱”对于当下的蔚来来说显然是有些“杯水车薪”。2020年对于李斌来说,寻找融资仍然是一个重要而艰难的任务。另外,资金使用效率、成本控制、打造品牌力背后的高成本等问题方面也存在诸多挑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已成为蔚来面对最大考验。高开低走,蔚来走了一条最难得路,可以说是自主车企未曾走过的路。传统车企熬了多少年,才敢小心翼翼的尝试将产品卖过20万元?而李斌的蔚来汽车首款产品ES8却卖到了46.8万元起。尽管蔚来的服务做的比特斯拉好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高昂的成本却是难以承受之重。原本资金已经捉襟见肘的蔚来,在疫情之下更是雪上加霜。2020年,蔚来能熬得下来吗?我们希望答案是肯定的,希望蔚来能够顺利走过2020年,并且拥有一个更加广阔的未来。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药中茅台,同领域全球领先,高瓴资本重仓布局

10万大肉签甘李药业,首先,老王祝贺中签的朋友! 分析甘李药业这家公司,有点不一样,首先要从这家公司的名字说起。甘李药业的"甘"字是源于公司的董事长甘忠如,而"李"字取自李一奎,公司另一位创始人,也就是"甘李"两字来源于公司两大核心创始人的姓氏。 甘忠如和李一奎两人是北京大学的生物系同学,也是同系高材生。两人1998年毕业后,合伙创办了甘李药业公司。公司先后研制出中国第一支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中国第一支超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速秀霖和中国第一支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长秀霖。 只不过,任何一个团队,都只能存在一个"核心",多个"核心"注定要分家。创业成功后,两人分家,分家后两家公司都是做同行业数一数二的公司。甘忠如成为本文的主角甘李药业的董事长,李一奎是另一家同行业通化东宝的老板。关于李一奎的创业传奇故事和他的孩子通化东宝,本文姑且不表。 继续说甘李药业,甘、李两同学的分家,源于发展理念不合。据老王了解,甘总更抓产品研发,李总管公司发展,但是两人的格局和气度还算不错的,分家也是分的好合好散,没有闹的鸡飞狗跳。 分家的核心家当是这样安排的。2011年,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也为了甘李药业的上市,将其持有的甘李药业全部29.43%的股权转让,与甘李药业分道扬镳。除了股权,最值钱的家当就是药品专利了,甘李药业将获得二代胰岛素的专利和专有技术,但是有个过渡期,获准在42个月后上市销售;将获得三代胰岛素的专利生产技术,也有个过渡期,并允许在42个月后上市销售。一句话,核心家当平分。 更多干货分享,尽在老王圈子 1、全网最通俗易懂,原汁原味的缠论技术,35节视频课程通关缠论疑难。 2、全网最具深度的题材量化战法,通吃题材投资规律尽在7节课。 3、每日早盘个股研报,短线题材战法,特高压、大数据中心、5G建设、数字货币等等强势出击;中线成长价投,半导体、特斯拉、消费电子等等既弹无虚发,又打出时间提前量。 4、实战研报、财务分析,基本面分析,技术指标等等答疑交流,享受VIP式服务。~~ 以上是由甘李药业名字背后的故事。接下来,我们着重分析本文的主角,甘李药业。 甘李药业是胰岛素的国内老大,无论是产品、市场占有率、营收和净利润、一些其他的重要财务指标都是行内绝对的第一。 甘李药业主要药品是胰岛素,占总营收的95.10%,2019年营收为27.53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4.11%;扣非净利润11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7.11%;2019年ROE为23.88%,而通化东宝的胰岛素2019年是22.14亿,公司净利润为8.09亿,ROE为16.58%。刚分家之初,通化东宝的营收和净利润是高于甘李药业的,从近几年趋势看,甘李药业实现对比通化东宝的反超,并将优势在逐步扩大。 胰岛素主要用于控制糖尿病的药品。糖尿病属于高发病,国内发病率在10%左右,据统计,2019年,国内糖尿病人数为1.16亿。国内胰岛素市场规模约为200亿人民币,而目前国内仅有2%的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类药物控制血糖,而这一比例在美国约为30%,国内胰岛素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接下来,免不了对比胰岛素两大国产龙头,甘李药业和通化东宝谁是王者? 首先对比两公司的核心人物,谁更牛呢?老王觉得两位老板都是行内响当当的人物,据行业内部了解,甘忠如更擅长研发,是研发的核心;李一奎更擅长管理,是把公司"拉扯大"的核心人物。在研发上,甘忠如更牛一些。 接下来对比两家公司的业绩。从上面甘李药业核心财务分析中,甘李药业无论营收和净利润已经全面超越了通化东宝。 再对比两家公司的研发产品,对于医药公司,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是未来。 甘李药业已拥有了长效甘精胰岛素(商品名"长秀霖")、速效赖脯胰岛素(商品名"速秀霖")、门冬胰岛素及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四个重组胰岛素类似物品种,覆盖长效、速效、中效三个胰岛素功能细分市场,成为拥有重组胰岛素类似物全产品线的生产企业。 甘李药业是继赛诺菲巴斯德之后,全世界第二家研制出第三代胰岛素类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壁垒极高,是胰岛素行业唯一与国外巨头同台竞技的玩家。 从上面的分家来看,甘李药业的营收主要在三代胰岛素;而通化东宝的营收主要在二代胰岛素,当然,通化东宝现在也拿到了三代专利授权。 其中胰岛素的核心技术,甘忠如博士研发的"含有分子内伴侣样序列的嵌合蛋白及其在胰岛素生产中的应用"专利,这项核心专利也授权了通化东宝用于同类型产品生产,当然,这也是由于前面聊过的两同学分家,核心家当平分的原因。 总之,因为平分家产的原因,两家公司都拿到二代和三代胰岛素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但是,三代之后,四代、五代胰岛素都很有可能在甘李药业领先诞生。 在研发人员上,甘李药业的核心人物甘忠如博士和公司核心研发高管王大梅女士均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一点上要比通化东宝的研发核心人物,在2019年接班李一奎的冷春生更牛一些。 总的来说,甘李药业的研发实力特别是胰岛素产品迭代研发上会全面辗轧通化东宝。 综合以上分析,甘李药业一定是国产胰岛素的老大。 最后,老王特别想说一点是,胰岛素也是超高毛利率药品,甘李药业的胰岛素多年一直维持在90%以上,2019年92.21%,超越茅台,可谓药中茅台。 除此之外,高瓴资本在一级市场以5.3亿拿下5.03%的股权(IPO前),可谓重仓布局。

业绩翻倍,这家公司一天迎280家机构调研!高瓴、千合资本现身...

本周(10月19日至23日),大盘震荡下行,沪指周跌1.75%,创业板指周跌4.54%。 在清淡市场行情下,叠加三季报披露窗口期等因素影响,机构调研热度维持低位水平,周内仅有43家A股公司披露投资者关系记录,并且调研内容聚焦前三季度业绩主线,热点概念类主题调研较少。 获调研公司中,逾六成已于近期披露了三季报,其中已披露前三季“成绩单”的公司中有七成业绩同比增长。牧原股份、安靠智电、歌尔股份的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增幅更是超过100%,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13.28%、176.49%、104.71%。 值得关注的是,业绩表现超预期的歌尔股份也是上周最受机构青睐公司。在10月22日晚间发布三季报后,10月23日,歌尔股份便接待了约280家规模的电话调研。高瓴资本、千合资本、景林资产、嘉实基金等在内的众多知名机构云集。市场表现方面,公司股价冲高后有所回落,一周上涨4.85%。 歌尔股份主要从事声学、传感器、光电、3D封装模组等精密零组件,以及虚拟/增强现实、智能穿戴、智能音频、机器人等智能硬件的研发、制造和品牌营销。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347.3亿元,同比增长43.9%;归母净利润为20.16亿元,同比增长104.71%;基本每股收益0.63元。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12.36亿元,同比增长167.92%。 此外,歌尔股份预计2020年归母净利润约27.53亿元~28.81亿元,同比增长115.0%~125.0%。业绩增长主要是因为公司智能无线耳机(TWS耳机)、精密零组件及虚拟现实等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增长。 调研中,歌尔股份对其主要业务板块的未来趋势均保持乐观预期。例如,就零组件业务,在传统的精密零组件业务之外,公司还在积极拓展相关的零件业务,包括与声学相关的触觉、无线充电等零组件业务,代表未来方向的SiP产品业务,以及光学、精密结构件等。 歌尔股份表示,声学产品预计未来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坚信未来VR/AR光学产品会有巨大的成长空间;公司也有多款精密结构件产品进入客户的供应链体系,相信未来零组件业务依旧会保持增长态势等。 对于市场比较关注的TWS耳机业务,歌尔股份介绍,市场的规模和公司的份额都在不断提升。一些智能手机品牌会逐步取消inbox的耳机,这有望为TWS打开更大的市场。公司与主要客户的合作也深入到战略合作的层面,有机会争取更大的份额。 多家券商研报认为,歌尔股份将受益于TWS市场的高景气度。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的预测,2020年TWS的出货量有望达2.3亿台,同比增长78.29%,其中AirPods出货量有望达8200万台,同比增长34.43%。此外,苹果新机取消赠送耳机,业内预计将利好TWS的加速渗透。

高瓴资本投资哪些公司?

高瓴资本投资了京东、腾讯、去哪儿、滴滴、摩拜单车、爱奇艺、Airbnb、月亮、蔚来汽车、蓝月亮、小鹏汽车、完美日记、公牛集团、华兰生物疫苗、三生制药、百度、携程、Uber、百济神州、美的、格力、中通快递、美团、孩子王、摩拜单车、Grab、君实生物、信达生物、药明康德、甘李药业、美中宜和、惠每医疗等。高瓴资本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集团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业绩最优秀的投资基金之一。从创立之初起高瓴资本就定位于做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长期投资者,已在消费与零售、科技创新、生命健康,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及先进制造等领域内投资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高瓴资本的投资理念有三方面:一、守正用奇,源自老子《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方面“守正”,也就是坚持高度道德自律和人格独立,尊重规则、适应规则,“不逾矩”。在另外一方面“用奇”,也就是在规则范围内,不拘泥于形式和经验。二、“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论语》。世上的钱是赚不完的,我们坚守长期价值的投资理念,在风险与利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市场上“恐惧”、“贪婪”的两难抉择面前保持平常心、谦卑心和敬畏心。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高瓴资本一路走来,并没有刻意宣传和推销过自己。专业、严谨的研究分析让我们得以立足,长期价值投资哲学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

高瓴资本投资哪些公司?

高瓴资本投资了京东、腾讯、去哪儿、滴滴、摩拜单车、爱奇艺、Airbnb、月亮、蔚来汽车、蓝月亮、小鹏汽车、完美日记、公牛集团、华兰生物疫苗、三生制药、百度、携程、Uber、百济神州、美的、格力、中通快递、美团、孩子王、摩拜单车、Grab、君实生物、信达生物、药明康德、甘李药业、美中宜和、惠每医疗等。高瓴资本集团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于2005年创立,集团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业绩最优秀的投资基金之一。从创立之初起高瓴资本就定位于做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长期投资者,已在消费与零售、科技创新、生命健康,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及先进制造等领域内投资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高瓴资本的投资理念有三方面:一、守正用奇,源自老子《道德经》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一方面“守正”,也就是坚持高度道德自律和人格独立,尊重规则、适应规则,“不逾矩”。在另外一方面“用奇”,也就是在规则范围内,不拘泥于形式和经验。二、“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论语》。世上的钱是赚不完的,我们坚守长期价值的投资理念,在风险与利润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市场上“恐惧”、“贪婪”的两难抉择面前保持平常心、谦卑心和敬畏心。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高瓴资本一路走来,并没有刻意宣传和推销过自己。专业、严谨的研究分析让我们得以立足,长期价值投资哲学让我们不断超越自我。

半年惨跌67%!高瓴曾相中的凯利泰为什么不行了?

我觉得这个个局,高瓴本来应该是想通过增发后获得公司控股权,其目的没有达到,所以打压股价,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股票,以达到控股目的,经过惨烈洗盘后,相信这支票会有长牛的出现,我在12。28买入,13.08卖出,做了一次反弹,判断应该会破11元,同时做出高瓴会打压吸筹的举动,后续再有杀跌,会再次抄底,持有至长牛开始。希望这个想法和计划是正确的,目前我持有甘李药业,基本也是如此超作的,希望与大家分享。 去年中旬,凯利泰的估值还有70多倍,从过去几年的业绩增长和所处的骨科赛道上来看,凯利泰算得上是一只潜力巨大的成长股。到现在为止,凯利泰的估值又回到了20多倍,这应该算是一个正常的估值。它的股价在去年初启动之前,也就差不多这个价位,2019年,公司已经计提过一次商誉。大家以为利空出尽,可以进了,没想到,今年又计提3.85亿,对于净利润只有3亿左右的企业来说,扣了三个多亿,等于不赚钱。 所以,成长股就是这么不确定。彼得林奇建议,投资成长股,最好选五到六只股票,分散投资,只要一只真正成长起来,其余几只全部亏成零,你到最后还是赚钱的。 凯利泰的基本面我就不分析了,这些大家一眼就能看到。我来说说它的优缺点,这是一家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的企业。 凯利泰所处的赛道非常优秀。医疗器械行业,以前国内市场一直由国外大型医疗器械公司占据,我国这些行业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每年医疗器械的增量保持在15%以上。 我们的医疗器械行业的主要逻辑,是取代进口产品。国产的医疗器械有价格和渠道优势。 另外,凯利泰的椎体成形微创也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这两项业务分别占比17%和42%,两者毛利率都在80%以上,超过部分白酒企业。 从成长性的角度来看,凯利泰确实是行业中的好公司。 但是,凯利泰从2014年开始,开启收购模式,产生了大量商誉。 所谓的商誉,假设一家骨科医院,市场估值1千万,在实际的收购过程中,公司出了1200万收购这家医院,那么这多出来的200万就是商誉。商誉只能在利润里面计提,优秀的企业,比如上海医药,每年收购每年计提,非常有计划。但是小公司,由于资金和规划等等原因,往往在公司不景气的时候,一次性计提。这就导致公司股价惨上加惨。 公司不景气,股价往往会下跌,这时候再来一次大的计提,能跑的资金都会跑,股价会更惨。 凯利泰业绩预告,预计去年亏损1.8亿到1亿之间,我们按最低的算,计提3.85亿,去年前三季度利润1.9亿,说明四季度还有2000万至1亿的利润,全年利还有2亿多 。 同时,集采也对凯利泰影响极大。很多企业受集采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大家受集采情绪影响最大,只要产品在集采中,往往不考虑实际影响,一概杀跌。 可以参考去年信立泰受集采影响,股价一度从30多块跌破18元,短时间又站稳30多块。 高瓴资本一共持有凯利泰2.44%的股份,按市值150亿的时候进入,总共才买了近4亿元。对于这么大体量的投资公司来说,根本不算什么。高瓴去年仅在宁德时代和隆基身上赚的钱,就超过150亿。 再说,高瓴的投资从来不看短期收益,张磊投资京东的时候,京东几乎快运营不下去了,当初2亿多美元的投资,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变成130多亿美元市值。如果说凯利泰不行了,我觉得为 时尚 早。投资需要逆向思维,同时不要被眼前的事物迷惑。 狮子捕猎的时候,眼前有很多蝇蚊骚扰它,而它的眼里从来只有猎物。 我非常幸运的关注了这只票。其实它现在处于价值回归阶段,跌一跌,洗一洗更 健康 。关注,也许会是牛股。 就是股神在大势面前也得退让,记住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 凯利泰主营业务属于骨科行业的骨柱细分市场,核心业务椎体成形微创手术。主要原因是骨科利润下降,以前卖好几万的产品,现在只能卖几百元,股价不跌才怪了

恒瑞医药至暗时刻,高瓴重回十大股东之列

文 | 安富建 六年来首度跌停!8月20日,恒瑞医药 (600276.SH) 迎来“至暗时刻”。 股价腰斩、公司裁员、基金出逃......曾经的“大白马”和“医药一哥”,已屈居迈瑞医疗 (300760.SZ) 和药明康德 (603259.SH) 之后。 19日晚间,恒瑞医药披露2021年半年报,报告期内累计研发投入25.8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48%,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高达19.41%,但 净利润却近乎零增长,增速创下18年来新低。 8月20日开盘后,恒瑞医药股价多次触及跌停,至上午11时,已被逾2.5万手卖单封死跌停,收盘报48.46元/股,总市值3100亿元。相比今年一度6000亿的市值,已然腰斩。与此同时,网传的安徽省临床检验试剂采集会议纪要,令“器械茅”迈瑞医疗大跌17%。 受“药茅”和“器械茅”影响,南微医学 (688029.SH) 、万孚生物 (300482.SZ) 、金域医学 (603882.SH) 、通策医疗 (600763.SH) 等医药龙头股纷纷跌超10%。 上市21年来,整体向上的恒瑞股价虽有起伏,但 这大半年来下行曲线之陡峭,前所未有, “药茅”何以至此?最近两年,恒瑞接连失误,利润空间不断缩窄,一如《财健道》半个月前所指出的:恒瑞医药无以容错。半年报的风吹草动,即刻就在资本市场上引起一波巨浪。 仿制药后路已断,创新药和国际化的前景仍然不明朗。日前,63岁的孙飘扬重回董事长之位,被认为是挽救恒瑞医药的一线曙光。 01 集采不利 医保谈判失策 恒瑞医药之所以出现流年不利的局面,主要有两个原因: 据公司半年报显示,受国家和地方带量采购的影响,公司传统仿制药销售下滑。2020年11月开始执行的第三批集采涉及的6个药品,报告期内销售收入环比下滑57%。另一方面,主要产品卡瑞利珠单抗自2021年3月1日起开始执行医保谈判价格,降幅达85%,加上产品进院难、各地医保执行时间不一等诸多问题,造成卡瑞利珠单抗销售收入环比负增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今年6月开展的第五批集采中,因恒瑞报价策略不当而酿成大错,重磅产品碘克沙醇注射液和格隆溴铵注射液大意丢标,二者占公司营收合计达7.1%;其他中标产品的价格,与竞争对手相比差距悬殊而缺乏优势,比如,中标量最大的苯磺顺阿曲库铵注射液报价158元,远高于其他两家 (241.8元和343.8元) 。 集采和医保的重要性,对于制药企业而言不言而喻。若稍有不慎,前期付出便可能功亏一篑。 卡瑞利珠单抗PD-1医保谈判已经失策,因此即将到来的医保谈判便尤为关键。 7月30日,271个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名单对外公布,恒瑞医药、百济神州各有3款新药进入,系数量最多,且其中2款面临直接竞争。恒瑞医药新药包括PD-1单抗、PARP抑制剂。还有一款重磅新药是化药1类创新药TPO-R激动剂海曲泊帕乙醇胺片。根据国盛证券测算,若能进入医保快速放量,预计该药品峰值销售有望超过10亿元。这轮的医保谈判,对于恒瑞医药而言,是必须抓住的救命稻草。 02 被推倒的多米诺“股”牌 自2000年上市以来,恒瑞曾跑出了百倍长牛的行情,甚至成为2008年金融危机最能抗跌的大蓝筹之一——当时全年的股价跌幅也不过18.79%。2021年二季度,恒瑞单季度扣非净利润下滑,而上一次单季度利润同比下滑,是在11年前的2010年第四季度。 但这一切早有预示。 恒瑞医药持仓基金上半年即已陆续出逃。截至6月30日,共有326只基金披露持有恒瑞医药,合计持有2.36亿股,环比上季度减少29.38%。相较一季度,北上资金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二季度减持股份约0.19亿股,持股7.66亿股,持股比例由12.26%降至11.97%,仍为恒瑞医药第3大股东;而 奥本海默基金公司-中国基金因减持,甚至已经退出前十大股东之列。 机构退场,散户接盘,但不断进场“抄底”的散户已然被套牢。 据统计,恒瑞医药的股东数量大幅增长,尤其二季度增速超过60%。2020年末,恒瑞医药股东数量为28.18万户,至3月末,增长为36.76万户,增幅约30%。二季度末,恒瑞医药股东数量激增至61.01万户,较三月末增幅高达65.97%。 值得注意的是,高瓴资本被动新晋成为恒瑞医药十大股东, 这或许是一个信号:资本市场仍然有大机构在看好恒瑞医药。高瓴资本自2015年12月左右开仓进场恒瑞医药,一年内曾两次加仓。从恒瑞医药公开的十大流通股东数据来看,2016年三季度增持到2193万股,去年2020年退出十大股东。时至今日,高瓴资本持股4046.19万股,持股比例0.63%。 与之同时,亦有牛散告诉《财健道》,下个交易日即入场抄底。 03 裁员风波不断 恒瑞何以绝地反击? 8月20日,关于“恒瑞医药大幅度裁员”的信息在网上疯传,该甚至登上“东方财富”导读栏。 此次裁员主要涉及仿制药的医药代表,同时会增加创新药的研发人员。有消息称,恒瑞医药大刀阔斧的裁员,要将人数从3万减到2万。针对此事,恒瑞医药证券部工作人员回应称,公司在半年报中对这件事情做了说明,“公司要集中资源做创新和对国际化进行运营改革”。早先,有恒瑞医药内部人士接受媒体采访称,“实际上,组织结构进化从今年6月份已经开始”。 新业务调整、大幅裁员,这些新招频出的背后,站着恒瑞医药“大家长”、头号灵魂人物孙飘扬。8月4日,孙飘扬正式重新出任董事长。它能否成为恒瑞的一剂强心针?仍然尚未可知。 财报数据显示,恒瑞已在美国、欧洲等地建立了136人的海外研发团队,主要成员均是来自罗氏、诺华、辉瑞、默克等知名药企的中高层人才;23项国际临床试验正在推进开展,其中国际多中心Ⅲ期项目7项,并有10余项研究处于准备阶段,共启动86家海外中心。 值得关注的是,主力产品卡瑞利珠单抗,则为恒瑞带来首个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肝癌国际多中心Ⅲ期研究已完成海外入组,并启动了美国FDA BLA/ NDA递交前的准备工作;另外还有多款产品实现全球同步开发。 这些海外项目能否尽快破局?这正在考验孙飘扬的速度。 为突出恒瑞的持续创新能力, 本次半年报还披露了恒瑞创新药收入和管线,创新药实现销售收入52.07亿元,同比增长43.80%,占整体销售收入的比重为39.15%。和高研发投入一样,恒瑞押注创新药的本色未有丝毫改变。 虽然竞争愈发激烈,但研发、国际化、运营优化,以及孙飘扬的王者归来,依旧是恒瑞的护城河。 1990年,32岁的孙飘扬临危受命担任厂长,挽救了一家账面资金只有8万元的小厂“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后来,他一手将其扶至“白马股”医药龙头的地位。 电影《至暗时刻》结尾,丘吉尔说: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致命的失败,最重要的是继续前进的勇气。 (尹莉娜对本文亦有贡献)

高瓴投资哪些公司?

高瓴投资的公司:伊利股份、安图生物、阳光电源、恩捷股份、爱尔眼科、格力电器、永辉超市、宁德时代、爱奇艺、百济神州、阿里巴巴、拼多多、好未来等。高瓴资本擅长投资消费,医疗,TMT,科技服务四大领域的公司,在高瓴资本不少投资里面初始建仓估值都非常高,很多投资者都不敢跟随买,但是高瓴资本持有多年以后收益非常高。高瓴资本背景高瓴资本的大股东是张磊,高瓴资本除了创始人张磊,还有干嘉伟、沈皓瑜、王蓓等合伙人,和魏珂、李亦梁、张大地等其他股东。高瓴资本是一家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的投资公司,由张磊先生创立,是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目前已经投资了腾讯、京东、美团点评、滴滴、蔚来汽车等许多优秀的公司。

ubsag和高瓴资本的关系

UBS AG也就是瑞银集团,是高瓴资本的海外账户。一、UBS AG是什么?UBS AG就是欧洲最大的金融控股集团:瑞士联合银行集团(United Bank of Switzerland,英文简称UBS,中文简称瑞银集团) 。2001年年底总资产1.18万亿瑞士法郎,资产负债表外管理资产超过2.0万亿瑞士法郎。2002年净利润35亿瑞士法郎。瑞士联合银行(UBS)瑞银集团于1998年由合并而成。瑞士联合银行是著名的,是世界领先的,在私人服务方面也居于领先地位,为四百多万个人和企业提供服务。瑞银集团是世界第二大的私人财富资产管理者,以资本及盈利能力也是欧洲第二大银行。其中,瑞士银行共设有96个分行,全世界的雇员大约共有49000名。瑞银集团的业务主要包括财富管理、投资银行及证券和资产管理三大块。二、高瓴资本是什么?高瓴资本是一家私募股权与风险投资公司,主要专注于长期结构性价值投资,2005年成立,创始人是张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高瓴现已成为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之一。高瓴资本受托管理的资金主要来自于目光长远的全球性机构投资人,包括大学捐赠基金、养老基金、主权财富基金及家族基金等。高瓴资本从创立之初起就定位于做具有独立投资视角的长期投资者,目前已在消费与零售、科技创新、生命健康,金融科技、企业服务及先进制造等领域内投资了一大批国内外优秀企业,其中包括爱尔眼科、百度、腾讯、京东、携程、去哪儿、百济神州、美的、格力、中通快递、蓝月亮、滴滴出行、美团、蔚来汽车、孩子王等。

2020年,软银红杉高瓴鼎晖开始“炒股票”

文丨柴佳音 马慕杰 编辑丨王庆武 来源丨投中网 “在职场,我们似乎永远不会知道,下一个被边缘化的是哪一个部门。”一PE机构投资总监林唐感慨称。 入职五年,林唐所处的一级市场投资部从最初汇集各路名校人才、承包公司80%以上主营业务的明星部门,沦为了如今存在感极弱的“游兵散勇”。 “这大半年来,公司实在是募不到钱,在一级市场只投出了一个项目。但是,公司的营收却并不难看,二级市场的好几个部门都大赚了一笔。”林唐告诉投中网,在这样的局势下,公司创始合伙人的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二级市场“炒股票”,“为了赚钱,不难理解。” 2020年,部分一级市场由募资难所传导而来的寒意犹存,但二级市场的高光时刻已接踵而至:几近疯狂的造富效应几乎无人不晓。 对于此般盛况,敏锐的一级市场投资者自然有所垂涎。于是,大踏步进场,便成为了那些以往低调淘金的VC/PE此时最合宜的姿态。 进军二级市场,软银、红杉、鼎晖、高瓴加码 2020年10月,软银高管Rajeev Misra在线上会议中透露称,软银愿景基金将列出计划,要在未来两周内成立一家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 SPAC又被称为空头支票公司,属于公募型并购基金的一种。据了解,SPAC比其他并购基金募资能力更强,其投资者的退出更加简单,只需在二级市场减持SPAC公司的股票即可。 实际上,近期软银在二级市场频频出手。美国证监会报告显示,2020年二季度,软银斥资约40亿美元购买了特斯拉、亚马逊、Alphabet、英伟达、Zoom、拼多多等多家 科技 股,短期浮盈约40亿美元。 在中国,踏足二级市场的VC/PE机构亦不少见。鼎晖投资、高瓴资本、红杉中国、深创投、弘毅投资、九鼎投资等诸多VC/PE机构皆已在二级市场布局。 “鼎晖投资早在2006年起,开始通过关联公司润晖投资布局二级市场,二者都有相同顶尖的国际机构投资者作为LP持有共同的投资理念和研究方法论。”鼎晖投资告诉投中网,“润晖投资是极少数在中国A股市场上,以国际超长线资金践行价值投资的机构。” 润晖投资设立后,获得了包括全球顶级主权基金,国家养老金,捐赠基金,慈善基金会和家族办公室的广泛认可,目前管理规模超过80亿美元。据悉,在过去的14年里,润晖投资取得了净值增长10倍的优秀业绩。 红杉也在二级市场频频发力。外媒报道称,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2020年8月,红杉成立了红杉中国公开市场投资基金(Sequoia China Equity Partners),这支拥有独立团队的新基金有着明确的使命,投资于二级市场、全球公开交易的股票。 此外, 2020年6月,红杉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向中国证监会相关部门申请《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资格审批》,成为首家申请QFII的国际知名创投机构。 深创投、弘毅投资、九鼎投资则选择公募基金方式出击。2014年6月,中国首家PE系基金公司红土创新基金获得证监会批复设立,深创投100%出资;同年7月,九泰基金获得证监会批复设立,其大股东为九鼎投资。 2017年12月,弘毅远方基金获批,注册资本为1亿元,弘毅投资持股比例100%。这意味着弘毅投资正式进军公募领域。此外,成立于2015年的金涌投资是弘毅投资旗下专事境内外二级市场投资管理的全资子公司。 诚然,如今二级市场红利来临之际,更多的一级市场投资者在通过参与上市公司的定增、收购等方式尽可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自再融资新规落地,被机构称为“一级半”的定增市场迎来多家巨头机构入场。如高瓴资本23亿拿下凯莱英的八折锁价定增,当天涨停板浮盈40%,开启了“一级半”市场的疯狂前奏。 近期,私募排排网调查显示,超七成PE机构看好定增项目带来的业绩增厚机会,并认为相关定增产品有望享受3-6个月的政策红利期。 定增市场火热的同时,并购大潮亦汹涌而至。 2020年1月,高瓴资本豪掷超400亿元入主格力电器,成为其新晋第一大股东。这一经典案例曾在彼时引起投资圈震动。 在泰合资本看来,2020年,相较此前每年凤毛麟角的并购交易,新常态下的并购交易数量或将倍增。 投中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7月,并购市场整体持续上升,交易金额受头部大额案例的影响环比增长过半;仅在1个月内,共计31支PE基金以并购的方式成功退出,超1亿美元规模完成并购交易31笔。 一并购基金创始人潘辛然对投中网表示,一方面,融资难、增长难等困境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玩家将“卖身计划”提上日程;另一方面,疫情不断催化的“二八效应”下,巨头对于整合、延展的需求日益旺盛。 快钱诱惑?资产配置多元化 不过,在长期主义盛行的当下,“博短期”一度被视为无法登上台面的“鄙陋”策略。 当然,也有投资人坚信,精准的短线战术回报效率最高,“且本质上,短期生意也并不背离投资最根本的‘高风险、高回报"的运转逻辑。” 尤其在市场周期利好的行情下,当二级市场的企业价格比一级市场更低,短期投资收益率更高,通过各种方式将业务触角伸向二级市场并有所为自然成为了那些一级市场的投资机构无可厚非的选择。 14年前就布局二级市场的鼎晖和润晖则有自己更长线的理解,回想当年润晖投资设立的设立初衷,主要有三点,一是从企业的生命周期看,VC-PE-二级市场,涵盖了企业的诞生、成长、成熟的各个阶段,在投资研究上看,可以综合的审视一个行业中不同企业的竞争动态,对行业的生态展开研究;二是从研究上看,PE在项目点上扎的深,二级市场则是对行业的持续跟踪,紧扣行业脉搏,二者形成了立体的研究;三是从国际比较看,一二级市场的估值最终会趋于一致,更宽的覆盖可以捕捉到更多的投资机会。 上述观点,亦是一二级市场跨界投资之典型逻辑,在当下得以充分演绎。恰逢,2020年,二级市场迎来了繁荣时刻。 根据巨丰 财经 数据,2020年上半年,全球主要指数表现中,A股普遍较佳。其中,创业板指以涨幅32.5%位列第一,深成指、沪深300指数、上证指数位列全球主要指数涨幅前五。 这其中,表现最亮眼的无疑是医药行业。巨丰 财经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医药行业以36.81%的涨幅傲居全市场,是唯一一个每个月都上涨的行业,也是唯一一个涨幅超过创业板的行业。 此际,诸多一级市场投资者开始摩拳擦掌。 不可否认,投资于二级市场,VC/PE有着其天然的优势。“通常,在一级市场投资,基金内部一定会自上而下把投资赛道研究地透彻清楚,包括竞争对手、行业龙头等。这种情况下,一级市场的基金更容易捕捉到大赛道的机会。”道彤投资创始管理合伙人孙琦表示。 众海投资管理合伙人李颖同样对投中网提到,一些知名机构对于趋势的把握相对更准确,特别是在二级市场表现比较好的时期,投资机构也希望可以多元化配置资产。再者,市场本身充满波动性,一二级市场联动可能会带来更长期的价值。 “压力”使然?寻找价值洼地 一级市场的VC/PE涌入二级市场或许还有个更深层的原因,那就是一级市场近年来愈发沉重的压力。 资管新规出台以来,一级市场募资越发艰难,私募股权行业优胜劣汰加剧。投中研究院报告显示,2020年受疫情影响,创业项目、投资机构全部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更多机构减缓投资节奏,“活下去”成为了VC/PE市场各参与主体共同的目标。 林唐直言,做二级市场其实也是一些老牌VC/PE在寻找出路。“一个有品牌有投研能力的基金,在二级市场募资会相对容易很多,因为二级市场基金投资门槛要低得多,发行门槛要低得多,发行渠道要畅通得多。” 那么,主动也好,被迫也罢,当一级市场投资者选择对二级市场进行延伸,又将对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 “价值挖掘会更充分,是毫无疑问的。”孙琦告诉投中网,“美国资本市场很早就是这样,一二级互相流通,市场的价值被挖掘得更深。” 此时,投资人会发现,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寻找价值洼地都在变得愈加艰难:各家机构的雷达已对市场进行全面扫描,基本不留死角。 所以,孙琦相信,对于资本市场整体而言,一二级互相流通是件好事,市场的效率也将逐步提高。 但是,对于投资机构来说,在这样价值挖掘更加充分的资本市场中,寻找投资机会的挑战也在变得更大。 同样以医疗领域为例。“2020年二季度有大量医疗股创了新高,而且还在不断地创下 历史 新高,这样的二级市场走势反过来对一级市场也有很大的刺激,我几乎从未见过市场的争抢如此激烈。”孙琦对投中网表示。 一医疗机构投资人吴宁嘉向投中网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2020年6月,国内一知名大型PE为了抢到一个即将IPO的医疗案子甚至放弃了深度尽调,在没有完全了解项目基本风格的情况下就执意打出了子弹。而且,该知名PE全然不顾锁定期三年的投资风险。 “从接触到交割,一个月全部完成,这个速度简直匪夷所思。”吴宁嘉告诉投中网,如此快速的流程背后,除了简单的尽调外,投资协议也基本参照早期投资的条款报告。 事实上,这或许正是二级市场不同于一级市场的惯用打法——以更大的逻辑布局某个赛道,在大趋势中抓住细分机会。 有投资人就直言,近年来,投资行业鱼龙混杂,这实质与真正意义上的专业投资管理人的偏差较大。 “市场永远是对的”,孙琦提到,“做投资的人最好不要去赌市场是错的,不要站在市场的对立面。VC要尽早预判市场的大势,PE也要在保有自我判断的基础上顺势而为,不要逆着潮头,同时也要有所克制,有所警惕。” 一二级通吃,一场专属于头部基金的 游戏 一个残酷且客观的事实是,这场一级市场参与者掘金二级市场的 游戏 或将只属于头部机构。 换句话说,“二八法则”已然渗透到了私募股权基金行业的每一寸肌理。即使想换个打法,也得先评判基金自身是否真正具备了“横跨一二级市场”的资格。 扩充团队的首要条件自不必多说。要知道,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的投资策略、管理风格、研究体系等大不相同,因而,投资机构染指二级市场也并非容易之事。 正如李颖所说,二级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进入门槛颇高。在一级市场马太效应愈发强烈的行业现状下,大型投资机构可优先跨越多个阶段布局一体化。 加之,在公募基金市场本身中,“强者恒强”的行业格局已横亘多年,中小基金的日子也不好过。根据wind数据,2020年以来,95家公募基金高管发生变更,涉及人数达256家。与此同时,公募基金离职基金经理人数已达168人,不少中小基金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 某一级市场投资机构HR何朋娜告诉投中网,二级市场的基金经理有一部分流向了一级市场。当前,一级市场投资机构在招募投资经理或投后团队时越来越看重对方的行研能力,而这也正是那些基金经理的优势所在。然而,对于某些中小机构而言,配置拥有二级市场背景的人才却实属艰难。 “我们机构当时面试了好几个二级市场的求职者,但均被对方拒绝了。说到底,还是机构体量太小,那些二级市场的人都想找一些有稳定LP支撑的大机构,至少不用发愁子弹的问题。”何朋娜称。 “一级市场机构如果要向二级市场延伸,基金的体量、投研能力、品牌各方面都要能达到相当的层次。”孙琦对投中网表示,一家机构的品牌和投研能力越强,布局越广,迈入二级市场的动力就会越强。这是因为,这些机构可以将一级市场的品牌和投研优势带到二级市场实现变现。 比如,某些头部VC/PE拥有自己的二级市场团队,完全可以自己操盘,不需要将二级市场的蛋糕分给合作伙伴。当这些机构投资的企业上市后,他们还可以在二级市场捕捉另外的机会。 不过,潘辛然也对投中网提到,虽然相对而言,只有头部机构具备同时布局一二级市场的底气,但不一定非要自己做,与第三方合作的形式也很常见。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一级市场投资者迈向二级市场的趋势共识下,并不是每一家有条件延伸的机构都涌向了这股潮流。 甚至,可以说,大部分投资机构仍坚持专注于一级市场。 终归到底,即便对于头部机构,是否横跨一二级市场做全域投资的根本依旧在于基金自身的定位,包括机构目标、价值取向等。就像孙琦口中的那样,如果机构以资管定位要做全平台的服务,追求的是AUM(资金管理规模),那么相较于一级市场,近两年基金在二级市场的规模扩张相对容易很多。 但是,相对容易走的路亦非捷径。“因为不同领域看似是有关联性的,但是如果真去做,大家会发现一二级市场的团队基因不一样,文化也不一样,还是有很大挑战的。”孙琦表示。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林唐、吴宁嘉、潘辛然、何鹏娜均为化名)